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5 醫聲.肝病清除
搜尋
毒藥
共找到
860
筆 文章
-
-
2021-03-03 新聞.元氣新聞
3月起擴大給付B肝抗病毒藥 估3880人受惠
健保署今宣布擴大B肝抗病毒藥給付範圍,3月起新增三類對象也可給付,包括非肝臟之器官移植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並放寬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之使用條件,預估有3880受惠,年度藥費約2.47億元。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表示,前兩類對象過去常在停藥後發生嚴重的肝炎、肝衰竭,給予預防用藥可以救命;隨著肝纖維化程度的診斷技術的進步,健保署從善如流放寬使用條件,也有助於延緩病人進入肝硬化的疾病進程。簡榮南表示,台灣36歲以上人口有12到15%是B肝帶原,還有60到70%是曾經感染B肝但後來沒有帶原,但如果經過免疫抑制治療,停藥後可能會忽然變成帶原,引起嚴重的肝衰竭、肝發炎,嚴重甚至會死亡,像是癌症化療、器官移植後使用抗排斥藥,或是部分風濕免疫的病人需要定期注射免疫製劑,都可能會面臨這個致命風險。雖然預防性給予B肝抗病毒藥物,就能解除警報,但過去健保僅給付化療的預防性投藥,現在從善如流,幫助更多病人。簡榮南表示,另外像是肝硬化程度達到F3者,因為只是接近肝硬化,還沒滿足F4肝硬化的定義,加上過去因為纖維化的診斷需要切片,不是每個人都有做,所以健保規定要肝功能異常且間隔三個月兩次病毒量都高於上限兩倍,才能投藥,標準較高且比較麻煩。簡榮南表示,肝硬化程度達到F3要不要投藥,雖然現有實證資料比較少,以專家意見為主,加上現在有很進步的非侵入性診斷方式,因此健保給付放寬到只要符合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且肝功能ALT值大於正常值上限、病毒量大於2萬單位,就可以投藥,專家認為及早投藥可望延緩肝硬化進程。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表示,這次放寬給付,預估非肝臟之器官移植者約70人、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大約有310人,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且肝功能ALT值大於正常值上限、病毒量大於2萬單位者大約是3500人,預計一年受惠總人數達3880人,健保年度藥費約2.47億元。
-
2021-02-28 癌症.肝癌
港星吳孟達肝癌去世 醫師建議國人盡早做這件事
有「最強綠葉」封號的港星吳孟達驚傳因「肝癌」過世,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表示,肝癌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2名,但事實上要防治肝癌是有方法的,只要記住三大關鍵,是可以避免的。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肝癌高居台灣10大死因之第2位,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最新統計,2019年全台有7881人死於肝癌,其中超過6成為男性。但所謂「無風不起浪」,肝癌發生事實上常與一些危險因子有關,包括了B型肝炎病毒感染 (危險度 : 約 100倍)、C型肝炎病毒感染 (危險度 : 約100倍)、酗酒 (每天酒精攝取量大於40克,危險度 : 約4倍)、脂肪肝性發炎 (危險度 : 約兩倍)。他表示,肝癌固然令人聞之色變,並不像其他癌症一樣產生的莫名其妙,例如在台灣90%的肝癌都源自於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者。許秉毅認為,吳孟達肝癌的與其B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有關,但過去可能未接受B型肝炎的治療及肝癌的定期篩檢,因此發現肝癌時,已病入膏肓。他表示,如果每個人都能盡早建立一套固若金湯的「肝癌主動防禦系統」,要有效地攔截肝癌並非難事,「肝癌主動防禦系統」是自己發明的名詞,主要是將「汽車主動防撞系統」的觀念運用於肝癌的攔截,其關鍵要點有三:一、 了解自己是否是高危險群:肝癌的高危險因子主要有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C型肝炎病毒帶原者、酗酒者、有肝癌家族史者。比較可惜的是有2/3受肝炎病毒感染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肝癌的高危險群,因此建議在國小6年級、大一及出社會後每5年定期抽血檢查,了解自己是否有B型或C型肝炎上身。當然,出生時接受B型肝炎疫苗的注射,在台灣也是必需而極為重要的防治法則。二、 積極防治肝炎 : 如果是C型肝炎患者,趕快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目前C型肝炎治療非常有效而簡單,只要2-3個月的口服藥就可以輕易根除C肝病毒;如果是B型肝炎帶原者且肝功能指數超過正常值2倍,也請趕快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一天一顆藥,可以大幅降低肝癌發生的風險;如果有酒精性肝炎,戒酒是遠離肝癌的唯一方法。三、 定期篩檢肝癌,持之以恆:在臨床上最有效偵測肝癌的工具是「超音波」和「甲型胎兒球蛋白」,超音波可以偵測80%以上的肝癌,而甲型胎兒球蛋白可偵測約60%的肝癌,二者相輔相乘,是目前篩選肝癌上的尖兵利器。
-
2021-02-24 癌症.肝癌
北榮研究;免疫療法+口服抗病毒藥 治B肝肝癌更有效
癌症免疫治療應用於B肝肝癌有新法了,北榮肝癌團隊最新研究,60名病患在接受免疫治療的同時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體內B肝病毒不但不會活化,還能降低肝衰竭、肝損傷風險,降低死亡率,此發現也於去年八月刊登於國際期刊「癌症免疫治療」中。據衛福部最新統計,2019年肝癌死亡人數7881人,平均每天約21人因肝癌死亡,為國人癌症死因第二,其中七成有B肝帶原,隨著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崛起,部分肝癌患者陸續出現不錯成效。以北榮內科部肝膽腸胃科主任黃怡翔為首的團隊,至今收治逾150名肝癌免疫治療病患,其中六成有B肝,最新研究指出,60名患者即使病毒量大於每毫升血漿100個國際單位,治療期間同步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無人再有B肝病毒活化情形;反之,體內B肝病毒量偏高卻未同時口服抗病毒藥物,有六分之一比例出現病毒再活化。黃怡翔表示,接受免疫治療的肝癌患者多為晚期,過去會先要求吃完抗病毒藥物等病毒量下降才展開治療,如今可同步服用且更有效,有助死亡機率下降。
-
2021-02-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比瑞德西韋強數十倍 陽交找到潛力藥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各國除了加緊開發疫苗,同時也尋找有效的治療藥物。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院長楊進木率領團隊,透過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找出四款老藥具有對抗新冠肺炎的潛力,其中一款抗發炎舊藥JMY二○六的藥效比全球寄予厚望的瑞德西韋強數十倍,為疫情帶來一線曙光。楊進木表示,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相似度高,研究團隊透過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模擬宿主受病毒感染後的體內細胞變化機制,並比對全球超過二五○份已公開的冠狀病毒主要蛋白酶3D構造圖像,發現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關鍵蛋白質具六種可能的動態結構。鎖定蛋白酶的罩門後,篩選出十五款藥物,再進入細胞和動物實驗,最終篩選出四款可抑制新冠肺炎病毒活性效果的潛力藥物。分別為抗C型病毒藥物巴色匹韋、特拉匹韋,及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抗發炎藥物JMY二○六。楊進木表示,若未來新冠肺炎流感化,抗病毒藥物是關鍵,將規畫混合相關藥物成分研發成新藥。
-
2021-02-23 科別.骨科.復健
B肝帶原肝癌免疫治療有新法 北榮最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B肝帶原為國人肝癌主要死因,臨床上已開始運用免疫治療在部分病患獲得不錯療效,為了讓患者在治療過程更安全而安心,北榮研究團隊研究發現,透過「抗病毒藥物」搭配,可避免治療期間體內B型肝炎病毒的再活化,進一步降低肝損傷等風險,此一重大發現,刊登在國際知名癌症免疫治療期刊上。肝癌為全球發生率第五高的癌症,每年全世界約有85萬人罹患肝癌;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2019年肝癌死亡人數7881人,雖較前年減少了416人,平均每天仍有21人因肝癌死亡,為癌症死因第二,其中,約有七成左右的肝癌死亡個案來自B型肝炎帶原。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崛起,也開始應用於部分肝癌治療,獲得不錯成效,北榮內科部胃腸肝膽科教授黃怡翔所領導的肝癌團隊,研究釐清此治療是否會因免疫系統的改變,造成患者體內B型肝炎病毒的再活化,導致急性肝炎或肝衰竭;以及B型肝炎帶原的肝癌患者,若體內的肝炎病毒量偏高,治療期間是否會因B肝活化而造成肝損傷。團隊分析了院內病患的資料發現,B型肝炎帶原的肝癌病患,即使病毒量大於每毫升血漿100個國際單位,若能在免疫治療開始時同步接受B肝抗病毒藥物治療,治療期間沒有人發生B型肝炎病毒的再活化;反之,病患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量若偏高,卻未同時服用抗病毒藥物,反而會出現病毒再活化的情形,此重大發現也於109年8月發表在國際知名癌症免疫治療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為臨床患者提供更適切適切的治療模式。黃怡翔所領導的肝癌團隊,也是目前國內最多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的團隊,2017年以來收治病患人數超過150人,其中,超過60%的病患皆患有B型肝炎,北榮表示,台灣甚至亞太地區皆為B型肝炎及肝癌的盛行區,希望透過此分析,讓患者可在更安全的前提下安心接受免疫治療。
-
2021-02-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抗疫現曙光 陽交大AI找出比瑞德西韋更強潛力藥
一年來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延燒,各國莫不加緊開發疫苗,但尋找有效藥物也刻不容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院長楊進木率領的團隊,透過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找出四款老藥,具有對抗新冠肺炎的潛力,其中一款的藥效在細胞和動物實驗中,甚至顯示比全球寄與厚望的瑞德西韋強數十倍;部分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美國化學學會月刊:奈米領域」(ACS Nano)。楊進木表示,由於發現新冠病毒和SARS很像,而2003年台灣累積很多SARS的資料,因此給予AI大數據很大的機會。因此根據SARS的關鍵蛋白酶,找尋天然物五萬多種和FDA核准的藥物來與之匹配。研究團隊透過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方法,模擬宿主受病毒感染後的體內細胞變化機制,並比對全球超過250份以公開的冠狀病毒主要蛋白酶3D構造圖像,發現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關鍵蛋白質具有六種可能的動態結構,鎖定蛋白酶的罩門,篩選出15款藥物,再進入細胞和動物實驗。楊進木表示,運用我國第四號新冠肺炎病人的檢體進行試驗後,最終篩選出四款藥物。前三款分別為C肝用藥巴色匹韋(Boceprevir)、B肝用藥特拉匹韋(Telaprevir)、愛滋抗病毒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主要阻擋新冠病毒的複製。另一款抗發炎舊藥(JMY206),在倉鼠實驗上則發現,不論在防止新冠病毒入侵、阻擋病毒複製以及減輕感染後的免疫細胞風暴上,都比瑞德西韋效果好數十倍。但因研究尚未發表,因此無法公開此款藥物名稱,預計四月會發表於國際期刊。楊進木也表示,若未來新冠肺炎流感化,除了疫苗之外,抗病毒藥物也是抗疫的重要關鍵。而研究進一步發現,這些潛力藥物重新搭配,抗疫效果更佳,因此未來也可能研發不同比例的合成新藥,協助抗疫。
-
2021-02-21 癌症.肝癌
六旬翁追蹤慢性C肝 及早發現肝癌腹腔鏡手術切除
一名60多歲男子因多發性肝臟血管瘤及慢性C型肝炎於他院內科定期追蹤,C肝經藥物治療在血中已測不到病毒,卻在追蹤過程發現血中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逐漸上升,除血管瘤外,肝臟第7區域(Couinaud segment 7)還發現新腫瘤,台大分院新竹醫院確診為肝癌,由於男子肝硬化且肝功能不佳,不適合進行大區域切除,因此採取腹腔鏡手術,利用超音波定位將肝腫瘤完全切除。術後四天肝功能恢復順利出院,後續僅需定期追蹤。台大分院新竹醫院肝膽腸胃外科醫師黃俊傑說,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及其它慢性肝炎等,而其它肝臟疾病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具肝癌家族史也是肝癌發生的危險因子。黃俊傑說明,肝癌的主要治癒性治療為手術切除,小型肝癌且位置適合者亦可採取燒灼治療,包括射頻燒灼、微波燒灼、酒精注射等,緩解性治療則包括經肝動脈栓塞治療、標靶藥物治療及研究中的免疫療法。其中,手術切除依舊是治癒率最高的治療方式,但病患是否可接受手術切除主要取決於腫瘤數量、位置及預計切除後所剩餘的肝功能,若肝功能太差或需要切除的範圍太大導致剩餘肝功能明顯不足時,便無法進行手術,只能考慮肝臟移植或其他緩解性治療。傳統肝臟切除手術需在腹部切開一個長約15至35公分的倒L型傷口且必須切斷腹部肌肉,傷口較大較疼痛。腹腔鏡手術只需在腹部開3至4個0.5到1.2公分的小傷口及一個取出切除檢體的傷口,因此切除的範圍較小,傷口也較小。但是否適合以腹腔鏡切除肝臟,仍需遵循肝癌的切除原則及視腫瘤大小、位置、與大血管的距離和切除範圍而定。因此,目前國際上一般認為腫瘤較小且位於肝臟第2、3、4b、5、6區域者可以當作腹腔鏡肝臟切除的標準,其它部位或是較為複雜的狀況則需依手術醫師的技術和經驗來決定。黃俊傑提醒,肝癌的復發率及死亡率高,更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建議所有的B、C型肝炎、慢性肝病、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一定要定期追蹤。目前健保已有給付C型肝炎的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因此有C型肝炎但尚未治療的民眾請盡速洽肝臟內科醫師接受治療。若是經檢查發現有肝臟腫瘤,建議找肝臟外科醫師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0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發高燒、頭痛」AZ疫苗副作用致醫護請病假 法國、瑞典皆暫停施打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肆虐,非洲病歿人數突破10萬大關,各界莫不期盼疫苗遏制住全球疫情。台灣首批武漢肺炎疫苗最快下週抵達,33.2萬名醫事人員將優先施打。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19日舉行高峰會,同意就疫情加強合作,並承諾對世界最貧窮國家接種疫苗的援助資金增至75億美元(約新台幣2125億元)。法新社彙整官方數據顯示,截至台灣19日晚間7時,全球至少244萬1926人病故,至少1億1026萬2590例確診。以下為全球各地過去24小時的疫情與相關發展:※ 亞洲● 台灣疫情指揮中心19日宣布新增1起境外移入病例,為印尼籍20多歲男性漁工,今年2月4日持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檢疫期滿前採檢確診,檢疫期間未與他人接觸。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941例確診,分別為825例境外移入,7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及1例不明;另1例(案530)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9人死亡、888人解除隔離、44人住院隔離中。另外,台灣首批新冠肺炎疫苗最快下週抵達,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19日表示,全台維持醫療量能的33.2萬名醫事人員將優先施打,第二順位為防疫重要官員、第一線防疫人員等。● 香港香港衛生部門19日通報新增13起確診病例,其中12起為本土病例,有8例感染源頭不明。由中國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Sinovac)生產的100萬劑滅活疫苗(克爾來福)19日傍晚抵達香港,預定26日展開接種。● 中國中國18日共新增10例確診,都是境外移入病例,本土確診維持「零新增」。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截至18日,中國累計死亡病例4636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萬9816例,現有疑似病例4例。目前中國除了已附條件批准本國2個疫苗上市,並應急批准了5條技術路線、共16個疫苗品種展開臨床試驗,其中6個已開始第3期臨床試驗。根據香港明報,北京市在春節過後展開疫苗施打工作,以自願性為原則,預計5月完成。全市2100多萬人口中,目前超過500萬人預約接種。不過,中國疾控中心近日發表針對浙江省醫療衛生人員接種疫苗的意願調查,其中高學歷以及醫療人員接種意願較低,主要是顧慮副作用或質疑有效性。另外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追查2019冠狀病毒疾病源頭,已縮小範圍,將中國湖北省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販賣的鼬獾與兔子列為疑將新型冠狀病毒傳人的動物。● 日本日本發現新型新冠肺炎變異病毒,病毒表面名為E484K的蛋白質發生變異,與既存的英國、南非與巴西變異病毒株不同。新變異病毒傳染力沒有已知變異病毒強,但可能會降低疫苗免疫效果。目前東京都疫情稍微趨緩,19日新增353例確診病例,連續13天單日新增病例少於500例,另新增11例死亡病例。東京都至今累計病例數10萬9135例,累計死亡病例數1221例;重症病患數跟18日一樣,同為84人。大阪府疫情也漸趨緩,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有意籲請中央政府在2月底解除大阪府的「緊急事態宣言」。日本行政改革大臣兼疫苗協調大臣河野太郎19日表示,第二批疫苗21日將從歐洲聯盟(EU)運到日本,數量7萬多瓶,約23萬人份。首批與第二批疫苗的劑量共約可施打84萬次(約42萬人份)。另外,日本厚生勞動大臣田村憲久19日在國會表示,若因施打疫苗而產生副作用等致死,政府將給遺族4420萬日圓(約新台幣1170萬元)。● 韓國韓國春節連假過後,確診病例18日、19日各新增621、561例,防疫當局表示,將視未來幾天狀況判斷是否提升社交距離規範等級。韓國至今累積確診8萬6128例,1550例病歿,近一週日均確診人數增至444.7例。● 越南越南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越南衛生部長阮清龍(Nguyen Thanh Long)19日說,防疫之戰不會在前6個月就結束,甚至要對抗一整年。他並提到,越南要在今年取得6000萬劑疫苗,而整個越南則需要1.5億劑的疫苗。● 印尼印尼同意讓民間企業購買疫苗替員工及家屬施打,目前正研擬相關規定,以3月初實施為目標。據統計,超過5000家企業已登記購買。印尼自一月中起率先對醫護人員施打疫苗,日前展開第二階段的接種,對象是公務員、軍警等從事公共服務業的人員,以及60歲以上的年長者;全民接種預計自5月開始,預計在15個月內讓1億800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66%)完成接種。● 印度印度衛生與家庭福利部19日表示,印度展開新冠肺炎疫苗接種34天,已達成逾1000萬人接種疫苗的里程碑,全球第2快,僅次於美國。※ 歐洲● 法國阿斯特捷利康疫苗(Astra Zeneca,AZ疫苗)的副作用導致醫院職員和第一線工作人員請病假,此類症狀可能包括發高燒或頭痛,及身體產生免疫反應等正常現象,相關症狀通常約一天之內就會消退。但法國衛生當局已發布指令暫緩施打。● 瑞典在瑞典21個醫護地區中,有兩區因施打AZ疫苗之後,有1/4的人請病假,因此在上週暫停接種。但兩區都說,他們會恢復施打,瑞典醫藥局(Swedish Medical Products Agency)沒理由改變其疫苗施打指導原則。● 芬蘭芬蘭南部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一種新的新型冠狀病毒「獨特」病毒株,可能無法以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檢測有效篩檢出來。這個稱為Fin-796H的變異病毒,展現一部分和英國及南非變異病毒株相同的變異,卻是兩者混合的「獨特」變種。關於其傳染性以及對疫苗的可能抗性,目前還不清楚。※ 美洲● 美國法新社截至台灣19日晚間7時統計,美國仍是目前全球疫情最嚴重國家,累計49萬3119人病故、2789萬5990例確診。另外,鑑於不斷傳出有食品或包裝表面測出新冠肺炎病毒,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發布聲明澄清,沒有可靠證據顯示,食物與食物包裝與傳播新冠肺炎病毒有關,消費者可以安心。● 巴西法新社截至台灣19日晚間7時統計,巴西累計已24萬3457人喪生、1003萬626例確診。儘管巴西今年取消12至17日的傳統嘉年華狂歡節慶,仍頻傳非法派對和群聚案例。專家預測,未來兩週病例、住院和死亡人數可能大幅增加。另外,巴西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布坦坦研究所」(Instituto Butantan)引用在中國的試驗數據表示,北京科興(Sinovac)研發的疫苗能有效應付英國與南非的變異病毒。巴西總統波索納洛18日表示,他93歲的母親接種第1劑英國研發的疫苗後,護理人員撕毀她的疫苗接種卡,替換為接種中國製疫苗的接種卡。言論一出引發爭議。● 委內瑞拉委內瑞拉18日藉俄羅斯製「衛星-V」(Sputnik-V)疫苗,對醫護展開接種,政府表示目標是年底前為國內7成人口完成施打。第一批接種者包括醫護、軍警、國會議員與其他公務機關人員,但像年長者這類特別脆弱的族群卻不在18日宣布的首批接種名單裡。總統馬杜洛(Nicolas Maduro)表示,一般公眾的接種將於4月展開。※ 非洲截至18日晚間,非洲確診病例累計370萬例,其中330多萬人康復,10萬人不治身亡。● 史瓦帝尼史瓦帝尼王國的國王恩史瓦帝三世19日表示,他在1月使用了台灣贈送的抗病毒藥物後,染患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已痊癒。● 南非在非洲各國疫情中,南非以149萬8766例確診居冠,4萬8708人不治。日前南非已開始第一批疫苗接種工作,醫護人員優先,總統拉瑪佛沙(Cyril Ramaphosa)與衛生部長姆希齊(Zweli Mkhize)也率先接種。● 摩洛哥摩洛哥目前疫情以將近50萬確診病例位居北非第一、非洲第二,有8524人不治。政府在收到第一批中國疫苗後,已於1月底開始施打疫苗。● 突尼西亞突尼西亞過去幾週因為新型變異病毒帶來的第二波疫情使確診人數激增,讓原已脆弱的醫療衛生系統雪上加霜。官員表示原定4月起接種疫苗,但因感染情況嚴重將提前於未來幾週內開始。● 埃及埃及人口約1億300萬,累計17萬5677例確診,1萬150人不治。政府已設法與國際藥廠達成協議,將於今年內進口1億劑疫苗。● 衣索比亞東非的衣索比亞人口約1億1000萬,以15萬179例確診名列非洲第5,其中2249人不治。政府計劃今年底以前為20%人口接種疫苗。
-
2021-02-0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老闆敬酒,老王動也不動。同事:「老闆敬酒,你怎麼沒善意的回應?」老王:「我不是換肝,就是換老闆!」啊!說得令人心酸!老王在公司內從事業務工作,長年以來與客戶交際應酬,酒喝多了,不知不覺把肝搞壞了。同事:「怎麼一回事?」老王:「上個月,肚子大了起來,去看醫生,醫生超音波一做,發現我肚子有水,而且肝硬化粉厲害。醫生說再喝下去就要換肝了!」同事:「如果要換肝,有肝的來源嗎?」老王:「我兒子,他比我胖許多,有嚴重的脂肪肝,聽說要減重消脂後,再評估!也不曉得他願不願意!」同事:「聽說到對岸可以換死刑犯的肝?」老王:「是有聽說,但現在疫情那麼嚴重,怎麼去得了?而且也不便宜。」「酒逢知己千杯少」、「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些古語證明了自古以來,酒精就與人類文明脫離不了關係。「酒後吐真言」,酒精會讓平常大腦對人行為的控制解除,而說出平常不好意思說的話。以酒會友是社交常態,但也常腦子當機,說出不雅的話或有失態的行為出現。酒精號稱為穿腸毒藥,喝下去在胃內經由胃吸收到血液,少部分由鼻子呼出,好讓交通大隊可以做酒測,但大部分的酒精都要在肝臟這個可憐的工廠解毒,就是在肝臟內將酒精分解為乙醛,再分解為醋酸,分解為二氧化碳與水,再由尿尿排出。但肝臟解酒能力有限,超過一定的限度,肝細胞無法負擔,肝細胞就會發炎壞死,形成酒精性肝炎再變成肝硬化,到後來不是黃疸、肚子大,就是吐血,就是肝昏迷而亡。因此,新年之際,「喝酒傷肝,不喝傷心」,傷肝與傷心之間,如何拿捏就是要靠個人的智慧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2-01 科別.感染科
農曆年為流感好發期 北市353家診所春節提供疫苗接種
中央氣象局持續發布低溫警報,氣溫冷颼颼,流感也好發於此季節,根據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統計,北市近4周急診類流感就診率平均值為7.8%,略高於全國平均值7.7%,且趨勢呈現緩升,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就醫要分流,避免就診等待增加感染風險;另,因應流感需求,北市提供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合約基層診所於春節期間,開設2442診次,民眾若有類流感症狀,可優先前往診所施打,節省等待時間。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余燦華指出,從去年第53週至今年第3週止,急診類流感就診率分別為7.8%、7.5%、7.3%、8.6%,平均值為7.8%,略高於全國平均值7.7%(7.4%、7.4%、7.4%、8.4%),且趨勢呈現緩升。余燦華表示,北市配合中央政策,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50歲以上成人、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高風險慢性病人、重大傷病及罕見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其他對象(托育、長照等機構、醫事、禽畜業、防疫人員)為公費疫苗施打對象。流感往年於11月至隔年3月進入流行期,農曆春節期間則達高峰,衛生局呼籲,就醫要分流,避免增加感染風險,若有流感普通症狀者,像是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肌肉酸痛,可前往基層診所或地區醫院就整,避免僅診壅塞交叉感染。倘若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臉色發青(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或高燒持續72小時,65歲以上長者或有慢性病者應提高警覺,儘速至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就醫。另外,因應民眾流感就醫需求,北市403家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合約基層診所,其中有353家在春節期間(2月10日至16日)共開設2442診次,民眾若有急性發燒、咳嗽、喉嚨痛、頭痛及肌肉酸痛等類流感症狀,可優先前往基層診所就醫(診所名單https://reurl.cc/5oGj3G);而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山醫院、馬偕醫院、台大醫院等大型醫院於春節期間均有提供診次。衛生局表示,流感自發病前1天至症狀出現後的3至7天都有可能傳染給別人,呼籲盡早接種流感疫苗、落實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有類流感症狀配戴口罩就醫、生病在家休息,避免進出公共場所,以降低流感傳播風險。針對校園流感防治措施,為阻斷傳染源,感染學生應請假在家休息。國小及幼兒園學生感染者,應請假至少7天;國中及高中職,應請假至少5天,感染者均須待退燒24小時以上才可返校;感染學生所待教室及校園環境則應保持通風、用漂白水加強消毒、暫停混班課程、社團、共餐等,校方也須邀集家長代表研議是否停課。
-
2021-01-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治新冠 中研院發現5潛力藥物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確診數已突破一億人,全球莫不企盼疫苗問世。在疫苗出現前,開發有效藥物也刻不容緩。中央研究院在老藥新用最新研究中,從現有藥物和保健品發現薄荷及紫蘇等五種潛力藥物,在動物實驗中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已於今年一月十五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洪上程表示,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技師詹家琮等人,在美國食藥局(FDA)獲准使用的二八八五個藥物、一九○種中藥草及過去合成的抗SARS病毒化合物中,進行電腦統計和酵素實驗等,初步篩選出具潛力的十五種藥物。團隊於第三級實驗室中進行倉鼠肺部實驗,測定藥物對病毒抑制效果,篩選出瘧疾藥物美爾奎寧(Mefloquine)、抗愛滋病毒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以及薄荷和紫蘇的萃取物,發現與僅投予水相比,最多可減少病毒量達十倍。「研發抗病毒藥物,關鍵在於阻斷病毒的複製過程。」洪上程表示,這一系列步驟若能有效抑制其中一個或二個以上的病毒蛋白活性,就可阻斷病毒複製。這次選定的藥物有些可以抑制病毒的黏附作用、有些則可抑制病毒脫膜作用,中藥草則因為是複合方,尚不清楚機轉,仍需研究。洪上程也強調,本研究僅完成細胞和倉鼠測試,尚未進行人體試驗,目前已先申請專利,未來若能有廠商技轉,針對此五種實驗結果表現良好的藥物,接續進行臨床實驗,調配出適切的配方,當疫情緊急狀態時便有機會作為準備用藥。詹家琮則說,薄荷及紫蘇皆是可當食療的中藥材,雖尚未進行人體試驗,但仍可以熱水沖泡藥材,作為平時保健茶飲。
-
2021-01-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治新冠肺炎藥物現曙光 中研院發現「這五種」有潛力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確診人數已突破一億人,全世界莫不引頸企盼疫苗的問世。但在疫苗出現前,開發有效藥物也刻不容緩。中央研究院在老藥新用的最新研究中,便從現有藥物和保健品發現五種潛力藥物,包括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抗愛滋病毒藥物奈非那韋、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以及薄荷和紫蘇的萃取物,在動物實驗中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毒。這篇論文於今年1月15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洪上程表示,論文第一作者詹家琮博士等人,從市面上收集2885個美國食藥局(FDA)獲准使用的藥物、190種中藥草以及過去合成的抗SARS病毒化合物中,先進行電腦統計實驗和酵素實驗,應用分子對接模型探討藥物作用機制、評估藥物抑制酵素活性效果後,初步篩選出具潛力的15種藥物。接著團隊於P3實驗室中進行倉鼠肺部實驗,測定藥物對病毒的抑制效果,因而篩選出瘧疾藥物美爾奎寧(Mefloquine)、抗愛滋病毒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以及薄荷和紫蘇的萃取物,發現與僅投予水相比,最多可減少十倍的病毒量。「研發抗病毒藥物關鍵在於阻斷病毒的複製過程」,洪上程表示,有些藥物可以抑制病毒的黏附作用、有些則可以抑制病毒脫膜作用,但中藥草則因為是複合方,尚不清楚機轉,仍需進一步研究。洪上程也強調,本研究僅完成細胞和倉鼠測試,尚未進行人體試驗,目前已先申請專利,未來若能有廠商技轉,針對此五種實驗結果表現良好的藥物,接續進行臨床實驗,調配出適切的配方,當疫情緊急狀態時便有機會作為準備用藥。詹家琮則表示,薄荷及紫蘇皆為可作為食療的中藥材,雖然尚未進行人體試驗,但民眾仍可以熱水沖泡藥材,作為平時保健的茶飲。
-
2021-01-13 科別.兒科
罕見兩歲女童竟然長皮蛇 醫師研判應該是水痘疫苗造成
台南市一名兩歲的女童罹患帶狀疱,也就是俗稱的皮蛇,由於一歲的時候曾經注射水痘疫苗,醫師懷疑可能是疫苗引起,但是類似的發生機率非常低,建議家長除了公費的第一劑疫苗之外,應該自費再加打第二劑,可以避免未來水痘及帶狀疱疹的發生。這名1歲11個多月的女孩,去年底到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就診,左大腿第三及第四腰椎的神經皮節長滿了水泡狀紅疹,伴隨輕微疼痛。經血清抗體檢驗及皮膚抹片檢查確認是帶狀疱疹。病人口服抗病毒藥治療,恢復迅速,沒留下後遺症。從出疹子到傷口痊癒,約一星期,短於大人平均2-4周的病程。郭綜合醫院兒科醫師王莉惠表示,水痘和帶狀疱疹是同一種病毒引起。第一次感染會造成水痘,痊癒後病毒會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節,等到人體免疫力下降,如年老、疲累、壓力、生病等因素,病毒會活化並沿著單側神經皮節產生疼痛紅疹,即「帶狀疱疹」。過去傳聞如果長在腰上,長滿一圈,人就會死,但事實上一般人很少會長這麼多,通常是身體的單側,除非是免疫力非常差的人,例如癌症或愛滋病患者,死亡率當然比較高。王莉惠表示,帶狀疱疹好發於中老年人,小孩少見,未滿兩歲更是罕見。這名女童之前沒得過水痘,母親懷孕時也沒得到水痘或帶狀疱疹。一歲時曾在左大腿接種活性減毒水痘疫苗,而與自然感染水痘病毒一樣,水痘疫苗的病毒可能潛伏在體內,在免疫功能低下時,病毒再活化而表現成帶狀疱疹,但其發生率與症狀都低於自然感染。根據研究,疫苗引起的帶狀疱疹,好發於大腿,即當初疫苗注射部位;而自然感染水痘所造成的帶狀疱疹,胸背部最常見,這也是自然感染水痘長最多的部位。此外,根據美國的研究,雖然水痘疫苗能減低帶狀疱疹的發生,但1-2歲時例外,有施打比未施打者帶狀疱疹的發生率高。注射疫苗後若發生帶狀疱疹,有些是自然感染的野生株所造成,做PCR檢驗可確定是疫苗株或野生株。疫苗株引起的帶狀疱疹,年紀較小,平均在施打後300多天長出。王莉惠表示,2004年台灣也開始為滿一歲兒童公費注射水痘疫苗,水痘的發生率已降低8或以上。一劑水痘疫苗保護力約80%,兩劑保護力>95%。而帶狀疱疹的可怕是常會引起劇烈的痛,不止發生在帶狀疱疹期間,有10-20%甚至會有疱疹後的神經痛,即皮膚痊癒之後疼痛還持續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一般帶狀疱疹好發於長過水痘的中老年人,據健保資料庫研究,台灣人終其一生有1/3的機率會得到帶狀疱疹。目前美國統計到18歲,施打水痘疫苗者帶狀疱疹的發生率較未施打者減低78%,預期對帶狀疱疹的保護力會持續到中老年,因為預防水痘便是預防帶狀疱疹。目前台灣兒童滿一歲時會公費接種第一劑水痘疫苗,可於滿4-6歲自費接種第二劑;若已超過6歲,亦可補接種第二劑。至於已得過水痘的人,可於滿50時自費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來預防帶狀疱疹。
-
2021-01-11 科別.耳鼻喉
喉嚨痛不一定是感冒!耳鼻喉科醫:幾種喉嚨痛別輕忽
喉嚨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每當喉嚨痛時,大家通常會直接聯想到感冒,其實喉嚨痛的原因很多種,可不一定是感冒喔。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耳鼻喉科柯皓允醫師指出,喉嚨是呼吸道、消化道對外的通道,在呼吸、進食的過程中,容易接觸到病毒、細菌等各種病原體,若遭到感染便會出現喉嚨發炎、腫脹、疼痛。其中,感冒是喉嚨痛最常見的原因,以病毒感染為主。過於勞累、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狀況,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除了感染之外,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導致喉嚨痛,因為胃酸的酸性較強,溢到喉嚨時,會對黏膜造成傷害,而時常感到喉嚨卡卡、有異物感、疼痛不適。如果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中有粉塵、花粉、香菸、揮發物質等,同樣會對喉嚨造成刺激,誘發發炎反應。部分民眾因為需要長時間講話、唱歌,若發音方式不正確或過度用力喊叫,皆可能導致黏膜損傷,而有喉嚨不適的狀況發生。緩解喉嚨痛,可以這樣做柯皓允醫師表示,出現喉嚨痛時,可以在日常生活做些調整,以緩解症狀。請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讓症狀惡化。最好不要抽菸或吸入二手菸,因為香菸中有大量有害物質,可能使黏膜發炎加劇。攝取充足水分會有幫助,對健康成年人來說,將體重乘以30,大約是每天需要的水量,但不要喝太熱或太冰的水。維持喉嚨濕潤,有助緩解不適。另外,也要注意空氣中的濕度、溫度要適中,過於乾燥也會讓喉嚨更不舒服。柯皓允醫師解釋,喉嚨痛患者就醫時,醫師會先了解狀況,評估可能的發生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若喉嚨痛有伴隨咳嗽、流鼻水、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大多屬於病毒感染。能夠造成感冒的病毒有非常多種,大多沒有特效藥,得仰賴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病毒,醫師會針對症狀表現來開立藥物,緩解不適。假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延續好幾天,可能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而開始呈現比較濃稠的痰液或鼻涕,這時才考慮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抗生素,必須由醫師評估判斷,」柯皓允醫師提醒,「不要認為感冒就得吃抗生素,畢竟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濫用抗生素恐導致抗藥性,而且可能影響腸道菌叢。」除了口服止痛、消炎藥之外,柯皓允醫師表示,喉嚨噴劑也有助於緩解喉嚨痛,較常見的噴劑成分包括清潔消毒藥水、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例如Benzydamine。噴灑這類喉嚨噴劑後,對黏膜有局部消炎、麻醉止痛的效果。在餐前使用,可緩解喉嚨不適,方便患者進食,有充足的營養才有好體力,能夠幫助患者復原。 因為喉嚨噴劑每次噴灑的量有限,相較於口服藥,對全身的影響較小,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噴劑,並依照指示使用。「務必使用經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會比較有保障,」柯皓允醫師強調,「不要輕信偏方,例如使用鹽水或醋,對喉嚨非但沒有療效還可能有害。」這幾種喉嚨痛不尋常,千萬別輕忽大家都有喉嚨痛的經驗,且多數喉嚨痛會在幾天內漸漸緩解,然而,有部分喉嚨痛代表病情不單純,需要盡快就醫。柯皓允醫師提醒,「有一些喉嚨痛的警訊請特別留意,包括喉嚨疼痛經過幾天的治療依然沒有緩解、身體突然反覆發高燒、講話聲音改變、講話聲音好像含著滷蛋、吃東西完全吞不下去、感到呼吸困難等。」我們呼吸時,空氣都得經過喉嚨,如果會厭嚴重發炎、腫脹,可能影響呼吸,甚至有窒息的危險。假使發現脖子紅腫、疼痛,暗示可能有深頸部感染,必須立刻就醫治療,否則感染會迅速蔓延,恐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用餐時若喉嚨哽到魚刺、蝦殼、骨頭等尖銳硬物,千萬不要嘗試吞白飯、喝醋、用手挖,這些土方法都只會讓狀況惡化。正確的處理方式是立刻就醫,讓耳鼻喉科醫師利用內視鏡進行檢查,確定異物的位置並小心移除。原文:
-
2021-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周年!指揮中心預測:年中可見到隧道那一端的曙光
抗疫已逾周年,全球企盼看到疫情盡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預測:「今年年中就可以看到隧道那一端的曙光。」他強調,看到光亮不等於走到盡頭,「也還不知道距離隧道口有多遠」,但他相信,病毒變異將朝向流感化,摸清楚病毒路數,便可減少對病毒的恐慌。陳時中曾說「身上箭靶很多」,去年 12月31日,他先說明新冠疫情、解釋美豬進口管理,又宣布健保費率調漲,「三支箭在一天內齊發。」當天稍晚他接受媒體專訪時說,肩負全台防疫重責,疫情仍是讓他最掛心的一塊,但他樂觀對未來作出上述預測。外界認為終結疫情的希望是疫苗,但陳時中並不完全認同,他認為真正對疫情有控制力的,或許不是疫苗,而是抗病毒藥物;如同致死率其實不低的流感,「我們現在不會對流感病毒恐慌,就是因為我們了解流感病毒」,知道如何預防,和感染後如何醫治。陳時中也正向看待病毒變異,英國變種病毒致死率並未增加,但易感染對象由中老年人轉而侵襲兒童和年輕族群。陳時中分析,年輕族群的特色是活動力強,能夠把病毒傳布得更遠,這意謂病毒成功進化,藉由更活躍、更健康、更有耐受性的宿主群體,達到最大效益的感染效果;但相對的,感染者病癥會減輕,猶如流感化。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認為,人類確實會朝向與新冠病毒共處的未來邁進,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很難,大家的認知應該改變,「感染不是問題,重症才是問題」,防堵減害不僅限於戴口罩,更重要的是個人健康生活模式。何美鄉提醒,抽菸、不運動、肥胖及三高不僅是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更可能影響疫苗成效。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1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醫大研發「新冠定溫核酸檢測試劑」不需控溫大幅縮時
高雄醫學大學表示,新冠肺炎傳統的核酸檢測方式,需要不斷調整儀器溫度才能達到檢測效果,過程費時費力,對於變異病毒是否能被檢測出來也備受關注。為了改善目前核酸檢測的限制,高醫大與麥博森公司合作,成功開發出台灣第一個「定溫核酸檢測」產品,檢測過程不需再控溫,檢測時間也只需傳統檢測的四分之一,準確度高,預計今年底就可導入市場。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出現本土案例,檢測能量與速度是守住社區及邊境控管的關鍵。高雄醫學大學熱帶醫學暨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高醫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林俊祐、中山大學毒藥物暨生醫快篩科技研究中心博士王文宏與余靈珊博組成的團隊,已將所發展的定溫化學核酸檢測技術,技術移轉結麥博森公司。試劑「麥博森™新冠病毒定溫核酸檢測試劑組MobioSense COVID-19 Isothermal Nucleic Acid Diagnostic Kit」,已提交食品藥物管制署(TFDA)進行專案核准製造審查。經核准後,將成為台灣第一個將定溫核酸增幅技術實際開發為醫療檢測試劑的個案。高醫大指出,此試劑最大亮點為其快速的檢測速度,反應時間約為20分鐘,還有高度靈敏度,且能搭配現有機台或是小型的攜帶式儀器。相較於現行國內核酸QPCR檢測方式約需90分鐘,大幅縮短檢測時間,且攜帶方便、適用場域廣。此試劑具高度特異性,不會與SARS、MERS或其他呼吸道病毒發生反應而產生誤判,可提供醫療院所在應對不同呼吸道疾病感染提供更精準的參考。目前英國希斯洛機場以及香港機場,都已開始使用相關的定溫核酸檢測技術,視為與QPCR同等認證的標準,提供出入境旅客進行核酸檢測,以達到降低境外移入風險和逐步開放邊境的效果。高醫大學校長鐘育志表示,高醫大今年初與國內外專家攜手合作成立了COVID-19研究小組,針對感控暨臨床診斷與治療、流行病學調查、快篩、疫苗及治療藥物開發、心理衛生等議題,組成任務小組。這次定溫核酸檢測試劑的成功開發是一大突破,希望以跨域創新的方式結合科技和醫療研究,成為國家防疫後盾。
-
2020-12-24 新聞.元氣新聞
影/男為強身吃「日日春」草藥粉1個月 肝指數飆高22倍
43歲吳姓男子沒罹患任何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但GOT肝功指數卻居高不下,到豐原醫院治療,住院期間醫師詢問病史時發現,男子在住院前為了強身,曾服用日日春藥粉長達1個月。中醫師表示,「日日春」屬毒藥,服用後會易傷肝、腎、心及骨髓。豐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良一表示:吳男就醫時神智不佳、肢體無力,檢查後雖然有腦中風情形,但未有其他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GOT肝功能指數卻高達560U/L,是正常人的22倍。吳男向醫師說,為了強身,在友人介紹下,吃了1個月「日日春」草藥粉,2個月後全身痛、發燒、肚子痛。經停藥後,目前吳男GOT肝功能指數已經恢復到正常值25U/L。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鄭名惠表示,「日日春」在公園、住家很常見有人種植,一年四季都會開花,因此又叫長春花,「日日春」屬夾竹桃科,整株都有毒,汁液是有毒性的,食用的話容易造成肝臟、腎臟、心臟及骨髓出現異常,且非停止食用後,身體機能就不會再受影響。鄭名惠說,「日日春」雖然有70多種以上生物鹼,都必須經過合格生物公司專業萃取特定生物鹼使用,民眾請勿聽信、服用來路不明藥物,避免誤食後發生食物中毒,導致不可挽回憾事發生。
-
2020-12-21 性愛.性病防治
愛滋男半年長胖20公斤 原來是服藥副作用
愛滋病用藥常見副作用有失眠、噁心、頭痛、皮疹、骨密度下降等,近年研究顯示,另有個隱藏版風險是體重增加,美國國衛院今年在抗HIV藥物用藥指南已關注體重增加問題,高雄榮總感染科主任蔡宏津說,肥胖易造成「三高」等新陳代謝疾病,對愛滋病患者的健康無異埋下額外風險,增加感染者治療負擔。台灣控制愛滋病有成,約95%接受治療的患者病毒量已能有效抑制。去年底國內修改愛滋病毒第一線用藥後,反映受體重增加困擾的感染者增多,醫院端也已提高重視,將體重檢測列為回診時必要的檢查項目,更密切的監控感染者的體重變化。蔡宏津分享收治的愛滋病患中,有名30歲男性半年內體重增加約20公斤,原先衣服都穿不下,走路會喘、血壓不受控、肝功能也異常,困擾萬分。經相關檢查排除掉造成體重上升的因素,研判可能與愛滋病現行用藥有關,調藥後要求患者控制飲食並多運動,3個月甩肉10公斤,身形不再臃腫,但仍回不去最先體態。他表示,臨床上不少愛滋感染者是年輕人,相對較在意體態。綜觀患者在治療期間體重上升的因素,有可能是服藥後免疫力變好,較有胃口,於是長胖。病人的生活型態也會造成體重變化,像從事大夜班工作,凌晨時分會吃些消夜再睡,影響代謝;癮君子戒菸,體重也會增加。再則可能與藥物相關,像服抗憂鬱藥物或抗愛滋病毒藥物也可能導致體重增加。體重過重,不只影響外觀,亦可能誘發第二型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愛滋患本身免疫力欠佳,若再因為藥物因素造成體重增加,治療上需投放更多種藥物兼治,增加患者身體負擔。蔡宏津說,愛滋病患者需在指定醫院治療,長期看診下,與醫師有一定的熟稔程度,回診時,醫師如發現他們的體重短時間內超過原體重10%以上,排除掉飲食、神經病變、荷爾蒙功能異常等可能導致肥胖因素,又無合理的解釋,就應注意可能與愛滋用藥有關,考慮更換治療藥物。「愛滋無法治癒,只能控制!」蔡宏津表示,最重要還是感染者需提高對自身狀況的警覺,如果發現體重持續增加,應與醫師討論,揪出病因,才能更穩定、健康地控制愛滋。
-
2020-12-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去如抽絲:慢性疲勞的病患知識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如何做個能幫忙病人的好醫師」,由三位不同背景的學者執筆。一位專攻醫學史的醫師利用幾個病因不明的慢性病,勸告同儕不要因知識的驕傲而輕率否定病人的經驗和想法,進而探討醫病關係以及重視病人團體的看法,強調醫病良性互動的重要;一位專門研究醫學人文的醫師介紹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做為醫學院的必修課程,可以促成醫學生學會傾聽病人的話,而能夠辨認、聆聽、理解病人的病情,然後受到所聆聽的故事感動,然後做出回應行動的整套臨床技巧。」;一位在醫學院教學的社會學學者介紹史薇特醫師的兩本書,以諸多醫師與病人的互動與照護故事,敘述身體診察、聆聽病人故事、細讀病歷等慢功夫如何成為有效醫療的基石。今年十一月十八日英國《衛報》刊出一則報導,蘇格蘭的家庭科醫師史莫(Amy Small)身體一向健康,每星期慢跑五千公尺三次。今年四月她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六星期後她覺得身體好多了,決定帶小孩到公園走走,結果一段上坡路讓她累到躺了好幾天。六月份史莫醫師恢復上班,結果看診半天使得她接下來臥床十天,甚至有一整天累到無法講話也幾乎沒力氣喝水。 史莫醫師病後這樣的極度疲勞,在這次疫情中不是單獨的案例,有許多受感染者在病毒檢驗轉為陰性之後仍苦於所謂的「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根據美國疾管署網站的資訊,除了疲勞之外,常見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咳嗽、關節痛、胸痛,乃至於俗稱「腦霧」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憂鬱、肌肉痛、頭痛、心悸等。《衛報》引用美國傳染病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的說法:「許多人的後病毒症狀(post-viral syndrome)和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驚人的相似,這很不尋常」。不少醫師與專家也已經注意到兩者的相似性。 長久以來一直有人懷疑慢性疲勞症候群這個爭議性的疾患和病毒感染有關。任教於美國賓州大學的醫學史學者阿羅諾維茲(Robert Aronowitz)本身也是位家庭科醫師,研究過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歷史。他指出關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報告出現於一九八○年代,主要症狀類似病毒感染後的倦怠。當時醫界懷疑慢性疲勞症候群是由艾司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所引起,因為此一病毒感染後會潛伏在人體內,慢性疲勞可能是病毒感染症狀反覆發作所致。一九八五年加州太浩湖(Lake Tahoe)發生超過百人的群聚案例,於是美國疾管署進行了調查,卻無法證實是病毒引起,病毒血清學研究也沒有定論。後來有研究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這類病人,效果並不比安慰劑好。由於有些患者是加州年輕高收入人士,因此被懷疑此病真實性的人嗤之為「雅痞感冒」。醫界主流則認為這樣的症候成因複雜,可能涉及身體與心理的因素。 現又稱全身勞力不耐症(systemic exertion intolerance disease)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成為一個診斷和實體地位都有爭議的疾病。相較於醫界主流對病因的不確定與重視心理因素,多數病患倡議團體主張這是一種「真實的」身體疾病,強調是病毒感染或是免疫系統問題引起的病,且強烈反對心理因素的說法。他們使用的病名是「肌痛性腦脊髓炎」(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而不用慢性疲勞症候群一詞。社會學家柯林斯(Harry Collins)和聘區(Trevor Pinch)在《科倫醫生吐真言》(Dr. Golem)一書回顧相關爭議後指出,這類疾病在歐美常對醫病關係造成傷害。一方面由於患者很難治癒又易生爭執,因此很多醫師避之猶恐不及,產生「醫療人球」現象。另一方面,由於診斷和病因的判斷有時會涉及補償或保險給付,常導致病患倡議團體與醫界的嚴重對立。倡議團體的激烈態度也讓醫師備感壓力,不敢暢所欲言醫學見解。 這回症狀和慢性疲勞症候群很相似的新冠長期症狀又引發什麼反應呢?由於這次疫情受到史無前例的密切觀察與研究,因此醫界似乎罕有人質疑疲勞等長期症狀與病毒感染的關係。由於兩者很相似,也有研究者重提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毒病因說。有意思的是,有些苦於新冠長期症狀的醫界人士從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例子,開始反省相關的治療方法。 《衛報》指出過去英國對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治療指引建議使用「漸進運動治療」(graded exercise therapy),以逐漸增加運動量來進行復健,但有些病患倡議團體反對這種療法,宣稱有許多病患這樣做之後會筋疲力盡讓病情惡化,造成長久傷害。今年十一月英國修改治療指引不再建議此一療法。另一方面,雖然英國當局尚未公佈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治療指引,也曾警告漸進運動治療不見得適用於治療新冠長期症狀患者,但仍有不少醫師建議罹患新冠長期症狀的病人採用漸進運動治療。史莫醫師認為這是因為英國家庭科醫師過去受的教育主張漸進運動治療,而新的指引還要一段時間才會傳達到基層醫療,因此不少醫師還是會勸告新冠長期症狀病人在運動復健「到達極限時再加把勁」。 利物浦熱帶醫學校的流行病學專家迦納(Paul Garner)在罹病後苦於新冠長期症狀,他在《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網站部落格撰寫的病人誌提到主流醫學知識和患者個人經驗的脫節。他患病後馬上查詢醫學文獻回顧的重要資料庫「考科藍圖書館」(Cochrane Library),卻發現用處不大,雖然當年他是該資料庫創立推動者之一。他的感想是「文獻回顧顯示主流醫學和我的個人經驗嚴重脫節」。迦納反而發現「肌痛性腦脊髓炎協會」這個病人倡議團體成員的解說對他有所幫助。實證醫學專家在自己生病後,回頭重新肯定病患個人經驗和病患倡議團體的觀點,這段不無反諷的插曲令人深思。 也有醫師和科學家認為,新冠長期症狀和慢性疲勞症候群不見得是同一回事,還有許多有待研究釐清之處,而運動復健對許多病人來講還是必要的,不能一概而論。確實,這些爭議與謎題或許還要相當時間的研究才有可能釐清,但相較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爭議史,這次疫情由於有許多醫師與專家罹病,生病的經驗有時會帶來不同的體認。 迦納教授提到一位良師益友給他最受用的建議是:「別試著征服病毒,你要和它和解共生。」他給病友的忠告則是:「若曾有人懷疑你的症狀的真實性,請牢牢記住這樣的經驗。如果你是男性,請記得女性有更多這樣的經驗;如果你是位醫師,請記住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人遭到這樣經驗已經數十年了。」過去有研究指出女性的病痛經驗在臨床上較易被忽視,這點就像慢性疲勞症候群這類難解而具有爭議性的疾病患者一樣。迦納教授在生病後勸告同儕不要因知識的驕傲而輕率否定病人的經驗和想法。自身的疾病經驗似乎讓這些醫學專家更願意重視病人團體的看法,這樣的態度或許是個較為良性互動的開始。
-
2020-12-20 新聞.元氣新聞
憂混淆新冠症狀 健保卡註記10日內服克流感紀錄
新冠肺炎與流感症狀大幅重疊,為了提高醫療人員在流感季的警覺度,健保署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示,12月15日起,在健保雲端註記「十日內用過公費抗流感病毒藥物(Relenza、Eraflu、Tamiflu)」。提醒醫師,若病人服藥後症狀未改善,應評估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加強通報採檢。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如果是流感,再服用抗病毒藥物之後,基本上發燒、頭痛、全身痠痛這些症狀會在五天內改善,七到十天就會康復。黃玉成表示,如果服藥48到72小時還在燒,代表身體對藥物反應不好,會擔心肺炎、腦炎、心肌炎等重症,可能要安排住院。一般來說,病人都會自己陳述吃過克流感,這個註記也有提醒效果,同時也能提醒醫師考慮是否為其他病毒、避免重複用藥。黃玉成表示,所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都有相當程度的重疊,特別是咳嗽、流鼻水這些一般感冒症狀。流感病人發燒、頭痛、全身痠痛的比例,是高於新冠肺炎,目前已知新冠肺炎的症狀是介於流感和一般感冒之間。
-
2020-12-18 新聞.健康知識+
我們把基因對健康的影響力想得太大 醫:基因不是宿命,「食物」可以扭轉它的表現!
「江醫師,我爸媽都有糖尿病,我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會比較高嗎?」「江醫師,我家族中有幾個長輩患有肺癌,我需要特別安排低劑量的電腦斷層檢查嗎?」一直以來,許多人會用基因、家族史的角度來檢視與預測自身的健康表現,當罹病時也就順理成章推基因出來當作生病的罪魁禍首。不過,基因對健康的影響真有這麼大?我們把基因的影響力想得太大了點二○一三年五月國際知名女星安潔莉納裘莉投書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一篇名為「My Medical Choice」的公開信,在文中她清楚表示自己有著BRCA1基因缺陷,他的醫生認為她有八十七%的乳癌風險以及五十%的卵巢癌風險。為此,她進行了雙乳切除手術,把乳癌風險降至五%。二○一五年三月她又再次接受了預防性手術,切除了輸卵管及卵巢。裘莉的舉動引起全球世人的關注與討論,反應兩極。有人認為這揭示了基因革命時代的來臨,面對癌症與疾病,人類擺脫相對被動的角色,終於可以主動出擊,並強調預防醫學的重要。持反對意見的人則認為雖然基因是與生俱來的,但後天的環境、飲食、運動、毒物等等對基因啟動或關閉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樣的預防手段顯得過度激烈。以「表觀基因學」的概念來說,基因並無法一手遮天,環境可以使基因表現或不表現;有許多科學家也透過實驗證實:基因的影響力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關鍵、那麼深遠。●鐵證:針對乳癌來說,基因引發只有四分之一;對總體癌症來說,基因占不到二%二○一五年《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英國外科雜誌)刊登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為二千八百五十名乳癌患者,這些女性都是未滿四十一歲,有的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研究發現,有家族史的女性因乳癌死亡的機率與沒有這種家族病史的女性相同。首席研究員黛安娜埃克爾斯教授說:有沒有家族史對於治療後癌症復發率也沒有差異。另外,雜誌中也提及南安普頓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的進一步解說,那就是遺傳因素被認為貢獻了所有乳癌病例的四分之一,但它們對預後沒有任何影響。試想,如果基因這麼關鍵,那麼合理推測帶有基因的患者其復發率或者死亡率,應該明顯比沒有基因的患者來得高才對。但實驗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乳癌還是癌症中受基因影響較嚴重的,但對總體癌症來說,基因所引發的占不到二%。基因不是宿命,食物可以扭轉它的表現當然,基因對健康的影響力並非零,這也是事實;只不過科學家同時指出,我們不能控制自己遺傳了什麼基因,但我們可以控制基因的表現,只要透過飲食和環境的變化,就可以「覆蓋」增加癌症發生率的基因錯誤。換句話說,即便傳承了不好的基因,也不意味著被判刑。二○一三年《Nutrition and Cancer》(營養與癌症)指出.: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遺傳學被表觀遺傳學所打破,表觀遺傳學涉及可重寫DNA編碼的外部影響。儘管環境因素也起作用,但最重要的影響是飲食,特別是富含生物活性物質(如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等)的食物。另外,一個人自身的新陳代謝也影響著飲食和環境的影響。● 鐵證1:食物影響九十%的基因表現二○一六年《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刊登了劍橋大學馬庫斯‧拉瑟(Markus Ralser)發表的研究.,研究顯示基因固然可以影響我們代謝食物的方式,可是食物會影響到九十%基因的表現,進而影響我們的生物網路(指細胞內各種分子如DNA、RNA、蛋白質等交互作用所組成的網路)。● 鐵證2:以大腸癌發生率來說,食物遠勝基因所造成的影響二○一七年《Science Report》(科學報告)登載了西班牙的研究.,研究者分析一千三百三十六個大腸癌病患與二千七百四十四個正常人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結果發現其攝取的紅肉量以及蔬菜量,對大腸癌發生率造成的影響遠勝於基因所造成的影響。 總結來說,從表觀遺傳學的觀點以及各醫學研究,我們知道基因遺傳會影響疾病的發生率,但我們可以透過後天調控(特別是食物)來影響基因的表現,降低疾病發生率並維持健康狀態。誰說藥物才有療效,食物沒有食物不僅可以扭轉基因的表現,食物也具有療效,表現不比藥物差,甚至比藥物更好(無副作用衍伸的相關問題)。這絕對不是我隨口胡謅,許多研究可以證實並支撐這項說法。● 鐵證一:高維生素D血中濃度可以改善六十%胰島素敏感度,藥物只有十三%二○○二年肯‧思古瑞(Ken C Chui)等醫學博士即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中發表其研究.,研究顯示主要降血糖藥物Metformin只能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十三%,而高的維生素D血中濃度可以改善六十%胰島素敏感度。由此可見,營養素改善胰島素敏感度的效果比藥物還好。江醫師小講堂天然植物是生物活性的寶庫:所謂生物活性物質,指的是進入體內後,對機體會產生各種效應的物質,它們種類繁多,有糖類、脂類、蛋白質多肽類、甾醇類、生物鹼、甙類……,我們常聽到多醣、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礦物元素等都屬於生物活性物質。一般在天然植物中可發現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 鐵證二:每天飲用咖啡,罹患肝癌機率大幅降低一半二○○五年東京九萬人的研究,證實中年以上的人喝咖啡可以降低肝癌五十%(Inoue, 2005)。這是由東京國家癌病中心所進行的前瞻性世代研究,他們分別分析了過去十年間從不或幾乎不喝咖啡的人,與每天喝咖啡的人其罹患肝癌的比率。研究分析發現,每天喝咖啡者罹患肝癌的比率為每十萬人中有二百一十四‧六人;而幾乎不碰咖啡者罹患肝癌的比率為每十萬人中有五百四十七‧二人。研究結果發現每天飲用咖啡,罹患肝癌的機率大幅降低一半。另外,研究也告訴我們每天喝一.二杯咖啡,就能有保護作用。倘若每天喝四杯咖啡,保護作用則可達到七十五%。後來二○一○年二月,台灣大學的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果。至於藥物效果,病毒性肝炎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使用八年約只可以降低肝硬化三十六%,肝癌五十%,遠不如四杯咖啡。● 鐵證三:每天吃一個蘋果,等於降血脂藥物救的生命數二○一三年世界級權威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英國醫學期刊)發表一篇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研究人員表示,使用數學模型模擬,在英國若超過五十歲的人口中,有七十%每天吃一個蘋果,每年可以減少八千五百人死於心臟病:如果服用他汀類藥物(降血脂藥物),則可以挽救九千四百人的生命。因此,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說,每天吃一個蘋果應該是五十歲以上每個人的必修課。因為與他汀類藥物相比,蘋果每年可以挽救相似數量的生命,並且沒有引發白內障、糖尿病和肌肉疾病的副作用。調整飲食等生活型態,才是治病的根本以上研究都是食物、營養素具有預防、降低罹病率強而有力的證明。接著我分享一個來自身邊的案例。我曾經有個得力助手,因為爸爸失智選擇暫時離開職場,回到家裡全心照顧這個行動力依舊自如,但腦袋瓜子退化中的老小孩。老小孩因為失智出現妄想,一天到晚懷疑有人要偷他的錢,甚至認為大家都想害他,因而對老伴暴力相向。後來我讓助手老爸吃薑黃,每天半碗,一個月後失智情況改善,他不僅不再打罵人,沒有妄想,甚至恢復到可以溝通的狀態。實際上,在美國醫師們很重視生活型態對疾病的影響,認為不正確的生活型態在致病因子中占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三高等慢性病。當確診罹病後,醫師們會要求患者從生活型態調整起。然而,在台灣這觀念與做法至今未臻成熟,我著實感到遺憾。關於「藥物才能治病,食物沒有療效」的說法,我衷心希望大家能再多想想。(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 書籍簡介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
2020-12-09 新聞.健康知識+
歷史教會我們的事:為何大規模隔離對疫情可能沒想像中有效?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作者約翰.M.巴瑞】對於新的大流行病,我們做好多少準備了?來談談這些年來人們做對的事: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和多國政府已發展出良好的監測網。問題在於監測網還不完善──還有很多國家並未參與其中──此系統也得仰賴各國政府相互配合。二○○三年,監測網也注意到 SARS 病毒(原被視為新型流感病毒),並將其列入監測範圍;不過 SARS 比流感好控管多了。雖然如此,世界仍因中國陷入危機:中國起初謊報情勢,隱瞞疫情。相較之下,中國如今已大為坦白,但訊息透明度仍有待加強。況且合作起來不情不願的還不只中國。監測網顯然很重要,因為這麼做最能及早發覺潛在大流行病的徵兆,從而加速疫苗製造──疫苗效力雖有不足,卻仍是抵抗大流行病的最佳防護。就算只超前部署幾週,效益也會大為不同。二○○九年大流感的疫苗,效力和最好的季節性流感疫苗相當,但遲遲在第二波疫情中才製成。加緊監測以外,也漸有資金投入改良、加速疫苗製造技術。研發疫苗的方式,逾七十年來都是先在雞蛋中培養病毒、收成病毒、殺死病毒(這道程序可產出少量減毒活病毒疫苗)再純化,至今開發疫苗仍是採用此做法。可是以雞蛋培養病毒製作疫苗,製程進展極為緩慢,而且病毒還會因為適應雞蛋的環境而變異──這也是疫苗在人體內沒那麼有效的原因。二○○九年起,疫苗開發終於漸漸轉採另外兩個技術,效果更好,製程更快。一個做法是在哺乳類細胞中培養病毒。第二個作法則採用分子生物學重組技術,將血球凝集素抗原植入完全無關的病毒中,接著在昆蟲細胞中培養病毒,再收成血球凝集素。不過,就算以最樂觀的角度設想,就算有了新科技,要做出大量疫苗還是得花好幾個月。而且,供應美國所需的疫苗大都是在海外製作;若遇上致命的大流行病,其他國家政府是否會在其國民得到疫苗保護前准許出口,是個大問題。小量使用某些抗病毒藥物可減輕患病症狀,尤其是奧司他韋(oseltamivir,商品名為「克流感」〔Tamiflu〕) 和扎納米維爾(zanamivir,商品名為「瑞樂沙旋達碟」〔Relenza Rotadisks〕);若預防性服用則可降低患病風險,但只有服藥期間有效。不過,這些藥的效力仍有限,而且病毒還是可能產生抗藥性。因此,依靠現有藥物難以解決大流行病問題。那麼,還有什麼辦法呢?過去數年許多政府都在研擬非藥物介入措施──也就是透過公衛手段減輕大流行病的影響。這個議題沒有簡單的解方。流感病毒透過空氣傳染,因此可被吸入體內,這似乎也是其主要傳播方式,但病毒也能在物體表面生存──例如門把或罐裝啤酒──存活時間至少幾個小時,若溫度、濕度合宜,也可能生存數天。如此一來,要是有人開了門,稍後打哈欠時用手掩住口鼻,病毒也可能傳入人體。避開病毒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大流行病爆發、肆虐社區的六至十週間,採取不收貨運和郵件、不外出等行為準則,將個人完全隔絕於社會之外。這種做法行不通,就像某個社區要完全自閉於世界之外那麼不可行;想將社區隔離出來,得要條件異於尋常才辦得到。(一九一八年,有幾個島嶼和社區曾這麼做;但時至今日,應沒多少社群能隔離成功。)因此,不管是由政府下令施行還是個人主動執行,非藥物介入措施也不是那麼實際好用,效果有限。就算這些措施在有限程度內頗有成效,那也得要持續進行。為大流行病建構模型的人員詳加研究美國城市一九一八年時採用哪些防範手段;他們得到的結論是,「疊合」幾個措施──大都是不同的「社交距離」維持法──至少可以延長當地社區流感爆發的時間,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運用在部分模型的歷史數據其實有缺陷,而且評估關閉學校等一九一八年採行措施時,這些模型並未考量到,經歷過春季疫情的城市,居住人口很可能已有一定程度免疫力,這也會影響模型的效果。不過,非藥物介入措施還是唯一可依賴的辦法。有個沒效的做法,就是大規模隔離。隔離對某些疾病來說是合理的措施,理論上,甚至在某些條件下也對流感有效──但就只限於理論上而已。一份未發表的一九一八年軍營研究證實了這點。國軍手上有一百二十個軍事訓練營的數據,其中九十九個軍營實施隔離,二十一營未採取相同手段。但採行隔離的軍營與未隔離的軍營,兩者間的死亡率和罹病率沒有差異;甚至連流感傳遍整個營地所費的時間也沒有差別。這個故事說來其實沒那麼簡單:進行研究的流行病學家不只注意數字,也觀察當時的實際做法;他們發現九十九個實施隔離的軍營裡,只有六個左右嚴格執行。那幾個軍營確實從嚴苛之中獲益。但若戰時大多數軍事基地都沒辦法實施嚴格有效的隔離,承平時期的公民社會當然更沒辦法了。關閉國界也沒有好處。停止貿易、阻止公民返國等等做法根本不可行。那等於是要終止一切經濟活動,而且禁止進口──包括與健康照護相關的進口貨品,如藥物、注射器、手術袍等眾多醫療用品──還會讓供應鏈問題倍加嚴重。就算做到這地步,根據模型顯示,若邊境封閉執行度達百分之九十,也只能延宕疫情散布幾天,至多就拖一個禮拜;執行度達百分之九十九的話,頂多能拖一個月。對個人而言,這點時間根本不夠大家準備防疫,只能做點日常防護,洗洗手之類的。日常防疫要做得條有理,一回又一回、一日再一日、一週復一週,紀律嚴明地持續實行,實有難度。但紀律很重要。SARS 爆發就是明白的例子:死亡案例大都是醫護人員,而且他們很有可能是因為沒嚴格遵守醫護人員都熟知的安全準則,才會讓自己染病。討論非藥物介入措施的第一場會議,香港一所醫院感染控制處主任(他們的醫院安全紀錄最佳,遠優於他處),便特別強調他曾嚴加確認所有人員都嚴守安全準則。(醫院院內傳染的狀況,大致都是如此;感染控制紀錄最佳的醫院,院內工作人員對細節都極為注重,絕不抄捷徑。防疫成功在於嚴格執行、強調宣導、遵守紀律。)除非符合極有限的條件,否則醫療口罩幾乎沒什麼用,口罩主要在家庭環境才有幫助。讓病人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手段,因為口罩可以防止飛沫在室內噴散──一九一八年的實驗證實了這點。就算戴口罩會使孩子更加不適,家長也願意讓病童戴上口罩嗎?或許吧,要是爸媽明白讓孩子戴口罩可以保護其他家人的話。甚至連緊密接觸病患的人戴上口罩再嚴加洗手,也能得到些許保護。這種情況下,使用 N95 口罩更為適合,也能保護配戴者,但前提是口罩尺寸要適當,配戴方法也要正確。要戴好口罩,說的比做的容易。有項研究的調查對象是群專業人員,他們配戴 N95 口罩避免吸入有毒黴菌,結果顯示其中逾百分之六十的人未以正確方式配戴口罩。再者,N95 口罩戴起來非常不舒服。對特定的少數人或情境來說,N95 口罩是合理正確的選擇,但就一般大眾而言,要戴上好幾週的時間並不合適。其他的建議措施大體上都很直白簡明:像是讓生病的小孩留在家中別去上學──很合乎常理的應對方式;以及讓生病的大人留在家中別去工作──這就不那麼合乎常理了。另外還有落實「咳嗽禮節」──咳嗽、打噴嚏時,要以手肘內側遮掩口鼻,而不是用手掌來擋,因為手掌終究會碰觸門把。遠端工作顯然也是個做法,雖然所謂的「最後一哩路」難以負荷大幅提升的網路用量。若遇上嚴重的致命大流行病,國家與地方政府可能採取更強硬的手段,例如關閉戲院、酒吧,甚至取消體育活動──一九一九年的時候連冰球的史丹利盃(Stanley Cup)決賽都取消了──還有教會服事活動。最有爭議的非藥物介入措施大概是關閉學校──之所以最有爭議,是因為上述的強硬手段只在事態真的很緊急時才會出現。關閉學校這個做法,在情勢沒那麼嚴峻時就可能被提出,也因此難以判定其優劣。支持關閉學校的理論如下:成人曾暴露在其他流感病毒之下,得到的交叉保護(譯註:「交叉保護」(cross protection)指的是一病毒先感染生物體後,可阻止其他相似病毒感染宿主。)較孩童多,孩童受病毒攻擊的比例因而較高。而且小孩子執行防疫措施都比較粗心隨便,要他們好好丟棄擤鼻涕的衛生紙、把手洗乾淨等等,都比較有難度,因此兒童會持續散布流感和其他傳染病──不只在小孩之間傳播,也會傳給成人。(讓孩童接種肺炎疫苗,使老年人患肺炎的比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八至九十四──這層保護對孩子的祖父母起了作用。)學校無疑在一九五七、一九六八、二○○九這幾年的大流感傳播中扮演要角,季節性流感風行時亦同。但關閉學校會給有工作的家長帶來經濟負擔,因為閉校和其他措施一樣,一執行就會花上好幾星期。在致命性大流行病發生時,接受這樣的經濟負擔看來合理,但病症不太嚴重時,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二○○九年,美國疾管中心起初建議──他們沒有下令執行措施的權力,只能提出建議──如果學校有一個確診個案,那就要關閉兩週。公衛專家亨德森博士(Dr. D. A. Henderson)對疾管中心的建議大為反彈(亨德森博士曾執行世界衛生組織計畫,致力將天花從世上消除,也因此獲得極大聲望);疾管中心後來的說法便逆轉了,表示關閉學校對防疫「沒什麼幫助」。我支持這次逆轉。現在疾管中心只在嚴重大傳染病的時候會建議關閉學校。這是正確的決定。一些研究數據都有違兒童是流感「超級傳播者」的推論,也就是關於一八八九年、一九一八年及一九二○年一次大流感再爆發的研究。三組不同的研究人員在英格蘭、波士頓、底特律做了四個不同的研究,結果顯示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的家庭中,先確診的病例是成人而非兒童。底特律的那份研究還顯示,雖著時間推進,成人佔確診病例的比例漸小,兒童則漸高──這表示成人將疾病傳染給兒童,而非兒童傳染給成人。不幸的是,我把這件事告知一位疾管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回應我:「我不相信這數據。」那可稱不上正確回應。這份數據幾乎可篤定準確無誤,研究結果可能是離群值、統計學上的異常,但資料卻是由優秀的流行病學家統整而出。他們的發現應被進一步好好研究、理解,背後的政策意涵(譯註:所謂研究有「政策意涵」(policy implications),指的是研究成果帶來新知,對於設計、修改政策有參考價值。)極為重大。(有個解釋是,一八八九年及一九一八年的病毒與先前在成人間流傳的病毒太過不同,因此成人並未享有交叉保護之便,兒童與成人的免疫系統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當時的狀況等同完全沒人感染過這些病毒。一九二○年狀況則相反,幾乎所有人都接觸過這些病毒,所以大家的免疫系統又處於相同層級了。)最後,非藥物介入措施若要發揮效益,得要大眾遵守建議,而且還要持續配合。這是道難題。以二○○九年墨西哥市的狀況為例,政府當局建議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配戴口罩(這是幾乎沒用的防疫手段),還發放免費口罩。恐懼高峰期,口罩使用率竄升至百分之六十五──四天後就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七。而持續監控病毒則是絕對必要的行動。病毒展現行為一有變動──例如一九一八年第一波至第二波疫情之間的變化──應對措施也要跟著變動。監控行動不只對超前預防來說重要,在疫情期間也極為關鍵。
-
2020-12-06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硬皮症患者面無表情 想笑卻笑不出來
自體免疫疾病是國內十大重大傷病第3名,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症、皮肌炎、紅斑性狼瘡等,全台病人超過12萬名。>>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關節會變形,甚至可能失能;硬皮症病人皮膚會變硬、面無表情;乾燥症病人容易眼乾口乾;皮肌炎病人肌肉會發炎、無力;紅斑性狼瘡病人關節會疼痛、皮膚出現斑疹。不過,這些病人都存在著一種「共病」風險,就是肺纖維化。硬皮症:開口說話,臉皮像拉橡皮筋,檢查發現肺功能只剩70%。「別人是飯後一根菸,我是飯後一根牙籤。」罹患硬皮症超過十年,幽默風趣的林炳煌,面無表情地分享飯後雜談。他說每次吃完三餐,總得用牙籤清理卡在牙齒與臉皮之間的菜渣,這樣的不方便,變得不愛外食與朋友聚餐。由於皮膚僵硬,使得臉部面無表情,肌肉硬的像鐵鎚。林炳煌說,「有時即使想笑也笑不出來。」步入中年之後,五官逐漸產生變化,嘴巴變小、鼻子越來越尖,嘴唇變薄,每每想用手接東西時,因為手掌伸不直、無法施力,都得併用雙手。隨著天氣變冷,皮膚乾燥僵硬,「每次說話,臉的皮膚就像在拉橡皮筋」,變得愈來愈不愛說話。今年63歲的林炳煌,十多年前因全身莫名水腫,四處求醫。曾誤以為癌症,做遍了全身檢查卻沒有獲得任何結果。直到最後一項免疫系統檢查結果出爐,確診罹患硬皮症。當下,又聽到另一項噩耗。因免疫系統的失控開始攻擊自身的內臟器官,肺部首當其衝,造成肺纖維化,當時肺功能僅剩下70%,走路容易喘也容易疲累,一累說話就會沒聲音,伴隨著乾咳。林炳煌說,現階段就專心治療硬皮症,規律用藥,連帶也能控制肺纖維化,配合定期的肺功能檢測追蹤,避免病情惡化。人生曾經一度黑白,失去工作、房子與車子的林炳煌,罹病後依然樂觀。為了找出自我的人生狀態開始學習看相、卜卦命理。他說,自己這樣走了一遭後認清現實,想要助人,透過替人免費看面相、卜卦引導他人人生方向,偶爾上課教人命理,積極面對生活。紅斑性狼瘡:18歲摘除脾臟、23歲確診。不間斷服藥,病情穩定控制。今年55歲的李湘君是兩名孩子的媽,也是紅斑性狼瘡病友。18歲那年,下肢突然出現莫名的瘀青,以為是不小心撞傷,隔沒多久瘀青又再出現,卻不會痛。直到有一天,因齲齒至牙醫診所治療,異常的出血雖讓她感到不對勁,卻也不以為意。後來,因頭皮冒出血絲就診,血液檢查發現,血小板數值異常低下。李湘君說,「當時醫師建議摘除脾臟,年紀小的我不懂事,也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但問題根本沒有解決。」原以為沒了脾臟,血小板就會恢復正常,未料好景不常。23歲那年,因連續兩周的低燒不退再度就醫,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開始使用類固醇治療。回想治療初期,李湘君說,「一天要吃六顆藥,感覺每天都在吃毒藥」,曾經非常灰心。藥物副作用的影響,開始出現後遺症,不僅體態變形、臉部發圓,更引發水牛肩、月亮臉,也容易感到疲憊,由於不能曬太陽,無法經常外出。所幸後來結婚,身邊有了丈夫的陪伴與支持,兩人有了新的期待,希望能擁有小孩,迎接新生命。為了控制病情準備受孕,李湘君積極接受治療,一有新藥物就去嘗試,配合醫囑不間斷用藥,穩定控制。經過兩年後,終於在28歲懷孕生下寶寶。李湘君說,先前透過定期追蹤已發現疾病侵犯腎臟,目前十分擔心肺部健康,為了避免肺纖維化,已定期做肺功能檢查。目前病情穩定控制,李湘君分享秘訣正是定時定量吃藥。由於身邊不少病友會自行減少藥量或停藥,提醒病友們「千萬不要自己當醫師,以免病情急速惡化。」→延伸閱讀:元氣百科 肺纖維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2-03 科別.消化系統
C肝非慢性不治之症,可預防治療!這些高危險群要注意
最近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宣布由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三位英國、美國學者獲得殊榮,他們在研究上有著承先啟後的重大貢獻,諾貝爾醫學獎新聞的公布,再次提醒大家C型肝炎疾病對人類健康有著很大的危害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七千萬人感染,台灣也至少約有四十萬病人,大概每二十到五十人中就有一位帶原者,是僅次於B型肝炎影響國人健康的最重要肝病。感染 C 型肝炎後的可能併發症身體感染C型肝炎病毒後,大約八成的人會變成慢性肝炎,經過二十到三十年後會導致肝硬化、肝癌等致命疾病,死於肝癌的病人中約有兩成以上為C型肝炎感染者,另外C型肝炎也可能增加腎臟病、糖尿病、免疫疾病、淋巴癌等肝外疾病的風險,因此C型肝炎感染者的壽命會比未感染者來的短。C 型肝炎的傳染途徑及高危險群C型肝炎病毒主要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播,常因為輸血、使用受汙染的針具(如:共用針頭、刺青、穿耳洞等)、或是有危險性行為而受到傳染,有注射藥癮者、洗腎病友、愛滋病友、醫療工作人員受針扎感染者、C型肝炎病人的性伴侶或子女等為高風險族群,在台灣中南部及原鄉某些高盛行區域的民眾也需要注意。C 型肝炎的治療方式因為病毒基因突變很快,目前仍沒有發展出疫苗可預防,以往的藥物治療是使用注射干擾素和口服雷巴威林(Ribavirin),但療效仍不儘理想,且會有許多像感冒、貧血等副作用,自從2014年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簡稱DAA)上市後,徹底改變醫學上對C型肝炎的治療方式,隨著許多的藥物不斷推陳出新,目前病人只需口服藥物一天一次,一般的服藥療程為八到十二周,若是肝硬化病人有可能要再加上口服雷巴威林使用,根據台灣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可達百分之九十八的成功治癒率,且復發率極低、安全性高。最新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目前本院備有最新的全口服抗病毒藥物,已成功治療近千位病人,簡單介紹各藥物的特點:◎宜譜莎(Eplusa):一天一錠,可治療全基因型的藥物,療程為十二周,各種肝纖維化及腎功能階段皆可使用。◎艾百樂(Maviret):一天三錠,可治療全基因型的藥物,但要隨餐服用,最快療程可縮短到八周,各種腎功能階段皆可使用。◎夏奉寧(Harvoni):一天一錠,可治療基因型第一、二、四、五、六型的藥物,療程為十二周,各種肝纖維化狀態皆可使用。◎賀肝樂(Zepatier)):一天一錠,可治療基因型第一、四型的藥物,療程為十二至十六周,各種腎功能階段皆可使用。治療前、中、後注意事項C型肝炎帶原者只要經肝膽胃腸科或感染科專科醫師檢查,證實血液中有病毒感染,皆可申請健保給付治療,醫師會依照檢驗病毒的基因型、病人有無肝硬化或曾經肝臟失代償性過及目前使用其他藥物間有無交互作用來選擇藥物。因為藥物費用昂貴,目前健保只給付一次療程,不建議隨便停藥,病人需要每二至四週回診,定期接受血液檢查追蹤,藥物治療結束後的十二周,若肝功能檢驗正常且血液中已測不到C型肝炎病毒就是治療成功(醫學上稱為SVR12)。治療成功後的病人,仍要依醫師醫囑定期回診,更要注意自我保護肝臟,避免酗酒、接觸肝毒性藥物及容易被再次感染的危險行為,依照以往干擾素治療的成功經驗,病人發生肝硬化、肝癌或是肝外疾病的可能皆會降低,但是對於已有重度肝纖維化和肝硬化者,仍是要定期追蹤監測肝癌的發生。達成滅除C型肝炎的目標2016年聯合國世界衛生大會鑒於肝炎病毒已有藥物治療,宣示要在2030年滅除病毒性肝炎,目標是「減少百分之九十的C型肝炎新感染,治療百分之八十的C型肝炎病人,減少百分之六十五的死亡率」。台灣自2017年起健保開始開放C型肝炎病人使用全口服新藥治療,初期僅能治療有肝纖維化者,2019年則全面開放給付不設限,每年政府皆編列數十億預算支應,目標是要在2025年以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二十五萬C型肝炎病人,截至2020年八月已有十萬人受益。但研究顯示仍有一半的C型肝炎帶原者不知道病情,因而未獲得妥善治療,為配合國家消除C肝政策,政府擬定加強篩檢支持治療計畫,自2020年九月二十八日起已開放45歲至79歲民眾(原住民40歲至79歲),在定期作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時,可作一身一次的B、C型肝炎檢查,希望鼓勵民眾到醫院接受篩檢,若檢驗到有C型肝炎抗體陽性者,若以前未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過、也從未接受血液C型肝炎病毒檢查者,建議至醫院肝膽胃腸科門診接受後續檢查,評估是否需要接受C型肝炎藥物治療。結語隨著C型肝炎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發明,C型肝炎已經不是慢性不治之症,是可以經由治療痊癒的病,建議所有民眾多關心自己及親友的肝臟健康,可到醫療院所接受肝炎篩檢檢查,若有感染只要早期積極治療,可避免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更可減少將來身體的許多疾病併發症的產生。
-
2020-12-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流感、抗新冠病毒 醫師教你簡單3招增強免疫力
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在全球持續延燒,進入秋冬季後,另一波威脅生命的流行性感冒也接踵而來。幸好已有流感疫苗及抗流感病毒藥物對抗流行性感冒,然而面對新冠狀病毒感染,疫苗尚未問世且抗新冠狀病毒藥物也尚未製造成功。現今我們只有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才是避免新冠狀病毒感染的不二法門。由於目前無法有效治療抵抗新冠狀病毒感染,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夠自保而免於新冠狀病毒的迫害?在以往醫藥不發達的年代,面對各種傳染疾病,人類即靠著本身的抵抗力,也就存活下來,而這種抵抗力是人類天生俱有的,它是能避免及防治疾病的最佳利器。所謂抵抗力,就是醫學上所說的「免疫力」,當免疫力強時,對外可抵抗微生物如病毒、細菌、黴菌或原蟲感染(即抵抗力),對內可監督或抑制癌細胞的成形或蔓延(即抗癌力)。免疫力是由體內的免疫系統來執行,其成員包括各種白血球:自然殺手細胞、T淋巴球、B淋巴球、巨噬細胞及嗜中性血球;還有化學物質:抗體、補體、淋巴激素、干擾素、介白質、細胞激素、調理素、溶菌素及發炎激素。這些免疫系統成員互相協調合作,發揮免疫力保護人體的功能。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在平時必須好好保養及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在面對各種病毒包括新冠狀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才能充分發揮戰力,一舉殲滅來犯的敵人。想要維護及增加免疫力,建議可以採行以下三方法:(一)改變飲食習慣:現代人的健康問題不是營養不夠,而是所吸收的營養不符免疫系統的需要,建議可多攝取蔬菜水果、豆類、穀類、堅果類及肉類等增強免疫力食物,這些食物富含各種植化素、維他命、抗氧化物質、酵素及蛋白質;其次要除去會危害免疫系統的任何物質,如大幅度減少烹飪時的用油及高脂肪食物的攝取,也要限制鹽分的攝取和減少過量用糖。(二)適當運動:經常運動,可增加免疫細胞的活力,有助於清除入侵的病原和對抗體內的癌細胞‧每天至少做半小時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和騎腳踏車等都是有益免疫功能的運動,平常更要多做規律的深呼吸,可促使血液含氧量增加,保持免疫系統處於最佳狀況。歐美整體療法也證實,東方的太極拳可增進免疫系統,但太強烈的田徑活動,使身體負荷過重,不利於免疫系統。(三)排除壓力,保持輕鬆:情緒與免疫系統有關聯性,例如悲傷的情緒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壓抑免疫系統,因此開懷大笑會增強免疫力。
-
2020-11-30 性愛.性病防治
新冠肺炎衝擊愛滋照護 專家提三大策略因應
從年初開始新冠肺炎疫情便在各國延燒,也連帶影響愛滋病的醫療照護,導致HIV感染者與風險族群無法規律檢測、接受治療。台灣在這波疫情下,雖交出好成績,有近九成的感染者仍穩定回診,且有七成以上風險族群維持原有篩檢頻率。但專家表示,因應未來新冠肺炎疫情變化,仍須做好遠端照護、多元篩檢以及調整用藥等三大超前部署因應,以減輕HIV疫情惡化。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提出2020要達成「90-90-90」的目標,希望90%感染者知道自己的狀況、90%知道病況的感染者有接受藥物治療、90%服用藥物治療的感染者病毒量獲得控制。然而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的衝擊,可能影響HIV照護,導致HIV疫情惡化,尤其預估明年的HIV疫情將不降反升,增加50萬人死亡。一份亞太區「新冠肺炎對HIV患者照護影響調查」,針對台灣、香港、日本、韓國等十個國家地區的感染者、風險族群及醫師進行共1265份的問卷調查,也發現亞太區平均僅剩65%的感染者仍穩定回診;亞太區感染者維持相關檢測者頻率減少21.5%;風險族群亞太區則有近半數減少篩檢頻率。另有41%的醫師表示,新冠肺炎期間定期回診領取抗病毒藥物的感染者呈現減少趨勢,61%的醫師表示風險族群對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的需求也降低。但洪健清表示,在這波疫情中,台灣表現亮眼,仍有86%感染者穩定回診、97%感染者定期進行HIV病毒量等相關檢,在高風險族群的檢測頻率,也僅減少3.03%。除了和台灣在新冠肺炎有不錯的防疫成績有關外,持續推動的居家篩檢也讓高風險族群篩檢量不至於降太多有關。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且未來不確定性仍高,洪健清建議,可透過三大超前部署應變,包含:以社群工具關心感染者打破空間限制並即時的遠端協助;醫師調整用藥策略,讓感染者免於頻繁回診;擴大多元篩檢管道,讓風險族群掌握健康不間斷。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政策推廣部主任杜思誠則表示,若未來國內新冠疫情出現變化,也可參考國外的方式維持感染者醫療照護,如菲律賓有基金會購置電動腳踏車,以便配送藥物與物資;美國紐約則採遠距視訊看診、提供醫院外的多元取藥方式,以減輕新冠肺炎所造成的衝擊。
-
2020-11-30 性愛.性病防治
恐怖情人 愛滋條例21條成幫凶
阿偉與男友開始交往時,常在臉書放閃,但沒多久,男友個性黑暗面顯露無遺,猜疑多嫉,動不動就出手打人,阿偉才知原來「夫夫之戀」也會上演家暴戲碼。去年小偉提分手,男友不肯,除了暴力相向,更放話控告他妨礙「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二十一條」,意圖使對方感染HIV病毒。小偉相當無奈,兩人認識之初,他即坦然告知自身感染者身分,這些年持續服用抗病毒藥物,定期回診,體內幾乎檢測不到病毒,才敢與男友發生無套性行為,沒想到,卻成為對方威脅的工具。愛滋病感染者權益促進會近年接獲不少類似個案,秘書長林宜慧指出,男同志、異性戀皆有,情節類似,提分手後,對方心有不甘,認為「我都沒嫌棄你是感染者,竟然主動分手」,一狀告上法院。權促會統計,該條例上路近廿年,截至去年底,共廿件訴訟案,愛滋感染者與對方無套發生性行為而被告,其中十七件被判有罪,僅三件無罪。男同志十件、異性戀九件。進一步分析十七件被判有罪個案,四件屬於「既遂」,確實有人因此被感染,十三件為「未遂」,沒有感染事實。林宜慧指出,隨時空不同、抗病毒藥物精進,該條例有修法必要,法官就是以「未經隔絕器官黏膜或體液,而直接接觸,醫學上評估可能造成HIV感染之行為」作為依據,做出判決。林宜慧強調,這幾年來,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顯著,最新藥物只需一天一顆,持續服用,定期回診,大部分感染者體內都測不到病毒,即使與人發生無套肛交、性行為,也無傳染之虞。可惜的是,好幾次權促會委請主治醫師出席法庭,帶著感染者病毒檢驗報告,讓法官知道被告已無感染風險,但法官仍援用第廿一條,且施以重刑,平均一次無套肛交,被判刑兩年八個月刑期,這比酒駕傷人、致死還要重。為此,今年五月民眾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修正該條文,疾管署給予正面回應「將穩定服藥且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透過性行為傳染愛滋病毒風險極低的科學實證,納入危險性行為範圍判斷要件之一。」疾管署強調,政府提供免費藥物治療的目的在於鼓勵高風險族群篩檢與治療,只要持續用藥,測不到病毒,就幾乎無透過性行為傳染給他人風險,就不會有觸法之虞。
-
2020-11-30 性愛.性病防治
醫推U=U 測不到病毒就無傳染力
四十歲的阿志(化名)六年前因受傷而意外感染愛滋,但他規律用藥,控制病毒量,在幾乎測不到病毒量的情況下,與妻子自然受孕,成功生下健康寶寶。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指出,只要好好用藥,控制愛滋病毒量,感染者也能生育下一代。洪健清表示,感染者經穩定治療,在病毒量測不到的定義下(每毫升所含病毒複製數,200 copies/ml),就跟一般人沒兩樣,不具傳染力,如是女性感染者,仍可正常懷孕、生育。「U=U對感染者治療相當重要」洪健清說,若血液中病毒量抑制在200 copies/ml以下,維持6個月以上,即稱為「U=U(undetectable= untransmittable)」,也就是「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不會透過性行為將愛滋病毒傳染給他人。多個國際大型研究統計,超過十萬次相異伴侶間性行為,證實「U=U」此論點,不管是男女、男男等性行為,均是如此,強調感染者穩定接受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ART)後,健康狀態及平均餘命與常人沒差異。正因藥物治療效果顯著,配合PrEP防疫措施,台灣連兩年愛滋新增感染者人數下降,達到「八八-九二-九五」,八成八感染者被診斷出感染,九成二知道能接受良好醫療照顧,九成五接受治療者病毒量有效抑制。醫師公會理事長邱泰源建議,在感控學分中加強宣導U=U,甚至列為必修學分,讓所有醫師有正確認知。基層醫師受訓後取得認證,就能在診所開立PrEP處方,增加取得藥物的可近性。
-
2020-11-30 性愛.性病防治
公費投藥喊卡 愛滋防線憂破口
「不能去曼谷,要去哪購買「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藥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主任顧文瑋說,最近不少愛滋高風險族群在診間焦急詢問,加上PrEP公費計畫將於年底終止,高風險族群面臨斷藥危機,擔心無藥可用。顧文瑋指出,不少男同志將曼谷視為第二故鄉,除了旅遊、購物、按摩,還順道至當地藥局購賣PrEP學名藥,因為價格比原廠藥物便宜,但年初迄今受疫情影響,無法至泰國,許多人手邊已無存貨。事前投藥 公費計畫成效顯著衛福部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長黃彥芳表示,PrEP計畫透過服藥前的愛滋篩檢服務,鼓勵民眾篩檢,若確認感染愛滋病毒,則盡早治療。至於未感染愛滋病毒的高風險族群,如能定期服用抗病毒藥物,體內藥物濃度足夠,就能預防感染愛滋,研究證實保護力達九成以上。由於每個人都難以持續使用保險套預防感染,世界衛生組織於二○一五年建議,將PrEP作為全球愛滋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國、澳洲、歐盟等先進國家大力推動PrEP政策後,愛滋疫情明顯下降,台灣也是如此。「PrEP公費計畫成效顯著。」黃彥芳說,截至今年六月底,已有兩千廿九名感染者配偶或伴侶、年輕族群加入計畫,僅一人因中斷服藥而感染,其餘皆未感染愛滋。藥價昂貴 年輕感染者難負擔但PrEP藥物昂貴,每天服用一錠,每人每年至少需花費逾十二萬元。黃彥芳坦言,對年輕人,這價錢遙不可及,這也正是疾管署自二○一六年起推動PrEP計畫緣由,針對卅歲以下年輕族群及感染者配偶及性伴侶提供補助。黃彥芳說,為了讓更多高風險對象使用PrEP,目前正積極爭取預算,並與藥廠溝通,讓藥價更合理,希望未來能將補助年齡層擴大,至四十歲以下高風險民眾及感染者配偶或性伴侶。顧文瑋指出,目前取得PrEP藥物管道有二,一為公費試辦計畫,一為透過醫院向藥廠買藥,但公費經費來源有限,且明年就得自付。預防用藥 依法不能納入健保顧文瑋說,今年度相關公費計畫即將至年底結束,疾管署最近頻與專家開會,討論明年度計畫,但因經費不足,現階段卅歲高風險族群全額補助,明年擬採部分負擔,參加者需自付一定比率藥費,恐影響高風險族群參與意願。許多先進國家積極推廣PrEP,南韓甚至將PrEP納入健保體制,但台灣仍為試辦計畫。對此,黃彥芳指出,健保法規定,納入健保藥物需以治療疾病為目的,PrEP藥物屬預防性質,除非修法,否則無法納入。醫師公會理事長、立委邱泰源表示,有關預防用藥PrEP預算,近年由疾管署防疫(傳染病)編列,在治療上,新確診個案兩年內藥費由疾管署負責,兩年後換成健保給付,建議PrEP也能成為正式預算,每年編列,由健保代收代付,但不納入健保總額。兩大策略 終結愛滋拚「三零」感染科權威、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PrEP藥物計畫針對經濟弱勢、相異伴侶等高危險群提供一年期公費預防藥物,「此為我國接連兩年新感染人數下降的重要關鍵,務必持續下去。」「要終結愛滋,就得事前預防」,洪健清說,學會將針對醫療人員、高風險族群舉辦愛滋教育活動、講座,配合疾管署推動愛滋免費匿篩,以及超商取貨唾液檢測等方式,讓篩檢更方便。透過「治療即預防」及「暴露前預防性投藥」兩大策略,我國勢必能在二○三○年之前達到「零感染、零歧視、零死亡」的「三零」終極目標。這也是聯合報與台灣愛滋病學會共同倡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