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7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教育
共找到
2641
筆 文章
-
-
2024-10-05 養生.營養食譜
秋天護心血管必吃3種魚!家常白帶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超豐富
剛走了一個颱風,涼涼秋意襲來,10月進入深秋時節,農業部建議最適合吃鯖魚、白帶魚、煙仔虎3種秋天的代表性漁獲,以維護心血管健康,提前做好迎接冬天的準備。提到秋天美食,許多人一定首先回答螃蟹。沒錯,秋天正是大吃海鮮的好時節,而除了螃蟹,魚類也是海鮮。農業部漁業署指出,秋天許多魚種都跟人一樣準備增肥過冬,當然也就豐腴肥美,非常適合作為優質蛋白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攝取的主要來源,而秋天的代表性漁獲,包含鯖魚、白帶魚、煙仔虎等,都是秋天的當季美味,它們含有豐富蛋白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多吃有助維護心血管健康,提前做好迎接冬天的準備。鯖魚 根據漁業署資料指出,鯖魚是魚類中蛋白質含量名列前茅TOP的魚種,有豐富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中DHA、EPA等含量高,可促進幼兒腦部發育,也有助視力維持。鯖魚常見的料理方式是香煎或鹽烤,都很簡單又美味。鯖魚含量豐富的營養素有:鐵:紅血球製造兵,扮演酵素角色,負責能量產生、提升免疫力。菸鹼酸:人體生長與代謝的必須營養素,讓精神能量滿分。白帶魚漁業署資料指出,白帶魚蛋白質中的支鏈胺基酸超級高,可增長肌肉!好脂肪的omega3保護我們的小心臟。常以乾煎、火烤、紅燒料理。白帶魚含量豐富的營養素有:維生素B12:紅血球製造兵,維持神經、腸胃系統完整運作菸鹼酸:人體生長與代謝的必須營養素,讓精神能量滿分磷:與鈣一同維持骨骼牙齒健康,調節身體酸鹼平衡煙仔虎東方齒鰆,俗名煙仔虎、東方狐鰹,屬鯖科。「煙仔虎」以秋冬的味道最好,肉質細嫩,可做成生魚片。護心多吃全穀類、魚類 減少油鹽糖秋冬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而心血管疾病很多是吃出來的,吃對食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多吃全穀根莖類、新鮮水果、深綠色蔬菜、堅果、魚類和植物性蛋白等,並減少油鹽糖的使用,都是很好的護心飲食。【參考資料】.《農業部漁業署》臉書粉絲專頁 .《農業知識入口網》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達德能源參展Energy Taiwan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 永續材質布置展場
當綠能結合地方旅遊,轉動永續發展新節奏。達德能源於10月4日至6日參加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以「跟著風機去旅行 探索永續新未來」為今年參展主題,運用永續材質與巧妙設計,把風能及生態教育的概念搬到展場,並設計互動式小遊戲來解說風機建造過程以及推薦個人適合的風機旅行路線,以數位化體驗取代一般展場常見的大型輸出裝置,打造更具環境友善的展場氛圍,貫徹永續發展的精神。達德能源攤位上的許多素材都可以重複使用!本次攤位設計遵循3R原則(Reduce; Reuse; Recycle),摒棄傳統商展的木作佈置,使用甘蔗板為主的永續裝潢材質,搭配數位化的營運業務資訊展示,並將去年參展的陳列素材打散後重組,呈現出全新的視覺概念,讓參觀者輕鬆了解達德能源從開發、建置、到營運的業務和ESG實績。此外,攤位設有一面互動資訊牆和多個互動式觸控螢幕,代替大型圖片的印刷輸出。其中,達德能源以風機搭建互動遊戲展現趣味,參觀者可現場透過觸控螢幕自己建造一座風力發電機,從「選址」開始,每一個步驟都深入淺出說明風機建造的原理及過程,例如風機所在地的評估是以常年風速及風力平均密度為主,還能自行組裝風機及電纜配線,寓教於樂。玩互動遊戲找出適合自己的風機小旅行!今年達德能源以新穎角度提出「跟著風機去旅行」,挑出不同特色的風機所在地,設計四條自行車低碳旅行路線,包含竹南海風漁港之旅、通霄白沙屯古蹟之旅、台中大安風機探索之旅、雲林崙背綠色隧道樂活之旅,現場可透過進行一款測驗小遊戲,找出適合自己的旅遊路線,也讓民眾發現,其實風機跟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是如此接近。達德能源不只是再生能源開發商,還肩負環境教育責任,位於台中大安的達德能源環境教育中心,是通過環境部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長期推廣風能教育並與社區連結,發展出以風能為主題的一系列環教課程,此次參展也將平常使用的教具例如智高積木風機、太陽能發電車等帶到現場,推廣環境教育和永續的觀念。今年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在南港展覽館2館舉辦,共有五個展區,達德能源參展攤位設在風力能源展區,因發揮巧思在攤位規劃上導入永續發展的概念,推廣風能教育及落實環境永續,更獲得2024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的永續獎榮耀,是達德能源致力以綠能發展永續的一大肯定。達德能源目前在台灣累積建置207座的陸域風機,並完成在台發電裝置容量500MW里程碑,可供應全台近29萬6千多戶家庭一年的民生用電量。2024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達德能源攤位號碼:Q1002日期:2024/10/4~10/6地點:南港展覽館2館
-
2024-10-03 養生.運動健身
跟著風機去旅行!達德能源美女董事長推薦四條自行車低碳路線
達德能源董事長曾葳葳在今年的Energy Taiwan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展,以新穎角度提出「跟著風機去旅行」的概念,一改過去大多數人對於再生能源設施的冷硬印象,希望民眾在旅行中感受到風力發電與自然環境人文的和諧共存,並且認識風能對永續發展的貢獻。「在龜殼公園的風機附近,可以看到台灣特有的植物大安水蓑衣,每年夏末到初秋期間會開出紫色小花,附近還有一條留給螃蟹的風機秘境,有中華沙蟹、無齒螳臂蟹…」細數幾座風機周遭的生態景點,曾葳葳說,達德能源目前在台灣西部海岸線已建置207座陸域風機,北從林口,南至雲林,風機不僅滿足綠電需求,風能形象也逐漸融入在地,例如台中大安風機附近的超商門口就佇立著微型風機模型,風機圖像也成為當地農會產品的包裝設計。因此,達德能源推薦以下四條結合風機與自行車道的低碳路線,邀請民眾體驗不一樣的旅遊方式。竹南海風漁港之旅:崎頂車站→龍鳳漁港→竹南濱海自然公園,騎自行車全程約三十分鐘,走走逛逛約一、兩個小時。騎著自行車從崎頂車站出發,沿著台61線風機群往南,御風而行,首先來到龍鳳漁港。緊鄰台61線的龍鳳漁港是一座天然漁港,鄰近海域大多為礁石質地,底棲魚類相當豐富,漁獲量也相對的穩定,是苗栗縣第一個假日魚市,造訪此處可享用海鮮美食,餐後,不妨在漁港沙灘上欣賞夕陽餘暉,感受竹南的漁港風情。曾葳葳提到,附近還有一個達德能源認養的龍鳳海洋驛站,結合海巡署的鯨豚救援專業,帶領民眾認識海洋文化,共同推廣海洋和綠能的永續意識。離開驛站,騎自行車沿「綠光海風」自行車道前行,途中可見竹南永能風場,看著運轉中的風機一路往南,路線尾聲來到竹南濱海自然公園,此處有一整片歷史悠久的木麻黃防風林,最南邊就是長青之森、親子之森以及假日之森,是當地人閒暇時的健行場所,還可在此觀察昆蟲生態。通霄白沙屯古蹟文化之旅:白沙屯拱天宮→白沙屯車站→通霄日落大道→通霄神社,騎自行車全程約四十分鐘,適合對歷史人文和攝影有興趣的人。以白沙屯拱天宮作為起始點,這條路線將循著宗教與歷史的軌跡前進,體驗當地古蹟文化之旅。每年「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吸引無數香燈腳徒步跟隨,值得一提的是,達德能源已連續多年參與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還出動太陽能手機充電站,服務追隨媽祖的香燈腳們,「太陽能手機充電站是以環境教育中心志工大哥的螃蟹車改裝,螃蟹車本來就使用太陽能發電,為此還加裝充電設備。」曾葳葳說,媽祖信仰是早期海區居民的心靈寄託,台灣西海岸的風力資源讓達德能源的好幾座風機正好坐落在各地媽祖廟附近。這條路線途經達德通霄風場,民眾可仔細觀察這裡的風機群,為融入當地地景,底部都做了綠色漸層塗裝。路線結尾就停在通霄最著名的歷史古蹟通霄神社,日治時期台灣各地興建的神社多達200座,後來大多被拆毀,只有少數保存較為完整,通霄神社是其中之一,來此可感受到日本神明建築的氛圍。台中大安風機探索之旅:大安濱海樂園→達德能源環境教育中心→南埔海堤,騎自行車約二十分鐘,推薦親子共遊,也適合想了解風能以及生態愛好者。這條就是可以見到大安水蓑衣的路線,結合潮間帶生態觀察與風機探索,也是與達德能源建立深厚連結的地區。從大安濱海樂園騎自行車出發,不到十分鐘便到達德能源環境教育中心,是經環境部認證的台灣第一座以風能為主題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這條路線很適合爸媽遛小孩。」曾葳葳說,龜殼公園的第15號風機是獨一無二的教學風機,全台只有這一座風機可以打開讓民眾進去參觀,近距離觀察及了解風電運作的原理,「孩子們沿著樓梯走上去時都很興奮,覺得超酷的,還會抱著塔筒聽風機運轉的聲音。」在大安濱海樂園往南的路上可以看到台灣特有的植物大安水蓑衣,大安水蓑衣是日本人早田文藏於1920年發表,是國寶級瀕臨絕種植物,每年約莫在夏末或秋季開花,紫色花瓣,花期從九月到翌年二月。此外,這裡還有一條留給螃蟹的風機秘境,過去這一帶並不是螃蟹棲息地,但因為鋪路設置風機,路邊產生沙堆,螃蟹就聚集過來,有中華沙蟹、無齒螳臂蟹等,其中無齒螳臂蟹多達三百多隻,是很美好的意外收穫。最後來到南埔,南埔鷺鷥林時常有愛鳥人士在清晨或是黃昏來賞鳥亭,可見鷺鷥群聚飛舞的盛況。這條路線途經十座以上風機,周遭可見當地居民散步遊憩,綠能早已與生活融為一體。雲林崙背綠色隧道樂活之旅:雲156縣道→雲11鄉道→豐榮綠色隧道(雲154縣道),騎自行車全程約四十分鐘,適合喜歡慢活氣氛以及喜歡大自然的人。這條路線由雲林156縣道往西出發,再沿著雲11鄉道往北騎,來到豐榮綠色隧道,隧道全長1.6公里,樹叢間望出去可以看到六座風機正在運轉,是達德能源在去年五月正式啟動的新源風場,也是目前台灣最大的陸域風機。雲林縣崙背鄉是台灣四大酪農專區之一,鄉內有千巧谷牛樂園牧場、吉利兒農牧場,不只有鮮乳,更是盛產洋香瓜之地。豐榮綠色隧道不但可以騎自行車,也適合健走,達德能源前不久就曾在此舉辦500MW綠能里程碑活動,邀請當地長者及師生在綠色隧道一起進行北歐式健走,特別的是,活動當天大家拿的健走杖還是達德能源特別與在地合作,以雲林在地經濟竹製成。走吧,跟著風機去旅行達德能源董事長曾葳葳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住在台北的她,假日會開車帶著孩子到觀音風場,一家人在沙灘上休憩玩耍,與不遠處的風機相連成一幅美好畫面,綠能,自然而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她透露,平時沒有刻意灌輸再生能源的觀念,但有一次孩子們參加繪畫活動,當時才五歲的孩子,自己發揮創意把太陽能板畫在海面上,讓她驚訝又感動,就像每一處風機所在地的民眾,往往不經意就帶來回饋,甚至主動問她可否在自己家鄉架設風機,都是她持續前進的動力。這次提出「跟著風機去旅行」,曾葳葳認為一趟美好的旅行要包含自然、文化、教育和體驗等四個核心的元素。風機運用「自然」的力量發電,無論是風機與海岸線的融合,還是風機與生態的共存,都能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親近風機;其次,風機所在地與當地歷史人文緊密聯繫,期待大家旅遊同時了解當地「文化」;旅程中認識風力發電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提升大眾的環保意識,寓「教」於樂;最後,「體驗」是旅行的靈魂,無論是沿著風機旁的自行車道騎踏,還是參與當地的活動,這些互動性的體驗都能讓旅行更加生動有趣。以風機的概念來規畫旅行,一共四條結合綠能與地方特色的路線,趁著初秋涼爽的好時節,何不說走就走!
-
2024-10-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寶貝的藍色世界
午後,張阿嬤由孫子陪同至會談室,阿嬤自訴2年前因胸悶、脹氣、腰骨膝蓋痠痛及夜眠欠佳等身體「甘苦」到家醫科求診,近期失眠加劇、食欲降低,轉診身心科經醫師轉介諮商。阿嬤和先生相依至3年前阿公離世,兒女皆已成家。阿公過世後,阿嬤還會去社區走走,後因跌倒行動不便,且感到聊天愈發無趣而少參與,兒女則不定時幫獨居的她採買送食。半年前,阿嬤的姊姊因病去世,她淚訴姊妹倆的故事、姊姊被送安養過程、疫情探視不便、感嘆人老不中用記憶衰退…,言語中透露,對姊姊的思念遺憾、個人的無助、人生的無意義。阿嬤是因身體不適及夜眠欠佳求診,就醫療角度來看,阿嬤的憂鬱需要專業的協助。2022年國衛院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輕度憂鬱症和重度憂鬱症盛行率分別是3.7%和1.5%;衛福部指出,台灣5%-7%老人常覺得心情不好、悲哀、孤單提不起勁,但老人憂鬱就診率只有1.3%,多數未獲適當醫療。超高齡社會將到來,認識老年憂鬱是偵測問題的開始。老人憂鬱症比起一般成年人的憂鬱更難以覺察,老年人多以身體不適來傳達情緒狀態,且其認知功能降低常被誤認為老化,尤其老人生活多以家庭為主,較難觀察到社會功能變化。就如張阿嬤,老伴走後獨居,跌傷後的不適讓疏離的生活更封閉,姊姊離世未能相送的遺憾,讓阿嬤的身心症狀明顯加劇。老年憂鬱主因1.壓力事件:老年常相伴死亡議題,親友的死亡就是壓力源,當周遭他人一一離開,易讓人產生無助甚至失去希望。2.身體脆弱:身體受阻行為將受限,可能讓原本孤單的生活更形封閉。3.孤單疏離:情緒憂懼若身邊又缺乏支持力,將使長者失去和他人連結並感到寂寞,可能加劇生命的無望。常見3策略1.衛生教育推廣:知識推廣有助民眾學習早期偵測並利早期治療,有助患者的安適,間接讓醫療資源更有效運用。2.培養運動或嗜好:找出適合的運動或嗜好,不僅健身也可看見個人所能,並從健康或成就感的回饋找到更多的可能性。3.與他人產生互動:不論是家人規律陪伴,或經活動創造與他人連結,都有助強化生命希望及意義感。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防治對策/台南市從公車到市場 6大場域友善失智者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台南市積極推動失智友善支持環境,從預防、延緩到篩檢及照護,透過跨局處合作,提前實現「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為市民創造更加友善與包容的生活環境。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全市初估約有超過2.9萬名失智者,意味著近3萬個家庭正面臨失智症挑戰,而依據中央「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台南訂定「失智防治行動方案」,以失智者及其家庭為核心,結合各局處、醫療院所及在地失智友善組織等資源,共同推動六大失智友善場域,建立失智友善照護網絡,提供全方位的照護服務。食衣住行各大場域,守護失智者。其中,六大失智友善場域包含在2022年與工務局合作的「失智友善住宅」,納入優良公寓評選,針對保全、警衛及住戶進行專業教育訓練,目前已有51家大樓與物業管理公司參與;「失智友善大眾運輸」則由大台南公車、轉運站及15個火車站加入失智友善組織,提供友善乘車環境與服務。另外,還有「失智友善金融」與金融機構合作,透過VR實境訓練守護長者一生積蓄;「失智友善校園」從小灌輸尊老、敬老觀念,幫助孩子們理解失智症及培養同理心;「失智友善市場」則透過營養師指導失智者及其照護者,選購合適的食材,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失智友善藝文」邀請失智者參與藝文單位志工行列,展現「失智不失志」的精神。推動早期篩檢策略,及早診斷照護。衛生局指出,失智症雖然無法治癒,但早期篩檢與介入能有效延緩病程進展,因此近年也積極推動早期篩檢策略,結合「行動醫院・全民健檢」,運用AD-8篩檢工具對市民進行失智症篩檢,至今已篩檢超過19萬人,並成功轉介49名失智者接受專業醫療及照護服務。此外,針對基層醫事人員辦理失智友善教育訓練,提升醫療人員在門診中及早發現失智症的能力,同步也對里幹事進行篩檢工具與教育訓練,結合獨居老人訪視服務,進一步提升篩檢覆蓋率,幫助更多失智者及早獲得診斷與照護資源。
-
2024-09-2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婆幫老公測血糖,老公:「怎麼那麼痛!」
老公有糖尿病,每天請老婆扎針測血糖。這天扎完針,老公大叫:「怎麼那麼痛?」老婆在一旁冷笑:「看你還敢不敢在外面養小三!」糖尿病目前是台灣最常見的國民病之一。據統計,國內約有200多萬的糖尿病患者,這個人數與台灣B型肝炎的人口差不多。B型肝炎的可怕在於會演變為慢性肝炎,再演變為肝硬化,一旦肝硬化,每年有百分之五的病人會發生肝癌,此外,也會引起猛爆性肝炎。同樣的血糖控制不好,就好比人體器官浸泡在高濃度的糖水內,短期內也許不會怎麼樣,除非你血糖高達好幾百,那可能會引起糖尿病昏迷,不治療可能會引起酮酸中毒死亡。有了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長此以往,血管會動脈硬化,久了眼睛視力受影響甚至失明。末梢血管也因為血流不通,下肢血管阻塞,而必須截肢,截腳趾頭,像前總統蔣經國就是血糖控制不好,截去腳趾頭而坐輪椅。糖尿病另一個可怕的是腎臟功能會慢慢變差,據統計,如血糖控制不好,10年之後,腎功能一定會受影響,進而引起尿毒症,最後只能靠洗腎或換腎維持生命。人人都喜歡聽甜言蜜語,人會沾沾自喜,殊不知人可能會因此而志得意滿,不一定是好事。而糖尿病人吃了甜食也會喜形於色,殊不知那是一種慢性自殺。有了B肝,需要定期抽血驗肝功能,並定期做腹部超音波,前者看B型肝炎病毒有沒有蠢蠢欲動,例如吃了增加免疫力的食品、藥品引起病毒大量繁殖而造成猛爆性肝炎而不自知;後者則是看你的寶貝肝臟有沒有長了肝癌而不自知,因為有B肝比沒B肝的人發生肝癌的機率多150倍!對糖尿病病友而言,定期抽血是必要之惡,自己不敢扎,請老婆代勞也是一個方式,但要小心她會不會乘機報復,讓你痛不欲生。此外,近年來已有廠商開發隨時血糖監測系統,如一個銅板大的監測器,黏在你手臂上就不用一直扎針,雖然有時不太準,且兩個星期換一次,一次2000多元也是一種經濟負擔!看病一般人都喜歡找態度溫和的醫師,但對糖尿病及肝病的醫師而言,這樣不一定是好的。例如你血糖太高,糖化血色素也太高,脾氣好的醫師可能給你用愛的教育諄諄教誨,其實那是一種甜蜜的負擔,等到幾年後腎功能惡化,需要洗腎時,就後悔莫及了。對B肝病人而言,如果你有B肝,但因自覺身體好好的不追蹤,醫師也不嚴格的要求你,等到有一天你體重減輕了,或肚子痛再回來就醫才發現是肝癌末期,也就來不及了。甜言蜜語大家喜歡,甜食糖尿病人也喜歡,但思前想後,好好追蹤檢查,好好用藥才能留得青山在,享受美好的人生。●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9-24 焦點.元氣新聞
完成發電500MW里程碑 達德以竹杖健走與在地同樂
達德能源完成在台發電裝置容量500MW,9月24日聯袂德國經濟辦事處在雲林縣崙背鄉舉辦「500MW綠能里程碑:竹杖健走 迎風GO!」活動,現場有包含崙背長者、小學生、德商等200餘人組成健行隊,從崙背鄉中和國小出發,一起走過總長1.6公里的豐榮綠色隧道,沿途樹林間清晰可見的6座風機,即為去年5月正式商轉的達德新源風場,也是目前台灣最大型的陸域風機。根據雲林縣政府資料顯示,沿海長者因缺乏運動讓其身體年齡比實際年齡偏長,該活動意在鼓勵長者養成運動習慣,現場長者、孩童、達德員工在專業健走隊帶領下一起開心運動,讓綠能ESG活動更具意義。供應全台29萬6千戶用電 綠能開發帶動地方經濟達德能源董事長曾葳葳表示,選在崙背鄉分享達成500MW陸域風電裝置容量、207座風機的里程碑,主要是因為助力我們達成500MW的六座風機就落腳在崙背鄉,更感謝崙背鄉對於引進綠能的支持,有過去20餘年來各地鄉親對風機的支持與幫助,才讓達德有機會跟台灣在綠電領域一起成長。 500MW的陸域風電相當於可提供近30萬家戶的用電,因此風機不只是綠能,更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達德能源珍惜每一座風機發電的機會,未來將更努力用能源發電點亮在地。 曾葳葳說,很高興這場活動有許多長者與小朋友參與。這次達德特別運用雲林當地的經濟竹做成的竹杖,希望將這項安全且能用到全身的運動帶給雲林長者鄉親,一起做ESG。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蘭依樺博士(Dr. Eva Langerbeck)表示:「我非常榮幸能夠參加今天在雲林縣崙背鄉舉辦的500MW綠能里程碑活動。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課題,雲林憑藉其優越的風場環境,為風機建設提供了理想場地。達德能源作為台灣陸域風機占比最大的廠商之一,憑藉其多年來深耕在地的豐富經驗,必將持續為我們帶來穩定、可靠的潔淨能源,為台灣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北歐式健走結合雲林縣經濟竹 注入ESG概念關心長輩健康當天活動結合近年來在台灣風行的北歐式健走,最重要的健走杖更是使用雲林縣在地經濟竹製成。達德能源的總部位於德國,將歐洲的運動方式帶來雲林縣,並使用在地資源,兩相結合的竹杖運動別具意義。雲林縣縣府代表計畫處長李明岳表示,歡迎企業投入ESG資源來促進縣內長輩更加健康,共同推動竹杖健走這類具減碳及健康福祉雙重效益的特色活動。 活動當天在崙背鄉中和國小進行點亮儀式,以水晶球亮燈象徵能源發電點亮在地。崙背鄉鄉長李泓儀表示,綠能是全球趨勢,崙背鄉是台灣重要的酪農專區,主要農特產洋香瓜更外銷日本、新加坡,如今鮮乳農產之鄉結合風機綠能,歡迎民眾來此一探風機周遭的美味特產及美麗風景。這場活動由達德能源與德國經濟辦事處合辦,雲林縣政府、崙背鄉公所、崙背鄉中和國小協辦。在500MW綠能里程碑點亮儀式之後,由一組專業健走隊示範北歐式健走及健走杖正確用法,帶著當地長輩一起做暖身運動。崙背鄉公所邀請的豐榮村、草湖村、水尾村當地長輩,以及中和國小師生和達德能源夥伴,總共約兩百人,每人雙手各持一支客製化健走竹杖,展開綠能結合綠色隧道健走的行程,讓潔淨能源點亮在地永續,一同穩健前行。
-
2024-09-24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地方名人堂【新北市】各區需求不同 陳潤秋:醫動養為主軸 政策因地制宜
新北市為直轄市之一,人口突破400萬居全國之冠,但幅員遼闊,有山有海,且醫療資源隨人口集中於地勢平緩的西半部,人口樣貌與需求不同,考驗治理模式多元性。對此,新北市衛生局推動「新北醫動養」政策,以「智慧醫療顧健康、運動營養保活力、在地安養更安心」為主軸,協助市民健康促進、疾病管理,再依地方特性調整。醫:導入智慧科技 推動永續醫療、未來衛生所「台灣醫療體系的碳足跡佔全國總排放量4.6%,是排碳大戶。」新北市衛生局局長陳潤秋說,新北市府今年4月率先全台,與轄內12家大型醫院共同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醫院督導考核也比醫院評鑑先一步將ESG納入試評指標,鼓勵醫院發展永續醫療,例如亞東醫院回收尿布重製為名片,雙和醫院回收廢棄藥罐再製成醫療垃圾袋。醫療結合智慧科技,亦能協助減碳。新北市108年起陸續建置智能衛生所,民眾透過智慧生理量測設備、智能運動設備等智慧科技產品,所得的數據上傳至雲端平台整合,AI技術分析後,再傳輸數據資料給保母醫院,不僅讓民眾養成監測習慣,也減少往返醫院的交通辛勞和碳排放、醫事人員負擔。計畫最先以樹林為示範場所,接著推廣到汐止、鶯歌、新店、五股、八里、金山、深坑等地,政策也因地制宜調整,例如林口串連新創產業,成為未來城市大數據應用實證場域;平溪老年人口比率最高,衛生所任務較著重建立失智友善社區、遠距照護。陳潤秋表示,預計119年29家衛生所皆導入智慧資訊科技,之後更將融入「衛生所再設計2.0」概念,打造「未來衛生所」。動:運動營養APP 養成自主健康管理習慣肥胖與代謝症候群是導致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對此,新北市開發「新北動健康APP」,民眾可輸入記錄每日飲食、運動及生理量測數據,隨時監控身體狀況,也可藉由運動等健康促進行為,獲得「健康幣」兌換商品。為提升使用趣味性,APP亦提供多樣化的運動方案,推動「處處都是運動場」的概念,吸引民眾漸進式培養基本運動習慣,增加進入運動中心的意願,例如仿效寶可夢抓寶,鼓勵民眾到公園運動打卡;規劃融入各區特色的「健康大步走」路線,像是運動指導員帶領長者在林口三井OUTLET進行北歐式健走;好友或同事間可揪團,做每日步數的小組競爭,陳潤秋笑說,「衛生局同仁都有加入競賽,我下班後也會貢獻一點。」截至今年六月,APP會員已逾47萬人,公園打卡累計逾229萬人次,上傳運動步數累計逾447億步,效果十分顯著;未來將擴充心理監測功能,照顧市民的身體與心靈健康。養:都會、鄉村在地安養 從失智做起根據統計,新北市65歲以上長者已超過75萬人,居全台之冠,然分布不均,高齡長照政策須有所調整。以失智照護為例,平溪地處偏遠,長者比例高達33.6%,其中失智症人口推估佔10.2%,意即每10位老人中,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因此新北市109年起將此區作為失智友善示範社區。陳潤秋說,衛生局積極宣導失智友善識能,提升社區居民對失智者的友善態度,減少失智症污名化,鼓勵失智者共融參與社區活動,並邀請各商圈、協會、公會及商會加入「失智友善守護站」,必要時協尋社區內走失個案及預防走失案件。但人口數最多的板橋,鄰里較少有互動,因此以亞東醫院共照中心為核心,結合鄰里共同推動長照網絡,建立都市型失智友善社區,例如在社區辦理失智友善教育訓練,里長等在地人物亦可提出需求,共同擬定策略,並邀請其他醫療院所、藥局與銀行企業等加入失智友善守護站。除了固定站點,陳潤秋表示,衛生局106年起成立全國首創的樂活健腦巴士,搭載一群職能治療師巡迴偏鄉,帶領長者進行認知促進活動,預防延緩失智失能,並至社區中發掘疑似個案,轉介給衛生所後續追蹤及就醫。衛生局也與文化局、交通局、工務局及台北捷運公司跨局處合作,改善亞東醫院周遭人行道路,包含放大指標指引、延長行人號誌燈、道路設計優化,未來也將推廣到各區。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積極作為,讓新北市112年超前達成2024失智友善777的成果,更榮獲聯合報2023年失智友善城市調查第一名,成為失智長者最能安心居住的城市。
-
2024-09-22 焦點.元氣新聞
老盟30周年高齡五安、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周年,特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並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致詞時表示,建構「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超高齡社會的長照需求增加,現行的長照2.0將於2026年結束,長照3.0特別重視醫療跟長照的結合,以社區為基礎,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顧體系,讓長者更健康的享受人生。政務委員陳時中也談到,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第三人生」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從交通到就業,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但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長者生活存在許多困難,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需求或數量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數量卻不夠;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人住所電梯比率僅13.67%,出入障礙重重。屏東科技大學永續健康照護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前次長李麗芬表示,根據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老人住所有電梯設備的比率只有13.67%,可見無障礙環境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除了硬體環境以外,資訊應該也要無障礙,才能讓長者自立生活。她提醒,高齡歧視要透過世代共融的方式來消弭,不要再強調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威脅,而是要讓孩童理解社會人口組成的特色,不同年齡有不同需求,這才是正確的人口教育。長者應留意投資詐騙及金融剝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許華堯提醒長者留意財務安全,近年投資詐騙多,最常見的是成立投資群組,誘騙民眾在不明投資網站進行操作,發現不對勁時,詐騙集團早就落跑。因此,看到投資群組一定要提高警覺,有疑慮應打165專線查證,不要購買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的金融商品。長者要注意的還有金融剝削,是指包裹在合法外衣下的行為,例如遊說長者把早年保單解約,購買新推出的保單。第三人生以身心健康為基石,打造長照希望工程。長者退休後的「第三人生」要活力老化,必須公私協力一起促成。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健康老化的多元需求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目前65歲以上長者三項都達到的比率只占24%。年紀愈大憂鬱症盛行率愈高,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以外,還包括居住在低城市化地區,且本身是主要照顧者。目前心理健康司在全國已經布建5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預計明年底會增加到71處,並邀請高齡者下載心情溫度計APP,可定期檢測心理健康。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信賴關係、充足人力、齊全設備 在宅急症照護的鐵三角
「病患突然在家裡尿不出來,怎麼辦?」自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今年7月上路後,試辦場域中,陸續發現人員不夠、設備不足等現況。在健保署所舉辦的「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理事長王維昌提到,當病患接受在宅急症照護的時候,患者可能半夜、周末需要緊急治療,例如尿不出來需要插尿管,或突然抽搐、癲癇發作須要處理,而這時候就得仰賴基層診所、居家護理所通力合作,才可能馬上解決問題。半夜、周末急症處理,仰賴團隊的相互合作。王維昌回憶,某天半夜,有位接受在宅急症照護的病患突然尿路不通,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必須半夜送醫院急診。診所醫師評估,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詳細檢查、插尿管,無法一個人完成,便尋求社區居家護理所支援,居家護理所趕緊提供攜帶式腹部超音波,到了病患家中,醫療團隊找出原因、協助治療,終於化險為夷。醫療團隊互相合作是解決患者問題的必要方法,宜蘭維揚診所醫師陳英詔從2020年展開居家醫療服務至今,目前他的診所有12名個案納入試辦計畫中。陳英詔分析,試辦計畫要執行成功,主要有三項關鍵:1. 案家對於醫療團隊、居家護理師要有信賴關係。2. 必須要有足夠人力,包含居家護理所護理師團隊的加入,執行才會順利、到位。3. 設備必須齊全,像可攜式超音波機、X光機等,都是重要設備。當這三項關鍵都面面俱到,執行團隊就會更有能力處理各項狀況,民眾也會更安心、更放心。雲林縣推在宅急症支援中心,整合醫藥護三方。雲林好所宅診所醫師黃子華以雲林縣衛生局所推廣的「113年雲林縣在宅急症照護加值方案」為例表示,雲林縣成立「在宅急症支援中心」,透過當地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與藥局等各單位聯絡窗口進行溝通、交流,而在宅急症支援中心除了連結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與藥局,進而組織雲林照護網絡,也進行教育訓練、培訓種子院所,並提供在宅急症設備支援、規劃值班與各項加值服務。舉例來說,支援在宅急症設備方面,便包含行動支援車、攜帶式X光機、心電圖、床側即時檢驗設備與遠距生理監測儀等,「在宅急症支援中心」提供這些設備,也讓基層診所、居家護理所等執行服務時有足夠資源,且無後顧之憂。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指出,員郭醫院進行試辦計畫,並執行遠距監測(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RPM)服務時,會請醫護人員排班訪視、評估病患居家環境,並做好準備,如房間是否收訊良好、抽痰機、製氧機、噴霧機等,都是重要環節。當病況惡化,運用綠色通道直轉後送醫院。此外,護理師也會每日至病患家中訪視、施打抗生素,醫師則視病患狀況評估是要實地或視訊看診,也會進行遠端生命徵象監測,並設有24小時諮詢專線。若病患病況惡化,臨時需要轉診,員郭醫院也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員林基督教醫院、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等相互支援,此時,可運用「綠色通道」,也就是用轉診單搭配現場或視訊交班,讓病患盡快轉入適合醫療院所,接受救治。高雄祥全診所醫師張倡榮認為,進行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必須整合居家、安寧、居家護理、長照團隊等資源,不過提供最多的資源並不代表是給予最好的照護,重點在於必須做好家屬衛教工作,當家屬可自行操作儀器,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努力、進行哪些工作,自然就會比較穩定、踏實。
-
2024-09-22 名人.劉秀枝
預防是最好的治療!名醫揭失智症危險因子:中年就該開始努力
我應邀對一家企業30至50歲的員工演講,對方希望我在90分鐘內講失智症、迎向銀閃閃生活需知,和退休後活出豐富人生。聽眾是否太年輕了?其實,佔失智症六成的阿茲海默症,其大腦的主要病變類澱粉斑塊在失智前30年就開始漸漸沉積,所以從中年就要開始預防;又因無法預知何人會罹患阿茲海默症,所以人人都要預防。很高興看到青壯年忙著成家立業之餘,對長輩與自己的老年能未雨綢繆,降低對老年的焦慮。回想我30至50歲時在做什麼?那是個人學習、成長並走向事業顛峰的階段。心中只有醫院、病人、教學、研究與撰寫論文,不僅要對社會盡一份責任,也要有足夠儲蓄養老,獨立自主,活得有尊嚴。小時候經歷外祖母往生,中年後看著健壯能幹的雙親逐漸衰老、失智,在90多歲時往生,讓我體會到老、病、死是自然也是必然。平常診治的神經內科病人多高齡,常罹患腦中風及退化性疾病如失智症等。疾病不論身分地位與經濟狀況,只有輕重之分,而且人人都有機會。成年人最擔心的疾病是癌症、失智症與心臟病。癌症與心臟病的診治突飛猛進,大部分的癌症都可控制或治癒,很多人裝了冠狀動脈支架後生活如常。但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相對落後,即使美國從2023年開始有兩種抗類澱粉的抗體針劑治療,但效果有限,只讓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阿茲海默症者,治療18個月後的認知退化延緩約27%至35%,且費用非常昂貴,因此最好的治療仍是預防。《刺胳針》委員會(The Lancet Commission)分析大量最新醫學文獻,於2024年8月發表失智症14個可控危險因子的「人群可歸因比例」(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s),也就是依此危險因子在人群中的盛行率以及風險性,計算出有多少比率的失智症是因為此危險因子而發生。而且,不同的年齡層各有其需預防或控制的危險因子,18歲以前是低教育(5%);18-65歲時是聽力喪失(7%)、低密度膽固醇高(7%)、憂鬱(3%)、腦外傷(3%)、少活動(2%)、糖尿病(2%)、抽菸(2%)、高血壓(2%)、肥胖(1%)、飲酒過量(1%);大於65歲是社交隔離(5%)、空氣污染(3%)和視力喪失(2%),加總共45%。如果這14個因子都消除了,就可減少45%的失智人口。為何聽力喪失的比例高達7%?聽力喪失的失智症相對風險只有1.4倍,但因聽力喪失的人口多(59%),所以可歸因比例就跟著提高。雖然沒有大數據佐證,但醫學文獻也顯示地中海式飲食、充足睡眠、壓力管理等也是有效的失智症預防因子。人類健康受到基因、個人體質、環境、生活型態、心態和機遇的影響,除了基因無法選擇及機遇可遇不可求外,其他都是可調適的。也就是如有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等要治療,並以健康、活躍的生活方式與正面心態來預防失智;且在退休後,追求以前的興趣或培養新嗜好,聯絡老朋友,結交新朋友,擴大視野,豐富的退休人生自然水到渠成。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2 活動.精彩回顧
花王60周年 扎根台灣兒童清潔安全教育
花王(台灣)重視整潔衛生觀念從小建立,自2011年起持續第14年與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攜手在全台推動兒童清潔安全教育,今年適逢花王(台灣)60周年,以「和花王一起Kirei每一天」為主軸,邀請人們共創美好與潔淨的生活同時關注環境,本著教育扎根、推廣Kirei生活的理念,於9月21日舉辦清潔教育公益記者會曁親子共學體驗活動,邀請新北市教育局專委何茂田、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台北市中山國小校長翁明達等共襄盛舉,攜手擴大教育影響力、守護孩子與校園衛生安全。花王(台灣)長期推出創新的生活清潔用品,並秉持清潔產品領域專業知識與經驗投入深耕兒童清潔教育,花王(台灣)董事長暨總經理長谷川尚一表示,「過去14年間,我們號召員工擔任家事達人,前往國小校園,帶領孩子們透過寓教於樂的課程,從小建立乾淨整潔的習慣。」這項行動深獲學校與家長好評,每年吸引全台超過500所國小報名申請教案,迄今已影響超過百萬名學生,陪伴他們建立生活自理能力。長期扎根清潔教育 教案升級加入防蚊衛教今年花王台灣60周年,為擴大發揮教育影響力,打造的全新升級的「兒童清潔安全教育」教案,推出全新「校園Kirei小將特訓班」教學影片,將校園打掃教學場域從教室延伸到外掃區,加入重要的防蚊衛教知識,集結品牌力量發揮企業社會影響力,捐贈7萬份Bioré Guard防蚊乳液試用包產品,給學校幫助學童防止蚊蟲叮咬。來參與的小朋友認真學習防蚊衛教知識,「巡、倒、清、刷」整理花盆避免積水的方法。花王擴大守護校園食安 捐贈專業用清潔用品同時,花王號召旗下專為台灣商用客戶清潔設計的專業用清潔用品,擴大守護學童食的安全,捐贈一年份清潔用品給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承辦的7所托嬰中心、幼兒園,協力校園廚房衛生管理,其中花王專業用廚房設備除菌液,還能降低學校午餐諾羅病毒發生機率。活動當天設有親子共學體驗的清潔打掃闖關區,邀請家長帶著孩子互動學習,藉由步驟拆解教學,幫助小朋友理解打掃工作的動作流程,完成家事並建立自信心。花未來,花王將秉持著與台灣社會共創Kirei美好永續生活的精神,持續透過多元創新的產品與扎根教育行動為社會做出貢獻。活動現場設有花王Kirei生活展區,讓來賓更了解花王企業透過多元清潔商品與扎根兒童清潔教育與人們共創乾淨美麗的生活,也積極推出環保減塑友善環境的商品。
-
2024-09-22 失智.失智
響應國際失智症日 幸福臺北「憶起」編織失智照護網
為響應921國際失智症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113年9月21日下午2時假花博公園流行館一樓展演空間,舉辦「113年度臺北市失智照護記者會暨成果發表會」,本次活動以「幸福臺北 憶起生活」為主題,邀請失智據點長輩展示創作的繪畫、手工藝品及瑞智小烏班的失智長輩與家屬帶來溫馨演出,透過展演看見失智症者發揮潛能,揮灑人生的色彩,傳遞生命的活力。臺北市衛生局黃建華局長表示,截至113年8月底臺北市65歲以上人口計56萬7,111人,占比22.7%為全國第2高,失智推估數約4萬人。面對高齡社會所帶來的人口老化,臺北市政府非常重視失智症照護議題,跨局處結合社區力量,積極走入社區、學校、職場,全場域推動失智症識能教育及辦理多元特色且趣味的活動,提升市民認識失智症及友善失智症者。並以「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參與」及「友善環境」4面向,於臺北市各行政區連結社區資源建構支持性環境,營造12區失智友善社區,如:優化臺北捷運失智友善指標、商圈店家響應失智友善組織、失智友善環境深耕鄰里等,也匯集市民力量招募失智友善天使,邀請更多市民一起認識失智症並給予失智症者及時關懷。目前全市已透過12區健康服務中心、11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48家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及社區在地長照資源,提供醫療、日間照顧、認知促進、關懷訪視、家屬支持團體等多元服務,共同打造完整的失智症照護網絡。成果發表會現場將頒發優良單位及感謝狀,肯定所有專業單位的付出,未來亦將持續擴大服務量能,優化服務品質,讓失智症者及其家人感受「有尊嚴、有選擇、有參與、不孤單」的支持服務,體現臺北市失智照護領域「以人為本、溫暖同理」的服務理念。活動現場除展示失智據點長輩的作品外,也安排失智系列特色攤位供民眾互動體驗,期待透過本次失智症照護成果發表活動,能夠認識失智、理解失智、提高對失智症之敏感度,早期發現及治療,善用各行政區失智共照中心與失智據點服務資源,維持最佳生活品質。另將首映《臺北市1966長照專線宣導》影片,呼籲有需求的民眾善用臺北市完善的長照資源,撥打1966讓臺北市一起照顧您。相關活動資訊可至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最新消息查詢。
-
2024-09-20 焦點.長期照護
五全照護進入社區居家療護 最後一哩路因地制宜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民眾對生命的看法,也改變了安寧療法的定義,以前著重在生命末期的照顧,在健康台灣政策推動後,診療進入居家及社區,成為更廣泛的支持療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指出,全人、全程、全家、全社區、全醫療團隊的「五全照護」全人善終,是安寧療護的最新趨勢,也是精準安寧的一環。隨著百年疫情的洗禮及數位時代的來臨,安寧緩和醫療也有了不同的定義。原本在台大醫院服務的蔡宏斌,今年接任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他說,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療護及病人自主都是善終的概念,不同的時代要有跨平台的專業合作,這是未來趨勢。離開醫療院所 照護模式要更新蔡宏斌解釋,過去安寧療護著重在末期病人的最後一哩路,借調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後,體會到當診療照護進到社區或居家後,廣泛性的支持療護會更加重要;要讓生命末期的全程照護更完善,必須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治療計畫,病人、家庭及醫療團隊都得重新學習新的照護模式。在進入社區服務後,蔡宏斌的感受甚深,體會到治療場域的不同,會決定病人接受什麼樣的醫療。他舉例,今年9月有一名60多歲罹患巴金森氏症的病人,有糖尿病及中風病史,平常皆在他院接受治療,但因尿路感染送至中興醫院急診,後續就申請在宅急症醫療,照護場域從醫院轉換至住家。「炎熱的夏天,室內溫度高達34度,病人家裡沒有開空調,在狹小空間裡,護理人員得做生命徵象評估並跪著幫病人打點滴,自己拿著手持式超音波幫病人檢查,在治療過程中發現病人身體僵硬,也因高溫有脫水情形;雖然在這短短一個小時內醫療團隊彼此合作,但仍揮汗如雨,在一個非設定好的環境中,看見很不一樣的人生面向及醫療場景。」蔡宏斌說。回到病人家裡 靈性照護更重要回到社區後,蔡宏斌發現,很多的資源協助並非只回應醫療端的需求,也要考量病人及家屬的需要,這也印證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前總院長黃勝堅提及的「要找回醫者的初心,就必須回到病人的家裡」。隨著時代的演變,台灣從傳統的安寧療護,精進到全人、全程、全家、全社區、全醫療團隊的「五全照護」全人善終,尤其進入到家庭社區以後,更加凸顯靈性照護的重要性。蔡宏斌指出,這也與衛福部長邱泰源先前所提「安寧療護需要愈來愈精準」的理念不謀而合。通訊軟體的應用及遠距醫療,都讓未來安寧療護更加多元性,病人除了有自己疾病的主治醫師外,也有居家安寧的醫師可以共同提供照護,這是最好的照護模式。為了讓大家更加認識善終三法,器捐病主中心將在10月12日「世界安寧日」當天舉辦公益路跑活動,透過路跑活動及闖關活動,讓生命教育可以更往下扎根。
-
2024-09-19 ESG.健康與ESG
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醫院紛投入資源響應
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淨零碳排已蔚為全球風潮,台灣也順勢而為,在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推波助瀾之下,各大醫院紛紛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承諾與所屬部門共同在治理、環境和社會影響力各層面積極行動,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從大學到附設醫院全面邁向永續發展願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3月13日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共同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承諾與所屬大學共同在治理、環境和社會影響力各層面積極行動,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北醫宣示 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台北醫學大學2022年底62週年校慶典禮上盛大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三個月後,北醫附醫也公開宣示致力於永續發展,至少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目標。北醫大醫療體系並於2023年7月21日獲得「2023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多項殊榮,包括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囊括1金、2銀、1銅獎;萬芳醫院榮獲金獎;雙和醫院榮獲特優、1金、1銀、1銅獎;總計獲1特優、3金、3銀、2銅殊榮,展現北醫大醫療體系以具體行動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精神。其中,獲得永續行動獎金獎的是「智能後勤,綠能永續」。誠如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在媒體發表的專文指出,智慧醫療和永續發展是北醫的兩大主軸,北醫附醫建構智能化平台提升管理效率,並打造以病家為尊的就醫環境。在綜整病人安全、醫療品質及內部使用者意見等因素後,以「設備監管、醫材紀錄、服務升級、自動環控」4大方向為主軸,擬訂環境智能管理及建置策略。進一步介紹相關配套系統如下:「智能後勤管理系統」提升儀器設備維護保養、報修之作業效率;「衛材UDI管理系統」以自動化辨識達到衛材高效追蹤管理;「智能傳送系統」自動派工並掌握人員工作進度;「智能環控系統」自動化監測空氣品質、電力設施等運作,建構病家及同仁安全環境。此外,北醫附醫更導入雨水儲留基礎設施,並籌劃逐步汰換電梯、空調主機、鍋爐等多項節能減碳作為,以智能化、高效率、高節能,持續優化後勤管理並發展綠色醫院。 新光為首家開辦永續專班醫療機構新光醫院積極實踐淨零排放和永續發展的目標,在ESG實踐方面的卓越成果,榮獲第24屆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ESG特別獎,不僅在綠色環保方面有著顯著的進展,還在數位轉型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推動CSR的典範。 洪子仁副院長說明,新光醫院已完成了數位轉型及將資訊機房外遷,透過數位化流程和系統,建置次世代的醫療資訊系統,提供更準確和即時的醫療服務。另為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將高耗能的Mainframe主機替換為能耗效率較佳的x86伺服器取代高耗能的主機,降低資訊系統運作所需的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將資訊機房搬遷至TPKC遠傳雲端運算中心,引入高效率外氣冷卻技術,每月省電8000度,節能率約25%;透過數位化流程和系統,年均減少約6萬3千本紙本病歷,約63萬張紙、減少4.8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電子同意書簽署功能省掉約34萬張列印紙張,減少2.6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值得一提的是,新光醫院與TAISE合辦醫院氣候永續管理師證照培訓專班,為全台首家全院推動永續管理師證照的醫療機構,透過培訓,醫院能夠在運營和管理時更有效去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同時實踐環境友善的策略,包括節能減碳、資源循環利用、綠色建築和減廢等,不僅有助於醫院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也有可能節省成本,提高醫療體系的可持續性。 長庚醫療九院區 同步投入永續發展為展現全面落實永續發展的決心,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暨所屬九大院區,由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領軍,也與TAISE完成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的儀式,承諾全體系致力於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將更健全自身醫院治理、環境永續管理,還將積極與各醫療機構合作,促進社會朝永續發展目標前進。 在簽約典禮會上,程文俊主委表示,長庚醫療體系秉持「長存仁心,庚續創新」的永續經營理念,體現「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期待連結永續夥伴與世界接軌,發揮醫療本業與正向影響力,創造永續價值,從各院區共同簽署倡議開始,全體系將在過去基礎上持續深化,精進醫療本業,並擴大推展社會公益,貫徹「人本濟世,病人優先」,提升人民健康,創造永續共好優質社會。2023年7月,長庚醫療行政中心總執行長潘延健發表「長庚紀念醫院醫療淨零與永續發展」報告。內容計有四大面向:一、醫療機構能源耗用概況;二、長庚醫院綠建築案例;三、長庚醫院淨零排放與節能減碳;四、ESG的推動成果。長庚醫療體系表示,他們秉持「要做就要做最好的」為目標,深知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重要性,2006年即依據ISO標準盤查全院區溫室氣體排放量,訂定年度減量目標,2011年導入ISO能源管理系統,積極推展各項改善環境措施。各院區積極發展智慧醫療、綠建築,落實綠色理念行動,不斷提升醫院永續發展水平。2018年起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定期出版永續報告,建立與各利害關係人溝通平台;2018、2021年分別榮獲台灣企業永續獎之醫療產業報告書白金獎,2021年榮獲全球企業永續獎之疫情貢獻獎等多項殊榮。面對氣候變遷對環境與健康的衝擊,長庚醫療體系還依據健康無害醫療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建議要點,持續改善各項能源與採購、運輸等構面表現,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框架(TCFD)四大核心揭露項目,並內化為目標工具,提早擬定應對策略,以「綠色與健康醫院」為願景,深根溫室氣體、能源、水資源、廢棄物與綠建築等五大面向,全面開展氣候變遷管理。高醫全力動員 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為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以下簡稱高醫)採取雙向方式推動醫療ESG,亦即「由上而下展現決心提供資源,由下而上全員參與展現成果」,於2023年5月成立ESG永續辦公室,由王照元院長擔任召集人,並和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宣示共同推廣永續倡議、營造永續醫療環境。王照元院長表示,高醫永續辦公室參照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永續性報告準則及全球永續發展趨勢,同時關注內外部利害關係人的永續議題風險與機會,根據E(環境)、S(社會)與G(治理)三大面向,並考量醫療產業的特殊性,分為環境關懷、幸福職場、社會共榮、永續經營、卓越醫療與綜合規劃等六個小組,由各副院長分別督導管理,每兩個月舉行一次辦公室大會,以確認推動進,並討論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其解決之道。在由上到下展現決心方面,王照元院長舉例說,以社會共融為例,高醫持續經營高雄山地原民地區及台東大武等偏鄉區域的醫療照護與遠距醫療,並致力於數位轉型,還有在積極推動IT硬體基礎建設的同時,醫院同時強化AI人才的培育,結合特色醫療的發展,提供策略計畫和預算支持等等,投入資源,不遺餘力。在由下而上全員參與方面,王照元院長表示,高醫自2019年開始,每年將ESG相關執行成效整理為永續報告書,連續5年獲得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之永續報告書獎項肯定。這些成績不僅獲得產官學研界的認可,還讓高醫以優質醫療為核心,橫向拓展價值鏈,垂直縱深推動永續發展。此外,僅以2023年為例,高醫不僅獲得創新成長領袖獎、社會共融領袖獎與職場福祉領袖獎,還得到《哈佛商業評論》數位轉型鼎革獎之醫療服務創新轉型獎醫學中心組楷模獎暨ESG特別獎,以及強化社會安全網績優團體獎、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之國家品質標章金獎等多項獎項。這都是全體員工共同參與並推動永續議題的具體成果。王照元院長強調,以雙向方式推動醫療ESG的策略目的,在於形成一個全面性的永續發展文化,並將ESG納入高醫日常運作的核心價值,從領導層到基層,既全面且協同的模式來推動醫療ESG,以確保高醫能夠在未來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同時在醫療評鑑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花蓮慈濟用心落實醫學ESG2023年底,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榮獲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之「永續傑出人物獎」;2024年初,慈濟醫療法人、花蓮慈濟醫院與TAISE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承諾將致力於永續發展,並以實際行動朝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努力,這些都顯示慈濟醫療體系在落實醫學ESG上的用心。在獲得「永續傑出人物獎」後,林俊龍執行長表示,慈濟醫療法人除了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減少醫療廢棄物的產生,更推動素食,透過使用環保餐具、減少垃圾、廚餘回收等方式,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在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時,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也指出,醫院成立之初就是要做綠建築,走道廊光、植物的規畫設計及空調透過軟硬體的運用,都儘量減少能源損耗。林欣榮院長說,早在全球倡議醫學ESG之前,證嚴上人即期許所有慈濟醫療體系的醫護同仁,要結合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一起追求並落實永續經營。其中,醫院建造時就朝綠色建築發展,包括設置熱泵系統、廢熱回收與太陽能發電,採購具有環保標章的商品,及使用雨水回收系統等。此外,證嚴上人希望全院茹素,雖然茹素沒有列入ESG節能減碳的項目,但推動茹素,不僅對身體好,對全球減碳貢獻更多。為有效推動淨零碳排的目標,慈濟慈善基金會成立淨零碳排及環境管理委員會,訂定醫院的目標,接著成立永續發展辦公室,各科部都有代表參與,比如開刀房要怎麼減碳淨零等,都要依照目標落實執行,並忠實記錄在永續報告書上,醫院每年要做碳足跡盤查,找出並減少排放源,2030年碳排減少15%、2040年減少50%,必要時透過碳匯和負碳,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林欣榮院長強調,花蓮慈濟醫院為了全方位做好各項管理維護工作,特別重視並落實執行相關的作業標準,比如早在20多年前就導入ISO9000做品質管理,依ISO/IEC 27017做好雲端服務的資安控制措施,2023年導入ISO 50001整合能源效率到管理系統架構,以促進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預估一年可以降低71萬度的電力,每年可以省下210萬元,還導入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做碳盤查,「我們依照最嚴謹的標準一步步建立起來、做出來,更鼓勵員工一起發想,提供他的智慧、創意和巧思,來成就整個醫院的永續經營理念。」林欣榮院長表示,除了環境保護之外,花蓮慈濟醫院在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上,也都著力甚深,不僅在專業成就與創新研發屢獲獎項肯定,2023年更榮獲《康健雜誌》頒發「第五屆CHR健康企業公民」金獎殊榮,是對全院同仁的肯定。
-
2024-09-17 醫聲.醫聲要聞
結褵38年夫成「無語良師」助醫學教育,妻淚眼:有緣再行人間菩薩路
16日清晨六時許,太平洋方向的雲散開,晨光照進花蓮慈濟追思堂,嗡嗡誦經聲迴盪其中,八具覆上素布的棺材正等候中。這裡是八位「無語良師」大體老師的送靈現場,前面連續幾天與「老師」進行模擬手術的白褂師生,與家屬分站兩側,師兄姊站在後方,手上拿著經文念誦,一同送上無盡的祝福與感謝。在這場疫後首場實體送靈會前幾天,幾十位師生,透過八位大體老師,學習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經陰道人工網膜修補、手腕傷口縫補等術式,一旁的螢幕除了顯示老師生前的病況、進行的術式,也包含學生事前家訪家屬,所得的人生故事。113年師鐸獎得主、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表示,為讓醫學生與醫師有臨床手術的實習、精進的機會,慈濟大學在2003年建置全台唯一以人體為對象、擁有8座教學手術臺的模擬手術室,2008年全新的模擬醫學中心竣工啟用。「我們強調亡者靈安、生者心安,整個流程除了醫學教育,也結合人文關懷。」曾國藩說,在模擬手術之外,前後還有學生家訪、大體老師生平介紹、與家屬互動、啟用典禮、著衣入殮、送靈儀式、感恩追思會、入龕典禮。72歲「無語良師」林宗輝的太太蘇欣吟表示,先生進入慈濟20餘年,長期參與大體老師的相關事務,對其無私的大愛深受感動,早早簽下遺體捐贈志願書。今年年前某天,他突然肚子絞痛,就醫發現腸沾黏,開刀切去100公分,但因糖尿病舊疾,傷口難癒而併發肺炎,即使醫院全力搶救,依舊敵不過無常。根據林宗輝生前的意願,急凍其遺體,直至此次九月課程再回溫處理;特別的是,向林宗輝學習的人之一,是他生前曾接觸過的慈濟大學醫學系大五學生陳品延,他表示,先前學校練習多用模型,但透過大體模擬手術,才知道實務跟想像的不同之處,有助於往後臨床處置。陳品延也說,慈濟一直提倡視病猶親,透過事前家訪,得知老師生前除了愛他們這群學生,也熱衷於社會服務,生後還為學生付出,十分偉大,因此上課解剖時,不只把大體視作教具,而是一個人,用更虔誠、尊重的心態面對,並期盼將收穫應用於未來行醫。蘇欣吟表示,夫妻倆晚婚無子,慈濟大學的慈誠懿德制,讓他們有機會擔任學子在外的父母,而陳品延即是下一屆「孩子」;相信透過大體模擬手術,不僅幫助學生精進醫術,也能領悟生命的意義,尊重、感恩人事物。最後她對結褵38年的先生道,「你已圓滿此生,脫離身心病苦,這一世障礙已排除,相信能重生到極樂世界,跟佛祖修行,或是成為上人的弟子,繼續來人間行菩薩路。」
-
2024-09-15 養生.營養食譜
健康吃素 可以預防失智
【研究論文】臺灣素食者與降低失智症罹患率的關連性作者群:蔡瑞修(大林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黃慶峰(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名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張巧兒(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張嘉珍(時任醫療法人統計諮詢師)、林俊龍(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登載期刊/Nutrients《營養素》/2022 年論文摘要全球失智症患者人數迅速增加,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飲食模式是影響失智症發生和進展的一項重要危險因子。我們以世代資料庫進行這項研究,來了解臺灣中年素食者是否會影響晚年失智症發生率。我們追蹤「慈濟素食研究資料庫(TCVS)」中平均年齡低於60歲的5,710位參與者,我們從2005年開始招募,一直到2014年底,資料庫代碼從ICD-9-CM改為ICD-10-CM。失智症的發生率是透過與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連結而取得。我們採用Cox比例風險迴歸來估算素食者與非素食者的失智風險比率。結果有121例失智症(37名素食者和84名非素食者),經校正性別、年齡、吸菸、飲酒、教育水平、婚姻、規律運動和合併症等因素,相較於非素食者(風險比= 0.671,信賴區間:0.4520.996,p < 0.05),素食者失智的風險明顯較低。牛蒡紅棗枸杞湯牛蒡中含有多種多酚類化合物,有助於抗氧化,搭配玉米、枸杞與紅棗等有天然甜味的食材經過熬煮後能吃出食物本身的甜味,還能補充膳食纖維,且牛蒡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有助於調節腦內細胞及酵素,可改善腦部萎縮的狀況,進而提升認知能力,綜合以上可減少失智的風險。材料:牛蒡26克、玉米168克、紅棗9克、枸杞4克、水700毫升調味料:鹽2克作法:1.將牛蒡洗淨,刨成絲;玉米洗淨,切段。2.全部的食材放入湯鍋中,倒入水700毫升,煮大火燉煮至沸騰,轉小火續煮20分鐘。3.加入鹽調味,盛入湯碗中,即可食用。松露野菇燉飯菇類含有許多有助於抗氧化的因子,分別為麥角硫因、硒、維生素D2和榖胱甘肽,人體在正常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自由基會導致人體內的氧化壓力上升,菇類中的抗氧化因子能使自由基減少。除了抗氧化因子以外菇類的多醣體和多酚類化合物在延緩老化上也扮演重要角色,此道菜加入了松露菌菇醬與新鮮的鴻喜菇,讓主食類中充滿菇類以達攝取抗氧化因子的目的。材料:生米50克、鴻喜菇38克、起司7克、熱水150毫升調味料:橄欖油5克、松露菌菇醬5克、鹽1.5克作法:1.將橄欖油倒入平底鍋熱鍋,加入剝好的鴻喜菇,以中火炒至有些微焦香味。2.再加入生米50克至鍋中翻炒,炒至米粒都被充分加熱後,再翻炒6∼10分鐘。3.翻炒完畢後,分三次加入150毫升的熱水(或素高湯),每次加入高湯後使用中火炒至湯汁完全收乾(烹煮過程中會將米粒完全煮熟),依個人喜好決定米的軟硬度。4加入起司、松露菌菇醬、鹽攪拌均勻,即可起鍋食用。紅莓黑巧克力黑巧克力裡的可可含有最高含量的多酚和類黃酮,選擇低糖且可可含量高的黑巧克力,有助於抗氧化。選用85%的黑巧克力,有效抗氧化的同時不會攝取過量糖分,且加入富含維生素E的多種堅果,吃點心的同時也沒有太大的負擔。材料:核桃5克、夏威夷果8克、腰果5克、冷凍乾燥草莓5克、85%黑巧克力25克作法:1.將黑巧克力隔水加熱至60℃,再將其降溫至27℃冷卻,再將其隔水加熱至31℃,將黑巧克力調溫完成。2.將所有的堅果類敲碎,放入烤箱中,以150℃烤5分鐘。3.最後將堅果拌入巧克力中(可用模型做變化),再以草莓乾裝飾,移入冰箱冷藏至凝固,取出,即可食用。
-
2024-09-14 醫聲.Podcast
🎧|安老善終一點都不難,安寧療護最新趨勢是這五件事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民眾對生命的看法,也改變了安寧療法的定義,以前著重在生命末期的照顧,在健康台灣政策推動後,診療進入居家及社區,成為更廣泛的支持療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指出,全人、全程、全家、全社區、全醫療團隊的「五全照護」全人善終是安寧療護的最新趨勢,也是精準安寧的一環。🎧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隨著百年疫情的洗禮及數位時代的來臨,安寧緩和醫療也有了不同的定義。原本在台大醫院服務的蔡宏斌,在今年接任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他說,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療護及病人自主都是善終的概念,不同的時代要有跨平台的專業合作,這是未來趨勢。蔡宏斌解釋,過去安寧療護著重在末期病人的最後一哩路,但借調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後,體會到當診療照護進到社區或居家後,廣泛性的支持療護會更加重要;要讓生命末期的全程照護更完善,也必須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治療計畫,病人、家庭及醫療團隊都得重新學習新的照護模式。在進入社區服務後,蔡宏斌的感受甚深,體會到治療場域的不同,會決定病人接受什麼樣的醫療。他舉例,今年9月有一名60多歲罹患巴金森氏症的病人,有糖尿病及中風病史,平常皆在他院接受治療,但因尿路感染送至中興醫院急診,後續就申請在宅急症醫療,照護場域從醫院轉換至住家。全人善終新面貌,「五全照護」成新趨勢「在炎日的夏天,室內溫度高達三十四度,病人家裡不知什麼原因沒有開空調,在狹小的空間裡,護理人員得做生命徵象的評估並跪著幫病人打點滴,自己拿著手持式超音波幫病人檢查,在治療的過程中發現病人身體僵硬,也因高溫有脫水情形;雖然在這短短的一個小時內醫療團隊彼此合作,但仍揮汗如雨,在不是一個設定好的環境中,看見很不一樣的人生面向及醫療場景...」蔡宏斌指出,回到社區後,會發現很多的資源協助並非只回應醫療端的需求,也要考量病人及家屬的需要,這也印證了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提及的「要找回醫者的初心,就須回到病人的家裡!」。隨著時代的演變,臺灣從傳統的安寧療護,精進到全人、全程、全家、全社區、全醫療團隊的「五全照護」全人善終,尤其進入到家庭社區以後,更加突顯靈性照護的重要性,蔡宏斌指出,這也與衛福部長邱泰源過去所提「安寧療護也須要愈來愈精準」的理念不謀而合。通訊軟體的應用及遠距醫療,都讓未來安寧療護更加多元性,病人除了有自己疾病的主治醫師外,也有居家安寧的醫師可以共同提供照護,這將是最好的照護模式。而為了讓大家更加認識善終三法,器捐病主中心將在10月12日「世界安寧日」當天舉辦公益路跑,透過路跑活動及闖關活動,讓生命教育可以更往下扎根。世界安寧日公益路跑由財團法人器捐病主中心舉辦的2024《 第11屆公益路跑 》熱烈報名中。透過本次路跑活動、闖關互動及精彩表演,提升民眾對安寧緩和的認知。日期:2024/10/12 9:00-12:00地點:大安森林公園兒童小舞台欲報名者請掃QRCODE,一律採線上報名蔡宏斌小檔案現職:第8屆財團法人器官捐贈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執行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任經歷:台灣醫院整合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碩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高啟書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
-
2024-09-12 養生.聰明飲食
8成國人「3蔬2果」吃不足 中秋節小心應景食品熱量陷阱
國健署提醒民眾,應養成每日「3蔬2果」的健康飲食型態,不過根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人營養概念不足,約8成民眾沒有攝取足夠的蔬果。因應中秋佳節,國健署推出健康創意套餐,應景的烤肉、月餅、柚子加入當季盛產食材,兼顧營養與健康。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2023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透過專法營造正向健康的飲食文化,條文也包括確保飲食與營養資訊的透明化。中秋家族聚會免不了大啖美食,不小心熱量就超標,國人應檢視飲食習慣,維持理想體重,別在節慶之後胖了一圈。「國民營養專法」推動近40年,終於在去年送進立法院完成三讀程序,吳昭軍強調,國健署將系統性推動飲食與營養教育。中秋節即將來臨,各大賣場推出烤肉專區、月餅禮盒,民眾在選購前應詳閱產品標示,避免吃進過多的油、鹽、糖,養成正確的選食觀念。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李嘉慧說,中秋一家團團,聚餐習俗不可少,但須留意多加工食物、蔬菜攝取量不足、調味料添加物、高油高糖等隱藏地雷。以烤肉為例,各式肉片、加工食品,另再加上月餅、含糖飲料,光是一餐的熱量就直逼2500大卡,遠高於一般成年人一天所需的1800至2100大卡。李嘉慧建議,中秋節烤肉要掌握吃原型、少調味、多樣化等原則,選擇瘦肉和低脂肉類,例如雞胸肉、魚肉等,避免肥肉及加工肉製品。多搭配四季豆、絲瓜、櫛瓜、彩椒、菇類等蔬菜,或玉米、南瓜、地瓜、馬鈴薯等未精製雜糧,增加膳食纖維及各種維生素。國健署邀請人氣主廚陳之穎示範季節食材入菜,設計營養健康的中秋套餐,把烤肉、月餅、柚子等應景食材結合在一起,熱量減半、營養加倍,約908大卡,低於傳統烤肉套餐。健康中秋套餐1.柚香酪梨烤肉蘇打三明治用蘇打餅乾取代白吐司,增加爽脆口感;添加酪梨增加滑順口感,也攝取好油脂。2.咖哩酥菠羅炒飯將咖哩酥及鳳梨酥入菜,搭配台灣在地茭白筍取代部分白飯,減少攝取澱粉量。3.五彩蔬菜串串尬烤雞腿多種高纖蔬菜搭配低脂雞肉,除了營養多元,飽足感十足。4.蜂蜜地瓜綠豆糕運用綠豆糕的餡料,加上地瓜拌在一起,降低熱量、增加膳食纖維。5.柚子多多綠使用當季柚子製作,吃到天然口感又富含維生素C、葉酸和膳食纖維,是健康又美味的飲品選擇。陳之穎表示,套餐大幅減少熱量、油脂、糖、鈉含量,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而且膳食纖維、葉酸及鉀等營養素可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的5成、維生素C達每日成人建議量100%。
-
2024-09-12 焦點.杏林.診間
急救室CPR後的哭泣!第一次成功插管卻沒有喜悅,急診醫師:「我到底做了什麼?」
當年我們還是實習醫師時,一聽到這個廣播,便會從急診的其他區域「魚貫而出」前往急救室集合。實習醫師在急診的工作並非負責第一線診斷,但進行高品質的 CPR 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抵達急救現場時我有些錯愕,沒想到眼前是一位年邁的老人,目測可能已經 90 歲。「安養中心的老人家,早上叫不醒,應該已經去世好幾個小時了。」「我剛剛聯絡了家屬,他們在趕來的路上,說要搶救到底。」主治醫師簡要說明了患者的病史,嘆了口氣。「學弟,這個氣管內管應該不難,你試試看吧。」他將手上的管子遞給我,我很快就順利插上了氣管內管。接下來,我和同學們開始交替進行胸外按壓和擠壓甦醒球。由於胸外按壓動作非常吃力,護理師後來推來了機械式胸外按壓機。病人已逝 躺在急救室的死人如何救?大家心裡都清楚,這場搶救已經機會渺茫。老人年事已高,再者他看起來已經去世一段時間了。現場只留下幾位醫護人員進行監測、給藥以及擠壓甦醒球。半小時後,主治醫師走過來拍了拍我的肩膀。「學弟辛苦了。家屬來了,我剛剛已經跟他們說搶救無效。我們幫老人家整理一下,讓家屬進來看最後一面吧。」老人家骨質疏鬆,胸外按壓已經使他的胸廓凹陷成一個大洞,氣管內管和嘴角還滲出一些血。我們趕緊幫他穿好衣服,拔掉氣管內管和鼻胃管,並擦去他臉上的血跡。老人家的兒女進來後,看了看父親,女兒趴在他身上大哭:「爸!對不起!」我拉起窗簾,沒想到一陣複雜的情感湧上心頭。我趕緊跑去廁所,關上門放聲大哭。我問自己:「我到底做了什麼?」這是我在醫師生涯中第一次成功插入氣管內管,本該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高興,但整件事卻為我帶來了難以抹滅的創傷記憶。這並非我第一次面對死亡,然而這是我第一次在醫療現場哭泣。我並不是因為無法救回病人而難過,而是為了這位老人,在已經去世後還要經歷這些痛苦而流淚。尊嚴善終的立法精神前輩們曾經說過,在 2000 年安寧緩和條例立法之前,醫護只能依據醫療法第 60 條規定:「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急救,並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有拖延。」因此,當面對醫學上難以治癒的患者(如末期癌症患者),這條法規反而讓末期患者承受了不尊嚴的死亡。當時的醫界共識是讓這類患者自行返家,並簽署自動出院切結書(Discharge against medical advice),回家後才由專業人員撤除管路。安寧緩和條例立法後,醫師對不可治癒的「末期病人」得在尊重其意願的情況下,不施予積極性治療或急救。保障了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權利。2019 年公告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更明確提及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Care Planning),規定「若有預立醫療決定者,醫療機構或醫師得依其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全部或一部分。」該法規也擴展至末期病以外的情況,包含「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以及其他法規公告的 11 種疾病」。現今的時代越來越重視自主權,期望透過預立醫療決定,事先與家人討論生命末期的醫療偏好,能讓患者與家屬的期待更加一致,更為善終。田智瑋醫師學經歷 2005 – 2012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2014 – 2017 住院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2017 – 2019 研究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2019 - 2024 小兒加護病房專責 馬偕兒童醫院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2020 - 2024 馬偕兒童醫院教學專責主治醫師2024 - 馬偕紀念醫院重症科主治醫師2023- 台灣大學醫學教育及生物醫學倫理研究所獲獎紀錄2017年 馬偕美德獎2020, 2021, 2022, 2023年度優良教師及優良主治醫師2023年 親善楷模》更多資訊,請參考醫師百科:田智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2 養生.營養食譜
優良蛋白質鎖管,吃了不怕膽固醇過高!小卷、透抽…一圖看鎖管家族有哪些?
喜歡吃海鮮的人,目前正是鎖管捕撈的旺季,鎖管肉質鮮甜Q彈,料理變化多,重點是吃了不怕高膽固醇負擔,適時吃可以取代肉類,補充優良蛋白質。鎖管俗稱透抽、小卷,肉質鮮甜Q彈,料理變化多,不論煮湯、熱炒、酥炸、川燙都很好吃。漁業署指出,每年的3-10月是臺灣沿近海鎖管的棒受網漁期,是東北及澎湖等海域最著名的燈火漁業,如有名的基隆鎖管季,就在每年8~9月間洄游於基隆市附近海域,鎖管就是其主要漁獲。優良蛋白質 吃鎖管不怕膽固醇高現代人飲食太豐富,許多人偏愛吃肉,健檢常見膽固醇過高的問題。而鎖管屬於頭足類生物,它們本身膽固醇含量雖不算低,但其所含的膽固醇並不會造成人體血中膽固醇濃度負擔,只要記得處理時把內臟去除乾淨,就是富含EPA、DHA的優良蛋白質。小卷、透抽都是鎖管家族鎖管的外型很好辨認,大大的菱形肉鰭是身體的二分之一,鎖管家族依身型大小可以區分為:.小於15公分稱為咪咪卷.小於15公分稱為小卷.超過15公分稱為中卷.成型後一般稱為透抽.體型最大的為砲管漁業署特別提醒,為了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在選購及品嚐時,記得挑選8公分以上的小卷或鎖管,咪咪卷體型太小不建議食用。魷魚、鎖管,怎麼分辨?而魚市場常見的頭足類還有章魚、鎖管、魷魚、軟絲、花枝等,很多人其實都只管吃,誰是誰根本傻傻分不清。例如魷魚跟鎖管實在長的很像,到底要如何區分呢?根據農業部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的漁產知識指出,在外觀上,可以透過腕與觸腕的數目、體內是否有硬殼、眼睛有沒有透明的眼膜覆蓋等特微,簡單分辨鎖管與其它頭足類。要快速辨別魷魚跟鎖管,就看魷魚尾巴是三角形肉鰭,有透明外殼,眼睛沒有膜;而鎖管大大的菱形肉鰭是身體的二分之一,眼睛是有膜的。【參考資料】.《農業部漁業署》臉書粉絲專頁 .《農業部》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0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教學中成為更好的人——住院醫師在醫學教育的角色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這次我們要特別著重於醫學院畢業以後最初幾年的「第一、二年不分科住院醫師」(PGY 1 ,2)以及臨床科部「住院醫師」暨「研究醫師」(R, CR, fellow)的年輕醫師在教授、主治醫師的指導之下,參與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這些年輕醫師在病房直接參與病人的照護,而且與醫學生的接觸也遠比教授、主治醫師來得頻繁,因此這幾十年來國內外醫學教育界都非常重視這些年輕醫師在醫學生的臨床教學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希望由各教學醫院分享這方面的經驗,尤其是聆聽這些年輕醫師分享他們對教學的熱忱,以及老師對他們的期待,可以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台灣各大教學醫院對臨床醫學的用心,並且更能接受醫學生參與他們的照護,將來才會有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可以照顧他們的子孫。作為一名住院醫師,每天在病房、診間、手術室和急診之間來回奔波,很多時候都覺得要準時打卡下班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在這種緊張的節奏裡,我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教導學弟妹們——這其實是我們生活中的另一種挑戰,但同時也是成就感的來源之一。我們為何而教?「教學相長」這句話我想再耳熟能詳不過了,但在住院醫師階段,這個概念變得格外有意義。教學並不僅僅是把我們知道的知識灌輸給醫學生,更多的是一個雙向互動與回饋的過程。教學不僅幫助了學弟妹們,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成長。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教學經驗,是第一年不分科住院醫師訓練時,在精神科輪訓時遇到的。就我的觀察,第一次接觸精神科病人的實習醫學生們總是驚慌失措。這種緊張的情緒,其實有一部分是源自對病況、對病人反應不熟悉所帶來的恐懼,與醫學生本身的能力優劣完全無關。說實話,當初我在實習時第一次與精神科病人會談也有同樣的感受,所以更能感同身受他們的無助。隨著一次次在查房中的會談引導,我幫助學弟妹們學習如何在練習專業會談的同時拉近與病人的距離,以順利獲取我們所需要的病況資訊。漸漸的,對於接觸陌生病人的恐懼不再成為學習的阻礙,學弟妹與病人會談的時間增長了,臉上也多了幾許自信。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位大六學弟在結束精神科兩週實習時告訴我,他對精神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未來能成為一名精神科醫師。這是我蠻有成就感的經驗。站在住院醫師的角度而言,雖然教學有挑戰,但它帶來的收穫也是很明顯的。在每一次的教學過程,藉由嘗試更精確的表達,我能感覺到自己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當醫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在一問ㄧ答中,對於知識與技術的探討也更加深入。而當學弟學妹們通過我們的指導,逐漸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時,那種成就感更是難以言喻。教學讓我領悟到,醫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精微的藝術。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和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病人的關懷和對學弟妹們的耐心。這些不是在書本裡能夠學到的,而是在每天的實踐中慢慢體會出來的。我們在教什麼?當學弟妹剛進病房,我會讓他們跟著我診視病人。並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觀察與疑問。等學弟妹有自己的新病人時,我會鼓勵學弟妹們先去看病人,然後告訴我她們問到了什麼?身體檢查時觀察到了什麼?然後給他們一些指導與回饋,確認聽診有沒有聽到該聽的、怎麼開抽血單、怎麼結構性的問診、怎麼判讀抽血數據,以及討論想開什麼藥,背後的診斷與思考邏輯是什麼?這些都是我們在實踐中學到的「招數」。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我們在教的不僅僅是醫學知識,學弟妹其實也在潛移默化我們對病人的態度。比方說,在跟病人及其家屬溝通的時候,我們需要特別注意語氣和措辭,因為這可能直接影響病人對我們的信任度,尤其是我們可能長得太幼齒,而容易被懷疑專業能力不足時,這些應對進退中展現的專業能力與態度就顯得更為重要。我會帶領學弟學妹們看到這些細節,然後再跟他們討論這些做法背後的原因。這些經驗與觀察,不是在課本裡能學到的,但卻是成為一名好醫生的基本功。教學的挑戰當然,教學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首先,我們的時間非常有限,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工作,要在這樣的情況下抽出時間來教學,確實需要一些技巧和時間管理。比如說,我會利用自己訪視病人的時候,順便跟學弟妹們講解病人的情況,或者在等待檢查結果與治療的時候,和他們討論鑑別診斷和治療方向。這樣一來,就不需要特別騰出帶狀時間進行教學,卻又能讓學弟妹學到如何照顧病人。另外,學弟妹們的提問有時候會讓人感到措手不及,有些問題可能超出我當下的知識範圍,需要去查資料找答案。這種時候,面對難以回答的問題,我會選擇誠實地告訴他們:「我也不確定,但我們一起來找答案吧!」這樣的態度不僅能讓他們感受到好奇心的重要性,也讓我們能一起在醫學的學海中持續成長。未來的期望展望未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住院醫師意識到教學的重要性。這不僅是對學弟妹們的幫助,更是對我們自身能力的鍛鍊——教學不僅僅是一項工作任務,而是一個讓我們成為更好的醫師的過程。透過教學,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醫學、對病人、對專業的態度。這是我們這個職業最珍貴的部分,也是在醫學教育中,我們住院醫師不可替代的價值所在。
-
2024-09-06 失智.大腦健康
愈早控制愈好!控管14個風險因子 逾半失智症可預防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及逆轉的!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失智症常設委員會」發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若針對14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進行控制或改善,可以預防或延緩將近一半的失智症發生。失智症14個風險因子「失智症常設委員會」在2020年提出12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分別為低教育、聽損、高血壓、吸菸、肥胖、憂鬱、缺少運動、糖尿病、喝酒過量、頭部外傷、空汙、社會隔絕等,今年則新增「視力損傷」和「低密度膽固醇升高」2個危險因子。有愈來愈多研究證據顯示,持續進行認知訓練、增強體能鍛鍊,並且戒菸、治療高血壓,維護心血管健康,可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發生率。一份針對18至65歲者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即便是教育程度低的人,若能持續積極參與認知活動,仍會有減低失智風險的效果。聽損用助聽器 降低罹病研究也證實,聽損的人使用助聽器,可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戒菸、治療憂鬱症、改善空汙等,可使認知功能進步,都是降低失智症風險的方法。頭部外傷則在任何年齡層都是發生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所以戴安全帽、預防接觸性運動(如美式足球或拳擊等)時發生頭部傷害,都相當重要。新增的視力損傷危險因子,若視力喪失會增加47%失智症風險,或35%發生認知障礙風險。尤其白內障會增加17~2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則增加34%失智症風險,但如果白內障患者接受白內障摘除手術比沒接受開刀的病患下降29%失智風險,接受白內障手術的人失智風險跟沒有白內障的健康人並無顯著差異。LDL升高 失智機率增加至於低密度膽固醇(LDL)升高,是認知衰退、各種原因失智症以及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英國研究指出,65歲以下的成年人低密度膽固醇濃度增加1mmol/L(38.7mg/dL),罹患各種失智症的風險增加8%;低密度膽固醇濃度在3mmol/L(約116.4mg/dL)以上,則失智症的風險增加33%。丹麥的世代研究顯示,飲食習慣不良者,也就是沒有遵守每周至少攝取三次各種蔬菜、水果、魚類,少喝含糖飲料、少吃香腸等醃燻或外食肉類,相對於有良好飲食習慣者,非阿茲海默症的失智症風險上升54%。但有服用降血脂藥的人,則失智風險不會增加。美國研究指出,提升高密度膽固醇(HDL),可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在一個36個研究的綜合分析發現,持續服用他汀類(statin)降血脂藥物,可減少20%發生各種原因失智症以及32%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然而,在一個專門分析隨機分配對照實驗研究(RCTs)期刊Cochrane的回顧文章,卻無法證實降血脂藥物有效降低失智症或認知退化風險的功能。控制危險因子 愈早愈好對於失智症風險的預防,開始的愈早愈好、持續愈久愈好,而降低風險的努力永遠不嫌早也不會太慢,只要有努力就會看到效果。這些危險因子的控制,即使對於原本就是失智症風險基因(例如ApoE e4)的帶原者,也會有減低失智風險的效果。總之,在失智症風險的控制與介入通常需要針對多面向、多個因子一起努力,才能夠真正做到預防或延緩失智症和認知退化。(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作醫學生的引路人與同行者
實習醫學生時期,我看著老師和學長姐們照顧著病人,他們只需一問一答、接觸病人碰一下,診斷就水落石出。我對於如何發現疾病一無所知——有的老師告訴我多唸書,便如一縷輕煙一般,消失於走廊的盡頭;有的老師會細細講解、反覆問答;有的老師則一口氣問了好多問題要我查。當時的我懵懂矛盾,既希望老師們能多些耐心循循善誘,卻又因為希望一切能用最高效率來進行而感到焦急。當我自己成為了住院醫師,除了照顧病患、處理社福系統照會、醫院行政等雜務,身後也多了一群引頸企盼著學習、帶著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眼神的——實習醫學生。實習醫學生?原來當初的我在學長姐眼中也是這般模樣:時而語出驚人、時而莽撞無知嗎?「教導實習醫學生」對當時的我而言就像個從天而降的突發任務,既是嶄新的挑戰,精確來說,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場景。在當實習醫學生時,每當被急於趕門診的老師或焦頭爛額的學長姐晾在一旁時,時常因為對臨床工作的茫然而感到煩躁,心裡無數次想著:有天我成為住院醫師,一定要好好引導實習醫學生,帶他們一步步地將書本裡死氣沉沉的知識與活生生的病人一一印證,讓他們由衷感受學習的樂趣。然而成為住院醫師之後,我了解到兼顧臨床及教學,遠比想像中來得困難。身為住院醫師,為了盡早了解舊病人的病情變化和新病人的狀況,七點前就需提前到達醫院,查看病人的抽血檢驗數據和其他臨床指標。處理完緊急和需要預先安排的檢查後,再次確認病人狀況、給藥、送檢都在掌握之中,作好隨時可以跟隨主治醫師查房的準備後,才終於能思索什麼樣的病人適合分給醫學五年級和醫學六年級的學生。醫學五年級需要的是教科書上會出現的典型病人:清水溝擦傷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沒有其他疾病,選擇什麼藥物治療和觀察紅、腫、熱、痛的消退;醫學六年級需要的是多重慢性病需要整體考量的病人,例如糖尿病合併心衰竭與腎病變的病人,限水、限鹽、改藥物,還得照顧好腎臟,兼顧水分與電解質的平衡。依據不同年級分配不同難度的病人,再根據他們的實際能力進行調整。實習醫學生們通常在七點多來到醫院參加學習會議,學習多專科團隊會議、病例討論、學術討論。會議結束後便來跟我進行早上的查房,學習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掌握最關鍵的資訊。查房是一門藝術,十分鐘有十分鐘的看法,五分鐘有五分鐘的看法。不過有的時候若臨床工作較有餘裕,便可以讓學弟妹親自和病人從病情聊到家庭,慢慢理解慢性病的起因。時間有限時,雖然無法讓實習醫學生練習獨自問診,但在進行診察時,我會一邊逐步解釋每一個生理檢查背後的目的,以及診察結果所指向的鑑別診斷,希望他們能真正學習到東西,而非如墜五里霧,只是行屍走肉般跟著我團團轉。大家大概都不太喜歡被「電」或被「挑戰」,但我覺得,學習「提出問題」與「回答問題」都是很好的鍛鍊。我喜歡讓實習醫學生將他們觀察病人的病情和治療過程記錄下來,尤其是有疑問或特別之處,然後向我提出問題或是處置意見。這個過程不只是實習醫學生的學習,我也能注意自己是否有遺漏的病人細節或知識,可謂是教學相長。有句話我常對他們說:「就算是我說的話,你也一樣要懷疑。」而有一些實習醫學生因為膽小而不提問,我則會鼓勵他們:「不要怕犯錯,重點是你有沒有學到東西。」在R3之後,因為當總醫師的緣故,直接帶領實習醫學生的機會減少,偶而為了支援處置技術而路過病房時,看著那群相對有些距離的學弟妹們,腦中會浮現一些念頭:那些曾被我帶過的學弟妹,是如當初的我那樣因為覺得沒有被投注用心而略帶憤滿,還是因為確實學到了東西而感到充實呢?在一次值班時,因為病人住到他科病房的緣故,我跨棟去到極少出沒的地方。在那裡,護理站裡坐著當科的值班醫師。原本想一如既往處理完自己的事就盡快回內科病房,突然被一聲「學長」叫住。我狐疑地回頭,印入眼簾的是個有些眼熟但完全想不起名字、看起來很認真老實的學弟。「學長!你還待在這裡嗎?」大概是學弟感受到我無法理解發生什麼事,便開始自我介紹:原來他是我當初剛升住院醫師時帶的實習醫學生,如今也是底下有學弟妹的不分科住院醫師了。他說,謝謝我當初認真地帶他們一步一步做身體檢查並講解,讓他看懂了病人。在隔天下班之後,回到家,疲憊地躺在沙發上,閉著眼睛,耳邊又響起學弟說的話,突然感到有些不真實。原來,忙碌時的我,沒有愧對那些花時間跟著我的實習醫學生,原來我有讓他得到收穫,太好了!住院醫師在教學實習醫學生的過程中,不僅是教育者,也是學習的同行者。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實習醫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並培養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於此同時,藉由身教,在他們心底埋下一個小小的教學他人和學習的種子。
-
2024-09-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終生作個醫學界的學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這次我們要特別著重於醫學院畢業以後最初幾年的「第一、二年不分科住院醫師」(PGY 1 ,2)以及臨床科部「住院醫師」暨「研究醫師」(R, CR, fellow)的年輕醫師在教授、主治醫師的指導之下,參與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這些年輕醫師在病房直接參與病人的照護,而且與醫學生的接觸也遠比教授、主治醫師來得頻繁,因此這幾十年來國內外醫學教育界都非常重視這些年輕醫師在醫學生的臨床教學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希望由各教學醫院分享這方面的經驗,尤其是聆聽這些年輕醫師分享他們對教學的熱忱,以及老師對他們的期待,可以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台灣各大教學醫院對臨床醫學的用心,並且更能接受醫學生參與他們的照護,將來才會有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可以照顧他們的子孫。R17就字面上應該是「第十七年住院醫師」,堪稱史無前例,這是黃老師以其「終生學習」的觀點自稱。如果要介紹醫師的養成到底是什麼回事,我會從十多年前的一個場景說起。那時候我是醫學系七年級的實習醫師,正在內科的風濕免疫病房實習。某個週日,我跟大我一屆的內科第一年住院學長(簡稱R1),泰半時間都在處理一位病人突然飆到破千的肝指數及突然變差的凝血功能。我們一起追蹤抽血、討論、查資料、輸血跟作各種處置,希望把病人安全的在週一交給原本照顧的團隊。週一早上,我在抽晨血,發現這位病人跟我講話的反應變得怪怪的,我一邊想說等一下要跟總醫師(簡稱CR)報告狀況,一邊加緊腳步想把晨血抽完。過一會兒,晨會還沒開始,病房喊了9595,正是那床病人。經過氣管插管及心肺復甦術(CPR),病人年輕的心臟一度恢復跳動。當我們送病人下加護病房時,我的手一直摸著病人的脈搏。在電梯裡,病人的心跳再度停止,我跳上推床跪坐在病人旁邊開始CPR。我們在加護病房努力了一個多小時,病人終究沒有救回來。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一天,加護病房門打開時,家屬的哭聲,因為病人是一位生完小孩、還未滿月的母親。那一天我一直纏著CR學長,我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們要知道哪些事,才有機會在下一次,把這樣的病人救回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catastrophic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災難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我從來沒有忘記過這個疾病。過了兩年,我是家醫科的住院醫師。輪訓到精神醫學病房,有個病人因為疑似急性精神病發作而住進精神醫學急性病房。我發現病人的認知功能異常並不典型,沒有常見的妄想、幻聽,但她會說:「我看電視新聞的時候會覺得很奇怪,不曉得她們為什麼這樣說。」我想起實習時風濕免疫科CR的教學,及照顧病人得到的經驗——我知道像紅斑性狼瘡(SLE)、抗磷脂質抗體症候群都可能會影響到腦部。我特別問了風濕免疫相關病史:病人以前從未有過精神疾病的病史,且家族病史有乾燥症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我默默在精神科的抽血裡,夾帶了幾項風濕免疫方面的檢查。結果被我猜對了!抗核抗體及抗磷脂質抗體檢查結果呈陽性,我會診了當初的CR學長(這時他已經是主治醫師了),病人經過大劑量類固醇治療後,認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了。 時間快轉十多年,兩個月前,我在安寧緩和病房,醫學生開始作文獻報告沒多久,院內廣播突然傳來9595的呼叫,而且就來自只有兩層樓之遙的精神科病房。醫學生們轉頭看向我,我說報告待會兒繼續,病人是不等人的,帶頭就衝了(跑CPR的時候是沒人在走樓梯的)。一到現場,我熟門熟路的擠進病人旁邊,邊了解病人狀況邊觀察CPR的進行,伺機找可以幫忙的地方。轉頭發現四位醫學生不見了。原來因為病室裡人多,醫學生們不敢硬擠進來。身為現場最資深的我,當然把他們叫進來,請他們戴上手套準備幫忙接手CPR。在大家的同心協力下,四位醫學生只有兩位幫忙做到壓胸的動作,病人就恢復自發性的呼吸心跳了。走回病房的路上,一位同學很興奮的跟我說,真實病人胸口的回餽力道跟壓安妮是一樣的耶!「當然啊」,我說,「人家有用心製作耶,不過,安妮不會告訴你肋骨斷掉的手感是什麼。有一天你們如果壓斷了,自然就知道了。」 「不過這件事情除了要檢視自己的施力點是否壓在正確的位置與角度外,有時候跟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有很大關係。所以我們要觀察病人病況的走向,預先智慧的討論與判斷,什麼樣的CPR該做?什麼樣的病人要先簽好DNR。」醫學的訓練是很特別也很迷人的過程,從懵懂無知的新兵戰士,到病床邊成熟的指揮官,或者抽絲剝繭找出病人問題的名偵探柯南,就是得透過這些過程——一次次的值班與CPR,一次次鼓起勇氣讓管路、針線穿過人體皮膚及孔道的過程,醫師點點滴滴的成熟,學會在壓力下沉穩應對,並保持冷靜、理性與溫暖。我特別喜歡帶醫學生去參與CPR,因為這是醫師訓練過程中最戲劇、最震撼的場景,可以快速的幫助醫學生成熟,我會提醒他們:「一、兩年之後,也許你就是深夜裡現場唯一的醫師,你準備好了嗎?」不論治療的結果是成功或失敗,醫師在過程中都有收穫。同樣的邏輯也可以套用在人類的每段感情、親情,或探索自己才能與嗜好的過程。不論成功或失敗,總在一次次的探索中,我們越來越了解自己,變成更成熟、更好的人。我很喜歡宋瑞樓教授的一句話:「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終生作個醫學界的學徒。」我還記得,宋教授在八十幾歲於病房教學時,還會對我們醫學生說:「謝謝你們告訴我這件事情,我今天又學到了新的事情。」如果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師可以如此,我們年輕人更該一直保持著住院醫師的熱情。在不斷的教學與學習之間,最幸運的是自己,可以一直保持心靈的探索、好奇與純真!
-
2024-08-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我的藥沒有效?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北印度公立醫院田野觀察紀實
【編者按】本週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醫療溫馨的一面」。一位長照營養師分享一位病人的女兒在她的指導下成功地加入照護母親的表現。一位童年時感染腦炎,引起頑固型癲癇與重度智障病人的母親分享她如何在醫師的鼓勵下,全家人首次一起出國旅遊,成功地走出陰霾,而領悟了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的一句話:「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一位台灣醫學院醫學人文老師敘述她到北印度公立醫院所見所聞,分享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的心得,並親眼見證台灣年輕學生參加海外服務的熱忱。七月初赴北印度拉達克進行高原醫療人類學田野工作,在海拔3500公尺以上的城市行動,時刻都能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存在,無論是爬坡兩步就氣喘如牛、抑或皮膚對抗乾燥且強烈的紫外線產生的過敏反應。此行中途兩次奔赴首府列城(Leh)SNM Hospital,一次為報導人的母親因急性眼疾自兩百多公里外的藏斯卡(Zanskar)送來市中心、另一次則是陪同前往探視被送至急診室的台灣國際志工學生。對於印度公立醫院醫療現場、及其中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兩次歷程提供了參與觀察(participate observation)與反思的機會。七月九日當天原與報導人拉莫師父約定好參觀正在籌備中的私人療養院,報導人來自拉達克比丘尼協會(Ladakh Nun Association),該協會創辦人Dr. Palmo本身即是一位藏醫,關注婦女權益、精神健康與安寧醫療,登記為NGO便是希望佛教與社區能更加融合,寺院中的各項活動皆開放民眾參與,參與者多為女性。Dr. Palmo說,拉達克仍舊是一個保守的父權社會,婦女在婚姻中所面對的挫折、困頓、尤其照護臨終老人成為重大壓力來源之一,這些原因促使她年前獲贈一片土地後,興起建造一座綜合療養中心(Dr. Palmo使用「healing」這個詞彙)的念頭,提供婦女喘息、調整身心平衡的處所。參觀途中拉莫師父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她的母親被緊急送來列城,在長途跋涉近十小時後,將在半小時後抵達。我詢問能否一同前往照護眼睛受傷的母親,獲允後一同跳上車。抵達SNM醫院前棟門診大樓,拉莫的大哥、大嫂及母親已在眼科門診外等待,遊牧民族的穿著、風塵撲撲的面色,母親戴著太陽眼鏡看不出受傷的狀況,但十小時的求醫路程是在台灣無法想像的「偏鄉」距離。我想起邱仁輝醫師在《挖蟲草的女孩》一書中曾提及,青康藏高原的醫師對他說:「我出門看個病人馬上回來」,而這一去便是兩天。時間與空間距離的差異是醫療重要的考量之一,台灣交通便利,經常使人忘了這一點。拉莫師父留下來陪伴家人,另一位安莫師父陪我四處走走。SNM Hospital全名為索南諾布紀念醫院(Sonam Nurboo Memorial Hospital),位於列城市中心,是拉達克地區最大的公立醫院,也是唯一的一間。院名紀念Sonam Nurboo(1909-1980),他生於列城,1930年代前往英國攻讀工程學位,是拉達克第一人,返國後旋即遇上巴基斯坦襲擊,他運用專業修築了一座臨時軍用機場,使拉達克繞過農業和工業時代直接進入現代化社會,爾後帶領建設邊境道路、入閣擔任工程、電力及事務部長,1961年獲頒國家級蓮花士勳章。院內人聲鼎沸,但自有一套系統、亂中有序,反倒不覺得擁擠,且相當窗明几淨。門診分布在一、二樓,共有十二科:泌尿科、兒童發展障礙科(Paediatric Handicap)、藏醫科/阿育吠陀科(Amchi / Ayush)、眼科、兒科、病理科與血庫、影像放射科、牙科、骨科、一般外科、耳鼻喉科、精神科與戒癮中心(Psychiatry & De-addiction)。門診大樓一樓右側設有會診諮詢處(consultant),大排長龍,目測約有八十多人極有秩序地分成三列隊伍;左側則是藥局。由於是公立醫院,醫療費用由印度政府負擔,民眾幾乎不需付費,醫師開立的處方若醫院藥局有,可免費領取,如無,則自行到院外藥房購買。在眼科、外科及兒科的候診區域中,也發現各診療室一旁設有門診手術室、注射室,與台灣不同,這裡的病人毋需走太遠便可完成整套治療流程;機械設備亦相當完善,包括最新CT掃描、MRI、陰道鏡、內視鏡、超音波心動圖、C形臂等,都可在走廊上看見這些暗示著醫療高科技服務的宣傳海報。門診大樓的另一側是住院大樓,目前共有一百五十個床位、中央供暖,實屬健全。該院目前在印度醫療體系中列為第二級分區醫院(Sub-Divisional Hospital)。根據印度2017年的〈國家衛生政策報告〉(National Policy Report)指出,全印度私立醫療體系掌握大多數醫療資源,占整體醫療支出之74%,且掌握全國約62.4%的病床、80%的醫師、26%的護士與78%的救護車服務。一般對於印度醫療系統的印象也多是貧富懸殊、公立醫院吵雜擁擠、水平不高,如需進一步治療,仍需去私立醫院,而大部份費用需自付。但若加上文化與社會條件,針對拉達克醫療的初步觀察則提供另一種思考面向。上文所提及拉達克女尼協會的療養中心屬私人機構,她們曾來台灣參訪慈濟,對於建立一所富含佛教義涵在其中的醫療機構深具信心。而SNM雖是公立醫院,整體管理卻有條不紊,雖然進一步資料仍需深究,但這或許也與拉達克社會的藏傳佛教文化基底有關,反映出極高的道德規範與決策準則(當然也得考慮拉達克於2019年升格為United Territory後獲注大量資源):對於「病苦」的人性(humanities)思維而非成本計算與管理,在政府負擔全額醫療費用一事上,不分拉達克人、流亡藏人或外國人皆同。醫院的官網這麼說:「我們的願景是成為本地的第三級護理醫院(District Hospital),擁有最先進的設施,以最少的轉診量治療各種疾病,並擁有最先進的研究設施,無論病人的種姓、信仰或膚色,將提供最好的醫療治療與嚴格的道德原則以及關懷和同情心的文化。」(https://www.snmhospitalleh.com/about)幾天後的傍晚時分,我正在列城的頂樓咖啡館遠眺喜馬拉雅風景、訪談流亡詩人,即將結束時接獲訊息,幾位來自台灣的國際志工學生因高山症被送至SNM醫院急診室,我隨同帶隊老師一同前往探視。急診室位在醫院後側,計程車一路長驅至底,下車後找到三名台灣學生,個個面色慘白、高燒不退,他們已接受急診醫師診斷,正坐在一旁等待打針叫號,幸而有當地拉達克友人相伴,解決語言及行政程序問題。與台灣急診室不同,這裡並無檢傷分級分流的措施,病人進來後先在急診門診室排隊、醫師依序看診、開於處方簽,一旁簾子拉起來護理師就在裡頭注射藥劑,一個接一個,並不推擠叫囂。空間上也與台灣急診室常見的開放空間不同,這裡屬於「三進式」:第一進是門診,用來確認病況,如需病床(如吊點滴)或進一步處置,便往內移至下一進,這個空間容納了大約二十張病床,用布簾隔開,如需再更進一步治療,再往內移至第三進,這裡有許小房間、房間內有不同儀器,有些正嘎嘎作響。兩位學生打完針坐在一旁休息,第三位卻遲遲不見叫號。經詢問,才知治療師(therapist)認為此學生的血壓過高,打此劑針藥不適合,因此找來第二位醫師,第二位醫師同意治療師的意見,因此和第一位醫師重新討論、把學生喚去重新量了一次血壓,又是一番等待。這裡的所有醫護人員都穿白袍,一時難以辨認誰是醫師、誰是護理人員,但看久了倒也能看出結構與系統:被圍著諮詢者是醫師,白袍較長;捧著治療盤快速奔走的是護理師,白短較短;掛著聽筒但著便服是治療師。人數比例大約是1:5:3。從今晚的學生案例及二小時的初步田野觀察,治療師扮演極重的角色,包括藥劑的確認、病床巡邏看診、以及隨時被家屬攔下問東問西。治療師與拉達克友人是朋友,我加入他們的談話,拉達克友人笑著說,治療師認為急診醫師來自德里,開的劑量適合平地大城市,但不適合拉達克,沒有考量海拔、地理環境與整體情況,充其量只是一台「開藥機器」;治療師則笑說,你們從台灣帶來的頭痛藥、感冒藥,在這裡都不會有效,你們的藥留著回去吃。我問,同樣都是Panadol,也會因地理環境不同而有不同效果嗎?治療師大笑走開。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學生從台灣帶來的日常備藥的確完全起不了作用。我坐在牆邊的候診椅上,細細體會治療師那意味深長的笑。當談及醫療的跨文化理解時,我們經常討論不同族群、信仰、對身體與疾病的不同認知,卻鮮少思考用藥的跨文化差異。同樣的身體在不同的環境會對同樣的化學藥物產生不同的反應,如果認為普拿疼適用於全世界每一個角落,今天的案例告訴我們這樣的想法可能過於科學傲慢。我也不禁開始思考,我們究竟有多瞭解自己的身體呢?這群青春洋溢的學生滿懷理想、克服許多困難來到此地,卻在扺達後的第一週便辦起街舞工作坊、教拉達克小朋友最流行的舞步,劇烈運動換來的下場是需要不斷吸氧、一瓶一瓶的氧氣不斷被送進住宿,甚至有人短暫失明。接著隔天又翻越海拔5359公尺的卡東拉隘口(Khardungla pass)前往Nubra Valley,於是再度被送往醫院。一位學生自行判斷是急性高山症、緊張加上壓力在傍晚時刻忽然便癱軟不適、倒在被褥上爬不起來,工作人員緊急背著她送至急診室,檢查過後醫師淡淡地說,是恐慌症發作,學生聽及如此,笑了起來。台灣的健保便利,醫療資源濫用所見多有。拉達克公立醫院以善慈為本,醫療幾近免費,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對於在地知識的匱乏、與自我身體理解的薄弱,途增折磨,值得當代科學教育反思。最後一名學生在接受十分鐘的噴霧藥劑治療、病床休息後重新測量血壓,穩定後打了針便獲允離開,帳單各為10盧比(約台幣3元)。離開醫院時,一位躺在擔架床上的男人被快速推走、滿臉是血。臉龐稍微恢復氣色的學生問我,老師妳怎麼都沒事?我也只能笑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9 焦點.元氣新聞
麻醉醫趁病患昏迷疑用手性侵!女患者難受壓力服藥輕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爆麻醉科醫師疑性侵女病患,林姓麻醉科醫師趁患者在恢復室意識模糊時,掀開被子,搓揉女患者私處,以手指侵入陰道。女子後續在訴訟過程中,飽受壓力,一度輕生留下遺書,指出不想再面對不堪的一切。對此,北醫附醫回應,已對當事醫師予以記過及停權等懲處,院內全力配合司法調查。據媒體報導,北醫附醫該起性侵事件,發生於2022年11月25日,該名女患者當時接受麻醉,並在恢復室等待甦醒,她指出當時她的意識雖然模糊,但感覺到有人觸摸下體,用力睜開眼睛查看異狀,發現林姓麻醉科醫師就站床邊,感到驚恐害怕。事發後女病患事後向院方檢舉並提告,林姓麻醉科醫師一度坦承犯行,並同意賠償。女病患認為林姓麻醉科醫師有悔意,加上不想面對冗長耗時的訴訟程序,決定先以調解方式處理,卻沒想到林姓麻醉科醫師委任的江姓律師與女病患的委任律師協商時,改口主張沒有猥褻性侵。事件發展變成被告者對女病患提出恐嚇取財告訴,江姓律師在妨害性自主案件審理開庭時,不斷對女病患提出羞辱式的詰問。當事人不堪精神壓力,今年8月4日凌晨選擇輕生,在家服用大量藥物,所幸被家人及時發現,報警送醫挽回一命。但甦醒後情緒激動,崩潰大哭,不想再面對不堪的一切。女病患在輕生前留下遺言,提及:「729出庭後,我的身心非常痛苦,彷彿又回到最初發生的時候。漫長的訴訟是必然的,狼醫的否認也是預料中的事,那天江律師的提問讓我覺得自己是個犯人,冒犯我隱私的部分難以釋懷,我沒辦法這樣生活下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發出聲明指出,院內接獲申訴人反映遭性騷擾後,隨即展開調查,經人評會決議,對當事醫師予以記過及停權等懲處,並要求完成性別平等相關教育訓練。後因申訴人另有陳述,院內已依法通報,全案已進入司法程序,將全力配合司法調查,並依調查結果,由人評會進行相關處置。北醫附醫指出,對於此次事件深感遺憾,同時積極強化病人就醫安全,持續在工作環境、內部文化等多面向加強性平文化宣導,致力打造兩性平等及民眾安心的就醫環境。台灣麻醉醫學會前理事長謝宜哲表示,對此案不清楚,但醫療院所的看診流程一定要有護理師跟診,不論是看診或對話,如果沒有護理師跟診,可能會發生性騷擾糾紛。醫院許多地方都設有攝影機,但手術後的恢復室為了保護病患隱私,並沒有攝影設備。謝宜哲說,恢復室是由一位護理師負責二位病患,若有異狀才會通知醫師,但進行體檢、理學檢查,護理師一定會在旁協助。不過,手術後的恢復室有簾子隔著,導致護理師沒有即時注意到狀況,而該醫師的行為已經觸法。謝宜哲表示,醫師要自律,民眾也要多注意醫院的護病比,可要求護理師協助陪伴每個看診流程。★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7 醫聲.高齡社會
台灣將迎超高齡社會 老盟秘書長張淑卿:長者5權不平等
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長者在行動權、交通安全、就業權、社會參與權、終生教育權、健康權和居住權等「五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政府應多鼓勵支持高齡者學習第二或第三專長,並積極規畫退休後的「第三人生」。隨著平均壽命延長,活到百歲已不是難事,意味著長者退休後,應重新思考和設計屬於自己的「第三人生」,積極規畫健康、財務、人際關係和娛樂等生活。張淑卿強調,今年是老盟成立30周年,並聚焦「安全、安心、安養、安定、安居」五安,呼籲社會共同關注長者的權益與生活品質。大眾運輸設計 不符需求張淑卿指出,長者在「五權」方面仍面臨許多不平等。例如,在行動權、交通權上,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高齡者的需求或數量規劃上明顯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但卻有數量不足的問題;在社會參與上,雖然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憲法雖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往往在求職市場上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應支持學習第二專長教育權也是未來的重要課題,張淑卿呼籲,政府應設立針對高齡者的入學管道,支持他們學習第二或第三專長,並積極參與終身學習。在居住權方面,老盟將持續關注高齡者的居住安全問題,並推動適合高齡者的友善住宅政策。張淑卿提到,當前社會對高齡者認知需轉變,長者不應被視為社會負擔,而是潛在的資產。尤其65歲以上的長者已高達438萬人,若他們能積極參與社會、發揮第二或第三技能,將為社會帶來新的動能和價值。「退休後 才是最美好開始」77歲的林玉燕,現為新北市社會局關懷據點的講師,她表示,「變老不代表變弱」,年長者需要家人和社會的關心,哪怕只是一句關懷的話語,也能帶來很大安慰,與長者溝通需要耐心,對於不熟悉3C產品的長輩,年輕人的指導和陪伴非常重要。她以自身經驗為例,在公共場合有時因聽力問題感到不便,這些困難需要更多包容與理解,社會應多提供讓長者參與的活動,並鼓勵長者多出門,參加社交活動,有助於增進健康和心理的舒適感。「退休後才是生命最美好的開始。」林玉燕說,因為可以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夢想,追求更豐富人生。她60歲退休,先到美國探親,之後前往法國與小女兒同住,但她並未止步於此,回台後,積極學習並考取證照,成為衛福部延緩失智失能的講師。這些經歷讓生活變得充實而有意義,健康狀況也隨之改善。保障長者權益 迎長壽時代林玉燕在關懷據點帶動長者學習與互動,並鼓勵大家培養興趣與休閒,從而延續活力與熱情。她堅信,退休依然可以充滿活力和樂趣,她以「幫助別人,可以成就自己」鼓勵長者,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夠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張淑卿強調,老盟將繼續倡議建立無齡社會,呼籲政府、社會及家屬共同努力,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的資產,而非負擔。
-
2024-08-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媒體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這次很榮幸能邀請到「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就這重要的議題,由他邀請關心這議題的學者分別寫出他們的看法。胡董事長本身以「精神病理學」的專長點出沈浸於「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並提出個人「精神樂活」的觀點。→想看本文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醫師肯定媒體在健康和精神健康報導的關鍵角色,但更強調其責任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要以負責任和倫理的方式來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健康行為和態度。大學通識中心的張松年教授以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點出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在現代網路科技創造的自媒體時代,媒體結合手機、網路科技的力量,影響力已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隨時隨地取得想要的資訊,看似是方便的事,但我們常忘了人類的慾望是個無底洞,當面對網路透過演算法為你量身打造的海量資訊世界,很難有理性選擇的招架之力。以筆者在大學的教學經驗就發現,網路沉迷的學生,往往在「線下」真實的課堂教室沉默寡言,缺乏反應,甚至連分組討論時間,也發現全班靜悄悄,因為即便坐在同張桌子,也用Line文字溝通,放棄語言交流。這樣奇異的現象不禁令人憂心。 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發展的關鍵,克服成長問題的成功經驗,將會有助於發展出良好的自我,為心理健康打下基礎。台大醫學院胡海國名譽教授提出的「精健道」中有精闢的見解,他認為「自我,內含心理與腦兩個成分」,「人與環境之連結,推動腦與心境之互動」,這樣的互動歷程就會得到所謂的成長經驗。「融入越多的環境元素,經驗就越多,腦細胞連結愈多,思考愈多元,自我就愈豐富。」而負面的環境元素,如課業成績不佳,同學的排擠、父母的叨唸、身材外貌的比較、缺乏興趣或專長等壓力,引發的情緒需要紓解,問題更需要時間思考、學習、試誤練習與反思,心與腦有如此理性的互動歷程,問題才能獲得改善,自我才能獲得成長,更能適應社會環境。然而青春期的大腦正是情緒發展最豐富,但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無法對其有效控制的階段。網路媒體的優勢,就在於它能以豐沛的資源,快速的回應青春期大腦多變情緒的需要,以虛擬的環境取代了真實環境的連結,使腦與心境互動的歷程經驗,與真實的社會環境元素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有:一、從網路媒體看到的世界相對窄化與膚淺,青少年易沉溺於片段的資訊洪流無法自拔:網媒透過演算法程式不斷推播相類似的資訊,看似豐富的資訊,卻並非多元,甚至是窄化的,且資訊量太多,無法細看,更別說思考判斷,因此資訊長度往往愈來愈短,短視頻當道,也就無法談深入的議題,只能追求趣味。青少年不斷追求趣味,卻不思考,或精準地說無法思考,變成反應機器。結果就是花了一大堆時間,接收了一些光怪陸離的資訊,卻不知意義在哪裡?網路世界下線後,失落感、罪惡感更嚴重,若在真實世界又缺乏有意義的連結(如追求生涯目標、良好的人際關係等),就會又退縮回網路世界,繼續飲鴆止渴。因此,筆者認為網媒透過演算法的「餵養行為」應該要立法加以約束。二、從網路媒體看到的世界相對虛假與誇大,社會比較效應下更覺得自己真實生活無趣:本來網路媒體就一切以「吸引眼球」衝高流量為最高宗旨,虛假與誇大成為常態,有了AI以後,許多訊息更難辨真偽,於是現實生活中不曾出現的帥哥美女,在網路上層出不窮;從未體驗過的奢華生活,在網路上比比皆是;奇蹟式的成功經驗,在網路上四處傳播,讓青少年在社會比較的效應下更是自慚形穢,自信低落。故個人認為網路媒體的AI濾鏡或影像生成功能,如果無法管理至少要有標示才能區辨。三、從網路媒體獲得的肯定相對簡單又快速,真實環境自尊低落的青少年更易依賴其中:課業成績不佳的挫敗,需要花費許多心力思考,付出努力累積實力,才能有一點的進步。但在虛擬的網路世界,只要多花一些功夫的在電玩中練功即可獲得勝利,失敗還可輕易滿血復活;貼張美美自拍照就能得到許多的愛心;甚至在網路上誇張的酸言酸語或譁眾取寵的故事,也可以獲得許多大拇指按讚。這使得其線上與線下的自我意象,有很大落差。如果青少年更喜歡網路上的自己,自然就不會願意在真實世界付出更多的心力來努力創造更好的自我。雖然,有些人際關係不佳,性格孤僻,處於團體邊緣的青少年,可透過網路媒體與社群,找到歸屬、支持與肯定,重新點燃其對生命的熱情。但也可能因社群媒體傳遞的負能量,同病相憐,相互取暖,更難走出自我封閉的世界。如果香菸可以課徵菸品健康福利捐,手遊或社群媒體APP,或許也可以課徵心理健康福利捐,增加網媒之社會責任。以筆者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對於那些本來就已具備有高自信、有與自信匹配的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生涯目標的學生而言,影響尚輕,但對不具前述條件的學生,網路媒體正好擴大了負面影響。如胡教授所言:「不用心汲取環境元素,經驗就貧乏。」 「不用心汲取環境元素,是由於:不關心、不專注生活,忽略環境元素或者對環境場景,只是反應它,而不汲取它。」現在我們的確看到許多缺乏自信、人際關係與生涯目標的年輕學子只關心網路環境,不在意實體環境,只是反應,而不汲取,無怪乎有某大學教授形容大學生上課有如「人形墓碑」。可惜的是嘲諷無法激勵他們放棄與虛擬世界的連結,甚至適得其反。我們能做的事是,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三五成群、溫暖人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 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