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1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溝通
共找到
2351
筆 文章
-
-
2021-09-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恩主公誤打未稀釋BNT原因 新北市10月3日公布調查結果
新北市恩主公醫院誤打事件持續延燒,截至下午已經有25名受波及民眾已有13人前後住過醫院,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已經6人出院,但整體狀況穩定,預計10月3日調查結果就會出爐。陳潤秋說明,這25人中有13人住過醫院,不過現在剩7人,大部分有不舒服都是接種部位疼痛,有2人出現心跳較快症狀,但整體狀況穩定。恩主公院長吳志雄日前開記者會表示,在施打過程疑似溝通不良加上疫苗瓶蓋脫落才會替民眾打到沒稀釋的BNT疫苗原液,不少民眾質疑疫苗瓶蓋怎麼會如此輕易脫落。陳潤秋表示,已經成立專案小組調查,預計10月3日結果出爐,會再跟市民說明。
-
2021-09-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衛生局承諾調查恩主公出包事件 本周可望有結果
新北市三峽恩主公醫院誤打BNT疫苗原液震驚各界,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整起事件有專案小組在調查中,現階段以關懷民眾健康最重要,她透露,本周可望就會有調查結果出爐。恩主公院長吳志雄昨天出面道歉,稱是藥師與護理監交班時沒善盡溝通,疫苗瓶蓋又因裝袋碰撞脫落才會誤打,真正原因為何目前衛生局已介入調查。未來國內仍會持續施打BNT疫苗,由於事前準備較複雜,陳潤秋說,先前恩主公也有同仁受邀學習,並把影片帶回去作為教育訓練,往後還是會要求各醫院加強訓練,落實從準備到施打所有環節跟流程要確實,尤其是BNT疫苗。陳潤秋表示,現在事發原因調查中,對恩主公會先要求關懷民眾,後續也會請專家到院內看實際操作狀況,而調查最快本周就會有結果,會再另行公布。
-
2021-09-29 新聞.食安拉警報
10月1日起小型養豬場禁用廚餘 植物性殘渣不受限
10月1日起養豬數199頭以下的小型養豬場將禁用廚餘、動物性廢渣、畜禽屠宰下腳料,先前原本研擬連果渣、豆渣等植物性殘渣都要禁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天表示,經過評估認為植物性殘渣沒有風險,因此仍會開放使用,全台有2101場199頭以下的小型養豬場,10月1日起將展開全面稽查。8月22日國內破獲越南走私豬肉案件,且走私肉流通到全台市面,若帶有非洲豬瘟病毒的肉品變成廚餘進入養豬場,將有染疫風險。農委會畜牧處長張經緯表示,先前預估9月為高風險時期,8月22日到今天總計檢驗404件走私豬肉,其中21件呈現非洲豬瘟病毒陽性,包括月餅、香腸及其他豬肉製品,最後一件陽性案例在9月6日。10月1日起養豬廚餘新制上路,199頭以下小型養豬場有2101場,但目前有在使用廚餘、動物性廢渣、畜禽屠宰下腳料的小型養豬場約有273場,受衝擊最大。張經緯說,已經請各地方縣市政府溝通,273家小型養豬場當中,約有60場將透過輔導升級擴大規模,另有100多場將轉用飼料或玉米粉等純植物性副產物養豬。農委會原本研擬,未來小型養豬場除了禁止廚餘、動物性廢渣、畜禽屠宰下腳料,連果渣、豆渣等植物性廢渣也禁止餵豬,陳吉仲表示,後來經過評估認為植物性廢渣沒有風險,因此未來還是可以進入畜牧場。外界質疑為何不能全面禁止廚餘,陳吉仲說,雲林縣兩年半年宣布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但這個月稽查發現雲林縣很多畜牧場仍用廚餘養豬,代表政府規定很容易,但不一定容易執行到位,問題出現在小場黑數難以稽查到位,而廚餘如果按照規定高溫蒸煮一小時就足以證明安全,後來也經過專家學者建議,199頭以下小型養豬場禁用廚餘,能夠將風險降到最低。陳吉仲說,今天上午已召開所有縣市農業及動物防疫首長會議,要求10月1日起針對全台2101家、養豬頭數低於199頭的畜牧場全面稽查完畢,先前很多違規樣態都在小場,因此要盡力把關,也提供比過去更優惠的轉型或退場補助措施。
-
2021-09-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原本以為我只還剩下三個月可以活... 胃癌病人的笑傲生死一線間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心裡一直掛念著一位很有個性的病人,是昨天住院進來的。今天我想到他晚一點就要出院回歸山林,搭了電梯就上樓。他太太曾說,他的個性有一份執拗,不可理喻,有時甚至無法預測。踏入病房前,我心裡真有點擔心半年多沒見面,沒先問一下就去看,會不會不妥?進房拉開床簾,見他在冷氣房裡還打著赤膊躺著,我笑著問他說,方便來看你一下嗎?他說沒問題的。看今天他還開心,我就安心坐了下來。先問他做標靶有沒有不舒服,他說沒有。他緊接著很感恩地說他的腫瘤好像真的都沒有了;之前瘦到53公斤,現在體重已經回到從前的61公斤,命好像真是的撿回來了。他描述了一下內科專家們看到影像和胃鏡當下的驚訝到說不出話的表情,直說他真的還好沒去開刀。 記憶回到了九個多月前,那時候術前放化療剛做完,初步評估是局部消得不錯。雖然有一顆肝轉移,但也都燒灼處理過,其他沒再看到有問題。當時趁勝追擊,應該是要開刀了。外科醫師說,這種情況「不開很可惜!」。 發病年齡才47歲,在內科醫師也有共識的情況之下,雖然病人曾經希望胃不要全切,我們還是一路鼓勵他去開,要「盡量拿乾淨」。幾週後,外科醫師突然跟我說,病人住進來,護理人員兩次打不上留置針他就整個翻臉。喊著不開,竟就自動出院了“!「從來沒見過病人是這個樣子的!」聽得出來真的好委屈,他甚至表示,就算這個病人哪一天又回來想再要開,他也不敢接。之後他乖乖回到放腫,讓我補了幾次放療。如我預期,病人放療完一次都沒再回來放腫追蹤。他雖然有在血腫醫師那邊做標靶,卻做不化療。其實我們最怕是他發起性來就來個甚麼都不做,任意偏離既定的治療規劃,使原本可以期待的治療勝算變得蕩然無存。因此突然主動去找他時我還有點真擔心。不過病人今天心情算好,他侃侃而談。自然就說到在外科的逃院風波,臉上還是露出無辜的表情,再次分辨說,「連續打兩次針都沒打上,我那時候的感覺就是刀開下去就一定完蛋! 」。聽他這樣說完,我能確定他並不怪罪病房的護理人員讓他白挨兩針,狀況比較像是病人在恐慌時失控的反應。真的是還好後續病人腫瘤消得順利,放療過後的一個多月他再做胃鏡,原來的地方只剩下一點潰瘍,切片也沒看到癌細胞。最近的斷層也看不出明顯的腫瘤。他跟他家人對能有這局面都非常感恩,他說:「我原本以為我只還剩下三個月可以活。」想到初診斷時他問我還能活多久,我曾當面慢慢地翻開書本,指著存活曲線,對應他的狀況,說活一年的機會約一半。加上醫藥進步,結果或許會更好一點。記得他聽完回了我一句話,「就是還有一年的意思?」我只能回以苦笑。事業如日中天的男人,聽到是罹患少見型態的胃癌加上肝轉移,箇中驚駭誰能完全了解?這驚慌對後續決策的影響真大!縱使我慢條斯理地說明,他收到的訊息竟還有如此落差。我問他說:「我們從開始治療到現在多久了?」他回答:「約快一年了。」說到這裡,我們停住,彼此相視,笑了一下。我接著說,現在各種跡象顯示狀況是比預期來得好,或許更長更棒的控制可以期待。至於沒開刀有沒有影響,我也只能提醒說:「癌症病人的治療成果要看很多人治療下來的統計分析才有辦法分出高下。你所特別經歷到的,是你個人的經驗。我覺得你可以感謝上帝!」在科學訓練下,我面對癌症病人時總是想著能有甚麼醫學實證。好的實證醫療加上最積極的支持配合,可以預期病人治療的整體結果會較好。有好的結果,醫師與團隊也比較能夠去面對評鑑壓力。雖然病人曾經拒絕過我們所謂的「最佳策略」,現在他卻活生生在我面前跟我對話,眼前看得出他至少活得好且久,我們就一起感恩與惜福吧!有時候真的想那麼多,事情進展就會更順利嗎?畢竟病人有自己對選項的偏好,也有主張自己身體的終極權利!記得老師教過,每個病人的親身際遇都是獨一無二的;而已經發生的,意義上都已經不再是機率問題。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一開始的怎麼做會有多少的機率會有什麼後果,然後還塞一堆統計數字給他,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再去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這樣子會不會比較好?真的求上帝使我們心更有智慧!我問他在山上種茶不是很辛苦嗎?他說:「都交代兒子處理,我只負責出一支嘴」。感覺上人生重擔也差不多都能卸下,要無事一身輕了。轉眼主護過來說出院辦好了,人家要回到海拔1500公尺的山上老家過日子。我是有點羨慕他,但真的還是不敢再多聊,只能深深祝福他。
-
2021-09-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5人誤打BNT原液 1人打6人份「恐像被飛機撞」
新北市三峽恩主公醫院社區接種站爆出全國首例沒稀釋疫苗原液就施打的事件,廿五人施打未經稀釋的BNT疫苗原液,院長吳志雄坦承因藥師跟護理師交班不夠仔細,加上瓶蓋脫落讓護理人員誤認為已經稀釋,把六人份的量施打在一人身上。恩主公醫院停打一周懲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新北衛生局對此事件都感到震驚,指揮中心估計,疫苗濃度為正常值的四倍,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個案至少追蹤關懷一周,接受基本血液檢驗,由專家評估身體狀況,請衛生局協助醫院與民眾處理醫療賠償。新北市衛生局對恩主公醫院做出停打一周的懲處。吳志雄解釋,前天上午在鶯歌永福接種站時,藥師跟護理師交班時只說這廿五瓶要先打,未提醒要稀釋,率先施打的廿五瓶疫苗是散裝疫苗,疑裝在袋子裡碰撞下,部分瓶蓋脫落,護理人員誤認已稀釋,施打完清點數量才發現有異,立即向新北市衛生局通報。打四倍濃度將追蹤一個月被誤打者介於十八到六十五歲,十一位男性、十四位女性,其中一人有心臟病史。有五人不願到醫院檢查,十一人檢查後回家,九人檢查後住院,廿五人後續將追蹤一個月。吳志雄昨率團隊向大眾鞠躬致歉,他坦言中間有很多一連串錯誤才會釀出問題,會做深刻檢討,包括溝通、流程等都會省思,未來當疫苗到現場後,包括場控、藥師與護理師都要逐一比對簽名才能注射。指揮中心緊急上傳操作程序莊人祥表示,每瓶BNT疫苗含○點四五毫升冷凍濃縮原液,醫護人員抽出○點三毫升,約三分之二。原本○點四五毫升冷凍濃縮原液,需以一點八毫升生理食鹽水稀釋,每瓶可打六劑;如依此推估,這廿五人接種BNT疫苗應是正常值的四倍濃度。為避免發生類似錯誤,指揮中心昨天一早才緊急上傳「BNT疫苗使用操作程序」影片供醫護參考。對於這件超量接種事件,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有人以「像被車撞一般」形容打過莫德納疫苗的感覺,這次打了高濃度的BNT疫苗,恐怕「像被飛機或火車撞」,建議廿五人住院觀察至少一周,後續第二劑建議接種AZ疫苗,以策安全。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年輕族群接種莫德納、BNT等疫苗後較容易引發心肌炎,且第二劑後風險更高;這次濃度偏高,在接種後四十八至七十二小時,應該嚴密觀察是否出現過敏反應或疫苗急性症狀,以及併發心肌炎。
-
2021-09-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赴日可縮短檢疫天數 不含高端疫苗
日本宣布,入境者如完整接種AZ、BNT及莫德納疫苗,可縮短檢疫天數, 我國產高端疫苗並未入列。愈來愈多國家將高端疫苗排除於疫苗護照名單,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說,「這全是因為政府錯誤決策所致」,建議曾經打過高端的民眾盡快接種其他國際認證的疫苗,才是上上策。美國日前宣布入境須完整兩劑疫苗,但初步認證的疫苗名單中並無高端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將針對疫苗護照互相認證,持續與日方溝通,提供更多高端疫苗資訊。
-
2021-09-29 養生.家庭婚姻
日研究:孩子2歲還愛先生的太太只剩三成四!心理師教你有孩子後婚姻維持的必修4學分
孩子2歲時你還愛老公嗎?日本研究指出,竟有將近七成太太回答:不愛了!其實,不是不愛了,而是媽媽已經累到沒有力氣愛。潔哥:有小孩後的婚姻才算是正式開始 婚姻的真實面貌是什麼?有孩子後才會知道。網紅「潔哥/李秉潔」2019年和交往18年的老公「岳妹」終成眷屬,婚後2年育有1女「FaFa」,卻突然在9月1日的IG發限時動態「奉勸大家千萬不要隨便結婚」,並於2日再發限動,她正在「思考下一步怎麼做」,老公「應該完全沒有看到限時動態或關心我的狀況」,但她強調「很多東西都是要經營的」,「目前還是維持原樣…打上來抒發一下心情而已」。 潔哥更在9月4日臉書發文,很多人都私訊她發生什麼事了?她承認最近跟岳妹是有點瓶頸期,「就是跟各位人妻一樣,人妻們應該非常了解我的心情,很常不爽老公時刻想離婚吧哈哈哈哈。」 她說,現在的重點在於「我覺得不爽的點,但岳妹似乎覺得這是小事,多次溝通無效」,讓她開始考慮要不要去做婚姻協商,讓專家看看他們的盲點是什麼?「這是我的下一步!遇到問題就解決,自己解決不了就找專業。」 不過,面對婚姻觸礁的問題,也讓潔哥非常感嘆,「我們在一起20幾年了,真的沒想到有小孩後會有這麼多摩擦!」她心有戚戚焉表示:「只能說有小孩後的婚姻才算是正式開始。」日研究:孩子2歲還愛先生的太太只剩三成四 難道生小孩後的婚姻,注定失落愛情?中崙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張璇表示,夫妻在產後失和的情況非常普遍,根據日本Benesse次世代育成研究所曾做過的一項調查發現,懷孕時有七成的女性認為自己很愛先生,但到了孩子2歲時,卻只剩下34%的太太還愛著先生,下降的幅度相當劇烈。 該研究指出,情感生變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先生不夠體諒妻子育兒的辛苦」,以及長期以來對家務、育兒工作不夠關切和投入,使妻子心生怨懟,造成關係緊繃、惡化。 張璇心理師提醒新手爸媽,當家裡多了一個新生兒成員,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事件!即使寶寶的誕生是在父母的預期中,但還是會對原本平衡的家庭系統造成巨大的衝擊,夫妻必須對此有所警覺,提早做好準備。有孩子後婚姻維持必修4學分1.向伴侶表達自己的需要 張璇心理師表示,雖然傳統觀念認為育兒持家是女性的責任,但現今多數女性都要兼顧工作,因此讓另一半多參與育兒工作是很重要的。不少男性從小沒有做家事的習慣,加上在原生家庭看到的都是媽媽在做家事、育兒,因此容易對家務保持距離。 夫妻都需要適度減少工作及個人社交娛樂,來爭取與家人之間較多的相處,互相支持協助。張璇心理師建議妻子在懷孕時,就要多帶丈夫參與育兒準備工作,例如一起去媽媽教室、一起採買嬰兒用品。孩子出生以後,也要引導老公照顧小寶寶,別因為他做得不好就通通自己來。2.情緒平復後再溝通 張璇心理師指出,新手爸媽因身心壓力使衝突機會變多,為了不使關係進一步撕裂,要注意別在氣頭上溝通、要求對方要做什麼事,此時反而應該離開現場冷靜一下,等情緒平復以後再溝通;並時常表達對伴侶的關懷、鼓勵與體諒,因為彼此都在適應父母角色及更多的家庭責任。3.寶寶托育要預先安排 懷孕期間,夫妻最好先共同為子女出生後的照顧做妥善規劃和安排,設法多尋求育嬰方面的人力支援及社會資源(如台北市各區的親子館等),以減輕彼此的身心負擔與壓力。若不想給親友長輩帶,提早打聽住家附近的優良保母,夜間若須帶孩子回家照顧可先協調分工。4.營造共處的時間 試著安排小小的雙人假期,即使只有一天或半天也好,讓彼此可以有喘口氣的機會。或以週為單位,儘量找出雙方可以一起活動的時間,如每週有一個晚上可以單獨一起在外用餐或運動。未共處時,也可以多使用通訊軟體表達對伴侶的關懷與鼓勵。※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9-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侯友宜談恩主公誤打BNT原液 衛生局:沒改善就延懲處
新北市三峽恩主公醫院昨天誤打BNT原液,25人因此受波及,市長侯友宜認為,確保所有民眾平安最重要,會不斷對25人關懷跟健康監測,至於對醫院則由衛生局負責加強訓練。衛生局長陳潤秋回應,除停止1周施打作為懲處外,也會要求恩主公落實人員精進與SOP演練。陳潤秋表示,這25人打到未稀釋的BNT原液,院方已全數聯絡上召回醫院去檢查,有部分民眾有注射部位疼痛,其他大多沒嚴重不良反應,這點會責成醫院關懷持續檢查,至少要密切追蹤1周,日後持續關懷。而自今天起1周,恩主公將暫停施打疫苗,陳潤秋說,這1周會請院方提出改善計畫並看醫院的演練狀況再看是否恢復,如果沒恢復就往後延。陳潤秋表示,中央也會針對這次狀況調查,包括怎麼引起、哪個環節有問題,衛生局後續則會在需要時介入民眾跟醫院的溝通,首要任務是確保這25人健康無虞,有關是否浪費疫苗或是有故意都會納入調查範圍。侯友宜說,對這25人會不斷關懷跟監測,希望這樣能確保所有人平安,這是最重要,有關恩主公醫院會交由衛生局給予加強訓練,要不斷做好檢討並跟專家學者討論,未來持續監測這25人並改進,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
-
2021-09-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九輪成人開打 校園接種仍缺30萬疫苗
日本今日宣佈十月一日起,只要完整接種BNT、莫德納及AZ等疫苗者,可以縮短入境檢疫期,但國內高端疫苗並未明列其中。對此,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指揮中心有了解日本的政策,外交部會針對這部分與日本溝通,讓國內的疫苗護照能夠互相認證。國內疫苗施打部分,昨日接種29萬910劑,其中BNT疫苗已接種24萬2327劑最多,國人疫苗覆蓋率達53.52%,劑次人口比達62.95。但日前傳出校園接種BNT疫苗,卻出現疫苗配送短缺情形,北市19所學校必須延遲施打BNT疫苗。莊人祥表示,目前BNT疫苗後續有延遲供貨情形,不只北市而是各縣市都受影響,校園接種尚缺30萬疫苗,一但疫苗有到貨會立刻配發,但也因為中間仍有7日疫苗配送的封緘檢驗期,無法如期於當初所說的10月8日接種,但只要有國外近來的疫苗都會力保這30萬給校園接種完畢。
-
2021-09-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沒稀釋就打BNT 恩主公道歉解釋:疫苗瓶蓋脫落誤認
新北市三峽恩主公醫院昨天沒稀釋BNT疫苗原液就對25名民眾施打,遭到懲處停打1周,上午院長吳志雄也與院方幹部出面致歉,表示藥師跟護理師交班不夠仔細,率先施打25瓶疫苗中,因瓶蓋脫落誤認為已經稀釋,才會把6人份的量只給1人施打。吳志雄解釋,當時藥師在交班時,只說這25瓶要先打,並沒提醒同仁要稀釋,而這25瓶是散裝在袋子,在碰撞下疑似瓶蓋脫落,護理同仁誤以為稀釋過就直接替民眾施打。25人年齡層曝光:分布在18到65歲 20人在40歲以上吳志雄指出,這25人年齡介在18到65歲,18到20歲區間有5人,剩下都在40歲以上,年紀最長則是65歲,當中有1人有心臟病史。不過25人中有5人不願到醫院檢查,11人檢查後回家,9人檢查後住院。衛生局表示,這25人皆透過1922疫苗預約平台預約接種BNT疫苗。院方表示,到醫院民眾已經都做完心電圖、超音波、胸部X光與抽血檢查等,除少數民眾注射部位疼痛外,其他狀況大致平順,也會持續關心病人狀況,並至少追蹤1個月,會再做1次心電圖、心臟酵素檢查。恩主公爆出全國首例沒稀釋疫苗原液就施打的事件,包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新北衛生局都很震驚,吳志雄坦言,確實中間很多一連串錯誤才會釀出問題,會做深刻檢討,包括溝通、流程,院方都會省思,未來當疫苗到現場包括場控、藥師與護理師都要逐一比對簽名才能注射。記者會上吳志雄率領團隊向大眾鞠躬道歉,他表示,對於這次事件造成社會不安以及這25位民眾未來可能的風險,都感到非常抱歉。
-
2021-09-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皙福先生與夫人結縭60年,確因癌末比她先一步離世 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Mary Oliver【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皙福先生皙福先生有嚴重的貧血,白血球數也低,去年初夏骨髓檢查發現是「骨髓增生不良」(myelodysplasia)而且骨髓裡的芽細胞(blasts)數量已經瀕臨血癌的程度。皙福先生剛過81歲生日,過去得過攝護腺癌及黑色素瘤,都是開刀痊癒。骨髓增生不良卻是一個很難纏的病。一年多前,我跟皙福先生第一次討論化療建議與治療計畫時,剛好我的同事有個病人跟先生年紀相仿、氣質相近(耳聰目明又手不離卷),也住在同一個鎮;貝克先生患有血癌已經接受化療半年左右。取得雙方的同意後,我介紹他們認識,可以交流經驗。皙福先生每週至少來我們的診所一次做抽血檢驗,化療一個月打五天。一開始,一個月要輸血一兩次,病情也保持穩定了一年左右。皙福先生的夫人因為失智,已經在離他家隔街的一個療養院住了幾年了。他們有三個子女,都住在離他們驅車可至的城鎮。皙福先生非常的獨立,也非常能幹。有一回,因為腹谷溝疝氣卡住,疼痛不堪,在急診室過了一晚,所幸,那段腸子又慢慢縮回腹腔,也迴避了緊急開刀的需求。因為他的血液疾病,開刀的風險很高,外科醫生建議他買一種專門設計給腹谷溝疝氣穿戴的護帶,防止腸子再掉出來。皙福先生從網路訂購護帶,發現不好用,把貨品退還,換了另一個護帶,又不合用,返返複複至少四次才找到一個有效又好用的護帶;之後,疝氣的問題再也沒有發作。這樣的耐心與堅持,讓我非常的欽佩。皙福先生來門診時,總是帶著他的iPad 以及從圖書館借的書。他使用iPad記錄他的病史資料進程,也經常搜尋閱讀相關醫療資訊。他也很會適當的使用他的iPhone 或iPad與他的醫師聯絡。記得一年前,他的小腿上有個傷口,皮膚有點發紅;因為事情發生在週末,在電話上問了他的症狀後,我建議他照個照片,把影像傳給我看,再決定需不需要用抗生素。透過這種方式,在過去一年,我們迴避跑急症室的一般做法,處理了舉凡小傷口,尿道感染及輕微便血的狀況。我的iPhone有好幾張他傳給我的大便上有小量凝固鮮血的照片!我特別欣喜的是皙福先生的好奇心及好學的態度。每次我跟他解釋病情,包括骨髓的正常功能、為什麼他的血球數很低,正常的血球壽命,以及輸注的紅血球能維持多久等等。他總是聽得很專注,也提問很好的問題。我們也常常交換我們正在閱讀的非醫療書籍的心得,以及點到為止的嘲弄川普政府的種種荒誕事蹟。今年的四月初,他向我請了兩個禮拜的假,搭飛機去亞利桑那州去處理(賣掉)他在那裡的一個房子。他跟他的夫人過去每年到那裡過冬,他要去把一些家庭照片及紀念品,裝上他的舊車子開回新罕布夏州;那是將近4300公里的距離!「阿隆(皙福先生的名字),你確定要自己一個人開車嗎?為什麼不坐飛機回來呢?」「沒問題的。我想把我的舊車開回來送給要去上大學的孫子。我跟我太太過去都是開車往還,聽有聲書也容意打發時間,累了就找旅店休息。」我們安排在他出發前輸血,回來後回診驗血,也都平安無事。今年的五月及六月,皙福先生兩度在化療一週後因發高燒住院。特別是六月那一次,他有大腸桿菌的尿道炎及菌血症;剛住院時因為意識不清,生命徵象不穩定而住入加護病房。幸好他對抗生素的反應很好,一兩天後就度過危機,但是體力也耗損了不少。有一天,我去醫院看他,皙福先生完全不知道我前幾天也天天訪視他。當我跟他説明發生了什麼事,他看著我眼淚盈眶地説:「I don’t know what I do without you.」(我不知道沒有你要怎麼辦!)之後,皙福先生的骨髓切片檢查跟以前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判斷他的骨髓疾病已經惡化,輸血需求增加、感染症變嚴重,血小板數也下滑。皙福先生在波士頓的 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腫瘤諮詢醫師跟我討論後,建議換一個新上市的口服藥。一週前,我跟皙福先生説明換藥的理由(病情已經惡化)、治療的目標(穩定血球數,減少輸血需求)。我也很坦誠地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也許還可以有一年左右的存活期。通常醫生在告訴病人他們有限的生命時,接下來常常用的一句話是“Get your affairs in order.”(把身後的事都交代好)。我説不出口。停了一陣子後。皙福先生凝視著我,平靜地説他昨天已經去找他的律師安排一些事情。我們又討論了這個疾病惡化時常見的併發症,及致死因素;許多病人是因為嚴重感染而過世。面對著這位我很尊敬喜歡的病人講這些很傷感,但不得不説的事,雖然表面上卻必需很平靜、專業,像在給學生上課一樣,心裡其實很難過。我給他一份這個新藥的資訊,並且説明藥價可能會非常昂貴,我們的社工師會幫他找財務協助,大約會花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拿到這個藥(Ivosidenib, an IDH1 inhibitor)。昨天,皙福先生回來他每週定期的驗血。我們發現Ivosidenib的自費價格每個月超過3000美元,社工師還在努力尋找財務支援。這樣天價的治療,任何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會問「值得嗎?」。皙福先生自己讀了一些資訊,也思索了許多問題。他的第一個質疑是 Ivosidenib用在血癌的臨床實驗,病人的中存活期(median survival,50%病人的存活)是13個月。我上週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的存活期還可能有一年左右,用不用藥似乎沒有什麼差別。我告訴他,這個藥可能會減少他的輸血需求(65%病人用藥後不再依賴輸血),存活期也有可能遠超過13個月。他也可以選擇支持療法,也就是不用藥物,只接受輸血。當血小板數很低,輸血的需求到了一週兩三次的情況,有的病人可能選擇安寧治療。「記得貝克先生嗎?他在藥物治療失效後,選擇放棄輸血,只做居家安寧。」我説。「是嗎?」雖然他們只見過一次面,皙福先生記得這位儒雅的病友。「因為嚴重貧血,體力會很虛弱,沒有行動能力,甚至會呼吸困難。安寧護士會用嗎啡讓病人保持舒適,慢慢地睡著離去。」我們談了居家安寧需要有家人全天候陪伴,住院安寧可能有病房費的負擔。皙福先生早已想好這個問題。他太太的療養院也有安寧病房,經濟上也沒有問題。之後,我們沉默了一陣子。「 Are you sad or emotional? 」(你很難過嗎?)我問。其實,我是在説我自己,因為我捨不得這位像知己般的病人離開。我們都眼淚盈眶。他沒回答,只是伸出手跟我碰拳(fist bump,因為疫情期間,人們迴避握手或擁抱)。不朽人生前兩天開車時,在公共電台聽到一則感人的故事。一位第一次懷孕的媽媽莎霞,在生產前就知道她的同卵雙胞胎,一個是健康的,另一個患有無腦症。醫生告訴她,無腦症的孩子可能會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後就死去。她悲傷的心情可以想見;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才導致胎兒的異常發展嗎?她的無腦症兒子出生後六天過世。她跟她先生同意將孩子的一些器官組織捐給學術基構做研究。捐贈的同意書説明家屬將來沒有權利尋求研究結果或任何賠償。兩年半後,她的兒子有一天問她,弟弟是不是在天堂裡?他在那裡快樂嗎?這樣的童言讓她有個衝動,想知道她去逝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剛好過了幾天之後,她到波士頓出差。她知道兒子的眼角膜是捐給哈佛大學的研究機構,就打了電話過去,説明了自己的身分,請求一個造訪研究室的機會。接線生愣了一會兒,因為她從來沒有接到過類似的請求,但是她很熱心的幫忙,莎霞造訪了哈佛;帶她參觀的人也引她見到眼角膜研究室主任。他跟她解釋,新生兒的眼角膜細胞比成人的細胞有再生能力,但是器官的來源很稀罕、珍貴。「妳兒子的眼角膜細胞在我們研究室裡生長著。將來會造福很多人。」那一刻,莎霞覺得她的心幾乎要跳出她的胸口!「我的兒子在人間!」 「他在哈佛,他進了長春藤大學!」之後,莎霞全家人又陸續造訪了其他研究機構,去了解兒子的臍帶血細胞、視網膜及肝臟都用於哪些研究。誰知這個只「活著」六天的生命,變成永恆不朽呢!人生好走當我們告別人間,房子、車子甚至傳家珠寶可以留給子孫後代;但是詩人Mary Oliver問我們 What have we done with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皙福先生留給他的家人和我的至寶,將是他的智慧、精神與思想價值。後記當我告知皙福先生我以中文寫了他的故事,他問我能不能給他一個英文版。看了我特別為他寫的英文翻譯後,他寫了很長的電訊給我。他和他的夫人結縭60年,她很依賴他,也很需要他的陪伴(companionship)。皙福先生覺得自己很有福氣,生在很好的家庭;他跟他的夫人旅遍世界;他們有很好的兒女子孫,一生結識了許多好友;真是沒有什麼遺憾了。他卻從沒料到他會先他的夫人一步離世。他並不懼怕死亡,而是捨不得她孤單。我告訴他我完全了解他的心情。我在網路找到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中英對照,傳給皙福先生。他傳給我 Sullivan Ballou letter ,一封美國內戰陣亡軍官寫給他即將喪夫的妻子的告別信。那幾天,我的心滿溢著感動,為人間的真情摯愛哽咽無語。適逢美國紀念911恐攻二十週年,許多電視節目回顧那轉眼間灰飛煙滅的無數生命,令人感念生死的無常。不管年輕健壯或老病潺弱,我們在塵世的日子總是有限的,因此,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live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as well as it can be.
-
2021-09-27 醫療.整形美容
醫病天地/車禍顏面骨折 手術還她美貌
20歲劉姓女子今年初車禍,導致下肢及顏面骨折,臉部嚴重變形,她擔心就此毀容;經接受下肢骨折手術,安排顏面重建,採取隱形切口與可吸收骨材,不僅恢復甜美面貌,還趁機割了雙眼皮。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說,劉女因車禍外力重擊,右側顴骨、眼眶骨折,從醫學影像看來,鼻子到眼眶幾乎都碎了,不僅得擔心骨骼復元,更怕臉上會留下疤痕,讓她以淚洗面,心情大受衝擊。醫師說,顏面骨折通常因外力嚴重撞擊造成,常見症狀為疼痛、腫脹、瘀血、咬合不正常、骨折處臉部凹陷、骨折側眼眶下麻木等,得在受傷後1至2周內,待軟組織消腫後才能治療;劉女先接受下肢骨折手術,術後復元穩定,再處理全顏面骨折。鄭旭棠說,若採傳統重建手術,臉部會留下明顯傷痕,影響日後生活;與她討論後,採取隱形切口,經結膜進行雙側眼眶底重建,再重建雙側上頷骨和下頷骨,手術中使用人體可吸收的人工骨釘、骨板,手術後一周即出院,外觀不留疤痕。醫師提醒,顏面骨折除常見症狀,第一時間得優先檢查腦部、眼睛是否受傷,並穩定生命徵象,最後才會處理顏面骨折,治療恐涉及咬合不正常、臉部麻木或不對稱等,術前都得充分溝通,術後傷口照護也很重要。
-
2021-09-26 新聞.元氣新聞
到宅牙醫人次5年增10倍 善心企業再贊助22縣市裝備
台灣有將近120萬名身心障礙者,當中有許多人無法自行潔牙,口腔健康照護需求高,又因為行動不便而難以出門看牙醫,得靠牙醫到機構或到家提供服務,還有46個偏鄉沒有牙醫進駐,需要靠巡迴醫療。上述服務的一大共通點就是需要攜帶式牙醫設備,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全額贊助22縣市攜帶式牙醫設備,牙醫出身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今特別出席捐贈儀式。陳時中表示,行動不便者為了看兩三顆牙齒而出門,需要歷經千辛萬苦,真正出得了門的人也不多,很多人還是出不來,這就要靠牙醫發揮「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的精神,把40多公斤的行動設備帶上山、扛上樓。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全國已有1223家院所、2699名牙醫師可提供身障牙醫,其中815名牙醫師可直接到身障機構服務,每年也透過巡迴醫療,服務偏鄉約17萬多人次。到宅服務除了考驗體力,也必須順應環境,用行軍床、沙發充當診療椅,牙醫師時常需要跪在地上,也考驗耐心和溝通技巧,才能與個案的家屬或外籍看護溝通照護事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陳建志表示,目前牙醫在居家醫療、身障機構醫療、偏鄉執行學校巡迴醫療,設立社區巡迴點或醫療站,相關設備維護及新增大多來源均為牙醫師自費,或向各單位募款募物資而成立,這次有企業捐贈,可望促進更多牙醫參與服務。全民健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計畫召集人簡志成表示,台灣共有73家院所、109位牙醫師有到宅服務,2016年到2020年間,每年服務人次從142人次成長到1361人次。人次逐年正長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不需透過西醫照會,家屬可直接向全聯會申請,再者是為體恤弱勢民眾經濟負擔,部分負擔金額從健保給付之5%(大約285元)減為50元。陳時中表示,「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是他擔任牙醫時念茲在茲的理念,牙醫師公會也一直秉持對於相對弱勢的尊重,持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這40公斤是你們要扛的,把這個偉大的業務扛起來吧!」
-
2021-09-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召日記7/篩檢站是寫滿故事的深夜食堂 有人飆淚、有人哽咽、有人崩潰大罵
180公分高,有著寬闊肩膀、體格壯碩的中年男子,被醫師戳鼻子完成篩檢後,轉頭看著我,淚眼汪汪,「真的好酸喔!」他紅著鼻子說話,眼淚直流,我立刻遞上一包擦手紙,請他自己抽取使用,這類因為篩檢戳鼻子酸痛到飆淚的人,還滿常見的。備妥旅行袋,姊妹擔心確診,家裡只剩老媽媽。也有人因為掛心家中事務而流淚。有天傍晚兩位在疫調中心工作、個頭嬌小的姊妹來採檢,她們拎著小碎花旅行袋,裡面裝了換洗衣服及用品,準備很周全,姊姊說,萬一確診了就不必再回家拿換洗衣服,「現在家裡只剩下老媽媽一個人,」說著說著就哽咽了。一位13歲的國中女生聽到自己確診,哭得很傷心,因為母親已在檢疫旅館隔離中,她根本不知該怎麼辦,一個人隔離又很害怕,後來經過護理師多方協調,最後讓她可以跟母親在同住一起。兒子只是匡列隔離,母親卻被同事孤立。我碰到哭得最厲害的,是一位在衛生機關工作的人員。她的兒子去診所看病,結果有患者確診,因此被匡列隔離14天,採檢為陰性,與兒子同住的她被長官要求請假回家休息,理由是怕她影響同仁健康。為求安心,她自己跑來採檢,等候篩檢過程,她不斷接聽手機處理公事。進入篩檢室,她一坐下就猛掉淚,眼淚流不停,做完篩檢她告訴我,原來常跟她一起吃飯聊天的同事,最近也都躲著她,同事也不敢跟她說話,感覺被孤立了,「明明我跟兒子就沒有確診啊!」她拿著陰性的快篩報告委屈地說。病毒人人怕,確診需要的是被隔離、治療以及阻斷感染源再擴大,而不是被指責、獵巫或污名化,這也算是霸凌吧!不應該如此。公公過世、先生確診,她帶3個孩子採檢心力交瘁。有時,沒有掉眼淚的篩檢者,背後故事更令人心酸。有次一位居家隔離的媽媽在篩檢站大發雷霆,幾乎把所有人都罵了一遍,包括我。「不是篩檢完就有防疫計程車載我們回去嗎?車呢?」她帶著小六的女兒、小三的兒子,最小的還抱在懷裡,她的先生確診隔離中,衛生局請她們來做篩檢,可能是溝通出了問題,大家一問三不知,她又沒有帶手機,結果是篩檢站的值班主管用自己的手機幫忙叫車,並請她聯繫衛生局人員處理。很不巧的是傍晚時間很難叫車,她們等了一個半小時直到六點篩檢結束撤場,還是找不到車,只好請她們到院區後方停車場等待。傍晚有點悶熱,衛生局也派人關切並協助安排車輛,我陪他們一家人站在斜坡上,看著姊弟倆緊張地在旁不敢說話,為了打破僵局,我主動聊起家中小姊弟愛吵嘴又愛黏在一起,並拿了瓶酒精說,「我來示範我們每天在做的全身消毒。」我請弟弟閉起眼睛,用酒精幫他從頭到腳噴一次,背面一次,左右腳勾起來腳底再噴一次,弟弟一邊消毒一邊笑著說好涼快,接著再替姊姊、媽媽消毒,氣氛輕鬆緩和不少。媽媽說,上個月公公過世,五天前先生確診隔離,五天後她們被通知要做檢驗,她心裡有好多的疑惑、不解及害怕,一個人帶小孩又要辦喪事,實在心力交瘁,又沒人可說,這時我能理解她的怒氣所為何來。送她們上車時已經七點半,距離原來的下班時間多了一個半小時,卸裝備時才發現自己累到快虛脫。日劇《深夜食堂》裡有句經典名言:「每一次相遇和聚會,都完整了我們靈魂的拼圖。」就像我永遠忘不了那家人上車前的眼神:溫柔、堅定,一直跟我道謝、揮手說再見,這是我在徵召中收到最珍貴的禮物。(待續)
-
2021-09-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器官捐贈是一份愛的禮物! 爸爸雖然生命結束,卻用另一種方法延續在這個世界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器官移植面面觀」,由一位器官移植的外科醫師敘述自己選擇走上這專業的心路歷程,接著是一位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分享她本身捐贈自己的肝臟給父親的感人故事,以及另一位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追憶她事隔多年,有機會與捐贈器官的家屬見面的諸多感觸。編者與鍾孟軒醫師首次見面是在一群初入醫學系的同學主動成立「與病人為友」的活動,看到這些學生仍舊秉持初衷繼續播愛是最令人感到溫馨的。作為器官捐贈協調護理師,已經邁入第15年,醫病關係對我來說是特別的,因為協調師服務的對象,都是躺在病床上腦死或生命末期的安寧病人,我僅能從與每個家庭互動中,拼湊著曾經屬於這個生命的故事:他也曾是某人的父親、某人的丈夫、某人的兒子。生命的結束讓這段關係被迫走向終點,卻也可能成為另一個生命的轉捩點,迎向另一段關係的開始。每個捐贈者、每段故事都是特別的,每個生命的結束,都曾讓家人面臨生命當中最難的抉擇。上週某人壽來函希望我能去公益分享,一堂60分鐘「留一份愛的禮物」器官捐贈主題,接洽溝通的過程中我好奇詢問主辦人:「為何會想邀請這個主題呢?」電話中他靦腆的回答:「爸爸在貴院捐贈器官,是106年捐贈的!不知道您還記得他嗎?」我的腦海瞬間被拉回那個時空……華哥,從事消防設備的工作,妻子離開後,獨自扶養兩個兒子成年,此次因車禍外傷致顱骨骨折、硬腦膜外出血、小腦及腦幹挫傷,雙側肺挫傷及左側氣血胸,到院前曾失去生命徵象經急救後回復心跳血壓,手術清除硬腦膜外血腫,術前及術後皆沒有任何腦幹反射,術後電腦斷層顯示小腦及腦幹嚴重血腫。生冷的醫學名詞定義了一個病人的疾病,不帶一絲一毫的個人感情。器官捐贈的想法是由華哥的同居人茹姐首先提出的,她表示有次陪華哥到門診看胃食道逆流時,剛好聽到器官捐贈宣導,可惜那天因為趕著去上班沒有時間辦理健保卡註記,但華哥當時卻語意深長地向她說:「如果哪一天我有機會捐器官,我覺得能這樣幫助別人活下去很有意義!」華哥的兩個兒子當時都在國外,接到消息後已經在趕回台灣的途中。兄弟倆風塵僕僕的抵達加護中心,看著華哥全身插滿管子,呼吸器、胸管以及強心升壓藥維持生命徵象。「爸!你怎麼會傷成這樣?」兄弟倆一陣痛哭後,默默地聽完主治醫師的病情解釋,又靜靜地聽茹姐說著父親曾經交代願意器官捐贈的想法後,慢慢地能稍微冷靜下來思考,怎樣才是最好的選擇與安排:「爸爸的確是很熱心幫助人的個性,我們也相信他會願意這麼做,我們兄弟會願意尊重爸爸的交代,但真的沒有奇蹟嗎?」在顱內壓破百的情況下,看著生命徵象的起伏與三種強心劑升壓藥緊繃劑量,腦幹功能完全喪失,完全仰賴維生醫療,的確是看不到出現奇蹟的曙光,時間也愈來愈珍貴,生命在呼吸器帶動的一呼一吸間快速流逝。我能理解兄弟倆能立刻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是多麼艱難的決定,下午完成了第一次腦死判定,原想著隔天讓父子們再多個一天的相處時光才執行二次腦死判定。但凌晨兩點卻接到加護中心的緊急電話,生命徵象極度不穩定,必須緊急啟動二次判定程序,檢察官在凌晨四點三十分到院同意了器官摘取手術。來自各家醫院的手術醫師們,也如期趕達準備手術,在告別與祝福聲中,我陪著家屬在凌晨五點三十分把華哥送往手術室。華哥57歲的生命結束了,遺愛人間的心願完成了,心臟、肝臟、兩枚腎臟及腹腔血管都保存下來了。這麼緊急的過程中,半夜三更請求醫師回醫院支援腦判,場景歷歷在目至今依然清晰。「怎麼會想邀請這個主題喔?我覺得我們兄弟當時做了正確的決定,幫爸爸留了一份愛的禮物。雖然他的生命結束離開了,但卻用另一種方法延續在這個世界!他也留了最好的禮物給我們,千萬不要吝嗇愛與分享。還有我很高興,您真的還記得他耶!」兒子在電話那一頭娓娓道來。15年來,在服務超過250位捐贈者及其家庭後。我漸漸釐清了協調師的價值,就是在生命遭逢黑暗時,能協助這些即將面臨喪親家庭,支持她們所做的任何決定,幫助她們在黑暗中看見光!在這些服務過的家屬當中,也有好幾個家庭甚至出現了兩位的大愛捐贈者,當人生的考驗如此艱難時,聽到他們再度選擇器官捐贈的決定,我感嘆著老天的殘酷,也心疼著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但我知道支持她們選擇的並非協調師這個職業,而是我們發自內心相信:「器官捐贈是一份愛的禮物!」我感謝這生命中的貴人們,引領我理解,這是一種能用生命感動生命、難得的緣份。
-
2021-09-24 養生.心理學解密
被主管霸凌不辭職、被家暴不離婚…關係專家:容易歇斯底里的女性配上看似冷靜的男性,很可能成為「虐待關係」
許多心理學家和普羅大眾都認定,關係出了問題,雙方都要負責任,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種錯誤觀念非常危險。許多場合都出現虐待關係,包括家庭、公司或是伴侶,不過往往彼此都沒被察覺,所以糾纏了一輩子。我們一定要了解這種互動模式,才能察覺端倪,進而預防或終結虐待關係。所有的控制型關係都會出現暴力言行,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行為的頻率、強度和動機也不同。在最嚴重的虐待關係中,有一方會不斷控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維持主控的地位。家庭暴力與虐待關係的專家班克羅夫特(Lundy Bancroft)指出,施虐手段是刻意計畫好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權力和長期控制對方。目前最常見的虐待方式就是情緒虐待,也稱為心理虐待。當然,所有的虐待行為都帶有情緒,沒有純然的身體虐待。我們被信任的人毆打,情緒和身體都會受到創傷。透過心理虐待,施虐者企圖減弱對方的權力或羞辱一番,讓對方越來越難反抗,易於控制。不管在家庭或工作場所,施虐者都會運用類似的心理戰術。同樣地,新興宗教領袖、獨裁者以及野心家,都會設法擁有至高無上的掌控權。透過精心的操弄手段,他們奪走了受害者的自主權,把他們變成順從的奴隸。在更嚴重的情況下,受虐者會維持虐待關係,不再反抗。為了達到目的,施虐者掌握所有的話語權,讓受虐者看不出來自己正受到控制;他不相信自己的看法,也不敢質疑施虐者的一言一行。施虐者會把責任推給對方:「這麼做都是你逼我的,我都是為你好。」或是故意大事化小:「事情沒有那麼糟糕,是你反應過度了。」受虐者不僅違背了自己的意志,自主權和自尊也會大受傷害,最後失去反抗的意念。就像在戰爭中,囚犯被迫去殺害自己的同袍;或是妻子被丈夫家暴,進而無法照顧小孩。施虐者在受虐者心中建立一座無形的監獄,效力和真正的牢房一樣。旁觀者通常很疑惑,質疑被家暴的太太為何不離婚,被主管霸凌的員工為何不辭職,或是被情緒勒索的兒女為何不斷絕親子關係。情緒虐待讓人身心俱疲,受虐者的自我價值感不斷下降,也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看法,情緒越來越不穩定、焦慮感升高,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他們內心也累積許多不滿,但因為身處受虐關係中,為了人身安全或擔心害怕,便無法說出真心話。長期以來,他們會用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壓抑情緒。舉例來說,受虐者的家人曾經到家中探訪,可是施虐者卻找藉口不告訴受虐者,這名受虐者在悲憤交集下,情緒崩潰便哭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施虐者更覺得受虐者情緒不穩定、思緒雜亂,難以討好。在異性戀的虐待關係中,最容易看到這種互動模式。關係專家瑞爾(Terrence Real)提醒大家,容易歇斯底里的女性,如果配上看似冷靜的男性,就很有可能發展成虐待關係。根據統計,在虐待關係中,很少雙方都是施虐者,通常只有某一方在施暴。而在異性戀關係中,施虐者通常是男性,畢竟從先天生物條件來看,女性會比較弱勢。一般而言,男人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學習各種權力控制方法,這樣才能成為所謂的「真男人」;而女性在社會的要求下,傾向於當個好配合的伴侶、自主性低。當然有的施虐者是女性,畢竟除了異性戀伴侶外,同性伴侶、親子關係也都會出現虐待言行。許多心理學家和普羅大眾都認定,關係出了問題,雙方都要負責任,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種錯誤觀念非常危險。不過,在權力控制的關係中,雙方的地位並不均等,衝突通常是某一方引起的。再說,不論你的另一半做了什麼,都不能當成暴力行為的藉口。虐待關係的指標怎麼知道自己正身陷虐待關係?專家認為,最重要的指標是自己的感覺。諷刺的是,受虐者反而無法信任自己的感覺。下列幾個問題有助於辨別情況:*發生衝突時,我是否害怕被對方恐嚇,身體和情緒都有畏懼的反應?*對方有尊重我嗎?*對方願意聆聽我的想法、感覺和需求,並且認真看待問題嗎?*把自己的擔憂提出來討論後,最後對方話鋒一轉,焦點全放在我做錯了什麼。*不論我多麼努力溝通,對話內容永遠沒什麼建設性。*是不是經常有罪惡感?*是不是過度注意彼此的關係,一直想找方法改善?*是不是覺得自己快理智斷線?*心情是不是隨著關係好壞而起起伏伏?*對方難以取悅,我始終對於現狀感到不安,很難有踏實的感覺。*自信是否減低了?*越來越難相信自己的體驗與看法。*衝突完兩人和好之後,還是擔心自己又會說錯話。*發生衝突後,對方是否負起責任,確實自我檢討,避免以後再發生類似問題?*我希望對方負起傷害我的責任,但他反而羞辱我,抱怨我要求太多、意見太多。*總是有口難言。*我想挑戰他的權威,對方卻反控我想控制他。*我感覺低人一等,在他面前抬不起頭。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施虐者動不動就發脾氣,但受虐者連抱怨的權利都沒有。如果受虐者能察覺到自己的憤怒,就比較不會一再容忍對方的惡行惡狀。為了讓受虐者不生氣,施虐者最常用的招數,就是讓對方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被公平對待。受虐者一抱怨還會受到懲罰,使他不敢再多說一句。比方說公司的主管霸道又蠻橫,你在會議上忍不住抱怨了一下,工作量分配不均,心裡不太好受。這時老闆卻開始長篇大論,強調他為公司做了多少犧牲,員工又懶又不知感恩。講到最後,老闆覺得很失望、自己被糟蹋了,一言不發就離開會議室了,完全沒有回應你的問題。事實上,老闆向你傳達的訊息是,有意見的員工一定會付出代價。虐待關係一定會產生創傷,受虐者一定會經歷某些「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這些症狀甚至在關係結束後也不會消退,它們不是懦弱的象徵,而是受虐的自然反應。理解這個道理,受虐者才有機會治癒。請留意,如果有讀者認為自己處在虐待關係,那麼你們的互動方式已超過本書的討論範圍,最好的辦法就是結束這段關係。如果你有人身安全上的疑慮,必須立刻採取行動,尋求協助資源,以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書籍介紹書名:關係免疫力:哈佛心理學家教你建立有韌性的人際關係,有效修復情感裂縫作者:梅樂妮.喬伊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2/19作者簡介/梅樂妮.喬伊(Melanie Joy)心理學家,畢業於哈佛大學,專長領域為人際關係、溝通與社會變遷。她的著作獲獎無數,也是國際知名的演說家、訓練師以及組織教練。她的工作成果獲得世界各大媒體報導肯定,包括《紐約時報》、英國BBC、澳洲ABC電視臺,更多訊息可詳見www.melaniejoy.org/延伸閱讀: 打完AZ怕有副作用,「第2、4、30天」要留意!家醫科醫師:施打後第●天是血栓觀察期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去年初未編疫苗採購經費致採購延宕?陳時中:那時無疫情
國民黨立委李德維今於立法院質詢時指出,原有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及去年3、4月第一次追加的2100億元預算中,只有編列疫苗研發經費,沒有採購經費,是否為採購延宕及到貨量低的原因?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疫苗採購編的時間比較晚,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疫情」,他也說明,後來編了411億元,明年也有公務預算支應,目前疫苗採購編列預算總共340億元,已經用了217億元,「相關預算都有如期如實編列」。李德維也詢問行政院長蘇貞昌,給行政院團隊在防疫、紓困、振興的成績打幾分?蘇貞昌表示,防疫紓困振興是三連套,必須連著做,有些甚至得重疊做,現在已在振興,同時有在紓困,防疫也不能鬆懈,至於成績的話,一直以整個行政及防疫團隊不眠不休、任勞任怨,在國際疫情險峻下穩住疫情為榮,為全體國人同胞一起努力抗疫,穩住疫情的成績為傲。對於美國宣布完整施打疫苗者才可以入境免隔離,台灣是否仿效?蘇貞昌表示,美方還沒定案,會透過駐處跟美國多溝通了解狀況來因應;陳時中則說,對於會不會像美國用疫苗護照做邊境管理,目前還需要再觀察,因為現在突破性感染蠻多,會先把內需創造起來,把疫苗打好再來處理邊境問題。談到網紅四叉貓驗疫苗抗體,診所卻恐受罰的事件,陳時中表示,很多事情在醫療行為有某種程度的規範,沒有反對人民知的權利,但解讀這些數據要很小心,必須符合相關規範;他也說明,符合醫療法及相關項目、收費標準就可以驗。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是否跟進美入境須完整打疫苗 陳時中:還需觀察
國民黨立委李德維今天質詢時表示,台灣是否跟進美國,要求所有外國成人旅客必須完整接種疫苗。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說,近來突破性感染蠻多的,因此還需要觀察,目前先以守好、疫苗打好為目標。行政院長蘇貞昌及相關部會首長,今天赴立法院列席報告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第4次追加預算案編製經過,並且備詢。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20日宣布為避免外籍旅客帶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毒入境,美國11月初將採取嚴格規定,要求所有外國成人旅客必須完整接種疫苗。李德維質詢時問到,台灣是否會仿效美國的政策?陳時中指出,目前還需要觀察,因為近來突破性感染案例蠻多的,台灣目前要將內需先創造起來,以守好、疫苗打好為主要目標。蘇貞昌則表示,美國的計畫還沒有完全確定,將透過駐處多與美國溝通。李德維也關心採購疫苗相關預算的編列問題,質疑為何沒有在紓困特別預算中看到?對此,陳時中說,疫苗採購預算因之前還沒有疫情,編列時間比較晚,後來總共編列新台幣411億元,明年也有公務預算支應,目前編列疫苗採購預算340億元,運用了217億元,都有如期如實編列,未來疫苗預算相關經費會以疫苗基金名義,由公務預算編列。李德維也問到,網紅「四叉貓」自費驗高端疫苗抗體,但醫療院所可能挨罰,人民沒有檢驗抗體的自由嗎?陳時中說,醫療行為要有所規範,不反對人民有知的權利,但解讀數據要很小心,打多少劑疫苗、時間點等,驗出來都有不同,一切都要符合醫療法規。此外,針對好食券必須數位綁定才能獲得,李德維認為,這是對少用網路的老人、小孩有所歧視。蘇貞昌回應說,五倍券推出後各部會、地方政府、業者推出加碼,這不是歧視,但可以去發明老少咸宜、城鄉都歡迎的活動,讓加碼更多采多姿。
-
2021-09-23 醫療.整形美容
妙齡女車禍顏面骨折 手術「變臉」免開美肌大眼妹
草屯20歲劉姓女子年初因車禍導致下肢及顏面骨折,經接受下肢骨折復位手術後,轉院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安排顏面重建,接受整形外科團隊建議採隱形切口及人體可吸收骨材手術重建。劉姓女子說,她對重建結果十分滿意,從小希望有雙水汪汪的大眼,醫師利用移除下肢鋼板時機安排雙眼皮手術,她感動到直說「這下拍照不用開美肌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說,患者車禍前長相甜美,但因車禍外力重擊,造成右側顴骨與眼眶骨骨折,臉部嚴重變形,患者擔心術後臉上留有嚴重疤痕,就醫經常以淚洗面,十分期待能夠將傷害降到最低。鄭旭棠指出,顏面骨折通常是因外力嚴重撞擊造成,常見症狀包括疼痛、腫脹、瘀血、咬合不正常、骨折處臉部凹陷、骨折側眼眶下麻木等,大多會於受傷後1到2周內,待軟組織腫脹消退後再進行治療,故患者先在他院接受下肢骨折手術,術後復原穩定,才會再安排處理第二階段的全顏面骨折。鄭旭棠說明,顏面骨折若採傳統重建手術,臉部會留下明顯傷痕,為了讓患者術後重拾自信,經與患者溝通後,採用隱形切口,先經結膜進行雙側眼眶底重建,之後再重建雙側上頷骨和下頷骨,過程中使用人體可吸收的人工骨釘及骨板,術後一周順利出院,也絲毫不留疤痕。鄭旭棠提醒,因外力造成顏面骨折,除了會有顏面腫脹、挫傷等症狀外,第一時間最優先要檢查患者的腦部或眼睛是否受傷,同時先穩定生命徵象,之後才是治療顏面骨折;此外,顏面骨折如涉及咬合不正常、臉部麻木或不對稱、視等後遺症,術前也需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術後則要注意傷口照護、避免感染,才能保持最佳狀態。
-
2021-09-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患者7大後遺症 台大開診幫助復健
「不只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輕症也會出現染疫後遺症。」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研究顯示,新冠肺炎康復者會出現多達50種後遺症,常見7大後遺症,包含肺受損、體能退步肌肉無力、語言溝通、譫妄與認知障礙、吞嚥困難、焦慮憂鬱、日常生活自理困難等。其中以肺損傷、呼吸功能變差最多。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梁蕙雯指出,新冠病毒與一般病毒不同,新冠病毒除了會攻擊肺部,也會造成神經系統、免疫受損、凝血功能異常、腦部發炎等,讓患者康復後,後遺症不再這麼單純。梁蕙雯說,台大收治的多名新冠患者中,有的出現嚴重肌少症,體重從50幾公斤掉到40幾公斤,患者抱怨「怎麼補、怎麼吃,體重都回不來」,有些出現語言溝通問題,聲帶受損沙啞,特別是重症的年長患者,罹病後,氣不足、肌肉無力,每次說話只能吐出一到兩個字。這類後遺症也讓復健更具重要性。依照國外文獻顯示,舉凡只要需要住院的患者,後續就需要搭配復健恢復生活。中度患者因臥床加上肺功能受損,復健重點會著重在「心肺復健」,但重症的複雜度就會提高,可能還需要語言治療、職能治療、心理師、社工等多方面介入,必須提供「整合治療」,才能對症下藥。梁蕙雯表示,復健通常會從「急性期穩定」後開始介入。台大有多位高齡的重症患者,都在復健介入後開始恢復行走,且能逐步自理生活。有2位高齡85歲重症患者,曾插管也曾使用過高流量輔助呼吸系統,住院長達2個多月,透過2到4周心肺復健,都順利拔管,加上體能肌力訓練,也從不能行走到可以行走。梁蕙雯說,有患者剛開始評估巴氏量表完全是「零分」,經過一個月的復健,從零進步到40分,分數明顯提升。從原本完全需要仰賴他人,到現在可以開始自理部分生活。台大昨天宣布開設「新冠肺炎長期追蹤整合門診」,不僅收治院內治療患者,外院確診康復者若有需求,也能尋求台大協助。高嘉宏表示,此門診屆時將會於網路掛號系統中提供民眾掛號,院內照顧的康復者會優先讓先前的主治醫師協助看診,評估後續需求後再由其他科別的醫師做後續復健。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遭AIT打臉 陳時中:世界不是只有美國
美國政府日前宣布十一月起境外旅客入境皆須出示完整疫苗接種證明,引發外界擔心接種高端無法入境。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表示,美國相關規定是對已經有限制的國家,不是針對台灣。不過,有關美國十一月入境新規,AIT發言人鄧艾德昨表示,所有外籍成年旅客欲搭機前往美國,必須提供完整接種新冠疫苗的證明。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被問到,他前天的說法和美國在台協會(AIT)似乎不同。他表示,前天講的是「那個時間是這樣」,後續(美國)內閣討論有消息會出來。陳時中廿一日稱,台灣沒在禁令名單,因此不受影響;副指揮官陳宗彥昨天稱,美方計畫還在研議階段,指揮中心將與AIT等方面密切聯繫,了解實際措施。陳時中、陳宗彥發言後,記者再次詢問AIT,鄧艾德重申,如同白宮於九月廿日所宣布,自十一月初起所有外籍成年旅客欲前往美國,須提供完整接種新冠疫苗的證明。民進黨立委高嘉瑜質詢表示,若美國十一月底執行,台灣應從現在開始就超前部署,若美國不能接受高端,第一劑打高端的民眾,就應立刻混打莫德納、嬌生等疫苗,否則等於到年底前都會被鎖在台灣。陳時中隨即回應「世界也不是只有美國」。他說,美國並未承認高端疫苗護照,但台灣會積極與美方溝通,目前也已在做混打實驗,實驗報告出來,會立刻向國人報告。行政院長蘇貞昌昨赴立院報告疫苗整備表示,全台已有一一六○萬人接種第一劑,預估十月底可達七成、第二劑覆蓋率近三成,他還花了一頁以棒球賽事比喻政府攻守兼備表示即便是冠軍隊,仍不免漏接一顆球、或一記揮棒落空,防疫也是一樣,這是一場長達九局比賽,政府從疫情一開始,就快速決策應對。國民黨立委江啟臣回嗆,防疫不是打棒球,如果要打完九局,不知還要犧牲多少國人,行政院難道是拿人命來打球嗎?江啟臣要求蘇貞昌賭上烏紗帽,若年底前未達成七成完成第二劑就下台。民眾黨立委高虹安提出,八成國人完成施打第二劑時間可能落在明年三月底;陳時中說做得到的。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自購1600萬劑疫苗何時到貨? 陳時中鬆口:希望年底前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年2月時指出,我國已確定獲得國外疫苗約2000萬劑,包含COVAX平台約476萬劑、1000 萬劑AZ及505萬劑莫德納,有望在第二季前到貨,但國民黨立委洪孟楷今於立法院質詢時質疑,實際到貨量落差大,剩下的自購數量究竟何時能到貨?衛福部長陳時中則鬆口,希望自購的1000萬劑AZ及605萬劑莫德納(7月加購100萬劑)年底之前可以進來,COVAX的機會則是越來越小,但陳時中也補充,「我不是廠商,我們會盡量談」。對於韓國衛福部次長親率代表團向莫德納成功催貨,我國是否曾派任何官方代表?陳時中則回應,「我們有很多方面努力,具體成果就是上周108萬劑進來,每一個國家用的方法不同,我們是努力過的」。陳時中也說,我國與莫德納接洽的最高層級代表為食藥署長,並會不定時向他面報。洪孟楷詢問,政府喊出十月底以前達到第一劑接種率七成、第二劑三成,但現在還短差約一千萬劑疫苗,該怎麼處理?陳時中表示,已確實掌握九百萬劑左右;至於是否大多是BNT?陳時中坦言,BNT會占相當數量,這個月會進來比較多。對於美國11月將要求外國旅客完整接種疫苗才可入境免隔離,我國的高端疫苗或是疫苗混打政策,是否能符合美國標準?陳時中表示,有透過關係跟美國CDC詢問中,兩劑是否都要一樣的疫苗,美國目前並沒有講,還需要溝通。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高端11月底恐無法去美國 陳時中:世界不是只有美國
美國白宮宣布11月起境外旅客要入境美國須完整接種莫德納、BNT或嬌生疫苗等三款疫苗才能入境,其他疫苗是否會列入獲准名單引發關注,尤其施打高端疫苗的民眾是否會受到影響。由於高端是否可混打莫德那等疫苗,衛福部仍在實驗階段,立委高嘉瑜今質詢質疑,這樣是否等於打完高端11月底無法去美國?陳時中回應,「世界也不是只有美國」。高嘉瑜今天質詢指出,美國從11月開始入境限制,AIT今天也說針對全球規畫,要求必須要完整接種兩劑疫苗,包含莫德納、BNT和嬌生,才能入境美國,台灣規畫是什麼?陳時中說,台灣疫苗已經是美國承認的,但有一部分是高端疫苗,美國並沒有承認高端是疫苗護照、疫苗証明的一款,「我們會積極跟美方溝通。」高嘉瑜質疑,現在應該要超前部署,若11月就要超前部署,等於現在打高端的人,是否要趕快去接種莫德納、嬌生等,而且美國的要求是要打到第二劑,等於現在就要先打第一劑,應告訴國人底線是何時。對於要如何提早因應準備?陳時中說,疫苗、出國何者為重,當然是疫苗有效性、安全性,這是是疫苗策略關心的,也不會沒有科學根據就讓大家混打。高嘉瑜反問,「但尷尬的地方就在我打了高端、很快要打第二劑,到底能否混打其他疫苗?我們有做這樣實驗?」陳時中說,目前實驗結果都還沒出來。高嘉瑜接著又問,「若11月底無法混打別的疫苗?打高端者,至少到年底前無法出國,等於是被限制出境、不能去美國?」陳時中妙回,「世界也不是只有美國」。高嘉瑜問,「如果我有外交需求,我跟國務院參訪計畫,現在打了高端,等於被封鎖在台灣?」她說,所以政府也無法告訴她,是否可混打莫德納和BNT,「但當初施打高端時,也沒人提醒我。」陳時中則說,「因為那時候美國也還沒有這樣的政策,每個政策都在滾動式檢討」。高嘉瑜進一步問,「小英總統、賴副總統,他們可能也都接種高端,現在政策改變,代表他們也沒辦法出國。這影響非常大。」她說,若在11月底時,確定美國政策是這樣,對於國防外交參訪,也都會造成影響時,「針對高端疫苗能否混打,是否有辦法加速進行?」陳時中說,時間都會盡量快,但都需要時間,若實驗報告出來,就會跟大家報告,也會跟美國溝通,設法解決。
-
2021-09-22 養生.聰明飲食
不是所有綠薯條都有問題 專家:關鍵在有沒有帶皮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2013年摩斯漢堡爆發的綠薯條事件,讓台灣民眾對綠薯條的知曉大幅提升。而多數人都認為綠薯條內所含的茄鹼對人體有害,卻不知道一般速食店所販售的薯條(去皮塊莖部分)即使變綠,也不一定代表茄鹼含量就超標。摩斯漢堡於2013年爆發「綠薯條事件」,為台灣的速食業丟下一顆震撼彈。當時有民眾到店中購買「金黃薯條」,吃了一口就嘴巴發麻,剝開薯條後發現竟然是綠色的。經衛生局檢驗後證實其「配醣生物鹼」(含龍葵鹼與卡茄鹼)含量高達1496.79ppm,比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標準限量20~100ppm高出10倍以上!事發當下摩斯漢堡立即宣布停售金黃薯條。以這件事為起點,台灣民眾第一次知道有綠薯條的存在。直到2017年7月,摩斯再次上架金黃薯條,卻在短短1個月內再次爆出綠薯條事件。同年,肯德基與麥當勞也先後發現綠薯條。一連串的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在媒體的渲染下,加深消費者「綠薯條含有對人體有毒性的『龍葵鹼』」之印象,更進一步引發恐慌。2018年與2019年,綠薯條的事件仍不斷零星發生,雖然沒有像過往一樣引起熱議,但是根據《食力》2019年「你今天吃『速』了嗎?速食店你都怎麼選?」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仍有7%的消費者感到疑慮。配醣生物鹼?龍葵鹼?它們就是薯條變綠的主因嗎?大多數人都知道,發芽的馬鈴薯不可以吃,因為它是茄科植物的一份子。我們常見的茄科植物如馬鈴薯、茄子、龍葵等,就會含有有毒的「配醣生物鹼」,而馬鈴薯中含有著「茄鹼」(solanine),也就是俗稱的「龍葵鹼」。茄鹼其實是植物自然演化而來的自我保護機制,以抵抗外界對於植株本身的傷害。當馬鈴薯不當貯藏、損傷、又或者是發芽時,內部就會開始產生茄鹼,尤其發芽就意味著含量已經過高,因此不建議食用。茄鹼食用過量,對人體的確是有害的,可能會導致急性中毒,常見症狀有頭痛、噁心、嘔吐、腹瀉等,罕見症狀則包括血壓偏低、心跳偏慢、呼吸變快、肌肉絞痛等。當綠薯條事件爆發的時候,許多媒體開始鋪天蓋地的報導綠色物質就是龍葵鹼,但這是真的嗎?綠薯條真的就等同於有過量龍葵鹼嗎?事實並非如此!不要看見「綠」就打槍!不是所有綠薯條都有問題!馬鈴薯原本種植在土壤底下,當它離開土壤重見天日時,在陽光的照射下會開始於表皮形成「葉綠素」,表皮因此變綠。除了這一反應外,馬鈴薯原本既有的茄鹼量也會因為接觸光線或者因表皮損傷、發芽而增加產生。以上2種反應會同時進行,但兩者是完全不同且各自獨立進行的反應,因此綠化程度不代表絕對的「茄鹼」含量高低。有36年進口與銷售薯條經驗,21風味館薯條供應商「頤士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世義指出,茄鹼一般都集中在馬鈴薯芽、芽眼及薯皮約1.5毫米處,越往馬鈴薯的中心部位,含量就越少。摩斯在2013年與2017年出問題的金黃薯條,因為都是「帶皮薯條」,的確是茄鹼較多的部位,所以驗出的含量才會偏高。但後來同樣發現綠薯條的肯德基與麥當勞,因為所使用的都是不帶皮的「傳統薯條」或「脆薯」,所以其實大多數都只是受到葉綠素的影響而變綠而已,且裡面所含有的茄鹼含量,均低於國際上公認的會有苦味、造成嘴巴發麻的200mg/kg。「有些人吃了覺得舌頭發麻,其實很多都只是心理作祟而已。」陳世義表示。2019年相關法規正式上路!全面加強對綠薯條的管控陳世義回憶到,2017年綠薯條連環爆後,衛生福利部約了所有薯條供應商一同開會,商討如何減少相同情形再發生。商討得到的結論除了各家業者要加強自主管理外,在美國馬鈴薯協會(Potatoes USA)的促成下,衛福部也開始參考國際規範訂定相關法規。2019年起,正式開始施行的「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定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茄鹼(Glycoalkaloids, total)」限量為200mg/kg。未來若遇到相關事件不僅可以依循標準進行研判,業者也可以依照這套標準進行自主管理。如今,頤士達所進口的薯條與薯製品都會先送到衛福部規定的單位檢驗,取得合格的報告書。速食品牌也加強自主管理!良好溝通讓民眾放下疑慮但是只有進口商落實自我管理也可能會有紕漏,連鎖速食品牌們也都有一套自己的品管標準。麥當勞供應鏈管理副總裁林麗文表示,在立法以前,麥當勞早已經開始要求供應商每月提供產品品質管理數據,也要求物流公司需落實溫度管理。2017年發現綠薯條後,門市中的薯條負責人員也會將綠色的薯條挑掉,雖然消耗人力,但是一切都是為了讓消費者更加心安。她也提到,在長期的溝通以及媒體協助澄清之後,人們對於綠薯條已經不像以前那麼恐慌。漢堡王執行長黃耀忠則表示,事件發生後,業者更傾向於使用不會產生綠薯條的品種。針對這一點,陳世義指出最容易生成茄鹼的帶皮薯條,現今已經不會在速食店中看見。而且根據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蕭寧馨教授說明,一份速食店的大薯份量,約等於一顆200公克的馬鈴薯,削皮之後的一份大薯中的茄鹼含量,最多不超過18毫克,遠遠低於國際安全容許值。下次若看到綠薯條,不要先急著恐慌,其實綠薯條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嚴重!我們平常所食用的馬鈴薯塊莖中茄鹼的含量低,且主要集中在薯皮下約1.5毫米,只要在食用前削去外皮便能大大減少茄鹼含量。且薯條越綠並不一定表示茄鹼含量越多,別被錯誤的食安恐慌輕易影響了。延伸閱讀▶美味薯條如何製成? 薯條「綠」了該怎麼辦?▶摩斯「綠薯條」到底是品保控管出錯還是供應商問題?▶為何馬鈴薯發芽不能吃,地瓜發芽卻能吃?(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9-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一張圖看新冠7大後遺症 台大長期追蹤門診他院患者也能就診
「不只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輕症也會出現染疫後遺症」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據研究顯示,新冠肺炎康復者會出現多達50種的後遺症,其中以肺損傷、呼吸功能變差最多。台大醫院整理重症染疫後常見的七大後遺症,包含肺受損、體能退步肌肉無力、語言溝通、瞻妄與認知障礙、吞嚥困難、焦慮憂鬱、日常生活自理困難等。台大同時也宣布開設「新冠肺炎長期追蹤整合門診」,不僅收治院內治療患者,外院確診康復者若有需求也能尋求台大協助。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梁蕙雯表示,新冠病毒與一般病毒不同,新冠病毒除了會攻擊肺部,也會造成神經系統、免疫受損、凝血功能異常、腦部發炎等,也讓患者康復後,後遺症不再這麼單純。梁蕙雯表示,院內收治的多名新冠患者中,有的出現嚴重肌少症,體重從50幾公斤掉到40幾公斤,患者抱怨「怎麼補、怎麼吃,體重都回不來」,有些出現語言溝通問題,聲帶受損沙啞,特別是重症的年長患者,罹病後,氣不足、肌肉無力,每次說話只能吐出一到兩個字。這類後遺症也讓復健更具重要性。依照國外的文獻顯示,舉凡只要需要住院的患者,後續就需要搭配復健恢復生活。中度的患者因臥床加上肺部受損,復健重點多會著重在「心肺復健」,但重症的複雜度就會提高,可能還需要語言治療、職能治療、心理師、社工等多方面介入,必須提供「整合治療」才有辦法對症下藥。她表示,復健通常會從「急性期穩定」後開始介入。院內有多位高齡的重症患者,都在復健介入後開始恢復行走,且能逐步自理生活。有2位高齡85歲重症患者,曾插管也曾使用過高流量輔助呼吸系統,住院長達2個多月,透過2到4週的心肺復健,都順利幫助患者拔管,加上體能肌力訓練也從不能行走到可以行走。梁蕙雯表示,有患者剛開始評估巴氏量表完全是「零分」,經過一個月的復健,從零進步到40分,分數明顯提升。從原本完全需要仰賴他人,到現在可以開始自理部分生活。高嘉宏表示,新冠長期追蹤整合門診屆時將會於網路掛號系統中提供民眾掛號,院內照顧的康復者會優先讓先前的主治醫師協助看診,評估後續需求後再由其他科別的醫師做後續復健;北市衛生局也委託台大醫院能提供服務給他願康復者,民眾若有需求也可以掛號尋求協助。
-
2021-09-22 失智.像極了失智
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
● 台灣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不少● 在65歲以前發病,病程發展快● 初期症狀多是失眠、憂鬱、焦慮,易延誤就醫別以為老人才會失智,青壯年人也會失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失智症人口約30萬人,輕微認知障礙者約60萬人,其中約有1萬4000多人是屬年輕型失智症,人數不少。一名40多歲業務經理,業務能力好,熟悉各零件功能,近年熟悉的工作頻出錯,也無法正常與人溝通、出席社交場合,嚴重影響工作。就醫確診為「血管型失智」,公司助他進行改善,由職能治療師進入職場,從旁觀察他認知功能退化狀況,為其調整工作內容,持續為公司效力,不因確診失智症「被退休」。平均1.5年才有辦法確診失智的定義,包括認知功能衰退、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生活無法自我照顧等。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是在65歲以前發病,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病程發展更快,初期症狀大多是壓力大、睡眠障礙、憂鬱、焦慮等,容易被忽略而延誤就醫,平均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多數上有長輩、下有小孩,若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確診失智不幸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外,也會出現嚴重經濟壓力。「職業功能」會先被影響徐文俊指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職業功能」會先被影響,像熟悉業務頻出包,或懷疑同事偷東西等譫妄,變得容易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或許認知功能提早出狀況。失智屬於症候群,並非單一疾病,起初症狀輕微,可能只有患者本身「有感」,例如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情節,太太發現自己失智,先生卻不肯相信,即便經過醫師講解,先生仍不能接受太太失智。徐文俊說,失智症在輕度階段時,仍有自我照顧能力,但可能出現在家附近迷路、重複問一樣的問題、注意力難集中、容易手忙腳亂等,也可能下錯判斷,導致公司錯誤投資釀虧損,影響嚴重。徐文俊指出,年輕型失智症可透過十大警訊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前期發現病情,可協助他減少出錯,讓工作流程更順暢,提早職場風險管理,維護失智者工作權益,也避免公司損失。
-
2021-09-21 養生.家庭婚姻
「婚姻三機、月子中心」二選一怎麼選?兩派網友各執己見:婚姻真的不簡單
婚姻中的每一筆花費,都得經過縝密的思考!因防疫在家,近來網路流傳「三機救婚姻」,分別為洗碗機、掃地機和烘衣機,這三機可以幫夫妻省去時間,以及家事分工的爭吵,多點時間處理孩子或是喘息空間。但負擔不起三機的家庭來說,買了這3項也許就無法有額外的支出,因此有人便上網發問,該如何做出取捨?三機vs產後住進舒服的月子中心PTT有則發文表示,「當錢只夠選擇一種時,若我買烘衣機+掃地機+洗碗機,預算就不夠住月子中心;不買的話就可以住月子中心。女孩都怎麼選?是選3機還是月中?」貼文一出後立刻引發熱議! .月中派:3機其實沒這麼必要,在產後能有舒適的環境對產婦幫助很大「住月子中心,洗衣掃地洗碗都給老公做」「月中!出來才有體力繼續洗碗掃地曬衣」「月中,後面這三機可以慢慢存,生小孩頂多2次」「有時效性,三機不一定要現在買」「月中啊,生完真的要好好休息」「月中,三機之後用其他名義慢慢買齊」「不選月中唸一輩子,不買三機頂多念到買」「月中,身體重要,其他那種能分期的根本不是問題」「其他是家中用品,為何能用你的月中取代,做家事不是一個人的責任」 .3機流:月中爽一月,三機爽十年「當然是三機,有小孩後家事根本做不了」「這些機器真的用過都回不去」「買三機,有錢再考慮生小孩」「換一個都出得起的老公」「全都要大概要30萬,如果家庭連這點閒錢都沒有,建議不要生」「只能擇一就不適合生小孩了」「先買三機,存到錢再生小孩」「月中炫富用的,選實在一點的」「 三機吧?娘家有後援就可以省月中錢」「三機買便宜的其實沒多少錢」「買三機+不生」 每個家庭都不同,不會有標準答案至於該怎麼選擇,其實根據每個家庭本身習慣、溝通、是否有大寶在家等條件不同,答案一定略有不同。好比上述的月子派言論,也許坐好月子養好身體,但老公不一起承擔家務,出月子中心後接踵而來的家事,也會讓媽媽喘不過氣、累垮身體。而平日沒在溝通禮讓的夫妻,縱使家事有3機的幫助,也會衍生出「誰要去將衣物取出摺好」、「誰要收拾髒碗盤到洗碗機」等問題。然許多網友做出「兩者都不能選,就別生孩子」的言論就較為偏頗,養兒育女的確需要很大的開銷,但結婚、生孩子都是個人的選擇,只要夫妻雙方心態正確,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就算家境不那麼富裕,依舊可以過著開心的人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9-20 養生.人生智慧
拿起畫筆擁抱自己 楊元寧找到回家的路
十個月前,楊元寧從疫情嚴峻的美國回到台灣,選定市郊一處民宅作為畫室,窗外是鄰居綠意盎然的迷你菜園,一進門,畫筆和畫刀乾淨如新,壓克力、油畫顏料排列整齊,靜靜陳列玻璃櫃裡。純白色的畫室看不到一絲雜亂,幾乎只能用「無瑕」形容。她花了三年,將擁抱自己、突破自己、找到自己的過程,透過藝術呈現,完成多達80多幅作品,以「回到家」(Coming home)為題與世人分享。打坐是看清自己,藝術能表達自己進而突破。「以前的我永遠把所有待辦事項列成清單,往100分的方向努力,完成就打勾。」楊元寧說,以前每天都會自己設定很多計畫,幾點上課、幾點彈琴,過著有條有理的生活。寫作業字跡必須工整,只要寫得令她不滿意「全部重新來過」。身為王永慶外孫女,父親楊定一家族裡有許多雙博士,媽媽王瑞華是優秀的企業家。楊元寧從八、九歲開始接觸打坐,但打坐看似是療癒自我,對她而言只是「靜心」。楊元寧說,自己從沒想過喜歡還是不喜歡打坐,但至今還維持打坐習慣。楊元寧說,打坐是靜態的,似乎與社會缺了連結,人始終要回到社會,面對紛亂動態的社會穩定自己身心,才算是真正通過考驗。她發現自己需要從動態中找到靜下來的方法,開始練氣功、瑜伽、作畫。楊元寧說,特別是畫畫時,她得開始與自己面對面,如果要給打坐跟藝術作評斷,打坐把自己看得更清楚、藝術把自己表達出來後突破自我。現代人用腦過度,最原始的自己常會被腦筋帶走,拿起畫筆那一刻,楊元寧形容自己只剩下意念、只剩下感覺,享受各種情緒湧上後,從畫筆中呈現,並擁抱這些感覺。Coming home畫展,來自四年前瞬間的靈感。四年前,某天從夏威夷飛往美國的家,突然有道「我要在台北開畫展」的靈感,當下馬上就想好了主題叫做Coming home(回到家)。只是要畫什麼?楊元寧內心什麼也不知道,直到三年前才開始動筆,從第一個系列「愛與包容」(Kindness)著手。想找回自己的心,得先包容所有的自己,楊元寧說,愛與包容中有一幅畫「behind my mask」,一眼看過去是亮麗的花朵,背後則有著很深的顏色,就像面具一樣。無論跟家人、朋友相處,每個人都會戴上面具,背後藏有各種痛苦與不舒服,這些不舒服都可能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造出一道心牆,沒辦法用「心」真正與人溝通。「你曾想過擁抱自己是什麼感覺嗎?」楊元寧說,當人擁抱自己,等於接受很多不完美,許多人成長過程中,可能會聽到「都是你的錯」,長大面對到挫折就會變成「都是我的錯」,所以一般人面對事情只剩下責備,但應該包容不是100分的自己。打破框架感受真實的自己,愈困難的愈要嘗試。楊元寧說,包容自己,在創作的路上能往更深的情緒去挖掘。舉例來說,以前如果惹朋友生氣,下一步總是想著該怎麼不要讓對方生氣,但這幾年開始從心去理解對方,給對方空間,體驗對方的情緒,用心擁抱對方。在畫勇往直前系列過程中,很痛苦也很悲傷,楊元寧說,把自己所有框架打碎後,從過程中慢慢感受,順著宇宙走,人生將像破繭而出的蝴蝶一樣重生。愈困難的事情,對她而言反而愈要去嘗試,就像她是一位瑜伽老師,但從小筋骨其實硬到不行,坐姿體前彎從來沒碰到腳趾頭過,努力經歷痛苦,用力撥開,用勇氣突破,會開始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此時,你會有辦法茁壯,讓心引導未來去向。楊元寧現在走在藝術的道路上,她請大家相信自己的感覺,打破框架,感受真實的自己。對於準備要來看展的民眾,她說,希望可以從畫中,提醒大家「多看自己一些」。楊元寧小檔案學歷:哈佛大學生物及東方哲學學士展歷:● 2016年〈朦朧回憶〉華泉藝文畫廊╱中國江西● 2018年〈轉變〉波士頓國際藝術展第22屆╱美國波士頓● 2021年〈回到家〉印象畫廊╱台灣台北成就:● 2008年全球生命文學獎 ● 2009年哈佛大學「斐陶斐榮譽學會」出版:七本童書:大地醫生、記得快樂、不再恐懼活在沉靜中:讚頌大地大笑老人、整體療法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哈佛心體驗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 ● 楊元寧《回到家》個展2021年9月18日(六)至10月10日(日)11點到19點印象畫廊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46號
-
2021-09-20 養生.人生智慧
半百人生 飄洋過海讀書去
很多女士或太太們一生為工作或家庭努力付出,到了5、60歲才突然想起自己年少時的未竟之夢,想為自己活一段,於是想起了諸多夢想中的其中一項:到海外去念書。活到這個年紀,其實要的已經不是學位背後可以帶來升遷那麼膚淺的益處,想要得到的,不過是年輕時無法實現的夢想。如今人生義務已經完成7、8成,而自己也已經進入再不去就可能沒機會的尷尬年齡,所以很多人在年過半百之後勇敢與自己的舒適圈短暫告別,大膽追夢去。勇敢追夢,可以有千百種理由。根據我們菲律賓宿霧遊學的經驗,整架廉價航空的飛機上幾乎搭載了98%要去圓夢的年輕人。下機經過海關時是第一個考驗,要獨自面對海關說英語,不過海關大都知道這些是來學習英語的學生,很少見到刁難的狀況。此次遊學期間遇上了幾個年紀相仿的學生,也和他們聊起來此的動機。有位中國大叔獨自前來約莫有幾個月了,他的理由很有趣,他說想帶老伴去環遊世界但老伴不敢,因為擔心走失在語言不通的國度。於是愛妻的大叔下定決心要好好努力學習英語,因此拋下老婆來了菲律賓努力學習,只見他從早到晚1天8堂課從不怠惰,雖說有效果但壓力著實不小,我感受到他愛護妻子的努力與承諾,是個好男人。可以體驗海外留學生活的地方很多,菲律賓絕對不是首選,但為什麼上了年紀者偏好菲律賓呢?我猜想有以下幾個理由:● 飛行時數短● 不用調整時差● 語言學習效果佳● 費用相對經濟● 提供很多1對1課程,適合各種程度的學生● 校內設有華語經理,可以幫忙處理生活與學業大小事務● 從接機開始的一條龍服務從ABC開始,60歲不是追夢的阻礙。搭機時所見幾乎都是年輕人居多,但到了學校發現原來有點年紀的叔叔阿姨們也不少,主要是看當初的選擇和代辦公司的建議,如果和一堆年輕人相處怕有障礙,那可以請遊學代辦建議適合中老年人就讀的學校。不過說實話,來菲律賓學習語言的還是以年輕人為主流,所以還是要把自己的心態保持年輕,有機會就和年輕人聊聊也不錯。我們遇上的中老年學生,還有一位不會說英語的台灣婦女,鼓起勇氣和老公告別二周,自己一個人到菲律賓圓夢,她幾乎是從ABC重新開始認識英文。二周後獨自搭計程車到機場準備返家,用英文和司機討價還價成了她此行最大的成就。小小的進步對很多人來說或許意義不大,但對一個60歲左右的大姐來說,除了圓夢之外,也是對自己的肯定,原來我也可以做到,如果你也還有未竟之夢,那就趕快規劃吧!去了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你不是唯一,你也不是怪胎,活到這把年紀還想為自己努力一下的精神,非常令人感佩,大家都應該為你喝采加油。日本求醫歷險記雞同鴨講 還好有Google翻譯在海外長期旅遊最怕碰上的問題之一,就是看病。活到這把年紀了,身體上難免有一些暫時死不了卻又醫不好的宿疾,但也不能因為這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疾病,就放棄出國旅遊的計畫吧。上次我們到日本遊學期間,很不巧地,我的老朋友「粉瘤」正好復發,這可是好多年才會發生一次的狀況。平日只要不發作倒是相安無事,一旦發作起來,患部會腫脹如小彈珠一般充滿膿血,有如針刺坐立難安。我的粉瘤之所以棘手,是因為它長在有點令人難以啟齒的地方,所以在日本尋找醫師時,我設定了要找皮膚科的女醫師看診。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我首先使用Google查詢福岡的皮膚科診所,鎖定了距離比較近的幾家診所,只是一旦進入通話,就開始雞同鴨講,電話那頭的診所人員幾乎無法使用英語溝通,根本無法預約或詢問。在持續尋找的時候,突然在網路上發現一個網頁:「福岡亞洲醫療支援中心」,這個單位設有24小時的服務電話,主要是幫助外國人在福岡就醫,提供免費的醫療諮詢和翻譯服務,其中也包括中文服務,我便馬上打電話去求救。可別以為這樣就解決了語言溝通的問題,真正的挑戰是從踏進診所後才開始的,從櫃檯的接待人員到醫師看診,我們開啟了一連串的雞同鴨講和比手畫腳,還好世界上有Google翻譯,讓我們一路透過翻譯,達到處理疾病的目的。建議出國期間,不要忘記投保旅遊平安險,就醫的費用有高有低,派上用場的時候真的會讓人安心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