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生理時鐘
共找到
182
筆 文章
-
-
2020-09-08 科別.精神.身心
失眠好痛苦 做對2件事找回好眠
台灣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飽受睡眠障礙困擾,許多失眠者習慣吞顆安眠藥,有些民眾則會從國外採購褪黑激素,希望一夜好眠。醫師表示,藥物雖有幫助,但最好的方式仍是運動和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失眠是一種症狀,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偶爾一兩天或一個月內的短暫失眠為急性失眠,多半因壓力、時差或日夜顛倒引起;若是連續失眠一個月以上,則為慢性失眠,通常伴隨精神疾病、長期病痛、藥物成癮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需要詳細問診、找出病因,再對症治療。安眠藥不可轉贈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黃名琪指出,常有患者一到診間就要求醫師開立安眠藥,或是以「藥」交友,因自己的親朋好友也有失眠情形,而頻頻詢問「可以把藥分他吃嗎?」然而安眠鎮靜藥屬於第三、四級管制藥品,須有處方箋才可領藥,有些藥品還必須憑身分證簽名才能領取,不可轉贈轉售,以免觸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黃名琪表示,除非每周失眠三晚以上、持續超過三個月,在醫學上認定為「睡眠障礙症」,才有需要用藥。若長期濫用安眠鎮靜藥物,可能使注意力、記憶力、判斷力、警醒能力下降,長期使用未經調整,可能對藥物的反應變差,尤其會影響手術麻醉藥物使用。除了安眠藥,有些人也會服用褪黑激素或鎂片、鈣片來幫助睡眠。林嘉謨解釋,褪黑激素對於輪班者、因時差或是年長者褪黑激素分泌較少而引起的失眠,確實會有輕微想睡的作用,具輔助效果;但對於因焦慮、緊張引起的失眠則沒有效果,且長期服用恐反讓生理時鐘紊亂。而因關節炎或神經不穩定引起的失眠者,白天給予口服維生素B群,也有助於夜間入眠;至於鎂片與鈣片,林嘉謨則表示,學理上並無特別的助眠效果。晚間避免劇烈運動黃名琪說,失眠主要分成三種類型,包括上床後超過30分鐘無法入睡的「入睡困難型」、入睡後易醒來但就難以再入睡的「續睡困難型」,以及清晨容易醒來後無法再入睡的「早醒型」。通常「入睡困難型」和緊張、焦慮,或身體不舒服有關;「續睡困難型」和「早醒型」則和憂鬱等心理疾病有關。因此改善失眠,應先處理核心問題,如焦慮、憂慮,並調整作息,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例如即便前一天沒睡好,隔天也避免過度補眠,才能夜夜好眠。飲食方面,黃名琪指出,許多人認為酒精可幫助入睡,事實上,當酒精被代謝完會產生戒斷現象,反更容易破壞睡眠結構,造成多夢、早醒、記憶片段,讓失眠情形陷入惡性循環。林嘉謨建議,白天多接觸陽光、多運動,可以調整日夜節奏,且能舒緩緊張壓力,有助於夜間睡眠。但他提醒,晚間盡量避免劇烈運動,最好以散步、瑜伽等較靜態的運動替代,以免精神變好,反有礙睡眠。
-
2020-09-06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想要讓腰圍變小 168間歇性斷食可行嗎?
最近餐敘,一位半年未見的60多歲好友看來神采奕奕,且顯得年輕些,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我這一個半月來實施168斷食法,體重減了5公斤,主要是腰圍變小。」大家都很好奇,他說:「就是每天16個小時不吃東西,但可喝水或沒有熱量的飲料,其他8小時什麼都可以吃,所以熱量不減少。」就這麼簡單?想想也不難,如果平常晚上8點吃過晚飯就不再吃,等到第二天7點才吃早飯,就已有11小時斷食,再加個5小時,並重新調整用餐時間,例如一天只吃早、中或中、晚兩餐,也許可行。但168斷食的學理根據呢?長久以來,老鼠和恆河猴的實驗證實減少熱量攝取有益健康且延長生命,因此醫界提倡吃七分飽,然而很難持之以恆,甚至會反彈性的大吃。後來學界發現實驗室中的老鼠不僅被限制飲食熱量,而且餵食都侷限在一天的幾小時內,通常是研究員方便的時間,因此恐怕限制進食的時段才是要素,於是乎「間歇性斷食法」應運而生。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法有三種:1.隔天斷食。2.5:2間歇性斷食,即一星期有2天斷食,斷食期間每天只攝取熱量500-700大卡。3.每天限時進食,此法最為可行,也較健康,即每天斷食12-20小時,進食4-12小時,其中又以每天斷食16小時,進食8小時最實用,所以稱為16:8斷食法。除了減重,斷食法還有紮實的生化基礎。人體細胞的能量來源有二:葡萄糖與脂肪酸。進食後,血糖增高,作為能量來源,而脂肪酸則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貯存於脂肪細胞。斷食時,三酸甘油酯水解為脂肪酸與甘油,脂肪酸從血液進入肝臟,轉變為酮體,成為腦、心和肌肉等重要器官的能量來源,並在細胞內透過種種複雜機制,促進粒腺體產生三磷酸腺苷(ATP),強化細胞清除廢物的自噬能力(autophagy),增加抗壓力,並抑制發炎等等。間歇性斷食近年來蔚為風潮,大量的醫學文獻顯示在動物身上效果顯著,但人體試驗則成效不一,還有待進一步證實。間歇性斷食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取決於個人生活型態、身體狀況以及適應能力,不能勉強。小孩、高齡年長者、孕婦、哺乳的婦女、體重過輕、身體虛弱、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不宜進行斷食,第二型糖尿病或慢性病患者應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間歇性斷食在最初一個月會有飢餓、疲勞、頭暈、心情不佳、無法專心等副作用,因此最好循序漸進。2019年12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篇文獻綜論,建議第一個月,每星期有5天的進食時間為10小時,第二個月則每星期有5天進食8小時,逐漸達到每天只進食8小時。而且是白天進食,晚上斷食,與生理時鐘同步,再配合喜好的運動,例如我這位好友則每天甩手25分鐘,效果更佳,也才能持之以恆。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09-03 科別.精神.身心
開學了.... 哪些人可能較容易有「開學症候群」?
從輕鬆、沒有壓力,要過度到結構、壓力的生活,考驗每個孩子與家庭的調適能力。有些孩子開開心心的迎接上學,有些則需要父母與老師耗費一些精力來協助。剛開學總是兵荒馬亂,可能面臨與家人的分離焦慮、暑假作業未完成、學用品未準備妥當、生理時鐘調不回來、與心愛的電腦遊戲難捨難分、對未來的課業壓力、人際關係問題的預期性焦慮等等壓力事件。開學的適應狀態隨孩子的個人特質、在校適應能力、人際關係與家庭支持而有不同。「開學症候群」有哪些症狀「開學症候群」並不是一個正式的診斷,常是指稱因學期開始、假期結束而造成的情緒行為變化,繼而造成的困擾,臨床上可能較接近因開學而引發的調適障礙,以下簡述相關的特徵:怎樣的表現可能是有開學症候群?●心理症狀:輕則緊張、不安、煩惱學校相關事務,重責恐慌、擔憂,甚至憂鬱●行為症狀:輕則逃避學校相關事務、注意力變得短暫、健忘,重則會抗拒上學、失眠、食慾下降、等,小小孩可能會變得容易哭泣、易怒、不想離開大人(分離焦慮)、出現退化行為等,大小孩可能會用易怒、缺乏耐性、對立行為來表現。●生理症狀:胸悶、心悸、頭痛、肚子痛、拉肚子、手抖等哪些人可能較容易有開學症候群?●過往有拒/懼學史●個人特質:個性敏感、易擔憂、焦慮緊張、悲觀、虛無、遇壓力傾向逃避、害怕挑戰等●環境因素:如課業壓力、人際關係問題、霸凌問題、在校沒有成就感●特定心智診斷:如注意力不足過動、自閉類群障礙症、焦慮症、憂鬱症、網路遊戲成癮症等一般來說,如果症狀不嚴重,在大人溫和堅定的鼓勵並協助建立生活常軌下,經過一、兩個星期的調適,大多孩子能夠逐漸步上軌道,若孩子持續無法調適,甚至症狀演變得越來越嚴重,導致嚴重的情緒困擾、明顯影響學校學習、無法規律完成學校時程,就需要到醫院兒童心智(精神)科來諮詢、評估是否有其他心理疾患或困難、討論治療策略與協助方案。
-
2020-09-03 科別.泌尿腎臟
夜尿多可能與白天久站有關! 教你簡易計算尿液量評估腿部是否積水
男性年長者大多數伴隨著夜尿困擾,經常是攝護腺肥大導致,日本寓教NHK節目《ガッテン!》中介紹另1個可能原因,白天或日常活動時,身體水分可能會堆積在小腿腓腸肌(小腿肌),晚上睡覺平躺時,水分慢慢回到全身,血液水分增加腎臟就必須過濾排出尿液,也就讓睡覺時上廁所的次數增加。年長者血液循環不佳 血液水分容易累積小腿血液與身體內的水分都會保持恆定,水分不夠時大腦就會提醒該喝水,如果水分多了就會在腎臟過濾,排放到膀胱累積,而當膀胱漲大到一定程度刺激大腦排尿,就會有想要上廁所的感覺。晚上睡覺時腎臟也是正常運作,如果身體水分量上升,就會產生尿液,但睡覺時沒喝水,尿液到底從哪來需要再研究。年長者血液循環比較不好,水分比較容易從血管滲漏出,特別在壓力比較大的小腿,白天一直站立讓水分漸漸累積在小腿的腓腸肌,也就是俗稱的小腿肌,晚上睡覺平躺時,水分會漸漸回到血流中,因此腓腸肌又有第2膀胱之稱。腓腸肌排出的水分經由腎臟過濾,成為尿液排放到膀胱,自然也就夜尿打擾睡眠。計算尿液量 可以簡易評估腿部積水可以藉由計算尿液排出量,來看看有沒有腓腸肌積水,從起床第1次小便開始計算尿液量,晚上夜尿也要量,一直到隔一天早上第1次小便。當天第1次小便不列入計算,將第2次小便一直累加到隔天早上第1次小便,將總數除3,如果夜尿到次日第1小便量,比上述計算結果高,就有很大的可能是腓腸肌積水。晚餐減低鹽分攝取 有助改善夜尿困擾因此,想要舒緩因腓腸肌的夜尿困擾,彈力襪或彈力褲是個好方法,從起床穿到傍晚,藉由外界壓力收縮,讓腓腸肌舒張空間有限,就不容易積累水分,但心血管患者必須特別注意,最好先詢問心血管疾病醫生的意見;其次,也可以在傍晚平躺在床上,拿枕頭抬高小腿10到15公分,約30分鐘,能有不錯效果。但一定要記得,為了不讓睡眠生理時鐘打亂,躺在床上抬腳時,千萬不可以睡著,以免晚上睡不著覺。同時鹽分攝取過量,或是晚上宴席上吃太多,也都會讓腓腸肌水分力上升,此外,鹽分也最好不要吃剛剛好就好,味道可以淡一些,如果能夠養成習慣,腓腸肌水腫的風險就能逐漸降低。國內腎臟科醫師指出 年長者確實有下肢積水導致夜尿的問題然後台灣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呂志剛表示,沒有聽過腓腸肌有第2膀胱的說法,身體水分應該不會累積在腓腸肌,但年長者確實有下肢積水導致夜尿的問題。上述日本節目內容說對了一半,年長者確實會因血液循環不好,下肢血液因重力關係,較難向上流回心臟,慢慢累積到小腿至足部的皮下。呂志剛持續說明,當晚上睡覺時,原本淤積在下半身的血液,由於沒有重力的影響,回到血管內增加血液循環血量,當流入腎臟的血液增加,腎臟的尿液製造量也就增加,造成突然想要上廁所的感覺,也就打斷年長者睡眠。所以想要改善血液循環不佳導致夜尿的問題,應在午間或傍晚時刻,讓身體平躺稍微抬高腳,就能夠有相當的幫助。午間或傍晚平躺、晚上少喝水 有助改善夜尿頻率呂志剛解釋,午間平躺,有助於先把血液回到血管中,讓腎臟先處理多餘的水分,同樣在晚間稍微平躺一下,也能有類似效果;呂志剛也說,晚上最好水分攝取也要減少,不只是白開水,還包含食物、飲料、湯,晚上攝取水分減少,也有助於減少晚上夜尿,讓睡眠能夠更好。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半夜常起床上廁所,死亡風險高! 醫師解密造成夜尿4大原因 泌尿問題不全是老化的錯! 這3原因都會讓攝護腺提早GG
-
2020-08-30 科別.腦部.神經
胸口痛、喉頭有異物感、失眠,竟是「皮質醇」惹禍!還恐致中風、失智...腦科醫師教你5招改善
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王太太的打扮雍容華貴,氣質溫柔嫻淑,講話總是輕聲細語,這天,他來診間找我,因為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於是建議他轉診到其他科尋求幫忙。他剛進診間,我就注意到從他堅強的外表下所透露出來的疲態,還有他僵硬、緊繃的肩頸,他整個人聳肩、駝背地很厲害,於是當我更深入地詢問他睡眠和平常休息的狀況,沒想到,他竟然簌簌地哭了出來,就像打開的水龍頭,眼淚一直拼命掉,他十分不好意思地一直說抱歉,覺得很難為情,我遞給他幾張衛生紙,要他別擔心,先好好地哭,我笑說:「我這診間可是有魔力的,不少人的淚腺一進診間就像被魔法啟動一樣,你不是第一個不經意大哭的,別擔心!」待他慢慢冷靜下來,他開始告訴我,其實無法好好睡眠跟休息的問題已經困擾他將近10多年了,結婚後就開始幫忙先生家裡的事業,負責公司的帳務及客戶間的聯繫,責任繁重,每天都需要接上10幾20通電話處理事務,時常只有靠咖啡及零食、飲料度過白天。晚上7、8點回到家後又必須照顧2個小孩,還要趕緊張羅小孩、先生的晚餐及隔日的便當,待小孩上床睡覺,就又要開始清潔碗盤及整理家務,結束已經是凌晨1、2點左右,好不容易到了休假日,還要陪公婆及爸媽,他說自己就像是24小時從不關機的電腦。最近開始,每天都覺得異常疲累,起床後往往還是感覺倦怠,上班開始會出錯,有時候登錯帳或記錯客戶的需求,搞得一團亂,也讓先生開始對他不諒解。偏偏晚上睡覺時,明明身體已經累壞了,眼皮都睜不開,但腦子就一直在翻攪及擔心明天的待辦事項,擔心東擔心西,往往胸悶心悸、呼吸不順、喉頭被掐住的感覺,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導致他睡前開始習慣性地焦躁不安,明明累了卻怎麼樣都睡不著。身體累了原本應該能好好入睡,但時常我們的大腦跟精神狀態已經無法順利在睡前舒緩和放鬆,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不安穩,你也曾因為這樣導致白天慢性疲勞,感覺怎麼睡都充不飽電嗎?【睡眠解碼】在過去的保守時代,沒有人敢說出自己的疲勞,甚至還推崇阿信精神,好像坦承自己被疲勞所苦,是不風光的表現,但現在我們真的要好好重視疲勞的議題了,因為這可能是傷身又傷腦的「慢性病」,正在我們身上肆虐的結果!什麼叫做慢性疾病呢?慢性疾病廣義的定義,就是身體不適的問題已經持續1年以上,而且這已經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社交與人際關係,且需要醫療上的協助與照護!所以慢性疾病不只是大家熟知的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而已,還包含了情緒及睡眠上的障礙,舉凡睡眠不足、入睡困難、淺眠頻尿、情緒低落焦躁、身體疲倦無力、容易健忘失神,都是現代文明的慢性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統計發現:美國有高達6成以上的人,都伴隨著慢性的疾病問題,甚至有2成的人,會同時患有2項以上的慢性病。為什麼慢性病會如此大流行呢?這和我們現今的生活、工作型態和飲食、作息,都有很大的相關性,而這些每日累積的情緒及壓力反應,會引起我們體內一個很重要荷爾蒙的分泌失調,就是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分泌3階段我們可以這樣比喻,皮質醇(Cortisol)就像是在我們體內,自然分泌的天然類固醇,根據我們的日夜節律和生理時鐘,它在我們身體中的分泌曲線是動態變化的。▼皮質醇正常分泌狀態:正常的皮質醇分泌曲線,早上是濃度最高的時段,協助我們在早晨甦醒,以及讓我們有戰鬥力去面對日常活動及周邊環境的變化,到了下午,皮質醇濃度就會開始慢慢地下降,直到晚上,就會降到最低點,讓身體準備放鬆入睡。(如圖1的藍色曲線)▼皮質醇的壓力分泌狀態:在我們遇到壓力刺激時,中樞神經系統會傳遞訊息給下視丘,活化內分泌及交感神經系統,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壓力生理反應,當壓力成為慢性時,也就是持續時間過久,譬如超過3到6個月都處於高張的緊繃生活,這個調控血中「內生性」類固醇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傳遞軸線(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將持續過度活化,就如圖中的黑色曲線,皮質醇分泌異常的結果,到了夜間,濃度無法順利下降,所以你會一直處在身體很亢奮的狀態,甚至感覺到焦躁,也會開始反覆出現晚上無法放鬆或是睡眠的障礙,進而不斷地惡性循環。 近年研究更發現,當皮質醇濃度超標時間太久,會對海馬迴(Hippocampus)產生神經毒性,產生氧化壓力及β類澱粉蛋白毒性,導致大腦記憶中樞的神經退化,這個機轉,特別是與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息息相關。▼皮質醇的過勞衰竭分泌狀態:如果壓力狀況長期無法緩解,譬如像王太太這般積年累月的消磨和忍耐,再來皮質醇的分泌曲線就會變成圖中的白色曲線,也就是 Burn-out 的過勞衰竭狀態,這就像是蠟燭燃燒殆盡,這樣的人從早到晚,皮質醇濃度都會處在很低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產生慢性疲勞症候群,導致怎麼睡都睡不飽的窘境,不管在白天或是晚上,整天毫無能量、情緒憂鬱、低落,厭世、無精打采,大腦像處在濃霧中,腦霧(Brain fogging)的情況導致專注、記憶、思考力退化,體內的生理時鐘和日夜節律會大亂,晚上有時候焦躁到完全睡不著,有時候卻必須睡上一天一夜,也不見得能夠恢復精神。除了整日疲勞、睡眠障礙外,長期壓力調適不良,皮質醇 Burn-out 過勞狀態,還會引起體內代謝和腦心血管功能的失衡,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的風險增高,這都會導致未來產生中風、心臟病跟失智的機會大大地提高。這就是為什麼,慢性疲勞和睡眠障礙千萬不能忍耐的原因,因為它們正在威脅你的身心健康和預期壽命!【好眠Tips】1.調整生活型態:劃分自己的時間及空間,讓自己有專屬的放空時間,睡前至少2到3小時就要開始準備放鬆,不要讓自己到睡前最後一秒都還在忙家務或公事,睡前一直滑手機看 Line、看 Email,只會讓舒眠的情緒和褪黑激素跑光光。2.給自己一個睡眠準備黃金期:睡前可以養成固定的放鬆儀式,譬如固定聽半小時到1小時療癒舒緩的音頻廣播,搭配一些輕柔的按摩、伸展運動,或是練習放慢呼吸,幫助自己靜心。3.將睡眠列為生活第一要事:確保自己至少有7至9小時的完整睡眠,不要事事都犧牲睡眠來成全,晚睡又早起,甚至睡眠破碎分段,都是會對大腦和身心狀態產生不好影響的習慣。4.學習與壓力共處:可以試著擬定更周全的工作、生活、睡眠與飲食計畫,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心,利用規律的時間規劃,降低預期性焦慮及情緒緊繃的情形,最重要的是,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學會保護自己,勇敢說「不」。5.當出現整日疲憊感、無法專注、情緒低落沮喪,甚至影響到工作或生活狀況時,千萬不要用忍耐來度過,反而要開始注意生活中最基本的睡眠和飲食需求,是不是長期都被自己忽略了。避免攝取精緻甜食、加工食品、大量酒精,這些都會讓身體更疲勞,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像是慢跑、騎單車或快走,也可以增加腦內啡、血清素濃度,讓我們對壓力的耐受性提高、焦慮感下降及愉悅感上升。書籍介紹腦科學博士的高效入眠法:結合睡眠科學+ASMR聽覺療癒,讓你心安好睡。作者:鄭淳予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0/02/27作者簡介鄭淳予腦科學博士暨腦神經科臨床醫師,主治專長的項目:失眠、淺眠、頭痛/疼痛、暈眩、失智、腦霧、腦中風、頸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憂鬱/焦慮、手足麻木無力、巴金森氏症、其他神經肌肉疾病。經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執行長暨主治醫師、2014年獲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頒發的年輕研究者獎、「神經很有事」醫學普及知識內容服務團隊創辦人、「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主持人、前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前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專欄作家:生活報橘、風傳媒、東森新聞雲、早安健康、愛長照……等。2018著作:《健忘失神腦當機,你腦霧了嗎?:腦科醫師教你33個關鍵自救,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大腦重置、預防失智》FB、YouTube、Blog、Podcast:請搜尋「鄭淳予醫師」鄭淳予醫師FB臉書專頁:bit.ly/2OenzVD鄭淳予醫師YouTube頻道:bit.ly/37KJ5Jl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bit.ly/38RN7zS延伸閱讀: 發炎,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醫師教你:不吃甜食,4招改善發炎體質
-
2020-08-18 養生.運動天地
「早、午、晚」到底哪時最適合運動?減脂、增肌、降血糖...美權威專家揭密:每個時段功效大不同!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足夠的時間運動,我也經常被問到多久一次才是最佳的運動時間。首先,讓我們談談持續性。如果你每天抽不出30至45分鐘不間斷的運動時間,不妨切割成每天2、3段10至15分鐘的運動,你還是會得到一樣的好處。事實上,這個辦法非常有效,因為在清晨和傍晚從事運動可以增強晝夜節律。以前我們的祖先一整天都很活躍,尤其在早晨和傍晚,許多野生動物都是在黎明和黃昏時刻活動,因此狩獵者更需要在這2個時段中行動。晨間運動清晨是外出進行有氧運動的好時機。輕快的散步、或在明媚日光下進行任何戶外活動,都是使大腦時鐘同步最好的辦法,有助於克服任何時差反應、或擺脫睡眠不足的感覺,同時也是維持和增強大腦功能的重要機制。首先,它會改善你一整天的心情。此外,運動會刺激新的腦細胞生成,並增強大腦建立新的神經元連接能力,有助於更深入的學習和增加記憶。我們還知道,運動可以透過改善神經元修復自身DNA的能力,來幫助修復受損的腦細胞。這種作用也能幫助修復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斑塊。你要等到日出後才去散步、跑步、游泳或騎腳踏車都沒關係,你可以在日出前後的30分鐘到2小時開始活動,在此期間,戶外光線可高達800至1,000 lux,這是理想舒適的日光量。明亮的日光會啟動你眼睛內的藍光感應,並在你運動時激發大腦功能。如果你早上去健身房運動,請不要選擇房間最暗的角落,反而要在大型玻璃窗旁邊或在光線明亮的位置。只要你的穿著保暖,一整年都可以在晨間散步,除非有特別的天氣預報。事實上,在冷空氣中運動會得到一些額外的健康益處。冷空氣會激活棕色脂肪,或將白色脂肪轉化為米色脂肪。棕色脂肪富含粒線體(這是任何細胞的能量),粒線體越多代表脂肪細胞具有更多的燃燒能力。此外,在冷空氣中運動時,會燃燒體內脂肪讓身體變熱,只要在低溫下運動,其實就可以消耗掉一些脂肪。運動+限時進食=最大的脂肪燃燒潛力傳統觀點認為,在進行任何運動之前,應該先吃東西,其實並不一定。如果你在早上散步、跑步或騎腳踏車之前,禁食了10至12小時,那麼在運動過程中,身體很可能會消耗儲存的脂肪以獲取熱量。如果你在早餐前先開始晨間運動,那麼肌肉將消耗更多熱量,需要更多脂肪作能量來源,其實反而會燃燒更多體內儲存的脂肪。而且,你的肌肉越多,一整天消耗的卡路里就越多,身體就會越瘦、也越健康。早晨空腹進行劇烈的體力運動(如划船、足球或籃球),對於顛峰表現可能不是最理想的,而散步、慢跑或騎腳踏車則是早餐前可負擔的體力活動。清晨戶外運動的好處基於許多原因,清晨進行戶外運動是理想的選擇:• 你會接觸到日光,使大腦時鐘同步。• 在日光照射之下,可以提高警覺性,並減少沮喪感。• 在寒冷的日子裡,身體棕色脂肪會被激活,並增加脂肪燃燒的可能性。• 早晨皮質醇會自然提升到健康程度,將會減少發炎。午後運動身體運動的另一個好時機是在黃昏或傍晚,從下午3點開始到晚餐時間,此時肌肉張力開始升高,正是進行體能訓練的最佳時間,包括舉重或室內飛輪等劇烈運動。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和那些想要加強體能的人會發現,晚餐前運動,再吃一頓富含蛋白質的膳食,有助於肌肉修復、增強肌肉質量和快速恢復體力。運動達到高峰的因素與身體內部的各種時鐘協調有關。肌肉會在傍晚進行修復時,吸收並利用營養。涉及運動協調的大腦功能通常在白天很旺盛,有助於運動表現。下午的血流量和血壓也很高,能提升肌肉的氧合作用。運動表現也有晝夜節律性。在運動賽事中,運動成績一天內的差異也可能高達25%。如果你希望以最小的傷害從運動中獲得最大的益處,那麼下午就是最佳的鍛煉時間。許多研究指出,運動協調和體能會在傍晚左右達到高峰。針對1970至1994年25個賽季的夜間足球比賽觀察,分析結果進一步證明這一點。當西岸球隊前往東岸參加週一夜間足球比賽,在飛行後48小時內開賽,儘管東岸球隊擁有主場優勢,但西岸球隊擊敗東岸球隊的機會明顯更高。這是因為比賽時間是在晚上9點,正是東岸球隊運動高峰表現期的尾聲。然而,西岸球隊還在舊時區的時差當中,正好發揮了他們下午6點達到巔峰的黃金時間。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下午或晚上運動有2個實際的好處。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減少食慾,所以下午運動不僅有助於燃燒一些卡路里,還可以減少晚餐時的飢餓感,因而少吃一點。運動還可以幫助身體肌肉吸收更多的葡萄糖,而不用依賴胰島素的機制。由於胰島素的產生和釋放在晚上逐漸下降,因此光靠胰島素可能不足以防止身體血糖上升超出健康範圍。晚上只要運動15分鐘,就會增強肌肉吸收一些血糖的能力,使血糖濃度保持在健康範圍內。有些人擔心,如果他們將強度運動留到更晚進行,會變成在晚餐和睡眠之間沒有足夠的時間。假設你的工作時間是傳統的朝九晚五,下班後你先去運動,然後才吃晚飯,那就等於是將晚餐延遲到晚上7點半或8點才吃。沒有關係,因為運動會消除一些罪過,運動帶來的積極好處勝過錯失1、2個小時的TRE(編按:間歇性斷食)。如果你要進行耐力運動,想要加倍努力挑戰極限,那麼你必須記住,你只需要進行10小時的TRE就可以了。晚餐後做運動,有總比沒有好如果你早上或下午沒時間做運動,晚上運動總比沒有好,它自有一套特定的好處,能影響身體代謝的晝夜節律和維持血糖濃度穩定。身體活動會增加對葡萄糖的需求,肌肉可以吸收大量的血糖,因此減少晚餐後的血糖高峰,得以維持在正常生理範圍。晚餐後,適度的體力活動(例如晚上散步或是做家事)也可以幫助消化,讓食物順暢移至消化道中,減少胃酸逆流或胃灼熱的機會。由於胰島素釋放和後續調節血糖的作用在晚上會下降,對於有罹患II型糖尿病風險的人來說,晚上任何的體力活動都像服用糖尿病處方一樣,有助於降低血糖。 目前還不清楚晚餐後的運動是否會影響睡眠,但我們確實知道任何體力活動都會促進良好的睡眠。我們也知道,晚上暴露在強光下會延遲你的睡眠時間,如果你必須在晚飯後才能運動,最好避開明亮的燈光。然而,並非所有的晚間運動都是好的,極限活動或高強度運動最好在晚餐前進行。晚上在健身房或跑步機上運動,可能會使皮質醇升高到早上的水平,並延遲夜間褪黑激素升高。劇烈運動還會使體溫升高、心跳加快,這些因素都會干擾你入睡的能力。你可能不小心發送出時間還早的信號而重設生理時鐘。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晚上進行劇烈運動,大腦會認為現在是黃昏時刻,我們通常很活躍的時段,因此會延遲褪黑激素的分泌,可能正因為如此,有一些在晚上運動的人(並非全部)也會拖到半夜才去睡覺。如果晚上是你唯一可以運動的時間,不妨睡前洗個澡,可以讓你的身體降溫,進而幫助入睡。書籍介紹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生醫權威的8/7/12作息法則,助你有效減重、日日好眠、精神飽滿作者:薩欽.潘達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薩欽.潘達Satchin Panda, PhD世界知名生醫研究所,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醫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晝夜節律生物學中心(Center for Circadian Biology)創辦執行委員、皮尤學者(Pew Scholar)。潘達博士是研究生理時鐘對行為、生理機能及新陳代謝的權威專家。曾獲美國年齡老化研究協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Aging Research)中生代成就獎。延伸閱讀: 慢性發炎就像全身在放火!她做這2件事抗發炎,3個月掉7公斤
-
2020-08-12 橘世代.健康橘
太熱缺水、血變稠-夏天也會腦中風!4字訣快速判斷
「腦中風冬天比較常發生嗎?」許多人都認為冬天因為氣溫驟降,容易引發腦中風,但是炎熱的夏天也得注意,尤其年紀大的族群更要注意。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昌明表示,上了年紀的人體溫適應範圍變差,因此如果室內外溫差過大,血管異常收縮便容易導致中風。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則表示,腦中風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作息不正常,如果太晚睡或是睡眠不足,自主神經受腎上腺素的分泌而改變,讓人在休息時血壓卻持續升高,便容易增加心血管病變的風險,導致中風。而上了年紀的人容易腦中風,主要是因為年紀大、血管用久了,管壁容易阻塞或是損壞,沒辦法提供養分至大腦,導致腦細胞缺氧壞死。因此不論是冬天或是夏天,只要作息不正常或是年紀大,都可能有腦中風的風險。賴達昌表示,應維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時鐘,尤其傍晚六點後最好就放鬆休息,早上等太陽出來後再起身。陳昌明則建議,就算夏天也得注意腦中風的發生,室內若是太熱便需要打開空調、出外時則可先套個薄外套先適應溫度。而若是夏天缺乏水分,血液變得黏稠,也可能堵塞血管引發腦中風,因此外出時要記得多補充水分。而救治腦中風是「愈早愈好」,一旦發現半邊癱瘓、突然口齒不清或是對方不斷問同樣的問題、突然眼睛看不見、昏迷等,一定要趕快想到中風的可能性,盡快就醫。衛福部國健署也推廣中風口訣「臨微不亂」,以爭取黃金治療3小時盡快送醫:「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 (ARM)。「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FACE)。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SPEECH)。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TIME)。更多精選延伸閱讀↘↘↘。沾醬食物NG!預防三高,實用4大招立刻學起來。「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08 科別.精神.身心
失眠治不好,原來是冷氣溫度調錯!美權威專家超好用「身體降溫法」,讓你一夜好眠
無法一覺到天亮,怎麼辦?傑伊,現年41歲,從事壓力繁重的管理工作,非常忙碌,以至於從來沒有時間運動。我第一次見到他時,他矮小的體格至少超重40磅(約18公斤)。他告訴我他的睡眠品質很糟糕,每晚醒來2、3次,然後就開始擔心自己再也睡不著。為了彌補這一點,他試圖每晚睡8小時,但由於睡眠時間零散,醒來時從不覺得神清氣爽。我建議他嘗試限時進食,每天固定只有10小時的進食時段。幾週後,傑伊跟我聯繫,他聽起來很有精神。雖然他先前追蹤每天進食時段長達15個小時,但他沒多久就適應了新的飲食習慣。他回報說,在短短幾週之內,他已經可以一覺到天亮,連續睡足7小時,體重也減輕大約10磅(約4.5公斤),我對此並不感到驚訝。真正有趣的是,傑伊告訴我,他每天早上都感到精神抖擻,而且只睡了7小時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他再也不必在床上躺8小時,還能利用額外多出的1小時陪伴家人。夜間光照會抑制睡眠調整睡眠最簡單的方法是保持黑暗的睡眠環境。大家都知道在明亮的燈光下很難入睡,你的生理時鐘也不允許,藍光感應會接收到亮光、抑制睡眠並使你保持清醒。但是,光譜中的其他顏色(特別是橙色和紅色)則比較不會抑制睡眠。注意你在晚上所接觸到的光線類型。我們不可能回到黑暗時代,也不能在日落之後關掉所有的燈光。但是,管理好夜間光照,對改善睡眠和保持健康確實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光特別敏感,請嘗試使用眼罩,也確保眼罩的舒適度,在你翻身時會固定在原位。如果太緊,早上可能會感覺耳朵疼痛,合適的眼罩可以改善你的睡眠品質。青少年和睡眠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光照影響而破壞自身晝夜節律。他們比較有可能在晚上熬夜,不只是因為功課或其他活動。也有研究顯示,青少年對光線非常敏感,這代表晚上暴露在強光之下,會延遲他們的睡眠、降低褪黑激素的分泌。我們至少可以做2件事來幫助我們的孩子。首先,可以在傍晚提早準備晚飯,好讓他們在睡覺之前空腹,也比較有可能在晚餐後3至4個小時入睡。同時,我們還應該教育他們黑暗和睡眠的重要性,在寫功課時,也許可以為他們打造一個有助於睡眠的環境,包括書桌上的聚光燈或檯燈,可以照亮桌子,但不會照到他們的眼睛。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邁克・高曼(Michael Gorman)對老鼠和光照進行一項簡單的實驗。晚上他在老鼠窩裡開了很暗的燈,比許多人家中用的典型夜燈更暗,幾乎相當於電視、電話或類似產品的指示燈所發出的昏暗光線。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對這種昏暗的光線,老鼠也非常敏感,牠們的睡眠週期也受到影響。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薩默・哈塔爾(Samer Hattar)實驗室的最新研究顯示,即使是來自無害光源的昏暗光線,也會影響動物的睡眠和晝夜節律。雖然尚未針對人體進行嚴格測試,但據說許多人真的對昏暗的光線非常敏感,使用眼罩、或在光線完全無法滲透的黑暗房間裡,會讓他們睡得更好。如果你在半夜醒來喝水、或去上洗手間,開燈絕對會讓你更難以入睡。盡量減少光照,在床旁邊放一杯水,這樣你就可以省了這一趟。或者,萬一你需要上廁所,放在床邊的手機正好可以派上用場,用手電筒功能照亮地板,也能幫你找路。我總是在床邊放一杯水。有些人認為,如果在半夜喝水,會很容易再次醒來。事實上,你喝的水又不超過幾盎司,而且忽視口渴信號才是更糟糕的,喉嚨乾可能正是你半夜醒來的原因。微幅調整照明,你可以睡得更安穩我並不是建議整晚都待在黑暗的房間裡,直到我們上床睡覺。有許多技巧和產品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暴露在藍光下。例如,在晚上關掉天花板吊燈,改用檯燈。像廚房和浴室這些房間,調光器開關很好用,可以幫助減少四周環境的光線,甚至還有照明設備可以設定燈光在一天不同時段關閉和開啟。這些策略對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有好處,是減少夜間居家照明簡單的解決方案。設法讓自己夜夜好眠良好的睡眠可確保第2天有更好的表現。在你休息時,生長激素的分泌會增加,使大腦和身體恢復活力,也使你保持最佳的晝夜節律。良好的睡眠也會增加早上皮質醇的分泌,有助於提高警覺性,同時平衡你的飢餓和飽腹激素,幫助新陳代謝。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睡眠可以調和體內所有的生理時鐘,使你全身運作處於最佳狀態。如果你一直無法睡個好覺,或是時常半夜醒來,不妨試試下列方法:調低室內溫度身體必須在夜間冷卻下來才能入睡。最好將臥室溫度降低到20°C區間或以下,讓皮膚感覺更涼爽,如此一來,血液會流向你的皮膚,讓皮膚保持溫暖,由於血液從身體的核心流出,因此核心體溫可能會下降,會使你更容易入睡。如果無法控制家裡的自動調溫器,不妨在睡覺前淋浴或洗個熱水澡,熱水也會迫使血液流向皮膚,遠離身體核心。有些人會在入睡幾小時之後被熱醒。試試不同的毯子,找出最適合自己用的。如果毯子不是罪魁禍首,檢查一下床墊。泡綿床墊以能夠吸收熱量聞名,在最初的幾個小時,泡綿床墊其實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但之後會將熱量反射回身體,讓你保持溫暖。書籍介紹書名: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生醫權威的8/7/12作息法則,助你有效減重、日日好眠、精神飽滿作者:薩欽.潘達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薩欽.潘達Satchin Panda, PhD世界知名生醫研究所,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醫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晝夜節律生物學中心(Center for Circadian Biology)創辦執行委員、皮尤學者(Pew Scholar)。潘達博士是研究生理時鐘對行為、生理機能及新陳代謝的權威專家。曾獲美國年齡老化研究協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Aging Research)中生代成就獎。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0-07-16 新聞.健康知識+
午睡10分鐘提神效果勝咖啡! 但這群人只會愈睡愈累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上了半天班,許多上班族都會在中午午睡一下,下午上班才有精神,但為什麼有時候睡醒精神反而更差、更累了呢?吃飽就想睡覺 原因與飲食息息相關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指出,就生理時鐘來看,飯後約2~3小時的精神確實會變差,並且與中午的飲食有關,如果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炸雞、薯條、漢堡等高糖、高脂、低蛋白及豐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或是吃得太多,就容易使血糖偏高,加劇血液集中消化道情形,使人感到倦睏。 午睡有季節性差異 夏天比冬天容易睏特別的是,午睡還具有季節性差異,夏天會比冬天容易感到想睡,主因是夏天氣溫較高、暑氣逼人,皮膚血管容易擴張,血液大量集中於皮膚,引起體內血液分配不平衡,腦部血液供應相對不足,而使人提不起精神;加上夏天天熱夜間比較晚入睡、早上則醒得早,睡眠時間變短,睡眠品質不佳的情況下,便需要藉由午睡來補充睡眠。而有些人需要午睡,還可能是一種晚上睡眠不足的警訊,若發現自己一睡午覺就睡很久,那麼極可能意味著睡眠不足,需要更多的夜間睡眠,而非只是午睡。 午睡10分鐘最剛好 超過30分鐘精神反變差近年來已有多篇國際醫學文獻證實,午睡確實能達到提振精神的作用,但時間長度以維持在10分鐘左右的效果最好。研究中分別在受試者午睡5分鐘、10分鐘、20分鐘、30分鐘及1小時時進行檢測,除觀察其睡眠深度,了解清醒後的精神狀態,結果發現,醒來後以睡10分鐘者能獲得最佳精神狀態,而睡超過30分鐘的人,精神反而變得更差。林嘉謨解釋,因為人有「睡眠慣性」,午睡若睡太久,就不容易被叫醒。在剛起來的半小時,會有輕微的頭痛或全身無力感,需經一小時的緩衝才能恢復正常,因此,午睡時間最長不宜超過半小時,否則就會進入深度睡眠,醒來反而覺得昏沉沉,甚至打亂生理時鐘,影響晚上睡眠。 非人人都需要睡午覺 睡眠障礙者睡了只會更累 曾有研究指出,午後小憩比喝咖啡提振精神有效;而另一份研究報告則顯示,每天午睡45分鐘,工作效率將提高35%,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也會增加50%。但午覺是否絕對必要,卻有個別差異,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午睡,端看個人生理需求,對於重度使用腦力的人、學生、體弱多病者或老人家,午睡則可幫助維持體力、恢復疲勞,但如果本身有睡眠障礙者,就不建議在白天午睡,以免使問題更為嚴重。 延伸閱讀: 「睡覺」就能抗衰老! 立刻檢視3項必備要件你有沒有? 睡覺打呼不代表睡得好! 5種人要小心睡夢中猝死
-
2020-07-09 新聞.健康知識+
看病時醫師沒問的:睡眠,恐是你慢性疾病的主因!4指標檢視你是否為高危險群
睡眠與記憶力的形成有關記憶包括很多類型,包括操作型記憶、背誦型記憶、感知上的記憶(如嗅覺,第一次聞到某種水果的香味,也看到這個水果的樣子,就會產生記憶,下次再聞到這個味道,就會浮現這個水果的樣子)。記憶的形成有一定的流程,記憶的開端是五感──眼、耳、鼻、舌、身,感官的刺激會形成短期記憶,如果要使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需要複習。人的大腦對短期記憶的儲存其實很短,例如坐車時沿途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但如果大腦覺得不重要的,會自動忽略;如果大腦覺得它是重要的,或是會引起注意的影像,這時就會從短期記憶進入到中期記憶,但中期記憶不見得會進到長期記憶,除非我們認為它很重要、有趣或想要進一步了解,而繼續複習,才有機會進到長期記憶。值得注意的是,複習不只是在白天進行,睡眠當中的複習才是關鍵。快速動眼期之所以會做夢,其實就是在複習白天、前幾天或上個月的重要事件,所以在快速動眼期的時候,大腦的海馬迴就會將重要的訊息儲存在不同位置,變成長期記憶,這是記憶形成的大致過程。所以如果睡不好,記憶力就會下降。學生或考生如果想強化記憶,建議可在睡前背誦東西,因為睡前背誦,睡著時就會開始複習了,可提升學習效率。坊間曾流傳「睡眠學習法」,主張在睡覺時聽課,其實這並不會有效果,因為睡著時基本上是聽不到的,所以靠潛意識去學習並不會有效。就像很多人說,收聽英語廣播電臺ICRT可以學英文,這是正確的,但如果在聽的時候,注意力是放在電腦或工作上,再怎麼聽也不會有學習效果。同樣的,睡眠學習法也不會有幫助,專注力必須放在學習的項目上面,如果只是播放但不去注意聽,並不是真的在學習。不同形式的記憶是在不同的睡眠期所進行的,因此對於「睡眠學習」的研究,應該著重於睡眠當中記憶形成與固著的機轉才對。很多疾病其實是睡眠問題在作祟?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得了冠心病或者腦血管病,雖然沒有明顯的心臟和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但是臉腫、脖子粗,白天還總犯睏,仔細詢問病史,才發現夜間睡眠呼吸中止。研究表示,睡眠呼吸中止所導致的夜間低血氧,會增加血管發炎機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和血液高凝固狀態,從而容易導致血栓形成。很多人有高血壓,真正的問題很可能是睡眠問題所導致的,如果沒有去做觀察或進一步檢查,降血壓藥很多人得吃一輩子。大量的臨床證據顯示,解決睡眠的問題後,高血壓不藥而癒的例子有很多。如果從睡眠的根本問題來著手調查,會發現8成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是因為睡著後呼吸中止導致缺氧、加重心臟負擔、交感神經持續亢奮,血壓才會慢慢上升;如果治好睡眠呼吸中止,不再缺氧,心臟沒有負擔,交感神經穩定了,血壓自然就降下來了。也有多項研究指出,糖尿病也與睡眠呼吸中止有關。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的接受器無法作用所致。如果睡眠呼吸中止造成缺氧,胰島素的分泌量會減少,血糖就會不易控制、容易上升,如果沒有進一步治療就會發展為糖尿病。高血壓在30年前就已被很多研究證實與睡眠呼吸中止有直接相關,因為內分泌的研究比較複雜,血糖部分後來才被研究證實,現在也有一些研究認為血脂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跟睡眠品質不好有關係。此外,很多人知道鼻子過敏會導致黑眼圈,事實上不是因為過敏嚴重才有黑眼圈,而是過敏嚴重導致睡眠中缺氧、睡眠品質不好才有黑眼圈,因為血液循環和代謝都會受到影響。總而言之,有很多白天的問題都是在睡眠過程中發生的,如果沒關注睡眠的話就不會發現真正的原因。即便是醫師,也可能會忽略睡眠問題引起的疾病。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睡眠呼吸中止?一般要注意睡覺時會不會打呼、白天是否常會覺得睡不飽、常常容易累,或是夜間容易睡眠中斷,甚至夜間常起來上廁所;如果半夜上廁所次數多,泌尿科檢查沒問題的話,那就要注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目前對於睡眠呼吸中止導致夜間尿量增加的機轉還不是很清楚,一般認為可能原因有2個:(1)缺氧導致心跳加速,使得經過腎臟的血液量增加;(2)因為夜間缺氧之後心臟有負擔,體內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尿量就會增加。根據臨床上的經驗,經過治療之後,大部分病患夜間的尿量就會正常。夜間常起來上廁所在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中是很常見的,因此也是一個警訊。誰是睡眠障礙的高危險群?第一是輪班工作者;第二是肥胖者,肥胖通常會有三高,而三高也與睡眠有關;第三是要求完美的A型人格,這引發的睡眠障礙與肥胖就不同,而是容易失眠或生理時鐘不穩定,尤其在工作長期的狀況下,但個人特質還是比較重要,如果個人特質本來就是容易失眠,不管外在是否有高壓仍然會失眠。有些更年期的婦女,睡眠也會受到影響,因為雌性賀爾蒙的分泌突然下降,會產生熱潮紅等症狀而不好入睡。另外,甲狀腺亢進患者也會不容易入睡,因為甲狀腺負責調節身體的代謝速率,當身體的代謝比較快時,核心體溫會上升,比較不利於睡眠。睡眠障礙到了什麼程度需要就醫?如果覺得自己睡眠品質不好,像是淺眠多夢、容易醒,或是半夜需要起來上廁所超過2、3次,這些其實都是睡眠有問題,當然有一部分可能是泌尿道的問題,如果去泌尿科檢查都正常,基本上就要檢查睡眠的部分。睡眠障礙到了什麼程度需要就醫?主要有3個判斷標準。1.晚上睡眠品質不好,無法維持穩定的睡眠,如淺眠多夢。當睡眠問題已經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甚至出現心理壓力,例如有些人一看到床壓力就很大,到傍晚就開始擔心晚上睡不著,這種狀況就已經達到要就醫的標準。2.白天常會精神不濟、覺得睡不飽,容易想睡覺甚至打瞌睡,這些都會造成一些危險,例如有人在工廠工作,因打瞌睡而手指被切斷,這種情況也是必需就醫的。3.如果睡眠問題已對家人造成影響,也需要就醫,例如有些人是輪班工作,長期下來會影響家人的作息;有些人打鼾太大聲吵到枕邊人;有些人作夢時拳打腳踢甚至傷害到枕邊人,這都是就醫的適應症。 至於就醫要看哪一科,建議一定要看睡眠專科醫師,就如心臟病要看心臟專科醫師一樣的道理。睡眠專科醫師能針對睡眠問題給予全方位的評估與治療,找到真正的病因之後,才有辦法對症治療。延伸閱讀: 頭痛時覺得脖子硬硬的,小心是腦出血!醫師:6種頭痛類型,該做腦部掃描●書籍介紹一級睡眠術:睡眠權威親自傳授的好眠祕訣作者:江秉穎出版社:三民書局出版日期:2020/1/17作者簡介江秉穎 醫師江醫師2013年起在台北榮總擔任副執行長,共同建構世界一流的睡眠醫學中心;2016年起擔任康寧醫院副院長,組織該院「睡眠醫學與養生中心」,引進先端睡眠診療方法與儀器,達到多元專業又有效率的治療方法。
-
2020-07-09 科別.精神.身心
工研院人因照明 可望改善睡眠品質
有失眠困擾的人可以經由「光照治療」獲得改善。工研院新開發「人因照明」技術,可藉由調整光源波長刺激人體褪黑激素產生,改善睡眠品質,經實驗證明能大幅提升深層睡眠17%。台北榮總新竹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明燈表示,光照治療過去是應用在精神科病房,針對高緯度地區的季節性憂鬱症,作為輔助方法改善睡眠。而工研院新開發的技術,使用自然光,藉由過濾掉會導致病患心情鬱卒的光波波長,讓病患改善病況或睡眠品質,經臨床評估,能大幅降低病患憂鬱症狀,縮短入睡時間。北榮新竹分院慢性精神病房導入「特殊光譜照護系統」,按照病患的日常生活作息調整不同波長、色溫的照明,院內36床的慢性精神病患可以接受全天候的光照治療。研究結果顯示,病患接受人因照明的光照治療後,總睡眠時數增加了1小時10分鐘,褪黑激素濃度平均增加49.6pg/ml,精神疾病嚴重程度總分改善了38%,顯示光照治療對於慢性精神病人的改善有一定程度的效用。北榮新竹分院長彭家勛指出,目前全院室內空間在與工研院合作下,創造出人體可感受的自然光晝夜節律,也是首次應用在調整醫院護理人員生理時鐘上;該院護理長王靖儒說,護理站設置人因照明後,會隨時間改變自動調整光照,提醒時間變化不影響醫護同仁工作作息。工研院光電所總監朱慕道說明,因醫護多採日夜輪班制度,不僅工作時間長,還有大夜、小夜之分,經工研院所開發的「同色異譜人因照明技術」智慧調控不同時段燈光波長,影響護理人員褪黑激素的分泌,改善其生理時鐘與睡眠品質,小夜班人員深層睡眠由8%上升為25%,早班人員的深層睡眠也由12%上升為17%。工研院表示,未來智慧照明系統還能進一步結合物聯網、人工智慧、可見光通訊等技術,應用於倉儲、零售、長照、盲人導覽等需要特定照明、要求定位精確的場域,成為具有附加價值的智慧系統,展現LED照明技術多元應用的價值。
-
2020-07-03 新聞.健康知識+
起床馬上去上廁所恐誘發低血壓!起床後不要做的8件事
俗話說「一天之計在於晨」,尤其是起床後這段時間,即使一個小動作,都很有可能給一天的生活帶來影響。對此,小編幫大家整理出八個常犯的起床錯誤,多加注意才能以最好的狀態迎接美好的一天!起床後馬上小便晚上水喝多了,清晨常會被憋醒,如果急匆匆地起身去廁所,往往會頭暈。睡眠時,人體代謝水平降低、心跳減慢,各項生理機能都運轉不快,這個時候如果突然下床去上廁所,膀胱被快速排空,容易誘發低血壓,引起大腦短暫性供血不足,進而導致排尿性暈厥。因此,即便尿憋得再急,也不要馬上起身往廁所跑,而要慢慢起身,在床邊坐上幾分鐘,再走向廁所。醒來後立即起床不少人早上醒來便急匆匆地爬起來,而有一陣頭暈目眩的感覺。睡醒後,人體由抑制狀態轉入興奮狀態需要一個過程,如果立即起身,身體沒適應過來、血流也比較慢,不能及時將氧氣輸送到大腦,就容易出現頭暈、眼花等不適。醒來後先別急著起身,可先躺在床上做些暖身運動,如搓手、按摩肩頸等,讓身體感到溫熱再起床便不會感到不適。起床後急著工作有人工作繁重,起床後就投入緊張作業,但此時大腦供血不足,不僅導致工作效率低,還容易疲勞。工作再忙,醒來後最好睜眼躺在床上,想想一天的計劃,讓正在「休息」的肌肉和血液慢慢「清醒」,再緩緩起身、伸個懶腰,還可以在床上做個小的伸展運動,放鬆全身肌肉,除了讓頭腦更清晰,做事也會更有效率!起床後從事劇烈運動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晨起適度鍛煉對健康益處很多。但有些人早上起來就馬上開始進行劇烈運動,比如仰臥起坐、跑步等,還有人為了趕車上班,一路小跑,累得氣喘呼呼。早晨進行劇烈運動會刺激神經過度興奮,讓一整天都緊張焦慮。建議上班族前一晚應該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要帶的東西準備好,避免手忙腳亂收拾東西。早晨運動時,不妨做一些較為緩和的運動,伸展操或是健走等。起床後馬上進食經過一夜的睡眠,胃在清晨也還處於「未甦醒」的狀態,需要十幾分鐘至半小時才能恢復,且早上唾液和胃液分泌量相對較少,如果立即進食,尤其是吃一些難消化的食物(如肉類等),容易導致消化不良。早上起床後,最好先喝一杯開水,過段時間再吃東西。這一杯水,不僅能補充睡眠時失去的水分,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心血管意外的發生。但要注意的是這杯水最好是與室溫相同的白開水,冬天可以喝溫水,而果汁、咖啡、牛奶、碳酸飲料等就較不適合了;還要注意第一杯飲水不要喝過猛,一口一口喝對身體才有益處。起床後馬上摺被子許多爸媽從小教育孩子,要養成起床馬上疊被子的「好習慣」。但摺好的被子容易保存人體的溫度和汗液,因此給塵蟎與細菌良好的生存條件。起床後馬上摺被子,會導致有害物質積累和微生物繁殖,不僅改變被子纖維的性質,到晚上再次被人體吸收,從而危害健康。因此,起床後建議不要馬上摺被和整理床鋪,而要將被子翻轉過來,讓被子的內側朝外通風,同時將門窗打開通風,等洗漱完再疊好被子。醒來後賴床不起許多上班族遇上節假日,便習慣躺在被窩裡賴床。而賴床不起的人多數有躺久了反而覺得四肢發沉、頭暈目眩的感受,還不如像工作日早早起床那樣精力充沛。久臥會傷身而且久睡容易導致氣機不暢,還有人鬧鐘響了幾遍,才匆忙起身洗漱,這會使神經過度興奮、發生紊亂,容易讓人心情煩躁。工作日早睡,盡量早起片刻,留出喝杯水、吃早餐的時間;假日不要賴床,去市場逛逛,買點新鮮蔬果,回來做頓早餐慰勞自己,這遠比賴床要更愉快。忌起床不拉開窗簾不少人起床後懶得拉開窗簾,要想從睡眠狀態中迅速、完全地清醒過來,最好先拉開窗簾,讓陽光照射進來,給生理時鐘一個信號。此時,身體才會停止分泌褪黑激素,增加大腦內血清素。順手打開窗戶,在窗邊站立片刻,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給大腦提供充足的氧氣,可使大腦加速清醒;陰雨天打開臥室的燈,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
2020-07-02 科別.精神.身心
睡回籠覺 影響生理時鐘 恐致失眠
許多民眾都有睡回籠覺的習慣,特別是家庭主婦送完小孩後,終於有自己的時間,有些媽媽會選擇再睡一下,醫師提醒,睡回籠覺的習慣,恐大大影響生理時鐘,身體內分泌系統也可能因此混亂,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嚴重將會導致失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守宏表示,連續的睡眠與片斷睡眠相比,連續性睡眠的品質遠優於片斷性的睡眠。睡眠結構分為非快速動眼期以及快速動眼期,入睡後,會先進入到非快速動眼期,非快速動眼期分一到三階段,睡愈久進入階段愈後期,身體也愈放鬆,睡眠時間超過90分鐘後,則會進入到快速動眼期。黃守宏說,睡醒後,再睡回籠覺,需要再花時間重新進入睡眠結構,每個人回籠覺的時間不一,若一睡就是一個多小時,此時再醒來,身體將會比沒有睡的狀態還要累,主要是進入到深層睡眠後,身體分泌褪黑激素幫助放鬆身體,此時又醒來,等於打亂生理時鐘,長期下來就會使身體處於混亂的狀態,連帶影響原本睡眠時間的睡眠品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周百謙表示,若要睡回籠覺,建議以30分鐘為限,與午睡時間一樣,不能太長,不過出現回籠覺的行為,也得思考是否是正常的睡眠品質不佳導致,常見的因素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焦慮或手機成癮症,若發現白天常常想睡,可以尋求醫師的幫助找出原因。黃守宏說,睡前滑手機「最傷睡眠品質的習慣」,手機的藍光會阻止腦部分泌褪黑激素,加上手機提供大量的資訊,會讓大腦轉個不停,影響睡眠品質,因此,睡前30分鐘,最好不要用手機好好放鬆。
-
2020-06-30 養生.健康瘦身
睡前吃東西超NG? 研究證實了!想減重千萬別這麼做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減重的人都知道睡前最好不要吃東西,專家也曾提出,每日的最後1餐最好在睡前4小時完成;但如果每天攝取的總熱量相同,為什麼不能在睡前吃東西呢?現在有研究證實了睡前吃東西真的會變胖這項理論,研究刊登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副教授Jonathan Jun表示,在1天24小時之內即使吃掉了相同的卡路里,但身體會根據進食的時間來消耗熱量。研究中,Jonathan Jun的團隊徵求20名健康的自願者,分別在晚上6點及晚上10點吃同樣的晚餐;並且都在晚上11點睡覺,早上7點起床。 在研究之前,參與者皆配戴著追蹤器,研究過程中,固定每小時採集他們的血液樣本並進行睡眠研究;他們也都吃了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便研究員了解脂肪燃燒的情形。 結果發現,晚上10點才吃晚餐的人血糖值比較高,燃燒的脂肪也比較少。平均來說,晚飯後他們的血糖值高出約18%;脂肪燃燒率降低約10%。推測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身體的新陳代謝變慢了,加上讓血糖導致體重增加。這對於肥胖或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影響可能更大。 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否為進食時間和就寢時間的間隔所造成的結果。Jonathan Jun提到,根據每個人新陳代謝或生理時鐘的差異,進食和睡眠的影響可能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希望能在日後的研究得到進一步的發現。(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4 種減肥常有的表現! 讓你少吃多動反而更胖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25 科別.新陳代謝
睡前吃東西是減重大忌 原因可能與新陳代謝變慢有關
減重的人都知道睡前最好不要吃東西,專家也曾提出,每日的最後1餐最好在睡前4小時完成;但如果每天攝取的總熱量相同,為什麼不能在睡前吃東西呢?現在有研究證實了睡前吃東西真的會變胖這項理論,研究刊登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副教授Jonathan Jun表示,在1天24小時之內即使吃掉了相同的卡路里,但身體會根據進食的時間來消耗熱量。研究中,Jonathan Jun的團隊徵求20名健康的自願者,分別在晚上6點及晚上10點吃同樣的晚餐;並且都在晚上11點睡覺,早上7點起床。在研究之前,參與者皆配戴著追蹤器,研究過程中,固定每小時採集他們的血液樣本並進行睡眠研究;他們也都吃了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便研究員了解脂肪燃燒的情形。結果發現,晚上10點才吃晚餐的人血糖值比較高,燃燒的脂肪也比較少。平均來說,晚飯後他們的血糖值高出約18%;脂肪燃燒率降低約10%。推測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身體的新陳代謝變慢了,加上讓血糖導致體重增加。這對於肥胖或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影響可能更大。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否為進食時間和就寢時間的間隔所造成的結果。Jonathan Jun提到,根據每個人新陳代謝或生理時鐘的差異,進食和睡眠的影響可能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希望能在日後的研究得到進一步的發現。★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03 養生.聰明飲食
疫情讓人增胖 飲食、運動加生活習慣來改善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先前都避免出入人多的場合或宅在家中窩在沙發追劇、打遊戲,還因為焦慮、無聊愈吃愈多,許多人也停止原有規律的運動習慣,讓體重在不知不覺中增加,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營養師彭雅渂提醒民眾,隨疫情逐漸平緩,時序也已入夏,每天量體溫時,應該也要量測體脂和腰圍,讓宅在家也可遠離肥胖。苗栗醫院營養室組長彭雅渂表示,不少民眾有減重經驗,如何健康、有效減重,常是熱門討論話題,而宅在家的日子,該如運動和飲食來維持良好的體態和免疫力呢? 有幾個方法跟大家分享:一、均衡飲食、定時定量:依循國健署所提出「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如果希望效果好些,可適量減少飯量,並且有一餐吃全穀雜糧,水果可以選擇低GI的小番茄、芭樂、奇異果或蘋果等。二、飲食彩虹蔬果五七九: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微量營養素能有效提升免疫力,如柑橘類和紅色甜椒富含維生素C,葵花子和杏仁富含維生素E,地瓜和胡蘿蔔提供為生素A,雞蛋、燕麥、蘆筍及巴西堅果富含硒,豆類和南瓜子富含鋅,另外咖哩中的薑黃、深色植物中的花青素、核桃中的葉酸及大蒜等,都是可以安排在每日飲食中。三、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容易感冒,適當充足的睡眠,不但可以讓身體好好休息,也是維持免疫力很重要的一環。固定起床時間,享受早晨的陽光可以校正體內的生理時鐘,讓睡眠能「順應晝夜節奏」;睡眠時間因人而異,約4-8小時不等,過長或過短都不好。四、適度的運動:可以從YOUTUBE搜尋能適合自己在家的運動,每天進行10-30分鐘不等的訓練,除了可以提升代謝率,又能使體態優美,還可以紓解壓力,一舉數得。五、充足的水分:每公斤體重需要30~50cc的水分,如體重50公斤,每天需攝取的水份至少為1500cc,每次約300cc,盡量喝白開水。六、嘴饞小撇步:先喝一杯水,只吃天然的零食,如原味優格加上少許的堅果、切丁水果和蔬菜,好吃又不怕過量。彭雅渂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民眾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以上宅健康小資訊,請大家一起認真落實在生活中,就可以達到健康瘦身的目的,同時享受到瘦身帶來的諸多好處。
-
2020-05-29 醫療.消化系統
大便大不出來怎麼辦?超過5分鐘易便秘,用這姿勢放鬆肛門
「我慘了!只要每次硬便排不出來,用力好久後就會覺得有東西翻出肛門外,是不是痔瘡復發了?」痔瘡手術後,我們有時會聽到病人焦急地進診間敘述便祕時的各種症狀,事實上,就算再健康的肛門,只要是便祕時出力擠壓超過5分鐘以上,都可能有直腸黏膜暫時翻脫或肛門充血的狀況,偶一為之,不見得會帶來什麼問題;但若反覆發生,久了就會帶來新的痔瘡症狀。所以便祕這種惱人情況,能避則避。不少病人前來求診時往往急於解決痔瘡,事實上,如果排便習慣不良、容易發生便祕,先解決便祕才是一切根本。否則,只搞定痔瘡卻還是便祕,手術後也會很快復發。不忍便,培養定時排便好習慣好的排便習慣,從尊重便意開始,切忌忍便。忍便忍久了,等同是在訓練直腸忽略糞便到來的指令,久而久之,便失去正常排便的反射,到時就算直腸裡真的累積了糞便,也會因為缺乏便意而排不出來。排便不必每天有,3天1次或1天3次,都屬於正常的範圍,畢竟每個人腸胃蠕動快慢不同,只要順暢過關即可。理論上,當每天就寢、起床、三餐進食的時間都固定時,腸胃的生理時鐘也會跟著穩定。我也曾遇過病人,每次排便都固定在間隔3天後的某個早晨,這樣的排便習慣其實沒問題,但看了坊間排毒書上強調應每天排便,所以很困擾地來到門診;我和護理人員花了很長時間幫助她重新建立觀念:只要繼續保持,並不需要特別服用軟便劑、緩瀉劑或做任何清腸治療。不過,要是你持續1週都沒有任何便意,甚至是為了減重、減脂而服用含有腸道刺激性的減肥藥,導致今天拉肚子數十次,之後3到5天完全沒有便意,即使坐在馬桶上半小時也沒有任何腸蠕動的感覺,都是不正常的。通常最容易促進大腸蠕動的時間,是在早晨起床時,此時腸胃也才剛醒來,如果能空腹喝1杯馬克杯大小和室溫差不多溫度的開水,便能觸動腸胃道蠕動的反射,帶來便意。習慣早上排便的人,若每次想排便的時間都在晨會之間、或剛好是在趕著上班的路程上,建議提早1個小時起床,讓腸道蠕動習慣跟著提早1小時,先好好清空腸胃再開始一天的行程。身體有自己的規律,就算工作日夜顛倒,只要固定作息、用餐,通常就能有固定的排便時間;掌管腸道的自主神經有自己的節律,我們雖然無法用意志力控制腸道蠕動,但掌握規律,就能抓住節奏。另外,排便時請不要一邊看書或滑手機,一有便意進入廁所,務必在5至7分鐘內將直腸排空,才能減少肛門持續受壓的時間。尊重便意,就是尊重自己的身體給予的訊息,切勿讓任何事情阻撓排便。如果你的排便習慣始終不固定,除了審視飲食方式以外,請注意,這是身體正在對你發送「應該更珍惜它」「請不要忽視它」的訊息。自我鍛鍊排便肌群人體的腹肌與骨盆腔肌群,不但平衡著身體重心,也掌管著排便時的力道。骨盆腔肌群承載著膀胱尿道、子宮陰道、直腸肛門,然而,它的力道和彈性會隨著歲月漸漸乏力鬆弛。尤其是女性朋友經過懷孕生產的考驗後,如果缺乏適度運動和鍛鍊,很容易出現骨盆腔肌群鬆弛的問題,衍生出來的症狀就是漏尿、陰道鬆弛、排便無力而衍生便祕情形,或甚至輕微滲便。所以,適度運動是重要的,無論是跑步、游泳、有氧訓練或每天靜坐時,練習提肛、縮陰道的凱格爾運動3至5分鐘,都對訓練骨盆腔肌群有幫助。另外,排便姿勢也會影響排便的難易度,如果你排出的糞便是濕軟的,但排便施力上有困難,可以試著換用蹲姿馬桶、在坐姿排便時稍微傾身向前,或在腳下墊張小凳子,以便拉直乙狀結腸過彎處的曲度,幫助順暢解便。凳子的高度則因人而異,我在臨床上曾遇過一位病人,在試了3種廠牌的凳子後,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命定腳凳呢!書籍介紹痔瘡自救全書:痔瘡專家教你預防、診斷、自療、術後保養,搞定國民病一本就通!作者:鐘雲霓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0/01/03作者簡介/鍾雲霓現任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微創痔瘡手術專任主治醫師,曾任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總醫師、外科住院醫師,渾然天成聯合診所痔瘡專任醫師。熱愛外科與手術的鍾醫師,喜歡無影燈下專注做著精巧縫合的每個時刻,十多年外科經驗讓她有「痔瘡達人」之稱。常受邀各大健康節目,如《別讓身體不開心》《健康兩點零》《57健康同學會》及訪談節目《SS小燕之夜》《媽媽好神》等,現為《醫師好辣》固定班底,更是台灣媒體提到痔瘡手術的第一諮詢醫師。延伸閱讀: 明明醫院裡每天洗澡,她卻仍拜託孩子再洗一次...一個病床上阿嬤沒說出口的最後願望
-
2020-05-16 科別.精神.身心
40歲女壓力大導致失眠 求診中醫調理改善
一名40歲女性近期因壓力大,出現難入睡又淺眠的情況,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經診斷患者除了壓力誘發睡眠問題,還有心氣血不足、虛熱的體質,以養心湯補血安神、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為主方,配伍合歡皮、梔子等解鬱除煩,服藥一周後睡眠品質改善。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科醫師周書玉表示,中醫看待睡眠,認為心神安定才能睡得安穩;而情緒、壓力對睡眠的影響,中醫透過調暢氣血運行、舒暢情志來改善因壓力、焦慮等誘發的睡眠障礙。周書玉指出,影響睡眠的因素多元而且複雜,人體內有許多神經傳遞物質與調控睡眠及清醒有關,此外,生理時鐘及恆定機制也調控著睡醒。從神經生理學的觀點,大腦皮質的清醒系統過盛是造成失眠的重要機制。此外,睡眠也與基因、種族、年齡、性別有關。也有專家學者提出了造成失眠的3P理論,包含predisposing factor(前置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誘發因子)及perpetuating factor(持續因子), 舉例來說,有的人會開始對睡眠這件事感到焦慮擔憂,到了晚上就開始擔心會睡不著,結果過度擔憂更加睡不著。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心理師在治療上除了藥物治療,也很強調認知行為治療、睡眠衛教的重要性的原因。周書玉提醒,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助睡眠,養成規律的睡眠作息,有睡意再上床睡,要定時起床,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如燈光、溫度、聲音、床被枕頭都會影響,少喝咖啡、茶、菸、酒等。若有睡眠障礙,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透過醫師多面向的去了解睡眠情況、生活作息以及身心狀況評估,找出病因,改善失眠,不要自行未經醫師處方服藥或擅自增減藥量。
-
2020-04-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服用後夢遊 4類安眠藥禁開
使用部分安眠藥可能導致夢遊、不清醒駕駛或在不清醒的狀態下使用鍋爐等,引發危險。衛福部食藥署昨日新增禁令,針對eszopiclone、zaleplon、zolpidem及zopiclone等4種成分安眠藥品,要求醫師禁止開藥給曾發生夢遊或在未完全清醒狀況下活動的病人,避免造成傷亡。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根據食藥署統計,含eszopiclone、zaleplon、zolpidem及zopiclone成分的安眠藥品為第一線治療失眠常見的藥物,核准的藥證共計有46張。國際間陸續傳出上述安眠藥造成夢遊的消息與警訊,食藥署過去便要求在藥品仿單上加註「警語與注意事項」。根據食藥署統計,國內迄今接獲發生類似夢遊、夢駕案件約200件,所幸並無釀成重大事件。但經蒐集國內外資料重新評估後,仍決議若病患因服用該類藥物,在不清醒情況下從事其他活動而導致重大事故,則醫師禁止開立相關藥物。洪國登說,該類成分藥品屬於醫師處方及第4級管制藥品,一般人無法從藥局自行取得。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兼基隆分院院長葉啟斌表示,這四種成分屬於短效安眠藥,主要用在幫助「入眠」,但可能在服用後一至兩小時醒來,因此會有類似夢遊的狀況。若是未來針對需要入眠的患者無法開立這類藥品,或許可考慮使用中、長效的安眠藥物,但可能會有睡過頭或是醒來後會有類似宿醉的狀況發生。葉啟斌說,通常失眠主要因素,為光線等環境不良、壓力、生理時鐘紊亂或是病痛引起,因此可先「對症下藥」,排除失眠因素,再考慮服用安眠藥物。另外,也要養成定時入睡、起床的習慣,且睡不著時不要一直躺在床上翻來覆去,避免大腦產生「一定要睡著的壓力」,可先起床活動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食藥署則提醒民眾,應遵循醫囑服用藥物,不要自行併服其他鎮靜安眠藥品,以免導致嚴重不良反應。用藥後,若出現身體不適或是發現自己曾發生怪異行為,像是夢遊走路、開車或吃東西…等,應立即回診尋求醫師協助。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周建存:請重視醫護勞動條件
生命轉折,往往瞬間巨變,防不勝防,但事後思索仍有蛛絲馬跡可循。曾罹患SARS的周建存,十七年前是馬偕醫院急診科住院醫師,每日工時達十二小時,輪值大夜班無法睡覺,面對患者生死,情緒長期緊繃。當時年僅廿三歲的他為少數醫界感染者之一,自己分析,應與工作壓力與伴隨而來的免疫力低下有關。二○○三年三月,台灣爆發SARS疫情,醫療體系首當其衝,台北和平醫院、仁濟醫院、關渡醫院、陽明醫院、台大醫院,以及高雄長庚陸續爆發院內感染,所有醫事人員戒慎恐懼。當年罹患SARS 以為會沒命當年五月某天晚上,一名非典型症狀患者到馬偕急診科就醫,院內人來人往,周建存說,記不清與此人如何接觸、接觸多久,或許只是匆匆問過幾句話。半小時後,這名患者胸部X光影像顯示肺部大片浸潤病變,醫護人員這才驚覺「糟了」。數天後,周建存感到全身倦怠無力且高燒,以患者身分回馬偕就醫時,才知除了自己,另兩名護理師與一名批價人員確診感染SARS,而四人都在該名超級傳播者入院當天值班。周建存一度認為自己可能沒命,打電話回家時,才說上幾句,父母在話筒的另一頭哭了。他內心充滿愧疚,想著父母拉拔自己長大當醫師,卻沒能照顧好自己,接著信心喊話「對父母要有責任,不能這麼快死」。借鏡過去經驗 提升醫護免疫力周建存住進加護病房中的負壓隔離室,醫院提供最高等級治療,以氧氣緩解呼吸困難、以高劑量抗生素抑制肺部發炎、高劑量類固醇壓制免疫風暴等。大量使用類固醇,在短短三周內臉部浮腫,認不得鏡中的自己,尖臉變圓臉,嚴重中心性肥胖,手腳肌肉萎縮,連爬樓梯都變成難事。最終,在父母盼望、朋友鼓勵、牧師早晚禱告,以及自己努力下,熬過難關,重獲新生。十七年後的今天,又一波新興流行病—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借鏡過去,周建存呼籲,醫院應更重視醫護人員勞動條件,下修連續上班總時數、減少輪班,且讓日班人力固定上日班、晚班人力固定上晚班,唯有醫護人員生理時鐘穩定,免疫力不降低,才能減少院內感染機率。廣設社區篩檢站 放寬遠距問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隨著國際頻繁交流,反撲回台,出現第二波攻擊。周建存認為,許多輕症患者以為自己只是小感冒,而至基層診所就醫,恐釀成大災難,爆發社區感染;目前指揮中心廣設社區篩檢站,應該廣為宣傳,讓高風險者直接赴特定篩檢院所就診,未來如果疫情擴大,適時放寬遠距醫療條件,藉由視訊問診,降低院內傳染風險。周建存說,以前個性較衝,認為門診工作步調慢,在急診第一線救治病人才有成就感,卻忽視身體負荷。歷劫歸來後,放慢生命步調,固定游泳與健身,好好經營自己的家人與朋友關係。
-
2020-02-29 橘世代.健康橘
無法一覺到天明?30歲後即正常老化 9成無關失眠
「年輕時,躺下去就能秒睡,現在不只輾轉難眠,而且睡不了幾小時就又醒了」,55歲陳媽媽無奈地到診間,希望醫師能開立安眠藥,讓她能像年輕時一樣躺下就能睡。這種例子幾乎天天在醫院上演。「睡眠老化是正常現象,許多卻誤認是失眠找上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治醫師黃守宏說,臨床上近9成患者常拿現在睡眠狀態與年輕時比較,以為是疾病引起失眠,其實不然。黃守宏說,30歲以後,睡眠開始老化,隨著年紀增長,這是不可避免的「老化趨勢」。他解釋,睡眠老化平均從30歲到35歲開始,初期症狀是睡到半夜醒來,或早上在固定時間起床,即使那天是假日,也沒辦法睡得更久。隨著年紀增長,睡眠老化現象愈來愈明顯,除了總時數降低,慢波睡眠(即深層睡眠)也逐漸減少,睡眠效率(睡著時間除以躺在床上時間)也會變差,當70歲時,幾乎所有人都有睡眠老化。不過,民眾對睡眠老化及失眠的認知不足,許多人對睡眠期待過高,年逾50仍希望睡得和20歲時一樣好,可從晚上9點睡到隔天下午2點,不了解睡眠老化是正常老化,認為「失眠」找上門。黃守宏說,人必須服老,30歲以下的年輕人,總睡眠時間約在5到8小時就足夠,30歲以上平均約需7小時,65歲以上僅需要5到7小時,有些長輩只要4小時就能睡飽;根據英國研究,人類每天睡7小時是最有效率的睡眠。因此,當55歲的陳媽媽逼自己每天一定要睡滿7小時,每天準時躺在床上卻輾轉難眠時,內心就會開始出現「自己是否生病的疑慮」。黃守宏說,面對睡眠老化卻自認失眠的患者,初步可調整睡眠型態,像是先訂出睡眠時間,假設每天7點起床,就可以訂12點睡覺、7點起床,無須每天11點就躺在床上逼自己睡覺,反而增加焦慮感。年紀愈長,生理時鐘也建議應該要固定,訂出睡眠時間後,以12點入睡、7點起床為例,最早12點睡,最晚7點一定要起來。黃守宏說,最早12點睡的意思是,當晚上12點時,自己身體還沒有感到疲累,可以等到自己疲累時再休息,延後到凌晨1點都沒問題,但最晚一定要早上7點起床。黃守宏說,即使當天感到疲累,當天晚上睡眠債也會立刻釋放,像12點以前就會想睡,但是一樣地隔天必須要準時7點起床,這樣才能維持良好的睡眠生理。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你不知道的「睡眠指南」↘↘↘】。睡眠不足小心每天多吃2碗飯!。如何讓肌肉休息?睡 眠 品 質是關鍵!。「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女性如捍衛自己的睡眠主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輪班工作失眠高2.18倍 中醫師建議中藥和針灸調理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去年研究調查發現,全台固定白班工作人員,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0.7%,約10位民眾中就有1人受慢性失眠之苦,輪班工作者的慢性失眠盛行率為23.3%,比固定白班者高2.18倍。台南安南醫院中醫師賴建銘今天說,輪班工作者因日夜顛倒、生理時鐘改變,造成失眠問題影響身體健康,除了根據中醫體質調理之外,也可搭配針灸治療來疏通經絡。隨著現代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24小時運作甚至全年無休的公司越來越多,如便利商店、科技廠作業員等,輪班工作似乎成為部分上班者的常態,但輪班工作者伴隨而來的失眠問題也日趨漸增。失眠在中醫屬不寐等範疇,賴建銘表示,意指經常性的睡眠減少或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醒後不能再度入睡,甚或徹夜不眠。以下為臨床上常見證型以心腎不交型來說,如難以入睡,徹夜不眠,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健忘多夢,頭暈耳鳴,腰膝痠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處方黃連阿膠湯加減。賴建銘指出,肝膽鬱熱型為睡臥不寧,多夢易醒,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目赤,舌紅苔黃,脈弦數等。處方龍膽瀉肝湯加減。心火亢盛型為失眠多夢,胸中煩熱,心悸怔忡,面赤口苦,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疼痛,舌尖紅,脈數有力等。處方導赤散加減。賴建銘說,痰熱擾心型是睡臥不寧,多夢易醒,心煩不安,胸悶多痰,噁心欲嘔,口苦而黏,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處方黃連溫膽湯加減。心陰不足型為不易入睡,心悸而煩,多夢健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燥咽乾,舌紅少津,脈細數等。處方為天王補心丹加減。
-
2020-01-27 新聞.健康知識+
常熬夜的人罹癌率高4成!日本睡眠醫師:再晚也不要超過這時間睡
晚上12點前上床,疾病不上身 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也就是說,我們生理時鐘的週期,早就銘刻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當中。隨著文明的進步、電燈的發明,讓夜晚變得和白晝一樣明亮,也只是這百餘年來的事,所以我們的身體,根本無法應對這種急遽的改變。 若是持續過著日夜顛倒,或者是半夜二、三點還不睡覺的生活,就會打亂身體本來的節奏,而埋下疾病的禍源。其實會造成這樣的結果理所當然,因為健康的基礎就在良好的睡眠,而良好的睡眠就是配合正常的生理時鐘,在可以發揮健康機能的時段,取得適當的睡眠長度。為了有效發揮身體的修復功能,第一步就是在晚上12點之前就寢。 身體裡本來就有一套體內平衡(homeostasis,又稱恆定狀態)的機制。簡單來說,就是保持體內環境維持在舒適、安定狀態中的機制,例如維持體溫、血壓,排除病原體等異物,及修復傷口等作用,都是這個機制中的一環。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就能將這個機制發揮得更淋漓盡致,讓身體保持美好狀態,引導我們挺進健康之路。 例如,促進新陳代謝、強化免疫機能、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生長激素,只會在睡覺期間分泌,而且是在就寢後不久到開始熟睡的這段期間。超過凌晨3點後,身體就不再製造生長激素;若未在12點之前就寢,無法在對的時間進入深層睡眠,生長激素也不再分泌。另外,半夜不睡覺、一直暴露在光線下,褪黑激素也不會分泌。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會輾轉難眠外,也無法發揮抗癌、抗氧化和解毒等作用。 生活不規律、到了深夜還不睡的不良習慣,會妨礙身體原有的功能,造成體能狀態不佳的結果。我這麼說,一點都不言過其實,只要想想,人生1/3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但一般人通常只思考清醒時的事,卻毫不在乎睡眠的好壞。可是,只要充實這1/3的睡眠時間,就可以讓其餘的2/3有更完美的表現,也就是在睡眠時好好修復身體,就能在清醒時讓大腦的功能、身體的體能發揮得更好,進而擁有健康、充實的人生。 總而言之,隔天可以做的事情,就不要逞強在半夜做,過了半夜12點不睡覺,還在日光燈下看電視、打電腦的習慣,就阻礙身體本來具備的健康機制。 修復身體、提高免疫力,消除大腦和身體疲勞的機能,主要是在睡眠期間運作,我們要尊重身體的力量,並且讓這些力量發揮最大功效,就必須在晚上12點之前上床睡覺。 夏夜一樣睡得舒服的方法 難入睡、睡不著,再碰到夏天就更棘手了。例如,熱帶地區的夜晚,溫度、溼度都很高,漫漫長夜很容易讓人睡不著。如果一整晚都開著冷氣,就算把溫度調高一點,半夜還是會冷醒;若是設定一段時間後自動關掉冷氣,隨著室溫慢慢升高,又有可能被熱醒。所以,夏夜是最容易因為睡睡醒醒,而睡眠不足的天氣。 夏天因為平均氣溫、溼度都較高,造成睡覺時深層體溫不容易散熱,人就會輾轉難眠、不好入睡。幸好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的環境,可以巧妙運用電器用品,幫助我們一夜好眠。讓夏天也有優質睡眠的方法,就是睡前兩個小時先開冷氣,設定溫度為攝氏29度,降低房間裡的牆壁溫度。 大多數人在睡前都可以忍耐悶熱的天氣,上床後才會開冷氣。但是,這麼做只有房間裡的空氣是冷的,一旦定時關掉冷氣後,停滯在牆壁裡的熱氣就會釋放出來,讓房間裡的溫度急速上升,教人難以入睡。如果能夠事先降低牆壁的溫度,上床就寢後二、三個小時,定時設定再關掉冷氣,就能保持舒服的室溫,直到凌晨四點左右。 而身體在體溫最低的凌晨兩點到4點的睡意最強,之後體溫就會緩緩上升。所以凌晨4點後,為了要順利清醒,會慢慢提高體溫,不再讓身體冰冰涼涼的。也就是說,這種方法可以讓室溫在凌晨4點後才慢慢上升,不會妨礙到體溫上升,我們就能輕鬆醒來。 只要花一點點心思,我們就可以在難以入睡的夏夜擁有舒適的睡眠,徹底擺脫睡眠不足的煩惱。因此,了解人體的結構,絕對有助於取得良好的睡眠。 延伸閱讀: 5個月瘦15公斤,水腫消失、膝蓋不痛了!韓國肥胖醫師:每天一杯茶,替身體「除痰濕」●書籍簡介 修復身體的黃金7小時:養顏瘦身 × 提升免疫力 × 自癒百病, 拯救上萬人的名醫教你日日好眠,擺脫所有文明病!万病をふせぐ眠り方作者: 宮崎總一郎 譯者: 劉錦秀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29語言:繁體中文 宮崎總一郎 1954年出生於日本愛媛縣,1979年畢業於秋田大學醫學系,1985年完成秋田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課程。 現為日本睡眠學會理事、日本睡眠學會認可醫師(certified physician of sleep medicine,JSSR),並於滋賀醫科大學擔任睡眠學講座的特任教授(specially approved visiting professor),及在其附屬醫院擔任特約睡眠門診醫師。 他除了為有睡眠障礙的患者進行診察、治療外,更透過「睡眠森林」機構推廣睡眠知識,並培育專業的睡眠指導員,傳達世人睡眠的重要性。著有《對大腦有用的「睡眠學」》(角川SS溝通出版)、《成長中孩子的睡眠學》、《給快速入睡家族的建議》(皆為恒星社厚生閣出版)。
-
2020-01-22 科別.腦部.神經
慢性病患者熬夜打牌追劇 醫師:小心過年發病
過年快到了,有些慢性病患者熬夜打牌或是追劇,隔天血壓、血糖飆高,台南市安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建欣今天表示,熬夜晚睡會讓生理時鐘混亂,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和胰島素阻抗增加,導致血壓和血糖上升,隔天精神不濟,情緒不佳。他建議慢性病患者過年不要熬夜,維持正常作息平安度過新年。李建欣說,慢性病患如果睡到隔天中午,又會導致晚上睡眠品質變差,周而復始,惡性循環,造成血壓和血糖難以控制,有些病人只好吃安眠藥幫助自己入睡。李建欣說,睡眠有修復大腦神經和鞏固記憶功能,睡眠周期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快速動眼期睡眠,一種是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後者由淺到深又分成三期睡眠,最重要的是第三期慢波睡眠,它讓大腦和身體可以好好休息,可以消除身體疲勞,第三期漫浪睡眠會分泌生長激素,維持身體的健康。快速動眼期睡眠和記憶有關,這時候正在作夢,可以幫助整理一天重要的記憶內容,好像電腦硬碟重新整理一樣。隨著年紀增大,睡眠時間會縮短,這兩種睡眠周期也會跟著減少。李醫師表示,睡眠可以穩定腦神經,有些癲癇患者因睡眠剝奪導致癲癇發作,一些常需要值夜班工作者,例如工程師、保全等,抱怨記憶力不好,可能是睡眠剝奪結果,有些人誤以為得了失智症,如果恢復正常生活作息後,記憶力通常是可以恢復。
-
2020-01-22 養生.健康瘦身
就是管不住嘴!不想年後體重失控,6件事從今天開始就要做
每到過年,除了放假,大家最期待的莫過於婆婆媽媽準備的各式年菜好料,或是和親友團圓相揪聚餐一飽口福。但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曾調查發現,年節放鬆吃喝,年菜、零食、飲料吃不停,有近4成的人在過年期間體重平均增加1.7公斤,有近5成的人運動量比平常少,且容易伴隨便秘或消化不良。雖然「少吃、多動」是不二法門,但是面對年菜和零食當前的口腹之慾,該如何健康吃喝?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營養師林圓真表示,現代人平常飲食不知不覺就容易營養過剩,過年過節「吃太好」更是司空見慣,攝取高油、高糖、蛋白質過多、膳食纖維太少,還有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加工食品、高熱量零嘴和火鍋醬料,若是天天飲食失控、熬夜零食太涮嘴,真的要當心「過個好年脂肪也黏上你」。 擔心吃出過年肥的人,除了不過量、多運動之外,也可以選擇用蘿蔔糕取代「步步糕升」的炸年糕,用瘦肉多一點、吃得到蔬菜纖維質的筍乾燜肉取代東坡肉,還有象徵「帶來好彩頭」的白玉蘿蔔湯或枸杞香菇竹笙雞湯取代佛跳牆,並增加蔬菜類像是「長命百歲」的長年菜等時蔬,避免吃進太多熱量,又能預防只吃不動的便秘問題。 除了傳統年菜要聰明吃,每天隨手就喝的含糖飲料、酒類飲品也容易喝進多餘熱量,林圓真指出,過年最常見的就是腹部肥胖,短時間體重增加時,容易讓過多脂肪堆積在腹部,影響身體代謝,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  雖然過個好年免不了吃吃喝喝才盡興,想避免年後身材「走鐘」,看看營養師提供的6招小撇步吧! 1、健康年菜自己做烹調方式可採用清蒸、滷、汆燙方式,選用天然鮮蔬或昆布做湯底,避免油炸、油煎,可用天然醬油、醋或蔥薑蒜等增加風味。挑選食材時,也可多選擇油脂比較低的白肉為主,像是魚和雞肉,油脂會比紅肉低一些,更適合怕胖一族;也可多選擇帶殼、帶骨的肉類及海產食物,以免兩、三口就吃進一大塊;此外,還有高熱量的各種醬汁,像糖醋、蜜汁、沙茶等要少吃,火鍋料等加工食品也要注意。 2、先吃菜,再吃肉類和澱粉很多人吃飯的習慣都是先吃飯再喝湯,若能改變一下順序,先吃蔬菜、魚和肉類等優質蛋白質,最後再吃飯、麵等澱粉類,不僅可以減少人體胰島素過度分泌,有助於控制血糖,還能避免因胰島素過度分泌,造成體脂肪囤積的肥胖,同時降低飢餓感,避免吃過量。 3、吃蔬菜要比肉類澱粉多一倍大魚大肉的過年期間,最好每餐都吃三種顏色的蔬果,多攝取多樣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以及蔬果中的各種酵素,幫助消化、促進代謝,豐富的膳食纖維也有助腸道蠕動和排便順暢,不讓毒素有機會長時間在腸道累積,造成腸胃不適和肥胖煩腦。 4、避開易胖食物除了高熱量的年菜,含糖飲料、酒、烏魚子、臘腸、香腸、糕餅、牛軋糖、蛋捲、肉乾、年糕、麻粩或是堅果類等高熱量又超涮嘴的點心零嘴,盡量每天只吃一種,並且最好不要一口接一口,除非運動量很足夠,否則很難消耗短時間攝取的高熱量。若是嘴饞想吃點零嘴打發時間,非油炸的烘乾蔬菜果乾、帶殼堅果或是黑巧克力、海苔,是相對比較好的選擇。 5、減少高糖食品怕胖的人,也要避免含有砂糖、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飲料或精製點心,這些成分都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讓身體製造更多脂肪囤積。也要注意少喝含有熱量的飲料,白開水當然是最佳選擇,或是選擇無糖飲料,像是無糖茶類、玉米鬚茶、咖啡等。 6、少喝濃厚湯汁由於佛跳牆、雞湯或是濃厚的火鍋湯底都屬於高熱量,怕胖就得盡量少喝,要喝也要記得撈掉浮油再喝。另外,喝火鍋湯底的時機也很重要,最好在丟入肉片和火鍋料之前就先一飽口腹之慾,若是之後才喝,就容易因此喝進普林和大量油脂,不利健康也易發胖。 除了掌握健康飲食原則,林圓真也特別提醒,過年連假一定會比平常有更多熬夜的情況,改變生理時鐘就容易影響代謝,可能導致肌肉流失、體重增加。而且睡眠時間減少、熬夜機會變多,也會讓身體的瘦體素減少,同時讓飢餓素增加,食慾增加就會特別想吃高熱量食物,建議怕胖的人,年假期間生活作息也要盡量規律一點。 延伸閱讀: 少吃卻更胖? 3件事讓你身體橫著長 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
2020-01-1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為什麼身體免疫力會下降?中醫認為跟這兩者有關
【文、圖/摘自幸福文化《特效中草藥足浴》,作者吳宏乾】增強免疫力「增強免疫力」可以算是搜尋網站上數一數二熱門的關鍵字,但免疫力究竟是什麼?免疫力可以說是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的統稱,在體內的功能不外乎是防禦、偵測外來的入侵者,諸如:細菌、病毒、過敏原等等,當免疫系統出現問題,人體健康必然也會亮起紅燈。但現代人由於事務繁忙,而且凡事要求效率的情形下,無論是飲食習慣、生理時鐘、運動等常常都違背自然規律,例如進食不規律、常常暴飲暴食、運動時間減少、工作壓力大、長期睡眠不足等等,很容易造成免疫力失去平衡。根據統計,台灣屬於感冒人口偏多的國家,這也是免疫力逐漸下滑的例證之一。影響免疫力的因素,除了基因以外,最主要的就是性別以及生活習慣。女性的免疫力通常低於男性,所以很多先天性免疫疾病,例如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流行病學上的患者都以女性偏多。排除性別因素,改善生活習慣便可以明顯地提升免疫力,平常多食用蔬菜水果、穀類、豆類等避免二次加工的食物,規律的適度運動,維持正常的睡眠,就可以讓免疫系統處在最佳狀態。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利用足浴來增加免疫力,當人體出現免疫力下降的情形,中醫認為這樣的狀況與「氣」和「虛」兩者息息相關。調氣型「百病皆生於氣」,「氣」是負責身體多項功能的能量載體,若「氣」流通不暢,身體機能便會下降。所以通過「調氣」的方式來疏通氣瘀,便可加強人體的免疫力。《增強免疫力》足浴配方柴胡 30 克夜交藤 30 克當歸30 克川楝子 30 克陳皮 30 克《增強免疫力》穴道按摩【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三寸。簡單的取穴法是以膝外眼處下量四橫指,小指下緣與脛骨前緣附近肌肉最豐厚處的交會處。【委中穴】位於膝蓋膕窩、膕橫紋的中點。取穴時我們可以屈膝或坐下,摸到膝蓋後方會有兩條大筋,大筋的中間即是委中穴。《增強免疫力》反射區按摩【肝臟反射區】位右腳四、五趾後方的肌肉突起後。【大腦反射區】位於雙腳大拇趾趾腹。【額竇反射區】位於雙腳五根腳趾的趾尖。【腦垂體反射區】位於雙腳大拇趾趾腹的中心點。調虛型在「虛」的方面,虛可以分成「表虛」和「裡虛」兩個部分。「表虛」指的是人體的衛氣不固,也就是體表的防禦功能減弱了,外部的邪氣便會輕易的影響人體,人就會變得容易感冒。而「裡虛」就是體內臟器變得虛弱,只要有一點點的外邪,身體的反應就會很大,不適症狀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明顯。故我們可以利用足浴來滋補臟器,藉此提高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足浴配方淫羊藿30 克白芍30 克丹參30 克當歸60 克《增強免疫力》穴道按摩【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上三寸。一般來說,我們可將四指併攏,小指下緣放在內踝尖的上方,食指上緣與脛骨後緣的交會點就是三陰交了。【太谿穴】位於足內踝後方的凹陷處,是內踝尖和阿基里斯腱連線的中點。《增強免疫力》反射區按摩【腎臟反射區】位在雙腳腳板彎曲時,產生的人字線後方區域。【脾反射區】位於左腳四、五趾後方的肌肉突起後,接近腳板二分之一處。【心反射區】位於左腳四、五趾後方的肌肉突起後。
-
2020-01-14 橘世代.健康橘
「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有不少罹患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有睡眠和生理時鐘障礙,例如:才吃過晚飯,就要上床睡覺;半夜經常醒來,甚至遊走。也有失智病人一大早就把家人全部吵醒、白天嗜睡或作息日夜顛倒等等,形成照顧上的一大難題。近期的醫學研究發現,睡眠障礙不僅是阿茲海默症的精神行為症狀之一,有些患者在發生失智症之前幾年,就開始出現睡眠問題,因而推論:「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先驅症狀,甚至是危險因子之一。睡好且睡飽,有助於預防失智發生目前已知類澱粉斑塊在腦中的大量沉積,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主要病變,而且是從失智症狀出現的前二十年左右就開始慢慢堆積了,直到堆積量大至讓大腦無法負荷才發病。近年來有動物實驗發現,「睡眠」有助於老鼠腦內類澱粉斑塊的清除;相反地,被剝奪睡眠的老鼠腦內的類澱粉斑塊則明顯增加。這些現象更讓學者們推測:良好、充足的睡眠可以降低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率,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新招。值得注意的研究發現那麼,在人類是否也有類似研究?強而有力的研究工具有一種「類澱粉蛋白正子掃描」可以偵測到在人腦內沉積的類澱粉蛋白,雖然在台灣尚未能應用於臨床診斷,卻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研究工具。在一篇發表於二○一三年《美國醫學會神經期刊》的論文中,七十位平均年齡七十六歲,參與「巴爾的摩老化長期研究」的老人,回答問卷中關於最近一個月的睡眠時數和品質的問題,並且接受類澱粉蛋白正子掃描,偵測腦中的類澱粉蛋白的沉積量。結果發現:與睡眠時間多於七小時或睡眠品質佳者相比,睡眠時數少(指六小時或不到六小時)或者品質不好(難以入睡、常常醒來、醒來後無法再睡或早早醒來)的人,腦部類澱粉蛋白的沉積量明顯較多。但何者為因、何者為果,或是互為因果,目前還無法確定。在這項研究的七十名參加者中,有一人罹患失智症,三人有輕度認知障礙。將其他六十六位認知功能正常者的資料重新分析,所得到的結論仍然一樣,可見睡眠與腦部類澱粉蛋白的多寡有密切相關。但仍需進行後續追蹤,以探討這幾位腦部類澱粉蛋白沉積量較多的參加者,將來是否也會演變成阿茲海默症患者。客觀的長期追蹤另一篇發表於同一期《美國醫學會神經期刊》的論文,則有六百九十八名平均年齡八十二歲、認知功能正常的社區居民,參與美國芝加哥「拉許記憶與老化研究」的年度追蹤,並接受「載脂蛋白基因E」的檢測(其中一百四十九人具有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罹病率的第四型E基因)。所有參加者一開始都要在手腕上戴十天的「腕動計」(actigraphy)。腕動計約手錶大小,可以記錄全天身體活動的狀態,因而可用電腦公式算出參加者夜間的活動量,藉此來推估整體的睡眠品質──夜間活動量大的人代表睡眠品質不佳。這比用問卷所得的個人回想資料更客觀。平均追蹤三年半後,其中九十八名參加者被診斷為患有阿茲海默症。經過統計分析,發現睡眠品質較佳的人,不僅將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低,對於有載脂蛋白基因E第四型者尤其有效果。在這項研究中,具有第四型E基因的人若再加上睡眠品質不好,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危險率是未帶有此基因者的四‧一倍。但是在睡眠品質最好的那一組,此基因的危險率降到了一‧八倍,這也表示:良好的睡眠,可以抵消基因所帶來的部分罹病機率。睡得飽,睡得好對於阿茲海默症,我們目前無法完全預防,只能藉由後天的努力(比如:受教育和多動腦),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多運動、地中海飲食及從事休閒活動),與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方面著手。如今,很高興又多了一項:睡得飽、睡得好,加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行列,更有理由睡個好覺了。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2018/08/31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0 新聞.健康知識+
上班每天都很累? 專家告訴你超簡單卻會讓你大改變的幾個方法
文/藥師陳岐漢小淨昨天太晚睡,起床化妝後趕快吞了飯糰和咖啡就匆忙趕到公司,開始忙碌的一天。直到中午都沒有起來走動和喝水,吃完午餐後就一直滑手機到午休結束,再趕快喝下今天的第二杯咖啡,繼續下午的奮鬥直到下班。她心想 :「累死了,回家要好好放鬆一下才行!」但到家之後,她就一邊吃著foodpanda送來的晚餐,一邊配著韓劇,好好休息了一下之後,接著去洗澡,等到她把事情都弄完就定位了之後,就趴在床上和朋友傳訊息聊天,不知不覺就1點多了,才趕快匆匆催自己快點睡覺;就這樣日復一日的循環,她每天都感覺好累、好累,怎麼休息都還是很累。大家應該都很明白,小淨的問題,就是生活作息不正常。雖然順著生理時鐘,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我們都知道很重要,但大多數人應該都還是會覺得要做到有難度或很麻煩。不過,其實只要漸進式的從三個面向調整,就會讓你整個人的精神體力都大大改變,可以每天都有更好的精神、更多的體力,去做更多的事。1、提早一點去睡如果你現在就是習慣晚睡,突然要求你10點就睡根本就不可能,你一定會決定那就直接不要改變。不過,其實你可以不用這麼強硬地要求一次到位,你可以比平常提早半小時就好,這樣就會簡單很多。但可不要小看這半小時的差別哦,你很快就會感受到全面的改善!不論是你的睡眠品質還是生活品質等各個層面,都會開始正向改變,你會更有精神可以做好工作,下班後也能有好精神跟家人朋友相處、安排運動及其他休閒活動,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一段時間後,你可以再試著提早半小時,慢慢調整到最佳的狀態)。2、分時間點喝水「多喝水」大家都從小聽到大,但到底為什麼呀?因為水在我們體內的重要功能之一,就像洗車時的水柱和布滿灰塵、髒髒的車子一樣,如果我們喝的水不夠多,我們身體裡的廢物、毒素,就沒辦法很順利的排出,就會影響我們身體的整體運作,影響我們的精神體力。乍聽之下,每天都要喝2000cc的水好像很困難,但其實簡單地把喝水的時間,先制式的訂在起床,早餐,上午,午餐,下午,運動,晚餐,睡前,每次都喝250cc,就可以很輕鬆地達成了。或許剛開始你會需要刻意的去注意喝水時間,但幾天後,你就會很自然地隔一段時間就想喝水,就能輕鬆地攝取到足夠的水分了。3、中午曬太陽15分鐘大家都知道曬太陽的好處是可以合成維他命D。沒錯!維他命D會幫助我們留住骨本,降低骨質疏鬆發生的機率。不過,更精確的說,是只有在中午12-13點的戶外陽光下,我們的皮膚才會合成維他命D,並不是任何時間曬太陽皮膚都能合成維他命D的! 而且只要曬太陽15分鐘,就會達到我們一天可以合成的維他命D最大量,曬更久也不會合成更多,因此,你只要每天吃完午餐後,就到戶外慢慢散步走一走,就能同時幫助消化和合成每天需要的維他命D,可說是一舉兩得哦!延伸閱讀: 想恢復理所當然的健康活動力嗎? 那你得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並開始認真執行 想擁有健康的身體,那你必須先從「吃對」做起 因為禍不只從口出,也會從口入! 
-
2019-12-18 新聞.健康知識+
抗壓性太好才生病? 培養4個習慣強化你的韌性
現代人壓力大,不少人擁有強大的抗壓性來應付生活,不過卻反而身心失調了。這可能是因為自己乘載過多的壓力,卻沒有得到釋放所導致的下場,因此對抗壓力很重要,包括飲食均衡,還要多運動、曬太陽,以及足夠的睡眠時間;另外,多正向增強活動,也能減少負面因子。1、飲食均衡,多蔬果、堅果、全穀類調節自律神經,可以多攝取富含鈣和鎂的食物,如燕麥、黑芝麻、豆漿、魚乾、堅果等,幫助修復神經系統。而富含維生素B的食品,如酵母、豆類、胚芽、小米,以及維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也有助於神經的減壓與抗壓。每天都要均衡攝取奶、蛋、豆、魚、肉及全穀類的營養,幫助維持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包括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等的穩定,避免自律神經失調,好好的吃,有助避免體內的可體松(壓力荷爾蒙)分泌,造成壓力上升而引起情緒不穩定。2、多運動、曬太陽,可調節自律神經別忘了「要活就要動」,維持每天運動30分鐘,視自己體能而定,選擇最合適的運動,例如走路、爬山、騎腳踏車都很不錯,也要記得多曬太陽,每天至少曬20分鐘,對於調節自律神經都是好事。3、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確保睡眠品質及維持睡眠充足,建議最好能按照正常的人體生理時鐘,每晚於11點前就入睡,並睡足6至8小時。4、多正向增強活動、減少負面因子生活中只要多「正向增強」和「負面消弱」,好好活動與行動,不要亂動和躁動,自律神經就比較不會亂動。「正向增強」指的是「運動」、「活動」、「勞動」和「互動」;「負向消弱」指的就是減少不必要的負面因子,例如少喝酒、不要熬夜,減少不必要的藥物干擾、抒解壓力,就能讓干擾自律神經的行為減到最少。 延伸閱讀: 心情差靠吃發洩? 常吃3種食物反倒更憂鬱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