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抗體
共找到
1872
筆 文章
-
-
2021-03-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世界首例!佛州孕婦打疫苗 新生兒帶抗體
佛州一名第一線女性醫護人員在妊娠第36周接種莫德納(Moderna)新冠疫苗第一劑三周後,產下女嬰;醫師檢查嬰兒臍帶血,發現新生兒對新冠肺炎擁有抗體,咸信此為孕婦接種疫苗而讓初生兒也具備新冠抗體的第一例。佛州大西洋大學(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婦產科醫師吉伯特(Paul Gilbert)、若德尼克(Chad Rudnick)撰寫的報告指出,該孕婦接種疫苗第一劑後接受檢測,她體內出現抗體,認為抗體可能通過胎盤,讓胎兒也擁有新冠抵抗力。女嬰出生後,醫師們檢查她的臍帶血,看看有沒疫苗而衍生的新冠抗體,另做一般如血型等檢查發現,女嬰身上擁有新冠「IgG」抗體;這型抗體出現在罹患新冠而復元的病人身上,顯示嬰兒對新冠病毒具備一定的抵抗力。 即將付印的論文先發表在「medRxiv」網站,往後再發表於其他正式期刊;論文指出,新生兒懷胎期滿、健康且活力十足。來源:WKOW 27 NEWS YouTube 頻道吉伯特醫師指出,就他們所知,孕婦接種新冠疫苗,而生下也有抗體的嬰生,這是世上第一例;不過,目前尚不清楚抗體保護力多強、效力能多久。雖說以往報告已指出,孕婦懷孕期感染新冠病毒,生下來的嬰兒會有抗體,但妊娠期接種新冠疫苗也具相同效果,咸信佛州本案例為首見。吉伯特及若德尼克稱,自己的研究很幸運,能發現沒測到新冠陽性但接種新冠疫苗的孕婦並追蹤,很快推出研究成果。但兩位醫師指出,還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判定是否有最佳期間,供孕婦接種疫苗,而把最強新冠抵抗力傳給胎兒。當前問世的新冠疫苗,實驗期間均排除孕婦受測,所以必須進一步研究,才能得知孕婦接種疫苗的影響;雖說專家認為懷孕期接種疫苗安全無虞,不會增加併發症,但仍要時間才能蒐集到完整實驗數據,公之於世。
-
2021-03-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變異株強、中俄疫苗、疫苗烏龜族 這些地區疫情壓不下
世界各國疫苗如火如荼加快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速度,有些地區接種率不錯,但流行波就是不降,還有些國家疫情反而創下史上新高點。公衛學者分析,紐約接種率雖超過兩成,但紐約變異株B.1.526具備兩大變異優勢,傳播強、易發生免疫逃脫,是紐約面臨的新危機。另外,學者也歸納出,智利、匈牙利、土耳其,雖然疫苗接種率不錯,但是疫情卻持續升溫,甚至再創新高,可能與上述國家主要接種僅發表二期試驗成果的中國科興疫苗或俄羅斯史普尼克五號疫苗有關。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校友群,今持續透過科學防疫直播報告全球疫情及相關科學新知。陳秀熙表示,疫苗施打還在初期,雖然全球都在努力施打,疫情似乎在這周仍有反撲,包括歐洲、印度、南美,疫情擴散都未見收斂,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也代表公衛防疫措施絕對不能鬆懈。陳秀熙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在3月11日的重要演發下宏願,希望美國能5月1日完成全國成年人接種疫苗、在7月4日國慶解封。但這中間變數很多,包括疫苗供給速度、接種遲疑、副作用也會回頭影響接種意願、變異病毒的影響、公衛防疫措施的落實等。針對變異病毒的影響,公衛學者林庭瑀分析,紐約疫苗接種率在美國各地來說算很高,高達21.7%,流行波趨勢卻下不去,病例再生數仍在0.9徘徊,如果超過1,代表疫情會開始快速擴散。這可能與去年11月起在紐約發現的變異株(B.1.526)有關,到今年二月,B.1.526已呈強勢株,佔紐約確診個案一半以上。B.1.526具備兩大強勢變異點,E484K降低抗體辨識率,增加免疫逃逸風險,還有 S477N提高與細胞結合程度,傳染力上升。至於接種的疫苗是否有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似乎也有影響。林庭瑀分析,在巴西,疫苗接種率有4%,病例再生數目前還是超過1,疫情持續升溫,接種疫苗以中國科興疫苗為主。疫苗接種速度排名世界第四的智利,接種率已達25.14%,在生數也超過1,疫情亦持續升溫,也是打中國科興疫苗。陳秀熙表示,中國科興疫苗曾經自行報告其保護力有50%,但沒有正式發表第三期臨床試驗報告,保護力值得觀察。東歐也有類似現象,林庭瑀指出,匈牙利是第一個使用俄羅斯史普尼克五號的歐盟成員國,匈牙利也打中國科興疫苗峰,施打率也有13.66%,但上周疫情再創該國史上新高,病例再生數超過2,疫情擴散速度驚人。土耳其接種率9%,打的是中國科興疫苗,結果上周疫情還在升溫,病例再生數回升到1以上。烏克蘭則是有嚴重的「移苗遲疑」,高達六成民眾不願打疫苗,施打率僅0.12%,最近疫情再起。陳秀熙說,「疫苗烏龜族」一直拖著不打,會不會導致第三波疫情發生,非常令人擔心,這段時間公衛防疫措施的謹守更形重要。陳秀熙強調,雖然已有疫苗防疫,但照目前情勢研判,公衛防疫措施是絕對不能解除的,一定要嚴格遵守。不斷變異的病毒,也挑戰疫苗不斷調整、提高防護力和效益的速度。對於社會大眾來說,面對稀有的嚴重不良反應和副作用,「務必要以科學眼光看待,不要讓疫苗效益被稀少的不良反應打敗。」
-
2021-03-17 癌症.其他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併發骨轉移 打保骨針控制病灶
● 當癌症出現遠端轉移,最常見骨轉移● 癌症骨轉移初期鮮少症狀,病患應定期接受檢查● 骨轉移標靶藥物治本,降低癌細胞造成骨骼脆弱65歲的王伯伯某天搬重物時傷及腰椎導致骨折,因合併有貧血,就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且竟已併發骨轉移。經化學治療之後,以保骨針治療4個月,從原先僅能坐著輪椅,到可以拄著拐杖走進診間,其後完成自體骨髓移植,在歷經2年的治療,骨轉移病灶獲得控制,如今行走自如。病理性骨折 才知骨轉移當癌症遠端轉移至骨頭,在癌症分期上已屬晚期,許多類似於王伯伯的病患,在骨質嚴重流失,發生病理性骨折之後,才確診罹癌。然而,骨轉移可說是癌症最常發生轉移的部位之一,其中又以肺癌、攝護腺癌、乳癌及多發性骨髓瘤最容易併發骨轉移。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將以「晚期癌友噬骨痛,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為題,深入介紹骨轉移治療策略。癌細胞阻擋骨頭新生林世強表示,由於骨骼製造與消耗的平衡機制,仰賴造骨及蝕骨細胞,一旦癌細胞入侵,不間斷地刺激造骨細胞,會促使造骨細胞分泌過量的訊號,此訊號會造成蝕骨細胞過度活化,加速骨質流失,且癌細胞也會抑制造骨細胞,阻擋骨頭新生,此平衡機制長久下來被破壞,病患就會感到骨頭疼痛,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一旦脊椎塌陷壓迫下半身神經,恐造成癱瘓。用藥讓蝕骨細胞休眠不過,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骨轉移的治療已有標靶藥物,俗稱「保骨針」,為一種單株抗體。林世強說,以往骨轉移治療會先針對症狀進行控制,給予止痛藥物,並以局部性放射線治療控制疼痛,如發生病理性骨折則採取手術治療,但比起疼痛控制,標靶藥物更能直接從源頭下手。標靶藥物的作用機制,在於能精準地阻斷活化蝕骨細胞的訊號,促使蝕骨細胞進入休眠期,保護骨骼不再被破壞,並預防再發生後續骨轉移的併發症。多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只是在骨轉移初期,由於症狀不明顯,病患難以自覺。林世強表示,病患如出現腰痠背痛、手腳無力等徵兆,應於回診時告知醫師,以利安排進一步檢查;若病患尚未併發骨轉移,也應定期進行血液及影像學檢查。除藥物支持之外,骨轉移的病患於日常飲食應多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且勿以為骨轉移後就不適宜運動,在醫囑下可適當進行游泳、騎腳踏車等緩和運動。副作用下齒槽骨可能壞死臨床發現,使用骨轉移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可能造成下齒槽骨壞死,因此病患在接受治療前,應先前往牙科治療蛀牙、牙周病等,治療期間維持口腔衛生,避免拔牙等侵入性的牙科治療。醫學辭典/骨轉移人體的骨髓是個充滿血液的器官,癌細胞會透過血液及淋巴系統擴散,如在骨頭部位形成病灶,代表癌症遠端轉移至骨骼,稱為骨轉移。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光毒症、全身性間殖炎?陳文茜曝遭怪病攻擊 醫師這樣說
財經節目主持人陳文茜近日在臉書透露,5年前自己進入免疫系統疾病末期,出現了「光毒症、全身性間殖炎」,不但腳趾發黑、微血管破裂,痛苦不堪,感慨「還能活10年嗎?」風濕免疫科醫師表示,光毒症應是光敏感症,但沒聽過間「殖」炎,較可能是間「質」炎,確實可能因自體免疫問題引起,一旦確診,除了配合藥物控制,也建議患者作息規律、飲食正常。陳文茜2019年罹患肺腺癌開刀治療後,近期又透露自己的健康狀態,表示從出生到現在六十多年來,一直有疾病跟著,日前氣溫驟降10度,兩個小腿至腳,微血管幾乎全破裂,腳趾呈黑色,體內器官遭到免疫系統攻擊,她甚至用了光毒症、全身性間殖炎兩種病狀,表達已進入免疫系統疾病末期。所謂光毒症,台北榮總內科部主治醫師曹彥博認為,應是指「光敏感」,是一種對光過敏引起的皮膚疾病,過敏原為光線,皮膚天生敏感或女性雷射、去角質保養後會引起;也可能因自體免疫系統造成對紫外線的反應過度。至於「全身間殖炎」?曹彥博說臨床上只聽過「間質性肺炎」,也是自體免疫系統可能引發的症狀,嚴重的畫會導致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但都得透過影像判斷才能確診。針對陳文茜自己聲稱已進入自體免疫系統「末期」,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則說明,免疫系統疾病沒有所謂初期、末期,就是一種長期慢性疾病,通常是不明原因出現抗體攻擊自身,若攻擊到血管會發炎、血小板低下,四肢末梢神經若不佳可能血栓,沒處理好真的苦不堪言。基隆長庚醫院暨情人湖院區皮膚科醫師許仲瑤表示,因自體免疫系統造成微血管破裂?「應指有血管發炎類的紫斑。」臨床上可能是雷諾氏症。由於陳文茜2019年曾因肺腺癌開刀治療,醫師表示,癌患治療過確實會造成免疫低下,可能因抗原突變合併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自體免疫疾病很多類型,類風濕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癬等,許仲瑤表示,無論如何,一旦確診,患者要配合用藥,不要突然停止,等病情穩定再考慮慢慢減量,生活作息則要維持正常、早睡早起,飲食更要健康攝取。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國衛院小分子抗癌新藥 僅兩成用藥量 能抑制多種腫瘤生長
國衛院昨日宣布,新藥研發團隊所研發的小分子抗癌藥物傳輸系統DBPR115,能有效攜帶連結的藥物到腫瘤細胞,提升療效並降低副作用。根據臨床前期的試驗,與市售藥物CPT-11相比,僅需兩成用藥量即可達到數倍對大腸直腸及胰臟腫瘤生長的抑制效果,此藥已獲准美國FDA新藥申請,將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國衛院生技藥研所副研究員鄒倫表示,這套傳輸系統是以小分子擔任導彈頭的標靶性抗癌化合物,用小分子胺化合物結合市售的抗腫瘤藥物,達到傳遞並集中抗癌藥物至腫瘤組織的功能,增加腫瘤中抗癌藥物的濃度,提升藥效且降低副作用。小分子胺藥物傳輸系統還可增強所攜帶藥物的辨識信號,倍增傳輸系統找尋信號的能力,使治療效果更好。鄒倫指出,由於腫瘤細胞會釋放特定訊號,該藥物能直接辨識並作用在不同腫瘤上,因此除了大腸直腸及胰臟腫瘤外,目前試驗也發現對肝臟、腦部和肺部腫瘤都有不錯的抑制效果。國衛院生技藥研所所長張俊彥表示,過去雖也有其他抗癌藥物傳輸系統,但主要是以抗體來辨識腫瘤細胞的抗原,再結合藥物殺死腫瘤細胞,然而因為腫瘤細胞很聰明,可能會「脫掉」抗原,導致抗體無法找到而失敗。相較於抗體等大分子的傳輸系統,這次研發的小分子胺化合物製程穩定度高,製作成本較低,並且造成免疫反應的機率小,更具優勢。DBPR115已完成技轉且完成臨床前試驗,今年1月15日通過美國FDA新藥(IND)申請,核准同意執行第一期臨床試驗,也正申請國內第一期臨床試驗,為國內首個本土研發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具體成功案例。
-
2021-03-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專家:國產疫苗第三期試驗恐艱辛
國內兩家疫苗廠正進行新冠肺炎疫苗臨床試驗,力拚今年六月後取得國內緊急授權,何時才能取得其他國家的緊急授權?一名資深防疫專家說,國產疫苗很難找到可完成第三期試驗的場域,若廠商缺乏全球試驗點的布局,「大概沒有希望做第三期。」該名資深防疫專家說,國際疫苗大廠早在全球布建眾多臨床試驗點,展現兩、三個月內做完上萬人臨床試驗的實力。且完成第三期試驗的疫苗愈來愈多,下半年疫苗會過剩、降價,變買方市場,國產疫苗處境更艱辛。專家表示,今年六、七月後,本土疫苗僅完成第二期試驗,難與國外疫苗競爭,那時國人接種意願、國際疫苗採購情形,將決定國產疫苗命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年十一月表示,國產疫苗所誘發的「中和抗體」濃度,若與國外大規模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疫苗結果相當,保護力或許也差不多。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說,若世界衛生組織歸納現有臨床試驗相關資料,找到足以作為「疫苗有效指標」的抗體濃度,國產疫苗就可望加速在國內外取得緊急授權。若無,國產疫苗勢必得去國外做臨床試驗,有效性才能被認可。
-
2021-03-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中和抗體還不是有效指標 台疫苗缺臨床測試恐難獲認可
兩家疫苗廠正進行新冠肺炎疫苗臨床試驗,力拚今年六月後取得緊急授權。國產疫苗雖已參照國際緊急授權的要求,擴大試驗人數規模,但台灣無疫情,疫苗減少感染或重症的效果成謎,只能測試劑量、安全性、免疫生成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年11月曾說,可看國產疫苗誘發的「中和抗體」濃度,若與國外大規模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相當,保護力或許也相當。不過,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今受訪提醒,國產疫苗能否加速開發,關鍵在於中和抗體濃度必須先成為公認的「疫苗有效指標」。若缺乏足以作為疫苗有效指標的抗體,國產疫苗勢必得到海外做臨床測試,才有可能受國際認可、通過緊急授權。黃玉成於疾管署3月5日舉辦之線上研討會指出,疫苗誘發出來的抗體很多,但不見得都可代表疫苗的保護力。以B肝疫苗為例,真正該測、可代表保護力的只有表面抗體;HIV也有抗體可以測,但不代表保護力,是顯示有無感染。「測一個有效的、真正帶來保護力的抗體是很重要的,」黃玉成表示,這種抗體可稱為「疫苗有效指標(correlate)」,但目前全世界都還不知道,到底哪個抗體與新冠肺炎的疫苗保護力有關。被大家寄予厚望的「中和抗體」,只是目前是大家認為有可能是,還沒有被證實,只能叫做「可能有效指標(surrogate)」。黃玉成表示,不是每個疫苗都找得到可視為有效指標的抗體,例如麻疹疫苗找得到,子宮頸癌疫苗就找不到。新冠肺炎疫苗有沒有指標?各國都在期待世界衛生組織能從現有實證、臨床試驗單位提供的資料歸納出結果。如何歸納?黃玉成今表示,如果打過疫苗者仍染疫者,測得某抗體濃度都在某數值以下,接種後未染疫者都在某數值以上,或許就能歸納這個抗體濃度就是疫苗有效指標。若能找到,世界衛生組織公布這個指標的同時,也會定義標準血清的比例,以及標準的檢測方法。黃玉成表示,新冠肺炎疫苗是否存在有效指標,對台灣疫苗研發格外重要,因為台灣沒有疫情,缺乏在臨床測試有效性的環境。如果有足以作為疫苗有效指標的抗體,國產疫苗可望加速在國內外取得緊急授權;若無,國產疫苗可能勢必得去國外做臨床試驗,有效性才能被認可,所需時間就很久了。
-
2021-03-15 名人.黃軒
AZ疫苗和血栓有無關係?為何有些國家暫停施打?
COVID19 疾病,會引起血栓,但COVID19 疫苗引起血栓至今沒有人証實會有直接關聯,專家們的想法,我整理一下,大約如下:怎麼判定是疫苗接種後的副作用?1.產生抗體的時間一般疫苗接種後,完成流感疫苗接種後,至少約需2-3 週,才會產生抗體,具有保護力。接種疫苗後,卻在施打後「一週內」發生格林巴利症候群(GBS),那麼疾病與疫苗的關聯性就較很低。2.製造疫苗的原料疫苗製造源料也可做為判斷,以心肌炎為例,一般是病毒直接感染引起,那麽只有採取把整隻病毒打入人體 ( 例如:傳統減毒/死毒疫苗/沒有完成減毒) ,較有機會引起;若是根本不以病毒製造的次單位 mRNA 、mRNA疫苗 ( Pfizer、Moderna 、BioNTech ) ,就不可能會引起心肌炎。印度的Covishield 、Covaxin,則是用較傳統的方式製作,雖然製程有更新,但仍是採用失去活性的整隻病毒打入人體,刺激人體免疫系統。心肌炎就會比較可能會出現。3.自然的發生率每一種疾病,即使在不打疫苗下,也是會有其疾病的自然發生率。例如根據統計,台灣每年血栓發生率是萬分之1.59,香港是萬分之1.99。而在歐美國家發生率可能高達千分之1到2 : 這樣可以理解,一般自然界的疾病,在臺灣一萬人中有1.59個血栓發生的風險,而在歐美國家,在一千人中就會有 1~2 個血栓發生的風險,顯然血栓,這個疾病,在沒有施打疫苗下,歐美人士發生血栓事件,比臺灣高出5-10倍了!罕見的副作用如果全符合以上三個條件下,而且在經過之前的三個階段的臨床實驗都沒有發生過的常見副作用,就會進入罕見的副作用探討了:依據國際醫療科學組織會議(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Medical Sciences, CIOMS;http://www.cioms.ch/) 的副作用分級方式:極常見:≧10%常見:≧1 且<10% 不常見:≧0.1 且<1%罕見:≧ 0.01 且<0.1% 極罕見:<0.01%未知(無法以現有資料推斷)。我們看到的市場藥品仿單(藥品說明書)也多依循這規則編寫。我們任何藥物或疫苗的臨床試驗,人數最多不過幾千/萬人而已,因此無法透過臨床試驗查出發生率低於十萬/百萬分之一的副作用,就被CIOMS,通稱為「罕見副作用」例如Moderna 疫苗,其仿單皆會註明每萬人可能發生面神經痲痹 ( Bell's Palsy ) ( Rare side effects after the COVID-19 vaccine :Moderna vaccine : After the Moderna COVID-19 vaccine more than 1 in 10,000 people:may develop Bell's palsy ; who have had facial fillers may develop swelling of their face - this can happen in people who have had facial fillers )Pfizer-BioNTech 疫苗 打了百萬劑,發現約29位有罕見的過敏反應,但目前未有人因此死亡 ( No deaths were reported. )。而在牛津AZ疫苗開啟施打後,在英國血栓事件通報率約百萬分之3,歐盟則在百萬分之6。施打疫苗發生血栓比率,遠比平時血栓發生比率低很多,故打疫苗沒有增加罕見副作用的風險。為什麼有些國家需要暫停施打呢?這又回到人體的臨床試驗階段來看看了一個新藥或疫苗研發過程,需申請人體臨床試驗階段 (Investigation Drug,IND),進而才能進行臨床試驗分期「共4個階段 (Phase I、II、III、IV期)」,只有通過第三期臨床試驗 (Phase III) 過程,證實藥物療效,可申請新藥上市許可 (New Drug Application,NDA)。但仍有,第四階段臨床試驗(Phase IV,上市後的追蹤):這個階段是藥品上市後的追蹤,且與已核准的適應症相關,監測該藥物是否有先前幾個階段沒發現的副作用或是不良反應等情況,試驗設計較為簡單,但是需要大量的病人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如果有疑似先前幾個階段沒發現的副作用或是不良反應等情況,該國家可以依臨床試驗的規範,暫緩施打,先接受調查。丹麥、挪威、冰島、意大利...宣布暫時停用AZ疫苗,那是預防性措施,也許正配合該國第四階段臨床試驗(Phase IV,上市後的追蹤)規定確認安全後,才再繼續放行如果真的屬於罕見副作用,什至無法事先預知會發生在哪一類人身上。如果過敏病史問了、安全措施做了,但為了多數人安全著想,即使明知藥物或疫苗具有某種罕見副作用,各國主管機關FDA 也會核准上市,如果真的發生了,再給予發生罕見副作用者救濟。如果跟目前的COVID19 引發的全球大流行比較的死亡人數,其效益肯定大很多了,故各國政府一定會開始大量大疫苗,救命,也救全球經濟。※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3-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歐盟推疫苗護照 俄中疫苗有望一併認可
歐盟計劃本月推出疫苗護照方案,讓接種過疫苗者能恢復旅行與人員流通。除歐盟核准疫苗外,俄、中等僅獲得部分國家緊急使用授權的疫苗也擬一併認可。知情歐盟疫苗護照計畫人士指出,「歐盟COVID卡/數位綠色認證」將包含3份檔案,具體記錄當事人有無接種疫苗與何種疫苗、接種後的篩檢結果,以及痊癒後有無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抗體等細節。歐盟正加緊研擬一套能讓所屬27個成員及歐洲經濟區內國家能彼此開放國境、又能避免疫情擴散的方案。歐盟各國領袖上個月一致同意疫苗接種證書的綱領,對希臘、塞普勒斯這些經濟仰賴觀光的國家來說,尤為重要。知情人士指出,疫苗護照將認可所有已獲歐盟藥品管理局(EMA)核准的疫苗,以及一些獲個別成員國核准的疫苗。拿匈牙利來說,他們已以俄製與中國製疫苗展開國內的大規模接種。將未獲歐盟藥管局核准疫苗一併納入認證的決定,雖恐坐實一些歐盟成員覺得相關國家拿疫苗當地緣政治工具的憂心,但畢竟能免除像匈牙利等國家的反彈。歐盟目前的接種進度約每百人僅9.4人接種,落後於英國的每百人35人接種及美國的27人,但歐盟執委會仍維持今夏結束前要讓全歐盟70%成人接種完的目標。歐盟預計本月17日推出疫苗護照計畫,其實有好幾個成員國已在考慮推出自家的疫苗護照,以確保今夏觀光商機。希臘觀光部長西奧哈里斯(Haris Theoharis)說:「只要有施打過疫苗、已有抗體或篩檢陰性的觀光客,都歡迎來希臘,希臘對今夏已有完整的配套。」中國外長王毅本月7日宣布推出中國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標榜對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及跨境人員往來便利提出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目前正等越來越多國家與中國達成健康證明互認安排。根據中國外交部領事服務網資料,中國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是一種綜合性證明,會顯示持有人的核酸、血清IgG抗體檢測結果及疫苗接種情況等。健康證明內含加密二維碼,以供各國相關部門查核並讀取相關資訊。除電子化,還可列印出紙本版。
-
2021-03-11 癌症.肝癌
估千萬人肝癌風險高 肝基會呼籲全民「每年超一次」
65歲的簡先生沒有B肝或C肝,為了追蹤中度脂肪肝,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腹超),沒想到因此陸續發現4公分膽管癌、2.9公分肝癌,所幸發現得早,沒有侵犯血管或淋巴,手術順利平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今召開記者會提醒「40歲以上成年人不論有無B、C肝,每年務必做一次腹超,肝炎帶原者更要半年做一次。」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表示,民國75年以後出生的新生兒都有全面接種B肝疫苗,但民國73到75年只有給母親帶原的新生兒,民國73年以前出生者則無疫苗保護。民國73年以前出生的人數,粗估有1000多萬人,當中僅15到20%跟簡先生一樣,血液中沒有帶原也無抗體;另外80%不是帶原就是有抗體,這800多萬人都曾經感染過B肝,雖然自己沒感覺,卻都是肝癌的高危險群。許金川表示,肝癌如果發現愈早,根除治癒機會愈高,因為肝癌生長速度很快,研究發現肝癌從1公分長到3公分,最快只要4.6個月。所以要呼籲有B肝或C肝者,一定要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即便不幸罹癌,也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至於沒有B肝或C肝者,至少也要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腹部超音波檢查就像肚子的聽診器,但是比聽診器還要好,可以一併檢查膽、腎、胰,檢查過程不會痛也不會不舒服。「每年超一次是台灣人最重要的功課,」許金川強調,在肝炎盛行率高的台灣,「每年超一次」是極重要的觀念,要消滅肝病、防止太晚發現肝癌而來不及救治的悲劇,「每年超一次」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有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大部分發現的肝癌都是三公分以下,這麼小的有95%機率可治癒;若出現腹痛、黃疸、變瘦等症狀,肝癌都已經長很大了,療效、預後都不好。肝基會將展開「全民腹超十年計畫」,募集善款,逐步擴大提供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今天計畫開跑,首波獲得免費服務的民眾有一百多位,為低收入戶、身障朋友、職業駕駛。許金川說,有些人經濟能力不錯,記得要「每年超一次」,基金會將為了生活忙碌、行動不便、經濟能力有限等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開始,希望幫助台灣成為沒有肝病的寶島。免費活動及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
-
2021-03-11 癌症.肝癌
沒症狀也會罹肝癌 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保健康
每年有7800人因肝癌病逝,但多數肝癌早期沒症狀,出現不適已為時過晚。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今天呼籲,B、C肝帶原者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年逾40歲民眾一年一次,遠離威脅。肝病堪稱台灣「國病」,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死因統計,民國108年全台有多達5萬人死於癌症,其中7800多人因肝癌病逝,高居10大癌症死因第二位;實際上,早在93年以前,肝癌多年蟬聯10大癌症死因首位,歷經多年肝病防治工作,才退居第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今天上午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十年計畫」起跑記者會,肝基會董事長、肝病權威許金川表示,肝癌發展通常是漸進式的,從慢性發炎、纖維化、肝硬化,到最後才會出現腫瘤。許金川說,根據過去研究,肝腫瘤體積至少要花4個月才會長大1倍,顯示肝病患者只要每6到12個月追蹤一次、肝硬化患者每3到6個月追蹤一次,即便發現肝腫瘤,通常也不會超過3公分,還來得及進行根除治療。許金川說,早年多數台灣人不是B肝帶原者,就是帶有B肝抗體,代表肝臟曾被B型肝炎病毒感染過,可能早已受損,沒發病的B肝健康帶原者罹癌機率比常人高4倍,一旦演變成肝硬化則比常人高出100倍,成為台灣過去肝癌主要成因,直到政府75年推動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才大幅降低B肝帶原。他指出,除了B肝,C肝帶原、肝炎患者也是一大高風險族群,長年受病毒影響難免會發生慢性發炎,因而產生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進一步發生肝癌,唯有定期追蹤,超音波及抽血雙管齊下,才能在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許金川表示,為了不讓憾事一再發生,肝基會將在全台推動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超音波簡單、不痛、沒有輻射、確診率高,是篩檢肝癌最重要的利器,除了呼籲B、C肝帶原民眾每半年檢查一次,年滿40歲的民眾無論有沒有B、C肝帶原,每年都應該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今年65歲的簡慶銘沒有B、C型肝炎,多年來因中度脂肪肝定期做腹部超音波追蹤,108年做完超音波後被醫師發現可疑病灶轉診至台大醫院,確診有4公分的膽管癌,但至今毫無症狀,緊急動刀切除,去年追蹤又發現肝臟有2顆2.9公分肝腫瘤,正因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讓他及早發現癌症,及早治療。許金川強調,肝臟內部沒有神經,就算肝炎發作也不容易感受到痛,早期肝癌除非剛好長在肝臟表面,不然大多也都沒有症狀,必須靠肝臟檢查才能發現,目前台灣B肝、C肝帶原者至少有200萬人,都是肝癌高風險族群,除了腹部超音波,也建議搭配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至少一年做一次,遠離肝癌危機。
-
2021-03-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肺炎疫苗將開打 疾管署打造APP追蹤不良事件
國內即將開始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為偵測接種後的不良事件,疾管署參考美國作法並融入居家檢疫關懷概念,打造Taiwan V-WatchAPP監測系統,透過雙向簡訊追蹤接種者身體狀況。首批牛津AZ疫苗3日運抵台灣,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進行檢驗封緘,截至今天已通過6項檢驗,只待無菌試驗合格就能放行,提供全台211家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責任醫療院所高風險醫事人員優先接種。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3月5日第5次新冠肺炎線上研討會,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長楊靖慧在會中透露,第一階段接種計畫預計3月就會啟動,屆時醫事人員只要預約、接種名冊勾稽後即可安排接種。除了接種時程,疫苗可能伴隨的不良事件更是全球關注焦點,楊靖慧說,為了避免疫苗不良事件發生,除了建議有疫苗過敏史的民眾避免接種,醫院也須設置休息區、準備急救設備,讓接種的民眾留在現場觀察30分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受訪時說,未來醫療院所若遇到接種後的不良反應事件,將比照流感疫苗通報食藥署「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也可通報疾管署的「疫苗接種不良事件通報系統」,將逐一關懷是否需要通報預防接種受害救濟。除了被動接受通報,疾管署也規劃在疫苗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後,將持續追蹤接種民眾體內抗體狀況以及副作用,同時參考美國作法,設置TaiwanV-Watch APP,以關懷居家檢疫者的模式,透過雙向簡訊追蹤前3萬名接種對象的身體狀況,持續運用科技防疫。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美國早在疫苗開始接種之初就推出V-Safe系統,讓接種者主動回報不良事件,至今已有數百萬名美國民眾加入通報行列。根據美國統計,接種第一劑輝瑞BNT疫苗後發燒比率約5%,打完第一劑莫德納發燒比率約8%,但至今都未監測到與疫苗相關的不良反應重症症狀;過敏反應方面,BNT每接種100萬劑約有4.7人、莫德納2.5人,比早期每百萬劑11人來得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接受記者電訪時說,最近聽到不少海外親友分享,他們接種疫苗後容易出現發燒、畏寒、精神不濟等症狀,至少要休息2天才能恢復。考量台灣首批接種對象均為高風險醫事人員,因此指揮中心也訂定相關指引,除了建議醫事人員應分批接種、避免人力告急,也建議接近週末再打疫苗,趁週末好好休息,相關指引預計這兩天就會公布。
-
2021-03-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刺胳針:印度本土研製疫苗Covaxin安全有效
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檢驗印度本土研製疫苗Covaxin第2期臨床實驗數據後今天發表報告表示,Covaxin安全、具免疫性且沒有嚴重副作用。印度中央政府在本土研製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Covaxin尚未提交第3期臨床實驗數據前,就核准這支疫苗緊急使用授權,引發外界質疑疫苗安全性,且導致許多印度民眾及醫護人員拒絕接種疫苗。在「刺胳針」期刊根據Covaxin第2期臨床實驗數據判定這支疫苗安全、具免疫性且沒有嚴重副作用後,是否會讓印度民眾恢復信心,進而增加接種印度本土疫苗的速度,還有待觀察。印度媒體Livemint引述「刺胳針」報告指出,雖然無法只根據第2期臨床實驗數據就可推論疫苗的有效性,但由巴拉特生物科技公司(Bharat Biotech)製造的Covaxin疫苗是安全且具免疫功效的。「刺胳針」表示,在Covaxin第1階段臨床實驗中,所有參與實驗的受測者在施打第二劑疫苗後的3個月間,都出現高中和的抗體反應。這份報告說,在Covaxin第2階段臨床實驗中,受測者出現更好的反應原性(reactogenicity)和安全結果,且比第1期臨床實驗增強了免疫力。印度本土研製的Covaxin是由官方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與印度國家病毒研究所合作研發,再交由巴拉特生技公司生產。巴拉特生技3日宣布,根據Covaxin第3期臨床實驗結果,對新冠肺炎防疫有效率達81%,且可有效預防英國和其他變種病毒株。由於印度禁止被列入首波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3億民眾選擇要施打哪一款疫苗,在許多人對Covaxin疫苗安全擔憂之下,拒絕接種疫苗,導致疫苗接種普及率進展緩慢。
-
2021-03-07 名人.黃軒
為何新冠疫苗已試驗成功卻仍有副作用?醫師解惑
近日常常被問,其實不會奇怪答案就是下面疫苗,大都使用病毒片段基因不管是傳統減毒/死毒疫苗,就是採用打進整個病原菌、或是將mRNA打進人體細胞膜、或牛津大學和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研發的重組病毒疫苗,以及台灣3家本土疫苗廠商採用次單位的棘蛋白疫苗,選擇病毒的片段來引起免疫反應,這些引發免疫系統反應的,都必須有病毒基因才能有效產出抗體。而基因片段畢竟也是病毒的一部分,又無論人體試驗受試者再多,也很難囊括全球70幾億人口不同的體質。故疫苗已試驗成功,也仍會有副作用出現。加速型的臨床試驗我們正常「傳統的疫苗產生要10年以」上的!我們通常收病人的人數也非常少,只有約第一期收10人、第二期收100人、第三期收1000人!但【COVID19 是屬於大災難】,我們人類都需要加速型的臨床試驗,也是必須有依臨床試驗的phase 1、phase 2 和 phase 3 ,只是人數太少了,於是把人數拉高、例如第一期由收10人,變成收100人、第二期由收100人,變成收1000人、第三期由收1000人,變成10000人以上!且時間壓縮至最短時間內,走完三個臨床試驗階段,這就是現今Pfizer 、Moderna 、Novavax 、AztraZeneca ,Johnson & Johnson 三個臨床試驗phase會「增加人數」,且「加速完成」疫苗研發完成。例如 Moderna Phase 3 :收了30,000人、Pfizer Phase 3 : 收了37,796人。在台灣,臨床試驗第二期共有三家,各自收3500人,其預登記20,000人。臨床試驗第二期一通過,也就馬上可視為「緊急授權使用,EUA」的階段。罕見的過敏反應過高,令人擔憂流感疫苗每百萬劑會出現 1.3 罕見的過敏反應Pfizer疫苗每百萬劑會出現 29 罕見的過敏反應例如目前 Pfizer-BioNTech 疫苗 打了千百萬劑,發現約29位有罕見的過敏反應,約是打了每百萬劑,才會出現 11.1 次過敏反應;這個和流感疫苗比較,打了每百萬劑,就會出現 1.3 罕見的過敏反應是高了一些,但目前未有人因此證實死亡 ( No deaths were reported. )和疫苗有關,且可以藥物控制。由於至今,未能有效通過傳統安全疫苗的三個臨床試驗階段,至今在全球,這些疫苗,只能視為「緊急授權使用,EUA」的原因。民眾喜歡把不良反應,說成副作用定義正常使用下~副作用:可以預期會有的反應。例如常見任何打針,會有局部副作用 : 紅腫熱痛,這是典型可以預期且輕微的反應。疫苗常引發的嚴重副作用,大部份都會是少見的,不然任何國家FDA都不會允許其 " 安全上市"。不良反應:任何不可預期、不想要或者過度的反應,皆是。不良反應案件通報可以很多,但真的和疫苗,引發副作用關聯卻很少...付出的必要風險這是疫苗接種至今仍難以完全避免、人類為換取接種疫苗的效益,不得不付出的必要風險。例:狂犬病疫苗本身的毒性,遠比多數疫苗來得高,但因人類一旦感染狂犬病且等到發病,死亡率可逼近百分之百;因此,在不打就有極高比例可能會失去生命的情況下,多數曾經暴露在狂犬病環境風險下的人,還是會選擇接種疫苗。其實更多人,都是把疫苗的不良反應通報,全推給副作用通報了。※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3-07 新聞.健康知識+
你打了嗎?醫師列7大成人所需疫苗備足完整抵抗力
門診有位媽媽扶著疼痛難耐、罹患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的阿嬤說:「郭主任,長皮蛇後再打疫苗有沒有用?我現在打有沒有用?」七大疫苗 建立成人保護力樂生療養院社區醫學部郭紋翠主任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苗的問世,讓接種疫苗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再度受到關注。疫苗的施打應由專業醫師針對個別健康與年齡等狀況,提供應施打的項目和接種時間點。郭醫師提出以下七種成人應接種的疫苗 ,並建議只有自己備足完整的抵抗力才能預防疾病、遠離各類傳染病。一、50歲以上:◎流感疫苗:每年打一劑。◎肺炎鏈球菌疫苗:65歲以上及未滿65歲高風險群(如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者),只要一劑,終身受用。◎帶狀疱疹疫苗:50歲以上成人,不論之前是否得過水痘或皮蛇,建議都要打一劑。二、20歲到50歲:◎流感疫苗:慢性病患,每年打一劑。◎A型肝炎疫苗:高危險群(慢性肝病、血友病、曾經移植肝臟病人、男同性戀或雙性戀或藥物成癮者),或是職業易暴露(如醫療人員)、工作需往來流行地區者,建議接種2劑。◎B型肝炎疫苗: 未曾接種B 型肝炎疫苗者,應依「0-1-6個月」之時程接種3劑。若為感染高危險群(血液透析或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之工作者等),則應追加1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對於未曾接種、接種史不清楚者或檢驗未具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者,應接種2劑,且間隔至少4週。◎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子宮頸癌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於沒有性經驗且未曾感染過的女性接種效益最高,因此9到14歲或無性經驗者,可諮詢醫師視情況施打。目前HPV疫苗有三種(2價、4價、9價),其中2價疫苗可供15歲以上女性施打、4價及9價疫苗適合15-45歲女性,但這三種疫苗不建議交替施打。(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打針後要揉才不會有瘀青、硬塊? 不一定!這2種狀況只會愈揉愈糟糕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 別緊張!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
2021-03-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大陸疫苗接種率低 官方估2022年中才到7成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中國累計接種COVID-19疫苗5200多萬劑次,接種率尚不足4%。陸媒今天引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預估,最快要明年中,接種率才能到7至8成。中新社今天刊登高福的專訪內容,他在談及中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接種狀況時作上述表示。高福指出,中國的疫苗覆蓋率要達到70%到80%,「快的話到明年年中,慢的話明年年底」。他並強調,疫情還在發展,為了建立群體免疫屏障,呼籲民眾還是要接種疫苗。他也提到,儘管COVID-19有所變種,但「萬變不離其宗」,最關鍵的地方並沒有變。比如,病毒入侵人體需要找到細胞中的受體,而結合受體的部分就不會改變。如果瞄準病毒的這一部分,那麼疫苗將依然管用。不過,對於疫苗保護力的持久性,高福也坦言不確定。他說,這是人類第一次接觸COVID-19,「現在還不能回答疫苗對病毒的抗體保護到底能持續多久,還沒有確切答案」,因此需要對免疫規劃作出及時調整。他舉例,例如重點人群接種完成後,如何安排後續人群接種;若病毒變異導致疫苗保護力降低,如何對疫苗進行調整;新疫苗研發成功後,是否需要從頭開始臨床試驗等等,都是動態調整的內容。據報導,具有中國全國政協委員身分的高福,這次兩會期間則提案成立國家疫苗研究中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3屆全國委員會第4次會議發言人郭衛民3日表示,截至2月底,中國已累計接種COVID-19疫苗5200多萬劑次。若按照中國14億人口計算,接種率尚不足4%。根據中國青年報,中國防疫專家鍾南山1日在北京清華大學與布魯金斯學會共同舉辦的「快速復甦的正軌:中美新冠疫情防控與治療合作」論壇上曾提出,到今年6月,中國疫苗接種率計劃達到40%。以中國13.9億人口來計算,預計4個月內要有5億人接種疫苗。
-
2021-03-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國開先河 為猿猴施打動物用COVID疫苗
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今天表示,他們為9隻大型猿猴接種實驗中的動物用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成為第一批人類外的疫苗接種者。法新社報導,園方為4隻紅毛猩猩與5隻倭黑猩猩各接種兩劑由寵物和家畜用藥製藥商碩騰(Zoetis)針對動物研發的實驗性疫苗。其中一隻接種的紅毛猩猩卡倫(Karen)其實有來頭,因為牠早在1994年就因成為第一隻做開心手術的猿猴而醫學史留名。今年1月時園內有8隻大猩猩疑似被確診的工作人員傳染病毒。但這回園內的大猩猩並未接種疫苗,因為園方推定牠們在稍早染疫痊癒後已有抗體。這是目前為止新型冠狀病毒能傳染給大型猿猴的首例,而當時工作人員都有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大猩猩疑似因接觸到無症狀的工作人員而染疫。一隻年紀較大的猩猩溫斯敦(Winston)先前染疫且病況嚴重,在接受最先進的合成抗體治療後才康復。跟那些猩猩施打的疫苗一樣,治療溫斯敦的藥物也是專門供動物,沒辦法供人類使用。這次為猩猩施打的疫苗,先前曾在貓、狗身上做過實驗。
-
2021-03-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抗新型冠狀病毒血清 巴西將進行人體測試
巴西布坦坦研究所今天向國家衛生監測局(Anvisa)申請展開可用於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血清人體臨床試驗。研究所指出,已備妥約3000瓶血清在這個研究階段使用。布坦坦研究所(Instituto Butantan)隸屬聖保羅州衛生廳,與中國北京科興藥廠合作負責在巴西生產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CoronaVac,同時從去年開始研發抽取馬的血漿製成的血清,用於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為了製造血清,研究人員將輻射滅活病毒注射在馬身上,產生抗體免疫球蛋白G(IgG),研究人員再將這些抗體從血液中提取,通過用於生產如對付蛇咬傷的抗血桿菌血清的技術進行純化。在對活病毒感染的實驗室老鼠進行的測試中,布坦坦研究小組觀察到血清使用減少了病毒載量,並改善了實驗鼠的肺結構。研究所創新主任生化學家塔瓦希(Ana Marisa Chudzinski-Tavassi)表示,注射血清的第二天,就在這些動物的肺部產生非常大的保護。塔瓦希還指出,第一階段人體測試將首先應用於少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目的是評估人體對血清的反應,因為血清將用於病毒已經存在的情況下,兩天後就可以知道有沒有用。布坦坦研究所所長柯瓦斯(Dimas Covas)今天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血清是用於治療疾病,而疫苗防止疾病出現,「血清為感染病毒的患者提供現成抗體,能夠識別和阻止病毒的傳播;疫苗則是預防性的,在滅活病毒注射到體內後,由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如此一來,一旦接觸新型冠狀病毒,身體將準備好防禦。」除了布坦坦研究所外,里約熱內盧的維塔巴西研究所(Instituto Vital Brazil)也在研發另一種可以用於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類似血清。研究所預計3月底前向國家衛生監測局申請進行人體試驗,今年底前可以將血清用於在巴西治療新型冠狀病毒,年產量30萬瓶。維塔巴西研究所與布坦坦研究所研發的血清之間的主要差別是製造方式:里約研究所使用新型冠狀病毒的重組S蛋白在馬中產生抗體,而聖保羅研究所使用滅活病毒。除了巴西外,其他國家也展開血清研究,例如阿根廷的血清研究進展迅速,阿根廷政府已在今年1月10日批准緊急使用授權。
-
2021-03-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醫護AZ疫苗提報100%?醫:抗體護照上路提高接種率
新冠肺炎首批11.7萬劑AZ疫苗抵台,預計將做為11.7萬名高風險醫事人員的第一劑疫苗。台中市衛生局今天說,已針對首批疫苗造冊,共提報3.67萬名第一線醫療人員,其中17家專責醫院第一線醫護人員執登人數約2.1萬人,經17家專責醫院提報,造冊人數近2.1萬人。有醫師表示,醫院一般只要符合資格都提報上去,看不出意願,還是有人不想打,建議透過「抗體護照」上路,提高疫苗接種率。一名醫師表示,國內對於疫苗接種相關法令相當嚴謹,採自願制,不能強迫,即便現在調查表示願意接種,在疫苗核發下來,通知當事人前往接種,還是可以選擇不打,因此醫院一般只要符合資格都提報上去,看不出意願。這名醫師認為,目前醫護人員有的要打,也有的傾向不打,要在接種時才算得出接種率,由於未來持有施打過疫苗的「抗體護照」將成為國際趨勢,不用14天的居家檢疫,建議政府能讓「抗體護照」上路,提高疫苗接種率。另一名醫師表示,很多同事傾向要打,提升保護力;他雖然是第一線人員,但他個人傾向於不打疫苗,因為是打疫苗被動式增加保護力,他選擇用其他主動方式增加保護力,他連流感他也沒打,把機會讓給更需要的人,以前除非是出國不得已才接種,未來其他疫苗進口,他也傾向不打。他也強調,像他這樣不打疫苗醫護是「少數」,大多還是要打的。
-
2021-03-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中國大陸人疫苗施打率低 分析指對國產缺乏信心
中國的COVID-19疫苗施打率不到4%。有學者指出,中國的疫苗生產還沒有全面展開,數量不夠;另一方面,中國民眾對國產疫苗品質有疑慮,這些疫苗上市時公布的內容完整度和國外疫苗有落差。中國全國政協13屆4次會議發言人郭衛民3日表示,截至2月底,中國已累計接種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5200多萬劑次;儘管接種總數量僅次於美國,但若按照中國14億人口計算,接種率尚不足4%。金融時報中文網刊出察哈爾學會國際輿情研究中心秘書長曹辛的文章,針對中國的施打率低作分析。文章說,在歐美國家一樣會有民眾不願打疫苗的問題,但在中國,4%的施打率顯著偏低,且「越是有知識、有閱歷的人,不願意注射的就越多」。民眾對疫苗有疑慮,是因為中國疫苗上市時公布的內容、程序不如歐美國家做得規範。曹辛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前高級醫學官員的看法,國際上疫苗上市時,發布時應該公布疫苗的臨床研究方案、疫苗的設計、疫苗的動物實驗結果、人的第一、二、三期臨床試驗結果。但是「中國疫苗發布時公布的相關數據只有一個保護率的數據,其他的都幾乎沒有。而且不同地區做的實驗數據明顯存在差距」。還有一個中國人不願意注射的原因是:當前中國准許上市的4款疫苗,有3款是滅活疫苗,但滅活疫苗存在「抗體依賴性免疫加強反應」(ADE)問題,即注射疫苗後,最多可達20%的被注射者當再次面臨病毒攻擊時,可能喪失一切抵抗能力。此外,中國至今還沒有任何一種國產上市COVID-19疫苗有完整的法律批文,目前都是由中國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准」。批文中「要求該疫苗上市許可持有人繼續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完成附條件的要求,及時提交後續研究結果」。這意味著,這幾類疫苗的研發過程尚未結束,是在緊急情況下使用、首先滿足特定人群需要的。曹辛說,既然目前的上市疫苗是給特定人群注射使用的,加上當前中國疫情輕微,感染人數非常少,所以一般人注射疫苗的意願就更低了。除了一般民眾注射疫苗的意願低,這篇文章也指出,全中國人如果每人2劑要注射疫苗,共需要28億劑。且中國疫苗還有「外援」的需要。目前中國藥企的疫苗生產還沒有全面展開,有的還正在建生產工廠,疫苗實際上是不夠滿足國內需要的,這應該也是沒法實現全民注射的原因。中國的醫療護理人員對國產疫苗的信心也很低。根據微信公眾號「醫學界」,「中國疫苗和免疫」雜誌2月18日在網上發表篇名為「浙江省醫療衛生人員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意願和影響因素調查」的論文。此研究由浙江省疾控中心、中國疾控中心主導,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是通訊作者之一。結果顯示,756名醫療衛生從業受訪者對新冠疫苗緊急使用和上市後使用的接種意願分別為42.46%和27.65%,明顯低於此前報導中普通民眾約90%的新冠疫苗接種意願。不願意接種的原因中,居首位的是「擔心新冠疫苗的副作用」(57.69%),其次為「懷疑新冠疫苗的有效性」(34.14%)、「當地已無新冠病例,不需接種疫苗」(29.81%)等。
-
2021-03-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500名國產疫苗受試者注意!現想打進口疫苗得退出試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購買1000萬劑AZ疫苗,昨到貨11.7萬劑,直接照顧確診者的醫事人員優先接種。同時,兩家國產新冠疫苗臨床試驗都在拚收案,不惜祭出遊走於受試者保護原則邊緣的招募廣告,除了為盡快取得緊急授權,也擔心受試者很可能為了接種進口疫苗而退出試驗。隨越來越多疫苗逐漸到貨,兩家國產疫苗二期試驗要順利收到7500人,再添變數。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參加疫苗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在追蹤期間不能打其他的疫苗,特別是其他同性質的疫苗,得等到第二期試驗所需的追蹤完全結束才可以,才不會干擾試驗結果。這個前提,研究人員必須要在受試者確定參與之前,清楚說明。黃立民表示,即便答應加入試驗,受試者也有退出試驗的權利。當有經過確效的疫苗可以打,受試者繼續接受試驗的意念被動搖,是人之常情。疫苗進來,的確可能增加國產疫苗臨床試驗收案和追蹤的變數,因為「隨時可退出」是受試者的基本權利。黃立民說,根據目前調查,大約七成台灣醫事人員有意願接種新冠疫苗,這比例與其他國家的醫護人員相近。不想打的人主要考量是擔心副作用、覺得疫苗開發太倉促、覺得自己不出國所以沒有需要。隨著疫苗逐漸開打,恢復跨國往來的條件,是各國熱議重點,各國科學家也積極發表實證研究,探討不同年齡或特質的國民接種不同疫苗的效果。台灣雖然剛拿到疫苗,開打後的抗體監測計畫也值得開始討論。對此論點,黃立民表示,疫苗百百種,效果可能不一,相關規定很難規定到很細,但在某段過渡時期,跨國移動的條件除了疫苗接種證明,很可能也會要求檢附抗體檢驗報告。不過這些檢測相關事務,要由指揮中心定奪,畢竟台灣防疫做得很好。
-
2021-03-04 癌症.抗癌新知
治胰臟癌新曙光! 中研院偕中醫大合成胜肽分子抑制轉移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等名人,都因胰臟癌逝世,彷彿「名人殺手」胰臟癌確診時,通常患者腫瘤細胞已轉移,增加治療難度,中研院偕中醫大合成胜肽分子,有效抑制胰臟癌細胞轉移,研究成果已於本(3)月初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轉譯醫學》。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文華帶領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與中國醫藥大學新藥開發中心的跨機構研究團隊,破解胰臟癌細胞的訊息傳遞機制,並合成多胜肽分子,可以阻斷致癌訊號傳遞,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實驗顯示能有效延長胰臟癌小鼠的壽命,而且不會影響正常的免疫反應。李文華帶領的研究團隊曾於2015年發現,胰臟癌腫瘤細胞的細胞膜上會出現大量受體「IL-17RB」,與配體相互結合後,便會啟動一連串反應,刺激細胞增生或轉移。團隊據此研發抗體藥物,藉由減少IL-17RB與配體「IL17B」結合機會,降低癌細胞轉移機率。論文第一作者、中醫大助理教授吳恒祥解釋,不同於免疫細胞,在胰臟癌細胞表面大量出現的IL-17RB,容易兩兩結合,形成同質雙聚體。當同質雙聚體遇到配體IL-17B後,就會召喚激酶「MLK4」,催化蛋白質磷酸化,有如按下開關般,啟動後續一連串致癌訊號。研究團隊設計出的多胜肽分子是一組胺基酸序列,可在細胞內特定位置取代激酶MLK4,與受體IL-17RB結合,阻止激酶與受體交互作用,藉此阻斷癌化訊號傳遞。此多胜肽分子可以在胰臟癌細胞內找到正確「鑰匙孔」並事先「卡位」,防止激酶MLK4前來「解鎖」啟動反應開關。吳恒祥說,實驗結果顯示,罹患胰臟癌的小鼠若施打此種胜肽分子,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與肺臟的機率大幅下降,壽命也因此延長。未來團隊期望能繼續深化研究,研發出效果更穩定的小分子藥物,協助胰臟癌患者進行標靶治療。
-
2021-03-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南非變種病毒抗體可能有助預防其他病毒株
專家今天表示,一項根據少數樣本作成的最新初步研究顯示,曾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南非變種病毒的人,對其他變種病毒的免疫力可能較好。法新社報導,上述結果是由發現501Y.V2南非變種病毒的南非科學家團隊所做成,尚未通過同行評審。但這項發現已令人萌生希望:鎖定南非病毒株的疫苗或許可以預防未來變種。根據科學家提出的數據,在55名感染過501Y.V2變種病毒的樣本患者中,只有4%無法抵抗原始病毒的感染。去年底發現的501Y.V2病毒,已成為南非主要病毒株,助長該國出現第2波感染高峰,並拖延開始接種疫苗的時程。頂尖病毒學家奧里維拉(Tulio de Oliveira)在視訊記者會上表示,501Y.V2可產生高濃度抗體,還說其免疫反應勝過之前的變種病毒。南非衛生部長姆希齊(Zweli Mkhize)在同一場會議中說,這項發現「對所有人都是好消息」,為抗疫行動注入一劑強心針。路透社報導,非洲衛生研究所(Africa HealthResearch Institute)病毒學家席加爾(Alex Sigal)也表示,針對501Y.V2病毒設計的疫苗,「可能對其他變種病毒有交互保護作用」。變種冠狀病毒衝擊全球疫苗計畫的士氣,因為科學家發現,既有疫苗對變種病毒防護力較低。而且若干變種傳染力更強。疫苗製造商近幾週正加速調整配方,以因應更新的變種病毒傳播。美國生技公司莫德納(Moderna)上週表示,將於3月中開始臨床試驗,測試旗下專為南非變種病毒設計的疫苗。
-
2021-03-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減少重症住院率 專家:AZ疫苗成效比預期好
我國向藥廠直接洽購一千萬劑AZ疫苗,台大公衛學者整理分析國外現有臨床試驗資料發現,AZ疫苗可預防百分之廿二感染、針對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達百分之七十六,對於預防重症住院的效果最佳,達百分之百,AZ疫苗施打成效比外界預期還要好。台大公衛校友、醫師廖思涵表示,施打兩劑AZ疫苗後,沒人因感染新冠肺炎而住院。研究顯示,若兩劑都打標準劑量,施打間隔十二周以上的疫苗效果達八成,間隔六周以下者僅五成;由於注射第一劑後十二周,抗體濃度下降百分之三十四,建議兩劑最好間隔八周,可獲較佳血清抗體濃度。公衛學者任小萱指出,輝瑞、AZ各有優點,前者在阻斷傳播的效益較好,AZ疫苗則可有效減少重症住院比率。根據蘇格蘭七十五歲以上人口接種AZ及輝瑞疫苗的經驗,接種後廿八到卅四天,輝瑞疫苗可降低百分之八十五的住院風險,AZ疫苗則可降低高達百分之九十四的住院風險。以色列全國大規模接種輝瑞疫苗,臨床成果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廖思涵指出,這份近一百廿萬人接種分析報告顯示,打完兩劑輝瑞疫苗七天後,可減少九成四症狀感染,減少九成二傳播,減少八成七住院及九成二重症,證實輝瑞疫苗成效不錯,與第三期臨床試驗所得的結果相近。
-
2021-03-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分析搶先看 減少重症住院效果優於輝瑞
台灣直接向廠商購買的11.7萬劑AZ疫苗今抵台,學者根據現有臨床試驗歸納四個AZ疫苗臨床試驗的結果,可減少22%感染、67%症狀感染,對於預防住院的效果最佳,達100%。此外,注射第一劑AZ疫苗後,12周內的保護力都很好,建議兩劑施打間隔不得小於6周,間隔8周最佳。在蘇格蘭的研究則發現,AZ疫苗對於減少重症住院的效益優於輝瑞疫苗。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校友群,今天持續透過直播報告新冠肺炎防疫科學新知。公衛校友、醫師廖思涵表示,牛津疫苗四個隨機分派臨床試驗綜合分析結果顯示,注射玩兩劑疫苗在減少有症狀新冠肺炎發生的效果為66.7%,減少住院的效果是100%,即打過疫苗後,沒有人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住院。研究亦顯示,注射第一季之後,12周之內疫苗保護力都很好,打完第一劑之後12周,抗體濃度會下降34%,24周後下降64%。若兩劑都施打標準劑量,施打間隔12週以上的疫苗效果(81.3%)顯著優於間隔6週以下者(55.1%)。在18到55歲這個年輕族群,兩劑間隔超過12周,血清抗體濃度是間隔小於六周的兩倍。綜合以上,廖思涵歸納,AZ疫苗兩劑間隔八周可產生較佳的血清中和抗體濃度、對抗有症狀的新冠肺炎,疫苗保護力可持續達12周。疫苗打到什麼程度可以解除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公衛學者王威淳根據法國根據輝瑞疫苗的推估研究指出,若給45歲以上全面施打,或給55歲以上且共病或65歲以上施打輝瑞疫苗,法國需要3530萬到4000萬劑疫苗,或許可解除NPI。公衛學者林庭瑀則以美國北卡萊納州的推估研究指出,除非疫苗接種率高達90%、涵蓋率高達75%,疫苗效益也要高,才有可能解除NPI。陳秀熙表示,疫苗的效果可分為漸少重症的利己層面,以及減少傳播的利他層面,現在各廠牌疫苗的研究可看到利己和利他的效果兼具,但各國施打政策、施打速率、非藥物的公衛防疫措施、病毒變異株的發展速度,還是會疫苗影響減少死亡和住院的效果。至於在以色列大規模接種的輝瑞疫苗,最近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非常好的第四期臨床監測報告,。廖思涵指出,以色列將有無打疫苗者,依照性別、年齡、種族、居住地、共病症等風險因子配對並分成兩組,各59.6萬人。分析結果發現,打完一劑輝瑞疫苗14到20天後,可減少67%症狀感染,減少46%傳播、減少74%住院、減少62%重症、減少72%死亡。打完兩劑輝瑞疫苗7天後,可減少94%症狀感染,減少92%傳播,減少87%住院,減少92%重症。「輝瑞疫苗在阻斷傳播的效益比AZ好,但AZ對於減少重症住院的效益比較好,」公衛學者任小萱指出,蘇格蘭75歲以上人口以接種AZ疫苗為主,在接種後28到34天,輝瑞疫苗可降低85%住院風險,AZ疫苗可降低94%住院風險,年齡80歲以上的高齡者,住院風險大降81%。至於莫德納疫苗,在34名健康受試者的抗體反應監測則顯示,施打兩劑後抗體保護力可持續至少三個月,而且無顯著不良反應。
-
2021-03-03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女性要保護好自己! 如何減少或避免子宮頸癌的發生? 醫:確實做好3件事
子宮頸癌是台灣婦女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生的子宮頸癌個案約有1,500人,因子宮頸癌死亡的個案約650人,分別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八位與死亡率第七位。絕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感染後多數會自行痊癒,但仍有部分女性會持續感染,可能會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而子宮頸癌初期無聲無息,等到有出血相關症狀時大多已經晚期,所以施打疫苗、抹片檢查就格外重要。子宮頸癌發生原因子宮頸的細胞因感染高危險型HPV,長期受到刺激之下,子宮頸細胞會因此變得異常增生,近而可能轉變成子宮頸癌細胞。而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透過接觸皮膚、黏膜、體液或接觸帶有HPV的物品而感染。HPV可造成6癌1病,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口腔癌6種癌症;低致癌風險如HPV 6、11型不易演變成癌症,但可能造成性病菜花。誰容易感染HPV?男性經由性行為感染HPV相當普遍,多數不會有明顯症狀或不適,而不易發現;女性一生中約有5-7成機會感染HPV。通常9成HPV感染會在一年內消失,部分感染者會出現菜花或生殖器病變。HPV病毒的自清能力跟免疫力高低息息相關,一旦免疫力低下,長期反覆感染病毒,易致細胞病變癌化,進而演變成子宮頸癌前病變,也大幅增加罹患子宮頸癌風險。近年台灣發生親密接觸性行為的年齡層逐年下降,一旦感染HPV可能導致細胞病變,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也大增,臨床上發生子宮頸癌或子宮頸癌前病變有年輕化趨勢。認識HPV疫苗HPV疫苗為不活化疫苗,可誘發人體免疫反應產生抗體,預防七成子宮頸癌發生,然而因為疫苗尚未涵蓋所有病毒型別,所以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仍是必須的。目前子宮頸癌疫苗有二價、四價、九價三種,不論施打哪一種疫苗,皆能防護高致癌性的16及18型病毒,保護力約十年。美國、澳洲、歐盟等國均建議應針對青少女推動全面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有些國家更建議男性也應施打。子宮頸抹片子宮頸抹片可以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定期規律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60-90%子宮頸癌發生率。若抹片報告異常並不代表一定有細胞病變或罹癌,應接受進一步檢查確定病變程度。國民健康署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若未滿30歲但已有性行為三年以上的年輕女性,可考慮選擇自費檢查,以確保健康。由於HPV感染後,需要10-20年甚至更久才進展為子宮頸癌,所以已無性生活或停經,仍須定期作抹片檢查。提醒您,為自己的健康也為了愛您的家人,請定期做子宮頸抹片。如何減少或避免子宮頸癌的發生◎避免過早性行為,安全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可以減少感染HPV的機會。◎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及充足營養,可維持較佳的免疫力,使身體清除病毒,避免反覆受到感染以及持續感染。◎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做前段的預防及自我防護,加上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03-02 科別.消化系統
B肝抗體消失補打疫苗? 許金川:腹部超音波更重要
港星吳孟達日前肝癌去逝,而B型肝炎為肝癌重要危險因子之一,每年國中一年級學生接受體檢,總有不少人B型肝炎抗體消失,到底要不要補打一針?醫界意見分歧,讓家長很困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許金川醫師認為,做腹部超音波比補打一針更重要。陳小姐的孩子正是國一新生,B肝抗體檢驗結果為陰性,開學前,她帶著孩子就醫複檢,但醫師表示,孩子體內還有抗體,不用緊張,也不用再補打疫苗。她說,問了其他家長,醫師處理狀況截然不同,部分B肝抗體陰性的小孩必須要求補打一劑疫苗,等過段時間再去採檢B型肝炎抗體,確認抗體還在不在。陳小姐也查了衛福部官網QA,答案是「B型肝炎感染高危險群可自費追加1針疫苗,但一般民眾如依時程完成B型肝炎疫苗接種,檢驗為表面抗體陰性,無需再追加接種疫苗。」由於醫界意見分歧,沒有標準答案,這令陳小姐相當擔憂,小孩並未補打疫苗,怕成了漏網之魚,陷於高風險之中。許金川醫師說,「這是個老問題了,要不要補打一針見仁見智,媽媽如果很緊張就帶孩子去補打一針,沒有標準答案。」許金川指出,台灣是全球最早針對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的國家,民國75年7月之後出生的人全面施打,臨床觀察,接種5年10年後,約幾成的人抗體消失,但也有研究發現,雖測不到抗體,但淋巴球記憶還在,假如遇到B型肝炎感染,將自行產生抗體,不用擔心。許金川說,目前全國約有一百多萬B肝帶原者,以民國75年前出生,35歲以上未打過B肝者為主,因為抽血篩檢,也不一定能及早發現肝癌,建議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1-02-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公布九張圖 看部桃院內感染教我們的事
部立桃園醫院1月11日爆發群聚染疫,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視為「疫情發生最大危機」,從1月11日發現首位院內感染個案, 2月23日最後 4 位接觸者解除隔離結案,歷時44天,累計21人確診,其中一人死亡,醫院歷經月餘半停擺,2月19日復工。指揮中心今天公布「部桃專案檢討及醫院管理精進作為」,提出五大精進措施,包括精進院內感染管控、強化應變組織、改變疫調匡列範圍,不再侷限「社交距離2公尺以內、持續接觸15分鐘以上」、推廣示範自主管理APP,陪探病者的資訊將列入,還有實施居家隔離一人一戶。「部桃專案檢討及醫院管理精進作為」由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進行報告。部桃群聚事件出現多起家戶傳播情形,甚至一家七口全家都確診。羅一鈞表示,雖無法將21位患者的病毒都進行定序,但盡可能定序14案,從一開始的個案812到838,到後期個案908,全數病毒都有一致突變,都有CAl.20C突變。目前美國加州也發現CAl.20C新冠變種株,CAl.20C傳播力、重症及死亡比率較高,且可能導致抗體保護力也可能會下降,使疫苗打折扣。若與此次部桃事件比較,21人中三人重症,重症率為14%,死亡率為5%,比加州低,家戶侵襲率22%,跟加州數字相當,但略低。部桃群聚個案皆是同新冠變異株,可能是家戶感染率偏高主因。去年台灣前100例,家戶侵襲率約為4.6%,跟這次部桃22%相比,部桃事件家戶侵襲率22%,確實偏高,顯示CAl.20C變種株超乎預期提升院內、家戶感染發病率。羅一鈞說,院內感染是部桃事件主軸,大家都重視分艙分流,目前部桃已經開始實行專責病房,一組人員不會跨艙執行,若有其他門診需用視訊,也會落實入診民眾分流登錄,開始管理公共區域人潮、監控發病發燒、門禁管制、足跡,上述都是部桃事件檢討後的精進作業。另外,在這次事件中,羅一鈞也提到,院內外接觸者採檢策略也需要改進,在兩次專家會議檢討疫調策略,特別提及接觸者定義需修改,過去以前習慣以「社交距離2公尺以內、持續接觸15分鐘以上」,才須採檢,但未來將不再受限此狹義範圍,而是要通盤考量彈性因素。羅一鈞也說,部桃事件也發現,環境汙染可能會引發感染,因此決定延伸擴大接觸者足跡範圍。還是在尊重用戶自主性之下,推廣示範自主管理APP,其他陪探病者的資訊化也將列入。
-
2021-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完疫苗就不怕新冠肺炎?陳時中:不能排除傳染他人可能
新冠肺炎疫苗問世,台灣也積極採購要普遍施打。但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在立院答詢表示,民眾施打疫苗後抗體與病毒會同時存在,個人對病毒保護力升高,重症會較不這麼重,但可能也有病毒在身上,會不會傳染?傳染力多少?還在研究。陳時中回覆民進黨立委蔡易餘質詢時指出,在疫苗涵蓋率沒有達到非常高的情況時,不要期待打疫苗就能把疫情況制住,就任意放寬邊境,造成疫苗鬆懈,可能形成第二波疫情。蔡易餘質疑,等疫苗普遍施打後,國門可能因經濟、觀光因素有開放壓力。陳時中說,當然會有壓力,但目前即使疫苗涵蓋率很高的國家都沒邊境放鬆,只有社區放鬆,像以色列涵蓋率達50%,僅開放有打疫苗者可上健身房、前總統馬英九呼籲,若中國大陸有意提供台灣疫苗,不應馬上拒絕。蔡易餘表示,「馬英九要不要帶頭施打中國疫苗」?陳時中說,疫苗是個科學問題,要用科學方法應對,但目前大陸疫苗的相關科學、技術性資料都沒看到,起頭都有困難。陳時中指出,防疫是科學,這一年來很多重要抉擇與判斷都靠專家委員會提供最好的建議,讓政府政策執行很穩定、有效率;未來打疫苗也是科學,也會秉持去年態度,蒐集國際的相關一切,由專家判斷後訂定政策,穩定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