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憤怒
共找到
313
筆 文章
-
-
2022-04-17 養生.人生智慧
陳霈瑀先生離世第10年在愛裡重見希望 從療傷到助人,活在當下說愛!
今年是陳霈瑀的先生離世第10年,在「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受訪時談及此事,理事長陳霈瑀掉下了眼淚。她擦擦眼淚,要記者別在意,至親離世後打起精神讓日子如常往前走,與因為想念而流淚,兩者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我們經歷過如此悲傷的事,或許這輩子想到都會感傷,尤其在生日、忌日、年節時,這很正常。」時光倒轉到10年前。50歲的陳霈瑀正在規畫退休生活,先生卻發現罹患了胰臟癌,並在4個月後離世,她的世界頓時崩解。時間再往前推,陳霈瑀在42歲先送走父親、47歲再送走母親,50歲先生也離開了;8年內,她經歷3個至親過世。陳霈瑀和先生16歲認識,22歲結婚,34年的互相陪伴,枕邊人明明不久前還能騎越野車登山、打高爾夫球,轉眼就天人永隔。允許自己可憐 哭後重整生活先生離世後,她壓抑,前兩個月幾乎沒掉過眼淚,感受不到自己的悲傷,後來才知道這是心理的防衛機制,「一旦哭就是承認他走了。」她自責,覺得是自己沒照顧好先生的身體。她憤怒,心裡怒吼:「不公平,我們做那麼多好事!」親友鄰居的好意安慰也讓她生氣:「這些難道我不懂嗎?」在某次諮商中,陳霈瑀抱怨:「大家都看我可憐!」諮商師問她:「霈瑀,妳為什麼不允許自己可憐呢?」她一愣,接著哭了,所有難過傷心委屈統統湧上,哭到無法自已,她哭著睡著,醒來繼續哭,然後看著鏡中哭腫雙眼的自己想:「對啊,我是真的可憐。」心裡升起感謝,感謝這些日子身邊的人的幫忙。從那天起,陳霈瑀漸漸恢復感受,願意自我接納,比較能接收到他人的愛。喪偶的2、3年內,陳霈瑀找尋各種方式重整生活。她瘋狂上課:參加合唱團唱歌、學素描、拉二胡、表演課、聲音課、心理課程…,把自己的時間填滿。她後來還考上心理諮商研究所,透過敘事寫作整理自我的悲傷經驗。整屋喪偶者 頓悟自己不孤單3年多之後,陳霈瑀覺得自己調適得不錯,有次聽到有人因喪偶自殺,覺得自身經驗或許可以陪伴其他喪偶者走過這段傷痛。她於是搜尋到一葉蘭。雖然她很努力走過喪偶的悲傷,但身為朋友圈第一個喪偶者,她常常覺得孤單的心情旁人很難理解。陳霈瑀一直記得第一次到一葉蘭聚會時的震撼:「在這間房間裡的50個人,全是喪偶的人啊!」有人來不及和另一半告別;有人原本生活幸福卻在短短幾個月先生離世、兒女嫁娶,突然間守著空蕩蕩屋子度日;有人在很年輕就喪偶。每個人都有悲傷故事,每個人敘說生命故事時,大家都會去抱抱他拍拍他;陳霈瑀覺得自己不再孤單。從療傷到助人 活在當下說愛當年的陳霈瑀因為先生的疾病、離世,原本的退休規畫終止,開始了一連串療傷、自我了解、幫助他人的旅程。問60歲的她如何思考退休?「現在反而不會特別規畫,感受是『活在當下』,對身旁的人,趁還來得及能說愛就說愛。」這幾年在一葉蘭服務,陳霈瑀聽到太多來不及說再見的故事,看盡人的脆弱和人生的無常,也學會了臣服。她有了比較高的視角看待幾年的經歷—年輕時因為工作壓力大得恐慌症,而接觸心理諮商,是為了讓自己度過喪偶這段日子;先生的離世,讓她有機會理解、陪伴更多傷心的喪偶者。對她來說,生命走到一葉蘭,陪伴有需要的喪偶者,就是和已逝的先生永恆的連結。陪伴喪偶者 可以這樣做1.請允許我悲傷:每個人都有權利好好悲傷,從喪偶那天起,我們的世界就被改變了。悲傷的人不需要大道理、提建議、喊加油、評斷否定傷痛情緒,正向面對、認清事實、找到活下去的理由……這些大道理喪偶者都懂,只是當下的無能為力,讓我們無所作為,請給我們一點時間,允許我們悲傷。2.請理解我的悲傷歷程沒有時間表:因為曾經深愛才有悲傷,多年感情不可能短時間平復。這是起起伏伏、時好時壞的過程,請不要才過幾個月就說:「你怎麼還在哭?還沒走出來啊?」其實我已經慢慢復原,平時已能逐漸安穩過日,但是每逢年節、忌日、紀念日,難免會悲從中來。3.請聽我敘說悲傷:在旁邊靜靜的陪伴即可,或說:「我也很難過,有没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要不然拍拍肩膀表示安慰也很好。 聯合報提醒您:珍惜生命 自殺防治專線1925
-
2022-04-09 養生.人生智慧
19歲花樣年華遇致命車禍…楊淑姿為愛女選擇器捐,為女兒活出雙倍精采
失去至親摯愛,最難的是什麼?除了揮之不去的想念,還有感傷的心境:從今以後,你不在我身邊。正值花樣年華的大學生陳俐蓉,在19歲那年因車禍去世,家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以器捐圓滿大愛,用另一種形式為俐蓉延續生命,也給自己時間慢慢走出來。「俐蓉如果還安在,她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剛過50歲生日的楊淑姿不時會浮現這個念頭,心愛的二女兒驟然離世,難捨之情溢於言表。2018年11月2日半夜,一通電話改變了陳家人的生活:您的女兒正在醫院搶救。起初還以為是詐騙,後來陸續接到其他親友告知,忐忑不安從桃園趕到彰化基督教醫院,聽到院方解說病情後,心情更是沉到谷底。椎心之痛 仍為孩子圓善念楊淑姿說,陳俐蓉與同學雙載發生車禍,雖然沒有明顯外傷,但因撞擊力過大,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但變成植物人的機率極高。楊淑姿當下十分痛恨肇事者,心裡也不斷自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老天爺要把我女兒帶走?為什麼會半夜跑出去吃消夜……」太多疑問讓思緒變得紛亂,大兒子陳彥霖提到,平時兄妹聊天曾談到器官捐贈,俐蓉表達過樂於助人的意願,是不是要幫俐蓉完成最後心願?聽到這番話,楊淑姿猛然感到一陣焦慮,也很驚訝兄妹曾彼此討論若發生意外,要幫對方捐出能用的器官。「原來孩子們對生命的態度如此坦然豁達,希望不留遺憾離開人世。」她說,欣慰孩子們的善念,但若簽下器捐同意書,是不是就真正宣判女兒的死亡。但無效醫療只是徒增痛苦拖磨,「俐蓉一定不希望我們罣礙,更不願意靠插管、氣切活著。」最後放下執念做出取捨,讓女兒安詳離開。楊淑姿感嘆世事無常,意外發生前,日子平淡幸福,意外發生後,她的世界天崩地裂,頓時失去了重心,就像心頭肉被割走一塊,再也無法被填滿。從事發到告別式,和意外後的頭一年,她常莫名掉淚,偶爾把自己隔離起來,不想面對殘酷的事實。捨得放手 從沮喪中站起來2019年,楊淑姿因腎臟發炎動手術,警覺到心理狀況影響生理健康,認真思考未來的日子該怎麼走下去。「我一直處於悲傷狀態,對大兒子和小女兒其實很不公平,他們仍需要完整的母愛和父愛。」楊淑姿心疼先生靠工作來轉移注意力,一對兒女則避而不談俐蓉的離去,她覺得自己應該要振作起來,重新擔起聯繫家人感情的重要角色。楊淑姿不再將內心的挫折、憤怒投射到他人身上,體悟人生無常,不需要一直把自己困在悲傷裡。楊淑姿學著放下、重建生活,而且要幫離去的女兒活出雙倍精采。2020年,受邀到俐蓉就讀的彰化師範大學講述生命教育,在通識課程「生命探索發展與實踐」分享女兒的真實案例。楊淑姿苦笑,面對、接受、放下是唯一能再往前邁進的方法,一直困在沮喪中,或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只會把身旁的人拉進哀傷的漩渦。走進校園,楊淑姿感受到年輕生命的光采,一方面感嘆女兒不再是人群之一,一方面也希望她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精采。「很慶幸能為她做器捐,讓我有機會演講分享經驗,撒下更多大愛的種子。」藉由器官捐贈,楊淑姿學到了重要的一課:「放手與捨得」,女兒的生命只是以不同樣貌存在,而她的小愛化為無私大愛,圓滿了數個家庭。這幾年陸續都會收到受贈者的感謝信函,知道他們過得很好,代表俐蓉仍好好地活在這個世上。
-
2022-04-06 養生.聰明飲食
補充膠原蛋白吃豬皮、魚皮原來沒用 營養師教保濕聖品膠原蛋白、玻尿酸、大豆異黃酮該怎麼吃
維持健康好氣色,吃對食物比在臉上塗塗抹抹更有效!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教你,只要吃對,不僅可以改善膚況,甚至可以解決許多長期困擾你的肌膚問題。編按:保養品越買越貴、護膚療程越買越多,卻總是不見成效?其實,這些「外在」方式只能短暫維持,「內在」的調整才能長久有效。維持健康好氣色,吃對食物比在臉上塗塗抹抹更有效!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教你,只要吃對,不僅可以改善膚況,甚至可以解決許多長期困擾你的肌膚問題。保濕篇:解析吃的保濕聖品Q1:吃膠原蛋白可以保濕?A1:吃對膠原蛋白才有幫助。膠原蛋白是美膚成分中的熱搜排行榜,但關鍵在於怎麼選擇。膠原蛋白是真皮層中很重要的結構,是一種蛋白質,約占蛋白質總量的30%左右,除了負責撐起肌膚彈性之外,其實也與皮膚的保水度、防曬相關,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日曬、不當的飲食習慣(愛吃糖、油炸物⋯⋯)會加速膠原蛋白的流失。隨著食品科學的進步,科學家把膠原蛋白的分子量變小了!根據動物實驗到小型的人體試驗中發現動物在攝入水解型膠原蛋白後,可在血液中偵測到被吸收的小分子二胜肽胺基酸Hydroxyproline(Hyp)的蹤影,證明了動物體是有機會可透過消化道吸收的途徑來補充膠原蛋白。除了維持蘋果肌的Q 彈外,日本也以從豬皮、魚鱗萃取的胜肽等級膠原蛋白進行人體試驗(再次提醒讀者,食物中的豬皮、魚皮因分子結構大,經消化後是無法被吸收的),在連續補充四週的膠原蛋白後,受試者的肌膚角質層含水量與水分流失量也有顯著的改善,讓保濕與Q 彈一次到位。而過去大家認為補充膠原蛋白僅是為了補回流失的膠原蛋白量,但後來發現人體是可以透過補充膠原蛋白來刺激膠原母細胞增生,加成我們養出Q彈美膚的效果!膠原蛋白透過以下機制來延緩肌膚老化:‧ 是纖維母細胞中生成膠原蛋白的前驅物‧ 去除細胞內的活性氧物質,保護細胞減少內源性的氧化傷害與發炎反應‧ 促進膠原蛋白與玻尿酸合成‧ 抑制蛋白酶轉錄因子活性以避免膠原蛋白降解Q2:吃的玻尿酸可以保濕嗎?A2:學理、臨床上是可行的。玻尿酸(hyaluronic acid)又稱為透明質酸或醣醛酸,主要是由「葡萄糖醛酸」、「乙醯葡萄糖胺」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多醣類,存在於我們的結締組織、黏液中,除了在關節中負責潤滑的作用外,最為愛美人士津津樂道的就是補水、保濕的作用,雖然我們的角質細胞也會自然分泌部分的天然保濕因子(如玻尿酸),但隨著年紀的增加、不健康的角質層也會因為無法吸水、鎖水而降低肌膚的含水量,使皮膚容易乾燥、長皺紋。相信你的化妝桌上目前也放了幾瓶標榜使用玻尿酸的保濕聖品吧!除了外用,市面上也不乏相關的口服玻尿酸保健食品,玻尿酸其實也像膠原蛋白一樣,從藥物動力學的角度來說是可以被動物、人體吸收,也能在血液或關節、皮膚中測得。我們推論這些經腸道吸收的玻尿酸是透過刺激纖維母細胞的數量增生,而這些纖維母細胞也會被攝入的玻尿酸寡醣刺激,增加玻尿酸的生成,利用玻尿酸結構易與水分子結合的特性來幫助皮膚保留水分、抑制皮膚水分的散失,與真皮組織中的膠原蛋白共同撐起肌膚的彈性與水潤。Q3:大豆異黃酮能幫助荷爾蒙正常代謝,避免肌膚乾燥?A3:具活性的大豆異黃酮結構類似女性雌激素,但兩者尚無大型證據指明其直接關聯性,難以確立護膚功效機制,且食用需考慮其大豆異黃酮結構之活性問題,方具人體吸收效力。相信聰明的你已經知道肌膚出油量是由很多內外在環境因子共同作用引起的「表現」,荷爾蒙就是其中一個主因,我們可以從女性的生理痘推知一二,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呢?在生理期前幾天,因為黃體素上升,雌激素下降,此時體內的雄性激素濃度也相對較高,雄性激素會作用在雄性激素受體引起較多的皮脂分泌與毛孔變大;但在經期後,排卵期前,又因體內的雌激素濃度維持在較高濃度下,讓皮膚看起來光滑、水潤也較不容易長粉刺呢?這個蜜月期總是讓人不化妝也美麗!在2006 年發表了一個小型人體試驗,26 名30 至40 歲女性每天食用40 毫克醣基大豆異黃酮的膠囊,在12 週後發現,補充大豆異黃酮膠囊的組別臉上細紋明顯減少,過程中在第8 週也發現其肌膚彈性較未補充前高,因此被認為有不錯的抗老效果。但這篇研究卻無法提出到底是大豆異黃酮引起的美膚功效,抑或是其他黃豆中植化素成分達到抗氧化的護膚、抗老化功效,且試驗中是選用人體難以吸收、活性低的有醣基大豆異黃酮,有待後續再進一步探討兩者的關聯性。其實黃豆本身即為身體容易吸收、蛋白質利用率佳的良好食材,低脂、無膽固醇的特色,如果連豆渣一起吃,更能補充滿滿的膳食纖維,即便無法實質轉換成美膚好朋友雌激素,但仍是我們推薦可以每日食用,部分取代動物性蛋白質的好食材。書籍介紹吃出逆齡好膚質:專業營養師團隊的156道食譜,21天打造素顏美肌作者:好食課營養師團隊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2/02/24作者簡介好食課營養師團隊 專業的營養師團隊,即時掌握國際健康飲食潮流,以正確易懂的營養資訊,傳遞健康知識,洞察台灣民眾健康與飲食現況,與大家分享最新、最正確、易懂的食品營養資訊。著有《增肌減脂!運動前後快速料理》《做自己的運動營養師》《3日、5日、7日減醣瘦肚餐》等書。web:www.learneating.com延伸閱讀: 還在買一大袋Costco貝果回家吃?它是麵包中最糟的選擇!專家揭:10類麵包中,最健康的原來是「它」 「這個人不是我媽,只是一具活著的屍體」為什麼明明深愛著母親,從嘴裡卻跑出對她的憎恨與憤怒?
-
2022-03-3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降低內臟脂肪,跟治療或預防糖尿病,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在FB粉絲專頁表示,以往認為糖尿病是由於長期高血糖造成胰島細胞的損傷,但在2020發表的一篇文獻指出:「脂肪對胰臟是有毒性的,逆轉糖尿病的關鍵就在於減少肝臟和胰腺內的脂肪。」「胰島細胞」其實是被肥死的「許多人在減重前抽血檢查,常意外發現有糖尿病的問題,有些人甚至空腹血糖超過300,糖化血色素超過10,必須開始服用糖尿病的藥物。」蕭捷健表示,根據2018年就有研究指出:體重減少0~5公斤,有7%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5~10公斤,有34%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10~15公斤,有57%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15公斤,有86%逆轉糖尿病 蕭捷健也發現,體重下降之後,的確有不少人就再也不需要吃糖尿病的藥物了。所謂減重,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糖尿病的病人,若用一句話解釋糖尿病,他說:「人體就像是手機,因為你一直在充電(吃),最後就把電池充壞了。」我們是怎麼把這顆電池搞壞的呢?蕭捷健說明,脂肪肝(肝臟)和糖尿病(胰臟),是2個惡性循環的轉輪,一路把我們帶往不可逆的糖尿病併發症、和重度脂肪肝導致的肝硬化。由於肝臟受損後,處理脂肪微粒的功能會出問題,血管中產生更多的VLDL微粒膽固醇,導致血栓和中風。第1圈:肝臟循環1. 過多熱量攝取我們吃了碳水化合物,這些醣類必須在肝臟或肌肉裡轉換成肝醣儲存起來,稱為肝醣,這個過程需要胰島素的作用。肝糖的儲存空間是有限量的,肝臟的肝糖儲存量大約為300~400卡,肌肉的肝糖儲存量因人而異,可多達1,200卡以上,看你肌肉多不多。2. 肝臟脂肪增加肝糖儲存空間滿了之後,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沒地方擺,只好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在肝臟就形成了脂肪肝。碳水轉換成脂肪儲存比較費力,需要胰島細胞更用力地分泌胰島素。3. 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降低血糖肝臟塞滿了脂肪後,會感到憤怒:「你再塞我就要壞掉了!」於是開始對胰島素的指令已讀不回,血液中有更多的葡萄糖無法轉換成脂肪儲存。4. 胰島素分泌增加胰臟只好加班分泌更多胰島素,強行把葡萄糖變成三酸甘油脂,於是血液裡有更多的VLDL極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脂肪肝越來越嚴重。第2圈:胰臟循環1. 胰島脂肪過多由於血液裡有過多的三酸甘油脂,這些脂肪對胰腺是有毒性的,脂肪會造成胰島細胞去分化。研究發現,有些人在胰腺脂肪含量超過5%的時候,就患有2型糖尿病了。2. 胰島素反應變差餐後的血糖降不下來,導致更高的血糖,和更多的血脂肪。初期胰島細胞還能代償,當胰島脂肪累積到一個程度,胰島細胞就被肥死了,這也就是糖尿病的開始。3. 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 甚至糖尿病,導致脂肪肝的情況更嚴重。4招改善脂肪肝,逆轉糖尿病回到源頭,最重要的第1步,就是解決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肝醣滿載的問題。吃下去的澱粉都變成肝糖儲存起來,不要滿出來變成油脂,內臟脂肪就會開始變少,還沒被肥死的胰島細胞也會慢慢復活,胰島素的功能也會回復。已經有糖尿病的人,可能胰島素阻抗相當嚴重,肝糖明明還有空間,卻怎麼都存不進去,這種情況,就要使用藥物治療了。蕭捷健建議,可透過以下方法逆轉糖尿病:1. 充電80%就好為了肝臟的胰島素阻抗,每個人能吃的澱粉量,根據肝糖的儲存量,有一定的額度。糖尿病的病人,最好在有監控的情況下減糖。突然完全不吃澱粉,3餐藥物繼續使用,可能會導致低血糖或酮酸中毒。可以先把米飯切換成低GI的澱粉,例如綠豆,地瓜,糙米等,再開始減量,可能一天400到600卡左右的澱粉就好。當你不把肝糖的儲存空間都填滿(電池不要充飽電),內臟脂肪就會開始燃燒。順帶一提,果糖和酒精會直接在肝臟變成脂肪儲存,就像是給二重轉輪上油一樣(真的是油啊)。2. 夠長的空腹時間不管吃什麼東西,都會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就算吃肉也一樣。 要讓胰臟有時間休息, 建議一天至少可以空腹12~16個小時,但也不需要空腹過長的時間,以免影響到蛋白質的吸收。3. 改善肌肉的胰島素阻抗講白話,就是要運動。不管是重訓或有氧都能提昇肌肉使用肝糖的能力,而運動要像約會一樣,找一個做完還想要下一次再做的運動就可以了。蕭捷健強調肌力訓練的好處,除了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還能改善肌少症肥胖的問題,日後肝糖儲存空間增加,可吃更多澱粉也不變胖。4. 吃太多油脂也會糖尿病很多人都覺得吃澱粉會胖,不知為何就覺得吃肥肉不會胖。事實上,肥肉在腸道消化分解到最後,會成為脂肪酸在小腸吸收,最後運送到肝臟合成三酸甘油酯。 吃太多澱粉,超過肝糖的儲存量, 這些葡萄糖會被轉化成脂肪; 但是吃下去的脂肪,就是脂肪。 就算進行生酮飲食,狂吃肥肉吃到飽,也會造成胰臟細胞的脂肪中毒,造成糖尿病和三高。飲食,還是要盡量以蔬菜,瘦蛋白,抗發炎的油脂為主。已經有脂肪肝和糖尿病的人,要逆轉這些問題,需要不少的時間和努力。蕭捷健提醒,「我們投資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事業上,但卻不願意花相應的時間在自己的健康上, 等到發現問題這麼嚴重, 反而要花更多的心力和金錢去找回健康,不是很不划算嗎? 」【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
2022-03-30 性愛.愛情診療室
「你是我碰過最優秀的人,我怕失去你」…恐怖情人不一定會打人,心理師教你看懂隱藏訊息
「我男朋友只是講話難聽,但他不會打我!」「我老公在外面工作很辛苦,說話大聲一點很正常」,你是否也曾有過這些想法,或常聽見類似話語出現在與親友的對話中?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提醒,所謂的家庭暴力及親密關係暴力,並非單指肢體暴力,有許多人可能正在經歷長期言語霸凌或精神壓迫這些暴力行為而不自覺。 以「關心」來包裝 精神壓迫常有意無意被忽略不像肢體暴力可以驗傷、有明顯證據,語言霸凌及精神壓迫不易驗傷,且在報案或提告時若未提供有系統性的蒐證,可能反遇上更多困難。再加上社會文化常常「勸和不勸離」,使受暴者有相當高比例去合理化對方的言語及精神暴力行為,也因此常未被察覺或被忽略。胡延薇分享,不管是家暴或親密關係暴力,受暴者常因對方是親近的人,而去說服自己接受對方已透露的「隱藏訊息」,例如:需時時報備自己的行蹤、跟誰見面等資訊。而初期施暴者常以「關心」作為藉口,或用「你是我碰過最優秀的人,我怕失去你」等話語來讓受害方卸下心防,進而忽略掉對方已展現的強烈控制慾。另外還有安全感、信任感及同理心缺乏等,受暴者持續隱忍,直到精神上無法負荷向對方提出時,對方一句:「為什麼過去可以現在卻不行?」反而會讓受害者更加認為是自己的問題。不離開or離不開 長期關係不正常恐致憂鬱有的人會好奇,關係不正常為什麼還不提分手?胡延薇解釋,首先要看受暴者自己有沒有意識到,有意識到的人通常可分成兩類:一是已結婚、有小孩,有親情、愛情的牽絆,希望能夠保有家庭完整性,或擔心通報後對施暴者不利,因此選擇隱忍。另外如果對方是家中經濟主要來源者,也可能成為受害者隱忍的因素;二是未結婚的情侶,通常初期都會將愛情放在首位,期待能用愛來感化對方。而有些個案是礙於面子問題,不想讓別人認為自己眼光不好,因此選擇隱忍,導致演變成「歹戲拖棚」的局面。若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處於不正常的關係,胡延薇指出,這類受暴者通常要到情緒已受影響,例如要與施暴者見面就會開始緊張,或出現冒冷汗、心悸、緊張、睡眠障礙等焦慮反應且越來越明顯,才會察覺不對勁。其中,少數人即使出現類似情形,也不會跟旁人求救,仍持續合理化施暴者的行為,進而惡化成憂鬱傾向。暴力行為前、中、後 受暴者「這幾點」自保如果已知對方曾有過暴力行為或暴力傾向,胡延薇強調,由言語、精神暴力演變成肢體暴力也不無可能,因此「自保」相當重要,平時可視個人情形培養下列習慣或做自我演練:(1)如何察覺對方情緒並停止持續激怒對方。(2)若有肢體上的衝突,要保護哪些身體重要部位。(3)設想如何在安全情形下錄音、錄影存證。(4)注意到快起爭執時,盡量讓自己處在周邊有人的狀態。(5)當發現對方情緒極度憤怒,可以多表現出「我是關心你的伴侶,是願意同理你的焦慮和委屈的人」,避免評論對方的想法是對或錯。(6)重新審視自己溝通方式是否適當,是否常出現攻擊性言語,因情侶或夫妻來自不同的成長環境,說話的習慣與方式本就不大相同,因此雙方磨合出適合的對話方式,也是經營親密關係的關鍵。(7)將婦幼防暴專線,社政、警政等求救電話設為方便施打。(8)讓周邊親密好友或可信任的人了解狀況,互相約定救命訊號,適時求救。(9)切記「遠水救不了近火」,也建議向距離較近的社區鄰里長求助,萬一發生什麼突發狀況才能及時求救。胡延薇提醒,受暴者長期壟罩在暴力環境,常常即便離開了該環境,仍會遺留下大大小小的心理創傷,如果已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可以藉由心理諮商或是創傷治療協助調整。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受暴者會因過去受到的言語霸凌、精神壓迫,感受到強烈「罪惡感」或對人的「不信任感」,這些都需要及早評估介入,以免發展成心理方面的問題。
-
2022-03-29 養生.人生智慧
每天得進行四到五次剖腹產 他從事人道醫療25年卻在蘇丹看見人間煉獄
作者簡介大衛‧諾特(David Nott)全球重要的戰地醫生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有經驗的創傷外科醫師之一。曾在多家倫敦醫院擔任諮詢醫師與血管外科醫師。自一九九〇年代中期,大衛‧諾特開始申請無薪假,前往世界上最不安定、戰爭最頻繁的地區志願服務,時間往往為期一星期、一個月甚至是一年,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傷者進行戰地手術或救生手術。一九九三年,他首次的任務就是到當時陷入戰火的賽拉耶佛,那時諾特兩度差點葬生戰場。至目前為止,他到過的戰區列表,堪稱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年表:阿富汗、獅子山共和國、賴比瑞亞、達佛、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拉克、葉門、利比亞、加薩和敘利亞。諾特也曾加入二〇一〇年海地和二〇一五年尼泊爾的賑災救援行列。二〇一五年,諾特獲英國女王接見。同年,他與妻子成立了大衛‧諾特基金會(David Nott Foundation)宣揚與分享他長久經驗所獲得的知識,也培育更多醫師繼續為全球戰火頻仍的地區提供服務。▍非洲天空之下歐美國家三不五時會關注起非洲的問題。最著名的大概是一九八四年衣索比亞大饑荒的報導促成了「援非樂團(Band Aid)」、「援救生命(Live Aid)」與「美國援非(USA for Africa)」等慈善演唱會,共募得數百萬英鎊的善款。大約二十年後,歐美國家的良知再度被喚醒,這次是蘇丹西部達佛地區日益嚴重的人道災難。 蘇丹幅員遼闊,占地一百萬平方英里,從東部紅海海岸線,延伸到北部和西部廣闊的撒哈拉沙漠荒原。達佛地區本身與查德、利比亞和中非共和國接壤,面積相當於西班牙。蘇丹北部以首都喀土穆為中心、信奉伊斯蘭教,南部則是基督教為主。到了二○○四年底,蘇丹才漸漸從長達二十年的南北內戰走出來。達佛地區被夾在兩者之間,卻未被真正納入南北談判之中。談判到最後,新國家南蘇丹於二○一一年於焉誕生。達佛地區覬覦南蘇丹談來的經濟利益,想要分一杯羹,卻被喀土穆政府拒絕了。達佛地區數個原住民族群遂組成「蘇丹解放運動」(後稱蘇丹解放軍),開始攻擊北部一些駐軍,聲稱喀土穆政府壓迫該國非阿拉伯裔人民。喀土穆政府展開報復,派軍至達佛血腥鎮壓,隨後被控施行種族滅絕。喀土穆政府還開始訓練阿拉伯民兵組織,稱作「詹賈威(Janjaweed)」,意為「馬背上的惡魔」,他們是騎馬的武裝突擊兵,專門襲擊和摧毀涉嫌窩藏反政府叛亂分子的村莊。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搶劫、殺戮和強姦。蘇丹軍隊派出武裝直升機大肆破壞,詹賈威民兵則騎著馬和駱駝衝進混亂之中,處決所有生還者。一如所料,無辜遭捲入這場屠殺的民眾開始收拾可帶走的家當,舉家遷往更安全的地方。達佛地區西緣的查德與蘇丹邊界吸引了大批難民。二○○五年我隨「無國界醫生」前往當地從事人道醫療時,大約有兩百萬人沿著查德邊境移動,另外至少還有一百萬人已越境進入查德東部。▍蒙受苦難的少女我們在蘇丹邊境阿德雷的小醫院,每天從早到晚都耐著酷熱,照護成千上萬的患者。外科團隊成員包括一位外科醫師、一位護理師、一位麻醉師和部分當地員工,還有一位當地醫師負責診治難民營內所有疾病,包括重度營養不良。我們的小屋兼做手術室和恢復室,隔壁就是產科病房,四名助產師沒日沒夜地工作。大部分的外科工作都以產科為主,這再度提醒了我,必須於此關鍵醫學領域習得足夠的專業知識深度與廣度。為了能安全地進行剖腹手術、因應產後出血等後續問題,我不得不日夜待命。但這裡真的很慘,遠比阿富汗的情況更糟。我們每天得進行四到五次剖腹產,死亡率大約為百分之二十五,其中主要死因多為瘧疾伴隨的營養不良與難產併發的敗血症。我們看到年僅九歲的女孩被蘇丹士兵或詹賈威分子強姦。有些女孩因此懷孕,但骨盆尚未發育到能足月自然產,因為胎兒的頭比骨盆大太多了,在分娩第一個階段就會卡住。這些懷孕的女孩陣痛都長達好幾個小時,想生卻生不出來。這樣的狀態通常會持續好幾天,最後才被送上馬車,離開營地,送到我們的小醫院。有時患者的敗血症狀太嚴重,來不及到醫院就胎死腹中。此時便得進行死胎清除手術,我原以為這項手術早已走入歷史了。這項手術首先要檢查陰道,此時看到的不是即將展開人生的健康胎兒,而是一團發臭的肉塊卡在子宮頸,未出世的胎兒已死亡,上頭正慢慢長出壞疽。我得用一把大剪刀在兒顱骨囟門剪出一個洞,好讓腦部減壓,方便擠出體內,接著再用鉗子夾住頭蓋骨,把胎兒拉出。這對任何母親都是極度恐怖的經歷,幾乎不可能既冷靜又清楚地描述,對外科醫師也會造成很深的心理創傷,手術景象宛如煉獄,即使當時待了八個星期,我依然無法適應。除了上述的情感折磨,當地氣候也帶來了嚴酷考驗。我們醫療團總部當初興建時,並未考慮最後可能住進來的人。我的臥室在一棟紅磚樓內,有著閃閃發亮的波狀鋁皮屋頂。屋頂本應要反射陽光,卻把整棟建築變成一座烤箱,無論晝夜,平均氣溫都大約攝氏四十五度 。我們習慣在正中午到下午三點間暫停手術,因為這段時間氣溫會飆到五十五度左右。我通常簡單吃點東西後回到家,脫光衣服,坐在有洞的塑膠椅上,好讓身上的汗水滴到地板上。這時連一點風都沒有,我周圍擺滿了瓶裝水,這樣我一邊坐在椅子排出數公升汗水,一邊也能方便補充水分。夜晚更糟糕,因為蚊帳並不散熱,我每天晚上都躺在橡膠墊上,在一灘汗水中翻來覆去。某天從大清早就不得閒,足足操勞一整天後,我感到頭痛欲裂,嚴重到無法繼續工作。我把狀況告訴麻醉師,我倆決定當晚不排手術。我本來打算躺下,但隨後開始吐個不停,手臂和腿部肌肉劇烈抽筋。我稍微喝點東西就會立刻吐出來。本來已夠不舒服了,但想到那些少女和女孩已經走投無路,內心便升起一股憤怒與焦躁,更加重了身體的不適。我們莫不竭盡所能地給予治療,避免她們承擔性暴力的恐怖後果。到了凌晨三點,我已逐漸產生幻覺,看到拖著巨大輪子的牽引機在我房間的泥濘裡犁地,不斷地犁啊犁啊……隨著太陽在四點升起,驢子開始鳴叫,我在房間看到大象。我錯過八點的早餐時,任務團團長前來關切,發現我幾近陷入昏迷。我當時體溫過高又脫水,若未立即接受治療,就會重度中暑,最後因無法挽救而死亡。麻醉師立刻控制住病況,讓我住進個人病房,然後插入導管、吊上點滴,注入數公升生理食鹽水救了我一命。我康復後不久,被找去檢查一名十三歲左右的女孩,她已陣痛快三天了,因此需要剖腹產。儘管子宮頸已完全擴張,助產師仍然只碰得到胎兒頭部,他認為嬰兒還活著。我靠近這名漂亮的少女,作勢要握手向她打招呼,但她猛然躲開,不等我說明來意就朝我臉上吐了口水。我大吃一驚,隨即往後一縮,立刻離開帳篷,好幾分鐘才回過神來。我記得後來去找麻醉師,他是法國里昂人,語氣極度溫和地告訴我情況,說她勢必被強暴了,可能痛恨所有男人,而家人幾乎可以肯定都死光了。我的心情還未平復,得休息一下才能回帳篷看她。所以,我們回到幾百公尺外的總部,花了約半小時聊著周遭發生的悲劇。我請麻醉師同事陪我回去,因為少女需要做半身麻醉才能開刀。但我們一走進帳篷,便看到一張床單蓋住她全身。我拉下床單,震驚地發現她剛斷氣不久。我兩腿發軟,癱倒在地,抓著她推車的輪子不斷啜泣。※ 本文摘自《醫者無懼: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醫者無懼: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作者:大衛‧諾特 譯者:林步昇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2/03/05
-
2022-03-01 該看哪科.耳鼻喉
抗焦慮藥物 緩解慢性眩暈
李女士因為慢性眩暈問題,多年來跑遍各大診所及醫院,做了各種檢查,神經科、耳鼻喉科等藥物治療也乖乖配合,但病情就是起起伏伏。經轉介至身心科,服用抗焦慮藥物藥後,她的慢性眩暈才獲得顯著改善。她很疑惑自己沒有感覺到焦慮恐慌,為何眩暈卻是使用抗焦慮藥物治療改善了?究竟是得到什麼病症?這個現象連醫師也很感興趣,其實大腦各種功能區的連結,是醫學上最複雜且尚未被完全理解的領域,但隨著醫學研究發展,已有一些證據可以做為這個問題的解釋。大腦中血清素(Serotonin)的濃度降低與情緒憂鬱相關,最新的研究發現,腦幹中的前庭神經核也有相當多的血清素接收器。憂鬱症常用的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能有效增加大腦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臨床經驗及研究也證實,有的病患在停用SSRI藥物後,會產生相關性的慢性眩暈;反之,少部分慢性眩暈病患,在接受類似藥物治療後,則感到極佳的療效。過去的大型研究顯示,偏頭痛病患得到重鬱症及焦慮症的風險比率,比一般人高出二至四倍。有眩暈、耳鳴或視幻覺等前兆的偏頭痛,得到這類情緒性疾患的風險,也比無前兆的偏頭痛的患者略高。最新神經生理學發現,位於腦幹的前庭神經核,與腦幹的其他重要神經核,有複雜的相關連結,例如:與疼痛、清醒、臟器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有關的臂旁核;與血清素及SSRI作用處、憤怒、冒險情緒有關的中縫核;與正腎上腺素週期、壓力反應有關的藍斑核等,形成複雜的前庭神經連結體系。前庭神經系統除了掌管身體的平衡功能感知、眼球、頸部及軀幹肌肉協調之外,還與我們的清醒、情緒、壓力狀態及內臟反射等功能糾纏不清,常見的頭痛、情緒、壓力、食欲、睡眠等,都不是不相干的問題,可以說牽一髮動全身。在慢性眩暈的理解與治療上,不同醫師會有各自不同的見解,主要是因為對大腦的了解仍未能透徹,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及嚴謹的研究,終究會揭開這些謎團,讓醫師們一步步把握這些關鍵,治療的成效也會愈來愈好。
-
2022-02-21 養生.人生智慧
葉北辰/哭或不哭,都是你獨有的感受!面對親人驟逝 你有10個權利
中年得子、喜迎龍鳳胎的導演,日前因為心因性休克而意外猝死,年僅五十一歲。大部分人很難想像家屬如何面對這樣的重大失落。面對突如其來的喪親之痛,家屬們可以如何調適呢?我們不能真的「幫助」任何一個人去面對重大的失落悲傷,我們可以適時的傾聽或陪伴,但目的不是讓對方好過一些,單純就只是傾聽或陪伴罷了,對方的傷痛不會因為我們的安慰而消失,但可能會因為我們陪伴的一起面對而感覺稍微能夠承受。而家屬們也需要知道,您有悲傷的權利。悲傷輔導大師Wolfelt曾經提出過這樣的宣言,希望讓家屬賦能並判斷他人可以如何或不能如何幫助自己。每一個面對重大失落的當事人都有以下十個權利:一、您有權利經歷獨有的悲傷感受:沒人會經歷跟您一樣傷痛,所以不需要讓別人告訴您該如何感覺或不該如何感覺,例如:「別哭了,為了孩子妳需要振作」或是「這太難接受了,妳該好好哭一哭」。二、您有權利談論您的悲傷:訴說自己的感受會有所幫助,找到願意接納您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的傾聽對象。當然,如果某個時刻您不想說話,您也有權保持沉默。三、您有權利感受到多樣化的情緒:除了傷心難過,困惑、害怕、罪惡感、憤怒等也會是悲傷旅程中可能經歷的情緒,不用讓別人決定您的感覺是對或錯,試著去找到願意無條件接納您感覺的傾聽者。四、您有權利寬容自己身體和情緒的極限:失落和悲傷的感受可能讓您感到疲憊,尊重自己身心狀態的提醒,注意休息和飲食,不用讓別人勉強您去做覺得自己還有沒準備好要去做的事情。五、您有權利去經驗「悲傷爆炸」:任何時間任何場合,突然的強烈悲傷感受襲來,壓得自己喘不過氣或崩潰大哭,可能自己都嚇一大跳,但這是自然也常見的反應。六、您有權利可以善用儀式:喪葬儀式或告別式能夠讓關心的人們提供支持,也能夠提供您一個哀悼方式。七、您有權利可以觸及自己的靈性面向:若您有宗教信仰,可以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如果對信仰有生氣或受傷被拋棄的感覺,找個不會任意批判您的人說一說。八、您有權利可以尋求意義:「為什麼是他?為什麼是現在?」這些問題有些有答案,有些則否。身邊的人可能會試著提供撫慰人心的答案,但您不一定要接受。九、您有權利可以珍惜回憶:回憶是失去摯愛後最重要的遺產之一,有的人可能會說別再回想那些美好,會越想越難過,試著找到願意聽您分享回憶的人們。十、您有權利向自己的悲傷和療癒邁進:您和您身邊的人都該記得,喪親的失落永遠改變了您生命,終究會與悲傷和解,但不會太快發生,對自己要有耐心且寬容些。不論我們自身或是我們身邊的人正在經歷失落悲傷,都值得將這十項悲傷的權利放在心中,好好感受。
-
2022-02-07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冬天會想吃更多?主廚授緩解季節性憂鬱情緒的科學菜單
英國詩人伊迪絲•西特韋爾(Edith Sitwell)曾說過「冬季是舒適、美食與溫暖的季節,與親近友人在火爐旁聊天的季節,也是適合待在家的季節。」無論東方或西方,似乎對於冬季都有著相同的感受。冬天會想吃更多,什麼原因?進入冬季後,人體出現的變化之一,就是比夏日裡更容易覺得餓,更想找尋有油脂、營養高的食物,這是為何呢?就以幾項科學原因來說明這一變化。第一個會想到的原因是人類擁有動物原始的本能,當天氣變冷,動物就會為了戰勝艱辛的環境而儲存養分在體內,人類也是一樣,在冬天會為了維持體溫而攝取更多能量。事實上在冬日裡,不論是人或動物,與食慾相關的賀爾蒙分泌,像是醣皮質素(Glucocorticoid)、類生長激素(Ghrelin)以瘦體素(Leptin)等就會有所改變。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冬天的白日短、日照量減少,這不僅影響植物,也影響著人類,日照量減少會讓體內維生素D變少,使得血清素隨之減少而造成憂鬱,嚴重的話也可能導致罹患「季節性情緒障礙」(SAD、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一類的憂鬱症,所以會建議多加攝取碳水化合物以增加血清素的分泌,克服憂鬱情況,不過這一切都會讓冬季的體重不斷增加。緩解情緒憂鬱的科學菜單那麼,冬天該吃什麼呢?我建議採用冰島式。冰島的冬日寒冷、夜晚漫長,不過冰島乎沒有人罹患季節性情緒障礙,其原因在於他們攝取的飲食。冰島人很常吃魚,相較於容易感受到季節性情緒障礙的美國人來說,冰島人每日的魚類消費量多了四倍,他們常吃的沙丁魚、鮭魚等富含「Omega3」,對腦部健康有益,且具有防止憂鬱症的效果,富含油脂的魚含有維生素D,冰島人就是透過攝取這一類魚才能在寒冷、黑夜又長的冬季持續分泌血清素,所以不會引起憂鬱的度過冬日。此外,可以戰勝冬季憂鬱情緒的飲食還有不含脂肪的蛋白質與莓類,例如葉酸、黑巧克力、火雞肉、香蕉、藍莓、樹莓與草莓等。另外葉菜類、燕麥、葵瓜子、橘子、豆類等含有葉酸,可用於製造血清素。有研究指出每日食用黑巧克力的人,相較於沒有每日食用的人來說,心情明顯較佳,這是因為黑巧克力富含抗氧化物質—多酚。但並不建議食用砂糖含量高的巧克力飲品或是冰淇淋,因為砂糖一開始會讓人心情愉悅,但在Omega3攝取量較少的情況下,太多砂糖進入體內會使大腦鈍化,最後也會讓心情下滑;火雞肉含有被稱為色胺酸的氨基酸與褪黑素,可以幫助人們找回平靜身心;水果中的香蕉含有色胺酸與鎂,可以減緩季節性情緒障礙所引發的失眠與憤怒。減輕孤立感的調味料有沒有發現,當你在想念古早味時多半都是冬天,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據美國田納西州德南大學的特羅伊西(Troisi)教授的研究小組,發現身為社會動物的人類,一但覺得被孤立時就會想要找尋安穩、熟悉的味道(Comfort foods),而這熟悉的味道,可能是傳統飲食、派對上吃過的食物,多數都與過往跟家人、各類社交聚會,以及照顧自己的人有關的飲食。當然,味道也會因人而異,從湯品到泡菜相當多樣,不單純只是好吃,而是人們透過這些熟悉的味道想起某些人、記起某些具有意義的事情。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研究員里德博士針對飲食風味、香氣與緬懷過往進行研究,該研究發現「懷舊」是以與某個親近人物相關的事件為中心,當那個人已經不在身旁,就會透過懷舊尋找與那個人相關的一切。小時候與家人圍成一圈吃著烤地瓜與略帶薄冰的水泡菜、新婚時妻子小心翼翼做出的大醬湯、與朋友登山後一同煮食泡麵等等都是冷冽冬日裡會想起的特別回憶,這是因為它們都撒有許多稱為「懷舊」的最佳調味料。※ 本文摘自《料理美味的科學:五星主廚無法解釋,權威科學家告訴你食物更好吃的幻變魔法》。《料理美味的科學:五星主廚無法解釋,權威科學家告訴你食物更好吃的幻變魔法》作者:朴容基 譯者:陳聖薇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1/12/29
-
2022-02-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失眠怎麼辦?醫師教5種「晚安瑜伽」,讓你改善睡眠品質、睡得更香沉!
在功能醫學的臨床經驗上,除了會藉由檢測評估身體各系統功能,是否處於失衡狀態,透過營養素以及飲食的計劃外,在生活型態的調整與紓壓的生活技巧,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特別是針對失眠的問題,有時候在生活習慣上做一些改善,搭配功能醫學的療程,往往可以達到相輔相成,並且有加乘性成效。身心舒眠提案,不讓腦袋亂哄哄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已經累得躺在床上,腦袋卻一直轉不停,想著一些今天發生哪些不順心的事情?明天的待辦事項在腦中來回盤點了好幾次,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其實我們的心智有一個習慣,就是習慣停留在過去的事情懊惱、後悔,或者是為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擔憂,就像是球桌上的乒乓球一樣,思緒總不停地在過去與未來之間來回彈跳,就是沒有停留在當下,覺察自己。當大腦思緒停不下來時,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過去與未來,又或者放在外在的人事物,而鮮少覺察在自身,就容易引起身心不平衡,容易讓壓力慢慢積累,身體緊繃無法放鬆,進而惡化睡眠品質,令人難以入睡、淺眠、半夜醒來好幾次等情形。因此,建議可以在晚上或睡前,做一些幫助身心放鬆的紓緩活動,把多一點的注意力帶回到自己身上,覺察片刻的當下,更能幫助入睡。舉例來說,這幾年相當流行的呼吸法、瑜珈或冥想等,都是很推薦的舒眠生活方案。改善睡眠的五種瑜珈姿勢瑜珈可說是當今潮流的一種時尚活動,根據美國調查發現,超過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因為練習瑜珈,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而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人皆表示,瑜珈可以幫助減低壓力。多數人以為瑜珈僅是一種運動,實際上瑜珈技術也包含了呼吸法(Pranayama)和冥想(Meditation),並非單單只有體位上的練習。針對睡眠來說,就可以使用「五加一呼吸法」(Ujjayi Breath)搭配瑜珈的體位一起練習,每個動作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讓身體更加放鬆,變得更容易入睡。以下介紹五種能幫助紓壓入眠的瑜珈練習,初學者建議需經受證瑜珈老師指導,以避免姿勢練習錯誤而造成身體傷害。◆1.金剛跪姿(Vajrasana)此動作可以柔和地伸展腳踝與膝蓋,促進下腹部的血液循環,並可幫助餐後消化,減少身體不適和沉重感。•步驟一:呈現跪坐姿勢,臀部緊靠腳跟。•步驟二:若可以的話,盡可能將腳尖及腳背貼在地板上。•步驟三:雙手自然垂放於大腿,掌心朝上。•步驟四:維持自然的呼吸,將脊柱挺直、肩膀放輕鬆、擴胸。這邊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若臀部坐在腳跟上有難度者,可以在大腿及腳後跟間墊一塊坐墊或枕頭,減少受傷的可能性;如果本身膝蓋有問題、小腿肌肉、骨盆肌肉疼痛,或任何關節疼痛的人,在做這個動作時需謹慎;如果姿勢會影響下肢血液循環,請盡快鬆開雙腿,結束此姿勢。無法完成動作時,也不需要過度勉強,盡自己所能就好,若因此而受傷,反而讓自己在夜晚更加睡不著覺,本末倒置了。◆2.貓牛式(Cat and Cow (Viralasana))貓牛式是一種溫和地將脊柱前後彎曲,放鬆脊椎與頸椎、伸展軀幹的動作,同時可以按摩腹部的器官,對於正值生理期的女性來說,也能幫助緩解經痛。因為練習的過程中,姿勢有如貓與牛而稱之為「貓牛式」。•步驟一:雙手與雙膝放在地面上,身體呈現像桌子的形狀。•步驟二:手腕放在肩胛正下方,手臂打直與地板垂直;腳踝在臀部正下方,與臀部同寬。•步驟三:吸氣,將下巴輕輕抬起,頭向後仰,肚臍向下推,維持在這個姿勢做深呼吸。(此動作為牛式)•步驟四:呼氣,將下巴低往胸前,盡可能將背部拱起,此時姿勢像一隻憤怒的貓咪,維持在這個姿勢做深呼吸,然後放鬆臀部。(此動作為貓式)•步驟五:注意呼吸方式為牛式吸氣,貓式呼氣,重複上述兩個步驟,連續做五到六回合。此動作因為需使用手腕支撐身體,因此若手腕有不舒服的現象,不需勉強,可將手臂放在地上;背部或頸部受傷者,練習時需留意,若有任何疼痛,請結束此動作。◆3.嬰兒式(Child's Pose (Shishuasana or Balasana))嬰兒式可以伸展大腿和腳踝,讓背部能夠深層的放鬆,紓緩壓力與疲勞,同時也能緩解便秘。•步驟一:將臀部坐在後腳跟上,身體向前彎曲,並將額頭輕輕貼在地面上。•步驟二:雙臂平放在身體兩側,掌心朝上。•步驟三:在這個姿勢做幾次深長的呼吸。•步驟四:用手撐住地面,慢慢抬起腹部,一節一節的展開脊椎,然後坐在腳跟上若以上動作能夠輕鬆完成,便可以練習嬰兒式的進階動作:◊手臂可向前伸展,讓脊椎更加伸展放鬆。◊若要加強臀部的伸展,可將膝蓋打開,與瑜珈墊同寬,腳大拇指互相接觸。若做此姿勢有不舒服現象,可以將雙手輕輕握拳,墊在額頭下;懷孕或腹瀉者先避免此動作,以免受傷。◆4.壓腿排氣式(Wind-Relieving Pose (Pavanamuktasana))當代科學將腸道視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在印度傳統中,認為一個人的大腦與腹部健康就是富有的人,也就是說,擁有穩定而平靜的心智狀態,腸胃也沒有任何不適,是維持健康與內在安詳的重要關鍵。•步驟一:平躺在地上,雙腳抬起膝蓋彎曲,雙手抱住膝蓋,將腿壓向腹部。•步驟二:慢慢吸氣並將上半身抬起,維持在這個姿勢,做幾次深長的呼吸。•步驟三:前後搖晃或左右滾動身體,約一分鐘。•步驟四:最後一次時,身體向後滾動,緩緩躺下來,伸展手臂和腿。壓腿排氣式可以按摩腸道與腹部器官,幫助緩解便秘與脹氣,同時可以加強背部與腹部肌肉,促進寬關節血液循環,緩解下背部的緊繃。但高血壓、心臟疾病、胃酸逆流、椎間盤突出、頸椎問題、懷孕者練習此動作時需謹慎,或者避開此動作。◆5.雙腳靠牆倒立式(Legs Up The Wall (Viparita Karani))此動作可以幫助腿部的血液與淋巴循環,減少腳部痠痛,提供深層放鬆並紓緩背部,透過減輕重量緩解膝蓋不適。正值經期、懷孕、高血壓者,在做此動作時需謹慎,或者避開此動作。•步驟一:將雙腿伸直向上靠牆。•步驟二:試著將尾骨靠近牆壁底部,雙腿靠在牆上。•步驟三:若在此姿勢感到不適,可抬起臀部,並將枕墊放在臀部下方。•步驟四:放鬆臉部和頸部,雙手放在腹部或身體兩側。•步驟五:閉上眼睛並深長的呼吸,放鬆身體的每一部分。•步驟六:保持該姿勢最多十五分鐘。•步驟七:輕輕彎曲膝蓋,並將身體推離牆壁。•步驟八:轉向右側並側躺,再緩慢坐起,或直接入睡。
-
2022-01-24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給高齡者安全回家的路
前陣子台灣女作家騎腳踏車遭外送員撞死,有位日本女作家因而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批評台灣的交通非常糟糕,甚至以「憤怒」來形容自己的感覺。對於交通亂象,我想不只日本女作家憤怒,在台灣生活的我們也快炸鍋了。每天電視新聞不斷重播各地車禍訊息,拜行車記錄器普及,各種畫面讓人看得怵目驚心,道路宛如賽車場、戰場,可是看完之後,駕駛人有因而心生警惕,進而改善交通嗎?答案當然是沒有。根據交通部道安資訊查詢網,民國109年全國交通事故的總件數達362,393件,較108年增加6%,因車禍死亡人數達2,972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車禍身亡數為1,235,占所有死亡人數四成以上,而高齡者死亡案件中,行人因車禍致死有306人,占25%。若將時間拉長來看,高齡行人死傷人數從民國97年的3,720年至民國109年的6,118人,12年來死傷人數成長率高達64%。當各縣市都在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之際,銀髮族行的安全卻沒有辦法獲得最基本的保障,甚至每況愈下,這真的是一大諷刺。當長者沒辦法安心出門,如何能感受到社會的高齡友善舉措呢?高齡車禍致死案中,當然不乏擅自穿越馬路者,不過有更多原因是車子不禮讓行人、車速過快反應不及、轉彎緩衝區域不夠,或者車輛的視覺死角等問題而產生。其中有很多可以靠動線修正或透過強力執法及宣導來改善。以紐約市為例,他們為了保障行人安全而推動及倡議「Vision 0願景零」計畫,願景零是一項全市範圍的倡議,他們認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公眾,而一個安全的街道,是所住民最基本的期待。他們認為交通中的傷亡並非不可避免的事故,可以通過工程、執法和教育來達成。2014年以來,紐約市使用了所有可用的工具,來改善每個街區和行政區的街道安全,包含擴大執法範圍,打擊超速和不禮讓行人等行為,並改進新的街道設計和配置安全、廣泛的公眾宣傳和溝通,以及全面的立法議程,以增加對危險司機的處罰,讓紐約市得以重新掌控街道安全。紐約市交通局並且擬定Safe Streets for Seniors(老人安全街道)計畫,盤點全市高齡者交通事故最頻繁的地點,分析事故原因並且加以改善。有的是增加三叉路口的安全停等區域,也有將部份路段改成行人徒步區或將行人斑馬線內縮,以增加轉彎緩衝時間。自2009年以來已實施227個街道的改善計畫,使全市每年的老年行人死亡人數減少了17%。紐約市人口約850萬人,自該計畫實施後,平均每年高齡行人因車禍死亡人數約54人,平均每年每百萬人約有6.3個高齡人口因車禍死亡。相對於紐約市,台北市在2020年共有34名高齡行人因車禍身故,而台北市人口數約260萬人,換算起來平均每年每百萬人約有13個高齡人口因車禍死亡,約是紐約市的二倍,我們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今年年底即將舉行九合一大選,真心希望我們能選出一些真正做事的縣市首長,將人民的基本生活安全排在第一。當然,建構一個安全的街道,並非只是政府的責任,每一個市民、駕駛、騎士都有責任參與改善,才能共享安全的道路。
-
2022-01-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王必勝打完卡防護裝備就降級! 桃機人員心寒控訴
長程航班落地採檢實施五天以來,每天陽性率都逼近10%,檢疫、地勤、救護車等會長時間、近距離接觸到大量確診旅客的第一線人員,高規格「兔寶寶裝」卻只穿了兩三天,就被全面降級為包覆度不足的防水隔離衣,救護車對此氣憤到一度罷工拒載。相關人員投訴,旅客出境動線上的清潔及保全,每天也只有一套防水隔離衣,連去員工專用廁所或休息區都穿著,根本沒有感控分區可言,員工人心惶惶。相關人員表示,長程落地篩檢政策匆匆上路,大多數第一線人員根本未受過防護裝備穿脫的訓練及考核,機場公司沒有督導,就叫人直接上陣,這幾天烏龍百出。有看過保全將鞋套誤當作是髮帽,戴在頭上,也有海關、移民官在執行完陽性個案通關任務之後,才無助地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要如何脫下身上的兔寶寶裝。相關人員表示,現在每次長程航班旅客進入候機室,當中必然有確診者,候機室就像一個多人一室的超大病房。第一線檢疫人員、醫院來的採檢人員,都必須與確診者在同空間裡相處三小時以上,才能完成所有流程。確診者拿行李、離開機場去醫院的過程,還會接觸到地勤、海關、救護車人員。不過上述人員只有醫院採檢人員從頭到尾都有兔寶寶裝可穿,其他人只有穿不到幾天,就被管理方以「沒那麼危險」、「通風良好」為由,被降級為會露出脖子、腳踝、背部的「防水隔離衣」。工作人員憤怒表示「簡直是在王必勝(前進指揮所指揮官)打卡拍照後,防護裝備就消失!」桃機發配的裝備降級,甚至引發救護車人員罷工拒載。工作人員向管理方投訴未果,確診者每天一直來,所有工作人員只能展開自救。現在地勤和救護車人員仍拒絕桃機發配的防水隔離衣,只穿自備的兔寶寶裝。長時間與旅客一起待在候機室的檢疫人員只有防水隔離衣可穿,只好用膠帶幫彼此把不密合的腳踝、背部、頸部貼緊,才敢執勤。至於之前染疫最多的外包清潔人員及保全,之前都只穿制服上班,什麼隔離衣都沒有,經過一番疫情肆虐,最近才終於開始有防水隔離衣可穿,但是每天只有一套。物資不足下,這些外包人員整天都穿著同一件防護衣,去員工專用廁所、員工休息室都穿著,根本不可能維持感控原則中所謂的清潔區或污染區,其他共用空間的員工看了都膽戰心驚。相關人員表示,桃機第一線工作風險超高,卻長期面臨防護不足、感控落漆等結構問題,待遇上不但時薪低,每天與確診者長時間共處,卻完全沒有危險加給津貼。相關人員無無奈表示,現在不離開,只是心疼同事辛苦,其實身心負荷已越來越接近極限。眼睜睜看的防護裝備降級,「叫我們如何安心防守邊境?」強烈呼籲主管機關改善機場防疫措施、落實感染控制訓練,並且檢視環境清潔和通風換氣,以實際行動保護高風險工作者的安全。
-
2021-12-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影響我的人生的病人故事 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首度邀請三位老、中、輕三代的醫師朋友,以他們行醫生涯中對病人的記憶寫出「一位或一群教我人生的病人」,同時在邀稿的信也表示,他們一定早就有這種病人在他們腦海裡,因此兩個週末之內就交稿是有可能的。想不到這三位醫師朋友都在兩三天內回信接受挑戰,並且也都如期交稿。因為這種正向的回應,也鼓勵了我們以「教我人生的醫師」為題,邀請到三位病人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希望不久我們就可以刊登他們的文章。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讓醫病雙方透過這些溫馨互動的真實故事瞭解對方,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如果她能,而我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12月12日,星期天中午,天晴,氣溫大約4℃,但是有風,感覺像是0℃。我沿著平常的路線慢跑大約6英里(將近10公里),陪伴我的是新鮮冷洌的空氣,許多房子歡愉的聖誕節裝飾,以及耳機裡的有聲書。我的慢跑習慣已經有20年之久,但是如果沒有病人的榜樣,我大約也不會成為恆常慢跑的人。小時候,我總是全班50個學生當中跑的最慢的一個。這是一點也沒有誇張或喧染的事實。不是我沒有盡全力,而是真的一顆運動細胞都沒有。這樣吊車尾的體育成績跟著我的整個求學過程。醫學院畢業後,我在與東海大學隔著一條大馬路的台中榮總就職。東大校園幽靜廣闊,我幾度興起慢跑的念頭,但總是跑不到200公尺就氣喘吁吁,折返走路回家。大女兒上高中時,學校規定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自己的體育嗜好與能力,參與一個運動項目。女兒也跟我一樣,完全沒有體育細胞。沒選上游泳隊或各種球類運動的學生一律放在田徑隊裡。田徑隊每週有三天是慢跑日,沿著鎮裡上坡下坡的路跑4英里。對我這個連半公里都跑不了的人,一口氣跑4英里真是不可思議。於是,我約女兒在一個週末出去慢跑,看看跑4英里是什麼感覺。令人喪氣的是,汗如雨下,心肺也運作到極至,女兒説我只跑了1.5英里。當下,我只好認命,慢跑是跟我無緣了。有一天,一個75歲的黑人婦女因為貧血來看診。她的背脊直挺,身材適中,看起來很健康。她告訴我她每天出門競走或慢跑7英里,風雨無阻,即使下雪天也無例外。她説她過去體重超過300磅(140公斤),她的醫師勸她為了健康一定要減重。就這樣,她十年如一日,75歲的她仍然天天慢跑;她對自己的恆心毅力感到自豪,我也由衷地佩服她堅持不移的意志。我心想,如果75歲的她能天天慢跑,而我卻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這是20年前的事了。恆常運動對健康的助益無庸贅述;我從一開始只能跑1英里到現在可以一口氣跑6英里,身體健康,少有任何病痛。每當我勸告病人運動的益處,我總是引述這個病人的例子,也分享自己親身的體驗。即將滿63歲的我,零處方的健康病史,都要拜這位病人的精神榜樣的激勵。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吉米剛剛成為我的病人時,情緒暴躁易怒;每次他來看病,我們的護士、秘書都很緊張,不知道他又要生什麼氣或發什麼牢騷。他因為咽喉疼痛診斷有第二期的舌癌。一開始他到著名的麻州眼耳鼻喉科醫院就診(Mass Eye and Ear Infirmary, MEEI),接受手術治療。主刀的醫師我也認識,是個很有經驗,手術技能很好的醫師。不幸的是,吉米在手術後不僅咽喉疼痛加劇,脖子下巴處也冒出腫大的淋巴結。仔細讀手術報告與病理報告,吉米有可能是這位外科醫師第一個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做手術的病人。不僅舌基部的腫瘤沒有完全切乾淨,在淋巴摘除術(neck dissection)的組織裡,病理科醫師連一顆淋巴結都沒有找到;也就是説外科醫師完全沒有摘除到任何淋巴結。我不知道外科醫師如何跟吉米解釋為什麼他的咽喉疼痛在手術後更加劇烈,但是可以了解吉米盛怒的緣由。每次他來看病,我總是讓他發洩他的怒氣,並且分析他的報怨;合理的、我的醫院應該改善的,我保證一定改善;不合理的,我也照實地宛轉解釋。他之後接受很辛苦、漫長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我常常告訴我的護士及秘書,將我們自己放在吉米的處境裡,原諒、接納他爆發的脾氣。他從一隻憤怒的困獸,終於慢慢的變成馴良的羔羊。在所有的癌症治療當中,頭頸癌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對病人而言是最艱難的。因為放療的部位影響唾液腺,不僅造成嚴重的口乾症,也會影響牙齒的健康。治療前,病人需要看牙科及口腔外科醫師,把一些蛀壞的牙齒都拔了才能開始治療。放療進入第三、四週過後,口腔黏膜發炎破損,疼痛不堪,需要嗎啡止痛藥,連水都無法下嚥,需要裝個胃管支持營養的需求。這個治療造成體重驟降是必然的結果。治療結束後,病人還要經歷漫長的復健的過程,從新學習如何吞嚥食物。所幸的是,多數頭頸癌的治癒率很高,但是,讀者可以想見,「It takes a village.」,一個大團隊醫護人員合作的照顧,才能治癒疾病、重建病人的生活。台灣常見的鼻咽癌多數與EBV病毒感染有關,其他部位的頭頸癌則與生活習性選擇相關,抽煙喝酒嚼檳榔是頭頸癌的常見危險致病因素。在美國也是如此(嚼檳榔除外),因此,好像是一群自食其果、活該的病人;少數病人甚至有毒品成癮的潛在問題,比較讓醫護人員避之而不及。很多年前,我的一位同事離職時,我自告奮勇地接手他的頭頸癌病人。幾個我們的護士、秘書認為很難纏的病人第一次來看我的診,好心的同事在我要進入診間時,問我,「等一下我來敲門『 拯救』你?」好像我是送入虎口的綿羊。不知道為什麼,我一點也沒有憂懼,我相信只要我用心聆聽,再難纏的病人心底深處都有一個可以交流的柔軟點。就這樣,這些我的同事視為困難的病人成為能信任我,接納醫療建議的好病人。吉米已經十多年都保持癌症緩解(remission),應該是治癒了。他現在熱心助人,成為一個很受醫護人員喜愛的好病人。我雖然因為離職的關係,老早就不是他的醫生了,吉米仍然偶而仍然透過臉書向我問好。照顧知書達理,模範生型的病人,是如沐春風的。照顧像吉米這樣的病人,卻是像牧羊人找回迷途的羔羊,心裡有著滿滿的感動。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我的癌症行醫生涯,挫折、失落與悲傷,罄竹難書。我接下來要説的,是個歡喜的結局,也激勵人心的故事。第一次認識育皇,我肚子裡懷著我的第二個女兒。育皇即將出國留學,卻因為膝蓋久痛不癒,想説要在出國前專心把膝蓋的問題治好。沒想到晴天霹靂,他的膝痛原來是因為股骨骨癌癌所致。第一次在病房會診,育皇正處在「無法置信」、「憤怒」的心情歷程,對我愛理不理的。之後,育皇經歷化療、手術、化療。在最辛苦的化療期間,他整夜坐在病床上抱著彎盆,每幾分鐘就嘔吐一次。因為白血球降到極低點,感染發高燒,卻找不到感染源,除了抗生素之外,一個副作用很大的抗黴菌藥也用上去了。當天晚上,接到育皇的太太哽咽不已的電話,「育……皇……直發……抖,連……整個病……床……都在抖……」這是抗黴菌藥惡名昭彰的副作用。諾理,育皇的太太,日夜無休地守在病房作筆記,照顧育皇,堅毅的她,看著育皇無助地劇烈冷颤,終於崩潰,泣不成聲。這對恩愛的年輕夫婦所受的罪,真是很難想像的。幾個月下來,育皇變成我的親生弟弟一般,他的家人也成為我的家人,我不自主的與他們同悲同喜。總算,育皇完成了所有的療程,進入康復與追蹤的過程。三個月後,有一天中午,育皇與諾理來到我的辦公室告訴我壞消息。他的胸部X光有三顆小結節,高度懷疑是骨癌轉移病灶。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能?」在這麼辛苦的治療過程後,短短三個月,癌症已經復發轉移。平時很會安慰鼓勵病人的我,什麼話也説不出來,只能默默地陪著他們坐了好一陣子。育皇是我第一個骨癌病人。以其他癌症轉移到肺部為例,治癒的機會是很小的。這是電腦網路前的年代。那天下午我去醫院的圖書館埋首蒐詢骨癌肺轉移的資料。原來,骨癌轉移到肺部的機率高達八成;適當治療,包括手術與化療,仍然有治癒的機會;有個報告詳述有個病人總計做了十四次肺結節摘除術!育皇前後總共做了四次肺部手術,當中穿插了多次化療,總算病情保持緩解了兩年。他決定完成他的留學夢,赴美修習博士學位。我也支持他的決定,認為他能擺脫癌症的陰影,展翅高飛。他在美國求學期間,繼續定期照胸部X光做追蹤。沒想到,兩年後,他的癌症再度在肺部副發。育皇休學回台灣治病。一年後,就又回到學校完成他的博士學位。他的學業成績創下學校的記錄。這樣的成就,我相信很大的原因是他的在死亡關卡幾度折返的癌症經驗,給了他常人無法想像的精神力量。他的指導教授寫了長達七頁的推薦信,希望育皇留校認職。他最後因為父母年邁,決定回台灣教書做研究。我初識育皇時,正懷著我家老二。如今我的小女兒三十三歲了,也剛剛當媽媽了。育皇也桃李滿天下,著作等身。當我感到窮途末路時,常常是病人的精神鼓舞,讓我奮力前行。當然不是每個病人都有像育皇這樣美滿的結局。至少,我想醫師的職責是,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同悲喜。
-
2021-12-29 新聞.長期照護
長腫瘤遲不開刀「憂臥床夫沒人顧」 長照資源助喘息
63歲的秀禎10年來獨力照顧臥床的先生,去年底被檢查出腫瘤,擔心先生無人照顧而猶豫就醫,申請使用長照2.0服務後,終於能好好住院治療。透過高雄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承辦的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中心的社工引導,秀禎嘗試使用喘息服務、參與紓壓活動、支持團體,她發現:「大家都是照顧者,一起吐苦水,原來我不是最苦的那一個,讓我更珍惜當下」。鼓勵民眾善用長照資源,衛福部委託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舉辦「第5屆聰明照顧月計畫圖文徵求活動」,符合長照資格的照顧家庭,至少使用一項長照資源,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服務、交通接送等,皆可報名參賽。作品以「照顧計畫適切性(30%)」、「資源利用創新性(40%)」、「運用資源後的改變程度(30%)」等項目進行評選,並透過分享促進經驗交流。獲得第一名為56歲的宜蘭新住民華里,原本家人希望她離職照顧失能的先生,她仍珍惜工作機會,透過維揚診所承辦的家照據點護理師支持,善用長照資源,兼顧照顧與工作。評審團給獎原因是「長期處於照顧逆境,不向命運低頭,始終懷抱希望,抓住改變的機會」,同時評審團認為,因新住民的資訊來源及支持系統相對不足,「新住民家庭照顧者議題」值得被大眾關注。長期照顧先生的秀禎獲得第二名,接受家照服務中心協助後,過去她與先生以前經營的刻印店,現改成工作室服務老客戶,現在也加入「友善照顧商家」行列,服務客人的同時也推廣長照服務。評審團給獎原因為「打開心房、勇於嘗試,受助者成為助人者,不讓照顧擊垮」。37歲的瑋臻獲得第三名,原本在台北生活,2年前母親驟逝,不得不返回花蓮照顧失智父親,但不熟悉失智照顧,且父親病情加重,充滿負能量及憤怒感確無處可說,直到碰到門諾基金會的家照據點社工,才感覺「有人耐心聽我說,彷彿得到救贖」,他決定讓父親到失智據點接受服務,在社工鼓勵下報名且完成照服員訓練,即將投入照服員服務。評審團給獎原因是「從1對1的家庭照顧者,變成1對多的專業助人者,把照顧經驗與痛苦,變成自我成長的養分」。今年共64件作品參賽,經評審團評定擇優前3名及5名佳作接受表揚,64位參賽者平均年齡55.6歲,65歲以下佔七成七;女性占71.9%,男性占28.1%;平均照顧7.7年,照顧年數最高達35年,最少為0.5年,除了往年較多的老老照顧者,今年年輕照顧者、男性照顧者、原住民、新住民照顧者報名者都有增加趨勢,顯示家庭照顧者的多元性。衛福部自107年1月即推出「長照2.0」給付及支付新制,民眾撥打1966長照專線,經縣市照顧管理中心派員到家評估,可提供「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大類補助。而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也能申請部分項目。此次得獎作品將公布於家總「長照四包錢」網站分享聰明照顧經驗。
-
2021-12-22 養生.家庭婚姻
談離婚後孩子的身心安頓? 當婚姻觸礁時,千萬不可做/一定要做的6件事!
離婚,極少數人能以和平落幕,大多情況是夫妻罵髒話、親友烙狠話、周圍的人看笑話。當所有大人都急於爭錢、權和名聲;旁人樂於評論誰付出多誰掉渣多時,又有誰來替孩子想想?大人可曾想過,孩子是如何解讀離婚這件事?該如何陪伴孩子走過爸媽的離婚風暴?當婚姻觸礁時,有幾件「千萬不可做」及「一定要做」的事情跟大人們分享:1.千萬不可在孩子面前罵另一半離婚對孩子來說就像失去半個世界,這其中的恐懼不安還需要大人陪伴消化,此時若在孩子面前毫不保留的斥罵批評甚至羞辱另一半,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並把這些無法理解的情緒歸咎於「都是我不乖不好」,這些我不乖我不好的印記會跟著孩子一輩子,甚至影響孩子的人格、自信與人際關係,就把情緒那一面留在姊妹淘或是好兄弟面前宣洩吧。2.千萬不可要孩子選邊站對孩子來說爸媽都是必要的存在,即便在婚姻中無敵失敗也不見得會減少對孩子的愛,但很多大人會陷在另一半對自己的傷害無法跳出,還要求孩子不能背叛來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安全感,殊不知這樣的情緒勒索對孩子來說極為慘忍,也會讓孩子建立「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的自我觀感。3.千萬不可剝奪孩子對另一半的思念不管爸媽做任何事,在孩子心裡都是最愛的天與地。經歷婚變對大人小孩都不好過,可是大人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但孩子有何方法能幫助自己?大概只剩下無限的思念,請別把孩子最後的浮木奪走。4.一定要試著和孩子解釋大人老以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其實孩子早在大人發現之前就已感受到「不對勁」的氛圍。請爸爸媽媽直接對孩子說明隨即而來的變化,試著用孩子可理解的方式、勿夾雜自己的情緒和主觀想法,站在孩子的立場告訴他會發生什麼事、可以怎麼做,比如:我們可能要搬家到某個城市、之後可能每週日會見到爸爸。假使爸媽處於離婚風暴分身乏術,其他與孩子親近的大人(爺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保母老師等)也要試著這麼做,請別低估孩子的復原力。5.一定要保證對孩子的愛不變爸媽和家人的愛是建立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關鍵,無論幾歲都適用!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事、孩子幾歲或扶養權判給誰,務必要讓孩子知道大人對他的愛都不會變,穩定孩子的內心才有機會走出這段風暴。6.一定要允許孩子有情緒,陪孩子度過就算前面說的都說了也都做了,孩子還是可能會有情緒反應,請大人們別忘了,孩子也是人、自然也有情緒。相較於大人,孩子是無助也無能的,他們無法獨立處理不停湧出的緊張/憤怒/恐懼/不安/焦慮…等情緒。此時身旁若有個穩定存在的大人能支撐著孩子,包容理解孩子的情緒、成為孩子的依靠,孩子就能慢慢恢復平靜成為身心健全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媽之於孩子就像天與地的存在,唯有牢靠並穩定存在的天與地才能支撐孩子的身心發展。雖然大人的複雜世界不是孩子所能理解,更沒人能保證婚姻永不變質,可就讓這些事情留給大人處理,別再對孩子造成更深層永久的傷害。作者介紹作者:徐瑜亭 著有:從心學教養職能治療師/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業粉絲頁:徐老師的男宿育兒日記
-
2021-11-2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長路漫漫看不到盡頭,家庭照顧者體悟更深!心理師給疫情之下的人們這些建議
從去年到今年,全球都壟罩在 COVID-19 疫情的威脅之下。原本防疫做得不錯的台灣,從今年五月開始也經歷了疫情帶來的衝擊和改變,讓原本就很辛苦的長期照顧服務工作顯得更加的艱難。我們在疫情當中所經歷與感受到的,有很多部分跟家庭照顧者在長期照顧的過程當中所經歷和感受到的,有很多相似之處。細看這些相似之處,領悟到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可以如何面對與準備!突然發生,來勢洶洶,令人措手不及疫情不論在全球或在台灣都是突然發生的;當有家人因意外傷害或疾病需要被長期照顧,整個家庭都深受衝擊。即便之前我們或多或少都聽過身邊親友關於長照的經驗,就像台灣在去年也聽聞世界其他各國的疫情,但當事情真正臨到我們的時候,速度之快、形勢之凶險,一樣令人措手不及。改變原本的生活型態,例如:無法與朋友相聚、無法旅行疫情期間基於防疫政策的規定和要求,大家改變原本的生活型態,無法有實體的人際相處與互動;家庭照顧者為了照顧需要被長照的家人,被迫改變原本的生活型態,特別是休閒生活和社交活動成了最奢侈的想望。被迫中斷工作,經濟上出現困境很多行業,特別是旅遊業和服務業,因為疫情被迫中斷工作;很多家庭照顧者為了照顧家人而離職,甚至經濟上出現困境。疫情趨緩之後,旅遊業和服務業的復甦並不容易;畢業照顧者在完成對家人的長照之後,也面臨中高齡就業的難題。出現焦慮和憂鬱的情緒疫情嚴重需要三級警戒期間,在家上班的大人和停止到校上課的小孩,全家人每天二十四小時相處在一起;在長期照顧的過程中,被照顧者完全依賴照顧者,家庭照顧者對被照顧者獨力負起全部的責任,天天緊密生活在一起。如此時空環境的大量重疊、互相依賴、缺少界線的生活,很容易出現焦慮和憂鬱的情緒。在過程中看到很多的人性的軟弱和黑暗面,感到憤怒與失望每天從媒體報導得知國內外的疫情相關消息:隱匿疫情導致病毒擴散,不遵守防疫規定導致感染蔓延,囤積物資和疫苗趁機發災難財,不同立場的彼此猜忌、相互攻訐…,在在顯示出人性的軟弱和黑暗面。而在長照場域中,面對重大醫療決策的評估、選擇和決定,長期照顧方式的選擇、安排和決定,費用的分攤和照顧時間的分配…,家人間的新仇舊恨與隔閡爭吵,常讓人感到憤怒與失望。經驗失落帶來的悲傷、孤單和無助的感覺染疫後的隔離治療讓確診者的身心深刻經驗到失落帶來的孤單與無助,染疫之後死亡更讓確診者的親友經歷無法親自照顧、無法見最後一面、無法親自處理喪葬事宜…的種種遺憾。即便沒有染疫,疫情期間依照規定在家隔離,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社交距離,都讓我們的身心感受到無形的牆帶來隔絕與孤單。走在空蕩蕩的街道,看著熟悉的商店拉下鐵門停止營業,過去的生活型態難以重現重建,這是難以言喻的失落與悲傷。在長期照顧場域以及整個長期照顧歷程中,持續不斷且反覆發生的各式各樣的失落與悲傷,衝擊著經歷老病死的被照顧者。無法從事原本志趣的活動,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仰賴他人照料,被照顧者不只感到對外在事物失去掌控的失落感,更深的是對身體已經無法配合意志所願而行感到悲傷。家庭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一面共感被照顧者的失落悲傷,一面經歷著自己生活型態的改變所帶來的失落,其孤單與無助是加倍的。長路漫漫看不到盡頭的感覺疫情三級警戒期間,每當聽到 CDC 在記者會上宣布在某處發生群聚導致疫情擴散,三級警戒需要再延長兩週的消息,心中總會浮現防疫這條漫漫長路不知何時能夠結束的絕望和無力感。家庭照顧者日復一日做著相同的照顧工作,看著被照顧者在一次又一次的送醫急救住院治療之後身體日漸衰敗,心中升起一股在長照荒漠中獨行的荒蕪感。不斷掙扎,想要抓取什麼卻一直無法掌控之後學會安靜下來不論是長照歷程中的家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或防疫過程中的每個人,都非常努力在這波猛然襲來的惡浪中掙扎求生,試圖抓取可掌控的事物讓自己定錨,卻又一再被惡浪衝開打散。經過一次次的精疲力竭之後終於學會安靜下來,能夠讓自己定錨的是在自己內心深處,而不是尋求外在可依附的人事物。不要浪費好的危機,向內觀照自我疫情被喻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等級的全球人類危機,長照在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也會是每個台灣人需要面對的重大危機。既然無法逃避,那就迎之為上賓,不要浪費這個「好」的危機。在與外界隔離感到孤單之際、在原有生活型態面臨變動之際、在前途茫茫看不到方向與盡頭之際,安靜下來向內觀照自我,學習聆聽內在的聲音。面對人生境遇的變動時學習謙卑臣服,承認自己的軟弱與有限若沒有發生疫情,人類會錯覺自己有可以達成一切想望的能力,沒想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會受制於肉眼看不見的病毒,甚至連整個社會的運作和國家的發展都深受影響;而個人的生涯規劃與發展也在家人需要被長期照顧的那一刻起受到影響和改變。這樣的變動讓我們學習在「生命」面前謙卑臣服,承認自己不過是個軟弱與有限的人。接受意料之外的關懷、協助和支持,體會到出人意外的平安不論是去年捐贈口罩給需要的國家,或是今年接受其他國家的疫苗捐贈,台灣人在疫情期間的「施」與「受」都經驗到意料之外的關懷、協助和支持。而在長期照顧這條漫長而艱辛的荒漠中,家庭照顧者依照被照顧者的情況和需要,善用政府長照 2.0 政策所提供的各項服務,成為自己可以喘息的綠洲。許多民間機構: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罕見疾病基金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等,所提供的相關照顧資訊和資源,可以讓長照家庭體會到出人意外的平安。經歷生命的更新、成長和改變當有一天,全球疫情轉為可控制的流感化。當家庭照顧者在完成長期照顧成為畢業照顧者的某一刻。回首來時路,會看見在過程中因著你我的攜手共度,自己經歷生命的更新、成長和改變,而愛則永遠存留心中。
-
2021-11-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失智症與家庭暴力的壯烈:那些對醫療單位的過度理想期待
【編者按】醫病平台本週的主題是「失智症」,有別於一般談到失智症的報導大多著重於「病」與「病人」,這三篇來自國內某頗負盛名的「失智治療與研究中心」的個案管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共同寫出他們所關心,但少為社會所知的照顧這種病人的家人、長照人員所負荷的壓力,並發出誠懇的呼籲,希望「失智症照顧者的身心壓力被看到」,也勉勵照顧者,「照顧好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對於照顧者,我們應該注意「關係重於指導,肯定大於建議」的態度,並幫忙照顧者了解失智病人偶發的暴力行為。非常遺憾「醫病平台」一向秉持避免寫出團隊、醫院的名字,以免落入「置入性行銷」之嫌,尤其是這團隊的靈魂人物王醫師百忙中鼎力協助,在此誠摯致謝。因疫失智家庭照顧負荷炸裂,照顧者與長照夥伴四處尋求資源因著疫情高漲,隨著居家照顧時間累積,家庭張力在邊緣搖擺,來電本中心討論家庭暴力的狀況愈來愈頻繁,照顧者、家防中心與據點承辦人等等,他們問著:「您能不能因為疫情期間,居家照顧時間過長,案家照顧負荷超級大,個案也有暴力的風險,先安排個案強制就醫住院治療?」夥伴細數著失智案家的家暴困境,或許是失智病人情緒與行為失控;或是疑似失智症遲遲不願就醫,造成家庭嚴重衝突;有時是照顧者承擔過大的照顧壓力,忍不住動手;有些更是個案與照顧者走向互為家暴相對人的狀態。每每我接到長照夥伴的來電,總是如親自到案家家訪一趟,跟著夥伴所描述的家暴場景驚心動魄著,我們都擔心著這起家暴會不會突發演變成更嚴重的社會案件,甚至新聞頭條報導的長期照顧悲歌。這些長照夥伴來電討論時,言語中聽到社區工作者、家屬或照顧者對於醫療的美好想像與巨大期待,他們明確希望醫院能將失智症病人「緊急安置」、「強制住院」、「住院徹底檢查」或「住院治療好才出院」,各式各樣對醫院的龐大期待。失智個案管理師的實務工作反思經驗我剛做失智個管師時,我接到這類型家暴的電話後,我焦急著四處詢問相關單位能否緊急安置,詢問再詢問,一通又一通電話請教著相關院內單位能否協助把失智病人收入院,當時我是多麽希望能夠幫忙安置病人到醫院治療,以此減緩那些家庭衝突與暴力的可能性。隨著一次又一次失智症與家庭暴力的實務磨練,往返跟不同單位討論交流中,我看到並非「曾」有過暴力的病人,就符合強制住院的條件,甚至有時只能等待家暴下一次發生,在有自傷或傷人之虞,第一時間聯繫警消單位,啟動強制就醫才能處理。記不清多少次,我是深深吸一口氣,向來電的長照夥伴道歉,醫院端真的無法單憑過往的暴力行為或照顧負荷太大,就強制收住院,我能感覺到電話那一頭的夥伴,用失望與無力的語氣說著:「好吧。」或許夥伴或照顧者會就此放棄強制就醫,也可能轉往下一間醫院繼續求助,要求強制住院。我與夥伴們時常焦頭爛耳後,換得一種深深的無力與感嘆,對於家庭暴力,能做得如此有限。而醫療院所端又該如何處遇因家庭暴力,被收入院的失智症病人呢?畢竟沒有藥劑可以治療暴力行為。我慢慢看見,即便是家暴,也不該亂了個案管理的初心,評估個案、案家與轉介單位的需求與期待,或許緊急安置與收住院後,可以換得照顧者稍稍歇息與喘息的空間,以尋覓與轉介更完整的資源;也可能轉介這次入院,造成病人有被警消帶走,對家人之間有更多的憤怒,埋下返家後增強家庭暴力行為的種子。我開始反覆叮嚀自己要耐著性子,不隨著那些驚心動魄或瞠目結舌的家暴事件亂了陣腳,我自問著:「強制住院、緊急安置、住院能好好治療等等,這些是誰的期待?是誰的目標?」 「收住院後,醫療端能真實解決個案或案家所遇到的困境嗎?」當我看到有許多案家甚至長照工作人員,希望強制收失智病人住院,是期待治癒病人所有照顧問題,或希望住院後醫療端能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困境,如拒食、走失、拒絕服藥、日夜顛倒、隨處大小便、毫無病識感、公然暴露生殖器官與家庭暴力行為等等各種照顧困境。家暴牽扯面向之廣與久遠,失智症狀讓這些家庭議題直接浮上檯面,這些往往不是失智症個案管理師一個「外人」,安排住院與服藥就能簡單處理,醫院無法包山包海的進行生理、心理與社會資源全部處遇,更不可能像魔法般,出院後轉變成一個很好照顧的失智症病人。我永遠忘不了,電話那頭婆婆哭著跟我說,因失智後,爺爺暴力行為愈演愈嚴重,她想乞求醫院安排病床,讓爺爺住院希望能「治癒失智」。醫療團隊該如何處遇才能讓這位從年輕就會動手打妻小的爺爺,出院後不再動手打妻子?這些照顧困擾如此真實,期許如此誠摯,我真的感覺到家屬與照顧者對這些失智症相關問題非常困擾,很希望能夠解決。這群四處碰壁的照顧者們,像受困的山友已經大聲吶喊想尋求協助,卻沒有任何的回聲,在山腳下的專業人員乾著急著。1.大部分的失智者是温和的,但因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情緒失控,但真的出現暴力行為者只是少數。2.和失智相關的暴力事件,是雙向的,不單是失智者對照顧者,也有可能是照顧者在壓力下失控的行為。3.其實無論是失智者的失控,或是照顧者的失控,都有可能經由照護技巧的改善來減少或避免。4.藥物能幫忙的部分不多,更多的可能是因藥物而產生遲鈍、嗜睡、步態不穩等副作用。藥物可能可以短期減緩照護壓力,但照護環境和技巧的改善,適時的尋求協助,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王培寧(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
2021-11-10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王必勝妻面對先生緋聞高EQ 醫師:外遇方要負起責任
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緋聞事件紛擾多時,他與妻子、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共同接受鏡週刊訪問。尤香玉說,這件事「對我傷害很深」,「自己現在沒有原諒王必勝」。但回顧許多名人外遇事件,最後都是由妻子出面,盼外遇紛爭可以落幕。精神科醫師表示,面對外遇事件,外遇方應對家庭、孩子付出更多心力及關懷,不要讓另一方飽受委屈。尤香玉受訪表示,王必勝的暖男個性很容易造成情感上濫情、不知道分寸、容易妥協,但現代女人沒有要為了一個正宮的位置,委屈求全,夫妻關係是平等的,沒有誰隸屬於誰。如此高度情商(EQ)的回應,獲得了外界滿滿支持。夫妻間發生外遇事件後,彼此相處格外重要。開業身心科醫師楊聰財說,先生外遇後若選擇回歸家庭,應對家庭、孩子付出更多心力,也可尋求婚姻諮商,重新看待夫妻間的互動及關係,尤其要關注外遇事件對妻子、家庭造成的創傷,夫妻雙方從尊重、包容、理解的角度出發,保持身心健康,使彼此繼續經營下去。楊聰財說,面對外遇事件的處理態度,男女大不相同,一般來說,女性較重感情,當先生發生外遇後,妻子第一時間會難以接受,感覺被背叛了,感覺自己的「城堡(家庭)被瓦解、被攻破」,但同時她會衡量時事,如果先生願意認錯,也表明不想拆散家庭,且還願意生活在一起,加上又有小孩的因素,妻子的態度可能會比較容易軟化。因此,法院中常見到通姦罪成立後,妻子提告妨礙家庭的訴訟案中會持續提告小三,卻對先生撤告,以保持家庭的完整性,這樣的情形屢見不鮮。楊聰財說,妻子出面說明先生外遇事件,幫先生收爛攤子、分擔責任,犧牲滿大的,更是飽受委屈。楊聰財指出,相對於妻子常在夫妻關係中難以取捨,又須兼顧家庭,但相反的若是妻子外遇,先生被戴綠帽,往往心情是憤怒的,不會選擇原諒妻子,多採取報復手段拆散對方。
-
2021-10-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唐鳳系統又當機 民眾批網站「只有登出不用等」
中央今日開放BNT第一劑與莫德納第二劑疫苗預約接種,許多民眾搶在上午10時前守在電腦前,未料民眾進入「唐鳳系統」時,就會出現「無法連線,請確認你的網路是否正常或忙碌」。部分民眾就算進入排隊頁面,一樣會卡住,動彈不得,網路上哀鴻遍野,有人笑稱整個網站「只有登出非常迅速」,另還有民眾不滿,莫德納等到都快失效就算了,現在連預約都要等,到底要不要讓民眾打疫苗?莫德納疫苗短缺,直到16、17周才讓民眾有第二劑可打,所以許多民眾都相當期待,一早9時許就拿著健保卡坐在電腦前,深怕搶不到自己想要的時間,甚至又再度錯過第二劑。未料,不少民眾於10時打開網頁後,就卡在排隊平台,一開始會顯示等候約1分鐘,不過網頁會自動增加時間,越等越久,有人就算等到了,點進去要輸入資訊還是當機,一切重來。另外,還有人點進去要選擇施打日期跟地點都沒辦法選擇,不斷卡住,甚至跳出畫面,一切又要重新來過。陳小姐憤怒表示,自己請假花了半小時,到現在還沒預約好,沒想到唐鳳系統這麼難用,整個網站只有登出非常快,群組朋友也一堆遇到相同的問題。陳小姐說,好奇中央這麼多專業人士,為何卻連一個網站都做不好?未來疫苗施打還有很多次,希望相關單位能正視問題,讓民眾等疫苗就算了,現在連預約都要等,痛批衛福部的疫苗政策從預約到施打都是「等、等、等」,到底有沒有想要解決問題?
-
2021-10-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羽化成醫師的醫學生:因缺乏經驗慘遭病人家屬下逐客令,而學到如何做好醫病關係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如何幫助實習醫學生成為好醫師」。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回顧學生時代因為缺乏經驗,慘遭病人家屬下逐客令,他非常感激當時一位護理師及時伸出援手化解僵局,而學到如何做好醫病關係;這位當年幫忙他的護理師也應邀分享她當年如何催化這位醫學生「蛹化成蝶的成功蛻變」;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分享他對培育良醫的心得,也特別強調除了住院醫師在這方面的重要性以外,他也希望教學醫院的護理師也能以他們豐富的臨床經驗,幫忙實習醫學生的成長。慶幸初入臨床即遇見這個家庭,好好挫一挫這名五年級醫學生(clerk)的銳氣,如今即將從醫學院畢業,接受「畢業後」(PGY)訓練,終於下定決心好好把故事寫下來。「那天,我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得很差勁,在休息室裡頭坐著哭,晚上十點猶豫許久還是拿起公務機播給NP(專科護理師)學姊,那種不知所措的窘境,幸好早早就經歷。」回首來時路,當初的光景依舊歷歷在目。「41歲女性,原居英國,久咳不癒,懷疑肺癌,父母與腫瘤科醫師認識,剛從英國回來,要做非常多檢查進行確診以及分期,有人想負責嗎?」憑著已在大學醫院一般內科接過兩、三名病人的經驗,我自告奮勇晚上留下來負責這名病人。晚上我走入病房打聲招呼,與病人和其母相談甚歡,過程中還於電話中和弟媳說明未來幾天安排的檢查,讓遠在英國的先生及其他家人了解目前的醫治情形,我深知clerk的身份不能對病家進行病解,所以關於病情告知我直接建議家屬趁主治醫師查房時撥越洋電話一併聽病解。電話掛掉後,整個氣氛有些不大對勁,病人的父親進來了,然我不以為意地繼續跟病人問著病史,結果問沒有幾句,病人父親直指我們缺乏記錄造成過多人詢問,於是我退而求其次轉而向父母問病史,問到家族史時,當我問到案弟有沒有結婚,然後多問了一句有沒有孩子,這一句話挑動了爸爸的神經,他劈頭嚴厲質問我:「這個很重要嗎?」為了化解尷尬,我仍從喉頭迸出文字慢慢向父親解釋,那眼神裡的殺氣才消了一些些。雖然主要問的是父母,病人偶爾還是會補充幾句,結果就在我接著問上一兩句後,病人突然間咳了起來,一聲聲咳嗽響徹了父親心頭的鐘,晃的撕心裂肺,我與同學被憤怒地驅逐:「好了好了不能再問了!她都咳嗽咳成這樣,你們趕快走吧,不准再來了!」匆忙之際,迸出什麼樣的道歉詞都不奇怪,留下了殘缺的病史詢問以及零進度的身體診察。回到護理站,同行以及埋首打病歷的同學給了我不少意見,這時我才發現自己焦急完成任務的心似乎造成病人及家屬一些傷害,違背Do No Harm的天條。回到休息室後,我有些擔心隔天查房的狀況,混亂的思緒使病歷變得支離破碎,怎麼也打不完整。看了看手錶,我深怕自己的不禮貌明日殃及NP學姊,於是晚間十點左右鼓起勇氣播出電話,我一邊闡述被方才場面震懾的經過,一邊流淚,更覺得自己做得很爛,話筒另一頭的學姊默默地聽我説完,接著關心我是不是很挫折或不太敢負責這名病人……確實,當下我的信心的確受大了大大打擊。先前六週的訓練,與病人的相處都十分圓融且溫暖舒服,這是我第一次被病家掃地出門,然而這也令我反思:「或許我應該更早離開?或許我應該再精簡一點?」 「或許我以為輕鬆的聊天,在病人父親眼中卻是廢話,更妨礙了休息時間……」仔細一想,當天病人晚飯其實還剩下一些沒吃完,且病人已經做了兩個大檢查,身心俱疲,此外嚴重的肋膜積水造成講話會喘,並且時不時會咳嗽,這樣的狀況實在不適合久久問診。父親方面的情緒應當也十分複雜,全力栽培孩子到國外公司擔任商業經理,此時卻被宣判得了癌症,心中必定滿是焦急,但是病人母親已為此悲痛哭泣,一家之主的矜持使其必須嚴肅地表現堅強。雖然僅是猜測,但慌張跟經驗不足的我,冷靜下來後才能好好替病人多想一些……後來我與學姊討論出一個折衷方案,訪視病人我都與學姊一同前往減少打擾病家次數,而在學姊陪同之下,我也能完整而無壓力做完每日身體診察及問診,病人父親也不會嚴肅對待。經過了一連串檢查,病人為右下肺肺腺癌肺內轉移,並有多處肺外轉移(肝臟、骨、腎上腺、腎臟),後來申請新藥crizotinib進行標靶治療,住院過程也接受肋膜穿刺引流胸水緩解喘的症狀,慢慢地她能走出病房繞著護理站散步,慢慢地父親對我的態度逐漸軟化,開始跟我有一些日常對話。病人住院已近兩週,各式檢查及治療方向也告一段落,那天我發現病人去散步了,我有禮貌地詢問父母是否能陪病人一起散步聊聊,而他們也同意了。我們在長廊上談了許多跟病情無關的事情,她說她好想回去陪孩子,最近女兒在英國參加科展,之前只要有比賽總是由她陪同,現在連要看先生與孩子都只能透過視訊。她也反問我是哪裡人?醫學系辛苦嗎?為什麼選醫學系?這些日常對談在初入病房那天看來是多麼遙不可及,如今我們在午後暖陽的沐浴下談笑著,我慶幸自己當初沒有放棄負責這名病人,才讓枝芽蔓過牆,開了花。離開這醫院前,我又翻了她近期回診的病歷,多出來的腦部影像檢查即使報告還沒出爐,我也能從中嗅出一些不尋常之處。謝謝您帶給我的考驗以及成長,也希望您能好好的陪伴身旁的親人,面對病人時我不僅在知識方面需要努力,許多臨床上的應對及體諒都得繼續磨鍊,期許自己畢業接受PGY訓練後,能在忙碌之餘好好面對交到自己手上的病人。「生命的脆弱,值得我們好好呵護;生命的堅強,等待久了也會看見的吧!」
-
2021-10-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疫情下 易受創5族群 留心悲傷五階段
● 面對多變疫情,民眾身心起伏,不時心情低落● 失業者常否定自己,社會新鮮人、學生,最常感焦慮● 喪親之痛不要隱忍,需要好好宣洩疫情趨緩,政府廣發五倍券盼能復甦景氣,但受傷的身心恐怕無法說復元就復元。面對變化多端的疫情,民眾身心狀況也跟著起伏,焦慮、憂鬱、低落不時襲來。心理諮商師許家綺提醒,失業者、學生、確診者、喪親者、醫護人員是5大身心受創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悲傷五階段」,一定要適時對外求助。先是否認 不願面對現實通常身心受到創傷,會經歷「悲傷五階段」,先是否認,不願面對現實或否定事實;接下來是憤怒,對任何事物都感到不平;第個三階段是討價還價,認為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事情;第四階段放棄,不再抱怨也不再憤怒,陷入失落憂鬱狀態;第五階段是接受。前四個階段會不斷反覆進行,才可能進入第五階段。調整身心狀態 再訂目標許家綺表示,疫情期間,失業者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否定自己,不知如何適應現況。部分失業者即使失去工作,存款仍可支應一到三個月生活,建議可以先沉澱,將失業期間視為暫時休息的時光,調整身心狀態,再訂定目標,嘗試各種機會,有助未來發展。兩類學生會受疫情影響,一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二是剛好要升大學或高中的學生,焦慮感將遠高於同齡者。許家綺表示,家長此時扮演重要角色,應給予更多空間,社會新鮮人也可嘗試不同歷程,打工換宿、多元學習等,身心穩定後再投入職場。確診者曝光 不知所措自責許家綺表示,確診者易受關注,任何人都可能知曉你或妳是誰,因擔心隱私曝光而不知所措,出現易怒、恐慌等情緒,加上確診者常會有「自責感」,但是,親友之間若無法抒發身心壓力,應立即尋求身心科的協助。因疫情而喪親的家屬,更是疫情下身心飽受創傷的一群人。許家綺建議,喪親之痛不要隱忍,此時反而需要好好宣洩,當哀傷情緒湧上心頭,可把對離世親人的感念之情寫成文字,有助走出傷痛。醫護人員 心理健康被忽視醫護人員長時間於第一線作戰,避免家人染疫,盡可能與家人保持距離,但仍可能害怕感染病毒,少了抒發管道最終累積成壓力,許家綺表示,醫護人員雖是專業人員,但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視,部分心理諮商所有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協助醫護人員重新反思自我價值。
-
2021-10-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康復難!精神病、中風風險增3倍 5種人PTSD風險高
台灣目前累計有1萬5418名新冠肺炎康復者,他們真的完全康復了嗎?台灣疫情爆發已近五個月,中央仍無相關統計,各大醫院近期才宣布開設追蹤門診。台大公衛學者綜合國際重要大型研究並提醒,三成確診者有五大症狀會持續半年以上,四成兒童確診者逾四個月仍受症狀所苦。住院或重症者六個月內發生精神疾病、中風、顱內出血之風險是流感病人的2到3倍。還有五種人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高危險群,社會大眾PTSD發生率高達三成,僅略低於SARS和MERS當年。台大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各國早在去年1月就開始探討新冠康復者的健康議題,《英格蘭醫學期刊》總結所有研究所探討的疾病,發現影響層面極廣,包括心臟、腦、脾臟、肝臟、腎臟、胰臟、肺臟、消化系統,幾乎所有器官都持續受影響。英國研究顯示兩成確診者症狀持續超過5周,一成持續超過12周,以疲勞、咳嗽、頭痛為大宗。國際間定義感染12周(三個月)後仍出現的症狀就是「新冠肺炎急性期後綜合症」,實證顯示三個月後,最多有55%成確診者仍感到疲憊、17%還會咳嗽、31%還會腹瀉嘔吐,18%還會頭痛。橫跨56個國家的調查發現,有些人原本沒事,但兩個月後忽然出現心血管、皮膚、腸胃道、神經痛、過敏、眼耳疾病、關節肌肉痛、記憶及語言能力受損、亂經等症狀。還有30%確診者症狀會持續超過6個月,五大症狀包括疲勞(80%)、勞動後倦怠(75%)、腦霧(60%)、神經感覺異常(55%)、頭痛相關症狀(50%)。其中勞動後倦怠,對腦力型勞工影響較小,但對於體力型勞工的影響就很大。義大利研究甚至發現,18歲以下兒童確診者也有一到兩成持續有失眠、呼吸道症狀、鼻塞、疲勞、肌肉痛、注意力不集中、關節痛等症狀。康復者發生精神及神經疾病的風險也大幅上升。專精於精神心理衛生台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張榮珍指出,美國研界追蹤23萬名確診者,結果發現感染後六個月內,新冠住院病人首發或復發神經及精神疾病的風險,是流感病人的1.5到1.8倍、任何其他呼吸道疾病的1.2到1.3倍。從新冠肺炎重症康復的人,六個月內發生較嚴重神經及精神疾病的風險更高。曾住院者風險增為1.3到1.7倍,曾住加護病房者風險為1.6到2.9倍;曾因確診而發生腦病變者的人,風險更達到1.9到3.2倍。併發腦病變的新冠肺炎康復者在追蹤200天期間,發生顱內出血和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遠遠高於其他嚴重度的康復者,程度超過三倍。張榮珍表示,很多國家疫情嚴峻時大量病人湧入醫院,有些人在救治不及下過世,相當於重大災難事件,可能引發。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造成義大利民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比例高達30%,高於911事件、日本311事件、美國卡翠納颶風,僅次於SARS或MERS疫情時(32%),「新冠肺炎可說是世紀大災難也不為過。」張榮珍表示,PTSD發生時會做惡夢,例如身邊的人一一過世、病況危急卻沒人來救自己;還會極力避免想起相關痛苦記憶,常有驚恐、罪惡、憤怒、羞恥等負面感受。歸納義大利追蹤研究,有五種人發生PTSD風險最高,即女性、病程中情緒激動或錯亂者,出現長期症狀者、有精神疾病病史、肥胖。張榮珍說,醫療人員如果接觸到符合這些特徵的康復者,應格外予以關切和資源。疫情下政府除了支持經濟活動和社區組織,也不能忘了支持民眾取得更多心理健康評估與幫助的資源。
-
2021-09-24 養生.心理學解密
被主管霸凌不辭職、被家暴不離婚…關係專家:容易歇斯底里的女性配上看似冷靜的男性,很可能成為「虐待關係」
許多心理學家和普羅大眾都認定,關係出了問題,雙方都要負責任,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種錯誤觀念非常危險。許多場合都出現虐待關係,包括家庭、公司或是伴侶,不過往往彼此都沒被察覺,所以糾纏了一輩子。我們一定要了解這種互動模式,才能察覺端倪,進而預防或終結虐待關係。所有的控制型關係都會出現暴力言行,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行為的頻率、強度和動機也不同。在最嚴重的虐待關係中,有一方會不斷控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維持主控的地位。家庭暴力與虐待關係的專家班克羅夫特(Lundy Bancroft)指出,施虐手段是刻意計畫好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權力和長期控制對方。目前最常見的虐待方式就是情緒虐待,也稱為心理虐待。當然,所有的虐待行為都帶有情緒,沒有純然的身體虐待。我們被信任的人毆打,情緒和身體都會受到創傷。透過心理虐待,施虐者企圖減弱對方的權力或羞辱一番,讓對方越來越難反抗,易於控制。不管在家庭或工作場所,施虐者都會運用類似的心理戰術。同樣地,新興宗教領袖、獨裁者以及野心家,都會設法擁有至高無上的掌控權。透過精心的操弄手段,他們奪走了受害者的自主權,把他們變成順從的奴隸。在更嚴重的情況下,受虐者會維持虐待關係,不再反抗。為了達到目的,施虐者掌握所有的話語權,讓受虐者看不出來自己正受到控制;他不相信自己的看法,也不敢質疑施虐者的一言一行。施虐者會把責任推給對方:「這麼做都是你逼我的,我都是為你好。」或是故意大事化小:「事情沒有那麼糟糕,是你反應過度了。」受虐者不僅違背了自己的意志,自主權和自尊也會大受傷害,最後失去反抗的意念。就像在戰爭中,囚犯被迫去殺害自己的同袍;或是妻子被丈夫家暴,進而無法照顧小孩。施虐者在受虐者心中建立一座無形的監獄,效力和真正的牢房一樣。旁觀者通常很疑惑,質疑被家暴的太太為何不離婚,被主管霸凌的員工為何不辭職,或是被情緒勒索的兒女為何不斷絕親子關係。情緒虐待讓人身心俱疲,受虐者的自我價值感不斷下降,也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看法,情緒越來越不穩定、焦慮感升高,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他們內心也累積許多不滿,但因為身處受虐關係中,為了人身安全或擔心害怕,便無法說出真心話。長期以來,他們會用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壓抑情緒。舉例來說,受虐者的家人曾經到家中探訪,可是施虐者卻找藉口不告訴受虐者,這名受虐者在悲憤交集下,情緒崩潰便哭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施虐者更覺得受虐者情緒不穩定、思緒雜亂,難以討好。在異性戀的虐待關係中,最容易看到這種互動模式。關係專家瑞爾(Terrence Real)提醒大家,容易歇斯底里的女性,如果配上看似冷靜的男性,就很有可能發展成虐待關係。根據統計,在虐待關係中,很少雙方都是施虐者,通常只有某一方在施暴。而在異性戀關係中,施虐者通常是男性,畢竟從先天生物條件來看,女性會比較弱勢。一般而言,男人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學習各種權力控制方法,這樣才能成為所謂的「真男人」;而女性在社會的要求下,傾向於當個好配合的伴侶、自主性低。當然有的施虐者是女性,畢竟除了異性戀伴侶外,同性伴侶、親子關係也都會出現虐待言行。許多心理學家和普羅大眾都認定,關係出了問題,雙方都要負責任,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種錯誤觀念非常危險。不過,在權力控制的關係中,雙方的地位並不均等,衝突通常是某一方引起的。再說,不論你的另一半做了什麼,都不能當成暴力行為的藉口。虐待關係的指標怎麼知道自己正身陷虐待關係?專家認為,最重要的指標是自己的感覺。諷刺的是,受虐者反而無法信任自己的感覺。下列幾個問題有助於辨別情況:*發生衝突時,我是否害怕被對方恐嚇,身體和情緒都有畏懼的反應?*對方有尊重我嗎?*對方願意聆聽我的想法、感覺和需求,並且認真看待問題嗎?*把自己的擔憂提出來討論後,最後對方話鋒一轉,焦點全放在我做錯了什麼。*不論我多麼努力溝通,對話內容永遠沒什麼建設性。*是不是經常有罪惡感?*是不是過度注意彼此的關係,一直想找方法改善?*是不是覺得自己快理智斷線?*心情是不是隨著關係好壞而起起伏伏?*對方難以取悅,我始終對於現狀感到不安,很難有踏實的感覺。*自信是否減低了?*越來越難相信自己的體驗與看法。*衝突完兩人和好之後,還是擔心自己又會說錯話。*發生衝突後,對方是否負起責任,確實自我檢討,避免以後再發生類似問題?*我希望對方負起傷害我的責任,但他反而羞辱我,抱怨我要求太多、意見太多。*總是有口難言。*我想挑戰他的權威,對方卻反控我想控制他。*我感覺低人一等,在他面前抬不起頭。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施虐者動不動就發脾氣,但受虐者連抱怨的權利都沒有。如果受虐者能察覺到自己的憤怒,就比較不會一再容忍對方的惡行惡狀。為了讓受虐者不生氣,施虐者最常用的招數,就是讓對方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被公平對待。受虐者一抱怨還會受到懲罰,使他不敢再多說一句。比方說公司的主管霸道又蠻橫,你在會議上忍不住抱怨了一下,工作量分配不均,心裡不太好受。這時老闆卻開始長篇大論,強調他為公司做了多少犧牲,員工又懶又不知感恩。講到最後,老闆覺得很失望、自己被糟蹋了,一言不發就離開會議室了,完全沒有回應你的問題。事實上,老闆向你傳達的訊息是,有意見的員工一定會付出代價。虐待關係一定會產生創傷,受虐者一定會經歷某些「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這些症狀甚至在關係結束後也不會消退,它們不是懦弱的象徵,而是受虐的自然反應。理解這個道理,受虐者才有機會治癒。請留意,如果有讀者認為自己處在虐待關係,那麼你們的互動方式已超過本書的討論範圍,最好的辦法就是結束這段關係。如果你有人身安全上的疑慮,必須立刻採取行動,尋求協助資源,以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書籍介紹書名:關係免疫力:哈佛心理學家教你建立有韌性的人際關係,有效修復情感裂縫作者:梅樂妮.喬伊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2/19作者簡介/梅樂妮.喬伊(Melanie Joy)心理學家,畢業於哈佛大學,專長領域為人際關係、溝通與社會變遷。她的著作獲獎無數,也是國際知名的演說家、訓練師以及組織教練。她的工作成果獲得世界各大媒體報導肯定,包括《紐約時報》、英國BBC、澳洲ABC電視臺,更多訊息可詳見www.melaniejoy.org/延伸閱讀: 打完AZ怕有副作用,「第2、4、30天」要留意!家醫科醫師:施打後第●天是血栓觀察期
-
2021-09-21 養生.抗老養生
睡前也要有「儀式感」!雙腿泡熱水、看小說...名作家的「安眠10大撇步」,讓你一夜好眠
很多睡眠品質不好的人,關鍵都在於躺在床上時,腦袋的負面思緒就一個個跑出來了。「第一隻綿羊跳過去,第二隻綿羊跳過去、第三隻綿羊跳過去……第兩百零一隻綿羊跳過去……」我的腦海中一直有綿羊從柵欄跳過去的畫面,可是睡不著就是睡不著,都已經幾百隻了還睡不著,這時,我往往從棉被裡跳出來,然後就是煩燥和憤怒。我氣惱夜深人靜了,大家都放鬆地好好睡覺,怎麼只有我還思緒紛擾、心情受挫。這種失眠的經驗相信大家都有過,後來我是怎麼調整回來的呢?安枕無憂的十大撇步目前為了和「失眠」說再見,我已從自身多年經驗找到如下十大撇步並且認真執行,果然逐漸享受一覺到天亮的美好感覺。神奇的兩個技巧,讓你一夜好眠多年和睡眠學經驗的過程,終於讓我弄清楚一件事,原來很多睡眠品質不好的人,關鍵都在於躺在床上時,腦袋的負面思緒就一個個跑出來了,例如,「糟了,今晚我準定睡不好」、「奇怪,為什麼一直沒辦法睡著」、「都是你們吵得我沒辦法睡」、「唉!我就是睡不著」,各位除了從以上十大撇步去改善,或尋求專業醫師的治療之外,還可以透過如下的兩個技巧改善睡眠。⑴自我放鬆技巧當我工作到太晚才回家時,常會人躺在床上,但思緒仍紛飛,此時我會透過深層呼吸的方法,讓自己的身體沈澱下來。同時,心中默默唸著:「頭頂的部份放輕鬆了,頭顱裡面放輕鬆了,耳朵放輕鬆了,額頭放輕鬆了,眉毛放輕鬆了,眼球放輕鬆了,鼻子放輕鬆了,臉頰放輕鬆了,嘴巴放輕鬆了,牙齒放輕鬆了,下巴放輕鬆了,脖子放輕鬆了,肩膀放輕鬆了……」就是這樣定下心,從頭到腳,一個部位一個部位默唸下去。很神奇地,通常我心中默唸到頸肩就睡著了,隔天早上醒來問自己:「昨天晚上我唸到哪裡就睡著了呢?」回想一下,就想起了是在「頸肩」部位進入了夢鄉。當然每個人的感覺和需求是不太一樣,但是這樣用慢速度,心中默默地往下唸,不知不覺也讓自己放輕鬆了,而專注力也從「擔心睡不著」轉向「我可以讓身心更放鬆」了。⑵「我喜歡我自己」技巧這真是很神奇的一句話,記得當初我開始學習唸這句話時,心裡其實一點也不喜歡自己,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盡如意的地方。所以,往往口中一邊唸「我喜歡我自己」,還隨著業務團隊越唸越大聲之際,我心中跳出的句子都是「我根本不喜歡我自己」、「我討厭我自己」。如今,多年來的成長,從矛盾走向和諧,從厭惡自己走向喜歡自己,唸這句話時再也沒有心中的抵觸和排斥。各位可以試試看,在躺到床上時,發現自己心神未定,也可以在室內僅留一點燈光的放心感覺中,心中默唸:「我喜歡我自己、我喜歡我自己、我喜歡我自己、我喜歡我自己、我喜歡我自己……」能默唸多久就默唸多久吧!往往在隔天醒來時會發現自己─哇!昨天晚上真的在「我喜歡我自己」的自我暗示、自我祝福中睡著了。曾經有位多年為失眠所苦的職業婦女,她每天在家庭和工作中打轉,早已經忘了什麼叫做「一覺到天亮」的感覺。直到進入我的課室,學到這個簡單的技巧,她開心地和我以及所有學員分享,她說:「我就專心地、默默地唸─我喜歡我自己,真的很放鬆就睡著了。」看到她睡飽飽紅潤的臉龐,真替她高興,也很欣喜自己曾經在失眠的經驗中,不經意「苦中作樂」找到這句話來自我調適,竟然也可以幫助到學員,這是多麼棒的一件事啊!當然,這種話語也有人用其他字句來自我放鬆,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或「感謝老天爺讓我睡飽飽」,或「開心地睡、放鬆地睡」,任何簡單、重覆的字句皆可,只要是正面的、平靜的,皆可。書籍介紹想法一改變,壓力就不見:化解九大壓力源,重獲幸福情緒作者:吳娟瑜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2/22作者簡介吳娟瑜:國際演說家,演說場次已超過6000場。在台灣被喻為「成長之母」的吳娟瑜老師,重視自我成長,也注重帶動周遭的人共同成長,這也是為什麼她樂意到華人世界各地巡迴演說的原因。學歷: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經歷:馬來西亞星洲日報2011年讀者票選華人十大最受歡迎好書作家。1975年,創辦台灣第一個女性成長團體「知音園地」。1986年「栽培妳自己」入選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1997年,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畢業。泰山文化基金會董事。著作:《毒親教養》、《藍天會在牆外等著你──愛與不愛,你最後都是一個人》、《情緒化也沒關係》、《酷老樂活》等30餘本暢銷書。 如何緩解疫苗副作用、何時該吃普拿疼?接種前後要吃什麼?「疫苗接種前後」9大須知一次看
-
2021-09-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英媒:機師和機組員成台灣疫情「替罪羊」 被社會鄙棄
國內近日爆發3名長榮航空機師確診Delta變種病毒,其中一名機師傳染給其子,造成桃園北科附工停課。機師和機組人員也遭控是台灣防疫破口。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機師和機組員曾是台灣令人稱羨的行業,卻成為台灣疫情的替罪羊,被社會大眾鄙棄。每日電訊報指出,為台灣航空公司匿名機師警告,18個月來的嚴格防疫措施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可能危及飛行安全。一名機師表示,「我們這些人試圖不讓彼此有一個人待在駕駛艙內的時刻」,並稱他們被無限期剝奪正常生活,同時面臨日益上升的網路仇恨,感到筋疲力盡。他們還要面對不斷改變的防疫規則,感到困惑且精神緊張。航空公司員工聲稱社會歧視愈來愈嚴重,包括學校要求他們的子女待在家不要到校,醫療保健機構也拒絕為他們治病。許多人曾為他們的工作感到自豪,如今卻不敢承認自己的職業。有些機組員和機師表示,「在台灣當機師你會感到羞愧」,或「我不會說我是名機師。我覺得自己在躲藏,像個小偷」。另一名機組員說,「民眾認為機師和機組員是謀殺凶手,因為我們把病毒帶回來」,網路仇恨和霸凌助長「獵巫」氣氛,甚至有詛咒機師和機組員死亡的言論。不過,也有推特網友表示,每日電訊報的報導有所偏頗,指出機師自己也有違反防疫規定,而這才是民眾憤怒原因。‘People think pilots are murderers because we brought back the virus’: Taiwan’s Covid scapegoats https://t.co/ZJsFMd8fG9— Telegraph Global Health Security (@TelGlobalHealth) September 10, 2021
-
2021-09-11 養生.人生智慧
張曼娟:那一天我帶著爸媽上車,被小黃司機罵了,我卻覺得一片暖意!
你以後也會老那一天,我被小黃司機罵了,他很生氣,我卻覺得心中一片暖意。事情是這樣的,自從父母親老邁,行動愈來愈緩慢之後,我們出門都搭小黃。為了不讓司機等太久,覺得不耐煩,我總在開車門的一瞬間,對司機說:「老人家動作慢,可以先按錶喔。」有些司機就按了錶開始計費;有些司機很客氣,笑笑的說不用先按啦,慢慢來。對於前者,我覺得心安;對於後者,則有更多的感激。那一天,我攔下一輛小黃,像往常一樣請司機先按錶,那位頭髮花白的司機先生轉頭看了看正努力上車的父母親,突然大聲嚷著:「為什麼要先按錶?人都還沒有上車是要按什麼錶?老人家慢慢上車有什麼關係?真的是很奇怪ㄟ……」直到我們全體上車,車子開了一小段,他還是持續碎念。雖然對我凶巴巴,卻很貼心的幫前座的父親繫安全帶,還轉頭問後座的母親冷氣會不會太冷?我的心中湧起一陣暖意,彷彿是不明所以的被撫慰了。前2年父親摔斷了腿,出門需要坐輪椅,卻又堅持搭公車,所幸家門口就有低底盤公車。我們遇見的公車司機都很好,願意降下車身、架好坡道,幫忙輪椅上車,全程差不多要耗費2到3分鐘,所幸車上乘客也都耐心等候。我聽說有公車司機拒載輪椅族,還用廣播器大聲廣播:「全車乘客一致性意見不能等你!」公車揚長而去,而那位被拋下的輪椅族已經等了30分鐘,還得再等30分鐘。這分明是「一致性的霸凌」,一種野蠻的傷害。3年前的某一天,因為要上課,我無法陪父親出門,於是外籍看護推著輪椅帶父親搭公車,公車司機看見了父親,也聽見了他要上車的請求,卻關上了車門。趕時間去醫院就醫的父親爆炸了,看護說父親大聲怒吼:「你以後也會老!你以後也會老!」車子都已經開走了,還在喊,你以後也會老。我想著父親的憤怒與無助,甚或還有屈辱,感到非常悲傷。我知道他的怒吼是想喚起司機的同理心,可惜,「老」這件事,是許多人想都不願意想的未來。如果連想都不願意想,又怎麼能夠面對呢?4年多以前,我曾在電梯裡遇見一位鄰居少年,他問:「那2位很老很老的爺爺奶奶,是你們家的,對吧?」我還沒回答,少年已經走出電梯。當時的父母行動自如、頭腦清晰,一切生活皆可自理,我知道他們老了,卻沒意識到他們已經「很老很老」了,父母親真的有那麼老嗎?少年離開之後,我還在想。1個月後父親進了急診室,老,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總在猝不及防的時刻。何必很震驚其實我不反對醫美,也不是沒想過醫美,只是遇見過幾位年長的朋友,他們迷人的風采和雋永的談吐,深深吸引我。雖然容貌確實不再青春美麗,我卻覺得他們連皺紋都那麼好看,令人移不開目光。我想和他們一樣,想要對自己的老去更安然若素。我們的社會對「老」充滿歧視與醜化,每隔幾天,就能在網路上看見某位資深明星的近況報導,有圖有文,可能是和朋友吃飯、去市場買菜、在街上行走,標題通常都是這樣下的:「多年不見,○○○的近照令人震驚!」感覺相當聳動。點進去看看圖片有多令人震驚,才發現當年的青春玉女或是魅力帥哥變成了中年人。只是中年人,距離老年都還有一段相當的歲月呢。他們的身形不復當年纖細,腰變粗了,或許還生出了小腹,頭髮有些花白,臉型圓潤或是瘦削了,衣著當然也不像當年的光鮮亮麗。從幕前退下之後,成為一個尋常的中年人,到底有什麼「令人震驚」之處?還是因為我天天看著自己的中年容顏,早已見怪不怪了?有一次,報導中出現的是一位20年前的當紅玉女,在她30歲之前,為了結婚生子,毅然決然退出娛樂圈,銷聲匿跡一段時間。20年後,被狗仔拍到的她,正在健身房裡做運動,標題依然是「20年未見,如今的容貌令人震驚。」我感到「震驚」的是,年近50歲的她依然保持著纖細的身材,穿著緊身運動衣,繃出了完美線條,化著淺淺淡妝的臉龐與當紅時沒有太大差異,反而是因為此刻的自在生活而更放鬆,笑容可掬,看起來更美了。記者敘述時也寫道:「如果不說的話,沒人相信她已經半百了,因為她各方面都維持得很不錯。」然而,這篇報導是這樣結束的:「話雖如此,但是,現年50歲的她,與25年前相比,依然顯出了歲月的痕跡,令人唏噓。」50歲的人與25歲當然不能比,這是最普通的常識吧!狀態保持如此完美的女星都被奚落,我認為這些報導中隱藏的是一種「恐老情結」,只要不再年輕就會「令人震驚」。悲哀的是,人活著活著就老了,無人可以倖免。有些明星與名人為了不「令人震驚」,於是選擇了醫美,結果如何?更多的嘲諷與惡意訕笑四面八方湧來,好像不能以「真實面目」示人,就是一種欺瞞的罪行。女人的老,比起男人的老,似乎是更嚴重的「錯誤」。最近的例子就是好萊塢偶像明星基努.李維和他的銀髮女友,終於公開戀情,攜手曬恩愛。基努.李維被稱為「全世界最寂寞的男神」,20年前,他的前女友意外過世,他似乎封閉了心靈,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他常常都是獨來獨往,獨自搭乘地鐵,坐在路邊喝可樂,過著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而後,他遇見了Alexandra Grant 這位女性朋友,兩人有相同的愛好與興趣,都喜歡藝術和慈善活動,還一起創辦出版社,成為合夥人。經過10年時間,兩人才從朋友變為戀人。因了解而相愛,不是最令人安心的關係嗎?他們追求的不是彼此的美貌、錢財、名聲,只是想要在往後的人生成為伴侶。這是心靈能量旗鼓相當的伴侶啊。消息曝光之後,當然有許多人為基努.李維感到高興,卻也必定會有媒體和網友,對Alexandra Grant 的銀白髮色與未經醫美的天然樣貌訕笑嘲諷。人們已經習慣了媒體上不斷醫美、不肯老去的容顏了,這樣毫不介意的呈現真實年齡,彷彿是一種冒犯。然而,巨星級的基努.李維見過多少傾國傾城的年輕美女?完美無瑕的臉蛋、傲人的身材,舉手投足都是女神風範,可惜,那些女子都沒能打動他。他願意把愛情與靈魂交託給Alexandra Grant,正因為這才是他真正渴望的女子;他不是用視覺審美,而是用靈魂審美。其實,Alexandra Grant 並不是「老女人」,她比基努.李維還小九歲呢。她只是沒有努力的維持或加強自己的青春外貌而已,她加強的是別的部分,那可能是這對戀人覺得最重要也最可貴的。因此,在基努.李維眼中,她的美麗無可取代。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活到8、90歲的人只會愈來愈多,看見媒體一面倒的「恐老情結」,我才覺得真是「令人震驚」呢。人為什麼要老?老,是我們從未學習、也避免思考的事,當它赫然降臨時,只能驚惶無措、困惑惱怒。父親剛過80歲時,聽力明顯下降,加上不明所以的罹患了罕見疾病紫斑症,天天服用大量的類固醇藥物,心情很低落。有一天早晨,我從睡夢中驚醒,聽見他號啕的哭聲,痛徹心扉的問:「人為什麼要老?老了為什麼這麼悲哀?」他是家裡最老的,沒人能回答他的問題,也沒人知道他還會比老更老。從那時開始,我就在思考老的意義。人從小到大,學習規矩、辨別是非、努力向上,爭取更多的資源與社會地位。當我們老的時候,應該要活得更自然,而不是更成功。明白了生老病死亦如春夏秋冬,一片欣欣向榮的葉子,到了最後的季節,便是要枯萎、要凋落的,一陣風過,輕輕的飄落在土地上,永遠的睡去了。在永遠睡去之前,我們還有機會可以回溯自己的人生,那些該道謝的、該和解的、該承擔的、該放下的,都能好好去做,無所畏懼。孔子曾經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段對於老的論述,我是頗為同意的。孔子勇於面對老年身體機能只會變得衰弱的事實,於是,需要戒斷的是還想獲得的心態。想要得到更多錢財、更多注意力、更多主控權、更多晚輩的關心……往往成為痛苦的來源,也讓照顧者感到困擾。既然血氣已衰,就該心平氣和,對身邊的人多些體諒與同理心,對天地萬物有更多感謝,不要再想著獲取什麼,而是願意多付出一些。當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原本就是什麼都帶不走的,為何不在可以作主的時候,主動給予和付出呢?不求回報的付出是真正的快樂,一次又一次付出,愈來愈多的快樂,臉部的線條柔和了,自然散發出令人想要親近的氣場。走過年輕與壯年,在情感的糾結纏繞與職場的明爭暗鬥之後,終於來到老年,從焦躁煩悶走到清涼之地,不是上天的恩賜嗎?讓我們可以放下許多重擔,整理出一個更和諧美好的世界,而後好好告別。如此想來,老年真是人生不可缺乏的一個重要階段,讓我們有機會漂亮退場,留下善意與溫情。作者簡介/張曼娟在出版業最蓬勃的年代,張曼娟的《海水正藍》與其他作品,影響了許多世代的人。當物換星移,張曼娟體會自己的中年變化,真誠探究內心感受,思索並想像未來,她寫下《我輩中人》,引爆中年話題,並與照顧者們相濡以沫。她發現「我輩中人」的幸福或不幸,可以由自己掌握,只要認清了自身的獨特與價值,便可「以我之名」,開創一個完滿的小宇宙。延伸閱讀: 為何結婚久了,就會變得無話可談!從薩提爾模式看見「這習慣」,如何毀掉你的婚姻
-
2021-09-07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長輩白天嗜睡夜間躁動,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現象,因為大腦功能逐漸喪失,除了記憶減退、情緒干擾、認知功能障礙,睡眠時間混亂是最令照顧者頭痛的問題。長輩日間嗜睡、半夜吵著要出門,沒有方向感的遊走行為容易變成失蹤事件!長輩睡眠障礙影響全家人,揪出原因改善清晨3、4點,王伯伯已經瞪大眼睛醒來,起床到客廳來回踱步,甚至想要開門外出,吵醒了其他家人。幾經安撫,好不容易安靜下來,但天光逐漸明亮,再過沒多久要出門上班的家人也累壞了。生活作息日復一日被打亂,不僅失智長輩的生理時鐘出了問題,照顧者的體力也面臨崩潰邊緣,到底該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說明,人的睡眠週期可分為四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正常狀態下,每晚大概有4至6次的睡眠週期循環,加起來共約6至9個小時睡眠時間。若有午睡習慣或白天活動量少,則會影響睡眠總時數,夜間容易淺睡或睡眠週期不正常。Q1:為什麼年紀越大越睡不著?白天生理節律、活動的時間改變,不同於青少年、中壯年時期,褪黑激素的釋放時間和達到尖峰的時間也提早。另外,若罹患慢性病,以及有情緒、內分泌、免疫力等問題,也會影響身體運作機能,改變睡眠週期。Q2:要如何改善長輩的睡眠品質、睡眠作息?養成規律的作息,在固定時間起床、用餐、就寢,白天午休或小憩勿過久,建議20至30分鐘最為適宜。若長輩日夜顛倒情形嚴重,建議採漸進式方法調整,尤其是建立「睡前儀式」,知道睡覺時間到了!Q3:失智症患者的睡眠困擾和一般年長者有什麼不同?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都減少,週期性也變差。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 失智者晚上不睡,嚴重影響照顧者作息?除了吃藥,飲食方式也能解決?快了解專屬失智者「助眠菜單」:https://pse.is/3nmg5a)(➤ 照顧家中失智者,總有忙不完的大小事,身為照護者的你「肩頸痠痛」超疲勞?跟著專家一起做紓壓瑜珈,好好放鬆:https://pse.is/3qv74j)每到傍晚就暴躁失序夕陽西下,失智症患者卻開始躁動不安!出現幻覺、錯覺,以及焦慮、恐懼、憤怒等情緒,不停嚷嚷著看到誰回來了。家屬反映,每到傍晚總是特別緊張,害怕長輩行為失序,產生妄想或攻擊症狀。陳宥達解釋,黃昏天色逐漸變暗,患者容易出現意識上的混亂,尤其是中度以上的失智長輩,漫遊、亂跑大幅提高走失機率,增加照顧上的負擔。Q1:什麼是「日落症候群」?太陽下山後,隨著日照光線改變,失智症患者的意識和認知功能開始混亂,出現一連串脫序行為。這些症狀在白天並不會出現,傍晚或夜晚特別明顯,又稱為「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也可能因季節變換而有不同發生頻率。Q2:「日落症候群」對睡眠障礙的影響?當失智症患者出現日落症候群時,夜間躁動情形惡化,影響睡眠時間和品質,也直接影響照顧者的作息。如何改善失智症患者睡眠障礙問題?陳宥達綜合門診觀察的資訊,分享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延伸閱讀:家有失智症患者,該如何佈置?掌握4要點,輕鬆打造失智友善居住環境)除了認知功能障礙,陳宥達解說還有其他影響睡眠障礙的因素,建議照顧者找出原因解決,而非使用安眠藥物,讓作息更加紊亂。●環境: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停止使用3C產品,以利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入睡。●感染:檢查是否有過敏若身體感染症況,翻來覆去睡不著。●疾病:三高、肥胖、慢性病或其他疾病也會影響睡眠狀況,仔細找出病因。●藥物:利尿劑、類固醇、甲狀腺素、鼻塞藥物、抗病毒藥物等,副作用也會導致失眠。●憂鬱:心理因素難以維持睡眠或是太早起床,憂鬱與失眠是相互關係。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建議若失智症患者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應依實際醫療需要,安排相關門診檢查找出病因,或申請到宅訪視及居家評估。可結合使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透過活動改變溝通方式、認知訓練,例如音樂輔療、懷舊治療等,耐心反覆練習才能得到效果。
-
2021-09-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只拚第一劑?國外專家:接種率低很危險「追加劑是必須」
台灣採購疫苗過程飽受波折,取得數量一直不足,目前完整接種兩劑之人口百分比僅3.99%。BNT疫苗今到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先給青少年接種,強調以提高第一劑覆蓋率為優先,許多重症高風險群卻等不到第二劑,遭國內公衛學者批評為錯誤政策。其實不僅國內學者這麼憂心,包括WHO免疫策略專家、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主任都提醒,Delta變異株威脅全球,接種率低是很危險,對台灣來說,提高覆蓋率和施打第二劑都是緊急且必須,邊境管制並非長久之計。全球科學媒體中心今於台灣時間下午四時,舉辦「疫苗安全與有效性」線上說明會,聯合報記者詢問在場專家,台灣完整接種率低於5%,還在衝第一劑覆蓋率,是否恐難因應Delta變異株的威脅?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兒科教授、WHO免疫策略專家諮詢小組成員金姆.馬爾霍蘭(Kim Mulholland)表示,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情況,澳洲也曾經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而輕忽了疫苗接種,希望台灣「不要犯了跟澳洲一樣的錯。」根據外電報導,澳洲擁有2500萬人口,但七月初僅7%完整接種兩劑疫苗,為已開發國家當中敬陪末座,全國掀起要求加快接種的憤怒聲浪,澳洲總理為此鞠躬道歉;經過將近兩個月的努力,目前(八月底)完整接種率已達到28.3%。「施打率很低是很危險的,著重邊境管制不是長久之計。」倫敦帝國學院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主任、率領帝國學院COVID-19應對小組的教授尼爾・弗格森(Neil Ferguson)表示,隔離病毒於境外,台灣和紐西蘭都做得很好,但隨著疫情持續,不可能持續封鎖邊境。尤其全球疫情持續,又是傳播力很強的Delta變異株,恐怕沒有國家可以完全阻擋Delta病毒。因此,讓疫苗施打率更高、施打第二劑,都是緊急且必須的。馬爾霍蘭補充道,擁有超嚴格的入境檢疫規定的蒙古,原本疫情也控制得很好,但還是會有守不住的時候,後來蒙古疫情就完全失控。台灣邊境發現許多突破性感染的個案,弗格森提醒,這代表邊境已難靠疫苗護照把關,台灣需要積極改善疫苗覆蓋率,包括追加劑(第二劑)的接種。這場跨國線上說明會由澳洲科學媒體中心(SMC)主辦,國際科學組織包括英國、臺灣、紐西蘭、加拿大、肯亞和德國等國的科學媒體中心一同參與,今日之「因應全球COVID-19疫情與疫苗有效性」全球說明會,約有超過100名各國記者註冊參加。
-
2021-09-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桃園男子打高端死亡無人問?家屬怒:死因看新聞才知
桃園市溫姓男子上個月23日打完高端疫苗、25日死亡,家屬要求解剖釐清死因,但對於法醫採樣化驗工作有意見,今天在臉書提出質疑,並指桃園市政府至今無人關心家屬需求,只剩憤怒;對此,桃園市社會局長鄭貴華表示之前相關事宜都有和死者弟弟聯絡,雙方27日也敲定今天下午見面,下午將由社工前往慰問。溫男家屬在臉說PO文表示,溫男上個月30日完成解剖,有詢問法醫能否加驗免疫螢光反應和血小板第四凝血抗體,但得到回應是「驗那個沒有意義」,然後就沒有下文,連解剖後分享的死因都是看電視才知道,「身為家屬,我們居然要從新聞才能知道這一切的一切,真的合理嗎?」家屬指打疫苗存在風險,並說沒有人會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更何況這個生命承擔的是一個家。家屬也說,事發至今,除了社會局新聞發佈會先來慰問,也只是發佈,「五天了,一個人影都沒看到,要我們家屬怎麼能不憤怒?」鄭貴華表示,上個月25日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社會局已主動了解情況,當時是聯絡死者的弟弟,由於家屬正忙著辦理溫男身後事和相驗事宜,因此談定事情告一段落再訪視。雙方日前已講好今天下午見面,會由社工發放慰問金,也會把家屬反映的問題帶回交給相關局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