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9 性愛.性福教戰
搜尋
憂鬱
共找到
1934
筆 文章
-
-
2025-01-27 養生.聰明飲食
喝牛奶也能帶來好心情!專家:這一款比全脂奶抗憂鬱效果更好
不少人喜歡在咖啡或茶中加入牛奶,讓飲品變得更加香醇,但喝牛奶竟然也可以抗憂鬱嗎?英國有一項研究就指出,每天喝一杯低脂牛奶可以降低憂鬱和焦慮的風險。喝低脂牛奶憂慮風險低三分之一這項大型研究針對357,568名參與者進行長達13.5年的追蹤,將參與者飲用乳品的習慣分為:全脂、半脫脂(低脂)、脫脂、其他類替代乳品(植物奶)、完全不喝牛奶。統計結果顯示,有96.7%的人會消費各類型的牛奶,3.3%的人表示完全不喝牛奶或植物奶。在研究期間,分別有13,065名人(3.65%)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以及13,339名(3.73%)13,339人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症。團隊進一步調查牛奶攝取與憂鬱和焦慮之間是否存在關聯,結果顯示,與不喝牛奶的人相比,飲用牛奶的人罹患憂鬱和焦慮的風險較低。與不喝牛奶的人相比,經常喝低脂牛奶的人患有憂鬱症的比率低16%,焦慮症機率降低29%。相較之下,飲用全脂或脫脂牛奶的人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較不明顯。令人意外的是,比起不喝牛奶或喝牛奶,那些飲用非乳製品的人,焦慮和憂鬱症的比率則增加了。為何低脂牛奶比全脂牛奶更能抗憂慮?而對於低脂牛奶如何降低憂慮風險,研究指出,牛奶富含乳糖、脂質、蛋白質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有助於維持人體健康。另外,比起全脂牛奶,低脂牛奶的飽和脂肪酸較少,並且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調節大腦激素有很大幫助,尤其是能促進「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該研究發現了低脂牛奶與心理健康的關聯性,能提供人們作為飲食策略的參考,然而研究者也表明長期追蹤的影響、基於自我報告的數據、以及研究對象有其局限性,期待進一步的研究來加強驗證這項結果。參考資料:Associ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milk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
-
2025-01-27 名人.王詩婷
王詩婷/創傷不是你的錯,但恢復是你的責任!人生怎麼再站起來?
我2019騎車腦出血後在家裡面對各種痛苦但隱形的症狀時,看到一句話:Trauma is not your fault, but healing is your responsibility,『創傷不是你的錯,但修復是你的責任』也就是身邊的人可以支持你、陪伴你,但最終要走出來,需要你自己把自己拉起來,努力往前走。但明明很痛苦,很憂鬱,到底要怎麼走出來?你應該已經歷了悲傷的前面四個步驟: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但你接受了嗎?聖嚴法師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聽起來簡短的四個步驟,但應該是人生最難的課題吧! 無論你的創傷是甚麼種(疾病/受傷,家人離開,失業)我們可以先重新認識新的自己,我現在的身心狀況是如何?把所有的痛苦勇敢列出來。先試著開始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可以檢討怎麼避免,或從中學習到什麼,但儘量不要讓自己過度執著。首先,建議尋找專業知識或支持,例如:閱讀相關的書、心理師。我自己就在這個過程認識了「臨床神經心理師」這個專業,也自己當病人找我們的名醫,台灣耳鼻喉科權威 賴仁淙 部長,尋求我受傷後耳鳴、暈眩的問題到解方。他給了我很全人醫療的建議:早上曬太陽、睡前不要用3C,還建議我看韓劇愛的迫降,好好抽離工作與現實生活。練習感恩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開始因應新的自己。我受傷後開始寫日記,每天寫下3-5件感恩的人事物,包含:感恩我還活著!感恩支持我的親朋好友!我過了五年多了,現在還是仍然每天寫日記,現在變的更正向樂觀,連最憤怒的心情寫完,還是能寫出當下感恩的人事物。讓我無論再怎麼痛苦,都能找到我很幸福的原因。我也開始設計自己的快樂,兩年前開始一個『Jar of Joy 快樂罐子』每一次一件事太給我無比的快樂,我會寫進去。每到年底,我會打開看看今年帶給我快樂的事,整理分類,能因此看見哪些事情帶給我快樂,這兩年最常出現的包涵:參加音樂會,與朋友出國,我的毛小孩們,很有記憶點的美食餐廳。因此我現在會很刻意的設計這些到我的生活裡。最後,我發現幫助別人能帶給自己無比的價值與感動。我建立了腦傷資訊網站,成立臉書腦傷病友會,在光田設立腦傷特診。過了五年半,我不只走出來了,我得到正向感恩的能力,我找到腦功能修復的工具與生活方法。身為醫院領導者,我對「人,真的想要什麼」有了全新的體驗與看見,讓我有了動力與方法帶來全人醫療與健康。只有你可以決定照顧你的身心健康。多愛自己吧!找到讓妳開心的事,找到讓你相處舒服的親朋好友,遠離消耗你身心狀態的人事物。這傷痛是一個疤痕,不會馬上修復,但它會慢慢慢慢的減少。
-
2025-01-18 醫聲.Podcast
🎧|母親辭世、事業觸礁,曾二度被憂鬱找上,「知名家醫科醫師」揭露可以這樣做...
去年年底,南韓驚傳濟州航空重大空難,造成179人罹難,震撼國際社會。曾因空難失去至親的家醫科醫師林青穀,對此特別有感。他提到人生中,無論是意外事故、親人離世,或是職場上的龐大壓力,每個人都可能經歷情緒低潮,甚至深陷痛苦無法自拔,而這些創傷往往會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他提醒:「倘若你突然厭倦社交、不願工作,甚至無法控制地掉眼淚,一定要警覺自己可能陷入心理危機,務必及早尋求協助。」至親離世,讓他身心靈受創「我永遠忘不了父親回眸向我揮手的那個畫面。」那是林青穀父親度過六十大壽後的第七天,父子倆在登機門前短暫道別,最後的揮手竟成了一生的訣別。一場空難奪去他父親與年僅六歲姪女的生命,也顛覆了林青穀原本順遂的人生。那時候的他還是台大醫院的總醫師,未曾想過「憂鬱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在往後的人生裡,成為纏鬥不休的暗影。林青穀負責帶隊前往出事海域搜尋、協助處理遺體、安撫其他罹難者家屬。他同時扮演失事家屬,也是隨行醫療人員;既要忍受失去摯親的痛,也要為其他人分憂。一旦回到日常生活,憂鬱與創傷以更猛烈的方式湧現:他無法入睡,閉上眼就看見最後離別的畫面;聽到任何與飛安或災難相關的新聞,就感到心跳加速、胸口發悶。在醫院裡,他雖身穿白袍,卻常常無法集中精神,難以判斷是否仍有能力照顧病人。正視心靈上的創傷,尋求專業協助在家人和同事的勸說下,林青穀開始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專業協助,正視因空難而帶來的痛楚與內疚,服用適當的藥物,並依舊正常工作,漸漸讓他一步步找回自我,也體會到憂鬱症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非「哪個人的專利」,任何人在重大變故下都可能深陷其中。2006年,林青穀的母親因病去世,加上經營的診所營運不順、愛將被挖角,接二連三的「工作壓力」與「親人離世」,讓他再度被憂鬱找上,於是果斷求助專業、規律服藥與接受心理治療。他更重新檢視人生目標,把重心放回家庭,一方面在家嘗試烹飪,與孩子們共享美味時光;並透過養寵物、戶外運動等方式,將焦慮與悲傷轉化為身心的平衡,讓「家庭關係」成為陪伴他走出黑暗的最大支柱。「創傷不是人生的終點,它也可能成為重新出發的契機。」林青穀從自身走過的路深刻體悟,只要給自己機會,也允許他人伸出援手,往往就能在黑暗之中看到微光。他更在開業的家庭醫學門診中和專業的身心科醫師合作,讓有需要的人能及時接受治療和諮商。他笑稱,當自己走過空難的悲傷、經歷兩度憂鬱症,再提起這些辛酸往事時,已能以更加穩定與溫暖的態度面對。林青穀提醒,正身陷低潮或察覺自己「好像怪怪的」的人:「若你忽然不想社交、不想工作,總想躲在房裡,一提到某些事就不由自主落淚,這時候千萬別逃避,一定要尋求幫助。」林青穀小檔案現職:林青穀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經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總醫師台北市立師範大學兼任講師君悅、遠東、六福皇宮、國賓、喜來登、寒舍艾美特約醫師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許凱婷、黃琬淑音訊剪輯:大白腳本撰寫:黃琬淑音訊錄製:擎天信使音樂製作有限公司特別感謝:林青穀家庭醫學科診所
-
2025-01-17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免罰款、高鐡半價…原來變老有這麼多好處!角色轉換感受美好人生
我之前很怕變老,覺得器官逐個變差,骨頭逐塊變鬆,皺紋愈來愈多,很是恐怖。變老免罰款、煩惱變少前幾天回家,我從捷運站爬樓梯出來,過馬路時沒注意紅燈,被現場的警察逮到。我很恐慌立刻求情,警察鐵面無私,要我交證件。他邊核對身份證邊說:蛤?74歲,這是你嗎?不像!說得我心花怒放,準備接受罰款。一旁陪同的員警卻宣告「年逾65歲的老人優先勸導」,結果我因為年紀大免罰款,高興了一整晚。老人多病痛,比我年長的朋友常警告我,不要興災樂禍,等你變老,你就知道。我可能先天少一根筋,已經變老,還是很快樂。所謂很快樂,當然不是一直快樂,因為身體免不了病痛,例如坐骨神經痛,就煩了我一陣子。但是努力克服之後,知道自己能癒合,知道上帝還會照顧我,變老的美好感又加倍。對吧!如果沒有疼痛,人生真是太平淡了。變老最大的好處其實是煩惱變少,高中之後我最大的困擾是手汗。我沒有膽量嘗試治療手汗的手術。曾經汗多到手會滴水。尤其愈擔心,愈是出汗,變老之後忘了害怕,忘了手會出汗,不知何時手汗消失,與人握手常被誇讚手很細嫩,自己愈想愈開心。變老最棒的是人生角色的轉換變老有捷運打折、高鐡半價的優待,還有許多省錢的好康。我個人覺得變老最棒是人生角色的轉換。「品格」一書的作者大衛布魯克司說人生前半段是創造履歷,後半段是準備墓誌銘。講白一點,後半段主要是奉獻自己。哈佛大學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提到人們上天堂時,上帝不會因為你的頭銜、你的財產、或是你的成就給你好的分數,最後的裁判看的是你幫了多少人,你跟多少人有親密溫暖的關係。有些人變老之後,汲汲營營,或則與年輕人為敵,努力囤房。或則四處替自己找機會,過著烏煙瘴氣的生活,其實是沒有搞懂變老的意義。作為整形外科醫師,我年輕時每天數算作了多少微整,開了幾檯手術,以為這樣就是功成名就。變老之後把病人當朋友及家人,醫病關係很輕鬆,病人其實最想知道三件事,一是疾病的診斷,二是醫師有沒有經驗,三是如何治療。變老讓我有時間,有耐心,也有方法向病人解釋。另方面我的年資增加容貌變老,病人比較信任。有一位70歲的老太太,丈夫過逝之後,重度憂鬱,失眠、厭食、暴瘦,醫師及家人束手無策,她眼皮下垂來看我的門診,我替她縫了眼皮之後,跟她聊天,讓她講出心中的苦。每回來門診,我握緊她的手或是擁抱她,讓她知道有人心疼她,老太太漸漸肯吃飯,肯出門。理由是醫師比她年紀大,還在工作,她也不能太頽廢。類似的案例很多,我的執業內容改變,為人服務的機會增加,更能感受人生的美好。人生幸福指數80歲達高峰根據文獻,年紀大的人知道自己時間有限,會有「社會情緒選擇現像」,面臨長期目標與短期情緒衝突時,傾向珍惜眼前的小確幸。加上老人來自職涯或是社會壓力較小,人生幸福指數在80歲時達到高峰。對我而言,變老很美好。變老讓我能重新學習,努力被利用,從奉獻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
2025-01-16 養生.聰明飲食
低卡高纖葡萄柚是減肥最佳食物 但這些疾病患者要慎食
許多人視葡萄柚為「減肥最佳食物」,葡萄柚每百公克熱量才33卡,而1顆葡萄柚大約3、4百公克,熱量相對偏低。此外,葡萄柚纖維高,醣類相對偏低,食用後可以穩定血糖、增加飽足感,所以,很多人習慣在餐前或餐中吃葡萄柚,可以很快就覺得飽,減少進食量,而且對於須控制血糖的民眾,非常適合,一天以兩份、約兩個棒球大為上限。 葡萄柚還富含類黃酮,能增加人體抗氧化力,加強新陳代謝,因此,食用後還能提振精神、消除疲勞;葡萄柚也富含果膠,有助降低血脂肪,能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預防多種心血管疾病;還有豐富的維生素A,有助修復黏膜、保護視力的效果。此外,葡萄柚最特殊之處,就是含有肌醇,能促進肝臟脂肪和膽固醇的代謝,被認為具有護肝作用。 葡萄柚在醫學上的貢獻也不小,是引起醫界發現食物和藥物間會交互作用的很重要推手。葡萄柚含有類黃酮素和香豆素成分,會抑制肝臟中代謝藥物的酵素CYP3A4,導致藥物無法從肝臟中代謝出去,提高生物可用率,但也使得體內發生藥物過量累積,而產生毒性,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危險。 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憂鬱症、器官移植患者,勿吃葡萄柚,如果真的很想吃這類柑橘類水果,一週以一份為上限,食用時和服藥必須間隔2小時以上,並應多監測血壓;而容易胃痛、有胃潰瘍者和尿毒症、洗腎患者也不宜多吃,一週以一份為上限。延伸閱讀: ·吃藥後1小時內「別碰這4種食物」!醫嚴厲警告 尤其第1點很多人不當一回事 ·藥瓶打開後封口片、棉花、乾燥劑「丟掉or放裡面」?專家曝正解 超多人做錯
-
2025-01-10 醫療.腦部.神經
撞擊致腦傷 頭暈頭痛是警訊
台灣腦傷患者七成因機車事故所致。2024年1至9月,全台機車交通事故共30萬579起,造成29萬5732名騎士受傷。雖然安全帽有效減少重傷,但許多民眾未戴好安全帽,車禍後仍有許多人出現輕微腦傷,嚴重者則出現影響生活品質的症狀。大腦如果凍般柔軟脆弱,雖有顱骨與保護膜防護,撞擊仍可能導致大腦組織受損,並引發神經元撕裂、凋亡等問題。每個人的體質與大腦恢復能力有所不同,有些人在適當休息後可恢復正常,但有些人則會持續出現頭痛、頭暈,甚至光線敏感、聲音敏感等困擾。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患者在初期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時,常以為是作息不規律或過度疲勞所致,未及時就醫,導致問題累積惡化,甚至嚴重影響生活。建議在撞擊後的三天內密切觀察自身或患者身體,若有頭暈、頭痛加劇,或出現失去人事時地物概念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至少休息兩個月,避免進行高強度運動,防止二次傷害。就醫時,醫師會使用簡易初評工具判斷是否為腦傷症狀。若確認為腦傷,將由臨床心理師進一步進行認知、記憶及處理能力的詳細評估,並輔以腦部影像掃描、腦波儀等檢查,全面診斷腦部神經連結與功能變化。研究顯示,藥物可緩解腦傷初期的頭痛、頭暈、憂鬱、失眠等,降低腦組織發炎。腦部復能方面,臨床心理師可依患者需求,設計專屬的認知功能訓練、適應功能強化及職業復能計畫,協助重建生活能力,恢復身心健康。
-
2025-01-09 焦點.長期照護
長輩不愛喝水 試試加點奇亞籽
當季節轉冷,許多長輩開始進行省水大活動,少喝水或不喝水,因為水喝多頻尿常上廁所造成困擾,所以他們寧可不喝。不喝水、喝水量變少,對全面性的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必須耳提面命再三叮嚀他們要喝水。老人家如果水分攝取不夠,常會發生尿泌道感染,嚴重會讓血液變黏稠,當低溫或溫度驟降時,還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若水分不足、血液變黏稠下,將提升血管阻塞的可能性,這也是冬季中風好發的原因之一。血管性失智症及血管性憂鬱症也都與水分不足有關,所以老人家攝取足夠的水分,對身體健康相當重要。奇亞籽與山粉圓是可以幫助長輩多喝水的食材。奇亞籽可吸收水分,在表面產生一層凝膠狀物質,富含纖維質、Omega3,對身體有益。山粉圓加水煮滾後,外層會呈現白色半透明狀的果膠質,富含水溶性纖維,是預防便祕的好食材。若能製作一杯奇亞籽或山粉圓水飲品,或搭配果汁、豆漿等飲料,將提升長輩喝水動機,除了補充水分,還能補充維護健康的營養素。
-
2025-01-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感恩影響我人生方向的老師
編者按:本週繼續以相同的主題「感恩」,由兩位資深醫師執筆。一位資深神經內科醫師寫出他感恩從小接受佛教的薰陶,獲得理想的教育,得以成為救人濟世的良醫,並能幫忙成立各種佛教醫療團體,以及成為台灣安寧照護的推手。他也分享自己因為佛教的因緣,而與夫人結緣,共創美滿的家庭。另一位生長於窮苦農家的兒童精神科大師,寫出他感恩小學老師說服她父親,讓他在小學畢業後考中學,而後在中學老師的幫忙下,在圖書館打工幫忙家用。進入大學後,在導師公共衛生教授的安排下,得以成為有薪資的助理,而獲得流行病學研究的機會,最後走上至今五十年臨床醫療和臨床流行病學的服務、教學、研究的精彩人生。近年來有幾個人問我:怎麼會當兒童精神科醫生?回想起來,除了父母,特別感恩幾位老師對我的人生方向有決定性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我出生在農夫家,目不識丁的父母以堅持原則的愛的教育在生活中教導我。當時師範教育是公費的,父母希望我能在家鄉念完初中(國中)考上師範學校,畢業回鄉當老師,就是最好的人生規劃。那時台北的五省中(建中、成功、師大附中、北一女、北二女)辦理聯合招生。小學畢業時有些同學準備北上參加北聯招生考試,我完全沒有這個打算。這時三年級時教我的馮騰慶老師到我家,父親在田裡工作,馮老師陪著爸爸在田裏試圖說服父親讓我考北聯;因為經濟的理由,馮老師用了好長的時間都不能說服父親,最後馮老師說只要同意我去考,其他的費用包括報名費和北上考試的交通食宿安排完全由他負責。感恩馮老師看到我的能力,全力支持我考北聯,讓我成為建國中學的學生,開啟了我不一樣的人生發展。一個在鄉下生活單純的孩子進入建中學習是很大的考驗,當時的建中只有少數老師講我們聽得懂的國語,我們班的導師蔣銀海老師就是一口上海話。蔣老師知道我是鄊下來的農夫孩子,一個月只有一擔穀子的錢給照顧我的朋友家作為我的食宿費用。蔣老師是建中圖書館的館長,於是把我和另一個同學叫去圖書館工讀。我們的工作是每天朝會和降旗時到圖書館清潔工作,中午午餐後到圖書館協助借還書。一學期有60元,而當時松山到台北火車學生月票一個月才9元,60元足夠支付一學期的交通和購買一些生活用品。在圖書館協助借還書、歸檔、編目時,我這個鄉下土包子才發現有這麼多書可以看,文學的、哲學的、人文社會的、科學的、生物學的,讓我大開眼界,有時間就看書。感恩蔣銀海老師不只幫助我的經濟,更開啟我尋求知識而大量閱讀的機會和習慣。高中畢業要填寫大學聯考志願報名時,父親從鄉下來,告訴我說:「養你二十年從來沒有要求過你什麼,現在我唯一的要求是你第一志願填台大醫科。」結果我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進台大醫科,達成父母的心願,而未能進入我有興趣的化學領域。就讀台大醫學院,立刻發現每個同學都是一方霸主,各有所長,各有所好。我自己開始對人的行為感興趣,三、四年級時也嘗試過外科移植、免疫等實驗工作。有一天,我的導師林東明教授在免疫實驗室碰到我,問我要不要當他的有薪資的助理。當時林教授擔任哈佛大學公衛教授的國際乳癌研究計畫的台灣主持人,該計畫是要找出東方人比高加索白人乳癌少的原因,在幾個國家用統一的研究工具、樣本條件,收集病理診斷的乳癌患者和三倍健康對照組的生育餵奶資料及尿液荷爾蒙等資料,供統計分析。我的工作是用暑假的二個月,到一百多位乳癌患者的診治醫院,查閱病理報告和病歷資料,填寫在研究調查表上。從那時起,我對公共衛生有明顯的興趣,而林老師在他的研究室擺了一套桌椅,給我房門鑰匙,讓我隨時可以進去使用,二年多的時間我在那裡學會了當時的流行病學硏究方法,操作手搖計算機計算統計等,也用女性生育哺乳的年齡、期間和乳癌的關係作為我的畢業論文。我也準備畢業服役後赴美深造流行病學,請林老師寫介紹信。林老師說:「宋同學(老師叫他的學生都稱同學),我很高興你想走流行病學,但是流行病學的方法我都教你了,我希望你走臨床,在臨床訓練之後,用流行病學的方法,去解決臨床的問題。」林老師說服了我,我後來當主治醫師在尿床、自閉症、選擇性不語症、少年憂鬱症等的研究,都是使用流行病學的方法,我同時是醫學院和公衛學院合聘的老師,帶過幾個公共衛生的碩博士生。感恩林東明教授,把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帶在身邊教導流行病學的方法和處世的態度,更幫我走上至今五十年臨床醫療和臨床流行病學的服務、教學、研究的人生。由於對人類行為的興趣,我選擇到神經精神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當時一起受訓的前後期學長姐們相處十分融洽,大家對神經科和精神科都興趣盎然,常常一起工作、研讀、討論到深夜。這時我突然覺得身體疲勞無力不舒服,一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在老師宋瑞樓教授診治下身體症狀和肝功能數據都沒有改善,經肝穿刺拿到肝臟切片作病理檢查,報告是慢性活動性肝炎,當時還沒有B型肝炎這個病名,內科教科書寫著:慢性活動性肝炎是自體免疫疾病,五年存活率只有25%。在神經精神科老師和住院醫師學長姐的關照支持下,我在家休養一陣子後,肝功能恢復正常,於是恢復部分住院醫師的工作。然而工作不到半年,肝指數急速上升超過1000,於是緊急住院。有一天病理的葉曙教授來病房看我,當時葉教授因患再生不能性貧血而減少工作量休養中,他特別告誡我:「不要急!個性不是不能改的,我六十多歲都能改變工作習慣,你還不到三十歲有什麼不能改的?你要選擇對自己健康有利的專業和工作方式。神經科的工作身體比較勞累對你的健康不利,希望你作和小孩子玩的工作,就是兒童精神科的工作,對你比較合適。」隔天早上,葉教授把徐澄清教授一起找來病房,把我交給徐教授,而兒童精神科成為我終身的志業。感恩葉曙教授,一位非常有名的資深教授,對我肝臟切片診斷了慢性活動性肝炎,接著那麼關心我替我規劃有利我的健康的未來發展方向,更以自己的疾病改變生活方式,說服我接受他的建議,並把我交給徐教授以落實這個計畫。從事兒童精神科的工作五十年了!感恩葉教授深思熟慮親切的關愛!仔細回想即將八十年的歲月,要感恩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每天都有要感恩的人,今天特別向影響我成為兒童精神科醫生的人生轉捩點的老師們致上最深的感恩!希望這幾位老師都在天上知道他們對我深深的影響,接受我這個學生的感恩話語。
-
2025-01-05 養生.營養食譜
寒冬陰鬱 快樂飲食抗憂鬱
「林醫師妳快樂嗎?」在牙醫門診中,曾有位久未看診的患者,以突如其來的方式向我問候。她長期受憂鬱症所困惱,除了吃藥,也嘗試許多讓自己開心的方法。憂鬱症原因多樣,但有研究顯示,患者身體可能某些營養素不足,飲食可以在預防和治療憂鬱症狀上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有不少證據支持,地中海飲食可有效降低憂鬱症發生的風險,甚至改善患者的情緒和症狀。 澎派海鮮蔬果溫沙拉佐地瓜優格醬 (3人份)典型的地中海飲食料理,有大量的蔬菜,並以非精製的全穀類地瓜作為主要熱量來源。鮭魚名列能緩解憂鬱「快樂食物」排行榜中翹楚,Omega-3脂肪酸能促進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幫助緩解憂鬱與焦慮。食材:煙燻鮭魚150克、蝦子12隻、透抽 150克、蘿蔓生菜150克、花椰菜300克、小番茄9粒、黑橄欖9粒、鹽和黑胡椒適量地瓜優格醬:地瓜350克、希臘式優格350克、美奶滋1大匙、鹽和黑胡椒適量、胡桃或其他堅果50克作法:1. 透抽切掉軟骨與內臟並去皮,花椰菜汆燙、小番茄和黑橄欖剖半。2. 將蝦子與透抽表面撒上鹽與黑胡椒,橫條煎鍋開中火加熱,待高溫後再塗上一層橄欖油。接著放入蝦子與透抽,煎到兩面都有紋路後取出備用。3. 製作地瓜優格醬a. 地瓜與馬鈴薯削皮切小塊,泡一下水去掉多餘澱粉,接著放入鍋中蒸熟,趁熱搗成泥狀。並加入美乃滋與希臘式優格攪拌均勻。b. 堅果放入鍋中或烤箱,以小火炒到香味釋出,接著磨成碎粒或粉狀。c. 將a與b混合,以鹽和黑胡椒調味。4. 手撕生菜並裝在盤中,接著加入花椰菜、小番茄、黑橄欖等,放入海鮮與煙燻鮭魚,淋上地瓜優格醬。雞胸肉&滑蛋茄汁丼(2人份)富含色胺酸的雞胸肉與毛豆也是快樂食物,雞胸肉加上百里香調味,裹上麵粉小火香煎,吃起來頗有炸雞的香酥,卻仍保有細嫩口感。食材:雞胸肉200克、高筋麵粉適量、百里香或其他乾燥香草少許、雞蛋 2個、鹽適量、毛豆100克、乾香菇5朵、洋蔥 1/4粒、糙米飯2碗茄汁丼飯醬:青蔥1支切末、薑泥1/2小匙、蒜泥1/2小匙、無添加番茄泥或糊2大匙、Tabasco醬1/2匙、砂糖1小匙、醬油1小匙、清酒2大匙作法:1. 雞胸肉切成適口大小,撒上鹽、黑胡椒及百里香。沾上適量的高筋麵粉,並以平底鍋開中小火,煎到兩面呈金黃色即可取出備用。2. 將茄汁丼飯醬全部混合。3. 平底鍋開中小火,先放入洋蔥丁炒至呈透明,接著放入香菇丁炒至香味四溢。4. 放入雞肉,並倒入茄汁丼飯醬並稍微拌一下。接著放入蛋汁,轉至小火並煮至喜歡的熟度即可熄火。5. 最後放入豌豆,並倒在糙米飯上,撒上蔥花即完成。忘憂香蕉奶昔 (3~4人份)這道飲品是眾多「快樂食物」排行榜上的明星集合,如香蕉、綠茶、藍莓、優格、優酪乳、堅果……不僅營養健康又解憂,香蕉皮的色胺酸和營養成分是果肉的5倍,在這道忘憂飲品中當然也不能缺席。食材:低溫烘焙綜合堅果20克(磨成顆粒狀)藍莓奶昔:藍莓200克、帶皮香蕉1條(洗淨並去蒂頭與尖端,切塊狀)、希臘式優格200 cc綠茶奶昔:綠茶粉15克、香蕉1條200克、無糖優酪乳250毫升作法:1. 藍莓奶昔:將藍莓果昔食材全部攪打成汁,取出備用。2. 綠茶奶昔:將綠茶奶昔食材全部攪打成汁,取出備用。3. 將藍莓奶昔倒入杯中約2/3,再倒入約1/3的綠茶奶昔。最後在果昔撒上磨碎的綜合堅果,加上藍莓、薄荷作為裝飾。
-
2025-01-05 養生.聰明飲食
三多營養最前線/難入睡 越睡越累……好想一覺到天亮 醫師:好睡有祕訣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再加上作息不穩定,很容易引起睡眠障礙,且隨著年紀漸長更為嚴重。長時間睡眠障礙,也很容易影響白天的注意力,甚至引起情緒易怒等問題,為了擁有良好睡眠,到底要如何改善作息?可以補充哪些營養素?3C產品干擾睡眠周期,躺床後入睡時間變長。醫學上所謂「失眠症」的定義,是指單純的睡眠問題,因此,須先排除疾病因素,例如酒癮、生理疾病、憂鬱症、焦慮症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所引發。至於常見的睡眠障礙則包括:睡眠品質不好、時間太短,或越睡越累、多夢淺眠、白天昏沉愛睏等症狀。振芝心身醫學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簡婉曦表示,睡眠障礙包含三種典型症狀,如果出現其中一個症狀,且每周發生三次以上,持續三個月,應尋求身心科等專業協助。1.入睡困難:一般來說,在床上躺平後,通常半小時內會緩緩入睡;不過,現今民眾習慣近距離使用手機等3C產品,容易干擾睡眠周期,因此入睡時間從過去的半小時,增長為一小時才會入睡。此外,躺下後立即睡著也不見得代表「好睡」,因為立即睡著可能是太過疲勞或身體出現警訊。2.早醒:即使睡著了,也不一定就能睡好,例如很多人容易「早醒」,造成睡眠時間不足。3.睡眠中斷或淺眠多夢:睡眠中突然醒來,再入睡可能需要30分以上,或無法再入睡;另外,像深層睡眠時間短、經常是淺眠狀態,尤其常作夢、驚醒,睡醒仍覺得很累。一下早睡、一下晚睡,睡眠調節能力會變差。睡眠是人體重要的修復時期,為何現代人睡眠障礙比例高?簡婉曦說,其實大家都知道哪些行為會影響睡眠,但卻無法避免,例如睡眠時間不穩定,一下早睡、一下晚睡,隨自己心情,但人體要習慣紊亂的睡眠時間並不容易,尤其隨著年紀愈大,睡眠周期的調節能力會逐漸變低,因此,時間不穩定,身體會更難調節睡眠時間。另外是整體社會結構的問題,上班族常被要求24小時待命、簡訊不能不回覆,也就是責任制或機師、空姐、醫護或餐飲業輪班制等情況,睡眠時間更難穩定或睡眠時間不足,長久下來很可能引發睡眠障礙。長時間睡眠品質不佳,增加失智風險。簡婉曦說,睡眠是為了讓身體、大腦休息,而大腦會影響情緒,睡眠時間不足或太淺,沒辦法進入深層睡眠狀態,大腦就無法修復。情緒調節、做計畫、記憶等都與大腦前額葉有關,如果白天已經處理太多事情,到了晚上仍無法好好放鬆休息,前額葉沒有適當的休息或修復,就很容易影響白天工作、記憶力不好,甚至工作不順而影響情緒,或出現易怒的情況,不斷積累到最後,也可能引起憂鬱、焦慮等問題;長期睡眠不好還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且失眠也是失智症的前趨症狀。短時間的睡眠障礙,可補充營養幫助好入睡。如果只是短時間內出現睡眠問題,簡婉曦建議,可以透過補充營養來改善。血清素是一種調節壓力系統的神經傳導物質,當血清素足夠、神經傳導流暢,可以減緩身體壓力反應的強度。保健食品中的色胺酸,就是血清素生成的營養素,有助人體放鬆心情,並調節睡眠。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年長者,若合併有憂鬱、焦慮與睡眠障礙者,可以嘗試補充適量的色胺酸。此外,色胺酸要轉化成褪黑激素、改善睡眠,也須維生素B6、B12、等營養素輔助,因此,建議綜合多種成分來補充。另外,芝麻萃取物因含有90%的芝麻素,有助減少壓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品質。一整天的工作壓力後,在睡前要先將其釋放、放鬆;晚上運動或健身,盡量距離睡前兩小時前完成;睡前可做伸展或放鬆肌肉型的瑜伽、運動,讓自己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延伸閱讀膳食纖維優化腸道健康 國人普遍攝取不足吃B群還是睡不好、沒精神?醫師教你這樣吃,效果翻倍!3C用太久 葉黃素護眼 減緩黃斑部傷害掉髮、指甲裂、易疲累 可能缺乏維生素B7
-
2025-01-05 醫療.精神.身心
安眠藥一吃難戒斷?精神科醫師釋疑:成癮與依賴不同
對於安眠藥,有些人敬而遠之,害怕自己藥物成癮;也有飽受失眠之苦的人,希望能藉此尋得一帖進入夢鄉的良方。有人還沒吃就怕成癮,有人少一顆就很焦慮。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毛衛中指出,在診間常見兩類患者,一種是才剛開始用藥,就擔心會不會對藥物產生依賴,甚至成癮;有一些人則是反過來,希望醫師別少開藥,否則「睡不著很痛苦」,後者往往都是失眠很長一段時間。對於不曾吃過安眠藥的患者,會先詢問造成失眠的可能原因,例如因焦慮而失眠的個案,就會開立放鬆情緒的藥物,而非直接使用安眠藥。安眠藥在睡前吃、藥效很快,患者常會預期自己能在短時間睡著,但有些患者不清楚自己吃的是哪一種藥物,如果是幫助放鬆的藥物,藥效沒那麼快作用,有些患者因此出現「連吃藥都睡不著」的災難性思考,焦慮之下更睡不著,這類藥物其實應該要提早吃。褪黑激素人體本來就有,口服補充效果因人而異。有人怕吃安眠藥,因此尋求其他能助眠的藥物或保健食品。國外有許多產品標榜添加助眠的「褪黑激素」,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表示,褪黑激素依成分濃度含量不同,分為食品或藥品等級,濃度在2毫克以上屬於藥品,市面上的確有這類的處方藥;有些食品級的褪黑激素,是從動物大腦松果體提煉出來,成份劑量一定不會大於2毫克,但食品就不會標記含量。王明媛說,褪黑激素是人體本就有的物質,每天關燈睡覺之後,身體會自然分泌,口服補充只是模擬睡眠中褪黑激素增加、輔助入睡的狀態。睡眠障礙很難說吃什麼最有效,一個有很多煩惱的人和毫無煩惱的人相比,如果兩人都有睡眠障礙、都服用褪黑激素,在兩個人身上可能有不同效果。毛衛中指出,褪黑激素的確可用來治療55歲以上失眠族群,因為藥效不比傳統安眠藥,必須提早1至2小時吃才有效,也常用來調整出國或上大夜班的時差。還有些人睡不著的原因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導致肌肉緊繃,肌肉鬆弛劑的確會被用來輔助睡眠,藉由幫助放鬆肌肉,減少對身體干擾,但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耐受性,藥效變差,需要和醫師討論是否調整治療內容。每個人對藥物代謝速度不同,要看睡醒後症狀表現。苯二氮平類(BZD)的安眠藥有短、中、長效型,但每個人對藥物的代謝速度不同。毛衛中說,有些人代謝快,隔天醒來覺得睡得很舒服;有些人代謝較慢,導致隔天起床後昏昏沉沉,甚至連開車都有危險。「所以醫師在用藥的時候,必須跟病人討論,且告知開的是什麼藥、可能有怎樣的效果。」且需要多次回診調整用藥。短效多用於入睡困難者,長效用於有情緒症狀者。毛衛中指出,入睡困難的類型,占所有失眠患者的四至六成,吃短效安眠藥多有幫助;而中長效的藥物,代謝慢的患者,起床後可能仍覺得昏沉。長效安眠藥則指半衰期15小時以上類型,有些甚至長達70小時,代表藥物要在血液中達到一定濃度,才能產生作用,但並不代表藥效有70小時。通常會用到長效安眠藥的患者,可能合併其他症狀,如憂鬱症、焦慮症等,導致情緒干擾睡眠。由於精神科用藥需要透過一次次測試評估藥效,所以第一次用藥的個案,通常開一星期的份量,視患者服用狀況再作調整。有些人藥吃了一段時間,覺得失眠狀況改善就自主停藥,可能因此出現「停藥症候群」。毛衛中說,這類患者可能原本要花一小時入睡,突然停藥導致要花二至三小時才能睡著,這會讓人很沮喪,會認為自己藥物成癮。臨床上的作法是,患者如想在周末減藥,會從減半顆開始。安眠藥的藥效太好,容易讓患者產生心理上的依賴,但依賴和成癮其實不一樣,「劑量沒有增加就不叫成癮;覺得不吃就睡不著,就是依賴。」
-
2025-01-05 醫療.精神.身心
安眠藥用量越來越大 國內60至69歲長者22.7%有慢性失眠問題
國內安眠藥用量越來越大,顯見睡眠已成現代人最難修習的功課之一。壓力、不良習慣、老化等生心理因素,都會影響睡眠品質,失眠不只影響日常生活,更對健康有許多傷害。一年之始,從學習好好睡覺開始。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鄭琬霖表示,2022年發表在世界睡眠協會《Sleep Medicine(睡眠醫學期刊)》中的一篇研究顯示,全世界約有10%的人罹患失眠症,30%人口曾受失眠症狀所苦;而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7年調查,台灣失眠盛行率約11.6%,與世界平均差不多,初估至少有200萬人受慢性失眠之苦,而不同年齡層的失眠盛行率也稍有不同。壓力、精神疾病、作息紊亂、老化,都會影響睡眠。她提到,台灣睡眠醫學會歷年來針對不同族群的失眠調查,發現60至69歲年長者中,高達22.7%有慢性失眠情形;青少年罹患慢性失眠的情形較少,約2.8%,但也有高達24%人口有過失眠經驗。鄭琬霖說,大多數失眠都有背後原因,常見的原因包含壓力、生活作息紊亂等,像是頻繁改變輪班模式,就是俗稱的「花花班」,易導致人體生理時鐘紊亂,使輪班工作者該睡的時候睡不著,工作時又精神不佳。尤其,長期壓力會透過下視丘垂腺腎軸影響體內腎上腺濃度,導致精神緊繃無法放鬆,也會影響入睡時間與睡眠品質;且任何一種精神疾病,包含焦慮、憂鬱等,或是慢性生理疾病(如腎病、疼痛)都可能與失眠相關,年齡越長,生理因素的占比越高;除了疾病因素,由於體內的褪黑激素會隨著年齡增長、分泌減少,也會導致睡眠變淺、深層睡眠變短等生理改變。該睡幾小時因人而異,要看主觀感受、白天精神好不好。鄭琬霖指出,專家曾嘗試定義睡眠時間的標準,但每個人的睡眠狀況不盡相同,只要主觀睡眠滿意、白天精神好、總睡眠時數不偏離平均太多,都是可以接受的睡眠品質。例如,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26至64歲成年人,每天需要睡7至9小時。她認為,現在有許多方式可以間接檢測睡眠的品質,包含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會請個案在醫院睡一覺,以腦波圖(EEG)、眼動圖(EOG)、肌電圖(EMG)、心電圖(EKG)、胸腹呼吸動作、血氧濃度(SpO2)等多項數據紀錄,區分睡眠分期(sleep stage)。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睡眠障礙的階段,以及處理潛在的問題,如呼吸中止症。晚餐後運動,體溫升再降,可助身體進入深層睡眠。鄭琬霖分享,若想要改善睡眠品質,可在晚餐後運動,體溫會透過運動提高,隨後下降時可以促進睡意,幫助身體進入深層睡眠。不過,運動與睡眠時間太近,會導致太過興奮而干擾睡眠,建議運動結束到睡覺前,最好間隔2小時。最後,建議在睡前一個半小時就進入準備狀態,避免使用3C用品,嘗試做瑜伽或呼吸練習等協助身體放鬆,這些方法共同目標是幫助身體與大腦在一天結束時恢復平靜,遵循生物學原則促進自然睡眠,持之以恆,就能顯著提升睡眠品質,減少失眠困擾。智能表睡眠監測可信嗎?醫師:應與個人主觀感受作比較。「睡眠監測」已幾乎是所有市售穿戴裝置的標準備配,大多可以提供睡眠時數、深睡淺睡比例等資訊,這些數據雖可以作為參考,但準確度仍不一,建議民眾在判讀這些資訊時,仍應跟自身常態睡眠情形及主觀感受作比較。有許多研究嘗試確認這些裝置的準確性,大多認為睡眠型態越健康的人,數據才更有參考性。鄭琬霖提到,客觀數據與主觀感受仍可能有誤差,因此,目前診斷失眠仍以主觀報告為主,若每周有三個以上的夜晚有入睡困難、頻繁中斷,或睡眠時數短等症狀,就達到失眠症的診斷。民眾想要自己評估是否可能有失眠情形,則可參考失眠症自我評量表,評估過去四周內的情形,13項中有兩項為「經常」或「總是」,就應向醫師諮詢。失眠要看哪一科?鄭琬霖強調,若失眠已嚴重到影響日常作息,就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考量方便性,可先至家醫科進行初步評估,若短期使用一個月助眠藥物後,仍有失眠情形,則建議到精神科做下一步評估;若懷疑有呼吸中止症或其他特殊睡眠障礙,則可至醫院的睡眠中心進行多種睡眠檢查。
-
2024-12-30 焦點.健康知識+
英團隊模擬女子每天只睡六小時 「25年後變魔戒咕嚕」外表超嚇人
許多人都知道一天最好要睡七至九小時,但大家可能很難想像,如果長期睡眠不足具體來說會變成什麼樣子。根據《紐約郵報》報導,英國一間床具製造商「Bensons for Bed」與睡眠科學家Sophie Bostock博士合作,蒐集學術期刊上睡眠研究的相關數據,模擬出一位25年來只睡6小時的女性——漢娜。圖片中可以看到,長年下來每天平均只睡6小時的漢娜不但駝背、小腹突出、頭髮稀疏,而且臉部皺紋明顯,有點像是《魔戒》電影中的怪物角色「咕嚕」,這些身體特徵令人怵目心驚,提醒民眾睡眠過少如何對整體健康造成影響。睡眠不足造成皮膚老化美容覺不是藉口,看看漢娜蠟黃的臉色、鬆弛的皮膚、眼袋和黑眼圈吧,已有研究指出長期睡眠品質不佳老化跡象更明顯,皮膚屏障也較弱,甚至會對社交活躍度與外表吸引力造成負面影響。睡眠壓力讓你掉頭髮長期睡眠不足會讓身體產生更多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導致脫髮、頭皮油膩,而脫髮又會給人帶來壓力,阻礙睡眠品質,可以說是一種惡性循環。睡不飽導致肥胖、慢性疾病睡眠不足會讓脂肪更容易在內臟器官周圍累積,而內臟脂肪又與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有關。只睡6小時的漢娜腹部臃腫,當人睡不飽時,會使飢餓素上升、瘦體素下降,導致食慾增加,而長期疲勞的人運動量也相對不足,使得肥胖、代謝疾病問題相繼出現。睡眠不足如何影響體態睡眠不足除了造成肩背痛與駝背,還會使身體處在分解代謝的壓力環境,使代謝功能異常,並提高肌肉流失的風險。研究顯示,就算只是幾個晚上的睡眠剝奪就會降低男性的肌肉蛋白質合成率,在漢娜身上也可以觀察到她四肢肌肉萎縮,而腫脹的腳踝也是由於長期不良的睡眠所引起,而這也是令人擔憂的心臟病前兆。「漢娜」是最嚴重的警告睡眠不足已證明會對健康各方面造成影響,包括免疫力下降、記憶與注意力減退、高血壓、糖尿病、心臟和腎臟問題、憂鬱等慢性疾病。「漢娜」是綜合所有睡眠負面條件的最壞結果,設計團隊希望藉由顯而易見的視覺圖片,讓人們對睡眠不足有更深刻的認知,並從睡眠時間、睡眠習慣與床墊支撐性等方面,更認真去思考並改善自己整體的睡眠狀況。
-
2024-12-29 醫療.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性欲低落先驗睪固酮 勃起障礙注意血管問題
男性性功能障礙主要分成三類:性欲減低、勃起功能障礙、早洩。台北榮總泌尿部主治醫師黃奕燊表示,性功能障礙有時候不只是生理問題,也可能合併心理因素,建議可以先至泌尿科求診,抽血檢查排除睪固酮過低等因素,再轉介身心科治療。1.性欲低落多為睪固酮低落引起,建議早上抽血檢測較準確。黃奕燊說,性欲減低主要是病人主觀認定,如原本看到異性、配偶會有興致,卻變得清心寡欲、提不起勁等。男性睪固酮和性欲最為相關,其餘原因可能是壓力或是吃抗憂鬱藥物造成,因此,臨床上會先抽血檢查睪固酮是否過低,1毫升血液中若不到3奈克即為過低。睪固酮會隨著年紀減少,35歲男性每年約會減少1%至2%,減少到一定程度,會出現容易疲累、情緒不穩定、活動力下降、性欲低下甚至性功能障礙等症狀。他也提醒,抽血檢查睪固酮最好在早上,下午睪固酮會較低,檢驗較不準確。治療上,一般會選擇外源性睪固酮,多是透過皮膚凝膠擦拭在胸口、肩膀、肚子等沒有毛髮、好吸收的部位,或是針劑注射。然而,若有生育需求者則不適合,因為外源性睪固酮為避孕藥,會讓血液中的睪固酮升高、睪丸內的睪固酮降低,這類患者會透過類似女性排卵等藥物治療,如可洛米分等。2.勃起功能障礙軟硬度有程度之分,可能是心因性也可能血管問題。勃起功能障礙的程度不同,有的人連一開始進入陰道都有困難,有的人可能只是無法完成行房。黃奕燊說,勃起功能有量表問卷,患者可評估自己對勃起狀態的信心、射精前表現等,分數過低者可能有勃起功能障礙。若依照陰莖硬度評估,最硬類似小黃瓜,帶皮香蕉次之,硬度若僅有不帶皮香蕉程度或是蒟蒻等,可能無法行房。黃奕燊以開車譬喻「勃起功能」,油管、電路系統都要正常才可以運作,電路系統如同睪固酮,油管則是血管,所有會影響血管的慢性病都會影響勃起,如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體重高、老化等,又或是癌症化療傷害血管彈性。黃奕燊說,如果是睪固酮不足導致的勃起功能障礙,補充睪固酮可以改善。若為血管問題,則可能要使用血管擴張藥物,如威而鋼,或是搭配內科治療等。此外,也要注意生活習慣,戒菸、進行有氧運動,改善血管彈性。他提醒,陰莖血管是全身最細的,如果有勃起功能障礙,又出現容易喘、體力變差等,必須留意是否也有心血管相關疾病。3.早洩原發性與遺傳相關,續發性可能受勃起障礙影響。勃起功能障礙者時常合併早洩,而有的早洩者會誤認為自己是勃起功能障礙,黃奕燊說,其實早洩患者可以完成射精,只是時間較短。一般而言,「原發性早洩」指第一次性行為時開始,就一直都是很快射精,約以一分鐘內射精為標準,通常是受到遺傳影響;「續發性早洩」則指剛開始射精的時間是正常的,後來越來越短,通常以二至三分鐘內射精為標準,可能受到勃起功能障礙影響。治療上,黃奕燊說,會檢查泌乳激素或是甲狀腺素等內分泌是否正常。用藥則會考慮短效的SSRI(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讓腦內的血清素提高,或是外用噴霧,使用在龜頭,降低生殖器敏感,延長行房時間。 黃奕燊表示,有性能相關問題,可以先到泌尿科做檢查,民眾若是覺得到大醫院看診麻煩、等候時間久,也可以先到泌尿科診所,隱密性更高,不需要羞於求診。等到初步抽血檢查確認,是否為生理因素後,泌尿科醫師也可以協助轉診至身心科等求助。
-
2024-12-29 醫療.泌尿腎臟
性功能障礙非男性專屬煩惱 生理+心理因素讓女性問題複雜難解
性功能障礙往往被認為是「男性專屬煩惱」,常被討論的多是硬度如何更好、更持久,但性愛是「雙人探戈」,女性的問題時常被忽略,甚至羞於啟齒。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女性性功能障礙委員會主委、台中榮總泌尿醫學部醫師胡如娟指出,女生的性功能障礙其實比男生還複雜,包含情欲、親密感等多面向,往往生心理問題合併發生。胡如娟表示,女性性功能障礙主要分四種。第一為性欲低落;第二為疼痛,分成性交疼痛及陰道痙攣;第三為性喚起障礙(陰蒂勃起不足);第四為高潮障礙,性愛過程中沒有愉悅感。1.性欲低落抽血檢驗是否男性荷爾蒙不足。胡如娟指出,女生體內也會分泌男性荷爾蒙,性欲低落可能是男性荷爾蒙不足,可以在抽血、醫師評估後謹慎使用;一旦過度補充可能出現類似性別轉換的狀況,如聲音沙啞等。也可能荷爾蒙正常,但是神經傳導物質缺乏,可以透過抗憂鬱藥物補充。2.性交疼痛及陰道痙攣更年期後陰道乾澀,可使用水性潤滑劑。疼痛問題多是因為陰道乾澀,特別是更年期後。胡如娟說,行房時可以使用水性潤滑劑,平常患者也可以擦保濕的玻尿酸凝膠或是雌激素乳膏。若是乳癌患者不能擦拭荷爾蒙藥膏,也可以做陰道雷射,透過膠原蛋白增生、改善乾澀。3.性喚起障礙(陰蒂勃起不足)補充局部雌激素或使用威而鋼、陰蒂吸吮器。若女生出現類似男生的「上面有想法、下面沒辦法」的性喚起障礙,可能跟生殖系統萎縮有關,可以補充局部雌激素,或使用常用來治療男性的藥物威而鋼。胡如娟解釋,威而鋼是血管擴張劑,可以讓血液循環提高,增加陰蒂刺激反應,讓陰道濕潤。此外,也可使用坊間情趣用品店的陰蒂吸吮器,透過震動、按摩的方式改善。4.高潮障礙性治療師引導探索,找出自己的敏感帶。胡如娟表示,高潮分成陰蒂高潮、陰道高潮、子宮頸高潮,很多時候不是病人本身的問題,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敏感帶在哪裡,因此治療上沒有具體藥物或是儀器。通常會請「性治療師」做伴侶輔導,引導兩人如何探索對方身體。她強調,此類治療極為私密,曾經有病人說「感覺好像我付錢,給別人看我跟太太如何做愛」,聽完其實很心疼,醫療界應該更努力,讓民眾有較佳的體驗,建立合適的醫療與性治療師轉介機制。生理障礙加上心理因素,女性問題更複雜難解。女性性功能障礙在臨床上常見的生理原因包含更年期、產後餵母乳、身體不好等,又或是服用避孕藥者,因為荷爾蒙抑制,可能也會出現乾澀,導致外陰部疼痛。其餘心理層面可能影響更大,包括婚姻失和、伴侶劈腿,或是兒虐受害、曾被性侵害等創傷都會影響。另外,由於華人社會在性愛議題相對保守,不少人的性愛啟蒙是A片,如果影片中的動作不正確,未來行房時可能也會受傷,導致後續問題。泌尿科、婦產科、身心科……找熟悉的醫師談談就是好的開始。女性的性功能障礙時常合併其他問題一起發生,胡如娟說,必須找出原發問題,然後一起解決。例如,患者因為行房疼痛導致不想做愛,連帶性欲低落,如果只是把疼痛解決,患者仍然不想做愛,就必須找出原發問題合併治療,才可以達到較好效果。胡如娟說,大部分會是以整合團隊的方式治療,例如合併排尿問題時會先找泌尿科,做子宮頸抹片時找婦產科,或是伴侶諮商時找心理師等。完整治療團隊會包含泌尿科醫師、婦產科醫師、身心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和性治療師;若有陰道痙攣問題,也還需要物理治療師。胡如娟表示,民眾可以先以自己需求為主,選擇求助管道,若仍無頭緒,建議先找泌尿科醫師掛號,後續也可以提供轉介服務或是相關篩選機制。她也鼓勵民眾面對性愛問題,勇於就醫求助,就像運動會找教練、減肥會找營養師一樣,不需要害怕,可以先從自己熟悉的醫師開始,例如女性常因頻尿、發炎找泌尿科醫師,可以一併諮詢性功能障礙問題。
-
2024-12-27 焦點.健康你我他
毛小孩的陪伴/霸道愛裝可憐 騙走師奶芳心
小黑狗狗是一隻愛裝可憐但個性霸道的黑色中華田園犬,他的缺點族繁不及備載,愛欺負花貓妹妹,優點是擁有一張文靜時憂鬱眼神如梁朝偉,開心時笑容陽光似彭于晏。他靠著這張臉蛋在江湖上走跳,足跡遍布全台灣,從淡水河到愛河、基隆嶼到蘭嶼、象山到水社大山,騙走了不少師奶跟少女的肉乾與芳心。小黑也十分愛玩,最愛去的地方是山裡,滾牛糞、聞蜥蜴,總能找到各種樂子。為了小黑身心健全發展,人類得定期安排帶他出遊。小黑出遊不能馬虎,他易餓,零食袋、撿便袋要先備好;他愛跑,乾淨的飲水跟摺疊水碗不能忘;他喜鑽草堆,怕跳蚤、怪蟲上身,防蟲背心要穿,防蟲噴霧更得噴好噴滿。小黑另個怪癖,是比較喜歡女生。今年八月某日清晨在七星山頂,一位男性登山客見小黑可愛,詢問人類「可以借你們的狗拍張照嗎?」人類應許,山友笑瞇瞇說「我先跟他玩一下」,孰料手剛靠近狗頭,小黑即刻狂吠,警告男賓止步,嚇得山友說「他好凶喔,那不要了」,場面尷尬。但小黑去海邊,卻常尾隨比基尼女孩狂搖尾巴,無節操可言。伺候小黑彷彿伺候公子哥,但狗生短短數十載,人類慶幸並珍惜這份相遇、相知與相伴,謝謝小黑配合人類的分離焦慮,願意陪著上山下海,或許他其實比較喜歡賴在家啃雞腿睡覺也說不定。
-
2024-12-26 醫聲.醫聲要聞
街友寒冬3/病識感低、酒癮治療難,精障街友安置率僅一成
「曾有街友在中央分隔島上丟拳頭大的石頭,害機車騎士當場暈倒,臉部也有明顯撕裂傷,後來轉送街友就醫,出院再送至戶籍地的精神照顧機構,但5個月後發現他又在北車丟石塊。」台北市社會局社工科長邱慶雄表示,精障街友病識感低,不願長期被限制,安置機構成功率僅一成;就醫障礙多、酒癮治療難也是街友醫療棘手的問題,專家建議,給予足夠經費是第一步,且需整個國家重視,無法單靠醫療努力。最新2022年臺北市街友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指出,街友露宿街頭是因健康與身體障礙的比例,從2016年8.5%增加至18%,街友健康問題已不容忽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鄭勝允說,精神疾病是成為街友的危險因子,如學習障礙、思覺失調症、妄想症、躁鬱症、失智症等,又因病識感差,除非急性發作,出現咆哮、揮拳等情形被通報,才能將其強制送醫,否則難主動就醫,且安置後易因病況穩定而要求離開或逃脫,流浪越久越難回家,「居無定所可能使街友產生精神官能症,如憂鬱、焦慮、失眠等,也惡化原有病情,更不易脫離街頭,陷入生病、失業惡性循環,增加醫療及社福成本。」鄭勝允表示,協助精障街友建立病識感耗時,許多人雖願意吃藥,但不知道吃什麼藥,也不願承認罹病,加上生活不穩定,缺少家人支持,難固定時間、地點看診;但持續接受治療,就有機會回到正軌,以台北市遊民收容中心為例,定期看診精神科後,街友離開收容中心後有穩定居所的比例,從原先至多三成升至四成五。北市府與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合作近5年,診治逾250位精障街友,鄭勝允表示,現有精障街友統計可能被低估,以收容中心為例,社工、檢核表所篩選出的精障者症狀都較嚴重,輕微者易被遺漏,而街頭流動率高,更難掌握實際情形,埋下社安隱患。據診治數據顯示,年輕男性及五成女性以幻聽、妄想等思覺失調症為主;六成中老年男性則有酒癮問題,然因酒精取得容易、須自費用藥,酒癮治療困難,目前也無協助酒癮者的法條制度。此外,鄭勝允說,一般精障者拒絕治療,會改由家人作為醫療代理人,但精障街友無家人代為決定,政府、民間也不見得依據街友本人最佳利益;若該最佳利益違反本人意願,又應如何決定?這些都是待解的倫理問題。街友小病變大病 往生將增加社會成本街友也常見生理疾病,提供街頭家醫服務的思安慈善服務協會統計,五成三街友有外科問題,其中以皮膚科為大宗,包含四成五有外傷,一成五小病拖成大病,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胃食道逆流、高血壓等慢性病問題則為四成三。思安創辦人張先生(化名)表示,街友普遍年紀大,居住環境差,容易受傷、罹患慢性病,卻不曉得可使用醫療掛帳單,讓社會局支付醫藥費,或會因對行政程序陌生,及需移動至特定醫療機構、候診等時間與金錢成本而作罷,若疾病惡化到往生,也將增加社政、警政、民政等成本。鄭勝允說,街友問題需公權力全面強制介入,無法單憑醫療端或民團承擔,建議政府應先給予足夠經費,增加公立機構處理街友問題的能力。
-
2024-12-24 焦點.健康知識+
別再靠喝咖啡解便秘了!哈佛醫學院曝9種纖維超級食物幫助排便
我們常常輕視便秘問題,但便秘可不是小事。長時間無法上廁所時感到脹氣和痛苦。每天用力排便還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問題,如痔瘡甚至直腸脫垂。哈佛醫學院介紹便秘的各種成因,以及如何靠食物以及生活習慣讓排便順暢。大約40%到60%的老年人經常面對便秘問題,儘管衰老本身並不是根本原因,便秘通常伴隨衰老發生,主要是因為老年人身體活動減少,這會影響腸道的正常蠕動。此外,許多老年人服用的藥物也可能是誘因。便秘的原因飲食是便秘的一個重要因素。多吃高纖維的食物,如生鮮蔬果和全穀物,有助於保持正常排便。充足的水分攝入也非常重要,纖維能夠幫助腸道吸水,使糞便更柔軟,便於排出。如果你已經攝入足夠的纖維和水分,但仍然不規律排便,可能是以下原因在作祟:‧藥物影響:如麻醉性止痛藥、抗憂鬱藥、含鋁的抗酸藥、高血壓藥、帕金森症藥物以及鐵補充劑‧缺乏運動‧經常忽視排便的衝動‧疾病影響:如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減退如何恢復正常排便雖然瀉藥看似最直接有效的解決辦法,但不建議首先使用刺激性瀉藥,因為長期依賴這些藥物可能導致身體對其產生依賴。在考慮使用任何瀉藥之前,可以嘗試以下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來緩解便秘:‧保持水分充足。每天至少飲用四到六杯液體。水和果汁是預防便秘的最佳選擇。盡量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如汽水和咖啡, 因為這些飲料會導致身體排出更多水分。‧增加纖維攝入。每天從飲食中攝取至少25克纖維。好的食物來源包括抱子甘藍、蘋果、無花果、麩皮麥片和黑豆。‧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越長,越容易變硬,排便也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保持規律的排便習慣非常重要。由於排便反射在進餐後最為有效,養成餐後上廁所的習慣可能會幫助你產生便意。‧盡量避免用力排便。用力排便可能會導致痔瘡、肛裂或直腸脫垂。可以通過增加膳食中的纖維和水分, 或嘗試使用軟便劑來緩解排便困難。如果實在無法排便且想嘗試瀉藥,建議先使用滲透性瀉藥(如MiraLAX或Geri Care)。滲透性瀉藥較為安全,它們透過將水分引入腸道,使糞便變軟,便於排出。如果嘗試了所有方法仍然沒有改善便秘,請及時就醫,醫生可以評估是否存在其他健康問題。如果你出現腹痛、嘔吐、腹部膨脹或完全無法排便等症狀,請立即聯系醫生,可能是腸梗阻的跡象。富含纖維的9種超級食物資料來源/Harvard Health
-
2024-12-22 醫療.罕見疾病
高雄長庚血友病中心游泳課程 提升病人凝血功能
血友病的孩子因為會自發性出血,長久下來,造成軟骨、硬骨的破壞而影響到行動,甚至關節變形,漸漸變得不敢運動或出門遠遊。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已有長效藥物可以預防自發性或意外出血, 高雄長庚血友病中心主治醫師蕭志誠分享,中心更建置游泳課程,鼓勵病友運動、紓壓,他強調,現在新型療法不斷問世,院方會採醫病共決討論治療方針,讓患者感受到支持及尊重。運動增肌能預防關節出血,游泳不會增加關節壓力。蕭志誠分享,血友病人要運動,運動才能增加肌肉量,也能防止肌肉力量不足造成關節出血,但又不能受傷。因此對於關節衝擊度低、又達到運動的高效能正是游泳。蕭志誠說,普通的運動都得站著,會對支撐的關節造成壓力,反而游泳時的壓力較小,病患能避免關節出血,而且游泳也幫助心肺功能,病友提升心肺能力增強體力,並且促進血液循環,「血液循環好,有助於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均勻分佈,提升凝血功能。」除了游泳之外,蕭志誠也說,之前曾在世界血友病日運動會中舉辦樂樂棒球、桌球等運動,畢竟養成運動是一件好事,更重要是透過運動紓壓,因為患者在面臨治療的同時,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醫院也提供了專業心理師,協助患者處理焦慮、憂鬱及壓力等情緒困擾。血友病中心整合各專科,減少病友及家屬奔波。雖然近年許多新療法能減少回診頻率,但血友病仍得長期往返醫院,為此,高雄長庚血友病中心整合血液科、骨科、腸胃科、牙科等專科,採「醫師動、病人不動」,畢竟每個科別轉診都相當耗時,為此能減少病友及家屬奔波。血友病治療,從過去出血性才能施打,到傳統凝血因子靜脈注射,到現在最新的長效型非凝血因子皮下注射治療,雖然多了許多新療法,但也礙於健保等因素,需要由醫師與患者共同討論。蕭志誠說,醫病共享決策是開放性、誠實溝通,醫療團隊能夠去了解病人生活方式、治療目標及家庭所需要的模樣,進而與患者家屬建立長期信任關係,從生理、心理各個層面提升治療效果。
-
2024-12-22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當抗鬱藥即將停產
最近看診遇到使用百憂解和千憂解兩種藥物的病人回診,我都會一一預告,「你服用的抗鬱藥即將停產,診所藥局的庫存也快用完,下回就會換成相同成分的學名藥。」病人聽完說明,多半關心非原廠出品的學名藥,效果會不會不同。我除了再三強調藥物不僅成分相同,還是通過政府GMP(藥品優良製造規範)認證的藥廠生產,品質應該有保障。但也不忘提醒,如果病人對換藥預設負面立場,原本的安慰劑效應也會瞬間抵銷。「安慰劑這麼厲害?」不少病人瞠目結舌。是的,從事臨床工作多年,我越來越無法忽視,各種精神疾病的非藥物部分治療成效,當然包括因病人心理期待康復產生的安慰劑效應,還有各種造成、加重精神疾病的心理、社會與文化因素。弔詭的是,向來強調生物、心理與社會三大成因不應偏廢的身心疾病,卻從百憂解上市後,不斷被簡化成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的大腦疾病,強調只要定期服藥,除了能重拾健康與歡笑,襲捲全球的暢銷書《神奇百憂解》甚至告訴讀者,藥物還是改變性格的好幫手,服了就能「比好還要好」。然而,事實絕非如此。整合分析(pooled meta-analysis)數百篇抗鬱藥療效的學術論文顯示,將近一半的病人服了抗鬱藥,並未發生預期的療效。還有人服藥後病情雖有改善(憂鬱量表得分顯著下降),卻未痊癒,這些病人常告訴我,「日子雖能過下去,但我知道自己對外界的知覺與情緒仍舊麻木,並沒有回到過去的清明」,行醫近30年,遇到這類的分享實在揪心。「除了吃藥,我還可以做些什麼?」早年病人問我,我會推薦他參考美國醫療協會編著的《走出藍色幽谷》(2001中譯本第一版,2007第二版),接受治療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然近年隨著許多非藥廠贊助的研究曝光,我還會追加推薦約翰‧海利(Johann Hari)的作品《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 走出藍色深海》,讓人們在關係日益疏離的現代社會,重新重視與他人、有意義的工作、有意義的價值觀、還有大自然的連結,同時必須正視童年創傷與自我成癮的議題。海利認為,憂鬱症絕對不能視為個人問題,而是全體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作為一個18歲開始吞下第一顆抗鬱藥,有長達13年藥物治療經驗的作者,海利以記者追根究柢的精神,並運用數年時間進行紮實的調查報告,最後在他39歲那年(2018)發表這部作品,大聲疾呼「憂鬱症在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我們不能壓制或治這個標,必須要傾聽、尊重。只有當我們傾聽痛苦,才能跟著痛苦回到本源,也只有在本源,我們才能看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克服。」他的話語猶如過去30年每一位在我診間想走出憂鬱的病人的吶喊,深深打中我的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2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毛小孩的陪伴/家庭新寵長毛貓 妻飛千里探酷匠
毛小孩在我家一直不缺席,疫情期間女兒遠在千里居家辦公,視訊會議時驚悚出現長毛貓,她的公司了解寵物是解除疫情憂鬱的良伴,可帶給員工身心健康,也可藉與喵咪互動安同事的心。我家農婦想養貓,但農夫我已先養狗了,怕貓、狗相處會吵架,增加負擔與麻煩而作罷,現在女兒家養隻夢想的長毛貓,只能視訊中見面不過癮,農婦趁女兒放長假遠飛千里也要去看牠,還特地挑選鈴鐺球等玩具當見面禮,粉貓族就是這麼寵貓。母女相聚,常騎共享單車旅遊,返家送貓玩具包裝袋被撕碎,長毛貓把玩叮噹球,不顧主人呼喚繼續搖尾巴逗滾球,好像要求母女一起加入玩鈴鐺滾球遊戲,我在視訊另一端分享溫馨時光,如果不是務農養鴨、狗,我也會加入跟貓咪一起玩的快樂行列。酷匠是家人的毛小孩,也是女兒公司的好夥伴,視訊會議無聲無息自己開門進入,乖乖坐在電腦面前,主持會議的老闆喜歡酷匠的聰慧、帥勁與神清氣爽樣態,把牠當成動漫角色靈感來源,很期盼靈貓繼續創造驚喜,我們會敞開胸襟,讓貓魂闖入老農夫婦世界,打開視野,接納牠為家庭成員,人生就是要多采多姿。年老不再追求完美,只要健康、快樂就是好,期盼能帶長毛貓到公園自由蹓躂,需繼續動動腦讓牠不走丟。
-
2024-12-19 焦點.健康你我他
毛小孩的陪伴/照顧4隻貓仔 憂鬱不藥而癒
那一年手術後,情緒低潮。一個多月後收養的流浪貓生了兩隻小貓,一隻夭折,另一隻母貓自己撫育;兩個半月後母貓又生了一窩六隻,兩隻夭折。母貓產後第三天嚴重敗血症搶救無效,留下四隻嗷嗷待哺的貓仔,讓我一個頭兩個大,又不忍棄之不顧。從未養過貓的我,只好邊養邊請教獸醫師。貓仔嘴巴太小,初期以針筒一滴一滴的餵,稍大才改奶瓶餵食,一天餵四次;餵食後要替牠們搔便,最能吃的小白還要灌腸;眼線上的眼屎一天數次用眼藥水清潔;墊褥每天都要換洗,我忙得不可開交,術後的憂鬱症竟不藥而癒。滿月前後,折損了兩隻三色貓仔,只剩貓姐和小黑小白兩兄弟存活。貓姐和小白弟遺傳母貓一身全白的毛,姊弟仨小時候只要看到我在餐桌邊閱讀,就搶著膩在我懷裡最佳位置,一黑二白先搶先贏。長大後的貓姐很有個性,也很會撒嬌,深得老伴喜愛,貓姐唯一想親近我的時候,是午餐後的練琴,偎在我身邊聽著琴聲呼呼入睡。小白弟因為開眼第一個見到的人是我,且是我一手拉拔大的,因此很黏我,走到哪跟到哪。小黑較凶悍不易親近,白毛姊弟貓較親和,以無比「窩心」的行動回報我們。窩在電腦前伴你打字;用餐時和你擠同一張椅子湊熱鬧;餐後跟在腳邊踱步,如此暖心的貓子女,可是當初收養時始料未及的。
-
2024-12-18 醫療.巴金森病
身體難伸展、走不穩,年輕上班族憂得漸凍症,竟是巴金森病找上門
「我的身體開始僵硬跟不平衡,上網查症狀很像是漸凍症,我該怎麼辦…」40歲的陳先生近期出現動作異狀,上網搜尋發現竟與漸凍症相似,因此搞得自己心頭慌。但事實上,他罹患的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也是全台病人數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巴金森病初期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搞混;也有許多人認為老人家才會得到而輕忽症狀。台中榮民總醫院主治醫師吳俞萱說,巴金森病並非一定是老人病,中壯年族群當身體感受與平日不同,不要自行當「網路醫師」,可將出現狀況清楚寫下,由醫生看診來得到最適當的診斷,以延緩退化的發展。巴金森病|動作障礙易混淆,出現異狀趕緊就醫檢查巴金森病是好發於60歲以上的腦部神經退化疾病,但仍不乏中壯年罹病的年輕型病友,吳俞萱表示,由於該疾病是被歸類在腦部退化,年輕病友到基層醫療診斷時,醫療端警覺可能較低,大眾對於疾病的識能也還有提升空間。因此當出現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包含顫抖、僵硬、緩慢、步態不穩,就應儘速前往就近的神經內科就醫尋求協助。吳俞萱分享,由於巴金森病典型的動作障礙表現與其他疾病有諸多相似處,常可能被誤解為別的原因,她舉例:●顫抖:與原發型顫抖症不同,巴金森病會以靜止型顫抖呈現,最明顯的是病友處於休息時,仍會像是數鈔票一樣,手部不自覺且規律的顫抖。●僵硬:巴金森病僵硬與其他疾病的最大差別是張力很強,仔細翻翻病友的手,肌肉會有阻力。病友通常會主訴手部容易痠痛無力,擔心是中風,就好像運動完後沒有力氣拿東西的樣子。●緩慢:巴金森病友雖然思緒清楚,但因動作僵硬遲緩且在反覆活動下呈現愈慢且愈小的狀況,容易會被周遭誤以為是腦部智力退化導致整體功能下降。●步態不穩:巴金森病可能會帶來步伐小,腳抬不高難平衡或易跌倒的狀況,如果是年紀大的長輩,可能會與退化性關節炎劃上等號;至於年輕患者,雖然較有警覺性,但也可能會朝工作壓力、椎間盤突出等錯誤連結求診。巴金森病|非動作障礙難辨識,神經內科整合協助避免逛醫院另外,巴金森病出現動作障礙之外,吳俞萱也說,巴金森病還會有非動作障礙的前驅症狀,常見的症狀包含精神焦慮、憂鬱、便秘及睡眠障礙。但現代社會之下,憂鬱、便秘等症狀並不少見,也較難與其他疾病區分。值得留意的是,其中會造成睡眠困難的「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BD),約有二到四成病患在診斷巴金森病前就出現此症狀,因此若睡眠時會無意識地模仿夢中的行為或情境,甚至拳打腳踢影響枕邊人,就應特別留意罹病的風險。也正是因為非動作障礙的前驅症狀多元,難以判別,吳俞萱說,患者可能便秘就跑到腸胃科、憂鬱就去身心科,反而吃太多藥導致副作用加成,感到身心俱疲,她表示,醫院在診斷巴金森病的同時,也應協助患者能否做疾病整合,「將藥物整合後,並進行衛教,讓病人了解其所經歷的症狀可能源自同一疾病,從而減少病人的困惑與挫折感,避免不必要的多科別就診。。」巴金森病|用藥有策略 可記下需求與醫師討論吳俞萱觀察,前來就醫的長輩,大部分是由家人帶來就診;而自行前來就醫者,多為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的年輕人。她分享,診間曾碰過一位年約五十歲的牙醫師,發現單側的手部漸漸地不聽使喚,尤其執業需要精細的動作。藉本身醫療背景發現自己得了巴金森病,但進一步查資料後擔心長期補充多巴胺可能會造成藥效波動,讓身體出現不可控制的異動或斷電現象,導致鬱鬱寡歡,不想吃藥也拒絕就醫,最後是由老婆帶來診間,深入討論後,透過合適的用藥策略協助其消除疑慮,安心接受治療。談及巴金森病用藥的策略,吳俞萱說,巴金森病與體內的多巴胺下降有關,因此藥物治療上以左旋多巴來穩定體內多巴胺濃度;至於較年輕且早期的病友,為避免長期補充多巴胺造成的藥效波動,則是建議先以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藥物來治療。雖效果可能出現得較慢,但對於早期患者來說已足夠,「隨醫療進步,已有各種新藥問世,許多過往擔心的副作用已經有許多方式可克服。」當出現類似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或非動作障礙症狀時,吳俞萱建議民眾,把日常碰到的症狀記錄下來,提供給醫生作為客觀的評判參考,根據家族遺傳病史和相關風險性來進行綜合評估,「如果僅靠自行搜尋,容易將症狀連結到各類嚴重的疾病,反而引發了不必要的焦慮,建議及早就醫,不僅能獲得專業評估,也能得到慰藉或及時的治療。」延伸閱讀📍【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12-17 醫療.精神.身心
朋友說他不想活⋯我該如何回應?專家教「心理急救5步驟」提供緊急救援
「我這陣子心情不好,能陪陪我嗎?」「對人生無望,每天都不知道為了什麼而活⋯⋯」你曾聽過身邊人說這些話嗎?當家人、親朋好友發出求救訊號,我們如何傾聽及回應,給予正確的情緒價值與支持,對於能否幫助他們度過當下的低潮及自傷至關重要。心理健康專家提醒,陪伴的重點在於不爭論對錯,透過積極提升助人心理知識和技巧,不僅自救也能救人。近年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有逐年攀升趨勢,許多人對於身邊親友疑似有心理精神困擾時,想表達關心卻又怕造成反效果,置之不理又擔心發生憾事,該如何有技巧地正確介入?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合作,自國際引進「心理健康急救」專業訓練課程(MHFA),幫助一般民眾辨認早期心理危機,適時回應並鼓勵求助。前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現任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表示,台灣民眾對於憂鬱症、精神疾病、心理健康知識的認知,已擁有普遍較高的水準,鼓勵所有具備助人動機的民眾,透過系統性的學習提升心理健康素養,從日常生活根本建構更具支持性的環境。心理健康急救5步驟王浩威說明,心理健康急救課程以科學實證為基礎,定位在早期預防心理健康疾病惡化,著重於提升人我之間的正確關懷技巧,用於自身可提升病識感,用於他人能提供正確心理陪伴。課程介紹包括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障礙,教導一般民眾遇到自殺、自傷、恐慌發作、創傷、嚴重精神病發作、攻擊行為,所能實際提供做法。培訓課程鼓勵受訓者,回到日常真實發生心理健康情況時,主動提供緊急救援5步驟:傾:接觸及評估當事人的情況,觀察有否有自傷或傷人的風險。聽:不帶批判性地聆聽,細心聆聽當事人的心聲及感受,給予空間讓對方表達。給:給予當事人支持,例如陪伴當事人做一些減壓及紓緩的活動,以及提供資訊與意見。鼓:鼓勵當事人尋求合適的專業援助,並提供對應資源。勵:鼓勵當事人尋求其他支援,例如向朋友傾訴心事等。正面討論才是最佳陪伴、溝通方式台灣自殺防治專家、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書森表示,我們常常聽到親友發出求救訊號,對於憂鬱所致的自傷行為,也容易下意識勸阻、爭論或不理解,但這其實是錯誤迷思。根據統計,只有不到3成的民眾會敢於主動詢問當事者「你是否有自殺想法?」並進一步提供傾聽與協助。張書森強調,受到心理健康困擾的當事者,每次求救的狀況都大不相同,甚至有不少人不知道自己需要求助。他建議,面對自殺、自傷者的溝通及聆聽技巧,可採不爭論、不反駁、不威脅、不批判、不忽略等方式,將重點放在確實認真聆聽,並確保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即可。「不僅不應當作敏感話題而避免談論,反而更要運用開放性問題,引導他們討論、敘述自殺背後的想法及感受,幫助當事者理解『現在』有人聽我說、陪伴我,以期度過當下的負面情緒漩渦,達到心理急救效果。」張書森說。你我都能自助且助人張書森指出,臨床實證心理健康急救課程,對於提升受訓民眾的助人知識、信心和意願有中等效果,是日常心理素養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他認為,這不僅僅是屬於專業人士的範疇,只有越來越多「一般人」擁有更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識,才能真正預防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問題惡化,從根本性來減少緊急傷害情況(如自戕當下)的危機。王浩威提到,心理健康急救課程將如同「心理CPR」(心肺復甦術)急救證照,不以營利為目標,主要提供給所有對於心理關懷、助人工作有意願的非專業者培訓學習,未來正式培訓可能依照國際標準,需每3年更新一次資格,旨在提供民眾系統性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提供正確情緒判斷及情況對應,銜接專業資源及時介入。★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5264.html】
-
2024-12-17 醫療.消化系統
為何放屁次數比平常更多?專家揭飲食之外5個鮮為人知的原因
儘管有的時候會很臭,放屁是每個人正常會發生的身體現象。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放屁的頻率過高,並且感到不舒服,甚至為此感到尷尬,有改善的方法嗎?什麼原因導致氣體產生?專家指出,放屁是透過腸道釋放多餘的空氣,而腸道氣體是由吞入的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氮氣,以及由結腸細菌分解食物產生的甲烷和氫氣組成,這可能發生在睡覺、進食、說話、喝水或處於壓力時,甚至笑的時候也可能吞下空氣。除了吞嚥空氣外,富含益生元和纖維的食物也會產生過多的氣體。其他像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也會導致在結腸中過度發酵,進而導致氣體產生。專家表示,脹氣通常可以藉由確切原因並做出相應的調整來緩解,例如十字花科蔬菜和碳酸飲料是常見的罪魁禍首。但如果你的脹氣持續不斷或導致像是腹瀉、便血或嘔吐等嚴重症狀,建議應該就醫諮詢。飲食因素之外,也有一些比較不為人知的原因,可能導致容易脹氣及放屁。1.混亂的睡眠模式不正常的睡眠模式可能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此時甲烷和氫氣的濃度可能會激增,導致脹氣增加。這種胃腸不平衡還可能會引發許多其他消化問題,例如腹痛、噁心、腹瀉和便秘。專家建議,包括週末在內,每天都應該在相同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並盡量確保每晚至少有七小時穩定、不中斷的睡眠。2.藥物因素有些藥物會產生不良副作用,例如脹氣。其中像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類的止痛藥,可能會干擾腸胃道中的黏液產生,並導致胃壁受到刺激和發炎,這會引發過多的脹氣。其他會影響腸胃道並以類似方式引起脹氣的藥物包括降膽固醇藥物(他汀類藥物)、某些抗憂鬱藥、抗生素、瀉藥制酸劑。如果你覺得是藥物造成了脹氣,應詢問醫師是否有另一類具相同效果且沒有副作用的藥物。3.壓力大專家指出,經歷壓力會讓身體無法有效地處理食物,常常使食物在體內通過過慢,這會導致體內的細菌積聚,產生過多的氣體和脹氣。隨之而來的便秘也會讓排氣變得更困難,反而可能導致更多的壓力。你能透過定期練習減壓技巧來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例如深呼吸、運動和瑜伽。此外,由於我們在壓力下往往會狼吞虎嚥,花時間享受並且徹底咀嚼你的餐點不僅有助於消化,還可以防止吞下過多的空氣。4.提高有氧運動強度有氧運動會提高心跳和呼吸速率,這意味著你會更頻繁且更劇烈地呼吸,這可能會導致透過嘴巴吞入空氣,進入食道,再進入胃部。此外,它還會造成消化器官的物理性震動,導致脹氣和排便急迫感增加。專家建議,吃完飯後至少半小時至一小時後再進行運動,有助減少運動時出現脹氣和急迫感的症狀。避免運動前食用易引起脹氣的食物,如豆類、扁豆、甘藍和花椰菜,也會有幫助。5.腸道感染專家指出,腸道病原體例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通常會引起小腸發炎,導致腹瀉、腹脹和放屁。為了減少症狀,請確保補充足夠的水分,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例如吐司、蘇打餅乾、米飯或雞蛋),並避免乳製品以及高脂肪、高纖維和辛辣食物,直到感覺好轉。【資料來源】.11 Sneaky Reasons You're So Gassy.Why Do I Keep Farting?
-
2024-12-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學人文反思寫作
編者按:本週的兩篇文章一篇是實習醫學生從一位酒精成癮病人的追蹤訪談引起反思,寫出非常令人驚豔的學習心得,透過深度的聆聽才悟出自己在沒有同理他人的情況下就先下了批評,在自己腦中替對方描繪出人格特質,忽略了聆聽與瞭解的問題。透過這樣的自省,學生悟出醫療人員以優越者心理導致了許多需要幫助的人無法鼓起勇氣向周遭的人求助。另一篇是諮商心理師寫出她如何耐心幫忙因為失智症老人的不雅行為而引起困擾的家庭。她強調增加「親密感」的互動,可以減少失智症病人的「不適切性行為」、重視高齡與失智者身份的情感需求,並強調長期與失智照顧場域裡性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我想每個人對於某件事物都會依照個人經驗為事物下專屬於他們獨特的註解。關於酒精,如果是一個常參加聚會的人,他會說酒是熱鬧、是快樂;如果是一個在有美酒的餐廳被告白的人,他會說酒是愛情、是浪漫;如果是一個不勝酒力的人,他會說酒是暈眩、是不適,那如果是一個習慣性酗酒、把酒精當成麻痺自己的藥物的人呢?他會說酒是什麼呢?A先生,一位中年男性,身上的灰色短袖上衣看起來已經有些年代感,荷葉邊的領口與袖口,脫線的線頭隨著A先生的動作時而顯露時而被覆蓋,搭配著與衣服一樣同為深色系的短褲與台灣街頭經典的藍白拖,老舊的上衣下可以看出A先生肥厚的身軀,頭髮看起來應該距離上次修剪有一段時日了,這是我們小組去訪問A先生時,第一眼看到他的樣子。10年前,A先生來到醫院精神科門診,當時的他因為酗酒的關係,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受到很大的打擊,經過幾次門診的相處與了解,慢慢地建立起信任關係後,A先生開始講出他背後本來想要隱藏的故事。一開始在年輕的時候因為身邊同儕的影響,開始習慣用每天一瓶米酒當作自己睡前的儀式,因為覺得喝酒可以緩解他的疲倦也可以讓自己心情比較愉悅,漸漸漸漸的,一瓶變兩瓶、兩瓶變三瓶,時間點也從睡前變成了只要饞酒了,就是喝酒的時機,這些習慣到他成家、有了孩子之後也是一樣,初期並沒有造成什麼問題,但他習慣性飲酒的狀況就像暴風雨前的大海一般,平平穩穩地但卻給人一種不安的感覺。直到有一天突然傳來A先生的姊姊因為憂鬱症離世的消息,這個消息有如天空厚重的雷雲一樣壓迫、佔據了A先生的大腦……A先生只能每天用酒精麻痺自己、麻痺掉悲傷,每天把自己泡在酒精裡面,這不只讓他自己失去家人的信任,也失去了工作與健康,經濟狀況因為失業加上喝酒的支出也越來越不堪負荷,種種的打擊加上女兒與妻子的疏離成為他想要改變的契機,正是這個契機讓他來到醫院,也讓我們有機會去聆聽他的故事。時間回到我們第一次訪問A先生的午後,我們遇見他的時候他已經滴酒不沾三年了,這對一個曾經重度依賴酒精的人來說,三年是多麼的長啊!正當我們震驚的時候,A先生卻緩緩地說:「不需要去算究竟已經戒了多久,因為戒酒是一輩子的事。」這句話「轟」的一聲在我心中迴盪了好久好久,我們常常會說:「我已經持續運動一週了!」或是:「我已經一個月沒吃甜點蛋糕了!」一週、一個月相對於三年來說有多麼不值得一談,我們對於短時間的堅持就沾沾自喜的心理在A先生這句話面前又顯得多麼的渺小,我不禁想著究竟要有多大的毅力與謙卑才有辦法堅持下去、忍住慾望呢?訪談結束之後,我進入了很深的反思,其實我在過去聽到「酗酒」這個詞語的時候我就會替那個人加上一個負面的標籤,總會覺得對酒精成癮的人是一個很沒自制力,也不會為自己與身邊的人著想,但是這次經過這樣子深度的聆聽我對於之前我會有那樣的想法感到非常的抱歉,在沒有同理他人的情況下就先下了批評,也自己在腦中替對方描繪出人格特質,忽略了聆聽與暸解。當我們聽到咖啡因成癮、糖份成癮的時候在我們心中對於這些名詞的第一想法,以及當我們聽到酒精成癮的時候我們心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他們兩者有什麼不一樣呢?還有造成他們不一樣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其實不管是酒精、咖啡因或是糖份,只要上癮就代表我們的意志力無法控制我們的行動,癮這個字本身並沒有褒意或是貶意,這是一個現象的描述,是社會大眾用普遍的價值觀替物質上癮冠上了好或壞的意義。當我們說一個人咖啡因成癮時,我們腦中浮現的是一個認真努力,犧牲睡眠的上班族或學生;而糖份成癮的人我們想到的會是一個胖胖的人,每天拿著一杯全糖加料的手搖飲,甜點、餅乾永遠都吃不膩;那酒精成癮的人呢?是滿臉鬍渣、邋遢不修邊幅、酒氣薰天的失敗者,但在這樣想的時候我們並不會去思考導致酒精成癮的原因,甚至也不願意嘗試去瞭解,因為覺得自己才是正常的、自己是站在對的那一方,所以不願給予跟自己不同的人機會,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優越者心理,我想這是最殘酷卻也最不可否認的事實,這樣的優越者心理導致了許多需要幫助的人無法鼓起勇氣向周遭的人求助,因為害怕被貼上標籤,或是害怕自己軟弱的一面被揭開,因此狀況就一直不會改變,只會一直不停的惡性循環下去。A先生願意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且下定決心改變的勇氣在眾多病人中實在是屈指可數的,在醫療道路上最難治癒的其實都不是各種常見或罕見的疾病,而是病人心中的那道坎,能把坎打平的方法大抵就是病人需要敞開自己的內心讓醫生走進去,一起針對根本問題找出解決方法,如果一開始A先生就單純為了戒酒而來,並沒有說出替代故事,醫師就無法針對其心理層面給出陪伴與支持,故事的結局也許就會改變。醫與病之間有一扇上鎖的門,在一段醫病關係中透過醫生的真誠與病人的信任一同攜手找到門的鑰匙把門打開,門的屏障消除後,病人與醫生才是真正的面對面溝通,這樣的醫病關係才是真正能給病人希望的關係,期許之後的我在行醫路上能一直記得A先生帶給我這樣一堂寶貴的課。
-
2024-12-15 失智.大腦健康
雙語切換防失智 混搭兩種語言、聊聊今日新鮮事
張玉玲/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隨著年齡增長,由大腦前額葉所主控的高階認知功能,包括工作記憶與認知轉換的能力會逐步退化,因此非常需要鍛鍊。交替使用不同的語言,就是很好的訓練方法。對使用兩種語言交替講述經歷的活動研究,奠基於多重認知理論,尤其是工作記憶理論和語言學習理論。工作記憶理論強調,我們的大腦常常只能夠同時處理和操作有限數量的訊息。通過交替使用兩種語言,可以有效鍛鍊處理工作記憶的能力,進而也能增強持續性注意力以及長期記憶能力,以及大腦白質的完整度。強化大腦多任務處理交替使用語言來表述,還能強化大腦在多任務處理中的靈活性,培養了我們在不同語言之間迅速切換的能力,對大腦前額葉是極有效益的鍛鍊。語言學習理論則認為,我們學習語言的關鍵,還是在於使用和實踐。交替講述經歷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大腦不僅需要理解和生成語言,還需要在上下文中靈活運用,這很考驗是否對語言具有深層掌握的能耐。此外,當我們努力在兩種語言之間轉換,這種轉換過程涉及大腦兩個語言系統的互動,不僅增進了雙語者的語言靈活性和流利度,也是對大腦網絡很有挑戰的刺激。所以,快快來把你會的語言,不管是國、台語、客家話,或是英文、日語等外國語言,都拿出來混搭聊一聊今天的新鮮事吧。執行的重點1. 保持語言交替的平衡在同時使用兩種語言時,請確保兩種語言的使用量和難度均衡。避免偏向某一語言,以保證兩個語言系統都得到充分的練習和刺激,也能比較有效地訓練到認知切換的能力。這樣也可以有效避免因為某一語言使用過少而造成的語言退化現象。2. 注重語言的連貫性和準確性在描述經歷時,注意每段話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避免因使用不同語言間造成的混淆。確保每段話語在結構和語法上都是正確的,這不僅提高了語言運用的精確度,也能更好地訓練大腦的語言處理能力。此外,盡量使用複雜句式和生僻詞彙,會更增加挑戰性和提高學習效果。練習步驟1. 選擇兩種語言(如國語和台語、國語和英文)。2. 用第一種語言描述今天的一部分經歷(約三至五句),如上午去買菜,先買了青菜水果,買了哪些種類。3. 換成第二種語言描述接下來的部分(約三至五句),如買完青菜水果,接著又去買魚和雞肉,發現物價真的在飛漲。4. 繼續交替語言,完成完整的經歷描述,每部分保持三至五句,如繼續描述和菜販老闆討論天氣變熱和萬物皆漲。5. 回顧整個過程,確保每段都清晰連貫。注意事項● 可以逐步增加挑戰,如果能夠,可以試著同時使用超過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輪替,如使用國語、台語和英語。也可以在用每種語言描述時,刻意使用複雜句式或生僻艱深的詞彙。如,想想如何分別以國台英語描述「溫室效應」與天氣熱的關係,或是物價飛漲和「通貨膨脹」,該用什麼詞句來表達。● 在最後回顧過程後,可以記錄遇到的困難和新的詞彙,然後也可去查字典、電腦或請教別人,學習新字彙或表達方式。最後可以再試試看,重述一遍以訓練記憶能力。蔡佳芬/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Q:心情好不好,跟大腦功能有關嗎?情緒好壞,對於身體健康有著深遠而且全面的影響。研究發現,憂鬱焦慮會削弱免疫系統,提高感染的風險,令人容易患上癌症,增加心血管風險,惡化原本的慢性病。而情緒的總司令部,正是大腦。心情糟糕,可是會影響大腦健康。從醫學面來說明,簡單分為幾點:1.情緒對大腦結構的影響外觀與海馬相似的腦中部位「海馬體」是負責記憶和學習的區域,這地方的萎縮被認為是阿茲海默症的生物特徵。長期負面情緒,會導致體積變小。2.情緒對大腦功能的影響情緒可干擾前額葉皮質層,影響控制決策能力。也會改變大腦重新組織結構的能力,或導致大腦網絡活動異常,使人難以完成任務。3.情緒對睡眠與腦部健康的影響焦慮會釋放壓力激素,干擾睡眠。而深度睡眠與鞏固記憶和清除腦中有毒物質有關,睡眠不足會增加腦中β澱粉樣蛋白濃度,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一點不假。好心情能增加血清素、多巴胺、催產素和腦內啡的釋放,促進記憶和社交互動。能降低細胞激素,減少慢性發炎。能增強神經元連結,促進神經新生,提升學習功能。能促進社交互動,減輕孤獨感。更會提升動機,促進良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好心情就像是替大腦點了一盞燭光,走得更穩,更不會迷路。人生難免心情不美麗,憂鬱可以透過各種方式來治療。調整好心情,讓你頭腦壯壯。30招日常健腦活動 打造專屬的不失智生活「這樣生活不失智」一書邀請15位預防失智專家,提出生活健腦存腦本的方法,鼓勵民眾依自身日常生活喜好,建立專屬的防失智生活。聯合報提供新書優惠。劃撥資訊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數量)洽詢電話:02-8692-5588轉5616、5871(平日09:00-21:00 假日10:00-16:00)
-
2024-12-14 焦點.元氣新聞
【向上教養】蕭彤雯:媽媽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知道媽媽接下來將是我最大的孩子。」去年,主播蕭彤雯在個人臉書上分享她陪伴媽媽的心情,「現在的我對媽媽,比對瓜瓜(兒子)還有耐心得多。」過去幾年,蕭彤雯的父母在她的人生裡扮演的角色翻轉,「從我最大的支持力量,變成我最重的責任」,她這樣形容。父母老去在一瞬間蕭彤雯是獨生女,在忙碌的媒體工作中能兼顧事業與家庭,全仰賴有父母幫忙照顧小孩、張羅晚餐、打點生活,她沒想過無所不能的父母也是肉體之軀,未意識到父母也會老。所以當媽媽對她說,「我走路有問題」,她第一個反應是「沒那麼嚴重吧!」在蕭彤雯要照顧幼小兒女,又罹癌的焦頭爛額日子裡,她對變得依賴、負面情緒爆表的媽媽生氣:「妳就是公主病!找我麻煩!」面對媽媽突如其來的改變打亂她的生活,她覺得根本沒那麼嚴重,是媽媽自己的問題,一個人怎麼可能突然間就退化?至少有兩年的時間,母女彼此不理解,痛苦折磨。「我現在仔細回想,沒有『突然間』這件事,是因為我們從未將眼光放在他們身上,沒有看見他們正在老去。」蕭彤雯感到虧欠,她的人生一直一直在往前走,從未回望作為後盾的父母。要回望同理父母心一直到帶媽媽走進身心科,知道媽媽罹患憂鬱症,媽媽的負面情緒有了答案,不是因為個性難搞,而是她生病了。但光是理解無法解決事情,一直到爸爸同意外籍看護進到家中當幫手,蕭彤雯再也不用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稍微有時間休息,才有餘裕「真正」同理媽媽,於是媽媽對她抱怨:「你根本不懂什麼是老!」她也願意承認,她沒有老過,不懂老的痛苦,但試著同理。蕭彤雯的處境是多數成年子女的寫照——是上有年長父母、下有年幼子女的三明治世代。從六年前媽媽身體不舒服,到最近能吃會笑、規律服藥,蕭彤雯說:「現在的我是六年來最好的時刻。」變好關鍵在我身上回首這段路,蕭彤雯認為改變的樞紐是她自己。首先她必須打破「非我不可」的執念,鬆開媽媽對她的依賴,適時將勞務外包,才有餘裕照顧自己、同理媽媽,改變才會發生。然後也要有心理準備,你做的安排,父母一定會拒絕,但蕭彤雯已經懂得在媽媽拒絕時,理解她不是找麻煩、不是情緒勒索,只是害怕,就像一歲幼兒對未知的事物感到不安,她只要想辦法讓媽媽有安全感就好。同時顧老又顧小,蕭彤雯說,人老了就像小孩,可是陪老之路與育兒完全不同——孩子一天天成長茁壯,過程感受到的多是喜悅;陪老則相反,老人家的身體愈來愈差,溝通愈來愈難,陪老路看不到盡頭,就算有,也是子女不敢看的。所以陪老更需要強大的心。數位版看這裡三明治女兒的體悟主播蕭彤雯曾有不願意就醫、看了醫生也不吃藥的媽媽,還有堅持家中不能有外人、拒絕長照資源的爸爸,她走過三階段,歷經六年時間,終於來到「我和媽媽最好的時刻」。上有年長父母、下有年幼子女的三明治女兒蕭彤雯,如何做到既要向上又要向下教養?
-
2024-12-13 失智.大腦健康
重啟大腦平衡,腦波也能調音! 吳德和教授揭密「大腦諧振」 抗憂鬱、失智
你是否曾想過,無需手術或藥物,就能輕鬆調整情緒、改善記憶力,甚至緩解憂鬱症?你可知道,不和諧的大腦波,可能會干擾大腦的正常運作,導致情緒、認知和行為上的異常反應?造成「不和諧大腦波」原因是什麼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腦功能激發實驗室》主任、特聘教授吳德和說,大腦中累積「腦垃圾」將影響正常神經網路訊號的連結,導致大腦神經細胞之間訊號的傳遞不順暢,腦波混亂。「混亂的腦波」,無序、分散的波形,容易引發情緒不穩定、記憶力衰退和專注力下降等問題。長年研究「大腦諧振」技術及神經科學治療應用的吳德和,透過法拉第定律應用電磁共振理論進行實驗,發現「大腦諧振」可有效調節神經活動,緩解憂鬱症及其他神經相關疾病的症狀。吳德和針對腦波「大腦諧振」與個人化治療研究,深入研究腦波與大腦疾病的關聯及治療前景,開發客製化經顱磁刺激(iTMS)技術。什麼是「大腦諧振」?吳德和「比喻成一場交響樂演奏。」當不同腦區以各自的頻率和諧共振,如同樂團中樂器各司其職,最終編織出一曲動聽悅耳的旋律。又像樂器需要精準的調音,大腦的健康運作也需保持穩定的頻率,避免雜音干擾,形成清晰的「腦色」。和諧的共振促使大腦各部分和諧工作,帶來專注力、情緒穩定與記憶力的提升。吳德和在實驗室中,利用高精度的腦波監測設備記錄自身的腦波變化。他發現,經過多次諧振頻率的刺激後,腦波的強度和專一性逐漸增強。研究實證透過個人化的電磁頻率設定,患者的腦波可以從「混亂」逐漸回歸到「和諧」狀態,某些憂鬱症、失智症患者在接受個別化諧振刺激後,腦波活躍度和焦慮指數皆有顯著改善。吳德和說,一般人在α波頻率集中與功率強的狀態下,與放鬆、專注的狀態相關,有助於穩定情緒、增強記憶和專注能力。從個案與實驗經驗來看,將大腦的alpha波頻率調整至個人的諧振頻率,他發現個案的記憶力顯著增強,並更清晰、精確地處理日常事務。吳德和客製化經顱磁刺激(iTMS)技術與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林宏時產學合作,聚焦精確腦波演算法,蒐集健康者的腦波特徵,量身訂製最適合的磁刺激頻率與強度。「諧振技術的前景令人振奮,不僅能夠讓患者重拾健康的情緒,更可能為神經科學治療帶來變革。」吳德和強調,未來的研究將持續探索最佳的諧振頻率及功率參數,並希望能將此技術推廣至臨床應用,造福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