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搜尋
憤怒
共找到
313
筆 文章
-
-
2024-09-21 養生.心理學解密
活得好累!總是在討好別人 心理師:你可能有「好女孩症候群」
「好女孩症候群」用來描述一個人有某些行為或傾向,往往為了是取悅他人,試圖成為完美的人。想想「好女孩」這個詞本身:它讓人聯想到安靜、順從、漂亮的女孩。身為現代女性絕非易事,你應該可愛但不幼稚,性感但不低俗,要聰明但不炫耀,要有雄心壯志但始終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女性應該滿足的社會期待往往難以實現又相互矛盾。對於許多女性來說,日復一日地試圖滿足這些期望可能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你可能因此有所謂的「好女孩症候群」。「好女孩症候群」是什麼、如何發現?該怎麼辦?什麼是好女孩症候群?「好女孩症候群」的概念並非起源於醫學,它是流行文化的產物,簡單的說,就是用來描述一個人有某些行為或傾向,往往為了是取悅他人,試圖成為完美的人。想想「好女孩」這個詞本身:它讓人聯想到安靜、順從、漂亮的女孩。他們會照顧別人,不會惹麻煩,植根於社會對女性應該如何以及他們應該扮演的角色的刻板期望,當偏離典型的「好女孩」行為時,他們會感到內疚,或害怕被評判。妳可能患有好女孩症候群的跡象「好女孩症候群」是一系列特徵的集合,當走向極端時會一定會對身心造成傷害。「好女孩症候群」有以下六種明顯的特徵:1.完美主義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是不可能的,完美主義也不全然是壞事。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可以給你強烈的自我指導和紀律。但當你將自我價值感建立在你所取得的成就之上時,問題就出現了,請別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其他人如何看待你的基礎上。有「好女孩症候群」的女性對其他人的回饋很敏感,這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2.討人喜歡討人喜歡是「好女孩症候群」的另一個常見表現。取悅他人的人善於預測他人的需求,並在滿足這些需求時獲得安全感和價值感。結果是,即使你受到不當對待,你也不會說出來,反而傾向服從。感覺自己只有對別人有用才有價值,這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來說,他們專注於滿足那些龐大且無法實現的需求,例如成為理想的伴侶、完美的父母和最好的朋友,並且從不給其他人帶來不便。3.將他人放在第一位你聽過「自我犧牲」嗎?為了另一個人而犧牲或否定自己。也許你放棄了你喜歡的工作來養育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另一半不願意妥協。也許你總是同意去吃你同事最喜歡的午餐,也許你每個週末都會長途跋涉回家探望你的父母,儘管你的妹妹還跟爸媽同住。「好女孩症候群」的人總是將他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上。4.身體形象問題飲食失調和「好女孩症候群」有關。另外,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可能會以美麗的名義進行整形手術,以使自己看起來像其他人,可能會花很多錢購買時尚的衣服,總是試圖改變自己的外表。5.性愛困難性愛困難是「好女孩症候群」的另一個特徵。這些好女孩常常被視為天真純潔,以下是好女孩症候群在性愛關係方面的特徵:對發生(或想要)性行為的恐懼或內疚,尤其是當你想要的人或性行為不符合女性性行為的傳統形象時。很難理解自己的性需求和欲望,因為你總是專注於伴侶的快樂。自我意識(關於你的身體或其他任何事)阻止你與性伴侶充分溝通。即便對性行趕到不舒服,你不會有任何表示。難以辨識性愛關係中的危險訊號,可能涉及性虐待、拍攝性愛影像,或更廣泛的親密伴侶暴力。6.童年時期經歷創傷「好女孩症候群」的行為,例如取悅他人和完美主義,可能是一種過度警覺的心理狀態。過度警覺是一種長期警覺和危險感的狀態,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和焦慮等心理健康狀況有關。為什麼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會出現過度警覺呢?以一個在遭受身體虐待的家庭中長大的人為例:他們可能很安靜、順從和自我克制,因為隱形可以讓他們安全地成長。他們可能會試圖讓一切(包括他們自己)看起來「完美」以避免衝突。他們可能被訓練為施虐者找藉口並隱藏自己的情緒。換句話說,幫助他們在虐待情況下生存下來的相同行為,形塑了他日後與他人交往的模式。如何克服好女孩症候群?除了尋求心理師的診斷與諮詢,還有以下方式來幫助自己!辨識和驗證感受當你有「好女孩症候群」,最重要的一步是識別並驗證你的感受。「好女孩症候群」的人往往總是表現得很快樂,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可能會感到憤怒、暴怒和怨恨,所有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女性被教導要壓抑或不要擁有的,但是感情是存在的。而且它們非常真實,承認這些情緒很重要。學習設定界限採取行動並練習設定界限,例如,學會對別人說不,而不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即使有時為自己挺身而出會導致周圍的人做出消極反應。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好女孩症候群避免使用「好」和「壞」等字眼知教養是「好女孩症候群」的關鍵,你一定要有意識的避免使用「好」和「壞」「好女孩」「好男孩」「好孩子」等字眼,只對對具體行為進行評論,例如「你付出了很多努力」。承認身為人不是只有好或壞的標籤,裡面有很多灰色地帶。聽聽你的直覺父母也要教導孩子傾聽自己的直覺。當一個人不聽從自己的直覺時,很容易被利用,無法遠離有毒或可能有害的人,相反地,孩子可能還會試圖「修復」有毒關係。對孩子來說,當你教他們成為「好女孩」或「好孩子」時,他們就很容易受到掠奪者的攻擊,害怕被父母判斷為「壞」的孩子,更有可能保守被外人欺負的祕密。所以應該教導孩子堅持自己的觀點,相信自己的直覺,並在需要時尋求幫助。再見,好女孩!「好女孩症候群」如果走向極端,會損害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對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來說,他們覺得如果有人不喜歡他們,他們的價值就會下降。但我們無法取悅所有人,一旦真正理解了這一點,你就可以向前邁出一些大步。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9-19 醫療.精神.身心
被時間追著跑?掌握5招做事更有效率 找回主控權
是否覺得時間不夠用?想在有限時間做多一點事情,卻總是效率不佳?甚至花時間緩解負面情緒?阿明一早被鬧鐘喚醒,迅速整裝出門,在擁擠捷運上檢查電子郵件、回覆社群媒體的留言、搜尋今日新聞…,這些訊息隨著車廂的搖晃不停在腦海中轉換,使得阿明頭昏腦脹。阿明一到辦公室,就開始檢查下午開會的報告,到了中午,他狼吞虎嚥地完食,犧牲午休時間檢查報告內容,疲倦地參加下午會議,報告內容卻漏洞百出。下班了,阿明心想:「要是我能像奇異博士一樣,隨意掌控時間,該有多好!」上班族的時間在早晨的鬧鐘聲響、通勤的喧囂、工作的繁雜、下班的倦容…悄悄地流失。網路世代,容易將自己與電腦比較,安排許多事情在同一個時段。然而,人不是電腦,我們會分心,有固定的心智能量,當下的情緒或生理狀態會影響效率。該如何做事有效率?成為時間的主人?1.跳脫自動化,珍惜每個決定點:決定點可能是當下任務被打斷時、任務轉換時、突發狀況時;試著安排決定點的時刻要做什麼事,可以是感受呼吸、看窗外風景等,但要避免消耗腦力的事;在未想好做下一件事情時,先別急著做下一件事情。2.訓練專注、減少干擾物、停止對抗分心:平時練習專注於當下,覺察呼吸與體感,把五官打開感受當下的時刻;需專注時減少環境中的干擾物;真的分心了,可以試著簡單描述分心的事物,再將注意力回到原事物上。3.善用心智能量:人一天的心智能量會逐漸減少,尤其是在不同事物間轉換、社交活動、久坐、計畫與決策時,特別會消耗心智能量。建議可以前一晚就做出一些決定,將當天待辦事項進行分類,在早上完成當天最重要的事情,只用一小時回信。如果真的疲倦,可以緩慢地腹式呼吸或閉氣,開懷大笑或小睡10分鐘。4.情緒是神隊友:學會拒絕不合理要求;悲傷時做決策較不會有偏見、慎重且公平;憤怒可讓人勇於挑戰未知或困難;適度焦慮會讓人表現得更好;正向情緒可讓人有創造力及彈性思考。5.飲食、燈光、環境:少量多餐、地中海飲食、蛋白質可提升專注度;規律從事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半小時走動2-3分鐘;安靜的環境才能保持專注;橘黃燈光可提升創造力,藍光或白光可提升專注度。
-
2024-09-04 養生.家庭婚姻
摯愛變成陌路人,如何面對感情崩塌?心理師教你自我療癒「關鍵祕訣」
你曾經以為自己遇到了一生的摯愛,卻在某一天突然發現他的背叛,這種情感的崩塌該如何面對?在外遇事件中,受傷最深的往往是那些感情融洽的伴侶。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她的著作《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分享,原本以為自己很幸福,原本以為自己遇到最好的對象。然而,在得知伴侶外遇的瞬間,過往的美好生活、幸福感覺全都崩解。從交往以來,一直深信伴侶很愛自己,他也口口聲聲說:「很愛你」。但是,一個愛你的人卻會做出如此傷害自己的事情,要如何再相信他的愛是真實的呢?這樣的經歷不僅摧毀了信任,也讓人對愛情產生深深的懷疑。如何從這樣的創傷中療癒,並重建對愛的信任,是每個經歷過外遇事件的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外遇摧毀美好形象,如何重建破碎的自我還有過往外遇伴侶在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也破滅了,那個曾經是一百分的丈夫、一百分的爸爸,現在都跌入谷底,要怎麼統整自己的「過去」與「現在」感受,錯亂的身心靈要如何歸位?都不是件簡單的身心工程。身體與心理經過強大的衝擊後,瓦解的不只是對美好婚姻的憧憬,連自信心、安全感、掌控感,都會跟著消失不見,會開始自我懷疑,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感覺自己失控了,會不斷想找人哭訴,會一直找伴侶質問:「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為什麼明知我會痛不欲生還要傷害我。」失去希望感如何再燃,修復關係需要雙方努力很多當事人都會跟我說:「心理師我以前不是這樣的,我很獨立,我很愛笑,我對什麼事情都充滿希望,但現在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來。」也因此,療癒外遇的創傷,首先要燃起「希望感」,相信現在各種痛苦的狀況都有調整的可能。很多當事人會問我:「在你諮商的案例中,真的有人可以修復關係,回到良好的相處狀態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當然這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互相幫助克服各種心理難關,才能逐步修復親密關係,有些當事人還能重新建立比以往更平等尊重的關係。壓抑情緒討好對方,背叛自己未來反彈更大很多人在外遇初期,因為太害怕失去對方,受傷者會苦苦哀求對方留下來,或是壓抑憤怒不平的情緒討好對方,或是扭曲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或是犧牲自己的尊嚴以挽回關係。如果連自己都背叛自己的心意,未來的情緒反彈可能會很大,生氣自己何以無法一走了之,何以還要維持殘破的婚姻,何以要把尊嚴任對方踐踏。外遇風暴剛發生的時候,受傷者雖然很需要親朋好友的支持陪伴,但內心卻會陷入徬徨猶豫中,擔心說出來後,別人會用什麼眼光看自己?親朋好友會傳出去嗎?自己的遭遇會不會變成別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呢?保護名譽還是揭露真相,學會愛自己才是療癒關鍵即使外遇者傷害自己如此之深,自己仍想要保護他的名譽,幾番掙扎之後,還是選擇先不告知雙方的父母及孩子;然而,內心又有另一個聲音響起:想讓大家知道他背叛親人、不斷說謊的真面目。長期處於兩邊拉扯的狀況下,真的會耗損非常多的心理能量。很多受傷者獨自承受背叛的痛苦,想靠自己的力量走過,但最後還是選擇來諮商的原因就是,自己需要大聲說出來,需要有人陪伴自己一起商量討論,未來該怎麼走是自己想要的方向?為家人盡心盡力太久,忽略自己的需求太久,當生活的重心要回到自己身上,很多當事人都會跟我反應:「我不知道要怎麼愛自己?」也因此,受傷者重新認識自己、關愛自己,是療癒感情背叛創傷重要的關鍵點。本文節錄:《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6 焦點.杏林.診間
在救與不救之間!為何在愛女病後40天提出器捐意願?心碎父母說出緣由
七歲的露露因流感、意識不清與全身抽搐入住加護病房,腦神經和心臟功能也已嚴重受損,經過一連串評估與緊急治療後,我語氣沈重的向團隊說:「我們必須要把最壞的狀況告知父母。」信仰給予信心流感病毒侵襲的速度讓人恐懼,正當我走出加護病房解釋病情時,我看見爸爸雙膝跪地,臉埋在椅子上,我隨即與爸爸並肩而坐,看著他泛紅的雙眼說:「腦幹和心臟都嚴重受損,這幾天可能會發生很多緊急狀況,若是撐過,腦神經受損也不一定會復原,你們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眼神徬徨的他突然堅定地打斷我接下來要做的病情解釋:「醫師,你有信仰嗎?」因為這個轉變實在突然,我一時之間愣住,完全語塞!露露的父親說:「我是基督徒,我的信仰告訴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說信心的話語:我宣告我女兒的疾病會完全得到醫治!」在救與不救之間病情的變化總是出乎意料。第二天,露露的腦幹功能已完全喪失,瞳孔放大且陷入深度昏迷,腦波檢查也毫無動靜,隨之而來的猛爆性心肌炎需要高劑量的強心劑才能勉強維持生命徵象。當天夜裡,發生心跳過緩並接受CPR,當我趕到醫院時雖然已經恢復心跳,但小女孩的嘴角與氣管內管內都流出鮮血。再微小的希望任誰都不想放棄,爸媽和醫護人員都是這樣的心情,但遇到腦幹嚴重受損的孩子,再多的急救也難以挽回,反而會造成孩子肉體的痛苦與照護者心靈的創傷。我和爸媽提到不壓胸不電擊(DNR)的可能,但我能感受到爸媽的抗拒,我想是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了……。「為什麼?為什麼不急救?」「我不希望再看到露露因為急救受到更多的痛苦,我自己也是一個父親,我知道這些壓胸跟電擊是多麼痛苦。」我有些哽咽。「我們相信你以一個父親的心情所做出來的任何決定。」會談後,我們首次一起禱告做結束,後來比較正式的會談,我們也都一起禱告。病後40天提出器捐意願露露的腦神經沒有任何恢復的跡象,會客時我總是聽到爸媽的歌聲和讚美,解釋病情時時常用「讚美神!」來回應。在加護病房外也總是聚集許多人一起唱詩禱告,沒想到在住院40天後,我開始聽到父母的哭泣聲,幾天後,我終於忍不住問:「爸爸媽媽還好嗎?我看到你們每天都在哭。」「我們也是會有情緒的時候,而且已經過了煎熬的40天了!」我才恍然大悟,在基督教的信仰中「40」是個很重要的數字,40天代表苦難和試煉日子的終結,但是露露卻不見好轉,等待的期間會診了不同的神經科醫師,得到的結論卻都是:「腦部不會再恢復了」。爸媽提出器官捐贈的意願後,團隊開始緊鑼密鼓開會、抽血、配對和腦死判定,在討論器官捐贈的過程中媽媽始終表現的溫柔堅定,但當露露送進手術室的那一剎那,媽媽淒厲的哭喊,更是讓大家的心如撕裂般的劇痛。悲傷五階段 醫病之間取得信仰共識1969年就被提出的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與接受)被廣為流傳至今,實際陪伴露露爸媽走過才領略其中奧秘:不需強硬灌輸知識去改變這些階段,當醫病間有共同的信仰和方向時,會讓我們更願意陪伴彼此。父母的信仰帶來的信心與力量是家長的支持,團隊能盡的微薄之力是將加護病房的會客時間延長、為露露舉行受洗與告別禮拜,讓家人有充分的時間道愛、道謝與道別。對於醫療的極限,往往充滿無力與挫敗,但憑著共同的信仰、願意多走一哩路的團隊,我想這才是最應該投注心血的醫療,也是促成器官捐贈「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的關鍵。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0 養生.家庭婚姻
在愛情裡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心理師盤點12種不同類的小三,你遇過哪一種?
「在愛情的世界裡,不被愛的那個才是第三者。」這句來自電視劇〈犀利人妻〉的金句,不僅深刻反映了愛情關係中的苦澀真相,受傷者不僅面對背叛的痛苦,還可能面對超囂張的小三。這樣的情形,怎麼處理才能既保住自尊,又有機會挽回這段關係呢?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提供了深入的分析與建議。林萃芬強調,要理解第三者的心理狀態和需求,並從外遇伴侶與第三者的互動中學習,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反應,並進一步優化與伴侶的親密關係。通過深入了解第三者的工作角色、語言邏輯和內心需求,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如何應對背叛,並避免無意中為第三者做宣傳,把伴侶推得更遠? 12種不同類小三的現代愛情觀1.日久生情的第三者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第三者最初只是作為細心的祕書或貼身助理,參與上司的日常行程屬於「工作及生活上的必需品」,逐漸在對方生活中扮演關鍵角色。這種從工作關係滋生情感的轉變,讓她們對「上司情人」的愛慕與依賴日漸加深,而服從與欣賞交織的情感更是降低了成為第三者的罪惡感。當這段不正常的關係日積月累,情感牽絆使她們難以自拔,面對外遇被揭露時,這種深層的依賴和關係的維繫,不僅為受傷的一方帶來更深的心理創傷,也讓整個局面變得更加複雜。2.革命感情的第三者兩個人一起承接公司案子,共同跑某個客戶,上班並肩打拚,下班共商對策,彼此分享挫折感受,一起品嘗工作成果,除了上班聊天外,分開後也會不斷互傳訊息,快速形成革命伴侶的關係。革命感情的第三者等到專案告一段落,如果各自又有別的任務在身,或是又有其他緊密的夥伴加入,或許關係會暫時告一段落。3.職業級的第三者「職業級的第三者」分為兩大類:一種專門追求已婚男性,以此關係為工具累積財富,享受無拘無束的好處;另一類則以提升情人生活品質為己任,擅長創造輕鬆愉快的氛圍,精通於滿足成功男性的心理和生活需求,從眼神交流到貼心小動作,都顯示出她們對細節的敏感和周到。這些第三者不僅精於聆聽和讚美,還懂得如何讓情人感覺到自己的魅力與價值。當正宮面對這樣的對手時,往往會產生複雜的情感,一方面認識到對方所做一切正是伴侶所渴望的,另一方面卻因不願模仿而感到掙扎和疲憊,陷入一場心理和情感的拉鋸戰。4.渴望結婚的第三者一些渴望結婚的第三者在戀愛初期便要求情人作出「承諾離婚」,隨後兩人便陷入持續的衝突與拉扯中。這類第三者不斷追問情人離婚進度,有時甚至迫使情人提供假的離婚證明以應對壓力。隨著壓力加大,她們可能會遭遇「認知失調」,面對自我投入與犧牲的巨大心理衝突,選擇拒絕接受被欺騙的真相以尋求心理平衡。這種堅持不僅困困於痛苦中,還可能導致關係的持續惡化,甚至出現極端行為,例如有些第三者會採取極端的做法,主動找受傷伴侶談判,希望受傷者知道真相後,會生氣跟情人離婚,但結果多半也跟他們預期的不同。5.攻心為上的第三者攻心為上的第三者精於掌握情人的心理需求,用每句溫暖貼心的話語讓情人傾訴不悅,並提供情緒慰藉。她們透過細膩的關懷,如提議輕柔按摩或親手準備晚餐,來深化與情人的情感連結,使得情人願意冒險見她。即使情人因喝酒而情緒不穩,她們仍展現出擔憂而無責備的態度,甚至面對情人的無理取鬧,也能以笑容和介紹朋友的方式化解疑慮。這樣的同理心和細膩關照,即便作為心理師,也不得不佩服她們在情感操控上的高明,對於受傷者來說,這種第三者是一大挑戰,往往無意中將情人推向她們。6.戀父情結的第三者不少戀父情結的第三者,成長的過程中都極度缺乏父愛,為了補償童年的匱乏,她們會特別偏愛年長的「情人爸爸」,相處的過程中,她們會驕縱、撒嬌,渴望享有大量的愛與包容。也有些第三者會直接認情人為乾爸爸,讓經濟無虞的乾爸爸幫自己付學費,買昂貴的禮物給自己,帶自己去旅行,給自己零用錢,享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幸福生活。這種類型的第三者,一但內心的小女孩長大,或是不再需要「情人爸爸」的照顧與寵愛時,就會想要脫離外遇關係,有時反而是「情人爸爸」不願意放手。7.父母身分下的第三者媒體報導中,共同居住的親家外遇事件變得越加常見。例如,公公與媳婦間的親密關係,在傳統倫理上令人難以置信,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吸引力理論」的體現。雙方長時間相處、頻繁互動,且生活空間接近,容易激發彼此的吸引力。在現實中,這兩人本不應該發展這樣的關係,壓抑的情慾反而可能加劇吸引力,導致「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即越是遭遇阻力、家人反對,他們的關係可能越密切。面對這種特殊的第三者情況,重要的是開放且誠實地溝通,瞭解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在處理這種親密關係的衝突時,尋求專業心理諮商能夠提供更多見解與解決方案。8.主動求助的第三者主動求助的第三者多半是親近的鄰居、朋友,她們會從日常生活需要幫忙開始產生情感連結:我家電燈壞了,可以麻煩來幫我看一下嗎?再基於感謝,邀請對方吃飯,表達感謝之意,之後家中大大小小事情都會連結到對方,邀請對方來看一下,聊一下,感情逐漸發展開來。此外,也有可能在幫忙的過程中,雙方肢體不小心碰觸到,一時天雷勾動地火,而爆發出一段婚外情。這種類型的第三者,有可能是受傷者認識的鄰居、朋友,也因此,剛知道外遇真相時,會讓伴侶震驚到難以接受,甚至會感覺被雙重背叛,對人性非常失望。9.不婚主義的第三者對抱持不婚主義的人來說,扮演第三者可說是最安全的親密關係,未來不會面臨催婚的壓力,也不用帶對方去見自己的家人,兩個人各取所需,既不用為關係負責,又可以享有很大的控制權及自由感。這種類型的第三者,多半是因為在原生家庭受到很大的傷害,或是對原生家庭有高度的自卑感與羞愧感,認為沒有人會接受自己的家人,或是自己跟家人的關係很疏離,長年都不往來聯絡,無論是基於什麼原因,都不希望情人跟家人見面互動,所以,對她們而言,當第三者最沒有壓力,不用時刻擔心情人想要認識自己家人。10.煽動叛逆的第三者當情人向第三者訴苦時,第三者常以激勵或同情的語言煽動情緒,如提倡自我實現、批評伴侶不理解,或強調自身的支持。他們或許會送禮物給情人的家庭,表面上不求回報,實則加深情人的依賴。這些煽動人心的語言,鼓動叛逆的力量是很強大的,特別對處於「中年危機」的情人,最容易受到影響,一但情人的情緒受到煽動,回家後對另一半的態度就會充滿憤怒與不滿,很多受傷者會莫名被遷怒,這個時候,受傷者保持鎮定不被激怒是很重要的,避免間接幫助第三者引發外遇者的情緒。11.忌妒、報復心強的第三者在忌妒驅動下,一些第三者會試圖削弱情人與其伴侶間的親密關係,要求情人與伴侶保持距離,禁止親暱行為,以此來確保自己在情人心中的地位。他們自我安慰,認為情人對伴侶已無感情,僅是履行責任。當忌妒心升級,他們可能會與情人的伴侶進行無謂的比較,競爭愛情,並在被遺棄時,懷有報復心理,想要毀掉對方的幸福。這種情況在某些極端案例中,甚至導致了悲劇,如第三者攻擊情人或其伴侶,或試圖破壞他們的名聲和幸福,以此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和不滿。12.以死威脅的第三者在關係中,某些第三者會表達極度依賴,聲稱自己離不開情人,從而在情人心中種下「不可或缺」的想法。這種說詞對於很容易有罪惡感,或是有「被人需要」的情人來說,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心理鉤子」,會讓他不敢輕舉妄動。隨著時間推移,當約會取消或情人熱情減退,這些第三者可能會拒絕接受變化的現實,直到面對不可否認的證據,如情人的遠離或欺騙,才痛苦地覺醒。在極端情況下,為了留住情人,有些第三者為了阻止情人離開,會以死威脅,不少外遇者因為害怕對方真的自我傷害,便不斷用哄騙、拖延的方式,希望第三者能夠慢慢接受事實。但這樣的做法反而會讓第三者誤以為:「以死威脅」是有效的,不斷用死亡操控情人的心理及情緒,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弄假成真。勝過他人不如超越自我,愛在深諳彼此心許多受傷者都曾對我說過同一句話:「第三者做得到,我也做得到。」這句話背後雖然包含了不服輸、好勝的心理,但若能不扭曲自己的感受、不背叛自己的意志,靜下心來思考,實際上可以發現自己與伴侶相處的盲點。在與伴侶相處中,真正的勝利不在於比較或超越他人,而是放下防衛心,敞開心扉接受改變,這不僅能幫助個體成長,也能促進彼此間的和諧與理解。通過將焦點從競爭轉向內省和自我反思,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也能夠開始理解伴侶的需求和願望「我們是如何相互支持的?」、「我們的溝通方式是否有效?」及「我們如何共同成長?」透過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開始探索新的解決策略,這些策略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應對第三者的介入,更是關於如何建立一個更加堅固、充滿愛與理解的關係。本文節錄:《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延伸閱讀:.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01 焦點.元氣新聞
最後一舞不敵腿傷!小戴的眼淚...讓球迷陷「戴資穎症候群」
「台灣羽球天后」戴資穎昨晚於巴黎奧運對上好友兼老對手的泰國羽球女單選手依瑟儂(Ratchanok Intanon),戴資穎遭直落二吞敗,她羽球生涯的奧運最後一役止步小組賽,賽後與依瑟儂相擁後,情緒忍不住潰堤,於受訪時崩潰大哭。昨晚全台球迷心疼戴資穎的眼淚,不少網友陸續在網路上表示「還是好難過」,疑深陷「戴資穎症候群」。戴資穎昨不敵依瑟儂,完賽離場後潰堤大哭,並於個人IG中寫下心情,她提及「淚灑球場並不是我想要的,我也沒有想要讓大家知道我受了傷,但這結果我自己預料中的事」。奧運賽前,戴資穎指出,她一度無法行走,得拄著拐杖,原以為自己連跑都沒辦法跑,但身體趕上她第一場奧運比賽,且意外的贏了,昨對上依瑟儂,她知道大概會是這樣的結果,但還是用盡了全力,不想放棄任何一絲機會,昨天的她能跑動,表示「超人來過」,但她沒有撐過去。她也感謝昨晚一起哭泣的球迷們,也謝謝球迷們對她的期待。她的IG已有1.2萬多個留言,不少網友都表示對她的心情,與自身難過的心情,同時也鼓勵戴資穎「妳很棒」、「謝謝小戴的時代」等。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過去只要有大型賽事,無論是贏球或是輸球,都可能會出現相關的情緒症候群,最為顯著的是過去曾旅美擔任洋基隊投手的王建民,那一陣子只要他出場比賽,全台球迷關注,王建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球迷情緒,若王當天表現不佳,不少球迷就情緒不佳,當天上班毫無動力。楊聰財表示,無論是王建民或是戴資穎,若已影響自身情緒狀況,都可以將其稱之為症候群。他表示,球迷長期支持選手,或選手代表台灣出賽,球迷心理上與選手有著強大的情感連結,當選手失利時,等同打擊自身認同,或猶如自己失敗,因而情緒低落、失望、抑鬱等。曾有研究顯示,當自己支持的選手或隊伍失利時,球迷會經歷類似「悲傷五階段」過程,從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到接受。不過這類症候群,除了會牽動情緒,也可能會影響到「心臟」健康,根據2021年一項國外研究顯示,在喜愛的球隊或選手失利後,球迷心臟病發作風險會顯著上升 ,該研究凸顯球賽結果帶來的情緒反應,會對球迷的生理狀態產生直接的影響。楊聰財表示,情緒症候群持續的時間因人而異,這類情緒低落的狀態通常是短暫的,最多持續一周,而後情緒會逐漸恢復正常,僅極少人會無法調適,演變成長期的心理問題,呼籲民眾若發現自身有「戴資穎症候群」且持續超過一周,建議立即就醫,尋求專業的精神科或是心理諮商等服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辛苦但持續同行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院如何處理醫療發生不理想的結果」。我們邀請某醫院專門處理這種醫療爭議的「關懷小組」成員,一位資深醫師與該醫院社工主任分享他們如何盡力提供病人及家屬實質醫療照顧,或是在情緒上的支持,讓案例相關的醫療團隊及病人家屬,取得共識與互相的諒解,讓不如預期的結果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他們發現這些檢討遠比懲罰個人更有建設性,也可以預防未來再有類似事件的發生。參與醫療爭議處理小組的病家關懷,不是容易的事,不論是正式提出的或是潛在的醫療爭議,都有情緒需要關心、期待落差需要澄清。想跟大家分享從這些經驗中學習到的想法。「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手術,為什麼會這樣?」最近聽到這句話,都會讓我心生警戒。參與醫療爭議的病家關懷,從這些醫療事件中,我學到不論是簡單或困難的手術,只要是手術都有風險,而多數被病家認為簡單的手術,只是很常聽見,不代表很簡單。不論是醫師或是病家,沒有人希望有不如期待的醫療結果出現,這些不預期的結果,有些時候只是需要多些時間就能恢復,有些時候卻是長久的傷害,身體功能受影響、生活改變,的確是病人和家屬要直接面對的。一開始不能接受、憤怒、怨懟,會有處理不當的感受都是可以被理解的。這時候提供病家關懷,讓病家有機會表達疑問、宣洩情緒,感受到有人跟他們站在一起,同時幫助他們表達想法給醫院,期待醫師及醫院提供的協助,為醫院爭取一個開啟對話的機會,也幫助醫院及醫師知道如何說明,讓病家可以確切地理解醫療過程,有機會接受醫療風險與結果。任何的醫療決策都是醫病雙方要共同承擔。醫師事先要說明清楚,減少醫療知識落差,風險不是一個數字,而是出現時會產生的身體影響,以及能夠如何處理;病家要詢問清楚,瞭解風險出現的機率、代表的意義,若是真的遇到時該如何處理,能夠理解風險、併發症的出現,不代表就是醫師做不好。遇到了,還是要共同合作面對,不能只有單方面對或負責。對病家來說,最在意的是能否得到幫助解決問題,獲得治療上的協助,陪伴渡過恢復的過程。再者,希望避免別人遇到同樣的問題,醫院可以從系統、流程檢討改善,永遠不會是做得最好,只會比上次更好,唯有改善修正,才能讓抱歉有意義、遺憾有價值。病家提出反應,真的不是為了要賠償,而是希望辛苦被看見。一位遇到術後併發症的病人,因為生活品質及家人受影響,揚言要讓醫師、醫院感受到一樣的痛苦,護理師通報醫療爭議處理小組協助,我們加入關懷病人,向病人真誠說明醫院瞭解他的辛苦,盡量協助他遇到的醫療問題,持續建立關係,陪伴這個病人已經一年。雖然他的狀況仍然持續,病人幾乎沒有再表達過激言語,因為他感受到痛苦與不便有被看見與協助,他不是一個人面對,醫院沒有置身事外。進行病家關懷說明,最希望可以讓醫病雙方彼此理解,接收善意、關懷與支持,但有時無法達到理想,從知道到接受仍會有段差距,曾經有個家屬告訴我:「想讓事件落幕,不代表要和解。」即便安排醫師向家屬說明與病人討論的過程,家屬仍無法完全接受,經過持續討論與沉澱之後,家屬最後告訴我,想讓事情落幕,但不代表心裡要跟醫師和解,我很感謝家屬可以真實地說出想法,或許因為感受到回應的善意,所以願意讓事情落幕,但心裡的情緒仍然需要持續消化。家屬說的這句話還是不時在我心裡響起,這似乎是個不理想的結果,提醒自己在病家關懷的路上有很多需要努力、考量的地方,辛苦但必須與病家持續同行。延伸閱讀:2024/7/22 參與醫療爭議、事故關懷小組的感想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參與醫療爭議、事故關懷小組的感想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院如何處理醫療發生不理想的結果」。我們邀請某醫院專門處理這種醫療爭議的「關懷小組」成員,一位資深醫師與該醫院社工主任分享他們如何盡力提供病人及家屬實質醫療照顧,或是在情緒上的支持,讓案例相關的醫療團隊及病人家屬,取得共識與互相的諒解,讓不如預期的結果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他們發現這些檢討遠比懲罰個人更有建設性,也可以預防未來再有類似事件的發生。我們醫院在今年正式上路的「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實施前,已經在多年之前,如果病人或家屬對於醫療處置的過程或是結果不滿意,有一個功能小組專門來幫忙病人及家屬能夠提出他們的意見,並且在相關單位主管的幫忙之下,讓醫療團隊有機會把事情發生的經過,先做內部的釐清檢討,然後對病人及家屬做充分地說明。對於不如預期的結果,如果是醫療團隊做得不好,單位主管會協同品質及病人安全委員會一起做系統性的檢討改善,除了盡速彌補不足的地方,也會擬定策略預防類似的狀況再度出現。而同時這樣的事件檢討,也會向病人及家屬好好地說明。不管是不是醫院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關懷小組都會盡力提供病人及家屬實質醫療照顧,或是在情緒上的支持。因此在過去幾年當中,多數的案例相關的醫療團隊及病人家屬,大都能取得共識與互相的諒解,讓不如預期的結果造成的傷害減到最低。然而這些內部檢討或是面對病人及家屬說明的過程並不簡單,不管是醫療團隊成員或是病人、家屬,我們都是人,都會有情緒。病人及家屬面對不如預期的結果,當然會覺得非常不解、委屈或是憤怒,即使是事前說明過可能發生的併發症或風險,仍然直覺的會認為是醫療團隊處理不當。醫療團隊雖然受過嚴謹的醫學訓練,也都被要求要理性冷靜的判斷,做出最合適的處置。但是當非預期的併發症或是不好的結果出現時,醫療人員通常會陷入自責、羞愧或是恐懼之中。在我參與關懷小組的經驗當中,很多醫療人員,不管是醫師、護理師、醫技人員等,在事件發生後,常常會一直回想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是不是自己在哪個地方沒有注意到,或是在某個細節,如果當時的做法不一樣,會不會不好的結果就不會發生了。因此在調查與回顧檢討的那一段時間,很多同事們不止緊張、焦慮、心情不好,也有很多人是吃不下也睡不好的。甚至會自我懷疑而且有罪惡感。當然病人與家屬這邊也一樣不好受,甚至有的人會責怪那個決定要做這項醫療處置的家人,會一直想「早知道…就不要…」。所以生氣、憤怒、難過、後悔是非常常見的。我的經驗是彼此都應該了解雙方的心情,因為醫療團隊絕對不是故意的,沒有人想要這樣的結果;而病人與家屬承受了不如預期的狀況,除了震驚也要擔心未來該怎麼辦。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病人與家屬其實最想要從醫療團隊這邊知道的是,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導致這樣的結果,還有接下來該怎麼辦,要怎麼補救呢?提出訴訟或是要求賠償,反而不是最主要的訴求。如果能夠理解雙方的心情與立場,醫病雙方才有機會敞開心胸,好好對話一起解決問題。所以我很感謝醫病平台有這個機會,讓我分享一下這幾年的經驗。我記得有位家屬每次跟他見面的時候,都很憤恨的對關懷小組說,「絕對無法原諒那位醫師把我的家人搞成這樣,我的家人現在還躺在床上繼續受苦,而這位醫師還是正常的上下班看診,甚至還能休假」。然而這位家人不知道的是,這位醫師是強忍著難過、自責、恐懼的心情而努力撐著。事件發生後不久的休假,是我們小組的身心團隊與他的主管建議的,不然我們怕這位同事會因為這個事件,無法再繼續他的醫師生涯。有時候家屬也會問到,難道當事者,不管是醫師或是其他專業人員,都不用接受懲處嗎?我們醫院的原則一向秉持著,除非是有故意或是不依照醫療專業造成的重大疏失,不然不會去處罰個人。因為發生不幸的事件,重點是要找到原因,特別是系統性的因素,例如是否在處置的流程沒有做到完善,以至於不如預期的結果會產生。如果真的是人員的問題,重點是要檢討是否教育訓練不夠,有沒有落實雙重或者是多重的再確認,甚至是否是人力不足人員過勞造成的?這些檢討都比懲罰個人更有建設性,也可以預防未來不要再有類似事件的發生。萬一出現不如預期的結果,懲處個人當然是很簡單的事,但是不好好檢討整個系統流程,就無法預防類似事件。而且懲罰個人,也會讓人會傾向於隱瞞做不好的地方以避免被處罰,使得不應該發生的事情更容易發生。因此在所有跟生命安全高度相關的領域,例如航空業與醫療,都比較著重在系統性的檢討,而不是在處罰個人,好像出了一口氣以後就好了。這幾年我印象中最深的一幕是,當我的同事很冷靜理性的跟家屬說明事件發生的經過,大家沒看到的是在會議桌下面,他緊握的雙手正顫抖著。所以當家屬以為這位醫師好吃好睡,其實從發生事件以來好幾個月,他是努力克制著自己難過又自責的心情,勉強自己繼續做好每天的醫療工作。面對大家都不想看到的不如預期的結果,期待醫病雙方能有善意坦誠的溝通,一起努力將傷害減到最低,而不是劍拔弩張對簿公堂,但是病人卻失去受到最好照顧的機會;醫療團隊心灰意冷,之後採取防禦性的醫療;家屬永遠不相信醫療團隊,一直帶著憤恨的心情。就如同前面所述,大部份的案例,醫療團隊與病人家屬雙方都能達到共識,我們是不敢奢求病人家屬可以諒解,但是總是可以回到如何繼續好好照顧病人這個最重要的事情上。我發現善意的溝通,能讓醫療團隊有機會好好的表達歉意,對於沒有辦法讓事情做到最完美感到抱歉;家屬也比較能夠心平氣和的,了解事件到底如何產生,還有接下來該怎麼辦。如此一來才可以讓不理想的醫療過程,有比較好的結果。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20 養生.抗老養生
最熱節氣「大暑」來了!宜清熱去濕「養生把握9原則」,多吃4種瓜防暑降溫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節氣,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是天氣最酷熱的時刻,代表著盛夏的正式到來。民眾在外要提防中暑外,也要小心濕疹、泌尿道感染等疾病;建議多吃如西瓜、梨子等當季涼性蔬果。大暑養生8原則大暑養生講究「清」、「靜」,大暑節氣養生重在一個「清」字,即在注重飲食清潔、機體清熱的前提下,進行「清補」。而此時人們情緒容易煩躁、激動,容易亂發脾氣、心情不好,應注意進行日常自我調節。日常生活中,切忌過於激動、急躁憤怒。在大暑之日,可練習涵養心神,壓抑心火,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一、飲食祛濕護胃在大暑節氣,氣溫逐漸攀升,人體的新陳代謝也加快。因此,飲食養生尤其重要。首先要祛濕。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平時要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避免傷及腸胃道功能。像山藥、蓮藕等都是進補的佳品,綠豆清暑、薏仁祛濕,特別是綠豆薏仁粥,可供大暑之季清熱祛濕。避免攝入過多的油脂和辛辣食物,以免造成腸胃負擔。二、避免中暑5要點夏季預防中暑,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內降溫,不要讓身體過度暴露在高溫環境,人體容易受到中暑的影響。進行戶外運動時,要選擇透氣衣物,撐傘和戴遮陽帽。大暑時節,氣溫高中暑的症狀包括頭暈、噁心、嘔吐、口渴、皮膚紅腫等。為了避免中暑需注意以下幾點:.避免高溫時段外出: 盡量避免在午間陽光猛烈的時段外出,可以選擇早晨或傍晚進行戶外活動。.穿著合適: 選擇透氣、輕便的服裝,幫助散熱。戴寬邊帽和太陽鏡,能夠有效降低陽光的直射。.多飲水: 在高溫時刻要及時補充水分,避免脫水。但不宜大量喝冷飲,以免對胃造成刺激。.進食清涼食物: 選擇清涼解暑的食物,如西瓜、冬瓜、黃瓜等,有助於降低體溫。.適度運動: 避免在高溫時進行劇烈運動,可以選擇室內運動或在較涼爽的時候進行戶外運動。三、做好防曬 避免陽光直射大暑節氣陽光強烈,容易對皮膚造成傷害。因此,皮膚護理尤為重要。在外出時,應該做好防曬措施,使用防曬霜,戴寬邊帽,避免陽光直射。此外,多飲水有助於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防止皮膚乾燥。洗臉時選擇溫水,避免用過熱的水對皮膚造成刺激。保持皮膚的清潔,選擇適合的護膚品,有助於維護皮膚的健康。四、適度運動提升免疫力在大暑節氣,氣溫高,容易使人感到疲倦和無力。然而,適度的運動仍然有助於保持身體的活力和健康。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有助於對抗疲勞。可以選擇在較涼爽的時候進行運動,如早晨或傍晚。選擇輕鬆愉快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極等,避免在高溫時進行劇烈運動。五、保持情緒平衡盛夏時節,氣溫高,人們容易感到煩躁和不安。保持情緒平衡是養生的重要方面。可以透過舒緩壓力的方法,如聽音樂、閱讀、做瑜伽等,來調節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對身心健康也十分有益。六、注意睡眠質量在高溫的夏季,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尤為重要。高溫容易影響睡眠,因此我們需要創造一個適合睡眠的環境。可以選擇涼爽的睡衣,適當調低空調的溫度。保持房間的通風和清潔,避免受到蚊蟲的困擾。睡前避免過多的刺激,如飲食過多、劇烈運動等,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七、保護消化系統在大暑節氣,氣溫高,人們的胃腸功能相對較弱,容易引起胃腸不適。因此,保護好消化系統尤為重要。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過多的油脂和辛辣食物,有助於減輕胃腸的負擔。夏天高溫食物容易變質,會引起腹瀉、胃腸道紊亂。開過的飲料、食品等要注意密封、冷藏。除此之外還要注意食品保質期,不吃不潔或變質的食品。八、適度補充水分在夏季,由於氣溫高,人體容易出現流汗過多、水分流失等情況,這可能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避免脫水,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此外,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也能夠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選擇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預防感染。九、防治蚊蟲叮咬夏季是蚊蟲繁殖的季節,蚊蟲叮咬可能引起皮膚紅腫、發癢等不適。因此,在大暑節氣,我們需要注意防蚊蟲叮咬。可以使用防蚊液、點蚊香等方法,避免蚊蟲叮咬。在戶外活動時,可以穿著長袖衣物,避免暴露皮膚。同時,定期清理家居環境,避免蚊蟲孳生,也是防治蚊蟲叮咬的重要措施。大暑飲食 把握三原則1.多吃些燥濕健脾的食物大暑時節,除了炎熱外,還會出現多雨或陰雨綿綿的天氣,氣候表現特點以潮濕悶熱為主,所以從傳統養生學的角度講,特別要注意對「暑濕」的預防。暑濕侵害人體可出現胸膈滿悶、飲食無味、口中黏膩、頭昏腦漲、肢體困重等症狀,所以應以消暑清熱、化濕健脾的方法進行預防或治療。2.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要及時補充水分外,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的食品以增強體質,使濕熱之邪無隙可乘。但所選食物一定要清淡,不可過於滋膩,否則極易礙胃,導致消化不良。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甲魚、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都是夏日的進補佳品,可根據個人口味選用。3.蛋白質供給需充足大暑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120克為宜。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夏季的肉食以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為首選。大暑養生講究就涼避暑,但天氣熱,胃口差,身體抵抗力也會降低。粗糧不但營養豐富,而且蕎麥、玉米等都是涼性或溫補的食物,夏天吃正合適。夏季防暑降溫多吃瓜 4種瓜別錯過進入大暑後,高濕高熱的「桑拿天」將會增多,暑濕淤積體內,不僅讓人氣虛,無精打采,還會造成消化不良。而瓜類大多能清熱化濕,又清淡可口,是適合夏季降溫防暑的好食物,而且又是當令蔬菜。因此,此時正是做「吃瓜群眾」的大好時機!1.冬瓜:連皮帶肉煲湯夏季說起消暑的瓜類,除了西瓜之外,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冬瓜。冬瓜是消暑第一菜,且可清熱利水、生津止渴,另外,吃冬瓜不要削皮,皮的食療效果比冬瓜肉更好。冬瓜肉帶上皮一起煲湯是許多人在暑熱正盛時愛用的食譜。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寒,陽氣不足者不宜多食。2.絲瓜:去皮涼拌清熱瀉火絲瓜可謂是夏日里清熱瀉火的好幫手。絲瓜的含水量很高,無論做湯或者炒食,都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去皮後的絲瓜不但可以涼拌、清炒還可以煲湯,天天變著花樣吃也不膩。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弱、容易消化不良的人少吃為宜。3.苦瓜:減少苦味先鹽漬夏時總會不自覺地想起苦瓜。儘管它的名字和味道都帶有不太討喜的苦字,但苦瓜的營養豐富,此時食用有益身體。將苦瓜涼拌著吃,有助於開胃。苦瓜洗淨後去掉瓜瓤,切片或切成細絲。燒水,開後放入一小勺鹽和少許油。入苦瓜絲焯燙約15秒。盛出迅速用水沖,瀝乾水分。然後依據個人喜好加入紅椒、蔥絲蒜末、生抽、糖、鹽、醋、香油等調料混合均勻即可。要注意的是,苦瓜由於性寒涼,並非人人都適合,特別是脾胃虛寒的人群應該慎食。4.黃瓜:涼拌用拍別用切黃瓜不僅容易吃到,且營養價值在瓜類蔬菜中較突出,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其中的維生素和其他成分,對皮膚也很好。黃瓜的熱量低,對需要控制熱量的人來說很友好。小黃瓜生食或配以肉類、雞蛋、魚、蝦等同炒,是夏日的應時佳蔬,老黃瓜煲湯,夏日飲用可消暑。大暑節氣,氣溫高,陽氣達到極致,對人體健康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在這個節氣裡,我們需要根據氣候變化和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養生方法,保護健康。通過合理的飲食、適度的運動、皮膚護理、保持情緒平衡、防治蚊蟲叮咬、適度補充電解質等方法,我們能夠在大暑的季節中保持健康與活力,遠離各種健康問題,享受一個愉快的夏天。願我們能夠以健康的身體,積極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充實過好每一天!延伸閱讀:.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長壽秘訣!40歲起養成「8長壽習慣」多活24年,愈早開始培養效果愈好.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
-
2024-07-14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人生挫折 帶來一堂最重要的功課
人生的挫折會反映我們的心,特別是自己覺得陌生的一面。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是好人,是友善,是受人尊敬喜愛的。這種自我認同也可說是一種基本的自戀,讓我們在社會能妥當運作。人際關係發生衝突,這種基本的自戀會受損。在對方的反彈、自己的憤怒裡,許多朋友會為了自己突然變了一個樣而受到驚嚇。事後讓人難受的,不見得是外界的攻擊,而是對自己的懷疑、不理解和指責。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朋友在人際關係受了傷,會需要找人訴說對方的不是、自己的委屈。想透過語言和情緒重新組織心理認知的現實,重新組織對自己的認識,想確認自我形相依然是好的,是清清白白沒有破損的。我們都有類似的經過,就算不找人說,也會事後反覆回想衝突的經過,不斷對自己解釋,直到安心為止。萬一安不了心,也就用各種方法把自己或對方看做罪人。好像定出一個罪,就可以勉強做個交代。我們會將自己的解釋、發明的各種罪名、念頭和情緒當真。在期待、希望、衝突、痛苦、解釋、安撫、失望、尋求救贖……來來回回,構成人生故事,造出我們的人間。精彩的文學與戲劇都是環繞這樣的心理動力而生,也自然吸引每個人的注意力。我在《水仙:從自戀談起,一種逆風的解讀》分享22個真實的人生故事,正是希望更多朋友能從挫折走出來。會說逆風,是因為我並不把重點放在分析各種有毒的關係或加害-受害者的組合。這只是結果,是人類心理運作機制早晚會產生的現象。療癒真正需要的,是透過同情、觀察與理解,將注意力焦點轉回到我們自己。一個人如果有這樣的幸運,可以用一種同情心來觀察自己,看清自己的運作,看穿自己認定的委屈和傷害不過是為了保護自戀的印象,是自己選擇在腦海的幻覺裡痛苦,他這一生的療癒可說已經「上路」了。道理不難,但我們每個人都困在有限的認知,要從僵化的身心反應脫身,多少需要一些幫助。特別在認識自己的過程,懊惱、委屈、憤怒、責備都可能浮出來,如果沒有一個正向而帶著愛心的環境,人反而容易感覺難堪,甚至沮喪。為了這些朋友,我才在《真原醫》的「心靈聖約」將「感恩」放在懺悔之前。我們先感謝自己願意反思,感謝自己承受那麼多衝突,感謝眼前的遭遇,感謝這一生的經過……不知不覺肩膀和防衛已經鬆下來,內心自然打開一個空間,不被自責給打垮。從2020年夏天,我每年透過線上的靜坐、觀想、呼吸練習和心理的反思,例如今年兩個月的「心,向前行」,陪伴許多朋友走出人生的錯覺。這樣的陪伴一方面提供一個觀念的基礎,同時也很務實從身心的層面讓各種糾纏的能量脫落,為大家爭取一點心理的空間。這麼做,我們才有機會親自觀察到「一切都是自己想出來」的,領悟到人生確實是錯覺,而自己可以輕鬆面對這個錯覺。我們可以支持自己,也可以支持身邊的人,可以接受世界的缺點和不完美,不再強求任何事非要達到自己的期待不可。心裡沒有掛礙,我們活得簡單卻豐盛,不再被自己或別人的期待牽著走,輕輕鬆鬆,活出真正的自由。
-
2024-07-14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西貢小姐〉美國大兵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我喜歡音樂劇。演員在管弦樂現場伴奏之下,以歌聲、舞蹈將故事呈現。就像現場音樂會,不一定總是完美,演員歌聲可能出現瑕疵,可能因為情緒激動而哽咽走音,然而這一切都無損於演出,因為音樂劇呈現的是最真實的情感與聲音。《西貢小姐》與《悲慘世界》、《貓》、《歌劇魅影》齊名,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四大音樂劇之一。因為推出的時間較早(1989年倫敦首演),之前一直無緣欣賞。終於,《西貢小姐》今年夏天在台灣首度公演。之前看過的音樂劇,有些輕鬆俏皮,如《貓》;有些讓人憂傷,卻總有救贖的曙光,如《悲慘世界》。而《西貢小姐》,那是動亂的世界中對愛情的執著,人性的脆弱,與命運的無奈。沉重的氣氛,揮之不去。故事以1975年共軍佔領西貢前夕為背景,經歷殺戮戰場的美國軍人,遇上全家毀於戰爭、隻身到西貢討生活的17歲少女,發展出熾烈的戀情。然而西貢隨即淪陷,大兵搭著直升機撤回美國。女孩留在西貢,懷了他的孩子,忍辱負重活了下來,期盼有那麼一天,能帶著孩子和愛人相見。奇蹟出現了,三年後美國青年真的回到越南,卻帶來晴天霹靂的消息:他在美國已經結婚,越南女孩盼望一家三口團聚的美夢成為泡影。女孩決定:犧牲自己的生命,讓孩子跟著生父與妻子回到美國。當越南女孩扣下扳機,倒臥在地上,垂死前用僅有的力氣在美國大兵的懷裡道別時,許多觀眾忍不住啜泣,內心也會責怪這個男人移情別戀。不過劇情中也有交代,隨軍隊撤回美國後,這男人也不好受,最初一年變得退縮,幾乎不和任何人說話,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受害者。PTSD通常是由暴露於創傷事件所引起。這些事件包括(但不限於)嚴重的事故,如:自然災害、暴力攻擊、軍事戰鬥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情況。發生PTSD的風險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創傷強度、是否有支持系統及遺傳易感性。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每個經歷創傷事件的人都會發展成PTSD;而是環境因素、壓力和基因易感性之間複雜互動的結果。PTSD可能有的症狀:侵入性思緒:包括創傷事件的反覆、無意識且令人痛苦的記憶、惡夢,使個體感覺彷彿創傷事件正在再次發生。迴避行為:避免與創傷相關的思緒、情感、對話、活動、地點或人物。認知和情緒的負面改變:例如恐懼、憤怒、內疚或羞愧、與他人疏遠和無法體驗正面情感。覺醒和反應的改變:容易驚嚇、感到緊張、睡眠困難,以及發脾氣或具有攻擊性的行為。PTSD的治療是多方面的,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目標是減少症狀,改善日常功能,並幫助個體管理創傷對生活的影響。越戰結束已經快50年了。1975年4月,西貢被共軍團團包圍。美軍利用直升機在短短一天內從西貢撤走7000多人,西貢、美軍撤退、直升機……成為越戰的印記。直升機的場景,出現在國家戲劇院《西貢小姐》的舞台,最吸引我注意的並不是那直升機模型。也不是炫目的舞臺音效。而是站在地面上含淚目送著直升機遠去的越南民眾。但願人們有足夠的智慧,避免戰爭的發生。
-
2024-07-03 養生.人生智慧
腦筋急轉彎2教會我的8件事!不一定要時時正向思考,但不要忘記快樂,遇到焦慮學會放手吧
帶著孩子「認識自己」,或者,不那麼認識自己也沒關係!在《腦筋急轉彎2》中,我們一起踏上這探索的旅程吧!9年前,《腦筋急轉彎》劇情敘述小女孩萊莉因搬離熟悉的家園,面對新的社交環境產生了種種不安情緒,快樂、憂傷、憤怒、討厭和驚嚇……在腦海裡展開了一段冒險故事,也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經典。《腦筋急轉彎2》將背景設定在2年後,青春期的的萊莉,更加敏感脆弱,她的腦袋瓜裡,還多了焦慮、羡慕、害羞和耍廢等這些朋友!身為是冰上曲棍球選手的她,即將參加暑期訓練營,不僅能接近她崇拜的學姊「瓦爾」,還有機會被選入球隊,成為她們的一份子。這意味著:她的情緒會更多變,腦內的樂樂、憂憂、焦慮、羨慕等,必須全力合作,才能幫助她面對這些新環境、新挑戰。在《腦筋急轉彎》第一集,電影教會我們要「擁抱所有情緒」,第二集中,則是帶著青春期的孩子面對「長大」、更認識這個世界,還有「認識自己」。這部電影上映後,佳評如潮,帶給人更多省思與感觸。來看看爸媽和孩子看完這部電影,可以一起討論哪些事?1.你可以生氣,但生氣得有價值更好當孩子因為憤怒而失控時,爸媽經常脫口而出:「不要哭!」或是用很抑制的語氣叫孩子要馬上冷靜。卻很少教孩子「如何處理生氣」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又看到爸媽著急失望的樣子,孩子在不知所措之下,反而更容易造成失控。大家經常表揚穩定情緒的好處,常常將憤怒貼上一個不好的標籤:包含你不夠成熟到足以控制自己、不夠體諒他人……但在第一集中,萊莉的爸媽也是因為理解到她的憤怒,才能處理她的情緒。我們會因為憤怒而發聲,憤怒象徵我們不願就此放棄、妥協。如果發揮得宜,它甚至會為膠著的狀況做出改變。無效的發脾氣是內耗,但如果生氣能讓你促成目的,那這個憤怒就有價值了!2.遇到焦慮,學會放手吧!阿焦(焦慮)這個新角色,往往要愈到長大,它出現的頻率才會愈高。焦慮有它的能量,它能讓我們把事情想得更全面、做得更好,但同時也會在碰到挫折時,帶來更大的反作用力,讓我們愈來愈不自信。在電影中,阿焦為了幫助萊莉上高中後交到好朋友,反而建立了很多傷害她的價值觀,也讓萊莉也因為社交焦慮犯下了很多錯誤。而全片最關鍵的一場戲,發生在焦慮大爆發時,阿焦眼角流下的那滴眼淚,這幕讓人好想抱抱它,也抱抱曾經因為焦慮受傷的自己。焦慮一旦啟動了,就很難停止,像一輛失速列車一樣,愈來愈拉不住,也讓人覺得疲累和孤單,造成龐大的壓力。所以最後萊莉腦中的阿焦失控了!她成為颱風圈的中心,樂樂好不容易走進了主控台,跟阿焦說:你必須得放手。「放手吧。」不只是孩子。爸媽看到這句話,應該也能獲得療癒。焦慮需要經驗累積,才知道如何處理。長大後的我們知道:世事不會永遠順利,不總是操之在己,也不能總是假裝不在乎。唯有放下過度的焦慮,退後一步,坦然接受自己的無力,才能得到平靜。3.偶爾耍廢沒有關係一直保持正向積極,其實是很累人的。負面情緒為什麼沒辦法被淘汰、趕出萊莉的腦海?因為它其實很重要!各種情緒都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生存在世界上,它在重要時刻可以救命。例如,阿羞在幫我們化解尷尬懂得退縮,阿慕在幫助我們看見更好的人事物鼓勵我們追求更好,阿焦在幫助我們計畫未來擁有動力,阿廢讓我們的大腦可以休息一下!有時候我們可以不要過度努力,有時候,休息一下也可以,無所事事的放空,其實也可以視為一種充電。《腦筋急轉彎》第一集和第二集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不以絕對正面或負面的態度來看待每個情緒。有時候,過度正向有時候反而會變成毒雞湯,真正的快樂,是和憂傷、憤怒、耍廢一起前進的。4.我還不夠好?在各種比較中,認識新的自我爸媽經常會提醒孩子:不要比較。因為比較會讓孩子太過患得患失,甚至失去自信。但當孩子在學校與同儕相處時,比較就像空氣一樣,無可避免。電影中:學姊的球技比萊莉厲害、同學喜歡的音樂比較酷……萊莉是不是該聽他們的音樂、跟他們穿類似的衣服,就有共同的話題呢?可是,那是她真的喜愛的事物嗎?「這樣,我還是我嗎?」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是充滿自信的,覺得我最棒我最厲害。但隨著進入校園,那股自信變慢慢消失,分數的比較、社交的選擇與被選擇,讓孩子開始產生了矛盾。大家都希望自己是被喜歡、被肯定的。可是當大家對我的評價不如預期。,自我期待與自卑心態,就產生了內在衝突。青春期的各種比較,也是萊莉在探索自我的過程。最後萊莉推翻了電影一開始的設定,而接受了自己不再只有好的一面:我可以自私也可以善良,我不夠優秀但我是個好人,我需要合群但我也想要做自己,我很害怕但我也很勇敢,我很軟弱但我也很堅強。當所有的情緒們擁抱在一起,萊莉才終於不再焦慮,誠實地面對自己也面對朋友,跟朋友坦承「真心話」,也讓她更認識了自己一點,獲得了解脫。5.不一定要時時正向思考,但不要忘記快樂快樂的情緒,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她讓我們每一天都是嶄新美好的一天!但是,當焦慮、憂傷時常盤據腦海,快樂也會漸漸沒電。這時候,一定會充滿無力感。孩子在爸媽眼中,應該要是最無憂、最快樂的,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這樣時時正向思考的人格特質。有時候,我們必須也要讓腦中的樂樂休息一下!就像怒怒安慰樂樂的話:「樂樂你犯過的錯很多,未來還會犯錯,但你放棄的話,我們也會一起放棄。」當我們走過了焦慮、憂傷、耍廢。別忘了重新找回快樂。當負能量盤據心中時,就想想心中還有一個樂樂,把它當成黑暗洞口的微光。6.與其焦慮不可控事物,不如著眼在可控制的當下《腦筋急轉彎2》中有個很有趣的設定,就是當萊莉心中有焦慮時,阿焦會因不斷的製造惡夢給準備睡覺的萊莉,讓她在處處往壞處想,焦慮到睡不著!阿焦對於此有一個自己的理論,她說:「我們要放眼未來,把他可能犯的錯都畫出來」。如果這樣的思考,可以幫助你趨吉避凶的話,那這股焦慮對你就是有幫助的。但如果一直幻想最糟結果,會讓你覺得煩躁,那就對你沒有益處。不如活在當下。就像電影中阿焦又開始想著接下來會發生的爛事,樂樂告訴阿焦:「那些焦慮的事不會馬上發生」最後把它放到一個沙發椅上,請它先暫時不要焦慮未來跟計畫。爸媽在陪孩子看這部的時後,不妨問孩子:「你有沒有曾經出現類似的感受?有一天,當你的阿焦出現,你目前有什麼方法安撫他嗎?」與其焦慮那些不能控制的,不如先控制自己能控制的。例如萊莉沒辦法控制教練是否錄取她成為曲棍球隊員,但她總可以先把明天要考的西班牙文考試預備好吧!至於自己不能控制的,就放下吧!7.長大了,快樂也許就會少一點小時候我們跟同學比較,長大了跟同事比較,沒事的時候還跟社交網路上不熟的人比較。「我不夠好」的聲音,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愈來愈多。儘管樂樂鼓勵大家:「所有的信念拼起來,就會產生美好的事物。」我們可以篩選出自己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我很善良、我是講義氣的朋友、我很堅強勇敢、我是個好人……但是生活中,難免有自己覺得搞砸的時刻。這時,不逃避地直面負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共處,就非常重要。長大了,快樂也許就會少一點,但沒有關係。允許自己去感受,每一種情緒,就可以跟高高低低的情緒起伏共舞,駕馭自己也駕馭情緒。當我們不再被情緒左右控制,那時候就是你長大了!8.壞情緒也有存在的意義在《腦筋急轉彎2》中,當怒怒看到各種新搬進來的情緒後,恨不得把這些新情緒趕出去!這時候樂樂擋住了怒怒說:「搬家進來的新情緒都有用處。」這也提醒了爸媽們,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各種新的情緒時,我們經常忘了幫孩子去認識它、梳理它。每個情緒其實都有其功能,就算是害怕與恐懼,也能幫助我們幫我們遠離危難;害羞的情緒,也讓我們在尷尬時懂得退一步自處;羨慕的情緒,讓我們不停止前進。「每種情緒都有用處」,它們在生活中都有必要性。爸媽在和孩子討論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也要覺察自己對不同情緒的反應,要保持開放的討論,不要特別表達對某種情緒的偏見。因為孩子會透過讀你的表情,發現你會討厭某種情緒,自己也會跟著不接納那樣的情緒,造成壓力。在我們這一代,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沒有被教導如何面對情緒。所以,藉著這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習吧!「情緒只是情緒」以及「你的情緒不代表你」,擁抱情緒、察覺自己,是這部電影為我們和孩子上的最棒的一堂課。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7-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守護偏鄉醫療的候鳥醫師
【編者按】:本週只有兩篇文章,主題是「偏鄉醫療」,因有感於兩個月前三位醫師分享他們對這方面的奉獻而做出回應。一位本身已經全職在台東照顧病人十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稱讚這三位來往奔波於都市大醫院與偏鄉小醫院的「候鳥醫師」,並分享一位生前來往奔波於美加與台東的宣教士安芳蓮醫師 (Dr. Florence On) 的感人故事。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回憶二十幾年前見證一個新成立醫學院的醫學生對偏鄉醫療所表現的愛心,並分享自己對公費醫學生教育與偏鄉醫療的看法。四月下旬,「醫病平台」刊出三篇以「偏鄉醫療」為主題的文章,分別是黃富煥醫師、張雲傑醫師和陳浤燿醫師所分享他們如何投入到偏鄉醫療的心路歷程,讀後讓我深有所感。筆者在約十年多前,也是有感於台東癌症照護資源的缺乏,及病患奔波於外縣市治療的辛苦,在上帝的呼召下,全家搬到台東,投入台北、台東兩間醫院的「癌症無縫醫療」合作計畫。十年多下來,也聽到或看到不少投入偏鄉醫療的感人故事,也願在此做一點分享。醫療資源不均的藥方之一——候鳥醫師台灣的全民健保雖然已經開辦了將近三十年,降低了就醫門檻,減輕了病人經濟上的負擔,而且仍能維持不錯的醫療品質,不輸其他先進國家。這點成就,已經是全台灣人共同的驕傲。然而全民健保有一個難以完全克服的困難環節,就是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偏鄉地區的醫療資源遠遠不及都會地區,以台東為例,至今沒有一家醫學中心,對於急重症和癌症的照護能力,也差了都會區一大截。病人也不太信任本地的醫療院所,紛紛到外縣市尋求更好的醫療。再加上台東地形狹長,有好幾個山地鄉,又有綠島和蘭嶼兩個離島,交通的阻隔,又更增添了就醫的困難度。種種因素,常導致小病拖到變大病,大病拖到沒藥醫的悲慘狀況。這些問題都以客觀的數字,反映在台東人較短的平均餘命和較高的死亡率上。政府當然也有提出一些政策來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例如提供經費來幫助偏鄉改善醫療設施、以公費醫師來支持偏鄉醫療,或是要求醫學中心派人來支援偏鄉醫療人力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政策措施,也的確讓偏鄉醫療不至於走到山窮水盡的局面。然而即使有再好的政策,如果沒有「人」願意投入,又或者是「人」投入了,「心」卻在別處,都會讓原本的美意大打折扣。三位醫師,都是從醫學中心投入到地區醫院,或是到基層醫療的衛生所,或是到山地巡迴醫療,而且是自願長時間,不間斷地投入。他們的熱血,對於原本就留在偏鄉的醫療工作者,是很大的支持和鼓舞。他們像候鳥一樣,付出時間、付出心力,來回奔波於原本工作的崗位和偏鄉地區,我覺得可以用「候鳥醫師」來形容他們的辛勞和付出。台東的候鳥醫師——安芳蓮醫師的故事提到「候鳥醫師」,台東基督教醫院(東基)曾經有一位宣教士安芳蓮醫師(Dr. Florence On)的故事,相當感人,堪稱傳奇。安醫師1943年出生在美國賓州費城,父親是廣東華僑,母親是西班牙裔美國人,父母都是基督徒。她成長的背景,有強烈的種族歧視氛圍,對於異族通婚接納度很低。除了在學校裡,要忍受老師和同學的嘲笑或不友善的對待,即是在教會,也要忍受會友對她和父親視而不見的冷漠。這樣的成長過程,造成她自我認同的困擾,讓她恥於承認父親的血緣關係,而傾向母親的歐洲白人血緣認同。大學時狀況稍有改善,她在哈佛大學攻讀西班牙文學時,重新堅定了信仰。她鄙視聖經的內容用來支持種族歧視理論與不公義,也逐漸了解不應以基督徒的行為來論斷,而是要跟隨基督的榜樣、遵從祂的話。當時哈佛大學有一個知名的合唱團,經常受邀到各教會巡迴演出。團員中有兩位黑人,曾有教會要求演出時不可以讓黑人上台,遭到合唱總監斷然拒絕,寧可放棄演出的機會。類似這樣的基督徒典範,深深影響了安芳蓮的信仰,也讓她開始願意與弱勢的人站在一起,成為好友。信仰和自我認同的危機1968年安芳蓮到德國念醫學院,她原本期待母系歐洲的文化聯結,能夠讓她脫離美國的種族歧視氛圍,可以更加自在。結果事與願違,老一輩的德國人懷念希特勒的統治,強烈排斥外國人。年輕一輩的德國人則普遍左傾,嚮往共產主義,討厭基督徒,更討厭美國的資本主義。安芳蓮,一個帶有東方面孔的白人,又是美國來的基督徒學生,感受到強烈被排擠,幾乎是在很痛苦的心情下,勉強完成醫學教育。她在自傳中提到:「我變得充滿憤怒、仇恨與沮喪。我的理想破滅的更深。如果不是來自德國與全世界的外國基督教徒聚集的校園大專基督教團契,我確定自己將會精神錯亂。」找到救贖安芳蓮回到北美後,在加拿大完成了兒科醫師的訓練,她開始尋求成為宣教醫師的機會。她提到從小因為照顧唐氏症的弟弟,嚮往自己長大能成為照顧人的內兒科醫師。同時她受到史懷哲博士的激勵,想將上帝賜給她的才能和力量,奉獻在偏遠落後的地區。1983年她受邀來到台東,在東基擔任兒科醫師。她一肩扛起台東所有兒科病人的照護工作,除了要負責急診和門診外,也要照顧早產的新生兒,和住院瀕死的小病人。一週工作時數常超過120小時,幾乎除了吃飯和睡覺外,都在照顧病人。這半年的時間,她極端的忙碌,卻無比的快樂。她擺脫了成長背景種族歧視帶給她的陰影,重新接納了自己雙重文化的豐富內涵,更相信上帝所賜予她的一切,能給成為別人的幫助和祝福。成為往返美加的候鳥醫師1988年她很高興地再次受邀來台東。她體諒東基經營上的困難,於是以半年在加拿大工作,賺取生活費和奉養父母的費用,半年到台東從事無償奉獻的候鳥醫師工作。她提到她之所以不計代價,不畏勞苦地回來台東,不只是自己靈性上的需求,更是希望能夠鼓勵原住民的工作夥伴,讓她們不會自覺矮人一截,而能夠更有自信來挑戰和進修。九年下來的服務工作,她的中文講得更好,也與本地人有更深的友誼。她常常在兒科査房時,處方給小病人更多的維他命L (Vitamin Love)。這個處方,成為東基的傳奇藥方。她在自傳中有一段很美的文字:「生命的追尋旅程中,我經由學習謙卑和饒恕自己與他人而能接受並了解自己,且找到舒適的自我認同。當年歲日長,才了解經由走過認同的危機,才發現自己,接受自己是誰,從哪兒來的過程後,藉上帝賜給我們的天賦潛能來完成上帝的旨意,儘管有時會處在極端的困境中,但終會帶來智慧與憐憫。慢慢地我也理解到不管是單一種族、或雙文化、三文化或多文化血緣背景,都是豐富的,因為上帝賜予每人都是獨特的。感謝神給我許多特別的朋友、不同種族或國籍的導師幫我在這條艱辛的人生道路上發現自己。終歸,最重要的事是成為上帝要我們成為的樣子,願意服侍與幫助我們所會遇到的人,將基督的公義、愛、希望帶給他們。」2000年她獲頒醫療奉獻獎。2007年因癌症病逝於加拿大,親友依其遺囑,將她的骨灰運到臺東。後記安芳蓮醫師的故事非常感人,不只在於她因信仰而願意奉獻付出,也更在於她在付出的過程中,找到了她生命的終極關懷。如今台灣各個角落不論如何偏遠,都能看到許多類似奉獻付出的候鳥醫師,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飛到遙遠的地方來貢獻所學。聖經詩篇139篇9-10節:「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筆者也更期待未來有更多「候鳥醫師」,飛到更遙遠的地方,將希望的種子,灑落在世界各處的窮鄉僻壤上。感謝:本文參考方麗華藥師所整理「安芳蓮醫師手稿」,特此致謝!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苦難與死亡中仍活出意義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談宗教信仰與生命的意義。一位基督教牧師介紹幾位外科醫師在治療病人時虔誠地祈禱上帝的幫忙,以求得最好的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想看本文認為生命不是只有肉體的健康就會滿足,也需要虔誠的宗教心靈來滋潤,這樣的生命才會活得有意義。一位信仰佛教的醫師分享佛陀的教法幫助病人思考生命的意義與求生的想法,放下自我的一些妄想執著,朝向真正的自由解脫,開創生命真實的幸福與價值的重要契機與起點。→想看本文一位篤信天主教的資深護理教授分享自己照顧生命末期病人超過40年,體驗過無數的病人,有宗教信仰及沒有宗教信仰者,或者是各宗派宗教信仰的病人,而自我反省,並從宗教的要素、宗教的內容以及天主教的信仰典範來回答這個主題。感謝「醫病平台」向我邀稿,我對「宗教信仰會幫助病人重新思考生命存活的意義」這個主題思考良久,遲遲難以動筆,因為我的疑問多於答案!首先就是這句話是一句肯定句還是疑問句呢?我從1983年照顧末期的病人至今超過40年,體驗過無數的病人,有宗教信仰及沒有宗教信仰者,或者是各宗派宗教信仰的病人,使我懷疑宗教信仰是否「可能」或者「不一定」能幫助病人重新思考生命存活的意義!另一方面這個主題也使我自我反省,我自認為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信仰者,那麼我是否從自己的信仰中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呢?我必須先自我反省並做一番探討!以下我從宗教的要素,宗教的內容以及天主教的信仰典範來回答這個主題。一、宗教的十大要素(傅偉勳,1994年)當代華人的宗教學大師傅偉勳教授,在其1994年出版的名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中,闡明正信宗教應具備下列十大要素:開創人格;基本聖典(經典);終極關懷;終極真實;終極目標;終極承擔或獻身(ultimate commitment or dedication);解脫進路(means of liberation);世界觀;人生觀 ;及精神共同體。涵括了歷史性;教義;個人生命體驗;禮儀性;與社會性。而其中「個人生命體驗」必定涉及生命存活意義的探討。二、「生命意義感」的「是」與「否」:生命意義感有哪些內容呢?●有意義的「是」包括:生命有意義、行為有意義、工作有意義、苦難有意義、死亡有意義、死後世界的信念希望! ●無意義的「否」包括:生命空虛、行為空虛、工作空虛、苦難荒謬、死亡荒謬、死後一了百了、絕望!其中苦難與死亡的意義是超越哲學、心理學、科學、的範疇,而進入了宗教信仰的領域。吾人如何能從苦難與死亡中仍能體驗到意義呢?講理論誰都會,但真正活出意義來的必須要從人中聖賢去學習了!三、從苦難與死亡中仍活出意義的聖賢:施明德主席施明德主席,為了理想,為了福國利民的民主,坐牢26年,被判死刑、無期徒刑,受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他出生在台灣最悠久的天主教家庭。自幼和神父、修女常常往來。小學以前,有幾年他還很認真地想長大後當神父,侍奉天主。作為一個基督徒,『敬神愛人』是他一生追求台灣自由、反獨裁和反貪腐的奮鬥旅程中,永遠高舉的明燈。(施明德,2023網路資料)陳文茜女士2024年1月15日在網路發表的「懷念施明德:看您最後一眼,忘不了您一生的奉獻」中,泣血的描述:「正當您痛哭流涕地責問天主時,淚水中您忽然看到耶穌釘在十字架的模樣,他的眼睛正流著血淚,祂的雙手被釘在十字架上,正流著鮮血。那一刻您瞬間明白,真正的天主僕人,不是至教堂祈求自己的平安。真正的信徒是和耶穌一樣,流著血,承受苦難。那一刻,您不再恨,不再不平。你和自己內心的憤怒、仇恨,和解了。 從此一生,您放下了所有的恨。和自己,和背叛你的人和解;甚至和起訴您的人,和判處您無期徒刑的人,一一和解。」 陳文茜女士在另一段寫到:(為了加深讀者記憶,重複部分內容)「親愛的主席,寫此封信時,您已經脫離痛苦的肉身;回到天主的懷抱。最後一次聽到您的聲音是兩個月前,您昏倒,再醒來,打電話向我交代遺言。口氣穩定,平靜,勇敢面對。您說:『我是天主的僕人,我倒下去的時候,看到身邊站著黑衣人,我明白自己的時間到了。天主要把我接走。』自從紅衫軍運動之後,您愈來愈孤獨。這一生,您不只未曾戀棧物質名利,您不斷的在革命。革各個政黨的命。戒嚴時期,您革命兩次,皆被判處無期徒刑。第一次是『小人物的革命』,22歲一個少年英雄,好像拿起一個雞蛋,想對抗牢不可破的黨國大軍。被抓捕後,偵訊期間,你慘遭刑求,全部牙齒皆被打至脫落,從此開始您的假牙人生。當這個島嶼上99%皆選擇沈默馴從時,你一個小伙子,已帶著巨人的心靈,毫不畏懼地對抗戒嚴軍事統治。燭光中,你站起來,發表您的回憶。當時您被關在綠島,前妻已經離開您。您的家人並不知道你的家變,法律也不允許他們至牢裏看你。你身無分文,即使維持生活的起碼尊嚴也毫無著落。您把內衣撕成一塊又一塊的布,將最小也最難以啟齒的身體污物洗淨。之後,您想到母親的米漿,於是每天上午的白飯,您只吃半碗,挨著餓,另一半米飯做成米漿,洗淨布料,重複使用,因為當時的你連一張衞生紙都買不起。於是五十年前的感恩節,您質問天主。『不公不義的天主,您為什麼可以容許粗暴的政權迫害我,您為什麼可以讓我父親留給我的財物完全被奪走⋯⋯讓我一人淒苦地留在這小囚室?』正當您痛哭流涕地責問天主時,淚水中您忽然看到耶穌釘在十字架的模樣,祂的眼睛正流著血淚,祂的雙手在十字架上,正流著鮮血。那一刻您𣊬間明白,真正的天主僕人,不是至教堂祈求自己的平安。真正的信徒是和耶穌一樣,流著血,承受苦難。那一刻,您不再恨,不再不平。你和自己內心的憤怒、仇恨,和解了。從此一生,您放下了所有的恨。和自己,和背叛你的人和解;甚至和起訴您的人,和判處您無期徒刑的人,一一和解。1995年您公開主張『大和解』。有多少人能共鳴您對於『大和解』的領悟,正是來自生命最苦難的時刻。他們不會也不可能明白,那是從苦難中,長出的般若花,那朶花的心蕊中,是您無數個黑暗的日子生養出來的花蕊。1990年,經過長期絕食,強制痛苦灌食3040次,您終於出獄。但是那天,你無家可歸。兄妹在國外,您曾經的家人,已經遺棄了你。當報紙的標題刊登斗大的字眼:施明德出獄時,您既是英雄,也是一個孤單的靈魂。您走的這天,2024年1月15日,正是您的生日。您的眼簾遮蔽了外面的一切,帶點淚水,即使在『革命之路、理想之路』您始終孤獨,年复一年,但您在愛的環擁中,離去。換一個肉身,下次再爱。把訣別當生日紀念解脫自己從肉身飄散將死亡當一杯好酒啜飲。」如果要問:「天主教的生命意義為何?」,我的答案是:仰瞻施明德主席就懂了!四、深入骨髓及血液的信仰,或皮膚信仰:「生命意義感」是「靈性健康」極重要的指標!!當代存在主義及精神醫學大師Dr. Frankl創作的意義治療學(Logotherapy),分析發現生命意義的途徑有三:(弗蘭克著,趙可式/沈錦惠譯,活出意義來。2012)1.藉著創造及工作2. 藉著體認價值:愛、真、善、美3. 藉著受苦:人會能在受苦中覺悟,被點醒,昇華回到本文的主題及一開始我的詰問:宗教信仰會幫助病人重新思考生命存活的意義嗎?以天主教信仰而言,對於天主並非將祂當作宇宙百貨公司的大老闆,總是向祂祈求各種恩惠,求福避禍,尤其生病就祈求痊癒。但如果疾病愈形嚴重,且接近死亡呢?這個時候更顯出一位教友是皮膚信仰還是深入骨髓血液的信仰了! 主耶穌告誡門徒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16:24)我們信仰的中心是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是為了愛人而犧牲的主,如果我能每天讀聖經,常常祈禱與主耶穌連結,跟隨祂的腳步,時常自省、自覺、懺悔,感恩,那麼有可能在生病時,在受苦中覺悟,被點醒,昇華,而發覺生命的意義。五、天主教信仰的價值觀天主教信仰中的「福氣」,是顛覆了一般世俗的觀念,聖經中的「真福八端」為(瑪5:1-10):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門徒上他跟前來,他遂開口教訓他們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饑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所以,施明德主席是最有福的,因為他活出了真福!活出了意義!延伸閱讀:2024/6/3 生命的本質不只是肉體,更是心靈的滿足2024/6/5 宗教信仰會幫助病人重新思考生命存活的意義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傾聽疼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疼痛控制藥物的濫用」,由三位國內在這方面的權威分享他們的看法。非常難得的是這三位學者是在同一所大學醫學院七年的「同窗」,又是進入同一所大學附設醫院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的「同門」,而後各自走入不同的學術領域、不同性質的單位服務,但他們相約對他們所共同關切的,也是目前醫學、社會、各國政府所重視的主題,在「醫病平台」由不同角度分享他們的看法,希望他們的用心可以使醫界與社會大眾對這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想看第一篇 那些不舒坦的事情十幾年前,國內曾經引進一部醫療情境影集「怪醫豪斯」(House M.D.,第一季首播於2004年)。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向來對於這類題材,難免吹毛求疵。然而,這部影集卻讓我印象深刻,特別是主角怪醫的角色塑造──一位擅長診治疑難雜症的醫生,但同時也是跛行而拄著手杖的疼痛病人。劇情推展的過程中,怪醫一方面以匪夷所思的手段診斷各類怪病,卻也為自身的疼痛掙扎。時不時就看他掏出標示著「Vicodin」(學名Hydrocodone,半合成的鴉片類止痛藥)的藥盒,可能將兩片藥錠倒在手心,再遞入口中;也可能直接將藥盒就著嘴巴,率性來上一口。在隨之而來的如釋重負之後,一個只有出現在教科書冷僻角落的病名診斷,可能就閃現怪醫腦海,也讓身為觀眾的我嘖嘖稱奇。但是,更多時候,任何可以找得到的止痛藥盒早就空空如也。這時候的怪醫,時而恐慌沮喪,時而不安憤怒,偶而還會全身抽搐,甚至打滾哀求同仁施捨藥物,簡直是主角演員的演技大爆發。終於來到某一季的主要劇情,怪醫本身也難以迴避的疼痛,以及伴隨而來的止痛藥成癮,也成為醫療團隊束手無策的難題了。當時追劇的我,一方面為著主角的身分設定與演員的精采演技而覺得新奇有趣,卻也不免忖度,如此鬆散的鴉片類止痛藥物管制與使用,會不會太誇張了。殊不知,幾年後的美國疾病管制局發出警示,起自1990年代的天然與半合成鴉片類止痛藥物濫用,以及繼之而來的海洛因與合成鴉片類藥物濫用,迄今已經累積超過60萬名美國人過量致死,並進而導致川普總統在2017年下令宣布全國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我這才驚覺,二十年前的熱門影集竟是今日這場席捲美國的悲劇預告。在這場還看不到盡頭的鴉片類藥物濫用危機當中,有太多值得探討之處:從止痛藥物的安全性與成癮性評估、止痛藥物的製造與管理規範、藥廠的市場開發與行銷手段、成癮性止痛藥物處方人員對於使用者的需求與風險評估,到鴉片類藥物成癮防治宣導與治療策略等等。甚至,這場危機對於不同種族、性別與社會地位的人口,所造成的衝擊差異;以及,在當前日益緊張的國際關係當中,如何阻絕非法的吩坦尼(fentanyl,口服合成鴉片類止痛藥,效力比海洛因強50倍),跨越國境的流通與犯罪等,都成為各國在談判桌上角力的重要議題。身處台灣的我們,在倖免於這場危機之際,似乎有另外一番光景。根據個人的精神醫療實務經驗,因為止痛藥使用過量或成癮而求醫的個案,少之又少;但由於未妥適處理的疼痛,衍生身心不適,經由親友建議或他科醫師轉介的個案,卻多不勝數。前者的現象反映了部分的慢性疼痛病人,寧可反覆到醫療機構(特別是急診處),尋求注射短效型鴉片類止痛藥如哌替啶(meperidine,商品名為配西汀)暫時止痛,導致出現醫源性藥物依賴,卻不願正視處理成癮行為可能加重疼痛、乃至身心失調的惡性循環。而後者則多半存在著各類疼痛、止痛迷思:服用止痛藥是意志力的軟弱;使用止痛藥會成癮,會洗腎,非常可怕;名人或親朋友人以親身經驗推薦的祕方,沒有西藥成分,不會有副作用等等。這些抗拒止痛治療的個案反映的是另一個極端,卻同樣為疼痛受苦。從醫療現場觀察到的疼痛,有各式各樣的表現;國內面對的疼痛處理議題,也迥異於歐美國家的情勢。然而,正是這些分歧的現象,反映了生而為人,難免疼痛的複雜與現實。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不只受到生理性因素的影響,更與每個人的成長經驗與心理狀態息息相關。甚至,所處的環境文化氛圍,也會形塑每個人對於疼痛的表達與應對。因此,當我們─包括苦於疼痛的個案,關心支持疼痛者的親友、治療照護疼痛者的專業人員─主張人人都有免除疼痛的權利,享有免除疼痛自由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傾聽疼痛。對於來自他人或自己的疼痛感受或經驗,透過口說、隱喻、表情、情緒或衍生的適應與求助行為等表達過程,建立更細膩的理解與尊重,這或許是我們在面對疼痛帶來的巨大衝擊時,最重要的準備。延伸閱讀:5/27 那些不舒坦的事情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2 養生.家庭婚姻
親密殺人原因揭密,伴侶不忠竟排第二!心理師揭外遇引發的9種失落,如何避免悲劇上演?
新北市泰山區發生了一起震驚社會的事件。19歲的許姓憲兵因不滿同為憲兵的女友提出分手,並懷疑她劈腿,在爭執中殘忍地悶死了她。案發時,許姓憲兵刻意拖延送醫一小時,導致女友最終不治身亡。這名嫌犯過去被視為愛家孝順的乖兒子,卻在這次事件中展現出冷血的一面。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她的新書《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提到,有國外學者研究發現,在伴侶外遇後,受害者會經歷九種失落感,包括:失去自我認同感、被珍視的感受、自我價值感、自尊、對身心的掌控、生命秩序與宇宙正義的基本感受、對宗教的信心、與他人的聯繫,以及求生意志。 被伴侶背叛後的失落,別讓悲傷吞噬了你曾有一位朋友,在先生外遇之後,她最初的情緒非常大量,夜夜難以入睡,不斷地問先生為何如此對待她。突然有一天,她對先生及周圍的家人說:「我想通了,沒關係了。」家人聽後非常高興,認為她終於走出陰霾,但沒想到,她卻陷入了自我傷害。被伴侶背叛後除了可能會自我傷害外,也有可能會導致親密暴力的急性危險因子,根據統計,國內親密殺人案件中,因為伴侶不忠而殺人的比例高居第二位,這是因為感情不忠、外遇背叛,會傷害到伴侶的自尊心與適應力。 男性親密殺人的四個歷程,從思維到後悔的悲劇國內犯罪研究學者邱獻輝曾邀請十位「認定伴侶不貞的男性親密殺人者」進行深度訪談。此外,他也審閱了這些男性親密殺人者的判決書、社工紀錄及犯罪紀錄。他的研究揭示了男性從最初的想法到最終行動的「四個歷程範疇」:第一個歷程是「思維:關係主義的男性貞節信念」這個階段指的是某些男性對感情忠誠和道德貞節的堅定信念。例如,一位男性可能堅信他的伴侶應完全忠於他,對任何可能的不忠行為無法接受。第二個歷程是「遠因:角色默契消逝的伴侶衝突」在這階段,長久以來伴侶關係裡建立的默契和相互理解逐漸瓦解,引發了衝突與矛盾。舉例來說,一對夫妻可能曾共識彼此的工作時間和社交活動,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分默契開始消失,最終導致雙方的不滿與爭執。第三個歷程是「近因:信任崩解後的敵意湧現」當信任關係崩潰後,夫妻雙方可能開始產生敵意,對對方的行為或動機抱有疑慮。舉例來說,即便缺乏確切證據,一位丈夫可能開始質疑妻子的忠誠,這樣的不信任和猜疑逐漸加深,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兩人的關係緊張。第四個歷程是「爆發:親密暴力質變、憤恨殺害伴侶」,以及殺死伴侶後的「回首:後悔」這個階段是整個過程的高潮和終點。由於累積的不滿和衝突達到極點,可能導致一系列暴力行為,包括殺害伴侶。這種行為通常在極度情緒激動和憤怒下發生。然而,行為過後,情緒平息時,行凶者常感到極大的後悔和自責。急性壓力引發悲劇,激情崩潰導致殺害這些男性親密殺人者中,有些人是屬於反社會性格傾向,他們通常伴有犯罪、暴力傾向、酒精與毒品濫用的狀況;然而,也有一些並無人格異常,他們在遇到急性重大危機時,出現嚴重的身心症狀,卻因缺乏適時適當的介入協助,有可能發生殺害伴侶的憾事。殺死不忠伴侶者常見的心理與情緒特徵包括:他們在殺害伴侶前,通常已經承受了過度的負面情緒和急性壓力,而在情緒崩潰的激情性危機中,雙方的激烈衝突頻率和強度急劇上升,最終惡化成殺害伴侶的行為。關係惡化引發悲劇,嫉妒與衝突導致殺害也有的親密殺人者呈現依賴或邊緣性格傾向,在跟伴侶爭吵失和,雙方關係結束;或是在性關係上的猜忌,彼此猜忌加上敵意不斷惡化,以致信任崩解,產生強烈的嫉妒等分離因素出現後殺害伴侶,且常在殺害伴侶後自殺。其中也有男性親密殺人者是「以家庭為重、子女優先」,將「自我情感需求」放在後面,為了照顧子女的需要,而勉強與不忠的妻子維繫關係,但因互動過程中彼此衝突不斷,對妻子的憤恨不斷累積,最終導致悲劇發生。家務育兒引發的憤怒情緒,伴侶外遇後的高風險警訊此外,這些男性親密殺人者最常抱怨外遇者的地方,大多在指責伴侶未盡家務、育兒之責,才會讓他們忍無可忍,採取激烈的毀滅行為。伴侶外遇後,受傷者常會出現高強度的被拋棄創傷歷程,進而引發他們產生極度的羞辱感與敵意,導致危及自我的警訊。通常這時候他們的注意力會很窄化、僵化,若出現情緒失控、行為衝動,演變成親密殺人的機率就可能會大幅升高。研究推測,「信任崩解後的敵意湧現」可能是惡化親密暴力的原因之一。因此,無論雙方未來是選擇「離婚分開」還是「修復關係」的方向,都應建立「溝通對話」的平台,以避免悲劇的發生。本文節錄:《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延伸閱讀:.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2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留給自己一點真實的空間
人到了一定年紀,早晚能體會到,有人在的地方就有糾紛,就有煩惱。哪怕所謂「愛」的關係,也是一樣的。我們和人互動,不光對自己有期待,對別人更是如此。如果互動不如預期,各種念頭、煩惱或負面情緒的反彈也就冒出頭來。有時候我們還能體會到是自己造出的困難;但更多時候,我們會把「罪」往外甩,覺得自己無辜,都是世界在跟自己唱反調。一個老故事是這樣的:有人掉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居偷的,這時不管鄰居做什麼都像小偷。等他找回斧頭,鄰居怎麼看都很清白,一點都不像小偷。這聽起來像笑話,卻很實在反映了我們腦海的運作。我們帶著厚厚的念頭和煩惱與周邊互動,所知覺、所得到、所給出的訊息,自然沒有一樣不是煩惱,沒有一個不是顧慮。這就是我們每天的情況:透過一層又一層的詮釋不斷去定義世界、定義別人、定義自己。我們難受時,不自覺會把在外頭所見的一切當作要不來強化我們的痛苦,要不就是來解救痛苦。至於什麼是事實,對正難受的我們根本不重要。這種誤解,在我們跟最親近的家人、伴侶、朋友、同事互動時,更是無所不在。一轉眼,他就成了好人;再一個轉眼,他又成了壞人。許多朋友乾脆採用「界線」觀念,認為人和人的互動到某個地步就好,不要太近也不要太深,卻忽略了──真正界線不清的其實是自己的認知。我們忙著套用自己的詮釋,連一點體會事實的餘地都沒有。多數人意識不到,正是自己認知的界線不清,才把單純變得複雜、讓愛變成痛苦。我常提醒朋友,現代人頻繁的互動和講究效率的快步調生活,需要透過一些方式為自己爭取一點空檔。這種空檔,就是這裡所談的──讓自己可以輕鬆體會事實的空間。有一個很簡單的練習,我稱它做「定格練習(freeze frame)」,也會在2024夏天的「心,向前行」活動帶出來,並做更進一步的延伸,幫助我們將注意力從眼前的難受與緊繃抽離出來,為自己爭取一些緩衝的時間。會稱為「定格」,離不開電影的比喻。我們所認知的現實,對我們的注意力就像一格格的畫面不斷在流動,流得快了,畫面和畫面間的因果或說劇情,也自然浮現出來。浮出來的快樂、喜悅、痛苦、失落,一般也就稱為人生。定格,只是把這電影暫停,在我們的注意裡暫時停止下來。遇到衝突或難受時,先提醒自己──我可以停下來,先不做任何反應,不要急。接下來,調整呼吸,讓念頭沉澱下來,回想一個舒服或快樂的情境。讓自己停留在這種快樂、甜蜜和放鬆裡,幾分鐘,就好像給自己充電。然後,再將注意力帶回眼前的狀況,問自己的心可以怎麼反應。身心放鬆,從緊繃解放開來。這時候面對問題,內心浮出來的答案,絕對和原本在萎縮、恐懼、憤怒下的決定是截然不同的。就算找不出完美的解決方案,很可能已經讓自己避免了一場衝突或再次的傷害。透過練習,熟練了,我們隨時能從腦海念頭的波浪挪出一點空檔,心裡自然產生一個寧靜的空間,跟眼前的真實重新接軌。我們愈能單純面對眼前的真實,從心出發,讓生命能量自由流動,我們在這一生愈能勇敢向前行,活出健康和快樂的本質。
-
2024-05-10 失智.失智專題
日照中心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的6年歷程
背景和里程碑天主教主顧修女會(Sisters of Providence)是一個國際性的修會,民國46年在台灣登記設立。90年在新北市泰山區,本著「敬天愛人」的精神,設立奇蹟之家Miracle Home啟動在地的社會服務,並依次於92年推展居家服務和營養餐食,94年社區照顧關懷據點,98年的瑞智學堂和99年的日間照顧中心, 102年的喘息服務,106年的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以及奇蹟照顧咖啡館等重要服務項目,系列性社區照顧服務發展歷程。一、日間照顧中心照顧型態截至112年底,中心核准收托56位個案,失智者35位(佔62%),一般失能者21位(佔38%)。失智者年齡分布分別為:50-59歲1人、60-69歲2人、70-79歲11人、80-89歲16人、90-99歲5人。其中女性26人(佔74%)、男性9人(佔26%)。照顧服務員14位(專職8位、兼職6位)、社工2 位、護理師1位、督導1位、主任1位,共有19 位長照工作人員。二、支持團體的型態106年底至112年12月,每2個月1次,每次2小時的課程。不過,在109-111年的疫情期間,團體聚會也曾經依照政府防疫規定,總計中斷10次。其餘的團體活動,都會邀請日照中心的家屬、志工、社區的家庭照顧者一起參與。運作流程如下:1.新舊交流: 50分鐘讓新舊夥伴說出目前的照顧狀況和挑戰。2.休息時間: 10分鐘咖啡、茶、點心,讓大家輕鬆交流。3.主題時間: 50分鐘.提供失智照護知識/照顧者身心健康/國際或國內失智症趨勢與實務等內容。.邀請營養/藥學/文物/藝術/園藝/身心科等專業人士 (表格一有*者),進行50-90分鐘的演講。.2023年起輔仁大學醫院的醫師不定期參與課程和回饋。(表格一有⊙者).運用影片”女人40” ,”明日的記憶”,”困在時空裡的父親”,”被遺忘的時光” ,”香草世界”,以及相關的記錄片和影音短片等輔助,營造多元的教育情境。.藉由互動回饋和演練,讓家庭照顧者更充能。4.結語: 10分鐘彙整當天的重點和祝福。 三、課程主題與焦點活動照片四、課程安排理念和運用1.新舊交流:介紹新夥伴,請其先發言,介紹自己、照顧的對象和簡單說明挑戰;舊學員逐一分享最近照顧心得。講師自己或請學員,回應分享人的問題。讓學員從中認識更多的照顧者和每個人的生命故事,而且可以凝聚彼此的情誼和自發性的互相幫助。2.主題內容: 在每次的課堂開始,回溯上一次課程的重點,除了加深印象之外,也讓之前沒有參加的夥伴,有一些基本概念,以便融入團體。在進行當天的課程時,會提醒照顧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與應對技巧。運用影像和音樂藝術,如:照片、歌曲、短片、網路視頻、電影,來了解失智症的多重徵兆、人性的愛恨情仇、家人關係的糾葛與和解、自我的探討、正向的能量和真實案例等,讓照顧者更能掌握失智者的疾病進程和行為狀況。3.尊重和不批判: 避免學員對自己或同儕在個人私密、責任或家庭問題,過度的反應。講師需要掌握學員彼此關係的分際,避免他們過度投入,或在課後公開討論其他人的狀況。如此才能確保照顧者願意在一個安全友善的環境中,真實的反應自己的困境。4.團體動態:照顧者因為教育程度、家庭組成、家人的支持意願、經濟狀況和當地的文化等因素。在課程進行中,常常會出現傷心、憤怒、委屈、不滿等多種負面的情緒。講師除了提供他們較多的抒發時間,也會讓在場的其他家屬,給予鼓勵、支持。講師也會在每次課程後,記錄每一次的學員狀況,以便做為下一次課程互動的參考。5.關懷和社會福利的運用:對於特殊的個案,在課堂中或下課後,講師自己或開放其他學員,提供相關資源的參考。尤其發現個人或家庭最好能夠有後續的追蹤和協助時,也會轉交奇蹟之家專業人員接手。6.善的循環: 由於這個團體進行已經超過6年,目前有一兩位失智者已經往生的照顧者,主動回到團體繼續充電,或是回來分享經驗。甚至於邀請其他機構資深的失智症關懷員,一起來提供學員,尤其是照顧新手,多方面的知能,這是一個良善的傳承和互助。7.強調愛自己最重要:有些照顧者已經瀕臨照顧壓力的邊緣而不自覺,需要適時地安慰、關注和提醒。也希望能從其他夥伴自立自強或正向的態度中,給予一種繼續向前的力量。8.結語:在每次課堂結束前,都會以文字、影片、音樂、藝術創作、同儕鼓勵等形式,協助學員回顧、整理情緒、進行個別省思或團體支持。六、結論失智症的家屬支持,需要及時和持續的方式並行,才能減少高風險的個人或家庭崩裂。隨著醫療的品質不斷提升,失智者的壽命也在延長中。如何有效地在漫長的告別中,給予照顧者適時的能量,是失智盛行率高升的全球趨勢中,不能忽視的重要課題。奇蹟之家的家屬支持團體除了以上的課程外,在有需要的時候,工作人員都可以機動地的協助。發揮了彈性和務實的模式,提升了照顧者的知能和生活品質。同時以社區整合服務的理念,鼓勵照顧者在失智者離世後還能回到這個團體,進行利他、友誼和支持的循環,讓廣義的愛持續及綿延。備註: 本篇文章於113年4月24-26日在波蘭舉行的國際失智症大會上以海報論文的格式發表。依據規定,篇幅和字數不得超過A4兩頁,所以本文作者和奇蹟之家的邱加瑜主任、林秀玲副主任共同具名,以本文為藍本,發表了濃縮版(點我下載PDF檔)。今特別以完整篇幅呈現,和國內從事失智症或長期照顧的夥伴及家屬們分享。
-
2024-05-03 醫療.心臟血管
發脾氣真的會「傷心」 研究揭為何憤怒可能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發脾氣不只讓你的心情不佳,還可能會影響你的健康。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新研究表明,它可能導致血管損傷,從而增加心臟病的風險。根據早期研究發現,血管鬆弛能力受損可能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機率,而該項新研究的重點是探究憤怒和其他負面情緒,是否可能直接導致這種類型的血管損傷。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隨機分配280位參與者完成四項各不相同的八分鐘任務,旨在引發不同的情緒:.回憶起讓他們生氣的記憶。.回憶讓他們焦慮的記憶。.閱讀一系列令人悲傷的壓抑句子。.重複從1數到100以保持中性的情緒狀態。在參與者完成這些任務之前、期間和之後,研究人員評估了他們的血管,以尋找血管擴張受損、細胞損傷以及細胞修復損傷能力降低的跡象。研究結果發現,當人們生氣時,血管擴張會在實驗完成後的40分鐘內受到損害。除此之外,暴露於其他情緒的人群的血管沒有任何顯著的變化。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教授Daichi Shimbo博士表示,「我們發現,引發憤怒狀態會導致血管功能障礙,儘管我們還不知道是什麼可能導致這些變化。」Shimbo補充,調查憤怒與血管功能障礙之間的潛在聯繫,可能有助於那些心血管事件風險較高的人群確定有效的干預目標。為什麼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21年的研究指出,心理健康可以對一個人的健康以及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素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美國貝勒醫學院醫學教授Glenn Levine博士指出,該項研究很好地補充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基礎,即心理健康可以影響心血管健康,而強烈的急性情緒狀態,例如憤怒或壓力,可能會導致心血管事件。不過,Shimbo也指出該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參與者年輕(平均年齡為26歲)且健康,因此並不清楚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患有其他健康問題的年長者,他們很可能正在服用藥物。此外,參與者是在實驗的環境中而不是在現實世界中進行觀察的,並且該研究僅評估了誘發情緒的短期影響。【資料來源】.Brief anger may impair blood vessel function.Anger Can Lead to Blood Vessel Changes That May Harm the Heart
-
2024-05-02 養生.家庭婚姻
單親網紅媽自認當小三5年對不起元配,心理諮商師曝婚姻中男方外遇常見2原因,如何有效修補婚姻關係?
以親子互動在網路社群上活躍的網紅饅頭媽(林榆芯),昨天她發文承認當他人婚姻中的第三者,長達5年,並向正宮道歉。饅頭媽表示,自己21歲離婚,成為單親媽媽,體會到許多酸甜苦辣,也因為忍受不了孤獨感,犯下了錯誤,介入別人家庭,從無意到無法挽回。5年的婚外情,她感到內疚,去年曾真心誠意向正宮道歉,雖然對方並不認可,也依然願意再次道歉,為自己的過錯負責。精神科醫師:禁忌關係多源自於這種心理作用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人們對於社會上較為禁忌的關係特別想要追求,是因為有「冒險」的感覺,可為個人日常生活帶來刺激和新鮮感,這些關係同時可能是一種逃避日常壓力和規範的方式,給人帶來逃離現實的自由感。心理諮商師解析男性出軌常見2原因心理諮商師林萃芬表示,婚姻中男性出軌,不少是「沒設定好界線」,自我催眠彼此只是聊得來的朋友,另一方面則是在婚姻關係中自覺得不到愛與性而「受挫」,缺乏溝通協調的機會與空間,轉而向外尋求。男性對婚姻生活的滿意度,很大一部分來自「性生活」,女性則是「情感交流」占較大比重;新婚甜蜜期過後,因「生養小孩、工作」等因素,女性重心放在生活與孩子身上,容易忽略到男性需求,拒絕男方的次數多了,長此以往丈夫感到灰心,關係恐進入倦怠壓力期,最先被犧牲掉的就是性生活。「但關係到後期會逆轉。」林翠芬表示,許多個案是等到孩子大了,妻子開始向丈夫討愛時,反而被拒絕;彼此之間溝通的橋樑早已年久失修,有人覺得「老夫老妻了,要談論感受、發生親密行為不知從何起頭」,但許多個案是男方在婚姻中轉而向外尋求性,甚致是愛。夫妻之間床笫之事不宜成為權力的戰爭林翠芬說,夫妻之間都要重視性的重要性,不少關係容易將性武器化,將不滿、憤怒的情緒「用拒絕發生親密行為來懲罰對方」,久而久之彼此的相處氛圍成為「性權力的拔河」;這類問題若到關係後期,常被冠上「老夫老妻」而被擱置,其實都是關係早期埋下的創傷。對於夫妻關係的經營上,林翠芬建議,即使關係進入倦怠壓力期,都要好好正視彼此「性與情感」的生活,保留體力、時間給對方,把情緒調整好,營造出好的氣氛,從中感受到愛與被愛。失婚者挑選伴侶往往朋友或同事出發,婚姻如果出現裂縫可向諮商師尋求協助「台灣單親媽媽、爸爸或是重組家庭在台灣已並不少見。」林翠芬說,離開婚姻的雙方,未來尋找合適伴侶時,並不會針對「已婚族」,通常是身邊朋友,辦公室同事,「常常有機會互動的對象」相處之下關係愈來愈親密,慢慢地愈走愈近,才從朋友變成情人關係。愛情有時候像是流沙,一開始不覺得自己陷進去,等到發現時早已動彈不得,雙方可能都覺得「只是聊得來的朋友」,因此沒有在一開始就設下界線,不斷自我安慰只是互動很開心得朋友,但往往就在這過程中跨過那條界線。林翠芬鼓勵,夫妻雙方在關係當中,如果有需求都可以提出來與伴侶討論,而有時候關係中的討論空間不存在時,也可考慮透過第三方,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協助,引導說出彼此在關係中的感受;但實務上通常是丈夫被發現後,為了挽救婚姻才尋求諮商,若是單純性不滿足的外找,回歸家庭比例高,但若是情感、心理需求都向外尋求且被滿足,已是愛情的成分,而性只是衍伸的產物,這時要回歸家庭通常比較困難。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2 焦點.元氣新聞
化療頭髮掉光、與家人道別後卻被告知沒罹癌!醫「一句話」更讓她憤怒炸鍋
日前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發生「開錯刀」的重大病安疏失,無獨有偶,近期國外也有不少烏龍的醫療疏。一位德州媽媽「被宣布罹癌」化療頭髮掉光才又被告知沒事,醫生們竟還「祝賀」她沒有罹癌,而不是為他們的診斷錯誤抱歉,讓她感到非常憤怒。根據聯合報報導,民生醫院的醫療疏失為1名年長黃姓男病患因低血壓住院,與另一名張姓男病患住同間病房,4日當天張男要做胸腔引流手術,沒想到工友卻將黃男送入開刀房,護理師要給藥時才發現黃男不在病床上,馬上前去制止胸腔外科醫師,但沒想到手術竟已經完成。捷克孕婦無辜「被流產」日前捷克也有發生懷胎4個月的孕婦到捷克布拉格一所醫院做例行檢查,不料卻被院方搞混成另一名病患,她在未經同意下接受子宮刮除術(curettage),導致腹中胎兒流產的悲劇。德州媽媽「被告知罹癌」 接受化療還跟家人告別前天(9)日又有來自英國鏡報《Mirror》的報導,一位39歲、有2個孩子的德州媽媽Lisa Monk因胃痛,本來懷疑是腎結石,於2022年底前往醫院接受CT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顯示她有兩顆腎結石,但也發現她的脾臟上有一個腫瘤。腫瘤已於去年一月被切除,但最後也切片檢查出她罹患癌症─血管癌(an aggressive form of blood vessel cancer),醫生告訴她,這是一種在脾臟中發現的罕見血管型癌症,並且已是晚期。當時她被告知只剩 15 個月的生命。Lisa Monk開始接受化療,不斷掉頭髮;第二輪化療反應更劇烈,皮膚變色、嘔吐、頭髮也掉光了。她並在「以為只剩下15個月」生命最後階段開始與家人告別。Lisa告訴2個孩子,她的情況很糟糕,但「我會努力與之抗爭。」Lisa說兒子顯得很難過,而小女兒較善於隱藏自己的感受,但「我卻從老師那裡得知,她在學校才表現出悲傷欲絕。」但就在後續的一次例行回診,她居然被告知當時第一份病理報告是錯誤的,也就是她並未罹癌症。醫師說她的脾臟只是因血管活動即將破裂,但裡面並沒有惡性腫瘤。更讓她感到憤怒的是,當時醫生們「祝賀」她沒有罹癌,而不是為他們的診斷錯誤抱歉。Lisa雖感到慶幸,但在這一年裡,她因為接受化療讓身體飽受催殘,她感覺內臟彷彿被「煮熟」了。她與家人們內心所受到的折磨更是無比煎熬的過程。4步驟避免離譜醫療疏失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表示,類似這些醫院開錯刀、看錯病等醫療疏失,都是因醫療上沒有落實「起司理論」的結果,也就是說,醫療人員如果少了「起司驚惕」,如果少了「落實理論」,最終就是「給錯藥、打錯針、開錯刀」!黃軒建議從以下4個層面改進,這些步驟真的很重要,一定要落實,才不會發生離譜疏失。1. 加強病人身份驗證程序確保每一步驗證,都不被忽略。禁用床號!因為床號,是常常會被更換的,而是以姓名、生日、身份字號、性別…一系列作驗證的。2. 提升溝通效率交班落實,確保所有醫護人員都清楚病人目前狀況和需求。3. 培訓醫護人員不時的進修課程,培訓醫護人員,提高他們對於潛在錯誤的警覺性。4. 建立雙重檢查系統在手術前進行多次確認:可以用電腦系統確認可以向病患手圈確認可以向病人說明確認(即便病人昏迷,電腦和手圈仍可協助辨別身分)(資料來源/《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粉絲專頁)【資料來源】.《Mirror》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粉絲專頁.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24 養生.人生智慧
內心憤怒卻必須和顏悅色 如何終止職場上的情緒勞動?
一天,偉強要主持一個重要會議,討論的議題充滿爭議。會議中一位重要的合作夥伴對某些方面強烈表示不滿。偉強的內心感受到極大的壓力,但他得在會議上保持鎮定與微笑,以維護良好的業務關係。過程中,他耐心地聆聽對方的意見,並以積極和善的態度回覆解決方案。會議結束後,偉強感到筋疲力盡,還來不及喘口氣,又接到一位重要客戶的電話,對公司最近的一次產品推廣活動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即使偉強的內心感到忿忿不平,他還是必須在工作上保持冷靜和專業,再次耐心地聆聽客戶的意見,並承諾會盡快提供解決方案。這樣情景,你是不是很熟悉?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和需求,我們在工作中需要刻意調節自己的情緒表達,甚至違反自己最真實的情緒。例如面對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與對待,卻要和顏悅色地因應,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情緒勞動消耗的精力能量,不亞於體力勞動。大量情緒勞動的工作像是客服、服務業、老師等,企業當中也會有不少消耗心力的情緒勞動情境,像是進行冗長又沒效率的會議、應付上司、客戶甚至是同事的需求,除了耗費我們的腦力之外,也相當地耗費心力,但工作時的心力耗損往往最容易被我們所忽略。從自我控制的角度來探討情緒控制,就會發現它實際上是一種相當耗費心力的行為。我們以一個兒時常玩的遊戲為例,其中你必須忍住不笑,即使有人搔你癢,比如摸你的腳底或背部也都要不為所動。或像是青春期的聯誼遊戲,男女雙方互相凝視,卻不能把眼神移開,也不能有任何表情。回想上述這些情景,你是不是覺得一場遊戲玩下來,你只想鬆口氣,休息一下?面對不合理要求,內心不滿也必須保持笑容。你可以想像情緒控制是很累人的。在職場上,尤其是服務業,如餐飲業員工、空服員等,他們每天的工作不僅限於職責範圍,還要經常面對各種客人不尋常的要求,即使內心不滿,也必須保持笑容。人們常誤以為沒有從事體力勞動就不會累,但這種高度的情緒勞動也不是只限於表面堆出笑容,還包括要在心底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其精力和能量的消耗程度並不亞於體力勞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小覷。事實上,工作只要與人互動,就會產生情緒勞動。情緒勞動對於我們來說,既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一項挑戰,這不僅僅是因為必須保持專業,同時更要處理自己內心的情感。當我們不得不戴上面具,用笑容面對他人時,這種壓抑自我真實情感的行為,長期下來很容易導致內心與真實自我的矛盾和分裂,讓人感到不適。白天過多情緒勞動,也會影響夜間睡眠。許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白天的情緒勞動甚至會影響睡眠。一項研究收集了大量樣本,調查上班族的情緒勞動程度,以及對工作穩定性的感受。「工作不確定性」是指員工對自己職位的持續性感知,例如他們認為自己是短期合約工或擁有長期職位。結果發現,無論是情緒勞動程度或是工作不確定性,都會影響夜間的睡眠品質。如果這兩者結合,對睡眠品質的負面影響將會更加巨大。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某服務業員工既要面對第一線的情緒勞動,又是短期合約工,他們的睡眠品質很有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學習從三大面向,中止自己的情緒內耗。這也在提醒我們,日間的工作壓力、情緒調節,與夜間的睡眠息息相關,這是許多人可能未曾意識到的事實。不過,既然我們每一個人在工作場合都會有情緒勞動,那當下在心態上到底要怎麼處理,才能中止情緒內耗掉我們的心力呢?1.同理心在職場上遇到困難或不合理的同事或客戶時,可能會本能的感到憤怒或想要反駁。但如果能理解到,這些人可能是出於保護自己的脆弱或利益,而表現出這樣的行為,並不是特別針對自己,就能讓激動的情緒緩和下來。這種以同理心為出發點的理解,能幫助我們更加冷靜地處理工作中的衝突,並從中學習如何更好的與不同性格的人合作。2.專注正面無論是何種職業環境,總會有發生情緒勞動的時刻。例如在一個銷售專案中難免會有難搞的客戶。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不要讓少數的個案影響我們對整體客戶群,甚至是對工作的看法。試著專注於那些積極互動和給予我們正面回饋的客戶,而不是被少數負面經驗所左右。3.學會區分個案和整體我們必須記住,那些行為異常的個體不應被視為整個群體的代表。例如在公司中,如果我們將一位難相處的同事或主管的言行,視為整個部門或公司的態度,我們所承受的壓力將會增加。因此,學會區分個別案例和整體情況,並適當地調節負面情緒和解決問題,對於維持職場的心理健康和情緒穩定就很有幫助。
-
2024-03-13 焦點.元氣新聞
虐童案輿論怒火燒!孩子一定得請保母照顧怎麼辦?察覺可能是壞保母的10個跡象
北市1歲男童「剴剴」遭兒福聯盟安排的保母凌虐致死的案件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許多名人及網紅都出來講述自己所知道的虐童事例。嘉南療養院藥癮核心醫院主任李俊宏感嘆找尋安置或照護資源相當不易,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分析虐童者背後心理模式。朱芯儀氣喊:友人借20萬給保母小孩還被虐《聯合報》報導,有3個孩子的藝人朱芯儀分享好友請保母的恐怖經驗。一位雙寶單親媽,先請了保母A照顧孩子,後來又請了鐘點的保母B一起支援,原本都沒有異狀,直到有天幼兒園老師擔心透露,孩子出現捏人的狀況,她也沒有懷疑到保母身上。後來孩子大了一點,她先辭退保母B,結果對方透露:「媽媽我可以離開,但是請你多注意一下女兒的狀況,因為之前我有看到另外一個保母A,對姐姐有不正當管教。」之前沒有說也是怕雇主覺得自己嚼舌根。後來問了孩子們,驚覺不當管教不只一次,讓這位媽媽非常自責。朱芯儀文中透露,保母A並沒有保母執照,但在朋友最需要時出現,彷彿一道曙光,朋友也對保母非常好,知道她需要用錢,立刻領了20萬給她,沒想到A還對B說:「誰叫她自己有錢願意給我的,我有什麼錯嗎?」此外,A本身是被家暴長大的,「她覺得她沒有像小時候用到酒瓶砸小孩都不算是打,捏跟用棍子管教都對她而言再正常不過」。讓朱芯儀氣喊:「這什麼偏差觀念?」李俊宏:找尋安置或照護資源相當不易近期社會輿論很多在檢討派案的兒福聯盟。對於大家的憤怒,嘉南療養院藥癮核心醫院主任李俊宏在臉書指出,出征到兒福關門也是一種做法,但是找尋安置或照護資源相當不易,之後誰接手?「是不是我們應該要透過法制的調整,扶植更多的公益團體產生良性競爭,再透過對於非政府組織與社會企業的管理,讓漏接的孩子都能被接住,恐怕是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呂秋遠:寧願社工是因為某些疏忽沒發現怒火也延燒到了負責該案的兒福聯盟陳姓社工身上,昨日檢方也將負責此案的社工帶回偵訊。知名律師呂秋遠於臉書發文表示,依照目前揭露的事實來看,除非社工明知且有意讓凌虐的情況發生,否則過失致死的罪名加諸在她身上並不是很適當。呂秋遠說,最讓人擔心的是「偽造文書」的罪刑如果成立的話,代表陳社工在業務上文書登載不實,沒去訪視,卻在文書上謊稱自己有去。同時身為社工系老師的呂秋遠說,寧願社工是因為某些疏忽沒發現,也不願意看到社工故意記載不實的事項,那太讓人失望與難過了。虐童者可能的4種心理模式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則分析了虐童者背後的心理模式,黃軒在臉書指出,其實虐童案件背後的成年人心理分析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涉及多種心理和社會因素。專家們提出了幾個可能的因素:1.發洩壓力教師或看護人,因工作和生活壓力(例如失業、家庭不和階)過大,可能會將自己的壓力,發洩到幼兒身上2.情緒勒索有些成年人可能因為無法有效處理和管控自己的情緒慾望,而對周圍進行情緒,失控的勒索,這些包括虐待兒童,造成了重大危害3.扭曲成就一些虐童成年人,可能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較低,面對弱小的兒童時,就會感到自己強大,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慰藉。4.滿足變態由於經濟貧困、生活變更、社會壓力等原因,一些人可能會出現人格障礙或性變態等心理問題,而虐待兒童,可能是他們試圖滿足這些變態心理的方式。黃軒認為,預防虐童案件的措施應是多方面的,涉及家庭、學校、社區和政府層面。不是只有一個方面或方向弄好就可以。可能是壞保母的10個跡象其實多數的保母都是好的,但哪怕只有很少數的惡劣保母,萬一自己的孩子遇上了,如果父母、家人能及時察覺保母的問題,或許能阻止最糟的情況發生。《BabyCenter》網站列舉了10個可能是壞保母的10個跡象,如果感覺保母不適合你的孩子,或無法與父母協力照顧孩子,甚至覺得保母有任何一點問題,不要猶豫了,趕快換個保母。1. 孩子總是看起來很焦慮或孤僻2. 保母不談日常照顧細節3. 孩子在保母照顧時遭遇過太多本來可以避免的事故4. 保母不願聽從你的要求5.保母對你的教養方式持批評態度6.保母常常遲到7.孩子經常看起來髒兮兮的8.孩子回家後常表現的很餓或很累9. 你不信任你的保母10.你只是有一種不好的預感根據林口長庚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辛宜臻所做的研究指出,兒虐發生頻率失業率相關,且國內外皆然,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團隊因此提出警示,當失業率攀升時,不僅是對經濟的衝擊,也要注意伴隨而來的兒虐發生,大家除了要關心失業的家人外,在後疫情時代振興產業的同時,也應及早設置相關防範措施。【參考資料】.《長庚醫訊》後疫情時代失業增加 慎防兒少不當對待.《BabyCenter》.李俊宏臉書.呂秋遠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噓新聞》友人借20萬給保母小孩還被虐!朱芯儀氣喊:怎好意思?【相關資源】.托育媒合平台.衛福部居家式托育服務登記制度常見問答集
-
2024-02-12 醫療.精神.身心
過年看電影有益心理健康!外國研究指出「電影療法4階段」助憂鬱情緒化解
你平常有看電影的習慣嗎?戲中的角色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鳴呢?根據2023年3月荷蘭《PositivePsychology》網站文章指出,電影療法(Movie and Cinema Therapy)已被證實可以促進溝通、打破親密關係的障礙,能讓個案學看到新的觀點、感到較不孤單!看電影已不僅是休閒娛樂,更有助於心理健康。看電影促進身心健康 助憂鬱症患者降低無望感 該篇文章是由阿曼達奧布萊恩博士根據電影療法相關研究所撰寫,研究顯示,電影療法有助於增進憂鬱症患者的樂觀情緒;減少無望感,且可讓患者了解憂鬱症的成因,促使他們做出改變。而電影治療過程主要經歷4個階段:1.認同:與電影中的角色有共同行為和目標而產生認同,並注意到這些角色的感受和情緒。2.宣洩:可能會發現自己透過角色的經驗來學習。3.自我覺察:內化角色的經驗,並由共同經驗建立連結。4.普遍化:電影反映了自己的經驗,不再感到孤獨。除了改善憂鬱症,電影治療也有助兒童面對父母離異所引發的感受!1項針對正經歷父母離婚的前青春期兒童的小型研究發現,透過電影和後續治療,兒童能夠更清楚地辨識、表達自己的感受,經歷憤怒、悲傷的情感宣洩後,發展出能夠因應父母離婚的技巧,感覺較不孤單。電影描述自殺太寫實 專家提醒家長要篩選內容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認為,電影原為非治療目的而製作,但情節和電影中的角色,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建立連接而達到情緒的宣洩與慰藉。電影所呈現的人生故事與生活經驗,可作為借鏡與反思帶來新觀點,促成所謂的療癒,是心理健康促進很重要的資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電影讓人有陪伴、轉移注意力的效果,當民眾處於悲傷、焦慮的狀態時,可透過電影來撫慰心靈、緩和情緒,即使電影結束,也能從中獲得勇氣、希望來面對未來;緊張與刺激的電影能轉移負向情緒;愛情片則會讓人有所嚮往,暫時忘卻現實生活中的不愉快;困苦的電影往往會讓民眾珍惜自己已擁有的幸福,正向面對生活的艱難。葉雅馨強調,看電影除了可紓壓,也有助於增進人際互動、打破親密關係障礙,只要願意看,就能讓2個人至少有話題,如果看完電影有種曲終人散的失落感,再看一次又何妨。陳質采也提醒,部分影集礙於情節,自殺細節會過於寫實,亦會讓青少年模仿,因此師長們最好能了解有精神、心理困擾的青少年所看的電影,提供討論的空間,才能更了解影片對兒少的衝擊與影響,以促進正向的改變。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9 養生.家庭婚姻
媳婦被公公要求過年煮三餐,卻只准要她吃剩菜!網友炸鍋:嫁給清朝人?建議整包鹽加下去煮
每年的過年都是媳婦的惡夢!常常被婆家要求要張羅家裡的大小事,如:大掃除、煮年夜飯...,這些事情若順利做完還好,若不幸被婆家人碎嘴,那媳婦的年恐怕就不好過了!一位新婚妻子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分享,她去年結婚的第一年,在過年期間跟丈夫回婆家,卻意外發現要負責煮三餐,且只能吃剩飯,並且要洗鍋碗。媳婦過年煮三餐 卻只能吃剩飯一名新婚妻子社交媒體上發文發文表示,自己「去年結婚第一年,過年回公公家才得知煮三餐!煮完還要她吃剩飯」。她表示去年是跟先生結婚第一年,首次以媳婦的身分和先生到他老家過節,是個約有10人住的大家庭。由於公婆早離異,到場時才得知得自己要負責煮三餐,這讓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她感到相當錯愕。先生也沒預料到需要妻子下廚,便建議買現成的食物,卻被老人家認為這樣浪費錢而拒絕。在勉強做了些年夜飯後,正想拿著碗筷準備坐下吃飯時,公公卻說:「等男人吃完,你再來吃。」對此,她內心感到相當憤怒,但沒表現出來,畢竟是新婚的第一年。但現在又要過年了,竟然還得再煮飯,媳婦不悅的詢問,「為什麼我做的飯他們能先吃,我卻得吃剩的?更令人氣憤的是,所有的碗和鍋子都是我一個人洗。」網友驚呼:給清朝人嗎?貼文一出,引起一堆網友炸鍋詢問,原PO是嫁給清朝人嗎?快離婚為上策。「沒有下一次!不尊重人的家庭,也不值得自己付出」、「老公可以換了啦」、「老公這時候在哪裡?完全沒替老婆發聲?」、「我都是邊煮邊吃,煮完已經半飽沒差,但男尊女卑是沒有下次的」、「夫家活在滿清嗎?」、「緊造喔~有錢沒錢,離個婚也好過年」、「不可能吧?是嫁給清朝人嗎?」、「老公死了嗎?我當場就會翻桌了,大家都別想吃」、「辛苦備餐,還只能吃剩飯就過分了」、「所以婆婆才會早早就離婚了,沒意識到嗎?」、「老公沒處理?那就好離婚了!父母辛苦養大妳不是要妳嫁過去作賤自己」、「你不會邊煮邊吃,煮完就換他們吃剩飯了」、「所有委屈都是自己退讓來的」、「這我一定當場翻臉」。也有許多網友教原po怎麼準備年夜飯。「今年你可以初一回去,順便把除夕的剩菜帶回去熱。」、「妳可以準備元寶蠟燭給他們吃」、「建議自己煮好先吃飽,剩飯再上桌。掌廚不吃虧,大鬥法看怎麼鬥」、「用洗碗精洗菜、黑醋當醬油、鹽巴拼命灑、電鍋放在瓦斯爐上煮飯……應該這輩子忙一次」、「遇到這種公公我絕對是操灰搭大餐伺候」、「今年可以煮暗黑料理啊~鹽巴加到爆啊」、「裝不會煮,第一道菜就燒焦、第二道半熟、第三道鹽加2倍,大家都不要吃。追加鍋子掉、鍋蓋掉、碗盤碎,讓廚房熱鬧點即可」、「鹽一整包下去,糖也一整包下去,胡椒粉一整罐下去,辣椒醬一瓶下去...瓦斯記得別關讓它燒....」、「一人一份,弄得像便當一樣,然後等個一份都上盤之後再一起端出去。這樣又方便又不用怕要吃剩飯了」。媳婦過年準備年夜飯的5對策為了應對以上這種困境,這位媳婦可以考慮以下五種對策:1.提前準備:在過年前,和先生商量好煮飯和家庭聚餐的事宜。確保雙方對負責的事項有明確的認知,並提前計劃好年夜飯的菜單,以減輕當天的壓力。2.自己的飲食安排:媳婦可以提前煮一些她自己喜歡的食物,以確保至少有一餐是符合她口味的。這樣她就可以在家庭聚餐時享受自己準備的美食。3.溝通表達:在家庭聚餐前,媳婦可以適時表達她的感受,告訴家人她對於煮飯和飲食安排的不滿。以開放的態度和家人溝通,有可能達成更合理的安排。4.洗碗和家務分工:如果家中的碗和鍋子都是由媳婦一個人洗,她可以和先生商量家務的分工,讓家庭聚餐後的清理工作更加公平。5.在家庭聚餐中表現自己:媳婦可以在家庭聚餐時展現她的烹飪技巧,用美味的料理為大家帶來驚喜。這有可能改變家人的看法,同時也增加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以上建議希望對這位媳婦在過年時更好地應對困境有所幫助。
-
2024-02-09 醫療.精神.身心
過年一直被問東問西好煩?心理師教「簡單6妙回」讓你過好年
過年常會被問「要結婚沒?」、「要生小孩沒?」、「升遷了沒?」等等,讓白眼翻到後腦勺。在上一篇「過年壓力症候群」當中聊到,面對過年被問各種問題時,其實可以「脫稿演出」,脫離世界給自己的稿,隨著自己的意思即興演出自己的樣子。 這篇心煦心理治療所蔡岳融心理治療師要來教大家各種回答方式,讓對話充滿更多可能性,甚至還可能有意外驚喜! 為什麼過年總要問東問西的?心理師:多數只是找個話題。 雙方當下的感受: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首先可以先了解,過年會有這些問題,其實未必是對方想要施加壓力或要求,更多的情況是「只是找個話題」,會聊這些,可能正意味著平常少交流,能聊的並不多,自然多是從這些開始聊。只是可能就會問到一些他人不想開的話題而有所壓力,甚至形成過年壓力症候群。 隱藏壓力:習慣被問什麼就答什麼。另外,過年壓力症候群的形成,很多情況不單只是出自於被問的內容,也包括了回應方式。很多人自小被教導、養成了習慣,長輩問什麼就要回答什麼,有時被迫回答不是自己的答案,或者自己的答案不被接受,自然會覺得很不舒服。或許可先透過心理建設,以及其他的回答方式,為彼此營造友善的聊天空間。 過年一直被問東問西好煩?心理師教簡單6妙回、過好年!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首先須了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不用非給對方一個交代不可,答非所問也無妨。以下舉例,最常被問到翻白眼的問題之一「什麼時候要生小孩」: 妙回1:回答自己的想法很多人可能會回答「生或不生」這般一定要交代個什麼的回答,但其實也可以回答「我還在想欸。」、「我有些不同的想法耶。」、「不告訴你~」等,單以自己的想法回答。 妙回2:在有跟沒有之間也可以回答「等我準備好了就會囉。」,這般看起來有回答、但實際上並沒有給對方答案。滿足對方被回答的需求,但其實也沒有回答些什麼。 妙回3:用同理回答問題也可以觀察對方的情緒,同理對方,並僅此就好。例如「對啊,我知道你會擔心,我自己也滿傷腦筋的。」讓對方感覺自己和他站在一起。 妙回4:用問題回答問題例如「我最近也在想生小孩到底要花多少錢,你覺得呢?」等等,從感覺類似質詢,改變成雙方開放討論的話題。也或許原本的問題就隨著新話題漸漸被稀釋。 妙回5:回答自己的需求許多人對於生小孩其實是期待的,但礙於經濟考量,可回答「我其實想生,但我沒錢。」明確提出需求、趁機許願,或許可以給對方碰軟釘子,又或者能獲得意外的幫助。 妙回6:這問題我不喜歡問題不喜歡也未必要回答,回歸本我,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可用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友善、清楚的表達這話題讓自己感覺不舒服,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關鍵&好處:自己掌握主導權、把話題丟回去,從對方身上開啟更多話題。如此對方既聊了天、也可能表達了關心、也或許提供了建議;對於自己也不用被聚焦,還可能讓自己從中獲得某種幫助,達雙贏局面。 過年一直被問好煩!可爆走嗎?心理師:可以,但先做好準備。 對於衷實呈現自我,也有一種方式是「爆走」,蔡岳融心理師表示確實並無不可,但也不是最好的,建議最好先設好底線。 憤怒之後的自責:心理師說明,人在憤怒之後常見會有強烈自責、愧疚情緒出現,例如「我把過年搞砸了」、「氣氛變好僵」或是「我知道發脾氣是我不好,但我為什麼要道歉,是對方先的耶。」的糾結。而對方也可能真的感覺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什麼,但其實只是想聊天。接下來雙方可能就都在道歉與不道歉之間徘徊。威力強,但需要承擔的風險太多,能不用最好。 義無反顧、理直氣壯的爆走:為避免毫無準備的暴怒而產生自責,可先預想最後的底線是什麼,也可以先微笑做最後幾次提醒「我們聊聊別的好嗎?」。這樣的前提下發怒,也有助讓自己義無反顧、理直氣壯「我已經忍很久了,這樣剛好而已。」。 過年聊天開啟更多的可能性,隨意聊聊或許也能增加驚喜!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過年當然每個人都希望開心,因此可先預設對方或許不是惡意的、只是在開話題,透過上述6種方式為彼此開啟友善的聊天環境。 也可觀察當下是什麼情況,若對方是想幫助,開放式的話題也有助於自己從中得到幫助;若是聊天而已,可以試著放輕鬆,隨意聊聊即可。 《延伸閱讀》 .「過年壓力症候群」越接近過年,越不明煩燥?心理師教3招改善! .連假後憂鬱、焦慮、覺得煩?醫教5招防範3招破解「收假症候群」!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3 焦點.元氣新聞
過年要拜什麼神?可以拜哪些水果?哪幾天要拜?拜天公、地基主、迎財神...「拜拜時間表」一次看
農曆春節期間,除了與家人吃年夜飯、出遊走春外,必不可少的習俗就是拜拜了!這樣才能在新的一年平安順遂、求得好運。不過農曆過年哪幾天要拜拜?各拜什麼神?以下一表整理從除夕到初五的拜拜日程、時程,以及需要準備的供品全攻略。過年可以拜的水果適合當成供品的吉祥水果為:.蘋果:平平安安.香瓜:多子多孫.橘子:大吉大利.柿子:事事如意過年拜拜時間表除夕- 拜天公、地基主、祖先天公.拜拜時間:子時.拜拜供品:茶、三牲、水果、年糕、發糕、糖果地基主.拜拜時間:12點~15點.拜拜供品:日常飯菜、水果、茶或酒三杯 祖先.拜拜時間:傍晚、團圓飯前.拜拜供品:日常飯菜、水果、茶或酒三杯、糕餅初一- 拜天公 天公.拜拜時間:子時.拜拜供品:三牲、茶或酒、發糕、果品、春飯初二- 拜土地公 土地公.拜拜時間:早上或下午.拜拜供品:甜食(花生、麻糬)、三牲、單數水果 初四- 迎眾神 迎眾神.拜拜時間:傍晚.拜拜供品:三牲、水果、發糕、茶水初五- 迎財神 迎財神.拜拜時間:中午.拜拜供品:水果如鳳梨(旺來)、橘子(吉利)、棗子(招財)等初三要拜拜嗎?初三要拜拜嗎?俗話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是有由來的,傳說初三是老鼠娶親日,必須早睡晚起,避免打掃老鼠娶親。此外,初三這天也是赤狗日,據說赤狗是憤怒之神,大年初三這天容易和他人發生口角,因此不建議外出拜年。※民俗信仰僅供參考,請勿過度迷信。參考資料:財團法人台中市大里杙福興宮、命理專家謝沅瑾、廟會小學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9 醫療.精神.身心
人是如何成為霸凌者?又該如何阻止他們?5個方法拯救自己,別陷落黑暗裡
被霸凌了,有人可以幫你嗎?如果沒有,有沒有辦法可以自救?多年研究證明:被霸凌的兒童和青少年會面臨焦慮、憂鬱、輟學、同儕排斥、社會孤立和自殘風險。成年人也可能會被欺負,通常是在工作中。什麼是霸凌你被霸凌過嗎?這是否讓你的生活變得悲慘?人是如何成為霸凌者?又該如何阻止他們?首先,先定義什麼是霸凌,霸凌是一種反覆挑釁、騷擾、激怒他人的行為。重點就一次又一次欺負人,導致被害者感到害怕、有壓力、憂鬱或焦慮,想到要進入有霸凌者存在的環境之中,就極度不安。霸凌的形式多樣。有言語上的,對他人言語刻薄、粗魯無禮,甚至大聲斥責;有身體上的,例如推打;有人際關係上的,例如散佈謠言、將某人排除在朋友圈之外。網路興起之後,更有網路霸凌,利用網路和社群媒體說出他們當面不會說的攻擊性言論。為何要霸凌他人?有時,霸凌者會因為某人的種族、宗教、性取向或外表而針對他,或是會針對LGBTQ群體的人、超重的人、有身體或發展障礙的人。霸凌者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霸凌本來就一直存在於社會之中,霸凌者看到其他人欺凌他人,開始模仿這種攻擊行為。家庭也是一種影響。如果孩子在一個充滿攻擊性,體罰和嚴重衝突的家庭中成長,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對待同儕。當孩子結交會霸凌他人的朋友時,他更有可能會開始欺負別人。這麼做會讓他在朋友面前看起來很酷。霸凌者的行為還有很多原因。有些人這樣做是因為當他貶低別人時會讓他自我感覺更好。或是,當他霸凌別人,這是他達到目標的首選策略。還有一些人就是難以控制自己,生氣時無法冷靜下來。被霸凌時該怎麼做?1.告訴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主管如果你是學生,請把自己的遭遇告訴如父母、老師。誠實訴說非常重要,如果隱忍,就會給霸凌者可以繼續欺凌你的許可。如果你遭遇職場霸凌,請告訴高層,或人資單位。2.無視對方霸凌者喜歡得到回應。如果你在他霸凌你的時候走開或忽視他們,就是在告訴他你不在乎。3.昂首挺胸,不畏縮使用這種肢體語言會傳達出「你並不脆弱」的訊息。4.練習回應霸凌者當霸凌者欺凌你時,除了無視他並離開,當你有信心可以回應他,請用堅定的言語去否認他所說的,表達你並不認同的立場。5.跟朋友聊聊當你被欺負時,找你真正的朋友聊聊。談話可以緩解你的恐懼和沮喪。特別是非常沮喪時,請避免獨處。你是霸凌者?有些人透過霸凌來宣洩自己的壓力、憤怒或挫折感。霸凌者也可能曾經被欺負過,現在想透過霸凌別人來展現自己的力量。但霸凌行為會適得其反,或許別人會因為你的霸凌行為被嚇倒,但對方絕對不會尊重你。如果你希望別人看到你的力量和優點,責備、貶低別人一定會適得其反。延伸閱讀:.常見霸凌來自4場域 遇霸凌你該採取的行動及必知申訴管道.「沒有死掉真是太好了!」走過多年霸凌,她想告訴被霸凌者這句話.20歲離婚32歲再婚!柯佳嬿給30歲後的自己:人的一生,多少留給自己比較好※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1-15 失智.新手照顧
飛航中男子激動大吵想離開!太太做一件事,讓大家從驚慌憤怒到淚崩
「我媽的異國婚姻 - 隱時說故事 (陳名珉)」臉書粉專分享一個故事。作家陳名珉在小紅書上看到的一個影音,一名男子在飛機航程途中突然發難,激動地想要離開,空姐安撫無效,乘客們也覺得他很危險,大家開始憤怒。還好男子的太太從洗手間出來,馬上知道發生什事,試圖讓丈夫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原來這位男子罹患阿茲海默症,她的妻子開始唱歌,「You are my sunshine…My only sunshine」這是他們結婚時播放的歌曲,男子只要聽見這首歌,就會記起許多事。影片底下有人留言說這是用演的,但也有人發現,激動的男人聽到旋律後,眼神從混亂逐漸清明,讓人忍不住流淚。「隱時說故事」分享這影音讓她想起已過世的外婆,因為逾百歲,最後歲月逐漸忘卻一切。外婆曾經問她:我們走在路上,妳認得出我是哪個?她回答:妳是外婆,我一眼就看得出妳是誰。外婆很高興說:妳認得我就好,有一個人認得另一個,那就不會搞丟。想起外婆,「隱時說故事」說:「珍惜相聚的時光,願我們記得所有美好🙏」隱時說故事臉書專頁全文如下:昨晚刷小紅書上看到一個影片(我沈迷小紅書一年,翻來覆去室內裝修、選家具燈具、ikea家具拼組設計概念和各種零件開關面板的影片和文章,雖然廣告很多,但也有許多人的心血經驗,真正是受益匪淺。前人踩坑無數,我各種學習)講飛機航程中途,一個男人突然發難,激動地尋找著「離開這裡的那個門在哪裡」。空姐上前想要安撫他的情緒,但他的態度抗拒。他不斷問「你們是誰」、「走開,不要碰我」、「你們要帶我去哪裡」,隨著他越來越緊張,他的反應也越來越激烈。女乘客被他的大吼大叫嚇到,男乘客開始意識到這個傢伙很危險,他們從「想安撫」到「想阻止」,肢體接觸也越來越不客氣,大家都逐漸進入了憤怒狀態。就在一片混亂的時候,男人的妻子從機艙後方的廁所出來,她立刻明白發生了什麼事,衝入混亂中,努力隔開丈夫與其他人,試圖讓丈夫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但男人太生氣了,他也太驚慌,甚是認不出自己的老婆。他激動地推開妻子,問她「你是誰」、「不要碰我」、「我不認識你」,旁人一看他這樣,防禦心更加強了,幾個男乘客就想聯手上前制止他。男人的妻子大喊起來,她說:我是他太太!我知道他是怎麼回事!我丈夫有阿茲海默症,他忘記了很多事,但他不是不講道理的人,有一個方法可以喚起他的記憶力,請你們協助我~然後她開始唱歌,很熟悉的旋律You are my sunshineMy only sunshineYou make me happyWhen skies are gray……起初男人恍若未聞,眼神激動且慌亂,但當大家都跟著唱起這首歌時,他的眼神緩和了一些。他看左看右,一臉遲疑困惑,他還雙手握拳做出反擊的姿勢,但是嘴裡卻不由自主地哼起了旋律⋯⋯男人的妻子解釋:他記得這首歌,只要聽到這首歌就會平靜下來,這是我們結婚時播放的歌曲,他只要聽見這首歌就會記起許多事。越來越多人加入合唱。大家一起唱歌,男人也跟著唱歌,他的臉上露出笑容,拳頭鬆開。他看見了妻子,對妻子傻笑。他的妻子牽引他坐下來,她說親愛的你把我嚇壞了。男人環顧左右問:他們是誰?我不認識他們。妻子說:噢,他們是來參加婚禮的客人⋯⋯影片底下有人說這純粹是演的,是假的。但也有人說即使是演的,但激動的男人在聽到旋律後,眼神從混亂逐漸清明的那個轉變,讓他忍不住流淚。然後有人分享了阿茲海默症在自己家人身上造成的傷害。他說看到這個影片,回想起因病過世的親人,非常理解影片裡患病男人的處境。他說:他有著壯年的身體,但只有三四歲的智商,忽然發現自己身處在陌生的環境、四周都是陌生的人,他想要逃,像鬥牛一樣的衝撞⋯⋯你們難以想像他多麼害怕。我想起外婆最後十年十五年間的退化性失智,她是因為太年老了,腦子逐漸不行了。但看她逐漸忘卻一切,最後憨憨地問我:你是誰?我又是誰?你是我的誰?我是你的誰?即使我們拚命解釋,她也分辨不清楚、記不住。她會一頭霧水地想半天,最後對我咧嘴一笑,問:我們走在路上,妳認得出我是哪個?我說當然了,你是外婆,我一眼就看得出妳是誰。外婆很高興,她說:妳認得我就好,有一個人認得另一個,那就不會搞丟。再過幾年,她就連問妳是誰都不會問了。舅舅說她逐漸失去表達的能力。外婆過世的時候,她一百多年來累積的那些記憶是不是都被失智給擦掉了?我看那個男人的影片時,忽然想起了去年離開的外婆。😭珍惜相聚的時光,願我們記得所有美好🙏關於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退化性包含: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亨廷頓氏症造成的失智。阿茲海默症屬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特別侵襲腦部對於記憶、認知、語言的部分,是最常見的失智症。》看完整疾病百科【資料來源】.「我媽的異國婚姻 - 隱時說故事 (陳名珉)」臉書粉專(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