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8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抽菸
共找到
1433
筆 文章
-
-
2022-03-28 癌症.食道癌
吞嚥有異物感 男子查出食道中段病變 癌化機率高
1名40多歲男性近日感覺胸口悶痛及吞嚥時有異物感,經胃鏡檢查,發現食道中段有約0.3公分之黏膜性突起病灶,切片報告為高度異生性之鱗狀上皮細胞,之後長成惡性病灶的機會很大,後來接受內視鏡食道射頻燒灼術,3個月後回診追蹤,病灶已不見蹤影亦無復發,讓他覺得症狀改善,也放下心中大石。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說,患者表示吞嚥有異物感症狀持續超過半年,近一個月感覺愈發明顯,過去並無任何慢性病史,但有抽菸習慣。考量食道癌好發於男性,且病患症狀超過2周以上,因此立即安排胃鏡檢查。檢查發現,食道中段的0.3公分黏膜性突起病灶是高度異生性之鱗狀上皮細胞,雖然還未變成癌症,但是建議進一步處理,否則之後長成惡性的機會很大。經過解釋,患者決定住院接受內視鏡食道射頻燒灼術,術後恢復良好,隔天即出院。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食道癌以鱗狀上皮癌居多,九成患者都是男性,致病原因和菸、酒、檳榔等不良習慣有關,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愛喝咖啡、刺激性食物、肥胖、吃太多重口味醃燻燒烤,都是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的危險因子。許鈺銓說,食道癌主要症狀有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以及胸口疼痛等,多與一般民眾常見之胃食道逆流症相符,曾有案例因長期吞嚥異物感誤以為是胃食道逆流且長期自行服藥,等到症狀愈來愈嚴重才來就診,胃鏡一進去就發現食道癌已阻塞食道,需做手術重建,因此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別輕忽或自行判斷而延誤就醫,才能把握治療先機。目前胃鏡檢查對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前半部之早期癌症皆有一定程度之診斷能力,後續處理方式選擇多且部分有健保給付,舉凡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內視鏡食道射頻燒灼術,或是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皆為有效又安全的手術。
-
2022-03-26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是什麼?前兆、症狀、成因、如何預防,一次詳解告訴你
近來綜橫演藝圈近一甲子的藝人因胰臟癌離世。胰臟癌要如何早期發現?胰臟位在後腹膜腔,發生病變時多半沒有症狀。因此,早期的胰臟癌是沒有什麼症狀的。隨著腫瘤漸漸擴大,就會陸續出現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減輕、噁心及噁吐等症狀。胰臟癌5大症狀:1、黃疸:眼睛和皮膚發黃。2、腹部、背部疼痛:隨著腫瘤長大,會開始壓迫附近器官,引發疼痛。3、體重減輕、食慾不佳:患者通常胃口不佳。4、噁心和嘔吐:腫瘤也可能壓迫周圍的器官,阻礙消化道並造成胃排空困難造成。5、糖尿病:會導致血糖出現變化,藉由血液檢查可知。胰臟癌的危險因子,分為三種,可改變、不可改變及風險尚未明確的因子4個可改變的危險因子:1、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30,會增加20%罹患胰臟癌的風險。2、抽菸:與從未抽菸者相比,抽菸者患胰臟癌的風險大約是其兩倍。3、糖尿病:第2型糖尿病風險高。4、工作接觸特殊化學品:工作中大量接觸乾洗和金屬加工行業中使用的某些化學品可能會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3個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1、年齡:罹患胰臟癌的風險隨著年齡增加,多數的患者超過65歲。2、性別:男性罹患胰臟癌的可能性略高於女性。3、家族史:家族成員有人患胰臟癌,那麼患病風險會增加。5個風險尚未明確(仍需要更多研究證實)的因子:1、飲食:含有紅肉、加工肉類(如香腸和培根)和飽和脂肪的飲食,可能會增加患胰腺癌的風險。含糖飲料也可能增加風險。2、身體缺乏活動:缺乏運動可能會增加胰臟癌的風險,規律運動可能有助於降低患胰臟癌的風險。3、咖啡:較早的研究發現,喝咖啡可能會增加患胰腺癌的風險。4、酒精:大量飲酒還會導致慢性胰臟炎,而慢性胰臟炎會增加胰臟癌的風險。5、感染:胃部感染引起潰瘍的幽門螺桿菌或感染乙型肝炎,可能會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如何預防胰臟癌?從5個面向著手1、戒菸:抽菸是胰臟癌最重要且可避免危險因素。戒菸有助於降低風險。2、注意飲食、體重和運動:達到並維持理想體重有助於降低風險。規律運動可幫助維持理想的體重,還可以降低患胰臟癌的風險。3、加工紅肉和含糖飲料可能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美國癌症協會建議遵循健康的飲食模式,包括大量的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限製或避免食用紅肉和加工肉類、含糖飲料和高度加工的食物。4、避免飲酒:大量飲酒還會導致慢性胰腺炎等疾病。最好不要喝酒。如果要喝酒,女性每天不應超過1杯,男性每天不應超過2杯。5、限制在工作場所接觸某些化學品:避免工作場所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可降低患胰臟癌的風險。資料來源/美國癌症協會(ACS)
-
2022-03-25 焦點.元氣新聞
加熱菸風險評估審查 國健署:通過修法最快2個月後實施
「菸害防制法」政院版修正草案,傾向禁止電子煙、納管加熱菸「一開一禁」,加熱菸通過國民健康署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經核准即可合法販售。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今表示,若母法順利於此會期、今年5月底通過,國健署將同步公告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預告1至2個月後實施,等於最快今年7月加熱菸即有管道可合法來台販售。吳昭軍今出席大專院校菸害防制成果發表會活動,會後接受訪問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熱菸認定為菸品,我國也將其視為菸品納管。不過加熱菸屬於新型菸品,相較傳統菸草,目前國際上對於加熱菸的健康風險研究資料稍顯不足,因此希望在加熱菸上市前,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要求菸商提出加熱菸研究報告,包括菸草製作流程、添加物質、加熱載具、製造包裝等,都必須送審。吳昭軍表示,國健署將成立審查委員會,由國內毒物學、公共衛生學、醫學領域等專家組成,進行菸品上市前審查,若審查不符合規定,不會允許加熱菸上市,審查過程也完全尊重專家意見,來做後續決定。吳昭軍表示,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必須有母法授權,因此希望母法第7條中,能制定授權主管機關訂定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機制,若母法通過後,國健署亦將同步公告審查辦法,預告1至2個月時間,徵求各方給予意見,制定出審查細節。日前立院衛環委員會要求國健署在3個月內搜集國內外對於加熱菸風險評估報告,吳昭軍表示,委員不是要求3個月內提出審查辦法,審查辦法必須建立在母法之上,若連母法都沒有授權,國健署也難以執行。「希望越早通過越好啦!」他表示,國健署在無法源情況,新型菸品管理、稽查、輔導業者等「我們真的無法可管」,恐造成社會氾濫,希望法源授權讓政府能依法處理。吳昭軍於活動中致詞表示,國健署對於菸害防制不遺餘力,若孩童越早接觸到菸品,從吸菸到吸毒都可能發生,對身體危害相當嚴峻。此次修法「菸防法」,擴大到各級學校全部禁菸,也將罰則提高,盼透過修法有法源依據,管理新型菸品猖獗亂象。教育部綜規司副司長王明源表示,日前調查國內150多間大專院校,近一半校內仍設有吸菸區,待「菸防法」修法通過,校內必須撤掉吸菸區,但撤掉吸菸區並不代表學生吸菸行為就會消失,也不能把學生趕到校門口、走道抽菸,希望學校及早因應配套措施及輔導、溝通,或觀摩其他學校做法,持續建立無菸校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陳學志指出,吸菸對健康危害眾所皆知,但青少年、兒童有時難抗拒同儕壓力,走上吸菸不歸路,而忽略自己的健康,「你不養生,明天就養醫生」,且許多成癮問題與壓力、內在心理不平靜相關,過去一項研究,請受試者進入到密室中,不能攜帶手機及任何物品,測試他能忍受無聊多久,室內則放有100伏特電擊器。結果顯示,許多人按耐不住無聊,15分鐘內竟有人跑去按電擊器「19次」,顯示「無聊比電擊器還可怕」。陳學志指出,人總尋求外在物質,但其實尋求內心安定,就不必靠外在物質麻痺自我。菸害防制工作上,從內心自我把持,更重要是了解快樂、幸福所在及來源,台師大今年成立成癮防治學位學程,結合生科系所、化學系、運動休閒促進及心輔系等,跨單位培養專業人才,處理現代人物質成癮問題,系所剛成立旋即招生爆滿,顯現社會需求相當大。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23 新聞.元氣新聞
校園全面禁菸癮君子無處去 陳時中:就是逼到角落去
延宕15年未修法的「菸害防制法」,今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召開會議,立委賴惠員指出,目前校園全面禁菸,但沒有配套措施,導致學生只能在校園圍牆外、或到馬路抽菸,導致路人抽到二手菸,「這樣有比較好嗎?」衛福部長陳時中說,青少年覺得抽菸很帥,如果到角落抽菸,就會導致心理感下降,增加他戒菸意願,「就是逼到角落去」。賴惠員質詢時表示,我國青少年吸菸比例國中生占3%、高中職8.4%,台灣有超過8萬青少年正在使用菸品。面對「菸防法」修正草案,包括大專院校在內的校園全面禁菸,但並無看到配套措施、沒有給予吸菸專區,導致青少年只能在校園、圍牆外或馬路抽菸,恐導致路人抽到二手菸。陳時中說,吸菸者是享受吸菸的自我成就感,以為抽菸很帥,如果逼他到角落抽菸,代表他有問題,讓他心理感下降,社會氛圍已經不帥了,可增加他戒菸意願。賴惠員問「所以把學生逼到角落去?」陳時中說「對,逼到角落去」。立委蘇巧慧說,新型菸品現在就存在生活周遭,應該修法加以管理,讓學校、社會有法可管,修法是刻不容緩,屆時逐條審查法律時,衛福部應該提出所有書面資料,包括參採什麼樣的數據,而訂出這樣的法規。她希望訂定法是要務實,不是唱高調、理想,與現實脫節,她贊成未來若新型菸品在網路違法販售時,可如同盜版書一樣,經過民眾檢舉,平台即刻審查、下降,並連帶責任。陳時中說,對於菸害防制有必要與國際接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宣示,我國不是開放加熱菸,是需要通過健康風險評估納管,WHO說電子煙要管理,但我國認為對青少年傷害過大,因此禁絕。陳時中表示,菸害防制進10年努力,但吸菸人口降不下去有2種原因,一是已經到極限,另外則是新型菸品影響,且電子煙是許多青少年第一次使用菸品的管道,若越年輕接觸、未來越戒不掉,容易長期使用,因此透過修法增加門檻。修法擬禁止細菸,陳時中說,細菸包裝較小,女生放包包不占位,對青少年來說較好藏,因此希望少進口,雖然推動法案瓶頸多,執行面要看與執政單位合作,風險評估也會盡快擬出草案。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未來國健署將仿照食藥署藥品審查委員會方式,國健署將邀集毒理學、醫學、環境專家等成立風險評估委員會。立委洪申翰則說,陳時中說「把青少年趕到角落,會覺得自己不帥」,這說法值得再商榷,因為在校內,同學越去做禁止的事,反而會得到同儕崇拜眼神,青少年心理變化,應該需要更多數據,不是「想當然爾」的說詞。甚至部長說「細菸好藏所以要禁止」,此理由很怪,好不好藏跟禁止菸品是否有那麼緊密關係,細菸是否相較粗菸有更多危害,應該有更多討論。現行走私菸猖獗,推估國內約有6至8%比例為走私菸,約20億支。立委蔡壁如說,白牌菸與真菸難辨識,如果嚴刑峻法會導致菸品地下化,希望衛福部與財政部國庫署應有所對應。且近年還出現「加味菸粉」,衛福部是否有辦法管?陳時中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難管,只能靠菸品警語,周邊相關都會好好討論。※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貧血只吃鐵劑治療,可能延誤大腸癌診斷!預防腸癌的3個重要提醒
我曾經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病患,她是一般上班族,因為子宮內膜癌就診,婦產科檢查出她帶有HNPCC家族突變基因,將她轉到我的門診檢查。結果,大腸鏡一做,發現了大腸癌。 大腸癌切掉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都好了,事隔五年定期追蹤做電腦斷層時,發現了胰臟癌。也就是說,她因為家族基因得到三種癌症,但不是轉移,因為三個癌症都是原發,幸好早期發現,多是第一、第二期,存活率比較高。這是病人自己有健康意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例子。現在她活過了十五個年頭,至今生龍活虎,差不多五十歲了。 早期篩檢的好處,需要不停宣傳。國人比較常罹患的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零期大概百分之百,一期大概九三%,二期大概八二%,三期大概六九%,四期大概十二%,早點治療的效果真的很不錯。 之前政府一直推廣有家族病史的人免費做大腸鏡,我有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單純因為女兒罹患大腸癌這個家族史前來接受檢查,結果發現直腸癌,檢查後就切掉,至今十多年沒有復發。她的女兒是三十多歲時得到大腸癌,只是發現得太晚,開刀發現淋巴腺三十八顆腫瘤中就有三十七顆是陽性,後續治療的難度完全不同。 根據國家提供的糞便潛血篩檢數據來看,固定兩年做篩檢的人口只有四○%,五十歲以上接受篩檢的人口只有六○%,很多人不在意早期篩檢。其實當篩檢比例達到六○%,癌症死亡率可減少三六%。而且經由篩檢發現的大腸癌,大概七成以上都是早期,第一期、第二期或是零期的,第四期大概只有七%,如果是一般非定期篩檢的病人,發現大腸癌第四期的比例高達二○%,甚至二五%。 以篩檢比率來說,目前還有四成的空間要努力。如果四十至五十歲的人都能接受糞便潛血的定期檢查,有家族史的人再提前檢查,相信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會再降低。 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 從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二○一六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是世界第一,每十萬人口有四十七個大腸癌症患者,超過第二名韓國的四十五個;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則是第五名。儘管人數有點出入,但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五名,還超過美國。 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肝癌,排行第三,也是健保推行早期篩檢四大項目之一。有人將大腸直腸癌稱為富人病,通常是吃得太油膩,造成膽固醇和血脂肪太高,換句話說,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尤其是紅肉攝取量大增,加上青菜吃得少,運動少,以及抽菸又喝酒。 現代人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的醃肉、加工肉品、毒油等,尤其外食族很難控制或了解商家用油品質,有些店家使用回鍋油,油都變黑了,形成過氧化物的自由基,這是一種致癌物質;除此之外,我也建議盡量不要食用再製品。 美國政府曾委託一位教授研究牛肉與疾病的關係,發現牛肉所含的油脂形成的脂肪膽固醇進入人體,在大腸中的細菌分解後,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攝入膽固醇脂肪愈多,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愈大,因此他的結論是建議不要吃牛肉。 喝酒也會引起大腸癌,尤其是啤酒。酒一進入體內,酒精去氫酶會分解成乙醛,再被醛去氫酶分解成乙酸排出去,乙醛對大腸是有毒性的。大部分的乙醛去氫酶存在肝臟及小腸,較少在大腸,所以酒進入人體在小腸就大部分消化掉了。一般人喝啤酒都是大杯、大杯喝,一下子沖到直腸去,因為量大、沖下去的速度快,大腸的乙醛去氫酶量少,乙醛因而堆積在大腸,容易誘發大腸癌,所以喝酒、抽菸都可能引發大腸癌。 要預防大腸癌,建議多吃益生菌,有助於抑制大腸內有害細菌,減少致癌物的產生。 家族性病史與遺傳基因 大腸癌患者有少數屬於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比例約一%,就是患者腸子裡大概有上百顆大腸瘜肉,這類病人帶有一種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基因。帶有APC基因者,可能十多歲開始長瘜肉,所以有這樣家族史的人,一定要提早做大腸鏡檢查。 如果置之不理,根據統計,大概三十八歲左右就會變成癌症,建議在二十歲左右先做大腸鏡檢查,確定有多發的瘜肉後,做全大腸直腸切除與迴腸袋肛門吻合術。研究顯示,如果不治療,可能四十三歲前後離世,所以我建議要早一點檢查、治療。 我有位病人就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十幾歲時確診。她兩位哥哥都做了手術切除。我們等她二十多歲時做大腸直腸切除術及迴腸袋肛門吻合術,至今已經二十多年,預後很好。 家族史的大腸癌有好幾種,其中一種HNPCC,就是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如果兩代當中有三個人得到大腸直腸癌,兩個人是一等親,三人之中有一位小於五十歲,就可稱為HNPCC家族。這種癌症比較早發,後來發現其他癌症也和這個基因有關,是基因修復錯誤所產生。 除了大腸直腸癌症外,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腎臟癌、胰臟癌,甚至腦癌,都可稱為HNPCC家族相關癌症,也都有相同的基因突變,現今有新的Bethesda Guideline,可謂廣義的HNPCC家族。如果檢測出帶有這種基因突變,一生中得到大腸癌的機率是八成,也有可能罹患其他癌症。 美國有位醫生在小鎮執業時,一位婦人前去看病,每次都提到她將來會死於大腸癌。醫生覺得很奇怪,她怎麼可能知道?於是問她:「你怎麼知道自己會得病?」她回覆:「因為我家族很多人都死於大腸癌,所以我覺得自己也會死於大腸癌。」 由於這位患者反覆宣稱自己是癌症家族的一部分,醫生開始朝遺傳性癌症潛心研究,終於發現HNPCC基因和癌症的關係。後來遂以醫生的名字亨利.林奇(Henry Thompson Lynch),將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稱為林奇氏症(Lynch Syndrome)。 定期檢測的重要性 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用糞便篩檢則相對經濟,篩檢結果有問題,再做大腸鏡。不過糞便篩檢並非百分百沒問題,有時會出現少數偽陽性及偽陰性,所以提倡五十歲以上至少做一次大腸鏡,若在照大腸鏡時發現瘜肉,可直接切除。 大腸癌在五十至六十五歲之間是發生的高峰期,現在健保給付糞便潛血篩檢是五十至七十四歲,每兩年做一次。五十歲做一次大腸鏡,如果沒有問題,以後五到十年做一次;假如發現瘜肉,就要再提早一點。一般來說,大腸癌約九五%都是從瘜肉轉變而來,如果增生性瘜肉是良性的,不需切除;如果是腺性瘜肉,建議拿掉,以防將來變成癌症;絨毛性瘜肉是最容易變成大腸癌,有時會長得大一點,愈大代表惡性機會愈高;其次則是腺性瘜肉。 我有一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因為做婚前體檢而發現大腸癌,手術切除至今十五年,育有兩個小孩,身體狀況安好,保持定期追蹤。所謂真正的早篩就是希望在沒有症狀之前發現病況。 那麼有哪些症狀時要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檢查呢?以左側大腸癌來說,因為離肛門近,一出血就會發現,痔瘡的血是鮮紅色,如果是暗紅色、帶黏液的血,或糞便裡面有血,多半是大腸出血。 癌症長在左側大腸會刺激直腸,患者會一直想大便,可是如果腫瘤大到引起阻塞,則有一種解不出大便的感覺,我們稱為「裡急後重」,就是想大便又解不出來。左側大腸癌是痛在下腹,右側大腸癌通常痛在上腹,痛的位置不一樣。左側大腸癌的大便習慣改變、出血症狀會比較明顯。右邊大腸癌因為出血經過很長一段距離,排出來已經看不見,肉眼不容易判斷,只有檢驗大便會有潛血,因為這種出血是長期慢性流失,會產生貧血症狀。很多右側大腸癌的病人,容易全身疲倦、頭暈、臉色發白,檢查後才發現貧血,但有時會誤以為是缺鐵性貧血,長期服用鐵劑反而延誤了治療。 此外,十二指腸潰瘍也會造成貧血、大便潛血及上腹痛,所以這些症狀很容易誤以為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如果這個時候照胃鏡,患者正好又有潰瘍,很可能誤診為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 所以我們一直宣導,貧血一定要做大腸鏡,不能只做胃鏡或者給予鐵劑治療貧血,如今這種延誤診斷的現象已經愈來愈少。同時,右邊大腸因為比較寬,腫瘤要長得比較大才會產生阻塞現象,診斷時多半可以摸到硬塊。右側大腸癌的常見症狀有:摸到腫塊、消化不良、上腹疼痛、貧血,還有大便潛血,這些都是必須注意的狀況。 活下來需要更多的信心和準備 我有一位病人,八十歲時檢查發現罹患乙狀結腸癌,因為肝臟已有多處轉移,外科無法切除,改用標靶及放射治療大腸癌部位。三個月之後,因為肝臟還是沒辦法切除,繼續用放射治療肝部病灶,並施打標靶藥物。現在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能夠精準照射,照完之後三個月評估發現,還是無法切除,再打三個月的標靶,前後超過九個月。九個月之後評估發現腫瘤縮小了。於是我們決定把大腸切掉,肝臟也切三塊下來,結果大腸和肝臟切下的標本,統統找不到癌細胞了。 這是一個奇特的案例,患者剛就醫的時候,沒有辦法切除肝轉移的大腸癌,療程結束卻完全不存留癌細胞。在以前年代,八十歲的老人家根本不敢想像又做化療又做放療,尤其是這位老先生外形瘦瘦小小的,居然能夠撐過放療、化療和大手術,真的是非常配合。至今開完刀兩年多了,沒有復發。 我在看診時,常常遇到許多病人提出治療之外的疑問,像是醫療費用。年輕時買保險的確有幫助,譬如防癌險和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 會這般建議是因為,癌症治療費用昂貴,很多新的治療及藥物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之內,或是有給付時間的限制。我有一位大腸癌症病人發現肝、肺轉移,因為早年買了較周延的保險,每次住院有六萬元醫療給付,各項治療及藥物的使用較不受限制,如此活了八年,幾乎是與癌共存的境界。一般人如果沒有醫療險,就不太可能負擔這麼久的藥物治療。 此外,人工肛門也是很多患者的疑問,害怕做,有時候又不得不做。事實上人工肛門很好照顧,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很多病人做完人工肛門照樣上班,幾十年都沒有影響,每天只要灌一次腸就好,比有些人便祕還好解決。 有些人因為誤解、不了解,堅持不接受治療,導致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甚至性命難保……我真心希望大家能接受醫生的建議,不要因為害怕而錯失治療良機。 大腸直腸癌3個提醒 提醒1:有家族史且有基因突變者,二十歲時就要注意,可能衍生出不同的癌症。提醒2: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糞便篩檢相對經濟實惠。提醒3:貧血也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症的病徵之一,勿掉以輕心。 (本文摘自《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贏得十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今周刊出版,林肇堂, 邱文祥, 陳昭旭, 陳晉興, 陳瑞裕, 康仲然, 黃俊升, 楊培銘, 賴瓊慧, 饒樹文, 黃亞琪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脂肪肝恐致肝癌!醫師建議:多做4件事,遠離罹患癌症的可能.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3-20 癌症.肺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肺癌治療 雙標靶接續活得久還要活得更好
「我還可以活多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說,這是大部分癌友在確診後第一個、也是最想問的問題。台灣好發肺腺癌以女性居多,但存活期高於男性。一般認為,抽菸為肺癌的危險因子,不過,台灣好發肺腺癌者,卻以女性居多,分析可能與家族史、烹飪或區域性空汙問題PM2.5有關。然而根據2022年澳洲最新的真實世界統計,女性確診肺癌後,存活期比男性多1.6倍,女性存活率也高出八成以上。夏德椿醫師表示,關鍵原因除了性別基因的修復率之外,在治療選擇與預後的生活習慣,是決定存活期的關鍵。延伸閱讀👉接續型雙標靶治療 肺癌突破五年存活門檻夏德椿表示,台灣肺癌患者60%有EGFR基因突變,因此,標靶藥物的治療佔相當重要的角色。當患者接受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治療一段時間後,若產生抗藥性,有機會以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也就是以T790M基因突變為標的,使用第三代標靶治療,根據亞洲國際大型研究顯示,接受接續型雙標靶治療的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超過五年。延長標靶治療時間、延後化療,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活得久,也要活得好。夏德椿表示,台灣的肺腺癌患者,有60%屬於EGFR基因突變,因此,第一線用藥可以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這些藥物大多已有健保給付,讓病患在有效抗癌過程不但較少的經濟負擔,同時也能享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完整影音👉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前景與趨勢夏德椿說明,目前針對EGFR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一線用藥通常以第二代標靶治療居多,當出現抗藥性,病患不須灰心,多數病患會產生T790M基因突變,可使用接續型雙標靶治療,尤其Del19病患七成以上有機會接續使用。根據亞洲國際大型研究GioSwinG發現,2+3接續型雙標靶治療,患者整體存活期可超過五年。近期日本、韓國等地區研究也顯示同樣的臨床好處。反觀目前第三代標靶藥物抗藥後,主要是以化學治療為主。而2+3接續型雙標靶治療,延長標靶治療時間,延後化療,提升晚期肺癌的存活率,有機會讓患者擁有更優質的生活品質。對付抗藥性,最好採接續型雙標靶治療。為何需要採取接續型雙標靶治療?夏德椿進一步解釋,因為每種藥物都可能產生抗藥性。夏德椿將癌細胞比喻為黑社會,如果黑社會開賭場,卻每天受到警察臨檢,就像患者服用標靶藥物抑制癌細胞,臨檢讓賭場開不下去,於是它就必須另找出路改為網路賭場,就像是病患治療後產生了抗藥性,其中又以進一步產生T790M基因突變為主要的抗藥方式,因此,在第一、二代標靶產生抗藥性後,有機會能夠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病友故事👉醫病讓肺癌治療 活更久更好 夏德椿分享六年前收治的一名60多歲男性,因咳嗽及背痛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左上肺葉腫瘤,切片診斷為EGFR陽性(上皮生長因子基因突變),且有骨轉移。當時與患者討論後,接受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左上肺葉腫瘤明顯縮小,兩年後患者出現骨頭疼痛劇烈,骨轉移處惡化,並確認產生T790M基因突變,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目前病情控制良好,存活期已超過六年。醫病充分溝通,量身打造治療方案,並積極治療。近年來,肺癌治療強調個人化精準醫療,夏德椿說,醫病共決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治療目標。通常患者確診後,除了關心能活多久,也會考量治療的經濟負擔、藥物的效果、副作用、治療後能否兼顧正常工作等問題,在種種考量下,醫病應充分溝通,確立治療目標,量身打造治療方案並積極治療。例如病患若有機會使用標靶治療,就能在家裡服用藥物,降低對生活及工作的影響,如果符合健保給付條件,能讓生活上有更多經濟資源,讓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病友故事👉肺癌病友找到希望 肺長壽病團幸福接力最畏:肺癌死亡風險是所有癌症的第一名,確診時容易感到無助。無畏:使用新的檢測方式和精準治療策略,肺癌變成慢性病,而長期存活並非不能實現。
-
2022-03-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腦中風患者年齡降 新竹工程師血壓高就要注意
腦中風患者年紀有下降趨勢,包含14日傳出已出院的藝人納豆,也是因出血性腦中風導致神經受損必須展開積極復健。對於越來越多青壯年傳腦中風,醫師坦言在新竹看見的案例真不少,比例占3成,職業又以工程師為多數,提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抽菸習慣的人要注意。衛福部國健署指出,腦中風為一種急症,因腦部的血流受阻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而發生腦功能障礙,若不即時接受有效的醫治,將會殘留中至重度殘障。台灣腦中風學會則指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其中三高患者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倍。中醫大新竹附醫腦中風中心主任陳睿正表示,腦中風不是老人的專利,醫院在新竹的確看到許多工程師年紀輕輕就腦中風,觀察目前患者年輕人約占3成,很多病人其實30幾歲就發現自己血壓高,可能沒覺得不舒服且忙於工作無暇控制,到了40歲突然爆血管就中風,而此年齡通常又是家庭經濟支柱。腦中風類型分為出血及梗塞,一年四季都有機會發生,天氣劇烈變化太熱、太冷會加速誘發,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高齡者、肥胖、抽菸、過勞及生活型態不正常。腦中風症狀要視傷及腦部哪一區,最常見就是一手一腳沒力、講話口齒不清。腦中風患者治療分為急性期與慢性期,急性期是一旦發現腦中風症狀就要趕快就醫,把握「黃金3小時」內打血栓凝結劑,若是大血管阻塞,可施予動脈取栓手術;慢性期則已預防為主,控制危險因子、吃通血路藥物。陳睿正醫師說,中風康復情況就像溺水,受傷越久,康復時間也越久,若是大中風死亡率高達8成,小中風則較無生命危險。陳睿正醫師表示,要預防年紀輕輕腦中風,控制血壓很重要,平常就要養成規律量血壓,另外也要控制血糖、控制體重、戒菸,並規律運動333,避免因過胖容易產生三高,不過運動做重訓時也別突然用力過猛,以免血管破裂。
-
2022-03-19 癌症.肺癌
57歲吳淡如「肺部驚現20個白點」!肺結節會變成肺癌嗎?醫師:留意7大病徵
編按:知名作家吳淡如昨日(3/16)在臉書透露,自從7年前做斷層掃描在肺部發現20個肺結節後,每年都會到醫院例行性的CT檢查。昨天檢查安全過關,她提醒步入中年後都應定期健檢,也分享:「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活在當下,有陽光就要享受。」吳淡如說,7年前媽媽一到醫院檢查就發現是第4期肺腺癌,當時醫生詢問家族病史,發現母親所有姊妹都得過肺癌,立刻開單叫她去做斷層掃描。「結果發現20個結節,唉喲好多啊…還好都小於0.5公分。」她推測可能是小時候多次罹患肺炎所致,「某些癌細胞在你免疫力好的時候是會休息的,你不好的時候就開始大軍入侵…。」吳淡如說,過去7年來,年紀稍長的表親們發病比例很高,且幾乎都是肺癌,他們未必抽菸,也多生活在好山好水的宜蘭,不能以空氣污染來解釋病因,只能說家族中的罹癌基因力量強大。「如果說這20個肺部的小白點給我什麼啟示的話,那就是年輕時曾是憂鬱文青的我,現在就算心情不好,時間也很短。」因為中醫認為心情不好會傷肺,她因而練就「過2分鐘就變樂觀的本領」。她也提到,感謝這些小白點讓她關照自己,也注意補充足夠營養、在乎免疫力,笑稱:「孩子太小,沒資格真的生病!」昨天吳淡如做完斷層後「宣判無罪」,肺結節沒有長大,減肥中的她特別犒賞自己吃了鹹酥雞和剉冰,歡慶自己「又可以好好的活一年」。醫師表示,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半需要藉由健康檢查來發現是否有異狀,通常小於1公分的結節定期追蹤即可。但若追蹤時發現結節變大、長厚,甚至型態改變就需要進行手術,究竟有哪些病徵應該注意?(原文刊登於2020/9/29,更新時間為2022/3/17) 衛福部2017年最新資料顯示,肺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高居第一,且連續8年居冠,已經成為「新國病」。 由於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半需要藉由健康檢查來發現是否有異狀,通常小於1公分的結節,定期追蹤即可,但追蹤時如有發現結節變大、長厚,甚至型態改變,還持續出現7大病徵,則手術可能就是需要的治療手段。 住院意外發現肺結節立即切除 台中53歲林女士,因為間質性膀胱炎住進苗栗醫院治療,期間一直覺得腹部疼痛,院方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意外發現1.3公分的肺結節,立刻以甲基藍定位方式進行手術切除,並在術中送冷凍切片,迅速確定是良性的肉芽組織,目前已恢復順利出院,並持續追蹤。 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表示,由於肺臟器官內大部份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以採取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就能清楚及早發現,若是有症狀,則建議透過胸腔內科門診盡速安排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才能好。 惡性結節的發生率約僅1-2% 事實上,有肺部結節不全然就是肺癌,肺部結節可分為良性和惡性,有98%結節為良性結節,可能是良性腫瘤,或只是肺部過去發炎留下來的疤痕組織,而惡性結節的發生率僅1-2%,即是惡性腫瘤。 肺癌典型的7大症狀1.咳嗽2.咳痰3.血痰4.胸痛5.聲音沙啞6.吞嚥困難7.體重減輕 1/3患者沒咳嗽宜定期健康檢查 肺癌典型的症狀包含咳嗽、咳痰,而在癌細胞擴散後還可能出現胸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等狀況,但是也有1/3患者並沒有持續咳嗽,也就是絲毫無病徵,因此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揪出肺癌因子,下列高危險群,更是不能輕忽。 肺癌4大高危險群1. 吸菸者2. 長期暴露在空汙或二手菸等環境者3. 有肺癌家族病史者4. 曾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疾病者●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脂肪肝恐致肝癌!醫師建議:多做4件事,遠離罹患癌症的可能.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3-16 新聞.元氣新聞
吸菸黑肺、氣切又陽痿 多國「菸盒警圖」佔85%我國將修法
吸菸恐導致黑肺、插管甚至肺癌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力推「菸品容器印製大幅警示圖文及素面包裝」,是最直接的菸害宣導方式。目前全球已有135個國家、地區實施菸品容器印製警示圖文政策,而台灣現行規定僅要求警示面積35%,立法院院會3月1日一讀通過行政院版「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付委審查,規畫將菸品容器警示圖文標示面積增加至85%,呈現菸品危害事實。警示圖文並非危言聳聽,49歲的楊先生為資訊公司老闆,菸齡30年每天必抽2包菸,3年前出現燒聲,去年開始出現呼吸困難,經確診罹患喉癌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到整個喉嚨,甚至阻塞氣管,需要氣切、全喉切除,楊先生因為抽菸,導致必須氣切維持呼吸,卻得另外訓練講話方式,處境令人不勝唏噓。世衛菸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第11條實施準則指出,菸盒包裝上使用較大警示圖文,可更清楚傳達健康風險,促進吸菸者戒菸,隨著警圖面積的增加及定期更換警圖,警示效果跟著上升。公約建議,菸盒健康警示圖文所占面積,不得低於菸盒主要展示面的30%,但全球有135個國家高於35%,台灣明顯落後全球趨勢。加拿大於2001年開第一槍、成為首個實施菸品容器警示圖文的國家。其中一菸盒警示圖文,為42歲的女性巴布・塔爾布克斯樣貌,她死於吸菸引發的肺癌。加拿大癌症協會(Canadian Cancer Society)於2021年10月「菸品容器健康警示:國際現狀報告」資料顯示,警示圖文的警告比純文字警告能夠傳達更強大的信息,隨著圖片大小增加、有效性也提升,此方法極具成本效益。另澳洲、泰國及香港等國家,也真實展現警示圖文,吸菸後導致牙周病、氣切、肺癌等,畫面怵目人心。根據統計,全球警示圖文面積85%以上有10國,包括東帝汶、土耳其、馬爾地夫、尼泊爾、萬那杜、貝南、紐西蘭、香港、印度、 泰國,警示圖文面積50%以上的更高達45國,將近6成。世衛報告指出,在菸草製品包裝上標示警示圖文,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益的健康傳播方式,每位吸菸者和其他菸草製品消費者均能直接看到包裝上的警示圖文;以每天吸食一包菸的民眾為例,至少一天接觸20次警圖,每年即有高達約7300次,而吸菸者周圍的人,也會看到警示圖文,達到菸害多方傳播宣導的目的。2015年澳洲研究團隊發現,澳洲政府採用新版警示圖文後(正面75%、背面90%),與舊版警示圖文相比(正面30%、背面90%),民眾對於吸菸會增加健康風險的認知反應、閱讀警圖內容及視覺注意力,分別顯著提高12%、37%及60%。此研究結果明確印證,加大菸品容器警示圖文,可讓民眾產生主動積極的健康意識感。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表示,世衛報告已說明,菸商目標是讓下一代繼續成癮,包括新型菸品電子菸、加熱菸等。透過加大警示圖文,可有效杜絕菸商在菸品上塑造形象、品牌廣告等,促使老菸槍戒菸及預防青少年吸菸。國健署表示,呼籲大家支持修「菸防法」保護國人健康。※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16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不僅是慢性病!醫曝十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有關
近一半成人有肥胖問題!腰圍控制同樣重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人,其中肥胖者超過6.5億人,表示肥胖已成全球重要的公衛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定義,18歲以上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 ≧24為「過重」,BMI≧27則為「肥胖」。 2016-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高達47.9%,有近一半成人有體重的問題,而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也高達11.21%,以上數據皆顯示台灣過重與肥胖盛行率仍有改善空間。除了BMI,腰圍也是健康體態重要的一項指標,根據國健署定義,腹部肥胖為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這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將上升。十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有關!新冠肺炎死亡率比一般人更高 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表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方面的疾病。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還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而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不僅如此,肥胖還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重症風險,住院率更是正常體重者的三倍,且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 ACT體重管理 改善肥胖遠離慢性病 因此,台灣肥胖醫學會呼應2022世界肥胖日主題「全民皆須行動(Everybody Needs to Act)」,提出體重管理的「ACT」三個行動方案: Accompany陪伴與支持: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與陪伴,以長久支撐減重之決心,更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小從周邊親友,大至整體社會,都應以支持代替歧視,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 Calories 輕卡管理:有效率的減重計畫,應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加上適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里,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 Training 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針對民眾端,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醫護端由台灣肥胖醫學會對專業人員進行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從基層到醫學中心,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 改善肥胖問題,刻不容緩!健康體態的維持不僅帶來更亮麗自信的自己,更是遠離慢性病的關鍵。國健署也呼籲無論是自己或親友在面對肥胖問題時,應以更正面、積極的方式,並於需要時勇於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行動來改變全球最嚴峻的健康問題。 《延伸閱讀》 .肥胖罹癌風險僅次於抽菸!醫舉肝癌3部曲,趁早調整生活可逆轉。 .真實案例!從118公斤到46公斤,減重營養師分享成功4原則。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6 該看哪科.皮膚
痘痘未必是痘痘,「真的痘痘」長這樣!頭頂的亂擠可能產生驚人後遺症
長痘痘總是讓人生理和心理都相當不舒服,頭頂的痘痘也特別疼痛又難擠,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痘痘有時「未必是痘痘」,且硬擠恐怕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建議應尋求醫師協助,若真的要擠也得注意相關安全事項,以避免造成嚴重的傷口,頭頂的嚴重甚至永久的局部落髮。 痘痘未必是痘痘,別亂擠,「真的痘痘」長這樣! 曾奕騰醫師表示,首先需先釐清民眾和醫師所說的痘痘為何,若以能擠出東西作為標準,以及醫學上的定義來看,同樣都是紅腫膿泡,未必是民眾所期待能擠出東西的「真痘痘」,常見可能包括出現機率較高的毛囊炎、嚴重的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等,這些都有可能形成像痘痘的外觀,但未必能擠出東西,而若擠不出東西,民眾往往又會硬擠,也就容易形成更嚴重的傷口。 真的符合民眾能擠、擠得出東西需求的,在醫學上稱為「痤瘡」,也就是民眾所期待的「真痘痘」,這種痘痘常見好發於臉部、頭皮、上臂、背部等,形成主要有4大要素,包括角質增生、油脂分泌、痘痘菌、人體產生發炎反應。而最最關鍵的,在於有無粉刺,其外觀白白的,是一種角質混合油質形成的阻塞物,也就是民眾擠痘痘時所期望擠出的東西。而長在頭上的,通常發炎程度較為嚴重,且此處為神經敏感區域,真皮層也較厚,容易形成堆積,因此往往較痛也不容易擠出。 亂擠痘痘問題多,頭頂的嚴重恐永久局部落髮! 曾奕騰醫師表示,若無消毒工具,用手擠或一般針具刺破,或是擠錯痘痘,相當容易形成更進一步的細菌感染或更嚴重的發炎,原本只有一種細菌引起發炎的痘痘,易形成多種細菌感染。而若真的是痘痘,在未形成或製造出痘痘的引流出口時硬擠,也會使得痘痘無法往外破開,反而是在內部的增皮層甚至更深,讓範圍擴大。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情況民眾擠完都會有明顯的腫脹。而不光是頭頂,難擠的痘痘民眾往往會用更大的力氣擠破,若形成傷口嚴重的話更可能近一步形成蜂窩性組織炎。民眾最忌諱的落髮也可能出現,形成局部落髮,待後續發炎反應消退、細胞修復後大多會長回,但若情況嚴重甚至形成疤痕,也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也就是永久性的局部落髮。 考量辨識、器具、技術,大痘痘、常客痘醫師處理為佳! 曾奕騰醫師建議,民眾如遇痘痘還是尋求醫師協助為佳,避免亂擠形成不必要的麻煩,特別是較大較嚴重的痘痘,考量的包括痘痘辨識、器具使用及消毒、以及執行技術,而若會一直長痘痘者,醫師也會提供相關藥物避免不斷增長,這些都比民眾自行處理來得佳。 一般而言,會使用外用抗生素藥膏或凝膠、過氧化苯等氧化劑凝膏,若效果不佳則考慮短期口服抗生素,降低發炎反應。若真的相當嚴重則會用引流手術,將發炎物質引流出來降低發炎,也就是民眾所期待的「放它出來」。而嚴重或反覆不斷發炎長痘痘者,則會考慮是否以口服A酸治療,可減少油脂及角質生成,並有抗發炎效果。有雄性禿的患者往往出油量也較高,痘痘的發生率也會比較高,就會建議從雄性禿的治療著手以控制油量,如雄性禿相關的口服用藥。 痘痘怎麼擠比較好?醫指成功擠破2關鍵! 不過要民眾不擠痘痘也很難,曾奕騰醫師表示,若真的要擠,雙手和針具一定要清潔,先以肥皂清洗或用酒精消毒,並避免隨便一個縫衣服的針具,應以清潔痘痘相關的針具進行,以避免針具上的其他如生鏽等情況形成不可預期的問題。 民眾擠痘痘通常都是在有東西破開時停手,但若擠半天擠不開時,通常已形成更嚴重的傷害,這自然應避免。因此醫師建議真的要擠,時機也要抓對,擠痘痘的關鍵時機在於成熟,也就是看得到白頭、粉刺、且有個肉眼可見的細微開口,這樣的痘痘稍稍用力便可擠破,若沒有變白、沒有開口、稍出點力沒有破,則代表時機尚未成熟,便不建議擠,好的東西值得等待,硬摘的果實不會甜,應靜待成熟為佳。前提是,這是正期待能擠出東西的「真的痘痘」,也就是痤瘡。 防範痘痘、頭頂長痘,醫:注意清潔很重要! 在防範痘痘方面,曾奕騰醫師指出,除了作息不正常是常見關鍵,頭頂容易長痘痘的族群,多半容易流汗、出油,又或是長時間戴帽子、工作通勤等需要帶安全帽,而安全帽沒清自然也容易長。另外,臨床上也發現抽菸和長痘痘有所關連,當中的化學物質容易促進身體發炎,醫學上觀察到抽菸者長痘痘的機率比一般人來得高。 因此醫師建議應盡可能作息規律,抽菸者盡量避免抽菸。清潔也重要,頭雖然未必需要每天洗,若較不會出油者,兩三天洗一次是可接受的,但容易出油者,一天下來頭就會油的族群就應每日洗頭。並盡可能不要帶帽子把頭皮悶住、出汗,機車族安全帽非戴不可,但同頂內裡避免長期久戴,建議可選用或增設能夠更換的內裡,在和生活便利取得平衡下1周清更換或洗一次,或最久1個月一次。如此便可有效避免痘痘不斷增長。 《延伸閱讀》 .戴口罩狂長痘痘?醫教5招預防口罩痘作祟! .屁股痘痘別亂擠!醫:和臉上的不一樣,6招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3 新聞.元氣新聞
菸防法一禁一開遭批「底線倒退」陳時中:是進步的法案
延宕14年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今年一月終於送進立院審議,不過原先電子煙及加熱菸雙禁,變成只禁電子煙,引發爭議被批為「底線倒退」。衛福部長陳時中今日出席活動,會後受訪否認是底線倒退,而是WHO去年就已昭示加熱菸是菸品、電子煙不是菸,且菸害防制法也做了其他的修正,是一個進步的法案。陳時中今天出席「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92屆國醫節慶祝大會」,會後接受訪,針對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只禁電子煙,被批為「底線倒退」,陳認為,不能說是底線倒退,以前這兩種都沒有管,因應新興的物品,政府有必要即時立法,來做相關管制輔導。陳時中也說,WHO去年就已昭示,加熱菸是菸品,電子煙不是菸,台灣也比照相同方式,把加熱菸視為指定菸品、納入管理,須進行事前審查與健康評估,電子煙台灣目前禁止。此外,修正草案提出更多公共區域禁止吸菸、煙盒外包裝等其他方面的修正,這是進步的法案,也應該要做的法案。此外,有媒體指出有356項指定用藥研擬取消健保給付,是否擔心引發反彈?陳時中則表示,調整指示用藥是健保開辦後就有的政策,健保署先規劃出基本方案,從使用量較少的藥品開始逐步退場,但仍需大家協商。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13 新聞.元氣新聞
現代版「鴉片戰爭」? 加熱菸叩關 立院審議3大變數
開放加熱菸的「菸害防制法」草案即將進入立法院審議,外界形容是現代版「鴉片戰爭」,各方勢力神鬼對決,加熱菸能否叩關仍存在三大變數。從行政部門到國會,包括菸商及董氏基金會的遊說二○一四年就已展開,董氏基金會去年十二月拜會立院黨團,還以香港宣布對加熱菸、電子煙「二禁」為例,質疑民進黨政府「香港做得到,台灣為何做不到?」不過,菸商力道、資源皆更勝一籌。民進黨團內部原先規畫,前年下半年即要啟動修法,但修法節奏被開放萊豬打亂了套,為避免新增戰場而延後。推動加熱菸闖關,菸商主要用力在官方和民代兩大環節。知情人士指出,生產加熱菸最大的國際菸商從財政部、衛福部、行政院到執政黨關鍵人士都透過管道接觸,部分跨派系的民進黨立委更透過質詢、記者會表達立場,相關人士穿梭立院,更不乏立委前助理為菸商發聲。衛福部前年十月將菸防法草案送至行政院後,政院對於菸防法至少開過數十場大小會議,包括吸菸年齡、是否納入溯及既往條款等,甚至連法案中體例、用字遣詞等枝微末節都曾吹毛求疵。面對行政部門「最後一哩路」,業界加強直達高層的溝通力道,最後突破「重大關鍵」,政策隨即轉向;行政院會今年一月通過菸防法修正草案,提出須經「健康風險評估」條件,為開放新興菸品埋下伏筆。如今「大魔王關卡」行政院都打通,第二關立法院,正反勢力對決將白熱化。據指出,菸商已做好準備,只要修法通過,「三個月內就可全面鋪貨」。「健康風險評估」是第一道變數,美其名是「健康風險」,其實就是「開放門檻」,究竟要依歐美或台灣標準?哪些人或團體可參與評估?誰來監督?第二道變數在立法院,今年適逢大選年,民代能堅定開放立場,不顧「不要讓菸品危害下一代」的訴求?台灣社會能接受開放新興菸品叩關?第三道變數在於競爭對手,四大菸商競逐台灣每年上千億的菸品市場,根據日本經驗,加熱菸長期穩占百分之十七的市場,是傳統菸品的最大威脅,競爭對手是否對修法扯後腿,一場「菸商內戰」蓄勢待發。開放新興菸品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背後藏著太多不能說的秘密和利益。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13 新聞.元氣新聞
加熱菸成潮物 校園驚見「小菸商」
新型菸品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衛福部國健署一○八年調查,國高中生抽菸比率上升,推估逾五萬七千名青少年吸電子煙,一萬六千名青少年使用加熱菸。最近傳出國中生為了籌錢買加熱菸,霸凌勒索同學;加熱菸不似紙菸可能殘留菸味,更使查緝難度增加。 加熱菸的煙彈、載具價格不菲,主機價格一台約三千至六千元,煙彈每包也要一至兩千元,日前北部某國中一群男同學為了抽加熱菸,竟勒索同學,每次提供千元不等金額,直到遭霸凌同學的父親驚覺,「家裡的錢常常不見」、「孩子常以不明原因要錢」,透過老師才知孩子竟因為加熱菸被霸凌。過去對吸菸者印象多半較差,包括全身有臭味、周遭烏煙瘴氣,如今菸商將加熱菸包裝成「潮物」,誤導年輕人。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郭斐然指出,吸菸形象改變,在學生同儕壓力下,班上風雲人物、意見領袖、成績好、有錢家小孩都抽電子煙、加熱菸時,許多人誤以為新型菸品就是時髦、流行、時尚。郭斐然表示,傳統菸草一次就要抽完一根,時間約五至十分鐘,容易在身上殘留味道,如今電子煙、加熱菸「無需一次抽整支」,上課前偷抽兩口、只要一分鐘,無臭無味容易藏,老師根本抓不到。且校園內現在有「小菸商」,與菸商透過網路、LINE線上交易,在班上形成「壓力」,不抽菸顯得格格不入。國教行動聯盟家長部長王瀚陽指出,家長憂心新型菸品對小孩有害,且加熱菸廠商將載具外觀製作酷炫,宛如智慧型手機般精美,質感外表下對孩子都是誘惑,一旦成癮擺脫不了,「買菸錢」就成大問題。且二○二三年教官全面退出校園,如果老師、教官都管不了,家長也對新型菸品不了解,「孩子的健康誰來把關?」爲了不讓下一代成為新興菸品受害者,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將於三月十四日起,對學生家長進行意見調查,預計三月底公布調查結果,彙整意見後將提供立法院作修法參考。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13 新聞.元氣新聞
新聞眼/人民健康權 執政者有放在心上?
「菸害防制法」延宕十四年終於要修法,衛福部最初堅決「雙禁」電子煙及加熱菸,如今卻同意「一禁一開」,讓反菸團體無法接受。回顧修法過程與開放萊豬、福食卻有不少相似處,政府曾經嚴格把關,最後政策轉彎,背後都有不同政治利益的考量,人民的健康權益,在執政者心中地位何在?回顧近年「菸防法」針對電子煙、加熱菸等新型菸品態度,二○一六年時,長年致力於反菸的董氏基金會等民間團體,籌組「台灣拒菸聯盟」,與衛福部國健署合力推動禁電子煙、加熱菸。衛福部長陳時中二○一八年時在立法院也明確表態「不贊成開放電子煙、加熱菸等新型菸品」。陳時中二○一九年時接受媒體專訪,坦言當年五月美國FDA有限度開放加熱菸後,衛福部受到來自各方龐大的壓力,遊說者不斷以新型菸品好處,希望獲得解套,他當時堅持,「那些好處就是我反對的理由」。衛福部在兩年前著手修法,法案到行政院總是「卡關」、一再「退回」,但衛福部原本「雙禁」的堅持,隔年就變調,二○二○年十月政策大轉彎,衛福部態度突然改變,公開表態「一禁(電子煙)一開(加熱菸)」立場,理由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加熱菸是菸草,必須開放、管理。但WHO原文是「各國可依據國家法律,禁止或限制新型菸品製造、販售等」,並非衛福部所稱「必須開放」。片面解讀WHO說法,再加上政治利益考量,攸關民眾健康的「菸防法」,執政黨態度更從起初「雙禁」變為「一開一禁」,但提出的理由,不管是依世衛規定或所謂要依「健康風險評估」,說詞跟先前蔡政府開放萊豬跟福食時所稱依科學證據、與國際貿易接軌如出一轍,背後都有特定政治利益,至於人民的健康權益,似乎早被擺在最後。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13 新聞.元氣新聞
「一開一禁」惹議 加熱菸納管本會期闖關
電子煙、加熱菸等新型菸品充斥,目前無法可管,「菸害防制法」長達十四年未修訂,預計在立法院本會期討論最新修正版本,擬禁止電子煙,開放加熱菸。專家指出,一開一禁諸多爭議,目前許多地方訂有自治條例禁止新型菸品,一旦政院菸防法版本通過,地方縣市自治條例將立即失效。蔡政府第二任期以來,開放加熱菸恐是繼美國萊豬、日本福食後,第三個政府「底線倒退」的政策。目前全台有十一個縣市訂定自治條例,以不同程度禁止新型菸品,包括新竹市、高雄市、台中市、宜蘭縣、桃園市、嘉義市、新竹縣、嘉義縣、台北市與新北市更是「雙禁」,同時禁電子煙、加熱菸,不得製造、輸入、販賣、展示及廣告,新北則是全台唯一納管加熱載具的縣市。未來恐因母法通過,無法針對菸商管制。另外,行政院版「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中,第七條規定業者輸入前應向主管機關申請「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核定通過後始得為之。未來若修正草案通過後,將由專家訂定健康風險評估標準,菸商必須通過評估才可製造及販售。目前紙菸上市並未經過衛生主管機關審核,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郭斐然直言,若讓菸商通過健康風險評估,政府等於幫菸商一把,給予加熱菸「國家認證標準」,形同政府為菸品背書。且現行修正草案雖稱列管加熱菸,但無明確規範如何管制「菸草柱」及「加熱載具」。郭斐然比喻,加熱菸的菸彈與加熱載具,好比「槍與子彈」,分開無法傷人,合體就會致命,若載具不列管,廠商可廣設實體店賣加熱載具,當年輕族容易買得到「槍」,自然想辦法買到「子彈」,日後恐衍生更多問題。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劉家秀指出,若「菸防法」通過禁止電子煙、納管加熱菸,縣市仍必須以中央母法為主,不能禁止加熱菸。至於菸商需要通過健康風險評估標準,劉家秀強調政府是「嚴管」,並非開放;至於載具未納管,劉家秀澄清,國健署是納管「加熱菸」,廠商必須將兩個一組送審,做健康風險評估。行政院版「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於今年一月提出,已送進立法院等待審議,修法共七項重點,包括全面禁止包括電子煙在內各式類菸品、指定菸品(如加熱菸)須經健康風險評估、菸品容器警示圖文標示面積由百分之卅五增加至八十五、禁止加味菸、禁止吸菸年齡由未滿十八歲提高至未滿廿歲、擴大禁菸室內外公共場所、加重罰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1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父母的健康不能等!做好二老健康照護比買保險好
大陸女士擇偶條件:「有車有房,父母雙亡!」台灣女士擇偶條件:「有車有房,公婆健壯!」雖是順口溜,卻也道出了兩岸文化的差異,以及現實生活中年輕人成家立業的心聲。人的繁殖方式,不像雞或鴨,小雞或小鴨由蛋中破殼而出就可以獨立覓食,不需人侍候,不需上幼稚園、不需上小學乃至更高學府,也不需花父母親的存款,母親身材也不會因懷孕生子而受影響。在人類繁殖模式及客觀環境不可能改變的條件之下,讓年輕人可以順利成家立業,然後生生不息傳宗接代是現代社會中重要的課題。父母或公婆健在,可幫年輕人帶小孩,是年輕夫婦最大的福報,但總有一天父母會逐漸老去,健康逐漸出現警訊,因此聰明的子女就應該未雨綢繆將他們的健康好好列管,否則等到有症狀出來才帶他們去求醫,此時花費的心力就難估計了。人到了五、六十歲以後,會逐漸出現一些慢性病,大都與上一代遺傳有關,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大都在此時發病,如果有了這些慢性病不及時控制,一、二十年或二、三十年之後,可能會罹患心血管疾病或腦血管疾病,甚至變成植物人或半身不遂或坐輪椅或臥床不起,此時就需要極大的人力來協助,甚至可能因為子女遠走高飛在異鄉,或久病無孝子,老父老母在安養院或在醫院中由外勞照顧,苟延殘喘,度過餘生。中年以上另一危機是許多癌症慢慢浮出水面,例如老爸老媽如果有B、C肝未定期追蹤,就可能有一天長了肝癌而不自知,等到症狀明顯才求醫就後悔莫及。近年來,大腸癌發生率逐年爬升,老人家又常便祕,因此容易以為症狀是理所當然,而錯過了治療的契機。此外,近年的新興國病──肺癌,來無影去無蹤,如果有肺癌家族史或抽菸史,也最好安排他們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除了定期幫父母安排抽血、驗尿、驗血糖、血中癌症標記、血球指數,也要定期做腹部超音波,可以檢查一下肝臟、腎臟、胰臟、膽囊是否有異常。定期做胸部X光、心電圖,看心臟好不好,動脈硬化厲不厲害,都是保健的基本功。總之,花一點心力幫老爸老媽做好健康照護,其效益一定比買保險好,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要平時幫老爸老媽及早做健康防護的金鐘罩,定期檢查,年輕的一輩才能好好奮鬥,不會有後顧之憂,將來也才不會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3-09 癌症.食道癌
男子胃不舒服竟是食道癌 微創手術助食道重建
62歲王姓男子胃部不適到醫院接受胃鏡檢查,醫師發現他的食道約有三分之一長度的黏膜異常,因此進一步切片檢查,病理報告顯示為食道癌。幸好透過分期檢查,發現癌細胞尚未由淋巴結轉移,因此以微創手術進行食道切除及重建,並透過術後細心照護及復健治療,病患已順利恢復。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其實食道癌手術並不困難,但後續照顧才是最重要的,因為病人術後易出現肺部發炎及飲食困難的問題,如果未能獲得妥善照顧,病人死亡率會提高。這次的個案一開始時因咳痰方式不佳,導致積痰多,為避免釀成肺炎,院方以支氣管鏡幫他抽痰,同時也鼓勵他積極接受呼吸和吞嚥的復健訓練。另外,因食道剛做完重建手術,因此先以軟質食物為主,再慢慢讓他練習吃米飯等硬質食物,這段期間也利用手術時做的空腸造瘻管餵食,幫助病人維持體重及營養來源。食道癌好發於50至70歲的男性,原因包括抽菸、喝酒、嚼檳榔、常吃含亞硝胺食物、太燙的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肥胖、胃食道逆流等。由於食道癌初期沒症狀,多數病人都是因無法進食時就醫檢查才確診,但此時可能已是食道癌第3期或以上的期別,影響術後恢復狀況。楊絡勝提醒,目前醫學進步,食道癌存活率已從5至10%改善至25%,但若能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導致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同時早期發現(例如吞嚥感覺異常持續超過兩周)就盡速就醫檢查,能及早釐清病因並獲得正確治療。
-
2022-03-0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泌尿科醫:微量血尿不一定是癌症 約6成找不出原因
泌尿科門診常有體檢意外發現血尿或尿液潛血反應的年輕人。一般泌尿道癌大多無痛、無腫塊、無體重減輕,血尿是常見的症狀,尿也可能是茶色或有血塊,但紅色尿倒不一定是血尿。其實,微量血尿不一定是癌症,約60%找不出原因,結石占20%,僅1.2%至3.3%是泌尿道癌。因此,若發現血尿,是否須安排增加輻射暴露的檢查和侵入性檢查?對於「微量血尿」,美國泌尿科學會分成三個風險等級:1.低風險族群:指符合49歲以下女性、39歲以下男性、抽菸少於每年10包或不曾抽菸、尿液紅血球3至10顆、無其他尿路上皮癌危險因子、以前沒有微量血尿病史等民眾。這群人可先進行醫療決策共享,六個月內再次尿液檢查。2.中風險族群:只要符合50至59歲女性、40至59歲男性、抽菸少於每年10至30包、尿液紅血球10至25顆、一個以上其他尿路上皮癌危險因子、曾為低風險族群且尿液紅血球3至25顆等其中一項目。建議做膀胱鏡和腎臟超音波檢查。3.高風險族群:只要符合大於60歲長者、抽菸多於每年30包、尿液紅血球多於26顆、曾有肉眼可見的血尿、曾為低風險族群且尿液紅血球多於26顆等其中一項目。建議做膀胱鏡和電腦斷層檢查。外國的尿路上皮癌危險因子,包括使用免疫製劑、尿路上皮癌家族史、芳香胺暴露史、長期尿路放置異物,台灣則要加上烏腳病流行區居住史,以及馬兜鈴酸類藥物史。研究指出,低風險族群發現泌尿道癌的機率是0.4%,中風險族群是1%,高風險族群是6.3%。例如:一位擔任收銀員的30歲女性,會抽菸,首次發現血尿,紅血球3至5顆,應該不用太緊張,再次尿液檢查即可。但同樣條件卻是接觸芳香胺的化工廠作業員,則落入中度風險,建議進行更多檢查,以確保排除罹癌可能。
-
2022-03-09 新聞.元氣新聞
電子煙是否應合法納管?支持反對兩方激辯
攸關國人安全和健康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今年1月13日通過行政院審查,立法院3月1日一讀通過,將送衛環委員會審查,此次修法重點之一「禁止電子煙」,仍引發社會各界爭議,今CDPA中華辯論推廣協會今舉辦辯論賽,就雙方意見相互交流。「我國電子煙應/不應合法納管」政策辯論表演賽,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趙康照洲、藥理學研究所副教授王湘翠及立委蔡壁如、陳以信等專家與會擔任評審。CDPA中華辯論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賈培德表示,「菸害防制法」牽涉廣泛,國家管制生活層面時,制定法律是在必要時、得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但界線應該介入到什麼程度,都牽扯到管理跟人權角度,值得挑戰跟討論。王湘翠指出,電子煙最早在2003年在大陸被研發出來,作為戒除紙菸的替代工具,2006年正式進入歐美國家,發展至今已16年,目前研究對於電子煙健康的危害是確定的,無論法規禁止與納管,民眾都應了解電子煙的毒害性和變化性很大,甚至加熱煙也一樣有危害。正方辯士認為,青少年因好奇吸食電子煙,而國外屢傳電子煙爆炸的案例、品質參差不齊,若無納管民眾容易買到劣質品,建議應將電子煙納入菸害管制法,透過劑量評估,禁止有毒物質参入等。反方辯士認為,電子煙檢測出上百種有害物質,且傷害機轉至今不明,國內也有6例電子煙肺損傷案例,我國有5.7萬名學生抽電子煙,還有國小生團購電子煙,政府有管制必要。反方辯士指出,許多事情科學當下無法知道,都需長期追蹤確認,包括過去使用塑化劑、硼砂、火力發電等,後續才知對人體有害,如今已知電子煙有危害,為何要再做一次亡羊補牢之事?尤其肺癌是十大死因之首,7至8成又與抽菸有關,即便抽菸是個人選擇,但不該打著自由大旗影響全民健康。正方辯士指出,國內實體電子煙商家達500家,還不包括網路賣家,無法可管情況下市場已存在。雖電子煙有危害,但不代表法律要管,法律應秉持柔性管制,成癮物質並非疾病,包括酒、咖啡、糖、網路等文明病都容易讓人成癮,國家不應過度介入,應給予空間,不單是自由而是包容,還給吸菸者可以呼吸的自由。蔡壁如表示,國內吸菸人口約13%,根據衛福部統計,國高中生超過1.6萬人吸加熱煙,5.7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年輕人因好奇、同儕壓力或且添加草莓、香草等口味使用電子煙。尤其尼古丁會成癮,造成肺部氧氣通透性變差,影響健康,她是支持無菸環境。蔡壁如指出,市面上充斥電子煙,若全面禁止而不管理,恐讓電子煙流於黑市。她期望透過修法,包括公共場廣設吸菸區、讓癮君子有抽菸權利。她也提到「購菸實名制」概念,如同口罩實名制,搭配8千億前瞻計畫打造的「雲端健康資料雲」,未來憑健保卡買菸,在顧及個資前提下,精準掌握國內真實的抽菸人口。康照洲認為,以毒理學角度來看,所有物質過量都有害,以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分類,酒、鹹魚也都算致癌物質,但人民一樣喝酒、日本菜吃鹹魚等,宛如麻醉藥品可醫用,自用卻變毒品。各國對於管制都有不同態度,如同大麻在荷蘭合法,但其他國家則不然。他認為我國雖朝零菸害方向,但有20%的吸菸者一輩子無法戒菸,開放加熱煙不妨作為替代品。康照洲指出,過去任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長期間,也曾協助國民健康局制定尼古丁藥品定量,及針對菸草建立毒性資料庫,是已逐漸管制方式來達到禁菸,朝台灣零菸害目標邁進,未來是否禁止仍是可討論議題。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急性缺血性腦中風 及時取出血栓 手腳漸有力
一名47歲男性因突發性右側手腳完全無力、言語障礙及意識模糊,急診就醫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確診罹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顱內大動脈發生大血栓堵塞。經施打血栓溶解劑、血栓移除術治療,才讓患者的言語、意識功能進步,手腳力氣完全復元。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指出,患者及時施打血栓溶解劑後,再接受血栓移除術治療,以導管將動脈內的血栓取出,言語、意識功能、手腳力氣逐漸恢復,腦部影像呈現有效治療的成果。後續針對病因檢查,發現患者頸動脈栓塞性狹窄,因此在神經外科的協助下完成了頸動脈手術。蔡力凱說,腦中風位居國人致殘病因的首位,也是十大死因第四名,針對缺血性腦中風急性治療和二次中風的預防,有很多醫療方法可介入,進一步提升中風病患的神經學預後,減少病友後續腦中風復發。病患一旦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若能在數小時內緊急接受血栓溶解治療或血栓移除術治療,有效打通阻塞的顱內血管,常可達到不錯的功能性預後。蔡力凱提醒,若病患突然出現類似中風症狀,例如突發性半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言語障礙、複視或平衡失調等,應迅速就醫,尋求即時的腦中風評估及緊急治療,並接受完整的腦中風病因檢測和適當處置。病患亦需和醫師充分合作,規則服用藥物,養成運動的習慣,不抽菸、不酗酒,以預防腦中風的復發。
-
2022-03-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小中風不要緊?醫曝關鍵危險因子:中風不分大小
● 中風不分大小,找出原因避免再次中風● 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最關鍵● 發生中風,治療要愈快愈好小中風不可輕忽,是大中風的警訊!許多發生小中風的人,因為沒什麼感覺就可能不處理,都說「還好啦,只是小中風!」這句話聽在專精於腦中風的醫師耳裡,其實是問題重重、隱憂很多。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主任鄭建興強調,中風不分大小,中風就是中風,都要找出發生原因,才能避免再次中風。1成病人 數月內再次中風「小中風」是指「症狀輕」或「病灶小」,但這種說法有時會導致民眾輕忽未追查原因的重要性。鄭建興表示,中風症狀輕微,不等於再次中風的機率較低。根據國外研究,大約5到10%病人會在二至三個月內再次中風,程度輕、重都有可能,視阻塞程度而定。鄭建興指出,台大醫院住院的中風病人,約四分之一都是中風兩次以上病人;也有不少高血壓或糖尿病沒有控制好的中風病人,原以為自己是初次中風,但核磁共振影像卻發現許多舊病灶,代表曾經中風過,只是這次症狀比較明顯。常見「小中風」發生有三種可能:一是「暫時性腦缺血」,因為某條血管暫時不通,導致暫時性單眼失明、複視、吞嚥困難、口齒不清、失語、偏癱、步態不穩等,大多在一小時內恢復正常;二是輕微中風;三是從腦部影像會看到較小的中風病灶,所以用「小」中風稱之。鄭建興表示,無論是小中風還是大中風,發生的機轉、後續的醫療處置,都是類似的,一旦發生,首要詳細評估病人身上有哪些危險因子,把可能的原因統統找出來,給予全面性的處理,才能知道後續該如何治療、預防再發生,對病人的幫助最大。血壓未控制 年輕也會中風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最關鍵。鄭建興說,血壓對於腦血管的影響很大,八成中風病人都有高血壓問題。每當寒流一來,沒有好好吃藥控制血壓的人最容易出事,低溫會導致血壓衝高,很多人因此中風。也有不少45、50歲以下的中風患者,因抽菸、喝酒、熬夜,或明知有高血壓卻仗著年輕、沒症狀,未積極控制血壓,年紀輕輕就中風。此外,高達四、五成中風病人有糖尿病或高血脂,兩、三成中風病人有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問題。鄭建興表示,隨著年紀增長,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律不整的盛行率都隨之上升,這些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必須注意。記憶差動作慢 可能是警訊鄭建興提醒,很多人都用「老了」來解釋記憶逐漸變差、動作變慢的現象,但不見得是自然老化,可能是腦血管病變的警訊,應到神經內科接受詳細檢查,及早接受治療。「一旦發生中風,治療要愈快愈好!」鄭建興說,中風時間拖愈久,可用的治療方法愈少,預後愈差。若突然發現臉不對稱、手抬不起來、肢體發麻無力、口齒不清、失去平衡或伴隨暈眩、劇烈頭痛等,不建議自行搭計程車就醫,應趕快打119,讓急救員初步評估處置,同時啟動緊急醫療網,才能在最短時間內送到有急救能力的醫院。
-
2022-03-07 焦點.元氣新聞
電子煙、加熱菸應該「雙禁」嗎? 得獎辯士精彩激辯
立院上周一讀通過《菸防法》修法草案,針對新興菸品並未「雙禁」,禁止電子煙,但開放加熱菸,遭民間團體批評為「最大的錯誤」。中華辯論推廣協進會今天以「全面禁止新興菸品」之利弊,舉辦辯論表演賽。四位獲獎辯士激辯,反方認為政府應以管制為先,尊重紙菸使用者使用新興菸品減害;正方直指減害是混淆視聽,與戒菸相比,新興菸品仍是加害,應優先禁絕防堵,才能維護國民健康。正方代表李毅玲表示,吸過電子煙的青少年之後吸紙菸的機率高出一般人6倍,美國青少年吸加熱菸的比率在短短五年內增加8倍,顯見新興菸品讓菸害侵犯範圍更廣,尤其對年輕人。反方代表鐘岳表示,政府不禁止紙菸,對於可逐案審查、嚴格控管成分的電子煙,卻不思管制之道而直接禁止,邏輯不通,也顯示政府怠惰、未善盡舉證責任,也過度干預人民自由。正方代表趙翊夫表示,接觸菸品後,產生菸害的時間可能間隔十數年,這也是紙菸難以全面禁止的社會背景,因為要證實有害需要很長的時間。現在面對新興菸品,更要打破過去那種「隨到隨審、發現有問題再說」而弊病。另外,如果政府制定菸防法的目標是減少整體菸害,新興菸品無論在健康風險和吸引年輕人入門方面,都是增加菸害,而不是減少菸害。反方代表李訓豪表示,英國管制制度相對完整,比如以封閉式管理避免有人自行添加危害物質,所以英國接觸電子煙後再接觸紙菸者小於百分之一。但反觀台灣,看不出政府在管制方面的努力,只有直接禁止。鐘岳也表示,如果紙菸使用者可透過新興菸品減害,為什麼不能尊重他們的選擇?雙方激辨之後,台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郭斐然、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組主任林清麗就菸害防治現況,提出評論。郭斐然指出,「減害只是行銷的說法,不是科學,如果菸商宣稱新興菸品有減害用途,就應循藥品管道,申請使用許可。」他強調,根據韓國首爾大學五百萬名男性保險資料研究發現,從傳統紙菸改為新興菸品,雖可減少兩成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相較於完全戒菸,使用新興菸品五年內心血管風險仍增加31%,五年以上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更增加70%。林清麗表示,85%吸菸者使用固定品牌的菸品,當年輕人一開始吸菸,菸商就找到了長期客戶,可能是30年穩賺不賠的生意,「售後服務」則必須由健保和吸菸者家人負擔。英美吸菸率從五、六成降到15%到17%,台灣雖從33%降到13%,但2016年下半年加熱菸進入台灣後,青少年吸菸率節節上升,大專院校吸菸率三年成長三倍,台灣應警惕:「我們沒有做得比別人好。」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8成腸癌都是亂吃惹禍!營養師公開「防癌食物清單」:都是冰箱常備菜
經濟的起飛、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加上食物取得便利以及飲食西化之影響等,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已39年;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台灣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自民國95年起腸癌罹患率位居全國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罹患腸癌 8成與生活習慣有關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趙美玲表示,腸癌症狀常與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約有20%是和遺傳、基因等因素有關,其餘80%是與(1)高油脂飲食、(2)低纖維攝取、(3)肥胖、(4)缺乏運動、(5)吸菸、(6)生活習慣等有關。 均衡飲食6大類食物 跟著「我的餐盤」吃在飲食保健上,基本就是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趙美玲營養師建議,可搭配國健署推廣「我的餐盤」,多選用全榖雜糧類,每天至少佔有1/3的天然新鮮蔬果,增加膳食纖維與植化素之補充;在蛋白質部分,可優先選擇植物性或脂肪含量較低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黃豆及其製品、魚,海鮮、瘦肉等,並避免油炸和過度加工過的食物(如:油炸、加工製品、肥肉、動物外皮等)。在烹調方面多選用清蒸、水煮、川燙、少醬料;水分的補充建議至少每公斤體重30ml,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如:培養運動習慣、規律排便),才能遠離疾病的風險。 預防腸癌上身 良好飲食概念+生活習慣不可少 若要預防腸癌,保健從日常開始,趙美玲營養師提醒,每天攝取足夠的蔬果,至少滿足「三蔬二果」之概念,亦可搭配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五穀、地瓜、南瓜等,以原形食物取代加工製品;烹調選購技巧採清蒸、水煮、少油炸、少醬料,且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每天累積至少30分鐘(如:慢跑、走路等),適量飲酒,不抽菸,才能「腸」保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大腸鏡檢查正常,仍罹大腸癌? 專家揪「關鍵原因」:小心大腸間隔癌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
2022-03-0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開車突然心肌梗塞!掌握黃金時間救回,還靠這些生活習慣保命
八年前,我從台中住家開車到雲林北港上班途中,在西螺大橋突然胸悶、肩背痠、冒冷汗,這個情況持續不止,但我仍強忍不適開到醫院,一到院整個人眩暈、乏力癱軟,急診醫護人員馬上幫我進行心電圖與心臟酵素檢查,發現我是心肌梗塞發作,立即搶救救回一命。深刻感悟「生死一線間」北港院區有建置心導管室,我是在黃金時間被心臟科團隊救回的幸運兒。印象中我胸悶得很厲害,整個人幾乎無力,心臟科醫師張丁權、張詩聖啟動心導管介入療法,過程中我一度心跳停止,經過心臟按摩,心跳才恢復,當時我有意識,但心臟卻使不上力,現在回想這一幕,仍深刻感悟「生死一線間」。很感謝兩位心臟科權威與死神拔河,把我從鬼門關前救回來。在我身上置放一支心臟支架及暫時性心臟節律器,之後住進加護病房治療,在抗凝血劑加上專業醫護團隊的照護下,我的病況很快改善恢復。聽醫囑療養 兩周後回崗位由於當時我滿心想的是「我現在是病人,但我的病患找不到我怎麼辦?」所以我努力聽從醫囑療養,兩周後就回到工作崗位上,病況也因為獲得良好控制,至今沒有復發,現在我持續回心臟科門診追蹤,清楚掌握自己的健康變化。急性心肌梗塞是最常見的猝死原因,約有一半患者不知自己可能有心臟疾病,發作時錯失搶救良機,因此易發生到院前死亡情況。「我能活下來,除了感謝心臟科團隊救治,也有一點運氣及佛菩薩庇佑。」我病發後未改變作息,維持茹素,會固定時間就寢,盡量不熬夜,最重要的是,定時服藥控制疾病,讓身體保持在良好且規律的生活習慣,自然迎來健康的回報。為病患打氣 分享罹病經驗我是腸胃肝膽科專科醫師,在診間中遇到堅持己見或沒有信心對抗病魔的病患,我會用自己罹病的經驗分享心境,加上我的醫療專業,說服患者勇敢面對,我希望他們能跟我一樣重拾健康,或調整心情與疾病共存,揮別陰鬱負能量,正向生活。我有高血壓、高血脂、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因此提醒50歲以上男性,如果有心臟疾病家族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或有抽菸、肥胖、少動等習慣者,更應提高警覺,避免罹患心臟疾病。調整生活習慣 定期健檢建議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做起,少抽菸、控制三高、減肥及多運動,遠離心血管疾病;其次定期健康檢查,量血壓、血液檢查、心電圖、胸部X光是必要檢查項目,並且應測量「運動心電圖」,監測自己在活動中的心跳變化,有異狀才能及時發現與治療。黃克章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肝癌、大腸直腸癌團隊年齡:67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專長:●腹痛、腹瀉、嘔吐、消化不良●腸胃出血、消化性潰瘍、肝癌、胰臟癌、膽結石、腸胃與肝腫瘤篩檢、其他腸胃肝膽胰臟疾病經歷:●台大醫院腸胃科研究員●長庚醫院腸胃科研究員●中國醫大附醫腸胃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專科醫師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地中海飲食降血壓、降血脂還能防中風! 營養師揭「5原則+1陷阱」
42歲的陳董是個年輕有為的企業家,患有慢性高血脂,平常都有按時服用藥物。最近幾週偶爾有頭暈現象,不過最近這一次,暈眩的時間續約20幾分鐘,講話咬字也有些不太清楚,坐下來休息一陣子,這些症狀就又慢慢消失了。一開始覺得應該只是工作太累的關係,就沒有太注意。而太太覺得有點不放心,還是安排先生到醫院做詳細檢查。經醫師診斷後懷疑是腦中風前兆,經藥物治療後,陳董不再出現類似的症狀,頭暈的情況也大幅改善。中風是突發性的腦血管疾病。因為腦血管阻塞或腦血管破裂而造成突然的大腦局部或全部的功能失調,腦細胞得不到營養及氧氣,造成腦部的機能受損或壞死。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脂、心律不整、糖尿病、肥胖、抽菸、飲酒過量都有可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 中風常見症狀1、臉部、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痺或顫動2、說話不清或失去說話能力3、視力模糊不清4、頭部劇痛或暈眩5、行動不穩或跌倒當出現上述症狀,記得要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健康飲食(地中海飲食)可以預防中風?營養師談到要預防中風,其實可以從飲食方面著手。地中海飲食可以維持體重及對於心血管健康有正向幫助之外,還可以幫助降低罹患中風風險、降低血壓及血脂,讓身體維持在一個健康的狀態。地中海飲食怎麼吃?6個重點典型的地中海飲食具有共同的元素,像是大量蔬菜、水果、豆類、穀物和穀類食物,例如全麥麵包和糙米。還有適量的魚、白肉和一些低脂乳製品、堅果,以及少量的紅肉和甜點。使用不飽和脂肪,像是橄欖油代替飽和脂肪,像是豬油或酥油。1、每天攝取蔬果水果5-8份、全穀類、橄欖油、堅果、豆類。2、每週吃2-3次海鮮。3、適量補充白肉、雞蛋、乳製品。4、足量的開水,每公斤體重約30-35毫升,以70公斤成人,每天攝取約2100-2450毫升。5、適量飲酒,建議為紅酒。6、避免攝取過多的紅肉及加工製品除了飲食外,還可以從其他面向著手,像是控制好三高、體重、規律運動、戒菸及維持良好的生作息,都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喔。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 延伸閱讀: ·吃東西愛沾醬小心腦中風機率暴增! 醫曝「常踩陷阱」:一小匙鹽就快超標 ·突然變得多話小心是「腦溢血」了! 「6大恐怖徵兆」曝光:自己也不知情
-
2022-03-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反應慢半拍是腦霧嗎?出現4症狀要當心,透過5件事可幫助清除腦霧
Omicron變異株疫情持續在台蔓延,而國外罹患Omicron,已經病癒者,發現身體雖然已恢復健康,但大腦部分似乎遭受到損傷,尤其在記憶力這部分,常容易忘記重要事情。到底什麼是腦霧?又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解除?且看記者整理報導。什麼是腦霧(Brain fog)?腦霧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偶發的認知功能障礙。就像是感冒出現腦重頭昏沉,可能無法專心思考。或是調整時差,思緒會變遲鈍。或者服用一種抗組胺藥,思緒模糊了幾個小時。腦霧4症狀-專注力渙散、記憶力下降、遲鈍、倦怠1.失神:專注力散渙,平時熟練的事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完成,常常忽略事情的細節。2.健忘:記憶力下降,常忘記或很難想起重要的事。3.遲鈍:思考理解力退化,無法精準表達想法,難以理解基本概念,思緒緩慢,做決定時會有困難。4.倦怠:身心昏沉疲勞,感覺怎都睡不飽,對日常生活總是興致缺缺,而且身體也會不舒服,像是頭痛、頭暈、視力模糊、耳鳴、腦鳴、頭脹。COVID-19影響大腦也影響身體其他器官COVID-19透過多種方式損害大腦。像是腦炎、中風和大腦缺氧。除了對大腦的直接影響外,COVID-19還可能對其他器官系統產生長期影響,其中包括肺、心臟、腎臟或其他器官已造成的永久性損傷。也會出現疲勞、身體疼痛、無法運動、頭痛和睡眠困難等症狀。運動、飲食、睡眠、參加社交活動、嘗試新事物等可以幫助清除腦霧1.進行有氧運動:或許以前沒有運動習慣,但可以慢慢訓練,從一天幾次的兩到三分鐘。雖然沒有明確的運動時間來改善大腦健康,建議每週運動5天,每天運動30分鐘。2.地中海飲食:飲食中攝取,像是橄欖油、水果和蔬菜、堅果和豆類以及全穀類,已經被證實可以改善思維和記憶力及大腦健康。避免飲酒和抽菸。3.充足睡眠:睡眠可以協助大腦和身體清除毒素、自我修復。4.參加社交活動:社交活動不僅有益於我們的情緒,還有助於我們的思維和記憶。5.從事其他活動:包括以前從未接觸過的、認知刺激的活動;聽音樂可以帶來陪伴感,讓自己覺得不孤單。失眠睡不好,影響心臟健康?!.......https://bit.ly/3KGAyev
-
2022-02-28 該看哪科.皮膚
小心,你「整組」都老了!名醫揭反應全身老化的皮膚徵兆
▍柴可夫斯基的白髮與皺紋談到皮膚老化的主題,身為樂迷的我,想說說古典音樂史上響叮噹的案例:俄國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在他音樂事業達到巔峰時,受邀橫渡大西洋到美國巡演,受到民眾與媒體的熱烈歡迎。有份紐約報紙這樣說他:「身材高大,頭髮花白⋯⋯ 居然快 60 歲(!)」,他看到時大怒,因為「他們對我個人品頭論足,而不是專論音樂」。 其實,當時柴可夫斯基只有 50 歲。但報紙錯誤的報導也說中了一個事實:他看起來像 60 歲! 《柴可夫斯基回憶錄》作者卡什金(Nikolay Dmitrievich Kashkin, 1835-1920)說:「晚年,柴可夫斯基老得很快;他稀疏的頭髮全白了,滿臉皺紋,開始掉牙,有時會導致他說話不清楚,令他異常沮喪。更明顯的是,他的視力逐漸下降,晚上看書困難,所以,沒辦法繼續他在鄉下創作期間最主要的消遣活動。」 令人驚訝的,上述晚年指得是50 歲!對於現代人來說,50 歲可是「一尾活龍」的年紀,但許多人發現自己像柴可夫斯基,50 歲以後(希望不是「晚年」!),老得很快,看得見、也感覺得到。白髮、皺紋,是看得見的皮膚老化,掉牙、眼睛差,是感覺得到的五官老化,但不會只有這樣的。其他器官也在老化,「年邁力衰」。 創造輝煌音樂成就的柴可夫斯基,只活到 53 歲。根據當時俄國名醫的診斷與他胞弟莫杰斯特的描述,他死於霍亂。 銀髮族常死於感染症,肺炎仍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僅次於癌症、心臟疾病,主要因為免疫系統的老化,對於病原菌已無招架之力。老化不只是「不那麼青春美麗」、「不方便」、「容易生病」,實質上,是過渡到生命的終點。不要整天照鏡子自怨自艾,不要只想到用染髮劑遮掩白髮,不要總是依賴相機的美肌功能或修圖軟體!更早地覺察皮膚的老化徵象,採取真正有益的抗老化策略,延緩皮膚與全身老化的速度,才是積極的作法。白髮是老化徵象之一,原因絕不單純,我在後文章節會詳加介紹。以下先介紹你想都想不到的皮膚徵兆,它們都在告訴你:「小心,你『整組』都老了!」▍你皮膚變薄了嗎? 巴西一項研究中,針對 140 位平均為 57 歲的成年女性,進行手背皮膚厚度量測。研究發現平均為1.4 毫米,若皮膚愈薄,腰椎與大腿骨的骨質密度也愈低!這已經排除了其他骨質疏鬆風險因子的影響,包括:年齡、皮膚顏色、身體質量指數、抽菸、使用口服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使用、停經時間長度等。骨質密度低,未來容易出現骨質疏鬆、髖骨與其他部位骨折,嚴重限制患者的行動能力、甚至臥床,直接導致罹病率與死亡率的上升,是關鍵的健康問題! 美國一項研究針對接受腰椎融合手術的患者,他們平均 61 歲,用超音波評估下背部位皮膚老化程度,包括真皮變薄、網狀真皮回音增加,手術中並進行脊椎骨與髂骨上棘切片,進行病理化驗,比較兩者是否有關聯性。在介紹研究結果之前,先為你補充骨骼的重要知識:人體骨骼的外層稱為皮質骨,為板層結構,散布有骨細胞,結構緻密,又稱為緻密骨,骨骼內層有許多骨小梁(Trabecular bone),表面有造骨細胞與破骨細胞,海綿狀,又稱為海綿骨。全身各處骨骼的緻密骨與海綿骨分布比例不相同,脊椎骨含有50%∼75%海綿骨,大腿骨則只有20%為海綿骨。研究結果發現:在女性,真皮厚度愈薄,在髂骨上棘與脊椎的骨小梁,以及皮質骨的膠原成熟程度愈高(可謂「熟骨」),等於是海綿骨與緻密骨都老化了!其關連性都達到中度等級。而且真皮下1/3 的網狀真皮回音增加,顯示退化、分解或混亂的膠原蛋白累積。這些關連性與 年齡增長無關,而且,都與廣為熟知的骨質密度無關。為何當真皮厚度愈薄,愈能反應出骨頭老化呢?骨骼的營養構成,包含無機質,主要是磷酸鈣,以及碳酸鹽、鎂、鈉、 鉀、氟化物、氯化物等;骨基質95% 都是膠原蛋白,另外5% 非膠原蛋白則是協助骨骼的礦物質化;另外就是細胞,包括骨細胞、造骨細胞、破骨細胞。第一型膠原蛋白是骨基質、也是真皮主要的有機成分,證據顯示皮膚與骨骼老化的病理機轉是相同的。在一些疾病當中,如庫欣氏症(腎上腺荷爾蒙過高)、厭食症(營養素攝取不足)、性荷爾蒙過低,也同 時導致了皮膚與骨骼萎縮。原來,皮膚老化能反映骨骼老化!▍你皺紋變多了嗎? 2011 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生殖內分泌學家盧娜.帕爾(Lubna Pal)等人,針對114 位停經後三年內、約50 歲左右的女性進行研究, 她們沒有使用任何荷爾蒙療法或美容醫學治療。研究人員量測她們臉與頸部 11 處的皺紋分布與深度、額頭與兩頰的皮膚緊緻度,以及腰椎、髖 關節、全身的骨密度。在排除了年齡、身體組成與其他已知會影響骨質疏鬆症的干擾因子後,研究人員發現:皮膚皺紋愈多,在腰椎、腿骨頸、全身的骨質密度都愈低,彼此呈負相關。此外,臉部與額頭皮膚愈緊緻,骨密度愈高。研究啟發了我們,可以透過早期覺察皮膚老化症狀,辨認出可能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進行早期篩選與介入。(可參考報導:” Skin Wrinkles May Provide a Glimpse Into Bone Health”,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744027, Medscape Medical News, 2011年6月6日)※ 本文摘自《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作者:張立人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2-02-27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咳嗽超過兩週小心肺癌!8種人沒抽菸也要注意6症狀
肺癌位居十大癌症第二名,但症狀在早期卻不容易被發現,且不少患者甚至根本沒有抽菸的習慣,往往確診時感到錯愕。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表示,肺癌早期症狀雖然不明顯,但依然有跡可循,可提高警覺,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肺癌4大種類,相關症狀也略有不同 徐博奎醫師表示,肺癌可分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包括了大細胞肺癌、鱗狀上皮癌及肺腺癌,台灣最常見的以肺腺癌居多。 早期的肺癌大多沒有明顯症狀,通常有症狀大多已進入第二期、甚至第三期或更晚,除了久咳、疲累、易喘以外,也會隨位置、型態有所不同。如小細胞肺癌一開始就容易出現器官轉移,擴散較快,症狀就可能出現相關位置的疼痛,如轉移到淋巴結身上便容易在頸部、鎖骨上摸到腫塊,轉移到骨骼便會出現骨痛。而大細胞肺癌也容易轉移到淋巴或其他器官,進而出現相關症狀。鱗狀上皮癌位置多常見於大的支氣管,會更容易有咳嗽、咳痰、咳血的症狀。台灣最常見的肺腺癌則早期症狀不明顯,而若較靠近肋膜也會出現胸口疼痛。 沒抽菸也可能得肺癌!醫指8種人都要留意 民眾對於肺癌的印象,認為大多和抽菸有關,常見沒抽菸者便忽略久咳、又或者得到肺癌時感到驚訝,「我沒抽菸阿,怎麼會?」。事實上,肺癌的風險因子並不只有抽菸,其他像是經常暴露在二手菸、油煙、室內外空污、化學或輻射、部份芳香精等環境中,也是相當重要的風險因子,而遺傳、家族史和慢性肺部疾病也和肺癌息息相關,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因民俗信仰、文俗風情有不少宮廟、廟宇,不少民眾會經常到此拜訪,線香所燒出來的煙也是風險之一,需注意的也包括相關工作人員,而在家中有神桌、常常燒線香的民眾也需多留心。醫師表示,信仰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若無可避免,那麼至少也要注意相關症狀。 另一方面,肺癌也常被認為是中老年族群才會出現的癌症,未到此歲數便也沒有留意,醫師表示,雖然肺癌較普遍的的年齡層約在50-70歲,但年輕人也有可能會罹患肺癌,特別是上述風險接觸較多者,醫師就曾遇過20多歲患有肺癌的年輕人,不過這也是因為現代醫學進步,相關檢查普及,年輕族群也有機會在早期就被發現,因此提醒上述相關風險族群定期做相關檢查,如健康檢查、低劑量電腦斷層等。 太晚發現肺癌怎麼辦?醫:別放棄,治療方式很多! 徐博奎醫師表示,肺癌和其他多數癌症一樣,越早發現預後越佳,以普遍關注的五年存活率來看台灣最常見的肺腺癌,第一期約有80-90%,第二期則約60-70%,第三期約降至30-40%,到了第四期則為20%,越晚發現當然治療也就相較不容易。 不過即便發現得晚也別放棄,隨醫療日益發達,現在治療肺癌的方式非常多元,早期肺癌治療還是多以手術為主,現代講究個人化治療、精準治療。例如在確診時就會進行基因分析,研究患者適合何種治療,第一期若無法或因考量不願接受手術治療者,也可以採用放射治療、射頻消融治療法、冷凍治療等進行控制。而第二、三期,除了手術治療也有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局部侵犯型的患者就可以在手術前用這些方式縮小腫瘤或手術後加強癌症控制,減少復發。第四期即使不便手術,也都可以全身性治療獲得良好的控制,重點就在與醫師多加討論,一同找出最佳方案。 咳嗽超過2週小心肺癌!沒抽菸也要注意6症狀 徐博奎醫師再三提醒,肺癌早期症狀大多相當不明顯,甚至沒有症狀,較容易注意到的就是咳嗽、疲累、易喘,而若出現胸痛、咳痰、咳血,此時進程也已較晚,因此提醒若有出現長期咳嗽達2周的民眾應盡早就醫檢查,一般感冒通常一周就會好轉,咳了2周還未好,雖然未必就是肺癌,但也還是進行一番檢查為佳,以利揪出早期肺癌,或排除癌症可能也有利治療久咳的原因。風險族群或如有疑慮,可至胸腔科進行胸腔X光檢查,而早期的肺癌腫瘤較小,X光也可能檢查不到,也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進行篩檢。 《延伸閱讀》 .咳嗽、久咳好不了怎麼辦?醫教4招助解咳:可喝紫菜蛋花湯 .咳嗽也有冷熱之分!症狀不同,改善方式也不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