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搜尋
生理時鐘
共找到
182
筆 文章
-
-
2021-06-25 養生.運動天地
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 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證實6大好處
走路是地表最簡單、最容易做到的運動方式之一。專家說,是有效提高腦力、活力和新陳代謝的方法之一。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專家表示,科學證明步行可以減少某些癌症、肥胖和緩解關節疼痛,還可以增強免疫功能,這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是個好消息。好處如下: 1. 增強腦力:根據美國食物營養資訊網 Eat This, Not That!指出,在新墨西哥高地大學進行的研究發現,步行會增加大腦的血液循環。 2. 控制體重: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12,000 多人中,對 32 個造成肥胖的基因進行研究,以釐清這些基因如何影響體重。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每天步行1個小時,肥胖基因帶來的影響會減半。 3. 睡得更好:發表在《睡眠醫學》(Sleep Medicine)的研究指出,根據Eat This, Not That!的報導,開始執行晨跑計劃後,失眠症患者的睡眠得到改善,專家說,在一早服用維生素 D,可以幫助調整身體內部的生理時鐘。 4. 保護心臟更長壽: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說法,每周以快步走150 分鐘,可以改善血壓並降低膽固醇。美國心臟協會估計,每快走1小時,可能有助增加壽命2個小時。 5. 減少焦慮和憂鬱:澳洲的1項大型研究表示,步行等中等強度的運動可以提高中年女性的生活品質。根據疾病預防管制局的數據顯示,10分之1的美國成年人患有憂鬱症,女性在某些年齡層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比男性高 70%。 6. 增強免疫系統:根據哈佛健康(Harvard Health)1項針對1,000多名男性和女性的研究發現,與每周運動1次或更少的人比起來,每周5天、每天至少步行20 分鐘的人,請病假的天數減少了43%。而且即使生病了,也不會像之前那麼嚴重。(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健走只要走得快就好? 4動作沒做好等於白走
-
2021-06-2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新冠失眠了嗎? 作息睡眠有助舒緩
居家辦公上課超過一個月,拖延症、熬夜、失眠情形反而變嚴重?台灣本土疫情未歇,國人因三級警戒「宅在家」,天天接收各種疫情消息,反而心情緊張、焦慮,甚至有民眾出現「新冠失眠」現象。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昨日分享「作息睡眠」的好處。為守護民眾心理健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自昨日起,一連三周推出15場免費直播,號召鄧惠文等15位精神科醫師、心理師、心理學家為民眾線上開解。「新冠失眠」(coronasomnia)是新冠疫情後的新興現象,王浩威表示,國外早已發現,長時間居家不僅模糊工作和休息的界線,也常阻隔人們接觸外界環境和自然光,加上長時間接觸螢幕和3C用品,導致生活作息和生理時鐘紊亂,身心也疲累不堪,常有人一覺醒來,不知今夕是何夕。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王浩威指出,這一年多來網路搜尋最多的關鍵字便是「失眠」,且很多原本已經改善失眠問題的患者,又陸續需要服藥。如何解決新冠失眠問題?王浩威說明,「作息睡眠」能維持身心平衡,舒緩新冠失眠現象,建議白天作息要固定、維持上下班的儀式感、居家運動、避免拖延症,每坐30分鐘宜起身活動一下,避免一直做同一件事,如此反而會效率低落。
-
2021-06-18 養生.運動天地
規律運動 有助改善睡眠及代謝
優質的睡眠與規律的運動,對人類健康有很大助益。近年睡眠不足引發的高胰島素阻抗(即糖尿病的早期),建議可以運動作為治療方法,可有效減緩糖尿病與相關代謝疾病。五分之一的中老年人好發「睡眠呼吸中止症」。他們的上呼吸道軟組織入睡後塌陷,易引發睡眠中反覆驚醒,交感神經興奮,6到7成的人會失眠,導致白天疲憊,使得病患對運動的能力與興致明顯下降。研究顯示,規律的有氧運動確實可以減少睡眠呼吸中止,並能緩解失眠、日間疲勞、高血壓、高血糖;長期則能減緩心血管疾病、中風及失眠相關的身心疾病。臨床治療上,睡眠呼吸中止患者要突破心理與生理的限制,積極從事有氧運動是非常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運動可以降低呼吸障礙,但仍不如持續使用正壓呼吸輔助器(CPAP)的治療效果。反之,病患如果僅戴上輔助器而不加入規律有氧運動,雖能部分減緩代謝疾病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但還是不如加上有規律的運動,更具療效。約有四分之一18歲以上的台灣人曾罹患失眠症。若患者長期服用鎮定安眠藥(Benzodiazepines, BZD),儘管能導入睡眠狀態,卻會減少深度睡眠期,無法使睡醒後腦力清新,自律神經功能回復,反而可能衍生反彈性失眠、憂鬱焦慮、認知障礙,甚至提高跌倒、罹癌或其他致命的危險。針對失眠族群的研究證實,有氧運動與阻力運動(如舉重),都能有效改善睡眠的質與量,並緩解憂鬱或心血管疾病。長期規律運動的療效遠超過安眠藥。癌症病患化療或放射治療後,常會引發嚴重失眠症,規律運動可減少不適感,改善睡眠狀況,尤其乳癌病患做有氧加重訓,確實可有效緩解壓力與疼痛。所有生物都有將近24小時日夜周期的表現,如同「動與靜」或「睡與醒」的反應。人類的生理時鐘是內建的晝夜節律,經由我們眼睛的視網膜去感知周遭環境明暗,進行調整,不僅影響整體腦中樞運作,更經由自律神經、荷爾蒙分泌,調控生理機制。占人類體重40%的肌肉,是糖與脂肪燃燒代謝最重要的器官。日夜及動靜節律牽動著胰島素分泌,影響醣類與脂肪代謝產能,以供肌肉收縮。不論短期或長期的睡眠剝奪,或睡眠品質低落如睡眠呼吸中止症,都會造成胰島素阻抗上升,血糖因而高升,導致肌纖維損傷、慢性全身發炎,甚至縮減壽命。因此,從全人醫療的角度,矯治睡眠障礙、減少其衍生的後遺症,包括心血管及代謝疾病、身心和免疫系統疾病,運動治療是現今標準治療外,不可或缺的一環。
-
2021-05-22 新聞.科普好健康
「惱人的果蠅」揭開人類遺傳學研究 孵育出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與科學家
繞著腐敗水果飛舞的果蠅很是惱人,然而有一群科學家卻專司孵育果蠅,而果蠅也孵育出了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與無數的科學家。全台灣最了解果蠅的男人,是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所長孫以瀚。他的實驗室中,上萬隻的果蠅養在試管瓶中。他發現,果蠅視覺系統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並繼續深究發育成眼睛的機制、感光神經細胞與膠細胞的交互作用,以及生長中的複眼如何吸引氣管伸入。果蠅夠簡單 研究最廣泛孫以瀚從台灣大學植物系畢業後,遠赴美國求學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學博士,在耶魯大學生物系作博士後研究,曾任國科會副主任委員,現為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合聘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孫以瀚笑稱,在大學時代,他原本發誓不做果蠅研究、不要再洗發臭的果蠅飼養瓶、不要再看顯微鏡,卻又一頭撞進果蠅的世界。他解釋說,果蠅只有四對染色體,卻與人類高度相似,75%的人類疾病基因有可對應的果蠅基因。因著果蠅「夠簡單」、「夠經濟」的特色,讓果蠅成為全世界最廣泛的研究材料。基因概念 證明位於染色體人類遺傳學研究的進展,與果蠅密不可分。因為一隻白色複眼的果蠅,證明原本模糊的「基因」概念,真的位於染色體,且會遺傳給子代,掀開遺傳學的篇章,讓摩根獲得193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發現X光可改變果蠅基因,也就是透過人為方式產生基因突變,讓繆勒獲得194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若重複排列果蠅同一個基因,果蠅就會長出兩個體節、或翅膀,證實單一的基因可以控制身體某一部分的發育,愛德華、克莉絲汀、艾瑞克因此獲得199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人的先天免疫也受到基因調控,因此布魯斯與瑞夫一起獲得2011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而找到控制生理時鐘的period基因的霍爾、羅斯巴希以及楊恩,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過度分裂細胞 可能變腫瘤科學家們發現,eyeless基因可以主控眼睛發育的命運。孫以瀚也著迷於果蠅的眼睛發育,他的實驗室中,找到了負責眼睛細胞分裂的eye gone基因,當eye gone表現越多,則果蠅的眼睛越大。調控基因的發現也為腫瘤的發生指出一條路,因為過度分裂的細胞就可能成為腫瘤,看似配角的調控基因,其實大有玄機。此外,果蠅研究中也發現,訊號傳遞鏈活化會讓細胞分裂,又不凋亡,便成為眾所皆知的「癌症」,而癌症的轉移也與基因有關。孫以瀚說,從果蠅身上發現,治療癌細胞時若僅以殺死癌細胞,卻不趕緊排除,半死不活的癌細胞就會放出訊號,增生更多的癌細胞。孫以瀚說,目前正在研究視覺系統中感光神經細胞與膠細胞,可能與極為棘手的膠質細胞腦瘤有所關聯。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感光細胞如何影響這些膠原細胞的分裂、生存、遷移與分布。尋找新方向 騷動想像力孫以瀚指出,研究的最終目的在於解答人類的健康問題。經過一百多年的研究,果蠅是被研究的最為透澈的,還能找到什麼新方向嗎?永遠在騷動科學家的想像力。
-
2021-05-21 名人.陳旺全
預防方法/睡不好有失智風險 3撇步助好眠
新冠疫情升溫,防疫壓力大增,導致許多人的身心焦慮,影響睡眠品質,老年人容易引發失智風險。中醫權威、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19日首次舉辦線上課程,請民眾務必掌握「每晚11點到隔日清晨4點半」的黃金睡眠時間,這期間褪黑激素分泌最旺盛,若能按照生理時鐘、調整好睡姿睡好覺,可以放鬆身心,遠離失智症。養生睡眠防心血管疾病陳旺全以「睡不好會有失智風險,用養生睡眠姿勢助好眠」為題開講,並傳授三招助眠穴位按摩,線上聚集百位民眾同時觀看,互動熱絡。他指出,如果睡眠品質不好、腦神經受損、活力不足等,都可能加劇失智症發生。若是長期積存壓力,更要小心會有腦溢血、心臟病危機,但靠一招可以預防,就是「睡好覺」。陳旺全表示,腦神經細胞無法再生,有「壓力荷爾蒙」之稱的可體松,會隨著壓力增加而濃度上升,進而導致大腦中的海馬迴細胞死亡,引發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是由腦血管疾病所引發,因腦內類澱粉斑過度囤積,造成神經受損壞死,且無法再生,連帶影響睡眠、記憶力衰退、情緒低落、憂鬱等。每日睡眠至少應7小時如何睡得好?陳旺全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日睡眠至少應7小時,每晚11點前入睡最好。睡眠姿勢依個人體質、基因、環境有所不同,睡前嚴禁吃太飽、喝刺激性飲料如茶或咖啡,避免睡太久造成腦部渾沌,好的睡眠品質,不僅可以紓壓,並有助體力恢復、活化腦力、增強記憶力。•課程採用「線上」以及「即時」兩大特點,民眾均無需外出,且可即時與專家提問互動。衛福部桃園部立醫院院長徐永年24日中午將上線解惑「醫院真的危險嗎?安全就醫指南」。其他專家包括北榮心臟內科醫師鄭浩民談「疫情上升造成胸悶不適,該怎麼處理?」、成大醫院老人科主任暨感染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告訴大家「該如何保護長者?老人該打疫苗嗎?」等主題。完整課表、時間可查詢可查詢元氣網:https://pros.is/3gamvr或是WaCare遠距健康平台:https://reurl.cc/9ZMYLV。
-
2021-05-17 名人.陳旺全
非藥物治療/睡不好影響腦部血液循環…2招有助遠離失智
看到郵差叫不出名稱,一直對家人說「那個送信的人」;或是走到客廳忘記要拿什麼東西?這些現象究竟是健忘還是失智症警訊?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指出,睡眠品質不好、腦神經受損、活力不足等都可能加劇失智症發生,但改善睡姿睡好覺、透過穴道按壓等方式,每一天都可以簡單自我保養「固腦本」。透過中醫 延緩認知障礙陳旺全致力提升中醫地位全球化,71歲的他不僅沒有退休,與時俱進,曾以人工智慧配對千種中藥材,研究中藥的活性對疾病的影響。對於危及高齡族群的失智症,陳旺全指出,失智症已是中西醫學共同面臨的疾病,不僅對社會造成不安,居家照顧者也存在許多生活不便,如何透過中醫改善失智者的健康、延緩輕度認知障礙(MCI)者掉入失智症,近年來中醫發揮很大的助益。睡不好 影響腦部血液循環陳旺全也是中醫「順時養生」的實踐者,中醫是整體觀的治療方式,需依照患者整體來調養醫病。以失智症來說,有很多源自血管性問題或是神經病變,中醫除了利用中藥活性成分調整,減少類澱粉斑堆積腦部,增加血液含氧量,民眾日常從改變睡姿、穴道按摩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可以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和體能。很多高齡者常抱怨睡得少、睡不好,甚至長時間癱坐電視機前打盹,體力不濟,陳旺全說,整夜輾轉難眠會影響腦部血液循環,導致隔天精神不佳,情緒更加低落,若能按照生理時鐘、調整好睡姿睡好覺,可除去累積整日的疲累,放鬆身心,遠離失智症。穴位按摩 刺激產生腦內啡「我們沒辦法每天看醫師,但可以天天穴道按摩。」陳旺全說,在重要穴位按摩可以刺激產生快樂因子「腦內啡」和抗自由基作用,讓記憶力和專注力提升,也是遠離失智症的方法之一。線上課程 教你增強記憶力陳旺全首次針對民眾舉辦線上課程,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WaCare遠距健康促進平台合作,課程內容包括中醫教你增強記憶力、養生睡眠姿勢助好眠等,歡迎線上報名聽課。●增強記憶力、專注力,預防失智中醫有解方5月18日(二)晚間8時到8時20分●睡不好會有失智風險,用養生睡眠姿勢助好眠5月19日(三)晚間8時到8時20分●長輩看電視打盹沒活力,穴道按摩輔療增體力5月25日(二)晚間8時到8時20分●中醫師林宜錚「感官功能影響大腦刺激,中醫助你耳聰目明」5月26日(三)晚間8時到8時20分
-
2021-05-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失眠嗎?哈佛醫師教:中午做「6步驟呼吸法」活化褪黑激素,讓你一夜好眠
沒時間運動?請多走路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分泌高峰期在中午十二點前後。在這個時間做比較強烈的運動,可以提升血清素的分泌效率,也會提高睡眠中活化的褪黑激素的作用。理由在於,許多研究結果顯示,這個時間帶的運動與加深睡眠有關。這個時間帶大量分泌血清素,會增加褪黑激素。如此一來,就能確保睡眠品質優良。而且對荷爾蒙分泌而言,上午的時間帶是健走、游泳或肌肉訓練等運動的重要時間,不過上班族往往在辦公室裡,不能做這些運動。這時,不妨起來走走路,爬爬樓梯,可以促進健康,使血清素分泌順暢。有節奏的運動,包括走路、呼吸、咀嚼,這些活動都能活化血清素分泌。令人意外的是嚼口香糖也有效。韻律舞蹈,或是緩慢吐氣的腹式呼吸等也有效。重點在於進行這些運動的時候,要專注。懶懶散散地進行,毫無效果。尤其是呼吸法,如果能夠把注意力安放在呼吸,效果會特別好。透過提升副交感神經的呼吸法,能提高血清素分泌。不僅晚上睡覺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也可以使白天過度提升的交感神經放鬆下來。促進血清素的分泌,可以試試看,一種簡單的呼吸法。也可以利用催產素(編按:能增加同理心、促進溝通)的特性,多與人接觸以增加分泌,或者可以藉由運動來增加血清素的特性,跳跳舞也不錯。如果想要兼顧呼吸與溝通,瑜珈教室練習呼吸法,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走路等單獨進行的節奏運動,也可以分泌血清素,但如果想要同時也促進催產素的分泌,最好是與眾人一起進行,還能兼具呼吸法及節奏運動。如果是久坐辦公桌的上班族,請嘗試做以下的練習。1.深深地吸氣,讓腹部脹起來。2.吐氣,讓腹部變小,用三十秒慢慢吐完氣。3.重覆幾次。4.接著,把意識放到腹部,吐氣的時候從一數到八。5.吐完以後,再從一數到四,重新吸氣,讓腹部膨脹。6.重覆幾次這種呼吸方式是一種節奏運動,搭配了腹部肌肉訓練,尤其是深層肌肉的延展,以及提升副交感神經的腹式呼吸。如果你找不到肌肉訓練或伸展運動空間,可以在辦公室簡單做這種呼吸節奏運動。有助於調整荷爾蒙平衡與自律神經平衡。一天的理想行動模式關於行動習慣的理想模式整理如下。.在固定的時間起床,照射早晨的陽光(晚上十一點上床睡覺、早上六點起床,若晚上十二點上床、則早上七點起床).起床後喝一杯水(睡前也喝一杯水).起床後一小時內吃早餐.早餐主要為醣類與蛋白質。也建議食用果菜汁、牛奶、優格.早餐後洗熱水澡刺激交感神經.起床後,輕度運動(健走、深蹲、體操).工作或討論,以「九十分鐘循環」的規律進行(專注力為九十分鐘).早上十一點~十二點做較激烈的運動(肌肉訓練,健走、游泳、打網球、打高爾夫球等).午餐在固定時間吃(食用順序為:蔬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務必遵守).下午一點~二點,留一點時間進行「五分鐘~十五分鐘的午睡」.下午二點左右是「創造性」時間(寫企劃案、去文化中心聽課、製作物品).下午四點左右是「資訊交換」時間(可與朋友去咖啡廳聊天,上班族在公司是最適合的開會討論時間).下午六點~七點是「肌肉訓練或深蹲+健走」時間(下班模式).下午六點~九點左右是「攝取均衡營養晚餐」時間.晚上九點以後,智慧型手機、手機、電腦等關機(房間燈光則調昏暗).關機後,享受家人團聚、讀書等樂趣(放鬆模式).晚上十點~十一點左右洗澡,進行「溫水半身浴」(讓副交感神經活躍優勢。晚上十一點就寢,請晚上十點前洗澡;十二點就寢則請十一點前洗澡)已經退出職場或退休的人,可能會有自己已經不再是社會人士的錯覺,但這是不對的。辭掉過去任職的工作,或退出所屬公司,但仍舊生存於社會上。我們每個人到死為止都是社會人士。因此,請不要窩居在家,為自己多製造外出的機會。如果你有某項興趣,可以樂在其中,而尚無特殊興趣的人,可以試著開始嘗試過去完全沒做過的活動,例如去美術館,去看戲劇或電影,開始試著爬山,去運動健身房作輕鬆的運動,或者去做志工等,這些多變化的行動,將提升荷爾蒙力量,延長健康時間。在每個人不同的生活中,還要注意一件事,就是請試著進行良好的人際溝通。尤其中高齡層的男性,雖然已經退休,還一直緬懷著自己過去在公司的地位的行動模式,令人反感。順帶一提,中高齡層男性型,比較受歡迎的類型,經統計具備以下特點:老實、好奇心旺盛、姿態低,這三個條件。如果臉上經常帶有笑容,會有更大的作用力。相對來說,積極工作的上班族,行動則是太過活躍。因此,上班族妨利用午休時間,釋放過多的能量。例如區隔工作時間,調整習慣,讓某個時間帶之後能儘量放鬆,如此可確保身體能夠有效運用荷爾蒙。書籍介紹書名:【新裝版】哈佛醫師的荷爾蒙抗老法則:搞懂內分泌,掌握時間醫學!作者:根來秀行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11/04作者簡介/根來秀行(Negoro Hideyuki)1967年生於日本東京都。現任醫師兼醫學博士。修畢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內科學博士課程。歷任東京大學醫學系第二內科、腎臟內分泌內科、保健中心講師等。現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巴黎大學醫學系客座教授。日本抗加齡醫學會評議員、美國抗加齡醫學會日本學術顧問、臨床基因組醫療學會理事、日本內科學會總合內科專門醫生。專門領域為內科學、腎臟科學、抗老化醫學、基因治療、長壽基因、時鐘基因、睡眠醫學等多方面涉獵,並且活躍於國際中最先進的臨床、研究、醫學教育領域。著有《哈佛醫師晨型人健康法則:原來生病、老化是因為你還沒搞懂生理時鐘!》(中文版世茂出版)、日文《在睡眠中打造不會生病的體質》(角川漫畫系列,暫譯)、《不會老、不發胖、不生病,度過一天24小時》(幻冬舍,暫譯)等多本著作。延伸閱讀: 經常全身痠痛,其實是身體慢性發炎!長庚名醫江坤俊:維他命D抗發炎,滅體內的火
-
2021-04-23 養生.健康瘦身
刻意不吃早餐無法減肥 營養師建議理想早餐吃這些
不吃早餐容易瘦?打亂飲食規律更易胖 近期斷食減肥法相當風行,不少人選擇不吃早餐當減重。嫚嫚營養師指出,吃早餐或不吃早餐的說法,目前莫衷一是。過去有英國專家出書推廣「不吃早餐」造成熱烈討論,然而細究其重點在於避開過多添加糖的早餐穀物、麥片等碳水化合物,並非指所有食物都不能吃,「早餐沒有那麼可怕!」 嫚嫚營養師受訪表示,吃不吃早餐確實因人而異,必須配合日常作息及生理時鐘,如果是習慣晚起的族群,省略早餐而一天只吃兩餐,仍可維持正常生理機能,未必一定要吃早餐。如果想採取168斷食法,省略早餐確實比較容易執行,也能幫助控制體重。 相較之下,打亂飲食規律易造成體重增加。嫚嫚營養師指出,美國2017年曾進行研究,找來49名原本不吃早餐的女性,讓她們吃早餐一個月後,體重竟增加了0.7公斤。營養師提醒,如果不吃早餐,但平常生活習慣不良,愛吃宵夜或晚餐攝取過量過飽,還是會讓體重上升。 刻意不吃早餐 小心下一餐報復性進食 已經習慣吃早餐的人,不吃早餐較容易變瘦?嫚嫚營養師指出,對平日作息規律的人而言,吃早餐有如「儀式感」,是開啟一天工作的重要環節。倘若習慣吃早餐卻刻意控制不吃,容易造成情緒低落,甚至在午餐時「報復性進食」,反倒容易吃下更多食物。 嫚嫚營養師表示,早餐除了有助維持作息,也是養成規律排便的良好方式,許多人吃完早餐後會產生便意,尤其國人便秘問題嚴重,規律吃早餐能起到幫助排便的效果。不吃早餐的人也可在起床時喝水,同樣能促進腸道蠕動反射。 此外,糖尿病與糖尿病前期的族群,固定飲食相當重要,嫚嫚營養師說明,相關研究曾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不吃早餐,午餐和晚餐的飯後血糖更容易上升,造成「次餐現象」,因此三餐規律對血糖有問題的族群非常重要。 用餐間隔4-6小時 避免胰島素過量分泌 嫚嫚營養師建議,習慣一日三餐的族群,每餐之間建議間隔4-6小時,除了讓腸道消化上一餐的食物,減少消化道負擔之外,也可以讓血糖平穩。進食時會促使胰島素分泌,持續進食會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多,除了讓胰臟勞累,胰島素過多也會促進脂肪累積。 以往建議「少量多餐」原因之一是攝食產熱效應,消化器官在運作時也能產生熱能,消耗體內的熱量,但如果攝取不健康食物,少量多餐仍然可能造成體重增加。嫚嫚營養師提醒,過量進食容易讓胰島素亂分泌,身體也無法正常休息,更有可能出現肥胖問題。 吃完早餐就昏昏欲睡?麵包配奶茶「母湯」 很多人吃完早餐很快就感覺昏昏沉沉,嫚嫚營養師表示,吃完早餐就想睡主因是「碳水化合物太多」以及「早餐內容太簡單」,比如麵包配奶茶、饅頭配紅茶、只點一份鐵板麵或炒麵,或是只吃水果和麥片等等。早餐中過多的精製碳會化合物會使血糖快速上升、血糖不平穩、胰島素過高,更容易在中午前感覺想睡覺。 嫚嫚營養師建議,理想的早餐要攝取到蔬菜類、蛋白質類以及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可以選擇有包蔬菜或生菜的烤雞腿三明治,或是加蔬菜的蛋餅。飲料則建議無糖豆漿、優酪乳、無糖拿鐵、無調味鮮乳等。 早餐如果吃不到蔬菜時,嫚嫚營養師建議增加蛋白質攝取,例如蘿蔔糕加荷包蛋搭配無糖豆漿,或是鮪魚蛋三明治、鮮魚湯、吐司加水煮蛋、地瓜配無糖豆漿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澱粉類則可以挑選地瓜、全麥吐司、雜糧麵包或是全麥麵皮的蛋餅,都屬於非精製的碳水化合物。 加工肉品含糖飲料 地雷早餐恐愈吃愈胖 每天吃早餐卻愈吃愈胖,精神也容易不濟?嫚嫚營養師提醒,兩大類早餐要盡量避免,第一種是加工肉品,如培根、火腿、熱狗、肉鬆、香腸,除了有致癌風險也含有過量的油鹽糖。第二是含糖飲料如大冰奶、加糖紅茶、調味乳等,油與糖的含量太高,也不利於減重。 嫚嫚營養師指出,許多人的早餐組合含有過量精製澱粉,比如漢堡麵包、油條、燒餅、白吐司、燒餅、可頌麵包、薯餅、薯條、鬆餅、巧克力吐司,有心要減重的族群,建議要避免選擇這些食物。 被視為相對健康的果汁,由於纖維已被榨斷,變成相當容易吸收的糖份,只適合牙口不好的年長者,一般人建議直接吃水果。 早餐只吃蛋白質能變瘦?營養師建議這樣吃 早餐只吃蛋白質就會瘦嗎?嫚嫚營養師認為並不一定,但早餐只吃蛋白質確實相對容易執行,也有增加飽足感、幫助血糖平穩等作用,除此之外,還須注意食物烹調方式,盡量減少油炸、油煎如炸豬排漢堡、卡拉雞腿堡等。也建議加入蔬菜攝取量,例如牛蕃茄、小黃瓜等等。 有些人採取計算熱量來減重,嫚嫚營養師表示,挑對食物、吃對份量才是重點,食物以天然、原型最好。份量則用比例理解更容易,早餐可以吃一個掌心大小的蛋白質份量,約為一顆蛋、一份掌心大小的雞腿排或是一杯240cc的豆無糖豆漿,再搭配一個拳頭大小的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如中小型地瓜、6湯匙燕麥片、1-2片全麥吐司等等。 營養師提醒,早餐並非不能吃,重點是挑選正確食物、吃對份量,同時避開含有過多油份糖份,以及高熱量和高含鈉量的食物,一樣能夠吃得健康並幫助維持理想體重。 《延伸閱讀》 .缺鐵易疲倦、掉髮、生病 紫菜蛋花湯等5湯品有助補鐵! .提神吃什麼?營養師點名5食物:調節神經促進大腦血流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雖然大家都知道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但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所進行的「世界睡眠日睡眠習慣網路調查」發現,接近半數受訪者的睡眠品質不佳(46.0%),且平均睡眠時間不到7小時(6.67小時),低於專家建議的7~9小時。 若進一步檢測大眾睡眠習慣,竟然只有3.3%能完全做到「好眠好習慣」!而排名前三名的「好眠壞習慣」依序是:睡前使用手機、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以及沒有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 養成好眠好習慣 為健康儲存本錢 當大家都在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懂得積極運動、重視均衡飲食時,千萬別忽略睡眠的重要性。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表示,只要努力養成規律的生理時鐘與好的睡眠習慣,才能為健康儲存更多本錢。 該調查發現,84.4%受訪者習慣在睡前使用手機等3C用品,成為另一個重要議題。因研究已經證實,睡前使用手機會活化大腦的特定區域,從睡前持續到清醒,不僅讓入睡困難,造成淺眠,甚至影響記憶、認知等大腦功能。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而調查中也發現,睡前有使用手機習慣的人,睡眠品質不佳的比率明顯高出沒有這個習慣的人許多,分別為48.0%:35.7%。 美國華盛頓大學睡眠專家得羅素醫師(Dr. Lourdes DelRosso)表示:「睡眠專科醫師不僅診療睡眠疾病,更有責任促進睡眠健康」。 因此,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鼓勵大家依循世界睡眠學會所推廣的「好眠十招」(10 Tips for Better Sleep),養成規律的睡眠好習慣,讓一夜好眠來紓解疲勞、維持白天清晰的思緒,用健康與活力滋養人生。 好眠一招: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 該睡覺時就睡覺,該起床的時候就起床,養成規律生理時鐘。現實中,有許多人因為工作必須輪班等因素,導致生理時鐘紊亂,每天失眠成常態;更多的是夜晚打手遊、追劇等,破壞規律生理作息,導致睡眠障礙。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蔡宇哲表示,「規律」不麻煩,是可以有彈性的,大概1個半到2個小時之間的變動。如果一個人大約都在晚上10點半上床,那麼在10點半到12點之間上床睡覺,睡眠時間都可以算規律,起床時間也一樣。 好眠二招:檢視自己運動習慣 蔡宇哲指出,根據現在所有臨床科學的驗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如果白天有多一點活動量,甚至有固定的運動習慣,對睡眠都會非常有幫助。他以自身經驗分享,從2年前養成運動習慣後,睡眠品質明顯變好。 然而,跟睡眠時間一樣,規律運動也是可以有彈性的,不一定要每天做,偶爾休息一下也沒關係。此外,建議在睡前2小時內應避免激烈運動,應該讓自己處於放鬆狀態,但千萬別滑手機。 好眠三招:勿在床上工作做事,床只用來進行睡眠及性生活 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提醒,謹記上床只做兩件事「Sleep」(睡覺)跟「Sex」(性行為),不要在床上進行跟兩S無關的行為。如果習慣在床上滑手機、追劇、看書、工作等,讓大腦不斷運轉,當然影響睡眠。 他提醒,與床的關係越單純,看到床就會直接連結睡覺,就會特別容易入睡。記得,上床後你是另外一個角色,不用擔心工作、不想煩人的事,快與舒服的床相擁在一起吧! 好眠四招:白天有小睡習慣也不超過45分鐘 也是與生理時鐘有關!白天小睡片刻已被認定能消除疲勞、抵消睡眠債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研究發現,午睡能促進大腦細胞修復,給大腦充電,激發創造力,提高工作效率。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白天睡15~30分鐘,可以改善心情、提升記憶等。千萬不能睡超過45分鐘,因為睡得過多,可能進入深度睡眠週期,如被叫醒,可能會陷入昏昏沉沉的狀態,也可能會擠壓主要睡眠時段的品質。 好眠五招:遠離酒精物質濫用,保持健康生活形態 許多人以為飲酒能幫助入眠!研究發現,酒精雖能使睡眠準備期減少,受試者也自覺易於入睡,但腦波顯示快速眼動期卻減少了。受試者常抱怨淺眠多夢、半夜醒來,總睡眠時數則與未喝酒時一樣,大大抵消好入睡的好處。 而喝酒助眠研究進行數週後,受試者睡眠準備期逐漸延長,換言之,開始睡不著了。當受試者當突然停酒時,會產生輕重不一的戒斷現象,比用酒助眠前更難以入睡,且中途常醒來,總睡眠時數因而大幅減少,可說得不償失。 臨床上,常見到失眠患者喝酒以助眠,卻因安眠作用的逐漸降低而增加飲酒量,停酒又有難受的戒斷症狀及快速眼動期反彈現象,導致失眠更嚴重。只好繼續喝、增量飲,因而染上了酒癮,對健康損害更大。 好眠六招:設定使用咖啡因的「截止時間」 許多人會抱怨某些日子睡眠變差,詳細詢問後發現,原來是當天過午後接觸到「含咖啡因飲料」,如茶類、咖啡等。當然,不是每個人對於咖啡因飲料都有相同反應,但如果體質會如此,請在中午以前喝吧,過午之後,請避免攝取! 咖啡因是一種能影響精神的中樞神經興奮劑,不僅能消除疲勞,還可提高人的警覺度、專注力和耐久力,並縮短反應時間。而咖啡因的半衰期長達6個小時,表示它存在體內的時間比想像中更久。為了好眠,時間太晚就別攝取。 好眠七招:調整睡前點心食用習慣 有人晚餐吃得早,所以在睡前會吃點心、宵夜,喜歡吃得飽飽入睡;而有人因工作晚餐吃得晚,不得不帶著飽腹感入眠。但,睡前吃點心、宵夜的習慣,對於好好入睡影響大。 胃的胃酸分泌尖峰是在半夜,所以,完全空腹上床睡覺不是件好事;但,吃得太多把胃裝滿後,躺下恐會發生胃食道逆流,反而破壞睡眠品質。建議睡前進食,以量少易消化為原則,飲食完畢之後最好隔半小時以上再上床。 好眠八招:舒適寢具,擁你入夢 該睡硬床還是軟床?枕頭材質、硬度、高度該怎麼選?都沒有標準答案,應該說適合你的寢具就是好寢具。建議花時間到專門販賣寢具的店家選購,躺好、躺滿再下手。但是,寢具不是決定睡眠品質的唯一條件,該就醫時別逃避。 好眠九招:睡眠時寢室維持舒適溫度,保持良好通風 吳家碩表示,溫度、通風,都是入眠的助攻工具。空氣不流通容易產生異味、悶熱感等,讓人無法好好入睡。寢室內空氣要盡量保持流暢,可開窗產生空氣對流,或利用空氣清淨機維持室內空氣清淨,對提升睡眠品質有幫助。 臥室溫度太熱或太冷都會影響到睡眠。太熱使人身心煩躁而不易入睡,或半夜因躁熱而醒來,嚴重影響睡眠的品質;太冷則讓人手腳感到冰冷難以入眠,也可能因為過冷而中斷睡眠。 夏季氣溫偏高時,可在入睡之前將室溫調降至約25°C左右,產生一個令人容易進入夢鄉的環境,然後利用舒眠功能將室溫逐漸回升至27°C左右,之後儘量保持恆溫。 好眠十招:維持臥室安靜,盡量遮蔽光源 一般而言,人在微暗的環境裡較容易入眠,所以,入睡時應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光線在寢室中出現。因為光線進入眼簾,會干擾大腦中睡眠運作的機制,並且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減少,使睡意盡失。 聲音也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超過70分貝的聲音,就有可能會讓人難以入睡。想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應維持寧靜的睡眠環境,或配戴耳塞來協助降低噪音,也有助於安眠。 世界睡眠日睡眠習慣網路調查.調查時間:2021.3.10-3.17.受訪人數:2,209人(男性25.7%,女性74.3%).年齡分佈:20歲以下(2.5%),20-50歲(82.9%),50歲以上(14.6%).睡眠習慣及比率 睡前有使用手機或其他3C產品習慣 84.4% 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 56.3% 沒有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 44.9% 臥室遮光不佳 28.7% 睡前有用含咖啡因飲料習慣 20.2% 床墊棉被等寢具不舒適 16.7% 白天小睡過長 15.5% 臥室溫度濕度不適中 13.8% 睡前有吃大餐習慣 12.2% 睡前有喝酒或抽菸習慣 9.9% (諮詢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蔡宇哲、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 )
-
2021-03-25 養生.人生智慧
72歲單身的豐富!陳淑麗:盡情快樂助人,走時最好像插頭一樣一拔就離開
編按:72歲的資深藝人陳淑麗,身材輕盈,聽她說話心情也很輕快!她擔任董氏基金會終身志工、長年推動反菸運動,也因此勤於保養身體,練了數十年的瑜珈,體能極佳。她曾渴望走入家庭,多年來卻始終單身,然而卻發現:原來沒有完成願望也無所謂,因為一定有別的快樂,說不定比你預想的更好!如果從小就有一個願望,但始終沒有達成。心情是什麼?對資深藝人陳淑麗來說,這個願望再簡單不過,就是很多人都有的身分:「想當一個媽媽」。這是她小學2年級第一次寫作文 〈我的志願〉時,寫下的答案。當時還被同學笑當媽媽有什麼了不起的?未料,人生的路有時很幽默。今年72歲的她,一路以來就是緣分未到,仍舊單身。但她多年來活躍於公益活動、並修習瑜珈,雖然本來的願望沒實現,但發現:人生也還是很豐盛啊!所以,每個人的人生都會轉彎,後來的路也許比你預想的更好。17歲進入演藝圈 但只想過普通人的生活陳淑麗17歲時被挖掘進入演藝圈,以模特兒身分出道。當時收入豐厚,卻也花錢花得兇,台上台下都光鮮亮麗。然而,陳淑麗對這樣的生活並不太眷戀,「我只想和普通人一樣,做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或找人嫁了就好。我心想: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過日子,應該沒那麼困難吧?」29歲時,她曾有一個穩定交往多年、論及婚嫁的對象,不料對方母親卻因為她從事模特兒工作,強烈反對2人交往,面對來自家長的壓力,她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更不想讓男友為難,最後自己選擇果斷分手。陳淑麗說,自己的個性屬於坦率直腸子類型,凡事容易認真,「我談戀愛很慢熱,但面對情傷,又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平復心情」,此後她陸續有過幾回戀情,卻都以分手收場,反覆受挫下,或許因此讓她對於感情逐漸卻步。「差不多過了35歲後,我算是斷了一定要結婚的念頭。」多年菸癮 因為一聲咳嗽決定戒菸1986年,她37歲,決定加入董氏基金會,擔任終身義工至今,和「孫叔叔」孫越一樣大半生都致力反菸運動。原來,她曾經是個菸不離手的大菸槍。當時董氏基金會創辦人嚴道的乾女兒卜仁美是民生報的娛樂記者,和陳淑麗是同住一室的姊妹淘。「嚴先生的丈母娘愛燒菜,只有我吃不胖最捧場,老太太喜歡我來,久而久之就變成嚴家的常客。嚴先生曾說,每次他回到家只要聞到菸味,就知道我來過了。」為何決定不抽菸了?「我第一次想戒菸,是為了愛漂亮。那時有個同樣是模特兒的朋友,一個多月沒見,我發現她氣色很好,一問之下才知道對方戒菸了。」但難以抵擋菸癮誘惑,陳淑麗經常戒了又抽、抽了又戒,前前後後拖了3、4年,「最後朋友都虧我說:這次妳要戒多久?我都不好意思再跟別人說我要戒菸。」最後陳淑麗徹底戒菸,是在她第一次拍8點檔連續劇《四千金》的時候。「當時在拍一個重要場景,我卻因為忍不住喉嚨癢,在現場乾咳了一聲,導致那段戲整個重來,讓我很過意不去,也覺得這有損演員專業。這次總算真的成功,就算朋友在旁邊吞雲吐霧滿室菸味,我也不會想抽了。」投身公益30年 獲得人生最大感動董氏基金會是台灣禁菸運動的重要推手,陳淑麗除了經常擔任活動、記者會的主持或代言,為了推動立法,到立法院對立委遊說也是家常便飯。陳淑麗說,這樣熱心公益的性格,或許和她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關。出身澎湖的陳淑麗,小時候家裡開報關行,在她的記憶中,家裡門從來沒鎖過,簡直就像社區活動中心。「因為那時候澎湖本島跟離島之間船班每天只有一趟來回,往來做生意的人有時搭不上船,我爸就會留他們住一晚。所以從小我就很習慣家裡有陌生人吃飯、留宿,沒把外人當外人。」陳淑麗在世新念書的時候,學姐經常在假日拉著她去育幼院給孩子們說故事、或是到YMCA幫忙,把當時一些駐台美籍家眷捐的衣服、用品等物義賣出去;出社會第一次賺了錢以後,陳淑麗就把錢拿給爸爸,要他幫忙捐給澎湖救濟院。「對我來說,自己有能力時幫助別人,就是一件很自然、直覺的事。」直到她演出《上錯天堂投錯胎》一炮而紅,她做公益的心態也有些不同了。「過去做善事是別人拉著我去幫忙我就去了,心裡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後來我的心境慢慢轉變,覺得自己得到這麼多名聲、觀眾的喜歡,應該要去做一些回饋的事、盡一分社會責任。」不只是董氏基金會,當時不少慈善團體包括世界展望會、聯合勸募等,都來邀請陳淑麗幫忙募款,如果活動不巧撞期,她會優先參加沒有酬勞的活動,「因為沒有酬勞,表示他們經營更辛苦、更需要幫助。」陳淑麗說,要做公益,其實捐錢是最簡單的,長期參與其中最不容易,「當中董氏基金會又更特別,因為反菸屬於社會倡議運動,和一般公益團體救助弱勢族群不同,必須花時間說服大眾。」《菸害防制法》正式通過後,有次陳淑麗搭公車,有個陌生人下車前忽然轉頭對她說:「陳姐謝謝妳,讓我上班終於不用吸二手菸了。」她說:「當下我很感動,覺得自己努力了十幾年,真的有回報。」40歲後開始練瑜珈 有體力就能完成更多事為了投身公益,陳淑麗修習瑜珈將近30年,如今更擁有多張專業證照。最初她單純是想找個運動鍛練身體,人才有力氣。學了幾年之後,碰上921大地震,她和一群志工一起到現場賑災,「到晚上每個人都精疲力竭,但我反而沒什麼事,才感覺原來真的有練有差。」她說,年輕時在演藝圈作息不正常,經常拍戲到凌晨,隔天睡到下午,後來因為做公益,她經常得一大早就起床跑活動,久而久之,生理時鐘自然調整成早睡早起,「過這樣的生活,你想不好吃好睡也很難」。也因為接觸到環保概念,陳淑麗也養成了少吃肉、少吹冷氣的習慣,這些都是她無形中保養自己的小秘訣。練習瑜珈超過10年後,一起上課的朋友都跟陳淑麗說:「妳動作做得比老師好!」紛紛鼓勵她去考師資證照。「那時候我很傻,想說當瑜珈老師的話,就不用花錢上課了!沒想到真的當老師之後,反而更掉進更大的錢坑,因為你必須花更多時間和心力精進自己,才能把學生帶好。」陳淑麗笑說。因為多年練習瑜珈,72歲身形仍然維持得纖細有致。現在陳淑麗一週上6堂瑜珈課,班上學生無一例外,全都比她年輕。「有時候學生說這個動作她做不來,我就鼓勵她說:我70歲都可以,妳比我年輕怎麼會不行?」有時陳淑麗也會問她的老師同樣的問題,這時老師會說:「妳這時候不練,難道要留到下輩子才練嗎?」陳淑麗笑說,她會教瑜珈直到做不動為止,「我沒有忘記自己幾歲,但不需為了年紀阻礙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可以一直到終老都有活力、有目標。」順利但不盡如意 人才會有所成長走過大半生,此刻陳淑麗覺得,自己其實是幸運的人。「一個沒什麼背景的女孩子,就這樣順順地進入演藝圈、一路上又遇到這麼多幫助我的人。年輕時我一心想嫁人生小孩,很怨歎地認為自己要的不多,為什麼就是無法如願?卻忽略了除此之外,我其實什麼都不缺。」她笑說,很多女人永遠不滿意自己的外表、覺得自己不夠年輕美麗:「我活了幾十年,一路都在嫌自己老,但現在我回頭看30歲、40歲或50歲的照片,都覺得我還蠻漂亮的啊!現在過了70歲還可以維持這樣,也很不錯了。」陳淑麗和媽媽同住長達20年,和母親的關係,也因為從事公益才有了改變,「我媽媽是從小管教很嚴格的人,有時其實是關心,彼此卻習慣用帶刺、負面的方式講話,和媽媽的關係就很緊張。直到我做活動,接觸到很多人的故事,可能因此開始反省自己,也更容易站在對方立場去理解。」後來陳淑麗開始改變和媽媽的相處方式,言詞不再尖銳,經常把「我愛妳」掛在嘴邊,2人更養成每天回家就會擁抱的習慣,「其實人與人的相處就是一面鏡子,先改變自己,對方就會感受得到。」2014年媽媽因病過世,她坦言至今還沒能完全走出傷痛,「但我心裡已經保存了媽媽的愛。」而面對老後的未來,陳淑麗心裡已有了安排。目前她暫租一間小套房,原本住的房子則是適度作整理修繕,準備在此終老,「只要還有呼吸,就快樂出門;走的時候,最好能像插頭一拔就離開!」她笑說。原文:72歲單身的豐富!陳淑麗:盡情快樂助人,走時最好像插頭一樣一拔就離開
-
2021-03-21 科別.精神.身心
改善失眠 先從生活型態開始建立睡前習慣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人的生活習慣都被打亂,宅在家的時間增加,3C產品的使用大幅提升又缺乏運動,影響到睡眠品質,睡眠本身是種調理健康的重要機制,究竟怎樣才是好的睡眠呢?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吳易澄指出,規律的生活作息是重要因素,睡眠環境包含光線、噪音、溫度、空氣流通都會有所影響。吳易澄表示,失眠的主觀感受相當多元,包括入睡困難、早醒或睡不久,睡眠斷續等,不同的睡眠樣態都有其特別的神經與精神病理的成因。壓力帶來失眠是很常見的,短期的壓力性失眠約一個月內會緩和。若超過一個月仍持續睡眠障礙,則必須積極調整生活或工作安排。個人的生活壓力與生活習慣常是導致失眠的主要因素,例如需仰賴勞動力維持機器24小時運作或是各種輪班工作,往往使得睡眠障礙成為常態。飲食習慣也會直接影響睡眠,比如睡眠中飢餓或過飽、水分攝取導致頻尿、刺激性飲食、含有咖啡因的茶或咖啡,也常常導致失眠。有些民眾甚至喝酒助眠,其實酒精會改變睡眠結構,減少深睡期,反而導致睡眠品質不佳,更別說長期藥物(甚至包括睡眠藥物本身)或毒品濫用的影響。吳易澄建議,要改善失眠情況,可先從生活型態上的改變入手嘗試建立一些睡前習慣,包括提早就寢時間,盡量不要熬夜,有助於調節生理時鐘; 晚上避免喝含咖啡因及酒精的飲品,以免難以入睡; 調暗房間燈光,保持內部空氣流通,並在舒適的溫度入眠。吳易澄提醒,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支柱,也是增強免疫系統的有效方法之一。若遭受失眠之苦,可用睡眠日記來記錄每天的生活與睡眠狀態,釐清問題及找出改善方法。必要時可求助家庭醫學科或是精神科醫師,針對睡眠問題做謹慎詳細的評估與治療。
-
2021-03-17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睡眠時間多久才足夠?教授教你怎麼睡出健康
睡眠一直是大家關心的議題,在全世界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甚至三十以上的人都有某種程度的睡眠問題,我們都知道,每天晚上睡覺時會規律地發生不同階段的睡眠深度與活動,在夜間也是組織或細胞修補的高峰期,人類的生長荷爾蒙(HGH)被釋放,(兒童的前期生長主要在睡眠時),蛋白質的合成,脂肪被分解用來修補組織,特別在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特別提出控制晝夜節律(生理時鐘)的控制機制,也再次強調夜間睡眠的重要性。其實有關睡眠的報導與研究非常廣泛,有關睡眠的生理機轉,與疾病的關係及解決失眠問題都有很多報導與討論,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失眠人口已突破400萬大關,其中65歲以上、有失眠經驗的比例高達二分之一;健保署統計,全台已處方超過9億顆安眠藥,約可環島十二圈。本人在乳癌門診亦常接觸乳癌患者在乳癌治療及追蹤期間,除了疾病本身以外,經常會有嚴重睡眠障礙問題,進而要求藥物治療。這裡特別統整近幾年來有關睡眠的重要發展與讀者分享:(1)最近發表研究顯示,當我們尊重我們的晝夜節律,在我們應要休息時休息,應當活動時活動,我們才能得到最佳的健康。如果熬夜,晚睡會讓生理時鐘紊亂,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導致血壓及血糖上升,同時有十種以上與發炎有關的介白素發生變化,免疫系統下降,易罹患心臟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2)適宜睡眠時間因年齡層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成人7至9小時為宜,在此段時間,根據波士頓大學近年在極具權威的科學期刊發表,在睡眠過程中,腦細胞間隙會變大,腦脊髓液間流動比較順暢,睡眠時大腦內β波澱粉樣蛋白這樣的代謝副產物,如果熬夜不睡,或深夜才睡,清洗廢棄物功能銳減,可能導致失智的風險,科學期刊中利用功能磁振造影技術證實了夜間睡眠時腦脊髓液的流動頻繁。(3)但睡眠太充足也不宜,根據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睡眠時間過長(超過9小時),可能導致神經認知功能下降,這也包括學習能力與記憶力的下降,睡太久可能使心臟疾病風險增加約35%至40%,另外與肥胖、糖尿病以及癌症均有相關,根據最近研究,睡太多或睡太少,都和癌症、中風增加有關。所以建議在晚間十一點以前最好就寢。(4)根據2020年歐洲心臟病學會的大型研究發現,每天午睡超過60分鐘以上會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4%,也會使壽命減短,所以改為每周一至二次的短暫午睡,反而有助心臟健康。(5)過去有關睡眠研究都偏重與體重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但最近有許多研究也顯示睡眠不足會導致癌症風險增加及罹癌後預後不良。克里夫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發現,停經的婦女若長期睡眠不足,更容易形成侵襲性較高的乳癌,治療後復發率較高,另在大腸癌亦有此情形。所以目前諸多學者都強調,罹癌病人要特別注意睡眠品質,特別在化療期間更要留意晝夜規律。(6)賴床或周末補眠對於週間缺眠的人而言,對健康是相當不利的,反而打亂了睡眠周期,所以不建議賴床或補眠。綜上所述,讓我們更深刻體會到,睡眠就像飲食與運動一樣,適度最重要,太多太少都不好,對成年人而言,最佳睡眠時間儘量7至9小時為宜,老年人6至7小時即可。
-
2021-03-01 科別.精神.身心
數羊、睡八小時都NG!日本醫學教授破除七大「睡眠迷思」
現代生活忙碌,能在家好好睡上一覺,是件幸福的事。但就怕鑽進被窩中,卻怎麼樣也睡不著,反而讓自己更累。最近就有日本醫學教授,分享了大眾經常搞錯的七個「睡眠迷思」。根據日本媒體「NEWSポストセブン」報導,醫學博士、教授出身,現在是久留米大學校長的内村直尚,近日接受採訪,表示一般人對於「睡眠」這件事,其實有許多的誤解。而他列舉以下七條項目說明,希望能分享關於睡眠的正確知識,讓人能夠睡得飽又睡得好。1.睡八小時未必好一般常有「理想的睡眠時間為8小時」的說法,但其實這說法未必正確。好比根據年齡的不同,需要的睡眠時間也不一樣。根據大規模的調查,15歲的青少年需要平均睡8小時,但25歲為7小時,45歲為6.5小時,而到了60歲以上,只要睡滿6小時便已算是充分。2.數羊不一定有用如果說已經養成在睡不著時,數羊就能入眠的人,那倒是無所謂。但要是幾經嘗試,仍然無法靠數羊入睡的人,那麼數羊反而會干擾睡眠。畢竟躺上床鋪,就是為了好好睡覺,因此數羊或滑手機等等,這些多餘的事都應該避免。3.睡不著就不要繼續躺著許多人都會覺得睡不著,那就繼續躺著等到睡著為止。不過對於失眠的人而言,長期睡不著還躺在床上,反而會加深「躺在床上=睡不著」的心理作用,反而更讓人睡不著。因此若是躺在床上15分左右仍未入眠,就應該離開被窩,做點看書之類的事讓自己睡意湧現後再回床上。4.不要開著冷氣睡覺天氣熱的時候開冷氣睡覺看似平常,但長時間開著冷氣,其實有害體溫的調節,影響睡眠品質。最好在開冷氣的時候,設定冷氣開3到4個小時就好。如果冬天時想使用電熱毛巾也同理,最好在睡前一小時替棉被加溫後,就不要繼續使用了。5.不要一泡完熱水澡就睡人體會隨著釋放熱量的同時緩緩入眠,然而如果跑完熱水澡,體內的溫度太高不好釋放,就很難睡得著。要泡澡盡量選在睡前90到120分鐘,如果洗完澡馬上就得入睡,那最好使用淋浴的方式。6.喝酒不會助眠雖然喝了酒看似比較容易睡得著,但是酒精殘存在體內,代謝過後會成為乙醛,產生喚醒人的作用。因此雖然一開始確實能讓人睡著,但也容易睡到一半就醒來。7.晚班、熬夜隔天早上別睡太久如果碰上工作等緣故必須熬夜,一般人回家之後,都會因為疲勞而倒頭就睡。不過其實「回家先睡個15到30分鐘,晚上再早點就寢」是比較好的調整方式。藉由著短時間睡眠補充體力,晚上再早點熟睡回來,才不會讓生理時鐘日夜顛倒。
-
2021-02-21 養生.抗老養生
運動開始得越早收穫就越大!醫:退化是有選擇的
運動是你可以騙過大自然的友善方法。你可以用一天不到一小時的運動,來說服身體,大草原的春天已到。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每天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就可以保持苗條、健美、機警、充滿活力、健康與樂觀。從現在開始,請你記住,老化與退化之間有著很大的不同。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生物學上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很多我們所謂的老化,以及大多數我們最害怕的變老,實際上都是退化。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擺脫不掉真正的老化,但退化是有選擇的。這代表著大多數的機能老化也是有選擇的。老化是不可變的生物規律,但行為跟感受可以不顯老。老化是不可變的生物規律,你無法改變:頭髮變白、地心引力會帶來影響、開始可以用優待票價看電影。無論你的生活多活躍,你的最大心率都會隨著時間而穩定下降,這對你是很重大的影響。無論你的生活方式如何,你的膚質都會變差。因此,無論如何,你看起來都會顯老。但是,你的行為跟感受不用顯老,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可以持久的方法,但是老化可以是一個緩慢、最小化且非常優雅的過程。甚至在外表上,一個好看、健康的老人,與一個放任一切的老人,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我們四十幾歲和五十幾歲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都轉變成「預設退化」的模式,享受免費青春浪潮的旅程已經結束了。在缺乏生長訊號的情況下,你的身體和大腦會退化,而你將「老化」。現在,我們可能不滿意這種安排,但是我們也無法改變它。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覆蓋那些預設的訊號、逆著浪潮而游,並將退化逆轉回成長,而且非常輕鬆就可以做到。你必須要常常運動,因為運動就代表了你是誰。我們該如何避免退化?改變我們傳送給身體的訊號。覆蓋退化程式的關鍵,是日常運動、情感的投入、合理的營養,與真正投身於生活。但一切都始於運動。你必須要常常運動,因為運動就代表了你是誰。更重要的是,這也代表過去你曾經是誰,代表了你幾億年前的起源。你的身體是來自數萬億祖先的禮物,而你存在的事實代表著牠們都存活下來了。牠們每一個都做對了某件事情,每一個都將多一點的力量、速度和智慧傳遞給下一代。我們的身心是為了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而精密設計的工具。我們確實是為了在順境中成長而設計的,為了保持警惕、狩獵、探索、共同合作、建造、笑、玩耍、奔跑、康復、去愛,和生存。要做到這事情,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需要強壯、活躍並且完全同步。運動是工作 開始越早 收穫就越大將運動視為一項工作是有道理的,因為當你超過五十歲後,運動就不再是可選擇的項目。你必須運動,不然你就會變老。克里斯並不會在每天起床後,考慮是否去健身房,就如同他不會起床後,考慮是否要去上班一樣。無論他感覺如何,他都會起床,然後去做。這樣比較容易,而結果是他變得很年輕。你開始得越早,收穫就越大。讓我們看看你退休之前,大約十年左右的生活,這時你仍然全速工作,將運動納入你瘋狂的工作時程中會是個挑戰,這可能看起來讓人精疲力竭,但這是倒著思考。我們在一天結束時會覺得疲累,不是因為我們做了太多的運動。我們累了,是因為我們沒有做足夠的運動。久坐不動使我們在精神、情緒和身體上都枯竭。每天晚上疲憊地走進房門不能代表生活,這只代表過度耗損所擁有的唯一人生後,存活了下來。此外,一項又一項的研究顯示,我們將工作時的產出看得比運動所花的時間更重要,而當我們的身體在健康狀態下,我們在家中的生活狀態也更好,我們對生活更滿意,所需的睡眠更少。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品質有所重視,那麼,你花在運動上的時間就變得很划算。騰出時間運動,並為了運動而「保留時間」,並嚴格維護,不讓這段時間受到打擾。每周三天是最低限度 你的身體渴望每天運動大自然不像是健身房的跑步機,大自然是一個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因此,各種不同的運動與強度變化,比起單一不變的某項運動,前者對你的身體更好,這也應該在你的預料之中。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會隨著時間而對任何固定的運動計畫感到疲倦,因此,我們建議你在未來的三十年,在你的運動計畫中加入多項的運動。大自然的規則很簡單:每天做些真正的事情。請忽略所有關於每周運動三至四天的說法,請忽略它!就像美國的國家膽固醇指南一樣,這種說法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是醫學專家對成天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孤注一擲的請求。記住,你的身體渴望每天運動。
-
2021-02-18 科別.消化系統
一天放幾次屁正常?胃腸科醫師:不放屁才要當心!5建議觀察
●胃脹氣症狀:常放響屁、臭屁、飯後連續打嗝●響屁族要少吃產氣食物、少喝碳酸飲料、吃飯細嚼慢嚥●易脹氣族群:飲食習慣不良、便祕、乳糖不耐症或臥病在床的人許多人的生活飽受胃脹氣困擾,時常響屁、臭屁放不停,常在酒足飯飽後連續打嗝,這可能是腸胃道健康亮紅燈的警訊。胃腸科醫師提醒,要留意發生的原因,並且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腸健胃妙方,才能讓生活不生「氣」。連連放響屁 少吃產氣食物放屁是正常的生理行為,完全沒有放屁就要當心,可能腸道阻塞或是腸蠕動消失。台南市安南醫院副院長、胃腸專科醫師許秉毅表示,正常人平均每天放屁五到十次,約排出500毫升左右的氣體。當屁量多於平常時,可能是有消化不良、乳糖不耐症、慢性胰臟炎、膽汁不足、腸胃炎等疾病;但如果無屁放出並伴隨有劇烈的腸絞痛,注意可能有腸阻塞,要趕快就醫治療。對於放屁連連的「響屁族」,許秉毅建議,少吃豆類、花生、地瓜、高麗菜等產氣食物;少喝汽水、啤酒等含碳酸飲料,以避免「吞吃」大量氣體;吃飯要細嚼慢嚥,不要狼吞虎嚥,以促進唾液分泌,幫助消化;可以吃益生菌或喝優酪乳,來增加腸道內益菌,減少產氣菌的生長。此外,要留意喝牛奶後,肚子會不會發脹,放屁不斷,若有此情形,可能是有「乳糖不耐症」,應避免喝牛奶及吃乳製品。建生理時鐘 一股作氣放屁至於飽受「臭屁」所苦的人,許秉毅提醒,要少吃蛋、肉類、起司、花椰菜、甘藍菜、啤酒等含有「硫化物」的食品;大蒜、洋蔥、韭菜、柚子、榴槤等味道較重的食物也要少吃,因為這些食物在經腸胃道消化代謝後,所產生的殘渣會充斥著難聞的臭味。許秉毅認為,常放屁的人應在每天早上出門前及午休時,固定去蹲廁所,訓練自己的腸道及肛門擴約肌,建立放屁的生理時鐘,而能適時地「一股作氣」將屁放出來。打嗝逾兩天 找醫生檢查經常性打嗝也是疾病信號?許秉毅指出,打嗝是身體的一種生理反應,當胃吃得太撐或橫膈膜受到刺激,就會將訊息傳至腦幹,誘發打嗝。一般打嗝只會維持一段短時間,有時也可能長達數小時不等,如果打嗝超過兩天以上,最好能就醫檢查,找出原因。過去曾有肝癌、胃癌及胰臟癌病患,因腫瘤頂到橫膈膜,而連續打嗝48小時以上。脹氣是十分常見的胃腸問題,主要是因產氣太多或胃腸蠕動過慢所引起。許秉毅說,飲食習慣不良、便祕、乳糖不耐症或臥病在床的人,特別容易脹氣。有「一肚子氣」的人,建議少吃產氣性食物,要多運動及散步,以活絡消化系統,喚醒腸胃道的功能。為什麼會放屁?當食物進入口腔時,經過咀嚼後變成小顆粒進入食道,再傳送到胃部;胃部將食物充分研磨並初步分解蛋白質後,將其送入小腸;食物在小腸被充分消化吸收後,剩下的食物殘渣會被送入大腸。大腸可將食物殘渣所含的水分作適度吸收,而後將糞便自肛門排出;大腸內有許多腸內菌,以食物殘渣為食,會分解殘渣產生氣體,如果這些氣體往下自肛門排出,便會發生「放屁」的生理現象。
-
2021-02-18 科別.精神.身心
開工不想上班?上班無心? 快比對你是不是也有「收假症候群」
過年假期,在忙完拜拜、長輩拜年等大小事後,芬芬終於可以享受悠閒愜意的生活安排,把積存已久的追劇片單看完,但是隨著年假即將結束,芬芬只要一想到復工後又要回到被工作追著跑的忙碌日子,就覺得壓力好大、不想上班,心裡覺得好慌、心情低落,甚至有時會感到頭暈、胃口不好、睡不好。 收假症候群 頭痛、腹痛、無力是常見症狀連續假期結束前或是剛開工時,我們常常會聽到身邊的人抱怨提不起勁、倦怠,或是頭痛、腹痛、無力等生理不適症狀,甚至有些人持續的焦躁、憂鬱,對於工作感到抗拒,這就是所謂的收假症候群(Post-Vacation Syndrome,PVS)。 降低不舒適感 3招跟著做當從舒適、放鬆、多采多姿的生活型態,轉換回原本有壓力的狀態,尤其是預期即將要面對疲憊、苦惱的職場時,如此大的反差難免會覺得失落、沮喪,那我們該如何降低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呢?以下提供幾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1、調整作息建議在復工前幾天開始逐步調整至原來的作息習慣,避免熬夜,就寢前1小時儘量不使用3C產品,讓生理時鐘漸漸回到工作時的節律。例如:放假期間是9點起床,但平時需要7點起床上班的人,提前至8點45分起床,然後每次再往前調整15分鐘。 2、整理環境放假時又變亂的房間、旅遊回來仍擱放的行李箱、紀念品,不妨安排一些時間來洗滌衣物、整理房間,透過物品歸位的歷程,也讓自己的心慢慢沉澱下來;同時,準備上班所需的物件,避免開工時慌亂急躁地趕上班,影響心情。 3、提早規劃工作日程有時候,一想到還有很多事情等待我們去做就會想要拖延、逃避,可以試著列出待辦清單,擬定工作規劃,整理思緒的同時也就促使大腦啟動開機;並優先訂定可達成的目標,讓我們累積信心與成就感,增強持續完成任務的動機。此外,可於工作排程中間安插一些舒壓小活動,例如:離開座位起身去泡個咖啡、和同事小聊幾分鐘、簡單的伸伸懶腰等,將有助於效率提升。延伸閱讀: ·火腿蛋+大冰奶也NG! 營養師列愈吃愈想睡早餐搭配 ·上班族男比女更不健康! 醫師揭「3習慣」小心身體完蛋...你中幾項?
-
2021-02-16 新聞.健康知識+
你都幾點才睡? 神經科醫揭「愛熬夜下場」恐從內傷到外
年節期間,相信大部分人都很開心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享受和家人朋友相聚的日子,可是過年後在門診間常會發現,部分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者的血壓和血糖飆高,腦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會隨著增加,經醫師詢問之下患者並沒有吃什麼大魚大肉,只是熬夜打個麻將或看個電視節目,比較晚睡而已。熬夜對身體營響大 周而復始致惡性循環安南醫院神經內科李建欣醫師表示,其實熬夜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除了一般人認為熬夜對肝臟不好以外,晚睡會讓生理時鐘混亂,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增加,胰島素阻抗增加,導致血壓和血糖上升,隔天精神不濟,情緒不佳等;若睡到隔天中午,又會導致晚上睡眠品質變差,周而復始,惡性循環,造成血壓和血糖難以控制,所以有些病人只好吃安眠藥幫助自己入睡。睡眠修復大考、鞏固記憶力要了解睡眠對身體的影響,必須先了解睡眠生理。李建欣說,睡眠有修復大腦神經和鞏固記憶的功能,睡眠周期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快速動眼期睡眠,一種是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後者由淺到深又分成三期睡眠。最重要的是第三期的慢波睡眠,它讓大腦和身體可以好好休息,可以消除身體的疲勞,這時候的睡眠會分泌生長激素,維持身體的健康。然而,快速動眼期睡眠和記憶有關,這時候正在作夢,可以幫助整理一天重要的記憶內容,好像電腦硬碟重新整理一樣;不過,隨著年紀增大,睡眠時間會縮短,這兩種睡眠周期也會跟著減少。睡眠剝奪記憶力下降 睡飽症狀跟著改善除此之外,睡眠還可以穩定腦神經,有些癲癇患者,因為睡眠剝奪,導致癲癇發作,特別是在有癲癇病史的孩童,睡眠剝奪可能是誘發癲癇發作的原因。李建欣提及,一些常需要值夜班的工作者,例如工程師、保全等,常抱怨記憶力不好,可能是睡眠剝奪的結果,有些人就以為自己是得了失智症,其實如果恢復正常的生活作息之後,記憶力通常是可以恢復的。此外,還有一些慢性頭痛患者,平常因為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很容易導致頭痛,經過神經科門診的治療,改善睡眠品質之後,頭痛也會跟著改善。李建欣建議,過年盡量不要熬夜,尤其是慢性病的患者,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就能度過平平安安的新年假期。延伸閱讀: ·每5個人就有1人會失眠! 4常見原因你是哪一種? ·吃安眠藥仍失眠怎麼辦? 精神科醫師給「加藥or減藥」建議
-
2021-02-1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春節按「時」保養 健康事半功倍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春節連放好幾天假,正是忙碌現代人休養生息的好時機,時辰與經絡息息相關,中醫師教你如何善用十二經絡養生法好好調理身心健康。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陳潮宗指出,春節連假時,可善用十二經絡的養生法,對應十二個時辰,在此時段從事相對應的保養,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晚上11時至翌日凌晨1時的子時、1時至3時的丑時,分別對應膽經及肝經,是肝藏陰血功能發揮的最佳時機。膽經和肝經運行可幫助人體排毒,此時段一定要好好熟睡,才能有效排除毒素。建議可在睡前拍打腿部的膽經,以手指刮拭頭部,每次三分鐘,可改善氣血運行。早上7至9時為辰時,對應的是胃經。此時段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建議在早上9時前吃完早餐,且最好不要食用燥熱、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晚上9至11時是亥時,對應三焦經。陳潮宗說,這是內分泌脈絡,此時身體開始進入準備休養生息的階段,可以從事聽音樂、靜坐等安心養神的活動;中醫師楊宗翰則說,「三焦」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可以睡前泡腳,有助促進三焦精氣的流暢,對身體健康、美容保健都很有幫助。另外,春天可多吃菠菜,菠菜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滋陰平肝,清理毒素、助消化的作用,可增強免疫力,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因此食用菠菜湯可說是春季養生的最佳選擇。有些年節習俗,也將菠菜當作長年菜,在初一食用。
-
2021-02-11 科別.腦部.神經
過年期間熬夜守歲、打牌或追劇 醫警告長期熬夜恐引發負面連鎖效應!
過年期間闔家團聚,少不了熬夜守歲、打牌或追劇,但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鄒儲蔭醫師提醒,國外研究指出,睡眠剝奪不僅可能造成衰老加速,更可能與失智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癲癇發作等許多疾病有關,最嚴重可能因此導致猝死。近日1名38歲患有癲癇的男子,過去皆有規律用藥,控制良好,但近期因工作量大,近1周都在熬夜趕工,使癲癇症狀更易頻繁發作,日前被妻子發現失去意識倒臥在床上,醒來後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經鄒儲蔭醫師予以衛教及調整藥物後,病情已獲得改善,可以健康過好年。熬夜影響的不僅睡眠 長期熬夜恐引發連鎖效應鄒儲蔭醫師解釋,熬夜可能縮短睡眠時間。而人類在睡眠時,外在感官如視覺、聽覺或觸覺等訊號雖傳不進大腦,形成沉睡狀態較無反應,但大腦其實仍持續活躍運作著,會將白天的訊號重整進海馬迴,而後再到新皮質(neocortex)去做記憶鞏固,進而轉變成長期記憶,對於學習新事物可說是相當關鍵的程序;另外也有國外研究指出,大腦中的膠狀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會在睡眠期間藉由動脈搏動來驅動運轉,相關研究已指出可能與清除掉α-突觸核蛋白與β澱粉樣蛋白,這兩種廢棄蛋白質產物的排毒清理機制有關,若這些有毒廢棄蛋白質產物無法被及時清理掉,將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此外,睡眠不足也與許多健康問題有關,包括肥胖、中風和心臟疾病,曾有研究指出,與睡眠時間多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的人更有可能具有更高的平均體重指數和肥胖症;而與睡眠時間為6到9個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少於6個小時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出20%。不管是睡得太少或睡眠片斷化,都可能會傷害腦神經,使人認知功能減損,同時也可能會傷害心血管系統,而且這種傷害可能是無法透過補眠來修復的。建議在合適時間入睡 避免負面生理效應而睡眠需求會依年齡與個體而有不同,鄒儲蔭醫師說明6到9小時都算正常的睡眠時數,但建議仍要在合適的時間入睡,若未在12點之前就寢,將影響血清素、生長激素及褪黑激素的分泌,可能無法順利進入深層睡眠,長期下來,生理時鐘將受干擾出現紊亂,大腦也可能無法正常執行腦細胞廢棄產物的清理,進而產生一連串負面的生理效應。鄒儲蔭醫師提醒,應維持規律睡眠、睡前應避免做太激烈的事情和飲用太刺激的飲品、入睡環境要保持舒適放鬆,白天最好有適度的光照,睡眠時燈光不建議調亮;而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失眠症、睡眠片斷化、因頻尿、不寧腿問題干擾睡眠等疾患的病人,建議應尋求相關醫學專科醫師的評估,及早就醫治療,為健康把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1-08 科別.精神.身心
招名威/失眠5大常見地雷,睡前做這件事更是大忌!
睡覺很重要,但壓力大造成失眠也已經不是少數人的專利了。其實很多人都說,年紀在破了30歲後反而變的越來越難睡,就算吃「安眠藥」也只是在跟劑量賽跑而已,越吃越高濃度,但卻副作用一堆,甚至還會夢遊。 睡眠品質不好,不外乎可歸咎在幾個原因:內分泌失調、患有慢性疾病、習慣吃重口味、睡前滑手機、睡眠環境不友善等,最後導致腦部無法正常分泌褪黑激素,睡不著覺就緊接而來了。台灣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有這樣的問題,差不多是460萬人,很難想像吧! 其實睡眠品質的好壞關鍵在於腦部褪黑激素是否充足,額外攝取褪黑激素是為了要彌補本身分泌不足的問題,如果沒有經過確診,不見得需要額外補充褪黑激素,但若是自行攝取,不小心過量反而會有副作用,像免疫系統本來就不好的人狀況可能會變更嚴重,而且一整個睡太死也會讓人早上起來還昏昏沈沈。 所以若只是純粹用來幫助睡眠,威廉我認為額外服用藥物,絕對是最後的選項!因為助眠藥物都會進入腦部和神經系統作用,非常容易讓人產生依賴性。 再者,長期睡不好覺所引發的內分泌失調也會讓人連帶有許多的後遺症,特別是長期服用安眠藥物的民眾,會發現他們三不五時就會感冒,病菌抵抗力下滑,皮膚沒有光澤、長痘痘、甚至脾氣也會偶有暴躁的狀況發生。 所以,關鍵在於要怎麼讓體內正常分泌退黑激素呢?保持良好睡眠習慣有三招! 第一招:生活上,最簡單就是睡前不要滑手機!有研究指出,視網膜內的內生感光視神經細胞(ipRGC)只要受到手機的藍光刺激,不用超過8分鐘,就會讓身體持續興奮超過1小時,造成生理時鐘混亂,隔天起來的精神也會不好。 第二招:飲食上,注重飲食均衡,多吃香蕉、喝牛奶或是一些富含色氨酸、維他命B和維生素C的食物。睡前3小時避免吃辣、鹹或是加味精的食物,畢竟它們會加長消化系統的工作時間,我們的身體需要更多時間去消化這些食物,所以睡眠品質就會變差,褪黑激素也跟著下降。 第三招:睡眠環境上,建議使用柔和的夜用光源(例如黃光),避免開著強光睡覺。 另外,床墊選擇自己睡起來舒適的床,並不一定是軟的或硬的就一定好,能完整支撐身體骨骼和肌肉的比較重要。如果睡太硬的床墊,平躺時腰部有空隙,讓腰椎沒有被支撐到,如此一來身體反而會累積痠痛感,有越睡越疲勞的感覺;相反的,如果睡太軟的床墊,平躺時脊椎會往下沉,這樣背部與臀部無形中就會不自主的使力,長期下來,也會造成腰部的負擔,睡眠品質也不會好。買床一定要試躺過,並且你習慣的睡姿也是買床考量之一喔! 最後,威廉建議大家「自然最重要」,保持良好睡眠習慣,勿親信謠言偏方,也不要隨意施用藥物,否則容易走入惡性循環,睡眠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延伸閱讀》 .失眠分3大型態 別單靠安眠藥,睡眠日記有助改善 .慢性失眠症只能吃安眠藥?先戒掉睡眠錯誤習慣
-
2021-01-03 新聞.健康知識+
比咖啡因更能提高能量 5個小技巧讓身體從熬夜中恢復
跨年之後,新年的歡樂氣氛還在延續,親朋相聚、熬夜追劇、趕工作結案……睡眠不足是歲末年終的常態,當隔天必須在鬧鐘響時跳起來,如常面對工作,真是一件艱難的任務。以下是專家提供的一些技巧,讓疲憊的身體盡快回到正軌。1.克制賴床的想法「雖然賴床很誘人,但即使隔天是周末,你也必須在平常的時間起床。」UCSD睡眠醫學中心教育主任Sonia Ancoli-Israel博士說,補眠是非常糟糕的習慣。在同樣時間起床是維持晝夜節律的關鍵,它影響了人體免疫力、新陳代謝,甚至創造力。一旦賴床將改變身體的時鐘,然後帶來下一個失眠的夜晚。2.外出吃早餐如果能出門吃早餐,或有時間散個步更好。而且不要戴墨鏡,讓自己暴露在自然光下,這樣能提醒生理時鐘抑制褪黑激素的產生,避免昏昏欲睡。陽光也會觸發釋放血清素,讓你的心情愉快些。3.不要過量攝取咖啡因如果你早上本來就有喝杯咖啡的習慣,那無妨。「但不要在下午追加咖啡。」洛杉磯睡眠專家Michael Breus博士說,雖然一開始攝取咖啡因的確會提振精神,但效果不會持續,且可能讓你在接下來的夜晚難以入睡。2013年《臨床睡眠醫學雜誌》上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即使在就寢時間前六個小時攝取咖啡因,都可能影響睡眠。4.小睡25分鐘請記住只是「小睡」,如果睡得太深沉太久,除了醒來時頭昏眼花,也會讓你在晚上又陷入失眠的窘境。如果想小睡一下補充精力,建議在1點左右進行25分鐘的小睡,這樣足以讓你精神煥發,又不影響夜間睡眠。5.下午3點動一動前一夜沒睡好的人,大約在下午3點就會感到能量暴跌。這時與其去買咖啡或能量飲料,不如去走樓梯。《生理與行為》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走10分鐘樓梯比咖啡因更能提高身體的能量。建議你,下樓再上樓,或找個區塊輕快來回走動,可以為身體打氣。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1-02 新聞.健康知識+
對眼睛和生理都友善的照明 專家教你如何選擇健康用光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擁抱暗黑》,作者周卓煇】健康的用光應該是⋯⋯ 究竟,我們需要怎樣的照明?使用哪一種照明光源,才是健康的用光?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的照明是:「白天亮、晚上暗」,更精確的說法是:「白天明亮、晚上暗黑」。白天明亮,可以有效啟動生理時鐘,分泌「醒來激素─可體松」,讓人充滿活力、精神奕奕,讀書和工作都有效率。晚上暗黑,有利於身心休息、細胞修補,並使天然安眠藥褪黑激素可大量分泌。 從眼睛健康的角度來看,白天工作,像是穿針引線、繪圖照相,或是其他需要注意安全的事務,光線必須要夠明亮,但仍不能一次注視過久,以免造成眼睛過度疲勞。白天看書,光線要充足,但同樣不宜太亮和看太久,過亮反而會導致看不清楚。 各種照明光源比一比 為了入夜能夠擁抱暗黑,我既不建議、也不鼓勵入夜長時間看書或工作。真的萬不得已時,請以選擇橘白光(色溫在2,000K 以下)為首選,盡量避免使用黃白光或是所謂的暖白光 (色溫在 2,500K 至 3,000K 之間),更別挑選純白光或是冷白光(色溫在 5,000K 到 7,000K 之間)。 帶有藍紫光(或叫靛光)、紫光,甚至是紫外光的光源,特別是螢光燈或謬稱的省電燈泡,對眼睛並不友善,不適合用來看書或長期閱覽。除了不適宜作為白天的照明光源外,就連入夜後更要嚴格禁止,因為它們對生理也不友善,同樣會嚴重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若是為了追求省電呢?熱光型的照明光源,例如白熾燈泡,比較耗電。相對的,冷光型的照明光源,像是螢光燈或緊湊型螢光燈管、LED 以及 OLED,則較為省電。 假如是考量價格的話,則白熾燈泡最便宜,其次是螢光燈, LED 比較貴,OLED 最貴。 如果是強調健康用光的話,那麼,哪一種才是全方位友善的照明光源呢?答案是非 OLED 莫屬。從下表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對眼睛、生理(褪黑激素分泌)、文物、生態(昆蟲)、夜空與環境,低或超低色溫 OLED 都是友善的照明光源。未來,等到第五代(Gen-5)生產線開始量產之後,OLED 燈 片的價格將會再顯著下降,加上其他功能的提升,將可望成為室內照明、戶外路燈的首選。
-
2020-11-30 養生.抗老養生
為什麼當你超過五十歲後 該將運動視為一項「工作」?
【文、圖/摘自高寶《高年級逆齡先修班:逆轉生理時鐘,越活越年輕!》,作者克里斯‧克洛利, 亨利‧洛奇, 艾倫‧漢彌頓】讓這一切實現運動是你可以騙過大自然的友善方法。你的身體期望你每天走十六公里,花一兩個小時進行狩獵,並且做一些衝刺奔跑和繁重的勞動,但幸運的是,你的身體並不那麼聰明。你可以用一天不到一小時的運動,來說服身體,大草原的春天已到。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每天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就可以保持苗條、健美、機警、充滿活力、健康與樂觀。大自然不像是健身房的跑步機,大自然是一個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因此,各種不同的運動與強度變化,比起單一不變的某項運動,前者對你的身體更好,這也應該在你的預料之中。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會隨著時間而對任何固定的運動計畫感到疲倦,因此,我們建議你在未來的三十年,在你的運動計畫中加入多項的運動。大自然的規則很簡單:每天做些真正的事情。請忽略所有關於每週運動三至四天的說法,請忽略它!就像美國的國家膽固醇指南一樣,這種說法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是醫學專家對成天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孤注一擲的請求。記住,你的身體渴望每天運動。無論是時間長、緩慢且穩定的運動,例如一或兩小時舒適且辛苦的步行,或是短時間且劇烈的運動,例如跑步、游泳或在健身房使用健身器材,都比不過「日常」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每週要運動六天。因此,你可以在健身房嘗試各種有氧運動,並試著找到一些自己喜歡的戶外運動,例如騎自行車、划橡皮艇、下坡滑雪或越野滑雪,或者去進行艱難的健行。在戶外運動時,請讓你的心率保持在低強度有氧運動區間;在健身房運動時,則讓你的心率保持在高強度有氧運動的區間,你將會有很好的運動成效。請記住,關鍵是要給你的身體和大腦持續不斷的訊號,告訴它們變得年輕。你是很快或是慢慢變年輕並不重要,你有很多時間。最重要的,是繼續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持續做人不會因為他們在健身房做錯了運動就偏離軌道。他們偏離軌道,是因為他們停止做運動,一開始只是一或兩天,然後就再也回不去了。我已經協助成千上萬的病人,而他們邁向成功的關鍵,是他們運動的習慣與規律性。而這不是那麼容易。我們的本能,是只要可以的話就會選擇吃、做愛與坐下來休息,因為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我們不清楚何時,或者是否會再次出現機會,讓我們做這些事情。現在,在富裕且輕鬆的時代,這些本能是災難性的,但它們永遠不會消失。幸運的是,你可以透過建立日常運動的結構和規律來重新設定你的大腦,就像是人從幼兒園上學的第一天,就開始學習驚人的生活技能並將其轉變為新的目標。請你務必去健身房,並將自己出現在健身房視為一項偉大的工作。它會緩慢而確實地改變你的生活,因為一旦你去到健身房,你幾乎一定會做一些認真的運動。即使你沒有做太認真的運動,明天你也還會來。這就是關鍵,在你接下來的人生中,每個明天都要再來。將運動視為一項工作是有道理的,因為當你超過五十歲後,運動就不再是可選擇的項目。你必須運動,不然你就會變老。克里斯並不會在每天起床後,考慮是否去健身房,就如同他不會起床後,考慮是否要去上班一樣。無論他感覺如何,他都會起床,然後去做。這樣比較容易,而結果是他變得很年輕。你開始得越早,收穫就越大。讓我們看看你退休之前,大約十年左右的生活,這時你仍然全速工作,將運動納入你瘋狂的工作時程中會是個挑戰,這可能看起來讓人精疲力竭,但這是倒著思考。我們在一天結束時會覺得疲累,不是因為我們做了太多的運動。我們累了,是因為我們沒有做足夠的運動。久坐不動使我們在精神、情緒和身體上都枯竭。每天晚上疲憊地走進房門不能代表生活,這只代表過度耗損所擁有的唯一人生後,存活了下來。此外,一項又一項的研究顯示,我們將工作時的產出看得比運動所花的時間更重要,而當我們的身體在健康狀態下,我們在家中的生活狀態也更好,我們對生活更滿意,所需的睡眠更少。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品質有所重視,那麼,你花在運動上的時間就變得很划算。(如果公司願意用科學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情,那麼保持身體的良好狀態應當是一項工作要求!)現實情況是,這些年來你的生活如此忙碌,以至於你無法承受不運動的後果。唯一真正的問題是,當生活中充滿義務和壓力時,你很難保持運動的動力。因此,你應該更依賴運動的規律,而不是想做運動的動力。騰出時間運動,並為了運動而「保留時間」,並嚴格維護,不讓這段時間受到打擾。
-
2020-11-23 養生.抗老養生
停止退化的多重災難!權威醫師教你2種方法降死亡率
【文、圖/摘自高寶《高年級逆齡先修班:逆轉生理時鐘,越活越年輕!》,作者克里斯‧克洛利, 亨利‧洛奇, 艾倫‧漢彌頓】強健的心臟在你的一生中,你的心臟總共會跳動約四十億次,不會停下來,沒有一分鐘的休息或恢復。一開始,你有著最佳的心臟功能,它就在那裡,用你一生的時間等待著你。但是你的循環功能—讓血液和氧氣深入肌肉的能力—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儘管你過著有些罪惡的生活,你的心肌幾乎仍然是完美的,它在你的人生中已經跳動了幾十億次。但是那些小動脈卻不是如此。甚至那些「健康的」五十幾歲的人,他們的動脈也被斑塊覆蓋,看起來就像起司披薩上的醬料一樣。醫學院的學生在首次進行屍體解剖後,總是會發誓戒掉披薩……大約一個月。我們假設,現在你的身體沒有任何地方會爆裂,但是,先不等你的屍體解剖,我們也假設你的動脈中也有著大量的披薩餡料,這是輕微的、無臨床症狀的阻塞。你的壓力測試都會顯示正常,但你無法將所需要的足夠血液,輸送到心肌的每個部位。這裡還沒有什麼戲劇性的事情,這不是真正的心臟病,只是血液流量略少於心臟所需。穩定、少量分泌的C-6,但沒有C-10,斑塊因此逐漸變大,變成屍體解剖時的披薩餡料,這就是半夜發出聲響的嘶嘶聲。如果你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血管攝影照片,你會驚訝於心臟擁有那麼活躍的運動能力。在心跳開始,心臟充滿血液的時候,它的大小大約等於一顆葡萄柚的大小。每次跳動時,它都會猛烈地收縮到拳頭大小。冠狀動脈和那些細細的義大利麵條,就嵌在心臟的表面上,它們也會跟著心臟收縮。它們會盤繞、彎曲並扭曲成原本長度的一半,然後以大約每分鐘八十次的速度,啪的一聲完全伸展回到原來的長度。而這在你的一生中,會發生四十億次。動脈非常有彈性且強壯,但是隨著膽固醇斑塊的成長和僵化,動脈的管壁會脆化。(「動脈硬化」完全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到某個時候,當阻塞物變得更大且更硬時,動脈中的某塊膽固醇斑塊就會破裂。這只是動脈內壁上一個微小的小切口,就像你刮鬍子時刀片劃到、一天後就沒事的小傷口。但這仍然是一個缺口,這是一個有著一點點滲血和腐爛的小切口,發炎的膽固醇藉此從斑塊中滲入你的血液。有趣的是,即使這是動脈的內壁,但仍然是一個切口,你的身體認為它必須止血,因此,在你的血液中會形成血塊。血塊會長大到塞滿空心的義大利麵條,流向這部分心肌的血液會停止流動,你就會心臟病發作。你數十年來有毒的生活方式,會在一個心跳間就讓你嚐到苦頭。你的那塊心肌會在幾小時內壞死,你的血液的發炎越嚴重,斑塊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血塊也可能會越大。這是久坐的人、憤怒的人和與世隔絕的人,心臟病發作機率較高的生物原理。中風的發生方式是一樣的,但是,是肇因於血塊形成在大腦的大頸動脈壁,而不是心臟的小動脈壁上,因此,在這個時候它們並不會阻塞。取而代之的是,一塊血塊會破裂並漂浮到你的大腦中,直到血塊跑到一個小到會塞住的小動脈,你大腦的那一部分就會壞死,那就是中風。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這種致命的情況。首先,是透過飲食或藥物來餓死膽固醇斑塊。發炎的症狀仍然會存在,但致命性會比較小。你會變老、變衰弱,但是死亡的可能性卻不高。第二種逃生方法,是將生物症狀從發炎轉變為修復。運動或快樂的生活都可以做到這點,兩者同時作用是最好的。這章是運動的章節,但是當我們開始談論你的生活方式時,請記住這種生物學原理。請記住,運動和情緒有著相同的化學作用。運動和情緒會影響彼此,並且透過彼此發揮作用。「跑者的愉悅感」是真實的,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情緒、激勵、興奮、恐懼、焦慮、樂觀、情慾和挑戰的化學物質從上往下,從我們頭部的大腦流入血液中,而局部發炎和修復的化學物質會從頭部以下的肌肉流入你的血液中。停止多重災難整體而言,人的死亡率會隨著運動而下降。你會認為,是受傷的血管會殺死你,而運動會治癒受傷的血管,這種想法並不奇怪。血管布滿身體的每個角落,而每條血管都會一起沐浴在發炎或修復的化學物質中。在腦動脈的斑塊會引起中風和失智症。在你腎臟的斑塊會引起高血壓,最壞的情況是腎臟透析(洗腎)。在你陰莖的斑塊會引起陽痿。這些都不是誇張的說法,這是現代的老化現象,而且越來越糟,不會更好。當然,遺傳與諸如吸菸和糖尿病之類的事情,會加速這一個過程,但在這背後,是久坐不動、緊張的生活方式和高脂肪飲食的多重傷害。它們才是真正的殺手。運動可以減少因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這一事實不足為奇,但是運動與生活方式會共同導致癌症死亡率下降的事實又如何呢?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就像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一樣,癌症也是一種免疫、發炎症狀與生活方式的疾病。C-6再次出現,那是在深夜的嘶嘶、嘶嘶聲響。運動會改變所有這一切。只有定期運動,才會讓血液的化學成分改變。久坐不動的慢性發炎訊號,會被生長、療癒與復原的訊號所取代,C-6會讓位給C-10。請記住,你的身體有一半都是肌肉,在運動後的幾小時內,肌肉會釋放出大量的C-10到你的血液中,而你的血液會流動到身體的每個地方。這就是生長或退化的生物學。心臟病會被健康取代,死亡會被生命取代。最重要的是什麼?運動可以逆轉退化的化學反應。你將可以逆著浪潮而游。
-
2020-11-17 養生.抗老養生
老化不可避免嗎?老年學權威醫師:老化與退化有差別
【文、圖/摘自高寶《高年級逆齡先修班:逆轉生理時鐘,越活越年輕!》,作者克里斯‧克洛利, 亨利‧洛奇, 艾倫‧漢彌頓】退化是可以選擇的從現在開始,請你記住,老化與退化之間有著很大的不同。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生物學上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很多我們所謂的老化,以及大多數我們最害怕的變老,實際上都是退化。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擺脫不掉真正的老化,但退化是有選擇的。這代表著大多數的機能老化也是有選擇的。老化是不可變的生物規律,你無法改變:頭髮變白、地心引力會帶來影響、開始可以用優待票價看電影。無論你的生活多活躍,你的最大心率都會隨著時間而穩定下降,這對你是很重大的影響。無論你的生活方式如何,你的膚質都會變差。因此,無論如何,你看起來都會顯老。但是,你的行為跟感受不用顯老,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可以持久的方法,但是老化可以是一個緩慢、最小化且非常優雅的過程。甚至在外表上,一個好看、健康的老人,與一個放任一切的老人,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大自然用你的身體與生俱來的退化傾向,來平衡生長與退化。這些訊號並不強大,但它們是持續的,它們永遠不會停止而且每年都在增強。克里斯把這稱為無情的浪潮,這是一個很好的比喻。無論你怎麼稱呼它,在我們四十幾歲和五十幾歲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都轉變成「預設退化」的模式,享受免費青春浪潮的旅程已經結束了。在缺乏生長訊號的情況下,你的身體和大腦會退化,而你將「老化」。現在,我們可能不滿意這種安排,但是我們也無法改變它。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覆蓋那些預設的訊號、逆著浪潮而游,並將退化逆轉回成長,而且非常輕鬆就可以做到。我們該如何避免退化?改變我們傳送給身體的訊號。覆蓋退化程式的關鍵,是日常運動、情感的投入、合理的營養,與真正投身於生活。但一切都始於運動。你必須要常常運動,因為運動就代表了你是誰。更重要的是,這也代表過去你曾經是誰,代表了你幾億年前的起源。你的身體是來自數萬億祖先的禮物,而你存在的事實代表著牠們都存活下來了。牠們每一個都做對了某件事情,每一個都將多一點的力量、速度和智慧傳遞給下一代。我們的身心是為了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而精密設計的工具。我們確實是為了在順境中成長而設計的,為了保持警惕、狩獵、探索、共同合作、建造、笑、玩耍、奔跑、康復、去愛,和生存。要做到這事情,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需要強壯、活躍並且完全同步。然而,在生物方程式的另一端,退化必須在必要時發生,因為每一部分的身體結構都需要能量來維持。每條肌纖維、每一小塊骨頭和軟骨、每一組大腦網路連結、每一個皮膚細胞,甚至每一個思想都會消耗必須的能量燃料。而每一份能量消耗都必須有助於生存和再生,否則會降低遺傳的成功。因此,在環境狀況差的時候、壓力大的時候、乾旱、飢餓或冬天時,我們被設計成停下來、冬眠與休養,加速停止發育和退化的發生。從物種的角度來看,一旦完成了多年的生育和撫養,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老化方式。在這種模式下,可以減少食物的耗損,當然,死亡會更快發生,為下一代在生存壓力中騰出空間。這是達爾文的老化程式,大自然也是依據這個老化程式打造你的身體,這也是退化每年都會變得更加持久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樣生命的循環。現在,你即將邁入人生的這些階段,這種說法你可以接受嗎?也許不行。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從你的角度來看,這都是有問題的。這是可怕的生活方式,而且,這完全不合理。我們住在溫度可以控制的房子內,並不是處在冰河時期,而且大多數人都是吃太多,而不是吃太少。沒有寒冬跟饑荒會讓我們全面停下來,你可能因此認為,我們的身體會開始適應並遠離半冬眠的防禦機制。但是人類逃離這些壓力源才一百年左右,在人類的發展上,這是一個驚人的事件,但是從演化的時間來看,這不算什麼。我們的身體結構根本無法適應現代的退休世界,它們在未來也不會適應。是的,數百萬年來,人類身體系統的設計並沒有任何改變,我們的身體系統被設計成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運作,那時的食物永遠不夠吃飽,而且總是充滿危險。演化的改變可能會發生,但是不會在幾百萬年內發生,所以你可能會需要做其他安排。你可能會想從現在開始,想辦法應付你那老化且遵從達爾文規則的身體,然後看看在你的人生中,可以做些什麼來強迫你的身體適應。請記住,如果你不介入,你的身體就會持續誤解現代世界的訊號,它會啟動「預設退化」的設計。你會開始退化,最後死亡。要了解原因,我們需要同時考慮自然界中的好的情境和壞的情境,以及我們的祖先如何使用現在我們仍具備的機制和訊號,以適應它們。
-
2020-11-09 新聞.健康知識+
多吃水果就健康?吃飽想睡很正常?營養師破解你的「健康」迷思
明明已經減少吃澱粉、多攝取水果,怎麼體重計上的數字還是掉不下去?明明半夜 2、3 點才睡,卻還是早上 6、7 點就自然醒,你覺得這真的是「睡飽」了嗎?VidaOrange 生活報橘這次特地專訪目前擔任《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的趙函穎營養師,請她帶我們一起來破解幾個診所患者常見的「營養迷思」,避免讓自己為健康所做的努力因為長期以來「錯誤的觀念」而白費心力!迷思一:水果是原型食物(Whole food),所以怎麼吃、怎麼健康?很多家庭都喜歡在飯後切一大盤當季的水果上桌,或是不少人為了瘦身就不吃飯、只吃水果,但是水果其實有大量果糖,而果糖也是單醣類的一種,會堆積在肝臟裡變成三酸甘油脂,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大肚子、脂肪肝!趙營養師也舉一個曾經在門診遇到的學生為例:那個學生為了減肥一天吃 10 顆芭樂,結果一週後反而胖了 3 公斤,因此,營養師建議一天吃 1 到 2 份的水果就好了,「一份是 15 公克的糖,所以芭樂一顆這麼大,1 顆就 30 公克的糖,10 顆就 300 公克,等於是手搖杯全糖的 2 倍!」 千萬不要輕忽水果的糖分。迷思二:「飲食」跟「睡眠」沒關係、固定早起的「生理時鐘」就代表睡飽了?「我的生理時鐘就是這樣,早上六點就會醒的。」真的是這樣嗎?趙營養師表示:「這不代表你的身體是不想睡的!很可能只是因為壓力、身上掛了很多責任造成的,有不少來看診的人做完飲食調整,都來跟我說:『我好久沒有睡得這麼舒服了!』。」對於那些「你叫我再睡,我也沒辦法!早上要起來幫小孩做早餐,然後晚上又要忙家事跟工作,怎麼能睡得安穩」的求診患者,趙營養師建議補充「鈣」跟「鎂」,並推薦可以從小魚乾、黑芝麻跟堅果、綠葉蔬菜中獲取。也有不少人以為就算半夜 2 點才睡,早上 6、7 點照樣自動醒來,就算想再睡也睡不著是「初老」的症狀。但就如同趙營養師所説, 要去察覺自己的身體是真的不累,還是大腦叫你不要累,並且學著去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或許有時候只是因為你太累、太壓抑而感覺不到身體想睡覺的聲音。迷思三:中午一定要睡個午覺才好?或許是孩時養成的習慣,也可能是因為每次吃完午餐後總是睡意上身,我們會覺得中午就應該要小睡一覺,但趙營養師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是因為你中午吃的東西,讓你血糖升太高了!當你吃完一個便當之後覺得好飽、好想睡,你覺得這是正常的嗎?」「真正吃完東西,你不應該覺得很累!」 這是趙營養師希望我們現代人要去反思的問題。她也提到,如果你開始「減醣」,你會發現每天第一個改善就是「精神」,因為不再有這麼多的精緻澱粉,讓你的血糖一直衝上去,又因為要消化這個血糖讓你想睡覺,「吃再多 B 群、喝再多咖啡提神都沒用!」。不過,趙營養師也特別提醒,如果不是因為吃了太多食物,而是身體真的感到疲倦,就要適時休息。看完以上 3 個迷思的專業破解,有沒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畢竟,健康可是一輩子的事情,每一個還在為身材苦惱、為生活操忙的你請務必學會好好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趙函穎營養師簡介】現任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專長為女性營養專科、減肥瘦身專科、孕期營養、兒童成長、癌症調理、個人專屬身心平衡營養菜單設計。趙函穎營養師部落格IG:@hanyingchaoFB: 趙函穎營養師的美麗方程式※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破解營養迷思】專訪趙函穎營養師:多吃水果就健康?吃飽想睡很正常?自動早起代表睡飽了?
-
2020-10-04 新聞.健康知識+
夜貓族真的容易比晨型人不健康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你是夜貓子嗎?習慣夜生活的人很難扭轉生活型態,不過科學研究顯示,長期當夜貓子恐怕對健康不利。以下是幾個相關研究,提供你是否轉型當晨型人的參考。1. 血壓比晨型人高2013年發表在《國際慢性病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在控制參與研究者的睡眠總量和質量前提下,夜貓子的血壓比晨型人高30%。2. 運動的時間較少根據《睡眠》雜誌2014年的一項研究摘要,夜貓子久坐的時間多於晨型人。且夜貓子更不容易找到時間運動,也難維持規律運動習慣。參與此研究的人並不懶惰,他們都是活躍的成年人,平均每周進行83分鐘劇烈運動。儘管如此,晚睡晚起會增加投入運動的難度。3. 夜間進食更容易變胖當人們準備進入夢鄉,夜貓子的生活正活躍,這時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吃東西」。在午夜進食會導致身體代謝出問題,專家認為,深夜原是人體自然禁食的時段,此時進食可能干擾身體燃燒脂肪的能力。根據《肥胖》雜誌2011年一項研究,發現夜貓子每天攝取的熱量比晨型人多,這也許是因為疲累時人的意志力較低,且人很容易在深夜渴望不健康的食物。4.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對於糖尿病前期的人來說,日夜顛倒的作息會使病情更難控制。2013年《糖尿病護理》一項研究發現,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就寢時間較晚與血糖控制較差有關。研究人員表示,睡眠時間長短很重要,但在「什麼時間睡」一樣重要。5. 睡眠時間不足談到睡眠總量,夜貓子也比晨型人少。如果你總是熬到兩、三點才入睡,卻必須在九點上班,將無法獲得足夠的優質睡眠。很多人會趁周末補眠,但研究顯示這種「還睡眠債」的方式並不妥,還可能帶來各種健康風險。6. 較容易憂鬱2015年發表在《憂鬱症與焦慮症》的一項研究發現,晚睡型的人更容易有焦慮傾向。晚睡的人情緒變化明顯比較大,早晨的情緒也較差。夜貓子和負面情緒的連結,早在2008年就有「人格和個體差異」相關研究:「早晨與愉快和認真相關;晚上則與婦女和青少年的神經質相關。」2017年《生物節律雜誌》的研究則發現,相較於晨型人,夜貓子很難調節自己的情緒變化。他們傾向於壓抑自己的感覺,缺乏從其他面向看待相同一件事的能力(例如尋找一件事情的光明面)。7. 死亡風險高於晨型人發表在《國際計時生物學》雜誌的一篇論文,追蹤約50萬名年齡在30到73歲間的人,長達六年半時間。研究發現在這些人之中,夜貓子比晨型人的死亡風險高10%。這項研究明確顯示,熬夜與早期死亡或死亡率有關,雖然看來對夜貓子不利,但研究人員認為,要做更多研究才能確定熬夜對現實生活的影響。早睡很難 怎麼辦?每天提早幾分鐘上床 夜間別暴露在強光下有研究發現,習慣晚睡可能和基因變異、生理時鐘改變有關。但專家認為,50%或許來自遺傳,但另外50%是可以改變的。建議夜貓子每天提早幾分鐘上床,但不要太急著改變,否則可能在床上躺了好幾個小時還睡不著。避免夜間暴露在強光下,並且每天在固定時間起床。起床後首先讓自己暴露在光線下,有助大腦重整,讓它知道何時該起床、何時該睡覺。也可以諮詢醫師是否使用褪黑激素,調節身體內的睡眠時鐘。總有好處吧?夜貓子 更具生產力和創造力雖然諸多研究看來對夜貓子不利,不過也不是所有事情都那麼糟。夜貓子往往擁有更龐大的社交網路,一些研究發現,他們比晨型人更有生產力和創造力。2011年一項研究甚至發現,夜貓子具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即使他們在學術測驗中表現較差。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09-30 科別.精神.身心
一碰到雨天、天氣漸涼心情就鬱卒? 常有6大現象小心是季節性情緒疾病
近日天氣漸漸轉涼,愈來愈有秋天得氛圍,比起夏天,下班離開公司看到天色通常已黑壓壓一片,又或者遇上下雨天更是鬱卒,這些情況是不是都讓你感到淡淡哀愁與感傷?每到季節的轉換總覺得心情都好不起來,甚至沒食慾、對生活提不起勁,小心你可能罹患了季節性情緒疾病! 季節性情緒疾患 連續2年出現重度憂鬱症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陳致遠主任表示,季節性情緒疾患(Season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SAD),又稱冬季憂鬱症(Winter Depression),患者至少連續兩年出現季節性的情緒障礙,主要症狀會有憂鬱、無力、無價值感、難以專注、食慾改變、睡眠障礙等重度憂鬱症狀。 病因與病理機轉有關 給予光照療法加抗憂鬱劑治療關於病因有多種說法,陳致遠表示,造成此病的可能病理機轉,包括:血清素的缺乏、內在的生理時鐘失調、褪黑激素、多巴胺、Y神經胺等有關。而人造光可藉刺激血清素生成而改善,可是這說法仍有爭議,故治療典型的SAD,可以光照療法加抗憂鬱劑治療,至於非典型的夏季SAD,可給予減少日照,增加清涼感等環境治療,並加以藥物治療。陳致遠提醒,在季節交替的時候,應多關心身邊親友的身心狀態,多給予陪伴與關懷,如果是有在固定服藥的身心科病人,若出現症狀的變化,應儘速安排回診由專業的醫師診療,控制症狀。 延伸閱讀: 心情差靠吃發洩? 常吃3種食物反倒更憂鬱 天氣冷心情跟著鬱卒? 吃對10種食物趕走你的壞情緒
-
2020-09-29 養生.健康瘦身
168間歇性斷食減重攻略一次公開!3種人別輕易嘗試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減重瘦身近年來有如全民運動,最近掀起一股「168間歇性斷食」風潮,指的是將3餐集中在8小時內吃完,並且降低澱粉攝取量,其餘成分不忌口,另外的16小時不可進食,有人因此在短短1個月就減了4、5公斤。168間歇性斷食 進食的8小時內飲食均衡根據外電報導指出,女星珍妮佛.安妮斯頓就是厲行「168間歇性斷食」,在進食的8小時內飲食均衡,少吃高熱量食物,藉此延長身體消耗體脂肪的時間,幫助脂肪代謝,維持完美身材。美國紐約註冊營養師佛列里區(Tanya B. Freirich)建議,想達到最佳效果,最好在早上10點以前開始進食,傍晚結束,比較符合人體自然的生理時鐘。以珍妮佛.安妮斯頓為例,她每天9點起床,10點始吃早餐,選在瘦身效果最好的進食時間區段執行,在營養師指導下,選擇優質澱粉、蛋白質、深綠色蔬菜,以及好的脂肪,例如,酪梨、椰子油、鮭魚、魚油。另外,她在早上習慣喝1杯不加糖的黑咖啡,藉由攝取咖啡因來刺激腦部中樞神經系統,讓人集中注意力。也刺激腸胃到蠕動,達到通便效果,甚至加速脂肪分解。糖尿病人、高血壓患者、腎臟病患者不適合 恐影響藥效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168間歇性斷食和生酮飲食原理有點類似,都是控制熱量,以達到減重目的,且有降血壓的效果,在動物實驗裡發現還有助抗老化、提升免疫力。但盡管如此,黃國晉還是不建議透過168間歇性斷食法來控制體重,因為減肥是一輩子的事,必須長長久久,而這類間歇性斷食法很難持續下去。另外,糖尿病人、高血壓患者、腎臟病患者更不適合,因為慢性病患者必須規律用藥,如果3餐集中在8小時內吃完,等於必須在8小時內服用全部藥物,可能影響藥效,或引發低血壓、低血糖。瘦身應細水長流 日常習慣養成最重要至於一般健康民眾,黃國晉建議,在嘗試新型斷食法之前,應該先接受醫師、營養師的評估,此外,最好先嘗試1個月,看看是否可以忍受或配合生活習慣,要是1個月只能減1公斤,說明效益不大。想要瘦下來,應選擇細水長流方式,例如3餐維持7分飽、定時定量用餐、均衡飲食、細嚼慢嚥、睡前2、3小時內不要吃東西,且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168間歇性斷食反變胖?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犯了這2個錯 168斷食法很夯! 其實減肥前先改掉6個錯誤觀念,才會瘦得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