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4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搜尋
死亡人數
共找到
669
筆 文章
-
-
2021-07-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鬆綁管制 侯友宜拿國際數據提3監測、3指標
警戒降級在即,新北市仍未開放餐飲業內用,市長侯友宜今天下午說明,他以各國確診數跟疫苗覆蓋率作為參考,提出要做好3大監測包括疫情數據、社區篩檢站與觀測活動狀態,加上3項指標疫苗覆蓋率、醫療量能與確診數達一定水準才不會解封後又讓疫情回溫。侯友宜用各國解封後確診情況分析,疫苗覆蓋率超過7成的新加坡解封前後1周確診數增加13.4倍,但因為疫苗覆蓋率高,重症、死亡人數沒增加;而以色列疫苗覆蓋率也超過6成6,解封前後卻從單日確診15例飆到1102例;至於常拿來跟台灣比較的澳洲,疫苗覆蓋率約3成,解封前後確診數也增加13倍。侯友宜認為,國際接踵率高的國家解封都有確診回升現象,更何況台灣疫苗覆蓋率僅26%,更該謹慎面對。侯友宜表示,有關解封可以參考國際通用疫情評估指標相關參數,最重要當然是疫苗覆蓋率,台灣至少要達6成,但現在覆蓋率跟數量都不夠,必須要快速增加才可以,否則確診上升會醫療量能會面對挑戰。除疫苗外,侯友宜說,在醫療量能監測上,重症率與致死率是重要指標,要每日追蹤;確診數與7天平均再生傳染數(Rt值)與不明感染源都是關鍵。另外,侯友宜也提出3大監測重點,分別是疫情數據、社區篩檢站與觀測活動狀態,讓疫情在監控下穩穩往下走。
-
2021-07-22 癌症.抗癌新知
109年十大死因 癌症仍居首位!
衛福部統計處公布十大死因,癌症仍位居首位,去年約有5萬161人因癌症死亡。十大癌症仍以肺癌、肝癌位居前一、二名。由於近11年來,去年首度死亡人數負成長,也撥慢了癌症死亡時鐘,從前年每10分30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去年慢了3秒,為每10分27秒即有一人因癌症死亡。
-
2021-07-15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疫中斷就醫 腫瘤速變大
新冠肺炎讓全台醫護人力拉警報,醫療量能紛紛降載,許多癌症病人也擔心染疫,而出現自行中斷就醫。國內權威醫師們提出警訊,約一成癌症病患中斷就醫,而發現近來開刀的癌症腫瘤較以往更大,或原先因治療成效而縮小的腫瘤,因中斷治療而變大。醫師提醒,頭頸癌細胞成長快速,務必持續治療。而為了銜接想回居住地治療的患者能順暢就醫,病友團體也呼籲,醫院應協助患者申請接續治療。台灣每年因癌症消逝五萬條生命,其中名列台灣第六大癌症的頭頸癌,發生率遠高於全球平均三倍,是全球第一,根據國內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國內每年因頭頸癌死亡人數約三千多人,遠高過台灣目前因covid-19死亡人數。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表示,疫情期間,約一成的頭頸癌患者未回診。他擔憂地表示,頭頸癌是成長快速的癌細胞,在實驗室中,頭頸癌細胞三到五天就會成長一倍,一旦中斷治療,對病情相當不利。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也指出,外科系發現,近來開刀的癌症腫瘤特別大,而內科系也發現,原本因為治療成效而縮小的腫瘤,又長回來,使醫師必須重新制訂治療策略,讓治療更為棘手。他強調,有症狀、新診斷、疑似復發、化放療中的頭頸癌病患,務必按時回診,尤其治療結束後的一年到一年半期間,是復發高風險期,不可放鬆。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頭頸癌患者因病況較複雜,常需到醫學中心治療;但爆發疫情後,病患不得不減少移動,「回居住地醫院治療,如何銜接用藥就很重要。」因應疫情,醫療院所可依法令許可,做藥物或治療的緊急調處,王正旭指出,部分患者在原開刀醫學中心使用免疫療法,卻遇到了疫情而中斷,而需選擇回到居住地醫院治療,除了建議病患可申請含診斷、治療及用藥的病歷摘要攜帶至轉換的醫院,原醫院也應該及時將病歷摘要上傳到健保署雲端APP以利後續接續居住地能夠繼續替患者申請接續的治療,而負責審核醫院申請治療的單位也很重要,雖然在防疫忙碌之餘,希望健保署各分區也能幫助患者確保申請順暢,能夠順利持續治療。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致死率破5%/盡快分析死亡個案 累積經驗減少死亡
國內新冠致死率逾百分之五,有人認為與醫院收治不及、超載有關,但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如今醫療量能已不再緊繃,致死率降不下來有很多因素,絕非單一因素,應該盡快對死亡個案進行分析,「從中累積經驗非常重要」。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表示,降低致死率還是要從疫苗施打、降低重症著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我國疫情爆發至今差不多兩個月,拿短期內的數據與其他國家持續一年多的數據相比,不盡公平。除了致死率,也應該從流行曲線著手。例如英國去年四月第一波流行時,疫情來得又快又急,致死率陡升,最高峰時每日確診人數約五千多人,新增死亡人數近千人。但去年年底到今年初第二波流行時,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同步上升,致死率不再陡升,最高峰時單日新確診約五萬多人、新增死亡人數為一千多人。洪子仁表示,可見英國在第一波流行時記取教訓,在病人收治等作為上有所改善,而能控制致死率不再呈現陡升的狀態。反觀我國,疫情之初,確實在醫院降載階段出現死亡人數陡升的狀況,但隨著醫療量能充足,已逐步改善。他認為,降低致死率,還是要從疫苗施打、降低重症著手。他說,英國最近從五月開始又爆發疫情,但每日確診人數雖然上升,現已來到約單日新增三萬多人確診,但死亡人數則維持在十幾、二十人左右,可說是歸功於疫苗的成效。目前英國已超過六成成人完整接種兩劑疫苗、超過八成成人接種過一劑。然而,若是疫苗供應不及,避免下一波疫情來襲,致死率再度攀高。洪子仁認為,應該丟棄過去有症狀才刪減的策略,定期在不同區域主動篩檢,進行監測,醫療量能能及早因應。台大兒童醫院副院長黃立民表示,一開始致死率升高確實跟病患激增有關,但如今時機點已過,致死率仍降不下來有很多因素。包括外界所說我國多為老年人染疫、未及早給予單株抗體、加護病房照護能力落差等,都是可能的因素。如今針對加護病房照護能力,已幾乎周周舉辦線上臨床教導,盼能提升第一線的照護能力;也已採購單株抗體,並逐步放寬相關限制,未來致死率應該會逐步改善。但黃立民表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組人專門分析死亡個案,找出其相關性,介入改善措施,避免下一次疫情來襲再發生憾事。
-
2021-07-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案例爆不完 耕莘院長:可以打仗但不能漫漫無期
新冠肺炎國內案例爆不完,自今年5月以來全台累積破萬人確診,死亡人數六百多人,全國三級警戒一延再延,民眾期待7月12日解封,恐怕因近期群聚事件難如願。第一線醫護坦言,疫情爆發後醫療量能緊繃,心情很錯愕複雜,在五月底衛福部要求各醫院加開專責病房時,不僅沒有退縮,更拿出「共護國難」的決心,不過第一線勇士也會累,「我們可以打仗,但不希望漫漫無期」,控制疫情,最後還是需要靠疫苗覆蓋率。雙北在五月初本土疫情爆發成「重災區」,台北市擁有台大、榮總、三總、北市聯醫等公立醫院,醫療資源為全台之冠,中央地方也能直接下達命令,但新北市的幾間大醫院,包括亞東、馬偕、耕莘、慈濟全是私人體系,指揮系統與公立大不同。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表示,新北市長侯友宜召集新北10幾個醫院院長組成line群組,若有危及病人需病床,透過群組「call help」,各醫院盡可能有空床就接收,團結打仗也打出革命情感。若只是微負壓隔離病房,醫護還是有所擔憂,林恒毅表示,醫院花了五天日夜趕工,做出真正的負壓專責加護病房,讓同仁上戰場無後顧之憂。由於新冠肺炎是新興病毒,醫務部在24小時內組織顧問團,將所有問題彙整,製作臨床處置準則,24小時提供線上會診。衛福部新冠肺炎臨床處置線上教育課程,也有內科專科醫師主動做成共同筆記,提供同仁參考,也有精神科醫師主動加入團隊,協助醫護排除心理壓力,齊心對抗病毒。院內日前收治40、50位新冠確診病人,每一位病人每日要量三次體溫,護理師每次照顧一位病人,就需要換掉一套隔離衣,換算下來一天至少消耗300套,雖然公家有定期提供,但數量仍然不夠,醫院得想辦法購足,林恒毅坦言,像是防護衣、N95口罩,有些商家漲價不合理,還會告訴醫院「如果你不買,別的醫院搶著要」,讓院方咬牙也得買,盼商家不要趁機發「國難財」,也希望中央能適時介入。林恒毅是胸腔內科專家,當年SARS期間擔任胸腔科主任,就是守在負壓病房的第一線,也是少數真正「打過仗」的院長。去年碰上新冠肺炎疫情,當時台灣疫情尚未爆發,憶往事時還自嘲「老」,沒想到一語成讖,今年疫情竟大爆發。「很多年輕同仁奮勇站在第一線,我身為醫院指揮官,必須負責全院安危,若能選我寧願當戰士去打仗,當指揮官壓力太大了」。「醫護這麼辛苦,還是有護理師被房東趕出來」林恒毅坦言,聽到專責病房護理師的事情讓他很痛心,院方也盡力協助,像是空出病房作為醫護宿舍,或安排住在鄰近醫院的旅館,也感謝熱心單位、藝人、企業界捐贈餐飲、物資。不過從去年撐到現在,他坦言醫護也會累,「在隧道沒關係,但要看到燈光,可以打仗,但不希望漫漫無期」,疫情要控制,疫苗普及率還是很重要。
-
2021-07-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哺乳2月大女嬰猝死 指揮中心列接種疫苗不良事件
日前一名雲林婦人施打AZ疫苗後,返家哺餵2個月大女嬰,沒想到隔日凌晨女嬰猝死,引發各界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名2個月大個案,是母親6月接種疫苗當天下午哺乳這名個案,次日凌晨發現個案沒有呼吸心跳,解剖後發現有上呼吸道感染、雙肺大葉肺炎,列為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莊人祥表示,新增16例COVID-19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包括8女8男,死亡年齡為2至95歲間(其中9人為75歲以上長者),為疫苗接種後當日至38日間,目前累積271例(133女、138男)COVID-19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而目前死亡解剖61案,有45人慢性病、2人頸椎骨折、3人疑似肺炎、氣管管段倒流液體、胃穿孔覆膜炎、2人待釐清。莊人祥表示,6月30日新增COVID-19疫苗接種3萬6151人次,其中AZ接種3萬2995人次,莫德納接種3156人次,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約8.52%。其中48例接種後不良事件、12例疫苗接種後非嚴重不良事件、16例死亡、20例疑似嚴重不良事件。指揮中心指出,6月30日新增16例(8女8男)COVID-19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死亡年齡為2至95歲間(其中9人為75歲以上長者),為疫苗接種後當日至38日間。目前累計271例(133女、138男)COVID-19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死亡年齡為2至101歲間(其中204人為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後當日至38日間發生;271例中有1例原通報危及生命後轉死亡事件;1 例原通報非嚴重不良事件後轉死亡事件。感染新冠肺炎死亡人數今新增13名,案例數較前幾日多,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一名70多歲男性,患有慢性肺病、帕金森氏症,因呼吸困難、咳嗽而住院,醫院剛好陸續有確診群聚,被匡列為居家隔離,前3次PCR陰性,第4次居家隔離期滿前轉陽性確診,最後因為感染肺炎惡化,在6月28日家屬簽署DNR過世。羅一鈞說,另一名50多歲女性,長期洗腎、高血壓,因家人確診列居家隔離,6月5日PCR陰性,後來因為有咳嗽新症狀,6月13日陽性,確診後也因為病況惡化,於6月17日過世。
-
2021-07-01 名人.黃軒
當疫苗接種率達成群體免疫 新冠仍流行該怎麼辦?
我常常想,如果真的大家都COVID-19達成「群體免疫」了,但COVID-19還在社區流行,大家怎麼辦? 先說,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COVID-19流感化?早上閱讀2篇文章,整理一下,嘗試回答上述問題。反覆感染(Reinfection) 反覆感染,是許多呼吸道病毒的一個顯著特徵,我們在一生中,都已經受到同一病毒種類,不知多少次的感染。確實,人類常見的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和冠狀病毒,普遍一直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們產生了,「反覆感染」的能力。在那些已感染COVID-19的患者中,大多數感染,無論其嚴重程度如何,均會誘導COVID-19特異性抗體的產生。但是隨著時間拉長,抗體濃度本身也會下降的,甚至不足以提供長期時間的「殺菌免疫力」,以防止再次感染。 隨著時間拉長1.消失的抗體2.減弱中的免疫3.病毒「免疫逃脫」這些都會破壞或規避免疫系統功能,並允許隨後的COVID-19再次感染。從Pandemic到Endemic?(從全球「大流行」到地方性「流行病」)如果我們免疫系統,接受多次受到病毒反覆感染訓練,免疫系統必須要有產生長期保護身體的能力。不然的話,就會有3個結局1.持續全球流行(Pandemic )2.死亡人數繼續增加3.1 + 2所謂有能力是指,例如1.我們接種疫苗2.體內自己內生免疫記憶細胞,記得之前病毒的攻擊……才真的有能力把COVID-19變化成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 Disease)現在全球正在大規模打疫苗,如果COVID-19仍沒被消滅,就會進入下一場「地方性的戰疫」。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 Disease)已經是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 Disease)的冠狀病毒(coronavirus)早已存在,共有四種:OC43,HKU1、229E和NL63。 1.冠狀病毒感染在自然感染後,同一「冠狀病毒株」,反覆會在1年內,可以受到再感染,這是非常常見的。 2.流感病毒感染同樣的,同一「流感病毒株」,也可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連續發生感染。3.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也是會在1年內再次受到感染。這些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和冠狀病毒,由於反覆一直在體內感染,才會一直普遍生存在人世間。不幸的COVID-19病毒,很符合這樣「萬世留存」病毒的特質:一時不能殺光的病毒⋯⋯依舊需要1.反覆感染的訓練,來壯大宿主的免疫力。2.也進化COVID-19病毒自己的突變能力。刊登在刺胳針呼吸道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期刊,研究人員使用全法國數據的研究結果顯示1.死亡率:流感死亡率是5.8%,COVID-19死亡率是16.9%(感染COVID-19死亡率幾乎是流感近3倍)。2.需要加護病房治療:感染COVID-19病患,有16.3%需要加護病房治療,比流感患者的10.8%來得多。3.住加護病房天數:加護病房的平均天數也幾近是兩倍之多,意即平均需要加護治療15天,流感病患則需8天。無論是死亡率,需要加護病房治療,住加護病房天數都比流感高太多了。也許是提醒大家,目前「並沒有數據証實流感化後,病毒就會變弱了」。 到達群體免疫了,但COVID-19還在流行,我們怎麼辦?隨著COVID-19疫苗接種率在全球陸續攀升,預期這種病毒將變得流感化之際(我上述已經說明,COVID-19病毒,是完全符合地方性流行的病毒,只要疫苗接種率,已經達成辟體免疫!)。新加坡這個國家,已經正針對如何在COVID-19下,人民可以過著更正常的生活,起草了一份路線圖。新加坡預計到8月9日的新加坡國慶日左右,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完成2劑疫苗接種。新加坡在及時完成疫苗施打的里程碑後(達成全國群體免疫):1.每日只監控有多少重症,而不再是每日監控確診人數(因為已經是地方性的流行病毒)。2.確診者將獲准在家中康復(就像流感病毒感染確診患者,不也是在家休息),減少對醫療體系壓力的擔憂。3.篩檢COVID-19目的:a.不是匡列、隔離人民的工具(因為已經人人有群體免疫)。b.用來確保比賽項目、社交活動和海外旅遊能夠「安全進行」。c.可再度出國旅行,至少是對那些也已控制病毒的國家,而篩檢和疫苗接種則將是「免除隔離」的基本要求。資料來源:Will SARS-CoV-2 become endemic?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COVID-19 and seasonal influenza: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Will the COVID-19 Virus Become Endemic?※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南注射疫苗後死亡再添一人 老婦先疑似中風今死亡
台南市注射疫苗之後死亡案例再增一人,一名91歲老婦, 17日注射疫苗後、20日出現疑似中風狀況,送醫治療後,今天死亡,使台南市疫苗注射之後死亡人數累積到5人。這名老婦之前發生疑似中風症狀,台南市衛生局已經通報中央疫苗注射不良反應個案,外界懷疑是否與疫苗引發血栓有關,但沒想到相隔兩天,老婦人就死亡。衛生局之前表示,這名91歲家住在安南區的老婦,17日注射疫苗,20日因為有腳傷前往診所治療,過程中突然癱軟,轉送往安南醫院,經過檢查,腦部並沒有出血的情況,但頸動脈有受損,是否是中風目前還很難判定。
-
2021-06-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桃園新增6例接種疫苗猝死 累計打疫苗身亡21人
老人施打AZ疫苗猝死事件頻傳,引起社會關切和疑慮,桃園市政府今天下午統計指出,民眾施打疫苗後死亡人數今天再新增6例,其中最年長95歲謝姓阿嬤15日接種疫苗,至前天下午往生,另有52歲洗腎病友黃姓男子也是15日接種昨天不治,也讓桃園累計接種疫苗後猝死個案達21例。桃園市政府統計,民眾施打疫苗引發不適死亡個案,根據民政系統通報疫苗接種前、後死亡人數,至昨天總共15人、今天再新增6人,新聞處長詹賀舜說,昨天死亡15人中,1人是施打疫苗前、等候醫師問診時身體不適,送醫不幸,另1人打完疫苗後,回家吃東西噎到送醫不治,其他都是打完疫苗回家後,隔天或隔2、3天出現不適送醫不治,其中1例向衛生局申請藥害救濟行政程序。今天再新增6人接種疫苗猝死個案,市府衛生局調查,包括82歲李姓阿公,在17日接種疫苗、昨天中午無心跳呼吸死亡;95歲謝姓阿嬤15日接種疫苗後並無不適,至昨天中午吃完午餐後離世;89歲詹姓阿嬤有心血管病史,也是15日接種疫苗,今天上午出現不適送醫不治。93歲施姓長者17日接種疫苗、19日發燒至昨天改善,未料今天上午失去心跳呼吸身亡;75歲蔡姓阿嬤在長照機構照護,17日接種苗至18下午發燒,隨後不適送醫延至19日不治。另一名洗腎52歲黃姓男子15接種疫苗,直到今天上午突然失去心跳呼吸,緊急送醫不治,個案將送至CDC疾管署判斷。
-
2021-06-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面對冠狀病毒注射冠病疫苗——勝利在望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邀請三位在美國執業多年的醫師朋友分享一年來經歷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心得。神經科符教授曾經因為照顧病人而被感染,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大家不要驚慌,感染新冠病毒並非絕症,絕大部分病人會完全痊癒。但是應該減少感染的機會,注射疫苗,對自己、親人或社會都好。」精神科林教授指出:新冠病毒所引發的免疫反應,「過」與「不足」,都可能加重病情,甚而致命。「天災」難料,需要的是如實看待、盡力因應。「人禍」如何減免,如何在過度與不足的反應之間取得平衡,則有賴於我們的智慧。癌症專家胡醫師由一位癌症病人的故事,說出她對新冠疫情對癌症病人的影響,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風險、癌症篩檢率降低、癌症期別升高以及存活率下降。大約去年3月16日我感染了冠狀病毒,4月13日在醫病平台發表【我也感染冠狀病毒了!小心,誰都會感染冠狀病毒】。時間彈指間過,紐約市疫情平穩,沒想到卻在台灣發飆。大家都知道抗疫最重要的是預防,「戴口罩、洗手、六尺距離」是必要的。高風險的人群,包括醫護人員等,則要用到各種不同的PPE配備。前篇文章我寫過,「我不認為得病、可能得病,因而可能死亡,會讓醫護人員後悔步上行醫濟世這條路。這段困難的時期,正向的思維,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多多少少幫助別人,會讓我們因為能當醫生、醫護人員而感到驕傲。沒有適當足夠的個人保護設施,需要分分秒秒的照顧感染冠狀病毒的病人,增加不必要得到感染的機會,這才是讓醫護人員心寒、猶豫的最大原因。」我的病況算是很輕的,應該是在鐘形曲線的最左邊。這算是病毒帶來的一點直接好處:幾天後,我就能在家裡用遠程醫療應診和病人在視頻上面談。也能不擔心傳播病毒,不到城裡醫協的會議室,亞美基金會和協會病毒專案組的成員,就能利用視頻在網上商量購買個人防護裝備和送給各醫療設施、醫院的計劃。我以為,征服這個病毒只是時間而已,不過需要國家,全體民眾的配合,各行業的努力。大多數的病人都會和我一樣,像得到輕微的流感而已。更多人甚至一點症狀都沒有。冠狀病毒得病死亡率低於2%。但是因為很多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得病;醫療設施很短的時間內爆滿,一下子很難給所有病患最先進的護理和治療;病患又在很短的時間內死亡,所以可以了解大家會有恐慌的心理。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21年5月29日的數據:全世界78.7億人口,有1.7億人口得病(1.95%),3.53百萬人 死亡(病死率 2.1%)。美國人口有3.3億人口,有0.33億人得病(10%),0.6百萬人 死亡(病死率 1.7%)。台灣億人口有23.9百萬人口,有7806人得病(0.03%),99人死亡(病死率 1.3%)。從上面的數據來看,台灣的防疫,雖然已經發生許多社區感染,但是握有SAS的經驗,加上已有疫苗面世的情況,疫情應能控制。有人認為上述數據不可靠,真正疫情要更嚴重。也有許多人對疫苗不感興趣。不管怎樣,要停止冠病大流行,非要大家去注射疫苗,得到「群體免疫」不可。我曾經用流感來說明「群體免疫」的重要。2018至2019的流感季節,美國62.6% 的人口注射疫苗,這年還有10.8% 的人口得流感,病死率0.1%。全國那年因流感死了3.4萬人。假設沒有疫苗,50%的人口得到流感,就能得到「群體免疫」那麼全美就要死16.4萬人,多死了五倍。如果不用疫苗,不預防,不用口罩,不用社交距離,單靠50%人口得到感染( 也有人估計要70%),而取得群體免疫,那麼美國全國死亡人數會達330 M x 50% x 1.7 %= 2.8 M。這個數目會非常驚人,2.8百萬,大大超過「談虎變色」 1918年H1N1美國大流感的90萬!看了以上的數據,希望能讓大家接受注射冠病疫苗。疫苗並非萬全,但是用注射後的可能不適、副作用換取減少更多不必要的死亡,絕對值得。因為冠病大流行帶來的經濟、社會、人文的負面影響,不早日停止,遲早會(或者已經)超過所有的世界大戰,不同的是,這是人與病毒,而不應是國與國的鬥爭。近日我有幸參與的亞美醫師協會和親情健保計劃,聯合報共同主辦的【戰勝病毒,堅強面都】徵文比賽,看到許多美國華人,大人和小孩,面對冠病正向積極的反應,覺察到勝利在望,我們從這困境中,又學到許多。總之,希望大家不要驚慌,感染冠病並非絕症,絕大部分病人會完全痊癒。但是應該減少感染的機會,注射冠病疫苗,對自己、親人或社會都好。這段因冠病隔離,讓大家有更多的個人時間,要注意自己和親人的心理健康, 「塞翁失馬」,福耶?
-
2021-06-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醫師提醒打完新冠疫苗應多喝水 只有這種人不行
老年人接種疫苗的安全性引發關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表示,台灣80歲以上重症率達到43%,致死率有26.9%,所以特別提醒高齡民眾,真的需要接種疫苗。接種完疫苗要定時量測體溫多喝水,但洗腎病人要記得打完不能喝太多水。鍾飲文表示,目前美國新冠疫苗施打劑數3億1600多劑,占總人口比率94.50%;施打2劑占總人口比率44.39%,至少施打1劑占總人口比率52.71%。從疫苗開打以來,美國住院人數在各年齡層都明顯下降,大於80歲的死亡率也明顯下降。可以看到美國很多州都已經解禁,慢慢恢復正常的生活,這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鍾飲文說,在台灣本土確診病列、重症、死亡人數數據上,各個年齡層我們可以看到,80歲以上重症率達到43%,致死率有26.9%,所以特別提醒高齡民眾,真的需要接種疫苗。大家關注老人打疫苗很危險嗎?鍾飲文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他強調接種後要觀察30分鐘的重要性,因為疫苗會直接引起的死亡為過敏性休克,會在打完 疫苗30分鐘內發生。而與疫苗有關的血栓,主要出現在腦部、肺部與深部靜脈,但大多在接種後第5天到第16天出現,不太可能打完疫苗隔天就血栓死亡。鍾飲文說,疫苗接種第一天,記得加壓止血1至2分鐘,切勿搓揉,留觀15到30分鐘是非常重要的,定時量體溫並記錄,多喝水,1天要喝2000cc,多休息,均衡飲食。第二到三天,同樣定時量體溫,多喝水,多休息,均衡飲食,若不舒服可以服用普拿疼,如果不適症狀持續為改善就盡速就醫。鍾飲文提醒,有一種人在接種完不能多喝水,就是洗腎病人,因為多餘的水分沒辦法像正常腎臟功能的人一樣,隨時自我調節,必須在洗腎的時候才能移除。因此會建議備用一些退燒藥,測量體重是監測水分的好方法,若仍有微燒仍可少量補充水分,注意體重。
-
2021-06-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多數染疫住院者出現長期症狀 4個關於新冠最新研究
我們對新冠病毒的了解,時時刻刻在變化。在全球大流行經過一年多之後,醫學人員仍不斷研究這個病毒的變化,以及對抗它的方法。以下歸納今年五月,四個關於新冠病毒的新知識。輝瑞疫苗對12歲以上兒童安全且有效。上個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決定將輝瑞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擴大到美國12-15歲的兒童。據紐約時報報導,批准短短兩周內,約有250萬人打了第一劑。接種疫苗對孩子和家庭產生深遠影響,不僅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大幅降低,還能恢復原來的生活習慣。擴大授權也對此流行病在美國的進程產生影響。正如紐約時報所說,當接種率在年長者中逐漸下降、年輕成人停滯不前的情況下,符合條件的青少年接種疫苗,為這場疫病戰役提供了新的動力。感染新冠病毒者的免疫力,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終於有個好消息,根據目前的發現,感染過新冠肺炎的病患,對該疾病的免疫力可能會持續數年。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並康復的人,其骨髓中的某些細胞會記住該病毒,意即當再次遇到相同病毒,身體會產生新的抗體。該研究作者、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和免疫學副教授Ali Ellebedy提到,「在病患出現症狀後的11個月,我們在其體內發現抗體,這些抗體在病患體內持續存活,這是持久免疫力的有力證據。」這項研究規模小且仍在初步階段,目前尚不清楚,接種新冠疫苗的人,體內是否會有類似的免疫反應,研究持續在進行中。多數因新冠肺炎住院者,出現長期症狀。一項針對新冠肺炎住院者進行的大型研究發現,70%的人在出院後六個月仍然存在各種症狀。最常見長期症狀包括呼吸急促、疲勞和睡眠障礙,其他還有味覺喪失、腦霧(Brain fog,失去專注力、記憶力與理解力)現象、心理健康問題、胸痛和發燒等問題。該研究表明,目前迫切需要新冠肺炎的遠程研究,以協助從病毒中康復的人們最即時、實際的支持。印度新變種病毒困擾全球專家。隨著美國病例數和住院人數急遽下降,人們很容易忘記世界其他地方還有疫情肆虐。尤其是印度,新病例和死亡人數激增,世衛專家正密切關注Delta變種病毒。幸運的是,目前美國和國外其他疫苗,已被證實對大多數變種病毒株有效,包括Delta。但公共衛生官員指出,病毒傳播機會愈多,出現新變種的可能性就愈大,也挑戰目前疫苗有效程度。資料來源/美國赫芬頓郵報
-
2021-06-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打不打?民眾內心都煎熬
全台針對年長者疫苗施打,上午持續在各接種站進行。防疫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接種疫苗後不良反應,死亡人數達49人,「但仍無證據直接顯示是疫苗關係」。但驚人數字已讓部分民眾驚恐、裹足不前,台北市一處大型接種站整天預約施打人數僅有185人,基於「利大於弊」的考量下,民眾仍到場施打,但有人施打前已有身體不適現象,醫護人員照護後請他日後再施打。
-
2021-06-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悶壞了!九旬翁堅持注射疫苗 有保護力之後可出門散步
彰化縣90歲以上長者今天注射疫苗,上午陣陣 磅礴大雨,各疫苗注射站都相當冷清,員林市注射站設在晴雨球場,臨時啟動「得來速」服務,民眾把車直接開進球場,長者在車上接受醫師檢查、護理師注射疫苗,避免淋雨受寒徒增健康風險。員林市275名90歲以上長者預約接種,上午兩個多小時只來33人,晴雨球場空蕩蕩,醫護和工作人員比長者人數多出數倍,只要有人出現,工作人員立刻迎上門,熱絡招呼「來打疫苗的嗎?」99歲張姓婦人由兒子陪伴完成注射疫苗;她的兒子表示,媽媽有高齡生理退化疾病,並非特殊慢性病,應該可以打疫苗,他雖擔心媽媽也可能發生後遺症,但覺得人生很多事註定好了的,出現嚴重後遺症可能是「命」,該來的會來,躲不掉,所以他還是陪著媽媽打疫苗。94歲曹姓鎮民說,政府通知要注射疫苗,他就來注射,沒什麼好擔心。曹姓鎮民的孫子在一旁補充說,阿公在家悶壞了,整天看著窗外,很想出門走走,一聽打疫苗會有保護力,非常開心,不但預約還今天一早就來注射,打完之後的14天發揮保護力,或許阿公可以像過去那樣到外面散步。雨勢時大時小,多名民眾詢問可否長輩不下車,在車上注射疫苗,員林市衛生所同意,就此啟動得來速服務,工作人員到停車場迎接,請民眾把車子開進球場,醫護推著醫療檢查工具和注射用具到車邊,醫生檢查健康沒問題,護理師為長者施打疫苗,然後家屬把車輛開在一旁停留20分鐘,確認長輩沒不舒服才離開。市長游振雄表示,今天下雨,加上有數十名75歲以上長者注射後死亡,影響民眾對疫苗的信心,其實台灣平均每天66名高齡長者死亡,注射疫苗死亡人數和本來就會死亡的人數相加,總人數和過去一樣,沒異常增加,希望民眾不要排斥疫苗,踴躍注射提高群體保護力,台灣才能早日擺脫疫情肆虐,重返正常生活。
-
2021-06-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林昶佐表決反對公開3+11會議紀錄 網轟:還說挺萬華
「3+11」爭議延燒。立法院昨天進行紓困4.0預算案審議時,國民黨團提出主決議,要求釐清「3+11」決策過程,表決結果62票反對居多數,全案不通過,其中也包括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由於林昶佐的選區位於萬華,林的臉書隨即被灌爆,有網友表示,「連3+11都不敢查,還敢說要挺萬華」。林昶佐臉書回應,對於3+11決策「查啊怎麼不查,昨天立法院綠、藍、白、黃四黨都一致同意由行政院來調查了,調查結果還要報立法院。今天卻還是有人要換提案搞表決、用表決畫面帶風向。都這樣搞幾年了,搞壞多少重大議題了,現在連防疫都不放過」。立法院17日朝野協商時,朝野對國民黨立委費鴻泰所提主決議達成共識,要求行政院就「3+11」決策釐清過程,3個月內成立調查小組,提出書面提出書面調查報告給立法院,並對確診往生者家屬提出家屬提出相關慰助機制。國民黨立委鄭麗文所提另一主決議案則指出,有鑑於4月15日疫情指揮中心拍板,機組員檢疫從原先的「5+9」放寬為「3+11」,不久後即爆發機組員染疫,華航諾富特飯店發生群聚感染,迄今疫情大失控,確診死亡人數不斷攀升,錯誤政策比貪汙還可怕。因此要求指揮中心應提供4月13日完整的議紀錄(含錄音錄影錄)、防疫及疫苗決策相關會議之主持人、成員及歷次會議紀錄影本及防疫相關決策會議之會議規則。該案朝野協商無共識,進入院會表決時,林昶佐投下反對票。儘管有作出說明,但林昶佐臉書依然被灌爆,近2000條留言批評林在「3+11」議題投下反對票。民眾黨發言人楊寶楨留言,「為何對於公開3+11投下反對票?委員你對得起萬華選區的民眾嗎?他們承受了多少抹黑和污衊,你為何不替他們討公道?請你公開道歉!」也有網友說,「連演都不演,直接投反對票?」、「你可以選擇不投票,但是投反對票,你對不起萬華投你的選民」、「敢投反對票就不要刪留言,還好你離開時代力量了,沒丟時力的臉」。但也有網友說,「防疫重要時刻,藍營不秀一波給大家看,就沒有辦法讓別人覺得自己有在認真做事」。
-
2021-06-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授權採購BNT疫苗 政院拉台積淡化郭董
疫苗卡關17天 郭董發聲明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購捐德國BNT疫苗卡關十七天,郭台銘昨發出「向蔡總統報告」聲明,為蒼生請命,行政院隨後宣布,授權台積電及郭台銘出資的永齡基金會向BNT公司或透過代理商,各洽購五百萬劑BNT。蔡總統並會見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與郭台銘,三方達共識,疫苗採購愈快愈好,且必須原廠製造、原廠包裝、直送台灣。 染疫死破五百 致死率未降台灣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累計昨天已破五百,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本土病例一八七例,廿一例死亡。雖然連六天確診數在兩百例以下,但死亡案例仍維持兩位數,累計死亡人數已達五一八人,致死率百分之三點七六。由於出現接種後死亡案例,七十五歲以上接種AZ疫苗出現緩打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以七十五歲以上接種疫苗數據來看,南韓每萬人一點四二人次死亡,台灣○點八七人次死亡,並未較高,他提醒,一旦染疫,重症死亡率增高,增加家庭親密傳染可能,呼籲大家打疫苗,降低風險。循日捐贈前例 提供豁免權疫情不斷升溫,購捐疫苗案知情人士表示,郭台銘是對蔡政府做出柔性的「哀的美敦書」(最後通牒),成與不成,要蔡總統一句話,要政府無可迴避責任表態;行政院同時宣布授權台積電和郭台銘,則是不讓郭獨攬大功、產生無法預期的政治效應,因此臨時拉台積電一起背書,加上暫不動作的大陸,「三加三方」政治角力隱然可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說,這是民意首勝,但蔡政府仍應續開大門、納善意,讓民間能幫國人爭取更多有效、安全、具國際認證疫苗。針對台積電及永齡基金會申請購捐BNT原廠疫苗,行政院昨公布具體作法,包括發函授權台積電、鴻海永齡代表政府洽談各五百萬劑德國原廠疫苗,直接送抵台灣,捐贈給政府;交貨期配合國際疫苗採購情形,以及原廠產能來共同商定;台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透過代理商洽購後捐贈給政府,將循日本捐贈的前例、國際採購合約的做法,給予製造商免責聲明,由政府承擔後續處理工作。三方會談 盼洽談愈快愈好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轉述三方會談表示,郭台銘在會中提到「全島一命」,劉德音提到「團結合力」,蔡英文則希望疫苗洽談「愈快愈好」,蔡總統已指示行政院相關部會,持續密集與兩間企業協商,務必最短時間內完成相關授權文件。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轉述,郭台銘表示任重道遠、盡力而為。若郭台銘最後透過上海復星代理購買疫苗,蔡總統態度如何?張惇涵表示,相關法律的豁免權只能給原廠,提供豁免權也是政府的責任。至於實際洽談情況,由於台積電、永齡基金會的洽購案,後續談判都還在進行,目前沒有進一步的說明。
-
2021-06-18 癌症.抗癌新知
109年十大死因癌症仍居首位!癌症時鐘11年來首次「變慢」3秒
衛福部統計處今公布十大死因,癌症仍位居首位,去年約有5萬161人因癌症死亡。十大癌症仍以肺癌、肝癌位居前一、二名。由於近11年來,去年首度死亡人數負成長,也撥慢了癌症死亡時鐘,從前年每10分30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去年慢了3秒,為每10分27秒即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去年的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與前年相比,前列腺癌排名由第六名,提升至第五名、口腔癌則降為第六名。去年的癌症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29%,死亡率每10萬人口212.7人,與前年相比下降0.1%,整體死亡人數下降,癌症死亡人數也是近11年來首次反增為減。分析癌症死亡人數的年齡,去年因癌症死亡的民眾有八成六集中在55歲以上,65歲以上癌症死亡人數,與前年相比增加638人,0到64歲減少709人。等於癌症死亡有八成六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衛福部統計處指出,依照去年度的年齡層觀察,女性乳癌以及口腔癌發生率,會隨著年齡走低,年齡愈長,該年齡層的排名順位就愈往後。以乳癌來看,在45歲到54歲的年齡層,癌症發生排名是位居第一名,但到了85歲以上就落到第六名。而肺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前列腺癌、胃癌的發生率則是會隨年齡走高,會隨著年齡增加,排名愈往前,多發生在高齡者身上。因此衛福部呼籲,國人可以利用四癌篩檢,透過糞便潛血、口腔黏膜、乳房攝影及子宮頸抹片檢查,以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防治政策。
-
2021-06-18 新聞.元氣新聞
近11年首次!國人死亡數呈負成長 肺炎奪命下降1成
近日全台各地進行長輩大規模疫苗接種,傳出猝死案件,專家籲盡快公布國人死亡數背景值。今日衛福部統計處突襲式發布「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11年來首次出現死亡人數及死亡率負成長,稱為109年國人齊心防疫所致,其中65歲以上者占七成三。而國人最新十大死因,死因前三名依次為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肺炎奪命較前年下降一成。疫苗施打受影響,衛福部統計處今日突襲式發布最新國人死因統計報告,109年死亡人數計17萬3067人,較108年減少2357人;死亡率每10萬人口733.9人,下降1.3%;以WHO 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390.8人,下降4.3%。其中死亡人數與死亡率隨人口數增加及老化程度遞增,一向呈增加趨勢,惟109年受國人同心防疫,為近11年除105年霸王寒流災害外,首次反轉為負成長。另外109年65歲以上死亡人數12萬6881人,較108年減580人,占總死亡人數73.3%,提高0.7個百分點,45-64歲占21.2%,合計45歲以上死亡人數占94.6%。統計處資料指出,受人口結構快速高齡化影響,65歲以上死亡者占總死亡人數比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109年65歲以上死亡人數12萬6881人,較上年降 0.5%(或減580人);占總死亡人數比重達73.3%,較上年增0.7個百分點,較99年增4.9個百分點。109年65歲以上死亡人口中,65-74歲者占全部死亡人數18.2%,較99年增0.6個百分點,75-84歲者占25.1%,較99年減5.0個百分點,85歲以上者占30.0%,則較99年上升9.2個百分點,顯示65歲以上死亡人數占比提高,主要係因85歲以上死亡人數快速增加所致。國人十大死因,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肺炎居主要死因前三位。依死亡率排序,109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與108年相較,高血壓性疾病排名由第8名升至第7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則降為第8名。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3萬4676人,占總死亡人數77.8%,與108年相較,109年以高血壓性疾病(+7.2%)、糖尿病(+3.2%)、心臟疾病(+3.0%)死亡人數增加較多;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2%)、肺炎(-9.5%)減幅較大。就年齡別觀察,1-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44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
-
2021-06-18 新聞.元氣新聞
死亡數11年來首次負成長 十大死因癌症穩坐39年寶座
衛福部統計處今公布最新十大死因,去年十大死因排名首位,依舊以「癌症」位居第一名,癌症已連續39年位居首位。而前年位居第七位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去年下降至第八位,高血壓則是從第八位降至第七位,其餘排名與前年完全一致。衛福部表示,去年的死亡人數是近11年來首次「反轉為負成長」,分析與國人齊心抗疫有關。衛福部統計處科長陳雅俐表示,慢性下呼吸道的排名前年位居第七名,去年下降為第八名主要是慢性上呼吸道疾病去年少了一成,分析應該是與國人積極配合防疫,勤洗手戴口罩,降低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發生有關;不過,因應高齡化社會,高血壓患者增加7%,一增一減的狀況下,兩疾病排名出現變換。去年的死亡人數較前年相比減少1.3%,標準死亡率減少4.3%。陳雅俐表示,這是近11年來,首次負成長上一次,負成長為105年台灣經歷霸王寒流及流感,再上一次為98年曾出現負成長。以性別分析死亡人數,男性與女性的死亡人數與前年相比,分別下降1.6%、1%,標準化死亡率也同樣下降。從死亡人口結構分析年齡,65歲以上的長者,占整體的七成三,與前年相比增加0.7個百分點,分析與高齡化有關。衛福部統計處指出,去年的十大死因若與99年的十大死因相比,癌症及心臟疾病依舊位居於前二名,順位上升者有肺炎、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順位下降者有腦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自殺。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猝死/快止血…排除疫苗致死 拿出證據
長者施打AZ疫苗傳出死亡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疫苗接種利大於弊,建議長者施打。專家認為,指揮中心應調查「長者施打前死亡數值」、「施打環境導致心理壓力」、「長者健康狀況」,拿出強而有力證據止血,才能讓疫苗接種順利進行下去。「我最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疫苗大規模接種後會出現接種後通報死亡事件,若影響接種率,將使群體達到保護力的速度變慢。對民眾來說,家人就是死了,一直強調利大於弊的說服力不足,他呼籲政府應依傳染病防治法解剖釐清死因,對每一個通報案件都盡速說明。蘇益仁說,指揮中心不能讓這些事情發酵,否則只會讓民眾更怕,呼籲政府明快處理,避免國人對打疫苗卻步,否則新冠病毒就有機可乘,更不希望少量的疫苗最終走向報廢一途。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教授施信如指出,國外進行大規模接種疫苗前會先調查長者健康狀況,依風險分析導致死亡的機率,並且了解高齡者自然死亡率、每日死亡人數;國內事前並沒有做好與國人的溝通。她表示,AZ疫苗最常見副作用為血栓,血栓不會在短時間內造成猝死,但在調查結果出爐前,難以排除接種後死亡與疫苗的關係。因此不只要公布長者接種前的死亡人數背景值,施打環境造成的心理壓力、高齡者健康狀況都應盡速調查,也要快釐清原因,排除疫苗引發死亡的相關證據。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聞眼/做足風險溝通 老人的命也是命
無論是新冠疫苗或流感疫苗,勢必會遇上「接種後死亡、接種後不良反應」事件,影響國人接種意願,專家每次都呼籲要做好跟民眾溝通,但搶打、不良反應或死亡事件、緩打的歷史不斷輪迴,指揮中心昨天說「死亡人數並未超過背景值、施打利大於弊」看似專業,但聽在失去長輩的民眾耳裡,一點都沒有說服力。去年上演流感疫苗大規模接種,一開始搶打,後來韓國爆發接種流感疫苗後有四十八名死亡案例,影響國內打氣,指揮中心後續加買的流感疫苗,到今年二月還有一大部分沒打完。這次AZ疫苗出現老人接種後死亡案例,指揮中心不能只說施打疫苗「利大於弊」,應花加倍時間與民眾溝通、更快速釐清真相提出說明,避免緩打潮以至於大量因國人畏懼施打導致疫苗報廢。二○○三年發生SARS後,政府鼓勵國人接種流感疫苗,當時的疾管局長蘇益仁就擔心疫苗不良反應影響接種,快速透過病理解剖替民眾釋疑。當時雲林有例接種流感疫苗通報死亡案,調查發現個案接種後騎腳踏車返家,未抵達家門就死亡,研判應是心肌梗塞。相關單位在第一時間解剖,果不其然,心臟左側支被血栓阻塞,家屬回想,個案六年前曾發生過心肌梗塞,心臟有問題。指揮中心未事前做好足夠的風險溝通,如今一定要每一個案例都詳細說明,釐清國人與家屬的疑慮,不宜以高齡者死亡率高一語帶過。老人的命也是命,要調查清楚、明白交代,才不會阻撓疫苗正常的接種,影響國人健康。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別只講「打疫苗利大於弊」 蘇益仁:我最怕的事情果然發生
「我最怕的事情果然發生了」,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任何種類的疫苗大規模接種後,都會出現接種後通報死亡的事件,進而影響疫苗接種率,使群體保護的速度又慢了。他說,AZ疫苗已經在國際上施打千萬劑,足以致命的副作用為「血栓」,血栓致死速度不可能是第一天就發生。另依照過去經驗,每次疫苗大規模接種都會有類似情形導致緩打,而指揮中心第一時間沒有立即出現說明,拿出解剖資料說服民眾,特別是指揮官陳時中還在只講「接種疫苗利大於弊」,這些都不足以說服民眾,應對於每一通報案件盡速釐清說明,才能讓疫苗接種順利進行。蘇益仁指出,台灣每年死亡人數約20萬人,去年是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的一年,死亡人口中65歲以上占八到九成,以每年約20萬人死亡計算,65歲以上的人數粗抓16萬人,換算每一天65歲以上死亡的人數,大概就有400多人。6月15日起,指揮中心開始針對75歲以上長者接種疫苗,多數縣市都優先替85歲以上國人施打。蘇益仁表示,每天約有400多人死亡,且多數都是高齡者,就抓400人中一半是85歲以上,每天也有200多名85歲以上長者死亡。政府目前配發給各地方政府新冠疫苗的數量,其中長輩的分配方式是用75歲以上人口的53%發送,也就是目標接種率希望達到5成以上,等於希望未來每二位75歲以上長者就有1人能打到疫苗。蘇益仁表示,若搭配死亡人口數來看,太容易出現打完後遇上死神的問題。●疫苗開打2天通報13人接種疫苗死 從數據觀察應為自然死亡蘇益仁表示,高齡長者開始接種疫苗二天,於媒體上報導有13人是接種疫苗後死亡,從每日死亡人口以及接種疫苗的數量來看,應該是「自然死亡」,不過從死亡人口數的資訊,仍不足以說服民眾。過去無論是施打H1N1疫苗或是流感疫苗,統統都發生過類似的情形,以致大量疫苗報廢,甚至出現緩打潮。政府應該要依照過往的經驗「更快速止血」並對外說明。他以2003年鼓勵國人接種流感疫苗為例,蘇益仁說,那年發生SARS後,鼓勵國人接種流感疫苗,就擔心接種疫苗後有人死亡,導致流感疫苗打不下去,果不其然,開始接種第一、二天就有3人通報施打流感疫苗後死亡案例。他說,自己身為病理科專家可以執行解剖,記得當時雲林有一例打完流感疫苗通報死亡案例,當天接到訊息,立即南下,早上10點就到雲林替該死亡案例解剖,事前先了解案情,該案接種完疫苗後,騎腳踏車返家,未抵達家門後就死亡。初步就認為應該是心肌梗塞,果不其然解剖後,心臟左側支被血栓阻塞住。家屬後續回想,該案6年前曾發生過心肌梗塞,心臟有問題。另外二例也是立即進行解剖釐清,一例接種後,原本體內的肝癌腫瘤破裂於腹部出血後致死;另一例解剖後發現,腦部有7到8公分的腫瘤,一是破掉進入到腦室而死亡。蘇益仁說,該名肝癌腫瘤破裂致死的家屬,當時還向他說「打疫苗不是能治療癌症?」他說,多數民眾對於接種疫苗都有錯誤觀念,以為是神藥,在認知不足的狀況下,接種後死亡多會直接歸咎於是疫苗惹得禍。「指揮中心真的不能讓這些事情發酵,只會讓民眾更怕」蘇益仁說,過去他就一直在跟疾管署強調,一定要快速說明接種疫苗後死亡的事件,快速進行解剖對外說明,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指揮中心有權利對於接種疫苗後通報死亡案例解剖。過去因為他是病理科醫師,所以可以立即進行解剖,疾管署目前必須要委託法醫協助,導致時間又慢了。他認為,大規模接種初期,這類人力一定要備足,立即釐清疑慮才有辦法讓接種順利進行下去。健保署也應該協助拿出資料佐證,無論是死亡人數、孕婦流產比例等,應給予指揮中心最大的支援,否則瘟疫當頭,不該讓這些事件阻撓疫苗接種,影響國人健康。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8例75歲以上長者接種AZ死亡 指揮中心:大多有慢性病
日本捐台124萬劑AZ疫苗,全台各縣市已於6月15日開打,有鑑於各地陸續傳出長者打完AZ疫苗後返家猝死的案例,且3天來已有13起。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目前已收到11例接種AZ疫苗後死亡之報告,其中8例發生在75歲以上長者,死亡個案絕大多數均為高齡長者且有慢性疾病,兩例個案死亡有明確死因。針對兩例個案明確死因,莊人祥說,其中一案記者會說過是動脈阻塞性心血管疾病加上急性心肌梗塞,另一個南部的昨天解剖後,結果是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三條動脈堵塞,這是11案中的兩案,可說明與潛在的病史較相關。莊人祥說,在大規模疫苗接種初期,大部分的接種對象均為年長者,並可能有潛在慢性疾病,使得這類疫苗接種後通報死亡的案件數量增加。因此,需藉由回顧病歷資料或解剖釐清死因,調查這些事件是否可能與疫苗相關。莊人祥說,目前各國施打新冠疫苗都有發生類似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剛開始針對高齡長者疫苗施打,不論哪一種疫苗,結果都可能類似這樣,主要是因為高齡長者他們在一年中,每天平均可能死亡的人數是有一定比例的,所以要注意的是疫苗接種過程,如何請醫師評估身體情形再作進一步接種。AZ疫苗接種狀況,副指揮官陳宗彥在記者會上表示,這兩天大家對於疫苗接種,大多數縣市都是以85歲以上做分年齡優先施打,只有五個縣市是七十五歲以上開始,大多數接種者都是85歲以上長輩,疫情開始到現在75歲以上長輩死亡比例占22.7%。此外,亦可藉由持續性自然死亡率的評估,觀察是否有疫苗安全性的疑慮。如根據109年度我國人口統計資料,75歲以上年中人口為1,433,286人,同年度75歲以上死亡人數為95,367人;故可得知,即便在未接種COVID-19疫苗的情形之下,預期平均每日都會有200多名75歲以上長者死亡。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16日為止,國內共計1,133,515位民眾接種AZ疫苗,其中174,098名為75歲以上長者。根據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顯示,目前已收到11例接種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後死亡之報告,其中8例發生在75歲以上長者,死亡個案絕大多數均為高齡長者且有慢性疾病,部分個案經解剖後已可確認死因。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1人猝死和AZ疫苗有關? 李秉穎:沒有發現危險訊號
國內開放75歲以上長者施打日本捐贈的AZ疫苗,傳出已經11人接種疫苗後猝死。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今天上午接受寶島聯播網主持人周玉蔻的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電話專訪,他說,還是建議打,年齡是新冠重症和死亡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老人家受不了新冠病毒,年輕人可能還受得了」。他說,開始接種疫苗之前就有持續幾次的衛教活動,打了疫苗之後出現任何不良事件,包括死亡,不一定是因果相關,用科學態度去看有沒有因果關係的話,就是要跟沒有打疫苗的人發生率相比,如果有確實高於沒有打疫苗的人,才能說有因果相關。李秉穎說,他去年在疫苗接種的諮詢小組就要求行政單位必須根據健保資料庫,台灣地區每天或每年可能跟疫苗有關的不良事件,列起來可能上百種,例如腦中風、神經炎,有這些背景資料,萬一出現類似今天的狀況的時候,就可以知道有沒有高於背景值。通報的死亡數如果比一般沒打疫苗的老人高,才有因果關係,需要去調查。李秉穎表示,學理上來說,美國CDC講過,臨床表現沒有過敏性休克,不能說它是疫苗致死。從媒體報導看起來,並沒有過敏性休克的症狀,打疫苗之後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臉部潮紅、呼吸聲音很大等等,它臨床表現不像。他說,從內政部的人口統計就知道,前年統計75歲以上老人家總數是140幾萬人,再看死亡人數,一年以內9萬5000多人,數字就是很複雜,換算成每天死亡數75歲以上老人家261人死亡,這就是我們的背景值,現在打了7、8萬名老人家,可以預期一天之內約14人死亡,現在出現11名老人猝死,並沒有超出預期值。所以從背景值的資料,我們沒有發現危險訊號。周玉蔻問,教授杜紫宸在臉書寫,注射AZ疫苗後死亡比例高得嚇人,「日本這批疫苗是否有品質問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是不是應該立案展開調查?」李秉穎說,當然會去調查,會有衛生相關人員做疫情調查,如果家屬願意接受的話,可以解剖釐清死因,不過就是說,學理上來講並沒有過敏性休克,如果品質有問題,不可能不被食藥署驗出來,「我們食藥署很龜毛的欸,龜毛得非常厲害」,人家藥廠已經驗過,進來後食藥署要再驗一次。李秉穎說,如果疫苗品質有問題,通常也是無效而已,不會說出現不良反應,以前疫苗安全事件是細菌汙染,在檢驗品質時就會被驗出來,「那可能是幾十年以前會出現的事情」,可能就是敗血症,但敗血症也不會猝死。李秉穎表示,老人家會猝死其實也不是感染症,感染症也不會猝死,會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一下子發作。無論美國、歐盟也持續用不良事件通報發生率和背景值做比對,台灣也這樣做法,用科學態度看疫苗事件是不是有因果關係。如果說直接關係就說疫苗引起的話,反而會影響疫苗措施和民眾健康的保障。還沒打疫苗的長輩,建議去打嗎?李秉穎說,還是建議打,年齡是新冠重症和死亡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重要性高於潛在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會有引發重症的風險,但年齡越大是死亡率和重症發生比率是等比級數上升,有民眾擔心老人家身體弱是不是不適合打疫苗,但就危害性,「老人家受不了新冠病毒,年輕人可能還受得了」。李秉穎說,臨床實驗上,不管是哪種疫苗,年紀比較大的人不良反應會比較少,就是免疫系統老化以後,對疫苗外顯反應比較低,感覺到的症狀比較低,但還是滿有效的,反而可以說老人家承受不良反應是比較輕的。他說,過敏性休克是體質因素關係,建議有急性過敏性休克的人,打疫苗之後一定要休息30分鐘密切觀察,如果沒有急性過敏就休息15分鐘,但必須自己警覺密切觀察15分鐘。接種以後有任何不舒服要立刻回來,有過急性過敏的人觀察期要久一點。打疫苗之後,發生持續頭痛、胸痛、腹痛、不明原因出血點等症狀,馬上就醫檢查有沒有血栓問題。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2類接種藏特權?指揮中心拒公開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疫苗接種順位後屢爆「疫苗特權事件」,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批評,中央規畫第二類優先施打對象,中央及地方重要官員也名列其中,接種順位還高於年長等高風險族群,應公布相關接種名單。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疫苗注射為醫療行為,依個資法規定,醫療、健康檢查等個資不能公開。陳文茜批評「接種順位不正義」,第二類接種對象包含總統府等中央機關人員,其中有多少人為非必要、卻是「特權人士」?中央應好好說清楚,「因為他們是排在高風險、所有長者、養老院、重大疾病患者的前面」,「他們沒有隱私權,如果光明磊落,公布自可服眾。」專家指出,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以及考量減少死病負擔,老人都列優先,獨台灣排序顯示優先族群是與政府關係親近者,使得一千一百十二萬名五十到七十四歲及罕病等高風險族群消失不見。他們呼籲,依照WHO指引重新調整施打疫苗順序。否則以台灣當今確診死亡者近九成超過六十歲且多有慢性病,若未將七十四歲以下高風險者列入優先,易繼續提高死亡人數。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劉紹華表示,她比較指揮中心二月以來施打疫苗順序變化,發現台灣一直以政府定義的特定職業為優先,五月疫情進入社區感染後更強化這種思維。例如台灣二月起就將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列為第二類、僅次於醫療人員;且第二類人數甚至從六月五日的九萬人,九日最新版本增為十三點九萬人,四天激增五成。她舉例,像行政院機要顧問丁怡銘與金管會六名成員因打疫苗惹議,指揮中心回應都表明他們要與指揮中心開會,都屬「中央防疫人員」,但這種定義身分邊界非常模糊,恐成大黑洞。陳時中昨解釋,「在結構上,第二類接種對象都在一線從事防疫工作」,第二類接種對象共十六萬人,維持防疫體系運作的中央人員三千三百多人,涵蓋中央各部會總統府指揮中心,地方防疫人員則四千一百多人。此外,國軍防疫人員、機場港埠團隊、第一線從事居家檢疫的村里長及里幹事、防疫車隊、救護救災人員均在第二類。
-
2021-06-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死亡數恐校正回歸?柯文哲:6月3日另一波死亡數應還沒出現
今天本土132例確診、8例死亡,但對於恐有確診者潛藏社區,媒體今天問柯文哲,死亡人數會不會也校正回歸?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表示,重症病患要活多久?取決醫生決定,死亡數與疫情變化沒有成正比。柯也說,前幾天的死亡數,應該是反映5月24、至26日那一段時間,但6月3日是另外一個波,死亡數應該還沒有出現。柯文哲說,目前每天的確診人數,一般來說,約是在確診的兩周至三周後才出現,柯說,他過去是加護病房醫生,非常清楚,得病之後,在加護病房活多久?還是取決於醫生的決定,因為有時候病患明明情況很差,判定都不行,但呼吸器不關、強心劑沒有降,還是可以拖很多人,死亡數與疫情變化沒有成正比。柯文哲說,前幾天的死亡數,應該是反映5月24、至26日那一段時間,另外6月3日還有一個波,死亡數還沒有出現,柯表示,死亡人數不是一個及時的參數,會落後兩周,並且也取決醫生的態度,所以死亡人數不要拿來當作判斷疫情的標準。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慢性病長輩能否打AZ?衛福部醫師:應衡量3要素
明起開放75歲以上長輩施打AZ疫苗,不少長輩有心臟病、癌症、中風等慢性病,甚至曾有血栓病史,擔心接種後血栓風險,但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表示,血栓成因不同,不見得會因接種AZ疫苗而更容易發生血栓,而接種與否應衡量「染疫機率」、「染疫後死亡率」、「血栓發生率與死亡率」,再做整體判斷。沈政男在臉書貼文指出,AZ疫苗引發的血栓稱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這是極少數人因為疫苗注射,對自己的血小板產生抗體,導致血液凝集,形成血栓,此時也會合併血小板減少,因為被用來形成血栓。但TTS和深部靜脈血栓、冠狀動脈血栓、腦血管血栓或肺部血栓等其他血栓的成因並不一樣,而是一種特殊體質反應,因此,有這些疾病的老人家不會因為接種AZ疫苗而更容易發生血栓。不過,沈也提醒,AZ疫苗的嚴重副作用就是血栓,發生率約10萬分之1,死亡率約50萬分之1,因此在英國,施打前會講得很清楚;至於接種與否應衡量「染疫機率」、「染疫後的死亡率」、「血栓發生率與死亡率」3要素,再做整體判斷。而以台灣長輩來說,目前染疫機率比起4周前已大幅減少,因國內疫情已獲初步控制,但老人家一旦染疫,看每天新增死亡人數就能了解,老人家死亡率偏高。沈說,要是對台灣防疫沒信心,覺得老人家染疫機率高,考量染疫後死亡率高,那趕快接種AZ疫苗是合理選擇,即使有慢性病,接種也是理性決定;反之,評估染疫率不高,那也可以等下一批莫德納,不一定要急著在這時候接種AZ疫苗。此外,接種時也會有醫師評估,若醫師肯蓋章,就是評估可以打,否則醫師也不敢蓋章,但他也提醒,這僅是他「一般性質建議,不能做為個別醫療指示」;因此民眾是否適合接種仍建議尋求家庭醫師、專業醫療問診最為準確。
-
2021-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致死率創新高、長者打不到疫苗 台大醫歸納保命3建議
今天是疫情自5月16日首度單日新增小於兩百例,但死亡人數仍日增26例,致死率再創高峰,達到3.7%。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 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分析,案例數受控、死亡持續發生,這是目前台灣疫情兩大趨勢。長者苦等不到疫苗應如何保命?李建璋提出三點建議,加上最近新引進的單株抗體藥物,也有助減少重症及死亡。李建璋指出,致死率持續上升,沒有到頂轉折向下的跡象,受到多重因素影響。首先,致死率的分母「確診人數」因檢測量不足而低估了,若能努力找出更多無症狀或輕症年輕人,致死率可望下降。再者是確診者年齡偏高。李建璋表示,65歲以下染疫死亡率低於2%,但80歲以上染疫死亡率就高達15%到20%。全球平均5%死亡來自70歲以上老人,台灣死者有8%超過70歲,高於全球;不過,有些國家70歲長者佔比更高,致死率卻低於台灣。疫苗有限之下,全台灣有許多長者都還排不到,該如何保命?李建璋提出三建議,第一,長者及其同住家人都要遵守防疫基本功,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第二,長者為了防疫雖然應該盡量不要出門,但慢性病必要的回診和領藥仍要照常,可多利用遠距視訊或電話問診。因為根據國外經驗,疫情後期的死亡將會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慢性病患,因疫情期間隱忍不就醫,導致病情惡化死亡。第三是救護車送醫時接受緊急醫療網的平均收治,不要堅持只能送到知名大醫院。李建璋表示,根據美國統計,越擁擠的醫院越不利於死亡率,相較於在佔床率僅五成的加護病房,同樣嚴重度的病人在佔床率高達七成五的加護病房,死亡率可以增加將近兩倍。希望病人能理解,平均調控收治量能,更有利於挽救性命。另外,中央近期引進的單株抗體療法,適用於長者及輕中症,也可有效減少重症和死亡。
-
2021-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致死率偏高 專家:恐有確診黑數
新冠肺炎疫情未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死亡個案新增廿六例,國內已累積四一一例死亡,致死率達百分之三點二,高於全球致死率百分之二點一七。專家認為,台灣致死率高原因,包括篩檢數不符現狀,恐有確診黑數,讓致死率不精準,此外到院前猝死事件層出不窮,指揮中心僅歸因於隱形缺氧,恐未必真實。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吳俊穎與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梁立霖合作的研究團隊,去年透過跨國大數據,找尋預測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相關指標。吳俊穎表示,團隊分析一六九個國家、七十五億人口的大數據發現,新冠肺炎死亡率較低的國家,通常檢測數較多、政府效能較好、人口結構較年輕、病床數較多或交通較不便利。吳俊穎表示,致死率是由確診死亡數除以該國總確診人數,藉此算出疾病致死機率有多少;而死亡率則是由死亡人數除以總人口數,若未全面篩檢情況下,無法確定多少人因感染死亡。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林氏璧表示,日本去年疫情起初爆發時,起初PCR篩檢量有限、防疫旅館不多,刻意不檢查輕症,讓他們在家自主管理,結果導致致死率最高升到百分之六,直到日本第二波疫情出現,提高PCR量能後,開始大量檢測,找出許多年輕無症狀感染者,在確診數增加、同步稀釋掉致死率分母,讓致死率降到百分之一點七。林氏璧認為,台灣六十歲以上重症率逾三成,高於世界各國,原因出在很多確診分母數沒被檢驗出來,漏掉許多隱形傳播鏈,加上前一波社區感染,重症者病程尚未結束,每天死亡人數依舊維持十、廿例,若找出無症狀者速度沒有加快,致死率就會一樣高。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自五月十一日至六月十一日,統計到院前死亡共卅九位,占死亡人數百分之十點五。林氏璧擔憂,台灣到院前死亡或猝死比率高於他國,雖然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認為是隱形缺氧造成,他認為可能無法斷定解釋,建議猝死、到院前死亡應解剖釐清死因,政策仍有改善空間。吳俊穎提醒,過去會建議針對熱區篩檢,其陽性率較有代表意義。政府近期將引進居家篩檢試劑,他提醒民眾,篩檢陰性不代表未來不會染疫,尚未施打疫苗前,仍要做好防疫千萬別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