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可能使B型肝炎復發。北榮研究發現,接受莫須瘤、恩瑞舒等免疫抑制劑治療,具有B肝復發風險,建議這類患者需監測並適時予以治療。
B型肝炎是國人重要疾病,可能導致肝衰竭、肝癌甚至死亡。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B肝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壓制病毒,就會造成肝炎發作。
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所領導的B肝研究團隊,過去就曾發現免疫抑制劑「莫須瘤」治療,對於B肝痊癒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復發風險。
最近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及風濕免疫科共同發表研究,長期追蹤1937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各類型免疫抑制劑治療,發現除了「莫須瘤」外,另一種免疫抑制劑「恩瑞舒」,也具有B肝復發風險。
研究指出,即使病人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已有B肝抗體,在治療中仍可能產生抗體消失與B肝復發。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濕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the Rheumatic Diseases)。
北榮團隊曾收治一名68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曾患B型肝炎康復的男性,2015年起接受恩瑞舒治療,關節炎病況獲得良好控制,但今年1月患者,B肝病毒量卻突然上升,風濕免疫科醫師及時轉介至胃腸肝膽科,讓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目前B肝也控制良好。
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李懿宬醫師提醒,台灣B肝盛行率高,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務必先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治療過程中也要定期追蹤肝臟狀況,若接受高強度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像是莫須瘤與恩瑞舒,B肝復發率高,可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
此外,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舉辦「破除B肝迷思」媒體工作坊,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說,被蚊子叮、同鍋共食、如廁或親吻擁抱可能染B肝,以及B肝無症狀不用治療等,都是常見迷思。
蘇東弘表示,即便無症狀、早睡早起、各種肝臟相關指數正常,B肝病友仍要定期回診,監測B肝病毒量與肝纖維化程度,有需要就須用藥治療,可讓肝功能恢復正常,降低罹癌風險。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呼籲,近年C型肝炎照顧政策成果豐碩,可望提前至2025年消除C肝,盼C肝照護經驗可做為B肝的借鏡,讓病友獲得更多協助與健保支持。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