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1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攝影
共找到
788
筆 文章
-
-
2020-10-30 養生.樂活人生
是爺爺也是校長、是作家也是編劇!小野斜槓第二人生「我是個有機會就不放棄的人」
穿著藍色襯衫、衣襬隨意拉出,戴著眼鏡,小野(本名李遠)從容地穿梭於工作室。既是作家、編劇、校長,也是爺爺的他,談起孫子,臉上滿是笑容;談起擁有多重角色的斜槓人生,小野以「幸運」概括,並認為比起斜槓,「其實我是一個有機會就不放棄的人。」從小對人生沒志向 第一本書竟熱銷到出現盜版 甫出版人生第102本書籍《編劇魂》的小野,有別於一般人對未來的憧憬,他說,自己從小就沒有立志要成為什麼角色、對人生沒有太多想像,大學就讀師大生物系,就以為將來是個科學家,在換過家教等多種工作後,發覺自己擅長寫作,而寫文章投稿對他來說是最簡單、又能存活下來的一種能力。 「我不是那種文藝青年,一輩子用電影或寫作當理想,我們那年代不太一樣,有什麼能力就能存活下來。」大學畢業後,小野以自身喜愛的生物為背景,出版第一本書《蛹之生》,在書市停滯不前的當時竟意外暢銷,甚至紅到遭人盜版,讓他得在書籍出貨前,親自到出版社一本一本蓋上自己的印章,證明正版。 適逢電影蓬勃發展的70年代,第一本書的成功,不僅讓小野一夕間成了暢銷作家,更有劇本邀約找上門,小野一邊任教於陽明醫學院,一邊開始接案寫劇本,其所撰寫的劇本《成功嶺上》,在當時掀起一陣轟動、成了賣座電影。 同時期,嚮往生物領域的小野,選擇赴美攻讀分子生物博士,放棄撰寫小說、劇本,然而,才短短半年,小野發現自己不該走上科學之路,索性返台。回到台灣後,面臨失業,曾有報社邀他成為副刊編輯,但在那一刻,小野下定決心成為創作者,拒絕了邀約,在家中埋首創作。 1980年,小野進入了中央電影公司,一待就是10年,經手了約100部電影、撰寫約30部劇本,被金馬獎提名過5次,讓小野笑說「最好的時光全給了電影」。離開電影界時,小野37歲,他回頭一想,人生順利做過了許多事後,突然不曉得要做什麼,就又回家寫作、陪伴孩子長大。 50歲後開始上班 自曝機會來時從沒準備好 在家寫作的10年內,小野寫下66本與青少年有關的書籍,也接過電視主持、紀錄片主持、台灣歌謠製作人等工作,與音樂紀錄片相關等職業,他都做過了。但,小野陪伴孩子的時間從沒少過,甚至多到孩子問他可以出去工作了嗎?「我的人生實在很好笑,人家覺得父母陪孩子時間太少,我是太多。所以我真正開始上班是50歲以後。」 ▲小野離開電影圈後回歸寫作,10年內出版15本童話、親子散文等66本與青少年相關的書籍,50歲後轉戰電視圈開始上班。 一次偶然,小野進入台視任職,開啟電視人生,一度離開電視圈,後又考進華視,待了2 年,再次回到自身喜愛的寫作,外界眼中的不穩定、斜槓,「其實是我一直在做人生的試探,並沒有選擇最安全的路,一直做下去。」甚至,每一次跨領域的角色、職業轉換,小野自曝幾乎是每個機會來臨時「都還沒準備好」。 就連升格當阿公,小野也坦言心裡沒有準備、沒想到會那麼快,他原以為人生能悠哉地環遊世界,孫子出生時人在美國探親旅遊,透過手機看到孫子照片,內心感到很不真實,但仍嘗試像個阿公,在回台灣前買了一堆嬰兒用品,但帶回來後卻沒幾樣能用得上。 曾不甘心當阿公 卻陪伴孫子理出人生最珍貴事物 「我以為阿公是這樣做,沒想到一天一天就陷進去了。」小野笑說,原本當了阿公很不甘心也不用帶孫,但太太曾因獨自開車去接孫子,車子差點被拖吊,以此來提醒小野該幫忙帶孫了。 久了,小野竟也從中找到樂趣,開始享受當阿公,每當孫子因爸媽太忙,住在小野家中,睡前爺孫總會一同躺平在床上,小野躺在孫子中間說故事,邊說邊想,讓故事像連續劇一樣發展,不時穿插有趣的點子,交棒給孫子說故事,增加互動。此外,小野也會幫孫子畫圖畫日記,2019年並將與孫子相處的日常點滴出版成書。 ▲小野曾對當阿公感到不甘心,沒想到與孫子相處後,體認到當阿公的樂趣,以圖畫日記方式記錄生活,更出版書籍談論爺孫點滴。 對小野來說,與孫子相處和與兒女相處感受不同,陪伴兒女長大時,父母會想像未來的樣貌;陪伴孫子則完全猜不到能陪孫子到幾歲,會很珍惜共處的時光,陪伴就是全部,沒有期待與想像,這也是小野為何要努力當阿公的原因。 「其實後來,我的人生反而會覺得,最珍貴的是人與人的關係。」小野說,自己長期會帶上布偶到幼稚園講故事,把布偶丟向小朋友互動、玩樂,最後小朋友常捨不得讓他離開,全數衝上前抱住他;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幫學生寫推薦函,碰上不熟悉的學生,會要求學生提供背景等資料,重新認識,為每位學生量身打造推薦函內容,建立校長與學生的關係,同時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真假小野」問題難解 全因他角色多重 不過,看似人生一帆風順的小野,近年來,面臨「角色認知」的狀況,起因來自某一次有人告知他,買了一本「小野」撰寫的書籍,發現風格大不相同,細看才曉得該本書籍作者也叫做「小野」,但對方卻是名旅居日本的中國設計師,氣到要小野去檢舉。 起初小野認為對方應是「代打」,向律師詢問是否有解決方法,律師說,若小野真要走上法律途徑,可能會吃虧,對方說不定已有準備等著被告,建議小野不要有任何動作。 然而,小野於2016年出版了第100本著作《一直撒野》後,暫停出書近4年,另一位小野在這期間不斷出書,「真假小野」難分,書店甚至會將兩位小野的書籍包裝在一起販售,讓小野覺得「看到有點惡意。」也不曉得對方的意圖為何。 「我打個比方,就好像病毒不會製造東西,寄生在你身上一直生長。」小野很無奈地說:「那不是我,也許有讀者真的看了,也搞不清楚、模模糊糊,因我本身角色也多。」 ▲小野透露,哪天退休後最想扮演說故事給小孩或老人聽的角色,也建議若是想在退休後培養興趣的人,不妨可從簡單的攝影、畫畫、寫作開始嘗試。 目前,小野是名作家、編劇、校長,唯獨沒做過導演,未來是否有想當導演?「若有人願意出資,腦海中有很多劇本可拍攝!」今年69歲,人生來到花甲之年,小野認為,儘管身體愈來愈老,但當一個人的心情一直對某件事保有好奇心,就會覺得自己年輕。比如說,每當小野外出騎腳踏車、到幼稚園講故事「我就覺得蠻年輕,我自己變成小孩,在過程中自得其樂。」哪天退休後,他最想扮演的,就是拉著行李去講故事給小孩或老人聽的角色。 他也建議,許多人都是在退休後,才發現或是想培養自身興趣,最簡單的,就是從旅行中學習攝影、畫畫、寫作,這三項興趣都是隨身攜帶工具就可做的事,若對樂器或烹調有嘗試意願,也可進一步去學習,鼓勵大家把握機會試探人生。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是我不夠好,老公才選了別人?拿掉自卑,要知道,人生的主導權永遠在自己手上.面對乳癌不要怕!導演王小棣走過風暴低潮,催生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撐病友家庭.燥熱失眠又憂鬱,更年期20個症狀恐讓家庭失和!4撇步,讓彼此共度生命轉捩點
-
2020-10-29 養生.聰明飲食
罹癌還能喝咖啡嗎?纖維囊腫會不會癌變?張金堅解密咖啡與乳癌
在10月粉紅乳癌防治月的尾聲,元氣網粉絲團邀請台大外科名譽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喝咖啡聊乳癌防治。喜愛喝咖啡、進而鑽研咖啡的張金堅指出,很多患者在門診問他,罹癌了還能喝咖啡嗎?張金堅指出,在癌症的預防上來講都是正向的,而若已是癌患,一般而言也都是可以喝的,喝咖啡還可防止乳癌、大腸癌、肝癌的再發及降死亡率。以下整理昨天直播網友熱烈的提問及張教授的回答。Q:空腹可以喝咖啡嗎?黑咖啡還是拿鐵比較好?A:咖啡還是喝黑咖啡較好,若要加東西請加鮮奶。奶精有反式脂肪不宜,糖會增加熱量也不宜加。而早上一起床其實精神還算旺盛,也先不用急著喝,早上10點左右,或下午3點喝較佳。Q:咖啡需要加牛奶預防骨質疏鬆嗎?A:咖啡確實對鈣質的再吸收較差,因此有骨質疏鬆就建議不要喝。或者喝了咖啡一段時間後,再單獨喝鮮奶,也有助補鈣。另骨質疏鬆也需靠多曬太陽、多運動來補足。Q:請問膽結石可以喝嗎?A:有報告指出,已有膽結石,喝了就不會再變大;但是已有的膽結石是不會消失的。Q:我有胃食道逆流可以喝咖啡嗎?A:建議少喝,若要喝請飯後喝。咖啡有助腸胃蠕動、胃酸分泌,所以當你有拉肚子的情況,請不要喝;但如果便秘,喝了倒是可促進排便。Q:老人家飯後都要吃很多藥但又想喝咖啡,可以嗎?A:有些藥確實會與咖啡產生交互作用,所以建議吃藥後至少間隔半小時後再喝。但吃止痛藥又喝咖啡,反而藥效更好。Q:睡前大概幾個小時最好不要喝咖啡?喝咖啡會睡不著,怎麼喝才好?A:這因人而異,若喝了會睡不著,中午後就不要喝了。Q:淺焙的咖啡因比較少嗎?A:咖啡因約佔1.4%,不會隨烘焙減少,脂肪也不會。但蛋白質及少許糖份會隨高烘焙減少。有益處的抗氧化物及綠原酸,淺烘焙含量較高,約9.6%。重烘焙隨之減少,剩4.8%。Q:咖啡一天最多能喝多少?義式濃縮咖啡 有沒有量的限制?A:美國標準一天上限約400毫克,歐盟及台灣是300毫克。換算到杯數來看,依萃取濃度不一,取平均值,一天大約3杯為上限。而咖啡利尿,應同時多補充開水。Q:什麼人不適合喝咖啡?A:不建議喝咖啡的族群包括停經有骨質疏鬆症狀者、懷孕前半期、小孩、胃酸過多者。還有人說咖啡會心悸,其實是選到不好的咖啡豆,好的咖啡豆其實不會。對心臟不好?其實也是迷思,其實喝咖啡對心臟有好處,但有的人剛喝血壓會升高,這部份需注意。此外,還能抗癌、對糖尿病、痛風、牙周病,延緩失智都有幫助。Q:我得了乳癌還可以喝咖啡嗎?A:大原則是無害,在預防上來講都是正向的,而若已是癌患,一般而言也都是可以的,還可防止乳癌、大腸癌、肝癌的再發及降死亡率,更有報導指出大腸直腸癌第三期化療患者,喝咖啡反而有助化療療效。而喝咖啡究竟是不是較不易罹癌?依台灣的統計數據看,大腸直腸癌及鼻咽癌的發生率較有幫助。Q:不愛吃甜食,但常吃速食,罹乳癌風險高嗎?A:速食、pizza、薯條等都是高熱量食物,以及甜食,最好都要少吃。Q:如何降低乳癌罹患風險?A:飲食要均衡,不要吃剩食、隔夜菜,不要用塑膠袋裝熱食。多運動,多消耗體內脂肪就不易肥胖。光這二點就可減少40%罹癌率。另外,還要特別注意環境荷爾蒙,塑化劑、PM2.5等也都要避免,這些都可能導致乳癌發生。Q:本身有乳癌,自己的女兒需要何時開始定期追蹤?如果家裡沒有人得過乳癌,自己也有罹癌的機率嗎?A:媽媽有乳癌,當然家族罹患機率會比較高,但也不必過度緊張,例如擔心15歲就得癌,這樣反而還沒得乳癌就先焦慮得憂鬱症。較適當的規畫是20歲開始,每2至3年就醫超音波檢查,畢竟還年輕時還有月經,乳腺還很緻密,這時X光的偵測敏感度不高,常擠壓也有幅射劑量,太年輕實在沒必要硬做太多檢查,頂多35-45歲做一次,40歲以後做乳房攝影。Q:有纖維囊腫會不會變惡性?A:多數人分不清纖維腺瘤、纖維囊腫、乳癌的關係。基本上纖維腺瘤都是良性,不用擔心。停經前的纖維囊腫,也多是良性,少數有異狀可抽取組織檢查,若為非典型增生,就會有致癌可能,要特別小心。Q:如果照超音波發現陰影、照出硬塊,我該做什麼?有需要開刀嗎?A:超音波發現陰影、硬塊,需根據實際的狀況及診斷做處置,如為常見的纖維囊腫或腺瘤等良性腫瘤,通常只要定期追蹤即可;如果有乳癌懷疑時,則會安排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粗針切片檢查,如果病理確認乳癌,則要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治療及處理,如果確認良性,則定期追蹤即可。Q:有人說胸部摸到腫塊,不要揉,可能會讓腫瘤變大?A:胸部摸到腫塊應至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檢查,醫師會根據實際狀況進一步檢查,確認腫塊是否為良性或惡性。Q:更年期後補充健康食品,是否需要,應注意哪些事項?A:改善更年期症狀,可以先從飲食中補充天然雌激素,可多選用黃豆類及其製品、全穀根莖、牛蒡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有助於改善更年期不適。另外,多吃蔬果、規律運動,每天補充適量的水及並適度日曬20分鐘,有效預防骨質疏鬆也能有所幫助。如果無法改善可以依症狀請教婦產科或相關科別醫師,荷爾蒙補充療法,一定要在醫師指示下服用。Q:「丙烯醯胺」比較常出現在淺中深焙哪種咖啡豆?會否有危害?A:丙烯醯胺在烘陪過的咖啡豆中含量極少,雖然其為2A類致癌物,但對人之危害極微,應可放心,每天飲用5杯內無害。Q:不喝咖啡會頭痛,請問該怎麼辦?義式咖啡壺會對身體有害嗎?需不需要選特別的材質?A:不喝咖啡會頭痛,應可飲用咖啡,不過頭痛亦有其他原因,還是要請教醫師為宜,義式咖啡壼對身體應該無害。
-
2020-10-2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開刀飲食不定、喝水少 泌尿科醫師輸尿管結石
口述╱林口長庚醫院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什麼科醫師得什麼病。」這句話是我還是醫學系學生時,泌尿科老師上課說的,當時我並不當一回事。投身泌尿及腎臟移植領域30年,覺得有專業知識與敏銳度,從沒想過自己會得到泌尿疾病,現在回想起老師的話,真的滿有意涵的。身體悶痛 檢查腎水腫兩年前的某個周日傍晚,我覺得不太舒服,雖然能吃能睡,但身體就是感到有種「悶痛」、說不上來的微痠痛感,當下閃過「可能是結石」的念頭,因為沒有痛到影響生活,認為應該不太可能。隔天上班,中午科內聚餐,我向同仁描述這情況,住院醫院回我說「應該是結石」。我決定在科內檢查,兩次超音波檢查都顯示,有腎水腫,但我排尿等一切正常,隨即安排隔天接受腎臟攝影注射顯影劑檢查,發現輸尿管有一顆約0.5公分的結石。內心震撼,怎會是我?確認結石後,我雖沒說什麼,但內心震撼,「怎麼會是我?」自認沒有家族遺傳史,飲食均衡、有運動、營養及保健食品攝取也沒少的我,怎麼會有輸尿管結石?一般來說,泌尿系統結石若小於0.5公分,不用特別處理也不須開刀,只要多喝水,結石有機會隨尿液自行排出。但因悶痛感持續在,會影響工作,當天晚上就安排體外震波碎石術。雖然不必住院、回家後多喝水,但隔天醒來如廁時仍出現血尿、悶痛也沒有消失,再度檢視才發現,輸尿管結石竟然還在。泌尿道結石 高危險群「等幾天看看吧。」同事這樣勸我。等了四天還是不舒服,決定開刀治療。在同事安排下,當晚住院先麻醉,再進行輸尿管鏡碎石術,術後膀胱痛感明顯,但隔天醒來,身體感覺好多了,悶痛感不見了。術後我仍每個月追蹤,檢視腎水腫與鈣化點,半年後完全消除,才放下心中大石,至今每年持續追蹤。現在回想,這或許是外科醫師的「原罪」吧。內科醫師不須動刀,問診時可坐著、喝水、也可走動;身為外科醫師的我,一天可能兩三台刀,一上刀就得4、5個小時且全神貫注,8小時下來,可能喝水不到1000㏄,加上吃飯得快又不定時,我真的是泌尿道結石的高危險群。體態健康 才是患者榜樣因為自己是專業醫師,控制欲高、比較逞強,加上泌尿系統又是專長,覺得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忽視。這次經驗讓我理解,「醫師也是人,也會生病。」我們面對病人,總叮嚀多喝水、少喝咖啡、少攝取高普林食物等,以避免結石,往往自己卻沒有認真面對。在疾病的當下,每個人都是脆弱的。這兩年我會運動,持續每天健走半小時,盡量少喝咖啡、多喝水,「體態健康」,才是患者最好的榜樣。醫學辭典/輸尿管結石泌尿道結石指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結石。輸尿管結石在臨床很常見、發生原因與家族史、體質有關,也跟飲食、水喝太少及長期臥床等有關,在泌尿科疾病患者中占了2至3成。腰痛、血尿是輸尿管結石常見症狀。近年臨床發現,部分年輕男性愛喝碳酸飲料、奶茶等,結石比率變高。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有結石問題的患者是冬天的兩倍。輸尿管結石多為腎臟結石掉下來阻塞造成,輸尿管有三處位置較狹窄,分別是腎盂與輸尿管交界處、輸尿管經過大血管處、輸尿管及膀胱交界處,結石也較容易卡住。可透過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CT)等方式檢查,並依其大小及位置來決定治療方式。若結石小於0.5公分,可採觀察及保守治療,若造成腎水腫或觀察後不見結石掉下,可輔以藥物治療。大於0.5公分的輸尿管結石,需積極處理,透過體外震波碎石、輸尿管內視鏡碎石、腹腔鏡手術等方式處理。臨床上,五年內約有半數患者會復發,術後應積極追蹤。江仰仁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醫院移植中心副主任,長庚醫院泌尿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專長:一般泌尿,腎臟移植興趣:健走、聽音樂、閱讀經歷:長庚醫院一般泌尿及腎臟移植科主任,長庚泌尿科助理教授
-
2020-10-19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主動脈剝離 患者多有高血壓
45歲許姓建築事務所高階經理是運動健將,每周至少跑步3天,作息正常不熬夜,卻在一次寒流來襲出現全身無力、畏寒、咳嗽,以為自己是感冒,直到呼吸困難、急喘,緊急就醫查出是主動脈剝離,幸好及時手術救回一命。藝人小鬼黃鴻升在36歲猝逝,讓人注意到無症狀、猝死率高的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中山附醫心導管室主任蘇峻弘說,主動脈剝離好發在45到79歲男性,且男多於女,主要風險因子為高血壓。蘇峻弘表示,許男雖定期運動,看似非高風險族群,但長期抽菸,可能有高血壓不自知,加上天氣驟冷等的變化,導致主動脈剝離;提醒民眾主動脈剝離非常急促且危險,急性期出現「強烈撕裂性胸痛」,延伸到背部或脖子、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嚴重會引發腦中風、急性心衰竭等,猝死率極高。許姓男子當兵時愛上跑步,養成1周運動3次習慣,假日清晨5時起床練跑;35歲當主管,注意養生不熬夜,飲食正常,健檢正常,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病史,只有讀大學時學會抽菸,菸齡超過25年。許男描述說,當時突然無力、畏寒、咳嗽,起初到診所被診斷感冒,還因工作搭機赴澎湖,3天後症狀惡化,出現虛弱、胸悶合併呼吸困難,提早返台就醫,心電圖判讀懷疑是心肌梗塞,當時沒有嚴重胸痛,幸好仍警覺接受主動脈攝影,發現是主動脈剝離,立刻手術治療,目前穩定,也從此戒菸。
-
2020-10-17 癌症.乳癌
「生過孩子、餵母奶就不易得乳癌?」她哺乳發現硬塊...以為漲奶卻是乳癌
「以為生過孩子、餵母奶不易得乳癌。」40歲的柯小姐第一胎哺乳時發現胸部有小硬塊,退奶後硬塊完全消退,但第二胎後也出現同樣情形,原以為硬塊會自然消失,直到硬塊脹痛而去檢查,竟確診為乳癌第三期。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伍淑瓊表示,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每年新確診的個案可高達1萬3000多人,依照最新的癌症登記數據顯示,台灣每年新增個案以10%的增幅攀升,也出現「年輕化」的趨勢,每三位乳癌患者,就有一位年紀小於50歲。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有賴乳房攝影篩檢的推廣以及治癌藥物日新月異,目前台灣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已達88.43%,如何在確診後,調適身心健康以長期與乳癌共存,是每位乳癌病友的課題。伍淑瓊表示,研究顯示,運動可降低乳癌的復發及死亡率,今年推動「健康唱跳動起來」,並舉辦「I Love Dance」舞蹈比賽,昨齊聚圓山花海廣場表演,希望透過活動鼓勵乳癌患者接受治療後,加入運動的行列。參賽的乳癌病友陳小姐表示,4年前確診乳癌未滿50歲,透過病友間的鼓勵及唱歌、舞蹈,才找到活下去的動力。
-
2020-10-16 醫療.整形美容
隆乳瘋整形是亂象嗎 名攝影師郭英聲:比例和氣質同等重要
滿街網紅的今日,彷彿只要大秀豐滿身材就能受關注,這種「奶大就是正義」的新興審美觀,讓許多女孩「事業線」用擠的都怕不夠,甚至找醫師升級以求脫穎而出。這些看在知名攝影藝術家郭英聲的眼裡,都不算壞事,他認為,女人要凸顯個人特色及內化氣質,至於身材則是「比例」最重要,即使後天加工,也需要依個人比例而精準客製,不是盲目追求愈大愈美。 郭英聲以攝影角度解析,早年東方女生會因為長得不夠高,曲線不夠凸出而遺憾,但近年飲食西化,身高已不是問題,好看的臉蛋也很多。歐美女生因為穿禮服的機會多,身形骨架較寬,需要豐滿的胸部駕馭服裝。然而東方人身形窄,衣著文化也不盡相同,一味追求大反而失去美感。理想的乳房應該是弧度自然又兼具飽滿感的水滴狀,連乳頭位置都翹的剛剛好,才有黃金比例的美感,有完美乳房襯托身形,穿或不穿都是美麗。 現在有不少追求完美的女性,利用人工的方式升級完美雙乳,無論是使用記憶果凍打造飽滿雙峰,或以美人魚水滴呈現自然豐滿的美波線條。郭英聲認為,每個人身型條件不同,若能找出自己的最佳黃金比、內化個人氣質,再搭配合適的穿搭,就能成就自信與美麗。 已70歲的藝術家郭英聲,25歲就到法國唸電影,同時也進入歐洲時尚圈當攝影師,結識非常多國際名模;在台灣,他也是林懷民創立雲門舞團的第一代攝影師,為創團第一次演出的舞者拍下美麗的身影,至今他與林懷民仍是摯友。 郭英聲在歐洲拍模特兒,在台灣也拍明星、名模,從資深美女林青霞,到近代的林志玲、孫正華,這兩大名模第一次上時尚雜誌都由他掌鏡,而他最喜歡拍的則是喑啞名模王曉書,不須語言,只要郭英聲的鏡頭,王曉書的肢體動作、眼神,就能完美詮釋自己的靈魂,「她很有氣質,就像超模Kate Moss,從眼神就能讀到很多故事」。 說到郭英聲身邊的女人,不能不提兩位前妻欣陸投控董事長殷琪及已逝舞蹈家羅曼菲。這些女人不只美,還都非常有個性。難怪他會哈哈大笑,「我從不羨慕荒木經惟(日本當代藝術家、情色攝影師),他拍的模特兒身材也不好,也不漂亮…」 目前郭英聲擔任JAMEI CHEN品牌藝術總監,與服裝設計師陳季敏合作多年。看盡古今中外的美女,他有感而發,「現在的女孩對身體解放很多,是很好的事,但都透過修圖軟體把自己修得跟別人一樣,我看每個人都差不多,沒有個人特色。」透過化妝和整形強化自己的外在已是趨勢,但如何讓美感更符合自己的身形和氣質,則是品味的選擇。 郭英聲談及很多人都覺得法國女人為何從年輕到老人都很美,他舉例,「1959年新浪潮電影《廣島之戀》女主角艾曼紐•麗娃,到了80歲了我也覺得好美好有味道。」 郭英聲最後也強調,美的養成包含文化內涵,像是法國女人都有閱讀、美學的修養,從小就生活在美學文化裡,自然而然的內化,因此,任何年齡的女性想要保有魅力,除了美好身形更需要保持想像力及好奇心。
-
2020-10-15 癌症.乳癌
乳癌是婦女殺手 醫師:乳房X光攝影能早期發現
乳癌是婦女殺手,台灣每37分鐘就有一名乳癌患者,嘉義基督教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林姿岑說,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6成是早期個案(0到1期),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若發現乳房疼痛、乳頭出現不明分泌物等,應立即就醫。嘉市府衛生局副局長廖育瑋今天和林姿岑等人與婦女暢談「乳房攝影的秘密」,林姿岑現場解說乳癌常見症狀,嘉義市放射師公會紀采岑放射師細說乳房攝影疼痛的原因,以喝咖啡輕鬆暢談。廖育瑋說,乳癌患者好發在45到69歲的族群,乳癌死亡率在女性癌症排名第三位,45到69歲或40到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才能降低危害。不過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不願意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前3名原因是「覺得身體健康沒有需要」、「太忙沒有時間」、「乳房攝影檢查過程不舒服會痛」等。紀采岑說,乳房攝影檢查為了增加影像的清晰度,在檢查過程中,必須用機器夾緊乳房,壓迫乳房成一個平面,減少組織重疊,因此造成不舒服感,但乳房攝影是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短暫的疼痛能換取健康很值得,不要因怕痛延誤檢查。林姿岑說,當乳房有疼痛、乳頭出現不明分泌物,甚至分泌物中帶血、乳房大小不一或形狀改變、乳房的皮膚出現橘皮、發紅潰瘍等異狀、乳頭凹陷、出現腫塊等症狀時,必須立即就診乳房外科,經由專業醫師診斷治療,避免延誤治療。市府衛生局趙姓女志工說,民國100年的例行性公教人員健檢,乳房有個鈣化點,回診後確認是乳癌,當下情緒陷入愁雲與黯淡,感覺是走在死蔭幽谷中,透過醫生詳細的解說病況及醫療的步驟,配合家人們愛的支撐,勇敢面對開刀切除及重建,現在也將生命經驗分享給大家。
-
2020-10-15 科別.腦部.神經
面對失智症 如何去做一個更聰明更健康的老人
台灣現在65歲以上的人口到2020年5月底已達368萬,佔所有人口的15.6%,因為老人的人口不斷地上升,導致老人疾病不斷的增加,據統計,2019年台灣失智老人已達28萬餘人,全球大概每三秒就有一名失智症患者產生,全球大概估計有五千萬人患有失智症。每年花費在失智症照顧上大約八千多億美金。而且三分之二花在照顧身上。2017年LACENT雜誌的全世界宣言裡面,發現一個狀況,高收入已開發國家的患有失智症的比率慢慢持平。奇怪的是低收入開發中的國家失智症的病人越來越增加。這個發現也代表了多受教育及多動腦的老人患有失智症比率比較少,不讀書不動腦的人比較容易失智。一般人們為什麼會患有阿茲海默症,為什麼會腦部退化,我們一直以來都認為是腦部類澱異常沈澱所致,但是後來才發現藥物溶解腦部的類澱粉後並沒有辦法中止腦部不退化或知能的不減退。過16年全世界已經再沒有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物出來,所有研究阿茲海默症的藥物第一期、第二期成功,第三期全部失敗,所以很多國內外的藥廠,已經準備退出阿茲海默症的藥物研發,這是我們最大的隱憂。連世界衛生組織對失智症的宣言也提出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的風險的。失智症症狀 ◎記憶力減退並影響到生活◎無法很好處理原本熟悉的事務◎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能力下降◎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情緒和個性的改變失智症檢查詳細病史、 物理檢查、智能、功能、精神狀況評估、照顧者/家屬狀況評估, 實驗室檢查、神經影像檢查,是否符合失智症之診斷標準、是否有運動系 統病變或憂鬱症症狀;找出可逆病因,尋找其他原因引起之失智症以對症下藥。失智症醫療照護這是一件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的照護工作,隨著病程的發展,必須提供不同的服務模式,才能滿足失智症病人及家屬的需要。研究發現由基層醫師與有護理專業的個案管理師合作,在失智症專業人員「神經內科醫師、(老年 ) 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等」的支持下,可以有效執行失智症臨床照護指引的工作,病人的症狀與照顧者的壓力亦明顯改善。延緩失智的六大主軸1.多動腦2.多運動3.增加日常生活社交網絡4.健康飲食5.充足睡眠6.減少壓力 以上六點已成為現在延緩失智的六大主軸,所以多存腦本、減少腦部受傷、減少腦部發炎這個是在2017年Lacent所提出來的延緩失智新的策略。多存腦本,平常就是要多動腦。但多動腦的前提之下要先保存聽力、視力、增加社交網絡減少憂鬱。平常多運動除了能延緩失能也能延緩失智。地中海飲食也是減少腦部及心血管病變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減少我們腦部受傷的部分,就是要治療好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戒菸減少肥胖等等。曾經在2011年美國的梅約中心做一個研究報告發現原來運動可以延緩腦部退化及改善失智症,研究中顯示中年人開始運動訓練,有效降低老年期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維持一年的有氧運動,腦部的海馬迴皮質不但不萎縮還會增厚及可以減少腦部因為年齡相關的灰質減退,另外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顯示人類經過6-12個月的運動,可以讓大腦的網絡連結性有明顯的改善,同時增加腦部的神經可塑性及改善學習成果,誘導出腦神經營養因子,因為經常運動,增加腦部循環減少腦部血管病變的機會。所有延緩失智體能訓練是不可以被忽視的。建議國人每天要進行30分鐘的活動,每星期最好要進行150分鐘為理想,假如一天做30分鐘會比較累,可分成三次,每次至少十分鐘。以一個60歲的長輩來說運動後心跳起碼要在110下以上,運動完以後有微喘流汗,這樣就能達到運動生理學的概念。假如是年輕人是40多歲,心跳要130下;假如是70幾歲,心跳在100下就夠了,運動要根據個人的需求、興趣、技能與能力來設計不同的運動,哪怕只是在國外的鏟雪、掃落葉都是一個適當運動,平常的人可能快走、買菜、拿個食物快走也是運動。研究報告指出年長時不單止要存老本來養老,還要多存腦本來活得健康。臨床上有不少個案証明熟齡後多動腦、退而不休可延緩腦部退化的症狀出現,「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式失智照顧模式早已在國外及加拿大等運用多年,有效利用治療可治療的概念,不要在乎失智老人己失去的記憶力,應在乎他還保有的能力,儘量發揮他還保有的才能,來讓長輩生活在有意義、有目的、有成就感的生命裡。
-
2020-10-13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猝逝主動脈剝離引注意! 45歲運動健將以為感冒險死
36歲藝人小鬼黃鴻升猝逝,讓人注意到平時無症狀、猝死率高的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許姓建築事務所高階經理是運動健將,一周跑步3天,不熬夜,自認沒有三高,2017年底寒流來襲,當時45歲的他出現全身無力、畏寒、咳嗽,以為感冒,直到呼吸困難、喘就醫,查出為主動脈剝離,經手術救回一命。許男術後戒菸、服藥、控制血壓,並定期回診追蹤,病況穩定,今天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慶生,並現身說法,提醒有潛在風險的民眾要多注意。中山附醫心導管室主任蘇峻弘說,主動脈剝離大多好發在45歲到79歲男性,男多於女,最主要風險因子為高血壓,許姓男子發病時只有45歲,又有定期運動,看似並非高風險族群,但有長期抽菸、可能有高血壓不自知,加上天氣驟冷等危險因子導致主動脈剝離。蘇峻弘提醒民眾,主動脈剝離非常急促且危險,急性期以出現「強烈撕裂性胸痛」為主,延伸到背部或脖子、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嚴重者會引發腦中風、急性心衰竭等,猝死率高。許姓男子說,他讀大學開始抽菸,菸齡超過25年,當兵後愛上跑步,養成一周運動3次習慣,尤其假日都清晨五時起床練跑,35歲後當主管就不熬夜,飲食正常,健檢也正常,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病史。2017年12月寒流來襲,許姓男子突然感覺無力、畏寒、咳嗽到診所求診,起初被診斷感冒而接受藥物症狀治療,因工作因素還搭機赴澎湖,但三天後症狀惡化為虛弱、胸悶合併呼吸困難,提早返台就醫。蘇峻弘說,許男在心臟內科門診時,經判讀心電圖後懷疑心肌梗塞,建議直接轉至急診,但因無嚴重胸痛,也沒有轉移至背部的疼痛典型症狀,立刻安排緊急心導管檢查排除後,經主動脈攝影發現是主動脈剝離,醫療團隊立刻緊急照會心臟外科主任吳怡良,經許男同意緊急手術治療。許男術後病情逐漸穩定,經過18天住院調養及休息,傷口癒合良好才出院,這次住院也讓他驚覺其實早就有高血壓的問題,抽血報告也顯示有輕微的高血脂、高血糖及高尿酸血症而開始積極服藥控制,並且戒菸,至今已穩定的門診追蹤將近三年,血壓、血脂、血糖及尿酸控制相當穩定,也不曾在有明顯胸悶痛症狀。
-
2020-10-12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誤為鬼壓床 查出心血管阻塞
63歲李太太近日與兒子、媳婦反應胸口悶痛,偶爾喘不過氣,有宗教信仰的她跟媳婦說:「該不會是招惹鬼神,被鬼壓床了。」就醫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血管阻塞嚴重,幸經及時放置血管支架,否則引發心肌梗塞,危及性命。醫師為李太太進行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發現她的心臟冠狀動脈左前降枝中段,明顯鈣化及粥狀斑塊阻塞近90%,立即安排進行支架手術。李太太體重過重,又有糖尿病,這些都是會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成因,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因長時間膽固醇及糖尿病控制不佳,形成不規則粥狀斑塊堆積,讓動脈硬化、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嚴重堵塞冠狀動脈,阻斷血液流動並造成冠心症,還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三高問題的民眾,若長期控制不佳,未改善生活型態,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冠心症。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症機率是一般人2倍以上,男性增加2至3倍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女性則增加3至5倍;且糖尿病患不容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也不易發覺自己罹病,積極預防相當重要。並非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冠心症危險族群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肥胖、停經後女性、三高問題、生活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進入深秋,日夜溫差大,血管也較容易收縮,若出現胸悶、胸痛需提高警覺。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生活作息、維持理想體重、戒除抽菸習慣,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
-
2020-10-12 科別.百病漫談
很多病症都在50歲後被發現!男性健檢指南告訴你必做哪些項目
惡名昭彰榜上有名 心肺檢查萬萬不可少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中就有四項與心血管相關,可見心血管健康是萬萬不容忽視的。最基本的檢測,如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動脈硬化儀等檢查皆須定期進行;若有進一步的異常,再運用高階的影像醫學作為輔助,如心臟動脈鈣化指數分析,可了解心肌梗塞的風險。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強調,肺癌則是另一大隱形殺手,位列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二位、死亡率第一位,且最新資料統計,台灣罹患肺癌者有一半以上都沒有抽菸,所以並不是抽菸者才要注意,加上空氣污染日漸惡化需嚴正重視,肺癌也不一定有明顯症狀,又進展較快,發現時可能已對治療反應比較差了,建議即早安排第一次的肺部電腦斷層,掌握健康。腸癌年輕化 逆流性食道炎居冠然而,腸癌年輕化現象已成趨勢。大腸癌是整體來說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也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它的發生與愛吃油炸、速食、肉食,及運動量不足等生活型態有關,尤其男性大多喜歡吃紅肉,應酬、外食機會又多,且普遍較不愛吃蔬果,很容易使飲食不均衡、纖維質攝取不足。加上時常熬夜、壓力大,或有抽菸喝酒等習慣,更會使得腸道功能紊亂,增加腸癌罹患率。因此,洪育忠建議25歲開始,就可以作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提早瞭解自身的健康狀況。此外,台灣逆流性食道炎盛行率居亞洲之冠,超過6成民眾無症狀感,透過檢查才驚覺自己有逆流性食道炎,讓食道被胃酸長期侵蝕,也是慢性咳嗽、胸痛、喉嚨不舒服的主因,因此也需多多留意。上廁所老是滴答答 泌尿系統問題不可漏40歲以上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問題,夜裡頻尿、不易解尿、尿流速慢等,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引起尿液滯留,併發腎臟發炎、腎功能衰竭等。洪育忠建議,攝護腺超音波、尿流速檢測、攝護腺腫瘤標記PSA等檢查,可瞭解攝護腺健康,也是篩檢男性泌尿系統最多人罹患的-攝護腺癌。另外,也可注意血液中的「鋅」含量,因其有助於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和生育力,也與活力相關。性荷爾蒙威力大 牽一髮動全身多數人不清楚,男性最頭痛的攝護腺疾病,其實和自身荷爾蒙代謝異常也有極大關聯。洪育忠指出,愛吃油炸物、肥胖者,會導致男性荷爾蒙在新陳代謝的轉化過程中轉為更活躍且具傷害性的二氫睪固酮DHT於體內堆積過多,易引發攝護腺肥大,且經常攝取高油脂食物罹患攝護腺癌症風險也可能會相對提高,必須留意。近年來也有發現男性荷爾蒙分泌提早減少的趨勢,有不少40歲、甚至30多歲的男性沒有顯著症狀,但檢查發現男性荷爾蒙失衡,長期下來容易影響事業表現,也影響情緒、精神及自信心、影響事業決策力,甚至影響與另一半的親密關係。洪育忠建議,男性朋友若想要建構完善的健康防禦力,可安排一套完整全身健檢,另可進一步安排功能性醫學檢查,如: 男性荷爾蒙、環境荷爾蒙、抗氧化營養檢測等,從代謝功能上找健康。   50歲以下年輕爸爸  50歲以上熟齡爸爸除左邊檢項還建議加下方檢項 心肺  心血管病變危險因子檢驗、 動脈硬化、靜止心電圖、 心頸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 肺部電腦斷層 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腦血管磁振造影等高階影影像檢査、 肝膽腸胃 肝臟功能檢驗、胃鏡、大腸鏡、糞便潛血 泌尿 攝護腺超音波、自動尿流速檢測 攝護腺抗原腫瘤標記PSA 功能醫學 全套男性荷爾蒙併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檢測 延伸閱讀: 30後是女人健康分水嶺! 5大必做檢查一次搞懂 三餐亂吃很要命! 醫師忠告:40歲後這3飲食習慣一定要改
-
2020-10-11 新聞.杏林.診間
讓奇蹟發生 喚回她愛笑的眼睛
她從眼角餘光看見護士在收拾東西,那些東西是她的。護士在哭;在此之前,他們關掉了她呼吸器的氧氣。躺在床上動彈不得的她,如今只剩一雙眼球還能轉動;即使她的靈魂依舊熱情,然而,哪怕是一吋肌膚,她都無能為力使之移動半分。「他們要放棄我了嗎?」失去了手腳與言語功能,她被禁錮在這副沒用的身軀裡。但小卉的意識再清楚不過,她不斷在內心吶喊:「我還活著啊!我還沒有要放棄,你們不要放棄我,我想活下去!」病發踏出車廂、走上月臺的那一瞬間,只覺脖子傳來「喀」的一聲……在回程的火車上,小卉的心情並不好受。這幾年來,母親無論是生活習慣或是飲食起居都比以前注重養生。結果,醫生無情宣判,癌症還是復發了。她帶著兩個女兒匆忙地趕回家探望母親。下意識地摟摟兩個女兒,不禁想著:「如果哪天我出事了,她們會是怎麼樣的反應?」火車即將到站,情急之下,她來不及叫醒兩個女兒,彎下腰一手一個地將女兒猛然抱起。踏出車廂、走上月臺的那一瞬間,只覺脖子傳來「喀」的一聲,她沒來得及多想,還得出站及叫車呢!「隔天醒來後,我頭好痛。」小卉回憶當時的情況。「我以為休息一下就會好了,但是並沒有,甚至還聽到後腦勺那裡傳來血流聲。」就醫劇烈的疼痛讓她以為自己即將嘶喊出聲,但她沒有;她無法出聲,也沒有人知道她會痛。 轉到大醫院時,小卉從自己走著進去,到後來癱在床上,只有不到兩天的時間。之後,除了眼球,全身上下完全不能動了。小卉的症狀是標準的「閉鎖症候群」,除了眨眼以及眼球轉動之外,全身的肌肉都會癱瘓;不僅無法有任何臉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更被剝奪了言語咀嚼、吞嚥、呼吸等功能;然而,卻又不像植物人般毫無知覺。小卉還記得,有一次在換氣切管時,劇烈的疼痛讓她以為自己即將嘶喊出聲,但她沒有;她無法出聲,也沒有人知道她會痛。閉鎖症候群多見於腦中風患者,且受損位置剛好就在腦幹。小卉是腦幹梗塞性腦中風,到花蓮慈院之前,已經緊急放了一支支架。不過,小卉毫無進展,一度被放棄;她的呼吸器被關掉了氧氣,眾人都在等著她自行停止呼吸。「可是我不想死!我的女兒一個才兩歲,一個才要四歲,我還想見她們。」小卉說,她大口地呼吸以展現求生意志;「剛好有一位住院醫師看到,認為我還有機會,趕緊過來幫我打開氧氣。」小卉的先生不願意放棄,一直在找任何的可能。後來,他在網路上看到花蓮慈濟醫院有內生性幹細胞治療,就帶著小卉前往花蓮。慈院團隊的診治幹細胞只是一個引子,如果打了卻不動,別指望奇蹟發生。 她來的時候,我們緊急會診中醫與復健科,並且請放射科替她做血管攝影。透過影像,我們清楚地看見,雖然有第一支支架的支撐,但小卉基底動脈的血流依舊不足,而且我們還發現她有剝離性動脈瘤。幾經權衡之下,我們決定在她的基底動脈再放進兩支支架。手術後第十天,小卉開始了內生性幹細胞的療程;同時,也在看護協助下,逐步復健。一如先前我告訴所有進行內生性幹細胞療程的患者,幹細胞只是一個引子,如果打了卻不動,別指望奇蹟會發生。很多人好奇,像她這樣一個動彈不得的人該如何復健?我感謝復健科對她的不離不棄,甚至為她客製了許多床邊復健的課程。每天,看護阿姨將小卉從床上抱到輪椅上,纖細的小卉無法在輪椅上坐穩;阿姨便拿來枕頭、薄被、尿布塞滿輪椅的空隙以支撐著她,再走到小卉後方扶著她的頭,慢慢地跟著復健師的動作為她伸展肢體。日復一日,她的呼吸器始終沒有取下。直到有一天,在移動的時候,呼吸器的管路突然掉了,急得看護阿姨趕緊找來護士幫忙。「一陣折騰後,大家看我似乎也可以自己好好地呼吸,就不再執意幫我接上了。」小卉的眼裡堆滿著笑,她打字的手指也輕快許多,她「說」,能自己呼吸是整個療程的一大里程碑。這是幹細胞療法進行一個月之後的事,奇蹟也開始一步步地走向她。起初,小卉只能用眨眼的方式回應大家的提問,漸漸地,竟然能點頭跟搖頭了。她靠著自己的力量鬆綁枷鎖,在復健科以及中醫針灸的協助下,恢復的速度超乎我們的想像。如今小卉雖然出院,依舊天天搭乘復康巴士回醫院積極復健。從倒下去至今幾乎已經快要兩年的歲月,小卉展現令人敬佩的堅定與毅力,如今還繼續著第二輪的內生性幹細胞療法。我們問她:「接下來妳希望自己還可以恢復到什麼地步呢?」她那雙愛笑的眼睛湧現強大的氣魄:「我希望,有一天右腳不再是被左腳拖著走,它要自己走!」林院長的大腦小教室閉鎖性症候群患者的奇蹟臨床上,閉鎖性症候群患者預後差,運動功能有顯著恢復的例子相當少見,甚至大多數患者的運動控制幾乎無法恢復;能夠完整地脫離呼吸器、恢復運動功能以及說話功能的患者,在臨床上是非常罕見的。然而,在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合療團隊的共同努力、以及內生性幹細胞療法的相輔相成之下,像小卉這樣的奇蹟並不少。
-
2020-10-05 癌症.乳癌
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乳房 助罹癌女性恢復自信心
一名42歲陳小姐乳房雙側確診原位腺癌,且腫瘤位置靠近乳頭,經與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乳房特別門診醫師雷秋文溝通,採乳頭保留的乳房全切內視鏡微創手術,結合整型外科乳房重建,外觀看不出傷口,陳女也恢復自信心。陳女洗澡時摸到乳房右邊有硬塊,超音波檢查確診原位腺癌,同時發現左側也有乳小葉原位癌,因雙側腫瘤位置都離乳頭很靠近,醫師建議局部切除或全切除乳房,她猶豫不決,轉而到苗醫乳房特別門診,雷秋文與她討論溝通後,決定同時進行雙側乳房內視鏡微創手術。雷秋文指出,乳房是重要性特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常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檢查確定陳女乳頭沒有被癌細胞入侵後,進行乳頭保留的乳房全切手術,傷口藏在腋下或側胸,讓乳房外觀看不出來,再將乳腺組織從切口完整取出,結合整型外科做乳房重建手術。目前台灣婦女癌症發生率高居第1,死亡率乳癌排第4位,可透過國民健康署推展的乳房攝影篩檢,無家族病史的婦女,年滿45歲到69歲每2年免費檢查1次;二等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女性,可提早到40歲就開始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定期接受檢查,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
2020-10-04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獨居長者在家怎麼辦?
2020年對台灣演藝圈而言是多事之秋,很多藝人在今年離世,固然有部份是身體健康因素,但有些卻是在毫無預警的狀況下猝死家中。在他們倒下的第一時間,若有人可以就近急救,也許還有機會救命。只可惜他們獨居在家,雖然有很多圈內好友,但卻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狀況,也錯過了搶救的黃金時間。幾年前,日本NHK電視曾經做過一個「無緣死」的記錄片,驚訝的發現,在這個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一年竟有超過3萬人孤獨的死在家中。這些孤獨離開人世的人,有很多是跟社會斷開血緣、地緣、社緣的「無緣人」,這樣的「無緣社會」,也透露現今社會人情淡泊冷漠的一面。不過,無論冠蓋滿京華或離群索居的無緣人,當你獨居時都同樣面對「斯人獨憔悴」的孤獨風險。據統計,台灣目前約300萬獨居戶,其中有許多是未與家人同住的獨居長者,這些長者也是家人永遠的牽掛,無論出國或上班,都會擔心長者在家中的安危。而無親人的獨居老人,更成為社福的隱憂,需要透過定期送餐或關懷才知道其近況。事實上,若能利用感知科技或穿戴裝置,可以在意外發生時立即偵測到獨居者的狀況,在第一時間通知相關人就近處置,關鍵的幾分鐘,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以在家中跌倒為例,最近剛發表的Apple Watch就內建「跌倒偵測」功能,透過陀螺儀及手錶加速度計來預測配戴者是否跌倒,若判斷為跌倒,則會將跌倒的位置資訊傳給設定的緊急連絡人,通知其前來處理。若覺得Apple Watch太貴或者太多功能,長者不一定會用到,也有國內的廠商開發出可隨身攜帶的跌倒偵測器,可以是戴在手上或掛在胸前,跌倒時會自動發出求救訊號,並且有防水設計,即使在浴室洗澡時也可使用。另外,若長輩長時間待在家中,也可考慮安裝一套完整的智慧居家照護系統。除了長輩隨身配戴的緊急求救按鈕外,居家四周還可安裝攝影機、自動感測器(若長輩跌倒無法自己按下求救鈕時,系統也能感測到意外發生)、門窗防盜感測器、積水或火災感測器。有些甚至整合了智慧藥盒功能,可自動設定服藥排程,若長輩未按時服藥,會有提醒及通知功能,還能雙向對講溝通,讓家人即使出國在外,也能隨時掌握長輩獨居狀況。除以上智慧型主動偵測科技外,家中被動的安全設計也十分重要,目的在減少長者在家中跌倒所產生的傷害。以浴室的防滑為例,目前有許多防滑鍍膜或防滑噴霧可以在地材表面產生止滑孔,增加防滑效果、卻又不減損裝潢質感。長輩經常出入的地方也要適度安裝扶手,並且在尖銳的桌角或櫥櫃邊角貼上防撞邊條,也可將地材改成柔軟地墊,預防跌倒時頭部受傷害。若沒有以上裝置,在穿著上也有一些巧思可以保護長者,如長輩在家可戴上防撞安全帽(內有防撞素材,外觀像一般室內保暖帽)或穿防滑鞋襪。日本甚至有預防長輩跌倒骨折的內褲,在髖骨處內置防撞泡棉的設計。雖然有這麼多主被動防護措施及穿戴裝置,不過最應該做的還是找回過去鄰里社區間互相關懷的人情味,適時關心居家附近的獨居長者,才能讓我們的社會成為有緣有情的友善社會。
-
2020-10-04 失智.新手照顧
延緩退化/認知刺激延緩病情 79歲美枝阿姨 「沒時間」失智
台北市政府今年邀請YouTuber又仁拍攝宣導短片《失智者正面形象影片》,說明失智者能展現自身價值,扭轉社會的刻板印象。79歲的美枝阿姨即是正面形象的最佳範例,她雖然失智,但每天行程滿檔,上課、唱歌、運動、當志工、和家人去旅行,充實的生活延緩了她的失智病程,連醫師也對她豎起拇指說:「讚!」旅遊途中突然發病、打開瓦斯爐忘了關……媳婦驚覺不對勁。美枝阿姨年輕時是一名裁縫師,修改衣服相當拿手,打理家庭更是一把罩。大兒子形容:「包括我爸,我們每天都接受媽媽的指導在過日子。」但2015年起,精明能幹的母親卻慢慢變得不正常。何以見得?大兒子說,他帶父母到大陸湖南的張家界旅遊,因為擔心路滑,他交代母親務必牽好父親的手,「但轉眼之間,我媽媽就忘了這回事,自顧自地走,還會忘了要往哪裡走,一臉茫然。」那趟旅行下來,美枝阿姨的行李也無法自己整理了,改由先生接手。她回到家後,煮飯開始會燒焦,打開瓦斯爐會忘了關火,忘了如何修改衣服。大兒子說:「雖然交代她的事情會忘得一乾二淨,但以前發生的事情記得一清二楚。」美枝阿姨的大媳婦是護理師,驚覺不對勁,很快地就帶婆婆到台大醫院就醫檢查,確診為早期失智症合併些許的巴金森氏症。於是,美枝阿姨在醫師的協助下,開始積極接受藥物與行為治療;四名兒女也動起來,讓母親「不得閒」。散步完看戲、唱歌寫字、做運動,丈夫兒女輪流陪伴。美枝阿姨有多忙?大兒子說,當時母親還和父親一起住在內湖,他們請父親每天帶母親繞著碧湖走兩圈、共六公里,結束就到台灣戲曲學院看戲,有機會就和附近鄰居互動聊天。如果內湖的教會或里民中心有開課程,就去報名上課。大兒子則是每年都帶父母到大陸旅遊,一年安排兩到三趟。另外,他每天也撥空去內湖,陪父母唱歌和寫字,也帶著兩老做「墊腳尖」運動。美枝阿姨從只能墊十下,慢慢訓練到可以墊100多下,後來還學會深蹲,最多能蹲20下。未料,父親去年七月逝世,四名兒女少了父親這名「神隊友」,又不放心母親只和移工看護兩人共居。最後決定,由大兒子把母親接到南港,與看護共同照料。但母親因父親過世,每天過得孤單消沉,總是抱怨人生沒意思。每周五天課程滿滿,食物銀行當志工,媽媽能做就讓她做。「我覺得這樣不行,必須再安排媽媽去上課。」大兒子說,他在鄰居介紹下,帶著媽媽到南港的久如社區發展協會參加每周兩天的銀髮族活動,中午還能和鄰居共餐,「社區辦理的活動真的很棒!我很滿意。」過沒多久,有專業人士建議他,可以再帶著母親去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的南港復生教會辦理的失智據點看看,有更專業的課程能夠選擇,包括畫畫、運動及相關互動課程。於是,美枝阿姨就被大兒子安排:每周一、四到復生教會上課,每周二、三、五去久如社區發展協會參加活動。「教會牧師看我媽媽狀況還不錯,問要不要到1919食物銀行當志工?我回說當然可以,只要媽媽能做,就盡量讓她做吧!」每到周末,大兒子還會訂好不同飯店,請有空的弟弟妹妹輪流陪母親住飯店。偶爾也帶母親回九份老家找親戚打牌,小賭一番,增加趣味。大兒子忍不住笑說:「行程滿檔讓媽媽每天回家就累倒,晚上不到九點就熄燈睡覺。」穿衣洗澡都能自己來,醫師評語:真不容易!因為「認知刺激」幾乎沒間斷,醫師對美枝阿姨的評語是:「真不容易!」病程往下掉但是惡化很慢,還認得出家人,穿衣、洗澡自己來也沒問題。大兒子說,照顧失智症患者需要無比耐心,但全天候照顧有無形壓力,讓照顧者精神緊繃,「連我也會受不了。」感謝這些課程與活動,讓母親每天上課開心,他也有空做自己想做的事,期盼未來政府能投入更多的失智症支持資源。大兒子也以失智症家屬身分,鼓勵有失智者的家庭積極找外部資源,多給失智症患者生活刺激,對疾病延緩有正面的效果,照顧者也有機會喘息,不被照顧工作綁架。
-
2020-10-02 癌症.乳癌
網路傳言「乳房X光攝影可能會增加乳癌或甲狀腺癌的罹癌風險」,這是真的嗎?
網路傳言「乳房X光攝影可能會增加乳癌或甲狀腺癌的罹癌風險」,這是真的嗎?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劉宗瑀醫師表示,乳房X光攝影所接觸到的放射線劑量低,單次僅約0.7毫西弗,屬於相當安全的癌症篩檢方式,且若能定期每兩年接受檢查一次可及早發現乳癌病灶,及早治療即可有效大幅降低乳癌的死亡風險。乳房X光攝影是乳癌篩檢工具之一,可用以偵側乳房組織中是否存在鈣化點或微小腫瘤,若能早期發現異狀、早期治療,將能大幅降低乳癌死亡風險!然而,不少人會擔心乳房受到X光照射,是否可能增加組織癌變的風險呢?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資料指出,單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所接受到的放射量僅約0.7毫西弗劑量,仍遠低於每人每年接受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的1.62毫西弗;此外,美國保健物理學會亦指出,每年人體接受低於50毫西弗劑量的輻射並無明顯的致癌效應,因此民眾可無須過度擔憂。劉宗瑀醫師表示,相較於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可以觀察到乳腺結構是否對稱、是否具有異常的鈣化點,尤其針對摸不到、無症狀的微小異常組織更適合以乳房X光攝影以早期發現病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指出,透過乳房X光攝影,可降低2至3成的乳癌死亡率;國民健康署也提出台灣研究證實,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有效發現早期乳癌病灶,且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晚期乳癌發生率。劉宗瑀醫師叮嚀,許多乳癌患者會擔心罹癌就必須切除乳房,但其實乳癌早期治療選擇多元,早期治療可望透過放射治療或局部手術以保留乳房的完整性,但實際治療方式仍須經由醫師評估處置,建議患者可主動與醫師討論治療預期與擔憂,積極接受治療才是重拾健康的良方。乳癌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腫瘤外科、乳房專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 劉宗瑀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0-01 科別.腦部.神經
高中生動靜脈畸形破裂命危 3小時手術成功救回一命
16歲簡姓高中生常覺得頭痛,今年初因劇烈頭痛在家暈倒,家人緊急送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10分鐘路程出現瞳孔放大、昏迷指數只有3,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腦動靜脈畸形破裂併大出血,生命垂危,經腦神經外科醫師吳宗憲開刀搶救救回一命,歷經8個月復原後重回最愛的籃球場。簡姓高中生母親說,兒子當晚5點多不斷喊頭痛,原以為只是感冒,拿止痛藥給兒子服用,他晚餐沒吃就上樓睡覺,晚上7點多起來吐二次,第二次吐後隨即暈倒,緊急送醫。吳宗憲從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簡姓少年右邊腦部大出血及腦腫,進一步確認腦動靜脈畸形破裂,合併腦出血及硬膜下出血,壓迫腦幹,情況相當危及,若不趕快處理可能腦死或死亡。因腦動靜脈畸形破裂後持續再出血,手術第一時間把頭蓋骨打開,清除血塊,解除對腦幹造成壓迫,因動靜脈畸形位置較深,加上腦腫脹,增加手術困難,還要找到血流供應來源,同時要在不傷及腦組織情況下,將周邊腦組織剝離,才能順利把畸形血管摘除。手術中動靜脈畸形血管充血持續出血,導致病人血壓一直在下降,當天輸血量6千西西,手術3個小時後成功地救回寶貴生命。少年術後在加護病房恢復清醒,經腦血管攝影檢查顯示,腦部還有另一個腦動靜脈畸形,為防止破裂出血,告知父母最好考慮手術移除。後續第二次手術,由副院長陳金城執刀,經住院14天後少年出院。吳宗憲提醒,動靜脈畸形這種先天性血管畸形以20歲以下居多,就像不定時炸彈般放腦中,畸形會隨時間變大出現癲癇、慢性進行性半身無力、頭痛等症狀,由於腦部的動靜脈畸形動脈、靜脈間無微血管存在,動脈血會直接流到靜脈,當靜脈壓力大時,易導致血管破裂出血。根據統計,10%患者會因出血造成死亡,30%到50%患者會造成永久性神經功能損傷=.吳宗憲提醒民眾一旦突發劇烈且持續的頭痛或遲發性癲癇、慢性進行性半身無力時,最好找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以避免遺憾發生。
-
2020-09-30 科別.一般外科
台大生醫分院複合式手術室 有利細微精確手術治療
台大醫院生醫園區分院自6月建置新一代複合式手術室,並引進多軸式機械臂錐束斷層造影系統,運用精準數位影像導引,大幅提升手術精確度,且複合手術室能夠直接在手術室完成一站式的「麻醉、定位、手術」流程,對於需要跨團隊多科共同診治的重大外傷病人,更能減少手術中移動的風險。生醫分院長余忠仁表示,此手術室為醫學中心等級,多軸式機械臂錐束斷層造影系統,可在手術中提供即時二維平面影像及三維立體影像,而複合式手術室除了具備多種影像造影功能外,還可藉由影像工作站將擴增實境的技術應用在手術中的影像定位,提升各式手術的精準度,尤其針對需細微精確手術治療的早期肺癌、心血管或神經疾病等。生醫分院外科部主任何明志指出,複合式手術室能同時提供各科所需的影像,如危急時栓塞止血就能同時在手術室進行,減少病人從手術室移動至血管攝影室的風險,有助於加強重大外傷的處置能力。手術室自今年6月啟用以來,已順利完成超過70台心血管外科、胸腔外科、一般外科以及神經外科手術。胸腔外科醫師楊順貿分享一名徐姓患者治療經驗,徐姓患者去年接受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左上肺葉有一顆0.8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經過一年的影像追蹤醫師判斷轉為惡性,與患者討論後決定進行定位手術將病灶切除。手術團隊在複合手術室中利用擴增透視導引系統,在病人已麻醉的狀態下進行支氣管定位,清楚標示病灶位置,再以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病灶,病人在手術後隔天即順利出院,病理報告證實左側結節是早期的肺腺癌。
-
2020-09-28 癌症.乳癌
每天約7人因乳癌死亡!9大危險因子難避免,但這件事你可以做決定
乳癌是女性健康的重要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106年約有1.3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108年死因統計有2,633人死於乳癌,每天約有7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是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第3位。乳房X光攝影檢查最有效篩檢工具 早期5年存活率超過9成乳癌並非不治之症。國民健康署指出,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實證研究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定期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達到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的目的。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6成是早期個案(0+1期);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延遲治療導致晚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則僅約3成。乳癌有9大危險因子 有乳癌家族史可提前接受乳房攝影檢查除了可以到醫療機構接受檢查,亦可利用衛生局所提供的社區癌症篩檢服務。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所以國民健康署除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外,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也具有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延伸閱讀: 乳房腫塊自摸檢查有盲點! 辨別良性、惡性這1個動作很重要 乳癌不一定會先在乳房摸到硬塊! 這些部位也要注意
-
2020-09-27 癌症.乳癌
粉紅健走風雨無阻 籲45到69歲婦女「報復性乳攝」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第一名、癌症死亡第三名,然而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前半年乳房篩檢人數明顯低於去年同期,7月後才開始回升。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癌)今與廣受上班族歡迎的插畫家「某人日常」合作,舉辦第十屆「粉紅健走」,雖然下雨仍有超過5000人報名。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呼籲,天氣已趨涼爽,45到69歲婦女趕快走出來「報復性乳攝」!台癌董事長王金平指出,台灣平均每4分42秒就增加一個癌症病人,其中乳癌更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平均每天有將近39人確診乳癌,每天7人因乳癌離世。台癌指出,女性乳癌發生率在45歲開始大幅增加,三分之一乳癌患者在45到54歲確診,是台灣女性不容忽視的疾病威脅,然而,45歲以上婦女定期篩檢率僅四成,相較於日韓高達五、六成,美國高達七成,仍顯偏低。林莉茹表示,國人罹患乳癌年齡中位數是55歲,因此國健署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共有213家醫療院所、84台乳房攝影車提供服務。45歲到69歲婦女或40歲以上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皆符合資格。今年1至9月累計63萬已接受乳攝,找到約2700名罹患乳癌者,當中六成是早期。第零期到第二期的乳癌5年存活率達九成以上,遠高於第三期和第四期。林莉茹說,今年受疫情影響,3到5月乳攝人數明顯降低,到了7月才慢慢回升。為了彌補今年初篩檢人數的下降,國健署9月特別推出「乳攝車直接開到你公司」服務,只要工作單位有20人符合篩檢資格,打電話到醫療機構或衛生局就能協助媒合乳攝車。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乳癌有許多新的標靶藥持續開發出來,臨床試驗結果令人振奮,病友切莫一次治療結果不理想就放棄希望。在這個精準醫療的時代,他也建議有乳癌家族史的人可以考慮接受基因檢測,看看自己是否有相關風險基因,有助於早期的預防。台癌仿照成立「乳癌防治指揮中心」,呼籲全民練「五」功護乳,包括天天彩虹蔬果五七九(兒童五份、成年女性五份、成年男性九份),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適時放鬆並遠出菸害,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做好定期篩檢。肌內效協會理事長、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也在現場,帶領參加健走的民眾做「防癌熱身操」,搭配將練五功口訣結合身體活動,更加好記。●誰是乳癌高危險群?1. 具一等親(母親、姐妹或女兒)乳癌家族史2. 一側乳房得過乳癌3. 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4. 未曾生育或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5. 未曾哺乳6. 初經早、停經晚7. 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資料來源/國健署
-
2020-09-2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都有這些徵兆! 冒冷汗、強忍胸悶痛,再拖恐沒命
一名近70歲婦人,居住在南投信義鄉,近期常感覺胸口悶痛,不適感持續3個月,近兩日覺得胸口特別疼痛,絞痛到難以承受,他的先生趕緊驅車前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急診,經醫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隨即安排心導管手術,過程順利,保住生命。 心血管疾病常居十大死因之中 拖延恐至生命危險因為人口結構老化,飲食習慣與生活模式改變,心臟血管疾病是台灣最主要的慢性疾病,每年公布的全國十大死因心臟血管疾病也總是榜上有名。心臟科黃祺耀醫師表示,患者是急性左主冠狀動脈狹窄,左主冠狀動脈為心臟最主要供應血液的位置,當發生狹窄的情況,隨時可能發生猝死,相當危急,風險也較高,再拖延恐造成生命威脅。 控制慢性病+規律作息遠離心臟病 出現胸悶、喘快就醫心臟疾病發作總是來得快又急,往往一個瞬間,生命就這樣消失了。國軍台中總醫院心臟科賴昭宏主任(支援南投醫院)提醒,民眾應穩定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適當安排有氧運動,注意均衡飲食,正常生活作息,戒除抽菸等危險因子,預防心肌梗塞再次發生。此外,胸悶、胸口緊繃、重物壓迫感、心悸、氣促等都是心臟疾病的徵兆,不容小覷,應盡早就醫安排相關檢查;而民眾如果出現胸痛或胸悶合併喘、冒冷汗等症狀時,應趕緊就醫,不要逞強忍痛,把握住黃金救援時間,守住寶貴生命。 醫療資源再生級 縮短偏鄉就醫時間為改善當地醫療資源,南投醫院與各層級的醫療院所合作,今年醫療再升級,於八月成立心導管中心,藉由新型數位平板血管攝影機,提供急性冠狀動脈心臟病、急慢性周邊血管疾病及洗腎患者血液透析婁管等心臟血管相關手術,減少民眾需為了就醫而在外地奔波,把握住黃金治療時間。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臟病發作不僅會胸悶 2非典型症狀更要注意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
2020-09-25 癌症.乳癌
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乳癌」排第四 7種高危險群要當心
隨著飲食西化影響,肥胖比例增高、民眾在飲食中的賀爾蒙暴露也增加,加重了乳癌的風險,2019年女性的十大癌症死因中,乳癌排名第四,讓我們不得不重視乳癌這個隱形的殺手。女性的乳房是由乳腺管、乳小葉、脂肪結締組織所組成,小葉的後段含有許多乳腺囊,負責分泌乳汁。乳房裡面還有很多的淋巴管,負責駐守防衛細胞跟吸收廢物,其中大部分會流至腋下淋巴結,這也使淋巴管成為癌細胞默默侵犯的路線之一。癌細胞大多是由正常細胞變異而來的,其中乳癌就是由乳腺管的上皮細胞或乳腺小葉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其中,乳腺管癌與乳小葉癌為大宗。以乳癌的轉移與否來區分原位癌顧名思義就是還侷限在乳房的腫瘤,但倘若癌細胞離開乳房開始侵犯,除了可以到附近的淋巴結,也有很大部分會轉移到骨骼、肝臟、肺臟,甚至腦部。如果轉移到肝臟大多份都無症狀,有的人會有右上腹疼痛的症狀;如果轉移到骨骼,最主要症狀是骨頭的疼痛,例如脊柱、骨盆、肋骨等。倘若轉移到肺臟,可能會有呼吸疼痛、咳嗽或喘的現象。而如果轉移到腦部,可能會出現意識改變、頭痛、癲癇、中風等症狀。乳癌常見症狀有哪些?外觀看到的部分包含:1.乳房有局部且形狀不規則的硬塊。2.乳房的皮膚或胸壁上出現固定沒消退的腫塊。3.乳房表面的皮膚有凹陷或橘子皮樣的變化、紅腫熱痛、甚至潰爛的情形。4.乳頭處出現凹陷且或不正常的分泌物,例如化膿或出血等。5.乳房表面的靜脈血管擴張及突起。6.腋下淋巴結腫大等等。倘若有以上症狀,建議儘速至一般外科(乳房外科)就醫。哪些女性朋友可能是高危險群,要特別留意呢?●有乳癌的家族病史,特別是母親或親姊妹曾患有乳癌者●未曾生育或三十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初經較早(11歲前)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者●任一側乳房曾經得過乳癌●飲食偏愛高脂肪食物●愛酗酒者●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者上述這些都須特別留意,每天洗澡時為自己做乳房的觸診。倘若仍不幸罹患乳癌,千萬別灰心,遵從醫師的醫囑,配合治療,且不要誤信偏方,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乳房能保留下來的機會就越大。隨著醫學的進步,乳癌的治療日新月異,舉凡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都提高了乳癌的存活率,以第一期乳癌來說,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可以說是各項癌症中預後最好的之一。最後,提醒各位女性朋友必須做乳癌定期檢查●20到40歲高危險群的婦女,應每年接受一次乳房外科的理學檢查,若有必要,須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40到45歲的婦女,應每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檢查。國民健康署針對45到69歲的婦女,或40到44歲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可以到本院一樓的預防保健中心登記施作。
-
2020-09-22 癌症.乳癌
乳癌揪團到職場檢查 滿20人即可申請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2017年約有1.3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不過,根據2017年國民健康調查,仍有女性覺得乳癌篩檢過程會不舒服、太忙、不需要而不接受篩檢。國健署副署長吳昭軍表示,國健署現行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即日起企業女性員工只要符合婦女乳房X光攝影檢查資格,滿20人即可向當地衛生局或與國健署核可的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提出需求,巡迴車將開至該企業安排乳房攝影檢查,讓女性員工不會因工作而忽略定期檢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乳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皆高,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17年約有1.3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2019年死因統計有2633人死於乳癌,每天約有7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是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第3位。而在乳癌發生的年齡中位數上,也從2003年的50歲升至2016年的55歲。林莉茹說,乳癌透過篩檢,的確有機會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據2016年統計,台灣目前提供每兩年一次乳房攝影之大規模族群篩檢,可顯著降低41%乳癌死亡風險。且透過篩檢能發現約六成早期(0期+1期)個案,以2012至17年統計,患者接受治療後,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若延遲治療導致晚期乳癌,五年存活率則僅約3成。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雖發生中位數約55歲,但也不代表年輕人以及男性就不會得,他收治過最年輕的女患者為19歲,也曾收治過一同治療的夫妻檔,但科技發達,乳癌並非不治之症,罹患後只要積極接受治療、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並定期追蹤,仍可延長生命。國健署今邀請曾令民理事長、華歌爾、中華電信等優良健康職場代表與會,呼籲更多職場揪團。國健署表示,全國共有213家醫療機構及84台乳房攝影檢查巡迴車可提供服務,今年1月至9月累積約有63萬人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已找到約2700名罹患乳癌者。
-
2020-09-21 癌症.肺癌
12歲男童竟確診肺癌晚期?母懊悔:他不愛吃正餐,還常熬夜玩手機
你家小孩有吃早餐的習慣嗎?生活作息正常嗎?請注意,平日不吃正餐,愛吃零食甜點;水喝的不多,愛喝飲料果汁;每天不準時睡覺,卻熬夜滑手機,基本上這些生活習慣,就是在慢性扼殺一條性命!根據北京晚報官方新聞(2020.09.13),中國湖南省醫院胸腔內科日前收治一名支氣管肺癌晚期病患,與一般癌末病人不同的是,這是一個年僅12歲的男孩。父母聽到這消息都傻了,尤其是41歲的陳媽媽表示,自己29歲懷上兒子,夫妻倆一直把他當成寶貝一樣看待,近年來到深圳工作,也把孩子帶在身邊。今年七月,陳媽媽發現兒子的左邊鎖骨上,有鵪鶉蛋大小的硬塊,但是不痛不癢,想說應該是需要切除的小東西,保險起見馬上就帶兒子到醫院檢查,一開始檢查說那是「尤文氏肉瘤」,送往湖南腫瘤醫院病理科檢驗結果卻是「未分化癌」。因為檢測結果不同,陳媽媽又將兒子轉到大醫院做更仔細的全身檢查,結果確診為「原發性支氣管肺癌」,且已達肺癌晚期。因患者年紀小,臨床分期晚,檢測結果顯示腫瘤惡性程度高,預後極差。小小年紀為何會患肺癌晚期?醫師分析,肺癌發病年齡平均為60歲,患找多為長期大量吸煙的男性患者,未成年人肺癌的患病率極低。12歲就罹患肺癌,這樣的病例至今也是屈指可數。這名未成年個案不菸不酒,但是不良的生活習慣、生活壓力太大,也有可能烙下病因,因此,追究原因時,父母都懊悔不已。陳媽媽說:「兒子沒什麼吃早餐的習慣,中餐、晚餐也是我們追著餵,才吃上半碗飯菜。基本上不喝白開水,渴了就喝碳酸飲料、果汁。」除了飲食方面沒有獲取足夠的營養,兒子又特別喜歡玩手機遊戲。陳媽媽表示,兒子深夜常常趁著父母睡著,偷偷拿手機玩耍,導致經常熬夜,生活作息不規律。肺癌年輕化的現象,並非只在中國蠢蠢欲動。查閱文獻,肺癌年輕化在各主要國家似乎也成常態,台灣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任馮瑤曾經擔任「肺癌趨向年輕化,無明顯症狀」的議題講者,指出奇美醫學中心每年約200 例的新診斷個案中,40 歲以後逐漸走向高峰,以 50 至70 歲最常見,但40 歲以下也佔了7%,奇美醫院個案目前最年輕的病人是26 歲,過去40 歲以下的肺癌病人並 不多見,但現在卻常碰到,且以和不抽煙有關的肺腺癌為主。防癌第一步:培養好的生活習慣馮瑤主任警告:近兩年台灣惡性腫瘤統計,男女性的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都高居第一,因此建議勤於體檢,因為這可能早一步救自己和家人一命!日常生活上,為減少長期室內空氣污染,改變烹調方式,採低油溫烹調為宜,保持廚房良好通風,出門要戴口罩,空污嚴重時避免戶外激烈活動。生活飲食方面,一天五蔬果,搭配適當運動,飲食均衡以及規律的生活型態,都有助於防癌。防癌第二步:定期作身體檢查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有症狀的肺癌通常已經不是早期,所以要能早期發現肺癌,定期體檢最有效,而許多的檢查方式中,目前以低劑量的胸部電腦斷層掃描篩檢最優,優於正子掃描或核磁共振,\而且也最便宜。奇美醫院就建議民眾, 40 歲以上、有抽煙史及家族病史者每1年要檢查一次;沒危險病史者每2年一次即可,平常每年的胸部 X 光攝影也可增加較早發現率,進而提高可切除率,這些預防重於治療的方式,都可以提高肺癌患者的存活率。
-
2020-09-18 癌症.乳癌
45至69歲婦女免費乳癌篩檢!預防乳癌專家建議這樣吃
每年10月是全球乳癌防治月,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張金堅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預防乳癌,應避免攝取高糖、油炸、燒烤類食物,尤其是珍珠奶茶、可樂等高含糖飲料應少喝,盡量選擇食用天然、不含添加物的食物,並配合運動,都是對抗乳癌的最佳利器。張金堅說,乳癌發生原因很多,危險因子包括家族史、肥胖、高糖高油飲食、常喝酒、初經早或停經晚,或是外食族常以塑膠袋裝熱食的環境荷爾蒙等,都可能增加乳癌風險。國內乳癌多發生在40到55歲女性,較國外年輕,相關防治很重要。女性要怎麼拒絕乳癌上身?張金堅說,健康身形很重要,現代人幾乎攝取過多營養,而「肥胖」可能導致乳癌,也可能使已治療的患者再度復發,飲食攝取應以天然食材、不含添加物的食物為主,多吃優質蛋白質和蔬菜水果。即便是吃下午茶,也可選擇如堅果、藜麥等,含抗氧化物與蛋白質含量高的健康食材,而不含糖的黑巧克力也具抗氧化功能。張金堅提醒,女性應定期透過如乳房X光攝影、超音波檢查,衛福部國健署也提供45至69歲婦女免費乳癌篩檢,據統計,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民眾應善用。乳癌防治基金會與飯店合作,推出限定公益下午茶,食材以代表溫柔堅毅的粉紅色做為主題,所得15%將捐贈乳癌防治基金會。
-
2020-09-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中晚期照護/老年人潛在的隱性殺手「吸入性肺炎」 4類型病人為高危險群!
前總統李登輝於今年2月因喝牛奶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於今年7月30日在台北榮總病逝,近期在門診也時常被病患或家屬諮詢嗆咳、吞嚥困難和肺炎等相關的問題。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肺炎是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僅次於惡性腫瘤和心臟疾病,且死亡率在近年來逐漸上升中。吸入性肺炎如未能及時治療,甚至會造成肋膜積水、膿胸、肺膿瘍、呼吸衰竭,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情形,不得不小心謹慎。但到底何謂吸入性肺炎?應該如何去預防?本文將為您做初步的介紹。吸入性肺炎區分為兩類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導致上呼吸道的分泌物、逆流的胃酸、嘔吐物、食物等嗆入肺部造成的肺炎。◎細菌性肺炎反覆將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嗆入,造成細菌從上呼吸道跑進肺部,引起肺炎。病原菌除了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外,還常包含厭氧菌。臨床症狀常合併咳嗽、痰量增加、呼吸窘迫、發燒等症狀。◎化學性肺炎如嗆入胃酸等有害物質造成急性的肺部損傷,臨床表徵有突然出現呼吸困難、低氧血症、心搏過速等。吸入性肺炎的臨床表現有明顯呼吸急促、發燒畏寒、咳嗽並伴隨黏稠膿痰、胸痛、疲倦嗜睡、食慾不振、神智不清、休克等症狀。一旦發現就需要儘快就醫接受治療,醫師會詢問相關病史和理學檢查,同時安排抽血、胸部 X光攝影和痰液培養,根據檢查結果給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療。下列這四種類型的病人均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因子1.吞嚥功能失調:食道相關的疾病,如吞嚥困難、狹窄或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神經系統方面疾病,如癲癇發作、多發性硬化、帕金森氏症、中風或癡呆等;拔管之病人。2.意識功能不佳: 神經系統疾病如中風;心臟停止之病人;服用藥物、酒精等病人。3.增加胃內容物嗆入到肺部的機會:胃食道逆流或管灌餵食。4.咳嗽反射減弱:服用藥物、酒精;中風;老人癡呆;退化性神經疾病;意識不清之病人等。預防吸入性肺炎十分重要,以下幾點都應確實遵行1.應避免使用鎮靜劑、精神科相關用藥等,會促進嗆吸或干擾吞嚥功能的藥物,另對於高危患者,抗組胺藥也應避免使用。2.對於有吞嚥障礙的患者,尤其是中風後,有必要進行完整的言語和吞嚥評估。避免喝流質液體,可適度使用食品添加物,增加食物的黏稠性或照會復健師協助吞嚥訓練,以預防吸入性肺炎的複發。3.病患進食時盡量維持上半身直立,以少量多餐為原則。若以半臥位方式進食時,病患應斜躺約60度,進食後1-2小時再讓病患平躺,以避免食物逆流而嗆入肺部。4.鼻胃管餵食在預防吸入性肺炎中的作用尚不確定。5.每日保持口腔清潔可降低肺炎發生的機率。維持口腔清潔,唾液中的細菌就會減少,即使不小心嗆到,也比較不容易引發肺炎。吸入性肺炎在老年人一直是個嚴重的健康問題 隨著年紀增長,生活功能的逐漸退化,特別是腦部功能的退化,會影響意識的狀態、吞嚥和咳嗽的功能,更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對於具有高危險因子的族群,臨床和影像學具相關特徵的病患,都應列入考慮中。針對有嗆咳風險的患者應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我們提供吸入性肺炎的相關知識,以利病患和家屬能居家照顧時能有些許的幫助!【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0-09-17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去年揪3.1萬癌前個案 國健署籲民多利用四癌篩檢
癌症已為多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但定期檢查有助早期發現病變並治療。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研究數據顯示,四項癌症篩檢服務可降低乳癌、大腸癌、口將癌及子宮頸癌的死亡率。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國健署持續補助四癌篩檢服務,去年更揪出3.1萬名癌前病變與約7000名癌症個案數,但今年因新冠疫情而使篩檢數有所下降,呼籲民眾把握自身權利,可至全國6000多家醫療院所接受癌篩,守護自身健康。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為擴大篩檢服務,國健署自2010年起與醫療院所合作執行「癌症醫療品質提升計畫」,全面推廣四癌篩檢服務,至今成效頗佳。參與該計畫的219家醫療院所,執行約286萬篩檢服務人次,佔全國總量58%,揪出3.1萬名癌前病變與約7000名癌症個案數,使得民眾能盡早治療,重拾健康與生活品質。而計畫自2010年起至今,共成功搶救32.2萬人與家庭的健康,今年更有54家推動癌症篩檢的績優院所獲表揚。依國健署統計數據,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及吸菸習慣之男性26%口腔癌死亡率;每3年至少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不過,據國健署6月的癌症篩檢資料顯示,相較於去年同期,全國四大癌症篩檢量整體下降1成5,可見新冠肺炎期間的確讓民眾減少去醫院檢查的意願。王英偉呼籲民眾,在新冠期間除防疫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外,在報復性旅遊之餘,定期癌症篩檢也不可少,民眾可向所在地醫院或衛生局洽詢。
-
2020-09-17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健康高齡友善城市 台北市中山區失智友善社區 I Can Help
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於109年9月16日(星期三)上午10時,假臺北市中山區行政中心10樓大禮堂,舉辦「中山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109年度成果發表會-我支持失智友善社區 I Can Help」,邀請產、官、學、民、媒,跨界參與共同推動「失智友善社區」,活動融合中山區在地婚紗街特色,舉辦「真愛永恆 浪漫憶生」儀式,邀請3對長輩及稻江護家學生共同參與懷舊系列婚紗走秀、失智友善組織宣示儀式,共同打造青銀共融的失智友善社區。此外,現場也有健康城市成果海報靜態展覽,及提供多元體驗內容的攤位活動。公私部門齊合作 成功與國際接軌交流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林柳吟主任表示,中山區為推動健康城市與國際接軌,於99年透過中山健康促進協會,順利以非營利組織的名義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健康城市聯盟(AFHC)」副會員,藉此提升社區組織間合作,拓展至國際健康城市交流。因應人口的高齡化,中山區65歲以上人口占率達18.94%,老化指數達155.22,占12區第3名,於2012年以健康城市平台加入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並透過跨領域及跨部門合作,共同營造支持性的健康環境,建構健康悠活在中山。產官學民媒 共創失智友善圈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李碧慧副局長表示,研究調查發現,失智症盛行率為8%,推估臺灣失智人口數超過28萬人,本市推估失智人口約為3萬8,464人,目前中山區65歲以上人口為4萬3,074人,推估失智人口為3,445人,隨著高齡伴隨而來的失智、失能議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臺北市近年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包含失智友善天使的培訓、招募社區中商家成為失智友善組織,透過跨領域合作共同營造失智友善社區,中山區有著多元又豐富的社區網絡,職場登記數為北市12區之冠,廣邀產、官、學、民、媒及五大產業加入失智友善組織的行列,共創失智友善圈。失智友善照護一條龍 特色亮點在中山林柳吟主任表示,中山區在地醫療資源豐富,推動一站式服務模式,結合篩檢、轉介、諮詢、鑑定、個管服務及資源聯結,提供暖心轉介服務,由專人安排友善預約,協助病人做進一步檢查及診斷,打造「失智友善照護一條龍」。中山區資源網絡豐富又多元,結合失智議題發展在地特色,中山區復華里的復華公園是全國唯一一座以咖啡為主題的特色公園,失智者可以在復華公園進行咖啡生態體驗,透過接觸不同的人、事、物,有助於刺激大腦延緩惡化,復華里黃展輝里長表示:「很高興有這個機會,結合在地的復華咖啡公園,共同推動失智議題,打造一里一特色,服務更多社區長輩」。中山區3處慈悲關懷社區(中庄仔福德宮、文昌宮、恆安里辦公處),除了原有的關懷議題也加入失智議題一起推動,讓居民了解如何面對及協助失智者,將失智的正確認知深入社區,共同營造失智友善生活圈。失智懷舊婚紗 幸福浪漫憶生聞名全國的中山北路婚紗街,座落在中山區,是臺北特有的幸福文化,藉由懷舊及婚紗結合的元素,帶入失智症的主題,讓今天參加活動的失智長輩,可以有組織的回想,並分享過往歷程,期許懷舊婚紗系列,能喚起大眾對失智症議題的重視。「真愛永恆 浪漫憶生」懷舊婚紗系列活動,由臺北市婚紗攝影商業公會高志榮理事長提供美麗白紗,對於社區公益活動總是不遺餘力的高理事長表示:「推動失智友善組織是個有意義的活動,家父生前也是失智症患者,所以更能體會失智症家屬的心情,知道自己經營的婚紗業可以為延緩失智盡一份心力,所以一定是全力支持,讓我們的社區更美好」,婚紗中的造型由稻江護家的時尚造型科提供「彩妝」、「妝髮」服務及「走秀」指導,讓學生藉由技術服務與長者相處,促進青銀共融。「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是在婚姻中對彼此的承諾,穿著婚紗的相愛記憶,更是讓人回想起當年的甜蜜,87歲的賴仁爺爺夫婦是我們今天失智活動的代言人,和另一半攜手相伴走過60年的溫馨歲月,今天對他們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妻子滿汝奶奶表示,「爺爺在幾年前開始有走失情形,在107年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這幾年家人總是細心陪伴在身邊,很怕他走失,知道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在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真的是我們需要的,今天真的很高興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給我們這樣的機會可以參加這樣的活動,我們今年剛好結婚滿60年,全家人都非常的開心能留下一個溫馨的回憶」!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為打造健康及失智友善的幸福社區,期望藉由此次活動展現公私部門合作推動健康活力、產業文化、福利安全、環境生態、繁榮便捷五大面向及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之豐碩成果,期望更多夥伴共同響應推動,營造共好、資源共享、合作扶持之健康城市,齊手打造高齡友善中山健康城。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15 癌症.淋巴癌
大學前校長患淋巴癌 分享成功抗癌經驗呼籲樂觀面對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舉辦「全力進擊淋巴癌! 臺南四醫院聯合宣導」活動,一同呼籲民眾認識淋巴癌6大症狀,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治癒率可高達九成。嘉南藥理大學陳姓前校長是患者,今天現身說法,表示當初是因體重減輕,腹部疼痛,並不知脾臟淋巴組織繁殖已穿破胃壁,治療胃病一直沒好,後來以為結石,斷層攝影才發現已是第四期淋巴癌。不過他很樂觀面對,經注射六次化療標靶藥物,兩次皮下注射治療,至今將近一年沒吃藥,每三個月抽血、半年斷層追蹤沒再發現癌細胞。他說,雖然父親47年前52歲診斷出惡性淋巴腫瘤,住院10個月往生,但他不要怨天尤人,以正向心態幫助自己配合藥物治療。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指出,淋巴癌較許多癌症容易治療,1期時發現治癒率高達八、九成,3期也有七成,早期發現治療能長期存活甚至根治;淋巴癌全球每年新增73萬人,台灣兩千人,罹患率相當高,一般民眾罹患會很害怕,其實要了解淋巴癌年輕人20歲就可能發病,但治癒率高,標靶藥物健保部分給付。奇美醫學中心響應2020年世界淋巴癌日,舉辦宣導活動,醫療副院長田宇峯、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與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曹朝榮、血液腫瘤科主任林正耀,成大醫學中心癌症中心主任顏家瑞、市立醫院醫療副院長李楊成代表各院參與。現場運用淺顯易懂看板讓民眾了解淋巴癌六大徵兆,呼籲淋巴癌病友治療決心,在場群眾胸前戴上綠絲帶響應,病友現身訴說抗癌經歷相互鼓勵,活動後民眾將綠色絲帶貼在「幸運樹」上,提醒自己關心家人。馮盈勳表示,淋巴癌會使淋巴系統造成非常大損害,人體防禦功能會逐漸失效。對抗淋巴癌不二法門為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持續追蹤,出現燒(不明原因發燒)、腫(有不痛淋巴腫塊)、癢(皮膚紅疹搔癢)、汗(夜間盜汗)、咳(咳嗽、呼吸急促)、瘦(體重不明減輕)症狀時,應留意是否是「淋巴癌」已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