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毒藥
共找到
860
筆 文章
-
-
2022-01-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蘇益仁/Omicron來襲防疫升三級?盡速打第三劑才是重點
全球對抗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我們和過去兩年最大的不同,是許多人已接種兩劑疫苗,防疫思維應該因此有所調整。新冠病毒無法消失,清零已不可能,此時不宜再升級防疫措施,應觀察新冠病毒「流感化」的速度與趨勢,透過疫苗與抗病毒藥物,與病毒和平共處。與病毒共存 將是新常態近日桃園機場群聚事件讓許多人繃緊神經,擔心再度經歷三級警戒。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所言,非常值得參考,他說如今與去年五月的情況不同,北市打完兩劑疫苗的民眾將近七成,已有一定的群體免疫效果,不贊成因一點風吹草動就拉高防疫等級,呼籲大家不要緊張,新常態就是與病毒共存。英國首相強森曾在2020年3月提出佛系防疫,受到嘲笑與反對,但佛系防疫有其理論基礎。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多數是輕症,英國認為可視同流感看待,且一旦感染也就有了抗體,想用自然免疫對抗疫情。但不到一個月,英國就發現行不通,因為重症和死亡人數太高,遠超過流感,立即喊停。防疫 不該只有鎖國和封城現今的狀況和當時已完全不同,主要是疫苗出現,現今大多數國家的作法是拉高疫苗接種率,歐美已接種第三劑,甚至第四劑,讓疫苗保護九成的人不被感染,雖仍有突破性感染,但大多是輕症;65歲以上及高危險族群可能重症或死亡,則及早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等。在全民接種疫苗後,防疫不該只有鎖國和封城。在國內,雖然許多人打了兩劑疫苗,卻無法看出防疫策略因此有所差別。疫情防控從清零到視同新冠流感化,這之間有很大的鴻溝需要跨越,但應該設想如何踏出第一步。觀察病毒演化 是否變更強未來觀察重點應是Omicron是否再演化為毒性更強的變異株,如果不會,表示流感化的可能性就愈高。一旦新冠病毒流感化,抗病毒藥物的角色更形重要。西元2000年之前,每年流感季節的「超出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達三、四千人;針對65歲以上長者提供公費流感疫苗後,降至800人;2004年提供公費克流感使用下,再降到600人。抗病毒藥物從用於治療,再到大量儲備用於防疫,思維改變使流感死亡人數降低,WHO流感專家小組因此邀請我參加會議並分享經驗。Omicron毒性已大幅降低,如疫苗兩劑接種達八成,加上老年人及高危險族群加打第三劑,配合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即可開放邊境,大家群聚時則戴上口罩。至於感染者,大部分應是輕症,居家復原即可,除非老年人口及高危險族群,可就醫使用抗病毒藥物。有疫苗 不宜再加重防疫措施新冠病毒的流行已邁向第三年,與疫情和平共存是全球一定要走的路,台灣自不例外。在有了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之後,不宜再加重防疫措施,指揮中心雖已縮短高危險群接種第三劑的間隔時間,但應加快腳步,全部盡快打第三劑,並準備抗病毒藥的儲備與配置,甚至思考未來病人如何治療與分流,真正超前部署。
-
2022-01-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擋住Omicron幾乎不可能 專家:應朝減災而非清零思考
桃園機場群聚事件不斷延燒,指揮中心及桃園市政府無不戰戰兢兢,持續擴大篩檢及疫調。但專家表示,目前桃園機場群聚事件的時空背景,已與去年5月台北市萬華爆發本土疫情不同,如今要擋住Omicron變異株幾乎不可能,但國人疫苗覆蓋率提升,應是朝「減災」而非「清零」思考,盡速讓高風險族群接種第三劑疫苗,並儲備抗病毒藥物。桃園機場群聚事件,昨晚再新增一名保全人員確診,目前共累積12人確診,包括7名清潔人員,2名保全人員,3名金嗓歌友會相關染疫人員。另有一名防疫計程車司機因與清潔人員病毒基因序列不同,為不同感染源,而新北市今天又有一名防疫計程車司機確診。「現在要擋住Omicron變異株幾乎不可能。」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說,Omicron變異株傳播力強且進入社區,但病毒量約是Delta變異株的十分之一,在病毒量減弱的情形下,即使接種完整疫苗的突破性感染患者幾乎都是輕症,已逐漸有流感化趨勢。「防疫在不同時段要有不同的思維及作法。」蘇益仁表示,面對Omicron變異株防疫作法,應是「減災」,盡量擴大篩檢,找出感染者盡速隔離,即使陸續傳出10多個、20多個確診個案,只要快速疫調、匡列,讓疫情維持在可控及小規模狀態,還是可降低擴散風險,這是可以接受的。若還是一味的「清零」,這是不對的政策,應該要面對現實。目前海外國人大量返國過年,機場成為破口,指揮中心努力守住邊境的同時,這是老天爺給的契機,讓國人趁機盡速接種疫苗,而65歲以上長者疫苗施打率偏低,務必盡速施打疫苗,一旦感染可能掃到颱風尾,容易引發重症及死亡。蘇益仁說,他的看法與指揮中心及一般民眾不同,目前嚴守邊境已無法阻擋Omicron變異株,包括高齡者、醫護人員、防疫人員等,應盡速追打第三劑疫苗,同時準備抗病毒藥物。當疫苗覆蓋率更高、藥物準備妥善,今年3月後,才能慢慢與病毒共存。因貧窮國家及歐美國家的群體免疫力已達8成以上,相信Omicron變異株流行過後,疫情會慢慢緩和。
-
2022-01-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照機構及醫院禁止探視 專家:地方做的比中央還完整
桃園機場群聚事件不斷延燒,指揮中心及桃園市政府無不戰戰兢兢,持續擴大篩檢及疫調。各縣市政府首長更不敢掉以輕心,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陸續宣布長照機構及醫院禁止探視。專家表示,「地方政府禁止探視,這是對的。」因長照機構住民、住院老年人是群聚高危險群,禁止探病可以降低感染機會,地方政府做的比指揮中心還完整。桃園機場群聚事件,昨晚再新增一名保全人員確診,目前共累計12人確診,包括7名清潔人員,2名保全人員,3名金嗓歌友會相關染疫人員。另有一名防疫計程車司機因與清潔人員病毒基因序列不同,為不同感染源,而新北市今天又有一名防疫計程車司機傳出確診。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說,長照機構及正在住院的高齡長者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如果沒有快速接種疫苗,一旦病毒入侵,長照機構及醫院內的老年人恐死傷慘重,政府應強制長照機構的工作人員及住民,應盡速追加第三劑疫苗,並儲備抗病毒藥物,將藥物視為防疫物資。此外,指揮中心要求各醫院清空20%病房作爲專責病房,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持反對意見,認為確診病例分散在所有醫院,破口會愈多,若確診者100人以內,由北市聯醫和平院區、三總等專責醫院收治,200人就再加入聯醫忠孝、仁愛、中興和陽明院區,超過的話,再啟用區域醫院和醫學中心。「各醫院均收治病患,這是指揮中心去年6月曾經犯的錯誤,不了解為何現在又推出相同政策,這是很奇怪的作法。」蘇益仁說,他贊成柯文哲的說法,收治確診患者一定要分艙分流,如果每個醫院都有收治確診患者,不僅讓醫療量能吃緊,一般病人也不會前往看病,建議重症者就送往專責醫院,降低其他醫院醫護人員工作壓力。
-
2022-01-04 新聞.用藥停看聽
注意藥物交互作用 服用事後避孕藥仍可能意外做人
每年耶誕節、跨年前後,都是事後避孕藥的藥物諮詢高峰期,常有年輕伴侶在氣氛催化下,發生無安全保護措施的性行為,進而求診、尋求事後避孕藥,又常見這類民眾急於快速領到藥離開,不願多談,但其實事後藥的藥效可能受其他藥物、保健食品的干擾而減低。如果民眾自行網購服用幫助減輕憂鬱症的聖約翰草成分的保健食品,或正在服用安眠藥、抗癲癇藥物、抗病毒藥物、抗黴菌藥物等,都可能與事後藥發生交互作用而降低成功率,建議民眾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用藥情況或提供健保卡給藥師判讀雲端藥歷。事後藥原理之一,增加子宮頸黏液的黏稠度,讓精子要游去與卵子相遇的難度提高,降低受孕機會;另一個避孕機轉是延遲排卵,拖過精子在女生體內的存活時間後才排卵,錯開精子與卵子相遇,藥物與體內黃體素受體結合,黃體素分泌可以延遲排卵。理論雖然如此,但實際上事後藥並非百分之百成功。即便事後藥有延遲排卵的功能,但不是作用在用藥前已經排卵的情況,吃事後藥前,女生早已經排卵的話,此時如果發生無安全保護措施性行為,就可能發生吃了事後藥仍會懷孕的情況。另一服用事後避孕藥仍失敗的原因,則因精子在女生體內可以存活約2至3天,如果性行為後拖太久才服藥,女生在性行為後、用藥前的這段期間排卵,卵子就可能遇上已經在體內仍存活的精子,進而發展為受精卵而懷孕。事後藥並非墮胎藥,第一代事後藥,建議在無安全保護措施的性行為後72小時內服用,成功率約95%;第二代事後藥,建議在5日內服用,成功率約98%。此外,也需注意事後藥的副作用,曾發生過中風、靜脈血栓或肝功能不正常的人,都不適合使用,常見副作用有異常出血、頭暈、頭痛、惡心、嘔吐、乳房脹痛、 肌肉痠痛、疲倦。整體來說,事後藥應該是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不應當作經常性使用。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3指標見疫情曙光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2022解封有望
新冠肺炎延燒第三年,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疫苗施打、抗病毒藥物再加上新冠病毒弱化,三項指標皆代表朝好的方向發展,樂觀看待2022年底前,全世界將先後解封,逐步恢復各國商務往來,團體旅遊或開放自由行。Omicron出現二、三個月後,若無新變異株,代表疫情好轉。西元1918年發生的西班牙流感事件,延燒約三年疫情才平復,從世界大流行演變為地方性流感疾病。洪子仁指出,新冠疫情同樣邁入第三年,隨著民眾陸續施打疫苗,建構對抗病毒的基本保護力,就算最新變異株Omicron的傳播力較Delta更快,但症狀多屬輕症化,大多為流鼻水、喉嚨癢、疲倦等,即使確診,也有抗病毒藥物可使用,皆可避免重症或死亡機率。洪子仁以疫情大流行曲線觀察,我國去年5月11日出現Alpha指標個案,最高峰每日500多名確診者,約莫一個月又10天後,控制到每天100名確診,而Delta於印度流行也是2個月左右控制住。他指出,許多國家在疫情出現時,會加嚴防疫措施,減少疫情傳播機會,以此推估Omicron經過二、三個月後,若無新變異株出現,且確診數下降、死亡率較Delta低,則代表疫情往好方向走。還有200萬人連一劑疫苗都沒打,承受感染高風險。相較國際疫情嚴峻,台灣疫情平穩,洪子仁表示,邊境防疫嚴格或鬆綁,皆與社區風險高低有關,若邊境管制過強,可能造成民眾往來不便,但太鬆又怕疫情進入社區。近期每天境外確診病例皆為二位數以上,邊境嚴管仍無法鬆懈。要成功防堵疫情,他認為「防疫金三角」缺一不可,包括中央防疫體系、醫院以及公民素質。「全台2300萬人,扣掉不能打疫苗者,還有200萬人連一劑都沒打!」洪子仁語重心長說,沒打疫苗,任何病毒株都有極大威脅,若未來少了管制作為,病毒竄進社區,短時間必定大量增加確診病患,雖大多為輕症,但仍有一定比例會演變為重症,甚至死亡,屆時醫療量能又面臨考驗。春節返台人潮眾多,洪子仁提醒,入出國求學或商務往來無可避免,呼籲民眾「做好該做的事」,除了施打疫苗,平時個人防護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即便在國外也能把感染風險降到最低。他身為第一類醫療人員,已在去年3月22日、5月20日接種二劑AZ,12月2日施打第三劑莫德納。他鼓勵民眾,平時維持充足睡眠及營養,維持正向及樂觀心情,就能保持最佳免疫狀態。新年防疫走向提高篩檢強度 主動發現病毒並阻斷台灣去年5月發生新冠本土疫情,中央與地方因「篩檢」互槓,成為各界爭論焦點。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防止社區傳染病一定要有篩檢機制,當病毒量高時,抗原快篩也能篩檢出來,「快篩是找出傳播力最強的人,當下的狀態」,但他反對漫無目的廣篩,增加偽陰、偽陽困擾,篩檢過與不及都不好,但要從經驗得出結論,給後人借鏡。「去年發生本土疫情,就是輕忽社區監測。」洪子仁比喻,傳染病就像火勢,若火苗出現不撲滅,等開始燒旺,想滅也難。回顧5月萬華群聚,導致一萬多人確診,回推或許4月初病毒早已進入社區,至少在社區內悶燒40天、經過8波傳染,他也認為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槓中央」設置快篩站是對的,早投入社區篩檢才能抓出確診者,及早防堵疫情擴散。經過5月Alpha疫情後,台灣每日篩檢量從1千增加到3萬。洪子仁指出,9月又出現新北幼兒園群聚,還是傳播力更高的Delta,卻只有33人確診,原因就是「發現得早」,因病毒進入社區時,不到2周即被篩檢出,阻絕了隱形傳播鏈,若超過半個月未篩檢,持續讓疫情悶燒,恐釀百人以上確診。洪子仁表示,台灣防疫成績好,有科學根據,以每10萬人口死亡數來看,台灣為3.5人、全球為60人,相差20多倍。如何避免再出現本土疫情,他認為需提高篩檢強度,除了出入醫院需篩檢、疾管署下水道監測等,亦可針對社區熱點抽查篩檢,如菜市場等人群聚集處,「要主動發現病毒並阻斷,不是等有症狀才篩。」此外,篩檢方式除了鼻咽採樣,應引進更多簡易篩檢方式、降低檢驗試劑費用等,增加篩檢可近性。洪子仁小檔案年齡:55歲現職: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行政副院長、台灣新光健康管理公司總經理、醫療品質策進會醫院評鑑委員教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必等到五個月!黃立民與指揮中心「唱反調」:應盡速接種第三劑
新冠肺炎疫情從2019年底冒出頭,至今在全球已延燒兩年。但去年到今年初,在全球疫情告急下,台灣一直維持「加零」好似一切都不受影響、歌舞昇平時,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好似「一隻烏鴉」,不畏當前輿論,用專業知識不斷向國人示警疫情可能發生。建議及早將抗體拉起,預防旅外入境可能引發的大流行。而前陣子國際疫情才稍微趨緩,沒想到又出現Omicron變異株,各國疫情再度升溫,紛紛接種第三劑疫苗。黃立民再度基於自身專業,與指揮中心「唱反調」,認為應盡快讓高風險族群接種第三劑,不必等到五個月。指揮中心日前決議,仍維持第三劑追加劑的間隔為五個月,無縮短必要;黃立民則表示,因耶誕、春節假期緣故,許多旅外國人入境,預期一月將迎來一波大流行。而許多人都是在九、十月接種第二劑疫苗,須等到三月才能接種第三劑,屆時「都流行完了,再打有什麼意義?」「可以理解指揮中心做了決議不願修改,但什麼是正確的,總是可以討論。」黃立民直言,「之前要等(間隔拉長)是因為疫苗不夠,但如果疫苗夠何必等?」他解釋,國外研究指出Omicron變異株讓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減少30倍,而之前Delta變異株也只減少六倍。因此就算之前中和抗體效價600、1000,遇上Omicron只剩下20、30左右,不用等到接種一段時間後抗體消退,就已讓保護力「掉到不容易擋住」新的變異株。因此不要等到五個月,就應及早將抗體拉起來,才有辦法抵擋接下來可能的疫情。即使新冠流感化,每年病毒株不同,仍可能引發重症威脅。不過,國際間也認為Omicron有趨向流感化的趨勢,是否意味著邁向正常生活不遠矣?黃立民表示,國際上有些專家認為Omicron變弱,有些認沒有,「既然大家意見不一致,表示沒有定案。」他說,就算新冠肺炎往流感化方向走,但每年流感病毒株不同,也還是會突然造成重症、死亡率突然升高,因此僅看新冠肺炎的重症和死亡率,斷言可否過正常生活或是與病毒共存「是不穩定的」,最重要的還是要研發出有效的疫苗和藥物。黃立民表示,尤其一旦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出現,只要出現類流感症狀立即給予克流感和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大幅降低死亡和重症,「大家就不怕了」。而現在目前新冠口服藥已陸續問世,現在就等大規模使用後,能否驗證和臨床試驗一樣好,以及我國何時可以拿到藥物,預估還要半年,民眾生活才有可能回歸正常。專家防疫法寶看偵探片放鬆 吃維生素D提升免疫身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也是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的黃立民,不僅就疫情提出各項建議,也身負醫院的感染管制重任。他說,不論醫院或是政府,感染專家都是同一批在「操」,而且其他科別的醫師也會來諮詢相關意見。醫學中心會議及相關行政事務本來就多,身為院長「確實滿忙的」。因此下班時,黃立民喜歡看影集、書籍,尤其是偵探片、推理小說。他笑說,感染科醫師本身就像偵探一樣,面對病人要立即針對他的症狀、染病時間,推測敵人可能是病毒還是細菌等,立即給予適當的用藥。而且下班有時還是會想東想西,看偵探片腦筋較能專心想劇情,就可以轉移注意力。面對持續兩年的疫情,黃立民如何做好防護,讓自己和家人免於感染?黃立民表示,打疫苗很重要,因此一開始開放醫護同住家人施打疫苗時,就讓家人接種。自我防護方面,黃立民則說,因為自己是感染科醫師,對於如何做好自我防護不是太大的問題。他指出,除了戴口罩外,染疫最大的風險「都出在手」。因此提醒民眾回家之後一定要把手洗乾淨,尤其摸臉之前一定要勤洗手。而他自己則在辦公室各處放上乾洗手,「只要經過就按一下」,增加洗手頻率。另外,黃立民也會兩三天補充一次維生素D。他表示,現已有非常多研究發現維生素D有助於免疫力提升,且一般日照仍無法補足所需,因此建議一般民眾也可適時補充。黃立民小檔案年齡:64歲現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台大醫學院兒科教授經歷:台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病毒藥物是結束疫情最終武器 儲備量需求專家這樣算
Omicron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全球確診患者屢創新高,想要終結疫情,各界看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也已默沙東完成簽約,預計購買一萬人份抗病毒藥物。專家表示,依推估台灣至少需要15萬人份藥物,目前全世界都在搶貨,台灣一定要儲備且數量愈多愈好,因抗病毒藥物是結束疫情的終極武器。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經兩年觀察,有別於流感有好發季節性,新冠病毒沒有季節性,但若要終結疫情,仍須期待走流感化路線。也就是說,疫苗、抗病毒藥物缺一不可,首先國人接種第二劑疫苗覆蓋率需達8成,並盡速催打65歲以上長者第三劑疫苗,快速提升長者保護力。其次,一定要備足抗病毒藥物,以全台65歲以上長者約300萬人計算,其中150萬人未接種第三劑疫苗,當中一成、約15人感染新冠病毒引發輕症,而台灣抗病毒藥物基本上就需要15萬人份,目前僅採購1萬人份,遠遠不夠。蘇益仁表示,抗病毒藥物主要是治療病情輕中度患者,但現在藥物多儲備在醫學中心或專責醫院,往後藥物足夠時,應該要放到基層診所,讓醫師針對輕症患者直接使用,降低病毒擴散機會,大家就不會恐慌。目前指揮中心仍重視本土疫情清零政績。蘇益仁說,要如何從清零跨越到流感化的鴻溝,這是一大挑戰,因不知道民眾能不能接受每天確診病例暴增情形。「抗病毒藥物目前產量也有限,全世界都在搶貨。」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台灣一定要儲備抗病毒藥物,且數量愈多愈好,目前看來抗病毒藥是物終結疫情的最終武器,大家都很期待,如可能克流感治療流感病毒一般。邱政洵說,抗病毒藥物調配,應由指揮中心統一調度較為適合,因指揮中心較能掌握哪些人需要治療可以適當調度,有利控制疫情。
-
2021-12-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示警:Omicron+Delta將致疫情海嘯
世界衛生組織示警,高傳播力的變異株Omicron與Delta同時傳播,將導致如「海嘯般」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湧現,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病例數也已創下紀錄。國內昨天境外移入確診案例也創史上新高,單日達廿四例,半數以上自美國入境,境外案例本月呈指數成長,累計至今日估將突破四百例,未來單日破五十例也不足為奇。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沉重呼籲,「跨年是最大考驗,這一關一定守好」。新冠疫情已邁入第三年,陳時中表示,歐美疫情確診人數破數十萬例,邊境絕對要嚴守。國內雖無本土個案,但跨年將是很大的考驗,一旦有破口發生蔓延至社區,疫情將會直線上升到最高點才有機會逐步趨緩,而台灣目前面臨相當大的威脅。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九月至十一月仍維持二百例以下境外移入個案,但到了十二月,直接飆升至三八七例,呈現倍數成長,預計今天將突破四百例個案;且明年元旦起,春節返鄉潮將使入境旅客達到最高峰,單日恐超過五十例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近一周基因定序結果,已累計五十九例Omicron變異株,五十五例為突破性感染,且本周新增卅二例個案中,壓倒性勝過同期新增的六例感染Delta的境外確診案例。面對Omicron威脅,國內也不平靜,昨天疑似爆出國內第三起旅館群聚。北市一防疫旅館出現三例散發個案,初步調查皆來自不同國家入境,且採不同檢疫方案,分別為十四天檢疫方案與十加四方案,三名個案分屬五樓與六樓,共二樓層,待基因定序出爐釐清是否為群聚事件。這三人中雖無人採七加七方案,但其中有一人採十加四方案,外界憂心病毒已經進入社區。陳時中表示,「沒人能把握不會,將盡全力嚴陣以待。」據觀察,變異株的潛伏期較短,前七天守好非常重要,因此已訂定幾道防線,如縮短PCR陰性證明、避免旅社群聚等,避免造成社區感染。陳時中呼籲,這段期間民眾一定要做好個人防疫,放假沒事快去打疫苗,新年度也與輝瑞洽購抗病毒藥物,元旦起也將有廿六場域完整接種疫苗等新制規定上路。世界衞生組織祕書長譚德塞也呼籲人們採取全面防護措施,並再次呼籲各國更公平的分享新冠疫苗。他警告,富裕國家強調要接種加強劑,會使窮國缺乏疫苗;但如果二○二二年中可以達到所有國家疫苗接種率達到七成的世衞目標,則有助全球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嚴重期。
-
2021-12-30 新聞.元氣新聞
墾丁銀葉板根爺爺成功抗癌 慶祝重生祈福祝長命千歲
屏東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樹齡高達300年的銀葉板根,是國內現有銀葉樹量體最大、樹齡最老的銀葉樹,也是墾森「鎮區之寶」的明星樹,7年多前發現被一旁罹患褐根腐病的樟樹感染,樹木褐根腐病有如人類罹癌,林試所樹木醫學中心全力搶救,投入逾百萬經費救治,終於抗癌成功,林試所撤除木支架後今天舉行喜慶重生祈福儀式,眾人齊祝「銀葉板根爺爺,長命千歲!」。林試所恆春研究中心主任林照松說,園區一棵樟樹2014年9月發現感染褐根病,工作人員發現一旁的銀葉板根有異常落葉現象,檢查板根根部有部分感染,通報林試所樹木醫學中心後,吳孟玲博士帶領的醫療團隊,以「外科手術」、更換土壤、投消毒藥劑和架設木支架全力搶救,還發起祝銀葉板根爺爺康復的全民「集氣」活動。他說,褐根病是台灣地區常見的樹木根部病害,源自一種真菌性土壤病害,藉由根系或病土傳染,褐根病菌會散發一種味道,吸引周圍健康樹木根部會想辦法延伸吸收病菌而感染,有如人類罹癌,染病樹木死亡率高;樹醫師團隊當時會診發現銀葉板根的葉子變得稀疏,是罹病的病徵,好消息是根部感染約五分之一,評估適當治療後有很大存活機會,歷時7年多抗癌,喜獲重生。他說,這棵銀葉板根在台灣之所以特別珍貴,除了量體最大、樹齡最老,因銀葉樹是熱帶的南洋樹種,種子隨著大海北漂到了墾丁,又落腳海拔200公尺的山坡,實在不容易;經觀察,銀葉樹葉子變多了,根部未再感染,宣告抗病成功,日前撤除木支架,未來仍要持續觀察,現場除了有祈福卡簽名活動,也計畫拆除鐵絲隔籬,但也提醒遊客,未來隔著綠籬觀賞拍照即可,不要靠近觸摸。
-
2021-12-30 新聞.健康知識+
過的是一種借來的生活 病毒到底算不算「活著」?
▌半活著「伯克並不打算宣稱這些生物體還活著,但這些生物相當活躍,它們算是『半活著』。」二○二○年春天,郊狼白天在舊金山的街道上漫步,一群山羊接管了威爾斯的某個小鎮,胡狼在特拉維夫的都會公園裡徘徊。而在威尼斯,有大批鸕鶿突然湧入運河裡追逐魚群,加拿大雁護送小雁沿著拉斯維加斯大道中間搖擺走著,路過關門中的萬寶龍鋼筆專賣店和芬迪手提包專賣店。由於某一種生物,也就是人類,閉門不出,讓生物界發生了一種奇特的擴張現象。這種幾十億人進入禁閉狀態長達幾個月的情況,被科學家稱為「人類停滯期」。對於幸運的人來說,最大的挑戰便是無聊;而對不幸的人來說,失業、飢餓和其他災難就在眼前。對於最不幸的人來說,得了這種病會讓他們發高燒、乾咳到發抖。某些病人在晚上抖得很厲害,以致牙齒發顫。有五分之四的患者在家中熬過了這場病,但有五分之一的人住進了醫院。某些人的肺部變成膿液和發炎肆虐下的荒蕪之地,幾十萬人死亡。紐約市的死亡情況,甚至必須靠挖土機在哈特島挖出長深溝,才有足夠地方掩埋大量棺材。這種新的肺炎於二○一九年底在中國武漢市首次發現。幾週內中國的研究人員便分離出將所有病例關聯在一起的微觀線索,也就是一種病毒。二月時,病毒學家正式將它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他們也分析了病毒基因並重建了突變紀錄史,追蹤到這種冠狀病毒可能起源於蝙蝠。許多感染人類的其他危險病毒也來自於蝙蝠,這種冠狀病毒以某種方式發展出適應性,讓自己可以在人體內部蓬勃發展。咳嗽或甚至大呼一口氣,就能把包含病毒的飛沫散布到空氣中,隨時準備好攻擊那些搭乘同一輛公車,共享同一張餐桌,或在同一座教堂祈禱的人,讓他們吸入病毒。這種病毒可以在門把、長椅或其他表面上存活幾小時或幾天之久。一旦人們以手沾到這些病毒,又不經意地擦眼睛或擦鼻子時,就會讓病毒展開進入「新宿主」的旅程。該病毒表面的蛋白質,可以抓附在呼吸道裡某些特定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上。病毒的膜可以打開這些細胞,把自己的基因倒入細胞內部。它們用的是和人類細胞建構蛋白質相同的遺傳密碼,結果細胞便會將病毒的基因當成自己的基因,為它們編碼蛋白質,讓細胞裡充滿可以進行新感染作業的病毒蛋白。它們還會阻止細胞進行自我維持所需的各種作業,因此細胞會乖乖聽話,不斷製造出新病毒。細胞製作出這種病毒基因的新拷貝後,便將它們包裹在布滿新蛋白的膜中。然後新病毒會聚集成氣泡狀,遷移到受感染細胞的邊緣後,溢出細胞,繼續把幾百萬個新病毒帶進呼吸道裡。對大多數病患來說,當病毒仍在鼻腔和咽喉中進行大量複製時,免疫系統就已得到人體「被入侵」的訊息。於是人體免疫系統開始進行防禦,學習如何使用抗體進行精準攻擊,阻止病毒繼續感染新細胞。不過這些病毒的基因本身懂得狡猾迴避的方法,懂得如何直接關閉被入侵細胞的警報系統。在某些人體內,在病毒大量繁殖向下入侵肺部的緊急狀況下,由於免疫系統發現已經無法以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度攻擊病毒,只好改為「全面攻擊」。方法便是往各個方向噴出有毒化合物來對抗病毒。最後,病患慢慢淹死在自己的免疫系統所創造出來的毒海裡。如果新型冠狀病毒都讓病患快速變成重症狀態,這場戰鬥可能會容易一點。因為人們生重病時,可以立刻讓他們住進隔離病房。然而新型冠狀病毒卻是悄悄潛伏在宿主身上幾天,然後才出現最初症狀。受感染的人依舊過著日常生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繁殖病毒且呼出成團的感染雲。這些人可能在飯店吃午餐或在客服中心工作,也可能在太平洋航行的遊輪上扶著欄杆。一旦感染周圍的人後,某些宿主會出現感染症狀,但其他染病者並未出現症狀。感染到新冠肺炎的無症狀病人可能會離開武漢。某些人穿越整個中國,回到老家與家人一起慶祝農曆新年,飛機也把受感染的乘客載送到歐洲和其他地區。病毒也因散布繁殖而產生變異,出現了不同基因特徵標記的新譜系。科學家藉由這些變種病毒,重建了病毒在國家和城市間移動的途徑。有些國家的病情控制得很好,有些國家則由於貧窮的限制或有錢人的傲慢而飽受病毒摧殘。很難想像到會有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對人類世界造成嚴重打擊的事物。也很難想有什麼東西比病毒更會複製,在短短幾個月內,利用別的物種複製出成千上萬的自己。儘管如此,仍有許多科學家會說新型冠狀病毒「不算活著」,不該進入名為「生命」的私人俱樂部中。幾千年來,人們只能透過病毒造成的死亡和破壞來瞭解病毒。醫生為它們取了疾病的名稱,如天花、狂犬病和流行性感冒。十七世紀, 范雷文霍克用顯微鏡觀察水滴,發現了細菌和其他微小的奇特物種, 但他看不到身形更小的病毒。兩個世紀後,當科學家終於發現病毒時, 也並未真正認清它們。十九世紀末,歐洲少數幾位科學家研究了一種被稱為「菸草嵌紋病」的菸草作物疾病。它會使植株發育不良,葉面上也會覆蓋著斑點。科學家在水中搗爛了一片染病的葉子,然後把混合液體注入健康植株中,觀察到它們也會生病。但當他們在混合液中尋找病原體時,卻找不到細菌或真菌。因此它被認定一定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荷蘭科學家拜耶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利用陶瓷過濾器,把染病菸草植株葉子搗碎的液體加以過濾。因為陶瓷的毛細孔很小,任何細菌都無法穿透,因此過濾後只剩下清澈的液體。他把這些清澈液體注射到新植株中,疾病也繼續傳染。拜耶林克得出結論,菸草植株裡面有一些「看不到」的東西在繁殖。一八九八年,他用一種古老的毒素名稱將這種東西命名為「病毒」(virus)。病毒學家繼續找到會導致狂犬病、流行性感冒、小兒麻痺症和許多其他可怕疾病的病毒。有些病毒會感染特定種類的動物,有些病毒只會感染植物。生物學家也發現了「噬菌體」,也就是只會感染細菌的病毒。最後,噬菌體就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看到的第一種病毒。一九三○年代,工程師製造出威力強大的電子顯微鏡,引起世人對病毒世界的關注。透過電子顯微鏡可以看到噬菌體位於細菌宿主的上方,它們的身體看起來像是一種晶體,下半身鑲嵌了像腿一般的細線。其他病毒有的看起來像蛇,有的看起來像足球。新型冠狀病毒屬於冠狀病毒,以其表面蛋白質的冠狀突起而得名。它們會讓病毒學家想起日蝕時才可能見到的太陽外圍「日冕」暈光。在此同時,生化學家也將病毒分解為分子組成。他們從拜耶林克的菸草嵌紋病毒開始觀察,發現病毒具有與人類相同的胺基酸,可以組建蛋白質。但在這些蛋白質裡,生化學家找不到人類細胞用在代謝上的任何酶。亦即病毒根本不必進食或生長,舊病毒也不會生下新病毒,至少不會直接產生新病毒。被病毒寄附的宿主細胞是以自己的胺基酸、鹼和糖,接受病毒的指令來組裝病毒。也就是說新產生的病毒,都是宿主細胞本身分子的重新組合。對於尋找生命定義的生物學家來說,病毒確實令人頭疼。他們無法完全剔除病毒的存在,因為病毒顯然具有生命中的某些特徵,但又缺乏其他特徵。如果事實證明病毒是像「巴希比爾斯」或「放射性生物」這樣的海市蜃樓,就不必太過擔心。不過科學家對病毒的研究越多,就越能證明它們真實存在,然而病毒的本質也更令人困惑了。「當有人問我這種可以通過過濾器的病毒,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英國病毒學家皮里埃(Norman Pirie)在一九三七年寫道:「我想唯一明智的答案就是『我不知道』。我們知道病毒能做很多事,也有很多事做不到,如果有某些委員會能將『生命』一詞做出定義的話,我會試試看病毒到底能不能符合定義。」皮里埃和其他病毒學家繼續研究病毒的分子本質。許多病毒的外殼是由蛋白質所製成,還有一些病毒具有脂質包膜。在病毒內部包含了基因束及將它們結合在一起的蛋白質,不過它們沒有自己的ATP 來協助反應。病毒外部帶有一層毛茸茸的糖霜狀蛋白,這些蛋白質通常精確地符合宿主細胞表面上的蛋白質。因此這種類似開鎖的方式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它必須像鎖的鑰匙一樣配合準確。這也就是為什麼病毒會對感染的物種具有選擇性,及為何它們入侵某些類型的細胞而跳過其他細胞的原因。一旦進入細胞後,病毒的外殼(或外膜)就會破裂,傳入病毒本身所帶的基因。如果基因的複製是生命的關鍵,那麼病毒當然應該算是活的。有些病毒的基因編碼為DNA,使用的是和我們遺傳相同的四個字母。被感染的細胞將會讀取該病毒的DNA,並生成RNA 分子,然後將其轉變為病毒的蛋白質。但皮里埃和其他病毒學家發現有許多病毒已簡化了這種轉化過程。一九三○年代,皮里埃發現菸草嵌紋病毒的基因不是DNA 而是RNA。後來的研究證明他是對的,而且發現許多其他病毒都使用RNA 作為基因,包括新型冠狀病毒也是。當這些RNA 病毒入侵細胞時,它們的基因就直接轉譯成蛋白質。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讓病毒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人類生病。目前只有在病毒身上,才能找到這種特別的生化現象。無論病毒使用DNA 或RNA 來編碼基因,都只需要一點點病毒就能得逞。人類帶有兩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使全球經濟陷入谷底的新型冠狀病毒只有二十九個。每當新型冠狀病毒入侵人體呼吸道中的某個細胞時,製造出來的幾百萬個新病毒全都來自這二十九個基因。通常形式都相同,不過偶爾也會有些錯誤發生。病毒的突變類似我們熟悉的其他生命形式。事實上,病毒的突變率遠高於人類、植物甚至細菌。我們的細胞內含有一組校對機制,負責檢查新的DNA 序列是否有錯,還會把大多數錯誤駁回,進行修復。大部分病毒不會進行任何校對,但特殊的新型冠狀病毒和其他冠狀病毒除外,它們帶有原始校對蛋白的基因。雖然它們的變異速度不如其他病毒,但它們突變的速度仍比人類快上幾千倍。這些突變可能會讓病毒失效,讓它們無法入侵其他細胞或綁架細胞的生產機制,還有許多突變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區別。也可能有一小部分突變,能讓該病毒比其他共同競爭細胞原料的病毒更具競爭優勢。例如這種突變可能加快複製所需時間,也可能使突變病毒在免疫系統的雷達上無法察覺,當然後面這些病毒都會得到天擇的青睞。對病毒的現代研究已證明病毒具有另一種重要的生命特徵:演化。例如它們可以發展出對病毒藥物的抗藥性,它們也能進化為從一種寄主物種擴散到另一個物種。在NASA 的生命定義中,演化帶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與會者喬伊斯認為病毒的演化,並不足以彌補它們不是「自我維持的化學系統」的事實。因為病毒是把自己寄託在寄主細胞的化學系統內,且只有在寄主細胞內部才能進化。「根據目前的有效定義,病毒並不能通過這一關。」喬伊斯在接受《天體生物學雜誌》(Astrobiology Magazine)採訪時宣布。 不過,病毒也有自己的捍衛者。從二○一一年開始,法國科學家福泰爾(Patrick Forterre)提出了一系列主張病毒「活著」的論點。他說:「至少在某些時刻是活著的。」對福泰爾而言,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徵。當病毒入侵時,被侵入的細胞等於有效成為病毒基因的延伸。福泰爾將這種細胞稱為病毒 胞。「正常細胞的夢想是產生兩個細胞,而病毒細胞的夢想是產生幾百個或更多的病毒細胞。」他在二○一六年寫道。 福泰爾並未贏得太多病毒學家的支持。有兩位學者羅培茲—賈西雅(Puri_cación López-García)和莫雷拉(David Moreira)稱他的論點「與邏輯無關」,其他人則把這種病毒胞的存在當作一種詩意的認可。不過病毒很快就無法如他所想像地那樣活著,當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建立現代分類系統時,他們斷然宣稱「病毒不是活生物體」。「因為它們過的是一種借來的生活。」一位委員會成員解釋。不過,這真的有點奇怪。人們可以把病毒逐出生命的殿堂,卻讓它們掛在自己家的門口,因為那裡擠滿了病毒。一公升海水裡所含的病毒數量,就比地球上所有人類都多,挖一勺汙泥裡的數量也大致一樣。如果我們能計算出地球上所有病毒的數量,病毒將遠遠超過每種基於細胞的生命加起來的總數,且可能多上十倍。病毒的多樣性也相當驚人。某些病毒學家估計,地球上可能有數兆種病毒。每當病毒學家發現新病毒時,通常都是還沒人發現過的病毒譜系。舉個例子,當鳥類學家發現一種新鳥類時,他們會感到相當興奮。現在請各位想像一下這種「首次發現新鳥種」的喜悅,這就是身為病毒學家的日常。我們是否可以把這些「生物多樣性」從生命裡排除?放棄這些病毒,意謂著我們必須低估病毒與生命生態網間的綿密纏繞情形。無論是殺死珊瑚礁,或消滅肺裡的假單胞菌來治療囊腫性纖維化,都是在一片屠殺中對抗獵食者。然而,病毒還會與許多宿主保持著和平的關係。健康人類的身體裡擁有幾兆病毒,也就是所謂的「病毒組」(virome)。大多數會感染人體這個「微生物組」裡的幾兆個細菌、真菌和其他單細胞。某些研究也顯示,病毒可以讓這些微生物組保持平衡,有助於維持人體健康。※ 本文摘自《生命的一百種定義: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探索生物與非生物的邊界》。《生命的一百種定義: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探索生物與非生物的邊界》作者:卡爾.齊默譯者:吳國慶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09/01
-
2021-12-28 該看哪科.皮膚
身體起紅疹是單純皰疹還是帶狀皰疹?女醫師教你從症狀分辨、該看哪一科
帶狀皰疹與單純皰疹有什麼差別?帶狀皰疹是在接近脊髓、由脊髓出來的神經節後的周圍神經主幹發生了帶狀皰疹病毒的增殖,因此從主幹沿著神經直到末梢神經都因發炎引起神經破壞、嚴重的地方會在皮膚形成數個有水皰的斑塊。通常這種典型的帶狀皰疹不會常常復發。根據報告指出,正常免疫系統的人通常一輩子只發病一次。單純皰疹則是在接近皮膚的末梢神經周圍的許旺細胞內單純皰疹病毒增殖。會常常在同一範圍復發。由於病灶的範圍比較小所以使用的抗病毒藥物也比帶狀皰疹劑量小、且所需要的日數也比較短。病人通常不會感覺到很深刻的疼痛或者搔癢等症狀。單純皰疹是在神經纖維的末梢病毒增殖擴散到表皮;帶狀皰疹則是神經纖維由主幹到分枝都有大範圍帶狀皰疹病毒的增殖,因此會沿著神經支配領域出現多個皰疹斑塊。如何區別水痘與帶狀皰疹?人類皰疹病毒的第三類型(HHV-3)除了會在嬰兒時期引起全身性水皰的水痘以外,還會引致台灣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由於台灣自西元2004年實施全國的免費嬰兒水痘疫苗注射,除非是在母親對水痘的免疫力降低,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來保護嬰兒,否則現在已經不常有這類全身散布性的水皰。另外,帶狀皰疹通常都分布在身體單側的特定部位,除非是正在接受化學或者放射線治療的病人,通常不會發生像水痘一般的發生散布性水皰。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把皰疹病毒向周圍神經的末端移動,以及將皰疹病毒感染細胞集中至某個神經節,以減少其對個體的傷害。因此,有正常免疫力的人通常只會發現在身體的一邊、嚴重時會擴大到二個連續的皮節,但不會有兩邊同時發生的情況。不過,有先天免疫不足的病人,或者因為需要抑制免疫力的藥物來治療本身疾病的人,就有可能發生「皮蛇繞身」。換言之,有這些病症的帶狀皰疹病人痊癒以後要檢查免疫系統是否健全、尤其是自然殺傷細胞是否不足。帶狀皰疹發病前幾天,身體單側會先有皮膚疼痛、刺癢、痠麻、灼熱的初期症狀,也可能出現疲倦、頭痛的症狀。接著,在皮膚疼痛的部位會長出群聚的紅疹,且在1到2天內變成充滿淋巴液的水皰,約莫3天以後會化膿,7到10天左右會漸漸乾掉、結痂、脫落。整個病程通常在2-4週後才會痊癒,有可能留下疤痕及色素沉澱。感染帶狀皰疹應該看哪一科?由於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帶狀皰疹是生長在皮膚上,因此一般人會優先考慮找皮膚科的醫生。不過,在最初期只有神經痛、沒有發生水皰的時候,病人會去神經內科、骨科,甚至有因腹痛而到腸胃內科去求診者。另外,近年來報告有百分之四十的帶狀皰疹只會呈現身體某部分的疼痛,而沒有波及皮膚之病人,稱之為「無皮疹的帶狀皰疹」(zoster sine herpete)。這種「無皮疹的帶狀皰疹」在皮膚上面沒有症狀,造成了診斷的困難。在醫學史上,這種情況是由一位皮膚科醫師瑋柏(Dr. Frederick Parked Weber)1916年發現。瑋柏行醫50年,寫了1200篇論文及23冊的醫學書。根據他的觀察,在醫學文獻上記錄,沿著同一條脊髓神經領域發生的疼痛就應該要想到是帶狀皰疹,而皮膚沒有水皰的帶狀皰疹再發,不只會發生神經痛、更會引起運動神經麻痺。因此,顏面神經麻痺(Bell’s palsy)的病人很多是因為帶狀皰疹引起的。事實上,帶狀皰疹病毒的抗病毒藥是在1990年以後才上市,100年以前的大教授診斷出來也只能給病人保養劑,要病人好好休息、照顧傷口。與之相比,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實在幸福多了。書籍介紹皰疹最新治療法作者:蕭悧悧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21/12/12作者簡介蕭悧悧日本皮膚科學會皮膚專科醫師日本皮膚科學會會員美國國際皮膚科醫學會會員延伸閱讀: 「為了養大我們,媽媽犧牲一輩子...」別再被「情緒勒索」,你為什麼拿自己的人生滿足別人?
-
2021-12-2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麻醉一定要由專科醫師執行嗎?醫曝麻醉2個最危險時刻
人的一生中難免有幾次麻醉經驗,有時候得插管,有時候只是打一針,打針部位也不同。如何安全地麻醉、平安地醒來,當中學問很大,也是麻醉專科醫師專業不可替代的所在。記者諮詢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麻醉部主任儲寧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疼痛中心主任溫永銳,深入淺出解說最常見的麻醉方式、流程、注意事項及執行資格。全身麻醉麻醉藥物作用在大腦,常用於時間較長的大手術。儲寧瑋表示,全身麻醉通常用於傳統開肚子、開胸,傷口比較大也比較痛的手術,手術時間通常較長,給藥方式分為經氣管內管或面罩吸入氣體麻醉藥,或經由靜脈點滴注射麻醉藥等。作用原理是透過血液循環將藥物送進大腦,讓人睡著、不會痛。至於坊間常講的「鎮定麻醉」,儲寧瑋表示,這算是全身麻醉的一種,不過這個名詞容易造成民眾的混淆,會以為這好像是比較輕、比較安全的麻醉,其實不一定。儲寧瑋指出,麻醉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雖可初分輕、中、重度三種深度,但深度間並無明確界線,即便同一人、同一次手術,都可能在不同程度間變化,中度以上可能抑制呼吸和降低血壓,需要有麻醉專科醫師的監控和處理。半身麻醉藥物作用在脊椎,適用於兩小時內的手術,常用於剖腹產、關節置換等。半身麻醉作用在脊椎,只能麻醉下半身,例如剖腹產、膝關節置換、髖關節手術等。儲寧瑋表示,主要可分為脊椎麻醉、硬脊膜外麻醉兩種。脊椎麻醉是把麻藥打到硬脊膜內,通常只需要兩、三毫升麻藥,一般打在第二節腰椎以下,不能打在太高位,避免誤傷神經。脊椎麻醉適用於兩小時內的手術,下半身痛感無法傳回大腦,大腦要命令下肢肌肉的訊號也傳不下去,所以下半身不會痛也不能動。硬脊膜外麻醉是在硬脊膜外注射大約20到30毫升的麻藥,對於運動神經的麻醉比較弱,痛感可用不同配方去調控,也可以埋管,讓效果持續一天以上,例如減痛分娩,或用於術後止痛。儲寧瑋表示,硬脊膜外麻醉因施作位置從胸椎到腰椎都可以,也會用於輔助全身麻醉。例如有長者做胸、腹部手術,有硬脊膜外麻醉輔助,可減少全身性麻藥的用量,可減少術後數小時到數天內譫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出現的機會。區域麻醉 在神經叢打麻藥局部麻醉 常用於縫合傷口如果要麻醉一整段肢體,儲寧瑋表示,可在支配該肢體的神經周圍打麻藥,讓神經麻痺,這就是區域麻醉。例如要麻手臂,就打腋下神經叢,手臂就不會痛也不能動,但是中樞神經沒有麻痺,所以意識是清楚的。至於局部麻醉,範圍更小。儲寧瑋表示,局部麻醉是注射在皮下的「非血管」區域,讓局部神經浸潤在麻藥裡面,痛覺就傳不回去,麻藥的濃度會比較稀釋,常見用於縫合傷口、抽脂。麻醉進行的流程及注意事項病人進入麻醉就像一台飛機起飛到降落的過程,溫永銳表示,麻醉科醫師的工作就像機師,要注意離地和落地這兩段最危險,飛行中即便萬里晴空也可能遇到亂流,需要全神貫注立即處理,以維護病人安全。儲寧瑋表示,要維護病人安全,麻醉專科醫師的工作是從術前、術中、延伸到術後。術前要評估風險,包括病人本身的狀況,慢性病、高齡、心臟病、兒童、先天異常導致肢體變形、是否有嚴重外傷等,這些都是來自於病人本身的危險性。麻醉科醫師也要熟悉手術本身及麻醉本身的風險,才能根據病人個別情況,做出最恰當的麻醉計畫;術後疼痛的控制,也是麻醉科醫師可以有效協助的。儲寧瑋提醒,為了安全起見,麻醉前都要空腹,至少六小時不能喝水或進食,也不可以嚼食檳榔。另外也會提醒愛美的女性,術前除了要移除身上所有的金屬裝飾品、卸妝,如果有做指甲,也要卸除至少一指。如果不卸,就很難利用皮膚顏色或夾在手指的血氧機,及早觀察到病人有缺氧情形。麻醉一定要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嗎?儲寧瑋表示,依照現行規定,「局部麻醉」和「輕度鎮定麻醉」是一般醫師就可以做,但「中重度的鎮定麻醉」一定要麻醉專科醫師來做。但如前所述,麻醉深度是動態變化,輕度鎮定的過程也可能不知不覺進入中度麻醉,有一定風險;如果局部麻醉時不小心把麻藥打進血管,也可能毒害心臟和腦部,立即引發致命的心律不整或癲癇。溫永銳表示,站在專業立場看,麻醉沒有分大小,沒有哪一種麻醉方式絕對安全,其實都需要麻醉科醫師來做。因為麻醉藥其實就是毒藥,必須透過精巧地使用,以保障病人安全,況且麻醉過程瞬息萬變,有專科醫師隨時監看腦波及各項生命徵象,才能及早發現警訊並且即時處理。
-
2021-12-23 醫聲.慢病防治
2030消除愛滋/愛滋「九0、九三、九五」提前達標 新藥物加整合治療立功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兩年多,部分愛滋高風險族群因防疫而減少前往設在醫院或社區的愛滋篩檢站做篩檢,然而仍不減台灣近年愛滋確定病例數成比例下降的亮眼成績,再加上新藥不斷問世,疾病管制署對愛滋治療及防治目標有信心。台灣的愛滋確定病例數在二0一九年為一千七百四十八例,二0二0年降為一千三百八十九例,今年人數還在持續下降中,近三年以百分十至廿速度下降;疾管署統計今年最新愛滋治療及防治目標為「九0、九三、九五」,較聯合國要求二0二0年的「九0、九0、九0」提前達標,但疾病管制署長周志浩坦言:「我們沒有退步的本錢!」,「九0、九0、九0」是指九0%感染者被診斷出感染,九0%知道能接受良好醫療照顧,九0%接受治療者病毒量已有效受到抑制。台灣愛滋確定病例數下降,周志浩說,這是整體努力帶來的成果,其中自我篩檢的推廣,例如執行一站式愛滋匿名快速篩檢計畫,提供從未篩檢過及高風險族群來篩檢,可說助益很大;再搭配「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用藥」(PrEP)整合服務,克服過去高風險族群因環境因素不願篩檢及不易服藥等問題。不過,周志浩認為,PrEP用藥所費不貲,疾管署也和藥廠溝通,希望調降價格以嘉惠更多人。周志浩說,愈來愈好的抗愛滋藥物引進是必然趨勢,尤其是方便使用的藥物有助規律服藥,疾管署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樂觀其成。國內防治愛滋有成,卻需更多資源投入。周志浩說,愛滋感染者的醫療費用過去是由疾管署公務預算支應,但後來累積沈重財務負擔,二0一七年起感染者確診開始服藥兩年內醫療費用,由疾管署公務預算,目前一年約花十三億元至十四億元;兩年後費用回歸健保給付,「我們很感謝健保署配合,雖然給付兩年仍對疾管署還是一個負擔,但會更加努力做防治工作。」周志浩表示,病例數每年以百分之十至廿速度下降令人鼓舞,也盼公務預算挹注不要因病例數下降而減少,因防治及治療成本一直增加,而且藥物愈來愈好,「最好一鼓作氣把病例數壓下來」,來創造台灣公衛奇蹟。目前治療愛滋有二合一及三合一等藥物,為讓每位感染者都能得到適切治療,疾管署訂有愛滋防治工作指引和愛滋病檢驗及治療指引等,方便醫師遵循,以維持治療品質並避免感染者出現抗藥性。由於抗愛滋病毒藥物必須天天吃,但有的感染者可能忘記服藥,或因生活型態造成「十八般武藝忘光光」,或合併就診其他科別。周志浩說,感染者更需要協助。至於醫護及民間團體呼籲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廿一條除罪化,周志浩表示,愛滋病例數逐漸下降,社會氛圍認為沒必要用嚴重刑責來追究;但反過來說,如社會認為感染威脅大,可能還是盼嚴格處理,這部分仍要取得共識。
-
2021-12-20 該看哪科.中醫
冬至進補吃對嗎?常見9大類體質皆有不同吃補方式
明天是「冬至」,為寒暑季節交替的轉捩點,也是進補好時機。冷颼颼的冬天,很多人愛吃薑母鴨、麻油雞、燒酒雞、藥燉排骨等食補藥膳,但這些食療進補方法真的適合每個人嗎?應該怎麼吃才能健康補呢?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巧梅表示,立冬和冬至是最佳的進補時機,可為來年儲備好能量。現代人營養豐盛,若吃補不當,有些熱性體質的人,進補後反而火上加油,補過頭出現上火症狀,狂冒痘痘、血壓上升、口乾舌燥、喉嚨痛、便祕、甚至痔瘡出血。9種體質 對症吃補冬天該如何正確吃補?林巧梅強調,首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質,但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以致體質複雜,常見九大類體質,皆有不同的進補方式,其中以痰濕、陰虛體質最為常見,適合平補,例如四神湯。老年人、手術後、先天疾病、貧血、常感冒的人,易氣虛或血虛,「虛則補之」,可補氣補血;若陰不足,可以養陰;火氣大的實熱體質,適合平補涼補。●氣虛體質:常反覆感冒,講話有氣無力,四肢乏力,容易流汗,腹部有下墜感等,可以服用補氣中藥,例如黃耆、黨參、西洋參、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血虛體質:面色蒼白或萎黃,容易頭暈心悸,皮膚乾燥,月經量少等,可以食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或四物湯來補血養血。●氣血兩虛體質:氣虛及血虛症狀都有,可以服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食用以用十全大補湯為基底的藥燉排骨。●陽虛體質:屬於比較虛寒、冷底的體質,怕冷,喜歡溫飲,可以吃比較熱補的麻油雞、溫熱補的羊肉爐。●痰濕體質:飲食上愛吃甜食、精緻食物、重口味的人,易水腫、感到疲倦、身體困重,解便黏膩,可食用四神湯,健脾胃、祛濕氣。●陰虛體質:男女更年期後陰虛多,易口破、口乾舌燥、眼睛紅,手心腳心熱感,皮膚乾燥,勿吃烤炸辣,不熬夜,可吃養陰食材藥材,例如白木耳、百合、麥門冬、生地黃。●實熱體質:易上火、冒痘痘、便祕、痔瘡出血,不適合溫補熱補,也不要吃烤炸辣,避免熬夜,可適量食用清熱解毒藥材食材,例如綠豆、冬瓜、愛玉等。●瘀血體質:循環不好,有痠痛問題,避免食用涼性食材與藥材,可以吃燒酒雞,燒酒雞裡的酒、當歸、川芎都具有活血的效果。●氣滯體質:處於高壓環境的上班族,氣容易堵住,引起胸悶、肚子痛、肩膀緊繃僵硬、便祕等症狀,可服用薄荷、陳皮、玫瑰花等食材藥材理氣,可以做散步等緩和運動,常以溫熱水泡腳,讓氣血流通。
-
2021-12-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翁啟惠:Omicron需密切關注 初估疫苗有一定壓制效果
COVID-19變種病毒Omicron在全球確診案例數竄升,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現在確診者大部份為輕症,目前看來還沒那麼嚴重,但仍需密切關注,初步評估疫苗施打應該仍有一定的壓制效果。翁啟惠帶領的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團隊,在疫情爆發後積極投入廣效疫苗開發,近來廣效mRNA疫苗傳出最新研究成果,由於該疫苗是以特定位置去醣化的棘突蛋白mRNA為抗原,初步動物實驗對多種偽變異株有保護力,預期對最新的變種病毒也具保護力。目前擔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的翁啟惠對中央社記者表示,新冠疫情爆發至今,2年來已有超過570萬種的變種病毒,其中5種最被關注,包括Alpha、Beta、Gamma、Delta及最新的Omicron,目前超過9成以上確診病例都是Delta病毒,Omicron的傳播速度及涵蓋率是否會超越前面的病毒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至於廣效疫苗的最新進度,翁啟惠指出,目前已研成功發出去醣化廣效mRNA疫苗,正申請專利中,已進入技轉洽談階段。翁啟惠表示,病毒要完全消滅很困難,Omicron出來確實讓人擔心。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認可至少6種疫苗,全球約有300個新疫苗在研究發展中,全球約50%人口至少打1劑疫苗。不過,非洲卻只有不到5%人口打1劑疫苗,如果這些地區疫苗施打率持續很低,確實蠻危險。翁啟惠指出,現在打過2劑疫苗都還是可能發生突破性感染,疫苗雖然可以預防重症,但也可能讓人得到輕症、帶病毒而不自知,疫苗還是控制大流行傳染病最佳工具,除了倚賴疫苗發展外,同時還需要口服的抗病毒藥物。至於目前重症數量較少,是否是因為施打疫苗的原因,翁啟惠認為,現在還不是很清楚整體情形,Omicron傳播力比較快,但還沒看到像之前Alpha跟Delta的快速傳播情形,評估疫苗應該有一定壓制效果,也或許是症狀輕微沒被檢測出來。等過一段時間數據出來後會更清楚,目前看來還沒那麼嚴重。
-
2021-12-0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Omicron高傳染力,封城噩夢將再臨?7重點看清為何不必過度驚慌
世衛組織(WHO)於11月26日,將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B1.1.529)列入第五個高關注變異株,由於Omicron病毒株確實帶來高傳染力,讓許多國家重回封鎖,或祭出較嚴格的邊境管制政策,但Omicron是否造成重症?是否增加死亡率?這些問題需要更多資料才能定論,到今天(12/2)為止,本人收集各項相關報導,綜合整理,闡述如下,與讀者分享。變異愈多、傳播愈快,但會越來越輕症化(1)南非12月1日單日確診病例幾乎翻倍,根據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指出,本周三單日新增8561例,為前一週兩倍,而相較上週,單日確診只有1295例。Omicron在南非之感染比率已激增至80%(如圖一)。(2)到目前為止,一般認為是在11月8日在南非發現首例Omicron變異病毒株感染,而後相繼在歐洲、美洲、亞洲及大洋洲亦有確診個案(如圖二)。但到目前,各大洲之確診人數及所佔百分比,並無正確數字。(3)根據南非學者對Omicron變異病毒株之基因分析,發現包括核鞘蛋白,膜蛋白及棘蛋白都有變異處,超過50個突變點,單就棘蛋白就有32處變異,囊括α、β、γ、δ之所有變異點(如圖三)。到目前為止,顯示被感染後其傳染力確實非常快速,約為α株的4倍,δ的2倍。根據流行疾病專家James Weiland之估算,認為其傳染性為原始株之5倍(如圖四)。確診者大部分是40歲以下年輕人,症狀較輕,以肌肉痠痛、疲倦及咳嗽為主,到目前為止,並未增加重症之比率,所以民眾不要驚慌。(4)根據德國公衛專家勞德巴赫(Karl Lauterbach),還有國內「冠狀病毒之父」賴明詔院士、台大公衛專家陳秀熙教授及林口長庚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均認為變異株突變愈多,不代表就是病毒魔王,根據過去的RNA病毒演化法則,變異愈多,雖然增加傳染力。但會越來越輕症化。(5)目前在南非因疫苗覆蓋率只有24%,Omicron病毒株之蔓延情形較快速,但在高覆蓋率的國家,其蔓延情況就比較不嚴重,所以歸根究柢,還是要加強提升二劑疫苗接種的覆蓋率及嚴守非藥物之公衛介入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等)。(6)到目前為止,根據各國專家學者的看法,目前病毒疫苗之接種,雖然無法完全阻止新冠肺炎的感染,但對新冠肺炎的疾病嚴重度及死亡率之減少有極大的幫助,而且最近研發兩種口服抗病毒藥,對此種變異病毒(Omicron)仍然有效。(7)根據輝瑞、莫德納藥廠及嬌生公司的報導,三家公司也都積極進行針對新變異病毒株開發新疫苗,輝瑞藥廠將在六周內進行疫苗調整,並於100天內出貨,莫德納最快於明年初推出新配置疫苗,而嬌生(Johnson&Johnson)公司亦針對Omicron變異株疫苗進行研發。台灣當務之急 提升二、三劑疫苗接種台灣疫情趨緩,到目前為止尚無Omicron病毒侵入境內,所以當務之急,還是能夠快速提高二劑疫苗的覆蓋率,特別針對年長者、慢性病或癌症病史及孕婦等,一定要完成二劑疫苗接種,尤其將來國家的政策,也許要考量第三劑接種計畫。對個人而言,勤洗手、戴口罩等非藥物公衛介入的防疫守則,大家應該要嚴格遵行,那麼相信病毒會越來越弱化,恢復常態生活應可期待。
-
2021-12-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喉嚨痛走路搖晃 感染疱疹病毒
新冠病毒讓全球一夕變天,其他病毒威力一樣不容小覷。一名20多歲男研究生因喉嚨痛到耳鼻喉科就診,後來出現嚴重頭暈、說話不清、走路搖晃狀況,轉診至神經內科確診,感染疱疹病毒進而引發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治療已獲改善。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詡懷表示,發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原因眾多,不同年齡層都有不同病因,包括腦中風、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性小腦炎、藥物中毒、酒精中毒、基因遺傳性疾病等都有可能。邱詡懷指出,發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病人除了嚴重頭暈外,常出現明顯的運動協調功能失常、走路不穩跌倒、說話含糊且缺乏語調、眼睛顫動等症狀。該名男研究生先出現喉嚨痛、咽喉發炎等呼吸道症狀,以為只是感冒,後續卻發生走路搖晃、話說不清楚等現象,經診療後發現,患者眼睛運動及四肢活動有明顯協調異常,步寬擴大,說話也出現構音困難的情況,因此立即住院接受治療。邱詡懷表示,患者經抽血、腦部核磁共振、腰椎穿刺等檢查,驗到帶有疱疹病毒抗體,可能與先前引起喉嚨發炎症狀有關,診斷為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門診追蹤時僅剩些微症狀,已能行走。邱詡懷說,疱疹病毒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影響小腦、腦部等,愈早治療效果愈好,若發病快2周才就診,多半會留下永久後遺症,包括頭暈、肢體協調差、說話不清楚等。該名患者近2周才到神經內科就醫,恢復狀況不錯,真的是運氣好,建議民眾如有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避免拖延,平時也要勤洗手、戴口罩等,建立良好衛生習慣。
-
2021-12-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20歲男研究生「喉嚨爆痛」走路不穩 是這病毒惹的禍
新冠病毒讓全球一夕變天,其他病毒威力一樣不容小覷。國內一名20多歲男性研究生,起初喉痛疼痛到耳鼻喉科就診,後來出現嚴重頭暈、說話不清,走路搖晃需要他人攙扶,才轉往神經內科治療,經診斷感染皰疹病毒引發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過藥物治療後症狀已改善。收治該名個案的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詡懷表示,出現急性小腦共濟失調原因眾多,依照不同年齡層都有不同病因,包括腦中風、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性小腦炎、藥物中毒、酒精中毒、基因遺傳性疾病等等都有可能。邱詡懷指出,發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病人除了嚴重頭暈之外,常出現明顯的運動協調功能失常、走路不穩跌倒、說話含糊且缺乏語調、眼睛顫動等症狀。該名20多歲男研究生案例,原先出現喉嚨痛、咽喉發炎等呼吸道症狀,以為只是感冒,後續出現走路搖晃、話說不清楚等,才到神經內科就診,經邱詡懷診療後發現,個案出現眼睛運動及四肢活動有明顯協調異常,步寬擴大,說話也出現構音困難的情況,因此立即住院接受治療。邱詡懷表示,個案住院後經過抽血、腦部核磁共振、腰椎穿刺檢查等檢查,驗到帶有皰疹病毒抗體,可能與先前引起喉嚨發炎症狀有關,診斷為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過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治療後,個案症狀逐漸改善,於門診追蹤時已僅剩些微症狀,已能自行行走。「他算是運氣很好」邱詡懷指出,病毒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尤其影響小腦、腦部等,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如果發病快2周才就診,多半會留下永久後遺症,包括頭暈、肢體協調差、說話不清楚等。該名個案發病近2周才到神經內科,恢復狀況不錯,真的是運氣好,建議民眾如有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避免拖延,平時也要勤洗手、戴口罩等,建立良好衛生習慣。
-
2021-11-2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8成肝癌由B、C型肝炎造成 醫籲快做免費肝炎篩檢
一名69歲婦人,體檢抽血報告顯示C肝病毒量和肝癌指數都偏高,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肝臟右葉有約7公分大的腫瘤,後來又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確診為肝細胞癌。所幸癌細胞並未擴散,並在接受12周口服抗C肝藥物以及手術切除腫瘤和部分肝葉後,恢復狀況良好,目前追蹤6個月並無復發情況。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說,衛福部統計,有8成的肝癌發生是由B、C型肝炎所造成,C型肝炎病毒可在人體的肝臟複製並造成一系列後續疾病,除了會加速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惡化外,亦會造成冷凝球蛋白血症、淋巴癌、慢性腎臟疾病及皮膚疾病等肝外表現。他說,這名婦人不知道自己患有C肝,且身體狀況並無任何不適,得知時非常錯愕;幸好癌細胞並未擴散至血管或其他器官,因此先開立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再安排手術切除腫瘤。許鈺銓說,台灣為重點C肝感染區域,但目前治療C肝已有有效的口服新藥,可健保全額給付,副作用少且治療僅需12周,成功率更是高達97至99%。他呼籲,45至79歲成年人,應主動前往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進行一生一次的免費肝炎篩檢,年滿40歲以上每年最好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一旦有異狀就能立即處置。
-
2021-11-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嚴防Omicron 蘇益仁:毒性是觀察重點 長者要第2劑
新冠肺炎病毒又出現新變異株「Omicron」,且具高傳播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高關注病毒株。我國才剛鬆綁的邊境和國內防疫措施是否需要再收緊?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最重要的是看這隻變異株的毒性,依據致重症、住院和死亡率,調整相關防疫措施;也應該將老年人的第二劑疫苗接種盡快補齊,並朝第三劑方向接種。面對「Omicron」變異株,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只要病毒沒有進入社區就是正常生活」。之前宣布的跨年鬆綁、春節邊境防疫「7+7+7」等都未改變。針對防疫措施應該如何「備戰」,蘇益仁表示,以病毒變異的一般通則來看,變異株會往傳染力增強、毒性下降的趨勢演變,目前並不知道「Omicron」變異株的傳染力和毒性相較「Delta」來說高多少。以傳染力來說,若比「Delta」高,放寬的「7+7+7」邊境檢疫措施勢必會造成「零確診」的破口,但可以用加強篩檢的方式彌補,並讓輕症者居家或在防疫旅館隔離,等待復原即可;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毒性增加多少,避免因致重症、住院和死亡率升高造成醫療崩潰。蘇益仁提醒,若屆時出現本土個案,指揮中心應確保若和台商回國時間重疊,防疫旅館和集中檢疫所是否足夠。另外,75歲以上的老年人等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接種完第二劑,也要趕快接種第三劑,就算「Omicron」具有免疫逃脫能力,但仍有足夠保護力,避免確診者變成重症。疫情指揮中心也曾於11月初透露,已和默沙東簽訂口服抗病毒藥物採購合約,衛福部食藥署也將拚在12月中旬完成緊急使用授權(EUA)。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分配、使用,蘇益仁也提出「分級分流」的看法。他表示,由於抗病毒藥物主要是用於防止輕症變成重症,因此使用上有三大方向,包括越早使用越好、突破性感染者多輕症毋需用藥、已重症者不須投藥。再依據重症者收治於醫學中心、輕症者收治於專責醫院的醫療分流概念,應將抗病毒藥物主要儲備於專責醫院而非醫學中心,以防5、6月時國內疫情流行時,許多確診者因血氧突然下降、病逝於防疫旅館等狀況重演。
-
2021-11-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BNT拚百日研發新款疫苗 陳時中:若有會爭取
新變異株Omicron使大家對疫情緊張,輝瑞與BNT指出,可在一百天內研發針對此變異株的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新款疫苗研發出來,不同於上市,因為緊急使用授權(EUA)規定很嚴格,一百天研發出對抗的新變異病毒的疫苗株,可能在實驗室階段,但若研發出有效疫苗,會積極爭取。另外,陳時中日前證實,已與研發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的默沙東完成簽約。衛福部食藥署昨天指出,默沙東已送交「莫納皮拉韋」相關資料,最快十二月中旬有機會通過緊急授權使用(EUA)。輝瑞大藥廠也提交抗病毒口服新藥部分資料,食藥署目前一併評估中。因應Omicron,施打高端疫苗有效嗎?陳時中表示,這是現在大家都想探討的問題,Omicron變異株的變異點高達卅二個,相對疫苗保護力可能降低,但目前尚未有實證。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無論施打國產疫苗或國際疫苗,其產生的抗體效果是一樣的,但若變異株後續研究結果出爐,顯示對疫苗效果差,代表研發次世代疫苗有其必要,現已知聯亞握有南非株疫苗的次世代疫苗,最好盡快釐清Omicron是否為南非株疫苗的後代,若兩者接近,應加速疫苗臨床試驗。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默沙東已於十一月中旬將資料送交食藥署,只是資料尚未齊全,因此採取滾動式審查,默沙東隨時補件,隨時審查。依默沙東提出的中期試驗結果,新冠患者出現症狀五天之內投藥,降低重症及死亡率的防護力約達百分之五十。但外電報導,默沙東最新公布的臨床試驗報告顯示,一千四百名測試對象,總住院及死亡率降低了百分之卅,低於過去宣稱的百分之五十。染疫五天內服藥者,百分之七須住院,一人死亡。
-
2021-11-22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關於抗新冠口服藥 你需要知道的4件事
在全球新冠疫情籠罩之下,台灣自不例外,歷經部桃院內感染、諾富特事件,今年五月本土爆發,也是一波一波洶湧而來,現在疫情趨緩,但疫情很難完全止住,後續仍然需要提高疫苗接種覆蓋率,個人的防疫措施也不能鬆懈,當然疫情的監測,仍然需要持續進行,醫療量能隨時都要保持足夠,以因應秋冬以來,除了新冠疫情外,流感及禽流感的威脅也不能掉以輕心。除了新冠疫苗的接種已陸續開打以外,全世界各大藥廠亦聚焦在抗新冠病毒口服藥物的研發,到目前為止已有二個口服新藥研發完成(包括默克藥廠研發口服病毒藥物molnupiravir,又叫Legevrio,另一是由輝瑞藥廠研發Paxlovid),可以降低新冠肺炎的住院率及死亡率,茲分述如下,供讀者參考。(一)Molnupiravir(莫奈拉韋-Legevrio)口服抗病毒新藥的醫學實證:此口服新藥是由默克藥廠研發,根據Malone的報告指出,透過此藥使用後,會給予病毒不對的原料,使病毒無法複製,在Fischer及Mahase(第三期)的臨床試驗,證實可降低新冠肺炎50%住院率及死亡率,目前已取得英、美緊急受權,將可提供高風險確診者服用,每日口服二次、服藥五天,可使症狀減輕,減低死亡風險,減輕醫療負擔。(二)Paxlovid口服抗病毒新藥的醫療實證:根據美國輝瑞公司的報告指出,此口服新藥是新型蛋白酶抑制劑(PF-07321332)合併若億亞(ritonavir,反轉錄病毒治療藥),此藥亦是每天口服二次,服藥5天,根據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證實,症狀出現3天內,服用可降低89%住院/死亡風險,症狀出現5天內服用可降85%住院/死亡風險,此藥對變異病毒株亦有效,目前美國緊急授權(EUA)申請中,至於副作用與安慰組並無差異,且無嚴重不良反應。(三)兩大藥廠宣稱將對高所得與中低所得國家有不同的販價使每個人負擔的起:到目前為止,兩家藥廠都同樣宣稱將根據販售地點的所得水準調整訂價,高所得國家每一人每一次療程為700美元,中低所得國家則降為20美元。而且默克將生產Legevrio 300萬份製劑留給低收入國家,今年預計生產1千萬份製劑,2022年預計生產2千萬份製劑;而輝瑞今年預計生產18萬份製劑,2022年預計生產2千1百萬份製劑,並與90個國家簽訂合約,此乃新冠肺炎患者一大福音。(四)老藥無鬱寧(Fluvoxamine)新用,亦有醫學佐證:無鬱寧(Fluvoxamine)本來治療憂鬱症用藥,但此藥證實對新冠肺炎產生的激素風暴有效。根據巴西TOGETHER從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之隨機分派試驗,使用無鬱寧組別可顯著降低因COVID-19住院/轉院風險達32%,有80%之病患接受完整藥物治療療程之病患其效益可達66%。不失為臨床上可以使用的藥物。結語目前疫苗施打覆蓋率已漸漸提高,加上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不斷研發成功,而且具有臨床療效實證,相信與病毒共存是可以期待,不再一昧思考清零政策,而是在「疫苗」、「藥物」、「檢疫」三管齊下,尋求平衡,相信在不久將來,大家一定可以「安心」、「放心」過正常生活。
-
2021-11-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藥性細菌增3倍!感染科醫師呼籲,「四不一要」使用抗生素
新冠疫情下,疫苗、抗病毒藥物短缺問題備受矚目,但近年發現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面臨嚴重危機,抗藥性細菌比率增加,在疫情期間增加3倍。感染科醫師呼籲,請大家熟記「四不一要」,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不吃他人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避免未來無抗生素可用。抗生素用於抑制細菌生長、殺死細菌。近年醫界觀察,抗藥性細菌增加,導致治療難度提高、住院時間拉長及醫療支出增加等。然而新冠疫情之下,部分抗藥性細菌比率增加3倍,若新冠肺炎患者加上抗藥性細菌感染,可能導致住院時間延長3至5倍。台灣感染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國內監測近10年加護病房感染個案,有四種抗生素的抗藥性細菌比率增加。王復德提醒,多重抗藥性問題廣泛,國衛院近期觀察,除了住院、高齡族群病人外,問題也延燒到門診、小兒科病人。衛福部預估,若抗生素抗藥性(AMR)未能控制,2050年台灣每年恐有3.3萬人因此死亡。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美國學者發表文獻,新冠疫情期間美國疫情嚴峻,醫護投入防疫而忽略基本感控措施,沒有落實區分院內乾淨區及汙染區,呼籲應有足夠資源來執行感染管控,否則一但產生抗藥性,病人預後通常不好。國內調查則顯示,高達7成國人對於抗生素使用存在錯誤認知,不知道抗生素用來對抗細菌。根據「感染控制雜誌」2020年發表調查,近9成受訪感染科醫師認為,常需合併2種以上抗生素治療、或改用廣效型抗生素,但7成以上醫師表示,因此可能導致副作用增加、住院時間拉長、預後較差等。陳宜君表示,醫療人員也可能因對抗生素認知不足、「避免醫療糾紛」等原因,面臨不當使用抗生素的困境。在缺乏誘因的清況下,僅少數藥廠願意投入抗生素研發,未來恐面臨無藥可用的狀況。
-
2021-11-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春節集中檢疫所餘6千間 歐亞疫情升溫「鬆綁等年後」
國內春節返鄉專案開放民眾預約12月14日至31日集中檢疫所,截至今日下午一點,已預約645間房,剩餘6455間。面對歐亞疫情情勢,國內邊境是否還能再鬆綁。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表示,國內這波春節返鄉是針對返國探親者,但對境外旅客鬆綁,要直到春節後才會考慮。對於歐洲疫情觀察,是否有第四波疫情再起。陳時中認為,上周歐洲疫情個案上升11%,這幾天韓國於解禁開放後第三周,個案數又升高,德國也在兩日內升高,一天新增五萬多人,「這都是警訊,我們會密切注意相關措施和疫苗接種等資訊。」他表示,若放棄基本個人防護,很明顯對疫情有負面影響,台灣春節返鄉專案主要是針對返國探親的『自己人』鬆綁,對於國外的放鬆,則要在春節之後才會考慮。同時也說,「目前沒有封城、封人等事件發生,除非遇到疫情升溫,否則也是不得已的措施。」對於未來面對病毒變異株考驗,中國代工披露將與輝瑞抗病毒藥簽約製造,國內是否有意願採購,先前簽約的默沙東抗病毒新藥,其產地若是中國製可否接受?陳時中表示,沒有禁止中國製造藥物進口,但要從哪邊進口,其商業進爭是另外一回事。
-
2021-11-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新危機!「細菌抗藥性」比例增3倍 未來恐無藥可醫
你分得清楚「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嗎?新冠疫情下,疫苗、抗病毒藥物短缺問題備受矚目,而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也面臨危機,近年發現「細菌抗藥性」比例增加,甚至疫情期間增加3倍。感染科醫師呼籲,民眾應有正確使用抗生素觀念,政府、醫藥界應重視引進與研發,勿讓國人未來碰上「無藥可醫」窘境。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殺死細菌的藥物。近年醫界觀察,細菌抗藥性增加,導致治療難度提高、住院時間拉長及醫療支出增加等。然而新冠疫情之下,部分細菌抗藥性比例增加3倍,若新冠肺炎患者加上抗藥性細菌感染,可能導致住院時間延長3至5倍。台灣感染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國內監測近10年加護病房感染個案,有4種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他提醒,多重抗藥性問題廣泛,國衛院近期觀察,除了住院、高齡族群病人外,問題也延燒到門診、小兒科病人。王復德說,衛福部也預估,若抗生素抗藥性(AMR)未能控制,2050年台灣每年恐有3.3萬人因此死亡,相當於每5位死者中,有1位是因抗藥性細菌感染所致,將導致我國GDP損失2%,每年經濟損失恐達3000億台幣。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美國學者發表文獻,新冠疫情期間美國疫情嚴峻,醫護投入防疫而忽略基本感控措施,沒有落實區分院內乾淨區及污染區,文章也呼籲,應有足夠資源來執行感染管控,否則一但產生抗藥性,病人預後狀況通常不好。陳宜君提到,我國本土疫情時,政府採取讓醫院降載、延後非急迫性醫療等,動員醫護收治新冠病人,而大多民眾重視勤洗手、戴口罩,的確減少感染流感機率,但留在院內的病人大多是癌症、重症等,身體狀況不好,本身就容易感染,感染機率高、抗藥性也隨之增加。根據國內調查,有高達7成的國人對於抗生素使用存在錯誤認知,不知道抗生素用來對抗細菌。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舉例,普通感冒多半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是針對細菌,通常抗生素對普通感冒無效。此外,根據《感染控制雜誌》2020年發表調查,近9成受訪感染科醫師認為,常需合併2種以上抗生素治療、或改用廣效型抗生素,但7成以上醫師表示,因此可能導致副作用增加、住院時間拉長、預後較差等。陳宜君表示,專業醫療人員也可能因為「抗生素認知不足」、「避免醫療糾紛」等原因,面臨不當使用抗生素的困境。且在缺乏誘因下,僅少數藥廠願意投入抗生素研發,未來恐面臨「無藥可對抗」的狀況。呼籲全民應一同努力,民眾也要熟記「四不一要」抗生素觀念:1.「不」主動要求抗生素2.「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3.「不」吃他人的抗生素4.「不」要隨便停藥5.「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陳宜君呼籲,醫師應遵守開立抗生素原則,避免開立過量、不適當或不必要的抗生素。也盼政府支持研發、或引進新藥的友善環境,讓患者得到更好的醫療照護,減少抗藥性細菌感染症的發生。
-
2021-11-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癌友應打第三劑!尤其此癌 抗病毒藥療程價上看700美元
許多國家新冠疫苗兩劑接種率都很高,還是持續發生突破性感染,各國紛紛開始第三劑/追加劑接種計畫。台大公衛學者今根據研究指出,固態腫瘤癌症患者接種兩劑之後有78%保護力,但血癌患者保護力僅59%,學者建議應優先給癌症病人接種次世代疫苗,特別是血癌病人。台大公衛學者張維容表示,有研究探討癌症病患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分析去年五月到今年六月,共585位打過BNT疫苗或AZ疫苗的癌症病人保護力,這些病人有有76%是固態腫瘤,24%是血液腫瘤。研究者在癌症病人接種兩劑的過程中,共做三次檢測。結果發現,癌症病人完整接種這兩種疫苗之後,高達八成都可以在二到四周產生八成產生保護抗體。但若細分癌症類型,可看到固態腫瘤患者打完兩劑後有78%,血癌患者卻只有59%。研究者比較接種兩劑疫苗後,面對不同變異株的保護力。結果發現,第一劑接種後,除了面對原始病毒株有發生預期中的中和抗體反應,但若面對Alpha變異株、Beta變異株、Delta變異株,癌症患者中和抗體濃度都起不來。以Delta病毒,固態腫瘤的中和抗體濃度只剩六成,血癌更只剩三成。此外,上述癌症病人有1%發生突破感染,接種AZ或BNT各佔一半,大多是無法有效產生T細胞反應,學者建議應優先給予癌症患者補打第三劑。另有關輝瑞與默克都各研發出一款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台大公衛校友、急診科醫師許辰陽指出,這兩款新藥都可抑制病毒複製,每個療程是五天,每天要服藥兩次,臨床試驗報告顯示可降低大約九成的住院或死亡風險,且無嚴重副作用,可望達到控制疫情的效果。輝瑞的Paxlovid,今年預計生產十八萬份製劑,2022年預計生產2100萬份製劑。默克的Lagevrio則會有三百萬份製劑保留給低收入國家,今年預計生產一千萬份製劑,2022年預計生產兩千萬份製劑。兩藥廠之定價策略有共識,將依照販售地點的所得水準去調整,高所得國家每個療程700美元,中低所得國家每療程20美元。
-
2021-11-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蘇益仁:做到這五件事 明年入境可以只隔離兩三天
目前全球新冠疫苗完整接種人口達四成,台灣也已追平,中央預估年底可到六成。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如果達成「明年兩劑接種達六至八成」,「年長者及重症高危險群完整接種率達到八、九成」,「健全檢驗通報系統」、「確診輕症及重症高危險群的分流處置」,並「禁止未接種者入境」,完整接種者入境只要隔離兩、三天確認PCR陰性,再搭配每三到七天一次快篩就可以了。蘇益仁表示,討論各種嚴格的檢疫方案,會不會漏掉少少幾個病人,都是基於「清零」的思維,與全球「與病毒共存」的趨勢背道而馳。應該認清的是「無論採行什麼方案,一定還是會有病人進來」,所以真正重要的問題是「台灣能夠容忍每天新增幾個個案?」蘇益仁分析,台灣力拼明年兩劑疫苗覆蓋率達到八成之餘,還要確認60歲以上長者和重症高風險群完整接種率達到八、九成,這時只要有健全的檢驗及通報系統,即時發現病例並做好分流處置,醫療量能不會過載。若有完整接種的年輕人感染,絕大多數都是輕症,只要給予血氧機做自我監控,待在家裡或去檢疫所休養即可;若有長者或重症高危險群確診,則要及早給予抗病毒藥並收住院觀察。蘇益仁建議,台灣可學習美國禁止未接種疫苗者入境,完整接種的旅客入境後,因為人數眾多,不宜在機場進行PCR檢驗,可隔離兩、三天做檢驗、看報告,確認陰性就放行,同時給予快篩試劑,並要求入境兩周內每隔三到七天就要自行快篩一次。蘇益仁提醒,除了新冠肺炎,也不可輕忽流感的威脅。今年歐美各國隨疫苗接種放寬防疫措施,可預期今年各國流感疫情都會比去年更嚴重,高峰就在明年一、二月。面對今年流感疫情來勢洶洶,不論新冠肺炎快篩和流感快篩都是必備,台灣也要做好境內流感相關防疫措施,才能保護高危險群。
-
2021-1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九批莫德納疫苗 122萬劑深夜抵台
我國自購的第九批莫德納(Moderna)疫苗晚上運抵台灣,疫苗由華航CI-5245航班自美國亞特蘭大國際機場起運,在安哥拉治中停加油,班機於晚上10時39分降落桃園機場後,滑行停靠在507貨機坪,清消人員先以消毒藥水噴灑貨艙,再關上艙門靜置10分鐘才由地勤人員將五個貨盤的疫苗依序卸下,海關關員在機邊完成驗放通關程序,隨後運送至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第九批採購莫德納疫苗為122.61萬劑,本批效期至2022年5月8日。我國採購的疫苗目前共有494.13萬劑到貨,分別為首批5月28日15萬劑、第二批6月18日24萬劑、第三批6月30日41.04萬劑、第四批7月15日35.04萬劑、第五批8月8日9.96萬劑、第六批8月15日24.96萬劑、第七批9月17日108.31萬劑、第八批10月8日113.21萬劑,以及本批122.61萬劑。
-
2021-11-12 名人.楊志良
為疫情處置不當造成的冤魂提告!楊志良:終有一天閻羅王會找「你」算帳
此次「新冠肺炎罹難者國家賠償請求」訴訟,是要控告誰?當然是行政院長蘇貞昌及衛福部長陳時中,更要譴責在他們兩人後面的影武者--總統蔡英文。從個案層面來說,第一批有12名冤死者家屬委任,提供完整病歷,由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醫師逐一審視。發現有已確診但為歸為輕症的病患,因政府拒絕建立類方艙醫院,沒有負壓病房可收容,只能居家隔離,又未能提供血氧機定時監測患者血氧濃度,因而「快樂缺氧死亡」;也有已出現新冠肺炎症狀,但多次打1922都無人接聽,以致無法獲得醫療處置而死亡;也有因抗病毒藥品瑞德西韋、單株抗體、高流量氧氣鼻導管(賈永婕稱「救命神器」)等缺乏,申請困難,導致病情延誤而死亡,這些都是政府該做為而不做為引起的冤死。從高一層次來說,衛生福利首長心中應只有二項懸念,一是人民的生命,二是人民健康,但陳部長心中卻只有政治意識而沒有人民的生死。如「小明事件」根本違反〈聯合國國際兒童權益公約〉;未能指出大陸疫苗有何缺點,卻說出「他們(中國)沒在打的,我們有點興趣,他們在打的,我們不敢用。」這種政治語言;政府編列8400億防疫及紓困預算,也經立法院通過,「超前佈署」喊得震天價響,然而五、六月疫情高峰,缺藥、缺負壓病房、缺「救命神器」,尚須賈永婕捐助252台紓解困境,難道這些不是怠忽職守?台灣的健保及醫療體系世界聞名,政府所謂超前佈署卻全是欺騙及內宣。5月初「諾富特3+11」事件,該旅館隔離者與一般住客混住、共用電梯,而指揮中心未派人視導,導致全台大破口,至今甩鍋不道歉,從政策到執行荒誕不經,害死多少人命?再從更高的層次觀之,政府為了高端,故意延誤進口及施打疫苗,非常明確就是造成冤魂的間接原因。陳部長多次在立院說謊,欺騙立委及隱瞞事實,在野黨團及衆多社會人士,多次要他下台負責,然而陳部長臉皮城牆厚,火箭打不破,就是不肯下台。為何如此?因重大疫情下的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一級開設,本應由行政院長或至少副院長主持,SARS、H1N1、登革熱皆是如此,但蘇院長自知無能,不願承擔,便推出陳部長作為箭靶。蘇貞昌是個神明都敢欺的人,對依據職權監督他,嚴謹提出國防相關質詢的立委,竟反批「沒見笑」,說他是無恥下三濫的院長一點不為過。行政團隊如此無能,用民脂民膏從事大內宣,凡事雙標,最更重要是還無恥,而其背後的影武者蔡總統,是個奪取民進黨黨魂的惡質總統,而一群綠委比民國初年的豬仔議員更不如,只會逢迎掌權掌錢的蔡英文,從不監督政府的不當施政。疫情處置不當造成的冤魂,當有人為其伸張,吾等不畏邪惡政客,絕對為他們控訴到底。吾等堅信前總統呂秀蓮對蔡總統之言,「終有一天閻羅王會找你算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