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9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接生
共找到
121
筆 文章
-
-
2021-11-19 新聞.杏林.診間
接生的手,創作的手!亞洲首家藝術醫院,林錦義用「美」迎接新生
在台南市,璟馨婦幼醫院是最具規模的婦幼醫院之一,旗下還擁有詠馨婦幼中心、聖帝諾產後護理之家,提供新手爸媽「一條龍服務」。璟馨婦幼醫院創辦人兼院長林錦義不僅醫療事業經營有成,現仍蒸蒸日上,更是藝術界動見觀瞻的收藏家,也曾將自己的攝影、繪畫作品集結成冊出版,並將醫院打造得猶如美術館,讓求診者、家屬身心皆獲療癒。1957年出生於台北市的林錦義,前半生起伏跌宕,宛如戲劇、電影;他憑著驚人的毅力、意志力,藉從醫翻轉命運,終於成為南瀛醫界的一方人物。成長於大稻埕的他,父系祖先本為鹿港望族,但到祖父一代,已然家道中落,「一直到我成年,我從來沒有自己的房間;就連剛結婚時,也先借住哥哥家中。」翻轉命運,從小立志習醫脫離貧窮,成了林錦義從小到大的唯一目標;他回憶道,小學的作文課與高中的作文課,老師都曾以「我的志願」為題,他寫的都是:「我以後要當醫師」。除了貧窮,他自幼體弱多病、時常進出診間,深覺療疾治病的醫師「很神」,更堅定從醫的信念。自幼腦袋中總想著如何賺錢的林錦義,對帶著聽診器、手寫處方箋的醫師相當崇拜;若有子弟立志從醫,大多數家長應喜不自勝,但他家族多半從商,也希望他克紹箕裘,他只能將志願藏在心裡。自幼立志從醫,林錦義於學生時代,也展現對生物學的熱愛與天分;他自豪地說,「在班上,無論大、小考試,我的生物科從未考過第二名,一直是第一名。」只是,高中畢業後,他並未應屆考上醫學系,原本想請在中油工作的哥哥代為謀職,但哥哥、姊姊不忍他放棄夢想,湊錢讓他補習、重考。第二次大學聯考,拚命苦讀的他,如願考取中國醫藥學院(後升格為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更是士林高中首位跨越醫學系門檻的畢業生;靠著助學貸款,他刻苦地完成醫學系學業,考取醫師執照。熱愛新生命,提早規劃人生成功的人,想的跟別人不一樣。升上大學後,林錦義認真研習醫學系課業,同時還計劃儘速成家、立業,且是「先成家、後立業」,不像大多數醫學系學生、醫師般,選擇「先立業、後成家」。大學六年級時,林錦義步入禮堂,而在他參加醫學系畢業典禮的當天,大兒子出世;結婚、生子,他都是全班第一人。林錦義高效率地組織家庭,在台中市讀醫學系時,還得擠出時間,到高雄市約會;而在服兵役時,二兒子又來報到。他充滿感謝地說,在結婚後幾年,他先後擔任實習醫師、軍醫,僅有微薄收入,「只能養活自己,其他家庭支出,與照顧幼子等大小雜事,都得仰賴太太。」在眾多科別中,林錦義獨鍾婦產科。即使執業已近四十年,他對婦產科仍充滿熱情,「我喜歡生命、熱愛生命,在婦產科,最能感受創造生命的喜悅。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個見到他的人,不是媽媽、爸爸,而是婦產科醫師」,更自豪地說,有些他早年接生的女嬰,長大後懷孕,依然指定他為主治醫師,擔任新生兒的守護者。結緣台南,打造夢想醫院從台灣海峽另一側返台後,林錦義展開醫師職涯,選擇在先前毫無地緣關係的新竹市落腳。他不諱言,因為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家計相當沉重,而「這家醫療機構給『菜鳥』醫師的酬勞,約其他醫療機構的二倍」,給了他很大的支持與幫助。休假時,他也馬不停蹄為了家庭繼續「拚經濟」,搭車到台南縣新化鎮(現台南市新化區)一家診所兼差,就此與台南結下不解之緣。數年後,台南診所的負責人邀請林錦義擔任正職,林家雖然已在新竹市置產,但台南這座城市人親土親,醫療資源也尚未飽和,競爭相對不激烈。與太太溝通了很久,林家最後終於決定舉家南遷。沒想到才到任一段時間,他就發現診所負責人與他對未來的發展規劃不同調,「負責人出身於醫師世家,頃向維持現狀,但我希望能持續開疆拓土,壯大診所規模」,他默默種下了要自行開業的決心。1994年,他在台南縣永康鄉中華路(現台南市永康區),創辦林錦義婦產科診所,而現在璟馨婦幼醫院的招牌上,仍鐫刻著林錦義婦產科診所這幾個字,以示不忘本,「希望孫子也看得到」。受惠於永康人口激增,加上林錦義醫術精湛、服務周到,林錦義婦產科診所迅速立穩腳跟,並將事業版圖擴張至小兒科。2015年,院址遷至永康區東橋七路後,林錦義擘建了規模宏大、內外環境優美的新診間,並更名為璟馨婦幼醫院,之後還將事業版圖拓展至中醫、產後照護;璟馨與台語的「盡心」同音,寓意醫院醫師、職員、護理師凡事皆盡心盡力。興建璟馨婦幼醫院的過程,林錦義煞費苦心,他邀請林憲慶建築師、唐忠漢建築師,花了五年的時間,共同打造佔地一千五百坪,地下一層、地上六層的婦幼醫院,堪稱亞洲首家藝術醫院。(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1-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實習時被寶寶順利娩出的幸福時刻所感動 進而投入「婦產科」當母胎健康的守護天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今日醫界面臨的困境」。一位中學老師緬懷過去好醫生受人尊重且生活優渥,感慨現代的醫師不如以前倍受尊敬,而自省過去自己在太太生產時曾經對醫師有不滿的情緒,反思今日社會對醫師的態度不如以前,加上健保制度的種種限制,而深深同情今日醫師的困境。一位中生代的產科醫師分享自己在婦產科已不再是年輕醫師最響往的大環境下,還是選擇自己的最愛,並與大家分享他這幾年來照顧孕婦、接生的成就感,以及呼籲「孕婦要多正向思考,家人與醫師要正向支持」。最後,健保署李署長親自上陣,說明健保局的努力與目標,在財源擴增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與時俱進的增加醫療給付,提供國人與世界先進國家品質相當的醫療服務,並提出醫療給付共識決策,維護健保公共財,「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耗用。希望醫病雙方都能諒解政府已竭盡所能,讓我們醫病共同合作,使這全世界都讚嘆的「台灣健保奇蹟」可以永續經營。 懷孕生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對於個人、整個家庭,以至於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俗諺有云: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這句話著實描述了婦女生產的辛苦、喜悅,還有風險。從醫學的角度來說,超過八成以上的懷孕與生產是順利的。然而產科風險與併發症(例如產後大出血、羊水栓塞等)的發生,多半會有幾個特性:發生時間短,難以預測,以及後果嚴重。正因為如此,再加上面對潛在醫療糾紛的壓力,婦產科曾為醫療四大皆空科別的一員。 記得筆者在實習醫師時期,看到婦產科老師與產婦共同努力,寶寶終於順利娩出且哇哇大哭的幸福時刻,因此深受感動而投入當時招生困難的婦產科。經過數年住院醫師的訓練,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並赴美國耶魯大學進修高危險妊娠。接下來臨床的看診、不定時接生,以及在醫學中心所需要的教學與研究佔據了我大部分的生活。面對最熟練且每天在做的生產,雖然有著完整的訓練與醫學中心的豐沛資源,還是有力有未逮的時候……那是一個凌晨的時間,我來產房接生一位產婦,順利完成準備離開時,產房大門推進來我的另外一位產婦A女士。她是一位年輕產婦,產檢一路以來都順利無異常,近期胎動也活潑。那天剛好是預產期,因為晚上開始陣痛而來到產房。我們一如往常地請A女士到待產室,進行內診與胎心音評估。沒想到,胎心音監視器發現寶寶的心跳雖然是正常的140下,但卻幾乎沒有變異性。這是一個不好的徵象,我知道我必須盡快讓寶寶出來。那是一個忙碌的大夜,產房幾乎全滿,所有的護理師都在忙進忙出。除了我的產婦外,還有其他醫師的產婦也正在生產室生產。我隨即幫A女士做了內診,子宮頸口接近全開,胎頭仍高,但骨盆條件應該還不錯。接著我做了人工破水刺激產程與評估羊水狀況,流出的羊水已因濃濃的胎便看起來像芝麻糊,更加表示寶寶狀況真的不妙。此時,A女士的狀況明顯符合剖腹產的標準。然而在一個忙碌的大夜,等待生產室空出,聯絡麻醉醫師,調度更多的護理師馳援,剖腹產真的是最快最好的選擇嗎?時間不容許我猶豫,根據我內診評估骨盆的感覺,考量整體醫療團隊的能量,我決定盡快讓A女士陰道生產。這不是個容易的決定,萬一用力一段時間寶寶頭下不來,延遲的時間必定比直接剖腹產更久。經過和A女士和A先生說明後,我開始引導A女士用力。沒多久,胎頭有順利下降,我隨即接著用真空吸引的方式,讓這個寶寶出來。這一次,寶寶出來後沒有令人感動的哭聲。隨之凝結的空氣中,只有兒科醫師不斷地抽吸胎便,與準備插管的口令聲。我仔細縫合完會陰傷口,睡意全無,等待著我的是早上滿號的門診。但心裡面已不斷閃過人生跑馬燈:我有醫療疏失嗎?當初直接開剖腹產是否會有不同結果?更糟還是好?我要怎麼面對A女士和A先生?我會不會被告?是否會有天價的賠償金?這會不會是我接生生涯的終結站?非常幸運地,後續的發展出乎我意料之外。A先生在稍晚我巡房時,向我握手並致上誠摯的謝意。A先生來自非洲某國家,他因公派駐台灣已經超過10年,會說不錯的中文。A女士來自中國大陸,來台時間較短。A先生說,在他的國家醫療資源缺乏,有不少無法在醫院而在路邊生產的婦女,也有許多無法長大的小天使。A女士生產當天,他明白我們已經盡到所有最大可能的努力。A先生請我們持續努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產婦,他也會努力和A女士一起度過最艱難的時刻。聽到這些話,真的瞬間令我語塞。或許因為A先生特殊的背景與經歷,讓他有著在台灣醫療現場少有的正向良善反應。相對於課堂上所提到的醫學、生命倫理,A先生親身展現對生命的尊重、熱愛與豁達,著實給我最寶貴的一課。寶寶經過兒科醫師救治後,依然沒有很好的自發性呼吸,需要一直仰賴呼吸器。在產後六週的回診時,寶寶依然在加護中心接著呼吸器,但狀況並不是很好。A女士由自然產恢復的很好,心情也較平穩。A先生和我說,等到這一切的辛苦結束後,他要帶A女士去旅行,接著再重新開始。之後,A女士和A先生就沒有再出現在我的門診。許多年後的某一天,我在醫院附近的公園看到一位捲髮,皮膚黃黑的混血女孩在玩耍,不知為何我突然想起了A女士。接著真的不敢相信,就如電影情節般,我看到了A女士出現在女孩的身旁。我和A女士進行了短暫的問候,真開心她和A先生做到了,現在正擁抱新的一段幸福。 懷孕十個月,所有人,包括孕婦、家人,當然還有產科醫師,都希望一切順利有好結果,母胎均安。產科醫師是產婦生產時的重要夥伴,經過數次的產檢,醫師與產婦之間對彼此個性與想法有所了解,當與產婦共同面對的一些未知可能風險時,醫師可以做出更符合產婦期待的決定。然而總是有可能出現不如預期的結果,若發生,產科醫師面臨錯誤決策的質疑,甚至潛在的醫療訴訟,其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經過政府和各界的努力,「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也已上路多年。對於生產中醫師無疏失卻又不如預期的事故,由國家的力量提供即時救濟,以減少醫療糾紛,促進產婦與醫事人員之伙伴關係,並提升女性生育健康及安全。 在門診時常被病人問是否我會是接生的醫師,其實孕婦們不需要擔心,經過產檢共同相處的時間,產科醫師也很想把這個在產檢看了好幾個月的寶寶親手接生出來。如果有產婦待產,產科醫師可能因此更改他當天的行程,犧牲許多私人時間,為的就是要及時接生。然而即使如此,產科醫師畢竟沒有小叮噹的任意門,有時遇到產程太快或臨時緊急狀況,還是得請產房的資深值班醫師協助接生與處理。面對生產這個人生大事,筆者建議孕婦要多正向思考(be positive),家人與醫師要正向支持(be supportive)。孕婦給自己和寶寶多一點信心,相信自己與生俱來的本能。了解生產的過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積極尋求親友們順產成功經驗的秘訣,而不是因為網路上的討拍文而過度煩惱。相信這樣面對孕期與生產不同階段的各種挑戰,都可以在產科醫師的領航下,關關難過關關過,順利抵達終點。
-
2021-11-16 新聞.元氣新聞
施景中揭台大神級停車內幕 「周叔叔」暱稱背後滿腹心酸
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施景中日前PO出一張院內的停車照片引發熱議,多數網友驚訝台大醫師開的不是名車,也為醫師間為了體諒對方工作忙碌的「貼壁停車」神技動容;施景中昨(15)日再揭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周獻堂,這樣停車原來是有原因。停車場內隔壁血液科的「周叔叔」醫師在受訪時稱,每回將車子近幾貼牆的停放,是為了要方便隔壁的施景中醫師「衝進衝出」。施景中發文透露,昨日一整天就接生了6名嬰兒,一日工時逾13小時,早上8點即到院開始工作,在晚間9點要離院前還未吃晚餐,但「要返家時隔壁周叔叔也還沒走,反正我不會是最辛苦的,所以就沒什麼好抱怨的」。而且他發現,周醫師依然將車子「一樣非常謙卑地緊貼著牆壁停靠」。該則PO文引來了逾一萬人按讚或按下其他表情符號,在百餘則留言內,有自稱是台大小兒科醫護人員透露,之所以周獻堂醫師會被暱稱為「周叔叔」,是因為周醫師經常太久沒回家看小孩,將時間都留在醫院內為病患盡心盡力,結果他的年幼孩子脫口叫他「叔叔」而來。
-
2021-11-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因嬰兒被接生時造成頭皮破皮、肩骨骨折,而對醫師有埋怨 反思醫病關係的鉅變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今日醫界面臨的困境」。一位中學老師緬懷過去好醫生受人尊重且生活優渥,感慨現代的醫師不如以前倍受尊敬,而自省過去自己在太太生產時曾經對醫師有不滿的情緒,反思今日社會對醫師的態度不如以前,加上健保制度的種種限制,而深深同情今日醫師的困境。一位中生代的產科醫師分享自己在婦產科已不再是年輕醫師最響往的大環境下,還是選擇自己的最愛,並與大家分享他這幾年來照顧孕婦、接生的成就感,以及呼籲「孕婦要多正向思考,家人與醫師要正向支持」。最後,健保署李署長親自上陣,說明健保局的努力與目標,在財源擴增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與時俱進的增加醫療給付,提供國人與世界先進國家品質相當的醫療服務,並提出醫療給付共識決策,維護健保公共財,「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耗用。希望醫病雙方都能諒解政府已竭盡所能,讓我們醫病共同合作,使這全世界都讚嘆的「台灣健保奇蹟」可以永續經營。醫者的黃金時代頃讀吳新榮(1907-1967)醫師日記,發現那真是醫者的黃金時代。他算是半個走方醫,除了在叔父留下來的佳里醫院行醫之外,還會騎著摩托車,在台南鄉間四處巡診。他收入佳,受尊敬,幾乎沒有醫療糾紛。在沒有後顧之憂下,他還可醉心於文學,領導地方,勞心勞力,成為鄉紳。與之相較,現在當醫師難多了。一、要回鄉里開業很難,因為房價、店面租金都不便宜。除非已經成名,否則很難單打獨鬥,自己有診所或醫院。二、醫療糾紛的風險不低。三、收入也遠比不上日本時代的醫師。吳新榮不算甚麼大醫師,可是月收入約莫當時警察局長的十幾倍。這是當代醫師很難想像的。四、不見得受鄉里尊重,也很難領導地方,貢獻所長。醫病關係的鉅變◎六、七十年來的醫病關係:換言之,如以長遠的視野,覽觀近六、七十年來的醫病關係,我們會發現醫病風俗習慣真是發生鉅變了。這不禁讓我反思,這鉅變是如何發生的?風俗習慣為何變成這樣? 我自己是不是也是造成此鉅變的因子之一。我媽媽是在日本時代讀小學的人。私下聊天,總是會提到自己盲腸炎,爆掉了,引發腹膜炎。後來坐牛車,走了三十公里路左右,到了虎尾陳外科,才把她從鬼門關拉回來。她平常幾乎很少看醫生,對那次手術經驗,滿懷感恩,也希望子孫有人可以當醫師,救人濟世,回饋社會。◎近代的醫病關係:相較而言,我對醫師似乎就苛薄多了。我家老大出生時,有點難產。她的頭太大,卡在產道,出不來。說時遲,那時快,吳醫師果斷剪開會陰,用吸把引產。聽護士說,還用斷了兩把,才將小孩引產出來。嬰兒一出來,頭皮破皮,肩骨骨折,發燒。這也使得嬰兒一出生,無法很快回到媽媽懷抱,吸母奶,而是待在保溫箱中被觀察。一開始,我們有點怪醫師。我們一直乖乖順著時程產檢,也知道胎兒可能不小。那麼醫師為什麼不選擇剖腹產?為此,吳醫師還特別找我們夫妻來說明。小孩一出生頭皮受損是正常的,吸入胎便後發燒也是。至於骨折部分,過幾天就會自然癒合,不會影響她的未來。雖然孕婦在產檯待了快兩個小時,可是整個接生過程,算是很順利。兩天後,嬰兒就可出保溫箱,母嬰同室了。而且,預先選擇剖腹產,健保局不見得會核准。然後,等嬰兒卡在產道時,再用剖腹產,那時也來不及了。換言之,那次引產雖然不盡如人意,可是在健保體制下,有點不得不然。整個過程,雖然有點跌跌撞撞的,但母女均安,值得感恩。吳醫師不僅展現卓越的醫術,還有很敏銳而體貼的社會說明能力。然後,更重要的我們都很幸運。可是,萬一我們沒那麼幸運呢? 或吳醫師不是如此令人驚豔的仁心仁術呢?醫病關係會不會陷入僵局,甚至衝突,彼此互相傷害呢?換句話說,除了人的因素之外,健保局與大醫院由上而下的層層規範與制約,讓醫師無法以病患最佳利益來考量,可能是醫病風俗習慣惡化的原因之一。健保體制的醫病關係現在大健保局大醫院、小醫師的體制下,醫生其實對於該用什麼藥?該用什麼醫療策略?該採取何種醫術?其實並無完整的裁量權。他必須遵守醫院內規,也必須考慮所採取的醫療行為會不會通過健保審核。所以除非時間很充裕,而且病人預先就聲明不計代價、願自費負擔醫師認為最佳的醫療方案,否則臨床醫師的裁量權有其限制。這會造成病人誤解:明明有更佳的方案,更好的藥等等,為什麼醫師要選擇比較不好的。結果不如人意時,我們又特別喜歡找人當代罪羔羊。如此長遠累積下來,對於小信如我的人來說,就會懷疑醫師是不是只想顧好自己,卻不管病患死活?尤其是如果對當代醫療技術有太多不切實際的玫瑰想像或期待時,那就更糟糕了。醫生不是神仙,醫療行為不可能零風險,幸運與否還是很大關鍵。有些遺憾其實跟人與體制都沒有甚麼關係,因為有些病例,就算大羅神仙來也都救不了。現代醫師在健保體制下,跟日本時代相較,收入已經銳減。衡平之道,健保局或大醫院是不是該少點控制,讓醫師有完整的裁量權,考慮病患的最佳利益。否則履霜堅冰至,醫病關係中的互信崩塌,白袍醫師倉皇奔逃,台灣素來自豪的健保體制也會跟著玩完。那時,大家都會是受害者。
-
2021-10-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立智:守護偏鄉眼科醫療 點亮恆春靈魂之窗
醫療貧瘠之地恆春,一度有「瞎子村」的稱呼。居民迫切需要眼科醫師,偏偏早期整個恆春半島找不到一位。直到1995年陳雲址醫師來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恆春才終於有了眼科醫師。但一人之力撐不住所有病人,2000年同為眼科醫師的鄭立智,因陳雲址一句「留下來和我一起努力」,決心全力投入偏鄉醫療。與陳雲址並肩 填補缺口2000年,陳雲址獲得第10屆醫療奉獻獎;2021年的現在,鄭立智亦榮獲醫奉獎。他們並肩填補恆春眼科醫師的缺口,為黑暗中的恆春人帶來重見光明的希望。忘我的行醫路上,鄭立智去年巴金森氏症發病,仍拖著病體看診。他說:「棒子我緊握在手中,直到接棒者到來。」鄭立智就讀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時,即立志朝眼科發展。由於眼科手術精細,特別需要耐心和穩定,鄭立智大五開始刻意訓練自己,用左手、右手勤練毛筆,藉此強化專注力和穩定度,藉運筆的困難磨練雙手的穩定。寫毛筆字的習慣一直維持到現在。分發馬祖任醫官兩年期間,因離島缺醫護,鄭立智幾乎包辦所有科別,從外傷手術、傷風感冒、腹痛、割盲腸到接生、衛教宣導。艱困的克難環境,培養他成為十八般武藝樣樣通的小島醫師。他說,那段時間深刻體會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的缺乏和就醫的不便,內心深處已埋下日後到恆春半島服務的種子。後來鄭立智在高雄國軍802總醫院任眼科主任,再到屏東基督教醫院任眼科主任。虔誠基督徒的他對宣教有使命感,1996年偕妻子移民紐西蘭,開拓華人教會。但陳雲址希望他去恆春幫忙,於是次年起每年撥出兩個月,從紐西蘭飛回恆基,協助眼科。義不容辭回台 一待20多年2000年,66歲的陳雲址接任恆基院長,繁雜的行政工作使得龐大的眼科門診量更加捉襟見肘,遑論還有巡迴醫療需要照顧。陳雲址一句「這裡很缺眼科醫師」,鄭立智義不容辭,決定從支援的候鳥落地,從此做棲居恆春的留鳥。2012年,也一頭栽入恆基接下吃力的院長職務。鄭立智在恆春看診20多年,恆春半島的眼科歷史幾乎都在他的眼睛裡。剛到恆基時,鄭立智驚訝發現,不少居民一隻眼晴瞎掉。後來才知道,原住民老人務農時不小心被樹枝劃傷眼角而感染,潰爛化膿,最後失明;洋蔥農採收時被強風吹來的洋蔥皮屑或細砂刮傷眼角膜,角膜受真菌感染發炎、潰瘍,不舒服時又用力揉搓,造成更嚴重甚至難以挽回的永久性傷害。面對原民 會用排灣語問診老人常見的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恆春非常多。鄭立智說,他們或者認命,或者沒人照顧,或有病痛也不知道;還有砂眼、睫毛倒長的後遺症,之後角膜損傷、視力受損。弱勢家庭則是忽略孩子的眼晴健康,沒有及時帶孩子矯正斜視和近視。林林總總,都凸顯恆春需要眼科醫師,深入山區巡迴醫療和衛教宣導也顯得特別重要。在恆基醫護人員眼中,鄭立智是位集謙和、親切、專業、愛心優點於一身的醫師長輩「鄭爸爸」、「鄭老爹」。恆基時有排灣族人來看診,鄭立智會用排灣語詢問狀況。眼科資深助理林貴花說,鄭醫師看診之餘還順道話家常,遇到病患付不起醫藥費,他私底下會自掏腰包。農民病患帶著雞鴨或蔬果到診間答謝,都請他們帶回去,溫暖的說:「你們更需要補一補,我心領了。」有前輩同行 這條路不孤單 鄭立智接任院長的2012年,8月時天秤颱風重創醫療大樓,那時恆基屬於虧錢狀態,院長得帶隊「下海」募款。但「捐錢反而容易,獻身才是困難」。回顧在恆春半島的23年歲月,鄭立智說:「我只是跟著前人的步伐走,做著他們曾經做過的事。」87歲的陳雲址醫師仍在看診,71歲的自己「有他們為榜樣,有恆基的夥伴同行,這條路不孤單」。鄭立智一直住在恆基的宿舍裡,目前吃藥控制巴金森氏症,恆基院方已找到兩位眼科醫師年底前到任。他笑說是上帝要他休息了。醫師誓詞中「奉獻生命為人類服務」,鄭立智自認無愧於天且無憾於己,滿心喜樂。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立智小檔案年齡:71歲出生地:高雄現職: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經歷:●高雄國軍802總醫院眼科主任●屏東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2012-2016年)●屏東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主要事蹟:●成立恆春半島原鄉兒童課輔班、新移民關懷、老人日托站等
-
2021-10-10 該看哪科.婦產科
國慶寶寶現象退燒 醫生觀察:父母生產計畫愈來愈務實
今天是國慶日,受少子化影響,各醫院產房不再忙碌,高醫婦產科主治醫師詹德富說,過去國慶日曾一天接生4名寶寶,今天目前接生1名,產婦選這一天的理由很務實,是因為連假有家人能幫忙照顧7歲孩子。詹德富說,光輝10月一直是傳統生產數較多月份,跟年底結婚,懷胎10月後生產進度有關,昔日「國慶寶寶」是出生熱門時段,國恩家慶喜上加喜,不少人會選擇國慶日催生剖腹產沾沾喜氣,他曾經在國慶日接生4名寶寶,但近年國慶寶寶現象已退燒。詹德富指出,今年全國出生人數約15萬,明年虎年出生率恐怕會更低。「國慶寶寶降溫,時下爸媽生產計畫變得更務實!」詹德富說,很多父母不再迷信看日子生產等,而是挑選較適合全家人的時間,以他今天清晨接生的女寶寶為例,產婦就是考量3天連假能請家人協助照顧7歲孩子,讓她能安心生產。43歲張姓產婦連假第一天就入院催生,計畫昨天晚上或今天上午生產,寶寶選在普天歡慶的國慶日呱呱落地。
-
2021-10-10 該看哪科.婦產科
迎國慶寶寶 醫院鼓勵夫妻利用政府補助多生小孩
今天國慶日,台中市茂盛醫院一大早喜迎3名國慶寶寶的誕生,其中1名男嬰特別選在10時10分剖腹生下,這是產婦的第2胎,嬰兒父母都覺得格外有意義;另外2名男嬰是1對試管雙胞胎男嬰,先生因為覺得國慶日是很有意義的日子,也選擇今天生產。醫院嬰兒室今特別掛上國旗,並在國慶寶寶身上蓋上羽球雙打麟洋配「Taiwan in」毛巾,慶賀他們的誕生。產婦蘇姓婦人在生產後感動地親吻了兒子,她先生說,全家族成員沒有人是國慶寶寶,孩子挑這個時間出世,真的感到很意外,也很驚喜。負責接生的醫師陳彥宇說,蘇婦原來預產期是15日,因為胎位不正,剛好昨晚她開始有感宮縮,只好在今天剖腹生產,寶寶重達3700公克,是個頭好壯壯的男丁。至於稍早在8時30分生下的試管雙胞胎的誕生,這是楊姓產婦的第2胎,因她的先生覺得國慶日是很有意義的日子,所以選擇讓她今天生產。而負責接生的醫師廖敬慈說,雖然楊婦年近40歲,屬高齡產婦,但身體狀況還不錯,所以生產過程很順利,雙胞胎兄弟檔分別重達2580、2680公克,都相當健康。醫院副院長陳忠義說,台灣去年出生數比死亡人數還少7909人,政府在今年7月1日推出「試管嬰兒擴大補助方案」,但申請的34歲以下婦女只佔34.5%,高齡婦女占比高達3分之2,希望年輕夫婦要善加利用這項政策,不但可減輕生育負擔,也讓台灣有機會翻轉人口數的「死亡交叉」。
-
2021-09-23 該看哪科.婦科
孕媽胎位不正求神想「逆轉」 幸最後及時剖腹順利接生
36歲護理師孕媽美雅懷第二胎到35周時,檢查出是「臀位寶寶」,她希望自然產,在家努力做膝臥式運動矯正胎位,37周產檢時沒能逆轉,醫師勸她要有接受剖腹產的心理準備,但娘家長輩卻要她到宮廟拜神祈求胎位轉正,沒幾天她落紅,急得在醫院line平台告知個管師,醫師請她馬上就診,發現子宮頸已開了2指仍是臀位,最後替她剖腹接生,美雅雖無法自然分娩,但母子均安!阮綜合婦產科醫師陳聰富表示,這名孕媽頭胎自然產,第二胎為臀位寶寶,心理上無法接受,設法想轉正胎位,還聽長輩建議求神拜佛,可惜事與願違。所幸上月她落紅時有及時在醫院「阮孕家族LINE平台」告知孕產個管師,醫院及時替她剖腹接生,順利產下一名體重3110 克的健康男嬰!另名身形高大的40歲孕媽佳華,10年前罹患糖尿病,4年前椎間盤突出動過手術治療,前兩胎自然產,第三胎懷到16周時也診斷為臀位寶寶且胎兒過大,母子都屬高風險,接受醫師建議剖腹產,今年8月底生下重4460克的大塊頭男嬰,醫護笑稱「肉圓仔」!陳聰富表示,臀位寶寶若採自然產,胎兒頭部會有卡在產道的風險,需剖腹產以降低併發症發生。但孕媽發生胎位不正情形也別太擔心,因在孕期7至8個月時,近8、9成機率會轉正。至於罹患糖尿病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母嬰,則容易發生巨嬰症、發育異常、子宮內發展遲緩、高胰島素血症、高膽紅素血症及高機率流產。高齡且本身或有血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孕前就要檢測血糖,孕期更要隨時監測血壓、控制血糖,避免胎兒產生子癇前症或發育受損,並應該視情況採取剖腹產,以免自然生導致難產,寶寶脫臼、孕媽肛裂。
-
2021-09-02 養生.聰明飲食
洋蔥防癌、防三高、防骨鬆 營養師提醒這些人不能多吃
洋蔥被視為天然的養生寶石,對於身體健康有非常多的益處,也有不少喜好洋蔥味道的民眾會直接生吃,嫚嫚營養師指出,生吃洋蔥確實更能攝取其中的營養,更有助於健康,且加進紅酒還可以提升養生的效果。 洋蔥有助養生好處多,防癌、防三高、防骨鬆! 嫚嫚營養師指出,洋蔥和其他蔬菜一樣含有各種的營養,當中最備受矚目的就是「槲皮素」,槲皮素在其它蔬果中也可以吃得到,例如花椰菜、蘋果、藍莓等,不過洋蔥當中的槲皮素則可說是各類蔬果中含量最高的,和前述相比可相差到5~10倍之多,且吸收率也相當高,約為蘋果的3倍。槲皮素對於人體有相當多的好處,包括了抗過敏、抗自由基傷害、抗氧化、抗病毒活性、調節免疫等,從長遠來看對於預防疾病傳染、預防癌症、預防三高等慢性疾病、保護心血管等都有很大的幫助,且也有助於輔助改善哮喘、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過敏反應。 另外一項出色的營養素,也包括了「大蒜素」,洋蔥和大蒜同為蔥屬蔬菜,含有多種含硫化合物,可直接降低致癌物生成、抑制細菌活性、抗氧化等,也有助於提升免疫細胞的活性、維持免疫力及保護心血管健康。 除此之外,洋蔥也具有非常豐富的醣類,例如果寡醣,有助於消化道健康、提升腸道鈣和鎂的吸收。洋蔥也有助於養骨、維持骨骼密度、防範骨鬆,許多研究就認為也與此有關。也有研究發現習慣吃洋蔥的停經婦女,發生髖部骨折的機率相較於不吃者約降低20%左右。 洋蔥養生但不宜過量,部分族群更要留意份量! 不過再健康、天然的食材也不宜食用過多,洋蔥雖然對身體健康相當有利,不過嫚嫚營養師也提醒,一般民眾每日最多30~50克為佳,大約半顆左右。洋蔥和大蒜一樣較為辛辣,吃多恐會有胃灼熱、刺激腸道的問題,且果寡糖豐富的關係也容易產氣造成腹脹,腸胃不佳者要特別留意。而洋蔥屬於醣類較高的食材,因此糖友、高血糖等血糖問題族群更要有所節制,避免誤認非水果又健康就肆無忌憚地吃。洋蔥生吃、泡紅酒,營養師推2吃法更助養生! 嫚嫚營養師表示,雖煮熟後的洋蔥一樣有各項營養,對身體一樣有好處,不過當中的大蒜素需透過接觸氧氣進行釋放,且部分營養也會因烹煮而流失,因此若想吃到大蒜素等完整的營養,可選擇橫切後生吃,對身體的好處會更多。 除此之外,嫚嫚營養師也分享有助養生的「洋蔥紅酒」給大家參考。做法相當簡單,洋蔥適量切成薄片,浸泡至紅酒即可,兩者一起食用,除了別具風味外,洋蔥內的槲皮素與烯丙基硫化物,可和紅酒中同樣具有保護心血管、抗氧化等好處的白藜蘆醇達相輔相成的作用,能更加提升抗過敏、抗自由基傷害、抗氧化、抗病毒活性、調節免疫、預防疾病傳染、預防癌症、預防三高等慢性疾病、保護心血管等好處。不過自然也還是提醒,除了洋蔥不宜多食外,紅酒也不宜過多,男性建議一日最多不宜超過300ml,女性則不宜超過150ml,如此對健康更加有利。《延伸閱讀》 .防癌之王:大蒜!橫切生吃更健康。營養師提醒4種人少吃。 .辛香料有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好處不只這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2 該看哪科.婦科
寶寶急在救護車上出生 醫護穿「兔寶寶裝」成功救援
等不及的新生命,寶寶提前在救護車出生。振興醫院急診室日前接獲緊急醫療應變中心電話,告知有位懷孕38周的產婦,在119救護過程中,胎頭已經滑出產道,且寶寶在抵院前3分鐘已經「迫不期待」出生。好在醫院早已備好3組人馬,急診室、開刀房與新生兒中心,每位醫護身著「兔寶寶裝」待命,全力協助母子。疫情下急產更為謹慎,參與接生的振興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田知學說,這名產婦入院前,醫院以PCR陽性的應對作為,高規格看待接生任務,接獲通知當下,急診室立即聯絡婦產科醫師、小兒科醫師。過程中,大家各司其職,小兒科推來保溫箱,急診手術區則備齊接生所需的醫療器材。由於來不及為產婦做PCR,準備協助接生的醫護,穿著全套隔離衣,等待救護車將產婦送達。豈料,抵達醫院前3分鐘孩子就出生了。很快地,嬰兒宏亮的哭聲響徹急診室,田知學說,醫護當下分為兩組人馬,一批人負責媽媽的安危,觀察是否有血崩的狀態,經過折騰的產婦,明顯呈現冰冷狀態,也立即施予加溫。另一組人照顧寶寶,急診室醫師直在推床上剪斷臍帶,迅速將孩子包裹後放入保溫箱,立刻送至新生兒中心做後續的清潔處理及檢查;為降低染疫風險,在爸媽PCR結果陰性之前,必須暫時母嬰分離,錯過孩子降生的第一瞬間。所幸寶寶健康也有2800公克,雖說是急產但處置得宜、母子均安。田知學說,有貼心的護理人員徵求父母同意後,便幫嬰兒照了許多張照片,替他們留作紀念。她並感性地說:「疫情下幾乎都在經歷死別,這個紅通通的小生命振奮我們醫護的心,緊繃許久終於得到滿滿的正能量。」急產的定義是,從有產痛到生產完成分娩,整個過程少於3個小時。振興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孫大威說,急產的發生率並不高,約只有2%,且大部分都發生在經產婦,意思是生過兩胎以上的媽媽,因為她們的子宮頸曾被撐開過,彈性變得較為鬆弛,容易再次撐開。因此,當胎頭往下降時,子宮頸擴張速度很快。產速快大大增加母嬰風險,振興醫院婦產部醫師李偉浩說,胎兒快速衝出產道,胎頭容易擠壓變形,甚至造成皮下血腫的狀況,媽媽也可能因為急產,導致產道遭暴力式衝破,增高血崩或骨盆肌的傷害。由於急產發生原因多半不明,但高風險對象可以提早注意。李偉浩舉例,像是生過多個寶寶的媽媽、第一胎生產只花5、6小時的產婦,以及子宮頸閉鎖不全者;另子宮頸閉鎖不全在孕期10周即可發現,可以透過環紮手術縫合改善。至於急產的前兆?李偉浩說,產前陣痛突然變得很不規則是指標,並提醒產婦,如有肚子緊縮感,甚至是破水、落紅的情形,應立即就醫,切勿拖延。
-
2021-08-30 養生.聰明飲食
廚餘不是好東西!學者:吃「噴」的豬肉沒較美味
不少人認為,吃廚餘的豬,肉質比較好吃,比較香?農委會表示,只是因為飼養期比較久而已,並非吃廚餘的豬肉比較好吃;學者認為,這只是一種迷思,廚餘餵飼養豬不穩定,肉質油質都偏軟,只是某部分人喜愛而已,但是否好吃,見人見智;但廚餘真的是不好的東西,從疾病防治來說,應該禁止。國內肉品專家、東海大學畜產與動物科技學系榮譽教授吳勇初表示,覺得吃廚餘的豬肉好吃,只是消費者個人習慣上的問題;真正吃廚餘的豬肉,屬於軟脂豬肉,脂肪飽和度較軟,也因此傳統的廚餘豬肉吃起來就是軟軟的;吃飼料的豬肉相對比較硬;從肉品的學理報告來說,硬脂的豬肉比較好吃;他舉例,大家都愛吃巧克力,因為巧克力的脂肪飽和度接近90%,因此口感好,大家覺得好吃。吳勇初說,豬隻吃廚餘,廚餘都是人剩下的食物混雜而成,以國人的烹調習慣,大多採用植物油,脂肪飽和度低,吃了大量飽和度低的油脂的豬,就是軟脂肪,理論上風味並不如脂肪飽和度高的的飼料豬;因此覺得廚餘豬肉比較好吃者,只是心理作用,實際上是脂肪有缺失的肉;現在也有不少廚餘豬改吃飼料,養出的豬品質、脂肪樣態相對穩定,且降低風險;若吃廚餘,那豬隻的脂肪樣態全年都不盡相同,依照廚餘內容而有變化。他表示,三年前就不斷討論禁止廚餘養豬,但政府妥協了,不論從疾病防治的角度,或者學理上豬肉的風味,乾脆趁這次契機徹底解決問題,一次改掉,如果持續使用廚餘,在疾病控制上的風險永遠存在,這是實際的問題,不應該不見棺材不掉淚,存有僥倖心理;他建議應該發展特色豬,比如吃牧草、吃中藥、吃花朵,最近流行吃茶葉,飼料加工過程,可以全面控制衛生安全;用廚餘養豬真的很不好,公寓大廈擺放的廚餘桶,又髒又臭大家都閃避,豬隻吃了這樣的東西,怎麼會有美味的豬肉?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不是黑豬就等於吃廚餘的豬,吃廚餘的豬有黑豬也有白豬,只是北部吃廚餘的豬,超過九成是黑豬;而南部屏東也有黑豬,大多都是母豬場,由於廚餘的營養不均衡,因此是飼料餵養。江文全說,說吃廚餘的豬肉好吃僅只是迷思,主要還是農民飼養的成本問題,因為採用廚餘養豬直接生產成本少了一半;從學理上來說,黑豬飼養期比一般白豬飼養長久,大約多了三個月至半年,一般白豬六個月就會上市,黑豬看飼料、營養與品種,會養到九至十二個月,因此會說好吃,主要是因為養得比較久,肉跟風味比較成熟,所以跟養六個月的豬肉不太一樣,現行農委會畜試所近年也開發廚餘豬的飼料配方建議,採取低濃度的飼料配方調整,餵養出來的豬,也可以接近這樣的風味。
-
2021-08-28 養生.人生智慧
中年轉行走出舒適城堡! 園藝治療師黃盛璘隻身赴美投入植物世界,用植物開啟生命力
黃盛璘是台灣第一位赴美取得專業證照的園藝治療師,在台灣推廣花草療癒已17年。專訪時她說,自己只是植物與人的橋梁,最後結果如何,還須這兩個生命體相互碰撞;她上完課,最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摸摸植物,默默地說「交給你們了。」這股療癒的力量,陪伴許多老人、病友,也曾療癒中年轉身的她。中年轉行 走出舒適城堡黃盛璘是在編輯工作20年後,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當時有個聲音不斷地問自己,妳要做編輯到老死嗎?還有沒有想做的事?」這個聲音愈來愈大,讓她不得不停下來,好好思考這個問題。離開工作,朋友們的友情邀約也不外是編輯工作,她才驚覺,「原來我幫自己築了一個城堡,人脈朋友全在出版界」。為了徹底脫離舒適圈,她選擇飛往當時認為最遠的美國。她說,那時的自己並不討厭出版,只是覺得夠了,若離得太近,她怕又被框回那個圈子裡。隻身赴美 投入植物世界隻身赴美,沒有任何想法的她,形容當下就像「被丟到大海,茫然無界,不知何去何從。」後來拿到一張園藝治療的宣傳單,她好奇地到處問,十之八九的美國人告訴她「就是治療植物吧」。她喜歡植栽,報名後才知道「原來興趣也可以發展成治療人的方法」,一頭栽進去就是兩年。再回台灣,從零開始。第一年她努力尋找「在台灣可用什麼植物療癒台灣人」,接著到處推廣這個大家都陌生的領域,從安養中心到精神科,她的學員愈來愈多,「園藝治療」成了一門被廣泛認同的理念。療癒能量 勾起遺忘記憶黃盛璘說,療癒的能量完全來自植物,它可以調整人的身心靈。舉例來說,曾有位90多歲的失智阿姨來上課,當天她摸著魚腥草陷入沉思,黃盛璘問她想到什麼,原本沉默癡呆的阿姨突然眼神發亮,她想起自己的產婆經驗,某次接生,新生兒有點發燒,她請人煮魚腥草來為孩子洗澡,高燒即退,「她的生命經驗被魚腥草打開了」,從此,黃盛璘常常找她聊些產婆的故事,「會發現阿姨多了一股驕傲感」,「一個人日子過得開心、可以自我肯定,也比較能面對生活的挫折」。精神科常有思覺失調的病患,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對外界無感,黃盛璘就用植物打開他們的心,慢慢接受外在環境的訊息。黃盛璘說,透過植物的陪伴、人與植物生命的碰撞,加上五感的刺激,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連結與能量,「這個連結彷彿幫她找到了生命的鑰匙,原本遺忘的記憶,又再次啟動了新的生命」。
-
2021-07-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讓我們聽見助產師的倡議
【編者按】這星期的第一篇文章是介紹一位台灣護理教育史非常重要,但卻少為人知的護理前輩陳翠玉老師,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歷史報導。過去「醫病平台」向來是以每星期由不同背景的三位作者分別寫出對一個主題的各種看法,但我們一時之間也不易找到有關台灣護理史上重要人物的來稿,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因此邀請她與讀者分享其他和國內護理工作有關的議題。很難得的是蔡司長竟已寫好兩篇文章——由目前全國防疫工作中所看到的「護理社會力」,以及照顧偏鄉小鎮不容忽視的「助產師」培訓。這是「醫病平台」首次由同一作者撰寫三篇文章,謝謝她讓我們有機會透過主掌全國護理工作的領頭羊,瞭解她所關心的議題。助產執業現況根據衛福部護產人力管理系統目前健保特約助產所有十八家,助產所由助產師接生有七家,每年接生數不到一百位,以助產師(士)為主執登人數約一百七十九位。助產所也同時協助目前台灣僅有一大學助產研究所學生實習。助產再生夢想不熄燈一次偶然的機會專程拜訪南投小鎮的助產所,我很驚訝助產專業的生命力一直在,我看見偏鄉小鎮有助產師及一小隊熱誠年輕的助產學妹們,與我們分享助產專業發展的美麗與哀愁。助產師說:「能帶出一位就多一位有助產能力的專業助產人,可以協助母親新生兒孕產生命歷程中安全生產,而且擁有不可取代的母子初生觸動經驗。」她一步一腳印實踐助產力,她說:「雖然現在像鴨子划水般挺進,但只要有年輕助產人願意,我就可以再陪她們走幾年助產路。」助產師倡議,助產教育如只學習照護能力,無法具備助產(協助順利生產)的專業臨床技能,「助產再生」的夢想會逐漸凋零式微。但這樣的論述似乎非主流,也未得到充分支持,因為很多人不會助產,很難理解為什麼「助產」對助產專業很重要,她作為一輩子的助產人,她說她的難過是在「助產專業能力」沒有傳承,她吃素發願希望「助產專業能力」不熄燈,助產專業力可以永續。看著助產師堅定眼神,聽著助產師有限聲量,我想起Mother Teresa說過:「把你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反而會遭到責難。不管怎樣,還是要把你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you'll get kicked in the teet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助產師開講什麼是協助生產的臨床專業技能呢?助產師說:「專業可以讓生產的高風險變成低風險,如果沒有專業,即使低風險也會變成高風險。」行家說話,果然很經典。助產師分享了一個案例:3月13日,產婦來門診超音波掃描是ROA(右枕前位)胎位,子宮頸只開1公分,有不規則宮縮,雙頂徑10.0,頭圍是大頭。3月14日,14:15來所內待產,第四胎,子宮頸開3公分,先露部位約在-2(恥骨上方)還高,子宮頸厚度約50%,內診頭位偏右摸不到囟門,左下方懸空,羊水囊厚而明顯。因已是第四胎就收住院,開始間斷監測胎心音並指導擺位變換姿勢,協助產婦做膝胸卧式,目的是讓胎頭姿勢調位重新入骨盆。16:40頻率強度增加,內診是5公分,其他尚未進展,5點多我和另位助產師邊用晚餐,一邊輪流探房。18:50宮縮增強5~6分鐘一次,再內診卻摸不到頭,只觸到羊膜囊,整個懸空。立即做超音波檢查,結果是轉為臀位(LSA左骶前位),診察整個產道結構順產沒問題,我及其他兩位助產師就開始貼身照護,過程讓產婦夾花生球變換左右側卧。22:20,宮縮3~5分鐘,上產檯由其他兩位助產師輪流內診,子宮頸開8公分,先露部位已下到0~1,內診時破水,已摸到屁股溝,其中一位助產師說摸到右方有一軟軟的邊不知是什麼?先露部位是寶寶的陰囊,我們都會心一笑。23:10子宮頸全開,我們定位,一位主接,一位副接,另一位負責流動支援,備甦醒(氧氣)器及腹部固定胎勢,持續監測胎心音。23:51終於以臀位助產技巧,幫寶寶平安娩出,母子經驗肌膚之親,會陰一度裂傷,因傷口泌血先縫合,等一個小時開始出血,只得迫採人工剝離胎盤(鄧氏法娩出),出血量增加,子宮探查是收縮不良(軟),即時壓迫子宮,並給予子宮收縮劑,外加恥骨上方腹部冰敷壓迫,清除宮內血塊後,手感已有收縮後,下段仍收縮不良,手離開子宮,改以12片(10*10)的紗布連結放入壓迫止血,觀察1個半小時後取出,收縮良好也完全止血,血壓105/67,心跳69/分;胎兒體重3925克。這案例是正常胎位待產,卻於待產中轉位,緊急中由專業助產協助,讓沒有預期發生的高風險產程順利平安轉機,母子均安。從這案例分享,我理解了助產師對助產永續的語重心長。助產專業發展反思助產專業曾在歷史中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助產前輩在窮鄉僻壤一步一腳印到家接生,如醫療奉獻獎得主洪寶帶助產師,一生接生近三萬多位新生兒,如何讓助產專業能力傳承,讓現在的偏鄉與未來婦女生產,連結助產專業發展的新里程碑是值得助產專業反思與努力的方向。
-
2021-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強摘的果子不會甜」!鄭慧正籲:尊重人民選擇疫苗的意願
大部分的人應該都看過好萊塢電影,證人在法庭前面,首先必須按著聖經說《The truth, the whole truth, nothing but the truth》。這幾個禮拜在媒體、網路中有無數的專家從不同角度幫民衆解讀疫苗,仿佛每個人都成為半個疫苗專家。除了少數人有特殊色彩的意見,每個專家都很認真分享其專業而真實的觀點(The truth),但可能不見得是完整的事實(The whole truth),以至於民眾有點像瞎子摸象,需要從眾多的事實去拼湊出完整的事實。 主管民眾安全用藥的食藥署應該主動站出來幫指揮中心承擔,以其專業的立場,用民眾可以瞭解的語言,一次把話說清楚(The whole truth),甚至包括政府的困難,這樣會降低很多社會成本,更可以建立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信任,這是防疫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信任機制)。而不是像指揮中心「切蛋糕」,每次回答部分問題(part of the truth)。防疫有分短中長期之策略,短中期策略是儘速取得足夠的疫苗讓民眾施打,解除當下的社區感染危機。長期而言,扶持國產疫苗,不僅護持國人健康,且兼具國際競爭力,民眾也樂觀其成、願意支持。愛因斯坦說「解決問題是需要從更高一層的維度下手」。如果把不同期程的兩個策略硬要放入三至六個月的時間框架內,這就變得難以解決。只要能夠跳脫時間框架,魚與熊掌並非不可兼得。台語諺語《吃快,弄破碗》,越是好的事情越不能夠急。政府若強行透過緊急使用授權(EUA)協助國產疫苗捷徑過關(只在國內完成二期臨床試驗,祇有抗體數據,而沒有保護力數據),可能很難說服1,000萬民眾的信心,之後造成疫苗過剩滯銷。又或是1,000萬民眾都施打完了,也不確定它的保護率有多少(沒有實戰記錄,可能是假性安全感),解封以後會不會有再次爆發?前疾管局局長,也是「COVID-19科技防疫推動會議」擔任疫苗組召集人蘇益仁就指出,如果人民沒有選擇疫苗種類的權利,反而會激發更多民怨及不信任感。可能會出現國産疫苗「拒打潮」,就如同香港人一樣信心不足,導致疫苗即將過期。按照期程,被分配施打國產疫苗可能是20-50歲的民衆(特別有出國需求族群),如果有自費選擇疫苗的空間,施打國產疫苗的意願肯定會受到影響(考量疫苗護照,國外工作旅遊的方便性),反而延遲全民施打率的提昇,讓疫情控制增加變數。所以政府還是應該盡快向國外購買現成國際認證疫苗。政府與民間應並肩作戰,承擔起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與國際疫苗廠商(BNT, 嬌生)洽商交涉。民間機構不論有多少的錢,也無法解決法律的問題。國家緊急使用授權(EUA)與廠商授權書,兩者是「雞生蛋、蛋生雞」的羅生門!採購進口疫苗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終解鈴還須繫鈴人,端看政府的態度,是主動積極協助? 還是被動配合辦理。美國一發表要贈送75萬劑疫苗,政府馬上宣布一週內完成BNT及嬌生EUA,所以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期待早日引進足夠量的疫苗,解決當下的危機。政府一直宣稱有大陸阻撓,何不具體的公開,形成民氣共同向國際媒體發聲抗議防疫與人道,又何須幫大陸遮遮掩掩。COVID疫苗的EUA是史無前例,美國與英國政府跳脫了所有傳統藥政法規限制,這是「政府與廠商」、「球員與裁判」並肩作戰的產物。但一切還是必須回歸專業,有實證醫學數據支撐並全程公開審核,以昭公信。目前國際共識是基於良好設計第三期臨床試驗數據,足以證明其顯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不僅必須提出完整期中報告《在疫情爆發地區、多國家、多種族、注射後至少平均追蹤兩個月》,並且承諾繼續追蹤至少6個月。在此嚴格的條件之下,政府願意為尚未完成完整三期臨床實驗的疫苗(沒有正式藥證的疫苗),承擔廠商的法律風險與賠償,但僅限於疫情期間使用。因此若非各國政府出面承諾各國風險,核發該國 EUA,確實是「有錢買不到」的。就端看政府願不願意承擔!以大白話的說,國際認證疫苗是大學(三期)資優生(期中報告A+)以同等學力(EUA)提前大學畢業,但還要看它後續在職場的表現,才能夠核發正式畢業證書(藥証,疫情過後仍可以在市場上販售)。而目前的國產疫苗還是初中生(一期完成)在考高中聯考(二期,3850人),尚未放榜(解盲),政府卻要承諾給它免試保送大學(不需三期),並發給大學同等學力(EUA)。理論上,食藥署核發國產疫苗EUA(不到4000人的抗體數據)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與風險賠償顯然是明顯大於核發進口疫苗的EUA(千萬人的實戰保護力數據)。不足4000人的實驗數據可以同等於千萬人的實測數據?官員與專家的說法,也是在考驗民眾的認知與信心。唯一的理由是支持國產疫苗發展(長期策略),但是這是犧牲疫情控制及人民信任(短期利益)。5月26日聯合國召開的疫苗會議提出所謂的免疫橋接研究(immune bridge study)進一步加速疫苗上市,但尚未得到共識。我們的總統及部長又如何能夠超前全球1400+位專家的認知,保證國產疫苗經過所謂「加強版二期」「準三期」(政府新的說法!)就能夠保障安全有效?台大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指出,「免疫橋接」過去主要應用在各公司不同世代疫苗、或不同年齡層施打對象的比較。拿AZ和Moderna橋接,或是拿BNT和高端做橋接,不同疫苗平台技術可否眞的彼此免疫橋接,WHO專家還有很大的爭論,因此建議隨時與國際同步而千萬不要超車。去年10月食藥署有鑑於疫苗的戰略重要,提前部署宣佈台灣EUA辦法,將2期臨床試驗人數從1300人提高到至少3000人,即可核發EUA,並准許生產100萬劑。蘇益仁指出當時所謂戰備疫苗「100萬劑供高危險群醫護人員施打」,是為了緩解第一線醫護人員的燃眉之急,而並非現在直接生產1,000萬給全體國民施打,此政策修改確實有需要向國人解釋。面對當下社區爆發感染,美日疫苗可能釋出,是否應該適時重新檢討政策?蘇益仁建議政府應發揮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協力精神,納入企業或非營利組織、成立疫苗小組。從採購、審查到疫苗分配,公私合作才能突圍如今困局,並及早布局第三劑疫苗採購談判,早日取得國際認證疫苗解決燃眉之急。在此同時,更凸顯長期策略中,國產疫苗之重要性,全民也會支持食藥署積極輔導廠商以當前國際藥物監管準則,進行三期臨床實驗完成期中報告後,核發緊急使用授權(EUA),屆時國人也一定樂意支持國產疫苗,更有機會進軍國際市場,取得國際認證,成為臺灣之光。「只有一半的事實,不是真相!」今天政府面對的是信任危機,不是總統的「直播」能挽回,反而應該是總統謙卑的「聆聽」,讓疫苗採購、審核、分配過程公開透明。回歸到「以人為本」,疫苗本身是無法防疫的!而是1,500萬人都願意「捲起袖子」,七成的施打率才是重點,這是建立在對疫苗的信任基礎上。「強摘的果子是不會甜的」,提供人民值得信賴的疫苗,尊重人民選擇疫苗的意願,以免導致群體免疫的瓶頸,造成疫情更多不可控的變數。 這才是同島一命,台灣人民之福。只有一半的事實,不是真相!
-
2021-06-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北染疫產婦呼吸窘迫台中醫護冒險接生!嬰兒哭聲好感動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昨天在臉書分享「讓隔離房內孤獨的產婦生產不孤單「一位堅強媽媽生產故事」,一名北部染疫產婦轉送入院,因呼吸窘迫,院方組成新冠病毒感染緊急生產醫護團隊,在負壓隔離病房緊急剖腹,由婦產部權威醫師陳進典執刀,因考量其他醫護安危,他一人上陣,僅1名助手協助,全程26分鐘完成,母子均安,「新生兒哭聲宏亮狀況穩定」,讓隔離病房外的醫護團隊都好感動。中山附醫婦產科醫師沈煌彬也在臉書分享,幫這位媽媽接生,團隊都會承擔著可能被感染的風險。「電話中聽到陳進典教授說:『大家都有小孩子,顧慮也很多。這台手術我來就好。幫我找一個助手即可,不要影響太多人。』我哽咽的說『好,謝謝。』那一刻,突然覺得自己在陳教授面前顯得很渺小。」中山附醫表示,這名產婦因確診新冠肺炎在5月31日獨自一人從北部轉入中山附醫負壓隔離病房治療,昨天在高流量氧氣治療仍呈現中度至重度呼吸窘迫,婦產科醫師為避免孕婦持續血氧不足會造成胎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建議需立即執行剖腹生產手術。中山附醫說明,這位堅強的媽媽自己填寫手術同意書和麻醉同意書,中山附醫立即組成新冠病毒感染緊急生產醫護團隊,包括感染症專科醫師王唯堯、麻醉部主任洪維德、婦產部陳進典教授、小兒感染科主任潘蕙嫻、隔離房、產房及加護病房護理師、麻醉科、手術室護理師專科護理師,在負壓隔離病房執行緊急剖腹生產手術。中山附醫表示,剖腹產手術程僅花26分,新生兒哭聲宏亮狀況穩定,立即由新生兒加護病醫療團隊接手照護。這是中山附醫醫療團隊首次在負壓隔離病房內執行全身麻醉手術,新生兒被抱出母親子宮的一剎那,在隔離病房外的醫護團隊都為母子均安而感動不已。
-
2021-04-16 養生.聰明飲食
網傳酪梨可治退化性關節炎? 專家:這樣吃才健康
在營養師眼中,酪梨是1種奇特的水果,在眾多水果中,唯獨它含有脂肪,且口感特殊,又不具有甜味,看似低糖水果,但熱量卻超高,成為不少健身重訓的人最愛的食物,還有網友貼文指出,酪梨可以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但食品藥物管理署澄清,酪梨僅是食物而並非藥品,不具任何療效。酪梨又稱作「窮人的奶油」,由於含有高脂肪、眾多維生素跟礦物質,吃起來口感不同於一般水果,具有飽足感,被喻為容易取得的營養補充品,1998年還成為「金氏世界紀錄」的最營養水果。萬芳醫院營養室主任金美雲表示,1份水果平均熱量為60大卡,但酪梨卻高達135大卡,1顆酪梨相當於5份水果,吃下1整顆,就等於是1個便當的熱量。金美雲說明,酪梨之所以熱量較高,就在於含有脂肪,建議正在控制飲食熱量、血糖,或是患有三高疾病的民眾應該適量攝取,飲用酪梨牛奶時也不可喝太多。至於酪梨要怎麼吃?台南農業改良場建議,直接生吃才不容易讓營養素流失,而且味道也較不苦澀,可以沾上蜂蜜當成甜食,或是成為生菜沙拉、三明治、壽司的配料,不少人則加上牛奶、優酪乳、蜂蜜,打成營養飲料。網路傳言酪梨可以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論點為酪梨及大豆的成分中能萃取出大豆非皂化物(ASU),可以減緩退化性關節炎及髖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及僵硬。對此,食藥署表示,臨床上尚無研究結果證實此一說法。酪梨成分主要是脂肪,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僅能作為食物,並非藥品,無法治癒退化性關節炎。食藥署提醒,如果關節出現不適的感覺時,應先行就醫確診,千萬不要自行亂服用健康食品,而延誤就醫。若醫師開立處方的消炎止痛藥品,應按照醫囑服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4-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雙胞胎早產機率高 產婦羊水破裂龍鳳胎提前報到
南投34歲陳姓產婦預產期在5月初,因為懷龍鳳胎,安排4月底剖腹產,連假期間4日上午,拜完祖先後,產婦在家破水,到南投醫院急診,在專業醫療團隊緊急剖腹產後,姐弟平安誕生,因為早產為了預防感染,隨即交由兒科醫師接手照護,健康狀況良好。陳姓產婦表示,羊水破裂的時候不會痛,一開始還以為是尿失禁,跟丈夫討論後,才意識到即將生產,兩人騎機車到南投醫院急診,醫師檢查後說要緊急剖腹,產婦直呼好巧,沒想到孩子迫不及待選擇在兒童節出生。婦產科醫師黃子菲說,基本上雙胞胎的早產機率較高,剖腹產對母子相對較安全,且因為懷孕35周,胎兒肺泡成熟了,胎心音檢查也正常,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比較下面的寶寶羊水幾乎流光,因此團隊評估後安排緊急剖腹產。接生的時候,婦產科主任陳麗琴趕來支援,兒科醫師也在旁待命,確保小孩出生後就能接受到完善的醫療照護。因為早產的關係,為了預防感染,嬰兒出生後隨即交由兒科醫師接手照護,目前收治病嬰室照護。黃子菲還提及連假期間還有一案在凌晨時肚子痛合併出血,經超音波檢查顯示她子宮底部分胎盤剝離,隨著胎盤剝離擴大會影響血流供應,會影響胎兒健康,故緊急安排剖腹產,母子均安。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說,南投醫院為產婦與寶寶設想,克服醫療成本、人力調配等難題,提供24小時小兒急診醫療照護及婦產科接生服務,在婦產科與兒科合作下可應付任何突發狀況,讓南投縣孕婦與孩子隨時都能得到專業醫療服務。
-
2021-04-03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嘉義醫院黃元德 衝武漢接回台胞 抗疫用心不輸人
去年疫情初始,部立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搭包機赴武漢接回同袍,一句「你們終於來了」,讓他感動承諾「再一次還是會去武漢接機」。他始終充滿熱血,嘉醫是雲嘉地區主要公立醫院,院內從弱勢照護、防疫救災、政策推動,都比一般醫院更加辛苦,但他努力帶領嘉醫完成「公醫使命」。「你們院長好可愛喔!」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受訪當天,為了找一分資料進入院史館,剛好遇到院外某機構來賓到訪,滿頭白髮的他開心地打招呼、揮揮手,熱情的笑容感染了到訪者。坐不住的院長 四處傳遞笑容57歲的黃元德行醫滿30年,擔任嘉義醫院院長3年,個性開朗的他,直言坐不住,開會強調講重點,除了文字畫面計畫,更重視如何實踐,因個性外向、習慣走動式管理,院內員工常見到他穿梭各部門、診間處理公務的身影,並以笑容為同仁加油打氣。由於母親是護理師,黃元德從小就在醫院出入,對醫療環境不陌生,喜歡與患者互動。實習時發現外科患者都是愁容、痛苦,因此選擇充滿朝氣、祝福的婦產科行醫。滿頭銀髮的他幽默地拉起前額頭髮說,年輕時白了一撮,原以為可當「怪醫黑傑克」,沒想到白得太快「先老起來放」。選擇婦產科行醫 見證少子化黃元德回憶過往,民國81年到85年擔任住院醫師時,每月接生約150到200名嬰兒,那時候每天眼睛睜開就是接生,接生完就去睡,等護理師醒叫他再去接生,一晚接生多人稀鬆平常,升任總醫師時,5年已接生1000多名嬰兒,行醫迄今接生的孩子超過萬人。過去最忙時,他曾經一晚接生10多名嬰兒,年年都要接生元旦寶寶,今年卻「破功」、沒有元旦寶寶可接生,也是國內少子化,人口老化的見證者。心懷公醫使命 帶嘉醫拚轉型黃元德表示,許多人因為傳統刻板印象,不太重視嘉義醫院,直到去年疫情爆發,台灣防疫動員,部立醫院醫護人員衝第一線,他更代表國家到武漢接回台灣同胞,雖然辛苦、有染疫風險,卻是他當醫師擁有的最大成就感,也讓許多人看見嘉義醫院同仁的努力與付出。嘉義醫院是雲嘉地區主要的公立醫院,黃元德指出,醫院的養護機構內住民不僅是多重慢性疾病的老人,通常也是失能程度最嚴重的高齡者,院內從弱勢照護、防疫救災、政策推動,都比一般醫院更加辛苦。「嘉義醫院是這波疫情中,全國最用心團隊。」黃元德說明,院內針對疫情提供養護機構正確的防疫觀念、訪客管理及門禁管制措施,做好分倉分流、環境清消、積極防護,教育訓練中明確宣導通報及送醫原則,確保社區疫情爆發前完成整備,保全養護機構運作。近年黃元德帶著同仁通過一次次評鑑,完成「公醫使命」,去年度更榮獲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肯定,看著嘉義醫院持續成長、茁壯,他知道還有許多轉型、社會責任實踐,都等著他和嘉醫人共同努力、實現。黃元德小檔案現職:部立嘉義醫院院長學歷: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博士候選人、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碩士、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經歷:部立台中醫院副院長、署立豐原醫院婦產科、急診科主治醫師、醫務秘書、台北市立忠孝醫院主治醫師專長:高危險妊娠、腹腔鏡手術、婦科腫瘤、更年期保健、難產處理、醫院管理、社區健康給病人的一句話全面滿足病人身心靈的需求,尊重生命,落實弱勢民眾的照護。
-
2021-04-03 醫聲.院長講堂
黃元德的養生秘訣/早餐黑咖啡 每日三蔬果
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年輕時就喜歡爬山,透過大自然森呼吸排解工作壓力,當主治醫師後,改成走步道、快步走。「早餐喝一杯黑咖啡、每天吃三蔬果」,是他的養生祕訣,最近更嘗試「168間歇性斷食法」,透過醫師、營養師協助,健康減重、活力不減。「爬山是年輕時培養的興趣。」黃元德尤其喜歡進入深山,不但可以流汗、促進新陳代謝、鍛鍊體力,更可以放鬆心情,身心靈與大自然融合,讓疲憊自然療癒,但遇到幾次醫院急call,必須從山上趕回醫院接生後,他決定改走步道,運動也要隨時待命。黃元德說,在台中醫院服務時,每條距離市區近的步道他都很熟,喜歡快走、流汗,雖然無法爬山有些可惜,但這是身為婦產科醫師,不得不做的取捨。他直言,很享受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每當為患者解決問題,每次回饋都讓他從內心感到滿足,至於醫師工作的壓力,「各行各業都有難唸的經」,自我調適看開就好,在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一日之計在於晨,黃元德說,每天上午都有門診手術、行政會議,早上喝一杯黑咖啡,不僅讓他有精神應付工作忙碌,黑咖啡也有部分防癌及預防失智症作用。「我最近比較壯一點!」黃元德笑著說,可能因為忙碌、運動量減少,體重逐漸增加,因此最近除了增加快走距離,也開始嘗試「168間歇性斷食法」,選擇在固定時間裡,適當採取低醣飲食達到減重效果。他說明,168間歇性斷食法,就是用餐集中在8小時,剩餘16小時做間歇性斷食,可喝茶水、黑咖啡,尤其應該多補充喝水,進食以原形食物為基礎,每天至少3蔬果,多補充蛋白質,但因每個人體質不同,實施前應配合醫師、營養師診療規劃,不僅能吃飽,還可健康減重。
-
2021-03-31 醫療.消化系統
喝山泉腹瀉發燒 生飲惹禍
中部水荒,不少人習慣開車到山區汲取山泉水返家飲用,但有人喝下山泉水後,隔天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赴醫檢查才發現為阿米巴性痢疾併肝膿瘍所致,經抗生素治療約2個月才痊癒。醫師提醒,山泉水務必煮沸後才能飲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政國說,山泉水喝起來甘甜,許多民眾至山區也不禁掬一把山泉水解渴。一名患者登山口渴且疲憊,便直接生飲山泉水,到家後立刻腹瀉、高燒不退,竟是感染阿米巴原蟲。他說,由於山泉水微生物偏多,且可能遭受動物排泄物汙染,常見為志賀氏菌、大腸桿菌、鉤端螺旋體菌、阿米巴原蟲等菌種,會使患者出現腹瀉、嘔吐、發燒、貧血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造成血便、腎衰竭等。陳政國說,腸道寄生蟲感染途徑主要為經口食入,如生吃、生飲、飯前便後不洗手。過去也曾遇過患者在山區剝橘子前,用山泉水洗手,不慎吃下鉤狀螺旋體菌,返家出現發燒、血尿,最後演變為肝腎衰竭,經緊急洗腎、輸血治療才搶回一命。
-
2021-03-08 科別.婦科
女力當道!婦產科女醫比例增逾兩倍 優勢不只是同性別
三月八日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婦權運動而設立的國際性節日,「婦產科」則是最女性的科別,台灣女醫師取得婦產科專科和執業的比例穩定攀升,整體年齡也比男醫師年輕得多。兩位女性婦產科醫師分析,女醫師在婦產科的優勢並非是僅止於「與服務對象同性別」這麼表淺,而是在對孕產有誤解或偏見的社會環境中,她們能重視個體差異、支持現代女性探索並發揮自己的力量。根據2015年健保署委託研究報告,1999年到2013年,取得婦產科專科醫師執照的女醫師比例逐年穩定增加,已從8.6%增加到19.7%,僅次於小兒科及檢查科。有執業的婦產科女醫師比例,也從11.5%增加到23.6%,論佔比僅次於小兒科,論增幅則是各科之冠。雖然生育率逐年降,但內政部性別統計顯示,2009年到2019年間,都是女性的助產師,接生數從40人增加到148人。此外,2016年到2019年,男性婦產科醫師只增加27人(增幅1.4%)。女性婦產科醫師則增加96人(增幅18.5%),女醫師增加人數是男醫師的3.5倍。此外,婦產科女醫師大都比男醫師年輕得多,2019年婦產科女醫師以31到50歲佔70%最多,51歲以上僅佔30%,同年度婦產科男醫師則以51歲以上佔86%最多,31到50歲只有14%。禾馨婦產科主治醫師烏恩慈表示,考上醫科的女生越來越多,選科時會覺得婦產科比較吃香有兩個原因。首先服務對象都是女性,內診或討論私密的事比較不會尷尬,再者是婦產科出路多元,可專攻婦癌、不孕、婦科門診、產科接生。在醫療場域中,女醫師也會面臨刻板印象,認為女生一定比較溫柔、女生都是護理師;不過當醫師變資深,同性別優勢和刻板印象都會淡化,個案看重醫師的專長和特質,更勝於性別。新竹國泰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瑜芹表示,婦產科屬於外科,住院醫師養成蠻辛苦,白天要跟刀,婦癌長刀視野小而且得站好幾個小時,不過時間仍比其他大外科短一些。晚上值班接生、守急診、開婦科急刀,都是挑戰。一般會認為婦產科醫師生活品質不佳,但若不接生,只看門診和做產檢,或在採取值班接生制的醫療集團工作,休息時間還是受保障,張瑜芹則是受新生兒出生的喜悅吸引,依然投入產科工作。烏恩慈和張瑜芹都熱衷照顧孕產婦、有在接生,但自己沒有生孩子。烏恩慈表示,孕婦壓力很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周遭的人很習慣用自己的經驗去評價她的身心變化,包括親近的家人和朋友,要是跟大部分人不一樣,產婦會被認為「有問題」,徒增很多焦慮。烏恩慈特別注重個體差異,虛心理解每個女性、支持她們用健康的方式備孕、懷孕,就算她自己沒有生育,信賴關係的建立不受影響。張瑜芹表示,很多人熱心以過來人經驗給孕婦建議和指教,不是惡意,卻常讓孕婦很傷心、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讓旁人期望凌駕她自己的想法。現代女性希望被溫柔對待,孕期的身心不適可以被理解、可以和醫師討論自己的生產期望和計畫;至於醫師的性別、有沒有生產經驗,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
2021-02-20 科別.婦科
男變性女可以懷孕、生小孩嗎? 婦產科醫曝:有4種可能
網紅「罔腰」於2017年接受變性手術變成女兒身,原為生理男性的她於昨日(18日)在IG宣布懷孕12週,更貼出超音波照大方報喜,對此網友們震驚不已。她的男友回應是接受「人體試驗」,兩人鼓起勇氣嘗試,「風險高又貴」。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李毅評在臉書粉專「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發文表示,「生殖技術不斷突破,未來的確是有可能」。 染色體XY男性想懷孕 四種可能方式關於在男變女的變性手術後,是否能夠懷孕?李毅評醫師說,針對此個案,因為沒有看診過,不會發表對她的任何看法。不過現在生殖技術一直有劃世代的突破,染色體結構XY的男性有可能懷孕的方式有:腹腔內懷孕、子宮移植、XY男性體內不明原因存在的女性生殖系統、代理孕母,代理孕母在台灣尚未合法,但在醫學上是最有可能達成的方式。 腹腔內懷孕、子宮移植 目前尚未有男性成功案例 腹腔內懷孕,李毅評醫師解釋,是指受精卵著床於腹腔內或大網膜上,這類型的子宮外孕已經存在地球上許久,目前醫學上也確實有腹腔內懷孕到活產的例子。另外子宮移植,在國外已經有許多人在進行,也有移植後順利活產的案例;而醫學上也有子宮移植到男性體內的案例,畢竟男女體內的血管分布並沒有非常不同,不過異性子宮移植是否有順利活產?李毅評醫師表示自己目前尚未查到相關資料,當然也不排除罔腰就是第一人的可能性。 XY染色體有女性生殖器官 罕見但並非不存在 XY男性體內不明原因存在的女性生殖系統,是指個案發生染色體鑲嵌,體內以XY染色體為主,但有一定比例的XX染色體存在,造成外觀上的男性,體內仍有類似子宮的女性生殖器官,或者有人是同時擁有兩種性別的器官,這種情況雖然罕見,但並非不存在。 代理孕母最有可能 台灣推動合法化中 而代理孕母是目前醫學上最常見也最可能達成的方式,借卵後與先生的精子合成受精卵,再借用代孕的子宮。台灣生殖醫學會目前也持續努力推動代孕合法化,李毅評醫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代孕能在台灣實現。對於變性人懷孕一事,李毅評醫師回應:「妳問我這件事真的有可能嗎?我會認為是有可能的。無論是什麼情況,一對父母積極想要小孩的心,我都一定是給予支持以及最大的祝福。」現代生殖技術持續進步,對於LGBT族群懷孕問題,他也曾幫助過女女伴侶備孕諮詢及產檢接生經驗,男性懷孕未來的確是有可能發生的。 參考資料:1.Term Abdominal Pregnancy with Healthy Newborn: A Case Report . P Baffoe, C Fofie, and B N Gandau. Ghana Med J. 2011 Jun; 45(2): 81–83.2.Livebirth after uterus transplantation from a deceased donor in a recipient with uterine infertility.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1766-53. Uterine transplantation in transgender women DOI: https://doi.org/10.1111/1471-0528.154384.Pregnancy in a hermaphrodite with a male-predominant mosaic karyotype.Samantha A. Schoenhaus, DOI:https://doi.org/10.1016/j.fertnstert.2008.01.104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老婆懷孕做什麼都錯? 準爸爸做對4件事秒變神隊友 ·事後避孕藥傷身體?體外射精不會懷孕? 別再誤解了!快看婦產醫怎麼說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長庚、馬偕、禾馨...全台接生特色醫療院所
台南安安婦幼診所 剖腹產率25%剖腹費用南北差異大 選擇自然產省很多健保大數據顯示,基層診所剖腹產率明顯高於醫學中心、區域醫院,但位於台南市的安安婦幼診所卻剛好相反,108年剖腹產率僅25%,甚至低於同在台南的成大醫學中心48%。該院院長潘咸安說,「台灣少子化嚴重,只要想生,不管用哪種方式生產,相信婦產科醫師都願意配合。」「自費剖腹產費用南北大不同。」潘咸安說,台北號稱貴族尊榮婦科診所,平均剖腹產費用五萬起跳,有些高達七萬元。相較下南部診所平價得多,以安安婦幼診所為例,不到一萬五。儘管北部費用高,但剖腹產比率卻比南部高。潘咸安分析,北部民眾多半較捨得花,自費剖腹產費用連同坐月子,差不多得花二十幾萬,南部則比較「踏實」,如果沒有必要,「能省就省」。潘咸安指出,安安婦幼診所遵守健保給付規定,一切照標準行事。另外,在孕婦回診接受產檢時,也會提供正確衛教訊息,讓孕婦瞭解自然產的優點。如果孕婦採取自然產,生產順利,且選擇健保房,住院兩天,出院結帳可能只需自付幾百元。潘咸安說,年輕孕婦多會上網瞭解自然產、剖腹產的優缺點,不太聽老一輩的建議,挑時辰生產的比率愈來愈低。台北馬偕醫院 剖腹產率28%降低剖腹產率 鎖定新手媽媽溝通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馬偕醫院剖腹率28%,遠低於其他醫學中心。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主任王有利表示,醫院長期以來就以低於30%的剖腹率為目標,更以新手準媽媽為率先溝通對象,透過精準管控達成此一目標。王有利說,各大醫學中心婦產科多有每月一次的「周產期罹病及死亡討論會」,馬偕這個會議至少已經運作27年,主要透過統計報表,由主治醫師指導住院醫師,針對每月剖腹產病例的原因進行檢討及討論。王有利表示,婦產科每個月也有全院剖腹產適應症排行,並公布自願、非自願剖腹的當月人次,在不影響醫學指引下,若這個月剖腹產比率高出三成,就會依照適應症排行,檢視醫師對孕婦的處置原因。結果發現,多年來,非自願剖腹產的適應症第一名為「前一胎剖腹」,還占一半,王有利說,這個現象讓科內醫師達成共識,花更多時間讓第一胎產婦了解剖腹產是否必要。「最重要的就是溝通,有些執意要剖腹,我們會尊重,但也會讓病患了解兩種生產方式的好處及問題。」王有利說,大部分第一胎自願剖腹的原因是「怕痛」,醫師多會透過產檢建立互信醫病關係,本來要求剖腹的媽媽,多會改變心意。林口長庚醫院 剖腹產率38%避免倡議剖腹 接手高危險產婦健保署統計,108年度全台剖腹產人數5萬8669人,林口長庚居全台之冠,剖腹產數1885人,剖腹產率為38%。林口長庚醫院產房主任詹耀龍指出,林口長庚有全台最多的產科醫師,接生人數也最多,因此接受剖腹產的產婦也多,但主動要求且沒有剖腹產適應症者,估計僅3%到4%。詹耀龍表示,林口長庚每月接生人數約300到330名,但並非所有來院生產的產婦,都在林口長庚產檢。林口長庚是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當周邊診所遇上高危險懷孕或胎兒異常,多會轉來。他估計,林口長庚每接生一百名新生兒,有33名是高危險狀況,需要進到新生兒加護病房。詹耀龍表示,除了情況特殊的產婦,林口長庚不提倡剖腹產。許多孕婦主動詢問,「可不可以協助剖腹產?」甚至要求擇吉時剖腹,通常會被勸退。主要是剖腹產多了麻醉風險,如腹腔沾黏,可能會有產婦臟器及新生兒受傷風險,若產婦有潛在心臟疾病,麻醉也可能出現意外。詹耀龍表示,院內也避免讓醫師向孕婦倡議剖腹產,剖腹自費約二萬元,直接納入醫院營收,不會進到醫師口袋,也讓醫師較能秉持客觀的立場,協助孕婦分析,哪一種產程較合適。台中茂盛醫院 剖腹產率44%專精不孕症治療 雙胞胎多 剖腹率高在這次健保大數據調查中,茂盛醫院剖腹產率為44%,在地區醫院位居第一。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表示,該院專精於不孕治療,許多不孕患者接受人工生殖,胚胎順利著床,約一半比率屬於雙胞胎,生產風險較高,為此,許多孕婦選擇剖腹產。不孕症治療權威李茂盛表示,與一、二十年前相較,現在剖腹產率明顯較低,以前自願剖腹產主要原因是希望寶寶「好命」,但最近幾年則是因為孕婦怕痛。李茂盛說,許多孕婦怕痛,有些人是痛了好久生不出來而選擇剖腹產。其實現在無痛分娩技術進步,大幅降低自然產疼痛感,如果只因怕痛,倒可不必多挨一刀,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無痛分娩。另一個讓孕婦選擇剖腹產的原因是高齡懷孕。李茂盛表示,晚婚晚孕已成趨勢,許多孕婦年齡都超過四十歲,身體狀況相對較差,為了安全會選擇剖腹產。茂盛醫院剖腹產率為何偏高?李茂盛解釋,醫院收治眾多不孕症患者,接受人工受孕時,雙胞胎比率高達一半,依現行健保給付條件,適用於剖腹產給付。再者,不孕症患者在接受不孕治療後,後續產檢及生產多在同一家醫療院所,只要收治較多不孕症,剖腹產率也一定跟著提高。禾馨新生婦幼診所 剖腹產率44% 腹膜外剖腹產 需有團隊技術配合健保數據顯示,108年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剖腹產以981人次居基層診所第一名,剖腹產率則是44%。禾馨醫療執行長蘇怡寧強調,禾馨診所不是「剖腹產」特色醫院,而是「生產」特色醫院,給予媽媽全人照護。蘇怡寧說,多數產婦以自然產為主,但因生產有風險,剖腹產提供一個「救贖」。他解釋,自然產風險最常見胎位不正,另外還有胎盤位置不對的「前置胎盤」、胎兒相對媽媽骨盆還大的「胎頭骨盆不對稱」,或是媽媽身體狀況不佳。剖腹產的方式,除了需打開腹膜的傳統剖腹產外,現在也有許多媽媽選擇「腹膜外剖腹產」,避開腹膜腔再切開子宮,將胎兒娩出。蘇怡寧表示,腹膜外剖腹產並不是新手術,在過去抗生素不發達時就有,因為不用進到腹腔,較不易引起感染。但因手術方式複雜,且隨著抗生素發展,許多醫師改採傳統剖腹產。但近幾年發現,腹膜外剖腹產仍有其優點,包括減少感染、術後恢復快等,因此又開始興起。不過仍需有團隊和技術的配合,才能應付如此複雜的手術,也非人人適合。蘇怡寧說,禾馨採雙主治醫師開刀,並配合產科麻醉專科醫師,以經驗值和技術來說,面對腹膜外剖腹更有把握。木生婦產科診所 剖腹產率80%剖腹原因多元 院內產婦多高齡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度各層級院所剖腹產人次,基層診所排名中,木生婦產科診所以907人次位居第二,但以剖腹產率80%來看,則為整體最高。木生婦產科診所院長李木生表示,應該沒有80%這麼多,不過來院要求要剖腹產的產婦與過去相比確實大幅增加。產婦要求剖腹產原因大概有幾種,擔心難產最後導致「吃全餐」、擔心胎兒受傷、怕痛、有時辰的迷思、擔心產後陰道鬆弛影響性功能、網路資訊影響產婦決定等。李木生表示,不僅上述原因,曾有對夫妻,因先生準備外派,搶在出國前,太太滿足月的時間剖腹生產,讓先生能看見孩子。近年則因高齡產婦增加,顧慮的原因更多,院內近年協助的產婦約落在35歲,皆具高齡生產風險,臨床已少見20幾歲孕產婦。院內多採腹膜外剖腹,減少感染。當孕婦主動要求剖腹時,一定會給予衛教,由孕婦選擇,日前也有39歲的孕婦選擇自然產。院內的麻醉方式,使用多模式自控式硬脊膜外止痛法,以超前部署的概念進行先前止痛,產婦亦可依自己需求加強給藥。目前可達到術後不痛、可動、宮縮無感的良好狀態,產婦可盡早下床活動、哺餵母乳、加快恢復。※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生得少 更捨得花 自願性剖腹產費用價差大
對於部分婦科診所剖腹產比率及相關費用均高得嚇人,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也覺無奈。他說,這完全取決診所的態度,如果來者不拒,而醫師也覺得自然產的醫糾較多,而剖腹產只需一刀,相較簡單容易,風險也低,當然也會傾向剖腹產。不孕患者增加,懷孕後多指定剖腹產事實上,婦產科醫學會、衛生福利部均提倡自然產,不鼓勵非必要的剖腹產,為此,健保也擬定嚴格給付標準。不過,黃閔照臨床觀察發現,自願性剖腹產人數愈來愈多,寧願多花點錢也沒關係。黃閔照分析,這與台灣不孕患者持續增加,以及生產數少等兩大因素有關,許多人接受不孕治療,嘗試多次,費用昂貴,且身心俱疲,順利懷孕後,不想承受任何自然產風險,而指定剖腹產。此外,台灣平均生產數僅一點多,大部分女性只願意生一胎,生第一胎時,考慮就多一點,常擔心要是待產時間拖得很久,還生不出來,倒不如一開始就選擇剖腹產,免得白痛一場。醫師提醒,硬要照時辰生,恐帶來更多危險國內不孕症治療權威教授李茂盛說,昔日剖腹產幾乎都是公婆的主意,早在媳婦生產前,就花錢請命理師算出金孫出世的良辰吉時,要求醫師必須在幾點幾分執行剖腹產。近幾年來,女性意識抬頭,要求擇時剖腹產的個案明顯變少。李茂盛說,自然產好處多多,如果硬要挑「好日子」,決定剖腹產時間,千萬不能過於執著,如果一定要依照命理師指示開刀,還可能增加手術風險。舉例來說,如果預定凌晨一兩點,即使醫師願意,但此時剛好是大夜班,護理師與麻醉醫師、護理師等人力容易不足,一旦發生意外,風險更高言,不可不慎。李茂盛指出,如果剖腹產時,產婦突然大出血,或是新生兒出生後呼吸窘迫,這時候必須緊急請求外科、小兒科等專科醫師支援協助,風險極高,一有差錯,反而危及產婦及胎兒生命安全,「醫院診所及醫師都不應該順著孕婦及其家屬的意願,而看時接生。」提供各種醫材選擇,南北收費差距大值得注意的是,依照全民健保規定,產婦如果選擇自願剖腹產,就必須自付一部份手術費用,但這筆費用南北差距甚大。黃閔照指出,少部分婦科診所積極經營品牌形象,以產科界的名牌包包自居,號稱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例如,防沾黏的貼片等醫材,費用當然就貴上許多。黃閔照表示,相關醫療費用均需通過當地衛生局審核,只要收費在合理範圍,而產婦也願意自費,婦產科醫學會並無意見。非常規時間出勤費,應在3000~12000元間此外,基於醫師與產婦的信任感,及使用者付費原則,已有部分醫院收取「非常規時間出勤費」。經婦產科醫學會核算後,建議「非常規時間出勤費」應在三千至一萬兩千元之間,黃閔照說,只要通過衛生局審核,就能向產婦及其家屬額外收取這筆費用。不過,此制上路兩年多,並非每家醫院都會收取這筆費用,例如,同為馬偕體系,台北馬偕收此費用,但新竹馬偕就沒收,黃閔照說,各家醫院考量不同,目前收取「非常規時間出勤費」的醫療院所以基層診所居多。黃閔照提醒,準媽媽在生產之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由醫師評估情況,選擇最適合的生產方式,站在醫學會立場,如果能夠自然產,就不要剖腹產,沒有必要白挨這一刀。※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需經麻醉、傷口恢復過程 剖腹產具短期和長期風險
自然產是胎兒經由陰道娩出,剖腹產則以手術方式切開孕婦腹部,從子宮裡取出嬰兒,侵入性較高、具有一定風險,風險隨剖腹次數增加而提高。理論上,若產婦未具備絕對的剖腹產適應症,醫師都會支持鼓勵產婦朝著自然產計畫努力,經適當評估,即便曾經剖腹產,下次也有機會安全順利地自然產。自然產導致母胎罹病、致命率,都低於剖腹產母胎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站在健康促進和恢復觀點,都要謹慎考慮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自然產導致母胎罹病、致命機率都比剖腹產低,剖腹產需要經過麻醉、等待創傷恢復的過程,具短期和長期風險。鄭博仁表示,短期風險例如併發症、感染,傷及其他正常器官或組織,長期除了提高下一胎懷孕生產風險,也會留下一些後遺症,例如有些人剖腹後月經型態改變,因為經血可能滯留在子宮下段的疤痕裂隙,影響經血排出。若無絕對適應症,醫師和產家都值得為自然分娩努力;但若出現胎位不正、有危及產婦的高風險因素,例如子癲前症等,合乎剖腹產適應症,還是得接受剖腹產,兩害相權取其輕。併發症機率雖較高,但高齡產婦也有機會自然產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表示,許多人誤以為「剖腹安全、自然產不安全」,其實這是迷思,主要是考量適應症,不必要的剖腹產,就不應該開。很多人以為高齡產婦剖腹較安全,這也是迷思,他曾接生49歲生第一胎的自然產案例。黃建霈表示,高齡產婦出現孕期併發症的比率較高,例如妊娠毒血症,因此而需要剖腹,也使高齡產婦剖腹比率變高,但這不代表高齡就一定要開刀。前置胎盤分四等級,輕等級仍可試試自然產此外,前置胎盤是剖腹產適應症之一,乍聽很危險,其實分四個等級。黃建霈表示,最嚴重的兩個等級必須剖腹,但較輕等級仍可試試自然產,醫師通常會提醒產婦,如果胎盤位置較低,有可能需要臨時剖腹,產後大出血機率也會提高一些。2019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建議指出,若曾出現前置胎盤,每次剖腹產發生植入性胎盤(胎盤不正常緊密附著子宮肌肉層)的比率倍增,第二次懷孕增為1.3倍,第三次懷孕2.4倍,第四次懷孕9倍,第五次懷孕9.8倍,第六次以上29.8倍,如果有產婦有意願剖腹,醫師務必要與她討論未來的生育計畫,包括不預期懷孕的可能性。第一胎剖腹,第二胎想自然產,先評估子宮破裂風險黃建霈表示,現在漸漸有愈來愈多產婦第一胎剖腹,第二胎想嘗試自然生產,臨床上叫做剖腹產後的經陰道生產(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簡稱VBAC),兩胎懷孕時間相隔半年以上,便可考慮。但黃建霈也提醒,仍要看上一胎剖腹的原因。如果是因為骨盆狹窄等原因剖腹,這胎VBAC成功率只有一半;如果前一胎胎位不正,這次胎位正常,VBAC成功率高達80%。黃建霈提醒,VBAC有子宮破裂風險,若上胎剖腹的傷口是橫開,這胎VBAC子宮破裂機率0.5%,若是直開,風險高達25%,一旦破裂,母嬰都有生命危險,所以雖然機率低,產婦大多仍會卻步。鄭博仁表示,接受VBAC之前,可評估子宮破裂風險,以超音波觀察子宮條件、胎頭大小等,評估和溝通的過程相當花費時間,加上去有風險,即便「推廣VBAC」是各國努力降低剖腹產率的重要策略,在台灣接受度仍低。前置胎盤分四級1. 低位性前置胎盤是胎盤未蓋住子宮頸內口,但位於子宮下段。2. 邊緣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子宮頸內口的邊緣。3. 部分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部分子宮頸內口。4. 完全性前置胎盤為胎盤完全蓋住子宮頸內口。●等級1、2可嘗試自然產,等級3、4建議剖腹產。不管怎麼生 想要生得順 體重控制最重要黃建霈表示,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產,現在臨床上都會跟產婦說「要生得順,體重控制最重要。」1. 體重控制得宜產婦和胎兒的體重若能控制得宜,不要過重,可減少很多生產併發症和風險。2. 要吃對不是吃多很多人以為孕婦要多吃才有營養,但其實重點不在吃多,而是吃對。黃建霈提醒,葉酸、鐵等微量元素,孕婦務必均衡攝取。3. 適當運動很重要運動量少不但提高合併症風險,產後憂鬱發生率也會上升。4. 產檢要做,但不是愈多愈好如果聽到有人推銷各種自費檢查或產品服務,應保持客觀,詳細了解其目的、評估必要性、費用,再做決定。※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近三年剖腹產人數各級醫院多下降 診所大增
台灣進入晚婚晚育、生育率低迷的年代,複雜的社會變遷痕跡、當代產婦的特質,都可以從剖腹產的健保給付數據中看出端倪。自行要求剖腹人數,診所三年內增加近900人次健保署統計,106到108年的剖腹產率從34.1%攀升到35.1%,其中自行要求剖腹產人次從3478人次增至3936人次;自行要求剖腹人數在各級醫院都下降,但在診所,三年內持續增加近900人次。診所剖腹產率也明顯高於各級醫院。綜觀108年全國剖腹產人次最高的40間各級院所,第一名是林口長庚(1885人次),但若將診所前五名的三家禾馨診所加起來,達2531人次,超越林口長庚,恐才是真正的全國之冠。以剖腹產率看,最高前十名依序是木生婦幼(80%)、菡生婦幼(67%)、馨悅婦產科(61%)、王立文婦產科(51%),成大醫院(48%)、禾馨內湖診所及童綜合醫院(47%)、育禾婦幼診所(46%)、禾馨新生及茂盛醫院(44%)。高風險產婦多的醫院,剖腹產率未必較高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分析,一般來說,剖腹產常見於高危險妊娠及生產,比較適合在醫院,診所剖腹比率高,可能是診所配合度高,例如可接受「看時」剖腹,也可能是診所人力及各科資源不如醫院,擔心自然產緊急變化處理不來,傾向剖腹避免醫療糾紛。另外,少子化也改變產婦想法,捨得花錢購買優質服務,許多診所看準需求,行銷一條龍服務,例如附設月子中心,這些是一般醫院較不會提供的配套。母胎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通常高風險產婦都會轉診到大醫院,診所以低風險產婦為主,剖腹產率還這麼高,確實有待管理。其實高風險產婦多的醫院,剖腹產率不一定較高,例如接生量大的台北馬偕,一年剖腹產上千人次,剖腹產率僅28%;也有接生多但剖腹產執行很節制的診所,例如安安婦幼診所,剖腹產率也僅25%。近三年具適應症剖腹產人次變動不大,常見適應症依序是前胎剖腹、胎位不正、產程過長、胎兒窘迫。去年非自行要求的剖腹產中,有1萬8093人因前胎剖腹而再次剖腹;1萬1341人胎位不正;產程遲滯或胎心音窘迫加總1萬2806人。「新式產程」不過度干預產程進行,減少剖腹機率產房有所謂「吃全餐」,即產婦本來要自然產,等待子宮頸開,也持續內診,可以忍痛或已接受無痛分娩,但最後還是剖腹。鄭博仁指出,因產程遲滯或胎心音窘迫而剖腹的產婦,很可能就是「吃全餐」,但產程遲滯和胎心音窘迫的判定,與醫師專業和人格特質有關。如果了解「新式產程」進行判斷、膽大心細分辨胎心音是窘迫或生理性減速,知道如何處理生理性減速,又能營造良性溝通而不過度防衛的醫病關係,剖腹產的機會便降低很多。鄭博仁指出,1950年代建立的舊式產程,子宮頸口開到四公分就算進入活躍期,2014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與母胎醫學會共同發表新式產程,六公分才算活躍期。子宮頸口開至幾公分處於活躍期,非常重要,根據新式產程,就知道子宮頸口從四公分到五公分可能超過六小時,五公分到六公分可能超過三小時,低於這速度才算產程延長,醫師因此比較不會過度干預產程,按照舊式,產婦容易被判定為產程過長,建議剖腹,黃建霈表示,臨床上,「吃全餐」機率不高,大概不超過5%,有些是生到一半,小孩忽然心跳不好又缺氧,別無選擇、只能開刀。過去年代,生產造成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一,現已降到萬分之一,因為醫療進步,減少了99%的可能傷亡,所以非自然也不一定不好。黃建霈認為,民眾不需太執著自己的產程過長,醫師會給予專業判斷與建議,若想嘗試自然產,在沒有危險前提下,醫師會全力協助。台灣剖腹產率無明顯惡化,但仍有進步空間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剖腹產率大約在10%到15%之間,但很多國家的數據都高於此數。鄭博仁表示,長期來看,台灣剖腹產率沒有明顯惡化,在亞洲,比韓國好,但比日本差,還有進步空間。根據各國經驗,重點在減少「吃全餐」的比率、提高剖腹產後自然產比率,從這兩個方向著手並妥善管理,剖腹產率就會下降。※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為什麼政府要鼓勵自然產?健保給付與剖腹產相同
迎接新生的喜悅之際,準媽媽也要面臨生產的忐忑。自然產或剖腹產?哪一個對產婦有利?只有醫病良好的溝通,才能做出最好的選擇。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全國孕婦生產數據統計,探討近年的生產趨勢,提供即將迎接新生兒的家庭參考。經過數個月的孕育,小寶寶終於來到母親懷抱,這動人的一刻,是許多醫師不畏辛勞投入產科的原動力,身為移植外科專科醫師的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曾經親身體驗。李伯璋在實習醫師受訓時期,前幾個月在八堵礦工醫院實習,當時也接生了好幾次,自然產、剖腹產都有。當時帶他學習的婦產科醫師還曾經力勸他留下來擔任婦產科住院醫師,只是李伯璋當時已屬意走外科。現代人生育少、更看重生產品質、捨得花錢。「婦產科和移植外科有個相似之處,是願意把兩個生命都交在醫師的手中。」李伯璋說,這樣的醫病關係特別的緊密,個案都期望看到醫師的行醫態度是慎重、負責的。生孩子這件事,對於整個家族來說都是很大的生命轉變,加上現代人越生越少,對於生產經驗的要求提高,通常也會更加捨得花錢。李伯璋分析,為了滿足產家的期待和需求,現在有很多診所從產檢、生產到坐月子,都設計了一條龍的服務,也有高規格的設備、親切的服務、專長的技術,會到這些診所生產的人,大多數經濟能力也比較好。李伯璋也聽說自己的朋友抱孫子,從生產到坐月子的花費都不便宜,但是大家都捨得花。自然產優於剖腹產,醫病溝通更顯重要。李伯璋表示,理想上,自然產是比剖腹產更好,但現實上卻看到剖腹產還是會以一定比率發生。理論和現實的落差,可能就是與這些社會經濟因素有關,或許也有受到某些社會風潮的影響,現在的產婦意見比較多,但醫師與產婦之間就和所有醫病關係一樣,也有資訊不對等的問題,所以很難說剖腹產的結果是出於哪一方的主動或意願。為了鼓勵自然產,健保給付上已將自然產的給付調高到與剖腹產相同,為了不鼓勵自行要求剖腹產,非自行要求剖腹產的給付也比自行要求的高。非自行要求剖腹產給付三萬六千到三萬七千點,自行要求剖腹產僅給付一萬五千多點,其餘的差額,是民眾要根據各縣市衛生局核定的收費標準去自行負擔,以兼顧健保負擔公平和使用者付費的精神。生產的健保給付雖是包裹式給付,以避免做越多給付越多的現象,但如果是多胞胎,或產婦有其他健康照顧需要,也可以另外向健保署申請給付。生產安全性提升,多元產科專業人員投入。李伯璋表示,雖然每個生產過程都有很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不過在現代醫學的進步之下,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相關風險都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可控,產前檢查也能越來越準確地了解胎兒狀況,生產的安全性一直在提升。生產的人力也從過去年代有助產士接生,到後來助產士漸漸失去傳承,轉變為由醫師接生。但最近也開始有一些年輕助產士投入接生,未來不論是在都會或偏鄉,對民眾的生產服務上,都期待有更多元的產科專業人員投入。產婦的產檢是由國健署支應,生產則是由健保署給付,醫界常提到給付不合理,但產婦也搞不清楚哪一塊是誰給付。對此,李伯璋表示,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服務、給予專業人員合理的給付,一直是他在健保署努力推動的方向,比較好的技術和藥物,例如更安全的安胎藥或催生藥,健保署都抱持很願意評估和討論的態度;給需要的人最好的治療,也是健保署一貫的目標。年輕世代多能接受「使用者付費」和「負擔公平」李伯璋表示,現在年輕世代是主要承擔健保財務的族群,對於「使用者付費」和「負擔公平」都很能接受。年輕世代資訊使用能力較高,透過廣泛使用健康存摺,對於自己所使用的醫療服務也越來越具有成本意識。加上年輕人自主意識更強,有更高的意願參與醫病共享決策的過程,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相信都有助於朝向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促進合理報償、提升服務品質等好的方向前進。※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10 新聞.元氣新聞
台灣新生兒創新低! 他30年來接生萬名寶寶嘆今年元旦「破功」
內政部昨公布去年人口統計,國內新生兒人數僅16萬5249人創史上新低,擔任婦產科醫師30年的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說,他行醫30年,接生萬名新生兒,每年元旦幾乎都會接生元旦寶寶,今年「破功」無元旦寶寶可接生,提醒身邊朋友快結婚生子、貢獻社會。「台灣去年只生16萬5000人,真的嗎?」黃元德昨晚在臉書留言,感嘆台灣少子化,並分享個人行醫經驗,他說,他喜歡與病人互動,選擇充滿朝氣、祝福的婦產科,過去曾1晚接生十多名嬰兒,幾乎年年都有報導他接生元旦寶寶新聞,今年卻「破功」了。黃元德說,民國81年到85年擔任住院醫師期間,每月接生約150到200名嬰兒,記得那時候眼睛睜開就是接生,接生忙完就去睡,護理師叫他再去接生,在醫院幾乎沒時間做其他事,一晚接生多人稀鬆平常,升任總醫師時,已接生1000多名嬰兒,行醫迄今接生的孩子超過萬人。他說,每年元旦臉書動態回顧,幾乎都是他接生抱嬰兒訊息,但今年元旦無嬰兒可接生,新年第1刀是幫癌症患者切下2公斤多的子宮,算是老驥伏櫪。但從元旦接生變成切瘤,也看到少子化和人口老化警訊,現在門診看診都鼓吹她們快嫁、快生,貢獻社會。
-
2021-01-01 新聞.元氣新聞
喜迎元旦寶寶!醫院贈嬰兒包巾禮盒迎新年
今天元旦,童綜合醫院今天一早迎接4名元旦寶寶,其中有3名是自然產,1名為剖婦產。醫院為了慶祝元旦寶寶的到來,也各別贈送嬰兒包巾禮盒,除了提供專業的醫療照護外,也能讓爸媽感受元旦新希望的氣氛。今天凌晨2時24分,在童綜合醫院婦產部醫師汪文生的接生下,24歲邱姓孕婦自然產下重達3214公克的男嬰,這是邱婦的第二胎。男嬰父親蔡男表示,原本預產期是在12月30日,在12月31日才出現陣痛,沒預料到孩子會自己選擇在元旦這一天出生,很高興也感受到新年的喜悅祝福。再來是40歲的蔡姓孕婦,今天凌晨3時48分自然產下3262公克的女嬰,是第一胎;接下來是今早9時14分,由29歲林姓孕婦自然生下重達3032公克的女寶寶,也是第一胎,新手爸爸黃男說,感謝太太的辛苦,預產期原本是1月14日,孩子迫不及待地的選在元旦出生,是意料之外,也感到非常喜悅。緊接著今早10時26分,27歲邱姓媽媽剖腹產下一名重達3076公克的女寶寶,是媽媽的第二胎。目前還有一名劉姓媽媽仍在待產中, 童綜合醫院表示,今年元旦預計有5名元旦寶寶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