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4 癌症.乳癌
搜尋
溝通
共找到
2368
筆 文章
-
-
2020-04-14 橘世代.好野橘
夫妻為錢爭吵不停?專家點出這個「癥結點」
受到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今年出現同步衰退,許多公司裁員、減薪、放無薪假,收入大幅減少,成為近期每個家庭遇到的挑戰。家庭財務問題一直都很難解,尤其華人「家醜不外揚」的文化,長久下來往往變成家庭的金錢心結。《與家人的財務界線》作者李雅雯(十方)分享,在家談財務是有方法的,一定要先釐清夫妻的價值觀,才能有效解決問題。女性缺乏金錢掌控權 易生嫌隙公司內部公告,未來3個月全員減薪20%;高階主管領半薪,共體時艱。疫情帶來的衝擊已經悄悄在每個家庭發酵,收入減少,房貸、生活費、保險費等固定支出卻無法減少,家庭財務壓力,正慢慢升溫中。 除了突如其來的經濟衝擊,李雅雯透露,家庭的財務衝突,其實不分時間,日日都在不同的屋簷下上演。進一步分析,台灣最常見的家庭財務結構有三種,包含夫妻各負擔一半的AA制;依薪水多寡按比例分擔的AB制;先生負擔全額、妻子擔任家庭主婦的AO制。 李雅雯表示,3種家庭財務結構中,有2個共通的痛點,分別是女性沒有完全的掌控權,以及夫妻間缺乏有效的「金錢溝通學」。傳統的台灣家庭,先生的收入多半高於妻子,造成女性對金錢的話語權低落,加上若夫妻缺乏對金錢的共識,長久下來就容易產生嫌隙。畫出金錢藍圖 夫妻不再爭吵不休要解決夫妻的金錢問題,李雅雯認為,應該從先釐清夫妻對於金錢的價值觀。她舉例,在討論金錢問題時可以先了解雙方對於生活的期待,根據年齡和對生活品質的目標,畫出一張「金錢藍圖」。透過金錢藍圖,她發現,丈夫與她對金錢使用的期待落差很大,也終於明白過去夫妻在金錢上爭吵的原因。以她先生來說,個性節儉、物慾不高,所以從30歲80歲都維持一貫的生活態度,認為舒適安逸即可。但李雅雯認為,在年輕時努力打拚的成果,退休後應該好好享福。因此,她理想的生活是,50歲後可以豐衣足食,60歲後朝向豪華奢侈的方向前進。相較於丈夫的舒適安逸生活,李雅雯對於金錢的使用便會更積極、大方,但丈夫卻難以認同,爭吵就會開始。金錢溝通是有方法的,李雅雯說,透過金錢藍圖的描繪,她和先生好好地坐下來溝通兩人的差異,雙方都退一步,最後達成兩人都以豐衣足食的生活目標前進,自此減少了不少對金錢認知上的衝突。夫妻間的爭吵,金錢往往是常見的原因,李雅雯分享,在溝通前可以先聊雙方父母的用錢方式、過去夫妻倆用錢的優缺點,最後再談夫妻對未來生活的渴望,一步步拆解兩人的想法,並且互相協調、讓步,才能達成有效的金錢溝通。【更多熟齡理財指南↘↘↘】。保險理賠僅值「一台國產車」壽險保障必知5大攻略。現金流夠用就好!真正的存股高手這樣做。退休太依賴政府 日本「下流老人」湧現。別再只買儲蓄險!2020理財新計畫 一步驟放大退休金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14 性愛.愛情診療室
「想要浪漫情人」何妤玟離婚被罵翻!精神科醫:分手無對錯,重要的是這件事
何妤玟年初和老公簽字離婚,她稱讚前夫是100分的爸爸,及格的丈夫。但她說出離婚後,卻有網友批評她「不滿足」、「公主病」,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大都是女性網友的回覆。對此,楊聰才精神科診所醫師楊聰財指出,婚姻經營不容易,分手也沒有一定的對錯,「在一起求幸福 分開求祝福」。 結婚8年,有2個女兒,何妤玟訴說離婚原因,她稱讚前夫是100分的爸爸,「但不是我要的情人,我需要的是一個浪漫情人,一個知己;而他要的是一個太太,和盡責的媽媽」。在新聞下的網友留言,可以看見「身在福中不知福」、「老公會幫忙照顧小孩還不夠?」、「公主不適合當媽媽」之類的留言。楊聰財表示,愛情可分為三個階段,一開始是激情,天雷勾動地火,彼此之間靠荷爾蒙主導。但激情無法長久,此時進入第二階段,兩人建立親密關係,此時靠多巴胺分泌,營造彼此美好的感覺。能不能繼續走下去,是不是有機會相守一生,靠的是承諾,此時需要社交激素才能繼續維持,能夠天長地久。也就是說, 愛情要進入婚姻,勢必得走向第三階段,不能只靠激情與親密關係,而是需要承諾。楊聰財指出,就像俗話說:「因誤會而結合, 因了解而分離。」夫妻無法走向終生,其實有很多原因,女性希望有戀愛,被呵護的感覺,生活不只有柴米油鹽,不應該是被指責的理由,只是兩人都需要溝通學習,彼此找到相處方式。 如果真的決定從婚姻裡頭畢業,楊聰財提醒:「在一起求幸福,分開求祝福。」注意孩子的身心狀況別被父母影響,別讓孩子因此怪罪自己,更別以孩子的探視權作為傷害彼此的工具,這是走出婚姻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溜直排輪跌倒撞到頭部 44歲金控科技長腦出血驟逝
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驚傳腦出血辭世。陳昇瑋是在上月3月29日開車載女兒出門溜直排輪,期間跌倒撞到頭部,但當下並無發現異狀,開車返家途中才突然身體不適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辭世。士林地檢署司法相驗,發現陳的頭部受有外傷,判定是意外身亡根據中央社報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出血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狀,腦出血的前兆有高血壓、頭痛或暈眩或無明顯症狀等。發作時會伴隨突來的劇烈頭痛或可能意識不清、四肢癱瘓或半身麻痺的情形。嚴重的話,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或死亡。「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這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腦部組織受到傷害,而發生腦神經缺損症狀、出現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或因破裂而出血,造成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腦溢血)兩種。台灣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發生的人數較多,約為出血性腦中風的五倍,當天冷、季節交替之際,65歲以上老年人容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70%至80%。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液破裂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20%至30%;其中,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5%,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症狀是一樣的,都會有腦壓上升、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出現。如果突然身體一側肢體麻木、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複視、手腳無力、嘔吐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可能「中風」了。應把握中風後的救命「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院急診檢查治療。★腦中風症狀絕大多數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的警訊相當重要。.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有口難言或答非所問.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突然眩暈、嘔吐、劇烈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抽搐.精神上的改變: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
-
2020-04-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版「即刻救援」 朋友接力求援保他一命
開完會後 詹姆斯咳嗽不止現年32歲、擔任助理醫師的詹姆斯・蔡(James Cai)3月2日參加一場醫學會議時,因咳嗽嚴重提前離席;他沒回紐約的家,而是去新澤西州媽媽家,她出城了,詹姆斯可以待在那裡,不必擔心萬一患流感會傳染給妻女。等到晚間人少之際,詹姆斯上診所做流感快篩,可惜沒有新冠肺炎檢測試劑盒。流感結果是陰性,但醫生覺得詹姆斯咳太凶、心跳又快,建議他到醫院急診室做電腦斷層掃描(CT)。他才坐進急診室就開始發高燒、呼吸急促,而且頻拉肚子,耗盡他全身的氣力。3日,醫師告訴詹姆斯,CT顯示他有肺炎,除服用抗生素外,要再做新冠病毒檢測。醫師措詞謹慎,但詹姆斯上網查詢時,發現自己符合所有新冠肺炎的症狀。隔天,詹姆士正等候檢測結果,赫然聽到晚間新聞報導,新澤西州州長在推特上宣布,該州出現新冠肺炎確診首例。完全不知道感染源的詹姆斯就這樣「中獎」了。由於紐約傳出戴口罩的亞裔女性在地鐵站附近遭暴力攻擊,詹姆斯有好一陣子搭地鐵都不戴口罩。他責備自己放鬆了戒備。心臟科醫師好友 四處請教和詹姆斯同樣來自上海的至交好友、在紐約執業的華裔心臟科醫師黃儀立安慰他別擔心。但他懂得詹姆斯孤立無助的心情,畢竟新澤西州的醫生完全沒有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經驗。黃儀立在醫生圈裡四處打電話請教,包括支援過武漢的上海醫生。所有的人都說病毒可能造成重創:雖然有許多人自行康復,但也有身強力壯的人病情突然急轉直下,撒手人寰。沒人知道詹姆斯會是哪一種。住院第五天 開始呼吸困難6日,詹姆斯住院第五天,「痰很多,呼吸困難」,血氧飽和濃度偶爾降到85%,遠低於正常健康人的逾95%。7日,詹姆斯幾乎一開口講話,就狂咳不已。他開始接受經鼻導管供氧。抗生素沒能改善血氧濃度,他很擔心自己接下來可能要插管,如果出了差錯不能及時接上呼吸器,甚至可能送命。他不斷盯著自己的血氧濃度,不敢入睡。詹姆斯的親友持續聯繫中國的醫生,得知那裡會給病患照第二張CT,弄清肺部損傷情形;美國醫生卻不樂意,光把詹姆斯移出負壓病房就可能讓醫護人員曝露於感染風險。黃儀立堅持不懈的致電與詹姆斯的感染醫師溝通,正式提出拍第二張CT的要求。老闆不眠不休 翻譯醫學資訊詹姆斯的華裔老闆、64歲的何恭程也打電話,聯絡到詹姆斯的另一名醫生艾若德。他向艾若德解釋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剛發布的第七版新冠肺炎治療準則,儘管該準則多基於臨床經驗,而非發表過的研究,但他敦促艾若德依照部分建議擬定療法,包括開立兩種中國新冠患者的常用藥-治療瘧疾的氯奎寧(Chloroquine)和治愛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劑(Kaletra)。艾若德擔心這兩種藥都沒經過廣泛臨床實驗,也未獲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並對不符標準醫療程序的作法,表達憂慮。何恭程告訴艾若德,此時生死攸關,沒法依標準程序來,他願意提供中國健委會醫療準則的完整英譯。為此,何恭程連續工作近12小時,將新冠肺炎症狀、輕症和重症訊號、病程發展、給氧方式,建議的後續追蹤等等,全部譯完傳給艾若德。何恭程有很深的急迫感,他擔心救不活詹姆斯。朋友發動人脈 聯繫製藥商在此同時,詹姆斯的血氧濃度已降至80%,第二次的CT顯示,他的肺短短五天間近40%塌陷。詹姆斯的病情惡化讓醫生態度轉變,除了開氯奎寧和蛋白酶抑制劑,也為他申請實驗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院方表示,需要時會將他移入加護病房。但要成為瑞德西韋的「恩慈療法」對象也不容易。黃儀立發動自己的所有人脈,聯絡製藥商吉利德公司。12小時50萬人 看見詹姆斯CT片他取得詹姆斯的同意,將他的CT片貼給另一名醫生朋友,後者轉貼至推特,希望提醒未認真看待新冠肺炎散播的醫生加以注意。12小時內有50萬人看到新冠病毒如何快速造成呼吸衰竭,這張CT被多方分享轉傳。詹姆斯的親友認為,多達數百人因此推文敦促吉利德注意詹姆斯的案例。發推特後4小時 藥終於來了CT首次上推特不到4小時,吉利德就打電話通知詹姆斯的醫生,藥寄出來了。10日凌晨3時,醫生一收到瑞德西韋便直奔詹姆斯病房。發燒至少九天的詹姆斯終於在11日退燒。甚至在他服用瑞德西韋前,血氧濃度開始回穩。劫後重生 把給女兒遺書留病房21日,詹姆斯在兩度檢測呈陰性後出院,他的肺還需要時間休養,但他活下來了。他把先前預備給女兒的遺書留在病房沒帶走。截至今日,新冠肺炎沒有已知的特效療法。幾乎無法得知是那種治療元素-高流量氧療、用藥、時間、社群動員或意志力,幫詹姆斯撐過來。他感謝許多人,「救了我的命」。
-
2020-04-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心靈防疫/簡文彬:音樂聯演串連撫人心
音樂家 共演巴赫巨作藝術也許不能治病,卻能撫慰人心,具精神防疫功能。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日前發起「衛武營接力聯演音樂的奉獻」,邀音樂家用各種形式演出巴赫的晚年巨作「音樂的奉獻」,拍攝影片後上傳臉書,再點名其他音樂家朋友一起演出,將音樂的力量藉網路傳遞給眾人。「目前是表演藝術界蓄積能量的階段,也是眾人相互支持打氣的時刻。」簡文彬表示,場館營運團隊和表演團隊,都在努力思考此時能為社會做些甚麼。雖不能一起上台演出,還是能透過網路一起完成演出。紐約百老匯發起眾演員透過網路接力演唱「悲慘世界」音樂劇,衛武營則邀請音樂家各自拿起樂器合奏「音樂的奉獻」。「即使在防疫期間,但我們想利用音樂來溝通、聯繫和安撫人心的核心本質,從未改變。」簡文彬認為,巴赫的音樂包含令人安定的優雅與秩序,「音樂的奉獻」擁有看似簡單卻複雜的對位曲式,可根據主題無盡延伸反覆,契合數位時代的特質。目前已有黃韻玲、琵琶音樂家吳蠻、管風琴音樂家劉信宏、直笛音樂家林君實、對位室內樂團等數十位音樂家、樂團響應。兩廳院停擺 嘗試新型態演出剛經歷「澳洲音樂家確診事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卻未因此停下腳步。兩廳院內的餐廳、售票處仍保持營業,劉怡汝透露,兩廳院工作人員要處理退換票、更換節目檔期,工作量多、挑戰也更大,「防疫」更是重要工作。兩廳院員工有兩百多名。劉怡汝表示,為了防疫,她調整員工的上班時間、賦予更多彈性,避免大家都在同一時間上下班與用餐,造成群聚感染。她也開始「一人食」,用餐時間盡量一個人吃飯、減少社交應酬。受疫情影響,到六月之前,兩廳院表演節目幾乎全數取消;不少劇團保留場地,改成「沒有觀眾的正式演出」,錄影上線直播。「沒有了現場觀眾,劇場的型態會不會因此產生質變?」劉怡汝表示,目前正跟藝術家討論,打算在防疫期間,運用疫情期間的特質嘗試全新型態的演出,防疫是危機,也是轉機。
-
2020-04-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口罩實名制3.0來了!超商預購最快4月22日上路
口罩實名制3.0預計4月下旬上路,政院人士指出,為減輕藥局負擔,預計4月底民眾只要持健保卡到超商,無論是預購、續購都能一次解決,領取時付費,預計可使用悠遊卡、一卡通,或是現金結帳,雖然要跑兩次超商,但可以免除民眾排隊辛苦,也替藥局減壓;據了解,如果測試順利,最快的上路時間是4月22日周三,民眾就可持健保卡至超商提前預購。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表示,關於口罩超商預購模式,正在做技術面的測試與修正;唐鳳辦公室指出,仍在對超商事務機進行封測,預計最快4月下旬上路。政院人士指出,續購是指已經使用口罩實名制2.0的人,直接在取貨時插入健保卡預約下一輪的口罩,預購則是沒用過2.0的民眾,也能透過健保卡在超商事務機預購;而其實,排隊買口罩不是最大的問題,排隊買不到才是問題,目前口罩數量逐步提升,基本上都能供應民眾需求,因此是販賣點減壓以及方便民眾購買比較重要。但有北部直轄市的超商幹部透露,超商接回口罩實名制2.0取貨業務後,除了又得開始口罩包裝任務,還有許多民眾因為不諳超商事務機的使用,或是其他因素,都會直接請店員協助,可一旦忙起來,很難一位一位客人服務,憂慮接下來口罩實名制3.0類似情況會更加劇。Kolas則說,口罩實名制在滾動式檢討上,設計邏輯都是更友善,不是增加民眾或是店員麻煩,但確實,過去在實體藥局初販售口罩的經驗也是需要磨合時間來溝通學習,若未來口罩實名制3.0真的上路,前期在超商詢問店員的機率的確會高,因此目前測試時也是希望將各類狀況減少,盼購買越來越方便,也替販售點減壓。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
張曼娟成為照顧者邁入第5年,父親思覺失調、母親失智、雙親因年老身體功能陸續退化,她從一開始的驚慌失措,到如今的篤定安心,在公開場合、在個人粉絲專頁,張曼娟成為「照顧者們」的傾訴者、相知者。這些都是她一路走來,跨越無數照顧的「艱難時刻」後,終於找到稍微平衡自我與照顧的姿態。一開始都自己來 負面想法上身初為照顧者時,張曼娟1天的生活是這樣的:7點起床到市場買菜、煮午餐;8點幫母親洗頭洗澡,安頓兩老吃飯,有時要上網幫父母掛號、陪父母跑醫院;下午,父母託給外籍看護,她開始工作,演講、上通告、小學堂事務等等;一直到晚上9點後,父母睡了,她才有時間讀書寫作。夜裡,父母親不時醒來,張曼娟也跟著起床,常常一夜5、6次,然後天就亮了,「我經人體實驗證明,只要超過1周睡眠這樣中斷,你後來都無法睡覺,嚴重失眠、不想吃東西、內分泌亂七八糟」,張曼娟苦笑,連續2、3周後,她覺得被徹底摧毀。張曼娟陪父母看精神科,明明是陪病的角色,醫師卻語重心長對她說:「妳要把自己照顧好喔!」因為醫師看過太多帶長輩來看診,半年後卻自己罹患憂鬱症的例子。那時,張曼娟的確覺得自己有憂鬱症,動不動就流淚,很多負面想法,「我不知道撐不撐得下去?」「也許我先走了,再看看事情會怎麼發展?」負面的情緒與精神科醫師的關心同時出現,她打起精神提醒自己,「不行,我要把自己照顧好」,有時是去咖啡廳好好吃頓早餐、有時和朋友聊聊天、有時給自己一個小旅行。四面八方支援網 我知道我不孤單所幸與照顧者重擔同時到來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關心與協助,形成支援網,幫助張曼娟度過照顧風暴,讓她沒有手足支援的這類 「獨力」照顧者,不那麼孤單。父親倒下後,相識40多年的老鄰居天天來陪父親聊天,原本沒那麼熟的同社區的伯伯也每天主動來敲門,「要不要出去散步?」而張曼娟幾個多年的好朋友,總是說「我都在,有需要隨時找我」。還有,後來她找到的第2個外籍看護阿妮中文流利,跟父母親溝通良好,在家裡甚至像個小女兒,很多時候爸爸不聽張曼娟的話,阿妮撒個嬌,爸爸只好乖乖聽話「喔,好」。張曼娟的父親最終從被照顧者成為張曼娟的幫手。最糟時連路都無法走,但生病5年後,如今可以拄著拐杖趴趴走。張曼娟歸功於父親「革命軍人」的性格,不願意被打倒的意志,讓他復健時無比堅持,自己的狀況改善後,也拖著另一半一起散步、曬太陽,延緩了母親的惡化,「我非常感謝他,雖然我成為照顧者是因為父親,但是後來他卻成為了我的幫手」。跨越一個個照顧的艱難時刻,相較於5年前,現在的張曼娟,比較懂得照顧自己、鼓勵自己,然後驕傲的說出:「可以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我今生最榮耀的身分,我是張曼娟!」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cH97iM
-
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好市多防疫新規!11日起一卡最多兩人入場
因應防疫需求,量販賣場除了加強環境清潔、人員健康管理(量體溫、戴口罩),同時也暫停試吃、撤掉內用區或減少美食街用餐區座位或設隔版、規畫安全距離地貼等,如今,台灣好市多再宣布,將進行賣場人流車流管控,維持民眾購物的安全距離空間。為了減少大批民衆進場購物而增加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機率,台灣好市多(Costco)今(10)日正式發訊息與會員溝通,明(11)日起,一張會員卡盡量最多攜帶一人進場購物,賣場來客數若超過一定會員數,停車場外圍將啟動交通管制,管控車流。同時,也呼籲民眾進場要配戴口罩,於電梯內盡量避免交談。好市多表示,目前賣場入口手扶梯、電梯出入口、結帳台排隊處,都已貼有安全距離標示線,將請民眾配合。同時,已有七家店裝設紅外線體溫測量器,4月13日前全台各分店都將完成裝置。
-
2020-04-10 橘世代.好學橘
不被工作綁架!三大關鍵享受理想中的「自由勞動」
資本主義交易性的工作模式,人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也不是自我實現的過程。這種因外在情勢的壓力,必須去販賣自己的時間、身體或思想,因而失去自由、自主,甚至失去尊嚴,並非馬克思理想中的「勞動」。相對於年輕時候,老年在時間、身體,甚至思考,都比較自由,比較有利於從事「勞動」。《成就大器晚成者的秘訣》和《不老的靈魂》的作者,73歲的康妮.戈德曼說:不像年輕人常需要求得別人的認同而苦惱,老了之後,可以自由的追求自我,不必擔心別人怎麼看你,反而會變得更加個性化。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科克雷爾工學院約翰.古迪納夫教授,是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之一,九十一歲還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已經到九十四歲高齡時,又帶領工程師團隊打造了新一代電池技術:能量密度是當前鋰電池三倍,且安全係數更高的全新固態電池,將會給電動車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他說:「活到這個歲數,我明白了不能對新想法存有偏見的道理,你必須測試所有的可能性。」畢竟他思考能源問題的時間,比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要長,高齡讓他有了一種新的學術自由。九十四歲了,他說:「你再也不用擔心失業的問題了。」確實,對許多人而言,老年是一種成長和解放。蓋爾.卡森.萊文接近五十歲的時候,出版第一本書《魔法灰姑娘》,這本書讓她一舉成名,並摘取了頗負盛名的紐柏瑞(Newbery Honor)兒童文學獎。她對自己能否在年輕的時候,寫出這樣的作品表示懷疑,她說:「青少年時期,時光只會在懵懂無知中慢慢消逝。」因此,老年最適合去體現馬克思理想中的「勞動」。理想中,老年時的「勞動」是自由、自主,並具創造性,除了自我實現以外,也成為跟他人或外界溝通、分享的方式。以此而言,理想的老年「勞動」應具有幾個特性:一、自主性馬克思指出,人要透過「勞動」實現自我,因此必須有一定的自主性。在自由、自主的情況下,勞動是回應內心的呼喚,有時甚至變成一輩子的生命任務。對於一些堅持理念、緊握方向的老年人,往往表現出生命不止,工作不休的生活樣貌。二、創造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身體的確會逐漸老化,但頭殼中的大腦卻並不像外表身體一樣凋零。幾項長期追蹤的研究發現,在健康老人身上(排除掉因疾病,或是阿滋海默症認知功能受損的老人)看到,我們的確是越活越正向,不論是在實質的創造力,或是心靈上皆是如此。三、生產性一般而言,「生產性」都比較強調所創造的經濟效益。例如,老家附近有一對年逾七十歲的老夫婦,他們承租一塊農地,種植芋頭、水稻,自食其力、不必向兒女伸長手、無須他人照顧、更無須政府的長照,深信「有事做,較不易生病、不易老化」的定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從經濟效益而言,我們明確的知道這對老夫妻的勞動具有生產性。然而,從馬克思的觀點而言,勞動的生產性是把內心想法外在化的過程,他認為這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活動。只有藉由外在實際存有的物質東西,才能幫助我們釐清內心主觀的想法。當想法只存在心裡時,通常只是一種模糊、含混、而且隨時在變動的狀態,只有當想法透過物質東西實現出來之後,我們才更能掌握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所以馬克思會說,透過勞動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並且唯有透過想法「外在化」的過程,我們才能與人分享、交流,建立關係。因此,年老了,即使百歲都有生產力。本文摘自《老是一種幸福》、大喜文化 2020/04/01 改版【推薦閱讀/更多好讀延伸↘↘↘】。樂齡創生 日進斗金 日本上勝町「樹上長出錢」。50歲就退休 「人生歡喜過」他當起土地公經理人。退休守護慢飛孩子 高年級志工花時間慢磨出成長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4-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家庭主婦變酒店公關 鄭文燦:衛生局女科長是幕後關鍵
台北市一間酒店女公關傳出確診新冠肺炎,桃園市長鄭文燦今上午主持防疫會議提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原判定該案是「家庭主婦」,因居住地在桃園,經衛生局某女科長突破心防、警察局1天還原活動史,才確認是酒店女公關,他感謝2局處抽絲剝繭細心辦案,是防疫背後的無名英雄。鄭文燦說,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8日公佈案379,新聞稿提及當事人自述沒有上班,平日都在家中,偶而外出購物,職業是家庭主婦,但經第二輪疫調發現是酒店女公關,工作地在台北、居住地在桃園。鄭表示,從這此「家庭主婦變酒店公關」,背後有賴桃園市衛生局、警察局努力,衛生局長王文彥從醫師角度強烈建議該案送驗採檢,最後果然確診,另名女科長和個案耐心溝通,更直覺認為她非家庭主婦,並表示這件事牽涉家人、大眾健康,曉以大義後終於突破心防,還原職業史、接觸史。而後續再由警察局長陳國進、刑大等單位,透過科技辦案跟縝密資料調閱,還原個案整個活動史,包括工作地點、其他去過地點,以及搭乘的計程車,不管是排班計程車或Uber計程車,每一個計程車個人資料都清楚的掌握,以便於後面疫調的隔離作業。鄭也說,從過去的疫調經驗,中央的疫調官在第一輪疫調的時候,難免因為個案因為涉及個人隱私或擔心影響別人,或者擔心接觸的朋友、親人被標籤化,因此第一輪疫調常有資料不全的情況,起初無法問出全貌很正常,必須靠警察、公衛人員協同耐心查證。而該位女科長是關鍵角色,發揮女性直覺、細緻與耐心,終於讓個案說出就醫就診前的活動輪廓,交給警察局詳細調查,都是這次避免防疫破口重要的幕後無名英雄。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聯、家樂福行動超市上路!服務偏鄉民眾揪甘心
超市量販業者再添新銷售通路服務!觀察到偏鄉地區居民對於購物的不便需求,全聯福利中心及家樂福除了持續展店、優化線上購物平台與外送機制,如今更推出「行動超市」服務,提供各種民生物資商品,從衛生紙、尿布等日用品到生鮮蔬果、冷凍食品等,甚至還提供商品預購服務,希望能服務較偏鄉地區的消費者,形成一種善的循環,成為台灣人生活中一股正能量。全聯表示,雖然目前展店數已突破1000家,其中更有85%的門市只有距離消費者開車約10分鐘距離,但為了照顧到較偏鄉地區年紀較大的老年人,或是不方便隨時出門採買的偏遠山上居民等,全聯去年即開始規畫「行動超市車」,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希望能服務偏鄉地區民眾。4月起正式推出的全聯「行動超市車」,目前在嘉義與花蓮各有一台車已啟動試營運,行駛動線與商品結構會隨著服務地區民眾需求隨時做調整。一旦有重大災害發生時,「行動超市車」還可支援物資,並提供補給如熱食、熱飲給救災人員。全聯「行動超市車」的車體為6.5噸三溫層(常溫、冷藏、冷凍),車廂為航太工業材質FRP+舒特龍打造,可確保商品品質在運送中保持新鮮,且設有GPS可與鄉里即時溝通到點時間,隨車配有一位司機與店員。車上販售商品約有300~400項,包含民生用品與餅乾、泡麵、飲料等乾貨,以及蔬菜、水果、魚肉、鮮乳、We Sweet甜點,和冷凍水餃、蔥抓餅等商品,同時提供商品預購服務,若現場商品販售完畢,消費者可先預購再於下次購買。同時,預購誌上的商品若有需求也可提供,如近期推出的母親節蛋糕。全聯表示,隨著「行動超市車」的上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結合全聯門市的急難救助服務,未來更能深入嘉義及花蓮偏鄉地區,若當地民眾有三個月內的急難事故,將可透過「行動超市車」隨車收件,再由駐地的專業社工主動聯繫協助;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愛心育苗計畫資助的嘉義偏鄉小學,未來也預計協助配送愛心早餐。家樂福則是透過線上購物發現許多訂購者來自偏遠山區,各店不時也會收到包含地區鄉鎮區公所與里長的邀約,因此決定今年走出賣場,以行動車隊的方式為偏鄉民眾提供服務。首支行動超市由家樂福土城店組成,今年1月22日起即已穿梭在烏來山區提供商品販售,截至目前為止已有3家分店組隊開出行動超市。每次行動超市車隊販售的主要項目包括:生鮮蔬果、烘焙、熟食便當(依分店)、米油配料、泡麵、零食、清潔用品、寢具(床套、床包、枕頭、棉被)、五金等商品販售,商品約400~500支(依各店出車容量為限,基本出車3~5台車)。部分像是宜蘭店則是採取線上LINE群組推薦商品的型式讓民眾可預先下單,行動超市車隊到達現場後再通知民眾取貨。為提供民眾更方便的購物,部分分店也將提供刷卡服務。 家樂福表示,由於每趟出車路程遙遠,行動超市車隊多集中在假日服務,依各店狀況每月1~2次。目前,已排定的分店行程包括:家樂福花蓮店(4月11日10:00~16:00在水源村多功能廣場)、家樂福宜蘭店(4月12日11:00在南山部落南山衛生室廣場、14:00在四季國小對面)、家樂福屏東店(4月19日10:00~16:00在新埤鄉新來義部落產銷中心)、家樂福平鎮店(4月27日10:00~14:00在復興鄉角板山仁愛停車場旁廟口)、家樂福土城店(5月8日11:00~18:00 在烏來區環山路51號的消防隊停車場),接下來家樂福台北三民店、台東、台南新營及金門等店都陸續將組車隊到偏鄉地區服務。
-
2020-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羥氯奎寧禁出貨? 食藥署澄清:按比例分配臨床需求
老藥「羥氯奎寧」對治療新冠肺炎或有療效,但有媒體報導,有診所反映食藥署僅開放「羥氯奎寧」供貨醫學中心,禁止出貨給診所。衛福部食藥署今發布新聞稿澄清,目前並未管制國內羥氯奎寧供應,也沒有禁止出貨到診所。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表示,「羥氯奎寧」為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藥物,但據了解喊出「被禁止出貨」的卻是非相關專科診所,可能是因為聽說可治療新冠肺炎而想要購買。潘香櫻也說,依據食藥署3月17日訂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期間藥品供應管理原則」,限制醫療院所依據去年的月平均量酌加一成作為藥品進貨量,若非非專科、過去未進貨過羥氯奎寧的診所想要叫貨,自然沒有月平均量可供評估。目前藥商仍持續按比例將該藥品分配至醫院、診所及藥局,以滿足原有臨床需求。潘香櫻表示,新冠肺炎確診病人皆須住院接受隔離治療,建議基層診所若發現疑似個案應依防疫措施通報,並配合指示轉診,因此非風濕免疫相關專科診所不需要自行進貨。另外,針對指揮中心將羥氯奎寧納入目前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用藥之一,潘香櫻說,食藥署已持續與國內相關藥商召開溝通會議,未來將可提高國內「羥氯奎寧」產能,以因應疫情所需。
-
2020-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老人共餐暫停 防疫與避免長者孤寂的兩難
「如果確診100個死100個,確診50個死50個,我贊成政府用最高規格來封」,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里長方荷生痛批台北市政府暫停共餐的政策,認為下令太過倉促,罔顧長者需求;不過,信義區西村里里長馬念慈則基於「人命比較重要」暫停共餐服務。不過長者逗陣來呷飯,除了照顧飲食,也能鼓勵長者走出家門與人互動。方荷生顧慮長者一個人在家隨便吃,因此透過建立社區防疫SOP,繼續辦共餐並紓緩長者獨自在家「鬱卒」的心情;馬念慈雖然遵照市府指示停辦共餐,但也擔憂老人家因為共餐取消而減少與外界互動,又不願出門產生的「孤寂感」,改以定時電話關心、送物資等方式,取代社區阿公阿嬤們的共餐時光,讓他們同樣能感受到滿滿的關懷。台北市忠勤里的餐廳不只服務老人,還有課輔班的小孩來用餐,堅持服務不能中斷的里長方荷生訂下SOP,先洗手才能進餐廳,並針對社區居民做旅遊史、接觸史調查;先前從中國等疫區回來的里民、新住民,也會主動向他通報,希望里長在居家檢疫期間協助送餐。方荷生不滿台北市政府政令下得突然,他認為如果新冠肺炎致死率是100%,他便贊成政府用最高規格來禁止一切活動,但目前國內並未社區傳播,若忠勤里有確診個案,他也不用政府下令,他自己就會停辦共餐,他越講越生氣,痛批台北市政府「一刀切下去,就沒有責任」,沒有安撫民眾不要恐慌可以正常過生活。忠勤里民潘女士在共餐前做體操伸展筋骨,她向我們透露她兒子擔心她會被感染,叫她把共餐的錢當作做公益,不要再去食堂跟里民一起吃飯,但她總覺得一個人待在家裡心情很煩悶,因此還是決定來共餐;另一位參與共餐的陳先生則表示,取消的話,孤單老人一個人在家「要怎麼煮?」強調在這裡一起吃飯大家都會互相注意,彼此很謹慎。「人命比較重要」,這是台北市信義區西村里里長馬念慈在疫情期間,維護里民健康的最高指導原則,馬念慈2018年當選里長後,就積極舉辦共餐,並發展到成為全台北市共餐規模最大的里,最多可以容納200多人。馬念慈里長帶記者參觀共餐的場地,一打開禮堂電燈,偌大的空間空無一人,連桌椅都被收好堆疊在角落,但疫情爆發前,這裡是阿公、阿嬤們一起吃飯聊天的好所在。西村里民古先生感嘆,因為疫情因素,人際關係幾乎降到0,為避免爆發群聚感染,連朋友家都不太敢去拜訪。馬念慈表示,當初他告知里民共餐取消時,曾被質問為什麼,他向里民解釋,目前疫情嚴峻,尤其西村里內超過65歲的人口高達2000多人,身為里長的他必須為里民健康把關,因此不得不遵照政府指示停辦。台北市政府與新北市政府分別在今年2月初與3月初下令停辦老人共餐,台北市政府暫停60歲以上長者每餐40元、中低收入戶或低收入戶身分之長者每餐80元的補助,希望藉此方式達到停辦的目的,待6月底再重新評估恢復與否。台北市社會局老福科長楊雅茹解釋,政令的下達並非政府害怕承擔責任或是製造恐慌,而是參酌相關專業意見後的判斷,希望超前部署來維護長者健康,一部份停辦原因也是因為某些居民活動中心為了防疫而停止租借,因此缺乏場地辦共餐,這也是停辦原因之一。她表示目前市政府已蒐集線上資源給長輩,可以在家做一些運動,也鼓勵他們在避免群聚的前提下,自己到外面走走。暫停共餐,也可能因此連社交也暫停了,老人家們一整天待在家裡,特別是沒有子女同住的獨居老人,身心狀況也成為一大課題。馬念慈表示他會以更多的關心,來替代這段消失的共餐時光,比如致電問候或者是請志工準備青菜、水果送給他們,如果2天沒看到老人,也會請鄰長去關心長者,希望能透過這些關心,讓阿公、阿嬤不會感到孤寂。台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張珏也認為透過電話慰問、視訊溝通或者讓老人家在家有活動,比如做手工等等,可以有效緩解長期悶在家內的負面情緒,只是老人家若不會用網路,問題就會比較大,就需要仰賴他人幫忙建立能與友人對話的網路橋梁。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周桂田:決策盡早擴及社經倫理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以歐美境外移入為大宗,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發現,疏於評估中國航空旅客移動密度的疫情風險,是導致現在歐美疫情嚴峻、台灣境外移入個案大增的重要因素。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表示,台灣和其他國家一樣,如果疫情嚴重,可能走向封城、失業和蕭條,建議應及早將風險評估和決策面要擴大至社會、經濟、倫理面向,並建立善用社會網絡、深入社區的風險溝通模式。中國航空旅客 與疫情正相關周桂田說,英國南安普敦大學三月初發表研究,以二○一八年農曆新年後至四月,從中國大陸飛往世界各國的旅客人數,推算今年未進行旅遊限制的傳染病風險。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卞中佩根據這篇研究的方法和模型,分析國際疫情現況數據,發現各國疫情嚴重度,與該國的中國航空旅客密集度高度正相關。跨國移動軌跡 有助防疫決策周桂田分析,「跨國移動軌跡」是全球化最重要的疫情風險評估參數,也是全球在對抗新病毒過程中得到的重大啟示。指揮中心現在要預防更大規模的動盪,應善用「網絡治理」,納入民間、學術單位量能,取得包括跨國移動、政治、社會、經濟等多面向大數據,才有助於動態決策模式的運作,更快速且具前瞻性。周桂田表示,聯合國在三月底對全球即將面臨的大蕭條提出預測模型,預估大多數產業都面臨重大衝擊,社會穩定性也大受動搖,周桂田呼籲台灣應盡快進入「風險治理2.0」的階段。周桂田說,「風險治理1.0」是歷經對抗SARS的慘痛經驗成果,這次已幫助台灣達成不少專業和務實的防疫成就,但仍集中於醫療和感控兩大面向。周桂田提醒,疫情擴散必然衝擊全球社會政治經濟,將引發經濟蕭條、失業、倫理、性別、不平等問題,脆弱族群首當其衝,台灣也無法倖免,因此台灣的決策體系除了醫療和感控,迫切需要其他層面的專業風險評估。風險評估面向 宜納多元領域建議台灣應成立「社會經濟與倫理委員會」,納入公衛、社工、心理、法律、倫理、科技與社會等多元領域,風險評估面向要擴及醫療和感控層面,做出建議,並交給決策者參考。同時,善用各行政層級與社區、民間量能強化風險溝通,及早疏通社會情緒並建立預防性社會心理、社會團結等。例如台灣若疫情擴大有可能會走向封城,該怎麼做,都應該先談。周桂田表示,疫情之下,國際上已出現家暴增加、失業自殺等動盪不安情形,台灣要盡快開始善用社會專業網絡和公民網絡,建立更全面的風險評估與廣泛的風險溝通,強化更多層面的配套和認同,盡早建立承接疫情衝擊的社會學習曲線。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化時代新風險!專家曝「各國疏忽1重點」:台灣也無法倖免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以歐美境外移入為大宗,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發現,疏於評估中國航空旅客移動密度的疫情風險,是導致現在歐美疫情嚴峻、台灣境外移入個案大增的重要因素。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表示,台灣和其他國家一樣,如果疫情嚴重,可能走向封城、失業和蕭條,建議應及早將風險評估和決策面要擴大至社會、經濟、倫理面向,並建立善用社會網絡、深入社區的風險溝通模式。周桂田表示,英國南安普敦大學三月初發表研究,以二○一八年農曆新年後至四月,從中國大陸飛往世界各國的旅客人數,推算今年未進行旅遊限制的傳染病風險。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卞中佩根據這篇研究的方法和模型,分析國際疫情現況數據,發現各國疫情嚴重度,與該國的中國航空旅客密集度高度正相關。周桂田分析,「跨國移動軌跡」是全球化最重要的疫情風險評估參數,也是這次全球在對抗新病毒過程中得到的重大啟示。指揮中心現在要預防更大規模的動盪,應善用「網絡治理」,納入民間、學術單位量能,取得包括跨國移動、政治、社會、經濟等多面向大數據,才有助於動態決策模式的運作,更快速且具前瞻性。周桂田表示,聯合國在三月底對全球即將面臨的大蕭條提出預測模型,預估大多數產業都面臨重大衝擊,社會穩定性也大受動搖,周桂田呼籲台灣應盡快進入「風險治理2.0」的階段。周桂田說,「風險治理1.0」是歷經對抗SARS的慘痛經驗成果,這次已幫助台灣達成不少專業和務實的防疫成就,但仍集中於醫療和感控兩大面向。周桂田提醒,疫情擴散必然衝擊全球社會政治經濟,將引發經濟蕭條、失業、倫理、性別、不平等問題,脆弱族群首當其衝,台灣也無法倖免,因此台灣的決策體系除了醫療和感控,迫切需要其他層面的專業風險評估。建議台灣應成立「社會經濟與倫理委員會」,納入公衛、社工、心理、法律、倫理、科技與社會等多元領域,風險評估面向要擴及醫療和感控層面,做出建議,並交給決策者參考。同時,善用各行政層級與社區、民間量能強化風險溝通,及早疏通社會情緒並建立預防性社會心理、社會團結等。例如台灣若疫情擴大有可能會走向封城,該怎麼做,都應該先談。周桂田表示,疫情之下,國際上已出現家暴增加、失業自殺等動蕩不安情形,台灣要盡快開始善用社會專業網絡和公民網絡,建立更全面的風險評估與廣泛的風險溝通,強化更多層面的配套和認同,盡早建立承接疫情衝擊的社會學習曲線。
-
2020-04-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台胞:封城76天很難熬 心力交瘁已到崩潰邊緣
武漢八日解封,根據我方規定,滯留當地的台商解封後若需返台,仍以武漢包機方式返台,且需加以註記,無法自行搭機。這使得武漢台商返台仍然遙遙無期。即將解封的台胞們心急如焚,一方面開心能解封,一方面仍對返台之路遙遙無期而憂心。一名台籍孕婦「林女士」(化名)表示,她是滯溜在武漢的民眾,是一名高齡孕婦,武漢封城76天,至今兩個月都沒有產檢,非常急迫想要回台灣做產檢。她的核酸篩檢都有檢驗合格,社區也開立健康證明,證明她和家人的身體都非常健康。希望能早日回到台灣,等待生產。她表示,76天真的很難熬,心力交瘁,已經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好不容易熬到了武漢解封,但是一樣被政府「註記」無法回台,真的很無力。「在七十六天中,每天都過得很煎熬,有很多政治因素,但不是我們一般民眾去理解和干涉的。自己只希望一切生活如常,也不想干涉政治。」「林女士」表示,希望政府可以不要兩種差別待遇,「我只是想回去,我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生活多年。武漢明天要解封,一周前就已恢復交通,有健康證明就能外出採買。基本上我們被註記,回不去,這幾個月也沒有收入,很辛苦」。她說,透過這件事,看透了很多事,對政府滿絕望。我們百姓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她打電話給市台辦、也打給海基會,都沒有任何包機的訊息。她說:「沒有包機、又不解除註記,是置台胞死生於不顧嗎?很傷感!」在這期間的生活,「林女士」表示,武漢台辦有送口罩、蔬菜、食物,電話關心。社區封閉式管理,生活要採買都是團購,這部分是OK。因為她生活在武漢市區,所以好一些,但在郊區偏遠地區台胞,就非常的辛苦,甚至是「有一餐沒一餐」。她說,我方政府一直強調要「弱勢優先」原則,但第二次武漢包機也沒有排到她,她感到不解。自己是高齡孕婦,在七十六天裡,很害怕懷孕過程出問題,也根本不敢去當地醫院。「林女士」呼籲,在沒有妨礙政府防疫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取消註記,讓她們返台回家團聚。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日前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強調,武漢市預定四月八日解封後,飛機能飛不能飛,還有很多變數,我方還在持續評估中。武漢包機方面,兩岸民航小兩會仍保持溝通。
-
2020-04-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即起搭計程車也要戴口罩 交通部:六都衝擊最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稍早宣布,為保持社交距離,除了搭大眾運輸時要全程戴口罩外,不戴口罩計程車司機也可拒載。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公告後 馬上就做。對此,交通部公路總局說,預計對六都衝擊最大。陳時中在記者會表示,目前規定搭大眾運輸時要全程戴口罩,但有計程車司機也很憂心,因此正式宣布,「拒不戴口罩的乘客司機可以拒載」,違反規定可處新台幣3000到1萬5000元。對此,公路總局說,目前全台有9萬2000多輛計程車,其中主要分布在直轄市,六都就占了8萬多輛,是政策上路後主要衝擊的區域。不過公路總局說,計程車相較大型客運、雙鐵,乘客相對較少,也比較好管控,目前乘客戴口罩的現象也很普遍,若有人未戴,相信一對一也比較好溝通,希望民眾都能配合辦理。交通部路政司司長陳文瑞說,現在雙鐵、客運和捷運等大眾運輸工具都要戴口罩,計程車也是準大眾運輸工具的一環,同樣搭載不特定人士,指揮中心宣布後會遵照指示辦理,沒戴口罩予以拒載,並可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相關罰則來開罰。至於計程車要那Uber要不要也強制戴口罩?陳文瑞說,Uber現在歸類在多元化計程車,也就是計程車一部份,同樣須配戴口罩。
-
2020-04-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警覺性差很大!解析3個差點釀社區破口的確診個案
從2月中白牌車司機(案19)確診開始,台灣陸續出現11個半個月內沒出國、感染源不明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包括退休婦人、老先生、上班族、自營業者、護理師、大學生、店員。社區裡隱藏的感染源在哪裡?沒人有答案。但回顧目前355個確診個案,其中三組人的確診歷程,清楚揭示「警覺性」,是決定人是否可能成為社區疫情破口的重要關鍵。一對尋常夫妻,難得在3月10日到14日一起到印尼度過五天假期。回國後,50多歲妻子(案290)在22日發現自己失去嗅覺,同日60多歲丈夫案291亦咳嗽、肌肉痠痛、關節痛、全身倦怠。26日妻子一天內到診所、區域醫院急診室共就醫兩次,同日丈夫也到區域醫院急診室就醫一次,兩人都在29日確診。當疫情調查人員詢問這兩對夫妻,回國後接觸過什麼人?他們身體不舒服之下,憑印象想起了一些人,也漏掉一些人,包括一名50多歲的男子(案335),他在20日曾經和案291喝咖啡聊天。三天後,案335開始出現一些感冒症狀,去診所看了兩次,感覺都沒有比較好。3月29日那天,他看到新聞報導,有一名3月10日去過印尼的60多歲男性確診了,而且是一對夫妻,案335心頭一驚,打聽之下確定,確診者就是跟他喝咖啡的朋友。他在31日戰戰兢兢來轉至醫院就醫,並且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接觸過確診者,他立刻被通報疑似、收治住院,並於4月2日確診。和案335一樣警覺性高的,還有這名六旬婦人(案355)。案355在2月20日至3月25日參加南美旅行團,同團旅客有一位60多歲女性(案259)在回國當天就於機場因有發燒、喉嚨痛等症狀而被攔截,另一位同團的50多歲男性(案331)也在被列入接觸者的居家隔離期間,出現喉嚨乾癢、全身倦怠等症狀而確診。與上述兩個確診個案同團旅遊的案355,也乖乖度過居家隔離14天,隔離期間始終沒症狀,但期滿出關的時候,她卻不敢放鬆,懷疑自己會不會就是那5%無症狀感染者。於是她打電話給衛生單位,表達想檢驗確認的意願,經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醫師也認為有必要採檢,結果真如她所料,確診了。案335和案355的警覺和主動,減少了社區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有人警覺性過低,隔離期間出現症狀,還以為自己無症狀,是靠著醫護人員的警覺,才沒有變成破口。案338和案341這對60多歲的夫妻,在3月5日到14日參加了奧地利捷克旅遊團,因為該團包括領隊已經有四位確診,其中兩人重症、領隊病逝,這對夫妻也被要求居家隔離、回報症狀。這位先生隔離第一天就開始陸續出現腹瀉、咳嗽等症狀,太太也在隔離第11天開始腹瀉,但不知道是害怕還是神經太大條,始終未告知追蹤關懷人員。直到隔離期滿,他們兩人自認安全、到大醫院回診心臟科時,因醫護插健保卡發現旅遊史、仔細釐清症狀,兩人才願接受採檢,結果是雙雙確診。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說,因有些病人尚在潛伏期,篩檢陰性,普篩反而製造假性安全感,不能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只能透過「醫師警覺」,有懷疑就通報採檢。黃玉成說,目前透過醫師警覺,已可抓出約九成以上的患者,若要減少漏洞而延長居家檢疫時間或是通通採檢,則必須考量成本問題。黃玉成建議,檢疫單上雖註明有呼吸道症狀者需通報就醫,但新冠肺炎的疑似症狀太多了,或許要更明確和民眾溝通,「有任何不適」都要通報就醫。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開業耳鼻喉科醫師周慶明表示,面對就醫多次最後才確診的案例,讓第一線醫師每天都像「提著頭上班」,自費團購面罩、N95口罩以及隔離衣,「全副武裝」。但病人多數是輕微咳嗽、流鼻水,也沒有旅遊史,很難苛責醫師沒有警覺。現在診所看到多次就醫的病患,也大多會有警覺將其轉診到專責醫院採檢。至於旅遊史超過14天自行就醫的病患,是否會在院內趴趴走造成院內感染,黃玉成則說,許多醫院都已須戴口罩且酒精消毒後才可進院,應可降低感染風險。而以長庚醫院為例,儘管超過檢疫期間,報到時仍會知會診間醫師,讓醫師決定是否轉至疫情門診。
-
2020-04-05 癌症.抗癌新知
父母罹癌卻拒絕治療怎麼辦?醫師建議找出背後原因
Q當癌症有治療的機會,父母卻消極不願接受治療,該尊重他嗎?如何溝通?醫師建議:找出父母焦慮源,想辦法溝通、開導、動之以情。面對長輩生病,如果有一線曙光,孩子都會鼓勵爸媽不要放棄治療。但若爸媽拒絕接受治療,子女會感到擔憂與不解,不知是否該尊重老人家的想法。羅東博愛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副主任王新芳表示,父母罹癌,其實不只為人子女心裡著急,病人心中更有說不出口的害怕與焦慮,因此建議在診斷確立後,先給予爸媽一點時間消化他們的想法及整理心情,因為無論是疾病本身或是治療手段,對罹病的長輩來說都是壓力與衝擊。對父母來說,「生病的人不是你,怎麼懂得我的感受?」是罹癌長輩普遍的心情。在身心脆弱的情況下,子女能做的就是溝通,但這個溝通,必須貼近長輩的心情去了解與探詢,例如:「爸,你的擔憂是什麼?」、「你害怕治療嗎?」、「擔心費用的問題嗎?還是失能的問題呢?」唯有設身處地為爸媽解除心中的疑慮,動之以情,讓爸媽說出心中的想法,才有機會找出他們拒絕的原因並加以處理。Q對癌症相關治療有疑惑,可尋求什麼資源?醫師建議:健保給付「癌症治療計畫諮詢」,可向醫師提出。除了家人的事前溝通,王新芳也提醒,在醫療端,家屬可向醫師提出「家庭會議」,就是「癌症治療計畫諮詢」。該項目是由健保專為初次癌症確診的病人與家屬所給付,讓病人與家屬能夠清楚了解病情及治療的大小事。與會成員除病人與家屬外,醫療端包含主責醫師、病情相關他科醫師、營養師、心理師、護理師與個管師等。會議中透過醫師解說,了解長輩的疾病現況、做與不做某項治療有什麼影響,以及長輩擔憂的後遺症會不會發生等,家屬與病人都能夠透過會議,將想問的問題提出,由各領域的專業人員予以釋疑,讓整個醫療團隊成為癌症家庭重要的後盾,同時也有利於癌症家庭在面臨困境時,取得必要的協助與資源。Q父母不斷聽親友的建議找偏方怎麼辦?正規治療之外,可以嘗試其他可能的療法嗎?醫師建議:了解偏方內容,先向醫師諮詢,適度讓父母嘗試。在特別艱難的時刻,長輩也許會想在接受正規治療前,用其他方式為自己奮力一搏,父母的想法與堅持,是可以理解的。但子女可先觀察父母欲採取的偏方內容為何?然後先諮詢主責醫師,如果醫師認為不會耽誤醫療時程、花費嚇人、可能傷害器官功能,乃至危及生命健康等,就讓他們保留一些平日的習慣。王新芳建議在與長輩溝通時,應盡量軟言相勸,透過關心,了解為何父母如此堅持採用偏方,也許在抽絲剝繭下,子女有機會了解父母堅持背後的焦慮,進而有機會撫平他的焦慮,使他放下某些堅持。Q不斷找第二、第三意見,重複檢查諮詢,會否讓父母更辛苦?醫師建議:可尋求第二意見,但不宜永無止境地尋求。一旦被告知身體出狀況,病人想尋求第二或第三意見是正常的行為。但最怕的是第二意見、第三意見還不足夠,病人寧可忽視疾病,也要尋遍可以給他「心中想要意見」的醫師。王新芳表示,通常長輩這樣的行為,來自於對疾病的焦慮與抗拒,此時前述所提的「癌症治療計畫諮詢」就變得十分重要。透過家人事先的溝通,彙整病人與家人的需求與期待,在專業解說與隨時可和個管師保持聯繫、解決病人心中所有疑問的情況下,就有機會讓病人穩定下來,並認可最親的人與專業醫護的建議,停止逛醫院行為,願意正視疾病與接受治療。Q完成階段治療後,如何協助父母面對癌症復發的壓力?醫師建議:確保定期追蹤,多走出去參與活動。階段性治療結束後,許多長輩心裡還是會有害怕復發的焦慮。王新芳提醒,除了確保父母都有定期回診追蹤外,子女應盡可能鼓勵長輩往好處想,因為他們已成功打完第一戰了!若有任何疑問,應與個管師保持聯繫或釋疑,避免被太多的擔心與疑問打擾日常生活。另外,也可以鼓勵爸媽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無論是運動、參加社團、癌友活動、成為志工或持續參與宗教活動等,都有助於讓長輩保持正向心情。也可能反而因為癌症,讓他們重新走出人生有意義的一段路。
-
2020-04-05 癌症.抗癌新知
當病患進入癌症末期 誰來做安寧療護的決定?
日本知名紀錄片「多桑的待辦事項」,工作長達四十年的砂田知昭,正計畫迎接退休後的第二人生,不料迎面而來的,竟是胃癌末期噩耗。他寫下十項待辦事項,陪孫女玩、籌備告別式、與母親一起家族旅行、受洗、第一次對老婆說我愛妳等,由兒女一項一項幫父親完成。影片中的砂田知昭,態度正面、從容,規畫著如何無憾「終活」,但這卻不是安寧醫護人員在臨床上的常見場景。父母生命最終章的規畫,該由誰主導?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現實卻是萬般複雜且困難重重。希望他活著 卻不知他活得辛苦許多末期病患身體虛弱,甚至意識不清,難以表達對醫療處置的想法,常要靠家人代為決定,對家屬來說,是沉重的壓力。就算父母神智清醒,也可能陷入「兒女希望父母活著,卻不知道他們活得很辛苦」。「若父母有意識,當然要看父母的想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安寧發展中心主任孫文榮說,很多急救治療,往往不是出自病人意願,反倒是因孩子有社會負擔,甚至顧忌旁人說法,要求急救治療。子女的關懷點不見得和病人相同,整個家庭應相互討論、溝通。安寧療護 不等同放棄等死孫文榮說,一位罹患胸腺癌的老師,因腫瘤包住主動脈,無法手術,只能化療。他不只吐得厲害,手指頭痛得無法忍受,讓他直言想砍掉,孫文榮直言,化療的痛苦,不是子女完全看得到或可以分擔,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病人自主,當然是這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療護科主任吳森棋說,身體是病人的,有知情選擇和決定的權利,「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儘管國內推動安寧療護多年,但孫榮文坦言,仍有家屬無法接受或存在誤解,就有家屬以「斷水斷電,自生自滅」來形容,以為安寧等同放棄、等死,什麼也不做。控制症狀 讓患者身心舒適末期病人的定義,是指存活期六個月以內。即便如此,吳森棋說,WHO對安寧療護的定義仍包括「積極」這兩字,但是將治療的目標從疾病轉向症狀,積極的控制症狀、緩解不適並增加生活品質。不再做的是無效醫療,和疾病無謂地搏鬥。吳森棋說,安寧療護包括五全照顧,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及全社區照顧,以病人為主、家屬為輔,醫療人員則是協助者的角色,協助患者安祥、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目前,全國安寧病房約有七、八百床,經常處在滿床狀態。很多子女無法接受安寧療護,擔心父母進了安寧病房,自此沒機會再活著踏出病房,只能等死。吳森棋說,很多人都誤解,以為安寧病房是住到過世的地方,但「安寧病房還是急性病房」,在疼痛控制和症狀穩定後,就可以出院返家,不是一路住到往生。有許多人不解,病人明明在末期狀態,卻無法持續在醫院中治療。但在醫師眼裡,醫院能雖讓家屬安心,卻不一定是最適合患者的地點,吳森棋說,大部分的末期病人都想回家。害怕病情變化大末期病人想回家 家人多怕怕雖然接受「居家安寧療護」的人增多,孫文榮坦言,仍有許多家屬擔心沒辦法照顧、處理,不敢接病人回家,即使長輩希望回到自家熟悉的環境,也因不想增加家人負擔,無法如願。實際上,想回家的人比現況更多。由於末期病人的狀態不像一般慢性病人,出院後疾病變化較大,也因狀況較一般病人複雜,需要提早準備,以因應各種可能。孫文榮說,這時,安寧療護團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在硬體上給予建議,如是否要製氧機、電動床等,還包括餵食、清潔等身體照顧,呼吸困難、疼痛、發燒等症狀控制和病情變化如何因應,患者瀕臨死亡、往生時該如何處理,以及病人往生後的家屬悲傷輔導等。他說,隨時隨地能找到照護團隊,往往也能讓家屬更為安心。
-
2020-04-04 橘世代.健康橘
善用長照2.0 寒溪部落同村共養共老
未來,你想要在什麼樣的地方老去?宜蘭大同鄉泰雅族的寒溪部落,和所有偏鄉有著相同的處境:青壯人口外流、少子、獨居老人多。這幾年,他們在部落建構照顧系統,讓面對現代化衝擊的部落找回過去「互助照顧」的精神,孩子「同村共養」,老人家「同村共老」。鄰居女孩 祭典員兼照服員2月初的周五, 好幾天的陰雨結束,陽光照亮了蘭陽平原沃野,也曬乾了山腳下的泥土。看見太陽,寒溪村裡的人都露出了笑容,這一天是1年1次的「小米播種祭」。寒溪村距離宜蘭縣羅東約13公里,由4個泰雅族部落組成。這天早上10點多,已有約30多位年邁村民聚集在「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旁草地,協會人員趁祭典開始前,幫老人家量血壓、體溫。儀式由80多歲的部落耆老主持:殺雞祈福,祈求一整年健康、豐收,接著播撒小米種子,最後大家會享用醃肉,一起午餐作為祭典的結束。「殺雞獻神,代表獻出自己」協會總督導方喜恩解釋,「小米播種祭」是泰雅族傳統重要祭典,但從日治時代起,因怕聚眾生事被禁止,一直到4年前又開始。下午,協會回歸日常工作,早上是祭典工作人員的陳思旋、林璇君,下午成為部落照服員,騎著機車進部落訪視。首站是部落雜貨店,雜貨店的阿嬤本來就有糖尿病、高血壓,燒開水不小心燙傷腿部,罹患蜂窩性組織炎。陳思旋就住在阿嬤家對面,一進門就用族語跟阿嬤打招呼,抹藥、量血壓、記錄阿嬤這幾天的健康狀況,提醒吃藥和抹藥的注意事項。離開阿嬤家,陳思旋和林璇君騎車轉往第2站,探訪1位獨居奶奶;剛睡醒的奶奶迷迷糊糊地跟思旋說好久不見,她笑著回答:「奶奶,我們中午有交通車接妳到據點吃午餐,我剛剛才夾菜給妳呢!」奶奶呵呵呵不好意思笑了。這是寒溪部落的日常,原本是看著長大的鄰居小孩,祭典時化身部落工作人員,需要照顧時,又以照服員身分出現。政府長照2.0政策推出後,寒溪部落成為少數靈活運用政府資源,發展出獨特部落照顧系統的原鄉。老幼共照 推部落互助傳統過往的寒溪部落有幾位老人家,因無人照顧送到養護機構,身體功能急速下降,有段時間連續好幾位老人撒手人寰。協會思考,能否在既有環境與人力下,發展符合在地需求的部落化照顧模式。其實在悠遠的、還沒有長照2.0的年代,部落就是這樣互助照顧的。方喜恩小時候,會在部落看見一些不認識的臥床老人,他問媽媽:「那是誰?」媽媽說:「那是誰的爸爸,本來在其他部落,現在接來照顧。」那時候,族人家中長輩失能或失智,仍然能在大家眼下生活,部落會彼此幫忙,照顧重擔不會只落在單一家庭。媽媽常跟方喜恩分享年輕時照顧老人家的光景,「雖然辛苦,但心裡很踏實。」方喜恩也記得,每次阿嬤要出門砍柴或去田裡工作,就會交代鄰居:「我孫子妳可以幫我看一下嗎?」他從小就知道,無論老小,在部落總有人看著、總有一口飯吃,不會餓死。那時部落務農維生,大家不用到外地工作,部落凝聚力也很強。現在不同,農作價格不穩,多數青壯人口在外從事板模工或農業季節工,一去數個月,部落體系瓦解,也讓老人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長照政策 催生照顧者考照2007年,協會成立,一開始是做例行性健康檢測、發送物資、資源轉介等,後來發現許多老人家白天家裡沒人,中午沒飯吃,便開始送餐服務。協會讓部落婦女成為志工,照顧部落的老人家。政府推行長照政策後,原本以為有更多資源可用,沒想到這個源於主流文化思考的政策,放在原鄉卻有許多窒礙難行。例如長照法規定要有照服員證照才能做照護工作,使原本熟悉部落的志工無法照顧老人家,而拿到證照的照服員因不了解文化、不會說族語,無法和老人家溝通。協會討論後,決定正面面對體制,於是所有做照顧的人員都去考證照。意外的為本來無業或打零工的部落婦女,創造了工作機會。照服關懷 遍及全部落區域又如,政策鼓勵老人家的活動場域以「社區關懷據點」為主,但在部落長大的方喜恩知道,能夠自主活動的老人家更喜歡在自己的田裡活動,因為那讓他自在、有價值感。「照顧場域不應限於據點,而是整個部落。」於是寒溪村的照服員,服務區域遍及全部落。他們在阿公種米時去訪視,請教種小米的訣竅,那時的阿公不是在據點等著吩咐的老人,是充滿智慧的米農。他們陪阿公阿嬤聊天,走進老人家的生活場域,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方喜恩也試圖把「被現代化切割得很碎」的部落做整合。他說,現在幼兒只待幼兒園、學童就在國中小、老人屬於老人中心,什麼機構照顧什麼年齡層,一清二楚,但過去不會這樣細碎分工,而是「我需要,有人就在我身邊」,大家會彼此看顧。在地安老 原鄉老幼共傳承他們讓老人照顧更老的人,是照顧也做技藝傳承;他們讓小孩跟著老人編織、種田,說是老幼共學,讓孩子從教育開始,重建部落照顧系統。今年初,有個不到40歲的獨居年輕人在家中猝死,過世那天,部落馬上接手他的後事,為他守靈直到出殯。「就像有家人送他最後一程。」方喜恩說,現在部落的互助系統即便大不如前,但仍是存在的。寒溪部落現在努力的,不只是給老人家舒適自在的老後生活,更是恢復部落原有的、以「人」為主體的照顧系統;這一天或許遙遠,但慢慢走,總會到的。看更多報導:《橘世代》【延伸/你所不知道的長照↘↘↘】。突破長照困境 石頭湯模式啟動新未來!。照顧不離職 善用長照資源有3招。面對長期照護的壓力 試著降低門檻放過自己也放過家人 填問卷抽好禮 吳若權曾說:「照顧父母就像在照顧未來的自己。」、張曼娟在專訪中分享:「可以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我今生最榮耀的身分。」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邀請您花5分鐘的安靜時光進行填寫。《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
-
2020-04-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檢疫違規遭罰30萬無力支付 韓籍夫婦桃機被攔下
一對韓籍夫婦日前自高雄小港機場入境,因違反檢疫隔離措施,被高雄市衛生局裁處15萬元罰緩;原本後續將由行政執行署執行,但兩人行蹤不明,初判是為躲避執行而逃逸,行政執行署即通報移民署協助攔阻,發現該對夫婦因盤纏用罄無法付清罰緩,便聯繫韓國駐台代表協助夫妻倆儘速繳清罰緩。行政執行署指出,該對韓籍夫婦今年2月25日從小港機場入境旅遊,因違反檢疫措施,被各處15萬元罰緩,4月1日正式交由法務部行政執行署高雄分署執行,但執行當天兩人已離開下榻飯店,且行蹤不明,高雄分署研判兩人為躲避執行,有逃匿之虞,即依法限制其出境,並通報國際機場轄區台北及桃園分署隨時待命,請求移民署協助攔阻二人。昨天移民署獲報,當事韓籍夫婦準備從桃園機場出境被攔下,行政執行署桃園分署便立即派員至機場處理。該對夫婦向行政執行署人員坦承,他們來台旅遊,卻因為溝通上的認知錯誤,遭到衛生局裁罰,但此行只攜帶現金約5萬元,已花費殆盡,且無信用卡,無奈之下才想逕自返國。執行人員檢視其隨身物品時發現,兩人身上僅剩現金約1400元、韓元6元、台灣特產1袋及隨身衣物,當場執行1000元罰緩,其餘財物留給二人作為生活費;另告知夫婦二人,罰緩繳清後即可解除出境限制。考量二人已無力處理食宿,執行人員也協調韓國駐台代表介入安頓夫妻倆,協助其盡快繳清罰緩。對於違反檢疫措施,且在強制執行日失聯的外籍旅客,能在1日內迅速尋獲,避免其出境逃逸,行政執行署表示,在各分署、內政部移民署及高雄市政府通力合作下,才能展現政府為防疫所付出的努力與合作;呼籲民眾務必屏棄私心及輕忽心態,配合政府防疫規定,做好自身檢疫隔離措施,否則行政執行署將不分國籍,強力執行,以維護全體國人健康。
-
2020-04-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守住防疫前線 陳時中公開信感謝全國社工
4月2日社工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透過「衛生福利部」臉書粉絲專頁,發表給社工的公開信,向協助防疫的全國社工致敬,該篇文章逾2萬人按讚。網友紛紛留言表達對社工的感謝,網友說「希望提高社工的薪資及福利,他們真的很辛苦」、「社工跟醫療是緊密的伙伴,只是工作內容不同,但都是關懷具同理」、「感謝守護台灣的每一位英雄」。黃姓網友說,她是在學校工作的社工師,社工每天在各種場域直接面對個案和家庭,也很需要戴口罩自保,但目前她們社工都是自備口罩,也聽說其他專業工作者都有中央提供口罩,感到羨慕,希望衛福部在感謝社工的同時,也能提供充足口罩給社工們。劉姓網友表示,防疫期間以來,他身為醫務社工,已經深深感受提供心理支持及服務的對象從病人、家屬,已經漸漸轉移到前線醫護人員了。看到自己的同事們在工作的高壓下睡覺做惡夢、怕家人染疫2個月以來不敢回家,心真的很酸,「但基於倫理我們要專業的接住我們的同事,我們都不希望同事變個案」。醫護也是人,請大家一同防疫,照顧好自己就是支持前線防疫人員。●全文如下:致社工夥伴 這次的疫情來得又快、又猛。每個人,無論是一般民眾、醫療人員,或我們自己,都在生理、心理、以及情緒面臨及承擔著不同的焦慮與壓力。 社工除了每天既有的繁重業務外,還參與醫療照護團隊,提供就醫病人及家屬社會需求照護和溝通等相關服務;在社區中關心及照顧民眾的身、心健康;整備人力和防疫物資;到宅或視訊訪視、宣導正確的防疫觀念、專線值班、依據感染管控政策調整專業服務等各項防疫工作。在此向勇敢且辛苦的各位表達最深的敬意! 感謝親愛的社工夥伴在這段防疫期間的辛苦與付出,讓我們彼此關懷與照護,在這段艱辛的過程中相互陪伴。衛生福利部與您一起走過這次的挑戰!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蘇東平:重視醫護的精神支持
疫情嚴峻,全民防疫,現在還能歲月靜好,那是因為全體醫護人員負重前行,許多居家隔離與檢疫者嚴守規定。醫護人員相當辛苦,但遭歧視消息卻時有所聞,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呼籲,政府及社會應重視醫護人員的精神支持。十七年前抗煞,醫師、護理師、救護人員等殉職的醫療救護人員超過十位, 甚至懷孕護理師染煞過世,這對當時許多醫護人員是不堪回首的記憶。蘇東平記得,那時有些護理人員連家都不敢回,擔心家人因自己在醫院工作被歧視,也害怕自己染病而傳染給家人。抗煞護理師 憂鬱失眠比率超高最直接照顧SARS患者的護理人員,受創最深。SARS時,蘇東平針對醫院護理人員進行研究,發現他們除了受到感染威脅,心理精神層面也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等。蘇東平以某醫院醫護人員為對象,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定義其接觸SARS的程度,劑量最輕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則是直接照顧SARS患者,劑量最重的則是實際罹患SARS的醫護人員。在被隔離的一○七位醫護人員中,百分之五到十七在隔離時出現精神症狀,他們擔心親人也遭感染,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都受到干擾。調查在SARS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醫護人員七十位,評估其身心狀態評估一個月,並與非SARS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相互對照。結果發現,在SARS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其憂鬱症發生率比非SARS病房高出十三倍,失眠發生率則高出四倍。染煞醫護 多年後仍有PTSD另外,針對廿二位在照顧SARS病患時被感染的倖存者,進行長達一年半及四年半的追蹤,發現在SARS盛行時,這些染煞的醫護人員,三分之二以上都有急性PTSD及重度憂鬱症,一年半之後降低至三分之一左右,但四年半後仍有三至四成有輕微的殘餘症狀,且少數個案的精神症狀十分脆弱,對災難報導敏感,甚至聽到就導致症狀復發。調查也發現,護理人員韌性極大,在SARS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一個月後,因為對SARS的知識和經驗逐漸增加,負面感受也隨之降低,心理層面上漸漸適應,血液中的壓力激素「皮質醇」(cortisol)濃度也在一個月後逐漸恢復正常。嚴守SOP 可以避免感染疫病蘇東平指出,上述研究顯示,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可以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良方。目前政府已定期將新冠肺炎最新資訊上網公告給醫護人員,蘇東平提醒,公開透明的資訊非常重要,更應給予醫護人員精神支持,提供篩檢和協助,甚至實質的鼓勵。統計顯示,接受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人數已有五、六萬,蘇東平指出,這群人心理健康也值得重視與關懷,建議利用電子設備提供心理諮詢,並建立溝通管道,鼓勵聯繫,降低隔離感。
-
2020-04-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9大原則陪伴特殊兒童 遠離疫情不安感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延續與上週同樣的主題「新冠肺炎」,我們非常感激衛生福利部醫福會王必勝執行長的團隊,在忙碌的防疫工作中,撥冗為我們介紹政府這幾個月來如何防治新冠肺炎,幫忙台灣醫病雙方更了解全民應該如何配合政府政策,落實防治工作;接著國內兒童精神醫學大師宋維村教授及時寫出他對兒童精神科病人的關懷,詳談我們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她們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不會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最後音樂家兼作家的蔣理容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她以身為病人在這人心惶惶之際,需要時時進出醫院的經驗,道出令人感動的病人心聲:「我們應該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今年二月初開始到現在,台灣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越來越大。對兒童來說,延後二星期開學,開學後要戴口罩,常洗手,有些活動不能做或改變活動地點或方式,不能摸、拍、擁抱别人要保持距離,有的家人要隔離,最近有學校停課、有班級停課、改用網路教學,如果再嚴重一點,像歐美不少地方封城,居民不准外出,連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影響。這些變動會影響兒童日常生活的穏定和安全感,會威脅兒童,打亂日常生活習慣,還要適應隨時變動的新的生活習慣。雖然大部分兒童經過一段時間都能適應,但是也常見相關的情緒行為問題,尤其是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像自閉症兒童。自閉症兒童常有固定不易改變的特性,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因此他們受到上述疫情引起的環境變化的影響比一般兒童更明顯。以在醫院接受早期療育的學齡前兒童為例,為了防疫,許多醫院採用分流路線,封閉部分出入口,要量體溫戴口罩才能進入,有的兒童不肯走新的入口和出口,在以前每天走的出入口大哭大鬧。有的兒童經過治療已經學會看嘴形模仿語言溝通,為了防疫,兒童和治療師都戴口罩之後,看不到治療師的嘴形和表情,變得只模仿治療師的動作、沒有聲音,甚至連拿下口罩吃飯也不會吃,治療師要重新設計療育的策略和方法,來促進兒童的學習和適應。有語言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也不是沒有問題,以戴口罩為例,有人變得對戴口罩非常敏感,若誰沒戴口罩,他一定去糾正並報告老師,讓同學和老師受不了。也有人對醫師的口罩每四小時要換一個非常敏感,碰到醫師一定問「你的口罩是什麼時候換的?」醫師若四小時沒換口罩,他會拒絕醫師。在家裡也一樣,可能拒絕媽媽抱他、碰他,糾正家人沒帶口罩、沒洗手等行為,增加父母在家的壓力。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兒童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沒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呢?我建議下列幾個原則:一、要用兒童能了解的方式提供資訊和說明,學齡前兒童可能用圖片漫畫錄影帶幫助說明,年幼或特殊需要的兒童常要父母示範來幫助了解,說明和示範不是一次就可以,可能要反覆好多次兒童才能學會。二、父母要瞭解兒童反應的個別差異,不能期待每個兒童的反應都一樣,對反應比較慢的,要用更大的愛心和耐心來協助。三、要提供安全的物理環境避免危險,和安全的情緒環境來促進適應。父母要有敏感的心,了解孩子的情緒和安全需要,時常給孩子肯定的支持和安慰;自己以身作則協助孩子在各防疫情境建立新的日常生活習慣,並稱讚鼓勵孩子;並在孩子有困難時,透過說明和示範,教導孩子學習調節情緒和行為的方法,減少發脾氣、焦慮不安、不快樂等情緒行為反應。四、盡量讓兒童有事做,讓孩子上學、在學校參加安排的課程活動,在家裡學習照顧自己、洗手、有固定學習/運動的時段、幫助家事等,建立在校和在家的日常生活習慣。五、幫助兒童發揮個人的長處,建立健全的正向的自我,發展有韌性的適應力。六、父母要有時間照顧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顧及家人和工作。七、如果有困難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先上網查詢自己可以採取的措施,必要時找專業協助。八、對疫情的未來發展抱持正向的態度,以減少兒童的壓力。九、現在打開電視,內容充滿世界各地的疫情報導,常常是負面的消息比較多,對認知和情緒發展都尚未成熟的兒童少年而言,容易以偏概全,不能完整瞭解和判斷所閱聽的訊息,容易誘發害怕、焦慮、或憂鬱的反應。因此,我不贊成讓兒童少年單獨閱聽這些訊息,而要有父母陪同閱聽,用兒少能懂的語言和輔助資料,在安全的支持的環境下,和孩子討論,幫助孩子得到必要的正確的訊息,又避免負面的影響。我希望上述的原則,有助於兒童調適對既有日常生活習慣的破壞,建立面對疫情必要的新的日常生活習慣,繼續學習和成長,渡過這次疫情,沒有創傷!
-
2020-04-01 科別.腦部.神經
腦動脈瘤半數搶救前死亡!揭4個身體不定時炸彈因子
62歲蔡先生有缺血性腦中風及高血壓病史,時常頭暈,症狀長達3年,至醫學中心檢查出1.8公分的「腦前交通動脈瘤」,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神經外科徐賢達醫師考量動脈瘤隨時有破裂造成死亡的風險,與其溝通後進行「開顱夾閉手術」;術後狀況良好且無任何併發症,回歸正常生活。腦動脈瘤是因腦動脈管壁長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壓力,導致血管壁形成向外突起的囊泡所導致,常見於前交通動脈和後交通動脈等血管交會處,在台灣盛行率約5%,好發於40至70歲年齡間,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1.5倍;先天缺陷、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栓等皆為致病因子。徐賢達說明,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時,病人會出現爆炸性頭痛,感覺有生以來從未過有的頭痛。而出血病患中,超過一半在就診前或搶救過程中便回天乏術,另一部分患者則在術後24-48小時內因再破裂出血,導致死亡;少部分患者在手術後,因出現水腦症或腦血管痙攣等併發症,導致終身臥床、失語症、意識障礙等重度失能或神經缺損的後遺症;僅少數患者能幸運醫治,癒後能自理生活。目前腦動脈瘤主要治療方式為「開顱夾閉手術」及「經血管內栓塞手術」兩種。徐賢達表示,開顱夾閉手術須移除頭蓋骨,以鈦合金動脈瘤夾夾住動脈瘤根部,防堵血流進入動脈瘤,避免再次破裂,屬於精密手術,手術成功後復發率幾近於零,適用於前交通動脈瘤、中大腦動脈瘤及後交通動脈瘤等。而栓塞手術則是從鼠蹊部穿刺動脈,置入導管至動脈瘤處,以白金線圈填塞動脈瘤腔的方式治療,手術困難度相對低,但存在與動脈瘤大小成正比的復發率,適用於基底動脈瘤及高齡患者。徐賢達提醒,三高患者是動脈瘤的危險族群,因此患有慢性疾病者,須遵循醫師指示用藥,維持規律化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日夜顛倒,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另外,腦動脈瘤生長過程無明顯症狀,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腦血管健檢,及早揪出潛在腦動脈瘤;若日常中出現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突然改變等,務必前往就醫。延伸閱讀: 從前胸痛到後背別大意! 當心是體內這顆不定時炸彈爆了 中風都是「養」出來的! 4件要命習慣快戒掉
-
2020-03-31 性愛.性別議題
國際跨性別現身日 伴侶盟調查:近6成遭原生家庭不友善對待
今天是國際跨性別現身日,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公布「跨性別人權現況問卷調查」結果,有近6成跨性別者曾遭原生家庭不友善對待,近7成4跨性別者在國中階段遭受騷擾、霸凌等,超過5成在日常生活中「不敢去上廁所」。伴侶盟呼籲政府政策應看見跨性別群體多樣性、國小課程應納入性別認同知識。伴侶盟今天公布「跨性別人權現況問卷調查」,這份調查從3月14日上線到3月25日,共592人填答,留存576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6到8成的跨性別者在國中前摸索並建立自我性別認同,但也是在這個關鍵階段,有高達47.68%受訪者曾在校園遭不友善對待, 其中國中階段情況最為嚴重,佔74.09%,而當跨性別學生遭霸凌時,則有高達75.30%選擇不處理,尋求官方管道協助不到1成。調查也指出,59.65%的跨性別者遭受到原生家庭的不友善對待,其中言語暴力高達94.82%、情緒暴力也有48.48%,家人強行矯正輔導、就醫者也高達48.78%。生活日常經驗裡,55.41%跨性別者曾「不敢去上廁所」,另有24.32%延遲或不願就醫,22.01%在買服飾、配件時遭到店家或顧客刁難,18.53%曾在公共空間被騷擾或攻擊達18.53%;職場上,約有近4成跨性別曾因性別因素在職場上遭受歧視或罷凌,其中有41.88%因跨性別身份不予錄用。跨性別者Alice說,跨性別者在工作、就學、就醫、甚至上街光街都相當困難,有人因不敢在外上廁所,整天憋尿憋到生病,也有人為了存到性別重置手術的高額費用,到八大行業上班,更有人被家人趕出家門,也有人曾被公司要求到一樓大廳上公廁。伴侶盟秘書長簡至潔表示,問卷結果顯示,有52%填答者選擇單一性別認同,僅填答男或女性,另有48%填答非二元性別、既是男也是女、性別流動、跨性別、或無性別者,顯示其實跨性別群體在自我性別認同上有多樣面貌、差異,只採「男變女」或「女變男」二元化分類,無法充分理解跨性別者的生命經驗,因此國家曾拋出的第三性別政策,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彈,建議跨性別政策應更細緻與社群溝通。為改善跨性別人權處境,伴盟提出7項訴求,包括取消強制手術、性別重置手術納入健保給付、性別登記與變更政策廣納跨性別群體意見、看見跨性別群體多樣性、政府性別統計應納入跨性別、停止區分異性婚同性婚、國小課程就應納入性別認同相關知識。伴盟監事、國小老師劉芳良表示,問卷裡有高達7成跨性別學生遭不友善對待時,選擇不處理,代表這群孩子為了生存,在最壞的處境選擇吞忍,教育的責任應該是讓所有孩子在認同上得到安適,而不是帶著困境一路長大,大家都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也沒有一個孩子應該在性別認同輸在起跑點上,跨性別也是美好的孩子, 期許每一個老師都能成為跨性別孩子的重要支柱,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科學家稱武漢非新冠病毒源頭?中港研究人員這麼說
侄女今天(2020-3-29)從澳洲墨爾本傳來一篇今天剛發表在《今日墨爾本》的文章美科学家:新冠病毒并非来自实验室 武汉也非源头。我上網稍作搜索,發現有好幾個類似的報導,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報導都還特別強調《武漢非源頭》。但是,真的是有美國科學家說《武漢非源頭》嗎?《今日墨爾本》這篇文章的重點是:美国科学家日前进行的一项关于新冠病毒最新研究显示,这种导致全球大流行的病毒是自然产生的。根据科学杂志《自然医学》发表的证据分析表明,新型病毒“不是在实验室中构建的,也不是有目的性的人为操控的病毒”。杜兰大学医学院教授罗伯特加里是该论文的作者之一,他认为目前阴谋论在网络上风行,非常有必要利用整个团队的力量来探究这种新型冠状病毒起源。”同时,尽管许多人认为该病毒起源于中国武汉的一个海鲜市场,但加里说这同样也是一个错误观点。 “我们的分析以及其他一些分析都指向了比那更早的起源。武汉那里肯定有一些病例,但绝不是该病毒的源头。”這篇文章所說的《一项关于新冠病毒最新研究》是2020-3-17發表在頂尖科學期刊Nature Medicine的The proximal origin of SARS-CoV-2(SARS-CoV-2的近端起源)。它共有五位作者(3美,1英,1澳),而《今日墨爾本》所提到的罗伯特加里Robert Garry)是排在最後,也不是通訊作者。也就是說,此人的貢獻應當是最小。所以,由他來對媒體發表言論,似乎並不恰當。但不管如何,他真正對媒體所說的是《海鮮市場不是源頭》,而不是《武漢不是源頭》(請看abc News)。還有,他並沒有用「绝不是」這麼強烈的字眼。更重要的是,在這篇科學文章的結尾處有這麼一句話:Although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SARSCoV-2 is not a purposefully manipulated virus, it is currently impossible to prove or disprove the other theories of its origin described here(儘管有證據表明SARSCoV-2不是有意圖的人為病毒,但目前無法證明或反駁此處所說的其他起源理論)。所以,很明顯地,這篇科學文章唯一肯定的是《新冠病毒並非人為的》(即被廣為流傳的生化武器陰謀論)。至於其他有關新冠病毒的起源理論(例如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它既無法證明,也無法反駁。那,《今日墨爾本》以及其他幾家媒體怎麼能肯定地說《武漢非源頭》?事實上,這篇Nature Medicine的文章是屬於Correspondence,即通訊類的。也就是說,它只是一個簡單的溝通,而不是完整的研究。真正完整的研究是2020-3-26發表在頂尖科學期刊Nature的Identifying SARS-CoV-2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鑑定在馬來亞穿山甲中與SARS-CoV-2相關的冠狀病毒)。這篇論文共有14位作者,而他們主要是來自香港和中國。在這篇論文的第一段有這麼幾句話:許多早期病例與湖北省武漢市的華南海鮮市場有關,所以此處就被懷疑是人畜共同傳染病的可能源頭。目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僅報告從該市場上獲取的環境樣本對SARS-CoV-2呈陽性。但是,由於類似的濕貨市場也牽涉到2002-2003年爆發的SARS,因此這次的SARS-CoV-2的出現很有可能也是源自野生動物。的確,在爆發之前,華南海鮮市場上可以買得到許多哺乳動物。但不幸的是,由於該市場在疫情爆發後不久就被清理了,因此要從該市場來確定動物種群中的病毒起源是具有挑戰性。從這段話就可看出,這篇研究論文的香港和中國研究人員認為華南海鮮市場應是這次新冠病毒的源頭,但是由於該市場在疫情爆發後已被清理,所以要證明該市場是病毒的源頭,幾乎是不可能了。所以,目前的證據頂多也就只能說,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頭,但還無法證實,也無法反駁。這跟《武漢非源頭》如此肯定的說法,是有很大區別的。還有,在這篇研究論文的結尾有這麼一句話:Coronaviruses,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SARS-CoV-2, are clearly present in many wild mammals in Asia. The data presented here strongly suggests that handling these animals requires considerable caution, and that their sale in wet markets should be strictly prohibited(冠狀病毒,包括與SARS-CoV-2相關的冠狀病毒,顯然存在於亞洲的許多野生哺乳動物中。 此處提供的數據強烈表明,處理這些動物需要相當謹慎,而它們在濕貨市場中的販售應嚴格禁止)。這段話再度顯示,香港和中國的研究人員認為數據強烈表明,中國的濕貨市場是病毒的源頭。原文:新冠病毒,武漢非源頭?
-
2020-03-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茶特有的茶黃素能抑制新冠病毒?專家告訴你真相
最近有一篇新聞講到嘉義長庚中醫團隊,運用電腦運算方式推論台灣茶葉中找出的茶黃素可以抑制新冠肺炎病毒的複製酵素,因此茶葉界的朋友們與一般消費者朋友們一片精神大振,新聞一時之間在line上傳來傳去的。韋恩這邊要提醒大家要冷靜一下,這是典型的聽一個影,生一個子的渲染式新聞報導,這個研究是個很好的起頭,但是學者沒說可以立即可以預防甚至治療新冠肺炎,是記者腦補摻水成分居多。而且茶黃素(theaflavins)雖然也是個好的茶多酚,但是並非台灣茶所獨有,普遍存在各種紅茶中,台灣人常喝的烏龍茶或綠茶裡只有很低或甚至沒有茶黃素的存在。聽一個影,生一個子為什麼我這樣說? 因為學者的研究能登上國際期刊,自然是很嚴謹的。原論文的標題其實是說The potential chemical structure of anti‐SARS‐CoV‐2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抗SARS‐CoV‐2 RNA依賴性RNA聚合酶的可能化學結構),文中探討以電腦運算方式計算茶黃素可能可以抑制新冠病毒複製所需要的關鍵RNA聚合酶,所以目標是有阻止病毒增生的效果。但是作者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主任吳清源教授也說「此項研究發現目前僅為電腦運算結果,需要更進一步實驗來驗證其效果。」這是因為,要證明一個物質對人體有功(藥)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最重要的是生體活性的證明,也就是經過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人體實驗收集資料,確定吃進去的劑量可以發揮想要的效果,包含要吃多少量、要吃多久、吃進去是否不受胃的破壞、吃下去能否吸收、吸收後能否傳送到需要的組織部位,都是需要探討的,也是後面很大的挑戰。但是此時記者下標就一個比一個渲染、一個比一個辛辣:「嘉義長庚中醫從「台灣茶葉」發現新冠肺炎潛力藥物」-中時。我覺得這標題也相當忠實,沒有灌水。「台灣本土茶葉可抑制新冠病毒增生」-早安健康。這個可抑制新冠病毒增生的說法還好,但是其實只是可能,所以灌水程度我給一顆星。「台灣茶葉可抗新冠肺炎!」-工商時報。你看,是不是就講成抗新冠肺炎了,新冠肺炎是一個病,學者只是研究抗新冠病毒,所以灌水程度我給二顆星。「喝茶能治肺炎?」-TVBS大家看看,馬上就變成治肺炎了,這灌水程度當然要給三顆星。當然,有這樣的機會,相關商業界人士就會有人見機來蹭,這就考驗廠商對自己廣告宣傳負責任的精神了。最令人唏噓的是,農委會還領著一干電商馬上借機推銷一番,本來依照食品安全管理法、以及健康食品管理法,食品當然不能宣稱療效,那茶葉宣稱可以抗武漢肺炎不知道算不算? 我只知道如果是一般的食品廠商即使是用了同樣的期刊發表宣稱某食物的功效,絕對會被重重處罰10萬以上。食藥署闢謠早就有說其實類似的茶黃素抑制冠狀病毒增生的實驗成果,自從SARS之後,就有許多成果出來。但是食藥署早在這波疫情出現的二月時,就於食藥闢謠專區出來說明: 『聽說「紅茶與普洱茶,可抗冠狀病毒!」是真的嗎?』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id=258861.有關網路媒體流傳紅茶或普洱茶中所含成分「茶黃素」,可對抗新型冠狀病毒,食藥署提醒民眾,目前醫學研究針對新型冠狀病毒之特性仍未完全瞭解,在沒有確切的科學實質證據論述基礎下,對於「紅茶或普洱茶,可以抵抗新型冠狀病毒、增加免疫力之偏方」傳聞,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也避免再轉傳親朋好友。2.「茶」類本質仍屬食品,並無治療疾病的效果,若有身體不適情形(例如:發燒、咳嗽及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狀),應依循正規醫療管道醫治,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韋恩認為這是中肯的說明。只是農委會與衛福部同為行政單位,一個出來放消息,一個出來說不要輕易相信,叫我們老百姓聽誰的?食藥署要不要處辦一下農委會?政府可以橫向溝通一下,不要搞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譏呢?台灣特有茶黃素?其實茶黃素是茶葉裡很重要的好成分,屬於茶多酚大家族的一員。學界對它的人體功效相關研究很多,以往做了有關抗氧化、降血脂、調節血糖、調節血壓、甚至生髮等等研究。茶黃素其實並不是台灣茶業所獨有,而是所有發酵茶都會有的成分,而且發酵程度越高,茶黃素的比例會越高。所以國外以往的茶黃素研究都是以紅茶為主體,事實上,茶黃素就是紅茶裡橙黃色的來源,也是風味、口感重要的元素,它與紅茶裡另一個茶多酚-茶紅素(thearubigins)像兄弟一樣互相輝映,構成紅茶與眾不同從蜂蜜色到橘色、寶石紅、以致深褐色等精彩的光譜。以往提到茶葉的好處,大家都會聯想到兒茶素,不過兒茶素只在綠茶裡比較豐富,隨著茶葉的發酵程度增加,就會慢慢消失,聚合轉化成不同的成分。而茶黃素是在茶葉發酵過程中,由茶多酚逐漸聚合而成,所以根據研究在紅茶裡面比較豐富,如果以台灣茶來說,當然要挑選100%發酵度的紅茶如日月潭阿薩姆、紅玉、花蓮蜜香紅茶等等的紅茶系列,會有比較多的茶黃素,此外,發酵度相對在70%左右的東方美人茶、貴妃紅烏龍等等也會有茶黃素的存在,那發酵度很低的綠茶或烏龍茶的話,幾乎就不會有茶黃素的存在了。所以可以說,茶是個好東西,不管哪一種茶都有很好的抗氧化成分,綠茶靠的是兒茶素,紅茶靠的是茶黃素、茶紅素,都可以抗氧化。所以各種茶可以常常喝、換著喝,對人體的健康一定有幫助,至於能不能預防或是治療肺炎病毒,那就不要太在意,要留待更多的研究來證明了。說不定就算有效,也可能要喝到一個天量的茶才可能達成。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