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生活習慣
共找到
1689
筆 文章
-
-
2024-11-18 退休力.理財準備
開心退休要有「4包錢」 理財顧問給3建議讓你提早準備
「退休」是人生重要的階段,也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想像一下,不用再被工作綁住,可以自由安排時間,享受生活,含飴弄孫,或是追求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這畫面真令人羨慕!開心退休 必備「退休四包錢」老丁在一間知名企業工作了快40年,終於到了準備退休的時間,他帶著既興奮但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來跟退休理財顧問諮詢有關退休金請領的相關問題,顧問除了提醒老丁,請領勞保老年年金及勞工退休金的細節和協助試算金額外,也提醒他退休還有「4包錢」,4包要花的錢!要先分項做好規畫,因為美好的退休生活需要穩健的財務基礎作為後盾。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2 年的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已達 80.86 歲,其中男性 77.67 歲,女性 84.25 歲。假設 65 歲退休,平均還有 15 到 20 年的退休生活。這段期間,我們的基本生活費、休閒娛樂費、營養保健費、醫療長照費等4大支出從哪裡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退休四包錢」。第一包「基本生活」維持開銷首先是「基本生活」。退休後,雖然不用再負擔房貸、子女教育費等支出,但仍有食衣住行育樂等基本開銷。根據 2023 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台灣每人每月平均消費支出約為 25,726 元。當然,每個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費習慣不同,所需的費用也不一樣。建議您在退休前仔細檢視目前的開銷,並預估退休後的生活費用,例如:•住房: 租金、房貸、房屋稅、水電瓦斯、房屋修繕等。•伙食: 在家煮食或外食,不定期與親友聚餐等。•交通: 自用車維修保養、大眾運輸工具交通等。•日常: 家用物品、清潔用品、衣物、美容保養等。•通訊: 電話費、網路費、手機更換、家電添購等。第二包「休閒育樂」享受生活退休後,終於有時間可以好好享受生活,發展興趣,安排旅遊,實現年輕時的夢想。這些休閒育樂都需要一定的費用,例如:•國內外旅遊: 機票、住宿、餐飲、景點門票等。•學習課程: 才藝班、進修課程、書報雜誌等。•興趣愛好: 攝影、繪畫、運動、收藏等。•社交活動: 與親朋好友聚餐、參與社團活動等。第三包「營養保健」注重健康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更需要注重營養保健,維持健康。這方面的費用包括:•均衡飲食: 購買新鮮食材、有機食品等。•保健食品: 維他命、鈣片、魚油等。•健康檢查: 定期健檢、癌症篩檢等。•運動健身: 參加健身房、購買運動器材等。第四包「醫療長照」費用驚人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醫療和長期照護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國人平均每人每年醫療保健支出約為 72,687元。萬一又碰到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例如:植牙手術 、白內障手術、膝關節手術、心臟支架手術 等,更是一筆龐大的花費。而長期照護的費用更是驚人,每月可能需要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這部分的費用包括:•一次性費用: 醫療復健器材、輔具、無障礙環境設施等。•照護材料費:營養品、衛生紙、尿布、醫療用品、手套。•長期照護費: 聘請看護、居家照護、安養機構、護理之家等。如何準備退休四包錢?了解了退休後可能需要的費用,接下來就要思考如何準備這四包錢。以下提供一些建議:1.善用政府資源:•勞保老年給付:勞工朋友退休後可領取勞保老年給付,依投保年資和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國民年金:沒有參加勞保的民眾,可以參加國民年金,保障老年基本生活。•勞退新制:雇主每月提撥 6% 的薪資到勞工個人帳戶,退休後可一次領取或按月領取。2.規劃個人儲蓄和投資:•設定退休目標:計算退休後每月所需的生活費用,並設定儲蓄目標。•選擇適合的投資工具:例如銀行定存、股票、基金、保險等,分散風險,穩健投資。•定期定額投資:每月固定投入資金,長期累積財富。3.及早規劃醫療和長照保障:•購買醫療險和長照險:轉嫁醫療和長照風險,減輕負擔。•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降低罹病風險。老丁聽完退休理財顧問的建議之後,決定在退休前認真的將這退休4包錢,要花的錢先好好計算一下,並且先做好規畫和準備,屆時才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好命退休』。作者/孫國城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保險管理學會理賠人員資格壽險公司處經理 從業30年壽險公會人身保險業優秀從業人員現代保險基金會信望愛最佳專業顧問天下雜誌709期專訪專長:保險/退休/傳承/信託
-
2024-11-17 失智.大腦健康
牙周病會提高失智風險 研究曝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發現牙菌斑
普遍認為阿茲海默症還是與遺傳、老化、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以及抽菸等生活習慣有關;但是,目前已經發現阿茲海默症和牙周病之間,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40歲以上的人們中,有40%罹患牙周病,牙周囊袋深度在四公釐以上。這時正是免疫力下降、感染風險增加的時候。我們的口腔裡有各種細菌,免疫系統可以保護我們免受細菌攻擊。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逐漸低落,牙周病的發生率也會因此增加。用牙齒咀嚼食物,可以將血液輸送到大腦。當血液被送入大腦時,β澱粉樣蛋白就更容易排出大腦。如此一來,便不太可能累積「大腦垃圾」。保留越多顆牙齒,越有機會好好多咀嚼幾次,輸送到大腦的血液也會越多。所以牙齒的數量,與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非常有關係。更具決定性的一件事情是,美國製藥公司寇特新(CortexymeInc.)的研究團隊在2019年發表一篇論文,並刊登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dvancement of Science)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先進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論文中提到:該公司調查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中,96%的患者大腦中都發現了牙菌斑。這項研究的結果已經告訴我們,牙菌斑產生的酵素很可能就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發病的原因。如果牙周病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有必要預防並改善牙周病。刷牙正確步驟刷牙前使用牙間刷和牙線詢問來診所就診的患者時,發現有許多人會在刷牙後使用牙線或牙間刷。使用這些工具很好,但我推薦的刷牙順序恰恰相反。要先透過牙間刷和牙線清除牙齒上的一些汙垢,然後再使用牙刷好好清潔牙齒。推薦大家這麼做的原因是:清除掉牙周病高風險區域的汙垢後再刷牙,牙齒會更乾淨。牙刷適合清除牙齒表面的髒汙,卻不能清除牙齒之間的汙垢。要是牙齒之間有食物殘留,細菌會更容易繁殖。然而,刷牙後使用牙間刷或牙線來清潔齒縫中的汙垢,口腔中仍然不乾淨。明明都為了牙齒健康,用了牙刷和各種工具卻沒有徹底做好清潔,實在太可惜了。因此,才建議大家先清除汙垢再刷牙。研究表示,連牙縫都能好好照顧的人,可以活得更久。所以大家一定要使用牙間刷和牙線清潔牙縫,再搭配牙刷好好清潔口腔。然而,每次刷牙都要使用牙間刷和牙線,可能會讓人覺得很麻煩。因此,以每天使用一次牙間刷和牙線為目標也是可以的。每天一次的使用頻率是有根據的。當食物殘渣黏在牙齒表面後,會在四至八小時內變成牙菌斑。20個小時後,牙齒表面不僅形成生物膜,細菌的毒性也會變得更強。如果每天徹底清潔口腔一次,就可以在生物膜形成前清除口中的汙垢。順帶一提,我個人都是早上使用牙線和牙刷,午餐只用牙刷,晚上則用牙間刷和牙刷。不管在哪個時段使用牙間刷和牙線都可以,請試著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將牙刷與牙線、牙間刷一起結合使用。牙周病自我檢查只要符合這13項當中的任何一項,就代表可能罹患了牙周病。而且符合的項目越多,牙周病正在惡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刷牙時出血□ 刷牙時牙齦疼痛□ 牙齦腫脹□ 牙齦化膿□ 牙根處有縫隙□ 嘴巴感覺黏黏的□ 食物殘渣會卡在齒縫間□ 難以咀嚼食物□ 感覺牙齒有點浮動□ 牙齒鬆動□ 牙齒排列發生變化□ 介意口臭□ 被家人發現有口臭另外,只要符合以下條件,也更容易罹患牙周病,請務必當心。●中年世代●抽菸●罹患糖尿病●刷牙方式不正確不過,要確定是否罹患牙周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走一趟牙科診所,接受醫師的檢查。只要你的情況符合牙周病檢查表中的任何一項,都最好前往牙科診所接受治療。口臭是牙周病最明顯的症狀之一。牙周病引起的口臭非常嚴重,連一公尺外的人都能聞到。牙周病患者口腔內的氣味,通常被描述為「聞起來像爛掉的洋蔥或雞蛋」。隨著病情惡化,牙周囊袋持續發炎,口臭就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吃完東西後出現口臭,暫時的口腔異味倒是不用擔心。若你很在意口臭的問題,請到牙科診所尋求適當的治療。
-
2024-11-13 醫療.泌尿腎臟
我的腎臟健康嗎?醫師教看「雞生蛋」指數 怎麼吃怎麼喝才不傷腎
台灣腎臟病盛行率攀升,全台慢性腎臟病人口突破200萬!雖多數人處於疾病前期階段,但也因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甚至到末期腎病變,才可能出現如尿毒症等情況,因此恐高達96%腎臟病患者未察覺,因此早期預防和定期檢查十分關鍵。腎臟病如何檢查?飲食能如何預防?由洪永祥診所透析醫療服務中心院長、三軍總醫院腎臟科兼任主治醫師洪永祥告訴你。初期症狀難察覺!致病原因有哪些?台灣有「洗腎島」之稱,因腎臟病患者數量龐大,約有10萬人需要進行洗腎,超過200萬人患有慢性腎衰竭。這類疾病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在第四、五期時才出現「蛋白尿(泡泡尿)、水腫和高血壓」等問題。此時,病情已非常嚴重,可能需要進行透析治療。腎臟病的主要誘因是慢性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這些疾病會逐漸損害腎臟功能。常見的患者在生活習慣不佳下,可能長期忽視如蛋白尿等症狀,認為這是飲食或生活習慣引起的小問題。實際上,這些警訊應及時處理,否則病情惡化到後期時,治療難度將大大增加。腎臟健康如何確定?檢查記住「雞生蛋」雖然腎臟疾病的進展較慢,這也為早期發現提供了機會。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血液和尿液檢查」,對於提早發現異常十分重要。透過及早改變飲食習慣、控制血壓和血糖等措施,能有效延緩腎臟功能的惡化。在腎臟檢查中,可以找到「雞生蛋」3個檢驗項目,了解自己的腎臟功能狀況,.雞:「肌酸酐」,能反映腎臟的過濾能力。肌酸酐會因肌肉量而異,肌肉較大者可能會有較高的肌酸酐,因此運動後檢查容易出現誤差。.生:「腎絲球過濾率」,從肌酸酐數據計算而來。把肌酸酐、年齡和性別帶進公式,就可以算出腎絲球過濾率,60分以上才算及格,分數越低,代表腎功能越不好。.蛋:「蛋白尿」,可能是腎臟炎症的徵兆或腎臟病變的結果。檢測出蛋白尿後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治療保護腎功能。飲食怎麼吃?台灣腎臟疾病盛行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國人廣泛攝取高油、高鹽、高糖飲食,特別是加工食品和夜市小吃,如水餃、小籠包、炸雞等,無形中對腎臟造成負擔。為了保護腎臟健康,應選擇清蒸、水煮等低油、低鹽的烹飪方式,並多攝取蔬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加工食品如水餃和小籠包內含豐富的油脂,特別是五花肉餡的食物,不僅熱量高,還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和鈉,這些成分會讓腎臟長期處於高負荷狀態,增加慢性腎臟病的風險。許多人誤以為這類食物相對健康,事實上它們可能比油炸食品更具隱藏風險。此外,含鈉量高的食物如日式拉麵和鐵板麵也是腎臟的隱形殺手。一碗日式拉麵的鈉含量可能高達4000到6000毫克,遠遠超過每日建議的2400毫克。長期攝取過多的鈉會導致高血壓,進而損害腎臟的健康。喝水顧腎 怎麼喝才對?喝水,是保持腎臟健康的關鍵。腎臟過濾功能依賴足夠的水分,特別是腎絲球的運作。每個腎臟中有數百萬個微小的過濾單位,稱為腎絲球,這些單位需要充足的水來過濾廢物。雖然茶、咖啡、湯等飲品可以計入每日的水分攝取,但建議以「白開水」為最佳選擇。因為純水能最有效地幫助腎臟過濾體內廢物,避免不必要的糖分和添加物負擔腎臟。茶和黑咖啡中含有抗氧化成分,適量飲用對健康有益,但過量攝取咖啡因可能引發過度利尿,反而對腎臟不利,特別是在腎功能衰退時。至於飲用量,一般來說,每人每日需攝取的水量與體重相關,大約60公斤體重的人需攝取2000cc的水分。雖然液體可以來自多種飲品及食物,如水果、湯等,但建議避免過多含糖飲料如汽水或碳酸飲料,這類飲品會增加身體負擔。藥物、保健食品會傷腎嗎?慢性腎衰竭患者的飲食通常受到許多限制,例如需選擇低磷、低鉀和低蛋白的食物。但許多保健食品的設計是針對一般人群的,磷和鉀的含量未必受限。以益生菌為例,它們通常來自乳製品發酵,這些產品可能含有高磷和鉀,對腎臟健康可能造成風險。另外,在藥物方面,使用上應根據醫師的評斷來決定,適當使用才能達到療效。如最常被民眾使用的止痛藥,短期內使用止痛藥可以控制發炎(長時間的發炎可能會造成腎臟的問題),但如果長期服用,則需要謹慎。可以選擇一些短期內對腎臟影響較小的藥物,如非腎臟代謝的普拿疼,或者局部使用的貼布藥膏,來減少對腎臟的影響。也要提醒,西藥在急需時可以使用,但長期依賴藥物不是最佳方案。最重要的是要消炎,避免讓腎臟受到更多損害。如果對藥物使用感到擔心,建議多喝水,並尋求醫師的建議來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腎臟與心血管的關聯腎臟疾病與血管類疾病有密切的關聯,特別是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息息相關。腎臟病和三高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三高可導致腎臟病,而腎臟病也可能引發三高。實際上,大約80%的情況下,腎臟病患者是因為代謝症候群而間接受害,這些症狀可能逐步發展為糖尿病、高血壓,最終導致腎衰竭。避免肥胖是控制這些問題的關鍵。曾有位55歲的高血壓患者原本腎功能穩定,但因工作緣故造成飲食不當,進而導致肥胖、腎功能迅速惡化,蛋白尿也隨之出現。經由控制飲食和體重,他的狀況才有改善。因此,維持健康體重對於預防腎臟病及其相關共病非常重要。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家裡有喇牙代表什麼?喇牙有毒嗎?怎麼趕走牠?專家:千萬別用拖鞋打!用「這招」就有效
-
2024-11-12 醫療.牙科
為什麼會磨牙?4原因可能跟磨牙有關!5招有助停止磨牙
睡眠時的惱人噪音不只有來自枕邊人的打呼,就連磨牙聲響也可能令人一夜難眠,但許多人並未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直到牙醫在例行檢查時提到,或是長期忍受的床伴指出時才發現。什麼是磨牙症(Bruxism)?磨牙症是指你緊咬、磨動或咬牙切齒,這通常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無論是在清醒或是睡覺時都可能出現。許多人偶爾會磨牙,尤其是在壓力大的時候。但如果經常這樣做,會對牙齒和下巴造成額外的負擔,進而引發牙齒損傷、頭痛、下巴痛以及其他問題。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磨牙症,但最常見於兒童、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由於磨牙通常在睡眠中發生,因此很難確定究竟有多少人會磨牙。磨牙最常見的原因為何?事實上,磨牙並沒有單一明確的原因,而是可能有多種風險因素共同作用,包括:.壓力和焦慮:感到壓力山大或焦慮不安可能會導致磨牙。.生活習慣:吸菸、飲酒和攝取大量咖啡因(每天超過六杯咖啡)的人,磨牙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某些藥物:這包括一類稱為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的抗焦慮藥物。.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磨牙之間存在關聯,這意味著許多人同時患有這兩種情況。如何停止磨牙?在某些情況下,磨牙症無法完全預防,但有許多方法可以保護牙齒免受損害,並減少白天和夜間磨牙的次數。1.睡前放鬆並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任何有助於讓大腦遠離壓力的活動,皆有助減少磨牙所造成的傷害。例如睡前冥想和深呼吸,白天做瑜伽,都是有助於促進放鬆的活動。另外,維持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也能幫助特別減少夜間的磨牙情況。2.避免興奮劑從咖啡和茶到尼古丁,大多數人每天都會攝取不同類型的興奮劑。專家指出,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會讓你更容易磨牙或緊咬牙齒。與此同時,吸菸的尼古丁可能會讓你有點焦躁不安,並增加磨牙的可能性。3.訂製牙套牙醫可以製作一個訂製牙套來保護你的牙齒,這個裝置還可以將你的下巴放在更有利的位置,減少顳顎關節肌肉的壓力。當你最有可能磨牙時就可以戴上。4.留意不自覺地緊咬雖然通常是睡眠中的磨牙造成的傷害最大,但一整天無意識地緊咬牙齒也可能讓你強化這種習慣,並導致在夜間更頻繁磨牙。5.收起口香糖如果你有磨牙的習慣,最好避免嚼口香糖。專家表示,通常不建議經常咀嚼口香糖,因為它會損傷下巴關節,並且會養成這個習慣。若你是長期磨牙者,尤其需要放棄嚼口香糖,因為你的牙齒琺瑯質可能已經磨損,反覆咀嚼可能會導致更多損害。【資料來源】.How to stop grinding your teeth and what it really sounds like.Cleveland Clinics: Bruxism (Teeth Grinding)
-
2024-11-10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檢測不可少!診斷糖尿病前期3至5年內 25%恐成為糖尿病患者
三餐不正常、肥胖、情緒壓力、營養失衡、人口老化等,都使人陷入「高血糖」危機,一旦罹患糖尿病,與洗腎的距離就會快速拉近。醫界近年雖不斷推動「三多一少」的糖尿病自我檢測症狀,但通常有三多一少症狀時,血糖都已「不可逆」,而糖尿病前期大多以「無症狀」出現,醫師建議,40歲以後,每個人都應該做血糖檢測,可在糖尿病前期即開始控制,透過飲食運動控制,幫助血糖逆轉。出現「三多一少」症狀,多已是嚴重糖尿病。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2045年全球糖尿病人口將突破6億人。國衛院調查,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過去約落在10%,2019年時已破11%,且持續攀升,目前粗估糖尿病人口約有230萬人,且不包含「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林口長庚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表示,人體的血糖變化,難透過症狀即時反應,雖然醫界不斷宣導糖尿病會有「三多一少」症狀,吃多、喝多、尿多,加上體重減少,但當三多一少症狀出現時,通常都已是嚴重的糖尿病患者。臨床上見到許多高血糖患者,生活中幾乎是「無症狀患者」,也讓國人對於血糖的變化毫無病識感。高血糖對於血管的傷害極大,血液因糖分過高變得濃稠,血流不像過去可以順利運行,輸送氧氣、營養等效率變差,高血糖者容易感到疲憊、口乾舌燥,血管分布密集的器官,如腎臟、眼睛、腸道等功能皆會受到影響。而且高血糖也會讓血管壁上囤積多餘的膽固醇,增加血管硬化、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糖尿病前期的數值定義,並未因年紀而放寬。糖尿病的定義為空腹血糖超過126mg/dl、飯後血糖在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在6.5以上。此時,血管通常已出現不可逆的傷害,需要靠藥物並搭配控制飲食運動,降低高血糖導致併發症的風險。近年健康檢查盛行,不少人血糖雖高,但未達糖尿病數值的標準,此時被稱為糖尿病前期,其數值為空腹血糖在101到125mg/dl間、飯後血糖在141到199mg/dl間、糖化血色素為5.7到6.4間。林嘉鴻表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且身體已經快要控制不了血糖變化,若不控制飲食生活習慣,據統計,約有25%的機率會在3到5年內,成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罹病風險因子中,有一項是「年紀」,年紀愈大血管的彈性愈差,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林嘉鴻說,目前定義糖尿病患者或是糖尿病前期的數值定義,並沒有因年紀差異,給予年長者較寬鬆的數值,血糖愈高,對於器官的影響是絕對的,血糖能降到正常值,愈能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前期還不需用藥,首要積極做飲食控管。若透過健檢等方式,得知自己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林嘉鴻表示,第一時間還不須用藥,但要「積極」做飲食控制,少糖、少油、少澱粉,以低升糖指數(GI值)的食物為主,主食可以從白米飯改為全麥穀類,多吃纖維高且低糖的蔬果,如番茄、花椰菜等。不過,現在的食物「地雷」太多,像蔬果汁看似少糖少油,如果加到高糖分的水果,如鳳梨、芒果,一杯蔬果汁也可能成為「控糖殺手」。低GI食物多是纖維高、低加工、非精緻類型。GI值是指食物吃下肚後2小時,血糖上升快慢數值指標,以0到100作為呈現。民眾常會誤以為低GI食物就是「熱量低」,事實上不然,低GI食物是指人體吸收較慢,不易讓人體血糖快速飆升的食物,不代表熱量低,例如一小條蒸地瓜,熱量如同一碗白飯。低GI食物通常是纖維高、加工程度低、非精緻食物,烹調方式是用蒸、煮、烤,需多咀嚼的食物。林嘉鴻表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如果飲食控制三到六個月,血糖絲毫沒有下降,此時就要考慮用藥;如果用藥後血糖恢復到正常值,是有機會擺脫糖尿病,但後續的飲食控制仍需要持續,暴飲暴食、高油高糖仍會讓血糖再次飆高。他也提醒,年過40歲,應每年定期做血糖監測,特別是家族內有人有三高、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者,都屬於糖尿病高風險對象。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8 養生.健康瘦身
好懶得運動又想提高代謝能力?營養師用兩大觀念半年鏟肉36公斤
現代人工作忙碌或是懶癌發作而缺乏運動,眾所皆知運動有助提昇新陳代謝,如果不想運動又想減重和提高代謝能力該怎麼做?營養師兼健身訓練師博主「清風教瘦」分享,他鼓勵大家都要運動,但總有人一提到運動就害怕和抗拒,加上平常工作、應酬交際、帶小孩等,怎樣都抽不出額外時間做運動。如果真的不想動又想提高代謝、快速減肥,必須做到兩大項一共11個方法。清風教瘦舉自己為例,當初最胖到106公斤,膝蓋不好無法做劇烈運動,但就用這11個方法,一個月就鏟肉不少、六個半月減掉36公斤。第一步:改掉一切對代謝有害的生活習慣1.不要過度節食長期節食會導致內分泌失調,肌肉流失造成代謝下降,所以不想代謝垮掉就一定不要節食減肥。2.不要熬夜按時睡覺,每天睡夠七到八個小時,就能保證瘦素、生長激素、皮質醇等等與代謝相關的激素都處在一個良好的狀態,這樣才能提升代謝。3.遠離甜食含糖飲料和一些過度加工的食品不僅熱量高,而且含有很多不健康的反式脂肪和各種添加物,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我們要想改善慢性發炎和提高代謝,這些食物一定要遠離。4.少喝酒喝酒是造成腹部肥胖的罪魁禍首之一,而且還會放慢代謝能力,所以要想高效減肥,酒是一定要少喝。5.學會減壓過多的壓力會導致壓力激素皮質醇水平的上升,這樣也會影響代謝,所以要學會條件情緒,保證心情的愉悅,壓力越低,代謝才會越健康。第二步:多吃對改善代謝有幫助的食物對飲食的總體原則就是多吃營養密度高的食物,造成肥胖和代謝下降一方面是熱量過剩,而另一個關鍵的方面就是營養不良。所以減肥控制熱量固然重要,營養對我們改善代謝更為重要,營養吃夠了,身體運轉正常了,代謝才會變好,減肥的效率也才會高。而且這樣還能夠在減肥成功後避免反彈。具體的執行方法如下:1.多吃優質蛋白質減肥期間適當的多吃一些蛋白質食材,有利於維持寶貴的肌肉。肌肉是維持基礎代謝的大戶,能幫助提高減肥的效率,而且在減肥期間多吃點魚蝦、瘦肉、蛋、奶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也會增加飽腹感和幸福指數。這對減少身心壓力也有好處,建議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是按照你的每公斤體重吃到1.2克左右,而且每頓都要吃,每頓至少要保證一個拳頭。2.適量補充優質脂肪減肥不要不敢吃脂肪,適量的優質脂肪的補充能夠促進很多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而且也能改善代謝,補充優質釋放的食材,例如奇亞籽、核桃、巴旦木碧根果等堅果、橄欖油、亞麻籽油、深海魚、酪梨這些食材,雖然脂肪和熱量不低,平時要注意攝取量。3.多吃抗炎食物很多長期肥胖的朋友因為過去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所造成的慢性發炎,這也是造成代謝障礙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所以平時要多吃一點抗炎的食材,可以幫助改善恢復代謝能力,比如像深海魚、堅果、橄欖油、藍莓、草莓等莓類水果、花椰菜、高麗菜等十字花科類的蔬菜。粗糧中的燕麥、蕎麥、玉米等等都是很好的抗原食材。4.多吃各種綠葉蔬菜補充膳食纖維改善腸道健康,蔬菜的熱量普遍比較低,而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鉀、鎂、鈣等礦物質,屬於熱量低、營養密度高的好食材,尤其是膳食纖維,能夠幫助腸道菌群更健康。而健康的腸道是保證代謝的基礎。5.主食多選擇優質慢碳食物像糙米、燕麥、黑米、玉米、大豆等骨粗糧,它們的熱量和精緻米麵的熱量相差不多,但是由於其膳食纖維和各種營養素更加豐富,可以為身體提供更豐富的營養,熱量近似,但營養密度更高。而且這些複雜碳水升糖更慢,飽腹感更強。這血糖和胰島素不會產生過大的波動,對改善激素水平,提高脂肪代謝的效率更有利。6.增加日常活動量如果沒有時間、沒有體力運動,只要先把生活中的碎片時間利用起來,多做點日常活動,只要動起來了,你就贏了。比如平時可以少坐多站,多走走路,爬爬樓梯,騎騎單車都是非常不錯的方式,還能夠改善體質和代謝。資料來源/清風教瘦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身體比起從前開始容易累又喘? 其實是心臟無力的警訊! 不是體力變差,而是心臟幫浦使不上力。
徐子謙是一名重度使用電腦工作的45歲上班族,平常工作繁忙,完全忽略運動。租屋在舊公寓四樓的他,發現最近爬樓梯時,明顯感覺更容易氣喘吁吁,經常需要停下來休息,甚至有時候心臟會跳得很快。他最初以為這只是體力變差,並沒有太在意。之後,他在工作上的精神狀況也開始不佳,只好去醫院檢查。醫生表示,他的心臟功能提早衰退了!隨著年齡逐漸增加,心臟細胞逐漸老化甚至死亡,若不重視心臟保養,容易造成心衰竭,甚至面臨死亡風險,需要加強保養。建議服用心臟保健食品,並配合健康飲食與運動。聽從醫生的建議後,子謙開始服用富含ECNS和QH(還原型輔酵素Q10)的保健食品,並逐漸增加每天的運動量。經過幾個月的堅持,子謙發現爬樓梯時的喘息明顯減少,心跳也變得穩定許多。元氣恢復,生活品質獲得改善的子謙,也引起同事們的好奇與關注,紛紛開始認真看待心臟保健的重要性。心臟是健康的核心,如同生活中運轉的引擎,引擎天天使用,積年累月的磨損受傷卻常被忽略。你是否曾因為偶爾的喘氣、輕微的胸悶而不以為意?這些微小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心臟無力的早期警訊,若不及時重視,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心臟無力就無法打出足量血液和氧氣供給全身器官使用,所以會顯得無精打采,容易疲累。長時間下來各器官也會開始快速退化,各種疾病逐漸出現,可見一顆強而有力的心臟是何其重要!說明了為何心臟是健康的核心。早期心臟無力症狀易被忽視,小心致命隱患! 許多人以為心臟保健僅僅是降血脂、膽固醇,保護心血管,避免動脈硬化或血栓形成便已足夠。然而,心臟無力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許多心臟無力的症狀在早期可能非常隱微。根據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依心臟衰竭嚴重程度分級,第一級跟第二級心衰竭患者,通常不會感覺心臟或身體有任何異狀,仍可以正常活動,但心衰竭可能快速惡化,等到第三、四級恐有生命危險,專家呼籲,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選擇心臟保健食品,應該考慮哪些成分或功能? 隨著生活型態的變遷,許多健康問題開始影響到更年輕的族群。現在由於工作壓力和不規律的作息,心臟問題的發生年齡已經逐漸下降,許多大約四十歲左右的族群都開始出現心臟無力的跡象。營養師吳雅婷在訪問中指出:「因為人體隨著年齡增長,心臟中的輔酶Q10濃度會逐年減少,到了40歲時大約只剩下20歲的一半;再加上40歲開始體內的轉化酵素活性也隨著每況愈下,因此選擇對的輔酵素Q10型式來源,也是幫助心臟健康能量運作的重點。」營養師吳雅婷建議使用還原型輔酵素Q10(QH)增強心臟活力,因為比起補充一般氧化型Q10,QH是活性型,能夠不須經過體內轉換、直接吸收利用,另外天然植萃成分-松果菊苷(ECNS)也是近期新興有效的心臟保健成分。根據學術期刊發表顯示,ECNS不僅有助於逆轉心肌肥厚與心律不整,還可保護心臟。心臟是人體最勤奮的器官,24小時都在工作是很容易受傷的,所以保護心肌細胞是強心的關鍵因子。專利配方ECNS+QH,經實驗證實比單獨QH成分補充更有效提升2倍活力、減少65%疲勞感,並構成1+1>3的能量產出,如此傑出效果獲得美國等多國專利配方肯定。改變飲食內容型態,也有助於維護心臟的健康 對於已經出現心臟不適症狀的人,通常會建議減少鹽分攝取避免過多水分滯留於體內,進一步減輕心臟負擔。營養師吳雅婷建議可以從改善飲食內容做起,根據2022年美國心臟衰竭最新的治療指引,其中特別建議心臟無力者可選擇以大量的水果、蔬菜、堅果、種子、豆類、全穀類和植物油為主的「地中海飲食」以及增加鉀、鎂、鈣、膳食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攝取的「得舒飲食(DASH飲食)」,這些都是有助於改善心臟運作的飲食方案。不但能於減少心血管罹患疾病風險,降低飽和脂肪酸及精製糖的攝取,更能夠對心臟提供額外的保護。營養師吳雅婷:「對於吃不慣低鈉清淡口味的人,料理上可以改變調味來源,比如說運用酸味食材(如:檸檬、鳳梨等),或是運用蒜頭、薑等風味變化、或考慮運用風味強的食材(如:九層塔、青椒等)來做各種飲食搭配入菜。」改善心臟無力的關鍵生活習慣改善心臟無力的關鍵生活習慣,包括規律運動和保持健康體重,這意味著要多動少坐,平衡飲食和卡路里攝入,避免肥胖;同時,維持血壓與血糖穩定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高血壓和血糖失控會增加心臟負擔,易導致心肌肥厚,因此定期監測不可忽視。此外,戒菸也是一項重要措施,因為吸菸會增加血液黏稠度、降低血管彈性並影響血壓,對心臟健康不利。而含有抗氧化功能的「多酚類、白藜蘆醇」的紅酒,每天少量的飲用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女性建議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男性建議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吳雅婷營養師學經歷: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 碩士中山醫學大學臨床營養學系學士保健食品中級研發工程師國考營養師台灣保健營養食品工業同業公會會員代表
-
2024-11-05 醫療.泌尿腎臟
咳嗽、打噴嚏⋯不小心就漏尿?更年期必做「口訣操」有效改善尿失禁
隨著年紀越大,膀胱越不聽使喚嗎?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賀爾蒙變化,泌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加上骨盆底肌肉無力,容易造成漏尿的情況,尤其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提重物等腹部用力的時候更嚴重,甚至影響生活品質。想要避免此情況,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並練習「骨盆底肌肌肉訓練」從此向漏尿說再見!尿失禁是女性常見的泌尿道症狀,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59歲已停經女性自述,更年期因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漏尿情形的比率為8.3%;而上廁所來不及導致漏尿的情形比率為4.2%,間接影響生活品質。50%更年期婦女會漏尿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劉蕙瑄指出,更年期的婦女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可能會產生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等症狀;其中,超過50%的人會出現泌尿道問題,更有超過50%的人以尿失禁、膀胱過動症為主訴。劉蕙瑄指出,女性因先天尿道短,比男性更容易產生漏尿問題,且隨著年齡漸增,膀胱肌肉容易萎縮,進而出現頻尿、尿急、夜尿、漏尿、尿失禁等症狀,使得患者不方便外出或是不敢用力,深怕咳嗽、打噴嚏、跑步就會漏尿,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年期漏尿5招改善尿失禁不僅是一種生理狀態,同時也涉及個人衛生及社交的問題,而尿失禁隨著年紀增長幾乎是不可逆的。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幫助更年期女性擺脫漏尿問題,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有效提升生活品質:控制體重:體重過重會增加漏尿風險,因此建議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控制於18.5~24之間。肌力訓練:「骨盆底肌肌肉訓練」能夠強化骨盆底部肌肉群,預防漏尿的發生。適當飲水與排尿:建議每天喝水量達到1500~2000毫升,並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切記不要憋尿。飲食控制:平常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酒精等攝取,才能減少膀胱刺激。保持清潔:分泌物多時請以溫水清洗,盡量保持會陰部乾燥。骨盆底肌肉訓練3步驟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指出,「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是一種物理治療,藉由主動式的收縮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隨之加強尿道括約肌的力量,進而改善頻尿及尿失禁的情況,只要牢記「懂得收、收得住、動得好」的觀念,就能有效改善更年齡漏尿。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怎麼做?首先找到舒服的坐姿,讓毛巾貼合陰道口,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接著,運用枕頭或球夾在大腿中間,慢慢收縮骨盆底肌肉,感覺像把肌群向上提起。骨盆底肌的訓練頻率是每次收縮5秒鐘、放鬆5秒鐘,以10遍為1回合,每日做3回效果最好,也要記得勤勞做運動,也就是所謂「5510口訣操」:5510口訣操5:一次收縮5秒鐘5:再來放鬆5秒鐘10:以10遍當作1回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831.html】
-
2024-11-04 醫療.皮膚
頭皮屑讓人好尷尬!5招養出健康頭皮,洗頭時順便做1件事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現在人們越來越多地面臨頭皮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頭皮油脂分泌過多、頭皮屑增多、瘙癢,以及出現小紅疙瘩等。這些症狀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引發心理上的困擾。頭皮為何變得不健康了.遺傳因素:遺傳是影響頭皮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人在青春期或成年後出現頭皮油脂分泌過多的情況,這通常與家族遺傳有關,若家族中有人出現過頭皮健康問題,那麼自己也容易出現類似問題。.激素變化:激素的變化對頭皮健康有顯著影響,尤其是在青春期和月經期,會導致油脂分泌增加。這種現象在青少年和年輕女性中常見,往往還伴隨痤瘡等皮膚問題。.飲食習慣:飲食習慣在頭皮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高糖、高油脂的食物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害,還會加重頭皮的油脂分泌。研究表明,過量攝入這些食物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從而加重頭皮問題。相反,均衡飲食,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和優質蛋白質,有助於維持頭皮健康。.生活方式:睡眠不足和精神壓力大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從而加劇頭皮油脂的分泌。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鍛煉可以幫助調節內分泌,進而改善頭皮健康狀況。.環境因素: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和生活環境的改變都會影響頭皮健康。空氣中的灰塵和污染物會刺激頭皮,導致瘙癢和炎症。此外,環境過於乾燥或潮濕也會對頭皮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頭皮健康問題常見症狀.頭皮油膩:油脂分泌過多通常表現為頭皮髮油,頭髮緊貼頭皮,同時可能伴隨著頭皮屑的增加。.頭皮屑增加:正常情況下,頭皮會定期脫落一些死皮細胞,當這些細胞積聚時,就會形成可見的頭皮屑。頭皮屑增加往往是頭皮不健康的一個信號。.瘙癢:瘙癢是一種常見的頭皮不適感,可因油脂過多、乾燥或真菌感染引起。頻繁的抓撓會導致頭皮進一步受損,形成惡性循環。.紅疙瘩:紅疙瘩的出現可能是毛囊炎或其他皮膚病的表現。如果伴隨疼痛或有膿液,建議及時就醫。日常頭皮護理5招.正確洗頭:洗頭是保持頭皮清潔的基本步驟。建議使用溫水洗頭,避免水溫過熱,因為熱水會刺激頭皮,導致油脂分泌增加。每週洗頭2~3次為宜,過於頻繁可能導致頭皮油脂失衡,而洗髮太少則可能導致污垢堆積。.選擇合適的洗髮產品:不同的頭皮類型需要使用不同的洗髮產品。對於油性頭皮,可以選擇清爽型洗髮水,而幹性頭皮則需要滋潤型產品。避免使用含有硫酸鹽和酒精等刺激成分的產品,雖然這些成分可以暫時緩解瘙癢,但可能會刺激頭皮,加重局部炎症。.適當按摩:洗頭時可以適當進行頭皮按摩,促進血液迴圈,增強毛囊的營養供給。用指腹輕輕按摩頭皮還有助於緩解壓力。.注意飲食:保持均衡的飲食對頭皮健康至關重要。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類和堅果等,不僅能改善頭皮健康,還能對抗炎症。此外,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水果和蔬菜,如藍莓、菠菜等,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自由基,促進頭皮健康。.減輕壓力:精神壓力過大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從而加劇頭皮問題,可以嘗試通過瑜伽、冥想、深呼吸等來放鬆身心、減輕壓力。必要時應尋求醫生的幫助雖然大多數頭皮問題可以通過日常護理得到緩解,但在某些情況下,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是必要的。.長期瘙癢和頭皮屑過多:如果頭皮瘙癢和頭皮屑過多持續存在,採取護理措施後仍無法改善,則需要考慮是否存在脂溢性皮炎或銀屑病。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現為頭皮油脂分泌過多,伴隨紅色斑塊和油膩的鱗屑;銀屑病則表現為紅色斑塊上覆蓋乾燥的銀白色鱗屑,鱗屑易於脫落並反復生長。.明顯紅腫或有膿液:如果頭皮上出現小膿包、丘疹,或有明顯的紅腫、疼痛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這可能是毛囊炎等感染性疾病的表現,需要進行專業檢查和治療。對於長期反復發作的頭皮問題,最好到醫院皮膚科進行檢查。醫生通過皮膚鏡等檢查方法可放大觀察頭皮,明確診斷。無創皮膚影像工具為頭皮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極大助力,可以大大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頭皮養護要謹慎選擇目前,市場上有許多理髮店和頭療店可提供頭皮養護服務,包括深層清潔、按摩、護理等。需要注意的是,頻繁或不當的頭皮護理可能對頭皮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過度清潔頭皮會導致頭皮乾燥,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選擇適合自己頭皮類型的產品,始終是保持頭皮健康的關鍵。洗頭店使用的產品並不適合每個人,尤其是那些含有強刺激成分或香料的產品,可能導致頭皮問題加重。去角質產品也常被推薦用於去除多餘的油脂和鱗屑,但強力去角質產品往往含有顆粒或強效化學成分,可能會破壞頭皮的天然保護屏障。健康的頭皮表面有一層天然油脂,能防止水分流失,阻擋外界刺激,過度去角質會破壞皮脂膜的天然平衡,使頭皮變得乾燥和敏感。維護頭皮健康要從生活習慣、飲食調節到醫療干預等多方面入手。科學的護理方法和及時的醫學指導能夠幫助我們有效解決頭皮問題。保持良好的頭皮狀態不僅有助於改善個人外在形象,更關乎身心健康。
-
2024-11-04 焦點.健康知識+
貧血多吃含鐵食物能改善?「這類型」恐越補越糟!一表看貧血7類型+4類補血食物
貧血症狀包含頭暈、疲倦、手腳冰冷、臉色蒼白等等,天生或後天等眾多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貧血。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貧血主要影響幼兒及女性,包含孕婦、產婦、經期等,據估計,全球約有40%的6~59月齡兒童、37%孕婦及30%的15~49歲婦女受到貧血影響。一表看貧血原因及7類型貧血可能因缺乏營養素、飲食不均或營養吸收不足、感染、發炎、慢性疾病、遺傳性紅血球疾病等多種因素引起。依貧血原因,可將分成以下7種類型:長期貧血會導致身體細胞組織缺氧,增加心肺疾病發生率。貧血症狀表現取決於成因及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輕微貧血者可能只會感到疲倦甚至無症狀,不過,依世界衛生組織說明,貧血可能會引起以下幾種症狀:疲倦;頭暈或眩暈;手腳冰冷;頭痛;呼吸短促,尤其是疲勞時。嚴重貧血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症狀,包含:嘴唇發白;皮膚和指甲下蒼白;呼吸急促及心率變快;站立時,有頭暈感;身上容易出現瘀青。4大類補血食物適當補充鐵質,有助於改善貧血症狀,而補充維生素食物也能促進鐵質吸收。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之「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19歲~50歲之成人,每日鐵質建議攝取量為男10mg、女15mg,而懷孕第三期至分娩後兩個月之孕產婦,每日應另以鐵鹽供給30毫克之鐵質。以下整理4大類補血食物:·優質蛋白質: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有助於鐵質吸收,推薦可多吃豆、蛋、魚、肉、奶類,素食者可吃毛豆、黑豆、紅豆、黃豆等補充蛋白質。·含鐵食物:紅肉、豬血、豬肝、黑芝麻、紫菜、紅莧菜、菠菜等等含鐵量高的食物。·維生素食物:尤其是維生素B12及維生素C,平時可多吃深綠色蔬菜及水果,如番茄、橘子、番石榴等,而蛤蠣、牛肉、海帶都是補充維生素B12不錯的選擇。·葉酸食物:高麗菜、蘆筍、龍鬚菜、油菜、小白菜、奇異果、芭樂、鷹嘴豆、柳丁等。 參考資料:世界衛生組織(WHO)、社團法人台灣醫事檢驗學會、Mayo Clinic、Cleveland Clinic、台中醫院、南投醫院、高雄市醫師公會、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中華骨髓移植關懷協會、藥博士 正藥說 延伸閱讀: 去咖啡廳,你會點冷的還熱的?日本失智症名醫:5個導致「失智」的生活習慣,你也中了嗎?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11-04 焦點.元氣新聞
吃越補越好?醫揭腎臟病友「飲食誤區」!精準營養更有助維持體力
黃大哥從國中就發現有慢性腎臟病,儘管他盡力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但到了50歲時,仍免不了要開始洗腎,洗腎結束後,整個人會感覺精神不佳、沒有體力,讓黃大哥的心情盪到谷底!為了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黃大哥平時相當注重飲食管理,也會在洗腎後格外補充營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現在的黃大哥,一個禮拜中有三天必須到醫院洗腎,而其他時間,他可以開車載著太太到處遊山玩水、到山上的果園巡視,生活照樣過得多采多姿!腎友飲食限制多,牛奶、起司等都不能吃,黃大哥在朋友的建議下,多看看,多比較,最後選擇了「力增洗腎配方」,主要是因為「它的風味很好!覺得好喝,才能常常喝」,喜歡喝咖啡的黃大哥,用力增營養品代替牛奶,加入一小杯咖啡,這款自製拿鐵讓他喝了3、4年都不膩。黃大哥認為,「力增洗腎配方」可以有感補充體力,也能補充流失掉的營養,小小一罐,外出旅行時方便隨身攜帶,肚子餓就當點心喝。雞湯、牛奶、罐頭、豆類都NG?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醫師表示,腎臟病還沒洗腎之前,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限制在每公斤體重0.8克以下,假設體重是60公斤,蛋白質攝取量要在48克以下,進入洗腎後,則建議蛋白質攝取量提高到每公斤體重1~1.2公克,相當於體重60公斤的腎友,可以吃到72公克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很多腎友都以為攝取營養吃越補越好,這是相當常見的飲食誤區。」林醫師指出,大多傳統補品內含當歸、人蔘、雞湯,都屬於高磷、高鉀的食物,一般市售牛奶,無論全脂、低脂,含磷量較高,也不適合腎臟病人,還有罐頭、甜點、豆類,也都是高磷食物。有些腎友會道聽塗說,這個不敢吃、那個也不吃,導致營養攝取不足,林醫師建議腎臟病友在飲食方面,一定要維持足夠的熱量,讓自己不會因為肌肉量不足或年紀增長而逐漸沒體力,其次是要補充欠缺的營養素,幫助維持健康。如果有這方面困擾的朋友,可以選擇專為腎友打造的「力增洗腎配方」,一次補充熱量和營養。適量優蛋白+關鍵肉鹼,補充營養精準又簡單「力增洗腎配方」有18%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低糖、順口好喝,且添加BCAA支鏈胺基酸,幫助補充體力,並添加關鍵的肉鹼,有助身體的「馬達」運轉產生能量,讓生活更有動力,還有維生素B群、維生素D3等營養素,也是腎友所需的營養。林軒任醫師認為,很多腎友會遵循營養師的指導去計算各類食物要攝取「幾份」,但是在生活中難以落實並持續實踐。對腎友來說,日常飲食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搭配營養品,更能精準、方便的補充營養缺口,確保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在洗腎室第一線照顧患者的護理師表示,腎臟病患者飲食吃得好,相對體力就會好,家屬照顧起來也會更輕鬆。「力增洗腎配方」即開即飲,提升備餐的便利性,而且口味選擇多、冷熱皆宜,可以做不同的變化。有時患者到醫院洗腎,家屬無法隨侍在側,只要準備一瓶力增飲,患者餓了隨時可以打開來喝。最特別的是,「力增洗腎配方」添加肉鹼成份,有助提升活力。家屬可多鼓勵年長、營養不充足、食慾不佳、不好咀嚼的腎友多從事戶外活動,搭配「力增洗腎配方」補充營養,幫助維持生活品質,擁有「腎力人生」!
-
2024-10-29 焦點.健康知識+
每天都在做的1習慣讓身體發炎又助長癌細胞!醫師:一小時等於抽一根菸
每個人身體裡都有癌症因子,但因著不同飲食、生活、運動、壓力各方面發展,有些人會得、有些人則不會。據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生只有1成是基因,而有9成是生活飲食造成;也就是說,癌症是你養出來的!人體自帶癌細胞日前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指出,人體每天都會產生一些癌細胞,但會不會發出來,就看你保養得如何。飲食生活習慣不對、免疫力低下,身體的癌細胞就會變成腫瘤。節目中列出大眾常無形中踩雷的「十大壞習慣」,包括吃太甜太鹹、喜歡加工紅肉、睡覺不關燈、不喜歡刷牙漱口……等。其中「久坐不動」,看似沒什麼,對身體的傷害卻很大。劉博仁表示,澳洲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久坐一小時,就相當於抽一根菸!」一堆常久坐的上班族、家庭主婦根本躺著中槍。「久坐不動」罹癌機率升醫師解釋,我們坐的地方、下盤整個血液循環是變慢的,從骨盆腔、腹腔到下肢循環,靜脈會容易擴張,並堆積乳酸;而乳酸是非常酸的一個代謝物質,將刺激癌細胞生長。「久坐不動」也非常容易累積自由基,針對這些久坐族去抽血測自由基和發炎指標,數值都非常高,而「自由基高」、「發炎指數高」都與癌細胞息息相關!劉博仁提醒,所以真的建議不要坐太久,上班不時起來活動之外,下班也可以多去運動。5種防癌食物這樣吃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從飲食著手也很重要,節目中提到「5大超級防癌食物」:包括十字花科蔬菜、大蒜、菇類、魚和好油脂。1.十字花科蔬菜:白色或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大小白菜或青江菜、白蘿蔔等,內含「蘿蔔硫素」與「異硫氰酸鹽」,能有效促進肝臟的解毒效率;像是吃太多的塑化劑,它就會代謝快一點。其中番茄雖不算十字花科蔬菜,但其中茄紅素對口腔黏膜、攝護腺的癌症預防有較好的效果,建議多用油拌炒,將茄紅素溶出來,身體會比較容易吸收。2.大蒜:蒜中含有「蒜素Allicin」,是一種含硫化合物,有研究發現,愛吃蒜的人大腸息肉會比較少、降低部分大腸癌的機會,但建議食用生大蒜,經過烹飪過程蒜素會被破壞。3.菇類:各種蕈菇類中都有「多醣體」,在腸子中能調節淋巴的免疫,對抗癌有幫助。菇類還含有「D2」,也稱為麥角固醇,吃到體內會慢慢轉化為維生素D,也有抗癌成分。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常吃菇類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會下降,所以整體菇類對提升人體免疫力是有好處的。但有自體免疫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民眾注意勿食用過量。4.魚類:以中小型的深海魚類為主,魚肉中含有抗癌成分EPA、還有DHA兩種油脂,能促進人體吸收Omega 3脂肪酸,對於抗癌、腦力與眼力保護有顯著效果。其中,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有較好的的Omega 3脂肪酸;國外有研究表示,若一周吃3次魚,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心悸或心律不整等疾病的罹患率。5.好油脂:這裡指的是不飽和油脂Omega 3、6、9。Omega 3除前述的魚油有EPA、DHA,吃素的人也可攝取紫蘇油、亞麻仁籽油,都含有不錯的Omega 3脂肪酸。Omega 9則像橄欖油(70%出頭)、苦茶油(83%)、酪梨油(53%),內含的「油酸」成分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養生抗老角度來看,適合用於烹飪。但建議烹飪盡量不要大火快炒,溫度過高會破壞油脂中好的成分,可使用「油水炒」,也就是將青菜川燙過後,再放入鍋中、加入油脂中小火拌炒。看到這裡,小編要起來動一動了!記住,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吃對身體有益的食物,都能減少癌細胞的生成。尤其上班族和婆婆媽媽們,大家都要平安健康。※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這「習慣」對健康傷害極大!一小時相當於抽一根菸,並可能刺激癌細胞生長
-
2024-10-29 養生.抗老養生
人瑞媽媽「愛吃肉、油炸、重甜鹹」健康活到100歲 女兒曝長壽三不秘訣
長壽的秘訣是什麼?一名退休博主分享100歲媽媽成為人瑞的秘方,讓網友了解除了基因以外,心情和心態才是維持健康的良藥。大陸61歲博主「Cony姐姐」本月月初分享媽媽過100歲生日,她表示長壽老人確實有她的過人之處,和媽媽共同生活24年,在疫情前媽媽除了補過兩顆牙,從來不體檢、不上醫院也沒吃過藥。新冠確診後僅照了CT,當時除了肺部有輕微感染外沒別的毛病。說起飲食習慣看似也極度不健康,像是重口味、重甜重鹹、油炸、愛吃肉等。Cony姐姐稱媽媽有很多不健康的習慣,但她有很好的心態,實行「三不秘訣」:不管閒事、不操閒心、不生閒氣,她還開玩笑再加上有一個照顧無微不至的老女兒。Cony姐姐表示從媽媽身上領悟到心態的重要,自己60多歲了也要努力向老媽學習其「三不秘訣」。網友表示:「最終還是基因決定一切」、「有個好心態很重要」、「長壽和情緒有很大關係」、「從老太太身上看不出喜歡吃肉」、「面向看起來慈眉善目很樂觀,果然有好的心理素質」。長壽與否不是自己可掌握的?科學家指出,個人能長壽的關鍵因素是「基因」與「運氣」。《衛報》報導,布萊頓大學老化學教授法拉格爾表示關於百歲長者長壽目前有兩種理論:一種是這些老人單純就是幸運,跟這些人的生活習慣可能沒有太大的關係;第二種認為,這些人瑞通常有著特定的長壽基因。法拉格爾強調,科學理論告訴民眾:「千萬不要輕信人瑞對健康或生活的建議」。他指出大多數百歲長者都沒有運動習慣,飲食習慣也相當不健康,有些甚至是癮君子。法拉格爾更指出像是心情穩定可以促進身體健康,但因果關係可能倒轉過來,可能是因為民眾本身很健康,所以情緒也較為穩定。資料來源/Cony姐姐小紅書
-
2024-10-26 癌症.肝癌
無家族史和遺傳病…25歲運動型男罹肝癌晚期!他揭血淚教訓:千萬別輕忽
湖南一名男子「小朱」兩年前才25歲就確診肝癌晚期,小朱外表看起來陽光健康,怎樣都沒想到年紀輕輕就罹癌。他回想過去一些身體徵兆和不良生活習慣,在網路上分享自身血淚經驗警惕大眾要注意健康。小朱表示2022年10月大學畢業三個月確診肝癌晚期,當時在學就出現過很多症狀,例如腹脹、腹痛、肝區疼痛,但他原以為只是普通胃病,仗著自己年輕能忍痛的心態忽視掉了。直到出現肝癌典型症狀,腹部長出巨大腫塊才就醫。小朱坦承大學期間最愛吃的食物就是燒烤和油炸食品,學校門口有一家賣油炸黃魚的店他超愛吃,幾乎每天都去光顧一次。大四時有一次打球扭到腳,室友怕他外出覓食不方便,就買了一堆零食讓他在宿舍吃,腳痊癒後就和同學大吃燒烤喝酒慶祝。期末考壓力大則靠吃甜食抒壓,他總覺得每個人都這樣也不以為意。大學畢業後所有室友都胖了一圈,唯有小朱吃很多卻愈來愈瘦,當時只覺得自己新陳代謝好、愛運動的關係,沒想到都是被癌細胞吸走了營養。他表示自己沒有家族病史和遺傳疾病,推測應是不規律的作息和飲食導致罹癌,加上不注重自己的身體,即使有不舒服的情況就隨便吃點胃藥應付,直到拖到很嚴重才去看醫生,但腫瘤已長大到快10公分也已經轉移。如今27歲的小朱兩年來努力抗癌,堅持運動和密集複診,增胖了15公斤,一年前也和女友結婚,他沒有放棄希望,並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網友,盼望大家都能更注重自己的健康。資料來源/闲云(抗癌中)小紅書
-
2024-10-2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飲食策略 提升神經生長因子的關鍵方法
神經滋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包括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經滋養素3(Neurotrophin3)、神經滋養素4/5(Neurotrophin4/5),以及刺激TrK型蛋白催化酶受體蛋白等。1991年,Crutcher及Weingartner等人發現神經生長因子蛋白(NGF protein)及神經生長因子信使核糖核酸(mRNA)在年老的老鼠腦內減少。1991年Fisher等人使用神經生長因子餵食年老的動物,刺激其海馬迴中隔路徑的膽鹼激素遺傳表現型(cholinergic phenotype)改善執行功能。1994年Hefti認為使用神經滋養因子治療是對神經的一種保護,並進行臨床實驗來治療周邊感覺神經病變、側索硬化性肌萎縮症、阿茲海默症。前瞻性的研究神經滋養因子將反轉神經細胞體合成機轉的萎縮,以及神經突觸節狀物的萎縮,重新建立失去的神經突觸的互相接觸。神經生長因子藉著各種身心活動的刺激,從神經樹狀突纖維往神經細胞體傳送化學訊號給基因組,再刺激神經軸突的增長及變大,來代償凋零而不能再生的其他神經細胞功能,並且活化海馬迴神經幹細胞,恢復海馬迴調節壓力、學習及儲存記憶力的功能,進而降低認知功能的頹退。《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13章12節中寫到:「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就是「用進廢退」的道理。頭腦越用越靈光,神經突觸變大,不用則越來越萎縮。趁早養成生活好習慣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而罹患失智症後才改善生活習慣,有如逆水行舟,雖然辛苦些,但延緩失智症惡化的復健措施,永遠不嫌太遲。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良好習慣1.提升內因性神經生長因子:例如學習訓練、頭腦體操、身體運動、充足睡眠、心理治療(包括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舞蹈治療、園藝治療、娛樂治療、懷舊治療、人際互動、教會的團契活動等)。2.提升外因性神經生長因子:例如環境的刺激、陽光、精油按摩、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薑黃素、戒菸、戒安眠藥等。3.抗氧化食物:包括綠色蔬菜、地中海飲食、植物油、深海魚油Omega3、DHA及EPA、兒茶素、紅酒、咖啡、維他命E、維他命C等,降低b類澱粉蛋白的凝聚,減少神經類澱粉斑塊的數量,延緩阿茲海默症的嚴重程度。抗氧化食物
-
2024-10-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有害或有益?教授揭這樣吃就不用擔心
我在2022-8-9發表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罹癌風險嗎,讀者Chris Shen在2024-10-13留言:林教授您好,我是一名年輕的乳癌患者(43歲),我平常生活習慣健康、規律運動,卻得到乳癌,對我的打擊很大。我拜讀了您大部分的關於癌症的文章,但是對於「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到底有害或是有益」仍然一直很困惑。我知道您在文章中強調過,複雜的碳水化合物是好的,應該佔每日攝取的40~50%,但似乎又有很多研究表示低碳水飲食可以幫助抑制腫瘤生長。以下BC Cancer Foundation in Canada的文章亦是一例。但是像他建議的每日只攝取100克的碳水化合物,真的好餓!(我50公斤,身高169cm, 週間每天慢跑7-8公里)我很怕癌症復發,但也不確定這樣折磨自己、天天覺得吃不飽是否真的是有幫助減低復發率呢?所以想請教您的意見。謝謝教授!我在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罹癌風險嗎裡引用兩篇論文:2019:Carbohydrate Nutrition and the Risk of Cancer(碳水化合物營養與癌症風險)。它的總結是:大量研究表明,複合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多種癌症類型的風險呈負相關。2022: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膳食碳水化合物攝入與降低乳腺癌風險相關: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它摘要裡的最後一句是:「這項對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乳癌發病率、死亡率和復發的風險降低有關。」我也引用世界級的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MD安德森癌症中心)在2016年發表的Carbs 101(碳水化合物入門)。它開門見山就說:「碳水化合物的名聲不好。 但它們實際上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降低患癌症的風險。」(註:這篇文章的插圖是一盤炒飯)讀者留言裡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8-6-22發表在BC Cancer Foundation的文章 (註:BC是British Columbia的縮寫,是加拿大西岸的一個省),標題是Could Following this Diet Prevent up to 90% of Cancers?(遵循這種飲食可以預防高達 90% 的癌症嗎?)。這篇文章的作者是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病理學和實驗醫學教授Gerry Krystal。他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實驗室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不同飲食對癌症發生率和成長率的影響。我們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加上 omega 3 補充劑和運動可以顯著降低癌症的風險。這篇文章有一個小標題是Cancer cells feed off carbs(癌細胞以碳水化合物為食),而它的最後一段是:由於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吸收並需要更多的葡萄糖,我們最初詢問是否可以僅透過飲食改變來充分降低血糖水平,以減緩腫瘤的生長。結果非常了不起·。可是,這位教授卻在2022年發表Editorial: The Effect of Carbohydrate Restriction on Cancer and Metabolic Syndrome(編輯評論:碳水化合物限制對癌症和代謝症候群的影響)。他說:目前,支持低碳水化合物能預防/治療癌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數據僅限於臨床前動物研究和一些病例報告。…這些飲食可能會影響癌症治療期間的健康,…可能會導致維他命/礦物質缺乏和不必要的體重減輕,這可能對癌症患者有害。由於目前缺乏證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作為癌症患者輔助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證據,醫療/保健工作者可以提供的建議與癌症患者所需的專業建議之間存在差距。所以,這位教授在網路文章裡明顯暗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以預防高達 90% 的癌症」,還說「結果非常了不起」,但在正規的論文裡卻說「目前缺乏證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作為癌症患者輔助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證據」。請注意,這位教授的網路文章是發表於2018年,而我的文章是發表於2022年,裡面所引用的論文則是發表於2019 和2022。那,這就讓我感到很困惑,為什麼讀者寧願相信老的網路文章,而不相信新的研究論文呢?不管如何,有一個·叫做Food for Breast Cancer的網站,顧名思義是專門在提供飲食建議給乳癌患者。它在2024-10-9發表(或更新)Brown rice is recommended for breast cancer(糙米推薦給乳癌)。它說:糙米已被證明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發炎、抗突變和保護心臟的特性,可以抑制小鼠乳腺腫瘤的生長和增生。植酸(存在於米糠中)已被證明可以顯著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而不會傷害正常細胞。所以,只要您願意採納糙米或其他全穀類作為主食,適量攝取,您就不需要擔心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癌症復發的風險,也不用折磨自己、天天覺得吃不飽。原文: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有害或有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1 醫療.中醫
中醫養肝有妙招 把握肝臟排毒2黃金時間!
肝臟的健康與生活習慣、經絡循環密不可分。在中醫理論中,肝臟負責排毒與自我修復,與經絡循環息息相關,尤其晚上11點到凌晨3點的子時與丑時最為活躍,是肝臟進行解毒和修復的關鍵時刻。建議睡前可熱敷肝臟區域,幫助排毒。根據中醫養生理論,子時與丑時是肝臟解毒排毒的黃金時間,因此保持規律作息、充足睡眠尤為重要,更可透過睡前熱敷與中藥調理,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肝膽功能,幫助身體恢復平衡,達到長期健康的效果。一名壯碩男子因煩躁易怒、口乾口苦、便祕及兩側肋骨疼痛,且肝功能指數異常,長期失眠,經診斷後建議患者每晚睡前熱敷肝區,並搭配龍膽瀉肝湯來清肝瀉火,桂枝湯調和氣血,加上桃仁、大黃等中藥促進排便、疏通膽汁。經過一段時間調理,患者的肝火消退,肝功能明顯改善,睡眠品質大幅提升。熱敷右上腹促代謝肝臟位於右上腹部,在睡前熱敷肝臟區域,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肝臟壓力,幫助肝臟順利進行代謝排毒。建議使用40-50℃熱水袋進行肝臟熱敷,從腹部中央沿著肋骨往右上腹移動,讓熱量均勻傳遞至肝臟區域,每次熱敷不宜超過5分鐘,以免過度刺激,導致氣血凝滯或燙傷。肝臟排毒黃金時間●子時(23:00-1:00):是肝經最活躍時段,此時肝臟吸收氣血,進行排毒和修復。如果此時進入深度睡眠,肝臟的解毒功能會得到最好的發揮。但如果常熬夜或情緒不穩,容易導致肝氣鬱結,讓肝臟無法順利排毒。●丑時(1:00-3:00):是膽經最活躍時段,肝膽互為表裡,膽經此時負責儲存和排泄膽汁,幫助消化體內的脂肪,肝臟排出的廢物能夠順利排出體外,因此,這段時間的良好睡眠,對促進肝膽功能至關重要。
-
2024-10-19 醫療.心臟血管
無肥胖、三高、糖尿病為何還得冠狀動脈疾病?心臟外科醫曝被忽略的預防關鍵
日本國寶級影帝西田敏行日前被助理發現在家中床上變冷,救護人員抵達現場判斷他明顯身亡,享年76歲。經紀公司透過其官網公布死因,為「缺血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西田敏行21年前因心肌梗塞住院,康復後重返工作崗位還宣布戒煙,近年他身體狀況不好,曾摔倒導致頸椎脫臼、罹患膽囊炎,靠輪椅代步,演出時多是坐姿。不過他仍相當敬業,本月8日還出席「派遣女醫X」劇場版活動以輪椅代步。冠心病有多致命?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臟病。當脂肪、膽固醇堆積而使動脈血管變窄或阻塞,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如果只有慢性阻塞,通過的血流量減少導致缺氧但無心肌壞死,即為「狹心症」;如有急性阻塞,心肌突然得不到氧氣供應造成組織壞死,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可致休克、死亡。哪些人是冠心病高危險群?冠心病過去是以中老年人為主的疾病,但近年患者年紀下降,據研究與人們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改變有關。包括冠心病在內的心血管疾病,長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另外還有以下幾種族群容易罹患冠心病:‧45歲以上、女55歲以上。男女發病比例約2:1,女性如無糖尿病等其它重大危險因子則停經前少發生。‧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過於肥胖、運動量過少者。‧長期吸煙者、大量酗酒者。‧常吃高熱量、高動物脂肪、高膽固醇、高糖飲食者。‧過度操勞、缺乏休息睡眠者。‧壓力大、精神容易過度緊張者。如何不要成為冠心病的候選人?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張玉蓮在該院官網分享,一直以來醫生都認為高血壓、肥胖、抽煙、男性、年紀大血管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似乎所有條件都和生活習慣不良有關;可是臨床上總有人並無上述情況仍罹患心臟病,像是有男性病例不胖、沒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還經常慢跑運動,不懂為何還會患病,甚至到了要裝心導管的程度。張玉蓮表示撇除生理因素,平靜平衡的人生也是保持心臟,甚至可說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無論中西醫學,都忽略掉情緒對生理機能的影響。像有位年紀60歲初的患者,在公司是中級主管,雖然胖但血脂肪正常、無糖尿病,性子很急。他在看診過程中再三強調要和先前醫院拿一模一樣的藥、拒絕許多可早點回診日期的建議、沒聽完醫囑就急迫打斷,讓醫生懷疑這位患者求好心切、一絲不茍的個性,才是導致他高血壓、心臟病的主因。她建議生活裡要有適當的工作與休閒,兼顧家庭和工作雖然很難,仍要適時告訴自己放輕鬆,給自己多點睡眠,身體需要時間修復,就像電腦須需要關機重整。人生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一時半刻是解決不了的,但是生活求個平衡就好。
-
2024-10-19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成全球第2大流行病 專家:骨折死亡率遠高於癌症
根據國發會最新人口推估,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在2070年達到46.5%。人口老化讓骨質疏鬆成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台灣髖部骨折率更高居亞洲首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說,每3名台灣女性中就有1位在其一生會遭遇一次脊椎、髖部、肩關節或腕部骨折,男性則約每5人中有1位面臨骨折風險。陳崇桓表示,骨質量大約25歲達到高峰,40歲後逐年流失,尤其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情況更為嚴重,建議民眾將「骨本」視為銀行存款,年輕時累積骨本,年老時逐漸消耗,鼓勵65歲以上停經女性、70歲以上男性、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以及50歲以上曾有骨折史,或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的民眾,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統計,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至24%,遠高於許多癌症,且近80%患者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陳垣崇表示,長者更是骨折高危險群,骨質疏鬆性骨折長者,近半數在1年內會再度骨折,且2次骨折後死亡風險大幅提升,建議患者藉由藥物治療,改善骨質密度,並遵從醫囑,勿自行停藥,才能確保療效,並降低骨折風險。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沉默的疾病,許多患者直到骨折才察覺病情。陳垣崇表示,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風險增加,造成患者長期臥床,連帶導致褥瘡、肺炎、尿道炎、靜脈炎等感染風險,並造成營養不良、情緒低落等情況,影響生活品質。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陳垣崇提醒民眾,可藉由改善居家環境,保持燈光明亮、地面乾燥,並穿著防滑鞋以降低跌倒風險,平日也須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才能對抗骨質疏鬆。
-
2024-10-18 焦點.健康知識+
八個生活習慣讓人多活23年!哈佛研究:60歲開始養成都不嫌晚
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延緩衰老,哈佛大學近期在《NUTRITION》期刊發表研究,根據一項關於美國老兵的調查,發現有八種能讓人延長壽命20年的逆齡抗衰老行為。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與退伍軍人事務部研究人員分析了719,147名40歲至99歲美國老兵的數據(研究期間有3337人離世),結果發現在中年養成8個生活方式,就能幫助延長壽命21~24歲。研究報告通訊作者、健康專家Xuan-Mai Nguyen表示,研究顯示在40歲時開始遵循這八種習慣的人群,與不遵循以上任何一種習慣的人群相比,男性平均壽命長24年,女性平均壽命長21年。即使是60歲才開始養成八種健康習慣,仍能多活將近18歲。八個生活方式讓你年輕23歲1.運動這項研究指出,與不運動的人相比,運動可使全因死亡的風險降低46%。Nguyen表示,發現壽命較長的人每周都會進行7.5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s)的運動。代謝當量是一個衡量運動強度的單位,可以粗略理解為每小時運動所消耗的大卡數。每周運動7.5代謝當量是什麽概念?相當於跑步47分鐘、騎自行車48分鐘、游泳55分鐘、打籃球1小時、划船1.5小時的運動量。2.不濫用止痛片避免止痛片成癮是延長壽命的第二大關鍵因素,可將早逝風險降低38%。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已將止痛片成癮列為全國性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雖能緩解疼痛,但止痛片服用過量可導致木僵、昏迷和抑制呼吸。3.不吸煙這項研究指出,從不吸煙可將早逝風險降低29%,並且「什麽時候戒煙都不晚」。目前世衛組織已將「煙草依賴」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任何年齡段開始戒煙都有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炎、呼吸道感染、中風等心血管疾患風險的好處,還能提升免疫系統功能。4.緩解壓力隨著社會競爭愈加激烈,承受壓力也逐漸增大,有效控制壓力可將早逝風險減少22%。緩解壓力對於心理健康、提升夫妻生活精力、增強抵抗力、減少心血管負擔、緩解肌肉緊張與疼痛都有益。如果只靠自己無法有效解壓,也可以向家人和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人士支持等。5.植物性飲食植物性飲食可使長壽概率提高21%,而且我們只要遵循健康的植物性飲食計劃就可以,不必成為嚴格的純素食主義者。在所有植物性飲食中,Nguyen本人最為認可的是富含全穀物和綠葉蔬菜的地中海飲食。6.避免酗酒每天喝四杯以上酒或含酒精飲料就可稱為酗酒,避免酗酒可以將早逝風險降低19%。7.睡眠充足睡個好覺(每晚7至9小時且不失眠)可將全因過早死亡減少18%。數十項研究已證實,睡眠不佳是各種健康問題(包括早逝)原發和惡化的關鍵推手。8.良好社會關係這項研究發現,被積極的社交關係包圍可以延壽5%。與擁有融洽社會關係的人相比,曾被社會孤立過的人全因死亡率要高出32%,感到孤獨的人比沒有感到孤獨的參與者早亡的可能性高出14%。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最愛問【糖尿病】媽媽長期服用控制糖尿病的藥,近期突然有皮膚癢的狀況,可以先去找固定看診的家醫科嗎,或是直接去看皮膚科?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同心海華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林義傑建議長期服用控制糖尿病藥物的病人,若出現皮膚癢的症狀時,可先去找固定就診的家醫科醫師諮詢,因為醫師對其整體健康狀況和用藥歷史最為熟悉。皮膚癢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像是糖尿病相關併發症造成的乾癢或細/黴菌感染、藥物副作用、糖尿病腎病變、帶狀皰疹等,這些都與病人長期使用的藥物、家族病史,或是生活習慣有關,家醫科醫師可以先進行全面的評估,判斷皮膚癢的原因,並根據需要,調整治療計劃或用藥。如果有必要,再轉介病人去看皮膚科即可。透過這樣的方式,皮膚科醫師在接觸病人的第一時間就已經有完整的資訊可供參考,可以讓診斷和治療更快速精準,也避免可能的重複檢查和用藥衝突.對病友來說,先請家醫科醫師看診評估,會是最能節省看診時間,減少就診次數,也品質更好的就醫方式。【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7 焦點.健康知識+
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醫師曝頻繁感冒5原因!感冒可以不要看醫生嗎?
每逢秋冬感冒流行季,總有一堆人感染流感。不過也有一些人,不只是在流感旺季生病,而是平常就很常感冒,這些人真的是比較虛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根據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家庭醫師、醫學博士Neha Vyas分析,以下5個原因,可能是造成你比別人容易感冒的凶手,而其中一些原因是可以預防的。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1.壓力研究指出,慢性或長期的壓力,是人們比平常更容易生病的第一大原因。慢性壓力會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長期而言,也會增加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包括動脈粥狀硬化或堆積導致心臟病、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濕疹、胃潰瘍等現有疾病顯著惡化。2.年紀大了年紀大會比較容易生病。Vyas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免疫系統不再像年輕時運作良好。人無法控制自己變老,但還是可以透過適當的運動及營養補給來彌補缺失。3. 常接觸細菌日常有3種情況較可能經常接觸到細菌:.經常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常搭飛機的人,因為擁擠的飛機、公車或地鐵很容易傳播細菌。.如果你的娛樂或社交活動較多,特別是需要經常跟人握手,你就更有可能生病。.如果家裡有小孩,大人也會比較頻繁的感冒,多半是被抵抗力較弱的小孩生病所傳染。4. 口腔不健康口腔中存在許多細菌,不健康的口腔會影響整體健康,因此,要盡可能照顧好你的牙齒和牙齦,以預防口腔感染,及創造更健康的口腔微生物,口腔中如有大量的有益細菌,將可以幫助你更輕鬆地抵抗病毒和有害細菌。5.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如果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則可能導致你較頻繁生病。這通常是治療的結果導致,不是疾病本身。類固醇是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藥物,但它會使免疫系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因此讓你較容易生病。6個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了解了上述幾項造成生病的常見原因,想要減少感冒,當然就從導致的病因改善,才能增強免疫系統,而這得從日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如果不幸還是生病了,則要盡可能待在家裡,別再到處趴趴走散播病毒。1.減少壓力2.健康的飲食3.適度的活動4.充足的睡眠5.定期看牙醫,照顧口腔健康。6.經常洗手,避免觸摸臉部,以免將細菌和病毒傳播到眼睛、鼻子和嘴巴。感冒需不需要看醫生?何時需看醫生?感冒到底需不需要看醫生?這是網路上經常有人在討論的議題。衛福部「台灣e院」上面也有相當多相關詢問的問題。有人主張感冒根本不需要看醫生,甚至也不需要吃藥,就讓它自己好;但也有人說不看醫生經常只會拖到病程變嚴重,不然就是一直傳染給別人。根據「台灣e院」醫師線上回覆指出,確實一般輕微的感冒,大部分3~5天就會自然痊癒,許多人不必吃藥也會好。但如果有自體免疫不足、免疫力較弱、過度疲勞、具有慢性疾病等這些因素,就可能演變成嚴重的併發症,例肺炎。所以感冒要不要去看醫生,真的得視自身的情況考量,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此外,如是感染流感病毒,因其症狀較複雜及嚴重,傳染力也較高,建議還是要去看醫生。一般是建議,輕微的感冒是可以靠自身抵抗力逐漸痊癒,但若因自體免疫不足,病毒感染到其他器官引起喉嚨發炎、鼻竇發炎、嚴重可能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藥師沈采穎也曾受訪指出,發燒、打噴嚏、咳嗽、喉嚨痛等輕微的感冒症狀,主要是靠免疫力殺死病毒,並無特效藥,因此最好多喝水多休息,等待免疫力恢復;若超過3天症狀沒有緩解,再就醫。而如果有去看醫生,診所開藥或藥局的指示用藥主要作用是緩解不適症狀,若是症狀緩解,就可停藥。但如是流感、新冠吃抗病毒藥,就一定要吃完療程。【參考資料】.《Cleveland Clinic》Why Do I Keep Getting Sick? .衛福部「台灣e院」.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16 醫療.心臟血管
高密度膽固醇HDL數值「過高」是好還壞?教授揭好膽固醇最該留意的重點
我在2024-10-3發表冠狀動脈斑塊有可能消退嗎?,兩天後讀者monica 留言:林教授您好,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有好處,但高密度膽固醇高是好還是壞呢? 以我本人為例是低密度膽固醇111 高密度115 總膽固醇243 (健檢紅字)。教授能解惑嗎。謝謝林教授。其實,有關「高密度膽固醇高是好還是壞呢」這個問題,我在2016和2017已經發表文章討論過。請看2016-12-14發表的壞的 好膽固醇。已經有大量的研究顯示,心臟病風險的高低,是取決於HDL的質,而非量。2017-2-15發表的「好膽固醇」的質與量。總而言之,HDL的質和量,都很重要,但都不是絕對。雖然這兩篇文章都有表示好膽固醇是有可能「過高」,但是當時的醫學文獻並沒有定義什麼叫做「過高」。美國的AARP網站在2023-12-12發表Can Too Much ‘Good Cholesterol’ Be a Bad Thing?(過多的「好膽固醇」會是壞事嗎?):男性和女性的 HDL 水準都應達到或高於 60 mg/dL,但應該注意的是,HDL 水平超過80 mg/dL 就被認為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克里夫蘭診所也表示80 mg/dL是正常HDL範圍的上限,而基因突變是導致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的原因之一。例如,CETP 基因突變可能導致您的 HDL 高於 150 mg/dL。(註:有關基因突變,請再次參考我2016和2017發表的那兩篇文章)下面這4篇論文都顯示HDL 水平超過80 mg/dL是不好的:2022-3-15:Very High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非常高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與心血管死亡率)。HDL-C >80 mg/dL與全因死亡風險增加和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相關。2022-5-18:Association Between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and Adverse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High-risk Populations(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與高風險族群不良心血管結局之間的關聯)。這項隊列研究的結果表明,非常高的 HDL-C 水平(>80 mg/dL)與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較高的死亡風險之間存在令人困惑的關係。2022-8-15:High HD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creases Cardiovascular Risk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高 H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增加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風險】。低(80 mg/dL)HDL-C 的男性高血壓患者有較高的心血管事件風險。2024-2-1:Association of plasma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 with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a cohort study of healthy older adults(血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與失智症風險的關聯:健康老年人的隊列研究)。高 HDL-C (>80 mg/dL) 的參與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 27%。但是,最新的一篇論文並不同意高水平的好膽固醇會增加死亡風險。2024-9-26:Association of HDL cholesterol with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primary hypercholesterolemia(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的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的關係)。最近的報告表明,令人困惑地,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水平較高的受試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風險反而增加。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討高密度脂蛋白濃度與高膽固醇受試者死亡率的關係。我們分析了2992 名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受試者的總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非心血管死亡率,這些受試者追蹤了10.2 年(範圍1-25 年),總共追蹤了30,602 受試者年。結論:單變量分析顯示,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和高 HDLc 受試者的所有類型死亡率均較低。根據主要心血管危險因子進行調整後,HDLc 升高與總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非心血管死亡率無關。總之,「好膽固醇過高」這個論調目前是具有爭議性,而主要的心臟協會,例如美國和歐洲,也都對這個說法保持沉默。這就表示,您目前還不需要因為HDL-C >80 mg/dL而擔憂。最重要是,不管是否「過高」,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總是不會錯的。原文:好膽固醇會「過高」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6 癌症.乳癌
31歲罹三陰性乳癌 為續命扛百萬藥費
31歲乳癌病友柔柔,2年前洗澡後保養身體時,摸到左側乳房硬塊,超音波檢查初判為良性腫瘤,就醫接受穿刺檢查,確診為三陰性乳癌。她感嘆,健檢數字一直正常,在竹科工作壓力雖大,但她一向樂天,也有許多紓壓方式,飲食生活習慣良好,不喝手搖飲、不太吃炸物,從未想過會得乳癌。術前接受免疫及化療8次,柔柔的腫瘤由2.8公分縮小至0.5公分,淋巴結擴散也被控制,手術切除腫瘤後,再接受9次免疫治療,前後17次治療,花費400餘萬元,所幸有投保商業險,加上工作積蓄,勉強完成治療。三陰性乳癌是乳癌中的「大魔王」,柔柔說,醫師希望她不要恐懼,保持正向心情,「一關一關打怪」。但生病後曾思考「明明有燒香、也會捐錢,個性樂天,為何會罹癌?」思考過程中不斷內耗,加上奔波往返新竹、台北的治療過程,需要極大意志力,靠著個管師一席話:「只要是人就會生病,要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打倒病魔。」才堅持至今。過去三陰性乳癌患者每3人即有1人會復發,被視為最凶險的乳癌型別。高醫大附醫副院長陳芳銘表示,以免疫治療搭配化療治療,5年內復發風險降低4成,亞洲族群3年內轉移復發風險降低6成;8成病友適合接受免疫治療,但健保尚未給付,成為一大缺口,只有大約一成病友用得起藥。陳芳銘說,據統計,早期三陰性乳癌支出,每位病友平均要支出60萬至300萬台幣,不僅對病友是極大負擔,亦會造成國家生產力下降;三陰性乳癌確診年齡多在44至54歲,為社會中堅份子,在家庭也身負育兒扶老的重責大任,罹癌易對經濟與心理造成重大衝擊。曾經確診乳癌,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乳癌病友逐漸年輕化,有些病人剛結婚或未婚,就必須面對疾病風險,不少人背負房貸、車貸,還要承擔疾病治療的經濟負擔,希望合適的藥物盡快納入健保,降低乳癌死亡率,幫助病友回歸社會。
-
2024-10-16 醫療.心臟血管
「3飲食習慣」恐害血管彈性變差! 營養師忠告:別以為看起來瘦瘦的就安全
隨著年齡増加,血管彈性變差,若不注重飲食及生活作息,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但要如何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呢?或許全球最長壽的國家------日本,能有我們取經的生活經驗,觀察日本人的生活習慣,營養師黃智筠提出在生活飲食方面建議依循原則。 1、粗食、高膳食纖維食材的選擇 多吃高纖維的蔬菜食物、多選擇全榖類食物,日本人喜歡米飯,台灣近年也推行糙米飯或是五穀米飯都很好,未加工的豆類,如葉菜類、竹筍、蒟蒻、糙米、燕麥、全麥麵包、黃豆、紅豆、綠豆等,不僅可以預防便祕、降低血壓,還可減少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發生。 2、清淡、少油炸的食物料理 食物的選擇上,肥肉、培根等動物皮要少吃,這些都含有高量脂肪,除此之外堅果類也要注意,適量攝取有益健康,因為瓜子、花生、腰果等含油量多,一不小心就過量下肚。另外,對於食物的烹調方式,也應該以清蒸、水煮、涼拌等代替油炸的料理方式。 3、注意降低膽固醇 有些隱形的胖子,就是看起來明明瘦瘦的,但膽固醇檢查數值卻高得嚇人,觀察他們的飲食習慣,很多都喜歡吃動物內臟或海鮮,這類食物膽固醇含量都很,為保護心血管攝取量,必須嚴格限制。 延伸閱讀: ·防引爆心血管疾病!中醫師圖解教按「4穴位」降血壓 經常喝2飲料也有幫助 ·每天吃家裡煮的!他體重過輕卻膽固醇超標 竟是「1烹調方式」闖禍:不少人這樣吃
-
2024-10-16 焦點.健康知識+
不光是飲食!晚上睡覺一習慣也會讓糖尿病風險上升 好多人都犯了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和飲食息息相關,但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增加其風險。很多人睡覺不喜歡全黑,總要留盞小夜燈,或是喜歡在被窩裡滑手機。有研究指出,睡覺時如果暴露在人造光下,包括房間電燈、小夜燈或手機螢幕,都會增加導致糖尿病發病率激增。《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利用1300萬小時光傳感器數據,研究個體光照暴露與二型糖尿病發病率的潛在關聯,一共納入8萬多名參與者,透過每天光照分布時間,並對這群人是否存在糖尿病進行調查,平均追蹤時間長達8年。透過該研究發現,深夜12點半到清晨6點這段時間的光照愈亮,得到二型糖尿病的機率就愈大,與夜間光照暴露較低的人對比,糖尿病罹患風險最高可提升67%。所以夜生活頻繁者、喜歡熬夜、上夜班的族群,得到糖尿病的風險相對較高,撇除飲食和遺傳基因等影響,光照也是一個發病的重要因素。醫生提醒,良好的生活規律和健康的睡眠環境也是防範糖尿病的重要環節。睡覺開燈還會增加肥胖風險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研究指出,開燈或電視睡覺,體重增加的風險可能會升高。專家指出燈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進而打亂生理時鐘及飲食習慣。光線還會成為「慢性壓力源」,會擾亂在調節食物攝取發揮作用的醣皮質素等壓力荷爾蒙分泌,或者可能直接影響新陳代謝的機制。
-
2024-10-15 醫療.心臟血管
別以為2者之間沒關係 最新研究稱3種心臟病可能影響大腦健康
雖然心臟和大腦是身體中兩個獨立的器官,但兩者在健康方面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心臟向大腦供應攜帶氧氣和營養的血液,而大腦有助調節心率、呼吸和血壓等。近期發表在《中風》(Stroke)期刊的新研究更表明,某些心臟病和大腦健康存在聯繫機制。哪些心臟病會影響大腦健康?在回顧最新大型、長期研究並進行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三種心臟疾病可能會影響大腦健康,像是認知障礙或神經心理功能障礙,這三種心臟病分別是心房顫動、心臟衰竭和冠狀動脈心臟病。 該研究作者之一的Fernando D. Testai博士在一份新聞稿指出,從小開始管理心臟健康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和心臟事件、保護大腦健康和降低晚年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非常重要。由於失智症通常被視為一種無法治癒、無法預防的頑疾。然而,有證據表明,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並及早識別和治療心血管危險因素,可能有助於保持正常的大腦功能,並減輕阿茲海默症和其他相關失智症的風險。以下為研究人員對3種心臟病的發現:心房震顫心房顫動是一種始於心房的不規則心律,症狀包括疲勞、心悸、呼吸困難和頭暈。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和肥胖。未經治療的心房顫動可導致中風。研究人員在文獻回顧中發現,心房顫動會使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39%。心房顫動和失智症都有共同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2型糖尿病、心臟衰竭、吸菸、心血管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和高齡。隨著時間的推移,心房顫動會削弱心臟的功能,這意味著心臟無法泵出盡可能多的血液,包括輸送到負責認知功能的大腦區域。血液減少意味著氧氣和營養物質減少,這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另外,發炎也是心房顫動與阿茲海默症共同點,較高程度的發炎也與血栓和腦損傷風險增加有關。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心臟無法正常跳動時發生的一種病症。當心肌變得虛弱或僵硬時,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導致它無法向身體的其他部位輸送足夠的血液。當身體沒有獲得足夠的血液時,就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和營養。研究人員發現,近50%的心臟衰竭患者會出現某種認知障礙,可能會影響語言、記憶和/或執行功能。心臟衰竭較嚴重的人,出現認知問題的機率往往較高。與心房顫動一樣,心衰竭通過血流量減少影響大腦健康,並且伴隨著慢性發炎。心臟衰竭還也會影響某些影響大腦健康的荷爾蒙。心臟衰竭患者所見的大腦變化包括由於灰質減少而導致的大腦縮小,以及對大腦白質的損害。冠心病冠心病通常會導致將血液輸送到心臟的冠狀動脈增厚,影響氧氣和營養物質流向心臟。沒有足夠的血液,冠狀動脈疾病會導致心絞痛。隨著時間的推移,心臟必須更加努力地磊血,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受損的動脈可能會完全阻塞,或容易形成血栓,導致心臟病發作。研究人員發現,與先前沒有患冠心病的人相比,患有冠心病的人發展失智症的風險高出27%。而在心臟病發作後,多達50%的人會經歷某種程度的腦功能喪失。與前面提到的其他心臟病狀況類似,冠心病通過減少血流和慢性發炎與大腦損傷相關聯。與任何健康狀況一樣,早期發現是一件好事。儘管有一些證據表明失智症的病程可能會減緩,但目前尚無已知的治療方法。Testai表示,儘管正在開發具有治療阿茲海默症潛力的新藥物,但醫學界清楚地意識到預防勝於治療。他鼓勵遵從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的「8項生命要素」(Life's Essential 8)開始,其中包括影響心臟(最終影響大腦)健康的健康行為和健康因素。這包括採取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更活躍、戒菸和尼古丁產品、獲得充足的優質睡眠以及控制體重、血壓、血糖和膽固醇。 【延伸閱讀:8種生活習慣有助延緩衰老 專家教你如何分段實踐健康長壽目標】【資料來源】.Heart failure, atrial fibrillation & coronary heart disease linked to cognitive impairment.These 3 Heart Conditions May Impact Brain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leveland Clinic: Afib.Johns Hopkins Medicine: Heart Failure.Johns Hopkins Medicin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2024-10-14 焦點.健康知識+
媽媽愛吃菜不愛吃肉、10點睡不熬夜還是得高血脂?日常一地雷食物惹禍
很多人誤解肉類是造成高血脂的元凶,殊不知是其他習慣造成的。一名網友在網路發文詢問求解為何媽媽會得高血脂,他簡述媽媽的生活和飲食,看似大多是健康的習慣:‧不愛吃肉、愛吃蔬菜‧饅頭吃一個拳頭大小‧每天晚上10點睡覺,從不熬夜‧早餐喝豆漿、吃一顆雞蛋‧愛吃主食,愛吃粗糧玉米粉製作的大餅他表示媽媽有高血壓,體型偏胖,一直都無法順利減肥,不知道看似健康的生活習慣,是哪裡出了問題。很多網友點出「挑食」才是問題癥結,原PO媽媽不吃肉導致正常油脂攝取太少,身體會自己製造油脂,所以吃素的人反而容易高血脂。肥胖主因是主食(碳水)攝取過多,各種餅類製作過程用到很多油,會導致吃進過量脂肪,建議主食、肉和蔬菜的比例應為1:1:2,什麼是高血脂?根據三軍總醫院官網介紹,血脂(血液中的脂肪)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高血脂可以分為「高膽固醇血症」和「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當血液中流通之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之濃度高於正常值時,稱為高血脂症。高血脂成因和相關病症總熱量攝取過多、總脂肪攝取過多、缺乏運動、先天性缺陷症、酒精攝取過量、其他疾病引起之併發症。高血脂症除會導致心臟疾病之外,也與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輕微者偶爾胸悶不適、嚴重者會缺氧、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如何預防高血脂?1.維持理想體重,若肥胖又有高脂血症,則極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2.控制脂肪攝取量,少吃油炸、油煎食物。3.膽固醇過高者,避免食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如:豬油、牛油、肥肉、奶油、椰子油、棕櫚油等。4.炒菜宜選用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如:橄欖油 、花生油、菜籽油、葵花油等。5.烹調宜多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燒、燉、滷等方式。 6.多攝取多醣類食物,如五穀根莖類,少吃富含精製糖類的農物,如:糖果、煉乳、蜂蜜、各式含糖飲料、加糖食品等。7.多選用富含纖維質之食物,如未加工之豆類、蔬菜、水果及全穀類。避免飲酒。飲酒過量易使三酸甘油脂上升。8.適當調整生活型態,例如戒菸、運動以及壓力調適。原PO總結媽媽的問題在於太少攝取如雞胸肉、魚肉之類的優質蛋白、缺乏運動,而且家裡用油也有問題,打算換成橄欖油。其中最重要問題在於主食吃太多,碳水成分太高,他之後會盯著媽媽調整飲食,測試一段時間後再去醫院測量血糖。
-
2024-10-14 焦點.元氣新聞
帶狀疱疹大補帖 六個關鍵知識你了解了嗎?
近期越來越多民眾了解到「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施打疫苗,預防帶狀疱疹的重要性」,然而,仍有許多人對於帶狀疱疹的資訊懵懵懂懂,為此,義大醫院預防醫學科洪暐傑主任、大心診所何宇苓院長聯袂統整,民眾常見的六大問題,幫助大家快速擊退帶狀疱疹的威脅! 問題1:帶狀疱疹會傳染嗎?「帶狀疱疹是不會傳染的!」洪暐傑說明:「不過引起帶狀疱疹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是會透過空氣傳播的飛沫、皮膚上的疹子傳染!當我們首次感染這個病毒時會發生水痘;病毒再次活化時就會發生帶狀疱疹。此外,根據美國研究,約有99.5%的年長者體內有此病毒。」問題2:哪些人的風險比較高?「在台灣人的一生當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具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洪暐傑主任指出:「特別是當我們因為年齡增加或是生病,導致免疫力下降後,潛藏在我們身體內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伺機而起。因此,五大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1)年長者、(2)免疫不全者、(3)曾感染過帶狀疱疹、(4)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5)慢性疾病,格外需要注意與預防帶狀疱疹的發生。問題3:已經得過帶狀疱疹了還有預防的需要嗎?洪暐傑主任提醒,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可能一輩子都潛伏在神經節中,因此得過帶狀疱疹不代表會終生免疫!除此之外,甚至有研究顯示,復發的風險會比第一次發作的機率還要更高,所以曾經發生過帶狀疱疹的人,也應積極進行預防,減少復發風險!問題4:發作後,趕快再去治療不行嗎?何宇苓院長表示,面對帶狀疱疹,預防仍舊勝過於治療,特別是帶狀疱疹的黃金治療時間僅有短短72小時,患者大多無法及時就醫、服用抗病毒藥物,且治療難以有效預防併發症!針對無法及時治療的患者,雖然有口服藥物、止痛藥、藥膏可以減輕疼痛感,但整體而言成效仍有待加強。問題5:儘管很痛,但痛完就沒事了?「帶狀疱疹不只是急性期期間會劇痛纏身,急性期過後仍可能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或是其他健康衝擊!」何宇苓院長強調:「約有10至13%以上的患者神經痛超過90天,此外,每十位患者就有一位的帶狀疱疹發生在眼部,可能對視力健康帶來衝擊3;除此之外,一年內發生腦中風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4倍以上,因此千萬不要再將帶狀疱疹輕視為『只會帶來疼痛的疾病』。」問題6:想要擺脫帶狀疱疹陰霾,我該怎麼做?何宇苓院長說,想要預防帶狀疱疹可以從兩個層面下手,第一個是生活、第二個是借助醫療資源。首先,我們可以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並盡可能的減少生活壓力與煩惱。第二點,就是到家裡附近的診所或醫院,主動諮詢醫師自己是否有施打帶狀疱疹疫苗的需求。做到這兩點,就有機會大幅降低帶狀疱疹的罹病風險! NP-TW-HZU-PRSR-240023| Date of preparation: Sep 2024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 residents only.|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