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控制血糖
共找到
463
筆 文章
-
-
2023-11-11 醫療.眼部
天冷眼睛乾乾刺刺怎麼辦?是乾眼症嗎?營養師推薦「3類型食物」讓你有雙晶亮眼神
最近氣溫漸漸轉涼,意味著氣候即將邁入秋冬的季節。秋冬的天氣普遍乾燥,又因為長期待在空調環境中,再加上現在3C產品十分發達,滑手機、用電腦、追劇等活動幾乎可以說是每個人一天當中都會做的事,使許多人的眼睛都出現眼球乾澀、刺痛及有異物感的症狀。小心!這些都是很典型的乾眼症症狀!但是不用擔心~【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今天就來為你解析乾眼症的成因,及如何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來保養眼球的方法! 乾眼症的成因與症狀眼睛中有一層很薄的淚液膜,這個薄膜又可分為脂肪層、水液層及黏液層三層。在正常的情況下可以潤滑眼睛表面防止乾燥。但是因老化、慢性發炎或淚腺腫瘤等因素,導致這三層淚液膜無法發揮其正常功能,淚液便無法有效潤滑眼睛,就會產生乾眼症狀。再加上天氣轉涼,眼瞼分泌的油脂遇冷凝固堵塞在睫毛根部,無法藉眨眼將油脂均勻散佈在眼球表面,更加劇了乾眼症狀的嚴重度。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3種類型的食物讓你有雙晶亮眼神平時如果沒有好好保養眼睛,萬一得了乾眼症,勢必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不小的困擾,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防患於未然」!平時就做好眼睛保養的功課,才是最聰明的做法。Sean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三種類型的食物,都是對保養眼睛健康很有幫助的喔!一、適量補充Omega-3:平常在飲食中可以適量地攝取魚油及堅果,因為它們都含有豐富的Omega-3。Omega-3擁有優秀的抗發炎能力,可以有效降低眼表發炎,維持角膜上皮的完整性及淚液正常分泌;並改變眼瞼板腺脂肪的成分,使分泌出的油脂品質更佳,保持眼球細胞的健康與滋潤眼球。另外提供大家選購魚油保健食品的小技巧:盡量選擇高濃度的魚油保健食品,這樣才能保證吃下的每一粒魚油都含有滿滿的Omega-3。二、多吃深綠色或黃色的食物:這些顏色的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維他命C及葉黃素。維他命A可以幫助維持淚液的正常分泌;維他命C的抗氧化效果則能保護眼球細胞免受氧化傷害;葉黃素則幫忙吸收藍光,減少藍光對眼睛細胞造成的危害。三、多吃藍莓、山桑子、黑加侖等藍黑色水果:這些水果中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是很優秀的抗氧化與抗發炎物質,可幫助減緩乾眼症不適。花青素的其中兩種構型-矢車菊素(Cyanidin)與飛燕草素(Delphinidin)更是具有刺激眼部細胞再生、增加眼部微血管血流量的功用。 除了上述的這三種食物類型有助於改善眼球健康外,在生活習慣方面也要多注意3C產品的使用時間,牢記「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原則」;並規律作息不熬夜,搭配充足的飲水及適度用毛巾熱敷眼睛,相信惱人的乾眼症也不再是問題囉~貼心叮嚀:若乾眼症症狀已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時,還是要儘速就醫治療解決喔!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9 醫療.新陳代謝
網購瘦瘦筆合法嗎?「網路賣藥」亂象在那些藥品?食藥署、地方衛生局與電商平台協力捍衛民眾利益!
俗稱「瘦瘦筆」的糖尿病治療針劑,令許多減重族趨之若鶩,各電商平台也引起搶購,衝擊糖尿病患者用藥。不過,由於此針劑是處方藥,目前有賣家在電商平台上,以「胰妥X」、原子筆配件等名稱「鑽漏洞」疑似兜售,衛福部食藥署與地方衛生局合作,全盤檢視是否有不法情節。網路違規藥品:減肥、壯陽藥最多亮眼的外觀、美滿的性生活,幾乎是現代人共同的追求,陳惠芳指出,2022年有1575件網路藥品違規,當中有1152件屬於無照藥商;今年上半年則有820件、無照藥商567件,以減肥藥和壯陽藥為大宗。台大醫院副院長黃國晉說,許多民眾想減肥,或有壯陽需求卻不敢啟齒的男性,會私下嘗試從網路找尋「自救」方式,不肖業者用廣告鼓吹吸引,恐讓民眾落入購買到偽藥或禁藥的陷阱中。黃國晉表示,改善勃起功能障礙,最常見服用威而鋼、犀利士等藥物,不少民眾不敢就醫而會尋求偏方,像印度神油、網購藍色小藥丸等,因藥品來源不明,可能摻雜雜質,恐對身體造成傷害。來路不明的減重藥物,也可能造成腎臟等身體負擔。黃國晉說,有些民眾會購買宣稱可以降低體脂肪的健康食品,但如果目的是為了減重,「吃健康食品是絕對都沒幫助的」,減重仍建議尋求正規管道,多運動或找營養師調整飲食,以及尋求醫師協助。食藥署攜手電商合作,防堵網路賣藥亂象台商林先生長期每周注射一劑「易X糖」控制血糖,但去年「瘦瘦筆」因減重者囤貨而一度缺貨,導致健保給付每支1000元飆漲至9000元、1萬元。看準龐大的「瘦身商機」,不少賣家在電商平台或臉書等通路,疑似以「胰妥X」、「原子筆配件」等名稱兜售瘦瘦筆,以此規避違法在網路上販售藥品。這類賣場僅以文字暗示該賣場有賣瘦瘦筆,照片則是搭配刊登一般原子筆,或是用馬賽克遮蔽Ozempic字樣,暗示意味十足。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說,歐盟發現Ozempic注射筆偽藥,經查國內目前有核准相同英文品名的藥品許可證,但這款偽藥並沒有中文標示及許可證字號,非屬我國核准藥品,其療效及安全性未經確認,使用後可能產生危害,請民眾不要自行從國外網路或其他通路商購買該產品。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楊博文指出,在網路上販售的藥品,定期有計畫請地方衛生局上網巡邏,實際購買產品,釐清業者是否違法。陳惠芳說,如果發現電商平台有販售情形,會請業者下架,因賣家可能不清楚是藥品,未來會加強教育訓練。目前與電商平台召開會議,擬定2套管理機制:一為上架之前提醒賣家確認,有些產品屬於藥品,不能在網路販售。二是與平台溝通特定關鍵字、近期常見的違規關鍵字,並請平台主動下架產品。民眾如果自行賣藥,最重依法可罰200萬元實際檢視電商平台販售情形,以瘦瘦筆的情況為例,截至昨天傍晚,許多賣場都已將該產品下架。陳惠芳提醒,民眾切勿將個人自用藥品於網路販售,除涉違反藥事法第27條規定,可依同法第92條規定,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倘屬販售或意圖販售未經我國核准之藥品,亦涉違反藥事法第83條規定,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08 醫療.心臟血管
預防中風怎麼吃?均衡飲食1多3少原則 外食族多吃這些高鉀食材代謝鈉
中風通常來得突然,不過它真的是「很突然」就發生嗎?為什麼會中風?主因多為動脈粥狀硬化,與高血壓及高血糖有關,而這些問題又跟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尤其不健康的飲食,每天一點一滴讓你的血管堵塞硬化,最後猝不及防的中風就發生了。一人中風、全家發瘋依健保署統計,約10年前,每6個人有1人中風,現在已是每4個人就會有1人中風,而且中風最麻煩的是後續的照護問題,依臨床觀察,中風患者經救治後,約有四成會留下拿拐杖、坐輪椅、長期臥床的失能情形。因此有一句話說「一人中風、全家發瘋」,如果家中有一個中風後長期卧床的病人,將對全家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及經濟負擔。不想連累家人,預防中風,就要從每天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改變做起。預防中風飲食原則:1多3少現代人外食比例高,經常大魚大肉,愛吃高油高鹽的速食炸物,吃完再來一杯含糖飲料,每天吃的很開心,不知不覺你的血管每天也一點一滴的堵塞硬化,最後猝不及防的中風就發生了。預防中風,飲食原則應遵守「1多3少」,吸菸、喝酒也會增加中風的風險,應避免。多蔬果國健署指出,約四分之一的中風患者未攝取均衡飲食,尤其是缺乏蔬果等纖維質,建議每天應攝取5種以上的蔬果。蔬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代謝膽酸、降低膽固醇、血脂肪。還有各種抗氧化營養素,有助降低中風風險。少鹽預防中風必須限制鹽分的攝取,每日鹽分少於6克,若是中風高危險群,可以限制在5公克以內,甚至更為嚴格。此外,平時儘量避免攝取人工調味料、加工品,醃漬類的食物也應該少吃。少油減少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如動物性脂肪肥肉、培根、雞皮、內臟類的攝取量,烹調上也盡量以清蒸、水煮、涼拌取代油炸、煎炒。避免反式脂肪製品,如用人造黃油、酥油油炸製成的餅乾、酥皮點心等高脂烘烤食品。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膽固醇,反式脂肪還會降低高密度膽固醇,增加血管粥狀硬化的危險。少糖吃過多的糖類會使血管發炎、生成斑塊阻塞血管壁,提高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應少吃精製甜食。預防中風可以吃什麼?預防腦中風,最推薦得舒飲食,飲食內容多樣化,少肉多蔬、少油糖鹽糖。平時多攝取燕麥、魚類、洋蔥、芝麻。燕麥可以減緩腸胃吸收脂肪的速度,降低膽固醇的合成;魚類降低血壓、血脂;洋蔥抑制脂質過氧化,保護心血管健康;芝麻有利控制血脂肪,每天可沖泡芝麻糊當早餐或點心,但不要過量。預防中風這樣吃1.每餐盡量包含全榖雜糧、豆魚蛋肉、奶、蔬菜、水果類,建議每天應攝取5種以上的蔬果2.多食用低熱量食品,如糖份少的水果。3.多吃燕麥、魚類、洋蔥、芝麻等食物,有利控制血脂。4.選用低脂乳類製品。5.肉類優先選瘦肉或雞肉。6.每週至少吃兩次魚。多攝取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鮪魚、秋刀魚等。7.多用蒸、煮、燉、燜、涼拌等方式烹飪食物,煎炒選用植物油(如橄欖油、葵花油等)。預防中風吃什麼水果?預防中風每天要多吃蔬果,但台灣水果種類多,很多水果又很甜,該選什麼水果吃比較合適?營養師劉怡里曾在臉書撰文提醒大家,維生素C可保護血管彈性,幫助膽固醇代謝,可設定每天兩份水果中,選一份高維生素C的水果吃,例如芭樂、柑橘、草莓、奇異果等。水溶性膳食纖維高的蘋果、水梨,也有助降低血脂與控制血糖。此外,外食族免飲食有時可能較難避免重鹹,可以選擇一些高鉀的食材幫助鈉的代謝,例如:莧菜、菠菜、空心菜、菇類、香蕉、小番茄等。除了上述飲食要注意改善,還要定期量血壓、控制三高、控制體重與BMI、規律運動、飲食均衡、戒菸酒,才能預防中風的發生。【資料來源】.國健署.台中榮總衛教專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4 養生.聰明飲食
銀髮族注意!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常見慢性病要當心,3種飲食技巧幫你控制
隨著時代的進步,醫療水平的提升,國人的平均壽命也隨之增加,但我們不僅要活得長壽,更要活得健康!所以在今天的文章裡,【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要和你一起解析銀髮族常見的疾病,並如何運用健康飲食來協助控制!銀髮族常見3種慢性病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根據國健署公布的「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40歲以上的國人患有高血壓的比率高達38%!除了先天性遺傳以外,肥胖、長期食用重口味及加工食物、缺乏蔬果攝取、久坐不動、吸菸、飲酒等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都是形成高血壓的危險因子。•糖尿病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民眾高血糖的盛行率約27.84%。糖尿病可分為兩種類別,而銀髮族所罹患的糖尿病通常是由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所引起的第二型糖尿病為主,例如長期肥胖、缺乏運動、攝取過多精緻糖與精緻澱粉等,使體內的胰島素無法發揮功能,導致血糖過高進而形成糖尿病。•骨質疏鬆症根據國健署發布的「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發現,65歲以上的民眾,每7個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我們的骨質約在20-30歲時會達到巔峰,之後就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急遽流失,再加上牙口功能退化、食慾降低、飲食中缺乏鈣質等因素,導致銀髮族一直都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3種慢性病的飲食技巧一、高血壓飲食原則目前國內外最推崇的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 diet)便是專門針對改善高血壓情況而設計的,其中的一項重點便是飲食中要有豐富的礦物質鉀來幫助調節血壓。因此對於血壓偏高的銀髮族們,日常飲食中可以多吃一些香蕉、菠菜等高鉀食物。二、糖尿病飲食原則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遠離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最重要的一環。根據衛福部國建署建議,糖尿病患者應該遵守定時定量進食與『三少一高』飲食原則:意即「少油、少鹽、少糖」及「高膳食纖維」。因此烹調方式建議多以清蒸、水煮、涼拌的方式來進行;也可選擇燕麥、地瓜來取代精緻澱粉的白米飯作為主食。三、骨質疏鬆症飲食原則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飲食重點在需補充足夠的鈣質,及對骨骼發育有益的營養素如鎂、維他命C、D、K等。所以在日常飲食上建議可加入一把小魚乾、一掌心的堅果及一碗綠葉蔬菜。但對於吃素、牙口功能不佳的銀髮族群,或是想要一次性補充上述全部營養的人,選擇以素食來源製成的複方鈣保健食品來補充也是很推薦的。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長輩們豐富的社會歷練與經驗,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給我們許多指引與建議,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能與長輩學習是很難能可貴的機會。在看完今天的文章後,你一定更加懂得如何照顧家中銀髮族的健康!Sean在文章的最後祝大家有個幸福和樂的家庭生活~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1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失智多吃綠色蔬菜及莓果 3種平民蔬菜高度營養又護腦
預防失智症飲食中最有名的就是地中海飲食和麥得飲食,這兩種飲食有很多共同的健康原則,澱粉建議吃全榖雜糧類;蛋白質以豆類、魚類、家禽類為主,降低動物性肉類來源;堅果每天補充;減少危險食物,也說明蔬果量足夠,特別是麥德飲食有提出要攝取綠色蔬菜及莓果類。另外控制好體重,預防三高也可以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因為國人蔬菜量不足,水果不均衡,今天就來推薦幾個營養豐富的綠色蔬菜及莓果類,讓大家可以從飲食中先選擇這些蔬果來護腦護血管。綠色蔬菜●地瓜葉:富含纖維有助降血脂控制血糖,水溶性維生素C幫助膽固醇的代謝,維生素A及胡蘿蔔素提高血管抗氧化能力,鐵、鉀等礦物質的含量也高,是高度營養護腦的平民蔬菜。●空心菜:礦物質鈣、鉀、鎂豐富,是地中海飲食中的重要特色,可以降低三高及失智症的風險,加上維生素A豐富,可以提升免疫力,加強腦部抵抗自由基。●菠菜:維生素A、維生素E、鈣、鎂、鉀豐富,其中葉酸含量特別高,助血管修復,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血管性失智的風險。莓果類水果●桑葚:抗發炎抗氧化的植化素豐富,尤其花青素可以保護腦部😍,加強傳達能力,花青素易受熱破壞,建議不要加熱才能吃到豐富的營養,維生素E也可以加強體內抗氧化力,預防腦部提早老化。●草莓:富含菸鹼酸、葉酸和維生素C,加強血管健康,植化素中的花青素和阿魏酸對腦部有抗氧化的保護功能。●藍莓:豐富的花青素、類黃酮素是護血管的好幫手,有助腦部記憶力及學習力的提升。預防失智症,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之外,特別提醒大家蔬果量要足夠,基本的三份蔬菜加上兩份水果,要做到其中有一份蔬菜來自綠色,一份水果可以選擇莓果類,蔬菜可以低溫少油炒或是燙過後淋上植物油,水果不要單獨打成果汁避免過量。(本文由劉怡里營養師臉書粉絲專頁授權刊載,原文連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共病糖友的一天,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
露露姐60歲女性,患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三種慢性病。18年前因易喘胸悶而檢查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隔年檢查出高血壓,再過二年確診糖尿病。目前皆由同一位醫師診斷開藥、定期回診檢查,各科的慢病藥物加在一起,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目前慢性共病控制穩定,在飲食、運動、服藥都有配合醫師建議,與疾病和平共處中。【飲食篇】8:00 吃早餐不同疾病吃藥的時間都不同,一下飯前、一下飯後,我可以怎麼做?成大醫院糖尿病衛教護理師鄭巧雯指出,依據疾病不同,需要在不同時間點服藥,對病人常帶來困擾,對患有不同慢性疾病的人來說,吃藥時間和方式可能帶來挑戰。專科醫師會盡量根據病人的生活習慣開立藥物,幫助病人簡化用藥方式,讓慢性共病病人在飲食和用藥上達到一定的平衡。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鄭巧雯強調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包括定時定量、少油少鹽,及減少加糖食物的攝取。她提到,每天應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油脂和堅果類。這個飲食原則對患有多重慢病的人同樣適用,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合併患有慢性腎病的糖友。鄭巧雯說,有些人認為麥片和五穀粉是健康選擇,因為它們不含糖,但事實上,未經精製的全穀雜糧含有高磷,對於腎臟疾病病人不利。她建議這些病人應該避免攝取高磷食物,可以選擇低氮澱粉(冬粉、米粉和米苔目)、白飯等全穀類,吃得更安心。鄭巧雯也提醒糖友,過多的水果攝取可能導致血糖急劇升高,進而對血管和器官造成損害,甚至引發併發症。她建議每次只吃一份水果,約棒球大小。對於糖尿病監控,空腹、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是重要指標。如果病人發現自己儘管飲食控制得當,但血糖仍難以控制,建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或每周測量一次配對血糖,以找出控制不佳的原因。延伸閱讀:慢病好日子-享學糖->破解迷思!「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治療篇】10:30回診 得了糖尿病後,腎臟也出現問題,好擔心其他方也壞掉,可以怎麼預防?「唉…我有三種慢性病,每天吃的藥一大把,聽鄰居說有慢病整合門診,但是到醫院網站查資料卻遍尋不著,也找不到地方掛號,到底整合門診是什麼?我可以去看嗎?」「隔壁盧太太說她最近在看慢病整合門診,醫師會一次看完所有疾病,我也想試試,但打開Google搜尋發現有專科中心的整合門診,也有成人慢病的整合門診,看半天也看不懂,我可以問誰呢?」台大醫院副院長、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國晉教授說,台灣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慢性病的盛行率也逐漸上升,而且罹患「共病」也愈來愈多,尤其糖尿病盛行率越來越高,若沒有控制好,患者容易有併發症產生,例如大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足部病變。但在確診糖尿病前,可能就已經存在的疾病,進一步造成腎臟功能惡化,稱為「多病共患」。黃國晉強調,併發症與多病共患的因果關係不同,再加上老化會造成身體功能的退化,需要經過整合診斷找出原因、控制疾病。黃國晉說,為因應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照護,健保署陸續制訂整合性照護計畫,從基層到各層級醫療院所,目的是希望避免重複領藥及藥物交互作用。再者,以病人為中心的門診整合,提供多重慢性病人有效率的醫療服務,以「守門人」制度整合的看診需求,一次就診完成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及三高追蹤管理,包括疾病治療、篩檢項目及提高健康識能等,建立全人照護醫療模式,保障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權益。但黃國晉表示,即便整合門診有其好處,也不盡然適合每一位多重慢病患者,還是有許多患者個人化、家人照顧者等時空背景因素須考量。以「高齡醫學整合門診」為例,患者收案前,醫師會先進行周全性的老年評估,先了解長者身體狀況及疾病脈絡,甚至探索心理層面,才會確認收案。黃國晉建議民眾多了解多重慢病資訊,提前做好健康管理,了解共病的關聯及危險性,與醫師配合討論共享決策。雙向配合才有機會改變現況、打破專科界線,將患者的需求視為一個整體,設定照護目標降低死亡率、改善疾病、提升生活品質,達到慢性病防治及延緩。【檢查篇】15:00 看報告檢查報告上數字這麼多,到底哪幾個是重要的?我要注意哪些?「除了糖尿病,我還有心臟疾病和高血壓,每次回診報告都密密麻麻一大張,擔心慢病惡化,到底要怎麼看這些數字啊?」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說,糖尿病管理要看的數值很多,雖然控制血糖是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不二法門,但不僅是血糖數值而已。廣大慢性病友都應該要注意,長期治療追蹤慢性病的過程中,都應該要認識和重視各項數據,及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尤其心、腎、糖慢性病的患者,更要注意其間的交互作用。以糖友為例,其可能引發的各種急、慢性併發症具不可逆性,可能演變成洗腎、失明、截肢、心臟衰竭,病友不能掉以輕心。歐弘毅說,三個月的定期回診檢查中,更應該要好好的認識檢查項目和數據,例如和大血管病變相關的ABC數值:A糖化血色素、B血壓、C血脂;以及小血管病變如腎臟功能(尿液白蛋白、腎絲球過濾率)、視網膜檢查等,當發現身體功能有異常衰退時,需要即時和主治醫師討論、調整治療用藥。歐弘毅說明,因為慢性疾病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為強化防治工作,全台積極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絡,以及不同慢性科別的共同照護,跨科、跨領域追蹤管理病況。看診前,先由護理師、營養師提供衛教,了解日常生活型態及過去病史,先揪出潛在問題,協助醫師看診時快速找出共病因子,或可能產生併發症的高風險群。另外,「血糖降下來,是不是可以停藥或減量?」歐弘毅說,國人擔心傷腎而不敢吃太多藥,或認為血糖狀況穩定是就可以停藥,其實都是不正確的迷思,務必配合醫囑定期用藥,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以及避免共病發生。目前的糖尿病藥物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保護腎臟,聽信偏方才是讓病情雪上加霜的原因。若想要減少藥量,或擔心糖心腎共病的藥物過多,可轉介至整合門診進行看診及多項檢查,透過跨科別醫師的共同照護,提升疾病控制效果。【睡眠篇】21:30 休息衛教師鄭巧雯指出,衛教門診常有病人抱怨睡眠問題,可能因為睡眠品質不佳或疾病症狀干擾夜晚安眠。她建議,應著手檢視日常作息和飲食習慣,因很多睡眠問題起源於生活方式。例如,糖尿病友可能因睡眠不足或質量不佳而導致血糖波動。露露姐分享,剛得糖尿病時,血糖控制不穩容易夜尿影響睡眠。鄭巧雯建議,除了按時服藥外,可以在白天安排活動,以避免長時間午睡,時間不超過30分鐘;晚上保持固定入睡時間,同時避免下午3點後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如果這些方法無法改善,病人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共同探討包括藥物服用時機等其他治療方式,或透過定期運動來提高睡眠品質。延伸閱讀:【慢性共病防治】生活習慣病 個人、家庭應負責,分享健康資訊 實踐建康永續個人SDGs【慢病94愛你慣】壞習慣總改不掉?專家手把手教你走向健康之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8 養生.聰明飲食
家中常見烹調食用油怎麼選?營養師:炒菜、油炸用油大不同!油品選購保存3技巧一次看
市面上的油品種類有好幾種,橄欖油、大豆沙拉油、葵花油、豬油、奶油、酥油…等等。在亞洲人的飲食文化裡,「油」一直都是在烹調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舉凡煎、炒、炸、涼拌、或是香氣四溢的烘焙糕點,都少不了油的存在!但你知道嗎?每種油都有不同的特性,選擇正確種類的油來進行烹調及處理,才能發揮它最大的營養價值及效益喔!所以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和大家分享幾個食用油的小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 食用油的種類、特性、用途與注意事項我們烹飪使用的食用油,不論是豬油、花生油、橄欖油、沙拉油、奶油,都是由「脂肪酸」構成的,而脂肪酸又因為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含量多的油脂多為動物油,如豬油、牛油或奶油;不過也有少部分的植物油如棕櫚油、椰子油是屬於此類油脂。這種油脂在烹調上的特性是發煙點較高約230°C(發煙點就是油脂加熱至開始冒煙的溫度,可想成油脂耐熱的溫度上限),因此適合用來高溫油炸,在高溫狀態較穩定,炸出來的成品顏色、口感也相對理想。不過這類飽和脂肪酸含量多的油脂對人體健康的負擔較大,不建議長期大量食用。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多的油脂多為植物油,如大豆沙拉油、橄欖油、葵花油等。這類油脂的特性是發煙點比飽和油脂低,約180°C左右,適合用來涼拌或炒菜,近年大家較推崇含單元不飽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都屬於這類,適量攝取對於人體健康較有益。但這類油脂不適合用來高溫油炸,否則可能會造成油脂變質劣化而產生大量自由基,反而吃下更多有害物質。油品的選購與保存小技巧了解這些食用油的特性與用途之後,Sean也要告訴大家選購油品及存放的小訣竅,希望大家都能夠吃得健康又美味!一、選擇深色瓶包裝的油深色瓶可以阻擋光線照射到油,減緩油脂氧化變質的速度,並於選購後放置於陰涼乾燥處,以維持品質。二、選擇適當容量包裝的油小包裝的油因為容量較小,所以開瓶後接觸空氣的頻率較低,在有效日期內用完大致上都能讓新鮮度保持一定的水準;反之大包裝的油會容易因為使用時間較長,接觸空氣的頻率更高,較可能增加油脂變質的機會。三、切勿把用過的油再倒回瓶中保存千萬不要為了節省,把烹調過的油再倒回瓶子裡!當油脂經過高溫烹調後,結構會開始出現改變及氧化,較容易產生自由基等物質,若把這些使用過的油再倒回瓶中,會影響其他新鮮的油脂,導致整瓶油都出現氧化劣化的情形,反而得不償失喔! 看完今天的文章後,相信你已經對家中用於烹調的食用油有了更多一層的了解,平常也可以多關心一下自己家裡都是用什麼油來炒菜、又是用什麼油來炸雞塊的呢?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用正確的油與烹調方式來做出美味的一餐吧!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7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重大元凶「動脈粥狀硬化」! 5大高風險族群要當心,一圖揭猝死風險
「XXX因心肌梗塞猝逝!」、「知名上市公司董事長腦中風驟逝!」每每看到這類新聞,總讓人感嘆世事無常。心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長年位居第二,是僅次於癌症的疾病。而這些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都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帶大家一起認識和預防動脈粥狀硬化,守護自己與所愛之人的心血,讓我們的人生不留遺憾!為什麼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現代人的飲食多高油高鹽,生活習慣也傾向晨昏顛倒、久坐不動,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就為疾病埋下了爆發的種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指的是動脈管壁上生成了由細胞殘渣、蛋白質、脂肪所混合的腫塊,造成血管直徑變得狹窄、身體其他器官獲得氧氣與養分的量也會隨之變少,還可能因為腫塊破裂使血小板凝集於受傷部位而形成血栓,最終產生不可逆的結果。這一段要來帶大家了解動脈粥狀硬化的成因,如此才能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和及早治療!‧Step 1 血管受傷使低密度脂蛋白進入:不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導致血管氧化受損,使得低密度脂蛋白(以下稱LDL),俗稱壞的膽固醇,得以進入血管內壁並開始堆積氧化,稱為氧化型LDL。‧Step 2 巨噬細胞吞噬氧化型LDL:此時的血管會呼叫巨噬細胞前來處理這些堆積的氧化型LDL,當巨噬細胞吃下過多的LDL後,會形成一個全都是脂肪的細胞,稱為泡沫細胞。‧Step 3 泡沫細胞增長:隨著泡沫細胞堆積,在血管中的體積越來越大,此時的血管直徑就會因為這些泡沫細胞的聚集而逐漸變小。‧Step 4 血小板聚集於動脈管壁:泡沫細胞本身會分泌多種發炎物質來破壞血管壁的完整性,導致血小板開始往受傷部位聚集,稱作凝血斑塊或血栓。‧Step 5 血栓阻塞血流:當血栓或血塊過大時就會阻塞血流,若栓塞部位發生在腦血管時則稱作腦中風;發生在心臟血管時則稱作心肌梗塞。5大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高風險族群俗話說:「見微知著,睹始知終」。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為了能夠全方位的圍堵動脈粥狀硬化,我們在這一段會分析探討一些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高風險族群。‧年齡與性別:根據統計,45歲以上的男性與55歲以上的女性因為血管老化受損與雌激素停止分泌後,會使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提高,因此Sean建議該族群的人應定期做健康檢查來追蹤自己的健康狀況。‧吸菸:根據統計,六十歲以下的吸菸者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是不吸菸者的五倍。許多研究都指出吸菸會加速血栓生成、造成血脂異常、血管發炎等負面影響。‧肥胖與不運動:肥胖與缺乏運動的生活會導致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等許多慢性病,這些慢性病又會加快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高血壓:高壓的血流在血管內易使血管受傷發炎,還會使壞膽固醇容易侵入血管內壁,所以高血壓也被視為一項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糖尿病:對於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他們的血管也很容易出現發炎、受損的情形,持續惡化便會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的結果。5點健康守則保護心血管健康如前所述,動脈粥狀硬化的產生,是由諸多因素經長時間累積演變而成的,為了有個讓人「安心」的未來,『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將從飲食營養及生活習慣中總結了五點健康守則來全方位保護你我的心血管健康!1.攝取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如維他命C、維他命E及各種植化素都被認為具有抗氧化功能,它們能抑制LDL被氧化,免於被巨噬細胞吞噬的風險,也能保護血管免受氧化傷害。常見的抗氧化食物如芭樂、藍莓、葵瓜子、胡蘿蔔…等食物,及一些以抗氧化為訴求的保健成分,如余甘子萃取物、西印度櫻桃萃取物、葡萄籽萃取物…等,都含有不同的抗氧化物質,可以保護血管不易受氧化傷害。 2.足量維他命B6、B9、B12:維他命B群中的這三種,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原因是它們能一起調節血中同半胱胺酸的濃度。食物中的香蕉、菠菜、牛肉內分別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6、B9、B12,維他命B群中的這三種能維持正常新陳代謝,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特別提醒,因為維他命B12多存在於動物來源,且需要充足的胃酸才能吸收,因此對於不吃肉類的素食者及胃酸分泌較不足的長輩來說,維他命B12是較不易攝取到足量的。建議這類族群可以選擇維他命B群相關的保健食品來補充也是一個很好的做法。3.補充Omega-3脂肪酸:美國醫學研究所提出:「一周吃兩次魚肉有助於降低心臟疾病及幫助腦部發展」,能帶來這些好處主要是因為魚油中的Omega-3。Omega-3多存在於秋刀魚、鯖魚、鮭魚等深海魚類的油脂中。它有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對抗血栓等功能,可降低心臟疾病風險。若是想以保健食品的形式來補充魚油時,Sean會建議大家選用含高濃度Omega-3且無添加的魚油以確保自己吃下產品的是安全無虞的。4.多吃水溶性膳食纖維:膳食纖維主要可分為水溶性膳食纖維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兩種,其中又以水溶性膳食纖維對於改善血脂組成有較大的助益。含有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有燕麥、秋葵、蘋果…等,它們除了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外,也能減少腸道吸收飲食中膽固醇的量,從而達到降低血脂的效果。5.良好的生活習慣:維持理想體重、規律作息、時常運動、不吸菸酗酒是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良好的生活習慣能讓我們大幅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還可以擁有一個人人稱羨的完美體態及氣色。動脈粥狀硬化因早期幾乎沒有徵兆而難以發現,素來有「沉默殺手」之稱,根據民國110年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心血管相關的疾病奪去了超過兩萬人的生命,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反思的警訊。為了自己及親朋好友的幸福,平時更應注意勤加保養自己的身體,同時也將所學的保健知識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讓大家能夠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不要等到一切都難以挽回時才後悔莫及喔! 延伸閱讀:.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心臟病發猝死,享壽68歲!心臟病為什麼來的這麼快?.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7 養生.抗老養生
幾歲開始會發現自己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波段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
你是否有深刻感受,到了某個年紀後會忽發現自己「老很快」?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衰老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但是只要超過了一個臨界點,你的大腦就會像掉下懸崖一樣急劇衰老「崩塌式的退化」,甚至影響你的壽命。對此,黃軒教你6招延緩老化的方法,讓你保持健康活力不快速衰老。大腦衰老的臨界點大腦衰老的臨界點,是指在人的一生中,大腦功能會出現急劇下降的年齡節點。黃軒指出,不同研究可能有不同的定義和測量方法,但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臨界點:.70歲2022年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題為Clonal dynamics of haematopoiesis across the human lifespan的研究,探索人為什麼會在70歲這個時間點會斷崖式衰老,斷崖式衰老與血漿蛋白的關係可追溯到造血幹細胞。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分子損傷的積累是漸進的和終生的,包括「端粒磨損」、「體細胞突變」、「表觀遺傳變化」和「氧化反應」激化。這種分子損傷的逐漸積累到70歲後,大量毒素垃圾增加到臨閥關卡,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導致身體細胞大量跟著死亡!.54歲、72歳一項發表在《自然》子刊的研究指出,大腦在中年和老年時會出現兩個老化轉變臨界點,分別是54歲和72歲。該研究發現,大腦在某個基因(Vimar/RAP1GDS1)的過度表達下,會產生一種「SASP蛋白物質」並約在54歲年齡左右,開始表現就是粒線體碎裂、細胞內的鈣超載、能量代謝下降,這些情況持累積到72歳左右,導致大腦老化加速、認知功能減退和壽命縮短。.34歲、60歲、78歲這是一項2019年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研究Undulating changes in human plasma proteome profiles across the lifespan,研究分析了4263名年齡在18-95歲的受試者的2925種血漿蛋白質,發現他們與年齡增長呈現非線性變化 :(a)34歲開始衰老波峰34歲的突然衰老在「顏值」上體現得最明顯:科學研究認為那是因為參與結構途徑的蛋白質大幅下調,如細胞外基質相關的蛋白質大量減少。這意味著膠原蛋白的流失,你會臉部肌肉開始塌陷、皮膚開始鬆弛,失去了年輕時的飽滿、彈性和光澤。(b)60歲和78歲明顯衰老的波峰60歲和78歲的崩塌式衰老,不只是呈現在皮膚表面上,而是在「健康」衰老上表現得最明顯:.60歲時,激素活性、結合功能和血液通路相關蛋白變化大量流先,最為劇烈。.78歲時,血液通路、骨形態發生蛋白信號傳導出現大量障礙變化,最為劇烈。 研究人員發現在60歲和78歲的蛋白波峰,主要是與疾病相關的蛋白波動,與阿滋海默病(AD)、心血管疾病(CVD)等衰老疾病相關的垃圾蛋白,明顯增加太多了,阻止了神經傳導物質,導致了嚴重的內臓器官快速衰老。這些蛋白波峰與疾病出現和衰老基因表達相關,最終導致人體出現三波斷崖式衰老。6方法延緩老化要如何延緩衰老?黃軒分享6方法,讓你保持健康活力不快速衰老。1.控制血糖、血脂、血壓,戒煙大部分致命疾病都與血管有關,例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動脈硬化、腦中風等。血管是人體的輸送系統,將營養和氧氣運送到組織器官,同時排出代謝廢物。要保護血管不老化,控制血糖、血脂、血壓,戒煙,減少有害物質攝入是關鍵。.控制血糖:「高血糖」是導致大腦老化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損害神經元和血管,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症。為了控制血糖,建議你定期檢測血糖,尤其是如果你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風險。也應注意飲食,少吃高糖、高油、高鹽的食物,多吃富含纖維和抗氧化劑的食物,如全穀物、豆類、蔬菜和水果等。 .控制血脂:「高血脂」是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增加腦部缺氧和出血的風險。為了控制血脂,建議你每年至少測量一次空腹血脂,並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你也應減少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多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堅果、橄欖油、魚類等。 .控制血壓:「高血壓」是導致大腦老化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它會損害大腦的微循環和神經元功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和中風。 為了控制血壓,建議你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並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你也應該減少鈉鹽的攝入,多吃富含鉀、鈣、鎂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香菇、海帶、芹菜、香蕉等。 .戒菸:吸菸是導致腦部老化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增加氧化應激,損害血管內皮,促進血栓形成,增加腦部缺血和出血的風險。 戒菸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提高認知功能。 2.堅持運動運動不僅是鍛鍊身體,同時也是鍛鍊大腦。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更多的氧氣和血液運送到大腦中,為腦細胞提供一個滋養的環境。 運動還可以刺激大腦分泌一些有益的化學物質,如內啡肽、血清素和多巴胺等,這些物質可以提高我們的情緒、注意力和記憶力。所以,每周五到七天進行30分鐘以上的中度有氧運動,日常活動無法替代運動的效果。運動能夠改善器官功能、降低心血管風險、提升記憶力。3.終身學習學習是保持大腦活躍和靈活的最佳方式。任何新的學習活動都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神經聯繫,這可能有助於我們避免與失智相關的大腦損傷。建議每天學習一點新東西,不管是一門新語言、一種新樂器、一盤新棋局、一本新書籍、還是一場新舞蹈,都有利於大腦功能的改善和刺激新的神經元形成。所以,持續學習活動有助於維持心智活躍,減緩智力退化。而經常參與麻將、閱讀報紙、數字遊戲等能夠訓練記憶、注意力和決策能力的好方法了。4.參與社交對成年人來說非常重要。中年之後不要孤立自己,與他人建立社交和情感聯繫,能夠降低老化引起的疾病風險。社交網路較大的人,大腦中白質纖維束的連結性較好。認識新朋友可以讓頭腦清晰,改變思考方式,獲得新靈感和想法,這些都是大腦的潤滑劑。所以與同事、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是必要的。5.飲食健康研究人員發,限制熱量攝入能夠延長壽命。經常攝取高熱量的人,相比攝取較少的人,死亡風險增加2倍,患癌風險增加4倍。如果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多吃堅果、豆類,少量攝取魚類對健康有益。6.定期進行體檢對中老年人來說是必要的。體檢能夠發現潛在疾病,並了解疾病對器官的損害程度。對於有基礎疾病的人,體檢要有針對性,例如高血壓患者需要進行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腎臟和血管超音波、生化抽血檢查和腦部MRI/CT等相關檢查,以便提早發現斷崖式衰老對器官的影響。以上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延緩衰老進程,保持健康和活力。延伸閱讀:.醫盤點「人在臨終前最後悔5件事」你符合幾項?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0-25 醫療.新陳代謝
65歲以上注意!老年糖尿病人死亡率1.27倍 3類運動助延長壽命、減緩併發症
李伯伯上星期覺得頭暈想睡,這幾個月體重減輕至醫院就診,經過醫師檢查,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醫師向李伯伯解釋,糖尿病是因為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者胰島素阻抗,胰臟功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衰退,但是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的配合下,也能將血糖控制好。高齡者(65歲以上)糖尿病,跟非糖尿病的人有什麼不一樣?.死亡風險高:65 歲以上新發病糖尿病病人,死亡相對風險高於非糖尿病患者,台灣本土健保資料庫發現高齡者如果有糖尿病,死亡率會增為 1.23-1.27 倍。.血管併發症風險高:發生心血管併發症相對風險也高於非糖尿病患者1.54-1.70 倍。.低血糖風險高:隨著年齡增加,長者對於低血糖自覺(hypoglycemia awareness) 的閾值 (threshold) 會下降,所以長者一旦發生低血糖,會來不及反應,更容易發生認知功能障礙。高齡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為日漸衰退的肝、腎功能、或腸胃吸收影響到原本代謝降血糖藥物的效果、多重藥物間交互作用、認知功能障礙影響飲食行為模式、或高齡家庭照護上的問題等,使其更容易引發低血糖風險。除了控制好血糖以外,低血糖常造成更大傷害,平時要多注意避免低血糖發生。.老年症候群風險增高:高齡糖尿病人常伴有多重藥物使用、日常生活功能下降、認知功能障礙、憂鬱、尿失禁、失眠、視力障礙、衰弱、肌少症、跌倒與骨關節退化,即所謂老年症候群,研究證實高齡糖尿病患者發生老年症候群的機率會增加,而且與其預後與死亡率有關。.衰弱症及肌少症:肌肉量隨著年齡的增加會慢慢流失,研究指出糖尿病人具有 3 倍以上的骨骼肌肉質量減少的風險,高齡糖尿病人的衰弱症比率約為32-48%,高於非糖尿病老年人的5-10%,一旦身體的肌肉減少,就會影響肌肉儲存能力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更不容易控制血糖。高齡糖尿病人血糖、血壓、血脂控制都很重要血糖、血壓和血脂控制目標,會隨著健康狀況而有不同,下表提供參考:如何安排運動據美國糖尿病與運動醫學學會指引認為高齡患者與年輕族群無異,但要特別考量安全性,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先請醫師評估心肺功能,起始選擇低強度的運動,如周邊神經病變或自主神經病變者,須額外注意足部的保護與姿勢性低血壓等風險。如何安排運動:.有氧運動:每週150分鐘,例如:快走、腳踏車、慢跑、有氧舞蹈…等,慢慢開始進行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避免造成低血糖或運動傷害。 .阻力運動:每週2-3次,有助於增加肌耐力和肌肉量,例如:使用寶特瓶、彈力帶…等,簡單的器材來訓練大腿和手臂肌肉。.伸展和平衡感運動:每週2-3次,有助於改善柔軟度、平衡感,也能預防跌倒例如:瑜珈、太極…等。均衡攝取營養牙口不好、腸胃吸收功能下降、食慾不佳等問題,都會影響高齡者熱量攝取不足和營養不均衡,有肌少症的長者,除了熱量要攝取足夠之外,每餐也要吃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蛋白質,像是蛋、豆製品、魚、雞豬牛肉及牛奶,若是牙口不好可以選擇豆腐、蒸蛋、無糖豆漿、瘦絞肉…等較軟的食物,建議至少每年一次營養師的飲食評估與建議,降低低血糖及肌少症的風險。隨著全球人口快速老化與糖尿病治療上的進展,日益增多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在防治與健康照護上更是重要,照顧高齡糖尿病人除考量減緩併發症進展與延長壽命外,更需同時兼顧長者日常功能的維持與生活品質的提升,讓我們為高齡長輩良好的行動能力和認知能力努力,一起健康老化。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有三高怎麼吃?可以水果多吃?「飲食11原則」遠離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4 醫療.新陳代謝
每週吃兩次紅肉就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哈佛大學研究這麼說
少吃包括豬肉、羊肉、牛肉在內的紅肉,已是許多人具備的健康意識,而一項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表明,每週只吃兩份紅肉會增加以後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並且這種風險會隨著食用量的上升還會進一步增加。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支持的護理師健康研究(NHS)、NHS II和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HPFS)總計超過二十一萬名參與者的健康數據,並且每兩到四年進行一次問卷以評估其飲食模式,持續長達36年。在此期間,有超過兩萬兩千名的參與者患2型糖尿病。【延伸閱讀:糖尿病前期是可以改善!如何靠運動和飲食控制逆轉最後機會】研究人員發現,吃加工以及未加工的紅肉,與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密切相關。與吃最少紅肉的參與者相比,吃紅肉最多的參與者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高出62%。此外,每天每多吃一份加工紅肉,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就會增加46%,而每天每多吃一份未經加工的紅肉,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則增加24%。研究還發現,若用另一種蛋白質來源來替代每天一份紅肉可能會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例如以一份堅果和豆類替代,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可降低30%,用一份乳製品替代,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可降低22%。該研究資深作者、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和營養學教授Walter Willett表示,「鑑於我們的研究結果和其他人之前的工作,對於希望優化健康和福祉的人來說,每週限制一份紅肉是合理的。」紅肉與糖尿病的關係是什麼?事實上,2020年發表在《流行病學與全球健康》(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Global Health)期刊的一項研究便指出,在全球範圍內,估計有4.62億人受到2型糖尿病的影響,相當於世界人口的6.28%,而且這一比例仍在迅速增加中。【延伸閱讀:什麼時候運動最能有助控制血糖?研究揭糖尿病患最佳鍛煉時間】值得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可能會透過遺傳而使人患病,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但生活型態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若你體重超重,美國疾病管制署建議你考慮減肥、採行營養均衡的飲食並定期鍛煉,可預防或延緩2型糖尿病發生。》看更多糖尿病預防方式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最好限制紅肉攝取量,因為紅肉通常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和加工肉品,例如火腿、培根和熱狗,這些食物通常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和鈉。如果你決定吃這些食物,請選擇較瘦的部位。【資料來源】.Red meat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type 2 diabetes risk.Eating Red Meat Twice a Week Raises Diabetes Risk
-
2023-10-23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控制不佳易失智!麥得飲食、中強度「這些運動」助控血糖
● 胰島素阻抗會降低大腦血糖代謝功效● 血糖波動大,恐加劇神經功能損傷糖尿病屬於全身性疾病,被稱為「百病根源」,雖沒有立即致命的危險,但長期血糖控制不當,易引起許多併發症,包括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甚至失智上身。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江俊宜表示,糖尿病危害健康至深,尤其血糖忽高忽低,會造成器官組織功能損害甚大。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是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群,其致病機轉包括高血糖、低血糖、胰島素阻抗、慢性發炎等。江俊宜說,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長者,會因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明顯感覺記憶力、判斷力變差,影響日常生活。糖尿病患者常因為胰島素進入大腦形成具損害性的蛋白質,產生大腦皮質變薄狀況,若不治療改善,將會進展成失智症。高血糖 讓身體處於發炎狀態高血糖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血管壁變得脆弱,無法順利輸送足夠養分到各器官,產生各種病變。糖尿病控制非常重要,但血糖並不是愈低愈好,當血糖過低時(低於70mg/dl),會出現手腳無力、頭暈、心悸、發抖、冒冷汗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昏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若血糖波動過大,會加劇血管、神經功能損傷,傷害腦部血管,血液循環不良而致血管性失智症。控血糖 可飲食運動雙管齊下想要穩定控制血糖,除了監控血糖、定期服藥,一定要養成均衡營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江俊宜強調,糖尿病患者應定時定量攝取各類食物,適當分配每一餐的主食、湯水、蔬果,飲食調節有助於血糖控制。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抗阻性,使血糖降低,最好以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佳,例如:快走、慢跑、游泳、單車、登山健行山等。只要持續20分鐘,開始微喘出汗,就會消耗葡萄糖、燃燒脂肪,幫助鍛練肌肉。江俊宜指出,糖尿病患者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血糖值,飯前、飯後血糖不能差超過100mg/dl,若數值差異大,要避開食用高升糖指數食物。糖化血色素也是監控指標之一,理想數值是7,8以上就要小心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糖尿病友是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原因與血糖控制不良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江俊宜提醒,當出現健忘或認知功能下降時,應立即至神經內科門診進行評估診斷。糖尿病患如何預防失智症?1 控制血糖:避免數值忽高忽低,傷害血管及器官。2 均衡飲食:除了均衡攝取,可執行「麥得飲食(Mind Diet)」幫助穩定血糖。3 適量運動:選擇中強度的有氧運動,促進胰島素發揮功能。4 自我檢測:使用「AD-8 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篩檢量表,早期發現症狀。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1 養生.聰明飲食
運動後該吃什麼?營養師教你吃「3種營養素」提升運動後成效
運動好處多多,不僅能增加肌肉強度,也有調節血壓及血脂、強化免疫能力、預防骨質疏鬆等益處。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建議,成人每周最好能進行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不過,除了規律運動以外,要有好的運動成效,就要先懂得怎麼吃!所以今天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來和大家探討最適合運動後吃的3個營養素吧!【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提升運動後成效的3個營養素當運動時,身體的肌肉會因為反覆地收縮舒張而消耗能量並產生些微損傷與組織再造,此時若沒有及時補充營養的話,肌肉就會出現疲勞狀態,影響到下一次的運動表現。若能在運動後補充均衡適量的營養,就可以幫助減緩疲勞感,還能增加肌肉量以提升基礎代謝率,進一步減少脂肪堆積喔!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有哪些營養素最適合在運動後補充吧!一、碳水化合物(醣類)最常被誤解的碳水化合物,其實是在運動後很重要的營養補充!許多人都曾聽過這種說法:「運動後因為身體吸收力變好,所以不能吃碳水化合物,否則會更容胖!」但事實卻剛好相反!肌肉中儲存的肝醣是由碳水化合物所組成,會於運動時被消耗掉。所以在運動後若能及時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可幫助肌肉補足流失的肝醣,減少疲勞感的發生,還能減少肌肉流失與增加肌肉量、提高代謝率,反而不容易發胖。我們平常所吃的米飯、全麥吐司、香蕉…等,都是屬於碳水化合物,很適合在運動後的30分鐘內吃,份量上則建議大約是一小碗飯或一片吐司的量。 二、蛋白質講到增肌減脂,一定少不了蛋白質!我們肌肉組織是由蛋白質所構成,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可以幫助修復受損的肌肉組織及合成新的肌肉。像是牛奶、豆漿或是雞胸肉,都是很優質的蛋白質來源。研究更發現,在運動後以醣類:蛋白質=3:1的比例來補充,效果最佳!例如地瓜配無糖豆漿,或是一根香蕉配一杯牛奶,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三、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簡稱Omega-3)是營養師Sean推薦的小秘方!很多人認為運動完的隔天會痠痛「鐵腿」是因為乳酸堆積造成,但其實這是很常看到的一個運動迷思!首先,肌肉中肝醣的代謝產物為乳酸是正確的,但它不是造成長時間痠痛的主因,真正會造成肌肉長時間痠痛的原因是-「發炎反應」。運動的過程雖然會破壞肌肉組織,但是也會刺激它再生成更強壯的肌肉,而這個過程就會產生發炎反應,引發痠痛「鐵腿」的現象。而Omega-3擁有優秀的抗發炎能力,可以有效幫助對抗發炎反應,減緩運動後的不適感。若想要有效率的攝取,Sean建議可選擇富含Omega-3的食物或魚油保健食品,讓運動後身體恢復得更有效率。 看完今天的文章後,大家對於運動後的營養補充有沒有更多的了解呢?這些補充的原則或許沒有辦法讓大家馬上變得像選手或健美運動員一樣「頭好壯壯」,但是都可以有助於大部分運動後的恢復喔!擁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飲食補充才能讓你在運動後達到最好的效果,也更能事半功倍!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7 養生.健康瘦身
輕斷食減重,還可降血糖、改善糖尿病?專家提醒健康斷食最重要一原則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斷食能「一鍵重啟基因」,但專家表示,基因為先天性遺傳,表觀遺傳學才有後天行為「調節基因表達」的說法,傳言有誤導之嫌。 (2)肥胖醫學會公開在指引中表示,斷食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但與傳統的低熱量減肥法效果相當。國健署則公開宣導,「斷食為不正確減肥方法」、「尚未有足夠的實證證明斷食能夠治療癌症」、「糖尿病患者貿然斷食可能導致低血糖、腎臟損傷 」。專家則提醒,飲食內容比飲食時間重要,斷食必須配合飲食內容的調整才能有促進健康的效果。網傳描述「輕斷食挨餓對人體重新調整」的影片,片中提及輕斷食的好處包括「一鍵重啟基因」、「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看上去的年齡至少年輕 5 到 10 歲」。但台灣肥胖醫學會表示,間歇性斷食因為降低攝取的總熱量及胰島素因素,雖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參數,但與傳統的低熱量飲食法效果相當;營養師也表示,患有第一型糖尿病、脂肪代謝異常、胰臟炎、肝衰竭等各種疾病的病患不可進行斷食、以免發生危險,斷食必須搭配飲食內容的調整才能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傳言只講求飲食的時間,卻不提飲食內容,恐使民眾誤導而貿然自行嘗試。 輕斷食能夠重啟基因? 原始謠傳版本: 輕斷食 挨餓對人體重新調整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內容描述「我做整體自然健康療法這18年裡面,其中一個非常好的健康方法,那就是挨餓,當人體只有在挨餓的時候,我們的基因才可以重新再去啟動,所以我們的基因它都是為了挨餓存在,為了保護我們,那反而這近2、30年,為什麼那麼多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情況出現,其實更大原因是因為吃太多了,吃多了以後我們的基因就重新開始要去適應,過去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多、你現在扔給我這麼多食物,我處理不完,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就會形成高血糖、高血脂、血壓高或者是各種慢性疾病,都是因為胰島素而存在的。」 查證解釋: 官方專業指引:斷食的減重效果沒有更優 包括 168 斷食在內的各種斷食法近年引起注意,MyGoPen 實際查詢具有公信力的資料,衛福部國健署於 2023 年 1 月出版最新版的「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該指引由國健署長吳昭軍、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共同掛名,在這本高達 205 頁、具有官方立場及專業效力的指引中,其中第 109 頁引證諸多研究出處,指出「間歇性斷食法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參數;但與傳統的低熱量飲食法相較則效果相當」、「機轉上常歸咎於降低的熱量攝取及胰島素」、「欠缺一年以上的長期研究 」,其最後結論為「間歇性熱量限制法或可替代傳統低熱量飲食法,但效果沒有更優」。 十大族群不適合斷食 MyGoPen 諮詢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營養師蔡一賢,她表示傳言在沒有提到任何前提之下,直接就說輕斷食可以有種種好處,但其實醫學上的「間歇性禁食」並不適合某些特殊族群,這是民眾在討論間接性禁食前,一定要先特別注意的,不適合間歇性進食的族群包括: (1)18歲以下的兒童跟青少年 (2)懷孕或哺乳的婦女 (3) 飲食失調症患者:例如吃東西會覺得噁心,或是吃太多之後會自己催吐等厭食症的患者。 (4)嚴重的低體重病人 (5)糖尿病的酮酸中毒症 (6)急性或慢性的胰臟炎 (7)急性或慢性的肝衰竭 (8)家族性脂肪代謝異常 (9)脂肪酸氧化作用缺陷疾病 (10)第一型糖尿病患:因為注射胰島素,若又進行間歇性禁食,恐增加低血糖等風險。 蔡一賢強調,不管是傳言提到的輕斷食、或是任何有關身體健康的行為,在得到好處之前,首先要先避免壞處,這是最基本的原則,上述族群因為有特殊的生理需求,傳言不能一窩蜂地轉傳而忽略提醒相關的危險性;此外,蔡一賢強調,除了這些特殊族群之外,一般人要進行間歇性進食,也一定要在醫師或營養師的飲食計畫跟監督下執行,而不是自己 DIY,蔡一賢以第二型糖尿病病患為例,糖尿病患通常合併有肥胖症、使用多種不同機轉的降血糖藥物控制血糖,這樣的病患如果能把體重控制下來、達到理想體重,事實上對糖尿病也有很大的幫助,醫師或營養師會依據專業幫病患計算藥物、食物怎樣搭配安排,才能夠達到效果、減少風險。 應由醫師、營養師指導 不能自行嘗試 蔡一賢表示,間歇性禁食最常被提到的包括 168 斷食法、52 禁食法等等,168 就是一天當中連續16 小時斷食、只集中在 8 小時內進食,52 禁食法則是正常吃 5 天、挑 2 天減少飲食,蔡一賢提醒,即使要進行間歇性禁食,也必須慢慢導入,而不是一下子就完全進入狀態,就像運動之前要熱身、結束後要做收操的回復運動一樣,不是一下子完全嚴格斷食、禁食。蔡一賢指出,她曾有一位年輕女性病例,雖然也不胖但是想要減重就自行節食少吃不吃,後來出現皮膚粗糙、掉頭髮、月經停止,這就是明顯的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例子,蔡一賢強調,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自己可能有一些還沒發現的疾病,貿然進行斷食可能短時間瘦下來、自己也覺得很開心,但其實瘦得非常不健康,甚至瘦的是肌肉量的流失而不是體脂,所以必須呼籲民眾,間接性禁食應在醫師或營養師的指導下依每個人狀況不同、以專業漸進的方式進行。 蔡一賢呼籲民眾「吃什麼,比什麼時間吃更重要」,健康飲食的原則其實應該注重的是飲食的內容,而不只是傳言提到的飲食時間,蔡一賢指出,飲食時間的問題其實是源自於現代人 24 小時都能活動、都能吃到東西的生活型態,任何時間都能工作、上街,任何時間也都能買到食物、叫到外送,以她從營養學的觀點而言,168 斷食法也不過是比較回到之前的正常生活狀態、比較符合以前人的飲食型態而已;而傳言只提到斷食,卻完全沒提吃什麼,如果輕斷食之後暴飲暴食高油脂、高糖份、高熱量的食物,不但營養價值低又會造成身體負擔,這樣輕斷食後報復性進食對身體反而更不好,傳言偏頗地只說斷食的好處,卻沒有提醒相關的配套措施及注意事項,可能使民眾誤解而貿然自行嘗試。 飲食內容比飲食時間更重要 傳言提及「挨餓可以讓基因重新啟動」,「輕斷食是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蔡一賢強調,能夠長期維持的飲食習慣才是符合人性的行為,例如強調多吃大量蔬果、魚肉禽肉、少紅肉加工肉品的「地中海飲食」就會比斷食更容易做到;傳言說斷食能「一鍵重啟」基因的說法不是改變基因,而應該說成「基因的表現」比較適當,就像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探討在不改變 DNA 序列的前提下、調節基因的表達,每個人從父母身上得到先天性的遺傳基因,但後天好的飲食或運動等生活習慣,使得某些疾病基因不被啟動,但若是高油、高加工食物以及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就會刺激相關的基因、造成細胞病變。 斷食不能治糖尿病、癌症 蔡一賢強調,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輕斷食是一種激進、不符合日常生活習慣的方式,輕斷食的科學實證目前大多都僅限於動物實驗,極少有人體實驗的研究,而且這些鼠類的輕斷食研究也同時操作包括飲食內容的調配,這也是要特別提醒民眾的地方,不要一昧迷信斷食的好處,而忽略飲食內容的優劣才是關鍵。 傳言還提到「無論什麼身體症狀,只要輕斷食,身體症狀都會有很大的改善」,MyGoPen 查詢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資訊,其中國健署官網就曾於 2018 年發布「不正確減肥方法 」資訊,內容提到「斷食法可能造成各種重要營養素缺乏、體重掉落太快、肌肉流失,也可能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而 2020 年保健闢謠專區的「斷食可以治療癌症嗎?」則公開宣導「目前尚未有足夠的實證證明斷食能夠治療癌症,雖有少數實驗研究和動物試驗結果顯示短期斷食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減緩特定癌症的生長和擴散速度等,但由於這些都是動物研究,因此尚不清楚人類是否有相同的結果」。而「斷食法可以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是真的嗎?」一文則強調,「糖尿病患者貿然採用此種斷食法,還可能因為熱量攝取不足,導致低血糖發生,甚而身體將脂肪分解燃燒產生酮體,造成腎臟損傷」。 結論 傳言強調輕斷食的好處,提出「輕斷食一鍵重啟基因」、「人體只有在挨餓的時候,基因才可以重新啟動」、「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但包括國健署、肥胖醫學會、營養師都指出,斷食無法治療糖尿病、癌症,而備受爭論的減肥效果則與傳統低熱量飲食法相當,傳言「斷食重啟基因」、「斷食治百病」為錯誤說法。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不正確減肥方法 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 諮詢專家: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 - 蔡一賢(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8/gene.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4 養生.聰明飲食
新鮮雞蛋怎麼挑?要放哪裡保存?營養師解析最常被問的雞蛋5QA
新鮮雞蛋怎麼挑?雞蛋要放哪裡保存?解析最常被問到跟雞蛋有關的5個問題!根據統計,在台灣每人每年會吃掉超過350顆雞蛋,幾乎等於是一天一顆!對於我們每天都會吃到的「雞蛋」,你夠了解嗎?今天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和你分享一些有關雞蛋的小知識吧!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5個跟雞蛋有關的小知識一、雞蛋怎麼挑才新鮮?可以利用下面這3個簡單的方式來判斷雞蛋的新鮮程度:1.觀察蛋殼表面:鮮蛋的蛋殼較粗糙,且附有一層如霜狀的粉末,色澤鮮亮潔淨;反之陳列較久的蛋的蛋殼較為光亮,還可能會有些許裂痕。2. 輕搖蛋體:用手夾穩雞蛋後在耳邊輕輕搖晃,新鮮的蛋因蛋汁較濃稠,晃動時不會發出聲音,也不會有晃動感;反之較為不新鮮的蛋,搖晃時會有較明顯的水聲及晃動感。3. 置於光線下照射:將雞蛋置於光線下,若為新鮮的蛋呈微紅色,氣室面積小且蛋黃輪廓清晰明顯;不新鮮的蛋則會發現很大一塊的氣室及明顯的氣孔與污斑。二、買回來的雞蛋要怎麼保存?新鮮的雞蛋建議冷藏保存,避免高溫存放。並且記得鈍端朝上擺放,讓氣室位於上方,可減少蛋液與蛋黃接觸氣室的面積,有助於延長保存期限。三、洗選蛋是什麼意思?這表示我不用再洗一次嗎?洗選蛋是指利用現代化設備,先透過外觀檢查篩除破裂蛋、裂殼蛋、軟殼蛋等不良品後,再澈底清洗蛋殼上之污物,經風乾、油蠟處理及照蛋檢查後,依蛋的重量予以分級包裝,最後再運輸販售的蛋品。雖然洗選蛋出廠時已經過基本的選別與清潔,不過基於運輸與儲存過程等食品安全的考量,Sean還是會建議大家於烹煮前用清水再沖洗一次。但若沒有馬上要吃蛋,則不建議一買回來就下水清洗,以免水分從蛋殼的毛孔進入內部,反而更容易讓蛋壞掉。四、雞蛋不能吃太多,膽固醇會飆高!?首先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人體內的膽固醇大約有70%是來自於肝臟自行合成;只有30%是來自於飲食。且在正常的代謝情況下,身體會自行調節膽固醇的生成量。因此,除了患有高血脂症或其他心血管疾病,需要嚴格控制膽固醇攝取量的族群要特別留意,一般身體健康的人,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下,都可以適量攝取雞蛋喔(每天約1~2顆)!五、紅雞蛋和白雞蛋,哪個好?常聽老一輩的人說紅雞蛋比白雞蛋營養是真的嗎?事實上,雞蛋外殼的顏色會有所差異是因為蛋雞的品種不同所致,與雞蛋本身的營養成分並無直接關連;雞蛋的營養主要還是取決於雞隻的飼料供應與健康狀態,而不是只看蛋殼顏色或大小就好。因此選擇新鮮、乾淨、品質好的雞蛋才是更重要的。雞蛋作為國人最常見的食材之一,充分了解它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在看完今天的文章後,相信你一定已經學到了許多關於雞蛋的有趣知識,當下次有人問到你關於雞蛋的學問時,你也一定可以對答如流囉!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4 養生.聰明飲食
國健署建議降低三高、癌症等慢性病風險需多吃「這類食物」,尤其對青少年幫助更明顯!
「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多攝取可有效漸低慢性病的風險根據過國外研究指出,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富含膳食纖維、礦物質及植化素,每天攝取足夠建議量,可降低罹患慢性疾病風險。其他國外研究也顯示,攝取足夠未精製穀類,可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21%、高血壓風險15%、心血管疾病風險29%,以及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全穀物指穀物在碾製過程中,保留胚芽、胚乳和麥麩的穀物,相對精緻穀物較完整保留穀物的營養。根據中研營養資訊網的資訊,全穀雜糧類包括以下幾種:1.米麥類:糙米、胚芽米、小麥、大麥、薏仁、玉米、小米、燕麥、黑麥、蕎麥等。2.澱粉含量豐富的根莖類:番薯、馬鈴薯、芋頭、山藥、南瓜、蓮藕等。3.豆類及果實:紅豆、綠豆、花豆、皇帝豆、蠶豆、栗子、蓮子、菱角等植物果實或種子等。台灣外食人口愈來愈多,導致國人膳食纖維攝取普遍不足,其中以青少年最為不足。衛福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林真夙建議,民眾在外用餐時,可多食用地瓜、糙米等「全穀及未精製雜糧」,以多樣吃、餐餐有全穀方式攝取,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風險。膳食纖維量在青少年攝取量不足,可將三餐中的「精製澱粉」轉換成「全穀及未精製雜糧」膳食纖維存在植物中,可刺激腸胃蠕動,使糞便易於排出,維持腸道健康、控制血糖及血脂,幫助維持健康體位。不過,根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調查」顯示,一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至30公克,但全台民眾膳食纖維卻皆未達足夠攝取量,以18歲以下年輕族群攝取最不足,僅有建議攝取量的33%至38%。針對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林真夙貼心小提醒:可將三餐中食用的「精製澱粉」如吐司、麵包、白麵等,改以「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可增加約7.9公克的膳食纖維,即達一天建議攝取量的30%,再搭配足夠的蔬果攝取,即可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民眾想攝取健康穀糧,建議每餐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為全穀未精製雜糧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國健署目前與全台一萬多間的超商、健康餐盒和飯店業者等店家合作布點,希望民眾能在餐廳與各大通路,購買及取得融入健康穀糧的餐點。民眾若想健康攝取穀糧,林真夙認為,可以養成選國產、多樣吃、餐餐有全穀習慣。選擇當季當地的食材,增加食材多樣性,每餐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為全穀未精製雜糧。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鈣要吃哪一種最好?營養師列出「挑選3要點」幫你買到CP值最高的鈣
根據衛福部最新國民營養調查中顯示,鈣質是國人最缺乏的礦物質,除了1-3歲的嬰兒以外,其他年齡層的人不分性別,全部都有鈣質缺乏的問題!!!也因為如此,補鈣相關的保健食品,在台灣一直都是熱門的選購項目之一,但市面上的鈣產品種類眾多,每一個產品的成分、配方及使用的原料都不盡相同,到底哪一種才是對身體最有效、最有CP值的鈣產品呢?【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將在今天的文章告訴你,選購鈣保健食品時可以注意哪些地方來幫你選到最優質的鈣!3點都掌握,優質產品聰明購一、先看鈣來源:海藻鈣優先鈣保健食品的鈣來源依其型式不同,可再細分為碳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磷酸鈣…等,它們的實際含鈣量、人體吸收率、來源都有所不同。而其中Sean最推薦的鈣來源是海藻鈣!海藻鈣是碳酸鈣的一種,但它跟傳統的碳酸鈣可是有大大的不同喔!傳統的碳酸鈣雖然鈣含量高,但人體吸收率卻很低;海藻鈣不僅是天然來源,含70種以上微量營養素外,其特殊的微孔隙蜂巢結構,能大幅提升鈣質吸收率,又同時保留含鈣量高的優點,可謂是非常少見的優質鈣來源,更特別的地方在於,海藻鈣是純素食來源的鈣!對於素食族群來說是最理想的選擇。因此建議大家可以優先考量以海藻鈣作為鈣來源的產品。二、再看成分:含維他命D和K優先在選購鈣保健食品時,也要注意看成分中有沒有加入「維他命D」和「維他命K」喔!因為這兩種維他命是對鈣質吸收和骨骼健康非常重要的營養素,維他命D可以提高小腸細胞對鈣質的吸收率;維他命K則可幫助鈣的轉化,把攝取的鈣填補在骨骼的隙縫中,提升骨質密度。另外要提醒的一點是,維他命的來源也很重要!市面上的維他命來源可分為天然來源或化學合成,天然來源的維他命成分較為溫和,攝取起來較無負擔;反之化學合成對人體的負擔較大。因此建議大家選擇酵母發酵或植物萃取等天然來源的維他命,營養價值高,吸收率也更好。三、最後看配方:有增加鈣吸收率的複方優先我們飲食中含有草酸、植酸等物質,它會與鈣質結合形成不溶性的鈣鹽,導致腸道對鈣質的吸收能力下降。除了維他命D以外,還有沒有什麼東西能再加強人體對鈣質的吸收率呢?答案是有的!若你在選購鈣商品時,有看到如納豆膠(γ-PGA)或酪蛋白水解物(CPP)成分的話,它們可以增加鈣質的溶解性,在腸道中提升可被有效利用的鈣量。不過,酪蛋白水解物多為動物性來源,對於素食族群來說,就會建議選擇以素食來源的納豆膠做為配方的鈣產品囉!最後Sean建議大家在吃鈣產品的時候,隨餐或餐後1小時內食用。因為鈣質在酸性的環境下吸收率較佳,而我們在進食時,胃酸分泌較多,此時補充鈣質可以使其與充足的胃酸反應,進而提高鈣質的吸收效率。希望大家都能聰明、輕鬆又有效率的補鈣!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2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怎麼辦?國健署教一招可達標
多數民眾上班上學忙,經常性外食膳食纖維攝取量少,其中又以18歲以下攝取最為不足。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林真夙表示,民眾在外用餐可將麵包、白麵等精製澱粉,改為地瓜或糙米等「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建議選擇國產產品,並且多樣吃,以餐餐有全穀的方式攝取,可降低罹患高血壓,以及心血管等慢性疾病風險。膳食纖維可維持腸道健康、控制血糖及血脂,同時幫助身體維持健康體位。不過,國健署2017年至2020年「國民營養調查」結果顯示,一日建議25至30公克膳食纖維攝取,全台民眾膳食纖維卻皆未達足夠攝取量(AI),其中以1至3歲、13至15歲、16至18歲男女攝取量最為不足,僅有建議攝取量33%至38%。膳食纖維攝取足夠 可降慢性病罹患風險林真夙指出,膳食纖維存在植物中,不易被人體消化酵素分解,可刺激腸胃蠕動,使糞便易於排出。英國刺絡針期刊研究發現,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富含膳食纖維、礦物質及植化素,每天攝取可降低罹患慢性疾病風險。其他國外研究也指出,攝取足夠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可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21%、高血壓風險15%、心血管疾病風險29%,以及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 這樣調整可達標針對民眾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林真夙建議,民眾可將三餐中食用的「精製澱粉」如經加工的吐司、麵包、白麵等,改以「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她說,將三餐中精製澱粉調整為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可增加約7.9公克的膳食纖維,即達一天建議攝取量的30%。再搭配足夠的蔬果攝取,可達一日建議攝取量。同時,民眾若想健康攝取穀糧,林真夙也建議,可以養成「選國產」、「多樣吃」、「餐餐有全穀」的習慣。選擇當季當地的食材,增加食材多樣性不侷限單一種類食物,每餐也應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為全穀未精製雜糧。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現國健署與全台一萬多間超商、健康餐盒及飯店業者等店家合作布點,盼民眾能在餐廳與各大通路,購買及取得融入健康穀糧的餐點。
-
2023-10-06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會致命嗎?做好7事預防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且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長。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糖尿病有四種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最多。糖尿病是非常難纏的慢性病,若沒有控制好,會產生很多併發共病。《元氣網》整理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及預防糖尿病方法。糖尿病致命的原因是什麼?得到糖尿病雖然不會立刻導致死亡,但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不加控制,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下,長期積累下來的慢性併發症幾乎影響到身體中的各個器官,嚴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在這些併發症的交互作用下,就有機會危及糖友性命。糖尿病控制好會有併發症嗎?糖尿病併發症主要與高血糖有關,但近期研究也發現,併發症也會與人體的血糖波動相關。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外,也需要減少血糖的波動。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併發症,病況就難以逆轉;幸好大多數糖尿病併發症需要時間累積,所以糖友們成定期健檢習慣,就能有效降低或減緩併發症。糖尿病患者常規檢查:●血糖、血壓和體重:每天測量●糖化血色素:每3個月檢查●足底神經檢查、眼底檢查、心血管、腎功能:每半年-1年檢查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有那些? 1.糖尿病神經病變: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資料指出:約有5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神經上的問題,長期的高血糖的生理環境,會讓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發生損傷,導致末梢神經不易將訊息傳回或不靈敏,例如:會讓糖尿病患者出現刺痛感、麻木或喪失痛感,有時也會讓腦部的動作命令無法傳遞到關節或肌肉,影響到糖尿病患者的正常運動。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發展不算迅速,當身體出現刺痛、麻木或者部分感覺喪失時,建議糖友此時需要進一步將血糖控制更理想,避免讓糖尿病神經病變持續惡化,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2.周邊動脈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血管長期浸泡在糖水中,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動脈血管壁會發生慢性發炎、血管壁受傷、血小板聚集在傷口上,最終導致血管中的通暢度顯著降低,就像水庫淤積一樣,只剩下小部分空間讓血流通過。糖尿病患者如果動脈與神經持續受到損傷,就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或中風的問題。同時糖尿病其他的共病,例如:高血壓或高血脂也會讓這問題更快惡化,糖尿病患者約有超過一半,最終死於併發的心血管疾病。 3.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率世界各國的報告不一,根據全民糖尿病觀測站的數據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約在罹患糖尿病的15~20年間達到顛峰,在第一型糖尿病病人的發生率約有35%,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的發生率大約在大約在30%~50%左右。如果以台灣目前洗腎病人進行分析,其中約有40%~50%是糖尿病引起。糖尿病患者體內過多的葡萄糖,最終會產生許多對身體有害的代謝物,例如:糖化終產物(英文是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縮寫為AGEs)。這些物質會傷害腎臟細胞或組織,最終導致腎絲球過濾率的下降。如果病人本身還有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高,都會讓腎臟更容易受損,腎絲球過濾率持續下降,最終走上洗腎一途。4.糖尿病足(足部潰瘍):目前約有1/4的糖尿病病人會出現糖尿病足,主要成因是由於糖尿病神經病變加上周邊動脈疾病,這雙重併發症影響下,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足部長期無法癒合的傷口(足部潰瘍)的風險,同時又因為重複感染讓病情更加嚴重,治療後沒有好轉,嚴重時需要透過截肢來防止感染擴散,挽救糖尿病病患的生命。5.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白內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高血糖環境,對眼睛中許多的部位也會造成積累性的傷害,因為高血糖會對眼睛中的小血管造成傷害,因此會增加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和白內障的機率,如果沒有妥案的治療,會讓糖尿病患者有失明的危機。6.中風、失智:糖尿病人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2~4倍,主因也是因為高血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如果發生在腦部血管中,就會讓腦部的血流量降低引發缺血性腦中風,而其他部位脫落的動脈阻塞斑塊,也時來到腦部的血管阻塞期來,同樣也會導致中風的發生。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讓血液容易出現高血糖、低血糖、血糖波動太大和胰島素阻抗等問題時,不止會傷害到腦部的神經細胞,加上周邊的血管也容易受損,長期下來都會讓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加失智的風險。7.心肌梗塞:根據《新光醫訊》說明,新增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20%。主因就是糖尿病容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最終導致冠狀動脈發生阻塞,導致心肌梗塞的發生,糖尿病患者若能減低自己冠狀動脈硬化的發生,也就能減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正因為糖尿病併發症如此可怕,以下有幾個原則可以協助糖尿病病患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1.盡力做好血糖控制:養成定時監測血糖的習慣,遵照醫務人員的指示來控制血糖水準。2.戒菸、戒酒:抽菸會加重心血管和神經的傷害,酒精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為了糖友們的健康,最好加以戒除。3.控制好血壓和膽固醇:血壓與膽固醇都會加重心血管問題,為有效降低併發症,也許嚴格控制,必要時需要搭配飲食與運動。4.定期體檢和眼科檢查: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控制,就能有效預防會控制併發症的嚴重度。5.接種疫苗: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較低,接踵疫苗可增加免疫力,避免日後引起嚴重的併發症。6.注意足部護理:用溫水洗腳、擦乾雙腳,使用乳液或凡士林滋潤腳和腳踝,每天檢查腳部是否有老繭、水泡、傷口、紅腫等問題、避免赤腳行走等。7.認真對待壓力:糖尿病病人應有充足睡眠,保持積極的心態。願意按照醫囑規事,糖尿病並不會成為糖友積極健康生活的阻礙。參考資料:美國CDC全民糖尿病觀測站的資料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1 醫療.新陳代謝
控制血糖穩定的優先選項 營養師:2種飲料最推薦及1種最不推
就像食物一樣,有些飲料有助穩定血糖,有些則會導致血糖失控。營養師坎貝爾(Kiran Campbell)表示,對需要控制血糖的人來說,有兩種飲料要優先考慮。1. 白開水儘管這是不用想也知道的事,但事實上,47%的美國人都沒有喝足夠的水。坎貝爾說,水是控制血糖值最重要的飲料,水既不會升高血糖,也不會降低血糖,但它可以透過調節影響葡萄糖穩定和尿液生成的激素來防止血糖過高。這一點很重要,雖然水本身不會降低血糖水平,但脫水會使血糖值升高,因為它會導致血糖濃度過高。【延伸閱讀:糖尿病前期是可以改善!醫教你如何靠運動和飲食控制逆轉最後機會】2. 無糖綠茶坎貝爾說,有一種飲料可以降低血糖,那就是不加糖的綠茶。她指出,科學研究顯示,喝綠茶的人比喝無咖啡因咖啡、紅茶或烏龍茶的人,葡萄糖的代謝(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單糖,再轉化成葡萄糖,是細胞獲得營養的方式)可獲得改善。坎貝爾提到綠茶的這項功效,是因為綠茶中含有一種特殊的多酚,名為「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研究發現,表沒食子兒茶素與降低血糖有關,說明飲用不加糖的綠茶有助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延伸閱讀:什麼時候運動最能有助控制血糖?研究揭糖尿病患最佳鍛煉時間】營養師史利契特(Sarah Schlichter)表示,如果想防止血糖飆升,首先要特別注意的是含酒精飲料。她說,酒精會影響激素,減弱胰島素適當降低血糖的能力,進而導致血糖值不穩定。她說,烈啤酒和混合飲料對血糖的穩定尤為不利,因為它們往往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另外,汽水、甜茶、能量飲料、運動飲料、加糖咖啡飲料和含果汁的飲料都會導致血糖飆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29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吃烤肉月餅後心臟有灼熱感?當心是胃食道逆流!營養師曝3大危險因子,「3解方」助改善
結束了一周忙碌的工作,和三五好友在周末的時候一起去知名的咖啡店吃蛋糕、喝下午茶,好不愜意!但此時胸口竟突然傳來一陣燃燒感,喉嚨也像吞了一把沙子般難受。若你曾經有過這些情形,很有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根據各大醫院就診及健檢紀錄來推估,全台灣可能有四分之一的成人都曾有過胃食道逆流的困擾!究竟要怎麼做才能將惱人的胃食道逆流拒之門外呢?【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即將在今天的文章中為你解答!胃食道逆流是什麼?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指的是胃中的內容物如胃酸、食物,逆流到了食道、甚至是口腔、咽喉或肺部,造成黏膜受到胃酸的侵蝕,引發了如胸口灼熱、反胃、喉嚨砂礫感、吞嚥困難…等症狀。至於造成這現象的原因,在於食道與胃之間有一塊稱作下食道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的肌肉出現異常所致。當下食道括約肌正常運作時,它能透過開合來確保食物都順利的從食道進入胃中,且不會發生逆流的現象。但是當它發生障礙、閉合不全時,胃中的食物和胃酸就便很容易逆流回食道而引起上述的不適症狀。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有很多,包含生活作息、壓力、飲食習慣、心理因素、疾病…等。為了能更好地掌握疾病發生的來龍去脈並制定治療對策,學者們在經過各種研究結果及統整後,歸納出了幾個胃食道逆流的重大危險因子:.肥胖研究發現,肥胖(BMI值>30)者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機率比體重正常者要高出2.5倍,這是因為肥胖者腹中的脂肪較多,擠壓到胃部空間,使得胃中的內容物更容易被「擠」回食道而引起胃食道逆流。.吸菸與飲酒像吸菸與飲酒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除了會損害胃腸道的黏膜組織外,還會使下食道括約肌的張力減弱,無法有效阻隔胃酸逆流,自然就很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情形。.愛吃高脂高糖及刺激性的食物高脂高糖及刺激性的飲食會使食物停留在胃中的時間變長,還會不停的刺激胃酸分泌,如果此時下食道括約肌的功能又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大量的胃酸就會被逆流回食道而造成傷害。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 克服胃食道逆流3解方想要有效減少胃食道逆流症狀出現的頻率,第一步就是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具體的方式,Sean已經在這一段幫大家整理好啦~一起來看看吧!一、維持正常體重、戒除不良習慣如上一段所述,肥胖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一個獨立危險因子,減重可消除體內脂肪,使胃中壓力降低,進而達到降低胃酸逆流的機會;戒菸戒酒則可以使下食道括約肌的功能回復正常水準。二、餐餐適量、避免刺激性食物餐餐適量的目的,是為了不要讓胃塞入太多東西而引發逆流,如同一個裝滿水的氣球和裝了半滿水的氣球相比,裝滿水的氣球一定會更容易溢出水來的道理是類似的。刺激性的食物,像是茶、咖啡、啤酒、巧克力、辣椒、炸雞排…等,都會造成程度不一的胃酸分泌及食道刺激,為了避免不適感增加,在生活中應減少接觸這類食物。三、衣著寬鬆、飯後勿躺過緊的衣物可能會壓迫胃部引起胃食道逆流,因此保持寬鬆的衣著可以幫助進食後,胃中的食物順利排空進入小腸。另外Sean也建議飯後不要立刻躺下,以免胃酸因為重力的影響而增加逆流的機會。 一般來說,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情形時,民眾通常都會跑去藥局購買胃乳片或是到腸胃科掛號,而醫師通常也會開立制酸劑給患者服用,目的是中和胃中的胃酸,減少胃酸對食道的侵蝕力。但藥物的使用只是一時的,若長期依賴則很可能影響到消化吸收的能力,反而會造成如腹瀉、便秘等其他問題。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還是得靠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正常的作息時間及適時的調解生活壓力!相信看完文章的你,已經學會如何顧好自己的胃囉!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7 養生.運動健身
糖尿病患者如何運動?「6種運動指南」有助提升健康、改善血糖控制
這六種運動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多元的選擇,不僅有科學實證根據,更能提升身體功能,減少壓力。然而,民眾仍須留意從事運動的相關注意事項,確保運動安全,切勿自行停用血糖藥物,以確保治療效果。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適當的運動對於維持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以下是六種運動建議,能夠有效地協助糖尿病患者管理血糖、增強體能、減少壓力,甚至有助於降低胰島素使用需求。這些建議基於支持性的臨床實證文獻,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且科學的運動指南。糖尿病患6種運動指南1.散步:無論是該開始嘗試運動還是已經有運動習慣的糖尿病患者,散步都很適合成為改變的開始。散步不僅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還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一項發表於《Diabetologia》的研究指出,散步能夠明顯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時提升胰島素感受性。為確保運動效果與避免傷害,建議選擇舒適的運動鞋,並建立合適的運動計畫。2.太極拳:太極拳不僅是一種運動,更是一種身心平衡的方式。一篇發表於《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的統合分析顯示,太極拳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顯著的血糖控制效果。在太極拳練習的過程,民眾應特別著重流暢的動作,避免過度劇烈的轉動,以避免反而增加關節的負擔。3.重訓:保持肌肉質量是糖尿病控制的關鍵。重訓不僅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還能提升基礎代謝率,有利於減少體脂。根據《Diabetes Care》的研究報告,定期的重訓能夠改善肌肉質量,同時提升血糖控制。為確保安全,請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適當的重訓計畫,選擇合適的重量和姿勢。4.瑜伽:瑜伽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法,同時有助於血糖控制。根據研究,每週練習瑜伽能夠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壓力,進而改善血糖控制。5.游泳:無論您是否患有糖尿病,游泳都是一項適合的有氧運動。游泳對心血管健康和血糖控制均有益處。一項發表於《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的研究報告指出,游泳能夠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心血管狀況。在游泳前,請確保血糖處於穩定狀態,避免低血糖發作。6.騎自行車:騎自行車不僅有助於消耗卡路里,更能夠提升心肺功能。根據研究,每週騎自行車能夠明顯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體重和腰圍,同時改善血脂和血糖水平。在開始騎自行車之前,請確保車輛適合自己的需求,並優先安全。綜合而言,這六種運動建議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多元的選擇,以改善身體健康並促進血糖控制。然而,為確保運動安全且適宜,建議您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並根據個人狀況進行調整。此外,請注意即便從事運動,也不可以擅自停用血糖藥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合理的運動配合正確的藥物治療,將有助於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提高生活質量。參考資料:Chao, Mengyao et al. “The Effects of Tai Chi o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 vol. 2018 7350567. 5 Jul. 2018, doi:10.1155/2018/7350567延伸閱讀:.什麼時候運動最能有助控制血糖?研究揭糖尿病患最佳鍛煉時間.有三高該怎麼吃?「飲食11大原則」遠離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5 焦點.健康知識+
吃花生控血糖、降血脂血壓?專家解析花生對血糖影響的程度
你可以先知道: (1)花生是油脂堅果種子類,攝取的營養素為油脂,與從肉類攝取蛋白質的目的不同,傳言用花生替代紅肉的說法不符合營養學學理。 (2)花生降低糖尿病風險的傳言說法,疑似錯誤引用中國對糖尿病患所做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下、花生和杏仁對心血管發炎指數影響的研究,取其部分結論斷章取義。 網傳「吃花生對血糖好不好?」影片,字幕提及 163 名血糖專家已證實花生與血管、糖尿病之間的關係,旁白又提到「研究發現每天用一份花生米代替紅肉,可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21%」、「早上吃花生一整天血糖低水平」。對此專家表示,花生在《每日飲食指南》的分類中屬「油脂堅果種子類」,紅肉是「豆魚蛋肉類」,無法跨類替換比較,糖尿病患應將花生視為正確分類的「油脂堅果種子類」,並依照指引所建議的攝取份量食用或進行替換,絕對沒有吃花生降血糖這種說法。 吃花生降血糖?與血管和糖尿病的關係? 原始謠傳版本:花生對糖尿病的功效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花生對血糖影響本來就不大 MyGoPen 致電詢問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同時也是糖尿病衛教學會營養發展委員會現任主委的蘇秀悅,她表示傳言提到花生「可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21%」,直言「單一種食物怎麼可能比藥物更有效」,營養界「絕對沒有吃花生降血糖這種說法」,花生本來就屬於屬於油脂類,本身沒有什麼碳水化合物,對血糖的影響本來就不大,所以正確的說法不是花生可以降血糖,而是花生「不影響」血糖而已。 傳言還提到「吃一份花生代替一份紅肉,可以降糖尿病風險 21%」,蘇秀悅指出,「講這話的人亂拉資料」,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花生屬於「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是油脂攝取的來源,而肉類屬於「豆魚蛋肉類」,是蛋白質來源,但傳言在食物替換上竟把花生替換紅肉,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類別,若要比較食物的效果應該要同一類食物去進行替換、比較,蘇秀悅認為拿花生去替換紅肉是一種很奇怪的做法,以營養學的專業來看,很難理解究竟是在比較什麼,傳言這樣的說法是錯誤說法。 由於傳言只提到花生含有各種營養,並且有控制血糖的功效,但並未直指哪種成份或機轉。對此 MyGoPen 查詢網路上相關資訊,類似說法疑似來自 2018 年發表於《營養素》期刊,來自中國的「比較花生和杏仁對第2型糖尿病患者心臟代謝和炎症參數影響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共 25 名糖尿病受測者在 3 個月內將部分澱粉類主食改為花生或杏仁,其研究結論除了心臟代謝和炎症參數外,還包括「將杏仁和花生納入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CD)中,對身體質量指數(BMI) 具有相似的影響,且能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和餐後血糖。」 蘇秀悅表示,該研究雖是發表在英文期刊,「但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實際的研究樣本數很少、花生組有效的樣本大約才 10 幾個人,而且研究本身的控制條件就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然後再去比較花生和杏仁對血脂或抗氧化劑的影響,實驗設計的先天條件就不會影響血糖,不能斷章取義直接講成花生可以治療糖尿病或降血糖。 應是油脂堅果種子類同類替換、比較 蘇秀悅呼籲,不管是民眾或是糖尿病患,把花生當成「堅果類」對待就是正確方法,花生在健康飲食分類中本來就屬於堅果類,只是大多數人對堅果的認識都是杏仁、夏威夷豆、核桃這些才叫做堅果,而忽略了花生其實也是屬於堅果這一類,花生是油脂類的食物來源,體重過重、肥胖的人吃花生的時候應注意份量及總熱量的問題,10 顆花生等於 45 大卡、也就是等於 1 份油脂的份量,依此去做食物替換,想吃花生就用 10 顆花生取代一份油脂的攝取。 蘇秀悅提醒,平常吃花生還要注意花生的黃麴毒素問題,台灣整體環境溫暖潮濕,不管是花生或花生相關製品都要小心來源,避免黃麴毒素的污染,而且花生是常見的過敏原,有過敏體質的人要特別小心。結論 傳言提到「吃一份花生代替一份紅肉,可以降糖尿病風險 21%」」、「花生可以減緩碳水化合物吸收」,「早上吃花生一整天血糖較低水平」,但專家表示花生屬油脂堅果種子類,與紅肉所屬的豆魚蛋肉類完全不同類,不同類所要攝取的營養素不同,無法這樣代換比較,且傳言降 21% 的說法、專家直言「單一種食物怎麼可能比藥物更有效」,傳言說法疑似為錯誤引用不同研究目的、且研究條件已限定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研究。 資料來源: 衛福部 國健署 - 「每日飲食指南」 諮詢專家: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營養室主任 - 蘇秀悅(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8/peanut.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6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骨質疏鬆補鈣就好?營養師教你吃「3種營養素」增加鈣吸收率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最新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鈣是國人最缺乏的礦物質!!!這表示我們飲食中所攝取的鈣質遠不及身體所需。這時候就要多攝取含鈣食物,或是藉由鈣片等保健食品來補充不足的鈣。但你知道嗎?身體對鈣質的吸收並不是吃多少就補多少喔!補鈣最關鍵的重點是如何讓身體把鈣真正地吸收進去。所以今天的【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和大家認識常見的鈣補充劑類型,及補鈣以外還能透過哪些營養素來提高身體的吸收率!鈣補充劑的類型市面上關於鈣的保健食品依其型式不同,可細分為碳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磷酸鈣…等,它們的實際含鈣量、人體吸收率都有所不同,所以接下來就讓Sean來為大家介紹兩種最常見的鈣補充劑型式吧!• 檸檬酸鈣(Calcium citrate)檸檬酸鈣做為一種常見的鈣補充劑型式,研究指出檸檬酸鈣的吸收率約35%左右,且檸檬酸鈣的吸收較不受胃酸影響,因此食用時機也比碳酸鈣型式的補充劑更為自由,空腹或餐後都可以食用。但它也有缺點,檸檬酸鈣大多都是化學合成,且這種型式的鈣含量比例僅約21%,食用量要增多才能補足身體所需的鈣,也不適合給有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食用,可能會使身體對鋁的吸收率上升而影響健康。 • 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碳酸鈣算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一種鈣補充劑型式,鈣含量比例約40%;人體的吸收率則為27%左右。其特色是鈣的含量是目前所有補充劑型式中最高的。但傳統碳酸鈣的缺點是在胃中溶解後會產生氣體,使人在食用後出現脹氣的情形,且傳統碳酸鈣所含的鈣質要在胃酸存在的情況下才好吸收,所以一般都建議飯後或隨餐食用。近期被熱烈討論、視為補鈣首選的海藻鈣,是屬於一種全新型態、有著高吸收率的碳酸鈣,它的優勢在於具有微孔隙蜂巢結構,可以大幅提升人體對鈣的吸收率,結合高含鈣量及高吸收率兩種優勢,是鈣質補充的好選擇。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3種營養讓你增加鈣吸收率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人體對鈣質的吸收率其實都不算高!這是因為我們飲食中含有草酸、植酸等物質,它會與鈣質結合形成不溶性的鈣鹽,導致腸道對鈣質的吸收能力下降。但所以在這個章節裡,Sean就要和大家分享三種能提高鈣質吸收率的營養素,以及生活中可攝取到它們的食物!一、納豆膠納豆膠,其正式名稱為γ-聚麩胺酸(γ-Polyglutamic Acid; 簡稱γ-PGA),是自然發酵納豆中黏液的主要成分。γ-PGA能與鈣離子結合形成可溶性鈣,增加鈣質的溶解性,在人體中提升可被有效利用的鈣量。一般要吃到納豆膠的方法,自然是透過攝取納豆而來,不過對於不甚喜歡納豆、或是平時很少吃到納豆的人來說,也可以考慮食用含有γ-PGA的保健食品。二、維他命C維他命C的其中一項重要的功能便是促進鈣質吸收,這是因為維他命C是一種酸性物質,在胃中可以與胃酸相輔相成,增加鈣的解離量,進而增加鈣質在小腸的吸收率。而維他命C較常出現在蔬果當中,例如甜椒、花椰菜、紅心芭樂…等。三、維他命D維他命D在人體內扮演類似荷爾蒙的角色。在維他命D的幫助下,可以提高小腸細胞對鈣質的吸收率,以維持血鈣的平衡。若沒有維生素D的存在,飲食中的鈣僅剩10~15%能被吸收!因此獲得充足的維他命D,是確保鈣質能充分吸收的必要基石。除了透過適度日曬來使身體自行合成維他命D外,我們也可以透過飲食來攝取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如黑木耳、蘑菇、鮭魚…等。俗話說:「吃得飽,不如吃得巧!」我們補充鈣質也是同樣的道理,除了鈣要補充足夠,還要搭配協助鈣吸收的各種營養素,才能將我們吃下的鈣發揮最大的吸收與利用。在文章的最後,Sean還有一個小提醒要告訴大家,根據學術研究建議,單次鈣質補充量在500mg以內吸收率最好,因此在食用鈣補充劑時,建議分次在不同時段食用,才可以發揮最大的吸收效率喔!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3 養生.聰明飲食
金針菇助減重、控血糖!但「今天吃明天見」,白吃了?營養師解謎
金針菇營養價值豐富,對人體有不少好處,不過因為吃了之後隔天排便往往能再見到金針菇,因此被戲稱為「明天見」、英文學名「See You Tomorrow」,這也不免讓人納悶吃了之後整個完整拉出來,是不是白吃了? 對此劉怡里營養師指出金針菇的營養及好處,會再見到金針菇其實也是出自於它的營養,營養一樣有被妥善利用。 金針菇助減重、控血糖、好處多!吃了「明天見」?營養師指關鍵。 劉怡里營養師指出,金針菇為蔬菜類,和其他天然蔬菜一樣都有不少營養,其中最出色的包括了菸鹼酸、葉酸、高鉀、高纖等,各自對人體都有不少的正面影響。 脂肪代謝、穩定心情:菸鹼酸俗稱維生素B3,幫助脂肪代謝,因此金針菇常見和肉類、高油脂食物搭配在一起,有利將脂肪代謝出來。另外也穩定神經,有利排解憂鬱、暴躁情緒等,有身心疾病或情緒不穩的族群也相當適合。 神經發育、保養血管:葉酸最廣為人知的益處在於神經發育,多數研究認為新生兒神經缺損是因懷孕時未足夠補充所致,因此對於孕婦而言是尤其重要的營養。另外葉酸也有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消除水腫、血管健康:鉀對人體而言具有利水、利尿、消水腫的效果,可幫助人體鈉鉀平衡、維持血管健康。對於口味偏鹹、重口味、高鈉的人而言也是建議可多加攝取的。 腸道健康、減重控糖:膳食纖維對人體而言非常重要,除了可增加飽足感,也有助促進腸道健康、幫助排便、減重、控制血糖等,菇類普遍都具有非常豐富的膳食纖維,金針菇就是屬於高纖的食材。 吃了「明天見」白吃了?金針菇之所以吃下之後,隔天排便還有高機率再看到,是出自於名為「幾丁質多醣體」的營養,是膳食纖維的一種,人體難以消化吸收,但還是可以成為大腸益菌的食物,幫助腸胃蠕動,益菌多了也助預防便秘、腸道疾病。而前述提到的部分營養還是會被人體吸收,民眾看到的僅是金針菇的「空殼」。 金針菇營養豐富有助養生,留意細節、食材變化更加分! 吃肉時配金針菇:劉怡里營養師建議,除了前述提到吃肉類時可搭配金針菇幫助油脂代謝,也可留意一些小細節、運用食材加以變化,吃了更安心也更有助營養補充、增添風味。 烹煮前切除根部:金針菇相較其他蔬菜較有嚼勁、難咬斷、一株又是一大把,在烹煮前建議切除根部讓其分散,如此可避免一次入口、避免噎到,也提醒特別是年長者和小朋友更需特別注意細嚼慢嚥。 簡單做成營養湯塊:另外也可以將金針菇煮熟後切成碎塊,並加進其他煮熟的蔬菜等食材碎塊,加些水,放進冰塊盒內冷凍成為湯塊,煮湯、煮火鍋時除了更增添鮮甜風味也提升營養價值。此方式須注意先煮熟食材再冷凍。 和蛋打在一起超營養:除此之外金針菇也可以簡單切成碎塊,和蛋打在一起做成煎蛋,不論是作為早餐或其他各餐,都是營養價值相當豐富的料理。 金針菇具高纖、高鉀特性,部分族群建議酌量或避免。 建議避免族群:雖然金針菇營養價值高,但也還是有部分較不適合食用的族群。劉怡里營養師表示,金針菇屬於高鉀、高纖的食材,因此限鉀的腎臟病患及腸胃狀況不佳或剛開刀的患者不建議食用,以免鉀超標或加重腸胃負擔。 免疫系統疾病不宜?網路上也有許多資訊提到,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系統疾病族群不宜吃金針菇,對此劉怡里營養師則表示,此觀點若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可能有些中醫師認為不適合;但從營養學來看這些疾病和免疫系統有關,和食材、食物無關,且並無刺激,應無影響。 《延伸閱讀》 .地瓜葉超護眼3C族必吃!常見護眼營養幾乎都有,好處不只這樣。 .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8食材別混淆,聰明吃避免變胖血糖飆!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2 醫療.新陳代謝
控糖關鍵在評估主食攝取量!維持血糖穩定從「3件事」做起
不只糖尿病人要控制血糖,一般人也應注意血糖狀況。不少人會選擇「低GI飲食」(低升糖指數飲食)做為血糖控制手段,但食物營養標示複雜、選擇多元,該如何避免攝取過多糖分?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控糖關鍵是不同類食物分量 重點在於使用「健康餐盤」評估不同類食物的攝取份量,是控糖的關鍵。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建議,可以「健康餐盤」概念評估每一餐的攝取份量,不論方形還是圓形的餐盤,米飯、麵食等主食應占餐盤四分之一,另四分之一為蛋白質食物,剩下一半的餐盤空間內三分之二應為蔬菜、三分之一是水果。至於份量的評估,應先以體重計算出蛋白質的攝取量,再去推算其他食物種類。例如一名體重50公斤的人,一天的蛋白攝取量要除以「7」,應攝取7份蛋白質,分布在三餐中,一餐約吃2份蛋白質。若用目測法簡單估算,一個掌心約是2份蛋白質,再藉由蛋白質去推算主食、蔬菜等攝取量。維持血糖的穩定需要注意這3件事1.用餐順序:用餐順序會影響血糖的穩定,徐景宜表示,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的食物,雖然不像主食類會直接讓血糖產生震盪,但有助於延緩血糖爬升,因此用餐順序也要多留意。尤其需要血糖控管的人,不建議用餐第一口先吃主食或水果,應先吃蛋、魚肉等蛋白質類或是蔬菜,烹調方式不限水煮,用油炒也無妨。2.膳食纖維徐景宜說,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食物,例如秋葵、地瓜、金針菇、海帶、山藥等黏稠蔬菜,有助於延緩血糖、增加飽足感,並且可以幫助代謝膽固醇;葉菜類、全穀類等「非水溶性膳食纖維」食物,則可以預防便祕及腸道疾病。其實,平常飲食不需刻意追求食用水溶性或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正常多樣化攝取食物就好。徐景宜建議,一天應攝取25公克的膳食纖維,換算成蔬菜約為3至4碗的量,也可以透過吃全穀、雜糧、胚芽米,以及水果如奇異果、芭樂等方式補充。3.低GI飲食不少控制血糖者會採取「低GI飲食」,來減緩血糖上升速度。而GI為升糖指數,呈現食物下肚後血糖上升速度的指標。徐景宜提醒,低GI食物通常有原型、纖維多、較不成熟等特色,如香蕉愈成熟則糖份越高,因此有較高的GI值,因為低GI飲食會攝取較多纖維,因此胃發炎、胃潰瘍、拉肚子等人應該先暫緩食用,避免增加腸胃蠕動。血糖高是罹患糖尿病的危險訊號,徐景宜說,一般人的糖化血色素(A1C)約在4至5.6%之間,糖尿病前期則在5.7至6.4%,要找出血糖問題仍得靠抽血檢查。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民眾應該特別注意,及早檢測血糖,早期發現問題,讓醫療團隊提供個人化的飲食調配建議。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9 焦點.健康知識+
寶特瓶裝熱水會致癌嗎?7種編號塑膠包裝耐熱溫度一次告訴你
帶著紅白塑膠袋到菜市場採買食材、在自助餐店用耐熱袋打包湯品、在超商購買寶特瓶裝的飲料…上面所提到的事情,相信你一定也曾經做過!而這些都與我們今天要聊的主題-塑膠有關!塑膠製的物品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說是隨處可見,例如手搖杯、寶特瓶、塑膠袋、保麗龍…等,都是我們常常用到的東西。若你仔細觀察,會在這些容器的底部或是包裝上看到三角形的回收標誌及中間的編號數字,例如微波便當盒底的塑膠5號、保鮮膜盒上的塑膠3號…你知道這些編號數字各代表什麼意思嗎?今天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和大家一起解密這些神祕數字吧!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 數字1到7,塑膠用途全解析我們日常所使用的塑膠製品中,會看到分別打上三個循環箭頭包圍著阿拉伯數字1至7的號碼標誌,代表塑膠類容器可區分為7類不同材質,每一種材質的特性、耐熱溫度、能盛裝的物品皆略有不同。標示這些資訊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區分不同材質與特性的塑膠,以便於正確地使用與回收。以下就讓Sean一一介紹這些不同的塑膠及它們所代表的特性與用途吧!.編號數字1的塑膠:編號1的塑膠,正式名稱為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大家常買的手搖杯上面的封膜,或是寶特瓶的瓶身,大多數都是用這種材質的塑膠製成。它的質地輕、能耐酸鹼、硬度及韌性也不錯,但耐熱溫度僅達60-85°C,因此要注意不適合拿來裝熱的東西,也不建議重複使用。.編號數字2的塑膠:編號2的塑膠,正式名稱為高密度聚乙烯(HDPE)。你知道為什麼紙盒、紙碗裝水時不會濕掉嗎?原因就在於這些容器的內襯有一層薄薄的「淋膜」,而這個淋膜就是用HDPE的塑膠製成的!此外,在部份自助餐店中,用來裝湯及飲料的塑膠袋也是使用這個材質。它的質地耐腐蝕、耐酸鹼,耐熱溫度可達90-110°C的高溫,用途相對廣泛一些。但要注意這類的塑膠不適合拿來裝有機溶劑,時間久了可能會有滲出的現象。.編號數字3的塑膠:編號3的塑膠,正式名稱為聚氯乙烯(PVC),家中常見的灰色塑膠水管、保鮮膜、孩子們愛收藏的公仔等製品,都是PVC材質的塑膠做的。它的可塑性高,柔軟性好,易於製作不同形狀的東西。耐熱溫度僅60-80°C,所以要注意這種塑膠不耐熱,在食物加熱或微波前,要記得先把保鮮膜取下。.編號數字4的塑膠:編號4的塑膠,正式名稱為低密度聚乙烯(LDPE),我們常用的密封夾鏈袋就屬於這種材質。LDPE的特性耐腐蝕、耐酸鹼,在低溫下穩定,耐熱溫度為70-90°C,略低於HDPE塑膠。兩種塑膠的分辨方法在於,LDPE看起來透明度較高;HDPE在搓揉時會有較明顯的沙沙聲。這類塑膠不耐高溫,也要注意不要裝煮沸的湯品喔!.編號數字5的塑膠:編號5的塑膠,正式名稱為聚丙烯(PP),豆漿瓶、部分保鮮盒或是裝布丁的杯子,都是用這種材質的塑膠製成。它的特性耐酸鹼、耐碰撞,耐熱溫度是這七類塑膠中最高的,可達100-130°C!因此它也是唯一可以用來微波加熱的塑膠。但缺點是可塑性及加工性較其他塑膠差,所以這類型的塑膠都給人一種厚重的感覺。要注意這類塑膠要避免陽光直射,否則容易發生龜裂現象。.編號數字6的塑膠:編號6的塑膠,正式名稱叫做聚苯乙烯(PS),最常用到的製品便是常用於製作泡麵碗的保麗龍。優點是易於加工、質地輕,成本低;但不耐酒精及食用油,也不耐高溫,耐熱溫度僅70-90°C。所以使用上要注意不可以拿這類容器盛裝太熱或太油的食品,以免其中的物質溶出。.編號數字7的塑膠:非屬上述六種材質的塑膠,就會被歸類在編號7的「其他」類別,例如用於製作嬰兒奶瓶的聚碳酸酯(PC),或是製作塑膠餐具的美耐皿(Melamine)…等。每種材質都有不同的耐熱溫度及物理化學特性,使用前建議先查清楚資料後,再依據實際情況來做使用。 從塑膠被發明到現在的歷史僅經過一百多年,但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塑膠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份子了!在看完今天的文章後,相信你對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種塑膠,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希望這些知識能幫助你正確的使用塑膠製品,確保自身及家人朋友的健康。也別忘了在享用便利生活的同時,要落實環保的理念,減少塑膠的使用量,並將使用後的各種塑膠做正確的分類和回收喔!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4 養生.聰明飲食
馬鈴薯竟有助減重、平衡血糖!營養師:3料理方式美味又養生
馬鈴薯日常相當常見,營養非常豐富,且也有助減重、平衡血糖、保養腸道。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簡鈺樺營養師介紹馬鈴薯的好處,也教大家怎麼吃更養生、更健康! 馬鈴薯的主要營養和好處,營養師:助減重、控血糖! 馬鈴薯的主要營養: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馬鈴薯在六大營養當中被歸類為「全榖雜糧類」,也和飯、麵一樣同是澱粉類食材。除了熱量能提供身體能源,也有促進腸道健康的膳食纖維,以及有助護心的鉀、鎂等礦物質,穩定神經的葉酸和菸鹼素等。 更適合小朋友吃:馬鈴薯各族群都可以吃,不過特別推薦給小朋友。簡鈺樺營養師說明,馬鈴薯和紫米、糙米一樣都是全榖雜糧類,不過相較於這些全榖雜糧類來說,馬鈴薯質地軟對於小朋友來說適口性較佳。此外,馬鈴薯也同是薯條的原型,因此接受度就顯得卓越。因此對於不願意嘗試米粒類的全穀雜糧孩童,不妨試試馬鈴薯。 有助減重、控血糖的膳食纖維:一般說到馬鈴薯,或許會想到有助減重以及控制血糖的抗性澱粉。事實上馬鈴薯的抗性澱粉是在於「生馬鈴薯澱粉」,但馬鈴薯不建議生食,因此營養師更想強調在同與抗性澱粉一樣優秀的膳食纖維,有助於增加飽足感以及減少攝取量來達到減重、平衡血糖,且有助優化腸道菌叢環境。不過份量還是相當重要。 助減重、控血糖,也不能吃太多:簡鈺樺營養師舉例,和能達飽足感的一碗白飯,也就是4份來說相比,超商所賣的一份馬鈴薯約90公克,吃兩到三顆可達飽足感,澱粉攝取量僅約為2到3份左右,因此相對攝取總熱量較少。但想必也不代表可以肆無忌憚卯起來吃,否則超量攝取一樣會適得其反。 減重、控糖,營養均衡是重點:若是基於減重、控制血糖,也不能只單靠吃馬鈴薯,概念上還是需要以三餐營養均衡,基本建議除了澱粉,還需要有蔬菜、蛋白質、澱粉。若情況允許則蔬菜量再更多些,如此會更有助減重。 馬鈴薯有天然毒素別亂吃!生的、發芽、切掉都別吃。 說到抗性澱粉,種類有非常多種,民眾最常耳聞莫過於熱飯變成冷飯,因此可能聯想到既然生馬鈴薯有抗性澱粉,或許可以生食?簡鈺樺營養師也提醒不可生食馬鈴薯。 生的馬鈴薯存在有稱為「茄靈鹼」的天然毒素,這種毒素不是只有發芽的馬鈴薯才有,只是發芽的馬鈴薯會更多,可多達5倍,生的、發芽的吃下都可能中毒,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神經失調等情況。且發芽的部位就算切掉也無法完全去除。因此發芽的不建議吃,生的需要先進行烹煮。尤其提醒孕婦、年長者、幼童、疾病者等免疫力較低者更要留意。 馬鈴薯有助減重、控血糖,營養師教簡單3料理更養生! 簡鈺樺營養師也推薦,民眾在吃馬鈴薯的時候,也可以進行簡單的料理,除了味道口感更豐富,營養也更多元。 冷馬鈴薯:馬鈴薯經煮過後再放冷、放冰箱,可取代早餐的麵包,獲取更多纖維;也可以作為運動後的澱粉來源喔! 蛋薯條、蛋薯餅:把馬鈴薯切成條狀,適度裹上麵粉,再加上蛋液,煎煮後就變成「蛋薯條」或「蛋薯餅」,除了可以吃到馬鈴薯的營養,也可以吃到雞蛋的營養。但切記不是用炸的,溫度別太高。 花椰菜薯泥:將馬鈴薯烹煮後,和花椰菜一起剁碎,再加入鮮奶打成泥,做成「花椰菜薯泥」,除了製作容易、方便,口感也更加滑順、奶香四溢,也可以攝取到牛奶和花椰菜的營養。 避免高溫、油炸、氣炸:馬鈴薯雖然有營養,但不建議高溫烹煮,特別是油炸做成薯條。除了高溫容易破壞營養素之外,也可能產生梅鈉反應,油脂也容易攝取太多的熱量,對身體造成負擔,影響血管健康、增加身體氧化機會、也有致癌疑慮。 而氣炸鍋製成的氣炸薯條,雖然油量大幅減少,不過同樣是高溫料理,營養容易被破壞,可做為減重過度期取代油炸物食用,但不建議長期如此。 《延伸閱讀》 .三高、減重不吃飯、澱粉?易胖又傷身!營養師教看種類健康吃。 .吃鹽水雞注意6件事助養生!營養師:比例抓好還有利減重。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9-03 養生.聰明飲食
營養師盤點5大補腦營養素!除了鮭魚你還可以吃「這些」
時間來到了開學季,相信許多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點,在學習的路上能一路順遂,思緒清晰不當機!最方便且有效的方式就是透過我們的飲食去改變!所以在今天的文章裡,【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推薦大家幾個對腦部發育非常有用的營養素,提升學子們的專注力與學習力喔! 5個營養素,學習加倍速大腦是人類身體中最複雜、最不可思議的器官,它是我們呼吸、思考、記憶、學習和感受的所在,就像是一個超級電腦,負責掌管我們的一切行為和感覺。我們的飲食中有不少營養素是對大腦特別有幫助的,所以Sean會幫大家把它們一一找出來!一、維他命B群維他命B群家族中一共有八個成員,分別是維他命B1、B2、B3、B5、B6、B7、B9、B12,它們負責身體內各式各樣的代謝反應,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素,腦部發育自然也不例外。其中維他命B6、B9、B12能幫助合成神經傳導素、保護神經纖維。有研究指出,補充維他命B6、B9、B12後,在各年齡層女性中的記憶表現都有正面的效果;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維他命B12能夠改善大鼠認知功能障礙的情形。常見的食物如香蕉、黑豆、牛肉片,分別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6、B9、B12。值得注意的是,維他命B12多存在於動物來源,且需要充足的胃酸才能吸收,因此對於不吃肉類的素食者來說,比較不容易攝取到足量的維他命B12。建議這類族群可以選擇天然來源的維他命B群保健食品來補充。二、Omega-3脂肪酸根據美國國衛院(NIH)及美國心臟協會(AHA)建議,每天需補充500毫克以上的Omega-3脂肪酸,因為其中含有豐富且對人體有益的DHA與EPA。研究指出,DHA對於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非常重要;EPA則可以幫助增強記憶與集中力。Omega-3脂肪酸主要存在於魚肉及堅果等食物中。三、類黃酮類黃酮(Flavonoids),也被稱為生物類黃酮,是一種水溶性的植化素,大多存在於植物中。類黃酮被視為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可幫助人體對抗病毒、致癌物、各種毒素與過敏物質,也對神經細胞具保護作用,使其不易老化,有助於神經細胞間的傳遞。有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若能固定攝取類黃酮,在認知功能及預防失智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現富含類黃酮的蔬菜有地瓜葉、高麗菜、洋蔥;水果類則有蘋果、葡萄、藍莓…等。四、薑黃素薑黃是一種生長於亞洲的一種植物,常被用來當作辛香料使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其中的機能成分-薑黃素(Curcumin),擁有許多保健效益,例如對抗氧化及發炎、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症狀、促使癌細胞凋亡…等,也因此在近年的保健食品市場上蔚為風潮。隨著對薑黃素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學者們也發現薑黃素除了有上述的功能外,也具有保護腦部神經、增加DHA在腦部的濃度及自行合成的能力;在老年族群中也發現可以延緩或減少失智的風險。五、膽鹼膽鹼(Choline),是所有動物的必須營養素及人體的必要成分,在19世紀時從豬的膽汁中分離出來而被發現。膽鹼負責維持神經細胞膜結構的完整性,也與體內脂肪的運輸有關。它也是重要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的原料,參與腦部專注、學習、記憶等功能。人體的肝臟雖然可以自行合成膽鹼,但需求量也較大,因此衛福部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中也建議,男性及女性每日攝取分別450毫克及390毫克左右的膽鹼。富含膽鹼的代表食物有雞蛋、鮭魚、香菇等。在學習新知的旅程上,勢必會遇到許多挑戰等著我們去克服,但只要懷抱著一顆正向的心,相信所有的困難都能順利解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也會時刻精進自己的技能、充實自己的學識,將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大家。希望我們能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與各位一起攜手前行!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