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果糖
共找到
285
筆 文章
-
-
2022-02-01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最好的零食是水果?營養師提醒:過量攝取仍會血糖飆升
新年是家人團圓的時刻,除了大魚大肉之外,各式各樣零嘴增添不少年節氣氛,可是零食多半暗藏高油、高糖、高鹽,過完一個年假,不僅體重攀升,氣色也不佳;年節零食怎麼選,該怎麼健康吃?原則1:水果取代零食最好的零食是水果。水果含植化素、礦物質、維生素及膳食纖維,有助平衡過年大魚大肉吃進肚的油脂、鹽分及糖分;但水果終究是醣類,其果糖很快會被身體吸收,過量攝取會造成血糖飆升,儲存成脂肪,讓人發胖。建議一天水果的攝取量最多3份,每份約一個拳頭大小。推薦吃水果小技巧:可將水果切成小塊分盤裝,除了增加視覺的量,也可以減慢進食的速度。原則2:無調味、無添加的零食零食解嘴饞在所難免,但零食多半是高油、高糖、高鹽,過量食用不僅身材走樣,也會讓人臉色不佳。較健康的零食,應選擇非經油炸、低烘焙的原味堅果,堅果類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適量攝取有助脂肪代謝,注意堅果為油脂類,多吃仍會發胖,建議一天以2湯匙為限。經烘焙的原味果乾也可以吃,可是果乾體積小,容易讓人一把接一把,也是一天兩湯匙為限。海苔紫菜類有豐富的碘、鈣,以及水溶性纖維,適量攝取對身體有好處。原則3:無糖飲料取代含糖飲料含糖飲料的主成分為砂糖、果糖、玉米糖漿等精緻醣類,這類醣類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讓血糖容易起伏過大,容易生成脂肪囤積。建議民眾應喝無糖的飲料,像有助解膩的檸檬茶、無糖綠茶、麥茶、洛神花茶;有助禦寒的桂圓紅棗茶、薑茶;或當成點心的無糖豆漿或牛奶,若覺得口味平淡,也可加香蕉、黑芝麻、腰果打成奶昔,健康又營養。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下的生離死別 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恒:一幕幕都是醫護最難忘的場景
「從全球觀點來看,新冠肺炎疫情一波又一波,遠遠超過原先的預期。」許惠恒擔任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近一年,帶領醫護人員防疫有成,保持零院內感染,但看到確診病人病逝前,家屬不能見到最後一面,仍感慨萬千。隨國人疫苗施打率提高、遵守防疫新生活,面對今年疫情發展,他保持樂觀態度,「相信一切會愈來愈好。」新變異株致病嚴重度下降,但高齡、免疫不全者仍應慎防。許惠恒回想前年(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家原本期待可能像SARS一樣,疫情很快消失不見,但經歷兩年,國內目前仍受Omicron變異株威脅,「病毒變異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估計還會不斷有新變異株出現。」疫情至今,北榮收治260名確診患者,高達半數是重症,卻始終保持零院內感染。為做好防疫管理,許惠恒每天上午八時準時舉行晨會,掌握國內外疫情趨勢及變化。他觀察,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致病嚴重度較原始株下降,但與流感病毒相比,對高齡、免疫不全等病人的致病率仍高,醫療量能負擔仍大。不過,即使國內再有一波本土疫情,許惠恒有信心可以安然度過。他說,去年五月北部爆發本土疫情,各醫院量能緊繃,但也累積許多SOP,北榮對防疫物資準備、醫護人員調配等都有經驗,也超前部署,將思源樓部分病房改為負壓隔離病房,未來更著手規畫重症負壓隔離病房。外界憂心春節防疫專案可能有破口,許惠恒說,「擔心難免,但醫院已做好萬全準備。」疫情下的生離死別,一幕幕都是醫護最難忘的場景。雖然樂觀看待疫情,但談起疫情下的生離死別,許惠恒難掩感傷。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重症插管病患,臨終前因昏迷無法和家人視訊道別,家人見不到最後一面,希望留下病患手掌印作為紀念,最後護理人員排除萬難達成家屬心願。「疫情期間,所有醫護人員都是一路學習和感恩。」許惠恒還記得,有一名確診者過世後,遺體送往電梯要移至往生室,所有曾照顧過患者的醫護人員比照安寧病房模式,站在電梯兩側向遺體90度鞠躬,慎重的態度讓家屬寫信表達感謝。許惠恒說,今年疫情能否終結,還要更長時間觀察。他呼籲國人盡速完整接種疫苗,去年12月中旬,他已追加第三劑,但隨病毒不斷變異,往後可能要打第四劑疫苗。院長養生計畫執行168斷食謹守2原則 減掉10公斤、血壓很聽話疫情期間工作繁重,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恒不忘照顧個人健康。身為糖尿病專家,他為控制血壓,一年半來進行168間歇性斷食法,16小時不吃東西,讓胰臟多休息,降低分泌胰島素的機會,成功減重8至10公斤,也維持血壓穩定。許惠恒血壓偏高,他了解多吃澱粉、含糖食物,容易刺激胰島素分泌,長期下來,胰島素分泌過多,不僅促進脂肪囤積,也將使胰臟功能衰退,進而引發糖尿病,若能減少胰島素分泌,不僅可以控制血糖,也控制體重及血壓。他每天不吃早餐,直到中午十二時才吃中餐,並於晚上八時前吃完晚餐。「168間歇性斷食法,一定要遵守兩個小原則。」許惠恒說,第一是每日熱量攝取要減少,雖不是完全減少成只有兩餐,但絕不能把三餐熱量灌到兩餐,每天熱量是兩餐多一點即可。其次,晚餐澱粉攝取要減半。如平時吃一碗飯,晚餐就改吃半碗,因晚餐離睡覺時間不遠,如果吃太多,澱粉食物的葡萄糖會轉為脂肪,長期下來還是會囤積,這樣對身體不好,但晚餐的蛋白質、脂肪還是照常吃。許惠恒提醒,正在服用降血糖藥物患者不建議168斷食法,以防服藥後又不進食,引發低血糖;另有胃炎、胃潰瘍病史者,長時間不進食,病情也可能惡化,同樣不建議。外界多討論吃水果到底應在飯前吃或飯後吃,哪一種比較健康。許惠恆說,有研究指出,飯前吃水果讓胃容量變小,且纖維質有飽足感,正餐會少吃一點,可以控制體重;但也有研究認為,飯前吃水果,血糖容易上升,且水果糖分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脂肪囤積。因飯前吃水果的好處證據仍不足,他還是每天飯後吃兩份水果。面對防疫壓力,許惠恒每天走一萬步,讓自己多思考,並隨時看醫學雜誌了解疫情變化,他還增加洗手次數和時間,以防病毒感染。今年春節假期,許惠恒會在家與家人團聚、休息,準備好春節後再出發。許惠恒小檔案年齡:64歲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經歷: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世界糖尿病聯盟西太平洋區主席、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
2021-12-2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無針頭也能測血糖和打胰島素?糖尿病患不再皮膚處處是傷口!
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研發讓糖尿病患者無需使用針頭,就能夠測量到體內血糖值的方法,像是使用雷射技術取代針頭,或是用近紅外線掃描技術等等,但是當需要給予胰島素時,仍然必須使用針頭,因此,有沒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血糖監測和胰島素給藥共用一個無針噴頭,都不需要用針刺破皮膚。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生物儀器實驗室負責人塔伯納教授(Andrew Taberner)和他的博士學生徐佳麗(Jiali Xu)以及博士後麥基奇研究員(James McKeage),利用無針噴射注射(needle-free jet injection)技術,首次臨床實驗證明,可以從人體皮膚內抽取足夠的血液量,且能準確的偵測血糖值。這種噴射注射技術雖然對讀者來說,比較新鮮,但卻已經是發展良好且相當成熟的一項技術,目前利用高速細小的噴射流體,該實驗室已能將藥物輸送進入體內(delivery),這次實驗又再證明,同一個噴頭,也可以用來採集血液(collection)。此項研究成果已在2021年11月10日發表於《糖尿病科學與技術雜誌》的國際期刊上,同時也放上奧克蘭大學官網,於是引起各大媒體的注意。以現況而言,糖尿病患者每天在家監測血糖值,最常使用的簡易方法,是由美國國家技術與創新獎章獲得者 - 海勒教授(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所發明的,後由亞培公司利用他的專利,開發出手指驗血糖機,推上市場後,獲得了廣泛的接受。此方法是通過一根細針先刺破手指尖,藉以釋放只需要一隻蚊子叮咬我們時所吸取血液的1/8,然後用測試紙片來收集血液,當試紙插入血糖機後,就可以讀取血糖值,相當方便(圖1)。而指尖確實是血液採樣的首選部位,因為它們有高密度的血管,但是指尖也非常敏感,細針刺入時會有疼痛感,且有皮膚傷口,況且糖友本身皮膚彈性就很差,癒合能力弱,時間久了就會有很多小黑點,當然定期重複不斷的“刺痛”,除了不舒服,也會有感染的風險,因此科學家們期望為糖尿病患者開發出無針血液監測方法。由於噴射注射技術一直是奧克蘭大學生物儀器實驗室多年來研究的主題,其中包括開發藥物噴射注射器,用於注射胰島素、尼古丁和牙科治療時的局部麻醉劑,該團隊此次進一步證明該技術除了用於注射外,還可以用來提取,也就是用少量無害的生理食鹽水率先噴射刺穿皮膚,然後噴頭的鹽水用盡後,就會回吸出極微量的血液在噴頭內,而這就足以準確測量葡萄糖的濃度。此次的臨床試驗,總共招募了 20 名的健康參與者,他們每個人貢獻出四個指尖,每個指尖分別隨意接受了刺血針(標準針)或三個不同形狀和大小噴嘴的噴射注射器來提取血液,參與者在被遮蔽雙眼的情況下,單憑感覺來分辨疼痛,同時必須在採血後的 24 小時內,完成問卷調查,藉以評估四根指尖的疼痛感、腫脹感或瘀傷的程度(每個指尖所相對應的不同採血工具,參與者並不知道)。結果顯示,噴嘴的形狀可以影響提取血液的數量,例如:“槽”形噴嘴(slot-shaped)比圓形噴嘴(circle-shaped)可以提取較多的血液。另外,噴射式提血確實比標準刺血針,來得比較不疼,甚至有些情況下,根本不痛。不過,本次臨床實驗更加重要的目標是:噴射式提取血液的方法,是否能準確的監測血糖值,結果和傳統刺血針相比較後,答案是肯定的,令人驚喜。當然,如果糖尿病患們知道,每次採血時,噴射注射方式並沒有用針刺破你的皮膚時,肯定會比較傾向使用這種噴射方式的血糖監測方法。塔伯納教授自信地向媒體說,奧克蘭大學目前的噴射注射技術,是同時具有輸送藥物和抽取血液的能力,世界上還沒有其他的噴射注射技術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們確實是花了多年的時間,和無針注射技術進行了一場漫長的角力賽,最後才成功,接著就是想將這項技術商業化,相信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但塔伯納教授心中追求的是,一個更完美的終極目標 --- 那就是開發出一個無針的可吸血,又可以給藥的血糖/胰島素合併儀,這將允許糖尿病患血液採樣和胰島素注射均使用同一台儀器,同一個噴頭。這對改善人類醫療保健將做出重大貢獻,尤其是在糖尿病管理方面。除了間歇式每隔一段時間採血,來量測每個瞬間的血糖值外。也有科學家發展出連續式血糖監控系統,這種系統一經埋入皮下,就能獲得連續的血糖數值,來達到更佳穩定控制血糖的目標,其主要原理是使用一個硬幣大小的感應器(sensor)直接貼附在皮膚上,感應器裡面使用一根軟管細針植入皮下,用來測量皮下的組織間液內的葡萄糖,之後,透過酵素的代謝去計算葡萄糖濃度,再用公式去推算出血糖數值,但這仍需要刺入皮膚造成創傷,而且細針(探針)需要定期更換,目前市面上最長可以連續監測三個月,當同時搭配另一台胰島素自動注射系統後(身上需埋入另一個針頭),就等同是一台模擬的人工胰臟(圖2)。科學每天都進步神速,你認為哪一個比較理想呢? 間歇式無針頭採血/胰島素注射合併儀,或是,二根針分別埋在不同區域的皮下,但針頭仍需要定期更換。Journal Reference:1.Jiali Xu, James W. McKeage, Bryan P. Ruddy, Poul M. F. Nielsen, Andrew J. Taberner. Jet-Induced Blood Release From Human Fingertips: 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193229682110538 DOI: 10.1177/19322968211053895
-
2021-12-19 寵物.寵物疾病
糖尿病、關節炎和皮膚過敏 寵物名列前茅三大毛病
歲末年終,冬天感又增添不少,美國寵物食品協會獸醫師、劍橋動物醫院院長翁浚岳提醒,最近氣溫變冷,再加上耶誕佳節、春節假期即將到來,毛小孩容易因不當飲食導致疾病惡化,糖尿病、關節炎和皮膚過敏正是名列前茅的三大「毛」病。翁浚岳指出,狗狗罹患糖尿病、關節炎的成因不同,但共同的風險因子就是「過胖」。所幸,這些「毛」病都可以透過調整日常飲食、慎選處方飼料改善症狀。糖尿病-追蹤檢查 控制體重首先是糖尿病。翁浚岳指出,狗狗糖尿病和人一樣,分為第一型、第二型,其中因遺傳或是疾病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的第一型糖尿病較多見,較常出現在中小型犬雪納瑞、西施、臘腸、吉娃娃等品種,第二型則是因過度肥胖造成胰島素抗性所導致,這也是在貓咪身上最常出現的類型。但無論哪一種類型,可能都必須靠施打胰島素治療的方式來控制。狗狗罹患糖尿病的初期症狀不明顯,健康檢查時也難以用單一次血糖檢測判定,這時可以利用「果糖胺」檢測,因為果糖胺可以代表三周左右的平均血糖值,或檢查尿液是否出現尿糖的反應。此外主人可以觀察狗狗是否有三多-「吃多、喝多、尿多」現象,有時還會發現狗狗尿液附近出現螞蟻蹤跡時,就要小心狗狗可能已有糖尿病上身。狗狗一旦罹患糖尿病,就是主人挑戰的開始,除了藥物治療,狗狗需控制體重,避免與主人共食;另外可選擇低脂、高纖或是糖尿病專用的處方飼料,協助控制病情。關節炎-調整飲食 避免跳躍另一個「毛」病是關節炎,隨狗狗的年齡變老,關節會退化,過胖也會使得關節炎變得惡化。翁浚岳表示,狗狗罹患關節炎時會出現走路姿勢歪扭、不穩,活動力變差等症狀,就像「阿婆走路」。如狗狗已罹患關節炎,應避免從高處跳上跳下等動作,建議可選用含葡萄糖胺、魚油(Omega3)等成分的處方飼料,從日常飲食調整做起。在翁浚岳豐富的門診經驗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隻23公斤「重量十足」的雪納瑞,因過度肥胖同時罹患糖尿病和關節炎,在他治療建議下好不容易減下5公斤。他提醒狗狗若罹患糖尿病,往後還容易有高血壓、腎臟病等共病,必須終其一生與其抗戰,最好從日常飲食就能節制,並且挑選相關病症專用的飼料保養。皮膚過敏-改善環境 慎選食物狗狗在冬季好發的「毛」病還有皮膚過敏問題。翁浚岳指出,誘發狗狗皮膚過敏原通常有三大原因,分別是外在環境變化,例如花粉等刺激;塵蟎、跳蚤等蟲害,以及食物過敏,導致狗狗皮膚不斷搔癢、起紅疹等外觀變化。要找到皮膚過敏原不容易,如導致狗狗過敏常見的過敏原來源就是食物,主人須運用「食物排除法」,逐一替換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觀察過敏現象是否再發生,同時選擇水解蛋白配方或低過敏原處方飼料,也有助於改善皮膚過敏。PFI美國寵物食物協會建議飼主,毛小孩若在飲食或行為發生異常時,首先還是需尋求專業獸醫師的諮詢,以免延誤黃金治療時間;依據寵物不同的需求,為牠挑選有保證、信譽的品牌飼料商,慎選質與量。更多寵物健康資訊請上:PFI 粉絲團zh-tw.facebook.com/PFI.TWPFI 官方網站www.petfoodinstitute.org/Pet Food Institute 美國寵物食品協會 關心您的寵物健康
-
2021-12-0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是口腔健康殺手 美國牙醫學會曝5大影響因素
糖尿病患者當血糖控制不佳時,不僅會造成眼睛、腎臟、神經、心臟血管病變,連口腔健康也有關聯!依據美國牙醫學會(ADA)表示,糖尿病會增加罹患口腔疾病和口腔中出現其他症狀的風險,約有五分之一的牙齒脫落病例與糖尿病有關。牙周病是糖尿病的第六大併發症,糖尿病影響口腔健康的5大因素包括……1.牙齦疾病日常刷牙或使用牙線時是否注意到牙齦出血的情況!?這可能是牙齦疾病的早期跡象,如果牙齦疾病持續惡化,支撐牙齒的骨骼崩壞,將進而導致牙齒脫落。早期牙齦疾病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逆轉,例如:按時刷牙、使用牙線、飲食注意….等。研究發現,如果血糖得不到控制,牙齦疾病會惡化,因此應注意血糖的控制情形。2.口乾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的唾液較少,因此經常會感到口乾舌燥,可通過喝水來對抗口乾,或是咀嚼無糖口香糖並吃健康、鬆脆的食物來促進唾液流動。由於糖尿病患者的唾液中含有過多的糖分,再加上用於沖走口腔殘餘食物的唾液分泌較少,就會容易導致蛀牙發生。3.口味的變化患有糖尿病時,食物的味道可能不及記憶中濃郁美味,建議在食物中嘗試不同口味、質地和香料,但切記不要在食物中添加過多的糖來增加風味,不僅會影響血糖和飲食均衡,還會導致蛀牙;如果糖尿病病友的嘴裡一直有難聞的味道,建議諮詢牙醫或醫生。4.感染糖尿病會影響免疫系統,使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糖尿病患者中常見一種稱為鵝口瘡(念珠菌病)的酵母菌感染。口腔內的酵母菌因唾液中含有較多的糖分而大肆生長,進而在舌頭和口腔內側覆蓋一層白膜。鵝口瘡在佩戴假牙的人群中更為常見,並且經常造成口腔中出現難聞的氣味,如果懷疑可能患有鵝口瘡或任何其他口腔感染,須盡速至牙醫診所就診。5.癒合緩慢當發現唇皰疹或口腔內的傷口遲遲未痊癒,這可能是糖尿病影響口腔的另一種方式,因為血糖控制不佳會使受傷無法正確快速癒合,當發現口腔周圍疾患沒有正常癒合,請盡速求診。參考資料來源:美國牙醫學會(ADA)
-
2021-11-29 養生.聰明飲食
視水果如蛋糕、糖果?吃水果會升高壞膽固醇嗎?
有位周醫師昨天(2021-11-26)在科學的養生保健臉書網頁留言:「林教授您好……關於王姿允醫師的這篇文章……在FB上引起討論…她希望大眾減少水果攝取……並且『視水果如蛋糕糖果』……王醫師自詡為營養學專家…想請教林教授的專業意見……感恩……」首先,這位「自詡為營養學專家」的王醫師就是聲稱〈每天喝水6000cc可以輕鬆增肌減脂〉的網紅女醫。請看喝水6000可以輕鬆增肌減脂?網紅女醫的胡扯。她是在2021-8-18在臉書發表〈低密度膽固醇高的隱藏原因〉。她說:「看多了許多臨床的例子,加上2013年的《營養期刊》的薈萃研究,也證明『高果糖攝入』跟總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的增加有絕對顯著的相關性,……」她所說的研究是Very high fructose intake increases serum LDL-cholesterol and total cholesterol: 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feeding trials(非常高的果糖攝入會增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總膽固醇:對照餵養試驗的薈萃分析)。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的對象是「果糖攝入」,而非「水果攝入」,事實上,在這篇論文裡,fruit(水果)這個字就只出現過一次,也就是出現在Introduction(序文)裡的「水果是膳食果糖來源之一」。所以,這就毫無疑問地顯示,網紅女醫引用這篇論文來污名化水果,並不恰當。更重要的是,這篇論文的結論是:「我們發現非常高的果糖攝入量 (>100 g/d) 會增加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和總膽固醇濃度,但這需要更大、更長期、更高質量的人類受控餵養試驗來證實這些結果。」也就是說,雖然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攝取超過100克果糖會使膽固醇升高,但這個發現尚未被證實。所以,這顯然是跟網紅女醫所說的「薈萃研究也證明」,有很大的差別。不管如何,有關果糖對健康的影響,我已經發表了十多篇文章。例如,在2017-1-18發表的「高果糖玉米糖漿」致命?,我就有批評兩位台灣醫師分別盜用了兩位美國醫師的文章和影片,來誇大果糖對健康的危害。還有,在2018-12-12發表的果糖,是敵,或友,我引用了一篇2016年的研究報告,說在不過分攝取的情況下,果糖是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謂不過分攝取,就是那篇網紅女醫所引用的論文所說的「每天不超過100克」。100克果糖大約是相當於10顆蘋果,所以三餐各吃一顆(或是等量的其他水果)是絕無問題。事實上,水果雖然是含有果糖,但它們卻也含有豐富的纖維質、維他命、以及多種有益健康的元素。所以,所有信譽卓著的醫療健康機構都是鼓勵大家要常規地攝取水果。例如,梅友(梅約)診所就有發表Everyday ways to eat more fruits and vegetables(每天多吃水果和蔬菜的方法)。它的第一句便是:「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但值得重申:水果和蔬菜可以幫助您預防許多慢性疾病——更不用說,它們還為您提供身體運作所需的維他命和礦物質。」一篇2018-1-27發表的Diets Rich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Adolescents(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與青少年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也可「證明」水果是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營養師Carrie Dennett 2019-4-16在華盛頓郵報發表The sugar in fruit doesn’t make it bad for you, despite some trendy diet claims(水果中的糖分不會對你有害,儘管一些時尚的飲食聲稱)。她說:「坦率地說,水果不應該受到它正在發展的壞名聲;它們是最健康的甜食。整顆水果確實含有糖分,但它是天然糖分。我們應當明智限制的是添加的糖,例如蘇打水和許多高度加工的食品。當你吃一顆蘋果、一個梨、一個桃子或一些漿果時,它們的糖是被包裹在一個富含纖維、富含水分、營養豐富的包裝中。這種纖維會減緩水果中天然糖分釋放到血液中的速度,防止血糖飆升,尤其是當您將水果作為含有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的正餐或零食的一部分食用時。」後記:這篇文章才一發表周醫師就在臉書回覆:「非常感謝林教授釋疑~如此在臨床衛教就不會有困擾~~因為王醫師是網紅醫師~常有追隨者會拿她的理論來質疑,而且常被媒體引用。」周醫師有附上一篇《健康網》轉載那位網紅女醫的文章。我給他的回覆是:「我很清楚我所能做的也只不過就是杯水車薪。」原文:水果會升高壞膽固醇?
-
2021-11-14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台南是最多人得糖尿病的城市?糖友只能吃不甜水果? 醫師解惑6大常見「糖尿病」問題
糖尿病就是人人聞之色變的現代文明病之一,11月14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根據統計幾乎每3分鐘就有1人確診;提醒大家,千萬不可忽略血糖危機!這次健康管家收集了幾個常見問題,希望可以讓大家對於糖尿病有更多了解:1.台南是最多人得糖尿病的城市嗎?大家公認的全糖城市台南,真的是最多人得糖尿病的城市嗎?根據全國統計,全台糖尿病患者比例最高的反而是在中彰投。而這也顯示,喜歡甜口味和得糖尿病之間也不一定有絕對的關係。2.糖尿病藥物吃太久,會導致洗腎嗎?這是很常見的錯誤迷思,服用藥物並不會導致要洗腎,反而是長期沒有控制好糖尿病,引發併發症,導致腎臟功能退化才會需要洗腎。3.血糖是越低越好嗎?雖然血糖高不好,但血糖過低也很危險。如果血糖低於70mg/dL,就可能開始出現手抖、心悸、頭暈等低血糖的症狀,如果沒有即使補充糖分,甚至會出現抽筋、昏迷的風險,這時就應送醫治療,以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4.打了胰島素,一輩子都得打胰島素?如果糖尿病靠藥物仍控制不佳,醫師會建議施打胰島素來輔助。而很多糖友都會擔心,打了一次是不是一輩子都要繼續打?其實這是不一定的,如果能搭配藥物、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只要血糖有恢復穩定,就能慢慢將胰島素減量,甚至到不用注射胰島素了。5.糖友只能吃不甜的水果?糖果甜不甜和所含的糖份不成正比,建議糖友們挑選水果時可以以低GI值的水果作為標準,像是芭樂、奇異果、小番茄和蘋果都可以。6.糖尿病就要「少量多餐」?之前有一位糖友到診間,跟我們說他最近開始少量多餐,但血糖卻反而變高了主要的原因是如果執行少量多餐時,沒有控制好每一餐的份量,反而變成「多量多餐」,或是每一餐的營養攝取不均衡,反而讓血糖和體重更難控制。提醒大家,如果出現血糖問題,記得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千萬不要忽視血糖危機。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1-11-02 新聞.元氣新聞
市售飲料宣稱無糖、低能量 消基會檢出添加甜味劑
消基會在今年7月間至雙北的量販店、福利中心、便利商店與線上購物等販售通路,購得10件飲料類樣品與15件蜜餞類樣品,共計25件樣品。消基會說,市售10件宣稱無糖、低糖、低熱量或是主打清爽訴求的飲品,皆添加1到3種甜味劑,雖然甜味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尚無定論,仍建議消費者選擇精製糖的替代品時,優先選擇天然蜂蜜或楓糖漿。食品的甜味來源,常見於具有熱量的蔗糖、葡萄糖、果糖等醣類或是來自於甜味劑類食品添加物。消基會表示,甜味劑種類繁多,常見的有醋磺內酯鉀、糖精、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阿斯巴甜、紐甜、甘草素等,有些甜味劑甜度為砂糖的數十至數百倍,甚至數千倍,除了具有低熱量的特性,也可降低成本,因此常被用來作為砂糖的替代品添加於食品中。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指出,這次檢測的25件樣品,只有2件蜜餞類未檢出甜味劑,其餘23件皆檢出1到5種的甜味劑,檢出量皆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此外,編號25號的「泰國頭等艙果乾」成分,未標示「紐甜」卻檢出此成分,雖檢出量符合規定,但仍涉及標示不實。消基會說,本次甜味劑檢測結果,發現市售10件宣稱無糖、低糖、低熱量或是主打清爽訴求的飲品,皆添加1到3種甜味劑,另7件蜜餞類樣品在成分標示添加多種甜味劑,但實際檢出的甜味劑種類卻比標示來得少。凌永健表示,甜味劑由於甜度高,只要添加少量就能有甜味,因此幾乎沒有熱量,對糖尿病患者或是須控制體重的人來說,能滿足口腹之慾,但有研究指出,孩童期若食用大量含糖或添加人工甜味劑的食品,到成年時會特別偏好甜味,另有研究長期攝入含有人工代甜味劑的食品,可能使胰島素分泌失衡,造成肥胖及Ⅱ型糖尿病。他說,雖然甜味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尚無定論,建議消費者選擇精製糖的替代品時,可優先選擇天然的蜂蜜或楓糖漿代替。
-
2021-10-28 養生.聰明飲食
結晶才是天然現象?用結晶判斷蜂蜜真偽可行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蜂蜜結晶真的跟真偽有關係?其實蜂蜜會結晶真的是天然的現象,但因為消費者喜歡不結晶的蜂蜜,所以廠商會利用加工處理的方式讓蜂蜜不結晶。你可曾有碰過這樣的情形,打開蜂蜜罐正準備享用時,發現原本黃橙色半透明狀的蜂蜜變成流沙的質地,看起來不是變質,味道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上網搜尋卻出現一整排真假蜂蜜的文章。有人說不結晶才是真蜂蜜,卻也有人說會結晶才是天然現象才是真蜂蜜,但其實結晶根本不能作為蜂蜜真偽的標準,這又是為什麼?結晶不是判斷蜂蜜真偽的辦法蜂蜜,是一種超過70%的醣類過飽和溶液,且水分含量低於20%,蜂蜜中最主要的兩種糖就是果糖(30~44%)與葡萄糖(25~40%),這兩種糖不同的組成比例,就會影響蜂蜜結晶的情況。除此之外,蜂蜜的品種也會對於結晶的狀況有所不同,雖然結晶的蜂蜜會讓人覺得質地不真實,就像假的一樣,但其實這確實是一種天然的現象,那普遍市面上的蜂蜜卻不是全部都會結晶,又是怎麼一回事?結晶蜂蜜讓加工難易提升雖然說這種結晶的現象是天然反應,但實際上蜂蜜的結晶度與大規模的生產來說,造成很大的困擾。除此之外,消費者普遍也都更喜歡沒有結晶的蜂蜜,面對這樣的需求,蜂蜜製造商自然是得想出對策來處理蜂蜜會結晶的問題。能夠讓蜂蜜不要結晶的方法有哪些?包含高溫、超聲波、微波、過濾、超過率含添加食品添加物。但前述其實都有各自的缺點,好比冷凍處理費用昂貴、紅外線處理雖然穩定,處理的批次卻相當小。添加物最能輕鬆解決結晶問題普遍來說真正應用在蜂蜜的結晶處理上,最常見的就是讓蜂蜜通過 72°C 或更高溫度下的巴氏德殺菌。通過殺菌,蜂蜜中的酵母細胞被破壞、蜂蜜晶體液化,除此外加熱會增加羥甲基糠醛 (HMF) 含量、降低澱粉酶活性的作用。但唯一的缺點就是,蜂蜜受熱後顏色變深、味道和香氣也會發生淡化的現象,從而導致蜂蜜品質下降,這些都是解決結晶問題時會面臨痛點。這也是為什麼添加添加物相對來說簡單很多,具有成本低、蜂蜜不容易變質、操作簡單等優點,舉例來說,海藻糖就是能有效解決蜂蜜結晶問題的添加物。延伸閱讀▶沒有Bee,也能有蜂蜜!合成生物學、發酵技術讓蜂蜜的未來替代品誕生▶蜂蜜純不純不能隨便說了算!蜂蜜純度標示新規預計2023年7月上路▶氣候變遷造成大減產,食品業如何找出巧克力、蜂蜜等瀕危食材的替身?參考資料▶An innovative method for preventing honey crystallization(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2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脹氣常見3因素!慎防腸癌,醫教4招助改善
日常生活常會有莫名出現脹氣的情況,雖大多無傷大雅,但就是讓人很不舒服,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除。對此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供民眾參考,並透過生活的改善加以避免,也分享脹氣當下可以如何改善,以及甚麼情況需要就醫。 脹氣和腸胃有關,可從腹脹位置初步辨別。 王威傑醫師表示,腹脹在診斷上會先從臟器位置初步了解可能原因,看是何處出了問題。若將腹腔以肚臍為中心分為九宮格來看腸胃路徑,胃部主要跨足包括了左上腹、中上腹,腸道則主要包含了中腹及下腹。 腹脹問題較嚴重時,往往也會伴隨著腹痛,一樣可先從位置來看。不過腹痛未必是脹氣,因此也需經由醫師診斷,看是否由脹氣而起,包括可從常見的三大因素了解,過量進氣、排空太慢、產氣過多,民眾也可從此方向初步評估,避開相關風險。 為什麼會脹氣?醫指常見3大因素! 王威傑醫師指出,在過量進氣、排空太慢、產氣過多三大脹氣風險因素中,各可細分幾項原因。 過量進氣:過量進氣指得是吃進的氣體過多,常見因素包括了飲食過快、鼻涕倒流、氣泡食物等。一般正常的吞嚥難免會吃進一些空氣,狼吞虎嚥、飲食過快容易吞下更多的氣體。而如同緩慢的吞嚥,也會吞下許多氣體,睡覺時也會出現。氣泡食物則如氣泡水、碳酸飲料、啤酒等,這些本就是氣體相當多的飲品。 排空太慢:排空太慢指得是因某些因素,使得腸胃功能動作緩慢,進而造成排空較慢的問題,主要可分成病理性、功能性、慢性便秘等。病理性如糖尿病、巴金森氏症、全身性硬皮症等皆有可能引起。功能性則如腸躁症,主要與情緒、壓力等非疾病因素有關,因此患者也常見會有失眠、憂鬱、焦慮等問題。慢性便秘則常見於缺乏運動、曾腹部手術,或服用精神科藥物、嗎啡類止痛劑、降血糖藥等部分藥物族群。 產氣過多:產氣過多主要因食物所起,指得為吃下的食物本身不帶有氣體,但容易在體內產氣,包括了不耐症、油脂食物、可發酵短鍊碳水化合物等。不耐症如乳糖不耐症、果糖不耐症、麩質不耐症等,這些類型的族群會對乳糖、果糖、麩質類食物易有消化不良的情況便容易產氣。而油脂攝取過量也會有脹氣的情況,例如以大量油脂為主要熱量來源的生酮飲食。可發酵短鍊碳水化合物則如牛奶、奶油、冰淇淋,或黃豆、紅豆、綠豆等豆類食物,或是杏仁、腰果、開心果等堅果類食物,以及過熟的香蕉、芒果、西瓜等較甜的蔬果。 脹氣3情況盡早就醫,慎防腸癌等疾病! 王威傑醫師提醒,雖然脹氣大多無傷大雅,但也可能因疾病引起。提醒民眾,除了不舒服到需要就醫外,也特別留意晚上不適到醒來,因為這不見得是脹氣,也可能是腹水或其他問題,特別是只有在半夜躺下時更需留意。 另外,若以前沒發生過脹氣,但在50歲之後經常發生,也需特別注意,因為非病理性因素,一般而言在50歲以前也會有,若50歲之後才出現,則需合理懷疑可能和疾病有關。 除此之外,若有出現其他合併症狀也需注意,包括了腸胃道出血、體重減輕、胃口不佳、發燒。伴隨腸胃道出血可能起因於腸道腫瘤、腸道憩室。體重減輕、胃口不佳為常見和腸胃道、肝膽方面的癌症有關。發燒則必須排除感染或腫瘤。 脹氣當下該怎麼辦?醫教4招有助改善! 脹氣發生當下的改善方式,許多人會塗抹薄荷醇類的民生用藥,王威傑醫師表示,此方法確實可以緩解不適,因為薄荷有助舒緩腸道痙攣、麻醉神經,因此可以緩解腹脹、腹痛等不適。但不適舒緩並不代表根本問題獲得改善,後續仍需觀察是否有不適的情況,評估是否就醫。 其他也建議可以嘗試蹲姿、按摩腹部、適度行走等方式改善。蹲姿如蹲式馬桶般,其主要透過姿勢改變腸道路線,使其暢通。順時鐘按摩腹部、適度行走則有助將腸道的氣體更順暢運行些。不過這3種方式能改善的脹氣為下腹、偏向腸道末端的脹氣,才較有可能將氣體排出,若脹氣位置較為上方效果有限。 除此之外,也建議當下停止進食,以避免脹氣的不適加劇,當日也可以暫時適度的禁食一至兩餐。適度攝取益生菌,也可以幫助改善因產氣過多的所形成的脹氣。若上述這些方法都無法改善,便是建議就醫為佳,可透過有助排氣的藥物進行改善。 避免脹氣纏身,細嚼慢嚥等改善助預防! 在預防脹氣上,王威傑醫師表示,主要先以避免風險因素為主,例如細嚼慢嚥、避免過多的產氣或氣體食物、放鬆心情、多運動等。也建議會脹氣的民眾,可透過日常觀察等方式,避開前述的三大風險。例如發現自己喝牛奶會脹氣,便盡量避免,營養方面可從其他食材攝取。而若有相關疾病,也應積極治療並妥善控制,以防脹氣造成不適,例如鼻竇炎形成鼻涕倒流,進而吞下過多的空氣。 《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久坐又邊講邊吃!逾5成上班族胃脹氣 醫教3招救腸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1 養生.聰明飲食
桑葚保存不易 加工做成這形式花青素是果汁10倍!
桑椹鮮果保存不易,農委會苗栗農改場推出桑椹全果應用加工升級技術,加工的桑椹果乾果粉營養更加分,果渣機能性成分高,加工應用花青素比果汁多十倍,未來可朝烘焙、休閒食品發展。苗栗農改場表示,桑椹產期短且難保存,採收後多做成果醬、果汁或果醋,發展利用有限,透過加工將桑椹製作如葡萄乾的果乾、研製桑椹果粉,改變型態應用;果乾可作為糕餅或料理餡料,果粉可加入麵團,成為餐點或加工品的製作原料,使用方便且用途廣泛。苗栗場表示,加工後的產品,不僅保有桑椹富含的酚類化合物及白藜蘆醇等機能性成分,桑椹果乾的白藜蘆醇含量也比鮮果高2.5倍。而桑椹榨汁後的果渣總花青素為鮮果的2.7倍,高出果汁10倍,加工應用行情看好。苗栗場說,桑椹被譽為「21世紀最佳保健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等營養成分,機能性成分如花青素、類黃酮及白藜蘆醇等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及多種機能保健功效。由於桑椹植株生育強健,生產過程完全不需施用農藥,更增加其健康水果的優勢。但桑椹每年四月盛產,採收時間僅1個月,鮮果產期太短,不易保存;經由乾燥及粉碎等初級加工技術,將桑椹轉化為果乾及果粉加工素材,建立標準化及優化加工製程,可解決鮮果不易保存的問題,也可讓加工素材的應用更廣泛。苗栗場表示,鮮果或冷凍果糖漬後加工處理,可縮短乾燥加工所需時間,果乾糖酸比及風味更有明顯提升,且果乾水活性低於0.6,微生物不易滋生,密封常溫儲藏即可,並富含1.60mg/g花青素,也含有2.97 μg/g白藜蘆醇抗氧化物質。果粉可採用原味果乾或榨汁後果渣副產物原料,果粉仍保存大量花青素,具有粒徑小、不易結塊及耐保存優點,可為食品天然紅色素。
-
2021-10-19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不喝酒、沒吃海鮮 為何痛風還是會發作?醫揭關鍵
「醫生,我的腳好痛!」王先生一跛一跛的走進診間。「痛風又發作了?」醫師看到老病患露出痛苦的表情,大概就猜到了原因。「我不喝酒、又沒吃海鮮,為何痛風還是會發作啊?」王先生無奈地問。這是很多痛風病友關心的問題,平時很注重飲食,不菸、不酒、也不吃海鮮,但是尿酸依然偏高,痛風還是會發作。過敏免疫風濕科蘇勤方醫師指出,尿酸超標時要從兩個方向來思考,一個是身體產生的尿酸太多,一個是身體排出的尿酸太少。尿酸的來源主要由身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另外約三分之一是從飲食裡的普林(嘌呤)代謝而來。至於排除尿酸的部分,大部分是經由腎臟由尿液排出,少部分是從糞便排泄出去。有許多原因會導致身體產生太多尿酸,例如體質、肥胖、高血脂等;排出太少尿酸的原因,包括脫水、腎臟功能較差、高血壓、體質等。在食物方面,大家知道喝酒、吃海鮮可能導致痛風,蘇勤方醫師說,其實含有高果糖糖漿的手搖飲也與尿酸過高有關,天天喝手搖飲,亦是造成痛風的危險因子。請問豆類跟香菇到底能不能吃?豆類與香菇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蘇勤方醫師表示,過去的觀念認為豆類、菇類屬於高普林食物,痛風病友應該盡量不要吃。可是越來越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痛風病友攝取植物性高普林食物,並不會提高尿酸,也不太會誘發痛風發作。新版治療指引已陸續修正,醫師不會再建議痛風病友限制攝取豆類、香菇這些植物性的高普林食物。關節炎發作時,抽血檢查尿酸值正常,就不是痛風嗎?經常有患者在關節炎發作時抽血驗尿酸,但是尿酸數值卻在正常範圍內,蘇勤方醫師解釋,其實在痛風急性發作時,尿酸不見得會升高。「我通常會建議病友,先把關節疼痛控制下來,等到下次回診關節已經不痛的時候,再來討論要不要抽血驗尿酸,或是要不要做長期降尿酸的治療。」蘇勤方醫師說,「因為痛風病友經常具有高血糖、高血脂等共病,需要一併做心血管風險的評估。」高尿酸、高血脂、高血糖這些代謝性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必須抽血檢驗才會知道,蘇勤方醫師說,有時候痛風發作正是提醒我們身體可能有些狀況,要好好做評估,並積極控制各種風險因子,維持身體健康,對自己好、對家人也好。尿酸數值越低越好嗎?由於尿酸超標可能導致痛風、形成尿路結石、影響腎臟功能,甚至沉積在血管,造成心血管疾病,所以有些人會誤以為尿酸數值越低越好,蘇勤方醫師說,尿酸是身體正常的代謝產物,也具有一些生理功能,例如幫助維持身體的滲透壓,協助腎臟把水分吸收回來。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將血中尿酸降得太低的病友,可能與阿茲海默症或神經退化性疾病,有一些關聯。臨床上會建議痛風患者把尿酸控制在6 mg/dL以下,以減少痛風發作的機會。蘇勤方醫師解釋,如果是比較嚴重、時間比較久,已經形成痛風石的患者,會建議將尿酸控制在5 mg/dL以下,可降低發作機會,且有助於痛風石的溶解。將尿酸值維持在4至6 mg/dL之間,對病友來說應該較為合適。變天的時候,痛風會不會較容易發作?痛風的發生是因為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裡,然後觸發了一連串免疫反應。天氣突然變冷的時候,肢體末端循環變差,尿酸結晶可能較容易形成,蘇勤方醫師說,另一方面,發炎細胞釋放出來的細胞激素,也比較不會被血液帶走,進而累積在關節裡導致不適,可能使痛風患者在變天的時候特別有感。痛風一定得吃降尿酸藥嗎?需要吃多久?如果抽血發現尿酸值偏高,但沒有症狀,可以先做飲食控制,調整生活型態,並密切追蹤。蘇勤方醫師說,目前的共識是如果痛風容易發作、或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或已經形成痛風石、或從X光可以見到關節已經受損,就會建議要規則使用降尿酸的藥物,以降低復發機率,並減少後續的各種併發症。由於尿酸偏高可能與體質有關,蘇勤方醫師分析,既使是長期控制非常良好的痛風患者,能夠在停藥五年之內,完全沒有痛風發作,而且尿酸可以維持在7 mg/dL以下的人大概不到兩成。如果在停藥之後,尿酸便持續爬升,可以預期痛風很快會發作,通常就會建議病友趕快恢復使用降尿酸藥。高尿酸跟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相同,藥物只是治療的一部分,患者務必做好飲食控制、調整生活型態、維持理想體重,把尿酸控制達標,才能避免折磨人的痛風發作以及後續的各種併發症!原文:
-
2021-09-26 性愛.性福教戰
結紮後還會射精嗎?泌尿科醫詳解結紮後常見疑問
林董是位事業有成的年輕企業家,但對於結紮,他心中的問題,跟所有來結紮的男人一樣多。他今年38歲,來到醫院手術室護理站報到,準備接受結紮手術。他的忐忑心情寫在臉上:「會痛嗎?傷口大嗎?……」我知道,林董心中此刻正不停地在跟自我對話。醫師,結紮會影響我的性功能嗎?結紮手術順利完成,前後費時15分鐘。兩側傷口只有3mm。手術完成,我陪著林董走出手術室,前往護理站更衣。走向護理站途中,林董開始客氣地請教我林董是位事業有成的年輕企業家,但對於結紮,他心中的問題跟所有來結紮的男人一樣多。他今年38歲,來到醫院手術室護理站報到,準備接受結紮手術。他的忐忑心情寫在臉上:「會痛嗎?傷口大嗎?……」我知道,林董心中此刻正不停地在跟自我對話。醫師,結紮會影響我的性功能嗎?結紮手術順利完成,前後費時15分鐘。兩側傷口只有3mm。手術完成,我陪著林董走出手術室,前往護理站更衣。走向護理站途中,林董開始客氣地請教我一些問題:「醫師,我結紮後會影響性功能嗎?」我微笑回答:「喔,不會。」「性功能與神經及荷爾蒙比較相關。而輸精管與性功能無關,甚至可能因為結紮之後不擔心懷孕,不必再採取避孕措施,反而更能享受性愛的樂趣。」「我,我結紮以後還會射精嗎?」林董繼續發問結紮後遺症。我心中暗想,林董,你會不會問得太晚了?如果此時我答「會」,那你該不會要躺回手術台,要我把結紮恢復吧?醫師,結紮後我還會像正常男人一樣射精嗎?替無數男人作過結紮手術,我知道如何安慰此時有一百個為什麼的病人。我解釋:「請放心,當然不影響射精。讓我舉個例子,以拿鐵咖啡為例,拿鐵咖啡裡面會有咖啡、奶和糖。現在我端兩杯拿鐵咖啡,一杯有糖,另一杯不加糖,從外觀、氣味上兩杯咖啡是分辨不出來的。」「輸精管結紮後的精液,就類似不加糖的咖啡。」「了解。……那您說的咖啡,那一大杯是從哪裡製造出來的呢?」林董仍很糾結地再發問。我再以咖啡為例接著說:「精液的精漿部分,主要是攝護腺液(如前例的咖啡),及儲精囊液(奶精)所組成的。攝護腺液約占30%,儲精囊液占約70%的體積。攝護腺液呈透明清澈液體,略呈酸性,且富含液化精液(其實是液化儲精囊液)的酵素PSA。」「儲精囊液呈乳白黃色、黏稠狀液體,偶然會混有半固態透明膠狀凝塊。儲精囊液富含果糖,提供精子旅行的能量,黏稠的膠體提供精液的黏附力,及射精精液所需的『射程』(就像丟水球會比潑水的射程遠),而且儲精囊液有較強的鹼性(pH達8.0~9),用以供中和陰道內的酸性。」醫師,我後悔了,還能接回去嗎?「瞭解了!」但林董又追問:「我還有一個疑惑,如果我對結紮後悔了,是不是可以把它接回去?」「林董,你這麼快就後悔?」我驚呼。林董回說:「不是啦!我是說如果……」我望向林董:「當然可以。但是要恢復到結紮前,是要用顯微手術來重建的。在結紮五年內,多半可以把輸精管原地重接,如果超過五年,有很高的機率上游的輸精管已經阻塞了,所以有可能需要操作副睪小管及輸精管的吻合手術。這可是顯微手術中最困難的手術。」「您的意見是,如果後悔要趁早?」林董這樣理解我的回答並持續提問。「哦……也是啦……」我邊想邊回答,並觀察著他還好嗎。醫師,精子持續製造,睪丸不會爆掉嗎?「不好意思,我突然有一個擔憂…」林董略帶憂慮地問,「你是說雖然輸精管結紮了,但睪丸並不會停止製造精子是嗎?」我答道:「沒錯啊,睪丸造精是不會考慮輸精管是否是暢通的」。「可是,造精沒有暫停的話,難道睪丸不會大塞車,甚至睪丸越來越大……精子泛濫成災嗎?」林董一臉擔憂。我忍不住笑著回說:「哦!不會不會。請放心,結紮後的睪丸不會變大爆掉,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副睪』這個小器官。睪丸是製造精子的工廠,製造好的精子就被轉送到下游的副睪。副睪的功能比較像是貨櫃場。副睪的構造是一坨管狀的構造,其管壁細胞還附帶有『吞噬細胞』的功能,可將陳舊的精子吞噬消化,所以睪丸從來不必去考量輸送的問題,統一由副睪來處理。」「噢!了解了!」林董似乎放心不少。「那我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性生活呢?」他不好意思地問。「隨時都可以啊!你的問題應該是什麼時候可以『清槍』正常使用而不必考慮避孕的問題?」「對!就是這個意思。」林董點頭如搗蒜。「那要等精液分析確認精液中沒有精子時才可以。一般會建議排精10~15次之後回醫院檢驗。」我笑笑地看著我的病人。終於,他說:「謝謝醫師,我完全理解了!」
-
2021-09-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常關節痛是什麼問題?3大關節炎症狀、休養、治療一次解析!
關節發炎、疼痛是生活上常見的問題,許多人上了年紀會愈加明顯,不過未必如多數人所想的和退化有關,也多的是年紀輕輕就出現。 關節炎種類繁多,常見包括了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究竟如何分辨?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應對?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一一解析。 退化性關節炎:隨時間漸漸加劇的疼痛! 盧泰潤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和退化有關,常見出現於中老年族群,不過不論年齡都有可能因為肥胖、O型腿、X型腿使得關節不當使用、使用過度、關節負荷過大等,使得關節軟骨受損、進一步導致發炎。而像是長期不動的上班族、低頭族也可能使得關節退化,是個動太多或動太少都有可能形成的問題。 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除了關節疼痛外,也常見短時間關節僵硬的情況,特別是在長時間不動並恢復動作後,如起床的時候,過一會便消緩。另外患部也常會出現如折手指「喀喀」的骨擦音。症狀主要出現於容易使用過度的手部,以及主要承受身體整體重量的髖部、膝蓋等處。這些症狀初期較不明顯,但隨著時間可能逐漸增強,甚至就連休息不動時也會痛。 痛風性關節炎:突如其來的紅腫熱痛! 關於痛風性關節炎,盧泰潤醫師指出,台灣是痛風體質比例最高的國家,男性多於女性,女性也會發生,主要和飲食不當有關,包括了普林含量較高的海鮮、紅肉,又或者啤酒、手搖飲等果糖含量較高、容易影響尿酸排出等食物攝取過量所致,而肥胖也會因為會影響代謝功能,間接影起痛風。 痛風性關節炎有別於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往往來得突然,走得也快,因此得名。發生的位置大多集中於單一的關節,特別容易出現於手指及腳趾,尤其以拇趾最為常見。患者不單單會感覺到疼痛,且也會出現紅、腫、熱的情況,而若患者未妥善處理,若出現痛風石,很有可能造成關節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留意兩側同時的關節痛! 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和自體免疫疾病有關,風險因子主要為遺傳、家族史,特別常見出現於中年族群,當中又以女性更為常見。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雖和遺傳有關,但未必年幼就會出現,不少患者是小時沒事,中年時才出現,需多留意。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前述兩種關節炎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症狀常見出現於末梢小關節,如手掌關節,且也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況,較特別的是會成雙成對的出現,例如身體左右兩側的手長關節一起出現疼痛,就可以合理的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作祟。另外也會有關節僵硬的情況,與退化性關節炎不同的是時間較長,患者往往一到兩小時過症狀還沒消退。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沒有妥善治療,免疫系統可能攻擊到身體各處,如侵略眼部引起鞏膜炎、入侵腎臟引起腎炎、攻擊心臟引起心肌炎等。 關節炎治療方式各不同 改善問題應先經醫師診斷! 在治療上及保養上,退化性關節炎不動會使得情況惡化加速,建議適度的活動,但也避免不當或過度運動,可以熱敷患處改善不適,日常也應留意體重控制,減輕關節負擔。治療上多以消炎、止痛藥物為主,或是關節內注射類固醇、玻尿酸,若藥物無效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痛風性關節炎,除了應避免前述海鮮、紅肉、啤酒、手搖飲、肥胖等風險因子外,平常也要多補充水分或是補充維生素C,促進尿酸代謝。治療方面一樣以消炎、止痛藥物治療為主,視情況可使用秋水仙素等藥物,若反覆發作則考慮急性期過後接續使用降尿酸藥物,以避免痛風石形成。 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為自體免疫疾病,除了消炎、止痛的藥物外,更進階的治療方式也包括了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以改善自體免疫狀況,從根本改善。配合醫師的指示、遵照醫囑,可與疾病共存,改善生活品質,但萬不可自行中斷服藥,以免情況惡化。 盧泰潤醫師提醒,不論是何種關節炎,雖然對民眾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疼痛等生活上的不適,但保養和治療的方式各有所不同,且除了不適以外,各關節炎久不治療也都會使得情況加劇或引起其他問題。因此建議若有發現關節不適,當下可初步了解自身情況,治療、改善還是應由醫師診斷,應盡早就醫,找出原因從根本改善為佳。 《延伸閱讀》 .沒吃海鮮也會痛風?醫指常見5地雷,手搖飲也在其中! .常關節疼痛或喀喀響?醫:3症狀留意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3 養生.聰明飲食
糖尿病如何健康吃水果?把握3時段 營養又健康
吃水果的最佳時間,應該是兩餐之間,或是有明顯飢餓感、以及運動之後,作為能量和營養素補充。一般也建議,糖尿病患者吃水果的最佳時間應在飯後1小時或睡前1小時,如在餐前或飯後立即吃水果,容易導致餐後血糖過高,增加身體的負擔。 診間常見許多糖尿病患者心急地詢問醫師,到底哪些水果吃了會讓血糖飆高?大家都說水果含糖量高,難道以後都不能吃水果了嗎? 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遵照營養師的建議,盡量選擇含糖量低、味道較酸甜的水果,例如柳丁、檸檬、火龍果等。 而吃水果的最佳時間,應該是兩餐之間,或是有明顯飢餓感、以及運動之後,作為能量和營養素補充。一般也建議,糖尿病患者吃水果的最佳時間應在飯後1小時或睡前1小時,如在餐前或飯後立即吃水果,容易導致餐後血糖過高,增加身體的負擔。 醫師指出,水果中富含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和膳食纖維,因此即便水果中含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糖份,只要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獲得穩定控制的狀況下,依舊可以跟正常人一樣開心吃水果,但仍應以含糖量較低的水果為主,而且每日份量也不應超過200克。如果當天已攝取過水果,主食則應適時減量,避免血糖起伏過大。水果類,例如奇異果、柳丁、橘子、檸檬、桃子、李子、棗子、蓮霧、芒果、蘋果、梨子、芭樂、火龍果、葡萄柚、西瓜、鳳梨、葡萄、櫻桃、香蕉等。 每一份(以 100 克計算)都含有 15 公克的醣類(約 60 大卡的熱量),糖尿病患者的每日食用量應控制在 2 份以內為宜。 另外,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維持穩定的血糖是最重要的!糖尿病患吃水果3個時間點醫師也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吃水果的時間點,建議應選擇在:1. 飯後或是睡前1小時2. 運動後3. 明顯感到飢餓時 在以上時間吃水果,不僅可以避免低血糖的情況,也不會造成血糖急速上升。
-
2021-09-02 養生.聰明飲食
甜蜜負荷/越喝越餓?名醫揭含糖飲三大負面效應
「糖」是全球公認健康威脅,國人嗜喝含糖飲,加重健保財務壓力。成大公衛學者李中一研究歸納,含糖飲會提高六大疾病風險,每年有233億元健保支出可歸因於含糖飲料,學者建議討論開徵「糖稅/捐」,以維護健保永續。肥胖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蕭敦仁表示認同,所得之經費可用於預防肥胖的相關治療,後續可為健保省下更多,可用於投入癌症、罕病等難以預防之疾病。「含糖飲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是確定的」蕭敦仁表示,無論是手搖杯或罐裝飲料,現代食品工業所用的「增甜劑」成分是「高果糖玉米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的代謝產物對人體有害,會導致尿酸過高,引發痛風;肝臟無法消化其代謝物,會變成脂肪肝;高果糖玉米糖漿還會導致食慾旺盛,增加肥胖機會。綜合三大負面效應,結果就是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慢性病,還有不可逆的腦中風、心臟病等慢性病。蕭敦仁表示,國健署過去統計過,因肥胖衍生之慢性病,相關醫療負擔是癌症的兩倍以上,嚴重衝擊醫療經濟。要處理肥胖問題,含糖飲料絕對是重要的一環,關於「糖稅/捐」,國內外都講了很多年,但討論總是卡在實務面,因為要考慮的事情很多,比如含糖飲的定義、課捐的怎麼計算。蕭敦仁表示,糖捐和菸捐一樣,是一個好的前進方向,值得專家集思廣益。現在除了病態型肥胖有健保給付的治療,更前端、人數眾多的肥胖,都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減肥,很不容易。開徵糖捐有助於塑造健康的環境,其經費可以部分給付於肥胖的治療,預防了肥胖,可省下更多醫療預算,投入其他更棘手的疾病。過去國健署曾研擬以「健康促進法」授權政府對不健康的產品課健康捐,但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林真夙表示,衛福部「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已送行政院,但內容已不包括這部分。國健署認為「糖稅/捐」並非唯一的辦法,目前透過建議產業減糖、要求標示含糖量、推廣每日飲食指南、限定校園不得販售含糖飲等多管齊下,可望達成類似的效果。
-
2021-08-3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痛風不是吃止痛藥就好 醫揭尿酸超標對身體危害
對很多人來說,痛風發作是相當難忘的經驗,原本活動自如的關節,可能在一覺醒來之後就腫脹、發熱,伴隨而來的劇痛更是讓人舉步維艱、痛苦不堪。痛風的表現可能相當戲劇化,但這其實是種慢性病,需要長期的藥物控制。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吳建興主任指出,痛風的原因是「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會逐漸在關節或周圍組織形成尿酸結晶,尿酸結晶可能導致發炎,使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痛風性關節炎常在晚上與清晨發作,而且在24小時內到達最痛的程度。容易發生在腳拇趾的關節,患者可能會痛到無法走路,甚至腫到沒有辦法穿鞋。」吳建興主任說,「痛風性關節炎可能持續幾天,也可能長達兩個禮拜。」導致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很多,較常見的原因是身體排除尿酸有問題,例如:脫水、高血壓、腎臟病、肥胖、鉛中毒等狀況。有些狀況則是身體製造過多的尿酸,例如:攝取較多高普林或果糖的食物,以及肥胖、高血脂、過量飲酒等。尿酸超標時,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容易輕忽高尿酸血症的危害,吳建興主任解釋,痛風的病程可分為幾個階段,無症狀期、急性期、間段期、慢性期。高尿酸血症通常會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無症狀期(asymptomatic hyperuricemia),必須抽血檢驗才會發現尿酸過高。直到有一天尿酸結晶造成關節發炎、腫脹、疼痛,進入急性期(acute gouty arthritis )。經過治療後,關節疼痛會緩解,屬於間段期(intercritical gout)。倘若沒有好好控制讓尿酸達標,痛風將反覆發作,發作的頻率會增加,持續的時間也會拉長。隨著尿酸結晶越積越多,痛風終將進入慢性期(chronic tophaceous gout),患者平時便會持續感到疼痛,發作的時候更是劇痛難耐。大量堆積的尿酸結晶,會形成痛風石,讓關節長期發炎、甚至變形。痛風石常出現在關節附近,摸起來軟軟的,流出來的時候像粉筆渣。「痛風石非常麻煩,可能妨礙關節活動、影響工作。」吳建興主任回憶,「曾經有位患者的痛風石出現在手腕,漸漸壓迫到腕隧道裡的神經,而演變成腕隧道症候群,讓他的手又麻又痛,非常困擾。」尿酸控制達標,預防器官受害!尿酸超標除了會引發痛風性關節炎外,還會對身體各個器官造成危害,吳建興主任分析,由於高尿酸血症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在不知不覺中導致器官病變,進而出現多種併發症,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皆是常見的共病。我們的身體主要是透過腎臟排除尿酸,當尿酸超標時,尿酸鹽結晶可能沉積在腎臟裡,導致腎臟病變;當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患者往往會透過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來緩解症狀,但頻繁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亦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吳建興主任說,「如果患者的腎臟功能很差,又因為痛風經常發作,而持續吃消炎止痛藥,可能就會讓腎臟功能惡化到需要洗腎的地步。」假使經過飲食控制,患者的尿酸依舊超標,痛風一年發作超過兩次,就必須要介入降尿酸藥物的治療。吳建興主任解釋,高尿酸血症的治療可以透過不同的機轉,包括促進尿酸排除或減少尿酸生成。促進尿酸排除的藥物可以促使尿酸由腎臟排除,但在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便無法發揮效果。減少尿酸生成的藥物已使用多年,傳統藥物可以降尿酸,吳建興主任說,「不過某些特殊體質的患者在服藥後可能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稱為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SJS),皮膚會潰爛,可能導致殘疾甚至死亡。開立藥物前,建議先進行HLA-B 5801基因檢測,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機會。」新一代降尿酸藥物較不會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能有效降尿酸,即使是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也可以使用,而且有助消除痛風石。「曾經有位患者的痛風石很大,大到沒辦法穿鞋,而且經常腫脹、感染。因為疏於照顧,來到門診的時候,腳都快爛掉了。」吳建興主任分享,「我們很用心幫他換藥、治療感染,並積極控制尿酸。因為患者腎臟功能較差,他使用新一代降尿酸藥物,經過一段時間後,尿酸順利降到6 mg/dL以下,痛風較少發作,痛風石也漸漸變小,關節活動度變好,且能夠穿較大的鞋,患者的生活品質改善許多。」「及早治療痛風是很重要的觀念,如果抽血發現尿酸超標時,應該請醫師評估,看看有沒有出現其他共病,並考慮使用藥物控制尿酸。」吳建興主任說,「把尿酸控制好,不只能減少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的機會,還能預防未來產生更嚴重的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問題。」貼心小提醒抽血檢驗發現尿酸過高時,要嘗試找出尿酸過高的原因,吳建興主任提醒,如果有痛風發作的經驗,千萬別以為只要吃止痛藥,不痛就好。因為尿酸超標對身體的危害,不單只有關節,還與腎臟病、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多種共病有關。高尿酸與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相同,需要做好飲食控制,並規則服藥,好好與醫師配合,才能降低各種急性、慢性的健康危害!原文:
-
2021-08-21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族喝包裝果蔬汁,真的能把營養攝取進去嗎? 5大細節教你如何正確挑選
有人說喝果蔬汁比較健康,加上外食族無法有效補充蔬菜和水果,許多人期望能藉由包裝果蔬汁攝取所需營養,不過事實真的如此嗎?讓食藥署告訴您選擇時要注意什麼:1.果蔬汁含量:果蔬汁含量多寡會影響口感、價位及營養成分等,挑選時應注意果蔬汁含量,而食藥署對於市售果蔬汁的包裝飲料標示有以下規定:①未含果蔬汁者:應於產品外包裝正面顯著處標示「無果(蔬)汁」或等同意義字樣;若產品品名含果蔬名稱者,並應於品名中標示「口味」、「風味」或等同意義字樣。②果蔬汁總含量未達百分之十者:除內容物名稱外,不得標示果蔬汁或等同意義字樣,並應於外包裝正面處顯著標示「果(蔬)汁含量未達百分之十」或等同意義字樣,或直接標示原汁含有率。③果蔬汁總含量達百分之十以上者:應於外包裝正面顯著標示原汁含有率,如由二種以上果蔬汁混合而成,且品名標示為果蔬汁者,尚須符合下列規定:★品名揭露全部果蔬名稱,其名稱應依含量多寡由高至低依序標示。★品名未揭露全部果蔬名稱,應於品名或外包裝正面處顯著標示「綜合果(蔬)汁」、「混合果(蔬)汁」或等同意義字樣。2.保存期限:果蔬汁產品的保存期限與加工流程有關,經較高溫度及較長時間的熱殺菌,可去除較多微生物及酵素,延長保存時間,但也會使色澤、營養及風味部分被破壞或流失。近來出現冷殺菌產品,訴求無熱破壞,可保留原始色澤、營養成分及風味,惟價位偏高,且多需冷藏貯存。3.成分及營養標示:部分市售果蔬汁產品,會添加蔗糖或果糖,攝取過多會使血糖上升、導致體脂肪形成,產生肥胖問題。故挑選時,應先看內容物及營養成分,才能喝得無負擔。4.貯藏溫度:有些果蔬汁產品只能以冷藏貯藏,開封後要儘快飲用完,才能避免微生物滋生、產品腐敗變質引起食物中毒或腹瀉等情況。5.過敏原警語:芒果及其製品為果蔬汁常見的過敏原,消費者如對其過敏,挑選時要特別留意,以免發生過敏症狀。 食藥署提醒:有些產品的果蔬汁含量低、糖分含量高,不僅營養成分含量少,喝多了反而對身體產生負擔。因此,選購時可參考上述幾點建議,才能讓您喝得更安心。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吃糖會降低免疫力長達5小時?教授破解吃糖迷思
我在昨天(2021-8-12)發表最大心率,目標心率:運動指標的一些眉角,不久後有一位署名G.D. Chen的讀者在回應欄裡留言:「教授您好:讀到這一篇報導,提到說 “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在《健康2.0》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只要攝取75~100克的糖分,免疫功能就會下降一半,甚至影響時間可以長達5小時。"我心想,糖這麼可怕的嗎?! 那台灣南部人平常如果都是傳統飲食是不是很容易就超標?? 於是順藤摸瓜找到這個所謂《健康2.0》的片段。影片中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說:"腸胃病學家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攝取75-100g的糖 就會阻礙免疫功能,可降低免疫功能50%以上;吃完糖30分鐘後開始持續5個小時"。查了一下這位學者, 他是波蘭醫學院畢業的醫師(這對我來說腦海中就有警報聲響起), 雖然也是有M.D.資格, 但我不確定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到了pubmed也沒找到相關的研究(也可能是我不會查詢)。可以請教授解惑嗎?感謝您!」上面的第一個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前天(2021-8-11)發表在《健康雲》的文章,標題是:吃糖會降免疫力!3族群最危險 醫警告:1杯手搖飲就超標。上面的第二個連結打開的是一個2021-8-5發表在YouTube的《健康2.0》影片,標題是:新冠肺炎 可能併發 糖尿病 ! 吃這些讓免疫力下降5小時!防疫先控糖穩定免疫力 健康2.0精華。影片中,陳欣湄醫師在高談闊論糖是會如何降低免疫力時,後面的看板顯示「胃腸病學家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攝取75-100克糖 就會阻礙免疫功能…糖對免疫系統的抑制作用在吃完30分鐘開始 持續5小時」。Niket Sonpal的學位是在波蘭取得的。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的記錄顯示,他有6篇低檔的論文,但也都只是次要作者。更荒唐的是,他從未發表過任何有關吃糖,或跟免疫系統有關的論文。那,陳欣湄醫師所說的「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是怎麼回事?我搜到一篇一年半前(2020-3-23)發表在Huffpost的文章,標題是Eating Sugar Can Weaken Your Immune System. Here’s What To Know.(吃糖會削弱你的免疫系統。 這裡是要知道的。),而裡面有這麽幾句話:「根據 Niket Sonpal ,你可能需要攝入大量的糖才能看到真正的影響——但糖的克數會很快增加。他說:『研究確實表明,攝入 75 至 100 克糖溶液會阻礙身體的免疫功能。我應該提醒,75 克聽起來很多,很難想像你可能攝入了 75 克糖,但實際上它就只等於兩罐汽水。』」這段話裡的「研究確實表明」是一個連結,而它打開的是一篇快要50年的老論文(發表於1973年)。這篇論文的標題是Role of sugars in human neutrophilic phagocytosis(糖在人類嗜中性白血球吞噬中的作用),而它的作者名單裡根本就沒有Niket Sonpal(他應當是都還沒出生)。其實,早在一年前我就討論過這篇論文。我先是在2020-7-21發表最近瘋傳/醫師散播的新冠謠言,駁斥江守山醫師所說的《抗疫5方法》,而在這5個方法裡,有一個是「記住不要吃糖,精製糖吃下去,白血球睡覺睡5個小時」。隔天,我又發表吃糖,白血球睡5個小時?,指出「白血球睡覺睡5個小時」這個說法就是根據那一篇1973年發表的研究論文。這項1973年的研究是給志願者口服100克的葡萄糖,果糖,蔗糖,蜂蜜或橙汁,然後在0.5、1、2、3及5小時之後採取靜脈血,然後把靜脈血和葡萄球菌一起放進培養皿裡,然後測定靜脈血裡的嗜中性白血球對葡萄球菌的吞噬作用。結果發現,口服葡萄糖,果糖,蔗糖,蜂蜜和橙汁都會減弱嗜中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而5小時之後所採取的靜脈血還是有這種現象。所以,研究人員就說吃糖會減弱嗜中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長達5小時。要知道,這項研究只是在培養皿裡觀察嗜中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而吞噬作用在免疫系統裡所佔的分量,也許只是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更何況白血球所吞噬的東西是細菌,而不是病毒(沒這個功能),所以把這麽一個實驗結果延伸成「吃糖會提升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想像力也未免太豐富了吧。不管如何,陳欣湄醫師所說的「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根本就不是Niket Sonpal的研究,而真正的研究根本就沒有說「吃糖會降低免疫力,長達5小時」。所以,這又是一個健康2.0的胡扯。原文:吃糖會降低免疫力?長達5小時?健康2.0又一胡扯
-
2021-08-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減腰圍減緩三高和代謝症候群,醫師曝:還會讓這種疫苗效果更好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紛擾,台灣拚疫苗覆蓋率目前已超過三成,施打年齡層也積極向下展開,其中第二輪施打的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仍是被討論最多的族群。當中除了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生殖泌尿及肺部呼吸等疾病之外,很大一個族群就是三高慢性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等,而這也從三級警戒以來,新冠肺炎的死亡個案多數具三高慢性病史可得到證明。 內臟脂肪竟成染疫關鍵 控制不佳恐變重症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指出,自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的2020至2021年國際醫學期刊文獻索引摘要資料庫PubMed搜尋結果來看,三高慢性病前期的代謝症候群5項指標--腰圍過大之內臟脂肪、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新冠肺炎的關聯性研究即高達6千多篇,其中又以血糖、肥胖指數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最高度相關。根據國外統計,肥胖者不但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高,其重症和不良預後的機率也大幅提升,這也表現在肥胖人口較多的國家,疫情的嚴重性和死亡率比起其他國家高,顯示肥胖確為疫情傳染的關鍵。而相較BMI身體質量指數(計算體重kg/身高 比例而得),內臟脂肪囤積之腰圍大小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更具相關性,腰圍超標者其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腰圍正常者,表示內臟脂肪囤積過多的人其新冠肺炎疾病預後更不佳。內臟脂肪過高,也會影響疫苗效果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杜思德醫師表示,因代謝症候群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導致巨噬細胞活性降低、B細胞和T細胞的反應受損,種種因素會讓疫苗接種後反應不佳。 國外研究也顯示,腰圍過大者接種疫苗後抗體濃度較低,這是因為疫苗的作用必須要透過免疫細胞做出一系列的反應,但內臟和皮下脂肪組織所產生的促炎因子,會使免疫反應失調或免疫細胞反應降低,導致疫苗接種結果不如預期。 因此杜思德提醒,腰圍過大又有三高不佳紀錄的民眾,也就是代謝症候群患者或候選人,接種疫苗前後都要落實減腰圍消除內臟脂肪,才能在疫情中自我保護。 防疫新生活,別忘瘦腰圍遠離重症蔡克嵩表示,台灣45歲以上高達一半人口有腰圍過大、過重及肥胖問題[6](BMI在24-27 kg/m²為過重,BMI ≥27kg/m²為肥胖),建議疫情解封後,代謝症候群及肥胖族群可透過中度的有氧運動,如健走、騎自行車、游泳、慢跑抵抗發炎作用[6],飲食則以「三低一高」原則--透過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飲食,控制好三高指數;同時定期量測腰圍,以遠離代謝症候群。延伸閱讀: 。更年期專胖肚子? 腰圍超過「這尺寸」,小心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腰圍不能憑感覺 要拿尺來量才準!
-
2021-08-01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專家:控糖指引 中央各做各的
農糧署二○一五年就公布果品品質基準表,鼓勵果農標示糖度供消費者參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則有飲食指引建議水果攝取分量,但專家認為,兩份指引各做各的,對消費者完全沒幫助,除了該設法整合為實用的「控糖指引」,長期的食農立法和推廣必須趕快做。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營養室主任吳月盈建議,因為追求甜度,加上缺乏明確的水果飲食指引,不如控制吃水果的總量。嘉義大學園藝學系名譽教授呂明雄說,許多國家的水果分級都清楚標示水果的糖度,讓消費者判斷。農政單位應協助在水果集貨場提供糖度檢測,讓果農或水果攤商能為水果標示糖度,供給消費者判別。「中央的指引各做各的,消費者無所適從。」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認為,農委會訂果品品質基準,衛福部訂飲食指引,但是各做各的,消費者看不懂,對於水果糖分攝取量也毫無參考價值。建議中央應該跨部會合作,除了產銷端參考的指引,給消費者的指引應該更具體、實用,好比糖尿病患者、發育中的孩童等,都能因此選擇適合自己糖度、分量的水果。「長遠作法還是趕快推動食農教育。」吳碧霜說,日本推食農教育多年,整個社會起了明顯的變化,輔以制度面的規範和引導,就能打造健康與環境永續的社會。
-
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探索新聞/果農糖吃多了 高血脂成職業病
園藝學者發現不少果農的職業病是高血脂,推測是「甜水果吃太多了」,這反映了種植和消費觀念必須扭轉,教育消費者「吃出風味、吃得健康」是當務之急。嘉義大學園藝學系名譽教授呂明雄說,糖分吃多了會轉換成三酸甘油脂,很多果農的職業病就是高血脂,所以關鍵應該是教育消費者正確吃水果的觀念,才能吸收水果的營養,又不致讓慢性疾病上身。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應該透過長期的食農教育,慢慢讓消費者接受「風味比甜度重要」,這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呂明雄觀察,目前已有少部分地區的水果評鑑,逐漸修正糖度的評分標準,過去的得分項目是糖度、風味、外觀,近幾年開始將果園管理列入標準,讓糖度占比逐漸下修。以台南文旦評鑑為例,就調整果品(糖度、外觀、風味等)分數占七成,果園管理占三成,且先看果園管理,才進入果品檢驗。他說,愈來愈多評審認為果園的生態環境也要重視,田間管理正確,環境才會健康,土壤健康,果樹也健康,不能再偏重糖度。曾擔任農委會「永續善農獎」評審的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舉例,日前參觀南部一處小番茄溫室,果農為了種出甜度高的小番茄,引進荷蘭的公蜂授粉,結果小番茄確實很甜,但吃起來已沒什麼番茄味了,而且引進外來種的蜜蜂也非永續環境的作法,這些都有賴政策導正。
-
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探索新聞/水果愈種愈甜 果品評鑑是推手
水果太甜不利健康,也吃不出應有的風味,但各地的水果評鑑中,「糖度」一直被列為指標項目,農業縣首長行銷在地水果時,也常標榜水果甜度,久而久之成為許多果農追求的方向,水果自然愈種愈甜。雲林斗六果農朱清輝說,水果糖度至少都要在標準以上,因為不甜消費者不埋單。以文旦來說,去年顧客吃到糖度十三度,今年吃到十二度,就會說「你的文旦今年比較不甜喔」,農民一聽就會設法提升糖度。地方農政官員表示,目前各縣市水果評鑑指標,除了外觀、口感、有無農藥殘留外,糖度的確也是常見評比項目之一,「大部分人都喜歡吃甜的,水果不夠甜怎麼賣得出去?」官員說,像外國人較喜歡帶有酸味的水果,有的就會覺得台灣水果太甜了,這完全是市場導向,如果有愈來愈多人想吃不那麼甜的水果,農民就會跟著調整種植方法。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說,水果糖、酸度比例必須兼具,才能呈現水果特定的風味,好比聖女小番茄愈種愈甜,就吃不出番茄的風味。嘉義大學園藝學系名譽教授呂明雄說,早年文旦糖度達十點五度就是高品質,現在大家拚命往十二、十三度衝,也把消費者胃口養大了。他以斗六文旦評鑑來說,糖度十三度是滿分,評審擔心果農太過追求糖度,可能造成果樹衰敗,所以農民就算種出十四度的文旦,也不會加分。呂明雄認為水果的價值不能只單看甜度,農民的栽培技術也提升了類黃酮、氛類等其他營養價值,政府應朝這方面鼓勵農民多努力。
-
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探索新聞/味蕾迷思…吃起來酸 不代表甜度低
農委會農糧署訂的水果果品品質基準,列舉愛文芒果、番石榴、椪柑等十五種常見水果的糖度、糖酸比等項目的品質基準,鼓勵農民標示,但坊間既看不到相關標示,有些吃起來感覺酸的水果不代表含糖度低,有些水果經改良變甜了,糖度變化也難靠味蕾判別,讓消費者無所適從。農糧署果樹產業科長范國慶說,果品品質參考表是讓水果外銷有明確基準,酸甜度達標是讓市場接受的參考依據。范國慶指出,各種水果糖度吃起來感受不同,西瓜可能九度以上就覺得很甜,鳳梨可能要十五度以上才會覺得甜;有些水果,夏天糖度十五度就很甜,但到冬天可能十七、十八度還會覺得酸。另一個弔詭的現象是,水果吃起來甜不代表糖度高,感覺酸也不代表含糖度低。范國慶舉例,如果水果的糖度是十、酸度是一,吃起來很甜,如果糖度廿、酸度五,糖酸比是四,吃起來反而覺得酸,甜酸與糖度之間,味蕾很難判定,要實測才知道。農委會高雄區農改場果樹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朱堉君表示,外界的迷思是「甜度高代表糖度就很高」,但目前官方訂的糖度是指「總可溶性固形物」,也就是所有能溶於果汁的糖、酸、維生素、礦物質等,即使數值很高,也不見得全都是糖。所以糖度測出來的數字高,不見得含糖量一定高。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營養室主任吳月盈表示,國內水果因品種研發及種植技術進步,以前不甜現在可能變甜了,官方的果品品質基準可能失真,只能參考。
-
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探索新聞/甜蜜陷阱! 水果太甜恐糖成癮
「老闆,鳳梨有甜嗎?」陳媽媽到市場買水果,劈頭就是問甜度,因為不甜的水果小孩不愛,最後乏人問津成浪費,水果店老闆也回「不甜包退」。從果農到消費者,長期都不自覺陷入「甜蜜陷阱」,專家提醒,偏愛高甜度的水果,既吃不出水果真正的風味,長期攝取更有吃出「糖尿人生」的健康風險。四十五歲林先生發現血糖偏高後,都不敢買太甜的水果,老闆推薦「巨峰葡萄、葡萄柚吃起來帶點酸味,不會太甜」。但真的不甜嗎?他說,不知道,只能姑且信之。事實上,根據農委會發布的「果品品質基準表」,巨峰葡萄糖度在十六度以上,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營養成分中,巨峰葡萄每百公克總含糖量高達十五點六克,比西瓜、荔枝還高。水果店老闆娘覃淑芬說,絕大部分顧客買水果都會問水果甜不甜,果農當然會追求甜度,靠嫁接或田間管理排除不甜的因素,有的甚至還打退酸劑,造成水果比廿年前甜很多。雲林基督教醫院營養室主任林旻樺指出,衛福部飲食指引建議民眾一天要吃二到四份(拳頭大小)水果,但水果含果醣,吃太多容易三酸甘油脂過高,身體也容易發炎。有人把水果取代正餐減肥,結果愈減愈肥,還有慢性疾病。中醫師陳照青說,台灣水果確實愈來愈甜,除不利控制血糖,太甜的水果吃多了易刺激分泌胃酸,引發胃食道逆流、脹氣等疾病,可改吃蘋果、芭樂這類甜度不高、升糖指數低的水果。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賴聰宏說,診間遇到胖小孩,多數愛吃甜水果;水果雖有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但糖度也高,家長常誤以為水果多吃沒關係,甚至打一大杯果汁讓孩子喝,「這樣吃,糖分恐是合理量的好幾倍!」賴聰宏說,吃進大量水果糖分,血糖會快速升高,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血糖劇烈起落,孩子會容易昏睡。另有家長發現孩子吃完水果,情緒會比較亢奮,可能就是因為水果愈來愈甜,逐漸有「糖成癮」症狀,不吃甜的就覺得渾身不對勁。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些孩子長大後,若繼續嗜吃甜水果和甜食,會提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相關閱讀】‧ 水果甜蜜陷阱/中】水果為何愈種愈甜?原來果農也是受害者潛藏職業病風險
-
2021-07-31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甜蜜陷阱/下】缺乏控糖及水果糖度指引 消費者要如何自救?
-
2021-07-28 養生.聰明飲食
吃甜點真的有第二個胃? 人體增脂暴肥基因大解密
常言道「正餐吃不下沒要緊,吃甜點有第二個胃」,原本以為的一句玩笑話,卻是真實發生在人體上的機制,iDiet個人化飲食計畫發明人王嗣復表示日常生活常用的果糖,身體利用的機制其實與葡萄糖不同,所以不容易讓身體感到有飽足感,因此用第二個胃這個形容其實沒有錯,同時這個機制也是可能讓人暴肥的原因之一! 人體的暴肥基因 - 果糖的利用機制果糖進入人體後,並不像葡萄糖一樣可以直接轉化成被細胞利用的能量;果糖需要透過肝臟去利用,轉化的方式也很簡單,直接變成三酸甘油脂,進而成為脂肪儲存在人體內,因此可以跳過血糖上升而產生飽足的這個機制,由於不會感到飢餓,因此更容易過量飲食也更容易加速脂肪囤積! 古代沉睡的冬季,現代暴肥的冬季身體裡果糖的機制主要是要應付『冬眠』這件事情。從冰河時期以來,冬天就是嚴寒、糧食缺乏的狀態,所以動物為了要能夠度過寒冬,會趁秋天時蔬果成熟時大量的進食幫身體儲存脂肪以便過冬。因為這個『不會餓』的機制,才能夠一直吃一直吃。而現代因科技進步、糧食不再短缺,同時也有各種抵禦寒冬的方法,人類不再靠囤積脂肪與冬眠過冬。在現在,我們就像等待一個不會來的冬天,囤積脂肪的機制仍然存在,而卻不需要依靠消耗脂肪來過冬,因此身體大量累積卻無法消耗的脂肪就變成人體暴肥的原因! 血糖波動小,助減肥、控血糖利器?果糖不太會使血糖波動,但不代表他可以成為幫助控制血糖甚至減肥的利器,果糖依然會產生胰島素阻抗,對於葡萄糖的利用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仍會使血糖控制越來越糟,所以即使不影響血糖波動也不可以被用來幫助控制血糖。別忘了吃果糖很不容易『飽』這件事,不用說幫助減肥,不要快速增肥就不錯了。 減肥之路真的困難重重?難以持之以恆是關鍵減肥是一條漫長又困難的路,而市面上大量的減肥方法到底有沒有效?王嗣復說明市面上各類減重的方法大同小異,最主要都是降低熱量攝取、避免脂肪囤積、增加身體代謝,其實大多是有效的,只是在於能不能持之以恆。許多減重方法執行的方式較為極端,或因其飲食上的限制,反而使人執行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對於禁忌食物的渴求、或是因計畫需求必須進食大量的蔬菜,但是離開了計劃,胃被撐大了,卻改成吃大量的熱量進入體內。這些硬改變生活習慣的方法,短期都有其效果,但長期都有可能使體重加劇反彈,變成比減肥前更胖,且體脂更高往後更難減重,陷入溜溜球效應的囹圄。王嗣復建議不管身體機制如何,飲食上本身就應該適當的克制,若有心想要減肥的民眾,執行減重方法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這樣的減肥方式與日常生活作息等有無盡量貼合,會不會太過違背自己自身的飲食習慣,最好選擇與自己習慣越貼近的減肥方式越好,這樣才更有可能長期執行。切記減肥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能夠長期執行的減肥方式,就是對自己而言最好的減肥方式!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iDiet個人化飲食計畫發明人 王嗣復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7-16 養生.聰明飲食
香蕉吃不同顏色竟會有不同效果!這時吃熱量低、碳水化合物少...營養師用一張圖教你看懂
身處在有「香蕉王國」美譽的台灣,我們有的確有必要了解一下這個我們從小看到大的水果,特別是在它正值盛產、價格便宜的時候。香蕉,這個有「智慧之果」別稱的水果到底有什麼營養?吃香蕉對健康又有什麼好處?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這個集便利、美味於一身的水果~香蕉!香蕉營養知多少?香蕉堪稱食用最方便的水果,在眾多水果中,它是唯一不用削、不需切,輕易就可撥開外皮食用的水果,故可說是外食族、上班族及懶得吃水果者最便利的水果選擇。一根中等香蕉約150公克重,可提供127大卡的熱量、2.2公克蛋白質、33公克的碳水化合物(醣)、2.4公克纖維,且富含鉀和維生素B6。若以每日營養需求來看,其纖維和鎂含量可滿足每日需求的10%左右,維生素C為16%,鉀27.6%、維生素B6則為41.3%。另外,香蕉還含酚類化合物、生物鹼、單寧、類黃酮、皂素等植化素;根據USDA資料庫,每百公克的抗氧化指數(ORAC)為795 µmol TE。雖然水果富含果糖和葡萄糖等單糖,但香蕉因含纖維及抗性澱粉,故升糖指數並不高,根據國際GI資料庫,香蕉的GI為51,屬於低GI食物(註),所以適量食用時並不需要過於擔心其對血糖的影響。(註)香蕉的GI值因成熟度與品種不同而有所差異,其GI值約介於46~70間,屬於低GI及中GI食物。由於隨著水果的成熟,澱粉會轉變為單糖,因此成熟香蕉的GI會高於未熟的香蕉。舉例,未熟透的香蕉GI為30,有點熟但帶些綠色的香蕉為42,全熟的為52。綠香蕉vs.黃香蕉,香蕉成熟後營養的變化。健康解碼~吃香蕉好處知多少?一. 高鉀、低鈉,有益心血管健康!香蕉是台灣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中,含鉀量最高的新鮮水果。每百公克香蕉含368毫克的鉀、0.2毫克的鈉。根據科學資料顯示高鉀、低鈉有助防治高血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甚至允許高鉀且低鈉的食物可宣稱「能降低高血壓和中風的風險」。故高鉀低鈉的香蕉也屬於有益心血管健康的好食物。二. 健身、運動的神補品!醣類的補充,對運動非常重要,因為它是運動初期主要的能量來源,也是脂肪完全燃燒必須的營養素。另外,在激烈或過度運動時會誘發氧化壓力,造成自由基傷害並引起發炎。因此,食用方便,且富含醣類、鉀、鎂等多種營養及抗氧化功能的香蕉變成了運動的神補品。根據2012年發佈在PLOS One上,針對14名腳踏車選手在75公里賽程所做的研究,比對食用香蕉和喝G牌運動飲料的效果,發現運動員的表現,及運動所誘發的發炎、氧化壓力和免疫功能的改善方面,兩者效果一樣好。研究人員並指出香蕉中所含的血清素和多巴胺是讓運動員對抗氧化壓力的原因。香蕉非常適合健身、運動者食用。因為相較於其他用來補充醣類的食物(如吐司等主食),香蕉方便又營養;而和具抗氧化功能的機能性運動飲料比,香蕉便宜又健康。於運動前半小時吃香蕉有助身體儲存備用能量;運動後吃香蕉除能補充肌肉所消耗的肝醣,還可補充鉀、鎂等電解質並改善運動所造成的氧化壓力。三. 幫助消化道健康,便秘、腹瀉兩相宜!很多人都知道香蕉具有軟便作用,可幫助排便。這是因為香蕉含纖維及果寡糖,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果寡糖則有助腸道益菌繁殖,改善腸道菌叢,幫助排便。另外,香蕉因含果膠等水溶性纖維,可吸附水分,改善腹瀉;且富含醣類可提供身體所需能量;富含鉀、鎂有助補充腹瀉流失的電解質,故非常適合腹瀉時食用。四. 穩定食慾,幫助體重管理!在減肥過程,若飲食不當很容易引發對甜食的渴望,而若食慾控制不當,可能會造成攝取過多甜食而發胖或引發暴食。香蕉富含果糖、葡萄糖等單糖,可滿足身體對甜食的慾望;但又富含抗性澱粉,消化較慢而有助維持血糖的穩定,進而幫助穩定食慾。五. 上班族的健康好點心。一根中等、150公克重的香蕉熱量為127大卡,和餅乾零食一樣食用方便,但熱量卻比較低且營養較佳。香蕉富含維他命B6,有助於血清素的合成,提升注意力,並調節情緒與食慾;富含單糖,可快速補充大腦與身體所需能量,維持工作所需的體能精力;具足夠的甜度但升糖指數卻不高,故可滿足食慾並舒緩對甜食的渴望,因此非常適合上班族做為兩餐間的點心。5個香蕉的營養和益處。總結來說,香蕉具有眾多健康益處,且具有價格便宜、食用方便的優點。不過要留意的是相較於其他水果,香蕉比較甜、熱量不低且纖維含量並不算高,因此食用不宜過量。以蔬果579的建議來看,水果的攝取量為每日2~4份,因此香蕉的攝取量宜控制在一天1~2根之間。5道超簡單的香蕉食譜1.香蕉冰棒~將香蕉剝皮,放入冷凍袋後放到冰箱冷凍,取出即可食用。2.相蕉奶昔~香蕉、牛奶及適量的水(或加入冰塊),以果汁機打成香蕉奶昔。3.香蕉冰淇淋~將香蕉去皮,加入牛奶打成泥後放入保鮮盒冷凍,即可製成冰淇淋。4.烤香蕉:香蕉連皮放入烤箱,烤至外皮變黑,剝皮食用。5.香蕉煎餅~香蕉剝皮切塊,壓成香蕉泥後再打入雞蛋攪拌均勻。用奶油熱鍋,放上適量的香蕉雞蛋糊,煎至兩面呈金黃色即可起鍋。可直接食用,或加入楓漿或蜂蜜。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呂宇真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老公是兒科醫師,我們卻生下重度腦麻兒...一個醫師娘的告白:障礙不是生命的全部
-
2021-07-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冰塊、喝冰水可以消暑?醫列「解暑&上火食物」 吃錯反增中暑風險
台灣氣候悶熱,高溫潮濕常讓人難以忍受。不少人都會藉由吃冰、喝冰水等消除暑氣,但這些方法真的可行嗎?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運動完吃冰塊腸胃難受 酒精消暑只能救急運動完不要馬上吃冰塊,雖然吃冰塊會覺得很舒服,但是一下子把溫度降太低,腸胃可能會受不了,而出現腸胃痙攣的症狀。不過,快中暑時,可以喝一點涼水,並且在水中加一些鹽巴,來補充因為流汗而流失過多的鹽分,當然,若是在室內喝涼水,就不必另外加鹽巴。去診所打針時,護士小姐會擦酒精棉花來消毒,感覺很清涼,因為酒精有散熱的作用。在戶外時,若覺得快要中暑了,可以模仿這個作法,而得到舒緩,不過,由於酒精本身有脫水的作用,使用的時間一長,就會覺得皮膚很乾燥,所以,只能當成急救的方法,在脖子、手臂幾個部位噴灑一些,不能經常使用。此外,外出郊遊時,可以隨身攜帶小型電風扇,市面上也有販賣帽子或是傘上面有小型電風扇,熱了的時候就吹一下。最佳消暑蔬果 常吃解暑熱1、瓜類:哈密瓜是瓜中之王,和西瓜一樣,都是屬於比較消暑的水果,可以降火氣,雖然中醫師會告訴病患,瓜類比較寒涼,氣管不好就少吃,不過,很熱的時候吃一些也不妨,但是,孕婦、產婦這類體質虛寒的人,就要盡量避免,而糖尿病患者也要避開這種高甜度的食物,否則可能血糖會突然飆高。2、漿果類:例如葡萄、番茄、柑橘、香蕉也是預防中暑的水果。雖然香蕉的水分不多,但是因為含有鉀,對於中暑所引起的心悸,有不錯的平緩效果。但香蕉也是屬於寒涼類水果,冬天盡量控制在一天一根就好。至於葡萄、番茄、柑橘類水果的水分比較高,也有很多的礦物質和果糖,快中暑的時候趕快補充,很快就會有元氣。這些水果夏天少碰 避免身體燥熱此外,要注意的是,以下幾種水果,會愈吃愈燥熱:1、荔枝:夏天是荔枝盛產的季節,多汁又甜,可是不能一口氣吃太多。2、芒果:台灣的芒果世界有名,好吃又香,芒果冰更是很多人的最愛,但是,芒果本身是漆樹科,吃了容易引起過敏,全身發癢。3、龍眼:陰虛體質的人,不適合吃龍眼,容易流鼻血,腸胃也會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延伸閱讀: ·天熱喝冰水、洗冷水澡易中風? 專家揭「爆血管真相」:2類人要注意 ·天熱背部狂冒痘? 這些NG行為你我可能天天都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