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2 失智.失智專題
搜尋
照顧者
共找到
1239
筆 文章
-
-
2024-03-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由護理臨床教育反思護理專業與自我成長
【編者按】:本週是由三位護理系畢業有一段時間,經歷過不同的臨床職場訓練,走入不同的生涯規劃,分享他們對護理工作的心得。一位護理師以本身在產房待產的親身經歷,與先生深深受到,護理師以一件毯子緩解生產的緊張與不舒適,見證了身受痛苦的病人可以透過護理師溫柔的陪伴與照護,緩解疼痛與焦慮,而護理師也能從病人和家屬的感謝和笑容中獲得成就感。→想看本文一位目前已離開每天面對為病痛所苦的癌末病人的護理師,回想過去由不同的病人與家屬帶給她的心得:「生命的選擇沒有對錯,極限之外,不一定會有奇蹟,但一定會有愛」、「人生有很多種態度,『承認』這種態度需要的是勇氣」、「我們不是選擇放棄,是選擇把握當下」、「在護理工作中追求『變成更好的自己』」。→想看本文一位經歷國內臨床護理工作、公共衛生研究團隊,而今在國外又回到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理師,一方面感謝國內臨床過往的同儕上司形塑了注重專業判斷、批判思考、視病如親的單位風氣,但更珍惜國外同儕彼此教育、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才能相互琢磨、一起成長。希望透過「醫病平台」,台灣社會可以更了解護理師在醫療團隊的重要。「滴!」走在前頭的臨床教師將手在感應器前一揮,米灰色的雙門「唰~嗄~~~」地往不同方向敞開,映入眼簾的是一間燈光與色調都不算太明亮的內科病房。矩形的護理站在正中坐鎮,側邊一面碩大的白板記錄著病房動態:床位、白夜班主責護士、各班護佐、各床活動功能與注意事項;護理站的兩側,長長的廊道向遠處延伸;廊道的左右,敞開的房門是一間間的病室。四年前,決定離開醫院病房、走進公衛領域的我,甚至處理掉所有的聽診器、筆燈、教科書、護理小物和護腰,絕對沒想到那一次的離開只是暫別,更沒想到自己再回到護理臨床會是在一個不同的國度。「Hello, I am K, nursing instructor from Langara College. Nice to see you again. This is my new group of students. Next week we will formally start our placement in the unit.」老師走在前頭,和病房主管打著招呼,在實習的第一天,帶我們簡單參觀了未來 16 週要實習的病房,說明了大致格局、主要設施。然而,再蜂擁而至的新資訊,怎樣都蓋不過瀰漫在週身的聲音與氣味,那是起起落落的呼叫鈴聲,那是人們或低語或高昂的交談聲,那是病人稀里呼嚕的排便與芳香劑、消毒水交織著的濃烈氣味。這些聽覺與嗅覺並不是什麼自然令人愉悅的感知,但當我的五官再次感受到這些,浮現的並不是厭惡、排斥的情緒,而是牽動了內心深處自己在最初決定投身護理以及暫離後卻又重返的一份熱情。決定轉而來到加拿大執業,是一份衝動、一份幸運、更是一份好奇,而與其他來自各個國家的同學比較不同的是,我少了一份對家鄉醫療環境的絕對失望。這並不是說台灣護理職場有多健全、照護負荷有多友善、社會對護理專業有多尊重,因為事實剛好全部相反;而是在說,或許是因為我在台灣幸運地經歷過對護理專業相對友善的職場文化,或許是因為我過往的同儕上司形塑了注重專業判斷、批判思考、視病如親的單位風氣,我對於台灣的護理專業,是具有一份很飽滿的驕傲的!記憶猶新,歷歷在目。我記得,在台灣,一名護理師和一名護理助理經常各執一側、默契無間地,一面溫柔安撫病人、與其說明流程,一面在手上進行著舒適照護,完以清潔平成的床鋪、筆直的翻身枕、病人舒適的臥姿,揉合了生理上的壓瘡預防、舒適擺位,以及心理上的安寧與平靜;這種程度的、人為的細緻與用心,是目前在的這個實習場域尚未被我觀察到的。不過同時間,我也在加拿大的這間急性病房觀察到較為充分的物質輔助資源與額外的復健專業人力配置,比如幾乎每個臥床、需要器械輔助來位移的病人都可以被配置在裝置有天花板升降機(ceiling lift)的病室,讓病人可以較安全、舒適地從病床移動至推床或是輪椅,同時也保護了照顧者的肌肉骨骼(特別是在北美常見身型、體重較巨大的病人)。比如為了讓病人可以即早康復出院、減少其受行動力下降併發症的風險,這間配有近 30 床的高齡急性病房,週間的每天會有兩名物理治療師搭配兩名物理治療助理在病房穿梭,評估、協助、計劃病人的復健活動計劃。這些都是以往在台灣沒有見識、聽聞過的。我也記得,在台灣,過往每天的安寧晨會裡,不同職類的專業人員比肩而坐,分享彼此不同視角的觀察、評估、判斷與建議,讓所有照護提供者可以處在同個平面上、提供對病人家屬來說最專業、適宜、個別化的照護。而護理端的發現、為病人的發聲,往往因為最貼近、即時、親密而被深入討論、採納,凸顯出我最珍視、受感動的護理專業特質:「在一個人最為脆弱、無助時在旁伴行」。或者是,在許多寂靜的深夜或是人聲鼎沸的清晨,我們需要發覺病人問題、搜集評估資料、並將結果彙整給值班或負責的醫師與專科護理師;以往,只記得打電話給夜班專師前自己不由自主加速的心跳,因為需要面臨專師學姊犀利的「質詢」:「病人有出現__、__(症狀)嗎?剛剛有評估到嗎?去確認完再跟我說」、「醫囑裡沒有__嗎?先給看看怎麼樣再跟我回報」、「你認為這個狀況為什麼緊急?要馬上處理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不能等到白天比較熟悉病人的主責團隊來再處理?」這些回憶片段看似是讓人心理壓力上升的惡夢素材,但現在回頭去看才知道都是可貴的磨練、養份,也是護理專業中「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體現。其實台灣有很多的護理師會讓人與他們工作時驚呼:「天啊對欸思考得好全面」、「學長/姊這樣做也太聰明、對病人來說也太好了」,而我個人認為最崇高的盛讚則是:「如果以後我生病了,我要給__這樣的護理師照顧!」但是,為什麼那些成長、吸取養份的部份過程在我的記憶中會是像「惡夢」般、讓我心跳加速的存在呢?為什麼我近期在一位特別優秀的臨床教師的帶領下、在與同儕的比較下才逐漸發現原來自己具備那樣的能力、特質、才懂得珍視呢?為什麼以前就讀大學護理系會對「批判性思考」這個詞彙嗤之以鼻,現在卻能坦然且頗為自信地說出口?當然我的個人經驗不足以代表台灣與加拿大的護理教育、執業環境的全貌,一定有偏頗與偏激之處,我也不敢說什麼哪裡就該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台灣一定要向什麼國家文化學習才對,不是,不是這樣的!如同前述,台灣的護理有許多不可取代、他國無法看齊比擬的特質與價值,甚至直至現在仍讓我懷念、驕傲不已。但如果要說,以我目前在加拿大這裡接受到的銜接課程教育、醫院護理師的指導,與過去在台灣大學受到的基礎教育、醫院護理師學長姊的教學相比,我會想到「教學相長」。在這裡,你有什麼問題就是「問」,我從一開始懷疑、擔心自己問的問題會不會太蠢,到現在我都可以不緊張地開口提問。原因是,我從來沒有從老師、醫院護士、主管口中聽到一句:「你確定?學校沒有教嗎?」 「這個你也不知道?」反之,在我確認他們當下有時間可以被打擾並提問後,一貫的回應都是很乾脆的:「喔,那個__在哪裡!」甚至,有時候還很坦然地說:「喔,這我也不知道欸,我們一起去問__(主管)吧!」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你問這什麼蠢問題、你問我這個是不是想找碴、挑戰我?看我怎麼電爆你!」的權威感,而是「這真的不容易欸,還好你問了,我們一起學習吧!」的同儕感。同時,我們實習小組的老師也是很謙虛,她不覺得自己是在當我們的老師想帶領我們,反之,是當我們的助手,想要幫助我們鋪平成為註冊護理師的道路、幫助我們成為一個能安全執業的護士!她當然對於我們的進步會有計劃、有要求,但當我們的表現不如預期或是當我們犯錯時,她也不曾將表現或錯誤也算在自己頭上而有情緒,而是透過她從旁的觀察給出很具體的改善建議。現在就開始練習給彼此教育、提供同儕有建設性的建議這一點也是現在經歷的教育中特別的一點,我想這是過往的教育中我比較沒有體驗過的,也是現在對我來說仍有困難的,但我相信如果逐次練習,未來是可以在專業角色的範疇中理性給予同儕、同事有建設性、有幫助的建議,才能相互琢磨、一起成長。然而,或許我的台灣經驗與加拿大經驗有太多條件的不同,比如當時剛畢業的我才 22 歲、還沒有任何護理工作經驗、沒有對臨床想像的,醫院學長姊就是把你當菜雞在電(我也真的還是菜雞);而在這裡的銜接課程,雖然有來自許多不同國家、文化的同學,需要許多交流、磨合、當然也有摩擦,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篤定要緊臨床工作,一大部份也有數年到數十年的工作經驗,人生經歷當然也有所不同。於是,面對這樣如此不同群體的教育者當然會有不同挑戰、應對,我在兩個階段的感受、體驗也是完全無法相比較的。但是,我仍然期盼未來自己能一直保持這樣的心態來體察不同國家、制度、文化下的護理教育、職場特質,並有機會可以回饋、分享回台灣,讓台灣的護理專業人員們能夠以更健康的方式相互切磋、成長,也更能看得見自己的價值所在,於是就可以非常有自信、驕傲地向社會說:「我們是護理師,我們有我們的專業價值,請給我們更健全的護理職場!請給我們更友善的照護負荷!請社會給護理專業應有的尊重!」延伸閱讀3/18 有護理師在,真的讓我們很安心3/20 感謝護理職涯中的你/妳,成為我持續在護理工作努力的養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2 活動.精彩回顧
失智好好生活系列講座:樂來樂靠近—失智症音樂療癒
講座資訊◆時間:2024年4月20日(六)上午10:00-12:10(9:30開始報到)◇地點:萬華老人服務中心教室1◆報名對象對失智症音樂照顧、應用音樂創作活動有興趣的民眾;失智症病友的家屬;失智照護領域提供服務之工作人員,如醫師、護理師、社工、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師、長照個管師、照顧服務員等。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根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以下簡稱「失智旅人」)的粉專統計,民眾提出的問題中,家庭照顧問題占了近50%。在聯合報失智資源使用大調查中,則發現失智照顧的模式有71%是在家照顧。為了讓失智者跟照護者相伴失智症的過程中,可以用對方法,順利照顧、好好生活,因此,失智旅人打造以「失智 好好生活」為核心主軸的Podcast節目和系列講座,透過囊括失智照護眾多面向的主題―好好飲食、好好友善、好好照護、好好預防、好好守護、好好治療,幫助台灣社會和失智症家庭尋找解方,透過不同的模式取徑,期待讓更多的民眾可以參與、近用。其中,「失智 好好生活」系列講座中,將先由揭開序幕。運用存在你我生活中的音樂做非藥物照護,一步步朝向「失智 好好生活」邁進。「樂來樂靠近—失智症音樂療癒」講座介紹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難忘的旋律曲調,失智者即使忘記如何說出「雨傘」這個詞,卻可以大聲唱出「一支小雨傘」;即使不知道該怎麼撥打電話,卻可以用鼓敲出屬於自己的節奏;甚至可能因為失智的關係,認不得自己是誰,也認不得最愛的家人,但聽到自己最愛的音樂後,又記起那個喜愛音樂的自己,跟著家人一同手舞足蹈。這些真實發生的場景,不禁讓人讚嘆音樂的力量無遠弗屆,對於失智者或照顧者,都是有一項最好用的非藥物照護工具。音樂治療不僅僅是播放音樂或唱唱卡啦ok,達到放鬆或娛樂效果而已,它是由專業的音樂治療師,巧妙選擇並應用對於失智者有益處的音樂,設計出唱歌、聽音樂、或使用樂器等各式音樂活動來達到不同治療目標;不僅幫助失智者身心靈健康,還能延緩認知退化。其實,科學研究也已經證實,音樂能活化失智者的大腦,延緩失智症惡化、穩定情緒。對照護者來說,學會把音樂活動作為溝通媒介,也是跟失智者建立美好互動、重新連結的機會。所以,透過學習失智症音樂療癒,讓我們都能「樂來樂靠近―音樂來了,快樂也靠近了」吧!講師介紹董懿萱 音樂治療師 現職: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音樂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學歷:美國費城卓克索大學音樂治療與諮商研究所畢業經歷:曾任國立新加坡中央醫院職能治療師、美國 Girard 精神專科醫院實習音樂治療師。訓練、證照:具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專業會員資格、美國音樂治療協會合格執照、職能治療師證照、長照專業人員證照。專長:●心理動力取向音樂治療●長照職能治療●失智症●身心障礙性健康議題●精神疾病復健
-
2024-03-20 失智.非藥物治療
音樂治療可延緩失智者病情和照顧品質 提高失智者幸福感5方式
國內失智症患者高達30多萬人,隨著大腦功能逐步退化,常出現肢體力量衰退、意識混亂等,讓家屬照顧力不從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表示,為照顧失智者,基金會近年積極推廣音樂照顧模式,幫助失智者促進自我表達與認知功能,同時緩解憂鬱、焦慮,改善精神行為症狀及日常生活照顧的配合度,增加失智者整體照顧品質。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藝術作為促進健康與幸福的全面性報告」指出,不論是失智者或照顧家屬,藉由參與音樂活動能對身心產生正面效益,有效減少醫療成本,達到疾病預防目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昨舉辦「樂來樂靠近—音樂照顧培訓方案家屬交流會活動」,參加音樂培訓課程的失智者家屬彭文瑤說,幾年前開始,爸爸罹患失智症後,隨著病情進展,出現嚴重幻聽、幻覺,參與課程是希望爸爸有多一點活動,但因爸爸重聽嚴重,家人一直習慣用紙筆溝通,不覺得爸爸可以享受音樂,「感覺那是奢侈、遙不可及的」。然而,參加音樂培訓課程後,彭文瑤發現,爸爸可以透過耳機聽到喜歡的音樂,並會隨著哼歌,有一段和爸爸一起分享音樂的時光,音樂活動也讓爸爸心情愉快。★增加失智者幸福感輔仁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音樂治療師林歆敏說,研究團隊讓失智症照顧者接受12周的音樂照顧培訓,再由照顧者在家中帶領失智者進行音樂活動,相較沒有進行音樂治療的對照組,發現接受音樂治療的實驗組在正向照顧經驗獲得顯著改善,幸福量表也呈正向變化,顯示增加幸褔感有明確成效。失智者認知、肢體活動不斷退化,照顧者常感到無計可施,進而懷疑及貶低自己,引發心理壓力。林歆敏指出,音樂治療可以透過敲打樂器、聽音樂、陪唱,或是隨著音樂節拍活動身體,增加照顧者與失智者互動,體驗彼此開心的事情,以促進正向照顧品質,增加照顧者的自我認同、成就感,並延緩失智者的退化速度。★年輕時的歌易共鳴研究發現,失智者對年輕時20至35歲所接觸的音樂、歌曲特別有感,應該是這時的音樂伴隨著人生求學、出社會等階段,可以喚起失智者共鳴。「音樂彷彿是照顧者與失智者關係間的潤滑劑。」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音樂治療師董懿萱說,失智症音樂照顧培訓工作坊包括4次課程,教導家屬採用音樂聆聽、音樂律動、歌唱、樂器彈奏、即性創作等,並針對每個家庭進行2次個別訪視,提供個別化建議,介入後約6成家屬在正向照顧經驗及自覺與失智者關係品質,均有所改善。林歆敏說,照顧者在家與失智者進行音樂治療、互動時,可以利用5種不同的方式。★音樂治療5方式1.讓失智者用耳機聽音樂,選擇失智者年輕時20至35歲所接觸的音樂、歌曲,失智者會特別有感,可以喚起失智者共鳴。2.讓失智者聽不同節奏感的音樂,並隨著打節拍、活動肢體、跳舞,如快節奏的音樂,身體擺動就會比較快,而慢節奏的輕音樂,身體擺動就會比較慢,促進失智者與照顧者間的互動。3.照顧者也可以隨著音樂節拍不同,以快或慢的方式幫失智者按摩、搥背。4.失智者聽音樂、聽歌時,照顧者可以和失智者一起哼歌、陪唱、接歌,或一起敲打樂器。5.如果住家環境不適合敲打樂器,可以帶失智者到住家的中庭或附近公園敲打,讓失智者可以接受不同的刺激。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17 焦點.長期照護
「是妳媽住院生病,妳沒生病沒資格請病假!」照顧者請家庭照顧假遭主管刁難
勞動部雖然設置「家庭照顧假」,但是否能夠改善照顧者離職困境?阿龍和林小姐是照顧家人逾七年的資深照顧者,身在職場,但從未使用過家庭照顧假,且這兩年才有耳聞,政府竟有設置此假別。二人感嘆,有假也用不到,瞬間成為照顧者之後,能不能存活得下來,只能看當時運氣好不好,必須「賭」看看。「媽突中風」林小姐欲請假遭主管刁難七年前,林媽媽突中風,原在台北單親照顧未成年子女的林小姐,必須肩負起照顧媽媽的責任,媽媽住院廿多天,當時她的年假僅剩五天,盤點後能請的假只剩十二天,她拜託主管通融讓她多請病假,卻換來「是妳媽住院生病,妳沒生病沒資格請病假」。媽媽倒下,林小姐還要照顧小孩、兼顧工作,即使有照顧相關的經歷,「當下也慌了」,主管不願通融,只能讓媽媽獨自住院。沒想到媽媽返家後,林小姐面臨更大的困境。照服員無法馬上銜接,她再次向主管協調請假,主管卻說「沒假我看妳怎麼請」,甚至告訴她,媽媽生病是「家醜」,不要外揚,並暗示她「離職」比較快能解決問題。所幸,林小姐向家總求援,利用企業喘息方案,才度過照服員來不及銜接的時刻。照顧巴金森氏症臥床媽 阿龍不斷被刁難十年前,阿龍的媽媽因巴金森氏症臥床,又因嚴重褥瘡必須住院。阿龍向公司表明有照顧需求,公司建議「你要不要先離職,等照顧好媽媽後再回來,我們永遠歡迎你。」阿龍於是離職,安頓好媽媽後,重回公司,發現年資重算、年假變少,後續因照顧媽媽告知無法常態性加班,卻不斷被刁難。主管拿阿龍的業績盯他,即使個人達標,主管又說小組也要達標,不能只有他不加班。阿龍無奈,自從照顧媽媽後,主管就拿各類成績要求,逼得他一定要加班,某次加班緊急趕回家,險發生意外,毅然決然辭職。阿龍說,因照顧壓力太大,自己也住院,加上照顧媽媽,一年至少得請假卅天,年假、事假、病假全用完。後來找願支持他照顧媽媽的工作,幫他度過艱巨照顧的日子。阿龍曾想過,若因照顧媽媽離職,可能成為貧戶,等到不需照顧時,也無力重返職場。徵求友善職場「照顧不離職」需要友善職場來支持,有時在最忙亂的時期協助照顧者找到方法,就能讓照顧者在職場穩定下來。有的職場提供有薪的家庭照顧假,有的協助利用政府長照2.0資源,您工作的場所有任何陪伴與支持照顧者的措施嗎?如果願意分享,歡迎推薦。照顧不離職 「友善職場」大募集延伸閱讀:.孫為顧阿嬤放棄出國進修、拒絕工作機會!不認為是阻礙,反化壓力為動力.家人突病倒,想請假被刁難被迫失業!他盼除了有家庭照顧假,更需長照安排假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7 焦點.長期照護
「孫輩照顧者」為顧阿嬤放棄出國進修、拒絕工作機會!不認為是阻礙,反化壓力為動力
安德森是藝術工作者,擔任過「咒」、「模仿犯」等影視作品的表演指導,本身也是演員、劇場導演。但他還有一個特別的身分,他是少見的孫字輩照顧者,大學開始親自照顧失智阿嬤長達十一年,同住在一起的,只有他跟阿嬤還有一名外籍看護。好幾次出門前阿嬤跌倒、嘔吐 只能延後出門職業性質跟一般上班族不同,不用固定上下班,看起來很自由,但也是他最大的煩惱,「有時是很想工作但沒邀約,只能在家面對阿嬤的病情,情緒會很低落。」外出工作時,也必須同時處理阿嬤的各種突發狀況。排練舞台劇「非常上訴」期間,好幾次出門前阿嬤跌倒、嘔吐或不肯吃飯,只好通知製作人和導演必須晚一兩個小時到場,「劇場是很包容的場域,沒有位階高低,彼此互相照顧。」他坦言還是會很不好意思,但也更珍惜同心協力完成作品的機會。孫不認為是阻礙,反化壓力為動力有次進劇團排練,外籍看護半夜逃跑,安德森焦急聯絡家人請假接替,但排演期間心理負擔很大,常接電話回答各種問題,例如每種藥的服用時間、血壓計放哪。為照顧阿嬤放棄出國進修,常不得不拒絕工作機會,但他不認為是阻礙,反而成為創作動力。執導「出走的第五封信」獲微電影百萬首獎,創辦八月表演工作室,連兩年推出劇場作品「親愛的陌生人」。安德森認為,照顧者在職場上最需要夥伴包容,他因自己經歷過,會更關心同事家庭狀況,若照顧者因緊急情況而情緒起伏,他建議先讓對方平靜,過後再提供幫助,照顧者會更投入工作,表現會更好。徵求友善職場「照顧不離職」需要友善職場來支持,有時在最忙亂的時期協助照顧者找到方法,就能讓照顧者在職場穩定下來。有的職場提供有薪的家庭照顧假,有的協助利用政府長照2.0資源,您工作的場所有任何陪伴與支持照顧者的措施嗎?如果願意分享,歡迎推薦。照顧不離職 「友善職場」大募集延伸閱讀:.「是妳媽住院生病,妳沒生病沒資格請病假!」照顧者請家庭照顧假遭主管刁難.家人突病倒,想請假被刁難被迫失業!他盼除了有家庭照顧假,更需長照安排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7 焦點.長期照護
家人突病倒,想請假被刁難被迫失業!他盼除了有家庭照顧假,更需長照安排假
主計總處統計,去年五月,廿五到六十四歲未就業者有二八六點五萬人,其中因為照顧六十五歲以上家人無法工作者,逾十五萬人。對於因為照顧與工作而蠟燭兩頭燒的員工,必須在職場上給予更多彈性支持,雖然目前已有家庭照顧假,家總等民團更倡議長照安排假,避免因為照顧而離職,失去珍貴的勞動力。 家人突然因病倒下,照顧責任大多落在職場打滾的子女身上。許多人想兼顧工作與照顧,但雖有家庭照顧假,根據勞動部一一一年統計,過去一年請過家庭照顧假的女性有百分之六點五,男性僅百分之三點二;一旦想請假,職場常見的歧視與不平等待遇為「請假刁難」,其次為言語歧視、要求加班等,照顧者身心煎熬。高齡加上少子化,台灣自民國一○五年起,年減十八萬勞動力,照顧者一旦離職,人才流失,也造成勞動力折損。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如何減少離職照顧,不僅是個人困境,也是國家勞動力危機與企業經營重要課題。照顧家人 逾6成考慮離職照顧家人與工作都需要投注時間與心力,若無法兼顧,勢必擇一,離職不是意外的選擇。勞動部民國一○六年統計,每年十三萬人因照顧離職。台灣愈來愈老,去年五月主計總處統計,廿五到六十四歲未就業者二八六點五萬人,其中因照顧六十五歲以上家人無法工作者百分之五點二五,顯示照顧離職人數每年已逾十五萬人。留在職場的照顧者,也不斷面臨「是不是該回家照顧長輩」的掙扎與拉扯,不論男女,為了照顧家庭成員而考慮離職者,皆超過六成;至於不考慮離職者,原因以「經濟因素考量」最高,分別占三成。顯示為了兼顧工作與照顧,許多留在職場的照顧者面臨「蠟燭兩頭燒」的窘境。留住照顧者,要靠友善職場,根據大多數照顧者的經驗,家人倒下的最初六個月最為混亂不安,但之後若經妥善安排讓照顧工作變得穩定,便減少離職機率。目前政府提供家庭照顧假,家總一○八年與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北市產業總工會、勞工團體等一○四個團體提出「長照安排假」,讓員工彈性請假並給予薪資,因應長照歷程突發等狀況。根據性別平等法,勞動部推動「家庭照顧假」,一年可請七天,但合併事假計算,僅有公務單位單獨設立家庭照顧假,且不扣薪。但在一般民間企業,請家庭照顧假等於請事假,天數有限制,又會扣薪,加上以台灣不健康餘命平均八年來看,家庭照顧假僅能撐過最緊急的急性照護期。請假太多 照顧者被迫失業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副主任張筱嬋表示,當家人倒下,照顧者得重新盤點自身資源、媒合人力、整理出院後回到家中的環境、購買輔具等,絕對不是七天可以完成。家總倡議的「長照安排假」來自日本提供一名年長者子女有九十三天有薪「顧老假」的發想,「顧老假」可分為三次,並由勞工保險支出百分之六十七薪水,安排長輩照顧計畫。陳景寧說,家庭照顧假提供民眾育兒及顧老所需,但一年七天太少,職場上民眾為照顧家人請假太多是「被辭職」的主因,更有許多人擔心影響升遷不敢請假、不願說出自己是照顧者,長照安排假可減少勞工頻繁請假,此為照顧不離職的配套措施,政府應給予照顧者更多支持力道。 新聞辭典》家庭照顧假 根據「性別平等工作法」,受雇者於家庭成員預防接種、發生嚴重疾病或其他重大事故須親自照顧時,得請家庭照顧假。.家庭照顧假日數併入事假計算,全年以七日為限。.家庭照顧假薪資計算,依事假規定辦理。依勞工請假規則規定,勞工請事假一年內合計不得超過十四日,事假期間不給工資。.雇主不得因受雇者請家庭照顧假視為缺勤而影響全勤獎金、考績。徵求友善職場「照顧不離職」需要友善職場來支持,有時在最忙亂的時期協助照顧者找到方法,就能讓照顧者在職場穩定下來。有的職場提供有薪的家庭照顧假,有的協助利用政府長照2.0資源,您工作的場所有任何陪伴與支持照顧者的措施嗎?如果願意分享,歡迎推薦。照顧不離職 「友善職場」大募集延伸閱讀:.「是妳媽住院生病,妳沒生病沒資格請病假!」照顧者請家庭照顧假遭主管刁難.孫為顧阿嬤放棄出國進修、拒絕工作機會!不認為是阻礙,反化壓力為動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5 養生.家庭婚姻
伊能靜兒小哈利因為她的愛,活成了想要的樣子!媽媽700字感性文:餘生只剩2年半和兒子共處
伊能靜對於愛子庾恩利(小哈利)的尊重,始終是兒子最強的後盾,無論他扮相濃妝豔抹引發熱議,媽媽伊能靜總是給予尊重與支持!伊能靜不只是一位母親,她同時也是兒子庾恩利(小哈利)最親密、最可靠的朋友,她會陪著兒子一起旅行、看畫展、打卡網紅店,同時共享同一杯飲料、拍搞怪的照片。不只如此,在哈利的ins照片裡,總會出其不意地放上一兩張媽媽的照片母子兩人相處模樣真的是親暱極了。因為媽媽的愛,活成想要的樣子正因為如此的好感情,媽媽伊能靜面對剛滿18歲,網路上瘋傳關於兒子的性感照片,第一時間依然選擇給予支持與尊重。她就曾經在節目上談及此事,除了哽咽訴說與兒子的暖心對話外,她的一席話也惹哭不少網友。伊能靜回應了關於兒子哈利「穿女裝」的爭議問題。她緩緩說道,「作為母親,面對部分輿論給予兒子的指責、批評,甚至是謾駡,我選擇了足夠的尊重和包容:『我會給他所有的自由,他在我的世界裡,他可以成為自己。』」她有透露兒子小哈利第一時間 ,就打電話關心媽媽的心情,也表示可以關閉社群平台,而伊能靜則霸氣回應:「你不需要承擔父母職業,所帶給你的任何影響,沒有什麼比你更重要!」,並且鼓勵兒子做自己,她告訴哈利,「你不但不會影響到我們,你還會讓更多人知道,自由是非常珍貴的!」媽媽毫不隱藏的愛,更讓人看出母子間深厚的感情。700字文,滿是最深的母愛面對孩子一天天長大,除了成為他們背後的精神支柱,去年暑假母子相處了整整一個月,兒子遠行回美的時候,她也感性寫下700字長文,字字流露一個母親對兒子的不捨與牽掛!「一年一個月,如果媽媽還能在這個世界上30年,我們真正的相處,也只有2年半了。有時想到這裡,媽媽內心都有泫然欲泣的感覺」。她寫道,兒子這一年明顯成熟了,「你會盡量花時間陪妹妹玩、你會跟我說,『妳給我們做自己的自由,你自己也要有』。你開始會對我有點說教,說『你太寵我了,所以我青春期有點任性,有些事情你還要跟妹妹說!』」。這次暑假回到台北的家,整理了兒子從爸爸庾澄慶家搬來的紙箱,看著「雅思八分的通知,學校成績上的滿A,村上隆年輕藝術家得獎的獎狀,第一次在學校領舞的照片,還有考上中央聖馬丁的作品集」,讓她濕紅了眼眶,「你從來不需要我擔心你的課業或天賦的最大化,在我面前,你是一顆拚命生長的種子,無須我滋養,你自給自足。你的特立獨行,於我不但不是壓力,相反讓我學習了謙卑與臣服」。期許做一個尊重孩子的媽媽她說:「年輕的你,應該是流動的,不是固體。順著心流,去見識世界的廣大、去拓展視野、去發掘審美、去理解包容。我做母親能做到實在太少了,我能做的,僅僅是照顧好你的身體,以及無限的支持。」即使兒子離開前給了她兩個擁抱,她還是好捨不得,「你一轉身,妹妹就哭了,從退出到守望到徹底放手,我對自己有承諾,要為一個尊重孩子的媽媽,我想我應該是很好的完成了」。伊能靜透露在小哈利18歲生日時,也突然意識到自己該從兒子的生活中退出、脫離照顧者的角色,讓他可以自由地去經歷自己的生活,「在小時候給他最大的依賴,長大之後學會第一個送他離開」,坦言試著當兒子的守望者,是一個困難的課題,「爸媽最大的成就,就是孩子可以獨立的離開你,完成自己的人生」。得體的退出,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在伊能靜的眼中,孩子是獨立于父母的個體,可以特立獨行、可以與眾不同,只要他願意。得到媽媽無條件支援的哈利,無所畏懼地展示自己的生活。面對網路上流傳的爭議,伊能靜說到,她從來不把自己的審美強給孩子,對哈利的穿著打扮,她一次也沒發表過反對意見:「我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利,去干涉孩子想要體驗的一切,哪怕這些事情會讓他備受爭議。」兒子喜歡舞蹈,她就全力支持,還去現場觀看表演。結束之後不是敷衍地誇讚,而是認認真真在微信裡寫出自己的感想,肯定他的付出和表現。最難能可貴的是,伊能靜不僅懂得陪伴的重要,而且深知放手的道理。兒子17歲以前,每年的生日都和自己一起度過,但隨著他慢慢長大,對於兒子的成長和遠離,她深切地體會到每一位媽媽內心的失落和酸澀,但她知道,「愛是放手!得體的退出,是我給孩子成年時最好的禮物。」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3-12 失智.Podcast
【Podcast】Ep3. 新生代演員安德森照顧失智阿嬤,用藝術找到生命出口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粉絲團成立至今八年,陪伴無數失智者及家屬,回答過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最常聽到的照顧者都是配偶、兒女或媳婦,卻很少出現年輕的孫字輩照顧者,而新生代演員安德森就是少數案例,因此,「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主持人陳韻如特別邀請安德森上節目,請他分享照顧失智阿嬤十一年的親身經驗。失智阿嬤罵三字經 他難過不捨「我從小跟阿嬤睡在同一張床,到大學畢業才有自己的房間。」對安德森來說,照顧與他感情深厚的阿嬤是自然而然的事。國中開始幫阿嬤注射胰島素及陪伴就醫,大學期間阿嬤發病,之後他父母及妹妹搬走,家裡只有他跟阿嬤以及一名外籍看護。在年輕人的夢想清單裡,應該有許多等待完成的計畫,但其中一定不包含照顧失智的阿嬤。扛下責任之後,人生計畫也變得不一樣。阿嬤是典型阿茲海默症,病程進入中重度之後非常辛苦,經常把安德森誤認識自己的兒子,看到他就一直掉眼淚,阿嬤幾乎每晚無法入睡,有時喃喃自語、有時大吼大叫,咆哮內容讓他驚恐又不捨,「人生中第一次聽到阿嬤罵三字經,比八點檔還寫實,我真的很想知道阿嬤的大腦到底經歷過什麼樣的事件。」辛苦漫長的照顧之路 成創作動力主持人陳韻如感性地詢問他如何平衡生活,安德森坦言當下沒想這麼多,漫長辛苦的照顧之路,突發狀況何其多,期間發生過外籍看護半夜逃走,也遇過外籍看護忽然生病暈倒,媽媽在醫院照顧外籍看護,他臨時取消工作在家陪阿嬤。但他特別感謝父母支持藝術創作,他也因為工作彈性自由,得以同時照顧阿嬤。身為專業的藝術工作者,安德森擔任過《咒》、《模仿犯》等影視作品的表演指導,參與影集《茶金》、電影《生而為人》、紀錄片《削瘦的靈魂》等演出,照顧阿嬤的點點滴滴,成為他藝術創作的動力,不但親執導演筒,更創辦「八月表演工作室」。面對失智者 就像每天認識一位新朋友「可能因為我本身是戲劇系科班生,一直希望透過藝術創作說一段自己的故事。」再加上疫情期間,每次送阿嬤去洗腎都很害怕感染,他告訴自己一定要付諸行動以免後悔,因此,他以阿嬤為主角完成紀錄短片《邵江阿卻》,無意間看到微電影比賽訊息,將手機裡許多拍攝阿嬤的影片剪輯成《出走的第五封信》,一路晉級最後拿下微電影百萬首獎。「面對失智的阿嬤,我告訴自己是每天在認識一位新朋友,這位新朋友每天都會帶來不同的樂趣,這麼想就不會悲傷。」這段話,是安德森籌備劇場作品《親愛的陌生人》的核心理念,打動了所有觀眾,也產生無數漣漪,隔年邀請失智家庭參與《親愛的陌生人2.0》,意欲喚起社會關注照顧者的心聲,「因為大家都是對病人比較關心,較容易忽略照顧者。」《親愛的陌生人2.0》共有四組失智者與照顧者登台演出,兩組的照顧者是外籍看護、一組婆媳、一組母女,值得一提的是,母女這組在演出後回診做失智症評估,驚喜發現媽媽的分數進步了,「醫生問他們這半年做了什麼,通常維持就已經很棒,很少看到進步的患者。」讓人看到非藥物治療的力量。護專學生被打動 決定選老人科主持人陳韻如特別請他分享年輕族群的回饋,安德森提到自己去護專演講的經驗,事前老師提醒他現在的學生課堂上會滑手機,而且可能對失智題材沒有那麼多共鳴,沒想到他在回台北的路上,有位學生傳訊息說,原本沒有考慮選老人科,但現在他的志願改了,因為安德森觸動他照顧阿公阿嬤的決心。安德森鼓勵所有照顧者要勇敢說出來自己需要幫忙,只要上網搜尋關鍵字會有很多支援團體,他建議照顧者,試著讓辛苦的照顧過程回味起來甘之如飴,事後回想會覺得,還好當時花時間陪伴家人,雖然辛苦但會獲得很多人生的力量,「讓陪伴的滋味回味無窮,是我這幾年獲得的體悟。」令人動容的親身經歷細節,都在「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本集重點:✎孫子照顧失智阿嬤的心聲✎新生代演員如何兼顧阿嬤與演出✎面對失智家人病情惡化,如何調適心情✎失智家庭參與舞台劇演出,非藥物治療的力量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user251766.pse.is/5p7vnb🎧Spotify:https://user251766.pse.is/5p7vyd🎧KKBOX:https://user251766.pse.is/5p7w6r🎧Apple:https://user251766.pse.is/5p7wa9⭐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3-11 焦點.生死議題
病主法2019年上路至今 預立醫療決定不到1%
病人自主權利法自二○一九年上路至今,僅七點一萬多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書」,占全台二千三百多萬人口,不到百分之一。病主法推動五年,簽署率不見起色,被詬病與預立門檻需花費至少三千元的諮商費用,才有辦法完成預立醫療,加上目前病主法適用對象僅有五類,難滿足現況需求。預立醫療的目的是為了讓民眾在符合特定的臨床條件時,事前表達要拒絕或是接受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等醫療照顧。現行啟動預立醫療的特定條件總計有五類,分別為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或無法治癒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者。依病主法規定,若要規畫自身的預立醫療,須先接受預立醫療照顧諮商,該諮商採自費,每次要價約三千元左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兼任主治醫師孫文榮表示,預立醫療決定前的諮商費用,被詬病是導致簽署率低的主因,但他觀察,部分原因是民眾不了解病主法,再加上自認使用預立醫療的時間還遠,也讓簽署意願降低。病主法推動者、基隆市勞動處處長楊玉欣說,病主法目前適用類別僅有五類,適用對象與人數太少,也是簽署率相對低的原因之一。她認為,病主法應該再修法,將適用對象擴大,政府應同時增加宣導,降低諮商費用,才有助於讓預立醫療的效益增加。全台逾2千植物人 等待善終解方病人自主權利法於二○一九年起上路,適用對象中雖包含永久植物人,但立法前就已是植物人的患者,卻成為沒能被納入「善終」的對象,這群被漏接的患者,成為斷食善終倡議者畢柳鶯主要協助對象。據衛福部統計,全台有二四九一名永久植物人,專家認為,若能修訂安寧緩和條例,透過代理決定協助植物人善終。根據國衛院研究分析,成為植物人的年齡以卅五歲到卅九歲最多,後續平均餘命為十八點一年,隨成為植物人的年齡延後,平均餘命隨之遞減。但與台灣最新的不健康餘命平均為八年,植物人足足是一般人的兩倍以上。以現行的法律,植物人難以透過「代理決定」走向善終,近年已有不少國家的植物人都走向斷食善終。台大醫院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表示,衛福部多年前曾針對植物人討論鬆綁相關法令,盼能透過「代理決定」幫助植物人善終,但當年召開會議後,僅得到待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後,再視社會風氣進一步討論。如今病主法已上路五年,未見衛福部再提植物人善終解方。蔡甫昌表示,病主法現行無法協助未簽署預立醫療的植物人進入安寧緩和,以病主法的精神「病人自主」來看,難透過修訂病主法,幫助植物人走進善終大門,反而是可透過修訂安寧緩和條例,將植物人納入「末期病人」的範疇內,即可為植物人解套。至於設立安樂死法,同樣也需要確認個人意願,難幫助已臥床的植物人。英國近期有一項判決指出,若家屬及醫師形成共識,認為繼續餵養植物人,不符合患者最大利益時,可不經法律判決,停止其水分、養分,故目前在英國,家屬已可在上述前提下,為植物人斷食善終。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永久植物人生命徵象穩定,不像末期患者,有預期的生命終結時間,且不是所有民眾都認為照顧失去意識的家人是種負擔,若要由家屬代行善終決定,必須就病人尊嚴、生命二層面審慎評估,現階段醫事司會加強病主法推廣。患者被善終? 關鍵在非自主決定受限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末期患者」認定門檻,加上預立醫療決定簽署風氣不盛,不少民眾只能看著家人受病痛折磨直至離世,卻無法提供協助。部立台中醫院復健科教學主治醫師畢柳鶯看見善終缺口,出版二本書籍,以人道為出發點提倡「斷食善終」,但醫界擔心,在沒有完善法源管理的前提下,恐讓患者「被善終」。「斷食善終、安樂死作法,都是為了減少痛苦,而非以死亡為目的。」馬偕醫院安寧中心資深主治醫師、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蘇文浩表示,要減少患者痛苦,有其他方式可以解決,死亡不是最佳解方,而斷食善終概念上更接近「醫助自殺」,即在醫療人員協助下,加快死亡進程,常被一般民眾視作「比較溫和的安樂死。」蘇文浩說,臨床上雖有患者家屬要求拔除鼻胃管、不要打點滴,作為醫師,對家屬予以尊重,但會告訴患者及家屬,若執行斷食恐會面臨脫水等症狀,過程未必安適,也需要醫療團隊從旁減輕痛苦;斷食善終與安樂死不同,死亡時間難以預期,有人經過數月生命徵象仍穩定,要執行完成需仰賴患者的毅力及耐心,家屬也須面對旁人質疑「把親人餓死」的社會壓力。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安寧療護在幫助個案離開的最後一段路,也會有「不再進食」階段,但與斷食善終的斷食定義完全不同。個案走進安寧療護的階段,是本於「自主決定」,但斷食善終的對象,有部分是「非自主決定」,這與現行法規就有很大的差異。徐文俊表示,進入安寧的個案,在最後一段期間食欲降低,個案會表達不想吃東西,在個案臨終之前,安寧團隊不會強迫餵食,當患者有意再進食,團隊亦會提供食物,全取決於個案本身,非家屬或是醫療團隊的認知與意願。但斷食善終可能在個案還有飲食需求狀況下,照顧者讓個案斷食;若發生在失智症患者身上,患者沒有表達意識,讓個案在沒有選擇權的狀況下走向死亡,這是醫界絕對不支持的善終方式。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前理事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也認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主法的精神是「不用外力延長自然死亡過程,也無意圖提早結束生命」,而依規定,需有二位醫師判定患者符合末期定義,這是為了更加謹慎,實際上並不嚴格。延伸閱讀:🎧|老母親被迫餓了5天後忍不住偷吃⋯專家:斷食善終有倫理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11 焦點.生死議題
替照顧壓力解套?「斷食善終」掀越界爭議 倡議者畢柳鶯有話要說
醫界認為斷食善終被過度美化高齡化社會之下長照悲歌不斷,倡議安樂死聲浪再起,五年前,台灣雖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可透過預立醫療幫助民眾善終,但使用門檻高適用對象有限,使規範外的患者無法好好走最後一段路。近年衛福部立台中醫院復健科醫師畢柳鶯推動「斷食善終」,被視為解決照顧壓力的另一種解套方式,卻引發疑似「被善終」的亂象,醫界也對斷食善終表達不滿,認為被過度美化且已經越界。病主法門檻過高 適用對象有限前體育主播傅達仁長年飽受病痛折磨,罹患胰臟癌末期,不願成為家人負擔,也不願全身插管,二○一八年赴瑞士執行安樂死。隔年,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盼取代安樂死法,採預立醫療幫助患者好好善終。目前台灣擁有病主法與安寧緩和條例的規範。只是法規仍舊保守,對於適用患者的定義嚴苛,患者想撤除維生醫療,醫療團隊也難以協助。部立台中醫院復健科教學主治醫師畢柳鶯,看到善終法規痛點,倡議「斷食善終」,透過逐步停止餵食,幫助患者「加速死亡」,達到善終目的。畢柳鶯表示,從斷食善終推動至今,已協助一五六患者執行斷食善終,其中老衰、末期病人及退化性疾病患者占比約四成,其餘近六成、共八十八人是無意識插管臥床病人,即植物人。畢柳鶯強調,協助斷食善終仍須取得患者本身的意願,若已經是植物人,則由家屬依患者過去的意願,或價值觀推測是否有善終的想法,她才會協助斷食善終。未全包含自主意願 踩法律紅線不過,國人對於斷食善終的理解,並未全然包含「自主意願」。有醫師透露,不少照顧者握有失智或失能長者全然的照顧權,逕自採取斷食善終,已踩法律紅線,且家屬協助斷食,難以透過解剖等方式證實是被善終,恐會醞釀成新亂象。「病人有斷食善終需求,表示現行善終法規有其限制,患者必須自力救濟。」台大醫院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表示,國外把斷食善終稱為VSED,其中V意指「自願」,是斷食善終最重要的精神。台灣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率低,在沒有法律架構規範下,逕自進行斷食善終,被照顧者或是患者,具高度可能「被斷糧斷水」結束生命,在法律完備前,斷食善終執行者不宜逾越病人意願這條界線。衛福部將提升預立醫療簽署率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醫事司曾就斷食善終進行討論,將持續提升預立醫療決定簽署率,是否要協助病人斷食善終,屬於醫療倫理議題,醫師應在謹慎評估醫療常規及倫理後,做出對病人最有利的決定。畢柳鶯:斷食善終第一個對象 是自己的媽媽部立台中醫院復健科教學主治醫師畢柳鶯,為解決台灣善終法規的限制,踏上倡議斷食善終的道路,而她首位執行的對象,是八十四歲的母親,不忍媽媽飽受疾病之苦,幫助她逐漸斷食,廿一天後,媽媽一句「我要去遠行了」安詳離世,因幫助媽媽的經驗,也開始幫助其他患者斷食善終。一位四十三歲女性因為肌溶解症四肢癱瘓,已在安養中心臥床十三年,她向畢柳鶯表達自己已經受夠,四千七百多個日子彷彿人間煉獄,連一隻蚊子都打不死,半夜受苦時呼喚半天,也沒有人會來拯救自己,臥床的歷程僅有「痛苦」可以形容。該名女性得知畢醫師斷食善終的方式後,自行錄製影片,表達斷食善終的意念,後續在安養中心拒絕所有飲食,二周後奄奄一息,送至醫院後未經急救,在一般醫療處置後,於二天後往生。生前留話給十八歲的兒子說,「沒有把你好好帶大,是我唯一的遺憾」。也向父母表達抱歉,「不孝女兒終於要離開了,不會再拖累你們」。畢柳鶯說,自己行醫數十年,看到許多患者動了手術、經歷各項治療,面對復健卻已沒有復健潛能,生活品質因為身體狀況變得低落,對於這樣的患者相當同情,他們臥病在床,受疾病所苦,家人也需耗費心力協助,「這些重症病人,醫療只能救回他們的生命,卻無法讓他們再像常人一樣生活。」她幫助自己的媽媽採斷食善終離世,斷食善終有助於解決台灣善終法規限制,幫助重症病人減少無效醫療,以人道為宗旨,可以減少人生最後一哩路因為疾病引起的痛苦,面對所有患者,她都像是面對自己的母親一樣,希望所有人能夠安詳離世。倡議變調 畢柳鶯:非我本意部立台中醫院復健科醫師畢柳鶯協助媽媽「斷食善終」,近年有民眾曲解斷食善終的意義,面對無「自主意識」的失智或失能患者,也採取「斷食善終」,遊走法律間。畢柳鶯說,進行斷食善終一定要取得當事人的意願,讓無意識的家人斷食善終「並非她的本意」。二○二五年台灣即踏進超高齡化社會,失智人口預估逾卅萬人,失能人口將破百萬人。一位不願具名醫師透露,不少家庭不堪照顧壓力,在畢柳鶯醫師推動斷食善終後,自行在家中協助無意識且已經臥床的失智長者「斷食」,該醫師認為,善終應該是要在患者自主意識下進行,但讓無意識的家人漸進式斷食,等同加工殺人。畢柳鶯表示,目前協助的患者,都是在自主意識下,同意斷食善終,如果患者本身沒有意願,並不是她協助斷食善終的範疇,而協助無意識插管臥床病人,則是家屬告知過去曾有善終的意願,又或是家屬透過患者的個性推測其意願,才會協助進行善終;如果有照顧者曲解她的用意,讓沒有自主意識的家人斷食,並非她的本意,也不是她所倡議的方向。畢柳鶯說,她曾協助過失智症的患者斷食善終,但是是在患者還有意識前,先確認意願,且如果患者在生病的過程中,身體狀況逐漸好轉,斷食善終都是可以即刻停止執行,並非沒有彈性。延伸閱讀:🎧|老母親被迫餓了5天後忍不住偷吃⋯專家:斷食善終有倫理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3 名人.劉秀枝
沒刻意減體重卻往下掉?名醫提醒別輕忽:這件事才是健康象徵
和73歲的朋友陳太太聚餐,發現她胃口很差,個人小火鍋的菜盤和牛肉片只吃了一些,大部分都打包,與平常大快朵頤的她簡直判若兩人,且明顯瘦了一圈。她說最近幾個月上腹部有點隱隱脹痛,沒有食欲,體重減了約兩公斤。想到她的先生因罹癌而需定期到醫院接受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一定讓她忙得不可開交且心情沉重,我腦海閃過兩個造成體重減輕的可能性:憂鬱症與癌症,建議她盡快就醫。一般人都希望苗條,因此各種減重食譜或方法非常流行。但銀髮族被人說:「你看來瘦了些。」如果不是刻意的減重,反而會有點擔心。老年人的食欲好,常是健康的象徵,例如辛棄疾的詞「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意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裡提到,廉頗「一飯斗米,肉十金,被甲上馬」,以示老仍可用。現代醫學用數據來回答問題,例如發表於2021年《美國家庭醫師》期刊的一篇文獻回顧指出,非刻意且沒有明顯原因的體重減輕是指在6到12個月中,體重減輕超過5%,需仔細檢查,找出原因以對症治療。一般會測血液常規如血色素和生化數值(如血糖)、大便潛血和胸部X光,並根據所伴隨的症狀,進一步做相關檢查,例如上腹痛則做上消化道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但主要還是根據醫師的臨床判斷。這篇論文中發現造成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的疾病,以消化系統疾病(9-45%),惡性腫瘤(19-36%)和心理精神疾病(9-24%)最常見,其他包括心肺、內分泌(如甲狀腺、糖尿病)、腎臟、藥物、牙齒和吞嚥困難等疾病,但還是有6-28%找不到原因,需追蹤。這些數據只供參考,老年人體重減輕的評估沒有準則,因個人情況而異。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朋友的92歲母親,罹患失智症多年,雖然子女們悉心照顧,但胃口不好,明顯消瘦,後來才發現是其活動假牙的金屬支架太緊,嵌入了牙齦造成疼痛的關係。牙醫師幫忙把假牙拿下來後,老太太開始主動吃東西,胃口甚佳,體重明顯回升,全家都高興。問陳太太為何沒想到就醫呢?她認為先生生病讓她心情不好,當然會導致食欲差與體重減輕,但並未嚴重到憂鬱症,相信等她逐漸適應後就會改善。聚餐後,她看了腸胃科醫師,醫師替她做「上消化道泛內視鏡檢查」,發現是胃食道逆流,並無惡性腫瘤。醫師開立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每天服用一粒。一個多月後再與她聚餐,發現她的食欲明顯進步,體重也逐漸回升,並繼續在門診追蹤。作為一位照顧者也要記得照顧好自己,出現症狀時不要自己想當然耳,因為一個症狀(如體重減輕)有多種可能,有些是常見且治療效果良好(如胃食道逆流),但有些可能是較嚴重的疾病如癌症而需及早診斷與積極治療,可不要輕忽了自己的症狀。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2024癌症論壇啟動!媽媽癌友心願藏洋蔥,與兒子約定 「握三下就是我愛你」
「我在術前跟孩子一直抱抱,並約定暗號,手握對方三下,就是我愛你,在隔離時,我們就用約定的三下來說愛。」在聯合報2024年癌症論壇「一起來許願」活動網頁中,一名媽媽癌友訴說著她的心情。她說,當醫師宣判罹患癌症時,她的心情很平靜,那時是在疫情隔離期間,唯一的擔心是孩子以及父母,她怕孩子找不到媽媽,會讓自己父母「不好帶」。媽媽癌友與孩子的約定 「握三下就是我愛你」在隔離病房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這位癌友的孩子因找不到媽媽而用塑膠椅把自己罩起來,並大聲嚷著:「媽媽不要我了!」當這位癌友聽到消息,滿心不捨,也不斷流淚,後來在手術前,她就和孩子有了約定,當無法言語時,就手握對方三下,代表「我愛你!」在許願留言板當中,這位癌友的每句留言,都藏滿了洋蔥,也藏滿了癌友對孩子、父母深深的掛念與依戀。除了這位癌友,在許願留言板上,也有其他癌友希望癌症不再復發、今年能順利使用四腳助行器走路,也希望順利找到工作,「讓職場友善一點,雇主不要聽到癌症就拒絕錄用」,這些願望正反映許多癌友、癌友家人的心聲。在2024年癌症論壇「一起來許願」專區,還有許多癌友的真摯心聲,傳達對友善抗癌環境的最深盼望。2024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聯合報已連續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為癌症防治相關政策倡議、癌友福祉發聲,目前已是全台規模最大癌症論壇盛會,今年2024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將在4月13、14日於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此外,即日起至4月14日,無論是癌友、照顧者,都可以將自己心願寫成短信,並在「一起來許願」專區寫下短信內容,之後還可以參加抽獎活動,希望大家踴躍參加,一起加油!延伸閱讀:https://event-health.udn.com/campaign/health_2024cancer-126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7 醫療.精神.身心
八旬嬤跌倒臥病,不願拖累媳婦,想了結生命!「妳還可以教孩子」一句話點醒她
「如果妳是我,妳還想活嗎?」八十七歲的陳太太日前跌倒摔破骨盆,手術出院後臥病在家,長照居家醫療團隊探視時,她總是滿口抱怨,甚至說「別再來了,我想就這樣死一死。」長照團隊轉介心理諮商,她才漸漸地打開心房,講出人生困境。 八旬嬤心理諮商 講出人生困境陳太太的人生初期走過戰爭,從小家境不佳,家裡所有人都得外出賺錢,她說過去的婚姻沒有愛情,只有「經濟互助」。但嫁給丈夫不久,丈夫就不幸辭世,她得靠一己之力養大孩子。含辛茹苦多年,終於拉拔孩子長大成人,孩子也順利成家立業,原以為能放下辛勞,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沒想到孩子長期仰賴陳太太支援,眼高手低,「賺來不及花」,工作頻頻受挫,漸漸成了米蟲,家裡經濟全仰賴媳婦支撐。不捨媳婦,陳太太開始接代工、清潔工作貼補家用,自己養活自己,只是年紀大了,某天工作時不慎摔倒,摔傷骨盆。一想到昂貴的照顧費用,接下來拖累媳婦,她內心想著是不是唯有「死」,才不會讓媳婦難做。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說,當陳太太問出:「如果妳是我,妳還想活嗎?」彷彿要她找到一個理由告訴她,值得活下去。她當時回答,「妳活到這把年紀,還是可以教孩子,妳知道嗎?」陳太太眼睛亮了,自己一輩子最無能為力的事,居然從別人嘴裡聽見一絲可能性。長照心理諮商 幫助找回人生價值李玉嬋說,在諮商室中,從年齡來看,陳太太是最不可能出現的族群,但她在人生中找到可能的價值及意義,成為願意接受諮商的對象。台灣高齡憂鬱的背後,很多是自我價值迷失,及千絲萬縷的家庭關係,綁著他們無處可去。長照2.0大多針對「身體」健康,唯一相關心理適應服務,僅針對「困擾行為」提供照護。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長照2.0定義的「困擾行為」,指被照顧者有嚴重情緒問題,如抗拒照顧、妄想、幻覺、遊走、日落症候群等。申請困擾行為服務人次,一一○年二一六二人次、一一一年三四九九人次、一一二年從一月到八月為三八五三人次。李玉嬋說,年逾七十歲的長者,對於情感的認識極少,如果陳太太沒有諮商資源介入,可能墜入憂鬱深淵,台灣長者是高憂鬱、高自殺率族群,政府應透過長照體制,將心理資源帶進長照家庭,從源頭幫助長者重拾心理健康。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6 失智.Podcast
【Podcast】Ep2.意想不到又出乎意料?想要預防失智,就要先戒掉這些生活習慣!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偶遇多年不見的朋友,卻一時想不起來對方名字,或是明明才提醒自己,轉身出門還是忘記帶鑰匙,這時心裡不禁懷疑:「我該不會失智了吧?」有人過度擔憂,卻也有人太過輕忽,明明家裡長輩好幾次找不到回家的路,生活自理能力出問題,家人仍以為只是正常老化…隨著台灣社會愈來愈「老」,失智相關報導愈來愈多,不過,聽過失智症不表示認識這個疾病,許多民眾甚至失智者家屬,對於失智症仍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粉絲團成立至今陪伴無數失智者及家屬走過八個年頭,回答過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2024年1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正式開張,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擔任Podcast主持人,節目上架後回響熱烈,最新一集談的是預防失智,邀請臺北市衛生局陳彥元局長談失智症早期症狀、生活中應遠離的危險因子,以及臺北市相關預防措施與失智症服務資源。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陳韻如分享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一位民眾照顧失智母親多年,很擔心自己將來也會罹患失智症,每當自覺記憶力不好的時候就會加倍擔心。陳韻如表示:「照顧者的心情讓人感到不捨,但健忘不等於失智,擁有正確知識就可及早發現及預防,即使失智也能好好生活。」本身是醫師、擁有多年醫學經驗的陳彥元在節目中表示,身邊親友生病,因此而懷疑自己罹患相同疾病,是情有可原的,可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確認,他也提醒,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可能影響到記憶、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偶爾我們會忘記某些事情,但失智症的遺忘會影響日常生活自理。」留意長輩不出門的原因他提到失智者的早期症狀,像是記憶力減退頻率高、沒辦法做完整計畫、做出錯誤判斷,以及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公車司機遺忘路線,或像是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女主角,身為語言學家卻講不出慣有詞語。此外,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不知道身處哪個環境,包括對影像也產生錯誤判斷,照鏡子無法認出自己,無法了解困難字句等。兩人於節目中強調參與社交活動的重要,陳彥元表示,當失智者遺忘朋友和興趣,個性就會變得較退縮、話變少。因此,當家中長輩不出門、不再參加社交活動時應格外留意,但他強調,長輩不參加社交活動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失智症,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例如腳痛行動不便,要先觀察長輩的整體身心狀態,「家人平時可以多鼓勵長輩參加活動,將社交範圍慢慢擴大,若有異狀提早就醫。」失智症可以預防、日常生活中做起衛生福利部推估,目前全台失智人口已達32萬人,臺北市大約是4萬人。尤其臺北市目前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是六都之中率先進入超高齡社會的都市,陳彥元表示,失智症隨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有失智症前兆要及早發現,但更積極的作法是提前預防,「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民眾日常生活應趨吉避凶,遠離危險因子,增加保護因子,可預防及延緩發病年紀。」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三高、菸害、憂鬱症、聽力減退等。生活中要提升三高識能,運用各類免費的成人健檢;遠離菸害,無論吸菸、二手菸甚至三手菸都嚴重影響健康,國健署跟臺北市衛生局合作提供戒菸治療與衛教,提供多元戒菸管道,今年開辦戒菸班,透過戒菸減少很多疾病發生。憂鬱症也是失智症危險因子,臺北市有龐大精神醫療門診網絡、超過兩百家心理諮商所,幫助民眾降低憂鬱症發生;另外陳彥元提醒聽力保健的重要,民眾應減少噪音的暴露,定期接受聽力檢查。臺北市政府失智服務資源臺北市政府對失智者及照顧者提供全方位服務網絡,建立長期照顧委員會,由市長蔣萬安擔任召集人,跨局處整合,共同推動「臺北市失智症行動計畫」。臺北市發展多元照顧模式,布建11家失智共同照顧中心,48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從健康服務中心等第一線服務到醫療機構等,除了提供失智者醫療服務,更包含照顧者及失智者家屬的支持服務。「失智症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在預防階段發現疾病提早介入,對於日後治療支出與照顧上的辛苦會下降。」過去一年在社區進行失智症篩檢,服務八千多人,找到將近兩百名疑似個案,轉介至醫療院所提早治療。此外,推動「失智友善777」成效顯著,亦即7%以上民眾認識失智症、7成的失智症患者被診斷、7成的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陳彥元表示,臺北市在2023年失智症宣導觸及20萬臺北市民,占臺北市人口8%,已超過「失智友善777」預期目標。關於失智症正確知識及臺北市失智服務資源,民眾可上「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完整詳細的訪問內容,請收聽本集節目,一起從日常生活中預防失智症,提早為自己及家人的老後幸福做準備。本集重點:✎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照顧家人也擔心自己會走向失智的未來..✎遠離失智,從日常生活的哪些關鍵「小事」做起?✎原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也是罹患失智的高風險因子?✎臺北市失智預防到照護,局長親自告訴你有哪些資源可以用?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user251766.pse.is/5kwt84🎧Spotify:https://user251766.pse.is/5kwtab🎧KKBOX:https://user251766.pse.is/5kwtb8🎧Apple:https://user251766.pse.is/5kwt96⭐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2-01 失智.失智資源
延緩失智這樣做!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帶領人」培訓課程 嘉義場2/24開訓
有鑑於失智症人口的增加,造成家庭與國家的負擔甚鉅,有25年失智症防治與照顧本土經驗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自2016年參考美國史丹佛大學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與南加州大學生活型態在設計課程,推動《輕度失智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2018年改版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2021年,經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黃秀梨教授兼系所主任的「輕度失智者與其家庭照顧者之成對自我管理方案: 從發展到臨床實驗」研究驗證,結果發現活動結束後失智者的認知功能有進步,參加前MMSE分數為20.4分,團體結束時為21.8分,進步1.4分。憂鬱分數也下降,參加前為4.6分,參加後是3.4分,下降1.2分。照顧者在自我效能則有些微的上升,參加前為25.6分,參加後為26.0分。二者在接受訪談,都對此團體帶給他們的影響,予以高度的肯定。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表示: 有鑑於課程的成效佳,感謝黃秀梨教授與李仰慈教授協助驗證成效並編撰詳盡實用的帶領人手冊,自2022年開始於台北、台中、台南辦理帶領人培訓,把這樣的課程,可以推廣給更多國人。今年嘉義場次與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暨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基金會、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合辦,將於2/24(六)天主教聖仁失智照護家園開訓,期盼未來這些帶領人可以分散嘉義地區各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日間照顧服務中心,開辦15週課程,服務有自覺認知功能障礙或輕度失智症者與家屬,以減少失智症的發生率,暨延緩失智症的退化為盼。課程詳細訊息請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網 https://www.cfad.org.tw/news/detail/426 或電洽02-2333-20992分機102陳職能治療師報名參加。
-
2024-02-01 醫療.精神.身心
放假反而承受更多壓力?美國調查發現假期中的壓力比報稅還大
春節連假七天,規畫好這假期了嗎?看似無憂的假期,美國心臟協會AHA官方網站去年底發布,79%受訪者認為,他們在假期中太過於將焦點放在為他人創造特別的時刻,忽略自身需求。調查由美國心臟協會委託市場研究公司進行,於2023年11月底至12月初,以電子郵件及線上問卷進行調查,對象為1000名18歲以上美國成年人。結果發現,51%受訪者表示,假期結束後需幾周才能感受到壓力緩解,超過四分之一的母親需要一個月或更長時間才能恢復;71%覺得最大遺憾是沒有好好放鬆及享受假期。多數人認為假期中承受的壓力比報稅季節高整體而言,有六成三者表示在假期中承受的壓力比報稅季節更多;這期間最難確定優先次序的三件事,以健康飲食最多,占69%,其次為規律運動64%、充足睡眠56%。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上述調查於感恩節後進行,屬於美國人家庭團聚的假期,導致受訪者不開心的原因可能與家人團聚有關。生活常規的任何改變,無論是好或不好的,都會帶來壓力,一般周末較容易維持平常良好的健康習慣,但長假除了大吃大喝,為了維繫家人關係,需要與生活習慣不盡相同的親戚長輩共處,便會增加人際壓力。如何在假期中保持放鬆且維持良好健康習慣,林家興建議以下三個方法:假期中保持放鬆且維持健康習慣3方法1.將假期天數適當分配,避免全部都用於大家庭團聚,最好在假期前後保留幾天作為小家庭或個人使用。2.與大家庭團聚的假期中,在經濟許可範圍,增加到餐廳或飯店用餐次數,減少母親忙碌備餐的壓力,畢竟母親大多是家中主要照顧者,遇到團聚假期更加忙碌,易疏忽自我照顧的需求。3.可趁此為家人安排有益健康的活動,像一起運動、散步、甚至逛街,累的時候也適當休息補眠,真正享受假期的美好。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平日養成簡單的健康習慣,有助於紓緩假期中的壓力,可從生活三個面向著手。1.聰明飲食,考慮哪些蔬果適合自己或避免享用造成身體負擔的食物。2.多運動,無論運動量多少,每天都應該動一動。3.睡得好,減少睡前使用手機的習慣。通常遇連續假期,常有所謂慶祝模式,可能導致既有健康習慣被犧牲,建議可採彈性做法:1.上短暫放任飲食,下一餐吃少或多吃蔬菜,隔一天恢復原本模式。2.若無法在原本時間運動,可赴約前,作深蹲或簡易的運動消耗熱量。3.列出拜年清單,依關係遠近或未聯絡的時間,安排一定要拜訪或次要,部分可留待下個假期再拜訪,別讓自己處於聯繫焦慮。4.保留一些時間給自己。過年希望家人、訪客感受氣氛,必然會有許多準備工程、招待,累積下來就是壓力。傳統媽媽角色或個性要求完美者尤其如此。保留一些時間給自己,但應適度,不要適得其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1 失智.新手照顧
春節失智照顧必看6攻略 食衣住行困擾一次解決
即將迎接春節假期,許多使用長照服務或是居住在機構的失智症長輩們,也會在這時請假回家,把握和家人相處的時光。元氣網為失智家庭整理食、衣、住、行等失智照護方針,掌握以下六大重點,春節連假就能過得很開心,享受家人難得的相聚時光。一、【備餐準備】年夜飯如何挑選適合的食材?除夕團聚吃年夜飯,家有失智長輩,如何為長輩準備合適的年菜?如果失智長輩拒絕吃飯,又該怎麼辦?和專家一起學會如何和失智長輩一起讓這個年過得溫馨又有年味!【免費線上課程】📌失智長者吞嚥困難有解法 學會3招讓進食不卡卡📌失智者喝水常嗆到、吞東西有困難?護理師教如何為他們準備食物📌失智者牙口不好、吞嚥有問題怎麼辦?專家教你4個備餐秘訣【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Ep1. 一日三餐傷腦筋?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怎麼吃?二、【穿著指南】保暖禦寒、善用防走失措施過年期間外出拜年或走春踏青時,請讓失智者穿上顏色鮮艷、易辨識衣服,年節期間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外出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其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以利走失協尋之用。出外每上廁所時,務必有人陪伴失智者,切勿讓他單獨一人等候。【相關連結】🔍如何幫失智患者挑選衣物?🔍穿太多!如何協助失智長輩適度穿、脫衣物?🔍失智家人經常會走失該怎麼辦?預防走失3撇步【免費線上課程】📌失智長輩不會自己換衣服?「自黏式內衣」穿脫超方便三、【打掃任務】讓失智者當小幫手每逢農曆年都要經歷一年一度的家庭大掃除,日本公立諏訪東京理科大學醫療介護健康工學部教授篠原菊紀引述研究解釋,透過打掃等作家事的「輕度運動」,可期待預防認知機能下降與失智症的效果。失智者家屬不妨安排簡單的打掃任務給失智者,如:擦桌子、刷馬桶等,透過將污漬清除而反覆擦拭等反覆性質的動作,可增加血清素分泌,不僅穩定精神狀態,還可以達到放鬆效果,增加失智者的成就感。【相關新聞】🔍老人勤做家務 可降阿茲海默風險四、【娛樂時光】伴失智者健腦動一動難得的春假期間,可以陪失智家人一起唱歌,唱歌不但可以活化失智者的大腦,還能療癒身心、改善情緒,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也能跟失智者在家動起來鍛鍊肌肉,增進長輩肌力,降低照顧者負擔。【免費線上課程】📌延緩失智退化就來玩玩具!「太極球」增進手眼協調📌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中醫師教你健康動 八段錦及穴道按摩📌動一動 不失智!簡單的肌力訓練📌動一動 不失智!高齡有氧健康操📌來帖音樂療癒處方!有助降低憂鬱情緒,增進患者與照顧者的幸福感五、【情緒調節】給照顧者的春節療癒處方春節期間當親朋好友來家中拜年,向照顧者提出許多建議表示關心,但可能會在不經意間成為照顧者的壓力來源,照顧者該怎麼有效紓解壓力,使自己在過年期間維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免費線上課程】📌照顧者你累了嗎?長期照顧家人,如何調試自己?3招教你疼惜自己【相關新聞】🔍過年別誤觸照顧者地雷 建議要這三句好話六、【照顧備案】春節長照不間斷除了家人親友在春節期間的支援,符合長期照顧2.0服務使用者的失能身心障礙者、50歲以上失智者、55歲以上原住民或65歲以上失能長者,春節期間仍可使用長照服務資源,但須提前完成預約,請大家留意各縣市資訊。【相關新聞】🔍春節沒照顧人力,仍可使用長照2.0服務嗎?失智家庭必知年前6準備🧠想了解更多失智相關資訊,請鎖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
-
2024-01-30 失智.新手照顧
春節沒照顧人力,仍可使用長照2.0服務嗎?失智家庭必知年前6準備
春節即將來臨,這是屬於家人團聚的時光。但對失智者而言,因認知功能減退,對環境變動的調適能力較一般人困難,當春節期間面對陌生或不常見的親友來訪、外出春遊環境及人潮、天氣轉變等,失智者情緒皆可能受影響或感到混亂,甚至容易發生意外,反致佳節變調。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年前多份準備、平安快樂過好年」,應預先安排活動與照顧人手,並做好防走失準備。同時多掌握和失智者相處的技巧,幫助家庭順利享受難得的相聚時光。1.安排合適的活動失智者若平時規律參加社區活動,過年時也可能堅持要外出參與,建議家屬可陪伴失智者散步、打麻將、唱卡拉OK、下棋、寫春聯、包紅包、準備年菜、大掃除等,也可安排祖孫同樂活動,例如請失智者指導做年菜、一起觀賞電視節目,或陪失智者一起看運動教學影片做運動。2.協助調適與紓壓失智者返回老家或親友到家中拜訪,看見熟悉親人可能很開心,但也可能認不得親人。親友可主動向失智者自我介紹,免用「猜猜我是誰」的方式來「考」失智者。主要照顧者也可事先與親友溝通,隨時注意失智者情緒反應,若出現不安情緒時,應減少人、環境刺激,安排安靜及舒適空間,讓熟悉的照顧者安撫情緒、讓失智者做喜歡的活動轉移注意力。建議將來家中拜訪親友們的時間錯開,避免過度刺激或疲累。3.飲食注意春節期間多會準備年菜和甜食,容易因飲食過量,造成身體不適。因此需注意進食的分量,避免一次提供分量過多的食物,可用水果類等健康食品來代替糖果餅乾類等零食,同時要注意年糕、果凍等食物類型,避免嗆咳。4.降低環境刺激年節的裝飾品可能會造成失智症者的困擾,可盡量簡化,或集中在一處。避免擺設易碎的裝飾品及小裝飾品,容易造成危險、誤食或哽噎,盡量將可能會發生危險的物品收納起來。失智者常經過的地方,應注意其四周的安全性及避免雜亂,提供熟悉、舒適的環境。5.保暖禦寒、善用防走失措施流感疫情仍盛行,須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必要的防護措施,尤其年節期間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在寒冬中走失,意外風險更高。建議注意長輩外出衣著,或將外套掛在玄關,並適時提醒。每日出門前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其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以利走失協尋之用,平日陸續建立緊急連絡卡、愛心布標、愛的手鍊、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帶失智長輩外出時,理想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長者,相互支援,以降低走失風險,若無充足陪伴人力,出門在外須避免讓失智者獨自等候,應主動尋求在地志工或工作人員協助幫忙。6. 照顧人力、藥物事先備妥除了家人親友在春節期間的支援,符合長期照顧2.0服務使用者的失能身心障礙者、50歲以上失智者、55歲以上原住民或65歲以上失能長者,春節期間仍可使用長照服務資源,但須提前完成預約,請大家留意各縣市資訊。另外春節期間回診、藥物等事宜建議提前準備,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民眾,衛福部健保署公告可提早10天領藥。過年期間也可透過觀察長輩自行用藥狀況或是協助分藥與紀錄等,更了解家人 狀況及有助於穩定服藥。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關於年前準備或防走失資源,歡迎撥打協會專懷專線 0800-474-580 (上班日早上9點到晚上9點,由專業人員為您提供服務),祝福所有家庭佳節平安、龍年吉祥。
-
2024-01-26 焦點.健康你我他
家族長輩有失智症,新年祈願預存腦力及肌力,分享自身的「養力計畫」!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有一人是65歲的長者。國人壽命延長,應該也希望能健康終老。時常聽聞親友們家中的長輩確診失智症,婆婆晚年臥床,家父肌力不足,失智、失能皆影響長輩的生活自理能力,加重照顧與被照顧者雙方的身心壓力。這讓我引以為鑑,明瞭守護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新年祈願,自己能健康到老,「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每日力行「養力計畫」,預存腦力及肌力這兩種本錢,鞏固老本。喜歡學習,愛閱讀、寫作的我,每日讀報並朗誦一篇文章,開口說話可牽動臉部肌肉,鍛鍊心肺功能,促進大腦、心、肺等相關器官的運作;每周玩一次數獨益智遊戲,破解題目鍛鍊腦力。一個健康的人一定要行動自如,關節靈活,肌肉有力是基本要件。我每日做伸展運動,雙手畫大圈圈,腿部拉筋,強化關節,增加肌肉的柔軟度;做深蹲或屈膝姿勢練大腿肌力,腳跟離地,腳尖翹起來,練小腿肌力,靠牆挺拔站立,避免駝背練背肌。此外,每周有二至三天外出步行運動數千步。我們常說「活動,活動,要活就是要動」。每日動腦養腦力,伸展四肢存肌力,預防自己能老而不衰,祈願身體健康無病終老。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4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 一日三餐傷腦筋?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怎麼吃?
每天料理三餐,最怕費時費力,用心準備做飯,但長輩提不起胃口,知道吞嚥出了問題卻無法改善,進食時間不斷拉長,所有人都失去耐性。為了怕營養不足,直接把食物剪碎或打成流質,結果食物失去美味,更讓人沒食欲。 你有幫長輩備餐、餵食的困擾嗎?你知道喝水、吃東西嗆咳會有哪些併發症嗎?當有吃東西有卡住的異物感、不易咀嚼、遲遲不吞下、容易嗆到、喉嚨沙啞等症狀,小心是吞嚥功能正逐衰退的警訊。什麼是吞嚥困難呢?當吃東西有卡住的異物感、不易咀嚼、遲遲不吞下、容易嗆到、喉嚨沙啞等,若有這些警訊,小心吞嚥功能正逐之衰退。當進食不順,會造成脫水、體重減輕、營養不良,嚴重者甚至會因嗆咳引發肺炎,導致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認識語言治療師的角色 「聽」、「說」、「吞嚥」學問大自2016年成立的「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社群平台(以下稱「失智旅人」),迄今回答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2024年1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正式開張,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擔任Podcast主持人,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分享失智症的前端預防到照護,提供最全面、最實用的預防策略及照護解決方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首集來賓是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擁有語言治療師及護理師背景,本身對於解決吞嚥問題有豐富實務經驗。她說,人活著就是要攝取營養,不同質地的食物在口腔內先靠牙齒磨碎,然後透過舌頭往咽喉推送至食道、胃,啟動一連串的吞嚥動作,任何一個關卡住了,就是吞嚥困難。吞嚥問題為什麼至關重要?王雪珮表示,吃不下,連帶營養不足,整個人肯定逐漸消瘦、失去活力,對生活品質和身體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吃」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重要的是從吃的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帶來感官上的滿足。市面上已有專為吞嚥困難者設計的「介護食」,各種保有食物原味及原貌的軟質食品,可重拾進食的快樂。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 快來聽你中了嗎?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吞嚥障礙?如何幫吞嚥困難者備餐?吞嚥能力出現退化該怎麼辦?吃不下如何增加食欲?一日三餐傷腦筋?聽王雪珮分享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以及老年人避免飲食卡喉的危機,高齡長輩、失智者只要經過吞嚥訓練,慢慢適應糊餐和凍狀餐,不斷調整餵食方式,有機會告別「吃一頓飯就像打仗」的狀況。民眾最擔憂的,還有該不該放置鼻胃管,如果真的食不下嚥,是否要藉由其他替代方式來進食?王雪珮教您找回以口進食的能力,掌握吞嚥肌群訓練、正確坐姿調整、進餐環境改變,趁早逆轉吞嚥障礙。陳韻如特別分享了「失智旅人」的照顧者留言,與王雪珮交流照顧最前線的大小事,包括吞嚥異常的症狀、長輩怎麼吃才營養、進食時間多久是正常、有吞嚥困難要看哪一科......更多吞嚥困難問題,請上「失智好好生活頻道」,一起從不得已的日常問題中,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法。本集重點📝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備餐、吃飯超耗時,哪裡還能兼顧色香味俱全......📝失智長輩吃一餐就要耗費3小時?備餐問題怎麼解決?📝長輩有吞嚥障礙導致營養不良,就要考慮放置鼻胃管嗎?📝健康的人也應預防吞嚥障礙嗎?有吞嚥障礙要看哪一科?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 https://user27065.pse.is/5k25p7🎧Spotify: https://user27065.pse.is/5k25pl🎧KKBOX: https://user27065.pse.is/5k25qe🎧Apple:https://user251766.pse.is/5k2j3z⭐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1-22 失智.新手照顧
吃藥卡卡的?年長退化、吞嚥困難的4個吞藥小秘訣
「食樂食堂」不定期舉辦公益講座,當民眾提出疑難雜症,就是他們出動的時候了!在1/20日舉行的線上講座,以高齡者、失智者或重病者為對象,替大家解決「呑藥困難」的煩惱。線上講座中示範了增稠劑、服藥凍飲的使用秘訣,如何調製成「蜂蜜狀」以方便服藥(特別注意,蜂蜜等食品不能取代增稠劑的功效喔。),並親自示範小顆藥丸、大顆膠囊、藥粉、水、茶等增稠使用。「因為你們的需求,我們存在。」經常聽到照顧者在照顧上的各種困難,或是資訊落差而不知所措,熱心的語言治療師王雪珮與安寧教育護理師劉曉菁、施慧敏一同創立了「食樂食堂-享受由口進食到人生最後」頻道,分享實用的生活照顧技巧,讓每位長者能吃到最後、安享晚年。食樂食堂-由口進食到人生最後「食樂食堂」不定期舉辦公益講座,當民眾提出疑難雜症,就是他們出動的時候了!在1/20日舉行的線上講座,以高齡者、失智者或重病者為對象,替大家解決「呑藥困難」的煩惱。線上講座中示範了增稠劑、服藥凍飲的使用秘訣,如何調製成「蜂蜜狀」以方便服藥(特別注意,蜂蜜等食品不能取代增稠劑的功效喔。),並親自示範小顆藥丸、大顆膠囊、藥粉、水、茶等增稠使用。一小時多的講座,吸引了超過100個提問,由此簡單歸納四大疑問與解答,希望也可以協助家人有吞藥困擾的你。一、藥物太多且太大顆怎麼辦?若因藥物太多且太大顆而造成服藥上的困難,可以請醫師協助藥物整合及劑型調整。許多長者的用藥量非常多,建議可以透過整合醫療,例如老年醫學科、居家醫療醫師等,使藥物量可以精簡。針對吞嚥困難者,可以請醫師看看,是否有較小顆或液態甚至貼片式的方式可替代。二、已經發現長輩有吞嚥困難時怎麼辦?請復健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和「語言治療師」,協助確認吞嚥能力,再根據吞嚥能力來確認適合、安全的吞嚥方式。三、藥太苦吞不下去時怎麼辦?可調製具有稠度(IDDSI 3 蜂蜜狀稠度)的中度稠液體,作為「服藥飲」。可添加長者喜愛的風味(例如蜂蜜、黑糖蜜、無顆粒果醬、甚至巧克力醬),讓藥丸藥粉包覆在滑順的食團裡。四、長輩吞藥有哪些小技巧?1.先喝一口服藥飲,讓口咽部濕潤。2.「頭擺正–> 嘴巴含緊(舌頭包緊)–> 舌根和喉嚨用力吞!」假想像呑一顆雞蛋一樣,喉嚨用力吞下去,一口多吞幾次。3.吞完後記得再多喝幾口,避免藥物卡在咽喉或食道。4.吞完後清清喉嚨、吞口水、發聲,確保吞嚥乾淨。五、蜂蜜或是黑糖蜜可以應用嗎?很多人問到,可以蜂蜜加上藥物一起吃嗎?針對吞嚥困難者,若單純只蜂蜜或黑糖蜜+藥物,因為蜂蜜黏度高,容易直接黏附在舌頭和口腔黏膜上,無法順利將藥物食團後送,造成易吐出來,或是卡在舌根,反而造成吞嚥風險,因此不建議直接者使用,需要以增稠液體調配服用。語言治療師與護理師的溫馨提醒1.藥物與服藥飲的適用度,請諮詢您的醫師及藥師。2.有吞嚥困難,記得先找吞嚥專科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協助。看影片跟著做現場有試用不少增稠劑、服藥凍飲,親自體驗每種飲品的滑順度,確認吃藥不會卡卡的,歡迎你直接觀看影片:
-
2024-01-21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夫妻果真同命鳥?失智症患者伴侶也有高風險 原因竟是「這1點」
在日本已視失智症為生活型態疾病,也就是失智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今天強烈建議失智者的照顧者,要更注意自己的大腦健康,因為可能有較高的失智風險而不自知。由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基隆市政府與德育護理健康學院共同主辦的「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帶領人培訓」基隆場,今天在德育護理健康學院開訓,基隆市衛生局長張賢政與觀光休閒與健康系主任林伶俐到場鼓勵致力社區活動帶領的夥伴,投入失智症延緩與照顧工作。改善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張賢政說,基隆因多雨多山坡路,對高齡照顧增加不少困難;加上資源不比雙北,只能努力發展具地方特色的照顧模式。今天基隆的各個長照據點幾乎都派人來參加培訓。相信未來必能像基隆特有的廣闊天空、大海與很有運動量的山路,能提供在地特有的長者服務。陳俊佑說,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自2016年參考美國史丹佛大學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與南加州大學生活型態在設計課程,推動輕度失智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2018年改版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後來經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黃秀梨教授兼系所主任研究驗證,活動結束後,有上課的失智者的認知功能有進步,憂鬱分數也下降,照顧者在自我效能也有些微的上升。同時也是基隆市長照委員的陳俊佑說,因課程的成效佳,黃秀梨再與北護大長期照護系副教授李仰慈協助驗證成效並編撰詳盡實用的帶領人手冊,自2022年開始於台北、台中、台南辦理帶領人培訓。今年基隆場次在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與基隆市衛生局、德育護理健康學院高齡照顧福祉系合辦下,報名踴躍達102位,惟因課程採12人為一組之精緻化教學,只能錄取47名學員。目前相關課程僅剩2月24日嘉義場次仍有少數名額。課程訊息請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網 https://www.cfad.org.tw/news/detail/426或電洽(02)2333-20992分機102報名。失智症常源於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這些完成受訓的學員會在各地,成為教導大家「這樣活不失智」的種子老師。陳俊佑強烈建議,如有機會,除了輕度失智者,更建議失智者的照顧者也應該來上課。在日本已視失智症常源於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且依基金會長期的觀察,在台灣也能明顯看到類似趨勢。他舉例說,基金會在某縣市舉辦的失智症者課程,12名學員中有4對夫妻,三對是妻子照顧失智丈夫,一對是丈夫照顧失智妻子。但後來評估發現四名「照顧者」其實也是失智了,只是不自知罷了。另一半失智為何會帶來失智的高風險,陳俊佑說,夫妻先天基因不同,導致雙方都失智的導因應是共同的生活習慣使然。所以,不管是為了自己或另一半,都應偕伴及早來過健腦生活,改除壞習慣,預防失智。被認為和失智有關的健康相關因素及生活習慣有:聽力受損、腦部受傷、高血壓、糖尿病、飲酒過量、肥胖、抽菸、憂鬱、社交隔離、靜態生活、空汙及睡眠問題等。
-
2024-01-18 焦點.長期照護
該不該辭職在家長照72歲父?兒陷兩難抉擇 網友都推「1決定」:沒錢無法做任何事
台灣在2025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這樣的現象導致有越來越多的年長者需要被照顧,「長照需求」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照顧者所承擔的照護壓力、醫療及生活花費,甚至壓垮不少家庭。而究竟該不該放棄工作前途長照長輩?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意見,引起廣大網友討論,分享自身的照顧長輩經驗與抉擇。該不該放棄工作前途長照長輩?許多人到了中年都要擔起照顧長輩的重擔,一名32歲的男性青年表示,家中有一位中風兼失智的72歲父親,因行動不便需要有人陪在身邊長期照顧;而自己工作的工時算長且偶爾要輪班,無法工作跟照顧父母同時都做好。面對工作跟長照的壓力,青年表示自己正在人生的岔路上做抉擇:「究竟該不該放棄工作前途,在家長期照顧生重病的年邁父親?還是花錢請看護來專門照顧?」。他表示放棄工作前途照顧父親,雖可親力親為的照料,也能賺到大家的尊重誇讚,但日子卻會因為沒錢過得很辛苦;而選擇工作前途請看護來照顧,又怕請的人照顧不周,或是被親友罵不孝順。多數網友支持認真賺錢,花錢請專業看護對於青年「工作vs.長照」的兩難抉擇,網友們看到貼文紛紛留言分享自身看法。多數網友建議認真賺錢,花錢請專業看護。「要有穩定收入才能支持協助長期照顧的家人長輩」、「前途是自己的飯碗,誇讚則是別人的嘴,長輩交給專業照顧(並非不聞不問),對彼此都比較合適。自己則要做好相關心理與經濟準備,少子化的未來,長照勢必走向共同照護,不能犧牲子女的生活工作。」、「父母把你栽培那麼優秀不是為了照護他們,請維持自己的優秀,聘請專業的看護,自己再另安排陪伴時間。」、「除非你存款多到沒地方花,長照可是要花非常多錢的,沒收入狂支出是很恐怖的。」、「有前途才有能力照顧長輩,長輩走了你沒前途沒能力沒人理你。照顧長輩有很多方法,可以讓別的家人來照顧,你來誇讚他也不錯。」、「沒收入怎麼照顧長輩?當然是選收入,然後花錢請人照顧。那些碎嘴的人要幫你照顧長輩嗎,等沒工作沒錢看誰要稱讚你」。少數網友支持辭去工作在家長照父母,陪伴父母晚年。「陪父母的晚年,是人間溫馨好事,同時得到了無數掌聲。若專注工作,獲得升遷,但心裡終有缺憾呀!」、「父母晚年生病進出醫院到離開,我都是自已照顧還有政府的長照2.0每天幫我看顧二小時,過來人我個人是覺得非常值得能陪伴兩老到最後的,父親走後還會入夢境對我笑~」、「照顧家人!學會看護後,這些經驗往後當看護也是很好的收入。一天2800-5000元都有,看護保守估計一個月快9萬」。更有網友分享親身經驗。「我曾經是過來人之一,真心話一句『很累人的』」、「我幹過,體悟了久病床前無孝子,況且照護病人也是要專業能力。」、「目前就是過這種日子,照顧失智、癌症、三高,又不能行走只能抱著半夜又狀況一堆(用手挖屎亂塗.大叫.....不受控)。精神大受影響,不上班24小時照顧很累又無力感」、「我就是典型的例子:外傭不得老爸的緣,只能放棄前程似錦的職涯,到不是要賺到尊重誇獎,就當還這輩子欠父母債,報恩的念頭。儒家盡孝道精神。」、「長照長輩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若有做不好時兄弟姊妹的聲音就會很大,做得好是理所當然。」、「以前會覺得要放棄工作,現在想放棄的是照顧家人。之前常因照顧家人,而換工作,卻被親人說這麼老是換工作。當時的我,也想過不要老是換工作的啊。」、「不要辭職,會後悔,那是陪葬。用收入找看護工或住養老院,千萬別拋棄工作,那會很慘!我走過。相信我。」、「我放棄工作前途照顧失智的媽媽,沒有得到親友的讚賞只有得到羞辱和嘲笑!但凡事豈能盡如人意,求無愧於心!」。也有網友表示,「長照險真的很重要‼️」、「長照要正能量夠,我沒辦法做到」、「『照顧』需要專業與技巧,請讓專業的人來進行專業的照顧比較妥當」。 6點評估是否「該放棄工作前途照顧長輩」? 在面對是否放棄工作前途照顧長輩時,以下是一些建議:1.綜合考慮家庭經濟狀況:確保你的家庭經濟能夠承受照顧家人的負擔。如果財務允許,可以考慮聘請專業看護,讓你有穩定的收入。2.尋求社會支援:探索政府的支援服務,如長照險、長照險2.0、社會工作者等,這些資源可以減輕你的負擔,同時確保家人得到適當的照顧。3.平衡工作和家庭:如果可能,嘗試找到平衡點,不必完全放棄工作。可以探討彈性工時、遠距工作等選項,以更好地照顧家人。4.保持身心健康:照顧家人是一項重大的責任,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過度的工作壓力和照顧壓力可能對你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保持平衡是重要的。5.尋求專業建議:與社會工作者、心理諮詢師或醫療專業人士談談,獲取更多的專業建議,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選擇。6.考慮未來發展:不僅要考慮眼前的困境,還要思考未來的發展。放棄工作前途可能會影響你的職業發展,所以要仔細權衡短期和長期的利弊。最終的選擇取決於個人價值觀、家庭情況和生活目標。在這個抉擇中,不妨深思熟慮,也可以尋求身邊親友或專業人士的意見,以做出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決定。延伸閱讀:.「跟家人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堅持留在家裡照顧,就是對她的愛嗎?母親一句話讓張曼娟恍然大悟.「80歲父堅持不請看護」孝子扛照顧,生日當天過勞死!請看護6要點一次看懂
-
2024-01-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照服務在身邊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目前政府對於需要「長期照顧」(長照)的病人所做的服務。透過照顧神經內科慢性病人以及探望脊髓受傷、腦炎的友人,深深了解政府單位對病人提供「長照」有很深的助益。兩個月前與衛福部「長照司」連絡,希望能讓更多的醫師以及社會大眾了解他們所做的服務。非常感謝他們能在百忙中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長照服務在身邊」為題,分別介紹「長照司」所提供的各種服務。衷心期盼這些訊息可以幫忙更多的需要這方面療護的病人與家屬。一、哪些人可以使用長照服務長照2.0延續長照十年計畫之內涵外,並擴大照顧對象,如身旁有以下對象,可能符合長照2.0的服務對象,包括:65歲以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如行動不便、需要協助吃飯、上廁所、洗澡、平地走動和穿脫衣褲等)的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表達能力降低、記憶力下降、睡眠障礙、產生幻覺等疑似失智症狀,或確診為失智症)、不分年齡的失能身心障礙者(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或手冊的失能者)。家庭照顧者也是長照服務的對象,可使用喘息服務、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及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等服務;另有聘外籍看護的家庭也可以使用長照相關服務。二、長照服務有哪些(一)長照2.0自107年起實施長照給付支付制度,給付四大項服務,包括:1.照顧及專業服務: (1)居家照顧:受過專業訓練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長照個案,包含基本身體清潔、日常照顧、測量生命徵象、餵食、餐食照顧、協助沐浴及洗頭、陪同外出或就醫、到宅沐浴車服務等。(2)社區照顧:將長照個案送到長照服務提供單位接受服務,提供生活照顧、健康促進、文康休閒活動等,場域包含:日間照顧中心、托顧家庭等。(3)專業服務:這是由專業醫事及社工人員提供的服務,包含針對長照個案的身心狀態及復能動機,導入復能照護服務,以及針對營養、進食與吞嚥、困擾行為、臥床或長期活動受限等照護服務,提供長照服務對象照顧指導,避免個案因受照顧不當,而衍生更多的醫療及照顧需要,讓個案可逐步恢復自立生活,減少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長照個案就醫、復健與使用社區式長期照顧服務的交通需求,以提高各項醫療與社區式服務措施的可近性與運用。3.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包含居家生活輔具購置或租賃,如助行器、拐杖、輪椅、移位腰帶、居家用照顧床等以及居家無障礙設施改善,如可動式扶手、固定式斜坡道、防滑措施等。4.喘息服務:家中主要照顧者若需要休息,可以申請喘息服務,讓長輩到日間照顧中心、巷弄長照站、住宿式機構,或是請照顧服務員到府協助照顧。(二)長照四大項服務之政府補助:為減輕長照個案使用長照服務之經濟負擔,前述四類長照服務政府是有補助的,照管專員所核定之「長照需要等級」,由輕至重共分為1至8級,當失能程度愈嚴重,等級愈高,除了第1級沒有補助以外,級數愈高,補助金額愈高,依失能者家庭經濟狀況提供不同補助比率,低收入戶由政府全額補助,免部分負擔,中低收入者依照不同項目補助95%-90%,一般戶補助84%-70%。三、如何申請長照服務為讓民眾找得到服務,申請長照服務之管道,分為以下3種:(一)親自洽詢當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以下稱照管中心):衛生福利部協同各縣市政府建立照管中心,受理申請長照服務、長照需要評估、連結、輸送長照2.0服務之單一窗口。(二)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如果您有失能、失智,或日常生活需協助的身心障礙家人需要長期照顧,請以手機或市話撥打1966,撥打1966前,建議您先準備好需要照顧者的姓名、年齡、居住地址等基本資料與狀況,以及主要照顧者(聯絡人)的姓名電話,撥打後將由縣市照管中心人員負責接聽,並協助了解是否符合申請資格。只要符合資格,照管中心將派照管專員到家評估,核定長照需要等級及服務給付額度,再由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個案管理員依個案需求擬定照顧服務計畫並連結服務。(三)長照出院準備服務:為縮短有長照服務需求的住院病人於出院後取得長照服務時間,出院後有需要長照服務的個案,可於住院期間,向所在醫院提出申請長照服務的需求,醫院的專業服務團隊於個案出院至少3天前進行長照需要評估,後續由個案管理員依據評估等級,與個案、家屬或主要照顧者討論擬定照顧計畫,協助個案於出院返家7天內取得所需長照服務及資源。四、失智照護服務疑似失智尚未失能個案,可至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該中心提供失智個案服務,針對疑似或未確診之個案協助確診,提供照顧諮詢、協調、轉介及追蹤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服務;另外,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失智個案認知促進、緩和失智服務,以及提供失智個案照顧者支持團體及照顧者照顧訓練課程。五、小結最好的長照服務就是不需要長照,我們鼓勵長輩多到據點活動,注意營養攝取,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會因為老化、退化而需要他人協助的晚年生活,不過一旦家中失能、失智長輩有照顧需求,請撥打1966長照專線,讓專業的來提供協助,以減輕家庭照顧壓力。延伸閱讀:1/8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1/10 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0 癌症.胃癌
上消化道癌治療困境/癌團留觀床護病友 盼健保商保協力
根據癌團調查,食道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癌患者不僅面臨健保治療選擇有限,降低存活率,生活品質也大打折扣,其中又以經濟負擔最為嚴重,加上去年健保署盤查癌患健保住院資格影響商保理賠,雖已暫緩實施,癌患仍深陷可能重啟稽查的壓力中;癌團呼籲,醫院或許可採留觀床的方式,避免健保浪費,並藉健保以外的癌症新藥基金,減輕癌症家庭的負擔。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表示,依據全癌連「癌友醫療需求意見調查」,無論何種期別,癌症患者最擔心經濟壓力,尤其治療方式若沒有健保給付,近六成患者無法自費負擔用藥,只能消極治療,而這也會影響到存活率。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也引用「一一二年台灣癌症家庭照護負擔大調查」表示,癌患自費醫療比例高達六成四,六成六自費藥物超過卅萬元,逾兩成百萬元以上,嚴重影響癌症家庭經濟,得靠商保或借貸度難關。調查中也發現,近二成患者放棄原本工作、四成改變工作型態,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子女、配偶,大多每日需花費十二小時以上照顧癌患,導致原有工作受影響,將癌症家庭推向崩潰邊緣。為減輕病家負擔,吳卉汝說,健保與商保必須協力,先前傳出健保署稽查不需住院卻使用健保給付住院者,須改自費住院,影響癌患申請商保實支實付理賠,雖後健保署暫緩實施,但患者壓力仍在,有保險從業人員建議,或可採用留觀床方式,讓患者留院觀察治療,當天即可出院,保全健保、又可能獲得商保給付,保護癌患權益。蔡麗娟說,既有健保制度趕不上醫療新科技發展,癌患有藥用不起,或被排除新藥臨床試驗之外,且調漲保費須考量各利益關係,故可先透過癌症新藥基金解決燃眉之急,並盼有病團參與討論,並設置期程進度,「醫療是國防,要由總統層級推動,縮短病人跟新藥間的距離,維持台灣國際競爭力」。
-
2024-01-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目前政府對於需要「長期照顧」(長照)的病人所做的服務。透過照顧神經內科慢性病人以及探望脊髓受傷、腦炎的友人,深深了解政府單位對病人提供「長照」有很深的助益。兩個月前與衛福部「長照司」連絡,希望能讓更多的醫師以及社會大眾了解他們所做的服務。非常感謝他們能在百忙中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長照服務在身邊」為題,分別介紹「長照司」所提供的各種服務。衷心期盼這些訊息可以幫忙更多的需要這方面療護的病人與家屬。→想看更多:「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依據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我國老年人口比率已於107年3月達14.05%,成為高齡社會,此外,依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我國人口推估,預計將於11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21%以上的民眾為老年人。由於老人具較高的慢性病盛行率及失能率,在我國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的情勢下,長期照顧需求也隨之增加,106年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加速長照資源佈建;107年推動長照給付及支付新制,提出長期照顧創新專業服務,結合醫療與長照,期能達到減少國人不健康餘命,提升長照服務對象自我照顧能力之積極性目的。長照專業服務係以服務對象近期內日常生活功能明顯退化、具學習能力、個案或照顧者具配合復能服務之動機者亦為優先服務對象,由醫師(含中醫師、牙醫師)、職能治療人員、物理治療人員、語言治療師、護理人員、心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營養師、聽力師等醫事人員或教保員、社工人員等專業人員,到宅提供跨專業之多元整合服務。期望從長照服務對象最想做的事為訓練目標,增進個案日常生活獨立功能,減少照顧需求。專業服務又可分為復能類及特殊照護類二大類,復能類是透過前述專業人員指導個案及家屬、照顧者,運用個案剩餘功能發揮潛力,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為主,維持生活參與能力不退化;特殊照護類則針對營養、進食與吞嚥、困擾行為、臥床或長期活動受限,指導失能個案或家屬個人化照顧技巧,或提供居家護理指導與諮詢,以使個案逐步恢復自立生活或減少家庭照顧者照顧負擔。專業服務以短期、密集式的日常生活功能訓練指導個案及主要照顧者,以同一服務目標、每週至多1次為原則,最高12次以內,並於6個月內完成,且為使個案在此期間將習得之技巧持續練習,專業服務中相同照顧組合(碼別)如有新訓練目標需間隔90天。若個案或照顧者達到訓練目標、訓練目標經過1組服務介入後仍未有明顯進步、個案與照顧者無法配合指導訓練或經評估後個案已無意願、潛力等完成階段性目標,即可達到專業服務的結案條件。另為提升有專業服務需求之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服務對象(下稱長照個案)在使用服務意願,並落實A單位轉介專業服務,目前已訂有「照顧問題對應建議服務措施及轉介專業服務參考對照表」使地方政府可以建立轉介專業服務機制,當長照個案經照專評估後,勾選建議服務措施如為符合轉介專業服務者,應由A個管與長照個案、家屬討論後,並徵得長照個案同意下轉介專業服務。經統計111年全國專業服務(C碼)使用人數計71,499人,相較於110年使用人數57,507人增加;112年1-7月使用人數57,966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4,603人,成長超過3成。截至112年7月全國長期照顧實際轉介專業服務使用率為44.38%。另為提升長照專業服務品質,並使各項專業服務之目標、執行人員資格、作業內容標準化,衛生福利部於112年1月公告修正長照專業服務手冊及操作指引,作為專業服務人員執行復能服務之共同執行參考準則。延伸閱讀:1/8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目前政府對於需要「長期照顧」(長照)的病人所做的服務。透過照顧神經內科慢性病人以及探望脊髓受傷、腦炎的友人,深深了解政府單位對病人提供「長照」有很深的助益。兩個月前與衛福部「長照司」連絡,希望能讓更多的醫師以及社會大眾了解他們所做的服務。非常感謝他們能在百忙中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長照服務在身邊」為題,分別介紹「長照司」所提供的各種服務。衷心期盼這些訊息可以幫忙更多的需要這方面療護的病人與家屬。因應人口老化快速以及失能、失智人口增加所衍生之長照需求,行政院自106年起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下稱長照2.0),透過計畫普及照顧服務體系,建立以社區為基礎之照顧型社區,提升長照需求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實現在地老化,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之多元連續服務,以延長民眾健康餘命,維持剩餘功能,減少不健康存活年數。一、建置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及長照給支付制度為落實在地老化的政策目標,建構以社區為基礎之整合式服務體系,增進長照服務提供單位分布之密度,讓民眾獲得近便、多元的服務,長照2.0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ABC)。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為失能者擬定照顧服務計畫、連結長照服務(到宅式服務);長照服務提供單位(B)提供長照服務,包含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業服務、交通接送、餐飲服務、輔具服務、喘息服務等特約服務項目;巷弄長照站(C)提供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服務、預防延緩失能服務、具有量能C可再增加提供喘息服務(社區定點式服務)。衛生福利部於107年起推動長照給付支付制度,將原有的17項長照服務,整合為「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及「喘息服務」等4類給付。長照給付支付制度,打破過往按時計價,採定額給付:包括個人額度及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服務是以照顧組合為給付支付單位,可鼓勵跨專業間的合作,民眾便能獲得更完整、適切的長照服務。二、強化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人口老化所伴隨的長照需求人口增加,照顧家中失能、失智長輩或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壓力將愈趨沉重,為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與負荷,健全家庭照顧者服務網絡,推動「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於22縣市廣布支持服務據點,提供具近便性之長照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個案服務、照顧技巧訓練、情緒支持、團體服務及電話關懷等支持性服務;另為提升長照服務網絡對於高負荷家庭之敏感度,衛生福利部訂定「長照服務對象之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初篩指標」及「長照高負荷家庭照顧者轉介及服務流程」,以利保護服務、社會安全網、自殺防治等相關網絡成員辨識高負荷家庭照顧者,期使長照服務及早介入提供家庭協助。三、鼓勵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家庭使用長照服務已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以下稱外看)被照顧者經縣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照顧管理專員評估為長期照顧需要等級第2級(含)以上者,可申請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到宅沐浴車服務以及喘息服務等,並藉由社區式交通接送服務,接送至社區式服務類長照機構及巷弄長照站(C據點)等,或預防、延緩失能(失智)服務等活動與服務。自109年12月1日起,聘僱外看家庭之被照顧者經評估為長照需要等級第2級(含)以上者,可於外看請(休)假時申請喘息服務,與未聘僱外看之失能個案標準相同,不再受30天空窗期之限制,除可減輕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壓力,保障照顧安全並維護外看請(休)假之權益;如遇外看逃逸、轉出、期滿離境,以及外看請假返鄉所致照顧空窗期,家屬出示相關證明文件,即視同名下未聘僱外看,被照顧者為長期照顧需要等級第2級(含)以上者,可申請使用包括照顧服務之所有長照服務。四、布建社區式及住宿式資源因應高齡化社會長照需求急遽成長,且少子女化可能面臨人衝擊, 衛生福利部以設置社區式、一對多照顧模式之日間照顧中心為優先布建策略,減少全時及一對一照顧模式,增進長照人力使用效益提升社區式服務近便性;另為推動「 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衛生福利部透過公私協力,充實設置日照服務資源,另外建立跨部會合作機制,以提升政策執行效能。此外,針對偏鄉無住宿機構資源之鄉鎮區,布建長照住宿機構,提供優質且因地制宜之長照服務,衛生福利部透過公私協力,共同合作布建住宿式長照資源。五、推動醫療與長照服務體系合作(一)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計畫有鑑於出院個案有密集的復能服務需求,推動「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計畫,以個案目標為導向,由醫院組織專業服務團隊,向個案或家屬說明長照需要評估之目的,並於個案出院至少3天前進行長照需要評估,醫院可於評估階段併同進行簡易輔具友善銜接機制,此計畫可協助個案自主生活訓練,提高社會參與及獨立性,達健康在地老化。(二)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為達到照護量能與品質提升,促進長照與醫療體系整合,由基層醫療院所的醫師及護理人員就近提供社區中居家失能個案健康及慢性病管理,並且由熟悉個案之家庭醫師開立長期照護醫師意見書,提供長照醫事服務建議,以建立醫療與長照結合之服務模式。(三)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透過獎勵計畫落實照護機構專責醫療機構機制,減少住民外出就醫,降低住民及陪同就醫人員往返醫療機構之感染風險,並透過醫療機構之專責管理,掌握住民之健康情形及控制慢性病之惡化,維護照護機構住民健康。於今年度加入居家安寧療護指標,強化機構內服務人員安寧療護基礎訓練,以利安寧療護觀念透過服務人員於機構內進行推廣,並使有需要之住民可獲得服務,後續亦將視實際需求滾動式調整計畫內容。(四)推動住宿式機構強化感染管制獎勵計畫考量提供24小時全時照顧服務之住宿式機構大多為高風險族群住民,一旦住宿式機構出現傳染病確定病例,將造成群聚感染風險,爰推動「住宿式機構強化感染管制獎勵計畫」,以完善住宿式機構應變整備作戰計畫及進行相關實務演練,訂定加成獎勵指標(機構與醫院訂有感染管制服務合約並提升感染管制品質、訂有新興傳染病疫情或群聚感染事件發生之應變計畫並辦理演習、機構感染管制專責人員取得感染管制專業人員資格),鼓勵及強化機構落實感染管制作業,並以每年進行評核方式落實督導住宿式機構感染管制作業。(五)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在失智症照護部分,長照2.0計畫已放寬納入50歲以上的失智者為服務對象,經地方政府長照管理中心進行長照需要等級評估符合失智且為失能者,可使用長照2.0相關服務項目,例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專業服務及喘息服務等,並持續普及失智照護資源之布建,包括社區式資源(如:失智日照、團體家屋等),因應失智者住宿式機構照顧需求,設置失智床位,以建構完善失智症照護體系。另為提升整體失智社區照護服務量能及品質,衛生福利部推動「失智照護服務計畫」,於全國設置「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失智者及照顧者多元支持服務,如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家屬照顧訓練及家屬支持團體等,普及失智社區照顧服務。同時設置「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協助未確診失智個案儘速完成確診;協助照顧者於個案不同失智病程之照顧諮詢、追蹤及轉介等支持服務。六、精進長照機構管理及品質提升依法每4年接受評鑑一次;不合格者,令其限期改善;地方政府應每年至少辦理一次不預先通知檢查;在衛生機關考評指標納入居家服務、社區式服務(日照、小規模多機能及家庭托顧)、專業服務等品質管理機制,並將違約記點機制、終止契約、地方政府查核機制等法制化。七、結語面對高齡化、出生率下降及疾病型態轉變的趨勢,長期照顧需求持續遞增,為實現長照2.0在地老化之目標,透過推動長照給支付新制,持續布建各項長照服務資源,推動多元創新服務,以充實全國長照服務體系量能,滿足民眾各階段之長照需求。未來將持續穩健布建居家、社區及住宿式服務資源,並督導地方政府提升長照服務品質及充實長照人力,以滿足社區長輩在地老化之目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巴金森病雙腳像冰塊 醫生揪不寧腿 調藥助睡眠
患有巴金森病的陳先生回診時,抱怨雙腳在夜晚時常感到發冷疼痛,使他晚上睡不好;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雯莉在追問之下,陳先生表示動一動就會舒服些,白天的活動也不受到影響。在揪出是「不寧腿」惹的禍之後協助調整藥物,症狀便很快得到改善。Q:晚上腳痛,老是睡不好怎麼辦?洗腎病人常見的不寧腿,其實也會發生在巴金森病友身上,但莊雯莉說,會帶來癢、痠與刺痛的不寧腿,有很高機率會被病友與醫生遺漏。因為巴金森病主要症狀常為肢體僵硬、顫抖與小碎步等動作障礙,加上非動作障礙可能帶來的睡眠障礙,容易導致病友無法清楚敘述,醫師也難以判別不適的真正原因。「若在門診聽到,動一動就會比較舒服,不動就會很難受,晚上狀況比較差這幾個關鍵,就會聯想到不寧腿的可能性。」莊雯莉分享,此時,便會排定基本的腎臟功能、抽血檢驗鐵質等相關檢查。莊雯莉說,巴金森病的不寧腿症狀,目前尚未清楚完整的發生機轉,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向是與多巴胺調控及鐵質的缺乏有關。因此,用藥上就會進行調整。畢竟晚上沒睡好,容易造成白天心情差,惡性循環加速病情惡化,她提醒,病友若有失眠狀況,可仔細觀察自身感受,將訊息告知醫生,透過藥物調整後就能得以改善,「絕大部分的不舒服都有方法能解決,沒有必要苦苦忍耐。」因應病人年齡、病程進展不同 量身打造治療方針執業多年,莊雯莉觀察巴金森病友治療後的情形,她說,80多歲長輩常同時有其他共病,如糖尿病等,身體的症狀不一定是巴金森病引起,合併治療之下易獲改善。反倒是典型好發在50-60歲族群或年輕型的病人,不適狀況主要來自巴金森病,藥物需要隨時調控,初確診時須花較長時間與病患溝通、解釋巴金森病的病程變化及用藥觀念,並且一、二週就得回診調整藥物,特別是為避免中後期因長期使用較強及速效的藥物,可能引起異動症或「斷電」等藥效波動狀況,會考量配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莊雯莉也補充,醫學中心確實有更多資源能深入研究探討特殊病因,但建議大部分典型巴金森病病人,對藥物的各種反應以及所伴隨的非動作症狀,仍建議就近就醫才能及時解決用藥問題,也免去舟車勞頓的疲倦。「我會特別多花時間與病人聊聊日常生活狀況,才能抽絲剝繭找出問題點」。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1-07 醫聲.高齡社會
失智失蹤3/失智者走失後...家屬須被關懷 照顧者易陷自責
66歲周麗雲女士獨力照顧失智近12年,今年72歲的先生。她表示,先生失蹤次數已多至不可勝數,有時出門一回頭就不見人影,在大街上搜尋多時才能將人找回,為此她已將丈夫手機鈴聲設定為求救訊息,找人時若撥打手機,旁人就能聽到鈴聲唸出自己的電話號碼,並提供協助。周麗雲說,丈夫罹病5、6年,仍屬輕度失智的時候就開始容易走失,搭乘捷運時,聽到關門鈴聲就一躍上車,卻因病情影響,不知應在哪一站下車,即使下了車,也不知道如何回家;有時兩人在街上行走,先生看到人群進入店家,或聽見路旁餐廳呼喚客人「進來坐」,便跟人走、一去不回。最嚴重的一次,周麗雲與先生在板橋一處球場打球,先生忽然走失,且身上悠遊卡、現金都沒帶。她表示,當時心中非常緊張,立即報警協尋,沿著大街小巷呼喊先生名字,球友也加入找人行列,走過的路都去找。數小時後仍找不到人,原想至警局申請調閱監視器,正好發現丈夫就在對街自助餐店門口,拿著塑膠袋裝的菠蘿麵包在吃。周麗雲表示,失智症患者因病情影響,即使走失也不會找人討要物品,多數情況話都很少,不會有攻擊性行為,但心中一定與家屬一樣恐慌。民眾若在街上發現無目的遊走的人,可放心上前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協助,若見到患者手上的「愛心手鍊」,也可以撥打電話聯繫親屬。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羅惠群表示,失智家人走失時,主要照顧者心中出現焦慮、自責的情況相當常見,即使已經報警,在家中仍會坐立難安,不妨擬定尋人策略,有計劃的在周邊區域尋找,較能消耗罪惡感,同時避免愈找愈慌的情況。若天晚回到家中,建議家人可傾聽主要照顧者抒發自責、愧疚感受及照顧挫折。羅惠群表示,通常走失情況初次出現時,照顧者情緒反應最大,為長者帶了手鍊、做了定位,仍然走失,會有種「功虧一簣」的感受,且是主要照顧者較易受到影響,建議其他親屬可從旁提醒,患者走失是受病情影響,讓其好好釋放罪惡感。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