2022-01-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疑似症狀
共找到
311
筆 文章
-
-
2022-01-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礁溪某五星級飯店男櫃檯人員確診 再增女友也染疫
宜蘭礁溪鄉某五星級溫泉飯店今天傳出飯店一名男櫃檯人員確診,他的女友出現感冒及流鼻水等疑似症狀,根據最新篩檢結果,今天證實女友也確診。縣衛生局動員兩家醫院針對500多名員工及500多名房客擴大篩檢,在飯店外大排長龍。礁溪溫泉區的這家五星級溫泉飯店今天傳出有確診者,是一名男性櫃檯人員,Ct值14,而他的女友比他更早就已出現疑似症狀,但症狀輕微,她在男友確定染疫後也接著進行篩檢,今天確定染疫,Ct值16,兩人都具有傳染性。宜蘭縣衛生局對於出現2名確診者不證實也不否認,由於昨天是周六,入住飯店客人非常多,防疫單位及飯店不敢掉以輕心,全面清消防疫,也立即封閉飯店,召回所有飯店員工接受抽驗,禁止其它人員進出。醫護人員穿著防護衣進行擴大篩檢,飯店門外大排長龍,上午聖母醫院人力不夠,下午加派陽大附醫醫護人員進駐,要加速完成篩檢工作。
-
2022-01-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人心惶惶!專家籲指揮中心啟動專責基層網、訂就醫指引
Omicron疫情跨縣市多點爆發,高市府宣布有症狀民眾在診所「戶外就醫」,北市府則喊話「先篩檢、在就醫」,全國基層診所無所適從,民眾人心惶惶。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建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儘速調整2009年H1N1大流行準備計畫並「啟動專責基層醫療網」作爲第一道防線,完成篩檢到給藥流程;另要提供「民眾就醫指引」並配合輕症趨勢調整隔離方式,開始為社會大眾建立「與病毒共存」的心理準備。施文儀表示,過去近兩年時間,指揮中心一直把新冠肺炎當作是嚴重傳染病,以面對重症為主要考量,所以只要一有確診,不論輕重症,都要到隔離病房,採取「阻絕」手段。然而,現在面對Omicron變異株,有輕症多,傳播快的特性,指揮中心應該要提出「民眾就醫指引」,這部分許多國家老早都有做,可以參考。施文儀說,過去台灣病例沒那麼多,一直沒有就醫指引,現在基層診所如臨大敵,地方政府先行應對也不是不行,但一定會很困擾,其實各地都期盼中央要訂指引。施文儀表示,現在最快的作法,就是參考2009年H1N1大流行的策略。當時有專門看流感的基層院所,有呼吸道症狀的人就優先到這些院所,這些院所有適當防護,有整套檢驗確診流程,也可以直接給抗病毒藥物(克流感),基本上就是「一條龍」都做好,疑似症狀民眾不需為了檢驗、看診、領藥跑多個地點,徒增傳播風險。這些診所為了保障社會大眾而不看其他病人,健保也要補償他們的損失。施文儀表示,指揮中心的專家們只要把2009年流感大流行準備計畫拿出來,加上一些目前疫情參數條件,有當時經驗的院所名單都在,可以趕快把基層組合成為第一道防線,就可以迅速上線。千萬不要讓一大堆輕症都跑去醫院去篩檢,這樣反而會影響到大醫院處理其他急重難症的量能,生命損失更大。施文儀表示,新冠肺炎雖然不見得已流感化,但輕症化已是確定,目前還放在第五類傳染病,但或許不一定要到隔離病房或檢疫場所,「可能要當作一個醫療的事情,不完全是傳染病的事情」,重點是輕症者不要到處亂跑、不會繼續傳播,以免影響到還沒有打疫苗的年長者。針對少數還沒有接種疫苗者,施文儀表示,如果基層醫療網沒有弄好,疫情擴大時,這群人一定是先遭殃的,重症還是要救命,醫療仍可能面臨沈重負擔。所以現在一定要繼續想盡辦法把這群人的疫苗覆蓋率補起來。「有些人比較懶散,你必須促使他緊張一點,有些人比較緊張,你也要幫助他不要過於緊張。」施文儀表示,政府做任何轉變,都要考慮到民眾需要心理調適的準備過程,透過基層醫療網及就醫指引引導民眾調整就醫習慣,都能幫助社會大眾往病毒共存的方向走上軌道,「與病毒共存,現在就要開始心理準備。」對於施文儀的建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現在和當時情境略有不同,現在快篩供應充足,所以也呼籲有相關症狀的民眾先用家用快篩,可以及早發現,也可以減低醫療負擔。
-
2022-01-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遠雄自貿港確診者足跡 菜市場、大賣場、3客運線在列
桃園遠雄自貿港區爆發大規模群聚,市府經連夜疫調,剛剛公布個案相關公共場所足跡,遍及桃園、中壢、蘆竹、大園等區,包括南崁菜市場、家樂福中原及經國店、好市多中壢店,客運703、5250及1路公車等;防疫消毒大隊已展開消毒工作,配合疫調儘速完成清消。新聞處長詹賀舜表示,經衛生局連夜疫調,公布遠雄自貿港區個案相關公共場所足跡,包含1月15日至21日期間曾至家樂福中原店;1月16日至21日期間曾至南崁菜市場;1月16日至21日曾搭乘亞通客運703線;1月16日、18日曾搭乘亞通客運5250線;1月16日曾至歐悅國際連鎖精品旅館、中壢希望職工中心、晚間曾至家樂福經國店;1月17日上午曾至7-11立揚門市;1月17日至1月21日曾搭乘1路公車;1月17日、20日、21日曾至7-11遠雄門市。1月18日下午曾至萬岳運動用品中正店;1月18日至20日期間曾至J-MART佳瑪生活館南崁店與NET南崁一店;1月19日曾至Costco桃園中壢店、晚間曾至大埔鐵板燒建國店;1月20日曾至旌寶五金百貨行、家樂福內壢店、57商店、晚間曾至久湯鍋の物24H;1月21日曾至您好尚介香碳烤、中壢火車站、上午曾至7-11布拉格門市、晚間曾至成蕙生鮮超市。詹賀舜說,確診移工相關宿舍和經常聚集的場所,環保局近日已加強環境消毒,而針對上述足跡點,防疫消毒大隊一接獲通報也立即展開消毒工作,配合疫調盡速完成清消。詹賀舜提醒,市民朋友如曾出入上述相關場所,請於足跡重疊次日起14天,進行自我健康監測,期間如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頭痛、打噴嚏、流鼻水、疲勞等疑似症狀,請盡速撥打1922或0800-033-355防疫專線通報,並至醫療院所採檢(勿搭乘大眾運輸),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
2022-01-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蓋被子喝薑湯可抗新冠病毒? 事實查核中心:錯誤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新增17例本土確診個案,疫情群聚持續,網路現在也盛傳許多防疫假訊息,就有傳聞說喝熱水、薑湯能抵抗病毒感染,事實查核中心求證專家強調,以上作法皆無證據可消除病毒。事實查核中心在官網指出,近期通訊軟體、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指稱:「同學的親外甥,在深圳醫院工作…他剛剛來電要我轉告所有的親戚朋友,感染新冠病毒是乾咳無流鼻涕…」內容更提及:「新冠病毒在26至27度的環境下就會被殺死,所以要多飲用熱水…如果有發高燒的症狀,就蓋被子,喝薑湯,讓體內的熱能提高,抵抗病毒感染…」等。事實查核中心詢問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醫生黃士澤求證,他們表示許多呼吸道疾病的症狀都很類似,無法單靠症狀表現判斷是否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感染。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仍需透過篩檢,才能確認是否確診新冠肺炎。至於喝熱水是否有效預防病毒,黃士澤告訴事實查核中心,人喝熱水一般只能喝到攝氏40到50度,且再怎麼喝熱水,人類體溫仍會保持在攝氏36到37度,並不會因為喝熱水而改變體溫,人體也不可能長期處在高溫環境中。此外,黃士澤表示,COVID-19病毒感染一般是經由呼吸道黏膜,但喝水是進入腸胃道,這與呼吸道黏膜沒有關係。喝熱水對於預防病毒沒有作用。因此傳言指稱「在溫度26-27度的環境下就會被殺死」並不正確。而「吃薑是否能治療、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林口長庚中醫部主任陳俊良則回應,生薑能提升免疫力,但僅為食材,只能達到保健預防作用,並沒有證據證明能消除COVID-19病毒。關於針對「病毒在喉嚨停4天」、以溫水加鹽巴、茶、醋漱口是否能消除新冠病毒,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則指出,「冠狀病毒在抵達肺部前會在喉嚨停4天」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用鹽水、茶、醋漱口,對已經侵入呼吸道細胞的病毒,完全沒有清除作用。綜合以上採訪,事實中心表示,這項傳言是「錯誤」的訊息,且內容在2020年就已分別流傳過,這回是以組合形式重新流傳,請民眾勿採信。
-
2022-01-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跟確診者足跡相同,染疫風險高嗎?專家教你怎麼看疫調資料
編按:桃機衍伸社區群聚案擴大,其中聯邦銀行行員曾前往聚餐的西堤餐廳中壢中山店傳染範圍持續擴大,17日再增14名確診者,累計已有30多人確診。如果跟確診者足跡相同,染疫風險高嗎?「我跟確診者搭同一路公車!怎麼辦?」「為什麼網傳的足跡比指揮中心公布的詳細?為什麼指揮中心沒有完整公布?」「好多人轉傳確診者足跡給我,我要不要轉傳出去,提醒家人朋友小心?」停!這些腦內的小劇場都先暫停!台灣疫情進入社區感染的第三級警戒階段,指揮中心公布的疫調可能讓人心慌,民眾廣傳真假難辨的疫情調查文件。查核記者針對民眾的疑惑,採訪第一線疫調專家、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蘇家彬,由疫調醫師來詳解疫調原則,教導民眾如何合理使用疫調資訊。蘇家彬也提醒,民眾看待確診者的足跡資料,建議別當八卦看,不需探究他人隱私,也不用有責怪的情緒,因為染疫不是確診者的錯,店家被公布也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什麼。疫調和公布足跡只是為了公衛需求,追蹤相關風險,大家不用恐慌。Q1.疫情調查如何進行呢?蘇家彬:當傳染病發生時,為了追查感染源,且為了及早阻斷病毒在社區傳播,會啟動確診者的疫情調查。通常會看傳染病的潛伏期、疾病傳播特性和可傳染期,來決定疫調的天數和需要匡列的接觸者。目前對新冠病毒的理解是,新冠病毒潛伏期可能長達2週,確診者的可傳染期是從發病日前兩天至發病後10天,長時間、密切的接觸為傳染高風險對象,如家庭、職場。疫調會從確診者發病日往前推2週,至確診隔離前的生活軌跡,確診者盡量提供這段期間的活動地點、停留時間、接觸過什麼人、是否曾搭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找出可能的感染來源以及密切接觸者確診者通常都願意配合,但因為回溯天數長達兩週,最常遇到的麻煩是確診者「忘記啦」,此時就會搭配一些其他的方式,如打卡記錄、詢問家人、朋友等,努力完成足跡拼圖。Q2.收到指揮中心針對萬華群聚案發出疫情警示簡訊,怎麼辦?因應萬華區出現不明感染源的本土病例,指揮中心針對4月15日至5月12日曾出入疫情風險地區者,發送疫情警示簡訊。警示範圍東至康定路、南至和平西路三段、西至梧州街、北至桂林路,共發出60萬則簡訊。蘇家彬說,並不是針對「有問題」的對象發簡訊,而是針對曾到上述地點者廣泛發送。若民眾出入相關場所都有戴好口罩、保持個人衛生,不用緊張。收到簡訊者須留意,若4月15日之後曾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或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不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請至社區採檢院所評估,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暴露及接觸史。Q3. 看到個案疫調公開的地點,我要怎麼解讀?近期都不要去嗎?蘇家彬:指揮中心所公布確診者的足跡,並不是說這些地方生人勿近,這些場所均已完成環境消毒。疫調公開的時間和地點,是確診者在「可傳染期間」曾經出入這些場所,因不確定接觸者為誰、接觸多久、彼此是否為近距離、是否戴口罩等,因此才對外公告。Q4. 我發現,自己跟確診者在同一時間去過同一場所,要怎麼辦?蘇家彬:要進行14天的自我健康監測,若出現相關症狀,如發燒、咳嗽、腹瀉等,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有相關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Q5. 我跟確診者去過同一個地方,代表我染疫的風險很高嗎?蘇家彬:指揮中心公布足跡的地點,若與確診者接觸時間很短、非近距離等,理論上染疫風險相對低;但因不能確定跟確診者接觸的型態,如雙方口罩是否戴好、有沒有打噴嚏或咳嗽等狀況,仍可能有風險。在疫調中,確診者在傳染期間,長時間密切接觸的家人、職場同事等,均會被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有些接觸者沒密切接觸,如同一棟辦公大樓但不同樓層、或有接觸但只擦身而過,風險較低,則要求「自主健康管理」。Q6. 我得到情報說家附近某個地方正關閉消毒,卻沒看到疫調公告。為什麼確診者的足跡,有的公開,有的卻不公開?蘇家彬:根據指揮中心公布疫調足跡的原則,只會公布難以匡列、無法掌握接觸者的場所。確診者在可傳染期之前的活動史,因無風險,自然沒有對外公布必要。確診者在可傳染期的活動史,確診者的家人、住家地址、職場同事等,都方便匡列為密切接觸者,列為居家隔離;若確診者曾到醫院或診所就醫,疫調時會以健保掛號系統匡列同一時段就醫者,也不怕遺漏,因此,這些都沒有公布之必要。確診者在可傳染期的公共場所活動史,也不會全都露,而是無法掌握接觸者、接觸時間、接觸狀態的狀況下,才會公布,如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餐廳等。因為大眾運輸工具通常人多、搭乘時間可能很長,彼此可能近距離接觸,這些疫調人員無從判斷與猜測;而餐廳一般是不會戴口罩的場所,也需要被公布。Q7.疫調是不是會有科學的侷限性?蘇家彬:疫調確實有其侷限。目前的科學實證指出,新冠肺炎在發病前2日至發病10日為可傳染期;但有原則就會有例外,有極少數狀況可能會超出目前實證的範圍。這些變數包含:確診者病況嚴重而病毒量多、症狀輕微導致回想發病日時出現誤差,或傳染的模式比較特別,如處在通風不良的密閉空間中,就算兩人相隔超過2 公尺,仍可能被感染。此外,透過基因定序得知,台灣目前群聚疫情多與英國病毒病異株有關,實證也指出,英國變異株的傳染能力比以往病毒株更強。這些變數都可能影響疫調時對個案傳染力的判斷,而造成一些誤差。疫調是當個案發生後,透過個案記憶回溯的方式,盡量重現當時情景、盡最大努力匡列接觸者,但仍可能有漏網之魚。因此,社區的傳播風險一直都不是零,任何個案出現,對社區都會造成壓力。Q8. 只要避開疫調的地區,我就安全了嗎?蘇家彬:近日因社區感染狀況,社區風險再度提高,防疫工作並不是有去過疫調足跡的人才要做,也不是只有被公布的地方才有風險。民眾應該有正確的觀念,每個人都應該提高警覺,落實防疫,減少不必要的群聚活動,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並接種疫苗。Q9. 疫情調查,為什麼不公布確診者的個人資料?蘇家彬:疫情調查往往鉅細靡遺蒐集確診者的個人資料、病史、足跡和人際網絡,公布相關資料時,必定要很謹慎,依最小傷害、防治疫情所需的原則來揭露,以免讓確診者曝光,引起負面標籤、歧視等不良後果。若過度公開疫調資訊,導致當事人曝光或造成生活困擾,也可能為日後的疫調工作帶來隱憂,若民眾因擔心個資曝光而不願配合,可能就有防疫漏洞。Q10.收到別人轉傳給我的足跡訊息,我該怎麼辦?蘇家彬:若收到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網傳足跡資訊,首要之務就是「不要轉傳」。因為這些傳言內容真假難辨,過去也曾發現網傳的疫調內容,是真的內容又被加上假資訊,可能引起無謂恐慌。(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謠言風向球】確診足跡讓你心慌慌? 專家教你合理使用疫調資料,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427)
-
2022-01-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歌友會成員好緊張 台大醫師建議:可發快篩助自主管理
桃園機場群聚案擴大,其中一名確診個案,從去年底到今年初,連續5天參加桃園中壢區金嗓歌友會,出席名單造冊約800多人,如今成員人人自危。哈佛流病所博士、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表示,所有人都要落實「口罩、疫苗、有症狀就快篩」這三件事,歌友會成員一定要自主健康管理十四天,期間有任何症狀都要主動通報,接受採檢。李建璋建議,民眾能靠自己做好的三件事:戴口罩、打疫苗、有疑似症狀自行快篩。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的民眾,例如曾參與跨年歌友會成員,發現疑似症狀時應積極通報相關單位,接受安排,坐專車去採檢。對於出席歌友會的民眾,李建璋表示,14天內必須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建議地方政府可以發給快篩試劑。如果確診者第一圈密切接觸者無人感染,第二圈可以症狀為基礎進行快篩;如果第一圈有人確診,第二圈就要適度隔離,並且密集採檢。至於醫療體系,李建璋表示,中央已啟動醫療量能整備,預先設想最壞情況,提早盤點量能,以及時因應。不過,即將來到的春節仍然令人擔心,因為醫療人員也要排假過節,部分病房關閉,人力吃緊,建議各醫院提前建立On call待命機制,預先演練何時需要回院上班,及早應變。
-
2021-12-01 該看哪科.感染科
男子長期反覆腹瀉 檢查後驚染愛滋
今天是世界愛滋病日,一名50歲的男性因工作需求到醫院體檢,發現有腸道沙門氏菌感染,不符合體檢標準,遂轉介至感染科治療,醫師經由問診得知,病人近一年來反覆腸道感染且長期腹瀉,懷疑有免疫低下情形,進一步安排免疫功能檢查,這才發現他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也就是俗稱的愛滋病。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宗家說,沙門氏菌引起感染時有可見,但反覆或持續感染就可能要先探究免是否有疫功能低下情形。感染科醫師曾婷玉也說,由於急性愛滋病毒感染的症狀多數不具特異性,因類似感冒且會自行痊癒,所以容易被忽略。常見症狀包含發燒、疲倦、肌肉痠痛、喉嚨痛等等,其他症狀如全身性皮疹、頸部或腋下發現淋巴結腫大、噁心、腹瀉、體重減輕、盜汗、頭痛等也可能出現。不過臨床上大多數患者感染初期都是輕症,只有極少數才會有如腦膜炎、腦炎、肺炎等重症表現。她說,愛滋病毒感染者的精液、陰道分泌液及血液中都含有病毒,可經由性行為、共用針頭或稀釋液而傳染。另外,醫護人員被針扎傷、輸血、母親懷孕、生產期、哺餵母乳也是傳染途徑之一。只要曾經有過性行為,就建議至少篩檢一次愛滋病毒;若有不安全性行為,則建議每年篩檢一次;高感染風險者,如多重性伴侶、感染性病、使用成癮性藥物、共用針具等,則建議每3到6個月篩檢一次。曾婷玉呼籲,若有不安全性行為與疑似症狀,應早日接受愛滋病篩檢或至感染科門診就醫。雖然目前愛滋病仍無法根治,但使用藥物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及早使用抗愛滋藥物來降低病毒量,除了能避免因免疫功能低下而產生疾病症狀外,更能及早阻斷愛滋病的傳播。患者一天只需要服用一顆藥物,方便且副作用低,就能有效控制病毒量,希望民眾不要害怕接受治療。
-
2021-11-1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肺阻塞易與感冒混淆 咳痰喘逾三週要注意!醫教「一分鐘登階」檢測肺功能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全民肺部健康意識抬頭,其中肺阻塞(COPD)對於肺部的威脅不容忽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十秒鐘就有一人死於肺阻塞,每年死亡人數高達三百萬人,遠超過新冠肺炎一年內近兩百萬人的死亡人數。呼籲常暴露於菸害、廢氣、空汙、粉塵等危險因子的族群應提高警覺,日常可透過「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肺功能,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確保肺部健康。 肺阻塞如同身處廢氣中 及早就醫延緩肺功能下降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暨台大醫院內科部王鶴健理事長表示,肺阻塞疾病照護在政府及學會推廣疾病衛教及肺阻塞之整合型照護計劃下,已從十大死因排行中下降至第八位;根據統計,台灣四十歲以上國人肺阻塞盛行率約6.1%至9.5%,但就診率僅2.1%。為了讓民眾更了解肺阻塞,學會除了發展「一分鐘登階」評估肺阻塞風險,今年更邀請民眾票選具象化視覺,最終以「肺阻塞如同隨時身處在汽機車廢氣中,讓人喘不過氣」讓民眾最有感,提醒大家只要有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 以為只是單純老化?你認識肺阻塞嗎?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最新調查發現,逾4成民眾不認識肺阻塞,有近5成出現持續三週以上咳、痰、喘等疑似症狀也不會尋求醫療協助。多數民眾認為症狀沒有很嚴重、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視為年紀增長的正常現象。 由於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甚至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的症狀並不會持續出現;此外因應疫情期間大家有配戴口罩的習慣,在日常運動、走路、爬樓梯都可能會有戴不住口罩的問題,而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相對較差,配戴口罩時較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導致難以長期配戴口罩。 一分鐘登階+咳痰喘初步評估 遠離肺阻塞威脅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彰化基督教醫院林慶雄副院長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當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兩個月內死亡率更高達20%。現行肺阻塞診斷主要以肺功能機器進行檢測,較耗時且需專業人員操作,為了幫助肺功能篩檢能更為普及,學會目前正積極發展肺阻塞簡易篩檢方式,希望找出更多早期患者,及早介入治療。鼓勵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務必及早就醫檢查開始治療。 30階以下: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爬不下去,可能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適當科別檢查 30-50階:可能是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 50-80階:是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延伸閱讀》 .喘咳痰3周當心肺阻塞避免肺功能惡化醫:及早就醫、正確用藥是關鍵 .咳、痰、喘小心肺阻塞?1分鐘自我測試肺功能好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13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照護/中市失智成果展 點亮愛連網心燈
面對失智海嘯來襲,臺中市積極推動失智照護服務,今(13)日上午在台中慈濟醫院一樓大廳舉辦「110年失智共照中心暨失智服務據點聯合成果發表會」,活動以「臺中憶智網,共照5相隨」為主題,展現臺中市失智照護服務計畫開辦第五年的豐碩成果! 失智照顧的路上,需要政府、服務單位及失智家庭攜手貢獻心力活動開場由童心劇團演出精采舞台劇,帶出失智家庭的照顧議題;為炒熱現場氣氛,特別邀請台中慈濟醫院失智服務據點團隊及阿公阿嬤秀出音樂技藝;活動中安排由臺中市政府、服務單位、失智長輩及家屬共同點亮愛連網心燈,除宣示失智服務成果外,也象徵失智照顧的路上,需要政府、服務單位及失智家庭攜手貢獻心力。另外,活動會場展出失智共照中心及失智服務據點創意課程海報,將持續展出至12月31日,讓更多民眾能認識失智症及瞭解臺中市失智照護資源。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為了讓失智長輩能留在家鄉安心養老,臺中市積極佈建失智照護服務資源,至今已成立10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36家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並設有失智團體家屋2家、日照服務單位89家、C據點長照站350家及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9家,逐步提升資源可近性。此外,為了防止失智長輩走失而找不到回家的路,由警察親自走入失智服務據點及C據點長照站,就近提供失智長輩指紋捺印服務;為了減輕照顧者的壓力負荷,臺中市將彙整相關失智照護服務及社會福利資源,製作失智服務資源手冊,將社會福利資源一次報乎你知!便利照顧者快速找到合適資源。失智症是一種疾病 出現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衛生局長曾梓展呼籲,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如發現家人出現疑似失智症狀,應儘快前往失智症整合門診服務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並於就醫完成後,至失智共照中心接受個案管理服務,讓失智者獲得最佳的照顧,也讓照護者獲得喘息。相關資訊可至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失智症防治及照護專區/服務資源查詢(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679207/Lpsimplelist),或撥打長照服務專線1966,由專人為您服務。
-
2021-11-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流感疫苗可否和新冠疫苗一起施打?6大QA一次替你解惑
◎流感疫苗Q1: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期以及對健康的威脅為何?根據台灣歷年統計資料,流行性感冒(流感)通常在每年冬季出現流行。在2020年冬天,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球疫情,戴口罩成為全球新常態,造成流感病毒不易傳播,和往年相比,罹患流感的個案數明顯減少。但是,若受到流感病毒的感染,是有可能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尤其是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者、嬰幼兒、孕婦、體重過重以及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應提高警覺。Q2:注射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及可能副作用有哪些?研究顯示,接種流感疫苗確實可提供保護效果,減低住院及進展成重症的機率。民眾常擔心接種的疫苗與社區流行的病毒株可能不吻合,但文獻顯示,即使疫苗株和流行病毒株不吻合,疫苗仍可提供一定保護力。因此仍建議每年均按時接種疫苗。注射疫苗和服用藥物一樣可能產生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皮膚紅疹等,一般而言會在發生後兩天內逐漸恢復。嚴重的過敏反應或過敏性休克,其發生機率非常低,若不幸發生,通常是接種後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就出現嚴重症狀,如呼吸困難、氣喘、眼睛或嘴唇腫脹等。為了能夠立即處置嚴重過敏反應,接種流感疫苗後應在接種地點稍作休息約30分鐘左右,確定沒有不舒服的症狀再離開。Q3:流感疫苗可否和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一起施打?在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流行期間,除了流感疫苗以外,民眾也會考慮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流感疫苗屬於不活化疫苗,基本上可以和其他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不過,為避免發生不良反應時無法釐清是何種疫苗所造成,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疫苗接種組建議流感疫苗應與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相隔七天以上施打。◎COVID-19疫苗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全球大流行,目前已有疫苗可提供保護力,降低受到感染的可能性。目前國內供應的新冠疫苗,根據其作用原理可區分為mRNA疫苗(莫德納疫苗以及BNT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AstraZeneca疫苗)以及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疫苗)。目前AstraZeneca疫苗及莫德納疫苗的建議接種年齡是18歲以上,而BNT疫苗是12歲以上。Q1:接種COVID-19疫苗有什麼注意事項?若有發燒或急性疾病,應等病情穩定後再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並不代表後續就不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因此,不管是否有接種疫苗,都應遵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規範。根據研究,目前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與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可能有關。整體而言因注射疫苗而產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機會很低,約為每百萬人2-20件左右。但注射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的民眾,仍應密切注意是否有疑似症狀,包括不明原因的皮膚紫斑或瘀青、呼吸喘、胸痛、下肢腫脹、嚴重腹痛或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發作。若有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向醫師說明疫苗接種時間及廠牌。另外,目前文獻顯示,有極少數個案在接種mRNA疫苗(包括莫德納疫苗和BNT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的不良反應,案例大多是男性青少年及年輕成人。通常在接種疫苗後數天內發生症狀。若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胸痛、呼吸喘或心悸等症狀,應立即就醫。Q2:可否混打不同廠牌的疫苗?如果打完第一劑後有嚴重不良反應該怎麼辦?雖然目前國際間持續有混打不同廠牌疫苗的研究在進行中,但如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第二劑「COVID-19」疫苗開放不同廠牌的疫苗注射時,民眾可自行選擇。若施打第一劑疫苗後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經醫師評估後若不適合再施打相同疫苗時,醫師會通報疫苗不良反應或開立診斷書,可根據第一劑疫苗廠牌之接種間隔時間,更換其他廠牌完成第二劑接種。Q3:若曾感染過COVID-19,還需要接種疫苗嗎?針對曾感染過新型冠狀病毒的康復者,建議自發病起至少間隔六個月,並符合終止隔離的標準後,再接受疫苗接種。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1-11-0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生活照護/家有巴金森病患者該如何安置 3要點打造安全居家環境
巴金森病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病的症狀分為動作障礙與非動作障礙,部分病患會有憂鬱、便秘、睡眠障礙等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則較為常見,包含平衡障礙、肢體僵硬、轉位困難及凍結步態等,大幅增加跌倒風險。由於病患待在家的時間較長,掌握安全、方便的原則進行居家擺設環境調整,並透過運動訓練或復健預防跌倒,提升病患體力也能讓心情愉悅。要點一:浴室保持地面乾燥、加裝扶手防滑墊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每6名長者就有一人曾經跌倒,過半數發生在住家內,浴室是家中發生滑倒、跌倒的高風險地方。除了清除地面積水、加裝扶手及防滑墊外,浴巾、肥皂及洗髮精等放置於方便拿取的位置,當病患在浴室時確定有家人在附近,不要將浴室門鎖起,且若能將門設計為向外開,能避免病患在浴室跌倒不起時,出現擋住門而難以對外求援的情況。要點二:起居、廚房保持明亮與動線寬敞,避免使用地毯、茶几與邊桌與浴室相同,臥室及客廳也存在不少造成跌倒的死角,根據106年國健署發布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年長者發生跌傷地點第一名為臥室、第二名為客廳。這些居家空間要留意需保有寬敞的動線,少用地毯、茶几或邊桌,家具不要有尖銳的邊角,避免跌倒時碰撞受傷。另外,明亮的光線也有助於避免碰撞而跌倒,包括將電燈開關裝置在容易看到及用到的位置,走道或房間的兩頭裝設雙向開關,避免需要走過黑暗地帶去開燈,臥室、客廳多裝置小夜燈,以及避免桌面過於光滑導致反射光線,造成視線錯覺。提升廚房的安全並方便清理,可準備長柄拖把或畚箕等清除積水,減少病患清理時需要彎腰的狀況,廚房的櫥櫃避免設置在過高位置,以免拿取時發生危險。要點三:常做簡易巴金森病運動訓練與復健,改善肢體僵硬與平衡問題,降低跌倒風險病患除了將居家佈置成安全舒適環境,降低因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及平衡問題造成跌倒的風險,建議平時在家還可以透過「臉部微笑操」改善因肌肉僵硬而出現面無表情、撲克臉,或做「吞嚥操」訓練舌頭靈活度,有助於吞嚥功能。台大物理治療系黃正雅副教授表示,這些簡易的運動及復健動作在家就能進行,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強化大腦功能,巴金森病病友在作居家復健運動之前,需先由醫師診斷病程,聽從醫師醫囑服藥治療,同時由物理治療師評估運動原則,藥物加上運動雙管齊下,更能有效延緩退化與失能。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家人互動增加趣味性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症狀,同時增加肌力、訓練身體平衡,黃正雅介紹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在家即可自行操作的復健訓練動作,家人一起參與互動更有趣。1. 雨傘伸展運動:採坐姿或站姿,雙手持雨傘抬到最高的位置停留10秒,眼睛望向雙手,保持上半身抬頭挺胸,避免身體過度前傾或後傾,這動作主要是改善駝背和背肌無力。2. 上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手握啞鈴或水瓶上舉、側舉到水平高度,停留3-5秒,訓練上肢肌力。3. 下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雙腳交替抬高,訓練下肢肌力。4. 跨步平衡運動:雙手叉腰或單手輕扶椅子站立,兩腳與肩同寬,雙腿交替作跨步動作,每跨一步停留3秒,訓練動態平衡、重心轉移及走路功能。5. 行進節拍運動:走路或原地踏步時,搭配數數的口令,例如從1開始,每數到3的倍數加上拍手動作。家人從旁協助互動,多找幾樣新的玩法,動口、動腦、動手讓效果加乘。資料來源:元氣網綜合整理、全方位巴金森醫療照護手冊●貼心小提醒巴金森病存在一些察覺不到的症狀,包含憂鬱、便祕、消化不良及失眠等,民眾可注意自身心情變化與腸胃相關問題,提醒50歲以上民眾每月定期做40秒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搭配自我檢測表篩檢,若有疑似症狀,請儘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醫,及早治療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失能。巴金森病自我檢測延伸閱讀:巴金森警訊/出現手抖、憂鬱、關節僵硬?小心可能是巴金森病診斷工具/巴金森病潛伏20年 AI人工智慧助精準預測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0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生活照護/當你的巴金森病家人有吞嚥困難、營養不良 照顧者有哪三招可幫助他?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暨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創辦人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常見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會出現動作逐漸變慢、關節僵硬、手部顫抖、平衡困難等動作障礙,部分病患會有憂鬱傾向;到了中晚期病友更將面臨吞嚥與進食障礙的難題,恐陷入更深的憂鬱之中,巴金森病人的家屬可以如何引導正確進食與攝取足夠的營養成為一道新課題。【延伸閱讀】更多巴金森的用藥治療、日常照護、飲食建議,都在「幸福巴士」巴金森臉書社團「阿公最近愈來愈瘦,吃飯變得好慢」,該怎麼辦?吞嚥困難、咀嚼能力降低、顫抖的手握不住餐具等,是巴金森病友常見的飲食困境,尤其到了晚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等相關問題。此時,建議諮詢營養師進行個別化的飲食調整。由於中軸肌肉的活動性變差,巴金森病患吃飯時較難下嚥,喝水或喝湯時也比較容易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在食物的準備上需花費較多心力,建議可以透過語言治療師評估吞嚥狀況後,根據病患的吞嚥及咀嚼狀況調整,可將食物切小塊、煮軟爛或打成泥狀來進食,能增加阻力降低吞嚥造成的嗆咳問題。「阿嬤的食量愈來愈小,體重變輕,還有營養不良」,該怎麼辦?「均衡」是巴金森病患的飲食原則,若病友因為吞嚥問題,每餐吃的量不多,也可「少量多餐」,規律地監測體重及飲食攝取的狀況。近來不少研究也提出高纖蔬食飲食、地中海飲食可延緩巴金森病的進展,高纖蔬果的攝取,搭配充足的飲水量,正常成人一日的飲水量為體重乘以30毫升,假設體重為60公斤,一日應喝足至少1.8公升的水,能改善病友的便秘、消化不良問題。「手抖不停,握不住湯匙、筷子,吃飯時常常掉滿地」,該怎麼辦?用餐搭配輔具能提升進食效率與安全,坊間有許多協助長者進食的輔具,包含特殊設計的碗筷、湯匙等,當替巴金森病病患選擇輔助餐具時,「方便入口」及「防止滑落」為兩大原則。近來許多營養指引也提出布置怡人的用餐環境概念,除依照病患的需求準備餐食、布置舒適的用餐環境以外,「陪伴用餐」也相當重要,陪伴能讓長輩心情愉悅、增加食欲。●貼心小提醒巴金森病存在一些察覺不到的症狀,包含憂鬱、便祕、消化不良及失眠等,民眾可注意自身心情變化與腸胃相關問題,提醒50歲以上民眾每月定期做40秒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搭配自我檢測表篩檢,若有疑似症狀,請儘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醫,及早治療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失能。巴金森病自我檢測延伸閱讀:延緩退化/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訓練肌力延緩手腳顫抖診斷工具/巴金森病潛伏20年 AI人工智慧助精準預測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0-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WHO公布染新冠長期症狀 衛福部將定診斷碼追蹤
世界衛生組織(WHO)本月正式發表新冠長期後遺症(Long COVID)症狀定義指引,包括強烈疲勞、憂鬱、腦霧等症狀,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表示,國內若無追蹤確診康復者後續,就學、就業民眾恐難長期受後遺症所苦。對此,衛福部長陳時中允諾,將會研擬新冠定義或診斷碼,協助後續追蹤。立法院今召開衛環委員會,洪申翰關切新冠確診康復者議題,他引用BBC報導,一名確診者康復後,出現畏光、受不了吵雜、無法完成一件事、甚至工時減少,出現腦霧情況。他說,WHO於10月正式發布新冠長期後遺症定義,包括強烈疲勞、憂鬱、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腦霧或認知困難。洪申翰表示,國內目前有9千多名本土確診者,其中就學階段15至24歲占8%,就業階段25至64歲包括69.4%,目前我國沒有新冠康復者追蹤機制,若確診者出現疑似症狀,包括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等,無法得知是否與染疫有關,受到長期後遺症所苦卻不知如何求助,返回職場、就學都有困難,建議衛福部應主動追蹤。陳時中表示,目前對於新冠確診者,沒有特定追蹤機制,因我國是全民健保,可就民眾就醫資料分析討論及追蹤。他表示,國內臨床治療方面,有進行加強教育課程,心肺復健學會也訂定術後照顧指引。對於主動追蹤新冠康復者,他允諾,會來研議新冠相關定義與診斷碼。
-
2021-10-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因應疫情趨緩 連江縣宣布10月14日起取消機場入境快篩
連江縣政府今天下午表示,考量近日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明顯趨緩穩定,加上全國第一劑之覆蓋率已漸上升,連江縣疫苗第一劑之覆蓋率已達82%,將於明(14)日起與澎湖、金門同步採入境免快篩;惟防疫不能鬆懈,連江縣疫情指揮中心會密切關注疫情發展,隨時恢復快篩作業。連江縣長劉增應表示,經與澎湖縣長賴峰偉、金門縣長楊鎮浯研商,考量國內雖維持在第二級疫情警戒,但目前疫情已呈趨緩,中央陸續放寛各項防疫措施。至於有關本土個案疫情,雖於10月9日及11日本土個案分別有1例,但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判應是屬於舊案。且全國第一劑之覆蓋率已漸上升,在南北竿機場之篩檢數已大幅下降,連江縣疫苗第一劑之覆蓋率已達82%,南北竿機場快篩站之階段性功能已告一段落。劉增應說明,隨著疫苗普及與群體免疫效果,整體疫情應會朝「流感化」發展,因此未來防疫工作將調整為早期發現、診斷與匡列,減少重症個案發生,並以社區防治為方向,早日於防疫與經濟的活動之間取得平衡恢復日常運作。連江縣疫情指揮中心也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如出現疑似症狀,應主動至醫院或衛生所進行篩檢。
-
2021-10-10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最愛問【腦中風】頭暈、手腳無力是低血糖還是中風?2招辨識急性中風症狀
Q:一名七旬老翁,某天早上起床突然單側手腳無力,說話正常但口水會不自主流下來,女兒心想可能是沒吃早餐有點低血糖,囑咐老翁趕快吃點早餐回房間躺一下,孫子卻說阿公和平常不一樣,應該要去看醫生,他們該怎麼做?醫師開講崔源生/臺中榮總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呼應即將到來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動腦中風教育課程,與苗栗縣政府消防局合作,安排急性腦中風到院前救護處置課程,邀請臺中榮總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崔源生、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廖年晨及苗栗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授課,分享快速辨識祕訣。中風位置不同、症狀複雜,容易與低血糖混淆。「脖子好緊、頭有點暈眩、手腳有點無力,我是不是中風了?」你知道以上哪些可能是中風的症狀,或只是相似疾病呢?崔源生表示,中風症狀會因為大腦裡中風的發生位置不同,對應出的症狀就會不同,右側大腦中風會影響肢體行動;左側大腦中風會造成語言和認知的症狀,造成無法看字或寫字;而腦幹或小腦受損,會有頭暈、複視、眼球顫動等情況,以上有許多症狀是非典型的中風症狀,容易被忽略或誤認是低血糖、高血壓等相關疾病。崔源生說,如何辨識是不是中風症狀,或只是相似疾病,可以記住以下兩點,第一,急性腦中風症狀普遍是急性發生,症狀通常是瞬間出現,從短短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從無到有,不會是漸進式的發生。第二點是,因為中風是腦血管病變引起,症狀和腦部神經功能損傷有關。他呼籲,當察覺自己或是家人有突發的身體不對勁或行為與平日異常,任何相似急性腦中風的症狀,就應當有警覺性,不要猶豫,第一時間立即送醫,由醫療團隊給予適當處置。廖年晨於課堂中說明,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若能快速辨識急性腦中風症狀並就醫,掌握黃金治療時間,能大大降低死亡與失能風險。急性腦中風的患者,約八成為缺血性、兩成為出血性;若能在發生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預後有大幅的進步。要特別注意,血栓溶解劑於中風症狀發生後3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因此愈快到醫院接受治療,愈有機會搶救。中風失能全家重擔,保持警覺搶救腦細胞。林奕夫表示,大腦結構非常複雜,需要血液輸送氧氣與能量,一旦發生急性腦中風,無論是腦血管阻塞或破裂,都會在短時間之內造成腦細胞受損或死亡,進而失能影響日常生活,不僅病人痛苦絕望,家屬也承受沉重的照顧重擔。預防腦中風固然重要,但若不幸發生,後續治療處置關係著患者的恢復程度,把握「黃金時間」搶救腦細胞,能將傷害降到最低,透過本次課程交流,救護端的快速辨識可以更減少時間損耗,救回一位中風患者,無形中就是救了一個家庭。教官小叮嚀劉旻昌/苗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劉旻昌說,有些中風症狀容易與低血糖、貧血、高血壓等其他疾病混淆,其中血糖過低會有四肢無力甚至昏迷的情況,少數也會有半邊肢體無力現象,最容易和急性中風的症狀混淆,也不容易發現。因此通常救護員接到緊急救護通報,抵達現場時都會先量測血糖,再進行急性中風評估(FAST)。今年疫情期間,民眾常會為了避免出入醫院,忍耐或拖延症狀不適,若因疏忽了輕微症狀,而造成腦中風危機,甚至錯過第一時間搶救,可能造成嚴重後果。他呼籲大眾,有任何與平常不同症狀發生的情形,都該更有警覺性,若有任何疑似症狀千萬別輕忽,透過第一線消防救護員的迅速判斷,快速辨識出中風並正確送醫,可有效降低中風造成的傷害。【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0-06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警訊/出現手抖、憂鬱、關節僵硬?小心可能是巴金森病
肩膀痠痛不適,做伸展運動時覺得關節好僵硬,有種使不上力的感覺,看了骨科、復健科,還是不見好轉。醫師提醒,若出現動作變慢、關節僵硬、平衡不佳等動作障礙,有可能是巴金森病,應盡快求診就醫治療。打太極、培養興趣、參加活動 她與巴金森病共存十年林女士在上班開車途中,覺得手握方向盤要轉彎時有點卡,以為是一般扭傷,到家醫科就診,吃藥仍無改善而轉診神經內科。一進診間,醫生發現林女士毫無表情的撲克臉,問診發現字愈寫愈小,診斷為巴金森病。確診當下,頓時晴天霹靂,林女士擔心得病很丟臉,完全不敢將病情告訴兄弟姊妹,服藥前半年都走不出痛苦情緒。最後在先生的開導下,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打太極拳、培養攝影興趣、參加病友團體,再加上重新調整藥物,從困頓中豁然開朗,活出不一樣的生命軌跡。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暨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創辦人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病友除會出現手腳顫抖、行動遲緩、肢體僵硬、面無表情等動作障礙外,焦慮、憂鬱、便秘、睡眠障礙等非動作障礙亦與巴金森病息息相關。其中,早期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有些病人也因情緒問題與家人發生爭執,建議可與醫師討論病情與憂鬱情緒,也舒緩照顧者的壓力。若發現家人言行異常或生活習慣改變,別以為是老化必然現象,應留心巴金森病程與病徵,及早就醫配合運動和藥物治療,大多可獲得良好改善,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出現喪失行動與口語表達能力的時間。Q:巴金森病不同病程常見的動作障礙?A:因患者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提早退化,主要病徵與動作障礙有關。第一期:從單側肢體產生症狀,包括手腳顫抖、關節僵硬、動作緩慢等。第二期:進展到雙側肢體,包括走路遲緩、身體僵硬、雙手顫抖等。第三期:延伸到下肢,出現走路不穩、小碎步、平衡障礙等。第四期:舉步維艱,雙手顫抖嚴重,日常生活需要旁人協助。第五期:身體功能嚴重障礙,無法行走需仰賴輪椅或臥床,全賴他人照顧。Q:還有哪些非動作障礙容易被忽略?A:憂鬱、便秘、睡眠障礙、排汗過多等。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病的致病機轉跟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有關,除了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亦會影響控制睡眠的腦幹,當出現翻身困難、常做惡夢、睡眠中莫名腿部抽動都有可能是疾病徵兆。Q:巴金森病的治療有哪些?A:初期主要是藥物治療,服用短效型或長效型多巴胺藥物。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病雖無法痊癒,但可控制症狀,尤其是第一、二期病程的患者,可透過定期服藥加上適量運動、規律作息,維持正常生活。巴金森手指操 定期簡易自我檢測吳瑞美提醒,門診有許多病患主訴:寫字變小、說話小聲、打字變慢、夾菜不穩等,剛開始以為是五十肩、肌肉疼痛或血路不通,求診骨科或復健科,甚至吃補品、做物理治療,病情皆無法獲得改善,由於每個病人的早期症狀都不太一樣,不可輕忽。Q:想知道是否罹患巴金森病?該看哪一科?A:吳瑞美呼籲,民眾除了注意肢體僵硬、動作異常外,應養成定期自我篩檢習慣,動手跟著做巴金森病手指操,簡單的手指開合能測試動作速度、順暢度,以及透過自我檢測表簡易篩檢,若有疑似症狀,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診。面對巴金森病,吳瑞美呼籲積極治療,抱持「樂觀面對身之礙,活出精彩心之愛」的態度,當作罹患其他慢性病一樣。她以林女士的個案為例,坦然接受病情後,主動與醫生討論藥物調整,參加病友團體分享治療經驗,彼此給予心理支持,撲克臉換成笑容滿面。她罹患巴金森病:「樂觀面對身之礙 活出精彩心之愛」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10年,想了解更多她的故事,請看影片: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民眾自費抗體檢測放行了! 機構須符合4大共識則可申請
國內有網友四叉貓及YouTuber施打完疫苗後,紛紛自費到診所進行抗體檢測,此舉也使替民眾檢驗的禾馨診所面臨開罰,抗體民眾應有檢驗抗體「知的權利」,指揮中心也鬆口會與專家進行血清抗體檢驗指引,醫療應變組組長羅一鈞指出,初步已達到四點共識,會開「綠燈」讓民眾檢驗,包含向主管單位提出檢驗及收費標準才能提供該服務。羅一鈞指出,醫事機構可向衛生局提出申請,衛生局審核自費收費標準和執行能力合適後,就可以提供這個服務。相關指引則參考歐美建議,強調「民眾檢測結果,無法完全等同於判斷感染或打過疫苗的保護力高低或有無。」第一,醫療機構除提供服務之外,檢驗前後都要詳細說明方式、結果的意義等,民眾才能正確解讀。第二,是避免民眾染疫後,尋求錯誤檢驗途徑, 所以檢驗前要審慎評估是否有疑似症狀,如TOCC風險,若疑似染疫應該做PCR篩檢,而非抗體檢測。第三,報告要載明是用什麼FDA核可的檢驗試劑及項目進行,如S蛋白或IgG、IgM等等方式、哪種廠牌、數值和判讀標準。第四,目前試劑廠牌很多很難訂定統一標準收費上限,地方政府可依照醫療法21、22條去審核。羅一鈞也說,抗體檢驗結果不代表保護力,若民眾該打疫苗就要去打,也不能因此而疏於防疫措施的落實。
-
2021-09-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社區監測達標率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已一年九個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年8月30日起終於啟動社區加強監測方案,希望全國82間基層定點醫師診所積極促成兩歲以上疑似症狀民眾快篩。預計每月共發下1萬份快篩試劑,希望每間診所每周回報至少100件檢驗結果,達成每周至少1萬件的監測目標。方案上路已逾兩周,但單周通報病例數卻都只有7、800人,達標率低於一成。基層醫師與實驗室主持人都擔憂,政府發現確診就採用高強度大範圍隔離,社會心理壓力過大,導致輕症或無症狀但有風險的民眾排斥檢測,診所也缺乏通報意願,恐無助於及早阻斷社區傳播鏈。專家也提醒,中秋連假大規模出遊,10到14天後就是一個考驗,到時候任何疑似症狀者都應採檢,希望民眾正向看待篩檢。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現在疫情比較緩和,症狀輕微的民眾就「不想面對」,如果症狀不嚴重又打過疫苗,民眾就更不想篩了。但是病毒存在於台灣社區,已經是既成的事實,所以可以看到最近確診的民眾,很多人都原本以為自己沒事,因為需要去陪病探病或做醫療檢查,不得不受檢,才被發現的。長庚醫院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這幾天看到中秋連假出遊人潮,在外遊玩難免與人群接觸、比較難確實洗手,未來10到14天可能出現一波有疑似症狀的,到時候只要有疑似感冒症狀者,都應該要快篩,及早發現病例,才能控制疫情,不再出現重症病人湧進醫院的社區大流行。但令人擔心的是,現在除非是有出國、探病、就醫而被規定要篩檢,一般民眾對於快篩的態度相當負面。針對中央與地方對確診者周圍的人祭出大範圍的預防性強制隔離,施信如說,政府應三思這些措施的必要性。雖然Delta變異株傳播力強,但是嚴重度並未明顯提高,也已知如何治療、預防重症。即便Delta變異株沒有這麼恐怖,施信如表示,隔離政策卻是如此嚴苛,只要有確診就有很一大群人被強制隔離,這種隔離措施對某些身心較脆弱的人來說幾乎是難以承受的,像是被打入地獄一般。這樣一來,誰會願意做檢測?人們心理上一直把Delta變異株視為恐怖的致命病毒,「這樣是無法過日子的。」「快篩找到病人是好事情,」施信如表示,社會大眾需要調整心態,正向看待檢測,改變對確診者的態度,也要調整過度嚴苛的隔離政策。這樣在等待疫苗到貨和接種期間,才能有效利用檢測控制社區疫情。林應然則提醒,另一隱憂是流感疫苗打氣差。因為防疫措施間接減少流感疫情,民眾對於接種流感疫苗的重視度大減,相較往年9月下旬的預約人氣,今年目前預約流感疫苗人數都少了一半以上,剩下固定每年必接種流感疫苗的人還是會來。林應然提醒,今年流感疫苗供貨充裕,不同疫苗之間間隔一周就可以,民眾登記預約新冠肺炎疫苗之餘,也別忘了安排時間接種流感疫苗。
-
2021-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BNT「心肌炎5徵兆」 指揮中心:4周內需觀察
BNT 疫苗校園接種23日開打,家長擔心罕見副作用「心肌炎」。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天在指揮中心疫情記者會提醒,若學生出現5種症狀,就要注意是否為心肌炎,在施打後的4周內,都要觀察身體狀況並及早就醫。mRNA疫苗包括輝瑞、莫德納,美國發現,接種後會有心肌炎、核心包膜炎,與心臟肌肉發炎等等,會有疼痛狀況,如果心肌發炎嚴重的話,恐引起心臟衰竭。李秉穎說,心肌炎是需要注意的嚴重不良反應,接種BNT疫苗後的監測資料,主要發生在14天內,少數發生在2到4周之間,4周內都要注意相關症狀並及早就醫。但接種第一劑比較少有,第二劑發生率增加。李秉穎指出,心肌炎發生比率,年輕男性比較多,尤其是30歲以下,而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甚多,大部分國家評估後,包括美國在內都認為雖然有心肌炎,但是整體臨床效益大於風險,要繼續接種,但28天內如果有心肌炎疑似症狀要立刻就醫。接種BNT後,心肌炎發生有5項徵兆,包含胸痛、胸口壓迫感胸悶;心臟亂跳、心悸,心跳忽然跳很快、很大力;運動耐受不良,像是走幾步就很喘、沒力氣;呼吸急促;最後則是暈厥,心臟衰竭時,會影響供氧能力,呼吸急促會變得補償心臟衰竭的現象。
-
2021-09-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案「未來7天是疫情關鍵」
新北市某幼兒園群聚累計十六人確診,十人為幼兒,幾乎都為輕症。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幼兒染疫多半為輕症,病毒量雖低,卻是很好的傳染者;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說,幼兒園群聚很可能從十幾例延燒成數百例,生活圈鄰近的家庭都應提高警覺,如有疑似症狀應尋求醫師評估。專家指出,美國研究證實,染疫兒童及青少年的家戶傳染力相當高,研究人員分析暑期營隊活動的七至十九歲兒少,發現有症狀的小朋友傳給父母和祖父母的風險勝算遠高於傳給兄弟姊妹,傳給父母的勝算比為傳給手足的二點三倍,傳給祖父母是傳給手足的六點六倍。黃立民說,幼兒是很好的傳染者,至少要觀察兩個潛伏期,也就是一個月;民眾不需太緊張,如何避免重症與死亡才是要點,不要同時染新冠、流感,今年一定記得接種流感疫苗。新光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藏能表示,未來七天決定疫情是否擴大的關鍵,必要時應大規模停課;若是Delta變異株,代表國家邊境檢驗還是有破口,民眾需繃緊神經。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兩點半細胞簡訊聲響起!男分享反被友揶揄「去匪類」
「哇哩勒,我怎麼會收到(細胞簡訊)」,桃園市有的人下午在家或外出、工作的時候突然手機簡傳來簡訊,內容為:[疫情警示]因您曾於8月13日至9月2日期間與確診者接觸或活動軌跡重疊,如於8月13日之後曾有COVID-19疑似症狀,請就醫評估或可至社區篩檢站採檢。收到簡訊的人趕快查了一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桃園市政府最近公布確診機師等人的足跡,想了一下「我都沒有啊,我都沒有讀過這些地方」,覺得很納悶。不過因為簡訊通知足跡從8月13日到9月2日,8月很多足跡已經記不起來,突然間收到簡訊,雖然身體沒有不舒服,但是心裡還是毛毛的。一名單身男子跟朋友說收到簡訊,朋友馬上問你是不是去過汽車旅館,大家直接想到負面、「私人行程」,揶揄收到簡訊的人,「有到哪裡匪類厚」;另一位年過50的男子也忍不住抱怨,除了放假全天都跟家人在一起,平常就是工作、回家哪裡也沒去,苦笑怎麼會收到細胞簡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針對幾位確診者活動軌跡,匡列8月13日至9月2日這段時間,發出約110萬筆細胞簡訊警示,指揮中心請大家不要緊張,只要注意如果身體有症狀,要及時跟醫師諮詢或是直接採檢。最近公佈的確診者機師、機師家人多數住在桃園市,網友預估桃園收到簡訊的人會比其他縣市多。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追確診機師足跡 下午2點半發110萬筆「細胞簡訊」警示
我國近期出現三名長榮機師「突破性感染」,其中一機師兒子也染疫,其就讀台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昨起停課14天,緊急採檢2845人,桃園市也升級二級加強警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幾位確診者活動軌跡,因此匡列8月13日至9月2日這段時間,將發出110萬筆「細胞簡訊」,曾經與確診者有接觸過,或軌跡重疊,若身體疑似有症狀,要及時就醫諮詢或採檢。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下午2半後,會有疫情的警示簡訊,針對幾位確診者活動軌跡範圍,在8月13日至9月2日的匡列活動時間,曾經在這些時間與確診者接觸、與活動軌跡重疊,有疑似症狀出現者,可以就醫評估,到社區篩檢站採檢。陳時中說,下午大約發出110萬筆的警示,大家不要緊張,就是注意有沒有身體症狀,要及時跟醫師諮詢或是直接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因應國籍航空機師及家人群聚事件,將於今天針對今年8月13日至9月2日期間,曾與確診者接觸或曾於相關時間及地點出入之民眾,發送疫情警示簡訊,內容如下:[疫情警示]因您曾於8月13日至9月2日期間與確診者接觸或活動軌跡重疊,如於8月13日之後曾有COVID-19疑似症狀,請就醫評估或可至社區篩檢站採檢。指揮中心說明,收到簡訊者若有不適,務必正確佩戴醫療口罩儘速就醫,不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暴露及接觸史。指定社區採檢院所醫院清單可至疾病管制署網站查詢: http://at.cdc.tw/5y262t 。
-
2021-09-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專業觀點/中老年肌肉較少 常見退化性滑脫
多數人都有脊椎滑脫問題。「脊椎滑脫」是指脊椎往前或往後位移,常發生在腰椎第4至第5節。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並未察覺,但症狀嚴重時,可能產生腰痛、足部痠麻、下肢沒力、跛行、坐骨神經痛或背痛等問題。常見脊椎滑脫發生原因,主要是退化性的滑脫。許多中老年病患肌肉量較少,沒有足夠肌肉支撐腰椎,長期以往,便會產生滑脫,尤以女性發生居多,因女性的核心肌群通常比較不強壯、韌帶較鬆弛;而工作常彎腰者,也是容易產生脊椎滑脫問題的族群。有些年輕人小時候椎弓沒有發育好,易產生「椎弓解離滑脫」,他們常因反覆活動、彎腰,導致椎弓裂掉,初期大多沒有症狀,一旦發生跌倒、車禍等意外時,照X光才知道有此現象。若出現疑似症狀,醫師會安排腰椎正面及側面站立的X光檢查,檢查滑脫的部位及程度,並請患者前傾彎腰及後仰挺腰,以了解腰薦椎的不穩定程度。當腰椎神經被壓迫嚴重時,會進一步做電腦斷層、脊椎攝影或核磁共振掃描檢查,以確認神經根受壓迫的部位及嚴重程度。治療上,會依患者症狀程度的不同,給予保守治療或手術處置。針對症狀較輕者,在從事掃地、抬椅子或做家事等活動時,建議應穿戴背架以支持身軀,限制脊椎活動度及角度,預防滑脫惡化。疼痛時,可服用藥物或復健治療,緩解痠痛;但症狀惡化,痠麻感持續、走路跛腳、下肢沒力,甚至吃藥都無法緩解時,才會考慮進行手術,術後約有9成患者自覺恢復狀況良好。
-
2021-08-1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警訊自我檢測/大拇指和食指比OK 每月8日做巴金森症自我檢測
男性罹患巴金森症的比例較女性高,尤其有些男病友正值壯年,更是家中經濟支柱。醫界鼓勵病人及家屬不要氣餒,因為目前新趨勢是以整合性團隊概念來治療病友,讓巴金森病人有機會早日重返工作和社會,並且和家人重拾良好生活品質。平均發病60歲,男多於女,治療目標是讓患者重拾社會功能。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副主任陳凱翔說,巴金森症發病平均年齡為60歲,男性及女性病人比約1.5比1,近年來臨床上不乏年輕型病人,他就診治過30多歲及40多歲的男性病人。陳凱翔治療過一位44歲的男病人,他本來是一位承包商,但陸續出現行動緩慢、四肢僵直和手部顫抖等症狀。一開始給予藥物還能有所改善,然而隨著症狀持續,只好待在家裡讓妻子照顧,病人心裡鬱鬱寡歡。「治療巴金森症,醫師需要根據病人的需求共同討論並設立一個治療目標,最高目標是盡可能讓病人重拾該有的社會功能。」陳凱翔說,他這位病人,數年後接受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病況改善很多,不但可以爬樓梯,還能繼續去做裝修工作,病人很高興能重新負擔家計,也不要讓妻子太累,找回全家原來的生活步調。不過,陳凱翔強調,深腦刺激術能有效改善巴金森症的「動作斷電」及異動症,或使藥量減少,改善生活品質,但不能停止疾病的退化。在漫長的病程中,病人所需要的除了藥物,其實還有整合性團隊的照護和家人的關心照顧。台大新竹分院「巴金森整合治療團隊」,提供生心理完善照護。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已成立一年半的「巴金森症整合治療團隊」為例,除了醫師鑑別診斷及提供治療計畫,還有營養師從飲食設計改善病人便祕、語言治療師協助改善病人說話小聲及口吃、藥師檢查病人用藥副作用與交互作用,以及物理治療師幫忙病人做軀幹彎曲及凍僵步態等復健。更重要的是,有心理師及社工師提供家庭及心理層面的協助,該團隊成立以來,已照顧治療過90位病人。「常常家屬累到倒下,病人也就跟著倒下,這也是病友需要整合性團隊的原因。」陳凱翔強調,有些病人初期會因為情緒不穩,和家人發生口角;中期因認知功能受損,出現幻覺或懷疑別人偷東西,家屬照顧到身心疲累,有時陳凱翔也要協助病人家屬就醫,舒緩照護者的壓力。醫界發起每個月「8」日做巴金森症自我檢測,有助早期發現。此外,巴金森症常伴隨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陳凱翔指出,巴金森症病人較不會像憂鬱症病人容易哭泣,有時候淡漠的表現更明顯,因此臨床上會先做鑑別診斷。像醫界發起每個月的「8」日來做巴金森症自我檢測,用大拇指和食指比OK姿勢25下,就是監測此病常有見的肢體障礙問題,若有疑似症狀,可以到神經內科就診,瞭解病人是否合併有憂鬱、嗅覺改變、失智、便祕等症狀,如能早期發現,有助延緩病況惡化走向失能。陳凱翔強調,由於巴金森症的主體是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但病程中腦部前額葉功能也會逐漸影響,病人行動與執行力不好,或是對事物失去興趣,與人互動出現淡漠或固執表現,的確需要家人多加體諒。加入臉書社團了解更多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臉書搜尋「幸福巴士社團」立刻加入。
-
2021-08-06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巴金森治療/爸爸不怕巴金森症 家人和醫療團隊給你靠
男性罹患巴金森症的比例較女性高,尤其有些男病友正值壯年,更是家中經濟支柱。在父親節前夕,醫界鼓勵病人及家屬不要氣餒,因為目前新趨勢是以整合性團隊概念來治療病友,讓巴金森病人有機會早日重返工作和社會,並且和家人重拾良好生活品質,可以再一起度過許多父親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副主任陳凱翔說,巴金森症發病平均年齡為60歲,男性及女性病人比約1.5比1,近年來臨床上不乏年輕型病人,他就診治過30多歲及40多歲的男性病人。陳凱翔治療過一位44歲的男病人,他本來是一位承包商,但陸續出現行動緩慢、四肢僵直和手部顫抖等症狀,一開始給予藥物還能有所改善;然而隨著症狀持續,只好待在家裡給妻子照顧,病人心裡也有一些鬱鬱寡歡。「治療巴金森症,醫師需要根據病人的需求共同討論並設立一個治療目標,最高目標是盡可能讓病人重拾該有的社會功能。」陳凱翔說,他這位病人,數年後接受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病況改善很多,不但可以爬樓梯,還能繼續去做裝修工作,病人很高興能重新負擔家計,也不要讓妻子太累,找回全家原來的生活步調。不過,陳凱翔強調,深腦刺激術能有效改善巴金森症的「動作斷電」及異動症,或使藥量減少,改善生活品質,但不能停止疾病的退化;在漫長的病程中,病人所需要的除了藥物,其實還有整合性團隊的照護和家人的關心照顧。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已成立一年半的“巴金森症整合治療團隊”為例,除了醫師鑑別診斷及提供治療計畫,還有營養師從飲食設計改善病人便秘、語言治療師協助改善病人說話小聲及口吃、藥師檢查病人用藥副作用與交互作用,以及物理治療師幫忙病人做軀幹彎曲及凍僵步態等復健;更重要是,有心理師及社工師提供家庭及心理層面的協助,該團隊成立以來,已照顧治療過90位病人。「常常家屬累到倒下,病人也就跟著倒下,這也是病友需要整合性團隊的原因。」陳凱翔強調,有些病人初期會因為情緒不穩,和家人發生口角;中期因認知功能受損,出現幻覺或懷疑別人偷東西,家屬照顧到身心疲累,有時陳凱翔也要協助病人家屬就醫,舒緩照護者的壓力。此外,巴金森症常伴隨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陳凱翔指出,巴金森症病人較不會像憂鬱症病人容易哭泣,有時候淡漠的表現更明顯,因此臨床上會先做鑑別診斷。像醫界發起每個月的「8」日來做巴金森症自我檢測,用大拇指和食指比OK姿勢25下,就是監測此病常有見的肢體障礙問題,若有疑似症狀,可以到神經內科就診;瞭解病人是否合併有憂鬱、嗅覺改變、失智、便秘等症狀,如能早期發現,有助延緩病況惡化走向失能。陳凱翔強調,由於巴金森症的主體是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但病程中腦部前額葉功能也會逐漸影響,病人行動與執行力不好,或是對事物失去興趣,與人互動出現淡漠或固執表現,的確需要家人多加體諒。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巴金森病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8-04 醫療.巴金森病
慢病最愛問【巴金森病】警訊自我檢測:巴金森病不只會手抖 手指若做不到這動作應就診
●約有兩到五成的巴金森病友有憂鬱問題●憂鬱、嗅覺改變、便祕、睡眠障礙等是巴金森症狀●快樂飲食、運動有助對抗憂鬱情緒在大學擔任教授的60歲巴金森病友丁雲龍,因手部顫抖無法騎單車,6年半前檢查確診。他是一名慢跑健將,30年來即使下雨也照常外出跑步,但生病後對運動失去興趣,「現在外面下小雨,內心反而會慶幸,太好了,今天可以不用去跑了」,以前熱愛研究財經,如今也完全提不起勁。巴金森病典型的4大動作障礙,分別為靜止型顫抖、動作慢、肢體僵硬與步態不穩,多數人不知道還有嗅覺改變、憂鬱、便祕、睡眠障礙等症狀。醫師提醒病友,當情緒改變、做事提不起勁時應提高警覺,建議50歲以上民眾注意心情變化,定期動手做「巴金森病手指操」搭配量表檢測,有疑似症狀可至神經內科進一步確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說,當巴金森病友做事提不起勁或懶洋洋沒動力、興趣轉變、睡眠出現障礙等,病友可能存在憂鬱問題,除接受藥物治療外,應鼓勵病友保持樂觀的心,如出現上述症狀,照顧者可協助病友走出憂鬱情緒,外出曬太陽、參與社交活動、透過家人陪伴及運動紓壓改善憂鬱。巴金森病是中腦黑質區域的多巴胺細胞提早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出現運動功能障礙,隨著病程演進,到後期逐漸走向失能,攸關情緒控管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分泌也會減少。葉篤學表示,有兩到五成的病友會出現憂鬱,部分病友因臉部僵硬、面無表情變成撲克臉,往往看起來不太開心。物理治療師游政璋表示,巴金森病程分為5期,每階段可進行不同的復健,如臉部僵硬、面無表情的病友可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緊張,也讓說話、吞嚥時能輕鬆一些。進階版「坐姿復健」能訓練平衡力,增強核心,提醒病友如進行居家運動,身旁有照顧者陪伴較為安全。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DHA及EPA的鮭魚、深海魚類能抗發炎、抗憂鬱,是調整心情的重要營養素,多吃蔬果、使用好油等可保護心血管、抗發炎及氧化,亦能保護腦細胞。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8-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嘉縣工廠染疫新增2確診 翁章梁:餐飲內用解封言之過早
嘉義縣工廠染疫案今天新增1名員工編號3的家人,1老小幼共2名確診,分別是75歲案15823員工阿嬤,以及10個月女嬰員工的妹妹、案15823,都是確診員工編號3、案號15764的家人,因接觸染疫,以員工3夫婦以及新增2名家人共4人確診最多,因為前3天無社區足跡,無新增匡列,目前入住專責病房治療,75歲阿嬤曾在7月2日打一劑莫德納疫苗,還是染疫。這起工廠染疫共造成老闆夫婦、員工及家人共計13人確診,受新增案例影響,6日是否會如期解除加強版的二級管制,縣長翁章梁下午在直播記者會說,要用一周時間觀察,現在談解封、開放餐飲內用,還言之過早,6日結束再做評估宣布,「大家千萬不要鬆懈」。翁章梁說,衛生局從7月31日至8月2日擴大篩檢1511人全數陰性;截至中午前共1604人也全數陰性,確診案例經中央病毒基因定序為Alpha變異株,與本土流行病毒序列相同,不是讓人聞之色變的印度變異株,衛生局持續疫調防堵可能傳播。2名確診案7月29日PCR篩檢陰性,入住集中檢疫所,8月1日因案15823出現症狀經PCR篩檢確診,同室隔離案15828經篩檢後也確診,案15828有中風慢性病,7月23日因病住院28日出院,與案15823均無確診前3日的社區足跡。衛生局長趙紋華說,打疫苗可減少重症,雖打疫苗仍要做好防護,為防堵社區傳播,衛生局設置4處擴大篩檢站,提供免費快篩檢服務,服務地點為水上太陽館、長庚、慈濟、部立朴子醫院及灣橋分院急診室,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或有相關接觸史,可前往利用。
-
2021-08-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雙北決定開放餐飲內用 柯文哲、侯友宜下午正式宣布
疫情上周降至二級警戒,許多縣市已開放餐飲內用,雙北市長柯文哲、侯友宜已經決定同步開放餐飲內用,稍晚柯文哲會與新北市長侯友宜通上電話,下午將同步宣布開放。雙北從5月15日率先進入三級警戒,近80天餐飲無法內用,產業叫苦連天,對於全國在7月26日後正式降二級,各縣市陸續開放餐飲內用,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兩人決定同步開放餐飲內用,預定今天下午的防疫記者會,將正式宣布最新指引與實施細節。根據北市府日前公布的餐飲內用指引。自助餐型態的餐廳,應該有適當的阻隔,避免食物遭飛沫汙染,並由服務人員夾取提供;餐廳應以個人套餐方式供應餐點。至於桌菜、或非單人火鍋、燒烤等多人共同烹調的用餐形式,則應由個人套餐方式供應餐點。另外,餐飲從業人員每天量測體溫及健康鑑測並作成紀錄備查,若出現發生或其他疑似症狀,應主動向專責人員報告,並儘速就醫。加強防疫教育訓練,並作成紀錄備查,需佩戴口罩、勤洗手,用餐環境維持良好通風,不同桌人員間保持1.5公尺以上間距、獨立包廂、屏風間隔或使用隔板;同桌應採取梅花座或使用隔板。餐飲場所定期清潔及消毒環境,廁所每天衛生清潔及消毒,並確實記錄。若有工作人員或顧客確診,應暫停營業及進行環境清潔消毒,場所至少暫停營業三日,恢復營業11天內,暫停內用,改採外帶或外送。根據柯文哲先前提出的開放餐飲內用標準,包括每周每日平均新增確診案例,須小於十例;每周每日平均不明感染源,須小於二例;每周社區群聚小於三例,這些指引也是給北市作為一些檢視,如果超過數量就要開始警戒。
-
2021-08-02 醫療.巴金森病
圖表/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
●巴金森病初期和晚期是憂鬱症出現的雙峰時間。●巴金森病程進展較快、易焦慮、曾有憂鬱症病史、女性病患,罹患憂鬱症風險也較高。●憂鬱巴金森病友的表現多是身體逐漸退化,擔心拖累家人或感到人生無望。憂鬱的巴金森病 新冠肺炎疫情稍緩,但民眾仍須謹慎防疫。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的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但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靜止時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是巴金森病三大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疾病也會影響腦部正常功能,引起異常的精神表現,稱為器質性精神病,憂鬱症便是病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統計盛行率高達四成三。部分病患會在尚未出現動作障礙時就感到悶悶不樂,憂鬱成為巴金森病的前驅症狀,也會在病程中後期出現,令病友個性大變。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國外學者曾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在社區裡的巴金森病患中,約有7.7%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II)的重度憂鬱診斷標準,再進一步依程度區分,中重度憂鬱占5.1%、而有45.5%的症狀屬於輕度憂鬱。巴金森病造成憂鬱症好發時間點,吳瑞美說,在病程中可看到「雙峰」分布,分別在剛確診及病程的中後階段,但較為特殊的一點,會有部分病友在尚未確診前就出現憂鬱傾向,與其病理特性有關。會發生憂鬱的時間點在疾病的第三期階段,此時病友會出現步態異常,平衡感變差,走路駝背、脖子前傾等姿勢改變,對藥物的反應出現減退現象。當更多的多巴胺神經細胞缺乏,也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另一群病友則會在剛確診巴金森病時,因對疾病的不能接受,加上需長期服藥,對五十多歲正值事業黃金期,或六十多歲正要開始享受退休生活的病友來說,他們開始怨天尤人、鬱鬱寡歡。吳瑞美鼓勵病友,保有正確的疾病觀念,調整生活型態、多運動,規律服藥等,在疾病初期的前六年,甚至十年,多數的病人能維持獨立生活的良好狀態。若要確定巴金森病友是否罹患憂鬱症,醫師會透過看診時病患的主訴,情緒表現、肢體語言、家屬透露出的訊息等,再搭配量表的輔助診斷區分嚴重程度,並照會精神科共同治療與照護。隨著憂鬱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吳瑞美表示,輕度憂鬱透過心理諮商、家人支持有機會改變現況;中度以上的憂鬱症便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施以增加腦部血清素等抗憂鬱藥物,或某些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除能改善運動功能外,也能改善憂鬱情緒,當重度憂鬱症對精神科藥物效果反應不佳時,則會考慮採取電擊治療。吳瑞美說,雖然憂鬱症不一定會發生,但可以防患未然,尤其是有較高風險的病友,建議打造友善的外在環境,如參與社交團體、運動以及調整生活型態。一般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量表,或在家進行簡易的巴金森手指操,便有機會提早發現疑似症狀,及早至神經內科就診,用藥治療延緩失能。 >>>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N3RxMMnbko&t=12s【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