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5 名人.李伯璋
搜尋
溝通
共找到
2351
筆 文章
-
-
2021-07-04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醫病不信任 最後犧牲了誰?
「Trauma Blue!(註)」急救室裡推進一個年輕男性,四小時前在公園遭人毆打,從區域轉診過來。一聽到這樣的廣播,外科急診所有人員立即放下手邊工作,優先搶救這位傷患。 「右側瞳孔放大,昏迷指數三分!」總醫師做完初步神經學評估後回報。 「準備插管!聯絡神經外科醫師,可能需要馬上手術。」現場主治醫師一聲令下,啟動了急救程序。「病人狀況很嚴重,必須先插管維持呼吸,稍後神經外科醫師會過來會診。」接著他向焦急等候的家屬們說明治療計畫。 「拜託你們了!一定要救救我們的孩子!」對於醫師的建議,家屬們並沒有拒絕,直說一切相信醫師的處置,並不如轉診醫師描述的那麼不可理喻。 他想起約莫一小時前的那通交班電話… 「您好,我們這裡有位腦出血的病患,需要轉到貴院。」假日的午後,無視於政府三令五申的醫療分級,醫學中心急診室湧入了大量病患,熱鬧的程度如菜市場一般。在這最忙碌的時刻,最不想接到的,就是外院轉診電話,這意味著將有嚴重與複雜的病患要轉來。 「硬腦膜上出血?那不是應該快點開刀嗎?轉診這一來一回,可能會延遲治療耶!」聽完轉診醫師的描述,醫學中心這頭接電話的醫師似乎相當意外。這是一個一刻都不能等的緊急狀況,然而換句話說,若是搶救得宜,病患恢復的機會也不小。 更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要轉出的醫院並非基層診所或地區小型醫院,而是已經通過醫院評鑑的區域教學醫院。因此照道理來說,應該配有能進行手術的神經外科醫師以及提供術後照護的加護病房。 「貴院不是也有神經外科醫師值班嗎?這種病人轉診的風險很高,不應該轉出吧!」在醫學中心工作久了,不免有些優越感,當時他直覺是中小型醫院嫌麻煩,想把燙手山芋丟給別人。 「我也知道一刻都不能等,本院的神經外科醫師都解釋過手術細節了,家屬還是堅持要去大醫院,他們說要檢查仔細一點,才願意開刀。」看來是誤會提出轉診要求的醫師了,他心理暗自說了句抱歉。 「還需要做什麼檢查?再等下去病人就沒命了。」 「我當然知道啊!其實打這通電話,我也相當為難。」 「好吧!那也只好轉過來了。不過昏迷指數這麼差,應該已經插管了吧!記得氧氣要帶夠唷!」這其實是句玩笑話,不過過去也真的發生過轉診路上氧氣用完的窘境。 「我們沒有插管…」 「沒有插管?這樣不對吧!這種病人怎麼能不插管?他隨時都可能會斷氣!」理論上對於外院轉診的處置,雙方都是用理性討論的方式溝通,不需要也不該質疑。但聽起來連最起碼的病患保護都沒有做,他還是忍不住唸了一句。 「家屬堅持要送到貴院,所有的治療都要等到貴院才願意做,當初連打點滴都是好說歹說才接受建議,家屬說他們不相信我們的判斷與技術。」外院的醫師電話中透露出無奈。 「那我有最後一個建議,要跟家屬說的非常清楚:『硬腦膜上出血延遲手術的後果很嚴重,再加上呼吸沒有插管保護,也可能造成腦部缺氧與死亡!』」電話掛上前,醫學中心的醫師提醒著轉診醫師。 他心知肚明,這應該是個醫病間極度不信任的狀況。而且在預期病人的恢復不會太好的狀況下,他擔心家屬會回頭指控,將轉診的醫師扣上「誤診」的大帽子,將病人的恢復不佳歸因於延遲轉診。 「謝謝你的提醒,該說的我都說了,他們也簽了『自動離院同意書』。」 思緒回到現實,病人的昏迷指數只剩三分,而當他做的第一個處置就是插管急救,家屬病沒有意見。也由於到院狀況與轉診出發前時並不相同,重做電腦斷層後發現:腦出血的量足足是先前的兩倍,腦實質也開始出現缺氧性病變的表現。 雖然預期病患醒來的機會不大,神經外科醫還是很快速地幫病人安排手術。 「醫師萬事拜託,我們轉來大醫院,就是希望得到最好的治療,我們百分之百相信貴院。」 推進手術室前,隱隱約約聽到家屬們彼此的討論:「醫師說病情不樂觀,我覺得一定是被前一家醫院給耽誤了!要是孩子有什麼三長兩短,我一定要他們負責到底!」註:啟動外傷急救小組
-
2021-07-0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三明治族群疫下壓力倍增! 醫師建議學會好好溝通,先穩定自己再照顧他人
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群是家庭重要支柱,但疫情壓力下「腹背受敵」,面臨工作、經濟等壓力,還有親子關係緊繃、不知如何照料好長輩等家庭困擾。開業身心科醫師李旻珊指出,三明治族群若發現「看什麼都不順眼」時,是身心不平衡的警訊,建議應先穩定情緒、釐清問題,再去照顧他人。「小朋友拿杯子喝東西,隔一下子忘記,又拿一個杯子來裝」、「冰箱開開關關讓人煩躁」,李旻珊發現,媽媽們希望能控制「家裡乾淨度」,但現在一家人整天待在一起,相處時間長,易出現生活習慣不合,空間、時間劃分不清等問題,便容易吵架。李旻珊建議,吵架時先至別的空間冷靜,避免口出惡言;可安排「親子共讀」時間,了解小朋友對同件事的反應,尊重小朋友特質,家長可以順便分享自己的看法,促進親子溝通。在長輩照顧上,李旻珊表示,有些長者因疫情返家同住,晚輩都會擔心自己帶病毒回家傳染給長輩;有的長輩老想往外跑,有的長者怕打疫苗會猝死,各有不同狀況,令有扶養之責的中年男女十分擔憂。建議可讓長輩聽廣播、有聲書或看電視,有話題後再開啟精神層面的交流與陪伴,有益雙方交流。此外,三明治族群也要處理自身壓力,李旻珊指出,疫情下有人收入減少,有人居家辦公,讓不少主管認為省掉通勤時間,反而應做更多事,導致上、下班界線變得不明顯,時時處在緊繃狀態。李旻珊建議,三明治族群可跟同齡者交流情緒,討論近期發生的事情,一起處理問題,調整好生活節奏,先穩定自己,再照顧他人,以緩解壓力。
-
2021-07-03 新聞.長期照護
自閉症兒半夜不斷吼叫⋯一位被自責淹沒媽媽的啟示:學會「劃清底線」,被照顧者不是你人生的全部
許多照顧者心中總是會存有「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的自我懷疑。本書作者潘妮・溫瑟爾成為一名照護者,因為她摯愛的兒子亞瑟確診了自閉症。潘妮以自己的經驗,加上與其他照護者的訪談,提供了真實且充滿力量的信念與工具。她堅信,創造一個讓照護者與失能者不再恐懼為自己發聲的環境,是整個社會的義務。潘妮希望幫助每一個照護者學會善待自己、尋找社群、面對悲傷、體驗喜悅,並告訴他們:「你不孤單,而且你已經做得夠好了。」昨晚糟透了。兒子的大聲呼叫,把我從沉睡中拖了起來。等我清醒地發現周遭仍是漆黑一片,睡眠不足的危機讓胃開始脹痛。我伸手拿起手機,默默祈禱時間比我想像得晚。手機上閃現的時間是凌晨兩點半,我心中滿是恐懼。校車還有五個多小時才會來,我們只剩下四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但是從他呼叫的聲調判斷,今天晚上我們誰都別想睡了。一個小時後,我們母子倆坐在廚房的地上。我哭個不停,而亞瑟則自顧自地背誦著他最喜歡的電視節目腳本,這是他自我安撫的方法。亂丟的食物、因為毯子沒有鋪平而發飆,以及亞瑟不准我上樓看他妹妹是否因為他的大叫而被吵醒等等情況,是我們最後待在廚房的原因。而我之所以哭個不停,則是因為自己不久前的憤怒以及對亞瑟大吼大叫的行為。我真的非常希望在這種時候,自己只是個不受感情干擾的機器人,或是一個可以保持冷靜以及在情感上稍稍保持一點距離的學校老師,情緒不會一點就著,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堅不可摧的冷靜地基,讓兒子能夠隨時在上面摔撞磕碰。我們後來抱在一起,我向他說對不起,而他也用他唯一知道的抽象語言對我說「對不起,媽咪」,我的心都碎了。我累死了,然後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兩個可能都被女兒的感冒傳染了。當亞瑟生病時,他本來就低的抗壓性直接全部揮發。而我在生病時,處理崩潰的能力也劇烈下降。這種時候,我竟然無法提供他更好的照護,實在太不公平了。在這樣一個他需要我安穩地待在他身邊的晚上,我卻因為疲憊與氣憤,在他的火上添油加柴。那件事過了多年以後的現在,我知道自我打擊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但是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做到不可能的事情。我想當個完美的媽媽。身為一個失能孩子的母親,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始終不認為我對自己有特別高的期待。我只是做我認為需要做的事情。事實上,我覺得那些事情只是最低要求。我並沒有設定高標準,我這麼告訴自己。亞瑟值得我最妥善的對待,但是我怎麼做都不夠好。我甚至從不覺得自己所做的接近過「足夠」這兩個字。在無數個夜晚,我研究著治療方式與早期介入治療的問題。與許多人以為的情況相反,在亞瑟的診斷結果出來後,我們幾乎是立即被人揮揮手送出門外,沒有任何協助與支援。我們沒有人可以徵詢、沒有任何行動計畫,更別提任何介入輔導了。我們真的就只是自求多福地直到孩子上學,所有能夠得到的協助,全都必須自己主動搜尋,幾乎沒有任何人可以提供任何指引。我花了無數小時細讀網路上的各種網站,希望能弄清楚下一步該怎麼做。文件、研究以及收費提供早期介入的私人開業治療師資訊,讓我不勝負荷。充斥著各種恐懼因子的論文,描述著孩子3歲時必須出現的進展,以及5歲、7歲前絕對、一定要出現,否則就永遠不會再有的進展。有些家庭描述因為某某治療方法的發現,他們付出了收入的損失與治療費共六百萬元進行全時間治療,結果孩子的人生在短短兩年後就被改變的奇蹟故事。「不過,難道你不會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嗎?」資料上這麼寫。任何稱職的父母,為了確保孩子得到人生中必要生活技能的最大可能,不是都會辭去工作、提高貸款金額、橫跨全國、導入重大的生活變化?攤在我面前的,是排山倒海的資訊、成千上萬種花費很多很多錢、很多很多時間,或既花很多很多錢,也花很多很多時間的治療方式。所有故事都大同小異:「我們幾乎要放棄希望了,我們試了如此多種做法,然後某某治療方法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人生,現在小強尼可以如我們曾經夢想的那樣走路、說話、吃東西、睡覺與排便。別放棄希望!世上確實有一種對你的孩子有效的治療方式。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有足夠的信心,奇蹟就會發生。」為了把充滿驚恐的父母口袋裡的錢全都榨出來,歧視殘疾的身心健全主義(Ableism)與消費主義的恐怖攜手合作,全力運轉。當我和照護者對談的時候,完美主義是一個不斷出現的議題。或許在涵蓋了各種關係的照護環境中,一般社會大眾對我們的期待,讓我們這些父母照護者變得極為脆弱。儘管在各種照護環境下,大家需要承受的壓力本來就夠沉重了,但是無論怎麼做,永遠都不夠好的感覺,卻更讓許多父母不知所措。這也是本章之所以要聚焦在父母照護者身上的原因。當我們照顧的對象是伴侶或父母時,或許他們還有時間在有能力的時候,稍稍緩和我們的恐懼,讓我們知道自己已經做的夠多了。我所交談過的每一位成年失能者,他們對於與照護者之間的關係、對於擁有既能幫助他們,又能瞭解他們希望儘可能獨立的需求,而且為了支持他們以及他們的將來奉獻所有的伴侶,都懷抱著感激之情。但是身為父母,不論撫育的孩子是否失能,都得不到這樣令人安心的保證。或許「我們死後有誰來照顧孩子」這個始終無所不在的恐懼因素,也在其中作祟,因為這個問題會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承受無法負擔的壓力。如果我們可以納入更多治療方式、如果我們可以再努力一點,或許腦子裡那個知道我們對「我死後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這類問題根本無解的暗黑聲音,就會安靜一點。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當一個母親潔思・莫克斯漢(Jess Moxham)和我曾喝著咖啡、吃著肉桂麵包討論過這些似乎無法克服的初期壓力。我們兩人的兒子出生日期只差了幾天,都是在離家兩哩內的醫院出生,但是兩個孩子的失能狀況大不相同。班(Ben)出生的時候非常虛弱,有腦性麻痺的問題。他終身都要坐在輪椅上,雙手的活動力有限,進食時也需要透過鼻胃管。潔思還記得班接受治療的最初幾年,她所承受的強大壓力。她回憶在某一天,她彙整了一張所有職能治療、語言治療與心理治療的活動,外加所有預約的醫師門診時間、鼻胃管進食和尿布更換的總表,結果發現一天完全不夠用。「我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當他的母親?」她這麼想。當我們兩人從網路上讀到其他母親為自己的孩子做的額外事情時,我們都出現了類似的反應:難道我們放棄工作,全心全意專注在孩子身上,不是為了讓他們充分發揮潛力嗎?如果我不做這些額外的事情,我就是個不稱職的糟糕母親嗎?網上看到的這些故事,最終全都會歸納出一個結果,那就是如果父母犧牲得夠多,就一定會成功。但是我覺得這樣的壓力讓我處在分崩離析的狀態中。我的腦子裡永遠不停地轉著各種想法:萬一音樂治療對亞瑟確實有效,怎麼辦?如果我們不試試看,永遠都不會知道這種方式有沒有效。萬一他18歲時依然無法做這件事或那件事,怎麼辦?屆時我永遠也不會知道這是不是因為當初我沒有讓他嘗試音樂治療。所以我們必須試試音樂療法嗎?但是我們負擔得起嗎?花一小時的車程去上三十分鐘的課程,我們做得到嗎?我們一定得做到,不然我永遠不知道有沒有效。如果我努力了,但沒有幫助,或許是因為我不夠努力。貫穿在這些追求完美想法的中心思想,是滲透到我們社會每一個角落中、歧視殘疾的身心健全主義。我們的文化公開但間接地告訴我:如果我兒子不能說話,或不能輕鬆地與人互動,都是因為我努力不夠,不然就是他不夠努力。不論是哪一種原因,這種——套用艾倫・狄波頓的用詞——「人類的完美性」,最後只會讓我們全陷入失敗的感覺中。當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爸爸或媽媽和大家分享他們的艱困、抒發著他們因為無法聽到自己孩子的聲音而悲傷時,通常大家的留言都是「別放棄希望!」這種情況讓我感到無比難過。我們可以對自己失能的孩子永遠抱持希望,但同時也要接受他們或許永遠也無法透過語言溝通的可能性。潔思告訴我:她看過一本有關一個腦性麻痺孩子的書,孩子的母親辭職在家,全心全意教導孩子閱讀與打字。這個孩子之前就讀的學校認為他母親不可能成功。這本書所傳遞的訊息—假定技能的重要性—很強大,潔思發現她看完這本書後,開始自我懷疑她對班的一些決定。「如果他長大了一點,卻仍不識字的問題在我,怎麼辦?」她對我這麼說。我點點頭,回想起到現在都還會爬上心頭的類似不足感。不過我們兩個人也都同意,只有瘋子才會那麼想。我們的兒子都可以去上很棒的學校,有很多學習、社交以及體驗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機會。潔絲和我一樣,太清楚那種想讓自己的孩子嘗試一切可能性想法的危險。如果真的把所有的治療與學習方式,以及父母的責任全都扛在肩上,那麼身為父母的人以及他們所有的關係,很可能會被吞噬得一乾二淨。潔思很久以前就必須辭去她的建築師工作,因為她即使不把時間全部投注在兒子身上,也無法享受工作。她現在是位作家,為了兼顧三個孩子的需求,這個工作比較合適。儘管我們兩個當母親的人都因為有工作而比較快樂,但是看到其他母親用犧牲換來了不可置信的成功,也讓我們感到不安。萬一我們現在做的一切真的不夠,怎麼辦?底線自我照顧的範疇,比我們每天增加的活動與技能要大,也可以說是我們為自己設定的底線。我們很難為自我照顧理出一條清楚的路線,特別是初入照護環境時,我們很可能需要把整個生活調整到全變了樣。或許我們在擔任照護者之前曾經有過底線,但是人生的大轉彎,把那些底線全甩了出去。我們在提供照護協助時,其實不一定能守得住特定的底線。試想,一個即將當爸爸或媽媽的人說:「告訴你哦,週末睡懶覺對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就算有了孩子,我還是要繼續在週末睡懶覺。」哈,簡直是笑話!不過這也不代表我們應該放棄所有的底線。或許這只代表過去我們會為其他人做的事情,現在我們要說不。如果環境條件不同,而我又有選擇的權利,我一點都不想如此深入地介入兩個孩子的學校安排。但我沒有辦法在每個週末開車載女兒去參加好幾個不同的課外活動,所以她的課外活動必須要在要學校進行,不然就得和朋友一起去,而她朋友的父母還必須樂意順道接送。我不能帶著兒子處理太多雜事,因為那麼做的結果就是災難一場,我也無力承擔太多社會責任。在我們家,週末一切事情的速度都很緩慢,處理起來也比較容易。至於我的院子,雖然我愛極了自己的院子,但院子的情況卻是慘不忍睹。不論住在同一條街上的某位鄰居用多麼爽朗的語氣(如果我的表現有點小家子氣,這位鄰居的態度就會變成笑裡藏刀)批評我的前院,我都堅持自己不是女超人的事實,並強調相較於讓整條街的人開心,我的心智健康更重要。持續工作是我堅決不妥協的底線之一,只不過守住這道底線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支薪照護者的表現令人失望、兩個孩子讓人分身乏術、兒子找不到傳統的育幼機構,還有短短兩個小時的睡眠後就得工作十個小時的日子。但是工作讓我能夠在孩子以外的世界,探索自己的興趣。工作讓我有能力支付一些額外的協助,這樣我就不是兒子唯一的照護者,可以減少很多背負的壓力。工作讓我有餘力加入年金計畫,而這也表示孩子會看到我接受其他人的協助—我在小時候幾乎沒有看到其他人的幫助。就連走路到辦公室的四十分鐘路程,都為我的一天帶來極大的歡愉與空間感,因為中間會經過好幾條安靜的後巷以及一個綠意盎然的大公園。安靜步行時,不論是做做白日夢、聽本書或聽聽Podcast內容,都是非常美妙的機會,讓我可以享受獨處的平靜時刻,沒有孩子、沒有工作、沒有需要做的任何事情。儘管我並不清楚我們一家三口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但繼續工作將一直是我生命中的首要重點,只不過對於工作的形式,我可能需要保持彈性。書籍介紹照顧別人,是一門不可能完美的藝術:一個全職照護者的生命故事,為照護之路帶來撫慰與希望作者:潘妮.溫瑟爾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1/02/05作者簡介潘妮.溫瑟爾Penny Wincer:出生於澳洲墨爾本,在墨爾本大學取得電影與創意寫作學位後,搬至倫敦。從事多年室內裝潢與生活風格攝影師,再度執筆寫作。溫瑟爾為許多部落格和網路媒體撰寫教養文章,也出版許多關於親子旅行見聞的文章。目前是單親媽媽,和兩個孩子住在倫敦南部。她曾經二度成為照護者,第一次是照顧她的母親,第二次是照顧她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延伸閱讀 每月倒貼薪水也不放棄!連加恩:好命的孩子,應該要付出更多
-
2021-07-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農交易場部分空出做篩檢站 台北榮總3日進駐
北市批發市場疫情備受關注。副市長黃珊珊今天表示,農委會已同意把北農拍賣場空出一塊設篩檢站,台北榮總團隊明天進駐,北市會將北農一、兩千人的名單交給他們。北市批發市場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備受關注,北市下午召開記者會說明。對於外界質疑北農篩檢速度慢,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因為北農正在興建,有一半是工地,沒有太多空間設快篩站。黃珊珊說,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已去拜託,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同意減少農產品交易量,把拍賣場空出一塊設篩檢站,台北榮總團隊明天進駐,北市也會把北農剩下一、兩千人名單交給他們。黃珊珊指出,希望跟中央爭取更多疫苗,因為外圍如富民路上的攤商還沒打,相關分工每天都會跟中央疫情中心及農委會溝通,包含入口管制、疫苗政策等。黃珊珊說,至於北市因市場專案設的兩個篩檢站還是會繼續,除了通知附近里長里民篩檢,也會以市場為導向,包含南門市場、永樂市場等,進行第三圈全面普篩。黃珊珊並補充,環南市場6月初就設了3天的快篩站,篩了900多人,都有跟幾大公司聯絡、拜託他們把人帶來快篩,但當時他們覺得疫情不嚴重、沒有全來,「公司並沒有非常認真做這件事」。媒體提問,攤商反映休市但租金未降、已經準備好的批貨損失等該怎麼辦,黃珊珊說環南市場今天開始封3天,租金本來就減半,停業時間考慮不收;針對出貨部分,請攤商把單據留好,貨品有任何況狀後續會考慮補償。
-
2021-07-03 家庭.家庭
婆婆難溝通,想找老公當橋樑?先提醒老公2大重點,避免愈幫愈忙!
當出現婆媳問題時,不應由媳婦單獨處理,而是老公要挺身而出,夫妻一起溝通討論如何解決!夾在老婆與母親中間的男性,常常會因為不知如何是好而逃避!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暨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心理師梁淑娟指出,先生不應該讓另一半獨自跟長輩應對,而是要挺身而出,適時擔任雙方溝通的橋樑。換句話說,讓老公更主動介入婆媳問題!當和婆婆之間發生衝突,該怎麼做讓老公更主動介入當溝通的橋樑,而不會想要拔腿就跑,因為不想當夾心餅乾而逃避呢?梁淑娟心理師指出,可以向先生解釋由他協助溝通,婆婆比較容易接受,並以「不希望和婆婆的關係變不好」、「家庭氣氛好,對孩子比較好」等做為理由,但不建議直接在老公面前批評婆婆,發洩對於婆婆的不滿,不然先生也可能因此感到更為難,或覺得受傷、生氣而更想逃避,甚至反而引發許多夫妻衝突。若由先生跟婆婆溝通會更加容易,因為先生比起太太,自然會對於自己的媽媽更加了解,因此有些話先生可以直接對婆婆說。「不論說好話、壞話,由兒子說,婆婆比較不會記恨,問題很容易化解,但由媳婦傳達,很容易讓婆婆覺得自已被拒絕、否定、被瞧不起。」1.老公別直話直說梁淑娟心理師提醒,值得注意的是,先生跟婆婆溝通時,要記得留意表達的方式,像是若太太因為和婆婆觀念不同感到生氣、委屈,私底下跟先老公抱怨、發洩情緒,老公千萬不要將這些話原封不動地傳達給自己的媽媽,像是說,「媽,你這樣做老婆會生氣。」梁淑娟心理師表示,這麼一來,不只問題沒有解決,也可能加劇婆媳之間的衝突。因此,先生在表達的時候,應更小心修飾語句,嘗試以更間接的方式向婆婆溝通。2.老公以「自己」的立場跟婆婆溝通另外,先生也不建議在對方面前,表態自己挺另一方,例如跟太太說,「你知道我媽就是這樣子,你就讓一下吧。」這麼做,往往只會讓太太更生氣、難過,感覺不被先生支持、理解。梁淑娟心理師提醒,當先生在跟婆婆溝通,建議以「自己」的立場主張希望婆婆配合哪些事,而非提及「老婆說、老婆覺得……」,以避免讓婆婆對媳婦產生敵意。例如,當婆婆想要帶小孩,但太太想請保母照顧孩子,先生應試著避免像是在附和某一方,以第三方的角度提出其他的觀點,如表達不希望媽媽因為照顧孩子而身體太勞累,想讓媽媽單純享受含飴弄孫的快樂等。當先生主動介入,對於雙方在意的事情提出不同的角度、觀點,就能協助降低婆媳之間產生衝突的機會!搞懂婆婆的心理,轉換壞心情當能了解婆婆一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心理狀態,就更能對症下藥,開啟溝通的橋樑。婆婆由於具有較多人生經驗,因此會希望被尊重、可以有所貢獻,也因此有時會產生「為孩子好」、「幫忙」等念頭,而積極提醒媳婦要做哪些事情而跨越了界線,使媳婦感到困擾。當更了解婆婆的心理,多少能夠轉換心情,以較理性的方式化解婆媳衝突。跟姊妹聊天、訴苦,抒發壓力若因為和婆婆的觀念不同、產生摩擦而心情不佳,該怎麼辦?梁淑娟心理師指出,不妨多多跟有相同經驗的朋友聊天、談論媽媽經等。「同一個世代的媳婦,跟婆婆相處時,多半都會擁有相似的經歷、困擾。」跟朋友聊天時,也可以一同討論跟婆婆溝通的對策,以及發洩自己的委屈、不開心等情緒,有時候跟好朋友聊天,也能從中得到療癒,感覺「原來不只有我遇到這種事,原來我不孤單。」因為覺得被理解、同理而得以調適心情。採訪諮詢/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暨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心理師梁淑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7-0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看什麼都不順眼?中年人疫情下扛3大壓力
中年人是大部分家庭的重要支柱,疫情壓力下「腹背受敵」,除了面臨自身工作、經濟等壓力,家庭中也面臨親子關係緊蹦、不知如何照料好長輩的困擾,開業身心科醫師李旻珊指出,若發現「自己看什麼都不順眼」時,要先穩定自身情緒、釐清問題,再去照顧他人。「小朋友拿杯子喝東西,隔一陣子忘記,又拿一個杯子來裝」、「冰箱開開關關讓人煩躁」,李旻珊表示,臨床觀察發現,媽媽很希望能控制「家裡乾淨度」,但如今一家人整天都一起,三餐都要準備,相處時間變長,這時生活習慣不合,或是空間、時間畫分不清楚,很容易吵架。李旻珊建議,家人吵架時可先至別的空間冷靜,避免口出惡言;安排「親子共讀」時間可讓家長了解小朋友對同件事的反應,家長也可以順便分享自己的看法,促進親子溝通。那長輩呢?李旻珊表示,有些長者原本住在日間照護中心,但因為疫情因素返家同住,晚輩都會擔心自己帶病毒,有傳染給長輩的可能;另有的長輩一心想要往外跑,有的怕打疫苗會死,各有不同狀況,令身為後輩中年男性、女性十分擔憂。對此,李旻珊建議,長輩視力通常較不佳,可以讓他們聽廣播、有聲書,或是看電視,有話題後再開啟精神層面的交流並陪伴,而不在只是「有沒有吃飽」等較為物質上的關心。除了要處理完與孩子、長輩關係的家庭事務,中年男女疫情下也要處理自身壓力。李旻珊指出,經濟壓力是中年夫妻的壓力來源之一,有的收入減少,有的居家辦公,但主管認為省掉通勤時間,反而應做更多事,電話打了都應該要接到,上下班界線變得不明顯。對此,李旻珊指出,可以跟同齡者交流情緒,討論近期發生的事情,一起處理問題,並在疫情變化中調整好生活節奏,先穩定自己,再照顧他人,並尊重小朋友的特質。
-
2021-07-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抗體數據出爐 陳時中:研議能否公布
AZ疫苗中和抗體數據出爐,攸關國產疫苗能否通過緊急使用授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由於該數據牽涉很多權利義務的問題,會和法務溝通研議能否提前公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5月底通過國產新冠肺炎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標準,以民眾接種AZ疫苗後產生抗體效價比較,國產疫苗抗體不可比AZ疫苗差,中研院實驗室的檢驗結果日前出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相關數據牽涉很多權利義務的問題,能否公布還要和法務溝通一下。另外,有媒體報導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公布新冠肺炎疫苗血清標準品,食藥署非但不使用,反而以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血清抗體數據作為疫苗EUA審查標準,國產疫苗恐難被國際認可。食藥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WHO提供血清標準品是由WHO委託英國生物製劑標準品與管制國家實驗室(NIBSC)製備供應,目前提供的2種血清標準品都是用於血清學檢驗方法的開發與校正,作為不同實驗室間統一標定的基準,而不是用來評估疫苗療效。食藥署指出,國家實驗室也已購置這2種標準品與試劑,用於檢驗方法開發、標定及檢驗內部品管。食藥署表示,6月10日公布的國產疫苗療效評估方法,是以免疫橋接方式,採用中和抗體效價作為替代療效指標,要求國產疫苗誘發的免疫原性不得低於AZ疫苗,才視為疫苗有效。食藥署強調,由於國產疫苗和AZ疫苗所有檢體都是由同一個實驗室採用相同方式檢驗,也能排除不同實驗室檢驗結果差異的影響。
-
2021-07-01 新聞.元氣新聞
台大醫院竹東院區急診、手術暫停 門診也停收新病患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竹東院區被指定為新竹縣傳染病應變醫院,因發生院內護理之家住民及看護確診,為確保醫療量能,院方宣布即日起竹東院區的急診、手術、住院、檢查、復健及體檢暫停,門診和洗腎也停止新病人收治。新竹台大分院表示,竹東院區從6月中旬發生院內的護理之家有住民發燒確診以來,導致匡列需居家隔離的醫護、工作人員累計達50多人,基於考量居隔人數眾多,會加重其他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為確保醫療量能,讓目前的醫護人力可以好好照護現有院內病人,故進一步實施醫療降載。竹東院區院方目前正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範,將確診者及同區住民轉至專責病房1人1室隔離,並配合疾管署疫調,擴大人員匡列及採檢、加強環境清消及採檢,尤其相關匡列人員及工作人員持續每3天採檢一次。院方也同時針對對於需隔離的醫護及工作人員,已設立line群組提供溝通管道,並請心理師以手機進行相關人員心理支持及關懷。新竹台大分院說明,目前竹東院區的急診、手術、住院、檢查、復健及體檢都從即日起暫停,門診和洗腎中心也停止收治新病患,何時會恢復看診業務,院方則說還要視疫情情況,同時更需要社會大眾給予第一線醫護支持,至今已收治的70多名確診者,醫護人員皆盡心盡力照顧。
-
2021-07-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慈濟專案買BNT 指揮中心:溝通愉快一切順利
慈濟基金會要採購500萬劑德國原廠BNT疫苗一事,行政院今天宣布,比照台積電與鴻海(永齡基金會)採專案方式處理。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透露,慈濟基金會執行長曾到訪,雙方洽談愉快,後續將緊密合作。針對慈濟採購疫苗進度,指揮官陳時中在疫情記者會被問及表示,雙方才剛完會,不會一宣布馬上採購就有新進展;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說,慈濟基金會執行長曾來指揮中心洽談,雙方溝通得非常愉快,也對後續的合作有共識,希望一起促成BNT疫苗捐購,行政院表示,雙方可以更緊密接續合作,一切都非常順利。
-
2021-07-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政院:循台積電、永齡模式 成立慈濟捐購疫苗專案
行政院日前授權台積電、永齡基金會代表台灣採購德國原廠BNT疫苗,對於慈濟基金會也有意捐購,是否比照辦理?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今確認,將依循台積電、永齡專案授權的模式,成立採購捐贈的專案。行政院今舉行院會,羅秉成在會後記者會中表示,慈濟慈善基金會是在6月23日提出申請,表示有意願採購德國BNT原廠疫苗,捐贈給政府。蔡英文總統也在6月26日與證嚴上人視訊,特別感謝政府的感謝之意。羅秉成指出,本周一6月28日,指揮中心也主動邀請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到指揮中心交換意見共同討論。羅秉成說,他也有出席,並代表行政院,再次感謝慈濟基金會的義行跟善舉。他說,該次會議的討論,大家有相當的共識要合作促成捐贈案,這兩天慈濟基金會跟行政院都有很密切的溝通跟協調,也提供了相關的資料跟資訊做評估。行政院經評估後,決定循台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的採購捐贈的專案模式,成立慈濟的採購捐贈的專案。羅秉成說,行政院會在這個專案來進行,也會參考先行採購專案的經驗跟做法,緊密接續的共同推動慈濟基金會的捐贈專案。
-
2021-07-01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寵物溝通師真能聽得懂狗語?五大Q&A一分鐘搞懂
毛小孩如果出現了怪異的行為或心理疾病,除了帶去看獸醫,現在還有不少人會求助「寵物溝通師」,究竟寵物溝通師真的能讀懂動物的心,還是只是故弄玄虛呼嚨飼主?以下整理一般人對寵物溝通師的五大疑問,幫你更了解這個新興行業。Q.寵物溝通師聽的懂動物語言?寵物溝通師並非直接跟動物對話,而是透過「直覺」來進行感應和連線,在過程中獲得畫面、聲音等訊息,與動物進行心靈交流,達到溝通的目的。Q.寵物溝通師和獸醫、訓獸師的分別?若寵物出現心理或行為的異狀,求助醫學可帶去給寵物醫生、動物行為治療師、訓練師等專家看,進行科學有系統的診治;而寵物溝通並非以「治療」為目的,而是成為飼主和寵物之間的溝通橋樑,轉達寵物的心聲,有點像翻譯的角色。Q.寵物溝通的方式?寵物溝通由於是透過「感應」,除了近距離直接跟寵物面對面,也能進行遠距離溝通,只要提供寵物的照片就能做到;甚至有些已經過世的寵物,溝通師聲稱也能感應和其交流。Q.寵物溝通師的收費?通常採計時制,行情從一小時四五百元到一兩千元都有。Q.寵物溝通可以代替獸醫嗎?寵物溝通師不是醫生,無法替寵物治病,也不能幫忙決定要不要帶牠去就醫。一名職業寵物溝通師把寵物比喻成小孩,由於表達能力受限,當問小孩有沒有不舒服,常常只會得到籠統的答案,無法確定是生理、心理亦或環境的因素;因此溝通師只能做到幫忙傳達心聲,若需矯正行為還是要找訓練師、生病務必要看獸醫。寵物溝通Infogram⭐️主題「動物萌星球」徵文邀稿中 誠徵逗趣又獨特的寵物故事!疫情不苦悶,讓萌寵大軍陪我們解悶!投稿文長最少500字,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獎金,還有驚喜禮包等著你唷!活動截止至7/26(一),歡迎踴躍投稿,分享你與牠們共度的難忘時光!☞ 我要投稿,立即瞭解更多
-
2021-06-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COVID-19疫情下的護理社會力
【編者按】這星期的第一篇文章是介紹一位台灣護理教育史非常重要,但卻少為人知的護理前輩陳翠玉老師,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歷史報導。過去「醫病平台」向來是以每星期由不同背景的三位作者分別寫出對一個主題的各種看法,但我們一時之間也不易找到有關台灣護理史上重要人物的來稿,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因此邀請她與讀者分享其他和國內護理工作有關的議題。很難得的是蔡司長竟已寫好兩篇文章——由目前全國防疫工作中所看到的「護理社會力」,以及照顧偏鄉小鎮不容忽視的「助產師」培訓。這是「醫病平台」首次由同一作者撰寫三篇文章,謝謝她讓我們有機會透過主掌全國護理工作的領頭羊,瞭解她所關心的議題。因應COVID-19超前部署,衛福部在去(109)年2月4日透過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護動E起來】網站進行「護理專業志工」儲備招募,ㄧ週內獲613位護理人員報名響應,每天8小時、最高20線,完成逾11萬人居家檢疫電話關懷。他們運用護理會談的專業與藝術及防疫電話關懷評估指引,用「心」傾聽民眾居家檢疫的情緒;同時,從電話溝通中發現無法安心居家檢疫的高風險因子並協助解決大大小小問題,他們是社區防疫網最沉靜的力量。你講我聽,防疫做好做滿透過一條細細的電話線,護理志工們要傳達衛教,協助排解無法踏出家門、擔心確診的焦慮,遇到藥物快用完的慢性病患、無法產檢的孕婦等特殊狀況,還要提供正確指引或立即轉介。他們的經驗是什麼呢?請聽聽護理志工說。「瞬間要在家裡關14天,很多人很悶!」蘇秀英原先是幼兒園的護理師,因受疫情影響停課後,她索性留職停薪,留在疫情關懷中心當志工。她分享有次電話一接通,對方劈頭大罵防疫政策、質問為何不能出門,她悶著頭等他發洩完後,再逐一釋疑、確認身心狀況,最後,對方也向她道歉,表示因心情煩悶太過衝動。「如果民眾接起電話時比較負向,希望他掛電話時心情可以變好。」在大學擔任講師、幾乎天天到衛福部報到的李玉萍自許。她說就算彼此素未謀面,隔著話筒也盡力轉化對方負面的心情,有民眾向她說:「你是第一個關懷我的人,接到電話就像抓到浮木。」「不只關懷,我們敏銳度也要有,『聽音辨位』,可以揪出防疫破口。」李玉萍分享,有次,她撥給一位居家檢疫者,但聽到背景有捷運進站的聲音,耳尖的她發現對方偷溜出家門,趕緊通報警方前往現場。李玉萍說:「的確有人因不理解而隱瞞,因此,短短一通七、八分鐘的電話,必須站在朋友的角度突破心防,隨時透過對話、感受鼻音、咳嗽狀況,來回確認檢疫情形」。陳美麗說:「每一通電話面對的都是不同人,要怎麼在這短短幾分鐘的時間讓他願意信任我們、接受我們的關懷和建議,這很重要。」陳美麗鼓勵對方若是撐過這十四天,就是保衛台灣人健康的大功臣,適時祝福對方健康,多數檢疫者也會客氣回復,並感謝護理志工的付出,讓他們覺得很窩心。護助年,We Are Together世界衛生組織(WHO)將2020年訂為「國際護理助產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Nurse and the Midwife),今(2021)年為「國際衛生和照護工作者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Health and Care Workers),這一年多來,因為疫情全球可說是「苦行年」,衛福部發起「護助之年,護信之約」活動,倡議台灣「護助」年,從「護信」開啟社會對話,我們邀請民眾寫下生命中曾與護理師相遇的美好經驗,去年一個月多的倡議活動,我們收到來自國內外50個國家響應、超過1.7萬封支持護理人員的感謝信。台灣曾一度最高同時有五萬多人居家檢疫,在最難捱的十四天裡,這支「護理台灣志工隊」給了最溫暖的支持。他們近八成是在職人員,護理人員用他們最熟悉的排班,自主接力衛福部疫情關懷中心,為台灣撐出社區的防疫網,在COVID-19疫情下,展現護理的社會力,見證無價最貴的護理疼惜你的心!
-
2021-06-2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友血糖控制 可降低周邊神經病變
台灣糖尿病的盛行率約為10.9%,是常見的慢性病。糖尿病的併發症很多,其中周邊神經病變是極為常見的一種。根據研究顯示,每4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人併發周邊神經病變,且隨著糖尿病病程愈久,發生病變的比率更高。病人不僅會感覺異常、麻木、疼痛、容易感染、影響睡眠及情緒,甚至影響行走功能及生活品質。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有許多類型,最常見的是多發性周邊神經病變,病人會先出現對痛覺及溫度的感覺變差,有不悅異常感或疼痛,並從腳開始慢慢往上延伸,有些病人會有異感痛,當肢體被衣物或被單碰觸也會引發疼痛,影響生活品質。對於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該如何治療?首先,預防勝於治療,良好的血糖控制最重要。研究顯示,積極的血糖控制可顯著降低病人發生神經病變的機率,並減緩惡化的速度。如果病人伴隨有其他代謝症候群及周邊血管疾病時,除了積極控制血糖外,也需搭配飲食調整及運動,才能減緩神經病變惡化速度。每天檢查足部 穿鞋防異物其次,足部護理對糖尿病人也很重要。因感覺敏銳度下降,患者常不注意踢到或踩到異物導致足部傷口,加上末梢血管循環變差使傷口不易復元,反覆感染後,可能組織壞死需要截肢。建議糖尿病患足部護理方法,包括每天檢視自己的足部、穿著合適襪子並每日換洗、穿鞋時注意有無異物。萬一有傷口,應盡早就醫處理,避免傷口惡化進而截肢。神經病變治法 跟醫師討論對於神經病變痛的治療,包括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常用藥物分為抗憂鬱藥物、抗癲癇藥物及嗎啡類藥物。現今沒有哪一項藥物單一使用可百分之百有效,且藥物不同副作用也不同,常需使用兩種以上藥物達到止痛效果,病人應與醫師溝通討論最合適的藥物組合。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使用抗憂鬱或抗癲癇藥物,也可治療神經病變痛。在非藥物治療方面,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法或針灸可能有療效,建議與復健科醫師討論後再使用。良好情緒跟睡眠 緩解疼痛有良好的情緒支持及睡眠品質,有助於緩解慢性疼痛,因此,及早尋求身心科醫師診斷治療,也很有幫助。
-
2021-06-28 失智.像極了失智
講話常忘詞?8症狀小心腦退化!醫:高壓、慢性病等族群要注意
日常生活難免忘東忘西,不過有些人情況比一般人還要嚴重,許多字句總是找不到詞、東西老是想不起來放在哪,甚至漸漸開始記不起來某些朋友的名子、樣貌。小心可能是腦部開始出現退化,和失智症關係密切,應當留意。 腦退化不只影響記憶力,判斷、專注、行為也受影響 楊聰才診所院長/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腦退化是一種人體老化的現象,易有記憶力、專注力、判斷力、行為能力等腦部功能退化的情況。舉例來說,記憶力明顯下降,常難以記住看過、聽過的事情、對於人事時地物時常錯亂混淆,甚至想不起來對方的長相、名子。難以規劃、解決問題,對事情的判斷能力下降、難以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即便以往是自己拿手擅長的事物。行為錯亂,常將物品放在不對的位置或容易遺失物品、語言溝通表達困難。也因為這些原因,開始出現情緒上的問題,對於社交或以往熱衷的事物失去熱忱,常常感到困惑、焦慮、懷疑,容易心煩意亂等。 楊聰財醫師提醒,腦退化雖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進行式,和失智症並非直接關聯,但若退化嚴重確實有可能罹患失智症。上述情況若有出現4項,就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年輕人也會腦退化,高壓、慢性病族群要留意! 楊聰財醫師指出,腦退化的常見風險因子主要和遺傳、慢性病、生活、疾病有關。若家中有腦部退化、失智症家族史者,就有可能受到遺傳。而日常較為常見的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三高慢性病,影響全身血管,包括腦血管,也容易早成小中風,腦部血管受阻就可能出現退化情形,因此建議良好生活避免慢性病,若有慢性病更應積極控制。另外,許多民眾長期睡眠不足,容易使得腦部無法充分休息,又或是處於高壓生活、高壓工作、時常需要極度用腦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知名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將可能破壞、干擾海馬迴,海馬迴與記憶力有關,受到阻擾也就可能出現腦部退化甚至失智的情況,若有發現自己正處高壓生活,也要多加留心。而部分疾病如巴金森氏症、唐氏症等也是腦退化的風險族群。 楊聰財醫師指出,以往腦退化較常出現於65歲以上族群,但隨生活節奏、文化變遷、生活型態等影響,也不再只是年長者特有的情況,腦退化已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年齡已下修到30、40歲。提醒民眾應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及生活型態,並注意自己日常是否有不尋常的跡象。 防範腦退化,適度用腦也讓腦休息! 防範腦部退化,楊聰財醫師建議平時應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以利分泌血清素、多巴胺等分泌,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腦部,建議333運動,每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 日常飲食均衡,並可適量攝取有助腦部的食物,例如深海魚可補充DHA、EPA幫助腦部運行;綠色蔬菜也含有相當豐富的抗氧化成分;有助防止腦部氧化、退化;堅果類除了也是良好的油脂來源,也可以增加多巴胺分泌,有助腦部運作;鮮奶也含有色胺酸,有助轉換成血清素,協助腦部運行。 身體任何部位有動可活化,沒動會退化,腦部也是一樣,建議平時可多培養動腦的習慣,任何益智遊戲都有助於腦,例如麻將、數讀、賓果、拼圖等。 最後建議日常生活作息保持正常,讓腦部適當的休息,建議黃金睡眠時間於23:00至06:00,每日至少睡足7~8小時,以利腦部正常休息。腦部休息也不單只有睡眠,也包括了平時避免腦部過度使用、避免過度壓力。 《延伸閱讀》 .你的失智症機率有多高?一招讓老年癡呆風險少4倍 .吃魚真能變聰明?防失智?專家指5大好處:還能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證實 周三又有莫德納疫苗抵台
據傳台灣自購的莫德納疫苗,第三批約41萬劑將於周三(6月30日)抵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證實,確實有莫德納疫苗會進來,但相關航班則與外界傳聞有出入,等疫苗到了會和外界報告。但對於數量等細節,他也表示,因為疫苗還沒有進來,希望報導少一點,以免節外生枝。有媒體報導,周三將抵台的41萬劑的莫德納疫苗,由華航貨機CI5556運載,預計周三下午五時左右抵達桃園機場。對此,陳時中表示,「有報導說周三有莫德納進來,有,會在這時間進來」。但他說,報導中的班次等都有誤差,其餘指揮中心會再跟大家報告。我國購自莫德納的疫苗為505萬劑,5月28日到貨15萬劑,6月18日到貨24萬劑,若再加美國捐台的250萬劑,莫德納疫苗已有289萬劑,並於7月1日開放至第八類接種對象施打。這批莫德納疫苗到貨,或可充分銜接前述到貨的疫苗,有助於下一波接種對象的開放。至於諾瓦瓦克斯疫苗,陳時中說,去年與這些有潛力的公司都談過,進入第二期時就有談,但因對方說已經進入到COVAX平台,因此建議我們到平台爭取比較快。而該公司疫苗接近成功的時候,我國現在也透過其他管道,做進一步談判溝通,並在COVAX提出200萬劑的需求,但現在COVAX現在幾乎停擺,不過都有努力去談。
-
2021-06-27 失智.大腦健康
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編按:失智是許多人恐懼的老年疾病。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Gibbs,在56歲時進行了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有阿茲海默症的遺傳基因。他決定在症狀出現前,改以麥德飲食(MIND Diet)、有氧運動等6件事改變生活。至今15年,儘管失智症狀逐漸出現,生活品質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是怎麼做到的?失智是不治之症嗎?精神科學家指出,以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藥物無法完全治癒失智症,只能延緩發病的進程。但若能從40、50歲開始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即使發病,仍能過有品質的生活。69歲的丹尼爾‧吉布斯(Daniel Gibbs),曾是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精神科學家、醫師,25年的職業生涯中診治過無數失智症患者。62歲退休後,他仍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出書,積極投入去除失智汙名的倡議行動。令人驚訝的是,他不僅是專研失智症的專家,更是一位失智症患者。失智在發病前就早有徵兆!中年就該開始過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吉布斯指出,他的父母都在壯年時就因癌症逝世。因此,在發病前,他從未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失智的家族病史。然而,失智的徵兆其實很早就出現,只是他一開始沒有察覺。約55歲時,他開始喪失嗅覺。一年後,他出現了「幻嗅」,常覺得自己好像聞到香水混合麵包出爐的氣味。這種幻嗅現象會維持約幾分鐘到1小時,而且愈來愈嚴重。他本以為是帕金森氏症,一點也沒聯想到失智。吉布斯的太太正好是一位遺傳學家,她為了研究需求,希望吉布斯能進行基因檢測。檢測結果出爐,他發現自己的染色體上有一種名為「ApoE 4」的遺傳基因──帶有這種遺傳基因的人,日後有較高的風險罹患阿茲海默症。檢測後隔年,吉布斯發現自己開始出現認知功能退化的症狀。他有時會想不起同事的名字,記不得辦公室的新電話號碼。他決定在2013年辦理退休,以免影響工作。此時距離他首次發生幻嗅現象,已過了6、7年的時間。又過了2年,他64歲時,才正式確診罹患阿茲海默症。從出現幻嗅至今將近15年的時間,吉布斯目前的生活和發病前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他的短期記憶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可能會忘記自己1小時前做過的事情,或者必須寫下非常詳細的行事曆,才能避免遺漏代辦事項。然而,他仍可以參加學會的活動、投書媒體、接受採訪,與人溝通對答無礙。如果他不說,人們甚至不會知道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他呼籲,阿茲海默症愈早發現愈好。雖然帶有「ApoE 4」的遺傳基因不代表未來一定會發病,但進行基因檢測,可以提醒人們盡早採取能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型態。「人們通常是40、50歲才開始思考這些事情,那正是人生中最忙的階段。你很難把健康生活視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但若知道自己是高風險族群,你一定會改變人生的優先順序。」他說。如何減緩大腦退化?飲食、運動、生活6大原則如果發現自己是失智高風險族群,或者已出現失智症狀,該怎麼做才能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吉布斯提到,他自己親身實踐的生活原則有6點:1. 選擇麥德飲食(MIND Diet)麥德飲食綜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是一種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2. 多做有氧運動運動可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吉布斯建議,想預防失智,應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為主。重訓的目的以養成肌肉為主,對預防失智的幫助相對較為有限。他自己每天會步行1萬到1萬5千步,遛狗時刻意走山路。此外,每兩天他會上健身房一次,進行強度較高的有氧訓練。3. 刻意學習新事物吉布斯指出,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他每天吃午餐的時候會順便做《紐約時報》的線上填字遊戲,特別是週末的填字遊戲難度更高,對大腦是很好的訓練。除了解題以外,他也會刻意去查不認識的字,設法多學一點新知識。除此之外,他每週固定讀兩本書,並且參加醫學院的教學活動。雖然細節可能無法完全記住,吸收新知仍對減緩失智病程有正面影響。吉布斯提到,腦神經科學中有個名為「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的概念: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即便腦部已產生病變,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慢。學一種新的語言、新的樂器,都是增加認知儲備的好方法。4. 保持社交活動獨居的失智者,病程通常會惡化的特別快。吉布斯也提到,失智者要保持社交活躍並不容易。因為隨著病程進展,失智者的情緒會受到影響,有些人因此變得比發病前更為冷漠。但勤於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都對延緩失智病程有好處。5. 控制血糖和血壓糖尿病和高血壓,會加速腦部病變。而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若有前述兩種疾病,還有可能同時罹患血管型失智症,使病情加劇。吉布斯指出,對心臟有好處的習慣,通常也能護腦,例如飲食均衡、多運動、戒菸戒酒等。若能奉行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只可降低失智風險,也可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部分癌症。6. 充分的睡眠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密切的關連。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吉布斯建議,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他自己則是盡量睡足8小時。該做失智症基因檢測嗎?即早發現才能即早介入病程吉布斯憂心,人們視失智症為絕症、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反而可能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他回憶,自己在90年代初期開始執業時,若發現患者出現失智症狀,他總會想盡辦法延後確診時間。因為在當時,醫師幾乎無法為確診失智症的患者做任何事。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事實是,早期失智症並沒有那麼糟。」吉布斯指出。只要早期介入,失智症其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可怕。就像他在基因檢測後立刻採取行動,和失智症和平共處了10幾年。他提到,未來失智症的基因檢測和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測必定會愈來愈普遍。前者甚至只要抽血就能進行。目前醫界對於這類檢測是否必要,仍有不少辯論。但就他個人的看法,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高風險族群,不妨即早接受檢測,並儘快開始改變原有的生活型態。此外,研究證據也顯示,藥物治療在失智早期的效果最佳。他提到,失智症的相關研究顯示,在認知症狀出現的20年前,大腦可能就已出現類澱粉蛋白沉積的病變跡象。「一旦神經細胞開始死亡、認知功能損害的症狀出現,健康生活型態的益處就很有限了。」他說。他坦言,儘管知道自己罹患失智的事實,難免令人感到失望。但在此同時,他也認為自己非常幸運,能在確診後仍維持接近常人的生活品質。不論是否有失智症的基因,現在開始過健康的生活,絕對是有利無弊!資料來源/JAMA Network、Irish Examiner、The New York Times、Memory Matters原文: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
2021-06-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買疫苗政府超龜速 總統視訊證嚴允積極處理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病毒變異出現新警訊,但蔡政府自購疫苗到貨延遲,處理民間購捐疫苗效率更是龜速。行政院昨表示,已與台積電、永齡基金會簽署完成專案採購所必需的法律文件,但這與蔡總統親自會見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及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已相隔八天之久,民眾黨發言人楊寶楨質疑,政府到底是有心要進BNT疫苗,還是一直在玩拖延戰術?行政院昨天表示,完成相關法律文件簽署後,台積電、永齡基金會二捐贈單位將接續完成採購與捐贈相關工作。但據了解,行政院方面要求,捐購贈台的BNT疫苗須是原廠包裝及標籤,且在採購當中不得矮化台灣的國家地位。楊寶楨表示,政府一直說捐購疫苗愈快愈好,十八日就說好授權,沒想到光是簽個法律文件就簽了八天,這跑文件的速度令人質疑,到底是有心要進BNT疫苗,還是一直在玩拖延戰術?另外,同樣有意捐助五百萬劑BNT原廠疫苗的慈濟基金會,卻被行政院回以難併案處理。慈濟基金會昨天發布新聞稿,懇請蔡英文總統比照授權採購疫苗。蔡總統昨天下午和慈濟基金會證嚴法師視訊通話,保證政府會積極處理慈濟捐疫苗一事。證嚴法師也跟蔡總統說,採購疫苗是希望能搶救生命,祈願台灣的疫情能早日消弭。行政院官員表示,並非每個申請案都可以比照辦理,若先行專案有可行性,後續提出的計畫性質相近,不排除另外專案處理。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表示,儘管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怕再被慈濟波及,但是台積電、永齡都因蔡總統「做好人」而「過關」了,慈濟果然「擋」不住了;不過積極處理四字語氣一如蔡英文的曖昧風格,既然有前例可循就依例辦理,輕輕鬆鬆,有何要積極的地方?除民間企業、宗教團體,雲林、南投、台東等地方政府先前也陸續遞件有意採購疫苗,但目前並無突破進展。林濁水指出,既然慈濟案例也都這樣了,中央政府憑什麼拒絕地方政府買疫苗?至於外界引頸期盼加快疫苗採購進度,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要做的事情,後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並強調國際合約有很多限制,不管是鴻海、台積電都會做最大努力,也會向慈濟基金會溝通、檢視相關文件,如何讓採購更順暢。
-
2021-06-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殘劑開放亂象 陳時中:增加醫護負擔我很抱歉
昨日指揮中心宣布看放疫苗殘劑施打,避免浪費,各地出現民眾打爆診所電話狀況,今早竹北衛生所一早8點開放預約,50的名額瞬間「秒殺」,許多民眾搶不到哀聲連連。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殘量大家都很困擾,都很辛苦,因為要造冊,但規定太細就達不到殘餘量運用,增加醫護負擔我們抱歉。陳時中表示,疫苗殘劑能接種一定是就近,範圍太大你也來不及,時間也很趕,反而增加聯繫困難,因為量都很小,是為了避免浪費,若規定太細,就達不到殘餘量運用。他表示,殘量造冊讓醫護負擔,我們很抱歉,強調民眾就近施打。政院今表示與鴻海、台積電簽訂的法律文件,至於採購速度是否會加快?陳時中表示,今天行政院報告,是我們昨天經過一周辛苦,就是用法律文字推敲,也完成第一階段要做的事情,後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國際合約有很多限制,不管是鴻海台積電都會做最大努力。至於慈濟喊話能比照台積電、鴻海一樣授權?陳時中說,慈濟會與他們溝通,討論怎麼進行順暢,但會先檢視文件與進一步溝通。
-
2021-06-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殘劑預約量爆棚 至少連續打100天才有機會打完
殘劑一釋出,預約立刻被秒殺,基層診所則是電話被打爆,基層醫師直言,現在聽到電話鈴聲響起「真的會怕」,昨天一天造冊多達500多人,如果每天都有最多4人份的殘劑,也要連續打125天才打得完,請民眾「麥勾打」了。基層醫師指出,多數致電預約的都是年輕人,不過殘劑的接種方式,還是會以年長者優先,再排序給年輕人。「講到殘劑我心就痛」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昨天指揮中心一宣布開放殘劑,電話馬上就響起,他都還沒看記者會,居民獲得新知的速度都還比他快,單單一天之內,就造冊500多人,一通電話可以幫數十人登記,多數來登記的都是年輕人,年輕人「非常想打」,長輩反而興致缺缺,長輩相對於年輕人,更害怕疫苗副作用,也擔心不良反應可能奪命。林應然表示,有些民眾致電預約,會強調要「選品牌」,溝通過程還得悉心說明沒得選,有殘劑釋出如果沒有在10分鐘以內抵達診所就不給打。他目前的規畫是,當日如果有釋出殘劑,結束看診前一小時,會開始打電話給預約民眾,並以年紀大未列入優先接種順序的人為主,再來才是年輕人。林應然表示,殘劑一下開放到所有民眾,他認為「開放太快了」,應該還是要先從年長者開始打,慢慢往下打,會比較有秩序,現在一下全開放各醫療院所都手忙腳亂。他笑稱,北市府總說被中央突襲,疫苗來得又快又急,但是診所也被市府突襲,有時候當天通知會配發疫苗,又可能當天又被取消,疫苗沒辦法天天開打,殘劑也不會天天都有,現在很多人登記打殘劑,可能也都不一定打得到。
-
2021-06-26 性愛.愛情診療室
省錢女友「五金行剪指甲、規定一起洗澡」他嘆:出門都覺得丟臉
情侶間如果想要走得長久,價值觀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名男網友分享自己「節儉女友」的各種行徑,他表示女友已經節儉到讓他覺得很丟臉的地步,譬如她超愛試用,甚至還會到五金行剪指甲,為了省水還一定要一起洗澡,同居三個月冒出越來越多令人驚訝的事,讓他不知道該不該繼續下去,引起網友熱議。一名男網友在「Dcard」以「女朋友省錢省到好丟臉」發文,他表示自己家庭是小康,所以沒有這麼省,但女朋友從小就過得比較辛苦,所以可以體諒她比較節儉,但女友有時的舉動很容易造成衝突,像是「很愛關東西」,像是小型電風扇、電視電燈,可能只是剛好上廁所或是拿東西就會被關掉,睡著後不到兩個小時一定被熱醒。另外女友「很愛加水」,沐浴乳、洗髮精、洗碗精、洗衣精、清潔劑、冰箱喝的飲料,通通都要加水,還有出門的時候「超愛試用」,去好市多寧願排很長也要全部都吃過一遍,喜歡一洗完澡就去藥妝店試用乳液、防曬,甚至還會去五金百貨剪指甲,讓原po每次出門都覺得很丟臉。女友為了省水還規定「一定要一起洗澡」,衣服都四、五天才洗一次,會隨身用手機計算只差幾塊錢的東西,原po表示和女友同居三個月「冒出越來越多會讓我驚訝的事」,他也不確定是不是不適合,但又很喜歡她,想詢問網友意見。此文一出也引起網友熱議,「五金百貨剪指甲?有點沒衛生耶,不行,就單這件事 ,我覺得真的很丟臉」、「對小錢斤斤計較的話⋯活著好累」、「太扯了 我們家以前也很窮,但是該花的一點都不會省,該花的要花!」、「好扯哦 身為客家人都覺得羞愧」、「勤儉持家跟貪小便宜是不一樣的」。不過也有人認為「只是習慣不一樣,你可以跟女朋友說未來你會賺很多錢讓她不用那麼省,不懂為什麼會對這種事感到丟臉?」、「對錢沒有安全感吧」、「是不用到丟臉的程度,但是習慣不一樣真的會很不好受,你有沒有事先溝通過才發文啊」、「很愛就溝通」。
-
2021-06-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竹縣寶山老婦人打AZ疫苗 感到身體不適8天後身亡
新竹縣長楊文科證實,昨天衛生局接獲1起民眾接種完AZ疫苗後8天,感到身體不適不幸身亡,目前還在釐清與疫苗是否有關;縣府則表示,這名身亡的87歲老婦人,為寶山鄉人,不過平時大多在桃園中壢由子女照顧,目前將優先發放10萬元慰問金,並協助家屬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衛生局表示,這名87歲的老婦人有高血壓病史,但在本月16日時仍由家中晚輩陪同前往接種AZ疫苗,但據了解她曾在接種疫苗返家後幾天,有表達感到身體不太舒服,沒想到8天過後,24日就身亡,並通報衛生局。這名老婦人雖戶籍設於新竹縣寶山鄉,不過因為年事已高,加上行動不便需要以輪椅代步,所以大多數時間都是住在桃園市中壢,由子女負責照顧,但發生施打疫苗後8天死亡,目前還需要進一步釐死因。縣府表示,這名死亡個案昨天通報後,縣府第一時間就派員慰問關心,將優先發放10萬元身亡慰問金,後續則與家屬溝通,看是否要協助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
-
2021-06-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太胖、抽菸…這些行為都傷膝!專家授「6個降低膝蓋負重姿勢」預防關節炎
如今人類已經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及期望壽命增加到100歲的百歲世代,「關節炎」發病率逐漸趕上癌症、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疾病發病率。因此大韓家庭醫學學會、韓國保健福祉部與韓國疾病管理本部站在韓國政府立場上,積極宣傳「關節炎」應對之道。 一般而言,國家機關喜歡發表「實行方針」,以叮囑國民,多加注意高發病率疾病或生活習慣所引起的疾病。人們如果能知道「關節炎預防及管理的六大生活守則」,對關節保健大有助益。預防關節炎的最佳方法是不分年齡,每個人都能事先充分地了解關節炎。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在各種關節炎疾病中,「膝關節炎」是每個人不可避免一定會面對的代表性疾病之一。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地實踐下述「六大生活守則」,確實地守護自己的膝蓋。 1 維持標準體重! ◆ 體重過重和肥胖是引起關節炎的原因之一,肥胖是讓關節炎惡化的危險因子。 ◆ 肥胖人士只要減重約5公斤,能降低一半的關節炎罹病率。 ◆ 高度肥胖(身體質量指數高於30 ㎏/㎡)的人關節炎發病率,女性是體重過重高出體重正常的4倍,男性則是4.8倍。 ◆ 肥胖判斷標準是身體質量指數高於25 ㎏/㎡。身體質量指數(BMI指數)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比如說,有人身高160公分,體重70公斤,則他的身體質量指數為70/(1.6)2 =27.3㎏/㎡。 2 盡可能每天進行30 分鐘適合自己的運動 ◆ 適當的運動能讓骨頭和關節變得健康,維持標準體重也能減少關節炎罹病風險。 ◆ 就算是分散運動時間,只要總運動時數合計超過30分鐘以上,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一次性的長時間運動,或是利用自己的零碎空檔運動都可以。 ◆ 如果能持續進行適合自己的運動,則能提高身體機能,特別是肥胖人士,運動是可以調節體重,提高身體機能的好方法。 ◆ 因為關節有嚴重發炎反應的患者的運動量不能超出自身負荷範圍,所以必須要進行適合自己的運動,並且遵守運動時間。 3 一定要禁菸! ◆ 抽菸的人類風濕性關節炎罹病率比不抽菸的人高2倍。 ◆ 吸菸會使類風溼性關節炎惡化。 ◆ 吸菸的人必須禁菸10年,類風濕性罹病率才會降到與不抽菸的人相仿,所以說早一天禁菸也好。 4 留意不要作出造成關節負擔的姿勢和運動! ◆ 長時間保持相同坐姿或是提重物,是傷害關節的重要危險因子,反過來說,避免長時間保持同樣姿勢,以及把重物的重量分散到各個關節,能有助預防關節炎。倘若我們不得不提東西,不要只彎腰,連膝蓋也一起彎曲,腿部、腰部和腹部的力量一起利用。 ◆ 由於關節部位受損是產生關節炎的重要危險因子,是以軟骨受損的人更容易罹患關節炎。所以若覺得因為外傷或強力衝擊造成關節受傷,便要立即就醫。 ◆ 重複進行超乎關節負荷的動作或行為,會提高關節炎罹病率。 ◆ 最近因為從事日常運動和專業運動的人增多,關節受傷的人也變多了。各位在運動之前必須做好充足的熱身,運動時要穿戴合適的保護裝備。 5. 一旦關節發生異常症狀,及早就醫! ◆ 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關節炎保健的重點。 ◆ 骨關節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療法不同,患者要好好區分兩者,接受診斷。 ◆ 退化性關節炎是以患者軟骨損傷的程度為判斷標準,如今醫學進步,如果能找對醫生及早診斷出軟骨受損症狀,患者就能享受軟骨再生療法帶來的好處,可以用自己的關節,不必依賴人工關節過一輩子。 ◆ 藉由早期診斷,患者能使用合適藥物且改善生活習慣,能減輕疼痛,改善病情。 ◆ 如果罹患了類風溼性關節炎,盡早服用能減緩病情進展的藥物,可以讓關節損傷和變形程度最小化。早期治療好處多,盡量不要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6. 靠著持續接受治療與自主管理,預防關節障礙和併發症 ◆ 關節炎患者持續進行復健運動能恢復關節機能。 ◆ 對關節炎患者來說,調節體重有著減少關節負擔和疼痛,減緩病情惡化的力量。 ◆ 規律運動能減輕疼痛,改善憂鬱和不安情緒。 ◆ 按醫生指示服用藥物,能減輕患者的疼痛和抑制關節發炎反應,不過患者必須事先先了解長期服用藥物會帶來哪些副作用為佳。 ◆ 持續地進行復健運動目的是保留自己剩下的關節機能,幫助恢復關節受損的運動機能和緩解疼痛。 ◆ 患者從事超出自己負荷範圍的復健運動反而會造成病情惡化,因此要和醫生充分溝通關節的發炎程度和肌肉狀態,維持休息與運動的平衡。 跟著做:減輕膝關節負擔的正確姿勢 「我在不知不覺間做出的動作和姿勢有可能帶給膝關節致命的影響!」 假如我們長時間反覆採取相同動作和姿勢,會在不覺間造成膝蓋的負擔和壓力。不好的動作和姿勢會變成膝關節炎的原因或是使膝關節炎惡化,所以姿勢不良的人一定要好好矯正姿勢。 正確的姿勢能讓各個部位的肌肉分散承擔本人的體重。維持良好的姿勢是最棒的膝蓋保健方式,也是預防膝關節炎的絕妙對策。 正確站姿 正確站姿是脊椎、脖子、背和腰從側面看必須自然而然地呈一直線。正確地打直身體能預防關節炎,特別是能吸收膝關節炎患者提東西的動作產生的衝擊,減少關節和肌肉的負擔。 請站在全身鏡前,依循下列指示慢慢地改良姿勢。維持做5 次、每次30 秒的正確站姿,是非常簡單的運動。 ◆ 耳朵和肩膀不傾斜,維持水平。 ◆ 兩邊肩膀保持水平高度,不要內縮或傾斜。肩膀不要用力,自然地維持水平。 ◆ 收緊下巴,頭頸部不過份向前凸出,腰背稍微使力挺直。 ◆ 膝蓋不過分用力伸直,雙肩打開與肩同寬。 ◆ 從側面看,頭部、背部、骨盆、膝蓋到腳踝呈一直線。 正確坐姿 現代人使用電腦的時間增加,所以坐姿更加重要。平常不管我們是坐在沙發上,或椅子上,或是地板上,都要維持正確坐姿。 ◆ 看電腦螢幕,或是看電視,又或者是其他凝視前方的時候,頭和肩膀必須呈一直線(看前面的時候)。打開肩膀,膝蓋和臂部同高或稍微高一點。不要聳肩,放鬆肩膀,手放在扶手上或自然地垂下。 ◆ 坐1小時之後要稍微轉動脖子或是每30分鐘就伸展脖子。 ◆ 如果是必須久坐的情形,每小時要坐在椅子上簡單地伸展膝蓋和手臂。伸展的同時,雙腳與地面呈水平伸直,腳踝朝身體一側拉伸10次。 ◆ 盡量不要坐超過1小時以上,每間隔30分鐘或1小時起來活動5至10分鐘,用簡單的伸展動作,放鬆脖子、肩膀和腰部,緩解緊繃的肌肉。 減少膝蓋負重的姿勢 ◆ 躺下起身的時候:不能平躺著突然起身,應把身體傾向某一側,以側身姿態利用手和手臂支撐,慢慢地起身。接著手撐在牆上或其他可以支撐身體的地方,慢慢地站起來。 ◆ 長時間坐著的時候:每30分鐘要伸屈膝蓋,這樣站起來的時候才不會造成膝蓋的負擔。 ◆ 站立或坐著不動的時候:時不時活動腳趾頭。 ◆ 長時間坐著的時候:中途要找時間伸屈腳和膝蓋,這樣站起來的時候才不會造成膝蓋的負擔。 ◆ 必須提東西的時候:膝關節炎患者和膝關節炎罹病高危險群要避免提重物。如果一定要提東西,請用兩手來分攤重量,腰略微前傾,提供腹部力量,感覺自己把重物的重量分散到全身之後再走。 ◆ 要拿起放在地上的東西的時候:膝關節炎患者不要做彎腰提起放在地上重物的動作。如果是逼不得已的情況,一定要拜託身邊的人幫忙,因為站著的時候,彎腰提東西反而會增加膝蓋的負重。
-
2021-06-25 癌症.抗癌新知
92%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 醫:要把「運動當作藥」
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數10年,且根據調查,高達92%的癌症病患飽受「癌因性疲憊症」所苦,馬偕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指出,病患應把「運動當作藥」,維持每周3次以上、每次20至30分鐘的運動,預防癌疲憊惡化。什麼是癌疲憊,與「累」有何差異?謝瑞坤表示,一般的疲倦只要休息就能恢復,但「癌因性疲憊症」則是一種持續且主觀的疲憊或耗竭感,無法透過休息來緩解。謝瑞坤指出,癌疲憊最大的威脅在於,讓病人累到「不想接受治療」,除病人本身治療意願因疲憊而降低,也會因疲憊,使得本身相關數值低下,無法繼續治療。針對發生原因,謝瑞坤表示,「大多數是好幾項因素加在一起,很少只有單一原因」,包括癌症本身造成的消耗、當中又以越後期為越嚴重,以及化療、標靶治療等多項治療等,因此癌友特別要注重跟醫師之間的溝通,並可藉由運動、睡眠舒緩症狀。謝瑞坤指出,病患應該維持每周3次以上、每次20至30分鐘的運動,維持肌力來避免日常工作變慢,甚至預防癌疲憊的惡化。謝認為,病患應該把「運動當作藥」,照三餐「服用」,像是三餐飯後,走上20分鐘,搭配充足營養,持續2周,便會有明顯改善。若癌友病情惡化,應就醫,但疫情下,癌友常會因一些原因,不願至大醫院治療。謝瑞坤說,疫情下癌友去醫院就診不易,當病情遇急性變化,易需要住院,但因分艙分流,難以請原本的主治醫師治療,由其他新的醫師協助,面臨需要重新建立醫病關係的問題。謝瑞坤指出,癌友會覺得新的醫師不了解自身病況,無法解決問題,兩邊的壓力都會比較大;此外,當癌友病情出現急性變化,部分醫院急診室臨時關閉、無法就診,也是癌友的困擾之一。所以預防重於治療,謝瑞坤醫師指出,當病人罹癌後,現在的醫學會先「預期」對方會發生某種症狀,例如化療時,會吐的很厲害,甚至造成人體相當大的消耗,因此治療時會盡量控制「不讓他吐」,或及早透過營養師介入,減少人體消耗。癌疲憊是可以治療的,病人自己與家人都應多了解相關知識,適時與醫護人員進行諮詢。謝進一步強調,未來癌疲憊可能可以藥物預防,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觀察。
-
2021-06-2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居家上班小孩在旁干擾壓力大 專家:先降低過去標準
疫情改變原有的生活模式,學生展開遠距上課、家長則是居家上班。一名在台北從事金融保險業的女性上班族說,居家上班要同時兼顧小孩、事業,平常用線上軟體溝通工作的時候,小孩總是在旁邊「媽媽、媽媽」地叫,壓力真得很大。許多父母疫情在家身兼數職,快被責任壓得喘不過氣。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羅惠群說:「疫情期間要保持特殊彈性,以前要做到100分的事情,現在容許自己做到80分就好。」先降低標準,不要被過往的角色給壓迫,試著自我調整、自我接納。過去沒有疫情的時候,上班是員工、下班後可能是家長。羅惠群說,無法區別身分是很不得已的狀況,「孩子也是不斷面臨新的挑戰,視訊上課時有父母在旁邊,必須和兄弟姊妹共用筆電、共用資源。」羅惠群說,當一家人在同一個住所,大人會受不了工作被打斷,沒辦法像以前一樣專注,進而產生挫折,當中其實都會出現更多情緒,這時彼此可以試著自我接納、或接納對方,才不會爭執不斷。避免情緒愈演愈烈,羅惠群說,疫情間家暴數字通報量上升,說話會口出惡言,成年人要提醒自己,負面、攻擊性的言語要停止下來,可以切斷對話、先往獨立空間。羅惠群建議,過去家裡面都是放鬆地方,居家空間可重新的規劃、設計,在家每個人都要有歸宿感,家長的工作行程表跟孩子的課表融合在一起,做一個適當的調整,大家都需要專注地 一起各自做好各自的事。他指出,人會慢慢地適應新生活,經過混亂期、重整期,職場而言,雇主可以給居家工作的員工更好的彈性,優先處理家中孩子的事務,多點體諒讓彼此壓力變小。
-
2021-06-22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失智症音樂治療2效果,幫助緩和患者情緒、延緩退化
👉新手照顧我陪你,更多需要知道的都在這▶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退化疾病,可運用藥物改善症狀,或者用非藥物治療都是延緩病程的方式,快跟著專家學習音樂治療,可療癒失智症患者身心,也能喚起回憶、刺激感官、緩和焦慮或憂鬱情緒,還能有效降低照顧者壓力。音樂在每個人的生命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一句歌詞、一段旋律抑或是樂器的聲響,就能帶領聽者回憶起美好往事。音樂照護師項朝梅分享多年音樂治療經驗,音樂照顧活動除了聆聽,還可以搭配律動、歌唱、舞蹈、繪畫或敲擊樂器等。過程中,產生認知、社交以及增進肢體感官等刺激,適合規劃在治療設計中。哼哼唱唱活化腦部,音樂身心安頓關於音樂照顧,項朝梅解說方式非常多元,可依身體狀況在活動中加入樂器或改變動作,例如兒歌「伊比呀呀」改成「伊比拍拍」、「伊比搓搓」,邊哼唱邊為對方按摩,用遊戲來增加社交互動、肢體活動功能。運用音樂合奏,則能滿足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促進失智長輩的注意力跟上節拍,慢慢刺激開口唱歌或身體律動,在友善氛圍中感到被尊重、被愛護。(推薦課程:失智可以改善! 靠「這招」喚起回憶、改變心情、減緩記憶力衰退)失智症病患對往事如數家珍,卻不記得近期發生的事,透過有趣的音樂互動有助於喚起記憶。項朝梅建議,可先從節慶活動著手,敲奏音樂勾起過往愉快的年節回憶,或是聆聽懷舊歌曲重溫美好時光。要注意避開太過悲傷的老歌,有些歌詞或歌名厭世感濃烈,容易引起反效果。可選用具「未來性」的歌曲,聽完之後充滿正向能量,失智症患者雖然忘得快,但情緒都會記得。認知功能逐漸退化是失智症的主要症狀,但不是退化到孩童程度,項朝梅提醒在音樂設計方面,並非以兒童音樂為主,依個案需求回溯長輩的成長背景更能引起共鳴。她分享音樂照顧經驗,一位90多歲的退休老軍官,坐在輪椅上行動不便,聽到國歌使出力氣起立站好,藉此鍛鍊手腳肌力。音樂創造的儀式感帶來昔日從軍的歸屬感,找回心中最熟悉的過往,連結過去回憶、現在生活與未來憧憬。項朝梅另提到,音樂可以建立日常作息規律,例如早起放國歌或健康操、用餐時間放交響樂、睡前放安眠曲,藉由音樂不斷引導下一步。有信仰者可以聽詩歌,午後播放大自然的蟲鳴鳥叫音樂等,產生心靈安適感。音樂可以改善患者情緒、促進語言溝通,亦能重新修復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減少照顧過程產生的摩擦。💡陪你一起照顧失智家屬,更多實用資訊點此▶
-
2021-06-22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家有失智症患者,該如何佈置?掌握4要點,輕鬆打造失智友善居住環境
👉失智照顧手把手教學,更多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與失智症患者同住,想打造失智友善環境,專家建議空間改造前先了解失智症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再著手改造空間,以確保失智症患者安全,讓照顧者安心,同時又保有正常生活機能,讓失智症患者維持自主能力。總有一天,我們都要面對家人甚至是自己的老化、照護問題,其中最令人憂心的,就屬認知功能退化的失智症。身為照顧者,除了慢慢熟悉各種照護技巧,還要學習調適壓力,避免負面情緒累積成憂鬱症。24小時同處於居家空間,打造安全又保有舒適獨立的環境有助於彼此溝通,互動更愉快!空間規劃師徐宛菱建議,應先了解失智症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記憶力喪失、情緒起伏大、失去自理能力,這些都是認知功能出現障礙。所以空間改造也要從認知功能著手,直接對應五感活化、空間動線,藉由符合失智友善居住環境建立規律正常的作息,減輕日常照顧負擔。(推薦課程:家有輕度失智症患者,該怎麼同住照顧又保有獨立空間最舒適?)善用環境布置小物,營造熟悉感失智症患者最怕空間混亂,因為大腦定向感受損,出門容易迷路,在家裡也會迷失方向。國人照顧失智長輩,最常見的方式是輪流跟不同兒女住,徐宛菱建議若不得已做分配照顧安排,一定要營造熟悉、親切的感覺。例如布置得像原來的住處,礙於空間大小因素,也可以打造一處看報紙、做家事的角落,熟悉=安全感,就不會一直吵著「要回家」!居家空間布置除了營造熟悉感,還要掌握安全動線,移除不必要的擺設與雜物,可運用對比顏色區分不同區域。有些失智症患者無法區分臥室、浴廁、廚房,可以在門口貼上顯眼辨識圖片,進一步引導與訓練,在家安心自在生活。有些日照機構會在大門口擺設書架或改成拉門設計,避免患者看到門就想立刻打開出去,減少走失的機會。受疾病影響,失智症患者一過黃昏容易出現精神症狀,即俗稱的「黃昏症候群」,利用光照能增加長輩睡眠品質,降低激躁行為。明亮光線有助於辨識時空,徐宛菱分享燈光布局安排原理,室內仿自然光線的情境最佳。白天多讓室內保持明亮,促進交感神經作用;傍晚將燈光換成溫暖黃光,幫助好眠入睡。記得打開走廊和廁所的燈光,避免如廁時跌倒。最後,掌握順暢、簡單、安全的「無障礙」設計規範,可增加扶手、止滑條預防跌倒。動線淨空也有助於減輕照顧者的壓迫感,例如拆除浴缸增加空間,洗澡不再侷促受限。徐宛菱提醒,磁磚、鏡子、玻璃等反光材質容易造成失智症患者視幻覺,引起恐慌與不安全感。多選用單一的自然素色,在醒目位置擺上日曆、時鐘,隨時提示時間現實感,養成日常生活習慣。💡陪你一起照顧失智家屬,更多實用資訊點此▶
-
2021-06-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大疫苗假第一劑有薪第二劑無薪 院長:因首劑不踴躍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昨發表聲明指出,台大醫院一開始宣布的疫苗接種假,優於政府法規,維持原薪,但6月16日更改規定,今後第二劑接種假都改為「不支薪」,工會對此表達遺憾和反對。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表示,第一劑疫苗施打不踴躍,所以另外給員工兩天有薪假,但AZ第二劑副作用機率較低,因此改成不支薪,與全國規定一致。工會聲明表示,現行政府法規為鼓勵員工接種、擴大防疫效果,公告接種日至次日24時得申請「不支薪」疫苗接種假。台大醫院一開始即宣布優於政府法規之規定,給予「維持原薪」的疫苗接種假,工會也於3月27日曾發文表示肯定。理想狀況雖美好,但工會後來接獲不少請疫苗假受阻的申訴,甚至有部門主管直接改班表,把休息日和上班日對調,讓同仁失去使用疫苗接種假的機會,可說是變相吞掉了一天假。和主管反映,主管也是只是不耐煩地表示「不是都讓你休息了?」向人事室反應,人事室也只說會協助加強溝通。院方6月16日又更改請假規則,所有第二劑疫苗接種假皆改為「不支薪」,工會批評此舉為大開勞權倒車,未將員工福祉放於第一位考量,工會深表遺憾,也嚴厲表達反對,並向中央喊話,希望政府能夠給予醫護一個不扣薪的疫苗接種假。院長吳明賢表示,第一劑疫苗施打率不踴躍,另外給兩天有薪假是額外支薪、額外福利,優於中央規定是為了鼓勵同仁施打。考量到第二劑疫苗副作用會比較低,加上施打比例高,所以如果第二劑有不舒服,還是可請疫苗假,但就改成不支薪,與全國規定一致。
-
2021-06-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總統盼最短時間拿最多疫苗 國家基本立場能被尊重
總統蔡英文今天說,對疫苗取得的立場很簡單,「要能夠拿到最多的疫苗、在最短時間拿到,同時,我們國家的基本立場都可以得到基本的尊重」。她強調,疫苗必須是原廠製造、原廠直送台灣,標籤必須是一般標籤。蔡總統今天接受年代晚報張雅琴主播視訊連線訪問,她自備手板,關切媒體工作者染疫,並感謝媒體工作者堅守報導崗位。對於美國捐贈250萬劑疫苗,蔡總統再次感謝美國總統拜登與美國政府,在最短時間內,給台灣最大支持;她說,全台灣人都非常感動,雖然有些人有負面說法,但她覺得那並不公平,台灣與美日在疫情過程中,「是相互協助的好朋友關係」。蔡總統說,當初美國3位參議員來台灣時是說75萬劑,過一段時間美國政府說會增加協助的劑量,她相信3位參議員來台與這裡的人談過後,「大概也感受到台灣這次疫情來得這麼快,所受到的衝擊,民心上會有些不安」,畢竟過去一年台灣都是模範生,大家沒有心理上的準備,這次相對來講,疫情是比較嚴重。至於援台疫苗決策,中間關鍵人物是誰;蔡總統說,美國對各國疫苗協助有好幾千萬劑,是整個在總統層級做最後決策,不只專對台灣,是對整個需要疫苗的所有國家一併考慮的。蔡總統也提到,這次所有工作人員都很辛苦,尤其要在歐洲、美國、日本、台灣,溝通協調疫苗相關事情,有時,早上處理台灣、日本的事情,下午3時處理歐洲的事,晚上處理美國的事,台灣的團隊常要忙到深夜,而歐美的團隊則是早早起來、晚上弄到很晚,甚至整晚不睡。被問到,現在包括鴻海、台積電都獲得授權,可以與BNT簽約買疫苗,是否不用跟中華民國衛福部簽約。蔡總統說,在疫情變得比較緊張時,政府用盡所有方法、管道,希望拿到更多疫苗,所以,「任何廠牌、任何方式都願意去試」,但疫苗跟工業產品不一樣,疫苗都是各國發給緊急授權(EUA),給予製造商一定的免責權,因此幾乎所有的大藥廠都只跟政府往來。她說,BNT在亞洲有代理商,其他廠牌沒有這樣的情況,疫苗取得變得比較複雜;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與台積電都表達願予以協助,但牽涉的交易模式、法律問題其實蠻複雜,上週五大家坐下來把問題釐清,現在工作團隊都一起工作,希望把這事快速往前推;她也希望,整隊後,能與賣方有相互協調出大家都可以解決的方式。被問到,若賣方不跟中華民國簽,蔡總統是否可以接受;蔡總統說,她的立場很簡單,「要能夠拿到最多的疫苗、在最短時間拿到,同時,我們國家的基本立場都可以得到基本的尊重」。她說,最重要的是,疫苗必須原廠製造、原廠直送台灣,也希望它的標籤是按照一般的標籤來做,最困難的是免責的問題,這牽涉到很多法律的問題,現在法律團隊都在討論看如何解決。
-
2021-06-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市擬讓前5類孕婦打莫德納 中央:目前僅開放前3類
高市府今天宣布研擬最快23日開放1到5類孕婦接種莫德納疫苗,但須請婦產科醫師進行評估、造冊才施打;指揮中心回應,目前僅開放前3類孕婦選擇莫德納,會與高市溝通。高雄市政府下午召開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應變會議,會後由陳其邁主持記者會,說明高雄市懷孕婦女疫苗接種規劃,擬最快自23日起讓1到5類孕婦接種莫德納疫苗,但須先請婦產科醫師進行評估、造冊。陳其邁表示,由於高雄市超前部署,AZ疫苗施打速度快,加上高市醫護人員接種率達99%,所以還有餘額,研擬開放到第5類孕婦施打疫苗,若相關作業來得及,預計最快23日開放接種,或最晚28日開放孕婦施打疫苗。陳其邁表示,若孕婦要施打疫苗,建議請婦產科醫師透過超音波、產檢評估,確認是否適合施打疫苗,市府會陸續跟婦產科醫院聯繫協調好,要用預約施打的方式,更嚴謹地打疫苗。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強調,雖然指揮中心已將孕婦納入公費第6類施打對象,但現階段僅有同時具第1類「醫事人員」、第2類「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及第3類「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身分的孕婦可選擇莫德納疫苗,其餘孕婦僅能選擇接種AZ疫苗或暫時不打;會與高雄市政府溝通,了解詳細狀況。高醫婦產部醫師詹德富教授出席高雄市防疫記者會時表示,孕婦若感染新冠肺炎,容易引發重症,也可能導致早產,若孕婦施打疫苗,則可減少孕婦重症及死亡狀況;至於要打AZ還是莫德納,目前兩者都相當安全,但莫德納使用經驗較多,多國都建議優先考慮莫德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