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搜尋
憂鬱
共找到
1941
筆 文章
-
-
2024-09-22 醫療.中醫
秋分到!中醫提醒留意2身體指標 2食譜、3穴位有助益氣潤肺
9月22日是24節氣的「秋分」,中醫師提醒,要留意呼吸道疾病、皮膚及黏膜疾病,或心理憂鬱及免疫力降低等相關病症,地處海島型地域的台灣,要注意脾胃機能及濕氣是否代謝順暢;如想在下雨天吃鍋暖胃,營養師建議,鍋底挑選要留意上火、高熱量問題,高油高鹽也容易造成消化負擔。秋分象徵夏天的結束與秋天的開始,開業診所中醫師周大翔表示,秋分以後日照時間逐漸縮短,氣溫逐漸降低,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開始,陽氣漸漸收斂、陰氣慢慢增長,萬物生長方向走向收藏,節氣特性會產生相對應的生理病理變化,包含慢性支氣管炎、氣喘、鼻黏膜乾燥鼻過敏等「呼吸道疾病」;皮膚脫屑症狀、皮膚搔癢症、乾眼症、頭皮脫屑落髮等「皮膚及黏膜疾病」;心理憂鬱及免疫力降低等相關疾病。周大翔說,因陽氣逐漸斂藏,藥物使用除了補肺氣及宣通肺氣外,滋陰潤燥藥物不可少,常見養生保養藥物有西洋參、黨參、麥門冬、五味子、烏梅等,常見養生食物有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百合、水梨等,也應避免辛辣刺激性及香料過度調理食物,因為這類型食物具有宣通氣機特性,短時間內雖有理氣舒暢的效果,但因躁性較強反而會傷津耗氣。地處海島型地域的台灣,要注意脾胃機能及濕氣是否代謝順暢,周大翔表示,氣血虛弱體質的人可以開始補氣補血,但要以「平補、涼補」為原則,夜間需準備薄外套及帽子避免吹風,白天可曬太陽去除秋分收斂之氣導致的憂鬱情緒,每天快走或慢跑等適度有氧運動,除了有助於肺氣宣發,氣機通暢外,可以加強毛孔打開,因秋分之氣斂藏導致汗孔不開,影響水液代謝能力。最近幾天總是陰雨綿綿,最適合和親友團聚吃火鍋,營養師夏子雯表示,麻辣鍋是許多人秋冬的首選,鍋底的挑選及烹煮方式十分重要,不僅要留意上火、高熱量的問題,高油高鹽也容易造成消化負擔。夏子雯建議,健康吃火鍋可以適量海鮮,或板豆腐、嫩豆腐、雞蛋豆腐、去皮雞肉等,取代油花多的肉片,減少過多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加入青菜、菇類等,有助於消化;若有需要沾醬,可以蘿蔔泥、蔥、薑、蒜等天然的辛香料為基底,抗氧化物含量高,再加入少許醋、醬油、沙茶調味;澱粉則以南瓜、芋頭、山藥取代白飯與麵條;飲料選擇無糖茶飲,零熱量又可以解油膩。另外,周大翔也提供2食療、3穴位,讓民眾益氣潤肺:秋分【穴位】按摩※合谷穴:取穴於手背第1至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每日按壓15至20分鐘,可幫助疏通全身氣機、活化免疫力。※壇中穴:取穴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當兩乳頭間,每日熱敷或按壓15至20分鐘,搭配合谷穴配穴,可以助大腸經進入胸腔氣機開通,氣機通暢可以連接脾胃之氣向上布達,以生津潤肺。※太溪穴:取穴於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每日按壓15至20分鐘,可以幫助疏通全身氣機,透過腎經原穴向上輸布氣血可以利用腎氣弦接脾胃之氣來養肺潤肺。秋分【食療】食譜※益氣潤肺茶成分為西洋參3克、麥門冬6克、五味子3克、枸杞3克、陳皮1克、甘草1克,放入300毫升水中,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藥方主要透過生脈飲加減來補肺潤肺,其中西洋參除了補肺氣外,對於生津潤燥效果良好,加上麥門冬養胃陰及五味子斂藏耗散之氣,枸杞養肝血及陳皮理氣消積,簡單養生茶飲可以達到基本宣肺、養肺、潤肺的效果。※木耳蓮子湯成分為新鮮白木耳1至3朵,視個人口味加減量、百合10克、蓮子20顆左右,視個人口味加減、紅棗5至10顆剖開、西洋參3至5片,放入電鍋並加入約500至1000毫升水量,根據個人喜好濃稠度適量加減,燉煮半小時至一小時,最後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食用,具有滋陰補虛、潤肺止咳、美容養顏、助安眠等效果。
-
2024-09-22 焦點.元氣新聞
老盟30周年高齡五安、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周年,特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並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致詞時表示,建構「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超高齡社會的長照需求增加,現行的長照2.0將於2026年結束,長照3.0特別重視醫療跟長照的結合,以社區為基礎,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顧體系,讓長者更健康的享受人生。政務委員陳時中也談到,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第三人生」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從交通到就業,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但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長者生活存在許多困難,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需求或數量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數量卻不夠;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人住所電梯比率僅13.67%,出入障礙重重。屏東科技大學永續健康照護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前次長李麗芬表示,根據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老人住所有電梯設備的比率只有13.67%,可見無障礙環境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除了硬體環境以外,資訊應該也要無障礙,才能讓長者自立生活。她提醒,高齡歧視要透過世代共融的方式來消弭,不要再強調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威脅,而是要讓孩童理解社會人口組成的特色,不同年齡有不同需求,這才是正確的人口教育。長者應留意投資詐騙及金融剝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許華堯提醒長者留意財務安全,近年投資詐騙多,最常見的是成立投資群組,誘騙民眾在不明投資網站進行操作,發現不對勁時,詐騙集團早就落跑。因此,看到投資群組一定要提高警覺,有疑慮應打165專線查證,不要購買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的金融商品。長者要注意的還有金融剝削,是指包裹在合法外衣下的行為,例如遊說長者把早年保單解約,購買新推出的保單。第三人生以身心健康為基石,打造長照希望工程。長者退休後的「第三人生」要活力老化,必須公私協力一起促成。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健康老化的多元需求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目前65歲以上長者三項都達到的比率只占24%。年紀愈大憂鬱症盛行率愈高,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以外,還包括居住在低城市化地區,且本身是主要照顧者。目前心理健康司在全國已經布建5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預計明年底會增加到71處,並邀請高齡者下載心情溫度計APP,可定期檢測心理健康。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即時線上照護 隨時醫療諮詢在最自在的地方養病安老
「遠距醫療在新冠疫情期間,提供國外僑胞遠距諮詢、國內視訊看診及居家照護,同樣也適用於在宅急症照護。」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表示,智慧醫療與無牆醫院是未來趨勢,需靠科技來達成。在「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許多專家也認同,希望未來有更完整的溝通平台,給予設備廠商更多支援,不僅能提升照護品質,也能組成國家隊,輸出獨一無二的居家遠距照護經驗。衛福部7月1日正式推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擴大特殊情形適用對象,從原本的5種特殊情形增為10種,如急診住院病人、長照機構住民、納入健保署家醫計畫、遠距醫療併遠距照護計畫、接受國際醫療的病患等都含括其中,林宏榮說,正在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對象也適用該辦法。在宅急診醫療支援偏鄉,遠距醫療成助力。試辦計畫不僅減少在宅患者急診及住院的機會,減輕照顧者及醫療系統的壓力,也能支援醫療資源較缺乏的偏鄉。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表示,功能良好的高齡長輩急性感染住院後,反而會因便當難吃、隔壁床吵雜、預防跌倒的約束等,導致營養不良、失眠,甚至出現譫妄、憂鬱、肌少症、失能,在宅急症照護恰巧讓長者在最自在的地方好好治療。而科技正是試辦計畫不可或缺的助力,林宏榮指出,遠距醫療融合親自診察、線上診療,打造「混合照護」模式(Hybrid Care),當醫師進行居家訪視後,在患者家中設置的遠距通訊與生理監測設備,相關的遠端數據傳輸至院內系統中,醫療團隊則可以透過線上照護的方式,隨時掌握生命徵象變化與病情評估,維持患者健康。醫院聯手電信業者,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以遠傳電信與亞東紀念醫院的合作為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的「遠傳大人物」模式,結合5G遠距診療平台、IoT生理量測醫材APP,讓醫療團隊掌握患者血壓、血糖、血氧、連續心率等17項數值,並藉由AI輔助判斷病情,而大數據分析則協助長期追蹤病情,以及早預防、處理潛在風險。「居家醫療不是電信業的機會,而是責任。」遠傳電信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執行副總經理胡德民表示,遠距看診除了視訊門診,也結合虛擬健保卡、電子處方等多元的科技照顧服務模式,未來將持續與醫界攜手共進,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提供全年無休醫療諮詢,增加病人與家屬安全感。除了遠距看診,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馬漢平也建議,目前台北醫學大學提供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等三家醫院的24小時全年無休顧客服務Call Center經驗,讓病家隨時能打電話進行醫療諮詢,增加安全感。試辦計畫參與院所中,以居家護理所為大宗佔四成,郭亭亞認為,溝通不方便是目前醫院與居家護理所合作的最大困難,若有資訊平台,讓醫療院所、居護所人員、長照人員甚至是家屬,統一得知患者病況、用藥情形等,將大幅提升流程效率;長照領域已有類似平台,盼能應用在試辦計畫裡。居家醫療系統發展成熟,有機會將經驗輸出國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台灣領先老化嚴重的日本,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在宅急症照護,建議政府應給予醫療團隊制度支持,並邀請監測設備廠商、電信業者組成國家隊,利用健保這個最大資產,先在國內練兵,未來也能「出國比賽」。林宏榮也認為,居家醫療系統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定義產業規格與服務,若發展成熟,將來有機會輸出經驗及商模,可以搶得先機;另外,未來遠距醫療科技可能包含智慧穿戴式裝置、醫療機器人、無人機的應用等,例如印尼島嶼眾多,無人機就派得上用場;期待藉由這些遠距醫療科技的使用,讓患者得到更好的照護,甚至延伸至社區、居家場域,不漏掉任何一位有需要的患者。
-
2024-09-22 名人.劉秀枝
預防是最好的治療!名醫揭失智症危險因子:中年就該開始努力
我應邀對一家企業30至50歲的員工演講,對方希望我在90分鐘內講失智症、迎向銀閃閃生活需知,和退休後活出豐富人生。聽眾是否太年輕了?其實,佔失智症六成的阿茲海默症,其大腦的主要病變類澱粉斑塊在失智前30年就開始漸漸沉積,所以從中年就要開始預防;又因無法預知何人會罹患阿茲海默症,所以人人都要預防。很高興看到青壯年忙著成家立業之餘,對長輩與自己的老年能未雨綢繆,降低對老年的焦慮。回想我30至50歲時在做什麼?那是個人學習、成長並走向事業顛峰的階段。心中只有醫院、病人、教學、研究與撰寫論文,不僅要對社會盡一份責任,也要有足夠儲蓄養老,獨立自主,活得有尊嚴。小時候經歷外祖母往生,中年後看著健壯能幹的雙親逐漸衰老、失智,在90多歲時往生,讓我體會到老、病、死是自然也是必然。平常診治的神經內科病人多高齡,常罹患腦中風及退化性疾病如失智症等。疾病不論身分地位與經濟狀況,只有輕重之分,而且人人都有機會。成年人最擔心的疾病是癌症、失智症與心臟病。癌症與心臟病的診治突飛猛進,大部分的癌症都可控制或治癒,很多人裝了冠狀動脈支架後生活如常。但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相對落後,即使美國從2023年開始有兩種抗類澱粉的抗體針劑治療,但效果有限,只讓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阿茲海默症者,治療18個月後的認知退化延緩約27%至35%,且費用非常昂貴,因此最好的治療仍是預防。《刺胳針》委員會(The Lancet Commission)分析大量最新醫學文獻,於2024年8月發表失智症14個可控危險因子的「人群可歸因比例」(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s),也就是依此危險因子在人群中的盛行率以及風險性,計算出有多少比率的失智症是因為此危險因子而發生。而且,不同的年齡層各有其需預防或控制的危險因子,18歲以前是低教育(5%);18-65歲時是聽力喪失(7%)、低密度膽固醇高(7%)、憂鬱(3%)、腦外傷(3%)、少活動(2%)、糖尿病(2%)、抽菸(2%)、高血壓(2%)、肥胖(1%)、飲酒過量(1%);大於65歲是社交隔離(5%)、空氣污染(3%)和視力喪失(2%),加總共45%。如果這14個因子都消除了,就可減少45%的失智人口。為何聽力喪失的比例高達7%?聽力喪失的失智症相對風險只有1.4倍,但因聽力喪失的人口多(59%),所以可歸因比例就跟著提高。雖然沒有大數據佐證,但醫學文獻也顯示地中海式飲食、充足睡眠、壓力管理等也是有效的失智症預防因子。人類健康受到基因、個人體質、環境、生活型態、心態和機遇的影響,除了基因無法選擇及機遇可遇不可求外,其他都是可調適的。也就是如有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等要治療,並以健康、活躍的生活方式與正面心態來預防失智;且在退休後,追求以前的興趣或培養新嗜好,聯絡老朋友,結交新朋友,擴大視野,豐富的退休人生自然水到渠成。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0 焦點.健康知識+
4個錯誤健康觀念 說明醫師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
醫生並不總是都對。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馬卡瑞(Marty Makary)在他的新書「盲點:當醫學出錯時對我們健康的影響」(Blind Spots: When Medicine Gets It Wrong, and What It Means for Our Health)中,探討近數十年來醫界一些重要的健康建議是如何毫無依據、甚至危險,以下是他舉出的四個例子:錯誤1:幼童應避免食用花生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在2000年發布一項建議,如4歲以下兒童、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有可能過敏,就應該避免食用花生。2007年,約有5%的食物過敏醫療訴訟是針對花生;到2016年,則有25%。2019年,報導指出美國每18名兒童就有1名對花生過敏。馬卡瑞表示,AAP的建議造成了惡性循環,花生過敏越普遍,就有越多人避免讓年幼的孩子吃花生,反而造成更多人對花生過敏。錯誤2:荷爾蒙替代療法是危險的數十年來,荷爾蒙替代療法(HRT)一直被認為有助更年期女性改善潮熱與憂鬱等症狀,同時降低心臟病與失智症風險。但在2002年,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稱,HRT會導致乳癌發生率增加26%。馬卡瑞指出,服用安慰劑的婦女與HRT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比率並無「統計學上的明顯差異」,但卻鮮少有人注意到;這讓美國的HRT處方量驟減了80%,至今仍維持在低水平。他說,可悲的是,數百萬女性被剝奪了改善生活的治療機會。錯誤3:抗生素無害抗生素能拯救生命,但馬卡瑞表示,人們誤以為抗生素沒有任何壞處,而過度使用所造成的副作用比想像中要大,尤其是對腸道的傷害,可能導致許多健康問題。在2021年的一項研究中,妙佑醫療機構(Mayo Clinic)追蹤明尼蘇達州奧姆斯特德(Olmsted)郡出生的兒童11年,其中約1萬人在出生後的兩年內服用了抗生素;與約4000名未使用抗生素的兒童相比,前者的肥胖、哮喘、學習障礙、過動症與乳糜瀉發生率明顯較高。錯誤4:飲用水添加氟化物美國自1940年代起在自來水中添加氟化物,以預防蛀牙,約遍及三分之二美國家庭(歐洲僅約3%)。非營利組織Cochrane的一項分析發現,能證明水加氟能預防蛀牙的當代證據非常少。同時有些研究也顯示,氟化物會影響腸道健康與嬰兒智商。馬卡瑞表示,這是另一個不該想當然爾的假設;如果有人說自來水加氟是安全且對公共健康至關重要,「那只是一種看法,而非事實」。(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9-18 醫療.精神.身心
睡不好該吃什麼助眠?醫推「一夜好眠食物」不怕胖:地瓜、芋頭、香蕉
不只喝咖啡睡不著,日常飲食中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吃不夠,也會導致失眠!醫師指出,飲食與睡眠大有關係,進食的時間點、吃進去的食物,都與睡眠息息相關。63歲的阿隆半年來為了減重,進行低碳高蛋白飲食,雖體重有減輕,睡眠品質卻越來越差,每天不是失眠就是早醒,醫師建議他調整飲食習慣後,睡眠狀況才逐漸好轉。在求診之後,阿隆才知道睡不好是受飲食影響。他表示,自己有參加減重課程,三餐以大量的豆腐、豆漿與蔬菜為主,完全不碰飯、水果,飲食上追求以低熱量、低碳、高蛋白飲食為主。事實上,吃對食物對睡眠也很重要。收治個案的聯欣診所院長、整合醫學科醫師顏佐樺問診後發現,阿隆原本睡眠品質就比較不好,在嘗試減重3個月後,發現自己體重有下降,幅度卻未如預期;在減重持續至6個月時,更因有時晚上太餓而吃進不少零食,白天三餐又回到極為克制的減重飲食,情緒因此多少有些波動。低碳飲食致失眠,可吃抗性澱粉顏佐樺表示,飲食會影響睡眠狀況,與大腦分泌的荷爾蒙血清素和褪黑激素有關。褪黑激素主要作用是調節生理機能、穩定作息規律、幫助入睡;血清素和色胺酸是褪黑激素的源頭,也就是製造褪黑激素的原料;攝取蛋白質能補充色胺酸,若餐中同時含碳水化合物,則能協助色胺酸經過大腦屏障,合成血清素。因此晚上吃一些澱粉、蛋白質能夠幫助入睡的褪黑激素生成,對睡眠是有實質幫助的。但若像上述個案有飲食控制需求,會建議適量補充抗性澱粉。「抗性澱粉」是指小腸所不易消化的澱粉及其次級產物,吃了能增加飽足感,但相對不易影響血糖,富含抗性澱粉的食物如馬鈴薯、芋頭、地瓜、香蕉等。有睡不好、失眠困擾,飲食該怎麼吃?顏佐樺建議,可參考以下4點飲食原則:.晚餐適當補充蛋白質、抗性澱粉等原型食物.平時蔬菜,水果吃得夠,營養素攝取均衡.避免晚餐高脂肪、高熱量,會影響睡眠品質.酒精飲品可能會讓人容易入睡,但卻會影響睡眠的深度,因此也會影響睡眠品質2招檢測揪出失眠原因顏佐樺指出,會導致睡不好的原因繁多,低碳飲食、壓力、營養素不均衡等都會影響睡眠。有失眠問題的民眾,不妨善用以下2項功能醫學檢測分析,幫助揪出潛在失眠原因。壓力荷爾蒙節律分析:不正常的皮質醇晝夜節律,會造成情緒異常焦慮、憂鬱、睡眠障礙等,長期失衡亦會導致內分泌中的甲狀腺或免疫系統失調。透過此分析可得知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24小時晝夜分泌的變化,了解失眠是否是因壓力所致,並進一步向醫師諮詢、調整生活型態。甲基化代謝分析:甲基化反應是體內最重要的生化反應之一,負責製造、維持及修復DNA以外,也調控身體相當多的機轉,同時協助合成神經傳導物質,若合成狀況不佳會導致血清素、褪黑激素分泌少。甲基化的運轉仰賴B群等營養素,因此透過此項分析,可了解失眠原因,進而補充合適的營養素。顏佐樺呼籲,若希望全面性的檢視自己的睡眠狀況,或希望減少睡眠用藥依賴,可諮詢整合醫學專業醫師,深度評估睡眠質與量,搭配功能醫學檢測,分析荷爾蒙狀態,協助找出睡眠障礙原因,並規劃一套個人化睡眠解決方案。此外,飲食取向、飲食習慣、飲食的時間點都可能影響睡眠,但每個人的代謝速度不一,各種物質的代謝狀況會因人而異,顏佐樺建議民眾,可經專業醫師檢查評估,量化個人飲食狀態,並擬定一系列具體、實用的個人化飲食管理建議。【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496.html】
-
2024-09-18 焦點.食安拉警報
吃柚子出問題?中秋節後精神病易發作 醫:精神疾病藥物易受影響
不少民眾中秋節團圓會吃柚子,然而卻會與不少藥物有交互作用。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副理事長單瑜表示,幾乎大部分的抗憂鬱劑都會受到影響,有服用精神科藥物者應該避免服用。另外,中秋節後季節轉換,情緒性疾患者容易受到影響,民眾可觀察自身狀況適時求診。由於柚子中還有呋喃香豆素,容易與藥物有交互作用,單瑜說,由於吃完用子後會讓藥物在體內濃度上升,會擔心藥物過量,對於藥物穩定用藥會產生影響。由於大部分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物多會受影響,因此為藥物穩定服用,應該要避免食用柚子。除了精神疾病外,三高控制藥物等都應該注意。不少精神疾患者在中秋節會更憂鬱。單瑜表示,因為季節轉換而生的情緒改善很常見,例如端午節過後、春秋節過後,不少有情緒疾患者會受到影響,緯度比較高的地方可能也會受到日照,我國日照雖不太明顯,但因為氣節轉換仍可能發作,節後看診人數依照往例確實會略增。單瑜說,民眾如果過往有相關病史,可以提前回診領藥,或是觀察自身症狀。例如恐慌症狀相關症狀,如坐立難安,或是心跳加快、呼吸急速、手腳發抖等焦慮表現,民眾可自我覺察觀察自己的情緒。
-
2024-09-17 醫療.精神.身心
憂鬱症患者治療該不該住院?精神科醫師:出現3狀況應考慮
「當人陷入明顯的憂鬱之中,要他靠自己去好起來,是件很不公平的事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精神科及精神官能症病房主治醫師唐守志如此表明。多數的憂鬱症患者對治療是有一絲憂慮的,因此當他們願意尋求幫助時, 臨床上醫師需要了解病人的病識感處於何種程度,才有助於雙方溝通,建立醫病共享決策,當然需不需要住院治療,患者的動機及對治療的期待也是影響評估準則之一。憂鬱症治療該不該住院?病人的病識感成為關鍵因素大部分的憂鬱症患者知道自己狀況不好,也會盡量想要維持正常,但對於是否要治療卻會有很多擔心和猶豫,唐守志分析,病人的擔心和猶豫包含了現實的考量及大眾偏見,例如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藥物是否有副作用,甚至是一旦服藥就成了精神病的想法。同時憂鬱還會影響患者的判斷能力,唐守志指出,「其實憂鬱症患者能感覺到,『我很憂鬱』、『我需要被幫助』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憂鬱讓人缺少了能量,加上想法受憂鬱情緒影響,總難以下定決心,所以能夠來看病治療的患者,其實都是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才踏入診間。當患者願意尋求幫助,從知道自己生病,再細膩到自我選擇治療的方式,這些也是影響治療動機與合作態度的關鍵因素。然而選擇門診或住院治療,又必須要仔細的權衡!唐守志坦言,身為臨床醫師要小心避免,在治療過程中不小心剝奪病人的自主性,住院除了提供安全的環境,針對病情的臨床觀察給予適當的治療外,也是讓人從原本的生活處境當中脫離出來,有助於隔絕壓力,一方面卻也要注意,恐變成患者逃避事情的方法。唐守志提到,有些病人會在意有住院經歷,認為這好像是一個人生的汙點,可能從此一蹶不振。但若因為擔心疾病的汙名化,寧願忍受疾病的痛苦,也不肯好好治療,身心反倒容易受到憂鬱症影響,失去正向的能力,讓自己走上更辛苦的路。患者住院及出院如何評估?精神科醫師提出3面向參考精神疾病發作有3個層面因素:第1是生理的因素,包括遺傳、體質、基因等,可從家族史先觀察;第2是心理因素,與人格特質和人際衝突有關,像是不良應對方式、逆境經驗、內心衝突或創傷經歷皆可能為影響原因;第3是社會因素,主要受外在環境包括經濟、工作、意外事件、壓力等情況影響。通常這3大面向是造成疾病發作的原因,只是比例上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而醫師在治療時,也會根據患者的發病原因給予適合的處置,例如藥物、心理治療或是住院治療等。關於憂鬱症住院治療方面,唐守志表示,當患者已經無法自己處理,或利用其他周邊資源來改善疾病帶來的困擾,這時就是醫療介入的時機點,例如有些憂鬱症較為強烈會導致患者想法扭曲,容易變得負面思考,對世界沒有任何希望,就像戴上一副灰色的眼鏡來看世界,如果不把眼鏡摘下來,那麼看到的世界都是會灰色的。當憂鬱的病症更嚴重發展下去,可能會出現脫離現實的情況,臨床上稱為精神病性的憂鬱症(Psychotic depression),開始出現幻覺、缺乏判斷能力,生活上容易發生危險,這類型的人就需要住院。唐守志說明,一般憂鬱症的住院及出院評估主要會看3面向:1.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當症狀強度高時會讓病人思考很負面、對事情判斷很扭曲,降低他對疾病好轉的期待。通常大部分輕度和中度的憂鬱還可以透過門診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來處理,然而更為嚴重的憂鬱症可能連日常生活都出現困難,家人朋友也較難去照顧,因此住院的安排就可考量。2.評估患者的狀態是否存有危險性:憂鬱症患者易有負面思考,出現無助、無望、無價值等想法,再加上罪惡感和死亡的意念,為了不想繼續痛苦下去,因此產生傷害自己和結束生命的念頭就會提高很多。住院能提供密切的觀察,制定治療的方針,同理憂鬱的痛苦,支持和鼓勵治療的進行,重新灌注希望。3.觀察患者利用其他資源是否能協助改善疾病:治療的進展是復原力和疾病之間的拔河,如果運用了自身和週邊的資源來幫助自己,但仍不見症狀改善甚至更嚴重,這時候就需要更專門的治療。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調查 憂鬱症患住院治療平均日數28天根據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調查,自108年至112年6月底,因精神疾病住院的患者平均1年約有8499名,其中憂鬱症為1812人,占約21%,患者平均年齡為43歲,平均住院日數是28天。唐守志分析,從憂鬱症患者住院次數來看,有約72%是1次住院,15%是2次住院,也就是說有7成的憂鬱症住院患者,只住過1次院後就沒有再住院;總共有接近9成的病人是2次住院後就沒再住過院。因此,多數患者住院後都可以改善病情的嚴重度,不用再住院。對於部分憂鬱症患者來說,住院可能是相當排斥的事情,但關於住院治療的用意,唐守志宣導,住院讓病人必須離開原本生活的環境,可以暫時隔絕所有的活動、人際交涉所帶來的影響及壓力,也能讓他在這段時間重新建立正確的日常生活作息。尤其憂鬱症患者常有失眠、入睡困難、早醒等睡眠障礙,有些人可能是因為生活提不起勁導致整日躺床,等到晚上該睡覺時就容易睡不著,錯誤的習慣只靠門診開藥幫助入睡,是無法找出根本問題解決的。唐守志也提到,患者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可以仔細觀察包括體力、作息、飲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的狀況來擬定個別治療計畫,例如重新調整藥物、建立規則用藥的習慣、給予心理治療等協助。由於憂鬱症從精神醫學上來看屬於一個通稱,病人在此狀態下可能會同時有不同疾病引起情緒問題,因此住院也便於檢查,判斷病人身上是否有其他狀況,例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控制不好、免疫疾病等症狀,揪出原本門診中未發現的因素。現今傾向社區精神治療 憂鬱症患者不需長時間住院以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為例,主要根據住院評估標準,當患者疾病的嚴重度、危險性較高時,會先安排入住一般急性病房穩定病況,如果有心理衝突或人際議題,也可經過轉介和評估,再轉入精神官能症的病房。唐守志描述,院內的精神官能症病房主要可幫助患者克服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的疾病影響,提供像是團體心理治療及個別心理治療,來進行心理社會處遇,病房內除了有5、6位心理治療師長駐,1周的5天會安排運動、放鬆、心理團體、人際互動、園藝藝術治療等,讓患者認識情緒,學習使用不同方式調解憂鬱情緒和人際互動模式。唐守志強調,患者本身若是受疾病症狀影響太大,參加療程活動反而會造成壓力,對調整病情無益,因此等到病況穩定、本人有動機和願意改變並配合治療,再轉介至精神官能症病房才比較有辦法吸收後續的療程。另外,有些門診患者也會因病情需要,在經醫師評估危險性及配合度後,而入院治療。關於憂鬱症患者可能會擔心,住院耗費時間長恐打亂原本生活,唐守志指出,現今醫學發展傾向社區精神治療,已不再需要長時間的住院,社區心理中心、相關醫療的復健機構設置,皆有助於患者回歸正常生活後,能定期追蹤病情。住院治療只是人生跑道中1次進廠維修,重新調整後能夠再返回正常跑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7 焦點.健康知識+
40歲以上免費健檢省千元,不同年齡層補助次數不一樣!搭「一量表」自測緩失能
這幾年名人罹癌、過世的消息頻傳,傷心的同時,也可能可以讓一般民眾理解生活、飲食作息的正常,以及「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現在,台灣正在步入超高齡化社會,不僅平時自我的健檢重要,家中長輩的健康也要隨時掌握!到底什麼樣的檢查項目適合?由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解析。 根據國健署提供的基本健康檢查建議,40歲以上、未滿65歲者為每三年做一次;年滿55歲以上且身份別為原住民者等。對於特殊族群,因風險恐因年齡增長而增加,因此建議可提前健康檢查。 一般來說,老年健康檢查是指65歲以上者,建議每年至少做一次健檢。雖然免費的健康檢查項目為基本套餐,如果考慮是否要做其他檢查的話,可根據不同年齡的疾病風險,或自己的危險因素、家族史來檢查。 能做免費健檢的對象(具健保身分者).年滿40歲以上至64歲者每3年1次。.年滿65歲以上者,每年補助1次。.年滿35歲以上罹患小兒麻痺患者,每年補助1次。.年滿55歲以上且身份別為原住民者,每年補助1次。.年滿45歲以上至79歲者及年滿40歲以上至79歲原住民者得終身補助1次B、C型肝炎篩檢。健檢項目有哪些?心理健康也能檢查!1. 身體檢查:個人及家族病史、身高、體重、視力、口腔檢查、血壓、腰圍、BMI、憂鬱檢測及醫師理學檢查。 2. 血液檢查:SGOT、SGPT、肌酸酐、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低密度脂蛋白。年滿45歲以上至79歲者及年滿40歲以上至79歲原住民者得終身補助乙次B、C型肝炎篩檢。 3. 尿液檢查:尿蛋白質。 另外,「心理健康檢查」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在這方面,面臨著如何提供有效的檢查和幫助的挑戰。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在便利商店提供自填的心理量表,讓人們可以在隱私的情況下自行測試,雖然這些量表不太準確,但仍然提供了一個機會給那些可能有心理問題的人。一些地方政府的老年健康檢查中也包括了心理和失智篩檢,這樣的做法有助於早期發現問題並提供幫助。此外,「腦波檢測」等新技術也正在被應用於偵測情緒問題和失智症。這些技術的應用起源於一些高風險行業,但現在已擴展到一般的健康領域,這表明了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和尋求解決方案的努力。長輩身體狀況也能自我檢測除此之外,想判斷自己的身體狀況,也可以利用「健康量六力」的自評量表,了解自我功能的狀況,及早介入處理,進而延緩失能。 什麼是「健康量六力」?它包含六個方向,其中包括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和情緒狀態。這些都是與健康密切相關的要素,如營養問題,許多長者常常存在營養過剩或不良的問題;視力和聽力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領域,因為它們與許多疾病有關聯,包括與失智風險的關聯。因此,這個計畫旨在發現問題並在疾病形成之前進行矯正或預防。 題目 是/否 1.您是否覺得長輩近一年來有記憶減退現象? 2.椅子起身測試:長輩雙手抱胸,完成連續起立坐下5次,是否大於12秒? 3.詢問長輩在非刻意減重的情況下,過去三個月,體重是否減輕3公斤或以上? 4.詢問長輩過去三個月,是否曾經食慾不好? 5.詢問長輩眼睛看遠、看近或閱讀是否有困難?(此題回答「是」,請答題目5-1.;此題回答「否」,請跳答題目6.) 5-1.詢問長輩過去1年是否"曾"接受眼睛檢查? 6.詢問長輩聽力是否出現以下"任一種"情況?• 電話或手機交談時聽不清楚,或因為沒聽到鈴聲常漏接電話?• 看電視/聽收音機時,常被家人或朋友說音量開太大聲?• 與人交談時,常需要對方提高說話音量或再說一次?• 因為聽力問題而不想去參加朋友聚會或活動? 7.詢問長輩過去兩週,是否常感到厭煩(心煩或「阿雜」),或覺得生活沒有希望? 8.詢問長輩過去兩週,是否減少很多的活動和原本感興趣的事? 延伸閱讀: 長輩要防肌少症,只吃蛋白質根本沒效!日本研究證實:加上「這3種營養素」才能長肌肉 擔心爸媽有「憂鬱症」,「連哄帶騙」5套劇本,北榮精神科主任傳授「帶長輩看病」法
-
2024-09-16 醫療.精神.身心
防老年憂鬱演變成失智症 醫建議2招健腦、增「快樂激素」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症備受關注。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進而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輕生機率。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楊聰財說,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但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楊聰財建議,老年憂鬱的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首重定期健康檢查,楊聰財指出,透過定期健檢,可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楊聰財說,攝取富含抗氧化劑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影響,楊聰財指出,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可從事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且增強體力和免疫力。許多老年人常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出現睡眠障礙。楊聰財強調,應避開助眠藥物,建立良好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楊聰財說,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5 養生.聰明飲食
三多營養最前線/掉髮、指甲裂、易疲累 可能缺乏維生素B7
許多人感覺疲勞時會吃B群補充能量、緩解疲倦,不過,B群中的B7,也稱為生物素,它更攸關了人體全方位的健康,例如從頭髮、皮膚、指甲,到血糖、血脂穩定等,均少不了B7的協助。生物素B7扮演什麼角色?又該如何補充?生物素為B群之一,攸關全身健康生物素(B7)為B群的一種,且是第七個被發現,因此命名B7,又稱維生素H。營養師何慧真表示,德語中的頭髮與皮膚的第一個字母為H,亦即補充B7與頭髮、皮膚的保護有關;而生物素(Biotin)的名稱是由希臘文bios而來,象徵生命,也代表生物素對人體健康相當重要。生物素B7是重要的輔酶,也就是輔助酵素正常運作,參與人體醣類、蛋白質、脂肪與能量的合成。以醣類來說,它能穩定血糖,例如糖尿病患者體內通常生物素不足,補充生物素有助穩定血糖;生物素也能穩定血脂,進而保護神經系統;生物素也與角蛋白合成有關,且角蛋白能讓皮膚、頭髮、指甲更健康;在能量方面,它能幫助孩童發育、減少疲倦。因此,生物素充足與否,攸關全身健康。何慧真說明,人體每天的生物素充足攝取量(AI)為30微克;哺乳中的婦女則需35微克。生物素能從飲食中補充,其中以牛肉、羊肉、豬肉、蛋黃等食物中含有較充足的生物素。此外,堅果類食物,例如花生、杏仁、葵瓜子,以及酵母粉中也都能攝取到生物素。蛋黃、堅果等食物中含B7,但需攝取非常大量一般的維生素在體內無法合成,但生物素B7在腸道好菌多的情況下,能自行合成一小部分。不過,民眾常因外食等因素,腸道缺少好菌,也讓生物素B7的合成量更少,仍要從每天的飲食攝取來補充。何慧真說,從飲食中攝取充足的生物素,恐怕要吃非常大的量,例如一天要吃7.7顆蛋黃才能有30微克的生物素,相對也會吃進1710毫克、超標的膽固醇;花生則須吃214顆約等於30微克生物素,同時吃進964大卡;杏仁果要吃606顆,也攝入了4545大卡,也就是若要從一般食物中補充生物素,卻也帶來熱量過高等缺點。此外,很多人會透過酵母粉來補充B群,但要達到生物素30微克的量,需食用150公克的酵母粉,幾乎吃掉1/3罐的量。熬夜、應酬加速生物素流失,血糖、血脂肪易失控由於生物素與體內的醣類、蛋白質、脂肪、能量有關,影響是全方位,但現代人工作忙碌或經常熬夜、應酬,更會加速生物素流失。何慧真說,生物素缺乏會使血糖控制不穩定,尤其空腹血糖容易偏高,也會讓血脂肪異常。此外,因生物素也與人體的神經系統息息相關,因此,當缺乏時,也較容易產生憂鬱症、嗜睡、幻覺、四肢末梢出現麻痛感等問題。如果缺乏蛋白質則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力,一旦免疫功能下降,對細菌、真菌的抵抗力也會下降;與外表有關的則是皮膚、指甲、頭髮,若缺少生物素,會導致皮膚易處於發炎狀態,例如脂漏性皮膚炎、指甲易脆斷、容易掉髮等問題。孩童缺少生物素容易生長遲緩或個子較矮小;成人缺少生物素等於缺少能量,導致上班容易疲倦,身體的代謝也會變差,特別是想要減重的人,不容易達到減重效果,尤其處於減重停滯期的人,建議補充B群,有助提高新陳代謝率。不過,影響身體免疫、掉髮、疲倦或代謝等因素很多,何慧真建議,營養素應多元補充,例如生物素、維生素A及維生素C、維生素E,或鋅、鐵、銅等,盡量以複合性營養補充為主。生物素為水溶性 不會囤積體內由於從食物中攝取生物素,需食用非常大量,可能帶來其他健康問題。因此,坊間B群、生物素B7等保健食品,可幫助補足飲攝取量。而且生物素為水溶性,若補充量較多時,會隨尿液或汗液排出,不會囤積於體內。雖然人體每天的生物素充足攝取量(AI)為30微克,但文獻顯示,即使一天補充超過200毫克也不具有毒性,安全性高。此外,生物素的使用較無限制,空腹或飯前飯後均可。不過,民眾要抽血檢查前,要先告知醫師服用哪些營養品,或於檢查前3-7天停用,以免干擾檢查數據。延伸閱讀:難入睡 越睡越累……好想一覺到天亮醫師:好睡有祕訣膳食纖維優化腸道健康 國人普遍攝取不足3C用太久 葉黃素護眼 減緩黃斑部傷害吃B群還是睡不好、沒精神?醫師教你這樣吃,效果翻倍!
-
2024-09-13 失智.大腦健康
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恐變失智症!醫提醒適時補充這些營養素降憂鬱風險
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備受關注。不過,大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 恐演變成失智症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的自殺率。楊聰財說,老年憂鬱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楊聰財提醒,首重定期健康檢查,在健檢過程中,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如果反覆發作,易加重憂鬱症狀。透過定期體檢和醫療監控,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減少認知衰退 運動能釋放「快樂激素」楊聰財強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研究指出,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此外,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並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不論任何年紀,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度的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力和免疫力,且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隨著年紀增加,總睡眠時間下降,楊聰財提到,許多老年人常會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等原因,出現睡眠障礙。避開助眠藥物,應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要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豐富的社會支持增強幸福感除了上述改善方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楊聰財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9-10 醫療.消化系統
柯文哲洗澡大號1小時!醫師告訴你,上大號多久時間才正常?
台北市前市長柯文哲捲京華城案,本月5日遭到羈押禁見,其中一個理由竟是檢調上門時「不開門」,疑似拖延時間滅證,柯文哲的太太陳佩琪透露,他是在「洗澡、上大號」。民眾黨昨(8)晚舉行「公民怒吼」,號召全國民眾上街。陳佩琪暴露,搜索當天被控拒無法進入屋內,疑似是在滅證,但其實柯文哲是在衛浴間,手機也關靜音,所以沒聽到,並非不開門意圖消滅證據。陳佩琪的「大便說」遭到前幕僚酸:不相信!上大號多久時間才正常?究竟上大號多久時間才正常?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上正常廁所、大號,當然是愈快愈好,避免久坐長痔瘡。但如果是加上洗澡、洗頭、刷牙等流程,1個小時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超過1個小時,同住家人要注意其身體狀況,洗太久不利健康。朱光恩說,每個人如廁習慣不同,有些人喜歡醞釀情緒,把書報拿進廁所,慢慢產生想大號的感覺。不過,在廁所蹲太久,小心是便秘的表現,代表平常蔬果、水分攝取不夠,也缺乏運動,無法促進腸胃蠕動。緊張、壓力、憂鬱等因素,也會導致腸胃蠕動功能變差,朱光恩建議,如果是因為這些因素導致短暫性的排便不順暢,不妨補充益生菌,幫助調整體質,釋放壓力,也有助於穩定腸道菌叢生態平衡。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上廁所要速戰速決,最好在5分鐘之內解決,坐太久容易長痔瘡!久坐會增加腹部內的壓力,尤其是上廁所,一旦上廁所時間過長,除了便秘、痔瘡,還容易造成肛裂,因為括約肌一直保持用力的狀態。排便過久應多補充這些營養糠榮誠提醒,在馬桶上坐太久,血液堆積在腹部、下肢,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包括肛門靜脈回流不好,漸漸形成惱人的病態痔瘡。有些人在廁所蹲久了,隱約產生便意,不自主地用力,造成血管擴張,引發加重痔瘡。若經常出現排便過久的情況,糠榮誠建議,多攝取高纖蔬菜水果、多喝水,飲食要均衡,如果因為減重或食欲不佳,吃進去的食物少,也會導致便祕惡化。痔瘡與便秘互為因果,有痔瘡的問題首重改善排便習慣,千萬不要在廁所蹲太久。【疾病百科】.便秘.痔瘡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0 養生.聰明飲食
秋季「營養冠軍」秋刀魚,Omega-3是鮭魚2倍!但這些人慎食
台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攝取好的油脂Omega-3有助抗發炎、調節血壓,改善身體慢性發炎,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建議從日常飲食增加Omega-3的攝取,尤其秋天盛產的秋刀魚富含Omega-3,堪稱秋季的「營養冠軍」,不妨可以多吃。魏士航指出,魚類是非常好的Omega-3優質來源,秋刀魚每100克含5199毫克Omega-3,幾乎是鮭魚(2665毫克)的2倍。相較於其他秋天盛產的魚類,例如鱸魚(196毫克)、午仔魚(1348毫克)、石斑魚(178毫克)和香魚(991毫克),秋刀魚的Omega-3含量相當驚人。Omega-3具抗發炎、降血壓、減少憂鬱等功效。對減重者而言,攝取Omega-3能促進肝臟脂肪酸氧化,減少脂肪酸轉化為三酸甘油脂,並增加脂蛋白酯酶活性,分解三酸甘油酯,降低血液中濃度。魏士航曾遇過一位34歲科技公司員工,儘管非常注意飲食,但在檢查時三酸甘油脂高達800mg/dl,超過正常值5倍(正常值應小於150mg/dl)。為此,營養師為這名病患制訂專屬的飲食計畫,降低碳水化合物攝取為主,逐步戒除患者最愛的麵食、麵包等精緻澱粉食品。兩個月後,患者三酸甘油脂水平雖有下降,但仍然偏高。醫師建議他多吃魚類,例如秋刀魚、鮭魚、鰻魚等,同時調整飲食中優質蛋白質比率,增加豆漿、豆腐、毛豆等植物性蛋白質,再提升Omega-3脂肪酸的攝取量。待兩個月後回診,患者的三酸甘油脂降至167mg/dl,接近正常值,也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Omega-3雖然對人體有益,魏士航提醒,過量攝取魚油可能引起脹氣、消化不良等腸胃道不適、流血時間延長、流鼻血、黑便和肝指數上升等副作用。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量不超過2000毫克。魚油也會影響凝血功能,因此凝血功能異常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懷孕後期、近期須手術患者及素食和海鮮過敏者,應避免從魚油攝取Omega-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9 焦點.長期照護
可能造成跌倒的內外因素有這些 居家防跌網保護年長者免摔倒
老人家最怕摔,摔一次帶來的問題就一大堆。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發生跌倒事件,在台灣發生率為五分之一;在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中,跌倒發生機率更高,超過一半的失能長者每年跌倒至少一次,且女性跌倒風險高於男性。跌倒已成為威脅老人健康安全的隱形殺手。老人自身疾病造成跌倒造成老人家跌倒原因,可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指老人自身疾病引起的問題所造成的跌倒,包括視力不好、手腳不靈活、糖尿病患神經病變,或罹患巴金森氏症後平衡感不佳等。家中環境不佳也會致禍影響跌倒的外在因素,主要來自環境與藥物,環境包括地板濕滑、雜物堆積、走道光線不足等,都容易導致老人家跌倒。藥物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安眠藥,研究顯示有服用安眠藥習慣的老人,跌倒風險比沒服用者高出許多。建議老年人應避免依賴藥物來改善睡眠;抗憂鬱、抗焦慮、抗癲癇等藥物,降血壓藥可能造成病人姿勢性低血壓,也都會增加跌倒機率,因此,在分析病人跌倒原因時,首先應詢問是否服用這些藥物。跌倒後可能導致輕微至嚴重的傷害,包括骨折、腦出血、甚至死亡。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跌倒而死亡,統計顯示,每100位跌倒者中有50人無恙,10人受輕微傷害,大約5至10%會受重傷害。就有80多歲長者原本很健康,卻因為更換家中燈泡不慎摔落,導致腦出血住院,長者實應避免危險活動。跌倒後要小心腦內出血一旦長者不小心跌倒後,應立即檢查有無受傷,若有受傷應立即送急診而非門診。急診能迅速緊急處理傷口,並評估是否需進一步安排檢查,尤其是在有撞擊頭部情況下,當下也許無外傷出血,但可能經過一兩個月後才發現腦內已有一大片血塊,這是種潛在危險,需早期發現及治療;如果老人家跌倒出現手腳無力、行走不穩、劇烈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治療。預防長者跌倒要從源頭解決,首先應釐清發生跌倒的原因,除了詢問本人以外,也應向現場目擊者瞭解情況。此外,也要詢問長者的疾病史,看看是否有易引起昏倒跌倒的疾病,例如貧血、低血壓。腳無力應多訓練肌耐力對於站不穩或腳無力的老人,可以透過平衡與肌力訓練改善,尋求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幫助,以提升平衡感與肌耐力;如果因白內障等視力問題造成跌倒,則應盡速就醫治療;老人家應增加攝取鈣及維生素D,並到戶外曬太陽,來增進骨力。外在因素方面,應檢視藥物使用狀況,避免使用易造成跌倒的藥物。家中環境安全也需檢視,例如清理地面雜物或雜線、自身鞋子止滑效果適當,太滑或太粗糙都容易造成跌倒;環境中增設扶手及無障礙設施,是預防老人跌倒好方法。其實不只是長者,只要家中有虛弱、行動不便的家人,都應該一起來來預防跌倒,共同建構一個防跌保護網,為家人提供一個更安全、更有保障的生活環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9 養生.健康瘦身
新陳代謝差只會變胖?減重權威提醒 忽視代謝可能引發的「5大合併症」
減重真的是很多人一生的課題,我們常常在討論吃什麼會胖,或者是吃什麼會瘦,但很少有人會提到與肥胖息息相關的「新陳代謝」問題!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減重前一定要先來認識「新陳代謝」。我們常聽到長輩常說「年紀大了,所以新陳代謝變差...」是真的嗎?新陳代謝跟年齡有關嗎?新陳代謝能檢查嗎?快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偉來跟大家分享:年紀增長,新陳代謝會變差?醫學上,新陳代謝的意義就是「除舊」與「佈新」,讓身體能新增製造,和除去身體不要的東西。 雖然年紀增長,新陳代謝速率會變慢,但是若一個人的組成、生活習慣都不變,其實新陳代謝的改變不會太大。也因新陳代謝範疇很大,如果只是新陳代謝中的「熱量需求」,的確,過了壯年以後就會逐年下降。 在減重外科,我們常遇見的就是因為熱量與攝取不足,導致的體重下降、皮膚乾燥、指甲脆弱、掉髮、經期不順,或是腸胃蠕動變慢造成的腸胃不適等。其他更甚至可能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因而造成手腳冰冷。若攝食不佳、缺乏維他命,也會引起憂鬱的現象產生。新陳代謝出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全身性的變化。 如果長期忽視症狀,就可能累積過多的脂肪,形成肥胖體質(若脂肪集中在內臟,就是中央型肥胖),就會造成肥胖的五個合併症: 糖尿病 高血壓 高血脂 膝關節退化 睡眠呼吸中止症 除了膝關節退化不致命外,其他四項都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或是腦中風的前置因子,因此不可不慎。因此只要出現前期的疲勞、手腳冰冷,或者是憂鬱症狀,就要留意是否是新陳代謝出了問題。 *新陳代謝和基礎代謝率想增加新陳代謝,也要先認識基礎代謝率。基礎代謝的定義就是,當我們活下來必須要有的基本熱量(如心臟跳動、腸胃蠕動、呼吸等需要的熱量)。也因性別不同,身體構造也不一樣,因此基礎代謝率也會不相同。 男性的BMR = (13.7 x 體重) + (5.0 x 身高) – (6.8 x 年齡) + 66女性的BMR = (9.6 x 體重) + (1.8 x 身高) – (4.7 x 年齡) + 655新陳代謝能檢查嗎?大部分新陳代謝的控制都是來自於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因此這時只要透過血液性檢查(檢查腎上腺、腦下垂體、甲狀腺等功能)或是男女性賀爾蒙功能的檢查,就可做初步的簡單排除。 而這些檢查並非常規檢查的項目,通常是身體出現變化才需要來做。減重的6字口訣我常跟患者說,減重最重要的就是「甘願」和「少吃多動」。但少吃多動的情況下,也可能因為攝取的食物不精準,而導致身體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因此飲食方面有以下建議:.喝足量的水:建議可以喝到「體重 x 30cc」的水量。.維他命的攝取不可少:在執行少吃時,脂溶性維他命的吸收可能會因飲食當中的脂質變少而導致不足,所以「鈣(穩固骨頭)」及「鐵(製造血球)」是絕對不可少。.要吃蛋白質:蛋白質不夠讓肌肉流失,若又不運動,瘦下來體脂沒有改變,但肌肉流失又大於脂肪,可能讓體脂率更差。但要吃得均衡,精準計算熱量很難,因此我會建議患者嘗試一個加拿大營養學會建議的飲食內容: 1/2的蔬菜 1/4的蛋白質 1/4的澱粉若要減重,就將食量減半,照2:1:1的熱量來計算便可以。 至於有人對於碳水化合物會有疑問,基本上碳水化合物是不可少的熱量。我通常對患者說「你打算一輩子不吃澱粉嗎?」若沒有毅力這樣做,一旦澱粉再次進入身體,它的吸收能力就可能被強化,導致更多的吸收。 另外,高蛋白質飲食或生酮飲食,長期下來對心臟血管的負擔也很大,因此瘦下來並不一定能長壽。雖然生酮飲食的概念是利用三酸甘油脂來製造熱量,但若沒有澱粉,並長期處在三酸甘油脂的循環當中,對身體不見得是好事。 最後提醒民眾,若是帶有容易儲存熱量基因者,過多的熱量攝取就一定會儲存成脂肪,因此飲食必定精算熱量;再來,體重建議不要胖瘦瘦,要瘦就需要有決心並維持;健康的飲食,要吃澱粉但盡量少吃,若要食用,可以選擇非精緻澱粉。 延伸閱讀: 住院整合照護計畫是什麼?如何申請?113年109家醫院名單及收費查詢一次看
-
2024-09-07 養生.聰明飲食
「狐臭」女竟比男多!茶、咖啡恐是造成原因,刮毛、少吃這些食物...6大改善方法一次看
狐臭是由於汗腺分泌的汗液與皮膚表面的細菌作用而產生,狐臭通常出現在腋窩、陰部等多汗部位。夏季將至,許多人開始擔心「狐臭」這個腋下異味影響生活品質和自信心。到底狐臭的原因有哪些、該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狐臭、狐臭要如何改善?一文解析。狐臭原因有哪些?狐臭是由於汗腺分泌的汗液與皮膚表面的細菌作用而產生,狐臭通常出現在腋窩、陰部等多汗部位。全身汗腺約可分成大、小汗腺兩種,小汗腺遍佈全身,分泌物呈水狀並無特殊異味,但與皮膚上細菌作用,加上表皮角質分解,會發出「汗臭味」;大汗腺又稱頂漿汗腺,主要分布腋下及泌尿生殖區,分泌物豐富蛋白質與表皮上細菌作用,進而分解排泄出強烈異味的合成物質,即是造成「狐臭」主因。 什麼狀況容易有狐臭?狐臭以遺傳居多,且女生較男生多一些,進入青春期時,由於荷爾蒙分泌,促使汗腺成熟,漸漸冒出狐臭味,隨著年齡增長,狐臭的程度可能會逐漸減輕。.遺傳:若父母親都有狐臭,子女患狐臭的機率高達60~80%。若父母中僅有一位有狐臭,子女患狐臭的機率大約為50%。.耳垢:頂漿腺也分布於外耳道,因此有濕潤耳垢的人通常狐臭較明顯。.生活習慣:飲食、精神狀態和腋下毛量等生活習慣都可能影響狐臭的嚴重程度。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理事廖怡華醫師指出,年輕人早期出現腋下問題可能與荷爾蒙的提前激發汗腺有關,而女性受荷爾蒙的影響比男性更明顯,因此女性的就診率也較高。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狐臭?現在,高達七成的青少年曾察覺自身或身邊的同學有腋下問題,卻不知如何適當表達,甚至用開玩笑的方式來讓對方知道,就有可能造成孩子潛在社交障礙及心裡焦慮憂鬱。另,皮膚科腋下清新門診中,未成年的青少年就診人數大幅增加,這都顯示Z世代青少年對於氣味、外在及認同需求越來越重視。 孩子或自身想了解是否有狐臭、又或是是否要就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黃耀立醫師提供了一個簡單易記的口訣,可以幫助提前察覺腋下問題。這個口訣是「聞、望、問、切」,如果出現類似情況,就應該及早就診,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和治療。.聞:嗅聞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望:觀察腋下衣物上是否有濕黃汗漬。.問:詢問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切(Check):檢查是否有濕耳垢。狐臭如何改善?1.做好清潔:清潔是減輕狐臭問題的關鍵。衛生福利部恆春旅遊醫院外科醫師周則中指出,使用殺菌或抑菌沐浴產品時請注意,建議「不要長期使用」,原因是我們應該想辦法改善菌叢而不是殺光他們,另有些人會使用浴鹽,浴鹽本身有調理皮膚菌叢的功能,可稍微停留在身上5分鐘再沖掉效果更佳,沒有浴鹽用食鹽也可以。2.除毛:修剪、刮除腋毛,減少附著在毛髮上面的異味油脂。3.使用止汗劑、除臭劑:止汗劑是鋁鹽化合物,可幫助暫時阻塞汗腺管的開口,而體香劑和止汗劑的成分類似,有些體香劑含酒精成分殺菌或含硫酸銨鋁抑制細菌生長,膏狀和液狀的止汗劑和體香劑都可使身體盡量不排汗,以避免汗水和微生物作用產生體臭。使用上建議可於出汗前先擦,效果比出汗後使用好。4.選擇透氣衣物:穿著透氣性好的衣物可以幫助汗液迅速蒸發,降低細菌生長的機會。另,也可選擇抗菌織品,包括毛巾、貼身衣物及襪子,並且勤於更換。5.避免食用刺激食物:整形外科醫師李秉勳醫師曾在粉專分享,容易造成狐臭的五種食物有辛辣食物(如辣椒、薑、蒜)、酒精、海鮮類(蝦、蟹、貝類等海鮮)、紅肉、咖啡和茶(咖啡因、茶鹼等成分可能會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增加體味的問題)。6.就醫治療:對於嚴重的狐臭問題,可以考慮尋求專業醫療治療。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外用藥「氯化鋁」來幫助止汗,或者進行手術切除汗腺。參考來源:汐止國泰醫院、衛福部台中醫院、新光醫院 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7 養生.聰明飲食
沒有香蕉!營養師大讚「10種解憂食物」吃了心情超好 咖啡、花生、全麥麵包、雞肉上榜
想要擺脫憂鬱低落的情緒,讓自己的心情能獲得放鬆?從營養素來分析,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推薦10大吃了會令人感到快樂的食物,這些食物大都富含維生素B6、B12、菸鹼酸、泛酸、葉酸或生物素,能幫助人安定神經、鬆弛情緒、消除疲勞感、減輕焦慮。然而,水果中的香蕉含有色胺酸,能促進血清素的合成分泌,雖然一向令人有多吃香蕉可以感到快樂的印象,卻不在10大快樂食物之列;張斯蘭表示,那是因為香蕉絕大多數的有效成分是集中在香蕉皮上,並不會被人吃下肚的緣故。10大快樂食物 1、麥片> > > > > 快樂營養素:維生素B6、菸鹼酸、泛酸解析:維生素B6的作用在鬆弛情緒的不安與焦慮,幫助神經鬆弛外,還可幫助色胺酸轉換為菸鹼酸;而菸鹼酸攸關情緒與神經,具有消除疲勞與安定情緒作用;泛酸也可消除疲勞,具抗壓作用,廣泛存在於很多食物當中,取得容易,但如果缺乏則容易導致憂鬱。麥片、燕麥片或全麥麵包都屬於同類型能令人感到快樂的食物,和牛奶搭配食用效果更佳。2、糙米> > > > > 快樂營養素:泛酸、葉酸、生物素解析:比白米更為營養的糙米,富含葉酸、泛酸,能減輕焦慮,幫助情緒穩定;所含豐富的生物素,也能幫助避免情緒低落,若是缺乏生物素,則很容易變得憂鬱。由於糙米和麥片一樣鉀離子含量高,有腎臟病、飲食需要限鉀的患者,需要多加注意。3、豬肝> > > > > 快樂營養素:維生素B12、生物素解析:含有豐富維生素B12與生物素,對緩解情緒低落有幫助。不過,想藉吃豬肝變得快樂些,還是要留意節制食用量,畢竟肝臟是用來解毒的器官,吃豬肝需要留意是否可能吃入無法分解的毒素,加上內臟含有膽固醇,若是本身有膽固醇過高問題的人,也不宜多吃,以免為了得到快樂卻反而失去健康。4、蘆筍> > > > > 快樂營養素:葉酸、菸鹼酸解析:一般綠色蔬菜的葉酸、菸鹼酸含量都多,蘆筍更可謂這類蔬菜的代表。由於這些令人快樂的營養素是以水溶性維生素為主,需要特別注意烹調的方法,以蒸食或快炒為佳,避免長時間高溫烹煮,以免營養素流失掉了,無法發揮效果。5、牛奶> > > > > 快樂營養素:維生素B12、菸鹼酸、生物素解析:牛奶不只是補充鈣質最佳的食物來源之一,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能幫助維持神經系統健康。若是加熱飲用,則要小心,高溫會破壞牛奶中的維生素B12,人體一旦缺乏維生素B12,就容易造成情緒不穩。6、雞肉> > > > > 快樂營養素:菸鹼酸、維生素B6解析:脂肪在各種畜、禽肉類中相對偏低,雞肉是愛美瘦身者常選擇的蛋白質食物,除了含菸鹼酸、維生素B6等讓人好心情的營養素,其他維生素B群、鈣、磷、鐵等也相當豐富,是適合用於滋補的好食材;食用宜去皮,烹調宜避免油炸。7、咖啡> > > > > 快樂營養素:菸鹼酸解析:咖啡雖然富含菸鹼酸,能穩定情緒,但也含有一些會阻礙維生素B6、B12或泛酸吸收的成分,因此略帶爭議性。若是想要藉由喝咖啡來放鬆心情,最好是喝黑咖啡,或是喝添加同樣能帶來快樂元素鮮奶的拿鐵咖啡;避免在咖啡裡加奶精,而且要小心有些所謂三合一咖啡是色素、香精與綠豆粉的組合。飲用量1天以不超過2杯(1杯150C.C.計)為宜。 8、香菇> > > > > 快樂營養素:菸鹼酸解析:香菇除了含有菸鹼酸等會讓人快樂的營養素,礦物質鉀的含量也很高,腎功能不好的人需要留意;和蘆筍一樣含普林高,患有痛風的病人,這2種食物皆不宜多吃。9、核桃> > > > > 快樂營養素:菸鹼酸、泛酸解析:富含菸鹼酸與泛酸,核桃等堅果類食物中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血管細胞更為柔軟,對神經傳導有助益,能增加血清素分泌。雖然吃了有助心情變好,但一次也不宜吃得太多。10、花生> > > > > 快樂營養素:維生素B6、泛酸、菸鹼酸解析:和核桃一樣屬於好的油脂,尤其是維生素B6的含量豐富,但是熱量較高,食用宜留意適量即可,以免好了心情卻肥了身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7 養生.抗老養生
為何白露是重要時節?白露養生4重點有助增強抵抗力、防疾病
白露節氣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一般落在公曆9月7日左右,是秋季轉涼的標誌,也是人們注重養生的重要時刻。在這個節氣裡,大自然開始逐漸轉入秋季,氣溫逐漸下降,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的生理和病理也會因此產生變化。因此,白露節氣是一個養生的重要時節,人們可以通過適當的養生方法來調整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白露之後,就開始出現典型的秋天節氣,儘管白天仍覺得熱,入夜後轉涼,中醫師提醒,季節交替之際免疫力下降,燥氣易傷肺,今年又有新冠病毒威脅,防秋燥、潤肺補氣,飲食生活作息適時調理,才能抗秋燥也防病毒。白露時候溫差大,漁業與農業都逐漸豐收在白露之後,因為夜晚涼,水氣遇冷凝結成白露,所以稱為「白露」。白露之時,正值二期水稻孕穗期,早植稻進入抽穗期。「白露南十日九日濕」,表示天氣漸涼了,若刮南風,則降雨多,南風起自海洋,自然帶來濕氣。台灣民間到了八月,處處桂花飄香,麻豆的文旦、新埔的紅柿已經開始上市。傳統的客家風俗,八月初一是秋祭掃墓的日子。在台灣的白露時節,也是豐收時候,在北中南分別有相關蔬菜能夠採收:.北部:鬥菜、花椰菜、胡瓜、菠菜、甘薯、萵苣、番椒.中部:花椰菜、菠菜、蕪菁、萵苣、番椒.南部:荷蘭豆、白菜、芥菜、落花生、大豆白露與諺語.白露水,卡毒鬼:白露雨水性毒。.白露大落大白:白露日下大雨,二期稻大部分會白穗。.八月八落雨,八個月沒乾土:八月初八下雨,占長雨。「白露」養肺多吃白色食物 少吃辛辣燥熱物俗話「白露秋分,一夜冷一夜」,中秋之後,天氣更會明顯變冷、更乾燥,「呼吸系統」最敏感,免疫力較差時,容易遭細菌、病毒的侵襲,上呼吸道疾病、過敏性疾病容易發作,要當心如感冒、鼻過敏、氣喘、慢性肺部疾病復發或惡化,因此必須提升免疫力,做好秋季養生,病毒就不易侵犯。秋天天氣轉為乾燥,中醫師提醒,這時候要特別提防燥邪傷人。所謂「秋養肺」,一定要多喝水,多吃白色食物來補肺養肺、舒緩秋燥,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薏仁、百合等。另要避免吃過於辛辣、燥熱的食物,如燒烤、油炸食物、麻辣鍋等。而秋天萬物凋零,也容易令人觸景傷情,憂鬱症患者要特別留意,憂鬱情緒可能導致免疫力降低,要儘可能培養樂觀心情、調整情緒,維持規律生活。白露養生四要點一、調節飲食,注重養生食品在白露節氣,氣溫開始下降,人體的消化能力相對減弱,因此在飲食上應該注重清淡易消化的食品,避免暴飲暴食和攝入過多的油膩食物。建議飲食應以五穀雜糧為主,增加蔬菜、水果和豆製品的攝入,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和纖維,有助於調節腸道功能,維護消化系統健康。此外,白露節氣也是栗子、柿子、梨等食品豐收的季節,這些食品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於緩解秋季干燥的症狀很有幫助。適量食用這些食品,有助於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調節氣血,增強免疫力。二、適度運動,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白露節氣適合進行一些適度的運動,例如晨間散步、太極拳、瑜珈等,這些運動可以幫助人們順應自然的變化,調整身體的陽氣,保持身心的平衡。同時,適當的運動還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代謝水平,有助於防止一些常見的秋季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等。此外,白露節氣天氣逐漸變涼,人們應該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尤其是腳部要保持溫暖。穿著適合的衣物,避免長時間待在潮濕的環境中,防止受涼。另外,白露節氣的日照時間開始縮短,天氣變化較大,人們容易產生睡眠不足的問題。因此,建議人們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晚上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以免影響睡眠質量。三、注重情緒調節,保持心情開朗白露節氣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時節,人體的情緒也容易出現波動。因此,要注重情緒調節,保持心情開朗,遠離壓力和焦慮。可以通過閱讀、旅行、聽音樂等方式來放松心情,也可以與家人朋友交流,分享心情,緩解情緒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四、預防秋季常見疾病在白露節氣,人們應該預防一些常見的秋季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等。除了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外,還可以通過增加維生素攝入、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等方式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此外,白露節氣是蚊蟲孳生的時節,人們應該加強蚊蟲防護,避免叮咬,防止傳染一些傳染性疾病。綜上所述,白露節氣是秋季的一個重要時節,人們應該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生活方式,注重飲食衛生,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情緒,預防疾病,以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白露」補氣潤肺料理百合蓮子湯做法:蓮子、百合洗淨,放入鍋內同煮,加入些許冰糖調味即可。也可加入些許銀耳同煮。效用:潤肺清燥、止咳消痰。柚子雞做法:柚子去皮留下果肉,塞入洗淨的雞隻體內,雞隻外皮抹上些許鹽、胡椒及米酒,放入鍋內蒸熟即可。效用:補氣益氣、化痰止咳。藥膳雞腿做法:中藥材黨參、三七、炙甘草、茯苓、補骨脂、玉竹、百合各3錢,以及黃耆5錢、桂枝2錢、紅棗10顆,與雞腿一同燉煮。效用:補氣、健脾、補筋骨。【資料來源】農業部二十四節氣「白露」抗秋燥防病毒 多吃這幾種白色食物養肺備註:部分內容生成自ChatGPT,經專業編輯確認。
-
2024-09-07 養生.運動健身
有椅子就能做的運動「椅子瑜伽」!教你方便在家或辦公室做的6個簡單動作
可改善肌少症的「椅子瑜伽」,一般被認為是給長者做的運動,不過一項研究指出,這運動也很適合患有膝骨關節炎的女性及久坐的上班族。椅子瑜珈的好處?誰適合做?做瑜珈有許多好處,包括促進血流、改善睡眠、改善呼吸、降低血壓、憂鬱和焦慮、慢性疼痛和發炎,及心理上的愉悅。瑜珈的招式相當多,椅子瑜珈則是坐在椅子上或使用椅子進行的傳統瑜珈,一般被認為是針對老年人的運動,許多被診斷出肌少症的長者,物理治療師會建議他們做椅子瑜珈。根據2023年哈佛學者統合分析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練習瑜伽,對行走速度、下肢肌力與平衡皆有助益。然而《CNN Health》報導,根據《醫療保健》雜誌2023年發表的一項小型研究指出,椅子瑜珈對 65 歲及以上患有膝骨關節炎的女性來說可以達到預防的效果,它可以幫助在日常活動提升體適能,降低骨關節炎發展為殘疾程度的風險。其實椅子瑜珈非常溫和,適合多數年齡階層做,尤其久坐的上班族更需要這種隨時可做的運動,不但能改善健康,提高身體靈活性、改善彎腰駝背等姿勢、腕隧道症候群等,也能減輕壓力,非常適合緩解緊張和肌肉酸痛。椅子瑜珈 每天做5分鐘勝過每週1次1小時許多人因為很難特別抽出一大段時間做運動,因而無法達到持續運動的目標。《CNN Health》訪問瑜伽教練則建議,最開始的目標只要設定每天五分鐘就好,「每天做五分鐘的椅子瑜珈比每週做1次1小時的瑜珈好。」每天5分鐘養成習慣後,之後可能慢慢的就會想做更久了。在家或辦公室方便簡易做的椅子瑜伽動作以下整理幾個招式,特別適合在家或辦公室方便做的動作,動作簡單,也適合初學者。一邊在做這些姿勢時,請透過鼻子吸氣和呼氣,充分調動橫膈膜 (主要呼吸肌肉),讓呼吸更深、更平靜。(瑜伽動作資料來源:台北慈濟醫院、資深藝人陳淑麗)先熱身:坐在座位旁,面向前方,雙手和雙腳一起或分開畫圈。也可以身體靠牆做簡單的伸展,重點是手臂內側要往外推,然後將兩隻手向上舉,維持腳跟向下踩,讓骨盆兩側一直向上延展,伸展過程中肋骨要放鬆,並且調整呼吸吐納。.貓牛式: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雙手輕放在膝蓋。吸氣時,肩膀向後張,脊椎向上延伸;吐氣時,背部向後拱起,腹部內收。.脊椎轉體: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單手放在另一個膝蓋外側,一手扶靠椅背。吸氣時,脊椎向上延伸並扭轉上身;吐氣時,維持原位。.女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腿打開,腳尖朝外側踮起。吸氣時,雙手向上畫圓;吐氣時,雙手向下畫圓並對掌於胸前。.戰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腳成弓箭步,眼睛正視前方。吸氣時,雙手向上伸展;吐氣時,雙手向前後打開。.側彎將右手舉在空中並向左傾斜,然後換邊將左手舉在空中並向右側傾斜。.扭曲扭轉到一側,保持姿勢三到五次呼吸,然後換邊。【參考資料】.《CNN Health》Chair yoga is not just for older people. It’s good for everyone, especially the desk-bound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06 醫療.皮膚
免疫疾病鬼剃頭 逾3成惡化成全頭禿
被喻為「鬼剃頭」的圓禿,因為無緣無故頭上禿了一大塊,往往對病患的情緒及心理造成極大衝擊。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表示,圓禿是一種免疫疾病,並非一般落髮,以國人一輩子發生圓禿的盛行率推估,有4至5萬人有圓禿困擾,從2歲幼兒到80歲老年人都有可能發生,高達7成患者在10到25歲出現症狀。圓禿可能發生在任何有體毛的部位圓禿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有體毛的部位,好發於頭皮,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落髮。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大部分圓禿患者一開出現10元硬幣大小的圓型斑塊落髮,逾3成患者進展成多發性、大範圍圓禿。嚴重者可能全部頭髮掉光,稱作「全頭禿」,有1%患者會進展到全身禿,被稱為「宇宙禿」,全身毛髮脫落,連眉毛跟睫毛都掉光。圓禿確切成因不明,壓力、受傷或疾病都是誘發因子。鐘文宏說,圓禿不只是毛髮問題,更會造成心理障礙,研究顯示,近9成患者會遮蔽掉髮彌補外觀形象,超過6成因病影響生活重大決定,避免參加團體活動,減少與家人、朋友的互動,近四分之一人因病曠課缺勤。台北榮總皮膚部主任陳志強表示,掉髮會對身心造成嚴重打擊,尤其是圓禿反覆的病程會讓患者產生焦慮、憂鬱,對生活品質及心理健康有嚴重影響。以頭皮頭髮掉落程度區分圓禿嚴重性圓禿常見於20至50歲成年患者,輕微者會禿一塊、嚴重則出現廣泛性斑塊。圓禿病程因人而異,部分輕中度患者會在一年內再生新髮,但多數會在5年內復發,甚至進展成全頭禿或全身禿,較難自行恢復。鐘文宏說,臨床上會以頭皮頭髮掉落程度區分圓禿的嚴重性,若頭髮掉落程度在20%以下為輕度圓禿,21至49%為中度,50到100%則為重度圓禿。治療圓禿的終極目標是阻止疾病進展、使毛髮重新生長,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陳志強表示,治療上,如為輕至中度圓禿患者,以外用皮質類固醇或病灶内注射皮質類固醇治療,若為嚴重圓禿,第一線治療建議以口服或靜脈注射皮質類固醇或口服JAK抑制劑,搭配外用或病灶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治療。此外,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遠離壓力等,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減少疾病的復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6 失智.大腦健康
愈早控制愈好!控管14個風險因子 逾半失智症可預防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及逆轉的!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失智症常設委員會」發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若針對14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進行控制或改善,可以預防或延緩將近一半的失智症發生。失智症14個風險因子「失智症常設委員會」在2020年提出12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分別為低教育、聽損、高血壓、吸菸、肥胖、憂鬱、缺少運動、糖尿病、喝酒過量、頭部外傷、空汙、社會隔絕等,今年則新增「視力損傷」和「低密度膽固醇升高」2個危險因子。有愈來愈多研究證據顯示,持續進行認知訓練、增強體能鍛鍊,並且戒菸、治療高血壓,維護心血管健康,可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發生率。一份針對18至65歲者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即便是教育程度低的人,若能持續積極參與認知活動,仍會有減低失智風險的效果。聽損用助聽器 降低罹病研究也證實,聽損的人使用助聽器,可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戒菸、治療憂鬱症、改善空汙等,可使認知功能進步,都是降低失智症風險的方法。頭部外傷則在任何年齡層都是發生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所以戴安全帽、預防接觸性運動(如美式足球或拳擊等)時發生頭部傷害,都相當重要。新增的視力損傷危險因子,若視力喪失會增加47%失智症風險,或35%發生認知障礙風險。尤其白內障會增加17~2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則增加34%失智症風險,但如果白內障患者接受白內障摘除手術比沒接受開刀的病患下降29%失智風險,接受白內障手術的人失智風險跟沒有白內障的健康人並無顯著差異。LDL升高 失智機率增加至於低密度膽固醇(LDL)升高,是認知衰退、各種原因失智症以及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英國研究指出,65歲以下的成年人低密度膽固醇濃度增加1mmol/L(38.7mg/dL),罹患各種失智症的風險增加8%;低密度膽固醇濃度在3mmol/L(約116.4mg/dL)以上,則失智症的風險增加33%。丹麥的世代研究顯示,飲食習慣不良者,也就是沒有遵守每周至少攝取三次各種蔬菜、水果、魚類,少喝含糖飲料、少吃香腸等醃燻或外食肉類,相對於有良好飲食習慣者,非阿茲海默症的失智症風險上升54%。但有服用降血脂藥的人,則失智風險不會增加。美國研究指出,提升高密度膽固醇(HDL),可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在一個36個研究的綜合分析發現,持續服用他汀類(statin)降血脂藥物,可減少20%發生各種原因失智症以及32%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然而,在一個專門分析隨機分配對照實驗研究(RCTs)期刊Cochrane的回顧文章,卻無法證實降血脂藥物有效降低失智症或認知退化風險的功能。控制危險因子 愈早愈好對於失智症風險的預防,開始的愈早愈好、持續愈久愈好,而降低風險的努力永遠不嫌早也不會太慢,只要有努力就會看到效果。這些危險因子的控制,即使對於原本就是失智症風險基因(例如ApoE e4)的帶原者,也會有減低失智風險的效果。總之,在失智症風險的控制與介入通常需要針對多面向、多個因子一起努力,才能夠真正做到預防或延緩失智症和認知退化。(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老年憂鬱不是正常老化 年長者陷入憂鬱小心更容易失智
上了年紀,常抱怨身體疼痛、心情煩悶、看什麼都不順眼、做任何事也不感興趣,恐是「老年憂鬱症」的警訊。美國JAMA Network Open的最新研究指出,憂鬱症狀與老年人的記憶力衰退有高度關聯。專家提醒,老年憂鬱症易造成假性失智,常讓長輩對於健忘感到不安,陷入鬱鬱寡歡的負面情緒,若錯過關鍵治療期,最後可能會真的失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民眾對於老年憂鬱症缺乏正確識能、病識感不足,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以致高齡者就醫率不高,子女也沒有危機意識。因此,台灣年長者的自殺率是所有年齡層最高,且有年紀愈大、自殺死亡率愈高的趨勢。葉雅馨提醒,家中有年長者,可多留意長輩的生活狀況,是否吃過多或過少、嗜睡或睡得少、對原來喜歡做的事情提不起勁,這些狀況與長輩過去表現相較是否有差異。雖然長輩生理活動會隨著年齡改變,在睡眠、食量及活動量漸漸減少,但如果是憂鬱症或疾病而導致,應該在2周到1個月左右會明顯察覺。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系兼任教授賴德仁指出,人類在應對壓力時會分泌皮質醇,適量分泌對身體有益,但若持續分泌過量恐會傷害大腦,造成海馬迴、前額葉萎縮,進而影響記憶,未來較容易有失智的風險。賴德仁表示,與一般老年人相比,老年憂鬱症患者更容易失智,醫師須特別留意兩者的不同症狀。老年憂鬱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但老年憂鬱症患者自殺率高,會導致原來的身體疾病更惡化,且併發的認知功能障礙會導致失智症。葉雅馨提醒,有效的干預措施有助減緩記憶力衰退,長者不妨多安排打麻將、唱歌等有互動的活動,避免長期坐著或看電視、追劇,這些久坐無人際溝通的模式無法增加反應度及腦部記憶,對減緩失智與憂鬱症沒有助益。失智症和老年憂鬱症有何分別?.失智症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症狀:近期的記憶力會出現障礙,東西忘了放哪、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嚴重者有被偷妄想、忌妒妄想、視幻覺與情緒不穩定等。.老年憂鬱症來自腦部退化、腦血管梗塞、甲狀腺低下及一些與老化相關的事件等。症狀:比平常沒精神、常抱怨身體病痛、不想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2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周末戰士集中運動 健康成效不減
運動對健康的好處無庸置疑,不過,運動總是知易行難,特別是上班族在忙碌的生活中,達成建議的每周5天、每天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即略喘但不辛苦的運動強度,如健走與騎自行車等,也並非隨手拈來的事情。國外研究發現,有些人努力在每周1到2天內,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被稱為「周末戰士」(weekend warrior),研究也發現,「周末戰士」的健康效益不比天天運動的人差,但多數研究的運動量都採用問卷紀錄,不免可能有所偏誤。青壯年工作忙 假日補運動課「自然.老化(Nature Aging)」發表的最新論文,給了大家一個可行的建議,該研究使用英國生物資料庫7萬5千餘人的資料,結合穿戴裝置的運動量測與健康資料,將研究者的運動狀況分為3組,第1組為每周不到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人,第2組為「周末戰士」(一周中等強度運動超過150分鐘,且一半以上運動量集中在1或2天內),第3組則是天天運動,且一周累計150分鐘以上運動的人。後續追蹤其健康狀況發現,「周末戰士」後續發生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症、憂鬱症、焦慮症等問題都和天天運動的人相似。美國哈佛大學麻州總醫院心血管中心也在去年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周末戰士」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與天天運動的人沒有差別。顯然,以一周運動量為基礎,青壯年若因工作無法天天運動,假日就是補運動課的最佳時刻。長者少量運動 也比不運動好對於衰弱長者而言,一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也並非一蹴可幾,難道無法達到就乾脆直接放棄嗎?當然不是。早在2011年,國衛院溫啟邦教授便在「刺胳針(Lancet)」發表,以8年追蹤約42萬名成年人,發現一周只要從事92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每天有15分鐘運動,就能夠降低14%的死亡風險,整體可增加3歲的餘命。顯然,即使少量運動也比不運動為佳。不過,每周90分鐘或每天15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應該是最低的有效量,不能再少了,在這個基礎上,每天若能再增加15分鐘運動,還可以進一步降低死亡風險。多元複雜運動 比重複動作佳為了在運動時同步強化腦力,多元而複雜的運動比單純重複動作的運動好,每個人更需要依照自己的健康狀況開始運動,中等強度運動是略喘但非上氣不接下氣的運動強度,每個人的體能不一,相同運動不見得有相同感受,依照個體差異,根據體能狀況運動,逐漸提升時間與強度,好處便會逐步顯現。總結來說,有個簡單原則可以概括中高齡民眾運動的作法:有動比不動好、多動比少動好、多元比單調好,依照個人狀況循序漸進加量加強為首要原則。
-
2024-09-02 醫療.精神.身心
年長者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醫:存好「3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自殺深受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俗話說久病厭世,這是老年人心情的寫照,特別是長年的疾病已造成身體失能、影響日常生活,這樣的情形更會讓人想早點解脫。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表示,老年人自殺原因於生理及心理因素無法完全分開,而心理因素誘發自殺意念,確實與老年憂鬱密切相關。林明憲說,臨床發現,許多老年人對自己的憂鬱情緒並不自知,往往是家人發現長輩情緒低落、沒有活力,或是食欲不振,體重突然減輕,往往在6個月內體重減輕原體重的10%應多加注意,提醒經排除身體疾病外,如發現長者出現憂鬱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表示,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三大原因,第一、生理識別:也就是說,當年輕時認識的朋友、老伴一一的離開人世,將引發老年人面臨死亡的焦慮,且又無人可以傾訴、訴說時,容易罹患憂鬱症。第二、久病不癒:即便不是現在常見的癌症,如退化性關節炎影響的不只是關節疼痛,更可能影響活動的自由度,尤其,許多老年人住在傳統公寓沒有電梯,無法走下樓梯外出,長期的孤獨造成情緒低落;另一方面,此時孩子已紛紛離家,平時只能用視訊、電話聯繫,但老人家多有重聽問題,聽不清楚孩子說話,心情會感到十分挫折,引發晚年憂鬱。第三、頓失重心:特別是退休人士,如果沒有自己的興趣,失去工作後,生活沒有重心,也容易引發憂鬱,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未來的老人,建議從年輕時就應培養興趣。若能從這三方面著手防治,應可降低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及自殺風險。黃柔嘉在北市聯醫總院擔任諮商心理師6年來發現,如果老年人多增加外出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誘發憂鬱的機會。如有些長者心胸開放多參加共餐、社區老人課程,並建議家人可以多陪伴長者,不要讓長者感到孤單,子女可以多陪伴長輩外出,甚至邀請長輩一起採買蔬果等,讓長輩腦部多接受外界的刺激,以降低心情憂鬱及負面思考。因憂鬱需要就醫時 不要馬上掛精神科或身心科「當家中長輩因憂鬱需要就醫時,千萬不要馬上就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黃柔嘉說,此時應到家醫科、整合醫學科,避免長輩忌諱而不願就醫,反而讓病情持續惡化,而衛福部近年來推動長照,可以安排到宅心理諮商的服務,讓長者說出內心的話,有助降低憂鬱情緒。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年輕時可能忙於工作、家庭,許多年長者剛退休時都很開心,終於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但過一段時間,突然發現生活頓失重心,心情直接受到衝擊;門診中許多退休族群談到,退休後發現時間好多,卻不知如何安排,只能一整天坐在家裡看電視,與自己當初的想法落差很大,內心感到莫名的恐慌,孤獨感更加強烈。李俊宏呼籲,當步入55至65歲間,就應開始準備及安排人生下半場的退休生活,包括退休的前後,自己在工作、生活的心情轉換,以及往後的日子怎麼去照顧自己,並維繫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活,如主動參加長青學苑、銀髮社團等,而不要等到真正退休後卻無所適從。黃柔嘉說,近年來除關注老年憂鬱、自殺議題外,也開始注意家庭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尤其現在許多家庭是老老照顧,呼籲照顧者可以為自己保留一個休息、喘息的時間,降低長期照顧所造成的心理負擔,避免成為下一個憂鬱、自殺的高風險族群。約四分之一老年人有憂鬱症狀 部份症狀與失智症類似國人隨著年齡增長,自殺率愈高。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吳其炘表示,衛福部近年統計,老年人自殺率已微微下降,但仍高於其他年齡層,且自殺人數持續上升,每年老年人自殺死亡約達900至1000多人,特別是國內人口老化快速,大家都還在適應老化的過程,社會、家庭仍缺乏相對的支持及準備。依衛福部最新統計,112年6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高達1130人,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老年人原本就是自殺高風險族群,主因是受到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尤其是久病或失能患者,當明顯感受到身體老了,心情產生孤立、憂鬱,此時若又缺乏社會、家庭、親友等支持,無法獲得關心、照顧;此外,當老伴過世,依賴的人不在了,整個人也會陷入憂鬱,自殺風險相對提高。老年人的憂鬱議題值得重視,李俊宏說,依國外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約四分之一都有憂鬱症狀,如思考、精神出現遲滯的情形,也就是少話、生活沒有動力、提不起勁、不想動,或是食欲減退等,其中也包含憂鬱症,這比例相當的高,原因是身體老化後,大腦也逐漸退化,造成腦神經荷爾蒙的失去平衡,影響大腦調節、認知功能等,增加罹患憂鬱的機會。李俊宏說,部分憂鬱症狀與失智症十分類似,當家人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憂鬱症狀,仍建議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失智症;老年人可能同時也飽受失眠、孤獨所苦,而造成酒精成癮、安眠藥物成癮等問題,且鰥寡孤獨是老年人常遇到的問題,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在情感及生活上,對於另一半的依賴也愈來愈重,一旦老伴過世,整個人就會陷入憂鬱,無形中增加了自殺風險。存好「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俗話說,老了最怕病來磨。」李俊宏說,高齡醫學常提到一位老年人要存三大本錢,第一、要存好「老本」,讓自己老時經濟無憂,特別是如果老年人需要租屋,其實在台灣並不友善,許多房東不願意租給老年人,申請社會住宅又十分耗時,年輕時就應開始存好老本;第二、要存好「身本」,讓身體保持健康;第三、要存好「腦本」,隨時注意腦健康。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壓會影響老年人自殺?吳其炘指出,許多老人家十分擔心高血壓,進而影響情緒、生活品質,造成情緒低落、焦慮等問題,且高血壓控制不佳,更可能引發腦中風,在在增加自殺風險。至於消化性潰瘍增加老人家自殺風險。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說,已開發國家的老年人常見疾病,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癌症、肺部疾病等,消化性潰瘍並非主要疾病,但因老人家患有腦部、心臟疾病時,必須需要服用阿斯匹林等抗朽血栓的藥物,但此類藥物容易造成消化性潰瘍,因此,臨床上許多醫師會開立藥物防止消化性潰瘍,而開立藥物就必須打入消化性潰瘍的診斷碼,藥物才能獲得健保給付。邱瀚模表示,消化性潰瘍目前治療效果都不錯,且一個人選擇自殺常是多元因素所致,如神經退化性疾病、憂鬱、失眠等都可能是選擇輕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消化性潰瘍應不是長者自殺主因。★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2 養生.抗老養生
股神巴菲特慶94歲大壽 曾自曝愛喝可樂及吃雞塊但有5個好習慣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8月30日歡慶94歲大壽,他曾透露自己吃得像個六歲小孩,不只天天喝五罐可口可樂,每周還會至少吃三次麥當勞雞塊,究竟他是如何在沉迷垃圾食物的同時,還是能保持敏銳,並管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呢?財星雜誌(Fortune)指出,祕訣可能就在於他的五個生活習慣。巴菲特相當喜歡吃垃圾食品,他曾在2017年的「成為華倫巴菲特」紀錄片透露,他常去麥當勞享用3.17元的早餐,吃香腸、雞蛋和乳酪,而且超愛喝可樂還有吃糖果,甚至對高油高鹽飲食也毫不忌口。億萬富翁比爾蓋茲也分享了他對巴菲特的飲食觀察,稱他主要吃漢堡、冰淇淋和可樂,可能為年輕人樹立糟糕榜樣。不過,巴菲特依舊能保持敏銳的思考與判斷力,管理他的商業帝國,原因可能在於以下五個生活習慣。第一、八小時的睡眠:巴菲特非常重視睡眠,通常每晚都會睡滿八小時,美國心臟學會的研究指出,良好的睡眠可以延長壽命,能緩解壓力、提升免疫力和穩定情緒等。第二、經常打橋牌:儘管巴菲特經營一家擁有70多家子公司的企業,但他確保每周會撥出八小時與朋友打橋牌,而這種智力遊戲有助於鍛鍊大腦。第三、輕鬆日程安排:巴菲特可能是地球上最有權勢的商人之一,但與其他大老闆不同的是,他喜歡讓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比較輕鬆,且不做任何不喜歡做的事。第四、他喜歡讀書:巴菲特每天花五到六小時閱讀和思考,有研究顯示,閱讀可以預防認知力下降。第五、知足感恩並維持人際關係:巴菲特曾在2008年被問及保持健康的秘訣,他先是說從均衡飲食開始,立刻引起哄堂大笑。後來他才認真說,擁有良好的心態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知足感恩可以減少憂鬱、焦慮、慢性疼痛和疾病,且真正衡量人生成功關鍵在於,「看你想要愛的人中,有多少人真正愛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31 焦點.健康知識+
單身者注意!老化、心臟病等慢性病風險竟和「1原因」有關,做好這件事可預防
研究發現,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竟然和感情生活幸不幸福大有關係,叫現代許多單身族群怎麼辦?專家說,老年快樂生活要有4老,老友、老本、老狗、老伴,老伴雖然重要,但卻是最後一名,而且,可以替代。 這篇是發表在《心理學與衰老期刊》的研究報告。研究人員以1972年4月至1973年3月期間在紐西蘭出生的1037名參與者為對象,分別針對其26歲、32歲、38歲、45歲等,4個年齡階段的戀愛關係特徵、關係品質和伴侶暴力進行分析。分析發現,其中有883人在4個階段均處戀愛狀態,62人在3個階段處於戀愛狀態,29人在其中兩個階段處於戀愛狀態,還有55人從未有過戀愛關係,或僅在一個階段中處於戀愛關係。結果發現,這55位從未戀愛的參與者的衰老速度明顯加快,生理衰老差異較其他參與者早衰約2.9年,影響程度在男性或女性相當。但比起從未戀愛過者老化速度更快的,是戀愛關係不和諧者。相較於擁有高品質戀愛關係的人,戀愛關係不佳者的生理老化速度更快;其中承受伴侶暴力的人,衰老速度更快,尤其是有遭受身體暴力者的衰老的速度最快。 專家意見: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情感對人的身心健康影響比一般人想像中更大。甜蜜的愛情確實能讓人看起來從裡到外更榮光煥發,在許多名人的例子中,也可以很明顯發現,當人擁有美好的愛情之後,許多年長者看起來更年輕。這篇研究報告顯示,沒有愛情的人衰老更快速,但在現代「真愛難求」的社會中,難道許多抱獨身主義或是失婚、喪偶不想再找伴侶的人,都沒希望了嗎?楊聰財說,「單身」的風險,是讓人更容易失去與他人的聯繫,較容易會因為缺乏社會關係,而導致產生孤獨感,憂鬱、焦慮程度更高。不過,他一直都常說,「人生要有4老」:老友、老本、老狗、老伴,其中老伴是排最後一位,而且是可以取代的。 楊聰財表示,許多研究證實,讓人身心不健康最重要的,是「孤獨感」。有伴侶不一定能降低孤獨感,許多的研究都證實,和貌合神離的伴侶在一起,許多人即使親人圍繞在身邊,還是覺得孤獨,老化和得慢性病的風險更高。而降低孤獨感最重要的,是要有志同道和的「老友」。老友最了解自己,也最能提供各種心理支持,有困難時能伸出援手,比起伴侶,擁有知心知底的老友更有用。 第二重要的是有要老本,有足夠的金錢支持,才不會被經濟壓垮。而老狗說的不只是「狗」,更貼切的是嗜好,養成可以樂此不疲的嗜好,能讓自己隨時都不覺煩悶孤單。而最後一個老伴,不一定是指人的伴侶,如果有互相敬重一輩子的伴侶當然很好,但如果沒有,老伴也可以是寵物,貼心又能長伴左右,也可盡情擁抱寵物,做為心靈寄託。沒有愛情雖然遺憾,但人生還是可以很充實。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8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常莫名咳嗽卻查不出原因!乾燥症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九:乾燥症【建議就診科別】免疫風濕科莫名咳嗽查不出原因 不知是否心理性咳嗽 年近六十的大哥,穿著筆挺的襯衫,談吐客氣有禮,看起來是個嚴謹的人。來到門診的原因是,咳嗽好幾個月了,看了很多診所和醫院都沒有起色。他的咳嗽是乾咳為主,沒甚麼痰,也沒有特定時間,常常覺得喉嚨乾乾癢癢就想咳嗽,有時候喝口水就好多了,平常也沒有過敏性鼻炎或是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肺功能電腦斷層都做過了,也沒有看到甚麼異常,怎麼看醫師都說正常,他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心理性咳嗽了。門診請他張開嘴巴看看喉嚨,本來想看看有沒有無症狀的胃食道逆流的喉嚨病兆,沒想到反而先看到又紅又薄又乾的舌苔,整個口腔黏膜都非常乾燥,這位大哥說平常睡醒有時候嘴巴都乾到快要張不開。問了一下眼睛的狀況,乾眼也蠻厲害的。立刻幫這位大哥安排了自體免疫抗體的抽血檢查,果然,乾燥症相關自體免疫抗體陽性,轉介了風濕免疫科做了一連串眼睛和唾液腺的檢查,證實是修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 syndrome)。修格連氏症候群常見口乾眼乾 喉嚨乾癢容易咳嗽修格連氏症候群(乾燥症)是一種以攻擊腺體和淋巴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唾液腺分泌下降,個案常常會口乾眼乾,因為太乾,也常合併唾液腺阻塞、結石的症狀,缺少口水滋潤,不只容易蛀牙,也容易讓喉嚨乾燥,黏膜萎縮,咳嗽受器變得敏感,喉嚨乾癢容易咳嗽。這位大哥接受了乾躁症的治療,再加上胸腔科開立的化痰藥物讓口水變稀後,咳嗽就大幅改善,不再因莫名咳嗽感到困擾。修格連氏症候群導致的乾躁症,其實是好發在中年女性,像這樣五六十歲才診斷的男性並不常見,男女比例約1:9。然而,因為這個疾病輕症通常只有口乾眼乾的症狀,大家常常不以為意,沒有就診就不會被診斷。很多中老年的女性個案,合併嚴重牙周病或牙根蛀牙時,其實已經發病一陣子了。修格連氏症候群其實並不少見,盛行率約0.5%,兩百個人大概就會有一個,事實上,我們過去風濕科的老師都覺得,因為症狀不明顯,很多人沒被診斷,盛行率絕對不只0.5%,可能更多。修格連氏症候群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倘若發現自己有明顯眼乾口乾症狀,常常反覆結膜炎針眼、唾腺阻塞結石、蛀牙又常常是牙根蛀牙的話,建議到風濕免疫科就醫,釐清乾躁症的可能,畢竟修格連氏症候群,不只會引起乾躁症。有四成的個案會有腺體外侵犯,這群個案很多會合併甲狀腺疾病。因此,如果年輕時有甲狀腺疾病的個案,出現口乾眼乾時,要格外注意。修格連氏症候群患者有三到四成合併有焦慮或憂鬱的情緒問題,可能跟人格特質或跟身體一直處在發炎狀態有關。一篇關於修格連症候群人格分析研究指出,這群個案和健康族群相比,有較高神經質、內向、焦慮特質和較低的社交能力(文獻五)。此外,腎炎、肝炎、關節炎、血管炎、肺纖維化甚至是淋巴癌,都是這個疾病嚴重時可能產生的問題。這群個案的皮膚也很敏感,有很明顯的光敏感性,照太陽容易產生各式各樣的皮疹和血管炎,外出須做好防曬的準備。壓力和失眠,可能會惡化自體免疫疾病,九日常跟門診的病友說,自體免疫疾病就像是身體的警示煞車,稍微過勞就會有症狀,提醒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生活也不要太緊張,倘若診斷出這種自己打自己的自體免疫疾病,就是提醒病友要好好愛自己的身體,調整生活,睡飽吃好少煩惱,就是減少發炎和協助治療最佳的方式!參考文獻:1.黃德豐,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的臨床症狀與診斷2.魏正宗,抗乾燥症從調整生活開始 http://www.rheumatology.org.tw/health/health_info.asp?/75.html3.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sychiatry volume 18, Article number: 131 (2018)4.The interplay between cogniti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leep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atients, 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12, Article number: 13176 (2022)5.Person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 Association with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comorbidity, PLOS ONE |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10466 January 17, 2019(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6 癌症.抗癌新知
親友「激勵式」慰問 癌友最感壓力
台灣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口三一一點三人,二○二二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十二點一萬多人,隨著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癌症罹病人口將會愈來愈多。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發布「癌友心情釋壓狀況調查」,抗癌過程中治療成效和花費是主要壓力來源,而親友間「激勵式」的慰問方式,如別想太多、放鬆就好等語,最容易造成癌友壓力。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團隊於線上進行不記名問券調查,三○一人為癌友、八十四人為癌友的親屬或照顧者;癌友對於被確診為癌症當下最明顯的情緒為「悲傷」、罹病過程中的心情最多是「焦慮」、影響心情的原因有三大項,身體狀況、治療過程以及經濟能力。對癌友而言,最容易造成壓力的話,第一名為「忽視當事人當下狀態」類,如不要想太多、沒事的、放鬆心情就好了;第二名是「加油、一味激勵」類,如加油、很快就好起來、沒問題的。心理腫瘤醫學學會董事長方俊凱表示,調查中顯示,有四成的癌友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希望能獨處,或是偶爾有人陪,顯示癌友面對罹病過程中,最期待的是「真誠傾聽」與「陪伴」。如果告訴癌友未來一定正向、光明,但癌友眼前卻絲毫沒有看見這條路,會認為親友在講風涼話,安慰不成反而更憂鬱。方俊凱表示,可在患者狀況較好時,約出來吃飯,讓癌友在聊天過程中自己主動分享心情,傾聽的過程也千萬別說「不要這樣想」,可嘗試說「我知道很辛苦」、「如果我是你一定不會這麼勇敢」等,以同理的話語傾聽、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