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1 醫聲.醫聲
搜尋
無國界醫生
共找到
10
筆 文章
-
-
2023-10-26 活動.活動
【免費展覽】無國界醫生互動體驗展
展覽資訊•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中4B 1F•展覽日期:2023.11.3(五)- 11.12(日)共10天,免費入場•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四 11:00 - 19:00 / 週五至週日 11:00 - 20:00(首日開展時間為13:00)•展覽更多資訊請點:https://bit.ly/3PYjpR3你想過,生病了,到最近的診所要徒步走兩個星期?你想過,全村都束手無策的傳染病,原來靠一劑疫苗就可以預防嗎?你想過,你會因為身分、因為怕被歧視,而不敢去看醫生嗎?這些人道醫療需求的所在,就是「行動之所在」。在戰爭衝突、天災、流行病與傳染病等危機中,處於弱勢的人群首當其衝。無國界醫生在超過75個國家和地區,展開行動,提供必要的醫療。這次,我們需要你加入行動,化身醫療和非醫療人員,見證前線醫療的缺口,突破關卡完成任務。你將前進行動之所在,成為支持人道醫療的關鍵力量。五大展區介紹第一區:「衝突中,傷痛不分派系種族」第二區:「43 秒的天搖地動後,該往哪裡去」第三區:「在這裡絕跡,在他處肆虐」 第四區:「生病受傷,卻求醫無門」第五區:「參與你的第一個無國界醫生行動」每位觀展者會隨機獲得「行動臂章」,並在展區體驗「醫生」、「心理學家」、「後勤與供應鏈人員」及「人資財務人員」四角色在前線所進行的任務,依照「行動護照」上指示完成指定任務。透過這種互動方式,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道醫療救援不僅需要各種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而且是一個充滿合作的工作。【第一區】戰火下的傷口包紮 你知道在武裝衝突區,想要接受無國界醫生治療的唯一條件是什麼?本區將請你拿起急救包中的繃帶,感受衝突中前線工作所面對的迫切緊張,為痛苦害怕的民眾包紮戰火下的傷口。【第二區】天搖地動後的行動 43秒天搖地動的地震後,你能逃去哪?此區你將走進無國界醫生的醫療帳篷,看看地震災後重建的第一線醫療模樣。除了治療傷患,還有更多非醫護工作要在執行醫務前完成!【第三區】流行傳染病大對抗 除了新冠肺炎,全球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傳染病疫情此時此刻正在快速傳播著。本區你將看見無國界醫生應對各式各樣傳染病的醫療行動,透過疫苗預防和治療,幫助感染風險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對抗疫情。【第四區】被遺忘的呼救聲我們很難想像生病了卻只能束手無策的情況。在世界的某些地方,有些身處弱勢的人們,陷入危難,卻得不到關注;呼求幫助,卻不被聽見。此區邀請你一起聆聽這些被世界忽略的求救聲。【第五區】提供醫臂之力過去的你來不及參與,但現在的你可以馬上行動!最後,邀請你參與你的第一個無國界醫生行動。無國界醫生只有醫護人員嗎?10件加入前線救援,你不可不知的事! 《前線人員分享會》現場自11/ 6開始將連續四天舉辦各兩場「前線人員招募分享會」與「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可選擇現場或線上參加)▶前線人員招募分享會你曾經想過加入救援行列嗎?兩位無國界醫生前線救援人員將在當天分享前線的工作實況,讓你了解更多前線的工作與申請資格。歡迎醫護與非醫護人士參加。▶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你知道全球每四人就有一人遭受某種心理健康問題,但60%患者不會尋求幫助?兩位前線心理健康救援人員將分享如何幫助經歷過天災與戰爭的人們治療心理創傷。歡迎心理健康領域工作者、學者與組織,以及人道救援工作者參加。分享會場次報名第一場: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羅興亞難民(中文)時間|2023年11月6日(一)19:45 - 21:15主講|曹月麗心理學家▶ 線上&現場參加:按此報名曹月麗心理健康救援分享會|羅興亞難民場次 講者曹月麗(Sarah)現任職於無國界醫生檳城專案的心理健康活動經理和性與性別暴力的負責人。自少年時期,她已接觸到在馬來西亞移民和難民的困境。在擔任難民培訓師8年多後,她看到了弱勢群體在心理健康領域的巨大需求。從那時起,她決定攻讀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並致力於馬來西亞難民和移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心理支持等領域。第二場: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烏克蘭(英文)時間|2023年11月7日(二)19:45 - 21:15主講|Jessa Pontevedra▶ 線上&現場參加:按此報名Jessa Pontevedra心理健康救援分享會|烏克蘭場次 講者現任無國界醫生菲律賓的醫療專案統籌,Jessa已加入無國界醫生前線救援工作超過10年, 任務地點包含查德、葉門以及伊拉克。Jessa擔任緊急醫療統籌主要負責衝突地區的專案計畫與管理,並於2022年在烏克蘭的任務中負責規劃與實施為難民提供醫療以及心理健康照護的專案。第三場:前線人員分享會|醫護人員場次時間|2023年11月8日(三)20:00 - 21:35主講|王伊蕾婦產科醫師 ▶ 線上&現場參加:按此報名王伊蕾 婦產科醫師前線人員分享會|醫護人員場次 講者王伊蕾醫師是台灣第一位婦產科無國界醫生,在執業20年後,2018年加入無國界醫生。王醫生於2018年至2019年期間前往阿富汗與伊拉克的專案提供婦產科服務,目前在台北市執業。第三場:前線人員分享會|非醫護人員場次時間|2023年11月9日(四)20:00 - 21:35主講|張薇儀電機工程師 ▶ 線上參加:按此報名 張薇儀 前線電機工程師前線人員分享會|非醫護人員場次 講者張薇儀於2016年加入無國界醫生擔任醫療專案後勤人員。工作內容包含機械工程、能源電力、建造施工、水利衛生及採購與庫存管理等。參與救援任務:獅子山共和國、馬拉威、阿富汗、奈及利亞、南蘇丹與烏克蘭。現任無國界醫生(台灣)資深前線人資專員。現場參加名額有限,請於2023年11月2日(四)前報名,報名確認信會於2023年11月6日(一)前寄送至您留下的電子信箱。
-
2023-08-25 醫聲.醫聲要聞
🎧|台灣無國界醫生前線非醫療第一人!鄭巧鈺分享任務經驗與正向改變的成就感
爽朗笑容是初識鄭巧鈺給人的第一印象,深聊到她所去過的第三世界,語調稍微放緩,謹慎挑選字詞,力求精準傳遞當地醫療現狀;捨棄會計事務所優渥薪資,內心潛藏著不安於流俗的強大抱負,在加入無國界醫生前,早已跟著國內的醫療團參與各項任務,提供迫切的醫療援助,踏遍了這些國家,她窺見了內心無需再武裝逞強,擁抱錯誤和不斷地學習。反倒富足了自己心中的世界。🎧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不甘人生這樣過 從國際志工起步而後踏上醫療服務之路「可能小時候在南非成長,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即使工作後也關注國際新聞,會看到各國內亂等衝突。」聽到鄭巧鈺畢業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會計系,不免讓人好奇追問什麼機緣,拿下光鮮亮麗的頭銜,踏入國際醫療行動。其實,大學剛畢業的她,回到台灣順理成章進入會計事務所工作,每天疲於奔命「心裡沒有成就感、有一塊空空的。」不願落於窠臼,她做出人生重大決定,一個早已埋藏心中多年的改變。國際志工是鄭巧鈺的第一步,跟著路竹會到訪非洲索馬利蘭,任務先從管理備品開始,隨後,參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駐史瓦帝尼醫療團,更深入地接觸了醫療相關計畫,最後來到台灣無國界醫生展開了一連串的任務,2014年的剛果民主共和國,2016年南蘇丹、2018年再赴世界上最大的孟加拉羅興亞人難民營,她已是台灣前線非醫療專業背景第一人。開誠佈公不讓家人擔憂 行前教育資訊充足 執行任務時要有「保有彈性」空間攤開鄭巧鈺出任務的經歷,不外乎是水旱災又或是戰爭內亂之地,在大眾眼中無疑是冒險犯難,難免會抱持擔心想法,更何況家人們。她笑說,「家人、爸媽一定會擔心…我後來發現溝通非常重要。」什麼事情都隱藏,反而會徒增憂心的想像,所以主動分享工作環境、宿舍地點、吃得食物,還有工作的同事們,用透明開誠布公去抹除他們的隱憂。這個問題丟回到鄭巧鈺身上,任務之前都不緊張?她想都沒想回答,「其實還好耶!當下做決定時都有評估考量,而且行前教育會有詳盡的簡報、任務安排和培訓,資訊量非常充足,反而是害怕自己沒有辦法把工作做好。」把個人的事全然信任地交給組織,留下的只有凡事求好心切。前線行動,非醫療專業背景佔了無國界醫生一半人數,好比鄭巧鈺會計財經背景,輔以人力資源管理,要負責人員招募,查閱履歷和面試,再到新進員工教育訓練、能力培訓、團隊管理等作業,「自己帶過的專案,團隊最小的有120人,最大有400多人。」勢必得和後勤、醫療各方主管調度人力。她親自說法力薦非醫療人員投身行列,除英、法語能力及二年專業經驗外,至關重要的是「時間」,她說,除了外科醫療人員任務期間只有六星期到三個月,其餘都要六個月以上。「保有彈性!」鄭巧鈺建議新進後輩們要保有這項特質,因為到了當地前線,事情很少能按部就班,多得是隨機應變,當然,抗壓性也不可或缺。她半開玩笑說,有時候和隊員們長時間相處很膩,有心事就去找心理輔導員談,身心靈健康也是組織重視的層面。完成工作的強大成就感:隊員來自世界各地、虛心接受不同想法、改變的是自己現在工作雖然主要以行政職為主,談起第一線,鄭巧鈺依舊散發滿腔熱血,能感受到這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對我來說改變蠻大,以前會計師工作要擺出專業架勢,即便不知道也得硬撐,但加入無國界醫生,面對的是不同文化、國情,虛心抱持著開放接受各種想法,並且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隊員們彼此支持學習,用自己力量,帶來正面改變。」「如果從實際面來看,現在會更珍惜手邊的東西。」鄭巧鈺笑說,以前愛逛街購物的她,如今告訴自己,堪用就好。轉換跑道,褪去會計師西裝革履的鄭巧鈺,穿上簡便服飾站在與流離失所的民眾身旁,看似天翻地覆得做出改變,不變得是,盯著每筆任務費用的報表、打計算機,真真切切地將每個款項,換作各項醫療服務提供給需要的人們。延伸閱讀:🎧|醫療服務為根本!無國界醫生挺進第三世界,替流離失所的民眾發聲和解決醫療問題鄭巧鈺小檔案學歷: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會計系現職:台灣無國界醫生公民社會互動與聯繫經理經歷:無國界醫生組織台北辦事處經理台灣路竹會國際志工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駐史瓦帝尼的醫療團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邱書昱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健康事業部特別感謝:台灣無國界醫生
-
2023-08-25 醫聲.Podcast
🎧|醫療服務為根本!無國界醫生挺進第三世界 替流離失所的民眾發聲和解決醫療問題
裹著深色伊斯蘭布卡,懷裡抱著幼兒,無止盡地朝著泥濘而黯淡的前景走著,無國界醫生在2017年記錄下遭緬甸政府「種族清洗」的羅興亞人逃難場景,時至今日已過了6年,生活仍囚禁於孟加拉一塊難民營地。台灣首位非醫療專業人員的鄭巧鈺曾跟著組織到訪當地,協助改善公共衛生,「做的不只是醫療援助,還要替流離失所的人們發聲,哪怕聲嘶力竭,也要向世界吶喊我們還在這。」🎧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羅興亞難民營:環境衛生差、醫療援助難,提醒自己把眼前任務做好!「剛建置完成的羅興亞難民營,周遭毫無水源,團隊得用卡車載運水,後期才鑿了水井,考量衛生環境,組織也有規定蓋廁所的SOP避免污水感染,陸續又蓋了10間診所,提供民眾看診、手術及接生。」鄭巧鈺用語言描繪出2018年世上最大的孟加拉羅興亞人難民營場景。信仰伊斯蘭的羅興亞人有著獨有文化、語言,不料這竟成了原罪,即使居於緬甸國境也被視為異邦,兩方長期不斷衝突下,緬甸於2017年大舉派軍清鄉,演變為種族屠殺,迫使羅興亞人逃難到孟加拉,然而,遠赴孟加拉也只是換了地點集中管理的難民營。無國界醫生不間斷地到訪當地提供醫療援助,對於現況,鄭巧鈺難掩無奈,但並不喪志,「我們就是把眼前的任務做好!」疫苗運送在奈及利亞不簡單!運輸過程每階段都有考驗所謂的任務,不僅止於外科手術、疾病治療,基礎的水電接管、疫苗接種等也一手包辦。鄭巧鈺將場景拉到了西非奈及利亞,台灣顯少聽到的麻疹疫情,在當地前仆後繼地肆虐,在缺乏疫苗接種下,麻疹死亡率高達5到10%,為此,無國界醫生展開了疫苗接種行動。一批麻疹疫苗運抵了奈及利亞港口。貨運疫苗看似稀鬆平常,鄭巧鈺點出不為人知的運作流程,會計師出身的她,運用專業,盤點著每趟任務的花費,當中,藥品和疫苗採購到收取,都需要經手,事前得和奈及利亞政府溝通,才能避免疫苗送抵後被海關扣押。以為疫苗拿到手,馬上替民眾進行施打?那可就錯了,她說,接種地點距離港口約500公里遠,麻疹疫苗的保存得維持在攝氏2到8度,試想,當地氣溫落在30、40度上下,冷鏈保存系統又是一道關卡,需要安排司機、運送人員,就緒後才能出發。無懼強權發聲!譴責塔利班、爭取當地女性工作「發聲」更是無國界醫生另一項重責。鄭巧鈺把視角帶到了2021年8月塔利班重掌阿富汗政權說起。女性首當其衝,社交、生活、工作都被限制,更別提到非營利組織工作,「這直接影響到無國界醫生運作,我們組織裡面有900多位當地女性工作者,這佔了團隊一半人數,如果婦科醫院少了她們,當地婦女不敢前來看診,甚至生產都只能在家,影響層面非常大。」於是,無國界醫生率先公開譴責塔利班,更要求恢復女性工作,鄭巧鈺說,雖然爭取成功也不再限制,但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會不會推翻承諾,所以組織持續關注,必要時也會挺身。不向強權低頭,「不能因為政治、經濟等因素,剝奪每一個人的醫療需求,我們中立地站穩這項原則。」同住在一個地球 拉近第三世界流離失所人們與台灣距離馳援於孟加拉、阿富汗、奈及利亞等國,距離台灣遠在天邊的水旱天災、戰亂人禍,鄭巧鈺一句台灣最近是不是很熱又會下暴雨,極端氣候頓時拉近到我們眼前。氣候劇變,地球迎來種種天災,都市碰到強降雨都措手不及,更別說這群脆弱的人民,還面臨著季節性爆發的霍亂、瘧疾、麻疹。季節亂序,衝擊農糧作物產量,而戰爭人禍,使得原先能安穩耕農、收割的人民被迫離開家園。鄭巧鈺說,1996年奈及利亞政權不穩及衝突,2百萬人口流離失所;烏俄戰爭尚未停火,燒掉了烏克蘭這座歐洲糧倉。糧食危機這把死神鐮刀,扣在了第三世界兒童的頸部,近半的五歲以下兒童死因與營養不良密切相關。「現在全球有2.32億名兒童處於營養不良狀態,無國界醫生在奈及利亞北部治療超過50萬營養不良兒童,人數是2021年的兩倍,住院收案量成長50%。」鄭巧鈺說。可見這項危機越發嚴重,儼然已成全球公衛議題。落地才能穩健生根,1971年由一群醫生、記者在法國巴黎組成的無國界醫生,在2016年到台灣成立辦事處,2019年申請為基金會,不外乎希望台灣民眾了解當前世界所處的狀況,也招募更多志士,一同加入前線團隊。現任台灣無國界醫生公民社會互動與聯繫經理的鄭巧鈺認為,台灣也有許多人道醫療服務,和無國界醫生宗旨相似,同為關注一群被缺乏醫療,被邊緣化的人們,彼此交流和分享經驗,讓醫療服務走得更長遠。這也將台灣助人精神與世界牽上了線。延伸閱讀:🎧|台灣無國界醫師前線非醫療第一人!鄭巧鈺分享任務經驗與正向改變的成就感鄭巧鈺小檔案學歷: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會計系現職:台灣無國界醫生公民社會互動與聯繫經理經歷:無國界醫生組織台北辦事處經理台灣路竹會國際志工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駐史瓦帝尼的醫療團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邱書昱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健康事業部特別感謝:台灣無國界醫生
-
2023-08-12 醫聲.醫聲要聞
全球2億多兒童營養不良命危!無國界醫生發聲盼關注危機
台灣豐衣足食,但世界彼端,你可能沒想到有人會因吃不飽送命,而這種情形恐因天候變異及頻繁的戰爭更加嚴重。據調查全球2.32 億名兒童營養不良,近半的五歲以下兒童死因密切相關,這已年增2倍。無國界醫生基金會執行長鄔荻芳(Ludivine Houdet)表示,其實能透過醫療避免孩童們健康惡化,盼台灣及世界能了解嚴重性,並持續關注議題。位在阿富汗的赫拉特地區醫院,8個月大的娜依許因極度營養不良送醫,當時已嚴重到呼機衰竭、休克及失去意識。營養不良並非我們想的只是消瘦、飢餓而已,指的是長期缺乏營養、碳水化合物,以及身體運作所需物質,會導致新陳代謝減緩、身體及免疫系統系統開始崩潰和衰弱。在無國界醫生前往救援的地區,生活條件惡劣、資源匱乏,更加速惡化兒童營養不良的狀況,使得瘧疾、肺炎、腹瀉、霍亂等疾病趁虛而入,讓治療更加困難。營養不良兒童激增 與「這3個」原因有關無國界醫生在 2022 年治療的營養不良兒童數量大幅攀升,治療超過50萬名營養不良兒童,並接收超過12萬營養不良住院案例。當中,娜依許就是飽受營養不良折磨而送到無國界醫生所屬的醫院,她在死亡的邊緣徘徊,幸運的是,團隊注射腎上腺素,提供氧氣、輸液和使用高劑量的抗生素治療感染,四天後終於醒了過來。兒童營養不良增加的原因,其實和極端氣候,如乾旱和洪災、暴力衝突、通膨造成的物價飛漲,以及全球資源短缺、疾病問題息息相關,無國界醫生在2022年超過75個國家展開醫療專案,團隊在奈及利亞、衣索比亞、阿富汗、南蘇丹和葉門等國家,目睹了嚴重的營養不良情況。鄔荻芳說,對於這些國家來說,這是場正在發生的人道醫療危機,光是去年組織的門診治療的營養不良人數,較前年增加了兩倍,住院病例增加五成,因此,治療營養不良是無國界醫生2022年醫療行動的重點之一。無國界醫生在南蘇丹班提烏的醫生馬克.伍德曼醫師(Dr Marc Woodman)也說,營養不良不僅僅是飢餓,治療起來實在很複雜,疾病需要專門的醫療照護、專科知識和大量的協助。為此,無國界醫生希望能喚起更多人關注這場全球危機,製作專題網頁,讓更多台灣民眾或世界,深入瞭解營養不良帶來的衝擊,不只是單純的飢餓,而是一場醫療危機。
-
2023-07-25 醫聲.醫聲
虐打、死亡威脅!無國界醫生遭蘇丹武裝部隊攻擊
非洲蘇丹內戰烽火已上百日,連進駐當地提供平民醫療援助的無國界醫生也遭遇攻擊,據了解,7月20日下午,無國界醫生共計18名工作人員前往蘇丹首都喀土穆(Khartoum)一間醫院運送醫療用品時,竟被一群武裝部隊攔截,暴力攻擊之外,更威脅奪取性命。為此,無國界醫生直言,若無法保障同仁基本安全,組織可能不再持續援助。無國界生指出,喀土穆僅存的兩間醫院,分別為南部的土耳其醫院(Turkish Hospital)和東部和昂杜曼(Omdurman)醫院,這次發生的死亡暴力衝突便是發生僅於土耳其醫院700公尺外地點,當時該醫院才剛收治因為空襲受傷的44名傷患,院內還收治了一批婦女、兒童等數百位受到戰爭波及的患者,醫療團隊在極嚴苛的環境執行手術,不斷地與生命拔河。不料,工作人員卻在離開醫院運送醫療用品時遭遇攻擊,據了解,無國界醫生的4名工作人員、4名卡車司機和10人的工作小組,途中遭遇武裝部隊襲擊不分青紅皂白猛一陣攻擊,痛毆、鞭打、施虐,甚至將一位司機扣留,奪走了汽車才將人釋放。無國界醫生蘇丹緊急事務經理克里斯多夫・加尼爾(Christophe Garnier)強調,無法將拯救傷患性命的同仁置身於危險之中,如果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運送物資受阻,「我們在土耳其醫院的工作將無法繼續。」 無國界醫生自1979年於非洲蘇丹展開醫療服務,累計目前已在當地12個州作業,近年內戰衝突加劇,百萬人流離失所,光是喀土穆已治療超過1600位傷者,目前正協助衛生部維持極度脆弱的醫療系統,然而,遭遇不測的事件嚴重打擊前線。
-
2023-07-05 醫聲.醫聲要聞
四成多非醫療專業!無國界醫生背後的堅強團隊
「外科醫生在那其實沒有用,要會處理器械、接水電、清潔手術房,還有財政及人力分配,缺任何一項醫生都無法工作…」剛完成南蘇丹任務的無國界醫生、外科醫生夏肇聰說,遠赴前線的台灣無國界醫生共有15人,唯一非醫療專業的是台灣公民社會互動與連繫經理鄭巧鈺,擁有會計專業的她,掌握每趟任務的經費,更希望以自身經驗向非醫科背景的志士招手,也將全世界1.1億位流離失所的難民所身處的情況,寫實地紀錄傳播,以喚起大眾關注。四成多非醫療專業,財務、維修、水電後勤團隊撐腰無國界醫生組織從字面上便能看出服務宗旨,然而,多數人不知道,當中的非醫療人員佔了四成多,畢竟前線任務為第三世界的國家,各項資源無法與城市比擬。「沒有醫療設備的維護維修、沒有醫療物品的採購及運送、沒有乾淨的水源和穩定電力等,都無法開刀。」鄭巧鈺道出現實。2014年走進剛果民主共和國、2016年踏入南蘇丹、2018年再赴孟加拉羅興亞難民營的鄭巧鈺就是其中一位。財經會計背景的她說明,無國界醫生的捐款有97%來自私人勸募,一趟專案任務的款項需要精打細算,每個月都要掌握支出及預算,還得保留一筆現金以應付臨時狀況,「事後也要逐筆查看費用的落差,經費有限不可能恣意地揮霍。」政治動盪演變成戰事,在當地更是習以為常,因此,無國界醫生第一位派駐到當地的人員,通常是負責倡議斡旋而非醫療人員,鄭巧鈺說,必須要有倡議的工作人員先行與當地政府、各方派系事前溝通相關人道救援任務,並且蒐集難民傷患等資訊進行彙報,討論出任務方針。金錢資源的統籌分配到當地政府間倡議,以及後勤團隊的協助,重要性不亞於醫療救治傷患。鄭巧鈺點出,工作人員們雖然各司其職,「發聲、見證」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據實以報醫療現況,記錄下自己所見的證據。不讓難民關注度消退,提供即時奧援鄭巧鈺分享2018年親身到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營,將近有一百多萬位難民,擠在面積26平方公里的營區內,她比喻,這面積與台北文山區相當,但人口卻是超出四倍,可想而知環境惡劣,六年過去,各國媒體關注熱度消退,暴增的反而是疾病,現在普遍有40%民眾患有疥瘡,有些地區更高達了70%。在這趟任務中,鄭巧鈺深刻記得一位20多歲負責安排、維持秩序及衛教的志工,完善打理四面八方,原來他在受到迫害前是在緬甸擔任地理老師,過去曾在緬甸替無國界醫生擔任翻譯,直到2018年結束任務準備返台時,得知他在營區裡遇到了好的女孩將要結婚,時間過去,猜想或許已經有了小孩,但不變的是,一家人仍困於難民區。即使給予幫助仍改變不了現狀,是否會帶有無力感?鄭巧鈺回答,「不會,我們提供是即時需求的協助,反倒有些罪惡感,覺得說會當下是不是能做的更多、沒有做的地方,相信這也是隊員們的壓力,不過,後頭依舊會有無國界醫生的其他團隊持續接應。」1天10位槍傷患者成常態,任務中牽起的羈絆今年4月到5月結束南蘇丹北部班提烏流離失所者營地任務返台的夏肇聰,早在2022年時就曾赴當地出第一次的任務。這次他搭乘飛機,由上往下看著營地內正方白色的建築,宛如稻田阡陌,乾淨整潔,直到下了機,發覺是一片長年浸泡於水中的景況,伴著垃圾、泥濘和病菌,「水已經兩年沒退,現在雨季又將至,淹水只能蓋提防,越蓋越高…」天災之外,多的是人禍,蘇丹內戰的槍林彈雨,造成國民千瘡百孔、身負重傷,夏肇聰形容,一天收治十位患者是常態,遠比他在台灣執業10年碰到的案例還多,蘇丹的難民得不到醫療照護,只得跋山涉水,趁著停戰的空檔,徒步走到班提烏就診,好幾位傷患的患部潰爛或細菌感染。來自香港的夏肇聰,高中撞見了無國界醫生的廣告,抱著憧憬和理想,到台灣就讀高雄醫學大學專攻小兒外科與外傷科,臉上總掛著笑容的他講著和當地民眾產生的羈絆,「因為是回到第一次任務地點,所以特地帶了台灣鳳梨酥、點心零食給當地友人們的小孩子吃,沒想到接手後一不留神,他們已經吃完了。」更感動的是,夏肇聰替曾經難產的孕婦再次接生,所幸,第二胎平安順產,於是他將幼兒抱到半身麻醉的媽媽身邊,媽媽突然問起了醫生的名字,便決定將小孩以夏肇聰的英文名字「Marco」命名,以感謝他用雙手將孩子帶到這個世上。他笑說,每次「Marco」來看診時,就會有人喊「Marco趕快去看Marco。」作為當地僅有的外科醫師,夏肇聰24小時待命,他不敢去做激烈運動,避免自己受傷而無法任務,沒事就睡覺、聽聽音樂或看書閱讀,到了下一位接班的外科醫前來,他才卸下白袍,變回熱血青年和當地朋友們打球跑步,這也是身為無國界醫生的自律和自覺。兩趟執行任務下來,夏肇聰有感著珍惜當下,他收起了些笑容,「有些同事、朋友就在衝突中離開,但這份工作是想讓世人了解、看見,世界的某個角落有著這群受苦受難的人。1.1 億人被迫流離失所,新聞過後苦難未消失每年的6月20日是世界難民日,根據統計,全球有 1.1 億人被迫流離失所。無國界醫生台灣執行長鄔荻芳說,這樣的數字是台灣人口四倍之多,創下人類近代歷史上流離失所人數的新高,令人震驚。無論是二月土敘大地震或五月侵襲緬甸和孟加拉的氣旋摩卡,難民因為災難新聞再度受到關注,但新聞過後,他們的苦難並未消失。無國界醫生組織在2019年,從原先的辦公室正式升格為「財團法人無國界醫生基金會」,能夠在台公開勸募,民眾也能直接捐款至台灣帳戶,目前團隊也和台灣相關公益團體聯繫合作,同時招募醫療與非醫療的前線工作人員,鄭巧鈺說,即使台灣目前有15位前線人員,但人數依每個人的規劃安排不同而有增減,去年有6位加入,會依照任務型態進行分配,今年則持續透過專科醫學會管道來聯繫招募,期盼抱有理想熱血的民眾投身行列。
-
2022-03-29 養生.人生智慧
每天得進行四到五次剖腹產 他從事人道醫療25年卻在蘇丹看見人間煉獄
作者簡介大衛‧諾特(David Nott)全球重要的戰地醫生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有經驗的創傷外科醫師之一。曾在多家倫敦醫院擔任諮詢醫師與血管外科醫師。自一九九〇年代中期,大衛‧諾特開始申請無薪假,前往世界上最不安定、戰爭最頻繁的地區志願服務,時間往往為期一星期、一個月甚至是一年,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傷者進行戰地手術或救生手術。一九九三年,他首次的任務就是到當時陷入戰火的賽拉耶佛,那時諾特兩度差點葬生戰場。至目前為止,他到過的戰區列表,堪稱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年表:阿富汗、獅子山共和國、賴比瑞亞、達佛、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拉克、葉門、利比亞、加薩和敘利亞。諾特也曾加入二〇一〇年海地和二〇一五年尼泊爾的賑災救援行列。二〇一五年,諾特獲英國女王接見。同年,他與妻子成立了大衛‧諾特基金會(David Nott Foundation)宣揚與分享他長久經驗所獲得的知識,也培育更多醫師繼續為全球戰火頻仍的地區提供服務。▍非洲天空之下歐美國家三不五時會關注起非洲的問題。最著名的大概是一九八四年衣索比亞大饑荒的報導促成了「援非樂團(Band Aid)」、「援救生命(Live Aid)」與「美國援非(USA for Africa)」等慈善演唱會,共募得數百萬英鎊的善款。大約二十年後,歐美國家的良知再度被喚醒,這次是蘇丹西部達佛地區日益嚴重的人道災難。 蘇丹幅員遼闊,占地一百萬平方英里,從東部紅海海岸線,延伸到北部和西部廣闊的撒哈拉沙漠荒原。達佛地區本身與查德、利比亞和中非共和國接壤,面積相當於西班牙。蘇丹北部以首都喀土穆為中心、信奉伊斯蘭教,南部則是基督教為主。到了二○○四年底,蘇丹才漸漸從長達二十年的南北內戰走出來。達佛地區被夾在兩者之間,卻未被真正納入南北談判之中。談判到最後,新國家南蘇丹於二○一一年於焉誕生。達佛地區覬覦南蘇丹談來的經濟利益,想要分一杯羹,卻被喀土穆政府拒絕了。達佛地區數個原住民族群遂組成「蘇丹解放運動」(後稱蘇丹解放軍),開始攻擊北部一些駐軍,聲稱喀土穆政府壓迫該國非阿拉伯裔人民。喀土穆政府展開報復,派軍至達佛血腥鎮壓,隨後被控施行種族滅絕。喀土穆政府還開始訓練阿拉伯民兵組織,稱作「詹賈威(Janjaweed)」,意為「馬背上的惡魔」,他們是騎馬的武裝突擊兵,專門襲擊和摧毀涉嫌窩藏反政府叛亂分子的村莊。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搶劫、殺戮和強姦。蘇丹軍隊派出武裝直升機大肆破壞,詹賈威民兵則騎著馬和駱駝衝進混亂之中,處決所有生還者。一如所料,無辜遭捲入這場屠殺的民眾開始收拾可帶走的家當,舉家遷往更安全的地方。達佛地區西緣的查德與蘇丹邊界吸引了大批難民。二○○五年我隨「無國界醫生」前往當地從事人道醫療時,大約有兩百萬人沿著查德邊境移動,另外至少還有一百萬人已越境進入查德東部。▍蒙受苦難的少女我們在蘇丹邊境阿德雷的小醫院,每天從早到晚都耐著酷熱,照護成千上萬的患者。外科團隊成員包括一位外科醫師、一位護理師、一位麻醉師和部分當地員工,還有一位當地醫師負責診治難民營內所有疾病,包括重度營養不良。我們的小屋兼做手術室和恢復室,隔壁就是產科病房,四名助產師沒日沒夜地工作。大部分的外科工作都以產科為主,這再度提醒了我,必須於此關鍵醫學領域習得足夠的專業知識深度與廣度。為了能安全地進行剖腹手術、因應產後出血等後續問題,我不得不日夜待命。但這裡真的很慘,遠比阿富汗的情況更糟。我們每天得進行四到五次剖腹產,死亡率大約為百分之二十五,其中主要死因多為瘧疾伴隨的營養不良與難產併發的敗血症。我們看到年僅九歲的女孩被蘇丹士兵或詹賈威分子強姦。有些女孩因此懷孕,但骨盆尚未發育到能足月自然產,因為胎兒的頭比骨盆大太多了,在分娩第一個階段就會卡住。這些懷孕的女孩陣痛都長達好幾個小時,想生卻生不出來。這樣的狀態通常會持續好幾天,最後才被送上馬車,離開營地,送到我們的小醫院。有時患者的敗血症狀太嚴重,來不及到醫院就胎死腹中。此時便得進行死胎清除手術,我原以為這項手術早已走入歷史了。這項手術首先要檢查陰道,此時看到的不是即將展開人生的健康胎兒,而是一團發臭的肉塊卡在子宮頸,未出世的胎兒已死亡,上頭正慢慢長出壞疽。我得用一把大剪刀在兒顱骨囟門剪出一個洞,好讓腦部減壓,方便擠出體內,接著再用鉗子夾住頭蓋骨,把胎兒拉出。這對任何母親都是極度恐怖的經歷,幾乎不可能既冷靜又清楚地描述,對外科醫師也會造成很深的心理創傷,手術景象宛如煉獄,即使當時待了八個星期,我依然無法適應。除了上述的情感折磨,當地氣候也帶來了嚴酷考驗。我們醫療團總部當初興建時,並未考慮最後可能住進來的人。我的臥室在一棟紅磚樓內,有著閃閃發亮的波狀鋁皮屋頂。屋頂本應要反射陽光,卻把整棟建築變成一座烤箱,無論晝夜,平均氣溫都大約攝氏四十五度 。我們習慣在正中午到下午三點間暫停手術,因為這段時間氣溫會飆到五十五度左右。我通常簡單吃點東西後回到家,脫光衣服,坐在有洞的塑膠椅上,好讓身上的汗水滴到地板上。這時連一點風都沒有,我周圍擺滿了瓶裝水,這樣我一邊坐在椅子排出數公升汗水,一邊也能方便補充水分。夜晚更糟糕,因為蚊帳並不散熱,我每天晚上都躺在橡膠墊上,在一灘汗水中翻來覆去。某天從大清早就不得閒,足足操勞一整天後,我感到頭痛欲裂,嚴重到無法繼續工作。我把狀況告訴麻醉師,我倆決定當晚不排手術。我本來打算躺下,但隨後開始吐個不停,手臂和腿部肌肉劇烈抽筋。我稍微喝點東西就會立刻吐出來。本來已夠不舒服了,但想到那些少女和女孩已經走投無路,內心便升起一股憤怒與焦躁,更加重了身體的不適。我們莫不竭盡所能地給予治療,避免她們承擔性暴力的恐怖後果。到了凌晨三點,我已逐漸產生幻覺,看到拖著巨大輪子的牽引機在我房間的泥濘裡犁地,不斷地犁啊犁啊……隨著太陽在四點升起,驢子開始鳴叫,我在房間看到大象。我錯過八點的早餐時,任務團團長前來關切,發現我幾近陷入昏迷。我當時體溫過高又脫水,若未立即接受治療,就會重度中暑,最後因無法挽救而死亡。麻醉師立刻控制住病況,讓我住進個人病房,然後插入導管、吊上點滴,注入數公升生理食鹽水救了我一命。我康復後不久,被找去檢查一名十三歲左右的女孩,她已陣痛快三天了,因此需要剖腹產。儘管子宮頸已完全擴張,助產師仍然只碰得到胎兒頭部,他認為嬰兒還活著。我靠近這名漂亮的少女,作勢要握手向她打招呼,但她猛然躲開,不等我說明來意就朝我臉上吐了口水。我大吃一驚,隨即往後一縮,立刻離開帳篷,好幾分鐘才回過神來。我記得後來去找麻醉師,他是法國里昂人,語氣極度溫和地告訴我情況,說她勢必被強暴了,可能痛恨所有男人,而家人幾乎可以肯定都死光了。我的心情還未平復,得休息一下才能回帳篷看她。所以,我們回到幾百公尺外的總部,花了約半小時聊著周遭發生的悲劇。我請麻醉師同事陪我回去,因為少女需要做半身麻醉才能開刀。但我們一走進帳篷,便看到一張床單蓋住她全身。我拉下床單,震驚地發現她剛斷氣不久。我兩腿發軟,癱倒在地,抓著她推車的輪子不斷啜泣。※ 本文摘自《醫者無懼: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醫者無懼: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作者:大衛‧諾特 譯者:林步昇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2/03/05
-
2021-01-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COVAX與輝瑞簽約4000萬劑疫苗 2月撥付窮國
世衛今天表示,COVID-19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已與美國輝瑞/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達成協議,取得4000萬劑疫苗,應能自下月起透過COVAX計畫配送給中低收入國家。由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全球疫苗與預防注射聯盟(GAVI)等機構率領的COVAX,已簽署多個協議取得數億劑疫苗,盼供應給中低收入國家接種,但窮國的接種行動無一展開。輝瑞疫苗是目前唯一獲得世衛緊急批准的疫苗。路透社報導,輝瑞(Pfizer)執行長博爾拉(Albert Bourla)說,輝瑞預估2021年總共將生產20億劑疫苗,這4000萬劑只是其中一部分,將在非營利的基礎上售出。他稱這只是初步協議,未來將透過COVAX計畫提供更多疫苗。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未歇,富裕國家透過直接找上藥廠簽約,已取得的疫苗數量足供各富國國內數以百萬計的民眾接種,讓世衛等組織大喊分配不公。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說,與輝瑞達成的新協議,應可自2月起在窮國向醫療工作人員施打,不過供應安排細節尚未敲定。他說希望這項協議也能拋磚引玉,鼓勵其他國家效仿挪威捐出更多輝瑞疫苗,支援迅速撥付窮國。法新社報導,無國界醫生組織(Doctors WithoutBorders)表示,輝瑞提供的4000萬劑疫苗只是九牛一毛,比起輝瑞與高收入國家達成的直接協議,根本少得可憐。無國界醫生組織成員吉爾(Dana Gill)在聲明中說:「我們呼籲輝瑞等藥廠以成本價供應COVAX所需的疫苗量。如果全球要擺脫疫情,我們肯定必須公平配送這些疫苗,而不是看誰付的錢多。」GAVI執行長柏克利(Seth Berkley)說,有近1億5000萬劑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和英國牛津大學共同研發的疫苗將透過COVAX運送,這款疫苗正待世衛緊急使用批准,可能2月中能配送。他說,COVAX今年可以取得23億劑疫苗,約可向全球最貧窮的92個國家提供近18億劑,相當於全球27%人口可接種到,已高於最初設定目標的20%。
-
2020-09-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新冠肺炎疫苗普遍接種 至少等到2021年中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言人哈里斯今天表示,世衛預期,COVID-19疫苗接種至少要到明年中才會普及,她並強調嚴格審查疫苗效力和安全的重要性。哈里斯(Margaret Harris)在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簡報會上說,目前所有已進入進階臨床試驗階段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候選疫苗,沒有一支出現已達世衛要求效力的「明確訊號」,也就是至少達到50%。俄羅斯政府8月核准一支新冠肺炎疫苗,但這支疫苗的人體實驗時期還不到2個月,引發一些西方專家質疑它的安全性和效力。美國公共衛生官員和美國藥廠輝瑞(Pfizer)昨天表示,有一支疫苗可能最快10月底就能開始發放接種。時機點正好趕上11月美國總統大選前,而疫情發展很可能是現任總統川普能否連任的重要因素。哈里斯表示:「我們真的不預期會在明年中之前看到疫苗普遍接種。」她還說:「第3階段(試驗)務必要花更長時間,因為我們有必要了解疫苗的保護力和安全性有多高。」第3階段指的是疫苗研發過程中大規模人體試驗階段。哈里斯並未指明任何特定候選疫苗。此外,世衛委託負責檢視世衛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協調能力的獨立調查小組共同主席、紐西蘭前總理克拉克(Helen Clark)昨天表示,調查小組將完全能夠取得任何所需世衛內部文件、資料和電子郵件。克拉克和調查小組另一位主席賴比瑞亞前總統瑟利夫(Ellen Johnson Sirleaf)在記者會上宣布其他11名小組成員,包括中國傳染病學專家鍾南山和「無國界醫生組織」(Medecins Sans Frontieres)前主席廖滿嫦。【中央社日內瓦4日綜合外電報導】在關心全球針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急促發展療法之際,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強調,不會為未經證實安全有效的疫苗「背書」。法新社報導,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TedrosAdhanom Ghebreyesus)在視訊簡報中表示:「世衛組織不會為了不安全有效的疫苗背書。」在全球抗疫之際,各國政府莫不期盼儘快供應疫苗對抗病毒。目前全球有超過2600萬人受到感染,數十萬人病歿,並重創世界經濟。譚德塞對於一些候選疫苗已進入測試的後階段表示歡迎,並表達希望其中一種有效供應,「這樣的話,世界就能夠回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