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抗體
共找到
1959
筆 文章
-
-
2021-05-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越南發現新變種病毒!傳染力強得多 在空氣中傳染特別快
越南衛生部長阮清龍29日宣布,境內發現一種新的新冠病毒株,是印度和英國變異株的混合種,傳染力比先前已知變異病毒都強得多,在空氣中傳染特別快,是該國新一波疫情主因。路透根據新聞網站「越南快訊」(VnExpress)報導,阮清龍表示:「我們對新患者進行基因定序後,發現一種結合印度和英國變異病毒的新變異株。」他進一步解釋:「更具體地說,這是印度變異株的突變種,而這種突變最初在英國變異株發現。」根據報導,阮清龍說,這種新病毒株的傳染力比先前已知種類都強得多,在空氣中傳染特別快,而實驗室培養結果顯示,這種病毒自我複製的速度非常快,說明了短時間內不同地點何以出現這麼多新增病例。報導提到,阮清龍說,新變種病毒株尚未命名,越南衞生部將在世界基因組地圖上公布相關資料。越南去年多數時間成功控制住新冠疫情,如今遭逢一波擴散更快的疫情。自4月下旬以來,越南境內63省市之中的31省市有近3600人染疫,占全國病例總數一半以上。此前,越南曾通報境內出現七種變異病毒,分別是B.1.222、B.1.619、D614G、B.1.1.7(即英國變種病毒)、B.1.351、A.23.1和B.1.617.2(即印度變種病毒)。越南目前累計約6400起確診、超過40人病故。專家指出,英國變異株比原本的病毒株更具傳染力,印度變異株不但更具傳染力,而且不易受免疫系統中和抗體影響。華盛頓郵報報導,越南原本是全球抗疫成功國家之一,藉著運作良好的公共醫療體系、軍方隔離營和區域性嚴格防疫封鎖,使新增確診數維持在低檔,直到4月底新一波疫情爆發。最近新增病例多半來自越南北部兩個工業省,當地工廠職員工作時往往彼此靠得很近。
-
2021-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PCR、抗原、抗體快篩差在哪?該普篩、自行快篩嗎?招名威詳解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疫情升溫,民眾比以往更加關注篩檢,包括了PCR核酸檢測、快篩、普篩等,另外是否普篩、是否應開放自行購買快篩更是引起熱烈討論,毒物專家/中原大學教授招名威一一詳解。 PCR、抗原快篩、抗體快篩有何差異? 什麼是PCR檢測?什麼是Ct值? 招名威教授表示,「PCR核酸檢測」主要為檢測檢體有無病毒基因及多寡,病毒量少也能測得。方法會先採集鼻腔黏膜從中萃取出病毒基因,進入機器檢測得知Ct值。所謂的Ct值,簡單而言就是儀器偵測病毒的次數,標準流程為40次,數值越小,代表越早偵測到病毒,意味著病毒量越高。例如Ct10代表在第10次就偵測到,病毒量相當高;Ct30代表到第30次才偵測到,病毒量就相對較少。也因流程複雜,前置採集作業往往就需約2個小時,後續儀器偵測也需約2小時,前前後後就需約4小時的時間,可謂慢工出細火,因此準確度也相對較高,適用於人數較少、有高度染疫風險的族群。 什麼是抗原快篩?什麼是抗體快篩? 「抗原快篩」和「抗體快篩」原理相似,簡單而言一個是檢查有無抗原,一個是檢查有無抗體,兩者都是藉由檢測檢體病毒蛋白質的多寡,評斷受檢者是否染疫,差異在於時機的不同。 抗原快篩目的在於檢測引起疾病的抗原,也就是感染的當下,更有利在第一時間了解者是否染疫,是目前快篩最主要方式,適用於大規模、高風險地區對有風險者做篩檢。抗體快篩的目的則在於,檢測人體染疫後身體所產生的抗體,若檢測出抗體,自然代表著受檢者曾經染疫,此方法就適合後續疫調。 兩者準確度相當,但若蛋白質不佳,敏感度就會相對較低,自然會影響到篩檢的準確度,也就相較容易出現所謂的「偽陽性」和「偽陰性」的問題。 該普篩、自行購買快篩嗎?專家:非常不建議 不少民眾認為為了防止疫情持續擴大,普篩或自行購買快篩是必要的,以利全面了解作防堵、知道自己是否染疫,對整體防疫而言更加有利。 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普篩和快篩是同樣的原理,快篩是針對染疫風險者進行篩檢,普篩則是做全面性篩檢,兩者確實能夠從中看出陰性及陽性,但並不代表全部,不論是快篩或普篩皆有偽陽性、偽陰性的問題。 許多民眾認為,即便是偽陽性、偽陰性也是少數,問題並不大,對此招名威教授解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篩檢能夠達到100%的準確度,即便普篩、快篩的準確度高達到99%,偽陰性、偽陽性也有1%,若以台灣2300萬人口看那1%,將會有23萬人口無法確定。若為偽陽性倒還好,代表此人沒事。但若為偽陰性,代表此人實際上是染疫的,卻會在自己以為是陰性的狀態下,正常的與親朋好友接觸、外出採買等,即便是戴上口罩,也還是會有散撥病毒造成擴散的風險。可以試想上班的同事、家人篩檢結果是陰性,實為偽陰性,這將使得普篩原本的初衷變得毫無意義可言。 另一方面,人人自行購買快篩道理如同變相的普篩,一樣會有偽陰性、偽陽性的問題存在,即便是認為自己為高風險者,自行購買快篩,篩檢若為陰性實則偽陰性,也將會有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擴散的風險,因此也是相當不建議。 《延伸閱讀》 .為何COVID-19快篩不適用低風險地區?高醫副教授揭「偽陽性」真相 .快樂缺氧在家猝死僅需半天?!4族群留意症狀,低血氧非確診者才有!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產疫苗也納計算 陳時中:10月底疫苗覆蓋率達六成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急速升溫,疫苗施打成最後解方。衛福部長陳時中上午在立院表示,若要讓國內六成民眾完成施打第一劑,大概約要1400萬劑左右的疫苗,預計到9月才能有足夠供應量,估計10月可以施打完。陳時中說,近來很多國家施打疫苗,要有效果疫苗施打覆蓋率至少要二成,若覆蓋率能打到四成就會看到疫苗威力,若能六成就可穩定,群體免疫效果越好,但取得疫苗不是超之在我,但拿到沒辦法快速施打就不應該。陳時中表示,扣除已將到貨疫苗,6月起至8月底可掌握還會有1100萬劑疫苗到貨,冷鏈技術要求高的要在醫院打,其他就循流感疫苗情況在診所、鄰里設點,甚至外展到規模較大公司服務,看供應量,希望10月底有相當的覆蓋率。陳時中說,到8月底的1100萬劑是抱保守態度看,認為合理上會進來的數量,雖變數很大,應該是會有,但根據以往簽約談判經驗仍要保守。陳時中在答覆民眾黨立委邱臣遠質詢時說,8月底前可施打疫苗中,其中有200萬劑是國產疫苗。陳時中在答覆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詢時也表示,將到貨的15萬劑莫德納還沒分配,將來還是以第一線與確診患者接觸多者施打。立法院朝野今再度協商肺炎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修正草案,民眾黨立委高虹安批評,國產疫苗還沒有經過三期臨床實驗,做為主考官的政府應監督,現在卻忙著宣布已上榜,宣傳7月就可施打,不盡合理。陳時中說,國際疫苗認證分歐美兩種:美國要求三期臨床試驗,歐洲則是做與抗體保護關聯性測試;因台灣確診數不多,國產疫苗在台灣背景值無法達到5萬人試驗,結果無法獲世界認可,但試驗規模夠大,安全性沒問題,確效性要再觀察。陳時中表示,未來不管高端或聯亞都還有些確效試驗要進行,現在也確實都還沒有解盲,等報告出來,經專家認可才能明確施打。至於屆時國人施打公費疫苗時,能否選擇不要打國產疫苗,陳說,要交由預防接種組專業判定。陳時中說,就他所知,國人施打國產疫苗意願高,但能否施打要專家數據、獲科學認可。至於產能,陳表示,聯亞產能比較大,但高端產能擴充中,但不會這麼快提升。
-
2021-05-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疫苗來了!我該打AZ還是莫德納?各廠牌防護力與副作用比較
本土疫情愈來愈嚴峻,專家疾呼目前最迫切的是足夠的疫苗讓民眾形成集體保護力。繼3月3日取得首批AZ疫苗後,指揮官陳時中昨(27日)也表示,首批莫德納疫苗15萬劑將於台灣時間今(28)日下午抵達桃園機場。帶大家一起了解台灣目前可以施打的疫苗種類、與防護能力等各項問題比較。Q1:各國使用的疫苗保護力?A:綜觀目前3支普遍獲各國使用的疫苗,莫德納疫苗、輝瑞BNT的三期臨床試驗顯示保護力達94-95%。AZ疫苗方面,整體保護力平均約70%,先前臨床實驗中,發現接種間隔時間不同,防護力差距滿大,相隔分別23天和28天,防護力分別為62%和90%,但都是在第1劑之後的42天,產生防疫效果。輝瑞/BNT疫苗、牛津AZ疫苗及莫德納疫苗,都是施打兩劑,價格的部份,AZ疫苗最便宜,每劑約台幣1百元,莫德納則最貴,每劑最貴可以高達1千元。莫德納疫苗VS.AZ疫苗根據莫德納疫苗仿單及專家建議,該疫苗適用18歲以上族群,完整接種2劑後保護力高達94%,高於阿斯特捷利康(AZ)新冠肺炎疫苗的81%,2劑接種須間隔28天,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應等病情穩定後再接種,且不得與其他廠牌疫苗交替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莫德納疫苗保護力雖勝於AZ疫苗,但根據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事件的頻率也比AZ疫苗來得高,有多達92%接種後出現注射部位疼痛、70%疲倦、64.7%頭痛、61.5%肌肉痛、46.4%關節痛、45.4%畏寒、15.5%發燒。莫德納疫苗VS.輝瑞/BioNTech疫苗兩款疫苗都基於相同的方法,但有一些重大區別,包括輝瑞/ BioNTech的疫苗必須儲存在攝氏零下80度,這帶來嚴重的疫苗配送問題。至於莫德納的疫苗則能在攝氏零下2度至8度的情況下穩定保存30天,這代表能夠將疫苗存放在一般的冰箱中,便於配送給大眾。研究人員說,如果莫德納疫苗需要儲放更久,可在攝氏零下20度的溫度下保存六個月;在室溫下則能保持12小時。Q2:各國使用的疫苗副作用?A: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為兩大類疫苗,為腺病毒載體疫苗,如AZ疫苗,及mRNA疫苗,如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陳時中說,據國際資料分析,整體來看,不論是哪種類型的疫苗副作用多為注射部位疼痛,為五成到九成;排名第二的是疲倦則有五成到七成;第三為頭痛為五成至六成。外傳接種新冠疫苗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以AZ疫苗而言,在接種第一劑後,症狀就會出現,第二劑症狀會更輕微;另外,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等mRNA,第二劑副作用較大,如施打第一劑沒有發燒者,第二劑也會發燒。Q3:疫苗施打的不良反應?A:民眾都害怕打完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指揮中心提供一表展示各國接種三類疫苗不良反應監測,其中韓國有一人接種AZ疫苗後休克。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接種部位紅斑、蕁麻疹、泛紅,另有少部分可能出現接種部位搔癢,罕見個案會出現臉部麻痺、臉部腫脹等症狀。Q4:我國疫苗優先接種對象?A:AZ疫苗兩劑接種時程須間隔八周,3日到貨的疫苗提供給11萬名醫護施打,這意味著下批疫苗必須趕在八周內到貨,對此,陳時中說,確實希望八周內能拿到第二劑,但疫苗間隔施打八到十二周效果都不錯,會力拚這期間內取得疫苗。日前指揮中心更新優先接種對象,從九大類擴增為十類,第一順位維持33萬名醫護人員,第二順位是「維持防疫量能」一線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第三類為「高接觸風險工作者」,又新列國籍航空機組員、國際商船船員,包含國籍船舶船員及權宜國籍船員、防疫車隊駕駛、防疫旅宿實際執行居家檢疫工作者。第四順位是新增對象,為「因特殊情形必要出國者」,除因公務的外交人員外,代表國家出國比賽的選手也在內。Q5:我適合打AZ疫苗嗎?A: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提醒,AZ疫苗屬於減活性疫苗,基底是腺病毒,雖然活性大幅降低,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在做免疫治療的病人不建議施打,改打非活性mRNA製程的莫德納疫苗較好。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說,目前新冠疫苗有年齡下限,但沒有年齡上限,兒童青少年不建議施打,主要是因為臨床資料少,懷孕或哺乳中婦女不建議優先施打不代表不能施打,需先專業評估。慢性疾病患者施打比不施打好,但若是屬於治療中甚至急性期,就不建議施打。不建議施打:1.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患者2.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3.在做免疫治療的病人4.兒童青少年5.慢性疾病患者治療中甚至急性期不建議優先施打不代表不能施打,需先專業評估:6.懷孕或哺乳中婦女Q5-1:孕婦或是哺乳中的女性是否可以接種疫苗?疾管署指出「實證少、不建議孕婦打」,但又註記「如果高風險就跟醫師討論再決定要不要打」。不過多數醫師及學者都建議孕婦打疫苗,因為懷孕後染疫,母嬰風險更高,懷孕醫護更要儘速打疫苗。>>詳細新聞Q6:疫苗是否有效抵禦新冠病毒的變種病毒株?有關新冠肺炎疫苗應對變種病毒株能力的研究資料目前仍然有限。以嬌生疫苗為例,根據該公司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此疫苗在美國、南非、巴西等國的有效比例幾乎相同,其中南非有近95%的案例為變種病毒株。輝瑞BNT疫苗、莫德納疫苗兩者的臨床試驗,則在變種病毒出現就已進行,因此無法判斷適用於變種病毒的效果優劣。此外,根據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苗抵禦不同種類的變種病毒的能力各有不同,因此無法針對新冠肺炎疫苗是否對變種病毒株有效下統一的定論。然而,變種病毒的發現並不影響原先的疫苗接種原則。建議民眾不要為了等待能夠應對變種病毒株的新疫苗或修正配方的疫苗,而延後接種時間。雖然輝瑞BNT和莫德納兩間藥廠,已經開始針對變種病毒株研發並修正原有的疫苗,期望能更廣泛地適用於不同的變異病毒株,然而確切的完成及上市時間仍不明。Q7:曾接觸過新冠肺炎確診者的民眾,是否可以透過注射疫苗來避免染疫?目前並無資料證實施打疫苗能有效地使曾與確診個案接觸者免於染疫。由於新冠肺炎的平均潛伏期約為5天,因此在接確診者後施打的疫苗,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引起身體的免疫反應、阻絕感染。建議接觸過確診個案的民眾,在自主隔離10天後(若取得核酸檢測陰性者則為7天)再進行疫苗接種。Q8:曾感染新冠肺炎的康復者,是否應該接種疫苗?是的。此外,由於新冠肺炎康復後前90天內再度染一的機率較低,因此部分病患會希望在這段時間後再接受疫苗注射,然而若是患者希望將注射時間提前,也無傷大雅。不過若是接受過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或癒後血漿(convalescent plasma)療法的患者,則應等到90天後再行接種,因為這兩種療法會弱化疫苗的活性,降低免疫成效。(Q6-Q8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
2021-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療量能緊繃 柯文哲:各醫院正調整 下周將達1300床
雙北醫療量能已達緊繃,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說,他兩天前呼籲中央放寬一人一室限制後,中央從善如流後,但因調整還是需要時間,今醫院都還在調整床位,所以這一兩天,每個大醫院都在打破一人一室。到今天晚上為止,台北市的專責床位會達698床,加上先前的負壓,普通病房改裝病床,截至今晚,台北市可以收治新冠病患1034床,下周一可以增加到1300床。柯文哲說,未來台北市若每天確診100例,每個病患住院13天,台北市應該還是可以撐得過去,就是盡量讓沒有症狀的確診者在家居家隔離,稍微頭痛發燒住在防疫旅館,嚴重的才住院,北市府會每天依照確診數,依照台北市的醫療能量,調整系統。對於台大醫院院長求救醫療量能不足,柯文哲說,醫院還是有其分工及專業,例如開腦的醫生,臨時要他去開心臟,也不會開,過去分工越細,效率越高,但現在遇到緊急變故,就會有轉換的困難。柯說,甚至現在有很多急診的護理師抱怨,將一位復健科、耳鼻喉科病房的護理師調來急診,根本是多餘(台語),因為別科的護理師還不熟,就會被嫌,所以醫療要重組、調整,還是需要時間。對於有醫師預估,接下來死亡數將繼續上升,醫院目前像開放式地獄,柯文哲說,死亡數他猜也還會上升,至於是否大幅上升?他還是相信台灣的醫療及國民素質,只要大家稍微控制一下,死亡會上升一點,但不會像印度這麼慘,還在路邊燒屍體。至於未來是否會考慮設置野戰醫院?柯表示,若要用野戰醫院,倒不如挪用更多病房治療新冠肺炎,甚至北並南送,要將病人送到南部?或是南部的醫護人員要送到北部,都不是這麼容易。所以雙北病患多,還是要自助人助,因為中央還要支援其他縣市,應該讓中央去花更多力氣支援其他縣市,台北市公務員素質高,可以撐多少就撐多少。柯文哲也再度呼籲,重點是不群聚,不僅是不出門,如果找一堆朋友到家裡聊天吃飯、打麻將,還是會有問題,要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染機會,畢竟我們不是極權國家,但還是桌上演練硬封城,打疫苗還是終極解決方法。柯也向前線醫護加油打氣,因打疫苗要有抗體也是兩周後,甚至打一劑疫苗,也不是百分之百有保護力,前線人員不僅累,還有實質危險,柯文哲講到這裡,還一度卡痰,說「本人也是那個區域出來的,加油!撐住!」大家合作,就可以撐過去,但若不合作,就不是兩人一室,醫院有地方就塞,治療品質就會很差。
-
2021-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期間翻轉健康 醫師教你調整飲食習慣增強免疫力
疫情重症患者 多為50到70歲以上慢性病嚴重病人瘟疫從古到今都有的,瘟疫不是只有今天才有,而且只有一個真理,就是達爾文進化論,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目前我們新冠肺炎住院病人,所有重症的絕大多數都是50歲到70歲以上且原本就三高和各種不同慢性病嚴重的病人,這個道理就是告訴我們讓自己身體健康,絕對多數都沒有問題的,尤其年輕人感染後幾乎都是輕症跟無症狀感染,反正就是隔離14天抗體就出來了。改變飲食習慣 增強免疫力只是特殊的是,大家知道不知道這透露了一個訊息,那就是平日不知道保養的人不知道自我隔離愛護自己的,就可能是上天要收回的人,尤其中老年人的保養絕對不是只有吃藥控制數字而已,真正翻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要怎麼做呢?很簡單的,就是減少您平常3分之2的澱粉攝取量,增加3倍的蔬菜攝取量,用真正第一道冷壓好油加上好鹽蔥薑蒜提味好好料理,用美味蔬菜料理吃到飽,正常適量葷素蛋白質則維持原來的量不用改變。如果這樣吃完還會餓,才加吃兩三口的五穀雜糧,拜託大家不要說做不到,至少在防疫期間一定建議要這樣做,習慣成自然喔!身體自然輕,血壓血脂血糖自然恢復正常,免疫力自然增強,您就是無敵鐵金剛,任何災難來臨都不怕,大家一起加油戰勝疫情,挺到普及疫苗注射的來臨。原文引用自:Dr.VIC Lo 吉康健康管理-自然整合醫學健康照護
-
2021-05-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周百謙╱適度封鎖可降低傳播 找出陽性者
隨著疫情升溫,防疫相關的中央應變措施,牽動著台灣所有人的心情。大家所關切的是連鎖感染原因,普篩涵蓋率,以及重症人數攀升的問題。當指標案例超過一定數目以上,連鎖感染的源頭就很難釐清。可能源頭除了華航及萬華直間接傳染外,其實境內擴散前就可見端倪。先前邊境管控以72小時內入境採檢的PCR陰性證據,是否就能代表無病毒的關鍵?都是可能的漏洞。篩檢留給有症狀及住院者數例外國入境者在回國前確診陽性,這是在沒有抗體檢測搭配的數字,中間有多少入境者在國內發病,沒人知道。英國株是外國優勢病毒株,萬華及台北市本來就是國人和外國人的出現熱區,是否特殊場所是原發區,已經很難界定。目前篩檢應保留給有症狀及有急需住院者,這樣才能保留能量治療重症病患。適度的封鎖措施,可降低可能的人際傳播風險,讓陽性患者因而被找出,避免影響他人。新冠肺炎染疫不一定有症狀,也不一定是重症。但現在的關鍵是,診斷陽性後,廣建防疫隔離所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讓病毒陰轉陽,以及盡早出現中和抗體,才是醫學界和科學界要去努力的事情。普篩及廣篩可能不是現在唯一要做的事情,流行病學家應該要努力看英國株病毒在台灣的發展史,會呈現如何的臨床表現。建病患收治標準 避免崩潰流行病學家討論不同突變株產生複雜的R0值,以界定疾病傳播速度,但台灣非理想環境,R0值其實只是理論。如何建立輕症轉重症的生物標記預測能力,是否盡早投藥,降低惡化風險,針對輕症或無症狀者透過穿戴式裝置的風險預測評估,都是台灣可以做,且是核心產業的事情,建立病患收治標準,同時透過大數據連續監控,才能有效降低醫療環境的崩潰。病毒必然演變,微環境篩選後的環境優勢病毒株勢必更為適應人類氣道環境,新冠流感化,所以可能重症度減少,但目前還需要更多的大數據。印度的高死亡率應是特例,空氣汙染加上基礎醫療無法負擔,惡化了疾病的傳播。生技投入 治療選擇性大增面對疫情,台灣的潛在亮點除了快篩試劑的迅速投入降低檢驗壓力外,台灣生技產業投入IL-6單株抗體可降低發炎、透過吸入方式中和新冠病毒,以及針對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所設計幹細胞療法的前期試驗,再加上高端及聯亞疫苗技術的掌握,調整設計面對突變株,都讓我們看到治療的選擇性大增,提升了疾病控制機會。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症狀感染者真的無症狀?一表了解新冠肺炎無症狀、輕症、重症
根據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文章顯示,每5位染疫者,就有1人屬於無症狀患者。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擴大,疫情進入社區,台灣部分確診者並未出現任何症狀,在在顯示無症狀者造成的病毒傳播不容忽視。很多人擔心自己會不會是無症狀患者?該如何避免被無症狀患者感染?「症狀前」患者易遭誤判為無症狀感染者無症狀感染者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篩檢呈現陽性,二是整個病程中都未出現任何症狀。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所紀錄的「無症狀(Asymptomatic)」確診個案少之又少,因為多數被認定為無症狀的患者,屬於「前症狀者(Pre-symptomatic)」,也就是在確診的當下,患者沒有發現任何症狀,而是在確診後,症狀才逐漸浮現。世界衛生組織派往中國武漢的團隊就發現,原先被歸類為無症狀患者,有75%在後續就開始出現症狀。除了確診後才發病的患者之外,大多數被認定是無症狀患者,其實並未察覺自己有新冠肺炎症狀,或是無法分辨新冠肺炎症狀和其他病症的差別,例如輕微發燒、疼痛,容易被忽略,咳嗽也可能被當作過敏性咳嗽或因抽菸等因素導致。傳染力較有症狀者低,監測困難成潛在危機《自然》期刊公布一項研究顯示,無症狀確診者,比起有症狀者的傳染力低了42%。雖然傳染力低,但無症狀者造成的傳染,多半無法以一般的作法監測,且許多國家的篩檢以有症狀者為優先,因此大多數無症狀者在不知情下,並未自我隔離,依舊上街購物、走動,造成嚴重的公共衛生風險。學者對於無症狀者到底是不是社區感染的主因,影響社區感染的程度又有多少,仍未有定論。有學者就認為,無症狀患者並不是導致疫情大規模爆發的原因,因為他們較少咳嗽、打噴嚏,比起其他人造成的病毒汙染較少。其他傳染病學家則提醒,無症狀者透過講話、唱歌、吼叫,甚至在寒冷地區呼出的霧氣等,都有可能因此噴出微小飛沫散播病毒。病毒量相同,無症狀感染者復原較快無症狀的新冠肺炎確診者,並非沒有受到新冠病毒侵害。美國醫療新聞網《網路醫師(WebMD)》的報導指出,研究者掃描了無症狀確診者的胸腔後發現,其中有許多毛玻璃狀的陰影(Ground Glass Opacities),這是在新冠肺炎患者身上普遍看到的現象,這些陰影是肺臟受到感染的表徵。《自然》期刊說明,部分研究顯示無症狀患者體內的病毒數量,與有症狀的患者相當,然而無症狀者清除病毒的能力較佳,因此感染的時程相對較短。英國聖安德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傳染病研究員穆格・塞維克(Muge Cevik)解釋,無症狀感染者的免疫系統能較快的中和入侵的病毒,但並不代表他們身上的免疫反應比較強或耐受度較高,可持續較久的時間,證據顯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反而有更穩固、持久的中和抗體反應。根據國內研究顯示,事實上,在接觸的病毒後到發病前的這段時間,也就是症狀尚未出現時,是新冠肺炎最具傳染力的時期。加上身邊可能存在無症狀患者,防不勝防,因此勤洗手、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持續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是有效自保的最佳解方。參考資料:.https://www.propublica.org/article/what-we-need-to-understand-about-asymptomatic-carriers-if-were-going-to-beat-coronaviru.https://www.webmd.com/lung/news/20200811/asymptomatic-covid-silent-but-maybe-not-harmles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141-3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may/30/covid-19-asymptomatic-coronavirus-how-common-is-it-and-can-its-spread-be-contained.http://www.tsim.org.tw/journal/jour31-4/01.PDF
-
2021-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警戒何時降? 專家:確診降到2位數 疫苗接種率達三成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延續到6月14日,面對這波疫情,又讓國人陷入「看不見盡頭」的憂鬱。專家指出,近期本土確診人數雖有稍稍下降,但仍是天天破百,每天本土確診人數若沒有降至10到20人,千萬別考慮降級,就算確診人數降至10到20人,從三級降至二級,國人也不能鬆懈,病毒仍在社區內低度傳播,只要放鬆回到先前的生活型態,就如同國外,解封疫情又大爆發的情況,不斷輪迴。台灣人現在要有個認知「我們不可能回到以前的生活了」,病毒已經迫使我們進入到新的生活型態。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表示,這波社區感染主要的病毒株為英國變異株,有別於過去的武漢株,武漢株讓台灣面對鑽石公主號、磐石艦、酒店女公關等事件時都幸運度過,英國變異株傳播速度快又有效率,一旦接觸大多難以逃過被傳播的魔掌,他強調,這波疫情不會有盡頭,從國外的經驗可以得知,病毒會重複感染人體,得過還會再得,因此,此次社區傳播等同宣告,台灣篤定要跟病毒共度終生。楊志良表示,三級警戒雖延續至6月14日,但他認為在確診人數尚未降至每天10到20人之前都不宜解除警戒。至於確診人數何時會降至10到20人,他說,應該要等疫苗到疫苗來吧,且施打率必須要超過三成以上,才有辦法有效控制疫情,不會反覆爆發。新冠肺炎類似流感,台灣每年施打600多萬劑的流感疫苗,對於2300萬人口而言,覆蓋率不到三成,只是流感疫苗接種後產生抗體的時間長,所以一年打一劑即可;新冠疫苗接種後人體產生抗體的時間比流感疫苗短,也因此可以看到,許多打過疫苗的民眾,也可能發生重症。楊志良表示,指揮中心提供疫苗到貨的時程,總是出現變數,現在這些時間點都是僅供參考,就算疫苗如指揮中心所言,八月底到貨千萬劑,但要讓國人產生足夠抗體至少要等到年底。他說,如果年底國人若有足夠抗體,那也就是阿彌陀佛了,現在麻煩的是到底有沒有疫苗?誰也不知道。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也認為,三級警戒應該在確診人數降到2位數,且疫苗接種率至少達到三成再說。依照國外的經驗,疫苗接種率達到三成時,能稍微影響重症率以及死亡率,台灣現在的重症率大約是20%,相當高,重症率至少要降到5%以下,才算是疫苗接種後有出現效果。蘇益仁說,其實國人不要只看疫情警戒指標,就算解除警戒,國人也不能鬆懈,病毒在社區內會持續低度傳播,解除警戒後,馬上回到先前的生活,很快疫情又會大爆發,就如同國外封城後解封,馬上群聚、不戴口罩,很快又要再封城一次。蘇益仁認為,此波疫情是否守住,同樣要看疫苗接種率,8月底累計約有1300萬劑疫苗,接種率達到三成之後,可以稍稍不用這麼緊張,但緊接著接種率至少要到六成,才能讓人安心,只是要達到接種六成,預估年底也沒辦法完成。
-
2021-05-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混打首納台灣官方指引 嚴重過敏者受惠
全球疫情嚴峻,多國進行新冠肺炎疫苗混打研究,台灣也首將疫苗混打納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官方指引,將開放第1劑接種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第2劑可打不同廠牌疫苗。國際間接種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個案時有所聞,疫苗到貨時程不穩定也成疫苗接種一大隱憂,為讓疫苗使用更有效率,部分國家著手展開疫苗混打相關研究。多數新冠肺炎疫苗須完整接種2劑,加強或喚起免疫記憶,包含莫德納(Moderna)、輝瑞BNT疫苗為mRNA疫苗,台灣目前現有的牛津與阿斯特捷利康(AZ)研發的疫苗是腺病毒疫苗,高端、聯亞國產疫苗則為蛋白質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原本規定,無論哪一種廠牌疫苗都不得與其他廠牌混用,但因應國內嚴重過敏個案面臨沒疫苗可打窘境,近日首度放寬規定,開放嚴重過敏者第2劑混打其他不同技術產製的疫苗。舉例來說,第1劑接種腺病毒載體新冠肺炎疫苗後發生嚴重過敏或不良反應, 第2劑建議改以mRNA疫苗或蛋白質次單元(protein subunit)疫苗完成接種,接種前應與醫師充分討論及評估風險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接種後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意味無法再接種同一技術產製疫苗,為保障這些民眾完整接種權利,才會開放可交替使用不同廠牌新冠肺炎疫苗。莊人祥強調,現階段僅開放非常嚴重過敏反應者,並非所有不良事件通報者都可混打;其他對象接種原則仍為不交替使用,未來若有混打效益科學證據,才可能在專家會議討論開放其他民眾交替使用不同廠牌新冠肺炎疫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專家起初之所以建議避免混打疫苗,主要是疫苗相關臨床試驗不足,混打不僅安全性未知,也不確定是否影響疫苗有效性,在沒有臨床數據支持之下,並不建議混打。至於對單一疫苗過敏者,接種其他技術產製的疫苗,究竟是利是弊。黃立民解釋,理論上對疫苗後過敏者,絕大多數都是對疫苗中特定成分過敏,而不是對新冠肺炎棘蛋白(S protein)過敏,因此改打另一支不同分的疫苗,應可降低過敏風險,同時提供保護力。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說,不同廠牌疫苗各有嚴重過敏、中和抗體效價不同,及各國疫苗產量不足或採購不順利,勢必面臨混打議題,多國已投入研究,台灣也應跟上國際腳步,未來莫德納疫苗抵台或國產疫苗獲緊急授權,長庚大學將招募自願者參與混打試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分享,國際間疫苗混打小規模試驗大多是以AZ疫苗搭配其他mRNA疫苗如輝瑞BNT、莫德納等疫苗進行試驗,盼解決AZ疫苗保護力偏低問題,初步觀察到雖能有效提高保護力,安全性也尚可接受,但接種後不良反應比接種單一種疫苗增加約20%。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5月17日刊登一則比較各廠牌疫苗中和抗體效價的研究顯示,莫德納、輝瑞BNT等mRNA疫苗產生的抗體效價最高,意即保護效果最佳,而AZ、嬌生等腺病毒疫苗相對抗體效價較低。該指引也修改曾經感染者的接種建議,無論以前為有症狀或無症狀的感染史,都應接種疫苗,但建議染疫者自發病日起至少間隔6個月並解除隔離、完成治療後,再接種疫苗。
-
2021-05-25 養生.聰明飲食
居家辦公、停課不停學 營養師傳授「居家防疫菜單」
因應疫情,全台進入三級警戒,除了停課外在家線上學習外,不少公司也都實施居家辦公、防疫假,防疫期間準備三餐對於家長也是一大挑戰,營養師叮嚀,「居家防疫菜單」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透過自煮健康飲食全面提升免疫力,對抗疾病自然多層保護力。六大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以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東元綜合醫院營養科營養師謝桂菁表示,「選食吃巧」可從以下方向著手,面對居家防疫的生活,常會忽略早餐,尤其以停課不停學的兒童而言,若不吃早餐易有注意力不集中情形,而影響線上上課學習成效,建議家長快速省時準備早餐,包含全麥蛋餅、雜糧饅頭夾蛋、起司地瓜搭配少糖豆漿、鮮奶、原味優酪乳。適量蛋白質攝取,維持抗體活力也相當重要,謝桂菁說,建議成人每日攝取約5到6份,或每餐攝取約1個掌心,1份等於1/2盒裝豆腐或是肉、家禽、魚肉1兩,約3手指大小等於1顆蛋。除了蛋白質外,應多吃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含有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及特有的植化素、胡蘿蔔素、茄紅素、多醣體等,在免疫調節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一天至少3份蔬菜、2顆拳頭大小水果,1份等於1/2碗;也建議每日攝取100mg維生素C的水果,如約1/3顆泰國芭樂、1.5顆奇異果、15顆聖女蕃茄、1顆香吉士、2顆柳橙等。謝桂菁也指出,民眾在購買物資時,往往會選擇保存期限較長的物品,如泡麵、罐頭、冷凍微波食品、各類湯底、火鍋料、餅乾等,建議可依循均衡營養的原則與新鮮蔬食搭配入菜,讓三餐變得彭湃又營養;也別忘了適度規律運動,整體促進身體健康,才能更有效地對抗疫情。
-
2021-05-25 養生.營養食譜
防疫在家健康吃/低醣時蔬牛肉料理 美味又能瘦身
防疫宅在家,三餐該怎麼吃得健康又不發胖?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傳授一道15分鐘輕鬆上菜的防疫料理─「低醣時蔬牛肉料理」,每份只有400大卡,不僅吃出美味健康,還可以瘦身。劉怡里表示,這是一道適合午、晚餐的低醣高蛋白料理。牛腱肉屬於低脂高蛋白食材,可以合成免疫細胞及抗體,加上有綜合蔬菜及辛香料,富含抗氧化營養素與植化素,除了可以增強免疫力外,兼具減重效果。低醣時蔬牛肉料理(2人份)●食材:牛腱肉400克、洋蔥半顆、番茄一顆、綠花椰菜50克、蒜頭3至4瓣、綜合生菜一包、葵花油10㏄●調味料:醬油一小匙、味醂0.5匙、米酒一小匙、蒜末少許●作法:1.將牛肉醃製「調味料」,再放入冰箱冷藏10分鐘備用。2.將洋蔥用油炒軟後,加入綠花椰菜、番茄,再加一點水燜熟。3.放入醃製好的牛肉炒熟即可。●擺盤:下層綜合生菜、中層熟菜、上層炒牛肉●熱量:兩人份約800大卡,一人份400大卡。男生食量大一點,可加半碗飯,一人總熱量約540大卡。●營養價值:牛腱肉:富含高蛋白的低脂紅肉,可以增肌減脂,補充體力、提升免疫力。番茄:富含茄紅素、β胡蘿蔔素、維生素A等營養素,有助肺黏膜細胞抗氧化。綠花椰菜:含維生素C、A、E等抗氧化營養素,可修復黏膜、增強免疫力。辛香料:洋蔥含植化素;蒜頭含蒜素,在煮前先拍碎放盤裡與空氣接觸10至15鐘才能帶出蒜素,具抗氧化力,預防感冒。綜合生菜:白、紅、綠等各色蔬菜,剛好補足每餐須吃100克蔬菜的攝取量。
-
2021-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嗜睡、嘴破、消化不良...恐是免疫力下降!專家曝「自損免疫力5行為」
目前新冠肺炎有很多都是無症狀患者,也不是每個患者都會以發燒來表現症狀,表現出來的症狀包括腹瀉、味覺異常、嗅覺異常,表現出病毒很可怕的侵犯神經系統,這時免疫力低下、老年人或是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就容易產生重症。免疫系統清除病原體 新冠肺炎難以預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免疫系統就有如人體的保全系統,主要作用是幫助身體辨認病毒,進而藉由啟動免疫器官生產免疫細胞來清除病原體,而中醫的免疫系統便是人體的「正氣」,一旦正氣充足,外來的邪氣就不容易侵犯干擾人體,五臟六腑便能夠有正常的生理活動,並具有抵抗外邪以及促進自我修復的能力。周宗翰說,當正邪相爭的時候,正常身體會有發熱的情況產生,這是代表正氣正在作用,努力抗邪外出,所以患者發燒是因為免疫系統偵測到病毒,正邪相爭而產生的結果,發燒有助於免疫系統的增強以消滅病菌,但是新冠肺炎病毒如果隱藏讓免疫系統找不到,便不會有發燒的現象,這也是新冠肺炎難以預防的原因。遠離感染源 調節跟平衡自身免疫力要預防新冠肺炎,就是遠離感染源,但是感染源不知道何時會出現在我們身邊,這時調節跟平衡自身免疫力,抵抗病毒入侵身體就是第一要務,當身體出現容易疲勞、睡眠品質差、消化不良、精神萎靡都是免疫力下降的警訊,而女性朋友更容易檢視出自己的免疫力是否足夠,如果在月經前容易頭痛、嘴破,常有感冒疲勞的經前症候群症狀,代表自身的免疫力是處於不佳的狀態。NG行為易惹病上身 遵守「三要二遠離」原則現代人多熬夜、睡眠不足,再加上飲食不節制等NG行為,都會造成正氣只減不增,再加上對於新冠肺炎過度恐慌、情緒壓力大,在調節免疫方面也會出問題,種種因素加起來,便會給外邪一個侵犯人體的好機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疾病。周宗翰建議,要遵守下列「三要二遠離」的原則:1、要有充足的睡眠:研究顯示,睡眠時間越少、品質越差的人,免疫力會較睡眠充足的人來得低下。2、要有規律運動的習慣:運動可有助於免疫相關的細胞激素的分泌,因此建議可以每周進行2-3次的中強度運動,提升免疫細胞的功能。3、要均衡攝取各種營養:可多攝取蛋白質,幫助白血球、抗體的製造。飲食中也可酌量加一些大蒜、洋蔥等辛香類食物,以強化免疫系統的作用。4、遠離壓力源:若長期處在負面情緒及壓力底下,會使得免疫細胞的數量減少,並打亂免疫平衡。5、遠離疑似感染源:避免群聚,遵從指揮盡量減少去人多的地方。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避免發胖、提升免疫力 營養師列「必備9大高CP值食物」:你買對嗎? ·防疫、強化免疫力,維生素D怎麼補? 專家曝「3捷徑」每天都能做 
-
2021-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出門採買後馬上洗澡?《紐時》8個問答讓你了解防疫新生活
國內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居高不下,指揮中心宣布全台皆進入第三級警戒。疫情嚴 峻,大家難免不安。元氣網整理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新冠肺炎專頁上列出的8個常見問答,希望提供大家安心防疫:Q1:新冠病毒能否於衣服及頭髮中存活?A:新冠病毒應該無法於衣服及頭髮中存活。如果你落實社交距離,並且只是偶爾到超市或藥局採購,專家說在這樣的前提下,回到家時不一定需要馬上洗澡或換掉身上的衣服。然而,一進家門後立即洗手還是必須的。這項建議同樣適用於頭髮和鬍子,在實行社交距離且常洗手的情況下,大概不必擔心病毒會藉由頭髮和鬍子傳播。Q2:新冠肺炎有什麼症狀?A:在新冠肺炎爆發初期,人們對它的瞭解主要是一種呼吸道症候群——許多患者出現發燒、身體冰冷,以及疲勞、虛弱和大量咳嗽的情況,然而部分病患卻不會有任何症狀。最嚴重的患者則會出現肺炎或急性呼吸道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且需要使用氧氣治療。時至今日,醫師已經定義出更多的新冠肺炎症狀和症候群。4月時,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將早期徵兆加入喉嚨痛、發燒、畏寒和肌肉痠痛等。腸胃道不適,如腹瀉和惡心,也在患者身上發生。另一項關鍵的病徵,則是嚴重且突發的味覺及嗅覺減弱。此外,部分青少年和較年輕的成人身上,則有可能出現具有疼痛感的紅紫色病變,被暱稱為「新冠趾(Covid toe)」,但其他相對嚴重的症狀則較少於這個族群身上發生。Q3:為什麼在室外聚會比起在室內聚會來的安全?A:室外聚會之所以能夠降低感染風險,是因為風可以吹散病毒飛沫,陽光也能殺死一部分病毒。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病毒學家朱里安・W・湯博士(Dr. Julian W. Tang)說,開放空間可以避免病毒量累積,以及被吸入體內的機率。反過來說,若確診者在有限的空間內呼氣,或是待了較久的時間,病毒被吸入體內的機率就會增加。Q4:為什麼保持6英呎(約1.8公尺)的社交距離有助於防疫?A:新冠病毒主要藉由來自口鼻的飛沫傳播,特別是咳嗽和打噴嚏時。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認為,多數經由咳嗽及打噴嚏噴出的較大飛沫,都會在六英呎之內落地。然而,六英呎並非「魔法數字」,無法百分之百杜絕傳染。舉例來說,近期的一項研究就顯示,打噴嚏的飛沫可以飛超過六英呎。所以六英呎的安全社交距離只是一個基本原則:在室外,特別是風大時,你應該與人保持六英呎的距離以策安全。即便你認為你已經保持足夠的距離了,還是應該隨時配戴口罩。Q5:我有新冠病毒抗體,現在我免疫了嗎?A:就目前來看應該是如此,免疫時間至少可以維持數月。部分患者曾傳出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情況,然而專家認為這些患者可能有較長的感染進程,病毒在患者初次暴露後數週、甚至數月後,才開始造成傷害。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大都會產生免疫因子——抗體,它是一種為了對抗感染而生成的保護性蛋白。而這些抗體僅能在體內存活2–3個月。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感染學家蜜雪兒・米納博士(Dr. Michael Mina)解釋,雖然這聽起來很讓人擔心,卻是急性感染消退後的正常現象。二次感染新冠肺炎是可能的,但在首次感染後短時間內再次感染,或是出現比首次感染更嚴重的症狀的機率則很低。Q6:無症狀的新冠肺炎傳染能否發生?A:根據至今的證據看來,新冠肺炎是會發生無症狀傳染的。一篇於4月份發表且被大量引用的論文指出,新冠病毒在患者出現症狀前的兩天傳染力最強。同樣根據這項研究,約有44%的新增感染案例是由無症狀的確診者傳染而來。一位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高階專家曾說,無症狀者傳染新冠病毒的情況「極為罕見」,但她隨後就收回這個說法了。Q7:血型如何影響新冠病毒?A:一個由歐洲科學家所做的研究率先指出,遺傳變異與新冠肺炎在統計上有高度的關聯。此外,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A血型者在染疫後需要使用氧氣治療甚至是呼吸器的比率,比起其他血型高出了50%。Q8:搭飛機時該如何自我保護?A:如果無可避免地需要搭乘飛機,你可以採取幾項措施保護自己。其中最重要的是常洗手,並避免以手觸摸到臉部。除此之外,盡可能選擇靠窗的座位也是自我保護的方式之一。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在流感季節搭乘飛機時,由於坐在窗邊的人比較不需要與旁人(潛在感染者)互動,因此比起坐在其他座位者來的安全。你還可以對可能接觸到的硬體設施進行消毒。到了座位上時,確保手部清潔後,可以使用消毒擦拭紙清潔枕頭、扶手、安全扣帶、遙控器、螢幕、椅後的置物空間及餐桌。如果椅子屬於硬質而非容易滲水的皮質或絨布,也可以進行擦拭。(如果把擦拭紙用於軟質的椅子上,可能造成椅子潮濕,反而增加細菌增生的可能性。)(資料來源:https://www.nytimes.com/news-event/coronavirus)
-
2021-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5大飲食指引 有助康復
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激增,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持續增加,必須將醫療留給重症者。振興醫院營養師陳韻婷昨天提出「給確診者的五大飲食指引」,確診患者的營養照顧可依循指引,將有助患者康復,並維持醫療量能不至於崩潰。陳韻婷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疲累、食欲降低等症狀。由於發燒會加速身體代謝率,營養素需求量會提高,也會增加體內液體流失導致脫水,建議應該持續進食及補充液體,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才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病毒。給確診者的五大飲食指引一、飲食攝取原則患者應採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方式,多食用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及飲品,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對抗體內的能量耗損。每日熱量攝取為「體重x25至35大卡+200至250大卡」,可選擇含2至3份油脂來源的食物,如堅果種子、酪梨、乳酪等提高熱量攝取。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體重x1.2至1.5公克」,可攝取280至400公克的各種肉或魚類食物,其他如大豆製品、雞蛋、乳製品(牛奶、優格、起司等)、蛋白質飲品等都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建議每隔2至3小時進食一次,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補充營養。也可將口服營養補充品納入日常飲食中,增加餐間營養攝取,可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蛋白質及必需營養素。二、液體補充原則必須維持體內足夠的水分,注意是否有脫水情況,每日液體攝取量為「體重x40至45毫升」,可補充具熱量及蛋白質的清流質飲品、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或運動飲料,可補足身體必需的電解質及礦物質,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三、味覺或嗅覺改變時可以怎麼做可將食物放冷或放至室溫下再食用;若食物嘗起來有金屬味,可使用塑膠餐具盛裝及進食;若飲品喝起來有酸味或苦味,可加入適量的糖分調整;無味的食物可加入天然辛香料,增加風味。四、維持體重體重是身體含水量及營養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必須預防急性期肌肉量流失,對於日後的復元極為重要,應每天量體重,並維持目前的體重為佳。五、復元及復健期的營養患者逐漸復元後,宜維持高熱量高蛋白飲食,並搭配運動,能保有抵抗力及減少肌肉流失,有助於恢復日常活動。
-
2021-05-19 養生.聰明飲食
屯糧別光搶泡麵!營養師教居家防疫採買6大類食物
國內疫情進入社區感染階段,除了戴口罩、多洗手,提升自身免疫力更為重要。居家防疫期間,該採買哪6大類食物?吃對哪些食物,有助提升免疫力?1、優質蛋白質:合成足夠抗體人在維持免疫功能的過程中,抗體是不可缺乏的武器,蛋白質正是抗體生成的基礎原料。換言之,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就是免疫力提升的首要任務。建議買:植物性蛋白質,如黃豆、豆腐、豆漿;動物性蛋白質,如魚肉、雞肉、海鮮、奶類、蛋等。如何吃:每餐至少吃1至2份的蛋白質,1份為1顆雞蛋、1杯240㏄牛奶、半個手掌(不含手指)的肉類、2格板豆腐、半盒嫩豆腐。有三高問題的民眾,盡量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動物性蛋白質選擇低脂的雞肉及魚肉。2、主食類:提供身體足夠能量一旦缺乏主食,體內眾多生化反應都難以進行,特別是減重者,刻意不吃主食,長期下來,身體會轉而消耗蛋白質來維持身體所需的能量,反而會減弱免疫功能。建議買:未精緻的全穀根莖類,如糙米、五穀雜糧、紅豆、綠豆、南瓜、地瓜、芋頭等。未精緻的食物,富含維生素B群、礦物質,與人體抗體的製造有很大的關係。如何吃:每餐至少1/4碗,至多2碗的量。視個人活動量及血糖狀況而定。3、蔬果類:補充抗氧化物質蔬果富含維生素C及植化素,能活化免疫機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尤其是顏色偏紅黃的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可以保護黏膜的健康。腸道黏膜是免疫軍團的家,口腔及肺部黏膜則是病毒細菌進入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顧好黏膜功能,免疫力自然能提升。建議買:當季不同種類及顏色蔬果,紅色的茄紅素,如紅蘿蔔、番茄、西瓜、葡萄柚等;綠色的多酚類,如綠色蔬菜、綠茶等;藍紫色的花青素,如茄子、藍莓、蔓越莓、紫地瓜等;紅綠色的葉黃素,如萵苣、菠菜、南瓜等;白色吲哚類,如高麗菜、芥藍菜、花椰菜等。如何吃:建議每天吃3份蔬菜、2份水果,才能滿足身體所需的營養素。每餐最好吃不一樣顏色的蔬果;其中,茄紅素及葉黃素是脂溶性維生素,需與食用油等油脂一起烹調,才有助人體吸收。4、菇蕈類:調節免疫力研究證實,菇蕈類有來自真菌細胞壁的多醣體,有調節免疫功能。建議買:袖珍菇、杏鮑菇、香菇、洋菇、猴頭菇、木耳等真菌類食物中,都可攝取到此類多醣體。如何吃:每天至少吃半碗的量。5、Omega-3脂肪酸: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深海魚及堅果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抗發炎、平衡免疫功能。建議買:深海魚類,如鮭魚、鯖魚、秋刀魚等;堅果如核桃、奇亞籽、亞麻仁等。如何吃:深海魚建議每周至少吃三次,每次約2份量;至於堅果,建議每天攝取拳頭握緊的一小把量,但要買低溫烘焙、沒有調味的堅果,對身體比較沒有負擔。6、辛香料:抗病毒、抗細菌辛香類食物除了能增加料理的味道,還具有殺菌、抗菌、防腐、抗病毒、輔助免疫系統的作用。建議買:生薑、大蒜、洋蔥、辣椒、韭菜、胡椒、薑黃、肉桂等。如何吃:辛香料不論生吃或熟食皆宜。量視個人而定。
-
2021-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的五大飲食指引」營養師盼降低醫療量能超載
本土病例昨確診量暴增至333例,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恐持續增加,未來醫療量能可能無法負載所有病患,必須將醫療留給重症者。振興醫院營養師陳韻婷今天提出,「給確診者的五大飲食指引」,希望幫助患者康復,並降低醫療量能超載。陳韻婷表示,新冠肺炎常見臨床症狀為,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導致身體疲累及食慾降低。由於發燒會加速身體代謝率,營養素需求量提高增加,也會增加體內液體流失導致脫水,就算沒有明顯口渴或飢餓感,也應該持續進食及補充液體,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才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病毒。目前大部分新冠肺炎確診者都屬於輕症或無症狀,陳韻婷說,未來如果赴集中檢疫所或在家隔離,營養照顧可依循指引,將有助於身體的康復,並維持醫療量能不致於崩潰。●給確診者的五大飲食指引一、飲食攝取原則及注意事項(1.)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會增加體內壓力,陳韻婷建議,這時不該過度限制熱量,應多飲食高營養密度的食物、飲品,才能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對抗體內的能量耗損。★每日熱量攝取:體重X25至35大卡+200至250大卡。(如:60公斤成人平時每日的熱量攝取約1500至2000大卡,因熱量需求增加,需比平時提高200至250大卡/天);另外,可選擇含2至3份油脂來源的食物,如堅果種子、酪梨、乳酪等提高熱量攝取。★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體重X1.2至1.5公克(如:60公斤健康成人每日需75至100公克);可攝取280-400公克的各種肉或魚類食物等獲得足夠蛋白質需要量,良好的蛋白質來源為大豆製品、魚貝類、雞蛋、各種肉類、乳製品(牛奶、優格、起司等)、蛋白質飲品等。*高蛋白奶昔2.5杯量/約600ml(每杯可提供200大卡熱量及12公克蛋白質)*全脂優格:3/4杯(希臘優格蛋白質含量更高)*全脂牛奶:1杯(若希望質地濃稠點可自行加量)*花生醬:1大匙*新鮮水果:如香蕉、芒果、莓類等 (可依個人喜好加入適量水果增加風味)(2.)少量多餐這個時期食慾可能會變差,就算沒有明顯飢餓感,也應每隔2至3小時進食一次,6餐/天,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補充營養。(3.)使用營養補充品陳韻婷建議,將口服營養補充品納入日常飲食一部份,增加餐間營養攝取。尤其不感覺飢餓或對進食感到費力或疲累,無法吃到足夠需要量時,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品,可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蛋白質及必需營養素,可選擇每瓶250至300ml提供至少250大卡熱量及15至30公克蛋白質的飲品,並可冷藏取代一般冷飲,選擇不同口味/風味產品,以避免味覺疲乏。二、液體補充原則及注意事項(1)維持體內足夠的水份,隨時注意是否有脫水的情況陳韻婷指出,脫水症狀包括口渴感增加、發燒、尿液量減少、濃或呈深色、口乾、心跳加快、疲累及意識混亂等,當身體處於脫水時,呼吸系統的分泌物會變得較為濃稠,難以從肺部排出,當肺部無法清除這些分泌物時,就可能導致肺炎,為避免脫水,需增加液體攝取量。★每日液體攝取量:體重x40至45毫升(如:60公斤健康成人每日需至少2400至2700毫升的液體補充),最佳的補充液為具熱量及蛋白質的清流質飲品、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或運動飲料,可補足身體必需的電解質及礦物質,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評估液體補充是否足夠,則為觀察尿液顏色(每3至4小時解尿顏色應呈淡黃色)。(2)如何預防脫水1.每小時都要補充,至少每15分鐘應補充80至160ml液體,無法一次喝大量液體者,建議少量且每隔數分鐘就喝一次。2.選擇多樣化的流質種類避免味覺疲勞。3.睡前床邊應放置足夠液體,確保半夜醒來能夠補充。4.若有嘔吐或腹瀉情形,除喝水外,也應該要補充口服電解質液,如舒跑、寶礦力水得等,可以居家自製口服電解質補充液:鹽(1/2至3/4茶匙)+果汁(蘋果、橘子、葡萄、蔓越莓)1杯+水(3.5杯)。三、味覺或嗅覺改變時可以怎麼做1.將食物放冷或放至室溫下,可能會比熱食嚐起來更佳。2.若食物嚐起來有金屬味,建議使用塑膠餐具盛裝及進食。3.避免過於甜膩的食物。4.若飲品喝起來有酸味或苦味,可加入適量的糖分調整。5.無味的食物中可加入天然辛香料,增加風味。四、維持體重陳韻婷說,體重是身體含水量及營養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體重流失顯示體內持續的液體、脂肪、肌肉量的減少。肌肉量減少會使身體感到虛弱,影響下床、走路或日常活動的行為表現,由於身體重新合成肌肉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預防急性期肌肉量的流失,對於日後的復原極為重要,應每天量體重,並維持目前的體重為佳。五、復原及復健期的營養患者逐漸復原後,陳韻婷建議,維持高熱量高蛋白飲食,並搭配運動,能保有抵抗力及減少肌肉流失,有助於恢復日常活動。提醒民眾,若患者本身為慢性疾病者,營養需求則需依個別情況調整。
-
2021-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升溫 專家呼籲擴大篩檢地點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一口氣暴增180例本土確診病例,防疫專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昨(15)日都呼籲,政府應更擴大全台篩檢地點。黃立民指出,政府應要趕快讓全台基層診所都有快篩試劑,只要有症狀者一律接受篩檢。黃立民指出,北市萬華區同時出現許多確診者,表示這區感染已傳播一陣子,不是這幾天才有。當出現一名確診者,意味會有五到七名無症狀或輕症者在社區走動。黃立民表示,外界認為台灣疫情剛開始做的很好,這句話是否為真有待商榷。有些民眾到國外被驗出確診?有些民眾應屬境外感染還是境內感染?有些民眾被驗出境內感染,但我們卻沒有找到原因。黃立民特別點出,航空機師理應屬於容易傳播國外疫情的高風險行業,但政府對航空機師的檢疫標準卻比一般民眾更寬鬆。他呼籲應該對機師做更多抗體監測,如果他們入境台灣都沒出檢測出問題,社區民眾也會更安全。何美鄉表示,目前政府該做的都有宣布了,重點是如何徹底落實,主要有三點:一是各級學校全部改採線上教學,二是能在家工作的儘量在家工作,三是非民生必需品的商店先暫時關閉。但她也認為「說來容易做來難」,以學生在家線上學習一事,政府就應去盤點那些弱勢家庭沒有足夠的環境設備,趕快去改善。
-
2021-05-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英研究:輝瑞疫苗隔12週打 抗體比隔3週還強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對年長者施打輝瑞(Pfizer)&BNT的COVID-19疫苗,將兩劑施打間隔拉長為12週,所產生抗體比間隔3週施打者竟增加3.5倍。這項研究是由英國冠狀病毒免疫學聯盟(UKCoronavirus Immunology Consortium,UK-CIC)等單位支持。路透社報導,這是首次有可比較施打間隔12週與3週,兩者間產生免疫反應的研究,英國先前建議將輝瑞疫苗兩劑的接種間隔拉長為12週,以便能更快讓更多人接種到。輝瑞&BNT疫苗研發時的臨床試驗,是採間隔3週,藥廠也建議間隔3週施打的使用方式。對英國拉長兩劑間隔時間之舉,輝瑞與合作夥伴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都說,並無資料支持英國的作法,不過輝瑞也表示,臨床試驗以外的公共衛生考量,再斟酌時也可納入。今天發布的這項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Birmingham)所做的研究,作者之一派瑞(HelenParry)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對年長者施打輝瑞&BNT疫苗,兩劑間隔拉長至12週,其抗體反應峰值顯著增強。」這項研究檢視175名80歲至90歲接種疫苗的年長者,結果發現間隔12週施打第二劑,抗體峰值反應較間隔3週施打者高3.5倍。但這項研究尚未經同儕審查。抗體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接種疫苗後同時也會產生T細胞,不過這項研究的受試群組裡,T細胞反應峰期仍以間隔3週施打者較高。研究作者們因此提醒,目前仍不宜對究竟間隔幾週施打效果最好下結論。
-
2021-05-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防疫首次採用抗原快篩 原理、效果一次看懂
因應北市萬華區茶藝館群聚案,政府首度採用抗原快篩。專家說,抗原快篩主要檢測病毒蛋白質,精準度略遜於PCR,但陽性者代表病毒量已偏高,有助分流、找出漏網之魚。台北市萬華區茶藝館近日爆發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群聚相關事件,北市聯醫和平院區也有2名患者住院數日後出現肺炎症狀,昨天確診新冠肺炎,院方緊急消毒並清空相關區域。台北市政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上午開會研議防疫對策,會後宣布在北市聯醫的中興院區、和平院區、西園醫院及剝皮寮設置快篩站,開放曾到萬華就醫的民眾或到外地就醫的萬華民眾進行擴大採檢,除了進行核酸檢測(PCR)也會進行抗體快篩,僅需15分鐘就知道結果。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國內防疫以來首度使用快篩試劑,根據食藥署最新公布的新冠肺炎醫材合格名單,國內共有9款抗原快速檢驗試劑獲核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上午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先前宜蘭、新北市蘆洲區雖爆發群聚感染,但都不如台北市萬華地區疫情來得令人擔憂,萬華地區不僅人口密度高,也是比較舊、比較傳統的社區,人口流動相較其他地區複雜很多。黃高彬說,正因人流複雜、接觸者難尋,指揮中心才決定大規模採檢,並首度使用抗原快篩,加速採檢、匡列;據他了解,抗原快篩準確度相當高,可望達到90%以上,只要15分鐘就能得知結果。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也坦言,台灣防疫終於走到使用抗原快篩這一步,「代表疫情真的升溫了」,有別PCR是檢測病毒的基因,抗原快篩則是檢測病毒的蛋白質,抗原快篩精準度雖略遜於PCR,但只要檢測出陽性,基本上就確定是陽性。她說,假設PCR可以在病毒只有100顆的時候就驗出陽性,抗原快篩則要到1000顆或1萬顆才驗得到,因此抗原快篩結果為陽性者,代表體內病毒量已經較高,也較具有傳染力,須盡快隔離,避免在外趴趴走;陰性者可能只是體內病毒量還不夠高,因此須搭配PCR檢測才能雙重確認檢驗結果。台塑生醫副總劉慧啟進一步解釋,快篩分為抗原與抗體快篩,前者可檢測早期染疫,在10到15分鐘內可顯示檢測結果,可用於人員分流,後者則用於後續追蹤是否曾經染疫。劉慧啟表示,過去大半年來,許多國家都已採用抗原快篩,目的不在鑑別確診,而是在潛在大型社區感染或入境管制時,大量檢測快速分流,有助迅速找出漏網之魚。
-
2021-05-11 醫療.泌尿腎臟
洗腎要如何洗得乾淨?醫師教掌握3原則
● 洗腎品質要足夠透析,兼顧治療時間及血液流速● 注意透析用水的管路材質與清潔● 使用RO逆滲透水,透析品質提升全台洗腎人口去年突破9.2萬人,透過定期透析延長壽命,只是不少腎友常會擔憂洗腎洗出副作用,嚴重影響生活,台灣基層透析協會常務理事、安慎診所院長鄭集鴻指出,國內洗腎人口平均年齡為66歲,多半是考慮醫療院所的品牌和與住家之間的距離,對品質資訊的蒐集相對弱勢,因此提醒腎友掌握幾大原則,以維持透析生活品質。洗腎時間要足夠鄭集鴻表示,台灣洗腎發展超過30年,可選擇的醫療院所遠勝於各國,透析品質講求足夠透析,須兼顧治療時間及血液流速。一般而言,腎友每周要洗三次、每次四小時是洗腎的最低要求,取代腎臟功能維持在及格邊緣。但常有腎友因為躺不住而要求提早拔針,鄭集鴻強調,如果洗腎時間不足,可能會導致毒素清除率不足、鈣磷失衡、貧血等問題,每次洗腎脫水速度過快易增加心臟負擔,甚至有血壓下降的問題,導致洗腎中產生不適的機率大增。相對的,若延長洗腎時間,則可減少以上問題的相關風險,不妨和醫師討論是否適當的延長洗腎時間,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洗腎策略。除了足夠的洗腎時間,足夠的出血量也是關鍵,選擇適當的針頭尺寸配合瘻管的血液流速,以維持洗腎效率。足量透析才洗得乾淨洗腎洗得乾淨,首要就是能夠足量透析,洗得乾淨與否分為主動與被動因素。根據鄭集鴻的臨床觀察,主動因素包括像是腎友工作太忙而導致洗腎時間不足最常見,若洗腎時間不足而導致尿毒素累積在體內,可能會引發高血鉀、不寧腿等併發症,導致臨床治療處理會更為棘手。被動因素則取決於醫療院所的耗材與機器。鄭集鴻表示,以透析治療所使用的水及管路為例,所有透析治療都是使用RO逆滲透水,多數的醫療院所都是使用一道RO機器,可過濾90%水中的雜質;但有些要求更高透析品質的醫療院所會使用兩道RO機器,讓過濾效率達到99%純水,降低水中雜質,可讓透析品質提升。其中,RO逆滲透水的管路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多數院所使用PVC(聚氯乙烯)管線,因PVC管表面粗糙容易導致細菌孳生,所以必須定期使用漂白水消毒;現在有的院所會使用另一種特殊材質的PEX管路,以高於攝氏90度的高溫熱水天天清洗,提升管路消毒效果,進而增加透析品質。依情況選擇人工腎臟除了透析用水的水質與管路材質、消毒等之外,人工腎臟的選擇也很重要,隨著科技進步,透過高效能的人工腎臟,可以讓洗腎洗得更乾淨,提供腎友更佳的透析品質。鄭集鴻說,過去血液透析尚未問世時,末期腎臟疾病的患者只有走向末路一途,但有效的洗腎是除了換腎外的重要延長生命的方式,台灣也因為健保協助與支持,讓數萬名腎友能透過洗腎得以延命。呼籲腎友除了要遵從醫囑規律洗腎,洗乾淨達到足量透析之外,也可以多了解醫療院所所使用的耗材與機器等相關細節,掌握這幾項洗腎原則提升腎友的透析品質,邁向腎利人生。如何知道透析足夠?什麼是足量透析?根據台灣血液透析診療指引,成人及小孩須使用正規尿素動力模式測定後給予透析劑量,最近文獻顯示需達以下目標:Kt/V(血液透析效率)至少1.2 以上或URR(尿素降低率)達65%以上。良好的透析更需同時注意以下條件:1.留意體重增加幅度,兩次洗腎之間,體重增加不超過乾體重的5%。2.人工腎臟也可能在透析過程中出現抗原抗體反應,較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可降低人體啟動免疫反應的機會。3.有些人工腎臟僅能清除小分子毒素,部分高效能人工腎臟可清除中大分子毒素,降低引起心血管疾病等副作用發生率。4.攝取足夠蛋白質及熱量等。
-
2021-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華航群聚再添4本土 李秉穎:口罩讓台灣形成人為群體免疫
台灣昨天再增4例本土病例,使得華航群聚擴大為社區感染風險持續增加,引發民眾恐慌,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醫師表示,台灣去年已經歷10波的社區感染風險,顯見台灣人口罩主義、勤洗手已達到「人為群體免疫」,對於這波疫情也不必太緊張。李秉穎昨天晚上參加「年代向錢看」節目時,做了上述的表示,而對於印度疫情失控,國外媒體報導,印度變種病毒來勢洶洶,疫苗保護效力下降到只剩下10-25%,李秉穎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實驗室的推估,在臨床上不太可能下降這麼多。李秉穎在節目中表示,台灣去年經歷多波的社區散布風險,像是磐石艦官兵下船有那麼多的「女朋友」,但卻仍然沒有散播開來,其他還有社區保全、酒店公關、遊輪、澳洲音樂家等,總計10波。有人認為是「天佑台灣」,但他認為,事實上是台灣人良好的防疫措,大家戴口罩、勤洗手,已達到人為群體免疫,病毒不易擴散,而華航這一波疫情,到目前病例都找得到源頭,還不算是進入社區感染,社區感染是指有病例找不到源頭。對於印度變種病毒是否可能使疫苗的保護效力大幅下降,李秉穎表示,下降到10-25%,應該是實驗室的推估,認為綜合抗體下降8成,保護效力就只剩下10-25%,但生物現象是不能這樣推估的,例如嬌生曾就其疫苗遇到南非病種病毒的保護力下降做過研究,即使綜合抗體下降5-6成,保護效力也只下降10%。至於很多專家推估新冠病毒肺炎未來可能流感化,因應病毒變異,以後可能每年都要加打疫苗,但李秉穎表示,不認為一定會流感化,可能會「感冒化」也不一定,冠狀病毒有4種,都是感冒化,也就是小時候感染過,就終身免疫,長大後再遇到,不是無症狀就是輕症,新冠病毒也可能也會如此。
-
2021-05-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五百萬劑莫德納疫苗何時來?衛福部:五月比較沒把握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針對「疫苗研發進度」召開會議,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薛瑞元被問及莫德納疫苗進度時表示,雖然五月比較沒有把握,仍希望六月以前可以收到第一批。未來將依照到貨情況,再決定是否要開放自費接種莫德納,但原則上還是優先按照公費對象順序依序施打。民進黨籍立委賴惠員表示,目前有兩批AZ疫苗分別在五月底,六月中到期,過去一直鼓勵大家打,打的意願一直不高,但華航諾富特事件之後,大家可能又搶著打,今天新開放第七類軍人、第八類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會不會不夠打?薛瑞元表示,今天接種的公費對象,第二劑接種時間是七、八月時打,到時還會更多AZ疫苗過來,沒有問題。現在的問題是,要在效期前打完,但是公費範圍擴大後,我們就會有些策略出來,比如說「出去打,而不是叫他來打」,預計會對後面這幾類公費對象會有一定的效果。賴惠員表示,莫德納疫苗臨床試驗顯示,12到17歲青少年保護力高達96%,副作用也非常低,被大家票選為最好的疫苗,台灣訂購的五百萬劑到底何時到?是否開放自費接種?薛瑞元表示,希望六月以前可以到,不過五月比較沒有把握。目前尚未決定是否開放自費,因為第一線醫護施打率還不高,原因就是因為很多醫護在等莫德納,原則上還是要用同樣優先順序,排定依序施打。莫德納一但到貨,是否將衝擊AZ疫苗接種率?薛瑞元表示,莫德納的保存條件特殊,接種點不會像AZ疫苗那麼多,加上不確定進來的劑量多少,預計將分批進來。至於國產疫苗的緊急授權,薛瑞元表示,兩家國產疫苗的第二期臨床試驗都還沒有解盲,也都還沒有提出申請,高端可能六月緊急授權,聯亞可能慢一點,預計六、七月。薛瑞元強調,第二期試驗後可以根據WHO公布的抗體濃度去評估能否核准緊急授權,但是這次比以前的第二期更嚴謹、個案也更多,這些廠商也仍然要做完第三期試驗,才能取得完整許可證,廠商都已經在接洽國外的實驗場域,可能去巴西或印度。賴惠員指出,中國國藥疫苗已經成為獲得WHO緊急批准,台灣是否依然堅決不買?薛瑞元表示,根據台灣法律是禁止購買,跟COVAX簽訂的合約也註明不買中國製造的疫苗,「我們說要的COVAX才會進入分配。所以就算有更多科學證據,在可見的未來應該都是不會買的。印度疫情嚴峻,國民黨籍立委蔣萬安敦促,指揮中心應盡快參考各國對於駐外人員的保護機制,加快外交人員及其家人的疫苗接種速度。薛瑞元表示,駐外人員由外交部施打,未來針對在開放名單內的一些機關,例如外交機關,為了免除人員請假來醫療院所預約接種的麻煩影響接種率,會提供外展服務,直接派醫護人員去設站、接種。
-
2021-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模擬機成破口? 專家建議:應召回重採
華航、諾富特群聚再增確診病例,昨天公布的染疫機師(案1183)因模擬飛行訓練與曾赴酒吧機師(案1153)近距離接觸。但這名機師因4月24日接受機師專案採檢時結果為陰性,加上和赴酒吧機師的接觸時間與疫調時間僅差一小時,而未被列為接觸者。對此,專家建議,教官會帶許多學員,需要特別予以關注;且教官、學員有時空交疊性,最好召回相關人員再次採檢。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華航、諾富群聚案,感染人數眾多,且整個傳播的初步感染源是哪幾個到現在仍不明,,因此要去抓每一個人的匡列時間點很困難。之前專案採檢就算採檢陰性,不代表就沒有染疫,如果太早採檢,尚未發病檢驗陰性;太晚採檢也已過傳染期,核酸檢測轉為陰性。但邱政洵說,至少指揮中心專案採檢時除了檢驗核酸外,也檢驗抗體的動作是對的。不過邱政洵說,因為發病時間難掌握在同一個時間點,不能讓發病者「一個蹦一個」再去匡列,首先應用一個大框將所有人都先匡住,再針對個案動線、疫調找出高風險族群。就算不能對大框裡的對象做頻繁篩檢,至少也要針對高風險族群頻繁採檢。尤其有些人之前採檢陰性後又被派飛,如不能延長居家檢疫期間,也應在居家檢疫加上自主健康管理後,於第14天或第21天再採檢,才能更確定沒有感染。而昨天公布染疫的機師教官在5月2至4日自我健康監測期間,連續三天參加模擬機訓練,在狹小的駕駛艙裡塞進10人左右。但指揮中心卻說,自我健康監測期間可正常上班,而模擬飛行訓練是上班的一環,個案全程配戴口罩,並無違規問題。邱政洵說,還是要考量整個機隊運作還有整體工作,但考量教官面對許多學員,加上模擬駕駛艙密閉、狹小,這些族群本身就要予以關注;而這些人就算之前專案採檢陰性,也建議重新召回採檢。相信指揮中心會有審慎的考量。
-
2021-05-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下周一起…逾65歲可打公費AZ 軍人也開放接種
華航、諾富特群聚風暴持續擴大,昨天又新增一名本土個案(案一一七四),為飯店工程部員工,曾與飯店房務部主管(案一一二○)及房務部女經理(案一一二九)開會聯絡,初步認定因此而感染。全案已造成廿九人染疫,包括十一名機師、一名空服員、五名飯店人員、一名飯店外包商、六戶家庭群聚(十一名家人)。一確診者社區活動 達十二天由於這起群聚感染中,案一一二○在社區活動時間長達十二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估計至少需觀察到五月十七日,才知道社區是否安全。陳時中說,案一一七四為本國籍卅多歲男性,於四月廿九日配合諾富特飯店清空計畫前往集中檢疫所,當日採檢核酸檢測及血清抗體皆為陰性,但五月三日起陸續出現喉嚨痛、發燒及肌肉痠痛。四日回報症狀後,由檢疫所安排至醫院採檢並確診,Ct值為十七。個案發病前兩天至住院隔離前皆在集中檢疫所,未與他人接觸,故無匡列接觸者。至於這名員工在旅館內的足跡,陳時中說,「就是(在公共區域)跑來跑去,但不會進到房間。」該個案與房務部互動密切,常與房務部主管開會,初步認定因此被感染。住一館一般住客 有感染風險由於五名染疫飯店員工常活動於諾富特飯店一、二館間,曾經住在一館的一般住客是否可能被感染?陳時中說,「確實有風險」,因此回溯到四月十五日曾在旅館的員工和住客均須居家檢疫,觀察時間還沒到,「我們就持續觀察」。此外,針對諾富特飯店的管理權責,昨天傍晚指揮中心與桃園市政府、民航局、華航等開會,因尚有行政程序事項需處理,指揮中心預計今天對外說明。擴大接種 庫存尚有廿四萬劑另截至五月六日,國內AZ疫苗庫存量尚有廿四萬劑,陳時中宣布,自十日(下周一)起,擴大接種第七類對象(軍人、軍事機關及國安單位文職人員,約二十點八萬人)、第八類對象(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三四八點五萬人)。為提升接種可近性,指揮中心已在全國設置三三○個接種點。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呼籲,從下周起,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應踴躍接種新冠疫苗,以韓國為例,年長者打一劑AZ疫苗,就擁有八成以上保護力,接種第二劑後,保護力更高。因應這波華航群聚事件,總統蔡英文昨天下午赴指揮中心視察,鼓舞防疫團隊士氣。她會後表示,多個案例分布在不同縣市,「中央地方都要提高警覺」,強調「疫苗接種者越多,台灣越安全」。除華航、諾富特群聚案擴大外,我國昨天一口氣新增十二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個案(案一一六二至案一一七三),分別自菲律賓、越南及印尼入境,主要為來台工作的移工及漁工。
-
2021-05-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月10日起 軍人及65歲以上長者可公費接種AZ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說有16萬劑AZ疫苗5月底就到期,需要快點開放更多公費對象。陳時中今表示,為儘速建立社區群體免疫力,降低疫情傳播機會,宣布5月10日起,開放實施計畫第七類對象(軍人、軍事機關及國安單位文職人員)以及第八類對象(65歲以上長者)接種COVID-19疫苗。依統計,我國65 歲以上人口超過達350萬人,全台灣志願役軍人約有17至18萬人。指揮中心說明,截至5月6日止,國內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庫存量約24萬劑,為提升疫苗接種可近性,目前全臺已有330個接種點可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服務,後續將視接種進度及疫苗供應期程與數量再陸續擴增。指揮中心表示,為增加疫苗接種便利性,提升接種意願,符合現階段開放之實施對象者,除可透過接種預約網址、COVID-19疫苗接種服務專線預約COVID-19疫苗接種事宜,亦可直接攜帶健保卡與身分證明文件,至 COVID-19疫苗接種合約院所或已經開始提供接種服務之衛生所,經醫師評估後完成疫苗接種。指揮中心表示,依據最新國外接種計畫實施後追蹤研究顯示,相較於未接種疫苗的人,接種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機率及感染後重症、住院及死亡的風險。由於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產生保護性抗體,指揮中心呼籲符合公費接種對象之民眾踴躍前往接種,接種前應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休息並觀察至少30分鐘,無恙後再離開。
-
2021-05-06 名人.黃軒
為什麼打了疫苗還會確診?醫曝2個關鍵感染途徑
打了COVID-19疫苗,還會確診嗎?這幾天有兩個指標人物,一個叫華航機師,一個是印度醫生,因為打完疫苗後還會被確診,很多記者問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只有分成兩部份:1.真的打滿疫苗後,仍有確診,仍會死亡A.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後,再感染(印度裔傳染病專家)2.有打疫苗接種,但未有完整打疫苗,是容易確診。 B.未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易感染(華航機師)在美國超過8700萬「完成接種疫苗」的人中,仍有7157名美國人感染了COVID-19,這一比例很小只有0.008%。這當中也有74名接受全程疫苗接種的人已經死亡(佔感染人數的1%),有7%的人住院。40%的感染發生在60歲以上的族群中,而65%是女性。而5月3日,美國印度裔美國人傳染病專家拉金德拉·卡皮拉(Rajendra Kapila)完成了滿兩劑輝瑞mRNA疫苗後,前往印度照顧他生病的岳父,不幸感染COVID-19病毒去世。因為他本人是這種因為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後再感染,我們一般稱這個叫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 )。先說什麽才是叫「完整的接種疫苗」?你不只必需「打滿劑量」(Pfizer、Moderna、AZ)的第二劑,嬌生公司的疫苗(只打一劑),也「得滿了14天」之後,然後又確診,才是叫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1.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COVID-19疫苗就像是為我們的免疫系統的訓練營,使免疫細胞學會如何打敗真正的COVID-19病毒。接種足量的疫苗,可以保護我們變成重症而避免死亡,但即使是最好的COVID-19疫苗,也不可能是100%、完美無瑕的保護您可以免受感染。當完整注射疫苗滿劑量,又在COVID-19疫苗使用後≥14天,在呼吸道樣本中檢測到COVID-19 RNA或病毒抗原,這就是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的確診。2.為什麼會發生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COVID-19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是不斷的,部分原因是剛剛提到的沒有完美的疫苗,部分原因是疫苗在免疫系統中失靈,而未發揮訓練作用。請記住,疫苗實際上是模仿SARS-CoV-2病毒,以幫助您的身體學會抵抗真正的病毒。在某些人中「疫苗可能在其體內免疫系統中,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產生出必要的抗體來抵抗感染」。3.疫苗突破性(Breakthrough Infection)的感染率或許我們也可粗估各疫苗的突破感染率(Breakthrough Infection rate),如下約略表示:95%的疫苗功效= 5%的突破性感染(例如BNT或Moderna第二劑完成了有95%保護力,其突破性感染率是5%)75%的疫苗功效= 25%的突破性感染50%的疫苗功效= 50%的突破性感染但是疫苗突破感染率實際上是通過公式計算的:(100%–疫苗功效百分比)x攻擊率但COVID-19的攻擊率相對較高,約為1%,因此真正的疫苗突破率遠低於您的預期。【在美國超過8700萬「完成接種疫苗」的人中,仍有7157名美國人感染了COVID-19,這一比例很小(0.008%)。】未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易感染 (華航機師) 新聞媒體報導全台首例!華航染疫機師曾打AZ疫苗 接種第一劑後仍確診,很多民眾的認知以為我有打疫苗接種,就算有效的殺光COVID-19病毒了。我剛剛說一個完整的疫苗接種是要滿劑量(二劑或一劑),還得有足夠時間才能生產足夠的抗體,「絕對不是有打就算有效了」。這是因為:1.疫苗時間的落差(Lag time)There is also a lag time between when you get your first shot and when your body starts building immunity.其實,每種疫苗的保護力都是接種疫苗12或14天後才會發揮像資料顯示,如果接種完第一劑,會有52%的保護力,那也是你得滿12天才能有的效果,而不是一打完你的抗體就成了。(華航機師打完第一劑疫苗之後,在第9天就確診了,代表根本沒有保護下,就是易感染)在接受第二劑之前,也有些疫苗的第二劑,仍得隔了28或14天後,才能接種第二劑疫苗。一般民眾以為有打了疫苗之後,自己身體就有保護力,他們忘了疫苗針打入身體,和身體出現抗體可以有作用,有時間落差(Lag time)。2.在等待中疏防,易感染 For starters, you might have been infected before you even got your shot.在全球社區感染的風險中,你可能未打疫苗接種前的10-14天內,早已被病毒捷足先登入身體內,只是沒有症狀、沒有發病而已。你正等待開始打疫苗前,已經開始感染病毒。當然,這些包括了你打第一劑之後,等待第二劑過程中已經感染,也有可能是打了第二劑疫苗之後,在等待7-14天產生有效抗體之前,你也得到新的病毒感染。3.群體免疫未齊全(Incomplete Herd Immunity)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是指人或動物群體中的很大比例對傳染病獲得免疫力,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理論上我們認為,擁有抵抗力的個體比例越高,受感染個體的間接觸可能性便越小。但沒有人提醒我們,如果真的要群體免疫較有效,仍然需要條件如下同時出現才有可能:1.基本傳染數(R0)低2.死亡率低3.病毒變異率低4.病毒變異能力增強率低(包括毒力改變、條件致死的改變、宿主適應性的改變等)5.地方人口少6.地方面積小7.人口平均健康水準高8.康復後終生免疫率高以上等等的因素配合,才能有機會達成整體的群體免疫,而不是打了疫苗就會有完善群體免疫。現在的疫苗接種速度,遠低於所謂的群體疫苗所預期達成的數字,更不用說還需要有其他付加的條件的配合,尤其是基本傳染數(R0)。其實我們仍然遠離群體免疫中,且目前世界上很少有國家有齊全的群體免疫機制來保護著全球的人類。如何預防打了COVID-19疫苗再確診?有幾種方法,也許可考慮:(1)群體免疫機制我們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群體免疫(也稱為社區免疫)可預防突破感染風險。即使疫苗在某些人體內不能充分保護,但在社區中其他接種疫苗的人也阻止了COVID-19的傳播。這種群體免疫完全可以直接針對已有疫苗注射者提供間接保護,而且還可以為尚未感染疫苗的人群(兒童,嚴重過敏的人群等)提供了間接保護。別忘了,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只有當大約70%-80%的人有接種了COVID-19疫苗後,才能實現群體免疫機制。(2)維持COVID-19防疫措施那麼在1.未獲得群體免疫之前,或2.你的身體才打完第一劑,未完成圓滿的接種疫苗之前,或3.即使我們身體已完全接種疫苗以上三情況,在至今仍然在Pandemic未解封之前,我們也都必須採用常規的防疫措施,「戴上囗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3)加速疫苗接種疫苗接種不能慢慢來!COVID-19存在時間愈久,將會使病毒有時間發生突變種的機率會變得愈來愈多,當部分或完全繞過當前疫苗提供的保護作用,而成了全世界的變種株。當愈來愈多地方發生廣泛感染時,提供了病毒機會突變成不同變種的機會。加速完整疫苗接種,不只是保護我們身體免受COVID-19侵害,而且也阻礙了COVID-19病毒發生突變的機會。專家的建議1.人們在獲得疫苗後,仍有可能傳播COVID-19病毒。2.疫苗的免疫力在接種後至少12-14天後,才會開始奏效。3.他們補充說疫苗不能預防冠狀病毒感染,但有助於預防COVID-19病情的嚴重程度。4.專家建議接種疫苗的人,接種前後仍要繼續戴口罩、洗手並保持適當的距離。因此專家呼籲,疫苗不是萬靈丹,接種完成後仍然要落實個人衛生習慣。加強現有防疫措施、接種疫苗後延遲解禁,才能有效摧毁COVID-19病毒的傳播。資料來源:Direct observation of repeated infections with endemic coronavirusesReconciling Diverse Estimates of COVID-19 Infection RatesWhy Vaccines Alone Will Not End the Pandemic※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機組員檢疫擬延長 醫師:防疫旅館還須落實5件事
華航機組員染疫案愈演愈烈,今日再增1名機師、1名空服員染疫,外界質疑機組員檢疫天數從先前5天降為3天,恐是此次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的主因,新光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藏能認為,綜合考量防疫與航空公司營運,檢疫天數延長至5日較為合適,但防疫旅館也應落實1人1室、人員離開後要確實消毒、加強清潔人員教育、鼓勵防疫旅宿人員接種疫苗及完善通報與關懷機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於疫情記者會上表示,專家正研議延長檢疫天數,但檢疫7日以上十分困難,檢疫14日華航可能會倒閉,未來接種疫苗將是機組員防疫的重要關鍵。但就防疫考量,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未來沒打疫苗的機組員應檢疫14日較保險,打過疫苗者,經確認產生足量抗體後,可縮短隔離天數,或直接採一般自主健康管理,並每月定期檢驗機組員血清抗體,另外,國內防疫旅館及外站的動線管理也應優化,確保機組員沒有外出接觸他人。張藏能則指出,根據研究,從接觸病毒到發病約2到7日或3到6日不等,當檢疫天數太短,恐面臨個案還未發病就完成檢疫,並採檢陰性,繼而返回社區或繼續執勤,有傳播病毒的風險,綜合考量防疫與航空公司營運,檢疫天數延長至5日較為合適。除了延長機組員檢疫天數外,張藏能認為,此次華航機師染疫事件,凸顯機組員防疫旅館出現問題,不確定是因防疫時間長,相關工作人員有所鬆懈,還是長期以來紕漏所造成的結果。張藏能建議,未來防疫旅館應落實1人1室、人員離開後要確實消毒、加強清潔人員教育、鼓勵防疫旅宿人員接種疫苗及完善通報與關懷機制,才能從防疫旅館中圍堵疫情的發生。
-
2021-05-04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健康主人要顧!盤點12種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狗狗身為哺乳類動物也會有大小疾病,因其構造和習性,常罹患的病和人類有些差異;加上狗不會說話,有些生理的變化需要靠飼主細心觀察才能發現異狀。以下整理狗狗的12種常見疾病,帶您了解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若得病也能盡早察覺,不耽誤治療時間!▲犬傳染性肝炎幼犬感染居多。主要是侵害肝細胞與內皮細胞,症狀為厭食、精神不振、發燒嘔吐、下痢和軟便,病情嚴重者會明顯腹痛和扁桃腺腫大,有些會在發病後12~24小時呈現藍眼症:眼睛結膜炎、分泌物增加,並有角膜水腫及混濁。△預防注射犬傳染性肝炎疫苗,幼犬若在12週齡以前注射疫苗,則需在14~15週齡時補強一次,方能獲得1年以上的免疫力。為維持其免疫性,成犬應每年補強注射一次。▲狂犬病狂犬病是最重要的人畜共通疾病之一,由病毒感染,病毒經傷口周遭神經抵達中樞神經遍布全身,可感染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犬、貓等,死亡率高。症狀主要是行為異常,瞳孔初期放大、後期縮小,咽喉逐漸麻痺,使得犬隻吠叫聲改變、下巴下垂、流涎,最後行動失調、麻痺、抽筋進而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健康犬隻年齡約4~5月時注射一劑不活化疫苗,之後依疫苗效能每隔半年到一年施打一次。▲犬瘟熱犬瘟熱俗稱麻疹,是死亡率很高的傳染病,病毒從感染犬隻的分泌物,經由空氣、直接或間接傳播。早期常見症狀為發燒、無食慾、精神不振、眼屎多、流鼻涕、咳嗽、肝炎、下痢、血便等,後期則會出現抽筋、麻痺、行動失調等精神症狀。目前無特效藥,傳統投藥(抗生素)無效,可使用 對症療法和支持療法等使死亡率降低。△預防注射犬瘟熱疫苗,可在幼犬6週大時,開始施打含犬瘟熱疫苗的幼犬第一劑預防針。接著再追加二劑,以後每年補強。▲犬疥癬蟲症疥癬蟲寄生於真皮內,傳染力強,最常發生的患部為跗關節、肘、眼周、口鼻、耳朵、腹胸和尾巴的基部。患部會出現脫毛、結痂、劇癢,常因搔癢而引發細菌感染致化膿、惡臭等情形。△預防避免和病原接觸,家犬須和來歷不明的寵物,尤其是街頭的流浪貓狗保持距離,避免直接接觸。▲毛囊蟲症健康皮膚即存在少量毛囊蟲,若犬隻虛弱或免疫不全時,毛囊蟲就會大量繁殖,侵佔毛囊導致禿毛,多好發於臉部和嘴角;若再受到細菌感染,會遍及全身,甚至惡化成毛囊炎和膿皮症,形成頑固皮膚炎,並發出惡臭。△預防1.毛囊蟲症被懷疑和遺傳有關,故曾病發的犬隻不建議繁殖。2.提高犬隻免疫功能可降低毛囊蟲感染之風險。3.使用預防寄生蟲感染的外用滴劑。▲犬冠狀病毒腸炎該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腸道疾病,藉糞便、嘔吐物、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來傳播。常見症狀為間歇性嘔吐、下痢、厭食、輕微發燒、抑鬱、排便惡臭並為淡橘色,甚至為含黏膜和血液之噴射水樣痢,偶爾可見呼吸道症狀。△預防犬冠狀病毒最易和犬小病毒復合感染,造成高達89%的死亡率,所以最好能同時注射犬冠狀病毒疫苗及犬小病毒疫苗,則能同時預防犬冠狀病毒和犬小病毒出血性腸炎復合症。▲犬小病毒性腸炎犬小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直接或間接傳染給無抗體的犬隻,侵害其腸胃道,好發於6~20周的幼犬,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少數幼犬會被侵襲心肌。初期有發燒、食慾不振、精神不振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接著會持續性嘔吐下痢,腸管黏膜受損出血而拉出帶血惡臭的排泄物,若未即時送醫會脫水休克死亡。△預防於6~8週齡給予第一劑疫苗,之後每2~4週重複注射一劑,直到滿16週齡;於6月齡或1歲齡時補強注射一劑,之後每三年一次。▲犬傳染性支氣管炎又名哮喘或犬舍咳,屬呼吸道疾病,常與副流行感冒病毒一同感染。發病原因為環境因素包括濕度過高、寒流等氣候變化。該病潛伏期約5~10天,常見症狀為劇烈乾咳、反胃、嘔吐,嚴重者會嗜睡、發燒、食慾不振及肺炎,甚至死亡。病症一般持續10~20天,劇烈運動和興奮會使病情惡化。△預防1.避免犬隻與其他狗接觸,尤其是年輕的小狗。2.疫苗接種。3.以胸背袋取代頸圈,減少壓迫喉嚨及氣管引起患犬咳嗽。▲犬副流行性感冒由病毒引發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的病例發病於感染後2~9天,症狀輕微而不明顯,一般常見乾性、刺耳的咳嗽,持續約2~6天,伴隨數天的輕微發燒、黏液性鼻分泌物、咽頭炎與扁桃腺炎。△預防注射副流行性感冒疫苗。▲慢性腎衰竭腎臟組織損壞的疾病,導致尿毒症並影響生活品質。腎功能減弱使犬隻無法順利代謝血液中的廢物,產生食慾降低、口渴、頻尿或少尿、毛粗糙、倦怠、嘔吐等症狀。病因為漸進性的腎病,或是重複性、嚴重的非漸進性腎臟損傷(如重金屬、具腎毒性的藥物等),通常老狗的患病比例高過年輕犬隻。△預防1.不要讓寵物吃到會中毒的食物,例如葡萄、巧克力等,並確保寵物有清潔的飲用水;也要注意別讓寵物暴露在有毒物質的環境下,例如殺蟲劑、蚊香、消毒藥水等含有除蟲菊配方的化學物質。2.常常幫狗刷洗牙齒,牙齒疾病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寵物良好的口腔健康非常重要。3.年度的血液和尿液生化健康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測,及早發現防止腎衰竭。老齡犬應每年檢查一次血液、尿液以及超音波檢查,並監測寵物的食慾、飲水量和精神狀態等。▲鉤端螺旋體症帶菌的犬隻尿液排出病原體,進入食物飲水中,經口腔或受傷的皮膚感染。病原體分成兩型-黃疸型及出血型,黃疸型主要感染腎臟,引發間質性腎炎,約有15%病例引起嚴重肝損壞,產生黃疸;出血型有高燒、厭食、眼屎多、腸胃肝腎受損相關的症狀,有70%病例出現黃疸和黏膜出血。△預防1.犬隻10周大時給予第一劑預防針,之後3~4周追加一次;滿周歲後每年施打一針。2.避免狗隻於溪澗玩耍或飲用溪水,接近水道時用狗繩牽引狗隻,與狗隻散步時應自備食用水供狗隻飲用。▲心絲蟲症該病經蚊子叮咬傳播,心絲蟲有10~67%可能移入犬隻的眼球內,也可能會移行到身體其他部位,心絲幼蟲在犬隻體內發育4~6個月長為成蟲,隨後繁殖幼蟲於血液中。心絲蟲寄生於右心室及肺動脈引發功能衰竭,症狀為精神不振、呼吸困難、咳血、身體機能降低、充血性心衰竭,嚴重者會產生心血管疾病最終死亡。△預防1.幼犬6個月大後每半年定期健檢,適時給予投藥做預防或治療。2.外出時盡量避免長時間讓犬隻停留於蚊子眾多的水溝、池塘、草叢等環境,減少被病媒蚊叮咬的機會;留意家中環境清潔衛生、定期清空容器積水、疏通水管、安裝紗門等,減少病媒蚊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