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新竹
共找到
1388
筆 文章
-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溜直排輪跌倒撞到頭部 44歲金控科技長腦出血驟逝
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驚傳腦出血辭世。陳昇瑋是在上月3月29日開車載女兒出門溜直排輪,期間跌倒撞到頭部,但當下並無發現異狀,開車返家途中才突然身體不適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辭世。士林地檢署司法相驗,發現陳的頭部受有外傷,判定是意外身亡根據中央社報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出血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狀,腦出血的前兆有高血壓、頭痛或暈眩或無明顯症狀等。發作時會伴隨突來的劇烈頭痛或可能意識不清、四肢癱瘓或半身麻痺的情形。嚴重的話,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或死亡。「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這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腦部組織受到傷害,而發生腦神經缺損症狀、出現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或因破裂而出血,造成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腦溢血)兩種。台灣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發生的人數較多,約為出血性腦中風的五倍,當天冷、季節交替之際,65歲以上老年人容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70%至80%。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液破裂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20%至30%;其中,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5%,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症狀是一樣的,都會有腦壓上升、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出現。如果突然身體一側肢體麻木、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複視、手腳無力、嘔吐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可能「中風」了。應把握中風後的救命「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院急診檢查治療。★腦中風症狀絕大多數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的警訊相當重要。.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有口難言或答非所問.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突然眩暈、嘔吐、劇烈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抽搐.精神上的改變: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
-
2020-04-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地方防疫/新竹市長林智堅 9樣最強防疫小物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地方政府也上緊發條。新竹市長林智堅身為公眾人物及三個孩子的爸爸,平時也隨身攜帶「防疫包」。他表示,這些東西其實在非疫情期間也會隨身帶出門,包括肥皂、乾洗手、酒精、「病毒崩」抗菌噴霧、濕紙巾、面紙、口罩。他也分享,他會攜帶用資料夾改造的「口罩收納夾」,另外,他個人從小就養成習慣,隨身一定會攜帶手帕,做好自我防護。家有三寶 早早養成勤洗手專訪這一天,林智堅全程戴口罩受訪,新竹市政府所有員工也早就戴口罩辦公,進入市府的民眾一律登記姓名等相關資料,所有洽公場景也從室內搬到室外。林智堅表示,平時工作讓他養成更嚴謹的自我健康管理習慣,除了疫情期間戴口罩之外,他本來就會攜帶「防疫小物」。為了防疫,現在已經減少外賓接見及媒體採訪,聚餐活動幾乎沒有了,不斷「滾動式檢討」,避免任何可能的傳染機會。林智堅另一個身分是「三寶爸」,每天回到家中也維持防疫守則。他表示,有了孩子之後就非常重視勤洗手,回到家也一定馬上洗澡,把身上所有衣服換下來,如果沒有洗澡,就不會和孩子有肢體接觸。他也提到,過去在許多活動及社區內遇到長輩或小孩,大家對他很熱情,小朋友會抱他,長輩會想要握手拍照,不過為了防疫,大家習慣都改變了,維持「拱手不握手」,他也會向民眾說明,現在必須維持「社交距離」,民眾也都很體諒。助市民防疫 早早超前部署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至今已經超過七十天,林智堅回顧,曾有兩個時期讓他最擔心。首先是新竹市出現第一個確診病例時,由於確診前只是疑似案例,過程中讓他非常擔憂「發生了要怎麼處理」,但之後就有了經驗;另外一個時期則是曾有市府員工疑似感染,收到疾管署資訊後,地方政府必須進行疫調,當時也預備異地辦公,如果真有需要就馬上啟動,不過最後市府員工確認沒事,他也鬆了一口氣。他常對市府同事說,「希望白忙一場,不要派上用場。」他也強調,作為地方首長,危機處理是這份工作最重要的一環。被問到疫情期間如何幫助外出市民防疫?林智堅說,早在清明連假之前,新竹市就將全市125處公園都消毒,也在所有公園洗手台提供肥皂。此外,深受市民喜愛的「十八尖山」,也在連假前就於入口處寫上「多運動、少交談」標語,相關宣導後,新竹市民都很配合,這些管理工作都是「超前部署」的一部分。外出用餐 加強業者宣導至於外出用餐是否合適?林智堅說,生活型態只要遵循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指引,不會有太大問題,不用過度恐慌。他也舉例,新竹市已加強餐廳宣導,請負責烹飪的廚師一定要戴上口罩,具規模的餐廳都有做到,雖然某一部分小吃業者還沒有注意,但現在也開始宣導。林智堅也說,生活還是要過,尤其是「吃」是民生問題,不過已有很多替代方案,例如外送就是一個方法,他認為,未來政府應該給予外送平台更多資源補貼,在防疫期間透過這些方式讓民眾持續消費。新竹口罩模式出動108位志工 協助藥局作業談到「口罩實名制」發放,林智堅也分享「新竹模式」。他表示,一開始新竹市政府就主動製作「口罩地圖」放上新竹市政府官方網站,再透過市長臉書分享,供民眾作為買口罩的參考依據,他也要求準確率「零差錯」。他表示,此政策實施後,新竹市政府第一時間調查全市配合發放口罩的藥局數量,盤整後發現有108家,因此市政府派出108位員工到前線當志工,每家藥局安排一位,不但幫助「一人藥局」的藥師發放口罩,也協助其他藥局安撫排隊民眾。林智堅也透露,新竹市口罩地圖花了兩天就建置完成,市府與所有藥師也建立通訊群組,互相督促、互相協助,即時掌握情資,更重要的是,實名制口罩發放有什麼問題?現在全市每一家藥局有多少口罩?都掌握得很清楚。日前中央有了新政策,強制規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必須戴口罩。林智堅表示,目前新竹市並沒有發生乘客不配合戴口罩的案例,他認為新竹市民自我意識很高,都知道這樣做是保護自己。他也呼籲,希望國人共體時艱,若不配合戴口罩進站,將徒增執勤人員困擾,也影響其他乘客的權益。市長防疫包● 肥皂 ● 乾洗手● 酒精 ● 「病毒崩」抗菌噴霧● 濕紙巾 ● 面紙● 口罩 ● 手帕● 資料夾改造的「口罩收納夾」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止群聚傳染 視訊面試、線上記者會成日常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企業、公司認真執行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包含工作、生活都大量倚賴網路,除了居家辦公、線上會議的普及,過去求職面試幾乎只有在外商公司或外派職務時,才有較多機會用到視訊或電話面試,現在也成為求職者與企業公司配合防疫的方式,工研院也在今天首次嘗試舉辦線上記者會,讓互動更多元。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擔任聽力語言治療培訓師的陳先生,在春節後寫報告申請居家辦公,獲得主管同意,就在台灣的家居家辦公將近一個月,但礙於居家辦公有些工作仍受限,像是打卡、工作成效難以判定,因此他的主管以他每天在微信朋友圈上發表聽力相關文章,及授課錄音內容為依據,判定他是否有按時上班;直到這個月,陳先生總算順利回到工作崗位,並在家可進行自主管理與居家辦公。另外,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有醫院為了減少接觸,在收到求職信後,與求職者約定時間視訊或電話面試,不僅讓醫院與求職者雙方都減少接觸更多人,也讓外縣市的求職者免於奔波。工研院也為了減少群聚接觸,今天首次嘗試線上記者會,工研院行銷傳播處長林佳蓉表示,線上記者會的優點包含減少群聚,也能降低門檻,像今天的線上記者會就吸引183人線上同時觀看,如果是以往的記者會可能無法容納這麼多人;再者是能即時滿足不同媒體的素材需求;缺點是無法滿足電視媒體的素材,因此同仁預先拍攝情境影片、實地應用影片等,提供素材,而無法聯訪的部分,則透過線上互動作為替代。林佳蓉說,比起一般記者會,這次也為了豐富畫面,準備了多張字卡與對照表,方便大家了解產品成果與特色,昨天晚上還特別測試、模擬所有流程,反而比以往多了4天工作天準備,「今天順利結束,團隊都很有成就感」,疫情期間也盡量依照院長指示,每周展示一項工研院的防疫科技成果。
-
2020-04-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實名新制上路又見排隊人龍 竹市兒童口罩加倍供應
口罩實名新制今天上路,1次可買14天份9片口罩,新竹市部分藥局仍見排隊人龍,有的藥局還未開門就已見排隊人潮,預購在超商領口罩的人數也變多,新竹市政府指出,因竹市兒童口罩需求量大,經向中央爭取,今起兒童口罩供應量加倍,滿足小朋友的防疫需求。新竹市有108家健保特約藥局販售口罩,上午約有40餘家開賣,由於新制上路1次可以購買14天份9片成人口罩或10片兒童口罩,雖然可以購買的口罩數量增多,但不少藥局前一早仍出現排隊人潮。有的市民認為,早點來買兩周內可以不用再來排隊,也有人指出每天都需用到口罩,想快點拿到口罩,不僅藥局排隊人潮多,預購在超商領口罩的人數也變多,北大路一家超商上午就有20多人來領口罩,有的1次拿出7、8張預購單幫家人領取,旁人以為超商有賣口罩,店員忙著解釋。新竹市府今天也派員到各藥局了解口罩販售的情形,持續與藥局透過LINE群組緊密聯繫,針對人力不足的藥局,衛生局與社會處將派員及志工支援,市府指出,部分藥局反映藥袋不夠,市府已添購3萬個夾鏈袋將分配給各藥局。市府指出,竹市兒童口罩的需求量大,市府跟中央爭取增加兒童口罩的配售量,原本每家藥局1天兒童口罩只有200片,今起增為400片,加倍供應希望滿足兒童口罩的需求。
-
2020-04-09 橘世代.健康橘
熟齡族「保命防跌」 幾個居家眉角要先注意!
跌倒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傷害,「五老有一跌,十跌有三傷」,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每3位就有1位每年至少跌倒一次,其中10%導致嚴重傷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在跌倒造成的後遺症中,約有30%導致外傷,輕則皮肉擦傷,嚴重則會導致骨折或顱內出血,最後導致長者的失能。除了身體傷害外,老人跌倒後也常常會有心理上的創傷,變得比較不敢活動、不敢外出或是長期躺床,導致肌肉流失而更無力衰弱、骨質流失導致惡化骨質疏鬆而更容易骨折、關節僵硬導致疼痛加劇、便秘、失眠、心肺功能下降、社交隔離、焦慮、憂鬱等,因此,對於家中有長者的民眾來說,知道如何「防跌」是很重要的。周伯翰表示,長者跌倒通常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所造成,一般來說可以針對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來加以預防。環境因素主要是指不安全的生活環境,根據統計,老人最常發生跌傷地點前二名為家中淋浴間及廁所,在外則是有高度或坡度的地面。因此,建議預防重點在於居家活動範圍維持適度光線明亮,以及清除平常行徑路線障礙物,如雜物、家具、電線等,保持淨空,並在家具的尖銳處加上防撞緩衝裝置,地板也應維持乾燥與防滑,可鋪設軟墊,以減少跌倒時受傷程度。另外,降低地面與門檻的落差,也可避免長者絆倒,浴室廁所裝設防滑墊與扶手,樓梯也要裝防滑扶手,並在梯緣貼止滑條,由於長者經常在半夜起床上廁所,因此也建議在長者房間內設置廁所,或裝設成人便盆。除環境因素外,周伯翰指疾病也會導致長輩跌倒,常見的視聽力障礙、關節炎或關節退化、巴金森氏症、中風、失智症、姿勢性低血壓,以及藥物副作用,如降血壓藥物、抗精神藥物、安眠藥、利尿劑等等。因疾病造成的身體活動受限,需依個人不同適當調整,如行動緩慢者,必要時可拿拐杖保持平衡,膝關節退化則健行時用登山杖。長者時常合併多種慢性病服用多種藥物,要遵循醫囑、規律服藥,若出現頭暈、肌力無力、步態不穩等狀況,需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以降低跌倒風險。生活習慣方面,建議長者多補充營養,及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起床後可先在床邊坐一分鐘,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暈跌。【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50+登山客要注意! 登山前、中、後都有「保健守則」。只要10分鐘 熟齡族在家2招養肌力。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7 科別.消化系統
腎結石手術失敗婦人不以為意 復發後竟腰痛血尿
60歲的吳姓婦人數年前因腎結石到醫院做兩次體外震波碎石,手術皆失敗,結石還是存在,但因沒有其他症狀,吳婦不以為意,沒想到今年結石復發變大,不只腰痛難忍還出現血尿,經醫師施以「迷你腎臟鏡碎石手術」,結石只剩不到0.6公分,後續再以沒有侵入性的體外震波碎石手術處理,目前結石已完全清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羅敏誠表示,腎臟結石多半沒有症狀,結石一旦掉到輸尿管就會造成劇烈疼痛,若造成輸尿管阻塞就會產生腎臟積水,會有劇烈的腰痛、腹痛、血尿、噁心、嘔吐、冒冷汗等症狀,或導致泌尿感染,可能造成腎臟衰竭,甚至導致洗腎。羅敏誠說,針對石頭較大顆、位於低位腎盞、震波效果差,或是軟式輸尿管鏡難以抵達的腎結石,可嘗試接受「迷你腎臟鏡碎石手術」。不同於「兩階段」治療,放射科在術前一天或手術麻醉前,須先在病患身上放好導引管,隔天再由泌尿科醫師從導引管進入腎臟手術。「迷你腎臟鏡碎石手術」是採用一階段手術,先透過超音波定位進入腎臟找到腎結石位置,放置一個約半徑0.3公分的管鞘後,腎臟鏡進入把結石處理掉,比起傳統的標準腎臟鏡手術,傷口小且流血量不多,復元較快。羅敏誠也建議病患養成良好的飲水及排尿習慣,大約每天喝2至3公升的水,若天氣熱、發燒、運動後更應增加水分攝取,增加尿量來稀釋尿中容易結晶的成分,搭配均衡的飲食及規律的運動,才能有效地預防結石復發,跟結石說掰掰。
-
2020-04-07 科別.骨科.復健
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根據統計,80%的人在一生當中曾經有過下背痛的經驗,其中1/4的人疼痛會持續超過1個月。因為下背痛的比例很高,所以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不難發現身邊經常有人喊:「腰痠背痛」。追根究柢下來,許多人的下背痛與脊椎疾病脫不了關係,所以下背痠麻痛就是受傷的脊椎在發出求救的警訊。除了造成年輕人和老年人下背痛的椎間盤突出和脊椎退化引起的疾病之外,新竹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江東懋則指出,引爆下背痠麻痛的其他脊椎疾病也不少:1、脊椎側彎:不論是坐整天的上班族或辛勤做家事的媽媽,甚至每天運動的阿公、阿嬤,如果常感覺下背疼痛,甚至無法走太遠的路,或是走久了大腿會痠麻痛,有可能都是脊椎退化性側彎或滑脫,造成神經壓迫惹的禍。2、脊椎狹窄症:神經管徑受到硬組織或軟組織占據空間,脊髓遭受包圍壓迫而產生的神經症狀。硬組織像是骨刺或先天性脊椎狹窄;軟組織則有椎間盤、黃韌帶或增生纖維組織等,會造成下背疼痛、兩臀或大腿、小腿的轉移痛。嚴重時,還會有大小便失禁的狀況,典型的症狀是「神經性跛行」,所以許多脊椎狹窄症病人,走一走會腳沒力或是腳抽筋。3、壓迫性骨折:跟老人家的骨質疏鬆症有關,人體的骨質35歲以後,破壞的速度逐漸大於重建的速度,每年以0.25~1%的速度流失。尤其女性更年期之後,骨質加速流失的速度可達每年2~5%,就容易導致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骨質疏鬆的病人以前臂骨、股骨及脊椎骨最容易骨折,脊椎若發生骨折就稱為壓迫性骨折。4、脊椎關節間退化性關節炎:包括脊椎關節間的關節發炎或是在關節處骨骼邊緣多長出來不該長的小骨頭(俗稱骨刺),如果骨刺長在脊椎前面,只會感覺到腰痠背痛,但如果骨刺長在脊椎後面,就會使脊椎孔狹窄,加上老化的韌帶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老人家常見的坐骨神經痛。5、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屬於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發炎的一群疾病中的一種,因為骨盆腔內的薦腸關節、脊椎關節以及關節週邊組織發炎而導致。症狀通常是在早上起床時,下背感到疼痛僵硬,連走動都有困難,往往在持續一段時間,大約是超過1個小時後疼痛才會緩解;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脊椎僵直變形,所以稱為僵直性脊椎炎。6、脊椎惡性腫瘤:如果有不明原因的腰酸背痛,甚至痛到睡不著、坐立都難安時,要檢查是不是有脊椎惡性腫瘤,千萬不要忽視這個可能性。7、攝護腺癌的骨轉移:年長男性若下背痛,排除脊椎問題之外,還有可能是攝護腺癌的骨轉移,雖然病例不多,但也不可忽視。江東懋指出,下背痛的原因複雜且相當多元,因此如果長期有腰酸背痛問題,應接受醫師檢查,診斷出真正原因,藉由藥物、物理治療減輕疼痛,進行肌肉骨骼柔軟度、肌力以及脊椎穩定訓練動作,同時矯正錯誤姿勢,養成良好習慣、保持正確的姿勢,就能夠避免再度復發。延伸閱讀: 下背痛到難彎腰? 防椎間盤突出平時有3妙招 連假後下背痛到站不直? 日常保養2秘訣趕緊學 從下背痛到腳麻 醫師告訴你為何會坐骨神經痛
共
4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