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7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歐洲
共找到
1367
筆 文章
-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獨/疾管署曝天花疫苗庫存及到貨時程 專家提醒3基本功
截至6月23日,全球累計48國報告至少3419例猴痘確診,主要在歐洲(2934例)及美洲(391例),不過世界衛生組織25日宣布尚未構成全球衛生緊急事件。台灣6月24日出現自德國移入首例,匡列9名密切接觸者,疾管署初步規畫照顧確診之醫護、密切接觸者、實驗室人員要打疫苗,但目前國內並無合用之疫苗。專家指出,「疫調、匡列、衛教」是現階段三個防疫重點工作,只要都確實做好,一般人毋需太擔心。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庫存之第1代天花疫苗,約可稀釋為600萬劑,使用雙叉針接種,每劑可供4人使用,可供全台灣2300萬人口施打1劑。由於初代疫苗副作用較高,庫存是為了「可能的天花生物恐怖事件」做整備。至於第三代疫苗正在洽購,到貨時間和訂的數量有關,但「年底一定要買到」。外電報導美國將資助丹麥生技公司Bavarian Nordic提高產能,預計2023到2024年間生產首批冷凍乾燥第3代天花疫苗(JYNNEOS),預計總產量約1300萬劑。這是否代表台灣採購的第3代疫苗明年可望到貨?莊人祥說,「明年到貨的時間點太久了,會積極爭取愈早到貨。」至於採購的量及到貨的時間,還在與廠商積極洽談中。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國際上只有一家廠商在做第3代天花疫苗,平常產量就少,生產線也不大,除非投入大筆資金,否則很難忽然要提高產量。外電報導未來兩年產量才1000多萬劑,也沒看到大藥廠喊聲要做,由此可知,國際上對此疫苗的需求並不大,因此他認爲疫苗採購問題不大。黃立民表示,目前防疫重點在於「疫調、匡列、衛教」。因為猴痘病毒可能是突變走對方向,臨床表現變得比較不明顯,使人戒心降低,才會從非洲傳出來,進入許多國家。其傳播途徑以「親密接觸、體液接觸」為主,比較不會大流行,所以世界衛生組織不認為是全球健康威脅。只要給予社會大眾正確衛教資訊,並在發現病例時,確實做好疫調和匡列,一般人不需要太過擔心。疾管署統計,累計猴痘病例前5名的國家為英國(793例)、德國(521例)、西班牙(520例)、葡萄牙(317例)、法國(277例),加、荷、美、義等多國報告也有1至210例。莊人祥表示,目前觀察到美國及加拿大都有將近來有猴痘病例的國家,列為「2級旅遊警示」,台灣已於6月24日公布境外移入首例之新聞稿,呼籲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也會再評估是否要將部分國家列入「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世衛:猴痘疫情目前不構成國際緊急公共衛生事件
世界衛生組織(WHO)25日表示,最近的猴痘疫情並非國際關切的緊急公共衛生事件。世衛組織聲明表示,此次疫情「顯然是一種不斷演變的威脅」,但「當下」並不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世衛的一個緊急委員會於23日召開會議討論猴痘疫情。聲明說,「當前疫情特別令人擔憂的是,它迅速、持續地傳播到新的國家和地區,以及有進一步、持續傳播到脆弱人群的風險,包括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孕婦和兒童。」「現在需要我們的集體關注和協調行動來阻止猴痘病毒的進一步傳播。」被稱為PHEIC(發音為fake)的公衛緊急狀態,適用於經由疾病的國際傳播帶來公共衛生風險的特殊事件,以及可能需要協調應對的事件。WHO在2020年1月底將新冠肺炎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猴痘病毒是天花病毒的表親,多年來主要局限於開發中國家,但最近幾個月已在歐洲和美國蔓延開來。病原體通常會引起類似流感的症狀,然後是皮疹,皮疹通常從臉上開始,然後蔓延到腹部。這種疾病通常會持續兩周到一個月,並且可能致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許多病例發生在31至40歲之間,大多數是男性患者。大部分病例發生在與男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許多病例發生在性網絡中,但任何人都可能感染這種疾病。 英國政府最近將天花疫苗Imvanex供應給一些有風險的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的男性,以幫助控制疫情,該疫苗被證明對猴痘有效。整個歐洲地區已經有2700多個病例,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人死亡。
-
2022-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首例猴痘現蹤 專家曝「不典型症狀」難阻傳播
猴痘疫情延燒全球50個國家,台灣昨出現首例猴痘病例,專家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的病毒量較高,但此波猴痘疫情,感染後痘子病灶小,患者可能不知遭感染,他人也有接觸風險,若要防範猴痘,必須勤洗手、攜帶酒精消毒、戴口罩等,如新冠病毒防疫手法同樣有效。台灣首例猴痘案例為25歲男學生,今年1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採檢及通報,檢體送驗確診猴痘。其密切接觸者包括家人、友人及醫護人員共20人,目前均無症狀,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最多,若接觸到痘子病毒量最高,相較過去猴痘案例痘子大,感染後很容易發現,此波猴痘痘子較小,症狀並不典型,起初感染時病灶不明顯,患者本人及周遭親走難察覺,可能增加接觸、感染風險。猴痘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疾病」,透過接觸染疫動物體液或食用染疫動物;接觸染疫者體液、分泌物或長時間飛沫傳播。潛伏期約5至21天,通常6至13天,主要症狀為發燒1至3天後,全身長水泡和皮疹,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水泡等,會出現發燒、畏寒、肌肉痛、淋巴腺腫大等,部分出現生殖器感染,兒童或免疫低下族群恐導致重症。施信如說,除了接觸猴痘患者病灶容易感染,接觸患者口鼻黏膜等飛沫也有可能感染,雖猴痘透過飛沫傳染的機率比新冠肺炎來得低,但仍要注意。因此建議民眾注意手部衛生,包括勤洗手、酒精消毒、戴口罩,能預防猴痘。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南韓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莊人祥說,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包括接觸確診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皮膚粘膜、被污染物體及飛沫傳播、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等。猴痘先前於非洲國家盛行,致死率約10%,他國通報病例未見死亡,多屬於輕症。疾管署長周志浩昨天表示,已洽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初步規畫提供三類對象施打,包括照顧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實驗室人員等。施信如表示,施打疫苗後約7至14天才能生成抗體,若已感染猴痘,潛伏期間施打疫苗難以防止發病,或許能減輕症狀。因猴痘於各國現跡,我國採購不見得能順利,應早點進行較好,避免重現當初新冠疫苗難取得狀況。
-
2022-06-25 醫療.感染科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台灣也出現了第一例境外移入的猴痘。曾任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的林氏璧(本名孔祥琪)在「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臉書粉專指出,猴痘至少威脅不會有新冠病毒高,主要要提醒的是,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我國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個案,為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6月21、22日就醫,昨天確認陽性。疾管署說,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南韓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林氏璧說,此波猴痘疫情已經超過3千例,八成都在歐洲。多半都有性行為密切接觸史。WHO報告中表示此次病毒有不典型表現,不會像傳統上先發燒然後起疹子,從臉部開始,然後到身體其他部位這樣的病程。這次滿多病患可能僅有少數疹子,甚至只有一顆。他可以侷限在生殖器或是鼠蹊部,肛門周圍,而不會到全身。他也可以在發燒前就有疹子。他說,他個人猜測這樣的不典型表現,「似乎代表病毒本身已經有突變了」。和之前在非洲看到已經不同。這樣輕症的表現,可能讓這個病較難診斷,且已經在歐美傳播一陣子了。林氏璧說,目前僅通報一例奈及利亞案例死亡,似乎致死率也和之前有所改變。病毒有可能突變到比較會傳染,但致死率也降低。起碼不像非洲看到的1%甚至到10%的致死率。林氏璧表示,目前不是很確定性行為體液是否會傳染。但確定的是透過直接接觸受感染的皮膚疹子是會傳染的。在非洲比較常見的傳染途徑是囓齒類傳染人,但這波歐美疫情顯然主要應該是人傳人,且多半是親密接觸。他指出,他個人目前不會特別擔心猴痘,至少威脅不會有新冠病毒高,主要有以下原因,包括目前看來飛沫甚至空氣傳染應該不是主要傳播途徑,不然案例數理當更多。且在戴口罩勤洗手的新冠防疫習慣之下,應該不太容易傳播。主要要提醒的是,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林氏璧說,此疾病已經有疫苗也有藥物。且絕大多數都會自己好。這是DNA病毒,不會像RNA病毒一樣這麼容易突變。「別被新聞嚇到了!我不會理解猴痘為下一個大魔王。新冠對於全人類的威脅目前還是大很多啦」。疾管署指出,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疾管署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疾管署說,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盡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
2022-06-25 焦點.元氣新聞
防猴痘不建議大量接種 台灣優先施打3對象
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注猴痘疫情,衛福部疾管署今天表示,WHO不建議大量接種疫苗,接種對象有限,台灣優先施打醫護等3對象,現正接洽第三代天花疫苗。歐洲、美洲及大洋洲等非屬猴痘流行國家爆發疫情,近期猴痘甚至入侵亞洲,台灣上週通報1例疑似個案已排除,國內迄今尚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及相關通報。疾管署昨天公布,猴痘正式列為台灣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若遇疑似個案,依規定應於24小時內通報。天花疫苗可預防猴痘疫情,各界關注天花疫苗採購進度及接種規劃。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下午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表示,天花疫苗非普遍性接種,採購疫苗當然是接洽最新的「第三代」疫苗,雖國內有儲備「第一代」疫苗為戰備用途,但副作用比較多,暫不考慮使用。台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自1979年起停止牛痘接種,以後出生的台灣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疾管署長周志浩進一步說明,WHO並不建議大規模接種天花疫苗,接種對象很有限,優先施打包含照顧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實驗室人員及短時間內與個案有密切接觸者。周志浩說,「第三代」天花疫苗還在接洽當中,「第三代」疫苗為活的、減毒疫苗,但有別於「第一代」疫苗,病毒在體內不會繁殖,且仍可誘發免疫反應,正在研發的疫苗為採用細胞培養、分子生物等方式進行。
-
2022-06-25 焦點.元氣新聞
台首例猴痘!20多歲台男自德返台現紅疹 匡列19人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疾管署今公布,南部通報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過去半年於德國留學,自6月16日入境後,6月21日出現疑似症狀,經採檢檢體通報,經確認為猴痘,該例為本國首例猴痘案例,也是繼新加坡、韓國,亞洲第三個國家出現猴痘案例。【延伸閱讀: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這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今日確認陽性。莊人祥表示,6月23日將猴痘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隔天即出現首例,地方衛生單位已依規定進行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等防治工作。該名20多歲男昨日已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將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可解除隔離。莊人祥說,該案先前採一人一戶居家隔離,目前密切接觸者共19名,包含家人2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3日。因我國出現首例確診個案,疾管署將同步透過IHR聯繫窗口通報世界衛生組織。莊人祥表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韓國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莊人祥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包括接觸確診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皮膚粘膜、被污染物體及飛沫傳播、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等;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疾管署將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並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疾管署呼籲,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2-06-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首份確診者抗體研究出爐 解隔滿3個月仍建議打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2年半,衛福部疾管署委託陽明交通大學進行研究,進行血清抗體追蹤研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日記者會上說明,該研究案受試者,大部分都是去年5、6、7月本土alpha株的確診個案,沒辦法等同Omicron變異株的情形,但根據追蹤數據來看,隨著時間抗體將持續下降。因此建議確診者解隔離滿三個月後,還是可以接種疫苗延長抗體保護效力。根據媒體報導,陽明交通大學針對血清抗體的追蹤研究來看,260名的染疫者後發現,康復後1年多、500天以後,保有較佳保護力抗體者僅約3成,若染疫病況越嚴重者、感染後有打疫苗者,抗體會更高,建議確診後仍要打疫苗。羅一鈞說明,疾管署去年就委託陽交大進行確診者抗體追蹤研究,是針對疫情前2年,也就是109年1月到110年7月通報確診的個案,取得同意後追蹤個案1到2年的抗體變化情形,做關於保護力的研究。「研究取得236名確診者同意長期追蹤定期抽血。」羅一鈞表示,樣本都送到中研院等機構,做抗體和中和抗體檢驗,其中比較重要的成果,首先要先說明,這段時間的確診個案,並不是Omicron變異株,是部分武漢株,以及後續歐洲株。大部分都是去年5、6、7月本土alpha株本土確診個案,代表早期或中期疫情的病毒株確診後的抗體變化,不見得能推斷到後續的Omicron變異株的血清變化。羅一鈞進一部指出,目前實驗分4組,輕症沒打疫苗一組、重症沒打疫苗一組,6、7月因為全台還在接種疫苗,所以分染疫後有無打疫苗和輕、重症4組。研究中顯示,輕症沒打疫苗或重症沒接種疫苗,在400到405天追蹤中看到抗體濃度明顯下降,重症抗體保護效果維持較高較久;輕症追蹤500天以上,剩下三成保護效果但如果打過疫苗,100多天仍可維持在100%。看來重症抗體比較高且持久,確診後打疫苗也是,羅一鈞建議,確診者隔除隔離滿3個月後,還是可以接種疫苗,以延長抗體保護效果。至於未來會不會在進行進一步的血清研究?羅一鈞表示,等去年、前年的收案完成結案報告後,會再做研究結果和結論做應用探討。至於這波本土Omicron疫情,是否長期追蹤抗體研究?會再跟相關專家團隊討論。羅一鈞也提及,針對染疫確診者,這波疫情中有些醫院可能對醫護有做抗體追蹤,但多少會受到接種疫苗的干擾,分析要排除打疫苗三四季的干擾,分組會分更細,這部分跟專家討論若有結論會再報告。
-
2022-06-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又攔截到BA.4 BA.5. 美國入境最大宗
國內再攔截到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疫情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今公布,6月5日至12日攔截到17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包括3株BA.4及14株BA.5;不論BA.4及BA.5都以美國最多。目前BA.4及BA.5已累計攔截到65例,包括11例BA.4及54例BA.5。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3株Omicron BA.4及14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10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5日至6月12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均自美國移入(3例);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4例)、德國、法國及泰國(各2例)、土耳其、西班牙、馬來西亞及瑞士(各1例)移入。羅一鈞表示,其中一例為本國籍小於10歲個案自美國入境,入境唾液陽性Ct27、無症狀,定序為BA.4,是目前第二例兒童驗出亞型變異株。指揮中心說明,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6月8日資料指出,目前已超過40個國家分別檢出BA.4 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此外,近期BA.5病毒株已造成歐洲地區葡萄牙疫情快速回升,且英國、法國及以色列近期疫情回溫亦評估與BA.4 及BA.5傳播有關;鄰近國家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韓國、日本及印尼均有社區感染病例,香港近日發現有BA.4或BA.5境外移入個案,部分曾具社區活動史,可能造成社區傳播風險。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接種 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請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6-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又一韓製快篩劑遭美FDA下架 疑雲添一筆
大鑫資訊代理的富樂快篩疑雲持續延燒。大鑫被揭發的關鍵,是今年三月初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署(FDA),曾對ACON的一款FLOWFLEX快篩發布警訊,指其並未通過FDA許可,不許販售,應全面下架、回收。但經查,目前食藥署許可的快篩中,另有一款韓製快篩,也曾在同一時間遭FDA警示,要求下架;但進口商在宣傳時,竟仍以「美國FDA批准」做宣傳。記者查證FDA官方網站,發現食藥署批准的進口快篩試劑,曾遭FDA示警要求下架、回收者,除ACON銷往歐洲等其他地區的FLOWFLEX快篩,今年三月,韓國SD Biosensor Inc生產的「STANDARD Q COVID-19 Ag Home Test」,也遭FDA發布警訊,指出這款快篩未獲得FDA授權或批准在美國銷售、使用,如果使用這款快篩,可能會出現錯誤結果的風險,民眾不應使用,廠商應全面下架、回收。而同品名快篩,從去年到今年五月,共有三家廠商向食藥署提出輸入申請,分別是在去年七月和今年五月獲得許可。不過去年七月申請的廠商,上周五主動申請註銷。而目前已申請通過快篩進口的兩家廠商,至少有一家在宣傳網頁上,仍書寫著「美國FDA批准使用」文字;另一家生技公司,則是今年四月廿九日才成立。從FDA對韓國SD快篩的警示內容看,與ACON的FLOWFLEX快篩被警示的情況幾乎完全相同。兩家公司都有生產二款不同快篩,其中一款獲得FDA核准,另一款則否,且因在美販售遭到FDA提出下架、回收警示。但在台灣申請許可情況則並不相同,申請ACON的FLOWFLEX快篩進口的兩家廠商,都是以美國FDA許可的商品進口;申請韓國SD快篩進口的廠商,是以歐盟許可的型號向食藥署提出申請;但宣傳為「美國FDA准許」,則恐有違法之虞。對此,食藥署藥粧組回應,美國FDA二月四日及三月一日針對韓廠的「STANDARD Q COVID-19 Ag Home Test」快篩發布警示時,食藥署已即時監控。但由於業者送審資料皆符合審查法規,食藥署確認該產品安全、效能及品質後予以核准,目前仍為合法輸入的商品。食藥署表示,美國FDA的警示重點是該試劑尚未通過EUA,不得在美銷售,並未針對有效性、安全性等進行評估,食藥署未再針對該產品進行安全性抽驗調查。至於有廠商以「美國FDA核准」作為宣傳重點,還需進一步釐清。
-
2022-06-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二次感染定義將明列 專家:後續用藥、隔離都未討論
染疫後真的有「無敵星星」還是會「二次感染」?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日前表示,近期將明列二次感染定義,包括超過三個月以上可列入二次感染通報,以及一至三個月內的判定條件等,並修改通報系統,連動後續自主回報、開藥治療等。不過,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黃高彬表示,專家會議僅有共識「可二次通報」,後續的用藥、隔離方式等都尚未討論。羅一鈞日前表示,二次感染是最近一次病毒感染後,在三個月後再出現症狀,且PCR檢驗發現病毒量回升。目前各國對新冠肺炎二次感染時程定義不同,英國、美國認定三個月以上,歐洲認為60天以上。羅一鈞表示,二次感染仍可能成為重症,但也要考慮其重複用藥或高齡等用藥風險。黃高彬表示,雖然日前專家會議確實有針對二次感染進行討論,但主要是因爲之前「二次感染」系統會直接歸併為同一案,等於無法通報二次感染。但因Omicron的免疫反應輕微,染疫後的保護力不佳,加上現在又有BA.4、BA.5等新亞型變異株出現,更容易發生再次感染,因此認為應該要能讓相關個案可以被通報。他表示,國外對於第一次染疫後出現症狀可算二次感染的時間定義都不同,從29天至90天後都有;目前國內是採三個月後。但如果在三個月內又出現咳嗽、喉嚨痛、喉嚨癢、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懷疑是新冠肺炎二次感染就要再次驗PCR;目前專家會議的共識為Ct值30以下可視為二次感染。另外,黃高彬表示,專家會議也認為,如果認為通報為二次感染,也必須針對感染者做全基因定序,確認後續感染的病毒為何,是否出現新變異株,加強監測。但是,對於二次感染後的一連串隔離、用藥等方式,黃高彬說,因為二次感染的定義也都尚未被核定,因此專家會議都尚未討論。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食藥署證實 未要求大鑫EUA查廠報告
大鑫資訊公司進口美國「Flowflex富樂」快篩,被質疑「黑心快篩」,執行長黃南競等人遭調查。衛福部稱大鑫EUA(緊急使用授權)審查過程沒問題,核准的是美國廠生產的富樂快篩,但國民黨立委林奕華調查發現,根本沒有美國製的富樂;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也點名食藥署長吳秀梅下台負責。消息人士指出,大鑫申請EUA送件過程,食藥署並沒有要求查廠報告。吳秀梅昨晚證實,EUA的醫材審核所需檢附的文件中,並沒有包含查廠報告,僅有非EUA的醫材才需要查廠報告。至於朝野立委要求下台,她說,食藥署是審核把關的單位,廠商送來的資料不正確、給錯誤的東西,不是應該譴責違法廠商嗎?行政院長蘇貞昌昨說,相關的疫苗、醫材及任何進口貨物,政府都是由各有關單位嚴謹把關。至於廠商違法行為,蘇揆認為,應該要嚴查嚴辦、追究責任,且對於不合格的相關任何醫材或者藥物,都會予以銷毀。消息人士指出,美國艾康公司的富樂快篩,生產地確實在中國,但EUA送件申請的過程,食藥署並沒有要求查廠報告,因此大鑫通過的EUA申請文件中,並沒有附「生產工廠」查廠報告及生產所在地的資訊。該人士表示,食藥署要求大鑫送件申請EUA文件當中,包括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EUA、以及富樂快篩的原廠說明書,兩項提到富樂快篩製造商資訊的,都是富樂快篩原廠製造商美國艾康公司的美國地址,所以食藥署認定核准的富樂是「美國製造」,但就艾康、富樂快篩的官網資訊來說,富樂不管各種規格,都是在中國的工廠生產。據指出,當時富樂快篩是否獲得美方EUA,才是食藥署的審查重點,所以就算大鑫沒被要求交真正查廠報告,食藥署也會核准。林奕華表示,不論富樂快篩是美國或歐洲流通的規格,都是中國大陸杭州的工廠所生產,只是總公司地址在美國的聖地牙哥,衛福部應公開大鑫快篩EUA的送審資料。國民黨質疑 跨部會包庇國民黨立委費鴻泰也說,大鑫進口的快篩,包裝上的產地、國際條碼都標錯,卻能取得EUA,其中關務署在富樂快篩入關時「一件都沒查」,質疑衛福部、食藥署到關務署是跨部會包庇。
-
2022-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二次感染」定義近期將明列:三個月內再驗出PCR陽,符合三條件將認定二次感染!
染疫康復後隔一段時間再出現症狀,是「復發」,還是「二次感染」?指揮中心專家會議達成共識,兩周內出現症狀大多屬於原病程復發,超過三個月屬於二次感染;至於三個月內再次驗出PCR陽性,在符合一定症狀、病毒量或基因定序為不同病毒株的條件下,將認定為二度感染。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近期將明列二次感染定義,包括超過三個月以上可列入二次感染通報,以及一至三個月內的判定條件等,並修改通報系統,連動後續自主回報、開藥治療等;若有符合條件個案,在通報系統尚未更新前,可請醫師手動通報,並與地方衛生單位聯繫,補發居家隔離單。羅一鈞表示,二次感染是最近一次病毒感染後,在三個月後再出現症狀,且PCR檢驗發現病毒量回升。目前各國對新冠肺炎二次感染時程定義不同,英國、美國認定三個月以上,歐洲認為六十天以上。羅一鈞表示,二次感染仍可能成為重症,但也要考慮其重複用藥或高齡等用藥風險。羅一鈞說,三個月內再次感染機會不高,研究發現,感染Omicron BA.1後,二度感染BA.2機率僅萬分之一或三,二次感染機率隨時間增加,但通常不會在短期內出現。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二次感染須由醫師判斷,發生時機大多在確診後三個月以上,但確診一至三個月內也可能二次感染,狀況較複雜,若醫師認為疑似二次感染個案,專家建議先通報,由網區防疫醫師及指揮官了解並討論是否需用藥,若確認為二次感染,會當作新個案。部分確診者治療後又出現症狀,羅一鈞表示,從國外經驗來看,有百分之一至二的確診者,使用抗病毒藥物且症狀改善五天後,經過二至八天又出現症狀,甚至採檢陽性,但由於後續症狀會自行緩解,不建議給予二次抗病毒藥物或其他藥物,無需額外重新隔離,這種情況將稱為「復發」或「竄升」,尚待討論。
-
2022-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二次感染」定義擬介於1至3個月 羅一鈞曝要3條件評估
近日國內超過300萬人確診,不少民眾反映染疫後又再度出現症狀,採檢PCR也是陽性,懷疑是「二度感染」。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昨日專家會議討論,確診治療後若症狀復發,依國外研究不建議給予二次抗病毒藥物,近期會再公布指引,以更精準用詞提供醫師遵循。羅一鈞表示,昨日專家會議針對2議題討論,第一包括,使用抗病毒口服藥後,有病毒回升的情形,以國外經驗來看,也發現有1到2%的民眾使用口服藥後,在症狀改善5天後,經過2到8天又產生症狀,或經過檢測發現陰性轉陽性,甚至比先前病毒量、更低,不過平均來看,症狀出現都會自行緩解。因為病人新症狀出現,會讓醫師擔心是否需另開新藥物,羅一鈞表示,根據國際上研究,後續出現的病症會自己緩解,通常發生在「7+7」管理期間,依照國外研究,不建議再給第二次抗病毒藥或改用其他抗病毒藥物治療,也不建議額外重新計算隔離天數,依照目前措施執行即可。羅一鈞表示,後續會在與專家確認文字說明,包括使用「竄升」或「復發」等名詞,經討論後會公布給一線醫師遵循,如果沒有服藥者,應該不用列入這個框架中。針對「二次感染」如何界定,羅一鈞表示,是指針對最近一次感染病毒後,又在出現症狀,且PCR檢驗發現病毒量回升現象,通常是感染後3個月後,在3個月內發生機率低,先前研究感染Omicron BA.1後,二度感染BA.2的機率約萬分之1或3,隨著時間增加二度感染機率上升,但通常不會在短期內。羅一鈞表示,各國針對感染新冠肺炎後,多久時間後才算新感染的定義不同,像是英國、美國都用90天或3個月作為切點,歐洲則以60天做切點,國內會討論1至3個月做修訂期程,包括針對「症狀定義」及「合併病毒量」或「定序結果」,都有相關討論,需要再彙整專家意見。羅一鈞表示,特別向臨床醫師說明,待中央最終版本出來可再度依循,包括名詞「復發」及「二次感染」,以及超過3個月以上為二次感染,3個月內會自動歸併跟排除,若設定好二次感染條件,即會修改通報系統,以及後續自主通報系統連動隔離及開藥措施等,後續會在公佈二次感染定義。媒體詢問,有民眾反映一個月內病症復發,且Ct值23,疑似二次感染,醫師要他盡快回家隔離。羅一鈞表示,若已符合條件,醫師可通報衛生局當作通報個案處理,若醫師要通報但沒有居隔單,可跟地方衛生單位聯繫、手動通報補發居隔單,另定義完成後,會盡快修訂系統通報。針對二次感染是否需要基因定序,羅一鈞表示,以目前制定條件來說,專家意見希望有病毒學上的證據,至於實際操作上,基因定序需要一些時間做,包括送驗及等結果,結論都會納入考量,但牽涉不同配套,請民眾及醫師靜候二次感染標準,較易操作且民眾也看得懂。針對國內Omicron是否有二次感染,羅一鈞表示,會再跑一下資料庫,看是否能區分出有二次通報的資料,未來修訂條件,會有1到3個月內的資料呈現。羅一鈞表示,專家討論最後版本,為1到3個月,或是30到90天或28天等,會就最後文字敘述再擬定。二次感染仍有重症風險,但要評估是否用藥後2到8天內,或是有年齡等風險,都要考慮是否不重複開藥。
-
2022-06-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4、BA.5邊境攔截+17 其中16個BA.5首見兒童感染
Omicron BA.4及16株Omicron BA.5大舉來台。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邊境持續檢測及定序,今新增17例BA.4及BA.5,入境日從6月4日至6月12日之間,並非新制開放「3+4」後才驗出。新增的17例中,BA.4只有一例,來自美國,其餘16例都是BA.5,與國際趨勢一致。指揮中心表示,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1株Omicron BA.4及16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13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6月4日至6月12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為自美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6例、土耳其2例、日本、匈牙利、法國、南非、英國、泰國、越南及新加坡移入。羅一鈞表示,雖然兩種病毒株都在歐美進行傳播,但BA.5傳播力高,占比也高,目前在境外攔截到新變異株共48例,其中BA.5有40例、BA.4有8例。另外也首見兒童感染新變異株BA.5。羅一鈞說,他是小於10歲的美國籍男童,6月9日入境,經唾液採檢陽性,確定為BA.5,男童沒有施打疫苗,也無症狀,Ct值27,此案為境外移入首見兒童感染BA.5且無症狀的案例。指揮中心說,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他說,WHO於今年6月8日資料指出,目前已超過40個國家分別檢出BA.4 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此外,近期BA.5病毒株已造成歐洲地區葡萄牙疫情快速回升,且英國、法國近期疫情回溫亦評估與BA.4 及BA.5傳播有關;鄰近國家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南韓及日本均有社區感染病例,香港近日發現有BA.4或BA.5境外移入個案,部分曾具社區活動史,可能造成社區傳播風險。他說,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接種 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請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6-16 養生.聰明飲食
舒緩喉嚨痛與咳嗽、補充體力 營養師盤點蜂蜜7好處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71期文∕陳大樂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蜂蜜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止痛,能調和百藥;中東以及歐洲各地,更視蜂蜜為「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人類食用蜂蜜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遠從古埃及時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象形文字等,都曾出現養蜂等關於蜂蜜的記載。東方人熟知的《本草綱目》,也明確指出蜂蜜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止痛等好處。現代科學則證實,蜂蜜除了美味外,還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菌等效果,就連其他蜂產品,如花粉、蜂王乳、蜂膠等,也都具有特定的保健作用。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若以現代營養學的角度分析蜂蜜,我們可以發現蜂蜜絕大多數為碳水化合物組成,主要成分為單醣類的葡萄糖和果糖,這類單醣因為極易被人體吸收,能立即轉換成為能量,可以增進體力和消除疲勞,但也因極易吸收,本身有血糖不穩、肥胖問題的人,不建議多吃。其中,賦予蜂蜜療效的是微量的維生素、巨量礦物質、微量元素、蛋白質、以及抗氧化物質及酵素。特別是蜂蜜獨特的酵素,如澱粉酶、轉化酶、過氧化氫酶、磷酸脂酶、葡萄糖氧化酶、酯酶等,可以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而蜂蜜含有微量的抗氧化物質,如類黃酮類等,則有助對抗自由基的形成。❶改善便秘便秘是許多現代人的煩惱,根據調查顯示,台灣30至49歲的上班族中,有近一半的人受便秘所苦,尤其是職業性質需要久坐、久站、工作壓力大、三餐不定時的人,更是經常便秘。陳詩婷說,便秘的人不妨可在開水裡加點蜂蜜,早晨空腹喝,因為蜂蜜具有助潤滑腸道的作用,能柔軟乾硬的糞便。不過別忘了,要緩解便秘最關鍵的手段,仍是每天補充充足的水分(體重X30c.c.)、蔬菜水果吃足、養成運動習慣、進食時間固定,尤其是每日一定要喝足夠的水,幫助腸道潤滑,才能有效幫助排便。❷舒緩喉嚨痛與咳嗽中醫認為,蜂蜜因為有殺菌及潤肺止咳的作用,譬如夜晚時容易乾咳,或是平時覺得喉嚨乾癢,想咳嗽時,適量喝點蜂蜜水,有助滋潤呼吸道。不過,這好像與一般認為甜食容易生痰的認知有矛盾,因為蜂蜜也是甜食的一種。陳詩婷解釋,蜂蜜止咳的功效,是針對沒有痰的乾咳,也就是喉頭因為乾燥、缺乏滋潤所造成的咽喉刺激、乾癢所導致的咳嗽。此時質地溫潤的蜂蜜,就可以發揮止咳潤肺的作用;但假使是有痰的咳嗽,就不適合吃蜂蜜了。❸促進睡眠蜂蜜因為含有多種維生素B群、鈣質、鎂、鉀、磷等,這些微量營養物質具有安定神經、幫助消除肌肉疲勞的作用,適量喝一點蜂蜜,的確能幫助放鬆身心,達到舒眠的作用。不過,陳詩婷建議不要在睡前喝,因為蜂蜜本身的葡萄糖及果糖含量高,糖本身就比較利尿,特別是容易頻尿、夜尿,或可能有攝護腺肥大的人,睡前喝了一杯蜂蜜水,也許會加重夜尿的頻率。此外,有睡眠障礙問題的人,平時飲食應該避免酒精、含咖啡因食物、奶油、辛辣類等食物。❹養顏美容蜂蜜本身具有滋潤的作用,拿取新鮮蜂蜜直接塗抹在皮膚上,可以讓皮膚更加保水、富有彈性等好處,尤其是秋冬皮膚容易乾癢的人,可以用少許蜂蜜調和水後塗於皮膚,防止乾裂;另外,若想要皮膚白皙,可用蜂蜜水加牛奶或奶粉一起調和,敷在肌膚上。❺提高免疫力作用蜂蜜含有寡糖,寡糖本身就可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繁殖,因此被認為有整腸、提高免疫力(7成以上的免疫細胞都住在腸道)的好處。此外,蜂蜜因為含有抗氧化物質,如類黃酮素、黃酮醇與黃烷醇等營養素,可以中和體內的自由基,並且抑制自由基活性,整體而言,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❻抗菌、促進傷口癒合研究顯示,將蜂蜜塗抹在傷口上,有助刺激組織重新生長及減少水腫、疤痕形成的能力。這是因為蜜蜂會製造特定蛋白質「防禦素-1」(defensin-1),在採集蜂蜜過程中,會連同唾液一起進入蜂蜜裡,防禦素-1本身具有抗菌消毒作用,再加上蜂蜜本身有高滲透壓、低pH值、低水活性的特性,有助抑制細菌的生長。❼快速補充體力蜂蜜含有豐富的單醣類,因為分子很小,容易讓人體吸收,特別是幼兒患有腸胃炎、腹瀉等狀況時(1歲以下嬰兒避免食用蜂蜜),可代替市售的電解質葡萄糖溶液,幫助他們免於脫水。另外,長時間劇烈運動下來,容易有肌肉損傷的問題,導致運動表現下降。此時適當補充蜂蜜水,因為很容易被身體吸收,再加上富含維生素B群,有助快速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延伸閱讀: 。沖泡蜂蜜要用冷水or熱水? 行家揭「正確方式」:多數人都錯了 。吃不完的蜂蜜如何保存? 食藥署曝「1動作」恐變質
-
2022-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再攔截BA.4、BA.5 羅一鈞:針對邊境人員考慮接種第4劑
國內再現BA.4、BA.5變異株!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今天公布,新增26例邊境攔截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主要來源國為美國、德國和西班牙;目前累計共31例亞型變異株,包括7例BA.4、24例BA.5。針對亞型變異株,羅一鈞也表示目前防治有兩大作為,一是邊境人員定期篩檢,二是評估是否針對邊境人員實施第四劑疫苗接種。他表示,邊境部分針對機場港口人員施行定期篩檢,篩檢陽性工作人員評估國內感染機率,若可能是入境端被國外旅客傳染會做後續定序,研判是否有傳染可能性。另外,將針對邊境工作人員跟防疫旅館,提案請ACIP委員討論是否接種第四劑疫苗,若專家同意,6月即可施打第二次追加劑。羅一鈞表示,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6株BA.4及20株BA.5,個案分別為16例男性及10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30日至6月5日。其中BA.4個案分別自美國及泰國各二例,澳洲、英國各一例;BA.5個案分別自德國六例,美國及西班牙各四例、新加坡三例,澳洲、南韓及薩爾瓦多各一例。他表示,邊境檢出的主要來源國為美國、德國、西班牙,可以看到和國際上疫情攀升的國家類似。但除了歐美,邊境也攔截到新加坡、泰國、韓國等地入境的旅客,因此除了歐美,BA.4及BA.5有向外擴散到其他地區的狀況,但目前監測到攔截的病例都以無症狀、輕症居多。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WHO於今年6月8日資料指出,目前已超過40個國家分別檢出BA.4 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此外,近期BA.5病毒株已造成歐洲地區葡萄牙疫情快速回升,且英國、法國近期疫情回溫亦評估與BA.4 及BA.5傳播有關;鄰近國家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南韓及日本均有社區感染病例,香港近日發現有BA.4或BA.5境外移入個案,部分曾具社區活動史,可能造成社區傳播風險。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接種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請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6-15 醫療.感染科
猴痘患者精液發現病毒 科學家:性行為可能傳播
科學家今天表示,在義大利少數猴痘病患的精液中偵測到病毒片段,讓科學家懷疑該疾病可能經由性行為傳播。路透社報導,猴痘病毒被認為是透過密切接觸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皮膚病變而傳播。許多確診的猴痘病例都是和性伴侶有過這類親密接觸。然而其他性傳播疾病,像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HIV/AIDS),披衣菌和梅毒則被認為是由病原體藉由精液、陰道分泌物或其他體液傳播。羅馬的斯帕蘭扎尼研究所(Spallanzani Institute)研究人員在6月2日一份報告中,提出在4名病患的精液中發現猴痘病毒的證據。斯帕蘭扎尼研究所是一所醫院暨傳染病研究單位。此後,研究人員又在該醫院7名病患的其中6人精液中發現病毒遺傳物質。一名患者的精液樣本經實驗室檢驗顯示,裡面發現的病毒能夠感染他人並複製。研究所所長維亞(Francesco Vaia)告訴路透社,已提出準備發表的這些數據,並非足夠證據證明病毒的生物學特徵已經改變,以致傳播方式已經進化。他說:「但…從精液中檢測出具傳染力病毒,的確強力支持性行為是該病毒傳播方式的假說。」維亞表示,已通知世界衛生組織(WHO)這項最新發現。不過世衛尚未發表回應。自5月初以來,全球約30國已通報超過1300例猴痘病例,主要是在歐洲。大多數確診病例曾發生男男性行為。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4、BA.5來了! 機場攔截Omicron亞型變異株
歐美近期BA.4及BA.5變異株疫情再起,尤其BA.5被預測將成為全球主流株。國內也首見BA.4、BA.5變異株,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內驗出BA.4一例、BA.5四例,分別為四男一女,皆為機場攔截的個案,周圍接觸者正在安排採檢,目前尚未有擴散情形。羅一鈞表示,個案年齡分布為30至60多歲,BA.4為智利入境的女性,BA.5皆為男性,兩例來自美國、一例來自土耳其、一例來自波蘭。上周定序境外移入個案57例,BA.4占2%、BA.5占7.0%;本土定序48例皆為BA.2。羅一鈞說明,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WHO於今年6月8日資料指出,目前已超過40個國家分別檢出BA.4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此外,近期BA.5病毒株已造成歐洲地區葡萄牙疫情快速回升,且英國、法國近期疫情增溫也評估與BA.4 及BA.5傳播有關;鄰近國家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韓國及日本均有社區感染病例,香港近日發現有BA.4或BA.5境外移入個案,部分曾具社區活動史,可能造成社區傳播風險。但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原以為得到無敵星星 確診者:新冠後遺症嚴重影響我的生活
「沒想到新冠後遺症嚴重影響我的生活。」30多歲的林小姐,今年初自歐洲返台,上飛機前還是陰性,下飛機後的世界改變她的人生。她與友人一起住進防疫旅館,友人先出現症狀後確診,她被移至其他旅館隔離後不久也出現症狀確診,並且展開為期12天的住院時光,原以為12天之後的人生,應該像得到無敵星星一樣,生活能恢復正常,但她至今卻因多種後遺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住院時的症狀好了,後遺症卻一一出籠,生心理全走樣。林小姐說,在防疫旅館隔離期間,稍有一點不舒服的感覺,但因長期有氣喘及過敏性鼻炎,沒有多加在意。後來開始輕微喉嚨痛,後續因確診住院,很快地出現嗅味覺喪失,還有「吸不太到空氣」的症狀,得仰賴氧氣機。除了症狀讓人難受,病房內空無一物,食衣住行都在病床上完成,內心的焦慮感不斷湧上,住院期間至少打了兩次電話給心理諮商師。林小姐說,確診後種種的焦慮讓她感到窒息,「我若不求救,就會陷下去。」過去從未想過媒體或專家口中的「輕症」、「小感冒」,會糾纏她近半年,不曉得哪一天才能擺脫。出院後,喉嚨不舒服、吸不到氣的症狀在用藥後漸漸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嚴重乾咳、腦霧、疲憊、肺纖維化、心臟不適、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一連串的後遺症紛紛出籠。各種症狀雖無致命危機,加起來卻嚴重影響生活。林小姐說,每一項都沒有嚴重到致命,但全部累積起來,卻讓她幾乎沒辦法工作,每周至少要花三天的時間看門診。特別在台灣還不清楚「長新冠」的威力時,同事或親友常會以「不就是小感冒,怎麼妳就變成這樣」看待她,讓她的壓力更大。尤其是乾咳的症狀,在她返家第三天後開始嚴重發作,從清晨一路咳到下午,曾經有好幾次咳到吐。也因為不斷咳嗽,喉嚨破皮出血,口水都伴隨著血絲。她回診馬上被安排進入「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不過主治醫師判斷可能是天氣多變導致,沒多久就將她結案,但結案後症狀統統沒改善。她的大學教授輾轉得知後,建議轉至他院就診,經一連串檢查,一一揪出新冠病毒在她身上所造成的影響。腦霧讓她開車注意力渙散,也影響工作效率。林小姐說,從耳鼻喉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等,統統有相關症狀。國外常常提到的腦霧,她也出現,過去她可以連續開車超過三小時,現在開車超過半小時,就會出現嚴重的注意力渙散,必須停在路邊休息好一陣子才能上路,上班時也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大受影響。林小姐說,在國外,像她一樣飽受長新冠影響的人並非少數。近期看到許多國人提到「反正都會得,得了還可以領保險」等言論,她想告訴這群人,新冠肺炎沒這麼簡單,也希望國人對於新冠康復患者多一點同理。醫師提醒不只生理症狀 心理症狀更須留意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表示,台灣的「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從今年初才開始啟動,各家醫院多是從三月起陸續收治患者,目前相關案例並不多,但相信國內這波Omicron疫情之後,需接受治療的長新冠患者會相對增加。陶啟偉表示,據國外的研究顯示,約有20%新冠患者會出現後遺症,義大利的研究顯示其比率可能高達40%到50%,且即使是無症狀感染者,後續自行康復,也可能會有後遺症。不過,隨著疫苗的施打,以及病毒株的不同,後遺症的嚴重程度也相對減弱,但仍可能影響生活。長新冠造成的症狀,不只是生理,還有心理,心理的壓力常會導致失眠,需更加留意長新冠患者的後續症狀表現。哪裡求助康復者整合醫療 須在解隔離六個月內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呂姿曄表示,「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目前僅收案93人,其中七人結案,結案的原因為不具有整合性照顧。她表示,若要進入到計畫,必須符合「解除隔離六個月內」,因此整合計畫從今年起開始推動,去年五、六月國內爆發Alpha群聚的案例,多不適用,所以現在開始多是收治Omicron疫情後的患者。目前設有康復者門診的醫院台北區有21家、北區18家、中區14家、南區12家、高屏區9家、東區7家,民眾若要尋求醫院的幫助,可詢問1922或各地衛生局。
-
2022-06-02 新聞.元氣新聞
猴痘會傳染毛孩!專家急示警:飼主染疫至少3週不能接觸「這類型寵物」
目前猴痘病毒已席捲超過25個國家,除了最早爆發疫情的非洲國家外,歐洲也陸續出現上百個疑似的確診個案。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日前發出聲明建議,天竺鼠、倉鼠和其他囓齒動物特別容易感染這種疾病,所有確診飼養鼠類的猴痘的患者都需要與寵物隔離至少3週,避免傳染範圍再擴大。根據英國衛生安全局的報告顯示,猴痘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囓齒動物和猴子在內的動物以及人類都是高風險感染族群。其中囓齒動物則包含倉鼠、沙鼠、天竺鼠等常見的家庭寵物。病毒一開始出現在在非洲中部和西部,但最近幾週人類病例卻在病毒尚未流行的國家不斷激增。根據《BBC》報導,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病毒學教授「勞倫斯」(Lawrence Young)受訪時表示,儘管目前還沒在寵物身上發現病毒,「但一不小心變很可能為猴痘病毒創造新的宿主,可能導致再次傳播回人類身上,到時大家都會身處在感染風險中。」英國衛生安全局建議,家中有養鼠類的猴痘患者必須與寵物隔離至少3週以避免擴大感染。而其他家庭寵物如貓、狗等,也應進行隔離,並定期帶往獸醫檢查、追蹤,以確保沒有出現任何類似症狀。
-
2022-06-01 癌症.食道癌
為什麼通過症狀早期發現不容易?醫師詳解食道癌危險因子、檢查及治療方式
「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這句經典的廣告詞家喻戶曉。在人手一杯手搖飲、燒烤火鍋隨手可得的現代社會裡,胃痛、胃酸過多、胃食道逆流已然是文明病的最佳代表。可是,這些症狀若只是藉由胃乳與胃藥抑制症狀就能高枕無憂嗎?另外,菸酒不離手,檳榔常就口的朋友們,是否也偶有吞嚥困難的症狀呢?小心安靜卻致命的食道癌找上你!認識食道癌食道癌顧名思義就是原發在食道的癌症,依照位置及型態可以分為兩類,第一是佔全部食道惡性腫瘤約九成的「鱗狀上皮癌」,通常發生在食道的上三分之二處;第二是「食道腺癌」,一種從食道腺體產生癌變的腫瘤,常發生在食道與胃的交接處,且發生率有上升趨勢(註1)。了解常見的食道癌種類後,我們更應該了解如何預防這樣致命的病症;讓我們從食道癌的危險因子逐一檢查,看看自己中了幾樣吧!食道癌的危險因子1.年齡與性別:食道癌通常好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近年因食道癌過世的前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及藝人安迪,更是大大增加了大眾對於食道癌好發於中年熟男的印象。2.抽煙喝酒:對於老菸槍而言,食道癌與抽菸的關聯性也是密不可分(註2)。關於酒精的使用,除了直接刺激食道的黏膜,文獻更指出容易造成食道癌的產生,並且進一步造成胃酸過多、逆流的症狀,進一步傷害食道(註3)。看到這邊,還是快把手上的煙與烈酒給收起來吧!3.刺激性飲食:東方人的特有飲食文化-麻辣燙,那種從裡暖到外的麻辣感真叫人抵擋不住。但是千萬要注意一下是否過量!根據研究指出,在某些文獻指出會造成黏膜的刺激,有可能會造成食道癌的發生(註4);而反覆受傷的食道黏膜,會大大提升食道癌的風險(註5)。下次喝熱湯的時候,不妨多吹幾口,或是等它涼一點再喝吧!4.胃食道逆流:對於多數人而言,胸⼝灼熱、酸氣直衝喉嚨的不適感,都只是偶爾發作。倘若你的症狀反覆出現,也無法靠胃藥、胃乳改善,那就得當心是否有食道病變的可能性。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很容易引起病患的不適,但是如果長期的胃食道逆流沒有經過有效的治療或控制,容易進展到下一個階段的食道病灶: 巴雷特氏食道病變(Barrett’s esophagus)(註6)。5.巴雷特氏食道病變:這個聽起來「很藝術」的病可是一點也不浪漫,它指的是一個食道癌前的病變,主要是下段食道產生了組織學上的變化,食道表面由「鱗狀上皮細胞」變化為「柱狀上皮細胞」的過程。大家可以想像成是原本建築物外牆貼了磁磚,在經過長年摧殘後,新來的建築工人隨便找了一些樹皮貼上去,而這些樹皮不僅保護功能低落,還隨時會剝落並且殘破不堪。 而且文獻指出越長的巴雷特氏食道病變意味著越高風險的食道癌症(註7)。食道癌的症狀至於食道癌到底有什麼症狀呢?到底有沒有辦法能在發生早期就自行發現呢?1.吞嚥困難:當腫瘤變大影響了食道功能,就很可能發生吞嚥困難。起初可能會發現食用較硬的食物或大口的食物時,會出現吞嚥困難與疼痛感;當疾病繼續進展,甚至是吞流質食物都會出現症狀時,通常已較為嚴重,因此只憑症狀想要早期發現的並不容易。2.胸腹部疼痛:腫瘤造成的發炎效應及組織變化,經常造成食道癌患者會出現長期的胸腹疼痛的症狀,特別是在吞嚥之後,因此若出現長期的疼痛,務必也要注意食道癌的可能!3.吐血及黑便:食道腫瘤有潛在的出血風險,當血液順著消化道一路隨著糞便排出,就會造成較深顏色的糞便(俗稱瀝青便)。另外,若是食道血管大量出血、甚至是直接吐血,是非常危急的情況,病患很可能在幾分鐘內出血過多而休克,可說是一顆不定時炸彈。4.體重減輕:惡性腫瘤造成的體重減輕是常見的現象,肇因於癌症造成的「惡病質」,也就是讓身體吸收營養的能力大幅下降的症狀。惡性腫瘤要嚴重到使人體重減輕,通常已有一定的嚴重度,特別是食道癌又是轉移特別快的一個癌症,因此如果不是刻意瘦身的狀態下,發現體重有明顯下降,就得要好好考慮進行一個完整的身體檢查喔(註8)!食道癌的檢查由上述症狀可以知道,食道癌要在早期就通過症狀發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導致食道癌在發現時多已有一定程度的轉移,尤其食道癌的預後相當不好,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雖有近60%、但第二期僅有40%、第三期約20%、第四期小於5%,而台灣整體食道癌的五年存活率,平均起來僅有15%左右(註9),因此可以知道多數人都是在晚期才發現,遺憾終生。雖然目前看來食道癌不容易早期就由病患自己發現有異常,但仍可以透過檢查來及早發現,一般常見的胃鏡檢查、上消化道攝影等等,都能幫助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見微知著。隨著內視鏡科技的進步,現階段的內視鏡有將影像改良檢查的方式(Narrow Band imaging, NBI),此種檢查是利用特定波長的光源,使食道表淺的黏膜的淡紅色光源過濾後,更容易凸顯早期癌症病灶的方式,比起一般胃鏡視野內一整條紅通通的食道,影像改良檢查有著更加良好的早期檢驗率。如果在影像檢查中高度懷疑有惡性組織的可能,就會使用食道鏡的切片,將病變組織取出,以病理檢查結果做為確定診斷的方法。食道癌的治療若是不幸的確診食道癌,到底有什麼方法能治療呢?以第一期的局部癌症(stage T1a~T1b)為例,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根除性的內視鏡黏膜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al dissection, ESD),盡可能的將病變範圍再往外推的地方都切除乾淨,但若侵犯到食道黏膜下層或更深,就可能會需要開胸手術並進行食道重建術。第二、三、四期以後的食道癌,除了手術切除之外、還必須清除被癌細胞佔領的淋巴結,並且搭配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而近年來相當被看好的「標靶治療」,在食道癌的治療效果是不彰的。而在2020年歐洲腫瘤醫學會中,已經證實了免疫療法搭配傳統化學治療比單純使用化學治療更有效果(註10);雖然這樣的免疫療法還在研究中,但總為如此難治的食道癌帶來一線曙光。美食當前,步步為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不免需要大啖美食來紓壓。倘若出現了胃食道逆流、甚至是食道癌的症狀,切勿輕忽自行買藥症狀治療,必要時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搭配內視鏡的檢查。而減少菸酒的使用,除了省荷包,也防止了可怕的食道癌發生,是不是一舉兩得呢?參考資料:(註1) Buas MF, Vaughan TL.,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tumors: understanding the rising incidence of this disease. Semin Radiat Oncol. 2013 Jan;23(1):3-9. (註2)Wang QL, Xie SH, Li WT, Lagergren J. Smoking Cessation and Risk of Esophageal Cancer by Histological Typ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Natl Cancer Inst. 2017 Dec 1;109(12).(註3) Bagnardi V, Rota M, Botteri E,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site-specific cancer risk: A comprehensive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5; 112(3):580–593.(註4) Chen, Yu-Heng1; Zou, Xiao-Nong2; Zheng, Tong-Zhang3; Zhou, Qi4; Qiu, Hui4; Chen, Yuan-Li2; He, Mei4; Du, Jia4; Lei, Hai-Ke4; Zhao, Ping1, High Spicy Food Intake and Risk of Cancer,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eptember 20, 2017 - Volume 130 - Issue 18 - p 2241-2250 doi: 10.4103/0366-6999.213968(註5)Islami F, Poustchi H, Pourshams A, Khoshnia M, Gharavi A, Kamangar F, Dawsey SM, Abnet CC, Brennan P, Sheikh M, Sotoudeh M, Nikmanesh A, Merat S, Etemadi A, Nasseri Moghaddam S, Pharoah PD, Ponder BA, Day NE, Jemal A, Boffetta P, Malekzadeh R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ea drinking temperature and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nt J Cancer. 2020;146(1):18. Epub 2019 Mar 20(註6)Goldblum JR. Barrett's esophagus and Barrett's-related dysplasia. Mod Pathol. 2003 Apr;16(4):316-24.(註7) Krishnamoorthi R, Singh S, Ragunathan K, Visrodia K, Wang KK, Katzka DA, Iyer P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on of Barrett's Esophag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Jul;16(7):1046-1055.(註8)Tchekmedyian NS Costs and benefits of nutrition support in cancer. Oncology (Williston Park). 1995;9(11 Suppl):79. (註9)台灣癌症基金會 食道癌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php?IDno=2220(註10)ESMO 2020 IMMUNOTHERAPY IS BENEFICIAL IN GASTRIC AND OESOPHAGEAL CANCERS, STUDIES SHOW https://www.esmo.org/newsroom/press-office/esmo2020-gastric-oesophageal-cancer-immunotherapy-checkmate649-attraction4-keynote59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食道癌-與美食相伴的寧靜殺手】
-
2022-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明入境全面唾液採檢 指揮中心:飛機落地後勿喝水飲食
年初為防範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國內採取「落地採檢」政策,並多次調整採檢國家,目前針對東南亞、印度、韓國、中東及歐洲航線持續執行「落地採驗」。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宣布,6月1日零時起暫停「落地採驗」,全數回歸為「唾液採檢」,進行病毒核酸檢驗(PCR)。陳時中指出,旅客來台前除應取得「表定航班時間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PCR)報告」,抵台時務必配合機場檢疫人員指示及引導採集唾液檢體,且於航空器落地至採檢前,請勿飲食、飲水,以確保唾液檢體品質,入境後至預先安排的檢疫處所,包括一人一戶或防疫旅宿等進行居家檢疫。如後續唾液核酸檢驗陽性,「一人一戶」檢疫者於原地改實施居家照護;「防疫旅宿」檢疫者則依規定改送加強型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或醫院收治。我國自1月11日起,因應當時Omicron國際疫情嚴峻及機場員工群聚事件,陸續針對部分抵台航班入境旅客執行落地採檢,截至5月31日累計篩檢旅客逾14萬8000餘人次、檢出境外移入確診者逾6200人,有效早期攔阻境外移入個案。目前該專案已完成階段性任務。
-
2022-05-3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亞裔比白人有更高患病率!研究:基因恐增第2型糖尿病風險
近期一項研究發現,基因可能是增加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的罪魁禍首之一,研究人員通過研究18萬人的基因圖譜,發現了多組會導致發病的基因組,還發現亞裔相比白人有更高的得病率。據數據顯示,美國有將近3700萬人患有糖尿病,其中大約 90-95% 的人確診為第2型糖尿病,科學家們意識到可能有某些特定因素會導致一個人患上2型糖尿病,並邀請英美兩國研究人員合作,針對數千名不同血統的人的DNA 特徵進行研究。跨種族關聯研究聯盟 (Diabetes Meta-Analysis of Trans-Ethnic association studies Consortium,簡稱DIAMANTE) 分析了 18萬834 名第2 型糖尿病患者的基因構成,並將其與 115萬9055 名非糖尿病患者進行比較。並拆成五組,分別為:歐洲血統(51.1%);東亞血統(28.4%);南亞血統(8.3%);非洲血統(6.6%);西班牙裔(5.6%)。通過比較 2 型糖尿病患者和非 2 型糖尿病患者的 DNA比對,研究人員成功識別出200多個在發展該疾病方面具有遺傳性的點,也發現亞裔、黑人和西班牙裔的患病率較高。紐約州由提卡(Utica)共濟會醫學研究中心(Masonic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的遺傳學部門經理塔克(Nathan Tucker)表示, 這項研究確定了 237 個與第2 型糖尿病風險改變相關的基因組區域,包含了解不同的血統相對應的風險機制,都在能提高未來成功治療的可能性。新澤西州皮斯卡特維(Piscataway)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中心(Diabetes and Osteoporosis Center )的創始人費爾蒂格(Brian Fertig)表示,這項研究的結果並不令人驚訝,因為診斷和治療分層經常被過度簡化。費爾蒂格也強調研究中多樣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性,這些數據強調了對精確、個性化和動態的醫學規模的需求,因為很少有兩名糖尿病患者有同樣的臨床和患病特徵,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有客製化的治療計劃。根據「2020年全國糖尿病統計報告」顯示,第2型糖尿病通常好發在45 歲以上的成年人中,但在年輕人、青少年和兒童中變得越來越普遍,年齡、不運動和肥胖,都是2型糖尿病的常見危險因素。美國糖尿病協會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簡稱ADA)則指出,與第1型糖尿病相比,第2型與家族遺傳史的聯繫更為緊密,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但民眾可以透過基因檢測、環境因素、飲食和生活方式去防範。
-
2022-05-2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將疫比疫防新世紀病,快篩也要腹超!
老闆:「你怎麼每天中午才來上班?」員工:「我的醫師朋友告訴我疫情嚴峻,早晚會出事!」老闆:「沒人告訴你每天中午才來上班,早晚真的會出事?」疫情真的嚴峻,每天國內都有幾萬人染疫,而致命者每天也有數十名,不緊張也難!這種緊張擔心的日子已經兩年多了,變成全世界的世紀大病,比中古世紀歐洲流行的鼠疫,其致病率及傳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就目前粗估計,國人平均每十人中就約有二、三人甚至更多人中獎,雖然大都症狀輕微,但嚴重者甚至往生者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這種情形,讓人想起民國73年以前沒有B肝疫苗的年代,也就是目前40歲以上的「舊台灣人」,那時B肝疫苗還沒問世,許多新生兒在母體內或出生時就由母親垂直感染得到B型肝炎,也就是目前40歲以上成年人,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為B肝帶原者,這些人出生時得到B肝病毒,也是大都沒有症狀,等到青春期免疫系統成熟,免疫細胞開始對肝細胞發動攻擊,肝指數升高,肝炎發作,症狀通常也像感冒一樣,人疲倦,嚴重時出現黃疸,小便黃、眼睛黃,這時才去找醫師,才知道肝指數高,甚至才發現曾幾何時不知不覺肝臟硬掉了,甚至到了中年,肝臟長了肝癌而不自知。偏偏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因此肝硬化了或到了肝癌初期、中期都沒感覺,等到有感覺,事情就大條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器官主要為呼吸道,因此會流鼻水、喉嚨痛、咳嗽,嚴重時會喘、會發燒,症狀雖然像感冒,但一般人警覺性高,因傳染力實在太強了,因此快篩成了台灣目前的新國民運動。反之,對B肝引起的致命後遺症,由於平時沒大症狀,所以一般人沒感覺,但有感覺就太慢了。因此,將「疫」比「疫」,除了防新世紀病之外,凡我國的成年人,除了快篩之外,也要記得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就是要發起「全島護肝、全民腹超」運動,以免在疫情拖久了,顧此失彼,肝癌冒出來了而不自知,屆時就真的會出事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5-23 新聞.元氣新聞
因應猴痘搶天花疫苗?中央無搶購計畫 45歲以上可能都打過
自5月初以來,北美洲與歐洲相繼發現猴痘病例,引發各界擔憂,這個在非洲部分地區的地方性流行病正在向外擴散。美國總統拜登坦言,若疫情進一步擴散,後果恐不堪設想,這是「每個人都該關注的問題」。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會針對疫情密切關注,尤其美國本土有人傳人病例出現,昨天也發了醫界通函,請醫師針對疑似病例通報,以利後續追蹤。而根據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消息,有研究表明天花疫苗對於猴痘病毒至少85%有效,CDC表示美國有兩種已授權的天花疫苗,其中一種經批准專門用來對抗猴痘。我國是否也會採購天花疫苗,莊人祥表示,台灣於1945年就推動過接種天花疫苗,1955年已無天花流行,所以1979年即停止接種天花疫苗;45歲以上民眾可能都打過,但人數先前資料並沒有留下來。有注意到美國似乎針對疫苗要編列預算,國內也會密切關注。至於國內是否有猴痘疫苗的搶購計畫,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沒有計畫要搶」。
-
2022-05-19 醫療.泌尿腎臟
腎友不再暗沉 洗出亮麗人生
●清除體內發炎因子,減少血管傷害●新一代中截留透析膜可提高較大中分子毒素清除率●延緩透析併發症發生,腎友可如正常人生活如果你對洗腎病人還停留在精神不好、看起來皮膚暗沉又乾的印象,那你可能要改觀了。南部一間透析診所中,時常傳出腎友中氣十足、愉快的歌聲,「在我們診所裡,血液透析腎友不只是洗得久,洗得精神奕奕、活力十足的大有人在呢!」高雄長清診所主治醫師楊清評開心的說。>>>延伸閱讀:長期透析皮膚癢 可以怎麼改善?楊清評表示,長清診所在地深耕20年,院內透析超過10幾、20年的腎友非常多。一位90歲以上的長青級腎友,已經洗腎10多年,精神狀態良好,皮膚比一般老人白皙,外貌甚至比兒子更年輕,完全沒有印象中洗腎患者又黑又乾的老態。但長清診所是如何顛覆外界對洗腎患者的印象呢?楊清評解釋,血液透析的一個重要關鍵,是「人工腎臟」,從過去的天然纖維素膜進化到高生物相容性人工合成膜,從低透量膜轉換成以高透量膜為主流,高透量膜除了清除小分子尿毒素外,可以清除更多中分子毒素。但目前高透量膜對於較大的中分子毒素清除率還是有限,當較大的中分子毒素仍持續在體內累積時,長期仍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骨頭疼痛、搔癢、食欲不佳、營養不良、貧血、疲倦等症狀。最新人工腎臟 減少併發症隨著科技發展,人工腎臟透析膜已有跨時代的進步,最新的「延展性血液透析術」使用的人工腎臟,已進階至新一代中截留透析膜,相較於高透量膜,大大提高較大中分子毒素清除率,更可減少長期血液透析的併發症。延展性透析術 降低疲勞感楊清評醫師提及一位洗腎五年的女性腎友,在接受「延展性血液透析術」後,透析中的血壓更穩定,透析後食慾變好、精神體力更佳,毫無疲勞感,曾經一個晚上把一星期的家事都做完了。另一名洗腎10幾年的男性腎友,改用「延展性血液透析術」一年多後,除了生活品質提升,夫妻生活也愈來愈幸福,對於調整透析治療模式十分滿意。他推測,新一代「延展性血液透析術」的中截留透析膜,能將體內較大的中分子毒素清除,包含肌球蛋白、瘦素、發炎因子等,進而降低疲勞感、改善食欲、減少血管傷害,增進生理機能,讓腎友擁有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品質。高標透析液 杜絕毒素殘留由於血液透析原理是讓血液中的毒素及廢物,經由人工腎臟半透膜擴散至透析液,隨著透析液排出體外,而超過濾的作用也能將血液中過多的水份排出體外。楊清評說,透析用液十分重要,因使用高透量膜或中截留透析膜會有透析液逆過濾的情況發生,而診所在設立之初,即採用歐洲原裝進口的熱消雙RO與無毒消毒劑,並以歐盟規格配置透析用液,完全杜絕微生物孳生及毒素殘留,同時顧慮到病人安全與環境永續性,唯有採取最高標準,才能讓血液透析腎友獲得良好透析品質,活得長也要活得好。醫療莫過於讓患者改善不適,進而使人愈來愈健康,就末期腎臟病患者,除了例行的透析治療外,更需要同時關注因長期透析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而好的醫療團隊甚為關鍵。楊清評醫師也指出,為了追蹤這群腎友的狀況,以長清診所為例,聘請專屬營養師,針對腎友個別狀況,適時提供飲食上的建議,這對患者而言是最實際的。資深護理團隊長期透過不同方式,如隨時打電話關心患者,和家屬溝通建立良好醫病關係,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也能適時調整治療方針及團隊介入提升腎友的生活品質。【推薦臉書粉絲專頁】透析洗腎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治療、共病、副作用、照護、生活、食衣住行...等,需要了解的知識非常多。為了提供腎友及照護者正確的透析資訊,社團法人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於2021年成立《腎生不息 腎友透析週記》,與大家一同守護健康。立即關注 【腎生不息-腎友透析週記】粉絲專頁
-
2022-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每萬人多死28人!學者:調整量能以減少長者超額死亡
昨天新冠本土病例數已突破80萬,368名重症病例有282人死亡。台大公衛學者發現,70歲以上確診長者死亡率已經高於近五年同期背景值,每1萬人多死28人,顯示醫療量能不足已導致確診者超額死亡。學者提醒,目前1581位中重症個案若都能打追加劑,可望減少210人死亡,學者也呼籲重新檢視並調整傳染病防治法第5、39、44、53條,減少耗用在輕症及無症狀的行政及醫療量能,專心救治重症。台大公衛研究團隊今上午例行舉辦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陳秀熙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提醒,各國可能都低估了新冠疫情對於死亡的影響,低估不代表各國想要低報數字,而是因為醫療量能緊縮,間接影響民眾因無法預防和治療其他疾病而死,導致全死亡人數的上升。目前國際上推估過度死亡的貢獻主要來自美洲、歐洲、東南亞,約佔全球84%過度死亡。如果把目光從全死亡人數,挪到新冠肺炎死亡人數,也是同樣的道理。陳秀熙表示,當太多量能放在輕症及無症狀的處理,就會因為行政及醫療量能的緊縮,造成確診病人的間接死亡。陳秀熙將台灣「70歲以上長者全死因死亡率」,取2015至2019年5年平均作為背景值。今年4月28日到5月15日,70歲以上新冠確診通報死亡率是萬分之52,已高於同期背景值萬分之24,等於每萬人多死28人。團隊成員、公衛學者林庭瑀提醒,紐西蘭和南韓疫情初期也看到70歲以上長者超額死亡的現象,但隨著疫情嚴峻,連70歲以下都會開始發生超額死亡,台灣應引以為鑑。陳秀熙強調,台灣如果要做的比紐西蘭更好,關鍵就是「克服醫療量能不足的問題」。陳秀熙表示,疫苗雖已無法達到群體免疫,但從輕症和無症狀康復的個案,是社區免疫最重要的原動力,因此接種疫苗以減少重症仍非常重要,若以台灣今年1月1日至5月15日共1581位中重症個案計算,施打追加劑,能減少210人死亡。陳秀熙建議,現在建議應以快篩及流感化的自我監測為主,通報、隔離及治療的防疫措施都要滾動調整,各層級醫院分級收治。同時也應調整法源,讓相關措施具備正當性及合理性。建議以傳染病防治法第5、39、44及53條為主進行修正,以減少無症狀和輕症所耗用的行政及醫療量能。
-
2022-05-13 新聞.元氣新聞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國內的生物相似藥使用率極低,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直呼,「丟臉,根本追不上歐美國家的車尾燈。」生物相似藥具有同等療效,又兼具價格優勢,應以政策推廣,並將樽節的健保支出,回饋給病患與醫療總額。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外科部主任曾令民指出,生物相似藥有兩大類藥物,一為免疫風濕科用藥,一為癌症用藥,歐洲早在二○○七年就核准使用生物相似藥,癌症用藥則在二○一七年開始,因藥效與原開發廠藥物一樣,又具有價格優勢,因此市佔率愈來愈高。吳明彥指出,以抗HER2藥物為例,二○一八年起,在歐美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當地病患使用生物相似藥的比率大幅度成長,二○二一年第一季,挪威抗HER2生物相似藥占比高達百分之八十七點五、英國達百分之六十九點九六,即使是鄰近台灣的日本,也有百分之四十二點四九,台灣只有百分之○點四一,差距甚遠。曾令民進一步指出,澳洲甚至將一款抑制腫瘤血管新生藥全面改為生物相似藥。根據美國的研究,若持續擴大使用生物相似藥,可以降低三成醫療支出,在過去五年間,共節省了約九十八億美元。曾令民認為,生物相似藥的療效已被證實,國內的健保給付規範,應可參考國外,若病患欲使用較貴的原開發廠藥物,就需要補差額;或是,擴大生物相似藥的適應症範圍,及延長使用期限,讓更多病患可以使用到適合的藥物。此外,目前國內生物相似藥價格為原開發廠的八五折,曾令民認為,對自費的病患,八五折的藥價對病患來說差異不夠大,生物相似藥價格應再下降,讓病患更有感,使用率才能提升。在醫療端,曾令民指出,因醫院進藥體系有總品項的管制,每增加一個品項就得剔除一個品項;雖生物相似藥已有國外臨床實驗證實,且獲得衛福部食藥署的核准,許多醫院進藥時,仍要求要有小型臨床試驗的使用經驗,導致新增藥物品項的困難,因此,目前已有醫學中心預計將此條例刪除。曾令民直指,健保政策、醫院進藥體系、價格無感及醫療人員再教育的四關卡須突破,方可提高國內使用生物相似藥的佔比,進而樽節健保支出,將有限的健保資源嘉惠更多病患。
-
2022-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人數暴增醫療量能緊繃 專家曝防醫療崩盤2大重點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且尚未到達高峰。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昨天應邀至民進黨中常會,就新冠病毒防疫提出專案報告。他指出,如今防疫目標,為確保醫療量能不要崩盤,當醫療崩盤的時候,防疫措施不排除可以考慮加嚴,如「3+4」的居家隔離措施,可以加嚴至「10+7」防疫規定。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時重申,目前國內醫療量能尚未崩盤,還不需要由「3+4」加嚴至「10+7」,這是一個舉例,或也可採用其他嚴格的防疫措施,如禁止餐廳內用等,但若即使疫情高峰來臨時,醫療量能都未崩盤,防疫措施也不需要加以改變。指揮中心昨公布新冠肺炎確診患者5萬多人,較原先預估7萬多人少,指揮官陳時中說,原因是國人自主防疫措施做得好。李秉穎也說,他確實發現,現在國人外出用餐人潮減少,大家自主防疫警覺性高,這對防疫有正面意義,目前最重要的目標是要保全醫療量能持續運作。李秉穎說,避免醫療崩盤的二大重點,第一、重症高風險患者要及時用藥,減少重症機會;第二、讓疫情緩緩上升及緩緩下降,降低醫療量能衝擊。至於,要如何降低長者死情形?李秉穎說,如長者應減少外出,而長照機構一定要注意感染管制,輕症患者應立即要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避免確診患者暴增,降低重症死亡比率。李秉穎說,長者要預防感染,還是必須要接種疫苗,如南韓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為2.1萬人,但感染致死率為0.11%,比美國過去10個月的0.83%、歐洲0.53%低,那是因為南韓長者疫苗接種率高,如60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率為95.7%,高於全人口接種率為86.7%,其餘未打疫苗的都是兒童,因此接種疫苗與降低感染及死亡是息息相關。李秉穎說,目前國內接種疫苗保護效果是68%,並可降低死亡率84.7%,接種第三劑疫苗後,更可降低死亡率93%,因此疫苗接種率愈高,防疫愈容易成功。至於,目前有許多患者出現在家昏迷及死亡情形。李秉穎說,此現象於去年也曾經發生過,當時許多專家研判原因可能是「快樂缺氧」,但他不認同,因在家昏迷、死亡應還有其他因素,也可能是民眾認為呼吸急促,可能自認只是累,而沒有想到這是心肺衰竭的危險症狀,而為及時就醫,因此要加強衛教,讓民眾了解重症症狀,勿延誤就醫。針對台北市長柯文哲說,他現在已經不相信北市確診數,因確診數已經黑掉了,而輕症患者應優先給藥。對此,李秉穎說,當疫情嚴峻時,確診者一定有黑數,全世界都是如此,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至於,輕症患者給予藥物,應針對長者等重症高風險族群,應該是愈早給藥愈好,降低感染重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