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6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污染物
共找到
92
筆 文章
-
-
2023-01-11 醫療.兒科
諾羅病毒上吐下瀉好發季到 兒童感染3症狀恐脫水
諾羅病毒流行期到,上吐下瀉是常見症狀。小兒科醫師提醒,家長照顧感染諾羅的兒童時注意,尿量減少、精神反應不佳、哭鬧眼淚減少3徵兆恐已脫水,病程中適度補充水分很重要。8歲的阿傑日前出現噁心、嘔吐和肚子痛症狀,就診時體溫37.6度,檢查顯示腸音偏快合併上腹壓痛,醫師詢問病史發現爸爸和媽媽在2、3天前也有類似症狀,伴隨腹瀉,懷疑是諾羅病毒感染。每年11月至隔年3月,台灣就會出現許多和阿傑一家類似的情況。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今天透過新聞稿說明,諾羅病毒沒有疫苗防疫,傳染力很強,容易引發群聚感染,大人與小孩都可能罹患,有時候會誤以為是食物中毒,目前沒有特別的抗病毒藥物能使用。蘇軏進一步解釋,對於疑似感染諾羅病毒者會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不過諾羅病毒可能造成嚴重嘔吐及腹瀉,導致體液流失,在病程中要注意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本身有慢性病或者是年紀較小的兒童要特別小心是否出現脫水症狀,如尿量明顯減少、精神反應不佳、哭鬧時眼淚減少等。蘇軏說,受到諾羅病毒感染,經過12到72小時潛伏期後會出現症狀,多數在1到3天內會好轉,常見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瀉、腹痛,也可能合併發燒、頭痛等。常見感染途徑,包含摸到病毒污染物體再觸碰自己的眼、口、鼻、眼睛黏膜等,因此,手部衛生是防感染關鍵之一。蘇軏提醒,由於酒精性消毒劑對諾羅病毒效果不佳,患者接觸過的環境及器物表面建議以稀釋過的漂白水消毒,在接觸患者後、用餐前、如廁後也務必用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千萬不要因為天冷而隨便洗手,更強調只要家中有病人就建議盡量避免共食。另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及吸入患者的嘔吐物、排泄物產生的飛沫也可能被感染。避免透過飛沫傳染,接觸患者或是在處理其嘔吐物、排泄物時應配戴口罩。研究指出,有些患者即使症狀緩解,散播病毒的能力仍可以持續長達2週。
-
2022-12-30 養生.聰明飲食
2022超級食物第一名竟是「它」!蛋白質比黃豆高,富含60種營養素,可入菜還能當中藥
近幾年受到疫情影響,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飲食健康,讓營養豐富的「超級食物」都有著高支持度,2022年被票選的超級食物TOP10中,第一名竟然是「浮萍」!除了可觀賞,還能食用跟當作中藥,來看看浮萍的營養價值及如何食用跟入藥。2022超級食物 第一名竟是「浮萍」全球女性時尚美容雜誌《柯夢波丹》公布的「2022超級食物」排名,第一名的超級食物竟是「浮萍」。沒有想到吧!平常在池塘邊看到的水生植物浮萍,不僅能觀賞,還能吃,更能當作中藥使用,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浮萍蛋白質比黃豆高 且富含纖維浮萍的營養在許多方面都超過了其他超級食物,根據德國及印度科學家的研究顯示,一種特定的浮萍—Wolffia globosa,具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45%成分是蛋白質,比率高於黃豆的36%。浮萍除了有豐富的蛋白質,還富含鐵、葉酸、膽鹼、維生素B12、omega-3脂肪酸和所有9種必需氨基酸等60多種營養素。有助於降血壓、降膽固醇,有益人類心血管健康,並能改善胰島素和糖水平的調節。 專家表示,將浮萍乾燥後磨粉,可成為高蛋白(含量68%)食品,而且富含纖維。浮萍可食用 也能當作「中藥」根據採訪中醫師賴睿昕報導,浮萍是東南亞國家常見的食材,經常被用來當作蔬菜食用,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味道嘗起來類似菠菜,可以生吃跟煮湯都非常適合。浮萍也具有藥性價值,能製成藥散、藥丸、藥膏,可以內服、外用。賴睿昕表示,浮萍性寒、藥性屬辛,為辛涼解表藥,歸經於肝經、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發散的作用,可透疹、祛風、止癢、利水及消腫;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浮萍主風濕麻痺、跌打損傷、口舌生瘡、目赤翳膜。浮萍可為素食者的健康飲食選項 是過敏者佳音浮萍的一大優點是它具有相當中性的味道,加進各種食譜內不會影響食物的美味,可嘗試將它添加到沙拉、冰淇淋、醬料、麵包、三明治、蛋糕、湯類、麵食中。雖然營養價值高,大量生產卻須克服一個問題。由於浮萍生長在水中,具有吸水中的化學物質的特性,生長過程會直接接觸水源中的雜質和污染物,因此必須確保浮萍來自安全無虞的水源地才可安心食用。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浮萍粉或可取代牛奶或黃豆製成的乳清粉,當作素食者的健康飲食選項;浮萍粉的好處是原料無基因改造疑慮,且不含麩質和乳糖,是過敏者佳音。據估計,隨著全球人口增加,未來30年的糧食需求將增加70%,生長快速、到處可養的浮萍可能成為解決糧食危機的妙方。
-
2022-12-04 養生.聰明飲食
55歲後要更常吃蛋!蛋殼越粗越新鮮?紅殼、深色蛋黃更營養?專家打破迷思
雞蛋營養價值豐富且口感香嫩,對於牙口及咀嚼能力逐漸變差的樂齡族來說,更是常見且容易取得的價格合宜優質蛋白質來源。55歲以上更常吃蛋 蛋黃營養高好處多別丟掉!董氏基金會於110年進行國人採購蛋品行為調查,結果發現55歲以上年長者相較於其他年齡層,會吃比較多的雞蛋,每天平均吃超過1顆蛋;而40至44歲者吃得蛋最少,有67%者每天吃不到1顆蛋,原因可能為這個年齡層擔心吃蛋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導致心血管問題,甚至許多民眾在吃蛋的時候,會直接把蛋黃丟棄,只吃蛋白。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許多研究證實,影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最大的原因是吃進去的「飽和脂肪酸」,而非「膽固醇」,因此我們應該要注意的是其他飽和脂肪酸(如五花肉、培根、酥油等)的攝取是否過量。且蛋黃中的卵磷脂可以減少腸道脂質吸收、降低肝脂肪、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吃蛋時別輕易把蛋黃丟棄了。雞蛋迷思1次破解! 保鮮秘訣不藏私除此之外,調查中還發現國人常有下列迷思:▸迷思1:蛋殼越粗糙代表雞蛋越新鮮?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陳億乘教授表示,蛋殼表面粗糙顆粒,是因為鈣質過多分布不均勻所造成,與新鮮程度並無相關,只要雞蛋存放的時間不要太長久,都是新鮮的雞蛋!▸迷思2:紅殼蛋比白殼蛋營養?許惠玉說明,蛋殼顏色和蛋的營養並無直接關聯,主要與雞隻品種及遺傳有關。雞蛋的營養取決於雞隻的飼料供應與健康狀況,和蛋殼的顏色無關,所以褐殼蛋與白殼蛋的營養成份並沒有差異。(▸延伸閱讀:蛋殼顏色vs.蛋黃顏色哪個與營養有關? 挑蛋前先明白)▸迷思3:蛋黃顏色越深,營養價值越高?許惠玉解釋,蛋黃顏色除受遺傳(品種)影響外,其主要受飼料中所含色素成分多寡所致。如飼料裡含有較多的青綠飼料、黃色玉米、金盞花草或β-胡蘿蔔素等,則所產生蛋的蛋黃顏色就會加深,但主要營養成分差異不大;只要是健康雞生產的蛋,營養成分均相似。▸迷思4:雞蛋該如何保存?陳億乘說明,若民眾購買的是盒裝蛋,建議連同包裝外盒直接放進冰箱,不需1個個拿出來放在冰箱門上方的蛋架。這是因為每日冰箱開關造成溫度變化及晃動,蛋殼表面容易產生水氣,使雞蛋表面殘留污染物及微生物有機會滲入蛋中造成品質下降,也會導致雞蛋老化速度變快。此外,雞蛋容易在開關冰箱門時受衝擊而出現裂痕,可能造成蛋殼內側的薄膜破裂、蛋白滲出,若沒有立即食用,也會造成雞蛋變質、壞損。雞蛋保存小訣竅 避免放在冰箱內冷氣出風口前方▸小訣竅1:雞蛋冷藏時記得鈍端朝上,因為雞蛋的氣室在鈍端,冷藏時讓雞蛋鈍端朝上、尖端朝下,可以避免氣室中的空氣增加影響雞蛋的新鮮度喔!▸小訣竅2:存放於冰箱時,盡量避免將雞蛋放在冰箱內冷氣出風口前方,以免雞蛋凍結造成裂痕,保鮮不易。針對上述迷思,董氏基金會特別拍攝影片「破解『雞蛋』三大迷思|讓膽固醇飆高?紅殼較營養?洗了才乾淨?」,跟著專家一起更了解蛋品,好好吃蛋、補充優質蛋白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1-11 養生.聰明飲食
罐頭食品該怎麼挑選?掌握觀察4撇步安心挑,鋁箔包、調理包也算罐頭
走進超市或賣場,層架上總擺滿了形形色色的罐頭食品!到底罐頭是如何製成?應如何挑選呢?罐頭是如何製成的?食藥署說明,罐頭是將食品封裝於密閉容器內,在封裝前或封裝後,經過商業滅菌的加工方式,使微生物不再繁殖,且無有害活性微生物及其孢子存在,進而可在室溫下長期保存。市面上的常溫保存罐頭,包括:金屬罐裝的鮪魚罐頭、肉醬罐頭,玻璃瓶裝的醬菜罐頭,殺菌軟袋裝的火鍋湯底,泡麵內的調理包,寶特瓶及鋁箔包裝的茶類飲料,以及常見的豆奶、保久乳等,都屬於廣義的罐頭食品。罐頭應如何挑選?罐頭食品要如何挑選?不只看外表,也要看內涵。食藥署提出下列四個觀察點,若遇到這些情形,應避免挑選與食用:1.金屬罐類:外觀出現膨脹、生鏽、凹陷、變形等。2.玻璃瓶類:瓶蓋上設計真空安全鈕已浮起、或封蓋不完全的情形。3.殺菌軟袋類:出現不正常膨脹或封口不完全造成內容物滲漏。4.觀察內容物:打開罐頭食品後,觀察內容物有無變色或不正常的變質現象,像是結塊、沉澱、異味、酸敗等。此外,在衛生福利部公告的「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有罐頭食品相關重金屬限量,如:金屬罐裝的罐頭食品訂有鉛及錫之限量;非金屬罐裝的罐頭食品訂有鉛之限量;一般飲料類訂有砷、鉛、銅之限量,以金屬罐裝之飲料訂有錫之限量,另針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容器包裝之飲料訂有銻之限量。為確保國人食用罐頭食品之衛生安全,食藥署已自2019年起,執行罐頭食品工廠相關稽查專案並抽驗罐頭食品,檢驗結果其重金屬含量均符合規定,可安心食用。
-
2022-11-09 癌症.肺癌
健檢發現肺部有結節會是肺癌嗎?醫曝一狀況才需就診追蹤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佔39.8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二。男女發生率與排名相仿,女性新發生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而死亡的比例為35.0人(每十萬人),排在第二,男性的比例則為45.6人(每十萬人),同樣位居第二。又依據110年衛福部的死因統計,每十萬人當中有220.1人因為惡性腫瘤死亡,連續40年佔據十大死因之首位,其中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佔了37.2人(每十萬人),為惡性腫瘤之首。性別也佔了重要的角色,女性因為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而死亡的比例為31.3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54.5人(每十萬人),皆居惡性腫瘤之首。對於看起來如此窮凶惡極的肺癌,台灣也發展出了一套篩檢策略。從2022年7月開始,政府已經公費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獲益對象包含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曾經得過癌症的50-74歲男性與45-74歲女性,以及不論性別,50-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或正在吸菸、戒菸15年內的國民,目的是為了提早發現並處理早期腫瘤、癌症。這時問題就來了,如果真的發現異常,報告上有類似肺部結節、腫塊等字眼的話,該如何處理呢?首先,來認識肺部結節、腫塊的定義吧!一般來說,在做電腦斷層的時候,會請病人吸氣並屏住呼吸,讓肺裡面充滿空氣,使X射線可輕易穿透、藉此成像。咦?不是電腦斷層嗎?跟X射線有什麼關係呢?這牽涉到電腦斷層背後的成像原理,可以視為照了相當多張X射線的影像之後,經過演算法計算,產生的重組影像。判讀的時候,如果發現影像上出現穿透率較低、比較不透明、密度比較高的區域,就會先根據大小給予不同的命名,直徑小於三公分的稱之為結節(nodule),大於三公分則稱之為腫塊(mass)。接著我們會根據結節的型態,大致分成幾種類型。不只如此,單是「根據型態分類的方式」也有許多種,其一是分成實質結節(solid nodule)、非實質結節(non-solid nodule)跟兩者兼具的部分實質結節(part-solid nodule)三種,其中非實質結節又稱作純毛玻璃樣結節(pure ground-glass opacity, GGO 或 pure ground-glass nodule, GGN)。其二是分成實質性結節、亞實質性結節(subsolid nodule),再把亞實質性結節細分為純毛玻璃樣結節跟部分實質結節。而此篇文章後續提到與分類相關的處置,主要採用前者的分類標準。儘管分類的方式有許多種,但相同處是這些結節「不一定就是惡性腫瘤」。事實上,真的是惡性腫瘤的機率只有30-40%,更常見的是良性。原因包含細菌感染造成肺部發炎,而發炎的病程結束之後,肺部組織會進行重建,其中一部稱之為纖維化,而纖維化的痕跡也會在影像上有類似結節的表現。另外,空氣污染物在肺臟裡面堆積久了造成的傷口,也是常見造成結節的原因。畢竟回顧電腦斷層成像的原理,「有結節」只是象徵著那裡有「穿透率與空氣不同」的組織,而惡性腫瘤僅是其中一種可能性,並不需要過度緊張。至於要怎麼判斷是不是惡性腫瘤呢?首先,醫師會根據家族史、環境暴露、是否最近曾感染過等風險因子做初步的鑑別診斷,接著依照初步診斷結果,安排病理切片或是更高階的影像檢查,例如正子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等,除此之外,過一段時間最好再回診進行電腦斷層的追蹤。時序上的資訊往往能給出更有利的線索,一個結節看起來顯著比六個月之前更大、形狀更不規則、密度更大了,相較一個追蹤了三年還是長得一模一樣的腫塊,儘管大小顯著不同,但前者是惡性腫瘤的機率還是相對較高的。所以應該在哪個時間點、或說在報告上看到哪些字眼,需要進入醫療系統內進行常規追蹤呢?根據衛福部公告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初次篩檢出小於6mm的結節,無論是單個或多個、非實質性、部分實質性甚至實質性的肺結節,都只要每年追蹤一次即可。不過每位病人的個體差異性高,臨床醫師可以根據不同的狀況,制定不同的追蹤時間及策略,所以也不是一塊死硬鐵板,完全無法通融。至於大於6mm的結節,就會再根據型態決定分成小於8mm、大於8mm,或分成小於20mm、大於20mm兩組,但大致上而言,處置方式就會如前述提到的:使用再次追蹤電腦斷層、正子攝影、支氣管鏡、組織切片、手術切除等工具,以不同的時間間隔來確認結節是否增大超過1.5mm,原則是結節越大、越多的人,由於惡性機率越高,就會需要以越短的時間間隔固定追蹤。隨著時代演進,各種診斷、治療工具都以日新月異的方式飛速進步,預防醫學、定期健康檢查的觀念也越來越為人所重視,這是醫界相當樂見的。與此同時,具有良好的閱聽素養,不因為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而過度恐慌,避免浪費醫療資源,讓資源可以用在正確的地方,這方面的觀念也相當重要。台灣目前是有提供公費篩檢的,照著規則適當就醫,相信不僅是個人,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也才是長久發展之計。參考資料:1. 國民健康署資料2.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3. Bellomi M (2012) A classification of pulmonary nodules by CT scan ecancer 6 2604. MacMahon H, Naidich DP, Goo JM, Lee KS, Leung ANC, Mayo JR, Mehta AC, Ohno Y, Powell CA, Prokop M, Rubin GD, Schaefer-Prokop CM, Travis WD, Van Schil PE, Bankier AA.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ncidental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CT Images: From the Fleischner Society 2017. Radiology. 2017 Jul;284(1):228-243. doi: 10.1148/radiol.2017161659. Epub 2017 Feb 23. PMID: 28240562.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佳穎醫師】健檢報告說我有肺部結節?!醫解釋「這種的」才需要就診追蹤】
-
2022-09-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塑膠包裝到底能裝熱食嗎?一文看懂塑膠種類及是否含有塑化劑
台灣是塑膠的生產大國,也是外食天堂,所以用塑膠袋、塑膠盒裝食物早已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自從疫情以來,各種外送平台非常興盛,外送取代很多內用的市場,也讓一次性的塑膠包裝使用量增加很多。但是之前塑化劑事件發生之後,大家對塑膠包裝心裡都感到有點陰影,就怕不小心又吃進了塑化劑這種環境荷爾蒙,產生對內分泌、致癌等等方面健康負面的影響。就因為食品用塑膠包裝實在是在方便性上難以取代,但是與其擔心用多了到底安不安全,不如我們來多了解一下各種食品塑膠包裝的特性,選擇適合的塑膠包裝,享受方便,又可以避免食安風險。基本上韋恩建議,大部分的塑膠包裝都不要裝熱食,這樣比較安全。雖然理論上是有一些塑膠相當耐熱,但是在品質良莠不齊下,以目前一些研究數據來看,難免仍有塑化劑污染的風險。而且目前大部分的塑膠包裝的設計是以一次性使用為出發點,重複加熱下更可能增加塑化劑或塑膠單體溶出的機會,或是製造包裝磨損而導致後續食安風險的機會。如何判斷塑膠的種類?為了更進一步保護消費者,衛服部已經訂定法規要求,在「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應標示之事項」裡,全面要求食品接觸面含有塑膠材質的食品容器具或包裝,將應標示其材質名稱、耐熱溫度及重複性或一次使用等資訊,以利消費者正確使用。所以消費者在購買蘇嬌容器時可以注意各塑膠包裝的外帶標示,才知道正確的用法。此外,在許多塑膠包裝的食品底部,可以看到一個三角標誌,裡面的數字就代表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也就可以更進一步知道該包裝使用的是什麼塑膠材質了。不過因為現在法規並沒有強制複合材質要分開標明,所以為了要保護自己,我們還是要多懂一些有關塑膠的分類常識。微波食品的塑膠盒現在便利商店有琳琅滿目的盒裝微波食品,包含咖哩飯、義大利麵等等,這些盒裝食物都是以冷藏型態放在冰箱裡保存,要食用前才拿來微波食用。這類包裝又分為蓋子與盒身,兩者材質與使用並不一樣。盒蓋材質:LDPE (聚丙烯)性質:不透明、堅硬耐熱性:耐90-110度,耐熱微波: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耐水塑化劑:不含(理論上)回收:可回收第4類塑膠盒身材質:PP (低密度聚乙烯)性質:透明、堅硬耐熱性:耐70-90度,不算很耐熱微波: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耐水塑化劑:不含(理論上)回收:可回收第5類塑膠微波食品的軟袋現在便利商店裡也有很多微波食品如雞胸肉、滷味、炸雞塊等等,不用盒裝而改用塑膠袋裝。這類塑膠袋其實不是單一材料,而是所謂的積層袋,也就是其實是從外到內是由很多層不同材質的塑膠融合而成。通常對外的外層使用具可印刷性、又要有足夠的強度與保護性的材料,如聚醯胺(PA/尼龍)等。而與食物直接接觸的內層,特別要要求無味、耐油、耐化學性好,常用的如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或是PET等,有時候中間還會強化加上幾層不同材質的塑膠,以阻絕濕氣或氧氣等等。材質 1:LLDPE (線性低密度聚乙烯)性質:柔軟耐熱性:耐90-100度,耐熱微波:可其他耐性:耐鹼、耐油、抗撕裂、抗穿刺塑化劑:不含回收:可回收第7類塑膠或是材質 2:PET(線性低密度聚乙烯)性質:韌性佳耐熱性:耐60-85度,不算很耐熱微波: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油、耐水、隔氣性佳塑化劑:不含(理論上)回收:可回收第1類塑膠塑膠袋塑膠袋是台灣人裝熱食用得最多的包裝,從裝熱湯、肉羹、麵線、煎包、小火鍋等等幾乎無所不包。就算是內用其實也會有以塑膠袋接 處熱食的機會,因為有的小攤販因為不想洗盤子,所以就直接用塑膠袋套在盤子外,吃完就把塑膠袋丟掉就再換一個。所以到底用塑膠袋裝熱食到底會不會吃進塑化劑而慢性中毒?這是很多人心裡一直有的疑問。這時侯,就要先從塑膠袋的材質了解起,塑膠袋材質不同,耐熱程度也有所不同。塑膠袋材質不同,耐熱溫度也不同認真來說,台灣市面上的塑膠袋共可分成3種材質的,HDPE與PP的才可以裝熱食;而LDPE的不耐熱,會融化變形。但是這些材質一般人很難用外觀分得清楚,而且即使是HDPE與PP可以耐熱,還是不宜裝超過90度以上的熱食,像火鍋或炸物、臭豆腐這種滾燙的東西,還有有可能超過其耐熱溫度,還是要特別注意。HDPEHDPE耐熱溫度約90~110°C,具有耐酸、耐鹼、耐油、阻水、阻氣等特性,外觀多半呈現半透明到不透明,HDPE做成的塑膠袋揉搓時會有沙沙的聲音。HDPE塑膠袋耐熱又耐冰,用途最廣。HDPE可回收,分類屬於第2類塑膠LDPELDPE耐熱溫度約70~90°C,具有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耐水等特性,外觀為半透明。LDPE做成的塑膠袋較柔軟,揉搓時較不會發出沙沙聲。LDPE塑膠袋耐熱溫度低,不適合裝熱食。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裝熱食時如果袋子會溶化變形,那很可能就是LDPE的,不適合再食用。LDPE可回收,分類屬於第4類塑膠PPPP耐熱溫度約90~140°C,具有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可煮沸等特性。外觀較有光澤。不耐冰比較脆硬。PP塑膠袋可以裝熱食。(據說南部較常用)PP可回收,分類屬於第5類塑膠塑膠袋溶化後會產生有毒物嗎?塑化劑與塑膠單體塑膠袋被溶解後要注意兩大部分,分為單體與塑化劑,因為塑膠是由很多單體形成的聚合物,所以溶化後會釋放出小分子的單體。而塑化劑是塑膠在成形時添加的微量助劑,幫助增加塑膠的可塑性,也可能在塑膠溶解時一併溶出。而塑化劑就是之前讓台灣人聞之色變的一種環境荷爾蒙,也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物。塑膠單體所幸,HDPE一般無毒性,即使在極高濃度下,也僅對動物產生可逆性的肝臟傷害(如肝脂肪增加),而LDPE之毒性與HDPE相同,一般而言並不會產生毒性。另外PE不會增加罹癌的機會,因此在使用上具有相當的安全性。PP並無口服毒性,也不會增加人類罹癌的機會,因此在塑膠容器中為較理想的食品容器材質。資料來源: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科兼任主治醫師楊振昌醫師,台灣癌症基金會。塑化劑理論上,塑化劑大多使用在PVC塑膠成形上,LDPE、HDPE、PP都屬於很好成形的塑膠,不需要添加塑化劑,這也是許多專家在過往衛教上強調的,但是現實世界中並不完全是理想狀態,這也讓專家們目前無法解釋。就在不久前,曾經發生過知名品牌宜家家居(IKEA)從印度進口的2款「TROLIGTVIS隨行杯」,在衛生福利部的邊境查驗中,被發現檢出塑化劑濃度超標6到9倍的案例,雖然在邊境查驗就發現,所以該批產品並未進入台灣市場,已經直接退運或銷毀,但是理論上PP不應出現的塑化劑,結果還是檢驗出來了。另外,在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陳美蓮教授,歷年來針對食品容器及包裝用塑膠材質之塑化劑溶出研究、食品塑膠容器包裝管制政策對塑化劑溶出量改變之影響研究,都可以發現即使是PE材質的塑膠袋或塑膠盒,都可以驗到塑化劑的殘留(即使並未超過法規限量)。即使是最不應該添加塑化劑的寶特瓶PET,都可以驗出少量塑化劑溶出。而國際上也有大量研究發現,理應不該有塑化劑的PET瓶裝水,裡面也都驗得到塑化劑殘留,而經過長期保存實驗推論如這篇 Phthalate Esters and Their Potential Risk in PET Bottled Water Stored under Common Conditions,這些塑化劑來自PET瓶身緩慢釋放出來。此外,在食藥署99年度食品器具塑化劑溶出試驗結果也看到,理應沒有塑化劑的PE、PP材質食品包裝中,也都檢出若干DEHP的塑化劑,其中PE材質12件樣品中檢出5件,最高達0.69ppm (雖然低於溶出試驗標準1.5ppm),而PP 材質32件樣品檢出5件,最高達0.82ppm (低於溶出試驗標準1.5ppm)。所以這些本不應出現塑化劑的塑膠包裝都出現若干塑化劑,目前專家們都還找不出合理的解釋,最有可能的推論是這些塑膠或多或少都有混入回收來的塑膠原料,這些塑膠原料在回收過程中如果沒有經過嚴謹的分類、純化、分離,就會摻入本不應該添加的少量塑化劑。所以現實世界與理論並不完全相等,要保護自己的健康,還是做最保守的打算,盡量避免塑膠容器裝熱食。透明塑膠盒、透明保鮮膜-PVCPVC被大量用在食品包裝或生活中其他塑膠製品,如電線、水管、雨衣、建材、及各類醫療器材(軟管、軟袋)等,因為具有易加工及可塑性等特質,使用上非常普遍。食品中主要作為一些透明盒子(如蛋糕、水果),或是泡殼(藥品膠囊的透明殼)。因為製造上一定需要添加塑化劑,所以如果加熱是很容易釋出塑化劑的,而且加熱之後,PVC單體也會溶出釋放到食品中,PVC的成分氯乙烯單體為已知的人類確定(第一級)致癌物,所以要盡量避免。而且PVC因為含氯,所以回收時也可能會產生有害的戴奧辛等空氣汙染物,對環境也是不利的。所以為減少聚氯乙烯(PVC)危害環境及健康,環保署已經公告,2023年7月起禁止含PVC的食品包裝製造、輸入及販賣,違反販售每件次罰1200到6000元,製造、輸入罰6萬到30萬元。因此大家現在就可以注意盡量避免使用PVC的食品包裝,尤其是不要加熱或盛裝高油脂的食物。不過現在其實PVC相關製品已經不多,透明盒子可能都以PET代替,保鮮膜可能都以PE代替,大家可以注意包裝上的標示再挑選購買。材質:PVC (聚氯乙烯)性質:透明度高耐熱性:耐60至85度,不耐熱微波:不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不耐油塑化劑:含回收:可回收第3類塑膠寶特瓶-PETPET寶特瓶是現在廣泛使用的飲料瓶包裝,其實寶特瓶依照性狀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結晶型的PET瓶,耐熱性較好,也比較厚重,用於承裝需要較高熱處理(熱充填)的飲料;另外一種是非結晶型的PET瓶,這類瓶子不需要高溫加工,可以拿來裝瓶裝水,或是使用於較高等級無菌冷充填的茶飲、咖啡等等,所以重量比較輕薄;再有一種裝汽水的,因為需要耐壓、但是不需要耐高溫,所以也是不需要結晶,但是要比較厚重。以現在環保減碳的趨勢來說,所有飲料瓶都努力於減輕瓶身重量,這樣節省材料本身的碳排放,也可以減少運費。所以PET單位強度足,大量取代了厚重的PP飲料瓶,同樣是茶飲瓶,PET飲料瓶大概只有PP瓶所需的一半重量,絕對不是某些PP瓶牌子所做的錯誤話術,說PP瓶後才是對產品比較好的保護。綜合來說,PET都不要重複使用,也不要拿去加熱或自己裝熱飲進去比較好,因為過熱會造成PET瓶軟化溶化,就連未開封寶特瓶長期放在汽車內,都會有殘留物從PET瓶身溶出的問題,最引人關注的是寶特瓶裡常使用的催化劑-銻的問題。而由前面的資料也看出,許多國際研究都有發現瓶裝水裡還是有塑化劑殘留,本來理論上PET的製造是不需要添加塑化劑的,所以這也是理論敵不過現實的例子。材質:PET (聚對苯二甲酸二乙酯)性質:透明度高、易成形、硬度佳耐熱性:耐60至85度,不耐熱微波:不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酒精塑化劑:不含回收:可回收第1類塑膠養樂多、保麗龍碗盤-PSPS又叫聚苯乙烯,發泡過的PS就是大家不陌生的保麗龍,算是常見的食品包裝,目前熟知的是養樂多這種小塑膠瓶(未發泡PS)或是裝生鮮肉、魚的托盤。以往還比較常見的還有茶飲杯(發泡PS),只是已經越來越少見。曾經許多外帶咖啡杯蓋也是使用PS材質,但是現在也都漸漸更換為PP的。環保署目前公告的限用保麗龍飲料杯規定,本來要2022年7月1日起禁止所有飲料店使用保麗龍杯的,但是現在將其刪除而併入各縣市自行管制範圍,實施日期不能晚於2024年。材質:PS (聚苯乙烯)性質:透明度高耐熱性:耐60至85度,不耐熱微波:不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酒精塑化劑:不含回收:可回收第6類塑膠PS.魚油或是柑橘類精油因為極性與苯乙烯相近,所以滴上去會有互溶的情形,所以也要避免用PS裝魚油或是柑橘類產品。紙盒、紙碗、紙杯等紙餐具因為外送、外食大流行,所以紙碗、紙杯、紙盒、紙盤等等使用量很大,大家往往誤以為這些紙餐具只是紙漿所做成的,其實不然。紙本身是做不到耐油、耐水的,所以為了承裝各式食物,紙餐具的表面一定要再做加工處理,也就是淋膜,就是將薄薄的塑膠(LDPE、HDPE、PP)覆蓋在紙餐具的表面上。因此這紙餐具多耐熱就要看噴上去的塑膠到底是哪一種。只是目前紙餐具並沒有將其所淋膜的塑膠材質明顯標示於產品外觀上,所以我們從外觀並不知道淋膜到底是最耐熱的PP,普通的HDPE,還是最不耐熱的LDPE,所以還是假設食物溫度不要超過70度比較安全,也不要盛裝食物微波爐、電鍋進行再加熱。不要以為是紙製包材比較安全、環保,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塑化劑等污染物。材質:討論參考塑膠袋的PP、HDPE、LDPE耐熱性:保守估計不耐熱微波:不可塑化劑:不含(理論上)回收:注意,要清理後做為「廢紙容器類」不要放到「紙類」去。因為淋膜的關係, 回收後必須送到專業的廢紙容器處理廠,要先將塑膠膜與紙材分離,分離後之回收塑膠膜與紙材才能分開再利用,如果沒做好分類,就只能當作一般垃圾處理,所以前端的分類就很重要。運動水壺-PCPC又叫聚碳酸酯,是相對耐高溫的塑膠,而且強度高、耐撞擊,所以是相當適合重複使用的塑膠。唯一要注意的是,PC生產時要使用雙酚 A作為原料,但是瓶子如果因使用不當導致刮痕、磨損,於後續高溫加熱、酸鹼、酒精、微波處理或強力清潔劑等作用下,即可能導致雙酚A釋出,而間接隨著食物或飲料進入人體。而雙酚A也是已知的一種環境荷爾蒙,所以台灣已經全面禁止製造及販售含雙酚A之嬰幼兒奶瓶。而成人使用PC的水壺或水杯,也要避免進行加熱或長時間之陽光直接曝曬,也不要用強力清潔劑過度清洗,而使用後發現有刮傷、霧面或變形時,應立即更換。材質:PC (聚碳酸酯)性質:質輕、透明、機械、強度高、耐高溫耐熱性:耐120至130度,耐熱 (審慎裝熱食)微波:避免其他耐性:耐酸、耐油、耐酒精塑化劑:不含 (理論上,參考以上Ikea案例)回收:可回收其他類塑膠透明冰沙杯-PLA目前在一些透明的的冷飲杯、冰沙杯、沙拉盒等會使用一種生質塑膠PLA(聚乳酸),PLA的原料因為來自生質的澱粉發酵成為乳酸再經過聚合,而不是使用石油材料,同時業界又宣稱它可以自然分解,所以曾經受到重視環保消費者的喜愛。一時之間,許多碗、叉子或是號稱甘蔗渣做的杯子都打著環保的旗幟冒出於市場上,但其實都是以PLA為材質。但是這股熱潮突然又退燒了,像2020年麥當勞率先停用PLA,將沙拉盒和透明冷飲杯改回為紙容器,民眾才發現PLA並沒有業界訴說的那麼美好,因為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PLA實際上的分解與大家想像中的在大自然界自然分解,有很大的一段距離。而且如果在回收時,誤把PLA與其它塑膠混和的話,反倒會造成回收上的災難,所以台灣麥當勞指出,做這個決定是有許多消費者要回收餐盒容器時,常常PLA和塑膠傻傻分不清,也質疑PLA用後的流向,促使公司淘汰PLA材質容器。材質:PLA (聚乳酸)性質:質輕、透明耐熱性:耐50度,不耐熱微波:不可塑化劑:不含回收:可回收其他類塑膠所以PLA的回收一定要注意,不可以與其他塑膠類混和在一起,以免其他塑膠的回收也失敗。但是在台灣其實還沒見過什麼單獨回收PLA的地方,所以多半是拿去焚燒了,這是最被人詬病的地方。而且即使是PLA想要在土壤裡分解,也必須在特定條件環境下才可以緩慢分解,參考之前快樂小藥師的PLA吸管測試報告,半年還是完整好好的;或是綠色和平的測試,33天後幾乎沒有變化。結論現代文明可以說是塑膠文明,不僅食品包裝離不開塑膠,身邊幾乎所以物品如電腦、手機都離不開塑膠。當然,如果能夠減少塑膠的使用,對地球環保、降低碳排放一定是件好事,如果能在使用塑膠包裝時,多注意到各類塑膠包裝不同的優缺點,更可以保護我們自身的安全與健康,免於受到塑化劑或潛在致癌物的影響。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07-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會增加黑色素瘤風險?教授曝研究其實有缺陷
邱品齊醫師(皮膚科)昨天(2022-7-11)用臉書簡訊寄來一篇論文,詢問我的意見。這篇論文是一個月前(2022-6-9)發表的Fish intake and risk of melanoma in the 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NIH-AARP 飲食與健康研究中的魚類攝入量和黑色素瘤風險)。這個標題裡的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是一項由NIH(國家健康研究院)和AARP(美國退休人士協會)共同贊助的研究計劃,旨在探討飲食與健康之間的關係。Fish intake and risk of melanoma則是這個研究計劃裡的一個研究項目。這篇論文發表的當天,研究團隊所屬的布朗大學就鄭重發布一份新聞稿Higher fish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elanoma risk, study suggests(研究表明,較高的魚類攝入量與黑色素瘤風險增加有關),引起少數幾家主流媒體的關注,例如紐約時報發表的Can Your Diet Really Affect Your Skin Cancer Risk?(你的飲食真的會影響你的皮膚癌風險嗎?)這項研究分析了 1995 、 1996 年間從美國各地招募到的 491,367 名成年人的數據。這些參與者的平均年齡是62 歲(50到71),而他們被要求在問卷調查裡回答過去一年裡吃油炸魚、非油炸魚和金槍魚的頻率及份量。然後,研究人員使用從癌症登記處獲得的數據計算了中位時間為 15 年的新黑色素瘤的發病率。在這15年期間裡,共有5,034 名參與者 (1%) 罹患了惡性黑色素瘤,以及3,284 名 (0.7%) 罹患了原位黑色素瘤,而跟吃魚相關的數據是:●與每天金槍魚攝入中位數為 0.3 克的人相比,每天金槍魚攝入中位數為 14.2 克的人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升高 20%,罹患原位黑色素瘤的風險升高 17%。●與每天非油炸魚攝入中位量為 0.3 克的人相比,每天非油炸魚攝入中位量為17.8克的人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升高 18% ,罹患原位黑色素瘤的風險升高 25% 。●與每天油炸魚攝入中位量為 0克的人相比,每天油炸魚攝入中位量為9.48克的人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下降10% ,罹患原位黑色素瘤的風險下降4%。研究人員在這篇論文的討論裡說:「我們的發現可以用魚類中的污染物來解釋,例如多氯聯苯、二噁英、砷和汞。較高的魚類攝入量與這些污染物的較高水平有相關性,而這就與較高的皮膚癌風險有相關性。」可是,研究人員卻完全沒有解釋為什麼油炸魚的攝入量會與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呈負相關性。事實上這項研究有非常多的缺陷。首先,問卷調查本來就是一種不精確的研究方法,再加上是要年紀大的人回想過去一年吃了多少金槍魚,吃了多少油炸的魚,吃了多少非油炸的魚(都是用公克計算),這顯然是過分要求,而也就難免會加重數據誤差的可能性。(我自己是絕無可能記得)再來,這項研究是在取得問卷調查資料之後15年才取得黑色素瘤的數據。也就是說,研究人員是假設他們的研究對象在這15年裡一直維持同樣的生活習慣,包括吃魚和曬太陽的習慣。這樣的假設,似乎有點不大可能吧。(註:曬太陽是黑色素瘤的主要風險因素)Medpage Today是專門提供醫療資訊的網站。它在2022-6-9發表Something Fishy About Tuna and Melanoma Risk(關於金槍魚和黑色素瘤風險的可疑之處)(註:Fishy是「魚腥味」和「可疑」的雙關語)。它引用哈佛大學教授Teresa Fung說:「作者盡最大努力控制混雜因素,但從技術上講,要充分控制最重要的因素——終生日曬,是相當困難的。……我對這項研究的結果並不感到震驚,也沒有必要減少魚的攝入量。然而,就一般良好的營養實踐而言,魚三明治(白麵包)形式的炸魚通常不是健康食品。」Medscape也是專門提供醫療資訊的網站。它在2022-6-13發表A Fish Tale? More on That Seafood, Melanoma Study(魚的故事? 更多關於海鮮,黑色素瘤研究)。(註:Fish Tale是俚語。因為釣魚的人總愛誇大他們釣到的魚有多大,所以Fish Tale的意思就是不值得相信的故事,而這個標題當然就是在暗示這項研究是不值得相信)這篇文章指出,有幾家期刊不願意發表這篇論文。它也指出,這項研究的領導人是布朗大學的副教授Eunyoung Cho,而她是Cancer Causes & Control期刊的編輯委員,而這篇論文最後就是發表在這份期刊。這篇文章還引用這位副教授說:「我不會僅僅因為這篇論文就鼓勵任何人改變他們吃魚的習慣。魚具有心臟保護作用,並且與降低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有關。」這篇文章也說這位副教授承認,油炸魚的攝入量會與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呈負相關性,是違反直覺的發現,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這篇文章又引用Sancy Leachman醫生說:「這根本不會影響我吃魚的習慣。魚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尤其是當它取代了牛肉等不太健康的蛋白質時。」(註:Sancy Leachman醫生是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波特蘭奈特癌症研究所黑色素瘤項目的負責人)總之,這篇論文的實驗方法是有缺陷,結論是不可靠,而布朗大學為它發布新聞稿,反而是會誤導民眾以為吃魚是有害健康。原文:吃魚會增加黑色素瘤風險嗎
-
2022-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首例猴痘現蹤 專家曝「不典型症狀」難阻傳播
猴痘疫情延燒全球50個國家,台灣昨出現首例猴痘病例,專家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的病毒量較高,但此波猴痘疫情,感染後痘子病灶小,患者可能不知遭感染,他人也有接觸風險,若要防範猴痘,必須勤洗手、攜帶酒精消毒、戴口罩等,如新冠病毒防疫手法同樣有效。台灣首例猴痘案例為25歲男學生,今年1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採檢及通報,檢體送驗確診猴痘。其密切接觸者包括家人、友人及醫護人員共20人,目前均無症狀,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最多,若接觸到痘子病毒量最高,相較過去猴痘案例痘子大,感染後很容易發現,此波猴痘痘子較小,症狀並不典型,起初感染時病灶不明顯,患者本人及周遭親走難察覺,可能增加接觸、感染風險。猴痘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疾病」,透過接觸染疫動物體液或食用染疫動物;接觸染疫者體液、分泌物或長時間飛沫傳播。潛伏期約5至21天,通常6至13天,主要症狀為發燒1至3天後,全身長水泡和皮疹,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水泡等,會出現發燒、畏寒、肌肉痛、淋巴腺腫大等,部分出現生殖器感染,兒童或免疫低下族群恐導致重症。施信如說,除了接觸猴痘患者病灶容易感染,接觸患者口鼻黏膜等飛沫也有可能感染,雖猴痘透過飛沫傳染的機率比新冠肺炎來得低,但仍要注意。因此建議民眾注意手部衛生,包括勤洗手、酒精消毒、戴口罩,能預防猴痘。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南韓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莊人祥說,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包括接觸確診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皮膚粘膜、被污染物體及飛沫傳播、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等。猴痘先前於非洲國家盛行,致死率約10%,他國通報病例未見死亡,多屬於輕症。疾管署長周志浩昨天表示,已洽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初步規畫提供三類對象施打,包括照顧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實驗室人員等。施信如表示,施打疫苗後約7至14天才能生成抗體,若已感染猴痘,潛伏期間施打疫苗難以防止發病,或許能減輕症狀。因猴痘於各國現跡,我國採購不見得能順利,應早點進行較好,避免重現當初新冠疫苗難取得狀況。
-
2022-06-25 醫療.感染科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疾管署今公布,南部通報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過去半年於德國留學,自6月16日入境後,6月21日出現疑似症狀,經採檢檢體通報,經確認為猴痘,該例為本國首例猴痘案例,也是繼新加坡、韓國,亞洲第三個國家出現猴痘案例。對此,元氣網整理11題QA,讓你一次看懂「猴痘」的疾病資訊。Q1:猴痘是什麼?猴痘病毒首次出現於1958年的研究用猴子身上,人類感染個案最早出現於197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陸續於中非和西非地區傳出個案。除了非洲是主要流行國家,近期也開始出現於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美國等國。猴痘與天花病毒一樣都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皆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可分為「中非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其中中非分支嚴重度及傳播力皆高於西非分支。近年猴痘致死率為3%到6%。通常透過與受感染的人或動物密切接觸,或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而感染,感染猴痘後,身體會出現皮疹且有發燒、頭痛、淋巴腺腫大等狀況,與天花症狀類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一般會持續14至21天,以症狀治療為主,病人通常會逐漸康復。Q2:猴痘有哪些症狀?若確診猴痘,會有皮膚病變(如:皮疹、斑疹、水泡、膿疱等)、發燒、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口腔潰瘍...等症狀。Q3:猴痘發生的原因為何?猴痘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可能經由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或是由感染者的呼吸道飛沫、損傷皮膚、黏膜、體液或被污染物品進行人傳人感染。Q4:猴痘的併發症有哪些?若不幸感染猴痘,會有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Q5:哪些人是猴痘的高危險群?‧猴痘感染者的同住家人及醫護人員‧有猴痘感染者接觸史‧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Q6:該如何預防猴痘?‧避免接觸猴痘感染者‧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如:老鼠、松鼠)和靈長類動物(如:猴、黑猩猩)‧疫苗接種:天花疫苗對猴痘有85%防護力,但台灣於1979年停止接種,故該年後出生之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美國FDA於2019年核准的JYNNEOS疫苗也可用於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Q7:若不幸得到猴痘,該如何保養?猴痘屬自限性疾病,症狀一般持續14至21天,通常會逐漸自行康復。Q8:猴痘該如何治療?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症狀治療為主,多數病人在猴痘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重症者則須使用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Cidofovir、Brincidofovir或是注射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IGIV)來治療。Q9:如何檢查猴痘?若出現疑似猴痘症狀,可透過「病原體檢測」檢查是否確診:‧病患發病期內的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液或瘡痂,分離並鑑定出猴痘病毒‧臨床檢體猴痘病毒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或定序為陽性Q10:猴痘的疾病進程為何?猴痘的潛伏期通常為6至13天,但範圍也可能為5至21天,感染猴痘後病人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淋巴腺腫大等症狀。大部分病人在出現發燒後1至3天,並於臉部、身體皮膚出現皮疹,包括口腔黏膜、生殖器、及結膜、角膜都可能受影響;10至14天內皮膚會從斑疹、丘疹發展到水泡、膿疱,最終會結痂脫落。猴痘症狀大部分會持續14至21天,病人多會自行康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Q11:若出現疑似猴痘症狀,就醫前應該要注意哪些事情?如皮膚出現皮疹、斑疹等病變,又有發燒、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師是否有旅遊史與接觸史,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由於猴痘可能透過接觸感染源的傷口、體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傳播,故建議佩戴醫用口罩並與其他病人保持距離,採檢/醫療照護人員也建議穿戴手套、隔離衣、醫用口罩、護目裝備。
-
2022-06-25 焦點.元氣新聞
台首例猴痘!20多歲台男自德返台現紅疹 匡列19人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疾管署今公布,南部通報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過去半年於德國留學,自6月16日入境後,6月21日出現疑似症狀,經採檢檢體通報,經確認為猴痘,該例為本國首例猴痘案例,也是繼新加坡、韓國,亞洲第三個國家出現猴痘案例。【延伸閱讀: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這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今日確認陽性。莊人祥表示,6月23日將猴痘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隔天即出現首例,地方衛生單位已依規定進行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等防治工作。該名20多歲男昨日已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將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可解除隔離。莊人祥說,該案先前採一人一戶居家隔離,目前密切接觸者共19名,包含家人2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3日。因我國出現首例確診個案,疾管署將同步透過IHR聯繫窗口通報世界衛生組織。莊人祥表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韓國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莊人祥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包括接觸確診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皮膚粘膜、被污染物體及飛沫傳播、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等;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疾管署將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並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疾管署呼籲,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2-06-16 醫療.感染科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五月中下旬,世界衛生組織(WHO)召開緊急會議後表示,已在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確認逾80例猴痘病例,並警告未來可能會發現更多病例。衛福部疾管署指出,猴痘臨床症狀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國內迄今尚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及相關通報。以下整理關於猴痘的介紹,讓大家更認識這個疾病,以防患未然。Q1:什麼是猴痘?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Q2:人類如何感染猴痘?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Q3: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Q4:猴痘如何治療?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國外有數種抗病毒藥物如Tecovirimat、Cidofovir 與Brincidofovir以及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可在試驗情境下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我國目前尚未儲備上列藥物。Q5:猴痘是否有疫苗可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於2019年核准由含有減弱天花病毒株(attenuated vaccinia virus Ankara strain)製成之新疫苗(JYNNEOS),可用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適用於18歲以上感染猴痘之高風險族群。美國FDA亦核准ACAM2000為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目前被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如在實驗室操作天花病毒之人員。台灣目前尚無此兩種疫苗。Q6: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一、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二、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三、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Q7:猴痘的致死率高嗎?哪些人感染後要注意?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西非分支猴痘病毒株,也就是英國病例的病毒株,其致死率為1%;但中非(剛果地區)分支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Q8:醫護人員如何保護自己不受病人感染?因猴痘可能透過接觸病患的傷口、體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傳播,故建議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採檢/醫療照護人員建議穿戴手套、隔離衣、醫用口罩、護目裝備(護目鏡或全面罩);如果病人情況允許,其他人與病人近距離(小於1公尺)接觸時,建議病人佩戴醫用口罩。(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生命力完勝原始株,可附著「不銹鋼」表面長達10天!專家教你怎麼防疫
BA.1變異株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甚至可活上10天新冠病毒可以活得比我們想像的更久!美國CDC的《新興傳染病》雜誌刊載一項香港大學研究,研究顯示Omicron的BA.1變異株在多種物體表面上都能穩定存活一段時間,且穩定性都高於原始的新冠病毒株「SARS-CoV-2」,特別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甚至可活上10天,這顯示Omicron極有可能透過污染物體作為傳播途徑。這項由香港大學研究助理教授錢永康在內的研究團隊指出,他們將BA.1變異株和SARS-CoV-2原始株在21°C至22°C實驗室環境中,滴在各種光滑或多孔洞的表面上,實驗結果發現,原始株在所有不銹鋼、聚丙烯(PP)塑膠片,以及3分之2的玻璃表面上無法存活超過4天,剩下最後一個玻璃表面樣本到第7天後也找不到任何具傳染性的原始株病毒。但是Omicron的BA.1變異株在實驗中的各種樣態的物體表面上,都比原始的新冠病毒株「SARS-CoV-2」更加穩定!能在上述材質的表面上存活超過7天,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上甚至第10天都還能檢測到活病毒。不僅如此,BA.1變異株在多孔表面(如紙巾、印刷用紙等材質)上的穩定性也高於原始株。研究發現,BA.1可以在紙巾上至少存活30分鐘,在印刷紙上15分鐘後仍可測出活性,原始株則沒有檢出活性。錢永康和研究團隊認為,此研究是在控制良好的實驗室環境中進行,可能和真實世界實際環境的病毒條件有所差異。儘管如此,研究結果還是能得出,Omicron的亞變種毒株極有可能透過污染物體的途徑傳播,且Omicron的BA.1變異株在不同表面上,比原始株的 SARS-CoV-2 更穩定。而病毒在物體表面的穩定性,仍是防疫策略應該考慮的因素。病毒可存活的時間排行針對冠狀病毒的在物體上的「存活力」,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也做了研究,於2020年4月2日時發表在世界最權威醫學期刊之一《刺胳針: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期刊上,研究發現COVID-19病毒可以在各種常見表面存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以上,而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外科口罩」,新冠病毒能在口罩的外層上存活最久、能達到7天。病毒可存活的時間:1.紙張跟衛生紙:3小時2.銅(例如錢幣):4小時3.紙箱:24小時(1天)4.木材、木板:48小時(2天)5.衣服:48小時(2天6.塑膠(以PP為例):72小時(3天)7.玻璃:96小時(4天)8.紙鈔:96小時(4天)9.外科口罩外層:168小時(7天)上述這些材質都是生活中無法避免、平時中非常容易接觸到的材質,新冠病毒可以在上面存活這麼久,具有超級傳染力,絕不能掉以輕心。新冠病毒可以存活這麼久!專家教你怎麼防疫不過研究同時發現,環境溫度也會影響病毒的存活率,病毒在22℃環境下,能存活14日;但如果在37℃的環境,就只能存活2天,56℃的環境,只能存活30分鐘,70℃的環境則只能存活5分鐘,所以用熱水浸泡衣物半小時以上,是可以殺病毒的,天氣變熱也會讓病毒不容易保有活性。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建議,出外購物或取包裹回家後,做好5步驟,可預防病毒殘留:1. 放置:收到包裹後,將包裹放置在一張乾淨的紙張(如報紙)上。2. 消毒外包裝:用「含酒精的濕紙巾」擦拭包裹的外包裝,而後消毒自己的雙手。3. 拆封:拆封包裹並將包裹內物品放在「另一張乾淨的紙」上,並將包裹的外包裝及第一張紙丟棄在垃圾袋內。4. 消毒物件:以「含酒精的濕紙巾」消毒包裹內的物件。5. 消毒雙手:以洗手乳或肥皂再次消毒自己的雙手。透過消毒包裹的外包裝、物件以及自己的雙手,便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拆封包裹而染疫。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醫學專科醫生蔡曉陽也提醒,因為病毒可以停留在紙張表面3小時,建議在辦公室要減少使用紙張,在傳遞文件時,也建議要戴上口罩,在觸碰紙張後,也避免觸碰眼睛、鼻、口。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使用含酒精洗手液、保持雙手清潔衛生等防疫手段,仍然具有一定的防疫效果。
-
2022-01-26 新聞.食安拉警報
植物油加工恐含致癌縮水甘油 餅乾巧克力113年納管
近年含植物油的餅乾、巧克力等食品被驗出「縮水甘油」,恐有致癌疑慮。食藥署今天宣布,將針對植物油、魚油等訂定限量標準,新制預計民國113年元旦上路,違者最高罰2億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預告修正「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針對市售與食品原料的食用油脂提出縮水甘油脂肪酸酯(GEs)限量標準,另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及嬰幼兒副食品使用的食用油脂,則加嚴限量管理。縮水甘油污染物質是近年發現的新興加工污染物,主要是食用油經過高溫精煉後產生;縮水甘油經人體消化道分解後,將產生可能具有人體健康危害的縮水甘油環氧丙醇(Glycidol),長期食用可能有人體致癌疑慮。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周珮如接受媒體電話聯訪表示,食藥署自107年起開始評估縮水甘油的管理,去年7月1日起先針對嬰幼兒配方奶粉與奶水實施縮水甘油的限量標準,粉狀產品不得超過每公斤50微克,液態產品則不得超過每公斤6微克。周珮如表示,本次進一步針對市售與食品原料的食用植物油與海洋生物油脂規範,如棕櫚油、魚油、海豹油等。周珮如說,這些食用油多仰賴進口,食藥署也與國內進口原料油大宗的東南亞國家洽詢相關管制方式,並評估可能在國內輸入原料油中就含縮水甘油,故訂定限量標準。周珮如說,本次預告新制針對市售與食品加工使用原料的植物油與海洋生物油制定限量標準,不得超過每公斤1000微克;而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及嬰幼兒副食品使用的食用油脂,則不得超過每公斤500微克。周珮如表示,考量原料油的貿易時程,以及食品原料配方調整等所需時間因應,新制預計於113年1月1日上路。屆時包含市售的瓶裝植物油,以及加工過程使用植物油的餅乾、巧克力,以及添加魚油的嬰幼兒副食品等,都在管制範圍內。周珮如說,未來新制上路後,若油脂製造業者販賣的植物油、魚油等不符規範,限期未改正者可開罰新台幣3萬至300萬元。至於餅乾、巧克力等加工食品業者,周珮如說,依法食品業者使用的原料都要符合國家衛生標準,若原料油遭查出不符合標準,限期未改正者可開罰6萬至2億元。
-
2021-10-07 新聞.食安拉警報
北市衛生局抽檢15項水產 冷凍鮭魚肚驗出超標「鎘」
台北市衛生局今天公布水產品抽驗結果,包括餐廳、賣場及市場等販售場所,共計抽驗15件,檢驗結果1件「冷凍鮭魚肚」檢出重金屬鎘含量超過標準0.05mg/kg,不符「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規定,已命業者限期改正,並下架產品不得販售,冷凍鮪魚度來源為桃園市,已移請所轄衛生局查處。為維護民眾食用水產品之安全,衛生局9月份執行第二波水產抽驗專案,此次共計抽驗15件生鮮水產品,包含5件蝦類、5件魚類、5件貝類,檢驗動物用藥多重殘留48項、孔雀綠2項及重金屬鎘、鉛、甲基汞。衛生局公布檢驗結果,其中冷凍鮭魚肚檢出重金屬鎘,含0.09ppm,已經違反《食品安全法》規定,應予沒入銷毀、限期改正,該產品必須全數下架不得販售,查產品來源為桃園市,已移請所轄衛生局查處,若屆其不改善,可罰3萬元到300萬元罰鍰。衛生局表示,水產品中重金屬來源可能是海域汙染、或是攝食受汙染的水藻及浮游生物等,使重金屬累積於水產品內,而進入人體,我國已針對水產品訂有鎘、鉛、甲基汞等重金屬限量標準,凡符合衛生標準的水產品,一般人在正常攝食情況下可安心食用。衛生局建議,販售業者應向大盤或供應商索取自主檢驗報告,並呼籲消費大眾購買水產品應選擇具有生產履歷或信譽良好之業者,避免選購來源不明的產品,多樣化選擇各種大小魚類,勿偏好攝食特定魚種,才能均衡攝取到不同魚類所提供的營養素。
-
2021-09-22 新聞.元氣新聞
好市多綠蘆筍鎘超標 1920公斤遭退運、銷毀
好市多繼之前的蜜蘋果和液體葡萄糖胺軟骨素出包後,又有蔬果出包。自秘魯進口的「綠蘆筍」被衛福部食藥署檢出重金屬含量不符規定,鎘超標三倍,1920公斤全數退運或銷毀。食藥署今公布的不合格名單,共有13項產品不合格,包括南非出口的生蠔、韓國出口的活比目魚、印度和印尼出口的辣椒粉等。其中好市多股份有限公司自秘魯進口的「COMPLEJO(ALPINE)綠蘆筍」檢出每公斤含重金屬鎘0.4毫克,超過「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中莖菜類每公斤鎘限量0.1毫克。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陳慶裕表示,這是好市多近六個月以來第一次被抽驗到綠蘆筍不合格,將提高抽驗率至二到五成。除了綠蘆筍外,上周才驗出中國大陸進口的辣椒粉含有未經許可的食品添加物「蘇丹色素三號」,這周則驗出新北市沅哲有限公司自印度進口的「辣椒粉」含有蘇丹色素四號,全數100公斤遭銷毀、退運。根據IARC(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資料,蘇丹紅屬於流行病學和動物實驗證據皆不足的第三級致癌物,為工業用染料。常說的蘇丹紅是化合物總稱,有一、二、三、四號等;但無論幾號都只能工業使用,不可添加於食品。陳慶裕表示,這家廠商之前也曾有相關違規案例,因此將調升抽驗率為百分之百。不過因為這次驗出不合格的國家為印度,和上周不合格為中國大陸不同,因此會分別計算,再視情況是否針對不同地區的產品整體調升抽驗。
-
2021-09-22 養生.聰明飲食
不是所有綠薯條都有問題 專家:關鍵在有沒有帶皮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2013年摩斯漢堡爆發的綠薯條事件,讓台灣民眾對綠薯條的知曉大幅提升。而多數人都認為綠薯條內所含的茄鹼對人體有害,卻不知道一般速食店所販售的薯條(去皮塊莖部分)即使變綠,也不一定代表茄鹼含量就超標。摩斯漢堡於2013年爆發「綠薯條事件」,為台灣的速食業丟下一顆震撼彈。當時有民眾到店中購買「金黃薯條」,吃了一口就嘴巴發麻,剝開薯條後發現竟然是綠色的。經衛生局檢驗後證實其「配醣生物鹼」(含龍葵鹼與卡茄鹼)含量高達1496.79ppm,比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標準限量20~100ppm高出10倍以上!事發當下摩斯漢堡立即宣布停售金黃薯條。以這件事為起點,台灣民眾第一次知道有綠薯條的存在。直到2017年7月,摩斯再次上架金黃薯條,卻在短短1個月內再次爆出綠薯條事件。同年,肯德基與麥當勞也先後發現綠薯條。一連串的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在媒體的渲染下,加深消費者「綠薯條含有對人體有毒性的『龍葵鹼』」之印象,更進一步引發恐慌。2018年與2019年,綠薯條的事件仍不斷零星發生,雖然沒有像過往一樣引起熱議,但是根據《食力》2019年「你今天吃『速』了嗎?速食店你都怎麼選?」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仍有7%的消費者感到疑慮。配醣生物鹼?龍葵鹼?它們就是薯條變綠的主因嗎?大多數人都知道,發芽的馬鈴薯不可以吃,因為它是茄科植物的一份子。我們常見的茄科植物如馬鈴薯、茄子、龍葵等,就會含有有毒的「配醣生物鹼」,而馬鈴薯中含有著「茄鹼」(solanine),也就是俗稱的「龍葵鹼」。茄鹼其實是植物自然演化而來的自我保護機制,以抵抗外界對於植株本身的傷害。當馬鈴薯不當貯藏、損傷、又或者是發芽時,內部就會開始產生茄鹼,尤其發芽就意味著含量已經過高,因此不建議食用。茄鹼食用過量,對人體的確是有害的,可能會導致急性中毒,常見症狀有頭痛、噁心、嘔吐、腹瀉等,罕見症狀則包括血壓偏低、心跳偏慢、呼吸變快、肌肉絞痛等。當綠薯條事件爆發的時候,許多媒體開始鋪天蓋地的報導綠色物質就是龍葵鹼,但這是真的嗎?綠薯條真的就等同於有過量龍葵鹼嗎?事實並非如此!不要看見「綠」就打槍!不是所有綠薯條都有問題!馬鈴薯原本種植在土壤底下,當它離開土壤重見天日時,在陽光的照射下會開始於表皮形成「葉綠素」,表皮因此變綠。除了這一反應外,馬鈴薯原本既有的茄鹼量也會因為接觸光線或者因表皮損傷、發芽而增加產生。以上2種反應會同時進行,但兩者是完全不同且各自獨立進行的反應,因此綠化程度不代表絕對的「茄鹼」含量高低。有36年進口與銷售薯條經驗,21風味館薯條供應商「頤士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世義指出,茄鹼一般都集中在馬鈴薯芽、芽眼及薯皮約1.5毫米處,越往馬鈴薯的中心部位,含量就越少。摩斯在2013年與2017年出問題的金黃薯條,因為都是「帶皮薯條」,的確是茄鹼較多的部位,所以驗出的含量才會偏高。但後來同樣發現綠薯條的肯德基與麥當勞,因為所使用的都是不帶皮的「傳統薯條」或「脆薯」,所以其實大多數都只是受到葉綠素的影響而變綠而已,且裡面所含有的茄鹼含量,均低於國際上公認的會有苦味、造成嘴巴發麻的200mg/kg。「有些人吃了覺得舌頭發麻,其實很多都只是心理作祟而已。」陳世義表示。2019年相關法規正式上路!全面加強對綠薯條的管控陳世義回憶到,2017年綠薯條連環爆後,衛生福利部約了所有薯條供應商一同開會,商討如何減少相同情形再發生。商討得到的結論除了各家業者要加強自主管理外,在美國馬鈴薯協會(Potatoes USA)的促成下,衛福部也開始參考國際規範訂定相關法規。2019年起,正式開始施行的「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定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茄鹼(Glycoalkaloids, total)」限量為200mg/kg。未來若遇到相關事件不僅可以依循標準進行研判,業者也可以依照這套標準進行自主管理。如今,頤士達所進口的薯條與薯製品都會先送到衛福部規定的單位檢驗,取得合格的報告書。速食品牌也加強自主管理!良好溝通讓民眾放下疑慮但是只有進口商落實自我管理也可能會有紕漏,連鎖速食品牌們也都有一套自己的品管標準。麥當勞供應鏈管理副總裁林麗文表示,在立法以前,麥當勞早已經開始要求供應商每月提供產品品質管理數據,也要求物流公司需落實溫度管理。2017年發現綠薯條後,門市中的薯條負責人員也會將綠色的薯條挑掉,雖然消耗人力,但是一切都是為了讓消費者更加心安。她也提到,在長期的溝通以及媒體協助澄清之後,人們對於綠薯條已經不像以前那麼恐慌。漢堡王執行長黃耀忠則表示,事件發生後,業者更傾向於使用不會產生綠薯條的品種。針對這一點,陳世義指出最容易生成茄鹼的帶皮薯條,現今已經不會在速食店中看見。而且根據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蕭寧馨教授說明,一份速食店的大薯份量,約等於一顆200公克的馬鈴薯,削皮之後的一份大薯中的茄鹼含量,最多不超過18毫克,遠遠低於國際安全容許值。下次若看到綠薯條,不要先急著恐慌,其實綠薯條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嚴重!我們平常所食用的馬鈴薯塊莖中茄鹼的含量低,且主要集中在薯皮下約1.5毫米,只要在食用前削去外皮便能大大減少茄鹼含量。且薯條越綠並不一定表示茄鹼含量越多,別被錯誤的食安恐慌輕易影響了。延伸閱讀▶美味薯條如何製成? 薯條「綠」了該怎麼辦?▶摩斯「綠薯條」到底是品保控管出錯還是供應商問題?▶為何馬鈴薯發芽不能吃,地瓜發芽卻能吃?(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9-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面罩如何消毒?美國CDC授6步驟+1情況該丟棄
每天搭乘大眾運輸,出門在外必戴口罩,也有越來越多人會戴上防疫面罩,但拿下面罩後正確的落實消毒,才能真正避免染疫問題。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傳染病部主席史蒂文戈登醫學博士說,面罩提供了另一層保護,可以防止進一步傳播。不過美國疾病預防中心(CDC)提醒面罩也不應被視為口罩的替代品。面罩凹折損壞 重新更換不使用史蒂文戈登醫學博士說,面罩是由圍繞面部彎曲的塑料、有機玻璃面板以及適合的鬆緊帶所組成。為了能在配戴時得到絕佳的保護,配戴時應超過下巴並圍繞臉部兩側,且額頭和面板間不應有任何縫隙。根據CDC提醒,面罩不應被視為口罩的替代品,CDC建議可以戴上一次性的面罩,至於面罩的使用期限,CDC指出,若是使用非一次性面罩無凹折、損壞或破裂時,則可以反覆地使用它,若是已損壞,請不要嘗試修理,並勤於更換,或大量購買一次性面罩。回家清潔面罩後 減少染疫風險請戴上口罩降低感染COVID-19的風險,回家後一定要確實做好清潔。首先將面罩浸入溫的肥皂水中,去除所有表面的污染物,接著再用軟海綿或布輕柔地清潔表面,最後再用超細纖維的棉毛巾沖洗,輕輕地擦乾面罩。另外,也可用抗菌濕巾清潔面罩,但要注意很可能會有殘留物。或者也可使用70%異丙醇濕巾進行消毒,但是不建議以清潔窗戶或家用清潔劑來清潔,刺激性清潔劑很可能會損壞它。 選用中性清潔劑 擦拭面罩內外處如果面罩製造商有說明禁止的清潔方法,CDC建議採取以下步驟:首先,戴手套後盡可能選擇中性清潔劑或清潔濕巾來擦拭面罩內部。其次,再選擇浸有消毒液的濕巾或乾淨的布來擦拭面罩的外部,以去除殘留物。再者,將面罩放置陰涼處,自然風乾後,最後摘下手套,完成手部清潔,如此才能確保面罩的防護能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為什麼久戴口罩、護目鏡會頭痛? 醫揪「關鍵原因」:3方法可救 ·降低染疫風險!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你用對了嗎? 專家詳解「使用重點」
-
2021-08-24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炸雞薯條卻擔心油不乾淨?拆解速食店油炸油換油標準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2009年時,台灣連鎖速食業者曾引發一連串的油炸用油事件,讓社會開始關注油炸油的安全問題,也由此帶動台灣油品安全3次升級:油品的汰換由過去的以「經驗法則」到現在一切換油都照「科學」、推動「實驗室認證標章」確保檢驗單位的標準及公信力、作為油炸用油助濾的濾油粉以「食品添加物」規範其使用範圍及相關的限量標準外,也統一規定在使用上也必須放置於濾紙上使用。來一份香酥脆的炸雞、雞塊或是外酥內軟的薯條是許多人走進速食店最愛的選擇,但在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及衛生觀念愈加重視的今日,這些油炸食品的用油及替換率等也開始被一一放大檢視。而根據《食力》2019年「你今天吃『速』了嗎?速食店你都怎麼選?」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45%的民眾對於吃速食最擔心的是它的換油頻率!可以說是速食業界最令人擔心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但速食業的油炸用油為什麼總吵得這麼兇?2009年速食油炸用油的軒然大波!引發全台重新檢視炸油安全!事件回到2009年6月下旬,從台灣連鎖速食業者開始引發一連串的油炸用油事件,而此事件的發生後續也連帶牽扯出長久以來台灣餐飲業所面臨的「食品安全」問題!1、「換油」長期沒人管!2009年政策導入後一切照「科學」管!2009年6月22日,台北縣(今新北市)消保官抽查土城、永和地區包含麥當勞、肯德基、達美樂等共5家知名速食業者所使用的食用炸油後,發現其中許多業者並未天天換油,而是採用「濾油」方式,後續公布檢驗取樣化驗結果,其中麥當勞土城2家分店酸價不合格。而麥當勞在檢驗結果公布後,除第一時間發表道歉聲明外,並同日將試紙檢測納入油品品質控管指標,進行改善工作。而行政院衛生署(今行政院衛生福利部)也在事件爆發當下要求各縣市啟動加強稽查及抽驗工作,截至2009年7月9日全國1580家相關業者,試劑快速檢驗結果不合格比率高達6.9%。這次抽查突顯了長久以來的大問題!因為依據油品使用的狀況不同,在換油的標準上很難以使用天數加以規範,因此在早期衛生署對於油炸油品的品質及換油問題,其實長久以來並無明顯管理規則,此外,地方衛生機關的稽查督促上也從未將此列入管理,當時的衛生署因為失責也受到監察院糾正。為了加強用油安全,2009年7月17日主管機關發布「餐飲業油炸油稽查管理原則」,並要求各縣市衛生局對所管轄區域之業者進行輔導及稽查。而同年的12月25日當時的衛生署也公告將「油炸用食用油之總極性物質規範不得超過25%」,正式納入「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規定。而現在台灣不論是各大連鎖速食業者或是路邊的巷口小吃,也都必須依照此規定進行油品的汰換,由過去的以「經驗法則」進行換油,到現在一切換油都照「科學」管!2、油炸油含砷搞大烏龍!「實驗室認證標章」提升檢驗公信力!當時油炸油事件延燒至2009年7月份,消保官後續根據化驗結果,發現其中麥當勞土城金城店、土城中央店及達美樂永和中正店之油炸油含重金屬「砷」,一時又引起另一場軒然大波,且麥當勞更在短時間內掉了4成營業額,花了半年才讓業績得以回穩,承受商譽及營業上之巨大損失!但後來卻發現,這是一場大烏龍!雖然當時對於油品的重金屬含量便有相關規定,但問題癥結點在於,不管是台北縣消保官所委託的「台美檢驗」或是麥當勞所送檢的「SGS」兩家檢驗機關在當時都不具有「重金屬砷檢驗項目」的國家認證。最後在板橋地檢署歷時近半年的調查後,以採樣方法有誤及無法明確證明炸油中確實含有有毒的無機砷,將此案以罪證不足簽結。同時,針對當時台北縣檢驗油炸油含有過量砷之結果,衛生署也因為對於台北縣當時送驗的檢驗結果前後認定標準不一,使得民眾無所適從,毀壞政府形象及公信力被監察院糾正其失當。而衛生署後續為了防止未來類似事件的發生,也進一步推動「實驗室認證標章」,確保檢驗單位的標準及公信力。而針對油脂的重金屬之限量,目前也由「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統一做相關規範,供食用之油及脂肪總砷含量也必須低於0.1毫克/公斤。3、長期以「濾油」代替「換油」?以後請照「食品添加物」標準來用!在當時的餐飲業中,許多業者為了降低成本,延緩油品的變質,除了撈除油炸油中的殘渣外,也常透過適度添加新油、定期清洗油炸設備以稍微延緩油脂的變質速度,或是透過使用濾紙、濾油粉藉以去除殘渣。然而濾油粉雖然可依規定使用,藉由其離子交換性及吸附性來達到吸附油炸油中的碳化懸浮顆粒、色素等雜質的效果,但卻不能夠有效減少酸價之增加。但當時的餐飲業者除了長期以「濾油」代替「換油」,後續衛生署突擊檢查時,更發現有許多業者所使用之濾油粉沒有衛生署查驗合格的標章。而其中油炸油檢出疑似含「砷」之後,也讓矛頭指向業者長期所使用的「濾油粉」,連帶使得「濾油粉」問題被重新攤開來一一檢視。在事件爆發當年度的10月中旬,衛生署除了模擬檢測業者使用濾油粉後之砷含量,確定無法檢出砷含量外,也開始重新與各方專家及消保團體研討,直至2009年年底預告「餐飲業濾油粉使用種類與限制規定草案」,決議將餐飲業可使用之濾油粉添加物限縮於「合成矽酸鎂」、「矽藻土」及「珍珠岩粉」3類。而現在作為油炸用油助濾的濾油粉,除了維持當時所規範的這3種並以「食品添加物」規範其使用範圍及相關的限量標準外,也統一規定在使用上也必須放置於濾紙上使用,不可直接添加於油鍋中,且不得重複使用!油炸油風暴過後!台灣油品安全再升級!從2009年自速食業開始引爆的油炸用油事件,雖然後續牽扯出台灣餐飲業一直以來的食安隱憂,但也因此帶動政府及業者正視這件一直該被面對的問題!《食力》從餐飲油炸用油專案稽查統計資料中也發現,稽查不合格率已從2009年的4.09%,年年下降,到2012年不合格率已降至0.57%。而目前食藥署除了將油品管理列入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外,也將油品納入烘焙食品、美食街、便當餐飲業者稽查專案的重點稽核項目,來進行把關。而台灣油炸用油至今通過3次升級,包含稽查規定的制定、實驗室的認證及濾油粉使用規範,也讓油品食用安全有了更嚴謹的保障!而作為守護食品安全第一線的業者也陸續落實自主管理,如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等,後來也因應相關規定自主導入試紙檢驗來確保油品品質!速食業當年摔的這一跤,為台灣帶來了食安的升級,並沒有白費!延伸閱讀▶該怎麼炸出美味的薯條?金黃酥脆的秘訣就在「油溫」!▶棕櫚油、大豆油到調合油 雞排炸油該怎麼挑?▶油脂專家陳炳輝 食用油品的加工與保存方式(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8-18 新聞.健康知識+
中元普渡拜拜、燒金紙小心吸廢氣致癌! 專家提「3大自保原則」
不僅清明掃墓,農曆七月祭拜好兄弟是國人傳統的宗教活動,而日常生活中年節祭拜、祈求神明保佑平安健康,普遍民眾也都習慣焚香、燒金紙,希望透過火連接陰陽間的概念,以表達敬意,不過,卻往往忽略了燃燒所除了容易引起火災、增加碳排放影響環保外,還可能吸入因焚燒產生的PM2.5及其他有害污染物質,對健康十分不利。 焚香燒金紙產生多種物質 易損害健康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指出,燒紙錢會產生許多種空氣污染物,例如含碳粒狀、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多環芳香烴等有害空氣污染物。而依消基會過去針對紙錢及拜香焚燒產生廢氣的成分分析結果,發現紙錢燃燒的廢氣中,有苯、甲苯及乙苯等化學物質;而在燒香廢氣中,則有甲苯、乙腈、1,3-丁二烯及苯等物質,其中苯是一種致癌物,對眼睛、皮膚、呼吸系統、血液病變、中樞神經系統會有傷害;甲苯可能對眼睛、皮膚、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肝臟及腎臟等器官造成危害;1,3-丁二烯及苯則可能引發淋巴腺癌和血癌,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此外,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指引也指出,長期暴露於環保署空氣品質指標「橘色」等級的環境中,肺癌患者的死亡率將提高15%,特別是有心肺功能障礙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等,應盡量避免曝露於焚香燒金紙的環境中。 施行減爐、禁燭 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環保署表示,還有一些人短時間內沒辦法改變燃燒紙錢的觀念,仍然要燒紙錢,但是燒的方式已經有了改變,由原來自行以鐵桶露天燃燒方式,改為由清潔隊代收,再統一送到焚化廠燃燒,廢氣經過空氣污染防制設備處理後再排放,就不會有空氣污染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露天燃燒紙錢是違法行為,有污染事實且經查獲者,可處行為人(屬個人行為者)罰鍰,罰則不輕。目前臺北市知名的行天宮及龍山寺已不燒金紙、不焚香,心誠則靈,依據台大研究團隊測量,龍山寺2015年測得PM2.5數值為每立方公尺高達1,360微克,經過2017年減爐及2019年禁燭後PM2.5降至35微克,周邊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心誠則靈 這樣做避免暴露在PM2.5中中元節不要燒紙錢,凡事心誠則靈,以徒手或鮮花素果等方式祭拜,可淨化心靈,又不會污染空氣,一樣會得到神明的保佑,才能環保又健康。在祭祖、祭神時,國民健康署建議可採取3措施,保護自己與家人健康:1、雙手合十,以花代香,心誠則靈。2、如需焚香燒金紙,務必選用符合國家標準(CNS)規範的香品,使用防空污的環保金爐,並減少焚燒量;焚燒時注意良好通風,避免大量吸入燃燒煙霧。3、可配戴口罩,減少暴露。 延伸閱讀: ·中元普渡飲食有禁忌! 拜拜食物下肚前,這4地方看仔細 ·水果罐頭可以久放是因防腐劑? 專家曝真相…罐身出現1情況最好快吃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機車族安心防疫 環保署:排氣定檢期限延至年底
環保署今天表示,配合全民防疫,減少民眾外出及降低感染風險,機車排氣相關檢驗及複驗的辦理期限,可延至今年底前完成。環保署指出,設籍及出廠滿5年以上,且行車執照原發照月份為4月至10月份的機車,110年度實施排放空氣污染物定期檢驗期限,延長至110年12月31日止。其次,110年4月15日至11月30日期間,經定期檢驗不符合移動污染源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機車,完成複驗改善期限,延長至110年12月31日止。延長機車排氣定期檢驗及複驗的辦理期限至年底,相關資訊可至環保署「機車排氣定期檢驗資訊管理系統」查詢。環保署說明,領有牌照且出廠滿5年以上的機車,每年皆應實施排氣檢驗1次,並於行車執照原發照月份前後1個月期間完成,如經定期檢驗不符合排放標準的機車,應於檢驗日起1個月內修復並複驗,防疫期間為了便民,推出以上措施。
-
2021-05-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病患如何居家照顧? 降低環境汙染風險這個不能少
新冠肺炎在台灣炸裂,每日新確診數都成長百人,負壓隔離病房已逐漸不敷使用,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可能先入住集中檢疫所外,也可能須在家1人1室隔離,等待衛生單位安排,同住家人居家消毒相當重要,所有可能遭受污染物體表面,都必須用稀釋漂排水或酒精清潔,降低病毒在環境殘留風險。新光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孝為表示,病毒擴散主要靠飛沫,飛濺距離約1至2公尺,因此人際互動需要用口罩擋住飛沫,但在居家或隔離旅館時,仍然有拿下口罩機會,當口水掉落到物體表面,不同材質病毒存活時間各有差異,塑膠可能會有1至2天,黃銅則可能約數個小時,都會導致環境污染擴散病毒。王孝為持續說明,在醫院要消毒1個床位,先要用稀釋漂白水盡可能噴灑所有牆面、地板、病床等,所有病人可能接觸或飛沫殘留地方,再使用紫外線燈照射30分鐘,利用物理與化學多種方式,希望能徹底去除環境微生物威脅,要一般環境這麼仔細比較困難,但仍然可以用稀釋漂白水盡量擦拭環境各角落。王孝為補充,大面積環境消毒,可以將漂白水配合清水,100倍稀釋使用,擦拭環境所有物體表面,在浴室廁所環境潮濕,病菌較容易滋生地方,則可用稀釋50倍漂白水清潔清洗;王孝為提醒,如果病人有咳嗽、打噴嚏、腹瀉等症狀,都會增加環境病毒量,危險區域清潔消毒時一定要非常注意。王孝為也說,漂白水消毒殺菌主要靠氯,但氯揮發成氣體容易刺激呼吸道,導致過敏等症狀,皮膚長時間接觸漂白水,也發生敏感機會也很高,清潔消毒環境時,一定要配戴口罩與手套保護自己,最好能保持空氣流通,平時外出則是配戴口罩與勤洗手,減少病毒入侵身體機會,感染風險就可以大幅降低。★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家裡出現確診者怎麼辦? 四大原則照顧病患保護自己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確診者不斷攀升。目前醫療吃緊,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等待採檢或是等待採檢結果時,都有可能留置在家中。對於出現確診尚未安排住院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提醒四大原則,告訴民眾如何在家照顧確診患並保護自己。莊人祥表示,照顧確診病患主要分為四大原則,一是照顧病患、二為保護自己、三是手部衛生等自我防護,以及第四點健康監測。一、照顧病患:提醒多休息多喝水,發燒可吃退燒藥。由於八成都是輕症,尤其在休息幾天後症狀可恢復,等待通知時必須注意有無惡化,惡化包括呼吸喘、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聽、皮膚指甲發青等,立刻聯繫119或1922趕快處理。二、保護自己:若本身是重症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免疫低下或有潛在疾病者,請不要照顧病患。其他人照顧過程要避免直接接觸,盡量讓個案單獨一人一室,獨立衛浴,如果不得已需要共用,就要注意通風。浴廁要準備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使用前後消毒,避免訪客和共用物品用過的餐具,需用洗潔劑清洗,並且要戴口罩。三、手部衛生口罩手套:照顧者如果進入房間,雙方都要戴口罩,離開房間或身邊有其他家人雙方也都要戴口罩。接觸到血液或其他污染物品要戴手套,用稀釋漂白水和酒精清潔確診者經常觸摸的物品表面,執行前後都要手部清潔,避免手碰口鼻眼睛。四、健康監測:密切接觸者要注意不得外出,照顧者注意有無發燒呼吸急促。照顧結束後自最後一次與確診病患接觸日起居家隔離14天。
-
2021-04-14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百花齊放花粉熱 2因素加劇爆發
春天,氣溫漸暖,百花齊放,生機勃勃,大家都喜歡它的到來,不過對於花粉熱(Hay Fever)的患者來說,這些開花的樹木和草所釋放的數十億顆花粉粒,卻是苦難的開始。花粉熱俗稱乾草熱,也就是對植物的花粉過敏,包括樹(Tree)、草皮(Grass)和野草(Weed)等等,最常見的症狀為鼻塞、流鼻水、眼睛癢、流眼淚。嚴重者也有咳嗽、皮膚癢、或焦躁不安,經常在家族中遺傳。除了眼睛和鼻子的症狀外,還會引起腦霧(Brain fog),也就是患者的注意力無法集中,這是因為晚上鼻子發炎,呼吸不順而導致睡眠質量變差所造成的,估計多達57%的成年人和88%的花粉熱兒童有睡眠問題,包括每晚短暫醒來數十次,易讓人變得虛弱,又倦又累,並影響生活品質。給花粉熱患者的5個生活建議2021年2月美國伊利諾州的過敏、哮喘與免疫學院(ACAAI)院長福納西耶醫生(Luz Fonacier)就公布5個最新建議給花粉熱患者參考,筆者再加入個人經驗和每日郵報記者喬丹女士(Thea Jourdan)的建議,彙整如下。第一、適度避免使用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例如去敏(diphenhydramine)和敏達(Chlorpheniramine),它們會引起嗜睡、口乾、眼睛乾澀和便秘。可以使用比較不會有嗜睡情形的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來替代,例如勝克敏(cetirizine),驅異樂(levocetirizine),艾萊(fexofenadine),開瑞坦(loratadine)或停敏(desloratadine)。如果是含有抗組織胺的軟膏則可以幫助減少由花粉症引起的蕁麻疹(皮疹)。使用溫的無菌生理食鹽水清洗鼻子和眼睛,把花粉沖洗掉,對於症狀的緩解相當有幫助。第二、使用含皮質類固醇鼻噴劑,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處理方法,特別是當流鼻水和鼻塞干擾您的日常生活時,例如艾敏釋(fluticasone)、內舒拿(mometasone)、碧適清(budesonide)、或是拿塞可得(triamcinolone)等等,它們甚至可以幫助眼睛過敏的症狀(流眼淚)。如果能在每年固定症狀出現前一周,就預先使用則效果更好。第三、鼻塞經常使用的口服血管收縮劑偽麻黃鹼(Pseudoephedrine)雖然有效但也有副作用,例如:失眠、食慾不振、易怒和心悸。在美國(各個州法律不同)必須由醫生處方或是經由藥師才能使用它。如果您已經懷孕,也不應服用。特別提醒,如果是含血管收縮劑的鼻噴劑,使用時也須詢問醫生,不建議長期(三天內)使用,否則會引起反彈性的鼻塞,不但藥物變得無效,且情況會比沒有使用前更糟。第四、關於針灸和草藥的治療功效,科學界尚無定論,由於仍然缺乏足夠的數據,因此ACAAI暫不推薦將這些療法用於花粉熱。第五、食物過敏測試不應該成為鼻過敏測試的一部分,ACAAI在治療指南中特別強調,食物過敏不會引起鼻部症狀,雖然有時患者會有食物-花粉交叉過敏。花粉熱的過敏原測試應包括對寵物,塵蟎,樹木,草,雜草和黴菌的敏感性,因為它們才是最有可能引發鼻部過敏。溫室效應加重花粉季強度近期的研究表明,花粉熱不僅是發生的季節時間長度延長了,其間花粉的數量也增加了(炸彈量變多),另外,罹患花粉熱的患者人數也變多了。之前的溫室實驗就已經發現,當溫度升高和大氣中二氧化碳變多(人為引起氣候變化的標誌)就會產生更多的花粉。美國猶他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安德勒格(William Anderegg)查看了來自五大洲31個國家/地區的130個花粉收集點的數字就發現,這樣的情況已經在現實世界中顯現了,該論文刊登在2021年2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上。安德勒格教授發現,2018年美國和加拿大的花粉季節比1990年提前20天開始,從早期的3月中下旬才開始,提前到2月下旬就已經開始,結束的時間也從原本9月初,延長到9月底才結束,總計最多延長了30多天。另外,空氣傳播的花粉數量也比28年前增加了21%。在英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倫敦埃夫利納兒童醫院的兒科過敏專家福克斯(Adam Fox)教授就說,回顧過去在英國從事臨床工作的20年,會發現花粉季節的強度和長度都在增加。一般花粉熱的患者可能對樹,或對草,或對雜草,三者之中的任一個花粉過敏,但是,有些不幸的人可能會遭受其中的兩個或甚至全部。通常情況下,樹木花粉季節始於2月,一直持續到6月。草皮的花粉季節始於5月,到7月結束。雜草則是從6月至9月底釋放出花粉。空污也加劇花粉熱症狀另外,空氣污染也會造成花粉熱患者的人數變多,以及症狀加劇,所以花粉熱患者在城市中所佔比例就會比農村來得高。英國肺臟基金會創始人格林爵士說,這是因為在城市空氣中的細小污染物(包括柴油顆粒),會引起粘膜刺激,使得原本不會過敏的人也會變得過敏,所以當花粉等過敏原出現時,就更容易引起花粉熱了。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彬芳教授的一項研究也證明,當嬰兒或甚至是懷孕的媽媽暴露於高水平的空氣污染,就會增加往後小孩罹患花粉熱的機率,該論文已在2021年發表在英國胸腔科學會所出版的胸腔《Thorax》雜誌上。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花粉季節期間,出門時,都要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例如戴上口罩和全罩式太陽眼鏡,以阻止花粉碰觸到鼻子和眼睛。在室內時,則要保持窗戶關閉以減少花粉進入到室內,並打開空調進行控溫和空氣清淨。在車內要保持車窗關閉,開啟空調並按下車內空氣循環鍵。另外,網上有人建議將凡士林油塗抹在您的鼻子周圍,以便在花粉進入鼻子之前“捕獲”花粉粒,這只會把鼻子弄得黏答答外,應該不會有啥作用。林林總總說了這麼多,不知道有沒有幫到你,希望大家都能擊敗花粉炸彈,快樂度過春天的美好季節喔!
-
2021-04-09 該看哪科.一般內科
環保署嚴管營建空汙 毒物醫:PM10危害至少有6項
為降低營建工程懸浮微粒,環保署預告加嚴工程空污管制辦法,預估實施後,每年PM10將減量3415公噸。臨床毒物科醫師指出,PM10與PM2.5主要差別在於顆粒大小,可能誘發氣喘,導致肺部發炎、肺癌、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及腦部退化等,顆粒上可能還帶有重金屬、戴奧辛、多環芳香烴等有毒物質,研究顯示,恐與「失智症」有關。環保署指出,營建工程排放的空氣污染物以懸浮微粒(PM10)為主,約占全國各污染源排放量的15%,且由於營建工程開發基地常位於民眾生活環境周遭,以往施工期間,民眾經常對空氣污染排放陳情。PM10是空氣中直徑小於等於10微米的顆粒物,包括煙霧、灰塵、油煙、鹽、酸和金屬;汽車和工業排放的氣體等,在大氣中發生化學反應時,也會間接形成顆粒物。台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PM10與PM2.5主要差別在於顆粒大小,可能誘發氣喘,導致肺部發炎、肺癌,還可能罹患心血管相關疾病,如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等,甚至導致腦部退化,他指出,已有研究顯示,「失智症」與PM10有關。楊振昌表示,顆粒上可能還有「附帶物質」,如重金屬、戴奧辛、多環芳香烴等有毒物質,「從哪裡來會影響帶什麼」,交通工具燃燒排放之氣體,或境外移入等非燃燒因素狹帶的有毒物質都不同,其他污染來源也會不同。楊振昌進一步指出,PM10瀰漫在空氣,也會流動,不只周邊的人會影響,急性狀況恐導致呼吸道發炎、氣喘發作、鼻子發炎,樂見政府擬加嚴管制空污物質,「對全民是好事」。預防PM10的方法與預防PM2.5的方法沒有什麼不同,楊振昌說,民眾出門盡量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減少相關氣體排放量,空氣品質不好時,應避免戶外運動,有心肺疾病者減少外出,若要外出,務必要戴好口罩,也可於家中使用空氣清淨機淨化空氣。
-
2021-03-16 養生.保健食品瘋
美進口保健食品「高力健錠」 成分不足2萬多錠遭退運
買了保健品成分含量卻不足?衛福部食藥署今公布九項邊境查驗違規名單,美國出口葡萄糖胺產品「高力健錠」因被檢出成分含量不足,逾兩萬五千錠遭退運、銷毀。另外,本次民眾常購買的日本抹茶粉、日本安康魚肝和韓國番茄等品項,都分別檢驗出農藥殘留或重金屬等不符規定項目。科林頓貿易股份有限公司自美國進口的一批高力健錠(MEGA GLUCOSAMINE TABLET)」因「檢出葡萄糖胺「GLUCOSAMINE HCL」成分含量為每錠為255.7毫克,和查驗登記核准的成分含量每錠500毫克相比,只有一半,因此2萬5490錠全數遭退運、銷毀。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陳慶裕表示,食藥署在邊境查驗雖主要是針對安全、衛生的項目進行把關,而自2017年開發出「食品中游離胺基酸、葡萄糖胺及牛磺酸之檢驗方法(TFDAA0060.00)」,因此本次例行抽換檢驗項目時,發現該產品含量不符規定。陳慶裕表示,這是第一次驗到相關產品有成分不足的問題,未來將提高同類產品抽驗比率至二至五成。另外,由富帆商店自日本北海道進口的安康魚肝,也被檢出每公斤含重金屬鎘0.07毫克,超過「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的限量每公斤0.05毫克,1913.52公斤全數遭退運、銷毀。陳慶裕說,這家廠商雖是第一次被驗出不合格,但來自日本的安康魚肝已多次出現不合格的情形,因此早已針對相同產地、相同品項加強抽驗,提升抽驗率到二至五成,因此而查獲不合格。
-
2021-03-16 科別.呼吸胸腔
空品持續惡化!3大高危險群,醫師教這樣預防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數據顯示,未來一週,13日受東北季風影響,迎風面北部地區擴散條件較好,下風處中南部地區仍須留意污染物累積;14日至18日東北季風減弱,環境風場轉為偏東風,西半部擴散條件轉差,須留意污染物累積情形;空氣品質受氣象條件影響大,時序進入春季,天氣變化快速,預報不確定性較高,請隨時留意最新空氣品質資訊。懸浮微粒 可穿透肺部氣泡進入人體血管空氣中存在許多污染物,其中漂浮在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為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 PM粒徑大小有別,小於或等於2.5微米(μm)的粒子,就稱為PM2.5,通稱細懸浮微粒,單位以微克/立方公尺(μg/m3)表示, 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8,非常微細可穿透肺部氣泡,並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故對人體及生態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空氣污染 對身體造成的健康危害 ◎分子大:懸浮微粒PM10。這些分子容易停留在呼吸道及口腔的黏膜組織,造成鼻 子癢、喉嚨癢、氣喘及咳嗽的問題,久而久之,也會釀成慢性鼻子過敏或慢性咳嗽的問題。◎分子小:粗懸浮微粒PM2.5~PM10。可能會到達呼吸道的氣管處,造成咳嗽及胸悶的問題。◎細懸浮微粒:細懸浮微粒PM2.5。分子又更小,小到一吸,微粒就直接被吸到肺泡,進入微血管到全身的循環,除了引發上述的問題外,也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 甚至有致癌的可能。2013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空氣污染為主要的環境致癌物,引發肺癌的風險更勝於二手菸,尤其最危險的是可堆積在人體肺部深處、進入血液循環的細懸浮微粒PM2.5,將其認定為第一級的致癌物質。空污高危險群 日常這樣預防面對大環境的空氣污染,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戶外活動,但仍然很難完全避免。 哪些族群最容易吸到散布在空氣中的污染物及懸浮微粒呢?以及該如何預防,將傷害減到最低:◎機車族身為一名通勤族,最難忍受的就是撲鼻而來的廢氣,尤其大台北地區上下班時間,車流量很大,如何降低自己吸到的廢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何預防:若要避免細懸浮微粒的吸入,建議戴上N95口罩,且每日都要更換;如果可以的話,建議選擇車流量較少的路線,降低空污的暴露。◎常等公車及馬路行走的行人站在分隔島上等待公車,身旁的汽機車一輛又一輛的呼嘯而過,呼吸著汽機車排放出來的廢氣,讓不少人感覺快要窒息。這些公車族及常在馬路上行走的行人,暴露在空氣污染的風險也比一般人來得高,對於免疫力較低的小孩或老人影響尤其嚴重。→如何預防:同樣建議配戴N95的口罩,才能隔絕掉細懸浮微粒;此外,由於懸浮微粒有重量,所以會往下墜,因此,若嬰兒推車高度越高,或拉下嬰兒推車的布套,也可降低懸浮微粒的吸入。◎慢跑族或單車族在空氣品質不良的情況下外出運動,是慢性自殺的行為。國人近年來很流行慢跑及騎單車運動,但空氣品質每況越下,可能反而會讓身體愈來愈糟,因為路跑或騎單車等活動屬於激烈運動,在心肺的強力運作下,吸進去的污染物是平常的好幾倍。→如何預防:當空氣品質達到不良的狀況下,尤其是懸浮微粒粒徑小於10微米時,就應該避免戶外的運動;或是選擇靠近公園等樹木較豐富的區域,因為樹木的葉面可以黏著懸浮微粒,有淨化空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有早晨運動的習慣,雖然晨間運動是一項相當健康的習慣,不過,當空氣的懸浮微粒超標時,會因為晚上濕度高導致懸浮微粒下沉,早上運動反而會吸入更多的空污氣體。延伸閱讀: ·每吸一口都是PM2.5!小心空污正侵襲你的肺 日常「少做6件事」自我保護 ·西半部空氣品質紅色警示!洗鼻腔有用嗎? 耳鼻喉科醫解答
-
2021-03-14 癌症.肺癌
「新國病」肺癌6成確診時已是末期 年奪近萬命
總統府前國策顧問邱垂亮因肺癌病逝,醫師表示,肺癌堪稱「台灣新國病」,每年有1.5萬人新確診且6成已是末期,不吸菸女性罹癌人數愈來愈多,呼籲速將低劑量電腦斷層納癌症篩檢項目。總統府前國策顧問邱垂亮去年初因肩膀痛到醫院檢查後發現是肺癌,今天於澳洲病逝,享壽84歲。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表示,全台每年約有1萬5000多人新確診為肺癌,僅次於大腸癌,堪稱「台灣新國病」,同時也是癌症三冠王,死亡人數最多、確診時末期個案最多、健保癌症花費最高。陳晉興說,2019年全台有將近萬人因肺癌過世,高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之首,比位居第2名的肝癌整整多出2000人,多達60%個案確診時已經是末期,早期診斷出肺癌的個案不足30%,每年也是健保最燒錢癌症第一名,每年醫療支出超過新台幣160億元。簡單來說,肺癌是花最多錢卻死最多人的癌症,陳晉興說,由於肺癌早期幾乎完全沒症狀,過去也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而且治療藥物不僅貴、效果也很有限,所幸近年已有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最小能找出0.3公分的肺癌。陳晉興說,前台大校長、肺癌專家楊泮池近年針對全台1.2萬人進行LDCT篩檢計畫,收案對象包括有肺癌家族病史、不吸菸族群以及有廚房油煙暴露的族群,個案以女性居多,其中有2.6%被驗出肺癌,且多達95%是第一期,只要手術切除幾乎就能痊癒。他強調,腫瘤每長大1公分,平均得耗時5到10年,只要能在2公分以內找到,都算是第一期,只要及早發現都有機會手術切除,顯示篩檢重要性。近年因各縣市紛紛推動公費LDCT篩檢,門診上越來越多交通警察、環保隊員拿著電腦斷層報告來求診,陳晉興說,國健署今年6月也計劃將LDCT納入癌症篩檢項目,日前已邀國內專家討論篩檢對象,將鎖定已戒菸老菸槍、一等親有家族病史等2大族群,雖然經費有限,至少踏出肺癌篩檢第一步。說起肺癌,多數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吸菸,但隨戒菸防治有成、吸菸族群減少,因吸菸引發的肺癌患者也變少,反倒是不吸菸的女性肺癌患者愈來愈多,陳晉興指出,為何有這種狀況,各界眾說紛紜,空污、油煙等都是可能因素,全球紛紛投入研究,唯有找出原因,才能真正讓發生率下降。想避免肺癌上身,陳晉興呼籲,有吸菸的民眾務必戒菸,一般民眾可以外出戴口罩、室內裝空氣清淨機來避免吸入污染物質,政府也應推廣LDCT公費篩檢,透過早期診斷、治療,不僅省了後續治療費用,也挽救民眾健康。此外,他也呼籲政府思考發展綠能政策,或以其他能源政策取代燒煤,都有助於減少肺癌發生。
-
2021-03-12 科別.消化系統
腸胃炎腹瀉喝運動飲料反害脫水!專家揭正確做法
衛福部疾管署發出警訊,全國門急診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現在正好是諾羅病毒好發季節,腸胃炎患者經常伴隨噁心、嘔吐、腹瀉,此時民眾可能選擇短暫禁食讓症狀稍微緩解,擔心電解質失衡則用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與水分。但醫師提醒,即便腹瀉身體也需要營養修補發炎部位,運動飲料很可能加重脫水狀態。腸胃炎有嘔吐與腹瀉症狀 不要用禁食改善症狀台北慈濟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吳秉昇表示,當發生腸胃炎有嘔吐與腹瀉症狀時,最好不要用禁食改善症狀,因身體在生病狀態下,需要營養提供細胞分裂修補受傷部位,如果營養不足,反而減緩身體恢復速度,因此除1歲以下仍喝母乳的幼兒,1歲以上可以開始吃一般食物的孩子與成人,最好維持基本飲食。吳秉昇也說,腸胃炎患者飲食首先要減少刺激性食物,其次要減少身體負擔,稀飯、米湯、白吐司等好消化食物,可以在症狀較嚴重時吃,當症狀逐漸緩解,就可以試著慢慢恢復一般飲食,增加其他營養素攝取;但水分補充吳秉昇強調,建議不要喝運動飲料,很可能因糖分高,反而加重脫水狀況。運動飲料高糖分 易流失身體水分吳秉昇解釋,腸胃炎病患在嘔吐與腹瀉下,可能導致身體水分快速流失,當血液水量不足,首先會尿量減少,接著因血液量降低,呼吸會開始急促,心跳跟著加快,再來開始精神與意識狀態不佳;以前認為運動飲料可以同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但最近醫學發現,運動飲料的高糖分,反而容易因滲透壓而更流失身體水分。吳秉昇持續說明,當身體流失水分時,部分電解質會跟著水分一起離開身體,其實身體的電解質與水仍然保持平衡。可是假使擔心水分不足,單單喝「白開水」補充水分,電解質沒有一起補充,擔心水分與電解質就可能發生失衡的話,目前已經有等滲透壓的電解質水,讓身體能同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疾管署同時提醒,諾羅病毒很容易發生腸胃炎,只要雙手接觸到污染物,再接觸到眼、鼻、口等黏膜處,病毒就有可能入侵,且因諾羅病毒沒有外套膜,酒精沒有辦法消滅,只能靠肥皂勤洗手預防,因此提醒民眾要多養成勤洗手習慣。海鮮特別是貝類,千萬不要生食,一旦染病最好在家休息,因諾羅病毒即便症狀停止,48小時內仍有傳染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腹瀉除了多喝運動飲料,還能吃什麼? 醫師告訴你拉肚子4大飲食調養重點 ·諾羅病毒恢復2天內仍具傳染力! 常做「1件事」嚴防病毒
-
2021-03-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缺水不忘勤洗手 疾管署傳授3種限水期手部清潔撇步
去年國內因為沒有颱風侵襲,西北部地區又連月降雨量少,導致部分縣市已實施減壓、減量供水或停止非急需或非必要用水。疾病管制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很多傳染病透過手部摸到被污染物品,接觸口鼻造成病毒進入人體,疾管署傳授3種限水期手部清潔撇步。雖然國內流感及腸病毒疫情低緩,但腹瀉疫情仍處於相對高點,林詠青呼籲,民眾於水資源較為緊繃之際,仍應落實「當用則用,當省則省」的觀念,勿因節水而忽略手部衛生,同時也要注意儲水方式避免病媒蚊孳生,降低感染與傳播風險。林詠青表示,民眾在限水期間,可視下列3種狀況進行手部清潔,首先是轉開水龍頭還有水的情況,依「濕、搓、沖、捧、擦」的步驟洗手,但勿將水量轉到最大,搓揉手部時先關掉水龍頭,勿塗抹過多肥皂或清潔劑。再者是沒有自來水,但仍有其他儲水或乾淨水源,可泡製3至5 ppm含氯漂白水置於附有水龍頭之儲水桶,先打開儲水桶水龍頭用小水量含氯漂白水沾濕雙手搓揉約20秒後,再以少量含氯漂白水沖洗雙手,最後再另以清水洗掉殘留的漂白水。若已經嚴重缺水,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使用酒精含量75%的酒精或乾洗手清潔雙手,並務必搓至完全乾燥為止;但由於酒精對諾羅病毒及腸病毒消毒效果有限,且無法取代正確洗手步驟,提醒民眾如未正確洗手,仍應避免用雙手接觸口鼻、眼睛或照顧嬰幼兒。此外,林詠青也提到,民眾採取節水措施時,務必主動做好配套管理,貯存雨水或回收水再利用時,應將儲水容器加蓋,且每周澈底刷洗容器內壁一次,避免病媒蚊孳生,降低登革熱發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