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新冠疫情
共找到
1111
筆 文章
-
-
2021-10-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演講新冠疫情 詳述政府防疫貢獻世界第一
前副總統陳建仁下午到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演講「從COVID-19談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他表示,台灣的防疫在日、英、美國等國評比,表現都是排名世界第一;還說「是台灣最早通知中國疾控中心、世界衛生組織中國出現可疑病例,台灣以關懷世人的心提出警訊」,如果中國及時通報,疫情也不至於嚴重擴散;他與總統蔡英文、唐鳳被列為3個防疫關鍵人物、蔡總統更被時代雜誌列為2020風雲人物。陳建仁先說明全球與台灣新冠疫情現況,再搭配圖表解說傳染病途徑、病毒繁殖與演化及因應方式;他說,原本台灣本土病例比境外移入少很多,但是「因為五月新北市及台北市發生老人茶室群聚感染,才使本土案例暴增」。陳建仁表示,他去年就認為新冠病毒會流感化,但到今年新冠死亡率仍高達百分之二,遠高於流感的萬分之四,尤其病毒變異、傳染力不斷上升,才會引起恐慌。陳建仁認為台灣防疫表現優異,主要因為台灣人民普遍配合戴口罩、勤洗手,政府全力推動檢疫、隔離與篩檢、疫苗注射,完全依照科學標準來防疫,而且數位化入境檢疫、健保雲端系統特定群聚監控,希望能在年底達成國人群體免疫。他說,台灣是「精準防疫」,追蹤確診患者全台足跡熱區,能快速通報公布,都「依法保護個人隱私」,與防疫保持平衡,人民放心配合,才能防疫有成。陳建仁指出,抗病毒藥物、居家隔離與打疫苗、減少外出社交活動、社交距離,都能有效防疫;尤其全國封城是最有效方式,但可能嚴重影響經濟,台灣沒有封城、不採用普篩,依然防疫有成。台灣去年口罩援助世界多國,今年疫苗「因外力干預」、廠商生產不足,仍有美日等國捐贈,這是台灣善心的人文關懷結果。陳建仁這場演講,聽眾須事先預約,人數管控且要求不得拍照錄影錄音。
-
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影響器捐比例銳減 77歲榮總志工贈眼角膜完成遺願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五月至七月醫院降載並禁止跨院摘取器官,使器捐手術減少六至七成。近一年台北榮民總醫院完成42例器捐個案,77歲陳伯伯於醫院做志工22年,在臨終前17天確認捐贈眼角膜遺愛人間;還有41歲的徐浩誠,等了五年終於在今年完成腎臟移植手術,喜獲新生的他,感謝不已。41歲的徐浩誠表示,過去長期在大陸工作,沒有妥善照顧健康,直到36歲時,新婚不久卻因腎衰竭送到急診,發現腎臟萎縮急需洗腎、換腎,等了五年後,去年終於接到器官配對成功的通知,讓他恢復對生命的熱誠與希望。「感謝這一位無名的天使,奉獻他的愛給我,我接受移植後,身體慢慢復原且氣色比過去更豐潤。」他說,以前因為腎衰竭導致的貧血和囤積在體內無法代謝的廢物逐漸消失,這些感受在心中無法用言語表達,但他在住院期間也與太太一同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未來自己也能將這份愛無限的傳遞下去。陳伯伯的兒子陳盛章說,他的父親是在疫情期間突破萬難,無私奉獻捐贈大愛的捐贈者。他說,陳伯伯是個平凡但樂觀助人的榮民,退休後在台北榮總當志工22年,感謝北榮團隊在父親生前最後17天,為他插管.更衣、餵食,最後實現器捐的願望。陳盛章說,父親在去年12月1日下午6時離開人世,母親直到現在都無法接受,總說「夫妻倆生活20多年,怎麼可能不想他。」因此,父親房間擺設維持原來模樣,從未動過,猶如他生前還在的樣子,曾經家中收到多次樂捐收據,才知道爸爸總是偷偷捐錢給經濟困難的病患家屬。他記得,父親住進加護病房時,護理師告知父親三年前簽下器官捐贈,但家人不知道,「其實當下很猶豫,是不是讓爸爸器捐。」直到有一天,他下班後探望,看到爸爸血氧濃度不斷下降,覺得時間不多了,他靠近耳邊問「爸,你要器捐嗎?」只見父親點了點頭,心想「爸爸最後一刻還是想著要幫助他人。」於是答應完成器捐。陳盛章說,爸爸捐出眼角膜,這是最重要的靈魂之窗,他認為「父親的離開可以讓一個人重見光明,甚至照顧他的家人、貢獻他的所學給親友與國家,這也是器捐大愛的意義。」台北榮總器官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指出,台灣近五年器捐人數趨緩,即使家屬生前有表達意願,但是有想保留全屍的概念,又擔心家人進手術室器捐會留下傷口,且多數家屬都希望可以急救到最後一分鐘,最後器官都會漸漸衰竭無法使用。他估算,全台每年約有一百個器捐者,平均每百萬人中有4至5個人捐贈,加上疫情使捐贈數下降,與家屬溝通器捐不容易,也特別感謝這些家屬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勇氣捐贈器官跟組織,也希望可以促進台灣的器捐風氣。台北榮總器官捐贈小組協調師廖麗鳳指出,三級警戒時,衛福部禁止跨院摘取器官,器捐人數降到個位數,一直到今年八月恢復跨院器官摘取、醫護人員完整接種二劑疫苗、入院做PCR篩檢等,才能延續大愛。捐贈對象好比癌友可進行角膜捐贈,很多患者發現人生最後一哩路,還能夠留下東西給他人,覺得很有價值。劉君恕指出,目前台灣腎臟等待者約六、七千位、肝臟約有一千位需做移植手術,其中10至15%是大愛捐贈、85%活體捐贈。等待心臟約一百位,還有患者等待小腸、胰臟、肺臟等。台北榮民總醫院今上午舉辦器官捐贈感恩會,院長許惠恒表示,北榮累計完成866位器官和組織捐贈,感謝家屬愛心才能讓器官延續,在最困難的時刻做下這個重大決定,希望受贈者也能保健自己的健康。
-
2021-10-16 該看哪科.感染科
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 亞東醫師:不只BNT,年輕人也需要HPV、流感疫苗
BNT疫苗陸續抵台,學校的施打作業也積極進行,但除了新冠疫苗外,家長們知道,青少年還要接種哪些疫苗嗎?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提醒,爸爸、媽媽們除了專注在新冠疫情之外,也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而這些疫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樣重要。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呢?一、青少年於幼兒期應接種以下疫苗:1.水痘疫苗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建議自費接種1劑,13歲以上者則應注射2劑,2劑至少間隔4~8周。2.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與肝硬化及肝癌有密切關係,該病毒經體液或血液,例如親密接觸、輸血、注射等途徑傳染,許多人容易在青少年期,因為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導致感染。如果已經接種,隨著時間抗體力價可能消失,建議檢測B型肝炎抗體,再進一步諮問醫師是否建議補打1劑B型肝炎疫苗。 3.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均飛沫傳染。施打該疫苗可預防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或睪丸炎、卵巢炎,影響生育能力;若懷孕婦女早期感染德國麻疹,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隨著時間抗體力價也可能消失,建議青少年可檢測MMR抗體。 4.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建議在11~12歲間若未曾施打Td者,可以直接追加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非細胞型百日咳混合疫苗,其後每10年則建議再追加1劑Td。二、建議青少年接種的疫苗:1.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人類乳突病毒是重要的性接觸傳染病原,與生殖道疣及女性子宮頸癌有關,建議9~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正值性生活活躍的青少年期,當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施打疫苗的最佳時期為沒有過性行為或未受到HPV感染者,但若已有性行為,也呼籲青少年施打,保護自己及伴侶健康。2.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社交活躍期的青少年容易互相傳播,建議青少年(及6個月以上兒童)每年接種1劑流感疫苗,提升群體免疫力,以免受流感疫情威脅。三、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建議疫苗:1.肺炎鏈球菌疫苗其病菌經飛沫傳染,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建議高危險族群之青少年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2.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經糞口傳染,好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食用遭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導致急性肝臟發炎。若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建議施打,共2劑,2劑間隔6~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腦膜炎雙球菌全球都有感染個案,主要流行地區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的「非洲流腦帶」地區,容易在人口聚集場所或活動造成疾病傳播,建議高風險旅遊或留學青少年施打。
-
2021-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現階段朝向清零 陳時中:拚年底前第二劑覆蓋率達6成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台灣要以「清零」或「與病毒共存」為目標,再受討論。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現階段仍要朝向清零,防疫韌性足夠,才能與病毒共存。他也提到,下個月要展開更大疫苗接種計畫,以第二劑達到6成為目標,盼盡量在年底前完成。行政院長蘇貞昌今上午率內閣成員赴立法院施政報告並備詢。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質詢時提到,蘇貞昌9月表示,依國際狀況可能得與病毒共存;副總統賴清德上周也說,未來台灣要進入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生活。但陳時中說,與病毒共存是心理建設,行政單位目標是清零,是與院長不同調?國家整體防疫戰略目標是什麼?蘇貞昌答詢表示,台灣現在其實很安全,但國外疫情變化嚴重,政府還是守住國門防疫,國內因疫調做很好,「我們還是以清零為目標去期待,」但在整體疫情控制情形下,未來病毒若無很大變化,漸漸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在疫情控制下與病毒共存,這是未來的發展。蔣萬安質疑,清零目標是採取高強度的管制措施,與病毒共存截然不同,如果要回到正常生活、經濟復甦、國際往來接軌,政府戰略目標必須要一致,否則各唱各調,民眾無所適從。陳時中表示,現階段政府的目標還是清零,但必須有與病毒共存或共存亡的準備。手段是建立防疫韌性,最終要對經濟傷害降到最低,防疫韌性足夠,將來就有可能和病毒共存,而不是現在喊口號。蔣萬安也問到,目前疫苗第二劑覆蓋率僅17.8%,何時能達到全體免疫?陳時中答,月底要達成第一劑覆蓋率7成、第二劑覆蓋率要3成,下個月要更快展開更大接種計畫。他也說,現在已經沒人在談疫苗群體免疫,而是重症及死亡傷害的降低,目前疫苗進貨速度算是平順,第二劑以達到6成為目標,盡量在年底前完成。
-
2021-10-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國歌領唱不只羅一鈞 遭砍防疫白衣天使也入列
雙十國慶大今登場,今年國慶大會國歌領唱人,除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2020東奧跆拳道銅牌得主羅嘉翎,還包括5月遭新冠肺炎確診病患情緒不穩持刀砍傷的護理師施宜君、陳昀湞,以及警消代表劉奎佑、楊于辰。新北市雙和醫院3名護理師5月遭確診病患持刀砍傷,護理師被砍斷手掌神經與肌腱、震驚社會,其中2名護理師施宜君和陳昀湞,今受邀於國慶大典領唱國歌,2人除了緊張、驚訝之餘,並表達以身為護理人員為榮。施宜君今年23歲,2020年於長庚科技大學畢業後即到雙和醫院負壓隔離病房擔任護理師,即使新冠疫情嚴峻,面對新興傳染病仍毫不畏懼,持續堅守防疫崗位,守護病人健康。雖然在防疫專責病房遭受新冠確診病人持刀砍傷,經手術治療休養2個月即義無反顧返回職場,全力投入防疫工作,展現白衣天使堅毅的精神,也讓社會大眾更加注重醫療暴力,共同維護病人、醫護人員安全無虞的就醫與職場環境。陳昀湞今年25歲,2017年新生醫專畢業後,即進入雙和醫院負壓隔離病房擔任護理師,初入職場雖然面臨很多的壓力與挑戰;她表示,雖然這次在照顧病患的過程中受傷,絲毫不影響自身努力復健並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的決心,因為這就是當初投入護理領域的初衷。劉奎佑從事救災救護工作迄今 24 年,曾參與921大地震東星大樓、2014年高雄氣爆事故、2016年美濃震災台南維冠大樓、2018 年花蓮震災雲門翠堤大樓、2021年台鐵408次太魯閣號事故等搜救任務及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震災現場執行國際人道救援工作。並於2017年榮獲消防的 最高榮譽「鳳凰獎」。警員楊于辰警員,執勤時警戒路肩的故障車輛,遭後方大型拖板車輛撞擊全身嚴重受傷,傷後轉調家鄉宜蘭第九公路警察大隊,2019年獲選國道公路警察局工作楷模。他表示,在自己生死一瞬間及親身歷經國道執勤的危險,致力持續協助國道公路警察局 推廣各項執勤安全措施及保障,以維護全國用路人及同仁安全出勤。
-
2021-10-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中風患者居家復健 職能治療師教三招輕鬆做
新冠疫情影響,各醫療院所配合門診降載,需定期復健的民眾無法返院復健,憂心功能逐漸退化。部立桃園醫院職能治療科生理職能治療組長鄭美華表示,除了定期以電話訪談關懷外,也提供個別化居家復健方法,協助個案維持復健頻率。每天僅需在居家做3個動作,每次3到5分鐘即可達到效果。在電器行上班的阿智(化名),過去只要穿上義肢,便可以正常外出、運動、製作木工、與鄰里鄉親互動,後來卻因為中風,左側肢體偏癱而導致肩膀、手掌、下半身的虛弱無力及不協調,起初在部桃復健時,雖然可以勉強吃飯,但無法自己穿衣,翻身困難,也無法使用義肢,導致轉移位而需要包尿布,生活嚴重依賴。職能治療師王為恩表示,了解阿智生活所需後,共同規畫「進步地圖」,減少因為不確定感、不合理期待而帶來的憂鬱及挫敗;阿智也因有目標而勤奮練習,治療師分析阿智穿脫義肢所需要的能力及動作,安排強化手部能力及技巧訓練,讓阿智可以自行穩固穿好義肢,並靠著行走輔具移動。年輕型中風個案、29歲的阿賢(化名)中風一年,伴隨左側偏癱,包括左上肢患側仍張力異常,近端上肢可正常動作、遠端則無法主動動作,雖可透過輔具例如拐杖、或以代償方法來維持日常活動,但生活仍然有些不便。鄭美華表示,中風患者通常有上肢肩關節問題,必須要維持關節活動度,避免關節僵硬受限,建議可做「被動關節活動、按摩和牽拉活動」,建議可做肩關節屈曲、外旋及內旋等3個動作,每個動作3至5分鐘。若左上肢張力過高,可在家執行「撐手活動」,以左手手肘使用綁帶固定伸直,置於側身身邊,身體重心傾向患肢給予重關節壓迫,每次10分鐘。此外,也可做「抬棍子活動」,用彈性繃帶將患側手部綁在棍子上,用健側手帶動患側手將棍子像上抬高停留5至10秒,再緩緩放下,重複此動作約10分鐘,增加左上肢近端動作能力。鄭美華鼓勵年輕型中風個案透過復健,未來走出家庭進入社會,貢獻一己之力、回饋社會。王為恩表示,儘管生病後身體功能不會恢復那麼快,生活仍然有不便之處,但透過復健,患者可以發現自己的潛能,並有勇氣去嘗試,鼓勵患者舊的事情過去,新的事情不斷發生,自然就會愈來愈進步。
-
2021-10-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新冠期間增140萬次「未預期懷孕」 醫籲民眾做雙重防護
各國受新冠疫情影響,感染及死亡人數增加,衝擊各國醫療負擔,疫情期間因封城、人流管制,延長民眾居家時間,也大幅增加親密行為發生,導致「非預期懷孕」人次增加,卻沒有實際反映在生育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因應第15屆「世界避孕日」,持續推廣正確避孕觀念,減少意外懷孕發生,期盼賦予女性足夠的知識及自主權,在家庭計劃、自身健康作出明智規劃。「#掌控自主權:為COVID世代女性引領數位醫療創新應用」亞太區線上會議,日前邀請各國政府代表、非政府組織(NGO)、遠距醫療供應商與產業協會,及具數位影響力的意見領袖等16位與會者響應。台灣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TAOG)青少女醫學小組召集人暨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蔡永杰醫師代表出席。蔡永杰表示,過去18個月受疫情影響期間,亞太地區約有1200萬人中斷避孕,導致140萬次的意外懷孕發生。疫情期間各國避孕效果不佳,有些國家女性使用避孕藥、避孕器,因疫情導致貨櫃中斷,無法取得貨源;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即便貨量充足,但罹患罹患新冠肺炎人數多,民眾擔心到醫院,會暴露在潛伏病人旁邊,而不敢進一步就醫。蔡永杰說,台灣疫情相較國外趨緩,民眾改為在家上班、大專院校也改為線上授課,待在家或租屋處時間多,大幅提高親密行為發生機會,原預估應能助長出生率,但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新出生數不升反降,推估恐多為因「非預期懷孕」,而選擇終止妊娠有關。根據教育部資料,2016年共有4000學生懷孕,20歲以下有2000至3000人意外懷孕,以此推估疫情期間數字可能更高。「世界避孕日」為全球性活動,自2007年起推動至今15年來,致力推廣正確避孕觀念,減少意外懷孕。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長期關心未婚媽媽、在學青年,並赴校園進行避孕宣導,盼透過這次亞太線上會議,可以了解疫情期間亞洲各國政府在婦女健康、意外懷孕及避孕宣導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如何透過數位醫療創新提供解決方案。蔡永杰呼籲,台灣正面臨生育率下降的問題,目前政府積極提升試管嬰兒費用補助,已婚夫妻應多配合政府政策做好生育計畫,而年輕族群則要有正確的避孕觀念與規劃,避免因意外懷孕而面臨非預期的經濟與社會壓力。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多年來持續透過各種數位方式傳遞「雙重防護」避孕觀念,呼籲女生服用常規避孕藥,男生正確使用保險套,不僅能阻止意外懷孕的發生,同時能預防性病,宣傳管道如校園避孕講座、8181避孕諮詢網站、Facebook「避子小姐」粉絲團、Line@避子小姐、避孕短劇及主題MV拍攝。此外,今年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更設計了一套避孕金頭腦網路遊戲,遊戲中結合專業婦產科醫師衛教解說,讓民眾在疫情期間,也能透過網路以趣味的方式取得正確避孕資訊。
-
2021-10-05 新聞.元氣新聞
美2學者摘諾貝爾醫學獎 研究「感知受體」有助開發止痛藥
2021年諾貝爾醫學獎4日揭曉,由美國學者朱里雅斯(David Julius)和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共同獲獎,因為他們發現溫度和觸覺的受體,有助於研發新的止痛藥。負責給獎的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諾貝爾委員會在頌辭中說:「今年醫學獎得主的重大發現,讓我們了解冷、熱及力量如何啟動神經脈衝,讓我們感知並適應這個世界。相關知識已用來研究慢性疼痛等多種疾病的療法。」委員會說,兩位得主各自的突破性發現,帶動學界研究風潮,「讓我們對神經系統如何感覺冷、熱和機械刺激因素的知識突飛猛進」。朱里雅斯是舊金山加州大學教授,帕塔普蒂安則任教於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兩人將平分1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184萬元)獎金。朱里雅斯在2010年曾獲得第7屆「邵逸夫獎」,表彰他對人類皮膚感知疼痛、刺激和溫度以致產生疼痛、過敏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的開創性發現。早在2014年,他就曾被預測為諾貝爾獎獲獎熱門人選。朱里雅斯和帕塔普蒂安去年曾共同獲得著名的卡弗里神經科學獎。65歲、生於紐約的朱里雅斯利用辣椒中會引發灼燒感的分子辣椒素,辨別出皮膚裡那些神經受體對熱有反應。帕塔普蒂安的開創性研究,則是辨別出對觸覺有反應的神經受體。兩人都沒有出現在諾貝爾獎頒發前的各界預測名單中。全球仍籠罩於新冠疫情陰影下,外界原本推測醫學獎熱門得主是信使核醣核酸(mRNA)疫苗和免疫系統研究先驅。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秘書長普爾曼說,兩位得主接到通知得獎電話時都很意外,「都高興極了,而且語氣都非常驚訝,有點震驚」。帕塔普蒂安1967年在黎巴嫩出生,父母都是亞美尼亞人,年少時為了躲避戰亂,隨家人移民到美國洛杉磯。他的著名研究是找出把作用在人類皮膚上的機械力轉化為電神經信號的細胞機制和相關基因。受疫情影響,諾貝爾獎連續第二年取消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現場頒獎典禮,改為電視和網路直播得主在各國領獎。
-
2021-10-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獨處的功課 是學習更加瞭解自己
科技發達、資訊爆炸的現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遙遠,尤其是在遇到新冠疫情的這兩年,獨處已經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這一生,陪伴你最久的人會是誰?」工作中的同事?婚姻中的伴侶?一起生活幾十年的家人?其實是自己,我們有很多時間都得跟自己獨處,但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與自己相處。一個人待在家,卻未曾關注自己的心情。很多人以為獨處就是自己待在家裡,手上仍然滑著手機,便自認已經學會了「獨處」之道,但這只是在消磨時間而已。回想看看,在獨處的時候,是否會關注到自己的心情,還是感到孤單,不知道如何度過這一段時間?「怎麼樣才算是獨處?」很多人不能理解「和自己對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太過抽象。事實上,不論是「和自己相處」或是「和自己對話」都不是形容只有自己一人的情況,獨處是一種狀態,也是一個過程,我們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更加瞭解自己。網路上經常可以看到關於「在生活中尋找自己」的文章,教你要找到興趣、喜好,但「尋找自己」的概念也不僅僅是如此而已,而是經由曾經有過的經驗,或者透過生活中的人、事、物,更進一步去看見、發現自己。「為什麼我會說出傷人的話?」透過回想自己當時的情境來回答。「當時的我,為什麼會這麼想?」從旁觀者來反問自己。在這樣一來一往的對話中,可能出現對事情的解釋、感受、判斷,或是下一次行動的方向。和朋友的每一段關係,都有個故事。生活中有一些可以談心的朋友,我們已經很習慣這些人事物,也和他們之間有許多互動或連結模式。然而在平日裡,我們並不會特別注意到這些細節。我們不曾認真去想當初是怎麼認識、建立起周遭的朋友圈?或是身邊工作夥伴的關係如何形成?為什麼有些人默默地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有些人卻能陪著我們走過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我們也許會在房間、包包裡,珍藏某些物品,如果有一天被問到:「為什麼這麼珍視這些小東西?」或許是對你來說很有意義,也或許是因為這些物品和某些人有一段特別的連結與回憶。人與人之間的情誼也是如此,和一個人從「認識」到「熟識」,再到「相知相惜」,當中有一個「認」的過程,每段關係的開始,都會有一個故事。比方說,一些離鄉背井的人特別眷戀家鄉菜,只要嚐上一口,家鄉的回憶就一湧而上,隨著味蕾記憶延伸到心底深處,成為無盡的思念:兒時母親做飯的光景,和兒時玩伴的歡樂時光等等。透過回憶開啟「和自己對話」的契機:「那個時候、那種情境之下的我,發生什麼事?跟那些人一起經歷了什麼?」隨著回想及整理過往的每段關係,幫助我們更加瞭解自己。當下的自己vs.過去的自己用對話 讓自我開始轉動我們喜歡一樣東西,這種「喜歡」的感受可能在一開始只是一份心情,幾次後就變成一個習慣,久而久之,就會發現這個東西居然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時,這個「發現」就是所謂對生活的「覺察」。例如隨身攜帶的護身符,它是奶奶在考試時送的禮物,希望可以帶來好運,從此以後一直把它戴在身上。一開始可能只是因為是奶奶給的護身符,想要珍藏起來,後來小護身符一直陪伴著,帶來心情上的安定和力量,這時護身符已經成為我感知裡的一部分了。此時,護身符對我的意義,跟當時奶奶送給我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因為我賦予護身符更深層的意義。物件背後的意義,其實是我們自己加諸上去的,當別人贈送某樣東西給我們,或是我們拿到這個東西的當下,就會開始慢慢地將經驗、經歷加諸在它身上,經過一次、兩次、三次的陪伴,最終產出了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珍藏的物品會變成一個故事,在某個時候用來陪伴自己。就像早年歌手阿妹每次上台表演時,一定會帶一支專屬的白色麥克風,這支白色麥克風就變成大家熟知的專屬象徵或符號,當這支麥克風遺失,影響的就不只是阿妹的心情,甚至連演出效果都會有所影響。關於認識自己或和自己對話,除了是一個「當下自己」和「過去自己」的對話過程,同時也隨著自己的成長,而對自己有著不同認識、自我瞭解,這會是變動性而不是固定的過程。透過以往的經驗、現在發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對未來的期許,型塑出當下自我對話。我們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轉動,「自我」是不斷轉動的過程。
-
2021-10-01 該看哪科.感染科
國外研究:打流感疫苗可降低24%確診新冠肺炎機率
近期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外,今也開打流感疫苗,衛福部建議,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施打間隔7天。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流感疫苗可降低24%感染新冠肺炎風險,亦可降低其他疾病及重症風險,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呼籲,民眾10月初可先預約施打流感疫苗,一周後銜接施打第二劑新冠疫苗,補足疫苗空窗期,並提高自我防護力,減少感染重症風險。流感疫苗今年共632萬8250劑,公費採二階段接種,10月1日起第一階段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第二階段為11月15日起開放50歲至64歲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副院長黃信彰表示,施打疫苗可刺激免疫反應,抗原細胞產生免疫力,新冠肺炎讓民眾更加重視施打疫苗,施打流感疫苗亦可防重症、死亡及家庭社會負擔。國外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可降低新冠肺炎感染率,也可降低新冠肺炎重症及住院率,國外醫療院所也證實這項論點。黃信彰表示,根據密西根健康照護體系分析450萬筆資料,其中2萬7千人在新冠疫情前半年至一年曾施打流感疫苗,經新冠PCR採檢後,發現降低24%感染新冠機率、呼吸衰竭減少48%、住院天數少4天。英國利用基層照護資料庫分析6921個確診新冠病人,發現有打流感疫苗者,確實可以減少15%住院率、減少22%死亡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因應新冠疫情做一份問卷調查,發現民眾願意施打疫苗,保護力是第一考量(87.1%),其次是安全性(76.6%),病毒變異性(32.3%),但考量疫苗培養方式的人數卻不到2成(16.1%)。黃信彰說,疫苗製程培養方式的不同是影響疫苗保護力與效力的關鍵因素,問卷結果顯示,只有46%民眾知道流感疫苗製程培養方式,有分雞蛋培養和哺乳類細胞培養,細胞培養疫苗較雞蛋培養疫苗增高10%保護力。近期施打多種疫苗,包括新冠肺炎疫苗AZ、莫德納、BNT及高端4種廠牌,還有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黃信彰說,國外為了避免民眾頻繁到醫療機構,多採取一次性施打,施打部位僅間隔一個銅幣,相較台灣較重視疫苗副作用,擔心同時施打產生交互作用,無法釐清副作用,因此台灣疾管署公告,不同疫苗施打須間隔一周。他建議,民眾若尚未輪到新冠疫苗,可先施打流感疫苗。根據問卷調查,去年流感疫苗施打率僅2成,年齡在35至45歲之間不屬於公費流感疫苗接種、且家中有12歲以下子女的家長,自費施打流感疫苗比例僅20.3%,這群家長年現在尚未施打新冠疫苗。黃信彰表示,台灣目前新冠疫苗第二劑覆蓋率偏低狀況下,流感疫苗的施打更為防疫關鍵,流感疫苗公費自費都應該施打,以提高自我防護力,減少家庭群聚感染和長者感染重症的風險。
-
2021-09-30 該看哪科.兒科
挑食讓近4成童缺鋅 長庚研究:易注意不集中、發展遲緩
玩遊戲活動力差、專注力也不好。5歲男童被幼兒園老師發現可能有「發展遲緩」現象,家長立即帶孩子就醫,但在神經內科、心智科都沒檢查出端倪,但很明確男童表現為發展遲緩,後來轉至兒童腸胃科檢查,發現小孩嚴重挑食,血中鋅濃度過低,不及正常值的一半。林口長庚醫院重新協助調整男童體質後,男童的學習專注力與遊戲活動力都大幅進步。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台灣6到8歲男童的平均身高,從2010年到2019年從122.03公分降至121.77公分,約下降0.26公分。林口長庚兒童胃腸科主治醫師趙舜卿表示,台灣兒童成長的數值近年的表現令人憂心,這兩年因應新冠疫情,也讓孩子的活動大幅減少,營養不均衡,都可能影響孩童成長。為瞭解孩童營養素的攝取,趙舜卿與團隊針對台灣4到7歲總計203位兒童,進行微量元素鋅、鐵、銅調查研究,發現有近4成的兒童缺乏微量元素鋅,而且兒童缺鋅的情形在挑食者更加嚴重。該研究也發現,4到7歲兒童中有近7成有偏挑食習慣,研究結果稍高於之前的亞洲兒童偏食研究,這項研究成果於今年七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Nutrients」中。趙舜卿表示,從過去醫學文獻指出,偏挑食的兒童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而缺乏鋅又會使食慾減低,造成兒童在營養與偏挑食行為的惡性循環。鋅的含量與成長發育有關,如果長期缺鋅,兒童可能會產生身高較矮小或生長緩慢的問題。該研究也進一步發現,發展或活動力較差的孩童中,有較多的比率缺鋅,這項結果在統計上有顯著的相關性。趙舜卿表示,過去研究發現人體長期缺乏鋅,可能會導致心肺功能的降低,進一步造成體力與活動力降低。鋅的補充有助於肌力的提升,長期肌力提升增進體能和活動量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趙舜卿提到,疫情期間食物的採購大多是一次性採買,許多含鋅量高的食物如牡蠣、瘦紅肉、生蠔、海鮮類較難保存,若這些食物為孩童容易挑食的食物類別,長期下來恐會影響鋅的攝取量。趙醫師建議家長平日儘量提供孩童充足且營養均衡的食物,以減少孩童鋅攝取量不足的機會。家中若有偏挑食的孩子,趙舜卿建議,應先著重於導正家長對於飲食內容與飲食行為的正確觀念。正確的飲食觀念強調非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對孩子有益。反而是於三餐正常時間餵食小孩,勿給零食、甜食與重口味的食物,不要太過堅持某種固定食物,盡量在三餐中讓兒童多嘗試新食物,變換食物的烹調方式,培養孩子良好的餐前情緒以鼓勵方式替代過度獎賞或責罵等行為。飲食過程心靜氣和並減少電視、玩具、電腦等接觸,可讓孩子較專心吃飯進而改善兒童偏挑食行為。藉由含鋅量較多的食物介入、偏挑食行為的矯正與保健營養品的補充可減少微量元素鋅缺乏的風險,讓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多一份保障。
-
2021-09-30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美研究:孤獨的長者 少活3至5年
新冠疫情家庭團聚被迫減少,年長者在防疫規範下,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孤獨與壽命有關,董氏基金會引用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研究指出,與同齡的年長者相較,經常感到孤獨者的平均壽命,比起未感孤獨者,最多少活了5年之久。這項由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日本大學科學家及其合作者進行的研究,總計有3449名新加坡60歲以上長者參與。結果顯示,受試者在60、70和80歲時,有時或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者」的總預期、健康預期和活躍預期壽命較短,與不感到孤獨者相較,健康、自理能力受限比例更高。進一步分析發現,認為自己有時或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的60歲老人,比起從不感到孤獨的同齡者,平均少活3至5年;在70和80歲的老人中,感到孤獨者比沒有感到孤獨者,分別少活3至4年,以及2至3年壽命。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孤獨」是個人內在的感受,往往與身心症狀息息相關。身邊沒有人陪伴不一定會感到孤獨,而當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或友誼,但實際與預期有落差時,就可能產生孤獨感。面對孤獨的長輩,賴德仁說,可先了解他們感到孤獨的原因,像是生理疾病、憂鬱傾向、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等,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建議邁入中年的民眾,及早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像是參與社區鄰里活動、志工服務等,提早為老年生活做準備,也有助於預防失智。避免因孤獨影響身心健康,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長者可透過三個方式改善。1.感覺有被關心:晚輩無法滿足問候的期待,可試著理解期待落空的可能原因,體諒對方並知道自己是被關心的。2.主動營造喜歡的感覺:將期待化為行動,主動為親友、晚輩做一些利他的事情。3.計畫性的預防孤獨:安排每天的日常生活、每周的例行計畫,與每月的目標。新冠肺炎期間,使年長者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葉雅馨建議,親友可鼓勵長輩接觸3C產品,教導如何透過手機、平板進行視訊,以解思親之情,但若觀察到他們茶不思飯不想,已有憂鬱或失智症狀,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1-09-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苗栗70歲以上 今起接種第2劑莫德納
苗栗縣70歲以上(原住民60歲以上)今天起至10月5日將陸續接種第2劑莫德納疫苗,衛生局呼籲符合資格長者記得攜帶身分證、健保卡、通知單、疫苗接種卡在指定時間、地點前往施打,另外65歲以上第2劑AZ疫苗將於9月30日配撥,苗栗縣規畫10月1日至9日施打,近日將由村里長協助分發通知單,請大家就近、分批準時前往接種。苗栗縣衛生局指出,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10期將提供AZ疫苗及高端疫苗第2劑接種,預約時間為10月3日上午10點至10月4日下午4點止,施打期間為10月6日至12日,符合資格對象分別為9月30日前已接種AZ疫苗第1劑,且間隔滿10周以上的64至50歲民眾、10月6日前符合已接種高端疫苗第1劑,且間隔滿4周以上民眾,請收到簡訊民眾於期限內踴躍登記施打。衛生局指出,苗栗縣今日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個案,至9月29日已69天無本土案例發生,累計本土病例549例、境外移入14例,其中3例死亡,縣內目前無任何居家隔離民眾。目前苗栗縣新冠疫情處穩定狀態,防疫可稍放鬆但仍不能鬆懈,請大家持續落實防疫生活習慣,配合各項防疫政策,兼顧防疫與生活品質。
-
2021-09-28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長者經常感到孤獨恐減壽 美研究:最多少活5年
新冠疫情家庭團聚被迫減少,年長者在防疫規範下,比往常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民眾可用電話多表達關心之意。孤獨與壽命有關,董氏基金會引用,《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今年7月的一項研究指出,與同齡的年長者相較,經常感到孤獨者的平均壽命,比起未感孤獨者,最多少活了5年之久。這項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日本大學科學家及其合作者進行,總計有3449名新加坡60歲以上長者參與研究。結果顯示,受試者在60、70和80歲時,有時/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者」的總預期、健康預期和活躍預期壽命較短,與不感到孤獨者相較,健康、自理能力受限比例更高。進一步分析發現,認為自己有時/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的60歲老人,比起從不感到孤獨的同齡者,平均少活3至5年;在70和80歲的老人中,感到孤獨者比沒有感到孤獨者,分別少了3至4年,以及2至3年壽命。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孤獨」是個人內在的感受,而不是由外界來定義,身邊沒有人陪伴不一定會感到孤獨,而當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或友誼,但實際與預期有落差,這時就可能產生孤獨感,而孤獨往往與身心症狀息息相關。至於面對孤獨的長輩,賴德仁說,可先了解他們感到孤獨的原因,像是生理疾病、憂鬱傾向、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等,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建議邁入中年的民眾,從現在就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像是參與社區鄰里活動、志工服務等,提早為老年生活做準備也有助於預防失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長者可透過三個方式,避免因孤獨影響身心健康,首先嘗試「感覺有被關心」,希望被拜訪或問候,但晚輩無法滿足期待,可試著理解期待落空的可能原因,體諒對方並知道自己是被關心的;其次,「主動營造喜歡的感覺」將期待化為行動,主動為親友、晚輩做一些利他的事情。最後則是「計畫性的預防孤獨」,葉雅馨說,安排每天的日常生活、每周的例行計畫,與每月的目標。然而,新冠肺炎期間使年長者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建議親友可鼓勵長輩接觸3C產品,教導如何透過手機、平板進行視訊,以解思親之情,但若觀察到他們茶不思飯不想,已有憂鬱或失智症狀,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1-09-27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善用雲端資訊、健康存摺 守護健保
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就醫,110年6月健保統計,民眾就醫次數較109年同期減少29.3%,但醫療費用只減少20.4%;另和108年同期相較,就醫次數減少31.4%,醫療費用也只減少15.9%。疫情讓民眾減少就醫,這不禁讓我們省思,過去每年平均高達15次的門診就醫都是必要的嗎?高門診次數現象反應人性,民眾就醫所需部分負擔不多,且檢查與檢驗並無部分負擔設計,這需要檢討省思,落實「使用者付費」制度規畫,搭配弱勢經濟協助措施,才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就醫行為,讓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降低不必要的醫療支出健保署自102年建置「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讓院所間有效分享醫療資訊,避免重複用藥及檢驗、檢查。但109年統計,醫療院所執行檢查與檢驗,大約有230億元額度未上傳報告。健保總額每年都有上限,過多的醫療提供無法使收入增加,徒增醫護過勞,期許醫界配合上傳資訊,一起降低不必要的醫療支出。為了完成這個使命,我們努力爭取經費補助院所光纖費用,讓資訊傳輸更便捷,現積極規畫相關雲端工具,讓院所以最低行政成本,有效率上傳資料,所省下來的醫療費用可用來調整醫療專業服務給付,建構更友善的醫護工作環境。每個人都應管理自我健康高門診利用率也從醫療費用分析得到驗證,健保費用7成花費在門診,3成在住院,這跟國外相反,住院多為重症患者,理應配置較多資源,我國卻是門診耗費大部分醫療資源。期許國人正視,對自我健康管理負起責任,不要有「逛醫院」的心態,把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健保署103年建置「健康存摺」,民眾下載後可取得完整就醫及健康資料,目前逾650萬位民眾擁有。這個工具讓資訊更加透明,民眾可用來進行健康照護規畫,幫助醫病決策。民眾愈能預防疾病或避免惡化,將可拉長健康餘命並降低醫療支出,對個人或國家都有助益。醫院正確申報醫療服務自愈來愈多人使用健康存摺,我們持續接到民眾反應,健康存摺裡記載自己未接受過的醫療服務。鼓勵民眾向院所或健保署反應,讓醫療紀錄更加正確,也期許醫療機構正確申報醫療服務。健保署善盡單一保險人的管理責任,對於虛報、浮報費用的醫療院所,絕對毋枉毋縱、杜絕不法,讓不應該支付的醫療費用回歸健保總額,用於合理調整給付,讓醫療服務提供回歸正軌,也讓更多先進的醫療項目納入健保。108年迄今,台灣連續3年獲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評比為健康照護指標全球第一,109年國人健保滿意度也高達90.22%,但醫護人員對健保滿意度只有3成。健保是全體國人的,健保署須負起良善管理人的責任、民眾須承擔自我健康照護的責任、醫界須以民眾最大利益為考量,秉持醫學倫理提供全人醫療照護服務。大家各司其職,齊心守護健保,創建三贏,才能讓這國際稱羨的制度永續經營、行穩致遠。●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1-09-27 養生.運動天地
全銀運動/線上課程零距離 宅在家也能運動
「要活就要動」聽起來簡單,但能身體力行、持之以恆的人卻不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降低疾病風險、鍛鍊肌力、增強免疫系統、促進新陳代謝等,是最好的良藥。疫情期間,全民待在家中的時間變長,透過簡單安全的居家運動,也能維持良好身體機能及心理健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表示,居家適度運動能提升防疫能力,民眾雖然無法外出運動,但可以透過線上課程訓練,穩定身心良性循環。國健署因應疫情,與遠距健康平台WaCare全銀運動合作,將實體課程活動搬到線上,開設一系列主題運動、長者銀髮知識課程,落實全場域健康促進,打破了疫情下無法群聚的限制。長者更要動 遠離代謝症候群新冠疫情對長輩影響甚鉅,約有三個月無法到社區據點、日照中心參與活動,功能大幅退化。國健署提醒,防疫期間,在家應避免久坐少動,仍需適度運動,一方面遠離代謝症候群,一方面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增強下肢肌力,降低跌倒風險。呼應高齡化社會及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健康的老年生活要從現在準備起,包括長者的健康促進、延緩失能、三高預防以及成人慢性病保健等政策推行。防疫已改變了民眾生活模式,加入資通訊科技開發虛實整合服務,可跨越時間、地域的限制,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健身訓練。教練到你家 把健康送到偏鄉「全銀運動」邀請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運動教練等專家,透過遠距科技讓民眾在家一起Live動起來。羅素英提到,運用數位科技運動已成趨勢,許多長輩透過手機、平板與電腦參與線上課程,強身又健腦,新科技同時刺激認知功能。這波「全銀運動」熱潮,同步把健康送到原鄉和偏鄉,羅素英分享屏東瑪家部落的現場實況,長者的聲音在螢幕另一端此起彼落,詢問自己身體狀況及需要加強的部位,專家線上即時解答和解說姿勢調整,讓遠端參與長者感受到滿滿的關懷,從被動到自發性維持運動習慣。「全銀運動」陸續增加中醫養身、腸胃保健、大腦體操、生活常識等課程,羅素英鼓勵更多社區投入,漸進式強化長者的運動能量,提升老後生活品質。
-
2021-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蘇益仁:高端疫苗免疫橋接做再多 都沒保護數據
高端疫苗宣布將以免疫橋接進行歐盟EMA三期臨床試驗,爭取歐盟藥證。但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以科學上來說,不論在多少國家做免疫橋接,都沒有辦法提供疫苗在真實世界的保護力數據,就算拿到認證也不會是完整藥證,等到大流行過去,緊急授權(EUA)被取消,就無法繼續使用。高端疫苗公告,已獲得歐盟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正面回應,准以免疫橋接比對方式進行第三期試驗。高端董事會決議規畫多國多中心方式,預計目標收四千人以下,明年第一季完成試驗,儘快取得歐盟藥證。針對高端疫苗將以免疫橋接爭取歐盟藥證。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於立法院表示,整體方向跟我國做免疫橋接的方向一樣,規模、項目也趨於一致。高端疫苗得到歐盟EMA認證可能性相對高,「應該明年初有可能」。但蘇益仁認為,若高端和通過大規模三期臨床試驗,且同樣使用次單位蛋白的疫苗進行免疫橋接比較,例如諾瓦瓦克斯,還有一些學理根據,但和使用腺病毒的AZ、mRNA等疫苗比較,沒有意義。昨天是校園開打BNT疫苗第二天,也是第八輪AZ疫苗施打截止日,指揮中心公布疫苗涵蓋率達百分之五十點一六,超過總人口一半,劑次人口比為每百人五十七點九五劑。立陶宛宣布贈台廿三萬六千劑AZ疫苗,預計十月抵台。美國總統拜登廿二日舉行全球新冠疫情峰會,前副總統陳建仁線上表示,若國內疫苗供給充足,也願與國際分享疫苗。下周起,AZ、莫德納、BNT、高端等四種新冠疫苗同時施打,又遇上流感疫苗,五種疫苗齊發,行政院長蘇貞昌昨表示,各部會謹慎因應,同場地、同時段,避免施打兩種以上疫苗。
-
2021-09-24 新聞.元氣新聞
衛部研討住院看護明年納健保 家總:盼減輕民眾負擔
健保資料顯示,國人每年逾353萬人次住院,住院天數平均9.29天,民眾得花錢請看護或請假在家照顧,但看護費一天要2400元,成為民眾經濟負擔。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今起開會討論明年健保總額,也討論明年是否將住院看護納入健保給付,由醫院籌組照護團隊、調度人力,健保、民眾各負擔部分照護費用。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表達支持,並肯定衛福部積極作為。衛福部研擬「住院整合照護計畫」,盼將住院看護費納入健保給付,草案以健保支付750元、民眾負擔900元等部分負擔方式,減輕民眾經濟壓力,並由醫院依照民眾需求,協助安排照護人力;若家屬想自行照顧或自聘看護,也可選擇不參與。以目前全台急性病床數、佔床率推估,前三年30%至50%的病床加入計畫,所需經費約47.5億至79.3億元。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每個人都可能生病,也會碰到住院、聘看護的困擾,若這項政策通過,解決數百萬家庭痛苦,尤其在高齡化、勞動力銳減的台灣,實在沒有說不的理由。家總支持衛福部目前規劃方向,包括醫院看護納入正式人力培訓與管理、符合勞動條件的給薪與休息時間,以維護照顧品質。家總也支持民眾採部分負擔,但希望衡量負擔比例,可能對住院時間較長者造成壓力。陳景寧指出,民眾住院自聘看護有4大困境,包括聘僱不易且每天兩千元以上費用負擔沉重,且危及家人工作穩定性;看護隨機派遣缺乏培訓與管理、品質良莠不齊,危及照顧品質;辛苦訓練的照服人力流向醫院看護,24小時超時看護工作卻又缺乏效率,常見一個病室有多床聘僱看護,卻常處於閒置狀態,危及已不足的照服人力;人員進出增加也不利醫院感染管控風險,尤其新冠疫情爆發後更為凸顯。陳景寧表示,根據過去觀察醫院推動經驗,若要推動看護納管,必須要有一定經濟規模,否則效果不佳且恐淪為空談,因此支持衛福部提出60億元開辦計畫,反對3億元專款小規模試辦。據了解,今日健保會討論住院看護納入健保,各界持不同意見,包括現有照護人力不足、醫院端是否有辦法執行,家人住院家屬沒去照顧會被說不孝,若一間病房三病人共用一名看護,照顧重症者費時、對其他輕症者不公平,以及納入看護是否能減輕護理工作、並鞏固醫院營運等,人力及經費是最大考量。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新冠兼流感 長庚大學證實正研發「二合一」疫苗
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外國正在研發二合一疫苗,希望能夠同時預防新冠肺炎及流感,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今天也證實,正在研究如何將新冠肺炎及流感疫苗結合,希望用1年時間研發,讓追加劑疫苗可同時對抗新冠與流感。藥廠莫德納和Novavax日前宣布,正在研發二合一疫苗,作為新冠肺炎的追加針、同時具備流感疫苗的作用。施信如表示,目前學校也在著手研究新的疫苗,以同時對抗流感和新冠肺炎病毒,至於疫苗要以減毒、噴劑還是mRNA等方式製作,都是研究的方向。施信如表示,研發二合一疫苗可能需耗時1年,問世後還要臨床試驗等過程,所以最快也要明年過後。施信如指出,新冠肺炎未來可能流感化,因此新一代疫苗希望能達到二合一效果。不過,施信如也指出,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非常不同,具體效力還是得看研究數據的結果,複合式疫苗效果好不好、副作用會不會太高,這些都仍有待科學來證明,現在的研究還在非常早期的設計跟驗證階段,儘管學界做研究的速度可能不如國外的疫苗廠快,但學界若研發出創新技術,未來也會跟產業界合作。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完整接種疫苗才可入美 旅遊業者籲:儘速加入疫苗護照
華盛頓郵報報導,白宮新冠疫情協調官齊安茲(Jeff Zients)20日宣布,美國將自11月初開始,要求入境美國的外國旅客提供接種證明、病毒檢測陰性證明和接觸者追蹤相關訊息,這三種措施將一體適用全球旅客。對疫苗接種率高的地區,形同美國放寬限制,不過對接種率仍低的地區來說,則是形同收緊限制。對此,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嶽說,美國很早就釋放出這項訊息,所以旅遊業者才會要求政府趕快加入國際疫苗護照的系統,因為這是世界各國的趨勢,且台灣的疫苗都要通過認證,否則未來打高端疫苗的民眾就可能遇到這種問題。李奇嶽也說,之前觀光業者本來要向政院陳情,其中一點訴求就是加入國際疫苗護照,台灣觀光業才有生機,業界也從今年初就和衛福部一再反映類似訴求,不過衛福部永遠都是標準答案「台灣疫苗施打率還不普及,一切言之過早」,不過疫苗相關議題應該要超前部署,呼籲政府盡快加入國際疫苗護照系統。雄獅集團品牌策略總經理游國珍則說,早在兩個月前,白宮就傳出有類似的規畫,如今終究還是實施了,這也證明了一件事,當各國疫苗施打覆蓋率達一定程度,就會要求入境旅客也要有類似疫苗護照的概念,美國可能是第一個強制性規定的國家,但相信不會是最後一個,有沒有其他國家跟進還要再觀察。不過游國珍也說,旅遊這件事情要雙邊開放才叫旅遊,不過目前國境仍嚴管,所以美國這項措施對國內旅遊業者影響不大,況且美國疫苗旅遊大概6、7月是高峰期,但隨著國內疫情緩和、疫苗逐漸到貨,目前到美國疫苗旅遊已降溫。游國珍表示,在疫情無法清零的情況下,各國都在學習和疫苗共存,完整施打疫苗,把新冠疫苗流感化,未來各國後台對於疫苗護照的認證機制可能會逐漸成形,這是值得觀察的。隨著美國「完整施打兩劑才能入境」的政策上路後,如今疫苗旅遊僅剩帛琉。對此,游國珍表示,由於國內疫情控制得宜,再加上台灣疫苗施打率逐漸提升,帛琉疫苗泡泡這塊市場起伏不定。鳳凰旅遊總經理卞傑民則說,疫苗旅遊本來就是一個過渡性產品,由於國內供應量已逐漸上軌道,到國外施打疫苗確實比較降溫。以帛琉為例,8、9月一開團幾乎很快就滿團,但如今看來,9月底開始可能要有些促銷、宣傳,才有辦法充人數,買況不像之前這麼激烈,不過預估到10月都還有一定的市場量。
-
2021-09-2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防疫聰明看病 腸胃出現4大症狀快就醫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降低許多民眾就醫篩檢和檢查意願,有些癌症患者被確診的時間晚了,或是症狀很嚴重才被送到急診就醫,這些人變成了新冠疫情下的犧牲者。A小姐剛滿50歲,因為排便不順、血便問題有數月之久,就醫後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但因5月疫情爆發,她害怕到醫院決定暫緩檢查。8月時因腹痛到診所接受超音波檢查,竟發現肝臟有數顆陰影,趕緊轉診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最後診斷為大腸癌第四期且合併有肝轉移。B先生70多歲,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因糞便潛血陽性被轉診到醫院,他也怕到醫院會染疫,但在家人要求下到醫院看診,經大腸鏡和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大腸癌第三期,接受微創手術,恢復良好出院。雖然無法明確知道在疫情爆發前,A小姐是否就有肝轉移,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愈早進入治療愈有助於病情的控制。「疫情期間,到底該不該做腸胃鏡檢查呢?」從目前全球疫情仍然不斷反彈來看,沒有疫情的日子,似乎不會太快來到,尤其大腸息肉和癌前病變的變化,並不會因為疫情而停止,因此,疫情期間聰明看病,才不會讓自己變成了疫情之下的犧牲者。●若出現4大症狀,應及早就醫1.急性腹痛2.腸胃道出血,解黑便或血便的狀況持續3.有腸胃慢性症狀一段時間且情況變差4.有腸胃症狀,但不曾做過檢查●4種狀況可在疫情緩和時,接受腸胃鏡檢查1.胃食道逆流的追蹤2.腸胃道息肉追蹤3.巴瑞特食道的追蹤4.半年內因類似症狀做過腸胃鏡檢查●若出現3種問題,腸胃鏡檢查要延期1.呼吸道感染2.咳嗽或發燒3.有相關接觸史
-
2021-09-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在辦公室工作比餐廳內用更危險?專家曝10個最易染疫之處
新冠疫情延燒至今仍未見休止的跡象,而傳染力比原始株強上數倍的Delta變異株讓突破性感染頻頻出現,更讓全球疫情雪上加霜。除了施打新冠疫苗之外,採取口罩社交距離等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也是重要的防疫手段,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辦公室工作的染疫風險比在餐廳內用還高嗎?衛福部前部長邱文達在一份演講報告中引用網站Eat This, Not That!一篇文章,列出十個一般人最可能染疫的地方,其中在辦公室工作名列可能染疫風險第五名,而在餐廳內用則是第九名。許多專家表示,包括白宮首席防疫顧問佛奇(Dr. Anthony Fauci)在內,如果你與未戴口罩的同事共用辦公設備或聊天,而當中一名同事感染新冠,病毒很容易就傳遍整個辦公室。此外,休息室、自助餐廳及其他公共區域是大流行期間許多疫情爆發的源頭,即便在醫院的環境中也是如此。至於室內用餐在大流行期間通常最先受到限制是有原因的。當人們在吃喝時必須摘下口罩,而且在室內環境中,病毒比在室外更容易傳播。因此文章建議,坐在餐廳外面用餐或乾脆叫外賣會比較有保障。名列風險第一名的危險行為,當屬與生病的人接觸。若你和無法百分百確認無染疫的朋友或家人有聚在一起的計畫,文章建議你應該把活動取消。由於新冠肺炎症狀多樣化,如果在聚會之前沒有新冠檢測陰性證明,等於是將自己置於染疫風險中。以下是邱文達整理最容易染疫的地方前十名:1.與生病的人接觸2.去酒吧3.與朋友擁抱4.參加婚禮5.在辦公室工作6.在朋友家室內用餐7.與親戚或朋友出遊8.在自助吧用餐9.在餐廳室內用餐10.室內婚前聚會
-
2021-09-16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都打助防重症、死亡!6種人建議早打
台灣近日新冠疫情獲得控制,但還尚未止息,最近也即將進入流感、肺炎鏈球菌高峰期,流感疫苗等也即將開打,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建議,民眾在拚新冠疫苗覆蓋率之餘,可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更有助提升保護力。 小心新冠疫情+流感季 染上一種都對後續不利。 黃軒醫師指出,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三者,雖傷害程度不同,但皆對人體呼吸道有害,症狀也非常相似,皆可能出現咳嗽、喉嚨不適、發燒等症狀,也都有可能進入重症及死亡,且若不幸感染一種以上,對健康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提醒民眾在防範新冠疫情之下,也得慎防另外兩者。 黃軒醫師以較為常見的流感病毒比喻,其有如先遣部隊,一般而言殺傷力不高,但一樣有可能致命,通常在進入呼吸道後會一路破壞呼吸道,後續若染上新冠病毒或肺炎鏈球菌,將有如重裝部隊、特種部隊一般大舉入侵,病菌的侵害將易如反掌,重症、死亡的機會將大幅提升。反之也是如此。 另外,進入流感季,也可能出現患者輕忽的問題,雖然現在民眾普遍防疫意識相當高,若有不適症狀都會有所警覺,不過若症狀並無大礙,往往容易讓人心想「沒這麼倒楣吧?」。因此黃軒醫師也提醒,在目前全球仍然是大流行,現階段若有可疑呼吸症狀出現,都建議先篩檢是否為新冠病毒應對為佳,以免誤判造成更大流行的可能。醫療院所也皆會以此方向做防範。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 3種疫苗都打提升保護力! 現階段新冠疫苗覆蓋率已超過4成以上,黃軒醫師建議民眾可繼續施打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這三種疫苗皆對防範三種病菌的重症皆有所幫助。 已有不少研究發現流感疫苗,有助於降低新冠病毒的重症、死亡率,而美國也進一步研究發現,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後感染新冠病毒,其重症、死亡率明顯下降了3成左右。 黃軒醫師形容,如同派守不同的軍隊駐守保護呼吸道,不論是否已經接種新冠疫苗,都鼓勵施打原來每年依計劃排好的流感疫苗,再加上肺炎鏈球菌疫苗,這些都是相當不錯的「三種軍隊」,一起來支援保護著我們的肺部。 哪些族群建議新冠加打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黃軒醫師建議,像是年長者、慢性病、肥胖、有慢性咳嗽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孕婦、幼童等高風險族群,更是建議盡早追加這兩種疫苗。且現階段如果因新冠疫苗資源有限,而尚未輪到有慢性疾病的年幼孩童,亦可透過這兩種疫苗先取得一定免重症的保護。 如有意願施打流感或肺炎鏈球菌疫苗者,除了之前對疫苗過敏者應避免,一般民眾建議可先評估時程,不論何種疫苗,皆建議前後間隔2~4周,視個人情況不同,可先與醫師討論,盡早加強提升自我的保護力。《延伸閱讀》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14 醫聲.健保改革
部分負擔 病友聯盟:保障弱勢 緩步改革
藥品、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從「定額制」改「定率制」,以增加部分負擔,是否可行?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指出,部分負擔是為了健保財務永續運行,應逐年、逐步施行。不過她強調,對於經濟弱勢的患者,應有相對的補助配套,避免造成弱勢者不敢就醫,反而違背健保創立初衷。健保藥物共同擬訂委員會主席陳昭姿透露,健保署原先預計在八月後研擬部分負擔改革計畫(或稱使用者付費),雖因新冠疫情而耽擱,「不過這個問題(部分負擔)沒辦法再放很久了,為了病人、醫療與健保共好。」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指出,部分負擔不是為了「增加健保財源」,而是「避免醫療不當使用」。他說,健保醫療給付總額明年上看八千億元,其中一部分就是來自部分負擔,但是調整措施會不會導致「因病而貧」,必須小心評估。吳鴻來強調,不能將部分負擔當成唯一解決健保總額不足的方法,因為它仍有「道德風險」。部分負擔調漲後,勢必會增加民眾就醫的成本,而對於經濟弱勢者,將影響其就醫意願,恐衍生其他社會成本。吳鴻來認為,部分負擔當收則收,但應在保障弱勢的前提下逐年、緩步改革。
-
2021-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光新冠疫苗 將至印尼進行二期臨床試驗
國光生技宣布,國光新冠疫苗海外臨床試驗已獲印尼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BPOM)核准,將進行劑量探索二期臨床試驗,若一切順利,將據此規劃三期人體臨床試驗,國光將以符合國際規範、可對抗變種病毒的新冠疫苗作為開發策略搶進市場。國光生技表示,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以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種病毒為主,台灣、東南亞及歐美疫情再起,印尼疫情尤為嚴峻,因此,國光新冠疫苗臨床試驗選在印尼執行,由印尼日惹大學(Universitas Gadjah Mada)醫學院醫師主持,二期臨床試驗預計收案240人,試驗目的將確定劑量並驗證疫苗具完整保護力,結果預估在明年出爐。國光生強調,研發新冠疫苗的腳步從未停歇,過去一年除與印尼洽談臨床合作外,也持續進行疫苗劑量調整及動物實驗,從動物實驗中確認國光新冠疫苗完成3劑接種效果優異,對變種病毒有良好保護力,與國際專家提出補打第3劑對抗變種病毒的立論相符。另外,國光也說,率先開發次世代新冠疫苗,將在多國多中心三期臨床試驗中導入次世代疫苗,以確保國光新冠疫苗能提供更廣泛的保護力來對抗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國光表示,印尼正處新冠流行期,提供臨床試驗絕佳條件;且印尼人口超過2.5億,是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國光新冠疫苗已取得清真認證,進入穆斯林國家優勢大增,將以此打開東協各國和新南向國家,進一步進入國際市場。
-
2021-09-10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新冠康復者罹肺部纖維化 國外有10例採肺臟移植
北部新冠疫情加劇,有患者因免疫功能遭破壞,或受肺炎影響造成肺部纖維化,患者須長期戴呼吸器,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外科教授劉會平表示,目前國外至少有10例採取肺臟移植成功案例,但後續問題目前還有待長期追蹤、研究。劉會平表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康復後,可能會出現肺部纖維化後遺症,當藥物治療無法康復時,患者一輩子都要帶著呼吸器,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目前美國、德國等國家思考肺臟移植的可能性,目前至少已有10例成功案例,還要長期追訪了解後續問題,是一個新的選擇。高雄長庚醫院心臟血管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羅乾鳴表示,台灣肺臟捐贈數量相較於心臟、肝臟等較少,加上一旦捐贈者被判定腦死,易出現併發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或衰竭無法使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捐贈數量也有明顯影響,又受限疫情無法跨縣市取得捐贈器官,目前只能配合政策。媒體詢問新冠肺炎康復者是否能捐贈肺臟,羅乾鳴說,新冠患者康復後體內應會產生抗體,捐贈前須再評估,確認體內有無殘病毒,目前尚無治療指引提出適不適合捐贈,還有待研究,但根據多數因肺炎死亡患者的肺臟解剖,狀況都不是很好,能捐贈的機率應不高。
-
2021-09-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握病患手陪走最後一程 醫暖心遞手套讓家屬紀念
急診室感控在新冠疫情下嚴密,在病患生命走到盡同時,成為與家屬最後一段路的阻隔。一名癌末的先生日前送往急診時,已經性命垂危,著急的女兒無奈因防疫規定,只能在門外等待PCR結果。然而,收治該男的急診醫視病猶親,選擇握著他的手,暫代家屬陪伴他人生最後一段路,並把曾握著病患的外層手套交給女兒,讓她感受父親的餘溫。收治癌末男的是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部主任田知學,她回憶,當病患從救護車被推入急救室時,已經呈現頻死前的呼吸,團隊心裡也已經有底,家屬端同意不再施行急救,讓親人別再受苦。醫療團隊還是盡可能地替病患著想,包含緊急快速新冠病毒PCR篩檢等。但很快地,病患的呼吸越來越慢、越來越淺,及心跳也越來越無力。就在突然間,呼吸動作也隨之停下。患者病危前夕,以往院方會讓家屬陪著走完,他們人生的最後一段,疫情間則礙於防疫都不可接觸。田知學這時走到病患身邊,輕輕恭敬地握住他的手,在心裡想著:「請原諒我直接握住手,讓我暫代家人,陪您最後一段。」直到PCR報告出爐。她說,這時患者像是有感應似地,心電圖監視器顯示,心跳從每分鐘20下,變成10幾下,接著就變成平靜的一條線。田知學輕輕鬆開手,恭敬地向他點頭,走出急救室的門向家屬解釋。病歿男的女兒早已有心理準備,但仍哭紅雙眼。田知學向她說明,無法放行去看父親最後一面的原因,「我剛剛戴著這個手套、握著他的手,陪他走完最後一段。」接著,便將外層手套脫下,並交給家屬。田知學說,急救區的區塊疫情間兩個族群可以進來,一是著全套防護裝備的人員,或是採檢陰性的病人及家屬。能理解規定不通人情,無奈台灣已進入社區感染、不能確定感染源,甚至有時候反而是陪病家屬,遭驗出陽性的狀態,大家只能互相多一層體諒。
-
2021-09-06 失智.失智資源
復生教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阿公阿嬤視訊上課不怕疫情來阻擋
新冠疫情未歇的110年8月,臺北市南港區復生教會附近的巷弄,人們因走避酷夏艷陽而安靜無比;然而教會裡牧師張其嵩的筆記型電腦正開著視訊視窗,裡面與會者吱吱喳喳地你一嘴我一句,仔細一看都是平均年齡80多歲的長者,彼此熱烈討論著。「XX阿嬤,妳今天第一名咧,真厲害!」「XX阿姨,妳前幾天打針,有沒有不舒服,記得多喝水!」張其嵩一一點名。「有啦!有啦!」「欸,奇怪!剛才我的麥克風怎麼不見了?」視訊鏡頭的那一端窗格,長者們此起彼落地回答張其嵩的早安關懷。長輩用Google Meet隔空上課,阿公阿嬤沒人缺席。這裡是教會,也是食物銀行,更是失智長者們開心過生活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這正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設置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典型案例:即以具創意又能連結地方特色的作法,運用市政規畫資源,佈建綿密的失智照護服務網絡,讓南港區在地民眾更方便使用這些服務,延緩失智者失能退化。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復生教會據點一周三次、每次上午9點到下午4點的課程,不得不於5月中旬暫停。「坦白講,家屬都很擔心。」張其嵩說,但轉念思考,來上課長輩的家庭支持系統不錯,他想到各公司行號因疫情居家辦公使用視訊會議,「何不也來給長輩試試?」因此復生教會據點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今年6月起,請據點的12位長輩,一周三次利用Google Meet視訊會議隔空「上課」,並創下沒有一位長者中斷服務的紀錄。96歲阿嬤自己操作視訊按鍵,各個變身科技人。用視訊會議上課,最年長的是96歲的李玉桂阿嬤,她的家人替她架好手機後,李玉桂自己操作視訊的按鍵並沒問題。一起在線上視訊的還有95歲的陳淑英和83歲的劉來富兩位阿嬤,這些年齡介於72歲到96歲的長者們使用數位科技的熱勁,並不輸年輕人。「剛開始不少人覺得不可行,但我們還是做到了。」復生教會據點成立三年來,首次運用視訊上課,課程就很豐富,包括失智認知功能促進、毛巾操和體適能等,阿公、阿嬤都能準時出現在視訊鏡頭前,沒有遲到。張其嵩表示,上課前,長輩家中的子孫會幫忙架筆電或智慧型手機,稍微教一下,長輩很快就能上手,家屬也不再擔心長輩因為不能去據點上課而整天在家睡覺。學員之一胡媽媽眼睛有黃斑部病變,曾因視力不佳而不敢到處走,日益變得行動不便,常待在家裡。胡媽媽的兒子幫她上網尋找到復生教會據點,胡媽媽每天都很期待來這裡上課,這次她也參與了視訊課程。張其嵩分享教會視訊上課兩個多月的經驗。他說,長輩視訊上課人數以8人到10人為宜,因為講師可能要常提醒長輩開麥克風等指令,如果人員過多,要花很多時間指導,可能上課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另外,每堂課的前半小時是測試時間,以確定長輩的設備已開妥當。失智長者參與食物銀行,達到自立生活目標。復生教會多年來也設有食物銀行,提供志工職務讓長輩參與,失智者得以逐步做到自立生活。張其嵩說,聖經馬太福音有「五餅二魚」故事,講述耶穌講道到下午,門徒安德烈的孩子手上有五餅二魚,耶穌神蹟展現而餵飽了5千人。復生教會秉持聖經精神開設食物銀行,也成了失智據點長者的身心寄託。像是一位70多歲的美枝姐,她就負責裁剪材料並包裝各界捐贈物資,連照顧她的外籍看護都一起來幫忙,做得不亦樂乎。教會一樓外牆有原住民彩繪畫作,常吸引路人駐足欣賞。在教會外牆的一處角落,更有5年前臺北市政府環保局贈送的冰箱,提供來自安得烈食物銀行、生技公司和家樂福等機構捐贈的物資,給社區弱勢者取用。而教會更主動出擊,將物資送給附近舊莊國小、胡適國小和誠正國中輔導室,由其轉送給弱勢學生,長者和學生青銀協力以行動實踐助人為快樂之本,也為南臺北市南港區打造一個溫暖、有溫度的失智者自立生活樂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廣告
-
2021-09-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疫後門診爆增 醫曝止痛藥吃太多恐「大腦敏感」
根據國外最新研究,偏頭痛患者疫情期間,每月偏頭痛平均天數增加4成,其中6成患者偏頭痛頻率增加,有高達6成4偏頭痛嚴重程度增加。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部立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表示,9月5日至11日是全球偏頭痛衛教週,邀請藝人佩甄擔任衛教大使,與知名圖文插畫家H.H先生合作,透過「第一屆全國繪畫比賽」與「我的偏頭痛美學網路串聯」,增加國人對偏頭痛認知。陳韋達表示,依流行病學推估,全台約有200萬人罹患偏頭痛。根據國外知名《頭痛與疼痛》期刊研究,新冠疫情期間,患者每月偏頭痛平均天數,從疫情前5.7天提升至8天,有六成患者偏頭痛發作頻率增加,有一成患者惡化為慢性偏頭痛。此外,有六成患者過度使用止痛藥,導致頭痛惡化,二成二患者一度痛到掛急診。還有六成患者吃不下、八成患者睡不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醫師王嚴鋒指出,今年7月學會進行線上問卷調查,了解國人對於偏頭痛認知,共有2300名民眾填寫。調查顯示,近七成民眾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但事實上偏頭痛屬於疾病,只要頭痛反覆發生,每次持續4至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的症狀,即符合偏頭痛定義。王嚴鋒說,偏頭痛患者以20至50歲女性居多,誘發因素包含壓力、遺傳、飲食、睡眠、環境等,嚴重會影響生活與工作。而國內止痛藥取得方便,部分民眾在偏頭痛發作時,多數自行購買止痛藥,過度輕忽治療,過量用藥除了傷肝、傷腎,更可能導致成癮,使頭痛惡化。台灣頭痛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神經科醫師劉子洋表示,有些患者屬於慢性偏頭痛邊緣,在疫情之下,頭痛發作也不敢就醫,導致加速惡化,變成慢性偏頭痛,若長期靠止痛藥,可能會過度依賴藥物,也會越吃越痛,形成惡性循環,讓大腦越來越敏感,像是夏天進出冷氣房溫差大、沒睡好或隔天有大型考試等,外在因素刺激就會引發頭痛,建議應及時就醫。近期施打新冠疫苗,有不少民眾出現頭痛等副作用。劉子洋說,施打疫苗出現頭痛,與偏頭痛所產生的機轉不同,但若民眾本身有偏頭痛體質,但先前並未診治,打完疫苗後產生發燒、頭痛等不適症狀,或是外在壓力、其他疾病等,也可能引發偏頭痛產生,或是加劇偏頭痛。為了幫助國人正確認識偏頭痛,學會發布「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止痛藥每周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靠這「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期望藉由簡單易記口訣,讓民眾一眼秒懂偏頭痛必知「超前部署」守則。第一屆全國繪畫比賽,共有685位學生與社會人士參與,高中組冠軍本身亦是病友,因偏頭痛嚴重影響生活,於畫中呈現主角痛到夜不能寐。牆上日曆的滿江紅更道盡偏頭痛的血淚,甚至以「受夠了」命名作品,表達病友渴求偏頭痛改善的那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