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2 焦點.用藥停看聽
搜尋
整形外科
共找到
178
筆 文章
-
-
2022-10-01 醫聲.Podcast
🎧|未來台灣看不到外科醫師? 「副總統的醫師」陳晉興3大策略盼留住人才|理事長講堂EP6
走下手術台脫下乳膠手套,才發現院外天色已晚。清晨六時許,朝陽甫透出天際,他還要驅車前往位於基隆路上的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查房,並參加分院的院長室會議。下一站,是仁愛路上台大醫學院。講完課,穿過蜿蜒的迴廊,來到中山南路的台大醫院。下午的門診,超過百位患者等待他問診,排刀情形更是幾近緊繃。台大癌醫分院、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總院「三點一線」,構築成台灣外科權威、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晉興的日常。行醫逾卅年,執刀超過一萬五千台,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媒體人陳文茜等人罹患肺癌時,都是由他執刀。陳晉興忙碌之餘,仍掛心台灣外科人才培育,過去的四大皆空,如今成為內外皆空:外科辛苦,又是醫療糾紛的高風險科別,他提出針對人才羅致困難科別設計獎勵制度的建言、帶領團隊開發外科醫師訓練用的虛擬實境模擬器,也鼓勵學生不因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外科理想,以免台灣走上沒有外科醫師的未來。🎧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連續值班15天 靠成就感堅持至今陳晉興在1993年進入台大醫學院。大學四年級時,受到當時導師、台灣心臟外科權威朱樹勳啟發,早早就選擇走上外科之路。他回憶,當年朱樹勳突破法律匡線,完成台灣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轟動一時,媒體大肆報導,十分激勵人心,「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希望做一個救人性命的外科醫師。」雖然一路走來十分辛苦,但陳晉興說,「成就感很大。」早年台灣醫師人數較少,患者相對尊重、感謝醫師,也因此醫師的社會地位較高。靠著這份成就感,陳晉興在外科的道路上堅持至今,不但當上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同時擔任台大外科教授,投身外科醫師人才培育,還曾獲台大教學傑出獎。「四大皆空」剩兩大 小兒外科人才缺乏最嚴重「說老實話,早期外科醫師缺乏就很嚴重。」陳晉興透露,在他還是醫學生的時期,外科是熱門科別。然而,因為醫學系較少,即使熱門,外科醫師人力還是相對缺乏。陳晉興說,在他開始當住院醫師時,曾經遇到兩位醫師值急診、兩位醫師值加護病房的情況,「一個人要值15天,幾乎每天都待在醫院、不能休息。」台灣的醫療人力,曾經經歷一段「四大皆空」時期—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都出現人力缺乏。時至今日,小兒科及婦產科的醫師人力,在政府因應少子化的政策鼓勵下已緩解,獨留內科、外科「兩大皆空」。陳晉興說,以外科而言,仍有相對熱門與相對冷門的科別之分,如整型外科及神經外科。前者因為未來可投入已成為趨勢的醫療美容,或成為開業醫師,故很受醫學生歡迎;後者則因患者較多,醫療費用多,醫師的經濟收入也較有保障,也有不少醫學生願意加入。反觀小兒外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則是相對冷門的外科科別。陳晉興說,其中人力最缺乏的是小兒外科,除了患者人數較少,也因為考量到孩童家長因年紀尚輕,經濟能力也相對較弱,連帶醫師的收入也可能不如其他科別多。陳晉興說,若以小兒外科醫護人員和其他科別相比,因為小孩好動、血管又小,光是抽血的時間,就可能是大人的數十倍之多。然而,目前的健保點數至多僅有兩倍,無法反應該科別醫護的辛勞,導致新血不願意投入。種種現況,都讓外科醫師的人才來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站在外科人才培育最前線,陳晉興對此特別有感觸,他提出「三大策略」,希望台灣儘早脫離外科人才缺乏的泥淖。策略一/「熱情無法一路燃燒」 醫院應設奬勵制度一位外科醫師的養成,從進入醫學院到能夠獨當一面,從容自信地為患者執刀,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也因此,選擇外科,非常考驗醫學生的毅力。「光是住院醫師,我就當了七年。」陳晉興以自身經驗為例,他先在省立台北醫院(現為衛福部立台北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後來先入伍服兵役,退伍後又到台大醫院重新開始訓練。陳晉興表示,依照規定,當年胸腔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時間是五年;訓練結束之後,還要再當一年的「研修醫師」,協助老師做研究、擔任手術室助手。一位年輕醫師得要熬過這些訓練,才能升上主治醫師,在醫院開設門診、收治患者。不過,因為人命關天,不容差錯,真要能獨當一面為患者進行手術,其實還需要更多訓練、累積經驗。「來找我談,表明快要無法堅持下去的學生,不在少數。」外科醫師的訓練之路,絕不輕省,陳晉興說,面對極度忙碌的生活,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一定要對外科「有興趣」。陳晉興說,對於喜歡外科的醫師而言,進開刀房就好像進樂園一樣,「你會很開心,整天下來都不覺得累。」若是對外科沒有興趣,及早轉行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真的有興趣,長久持續的做下去,慢慢的就會做出你自己的名聲。」不過,陳晉興也強調,光靠一股「熱忱」,還不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留在外科的動力,政府、醫院應設計獎勵制度,才能留住人才。故陳晉興認為,除了健保給付的保障之外,在醫院的行政體系中,設立獎勵金制度尤為重要,「熱情沒有辦法一路燃燒,需要倚靠制度設計,給予經濟支持,才能長久。」知識補帖/一位專科醫師的養成,要經過哪些流程?國內現行6年制醫學院制度中,醫學院學生入學後,前4年是基礎醫學課程;接著大五、大六兩年時間,則進行臨床見習。醫學生畢業後,首先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Post Graduate Year, PGY)」訓練,2019年起規定訓練時間為期2年,並分為PGY1、PGY2兩階段。最後才得以分科至各科別擔任住院醫師(Resident, R),並接受專科醫師訓練。專科醫師的訓練時長,依照科別各有不同。依據規定,若在PGY2選擇進入人才稀缺的內科、外科、兒科、婦科,提早開始相關訓練,在專科醫師訓練時,可折抵一年時間。根據衛福部醫事司資料,專科醫師訓練年限最長者為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須耗時6年。策略二/醫療糾紛成外科人才阻力 陳晉興:對患者不要欺瞞、真心相待醫療糾紛總與外科醫師聯想在一起;擔心遇到醫療糾紛,是醫學生選擇外科的最大「推力」之一。陳晉興說,醫療糾紛可說是擔任外科醫師的必經之路,「如果你都沒有醫療糾紛,那大概是開的刀太少、病人太少,所以取樣不夠。」他以美國大聯盟投手比喻,當一位投手球投得多了,一定有被全壘打、被得分的時候,防禦率不可能是〇。(相關新聞:「立法院三讀通過『醫預法』 醫糾事件需調解、評析先行」)開了破萬台刀的陳晉興,醫療糾紛自然沒少碰過,也是因此,他總可以用自身經驗鼓勵因醫療糾紛而身心受挫的學生。「對於每一個病人,我們一定要盡力。」陳晉興說,既然醫療糾紛因為病人體質的不同等原因而難以避免,外科醫師可以做到的是謹遵手術常規,每次手術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才不會留下遺憾。陳晉興指出,有時醫療糾紛「不見得是醫師犯錯,而是家屬的不諒解。」若與患者、家屬建立好關係,醫療糾紛就不易發生。「所以我現在有一個習慣,開完刀的病人,我一定給他我的手機。」當患者知道可以隨時聯繫得上醫師,心裡也就多一分「安心」。陳晉興把病人當朋友,真心相待。他也強調,對待病人要「真誠」,絕對不能欺瞞。若是外科醫師有所隱瞞,或是未明確告知危險性,一旦發生手術事故,或是患者生理反應不良而出現併發症等情況,對於患者、家屬的心理衝擊更大。陳晉興總是明確告知患者,手術的好處、風險分別為何,「不會因為要叫你來開刀,就避重就輕,說手術很簡單、危險性很小。」當醫療糾紛無可避免地發生時,陳晉興說,對於外科醫師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有同理心。患者因為醫療行為而蒙受損失,甚至失去生命時,對於患者、家屬,以及醫療團隊「都是很痛的事情。」陳晉興說,即使如此,醫師還是要正面面對,尋求法律顧問協助,醫院也會出面協助協調、和解,並協助支付和解費用。醫療糾紛對於外科醫師的心理衝擊,無疑相當的大。陳晉興坦言,「這需要隨著時間才能解決。」他鼓勵外科醫師,不要因為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了行醫救人的理想。策略三/虛擬實境模擬手術 強化外科醫師訓練品質 「教授,真的是你幫我主刀嗎?會不會請你的學生來主刀?」陳晉興患者的擔憂,為臨床經驗的重要性,下了最好的註解。陳晉興說,現在年輕醫師受訓時間雖較早年短,但以台大醫院體系為例,住院醫師仍需接受分派至雲林、新竹、癌醫中心等分院歷練,經過數年後,再回到總院擔任主治醫師。然而,當上主治醫師後,還需要累積非常多臨床經驗,才能把手術作好。「住院醫師要五到七年,主治醫師要差不多五年以上,才會慢慢成熟。」陳晉興說,若執刀的外科醫師沒有足夠經驗,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也會增加。年輕醫師需要累積臨床經驗,又不能把患者拿來「練習」,將其生命置於風險中,於是有了「以豬代人」、虛擬實境(VR)等解方。陳晉興說,早期醫學院的訓練,是使用豬隻進行動物實驗,或利用大體老師讓醫師、醫學生練習解剖。然而,國內大體老師來源稀少,非常珍貴;若從國外引進,費用也很高。陳晉興說,日前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舉辦研習營,利用豬隻與大體老師,讓會員實際演練胸壁重建與肋骨骨折手術。這場四十餘名會員參加的活動,成本超過一百五十萬元。雖由學會與合作廠商全額補助,會員不必支付高額費用,不過陳晉興直言,「這不是常態。」陳晉興透露,近期台大醫學院考慮與廠商簽約,購買或租用虛擬實境手術模擬器材,供醫學生、年輕醫師學習;台大醫院外科團隊,在陳晉興的帶領下,也正透過與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的產學合作計畫,開發未來可用於外科醫師訓練的「虛擬實境手術模擬系統」,該系統未來除了用於訓練,也可以輸入患者的各項參數,在手術前進行實戰演練,降低手術意外發生率。藉由虛擬實境的手術模擬系統,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可以在不傷及患者的前提下,熟悉手術器械的使用,進行切割、止血、縫合等手術過程的操演。陳晉興說,此系統雖仍無法與真實開刀房情境相比,「但是感覺不錯、還蠻有真實感,你真正要用的時候,馬上就可以上手。」「比如說,我們明天要開一個很複雜的手術,如果可以透過這個虛擬實境,把病人資料建置到電腦,在開刀前就可以先練習、先了解病人的解剖構造。」陳晉興說,這就像飛行員要駕駛模擬機,「從台北到紐約,已經開了上百次,真正上場就不會很慌張。」他指出,在國外許多醫學院、醫學中心,針對醫學生的訓練,都已朝向虛擬實境,「除了保障患者權利,也能夠兼顧年輕醫師的訓練品質。」台灣外科醫療名列前茅 陳晉興:應引以為傲「台灣其實必須要為我們的醫療成就驕傲。」陳晉興說,台灣不少胸腔外科的研究論文,在世界名列前茅,舉例來說,他在2011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的一篇論文,已累積逾兩百次引用,相當驚人。此外,陳晉興與其醫療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明了不必使用呼吸管,僅需透過靜脈麻醉的微創手術。他更曾獲邀於維也納舉行的2016年世界肺癌大會演講,並在捷克進行兩台示範手術,「幫兩個歐洲人,一個做肺葉切除、一個做楔形切除的手術。」可見台灣外科醫療水平已超越部分歐洲國家。 走過艱難的訓練,躍上國際為台爭光,又成為培育人才的醫學教授。陳晉興的經歷,可說是台灣外科醫師的一幅縮影,提醒著初踏上救人之路的年輕醫學生,「選擇一條難走的路,也許可以走得更精彩。」(看陳晉興最新著作:「開卷有醫|陳晉興:肺癌死亡率高且健保花費居十癌之首,全民須謹慎面對」)陳晉興小檔案現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台灣大學醫學系外科教授經歷: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獎項:台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財團法人青杏基金會青杏醫學獎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傑出教授獎台灣醫學會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剪輯協力:林琮恩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台大醫院
-
2022-09-26 醫療.骨科.復健
跌倒臉部骨折 出現複視、臉麻 精準手術助他恢復正常
一名高中生騎機車時跌倒,因撞擊地面造成右臉撞傷,看東西出現雙影,臉頰、鼻側及牙齦有麻木感。電腦斷層查出,他的右側顴骨眼眶骨有複合性骨折,經由精準顱顏導航及術中電腦斷層輔助手術,手術後三天出院,一個月消腫後,恢復對稱的臉龐及正常的對焦及視力功能,臉頰麻木感也改善。大里仁愛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廖漢聰說,一開始因為腫脹,看不出忠者臉部的不對稱,但依照經驗即判斷,可能是眼眶爆裂性骨折,導致眼球位置移位及眼球運動肌卡住,致使兩眼無法正常對焦,因而產生複視。臉頰麻木可能是因為顴骨骨折位移壓迫到三叉神經的下眼眶神經分枝。後來經進一步檢查,的確是如此。他說,臉部骨頭尤其中顏面骨 (顴骨、眼眶骨、上頷骨及鼻骨等) 是一個複雜的3D立體結構,除了可支撐臉部產生立體感,裡面也包含了許多的重要組織如眼球、視神經、三叉神經及血管。因此,手術除了恢復立體的對稱外觀外,也要避免傷到重要的組織。為了避免臉部因手術疤痕破相,手術的傷口只能經由口內、眼瞼內或眼瞼下等小傷口,或隱藏性傷口來復位及固定顴骨骨折處,並重建眼眶骨,手術困難度不低。廖漢聰說,即使經驗好的醫師,對於複雜性的骨折也很難做到兩邊對稱,因此就有術中電腦導航及術中電腦斷層等先進科技來協助,以達到精準的復位及重建,精確度可以達到1毫米以下。原理是,在手術前將病患的顏面骨電腦斷層資料透過軟體先做術前設計,將左邊正常的顴骨眼眶骨鏡像成影到受傷的右邊,如此在手術中就可使用導航來確認骨折的重建是否與對側對稱,也可以避免視神經等重要組織的誤傷。復位固定結束後,還可使用低輻射劑量的移動式電腦斷層再次確認復位重建的位置是否與術前設計位置相符, 如此可大大降低再次手術的風險。大里仁愛醫院說,廖漢聰從德國學習此項技術,回國後使用此技術服務病患,成效極佳,2021年榮獲國家新創獎。除了可用於急性顏面外傷骨折,也可用於顴骨眼眶骨復位不良導致的顏面變形之再次手術,以及國字臉顴骨下顎骨削骨手術、正顎手術等,提供更精準的顱顏面重建及美容手術。
-
2022-09-20 醫療.一般外科
34歲男忽視症狀,雙腿腫脹發黑慘變樹皮!醫:出現這些問題及早介入治療,預防演變成慢性靜脈疾病
全世界人口中占六到八成有慢性靜脈疾病問題,高雄34歲的小維(化名)因患有年輕型慢性靜脈疾病,不僅雙腿腫脹,還因色素沈澱皮膚發炎,讓患部猶如樹皮一樣;經義大醫院透過超顯微靜脈吻合術,才讓他病況好轉,擺脫樹皮人生。小維腿部平時會感受到酸、痛、脹,且小腿外側還有時好時壞的傷口,起初他並不以為義,直到雙腿腫脹到無法穿下原本的鞋子,患部越來越嚴重,才在一年多前向義大醫院求診,由義大癌治療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張智豪協助治療,經診療發現,他的病因是由遺傳引起的年輕型慢性靜脈疾病。院方觀察發現,小維的病況因長期靜脈慢性發炎,引起靜脈高壓,使血液因靜脈瓣膜失能讓血液無法回流,更導致局部淋巴系統纖維化造成淋巴液回流受阻。經院方透過超顯微靜脈吻合術,讓小維的傷口在兩周內不再滲液,小腿肚也消腫達到10公分,也大幅解決慢性靜脈疾病的問題。張智豪指出,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可將淋巴管嫁接在正常瓣膜的靜脈幫助引流淋巴液,可有效地控制淋巴漏狀態,使傷口不再滲濕,幫助乾燥及淋巴循環恢復正常,緩解皮膚發炎。張智豪表示,以往一般治療方式,傷口癒合時間需16到22周,且一年內復發率高達25%,但接受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的病患,傷口能在6到10周內完全癒合,一年內復發率低於5%。張智豪解釋,慢性靜脈疾病盛行率,約占人口數的六到八成,是棘手的問題,發生原因來自遺傳、長期站立、久坐及勞動,因病引起靜脈高壓,造成小腿皮膚發炎、色素沈澱,產生像穿著黑襪子的現象,有搔癢感、不寧腿症候群導致睡眠障礙,這類患者到末期,會有難治癒的傷口,皮膚也因反覆發炎演變成像樹皮一樣的外觀。因此,院方建議,若民眾睡眠時,發現有搔癢、酸脹及不寧腿症候群等影響睡眠品質的問題,可及早介入治療,預防病症演變成慢性靜脈疾病。
-
2022-09-15 癌症.皮膚癌
80歲阿嬤長「青春痘」 診所醫師警覺發現竟是皮膚癌
南投縣80歲林姓阿嬤上唇右側長痘子,且轉成糜爛性腫塊,衛福部南投醫院切片手術,確診為「上唇惡性腫瘤」,安排腫瘤切除及鼻唇溝皮瓣重建手術,減少阿嬤長時間麻醉的風險。林阿嬤術後恢復良好,後續改為追蹤治療。南投醫院表示,長青春痘是相當平常的事情,如果長久未消失,甚至出現越長越快、變大或不規則形狀時,可能是癌變的徵兆,應盡快就醫檢查。80歲林姓阿嬤平時至名間鄉的文和佑生聯合診所追蹤慢性疾病,醫師阮千文觀察到她的上唇右側與人中有個糜爛性腫塊,將她轉至南投醫院就診,經切片手術後確診為惡性腫瘤。阿嬤與家屬得知罹癌嚇一跳,原以為只是顆消不掉的痘痘,而且疫情期間都戴口罩,鄰居也沒有發現阿嬤臉上病變,還好阮千文醫師請她脫下口罩後注意到異狀,很感謝阮千文醫師的警覺與轉診,而接手的南投醫院也很快地掌握病情,順利完成治療。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說,患者的切片病理報告為「鱗狀細胞癌」,是亞洲人第二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好發在臉部、嘴唇、耳朵,會依患者的狀況與腫瘤的型態給於治療建議,廣泛切除手術治療為目前標準治療方式。早期皮膚癌在手術後,大多可達到治癒的效果,不過由於病灶在臉部,需要整形外科醫師參與手術重建,減少患者在外觀上的缺陷,進而影響身心狀態。賴文森醫師與整形外科醫師呂明暐組成跨科別醫療團隊,擬定最適合病人的重建手術,一次到位進行腫瘤切除及立即性的鼻唇溝皮瓣重建手術。林阿嬤術後恢復良好,後續將回原診所繼續追蹤。
-
2022-09-15 醫療.一般外科
做無痛手術前要注意什麼?麻醉醫師告訴你「鎮靜麻醉」必知的7件事
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Q1:哪些醫療行為會需要用到鎮靜麻醉?睡醒就會好嗎? 近年來接受鎮靜麻醉的病人持續增加,聖馬爾定醫院麻醉科主任儲寧瑋醫師以自己工作的醫院為例,鎮靜麻醉已占所有麻醉比例的三分之一。除了一般人熟知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占最大宗,另外還有肝臟腫瘤電熱治療術、肝臟切片、經皮胃造瘻術、支氣管鏡檢查及切片等,會讓病人感到有點痛的醫療處置,多數病人都會希望「睡一覺」就能完成。還有一些過程很痛但時間較短的手術,比如:骨科把脫臼關節徒手復位及將沾黏拉開的關節授動術、泌尿外科的膀胱鏡檢查和婦產科的子宮內膜刮除術等,都需要在重度鎮靜麻醉下進行。此外,做核磁共振掃描或正子造影時,受檢者需要在狹窄的空間躺臥一段時間,但患有恐慌症或身心障礙的人較不易配合,這時就可經由輕度到中度的鎮靜麻醉順利完成檢查。台大癌醫分院麻醉部石崇志醫師指出,良好的麻醉鎮靜照護會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樂意與麻醉醫師合作。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不僅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更能專注當下,病人也能於檢查後迅速恢復,平均只要20~30分鐘就能離開檢查室。 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而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Q2:臨床上最常使用鎮靜麻醉的腸胃內視鏡及支氣管鏡檢查,和一般麻醉的差別在哪?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石崇志醫師表示,由於每個病人的狀況不同,即使是簡單的腸胃鏡檢查,對於身體虛弱的病人,鎮靜麻醉對身體的影響依然不可小覷。內視鏡鎮靜麻醉與一般麻醉不同的是大多為門診檢查,且檢查完後即可返家休息,不像一般麻醉大部分會需要住院,因此鎮靜麻醉通常必須讓病人快速清醒、順利返家。以下分別介紹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及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特點與挑戰: 1. 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 目的是讓病人對於伸進體內的內視鏡管沒有感覺,因此除了讓病人昏睡外,需要克服過程中因胃鏡造成的嘔吐反射、大腸鏡過程中的脹痛感,並同時確保病人呼吸道通暢以及能自主呼吸。這當中的挑戰首先是個體差異,每個人的嘔吐反射程度及疼痛感落差很大,對麻醉藥劑量的反應也不相同,因此同樣的檢查,使用的藥物劑量差異很大;其次是給完鎮靜藥物睡著後的呼吸控制,需特別留意病人可能出現呼吸中止、打鼾或被藥物抑制呼吸等狀況。 2. 支氣管鏡鎮靜麻醉 咳嗽反射是人體重要的防禦機制,這是為了避免異物跑進肺部影響呼吸。而支氣管鏡就是進入肺部做檢查的一種異物,需要克服的挑戰除了上述提到的個體差異及呼吸控制,最大的挑戰在於要克服咳嗽反射,並且維持病人正常呼吸功能。而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目的是讓病人對伸進氣管、支氣管與肺部的內視鏡檢查沒有咳嗽反應,然而若鎮靜麻醉太重,會產生呼吸抑制導致缺氧、低血壓休克,無法迅速清醒;若鎮靜麻醉太輕,則會造成喉頭痙攣、支氣管痙攣,不斷咳嗽而影響正常呼吸功能,甚至必須中止檢查。 Q3:「無痛大腸鏡」是自費嗎?檢查有沒有補助? 石崇志醫師提到,有些縣市政府比如:新竹、苗栗、嘉義及桃園,明瞭大腸癌篩檢陽性患者對於侵入性檢查的恐懼及疼痛不適感,也肯定麻醉醫師在鎮靜無痛的照護專業,提供無痛大腸鏡的補助費用,每年補助預算總計達百萬以上,讓民眾能安心舒服地完成篩檢。 Q4:關於鎮靜麻醉,身為病人該知道哪些事? 凡登整形外科診所麻醉主任蘇百川醫師表示,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而麻醉醫師會透過術前訪視,了解病患過去的身體狀況,包含疾病史、過敏史、服用藥物,以及之前麻醉時是否有不良反應等,若要做得更精準,麻醉醫師甚至會去了解病患對於麻醉的擔憂之處。蘇百川醫師舉例,在牙科診所看診時,他會詢問病患看牙最害怕的事情,是打局部麻醉藥物、鑽牙的聲音或是酸的感覺,以便在不同手術階段做不同的調整。另外,儲寧瑋醫師補充,民眾如果擔心對麻醉藥物過敏,只要有麻醉科醫師在場,透過生理監視器隨時監測病患的血壓、心跳或呼吸變化,都可以即時發現且立即處理。若病人在術前訪視提到家族裡有人因為麻醉而死亡,麻醉醫師就會建議在術前先做藥物過敏的基因檢測。 Q5:不同鎮靜藥物的使用有哪些須注意之處? 儲寧瑋醫師提到,鎮靜麻醉的程度取決於該檢查或手術的疼痛程度,以及醫師的要求,通常麻醉醫師至少會用到2到3種以上的藥物,這時就要了解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有些藥會抑制呼吸,有些會降低血壓心跳,有些則會殘留產生頭暈的感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執行鎮靜麻醉的檢查室及開刀房,除了設備和器材要跟正式開刀房內一樣,備有麻醉機、完整的生理監視器、急救藥物及器材,更重要的是現場人員配置,必須要有麻醉專科醫師和麻醉護理師在場執行。 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是一種具醫療用途的注射麻醉藥,因為外觀呈現乳白色而有了「牛奶針」的稱號。Q6:牛奶針是什麼?濫用會導致死亡嗎? 儲寧瑋醫師表示,鎮靜藥物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也是俗稱的「牛奶針」,它的特色是睡著後醒來很舒服,因此許多長期受失眠困擾的人會對該藥物趨之若鶩,但其副作用是對呼吸有很強的抑制效果,所以當藥物使用量沒有控制好,就容易發生憾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麥可傑克森因牛奶針使用過量而死亡。美國麻醉醫學會和其他專科醫學會,也都認定牛奶針(Propofol)屬於全身麻醉用藥,非單純鎮靜使用,故從安全考量,建議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會更有保障。 對麻醉醫師而言,在使用該藥物要考慮多種因素,如病人的身體狀況及現場反應才知道如何拿捏使用量;其次,年長者、肝臟或腎臟病患、癌症化療者,對該藥物會更加敏感,因此在使用上也須更小心謹慎。對此,麻醉醫學會已針對牛奶針的使用訂出規範,一旦用到該藥物,就屬於中度鎮靜,必須有麻醉專科醫師在場,才能在緊急狀況下立即給予急救。值得注意的是,牛奶針的仿單上也標明以下注意事項: ‧應由受過麻醉訓練的醫師給予。‧加護病房中,應由受過重症加護訓練醫師給予。‧不應由檢查執行者或手術執行者給予。‧應持續監測病人,維持呼吸道通暢準備好人工換氣、供氧設備及其他急救設備。 儲寧瑋醫師特別說明,關於第三點的診斷,指的是大腸鏡檢查、支氣管鏡檢查、子宮鏡檢查之類的醫療處置,即手術或檢查的醫師不可自行使用牛奶針作為鎮靜之用,必需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牛奶針(Propofol)使用注意事項。Q7:有些鎮靜看似簡單,非麻醉醫師來執行也可以嗎? 石崇志醫師也強調,鎮靜看似簡單,好像投個藥物即可,因此許多未受訓練的醫師都想自行給藥,但因為沒有受過完整的麻醉專科訓練,當突發狀況出現時,容易手忙腳亂,增加病患發生憾事的風險。事實上,鎮靜就是全身麻醉的一環,其中蘊藏許多變化,需要因應手術、病況、環境及現場狀況做調整,而這些都是麻醉專科醫師的專業範疇。近年來,不論在診所、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都找得到麻醉專科醫師,他呼籲民眾在考量安全及品質下,鎮靜的專業醫療應該由專業麻醉醫師來把關,讓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
2022-09-01 醫療.皮膚
被機車排氣管燙傷 醫師提醒把握前30分鐘降溫避免二次傷害
●燙傷後立即沖水降溫●腳、背部真皮層較薄,易產生水泡形成傷口酷夏期間,不少愛穿短褲的機車族常發生小腿遭排氣管燙傷事件,若發生車禍時小腿被機車排氣管壓住,恐造成嚴重接觸性燙傷。皮膚科醫師提醒,燙傷發生第一時間處理步驟「沖脫泡蓋送」,並把握前30分鐘降溫,避免熱能持續往皮膚深處傳遞,造成二次傷害。新光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陳柵君表示,燙傷主要分為一度、淺二度、深二度、三度,若是小腿不小心接觸排氣管,屬於單純燙傷,約在一度或淺二度,並不會太嚴重;若是出車禍、自摔,機車壓在人身上,有一股下壓的力量,則屬於深二度或三度的接觸性燙傷。陳柵君說,燙傷嚴重程度與接觸時間、溫度有關,若小腿短暫接觸到排氣管,立刻離開,應以「沖脫泡蓋」步驟處理,包括急速降溫、塗抹燙傷藥膏等,通常1、2周後傷口就會癒合,感染情況不會太厲害。但如果是被排氣管壓住的接觸性燙傷,治療後可能會留下疤痕。用流動水沖傷口 避免曝曬陳柵君表示,接觸性燙傷必須把握燙傷前30分鐘降溫,因熱能會從皮膚表層往深度傳遞,若沒有及時降溫,二度燙傷可能演變三度燙傷,建議用「流動水」或冰敷方式降溫,例如用冷飲瓶罐隔著紗布或薄手帕,壓在傷口上降溫,避免傷口水泡破皮造成二次傷害。若手邊完全沒有流動水、也沒有冰物品可以降溫,陳柵君表示,民眾可以用布將傷口簡單包覆,讓傷口「防曬」,避免曝曬高溫持續加溫,就近到診所或醫院,進一步進行沖水降溫。民眾擔心用自來水沖傷口會細菌感染,陳柵君說,根據文獻記載,用流動水沖傷口與用生理食鹽水清潔,感染率是一樣的。但如果不是流動水,而是將開放性傷口浸泡在水裡,的確容易感染。若是用浸泡降溫,建議最後用生理食鹽水沖過,再擦乾塗藥。近期天氣炎熱,陳柵君指出,民眾皮膚直接曝曬陽光下,恐發生輕度曬傷,皮膚會微微泛紅,就屬於一度燙傷,若表皮層與真皮層間的水分過度蒸發,皮膚會變很薄,一旦不小心壓到排氣管,皮膚承受熱能能力變差,更容易燙傷起水泡,變成二度燙傷。「這時候降溫非常重要!」陳柵君表示,即時降溫可以讓燙傷傷口維持在淺二度,通常傷口兩周就可癒合,也不太有疤痕;但若進入深二度,怕局部皮膚壞死,癒合時間拉長到一個月以上,且可能形成色素沉澱,留疤或蟹足腫。超過1公分水泡 不要刺破陳柵君提醒,皮膚經高溫曝曬會疼痛,就是受傷警訊,可能會曬傷或燙傷。真皮層較厚的部位是臉,但較薄的部位包括腳、背部等,因此許多民眾出遊,多半發生腿部及背部曬傷,產生水泡形成傷口。水泡是表皮層和真皮層中間積水形成,陳柵君提醒,相較小水泡會自行吸收,但超過1公分水泡,有時會往表皮層、真皮層處滲透而愈來愈大,若破掉,照顧不慎恐感染,建議民眾不要刺破,到醫院以無菌消毒處理傷口。燙傷傷口癒合後的照顧,陳柵君說,深二度燙傷刺破水泡後,擦藥一周傷口多半已癒合,應停用藥膏,避免擦太多皮膚變黑,前6個月積極照護可避免留疤。
-
2022-08-30 醫療.一般外科
燒燙傷怎麼辦?整外醫師籲正確5觀念「沖脫泡蓋送」
發生燙傷事件時,最重要是「沖、脫、泡、蓋、送」,陽光基金會近日發現,有知名中醫師拍攝影片,告訴民眾燒燙傷時不能沖冷水,稱要改用家中調味料,如各種油品、醬油、糖、鹽等,或米酒等含酒精的液體來降溫。陽光基金會提醒,誤信偏方恐導致皮膚二度傷害,燙傷第一時間仍要沖冷水、降溫,並盡快送醫。一般燒燙傷步驟是「沖脫泡蓋送」為初步處理準則陽光基金會董事長、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顧問級主治醫師楊瑞永表示,一般燒燙傷步驟是以「沖脫泡蓋送」為初步處理準則,當下應盡快沖10到30分鐘冷水,目的是降低熱度、減少腫脹、止痛,若大面積燒燙傷時,沖水要避免失溫。楊瑞永指出,至於不宜沖水的情況,只有髙溫鎔解的金屬鈉、鋰、鉀(化學元素第一週期),因沖水會產生化學作用,釋放出大量熱能,傷害更深,此時應考慮用油布覆蓋再送醫處理;以及生石灰傷害也不可沖水,因會產生大量熟能,擴大傷害,宜用刷子刷掉,盡速就醫處理。誤信偏方恐造成二度傷害楊瑞永表示,若誤信偏方以酒精、不明藥膏、牙膏、蛋白、麵粉、醬油等物品塗抹傷口,不僅無法讓皮膚降溫,還可能造成二度傷害,甚至細菌感染。且酒精擦在受傷皮膚上,雖因加速熱能蒸發感到涼意,但刺激太大,會傷害皮下組織;粉狀、油類等物質易黏附傷口,降溫有限,不易清理,更助長細菌滋長。楊瑞永強調,疤痕是傷口癒合的結果,傷疤多寡淺厚的產生關鍵在傷口深度,就燒燙傷而言,傷口深度、適當的初步降溫及癒合過程與傷疤關係很大,最好有合理正確的急救處理,一般一度燒燙傷,如曬傷,只傷及表皮,沒併發症就不會有傷疤。二度以上傷及真皮層,尤其深二度則多少會留疤。而三度傷口,因表皮真皮全壞死,需淸創植皮,或多或少都會留下傷疤。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於2015年發生八仙塵燃意外發生後即在媒體上建議,小面積的燒傷病患可至專門收治燒燙傷之中醫院所尋求中醫專業的醫療服務,但不建議民眾未經醫師診斷,自行用大黃等性味苦寒之中藥或其他青草藥外敷,以免貽誤病情。中、西醫的學術原理不同,但救治病人的初衷或無二致。針對燒燙傷的急救處理有時也出現大相逕庭的說法,即使同為相通科別之醫生,也可能因求學經驗與師承派系而有不同見解。陽光基金會希望透過具科學實證之「沖、脫、泡、蓋、送」作法,呼籲大眾燒燙傷意外發生時,切勿驚慌、勿聽信偏方,正確執行「沖、脫、泡、蓋、送」急救五步驟,才能避免傷勢加重。
-
2022-08-26 癌症.乳癌
30歲女切除乳癌靠重建恢復自信 醫師曝術後最關鍵事項
知名歌手朱俐靜2020年被診斷罹患乳癌,勇敢抗癌但仍不敵病魔,今年7月病逝,年僅40歲。衛福部統計,乳癌為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約每10萬名女性約有188到194人,且已成為女性不可忽視的癌症。醫師表示,許多乳癌患者為了治療,選擇乳房全切除手術,但常於日常生活中感到不自在,而進行乳房重建,但重建後最重要的是需定期追蹤檢查,以利若有復發病灶時,可以及早發現。整形外科醫師劉昌杰說,門診收治一名30歲女性,於健康檢查時發現乳房出現微小鈣化病灶,切片診斷後確認為乳管原位癌,一般治療方式分為乳房全切除手術與保留手術搭配放療,該患者為防止癌細胞擴散、轉移,選擇單側乳房全切除手術,但術後乳房左右不平衡,讓患者於日常生活中感到不自信與不自在,經與患者討論進行乳房重建,搭配健康乳房的隆乳手術,讓患者重拾自信。劉昌杰說,乳房重建後,外表看似恢復到罹癌之前,但務必定期檢查、追蹤癌細胞有無復發,因即便乳癌經完整治療,5年內復發率約為1至2%,而復發高峰期為結束療程的1至2年間,復發位置包含胸壁、腋下、鎖骨上淋巴腺,也可能復發至其他部位。一般療程結束後,建議追蹤期拉長至5年到10年以上。依美國腫瘤臨床實踐指南建議,罹癌治療結束後5年內每年回診1至4次,之後每年回診1次。劉昌杰說,乳癌檢查常見4種方式為,每月自主以指腹平壓檢查乳房是否有異常硬塊,並可經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磁振造影檢查,以偵測各種腫瘤及囊腫病灶。但乳癌重建後或曾經隆乳女性,因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乳房擠壓過程恐導致假體破裂,而自主檢查與乳房超音波檢查,也可能與自體脂肪隆乳所產生的油滴或鈣化造成混淆,只有透過磁振造影檢查,才有比較高的精確度。劉昌杰提醒,女性平時應保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癌機率及定期乳癌健檢,不論有無乳癌家族病史,女性平日可自我進行乳癌檢查,若早期發現異狀,有助後續治療成效。
-
2022-08-21 名人.林靜芸
醫療史上爭議最高、最受關注 卻也進步最多的治療是隆乳手術
美國整形手術排行榜,隆乳經常名列第一。台灣每年約有5000人隆乳。一般人多認為平胸或小奶的女人才需要隆乳。實際上,罩杯小的人,年輕時較可能隆乳;罩杯大的人在產後或老後萎縮下垂,也會想隆乳。隆乳的市場很大,男人們常在LINE群組分享養眼美胸照片,尤其乳溝深邃、飽滿堅挺的乳房。但專家鑑定,其中許多是整形醫師的傑作。隆乳義乳的使用始自1952年,義乳是醫療儀器,國家規定義乳必須登記追蹤(註明何時使用於何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發義乳許可證時,要求義乳必須有十年的臨床數據(台灣近來大作廣告的魔術義乳,還沒有獲得美國的許可證)。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雜誌主編拿海教授認為:「義乳是當今被研究得最完善、監督最徹底的醫療儀器。」精彩的隆乳歷史,值得大家了解。早期的隆乳是在乳腺下方胸肌上方製造空間,放入光滑面的矽膠義乳,術後莢膜攣縮變硬的機率大約有40%,常有丈夫事後質問醫師,為什麼太太的乳房摸起來像膝蓋!這些年隆乳有了許多變革:●1990年代隆乳的位置從胸大肌前面轉為胸大肌後面,理由是肌肉能增加厚度、預防感染、吸收血腫、對抗莢膜。這種改變使隆乳疼痛度增加,胸肌變壯。雖然有改良款的雙層面,仍然無法避免困擾。2000年左右,專家認為義乳放在肌肉後面,限制乳房的晃動度,加上許多女性健身,重訓時肌肉下的義乳會跳動甚至疼痛,建議回到肌肉上。這些年來「肌肉上」或「肌肉下」一直是醫學會的辯論話題。2021年美國美容外科醫學會宣佈,乳癌切除之後的乳房重建,義乳放在肌肉上是共識。乳癌切除之後的乳房欠缺軟組織,都要選擇肌肉上了,何況一般的隆乳。於是隆乳又回到原始起點肌肉上的位置。●1952年創始的義乳材質是矽膠袋,1953年內裝鹽水的義乳上市,到了1990年矽膠義乳以觸感較好、漏裂率低佔上風。199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以矽膠義乳有致癌以及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風險,收回矽膠義乳的許可證,市場上只剩下鹽水袋。一直到2006年疑慮澄清,矽膠義乳重新上市,時至今日,矽膠義乳佔99%的市場,鹽水袋只有不到1%的銷售率。●最初的義乳是光滑面,1990年代流行粗糙面,理由是粗糙面形成360度癒合,可以預防莢膜攣縮。但1997年發現,粗糙面義乳可能造成非典形巨大細胞淋巴癌,2019年愛麗根公司將粗糙面產品下市,大家的選擇又回到光滑面。經過60年,隆乳看似回到原地,實則結果完全不同。現在的隆乳呈水滴形、有乳溝,術後乳房會晃動,觸感好,與初始的石頭奶、椰子殼奶、碗公奶,完全不同。原因是眾人關注下,隆乳手術技術、義乳選擇、術後照顧,都有詳盡的指引,而最新的光滑面義乳外殼能防滲,內裝高凝聚性矽膠,肌肉上空間定義是筋膜下(筋膜介於乳腺與肌肉之間)也是精進的原因。隆乳無疑是醫療史上爭議最高、最受關注,卻也進步最多的治療。誠如美國泰德龐教授的結論「醫學進步靠的是科學,尤其實驗及數據。如果你只批評,你表達的就是個人意見,無助於醫學進步!」
-
2022-08-15 醫療.指甲.足部
肩膀痠、偏頭痛⋯竟是因「拇趾外翻」造成?醫教1招自我檢測
30多歲的小慧從小就有拇趾外翻的問題,因工作所需,得長時間穿高跟鞋,使症狀加劇,經常舉步維艱,令她相當困擾。另有一名50多歲男子,10年來每個月至少跑一次全馬,但最近一走路就痛到不良於行,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他的腳板特別寬,又愛穿狹長型運動鞋,腳在長期擠壓下,造成拇趾外翻惹禍。為什麼會拇趾外翻? 郭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振琨表示,「拇趾」為足部大拇趾,「外翻」是拇趾呈現異常的起角,並歪向第2趾。拇趾外翻的定義,是指外觀上大腳趾往第2腳趾的方向偏移超過15度,使大腳趾重疊到第2腳趾,造成第2腳趾異位。他也指出,造成拇趾外翻的原因,多與家族基因遺傳有關,但也會因長期摩擦而產生發炎、位移。主要有以下5種成因:.性別:女性患上拇趾外翻較男性高15倍。 .家族史:58~88% 的患者有拇趾外翻家族史。 .鞋子不合腳:長時間穿高跟鞋、楦頭太小的鞋子。 .扁平足:因內側足弓缺乏支撐,導致拇指下方無法支撐體重而外翻。 .發炎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神經肌肉病變者。拇趾外翻常見症狀 陳振琨說明,拇趾外翻患者有一明顯徵兆,通常在穿鞋時會感到摩擦不舒服,赤足時也會發現大腳趾根部的骨頭突出,且紅腫發痛。常見併發症狀如下:.疼痛、腳掌不穩定 .可能造成全身骨骼和關節歪斜 .出現O型腿 .膝蓋痛 肩.膀痠痛 .腰痛 .偏頭痛 .自律神經失調拇趾外翻如何治療? 保守治療: 陳振琨表示,初期治療拇趾外翻可使用消炎止痛藥,並建議改善穿鞋習慣,尤其女性盡量不要穿高度超過1吋的鞋子,楦頭寬度要能讓腳趾舒服活動等。另外,也可使用足部輔具,如五指分開襪、大拇指分隔墊等,減少大腳趾內側摩擦,減緩足部承重不均的壓力。 但當接受保守治療一段時間,拇趾外翻的症狀仍遲遲無法緩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拇指外翻超過40度時,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拇趾外翻矯正手術相當多元,超過200種以上,主要以「軟組織修補」和「切骨矯正」為主,前者是將拇指外翻緊繃的韌帶放鬆、內側鬆弛的韌帶拉緊;後者是將內翻的大腳趾矯正到理想角度,併搭配適合的內固定器。 近來亦有專為拇趾外翻手術而研發的矯正微創骨板植入物,具備減少軟組織破壞、客製化矯正、手術時間短、穩定性高、無異物感等多重優點,可供患者做選擇,術後3個月,即可經由X光追蹤復原狀況,骨頭癒合即可開始運動,如游泳、腳踏車、跑跳等。拇趾外翻預防方法? 因拇指外翻會隨時間角度變大,且嚴重的拇指外翻無法自行恢復,但陳振琨也建議,日常習慣中有一些預防方法: .改掉不良的穿鞋習慣,如太高或楦頭太小的鞋子,避免長時間久站或走動 .需多活動腳趾、矯正扁平足,以預防勝於治療 .長期穿鞋墊或五指襪保護足部健康 .維持適當體重【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468.html】
-
2022-08-12 焦點.杏林.診間
每天6:05準時查房,30年沒漏一天…心臟權威邱冠明執刀逾6千例,「外科天才」不是偶然!
2022年5月9日,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在防疫記者會上,精準說明人類與病毒此刻的狀態:「當我們無法殲滅它時候⋯⋯我們應該怎樣文明有序地共存。」114字金句鏗鏘有力,讓「邱冠明」瞬間成為Google Trend的熱門搜尋關鍵字。 邱冠明在42歲成為全台醫學中心最年輕的副院長,曾經3次前進北韓的朝鮮紅十字綜合醫院示範開心手術,至今執行超過6千例心臟手術…。儘管早被視為醫界傳奇,但清晨6點5分,他一如既往,準時出現在病房開始查房。30年了,他依舊踏實地做好基本功。 醫龍非天生,長期訓練磨出醫技 早在學生時代,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邱冠明在外科修煉許久,現在是享譽國際的心臟外科權威醫師。他曾帶領整個團隊以「內視鏡微創心臟手術」拿下第15屆國家新創獎的臨床新創獎,亦成立全台唯一結合心臟內外科的「微創瓣膜中心」。 有人說邱冠明是外科天才、是「醫龍」,但「一步一腳印」,邱冠明身體力行。他回憶,1992年到哈佛醫學院見習,在血管外科磨練4週,每天6點半前到病房查房,7點半準時開會,8點半進開刀房,爾後再查房…,離開醫院總是晚上7點以後的事。 在醫院的時數越來越長,見習的最後一天,上班時間是在清晨的5點半。「哇靠!我選錯科系,當時我才大六,」邱冠明笑說,「縱使這樣的訓練是帶點人性上的扭曲,卻讓我在見習結束時充滿了自信。」也開拓他的外科生涯。 打破規則,從零開始 台大醫學院畢業後,他參與台大醫院外科招考醫師面試,當時台大醫院外科主任朱樹勳只對他說了一句:「歡迎你來,我們等你很久了。」便直接錄取,卻因此被貼上「邱冠明是主任的人」標籤。 住院醫師前兩年,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心臟外科受訓,對他來說,自己的科別竟由他人決定,「那就太溫順了」。於是,他想改走「整形外科」。 邱冠明解釋,「整形外科和心臟外科最大的相似處在於reconstruction(重建),整形外科的原文是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整形與重建外科),我相信透過我的雙手可以改變病人的命運,讓病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但師長沒人理會,說句:「來亂的!」他只能繼續走心臟外科,符合長官期待。對此,邱冠明笑道:「古代名門閨秀嫁娶不也是這樣。」但愈管他,他就愈想打破規則。 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他知道自己留在台大醫院,可以如期升為主治醫師,渴望平等競爭的邱冠明企圖說服當時的心臟外科主任林芳郁,推薦他到長庚醫院。 恰巧,朱樹勳要離開台大到亞東醫院開疆闢土,需要一群年輕有能力的子弟兵,邱冠明理所當然又成為大家的共識。「老實說,從台大醫院出使西邊到亞東醫院,我沒有太多的掙扎,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榜上,去完成所有的工作,」他心滿意足說:「可以start from nothing(從零做起),我很幸運。」 挺過院內感染危機,負重前行 帶領亞東醫院走過COVID-19院內感染危機,收治新冠重症病人數全國第一。「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邱冠明知道策略的重要性,先後成立戶外急診室、戶外藥局、戶外門診篩檢站等等,在疫情高峰階段,對專業的亞東人而言,「病人的健康為首要的顧念,」邱冠明說:「我們人員流動率是低的。」 談到心臟與人心,他說:「醫學上要如何處理心臟問題,對我來說相對好掌握。」而人心是盛裝隱喻的容器,是人類行為與思想的中心,「我只能努力溝通、瞭解。」這幾年他迷上潛水,「海底超安靜,耳朵只聽到氣泡聲,那是一種心境上的修煉。」 問及未來目標,他說是「好好當院長」。邱冠明笑地像個大男孩:「我最有骨氣的是對方授權給我,我會努力證實我的價值,但哪天因為某種理由收回,我還是位專業的心臟外科醫師。」 再不濟,還是財富、生活相對自由的人,可以回家陪老婆,「或許她會想趕我出家門,日本不是稱退休丈夫像大型垃圾。」他又笑了。 可他終究是個工作狂,坦言在還沒停下來之前,油門還是「催很凶!」台灣的醫學中心有19家,亞東醫院是最年輕的醫學中心,但絕對不是最後一名,就醫院評鑑、營收等各方面評比,亞東屬於中段班,這是20年歷練出來的結晶。 【邱冠明小檔案】出生:1969年現職:亞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台大EMBA經歷:亞東醫院醫療副院長●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錢夠用就好?英調查:年薪超過「這數字」就無感!名醫揭快樂指數「跟財富都無關」.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單身即地獄,但失和的婚姻才像十八層地獄!雪兒:熟齡後當個驕傲單身狗,好過硬湊做堆前世冤家
-
2022-08-01 焦點.元氣新聞
抗衡彰基!秀傳除接手彰基出走醫師 還與台北榮總聯姻
彰基醫學中心最近爆發人事紛爭,造成一些名醫出走到與彰基有競爭關係的秀傳醫療體系,秀傳醫療體系更與台北總榮「聯姻」,除簽訂合作意向書,並邀來原台北榮總急診部顏鴻章擔任彰濱秀傳醫院院長、原北榮整形外科主任彭成康擔任彰濱秀傳副院長,秀傳醫療體系展現強烈企圖,與彰基醫學中心抗衡。秀傳醫療體系今天舉辦行盛大的彰濱秀傳醫院院長交接典禮,原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黃士維升任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彰濱秀傳醫院院長由台北榮總急診部顏鴻章接任,隨後由秀傳醫療體系執行長黃靖媛和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在醫療、教學及研究方面全面性合作。在彰基醫學中心最近爆發人事紛爭,除原彰基耳鼻喉科醫師蕭信昌出走秀傳外,還有原彰基皮膚科名醫邱足滿、原彰基肝臟移植名醫陳堯俐均到秀傳兼職,在此之前,還有原彰基副院長張正雄轉到秀傳癌症醫院院長,以及領導原彰基口腔外科團隊的蔡國陽,也到秀傳駐診。秀醫除了接手彰基名醫外,還結合台北榮總,展現強烈企圖,引來醫界矚目。在交接典禮中,秀傳體系總裁黃明和表示,新任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顏鴻章專精於急診醫學,是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博士,曾任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院長、台北榮民總醫院急診部主任、急診醫學會理事長等,經歷豐富,將為彰濱秀傳開展新的里程碑,是秀傳的福氣。「這是我一生最高的榮耀。」顏鴻章致詞時表示非常榮幸能任職彰濱秀傳院長,他說,彰濱秀傳醫院自創院至今已16年,是一家擁有最先進儀器及高規格設備的醫院,照護大彰化地區民眾健康,經歷任院長帶領下,在醫療業務上已有穩健的成長,並在秀傳醫療體系黃靖媛執行長的領導下,與其他醫療體系密切合作,將會更進一步創新與突破,以精進醫療品質。秀傳醫療體系表示,彰濱秀傳醫院長顏鴻章未來也將扮演榮陽體系與秀傳體系的重要連結橋梁,建立體系間更緊密的臨床、教學及研究交流的平台,以促進雙方醫療人才、知識、技能交流;同時奉行黃明和總裁「用心、創新、視病猶親」的核心價值,以走動式管理與跨領域醫療團隊合作模式來照護病人,共同為提升彰化地區醫療品質。接任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的黃士維,是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的長子,管轄彰化秀傳、彰濱秀傳及竹山秀傳。黃土維表示,他會延續秀傳醫療體系跟台北榮民總醫院的合作,包括教學研究、臨床服務等,並整合體系內部的醫療資源與外部資源進行合作,例如結合中興大學的教學研究資源,為提升台灣醫學進步而努力;也將再進一步帶領秀傳與外部新創事業進行多元的資源整合。到交接典禮會場觀禮人士,除秀傳體系總裁黃明和外,還包括彰化縣長王惠美、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及台北榮總陳威明院長帶領的醫療團隊,以及各級民代、地方人士。
-
2022-07-23 焦點.元氣新聞
林志穎自撞火燒車送醫! 林口長庚組團隊評估:不排除由顏面骨折修復權威、新任院長陳建宗手術
藝人林志穎今天上午在桃園市蘆竹區自撞汽機車分隔島,與兒子Jenson都受傷送醫。家屬今天下午發布聲明表示,林志穎多處受傷及骨折,目前由長庚醫療團隊進行手術評估中,病情暫時無法詳細說明,但相對穩定,非常感謝社會大眾和粉絲的關心及長庚醫療團隊的協助。聲明同時指出,由衷感謝將林志穎及兒子從車中救出的好心人士,僅代表林志穎家人及公司謝謝您。目前林口長庚醫院已經組成醫療團隊,視林志穎及兒子傷勢需要,給予治療及手術,林口長庚新任院長陳建宗是國內內視鏡顱顏重建及顏面骨折修復手術權威,若有需要,不排除由陳建宗領軍負責。【延伸閱讀:打球或車禍引起「眼眶骨骨折」怎麼辦?醫:眼眶骨的3D重建手術可修復眼球凹陷,術後外觀不留疤】林口長庚醫院是國內整形外科重鎮,從民國65年隨著長庚醫院創立而開始,由已逝醫療奉獻獎得主羅慧夫醫師帶領,四十多年來發展發展完整,擁有國內最具規模的整形外科團隊,包括顱顏中心,肢體重建及顯微手術中心、燙傷中心以及一般整形美容外科等。陳建宗日前於元氣網和聯合報健康版發表 「眼眶骨骨折」的手術治療。「眼眶骨骨折」是顏面骨折的一種,他在文中提到,正值暑假,三五好友打球運動或是相揪機車環台,一旦不慎而受傷,眼眶骨骨折常見的傷害之一。在台灣,眼眶骨骨折不外乎是車禍,尤其是摩托車車禍引起,即使現在法律強制規定要帶安全帽,但大多是屬於半罩式安全帽,對於顏面並無法提供一個安全的保護作用。另外可能因運動傷害、外物撞擊眼球或是打架拳頭相向,也會造成眼眶骨骨折。由於眼眶壁骨骼相當薄且脆弱,尤其是眼窩底及眼窩內壁的骨骼其結構像紙一樣薄,一旦因外力撞擊而骨折時,通常會變得粉碎而無法拼湊回復原狀。此時需使用自體骨移植方式或是非自體材料如人造骨移植, 鈦金屬骨板等來做眼窩壁破洞之重建,進而將眼球恢復到正確的位置。
-
2022-07-21 醫療.皮膚
抓破後背青春痘 長出超大蟹足腫
27歲的陳小姐,國小銜接國中時期時,後背長出兩顆青春痘,不慎抓破,青春痘傷口反覆感染,竟讓她的後背漸漸長出如「巨蟲」般的蟹足腫,隆起的範圍達到20x30x20公分,她被迫要穿寬鬆的衣物,才能遮掩隆起的蟹足腫,15年間,積極求診,但治療效果有限,直到在病友LINE群中,找到基隆長庚整外科主任蔡嘉軒,接受基隆團隊治療,才擺脫後背的巨蟲。「這應該是我治療過,相當嚴重的蟹足腫個案。」蔡嘉軒表示,蟹足腫屬於相當難治療的皮膚疾患,是過度疤痕組織增生,皮膚傷口若達到真皮層之後,會刺激纖維母細胞,製成過多的膠原蛋白修復傷口,增生的疤痕組織會讓患者極度不適,除了會有搔癢感,也會產生疼痛。陳小姐說,她因為蟹足腫的嚴重搔癢感,晚上睡不好,時常失眠,加上凸起的蟹足腫也讓她得忍受外界的異樣眼光。蔡嘉軒表示,長庚醫療團隊結合整形外科、皮膚科、放射腫瘤科等,安排一次性的手術,切除重達500公克的蟹足腫,後續安排放射治療,術後約5天出院,至今蟹足腫未再復發。蔡嘉軒表示,台灣蟹足腫體質者約占總人口的1%,每100人就有1人可能發生蟹足腫,常見蟹足腫位置在前胸及背部肩胛處,前胸最多,占整體48.9%、背部肩胛處約占26.9%。蔡嘉軒表示,蟹足腫被認為是難治的皮膚疾病,主要是手術切除後,仍有50%到70%的機率會再復發。但若採取手術加上放射治療,可讓復發率降至10%到15%。目前治療蟹足腫的方式,除了手術以外,也有非手術治療方式,如矽膠片進行壓力治療,或是在病灶處塗抹除疤矽膠軟膏,亦可注射類固醇,每1到2個月注射一次,需注射6到12次。其餘非手術治療,還有冷凍治療、染料雷射或是飛梭雷射等。不過,針對像是陳小姐一樣,屬大範圍蟹足腫患者,則建議採取手術加放射治療。
-
2022-07-16 焦點.科普好健康
打球或車禍引起「眼眶骨骨折」怎麼辦?醫:眼眶骨的3D重建手術可修復眼球凹陷,術後外觀不留疤
正值暑假來臨,常看到三五好友一起打球運動,或是親朋好友相揪機車環台。這些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卻也是造成眼眶骨骨折最常見的原因。在台灣,眼眶骨骨折不外乎是車禍,尤其是摩托車車禍引起,即使現在法律強制規定要帶安全帽,但大多是屬於半罩式安全帽,對於顏面並無法提供一個安全的保護作用。另外可能因運動傷害、外物撞擊眼球或是打架拳頭相向,也會造成眼眶骨骨折。眼眶骨為一個錐體結構,其內壁及底部為相對脆弱,骨頭厚度薄如紙張。當眼窩受到外力撞擊而骨折時,民眾可想像眼球如一顆乒乓球浮在裝滿水的高腳杯(錐狀的眼眶骨)。當高腳杯破洞時,水往外流,乒乓球自然往杯中向下沈。同樣道理,當眼眶骨壁因遭受外力導致眼眶骨骨缺損或凹陷,此時眼球亦會向內凹陷造成所謂大小眼的外觀。當眼周受到外力的撞擊時,常同時伴隨軟組織及骨頭的受損。眼球本身亦會同時受傷而導致腫脹瘀青。此時並不會立即表現眼球凹陷的症狀,在急性受傷期約兩週後,此時腫脹逐漸消退,而眼球凹陷症狀因眼眶骨破裂才會慢慢浮現,病人才會知覺眼球外觀的不對稱。一般而言,眼窩壁破損20%,眼窩容量增加40%,此時眼球凹陷就更明顯。除了眼眶骨骨折,同時也有可能導致眼球本身的傷害,如結膜出血、雙眼複視、視網膜剝離、眼外肌肉的鈍傷、眼球運動神經的傷害,甚至嚴重時,眼視神經傷害而導致失明等症狀,因此可藉由眼科醫師的檢查及診斷是否有眼球本身的傷害,而能及早治療。當眼球凹陷的現象慢慢浮現時,以目前最佳的診斷工具為電腦斷層檢查,可詳細得知眼眶骨是否有破損骨折,依據解剖上眼眶周圍變形的嚴重程度,將眼窩凹陷分成三種類型:第一型為眼眶內壁的缺損﹔第二型為眼眶及顴骨的變形﹔第三型為廣泛性的眼眶周圍變形。顏面骨動手術 最好兩周內當確立診斷時,可考慮眼眶骨的重建手術以改善眼球凹陷及矯正雙眼複視的現象。由於眼眶壁骨髂相當薄且脆弱,尤其是眼窩底及眼窩內壁的骨髂其結構像紙一樣薄,一旦因外力撞擊而骨折時,通常會變得粉碎而無法拼湊回復原狀。此時需使用自體骨移植方式或是非自體材料如人造骨移植, 鈦金屬骨板等來做眼窩壁破洞之重建,進而將眼球恢復到正確的位置。顏面骨骨折的治療時間點,若無嚴重腦傷或是多重外傷導致生命徵象不穩定,可於骨折當天進行處理,若經過兩至三天後軟組織腫脹,則會延後至一個禮拜等組織消腫後再進行手術。 進行手術的最適當時間為兩週之內,若超過兩週骨折處開始癒合,會增加骨折復位難度。術後顏面外觀 疤痕不明顯至於民眾擔心的術後傷口留疤,眼眶骨手術方式一般採用下眼瞼切口或下眼結膜切口方式進行眼窩底骨折凹陷的修補,而眼窩內側壁的修補亦可採用眼內結膜切口並以內視鏡輔助來進行骨移植修補手術,一般而言,在術後顏面外觀不會留下明顯疤痕。手術本身最大的風險為視神經傷害而致視力減退或失明,但機率小於0.1%,術後手術的眼睛約腫脹一至兩週,然後慢慢消退,而且會有短暫複視現象,約3至4週,如果病人術前已有複視現象一段時間,手術後不一定能獲得完全改善,端看受傷時間而定,如果在受傷後兩週內手術,改善的程度較佳,效果較好。先客製骨板 減少術中校對手術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除了上述基本的重建方式,現在多了手術前的客製化3D列印塑模鈦金屬骨板 ( Customized titanium mesh based on the 3D printed model)。藉由精準的術前影像模擬,將健側的眼眶骨立體資訊擷取並做鏡像轉移,架構出患側眼眶骨重建後該有的各項解剖高低位置,並預先在手術前設計好客製化鈦金屬骨板,讓手術中能達到精準的重建也減少因手術中需要比對校正的時間。此外手術中可使用電腦同步導航系統 (Real time surgical navigation system)。如同駕駛在行經道路時,在每經過一個路口皆可有導航系統給予提示,術中導航系統亦是藉由健側眼眶骨虛擬影像的鏡像模擬,讓手術醫師可以在手術中進行各個解剖構造的點對點的確認,讓手術的重建結果更為精準,也可以避免重要器官的傷害最重要是視神經的保護。手術完成後藉由術中立即性C型臂輔助影像導引重組3D系統 (3D C-arm image system) 確定眼眶骨的重建情形以及骨釘骨板的位置。如同電腦斷層一樣,影像系統會立刻給予一組重組的手術後3D影像,讓手術醫師可以對於眼眶骨重建不夠完善處進行立即的改正。藉由術前電腦模擬評估及計畫以及3D列印塑模鈦金屬骨板,配合手術中導航系統的使用,術後的影像導引重組3D系統,複雜的眼眶骨及顏面骨骨折也能達到良好的重建及滿意的成果,對於病人和醫師都能有很大助益。當遇到眼眶周圍的受傷時,當下勿驚慌但仍須謹慎看待。眼眶骨骨折在受傷初期容易被忽略而導致日後眼球下陷,因此若有眼球的鈍傷,應儘早尋求眼科及整形外科醫師協助診斷及治療。眼眶骨重建本身並非簡單手術,應由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審慎評估後,再進行手術矯正重建,以達到最大的效果,且能降低傷害視神經的手術風險。
-
2022-07-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2022/07/04編註】「超級偶像」出身的朱俐靜4日傳出過世,稍早她的家人透過臉書發表聲明,表示朱俐靜在3日過世,擇期會公布追思會時間。以戲劇「犀利人妻」奪下金鐘女配角的朱芯儀小姐在三月八日婦女節,也是她的生日當天,透過臉書公開自己罹患第二期或第三期的乳癌,有腋下淋巴轉移,目前積極進行全身性的術前輔助治療,等完成療程後再接受手術,年僅36歲,屬年輕型乳癌。依目前國際的公認定義,在40歲以前罹患乳癌,統稱「年輕型乳癌(young breast cancer)」,在35歲以前則稱「極年輕型乳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在台灣小於40歲以下乳癌比率約為16.6%,美國為8%,而小於35歲在台灣約佔9%,也比美國高出2至3倍。以前以「走味的咖啡」成名的台語歌手林晏如、以「葉子」成名的女歌手阿桑及主唱「後宮甄嬛傳」主題曲的大陸女歌手姚貝娜,分別在36歲、33歲及34歲,因乳癌往生,一時之間「年輕型乳癌」的議題,大家爭相討論,確實在亞洲國家年輕型乳癌患者比歐美國家更為普遍,到底其成因如何?年輕型乳癌與年長的乳癌有無不同?診斷、治療及預後有無差異?大家都非常關心。年輕型乳癌4項特徵(1)年輕婦女臨床檢查較不易:由於患者年紀輕,乳房較緻密,且受生理週期影響,在醫師進行乳房觸診時,較不易觸摸出腫塊。(2)年輕婦女到目前無乳癌篩檢工具:目前全世界公認的乳癌篩檢工具只有乳房X光攝影,而且在歐美期篩檢年齡一般從50歲開始進行。在台灣因為乳癌發生年齡較歐美年輕10歲,所以台灣的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提前至45歲,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至40歲,但無涵蓋40歲以前之年輕婦女,加上年輕婦女因乳房緻密,乳房X光攝影檢查成效大打折扣,高達22%無法判定,另外有23%為偽陰性,所以不建議使用,改用乳房超音波或乳房磁振造影檢查。(3)腫瘤通常較大: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年輕型乳癌(特別在35歲以下)發現時,都在二公分或二公分以上,期別相對較高,像朱芯儀小姐目前也被認定在第二期以上。(4)年輕型乳癌其細胞惡性度較高:在相同期別下預後較差,而且較易侵犯淋巴結或沿乳管擴散。台灣年輕型乳癌的特徵台大醫院與中研院的研究團隊根據台灣國家癌症登記資料,將1979~2007年間本土乳癌病人的病理及相關數據分析,發現同樣是年輕型乳癌,與歐美截然不同。在台灣,有比率較高的荷爾蒙接受體陽性(佔67%),與50歲以上之乳癌患者(佔57%)高出10%。另外根據台大醫院林季宏醫師的研究發現在30歲至35歲間的年輕乳癌的預後最差,35歲至40歲次差,至於40歲以上的預後則變好。所以年輕型乳癌一定要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接受完整的治療,才不會錯失治療契機。年輕乳癌的5種治療趨勢(1)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例較高:對於腫瘤較小、位置較邊緣的腫瘤,部分乳房切除加上放射治療是標準的處理方式,對於一些無法接受放射線治療(如:懷孕的年輕女性)或無法進行保留手術的乳癌,乳房全切除之後應該與整形外科醫師合作考慮進行乳房重建。 (2)保留手術後局部復發的比率要比年紀較大的族群高:年輕型的乳癌在組織學上也有個特點:容易沿乳管擴散。估計約有25%的乳癌會有所謂的「廣泛性乳管内癌(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 EIC),這些病人比較容易復發。整體而言,乳房保留手術局部復發的比率在年輕型乳癌約15%,約為40歲以上乳癌(約7%)的兩倍。 (3)荷爾蒙治療: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常利用抗荷爾蒙的藥物來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目前可供選擇的術後輔助性物中,不外乎三大類:第一類為「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類似劑」(GnRH agonist;即所謂停經針),主要作用在腦部下視丘,可抑制卵集女性荷爾蒙的分泌;第二類為所謂的「選擇性雌激索受體調節藥物」(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如泰莫西芬(tamoxifen),與女性荷爾蒙產生競爭性抑制;第三類為「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AI),主要用於抑制停婦女的周邊組織產生女性荷爾蒙。由於作用機制不同,泰莫西芬可單獨用於停經前乳癌,也可拼用GnRH agost,併用的效果較好,而在停經前婦女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則必須併用GnRH agonist。(4)生育的考量:傳統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荷爾蒙治療都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會增加畸胎的風險,因此對於具生育力且還有懷孕打算的年輕乳癌患者,乳癌治療之後是否還能懷孕,治療對胎兒及母親的安全性,以及等待治療結束所必須延遲的時間,都是需要考慮的重點,所以對於年輕型乳癌,必要時一定要照會婦產科的生殖醫學專家。(5)身心面臨的衝擊:由於年輕型乳癌可能面臨結婚、懷孕、生產、養育兒女及職場挑戰,心理上承受較大壓力,可能衍生焦慮、情緒不穩、憂鬱、自律神經失調或睡眠障礙等狀況,必要時要請教精神科或相關醫師諮詢。國人的年輕型乳癌發生率高,在診斷的工具、手術治療與後續藥物治療選擇上,有許多有別於停經後的乳癌,是我們必須特別注意與考量的。目前在台灣,每家癌症品質認證醫院,都有很完整的癌症診療多科團隊,對於新確診個案,事先都會充分討論,擬定完整的治療計畫,目前乳癌第零期,五年活存率幾近百分之百,第二、三、四期亦有分別93%、89%、75%五年活存率,預後非常良好,與歐美治療水準不相上下,大家要充滿信心,不要諱疾忌醫。
-
2022-06-16 醫療.骨科.復健
護理師肩膀腫如山被虧「大隻妹」 求醫找回美人肩
台中市一名30多歲護理師工作又忙又累、壓力大,常不自覺得聳肩,加上搬重物、打電腦姿勢不良,肩膀肌肉腫像小山般,瘦小的她被虧是「大隻妹」,最後在朋友建議下,諮詢醫師後治療,肩頸痠痛緩解幾乎改善九成,「終於放下肩上大石」,期待找回美人肩。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說,肩膀兩側的上斜方肌是由兩塊三角型扁平狀的肌肉,由頸部連接到肩膀,共同形成斜方型的四邊形,負責掌控舉手及聳肩的動作,若是此處肌肉過於發達,肩膀就會隆起,出現類似小山坡、虎背熊腰的樣態。鄭旭棠說,該名護理師因兩側的上斜方肌太過發達,造成肩膀兩側腫得像小山丘一樣,經詢問才得知她的肩頸腫痛情況持續十多年,嚴重影響到工作以及生活,過去曾試著透過瑜珈、矯正帶、按摩改善,但效果不彰,讓她相當苦惱。鄭旭棠說,治療之後再依據情況調整,肩膀肌肉放鬆後,後續也必須要矯正姿勢,盡量避免聳肩,同時可以加強訓練背肌,維持肩頸線條。鄭旭棠說,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在電腦前工作、習慣性聳肩,以及坐姿不正確等情況,久了就會使上斜方肌越來越發達,建議民眾平時要注意姿勢,也可透過運動來放鬆肩頸部,但若是肩膀腫大疼痛加遽,建議到門診就醫諮詢。
-
2022-05-05 癌症.乳癌
5旬婦乳癌切除乳房自卑2年 重建乳房恢復自信
南投55歲陳姓婦女2年前罹患乳癌並轉移淋巴,接受左乳房全乳切除並接受放射線治療。雖然癌症獲得治療,乳房被切除讓她2年來常感自卑,經醫師評估與討論後,安排乳房重建手術,填入人工植體,讓她恢復自信與美觀。南投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呂明川說,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失去乳房對於女性而言的衝擊與失落相當大,有時精神上的打擊,更甚於身體上的病痛。陳姓女病患因為乳癌並出現淋巴轉移,安排左乳房全乳切及腋下淋巴腺手術。乳癌患者不論年齡,在手術後,皆可以選擇乳房重建,保有身體完整性、減少身心的衝擊,也不會影響癌症治療。乳房重建可分為立即性重建及延遲性重建。呂明川指出,在患者條件允許下,能在乳癌切除手術後立即重建手術,可使用自體皮瓣或植入物如矽膠,醫師會盡量保留皮膚,減少一次麻醉風險,降低患者外觀改變的失落感,減少心理負擔。未接受立即重建病患,可在療程告一段落後,與整形外科醫師溝通,醫師在了解患者對乳房的想法與期待後,進行延遲性重建,仍可恢復患者乳房外型,對側乳房亦可同時做隆乳或提乳等調整,達到理想的外觀。
-
2022-04-05 癌症.皮膚癌
最常見的皮膚癌是它!醫師詳解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癌不同成因與治療方式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也是自己能「看得到」的器官,因此皮膚癌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除了黑色素瘤、莫克細胞瘤,及較侵襲性的鱗狀細胞癌外,絕大多數的皮膚癌主要以手術治療;化療、放射線治療則用於無法手術的患者,或是高風險的腫瘤術後輔助治療。馬偕醫院現有皮膚癌治療團隊,核心成員包括皮膚科、整形外科、放射線腫瘤科、血液腫瘤科、皮膚病理科醫師以及癌症個管師,給病人最周全完善的照顧及追蹤。台灣一年約3萬個病例,基底細胞癌為最常見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占所有人類癌症的25%,成因多與基因突變PTCH1(占73%)或p53(占61%)及患者假日喜歡戶外活動,因而有間歇性紫外線照射相關,因此發生在臉部占了約85%、軀幹約10%。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近26年於馬偕醫院切片診斷的基底細胞癌,發現近2000例中有33例位於生殖器部位,約占1.8%,可見基底細胞癌中p53基因突變並不完全為紫外線造成的癌化。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約八成都帶有色素,臨床上看起來腫瘤也較黑。鱗狀細胞癌主要與長期紫外線照射有關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器官移植病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務農者長期紫外線照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者、p53基因突變及幼時飲用地下水造成慢性長期砷暴露。若鱗狀細胞癌大於2cm、腫瘤厚度超過2mm,病理報告顯示為低度分化腫瘤或有神經侵犯,或腫瘤位置在唇/耳,歸類為「高風險鱗狀細胞癌」,要考量淋巴結轉移風險,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檢查。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針對高風險的基底細胞癌,如腫瘤大於兩公分,或是長於俗稱H zone位置:眼、耳、鼻、唇及其周圍,或因病人本身免疫不佳,從燙傷、慢性傷口長出來的基底細胞癌等,建議以莫氏顯微手術(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處理,其特色為運用水平切片方式,可完整看到周圍及底部的腫瘤邊界,可達到最高腫瘤清除率,且保留最多正常組織,這對顏面部位及生殖器部位尤其重要。而傳統廣泛切除則是運用垂直切片,只能檢查到小於1%的腫瘤邊界,較易產生偽陰性,也可能造成未來的復發。表淺型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原位癌可考慮使用外用免疫調節藥膏如 Imiquimod(樂得美),但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黑色素瘤(melanoma)為高復發易轉移的皮膚癌台灣每年約有250個左右病例,90%位於皮膚,其餘可能長於鼻、口腔、陰道及陰莖黏膜,而皮膚中最常見為足底(包括指/趾甲)約六成。黑色素原位癌,及一期及二期黑色素癌及主要治療方式仍為手術,自1989年起莫氏手術逐漸被重視,包括外國人較常見的臉部/軀幹黑色素瘤,及亞洲人較常見的足底黑色素瘤,莫氏手術顯示有較低局部腫瘤復發率。腫瘤厚度超過1mm的病患建議加上前哨淋巴結檢查。除了原位癌外,一般建議黑色素瘤病患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正子檢查,以確立期別及術後追蹤是否有全身性轉移至少五至十年。原位癌病人術後三至五年建議定期返診檢查是否有局部皮膚復發。已有淋巴轉移的第三期及全身性轉移的第四期病患,針對有BRAF基因突變的黑色素瘤可加上標靶藥物,無突變的可以免疫藥物輔助治療。標靶藥物反應率高效果快,且副作用低(主要為發燒),但使用一至兩年之後常會產生抗藥性。根據統計台灣黑色素腫瘤有BRAF突變僅約14.3%。而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中最常見為內分泌器官發炎,效果好的病人通常可以維持一段無復發時間及較好生活品質。腫瘤厚度淺的惡性指/趾甲腫瘤可用功能性手術不需截肢最常見的惡性指/趾甲腫瘤為鱗狀細胞癌及甲下黑色素癌。原位癌及較淺的黑色素瘤,若腫瘤厚度小於0.7mm,可用功能性手術去除整個指甲本體(含甲母),保留手指/腳趾不用截肢。保留拇指及大腳趾對病人的功能及美觀有很大的幫助,且術後復發率跟截肢相當。在所有的皮膚癌手術中,手拇指及大腳趾的黑色素癌手術,雖然傷口大小並非最大,但因術後骨頭暴露及神經密集,其術後疼痛程度較明顯,近年傷口照護及止痛方式已改善,如先用人工真皮覆蓋傷口兩至三週,待傷口床的肉芽組織長好再做全層植皮覆蓋。【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王研人醫師】不可輕忽的皮膚癌】
-
2022-03-25 該看哪科.皮膚
男子全身數十顆隆起物 手術切除多發性脂肪瘤
40歲林姓男子青少年時期,身體長出一顆顆凸起小腫塊,全身都有皮膚凹凸不平,醫師診斷是多發性脂肪瘤,不一定要處理。不過隨著年紀增長,他覺得腫塊越長越大影響外觀,最近再次就醫,安排手術切除,也解決困擾心中多年的疙瘩,讓他感覺如同新生。南投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說,脂肪瘤是良性腫瘤,多發生在皮下脂肪層,當脂肪被結締組織包覆並且聚集成塊便會形成脂肪瘤,摸起來軟軟的而且有彈性。單顆脂肪瘤相當常見,四肢、背部都有可能冒出,少部分患者因為基因或體質,可能長出多顆脂肪瘤,稱為「多發性脂肪瘤」。脂肪瘤生長緩慢,一般沒有症狀,也不會危害生命,醫師多會建議病患不需手術處理。呂明川說,脂肪瘤大到一定程度,會明顯看到皮膚隆起,如果有壓迫到周邊神經,可能出現疼痛等不適感,這時候就建議手術除去腫瘤。林姓病患脂肪瘤數量相當多,分佈範圍大,醫師先安排清除右手20顆脂肪瘤。再依序安排手術除去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瘤,而且整形外科醫師在手術傷口的切割與縫合相當仔細,傷口很小,術後不太有疼痛感,患者恢復良好,手術隔天便可出院。呂明川說,脂肪瘤手術治療不複雜,安全性高且復發機率不大,若患者覺得症狀影響就學、就業甚至影響生活時,可以就診與醫師討論、治療,恢復正常生活。
-
2022-03-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病人為中心?——「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感受、醫者的立場以及醫療費用的考量」,首先由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寫出他與醫學生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裡,對一位慮病症病人罔顧醫師的專業意見,執意要求更多的實驗室檢查,以探討「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照顧這位病人的資深主治醫師語重深長,提醒習醫者謹記以同理心對待病人的感受;最後健保署署長指出不必要的就醫行為會影響醫療體系的健康運作,呼籲民眾正確的就醫態度是健保永續的基石。診間裡,主治醫師留下我先獨自為這位六十歲的女士做初步診察,此時她冷不防地拿出了一張由另外一位醫師所開、下週預排的自費檢驗單,上頭幾乎囊括了已知的各項癌指數,還湊上我耳邊說:「我知道那些大醫師之間彼此都是好朋友,不會願意跟我講真話,年輕人你幫我看看,這張檢查單有沒有漏開的項目呢?」當下的我十分吃驚,一時不知如何應對。「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是近年來醫界的主流,其實這本就應當是醫療的職責所在,經由醫界與公眾們在多年的檢討與反思後,進一步被訂定追求目標與推廣。這項理念強調我們作為醫療方,應當深入了解與尊重病人的背景環境、價值喜好以及特殊需求後,達成醫病共享決策。不過,在病人的要求與醫者的專業判斷有著巨大扞格時,究竟怎麼樣的做法,才能夠符合病人最佳的利益而達到雙贏的溝通呢?經過兩個月在外院受訓,十一月時我正式在此醫院履新,是我步入職場後以新身分首次跟診,不同於學生時代的教學門診著重在病史、理學檢查等基本功,真實的門診,形形色色的病人,情緒的安撫同理、要求的應對得宜、資源的有效把關與法規的權衡進退……必須面對的是全人的課題。當時負責訓練我的整形外科陳醫師,在門診時經常給予我第一線為病人診察的機會,而在第二週時,就遇上這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經歷。這位看診的女士在八個月前、約莫年初的時候,在另一家醫院被診斷右手掌背鱗狀細胞癌動過病灶切除手術,三個月後因為懷疑復發,轉而來我們醫院接受陳醫師施行手術化驗,結果為良性,全身性的影像與病理檢查也排除了轉移與復發的證據,之後她就拒絕繼續回診接受追蹤;這段期間,她陸續因為擔心其他惡性疾病,例如口腔癌、甲狀腺癌、乳癌等等,而到不同科別的門診看病,但在經過檢查後都排除了惡性的可能。預先回顧病歷過後的我十分好奇她過了大半年後回診的目的。她的主訴是右側頸部與腋下的腫脹感,並自訴擔心皮膚癌復發與淋巴轉移;但在經過初步診視後,病人兩側頸部與腋下對稱、沒有水腫或可觸摸腫塊,肩頸手臂的活動也無任何受限。在醫學統計上,皮膚鱗狀細胞癌發生淋巴轉移的機率微乎其微,我詳實的向病人說明診視結果以及相關醫學根據,卻平復不了她的不安,認為自己生活習慣良好卻得到這種少見的癌症,是因為自己體質易於罹癌的緣故;她跟我回顧起年初時發現皮膚癌的歷程,對於自己及早發現異常,在發於至微之時早謀於醫,感到相當自豪;在敘述的過程中她也反覆地指出身上其他部位的懷疑病灶,初步診視判斷都是良性老人斑與櫻桃血管瘤。我對病人的機警表示同意與讚賞,同時思索如何說明才能讓她可以接受現在的狀態不必過於擔心,她突然拿出他處開立的預排自費檢驗單,單上臚列CA-153、CEA、CA199……各種癌症指數可說是應有盡有,她要求我逐一解釋各項指數所偵測的癌症,並且質疑一定還有疏漏甚或錯誤的項目希望我幫她找出來。腫瘤指數在醫學實務上主要用於確診病人治療後的追蹤指標,不是診斷工具,更不會是近似於健康檢查的項目;當下的我可以想像前一位醫師是如何被這位病人百般拗不過,才無奈的在病人強烈要求且願意自費之下開出這張檢驗單。我秉持著耐心持續向她說明腫瘤指數的正確應用時,陳醫師這時回到診間接手拯救我這隻菜鳥。陳醫師再次就腫瘤指數的應用作解釋,並且說明基於不了解她在別的門診看診的實際情形,我們不能隨意幫另一位醫師說明其處置的目的,遑論指出錯漏,她對此不置可否。而對於她提出的其他疑似病灶,陳醫師則建議持續觀察即可,但位於後背的兩處斑塊因視線難以觸及,可以安排局部麻醉的小手術切除化驗,病人最後接受了這項建議。下診後,我查閱了慮病症有關的資料,根據DSM-5的診斷準則,這位病人有諸多相符之處,對於這類型的病人,文獻中強調應讓病人感受到他們的焦慮被我們所認同與體會、建立足夠的信任、確實安排追蹤處置,以及於必要時轉介相關專科醫師,因此我認為,在病人要求且願意自費做檢驗的狀況下,先順從病人要求,在取得正常的結果之後,順勢安撫病人的焦慮情緒是個可行的做法。但若要回歸到健保給付,我們還是要謹慎審酌檢查之必要性,為公共醫療資源把關。我將此次的案例提報到由賴教授主持、且有醫學生參與的醫學人文討論,針對我的淺見,第一輪的討論中大家也覺得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但幾經激盪與沉澱,學弟妹們陸續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首先有位成大學弟提出,以把關醫療資源為出發點,有健保或者自費的分別嗎?在病人要求自費做專業判斷上非必要的檢查時,明知該檢查對我們診斷或後續治療是沒有幫助的無謂消耗,難道還是得順從病人予取予求、有錢最大?就算病人願意自費不用顧慮健保核刪,若是換位思考,當自己是病人或家屬,難道不會盡力溝通說明檢查的成本效益,避免多餘的開銷?秉持專業應當一視同仁!在當時與我一同跟診的陽明學妹則回憶,那位病人對於自我及早發現疾病相當驕傲,表現出來的態度像是對自身的健康狀況已經有先入為主的定見,她來求醫的目的,很大的可能是尋求醫師的認同、檢查結果合乎她的判斷,讓她更加篤定自己堅持的想法。一位成大學妹在聽完分享後則認為,既然病人是為了尋求認同,我們順應了病人的要求做了過度的檢查,就算取得正常的結果,病人是否會覺得自己的「信念」受到挑戰,反而為了捍衛信念而更強硬的要求其他進一步的檢查,直到檢查結果有異常證實她的信念為止,而這個過程中是否因為我們已經答應她做檢查起了個頭,若要中斷這可能無止盡的醫療消耗,反而進退失據?另一位陽明的學弟進而也發現我這個看法的兩難,今天順應病人做自費檢查,乃是因為我們在醫療判斷上有信心她無異常,但是腫瘤指數本來就不是高特異性的診斷工具,造成它的升高可能有很多的干擾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它不能作為診斷工具而是用於後續追蹤的原因,如若因為不相干的因素,在檢驗結果發現異常,我們豈不更難向病人做圓滿的解釋?致使病人更加認定自己有其猜測的嚴重疾病而「乘勝追擊」地要求更多進階的無謂處置?在與這群優秀且思考活潑的學弟妹們集思廣益之下,我們發現若順應病人的要求,非但幫助病人平復慮病問題的可行性值得商榷,更可能使問題益形擴大、適得其反;從更高的層次來看,檢查處置的安排也不應因為選擇健保與自費而有不同的考量,應當根據我們的專業從一而論。與會的王教授是身心科的專家,他的看法是慮病問題的解決根本還是在於建立醫病間的信任關係!適當的談話技巧、同理病人的焦慮,讓病人感受到我們認同她的看法,雖不濫用非必須的醫療資源,但定期的回診安排與合理的檢查處置,可以使病人相信我們有將心比心地重視她的不安,進而願意接納我們專業的意見,甚至在必要時,委婉的轉介身心科醫師釐清慮病症並給予合適的治療。對於慮病者適當的溝通方式,亦是一門需要藉由經驗累積用心琢磨的課題!門診遇到的這位女士,就很難找到彼此的交集,病人本身相當堅持自己的意見,我們本著醫療專業又礙難完全配合,她若得不到真正令她滿意的答案,儘管表面上同意接受我們的意見,步出診間之後,也許她將帶著相同的問題到另一位醫師的門診插卡。在門診當下,陳醫師針對她擔心的皮膚病灶安排手術,對病人傷害極小外,病灶也確實需切除化驗才能獲得最肯定的診斷,或許可以期待在後續處置與追蹤中的一來一往之間,建立長期醫病信任,不啻為改善慮病的切入點。「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雖然尊重病患的自主性,但並非對病人的主張照單全收,做為醫者,設身處地的提供資訊,引導病人做出最適當的決定,我們在此間仍有一定的能力與責任,縱使可能最終在病人堅持下,我們不得不為了避免衝突,以不造成生命健康侵害為原則做出讓步,但求自身盡力為病人著想重視,而非僅是當作偶發的難題打發過去。只要用心假以時日,面對有慮病情形的病人總會更有智慧與方法。
-
2022-03-06 新聞.元氣新聞
中藥進軍國際 衛福部:這款草藥可望通過美國FDA核准
3月17日國醫節將至,北市中醫師公會今舉辦「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吸引600多名國外醫師線上參與。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於開幕演講指出,台灣「清冠一號」熱銷國際,也有其他藥物或治療對中風、慢性腎病、糖尿病下肢傷口發表傑出療效成果,糖尿病下肢傷口外敷草藥有望成為第一個拿到美國FDA植物性用藥藥證的複方草藥。另外,編撰全球唯一中西醫病名對照書籍的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林昭庚,也演講分享成書的困難及重要性。黃怡超指出,雙和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張舜程最近有一篇研究,針對糖尿病下肢潰瘍、難以癒合的傷口,以左手香、雷公根兩味做成外敷藥進行治療,獲刊於頂尖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研究將288個病人分為兩組,一組接受草藥外敷,另一組是接受西藥的對照組,經過將近三、四個月的治療後,有接受草藥外敷的病人,傷口癒合成果明顯較佳。黃怡超表示,這是第三期臨床試驗,據他私下了解,團隊已與美國FDA討論到化學成分的要求,如果日後被美國核准,很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拿到美國FDA植物性用藥藥證的複方草藥。另針對中風病人,黃怡超表示,已故中醫大老、中醫師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施純全曾經分析健保資料資料,發現中風病人接受過針灸治療者,沒有併發症和沒有再發的比例都顯著高於未曾接受過針灸的病人,而且與針灸的次數有一定的劑量關係存在。過去中藥曾經被質疑有傷腎之虞,不過已有更多研究證實,妥善的中醫藥介入反而有助於控制慢性腎病。黃怡超表示,北榮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如果有在看中醫的,存活率較高,如果完全沒有看中醫的,存活率是比較低的。高榮研究也應證了北榮研究,有服用健保給付的中醫濃縮顆粒劑,慢性腎臟病惡化的機率是比較低的,有接受中醫調理的慢性腎臟病病人死亡率也比較低。清冠一號(NRICM101)可阻斷病毒結合人體肺臟細胞的受體,也有殺死病毒的效果,獲得了緊急授權使用(EUA),確診病人也可公費使用台灣清冠一號濃縮顆粒劑,黃怡超表示,這是中醫界重要的里程碑和進展。除了清冠一號,針對新冠肺炎還有另外兩種中藥,分別由花蓮慈濟和北市聯醫進行研究,也獲刊登於國際期刊,前景看好。黃怡超表示,不只是台灣,其他國家臨床研究也愈來愈多證實中醫多元的治療潛力。義大利研究顯示,乳癌病人荷爾蒙治療會面臨的潮紅副作用,經過嚴謹的分組研究,可以看到經過中醫治療者,潮紅明顯改善。針對長照機構住民常見便秘困擾,也有國外研究發現針灸可有效增加腸胃蠕動,腸胃蠕動及便秘的改善程度,明顯比對照組高很多。除了臨床研究,台灣對於國際間中西醫的整合,也有很大的貢獻。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林昭庚表示,WHO目前發展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相當重視中西醫病名對照,其中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就是由他帶領團隊歷時九年編撰完成的「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這是全球唯一一套中西醫病名參考書籍,為臨床重要工具書,現已由國家出版為電子書。林昭庚舉例,在中醫,很多腸胃疾病都叫做霍亂,但在西醫,霍亂就是霍亂弧菌所引起的疾病。由此可知,疾病在中西醫論述是不同的,做出病名的對照也有其高難度。林昭庚表示,這本書最困難的部分是針對中醫病名的疾病出處,牽涉到許多古老經典、文獻,需要逐一檢視,並根據西醫病名的臨床症狀及中醫基本理論去選取相關的病名病症,最後還要根據臨床經驗,對照中西醫的相異點和相似點,才能完成一個病名對照的相關內容。「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出版後廣受國際關注,林昭庚表示,團隊已陸續受邀到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去發表演說,內容也持續更新,第二版已囊括997個病名,相當於完成997個龐大的文獻回顧研究。
-
2022-03-05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經歷台南登革熱,為控制疫情瘦10公斤!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鼓勵醫病多討論才能進步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上任滿周年,在醫院院長中算是新手,但行政經驗相當豐富,曾任台南市衛生局長六年,經歷台南市登革熱戰役,重回醫療體系。他認為,「醫療已經從是非題變為問答題」,醫病關係大大改變,精準個人化的治療取代過去傳統治療方式,不論醫師、患者或家屬,都必須有所調整。從醫療專業轉醫療行政63歲的林聖哲是整形外科醫師,原本在成大醫院服務,副總統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時,延攬他進入小內閣,擔任衛生局長,之後陸續擔任郭綜合醫院、安南醫院副院長,去年三月一日升任安南醫院院長。待人親切、沒有院長架子的林聖哲,從醫療專業轉做醫療行政,經歷與一般的醫院院長不太相同。之前在成大醫院服務時,前任院長林炳文找他擔任公共事務室主任,打破由行政人員擔任的慣例,醫師做公共事務有什麼不一樣?他開玩笑說,「光是幫忙喬病床就不同。」處理登革熱瘦10公斤成大病房經常一床難求,病患與家屬在急診等待多日常有抱怨,林聖哲安慰他們「去病房只有一位醫師照顧,但在急診至少有三名醫師照顧」,往往就能化解,良好的績效讓他在行政系統中冒出頭來。醫師出身的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時,希望有現職的醫師擔任衛生局長,林炳文院長即推薦林聖哲出任局長一職,2016年竟碰上台南最嚴重的登革熱疫情,病例超過兩萬人、死亡112人,他每天忙得焦頭爛額,兩個月體重掉了10公斤,但在他的努力下、引進大數據及AI等技術,疫情獲得控制,隔年的病例數降為2例,此歷程成為全球典範。成立九年盼與同業合作安南醫院成立九年,在台南是一家年輕的醫院,一度被其他醫院視為「搶病人的醫院」,林聖哲接任院長後,積極與其他醫院打好關係,希望大家不是對手而是合作的夥伴,鼓勵年輕醫師到新的醫院發揮專長,並跟上醫學最新發展,引進新設備,企圖在台南激烈的醫療競爭中闖出一條路。期待醫護都能跟上時代新醫院新觀念,他期待醫護都能跟上時代,「不再像過去醫師說什麼病人就只能聽從,沒有討論空間」,隨著科技進步,醫療走向個人化,像癌症治療就會依不同的基因等而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所以是非題變問答題,要多討論才能進步。林聖哲養生祕訣:愛跟家人健走,留時間放空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身高181公分,在人群中總是一眼就被看見,外表斯文帥氣,多年來維持好身材,被認為是最適合擔任整形外科的醫師。從年輕時就喜歡運動的林聖哲,即使工作忙碌,每天也不忘運動,目前健走是他最愛的運動,因為健走不僅可以健身,還能聯絡家人感情。林聖哲出身嘉義的醫師世家,舅舅與哥哥都是外科名醫。原本大學想讀理工的他,因為成績太好,被高中老師遊說改讀醫,考上台大醫學院。由於高中時資優班與體育班混班,班上很多運動高手,他也愛上球類運動,是籃球與手球校隊;從醫選擇走外科,除了跟隨舅舅的腳步外,他笑稱,「我是來自嘉義的『土雞』,體力好,最適合走外科。」「年紀愈大打的球愈小,年輕時打籃球,後來是網球、高爾夫球,現在最愛的是健走。」林聖哲表示,每天晚上與家人一起外出至少走半小時,還會找老父親散步,平常大家都忙,只有散步健走,一邊運動還能一邊交流,感覺很棒。由於家族有易胖體質,多年來他很注意體重管理,如果知道明天有聚餐,今天就會先運動消耗熱量,每天量體重,維持85公斤左右,只要胖一點就會少吃多動減重。午餐如果吃碳水化合物、下午容易沒精神,因此中午他只吃水果,其他時間並不忌口,但會盡量營養均衡。除了健康管理,林聖哲很重視身心靈的平衡,覺得現代人太忙,往往沒有時間留給自己,他每天都會留下一小段的時間放空,或是偶爾唱唱歌、聽音樂,「心靈的平靜,是支撐我往前衝的力量。」林聖哲小檔案●年齡:63歲●專長:美容醫學、手外科、腫瘤手術、燒燙傷、再生醫學、脂肪幹細胞、醫學倫理●現職: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經歷:成大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成功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郭綜合醫院社區醫學副院長、安南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醫療已從是非題變為問答題,相信醫師專業,多討論找出個人化治療選擇
-
2022-02-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腮幫大 打肉毒無效 原來唾液腺肥大
53歲何先生有睡覺磨牙習慣,他認為可能是自己的咀嚼肌太發達,導致腮幫子很大,希望藉由施打肉毒桿菌素緩解。兩周後,晚上磨牙狀況獲得改善,但兩頰腮幫子依舊腫大,摸起來是柔軟、無壓痛的腫塊。經耳鼻喉科超音波檢查,診斷為「唾液腺良性肥大」。唾液腺良性肥大較常見於雙側腮腺,以中老年人居多。無特定致病原因,文獻認為與糖尿病、嗜酒、營養不良、長期服藥史有關。患者腮腺會隨年紀逐漸腫大,但因無痛而常被忽略,部分患者的腫大忽大忽小但不會完全消除,臨床上觸診柔軟並均勻一致,無腫塊、無壓痛,且唾液腺導管開口無紅腫情形。對於唾液腺良性肥大,目前並無特殊治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後,部分腺體可能恢復正常,但仍有些患者的唾液腺腫大仍無明顯改變;抗高血壓藥物也可能引起唾液腺肥大,大多於停藥後自行消退。有明顯腫脹症狀者,可自行輕壓按摩腺體,促使腺體排空唾液,或咀嚼無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咀嚼肌位於下顎骨角的上方,肌肉本身相當厚,是造成方形臉(國字臉或大餅臉)的主要原因。自我檢測咀嚼肌肥大的方式,可將手指放置下顎骨角的前緣,用力咬緊後明顯感受手指往上頂起,這可能是咀嚼肌發達的現象。其他造成臉大原因,例如下顎骨角太凸出,可能需要削骨手術治療,如果脂肪過多可考慮抽脂或溶脂;若是臉部老化鬆垂,可利用較深度電音波提拉,以及重建骨架的支撐把下滑的組織撐起等方式改善。導致臉腫的原因,與日常作息也有關,常吃重鹹或睡前喝太多水會水腫,服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會臉腫,甚至是某些身體疾病的警訊。若無法判斷,最好諮詢醫師。
-
2022-02-12 養生.人生智慧
外科醫師50歲就該退休了?林靜芸醫師:我70歲了,我還在挑戰自己!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講一位女性挑戰年齡限制的故事。主角是美國的林賽女士,她從十五歲開始跑馬拉松,目標是進入奧運國家代表隊,但是多次被淘汰。跑到三十歲後,身旁的人認為她沒希望,她也接受了,也就淡忘了自己的潛力。紐約馬拉松已有四十年的歷史,冠軍一直是男性。二○一七年,首次由三十六歲的弗拉納根女士奪冠。她在領獎時,鼓勵身旁的女性跑者,「下次換你們了。」果然,二○一九年,三十四歲的黛絲女士在波士頓馬拉松,打破自一九八五年以來的紀錄,成為第一位女性冠軍。這次輪到黛絲女士領獎時,不忘鼓勵身邊的女性跑者,「努力接棒。」美國的奧運馬拉松國家代表隊沒有性別和年齡限制,只要求成績少於兩小時四十五分。林賽女士受到激勵,結合志同道合的馬拉松跑者,重新開始訓練。她坦言過程很痛苦,還需調整對年齡的認知,要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的潛能,勇敢挑戰自己。三十六歲時,林賽女士跑出超過自己以往的成績,獲選為美國奧運馬拉松國家隊的代表。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我沒有跑馬拉松,但是,林賽女士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的心。我們對年齡有固定的制式印象。例如我年輕時,看老醫師手抖無法對準目標、有老花無法拆線,便認定上了年紀的人無法做好外科醫師,早早就規劃要在五十歲時退休,還選了席琳.迪翁的歌作為告別曲。可是,隨著我的年紀一年年增長,習慣了多焦眼鏡,看遠和看近都沒有問題;身體健康,動作靈活,手部穩定。加上外科是我的最愛,至今,我仍持續工作。可能是我七十歲了,最近常有病人打電話來詢問:「林醫師退休了嗎?」問的人太多,讓我上班常感覺心虛。不過,看了林賽女士的故事,我的感想是: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如果能夠超越自己,就值得留在跑道上。依據這篇文章,有的女性是生了四個小孩後,才開始進行馬拉松訓練,也能達到國家隊的標準。年輕,不是馬拉松的必要條件。年齡,當然不是完成夢想的束縛。任何年齡都可以挑戰自己,而挑戰自己,有很多方法。中風後昏迷數天才清醒,留下失智後遺症 斯泰夫找回了遺忘的語言法國標緻雪鐵龍集團的首席執行長斯泰夫中風後,昏迷數天才清醒,卻留下失智的後遺症,走出自家會迷失方向,無法回家。更糟的是失語,說話顛三倒四、詞不達意,甚至胡言亂語。他勉強復職,終究被解僱。曾經是統率二十三萬人、意氣風發的領導者,斯泰夫在人生陡然成空後,並沒有被打倒。他堅決地一步一步朝夢想邁進。復元期間,他駕駛帆船,穿越太平洋;用五十天,徒步從荷蘭阿姆斯特丹走山路到法國尼斯。斯泰夫找回了遺忘的語言,也恢復了過去的睿智。三年後,他在法國工業界另創事業,回到大老闆的世界──在世界排名前三大的航太集團「賽峰企業」,擔任監理會副主席。做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做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不必是別人眼中的「我」,讓我的人生增加許多動力。我很喜歡打高爾夫球。但可能是因為先天扁平足,下盤不穩,一直沒有好成績。十八洞高爾夫球的標準桿數是七十二桿,我的成績卻徘徊在九十桿到一百桿之間。最近發覺有一種成就叫做「年齡打者」(Age Shooter),意思是以自己的年齡為標竿,打出與年齡相同或更低的桿數。我現在的夢想是活到九十歲,打出九十桿。是的,你沒聽錯,我七十歲,我正在挑戰自己!作者簡介:林靜芸醫師是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有「整形教母」之稱,是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從自我成長、醫美專業等層面,她分享不管幾十歲,都要追美、追愛、追健康的獨特觀點,激勵熟年讀者創造「無齡生活」,享受理想的後青春,成為熟齡族優雅養生的師法對象。持續在「元氣網」、《自由時報》等媒體撰寫專欄,並出版長銷著作《不老的幸福》。現為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台大醫院整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並擔任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民國七十一年,獲頒「十大傑出女青年」。曾任馬偕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整形外科醫師、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本文摘自寶瓶文化《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
-
2022-02-12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大腫瘤占據看不到嘴唇 移植重建
嗜吃檳榔、菸酒的49歲呂先生,多年前罹患唇癌,但未穩定就醫,被轉介到台北慈濟醫院治療時已是口腔癌第四期患者,不但顏面被一顆不規則形狀的大腫瘤占據近四分之一,嘴唇更被侵犯到幾乎看不見。為了讓呂先生在切除腫瘤後仍能保有顏面功能及嘴唇的外觀,醫療團隊決定在腫瘤切除手術時保留顏面神經,再施行「顯微游離皮瓣移植」手術,透過一年的復健,呂先生已能進食、說話,且持續進步中。唇癌是發生在上下嘴唇的惡性腫瘤,以手術、放療、化療為主要治療方式,若是罹患惡性腫瘤,恐會嚴重影響顏面外觀和生活品質。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魏林瑰指出,癌症的切除範圍要預留安全距離,以確保癌細胞清除乾淨,減低復發率;但呂先生的腫瘤擴及顏面、嘴唇及口腔內側,切除後會留下極大缺口,若用一般補皮肉的方式重建,也會影響未來功能。為了克服這層障礙,先由耳鼻喉科醫師切除腫瘤時保留顏面神經,之後再施行「顯微游離皮瓣移植」。魏林瑰說,這是將自己身上的皮肉,移植到另外一個地方,手術時間超過12小時,他利用呂先生的擴筋膜張肌皮瓣與大腿前外側皮瓣,刻出嘴唇形狀,口腔腫瘤切除暨顏面重建手術才宣告成功。魏林瑰提醒,手術為呂先生的嘴唇保留了肌肉與神經,必須透過咬東西、講話等不間斷的復健,才能愈佳靈活、控制自如。
-
2022-02-11 癌症.頭頸癌
臉長惡性腫瘤遮住嘴唇 醫耗時12小時移除、重建唇部
嗜吃檳榔、菸酒的49歲呂先生在多年前罹患唇癌,但礙於經濟未穩定就醫,被轉介到台北慈濟醫院時已經是第四期患者,院方表示,為了讓呂先生保有顏面功能及嘴唇的外觀,在腫瘤切除手術時保留顏面神經,再施行兩個困難度極高的「顯微游離皮瓣移植」手術,透過一年的復健,呂先生已能進食、說話。唇癌是發生在上下嘴唇的惡性腫瘤,以手術、放療、化療為主要治療方式,但嘴唇是維持嘴巴形狀最重要的部分,若是罹患惡性腫瘤恐會嚴重影響顏面外觀和生活品質,而呂先生的臉部除了被一顆不規則形狀的大腫瘤占據近四分之一,嘴唇更是幾乎看不見。整形外科醫師魏林瑰指出,癌症的切除範圍要預留安全距離,以確保癌細胞清除乾淨,減低復發率;但呂先生的腫瘤擴及顏面、嘴唇及口腔內側,不但切除後會留下極大缺口,若用一般補皮肉的方式重建,也會影響未來功能。魏林瑰指出,嘴唇能做各種不同動作,是因為周圍的口輪匝肌,而癌症切除後,就算在臉上縫上一塊肉,病人也無法透過神經、肌肉自由活動、進食、說話,終其一生,臉部都會像面具一樣,沒有表情。為了克服這層障礙,醫療團隊決定先在耳鼻喉科醫師切除癌症時保留顏面神經,之後,再由魏林瑰施行「顯微游離皮瓣移植」。魏林瑰說明,這是將自己身上的皮肉,移植到另外一個地方,手術時間超過12小時,他利用呂先生的擴筋膜張肌皮瓣與大腿前外側皮瓣,費時費工刻出嘴唇形狀,口腔腫瘤切除暨顏面重建手術才宣告成功。魏林瑰提醒,手術為呂先生的嘴唇保留了肌肉與神經,必須透過咬東西、講話等不間斷的復健才能越佳靈活、控制自如。但並非所有唇部的惡性腫瘤都要接受此類高難度重建手術,民眾切勿諱疾忌醫,身體若有不適,要儘早就醫配合治療。
-
2022-02-04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會轉惡性嗎?醫指常見3種可能
許多民眾日常生活中,偶爾會發現自己身上突然出現腫塊、硬塊,出現這情況總讓人有些緊張,深怕自己身體是否出了什麼樣的問題或是罹癌,對此國泰醫院整形外科李柏穎醫師表示,身體出現腫塊的可能性相當多,也未必就是惡性,若有出現相關症狀盡早檢查即可,不必過度緊張。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是什麼?醫指常見3大可能! 李柏穎醫師表示,身體出現腫塊、硬塊原因繁多,從三大方向來看,與皮膚軟組織有關的例如脂肪瘤、表皮樣囊腫、纖維瘤、皮膚癌等。位置較深的也可能和肌肉、骨關節有關,例如肌肉瘤、骨瘤、軟骨瘤、腱鞘囊腫、腱鞘巨細胞瘤等。神經和血管也有可能出現腫塊,如神經瘤、血管瘤、血栓引起腫塊等。 身體出現的腫塊,絕大多數都是良性,惡性機率較低,不過一樣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以脂肪瘤來說也有可能形成惡性的脂肪肉瘤,不過機率非常低,而上述這些還僅是個大方向舉例。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身體出現腫塊、硬塊,先不必緊張,先前往醫療院所作個檢查,治療也都是及早治療越有利康復。 出現硬塊、腫塊是癌症嗎?醫:4種情況盡早就醫! 李柏穎醫師指出,雖然腫塊、硬塊大多數都是良性的,不過若是發現到不尋常的變化還是得更加小心,更是不宜再拖,包括了快速變化、快速變大、樣貌怪異、出血潰瘍等,雖然未必就是惡性,但確實存再較高的風險,需經過化驗後才有辦法確診,因此若有這些情況,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民眾在身體出現腫塊、硬塊時,總是還會想再多觀察一下,又或者不確定到底什麼時候就醫檢查為佳,對此李柏穎醫師表示,其實發現不明腫塊的當下就可以檢查,特別是前述出現的症狀、外觀明顯改變等,而若是影響到生活,甚至是出現了會麻、會痛等症狀,自然就別再猶豫了。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可以看哪科?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需前往醫療院所檢查,大多數民眾可能多會想到皮膚科、骨科、一般外科等。不過正如前述所提到的,發生的原因可能性非常多,而一般的醫療院所也可能沒有手術治療的項目,李柏穎醫師表示,其實民眾可直接至整形外科尋求協助,更有助於找出原因,必要時直接安排手術治療,將其切除取出。 《延伸閱讀》 .硬塊出現在手部、膝蓋、腳踝?醫:常見為腱鞘巨細胞瘤,盡早就醫! .胸部摸到硬塊是乳癌嗎?醫指常見症狀:盡早檢查但不必恐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0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遇需截肢病患擔憂 外科醫師秀自己斷指安撫
每回碰到需要截肢或移植的病患,我就伸出缺損的右手食指,安撫並增加他們的信心。「還有什麼比親眼看到一個斷指醫師來得更有說服力呢?」為病患接回斷肢時,看到「回血」時會很開心,因為表示血管已經接通。高中重訓 第五節腰椎骨折小二時頑皮,在市場玩甘蔗機打開電源,把手伸進去,抽出來時右手食指端已血肉淋漓。就醫原本要把食指截斷只留末端,後來轉到長庚進行皮瓣手術,才得以保留了關節及被切短的第一指節,現在才能為病患手術。也因此我從小就對手外科、顯微手術很有興趣。讀雄中時加入游泳隊,幾乎每天練習加重訓,高二時有天晚上突然背部劇痛,緊急送醫竟發生「椎弓解離症」,第五節腰椎骨折斷裂。當時沒有開刀,持續復健、保持核心肌群力量,才慢慢復原。念高醫運動 旋轉肌袖破裂念高醫時,仍熱中運動,擔任水上安全救生教練、跑馬拉松,又發生骨科常見的「旋轉肌袖破裂」。現在我每周都有這種手術,很多是中年之後旋轉肌袖的品質開始不好,加上外力或過度使用就會撕裂,若復健一直沒好,就必須補回來。因為喜歡運動,我選擇當骨科、手外科、整形外科等相關專科醫師,更能同理病患。在門診最常叮嚀病人要多運動,因為有運動,肌肉彈性才會好,強度才會強,就不容易受傷。適度運動會加速修復,避免二次傷害。為病患移植斷指 能再寫字行醫期間也參與過不少具挑戰性的手術,曾為一名在工安意外中失去右手4根手指的男子,將右腳趾移植到右手食指,讓他能再次寫字、提物;為一個車禍而扯斷臂神經叢的體育選手,進行神經轉移手術讓左手能正常活動;還有一名移工因工廠氣爆意外造成左膝粉碎、小腿斷裂,高醫團隊歷經15小時手術,用「旋轉整形手術」治療外傷截肢病患,將腳踝180度旋轉再移植到膝蓋,保住病患膝蓋功能。辭醫學中心 找回家人笑容在醫學中心服務就是24小時Stand by,因為關於神經血管或開放性骨折必須隨時處理。後來因為一雙兒女慢慢大了,而自己每天綁在醫院,孩子都是妻子照顧,所以去年決定離開醫學中心,找回一些生活品質和家庭責任。人生有時就是要有所取捨,雖然現在少了一些挑戰高難度手術的病例,但仍然可以做最喜歡的醫療工作,家人的笑容也是一種幸福。醫學辭典椎弓解離症●主要是在脊椎與脊椎上下節關節相連地方發生裂縫或骨折,尤其常發生在腰部過度反覆性使用的運動選手身上,如體操選手或橄欖球選手,好發率約5%,下背痛是主要症狀,大部分患者可藉由復健治療或藥物獲得改善。旋轉肌袖破裂●旋轉肌袖是由一群包圍在肩關節的肌腱所構成,主要提供肩關節穩定性,隨著年紀增加,旋轉肌袖破裂機會也會增加。年輕族群如常需要舉肩過頭的運動選手或是油漆師傅,有可能因為反覆性的使用而導致發炎破損。若有旋轉肌袖破裂或受損,可能感到肩膀深處悶痛,某些舉高的特定角度可能會無法進行,如梳頭、摸後背抓癢等動作,可先尋求骨科或復健科做檢查診斷,輕微的部分破裂受損可經由保守治療或復健獲得改善與治癒。呂俊寬小檔案現職:博田國際醫院骨科部部長年齡:40歲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專長:●手外科●顯微重建手術:斷指再接、肢體軟組織重建、臂神經叢及周邊神經受損手術●微創關節鏡手術:腕、肘、肩、膝關節鏡手術●脊椎手術●水上安全救生教練經歷:●林口長庚整形外科顯微重建及手外科研究醫師●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骨科生物力學實驗室研究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 主治醫師●高醫異體手臂移植團隊成員●高醫顯微重建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