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9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焦慮
共找到
2268
筆 文章
-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內「疑」社區感染? 何美鄉:草率認定將誤判疫情局勢
我國昨公布第19例、20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19例男性死亡且並未有旅遊史,引起社會關注國內是否出現首例「社區感染」,以及防疫是否升級。中研院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也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灣第19例確診武漢肺炎病人「不是無法追溯病源的社區感染」,且若草率認定社區感染,將誤判疫情的局勢。副總統陳建仁在臉書表示,第19例雖可算是「社區感染」,但台灣並未進入「社區傳播」的狀況,防疫等級不必升級。人在馬尼拉的何美鄉在臉書表示,中港澳入境者是帶有病原的高風險群,台灣至今仍要求中港澳入境者居家檢疫14天。雖然第19例個案沒有出國旅遊史,但曾載過中港澳入境旅客,接觸到高風險族群的機率很高。因此,這名個案雖是本土病例,但不應草率認定這是追溯不到源頭的社區感染。何美鄉也表示,此時若將有接觸感染源的病患,誤判為沒有接觸史的社區感染病例,將使防疫策略的執行面失去焦點。由於防疫策略是依據疫情動態發展局勢而定。一開始是隔離來自武漢的入境者來防堵病毒入侵,接著將風險擴大到中港澳入境者。但是新冠肺炎病毒很難以「隔離政策」來杜絕病毒傳播,僅能減緩傳播速度,以爭取時間研發梗有效的防疫工具。若是此時過早認定這案例為社區感染,不但造成人民焦慮,難以正常生活,而使社會產能降低;而且更會引起國際拒絕台灣人入境,讓台灣在國際上更動彈不得。何美鄉表示,新加坡雖有很多病人,但將其病人分為五個接觸感染群,而非四散於社區,不明來源的病例,因此這種關鍵性的判斷發言,防疫內行人都知道需要仔細分析才可開口。因此建議,國內專家群應儘速討論此案,給予防疫指揮官一個正確的判定,並慎重陳清事實。
-
2020-02-16 橘世代.健康橘
如何瘦身不節食 黃惠如:先從「專心吃飯」開始
不吃澱粉、拚命運動,為什麼體重還是降不下來?「慢老」實踐者黃惠如說:「因為你沒有帶著正念吃飯」。她解釋,「正念吃」,其實就是慢慢吃,用心品嚐食物的味道,不要一邊工作、回訊息邊吃飯,把吃飯當作一種抽離,如此一來不僅更能吃到食物的美味,也能避免吃太多,心情自然會輕鬆許多。靠節食減肥 超過95%都會復胖談及減肥,腦海中馬上浮現的關鍵字不外乎「節食」、「不吃碳水」及「戒糖」等,黃惠如以身邊的朋友為例,曾在午餐時間看到同事在茶水間熱雞湯,為了減肥,只能吃雞肉、雞蛋,還不能用醬油調味,並且謝絕一切碳水化合物,每天就看著同事們香菇雞湯、花瓜雞湯等各式雞湯換著吃。儘管這樣單一飲食的方式,短期間或許有明顯成效,一旦回歸正常飲食後,復胖也是早晚的事,如此一來就陷入「節食、減肥、復胖」的惡性循環中,也把自己搞得很緊張、焦慮。黃惠如更引據統計數據指出,能靠節食減肥而終身不復胖的比例不到5%,也就是說超過95%的人都在做白工,甚至比不減肥以前還要重。餐前喝水、減少久坐 打造瘦習慣「大多數人之所以瘦不下來,是因為執著目標數字,而不是自己。」黃惠如說。她解釋,我們不應該對抗自己的身體,而是應該好好善待自己,好好地過生活,這樣才不會讓減肥成為一種負擔。你不應該跟自己的身體對抗,例如說為了瘦下來只吃燙青菜、水果等沒有辦法持續一輩子的事,應該要養成「瘦的習慣」。她舉例,餐前喝水、吃「食物」而不是「食品」,以及慢慢吃、享受食物的美味,好好吃才能瘦一輩子。運動方面,根據他的觀察,很多人以為運動就是「力竭」,因此排斥。建議可先從自己不那麼討厭的運動著手,真的沒有,就先減少自己「坐著」的時間,例如快走到公園、賣場購物都可以,不要一下班就成為沙發馬鈴薯B+哲學 不減肥是一種生活習慣還有心態上,不要總是追求完美主義,要告訴自己做到「B+」就很棒,因為我們並不是要上鏡頭、走紅地毯的明星,我們應該要追求的是一個平衡、健康的狀態,而不是僅限於瘦的體態。她也提醒,不論是慢老或是不減肥,其實都是可學習的生活習慣的技術,目的都是為了打造理想的人生,只有好好照顧好自己,安頓好身心,才可能慢老、瘦一輩子。【「慢老教主」黃惠如最新力作《不減肥才能瘦》↘↘↘】。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名人心法/不抗老的慢老術 黃惠如:別再想了,起身行動吧!。黃惠如「從慢老到不減肥」,過好優雅生活自然瘦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6 橘世代.健康橘
中年不迷路 坦然迎接人生「第二次青春期」
最近你是不是有著以下煩惱「症狀」:明明自己一直很努力,但對未來生活感到焦慮、夫妻或伴侶感情變得平淡,彼此失去愛的感覺、找不到對任何事的樂趣、與朋友關係疏遠,有心事時連個談話對象都沒有....。《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作者姜善英是一位心理諮商師,針對中年面臨困惑迷惘的40歲(含以後),認為是進入了人生「第二次青春期」,而既然是美好且躁動的青春期,會像青少年時一樣,人們面臨的不只是生理上有所改變,心理上也會有各種重大轉變。姜善英心理師說,人生百歲時代以來臨,40歲不再強調不惑,對年齡增長,人們偶爾會感到焦慮、失落、打擊都是非常自然的,重要的是擁有坦然檢視自己現況與面對過去傷口的勇氣。人生上半場或許還有許多遺憾,重拾擅長但未完成的夢,但無論多少歲,橘世代的每個人都還有機會重新來過,進入下半場發光發熱。40歲,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 40歲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這時期的轉變不是身體上的轉變,而是內心的轉變。過程中,一樣會感到不安。不要抗拒心中的困惑,迷惘並不丟臉,步入中年後,如果對一切事情「無感」,才是最危險的。在《歡悅的智慧》這本書中,作者尼采曾說過:「極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後解放者,唯有此種痛苦,才能迫使我們大徹大悟。」有人會不斷檢視內心的問題,努力尋求解決方法;但也有人習慣逃避負面情緒,試圖壓抑內心感受。然而,越是刻意壓抑不敢面對,就越無法提升心智成長。年齡增加並不代表心智會跟著成熟,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即使上了年紀,心智卻還是一樣不成熟,舉動傲慢無禮,或是沒由來的情緒失控。其實,他們心裡也很痛苦,因為從來沒有正視過內心的傷痛,才會藉由發脾氣或責怪別人的方式來轉移。不過,如果總是以這種方式逃避,最後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不幸。不願意勇敢面對內心的痛苦,才是最大的問題,不是逃避不去面對,痛苦就會消失。人活在這世上,必須要永遠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在。如果沒有好好正視過去的傷痛,那些傷痛會不斷地折磨著我們。人們在安慰別人時,總會說:「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吧!」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傷口如果沒有好好治療,並不會就此消失。即使時間會淡化,但傷痛還是存在,倘若放任不管,很可能會產生更多後遺症。與其勸別人快點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倒不如換個說法:「痛苦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勇敢地去面對吧!」治療心傷最好的方式,就是勇敢地檢視傷口如果沒有好好治癒傷痛,時間久了,像堆積已久的灰塵一樣,反而更難處理。甚至成為讓人生重摔一跤的苔蘚,或是誘發如經常性反覆頭痛等生理上的病症,帶著這些後遺症,會讓人生無法自在而活。因此,刻意遺忘絕對不是一種好方法。療癒內心傷痛的方式,就是好好檢視自己的內心,找到那些讓心糾結和隱隱作痛的問題來源,並逐一移除掉。這可以說是一項耗時漫長且艱難的心理創傷手術。那些過去未曾被正視的傷痛記憶,無意識地儲存在心裡越積越多。無關乎年紀,都必須好好檢視。或許你可能會覺得:「都過去那麼久了,現在回頭看這些有什麼用?年紀都這麼大了,不也都這樣走過來……」但就算到了八、九十歲,無論年紀多大,都需要這麼做。四十歲的我們,人生還有許多時間,此時是最美的年紀,很多事才正要開始。【更加美麗的人生下半場】。第二次青春期 四十歲後更加美麗而耀眼。每種情緒都是天賦 面對焦慮該如何應對?。鄭丞傑、王麗容人生下半場 開心擺第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何時結束?柯文哲:問我專業意見6個月
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2日宣布邊境規定必須符合「國人優先」原則,撤回不具本國國籍陸配子女入境相關規定,此舉被指控違反國際兒童公約。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上午受訪表示,其實他覺得陸配子女還是小事,更大的是有幾十萬台商在大陸,要怎麼處理才適當,恐怕比這個更頭痛。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上午出席陽明山花季開幕記者會,面對疫情發展,疫情中心撤回陸配子女入境相關規定,柯文哲表示,就防疫角度來講,這數目還是比較少,目前台灣還沒有社區感染,要怎麼防堵,這是公衛上的挑戰,到現在為止,台灣表現非常好。面對媒體不斷追問對中央做法的看法適當嗎?柯文哲對記者說,「你要去問陳時中啊,怎麼會問我?」同時,日本疫情擴大,台日旅遊頻繁,如何防疫?柯文哲表示,按照科學數據,中國大陸三級全面禁止,日本已被升級成一級防護地區,破口有在變大,專業問題專業解決,也不能呼籲大家少去日本,只能說去過日本要自主管理,出門要戴口罩,當然執行上有時候會有困難,相信疫情持續擴大的話旅遊警示會再升級。他指出,因為日本今年要辦奧運,猜首相安倍現在一定非常焦慮,台灣講的是旅遊,他們在煩惱東京奧運的籌辦,日本這段時間整個防疫動作會加強。至於疫情衝擊觀光旅遊,柯文哲說,台灣目前還沒有社區感染,心理層面的威脅大於實質意義,市府已開始做演習,重建要等事情過去,再提出紓困方案,目前市府已把當年SARS版本拿出來當範本確認,並依照中央標準調整,還是要等事情過後又會有一個完整的報告與紓困方案。記者問,疫情大概到何時結束?柯文哲說,你問我專業意見,是6個月。
-
2020-02-15 養生.聰明飲食
心情差靠大吃紓壓?澳研究:這些食物才能真正抗憂鬱
寒冷的天氣,朋友相約吃熱呼呼的火鍋、公司聚餐、大小聚餐不斷?千萬別仗勢年輕而「百無禁忌」的吃!過量加工或高糖、高脂肪除了會增加肥胖、心臟病及糖尿病的風險,也和憂鬱情緒有關連!根據2019年10月發表於線上《PLOS ONE》研究指出,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的攝取量可以改善年輕人的憂鬱症狀。澳洲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學者,研究76名17歲至35歲具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習慣中攝取過量的糖、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者。隨機分配至兩組:「飲食改變組」及「常規飲食組」,針對飲食改變者,研究者提供其一支13分鐘的營養建議影片,一份飲食計畫,及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結果顯示,三週後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憂鬱症狀減輕,分數有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也降低;而常規飲食組在憂鬱分數上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者電訪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發現有7名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且情緒也持續獲得改善。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此份研究再次驗證,正確的飲食習慣確實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但飲食的改變需要從「認知」著手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建議可透過群體效益、社群媒體、同儕等來進行,當對方有進步的地方,便不吝嗇給予稱讚、激勵他,讓受試者感到有成就感;即使遇到挫折,仍一旁陪伴支持他。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常有人會心情不好就大吃大喝來紓壓,雖然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會讓心情變好,其實糖份的效果是藉由胰島素濃度的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因此飲食上攝取產生多一點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例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肝臟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自然食物,都能有效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延伸閱讀: 吃下午茶擊退負能量! 但這些食物只會讓你愈吃愈累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
2020-02-1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預防新冠肺炎 中醫能助免疫力
擔心免疫力不足,無法因應新冠肺炎,許多民眾求助中醫。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表示將輔助西醫協助感染患者,另呼籲民眾在非常時期,善用中醫的「預防醫學」完善自身的免疫力。衛福部中醫藥司則指出,健康者維持生活作息,近期盡可能降低前往醫療院所的機會。中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中醫師也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給予協助,包含在防護裝備充足的前提下,可協助西醫,提供中西醫整合醫療,提升患者的康復能力,減輕病毒帶來的症狀。民眾若是因疫情嚴峻出現焦慮、恐慌、憂鬱情緒,也可透過中醫達到紓解壓力的效果,中醫藥強項在於防範未然,重於事前預防,民眾也能善用中醫「預防醫學」的特色,透過中醫師「個別化」的診察,完善自身的免疫能力,降低病毒的侵害。衛福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表示,以防疫角度,呼籲健康民眾近期不要到人口密集處,也降低出入醫療院所的機率,健康民眾最好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體虛、老年人較有補氣需求。
-
2020-02-15 橘世代.健康橘
每種情緒都是天賦 面對焦慮該如何應對?
如何面對焦慮焦慮並非是終身監禁。這所有的感覺,都能夠在醫療專業人員的幫助下,更理想的是一群不同領域的人互相幫助下,得到改善。辯證行為療法包含幫助人們活在當下的正念、調節情緒,並面對苦難。認知行為療法有時候結合藥物使用,能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如何導致焦慮感,以及他們可以如何改變想法,以改善自己的感受。新的行為技巧也有助於減輕或消除焦慮的症狀。以下是一些有用的起點:當個偵探:了解引發焦慮的原因。正念冥想:越來越多人嘗試的一個策略是冥想,它可以提高抗壓性,增強注意力,同時減少人體的發炎反應與疼痛感。與身體一起醫治創傷:有些身體學治療師可以幫助身體釋放創傷。人體具有先天的能力,深入到細胞層級,每個細胞彼此之間都互相關聯。通常,如果出現干擾,身體會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恢復平衡。南非科學家道森.查爾赫指出,發生創傷時,傾聽人體暗示的問題就會出現,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探索選項。● 快速眼動療法● 顱薦椎療法● 針灸● 指壓● 輕擊● Psych-K 技術● 心能量開發法建立團隊:在你感受到焦慮的那一刻,找一個可以談話的對象。她/他可以幫助你測試你的假設有多少真實性,提醒你你無法掌控每件事,並針對這件事在你一生中占有多少重要性,給予你一些觀點。根據你的焦慮程度,你可能會想要找一個經驗豐富的健康專業人員,以幫助你更快取得成果。不要忘記自我照顧:請記住基本的睡眠對於緩解壓力相當重要,而運動,包括瑜珈、走路、跑步和氣功,都有助於維持情緒平衡。478呼吸法:運動、分娩與武術中都會用呼吸來重新調整。美國醫生安德魯.威爾博士把478呼吸法視為最有效的抗焦慮方法:悄悄地用鼻子吸氣四下,維持住呼吸七下,然後用嘴巴緩慢地吐氣下。這樣做四回合。一天要練習兩次,晚上也有助於入眠。改變心態:當你注意到自己開始焦慮,而且你正在放大負面想法的漩渦時,請改變你的想法和行為。如果你的思緒正在往有負面結果的未來情境而去,請讓自己回到當下。解鎖更有智慧的方法:如果你正在經歷恐慌,請先找醫生檢查症狀。如果問題不是基於身體因素,請尋求健康專家來協助你。他們可能會建議你使用美國心理醫師海倫.奧德斯基博士的解鎖方法:● 理解〈智力〉:了解你的恐慌症狀發展和消退的方式,並學會辨別這些症狀所給予的錯誤訊息,比如說,覺得你就快要死了。● 否定〈心理〉:挑戰加劇恐慌的負面信念。這是真的嗎?還是你的思維錯誤?在你的日記中,記下為何這種信念是虛假的,這樣它就無法再影響你了。你正在拿回自己的力量。● 利用〈身體上的〉恐懼:好好熟悉這些典型恐慌發作所伴隨的恐慌症狀。可能是心跳加速、頭昏眼花等。透過刻意練習這些症狀,並且注意到這些症狀的確會及時消退,要是下次再出現時,你就不會太恐懼了。● 開放〈態度〉:讓自己對可能的變化抱持開放態度。想像一個較為正向的結果,然後問自己:「要是結果比我想的還要好呢……」● 同情〈以心為中心〉:你嘗試新事物的時候,會有學習曲線。寫下對自己說的話:「嘗試新事物需要勇氣,犯錯也沒關係,大家都會犯錯,繼續堅持下去就可以做到了。」這是個過程,要知道你已經在路途上。● 點燃〈行為〉:微小的轉變會導致巨大的變化。向自己證明你可以承擔以前所逃避的事。然後轉到難度較高的活動。你就會明白那種信任自己離開舒適圈的感覺。隨著你逐漸承擔更多的責任,你的信心也會越來越強。原諒自己:受焦慮所苦的人通常會譴責自己有所缺陷「我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就不能面對呢?」正如我們所見,焦慮是一種大多數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時刻多少都會遇到的反應。問題是:「在需要的時候,我該如何知道可以使用哪些工具?」除了最初讓你感到焦慮的經驗,貶低自己只會讓你對焦慮這件事更焦慮─ 你根本不需要如此!相反地,要是你感到焦慮,請原諒自己;要是你恐慌發作了,請原諒自己;要是你無法應對社交場合,請原諒自己。和你同在這條船上的人比你知道的還要多。你可以學習怎麼划船,那麼你就也可以幫助別人了。焦慮不會讓你成為怪胎,那麼多人感到焦慮的原因,是因為文化焦慮,世界更是焦慮,我們還沒學會該如何處理對社交媒體的依賴。要篩選出健康、讓我們探究得更深的焦慮,甚至是與我們的生活中的輕重緩急重新連結起來,並調整我們對生活的選擇,需要動機與努力。就這層意義上而言,這是在喚醒我們可以導正、可以選擇,而且我們擁有比自己所知道的還要多的選擇。焦慮不是死胡同,相反地,我們可以從中成長。本文摘自《每種情緒都是天賦:讓悲傷保護你、恐懼提醒你、欲望推動你……如何善用情緒與生俱來的好處與優勢?》,采實文化 2020/02/06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4 橘世代.健康橘
黃惠如「從慢老到不減肥」,過好優雅生活自然瘦
任職媒體工作20年,獲國內外多項新聞獎項的黃惠如,繼《慢老》之後,近來推出新作《不減肥才能瘦》,結合國外最新的科學與醫學研究及自身的經驗談,希望帶給讀者自然而然就瘦下來的方法。她認為,不論是慢老或不減肥,其實都是打造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照顧好,相信一切都會變好,老得慢及瘦下來都只是紅利。安住於當下 優雅活出人生「我覺得現代人都太苛薄自己了!」黃惠如說。她認為,如今社會的氛圍視努力為勳章,讓人忘記更重要的事情,包括健康與家人之間的關係等,沒有什麼事情比好好照顧自己更重要。黃惠如進一步解釋,從慢老到不減肥才能瘦的寫作脈絡,其實是看到現代人的焦慮。如果說「慢老」是為了讓大家跳脫對老化的恐懼與對抗,找到一個「優雅老」的方法;不減肥也是為了想解放大家對體重的抗拒與焦慮,找到一個優雅,不必靠意志力就能自然瘦下來的方法。不論是「慢老」或「不減肥」,黃惠如倡議的是一種優雅的生活哲學。前提是要先問自己想過怎麼樣的人生、過怎樣的生活,然後順著內心想要達到的展開行動,每個當下都要很努力且無愧於心,但要告訴自己,即使這次結果不是那麼如意也沒關係,要相信生命自有最好的安排,不必太苛求自己,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好好生活,而不是用健康去交換更好的生活。黃惠如以親身經驗為例,她說,當年出的第一本書,我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寫了,結果銷售不如預期,儘管難過,還是告訴自己這是上天的安排,祂要我還要繼續在這專案奮鬥,「將每一件事情都視為讓自己更好的考驗」。規律、減法生活 離理想的自己更近對於現在的生活狀態,黃惠如認為是最理想的。每天早上六、七點起床,伴著陽光運動30分鐘,為自己準備一道美味且營養均衡的早餐,迎接全新的一天;下午和晚上則教瑜伽,其他的時間則拿來閱讀、寫作等。當然,這樣的生活對上班族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黃惠如鼓勵大家,不妨先從規律作息開始,而「規律來自自律」,按時就寢、起床,身體、精神自然好。其次是「減法生活」,她解釋,有時候我們買東西並不是因為需要,而是「紓壓」,找到真正能讓自己情緒宣洩的出口,對物質的追求自然而然就會降低,簡單生活未必等於生活品質差,先安頓好身心,相信一切都會變好的。【延伸/慢老教主最新作品《不減肥才能瘦》】。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4 癌症.抗癌新知
想抗癌就要動! 癌友每周運動90分鐘有2大好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癌症患者該怎麼運動?癌症治療幫助殺死癌細胞,但其藥性多少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是一把雙面刃。不過,若在治療期間,適度運動當成輔助治療方案,有助於減少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對此,美國知名醫院梅約診所參考正常人的運動建議,修訂了「癌友的運動指引」,梅約診所運動醫學部聯合主任Edward Laskowski表示,運動對於癌友的存活率以及癌症預防都有很大的幫助。根據梅約診所衛教網站,Edward Laskowski針對運動對於癌友的重要性時解釋,運動對於曾經罹癌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有巨大的影響,「運動可以幫助減輕焦慮,減少憂鬱感,尤其許多癌症治療對心臟影響很大,運動可以對於心臟的益處非常巨大。」根據梅約診所的運動指引,對於曾經罹癌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而言,建議每周進行3次運動,每次30分鐘,包含阻力訓練和90分鐘的有氧運動。正常人建議每周應中度運動150分鐘,Edward Laskowski指出,對癌友而言,運動指引已經進行下修,建議一般人都可以遵循,「無論什麼運動,只要有運動就是好的,在日常間累積運動量非常重要,益處也多多。」醫師補充,運動有助於提升癌友的存活率,更可以預防七種最常見的癌症,包括大腸癌和乳癌。他強調,無論是正常人還是癌友,都要注意運動量,運動越多,對身體的幫助越大。參考資料: Mayo Clinic Minute: Updated exercise guidelines for cancer patients, survivors(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不動易致病! 想提升防疫力你可以做這3個居家運動 用吃殺死癌細胞! 15種物美價廉抗癌食材報你知 
-
2020-02-14 新聞.杏林.診間
走過SARS 醫護猶存心理創傷
2019新冠病毒的爆發,全世界都產生了焦慮潮。對於病患及其健康照顧者醫護人員的精神心理健康產生極大的衝擊。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表示,幸好台灣從2003年SARS爆發所學到的防疫抗疫經驗,讓疫情控制得當。他並將當年SARS爆發時,針對醫護照顧者的精神心理狀態的觀察及研究與大家分享,也建議必要時針對心理創傷者進行介入性的精神醫療。2003年SARS侵襲台灣,蘇東平指出,受影響最大的首推醫療護理人員,他們除了身體上可能受到感染的威脅之外,在心理精神層面也會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症。蘇東平以某醫院的醫護人員為研究對象,將接觸SARS的程度定義為不同劑量,以劑量效應的方式來探討其身心問題,劑量最低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的是直接照顧SARS病患者,重度劑量的則是罹患SARS的醫護人員。追蹤了107位劑量最低的醫護人員,發現有5至17%的人在被隔離時發生了精神症狀,其中以失眠、恐慌症、憂鬱、焦慮症狀以及PTSD為主;在SARS過後的第三個月,發生率下降一半;六個月時,幾乎完全消失,僅有一位有憂鬱症,少數幾位仍有較輕微的恐慌、焦慮症狀及失眠。在SARS盛行期間,這些被隔離者很擔心他們的親人也會遭到感染,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上,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擾。其次,針對在SARS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70位醫護人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身心狀態評估,並以非SARS病房的32位醫護人員做為對照組。結果發現,SARS病房的憂鬱症發生率,比非SARS病房高出13倍,失眠的發生率則高出4倍;在SARS病房與非SARS的一般病房,具PTSD症狀者平均為29.7%,而在非SARS的ICU病房工作者僅有11.8%。研究並針對22位在照顧SARS病患時受到感染的倖存者,進行一年半及四年半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在SARS盛行時,三分之二以上的個案都得到急性PTSD及重度憂鬱症;一年半之後降低至三分之一左右;四年半後僅三至四位仍有輕微的殘餘症狀。而原本在SARS盛行時發生的害怕及恐慌症狀,於一年半及四年半追蹤時均已消失,然而少數個案的精神症狀卻變得十分脆弱,對媒體的災難報導十分敏感,導致症狀復發。蘇東平認為,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此外,直接與SARS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SARS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抱持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
-
2020-02-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沈富雄提出多理由 新冠疫情不需悲觀、焦慮、恐慌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前立委沈富雄今天在臉書提到,他相對不悲觀、不焦慮、不恐慌。理由是武漢1月23日封城,500萬人出城朝北、東、南三方向流竄,但至今未見「小武漢」,明顯潛伏期已過。至於「鑽石公主」號郵輪確診174人,幾無醫護人員,表面上看幾如一座海上的「和平醫院」,實際情況是焦慮有之、恐慌則無。沈富雄表示,為何大家對新冠肺炎恐慌?是因為人對新病毒引起的新病症,因為所知有限,自然易生恐慌。另外,武漢一地防疫起步太遲,病毒的RO值不低(2~3,SARS為0.5,麻疹10~15),累積個案太快,既便重症率不變,重症數增速超越當地醫療體系的負荷量,又因確診率過低,導致死亡率數倍高於周邊省份,統計數字令人怵目驚心。 至於為何恐慌的第三點,沈認為,阻絶病毒於人類世界之外的理想可能落空,人毒共存的最後生態使人焦慮。沈富雄也提出五點無需過度悲觀的理由,包括如將病情分為輕症、不含肺炎的重症、肺炎三級,各級病情的嚴重性都比「四合一疫苗」施打前的麻疹輕。另外,武漢於1月23日封城,500萬人出城朝北、東、南三方向流竄,但至今未見「小武漢」,而明顯潛伏期已過。沈也提到,排除湖北(含武漢)一地,中國各省的死亡率僅1%左右,大流感在1918年全球死亡5000萬人,去年也死亡65萬人,這個新病只是小case。沈富雄說,即便肺炎患者,亦少見大片葉狀病變,有些甚至需NMR才能診斷,康復過程亦比細菌性肺炎或當年的麻疹肺炎順利。至於「鑽石公主」號郵輪上確診174人,幾無醫護人員,表面上看幾如一座海上的「和平醫院」,但實際情況是:焦慮有之、恐慌則無。沈富雄說,他生性樂觀,加上一點半桶水的半專業知識,以略微宏觀的角度留下此文,希望國人不要見笑。沈富雄也附註,果然今天湖北省的確診率暴增1萬4840人,死亡率就下降了。大陸確診的工具及能力十分有限。
-
2020-02-13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戴口罩勤洗手之外 做這件最平常的事可抵抗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延燒,民眾該如何提升免疫力?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理事長江秉穎表示,每天充足的睡眠能有效增加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對抗病毒的一大防線,除了外在的勤洗手、戴口罩,內在提升人體自我防禦機制亦十分重要。醫師江秉穎在三民書局出版的新書「一級睡眠術」中提及,充足的睡眠可以顯著增加人體血液裡的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這兩類細胞是免疫力的主要來源,所以如果想增強免疫力,健康且充足的睡眠比吃任何保健食品或藥物都來得更有效且安全。部分民眾可能因為肺炎疫情產生焦慮、夜裡睡不安穩,江秉穎醫師在此提供幾點方法幫助入眠、提高睡眠品質。首先是有效運動促進好眠,江秉穎指出,提高體溫使人容易進入深度睡眠,且可有效提高睡眠品質。另一目的是要讓核心體溫上升0.5度,透過在上午起床後、傍晚日落前運動,將白天與晚上的差距做出來,晝夜節律變化就會比較明顯,晚上就會比較容易入睡。要改善睡眠,最佳運動時間是上午起床後,傍晚日落前,最好不要在睡前一小時進行激烈運動。改善睡眠最佳運動量則是每周3-4次,每次20-30分鐘以上。而咖啡最好要在下午四點前喝完,因為咖啡因的半衰期對一般成年人來說是三到七小時,建議睡前七小時別喝咖啡。此外可多吃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富含色胺酸(Tryptophan)的食物有助於睡眠。例如牛奶、豆腐、雞蛋、魚、香菇、葵花子、南瓜子、黑芝麻、黃豆、小米等。另有一些具有安神、鎮靜功效的食物有助於睡眠,如核桃、蓮子、香蕉等。
-
2020-02-12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聯晚之眼/資訊公開透明+教育 破除恐懼無知
新冠肺炎引起全球恐慌,也讓武漢人、中國人、亞洲人等被歸類或貼標籤,使得反華心態也隨疫情升溫;但,資訊公開透明並教育,破除「恐懼」和「無知」,加上同理心就能改善歧視。衛福部草屯療養院精神科醫師沈政男指出,傳染病最易被人貼標籤,像現稱「漢生病」的痲瘋病,在過去幾百年來就是被歧視或被隔離的族群。17年前染煞醫師周建存也說,疾病歧視也常見於身心疾病,汙名化標籤讓生病者不敢面對大眾與自身疾病,變得更加沮喪焦慮,疾病也更難以康復。多些同理心和信任沈政男說,病毒感染或傳染病規模,並不是一開始就能預測,尤其在不曉得其途徑和傳播速度的狀況下,容易錯判,但並非故意;多些同理心和信任,相信對方去疫區有其理由,誰也不想碰上這種事,更不可能是自願染病。日前,部分人甚至在寶瓶星號郵輪旅客檢驗結果未明之前就高喊「直接隔離,不要下船」,反映人心惶惶。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恐慌往往來自對事物有太多未知,未知才使人擔憂會否遭殃。醫勞盟理事、和平醫院前兒科醫師林秉鴻曾參與和平醫院抗SARS外,也曾撰寫隔離日記分享。他表示,新冠肺炎目前疫情持續上升,雖目前仍無疫苗研發出,不過當年SARS時也未有疫苗研發,但人類老祖先早就給我們解藥了 ,就是有「智慧、信心,及與病毒同步進化的免疫能力。」
-
2020-02-11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肺炎防疫操 簡文仁教你10分鐘增強免疫力
武漢新冠肺炎何時可以緩解,沒人敢說,此時萬事莫如防疫急,人人聞炎色變。排長隊搶買口罩、酒精甚至衛生紙,擔心患上了肺炎。其實防疫有三部曲:不讓它進入、進入了不發病、發病了快快好。口罩、酒精、隔離是第一關,當然很重要,靠它們阻絕病毒在體外。但病毒看不見卻摸得著,要完全阻絕在外不容易,就要靠第二關,讓它不能作怪,這就要靠自己的免疫力。如果此時緊張焦慮憂煩就會降低免疫力,只要身心健康病毒就不容易作怪,這就是武漢肺炎患者大多數是年長慢病患者的原因,就算感染到了也發作了,還可以靠身體天生最好的醫師-自癒力,讓病情快快好。而這二、三關的免疫力、自癒力就需要有健康的身心。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身心,而且很多研究證實中強度的運動可以提升免疫力,強化自癒力。所以適度的運動在這非常的防疫時期更顯重要,現在大家比財力比能力不如比體力免疫力,介紹一套中強度運動早晚各練一次,一次只要10分鐘,讓你不安的心情更舒緩,防疫的概念更清楚,免疫自癒內力更高強。全民防疫無偏方,洗手運動有健康。
-
2020-02-11 橘世代.健康橘
第二次青春期 四十歲後更加美麗而耀眼
四十歲前的我,每天為生活奔波,從未曾靜下心來好好覺察自己,到了四十歲時依然如此,或許是因為這樣,當時我感到十分痛苦。四十歲時,若能稍稍從忙碌的生活中抽離,讓自己喘口氣休息一下,可能就不會這麼不安,也不會老是覺得被時間追著跑,或許就能好好享受屬於我的四十歲。很多事都要等過一段時間後,才能有所體悟。我也是過了四十歲後才明白這些事。不同的人生階段,會遇到不同課題,這些課題都是這輩子第一次遇到,會迷惘是很正常的。每天不可能都只有開心的事,難免會遇到一些不美好。不必因此太過焦慮,錯過了生命中的美好時刻。如果四十歲的你,容易陷入自責,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不停在心裡懊惱著:「為什麼我的人生會這麼失敗?」、「我明明已經這麼努力讀書、拚命累積經歷,怎麼我的人生只有這樣?」當你心裡開始有這些小聲音出現時,就表示你需要靜下心來檢視過去的人生,去體會並了解當下的意義與價值,同時好好珍惜享受此刻。 假如可以回到四十歲,我會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把四十歲當作是過去和未來的重要分水嶺,為未來的人生做好規劃準備。不浪費太多時間在後悔和煩惱,而將焦點放在希望上。如果能安放好心中的不安,我相信四十歲會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生轉捩點。現在四十歲的我們和上一代很不一樣。上一代的人,只要出國留學回來,很容易就能當上教授;只要考上醫學系或法律系,就能保障高收入。當然在那個貧窮的年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考上名校或出國深造,這是少數人的特權。我也曾很想去留學,但因為家裡經濟關係,無法實現。即使後來努力在國內攻讀碩士、博士,還是會為了無法去留學的事而感到遺憾。因為我一直希望自己四十歲時,能當上教授在大學教書,但總因為沒有國外學位,屢屢失敗。不過,在現在這個年代,即使當年我能出國留學,回國也不一定可以當教授;就算從醫學系或法律系畢業,也未必前途光明。如果老是拿自己和上一代比較,很容易會埋怨自己生錯時代,而陷入負面情緒中。時代變遷,很多事情變得跟以前不一樣,有好有壞。和上一代比起來,我們有更多拓展生命經驗的機會;過去出國旅行也沒這麼容易,在學習知識各方面,也都比現在更受限。我和憂鬱症病情好轉的年輕人聊天時,偶爾聽到他們說想出國看看,我都會替他們感到高興,也很鼓勵。要是我像他們這麼年輕,也會想出去國外走走,拓展自己的視野,心裡很是羨慕。四十歲的你,即使不是原本想像的那樣,沒有完成心中的夢想也無妨。四十不一定要不惑,困惑也無所謂。不必像年輕時幹勁十足,但也不必像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一樣失去動力。不用因為比不過上一代,而感到失落。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痛苦,只是種類和形式不同而已,都有各自要面對的考驗,沒有絕對的好壞。因此,不需要比較,只要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把它當作是一份禮物送給自己。四十歲散發著這個年紀獨有的韻味,那是二、三十歲尚未成熟時,無法展現的味道。若還沒有成為理想中的大人,也不必感到自責。我們已經錯過許多美好的時間,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懊惱上,而是應該把握當下。你的人生,現在才開始!四十歲的你,是美麗而耀眼的。或許現在的你,並不這麼認為,但等過了這個年紀後,你就會明白此刻的珍貴,就如同青春一樣。試著讓自己暫時從忙碌的生活中抽離,去尋找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吧!好好珍惜四十歲的時光,你會看見許多未曾看見的事,進而發掘生命的意義。本文摘自《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不安是人生課題未解,重新盤點現狀,找到最值得努力和期待的事》,采實文化 2020/01/22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0 橘世代.時尚橘
自「煮」熟齡與廚房一起慢慢變老
在超過三萬名台灣50歲以上民眾參與的全台長者需求大調查中,吃得營養健康名列第二大困擾(30.8 %),僅次於生活自理(34.6%)。中高齡族群有6%認為眾多生活麻煩中,「年紀大反應變慢,在廚房煮飯變得比較危險」是最主要痛點之一,主責料理的女性族群,與年事已高仍在下廚的長者群特別明顯。調查數據也顯示,50~64歲受訪民眾已有部分人群開始在意烹飪風險。換個角度,從熟齡對未來的焦慮與渴望看需求的變化。龍吟研論曾針對兩岸319位熟齡先驅消費者進行深度訪談,請受訪者試想未來15年後,年紀漸長的生活需要哪些科技輔助?總計蒐集到超過1000個老後生活的科技概念,四成台灣受訪者談及「廚房烹調協助」,是需求最高的類目(表一),大陸也有34%的受訪者提及。顯見,友善長者的烹調智慧化設備尚未被高度重視和實現,卻是兩岸熟齡消費者已在思索的老後困擾。安心、安全的料理環境考量飲食安全與健康所需,多數先驅者在退休後,希望儘量自己烹煮餐食,一方面可精選食材來源,一方面可採少油清淡的烹調方式。做飯是生活自主的表徵之一,食材管理、備料程序與清潔善後最好都能自動化,唯獨「煮」這個動作想要盡量自己來。烹飪是在短時間內進行一連串講究先後次序的精細動作,洗、切、醃、炒、燉、燙等歷經多道程序,過程中更需要快速的思考和靈敏的身體反應。熟齡先驅者在周遭老長輩的日常經歷中認清,這些動作會因為生理的日漸老化,如:手腳不靈活、拿不動東西、反應遲緩、記憶力變差,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發生意外。一個考慮各方生理弱化條件而設計的多功能廚房,是他們共同的夢想。縮時、順暢的烹調設計當煮飯成為只是一個每日必做的家事、待在悶熱廚房找不到樂趣、家人習以為常,忘對掌廚者表達感謝,在在助長了熟齡者對重複性事務的心理厭煩感。再加上年紀增長,下廚煮飯不但花時間,彎腰洗切、爬高蹲低取物,難免腰酸背痛,縮短時間的烹煮協助成為重要的需求缺口。自動備料與料理設備的遠端設定、預約烹調、多工同步、生理辨識控制,都在熟齡消費者的欲望清單中。然而,舒適、效率兼具的動線設計,減少不必要的移動與多工並進的手眼流暢,才是他們待在廚房環境中最關心的縮時設計核心。54歲、家住台中的陳大姐目前一半外食、一半自煮,「退休之後,在家用餐時間更多,待廚房時間會很長,一個很舒服的環境,減輕重力或提升做菜輕鬆度的器具都很重要。」此外,單身獨居長者需要一人化的合宜材料包與烹飪設備,但年輕單身族適用的食材組合與小家電,不完全適合。一起慢慢變老的廚房有些熟齡先驅者想得更遠一點,56歲、預計60歲退休後進行居家翻修的黃大姊說:「現在廚房比較亂一點,我會一直煮到不能煮為止,別人煮給我吃是造成人家的麻煩。」63歲、女兒在海外工作的單親張媽媽提到,「即使坐在輪椅上,只要碰一下就能打開的水龍頭,即便到老,至少我還有能力為自己煮一餐飯。」烹飪,是長者表現自主能力的關鍵活動,一步到位的全自動化並非長者所願,反倒是順應生理衰弱的階段性變化,改造成漸進式的智慧烹調環境,陪著他們一起變老的終身自煮廚房,才是長者所需。台灣熟齡族全程參與現代化的演進,適應一波波科技引發的生活變革,也擁有國際化的消費經驗。在辛苦打拚數十年後,這群消費者樂意付費換取對自己有功用、滿足心理感受、打造終身自主生活的創新商品與服務,烹飪環境改造是一個智慧居家的機會接口。※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
-
2020-02-09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2020如何讓自己更健康
身為醫師,常在各種場合被問到,如何變得更健康?尤其最近餐敘多,朋友常是邊吃著大餐邊喝著酒,認真地問我,讓我覺得有必要好好回答。以下是我的建議:1.改變進食的時間一天吃三餐是我們從小根深柢固的習慣,可惜除了病人,實證醫學無法支持吃三餐的觀念。為了維持健康,我們該在什麼時間進食?一天吃幾餐比較恰當呢?健康的身體意謂著強壯的肌肉,正常的免疫系統與較低的體脂肪。想要有以上的身體組合,需要研究進食時間。我們吃下食物之後4至5小時,身體在消化及吸收食物,胰島素升高,能量以肝醣或脂肪的形式被儲存。大約進食之後8至12小時,身體進入飢餓狀態,胰島素會走低,期間沒有進食的話,身體才會開始消耗脂肪。研究顯示每晚的晚餐與隔天的早餐最好間隔12小時以上,讓胰臟充分休息。間隔12小時進食的人,雖然吃的是高糖、高膽固醇食物,得到糖尿病、高血脂的機率較低,而且間隔12小時進食的動物,比整天進食的動物,壽命長度多了83%。以上討論的是正常吃三餐,只有晚餐與隔天早餐距離拉長,也就是斷食12小時。斷食會讓身體健康,甚至抗衰老的觀念近年被大力推廣,衍生出間歇性斷食。它有兩種作法,一種是限時進食法,每天在有限幾小時內進食。較常見的組合是8-16(進食8個鐘頭,斷食16個鐘頭),在進食的時間內,不限次數也不限制食物內容或分量。另一種作法是全天斷食法,可以每隔一天斷食,也可以每星期選一天斷食,或是一個月選五天斷食,斷食的日子只喝水及低於600卡的食物。間歇性斷食法也可以用於減肥,與其他減肥方法相比,間歇性斷食法簡單而且有效。此法不必吃無法下嚥的減肥餐,沒有規定食物份量,很容易成功。已知斷食能夠降低胰島素,增加脂肪燃燒,促進肌肉合成,提高生長激素,促進體內代謝,增加修復,減少癌症、降低心血管疾病,延長壽命。另外,間歇性斷食對於胰島素、生長激素、發炎指數等等系統,猶如手機關機之後重新開機,功能全部恢復。除了治療新陳代謝疾病以外,實行間歇性斷食的人,會有身體變壯精神變好的感覺。對減肥者而言,節食聽起來簡單,卻不容易實行,斷食聽起來困難,作起來卻很簡單。以作者為例,原本是每天固定吃三餐,採用16小時斷食之後,早餐時間只喝黑咖啡,限定中午12點至晚上8點間進食,食物的內容或份量比之前寛鬆,體重控制與之前節食控制的結果相同,值得向大家推薦。(警告:有疾病的人需要取得醫師的認可。)2.減少喝酒以往認為一天一杯酒,能夠放鬆心情,增加生活情趣。婷婷是40歲的專業經理,習慣每天喝一杯酒。她有胃食道逆流、臉部脂漏性皮膚炎、焦慮、肥胖及經前症候群等等問題。醫師勸她改為每星期只喝一杯酒,說也奇怪,以上困擾就解決了。飲酒可能增加口腔、腸道、乳房癌症的風險,愈來愈多的醫學文獻主張減少飲酒。最新的建議是一星期只喝一杯酒。3.接受預防注射可依政府推薦的時程施打,尤其老人,建議接受疱疹、肺炎、流感疫苗注射,避免疾病的併發症。
-
2020-02-08 橘世代.好野橘
大齡女子買房不是問題! 二二三三理財法幫她達標
「幸福的輪廓長怎樣?是走入婚姻,還是命運操之在我最自在?」單身的阿蘭年輕時認為趁著青春無限好,就該好好衝出一番事業,但隨著年紀逼近40大關,也不得不開始疑惑起來。大齡女子 高含金人生加值照理說充實的生活、當個自給自足的單身貴族應該要感到開心才是,但阿蘭年邁的父母總放心不下,擔心阿蘭的下半輩子沒人照顧,父母的關心反讓阿蘭備感壓力,時常陷入焦慮。阿蘭決定從財務自主著手讓父母放心,開始注意年金改革、退休金等議題,她發現若理財行動再不積極,可能將繼續錯失寶貴的時間成本,於是找上了富蘭克林投顧,希望專業的理財顧問能給予像她這樣的大齡單身女,一個量身打造的財務規畫。單身理財 基金相伴訂目標阿蘭月薪5萬元、年屆40,主要的理財目的是購屋以及為退休作準備,理財顧問了解她的想法後,為她規畫「二二三三」理財計畫,也就是其中的2成作為孝親費、2成滿足日常所需;3成用於累積退休基金、3成是儲備買屋頭期款,循序漸進達成理想目標。當「我單身,我驕傲」的想法愈來愈普及,富蘭克林投顧根據實務經驗,建議像阿蘭一樣享受單身生活的女性,依不同的年齡層以及對應的理財目的,以「定期定額」的方式設定3階段的目標報酬率。25至35歲的輕熟女,建議設定報酬率在10至12%;36至49歲的熟女則是7至10%;50歲以上的資深熟女建議降低4至7%,完成每個人生階段的理財目的。像是阿蘭若預計拿出3成月薪也就是1萬5千元,報酬率設定在10%,希望以200萬元作為購屋頭期款,大概8年的時間即可達標。及早規劃幫自己增退休金專家指出,想要經濟自主,光是仰賴薪水、省吃儉用都太消極保守,應善用收入,創造更多財源,而投資理財如同女人的基礎保養,及早開始、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定期定額勤耕耘,長期投資將見真章!日劇女王天海祐希現實生活中的不婚宣言,鼓舞許多獨身女孩,誠如她在「Around 40」一劇中所詮釋的緒方聰子,經濟獨立又樂在工作,單身反而擁有更多選擇機會,一個人的生活也顯得自在而迷人。投資理財是需要耐心與堅持,如果太忙、太累或是一時為市場情緒影響而不知所措,不妨參考富蘭克林提供深入淺出的投資建議,一步步帶您完成理財計畫!欲退休理財者可參考:https://lihi1.com/pOn4n從定期定額開始理財:https://lihi1.com/pw4j3果敢行動、線上開戶:https://lihi1.com/zOZfK本公司所提供之資訊,僅供接收人之參考用途。本公司當盡力提供正確之資訊,所載資料均來自或本諸我們相信可靠之來源,但對其完整性、即時性和正確性不做任何擔保,如有錯漏或疏忽,本公司或關係企業與其任何董事或受僱人,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人因信賴此等資料而做出或改變投資決策,須自行承擔結果。本境外基金經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核准或申報生效在國內募集及銷售,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富蘭克林證券投顧獨立經營管理】投資基金所應承擔之相關風險及應負擔之費用(含分銷費用)已揭露於基金公開說明書及投資人須知中,投資人可至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http://www.fundclear.com.tw)下載,或逕向本公司網站(http://www.Franklin.com.tw)查閱。本文提及之經濟走勢預測不必然代表本基金之績效,本基金投資風險請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富蘭克林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主管機關核准之營業執照字號:101年金管投顧新字第025號 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87號8樓 電話:﹝02﹞2781-0088 傳真:﹝02﹞2781-7788 http://www.Franklin.com.tw
-
2020-02-07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
為什麼不減肥才能瘦?從科學來看,靠意志力少吃多動讓自己瘦下來,難上加難,因為你在和人類原始的設定作對。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背著弓箭走出山洞後覓食,可能走三公里才捕獵到一隻兔子,飽餐一頓休息過後,看到蜂巢也大快朵頤了蜂蜜,之後不知要走多少路才能看到下一個獵物。為了生存和繁延後代,吃了這餐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人類本來就是貪吃的、傾向過度飲食的,這是從祖先就已經設定了大腦迴路。肥胖暨神經科學研究員基文納特(Stephan J. Guyenet)在所著的《住在大腦裡的肥胖駭客》裡指出,人體內主宰體溫恆定的是下視丘,也就是你感覺熱的時候會流汗、冷的時候發抖,幫助體溫調節就像居家恆溫空調一樣。遺憾的是,下視丘也調控你的體脂肪恆定,當你要瘦下來時,讓你感到飢餓或減緩代謝等,雖然我們早已不在野外覓食。過去,我們一直被教導,體重的問題只和兩件事有關。一是攝取的熱量多寡,另一件事是意志力是否堅定。我們內在有個食物警察,把食物分成兩類,好食物和壞食物,高油、高糖、高熱量,被視為壞食物,清淡、低油、低熱量被視為好食物,體重是自我管理的結果。曾有位企業家說,「你連吃都控制不了,你還能控制什麼?」但靠意志力的事通常會輸,身體才是真正的老大。「食慾和性慾一樣,是人類的本能,」日本東京都立駒過醫院腦神經外課部長條(有草字頭)浦伸禛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如果出現威脅生存的壓力時,人就容易暴走,因為那時是動物腦(animal brain)在控制。為了快點瘦下來,節食甚至不吃,其實身體非常飢渴,就像口渴找水喝一樣,就會變成「動物腦」的狀態,隨時都可能失控暴走。你所抗拒的,會增強;你所抗拒的,會持續。想吃這樣的慾望,和不安、恐懼一樣,是大腦的邊緣系統控制,屬於本能的動物腦,很難做出理智判斷。而節食之所以難以成功,還因為節食往往以恐懼為基礎來刺激人們改變生活方式。如果不減肥,以後就會糖尿病或中風。從科學上來看,長期肥胖的確會升高機率,但以恐懼來驅動減肥,往往會失敗,因為我們不想相信事情真的會發生,連想都不想去想。而且節食往往帶有獨裁的意涵。把食物分為「好食物」、「壞食物」,不能吃什麼、必須吃什麼,如果某天放鬆,就是破功、作弊。雖然這樣的方法可以不用腦,跟著飲食法做就好,短時間或許可以強逼自己去做某些事,但或慢或快,人就會開始叛逆,因為「我工作、生活已經那麼辛苦了,為什麼要到這樣?」當我們無可避免地放棄節食,通常會自責,充滿罪惡感,再次地失控,再次地無法相信自己,再次討厭自己,再次陷入惡性循環。靠節食減肥,超過95%的人都在做白工聽過溜溜球效應吧。在短短幾年或幾個月內,因為飲食大幅改變,體重上上下下,是很危險的,不僅僅是往後很難恢復正常體重,更糟的是,復胖回來的,多半是脂肪,囤積在腹部和內臟,往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就是你為了發布在Facebook、Instagram上讓眾人欣羨的好身材,可能賠上性命。不過也不是毫無勝算。從祖先就已經設定好的大腦讓我們無意識地吃,同時,我們也因為壓力、沮喪、叛逆……有情緒的吃,現在從照顧你的心,照顧飲食、情緒、體力到居家環境,重點不再是體重的數字,但你將會體驗到身體比任何專家都有智慧,它就會自己開始照顧自己。和脂肪的戰爭過程中,不是靠蠻力、節制就能贏的,而是要以優雅、智慧、不慌不忙、習慣成自然的選擇來獲得。因為你知道,不論你幾歲,未來還有閃閃發光的你等著,你需要身體這個伙伴和你一起,你為了你的人生而瘦,不是為了體重,那將會是改變人生的一課。你現在該做的,不是立定數字目標,上網選一個飲食法,從此為了減肥而吃、而動,生活繞著減肥打轉,而是告訴自己,你接受現在的自己,只是未來你要變更健康,健康不是體重決定,體重減輕、體態變好只是紅利。體重或身體絕不是另一個征服的戰場。要減肥,並非靠堅強的意志力,從此不吃澱粉、每天只能吃水煮青菜,喔,還要每天運動30分鐘、喝3公升的水,還有,聽說斷食很有效……我們又不是要走紅毯的女明星,需要短時間急速瘦身,健康飲食、健康的心態與體態,才是我們理所當然應該擁有的。而且擁有的健康習慣,我們要做一輩子。現在從照顧你的心到照顧情緒、身體,到照顧居住的空間,只要有一個改變,其他也會如骨牌般翻盤。飲食:減肥就是一種正念飲食,覺察你在吃什麼,允許自己放下掙扎,放下對熱量的焦慮,放下好食物、壞食物的分別,重新對待每一口食物。運動:「沒有疼痛沒有收穫」(no pain, no gain),不該視為激勵,用運動消除疲勞,也建立力量。慢瘦身,為自己的人生運動。情緒:你不再需要追求別人定義的偽成功,不用活得精疲力竭,你不再對自己刻薄,練習疼惜自己,你懂自己的感覺。生活 擁有不代表富足,最愛不該成為負擔。整理思緒,整理空間,整理你和食物的關係,辨認出優先順序,房間零贅肉,你才能零贅肉。心靈:健康從照顧自己的心開始。你支持自己、支持生命,你做的只是更完整地做自己,從此聽身體的,不再傷害日日夜夜為你工作的身體。每天如何過日子,是你能掌控的權利,也是決定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時時刻刻的選擇,該吃什麼、怎麼吃、吃的順序如何、該不該運動、如何運動、熬夜要熬到多晚?家裡要不要整理?看電視時要不要站起來?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你不是在減肥,你在打造自己的人生。本文摘自《不減肥才能瘦 》,天下雜誌 2020/02/04 出版【慢老教主最新作品系列】。現代人都太苛薄自己了!慢老教主直言:不減肥,才能瘦。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不減肥才能瘦Tips/餐前喝水、減少久坐 打造瘦習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6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風暴 換血漿救命
每年發生率約千分之一的甲狀腺亢進,在碘充足地區的盛行率約1~2%,是常見的疾病,如果沒有定期追蹤治療、穩定控制,有可能會演變成死亡率高達三成的甲狀腺風暴。台北榮總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郭錦松表示,一旦發生嚴重甲狀腺風暴時,可以採取「換血漿」方式救命。甲狀腺風暴是指嚴重而危及生命的甲狀腺亢進,需要迅速處理,常規治療包括抗甲狀腺藥物,無機碘化物和皮質類固醇等,當這些常規治療失敗或出現禁忌症時就會變成相當棘手的狀況。台北榮總近二年接獲二名棘手的甲狀腺風暴病患,因為出現嚴重藥物過敏,無法在常規治療下有效控制病情,醫療團隊在危急中,使用換血漿的方式,成功平息甲狀腺風暴。換血漿的正確名稱為「血漿置換術」。郭錦松說,這二名個案分別在2018年及2019年因對抗甲狀腺藥物過敏引發甲狀腺風暴而就醫,其中包含最嚴重的顆粒球(白血球)過低,醫療團隊成功運用血漿置換術來迅速穩定病人的甲狀腺素過高所造成的甲狀腺風暴危機,等風暴平息後再接受開刀治療,切除甲狀腺。郭錦松指出,甲狀腺風暴的診斷是以臨床症狀嚴重度來計分,可分為三大面向:1.表現在中樞神經方面:焦慮、譫妄、精神疾病症狀、極端嗜睡、癲癇、昏迷、發燒。2.表現在肝膽消化道方面:肝功能不佳、腹瀉、噁心、嘔吐、腹痛、黃疸症狀。3.表現在心血管方面:心跳過速、心臟衰竭、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當病人確診為甲狀腺亢進,同時檢視上述三大面向的臨床症狀嚴重度計分,當甲狀腺風暴指數超過45分,可以高度懷疑為甲狀腺風暴,代表身體已無法代償過高的新陳代謝率,進而出現器官衰竭的現象,稱之為甲狀腺風暴。郭錦松說明,血漿置換術治療甲狀腺風暴的原理,為體內甲狀腺激素絕大多數和血漿中的蛋白質結合,直接以換血漿的方式從循環中去除大多數的甲狀腺激素,可以快速達到甲狀腺功能正常狀態及臨床症狀的改善。此外,血漿置換術的特點,包括去除有害甲狀腺的自體免疫抗體、兒茶酚胺和發炎因子。對於少數一線治療甲狀腺風暴失敗或嚴重藥物過敏等患者,適時使用血漿置換術治療可以挽救生命。血漿置換術是由腎臟科醫師執行,過程類似洗腎,是把病人體內的血漿去除,只保留血球,然後加入外來新鮮的血漿,結合原本病人的血球再一起回流到體內,達到置換血漿的目的。
-
2020-02-06 橘世代.健康橘
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
台灣在一九八○年代開始接受了西方當代的安寧思潮,從此近四十年來,從臨終的各種醫療照顧的給予和不給予中,更深層地思考生命教育,從早年對死亡議題的不說、不聽、不看,清楚地轉化為要說、要聽、要看。在這股安寧照顧及其激起的生命教育中,一九九○年成立的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大約每十年就進行一次對「生命態度及安寧療護的認知及想法」的調查,發現對於這項調查,台灣普遍仍有城鄉的差異、對待親人的生死問題關心程度和對待自己的差異、尤其是年紀更是一項認知差異的重要因素!在我超過四十年的臨床行醫經驗中,多次遭遇重病臨終時,許多人無法面對死亡這個生命終點的時刻,尤其是不知如何與所愛的人說再見:伍女士從卵巢癌的診斷、手術、化療、復發中已歷多年,她早已淬鍊出面對終點的心境,只是她告訴我,始終沒辦法適當地告訴她稚齡的小孩,即使她們不再相見,她的愛從不會間斷!趙女士三年前診斷罹患惡性子宮平滑肌肉瘤,經手術和化療仍無法控制病情,她有很清楚的宗教信仰,但她不知道如何和她那八歲的兒子說再見,尤其她不願以她重病的面容給兒子留下最後的印象和記憶,而她的兒子幼稚的心靈一直沒辦法了解和接受,媽媽怎麼就不肯再擁抱他一次……我們到底要如何教導小孩死亡這個他終將遭遇的問題?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們有正確的認知和健康的心態?我們可以期待他們長大就自然會懂嗎?對於死亡隱晦而不說,尤其當身旁有親人死亡時,小孩可能解讀的訊息常常是:如果爸媽都刻意避開談論,代表這是不好的事情,是嗎?其實小孩從動物、昆蟲、故事中,很早就有死亡的概念,只是不真正清楚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孩童的死亡概念會隨著發展成長的經驗和環境、種族、信仰、文化等有所影響和改變,在這些階段中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當身邊親人的離去,如果沒有適時、適當的疏導,小孩心靈常會產生莫名的罪惡感和憤怒,甚至轉化成長期的焦慮和生理病痛。在小孩仍處懵懂的階段,不思善、不思惡,沒有分別心時,讓小孩可以如實地接受死亡是一種自然可接受的現象,並因此在其成長中可以因為知道有死亡而惜生是生命教育重要的開始階段。本書原名《La mort expliquee a ma fille》,中文直譯就是「向我的女兒解釋死亡」。作者艾曼紐埃勒.俞斯曼-貝杭(Emmanuelle Huisman-Perrin)畢業於法國馮特勒勝克勞高等師範學院,現任巴黎政治學院哲學講師,法國高等學院預備班哲學教授。她以向自己十一歲的女兒談論死亡議題出發,推以及人,和尚不知如何著手的父母分享,希望能與孩子針對死亡主題對話,藉由減少沉默不語和焦慮來貼近生活的一種最佳方式,讓孩子能在自然可接受的情況下了解死亡。小孩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死亡概念,隨著年紀各階段是不同的,在學齡前這個階段的孩子受到卡通或故事書影響最多,常認為死亡是可逆的、暫時的、而且和自己沒關係。年紀稍大後, 這時候的孩童已經開始知道死亡就是生命的結束,但他們依舊認為死亡和自己沒有太大關聯,甚至覺得只要想辦法,人就可以避免死亡,同時有些小孩會將死亡擬人化,就是有天使或死神的存在。年紀再長,此時孩子已完全明白死亡是不可逆的,所有生命都會結束,自己也不例外,於是對死亡開始感到害怕或擔憂,尤其是身邊親友有事時,有一部分大孩子會開始探索生命的意義,藉此了解人生和死亡的關聯。本文摘自《讓孩子學會道別:「哀悼」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接受死亡」?一起思考生而為人的必修課題》楊育正醫師撰寫導文,麥田出版社 2020/02/07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6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肺炎民眾怨政策多變 黃榮村的SARS經驗:決策就是得順應疫情「反覆」
【編按】因應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政府不但延後學校開學、也請陸生暫緩入境。二〇〇三年SARS襲台時,對學校的衝擊更大,不但訂出停課標準,國中基測還延期舉辦,連大學指考都一度打算不考作文。很多學校當年取消畢業典禮。當年擔任教育部長的黃榮村在他的書中「在槍聲中且歌且走」(天下文化出版),作了詳盡和生動的紀綠。他說,身處風暴中心,難免成為箭靶,也只能「心懷最壞打算,做最周全準備」的心情,一路走一路撐一路研判,終至化險為夷,雨過天青。SARS危機一:居家隔離考生不得入試場應考二〇〇三年初全球爆發「嚴重急性上呼吸道症候群」極大恐慌,幾與美伊戰爭同列兩大國際級災難。台灣也有一百多位疑似SARS的病例,幾百位「居家隔離」的個案。教育部在面對這個讓全國恐慌的第四類傳染病時,最需要考量的當然是停課與大型考試的因應。在此同時,全球也有不同做法, 拿捏之間煞費腦筋。 任何與大型考試有關的變動,都會引發社會的集體焦慮。SARS肆虐全台之後,適逢技職體系二技與四技二專共有三十六萬多人的考試,為了居家隔離考生是否可以應考,引發教育與衛生單位之間的不同意見,但事質上並無考生在考試期間被居家隔離,這項考試終得順利進行。當時教育部擬議居家隔離考生不得入試場應考,至於事後如何補教以維護學生權益,則可由教育部會同招生與考試單位一起研議解決。因為這類學生很少(若有的話),容易處理。 衛生署認為可由衛生單位出具安全無虞證明,另設隔離考場以維護考生權益。當時世界衛生組織(W0)在五月下旬之前,尚未提出只有發燒之後才有感染力的說法,所以萬事應穩當為先,我盡快與當時的衛生署涂醒哲署長研究,他也認為不恰當,因為衛生單位屆時是否敢開立安全無虞的證明,還是個大問題:若能開這種證明,又何必居家隔離?討論之後,仍維持原議,省去一場沒把握的紛爭。 SARS危機之二:是否全國停課?當年三、四月期間,香港與新加坡的中小學都全區全國停課,世界衛生組織也在五月下旬才提出十八歲以下很少感染SARS、只有在發燒後才有感染力的說法之後,不管是立法院、媒體、家長甚至衛生署,都曾陸續要求教育部宣佈全國停課。我諮詢過多位專家意見後,認為台灣並未有所謂的高峰疫情(亦即假若停課可能要停很久),台灣幅員分佈也沒有香港與新加坡這類城市國家的人口稠密,且社會上各行各業亦未停業停工,停課後中小學生四處趴趴走說不定更危險,因此以不符比例原則說明,不宜現在做出全國停課導致引起全國恐慌的決定。但為了安民心以及安全考量,由曾當過檢疫總所總所長的教育部主秘吳聰能教授與專家協商,擬訂了「一班若有一人為疑似 病例,全班停課:一校有兩人以上的疑似病例,則全校停課」的規定,以後還視狀況擬訂了行政區與全國停課的判準。當時各方壓力很大,但也撐過來了。事後證明是正確的決定,只不過「心懷最壞打算,做最周全準備」的心情,一路走一路撐一路研判的窘境,實在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時教育部同仁卯足全力,發動四千多人次巡視各級學校,校安中心全天候值班,駐外文教組在各國搜購大量N95與類似功能的口罩及耳溫槍等等,連我自己都深受感動。SARS危機之三:國中基測延期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延期國中應屆畢業三十一萬多人的基本學力測驗延期,則又是另一項困難的決定。這項考試與大學入學考試不同,是由教育部主辦,原訂五月三 十一日與六月一日舉行,但五上旬正值SARS肆虐,以當時台灣疫情比照國際疏解狀況觀之,至少還要一個月以上才可能穩定。因此教育部在五月初即宣佈延後三個星期到六月二十一、二十二日舉行,這是不得不然 的做法,社會上並無不同意見,唯一需要再議的是發燒與居家隔離考生可否應考。由國內統計資料,每天發燒超過攝氏三十八度的人有一定比例(五月下旬世界衛生組織已公佈攝氏三十八度原則),國中應屆畢業生在考試當天至少會有幾百位發燒,若不讓這幾百位很可能不是SARS疑似病例的考生應考,縱使另採補救措施,也難以周全。若發燒考生可安排到備用考場應考,事後 再到發燒篩檢點確認,則居家隔臟考生若未發燒,亦應准予在備用考場應考才對。依此原則,本次基測就安排應考當天約兩百個考區學校量體溫,加上陪考人員,至少要量上六十幾萬人,可謂是我國考試史上絕無僅有的大事。SARS危機之四:大學指考風波並非每件事都能夠在爭議中一件一件順利解決。五月二十日當SARS仍居高不下、全民憂心忡忡之際,我因擔心七月一日到三日大學指考即將有十二萬多考生應試,特別邀約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招聯會)的十五位常委校長一敘,聚會當晚每人都戴著口罩談事情。他們都很擔心大學畢美典禮集中在六月七日與十四日舉行,由於大學狀況與中小學不同,北部大學畢業典禮一定有中南部家長上來,反之亦然:屆時南北人口對流,與防疫原則殊不相合,因此要求教育部速以公文建議大學延期或以其他型式(如網路)舉辦畢業典禮。我們在隔天即發文呼應他們的建議,好讓大學有辦理相關延期事宜的依據。 會中高教司同仁提出,在與招聯會、大考中心同仁於工作會議研商時,擔心考後人工閱卷若發生感染,則需另找一群人批改。為避免評量不一致所產生的公平性爭議性爭議,勢需延後發布成績,則大學下一學期開學勢必延後。招聯會的幾位校長能位校長幾乎都在場,一番討論之後,決定將人工閱卷的非選擇題(包括國、英文的作文)改探選擇改探選擇題電腦閱卷方式命題。我曾提出是否讓大考中讓大考中心再予研議,但大考中心辦理試務係由招聯會委辦,而招生決策依大學法規定係屬大學自主事項,因此由招聯會決定即可。我對這點並無異議,五月二十二日早上會同招聯會召集人陳維昭校長與大考中心劉兆漢主任,對外宣佈大學指考的試務籌備狀況與大學畢業典禮延期或改變型式舉行。宣佈之後,社會譁然,紛紛對取消作文一事提出不同看法。五月二十三日與陳校長交換意見,他表示可緊急邀招聯會常委校長在中午開臨時會議因應。嗣後,遊(錫堃)院長也打電話來關切,表示尊重大學的處理。 當天開完臨時會後,招聯會決定恢復國、英文作文,其他非選擇題部分則仍維持原議以選擇題電腦閱卷方式出題。這中間的轉折係因SARS 疫情在這一兩天似有舒緩跡象,全民抗煞總指揮、也是前衛生署署長李明亮特別前來說明,認為七月應可平安度過不需過慮。招聯會的校長們原先傾向於依照五月二十日的決議,不再改變,但也擔心七月若眞的風平浪靜,恐又引發更大爭議,才勉強做了上述改變。風暴中心的箭靶我當然知道做了改變之後,較符合最近的疫情發展,但一定會成為風暴中心,若疫情確可在這一兩天內另做樂觀期待,則仍應以考生權益再做考量,因此請校長們不必顧慮因「政策反覆」對我可能造成的為難,我將支持他們的最終決定。當晚,掛了電話給游院長,表示若有需要,請做職務調換或離職,我會全力配合。風暴既已成形,當然就會對短短一天的政策改變卻頗多微辭,所有箭頭一如所料,全部射到教育部來,我當然也要站到第一線去承接所有責難。立法院與媒體要求釐清教育部、招聯會與大考中心在這件事上的權賁,但我知道該事雖非教育部主辦事項,監督之責卻是清楚該負的,陣前若有任何卸責之辭,將難疏解社會上既定看法。因此,雖有多位委員及校長認為我揹黑鍋,亦皆以負有監督之責來回覆-疫情難料,該改的還是要改,至於對決策過程的各項責難,可勉予代表承擔。這股紛亂來得快去得也快,身處其境真的不知從何說起。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也找了招聯會與大考中心,想要釐清責任歸屬,但大考中心依法可以不必到立法院來,招聯會則有那麽多位校長,於是一些委員笑著說:「那只好罵你算數啦!」部內同仁經常建議我不要太快跑到第一線,有時會變成箭靶,但事情來得那麼急那麼大,不去處理,其他人難道就能及時披掛上陣?也很難在風雲滿天時,要旁邊的人去挨轟挨炸。老友林和教授說得好,不能做與本性相違之事,亦以為既入風暴之地,即應有心理準備。
-
2020-02-05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病毒式焦慮襲台 專家籲「2要3不」抗武漢肺炎
武漢肺炎疫情在中國大陸失控,甚至波及他國,我國也已有11例確診個案,人心惶惶,口罩、酒精、額溫槍等出現搶購潮,「病毒式焦慮」襲台,因恐慌、憂鬱等情緒求診者增加;對此,精神科醫師呼籲民眾,「2要3不」對抗武漢肺炎。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指出,近期院內身心組求診者明顯增加,有民眾因近期受連續感冒和流感影響,擔心疫情變化使身體虛弱的自己被傳染,過度反覆思慮又不敢出門,使其焦慮、失眠症狀加重,也有不少民眾擔憂兒女在陸工作恐被感染。草療心身組醫師呂尚恒表示,有長輩因兒女在大陸工作,擔心孩子和兩岸疫情變化,求診時反覆提問「你看這次的疫情會不會變得很嚴重」、「防疫防得了嗎,該怎麼辦,而該個案本身有恐慌、憂鬱,因疫情心理又多一層擔憂,病情加劇。呂表示,面對不確定、不了解、無法控制的事情,內心易會萌生更多不切實際的擔心,這些擔心雖能提高自身警戒,但若「數量過多」就可產生更多的情緒症狀,像武漢肺炎就對不少民眾產生情緒影響,造成「病毒式焦慮」在國內蔓延。不過,「病毒式焦慮」並非無法改善,呂尚恒說,民眾可透過「2要3不」舒緩病毒式焦慮,並調適「防疫身心」,就是「要」了解正確資訊,「要」採取正確防疫保護,「不要」過度追蹤新聞、「不要」聽信假訊息,減少「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此外,好好照顧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和健康,心理上提升自癒力的要領,可結合「放鬆」與「正念」,並從呼吸調息和覺察身體反應做起,安排個人喜好的活動或遊戲,尋求人際關係的彼此支持,這是由靜而動、動靜皆宜的紓壓之道。而飲食、運動、睡眠是維護健康的三大支柱,建議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若有發燒及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速就醫,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接觸史,有助於確切診斷;若緊張和焦慮,甚至驚恐狀態加劇,就到身心科門診接受評估與治療。
-
2020-02-05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安、靜、能、繫、望」 五字訣 防疫隔離的安心原則
無預警被捲入封城風暴不能返國,無預警被告知須居家隔離兩周不能出門,人心難免失措不安,隨著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升溫,這群人數越來越多。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共同建議,隔離者可利用「安、靜、能、繫、望」五原則,幫助身心安穩。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無論是居家隔離者或住院隔離者,都可能擔心自己真的被感染而變得較為敏感不安,同時也可能對於被隔離的不便感到委屈不平,因此產生複雜心理情緒反應,像是否認、焦慮、恐慌、憂鬱、自責、抱怨、憤怒、失眠等。張家銘表示,適當的身心安適有助提升免疫力,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曾在2007年綜合許多國際災難創傷心理的專家共識,提出了「安、靜、能、繫、望」五個創傷心理復原的原則,被隔離的民眾可參考。其中,「安」是指促進安全適當注意自己的健康,可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靜」是指促進平靜鎮定,可藉由深呼吸放鬆、休息、睡覺,以調適自身情緒。「能」是指提升效能感,即便身處隔離環境仍有自己可掌握之事,像是看書、作運動、寫心得或日記、安排作息適當轉移等,如此能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指促進聯繫,適度留心疫情訊息,並利用視訊與電話等工具維持與外界的溝通,讓自己感到被支持、不孤單。「望」是指灌注希望,別只注意負面的資訊與報導,要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自我勉勵打氣。
-
2020-02-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今癲癇醫療照護的挑戰:從難治癲癇談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癲癇」,由一位癲癇病人的母親描述她陪伴罹患癲癇多年的兒子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並且因為醫師的不離不棄,使病人終於因為癲癇外科治療的進步,而找到突破性的進展。因為她的文章,感動了我們,改變了「醫病平台」一向的原則:「避免來稿提到某一醫院或醫師的名字,以避免有『置入性行銷』之虞。」我們轉而利用這機會,邀請文中特別提到照顧這位病人多年的神經內科蔡醫師以及安排病人最後接受外科手術的尤醫師各寫出一篇他們照顧癲癇病人的心得,並介紹這位病人所接受的、較不為人知的癲癇外科治療。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看到病人與家屬因為「癲癇」這疾病所遭受到的「痛苦」,並看到醫療團隊如何努力替病人「治病」,替病人與家屬「醫心」,醫病雙方都不放棄希望,共同努力,找到最好的治療與完美的成果。更希望這可以幫忙社會大眾進一步了解「癲癇」這疾病,鼓勵這種病人擺脫疾病所遭受的誤解與歧視,而能走出黑暗的角落,接受更先進的治療。1997年我曾以「什麼是難治癲癇」在成大醫院癲癇病友會主辦的「難治癲癇的處置」教育演講中作為引言,當時有幾個癲癇病友團體正在積極爭取立法,將最難治的頑性癲癇列入「身心障礙者保護法」;2001年底,終於獲得政府公告修法,不過其主軸是立基於社會福利,因此對病友、家屬與社會而言,「癲癇症」仍然是很大的困擾與負擔。難治癲癇一直是全世界醫療與研究的核心議題,它帶來了新型抗癲癇藥物的開發、臨床試驗、癲癇診斷的精進、外科評估與治療的進步。雖然台灣的癲癇醫療照護都緊跟著先進國家的頂尖醫療持續進步中,但是普及性與落實度仍不足以嘉惠全台灣約五至六萬名難治癲癇的朋友。癲癇醫療的核心是正確的診斷,其次才會有適當的處置,如藥物治療、外科評估與處置以及心靈的關懷。各國的文獻幾乎一致認同癲癇的誤診率達30%左右,因此醫師的主責是做出正確的診斷;相反的,也有癲癇朋友,甚至家屬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能接受或不信任醫師給予癲癇的診斷,從而延誤病情,甚至發生嚴重的傷害與意外之後,再來求診。癲癇醫療的處置主要以獲得長期持續沒有癲癇發作為目標,藥物治療仍是主流,外科處置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將另有專家以專題介紹)。二十年前,台灣醫界可以選擇的抗癲癇藥物只有第一代(一種)、第二代(兩種)與當時最新的第三代(二至三種)三種類別,如今健保已同意給付超過十種以上的第三代抗癲癇藥物供選擇使用。服用抗癲癇藥物有其必要性、合理性與長期性,但是卻有為數不少的癲癇朋友與家長質疑使用藥物的種類、藥量,暗中以自己做實驗,為自己減藥或停藥;由於使用過程難免出現藥物的副作用,這是許多癲癇朋友及家長所最擔心的,但很遺憾的是有時他們並不會因為醫師事前的說明,甚至保證,而去除心中的疑慮。有些病人在增加劑量的過程或新增藥物後,在預期治療效果尚未彰顯時,就懷疑療效而未能同意接受醫師的指示,規則服藥。長期服藥過程中,不少醫師要求病友每次複診提供癲癇日誌,以查看癲癇發作日期、次數、生活型態,以供分析綜合可能的誘發因素,作為醫療參考。卻總是有病友忘記,甚至在幾次複診後,有許多癲癇朋友或家屬要求「只要拿藥就好」,但就是有醫師聽從他們的要求。癲癇朋友或家屬的這些信念與行為,以及縱容病友與家屬的醫師,都深深的影響癲癇的醫療品質。醫師對癲癇朋友與家族的安慰與鼓勵、親人的陪伴、朋友的支持、師長的教誨,都屬於雪中送炭,但是每次面對再發的挫折,尊嚴與信心馬上就被打敗,主要的因素包括長年以來,媒體側重於報導癲癇的負面新聞,其成效為一再強化社會文化對癲癇的標籤、汙名化,使得一般人聽到癲癇,隨即反應內心的恐懼,一看到癲癇朋友也就自然而然的保持距離,甚至排斥,造成許多癲癇朋友及家屬只得生活在這個看不到但卻深深的感受到龐大陰影,難以處之泰然。許多癲癇朋友常聽到「要看開、要獨立、要堅強」的鼓勵與勸戒,但是這並不實惠,因為這是一件知易行難的大難事。解決此一難事之道在於,要越早開始,就可以越早克服,因為高達60-70%的首次癲癇發作都發生於嬰幼兒、兒童與青少年期,他們在發育與發展的過程中,若一再的飽受隔離、歧視、霸凌、侮辱,影響人格與個性至鉅,甚至終其一生;此外,由於每個人都是所屬家庭的成員,家庭中有人罹患癲癇時,難免因為癲癇發作的併發事件,如難以預期的傷害、意外或需要轉送急診,甚至於有的還需住院等而帶來困擾,尤其是有難治癲癇的成員;還有因為家人對待癲癇成員的態度,包括過度保護或限制,有些則選擇逃避、甚或轉而憂鬱,也有容易情緒失控、衝突,尤其是在青少年這個階段;負責照護的家屬在持續的壓力下,也會造成焦慮、憂鬱或疏離。如果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方沒有建立有共識的合理解決方案並落實於生活中,一再的家庭衝突,不僅無法有正向溝通,甚至可能破壞和諧的家庭關係。癲癇症不屬於罕見疾病,大多也不需要高強度的照護,但它所延伸出的家庭、心理、社會層面議題,卻高於其他的疾病類別。藉此提出幾項重要具體可行的策略與方案,供各層級關心癲癇醫療照護者參考:1.訓練癲癇專科護理師成為癲癇醫療照護團隊的一員。2.建立各級學校的校護以及特殊輔導諮商管道,形成地區癲癇登錄系統,以利全面性的進行癲癇醫療照護。3.整合各醫療層級致力於癲癇醫療照護的醫師群,建立癲癇個案管理系統,以利雙向轉診。4.落實個人化整合醫療服務,在執行面上要以癲癇朋友以及家庭為單位,並由此推動癲癇醫療健康知能。5.登錄各地方、地區或區域的正式、非正式病友團體,由交換經驗到形成共識。6.組織癲癇青年朋友共識群,共同與所屬癲癇醫療專業團隊,為進行廣泛正確癲癇知識宣導教育盡一份心力。7.在醫療商業化取向的現實,規劃癲癇醫療照護團隊的分級與任務。8.規劃癲癇白皮書。
-
2020-02-03 養生.聰明飲食
熬夜的疲勞好難補回來?5種營養素有助於恢復元氣
過年闔家團圓,少不了的就是熬夜守歲,聊天、打牌、追劇無可厚非,常常見到了太陽才趕緊睡覺,不僅傷身,加速皮膚老化、產生黑眼圈,身體也跟著疲憊不已。然而,到了開工時,精神卻還在放假,整天恍恍惚惚的,其實,除了睡眠的調整及補充之外,一些營養素的補充攝取,亦可降低熬夜的疲勞,進而促進睡眠品質,有助於元氣的恢復:1、色胺酸:為一種必需胺基酸,它是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能讓人放鬆、心情愉悅及減緩神經活動,而引發睡意,含有色胺酸的食物有乳酪、香蕉、馬鈴薯、豆腐及各類堅果等。2、維生素B12: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對降低疲勞也有幫助。維生素B12有維持神經系統健康及消除煩躁不安的功能,有研究發現,維生素B12能使難以入眠及常在半夜醒來的人,改善睡眠情況,而讓慢性失眠患者服用維生素B12數天後,多數人的睡眠情況都獲得改善,但一旦停止服用,失眠的問題又回來了。3、維生素B6:幫助製造血清素,且其與維生素B1、B2一起作用,可以讓色胺酸轉換為菸鹼酸,人體中如果缺乏菸鹼酸,常會焦慮、易怒,進一步也會讓人睡不好。日常生活維生素B群豐富的食物,包括酵母、全麥製品、花生、胡桃及蔬菜等,尤其是綠葉蔬菜、牛奶、肝臟、牛肉、豬肉及蛋類。4、鈣、鐵及鎂:大多數人都知道鈣、鐵及鎂攝取不足,會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及貧血的危險,但普遍不知道,缺乏鈣、鐵及鎂,也可能讓人睡不好。鈣質及鐵質攝取不足的人,容易出現肌肉痠痛及失眠的問題,而鈣和另一種礦物質鎂併用,能成為天然的放鬆劑及鎮定劑,人體內的鎂含量過低時,會容易失去抗壓能力,日常生活中富含鈣的食物有帶骨小魚、綠葉蔬菜及豆類等,鐵質食物有紅肉、綠葉蔬菜、蘋果、葡萄、櫻桃等,而從香蕉、巧克力、堅果類中可以攝取到鎂。5、溫白開水:一旦熬夜,補充水分很重要,因為水分攝取不足,會使身體功能無法正常運作,也容易造成疲勞。因此,熬夜時必須多補充水分,這裡指的水分並不是指含糖、含咖啡因的飲料,而是一般的常溫白開水,將有助於細胞的修復、恢復疲勞。延伸閱讀: 累了就吃B群? 還不夠!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想提神只能喝能量飲? 不如換成「這杯」更給力 
-
2020-02-03 科別.精神.身心
電腦、手遊 孩子玩過頭…網路遊戲障礙症?
一名少年上高中後就沉迷網路遊戲,積蓄用來買最新配備,放學後或假日都黏在電腦前,睡前躺在床上也要玩手遊到半夜。結果上學遲到、上課打瞌睡、課業落後、蹺課,狀況百出。父母管制玩遊戲時間、切斷網路、沒收手機,少年便情緒失控、口出穢言,好像變了個人。家長嚇到帶他就醫,才第一次聽說,原來孩子得了「網路遊戲障礙症」。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2018年6月底,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正式宣布將「網路遊戲障礙症」納入精神疾病,就是因為人手一機的現代人生活趨勢,造成許多過度依賴科技產品的後遺症。網路遊戲障礙症不但影響個人身心健康,也會衍生出家庭及人際關係衝突,嚴重可能造成社會安全隱憂。楊聰財指出,目前「網路遊戲障礙症」在男性盛行率較高,為8.4%,女性則為4.5%。臨床診斷上除了觀察患者對上網打遊戲的依賴程度外,造成日常活動優先順序產生變化,也是重要指標,也就是患者明明知道過度依賴網路遊戲是不好的,但卻無法控制自己,甚至合併專注力下降、情緒易怒、憂鬱及焦慮、睡眠不足及家庭人際互動衝突等問題。上述症狀持續達一年以上的症狀,才能確診是網路遊戲障礙症。楊聰財表示,確診後除了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也是重點,其中家人的參與是關鍵。透過認知行為療法,協助患者學習時間管理、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管理等技巧,並引導個案尋找替代的興趣。家人參與「家庭心理會談」,共同面對問題及了解彼此想法,家長也要學習溝通技巧,多使用強調肯定、提醒、鼓勵的「三明治表達法」,有助提升親子破冰、提升溝通效果。
-
2020-02-03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台商即將返台 醫籲及早關懷有憂鬱史的隔離者
四百多名台商即將從武漢回台,這批台商除了要承受隔離及發病的壓力,也可能面汙名和責難。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信謙表示,政府應好好處理全民恐慌的問題,並向受隔離者具體說明相關措施,健康評估應包括心理健康進行篩檢,針對過去有焦慮或憂鬱等病史的被隔離者,務必及早介入,以避免隔離期間心理健康惡化。李信謙表示,經過921大地震和SARS之後,這十年來台灣社會不論民間或官方,都已有更豐富的心理衛生資源,特別是針對醫護人員、確定病例,以及有疑似疾病和隔離雙重壓力的被隔離者。建議針對已在居家隔離或檢疫者、以及即將自武漢返台者、相關醫護人員之的健康評估,要包括心理健康篩檢。如果有睡不著、心理壓力揮之不去、情緒不穩、持續低潮、廣泛性的感到焦慮或憂鬱,或是過去曾經有焦慮或憂鬱病史,應及早進行介入,以免心理健康持續惡化。李信謙表示,對於被隔離者來說,對隔離生活會有很多的困惑和的焦慮,越具體的說明越能令他們安心。例如應隔離多久、期間有哪些事情要做、自己和家人可以獲得哪些支持措施,主管機關都應對個別隔離者盡可能具體說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台商接受隔離是為了自己和國人的健康,隔離地點不公布,只能說是在軍方營區或各部會相關場地,不會在醫院,請民眾勿恐慌。莊人祥強調,這些台商在武漢已經承受了很多心理壓力,他們也是我們的同胞,接受隔離是為了他們自己和國人的健康,如果十四天後還是健康,那就們有問題,大家不需要另眼相看,如果有發病,就是會治好。李信謙表示,現在公共政策首要面對的最大的問題是「全民恐慌」,這會健康人、疑似個案、確診者都活在恐懼中,導致過度的反應,不見得有利於防疫,也可能導致人權的侵害。建議民眾對於駭人聽聞或來路不明的消息,都要保持冷靜,警覺查證。
-
2020-02-02 科別.精神.身心
當焦慮停不住……夢境、潛意識常隱藏焦慮的祕密
廣泛型焦慮症是現代社會常見的文明病,並經常引發睡眠問題,「焦慮症」是已經失控的焦慮,因為會合併生理症狀,如失眠、肌肉痠痛、易怒、專注力下降、記性變差,時間拖越久,生活品質就會變差。精神科醫師建議,如果感受到痛苦就建議就醫,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醫師開藥?心理諮商?建議雙管齊下一般來說,當患者確診有焦慮症問題,治療方式可分為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開業診所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認為,患者可以選擇雙管齊下,生理問題交給精神科醫師,以藥物解決;心理治療則可透過夢的解析或潛意識,回溯成長歷程,找出焦慮來源,調整思考方式,讓整體治療效果更加分。林萃芬分享,不要小看解析夢境或潛意識的效果,「雖然已忘記某個恐懼的經驗,但焦慮卻是會留下的。」過去曾遇到不少有焦慮症的民眾,是因為一歲以前一個極度恐懼的畫面或片段,才會無故焦慮。諮商心理師也能提供、教導患者「放鬆」技巧,藉由放鬆降低焦慮發作。怕蛇先看蛇 系統減敏感法克服恐懼另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克服焦慮相關疾患的心理治療法,稱為「系統減敏感法」。林萃芬解釋,該療程將恐懼從「最害怕」到「最不怕」分成十個狀況,從最不害怕開始嘗試接觸,如遇到怕蛇的患者就先讓他看蛇的照片,再到動物園觀賞蛇,甚至嘗試觸碰蛇,若在某階段失敗,就要回上一階段重新開始。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焦慮症的藥物治療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服用抗焦慮症錠劑,能快速見效,但因為藥物依賴,不建議長期使用;另一種是服用可增加血清素的藥物,可以治好焦慮症,但發揮藥效時間緩慢,需三至九個月療程,過程卻容易有腸胃頭痛不適,患者容易放棄。抗焦慮藥物 藥效快但影響注意力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進一步說明,抗焦慮藥物也就是苯二氮平類,能迅速減緩急性焦慮,達到放鬆。但因為藥劑作為安眠藥,可能影響注意力,服藥後執行精密機械如開車等,或者是過馬路都需要特別小心。尤其過去沒有服用過的長者,可能增加失足風險,自身及家屬須留心。苯二氮平類藥物服用者也不可以驟然停用,張家銘建議,當服藥者焦慮症狀有改善,可和醫師做討論如何安全減藥,通常建議採間歇式減藥,避免引發抽搐或反彈性焦慮症等戒斷症狀。「每個人能耐受程度不一樣,不用一定要做到完全停藥,藥物減量也是進步。」害怕成癮難戒 多數是心理依賴說到苯二氮平類藥物,常會讓人擔憂容易產生藥物成癮,事實上,其依賴性並非短期服用就會產生,「其實任何藥都會產生心理依賴,總覺得不吃不放心。」張家銘說,尤其焦慮症患者人格特性偏向高估事情危險性,低估自己處理能力,若擔心抗焦慮藥物依賴,也可與醫師討論使用抗憂鬱藥物。一般主要的抗憂鬱劑是為了增加血清素、腎上腺素,讓腦內激發正向情緒,需要連續服用一周以上才會看到成效,但在服用三到五天可能還沒見效時,噁心、輕微暈眩副作用先找上門,因為抗憂鬱劑藥物服從性比較低,建議選擇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可和醫師討論選其他藥物搭配服用。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微電流刺激療法 克服焦慮新選擇精神科治療焦慮症的方式不僅有藥物,若患者擔心抗焦慮或助眠藥物依賴,微電流刺激療法是值得考慮的選項。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微電流治療是一種以電流調節腦功能的治療,美國精神科已使用該療法治療焦慮症長達35年,儀器近期引進台灣,醫療儀器已通過我國食藥署適應症,未來值得期待。張家銘強調,焦慮是常見現象,不影響生活品質,其實可以不用服藥物,但「焦慮」嚴重持續,甚至已經開始影響生活,就應該考慮就醫。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沒有哪種療法最好的說法,甚至有時需適時配合使用,尤其醫療持續進步,有越來越多新的藥物或心理治療可嘗試,建議多與醫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