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 癌症.肝癌
搜尋
毒藥
共找到
860
筆 文章
-
-
2021-11-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默沙東已簽約一萬份 食藥署尚未通過EUA
新冠口服藥物採購進度受外界關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已與默沙東完成簽約,預計購買一萬人份;後續還有待食藥署通過EUAB、專家諮詢小組討論使用時機等放到指引後,才會在臨床上使用。不過,衛福部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默沙東尚未通過EUA申請;至於廠商是否已向食藥署申請,她則稱「不清楚」。吳秀梅十月時曾表示,藥物要進口主要有三種方式,包括正式藥證、緊急使用授權(EUA)和藥物樣品贈品;以後兩者方式最快。吳秀梅表示,在公共衛生事件大流行時,採取這兩種方式較為迅速,EUA只要廠商檢附相關資料就能申請;至於藥物樣品贈品,過去則常用在國內沒有許可證的藥品時,醫院可提出病人確實有治療需求申請。不過,這兩種方式可以縮短多少時間,吳秀梅則表示,必須視申請單位提出的資料而定,無法確切保證審查的時間。對於抗病毒藥物的運用,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也表示,目前邊境開放各國基本上都以第一劑覆蓋率達八成、第二劑達六成為原則鬆綁。不過要注意的是,當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和五十歲以上第九類族群的第二劑覆蓋率必須達到八成以上,並搭配抗病毒藥物的引進,針對罹患輕症的老人家能及時投藥,才能減少重症發生。
-
2021-11-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建仁:COVID-19難終結 戴口罩是新常態
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說,就算有疫苗等武器,COVID-19也不易終結;新型冠狀病毒毒性會慢慢降低,某種程度上與人類和平共存,養成戴口罩、勤洗手等習慣將是「新常態」。陳建仁美東時間5日應全美台灣同鄉會、大紐約區台灣同鄉會、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紐約分會邀請,透過視訊和近200名旅美僑胞分享台灣對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成功模式與疫苗接種現況。身為公共衛生學家的陳建仁說,當一國的兩劑疫苗接種人口比例超過70%,COVID-19就不再是嚴重呼吸道疾病,而與流感、普通感冒一樣,所以很多國家學習與新型冠狀病毒共存。但他說,世界上還有50多國疫苗覆蓋率很低,高覆蓋率國家應該讓高齡或免疫較差族群打第3劑疫苗就好,多餘疫苗保留給低覆蓋率國家,才能實現「四海一家,世界大同」理想。除展現「善的實力」外,陳建仁也期盼各國未來面對傳染病流行時誠實、透明、加速通報,防微杜漸,「如果2019年12月中國武漢小規模流行能夠誠實通報、加速控制的話,就不會有全球大流行」。COVID-19疫情爆發近兩年,全球近2.5億人確診,逾500萬人喪命。陳建仁坦言「終結病毒不容易」,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可以「躲起來」。只要症狀不明顯或是無症狀感染,就沒辦法殺死病毒;只要有症狀,就醫做快篩,如果確診,就像罹患流行性感冒,吃抗病毒藥物降低體內病毒量,減少重症、住院、死亡及傳染親友的機會。他引用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名言「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說:「病毒也一樣,它會慢慢讓自己毒性沒那麼強,我們感染時也沒有感覺,到時它就可以跟我們某個程度和平共存。」至於台灣是否會無止盡要求入境旅客居家或在旅館檢疫,陳建仁回答「不用」,並說相關規定會視疫情走向滾動檢討。他解釋,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兩劑疫苗接種人口比例逾70%,認為COVID-19不太會引起重症,沒什麼大不了。台灣近期境外移入病例很多都是突破性感染,以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居多,「這病毒絕對沒辦法eradicate(消除),但我們也不用太擔心,因為不會有重症」。以色列、英國今年大規模施打COVID-19疫苗後,仍因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異病毒株入侵而面臨短期內病例激增的局面。陳建仁說,面對COVID-19靠群體免疫還不夠,台灣除精準防疫外,民眾戴口罩習慣好、拒打疫苗比例低,他覺得「很可愛」。未來戴口罩、勤洗手、量體溫、有病不上班也不上課,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將是面對疫情的「新常態」。
-
2021-11-0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癌復發,是打疫苗引起的?
「醫師,我怎麼打了兩劑新冠病毒疫苗之後,肝癌一直復發?」「是不是打疫苗引起的呢?」大哉問!目前疫苗之副作用,可以說鋪天蓋地,無奇不有,因為疫苗研發出來不久,真正實質打在人體上的時間也沒有太久,因此,什麼可能都有。面對病人問題,我愣了一下,以前讀醫學院時,老師常說:「病人是我們的老師。」因此,對病人的發問,一定要好好思考。首先,要去查文獻,看是否有這樣的病例,但以前沒有人報告,也不代表真的不是事實。總之,一定要虛心用心考慮,才能發現真理。我查了一下病歷,他20多年前發現B肝帶原,5年前肝臟長了3公分的腫瘤,開刀切除了,一直定期追蹤,相安無事,直到4個月前超音波檢查又發現肝臟長了一個2公分的腫瘤,這次做了栓塞加電燒治療。這次來看診,離上次治療已3個多月,電腦斷層又發現長了2公分的腫瘤,病人慌了,會不會是今年6月底打了新冠病毒疫苗之後才會造成肝癌復發?目前是沒有這樣的證據,但肝臟感染了B型肝炎,肝臟的質地就會改變,可能有了肝纖維化或肝硬化,因此任何一個肝細胞都可能惡化長出肝癌,而且通常是復發的速度越來越快,好比重力加速度一樣,病人心理壓力大,醫師壓力也大。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密切監控,必要時,服用抗B肝病毒藥物。如果肝臟還有發炎,肝指數還不正常,肝硬化厲害,肝機能不大好,釜底抽薪之道就是換個新肝,這樣就能避免肝癌一再復發。但前提是肝癌不能已經擴散或轉移出去,也不能太大,數目也不能大於3顆,也不能侵入血管,否則換肝之後,新的肝臟仍然容易長出肝癌來。總之,面對病人心中的疑惑,一定要用心思考各種可能性,從而尋求根治之道。如果不能根治,只能治本,那就要靠醫病合作做好定期追蹤,做好嚴密監控的金鐘罩,才能擁有彩色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1-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視訊陳建仁談防疫 波蘭疫情團隊主席:可多向台灣學習
前副總統陳建仁應邀與波蘭疫情顧問團隊成員視訊會議,波蘭疫情顧問團隊主席杜辛斯基指出,台灣為抗疫典範,波蘭可多向台灣學習。據外交部新聞稿,陳建仁在會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若世衛組織(WHO)能及時且透明分享疫情資訊,疫情不致擴散全球,嚴重失控。外交部今發布新聞稿指出,陳建仁、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等我國專家與學者應波蘭科學院院長杜辛斯基(Jerzy Duszyński)邀請,於2日透過視訊會議,就疫情發展及未來因應做法等議題,與波蘭疫情顧問團隊成員及公衛、傳染病學專家進行深入討論。杜辛斯基開場致詞時指出,波蘭努力對抗疫情襲擊,而台灣為抗疫典範,波蘭可多向台灣學習,包括持續加強公民教育等因應措施。杜辛斯基目前擔任波蘭疫情顧問團隊主席,積極推動台波防疫合作,曾於108年11月訪台進行交流。陳建仁說明,台灣擷取對抗SARS經驗,抗疫有成,惟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結束,各國需彼此學習,採取必要防護措施,並加速研發抗病毒藥物,才能使疫情受到控制。陳建仁並感謝波蘭本年9月初慷慨捐贈台灣40萬劑疫苗。廖俊智表示,目前疫情仍在各國持續蔓延,未來各國也必須因應其他疫病可能性,因此加強對傳染病學的研究十分重要。張上淳指出,配戴口罩、勤於檢測、追蹤接觸史、嚴格執行隔離檢疫等,都是最重要的防疫措施。
-
2021-11-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讚台抗疫典範 波蘭疫情團隊:可學習強化公民教育
外交部今天表示,波蘭疫情顧問團隊主席杜辛斯基日前與前副總統陳建仁等視訊時說,波蘭努力對抗疫情襲擊,台灣為抗疫典範,波蘭可多向台灣學習,包括持續加強公民教育等措施。外交部中午發布新聞稿指出,陳建仁、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等專家與學者應波蘭科學院(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院長杜辛斯基(Jerzy Duszyński)邀請,2日透過視訊會議,就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發展及未來因應做法等議題,與波蘭疫情顧問團隊成員及公衛、傳染病學專家進行深入討論。外交部表示,杜辛斯基開場致詞時說,波蘭努力對抗疫情襲擊,而台灣為抗疫典範,波蘭可多向台灣學習,包括持續加強公民教育等因應措施。杜辛斯基擔任波蘭疫情顧問團隊(COVID-19 Advisory Team)主席,積極推動台波防疫合作,曾於108年11月訪台交流。陳建仁指出,台灣擷取對抗SARS經驗,抗疫有成,但全球疫情仍未結束,各國需彼此學習,採取必要防護措施,並加速研發抗病毒藥物,才能使疫情受到控制。陳建仁表示,疫情爆發之初,如果世衛組織(WHO)能及時且透明分享疫情資訊,疫情不致擴散全球,嚴重失控。他並特別感謝波蘭今年9月初慷慨捐贈台灣40萬劑疫苗,展現台波共同團結抗疫精神,是良善力量的正向循環。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陳建仁:推動HPV疫苗擴大接種,再現C肝公衛奇蹟
「六分鐘護一生」,每個人對於子宮頸抹片宣導郎朗上口,但研究發現,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息息相關的頭頸癌(口腔癌、口咽癌)於近年來異軍突起,新增罹癌人數已與子宮頸癌不相上下,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呼籲,國人不可輕忽HPV致癌風險,男女皆應接種HPV疫苗。陳建仁在「2021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上,以「台灣HPV研究回顧與現況」為題,發表演說,他分述國內多項流行病學研究數據,強調子宮頸癌盛行率逐年降低,有信心達到世衛組織2030年的90、70、90等三大標準,但頭頸癌新增人數愈來愈高,HPV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已不容小覷。陳建仁強調,HPV病毒感染途徑以性行為接觸為主,大部分人感染後身體免疫系統自動清除病毒,但有些人則持續存在,甚至反覆感染,以致增加子宮頸癌、外陰癌、口腔癌、陰莖癌、菜花、呼吸道感染等風險。「許多癌症被證實與HPV有關。」陳建仁說,其中以子宮頸癌的歸因性最高,比率高達百分之百,其次為肛門癌百分之八十八、陰道癌百分之七十八、陰莖癌百分之五十五、口咽癌百分之三十一、外陰癌百分之二十五。調查證實 台灣HPV相關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臨床調查發現,我國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近年來每年新增一千五百多名口腔癌頸癌病友,傳統認為這與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等因素有關,但最近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近兩成八口腔癌患者係因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引起。陳建仁指出,子宮頸癌盛行率趨勢向下,但不管男性、女性的口腔癌盛行率卻愈來愈高,進一步分析,與HPV有關的口腔癌、口咽癌等頭頸癌盛行率,每年平均6.9%速度上升中。在型別方面,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口咽癌(鱗狀細胞癌)病友中,約兩成八與HPV有關,主要與16、58型別有關,而這也與引發台灣子宮頸癌的主要HPV型別一致。值得一提的是,16型HPV病毒,可以作為晚期口腔癌患者預後好壞的重要參考指標,如果感染此型別,日後轉移機率較高,且五年存活率明顯較低。至於在口腔非癌症病變,例如,白斑症、口腔黏膜纖維化等疾病中,與HPV也有顯著相關,研究發現,感染HPV的口腔病變患者中,六成一感染16型,四成二感染18型。擴大HPV疫苗接種對象 有望降低醫療花費陳建仁表示,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盛行率約每十萬人七人,距離世界衛生組織「每十萬人四人」還有一段努力的空間,在國健署致力於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及校園公費HPV疫苗接種計畫,相信可以達標。國健署於一九九五年推動子宮頸癌篩檢計畫,透過大規模篩檢,當年子宮頸癌人數超過三千人,之後逐年下降,到了二零一八年下降至一千四百多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每年新增子宮頸癌、口腔癌的癌友人數差不多,陳建仁表示,女性頭頸癌盛行率持續增加,而男生頭頸癌增加速度更是明顯,均與HPV感染有關,與HPV有關的男性口咽癌占比已至百分之二十五至二十八,且逐年增加中。陳建仁表示,在政府及醫界齊心協力下,台灣在B肝、C肝的防治成效卓越,已成世界典範,為許多國家學習的榜樣。相信只要踏著相同的腳步,台灣在子宮頸癌、口腔癌、口咽癌等HPV所引發的癌症預防上,仍將締造傲人的成績。陳建仁強調,在C肝防治一役中,衛福部發揮關鍵力量,透過給付,讓眾多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也使得口服抗病毒藥物藥價逐年下降,大幅降低相關醫療經費。陳建仁表示,只要計算HPV疫苗成本效益分析,相信不久的將來可形成國家政策,由政府推動九價HPV疫苗公費接種,逐步將接種對象擴至青少年,如此一來,還可再降低疫苗費用。男性同受HPV威脅 應共同接種疫苗一項以男性為主、2013至2016執行追蹤年的研究,分析279名男性,113人為愛滋感染者,166人並未感染愛滋病毒,兩組均接受HPV病毒篩檢,結果發現,感染者HPV感染盛行率較高,六成七可在肛門附近篩檢出HPV,近三成外生殖器被驗出HPV,一成二則在口腔檢驗出HPV。另一項以男同志為抽驗對象、於2015年至2016年執行的HPV研究顯示,在253名男同志中,其中三成感染HPV,其中以肛門帶菌盛行率最高,達兩成九,生殖器則為一成一。「九價HPV疫苗可有效預防男性罹癌風險。」陳建仁強調,歐盟最新防治子宮頸癌的四大步驟中,以男女均需接種HPV疫苗最為重要,現今男女接種HPV疫苗的國家總數已經高於只接種女性的國家,台灣也應如此,HPV疫苗接種應該不再僅限於女性,也應該擴及男生。除了校園公費接種之外,建議衛福部多多宣導HPV致癌風險,讓高風險族群瞭解其可怕之處,進而自費接種。至於同志族群,則應與特定友好團體合作,透過接種來降低致癌機率。陳建仁說,透過疫苗接種,就能有效預防HPV所引發的多種癌症,並大幅降低日後的健保醫療支出,台灣將再一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成為眾多國家學習的對象。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防癌╱兩性接種HPV疫苗 根除子宮頸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誓二○三○年消除子宮頸癌,台灣做得到嗎?國內HPV專家與公衛學者齊呼,「性別中性施打」及「多年齡世代接種」是HPV疫苗接種國際趨勢。中研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也呼籲,HPV疫苗政策應參考本土流行病學,根據經濟效益評估,讓台灣繼B、C肝政策後,再一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二○二一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由中研院士彭汪嘉康、中研院士陳建仁、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副組長葛梁安、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台灣婦癌研究團體理事長賴瓊慧、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婁培人、台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吳宗儒、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副執行長蔡麗娟及澳洲墨爾本大學皇家女性醫院女性感染症中心主任Garland Suzanne(蘇珊・格蘭)共同參與。WHO建議,HPV疫苗應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全球已有逾一一一個國家納入。林莉茹指出,二○一八年台灣實施全國性HPV疫苗接種計畫及監測,國一女生可接受公費HPV疫苗接種,估計每年約九萬名女孩受益,期盼二○三○年疫苗接種率達九成二。疫苗涵蓋 年齡、型別、性別擴大賴瓊慧指出,HPV疫苗的型別和接種年齡都應擴大,根據她進行的研究,國內子宮頸癌前病變患者的HPV陽性率達百分之九十一點六,而HPV病毒型別上百種,國內最常見型別依序為HPV52、18、58,HPV16致癌率最高,以目前公費接種的二價疫苗,病毒涵蓋型別並不足夠。接種年齡層也應該擴大,賴瓊慧建議對十六至十八歲女性以公費補打HPV疫苗;未接種HPV疫苗的孕婦生產時,公費補助HPV疫苗接種;十九至廿五歲女性,則鼓勵自費接種。婁培人指出,「男性面對HPV比女性更為弱勢。」男性性活躍程度較高,且感染後不易產生抗體。女性感染HPV兩年後,近七成可於體內測得抗體,但男性容易持續感染,最終導致癌症。在美國,因HPV引起的口咽癌新增案例已超越子宮頸癌,他呼籲,不要再稱HPV疫苗為子宮頸癌疫苗,以免男性認為HPV與他們無關,更應鼓勵男性接種。本土資料與效益評估 形成政策陳建仁也指出,台灣子宮頸癌盛行率約每十萬人七人,距離WHO的「每十萬人四人」還有努力空間,但不管男、女,口腔癌盛行率愈來愈高,與HPV有關的口腔癌、口咽癌等頭頸癌盛行率,每年以百分之六點九的速度上升中。陳建仁指出,應以本土流行病學為基礎,計算HPV疫苗成本效益,形成國家政策,以接種疫苗預防HPV所引發的多種癌症,大幅降低健保醫療支出,台灣將再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成為眾多國家學習的對象。吳宗儒也呼應,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為國際趨勢,將可更有效率減少HPV傳染,更早達到降低子宮頸 癌的目標。政府、公衛、國際共推動陳建仁指出,應比照C肝抗病毒藥物在國內成功經驗,由政府議價,藥廠也善盡社會責任,以合理疫苗價格提供。陳秀熙提及,卅多年前,他與陳建仁等多名公衛學者多次在台大公衛學院研究室開會,討論肝炎防治,形成共識,推動B肝疫苗全面接種,為台灣奠定流行病學研究基礎。此次再度與陳建仁等專家齊聚一堂,相信結合公衛、醫界、政府等力量,透過「男女皆打」、「換打九價」,可早日達到防癌目標。美國男女接種HPV疫苗葛梁安說,男女性皆可能互相感染HPV,「凡生而為人,都應在消除HPV相關癌症上貢獻心力。」過去HPV防治僅關注女性,是極大迷思。如今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在美國已是常態。葛梁安指出,台灣公衛成就為全球、美國的模範,「台美攜手努力,將可在台灣終結許多HPV相關癌症。」
-
2021-10-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明年新冠疫情疫情趨緩? 陳建仁:這是當然的
默沙東藥廠日前宣布旗下抗病毒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將向美國食藥局申請緊急使用授權,近期也將向日本提出申請。而對於抗病毒藥物的出現,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參加國衛院「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啟航儀式時,也對疫情走向表示樂觀,認為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一起使用,對防疫工作有很大的幫助,疫情明年一定會趨緩。抗病毒藥物近期傳出好消息,除默沙東藥廠近日將向美國申請緊急授權;輝瑞、AZ等藥廠的藥物研發也在第三期臨床階段。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則於立院透露,和默沙東藥廠的抗病毒藥物採購流程已走到「雙方修訂合約」的「最後階段」。對此,陳建仁表示,抗病毒藥物如果順利進到台灣,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一起使用,對防疫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對醫院的醫療量能也能減輕許多負擔。至於明年疫情是否會趨緩,陳建仁表示,「這是當然的!」他說,若預防接種達到一定的目標,加上抗病毒藥物,相信明年就能控制地很好。但除了台灣,還要幫助北美、歐洲等許多需要幫助的國家,才能讓全球疫情獲得很好的控制。
-
2021-10-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搶購默沙東抗病毒新藥 陳時中:進入合約修訂最後階段
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為抗疫鐵三角之一,默沙東藥廠宣布旗下抗病毒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將向美國食藥局申請緊急使用授權,全球預期將掀「搶藥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於立院透露,採購流程現已走到「雙方修訂合約」的「最後階段」。隨著戶外運動已有條件開放不戴口罩,外界認為這類措施之放寬,是否代表全國距離一級警戒越來越近?陳時中表示,可以這麼說。另有關十一月可能開放抗體反應較佳之混打方式,今天陳時中提醒,即便混打效價高,「疫苗還是及早接種最重要。」至於追加劑的採購,陳時中表示,仍維持之前所報告的情況,明年已經採購兩千萬劑莫德納疫苗,後年採購一千五百萬劑疫苗。有關城中城重大死傷反應獨居長者的居住安全堪慮,陳時中表示,衛福部建構獨居老人照顧體系,各縣市政府都有列冊關懷,並且定期清查核更新,截至今年三月底,全國列冊需要關懷的獨居老人共計4萬2277人。
-
2021-10-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演講新冠疫情 詳述政府防疫貢獻世界第一
前副總統陳建仁下午到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演講「從COVID-19談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他表示,台灣的防疫在日、英、美國等國評比,表現都是排名世界第一;還說「是台灣最早通知中國疾控中心、世界衛生組織中國出現可疑病例,台灣以關懷世人的心提出警訊」,如果中國及時通報,疫情也不至於嚴重擴散;他與總統蔡英文、唐鳳被列為3個防疫關鍵人物、蔡總統更被時代雜誌列為2020風雲人物。陳建仁先說明全球與台灣新冠疫情現況,再搭配圖表解說傳染病途徑、病毒繁殖與演化及因應方式;他說,原本台灣本土病例比境外移入少很多,但是「因為五月新北市及台北市發生老人茶室群聚感染,才使本土案例暴增」。陳建仁表示,他去年就認為新冠病毒會流感化,但到今年新冠死亡率仍高達百分之二,遠高於流感的萬分之四,尤其病毒變異、傳染力不斷上升,才會引起恐慌。陳建仁認為台灣防疫表現優異,主要因為台灣人民普遍配合戴口罩、勤洗手,政府全力推動檢疫、隔離與篩檢、疫苗注射,完全依照科學標準來防疫,而且數位化入境檢疫、健保雲端系統特定群聚監控,希望能在年底達成國人群體免疫。他說,台灣是「精準防疫」,追蹤確診患者全台足跡熱區,能快速通報公布,都「依法保護個人隱私」,與防疫保持平衡,人民放心配合,才能防疫有成。陳建仁指出,抗病毒藥物、居家隔離與打疫苗、減少外出社交活動、社交距離,都能有效防疫;尤其全國封城是最有效方式,但可能嚴重影響經濟,台灣沒有封城、不採用普篩,依然防疫有成。台灣去年口罩援助世界多國,今年疫苗「因外力干預」、廠商生產不足,仍有美日等國捐贈,這是台灣善心的人文關懷結果。陳建仁這場演講,聽眾須事先預約,人數管控且要求不得拍照錄影錄音。
-
2021-10-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再到貨開放打第二劑? 莊人祥:還在規畫中
第八批BNT疫苗清再到貨82.7萬,而第12輪已針對「全年齡」開放,如今BNT再到貨,是否可以不用再等到接種後10周,可依照仿單間隔21天即可接種第二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批到貨的疫苗還在規畫中,最近仍會針對第12輪的規畫後續再報告。而外界質疑BNT穩定到貨但是預約狀況不如預期,逼得指揮中心連續兩輪增開接種對象,是否會有催打作為?莊人祥則表示,會加開主要是因為預期有八成多的民眾會預約,且量能都已開放,因此希望多增加一些民眾可讓服務不會空轉,和「打氣差是兩回事」。而第12輪疫苗分兩階段預約和施打,但有民眾反映第一階段有事沒辦法接種,可否保留身份第二階段再預約?莊人祥表示,若有事沒辦法前往接種,可以等到第二階段預約,但仍希望可以照規畫進度,以免造成太多個案造成接種量的差異。新冠肺炎藥物方面,我國正向美國藥廠默沙東旗下新冠抗病毒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向藥廠洽談,指揮官陳時中上午表示,「已經快要簽約」。莊人祥則表示,還在簽約中,還沒有完全確定數量。而口服藥主要是用於治療輕症病患,不像是其他單株抗體必須要在醫院或集中檢疫所施打,也可能在家隔離直接服藥,因此適用對象都要等進貨後評估。至於輝瑞旗下口服抗病毒藥將展開三期臨床試驗,傳我國有五家醫院將加入計畫,包括台大、亞東、中國附醫、台中榮總及高雄長庚,我國是否也會採購?莊人祥表示,輝瑞現在剛進入第三期,會再請廠商來報告第二期結果和第三期研究進展,但還沒有到採購階段。
-
2021-10-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搶購默沙東抗疫口服藥 陳時中證實:快要簽約了
美國藥廠默沙東集團11日表示,已針對旗下新冠抗病毒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向美國監管當局提出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出席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時,會前接受媒體訪問,被問及我國與默沙東洽談進度,他表示,已經快要簽約。輝瑞旗下口服抗病毒藥將展開三期臨床試驗,傳我國有五家醫院將加入計畫,包括台大、亞東、中國附醫、台中榮總及高雄長庚,對此,陳時中表示,我國尚未展開對輝瑞抗病毒藥物的採購計畫,至於醫院加入計畫,會再了解並請他們來報告。近期第十二輪疫苗將開打,三種疫苗又各自分二階段,堪稱「史上最複雜」施打計畫,恐讓各醫療院所人力吃緊,且施打站難大型開展。對此,陳時中說,地方政府大家努力中,這段時間大家期盼施打疫苗,希望盡快完成。對於第十二輪疫苗齊發,不能分流的原因,陳時中說,時程分開與地方政府、醫療院所內的儲存量能,也就是冷藏量能有關,因此才需分段,對民眾來說,只要接到預約就預約,一人只會打一種疫苗,不需分辨。
-
2021-10-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衝疫苗、搶藥還不夠 專家:與疫共存的最大心結是3+11
新加坡宣布擴大「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適用範圍,從現行的德國及汶萊,增列美、加、丹麥、法、義、荷、西、英,南韓,上述11國完整接種兩劑疫苗者,出入境做兩次PCR可免隔離。國內專家建議,台灣兩劑疫苗覆蓋率達到六成甚至七成、備足抗病毒藥時,也可考慮比照國際放寬邊境。不過,目前要邁向與病毒共存的最大問題,恐在指揮中心能否解開「3+11」心結,並凝聚社會共識。南台科大講座教授、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新加坡跟著英國的腳步,以科學精神務實面對疫情「流感化」。期盼指揮中心走出「3+11」的陰影,帶領社會大眾調整心態,跨越從「清零」到「流感化」的鴻溝。若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達成「兩劑覆蓋率八成」的國際共識標準、買足抗病毒藥物,台灣也能漸開邊境、重回正常生活。蘇益仁表示,全世界都在疫苗覆蓋率強化下,宣布朝向流感化的防疫政策。新加坡和英國就是代表,因為疫苗完整覆蓋率都已超過八成,突破感染都是輕症,死亡主要為少數不願接種疫苗的年長者。蘇益仁分析,相較於其他國家從「有疫情」進入「流感化」,台灣要從「沒疫情」跨越到「流感化」,確實難度更高,且最大關鍵是指揮中心要走出「3+11」的陰影,並與社會大眾及在野黨達成共識。他也提醒必須做到五件事,才能一步一步走向與病毒共存的正常生活。首先是新冠疫苗覆蓋率至少要達到一劑八成,兩劑六成,且高危險族群必要時施打加強劑。再者必須儲備足量的抗病毒藥物,秋冬之後才能透過快篩和抗病毒藥物這兩項利器,有效分流並治療流感和新冠肺炎的病人。達成上述前提後,邊境可考慮比照國際作法放寬商務和旅遊,境內可降級但維持戴口罩,並以疫苗或檢測作為參與群聚的通行證;同時要維持檢測及醫療分艙分流的量能。台灣現行規定,旅客須持登機前三日內陰性證明,入境後在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隔離14天,再加上自主健康管理7天,上述21天期間共要做兩次PCR、一次家用快篩。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邊境防疫最重要的基礎是檢測,主要目的是防堵高病毒量的隱性感染,而居家快篩正是能辨識高病毒量的好工具。陳秀熙建議,台灣兩劑疫苗覆蓋率達到七成才能考慮放寬邊境,可依照接種疫苗的程度,分成兩條路徑。已接種兩劑疫苗的旅客,入境後還要做一次居家快篩,陰性者可放行;尚未完整接種的旅客,則要提供出入境共兩次PCR陰性證明,再加上每周一次家用快篩、連做兩周。至於境內,陳秀熙表示,要完全不戴口罩、不遵守社交距離,兩劑疫苗覆蓋率至少要達到九成。達到七成覆蓋率可考慮開放某些行業或群聚場合不戴口罩或不遵守社交距離,但前提是必須加上檢測。
-
2021-10-0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使用免疫抑制劑B肝恐復發究 北榮研登國際期刊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可能使B型肝炎復發。北榮研究發現,接受莫須瘤、恩瑞舒等免疫抑制劑治療,具有B肝復發風險,建議這類患者需監測並適時予以治療。B型肝炎是國人重要疾病,可能導致肝衰竭、肝癌甚至死亡。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B肝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壓制病毒,就會造成肝炎發作。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所領導的B肝研究團隊,過去就曾發現免疫抑制劑「莫須瘤」治療,對於B肝痊癒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復發風險。最近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及風濕免疫科共同發表研究,長期追蹤1937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各類型免疫抑制劑治療,發現除了「莫須瘤」外,另一種免疫抑制劑「恩瑞舒」,也具有B肝復發風險。研究指出,即使病人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已有B肝抗體,在治療中仍可能產生抗體消失與B肝復發。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濕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the Rheumatic Diseases)。北榮團隊曾收治一名68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曾患B型肝炎康復的男性,2015年起接受恩瑞舒治療,關節炎病況獲得良好控制,但今年1月患者,B肝病毒量卻突然上升,風濕免疫科醫師及時轉介至胃腸肝膽科,讓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目前B肝也控制良好。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李懿宬醫師提醒,台灣B肝盛行率高,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務必先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治療過程中也要定期追蹤肝臟狀況,若接受高強度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像是莫須瘤與恩瑞舒,B肝復發率高,可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此外,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舉辦「破除B肝迷思」媒體工作坊,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說,被蚊子叮、同鍋共食、如廁或親吻擁抱可能染B肝,以及B肝無症狀不用治療等,都是常見迷思。蘇東弘表示,即便無症狀、早睡早起、各種肝臟相關指數正常,B肝病友仍要定期回診,監測B肝病毒量與肝纖維化程度,有需要就須用藥治療,可讓肝功能恢復正常,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呼籲,近年C型肝炎照顧政策成果豐碩,可望提前至2025年消除C肝,盼C肝照護經驗可做為B肝的借鏡,讓病友獲得更多協助與健保支持。
-
2021-10-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北榮最新研究 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恐有B肝復陽風險
台北榮總最新研究發現,近年使用在風濕免疫疾病治療的生物製劑,雖可有效控制疾病病程,保護關節,改善病友生活品質,但可能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產生B肝復發風險,即使B型肝炎痊癒患者,仍可能發生B型肝炎表面抗原從陰性轉變為陽性,產生肝炎發作,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一名68歲男性患者在2014年前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口服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2015年起接受恩瑞舒(Orencia)治療,病人關節炎受到良好控制。而該病人為康復型B型肝炎患者,持續追蹤肝指數、黃疸指數,及每年追蹤B型肝炎表面抗原。沒想到今年1月,此患者B型肝炎表面抗原轉為陽性,B肝病毒量已上升至1520萬IU,遠超過正常值,風濕免疫科醫師及時轉介至胃腸肝膽科,接受抗病毒治療,目前病患B肝控制良好,且持續接受恩瑞舒治療,關節炎也得以受到穩定控制。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所領導的B型肝炎研究團隊,曾發現莫須瘤(一種B細胞抑制劑)治療對於B型肝炎痊癒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復陽風險。近日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及風濕免疫科,共同發表1937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各類型免疫抑制劑治療長期追蹤結果,發現除了莫須瘤具有最高的B肝復陽風險,恩瑞舒(一種CTLA-4融合蛋白,可以讓免疫T細胞活化剎車),也具有B肝復陽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病人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已帶有B型肝炎表面抗體,接受治療中,仍可能產生抗體消失與B肝復發;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濕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台北榮總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明翰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常需接受長期免疫抑制治療,以控制疾病進程,減少關節破壞。近年來研究發現,施打生物製劑可能影響人體對抗B肝病毒的能力。在長時間的免疫制劑治療下,可能使B型肝炎發作。B型肝炎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然而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壓制病毒,若沒有適當的監測與適時的藥物治療,就會讓B肝病毒大量快速複製,可能產生B型肝炎發作而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懿宬說,台灣B型肝炎盛行率高,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務必幫病人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即使是B型肝炎痊癒的患者也不可輕忽。在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中,除了定期檢驗肝指數、黃疸指數,也需追蹤B肝表面抗原與抗體。若接受高強度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像是莫須瘤與恩瑞舒,因B肝復發率高,也需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北榮說,今年3月1日起健保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給付,包含B肝表面抗原陽性患者使用莫須瘤或長期高劑量類固醇,或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產生B型肝炎發作者,都可給予B肝抗病毒治療。針對B肝高復發風險病人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對於中低復發風險病人定期監測,若B肝發作及時給予抗病毒治療,才能確保B肝病人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安全性。
-
2021-10-07 新聞.元氣新聞
嘉義縣79歲翁昏迷摩鐵不治 同房婦人:約來剪頭髮
嘉義縣79歲張姓老翁昨天下午與1名婦人去某汽車旅館,不料他於房內昏倒,縣消防局獲報趕抵時已失去呼吸心跳,送醫後仍不治,嘉義地檢署今天相驗,確認張沒有外傷,排除外力介入,將抽血檢查是否有毒藥物反應;婦人透露,兩人相約來剪頭髮,警方也於地板發現有些許剪掉的頭髮。據了解,張姓老翁的家屬僅知情他與婦人認識10幾年的朋友,但是否知道去汽車旅館及目的,都不願再向警方多做表示;婦人說,兩人是相約來剪頭髮,沒想到老翁突然身體不適陷入昏迷,才趕緊報案。警方勘查,兩人待的汽車旅館房間內,地面上確實有些許剪掉的頭髮,沒有違禁品,也沒打鬥、做其他事情的特別跡象,初步排除有外力介入。據指出,警消約昨天下午將近6點獲報,趕抵汽車旅館後,張姓老翁身上衣服完整,躺在床上,無明顯傷勢,檢察官今下午2點多相驗,家屬沒表示他有慢性疾病或其他健康情形,沒有要對婦人提告,僅想趕緊處理後續事宜,不過雖不解剖,法醫仍將抽取老翁血液化驗,深入釐清死因。
-
2021-10-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默沙東新藥將助脫下口罩?李秉穎: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美國默沙東藥廠研發抗病毒新藥Molnupiravir,可大幅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症與死亡率,是否意味著大家距離脫下口罩的日子不遠?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事情沒有那麼簡單」,疫苗還是讓病毒不會進入體內最重要的方法,藥物只能輔助,他並透露了要拿下口罩的兩個要件。李秉穎昨晚在接受電視政論節目《年代向錢看》訪問時做了上述表示,他認為要脫下口罩,第一是全球疫情趨緩,病毒不太會進入台灣,第二是新冠肺炎輕症化,重症與死亡比率大幅下降,大家才能夠放心脫下口罩。默沙東藥廠的新藥,讓全球對疫情未來的發展相當樂觀,李秉穎表示,事實上這項新藥的效果與目前使用中的瑞德西韋(注射)差不多、甚至還差一點,但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口服,輕症患者不必為了注射抗病毒藥物3到5天都要每天跑去醫院,治療上方便很多,而且可以供應的量更大,目前全球研發抗病毒新藥的公司、包括瑞德西韋都在關注默沙東新藥的效果。但新藥不代表就能脫下口罩,李秉穎表示,沒有這麼簡單,「世界上的事都是很複雜的」,抗病毒藥物是病毒進入體內後,將它殺死,作用是亡羊捕牢,可以降低重症與死亡率,但不能百分百避免死亡;要讓病毒不進入體內,還是要靠疫苗,就像流感有很多抗病毒藥物,但大家還是必須打流感疫苗,未來新冠肺炎也是一樣,即使有很多抗病毒藥物,還是要與疫苗相輔相成。他表示,像國外有的疫苗覆蓋率超過7成,大家脫下口罩後,還是一樣有很嚴重的疫情發生,即使打了疫苗還是會有突破性感染,所以口罩還是不能隨便脫下來。
-
2021-10-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口服新冠藥FDA批准機率高 黃高彬:有兩醫院參與試驗
默克藥廠所研發的抗新冠藥物「莫納皮拉韋」,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可能在數周內決定批准。對於藥物採購,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在記者會證實說,「我們事實上有這樣的準備」,現階段仍在談判中。「莫納皮拉韋」第三期臨床實驗中期分析數據,宣稱可以讓輕中症新冠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減少一半,一旦批准通過,將會是市面上第一種治療新冠病毒的口服藥錠。前疾管局長施文儀研判,「莫納皮拉韋」通過FDA的可能性蠻高的。因此,中央對於新冠抗病毒的儲量,需要超前部署,現行國人第一劑疫苗涵蓋率僅約57%,該藥物就是替「尚未接種疫苗」的人做打算,防止演變成重症。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受訪表示,之前指揮中心已就「莫納皮拉韋」諮詢過專家小組和各區指揮官的意見。但拿這款藥品與當時流感大流行的流感抗病毒藥物相比,預防和治療的效果有限,專家的共識認為,「為了救命可先買一些,但不要跟當時的流感抗病毒藥物一樣,買太大量」。不過,究竟要購買多少?黃高彬指出,專家只是給予意見,決定權在指揮中心,而目前已有兩家醫院參與相關臨床試驗,以利日後可順利談判取得藥物;施文儀則建議政府,按照疫苗覆蓋率高低,來規劃藥物採購量。
-
2021-09-20 養生.人生智慧
焦慮疫情、看不見未來 楊元寧:走進谷底生出新的希望
「我們都想控制結果。」楊元寧說,她自己也不例外,但她體認到,愈是反抗無法預期的事情,自己就會變得辛苦,只剩下焦慮、恐懼。猶如COVID-19疫情,全球被黑暗籠罩,多數人感到害怕、看不見未來;但當我們面對未知也不可控的未來時,就跟著宇宙的安排走吧,即使走到的是谷底,也要相信迎接的是最閃耀的光芒。畫展一再延宕,反讓系列作品更完整。焦慮是每一個人面對疫情會出現的情緒,楊元寧曾因疫情在美國足不出戶好幾個月,她說「那種焦慮我懂」,笑說自己也是疫情受災戶,「回到家」畫展原定去年展出,但受疫情影響,一延就是一年半,現在又遇上Delta疫情,一路遭逢許多變數,如今畫展如期展開。楊元寧說,展期延宕,反而讓這一系列作品更完整,原先畫展只完成兩個系列,因為延後展出,重新檢視畫作,發現少了什麼,原來自己並未真正回到家,也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還沒找到自己的心,這段時間完成最後一系列「破繭而出」,現在才有真正回到家的感覺。 疫情之下,每個人的經歷一定有所不同,可能是失去賴以維生的工作、重要的家人,對抗肉眼看不見的病毒,本身就是一件「很恐懼」的事情,更不用說因疫情遭遇變故的人,楊元寧說「那種感覺是可以被理解的,為什麼社會上普遍僅剩下焦慮。」 焦慮不會改變外在,不如歸零自己、享受過程。走在人生道路上,被各種情緒包圍是一件正常的事,楊元寧說,只是焦慮不會改變時間繼續往前行,不斷地焦慮,體內的壓力激素飆升,反而是加重對身體下的毒藥,當面對未知的未來,「不知道怎麼辦」成為腦中唯一的想法時,就享受過程,讓生命帶著自己走。 走進谷底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你我永遠不曉得,經歷谷底的經驗,對於未來五年、十年後,將成為一個新的希望。特別是過去你我可能受到各種約束,明明不喜歡這份工作卻礙於生活壓力不得不做,疫情此時強制把工作拿掉,你就得開始重新檢視自己喜愛什麼?還可以做什麼?楊元寧說,希望大家在疫情過後,歸零自己,突破自己,找到新的出口。台灣五月中旬面對社區傳播疫情,整整一個月沒踏出家門幾乎成了常態。楊元寧說,無論是在找尋自我的過程,或是面對自己黑暗面的過程,很難一個人走下去,這段歷程太孤單了。疫情也是一樣,就算透過視訊,人與人面對面的聯繫,仍與冰冷的螢幕不同。有人疫情期間過著蟄居族生活,每天叫外送解決三餐,連下樓拿餐都不願意。但她認為大家一定要走出去,在公園散步也好,更別忘記和朋友互動。 畫展三個系列,代表十年療癒旅程的三個階段。「Coming Home」,楊元寧說,回到家,也就是回到最真實的自我,由三個系列的作品組成,代表她十年療癒旅程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愛與包容」,她開始學習去愛與接受不完美的自我,接納所有的缺陷、習氣和行為。因為,「只有當我們以無條件的愛與同理心善待自己,才能開始改變。」畫作的第二個系列是「勇往直前」,她說當我們覺察無法坦然做自己,變得渺小、恐懼時,需要有無比的勇氣來接受自己的不一樣。要向未知的黑暗踏出第一步,需要極大的毅力與信心,要願意相信生命總是有辦法帶領我們離開泥沼。面臨最深層的恐懼與不確定的未來,我們還是必須勇往直前。「破繭而出」是這場個展的最終系列。楊元寧認為,當我們活出最真實的自我,才能活出熱情與生命的意義,成為照亮周遭的耀眼恆星。追隨本心,靈感自來,當我們與內心建立了連結,我們就活在充滿愛的世界中。是這份愛,融化了所有恐懼、帶領我們走出黑暗、成為明燈,指引回家的方向。作品:Surrender順著宇宙走 不反抗 可能得到更多面對疫情的焦慮,楊元寧建議可以看「回到家」畫展中,第三系列創作作品之一Surrender。楊元寧說,這幅作品採取潑漆的方式作為主調,顏色由黑色、紅色、白色,以及一道金色組成。她說,這幅畫是在美國家中的車庫內完成,當時正是疫情初期,畫展延期,當時想著,如果疫情還要五年,該怎麼辦?那時一股腦兒就把黑色潑上畫布,腦中沒有其他想法,只記得當時的自己「完全放開」,畢竟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你我都不知道,未來也只是人生一個過程,順著宇宙走、不反抗,得到的可能更多。楊元寧說,藝術也許無法成為抗疫的特效藥,但希望透過藝術,讓民眾看到更多的自己,放開情緒,嘗試用不同的方式,療癒心靈。
-
2021-09-07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長輩白天嗜睡夜間躁動,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現象,因為大腦功能逐漸喪失,除了記憶減退、情緒干擾、認知功能障礙,睡眠時間混亂是最令照顧者頭痛的問題。長輩日間嗜睡、半夜吵著要出門,沒有方向感的遊走行為容易變成失蹤事件!長輩睡眠障礙影響全家人,揪出原因改善清晨3、4點,王伯伯已經瞪大眼睛醒來,起床到客廳來回踱步,甚至想要開門外出,吵醒了其他家人。幾經安撫,好不容易安靜下來,但天光逐漸明亮,再過沒多久要出門上班的家人也累壞了。生活作息日復一日被打亂,不僅失智長輩的生理時鐘出了問題,照顧者的體力也面臨崩潰邊緣,到底該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說明,人的睡眠週期可分為四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正常狀態下,每晚大概有4至6次的睡眠週期循環,加起來共約6至9個小時睡眠時間。若有午睡習慣或白天活動量少,則會影響睡眠總時數,夜間容易淺睡或睡眠週期不正常。Q1:為什麼年紀越大越睡不著?白天生理節律、活動的時間改變,不同於青少年、中壯年時期,褪黑激素的釋放時間和達到尖峰的時間也提早。另外,若罹患慢性病,以及有情緒、內分泌、免疫力等問題,也會影響身體運作機能,改變睡眠週期。Q2:要如何改善長輩的睡眠品質、睡眠作息?養成規律的作息,在固定時間起床、用餐、就寢,白天午休或小憩勿過久,建議20至30分鐘最為適宜。若長輩日夜顛倒情形嚴重,建議採漸進式方法調整,尤其是建立「睡前儀式」,知道睡覺時間到了!Q3:失智症患者的睡眠困擾和一般年長者有什麼不同?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都減少,週期性也變差。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 失智者晚上不睡,嚴重影響照顧者作息?除了吃藥,飲食方式也能解決?快了解專屬失智者「助眠菜單」:https://pse.is/3nmg5a)(➤ 照顧家中失智者,總有忙不完的大小事,身為照護者的你「肩頸痠痛」超疲勞?跟著專家一起做紓壓瑜珈,好好放鬆:https://pse.is/3qv74j)每到傍晚就暴躁失序夕陽西下,失智症患者卻開始躁動不安!出現幻覺、錯覺,以及焦慮、恐懼、憤怒等情緒,不停嚷嚷著看到誰回來了。家屬反映,每到傍晚總是特別緊張,害怕長輩行為失序,產生妄想或攻擊症狀。陳宥達解釋,黃昏天色逐漸變暗,患者容易出現意識上的混亂,尤其是中度以上的失智長輩,漫遊、亂跑大幅提高走失機率,增加照顧上的負擔。Q1:什麼是「日落症候群」?太陽下山後,隨著日照光線改變,失智症患者的意識和認知功能開始混亂,出現一連串脫序行為。這些症狀在白天並不會出現,傍晚或夜晚特別明顯,又稱為「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也可能因季節變換而有不同發生頻率。Q2:「日落症候群」對睡眠障礙的影響?當失智症患者出現日落症候群時,夜間躁動情形惡化,影響睡眠時間和品質,也直接影響照顧者的作息。如何改善失智症患者睡眠障礙問題?陳宥達綜合門診觀察的資訊,分享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延伸閱讀:家有失智症患者,該如何佈置?掌握4要點,輕鬆打造失智友善居住環境)除了認知功能障礙,陳宥達解說還有其他影響睡眠障礙的因素,建議照顧者找出原因解決,而非使用安眠藥物,讓作息更加紊亂。●環境: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停止使用3C產品,以利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入睡。●感染:檢查是否有過敏若身體感染症況,翻來覆去睡不著。●疾病:三高、肥胖、慢性病或其他疾病也會影響睡眠狀況,仔細找出病因。●藥物:利尿劑、類固醇、甲狀腺素、鼻塞藥物、抗病毒藥物等,副作用也會導致失眠。●憂鬱:心理因素難以維持睡眠或是太早起床,憂鬱與失眠是相互關係。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建議若失智症患者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應依實際醫療需要,安排相關門診檢查找出病因,或申請到宅訪視及居家評估。可結合使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透過活動改變溝通方式、認知訓練,例如音樂輔療、懷舊治療等,耐心反覆練習才能得到效果。
-
2021-09-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治療新契機? 國衛院發現老藥新組合
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多仍在國際間流行,因此個研究團隊都在尋找有效藥物治療重症,以避免醫療資源崩潰。國衛院從現有健保藥物尋找,發現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和組織移植常用的抗排斥藥物「環孢素」合併使用,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病毒量,並降低細胞風暴發生,可望用在中、重度患者的治療。依據指揮中心發給各醫療院所的醫界通函,針對確診病患的治療,抗病毒藥劑建議於病程早期,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則於病程晚期併發重症時使用。其中,瑞德西韋用於嚴重肺炎病患無法降低死亡率,但可加速臨床改善兩天。國衛院則透過大數據分析,從230種健保處方藥中篩選出「環孢素」,與瑞德西韋合併使用,在動物實驗平台上發現,比單用瑞德西韋或單用環孢素,抑制病毒量和抑制細胞風暴的發生,都有很好的效果。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李秀珠表示,治療新冠肺炎首要是先抑制病毒複製,再來是治療後續產生的發炎反應。而在新冠肺炎中看到,新冠肺炎病毒會引發很強的人體免疫反應,造成細胞風暴,因此除殼盎病毒藥物再加上免疫抑制劑,應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而環孢素主要是針對器官移植造成免疫過度反應的藥物,為健保使用藥物;瑞德西韋也已核准使用於治療新冠肺炎。因此研究團隊將兩種藥物進行不同劑量組合的實驗,並以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與人流感冠狀病毒OC-43平台作為新冠肺炎病毒替代試驗平台。研究結果發現,兩種藥物結合使用,有「1+1>2」結果,中研院和台大醫學院的實驗室也驗證這樣的組合有很好的協同效果。但李秀珠也表示,目前尚未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但兩種藥物皆為健保藥物,醫師可「想用就用」,因此期盼此藥物組合可作為臨床失一在臨床治療上的選擇,未來或可成為中重症患者的治療契機。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肺炎治療特色醫院
全國件數No.1林口長庚醫院/養成衛生習慣 病毒性肺炎大幅減少109年主診斷為肺炎的就醫人口分布,不分層級不分門急住診,林口長庚的8,411人位居全台第一。健保統計,罹患肺炎人數,107年為79.3萬人、108年90.4萬人、109年54.2萬人、110前半年26萬人。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內科系系主任林恕民分析,新冠肺炎促使國人養成非藥物介入措施(NPI)的好習慣,如勤洗手、戴口罩及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導致一般肺炎患者減少,特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大幅減少。林恕民表示,多數患者是自行就醫,少部分透過雁行計畫轉診,不過也因為疫情,被診斷為肺炎的患者有三分之二是直接到急診就診,其餘三分之一是在門診就醫,患者年紀普遍較大。林恕民表示,不同原因引起的肺炎治療方式不同,因此林口長庚是採取「團隊合作」,才能給予最好的治療照顧品質。他表示,無論是感染科或胸腔科醫師,每年都會針對台灣胸腔科醫學會以及感染醫學會推出的肺炎治療指引,教育所有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必須依照指引治療患者,由於細菌感染類型的肺炎較多,第一步會先培養細菌,不過約有半數患者無法成功培養,後續就得依照指引治療。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慢性呼吸道疾患 打疫苗提升保護力根據健保署109年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肺炎治療人數為區域醫院第一名,總計有7,041人。北市聯醫仁愛院區胸腔內科醫師鄒志翔指出,社區常見肺炎通常因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免疫功能不好所導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應及早就醫,免得小病拖成大病。鄒志翔指出,以仁愛院區胸腔科來說,門診遇到肺炎病患比例不高,已有肺炎症狀的病患都直接送急診,但以住院人數來說,肺炎病患是第一名。鄒志翔說明,最常引起肺炎的細菌為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是一種具有致病性的細菌,嚴重者可能出現肺炎、菌血症、敗血症、腦膜炎等症狀;慢性呼吸道疾病引發的肺炎如氣喘;免疫功能不好而引發的肺炎,如糖尿病、愛滋病、癌症等。治療方面,鄒志翔表示,細菌性肺炎會使用抗生素來治療,而病毒性肺炎會使用抗病毒藥物,此藥物主要針對流感,少部分人病情會惡化、呼吸道衰竭,就需要插管治療。鄒志翔說,抽菸者較易得到肺炎,建議民眾應戒菸。另外,也建議65歲以上長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氣喘等,每年都要記得打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自身保護力。地區醫院No.1彰化基督教醫院員林分院/COPD肺炎高風險群 戒菸衛教很重要彰化基督教醫院員林分院109年治療肺炎病人達3,271人,是地區醫院第一名。胸腔內科主任陳皇吉說,彰化縣是人口老化縣市,年長者是肺炎高危險群。陳皇吉表示,員基結合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共照計畫、氣喘共照計畫及肺復原中心進行病患個管治療是其特色。在肺部有狀況初期就進行治療,可減緩慢性阻塞肺病的惡化。慢性阻塞性肺病致病的原因包括長期抽菸、空氣汙染、工作職場有粉塵等及肺臟老化,因而造成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病人會有咳嗽、痰多、和嚴重時呼吸困難等現象。慢性阻塞性肺病也會透過個管師的追蹤和指導,強化規則治療及用藥的動機。不只老年人是肺炎高危險群,陳皇吉說,老菸槍導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幾乎每個月都有十幾位合併肺炎重症送醫,有的甚至年僅五、六十歲就插管搶救,所以戒菸衛教也非常重要。這類病人需做肺阻塞症狀的評估量表,配合藥物治療。陳皇吉說,使用氣管擴張劑可改善病人的肺功能,不僅能讓呼吸困難程度下降,也可提升生活品質。在肺復原中心也有拍痰機、呼吸機、上下肢運動和配合姿位引流法的物理治療等,可有效改善肺炎後的復原。全國急診、住院No.2新北市亞東醫院/把握治療黃金期 4小時內精準給藥肺炎長期占國內10大死因前3名,去年超過1萬3千人死於肺炎。位於新北市的亞東醫院,109年因肺炎急診、住院的人數雙雙破3千人,居全國人數第二。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指出,抗生素是治療肺炎的關鍵,醫院在確保供給充足下,最長4小時內一定會給予第一劑治療。肺炎症狀可大可小,鄭世隆指出,約八成肺炎患者在治療後都能痊癒,棘手是在剩餘一到二成,可能本身患有心臟、肺部等慢性病,或是洗腎、癌症患者,肺炎症狀相對嚴重。重症肺炎會有肺部阻塞,且有多重肺葉感染現象,出現喘、血壓低等症狀,需要先插管讓血糖、血氧穩定,當中有不少人都是老菸槍。鄭世隆表示,以前做PCR跟痰液培養結果要花4到5天,但肺炎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現在設備升級,檢驗結果一天就能出爐,也可透過支氣管鏡檢查、抽痰切片看氣管腫脹成形數評估嚴重度。亞東是新北治療肺炎最具規模醫院,疫情前多次參與國內醫學組織肺炎治療指引撰寫,也定期與國外交流。鄭世隆認為,治療肺炎關鍵在即時給予抗生素,在病人到院4小時內根據症狀精準下藥,重症插管患者約一周能拔管轉到普通病房,二周穩定改善。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肺炎用藥統計:抗生素居首 氣管擴張劑次之
肺部出現發炎浸潤現象及臨床上有相關的感染症狀稱為肺炎,而肺炎的成因很多,治療時需要先區分其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北醫附醫事業發展部主任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肺炎要先確認是不是和感染相關。若和感染相關的肺炎,會先確認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或非典型感染,給予相對應的藥物治療。至於非感染相關的肺炎則可能是吸入性肺炎,如嘔吐或膽汁導致嗆入胃酸引起肺部灼傷,或是用藥之後造成肺部間質性變化導致肺炎;也有可能是因為自體免疫或是肺部腫瘤的表現而導致肺炎,因此必須排除根本原因。還未確定病因前,抗生素超前部署,避免惡化。不過根據健保資料,可以看到肺炎治療以抗生素為大宗,以109年為例,有53.9萬人次使用。周百謙表示,雖然肺炎的治療依據病原體和病因不同而有差異,且抗生素只對細菌性肺炎有效,病毒性肺炎則需要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然而當病人出現肺浸潤現象,雖然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如病毒感染造成,但因為檢驗需要時間,加上若一開始診斷沒有先使用抗生素,導致病情惡化,也可能會產生醫療糾紛,因此臨床上常常會先用抗生素「超前部署」。先區分社區型、院內型或健康照護相關肺炎,再抓出可能菌種。台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柯信國表示,根據2018年修訂的最新版台灣肺炎診治指引,臨床上通常會先區分是否為社區型肺炎、院內型肺炎或健康照護相關肺炎。他說,社區型肺炎主要是患者身處社區時感染肺炎,依據不同地區有其流行的菌種,台灣常見的以肺炎鏈球菌、黴漿菌、披衣菌為主。院內型肺炎則是住院48小時後出現肺炎,可能是因住院後感染新菌種而導致肺炎,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等。健康照護相關的肺炎則是指長期進出洗腎中心或是在安養機構的住民,在這些健康照護機構感染到肺炎。不同的照護機構有不同的流行菌種,加上這些患者可能因為多次感染及本身慢性疾病,而有抗藥性的問題,更需要注意。臨床多以「經驗性療法」初判,待檢驗結果調整用藥。臨床上醫師會先以「經驗性療法」,先依據究竟是社區型或院內型的肺炎分類,依據經驗及肺炎指引上的建議做初步判斷,給予相對應病原體的抗生素予以治療。社區型肺炎病患通常使用盤尼西林類等廣效型抗生素、住院型肺炎了可使用新一代的盤尼西林類抗生素外,也可以和紅黴素及奎諾酮類抗生素合併使用。周百謙表示,除了依據不同病患感染環境判斷外,抗生素的使用也會依據不同醫師的喜好、經驗而有不同。但他強調,這只是初期使用,等到病患住院三至四天,檢驗結果出爐後,通常都會再做「中期修改」予以調整。氣管擴張劑助病患清痰,避免痰液積聚。除了抗生素使用外,根據健保資料,氣管擴張劑在藥物使用中排名第二,以109年為例,有43.5萬人次使用。周百謙表示,肺炎的發生可能因為病患清痰能力不好,痰液積聚造成感染。而若為治療肺炎,一味使用抗生素,就像在臭水溝中不斷投入漂白劑,而未清理水溝,不但有害也無法確切整治。因此,這時候就需要呼吸治療的介入,其中包括氧氣使用、吸入性藥物(如抗生素,化痰概念藥物,以及支氣管擴張劑)和肺部復健。他說,氣管擴張劑算是藥物呼吸治療的一部分,透過改善支氣管狹窄,纖毛擺動,以及免疫調控可讓病患順利把痰咳出。但有些病患沒有力氣清痰,可能源於呼吸道結構的問題,或是中風等因素,因此需要非侵襲性陽壓呼吸治療、負壓呼吸器,以及拍痰等方式介入。不過健保資料顯示,呼吸治療仍以侵襲性呼吸輔助器和氧氣吸入為主,2020年使用的醫令次數24萬5,656次和95萬6,349次。周百謙表示,胸腔復健比起其他肢體的復健,尚未有完整的健保支付項目,因此在人員和照護系統上仍有不足的隱憂,人員光調呼吸器就忙到無法提供復健服務,進一步影響治療成效。關鍵在預防肺炎發生,減少抗生素使用。但他認為,肺炎治療必須跟上腳步,許多病患反覆肺部發炎進一步造成健保花費上升,複雜性病患的肺炎治療應以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補足呼吸生理學部分,找出病患確切發生肺炎的關鍵原因。否則一直使用第一線乃至第三線的抗生素藥物來治療肺炎,不但無法解決後續復發問題,也可能導致抗藥性問題產生,更造成病患預後不佳,徒增醫療花費及家庭的照顧負擔。
-
2021-08-26 該看哪科.該看哪科
經痛怎麼辦?它比四物湯更厲害!中醫師推薦這種「當歸」藥膳
根據調查,女性有經痛的機率在50%以上,使「大姨媽」的止痛也不意外的成為女人之間的共鳴,尤其炎熱夏天將至,冰涼的食物或冷飲是許多女孩子無法抗拒的「毒藥」,總想著先吃了再說,等到經痛真正發生時卻後悔莫及。由此不論是網路資訊或口耳相傳,許多女人們的止痛經驗談,從止痛藥、熱敷到吃巧克力等等諸多秘方來緩解疼痛,但巧克力含糖量不少,漂亮的妳要是因此發胖可就麻煩了,不如讓中醫來告訴妳新的替代選擇:婦科聖藥—「當歸」。且慢!看到答案是當歸先別跳出去啊!當歸不僅是出名的可調經止痛的中藥材,而且做成藥膳又美味(例如當歸鴨、當歸麵線、四物湯等等),還可以消除月經的水腫喔!比四物湯調經更周全,還可消除水腫—「當歸芍藥散」當歸是中藥材,但也經常用於美食藥膳中,例如當歸鴨、當歸麵線、當歸羊肉、藥燉排骨、當歸四神湯等等,裡面都離不開當歸的甜味,而當歸本身具調經止痛、活血化瘀及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所以從古代就開始被廣泛應用於女性婦科的調理與治療。除了平時可吃當歸藥膳來補補身子,中醫也有專門配伍的處方來調理經痛、月經不順,例如最著名的四物湯,相信你肯定聽說過「四物湯的補血神效」,但今天我們要為你介紹的是比四物湯更厲害的「當歸芍藥散」。當歸芍藥散是什麼?由當歸、芍藥、川芎、茯苓、澤瀉、白朮組成此處方被譽為「婦科聖藥」,凡是肝鬱血虛、脾虛濕困,以致肝脾不和、氣血失調而發生的腹部疼痛,或是先兆流產、痛經等婦科疾病都可廣泛應用。當歸芍藥散比起知名的四物湯,在調經方面表現更周全,因為四物湯中含有熟地黃,容易對於月經期間易脹氣、腹瀉的女性造成負擔,而當歸芍藥散去除滋膩的熟地黃,換成健脾的茯苓、白朮,更適合腸胃功能不佳、脾胃氣虛的人。此外許多女性月經期間容易水腫,感覺就像變胖了一樣,當歸芍藥散內含茯苓跟澤瀉能調節水分的代謝,因此使用這個處方還能一併消除水腫、減肥。醫師特別囑咐:吃當歸前得留意,這2類人不宜食用由於現代藥理發現當歸成分可能刺激乳腺癌細胞生長,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所以以下2類人並不適合使用當歸:1.乳腺癌的患者請避免服用。2.正在使用抗凝血藥物:如阿斯匹靈、可邁丁或肝素等等,若與當歸混用,可能會造成出血。此外當歸雖然屬於性質較溫和的藥材,但若服用後出現皮膚起疹子、發紅、瘙癢,或食慾不振、胃部不適等症狀,可能是藥物副作用,還是要先停止用藥並盡快就醫。除了上述情況,其他女性在月經期間適量攝取當歸藥膳,能夠舒緩經期的不適、補充身體所需元氣,但若想要徹底調理身子,讓你月經變順暢、經痛不再來,建議還是諮詢中醫為你量身訂製治療方案比較好唷!(更多當歸所組成的中藥處方和說明,可參考此篇文章:當歸補血調經功效多,醫生卻爆:2類人吃了會大出血!)
-
2021-08-23 養生.保健食品瘋
醫療級就是最好?藥師、營養師解析B群挑選及吃法
維生素 B 群是國內最受歡迎的保健營養食品,僅次於益生菌,而市面上的 B 群種類多,有些人甚至會特別選擇「醫療級」 ,醫療級歸類於藥品,和保健食品從研發到製程都有很大的差異。來聽聽 Heho 營養師宜庭和胡廷岳藥師解析差異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B 群是吃什麼的?我也需要補充嗎?維生素 B 群是八種維生素的總稱,包含B1、B2(核黃素)、B3 (菸鹼素)、B5 (泛酸)、B6、B7(生物素)、B9(葉酸)及 B12,在體內扮演許多能量代謝的輔酶。大部分民眾都是期待維生素 B 群能夠促進新陳代謝,讓身體能充滿活力。可以依照以下三步驟評估自己是否需求:1.攝取不足:B 群廣泛存在各類食物當中,如牛奶、雞蛋、全榖、堅果、肉類、深綠色蔬菜,如果飲食均衡就幾乎不會缺乏,反之,如果你是三餐外食、飲食不均衡的人,就有缺乏的可能。2.消耗多或需求增:壓力大、常熬夜、酗酒、洗腎或長期服用利尿劑會加速 B 群消耗;腸躁症、長期服用避孕藥、抗病毒藥物、血糖藥或曾進行切胃手術者則是有較差的吸收,都可能造成維生素 B 群需求量增加。3.有缺乏症狀:缺乏 B 群的症狀包含疲憊、睡眠障礙、貧血、或口角炎等,若症狀嚴重建議尋求正當醫療管道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我有需要吃「醫療級」維生素 B 群嗎?許多民眾會特別買「加強」版,有劑量越高效果越好的迷思,但其實醫療級(歸類為「藥品」)通常是針對特定症狀,像目前市面上熱銷的品牌的醫療級 B 群是「高劑量、少種類」,如高劑量的 B1 和 B2 主要是針對神經症狀(如神經痛、神經發炎或眼睛疲勞),如果是一般沒有特殊症狀,只是一般保健使用,建議以「低劑量、多種類」的維生素 B 群為主(如同時含 B1、B2、B6、B12 等)。藥師解析藥品級和食品級差異一般保健食品都屬於「食品」,除了經健康食品認證的 13 項功效之外,不得宣稱療效,而藥品級的劑量、適應症及用法都必須要在仿單清楚記載。胡廷岳藥師說:「藥品和保健食品的研發、製程和品質控管相對嚴格非常多,每一季都會抽檢,一有疑慮就會預防性下架,但食品級就沒這麼嚴謹。」「有療效就相對會有副作用的風險,建議經醫師診斷之後再依處方使用。」胡廷岳補充道:「B 群能夠加速身體很多的反應進行,因此對於消化道比較敏感的人,每次吃 B 群就會增加腸胃蠕動,可能有拉肚子或噁心的副作用。雖然水溶性維生素容易排出,但長期過量吃還是會增加肝腎負擔。」B 群不用每天吃 營養師:有需要再吃站在營養師的立場,當然會希望大家都能均衡飲食,從天然的原型食物中去補足微量營養素,但現實中並不容易。因此會建議若經專業醫療人員評估後有需求,先選擇適合產品(有症狀可補充特定高劑量、一般保健選擇多種類低劑量),並且搭配個人飲食狀態和生活習慣補充。例如可以在壓力大、熬夜隔天、腰酸背痛或應酬飲酒前視情況補充 B 群,不一定需要常規補充。
-
2021-08-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顏面神經麻痺不是中風 醫曝易發作原因及好發族群
● 病毒感染是引起顏面神經麻痺原因● 覺察臉部異常,至神經科檢查● 提升免疫力是預防關鍵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免疫力變差,小心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如果突然間臉歪嘴斜了,可別以為是中風,應立即就醫檢查診斷,一旦確診為顏面神經麻痺,接受正確治療後,康復率達8成。表情不對稱 嘴角無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周秉松指出,顏面神經麻痺好發在季節交替之際,是一種急性的神經發炎,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見臉部表情不對稱、眼睛無法完全閉緊、嘴角無力、喝水時嘴角不自覺漏水、患側前端的味覺敏感度降低、聽覺敏感度變高,有聲音放大之感等典型症狀。周秉松表示,帶狀疱疹與單純疱疹患者、免疫力功能不佳者、生活壓力大者、作息不規律者、服用特定藥物者、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以及處在懷孕晚期或產後第1周的女性,均是顏面神經麻痺8大好發族群,必須及早預防。初期症狀輕微,民眾大多不會就醫,若觀察1至2天症狀愈趨明顯,應至神經科進行檢查。與中風症狀 並不相同由於突然間出現臉歪嘴斜,常被誤以為是中風,其實兩種疾病的症狀並不相同,周秉松說明,中風患者的症狀主要集中在臉部下半部嘴角之處,還會合併身體單側無力、走路不穩、吞嚥困難等症狀。如何診斷顏面神經麻痺?周秉松指出,一般會觀察患者的症狀、釐清病史,再做神經學理學檢查、神經傳導檢查等,少部分患者會進一步做影像學檢查,如核磁共振檢查,若仍無法確診,需確認是否為其他病因。治癒率8成 復發不常見由於顏面神經麻痺多是因病毒感染引起,周秉松說,在症狀發生後3天內,可先服用口服類固醇消炎,減少副作用,若症狀嚴重者,則會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康復率達8成。復發情形並不常見,復發機率約7%至15%,平均復發間隔10年,且由於隔了許久才復發,此時還需釐清是否是其他病因所致,如腫瘤。預防勝於治療,提升免疫力是關鍵。周秉松強調,防範罹患顏面神經麻痺,平時應養成規律作息,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避免遭病毒感染;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則應注意血壓及血糖的控制。
-
2021-08-2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防疫護肺保命 也要保肝
老友:「醫師,你看那麼多肝病患者,一定救了不少人,有什麼事或人讓你刻骨銘心?」醫師:「有啊,有一個年輕粉絲,肝硬化末期,換了肝,重獲健康,感激之餘,嫁給了我。」老友:「那你一定粉幸福了?」醫師:「她從此過著彩色人生,但我的人生從此變成黑白了!」人與人之間有距離時,會互相尊重,互相客套,但一旦兩人緊密連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會容易把對方視為囊中物,失去應有的尊重,夫妻之間勃谿也常因而發生,甚至因了解而仳離!夫妻結婚像器官移植,別人的器官放在別人身上,相安無事,但如果跑到我們身上,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就會發動攻擊,所以排斥,將之破壞。如果要相安無事,和平共處,就需要服用抗排斥藥物,抑制免疫系統。外來器官要在自己體內存活發揮功能,需要借助抗排斥藥物,夫妻相處之道,也要有智慧。古語說:「知彼知己,百戰百勝。」面對新冠疫情防護之道,衆人皆知,但這個健康知識的獲得代價太大,全世界就死了好幾百萬人,台灣也有八百多人往生。台灣每年有一萬多人因肝病而往生,犧牲不可謂不大。但其肇因大多是時代的悲劇,因為之前沒有B型肝炎疫苗,也沒有很好的抗B肝病毒的藥物,而肝病的另一重要殺手C型肝炎一直沒有疫苗,幾無副作用的抗病毒藥物也是最近幾年才硏發出來。小學教科書、中學乃至大學教科書也都未著墨於這一塊,也未告知如何正確保肝,以致國人前仆後繼,因肝病而往生者,相繼不斷,讓人扼腕。疫情期間,護肺保命要有智慧,而全方位保健康,尤其了解保肝之道,更是疫情之後一生最重要的功課。●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疫苗還是會感染!專家剖析防堵變種病毒2道防線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不少國家即使疫苗覆蓋率高,還是受到病毒變異株威脅,像是率先解封的英國、不斷暴增案例的美國,甚至以色列已經率先宣布要施打第三劑疫苗。聯安診所內科主治醫師施奕仲認為現在已經有點「流感化」的趨勢,每年可能都會有新的變異株產生,打造好人體的防線才是最大的武器。強勢病毒株席捲全球!WHO:這四株需高度關注從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每隔一段時間在不同地區,就會有一株強勢變異病毒株的出現,為什麼新冠病毒會不斷變異?施奕仲醫師說:「因為新冠病毒是單股 RNA 病毒,不像一般的 DNA 病毒有雙股螺旋在複製過程中的修復機制,是比較容易產生因複製時的錯誤而有了變異病毒株出現。當單股 RNA 在複製時出錯一個或數個核糖核酸,有些出錯會自然淘汰,但有些出錯卻可能讓傳染力增強,成為強勢病毒株。」當社區大量感染時就容易出現變異病毒,在英國、南非、巴西、印度等國家,在某些人口稠密的地區,過去都有嚴重的社區傳播,病毒持續傳播、持續複製就很有機會因而出錯。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將全球變異株分成三類,針對這些變異來建議相關防治措施。1. 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Alpha、Beta、Gamma、Delta。2. 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Epsilon、Zeta、Eta、Theta、Iota、Kappa、Lambda。3. 高衝擊變異株(Variants of High Consequence):目前無。現階段台灣流行的主要是 Alpha 變異株,但指揮中心從邊境已攔截到數種不同變異株,從去年 10 月至今,台灣就已驗出 6 種國際上常見變異株。人體兩道免疫防線防堵病毒!打疫苗避免重症死亡變異病毒確實威脅著社會,國內靠著嚴格邊境管制,避免傳播力強的病毒株造成社區感染。但民眾也很關心,現在我們大規模施打新冠疫苗,難道沒辦法防堵變異病毒嗎?施奕仲醫師說:「雖然變異病毒會影響疫苗保護力,但通常只要打過完整兩劑新冠疫苗就能避免重症,因為人類對付病毒入侵是靠兩道免疫防線。」第一道防線「體液免疫的抗體保護」:以 B 細胞系統產生抗體來達到保護目的之免疫機制,在病毒要入侵時就將它殲滅,避免感染,也就是所謂的疫苗保護力。第二道防線「細胞免疫的 T 細胞」:當病毒突破第一道體液免疫的防線後,個體就受到病毒的入侵感染,會遇到第二道防線「T 細胞」,T 細胞只要曾經被病毒或者疫苗訓練過,可以辨識受病毒感染的細胞。T細胞此時便會擔起重任,讓身體就算被感染也不會變重症。施奕仲以簡單的方式舉例:「把病毒想像成一群人,變異病毒就像是原始病毒株少一隻耳朵,或戴上了帽子的人,有小部分的改變。而抗體就如同人臉辨識系統,對於正常人臉可以高效率辨識而殲滅,但對於戴上帽子或者少一隻耳朵的人臉,可能會辨識不出來而放行進入,也就因而感染了。」但是負責人體細胞免疫的T細胞,就像是警察一一調查戶口,雖然病毒的外觀已有些微改變,但新冠病毒的身分是不會變的,查到一個砍一個,發現兩個殺一雙。T 細胞防護可以避免受感染的人演變為重症患者,甚至因而死亡。」現在全世界最流行的 Delta 病毒株,讓許多疫苗的保護力大為下降,施奕仲表示:「Delta 病毒株也學我們的防疫措施,不只是戴帽子、少一隻耳朵,現在還戴上口罩加蒙面,人臉辨識系統大概很難辨識正確(原先建立的抗體免疫快要失效了),除非我們要將人臉辨識系統升級。」許多國家都將施打第三劑疫苗,莫德納、輝瑞等也正在針對變種病毒加速研發次世代新冠肺炎疫苗。新冠不會終身免疫!打過疫苗、感染過可能再感染近期歐美國家開放,他們在高疫苗覆蓋率之下雖然確診個案增多,但死亡、重症沒有變多。施奕仲說:「當感染不會變重症,不會死亡,染疫就等於只是感冒一場。」施奕仲也提醒:「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者、打過新冠疫苗者,若再碰到新冠病毒,還是有再次感染的風險。除了體液免疫產生的抗體可能隨著時間漸漸消失,使得保護力下降,或是如果遇到的是變種病毒,原來已產生的抗體無法完全辨識成功,也是有可能會再次感染。」若能將新冠死亡率再降低,人類有可能跟病毒共存。但在變異病毒肆虐下,施奕仲醫師表示,未來仍有三大方向要特別注意:病毒變異後特徵性的臨床症狀改變感染變異後人們的症狀表現也有所不同,變異病毒株差異也可能有攻擊身體不同器官的傾向,除了呼吸道系統,或許未來會發現某些變異株會侵犯神經系統,某些可能較易攻擊肝膽腸胃系統或是心臟血管系統等等。同時感染 2 種以上變異病毒株在歐洲臨床微生物與傳染病學大會上,國際發現已經有個案出現同時感染兩種 COVID-19 變異株的案例。病毒不會消失!很可能朝流感化方向前進新冠病毒已經有點像流感,每年會有新興病毒株。新興的變異病毒株只要傳染力夠強,就會擴散出去造成社區爆發,甚至變成跨國大流行。除了疫苗之外,醫藥科學界也積極發展抗病毒藥物要來對抗新冠病毒,已經有許多不錯的臨床試驗結果,目前正在執行第三期臨床試驗。相信不久的未來,應該會有抑制病毒的特效藥研發成功。因應這條路之後,施奕仲醫師推測:「未來很有可能人感染後透過藥物得到治療,但慢慢地具有『抗藥性』的變毒株可能會出現,成為因治療而篩選出來的新病毒株。」看來這條抗疫之路,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需要努力,大家要從日常衛生習慣做改變,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減少群聚外,當務之急還是「打疫苗優先」。
-
2021-08-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擔心打不到第二劑?李秉穎:小心空窗期就沒問題
國內疫苗專家、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昨晚在上談話節目中表示,國內疫苗供應出現中斷,有些人擔心已打了第一劑會接不上打第二劑,但事實上只要小心第一劑之後的防疫空窗期就好,第二劑愈晚效果愈好,同時未來打AZ與莫德納後可不可以混打國產疫苗,效果如何?開打之後就馬上會有相關實驗進行,大約兩到3個月就有結果。他在「年代向錢看」節目中表示,Delta變種病毒變成目前全球最具優勢的病,是有一點出乎意料的,因為當初醫界比較關注的是南非變種病毒(Beta)病毒,因為不管對人體的自然免疫或疫苗的免疫來說,Beta的防護力是最差的,但可能Delta有一些生物上的優勢造成目前的情況。而對於病毒感染來說,第一波是針對活動力比較強的年輕族群,這也是美國目前患者以年輕人、兒童居多的原因,美國雖然疫苗涵蓋率高,但疫情再創高峰,而年輕人的死亡率相較年長者較低,但可能出現心肌炎,主要是病毒引起血管栓塞,可能引發冠狀動脈的問題,而在成人病例裡就觀察到心肌炎,可能是病毒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傷害心肌,而且即使痊癒後,未來終其一生都留下不可逆轉的傷害,心臟功能受損。而針對高端疫苗之前有傳出兩例的顏面神經麻痺不良反應,李表示,一般人發生顏面神經麻痺的機率就不算太低,約十萬分之十幾,包括莫德納、BNT及AZ疫苗注射後也都有發生,但因為並沒有比未打疫苗者的比率高,所以認為兩者無關,高端的情況也沒有辦法判斷兩者的因果關係,但會持續追蹤。國內疫苗到貨短缺,未來AZ與莫德納是否可以混打國產疫苗?李秉穎表示,混打一定要有抗體試驗,不能隨意混,而目前國際上有混打實驗的只有AZ混莫德納,與AZ混BNT,至於莫德納能不能混打高端,國內未來開打高端後,相信馬上就會有相關的混打實驗進行,需要2到3個月的時間,就會知道效果與安全性如何。至於大家擔心可能等不到第二劑疫苗,李秉穎表示,從過去疫苗學上的研究,兩劑中間的間隔1個月或2到3個月,都是有效果的,AZ疫苗最近更研究,兩劑間隔1到3個月的抗體,比起兩劑間隔10到11個月的人要低,間隔愈久反而對免疫系統的效果有促進作用,不會因太久而失效,但缺點是第一劑的保護效力比較低,之後的空窗期感染機率會比較高。另外,國際藥廠目前紛紛針對疫情研發口服用藥,目前抗病毒藥物瑞德西偉是注射的,同時愈早用愈好,口服會比較簡單,像是流感用口服的抗病毒藥物,不過降低重症與死亡的效果遠遠不如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