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6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教育
共找到
2635
筆 文章
-
-
2023-12-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走出同溫層
【編者按】:本週延續「寬闊的胸襟」為主題,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神學院神學士的歷練,以自己對過去所作所為的反省,提出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一位外科醫師認為醫療行為是團隊工作,必須經由醫師、護理師、檢驗師、藥劑師、復健師、放射線師等專業技術人員與醫事行政人員共同協力才能完成,因而呼籲醫療人員間相互包容與尊重,用寬闊胸襟來創造快樂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一位自閉症權威的兒童精神科醫師以其個人在國外求學的經驗,以及回國後多年的努力,分享他的心得:成人應以開闊的胸襟面對不同需要的兒童,建立這樣的社會文化和制度法律,促進所有的兒童快樂地成長、發展潛力、貢獻社會。拜讀「醫病平台」三篇有關「寬闊的胸襟」的文章,腦子裡浮現一些有關這方面的往事,把它記下來警惕自己。從1970年進入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當住院醫師算起,我已經當了53年的精神科醫師,看過許多病患,教過不少年輕醫師。有一次電視正在報導有關精神疾病的主題,我的妻子大聲喊,叫我趕快來看一位我們兩人都認識的年輕醫師受訪的報導。我有點故意慢吞吞走去看那報導。我當時的心態是那個主題是我的專長,怎麼會去訪問那年輕醫師。事後回想,若我當時能打從心裡為我教過的年輕人上節目受肯定而高興,那該多好!如果能打開心胸,分享別人值得高興快樂的事,人生會更美好,因為「分享的快樂加倍多」。可惜人常常見不得別人好。1981至1984有二年多的時間,我當台大醫學院及台大醫院精神科代理主任。當時華視兩位很有名男女主持人希望能和台大醫院精神科共同策劃一個早上8點的衛教節目,向民眾介紹精神疾病。當時我花了不少時間規畫此衛教節目。該節目從9月開始播出,可是才播出兩次,我突然接到主持人的電話說這個節目不能再播出了。原來是有萬年國會立委向教育部施壓,說10月有許多僑胞回國,不可讓僑胞在光輝的10月看到電視台播出精神疾病節目。天啊,那萬年立委認為精神疾病是可恥見不得人的事,怎麼能出現在電視節目上。其心胸狹窄,自認官大學問大,無法接納不同意見。我對中醫接觸不多,了解有限,因此多少有些偏見。曾有一位有名氣的中醫師,因焦慮、失眠影響到他的生活作息及工作來看我的門診。他並不以中醫師身分來看我的精神科為恥。現在回想起來,我自問我能像那位中醫師一樣有寬闊的胸襟,於必要時坦然接受中醫治療?在我的門診,曾有多次由宮廟人員帶著病患來看病的經驗。他當著我的面對病患和家屬說:「醫治這個病需要神,也需要人。神的部分我已幫你們做了,人的部分就交給醫生了。」傳統上,醫師傾向將宗教信仰從醫治領域排除。極端的情形是互相敵對,客氣一點的是河水不犯井水。其實醫師做臨床試驗都知道有所謂「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所謂安慰劑效應就是信仰的醫治力量。曾有一個治療孕婦晨吐(morning sickness)的藥物臨床試驗,對照組除安慰劑組外,還有一組其實是催吐劑。但實驗結束解盲時,催吐劑組一樣有安慰劑效應,這是因為受試者相信服的是止吐劑。服藥就會有安慰劑效應,那宗教信仰的醫治力量更不能忽視。我在思考醫療人員是否也應有那種胸襟,於需要時,對病人和家屬說:「人的部分我會盡力做,神的部分就交給你的宗教信仰了。」許多年前電影大法師在台灣上演時,我參加一個相關的研討會擔任與談人。我剛好坐在另一與談人王敬弘神父旁邊。王神父是當時台灣天主教界對驅魔(趕鬼)最有經驗的人。當開放聽眾提問時,一位天主教教友問王神父:「你驅魔時,是否遇到過非常兇悍的鬼?你是如何處理的?」我印象很深刻,當時王神父幽默地指著我回答說:「我若再遇到,會轉給林醫師。」引起滿堂哄笑。天主教的驅魔手冊提醒神父在進行驅魔前,應請教醫師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我在想,當我治療自稱是被鬼附身的患者時,我是否也應該有請教宗教神職人員排除鬼附身可能性的胸襟。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時,人免不了多多少少會有壓力感。因此一般人喜歡窩在同溫層取暖。待在同溫層覺得比較舒適沒有壓力乃是趨吉避凶的人性。但過度害怕面對陌生事物,會使人抗壓性差而無法成長,進而導致偏見、自大、仇外的心理和行為。Xenophobia這個名詞本來是指害怕陌生人,後來延伸為害怕圈外人或不喜歡圈外人。在害怕、不喜歡的情境下,容易產生偏見、歧視。在優越感作祟下,認為圈外人是次等公民,不值得接觸來往,甚至認為應加以排斥。希特勒從種族歧視與種族優越感走向除滅其所認定的次等族群,就是一個鮮活的悲劇。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都持續不斷在經歷留在圈內與走向圈外的抉擇。心胸寬闊地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才能消除害怕、偏見、敵視,並進而發現圈外世界的美而加以欣賞。適時地走出同溫層,可降低個人與社會的負能量,使世界更美好。聖經有一段話,以人的身體來比喻我們的社群生活和相處之道。我覺得很適合用來勉勵我自己走出同溫層。將之摘錄供大家參考。如果全身是眼睛,怎麼能聽呢?如果全身是耳朵,怎麼能嗅呢?然而,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把那些不同的肢體都安置在人的身體上。如果全身體只有一個肢體,怎麼能算是身體呢?其實,肢體有許多,身體卻只是一個。所以,眼睛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相反地,身體上那些似乎比較軟弱的肢體,更是我們所不能缺少的。(新約聖經歌林多前書12章17-22節)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寬闊的胸襟主題文章11/20-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11/22-佛教徒的醫師如何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11/24-以寬闊的胸襟選擇好醫師 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2 癌症.飲食與癌症
外國研究:「2種食物」提高大腸癌風險!其中一種許多人天天當早餐吃
外國期刊(Nutrients)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攝取某些食物和飲料可能會增加人們患結大腸癌(CRC)的風險。2種食物提高大腸癌風險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39種飲食因素及其對罹患大腸癌風險的影響。研究對象包括11萬8210名長期參與「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研究的人,填寫關於他們所攝取食物的線上問卷。經過平均12.8年的追蹤調查,研究人員證實八種食物會影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該研究發現,若撇開遺傳因素,酒精與白麵包這兩種食物會增加罹癌風險。過去的研究也證明,酒精與罹癌症風險增加有關。該研究指出,任何類型酒精飲料中的乙醇,已知是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因為其初級代謝產物乙醛已被國際研究機構評定為人類致癌物。研究人員表示,白麵包的罹癌風險也與先前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營養素食物 助降低大腸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全穀物是許多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多酚類等植化素的主要來源,這些營養成分具有抗癌特性,並能透過多種潛在機制影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研究人員還發現,攝取其他六種膳食元素纖維、鈣、鎂、磷、錳和碳水化合物,也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其餘食物則未顯示出對罹患大腸癌風險有影響。在對家族病史、年齡、性別、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等因素進行調整後,結論依然不變。限制飲酒+多吃富含高纖維食物助抗癌位於加州爾灣的橘縣倫納基金會癌症中心(City of Hope Orange County Lennar Foundation Cancer Center)腫瘤與大腸癌專家卡瑞米(Misagh Karimi)表示,這些發現強調了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其中包括限制飲酒和選擇富含高纖維食物的飲食,以降低罹癌風險。不過,該研究也存在一項重要的局限性。卡瑞米指出,正如研究人員所說,分析僅限於歐洲人;為了確保這些發現適用於不同的族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在更廣泛的族群中驗證這些結果。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日本人長壽秘密! 納豆「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風險.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2 醫聲.醫聲要聞
撕去汙名標籤 消除愛滋最後一哩路/消除愛滋3
台灣努力消除HIV疫情,耕耘多年,終於有望成為亞洲領頭羊。高雄榮總感染科主任林錫勳指出,台灣要完成消除愛滋最後一哩路,需帶頭修法將HIV感染、愛滋除罪化,才能擴大篩檢,並提升民眾「以平常心主動篩檢」意願,如此才有機會達到聯合國目標。去年「HIV持續關懷」指導委員會公布亞洲六國「HIVCCB白皮書」,未來面對公衛挑戰有四大項,其中最需要解決的是汙名化及歧視。林錫勳認為,對於HIV感染者、愛滋病病患來說,台灣主要疾病汙名化來源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明列:「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於人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遂犯罰之。」如今,由於疾病已可治癒,這項法條已明顯不合時宜,違反人權,且影響公衛防治。林錫勳指出,「愛滋病的防治是公衛問題,必須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為何要病患因病入罪呢?」另外,林錫勳及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分處副院長柯乃熒都認為,去汙名化須從教育著手,現今國小教科書仍以世紀黑死病形容愛滋病,卻沒說明此疾病已經可控制、可預防。應打破學生、教育人員迷思,民眾觀念才可能徹底翻轉。
-
2023-12-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冬日裡的暖陽
【編者按】:這星期是由一個醫學院提供三位醫學生在醫院實習後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醫學生說:「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正在練習實踐全人醫療,謝謝老師與奶奶,希望在未來實習與執業的日子裡,我能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想看本文另一位醫學生在精神科病房照顧一位病人,領悟到:「醫病關係理應是雙向的,病人需要被關心,醫療人員也需要被肯定與信任,身為小小的醫學生,能被記得名字是很令人感動的事,那種受重視與信任的感覺是如此地珍貴,雖然在醫療決策上,我們醫學生能貢獻的有限,但我最能做的是每天用心地、真誠地關心他們的狀況。」→想看本文最後這位醫學生在剛進入醫院實習時的感受是:「醫學生令人悲傷的是,我們也不難看見總是為病人盡心盡力的醫師,在耐心且詳細的解說後仍無法獲得病人與家屬的認同,甚至因為溝通落差而陷入曠日廢時的訴訟中,層出不窮的案例也成為新一代年輕醫師們行醫時心中的顧忌。」而同一位醫學生在醫院盡心照顧一位病人之後,分享如此珍貴的心得,「在社會價值變動及病人權益快速提升的現代醫療體系中,醫師們與病人關係的拿捏的確需要如履薄冰的細膩,然而過度防衛與自我保護卻可能造成與病人間的疏離。」希望醫學教育的老師與社會大眾一起努力呵護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的子孫才會有關懷病人的好醫師。踏入臨床的世界將滿一年,回首一望,與病人相處的點滴都歷歷在目。縱使醫療大環境已經和幾十年前大相逕庭,即便「醫病關係」的課題已成為每位醫師需要持續進修的學分,然而對於菜鳥醫學生而言,我認為這是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美好的是,在醫學教育漸趨多元化的現在,我們有致力於醫學教育的老師與前輩們,默默在醫病關係的領域耕耘出一片良田,讓我們打從大一入學便有引領醫學生探討醫病衝突與和諧的哲學課程,隨著年級增長還有逐漸進化的各式醫病溝通學分,更在進入臨床後配合輪訓科別定期安排豐富的倫理討論會,讓我們在一次次的分享與省思中調整自己面對病人與生老病死的心態。然而,令人悲傷的是,我們也不難看見總是為病人盡心盡力的醫師,在耐心且詳細的解說後仍無法獲得病人與家屬的認同,甚至因為溝通落差而陷入曠日廢時的訴訟中,層出不窮的案例也成為新一代年輕醫師們行醫時心中的顧忌。現代的醫病關係好似初春結冰的湖面,我們總是被教導要時時保有視病如親的態度,卻深知在迎接病人的康復與感謝時,也得小心翼翼避開隨時可能破裂的薄冰。在這樣矛盾且人人自危的醫療環境裡,身為菜鳥的我雖然還感受不到一線面對醫病糾紛時的壓力與無奈,卻也時時謹記著老師與學長姐「好好保護自己」的指引,因此時常在「向病人敞開心胸」與「保持適當距離」的模糊界線打轉與困惑。直到我遇見了傑西阿姨。還記得那是個寒冷的冬天早晨,輪訓到大五內科最後兩週的我已被知識轟炸的體無完膚,令人沮喪的是,印出的新科別病人名單充斥著不確定念法是否正確的自體免疫疾病,而點開被老師指定照護病人的電子病歷,也因為病人進出醫院太多回使得操勞的電腦遭遇了前所未見的當機,心中對嶄新科別的學習熱忱頓時滅了一半。在與長得驚人的病史奮鬥後,團隊的總醫師學長帶著我到病人的床邊,仔細的向病人與家屬介紹這位未來兩週新加入團隊的菜鳥醫學生,我才發現我主要照顧的病人,和先前遇過長期以醫院為家、精神早已被病情磨損的病人不太一樣,是一位年紀與我母親相仿、被自體免疫疾病摧殘、瘦弱卻面帶燦爛微笑的樂觀阿姨。當時正巧遇到換藥時間,我在看見護理師拆下一層層紗布下顯現的腐爛腳部傷口後忍不住倒抽一口氣,卻看著阿姨抓著床邊圍欄強忍疼痛後仍勇敢的向我比了個讚,並在我離開病房時熱情的喊著我的名字向我揮手再見,那是我在半年見習生涯中第一次感受到心臟如此真實的糾痛,同時卻被阿姨眼神流露的堅毅與生命力大大感動。大概是阿姨與母親氣質相似的感情投射,並且被阿姨散發的能量所感染,那天以後,前往傑西阿姨的病房聊天成為每天臨床業務與課程結束後的例行公事,也是我兩週最大的快樂泉源。起初,我在一問一答間逐步了解傑西阿姨的綿長病史,隨著每日觀察並記錄阿姨換藥的進步,我慢慢越來越能掌握傑西阿姨的病況,可以盡所能地向阿姨解釋各項醫療處置的用意與結果,更激發我努力尋找阿姨得到的罕見疾病的現狀治療與展望,即便希望渺茫,仍鍥而不捨地和老師與學長姐們討論。除了在醫療知識方面的長足進步,隨著每天和傑西阿姨的聊天時間越來越長,我們之間也逐漸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我們時常就像兩個興奮的小女生一樣,總是在夕陽撒落的窗邊天南地北的聊到護理師催促著我們去吃晚餐,才發現原來病人與醫師的距離可以如此靠近,才發現小小的醫學生也能為生命快要失去盼望的病人帶來一點希冀,一夕間,見習六個月來對病人築起的防衛圍牆崩塌,是傑西阿姨教會我何謂視病猶親。在社會價值變動及病人權益快速提升的現代醫療體系中,醫師們與病人關係的拿捏的確需要如履薄冰的細膩,然而過度防衛與自我保護卻可能造成與病人間的疏離。我期許自己未來成為醫者時,即便面對病人偶有力不從心,也要時刻想起與傑西阿姨之間建立的美好情誼,提醒自己避免築起與病人間的高牆,成為一位有溫度的醫師、成為林口台地晦暗冬日裡的暖陽。延伸閱讀:11/27 嗨奶奶,很高興認識妳11/29 301號病房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1 焦點.元氣新聞
HIV感染者3困境 老後無家可歸
愛滋防治達標3個90% 3.5萬名感染者卻面臨老後求助無門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時代,如何健康、幸福老去,成為人生必修學分,對於HIV感染者來說,這更是困難的課題,確診後即喪失購買保單權力,一旦失能,缺乏生活自足能力時,恐面臨照服員拒絕提供服務、且找不到願意收置的安養機構等困境。愛滋相關團體呼籲,政府應重視此議題,提早因應,別讓老邁感染者陷入悽慘惡夢。疾管署今年11月統計,全台現有3萬5508名HIV感染者,50歲以上中高齡者超過3,000人,而年逾65歲銀髮感染者則有511人。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洪健清預估,到了2036年,50歲以上感染者超過2萬7000多人,在面對老後準備時,恐四處碰壁,不知該何去何從。台灣愛滋防治表現優異,名列全球前段班,早在2020年就達成「愛滋防治90-93-95」目標,也就是90%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93%已知感染者接受服藥治療、95%服藥的感染者測不到體內病毒量,為亞洲第一個超越聯合國愛滋病規畫署(UNAIDS)設定「90-90-90」目標的國家。近年來,聯合國提出第四個90,那就是90%病毒獲得抑制的感染者是可擁有良好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且延長生命,這也凸顯出HIV感染者老後安養的急迫性。洪健清強調,隨著醫藥進步,只要規律用藥,死亡風險大幅下降,絕大部分感染者都可以做到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會傳染)。此外,國外大規模研究顯示,只要早期診斷、病情控制良好,HIV感染者平均餘命僅與一般民眾相差5歲。「隨著年齡老去,感染者也面臨慢性病照護、長照、機構安養等需求。」洪健清表示,感染者身體處於長期發炎狀態,因此,更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骨鬆、心肌梗塞等風險也較高。研究發現,感染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平均年齡,較一般民眾提早10至15年,而50歲愛滋患者身體素質,約等同於65歲正常人。再過10年,台灣約有一半感染者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人數眾多,背後所潛藏的社會議題不容小覷,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關愛之家)主任陳佳備表示,大部分感染者與家人關係不好,獨居比率遠高於其他人,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普遍較差,一旦失能臥床,對於長照服務、機構安養等需求,明顯高於一般民眾,屆時眾多感染者勢必面臨求助無門的困境。事實上,不用10年後,愈來愈多感染者現已成為安養機構的拒絕往來戶,陳佳備指出,只要告知感染者身分,幾乎都被機構婉轉地拒絕,理由不外乎是「滿床」、「等候入住的人眾多」。洪健清點出問題癥結,長照機構中的照服人員擔心自身被感染,而拒絕照顧。機構負責人則擔心感染者入住後,現有住民決定搬離,占床率變低,收入大受影響。台灣9成5服藥感染者達到U=U,但調查發現,近4成5國人沒聽過U=U,連以感染者為主的社群調查中,不到6成真正了解U=U。因不瞭解,而有所誤解,當HIV感染者需長照服務時,相關人員仍對HIV存有迷思,導致感染者求助無門。對此,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依「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感染者就醫、安養及居住等權益,均受到保障,因此,長照機構不得拒絕收置感染者,而個案在入住之前,也不必主動告知病情。醫事人員拒照護 宣導提升疾病認知由於近年愛滋病藥物效果良好,若穩定服藥,可達到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會傳染)理想目標,盡管如此,仍有一定比率的醫事人員不願照護HIV感染者,護理人員愛滋病防治基金會於2019年調查1100位醫護人員照護感染者的意願,結果發現,僅約4成護理師、藥師樂於照顧愛滋患者,而這些醫事人員大都服務於愛滋指定醫院。2021年基金會再次調查,對象則鎖定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結果顯示,45.7%受訪者不願照顧愛滋個案。台大醫院個管師、台灣愛加一協會理事長施鐘卿表示,長照專業人員之所以不願照顧愛滋病患,關鍵在於對於疾病認知不足。事實上,另一項醫療人員愛滋認知調查發現,只有2成受訪者聽過U=U,以致擔心照護HIV感染者時被傳染。台中榮總愛滋病個管師謝佳吟表示,愛滋病患至牙醫、耳鼻喉科等需器械治療的科別,容易遭受拒絕,理由為病毒量高,希望等患者病毒量下降、免疫力提升,再回來就診。安養機構應該也是如此建議,感染者規律用藥,達到U=U,入住之前,出示健保快易通,秀出病毒量數字,讓服務團隊安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照服員受訓、教育訓練時,都上過性平課程,瞭解愛滋病友的醫療權益。此外,熟知感染途徑,只要不執行侵入性醫療行為,就不會擔心被感染。盡管如此,權益促進會仍常接到感染者的抱怨電話,指稱原本預約照服員有關擦澡、洗頭等服務,但對方得知感染者身分,就拒絕前來住處。新北市私立衡安護理之家主任陳吟倩坦承,一般安養機構是不收置HIV感染者,她之前服務的機構則較例外,7年前即有中風、偏癱的感染者入住,集中在一個房間,床頭不會特別註記病名,只要做好在職訓練,做好管控,照服員戴上手套,仍可協助患者洗澡、餵食。「台灣過去近四十年來,並未發生因照護愛滋感染者,而遭傳染的事件。」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強調,感染者與一般長照住民一樣,長照機構無須特別擬定另一套感染管制措施,如無親密行為,是不會傳染給同住者,就算共用衛浴、共食,也相當安全。「愛滋病去汙名化相當重要,且長照機構應保護感染者隱私。」國內愛滋治療權威、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洪健清表示,愛滋病與B肝病毒一樣,屬於慢性病毒性感染,只要規律服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給旁人。政府應該更積極宣導及衛教,提高民眾對於愛滋的正確認知。長照機構不肯收 關愛之家推共生宅因中風、肢體偏癱,五十多歲的陳先生(化名)需長期臥床,盡管社工多方接洽,打了數十通電話,仍找不到願意收置的安養機構,只能由八十多歲、行動不便的老母親照顧其生活起居,狀況令人不捨 ,而他之所以屢吃閉門羹的原因為HIV感染者身份。與愛滋指定治療醫院簽約的安養機構家數達二三十家,但記者實際致電幾家機構,過程相似,一開始院方熱情地介紹機構環境及特色,但一聽到「愛滋」二字,態度冷淡許多,頓時宛如機械音,最後答案均為「現已滿床」、「請等候通知」。類似遭遇個案愈來愈多,關愛之家預計明年成立全國第一家專門收置感染者的養護機構,以解決感染者安養困境,主任陳佳備表示,該愛滋長照機構將以「共生宅」為概念,保存現有中途功能,另設二十幾床安養床位。陳佳備表示,對於愛滋感染者來說,老後失能失智,如需機構安養,將面臨極大的挑戰,絕大部分安養機構一聽到「愛滋」兩字,幾乎用盡理由婉拒,不願收置。以陳先生為例,因偏癱而臥床,只能由80多歲母親照顧,其胞妹擔心母親倒下,希望盡快找到安養機構。社會局志工提供兩三張A4紙張,上面印有數十家號稱友善的安養機構,但打了一輪,均遭拒絕,最後由關愛之家提供床位,迄今安置四五年。據推估,全國近千名愛滋個案有長照需求,而目前與醫院簽訂合約,願收置愛滋個案的長照機構共二、三十家,但2021年一整年真正入住的個案數卻只有50人。陳佳備表示,長照據點可分為ABC等三種等級,但不管是那種類型,都會讓感染者吃閉門羹。為此,不少感染者於入住前隱瞞感染身分,就有照服員意外發現個案服用抗病毒藥丸,進一步查證藥物適應症為愛滋病毒,竟拒絕提供照護。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感染者在入住機構前,無須主動告知病情,但大部分人都會主動告知自身慢性病史,但大環境對於HIV認知不足,以致感染者擔心被機構婉拒,而隱瞞罹病。南部地區一家安養機構對外聲稱願意收置「特殊個案」,但每月收費四萬起跳,另一家大型醫院附設護理之家收費更高,每月費用近六萬元,絕大部分感染者無法負擔昂貴費用。陳佳備指出,為了籌備安養機構,最近安排自家工作人員至某受訓單位接受照服員訓練課程,不料,具有專業醫療背景的主講者在聽到「關愛之家」四字,直覺前來受訓的人可能也是感染者,頓時面有難色。「如果幸運住進機構,也可能悲慘收場。」陳佳備指出,就有感染者在腦中風後,身體偏癱,無法生活自理,好不容易找到安養機構,入住後身體退化速度極快,狀況愈來愈差,家屬認為,原因在於照服員面對感染者時,心生畏懼,難以提供相同品質的照護。確診HIV後買不到醫療保險 誰來幫一把依照現行保險制度,只要被確診感染HIV,即被商業保險拒之門外,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為數萬感染者請命,保險公司早已為慢性疾病患者設計「弱體保單」,希望比照辦理,也能為感染者設計出專屬保單。不過,保險業者表示,可能性極低。林宜慧指出,U=U已成國際共識,只要HIV感染者規律用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染給其他人,如同一般慢性疾病一樣。國內愛滋感染者仍以年輕族群為主,一旦確診,就無法購買醫療險,不得帶病投保。希望衛福部提供健保大數據,讓保險業者精算後設計專屬保單。對於感染者安老議題,保險金融業者表示,目前可透過安養信託等工具,協助安排退休生活,但購買商保,有一定難度,可行性不高,且一般長照險的給付在認定上嚴格,不見得可以幫得上忙。HIV感染者成保險絕緣體 盼健保大數據幫忙美國一家人壽公司於2015年推出專屬愛滋感染者的十年、十五年定期壽險,但台灣壽險商品部門主管指出,歐美HIV感染者人數眾多,台灣相較較少,且受限於民情,感染者不見得願意出面投保,光是交付個人的隱私病歷,就得突破很大的心理障礙。該壽險主管指出,台灣感染者人數不多,從保險業者來看,並無商業規模,即使真的開發出專屬保單,「光是母體就不夠大」,無法透過最起碼的規模經濟支撐一張保單的運作。此外,感染者人數有限,缺乏足夠的樣本資料,包括,存活時間、治療費用、死亡率等,以精算出適合的費率;即使推出這類保單,因人數過少,保費勢必昂貴,不見得買得起。另一家壽險公司理賠部門主管表示,近年來推出不少專屬疾病的保單,但除了癌症之外,其他保單買氣薄弱,以糖尿病專屬保單為例,盡管全台糖友多達250萬人,但推出後買氣不如預期,未來即使真有愛滋病專屬保單,其市場性更不用說,恐乏人問津。
-
2023-11-30 醫聲.慢病防治
2030消除愛滋?專家呼籲:台應採創新多元化策略、提升用藥可近性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World AIDS Day)。根據一項跨國性「HIVCCB白皮書研究」,在韓國、中國、日本、台灣、新加玻與香港等六個亞太區域中,只有台灣提前達成聯合國UNAIDS(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所設定的「90-90-90」目標,但目前數據為「90-95-95」,距離2030年「95-95-95」目標,還有一小段距離。多位台灣專家、學者對此表示,從政府部門、NGO民間團體到社會大眾,只要願意一起努力,針對「擴大HIV篩檢、宣導對象」、「減少用藥門檻、增加用藥多元性、可近性」與「推動觀念翻轉、去汙名化」三關鍵發展創新、接地氣策略,相信消除愛滋指日可待。2030消除愛滋需達成「95-95-95」目標,就是95%的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愛滋病毒、95%感染者已服藥、95%服藥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我國目前已經達到「90-95-95」,優於全球平均「86-89-93」。越多人知道U=U,越有助提升篩檢普及率在篩檢部分,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分處副院長柯乃熒指出,目前HIV篩檢宣導政策多針對成年同志族群,事實上,只要有性行為、性活動者,都應定期接受HIV篩檢,像青少年、青少女若有性行為,也應列為篩檢宣導對象,才能避免HIV傷害青少年、青少女健康。「現在感染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得愛滋已不是絕症,只要持續用藥三到六個月,身體就測不到病毒,測不到病毒,代表完全不具傳染力!」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柯乃熒與參與白皮書撰寫的高雄榮總感染科主任林錫勳皆認為,上述「U=U」概念,也是目前國際對治療HIV感染、愛滋病所形成的共識。希望更多人瞭解這樣的觀念,才能盡早徹底去除HIV、愛滋威脅。在白皮書裡,泰國專家提及,在某個城市的HIV篩檢統計中,一般民眾裡,有45%表示曾接受篩檢,48%表示有計畫進行篩檢,篩檢管道則包括常規體檢、產前篩檢。林錫勳指出,相較於其他區域,台灣最大污名化來自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的21條,部分條文為「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於人者,處五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遂犯罰之。」林錫勳直言,這條文制定背景是在HIV感染、愛滋病仍然無法治療的年代,如今,無論是HIV感染或愛滋病,都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感染者如果定期接受治療,壽命與一般人並無太大差異。因此這項條文已不合時宜,且不符合法律比例原則。「再則,這條文也有侵害人權之虞!」林錫勳說,目前在WHO的網站,對疾病入罪方面,台灣仍未除名。最重要的就是這項條文加重疾病汙名化,且容易阻礙疾病防治、公共衛生政策的推動。如同許多傳染病,歧視與汙名化都使得疾病散播更加隱晦,如冰山下一角,更深不可測。林錫勳分析,現今治療已可達到U=U,兩年前雖然修法,將法條納入此觀念,但至今仍有愛滋病患、HIV感染者被以這個條例起訴。新加坡去年也將同志除罪化,而台灣是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婚法,以往同志與愛滋病畫上等號,但實際上以非洲為例,感染者是男女各半,並非只有同志才會感染HIV,而同婚法通過後,台灣的新增感染者並沒有增加反而下降,這都代表「愛滋病的防治是公衛問題,必須要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為何還要病患因病入罪呢?」「當歧視減少,才有機會擴大篩檢!」林錫勳指出,持續讓新病人下降是對的路,再來就是要公平對待每一位愛滋病、HIV感染者,對愛滋病、HIV感染沒有歧視,民眾才願意把HIV檢測當成像B、C肝篩檢那般平常,篩檢情況才會比較普及,如此也才有可能加速達成第一個95。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也觀察到,目前不只一般民眾不清楚U=U,連醫療人員恐怕也不甚了解,白皮書中指出,醫師會主動跟病人提及U=U的比例,台灣只有51%,雖在六國中不算差,但相較於國際的67%仍低許多,仍亟需讓社會大眾理解。治療、防治策略須更積極、創新,消除愛滋指日可待目前在治療、預防HIV感染方面,還有「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PEP)與「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等多元化防治策略,其中,多數專家皆認同,一個國家、區域能否達到「95-95-95」目標,與PrEP推廣規模息息相關,但林錫勳指出,PrEP可有效預防,不過,台灣覆蓋率不到一成,泰國最好約一成八,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我們的PrEP策略,還是太過保守!」柯乃熒直言,如果PrEP用藥像避孕藥一樣容易取得,民眾想買就能在藥局直接購買,在HIV防治上,民眾就會更有自主權,隨著用藥門檻降低、用藥可近性提高,HIV防治效果也可明顯提升。談到PrEP用藥趨勢,柯乃熒、鄭舒倖皆表示,現在除了口服藥物,也有其他創新藥物可供運用,這讓常忘記用藥,或擔心用藥會招來外界異樣眼光的族群有了另一種選擇。不過上述策略目前還未納入健保,也未納入PrEP公費選項,柯乃熒認為,這樣的腳步有點太慢,期待高風險族群未來有更多防治選項,執行HIV防治策略時,也可以更有彈性、自主性。截至今年11月,台灣加入PrEP公費計畫累積人數達5575人,曾淑慧說,規畫在2030年前達成1萬5千人服用目標,不符合公費資格者也可在全國百家院所自費取得藥物。觀念要翻轉,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此外,林錫勳、柯乃熒也都認為,目前在國小、國中、高中的教育上,對HIV感染、愛滋病的描述,還是停留在這是「21世紀黑死病」這樣的錯誤觀念並非事實,且這種錯誤觀念很容易導致疾病汙名化現象,這也讓HIV高風險族群承受很大心理壓力,所以必須從教育著手,徹底打破學生、教育人員對HIV感染所產生的迷思,民眾觀念才可能翻轉,達到消除愛滋的目標,也才不會遙不可及。延伸閱讀:台灣與國際接軌,倡議、推展HIV防治創新策略
-
2023-11-30 醫療.心臟血管
連心臟科醫師都深受震撼 心房顫動停藥數日須慎防中風風險
「沒想到這名病人不過停藥數天,竟然就中風!」一位心房顫動病人因打算健檢、大腸鏡檢查而停止服用抗凝血藥物,沒想到才停藥數日,病人就中風了。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惠君表示,聽到這消息,她深受「震撼教育」。「停用抗凝血藥物時間,愈短愈好。」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邱昱偉指出,當心房顫動病人一停止使用抗凝血藥物,隨時可能中風。過去接受手術或需進行大腸鏡等侵入性檢查的病人,必須在手術或檢查前停止用藥至少5天,以免產生出血危機,但中風風險上升,隨新型抗凝血藥物問世,停藥時間已縮短為兩天,即使如此,停藥相關風險仍值得關注。黃惠君強調,對心房顫動病人來說,服用抗凝血藥物防止中風,是非常重要的防護措施,一旦沒有持續用藥,便可能發生嚴重後果,但如果因為健檢、手術等因素而暫時停藥,就要隨時留意中風警訊。心房顫動有哪些症狀、危險性?為什麼容易引發中風?在聯合報主辦的「揪出破『顫』‧放心生活」講座中,黃惠君表示,心房顫動症狀包括心悸、無力、容易疲憊、心律不整等,可透過在家自摸脈搏或使用穿戴式裝置等進行量測,若發現心跳異常,應就醫檢查,以釐清是否為心房顫動所引發的心律不整,不過心房顫動病人可能毫無症狀,導致輕忽其嚴重性。「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機率是一般人5倍,年長者更要特別留意。」邱昱偉說,心房顫動會造成心臟血液流動不佳,易形成血栓,血液易凝結成塊,當血塊隨血液流動阻塞血管,便形成中風,若是腦部血管阻塞,就是腦中風,或是引起腸中風、腎臟中風與肢體中風等嚴重併發症。黃惠君分析,治療心房顫動,除了用藥或電燒、置放節律器控制心律、心跳,使用抗凝血劑也能預防血栓、中風,但要留意使用抗凝血藥物恐增加出血風險。邱昱偉提醒,新型抗凝血劑的出血風險較低,但病人需定期檢查腎功能。若有心房顫動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尋求心臟專科醫師診治,以減少發生中風與其他嚴重併發症機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9 性愛.性福教戰
保險套「1開法」完蛋了!泌尿醫教正確戴法 ,尤其最後一步很多人都做錯
保險套是一種常見的避孕跟防止性病的方法,雖然現在學校的健康教育都有教,但許多人似乎還是不太懂怎麼正確使用保險套 ,保險套若使用錯誤,效果會大打折扣。保險套用法 3步驟才正確泌尿科診所高銘鴻醫師分享,正確使用保險套的三個步驟:1、從打開包裝就要小心:在開始性行為之前,小心打開保險套包裝。請不要覺得這是廢話,因為有些人可能會用牙齒或剪刀等尖銳的物品打開保險套,這樣很容易刺破保險套;最好的做法是用手稍微將保險套撥離包裝邊緣,然後再用手撕開包裝。2、裝上保險套,注意氣泡:在陰莖勃起時,將保險套輕輕地套在龜頭上,然後捏住套子的頂部,用另一隻手捏住套子的底部,並展開套子。務必要確保保險套完全套住小弟弟,並沒有氣泡,以確保套子不會在使用過程中破裂或鬆脫。3、到最後都不能鬆懈:在性行為結束後,陰莖還沒完全軟化時,先抽出陰道,然後輕輕地將保險套從陰莖上拿下。有些人會等小弟弟軟下去,才抽出陰道,但這樣很可能會讓保險套意外鬆脫,前功盡棄。然後用紙巾或衛生紙包裹好使用過的保險套,最後將其放入垃圾桶。切勿將保險套丟入馬桶,以免造成堵塞。延伸閱讀:.陰道敏感帶只有兩個地方!專家傳授愛撫密技 圖解實用手指技巧.愛情消失了?醫激推12招不易分手秘訣,提醒男生愛愛完「必做1事」別只想睡.潮吹是尿?女性也會射精!專家解密真相,出現「1狀況」要就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301號病房
【編者按】:這星期是由一個醫學院提供三位醫學生在醫院實習後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醫學生說:「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正在練習實踐全人醫療,謝謝老師與奶奶,希望在未來實習與執業的日子裡,我能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想看本文另一位醫學生在精神科病房照顧一位病人,領悟到:「醫病關係理應是雙向的,病人需要被關心,醫療人員也需要被肯定與信任,身為小小的醫學生,能被記得名字是很令人感動的事,那種受重視與信任的感覺是如此地珍貴,雖然在醫療決策上,我們醫學生能貢獻的有限,但我最能做的是每天用心地、真誠地關心他們的狀況。」最後這位醫學生在剛進入醫院實習時的感受是:「醫學生令人悲傷的是,我們也不難看見總是為病人盡心盡力的醫師,在耐心且詳細的解說後仍無法獲得病人與家屬的認同,甚至因為溝通落差而陷入曠日廢時的訴訟中,層出不窮的案例也成為新一代年輕醫師們行醫時心中的顧忌。」而同一位醫學生在醫院盡心照顧一位病人之後,分享如此珍貴的心得,「在社會價值變動及病人權益快速提升的現代醫療體系中,醫師們與病人關係的拿捏的確需要如履薄冰的細膩,然而過度防衛與自我保護卻可能造成與病人間的疏離。」希望醫學教育的老師與社會大眾一起努力呵護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的子孫才會有關懷病人的好醫師。「蘇醫師,我……我昨天睡不好欸,都睡不著怎麼辦?」 「子涵醫師早!比爾蓋茲剛剛來找過我!我們聊得很愉快!他要我去看這本書……」 「謝謝,謝謝,謝謝蘇醫師!醫師辛苦了……」這是我進醫院實習以來,被精準稱呼「某醫師」最多次的兩週了。雖然離配上「醫師」這個稱謂還有一大段距離,起初被他們這樣「蘇醫師」、「子涵醫師」地稱呼著感到很難為情,但看著他們精神抖擻或焦慮皺眉地跑來找我打招呼,那雖眉頭深鎖但散發著一絲光芒看著你的眼神,好似自己是他此時此刻唯一能夠幫助他的希望時,我欣然但謹慎地接受了這個稱呼。301號病房位於精神科急性病房,踏出病房,正前方是大家用餐、參與活動、接受訓練與職能治療的地方,再過去有一間陽光明媚的小房間,大片落地窗望出去是遼闊怡人的田野景致,裡頭擺放著幾張舒適的沙發椅,那是他們的會談室,有些人會在自己的休息時間,靜靜地坐在裡面「曬太陽」;也有人對於那間房間會有些「卻步」,尤其當會談對他來說像一場有壓力的考試般。每天下午三點一到,不論是書法臨摹、「大家來找碴」遊戲、伸展律動、趣味數學、電影欣賞或是卡拉OK-K歌大賽,受憂鬱症困擾多年的小櫻(化名),總是那個最準時出現的學員。前些日子不慎跌倒而暫時以輪椅代步的她,紅色橢圓鏡框下,眨著有點黯然卻又專注的雙眼,認真地參與所有的活動。我總是喜歡在活動結束後再去查一次房,不,應該說是,找她聊天!活動結束回到床上休息的小櫻,一看到我的第一句話總是那溫柔的招呼與邀請:「蘇醫師好,(手指著她已讓出位子的床角) 請坐請坐」 「我每個活動都有參加唷!」 「我知道要多參與,讓自己好起來!」小櫻像個驚喜包,每天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動,看著那此刻還缺少點光彩的面容,帶著感動的我,對於她面對疾病的勇氣與堅毅給予最真誠的鼓勵與肯定,也讓她知道,我們(醫療人員)都會陪著她一起面對,有甚麼需要協助的,都不要忘了我們的存在!處在躁症狀態,每天意氣風發地跟我分享與比爾蓋茲的種種的小宇(化名),是唯一一個「子涵醫師!子涵醫師!」地叫著我的病人,在我第一次自我介紹後就沒停過。雖然與小宇對話會時而切線飛出去地把我帶到外太空,繞了許多不同的星球再回來一般天馬行空,讓我經歷一段超脫現實的時光,但我們總能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般充滿活力地談天,結束之際也能不帶壓力地適時提醒他要乖乖服藥,我想,這就是充滿互信、舒服、令人欣慰與滿足的醫病關係的模樣了吧!醫病關係理應是雙向的,病人需要被關心,醫療人員也需要被肯定與信任,身為小小的醫學生,能被記得名字是很令人感動的事,那種受重視與信任的感覺是如此地珍貴,雖然在醫療決策上,我們醫學生能貢獻的有限,但我最能做的是每天用心地、真誠地關心他們的狀況,而301號病房,讓我看見它的不可或缺。精準的治療固然重要,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最基本的噓寒問暖與傾聽,卻也是造就一段良好、互信、堅固的醫病關係的基石,而很多時候需要我們醫療人員勇敢、無懼、堅毅地主動築起這道橋樑,也期待橋梁另一頭傳回來的能如301號病房,令我至今懷念的尊重、友善、信任與熱情。我想,那打從心底的關心,也能像那從會談室的落地窗撒落的和煦陽光,溫暖著每位來到此病房的「過客」。延伸閱讀:11/27 嗨奶奶,很高興認識妳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嗨奶奶,很高興認識妳
【編者按】:這星期是由一個醫學院提供三位醫學生在醫院實習後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醫學生說:「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正在練習實踐全人醫療,謝謝老師與奶奶,希望在未來實習與執業的日子裡,我能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另一位醫學生在精神科病房照顧一位病人,領悟到:「醫病關係理應是雙向的,病人需要被關心,醫療人員也需要被肯定與信任,身為小小的醫學生,能被記得名字是很令人感動的事,那種受重視與信任的感覺是如此地珍貴,雖然在醫療決策上,我們醫學生能貢獻的有限,但我最能做的是每天用心地、真誠地關心他們的狀況。」最後這位醫學生在剛進入醫院實習時的感受是:「醫學生令人悲傷的是,我們也不難看見總是為病人盡心盡力的醫師,在耐心且詳細的解說後仍無法獲得病人與家屬的認同,甚至因為溝通落差而陷入曠日廢時的訴訟中,層出不窮的案例也成為新一代年輕醫師們行醫時心中的顧忌。」而同一位醫學生在醫院盡心照顧一位病人之後,分享如此珍貴的心得,「在社會價值變動及病人權益快速提升的現代醫療體系中,醫師們與病人關係的拿捏的確需要如履薄冰的細膩,然而過度防衛與自我保護卻可能造成與病人間的疏離。」希望醫學教育的老師與社會大眾一起努力呵護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的子孫才會有關懷病人的好醫師。每個剛進醫院的五年級小實習生,在實習時,都會被分配到一個自己主要照顧的病人,學長姊總會讓我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病人,而我時常下意識地選擇比較年輕的病人來照顧,或許是因為我沒有與阿公阿嬤住在一起,又或許是明白我不是他們的偏愛,內心總有些隔閡。在內科快實習結束時我到了老年醫學科,老師直接分配了一位已經住了一段時間的88歲奶奶給我,要我試著練習陪伴長輩,並鼓勵我多主動與奶奶互動,當時我心裡其實很害怕,總覺得自己不擅長與長輩相處,更擔心不知道能不能跟奶奶好好的互動。這位奶奶入院的主要原因是全身虛弱無力,再加上腳上的蜂窩性組織炎,不過在我接觸到她的時候,腳已經快痊癒了,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不太能自己走路,雙腳無力。第一天早上去看奶奶時,例行公事地問了病程記錄上面一定要記錄的事項後,我不知不覺地就跟病人大眼瞪小眼,每次都很想要努力地克服,卻總還是覺得很尷尬。第一眼看到奶奶時覺得她情緒很低落,不太想說話,很孤單的感覺,我猜測是因爲看護來自四川,聽不太懂台語,所以第二天我試著用自己破破的台語簡單地關心奶奶,比如說吃飽了沒?睡得好不好?接下來的時間我也只能做做理學檢查,或者和看護尬聊。直到老師請我們幫奶奶進行周全性評估時,我好像才開始與奶奶有了真正的互動。之後的兩個禮拜,我每天早上都會主動去找奶奶,她也願意讓我陪她吃早餐,甚至是午餐,我發現奶奶最喜歡吃的是控肉。吃飽飯後,我都會拖著奶奶來到陽光室曬太陽,我一直覺得當我們走出去曬曬太陽時,不僅可以讓身心放鬆,也可以達到輕微運動的效果。漸漸地我發現,在陽光室裡,奶奶開始習慣了我在身邊,會主動跟我說話,我也進一步地了解奶奶的家庭狀況。從奶奶口中得知她有三個兒子,二兒子很久以前就中風臥床在家,最小的兒子則是比她還要早就走了。奶奶總愛抱怨他的大兒子,說他不孝順,不要她了!想把她自己一個人丟在醫院。其實奶奶的大兒子沒有結婚又忙於工作,雖然很忙,但每天都會親自煮奶奶喜歡的食物來給她吃。陪伴中我試著體會她的心情與行為,藉由說話互動,從奶奶的語氣、神情去觀察她的身心狀況。後來他大兒子來後,我決定跟他說奶奶的想法,請他多留一點時間陪伴她。把病人的情況真實地回報給家屬,我一直覺得這一點很重要。之後的日子裡,奶奶的大兒子每天中午都會準時地來送飯與陪她聊天,奶奶看起來就比以前還要開心跟期待中午的吃飯時間。在老人醫學實習的時間裡,我看到很多年紀大的長輩們住院住久了,就容易情緒低落。某一天吃完午餐,我感覺奶奶不怎麼理我,所以我就帶著她到陽光室聽音樂,奶奶突然跟我說她覺得自己快不行了,其實我當時是有點不知所措,好像沒有什麼合適的話可以安慰她。我就在想,想要解決奶奶的問題,是不是應該要恢復她日常生活的能力,讓她可以快點好起來出院回家,實際點來說那就是要去做復健!之後兩個禮拜的日子裡,我一有空就會去陪她散步聊天做復健,同時也會跟奶奶的家屬聊天,但每天拖奶奶去散步跟復健運動就是大工程,要不是賴床說好累,就是耍脾氣不想去,或是要我說會陪她一起去才同意。我發現就如老師說的,奶奶真的是囝仔性,老人和小朋友一樣可愛又傲嬌,總是口是心非,稍微動一下就說很累,需要哄一下,鼓勵一下。我會大聲地跟她說:「奶奶,妳好厲害喔!奶奶,妳好棒喔!奶奶再十下就好!」大力為她鼓掌,她都會很開心,不知不覺越做越多,還收穫了她親自頒發給我的一大袋香蕉。剛開始實習的時候,總是很羨慕學長姐能夠對病人的病情與治療計畫熟練於心,在老年醫學科這兩週實習的時間,我慢慢發現自己好像也可以像學長姐一樣,跟老師報病人的狀況、跟家屬、看護解釋目前的治療計畫。我想只要我們多用點心,多花一點時間在病人身上,認真地紀錄病人每天的變化,就可以慢慢進步。另外,在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看到了老師對待每一位病人的方式,老師總會蹲在病床旁邊,握著爺爺奶奶的手,耐心地聽他們說話,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主治醫師那麼地貼近病人。老師跟我說,有時候反思我們對老年人的照顧,雖然他們年歲很大體力衰弱,但只要有心,我們總能做點事來幫助他們,經過巧手與熱心,也能為他們與家屬創造愉悅的經驗與幸福感。這段話真的讓我很有感觸,在照顧奶奶的這段期間,我更了解到了現在在提倡所謂的全人醫療,陪伴病人,不是只是治療疾病本身,生理心理層面同時也都要顧及,所以醫師的作用遠遠不是治療疾病本身,而是提供病人身心靈的全面照顧,以病人及家屬為中心的照顧,甚至全隊、全程、全社區,除了全人醫療外與病人建立情感連結與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正在練習實踐全人醫療,謝謝老師與奶奶,希望在未來實習與執業的日子裡,我能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26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教育孩子最好的距離
這段日子困擾我最多的,是孩子的教育與親子關係,與其說是對課業表現生氣,倒不如說是心急。替他們著急,替他們的漫不經心著急,有時候甚至會把家裡的氣氛弄得很低迷。每天的功課時間,免不了都有衝突。我們嫌孩子不上心、沒有效率,孩子對我們也有抱怨,覺得我們管太多、要求太多。每回家中低氣壓時,我都會回想起前幾年的快樂時光。下班回家,我只要陪兩個小鬼踢球、騎腳踏車、偶爾去百貨公司逛逛買玩具,然後父子╱父女很開心地一起回家拆玩具玩玩具。這樣的時光,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功課漸重,而越來越不復在。孩子功課很重,做父母的我們都知道。這個時代的孩子,也不是只有學校功課而已,還有各種各樣的才藝課、補習班,每一樣都要花時間準備、花時間練習。大大小小的考試不少,有考試就要準備,有考試就有分數,即便對分數不需要斤斤計較,但考不好就是會在意。我自己小時候功課也不怎麼好,也會在課本裡夾帶武俠小說,在寫功課的時候偷看閒書,趁父母不在的時候把嚴格禁止的電視遊樂器拿出來玩。現在孩子大了,各種娛樂越來越多,外在的誘惑也越來越多,我們當年會玩的花樣,他們現在一樣也沒少。但現在看到孩子在做自己以前也會做的事,卻沒辦法當做很自然地輕輕放下。曾經很認真地檢討自己,在醫學裡算是稱職的老師,教學口碑不錯,怎麼回到家就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教孩子?後來我發現問題所在:面對其他人的孩子,我不需要負擔學習成效。對於醫學生或年輕醫師,我只要認真教賣力教,學生學不會或不想學,是他自己的選擇與該負責的事;然而對自己的孩子,學不會還是父母的事,我沒辦法兩手一攤就這麼不管。朋友總是勸我不要太操煩,也有人覺得我是管太多的父親,可是就因為自己是父親,怎麼可能不操煩、怎麼可能不管?總是在各種生氣、吵架的輪迴中冷靜下來時,我跟妻子偶有感慨:「我再也不要理他們了!他們的事關我什麼事?」可是氣話歸氣話,一家人沒有隔夜仇,孩子示好跟我道歉,我不到一秒鐘就原諒他們。在對孩子只想玩樂不在乎功課時,我認真地決定:「家裡的網路完全切斷!我要禁止一切電視時間、電動時間、網路時間!」但當孩子很辛苦地完成某些事情,央求能否輕鬆一下時,我又會心軟地答應。我擔任非常多的角色:醫師、作家、部落客、老師、人夫、人子、人父……大部份的時候,我都能夠勝任愉快,而且做越久越得心應手。唯獨為人父母,即使我已經擔任這個角色十多年,只覺得越來越難,並沒有「熟練」的感覺。天下父母心,真的是當了父母之後,才能體會當年我的父母對孩子的操心。或許「放下」、「放寬心」是每個人給我的建議,在這之前,我還在摸索。
-
2023-11-24 失智.名人專家
失智症是一種病,不是罪!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25周年出版「解鎖失智密碼」 提供最實用照護心法
在25年前,台灣出現第一個以「失智症」為名的非營利組織,也就是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從無到有,開始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幫助過的人難以計數。基金會今天發表「解鎖失智密碼」新書,集結國內權威專家建議及累計超過25萬個小時的服務經驗,提供最在地的失智照顧寶典。 失智老人基金會成立25周年 服務擴及各年齡層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今天慶祝成立25周年,當年它更曾獲羅馬教廷選為千禧年呈獻給教宗的世界100個具時代意義的計畫。天主教總主教鍾安住回憶說,當年是天主光照讓修會知道要做這件事。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修女葛永勉和永和耕莘醫院等單位一起攜手,基金會和養護中心陸續成立。 除了倡議失智照護的四大目標:「認識它、找到它、關懷它、照顧它」,後來更著力推動社會教育及包括設置日照中心、據點、送餐等各種社區服務。鍾安住還有感而發說,當年基金會雖以「老人」為名,但隨著年輕失智者增加,服務早就擴及到各年齡層。行政院長陳建仁也以影片對基金會致上祝福及謝意,他說,基金會做的事就是實踐德蕾莎修女說的:「 愛,就是在別人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並關心長者和最弱小的弟兄姊妹,堅持愛與承諾,也盡心協助政府盼能達成2025年失智友善777目標。當年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失智老人」 現在已有很多「失智中年人」總統府張博雅資政也在致詞中說,因著失智老人基金會的努力,多年來台灣社會已受到很好的啟發。當年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失智老人」,現在則已有很多失智中年人。很多失智者被認為是不懂事、亂鬧,但他們確實是需要照顧。25年前基金會便有此眼光和愛心,實屬難能可貴。輔大醫學院院長葉炳強說,失智老人基金會除了以照顧協助失智家庭,還拍了很多紀錄片、影像成為教育社會很重要的教材。新店耕莘醫院院長鄒繼群說,即使在疫情期間,基金會很多人員都為了失智者及家屬堅守崗位,越做越好,讓台灣民眾更認識失智症。 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回顧25年來,台灣能從失智症的荒漠,到如今連蔡英文總統都願意在基金會出版的「失智怎麼伴」書中,分享如何照顧陪伴失智家人,真是非常大的進展。除了各界的一起努力外,他特別感謝失智者 家屬,因辛苦的家屬們也是最重要的照顧團隊。鄧世雄說,基金會成立後,接著從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落成,台灣開始有專為失智老人設置的家園,醫院也開始有失智門診;如今連同送餐服務等等,受惠照顧的長者難以計數。他說,即使有很多恩人捐款,但很多服務都虧損,尤其是疫情之後愈虧愈嚴重。但高齡社會來了,需要照顧的失智長輩卻越來越多,明年只好咬牙要增設廣智及東湖社區兩處長照機構。 「解鎖失智密碼」出版 最實用最在地的失智者照護心法如今國人比以前理解失智症,但家中有人失智或逐漸退化,仍有很多難以應付的情況,或不知如何善用周邊資源幫助記憶。鄧世雄說,因此基金會和聯合報合作, 共同出版「解鎖失智密碼」一書。將第一線照護人員累積25萬個小時的照護經驗,整理成25個暖心的照護故事,整理成最實用最在地的失智者照護心法。還邀請了失智症的頂尖學者專家,包括毛慧芬、王培寧、徐文俊、郭慈安、陳乃菁、陳亮恭、葉炳強、劉秀枝及蔡佳芬等人,從各角度分析失智議題的現況、隱憂、治療發展及照護趨勢,並收錄基金會成立至今的點滴。 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強調,基金會這幾年努力推動慢性病自我管理,因為歐美的經驗已發現,如果能從減少慢性病做起,不但失智症者的症狀得以逆轉,國家的失智症盛行率甚至可望降低。今天就有一位在10年前確診為血管性失智症的牧師劉仁海出席作見證說,血管型的失智是有機會痊癒的,像他就是在失智後依然天天工作、為原民社區忙碌,忙得沒時間想失智的事,直到新冠確診住院檢查,才被醫師確認早已沒了失智。今天基金會的25周年慶非常溫馨,陳俊佑就透露說,人稱「郎叔」的老藝人郎雄年老後,仍常常協助基金會,後來郎叔病了,他前去探視,郎叔已非常消瘦,但毫不掛記自己,只擔心著基金會將來的發展。基金會今天發表的紀錄片也講述了了許多篳路藍縷的歷史,包括當年有很多外籍和本國修女推動,她們也在今天以紀錄影片等方式送上祝福和期待。已然白髮蒼蒼的天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的修女何華珍就說:「25年快樂,但要一直走一直走到50年才快樂,因為老天一定需要你們」期勉基金會步履不要停。而紀錄片也披露了「失智症」一名的來源。陳俊佑說,是當年天主教總主教狄剛認為,被稱為「老年癡呆症」的長者對家庭和社會都貢獻一輩子,實在不該以這樣的病名來汙名化他們;所以才倡議改成「失智症」。 狄剛總主教說,這不是讓我們羞愧的事,它是一種病,不是罪。
-
2023-11-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寬闊的胸襟選擇好醫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寬闊的胸襟」。一位資深的台灣基督長老敎會的牧師分享自己由神學院畢業後,因緣際會認識了許多在窮鄉僻壤默默奉獻的天主教神父、修女,而深受感動,因而呼籲社會各界應以寬闊的胸襟,跨出不同宗教的籓籬。→想看本文一位資深醫界大老,本身是虔誠的佛教徒,也是台灣安寧療護的倡導者,以他在醫院行政多年的經驗,除了倡導不同宗教可以一起合作,並以其個人醫療行政以及夫人為護理界領袖的背景,提出醫護之間需要以寬闊的胸襟彼此尊重。→想看本文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回憶自己如何由閉塞的門戶之見,經歷長期在國外醫院與醫學院工作,見證許多畢業於台灣不同醫學院的醫師所呈現的各種優越表現,而呼籲台灣社會與醫界都要以寬闊的胸襟,了解好醫師不只在於畢業自哪一所醫學院,而是個人的經歷以及人品更為重要。希望這三位老人的由衷之言,可以推動台灣社會以更寬闊的胸襟,容納異己,促進台灣社會的祥和團結。十月中旬好友盧俊義牧師與我分享一篇他的文章,「給剛畢業去牧會的傳道者的信──牧會的第七件事:以寬闊胸襟看他宗教」。看了之後非常感動,我就邀請盧牧師為「醫病平台」寫一篇「寬闊胸襟」的呼籲。想不到,當我讀了他這篇大作時,竟因為第一段所出現的一句話,「而我所畢業的學校——台南神學院……」,我忍不住以「台大醫學院」取代「台南神學院」,再次細讀盧牧師這整段的文字,不覺感到這位良師益友,似乎有意提醒我,是否自己過去曾經認真想過「如何以寬闊的胸襟選擇好醫師」。忍不住就提起筆來,在這裡與分享自己如何領悟「一個醫師的好壞絕對不是以他畢業的學校可以判定」的心路歷程。我在1969年由台大醫學院醫科畢業。七年的醫學生生涯除了最初醫預科的兩年在台大校總區之外,後來五年就都是在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不知不覺養成孤芳自賞、心胸狹窄的心態。畢業後服役一年才有機會接觸到幾位國防醫學院高我一兩屆的醫師,但退伍以後,進入我的所愛——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做了四年的住院醫師、一年的主治醫師,而這期間都沒有走出「台大」的掌心。就我記憶所及,當時很少看到有外校畢業生進入台大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偶而我接觸到的少數幾位外校畢業生,都是由外面醫院,如彰化基督教醫院或省立醫院,派到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接受短期訓練的主治醫師或住院醫師。我於1975年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Minnesota University Hospital 進修,由於美國的醫師訓練制度對國外的畢業後訓練(住院醫師或研究醫師fellow)一概不承認,所以我又從第一年住院醫師做起。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出國,我對美國人的生活與與語言都感到陌生,更不用說對美國的醫療環境與制度,更是非常陌生,所以最初的適應方面的確吃了不少苦。但在那困難的階段,我首次見證到一位來自台灣,但不是台大醫學院畢業生,令我十分折服的傑出表現。他雖然與我年紀不相上下,但他從中山醫學院畢業,服完兵役後就到美國從實習醫師(intern)做起,已經在美國完成復建科的住院醫師訓練,當時正在明尼蘇達大學醫院擔當研究醫師。他為人十分誠懇,英文表達能力很好,做事也十分沈穩,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是他怎麼這麼厲害。而後我在美國的二十三年裡,才徹悟到,我出國前的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唯我獨尊的優越感,如果沒有機會出國,我就沒有機會見證,許多台灣其他醫學院畢業生的成就,絕對不亞於我的校友。事實上,我在這美國二十幾年來,與這些外校畢業的台灣醫師交往,才知道他們有許多學校因為師資的問題,學生會自己在學校的諒解下,邀請許多台大醫學院願意幫忙其他醫學院學生的教授們,週末到他們學校給學生全天上課。他們與我分享,他們如何珍惜這些老師願意犧牲週末給他們上課的愛心,以及他們多麼羨慕我們台大醫學院的學生有這麼好的老師。聽到這種故事,學生時代時常翹課的我不覺感到汗顏。記得我還在美國時,第一次接到台大醫院有位主治醫師教授升等,醫學院邀我當校外審查委員,當我看到這位學術論文質量都十分亮眼的醫師並非台大醫學院畢業生時,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激動。我記得自己在撰寫審查的回覆時,最後還寫了幾句像這樣的話:「非常高興母校目前居然有這麼傑出的外校畢業生,能夠在台大醫學院貢獻所學,這是我學生時代、住院醫師時代所未能經歷到的,而這卻是美國醫學院校司空見慣的唯才適用的開放政策。」回來台灣瞬乎已經又過了另一個二十多年,我所看到的台大醫院已有非常開放的住院醫師、主治醫師惟才適用的政策,過去根深蒂固的門戶之見已經不再,而我回國參加醫學教育,在許多與各不同醫學院校師共處的場合,常常感受到醫學生彼此互動都充滿自信,不再有過去的校際觀念,使有些醫學生裹足不前,這種衝破校際觀念的心防多少也與目前政治社會充滿自由民主的風氣有關,也不禁感念這幾十年來為台灣民主奮鬥的前輩們對台灣社會、教育的影響。寫到這裡,我不得不感謝我的老師前輩能夠讓母校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有這麼多的院長、科主任、教授能夠順應時潮,容許機構文化改變,使台灣的醫療、醫學教育遍地開花、欣欣向榮。我深信我們醫學教育的開放絕對是正確的方向。願台灣社會不只在醫病方面,各界也都能以寬闊的胸襟迎接新世代的來臨。最後,我想指出每一個醫生當年能夠考上自己所希望進入的醫學院、畢業後能夠進入最好的醫院、最想學的科系接受自己希望得到的教育與訓練,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多少也都有「運氣」使然,但更重要的並不只是學校、醫院的環境,我相信個人的心性與教養也是成為良醫的重要因素。總之,我要誠懇地向台灣社會大眾呼籲:我深信一個醫師的好壞絕對不是以他畢業的學校可以判定。我們要以寬闊的胸襟選擇怎樣的醫師是最能幫忙自己的好醫師。延伸閱讀:11/20 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11/22 佛教徒的醫師如何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24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送小孩出國留學花光積蓄,孩子長大會孝順?網:養兒防老等喝西北風,請準備6件事為老後打算
許多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會投入大量心血栽培自己的子女。有一對中產階級夫妻,為了送小孩出國留學花光退休金,並表示栽培孩子的錢,等長大會好好回報;對於此行為他的友人感到相當不解,認為了小孩犧牲相當不值得。為了送小孩出國留學花所有積蓄,值不值得?一對60歲老夫妻,因老來得子對兒子十分寵溺,投入大量心血栽培,冀望他長大後能有所成就。為了讓兒子能喝洋墨水出國留學,他們花光退休金及存款,並安慰自己表示「等孩子回國後有成就,定會好好報答」,把畢生積蓄都給了去美國留學的兒子,自己則在家省吃儉用。對於老夫妻的行為,友人表示無法理解,他在網路上詢問大家意見引起廣大網友回覆,表示千萬不要用老本賭未來。這年代不流行養兒防老 要多為自己老後生活著想「為了送小孩出國留學花所有積蓄,值不值得?」網友持支持與反對意見。大部分網友表示用動用到養老金真的不行。「非常不值得,這年代不流行養兒防老」、「不要想不開,以後小孩不回來、錢也回不來了,兩頭空空」、「不值得,要多為自己老年後的生活著想」、「對待孩子真的要有救急不救窮的觀念」、「如果真的要花掉養老金,要慎重考慮為自己老後的生活著想」、「當然不值得,現在没所謂的養兒防老了,身邊有扣扣,才不會被抛棄。」、「當然不值得,飛得越高的孩子回來孝順機率越低」、「不值得,孩子住國外住久,思想和我們格格不入,有年纪了錢一定要守住,有錢才有安全感,我們來日不長,好好過下輩子吧!」、「不是有個在學校當保全的父親送女兒出國留學,結果女兒一直要錢,老爸已經供應好幾百萬,無力再一直資助她,最後竟然還聯合男友將老父處理了」。也有人表示支持花積蓄栽培小孩,「小孩成材就值得」、「小孩子有能力當然要支持!」、「好多人都說不值。可是,如果是我,我願意。能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貢獻自己良知良能,回饋社會,我一點退休金算什麼呢?什麼孝順不孝順,我不在意。那是他們的事,也是我自己福報的問題」。也有人表示不同看法,「顧好自己,等於替小孩省下很多麻煩,所以顧好自己就好」、「出國留學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小孩值不值得讓父母親,掏盡家產培養,父母親最知道。」請準備6件事為老後做打算為了老後做打算是每個人都應該考慮的重要議題。這裡提供了一些方法,以確保在老年時有足夠的資源和安全感:1.制定退休計劃:制定明確的退休計劃,包括確定退休時的預期支出和儲蓄目標。了解自己的退休金來源,並確保這些資金足夠支持退休生活。2.投資理財:學習理財知識,考慮將部分資金投資以實現長期增值。合理的投資組合可以幫助增加財富,提高資金的增值潛力。3.購買長期護理保險:考慮提早購買醫療險、長照險,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健康挑戰,這有助於減輕長期護理的財務壓力。4.多元化收入來源:不要依賴單一來源的收入,考慮開發其他收入來源,如投資、副業或兼職工作。5.控制支出:審慎管理日常開支,確保花費不超過預算。這有助於節省資金,以應對突發狀況或未來的醫療支出。6.為子女教育做理性規劃: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責任,但也應該在可承受的範圍內進行。不必將全部積蓄用於子女的教育,而應該在為子女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時,保留足夠的資金為自己的老後生活做打算。綜合考慮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平衡為子女付出和為自己老後生活做打算之間的關係。重要的是在這些方面找到適合自己和家庭的平衡點,確保在老年時擁有安穩的生活。立即免費預約 一對一RFA理財顧問專業諮詢https://bit.ly/3RsE15O延伸閱讀:.離婚無子,想賣房環遊世界引戰 專家授經驗:存夠4帳戶不買房「想住哪就住哪」.醫盤點「人在臨終前最後悔5件事」你符合幾項?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1-23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台中市】代謝症候群收案率全台第一 曾梓展:盼中央提高民眾參與各項篩檢誘因
台中市的高齡政策在媒體評比中常位居六都第一,市府衛生局近年積極提升長照服務的質與量,不但整合資源成立單一窗口更加便民,還導入數位科技,首創全國第一個長照APP,同時開辦全台第一個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為64歲以下的失智者設計課程,延緩失智惡化,減輕家庭與社會的負擔。台中衛生局局長曾梓展表示,長照服務是台中市的重點政策,市府投入的經費 與服務據點數都是全國第一,2020年率先全國推動「長照服務大躍進」專案,整合社政、衛政長照服務,成立長照單一窗口,並優化各項長照作業流程,大幅提升行政效率,也因此奪得當年行政院頒發的「政府服務獎」。全國首創長照APP 預約服務更方便因應高齡社會,台中市不斷擴大長照服務能量,今年預計的服務量高達8.9萬人。在質的方面,曾梓展說,台中市2020年領先全國推出「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民眾可透過APP清楚了解申請長照服務的進度、補助額度及剩餘額度,有效運用長照服務的四包錢:「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項補助。去年「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2.0版新增交通接送服務,方便民眾用APP預約長照交通車。曾梓展表示,未來希望讓長照服務再擴充,把退休的健康長者也納入服務範圍,而數位工具、人工智慧是未來的大趨勢,也將積極運用於長照,台中市府將累積大數據,做為未來更新參考,減輕失能者與照顧家屬的負擔。全台第一家年輕型失智症服務據點 助病友重返職場由於長照對象中有相當比率的失智症患者,台中市的長照服務特別對失智者規劃設置失智據點、共照中心與照顧者喘息服務等。曾梓展表示,失智症照護是台中市健康政策的重點,中央提出2025年前要達到失智友善777的目標(即7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及服務、7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訓練、7%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台中市都已提前達標。更特別的是,針對65歲以下的失智症患者,台中市於2020年8月設置全台第一家公辦的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為極輕度或輕度年輕型失智症者及家屬,量身訂做專屬課程,提供照顧服務,延緩退化。曾梓展表示,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目前收治約20人,成效很不錯,據點服務包括了職能評估,對適合投入職場的輕度失智者,衛生局會結合勞工局展開職業訓練和就職轉介。 代謝症候群檢測收案逾8000例 除了長照之外,代謝症候群防治也是台中市衛生局關注的重點。曾梓展說,配合健保署推動的「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今年6月,台中市已有281家診所辦理代謝症候群檢測,服務超過8000位市民,診所的家數與收案件數都是全國之冠。 曾梓展指出,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64歲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但目前成人健康檢查是針對40 歲至64歲民眾,20-39歲青壯年不太會主動去做健檢,因此他們若出現代謝症候群也很難被發現。台中市衛生局建議中央政策規畫配套政策,讓學校的學生健檢和企業的勞工健檢,都包含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的檢查項目,再把教育部和勞動部藉由成更完整嚴密的資料整合、串接、提醒,建置慢性病照護網絡,即可提早篩出年輕的病人,盡快轉介到醫療院所,展開追蹤與治療,以免未來惡化。肺健康政策 多管齊下揪早期肺病患者肺癌防治是台中市衛生局的另一項重要政策。曾梓展說,肺癌是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之所以死亡率高,主要與肺癌被診斷出來的期別有關係,以前的肺癌患者都是有症狀才就醫檢查,以致發現得太晚,有五成受檢者檢測時已發現是第四期,第一期者還不到一成。所幸近年隨著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簡稱LDCT)的普遍,很多民眾會在早期檢測,較易找出肺癌零期患者,第一期的患者也從一成提高到三成,可以提早治療。曾梓展表示,配合國健署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的免費LDCT篩檢計畫,台中市已篩驗8011名高風險族群,共檢出80人確罹患肺癌,檢出率 1.2%。另外,台中市政府為體恤警消人員辛勞,2019年起啟動補助警消人員LDCT篩檢計畫,後來再增加環保清潔與下水道工程人員。曾梓展說,至今已篩檢近5586人,為免出現偽陽性問題,衛生局會邀請專家對異常者進行二次判讀及確認,發現確診肺癌人數計36人。除肺癌篩檢,因應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肺功能健康問題,台中市更在2019年連續五年,針對40歲以上市民推行肺功能檢查,目前已累計7236人。雖然篩檢成效不錯,但曾梓展認為,不論是LDCT篩檢或代謝症候群等檢測,受檢者都是被動參與,也就是在衛生單位與醫療院所頻頻呼籲和催促之下,才肯做檢查,建議中央透過減免健保費的方式,提高民眾主動參與各種健康篩檢的意願,才能盡早發現疾病,在輕症時展開治療,也有助於降低未來健保對重症的高額給付,減少健保支出。【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1-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佛教徒的醫師如何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寬闊的胸襟」。一位資深的台灣基督長老敎會的牧師分享自己由神學院畢業後,因緣際會認識了許多在窮鄉僻壤默默奉獻的天主教神父、修女,而深受感動,因而呼籲社會各界應以寬闊的胸襟,跨出不同宗教的籓籬。→想看本文一位資深醫界大老,本身是虔誠的佛教徒,也是台灣安寧療護的倡導者,以他在醫院行政多年的經驗,除了倡導不同宗教可以一起合作,並以其個人醫療行政以及夫人為護理界領袖的背景,提出醫護之間需要以寬闊的胸襟彼此尊重。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回憶自己如何由閉塞的門戶之見,經歷長期在國外醫院與醫學院工作,見證許多畢業於台灣不同醫學院的醫師所呈現的各種優越表現,而呼籲台灣社會與醫界都要以寬闊的胸襟,了解好醫師不只在於畢業自哪一所醫學院,而是個人的經歷以及人品更為重要。希望這三位老人的由衷之言,可以推動台灣社會以更寬闊的胸襟,容納異己,促進台灣社會的祥和團結。有幸拜讀盧俊義牧師的大作「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看到牧師如何與神父、修女及法師共事,感佩萬分。本人出身佛教家庭,卻因為祖父幫我報戶口時,戶政人員為我命名「榮基」,讓我也肩負了要「榮耀基督」的任務。使醫師出身的我,在台大醫院擔任副院長時,受到基督教的馬偕醫院董事們的接引,走入推動「安寧緩和醫療」之路!從事榮耀基督的神聖工作。又因為我內人周照芳,台大醫學院護理系出身,多年擔任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及恩主公醫院護理副院長,使我一路尊重護理師、醫院行政人員及各種醫事人員。也一路上受到他們的支持與協助,做事更為順暢。照芳更能尊重與善待各科室及行政人員。讓行政單位與護理部,充分合作,為提升醫院的服務品質而賣力!受到馬偕醫院從事安寧服務的醫護人員的感召,讓我學習馬偕博士服務台灣的精神。我有幸於1957年,進入台大醫學院醫科當學生。大三時受到慧矩創辦人周宣德老師的感召,開始學習正信佛教。畢業後接受周老師的邀請,成為慧矩的無薪兼職人員。又由於慧矩出身,進入台大醫院工作的同仁的敦促,在台大醫院創立慈光佛學社,並開創往生助念室,傳到台灣大小醫院。慈光佛學社與其他醫院的佛學社交流,創辦了「佛教醫師人員聯合會」,成為首任會長。後來聯合會創辦「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後改名「佛教蓮花基金會」,被推為創會董事長。「蓮花基金會」走入推動善生善終安寧緩和醫療的行列。在三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合作努力下,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的成就,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亞洲居首位。在恩主公醫院服務時,我與內人,對各科室、各行業的同仁都一視同仁,也因此大家都能努力合作。我們在1998年,應台灣駐河內大使館的要求,開始與越南河內的越德醫院合作,提供該院各類醫事人員及行政人員的訓練。能夠獲得院內各個單位同仁的熱心配合,努力完成賦予的任務,培訓效果良好,大大提升該院的品質。終於在2010年,獲得越南衛生部頒發「國際人民健康奉獻獎」。醫院很多同仁,都成為我們的好朋友。至今都能在LINE群組中,噓寒問暖、互相關心。有一次到安寧病房探視一位我的同學,看到他兩手空空,在獲得嫂夫人同意後,我取下手腕上的念珠,掛到他腕上。病人安詳往生後,夫人及兩位女兒,每年年終都會做很多念珠,送給蓮花基金會,當做年終晚會的禮品,並且每年捐款贊助蓮花基金會!我也因為能夠親近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院長,亦師亦友,讓我學習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更能體會到耶穌為信徒洗腳的偉大精神。蘭院長退休後回英國,我與內人有幸到倫敦郊外的「蘭寓」拜訪他。黃昏時,他帶我們到一家中餐廳用餐。飯後,他說:「我是地主,這餐要由我請客。」我說:「不錯,您是地主。但是您已經退休,我還沒退休,所以這餐費,應該由我負擔。」終於說服了蘭院長。靈性關懷是安寧療護的重要工作,而專業的臨床宗教師更是其中重要的一員。蓮花基金會自 1994 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佛法與臨終關懷的結合,每兩年舉辦一場「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並從 1998 年起積極從事臨床佛教宗教師的研究與培訓。蓮花基金會「台灣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中心」在北部有台大醫院、南部有大林慈濟醫院,南北共同專責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第一線末期病人靈性照護工作,期盼禆益更多病人及家屬。參與培訓的學員,除了法師以外,也有修女。招募法師,給予臨床佛教宗教師(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 CBC)的訓練,讓她們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的團隊,是佛教史上的創舉。延伸閱讀:11/20 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22 醫聲.醫聲
好可怕!沒做「這件事」,心房顫動病人數日後竟中風!
「沒想到這名病人不過停藥數天,竟然就中風!」在台灣某醫院,有一位心房顫動病人因打算接受健檢、大腸鏡檢查而停止服用抗凝血藥物,這種藥物主要用來幫助病人預防中風悲劇,沒想到停藥數日後,這位病人竟然就中風了。這個醫界內部消息令許多醫護人員、健檢人員十分震驚,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惠君表示,她聽到這消息,也深受「震撼教育」。「停用抗凝血藥物時間,越短越好!」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邱昱偉指出,當心房顫動病人一停止使用抗凝血藥物,隨時可能中風,過去接受手術或需要進行大腸鏡等侵入性檢查的病人必須在手術、檢查前停止用藥至少五天,以免產生出血危機,但這樣做,會導致中風風險上升,隨著新型抗凝血藥物的問世,目前停藥時間已可縮短為兩天,即使如此,停藥相關風險還是值得關注。黃惠君強調,從這上述事件可了解,對心房顫動病人來說,服用抗凝血藥物防止中風,是非常重要的防護措施,一旦沒有持續用藥,便可能發生嚴重後果,但如果因為健檢、手術等因素而不得不暫時停藥,就要隨時留意中風警訊。心房顫動可能毫無症狀,靠詳細檢查才能揪出「心房顫動有哪些症狀、危險性?」、「為什麼心房顫動容易引發中風?」在聯合報日前所主辦的「揪出破『顫』‧放心生活」心房顫動衛教講座當中,黃惠君與邱昱偉皆針對這些議題進行說明、解釋。黃惠君表示,心房顫動症狀包括心悸、無力、容易疲憊等,常見症狀也包括心律不整,有時透過在家自摸脈搏或使用智慧裝置、Apple智慧手錶等,可發現心跳異常,此時可進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以釐清心跳異常是否是心房顫動所引發的心律不整,不過心房顫動病人「也可能毫無症狀」,導致民眾、病人輕忽嚴重性。黃惠君解釋,心跳異常不見得就是心律不整,而心律不整,也不一定是心房顫動造成,目前若要揪出心房顫動,最重要的檢查為心電圖檢查,而診斷心律不整的方法則包括數據紀錄器、7天心電圖紀錄器與植入式心臟監察儀等,出現心跳異常、心律不整症狀,須及早進行診斷,才能揪出真正病因,以免延誤治療而造成重大悲劇。避免中風悲劇,可以這樣做!「心房顫動病人發生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年長者更要特別留意心房顫動風險!」邱昱偉解釋,心房顫動會造成心臟血液流動不佳,當血液流動不好,便容易形成血栓,也就是血液容易凝結成塊,當血塊隨血液流動阻塞血管,便形成中風,如果是腦部血管阻塞,就是腦中風,或者也可能引起腸中風、腎臟中風與肢體中風等嚴重併發症,而規律服用抗凝血藥物,對減少中風風險很有幫助。邱昱偉提醒,當心房顫動病人出現中風跡象,重要警訊、重點可用「FAST」來記憶,F是指Face,也就是臉,代表可請疑似中風病人微笑,「觀察微笑或面部表情是否左右對稱?」,A是指ARM,也就是手臂,此時可請受試者「雙手平舉,觀察一隻手是否無力下垂?」,S是Speech,就是說話,代表「觀察說話是否清晰、完整?」,再來的T是Time,也就是時間,建議明確記下症狀發作時間,立即送醫,以把握急救黃金三小時。使用適合抗凝劑 用藥更安心另外,黃惠君分析,醫師治療心房顫動時,除了用藥或用電燒、置放節律器等方式控制心律、心跳,使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中風也是關鍵環節。但要留意的是,使用抗凝血藥物可能增加出血風險。邱昱偉進一步提醒,新型抗凝血劑的出血風險比較低,且與傳統抗凝血劑相比,有不需要血液監測凝血指數、不易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不需經常調整劑量等特點,不過病人需定期監測腎功能。他也提醒,民眾千萬不要擅自停藥,否則體內藥物濃度忽高忽低,就會失去保護效果,導致中風危機隨時出現。提高危機意識,就要把握「心房顫動543」原則!黃惠君、邱昱偉不約而同呼籲,民眾若把握「心房顫動543」原則,便有機會遠離心房顫動所帶來的重大威脅,其中的5代表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等心房顫動五大好發族群,4代表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與呼吸急促等心房顫動四大有感症狀,3則代表心跳忽快忽慢、忽大忽小與忽強忽弱等三大心跳指標。兩位醫師也再次強調,病人若有心房顫動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尋求心臟專科醫師診治,安排進一步心電圖等檢查,同時及早展開治療,才能減少中風與其他嚴重併發症風險。
-
2023-11-21 退休力.理財準備
理財的技能及習慣要靠培養!理財從小紮根必學7件事
大寶最近開始了理財教育,老師請他們規劃近期的目標,把目標做成像是尋寶一樣的任務,他們是船長要去尋找大秘寶。因為是大祕寶,所以規劃需要有點難度但可被執行。與大寶討論完,我們決定要去日本滑雪,於是開始查詢機票、住宿、交通費及餐飲費用,最後得到目標總額是30000元。爸爸問大寶:「打算什麼時候去日本呢?」、「怎麼籌措這筆旅費?」讓大寶開始思考這計畫的可行性。1.大祕寶長什麼樣?尋寶之前,一定要知道寶藏長什麼樣子,這就是目標設定。訂定明確且可達到的目標,才能真的達成。大寶提出明年二月去日本越後湯澤滑雪,需要準備30000元旅費。這個就是祕寶、也是目標。2.航行風格出海前,一定要認識自己航行的風格。可以自己評估,到底自己是哪一型:是天晴或下雨都出海的積極型,觀看氣象預報高於一半晴天機率才出海的穩健型,還是只有大晴天才出海的保守型。大寶說氣象預報很重要,至少一半機率晴天才要出海,可以知道大寶是穩健型航海人。3.盤點資源要準備出海了,要開始確認自己的工具,包括目前已經擁有什麼,像是:船、航海士、水手、船長等,船就像是錢一樣,而航海士、水手及船長就像是爸、媽及老師指導。大寶算了一下,他過去累積的紅包存款可動用20000元。小小家教協助弟弟學習數學、英文一小時100元,預計可得2000元,這樣就有22000元。另外,他還協助家庭節能比造去年同期節省一度電2.65元,四捨五入給3元爸爸再提撥3元,只要節省4個月,預計可得1000元,加上爸爸給的獎勵1000元,就可以得到2000元,資金來到24000元。家庭舊資源再利用。透過把家中一些不需要的物品在蝦皮出售,假設可以賣出2000元,這時候爸爸再提撥2000元,就有4000元,資金總量來到28000元。存款投資收益預計可得到1000元。最後剩餘部分則是建議大寶將回收物創作。之前在八斗子淨灘時,有撿到大量的浙江浮標(浙江魚),如果將其作成吊飾10份,之後爸爸用1000元收購。這時候他的目標金額就達成了。4.和你一起出海的夥伴選擇有助於達成目標的工具很重要!這有助於幫助你達到目標。投資工具包括用股票、基金、債券、定存等。這些工具伴隨著不同的風險與回報,只有認識自己的風險屬性,才能決定如何投資。舉例來說,如果是積極型的人,就會採用積極型80%股20%債進行投資;如果是穩健型,則是建議60%股、40%債,如果是保守型,則是40%股、60%債。最後大寶決定採用穩健方式投資,規劃0050投資60%、美國投資級債券40%。5.海盜船的種類投資方式會依照投入的資金狀況,分成單筆、分批與混和。目前大寶主要為過去存款20000元,所以是採用單筆投資股債配置。6.修正航道出海的時候,不會每分每刻都朝向著目標前進,所以需要不斷修正。投資也是如此,每月定期觀察投資狀況,視情況修正進度。如果是超前達成,那就停利出場,如果虧損則延後目標達成。7.其他應備技能雖然已有航海專家協助,但自己也可以了解關於股票及債券的運作,更重要的是儲蓄的累積,沒有過去儲蓄本金,計畫一開始差異太大,只能用時間來累積了。透過小小航海王,讓大寶學會如何找到自己的大祕寶。同時也因為淨灘活動,把環境永續概念植入他的理財思考,像是:海洋充滿各種垃圾,淨灘可以移除垃圾,並思考如何把垃圾變成黃金。還有透過節電、節省家庭開銷,讓小孩了解電費結構,並學會節約能源,而非是採用對立方式,一直呼籲關水、關燈嘮叨的方式,反而會製造衝突。這些都是理財從小紮根的好處,期許大朋友小朋友一起來找尋自己的大祕寶。作者/林哲民經歷:公勝保險經紀人業務經理、富邦人壽業務襄理、MDRT台灣分會地區主席、Ernst&Young會計師事務所組長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投信投顧、人壽、信託業務及高級證券等合格證書。
-
2023-11-21 養生.聰明飲食
防便秘、控血糖...藜麥好處超級多!一表看懂藜麥、紅藜差異
藜麥(Quinoa)因含有豐富營養素、纖維及蛋白質,被稱為「超級食物」。藜麥功效與禁忌有哪些?藜麥與台灣藜有何不同?減肥適合吃藜麥嗎?藜麥怎麼煮?本篇一次看懂藜麥功效以及2道食譜分享。藜麥是什麼?藜麥為莧科植物的種子而非全穀雜糧類(與莧菜是親戚),適合生長在高海拔和乾燥地方,主要產地為南美洲的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俗稱奎藜、印地安麥、灰米,因外觀及營養成分與米、麥相似,被歸為「偽穀類」的種子。藜麥營養功效與禁忌藜麥不含麩質,具豐富維生素及高纖維且是少數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的植物。根據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124期指出,藜麥營養價值如下: 蛋白質含量高:藜麥蛋白質含量高於其他穀物並含有人體完整必需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均高於國際糧農組織建議攝取之標準,且蛋白質含量及品質也優於許多傳統蛋白質食物,可作為取代部分肉類及豆類的蛋白質選擇。 含好油抗發炎:適量的脂肪有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而好的油脂有助於維持心血管、降低壞膽固醇。藜麥每100公克的脂肪含量高於豆類、玉米、小麥及稻米,其脂肪總量中約有50%以上為Omega-3、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且含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亞油酸及亞麻酸。 促消化、控血糖:膳食纖維可促進消化,有助於預防便秘,且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可延緩吸收,有助於避免血糖急速上升,膳食纖維越高,其升糖指數(GI值)越低,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藜麥每100公克膳食纖維含量雖不比豆類植物但仍高於多數穀物,其升糖指數約為35 ,屬低升糖食物。 豐富礦物質及維生素:藜麥鐵、鎂、鋅含量均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相較其他穀物而言,藜麥是更好的礦物質來源,也是維生素B群及葉酸的良好來源。此外,根據營養師姜藹倫素於高雄榮總醫訊營養專欄指出,藜麥含有豐富的錳(Manganese),錳有血管放鬆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偏頭痛。 抗氧化:藜麥含有類黃酮中的槲皮素和山奈酚,有助於減少人體自由基、抗氧化,降低慢性發炎之危害。雖然藜麥營養價值豐富,但以下兩類人在食用上需特別留意: 腎功能不佳者:藜麥的鉀含量高,腎臟功能不佳、洗腎患者應謹慎食用量。 腸道功能不佳、易脹氣者:藜麥膳食纖維含量高,不易消化,容易消化不良及易脹氣者,應避免多食。藜麥與台灣藜有何不同?常見的藜麥有白、紅、黑三種顏色,以白藜最為常見、黑藜最少見。相較於進口藜麥,台灣也有本土藜麥俗稱紅藜又稱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與南美洲產的紅藜不太相同,台灣藜為台灣原住民的傳統作物,是原住民釀小米酒的原料之一,主要產於臺東縣及屏東縣,有「穀類中的紅寶石」之稱。據農糧署發文指出,進口藜麥與台灣藜分辨如下: 就營養成分而言,台灣藜的營養價值不輸進口藜麥,台灣藜的鈉、鉀及鈣等礦物質含量高於藜麥,而藜麥的鋅含量則高於台灣藜。根據國健署指出,台灣藜其蛋白質含量將近白米的兩倍且富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其膳食纖維含量則為地瓜的七倍,有助於腸道消化,並富含礦物質。減肥適合吃藜麥嗎?藜麥雖與白飯熱量差不多,但白飯的升糖指數(GI值)較高,在進食後易使血糖快速升高,來不及被胰島素分解的糖分會轉換成脂肪,而藜麥的膳食纖維含量高、升糖指數低,有助血糖與體重控制。藜麥怎麼煮?藜麥、台灣藜簡易食譜藜麥沙拉,適合素食者和蛋奶素者▲藜麥沙拉。(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食材:1杯藜麥、2杯水、黃瓜、紅甜椒與黃甜椒各一,切成小丁、1/2杯聖女番茄,切半、1/4杯紫洋蔥,切成細絲、1/4杯新鮮薄荷葉,切碎、1/4杯新鮮的香菜葉,切碎沙拉醬料:1/4杯橄欖油、2湯匙新鮮檸檬汁、1湯匙細砂糖或蜂蜜、1茶匙鹽、1/2茶匙黑胡椒、1/2茶匙蒜末、1/2茶匙巴薩米克醋。作法: 將藜麥沖洗乾净後放入鍋中,加入2杯水煮滾,轉小火蓋上鍋蓋,繼續煮約15~20分鐘,直到藜麥變軟且吸收大部分水分後,熄火蓋上鍋蓋靜置5分鐘後,用叉子鬆散。 製作沙拉醬,混合橄欖油、檸檬汁、細砂糖、鹽、黑胡椒、蒜末和巴薩米克醋,拌均勻。 將切好的蔬菜和新鮮草本葉加入藜麥中,倒入沙拉醬,輕輕攪拌確保所有成分均勻混合,放入冰箱冷藏至少30分鐘。臺灣藜紫米紅豆粥(參考: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食材:前紫米1杯、紅豆1杯、臺灣藜1杯、水適量、牛奶適量、黑糖適量作法:將紫米和紅豆泡水約4~5小時,將臺灣藜洗淨後加入水中,與紅豆、紫米一起燉煮到軟,最後加入適量的牛奶和牛奶增添口感。參考資料:高雄榮總醫訊營養專欄、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124期、農糧署、healthline、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延伸閱讀: 一點小事就爆炸?生氣,是因為心太累!精神科醫師:終結壞脾氣的8個方法
-
2023-11-21 退休力.自在獨立
沒有任何人只是社會負擔…新退休力養成 看挪威的轉型啟示
聯合報退休力論壇十二月登場。其實許多國家在反思因應之道,希望維持、善用退休人力,創造多贏。挪威設立退休準備學校已經近五十年。十五年前,經營方向指出,退休者最大罩門不是健康和經濟,而是位分,也就是脫離職場要面對尋找自我價值。最穩固的,來自家人之愛與信仰,有了恆久價值,才能夠繼續安然自處或再出發,不論旅遊休閒的,或重新貢獻社會。筆者日前重返該校,課程依社會趨勢拆成三種:一是退休前一年到五年,二是剛退休,三是經平均三年終於承認自己退休者。其中,第二種是新興市場,也是未來招生主力。理由是經濟改變,人活很久,幾乎不太可能不繼續工作安享晚年。所以該校為剛退休者安排創造力課程,用樂高積木等工具推演反思,從個人價值觀學習裝備新的思維,走出限制,一起發展新的服務生產舞台。這樣,個人與社會得以更安全永續發展。挪威國家退休準備研發中心,後來也轉型成高齡就業研發中心,到處宣導科學實證研究以打破退休者就業搶人飯碗的成見,並以「您過去在職場或許因各種原因,只發揮了一部分長才,現在是發揮其他能力的時候了」,來歡迎退休者再就業。另外,芬蘭新的調查也佐證,六十五歲到七十五歲國民有一半認為有能力和之前一樣工作,但實際上只有十分之一從事有薪工作。固然投入志工有助社會發展,但換人力資本角度看,在極端高齡少子的社會很有討論空間。同一時間,該國高齡智庫致力發展腦健康國策,招募上千位高齡與超高齡老人擔任遠距與實體運動教練,陪伴失能者個別化最低成本、最可行的運動,並且推動老人專屬社會、心理健康技能學習。瑞典與芬蘭、挪威、丹麥因教育實在而普及,多數國民從事較高技術而有專業門檻工作。因此,高齡後自主選擇機會多,尚且努力倡議要繼續參與就業;同時配套有完整群體特性調查,來掌握他們的處境與期待;丹麥並全力發展身心障專屬運動學校,因應身心障老化並提出挑戰身心障發展極限,來鼓勵就業生產,利己利他;荷蘭全面以支持終身學習創造利他服務,取代病人化治療照顧,來支持失智者發展參與社會貢獻。這些國家在走向沒有任何人只是社會負擔,而是看重獨特,相互支持,創造福祉共享。台灣高齡少子造成的勞動參與需求更為急迫,加上甚無彈性與以人為本的制度,從而發展高齡就業參與的挑戰更多。目前只要踏上六十五歲,等於被制度與職場拒絕者所在多有。至於退休準備學習,曾有學者專家齊聲說是,卻沒有完備的布局,而民眾過一天算一天的人仍多。勞退在變,物價在變,但學習資源與服務科技在進步。退休,未必都是悲歌。前述挪威第二區塊學員,甚至連未來居家輔助科技都有課程,這是因應未來,能自我照顧,在家老化,有效生產,豐富終老。當退休力成為社會議題,盼論壇對話發展更前瞻的社會倡議,共同在長照保險走向赤字、健保因少子短收、照顧離職多達三十三萬的時候,我們一起看見希望、有夢可想,從信念、專業、經濟的挪威新價值模式,相互包容,找出退休力加值創新之路,成為全民祝福。✨活動主題✨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活動日期✨2023.12.02 (六)✨活動時間✨10:00-16:30(9:20-9:50開始報到)✨活動地點✨中油大樓國光廳 (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 ✨電話報名✨票價:499元 (憑票券即享千元好禮)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
-
2023-11-20 失智.名人專家
更積極主動的失智照護 讓失智者有能力持續參與活動
孩子們長大後陸續離開家,我在雀索診所擔任家醫科醫師,從兼職變成全職,也成為診所的執行合夥人。我們診所有優秀的員工,其中許多人至今仍與我保持聯絡。我熱愛我的工作和我的病人,我對他們的故事和他們幾代家庭的狀況都瞭若指掌。我何其有幸,能看見這麼多人的生活真實面,與他們一路同行。我愛我的病人,每當他們走進診間時,我會默默地在禱告中把每一位帶到神面前。我的朋友圈裡有幾位基督徒,堅決認為我應該在診所分發福音單張,可是這麼做會變成是在濫用專業特權。在一次與他們很不愉快的交談之後,我跟神吐露這件事。沒想到,接下來看診的第一個病人竟然問我:「我要如何成為基督徒?」我問他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他說:「我只知道神對妳非常重要。」我覺得,用看診的時間回答他的問題並不適當,於是我給了他另一個人的聯絡資料。不過這件事真的讓我一整天都很開心!過去的年代,醫師們很少接受失智症方面的訓練,近十年來情況有了極大的轉變。從前,失智通常就只會被診斷為老年痴呆症(senile dementia) (一個十分糟糕的名稱),而且除了提供日間照護之外,什麼也沒做。日間照護其實頂多就是一項「保姆」服務,讓親人能暫時得到休息,失智者本人並沒有從中獲益。我父親罹患血管性失智症時,他去了一間日間照顧中心,那裡的工作人員並沒有試著去了解父親有什麼興趣,他們似乎更注重「職能活動」,就是提供拼圖之類的活動,而這從來就不是父親的嗜好。當他「遊走」時(是工作人員的說法),到圖書館去就很有可能找得到他,因為他喜歡書,那裡是他的舒適區。如果當時我能有現在的知識,我一定會帶他看看他房間裡擺設的照片,或挑選幾樣物品,跟他談談與物品相關的回憶,我絕不會只是要他去了解事情,因為我現在才知道,當時的他已經沒有那方面的能力了。不過,即使他認不得我,他仍然知道神是誰,也能熱切禱告。我將爸爸早年在職場上結識、當時仍健在的朋友們寫給他的信,結集成冊,這成為他極大的安慰。這遠比「生命故事書」或回憶手冊的想法還早。回顧過去那些日子,那時我沒有能力為我的失智症病人提供更多幫助,我覺得很難過;我無法像現在這樣,讓事情有所改善。每個失智者都不一樣,但一般性的原則可以應用在所有的失智者身上。我堅定相信,我們對失智者的照護可以比通常的情況更積極主動;讓失智者有能力繼續參與他們所熟悉的活動,這點極為重要。與現在相比,過去我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出病人有失智的現象。我記得有一個病人約診遲到,她說她找不到診所,因為我們搬家了,這根本不是事實。但我後來才意識到,原來她失智了。另一個病人則是在約診的時間沒有出現,當我打電話給他時,他告訴我,診所被火燒毀了,所以他無法赴約。還有一個病人和她的先生一起來索取病假證明,她本來應該參加公司安排好的懲戒聽證會。從頭到尾都是先生在發言,病人看起來沒有一點病容,我叫先生去向護理人員拿檢驗用的樣品瓶,這樣我才能與他太太聊聊,我馬上就發現她明顯失智了。我實在想不通,她怎麼有辦法繼續工作這麼長的時間。向雇主和公司進行教育宣導非常重要,這樣他們才能及早留意到失智症的初期徵兆。延伸閱讀:.【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論壇:教你確診失智後快速應變法.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了解失智症 輕度認知障礙有機會逆轉.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失智照護5階段 擬訂計畫打長照硬仗.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靈性關懷 找回失智者生命價值購書連結:.珍妮芙‧彼尤特醫師「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
-
2023-11-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寬闊的胸襟」。一位資深的台灣基督長老敎會的牧師分享自己由神學院畢業後,因緣際會認識了許多在窮鄉僻壤默默奉獻的天主教神父、修女,而深受感動,因而呼籲社會各界應以寬闊的胸襟,跨出不同宗教的籓籬。一位資深醫界大老,本身是虔誠的佛教徒,也是台灣安寧療護的倡導者,以他在醫院行政多年的經驗,除了倡導不同宗教可以一起合作,並以其個人醫療行政以及夫人為護理界領袖的背景,提出醫護之間需要以寬闊的胸襟彼此尊重。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回憶自己如何由閉塞的門戶之見,經歷長期在國外醫院與醫學院工作,見證許多畢業於台灣不同醫學院的醫師所呈現的各種優越表現,而呼籲台灣社會與醫界都要以寬闊的胸襟,了解好醫師不只在於畢業自哪一所醫學院,而是個人的經歷以及人品更為重要。希望這三位老人的由衷之言,可以推動台灣社會以更寬闊的胸襟,容納異己,促進台灣社會的祥和團結。別人怎樣說,我不知道,但我身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道者,確實內心多少都有一份很莫名的「榮譽感」,這是比較好聽的話,說白了,就是「驕傲」。而這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只因為長老教會在台灣是所有基督教派中年資最深,分佈最廣,無論多高的山區,多遠的島嶼,或是多偏僻的村莊,都可以看到長老教會的禮拜堂和信徒。而我所畢業的學校——台南神學院,也是台灣最早的一間大學,它原本的名稱是「府城大學」,這是英國宣教師在1875年就設立的,而設立的方式就是仿效英國劍橋、牛津等大學方式,先有神學院作大學府的底,然後才發展成為綜合大學。而我是在台灣長老教會慶祝一百週年宣教紀念(1965)的隔年,也就是1966年進入台南神學院的,那時該院可說是全亞洲首屈一指的神學院,師資之強,學生之多,更特別的是,該院是和聖公會(又稱之「英國國教」)、信義會、衛理公會等三種不同的教派聯合辦理神學教育,這也是當時台南神學院會享譽全亞洲神學教育之因。也因為這樣,我心中無形中就有一股莫名的驕傲作祟著。但當1974年8月我畢業受派到台東關山教會牧會時,很快就去拜訪當地的天主教會。我會想去拜訪天主教會,是因為在神學院四年級(1972年)時,舊約教授也是副院長「彌迪理牧師」(英籍宣教師Dr. Daniel Beeby),被國民黨政府下令強制驅離出境,那時正在學期中,不能停課,學校隨即請求輔仁大學神學院院長,當時也是耶穌會的會長房志榮神父來代課。他是聖經學者,學識豐厚,甚為謙卑,他授課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因此,心想應該多認識天主教會的神職人員才對。也從那時起,我開始訂購天主教的神學雜誌。因此,當去拜訪關山天主教會時,才知道整個台東縣的神父都是來自瑞士的天主教「白冷會」所開創,而在關山天主教會對面的「天主教醫院」也是來自瑞士的「聖十字架仁愛修會」的修女設立的,她們不僅在關山設立醫院,也在尚武設立「救星教養院」,專門收容照顧腦性麻痺的孩子,並在「成功鎮」(俗名「新港」)設立診所服務海岸鄰近村落需要醫治的病人。當時關山天主堂有一位年輕的「賈斯德神父」,因他進而認識了池上教區蘇德豐神父、鹿野教區葛德神父,及好幾位白冷會神父,後來都成為好朋友。也才逐漸了解白冷會在全台東縣所有的村落都有天主堂,以及錫質平神父所創辦的公東高工對台灣特別是原住民社會的貢獻,和創辦全台第一所「職能訓練所」的雷化民神父。而當我後來知道被蘭嶼達悟族人稱為「蘭嶼之父」的紀守常神父的故事後,更令我感到汗顏萬分。因為認識他們,也才漸漸地發現這些神父和修女們,個個都大有來頭,都是學有專精,即使是專門負責提供三餐餐點給神父們用的廚房修士,也都是領有歐洲共同市場烹飪證照的。也從這裡,我才知道原來他們發「終生願」時,其中的一項就是「守貧」,除了字面上表示過儉樸生活外,更重要的含意,就是讓自己卑微下來,成為他人的「僕人」。他們讓我學習到一點:默默地在宣教區盡生命之力為基督教福音耕耘、撒種,用此方式來表示他們深愛著台灣這塊土地。因此,他們從不對外炫耀他們做過什麼事,也不求別人的回報。而我卻只因為畢業的學校,心中就有了自負,真是慚愧至極!1976年,我和賈斯德神父一起策劃舉行聖誕夜聯合禮拜,地點在天主教會禮拜堂,並決定將當晚的感恩奉獻全數捐給天主教醫院。蘇神父和葛德神父也都來參加。禮拜後,在醫院服務的馬惠仁修女上前來抱著我,流淚說:「我們20年前來台灣時,你們說我們是『魔鬼』,現在你們跟我們一起讚美天主。」我不知道是誰教導信徒把天主教妖魔化的?如果有傳道者迄今還存這樣想法,那實在是很糟糕的事。如果魔鬼可以讓許多困苦的人家得到生命的亮光,這豈不是很矛盾的一件事嗎?想想看,長老教會什麼時候創辦過專門在照顧腦性麻痺的孩子?且是從開始到現在都持續著。當我親眼看見修女們抱著腦麻的孩子餵食、洗澡、唱歌、祈禱時,我唯有的,就是學習怎樣跟隨他們的腳步學習這種所謂「僕人」的工作。從天主教會深入在台灣各地,讓我學習怎樣用更寬闊的心境看待不同的宗教信仰,就像這些天主教神父怎樣看他們在宣教區看待傳統宗教不同信仰態度一樣。因此,在教會公報服務期間(1987~1993),我曾和記者吳信如一起去拜訪佛教釋昭慧法師和她創辦的「弘誓佛學院」。後來釋昭慧法師邀請我和天主教王敬弘神父聯名發起「關懷生命協會」,也藉著這個協會,又與台南「妙心寺」傳道法師成為好友;他曾邀請我去他的妙心寺對信眾演講,而他讓我最為感念的一件事,就是他有位信徒是台南環保局的清潔員,知道法師和我是好友,有一天這位信徒在垃圾場撿到一支有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廢棄物,就撿拾起來交給傳道法師,而傳道法師認為這是「聖物」,先清洗乾淨後,包裝好,然後特地請信徒開車載他捧著這支從垃圾場撿拾回來的十字架,從台南專程送到台北東門教會交給我,到現在我非常珍惜這件特殊禮物。而釋昭慧法師和我也互有邀請到對方去演講,她也邀我一起發動「反博弈條款」合法化。當我就任嘉義西門和台北東門這兩教會時,他們也都有來參加,包括「法鼓山」也派代表來參加我的就任禮拜。跟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認識,是因1996年9月,佛教中台禪寺發生幼童皈依的事件,鬧得滿城風雨。我寫文章在自由時報表示這種事在每個宗教都有。因而與聖嚴法師有過一場對話,他這樣說:「我們不要在最高點找焦點,但可以在基礎點找共同點合作。」對不同宗教信仰團體,我認為應該要用欣賞和分享的寬闊胸襟看待;欣賞他們在信仰上的敬虔態度,分享彼此間生命中不同的信仰經歷。這樣才不會發生宗教衝突,相反的,還可以藉著緊密的聯繫而對動盪不安的社會有股穩定作用。如果台灣醫界的工作者,包括醫生、護理、藥師、檢驗師、社工師等等,也能這樣先排除學校背景,而是先自己謙卑下來,用欣賞和分享他人在醫療院所工作的經歷,這樣,同為上述工作者,雖是出身不同的校際,必定會讓我們看見自己的不足,和別人傑出成就的美,我深信這會讓我們學習到許多新的生命價值觀。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19 養生.運動健身
為何握力與長壽及更健康生活息息相關?專家教如何增強抓握力
強而有力的抓握力,不僅在運動或做家事時大有幫助,如今也被證實與長壽和更健康的生活息息相關;部分原因在於雙手有力的人往往在生活上更積極,而積極的生活本身就與長壽有關。無論是打開罐子或是抓住手把防止自己摔倒等 ,在有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困難的日常生活瑣事上,抓握力就變得很重要;儘管如此,抓握力並非是大家運動的主要目的,且多數時候是根本連想都沒想過。運動醫學專家(Kinesiologist)凱蒂.鮑曼(Katy Bowman)表示:「手是身體中很重要的部位,但我們運動從未去關注它。」紐約市手外科醫生南斯(Erin Nance)也指出,我們的手整體來說日漸虛弱,很可能是我們使用智慧型手機和觸控螢幕的方式所致;她補充說,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鍛鍊手中的微小肌肉,還需要鍛鍊前臂以及上臂、肩膀和核心的肌肉。評估你目前手部力量或抓握力,南斯建議先握住像是鐵鍋一樣的重物,想像是要把鍋中的東西到出來一樣,旋轉重物;然後,再看看你是否能維持伏地挺身的姿勢,用雙手和手腕支撐體重。如果這兩件事做起來稍有困難,那你可能會需要加強握力,並可從訓練中受益良多。專家指出,訓練抓握力同時也動用其他肌肉的練習是最有效的,因為這模仿了日常生活的動作;例如,雙手拎著重物行走的農夫走路(farmer's carry),這可以鍛鍊握力以及核心肌群、手臂、肩膀和背部。EOS Fitness健身房的教育總監麥考爾(Pete McCall)則推薦雙臂懸掛(dead hang),也就是吊單槓一開始的姿勢;「這需要握力來控制身體體重,這對肩膀上背部和核心也都有好處,」麥考爾說,並建議初學者可以從懸掛10秒鐘開始,然後慢慢增加到1分鐘。物理治療師、線上運動計畫GMB Fitness共同創辦人伊拉諾(Jarlo Ilano)則推薦用四肢在地面行走的「熊爬」,這是在鍛鍊握力同時幫助增強其他肌肉的好方法。他建議每次「熊爬」2分鐘,共進行四輪,每輪休息兩分鐘。
-
2023-11-19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桃園山海美食之旅
這幾年機場捷運通車之後,桃園成了大台北生活圈很多首次購屋族的新天地,也成就了一片美食新生地。鵝肉、鵝湯、鵝油,幻化出多種滋味。很多行家都知道到專程到桃園新屋「建業鵝場」吃鵝肉料理,這次託曾銹銀、曾秀緞兩位新屋在地姐姐帶路,吃到在地人大推的「鵝肉大餐」。只靠鍋爐內大火集中逼出鵝肉蛋白質的精華,再利用冷空氣冷熱交織,鎖住鮮甜鵝肉質感,彈嫩不老,是非常有智慧的作法。「鹽水(白切)鵝肉」連皮帶肉噴香四溢,搭配客家文化的傳統味「九層塔黃豆醬蘸醬」,鹹鮮夠味、去油解膩。這裡的招牌客家鹹湯圓,用儲存一年的陳米手做湯圓,吃起來相當有口感,連湯頭都是用大量的全鵝熬煮出即鮮滋味,喝來特別有底蘊。廚子的湯,唱戲的腔,就是這個道理。用鵝油紅蔥炒出來的炒麵跟炒米苔目,鑊氣十足。米苔目Q彈,米香十足,用香菇肉絲開陽等爆香處理,都很澎湃具誠意;鵝油更是關鍵,法國人最推崇備至的油不是橄欖油,用鵝油做出來的油封鴨腿,也是米其林主廚的不傳之祕。新屋40年養鵝專家,產地直接端上餐桌。鵝肉要好吃,養殖技術很重要,鵝肉需要花長達一年的時間,養殖到至少九台斤才能出產;但鴨肉只需約四個月,養到三台斤就可以販賣了。養殖時間及成本差異大,如果再加上禽流感等外在因素影響,價格很可能相差兩倍以上。負責人陳燭梅先生是神農獎得主,也是新屋養鵝產業的龍頭,這個近四十年的養鵝家族,原爲供應知名餐廳指定的肥鵝產地溯源;後來因為主人日理萬鵝、交友廣闊,索性轉型結合食農教育,直接從產地就近端上餐桌,並提供親子廣場放鬆遊憩。大園百年石滬捕魚智慧,看夕陽啖海鮮。大園位在國際機場附近,特別的是這裡保留百年歷史的石滬文化,當地人隨著潮汐補獲的野生海產,成了餐桌上的頂級佳餚,隨著時間出現的魚汛,當然再新鮮不過。位在蚵間里福興宮旁的「綠色隧道海鮮餐廳」,是許多地方民眾吃海鮮的口袋名單。向晚時分,來這裡看夕陽落海順道晚餐,是慢生活品質的好選擇。餐廳最早是沒有登記品牌的小店,在地人都叫「大陸妹子的店」,負責人李志成從對岸娶得嬌妻後,才斜槓轉行投入餐飲業,現流海鮮貨真價實,光靠口碑行銷,生意興隆。水產原味呈現,搭配家常料理,下酒又下飯。除了當天半夜在大園石滬捕獲的海鮮,李老闆也不時前往基隆崁仔頂魚市補充更多漁貨,才足夠供應。午仔、黃帝、紅甘、硬尾、象魚、成仔魚、軟絲、小卷、花蛤海瓜子、水針、雙鬚鯊等一般煮炒店難得一見的新鮮時魚,通常建議二到三吃,老闆擅長用烤或乾煎、煮湯呈現水產原味,魚貨新鮮,用紅燒最可惜。推薦乾式蚵仔煎、炒花枝等家常料理,菜色份量足、鑊氣夠,下酒又下飯。不過生鮮的時價不一,建議不要一時興奮過頭,要問清楚再點餐。店內服務走自然親切半自助方式,白飯不用錢,要吃多少自己評量。連附近的警備總司令部新屋反恐基地訓練中心,各個精英有料漢草魁梧的優質型男,都會在特訓後一起聚餐。作家楊絳說過:「所謂見過世面,不是去某個高級餐廳吃個飯,也不是到世界各地旅行了一圈,而是當人性在你面前徐徐展開的時候,你的那份寧靜坦然。」台灣美食如林,走到哪、吃到哪,認識在地的人與事,那才真是過癮。
-
2023-11-15 焦點.元氣新聞
宅男霸氣提「合作生小孩」,以為條件優渥,網一看罵翻:窮人還自以為有皇位要傳?
先結婚再生子,是現代部分人普遍認同的順序。但有一名男網友表示,自己不嚮往婚姻,想在網路上找一個女生幫自己生小孩,兩人並無戀愛及婚姻關係,他提出2個方案想跟女性以「生養小孩」為目的合作:1.女方全職帶小孩至小學,期間以女方可接受數字給薪。2.雙方上班期間托嬰,下班後協作,但這部份支出平分。他想問大家,這樣的條件對女性來說有市場嗎?多數網友在看完他開的條件後紛紛不看好,表示原PO把現實情況想得太理想了,家庭生活沒這麼簡單,也有人酸他這種基因應該不用留吧。網友想跟女性以延續基因為目的 合作生小孩一名男網友在PTT發文表示,想找一名女性以延續基因為目的的模式合作:自己的情況是經濟條件完全允許把基因留下去的男性,但我完全不嚮往婚姻關係。我假設有一個同樣排斥婚姻只想生小孩的純合作夥伴,而我會支出從懷孕至小孩成年間費用,以下是的初步構想,前期有兩個方案:1.女方全職帶小孩至小學,期間以女方可接受數字給薪。2.雙方上班期間托嬰,下班後協作,但這部份支出平分。再之後小孩所有開銷都由我負責,女方只需要盡職滿足小孩對母親角色的情感需求就好,其餘在不影響小孩價值觀的前提下女方任何行為我都沒意見。以上有3個前提:1.我出錢小孩跟我姓2.我出錢新生兒我要驗DNA3.小孩成長期間需同居以維持其家庭需求,女方自用品以外開銷我支出洗衣打掃做飯我水準遠在一般女性之上,女方自行打理不要額外製造髒亂就好。小孩價值觀成型穩定後逐漸跟他講明一切,待其成年正式拆夥。這種完全以延續基因為目的的合作模式,對女性來說有市場嗎?這樣的條件要女生替生小孩 沒有吸引力網友看完他提出的條件後,大部分都不贊同他的做法。「找代孕你自己養不就好了」、「不喜歡你一定不會生你的小孩,更不用談還要付出心力陪你一起養小孩」、「你看看明星幫生小孩照顧小孩都有幾億私房錢,一般人應該也要有幾百或千萬吧」、「有跟你有一樣想法的女生,會直接去借精自己生、自己養、跟自己姓。子宮就長她身上,想未婚自己生一個比男生簡單多了」、「結果小孩比較愛媽媽,拆夥後要跟媽媽住一起、你會希望在這種家庭出生長大嗎?」、「女生好處在哪?你要女方生子並花大把青春演戲,然後你只負擔女性自用品外的家庭開銷,既不給錢、又不給愛,還是繼續做夢好了。」、「好慣老闆,找人來生孩子算你的陪你演戲,總要給代孕和演戲的勞務錢吧。你的條件應該開一年全薪+所有家庭開銷吧,這才是用錢解決的玩法」、「你有辦法讓女方過得像吳佩慈那樣才有可能找得到願意幫你生養不婚的女生」、「你都自承基因普通偏爛了,為什麼還要執著把這種基因傳下去?」、「到底是哪來的古人有皇位要傳下去」。但也有少數人表示贊同他的做法。「你就去找願意配合的女性」、「你的方案跟傳統意義的婚姻相去不遠!傳統婚姻本來就是經濟跟養育的合作,戀愛並非必要」。想生小孩須做好5件事若是彼此有生小孩的打算,建議還是要具備以下5條件再生小孩,會比較好:1.溝通與協商的重要性:無論是傳統婚姻還是非婚生子計劃,溝通和協商都是至關重要的。雙方應該清楚地表達對生活、教養方式和財務安排的期望,以確保雙方都能接受。2.建立彼此的信任:這樣的生子安排需要彼此間的高度信任。特別是在男性提出驗DNA的條件時,雙方需要建立起對彼此的信任,以維護良好的合作氛圍。3.共同訂定清晰的計劃:制定一份明確的生活計劃,包括孩子的教育、醫療、休閒活動等方面。這樣的計劃可以幫助雙方在未來更加穩定和明確地處理生活中的挑戰。4.考慮小孩的權益:在這樣的非婚生子安排中,特別要注意小孩的權益和需求。確保小孩在這樣的家庭結構中能夠獲得穩定和支持是至關重要的。5.備好法律文件:考慮到非婚生子可能帶來的法律問題,建議雙方在開始之前與律師討論,制定明確的法律文件,以保障雙方的權益和確定法定的責任。無論是傳統婚姻還是非婚生子計劃,都需要謹慎考慮,充分準備,以確保未來的合作順利和孩子的幸福。延伸閱讀:.相愛容易相處難?4種依附關係類型找出最適合彼此的相處模式.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
-
2023-11-14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曾敏傑:罕病權益從國際領先變落後 上千病友等待生命中第一次治療
「對我們罕病病患、家庭來說,這件事攸關生死,我們不能再忍了!」身為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擔任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的曾敏傑悲憤表示,二代健保實施以來,罕藥通過健保給付的時間更長、通過健保給付的比率更低,評估流程所耗費的時間更久,罕病病患本身就已經很脆弱、命在旦夕,藥物選擇多半稀缺、匱乏,面臨平均2年半的新藥等待期,這些等待新藥治療的罕病病人,歷年來國健署資料庫已有兩千多名病患過世,顯見等待新藥治療的罕病病人生命是如何脆弱,這些現實數據的背後,都是斑斑血淚。曾敏傑分析,我國在2000年公布施行「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簡稱罕病法),是全球第 5 個立法保障罕病權益的國家,其他國家都只是聚焦於孤兒藥,也就是罕病治療藥物的供給、保障,所以也常被稱為「孤兒藥法案」,而我國曾是罕病權益保障的模範生、前段班,罕病基金會甚至曾受邀至聯合國進行經驗分享,可惜的是,在二代健保實施後,一切就變了調,台灣的罕病用藥權益保障逐漸從前段班變成後段班、吊車尾,許多生命、家庭更面臨破碎命運。二代健保實施,罕病用藥權益受嚴重忽略「在二代健保實施後,不僅政府的角色弱化,政府看待罕病的眼光,也與國際講求『正義、人權』價值背道而馳!」曾敏傑解釋,在我國,罕見疾病的特別之處在於,這類疾病多為「遺傳性疾病」,是基因變異、遺傳導致,病患人數稀少,用藥選項也十分稀缺,若藥物審核機制按成本效益考量,罕病生存權益、用藥權益一定受到犧牲、忽略。曾敏傑指出,在先進國家、國際趨勢當中,罕病藥物的審核、藥證通過機制皆以「正義、人權」為出發點,為保障罕病病人接受治療的機會,多會和一般性藥物區隔,「提供優先性、優惠性」,有些評估標準甚至給予加權優惠,或簡化流程,並納入救命急迫性等考量,而我國現在對罕病病患的用藥權益與新藥審核、評估機制,不是予以忽略,就是「論斤秤兩」,過程也不夠公開、透明,與世界趨勢保障罕病背道而馳。為了向政府爭取罕見疾病病患用藥、生存權益,讓我國健保罕藥審核與給付機制更符合世界「正義、人權」潮流,罕病基金會於今(112)年11月公布「罕見疾病創新治療及藥物給付建言書」,提出六大建議主張,以健保審查常採納的HTA(醫療科技評估)為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蔡甫昌在建言書中寫道,「HTA評估較著重於財務考量,但亦不能忽略倫理觀點,且必須考量特別弱勢的群體,一般來說,罕病的治療成本極高,但效果可能有限,在這種情況使得罕藥於HTA的評估中處於不利的地位,因此必須要有特別評估之機制」。曾敏傑教授也認為,面對罕藥審核,若只用效益、成本考量等一般性原則評估而忽略「罕病治療的特殊性」,身為弱勢族群的罕病患者,多數注定就只能坐以待斃,生存、用藥機會也是「看得到、用不到」。多數罕病病患,仍在苦等救命機會事實上,在今(112)年8月,健保將罕見疾病脊髓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而這類藥物,一劑價格達新台幣4900萬元,引起許多討論。對此,曾敏傑直言,在急需用藥的罕病患者當中,真正能用到藥的族群,只有兩、三成,其他七、八成病患,目前還是面臨「無有效藥物可用」、「用藥健保條件嚴苛」或「有藥卻用不到」等困境,即使以上述SMA藥物為例,只有剛出生六個月內的SMA確診新生兒才可使用,並非所有SMA病患都能接受治療,真正能用藥的病患「非常稀少」,多數罕病病患依然在苦等救命機會,因此「外界若用所有罕病病患都在使用昂貴孤兒藥來看待,其實都是誤解」。至於罕病防治方面,曾敏傑表示,罕病基金會一直持續針對罕病兒家庭推行「生育關懷服務專案」,對於曾生下罕病兒的家庭,基金會專業人員會持續以電話訪問、家庭訪視等方式提供情緒支持、遺傳諮詢等服務和補助,經過專業團隊的努力,陪伴大約800個家庭生育第二胎,顯示約有10%經由產前診斷,發現有「生下第二個罕病兒」的風險,因此家長可以即時合法預防,至於其他9成家庭所生的孩子,則都是健康的小孩。因此若政府願將部分菸捐等公款運用至這類罕病防治工作,對於下游的健保給付,就可以減少罕病的醫療負擔,政府能有效協調、整合罕病防治與健保給付,才能對病人、社會、國家產生最大助益。期待正義、人權價值,再次獲得重視「希望政府可以再硬起來,承擔政府該負的責任!」曾敏傑強調,2000年罕病法立法後,在一代健保時期,當時政府積極發揮資源整合、分配功能,讓罕病患者有機會得到生存契機,但直到進入二代健保時期,政府的角色弱化,加上二代健保雖以「擴大民眾參與、公開健保資訊」、「擴大社會多元參與健保政策」為改革重點之一,而多數公民團體、一般醫事團體、醫療團體等,對罕病治療的本質、特殊性、迫切性等議題並不瞭解,促使溝通、協商過程更複雜,也更冗長,這也導致罕病原有的優先性、優惠性受到忽略。根據媒體今年所做民調,88.4%的民眾贊成全民健保應依循風險分攤機制,照顧罕病病患治療需求,還有高達91.3%的民眾支持罕見疾病應及早診斷、治療,避免病患往後面臨「嚴重失能結果」。曾敏傑認為,目前已有罕病法的法源做基礎,在現有法源基礎、架構下,期待罕藥給付、新藥引進機制可以真正落實罕病法精神,健保罕藥專款的執行率可進一步提升、優化,專款自然成長率的計算、評估可以更符合罕病臨床醫療現況,更期待政府在資源的整合、分配上負起責任,讓罕病患者及早「有藥可用、有命可活」,我國的人權、正義腳步與世界潮流同步,罕病病患的人命價值也可以重新獲得重視。
-
2023-11-14 醫聲.罕見疾病
罕藥加速審查 促設罕病次委員會/罕病建言4
二代健保實施後,罕病藥物納入健保路迢迢,等待期從原本的5.2個月,變成29.9個月,讓病患懸命等候;即使納入健保給付條件又過分限縮,僅強調財務衝擊,忽略了其他價值;新藥審查過程中,病友辛苦蒐集的資料,未被充分呈現。專家不忍心地說,「大家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把制度變得很殘酷。」罕見疾病創新治療及藥物給付建言書建議,健保給付決策流程可能改善措施,從證據資料陳送時對於療效證據、經濟證據應較為寬鬆,是否可以納入健保的評估也要及早進行。在審議罕藥時,應有特別的審議委員會、考量更廣的價值面、對於證據品質要求較為寬鬆、經濟模型要求更彈性、採取不同的決策規則,例如有不同的遞增成本效果比值(ICER)閾值等。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楊銘欽建議,可在提供共擬會新藥收載初步建議的專家諮詢會議中,另設「罕病次委員會」或「工作小組」,邀請專家學者對罕藥審查,病患列席發表意見,以多元評估罕藥價值,將結果送專家諮詢會議備查後,即送到共擬會議,以加速納入健保的審查。另外,也可採平行審查制度,藥廠向食藥署申請藥證時,同步申請健保給付,縮短審查的時間。此外,罕藥跟一般的新藥決策情境是非常不同的,即使身為新藥審查委員也可能對該罕病患的困境不了解,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說,病人證據是協助審議過程對疾病、治療、病人照護現場的深入了解,近年來,雖提升了對病人意見的蒐集,卻沒在審查過程中被呈現。蒲若芳呼籲,應整理病人意見蒐集的機制與框架,尤其是罕病患健康需求、照護需求、日常困擾、治療能給的幫助、疾病長期對家庭的經濟影響,醫療科技評估(HTA)單位或健保署應該更主動、更積極,並建立病人證據蒐集指引及辦理教育工作坊。(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1-14 醫聲.罕見疾病
總統候選人隻字未提 台灣首部罕病建言書為病友求生路/罕病建言1
台灣第一部罕病建言白皮書在今日公布,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沉痛表示,「罕病用藥給付慢,導致人民死於可治之病。」目前全台在世等候罕藥的病人共有6053人,其中等待唯一罕藥的懸命病人,共1591人,更有超過2千名病人等不到罕藥給付就已過世。總統大選將至,候選人紛紛提出醫療政策白皮書,對於罕見疾病卻隻字未提,「難道罕見病友人數少、票少,就等不到最需要的醫療政策關注嗎?我們急切渴望看到對極弱勢病患的基本人道關懷。」逾30位專家 為罕病病患發聲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蔡輔仁、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楊銘欽、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陳莉茵、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蔡甫昌、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與國內超過卅位重量級專家,共同提出罕見疾病創新治療及藥物給付建言書。台灣是第一個同時保障罕病防治與用藥專法的國家,並擁有罕藥專款,以免受總額排擠。台灣本是罕病照顧的先行者,然而,隨著二代健保實施後,明明已獲得罕藥認定的55種罕藥,僅有29種獲得支付;等待期從5.2個月,延宕至29.9個月才納入健保支付。孩子受煎熬 有藥救卻不可得有藥物救孩子的命,卻不可得,看著孩子日日夜夜受到煎熬,讓許多罕病家長幾欲崩潰。看到罕藥現今面臨的困境,蔡輔仁說,「有很多罕病從沒藥到有藥,人權價值及藥物價格就在天秤的兩邊拉扯著。」曾敏傑指出,國際趨勢皆以「正義、人權」為出發點,為保障罕病病人接受治療,提供優先性、優惠性,甚至給予加權優惠,或簡化流程,並納入救命急迫性等考量,而我國現在對罕病患不是予以忽略,就是「論斤秤兩」。而罕藥專款執行率不完全,過去6年,累積未用完的預算已37.14億,而這些費用將流回健保大水庫,成為安全準備金。有錢卻不讓病患用,楊銘欽表示,罕藥專款陷入執行率低、成長率低的惡性循環,加上沒用完的專款餘款,不能留到次年使用,最終導致專款不足以支付新藥。與死神賽跑 及早評估納給付為了與死神賽跑,加快罕藥審查,蒲若芳建議,健保給付決策流程可能改善措施,從證據資料陳送時對於療效證據、經濟證據應較為寬鬆,是否可以納入健保的評估也要及早進行。在審議罕藥時,應有特別的審議委員會、考量更廣的價值面、對於證據品質要求較為寬鬆、經濟模型要求更彈性、採取不同的決策規則。楊銘欽建議,可在提供共擬會新藥收載初步建議的專家諮詢會議中,另設「罕病次委員會」或「工作小組」,也可採平行審查制度,藥廠向食藥署申請藥證時,同步申請健保給付,縮短審查的時間。此外,隨著罕病創新藥物陸續問世,陳莉茵呼籲,成立「罕病創新治療多元基金」,且罕病法第19條、第33條,均已賦予成立罕藥基金的法源,政府若有意執行,就能迅速設立。由於健保總額不足與點值滑落,讓罕病患更形艱困,對此,陳莉茵說,健保成立初衷本就是為了保障「急、重、難、罕」,且健保罕藥專款占比甚至不足健保總額的百分之一,「不可能是拖垮健保的元凶。」罕病病患未獲得治療往往就是夭折喪命,專家們在總統大選前齊聲呼籲,「給生病的人一條路走。」
-
2023-11-13 失智.新手照顧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靈性關懷 找回失智者生命價值
照顧失智家人,除了照顧技巧,還需要靈性關懷,所謂「靈性」指的是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甚至是人與宗教信仰,連結各關係的「愛」,能帶來光與溫暖,進到失智症者內心的世界,感覺自己並不孤單,也不會因生病而被遺棄,能夠被理解包容。以愛為本的靈性關懷 早期階段就應介入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靈性關懷師劉亮馨說,失智症攸關醫療照護,亦是對社會造成衝擊的公衛議題,需要多面向介入關懷,從正視失智者的需求,到照顧者的心靈支持。開始於安寧療護的靈性關懷,強調罹病之後的身心靈照顧,協助患者找到生命的意義、目的,進而超越。靈性關懷是全人照顧的重要一環,涵蓋全人的需求,在陪伴失智症者及照顧者面對疾病時,協助將徬徨無助轉為喜樂、寛恕,更有力量與失智同行。當摯愛的家人面臨失智,該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抑或是自己面對疾病的不可逆,要怎麼走過生命幽谷?劉亮馨表示,失智症是一種「會破壞連結和關係」的病症。建議用以人為本的照護方法包含生活型態、人際互動的協助,強調從傾聽想法、發現需求、理解失智症者的內心世界。失智症的照護在初期非常重要,除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靈性關懷也要早期介入,提供心理支持及關愛,家庭關係就會變好。觸摸、擁抱喚起回憶 打造失智友善照顧劉亮馨強調,許多家庭承受著照顧失智症者的辛苦,靈性是促使個體與自己、人、自然、至高者的和諧關係,讓家人找回愛的聯繫,修復彼此的關係。她舉例,林志玲就曾在接受蔡康永專訪時淚崩:「媽媽不認得我了。」因為失智症惡化,雖然坐在母親的身旁,卻覺得距離好遙遠。這是失智症家屬都有的失落感,但可以重新建立連結,用觸摸、擁抱等外界刺激喚起回憶,深入「愛」的本質,宛如失智的溫柔處方。著作「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的英國醫師珍妮芙.彼尤特,是一名年輕型失智症者,因為本身的信仰與愛,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歷程。即使罹病仍到處演講,她的家人在一旁悉心守護與照顧,不怕麻煩、無限包容,更有勇氣與失智同行。失智症者的記憶或許消散,在愛與陪伴下仍能綻放光彩,呼應靈性關懷教育,即使生病了,也能蘊生新的生命價值。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瑞智基金會合作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者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者年輕化是另一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12月8日舉辦)失智症已成為公共衛生首要議題,聯合報將於台北市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將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年輕化是一大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https://bit.ly/3QO85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