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7 焦點.用藥停看聽
搜尋
熱量攝取
共找到
335
筆 文章
-
-
2022-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防疫該如何自「煮」健康管理?營養師教你3招挑選食物,控血糖助減重食材大公開
晚餐時間到,大家是否也已經開始習慣打開手機點外送了呢?疫情之下習慣變化,缺乏運動和常叫外送,讓慢性病的風險伺機而動,鄭惠娟營養師提醒每週可以抽空一兩天動手做,常保自「煮」健康。食材怎麼挑‧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三餐中的主食澱粉、水果都盡量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有助於穩定血糖,鄭惠娟營養師分享,大部分只要看得出食物原型者,大多都是低GI食物,例如玉米、糙米等。‧挑選富含鉻和鎂的食材現代人普遍熱量攝取過多,微量營養攝取不足,尤其是餐餐外食缺乏蔬果的上班族,可以多挑選富含鉻和鎂的食材,為自己自煮健康!‧控制醣類攝取想要趁這段時間,減重穩血糖,就要控制醣類的攝取,降低飯、麵精緻澱粉的比例,運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豆腐、花椰菜米等,取代碳水化合物,吃得健康才能瘦得健康~營養師都這樣煮‧少用飽和油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會使膽固醇飆高,增加心血管疾病找上身的機會,因此挑選油脂時,建議可以選擇以「植物油脂」為主,並且避免「油炸」類的料理。‧糖鹽適量加盡量不要攝取精製糖,也避免過度調味,多搭配「原型食物」,或使用天然的辛香料,如辣椒、胡椒粉、蔥薑蒜等,增加風味層次。‧蔬菜高比例因為蔬菜既低熱量,又能夠帶來高飽足感,不管是叫外送還是自煮,多吃點蔬菜絕對有利無弊!除了掌握以上重點,為自己煮一頓健康料理之外,也可以透過逆糖減脂的方式,藉由專業共照團隊的輔助,積極了解身體需要的營養,從根源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
-
2022-06-15 養生.健康瘦身
一個月可減2至3公斤 營養師教如何執行1410飲食法
● 一個月平均可甩掉2-3公斤肥肉● 增加蛋白質比率、減少脂肪攝取● 疫中變胖、消夜族、上班族適用夏天到,又是減肥旺季,在新冠疫情肆虐下,許多人宅在家而變胖,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推薦大家,現在開始執行今年流行的「1410飲食減重法」,就可以輕鬆健康減重,一個月平均「甩掉」身上肥肉2至3公斤。「1410飲食減重法」是「168飲食減重法」的簡單版,劉怡里表示,168飲食減肥(空腹16小時、8小時內飲食)太痛苦了,執行上要很有毅力,適合夜班的人。1410飲食減肥(空腹14小時、10小時內飲食)比較人性化,執行時間點符合一般上班族的常規,也較適合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尤其在疫情下變胖的人,可以採用1410飲食減重法。減重食譜 一日1597大卡劉怡里並為讀者設計一份「1410飲食減重一日食譜」,抓準早上九點到晚上七點共10小時內進食,可吃三餐及早午點心,一天飲食總熱量控制在1597大卡,主要是增加蛋白質攝取達22.8%(一般人蛋白質攝取12-15%),但一定要減少脂肪攝取在30%以下,碳水化合物(澱粉類)攝取則控制在55%以下。在空腹過程裡會減少水分、燃燒脂肪,因此產生酮體而抑制食欲,就比較不餓。劉怡里強調,執行1410飲食減肥法的關鍵重點,「在正確的時間點、吃對正確的食物」,很適合一般上班族、習慣吃消夜的人、大吃大喝的人等三族群運用。藉此可以導正國人回歸正常的健康飲食,革除吃消夜的壞習慣,如此不僅能夠輕鬆瘦,並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挑對食物 多吃維生素B「1410減重效果因人而異,一個月平均可減2至3公斤。」劉怡里指出,執行1410飲食減重過程中,應挑對正確食物、導正食物種類選擇,首要降低脂肪攝取,多吃低脂的魚肉、海鮮等白肉,少吃紅肉,以吃瘦肉為主;其次,一天至少吃三份蔬菜,最好有一盤綠色蔬菜,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群,符合地中海飲食概念;水分、牛奶更要補足,減肥易鈣質流失可喝牛奶補鈣,並培養喝水習慣。劉怡里提醒,減肥飲食必須控油,盡量不要挑「包起來」的食物吃,例如包餡的麵包、包子、餃子、餛飩等,要少吃雞翅、雞爪及內臟等食物,更不建議吃乾麵,可吃陽春湯麵就不喝湯,多吃雞胸肉、魚肉等白肉,吃紅肉則吃低脂肪的豬里肌、牛腱等瘦肉。1410飲食減重怎麼做?五大重點:1.早睡勿超過晚上12點睡覺,沒睡的話萬惡消夜就會找上門,真的餓的話,可以喝水、花草茶等無糖飲料。2.水分要足夠攝水量是體重「每公斤x35㏄」,包括無熱量的茶、咖啡、湯、氣泡水等。3.熱量要下降飲食的蛋白質熱量攝取拉高,油脂熱量控制在30%以下,選吃低脂肉。4.吃原形食物及低溫烹調吃新鮮原形食物,採蒸、燉、煮等低溫烹調方式,不吃加工食品、油炸、高油食物,例如炒飯、炒麵、包子、饅頭等。5.多運動每周運動5次,每次運動30分鐘,做有氧運動和肌耐力運動。
-
2022-05-31 新聞.元氣新聞
健康食品標示修法 食藥署:配方原則少油、少鹽、少糖
食藥署今日預告修正「健康食品應加標示事項」草案,要求健康食品類食品的標示規範,只要成分以外添加了17公克以上的精緻糖就要明文標示。更針對健康食品配方設計提出要求,必須符合「少油、少鹽、少糖」的原則。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陳瑜絢表示,此次預告修正的「健康食品應加標示事項」草案,主要是把過去散布在各處的公告規範,做統整性的整合。像是健康食品之配方設計,必須符合「少油、少鹽、少糖」原則,先前就已經在《健康食品查驗登記審查原則》中有過規範了。陳瑜絢也說,像是「健康食品應加標示事項」草案中規定,只要健康食品成分以外,有添加精緻糖17公克以上,就應標示「本品依每日建議攝取量○○公克/毫升,所含外加精緻糖量達○○公克,請注意熱量攝取。」或等同字義之文字。雖然這些規範都已經分別在其他地方有過規範,但這次的修法預告還是會蒐集相關意見,主要也是希望讓健康業者更明確了解現行的標示規範,草案有望在8、9月上路。本次修正草案內容主要新增重點如下:一、整併健康食品應標示保健功效或品管指標之成分及其含量。二、明定產品符合健康食品管理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者,應揭露其保健功效係由學理得知,非由實驗確認之意旨。三、明定健康食品以動物實驗進行保健功效評估者,應載明「經動物實驗結果,有助於該特定保健功效敘述」或等同字義之文字;另,健康食品保健功效評估試驗以人體進行者,本得載明「經人體食用研究結果:有助於該特定保健功效敘述」或等同字義之文字。四、配合國人營養政策,健康食品之配方設計,必須符合「少油、少鹽、少糖」原則,以兼顧產品整體營養價值,並考量攝取過多精緻糖,易造成肥胖且引發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明定健康食品之每日建議攝取量,其所含外加精緻糖十七公克以上者,應標示「本品依每日建議攝取量○○公克/毫升,所含外加精緻糖量達○○公克,請注意熱量攝取。」或等同字義之文字。五、考量含魚油原料之食品對特定對象及服用特定藥物之特定病患產生交互作用之風險,明定健康食品含魚油原料者,其警語標示之內容,應至少包括「嬰幼兒、孕婦、糖尿病患者或正在服用抗凝血劑之凝血功能不全者,食用前請先徵詢醫師意見。」或等同字義之文字。六、考量含紅麴原料之食品對特定藥物或其他特定食品產生交互作用之風險,健康食品含紅麴原料者,其警語標示之內容,應至少包括「本品與降血脂藥(statin及fibrate類藥物)、葡萄柚合併使用,恐會造成肝、腎損傷、橫紋肌溶解症。」或等同字義之文字。食藥署表示,若違反上述標示規定,將依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第23條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於一年內再次違反者,處新臺幣9萬元以上90萬元以下之罰鍰,並得廢止其營業或工廠登記證照。
-
2022-05-30 養生.聰明飲食
不加咖啡的「綠拿鐵」竟是減肥聖品,還可防慢性病!營養師5步驟教你喝對
只要走到街上,每走幾步路就會看到手搖飲料店或便利商店,要買到含糖飲料可說是是隨手可得,台灣國民飲料「珍珠奶茶」若以一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計算,其含糖量約62公克(約12顆方糖,熱量約240大卡),國健署建議依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為限(即200大卡),只要一杯珍珠奶茶喝下肚就已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依據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7~65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1次以上含糖飲料的比例相當高(7~12歲、13~15歲、16~18歲、19~64歲及65歲以上分別為91.7%、94.8%、90.9%、74.7%及40.5%),且其中4成民眾每週至少喝7次以上,並指出長期攝取含糖飲料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痛風等疾病有正相關性。這些精緻糖容易在體內合成體脂肪,使體內游離脂肪酸增加,長久下來容易發生胰島素阻抗,進而導致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代謝症候群隨之而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與慢性腎衰竭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養成天天五蔬果「3蔬2果」的健康飲食型態(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2份水果),並有研究發現攝取足夠蔬果內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腸道益菌生長、降低血膽固醇;蔬果中的植化素還具有抗癌效果及預防慢性病發生。但現代人工作生活忙碌,又較長時間在外飲食,較難以達成天天五蔬果。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教你用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用豐富的蔬果一起打成果汁,不僅可以代替你手上那杯「含糖」飲料,食材上用彩色蔬果具有豐富的花青素、多酚類等植化素,有抗氧化的效果。此外,蔬果富含膳食纖維,能夠幫助腸胃蠕動。風靡全球綠拿鐵作法及飲用建議:1.以「蔬菜2:水果1」比例作食材調配,打成540c.c,可分為2杯飲用。2.準備食材:羽衣甘藍菜、小松菜或菠菜100g(需事先熱水汆燙約15秒)、大黃瓜100g、蘋果40g、鳳梨40g、小根香蕉1/3根、堅果一匙、無糖優酪乳(或無糖豆漿)220c.c.、少許水。3.飲用方式建議不要當水喝,一天最多1~2杯,當作補充膳食纖維。4.除喝綠拿鐵外,每天要喝足2000c.c.的水,吃進去的蔬果有大量纖維,需要水來幫助腸胃蠕動。5. 建議不要以綠拿鐵當作全日三餐飲食。雖攝取熱量低可減輕體重,也容易讓基礎代謝率下滑,體脂率反升,建議可以每日點心以1~2杯綠拿鐵取代即可。營養不良、血壓過低、血糖問題、痛風患者、孕婦、易結石民眾、哺乳期婦女若想嘗試以喝綠拿鐵做為減肥方法,請事先與營養師諮詢後再施行。作者簡介_潘富子 營養師專長:預防醫學保健、健康講座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營養師學歷:輔仁大學 營養科學系碩士經歷:聯夏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營養師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 一進餐廳就給小孩蠟筆和圖紙?一趟美國行,讓丁寧看見美國人如何「理解小孩」
-
2022-05-29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吃粽少負擔 營養師建議把握這些撇步
端午節將至,應景粽子常讓人大啖美味之餘熱量飆升而忽略健康,對有慢性疾病及三高患者更是一大負擔,營養師認為,最重要概念就是均衡飲食,一天最多一粒為宜,以五榖粽為佳。台南柳營奇美醫院營養科營養師莫謹蓮表示,市售粽子從選米、內餡,到炒料用油,為讓香氣足夠,大多使用豬油來爆香,而豬油在脂肪分類是屬於飽和脂肪酸油脂高,其他如五花肉、或油花較豐富梅花肉等,也都是飽和脂肪,食用過多,易增加血中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長期這些游離脂肪酸會破壞血管壁形成斑塊,導致血管壁變狹窄,血液不易通過血管,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另外粽子使用糯米,屬支鏈澱粉,不易消化,腸胃道較敏感者勿過量食用,而支鏈澱粉升醣指數較直鏈澱粉高,易造成體內血糖快速上升,糖尿病患者不宜過量食用。粽子配料如乾蝦米、乾魷魚,延長保存期限,常會用鹽水煮過後再乾燥,鈉含量較高。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為2400mg(約6克鹽),1公克乾蝦米含31mg的鈉,若再增加醬油及醬油膏等,鈉攝取會過多,醬料類還是盡量避免使用,尤其三高病人更要注意。因應端午節許多人吃粽子不可免,莫謹蓮說,挑選還是以五榖粽為佳,傳統的南部粽或北部粽,熱量也相對較低。此外,可餐前搭配青菜,因蔬菜中膳食纖維可延緩血糖上升速度,也可增加飽足感及促進腸道蠕動,同時餐後水果不可少,外食族群可選擇燙青菜,並跟店家說不要淋肉燥醬降少熱量攝取。至於份量,莫謹蓮說,建議一天一粒即可,而肉粽內餡肥肉可挑掉,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取,也應檢少沾醬,降低鈉含量攝取,降低腎臟負擔。
-
2022-05-25 該看哪科.兒科
小小孩口臭+發燒+食不下嚥 恐是疱疹性齦口炎釀禍
家中若有小小孩,高燒到39度,食不下嚥,別先以為是「新冠確診案例」,可能是「疱疹性齦口炎」。2歲大的小薇3天前發高燒到39度,口腔破皮,初期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隔天燒退後,下巴周圍出現疹子,牙齦紅腫伴隨有局部出血及口腔異味,不願進食。再次就醫發現,牙齦、口腔黏膜、舌頭和嘴唇有出現潰瘍,嘴巴周圍的皮膚也有水泡,應為疱疹性齦口炎惹禍。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疱疹性齦口炎主要是由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好發於6個月大到5歲的孩童之間,其他年齡層也可能感染,疱疹性齦口炎主要是經由接觸到含有病毒的體液傳染。蘇軏表示,患者會有發高燒、口腔潰瘍、口臭等症狀,並因口腔疼痛而造成厭食,此外,這個疾病的特色是牙齦會出現紅腫和潰瘍,稍微碰觸便會流血。由於患者的唾液具有傳染力,接觸到破損的皮膚可能會出現水泡,喜歡吸手指的嬰幼兒,便有產生「疱疹性指頭炎」的機會。蘇軏指出,腸病毒感染的「疱疹性咽峽炎」和單純疱疹病毒感染的「疱疹性齦口炎」由於都會在口腔出現潰瘍,在疾病初期不好區分。大體而言,腸病毒感染的潰瘍主要出現在口腔後半部,而單純疱疹病毒感染的潰瘍則在口腔前半部。此外,腸病毒感染者牙齦大多是正常的,牙齦的紅腫和出血是單純疱疹病毒感染的特色。蘇軏表示,健康的兒童只要使用退燒止痛藥,加上注意水分和電解質補充,柔軟、清涼的食物會較好入口,避免因疼痛不敢飲食而造成脫水或熱量攝取不足。少部分症狀特別嚴重或本身有免疫不全的患者,可以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以縮短病程。倘在治療過程中持續高燒不退、出現嗜睡、活動力明顯降低或是脫水跡象時,應儘快就醫。蘇軏提醒,家長在接觸患者的分泌物後要注意手部清潔,降低傳染疱疹病毒給其他孩童的機會。平時正常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以增強自身免疫力也是預防的方式之一。
-
2022-05-20 養生.聰明飲食
北部粽、南部粽、雜糧粽…醫教心血管患者健康吃粽子
端午節將至,每到端午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礙於節日氣氛,多會忍不住多吃兩口粽子,導致血壓、血脂飆高,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建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於端午節時,可優先選雜糧粽,次要選擇南部粽,最後才是北部粽,而吃北部粽時最好把肥肉、蛋黃挑掉,降低疾病發生機率。郭志東表示,傳統粽子大部分都是由糯米烹煮而成的,而且大部分都有肥肉、蛋黃等脂肪含量較高的食材。一般鹹粽,對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來說,吃多會讓血液黏稠度上升,連帶讓血壓飆升、加重心臟負擔,也會增加心肌機率,誘發心絞痛、腦中風。偏甜口味的粽子的內餡都以豆沙或棗泥為主,熱量也不低,而且甜餡當中糖、油脂比例偏高,不僅讓糖尿病病人的血糖不穩定,高血糖本身就是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心血管疾病患者自行包粽,建議加入「得舒飲食」的概念,其原則包含,低鈉、高鉀、高鎂、高鈣、高纖維以及減少油脂、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的攝取和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攝取。糯米可以改為五穀雜糧類,油脂較多的肥豬肉、鹹蛋黃則以瘦肉、雞里肌或雞胸肉、黃豆等豆製品代替,可以減少油脂及熱量攝取。若沒有包粽子的習慣,在外採購粽子時,可先挑選雜糧粽,其次是南部粽,因為北部粽通常都先把糯米煮成油飯包入粽葉中蒸煮,吃北部粽時油脂的攝取量會較高。而雜糧粽則可以增加鉀、鎂離子及纖維的攝取量。其次就是吃粽子時盡量避免吃到太多可見的肥肉、鹹蛋黃,讓鹽分、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攝取降低。外購的粽子其實大多味道足夠,不需沾醬就可以品嘗到粽葉清香和米飯的軟糯原味,最重要的是可減少鹽分攝取。
-
2022-05-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不喝酒就沒有脂肪肝?小心落入飲食陷阱!聰明吃、規律動,醫教4大預防秘訣
40歲的汪先生平時擔任警衛工作,因缺乏運動,近年來身形逐漸肥胖。在一次公司健康檢查的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熱愛精緻美食、又愛喝手搖含糖飲料,所以除了體重過重之外,脂肪肝的形成與攝取過多熱量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研究指出,BMI數值越高,罹患脂肪肝機率也越高,而台灣有3∼4成人口有脂肪肝,無論男女、胖瘦、常不常喝酒,都有可能是潛在的脂肪肝患者。所以民眾應該從源頭做起,透過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做好體重控制減少肥胖,以降低脂肪肝的發生。 拒含糖高脂、多運動,改善脂肪肝 長庚醫院主治醫師盧勝男指出,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等,而上述因素可歸納為生活型態與慢性病控制。 尤其近年來國人生活型態改變,例如喜好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以及久坐缺乏運動等,往往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產生脂肪肝等健康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常認為喝酒才易產生脂肪肝,其實精緻澱粉、甜點、含糖飲料等高糖飲食,也會增加脂肪肝風險。選擇食物時,最好多留意食品成分,叫外送服務,在點餐時也要注意份量,避免吃得過多。 目前脂肪肝雖無有效的治療藥物,但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減輕脂肪肝。 四招遠離脂肪肝 一、認識自己的BMI BMI值計算公式:BMI=體重(公斤) /身高²(公尺²)。體重正常範圍為BMI=18.5~24 例如體重52公斤、身高155公分,其BMI為:52(公斤)/1.55² (公尺²)= 21.6,屬於正常範圍。個人可依BMI來計算每日熱量攝取量。 二、聰明吃 多吃蔬菜、全穀雜糧、多喝白開水,減少含糖飲料,或透過「我的餐盤」養成均衡飲食習慣。 1.每天早晚一杯奶2.每餐水果拳頭大3.菜比水果多一點4.飯跟蔬菜一樣多5.豆魚蛋肉一掌心6.堅果種子一茶匙 三、規律動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體重只要減輕5~10%就能改善脂肪肝程度,並減輕肝臟纖維化問題。建議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度強度規律運動,不但能減重,更能預防復胖。 四、天天量體重 隨時監控自己的體重變化。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夫逝三年想再婚,子女怕分不到財產堅決反對!媽媽怒撕贈與契約:我會把錢花光,房子誰也不給.繳完房貸終於喘口氣,卻發現退休金一毛都沒存!粉圓妹:擁有「現金流」比房子重要
-
2022-05-07 養生.聰明飲食
生酮飲食體重掉很快,但非人人都適合 專家曝4大危害要注意!
從減重的角度來看,酮體的生理效應包括:抑制大腦的食慾中樞、降低饑餓感,因此,會減少總熱量攝取。台灣肥胖醫學會監事、高雄榮總家庭醫學部社區醫學科主任潘湘如說明,認為,生酮飲食的確能在短期內,達到降低血糖、減重、減脂的效果,其中,體重迅速減輕的原因,是由於肌肉蛋白質分解、脫水。然而,肌肉不足將會導致基礎代謝下降,對減重是不利的;如果不搭配運動,甚至體重會反彈增加,而且生酮飲食也會增加許多健康風險。危害1:動脈硬化有些研究認為,生酮飲食可以降低體脂肪、增加好的膽固醇,也就是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但有些研究則持相反意見。潘湘如說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75%是從肝臟製造,25%來自於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為了維持自然恆定機制,食物中多吃了脂肪,肝臟就減少製造;不過,研究發現,人類的第19對染色體上,帶有Apo E4脂蛋白基因的人,排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會大幅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是將膽固醇運送至動脈,過量的低密度脂蛋白會堆積在動脈血管內,就會造成動脈硬化,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的發生,也因此,低密度脂蛋白會被稱為「壞膽固醇」。生酮飲食為了產生酮體,必須攝取大量脂肪,但是,並非所有的脂肪分解,都能產生足量的酮體,產生酮體的最佳來源是中鏈脂肪酸,大部分來自屬於飽和脂肪酸的椰子油,所謂的「防彈咖啡」,就是黑咖啡加奶油及椰子油。 危害2:胰島素不足生酮飲食模擬人體處於飢餓狀態下,所產生的生理變化,包括血糖及胰島素都會下降,而胰島素能增加肌肉組織蛋白質的合成、促進身體對血糖的利用。簡而言之,能將甲狀腺、性荷爾蒙等轉換成身體可利用的形式,因此,血液中胰島素不足,就會發生異常的生理變化。包括甲狀腺低下症狀,會出現疲倦、掉髮、肝功能異常;蛋白質分解,造成肌肉抽筋無力、情緒障礙;骨質代謝異常,會造成兒童成長發育遲緩、骨質疏鬆、骨折風險增加;女性則因體重下降及荷爾蒙不足,出現月經不規則,整體因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此外,在脂肪分解的過程中,可能造成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的增加,進而引發急性胰臟炎、心肌炎、心肌梗塞,電解質異常的話,則可能造成心律不整的情況發生。 危害3:酮酸中毒酮體有利尿、脫水的作用,代謝過程必須經由腎臟排出,在進行生酮飲食時,如果出現口渴、多尿,又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將造成增加腎臟負擔、腎結石的風險上升,血液酸性增加、電解質不平衡,就有可能造成酮酸中毒。酮體在血液酸性的狀態下,反而會傷害腦細胞,因此,酮酸中毒的跡象,包括噁心、嘔吐,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腹痛、頻尿、極度口渴等症狀,嚴重的話,恐會發生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嗜睡、昏睡,甚至是昏迷。 危害4:膳食纖維不足在生酮飲食中,包括飯麵、五穀根莖類、水果等低碳水化合物,都要嚴格限制分量,身體長期缺乏水果及全穀類,將會造成礦物質、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群攝取不足,因此,容易導致疲倦、皮膚粗糙。膳食纖維不足,則容易造成便秘、腹脹、消化不良等腸胃症狀。此外,生酮飲食多攝取紅肉,也會增加大腸癌、乳癌的風險。延伸閱讀: 。168斷食、生酮減肥瘦很快? 醫示警「快速減重潛在危險」:嘴冒水果味完蛋了 。少吃多動沒瘦反變胖? 專家曝「關鍵原因」:運動只影響10%
-
2022-04-15 養生.聰明飲食
好想吃鹹酥雞怎麼辦?鹹酥雞熱量表全圖解,5技巧聰明吃減負擔
鹹酥雞是許多人宵夜、點心的美食清單之一,但林雨薇營養師提醒,油炸過後的鹹酥雞,是「吸滿油」的食材且熱量爆高,吃太多不只很快就會發胖,還會增加脂肪在肝臟囤積的機會,延伸後續可能的急慢性疾病發生,甚至提高罹癌風險。衛福部國建署發布,「國人膳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男性每日熱量建議2400大卡,成年女性每日熱量建議1900大卡,而這些熱量通常是平均分配在我們的早午晚三餐及點心中,能幫助我們維持日常身體活動,生理代謝所需體力。鹹酥雞熱量表全圖解!營養師教你這樣挑減負擔提醒愛吃鹹酥雞的朋友們,鹹酥雞的高油、高鈉又高熱量,若經常食用不僅過多的熱量很可能會轉變成脂肪,囤積在手臂、腰圍、腹部、臀部。另外,還會增加肝臟脂肪囤積,也可能延伸後續急慢性疾病,甚至提高罹癌風險。這次營養師整理列出鹹酥雞攤常見選項清單,並將所有品項依照熱量分成三類,供各位參考,查查看你究竟把多少熱量吃下肚?是不是光吃鹹酥雞,熱量就逼近我們一日所需的熱量了呢?第1類 》300kcal以上(建議選1種,不宜過多)雞排-622kcal三角骨-587kcal 鹹酥雞-312kcal 雞米花-351kcal 百頁豆腐-497kcal雞蛋豆腐-321kcal 豆干*3-342kcal 炸豆包-316kcal 銀絲卷-352kcal 第2類 》300-160kcal(建議適量選1-2種,加工食品不宜多)小熱狗*3-298kcal 雞肉香腸*3-297kcal 小肉豆-219kcal 地瓜條-295kcal 薯條-248kcal 魷魚-270kcal 雞皮-268kcal 七里香-249kcal 貢丸*3-236kcal 花枝丸*3-215kcal 湯圓-247kcal 甜不辣*2-248kcal 米血-290kcal 糯米腸-218kcal 芋頭簽-198kcal 魚板*1-186kcal 雞心-163kcal 柳葉魚*3-255kcal 第3類 》160大卡以下(熱量最低組,但蔬菜吸油力強,吃多更危害腸道及心血管健康)雞胗-108kcal 雞脖子*2-130kcal 四季豆-131kcal 玉米筍-136kcal 杏鮑菇-145kcal 青花菜-150kcal 青椒-140kcal 別小看鹹酥雞熱量!每週只吃一次連續一個月就胖1公斤稍微看一下,如果你點了1片雞排(622kcal)+1份百頁豆腐(497kcal)+1份炸銀絲卷(352kcal)+1份地瓜條(295kcal)+1串七里香(249kcal),熱量共2015kcal,就超過一個成年女性整日的1900大卡熱量攝取了。如果將白天早中晚餐吃的熱量算進去,整日的熱量更是大幅爆表,這也難怪油炸鹹酥雞吃多,會讓體重直線上升!營養師初步估算,假使你一次吃完上面的鹹酥雞,而且每週只吃一次就好,連續吃一個月,你的體重很可能就會增加1公斤!(1950*4=8060大卡,理論上:身體每攝取7700大卡會增加1公斤體重)這還不包含你吃鹹酥雞配的飲料,若加上飲料,吃到的熱量就不只這樣囉。每次站在鹹酥雞攤前,面對琳瑯滿目的食材,是不是總讓你食慾大開,一不小心就愈點愈多呢?林耘彤攝圖/每次站在鹹酥雞攤前,面對琳瑯滿目的食材,是不是總讓你食慾大開,一不小心就愈點愈多呢?林耘彤攝好想吃鹹酥雞怎麼辦?5個簡單技巧減少身體負擔也因此鹹酥雞被大家視為讓減肥破功的罪魁禍首之一,不過人難免有嘴饞的時候,如果真的很想吃鹹酥雞,不妨可以試試以下5個簡單又實用的小技巧,來幫助減少熱量攝取、降低身體負擔:1. 使用餐巾紙吸附可見油脂在食物入口前我們可以再讓自己吃到更少不好的回鍋油。使用餐巾紙趁墊鹹酥雞以外,吃之前我們可以再以紙巾按壓炸物,特別是在炸物起鍋一段時間後,食物表面容易泛油光,此時用紙巾吸附食物油脂,更能減少油量的過度攝取,減少熱量吃得比較健康,也更不容易長胖。2. 胡椒鹽減半許多鹹酥雞攤商灑胡椒鹽相當大方豪邁,想當然食物吃起來更香,口味比較重,但也會把食材原始風味掩蓋,更可能吃到過量的鹽。造成血管及腎臟負擔。3. 補充一份水果(約1飯碗份量)首選芭樂、柳丁、奇異果、鳳梨等維生素C的水果搭配使用,不僅抗氧化減少油炸油可能產生的自由基氧化反應,水果本身含有分解脂肪的酵素,能幫助腸道分解油脂,避免大量油炸食物引起胃悶腹脹,影響消化機能。4. 不吃油炸蔬菜,改吃沙拉均衡一下通常一份100g蔬菜熱量約20-35大卡左右,蔬菜油炸脫去水份,讓蔬菜口感脆口,愈嚼愈香,油炸蔬菜吸附油脂能力比肉類高,讓你在吃的過程完全不感覺油膩的同時,又因為卻不知已經吃進不少油脂,舉例:汆燙青花菜(100g)熱量僅28大卡,經過油炸後,原本低熱量高纖的青花菜,瞬間熱量整整多出5倍。不僅如此,高溫烹煮後的蔬菜,原本蔬菜原有的植物營養素也跟著減少,所以建議吃鹹酥雞時,除點肉類、豆製品及少量加工製品以外,盡量不吃油炸蔬菜,改以生菜搭配鹹酥雞一起吃。5. 補充魚油或亞麻仁油吃油炸食物會吃到較多ω-6型式脂肪酸,攝取太多ω-6脂肪酸會引起身體發炎反應,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下,特別容易引起3高代謝疾病,也可能導致中風、癱瘓等後果。所以如果你晚餐或消夜吃鹹酥雞這類炸物,建議補充能抑制ω-6脂肪酸作用的脂肪酸ω-3型式脂肪酸,ω-3脂肪酸主要存在海鮮魚類,及部分植物性食物。可簡單吃一手掌心大鯖魚、鮭魚或者直接補充魚油軟膠囊都是很好方法,對於素食者而言,則可選擇亞麻仁油、芥花油做為補充ω-3型式脂肪酸來源。提醒大家~享受美食當前~還是留意選擇好點的吃法,當然能夠管住嘴,就盡量不吃吧!如果真的還是很想吃,那就找人一起共享美食,或選擇2-3種喜歡的種類吃,千萬別一次點太多,每樣都吃一點,淺嚐享用每種口味的鹹酥雞是比較好的吃法。更多內容請至【臉書粉絲團:林雨薇 營養師】/【Instagram:林雨薇 營養師】(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2-04-09 養生.健康瘦身
不用節食、不用多運動…改變每天這件事的習慣,1年瘦3.4公斤
常看到減肥廣告說:「睡覺可以減肥!」然後販售一些助眠產品,沒想到確有其事!據美國最新研究顯示,嚴長超重者的夜間睡眠,真的可以減少他們的攝食,平均可減270大卡,最多的甚至能減少500大卡的熱量。改變睡眠模式和就寢習慣芝加哥大學睡眠中心找來80位年齡在21到40歲間,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5到29.9,屬於超重的成年人進行測試。研究中並未要求這些志願者要節食或改變運動模式,只要求受試者使用穿戴式設備,來追蹤睡眠時間。所有人都只有進行1次睡眠諮詢,他們只是教受試者改變睡眠模式和就寢習慣,結果就發現讓每天睡不到6.5小時的過重者平均多睡約1.2小時後,每天平均可降低270大卡的攝食熱量,有些人在改變睡眠習慣後,每天最多甚至減少吃進500大卡的熱量。不節食、不運動,1年瘦3.4公斤雖然這項研究的本意不是為了減肥,但是計算起來,若受試者持續進行每天「多睡1小時計畫」,不必節食也不必運動,1年就能瘦3.4公斤。研究人員表示,研究顯示,改變睡眠只要2個星期的時間,就可看到體重減輕的成效。主持這項研究的芝加哥大學睡眠中心Esra Tasali醫師表示:「許多人都努力尋找減少熱量攝取來減輕體重的方法,原來只要多睡覺,就可大幅減少熱量。」長期保持健康的睡眠習慣,不必挨餓也不必過度運動,就能輕鬆降低體重!延伸閱讀: 。減肥不能吃碳水化合物?營養師:吃對方法,反而瘦得更快 。如何養成不易胖體質? 專家授「代謝飲食法」:不怕復胖
-
2022-04-05 醫療.新陳代謝
我需要做糖尿病篩檢嗎?醫曝重要危險因子及常用篩檢方式
WHO統計指出,全球死亡人口中有70%死於慢性病。其中前四名,分別為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糖尿病。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口已經超過4億人,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到了2045年,全球將會有超過6億人罹患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約為9.3%,意即,全台已有超過220萬人罹患糖尿病。除了糖尿病盛行率逐年上升之外,近年來也觀察到40歲以下(20~39)之糖尿病發生率及發生人數占比都有微幅上升,此糖尿病年輕化的問題值得關注。糖尿病需要篩檢嗎?篩檢(screening)意指針對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卻有疾病風險者的檢查,目的在於及早發現並及早處置,以期降低死亡率並延長健康餘命。篩檢雖然可以早期診斷,但並非所有篩檢都對病患有益,為了評估是否應該進行篩檢,有以下五個指標可供參考:1.此疾病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2.此疾病早期有一段無症狀時期。3.有合適的篩檢方法。4.有可行的治療方式。5. 在無症狀時期的早期治療可以改善病患的長期預後。如果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例,我們可以發現:1.糖尿病是造成全球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型糖尿病在台灣的盛行率和發生率也持續升高,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2.在糖尿病的病程發展中,有一段相對長的無症狀時期,即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如果能夠早期診斷,就能及早治療。3.目前已有數種糖尿病的檢測方法,包含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口服葡萄糖耐受性測試(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等等,都可以有效的檢測出糖尿病,包含無症狀的糖尿病患者。4.目前針對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以及預防其他併發症,已經建立起完善的治療模式。5.在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就給予治療可以預防或是延後罹患糖尿病。綜合以上各項指標來看,針對第二型糖尿病進行篩檢是有意義的!篩檢的方式目前常用的篩檢方式有:1.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患者在空腹(至少8小時無卡路里攝取)狀態下的血糖數值。利用空腹血糖來檢測糖尿病的最大優點在於便宜;然而,相較於糖化血色素(A1C),空腹血糖受晝夜以及個體間差異影響較大,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檢測結果,例如空腹的時間長短、患者最近是否有運動或短期壓力等等。另外,如果檢體保存不當也有可能因糖解作用而低估血糖值。2.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 A1C)糖化血色素指的是紅血球中和糖結合的血紅素,由於紅血球的生命週期約120天,測量A1C可以估計大約三個月以來的血糖累積。測量A1C的優點在於患者不需要做任何術前準備(像是禁食),而且A1C數值和視網膜病變及其他併發症有高度相關,也較不易受患者近期的熱量攝取或採檢時間影響,在不同實驗室之間也比較標準化。但是檢測糖化血色素比測空腹血糖昂貴。另外,在紅血球迭代較快的患者(例如鐵或葉酸缺乏的病人)身上,由於紅血球壽命較短,A1C容易有低估的情形。3.口服葡萄糖耐受性測試(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OGTT測量患者在口服75g葡萄糖兩個小時後的血糖濃度(two-hour plasma glucose),但因為執行上較不方便而不常用,並不是理想的篩檢 (screening) 工具。4.目前糖尿病的相關血糖數值如下:適合篩檢的對象根據罹患糖尿病風險的高低來決定篩檢的優先順序。現有的風險評估工具大多是依據糖尿病之風險因子(諸如:年紀、體重、家族病史、個人病史、生活習慣等)設計的評分機制,可以透過風險評估找出高風險族群,提升篩檢效率並減少浪費。目前國民健康署針對成人預防保健,分別有提供40歲以上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健康檢查補助,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篩檢後的處置1.如篩檢結果為正常,建議每三年定期檢查即可。2.如篩檢結果為糖尿病前期,建議每一到兩年追蹤一次。3.如篩檢結果確定罹患糖尿病或有高風險罹患糖尿病者,則建議治療,包含改變生活型態或藥物治療等等。結論篩檢雖然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然而,篩檢帶來的假性安全感也有可能造成傷害。誠如前言所述,糖尿病在台灣可能有年輕化的問題,而在台灣相當盛行的手搖杯文化(含糖飲料),正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不能因為人還年輕或篩檢正常就掉以輕心。參考資料1.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pril 2021.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noncommunicable-diseases2.IDF Diabetes Atlas Ninth edition. Internal diabetes federation.3.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4.Hayward et al. Screening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creening-for-type-2-diabetes-mellitus【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蘇家龍醫師】第二型糖尿病的篩檢-如何揪出棘手的慢性疾病?
-
2022-04-03 養生.聰明飲食
哪些麵條較健康?營養師揭2種麵吃起來不油 反而是熱量地雷
台灣傳統以米食為主,究竟東方人適不適合以麵類當主食?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營養師何宜蓁表示,麵食攝取量增加,麩質過敏的症狀也會提高,長期腹脹、腹瀉者應減少麵食攝取,對於愛吃麵食的民眾來說,建議選擇蕎麥麵或全麥麵條,可獲得較多的膳食纖維。麵粉蛋白質雖高於白米飯,但兩者皆缺乏兩種必須胺基酸。何宜蓁說明,麵食主要來源是小麥,小麥脫去外殼後,其組成由外層至內層,分別為麩皮、胚乳、胚芽,小麥經過碾磨後,去除了麩皮,剩下的麵粉就是麵食的主要成分,而其中留下來的營養成分多為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比較白米飯及麵粉,兩者營養成分差異不大,其中麵粉因蛋白質含量較高,所製成的麵食蛋白質含量也較高一些。依蛋白質品質來看,因蛋白質由許多不同的胺基酸組成,當中有一群胺基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一定要從食物中攝取,稱為必需胺基酸,肉類就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而米飯及麵食兩者皆缺乏「離胺酸」及「羥丁胺酸」,因此在蛋白質品質上來看,兩者其實差不多。麩質就是麵筋,可能造成長期腹脹、腹瀉等過敏現象。何宜蓁指出,台灣傳統以米食為主,較不會有麩質過敏情況,隨著麵食攝取量增加,就頻傳出有人發生麩質過敏的症狀。麩質 (Gluten)為一種存在於小麥、大麥和黑麥等穀物中的蛋白質,也就是麵筋,若有人長期腹脹、腹瀉卻找不到原因,可能就是麩質過敏造成,若沒有過敏問題,米飯及麵食均是良好碳水化合物來源。何宜蓁表示,麵條製作大同小異,使用麵粉加水攪拌、醒麵、切成條狀即可,外觀有白有黃,白色的如陽春麵、意麵、麵線、烏龍麵,黃色的為油麵、豆菜麵。白麵:會添加鹽分。黃麵:添加食用鹼。意麵:多添加雞蛋。拉麵:添加鹽及食用鹼。雞絲麵:為麵線炸過製成。鍋燒意麵:意麵炸過製成。王子麵:麵粉加水、鹽混合蒸煮、調味後,再油炸製成。蕎麥麵:為蕎麥粉及麵粉混合。義大利麵:多選用含蛋白質較多的硬質小麥,揉製過程中加水、鹽、油及雞蛋,再做成許多形狀,經高溫乾燥製成。粄條:將在來米泡軟後,磨成米漿,經多道工序煮熟、整型烘乾製成,依據製作過程不同,又分為水粉及炊粉。纖維質含量較高,營養師最推蕎麥麵、全麥麵。不同麵條風味不同,哪些麵條較健康?又該如何挑選?何宜蓁表示,綜合上述介紹,若以纖維質含量來看,建議選擇蕎麥麵,或是其他全麥麵粉製成的麵條,可獲得較多的膳食纖維;若以整體熱量來看,建議應避免製程中有添加油脂如油麵、義大利麵,或是有經過油炸的雞絲麵、鍋燒意麵,減少攝取過多熱量。至於黃油麵,問題則是高鈉。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80公克的油麵就有570毫克的鈉,同重量的白麵條只有455毫克,米飯更低,80公克白米或糙米,都只有2毫克鈉。乾麵熱量一定會比同款的湯麵多100大卡左右。以料理方式來看,何宜蓁建議選擇清湯麵,因羹湯油脂含量較高,而乾麵為了方便拌開,料理過程一定會額外添加油脂、肉燥等,使整體熱量上升。劉怡里說,乾麵都要與調味料攪拌,這通常會帶來額外的熱量,因此乾麵熱量一定會比同款的湯麵多100大卡左右。至於炒麵需要加油去拌炒,何宜蓁也不建議常吃;若要吃義大利麵,白醬會添加奶油烹煮,熱量較高,以熱量來排序為白醬、青醬、紅醬、清炒義大利麵。何宜蓁提醒,白米及白麵粉都少了米糠(麩皮)、胚芽所含的維生素B群,所以建議攝取全麥麵粉製作的麵條,或是由雜糧米、糙米及胚芽米製作的麵條,才能獲得更豐富的營養。而無論是怎樣的料理方式,也都建議要補充蔬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
-
2022-04-03 養生.聰明飲食
稀飯、湯飯會讓血糖快速上升 營養師詳解5類飯食怎麼吃最好
一碗白飯除了配菜吃,還能變化為炒飯、燴飯、燉飯、焗烤飯、丼飯、炊飯、韓式拌飯、稀飯、湯飯,讓愛飯族怎麼吃也吃不膩。營養師表示,相較於小麥製成的麵食,飯沒有麩質過敏的問題,但各種飯料理熱量差異很大,還是要了解各種料理方式的營養特色,以免不知不覺加重身體的負擔。【飯配菜】東方飯料理最健康吃法:白飯配菜和蛋白質食物。營養師夏子雯表示,吃飯最健康的方式,就是飯配菜和蛋白質,這也是台灣最常見的吃法。如果是外食,可以到自助餐挑選三樣青菜,搭配豆腐或蛋,肉類主菜建議選擇非油炸類、去皮的肉類,這樣就是營養均衡又不容易胖的一餐。悍草訓練營養師王為國表示,東方人可能比較適合吃飯,因為麵食是小麥製品,為麵食帶來筋性的麵筋,其實就是最近受到矚目的「麩質」,有幾種特定的蛋白質,已被證實會造成過敏性的腸道病變,引起免疫反應,攻擊腸道黏膜細胞。王為國表示,「麩質不耐症」嚴重的人會拉肚子,症狀較輕的可能會昏昏沉沉、整天疲勞,但很少人會聯想到原來是吃到麩質造成。建議這樣吃:台灣飲食西化,有麩質不耐症的人越來越多,避開麵粉類,以馬鈴薯、地瓜、米飯取代,不舒服的反應就不會出現。【炒飯、燴飯】又香又油、經勾芡、澱粉多,都是高熱量飯食。夏子雯表示,一般餐廳或熱炒店的炒飯,可以看到每一粒米都被油脂包覆,燴飯的醬汁經過勾芡,等於在白飯上又添加了油脂和澱粉。所以如果有一餐吃了炒飯或燴飯,當天其他餐最好要控制油脂和澱粉不能太多。建議這樣吃:炒飯和燴飯的另一地雷是澱粉較多,每一份大約有6份主食,相當於1.5碗飯,但是蛋白質和蔬菜份量卻比較少,要記得其他餐澱粉減少一些,且要攝取蛋白質和蔬菜。【燉飯、焗烤飯】含奶油和起司,熱量密度高,對成人來說營養超量。王為國表示,燉飯和焗烤飯的主要成分包括橄欖油、奶油、起司、白飯,還有肉類和海鮮,類似於東方的炒飯,但是熱量密度比炒飯更高,小小一份燉飯或焗烤飯,熱量就相當於一份大盤的炒飯。為什麼燉飯和焗烤的熱量密度這麼高?因為多了奶油和起司等乳製品。王為國分析,飯、肉、油脂的營養組成都很單純,例如飯類就是碳水化合物為主,肉類是蛋白質為主,油脂就是脂肪為主。但乳製品的營養組成很特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三者都很豐富。建議這樣吃:乳製品豐富的飯食,對於食物來源還不多的發育中孩童來說,是很好的食物來源,但對於飲食相對多元的成年人來說,很容易帶來營養超量的負擔。【炊飯、丼飯、韓式拌飯】炊飯相對健康,丼飯和拌飯要提防高鈉醬汁。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炊飯通常是用電鍋,放入自帶油脂的食材,與白米一起蒸熟,無論食材和烹調方式都很單純,相對較健康。至於丼飯和韓式拌飯,需要注意的是都會淋醬汁,這些醬料鈉含量都很高。王為國提醒,醬汁愈濃稠,熱量可能愈高,建議外食時可用乾飯、濕飯來略作區分,優先選擇乾飯,可以避免來自醬汁的額外熱量。建議這樣吃:炊飯、拌飯、丼飯的基底都是白飯,如果想要多攝取一些蛋白質,王為國建議,可以將雜糧混合白米或糙米,一起煮。相較於動物性蛋白質,植物性的蛋白質通常比較不完整,身體的利用率也比較低,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多樣性,可以彌補不足,提高身體對於植物性蛋白質的利用率。【稀飯、湯飯】高升糖指數的飯食,會讓血糖快速上升。劉怡里提醒,稀飯和湯飯都是「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會讓血糖快速上升。為了讓血糖恢復正常值,身體會大量分泌胰島素,這會促使脂肪累積,容易造成肥胖或是心血管疾病。建議這樣吃:如果要吃稀飯或湯飯,建議搭配一些蔬菜、豆類,或是在飯湯中加些地瓜和燕麥一起煮,可以讓血糖比較平穩,不會波動那麼大。
-
2022-04-03 養生.聰明飲食
白飯和白麵哪種熱量高?營養師曝吃麵易胖2個關鍵
有人喜歡照三餐上麵館、吃麵包,無麵不歡;有人一餐不吃飯,就覺得沒有飽足感。擁麵派和擁飯派有各自的堅持,到底飯食和麵食在營養上有無差異?東方人適合以麵食為主嗎?我們請營養師解析米飯與麵食的營養,也教你怎麼選擇健康的米/麵食。每到用餐時間,吃飯吃麵各有人愛,但也有人兩種都不吃,對「澱粉」敬謝不敏。營養師眼中,飯和麵分好多種,營養價值差很多,不能一概而論。必須認識各種飯麵的特色和價值,才算稱得上擁有選擇的自由,享用麵飯美味,並兼顧飽足和營養。白飯和白麵,哪個好?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做比較之前,要先講清楚比較的基礎。為了去除煮熟過程中水分多寡對於重量的影響,以生的粳米和乾麵條各80公克來比較,這個份量煮熟之後相當於四份主食,大約是一碗飯、兩碗熟麵。劉怡里指出,白飯和白麵條的熱量差不多,大約是280大卡。不過,白麵條的蛋白質(9.2公克)和膳食纖維(1.5公克)都高於白飯(蛋白質5.6公克、膳食纖維0.6公克),不過白米的醣類(62.2公克)略高於白麵條(59.7公克)。就加工程度來說,白麵高於白米,但兩者都屬精製食物。要吃健康,精緻飲食不宜太多,白飯和白麵條哪個精製程度比較高?悍草訓練營養師王為國表示,白米飯距離原始型態較近,只有脫去米糠層和胚乳,至於麵條,是小麥先經過上述那段過程,再磨成粉、製成麵條,因為多數麵粉會加食品添加劑,所以麵條的加工程度較高。王為國表示,白米距離穀物的原始型態較遠,精緻程度高於糙米;相較於白米,糙米有更豐富的維生素B群、蛋白質和膳食纖維。至於麵食,麵粉是從小麥加工而來,全麥麵粉把小麥的麩皮一起打進去,顏色較深,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含量較高。愈有彈性的麵食,蛋白質含量愈高,但不適用於透明麵類,如冬粉。同樣是營養價值較高的主食,糙米和全麥麵食還能再分高下嗎?劉怡里表示,同樣以80公克的生糙米和全麥麵粉來比較,兩者的熱量都是約290大卡,糙米的醣類(60.1公克)略高於全麥麵粉(57.1公克)。不過糙米的蛋白質(6.6公克)和膳食纖維(3.2公克),都比全麥麵粉低(蛋白質10.4公克、膳食纖維6.4公克)。麵粉製品很多,有高筋麵粉做的富嚼勁的麵條、麵餅,也有中低筋麵粉製成的糕餅、麵包。王為國表示,小麥加工過程中,澱粉和蛋白質原本混在一起,可將硬度較高的麵筋「洗」出來,這個部分就是蛋白質。兩者分開之後,透過「配粉」的方式調配不同的麵筋比例,以生產出不同筋度的麵粉。了解上述加工過程就能理解,基本上愈有彈性的麵食,蛋白質含量較高。義大利麵升糖指數較低,蛋白質含量接近高筋麵粉。「麵粉的筋度就是由蛋白質含量所決定。」劉怡里歸納,高筋麵粉蛋白質含量較高,大約在12%到14%,中筋麵粉是9%到12%,低筋麵粉在9%以下。高筋麵粉就是一般麵條、鍋貼皮所使用的材料,至於蛋糕、餅乾、鬆餅等糕點類所使用的就是中低筋麵粉。「有嚼勁的麵食蛋白質較高」這個原則,並不適用於透明的麵類,例如冬粉、粉條。王維國提醒,這類透明的麵條雖然很Q,口感卻沒有高筋麵類那麼扎實,是因為其彈性並非來自於麵筋,而是來自於其他的添加劑,蛋白質含量自然不高。那蕎麥麵和義大利麵呢?劉怡里表示,義大利麵是杜蘭小麥粉做的,蛋白質含量比較接近高筋麵粉,而且義大利麵是升糖指數較低的麵食,比較不會導致血糖劇烈波動。王維國表示,蕎麥麵的原料是蕎麥,不是小麥,優點是膳食纖維含量較高,有助於調整膽固醇和血糖、促進腸道蠕動。吃麵比吃飯易胖?佐料、油炸是關鍵很多人認為吃麵更容易胖,王為國表示,一碗白飯配菜配肉,是很常見的飲食方式,但很少人會拿著一碗白麵去配菜,通常麵條都是要加佐料的,這也會增加麵食的總熱量。如果光看白飯或白麵條本身,熱量其實是差不多的,並沒有吃哪一個比較容易胖。雖然白麵條沒有比白飯易致胖,但其他麵條還是有潛藏的高熱量陷阱。劉怡里表示,有些麵條要經過油炸,本身的脂肪量和熱量就比較高,卻因為煮成湯麵之後,讓人產生「沒有很油」的錯覺。80公克的白麵條只有1.1公克的脂肪,280大卡;但同重量的鍋燒意麵或雞絲麵,卻高達380大卡,包括18.2公克的脂肪。
-
2022-04-0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營養師:影響肥胖的因子有7種,教你從BMI檢測自己的健康狀況
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仍然持續中,這段時間以來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打了究竟有沒有效?」、「打了會增加什麼風險」之類的問題便是大家最為好奇的。先前就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不僅較健康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且演變成重症以及不良的預後機率也更高。日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提醒,肥胖、內臟脂肪過高者,打疫苗的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也讓大家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是肥胖的體位而影響疫苗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大眾正視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體重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45.4%,雖然上升的趨勢較前幾年已有趨緩,但比例仍在增加中,代表「肥胖」已經是我們必須好好正視與面對的問題。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認識一下什麼是肥胖?肥胖又會造成哪些問題呢?以及教你一些小撇步讓控制體重不再是難事喔!肥胖的定義首先我們要認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WHO建議使用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BMI的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下表列出由BMI分類各種體位,在台灣,BMI介於24~27 kg/m2被定義為體重過重,27 kg/m2以上則為肥胖。範例:身高170公分,體重60公斤的人計算BMI計算:BMI=60/1.72 =20.76 (kg/m2)另外,我們也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法,來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 體脂肪率體脂肪重量占身體總重的百分比,男性的正常體脂肪率為15~25%,女性則為20~30%,超過這個範圍就算是肥胖喔!• 腰圍衛福部定義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者為腰圍過大,意指腹部脂肪過多,罹患代謝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變高喔!• 腰臀比腰臀比是由腰圍除以臀圍計算得來的,這個數值更能夠初步的看出脂肪分佈的位置,因此近年來腰臀比也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當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時就算是異常喔! 肥胖的種類常見的肥胖依照脂肪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三種類型,而不同類型在減重時要著重的地方也不同喔!• 蘋果型蘋果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及腰部,主要為上半身的位置,體型就像是一顆蘋果一樣,通常男性肥胖屬於這個類型。蘋果型肥胖因為脂肪常分佈於內臟,因而容易提高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重時應著重在「飲食控制」會更加容易喔!• 梨型梨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位置,因體型類似一顆西洋梨而得名,通常女性肥胖屬於這種類型。梨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雖不像蘋果型一樣高,但風險相較於一般人仍是比較大的,且仍會增加雙腿的負擔因此容易有靜脈屈張、關節相關的問題。而這類型的肥胖主要需要對抗「頑固脂肪」所以不容易減重,建議除了飲食控制外,最好著重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才更有效果喔!• 沙漏型沙漏型肥胖是蘋果型與梨型的綜合,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身上。通常是本來就有梨型肥胖,停經後因為少了雌激素的保護,囤積脂肪的速度更快,造成上下半身都胖的狀況,內臟脂肪也增加,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了!沙漏型肥胖者減重時建議飲食控制與肌力訓練等運動並行,會有更好的效果呦! 影響肥胖的因子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些不單單只是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可能還跟生活習慣、疾病…等等其他的原因有關係。在執行減重之前,一定要先知道造成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有什麼,才能正確的減重喔!• 遺傳參與人體體重調節的基因與神經因素很多都是受遺傳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有「一家人都胖」的現象產生,當然這一部份也跟共同的生活習慣及環境相關,但遺傳也是決定肥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喔!• 飲食習慣經常過度飽食、三餐不定時、宵夜習慣、經常外食、偏食等等不佳的飲食習慣,常常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營養不均,也容易造成內分泌或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肥胖喔!• 活動量(運動)活動量多寡是決定每天熱量消耗的一大因素,在同樣的飲食攝取下,久坐不動的人熱量消耗低,容易造成熱量盈餘,體重也會上升喔!另外,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讓每天消耗的熱量更提高喔!• 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飢餓以及食慾的內分泌調節,晝夜顛倒或是習慣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喔!• 疾病有許多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會造成肥胖,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等,必需先改善疾病的狀況才有機會改善肥胖的問題。• 藥物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體內的代謝系統而造成肥胖,例如:部分糖尿病藥物、類固醇等等。• 心理因素情緒及壓力因為容易影響內分泌以及個人行為,在失調的狀況下容易會導致肥胖。 肥胖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結果,其中就有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肥胖確實造成了許多健康上的不良影響,WHO也提出了肥胖可能會提高罹患以下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心臟病及中風)• 糖尿病• 肌肉骨骼疾病(特別是骨性關節炎)• 部分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等)而除了上述這些疾病之外,由於肥胖會導致體內代謝異常,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因此肥胖還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我們常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近幾年很常聽見的「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除了跟生活型態相關,其實也都跟肥胖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肥胖者只要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例如90公斤的人,減少5公斤),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也減少上述這些風險喔!此外,除了生理上的問題,肥胖可能也會導致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出現肥胖的年齡層已經越來越低,在心智都未發展成熟的孩童階段,體重過重以及肥胖的孩子可能會要承受許多同儕間歧視的眼光,甚至是到了成年後進入社會,仍有許多人因為身材問題而飽受冷嘲熱諷。種種原因讓肥胖防治成為現今非常重要的課題。 減重小撇步-成功不再是難事相信嘗試過的人一定知道,減重必需非常有恆心毅力才能成功,除此之外還須具備正確的觀念,才能「健康的瘦」。許多人往往因為沒辦法堅持下去而放棄,導致體重一直停在原地甚至復胖,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減重小撇步,讓你的減重之路不再看不到終點喔!1.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及合理的速度,每週以減輕0.5~1公斤為原則較適當,並將目標階段化,達成一個階段就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提高堅持下去的動力。2.選擇適當且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除了能夠事半功倍之外也要能持之以恆3.訂定「能夠執行的」飲食、運動計畫,太高難度或短時間內大幅度改變的計畫很容易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導致失敗4.尋求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協助制訂減重計畫及菜單,並詳細紀錄每日的飲食及運動狀況,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偏方5.食用保健食品須選擇正確且經過認證的6.飲食相關: ✓ 三餐定時定量,且不偏重任何一餐,避免宵夜及點心 ✓ 細嚼慢嚥,增加進食的時長(最好超過20分鐘) ✓ 用餐順序可以將湯、蔬菜及水果往前擺 ✓ 學習拒絕親友遞來的非計畫內食物7.在可能過度進食的時間計劃做點別的事、培養新的興趣,轉移注意力8.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避免利用進食來抒發情緒9.充足睡眠,每天睡滿7小時10.同居者、親友間的支持及肯定很重要 看完這篇文章後有沒有更認識肥胖了呢?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讓疫苗發會最好的效果喔!如果你正在被體重問題所困擾著,也可以來看看我們前面的文章:想減重?各種常見減重飲食方式,你了解多少? 由營養師帶你認識不同的減重飲食,再來搭配上面這些小撇步,一起來戰勝肥胖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4-01 養生.聰明飲食
清明應景吃潤餅!專家點名「2種潤餅皮」別買,小心摻入有害添加物
清明節吃潤餅是國人特有的文化,若民眾擔心市售餅皮含有對健康有害的添加物,建議民眾在外購買時,應避免選擇偏白或彈性過Q的潤餅皮,並把握「選蔬果、選少油、選堅果」三大原則,在家自己動手包潤餅,才能在享受美食之餘,也能一手掌握健康。潤餅內餡這樣加 滿足口腹之慾兼健康一、 選蔬果,增加纖維攝取量蔬菜與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腸道益菌生長、降低血膽固醇。建議潤餅內餡盡量選用當季新鮮、顏色豐富及富含纖維的蔬菜當潤餅內餡,例如高麗菜、胡蘿蔔絲、韭菜、香菇絲、苜蓿芽、豆芽菜等。另外,搭配季節性的新鮮水果(如椪柑、小番茄、蓮霧、香蕉、芭樂、蘋果等),不僅口味清爽,也可增加飽足感。(推薦閱讀:大吃大喝便祕、消化不良怎麼辦? 營養師認證「促腸胃蠕動食物」解油膩、助順暢)二、 選少油,替換主食吃適量潤餅內餡少用飽和脂肪含量高的五花肉、炸蛋酥等,可改用川燙雞肉絲、瘦豬肉絲、豆干絲及蒸蛋皮等取代,若想添加含油脂的油麵,則建議以川燙方式減少油量。另外,兩張潤餅皮相當於1/4碗飯的熱量(1張潤餅皮15g,約35大卡),若吃了1份以兩張皮包半碗油麵的潤餅,則記得當天飯量減少半碗,避免熱量攝取過多。(推薦閱讀:白飯熱量高?糙米、紫米助減肥? 營養師公布「5種米真實熱量」:答案超吃驚) 三、 選堅果,每日1份剛剛好堅果種子類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纖維質、鎂等營養素,可降低壞膽固醇(LDL-C),亦有抗氧化、促進腸胃蠕動、保護心臟等功能,我國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天攝取1份堅果種子類(約等於1湯匙花生粉),所以建議加一匙花生粉就好,千萬別過量。(推薦閱讀:堅果吃太多就是在囤油! 一天超過「這量」傷心、傷血管...還會愈來愈胖) 花生粉混合糖粉 食用過量恐致肥胖、情緒不穩另外,市售潤餅添加的花生粉通常混合糖粉,但攝取過量的糖不僅會造成肥胖、代謝異常與齲齒,還會刺激胰島素快速分泌,造成血糖與情緒不穩,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製作潤餅時,不加糖粉或用新鮮水果的甜味取代。延伸閱讀: ·北部潤餅VS南部春捲,你是哪一派? 營養師揭「爆卡地雷」:加它超肥 ·愛吃鹹酥雞、鍋貼...恐胖手臂、虎背熊腰! 一張圖揭「吃什麼胖哪裡」 
-
2022-03-31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 12堂實作課程從調整生活型態開始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注意12危險因子,延緩失智●刺激大腦、保持活動,為大腦存腦本你是否常忘東忘西、重複問題、東西老是找不到,你有這些大腦虛弱的症狀嗎?擔心罹患失智症嗎?聯合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將出版「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新書,強調「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可從生活型態介入,包括腦動、運動、人際互動等三動,保持良睡眠與飲食習慣,做好慢性病管理、心情放鬆等。12個面向 降低認知缺損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全球每三秒鐘增加一位失智症患者;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人口老化快速,失智人口也明顯增加,平均一年新增一萬人失智,失智人口超過30萬人。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長簡慧娟在推薦序指出,預防及延緩老人失智,已刻不容緩,全國四千六百多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防失智的最佳場域。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而「從生活型態介入」是預防失智最有效的方式,研究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確診前20年 大腦開始鈍化2020年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AIC)認為,只要能預防低教育程度、聽力退化、腦外傷、高血壓、缺乏運動、糖尿病、心血管風險、過度飲酒、肥胖、抽菸、憂鬰症、空氣汙染等12個危險因子,就能預防或延緩四成失智症。不少失智症是到晚年才會出現症狀,但其實早在確診前20年,也就是中年時,大腦就開始鈍化,因此預防失智愈早愈好。美國大型研究調查顯示,75歲以上長者持續定期從事腦力活動,會降低7%失智的風險,因此70歲才開始健腦也有成效。神經再生 可以重塑大腦大腦每天會新長出700個神經細胞,即所謂「神經再生」,可以重塑大腦。國內外的研究證實,大腦中負責短期記憶功能、學習、記憶、心情和情感的「海馬迴」,和失智症高度相關,因此如果讓再生的神經連結得更好,透過認知學習、運動、紓壓、良好睡眠、健康飲食(減少熱量攝取、多吃蔬菜水果與含有類黃酮與Omega-3脂肪酸的食物)等方法,就可以預防失智。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若把大腦比喻成老屋,這些新生神經細胞就好比「居家維護預算」,幫大腦翻修、補強與拉皮,維持良好的「屋況」,即使老化,仍能繼續提供正常的認知功能。至於怎麼做才能妥善運用這些「不失智維護預算」,透過此書設計的12堂實作「健腦工程」課程,在生活中提供大腦刺激、保持活動,就能為大腦存腦本退休金,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更多預防失智的內容,都在聯合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出版的《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Qj8vVo 金石堂:https://reurl.cc/2D5dam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RjaZ2G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j8vNo
-
2022-03-3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降低內臟脂肪,跟治療或預防糖尿病,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在FB粉絲專頁表示,以往認為糖尿病是由於長期高血糖造成胰島細胞的損傷,但在2020發表的一篇文獻指出:「脂肪對胰臟是有毒性的,逆轉糖尿病的關鍵就在於減少肝臟和胰腺內的脂肪。」「胰島細胞」其實是被肥死的「許多人在減重前抽血檢查,常意外發現有糖尿病的問題,有些人甚至空腹血糖超過300,糖化血色素超過10,必須開始服用糖尿病的藥物。」蕭捷健表示,根據2018年就有研究指出:體重減少0~5公斤,有7%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5~10公斤,有34%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10~15公斤,有57%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15公斤,有86%逆轉糖尿病 蕭捷健也發現,體重下降之後,的確有不少人就再也不需要吃糖尿病的藥物了。所謂減重,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糖尿病的病人,若用一句話解釋糖尿病,他說:「人體就像是手機,因為你一直在充電(吃),最後就把電池充壞了。」我們是怎麼把這顆電池搞壞的呢?蕭捷健說明,脂肪肝(肝臟)和糖尿病(胰臟),是2個惡性循環的轉輪,一路把我們帶往不可逆的糖尿病併發症、和重度脂肪肝導致的肝硬化。由於肝臟受損後,處理脂肪微粒的功能會出問題,血管中產生更多的VLDL微粒膽固醇,導致血栓和中風。第1圈:肝臟循環1. 過多熱量攝取我們吃了碳水化合物,這些醣類必須在肝臟或肌肉裡轉換成肝醣儲存起來,稱為肝醣,這個過程需要胰島素的作用。肝糖的儲存空間是有限量的,肝臟的肝糖儲存量大約為300~400卡,肌肉的肝糖儲存量因人而異,可多達1,200卡以上,看你肌肉多不多。2. 肝臟脂肪增加肝糖儲存空間滿了之後,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沒地方擺,只好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在肝臟就形成了脂肪肝。碳水轉換成脂肪儲存比較費力,需要胰島細胞更用力地分泌胰島素。3. 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降低血糖肝臟塞滿了脂肪後,會感到憤怒:「你再塞我就要壞掉了!」於是開始對胰島素的指令已讀不回,血液中有更多的葡萄糖無法轉換成脂肪儲存。4. 胰島素分泌增加胰臟只好加班分泌更多胰島素,強行把葡萄糖變成三酸甘油脂,於是血液裡有更多的VLDL極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脂肪肝越來越嚴重。第2圈:胰臟循環1. 胰島脂肪過多由於血液裡有過多的三酸甘油脂,這些脂肪對胰腺是有毒性的,脂肪會造成胰島細胞去分化。研究發現,有些人在胰腺脂肪含量超過5%的時候,就患有2型糖尿病了。2. 胰島素反應變差餐後的血糖降不下來,導致更高的血糖,和更多的血脂肪。初期胰島細胞還能代償,當胰島脂肪累積到一個程度,胰島細胞就被肥死了,這也就是糖尿病的開始。3. 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 甚至糖尿病,導致脂肪肝的情況更嚴重。4招改善脂肪肝,逆轉糖尿病回到源頭,最重要的第1步,就是解決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肝醣滿載的問題。吃下去的澱粉都變成肝糖儲存起來,不要滿出來變成油脂,內臟脂肪就會開始變少,還沒被肥死的胰島細胞也會慢慢復活,胰島素的功能也會回復。已經有糖尿病的人,可能胰島素阻抗相當嚴重,肝糖明明還有空間,卻怎麼都存不進去,這種情況,就要使用藥物治療了。蕭捷健建議,可透過以下方法逆轉糖尿病:1. 充電80%就好為了肝臟的胰島素阻抗,每個人能吃的澱粉量,根據肝糖的儲存量,有一定的額度。糖尿病的病人,最好在有監控的情況下減糖。突然完全不吃澱粉,3餐藥物繼續使用,可能會導致低血糖或酮酸中毒。可以先把米飯切換成低GI的澱粉,例如綠豆,地瓜,糙米等,再開始減量,可能一天400到600卡左右的澱粉就好。當你不把肝糖的儲存空間都填滿(電池不要充飽電),內臟脂肪就會開始燃燒。順帶一提,果糖和酒精會直接在肝臟變成脂肪儲存,就像是給二重轉輪上油一樣(真的是油啊)。2. 夠長的空腹時間不管吃什麼東西,都會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就算吃肉也一樣。 要讓胰臟有時間休息, 建議一天至少可以空腹12~16個小時,但也不需要空腹過長的時間,以免影響到蛋白質的吸收。3. 改善肌肉的胰島素阻抗講白話,就是要運動。不管是重訓或有氧都能提昇肌肉使用肝糖的能力,而運動要像約會一樣,找一個做完還想要下一次再做的運動就可以了。蕭捷健強調肌力訓練的好處,除了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還能改善肌少症肥胖的問題,日後肝糖儲存空間增加,可吃更多澱粉也不變胖。4. 吃太多油脂也會糖尿病很多人都覺得吃澱粉會胖,不知為何就覺得吃肥肉不會胖。事實上,肥肉在腸道消化分解到最後,會成為脂肪酸在小腸吸收,最後運送到肝臟合成三酸甘油酯。 吃太多澱粉,超過肝糖的儲存量, 這些葡萄糖會被轉化成脂肪; 但是吃下去的脂肪,就是脂肪。 就算進行生酮飲食,狂吃肥肉吃到飽,也會造成胰臟細胞的脂肪中毒,造成糖尿病和三高。飲食,還是要盡量以蔬菜,瘦蛋白,抗發炎的油脂為主。已經有脂肪肝和糖尿病的人,要逆轉這些問題,需要不少的時間和努力。蕭捷健提醒,「我們投資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事業上,但卻不願意花相應的時間在自己的健康上, 等到發現問題這麼嚴重, 反而要花更多的心力和金錢去找回健康,不是很不划算嗎? 」【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
2022-03-27 新聞.健康知識+
少吃真的可以讓你長壽 耶魯研究揭更能維持免疫力關鍵
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減少14%的卡路里攝取,可以讓成年人的「胸腺(thymus gland)」功能更好。胸腺是位於心臟上方、產生抗病T細胞的器官,通常比身體其他部位衰老得更快。阻止胸腺衰老,可以進而延長壽命。研究首次發現,人類的胸腺可以恢復活力。研究人員稱,「這個器官可以恢復活力的事實令人振奮」,因為過去幾乎沒有研究發現這種情況會發生在人類身上。長久以來,關於減少卡路里攝取與健康長壽關係的研究,不斷在進行。這項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招募了238名26到47歲的非肥胖成年人,要求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減少日常飲食的卡路里攝取,並定期測量體重,以評估他們對計畫的堅持程度。測量結果顯示,參與者平均減少大約14%的卡路里攝取量。對每日攝取2000大卡的女性、2500大卡的男性來說,相當於減少300大卡的熱量。兩年後,以核磁共振檢查,測量其T細胞數量與胸腺周圍的脂肪量,研究人員發現,減少卡路里攝取的群組,腺體周圍的脂肪減少了,胸腺的功能更好。而另一組沒有限制飲食的群組,幾乎沒有變化。降低卡路里攝取,能讓胸腺產生更多T細胞。研究小組的營養師、耶魯大學衰老研究中心主任Vishwa Deep Dixit教授說,在兩年之間,因為降低卡路里攝取,讓胸腺產生更多T細胞。過去的研究顯示,限制熱量可以增強胸腺,以延長蒼蠅、蠕蟲和老鼠的壽命,而這次的研究則證實,在人類身上同樣有利。該研究還發現,減少卡路里攝取會抑制一種與衰老相關的特定蛋白質「PLA2G7」產生。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醫學小辭典】胸腺胸腺位於胸骨下方,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及免疫器官之一,對阻擋疾病入侵的反應至關重要。隨著年齡增長,胸腺會萎縮,進而使免疫功能下降。白血球由骨髓製造後,其中一半直接進入血液和組織液中,其餘的必須通過胸腺。胸腺是免疫系統的中心人物,主要作用是將白血球細胞加工為T淋巴細胞,以執行防禦功能。
-
2022-03-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近半成人肥胖 長者應維持BMI24最長壽
新冠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外出,國人肥胖率上升,有近半的成人過重或肥胖;世界肥胖聯盟估計,全球八億人有肥胖症,預估未來10年肥胖人數將增加60%。專家提醒,肥胖恐導致多種疾病纏身,據統計,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24上下最長壽,因此肥胖者應減重,飲食及運動控制外,更要有充足睡眠,以遠離慢性病威脅。研究建議,60歲以上長者BMI應維持在24、25左右,也就是重一點沒關係,因為老年人肌肉、脂肪偏少,BMI原本就偏低,且容易罹患肌少症,如太瘦,將增加跌倒及死亡風險。再者,胖一點,看起來肉肉的,也比較年輕。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為肥胖。根據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47.9%,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達11.21%。肥胖恐影響身體新陳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臟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另外,肥胖也會造成代謝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不孕症等,增加罹患新冠肺炎重症風險,死亡率是健康體位住院者的兩倍。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皓翔舉例,林小弟從國中就愛喝飲料,體重飆破100公斤、肝功能指數飆漲,上大學後為了交女友,認真體重控制,不僅成功減重到80公斤,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他提醒,減重最大挑戰是「維持」,減重無需貪快、貪多,循序漸進減輕5至10%體重,即有許多好處。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台灣約三至四成的孩子屬於過重或肥胖,但孩子仍在成長階段,可藉由增高降低BMI指數,或用餐盤減量方式,每天減少10%分量,10周後便減少不少熱量攝取。除了飲食,睡眠充足及運動格外重要。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軸「Everybody Needs to Act」,台灣肥胖醫學會提議「ACT」體重管理行動方案:Accompany(陪伴與支持)、Calories(輕卡管理)、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期望以支持與鼓勵代替歧視,聆聽他們的感受。
-
2022-03-03 養生.聰明飲食
美國家衛生院警告「8種隱藏版高鈉食物」恐害血壓飆! 法式麵包、辣椒粉、蝦子、蛤蜊都上榜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連續第八年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開發的得舒飲食(DASH)列為其審查的近40種飲食中的“最佳整體”飲食。最新研究顯示,飲食中結合得舒飲食或是降低鈉的攝取,可以達到降低血壓,甚至可以媲美抗高血壓藥物。此外,還獲得“最佳整體”飲食,並在“健康飲食”和“心臟病預防”類別中第一。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高血壓為全世界最常見的慢性病。為心臟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影響著10億人口,每年八個人中有一死於該疾病。得舒飲食不僅治療高血壓降血膽固醇也有效,兩週內收縮壓下降8-14%,NIH的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資助的研究人員開發得舒飲食來預防和治療高血壓,這種飲食也被證實在降低血液膽固醇方面效果也非常好。在過去的研究顯示,運用得舒飲食飲食的人,能夠在短短兩週內將血壓降低。收縮壓可能會下降8-14%。如果得舒飲食與低鈉飲食相結合,對健康的幫助會更大。如果高血壓前期或1期高血壓的成人,低鹽飲食與得舒飲食併用,可明顯低收縮壓。 得舒飲食 掌握4原則1、吃蔬菜、水果和全穀物2、脫脂或低脂乳製品、魚、家禽、豆類、堅果和植物油3、限制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肥肉、全脂乳製品和油,例如椰子、棕櫚仁和棕櫚油4、限制含糖飲料和糖果 得舒飲食食物份量參考表下表為每日熱量攝取2,000 kcal得舒飲食,各食物份量:如果每天攝取1,500毫克鈉,其血壓會比每天攝取2,300毫克鈉還要來得低。其他可以運用的小技巧1、選擇低鹽或無添加鹽的調味料,例如醋、檸檬、蔥、薑、蒜、等取代醬油、味精等含鹽調味料,來增加風味。2、儘量不吃加糖的甜食,甜點可考慮使用水果、天然的水果乾,或天然現搾的果汁。3、少吃加工食品,原型食物最好。8種隱藏版高鈉食物延伸閱讀: ·愛吃2樣便當菜恐致高血壓! 網驚呆:是必點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
2022-03-0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喝手搖飲胖到破百肝指數飆 胖弟上大學為脫單減20公斤
肥胖為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一名林小弟(化名)從國中開始愛喝含糖飲料,體重飆破100公斤,肝功能指數跟著飆漲,多年來減重、復胖不斷來回,到上大學後開始注重外表、交女友,終於認真配合醫療團隊進行體重控制,不僅成功降至80公斤並維持體重,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全球有8億人有肥胖症,且兒童肥胖問題日益嚴重,預估未來十年人數將增加60%,在2030年將達到2.5億名肥胖兒童。根據國健署定義,腹部肥胖定義,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據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47.9%,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高達11.21%。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與肥胖相關疾病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林文元指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林文元說,肥胖除造成免疫功能受損,降低肺活量,更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重症風險,住院率是正常體重者的3倍,且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皓翔提醒,減重固然困難,更大的挑戰是長久維持減重結果,減重不需要貪快、貪多,循序漸進地減輕5-10%的體重,即可帶來許多好處。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台灣約3至4成的孩子屬於過重或肥胖,但孩子仍在成長階段,可以藉由增高降低BMI指數,或用餐盤減量方式,每天減少10%份量,10周後即可減少30%熱量攝取,但如果每天多吃10%份量,10周後恐增加3倍熱量。孩童控制體重除了飲食之外,睡眠、運動更重要。李宏昌提醒,睡眠也很重要,像造骨細胞多在凌晨3至5點作用,睡眠足夠才能長得高,若睡不足容易發胖。運動的話可以找朋友,或者父母陪孩子去運動。他表示,統計成人死亡率最低、活最久的族群,是體重多半介於BMI24、25左右,屬於稍重但不肥胖。李宏昌表示,對於體位過重的孩童,應從家庭、學校、醫療各個層面瞭解問題的根本,並適時透過醫療介入,定期監測血脂、血糖與肝功能等,幫助進行體位管理。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軸「Everybody Needs to Act」,台灣肥胖醫學會、臺灣兒科醫學會及國民健康署一同呼籲議題,林文元提醒,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陪伴及專業醫療協助,並提出「ACT」體重管理行動方案:Accompany(陪伴與支持)、Calories(輕卡管理)、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期望以支持與鼓勵代替歧視,能更積極聆聽、觀察、體會他們的感受。體重管理行三項動方案(ACT)1.Accompany陪伴與支持: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與陪伴,以長久支撐減重之決心,更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小從周邊親友,大至整體社會,都應以支持代替歧視,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2.Calories輕卡管理:有效率的減重計畫,應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加上適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里,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3.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針對民眾端,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醫護端由台灣肥胖醫學會對專業人員進行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從基層到醫學中心,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
-
2022-02-27 養生.運動健身
健身需要吃多少蛋白質才夠?攝取過量恐增肌不成反變脂肪
近年門診出現年紀輕輕卻腎臟損傷的患者,主因是錯誤的高蛋白飲食攝取。根據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的文章,有一篇在2014年發表的研究,邀請2160名受試者,探討高蛋白飲食對於腎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高蛋白飲食組的腎絲球過濾率、血清尿素、尿鈣、血清尿酸有增加的情形,恐對腎臟造成負擔,但究竟要攝取多少蛋白質,卻很少人深入研究。每餐吃手掌大小的蛋白質食物,就能滿足健身需求。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表示,健身者需要多少蛋白質,現在論點說法不一,根據美國國家體能協會的建議,依照訓練計畫,每公斤的體重給予1公克到1.7公克的蛋白質,以體重70公斤為例,一天的蛋白質需求為70公克到120公克,換算成實際的飲食,每餐吃大約手掌大小的蛋白質食物就能滿足需求。蔡坤融說,雖然健身飲食因人而異,不過一般來說,體脂肪高的族群需要多攝取蛋白質;身材比較精實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澱粉類食物要比較多;減少熱量攝取的族群,隨著熱量減少得愈多,飲食中蛋白質的比例要逐漸調高。餐盤分四等份,蔬果占兩份,澱粉、蛋白質各占一份。在平時的飲食方面,可以很簡單的把吃飯的餐盤分成4等份,其中2個是蔬菜和水果類的食物,提供維生素、礦物質;1等份屬於全穀雜糧類食物,澱粉可提供足夠的能量;1個等份是豆魚蛋肉類食物,提供生長肌肉所需的胺基酸。健身飲食菜單應掌握原型食物、少油、少糖、少鹽等原則,就不怕吃下太多熱量。若不方便下廚,在餐廳應避免油煎、油炸食物,不吃加工食品,肉類多選擇油脂少的瘦肉。外食族在超商可選雞胸肉即食包,打開就能食用,也可購買茶葉蛋、優格和地瓜,輕鬆補充營養。蔡坤融建議,運動前可吃高升糖食物,如香蕉、地瓜等,提供運動的能量來源。年輕族群:常見蛋白質攝取過多,增肌不成反變脂肪。事實上,不同年齡族群,需要不同的健身飲食。蔡坤融指出,在比較年輕的健身族群身上,發現傾向於攝取過多的蛋白質,遠遠超出營養學的建議量。過量的蛋白質跟過量糖類、油脂一樣,經過代謝後,不但不會形成肌肉,還有可能變成脂肪,因此不論是哪種營養素,都要適量攝取。熟齡族群:慢性病患健身前,務必尋求專業建議。熟齡者的健身飲食計畫應尋求專業的建議。預防肌少症,除了注意熱量和蛋白質是否足夠,還要考量慢性疾病,例如血脂過高的人,需要選擇低脂肪的蛋白質食物;有蛋白尿疾病族群,要很小心蛋白質的攝取量;糖尿病患者則要注意選擇低升糖指數的澱粉類。素食族群:豆類食物可完全替代肉類的蛋白質。對於素食者來說,可能經常擔心自己吃的蛋白質是否足夠,其實常見的植物性蛋白質並不會輸給動物性蛋白質,像豆類食物完全可替代肉類的蛋白質。蛋奶素食者,乳清蛋白粉也能輕鬆攝取,市面上也有全素的蛋白粉可選擇。蔡坤融表示,提到蛋白質食物,民眾想到的多是雞蛋及肉類,不過營養學上,提倡植物性蛋白質,幾乎沒有飽和脂肪,脂肪的比例低,例如低脂的豆類包括黑豆、黃豆、鷹嘴豆、無糖豆漿、豆腐、豆乾及毛豆等。食量不大的老年人,可選擇密度較高的動物蛋白質。衛福部國健署推薦蛋白質攝取的順序,是「豆魚蛋肉類」,建議以植物性蛋白質為優先來源。另外,可考慮自身需求做選擇,例如植物性蛋白質熱量較低,適合需要控制熱量的族群;動物性蛋白質營養密度較高,富含多種礦物質,就適合食量不大的老年族群。
-
2022-02-27 養生.運動健身
健身後只要攝取蛋白質就好?營養師破解重訓迷思
Q:健身後只要攝取蛋白質食物就好?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林郁婷表示,運動後飲食並非只要攝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也要一併攝取,建議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以3:1或4:1的比例攝取。因為運動中主要消耗肝醣,而肝醣是由碳水化合物攝取,才能儲存在肌肉中,若沒有攝取碳水化合物、只吃蛋白質,身體便會轉而消耗肌肉中的蛋白質,讓肌肉流失更嚴重。Q:蛋白質攝取集中在健身後那一餐,比較容易長肌肉?林郁婷建議蛋白質攝取要平均分配到每餐,不要集中在健身後的那一餐。此外,攝取過多蛋白質或只吃單一蛋白質的人,都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健身教練周慶安則說,飲食要均衡才是健身最重要的準則,例如一般人蛋白質攝取量為0.8g至1.2g/公斤,健身者則最多可達2g/公斤,但多數人不會這麼仔細精算,或是只買雞胸肉吃,便容易超量。Q:運動後的「黃金補充期」是指?建議吃什麼食物?健身初學者通常有個迷思,認為辛苦健身後馬上進食,健身的辛勞都將白費。但周慶安表示,其實運動有「黃金補充期」,運動後半小時至1小時,是身體吸收養分最完整的黃金時間,此時肌肉需要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若因為怕增加脂肪而不吃,反而會使肌肉量下降。他建議運動後,可以吃香蕉、巧克力牛奶補充養分。Q:空腹運動可以消耗更多脂肪嗎?有些人認為空腹運動能消耗更多脂肪,但營養師並不建議,空腹運動會讓身體處在低血糖狀態,容易發生危險。林郁婷指出,消耗脂肪多寡跟運動強度有關,她建議運動前吃一點較好消化的液態食物,比如豆漿、牛奶等。Q:很多人推薦健身者要吃水煮餐,可降低熱量攝取,每個人都適合嗎?健身初學者常見誤區,除了只攝取蛋白質,容易讓腎臟出問題外,也包括「餐餐水煮」的飲食方法。林郁婷不建議健身者吃水煮餐,雖然熱量比一般飲食低,但因為不用油烹煮食物,容易因油脂攝取過少,導致脂溶性營養素無法吸收、也會影響神經傳導及荷爾蒙代謝,造成營養不良、荷爾蒙失調。周慶安認為,「每餐吃水煮餐有點痛苦」,確實有些學員一開始會吃水煮餐,但運動的力量會下降,加上每人需要的熱量不同,因此他也不建議吃水煮餐。此外,油脂也是力量訓練的一環,建議補充好油,比如亞麻仁油、魚油等。Q:何謂碳循環飲食?健身者如何運用?所謂碳循環飲食(碳水化合物循環飲食),是指依照訓練強度,決定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周慶安說,進行低強度運動時,訓練的肌肉單位比較小,此時可以攝取比較少的碳水化合物,讓身體燃燒更多脂肪;而進行高強度運動時,則可以補充較多碳水化合物,以促進肌肉生長。不過使用碳循環飲食前,建議找專業健身教練諮詢,必須了解食物選擇與個人一天所消耗的熱量,除了基礎代謝率所需的能量,還要計算運動與其他活動可能消耗的熱量,再依據增肌或減脂目標做調整。
-
2022-02-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期間飲食該如何控制?營養師:8大飲食指南一次看懂,讓你遠離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懷孕期間以75克葡萄糖水耐受試驗,經3段血糖檢測,有1項或1項以上異常就算妊娠糖尿病,目前在台灣沒有大規模的研究證實台灣的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但來營養諮詢的妊娠糖尿媽媽有上升趨勢。若未能於孕期期間控制穩定血糖,對媽媽及寶寶都會增加危害風險;以下跟大家分享妊娠糖尿媽媽在食物的選擇應如何管理,吃出營養對抗高血糖及避免體脂肪增加。孕期控制血糖虛改變生活習慣 減醣從均衡飲食開始治療懷孕婦女的高血糖,首要且不能忽略的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果生活習慣的改變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才會考慮開始藥物合併治療。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賴冠菁表示,想要透過飲食管控血糖,均衡飲食是重要的一環,而減醣飲食更為重要。醣類就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單醣、雙醣、寡糖及多醣,而單醣及雙醣是分子較小的醣類,人體吸收相當快,因此妊娠糖尿媽媽血糖想管理良好,須減少小分子的醣類,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多醣類食物。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攝取額外加糖的飲品或甜品,而攝取天然的多醣類食物。賴冠菁說明,均衡飲食就是每日都能攝取到6大類食物分別為: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食物升糖指數,所以想要輕鬆控糖,就是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並選擇低升糖的食物,並控管攝取的份量。要記得吃澱粉的同時就要搭配吃蔬菜纖維及蛋白質,簡單的每餐進食訣竅如下,詳細的食物份量及飲食,建議經營養師針對個人量身訂做:▸菜:煮熟蔬菜至少1碗。▸肉:瘦肉或魚肉約手掌心大小,蛋奶素者約1塊或田字型豆腐1塊+小方豆干1塊+蛋1顆。▸飯:全穀雜糧飯4分之3碗。▸水果:每天水果2至3份,1份相當於柳丁大小1顆。▸乳製品:低脂乳品1至1.5份,1份相當於240cc的鮮奶或3湯匙的奶粉,需分成多次點心吃,避免果糖及乳糖吃過多,造成短時間內血糖升高。妊娠糖尿病飲食該如何控制? 8大重點1次看懂1.熱量依照孕程期別及體型調整妊娠媽媽被診斷出妊娠糖尿通常在24至28周,處於孕期第2期及第3期,每日熱量的攝取則需比孕前增加300大卡。應視孕婦的血糖值及體重增加情形做調整,最少不可以低於1500至1800大卡/天,但也不能因懷孕而有1人吃2人補的觀念,否則熱量攝取過多,容易累積體脂肪。2.攝取天然的醣類食物替代精緻糖每日醣類建議攝取量為熱量的40%至50%,依照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建議,懷孕婦女的醣類攝取至少要有120公克/天,若以台灣食物代換表的含醣份量來說明,每天至少要攝取11至12份(1份醣量15公克),建議分配到3至6餐/天,1份醣類的食物量,應以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為優先,因其所含的膳食纖維較為豐富,益於血糖管理。水果以選高纖維且果糖含量低的種類,依照食物份量表的1份醣為15克,芭樂1份約155公克(相當於大顆芭樂半顆或小顆芭樂1顆),膳食纖維有5.7克,含有維生素C 213.7毫克,堪稱營養素之王。3.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大部分蔬菜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吃蔬菜可以減緩食物被吸收的速度,避免升糖反應之外,還能增加飽足感,故建議每餐一定要有蔬菜類,而非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薏仁或地瓜塊莖類等,和白米飯及精緻澱粉食物相比,全穀類的升糖反應相對較低,其所含的纖維質較多,提升飽足感及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更能減少血糖震盪。4.選擇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是指6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蛋肉類,而其中的豆是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家禽肉類吃肉不吃皮,紅肉類挑瘦肉不吃肥肉,魚及蛋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優質蛋白質可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減緩食物吸收率,每餐攝取豆魚蛋肉助穩定血糖。5.少量多餐避免血糖起伏及飢餓感懷孕過程中,常因腹中寶寶逐漸長大因而影響孕媽咪腸胃道的舒適度,為了穩定血糖值,選擇少量多餐且定時定量的用餐方式最適當。很多人都誤以為少量多餐就是1天吃6餐,而每餐吃1個便當或1碗牛肉麵,點心吃蛋糕配珍珠奶茶,賴冠菁說,其實少量多餐是指將1餐份量分成2餐來吃,並能同時攝取膳食纖維及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更能有益於血糖管理。6.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補充孕期第3期要增加的營養素有鐵、鈣、鋅、鎂、碘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葉酸等,適當進食富含的食物,補充胎兒生長及母體需求。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血、豬肝、瘦肉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如:乳品類、牡蠣、丁香魚、起司、黃豆及豆製品。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蛤蠣、牡蠣及瘦肉類。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原味堅果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而深綠色蔬菜及未精緻全榖雜糧類能提供維生素B群及葉酸。增加鎂的攝取有助改善媽媽孕程抽筋的症狀,乾海帶15克(約1湯匙)含有97.8毫克,去殼調味南瓜子15克(約1湯匙)含有94.5毫克,胚芽米乾重80克煮熟後約1碗量含有440毫克,建議用胚芽米或其他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取代部分白米飯,並每天1湯匙堅果種子類,增加鎂的攝取。7.少鹽、少油炸的飲食攝取過多的調味料會增加鈉量攝取,造成水腫、高血壓及孕程末期妊娠毒血症,利用清蒸、燉、滷、水煮、涼拌取代糖醋、油炸、沾粉或勾芡的菜餚,以避免過多油脂的攝取;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看不見的油、鹽、糖,例如:貢丸、香腸,醃漬食品也含較多的鹽、糖,例如:蜜餞等,建議淺嚐即止。8.喝水量絕對要夠人體內水分大約佔體重的70%,水參與人體重要的消化酵素反應,生物化學作用及促進代謝,具維持體液正常滲透壓及電解質平衡、調節體溫的作用。若每天飲用的水不夠,食物中的營養素就不能被吸收,人體的廢物也不能變成尿液排出體外。每日需求量為每公斤體重30cc,建議不要用含糖飲料、鮮奶、鹹湯或濃茶等取代水。若擔心有水腫問題,除避免醃漬品、滷汁或高湯過量攝取外,建議睡覺時可用枕頭墊腳,或盡量能將1天的水量安排在睡前2至3小時喝完。★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抗癌飲食不能吃糖?營養師揭癌症患者該怎麼吃?
許多癌症患者易誤信偏方、謠言、迷思,包括「聽說癌細胞喜歡吃糖,那就不要吃糖把癌細胞餓死」,進而變成除了甜點、手搖飲等甜品不吃,白飯、麵條等澱粉不吃,就連水果、全榖雜糧類等也通通不吃。嫚嫚營養師指出,這樣的極端作法反而容易使得癌症病程更不樂觀、更加惡化,並分享有助抗癌的飲食關鍵及促進食慾的妙招! 癌症飲食不能吃糖?營養師指1例外! 罹癌一定要吃「醣」。嫚嫚營養師表示,癌友在不吃糖之前,需先了解該禁的是「糖」還是「醣」。天然食物中的醣,不論對於癌友或一般人都是非常好的養份,例如全榖雜糧類及水果,癌症患者不論是在病程或是在治療階段,足夠的熱量非常重要,最關鍵的來源就包括全榖雜糧類,除了能更快速的被人體吸收,也有助於提升蛋白質於體內的利用率,且是主要的膳食纖維來源之一,可幫助廢物、毒素排出體外,降低癌變、情況惡化的風險。而也常被認為不能吃的水果,當中其實都含有非常豐富且多元的營養,例如常聽到的維生素C、玉米黃素等,都是有助於抗癌的成分。若這些食物都不吃,相關熱量、營養無法充足攝取,自然不利抗癌。 不可吃的是「添加糖」。癌友真正需要避免的,是非必要的米字旁的添加糖,易上癮、且有害健康,包括果糖、高果糖糖漿、冰糖、砂糖等,民眾常認為比較健康的黑糖也是其中之一。添加糖除了是普遍學者認為常見的發炎風險因子,容易引起身體各種發炎、引起疾病,也容易影響血糖波動,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使得IGF1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分泌,進而增長癌細胞,這才是真正建議癌友避免糖的主因。 建議吃添加醣的1例外。不過,營養師也指出一個例外情況,癌症有期數之分,各期身體狀況也會有所不同,患者若是在後期、甚至住進安寧病房時,若想吃點甜食,建議不必管控太過嚴苛。此時的患者身體狀況大多不佳,食慾也不好,營養也不足,更需把握任何的進食機會,哪怕會吃下添加糖,也需補充當中可能帶有的營養。在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需將飲食對身體的影響考量得更加全面,而非單著重在糖對身體的影響,建議可與營養師及醫師多加討論、適度提供。癌症患者不能吃什麼?營養師指6大地雷要注意! 除了避免吃添加糖以外,嫚嫚營養師也提醒注意食品衛生安全。癌症患者不論是因疾病或治療,免疫力都多在低弱狀態,飲食不潔就很有可能受到感染、產生其他疾病問題。因此除了不建議吃生魚片、沙拉等生食外,也要注意是否確實加熱、煮熟。食物也不宜於室溫擺放過久,若可以冷藏就應冷藏,若置於室溫過了2個小時後就不要再吃,避免可能滋生的細菌,特別是有助補充人體營養也有利於細菌滋長的營養配方。而如遇食物發霉,包括整個食物、旁邊的食物就應全部避免,因為發霉擴散程度不得而知,肉眼看不到,萬不可撥下或切除後食用。也建議盡量避免油炸、加工食品,這兩項食品和添加糖一樣同被視為容易引起發炎的食物,且大多營養成分也相當低,建議多以天然的原型食物為佳。體重是抗癌重要指標,5妙招促進食慾,吃胖助抗癌! 20%癌症患者死於「癌症惡病質」。嫚嫚營養師強調,癌友的熱量攝取非常重要,癌細胞於體內有如強盜一般,會搶奪一般細胞所需的各種營養,當人體營養不足,自然免疫系統等全身機能都無法正常運作,更不利於抗癌。相反的,就算攝取足夠的營養癌細胞會有所成長,但同樣的好的細胞也會壯大。一般看癌症患者的健康、預後狀況、能否撐過療程等,體重是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最怕的就是癌友體重下降,甚至進入到「癌症惡病質」,此階段癌友代謝、免疫等全身系統大亂,難以正常運作,可說是個無法抗癌的狀態,據統計,約有20%的癌症患者死於此因。 卯起來抗癌!案例160公分吃胖到70公斤。嫚嫚營養師也分享,自己所參與過的營養講座,講師是位營養師,也是位乳癌患者,目測身高約160公分的講師為了抗癌,每日吃得相當營養,並將自己的體重提升至到70公斤,讓自己有非常足夠的本錢能夠抗癌。因此即便癌症患者多因治療或疾病不適,常會有食欲不振的情況,也會想方設法、鼓勵多吃些、攝取足夠的營養,對於抗癌才是上上之策。 營養師5妙招促進食慾助抗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慾不振的癌友,可少量多餐的進食,一天進食約5到6餐。而口味清淡的食物也多較容易被接受,口感滑順的食物則有助於大多因療程出現嘴破、食道發炎、吞嚥困難的癌友進食,接受度也較高。食材準備上也可以多以色彩明亮、多元的配色為主,容器、餐具也可準備明亮、漂亮的陶瓷材質,都有助於以視覺促進食慾。這些方法都有助於提升食慾,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更有本錢抗癌。《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十大癌症最新統計!最新癌症人數增加逾五千人!務必定期做四篩檢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9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減脂不減肌肉? 台大營養師列「飲食10守則」:每餐要吃30分鐘
農曆春節假期長達9天,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宅在家裡追劇、玩手遊,開工後感覺衣服、褲腰變緊,整個人像是大了1個Size號,國民健康署近年來調查發現,近4成的民眾在過年後平均變胖2公斤。減肥並不等於減重 營安全減重飲食10守則台大醫院營養師賴聖如表示,在減肥過程,最務必注意「安全性」、「副作用」,此外,「減肥並不等於減重」,希望減的是肥肉(脂肪)而非瘦肉(肌肉),也就是減去體內脂肪組織,一般來說,女性體脂肪應少於30%,男性則應少於25%。賴聖如說,想要減脂肪、不減肌肉,就必須搭配有氧運動,應該養成運動習慣,多做心肺運動。光靠少吃澱粉,也會減去肌肉,再者,少吃澱粉,容易飢餓,反而不利於長期體重控制。最安全且有效的減重建議為「少吃、多運動」,相關飲食10守則如下:1.三餐都重要,不要忽略任何一餐,堅持不吃點心,嘴饞時可以酌量食用仙草、蒟蒻、大番茄、低糖果凍等低熱量食物。2.儘量定時、定量,食物不要集中在任何一餐,分餐進食吸收利用佳;不定時用餐,或隨時用餐者,對於熱量控制較有難度。3.每餐用餐時間30分鐘,慢食並好好享用,且專心吃飯,細嚼慢嚥。4.許多人不喜歡白開水,可喝清淡薄荷茶。5.餐前20分鐘,可先以低熱量湯品或蔬菜做的開胃菜等,體積大又熱量密度低的食物來墊肚子,減少飢餓感。6.外食時,建議將較油膩的食物先以熱開水涮過,可減少10%至15%油脂量。7.購買食品時先仔細看過食品標示,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吃進去多少熱量。8.以粗糙、未加工的澱粉類食物取代精製穀類。豆魚肉蛋類食物宜採動、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優先考量油脂含量較低的食物(去皮雞肉)。9.以堅果類取代烹調用油,如腰果、核桃、杏仁,磨碎取代油脂來拌青菜,還可以增添風味。10.高熱量的油炸食物或勾芡濃稠的流質食物,如濃湯等,也要減少食用。許多民眾在減少烹調上的油脂,並配合運動計畫,通常就可輕鬆減少2至3公斤。選擇食物時,應注意熱量密度,例如:100g的豬里肌瘦肉、三層肉或絞肉、肥肉等,熱量分別為150大卡、500至600大卡及800至900大卡不等。賴聖如也提醒,1碗白飯、1碗炒飯,看似差不多,但熱量卻相差300至800大卡。賴聖如建議,透過減少熱量攝取,來達到減重目的,在熱量設定為男性每天至少攝取1,500大卡,女性至少1,200大卡均衡飲食,或以每日減少500大卡為目標,來擬定減重計劃。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168斷食復胖全因忍不過「1階段」! 營養師推「1212斷食法」無痛減重 ·第一口先吃什麼?營養師公開「減肥進食順序」 還要每天量體重
-
2022-02-18 養生.聰明飲食
避免湯底汙染、致癌,這種食材一定要最後煮!營養師教健康嗑鍋4原則
天氣寒冷,許多人喜歡嗑火鍋,暖身又暖心。可是大多數的火鍋常暗藏高鹽、高油、高熱量的地雷,怎麼吃能夠滿足口欲又兼顧健康?1、選擇清清如水的湯底湯底最容易暗藏高鹽、高油、高熱量風險的地雷,如麻辣鍋、酸菜白肉鍋、牛奶鍋、沙茶鍋等,每100㏄的熱量就可能超過100大卡。建議選擇蔬菜、藥膳或昆布熬製的湯底,既減少熱量攝取,營養也均衡。2、進食順序很重要不同食物在腸胃的消化速度不同,一般而言,植物性會比動物性更容易消化,熱量較低,因此吃火鍋順序,應該先喝點清湯,接著吃蔬菜、菇類、根莖類、豆製品,海鮮、蛋類,最後是雞肉或豬羊牛肉。另外,如果有根莖類如芋頭、玉米、南瓜、地瓜等主食類,其實就不需要吃飯和麵了,以免醣類攝取過量。豆類要避免吃油豆腐跟炸豆皮,選擇腐皮或豆腐較健康。至於肉類則建議最後燙熟,因為會產生大量的浮沫,浮沫是血水、蛋白質、油脂遇熱後變質的雜質,會有細菌汙染、致癌的風險,所以如果想喝火鍋湯,最好在煮肉前喝。3、沾醬聰明調不要小看火鍋沾醬,僅是一匙的沙茶醬,就高達100大卡,若再加上一顆蛋黃,熱量就相當於六分滿的飯了。若能以天然的蔥、薑、蒜、辣椒、洋蔥、九層塔、香菜、蘿蔔泥,佐以白醋、醬油調製沾醬,是較健康的選擇。4、少吃加工品為了口味與食品安全需求,火鍋料如丸子、餃類等,通常會額外添加油、鹽、防腐劑、食用色素等,多食不利健康;例如:3顆蛋餃的熱量約80大卡,幾乎跟一份的肉差不多熱量,可是蛋白質卻僅有一份肉的一半,鈉含量則超出快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