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 醫療.慢病好日子
搜尋
末梢循環
共找到
36
筆 文章
-
-
2024-05-30 醫療.中醫
洗完熱水澡後「按摩5大穴位」,加強排毒、促進體內環保
為了加強人體自行解毒的能力,流傳千年的中醫養生之道,研究出經絡按摩的獨特妙方。 武俠小說中常提到的「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都是指貫穿人體全身臟器與肢體的通道,《黃帝內經》的「經脈篇」指出經絡掌握有人生死、健康與治病的大權,如同西醫的血管、淋巴系統循環週身的道理雷同。人體共有12條正經與8條奇經,各有屬於各自的管轄區域與運行時間,如手陽明大腸經運行時間是早上5點到7點,這個時段排便對於腸胃道是最好的解毒,而足厥陰肝經是凌晨1點到3點運行,此時熟睡可幫助肝臟進行排毒工作。穴位就是經絡運行的氣息出入的孔道,根據統計,人體穴位至少有超過1000個,而常用的大約有350個,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潮宗表示,透過穴位按摩或是針灸等方式,能達到調理經絡、疏通氣血的效果,而且還有一些特別穴位,能夠加強排毒、促進體內環保。少府穴(排除心臟毒素)位置:第4、5掌骨之間的手掌心,握拳時,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功效:寧神志、調心氣,主要可以治療各式各樣的心臟疾患。按摩方法:用一隻手的四指輕握另一隻手的手背,大拇指彎曲,用指尖按壓穴位直到有痠脹的感覺(用小指甲尖輕輕掐按有刺痛感),每天早晚左右兩手的穴位各揉按1次,每次約3~5分鐘。太衝穴(排除肝臟毒素)位置:腳背第一趾骨與第二趾骨接合處前的凹陷處。功效:滅肝火,改善因肝火旺盛而濕熱的症狀,如發炎、腰痛、胸悶、腹脹、踝痛、頭痛、急躁和焦慮等。按摩方法:對著穴位往下按約0.5~1寸,按壓時會有痠痛的感覺。每次按5秒後休息5秒,再按1次,總共20次循環。三陰交穴(排除脾臟毒素)位置: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三經絡交會之處,在脛骨後緣,內踝骨往上約3寸的地方。功效:是氣血兩補的要穴,能滋補脾胃、幫助血氣運行、活絡經脈。三陰交穴還有「婦科三陰交」的別稱,主治婦科各症,內科、勞雜症等,皆能透過三陰交穴而獲得改善,鎮靜、退熱功效顯著。按摩方法:同太衝穴,按壓時有痠痛感,向下按壓0.5~1寸。每次按5秒後休息5秒,每天20次循環。注意事項:孕婦禁止按壓曲池穴(排除肺臟毒素)位置:手肘輕輕彎曲時,手肘關節側面肌肉凸起最高的地方。功效:與新陳代謝有密切關係,具清肺腸之熱及消炎作用,經常按壓可幫助清除肺腸的積熱,達到排毒減壓的作用。按摩方法:右手拇指按壓左肘曲池穴50下後,再換左手拇指捏拿右肘曲池穴50下。注意事項:孕婦禁止按壓涌泉穴(排除腎臟毒素)位置:5個足趾屈曲,在足掌心前正中出現的凹窩處。功效:腎經起源處,主治腎虛體虧、促進血液循環、強壯身體、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另外,末梢循環障礙性疾病或是手腳冰冷,也可藉由按壓湧泉穴而獲得改善。按摩方法:向下按約0.5~0.8寸,按壓5秒有痠感之後,休息5秒再按壓,一共20次。長期按摩,才可見效 其實按摩穴道並不難,但是要長期按摩才會有效。最好按摩的時機點是泡澡之後,因為此時血液循環暢通,穴位按摩更能見效,而平時按摩建議先將雙手浸泡熱水,或是兩手摩擦生熱後再按壓、揉搓,更能加速穴位刺激。一般晚上休息之前,都可以利用穴位輕柔的按壓,達到排毒效果。另外,刮痧、針灸等中醫療法,也是輔助體內排毒的很好辦法。針灸是穴位按摩的深入版,能夠更深層地刺激穴道,排毒效果自然更順利。局部刮痧則是藉由皮下出血,號召體內白血球來搬運淤積在刮痧部位的毒素,但因為刮痧會造成表皮微血管破損,形成血紅色的斑塊,約一星期左右才會完全消散,所以,不建議經常使用。陳潮宗提醒,不論是按摩、刮痧或是針灸等,都是輔助體內排毒的一種方法,最重要的還是要檢視生活與飲食習慣,盡量減少毒素進入體內,並讓身體自然的解毒能力發揮最大的功能,才能確保身體不受毒物傷害,永保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1 焦點.元氣新聞
中捷砍人案/身旁有人受傷怎麼辦?急診醫:6情形速送醫,「別一直和傷患講話」
台中捷運今天上午發生持刀攻擊事件,造成4人受傷,涉案的洪姓男子,當時攜帶菜刀等3把刀械,急診科醫師指出,事發時要保護頸部、軀幹等部位,有出血情形時,使用毛巾或乾淨紗布加壓止血;如出現四肢蒼白、冰冷、盜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意識漸漸模糊等休克現象,要盡快送醫,「一直和傷患講話」其實沒有幫助,反而要讓患者休息,其餘民眾則是盡可能保護自己、遠離危險源,避免成為下一個傷患。台中捷運在上午11時許行經西屯區文心路附近時,傳出有男子持刀攻擊案件,同車廂乘客描述,持刀的洪姓男子一上車就把行李放台上並拿出菜刀,部分乘客趕快跑、往後退,也有人使用雨傘等物品,要將洪男手上的刀打掉,最後是一群同車乘客上前壓制、用力撬開洪男的手奪刀,才阻止繼續行凶。傷到動脈「用力加壓止血」 出現6情形已休克由於10年前的今天,鄭捷在台北捷運犯下隨機傷人事件,造成4死24傷,不少民眾將兩件事連結。針對這類砍傷行為,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主任田知學說,如果傷及較大的血管,尤其是傷到動脈的話,血流會相當快,傷患會很快進入休克狀況,旁人可以使用毛巾與乾淨紗布,用力壓在傷處的「加壓止血」,壓到血不再噴出就達到止血效果,可以持續壓到救護人員到場。田知學指出,當患者出現四肢蒼白、冰冷、盜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意識漸漸模糊等,就屬於休克階段,甚至已經到了昏迷程度,要盡快送醫;戲劇常出現,旁人一直和傷患說話、避免昏迷,其實是沒有幫助的,反而要讓患者多休息。民眾或許聽過止血點 、止血帶等止血法,但有時候會錯誤使用,田知學舉例,有些傷口失血量並不大,例如手指割傷,即使是深部割傷,流出來的血不會多到產生休克或是低血壓,但很多人會用橡皮筋纏住,反而會導致手指末梢循環變差而壞死「止血帶綁的時候,通常都是在戰地」,田知學解釋,使用止血帶的風險在於,可能面臨截肢,通常不會在有其他方式可用的情況下,鼓勵民眾用止血帶,建議還是用加壓止血法,持續壓到救護人員到場。砍到腹部胸部或頸部 刀先不要拔出來砍到腹部胸部或頸部,就不要把刀子拔出來、比照一般穿刺傷,田知學說,在這樣狀況下,如果傷患是躺著,刀子在哪裡,就協助用布、毛巾等固定,避免二度傷害,要讓病人呈現靜止狀態,平行移動用擔架等送醫,如果刀子已被拔出,就要立即加壓止血。田知學表示,頸部的任何穿刺傷,醫師都會很小心處理,即便在急診室看到穿刺傷的患者,都會會診其他科醫師,直接到開刀房救治,因為頸部直通大腦,又有很多重要的血管、神經,要特別審慎處理。田知學提醒,制止兇嫌等動作,需要有非常專業訓練,一般民眾貿然上前,可能會跟著受傷,應該要保護自己、避免成為下個受害者,在這種混亂狀態下,最有效的自保方法,還是要遠離可怕的致命來源。
-
2024-04-05 焦點.健康你我他
擔心掉髮你用哪招?/睡飽吃好 穴位按摩護髮根
手機傳來國中同學會俯視拍攝的大合照,驚覺自己頭頂分線處開始擴散,髮量變稀疏。計畫透過染髮營造頭髮輕盈豐潤感,卻因頭皮呈現紅腫狀態,髮型設計師說:「妳的頭皮非常不健康,若沒有改善,接下來會有嚴重掉髮情況。」「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髮為血之餘。」氣血不足無法供給頭髮養分,便容易產生掉髮。接觸療癒瑜伽,跟著老師教導頭皮穴位按摩,運用指關節或玉梳、刮痧棒等輔具,按摩百會、風池等穴位以促進頭皮末梢循環,同時以梳子均勻叩擊脫髮明顯的區域頭皮,幫助刺激頭部經絡,使頭皮氣血通暢,養分能供給頭髮生長。「臥則血歸於肝」,晚上10點至隔日淩晨3點是造血和肝臟發揮解毒功能時間,肝血足才能滋養髮絲,氣血充足不易形成異常掉髮。檢視自己常為了工作犧牲睡眠時間,為避免持續掉髮,仍應在對的時間好好休息,讓自己有一頭健康秀髮。掉髮與頭皮的健康息息相關,除了頭皮按摩和充足睡眠,我也透過均衡飲食攝取頭髮所需的營養,少吃甜食、炸物或冰品等易讓氣血無法順利運行的食物,以免損及髮根而掉髮。面對掉髮警訊,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型態,唯有自覺調整,才能提升頭皮健康狀態,「按摩紓壓,作息正常,均衡營養」,頭髮才有修復還原的契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18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每日健走1小時 睡前泡腳放輕鬆
每當季節變化,鼻過敏症狀益發明顯。早晨起床連打幾個噴嚏,流鼻水、擤鼻涕似乎成了首要儀式。打掃時揚塵,也容易發作,甚至眼睛紅、睡不好、精神差。有幾次鼻水流不停,醫師笑稱我的鼻子像湧泉,雖然用藥後緩解,不久又發作,令人困擾。為了對抗過敏性鼻炎,嘗試許多方法,像不碰冷飲、起床前先戴好口罩,避免口鼻受冷空氣刺激。媽媽買了東洋參,囑咐每天泡茶喝,東洋參溫補,具有增強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寧神等好處。50歲後,我每日早起一小時,到堤防走路運動。好好走路是一門最自然的練氣功法,讓身體保持最輕鬆的狀態,不疾不徐走一個小時,如果感覺累,就放慢腳步,千萬不要停下來。人在走動的狀態下,對氣會有一定的推動力。12筋脈按時辰有一個大循環,小循環亦不間斷,基本是40分鐘巡行一圈,氣血功能差的人,一個鐘頭亦足夠,若能持之以恆,不出3個月定能讓人脫胎換骨。年長者血管老化,夜裡末梢循環較差,建議可在睡前泡腳,讓神經、血管放鬆,或在睡覺時穿上襪子,避免周邊末梢暴露在冷空氣中,可改善抽筋,有助睡眠。靠著這些方法,鼻炎復發和感冒次數也大幅減少。
-
2024-02-29 醫療.腦部.神經
一直手麻怎麼辦?要看哪科?5大原因、自我檢測、舒緩方法一次看
手麻是許多人都會有的老毛病之一,常常認為只是手被壓到的暫時性不適,但其實很有可能是疾病警訊喔!以下為您介紹造成手麻的疾病原因,以及正確舒緩方式,馬上來看看吧~手麻5大原因根據名冠診所資料說明,引起手麻的原因很多,簡單來說,可以分為神經性及血管性的問題。手麻通常是周邊神經(peripheral nerve)受到壓迫或發生病變時,身體發出的警訊。手部神經有尺神經(ulnar nerve)、正中神經(midian nerve)、橈神經(radial nerve)和臂神經叢(brachial plexus),只要神經受到壓迫就可能產生麻木感。從手麻的不同症狀初步判斷可能的病因:.頸椎間盤突出:手麻並有痠痛感,從頸部沿著手臂至特定手指,彷彿有電流通過的感覺,轉頭或仰頭會更明顯。.腕隧道症候群: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一半會麻,按壓局部更明顯。.肘隧道症候群:無名指及一半小指會麻,按壓局部更明顯。.自律神經失調:單側或雙側從肩、上臂、肘到腕有麻感,時好時壞,與頭頸姿勢較無關係。.自律神經失調:雙側全部的手指(末端)麻,有冰冷感,手掌特別是指尖皮膚顏色暗紅或紫,與頭頸姿勢較無關。手麻原因一:頸椎間盤突出出現在頸椎的椎間盤突出,可能出現肩頸痠痛、手臂麻木無力或痛等症狀。如果懷疑有椎間盤突出,應及早諮詢專業醫生的建議,進行詳細的評估和治療,並制定適當的預防策略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手麻原因二: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的特徵是,手指內側的痠麻(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靠大拇指處)。而它的症狀多發生在晚上,可能睡到一半手被麻醒,起來甩一甩會比較舒服,若遲遲無處理,就可能在手部運動方面出現問題(如用筷子夾東西夾不起來)。.手部的痠麻.痠麻之後可能會有痛感.更嚴重可能手部運動方面就會出問題,如手指無法做精細動作手麻原因三:肘隧道症候群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說明,手指外側麻(小拇指、無名指靠小拇指處)則就可能是尺神經壓迫的「肘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不像腕隧道症候群如此常見,其常見於重複用手肘、彎曲伸直者(尺神經拉緊、受力大),長久不適當的受力下,就會造成手部痠麻,如拉小提琴等音樂家的可能性相對較高。手麻原因四:自律神經失調郭育祥醫師曾於郭育祥診所網站指出,手麻患者們前往醫院就醫,經過一連串電神經學檢查,如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還有影像檢查等,還是無法確診。直到來到我的門診,才知道手麻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衡」所引起。自律神經失衡會造成手腳感覺的異常,如麻痺、感覺遲鈍、觸電痛感、疼痛等,且經常會合併呼吸困難的症狀。主要還是跟情緒、壓力有關。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通常會建議患者們進行腹式呼吸,並試著找出壓力來源,嘗試化解。手麻原因五:末梢循環不良生活習慣太偏向靜態、抽菸、本身罹患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是末稍血液循環不良常見原因。血液無法正常順流至末梢,而造成手腳冰冷、麻感。一分鐘自我檢測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李信賢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自我檢查方式,運用法倫氏檢查(Phalen test)理學方法,雙手手指朝下與手臂呈90度,兩手背互靠並持續一分鐘,如手指出現麻木或刺痛,就可能是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他表示,通常病人手部感覺會變遲鈍,尤其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嚴重時手部肌肉會出現魚際肌萎縮,手握力會變差。此外,王文妤物理治療師曾分享,肘隧道症候群症的自我檢查可透過輕敲肘部內側,看是否有麻痛的症狀發生;或試著完全彎曲或伸直肘部,觀察是否有麻痛感產生,這種動作可能引起肘隧道區域的壓力變化。針對頸椎間盤突出得自我檢查,動晰物理治療所說明,可將您比較不舒服的那一側的手往上抬,並往耳朵靠近。若是您的症狀因此「減緩」了,代表您很有可能有椎間盤突出。手麻舒緩方法如果長期間手腕活動量大,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而肘隧道症侯群是長期手肘彎曲、例如長時間講電話,中午趴睡,手拿3C產品追劇、長期屈肘使用智慧型手機、晚上撐著手肘側睡、長期間手臂反覆彎曲就會造成手麻症狀。朴子醫院復健科汪珮容治療師介紹手部伸展運動,腕隧道症候群可以學習手腕伸展運動,例如手肘伸直:一手掌輔助把另一手手掌掌面後拉,直到手腕部感受到被牽拉的感覺,每次10-20秒,重覆2~3次。手掌上拉法。(圖/翻攝自朴子醫院。)另外手掌可以作伸握動作:伸直3秒、握拳3秒、重覆數次,讓不同肌腱在腕隧道內達到舒緩的壓力。手麻要看哪一科?神經內科吳禹利醫師曾受訪說明,手麻可以去看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而復健科可以透過一些運動、熱敷措施舒緩不適感,也是好的選擇。若需要開刀,或是手麻發生在關節附近,也可選擇前往骨科就診。資料來源:全民健康基金會、神經內科吳禹利醫師、朴子醫院復健科汪珮容治療師、名冠診所、郭育祥診所、臺中慈濟醫院、動晰物理治療所、王文妤物理治療師 老骨也能回春!讓你身體變「軟Q」的15個生活好習慣 「大便」很臭不是正常的!急診醫師告訴你:搭配「這2種顏色」出現,器官可能正在發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8 醫療.骨科.復健
追劇、打麻將…久坐不動肩頸腰痛、下肢浮腫 圖解按這些穴位緩解
現代人3C不離手,滑手機、追劇、打麻將,維持久坐不動的姿勢,肩頸容易出問題,也常造成腰肌勞損發炎,可說是文明病了;而逢年過節返鄉造成的交通堵塞,也常令民眾腰痠背痛,甚至臀部疼痛、膝痛、下肢浮腫。預防痠痛,最重要的就是多休息、變換姿勢,可以設置鬧鐘,每三十分鐘起身活動,並且盡可能讓自己維持良好的姿勢,例如適當的桌椅高度較能維持好姿勢。若需長途開車、搭車,則盡量避免穿著緊身衣物,可減少血液循環不良的情況。此外,也可以適度做足部運動,將腳背上勾、下踩,或腳趾抓地再放鬆,這些動作可讓小腿肌肉收縮伸展,促進末梢循環。久坐後,可適度抬腿,使血液回流。中醫可以如何緩解這些久坐造成的筋骨痠痛呢?以下提供幾個穴位,適度按摩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痠痛疲勞。肩頸痠痛風池穴:沿耳後乳突邊緣向後滑動,可在枕骨下、斜方肌外側摸到一凹陷處,可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有效紓解肩頸的各種酸痛。肩井穴:位於肩外側緣和大椎穴之中間點,主治頭項強痛,肩背疼痛,可舒緩肩頸肌肉,改善落枕、肩頸僵硬。天宗穴:位於肩胛骨的正中間,可舒緩胸內氣滯、緩解肩關節發炎、肩頸痠痛、落枕、手臂痠痛無力。腰痠背痛環跳穴:環跳就是站立時夾緊屁股,屁股會出現的凹陷處,可利腰腿,腰臀痛、髖關節痛及衍生的下肢痠痛皆可應用。風市穴:在站立時手掌貼於大腿,中指指尖所擺放的位置,可治膝痛、腰痛、腿腳乏力等委中穴:在膝後中間位置,功效為舒筋、利腰腿,能應用於急性腰痛、腰脊僵硬、膝痛。後谿穴:在手握拳後小指旁最突出掌紋肉上,後谿清熱舒筋、通督脈,能緩解脊椎相關的疼痛症狀。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改善腿部疼痛血海穴:血海穴的位置在膝部內側上方約3指位置,主治血證,可調血清血,宣通下焦,與其他穴位配合可緩解膝痛。梁丘穴:在膝部外側上方約3指位置,可治膝痛、膝不得屈伸、腰腳痛等。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上緣外側,可摸到突出的腓骨,稍往前些的凹陷處即是,可舒筋健膝,膝關節痛、踝關節扭傷、落枕皆可應用。三陰交穴:位於內腳踝尖,向上約4指幅的凹陷處,可調血病、通氣滯、疏通下焦經絡。除上述穴道以外,當然亦可按摩或熱敷局部痛點。揉按穴位時也要注意,不可過度用力或按摩過久,有時過度揉按反而會造成局部發炎,會更加疼痛。若有休息及按摩無法改善的疼痛,建議諮詢中醫師,尋求適當的醫療方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3 醫療.皮膚
寒流強襲讓皮膚變紅變紫 醫師籲就算凍傷第一級也要盡速處理
入冬最強寒流來襲,醫師提醒,山區每上升1000公尺海拔,氣溫就會下降6.5度,光是洗高麗菜都會讓手部凍傷,糖尿病友更要注意環境溫度,適度做好保暖,否則容易凍傷不自知,讓狀況更加嚴重,若使用電毯保暖也要注意,避免發生燙傷。中華民國大型活動緊急救護協會創會理事長、開業高山症專科醫師高偉峰表示,每上升1000公尺的海拔,就會降低6.5度的氣溫,因此平地若為6度,陽明山上可能就會低於0度,低溫對糖尿病友來說最為危險,保暖時要特別留意溫度。凍傷分為4級:最嚴重程度恐需截肢高偉峰指出,凍傷分4級,第1級皮膚會變紅、變紫;第2級會起水泡;第3級皮膚內出血、起血泡;第4級會發黑,嚴重會截肢。高偉峰說,平地低溫狀況雖不嚴重,但末梢循環不好的族群,像糖尿病友,常有2、3級凍傷情形,甚至嚴重到第4級凍傷都有可能。因為糖友的感受較不敏感,凍傷後又再度麻痺神經,等到發現時已經是4級凍傷發黑的狀況了。高偉峰表示,先前他在合歡山駐診時,曾有同事吃火鍋取暖,卻因為「洗高麗菜」造成手部「1級凍傷」,還好當下有泡溫水,約莫10至20分鐘就恢復知覺。凍傷第1級也要盡速泡溫水處理高偉峰建議,凍傷就算只是第1級,也要盡速泡溫水處理。曾有位攝影師到合歡山拍雪景,手凍傷卻等到下山後才就醫,治療進行了一年都沒辦法恢復完全的知覺,民眾若遇到類似狀況,建議泡溫水緊急處理,避免烤火,凍傷感受度降低,稍一不慎就可能被高溫燙傷。糖尿病友保暖也要特別注意。高偉峰表示,糖友使用電暖爐時,擺放的距離要遠一些,常有病友因感受力較差,燙到也沒有感覺,造成大腿前側9%表面積一半2級燙傷,相當嚴重,因此建議電暖爐最高設定在40至50度的溫度即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08 養生.抗老養生
已經立冬為什麼台灣還有「10月小陽春」之稱?為什麼立冬要進補?立冬養身3要訣報你知!
進入2023年11月8日的「立冬」,即將步入農曆10月,為什麼台灣天氣會有「十月小陽春」之稱?過去台灣農村多半在此時製做菜乾,以備冬用。進入立冬了解養身3要訣,才能在冬季增強體質,減少小毛病的發生|立冬的意義冬季是一年最後的季節,在中國北方的大地,這時候天氣會顯著變冷,動物準備過冬藏匿,而農村的工作也越來越少,進入「冬藏」的狀態。立冬正是代表從此開始進入冬季之始,因為台灣位在亞熱帶地區,農曆10月仍有炎熱的陽光,有「十月小陽春」之稱。過去沒有冰箱的時代,台灣農村會利用此時的陽光與溫度,將今年收成的青菜製做成「菜乾」,來度過冬季。立冬養身3要訣:1.身體隨節氣變化,立冬後建議每天至少睡八小時立冬過後,氣溫較冷,白天的時間變得比較短、黑夜較長,人類睡眠的時間也跟著拉長,過去一天平均睡眠時間約七小時,冬季一天平均睡眠時間會拉長到八小時,所以冬季熬夜對身體的影響更勝其他季節,如:情緒浮躁、內分泌失調、經期紊亂、容易失眠等,建議冬季要相對於其他季節早睡,建議最好睡到八小時。冬季時氣血循環也會受到影響,精神容易變差,特別是長者更為明顯,夜尿多、手腳冰冷。長者可透過白天曬太陽或熱敷,晚上泡腳來改善,加強末梢循環,但不要在上半身過度熱敷,晚間腦部氣血循環太好,反而容易失眠。2.立冬以溫補為主,手腳冰冷才「溫補」吃薑母鴨、燒酒雞立冬進補,許多人首選薑母鴨、燒酒雞。立冬時常聽到溫補,溫補適合虛寒體質的民眾,女性大多屬虛寒體質,特徵如手腳冰冷、精神差,女性白帶呈水狀,進補時可多吃「薑」,比較熱性的食物,一周一次或二周一次為宜,過補反傷身。3.立冬按摩穴位 加速體質調整速度年長者調整體質速度較慢,立冬後可以強化腎經及任脈。按摩腎經的穴位包含太谿穴、湧泉穴,太谿穴位於腳踝的位置、湧泉穴則是位於腳底前三分之一的凹陷處;任脈穴位可加強關元穴、氣海穴,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的三寸位置、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半的位置。按摩穴位的時機,避免飯後或疲憊睡不好之際,應在精神好的時候,如一早起床,或中午休息時間,每次按摩大約3到5分鐘,使用指腹輕輕按壓,不要用力按到瘀青,輕壓就會有效果。節氣與諺語:•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農村收成期間,放養的雞群與野生鳥類此時都有穀物可吃,很容易聽到禽鳥欣喜的啼聲。•補冬補嘴空:農村認為進入立冬日要開始進補,一年的辛勞,到冬季已經體力衰弱,進補來恢復元氣,應付下一年的挑戰。傳統食補藥療的餐點有:麻油雞、燉米糕、薑母鴨、羊肉爐、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十月小陽春,菜乾曝歸屯:台灣農曆10月天氣仍熱,所以農村會利用這段時機製作菜乾等農產加工品。參考資料: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台灣大百科資料元氣網:立冬後陽氣收陰氣盛!冬季熬夜更傷身 建議每天睡滿*小時
-
2023-07-21 醫療.新陳代謝
她狂掉牙竟是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口腔4大問題 預防牙周病養成6衛生習慣
糖尿病控制不佳,小心牙周病找上門!一名40多歲女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數值時高時低,且未維護口腔健康,隨著年紀增加,陸續出現牙齦萎縮紅腫、牙縫變大等症狀,還陸續脫落7顆牙齒,轉診至牙科後才診斷牙周病。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發生牙周病機率,相較沒有糖尿病者增加2至3倍,且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嚴重程度更高,務必更要注重口腔健康。6大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是很複雜的慢性病,之所以說複雜,是因為若血糖控制不好,高血糖會造成身體多處器官受傷,主要會造成6大類併發症:1.心血管病變2.腎臟病變3.神經病變4.視網膜病變5.糖尿病足6.包含牙周病在內的口腔病變糖尿病口腔4種問題在口腔病變部分,根據台北榮總員山分院「糖尿病人之口腔保健」的衛教資料指出,常見糖尿病的口腔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1.口乾、口臭、味覺改變:糖尿病導致微血管及神經病變,使唾液分泌量減少造成口乾,細菌、病毒、黴菌感染的機會增加造成口臭,味蕾孔變窄或消失造成味覺改變。2.口腔內傷口癒合困難:因糖尿病致身體免疫系統改變,影響牙齦組織膠原纖維代謝,而加速齒槽骨喪失,及延緩牙周組織的癒合能力。3.齲齒:口腔衛生不良,使堆積在牙齒或牙齦溝中細菌數增加所致。4.牙齦炎、牙周病:牙齦出現凹狀糜爛,甚至骨頭外露而感劇烈疼痛。糖尿病患罹牙周病比普通人高2-3倍 4原因讓牙周病更棘手三軍總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宋承恩指出,牙周病致病因子是細菌感染,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相較未罹患糖尿病者,發生牙周病的風險增2至3倍。4原因讓糖尿病患容易發生牙周病:「白血球功能低下」:糖尿病患容易處於「高血糖」的狀態,容易讓白血球無法正常發揮生理作用,影響到對抗牙周細菌的能力,相比正常人更容易引起感染的問題。「膠原蛋白代謝異常」:膠原蛋白是合成牙周組織、齒槽骨主要物質,糖尿病人的高血糖狀態會抑制膠原蛋白合成。同時還會抑制齒槽骨、牙周組織的合成機轉。且糖尿病病人的牙齦溝內溶解膠原蛋白酵素增加,牙周更容易被破壞。「末稍微血管異常」:末梢循環差是糖尿病患常見問題,因血管壁基底膜變厚影響代謝,有害物質難以排出,營養物質及防衛感染的白血球難進入,無法發揮營養補給、殺菌功能,造成牙周病惡化。「傷口復原能力降低」:糖尿病患的傷口不易復原,使牙周病更為嚴重。新光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韓燕婷表示,高血糖會導致骨頭新生成率更低,齒槽骨遭破壞更難復原。牙周病與糖尿病會發生雙向聯結 治療時需同時考慮糖尿病患牙周病症狀與一般牙周病無異,韓燕婷表示,常見包括刷牙流血、口臭、牙齦悶脹、紅腫、化膿、自發性流血、咀嚼無力、牙齦萎縮、牙齒位移、牙齒脫落、對冷熱刺激食物敏感等症狀。宋承恩表示,研究發現,糖尿病患罹患蛀牙、牙周病風險較高,尤其第二型糖尿病及牙周病皆好發於中年以上族群,務必特別留意。糖尿病除容易導致牙周病發生,兩者更存在雙向關係。宋承恩表示,牙周病是因細菌引起,當有害細菌恐進入血液中,引起人體發炎反應,促使免疫系統釋放發炎因子,使組織表面的胰島素受體數減少,影響脂質、糖類代謝,增加胰島素阻抗,使胰島功能下降,許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即可能是牙周病作祟,若合併兩種疾病,需同時治療。糖尿病預防牙周病6重點韓燕婷提醒糖尿病患注意2重點,可避免牙周病發生:最重要是「控制血糖」、維護口腔健康。許多民眾自認「認真刷牙」,還有用電動牙刷,但最容易忽略「牙齒縫」,以為有卡食物才要清,其實每次用餐後都需要刷牙,建議搭配牙間刷、牙線等工具,避免細菌存留牙縫釀成牙周病。宋承恩建議糖尿病病患需注意維護口腔健康,養以下衛生習慣可降低罹牙周病的機會:6衛生習慣降低罹患牙周病1.良好作息、避免過多壓力。2.飲食控制、均衡營養。3.避免抽菸、酗酒、吃檳榔。4.正確刷牙:包含使用一般軟毛牙刷、牙間刷與牙線、牙菌斑顯示劑。每日至少三餐飯後與睡前皆刷牙。5.定期接受口腔檢查與洗牙:目前健保給付糖尿病患每3個月洗牙1次,醒牙醫師自己是糖尿病患者,追蹤確認口腔狀況。6.口臭、牙齒搖動或有牙周症狀時,應盡快就診牙科治療。資料/宋承恩醫師提供【資料來源】.糖尿病人之口腔保健 - 臺北榮總員山分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
-
2023-04-13 醫療.新陳代謝
預防糖尿病足首重「控血糖」!遠離截肢威脅 必學6個護足好習慣
天氣回暖,走春季節來臨,醫師提醒,糖尿病友切勿穿著全新鞋子去踏青,當心腳後跟的水泡演變為較深的潰瘍,產生「糖尿病足」,嚴重惡化可能面臨截肢或敗血症。要遠離糖尿病足威脅,除了穩控血糖外,更應養成6個護足好習慣。糖尿病學會秘書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楊宜瑱表示,所謂「糖尿病足」就是糖友腳上的小傷因疏於照顧,不慎演變為感染性的潰瘍,通常要住院治療,感染嚴重恐得截肢,有些人則死於感染性敗血症,是糖尿病足患者死因的第一名。糖尿病足並不少見,如果潰瘍嚴重,結果非死即傷。楊宜瑱指出,台灣每年有近3萬名糖尿病患發生糖尿病足,若需住院治療,5年存活率僅57%;十分之一患者得接受大、小截肢手術,做大截肢手術的患者5年存活率只有39%。引發糖尿病足的常見5原因1.糖尿病神經病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血糖控制不佳或罹患糖尿病已久的人發生風險較高。主要症狀是感覺變差,例如對痛覺和溫度比較遲鈍,通常腳最先開始。2.周邊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的人末梢循環變差,足部位於身體最遠端,如果有傷口,又無法從血循獲得充足的抗發炎因子、促傷口癒合因子,導致傷口癒合較慢,比較容易感染或壞死。3.足部變形或受力改變通常不是糖尿病引起,可能因拇指外翻等原因引起足部變形,或是因為穿新鞋、身體重心偏一邊,都會讓某些部位壓力過大、容易受傷。4.皮膚保護喪失人在老化過程中,皮膚會逐漸變薄。當人站立活動時,體重都要由足部來承受,足部面積不大,壓力很集中,要是皮膚保護層變薄,也會提高受傷率。5.跌倒或碰撞因素其他疾病導致糖尿病患的視力不佳、走路不穩,都會增加腳受傷的風險。預防糖尿病足,「一重點」最重要楊宜瑱表示,血糖長期控制不良的糖友,發生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的風險都比較高,也更容易得到糖尿病足,因此穩控血糖是預防糖尿病足的基本功。糖尿病足一開始可能只是個小水泡、甚至是蚊蟲叮咬的超小傷口,因為疏於注意,逐漸擴大、變深,形成感染性潰瘍,必須住院接受跨科團隊的照護,包括新陳代謝科、心血管相關科別、內科、感染科、骨科、整形外科、復健科等,讓病人遠離敗血症威脅、避免截肢,平安出院。楊宜瑱說,有些病人血糖控制的很好,輕忽足部傷口,就易感染罹患糖尿病足,曾經發生過糖尿病足的人復發風險也高,所以必須穩控血糖,更要謹記6個護足好習慣,有助及早發現足部傷口,減少足部受傷機率。糖尿病治療目標●糖化血色素HbA1C不超過7●空腹血糖介於80-130mg/dl●餐後2小時血糖80-160mg/dl糖友必學6大護足好習慣1.每天洗完澡徹底檢查整個足部。若發現有傷,就醫進行傷口評估,學習做好傷口護理,不讓小傷變潰瘍。2.盡量不要赤腳走路。3.拿到新鞋先短時間試穿幾天,勿一開始就長時間穿。4.買鞋一定要試穿,實際走走,確保沒有太緊或勒到的地方。5.避免穿會讓足部裸露在外的涼鞋或夾腳拖。6.穿淺色襪子保護足部。淺色襪子也有助發現足部傷口流血或滲出液,因為襪子容易被染色。
-
2023-02-19 焦點.用藥停看聽
不只抗生素、軟便劑缺藥!藥師上網問慢性腎臟病藥品哪裡有?
國內繼抗生素「安蒙西林」、軟便劑「氧化鎂」等缺藥後,食藥署「藥品資訊供應平台」最新顯示,癌藥「威克瘤」、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Betiatide 注射劑型」也出現缺藥情形。藥師沈采穎表示,藥局端用於慢性腎臟病藥品「福流(Forflow)」、「循妥斯(Pentop)」也有缺藥情形,甚至還有藥師相互打聽哪裡還有藥。食藥署表示,部分短缺藥品已公開徵求有意願供應廠商,或開放同成份、同劑量、同含量藥物取代。》看更多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資訊癌藥「威克瘤」用於局部惡性黑色素瘤、軟組織肉瘤、多發性骨髓瘤、卵巢癌、神經母細胞瘤,健保署110年統計,一年用量約2300多支。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說,該藥品109年10月起即因生產、藥證或代理權變更等相關問題,導致短缺至今,期間均協調以專案輸入方式持續供藥,如今專案輸入藥物即將用完,公開徵求有意願供應廠商,現已有廠商願意供藥,不影響患者用藥。》看更多癌藥資訊慢性腎臟病藥品主要為維持腎臟功能沈采穎說,「福流(Forflow)」、「循妥斯(Pentop)」慢性腎臟病藥品,主要用途為維持腎臟功能,目前於藥局端呈現缺藥,許多患者拿著醫師處方箋到藥局領藥「卻是無藥可領」。慢性腎臟病處方藥品小知識.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可治療高血壓或改善蛋白尿。.末梢循環治療藥品(如Dipyridamole/所雷帝糖衣錠、Pentoxifylline/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利尿劑(如Furosemide/來喜妥錠):促進排出多餘水分和鹽類,以消除水腫。.重碳酸鈉:能鹼化血液,緩解腎臟因無法排除含氮廢物和酸性物質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磷酸鹽結合藥品: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常用藥品為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另外亦有非鈣鋁結合劑如Lanthanum Carbonate/福斯利諾咀嚼錠、Sevelamer Carbonate/磷減樂懸液用粉劑;此類藥品可與食物併服,降磷效果更佳。.貧血用藥:靜脈/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口服補充鐵劑。.低血鈣用藥:補充鈣片和Calcitriol/活維D軟膠囊,其中鈣片和食物併服吸收效果更好。楊博文說,此兩款藥品生產廠商均表示,因生產、供貨不及等問題,導致藥品短缺,目前控貨中,恢復供應日期尚未可知,食藥署已名列同成分、同劑型、同含量的替代藥品,建議醫師開立替代藥物,而患者拿著醫師處方箋到藥局領藥,藥師可向患者解釋後,於患者同意下更換替代藥物,如果患者不願意則必須回到原醫療院所,請醫師重新開藥。【延伸閱讀:「慢性腎病」知多少? 藥師詳解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多種原因與用藥須知!】至於,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Betiatide 注射劑型」缺藥問題,楊博文說,行政院原能會核能研究所核醫製藥中心對此回覆,因原料問題導致藥品短缺,預計今年第三季恢復供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1-26 焦點.健康知識+
穿襪子睡覺不見得能改善睡眠 醫師:但「一症狀」可望改善
天氣寒冷,有些人睡覺會穿襪子。許多媒體報導,國外研究發現,入睡速度和身體核心溫度相關,比起沒穿襪子,穿襪子睡覺的人能更早入睡,並獲得更好的睡眠效率。然而先前《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已發布事實查核報告指出,媒體內容有部分錯誤。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也表示,相關內容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了解,不過腳底有許多神經系統,神經刺激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尤其年長者血管退化,睡覺穿襪子降低溫度對神經的刺激,可進而降低對心臟、血管的影響。韓國研究穿襪睡覺的影響 發現可改善睡眠《生理人類學期刊(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上,一份韓國研究針對6名平均22.7歲的韓國男性,調查其穿襪子睡覺與不穿襪子睡覺時的睡眠狀況。受試者需分別參與兩次睡眠實驗,由凌晨0時至隔日上午7時進行,一次未穿襪子,一次有穿襪子,過程中研究團隊對其睡眠情況進行觀察。研究發現,穿襪子睡覺後入睡時間明顯變短,與未穿襪子的入睡時間有7.5±5.3分鐘的差異,睡眠效率也顯著提高7.6±7.1%,總睡眠時間多了32.0±29.9分鐘,睡眠期間醒來的次數是8.8±4.3次,不穿睡襪則是16.3±4.9次,相差近2倍。而過去許多研究顯示,核心溫度的變動能幫助入睡,因此,研究團隊在進行研究前假設「穿襪子幫助提早入睡,與核心體溫變動有關」。但研究團隊用肛溫測量受試者的核心體溫時,發現穿襪子並沒有會影響核心體溫,假設並不成立。闢謠!穿襪助眠與核心溫度無關 待更多研究釐清然而,許多媒體引述這篇研究,表示入睡速度和身體核心溫度相關,穿襪子睡覺能幫助入睡,改善睡眠問題。針對這部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指出,媒體內容錯誤,南韓研究確實發現,穿襪入睡比未穿襪者較快入睡、睡眠效率較高,但並非與核心溫度改變有關,機轉未獲證實,還有待更多研究釐清。此外,這項研究為觀察性研究,樣本數相對較少,受試者也沒有睡眠障礙,無法進一步證實穿襪睡覺對於睡眠的改善。醫師陳冠群也表示,研究並非主流,相關的影響還需要更多研究。年長者血管老化 穿襪、泡腳降低心血管風險不過,陳冠群醫師提到,有些年長者血管老化,晚上睡覺末梢循環會變得比較不好,尤其冬天比較冰冷,腳底又有許多神經系統,心臟除了血管之外,事實上還受神經系統控制節律,當腳暴露在寒冷的空氣中,引起的神經刺激對於心臟也有些影響。有些民眾在半夜甚至會因此有腳抽筋的情形發生,陳冠群醫師建議,這些年長者在睡前可以泡腳,讓神經、血管放鬆,或是在睡覺時穿上襪子,避免周邊末梢暴露在冷空氣中,這對抽筋的情形會有所改善,在睡眠來講應該也會有點幫助。不過,醫師提醒,民眾睡覺時應避免穿著比較高壓迫性的襪子(如:彈性襪),選擇保暖性的睡眠襪(如:毛襪),避免太緊的襪子影響血液循環。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506】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2-17 醫療.心臟血管
寒流來襲!當心手腳冰冷、手麻、腳抽筋 醫教3步驟舒緩不適
天氣漸漸變冷,你是否開始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手麻、腳抽筋的問題?請注意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天氣漸漸變冷,你是否開始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手麻、腳抽筋的問題?請注意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觀察身體的變化,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今年冬天,如果你除了手腳冰冷,還容易手麻腳抽筋,可能就要提高警覺,現在先讓我們來了解,天冷時容易出現的三大病症與問題:一、心肌梗塞冬天日夜溫差大,會讓血管容易收縮,因此特別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原本就有心血管病史、慢性病史的患者更要特別留意,如有胸悶、胸痛、易喘等狀況,都要立即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二、腦中風血管收縮也會讓血壓高低起伏,進而讓硬化的血管斑塊剝落,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有發生過腦中風,或是有高血壓病史的朋友,都要記得定時測量血壓並且注意保暖。三、末梢循環不佳天氣冷會讓人不想動,加上熱漲冷縮的反應,導致代謝變慢、血液循環不佳,造成手腳冰冷易麻,而血液循環不良也不只會出現在身體四肢末端,也會出現在重大器官內的微血管中,因此千萬不能輕忽手腳冰冷、容易手麻腳抽筋的現象。陳炯瑜醫師分享,日常可以透過適度的伸展按摩、補充B群以及熱敷、泡熱水澡的方式來幫助減緩手麻和抽筋問題,但也別忘了尋求專業檢測,來檢視自身狀況,才能真正由內而外守護身體健康。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11-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冬後陽氣收陰氣盛!冬季熬夜更傷身 建議每天睡滿*小時
今天是「立冬」,24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立冬之後,陽氣收、陰氣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蘇柏璇表示,節氣與陰陽相關,人的生活作息調養受到節氣影響,中醫講求順應自然,立冬後適合早睡晚起、維持平穩情緒,作息的調整非常重要,可透過飲食、按摩,逐步適應。● 身體隨節氣變化 立冬後建議每天至少睡八小時蘇柏璇表示,節氣演變,人體代謝也會跟著變化,立冬後,氣溫較冷,白天的時間變得比較短、黑夜較長,人類睡眠的時間也跟著拉長,過去一天平均睡七小時,冬季一天平均會拉到八小時,冬季熬夜對於身體的影響更勝其他季節,如情緒浮躁、內分泌失調、經期紊亂、容易失眠等,建議冬季要相對於其他季節早睡,建議最好睡到八小時。冬季時氣血循環相對會受到影響,冬季精神也比較容易變差,特別是長者更為明顯,夜尿多、手腳冰冷。蘇柏璇表示,年紀大的人容易手腳冰冷,因此不建議劇烈運動,但白天可曬太陽或熱敷,晚上建議可以泡腳,但不要加重上半身熱敷,晚間腦部氣血循環太好,反而容易失眠,晚上應讓氣血循環往下走,不僅睡得好,也能加強末梢循環。● 立冬別亂補 手腳冰冷才「溫補」吃薑母鴨、燒酒雞立冬進補,許多人首選薑母鴨、燒酒雞,蘇柏璇表示,進補分為平補、溫補、涼補,立冬時常聽到溫補,溫補適合虛寒體質的民眾,女性大多屬虛寒體質,特徵如手腳冰冷、精神差,女性白帶呈水狀,進補時可多吃「薑」,比較熱性的食物,但不建議天天補,一周一次或二周一次,過度進補反而燥熱,導致便秘等。蘇柏璇表示,除了虛寒體質,還有一種「陽虛體質」,四肢掌心溫度低,如果一路涼到手肘、膝蓋,同時也相對於一般人怕冷,不只可以溫補,還建議平時可以多吃補氣、補血的飲品或食材,如黑芝麻、紅棗、桂圓等。平補適合所有人,只要均衡飲食即可;涼補則適合燥熱體質者,如頻長痘痘、口乾舌燥、便秘、女性白帶稠且有味道,可多吃白木耳蓮子湯、麥門冬等。蘇柏璇表示,冬天調理身體不是只有溫補一條路,應該要針對不同體質作調整。● 立冬按摩穴位 加速體質調整速度相較於年輕人,年長者調整體質速度較慢,立冬後可以強化腎經及任脈,按摩腎經的穴位包含太谿穴、湧泉穴,太谿穴位於腳踝的位置、湧泉穴則是位於腳底前三分之一的凹陷處;任脈穴位可加強關元穴、氣海穴,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的三寸位置、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半的位置。蘇柏璇表示,按摩穴位的時機,避免飯後或疲憊睡不好之際,應在精神好的時候,如一早起床,或中午休息時間,每次按摩大約3到5分鐘,使用指腹輕輕按壓,不要用力按到瘀青,輕壓就會有效果。他也提醒,按摩最好的時刻也是在精神好的時候,疲憊時按摩,身體反而無法承受外力,按完會更累。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感染Omicron如何判別是重症?確診者三餐怎麼吃才好得快?新冠確診常見問題一次看
收到密切接觸通知,整天緊張兮兮;篩檢結果出現兩條線,嚇到不知所措。偏偏諮詢電話都打不通……不管此刻你是不是確診者,在大疫蔓延之下,從生理到心理都要做好各種準備,迎戰隨時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Q:哪些症狀是病情可能惡化的徵兆?● 出現四項警示徵兆、孩童發燒超過48小時或超過39度,建議盡速送醫。國內預估五月下旬將達疫情高峰,這波疫情流行以Omicron變異株為主,雖症狀較輕微,但也有重症風險,醫師建議,民眾若成為確診者,要注意四個常見症狀及四項警示徵兆變化。指揮中心日前公布確診Omicron四大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發燒。另外警示徵兆包括: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抽搐、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等。若症狀進展到警示徵兆,盡快聯繫1922、衛生局、撥打119或自行送醫。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副主任謝嘉娟表示,若確診者症狀嚴重,例如咳到很喘、呼吸短促、次數過快等,擔心會出現肺炎;若意識不清、癲癇發作,或是心跳過速,胸悶、胸痛且血氧較低,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建議盡快送醫治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指出,孩童確診若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出現呼吸喘、急促,或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或頭痛、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建議應掛急診。Q:使用血氧機偵測,應注意哪些狀況?● 使用前注意四肢末梢循環,若手腳冰冷將難以偵測。民眾家中可預備血氧機掌握血氧濃度,謝嘉娟提醒,使用血氧機前需注意確診者四肢末梢循環,若手腳冰冷會導致血氧機難以偵測。另外,女性指甲油也須卸除,否則將影響偵測。若血氧濃度低於94%,而皮膚、嘴唇顏色異常或指甲發青,都可能是缺氧狀況。Q:若不符抗病毒藥物使用資格,可自備哪些藥物?● 退燒止痛藥、抗組織胺、止咳藥、喉片、口腔止痛噴劑、化痰藥。居家照護民眾若不符合抗病毒藥物使用資格,謝嘉娟建議,可自備退燒止痛藥、抗組織胺及止咳藥。若擔心喉嚨劇痛難耐,可準備喉片或喉糖、口腔止痛噴劑等,在進食前15分鐘先使用喉嚨噴劑,緩解疼痛後較容易進食。若民眾本身有慢性疾病,藥品也要事先準備充足,避免用罄。部分民眾有氣喘,若合併確診新冠肺炎,較容易呼吸喘、生膿痰。謝嘉娟建議,可準備止咳化痰藥、支氣管擴張劑、氣喘緊急使用的吸劑等。近日NAC化痰藥受到民眾關注,她指出,部分確診者會有濃痰,需要使用化痰藥,但只要能夠化痰的藥都可以,並非一定要選NAC。Q:確診者的三餐飲食建議?怎麼吃、好得快?● 多補充維生素C食物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喉嚨痛喝冷開水,別喝冰水或含糖飲料。陳宥達建議,確診者可多補充維生素C,可抗氧化、抗發炎,提升免疫力,預防上呼吸道疾病,像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謝嘉娟指出,民眾也可吃蘋果、水梨等補充維生素C,不建議吃瓜類,避免咳嗽加劇。另外,可吃軟質食物較好下嚥,像是蒸蛋、白煮蛋、豆腐、橄欖油或苦茶油等。謝嘉娟建議,確診者可時常喝水,保持口腔黏膜濕潤度,喉嚨痛建議可喝冷開水,不要喝冰水或含糖飲料。免疫力低下時,應避免生菜、生魚片等生食,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炸、烤、煎等料理方式,建議改水煮、清蒸。另外,也建議確診者多運動,增加血液循環,包括有氧運動、居家運動、打太極或甩手功等,避免熬夜、久坐。Q:如何避免傳染給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家人?● 10天解隔離傳染力雖低,但同住家人仍有20%到60%的染疫風險。雖然Omicron最新文獻資料顯示,10天解隔離傳染力趨近於零,但與確診者同住的家人,仍有20%到60%的染疫風險。陳宥達表示,確診者居家照護期間,仍要做好一人一室、保持室內1.5公尺社交安全距離、不可共食、戴口罩等,也要注意環境清消,用當天泡製的漂白水,在使用浴室前後消毒,垃圾建議以雙層袋包裝,靜置三天後處理。日前居家隔離「0+7」新制上路,確診者同住家人施打3劑可免隔離。陳宥達提醒,因家中仍有確診者,同住家人還是要做好防疫措施,也建議同住家人可以陪確診者視訊,提供一些娛樂,如雜誌、書、電腦、網路等。確診者只要掌握四大重點,包括:居家備藥不可少、防疫清消要做好、營養均衡別忘掉、心情放鬆更快好,就可盡快康復恢復正常生活。
-
2022-01-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寒流接力報到手腳冰冷穿再多也不暖 小心末梢血循障礙
寒流接力報到,容易手腳冰冷的族群,更應該做好防寒保暖。不過,有些人即使衣服穿很厚,仍然無法改善四肢冷吱吱的情況,醫師警告,這可能已經出現末梢血液循環障礙,若合併手腳麻木、痠痛且經常發生,長期置之不理,日後恐引發嚴重病症,千萬不能大意。手腳冰冷、麻木、痠痛 微循環不良恐影響全身器官現代人罹患很多疾病,都與末梢循環障礙有關。而人體微循環主要是連接小動脈和小靜脈之間的微細血管循環,透過分布在全身的微細血管,將攜帶的氧氣和養份與代謝的廢物和二氧化碳進行交換,保持細胞活性與組織的正常功能。家醫科醫師蘇崇凱解釋,一般人以為微循環只與四肢末梢有關,事實上,所有器官和組織都受綿密網狀的微血管影響,一旦出現微循環不良,常以不適、痠痛、僵硬、麻木,或是動作無力等症狀先表現出來。臨床上微循環不良的患者,最常抱怨手腳冰冷或四肢麻木,尤其是寒流低溫時,症狀會趨明顯。蘇崇凱醫師說明,1位62歲的林姓婦女,年輕時就有高血壓病史,後來慢慢控制回穩,但身體瘦弱約40幾公斤,還有末梢循環不佳、心臟較無力,加上運動量不足、活動容易喘,天氣寒冷時手腳末端冰冷、紅腫、痠痛,也有麻木感等症狀,經醫師建議增加運動量、注意保暖和按摩,血壓穩定控制,搭配銀杏葉製劑,1個月情況有所改善。現代醫學證明人體的衰老、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及長期的亞健康狀態等,都與微循環密切相關。蘇崇凱醫師表示,當人的年紀大身體老化時就容易出現血管硬化、血流不順,若加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長期控制不良,也容易產生血管硬化病變。現年57歲李先生因家族病史,20年前就有糖尿病,但控制不佳,隨著年紀增長出現下肢水腫、手腳麻木。經嚴格控制三高、增加運動量趨穩定,但麻木感仍未消失,經服用銀杏葉萃取物2周後,得到初步緩解,半年後幾乎未再犯。久坐久站上班族、搬重物送貨員 都是微循環不良高危險族群蘇崇凱醫師指出,除了身體內在因素造成微循環不佳,這些人也是高危險族群:如平常久坐、久站的上班族、運動不足的女性、或建築工人常鑽洞、磨水泥及搬運重物的送貨員等,都容易出現末梢血液循環障礙。51歲的王先生就是例子,他是名快遞售貨員,經常開車、搬運重物,常抱怨手腳痠麻,尤其手特別明顯,雖平日有服用止痛藥物緩解,麻木感卻仍存在,尤其下雨天騎車吹風,右手會麻到沒有知覺。後來服用銀杏葉萃取物和維他命B12製劑,透過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幫助組織器官正常運作及神經修復,幾天後就有改善。蘇崇凱醫師提醒大家,想要預防微循環不良情況,日常工作盡量避免久站或久坐,應適當活動、增加運動量,慢性病患者應控制三高數值,尤其心臟血管不好的人,冬天清晨少出門、應注意保暖,適當補充薑黃、抗氧化劑如銀杏葉萃取物、當歸等,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和行動力。坊間銀杏葉產品眾多 諮詢醫師、藥師才有保障蘇崇凱醫師進一步補充,坊間銀杏葉萃取物產品眾多,應慎選品質。往往「萃取物不等於萃取物」,尤其植物藥的品質深受種植環境、萃取方式影響,價格當然也是「一分錢、一分貨」。雖然銀杏葉製劑在醫學研究證實,對於改善末梢血液循環有輔助療效,但選對藥品才能達到良好的改善效果。蘇崇凱醫師叮嚀,如果想避免買到不良品,選擇知名大廠牌的銀杏葉萃取物較可靠,並建議服用前可諮詢醫師、藥師,用藥安全有保障。蘇崇凱醫師強調,若手腳麻木、痠痛等症狀持續1、2個月未改善,可能有永久性病變的風險,此時應盡速就醫,找出病源、進一步診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14 活動.元氣一日課
【元氣一日課】冬天總是手腳冰冷?當心是心血管疾病前兆!這些方法助你促進血液循環
血液循環差,是老人家或慢性病患者才會有的現象嗎?其實手腳冰冷、手麻、腳麻、一時走不動,都是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該如何促進血液循環,以避免引發更嚴重的病症?馬上登入來了解如何改善血液循環的問題吧!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循環好,有元氣,增加抗寒力血液循環差,是老人家或慢性病患者才會有的現象嗎?其實手腳冰冷、手麻、腳麻、一時走不動,都是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該如何促進血液循環,以避免引發更嚴重的病症?【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 (可幫助你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健康)。✅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 (了解食材,避免將毒物吃下肚)。✅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 (透過訓練大腦,保持靈敏與健康)。✅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 (藉著了解危險因子,遠離腦中風)。★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居家運動,樂活健康帶動跳:運動專家/菲特邦健康管理 資深運動管理師 許貴婷👉課程來源👉更多WaCare全銀運動線上課程⏰ 10:00-12:00【活動】居家小活動預防退化玩桌遊!訓練注意力: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天氣轉涼要多吃!6種天然血液稀釋劑防心血管疾病(文章來源:常春月刊)通常醫師都會開立血液稀釋藥物,給有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心臟病,或是有心臟病發作、中風經驗的病患。根據Healthline報導指出,許多維生素、食物、草藥和香料,其實都可作為天然的血液稀釋劑,這些天然替代品可用於降低凝血風險,或是和處方藥一起使用。然而,必須特別注意某些草藥和補充劑會干擾處方的抗凝血劑,例如口服抗凝血藥華法林 (Coumadin),因此在攝取前可以先詢問醫師的意見。👉《點此看全文》你知道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6種食物有哪些嗎?⏰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動動手指頭!促進末梢循環: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 【活動】放鬆活動 聽喜歡的音樂⏰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毒物專家顏宗海教你如何安全飲食:長庚醫院腎臟科系 教授級主治醫師 顏宗海⏰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冬天洗澡由腳往頭洗可以防中風?一動作才是重點(文章來源:常春月刊)網路上流傳冬天洗澡順序必須由腳往頭洗,以防中風,但目前並沒有實證顯示洗澡順序和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反而是,短時間過於激烈的周遭溫度變化,與腦血管風險較為相關。👉《點此看全文》洗澡順序和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嗎?⏰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睡前沒喝水 夜尿頻擾睡眠? 恐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別再以為「夜尿」是泌尿系統出問題!50多歲的小蔡(化名)長期飽受胃食道逆流影響,被醫師囑咐睡前二小時千萬別進食,他照做但每周仍有二到三次深夜會被尿意干擾,原以為自己年紀輕輕就罹患攝護腺肥大,泌尿科醫師檢查後卻沒什麼問題,而且每次排尿量都不少,醫師提醒他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作祟。👉《點此看全文》避免睡眠呼吸中止症應該怎麼做?⏰ 21:00 ~準備就寢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
2021-11-28 該看哪科.眼部
5大高危險群定期視力檢查 眼壓正常也可能有青光眼
「別再以為青光眼一定眼壓高、眼壓高一定是青光眼。」長庚醫院台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大多數青光眼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且有一部分的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無症狀加上疏於檢查,也讓患者確診時多是中晚期,距離失明僅有幾步之隔。專家也提醒五大高風險群,一定要定時篩檢,才能避免致盲危機。眼壓致視神經傷害,視野受損恐致失明。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在人們不知不覺之下,造成視神經傷害奪走視力。青光眼的成因主要是受到「眼壓」的影響,傷害到視神經,進而讓視神經網膜纖維缺損,患者視野因此受侷限,隨著缺損愈嚴重,視野變得愈小,若未及時介入治療,最後只能走向失明。導致視神經受損最關鍵的原因是「眼壓」,眼壓為什麼會增加?陳賢立解釋,眼睛是很特殊的結構體,每天都會生成一定的水分,稱之為「房水」,房水在眼睛內流動,並滋養眼睛組織。但每天眼睛生成多少的水分,就得排出多少的水,當水分無法排除時,眼壓就會增加並壓迫到視神經,傷害視神經功能。陳賢立醫師表示,排出房水的地方稱為「隅角」,水分會由小樑網組織排出。當出口因故被阻塞,就可能導致眼壓增加。臨床上常見的兩大類型青光眼為隅角閉鎖及隅角開放型兩種。有家族史者,罹病風險高於一般人七到十倍。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隅角是虹膜與角膜之間的夾角,大於20度稱為「隅角開放」、小於20度稱為「隅角閉鎖」。罹患這兩大類青光眼的患者,以五大高風險族群為主,除了家族病史外,例如三高、高度近視或高度遠視以及高齡長者都要小心。呂大文表示,隅角開放的患者有許多是高度近視者,因高度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及末梢循環不佳,讓房水代謝受阻;其餘像是三高的患者,因為血管健康不如一般人,血氧供應不良亦會導致視神經受損。另外,遺傳也是一大因素,若直系血親任一人罹患青光眼,子女遺傳率高達四成,比一般人得到青光眼的風險增加七到十倍。隅角閉鎖的患者有四大特徵,女性、年齡大於55歲、身高小於160公分,以及遠視100度到300度之間。只要同時符合四大條件就非常可能發生隅角閉鎖青光眼。隅角閉鎖青光眼常為急症發作,需要在八小時內讓眼壓降下,否則會有立即失明的風險。二成五屬「正常眼壓青光眼」,發現多已中、晚期。陳賢立說,講到青光眼時必定會提到眼壓,但眼壓高並不等於青光眼。常會有民眾說「我眼睛很腫,好像眼壓很高,一定是得到青光眼」。事實不然,約有二成五的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而且這類患者確診時都已經是中、晚期,視野已明顯狹窄才被發現。正常眼壓青光眼通常與曾經動過雷射近視手術、外傷或其他不明原因有關。陳賢立醫師說,台灣人正常的眼壓落在約10到20毫米汞柱之間,青光眼的患者平均眼壓為15.5毫米汞柱,有些人會直接取正常眼壓的最高值,認為眼壓高達21毫米汞柱就是罹患青光眼。臨床上,眼壓能超過21毫米汞柱的青光眼患者很可能只是高眼壓症,但並沒有青光眼。治療方式-降眼壓藥水眼壓降1mmHg 視神經受損率降低10-19%「愈早介入治療,愈有辦法預防青光眼惡化。」呂大文表示,高危險族群每年都應該要定期做視力檢查。而且不僅是高齡長者需要注意,因為現在高度近視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台灣約有二成的人口是高度近視者,且臨床確診青光眼患者近三成都是50歲以下。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患者眼壓只要降低1毫米汞柱,視神經受損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10%到19%。降低眼壓的藥物通常為兩大機轉模式,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另一種是增加房水排除。他解釋,第一種類型的藥物問世較早,也是現在第一線最常使用的藥物,如乙型阻斷劑以及甲型促進劑。乙型阻斷劑降壓效果顯著,但其副作用會影響心肺,因此患有慢性肺氣腫、氣喘者則不建議使用;甲型促進劑較不會對心肺造成影響,但使用頻率相對高,一天需要點二到三次眼藥水。增加房水排除的方式,如前列腺藥物,它的好處是一天僅需在夜晚使用一次,方便性高,且效果極佳。歐美國家治療青光眼患者幾乎都以它作為首選。呂大文呼籲,只要及早就醫,就有機會預防青光眼惡化,維持視力,避免走向失明之路。線上觀看講座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5877141
-
2021-11-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慢性腎病」知多少? 藥師詳解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多種原因與用藥須知!
「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病」在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之「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中,已蟬聯多年冠軍;自2016年起,每年全臺約有7-8%的醫療費用是使用在腎臟相關疾病上,可見腎臟相關疾病是臺灣目前需要被重視,且大眾都應該重新瞭解的疾病。腎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在後腰兩側肋骨下方各一個,長約10-12公分,重約150公克,約為拳頭大小。每個腎臟約由一百萬個腎元所組成,每個腎元由腎絲球及腎小管構成;腎元每天過濾流經腎臟的血液約160-190公升,其中大部分會回收體內,僅約1-2公升會形成尿液和毒素、代謝廢物一起排出體外。腎臟的功能還包含維持體內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分泌腎素來調節血壓、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還能將維生素D3活化為具生理功能的維生素D以維持骨質密度。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原因有哪些呢?常見因素包括當控制不佳時會傷害腎臟細胞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和其他如慢性尿路阻塞或泌尿道感染、自體免疫或遺傳性疾病造成的腎病變和腎炎、藥物使用不當等等。許多罹患慢性疾病的病人當腎臟出現問題時,總以為是長期吃藥造成,因而自行停藥或拒絕就醫,但其實血壓、血糖或尿酸控制不佳才是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的主因,所以配合醫囑確實服用慢性病治療藥物,控制好病情,才是防止腎功能持續變差的不二法門。當腎臟功能指數異常超過三個月而無法恢復正常時,就可能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之後會出現血尿、尿液有濃厚泡沫(可能為蛋白尿造成)和水腫等警訊,隨著腎功能逐漸惡化,高血壓、貧血、代謝性酸血症、高血磷與高血鉀等併發症便可能接連出現,此時腎臟產生不可逆的永久病變,嚴重時甚至要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當慢性腎臟病併發症發生時,醫師可能會開立藥品來控制病情。慢性腎臟病處方的藥品類別說明◎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可治療高血壓或改善蛋白尿。◎末梢循環治療藥品(如Dipyridamole/所雷帝糖衣錠、Pentoxifylline/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利尿劑(如Furosemide/來喜妥錠):促進排出多餘水分和鹽類,以消除水腫。◎重碳酸鈉:能鹼化血液,緩解腎臟因無法排除含氮廢物和酸性物質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磷酸鹽結合藥品: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常用藥品為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另外亦有非鈣鋁結合劑如Lanthanum Carbonate/福斯利諾咀嚼錠、Sevelamer Carbonate/磷減樂懸液用粉劑;此類藥品可與食物併服,降磷效果更佳。◎貧血用藥:靜脈/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口服補充鐵劑。◎低血鈣用藥:補充鈣片和Calcitriol/活維D軟膠囊,其中鈣片和食物併服吸收效果更好。慢性腎臟病人需要留意的藥品類別慢性腎臟病人的用藥選擇與劑量調整需要謹慎小心,常見需要特別注意的藥品類別如下:◎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具有抗發炎、解熱鎮痛效果,其作用機轉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抑制發炎反應,但同時會讓腎臟血管收縮,造成腎臟內部血流減少而影響腎臟功能。本院常見品項有Celecoxib/希樂葆膠囊、Diclofenac/克他服寧糖衣錠、Mefenamic acid/博疏痛膜衣錠等等。◎抗生素:大多需經由腎臟代謝排除,當腎功能不佳時會增加藥物在體內的蓄積,此類藥品需由醫療人員依腎功能及臨床症狀來調整劑量或給藥間隔,並監測有無不良反應發生。◎顯影劑:可能會減少腎臟血液灌流或直接損傷腎小管,臨床上可在檢查前適當補充輸液或使用高劑量N-acetylcysteine來降低風險。◎口服降血糖藥物:須依藥品代謝排除特性和腎功能評估劑量和可用性;其中雙胍類藥物(如Metformin/得利糖錠)在嚴重腎功能不全時會蓄積體內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風險。◎中草藥偏方: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臟毒性及潛在致癌風險,衛福部已於2003年公告禁用含馬兜鈴酸之馬兜鈴、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提醒民眾切勿購買或使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產品,以免誤食農藥、重金屬或其他有害成分而傷害身體。腎臟相關疾病是目前臺灣健保花費最大宗的疾病,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隨時注意身體變化,才能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並進一步接受評估和治療;而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定期回診、確實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外,平時應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與酗酒、規律運動、適量喝水不憋尿,飲食上注意蛋白質攝取,並避免過量食用鹽份;看診、使用藥物或進行檢查前,將自身疾病與用藥情況主動告知醫師、藥師或其他醫療人員。平時多注意、病時多謹慎,才能有效減緩腎臟疾病的進展,讓我們能與它和平共處。參考文獻: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協商參考指標要覽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台灣腎臟醫學會
-
2021-11-18 該看哪科.皮膚
暖暖包、熱敷也會燙傷?醫:別超過半小時,長者、糖友要留意!
暖暖包、熱敷也會燙傷?醫:別超過半小時,長者、糖友要留意! 天冷之際不少民眾會拿出暖暖包等保暖物品取暖,也常見使用在下背疼痛時熱敷,雖然這類產品或自備物品一般而言都相當安全,不過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醫師提醒,還是要留意避免燙傷。 熱敷太久如慢火熬煮,小心低溫燙傷! 羅陽醫師表示,像是暖暖包、熱水袋、自行準備的熱水瓶、熱飲料罐等熱敷物品,不少民眾多會以固定的位置使用,雖一般而言並無危險,但若固定位置接觸熱源的時間太長,會有如慢火熬煮一般,使得皮膚蓄熱過多造成「低溫燙傷」,傷口可能出現腫脹、刺痛、甚至起水泡。 雖然低溫燙傷和被熱水燙到等高溫燙傷程度不同,一般來說也不會造成生命上的危害,不過還是可能造成生活不便,且若燙傷的傷口照護不佳,一樣有可能造成細菌感染的風險。 易被暖暖包燙傷沒察覺,醫籲長者、糖友要留意! 值得注意的是,因暖暖包或熱水袋等物品而燙傷,這聽起來或許有些不可思議,但羅陽醫師表示這樣案例其實並不罕見,因為他們常有個共通點,就是皮膚感知能力通常較不敏感,例如年長者、糖尿病患者等末梢循環較差者,特別常會熱敷手腳,此處又更常為更不敏感之處,往往就在低溫燙傷形成時才發現,甚至更晚發現。且也因為常有許多共病在身,和家人反應燙傷的部位感覺疼痛時,也往往被誤認為是原有的疾病所帶來的不適,因此而被忽略。 避免暖暖包釀低溫燙傷,同處熱敷別超過30分鐘! 羅陽醫師提醒,即便天氣冷等因素需要熱敷、即便保溫物品再安全,也應於20~30分鐘更換一次位置,特別是像年長者、糖尿病患者等感知能力較差的族群更要注意,家人也可以互相提醒、幫忙留意。 低溫燙傷怎麼辦?醫:先降溫並觀察傷勢。 若低溫燙傷真的形成,雖不至於到像大眾普遍了解的「沖、脫、泡、蓋、送」那般處置,不過方向也是大致如此。羅陽醫師建議,先以冷水降溫15~20分鐘,以降低皮膚上的熱能,減少後續傷害的可能。若是要使用冰塊,則建議使用前先用布或塑膠袋等先包裹冰塊,避免直接冰敷形成凍傷。 在初步的燙傷處理後,後續多留意觀察傷口即可,若是出現水泡,通常體積較小恢復速度較快,大的水泡則可考慮尋求醫師協助,但不論如何都應避免自行戳破水泡,也留意生活上避免水泡破等。若水泡真的破了,則得更留意傷口,以避免形成細菌感染,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延伸閱讀》 .簡單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醫: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雞蛋、蛋清真能治療燒燙傷?常見救急撇步一次詳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12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冷颼颼 醫師提醒吃火鍋暖身要留意食材食量防痛風
桃園市中壢25歲蔡先生與友人聚餐大啖螃蟹火鍋配啤酒,半夜右手指關節突然紅腫抽痛,到醫院檢查是痛風發作,難以置信自己年紀輕輕竟然痛風上身。痛風的元兇是長期尿酸過高聯新國際醫院腎臟科醫師林盈光指出,每到冬天,不少人痛風發作,經常發生在大吃大喝之後,但飲食只是導火線,真正元兇是長期尿酸過高。冬天末梢循環變差,如果水喝不夠、排尿少,尿酸較易產生結晶;如果又吃進大量海鮮、肉類和酒精,則加速尿酸瞬間飆高而誘發痛風。林盈光表示,尿酸是身體代謝過程的廢物,溶於血液進到腎臟再隨尿液排出,當尿酸含量過高,將與鈉結合成尿酸鹽結晶沉積體內,常見於手指和腳部的末端關節,一旦出現紅腫熱痛症狀,就是痛風發作。痛風主要和肥胖、飲食、生活型態有關痛風主要風險族群是40歲以上中年男性,林盈光說,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主要和肥胖、飲食、生活型態有關;女性更年期停經後缺乏女性荷爾蒙保護也應提高警覺。個案蔡先生體重破百,飲食不節制,又愛含糖飲料,平時不運動,造成年紀輕就痛風發作。林盈光說明尿酸過高有9成是尿酸的排泄出問題,1成是身體產生過多尿酸來不及排出。高尿酸血症幾乎沒有不適症狀,卻是健康的不定時炸彈,即使未發生痛風,尿酸鹽結晶也可能隨機沉積在心臟、血管、腎臟等處,增加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腎結石、腎臟纖維化的風險;一旦發生痛風且反反覆覆未妥善治療,日積月累將導致腎功能下降、慢性腎衰竭而面臨洗腎。林盈光醫師強調,「高尿酸、痛風、腎病變」是洗腎的三部曲,只要及早介入做好控制,阻斷尿酸增加,控制痛風不發作,是可以不必走到洗腎的地步。他曾收治腎臟病變第5期即將洗腎的病人,經聯新國際醫院西醫、中醫、營養團隊的整合照護,透過飲食與衛教,10多年來嚴格控制尿酸,病人不僅沒有再惡化,腎功能幾乎回復到正常。如何避免高尿酸血症與痛風林盈光醫師建議多喝水、多排尿,控制高普林食物的攝取,例如海鮮、紅肉、動物內臟,長得快的蔬菜如豆芽菜、蘆筍、香菇、醃漬類及加工食品、酒類特別是啤酒及烈酒;多吃蔬果、多攝取檸檬、醋和低脂牛奶,少油炸食物、少喝含糖飲料,持之以恆保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與腰圍,就有機會延緩惡化甚至逆轉改善。
-
2021-09-25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常頭暈、體力不濟小心是貧血! 專家曝「 禁忌食物」少碰為妙
可能月經失血過多,或是腸胃道有傷口,女性缺鐵性貧血滿常見。通常醫師建議補鐵,但補鐵同時,也要搭配其它營養素促進鐵質吸收,要不然,鐵質依然吸收有限。 年輕女性也會有頭暈、體力不濟、末梢循環不佳等現象,症狀嚴重者,甚至無法維持工作,女病患就醫後檢查發現,原來是缺鐵性貧血。發生缺鐵性貧血,是因為身體缺乏足夠的鐵,來產生足夠的血紅蛋白。根據健康網站《verywell health》指出,即使病患接受治療,缺鐵性貧血很難一天、兩天就改善,但可以透過補充鐵劑、打點滴輸鐵,改善飲食而逐漸症狀改善。 促進鐵質吸收 補鐵劑+維他命C然而,補充鐵劑,無論是醫生處方或自行去坊間購買,其實還有一種成分也要補充,以幫助鐵質吸收。就是增加維他命C的攝取量。根據醫學雜誌《JAMA Network Open》 2020年的報告指出,維他命C是除動物產品外,唯一被證明,可以促進鐵吸收的膳食成分。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蔬菜有青花菜、高麗菜和蕃茄;水果有草莓、橘子。為了增加鐵的吸收,缺鐵性貧血患者可以在一餐裡面,同時攝取富含維他命C和鐵質的食物。 補鐵 避免含咖啡因飲料補鐵的時候,要注意避免同時攝取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和茶。多項研究發現,咖啡和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會抑制鐵吸收。2020 年發表在《營養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 的一項研究顯示,一杯紅茶最多可降低鐵吸收64%,一杯咖啡可降低鐵吸收39%。咖啡因對鐵的影響時間很短。也就是說,可以在喝咖啡一個小時後,再吃一頓富含鐵的大餐或吃鐵劑,咖啡可能不會對鐵吸收,產生任何影響。富含鐵質的食物:1.動物性食物:如紅肉、家禽和海鮮。這些是鐵的最佳來源,但是紅肉含有高飽和脂肪酸,因此只能酌量攝取。2.非動物性食物:豆腐、豆類和菠菜,但這些食物中的鐵不易被吸收。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外電編譯 Andrea)   延伸閱讀: ·貧血分3種類型!頭暈、臉慘白要補鐵嗎? 醫警告「1情況」小心吃到肝硬化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
2021-07-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量手溫又噴酒精 食藥署:非醫材不能作為量測依據
新冠肺炎自五月中爆發本土疫情,許多賣場紛紛架起體溫量測機器。其中,一款可量測手溫順便噴出酒精消毒的機器,因可一機兩用,廣泛使用於各大賣場、餐廳。但衛福部食藥署簡任技正林欣慧表示,這類產品並未通過醫療器材核准,提醒民眾不可用此判斷受測者是否發燒。林欣慧表示,測量體溫用於發燒篩檢的產品屬於醫療器材,應符合醫療器材管理法等相關規定,目前常見用於量測體溫的產品,只有額溫槍、耳溫槍、口溫計、腋溫計及肛溫計等五種。至於量測手溫的產品,因為手掌溫度容易受到個體差異,像是容易受到末梢循環影響、環境因素的干擾,加上目前並無臨床證據佐證手掌溫度可做為臨床診斷的依據,因此不屬於醫療器材。林欣慧說,如果業者將這些產品以醫療器材向賣場、店家販售,則屬於未經核准擅自製造或輸入醫療器材,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若業者並未以醫療器材販售,但宣稱產品可以量測體溫,則可處新台幣60萬至2500萬元的罰鍰。至於已經使用手溫量測機器的賣場、營業場所是否必須撤銷這些機器?林欣慧卻表示,由於目前並未規定進入場所一定要有發燒篩檢作為依據才能進出,因此並不違法。但不排除請地方衛生局稽查這些產品的產品說明是否有違規之處。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新冠肺炎除了發燒外還有其他症狀,營業場所本就沒有硬性規定要用發燒作為出入依據,因此商店架設此類產品「就尊重他」,至於醫材相關使用則依據食藥署規定。
-
2021-04-18 新聞.元氣新聞
走出登山舊世界的孤獨天才 呂忠翰無氧登世界第十高峰
2021年4月16日,台灣攀登者呂忠翰成功以無氧形式登頂海拔8,091公尺、世界第十高峰:安娜普納(Annapurna),同時呂忠翰也是全部非雪巴(註)攀登者中,唯一無氧登頂的攀登者。訊息在「K2 Project 張元植X呂忠翰八千計畫」臉書專頁公布後,至截稿前已有超過6,000次按讚數與破400次分享,群情激昂。台灣文化評論家、山岳愛好者、也是「群山之島」製作人詹偉雄指出:「阿果(呂忠翰)是打破過去格局的第一人、也是走出登山舊世界的人,他告訴台灣的小孩,如果我們心中有一個夢想,是可以做到完全實踐夢想的。」為了追求無氧登山,阿果有著高強度的自主訓練,並對其甘之如飴,背後來自於他的強大心智與熱切意願。詹偉雄並分析,90年代的登山團隊多以企業資助,但阿果善於結交朋友,並以各種方法完成目標,「他獨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跟彈性,是這一世代才有的。」成熟的人際互動讓呂忠翰在「雪巴」社群裡有極佳人緣,也讓朋友趣稱他為「台灣雪巴」,「他要交到更多的朋友,取得更多的信任,才能在資助裡得到他的分潤,這是我欣賞他的:樂觀、彈性、善體人意,這是全世代都難以完成的任務;阿果的示範告訴我們:你心中有一個強大的熱情,你終究會找到實踐熱情的方法,但我們上一世代總會找很多藉口,根源就是:你對夢想沒有那麼強大的熱情,」在詹偉雄眼中,「阿果是一個孤獨的天才,但他又不讓你認為孤冷高傲,他永遠是一個笑臉迎人的陽光男孩。」但先等一下:所謂「無氧」登上八千公尺大山有多難?同為呂忠翰重要夥伴、也是K2 Project重要一員的張元植曾在另一篇採訪中提及,當有氧氣以每分鐘1.5至2公升流量輔助時,體感將可降低約1,500公尺海拔,也就是可回到6,500公尺海拔的體能與感受,更有對末梢循環、預防凍傷之效,更凸顯了呂忠翰以無氧狀態登頂的難能可貴。而對此次呂忠翰完成攻頂,張元植感覺相當驕傲,「畢竟這是整個團隊成功登頂、阿果也是唯一非雪巴、使用無氧攻頂的成員」。但他也以為,單一山頂的登頂只是偉大事蹟的其中一步,「無論登山或科技,歷史上的重大進程沒有單一一步是決定性、跳耀性的,但全數串連集結則有其意義。」他觀察台灣多數群眾或攀登者都被山的海拔高度與數字制約,「以阿果跟我們在做的事就很有意義,他很有機會在2023年完成世界全數14座8000公尺的登頂」,而一旦完成這14座八千公尺大山,「下一個世代的眼光可以從海拔與數字中解放出來,」進而投向更遠的無限可能。另一位呂忠翰與張元植好友、作家陳德政則分享,這趟攻頂的意義在於「把自己準備好,機會來了就能把握住。」他觀察2020疫情影響全世界,國際登山界挑戰大山的風潮隨之暫停,去年呂忠翰的身形雖然小了一號,但仍保持正向態度,「他的身體跟心理都維持在隨時可以去八千大山的狀態」。2021年一月,陳德政和張元植、呂忠翰聚會時還對未來抱持觀望態度,沒想到三月航空公司突然通知可以開票!加上尼泊爾隔離措施調整,「像神在背後推了一把」,而雖然呂忠翰完成上一座8000大山是2019年,但相隔兩年後1首趟嘗試就登頂,「這對我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陳德政進一步指出,呂忠翰是「帶著台灣人的眼睛跟我們的感官,去了一個台灣人到不了的地方、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尤其當我們還被困在這個島嶼的同時。」他並認為外在狀況不是人為可以掌控,只能盡本分,「至於外在的變動或機會...那些就是順其自然、但又順勢而為,期待最好的、也接受最壞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中的一種體悟吧!」註:雪巴(Sherpa)人,是散居於尼泊爾、中國、印度和不丹等國邊境喜瑪拉雅山脈兩側的民族,由於生理基因先天對高山適應良好,成為攻頂高海拔大山時的重要助手。
-
2021-04-1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癌症治療副作用多 奇美客製化中醫輔助治療65%症狀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李俞生、王瑜婷為患者設計客製化中藥調理輔助治療,明顯改善病患治療產生的各種副作用與不適;今天李俞生發表成果,65歲梁姓患者現身說法,鼓勵民眾接受中醫輔助治療。奇美統計中醫輔助治療腫瘤住院病人,平均每百人有多達65人以上緩解改善、提高存活比例,效果較不明顯的多為末期患者緩解疼痛。李俞生表示,癌症常以手術、化療、放射治療、標靶甚至免疫治療,病人常因副作用腸胃不適、眩暈、落髮,放射治療中常出現的口乾、口腔潰瘍、便秘、腹瀉、張口困難,以及標靶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皮膚炎、還有末期病人所出現的惡病質如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精神萎靡等不適及癌性疼痛,身心痛苦甚至放棄治療。65歲梁姓患者2017年診斷乳癌第二期,初期治療出現暈眩、服用止吐藥不適,2019年到李俞生門診時有呼吸不暢感,口乾、末梢麻木感、失眠及胃腸不適感,經診斷氣虛、中氣下陷,開立補氣行氣中藥方劑後一周回診,症狀減輕,搭配針灸治療手術部位周圍減緩不適感,恢復健康已4年。李俞生指出,腫瘤住院病人經中醫輔助治療後,評估整體療效占總比例的64.36%是有改善。但還是有人不願意,因為不喜歡中藥,或認為自認症狀輕微,但是長期觀察中醫藥一定有幫助而且只要間隔1小時以上,中西藥基本上沒有拮抗干擾的問題。李俞生表示,治療常見的症狀如血球低下及癌因性疲憊,在中藥有補氣的黃耆、黨參、西洋參等,補陰的麥門冬、女貞子、旱蓮草等,會根據病人的情況給予適合中藥;另常見的另一困擾症狀手足麻木,也能透過施針燻艾來改善末梢循環以達到緩解症狀。
-
2021-03-2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足部潰瘍截肢死亡率高達4成 注意9警訊預防感染
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一直是榜上有名,糖尿病會引起的許多併發症,不僅在照顧上須要特別留意,對照顧者來說也是需要額外多費心。其中最需要留意的就是足部傷口照護!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一生約有12~25%的機率會有足部潰瘍,20%的患者也是因足部問題住院治療,而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十年後,平均有1%病患截肢,截肢後的死亡率在三年內高達40%。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千萬不容忽視一點傷口,患者及照顧者都須好好留意,避免日後造成截肢的遺憾以及照顧上的困難。 ▍糖友常見3種原因 導致傷口潰爛一般傷口若有適當的照顧,如沒有其他感染問題發生,大約一到兩星期內可以復原,但糖尿病患者因以下幾個原因,傷口若不細心照料與觀察,很容易演變成傷口潰爛! 1. 血管病變因代謝異常使血液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引起周邊血管病變造成血管硬化或是堵塞,以致傷口部位的血液循環不良,氧氣,營養素、藥物及免疫細胞無法到達受傷的組織來幫助傷口癒合。2. 神經病變因代謝異常使得感覺、運動神經以及自主神經受到影響,對於皮膚上的觸覺部敏銳,若足部出現傷口、紅腫也無法正常察覺。而自主神經病變也造成末梢神經無法正常控制血液供應,末梢循環無法發揮作用,進而引起組織缺血。3. 感染糖尿病患者因長期高血糖,降低白血球活性,及吞噬、殺菌的功能造成免疫功能下降,故較容易受到皮膚上的細菌感染,若是足部清潔習慣不良就容易受到黴菌侵犯影起香港腳,或是一點傷口都可能引發感染。 ▍9點警訊需注意 恐引發足部感染最後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並且留意足部清潔外,若有以下症狀也需要提高警覺,並免引發感染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1) 足部的感覺異常。(2) 足部的皮膚顏色改變。(3) 足部的皮膚溫度改變。(4) 足部的傷口癒合不易。(5) 走路或休息時腿部會出現痠疼的情形。(6) 足度的脈搏微弱或摸不到。(7) 腳踝經常水腫。(8) 足部的皮膚龜裂。(9) 足部的雞眼或繭的部位周圍紅腫。 參考資料: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糖尿病中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台大醫院林口長庚醫院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
2021-02-14 科別.骨科.復健
過年打牌發財 這樣動不賠健康
過年囉!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今年許多人的新春假期可能都在牌桌上度過,發個小財,但如果一連打個幾天麻將,長時間坐著不動,易引發全身筋骨緊繃不舒服。過年宅在家打上幾圈麻將,往往一坐就是2至3小時,牌桌坐太久,腿部沒活動,常會出現肩頸疼痛、腰痠背痛、臀部痠麻、膝蓋痠痛、手麻腳麻等症狀。由於打麻將時,背部大多懸空,導致肌肉會緊繃及過度使用,容易腰痠背痛,建議每半小時起來活動一下,對筋骨肌肉的伸展、增加身體手腳末梢循環是有效又簡易的。為此,特別為牌友們設計了一套「舒緩筋骨麻將操」,空閒時可做頸部、腰部及膝蓋的伸展運動,可以舒緩筋骨的不適,動作以肌肉有感覺到痠緊但不產生疼痛即可。頸部肌肉舒緩運動(每個動作1至4次)1.低頭角度以舒適的角度為主,不可太勉強。2.頭以舒適的角度往後仰,可以手稍作支撐。3.頭以水平的角度分別左右交替慢轉。4.左手抓住椅子下沿,頭頸往右側伸展維持5秒。換邊做。腰部肌肉舒緩運動(每個動作1至4次)1. 身體以舒適的角度往前彎,不可太勉強。2. 身體以舒適的角度往後仰,不可太勉強。膝蓋運動坐著時隨時做,膝蓋緩慢伸直,維持5至20秒。
-
2021-01-12 科別.骨科.復健
「踮腳尖」好處多!在家就可以做的三款運動,遠離肌少症還能排濕氣
你想過「踮腳尖」這麼稀鬆平常的動作,在中西醫看來對身體都有不少好處嗎?我們踮腳尖時會收縮到組成小腿的腓腸肌及比目魚肌,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預防靜脈曲張、避免水腫,且代謝變好,也就不容易累積脂肪,讓小腿更結實;踮腳尖也可順便緊縮下肢,讓腰腹臀跟著用力,比較不會產生虛胖。接下來就從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中醫師、骨科醫師的角度,帶你了解踮腳尖的三大好處,以及如何正確的踮腳尖。踮腳尖幫助提升肌力,避免肌少症!臺灣65歲以上的長者,每十名至少有一名罹患肌少症,目前全國有近三十萬名患者,卻有八成的人渾然不知。適健復健科診所醫療副院長林宗慶,也是復健、疼痛及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他在《RICH達人》151期中建議,40歲後要開始注意肌肉與骨骼的保養,剛開始可以每天快走十分鐘,搭配十分鐘其他肢體伸展或抬腳、踮腳尖、腳跟和深蹲運動,每天持之以恆,慢慢增加強度。在家就可以做的三款運動:訓練肌力,遠離肌少症一、抬腳運動:屁股坐在椅子的前二分之一,腰背挺直,雙腳與肩同寬,抬高左小腿至膝蓋伸直,再換右腳,雙腳交替動作,做到雙腳有痠痛感為宜。二、踮腳尖運動:雙手扶椅背,雙腳腳尖踮高,維持十至十五秒,可依自身能力增加維持的秒數,過程須感覺小腿後方肌肉有痠痛感,每次做二十至三十次,每天一百次為佳。三、踮腳跟運動:雙手扶椅背,腳跟著地,腳尖連同腳板往上抬高,維持十至十五秒,可依自身能力增加維持的秒數,過程須感覺小腿前側肌肉有痠痛感,每次做二十至三十次,每天一百次為佳。長輩肌肉強度不夠,就容易發生跌倒憾事,如同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李庭蓁於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網站分享的衛教文章〈銀髮族"不倒翁運動"〉提到,65歲以上老人在一年當中三分之一有跌倒經驗,80歲以上更高達一半,主要原因即是肌肉無力及平衡不佳。不過臨床研究顯示執行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及活動功能等運動累計達五十小時,可有效地降低40%的跌倒機率。在「肌力運動」中可以嘗試踮腳跟/腳尖。雙腳打開站立,可輕扶椅子,踮腳跟/腳尖做到動作最大後維持三至五秒,重覆做十下。而「平衡運動」的部分,李庭蓁也提到可採取踮腳跟/腳尖,並按照不同能力選擇難度來練習:1.在原地做踮腳跟/腳尖的動作。2.合併踮腳跟/腳尖做原地踏步練習。3.若能夠很穩定地做到前2項,可嘗試維持在踮腳跟/腳尖時向前走或倒退走路。踮腳尖幫你排濕氣:加強循環,疏通經絡從中醫觀點看來,踮腳尖也有著不容小覷的養生魅力。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所長彭溫雅在其著作《彭溫雅醫師的濕氣調理全書:排濕從養氣開始》提到,早上起床可以試試踮起腳尖踩地板,往前走個十小步,回頭再走十小步,如此重複十分鐘,可以幫助身體消水腫。「這是因為小腿被稱為人體的第二顆心臟,適當的踮腳尖運動可以幫助小腿的肌肉收縮,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改善下肢循環。同時,踮腳尖走路不傷膝蓋,又可以鍛鍊我們的股四頭肌,有助於維持健康體態,還能提臀瘦身。」當空氣濕度高,汗液無法正常排出,體內濕氣滯留便容易讓人感到身體疲倦、精神也不清爽。「中醫認為,踮腳尖時小腿後方的肝經、腎經、脾經及膀胱經都會加強循環,有助於經絡的疏通,也可以改善末梢循環,在濕氣重的夏至時節還能幫助排出身體多餘的水分。」在台灣,不管是梅雨季節或北部溼冷的冬春之際都造就了高濕度的環境,彭溫雅醫師提到的踮腳尖養生法,就可以簡單的幫身體排濕。強化下肢的肌力訓練,踮腳尖也能預防骨質疏鬆曾於台大及國泰醫院骨科服務十餘年的醫師蔡凱宙在診所網站上介紹一種「跟尖不倒」運動,是針對下肢的肌力訓練,對於走路不穩的人來說可以增加踝關節的活動度,也能幫助增加小腿及下肢肌肉力量和消除下肢水腫。跟尖不倒怎麼做?1. 立正站好,踮起腳尖,接著再腳跟著地、腳尖翹起來。腳尖翹起來的時候,身體記住要保持平衡,如果平衡感不是很好可以扶著椅子做。2. 踮腳尖時吸飽氣,腳跟著地時「哈、哈、哈、哈、哈」吐氣。3. 不斷重複踮起腳尖、腳跟著地、腳尖翹起的動作,十下為一回,放鬆休息數秒再繼續做下一回。當腳跟往下蹬的時候,身體會有震動的感覺,要讓這股震動的力量一直延伸到下巴、頭頂。每天做一百下,便可有效預防骨質疏鬆。蔡凱宙醫師解釋,其原理為踮腳尖時全身筋膜張力增加,拉起脊椎、抬頭挺胸,可加強全身肌肉力量;而腳跟著地時,震動的力量沿著骨架上傳到脊椎及頭部,可以增加骨細胞的水流,加強骨細胞活性,預防骨質疏鬆。 進階版的負重「踮腳尖」運動如果想嘗試更進階的踮腳尖動作,國際級武術教練李筱娟則在《健康2.0》節目中分享一招鍛鍊骨密度的運動:腳踩弓箭步,踮起一腳,再踮起另一腳,接著再輪流放下雙腳。如果覺得效果不夠強,可以抱著背包增加重量;或者是抱著小朋友放在前腳,反覆踮起、放下,再左右腳換邊進行。 適度的踮腳尖有益健康,所以想選擇輕鬆的保健入門運動,不妨從踮腳尖開始做吧!資料來源:適健復健科診所 守護社區長者 林宗慶 堅持運動 均衡飲食 拒絕肌少症銀髮族"不倒翁運動"跟尖不倒(預防骨質疏鬆)延伸閱讀: 每餐吃糙米、鮮魚,竟然胖10公斤!醫師親身示範「限醣飲食」,1週瘦3公斤
-
2021-01-06 新聞.健康知識+
天冷就手腳冰冷變色是血液循環差嗎?當心有可能是「雷諾氏症候群」
冬天把手裸露在外,除了感到寒冷之外,沒什麼大不了。但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感到的不只是寒冷,還有皮膚遇冷後變白、變紫、變紅,同時伴有疼痛。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症狀?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現象“雷諾氏症候群”。雷諾氏症候群是種什麼病雷諾氏症候群是指受冷或情緒激動後,手指皮膚突然蒼白、變紫,然後變為潮紅,並伴隨局部發冷,有時伴有短暫疼痛的一種臨床表現。雷諾氏症候群多發生於女性,除手指外,還可累及足趾、耳朵和鼻子,一般上肢症狀較重,偶見於下肢、內臟血管。出現這種現象是由於血管內皮細胞被炎症損傷,血管神經紊亂引起手指等部位的末端細小動脈痙攣,血流調節障礙又引起局部短暫性缺血,從而導致手指皮膚出現顏色變化。雷諾氏症候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雷諾氏症候群是指除雙側肢體受累外無其他疾病,繼發性雷諾氏症候群常伴隨其他疾病。風濕免疫疾病常引起繼發性雷諾氏症候群在風濕免疫科接診的患者中,繼發性雷諾氏症候群更為常見,因為很多風濕免疫病都會伴隨出現雷諾氏症候群。不同疾病的雷諾氏症候群發生率差別很大。據統計,系統性硬化病的雷諾氏症候群發生率為80%-90%,常為首發症狀;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雷諾氏症候群發生率約20%。其它引起雷諾氏症候群的疾病還有類風濕關節炎、皮肌炎、乾燥綜合徵、血管炎、慢性閉塞性動脈疾病等。可引起雷諾氏症候群的因素很多,但當出現該現象時,首先需要警惕風濕免疫病存在的可能性,及時到風濕免疫科就診。雷諾氏症候群患者應做好保暖避免手指外傷出現雷諾氏症候群的輕症患者或很少發病的患者,一般無需用藥治療,但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防護措施。1.飲食上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2.戒菸,因為吸煙會引起皮膚血管收縮。3.生活作息規律,保持好心情,避免精神緊張和過度勞累,適當運動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4.做好保暖,冷天外出戴好手套、耳套、帽子。5.保護手指避免外傷,輕微損傷就易引起指端潰瘍,因雷諾氏症候群會使末梢血液循環不暢,不好恢復,還會加重疼痛。6.避免服用引起血管收縮的藥物,如β受體阻斷藥和避孕藥。另外,洗衣、洗菜等需接觸冷水的家務能不做就不做。雖然用熱水泡手、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由於患者的皮膚感覺不敏感,要特別注意溫度,以免燙傷。對於反覆發作或症狀嚴重的患者,要積極治療原發病,根據末梢循環情況遵醫囑服用鈣拮抗劑、血管擴張藥物,甚至手術治療。因為隨著病程延長血管內膜會增厚,同時由於末梢循環障礙,會導致手指指腹萎縮,遠端指骨吸收,嚴重者出現指尖潰瘍、壞疽。(來源/轉載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