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4 退休力.自在獨立
搜尋
憂鬱
共找到
1936
筆 文章
-
-
2024-02-1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也有假的? 精神科醫師說明常被誤解的「假性失智症」5大特徵
「啥!失智症還有假的?」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表示,最近越來越多患者自認或家屬認為為家人得到失智症求助。結果做完相關檢測,大腦並無明顯出血或有血管問題,而是「假性失智」。且每到年節前後常出現「假性失智潮」,許多是難得回鄉遊子、以為父母失智帶來就醫。「老年憂鬱」也會有類似失智症狀精神醫學科主任張俊鴻指出,尤其老年人出現看似失智的症狀,有些其實是「老年憂鬱」,必須經過詳細檢查確認。他舉最近案例:70多歲婦人最近記憶力明顯變差,參加活動沒興趣、食慾睡眠都變得不好,全家人都很擔心,家屬著急求診。經仔細詢問症狀、開始時間、發生情況。做完大腦電腦斷層掃描、抽血、心理師詳細記憶檢查,大腦器官沒有問題。藥物治療兩星期後,家屬帶患者回診,表示母親睡得比較好,情緒也穩定很多。張俊鴻表示,「老年憂鬱」也會有類似失智症狀,但並非真正失智症,只要耐心、適當支持和治療,便能改善。「假性失智」其實就是所謂的老年憂鬱,跟一般年輕人的憂鬱不太一樣。許多人一聽到「失智」,腦海便立刻浮現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的失智症;事實上,假性失智也是常見卻總被忽視的症狀。假性失智症5大特徵張俊鴻羅列假性失智症5大特徵,能幫助釐清失智症與老年憂鬱的差別。提供懷疑自己或家屬有病的民眾參考:一、不注重個人儀容與服裝:患者可能不再關心個人的儀容和服裝,衣著開始不整齊或顏色黯淡。二、誇大認知功能缺損:患者可能過分強調自己的記憶力或認知能力下降,但與客觀測試結果不符。三、認知測驗時直接放棄:「不知道」可能是最常見回答,即使在能回答的情況下也選擇放棄。四、過度專注身體不適:患者可能過分關注自身健康,經常擔心生病並頻繁要求醫學檢查。五、功能喪失無明顯醫學原因:表現出的認知或功能喪失,醫學檢查往往找不到明確原因。真正的失智症是「緩發漸進」真正的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典型表現是「緩發漸進」,患者可能會穿著不適切,但多會「努力掩飾」自己的認知缺陷,且在認知功能測驗時,通常會配合,甚至努力嘗試,儘管測試結果可能不佳。另患者雖也可能抱怨身體不適,但很快就會忘記,甚至出現失語、動作無法控制或無法認識人事物。假性失智症現有三種治療方法:心理治療、血清素藥物、經顱磁刺激(TMS)。張俊鴻說,治療時結合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新的腦部刺激技術,可以達到更好療效,幫助患者擺脫老年憂鬱,也讓家屬得以放心。
-
2024-02-19 焦點.長期照護
小感冒頻繁進醫院要小心!衰弱症是失能前兆 銀髮族檢視5指標
一名八旬婦人日常自理能力無虞,卻因行動緩慢、步伐不穩而跌倒骨折,緊急送至醫院開刀治療,結果術後因嗆咳而轉進加護病房,變得愈來愈衰弱,要靠插鼻胃管來提供營養,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健康狀況不佳,生活品質大不如前。小感冒頻繁進醫院 要小心跌倒是導致老人傷害、失能、死亡的主要原因,為什麼年紀愈大愈摔不得?起辰聯合治療所職能治療師林儒宜說,65歲以上長者因為身體機能退化、肌力漸漸流失,走路、爬樓梯、跑步都成了苦差事。若一不小心跌倒,後續容易產生併發症,包括身體傷害、心理恐懼,甚至不願意活動,出現焦慮情緒、社交外出受到限制。上了年紀,身體功能多少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一般自然正常的老化不至於影響個人生活能力,但當生理功能逐漸喪失且可能因小感冒而頻繁進出醫院,就要小心「老年衰弱症」上身。林儒宜表示,老化和衰弱並不同,老化是漸進式的過程,衰弱則是多重原因造成,生理能力下降超乎該有的年齡,更被視為老人失能的前兆。65歲以上長輩 是高危險群哪些人是罹患衰弱症的高危險群?林儒宜提醒,家中65歲以上的長輩要多加注意,尤其女性因少了荷爾蒙的保護,比男性更易有衰弱問題。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風險也很高,因為長期腎臟功能退化及多種合併症,會加速衰弱的發生。衛福部資料顯示,憂鬱、抽菸、喝酒、久坐、多重慢性病患等族群,要積極戒掉不良生活習慣,及早介入,預防高齡衰弱症。衰弱症目前沒有藥物可以醫治,但可藉由運動與飲食來預防改善。林儒宜建議,可以安排全身性的運動計畫,包括心肺有氧、柔軟度訓練、平衡協調等,每周進行2至3次,也可參加團體課程養成運動習慣;飲食方面,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奶蛋魚豆肉類都是非常好的來源,有助於減緩肌肉的流失。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衰弱的警訊,可觀察體重(過去一年減輕>5%)、疲憊感(一周三天以上做任何事提不起勁)、肌力下降(慣用手握力男生
-
2024-02-18 失智.大腦健康
永遠不嫌遲!失智症專家絕不做7件事:有助大腦維持最佳狀態
超高齡社會到來,失智症成為全球危機,雖然失智症的因子包括遺傳和環境等不可抗力因素,但某些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也會帶來失智危機。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女性阿茲海默症運動預防中心主任Jessica Caldwell表示,改變生活習慣可能扭轉或延緩疾病,而且永遠不會太遲,即使已有輕微認知變化,也能從良好的大腦健康習慣中獲益。關於預防失智症,神經科醫師分享了他們絕不做的七件事,建議避免以下習慣,以保持大腦的最佳狀態。1.經常吃加工食品速食等加工食品方便、迅速,但卻是大腦健康的殺手。經常吃加工食品的人,缺乏天然飲食中有益大腦的營養成分,例如深綠色蔬菜、富含omega-3的魚、漿果和堅果。大腦中的omega-3水平較高,可以幫助腦細胞更順暢地與身體其他細胞溝通,阿茲海默症學會表示,這是大腦運作的重要過程。神經科學家Friederike Fabritius表示,飲食中缺乏優格、克菲爾(kefir,一種發酵乳)、泡菜等發酵食品,可能會導致認知問題,「加工食品會使大腦微發炎」,而發酵食品中的微生物群則對大腦健康有利。他說,「我們大部分的神經傳導物質都是在腸道中產生。」2.久坐的生活型態運動有助維持大腦健康,伍德蘭醫院大腦健康中心的神經學家Randall Wright博士說,運動能釋放大腦的潛力,維持細胞發展,還能改善大腦血液流動,減輕壓力、減少發炎,還有利心血管健康。3.拒絕社交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孤獨不利健康。擁有良好社會關係的人,平均能延長壽命八年。社會孤立對健康的壞處,與每天吸兩包菸不相上下。社會孤立,或從職場等社交活動中退縮,會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當我們與人互動時,大腦會處理很多事情;一旦遠離社交活動,這些神經迴路就不會被利用,加速認知能力的下降。失去社交也會導致身體活動減少、出現憂鬱症狀,這些都與與失智相關。4.時常熬夜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大腦正常運作,Wright博士說,膠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就像大腦的垃圾桶,在你入睡時,它會變得非常活躍,努力清除腦內毒性蛋白質,例如類澱粉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物質。且睡眠不足會妨礙白天有利身體健康的活動,例如運動,並且會影響情緒、增加壓力。5.忽視自己的壓力長期壓力會對身體產生危害,但世上沒有完全無壓力的生活,重要的是在壓力發生時,如何妥善應對。感到壓力時,皮質醇會激增,如果持續下去,就會損害大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控制壓力,例如散步、做瑜伽、冥想等。6.忽視高血壓吸菸、不健康的飲食和缺乏運動是導致高血壓的因素之一,不受控的血壓,會增加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盡可能減少造成高血壓的因素,有助防止未來大腦認知能力下降。7.停止學習你可能已經離開校園很多年了,但保持好奇心是鍛鍊思維並保持頭腦敏銳的方式之一。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繼續接受教育的成年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了19%。每當我們學習新事物時,腦細胞會形成新的連結,每當這些連結被建立,就會增加所謂的「大腦可塑性」。可塑性是心智和大腦適應變化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理論上認為接受過較高等教育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7 醫療.精神.身心
退休找不到目標怎麼辦?「免費高齡諮商」幫你重新盤點人生,甩煩惱安心過晚年
退休後找不到目標,又或是把晚年過於理想化,加上「台式家庭」關係表面緊密,實質無深度溝通的能力,種種關係上的挫折,大幅增加「憂鬱」比率。六十五歲以上憂鬱盛行率,從民國九十六年的百分之三點三六到一○五年已攀升到百分之三點七八。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光去年單一年度,約有兩千多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赴心理衛生中心求助,顯示長輩對心理健康的追求逐漸攀升。衛福部擬推免費諮商青少年自殺率攀升,衛福部心健司祭出青少年免費三次心理諮商,預防悲劇發生前,接住孩子的心理需求;比青少年自殺率還高的高齡自殺率,心健司也研擬推出免費諮商服務。心健司副司長鄭淑心說,心理諮商是眾多心理支持服務的其中一種,長者的心理需求逐漸增加,光是去年社區心衛中心,就有兩千多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求助。「高齡長者的心理需求絕對是非常高的,只是他們不知道怎麼踏出那一步」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林書如觀察,願意諮商的長者,可粗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自己認為有需要主動尋求幫助、經家人建議主動找尋資源的亞健康族群、機構轉介的長照住民、兒女「受不了」被送來做熟齡婚姻諮商的老夫妻。林書如說,高齡諮商多數談論的議題,與自我、退休規畫、死亡有關。曾協助過一位六十五歲屆齡退休的案例,初期滿懷期待與心理師討論退休規畫,但退休後約三年,討論的議題則轉為心理如何去適應身體退化;另一位八十多歲的案例,在諮商室中討論身體力不從心,而親友陸續死亡,自己該如何安排後事等議題。諮商伴長者找自我價值退休是長者面對人生後半場的最初期階段,許多長者對於退休會抱有幻想,進入退休後卻因幻想與事實不符而感到挫折,過去沒有過太積極的情感教育,也讓他們受困在高齡階段。林書如說,多數長者對諮商會有質疑與抗拒,除了不知道怎麼表達,也會認為諮商師大多年紀比他們小,能懂什麼?擔心他們受的苦及身體病痛不能被同理,另外則是對於諮商仍有「頭殼壞去的人才會去」的想法。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高齡諮商的需求絕對遠高於其他族群。林書如說,高齡諮商就像是在陪伴個案認識老化、身分的轉變、慢性病、親友過世等失落情感,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有資源可以使用,接受自己老化的現況,保有自我價值,重新盤點人生,讓人生還沒完成的事情,可以努力到最後一刻,老化絕非是等著死亡。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7 醫療.精神.身心
八旬嬤跌倒臥病,不願拖累媳婦,想了結生命!「妳還可以教孩子」一句話點醒她
「如果妳是我,妳還想活嗎?」八十七歲的陳太太日前跌倒摔破骨盆,手術出院後臥病在家,長照居家醫療團隊探視時,她總是滿口抱怨,甚至說「別再來了,我想就這樣死一死。」長照團隊轉介心理諮商,她才漸漸地打開心房,講出人生困境。 八旬嬤心理諮商 講出人生困境陳太太的人生初期走過戰爭,從小家境不佳,家裡所有人都得外出賺錢,她說過去的婚姻沒有愛情,只有「經濟互助」。但嫁給丈夫不久,丈夫就不幸辭世,她得靠一己之力養大孩子。含辛茹苦多年,終於拉拔孩子長大成人,孩子也順利成家立業,原以為能放下辛勞,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沒想到孩子長期仰賴陳太太支援,眼高手低,「賺來不及花」,工作頻頻受挫,漸漸成了米蟲,家裡經濟全仰賴媳婦支撐。不捨媳婦,陳太太開始接代工、清潔工作貼補家用,自己養活自己,只是年紀大了,某天工作時不慎摔倒,摔傷骨盆。一想到昂貴的照顧費用,接下來拖累媳婦,她內心想著是不是唯有「死」,才不會讓媳婦難做。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說,當陳太太問出:「如果妳是我,妳還想活嗎?」彷彿要她找到一個理由告訴她,值得活下去。她當時回答,「妳活到這把年紀,還是可以教孩子,妳知道嗎?」陳太太眼睛亮了,自己一輩子最無能為力的事,居然從別人嘴裡聽見一絲可能性。長照心理諮商 幫助找回人生價值李玉嬋說,在諮商室中,從年齡來看,陳太太是最不可能出現的族群,但她在人生中找到可能的價值及意義,成為願意接受諮商的對象。台灣高齡憂鬱的背後,很多是自我價值迷失,及千絲萬縷的家庭關係,綁著他們無處可去。長照2.0大多針對「身體」健康,唯一相關心理適應服務,僅針對「困擾行為」提供照護。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長照2.0定義的「困擾行為」,指被照顧者有嚴重情緒問題,如抗拒照顧、妄想、幻覺、遊走、日落症候群等。申請困擾行為服務人次,一一○年二一六二人次、一一一年三四九九人次、一一二年從一月到八月為三八五三人次。李玉嬋說,年逾七十歲的長者,對於情感的認識極少,如果陳太太沒有諮商資源介入,可能墜入憂鬱深淵,台灣長者是高憂鬱、高自殺率族群,政府應透過長照體制,將心理資源帶進長照家庭,從源頭幫助長者重拾心理健康。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7 醫療.精神.身心
這麼晚回家是把家當旅館?吃這麼少要當神仙?諮商心理師:小心「台式關心」讓親子關係惡化
「你不是應該要早點起來嗎?」、「這麼晚回家是把家裡當旅館?」、「吃這麼少要當神仙嗎?」、「你不是應該要幫我做點事嗎?」許多人關心晚輩,說的話卻不中聽,用嘲諷、酸、貶低等語氣表達,小心「台式關心」讓關係更難連結,甚至破碎。關心不會講 與晚輩關係受挫教育部於十多年前將情感教育納入大學必修課程中,近年社會對「情感」意識抬頭,從察覺到理解並接納,試著在關係間畫出界線,避免情緒被勒索,保有自我。但過去台灣情感教育幾乎為「零」,諮商心理師靳秀麗說,許多長者「不知道該怎麼好好表達」,於是容易在與子女或孫輩的關係中,感受挫折。許多剛從職場退休的長者,長期以來沒有與家人特別建立關係,退休後期待含飴弄孫,一開口卻讓晚輩覺得每一句都是不耐煩、討厭、否定,把關係拉得更遠。「你不是應該要早點起來嗎?」這句話的背後可能是希望孩子作息正常,不要日夜顛倒影響健康;「這麼晚回家是把家裡當旅館嗎?」則擔心孩子晚歸遇到危險。話語的背後可能都藏有關心,但關心如果都用酸言酸語包裝,除非兒孫有著強健的心理素質,否則沒有人能接受。靳秀麗說,長輩大多不懂得經營關係,也讓關係愈經營愈挫折,兒女關係表面緊密,實際疏離。無論準退休族或已退休族群,若期待擺脫憂鬱,擁有幸福感,情感課程必須要好好重新學習,放下傳統的框架包袱,好好表達自己,才有機會找到幸福感。憂鬱傾向長者 僅2成7接觸醫療超高齡化社會帶動高憂鬱世代,衛福部委託國衛院調查,國內七千六百多名五十歲以上民眾,搭配健保資料庫分析有憂鬱傾向民眾接受醫療照顧的情形,其中有一千兩百多人被判定為有憂鬱症相關症狀,僅兩成七接觸過醫療服務,一成一認為獲得有效治療。高齡者是否願意就醫,也與是否願踏入諮商正相關。願意接觸醫療服務的憂鬱症患者,有五大傾向,一是女性、已婚或退休或失業;二是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三有參加社交活動;四有定期運動習慣;五對疾病察覺度高者。不願接受醫療服務者,如有酗酒習慣等,多對於情緒的認知等較為低落。國衛院研究中,提到世界衛生組織發現高收入國家的憂鬱症醫療覆蓋率是五成二,是低收入國家的兩倍,台灣雖然是高收入國家,但憂鬱症的醫療接觸率卻是接近中等收入國家,醫療有效率則遠低於高收入國家。國衛院分析,高齡者出現憂鬱等情緒障礙不願接受治療有三大因素:1.恥於就醫或缺乏對於憂鬱症或情緒課題的認識2.與外界接觸少降低社會參與率,降低治療機率3.接受高等教育人數有限,也是低治療率的問題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6 焦點.健康知識+
長時間久坐有這些疾病風險 2招降低久坐危害
俗話說「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這句話是對的嗎?衛福部國健署真相與闢謠專區提出這個疑問並說明。長時間「久坐」的族群要特別注意,根據加拿大2020年研究,長時間久坐會增加各種身心健康危害,但透過兩個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落實「能站、能動就不坐」的目標。長時間久坐有這些疾病風險國健署指出,根據加拿大2020年研究,長時間久坐增加身心健康危害,包括認知功能不良、憂鬱、身體功能下降、失能、活動量不足及較差的生理健康,還會增加心臟病、癌症和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研究結果發現,每日久坐超過9小時者,與久坐不到7小時者相比,死亡風險增加22%。降低久坐危害兩策略1.控制坐的時間:從今天開始,注意自己的每日久坐時間(含上班、通勤、休閒時間),限制自己每日久坐時間不超過9小時。若上班時間長時間久坐,下班就建議選擇較為動態的休閒活動。2.中斷久坐:盡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起身活動次數,例如在辦公室起身拿影印文件、裝水、在家看電視,廣告期間起身動一動等,同樣可減少長時間久坐對健康的危害。
-
2024-02-16 養生.保健食品瘋
攝取魚油6大益處!天然魚油可從3食物補充,深海小型魚最佳
從魚提取的油脂是「魚油」,因為魚生長在寒冷低溫水域,體內必須要有大量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DHA(促進腦部神經、保護眼睛)、EPA(降低三酸甘油脂、抗凝血)等,才不會讓體內油脂因低溫而凝固。因此,魚油對人類來說是一種珍貴的營養。攝取魚油 6大益處1.預防心血管疾病: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尤其EPA對心血管系統的益處最為顯著,有助降低三酸甘油脂、膽固醇、減少血管內壁發炎、抑制血小板凝集、減少血管收縮等好處,因此可降低血壓、維持血流順暢。2.抗發炎、抗過敏:現代人忙碌常常外食,容易攝取大豆油等Omega-6脂肪酸過量,引起慢性發炎反應,若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有助平衡發炎反應;魚油的抗發炎和抗氧化作用,也有助減輕過敏炎症反應。3.提升大腦功能:Omega-3是大腦重要組成成分,能促進神經細胞生長、減緩神經元退化,防止腦部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等;研究發現,Omega-3還有助於減輕焦慮和憂鬱等情緒疾病。4.幫助嬰幼兒發展:DHA是人體大腦和眼睛組織中最豐富的脂肪酸。研究發現,早期補充Omega-3,與未來孩子的語言發展、認知和行為表現之間有正面關聯。5.增加免疫力:魚油可提高T細胞活性,幫助偵測和殺死外來細菌與病毒,能調整過旺的免疫能力,對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克隆氏症等患者有益。6.護眼:DHA是視網膜重要脂質成分,攝取足夠Omega-3可預防黃斑部病變、白內障,以及減輕乾眼和發炎等症狀。天然魚油 3食物補充1.深海魚:鮭魚、鮪魚、比目魚、鯷魚、鯡魚、秋刀魚、鯖魚等深海魚富含Omega-3。成年人每周可吃2至3份魚類(每份約成人三根手指大小與厚度)。2.堅果種子類:Omega-3含有EPA、DHA及ALA三種脂肪酸形式,EPA、DHA為動物性食材;亞麻仁籽、核桃、胡桃等堅果種子富含ALA,經過人體酵素代謝,會形成EPA、DHA。建議素食者每天可喝一匙亞麻仁油。3.黃豆及黑豆:豆類富含蛋白質、纖維及大豆異黃酮,也富含Omega-3,每100公克含1.46公克,建議喝豆漿不濾渣,才能完整攝取到豆類的營養素。市售魚油 當心重金屬難以利用天然食物攝取Omega-3脂肪酸的民眾,可補充魚油。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EPA及DHA食用量2公克以下,而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使用之魚油,其每日食用量為5公克以下。魚油最擔心重金屬汙染問題,建議攝取深海小型魚最佳,且廠商備有定期檢驗報告。另外,魚油容易氧化,最好選購隔氣隔光包裝的魚油,存放在陰涼、乾燥處或盡快放進冰箱。4族群慎用魚油1.對魚蝦過敏者:儘管魚油已經精製過,但對魚類過敏的人,仍應小心使用。2.注意藥物相互作用:魚油會增加流血時間以及降低血壓,服用抗凝血藥或降血壓藥的民眾要注意。3.術前兩周前停用:準備進行手術者,術前2周應停止食用魚油與凝血相關產品。4.高劑量補充諮詢醫者:每天使用超過3公克Omega-3以上可能會使凝血時間延長,因此特定族群欲高劑量補充,應在醫療監督下進行。
-
2024-02-15 性愛.性愛後遺症
「性愛分離」的交往,可行嗎?醫師提出真愛三部曲,戀愛挫折時應注意「這疾病」!
台劇「愛愛內含光」在春節期間上映,劇情中「性愛分離」的交往關係,反應年輕世代感情、交友觀念,引發高度討論。不過,即使以「肉體關係」起頭,最後暈船陷入感情漩渦的人也不在少數。到底應該如何尋找到真愛?如何建立穩定、長久的親密關係?正常尋找真愛的過程有公式嗎?聽聽專家的解析與說明。性愛真能分離?為什麼「肉體關係」開始仍是陷入感情漩渦?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吳孟璋指出,追求性關係反映人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要停止暈船、終止不斷循環的短暫肉體關係,臨床上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幫助個案梳理過往的經歷。美好性行為奠基於良好的親密關係,要與一個人發生關係,對方外觀須讓自己看得順眼;性愛過程中不大可能都不講話,所以對方談吐也須符合胃口,在外觀、內在都符合個人喜好的情況下,炮友就可能因此暈船。若雙方價值觀差距過大,卻因性而開始的戀愛關係,依經驗,最終會有一方在這段感情中受傷。「性與愛本就難以分開。」吳孟璋指出性愛分離曾在早期嬉皮等次文化盛行時備受推崇,根據長期臨床觀察,人們對穩定關係仍有需求,看似瀟灑的享受性愉悅,不甩情感包袱,但觀察行為的背後,反應出的是人類對親密關係最底層的追求。吳孟璋說,對於無法建立穩定、長遠親密關係的個案,臨床上往往要花較多時間才能克服心結,例如有些個案能夠快速與人建立關係,卻一個換過一個,關係不易維持,這可能藏有深層的恐懼,如曾有不愉快的交往經驗,或童年經歷的創傷等,必須找出癥結點逐一梳理,才能跳脫不斷循環的肉體關係,才能與人締結穩定、長久的關係。戀愛中何謂「真愛三部曲」?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指出,戀愛時,情緒常會多變不穩,患得患失,原因為腦內分泌多巴胺等化學物質,使人無法維持平常的理智及判斷能力。真愛三部曲為「激情、親密及承諾」,激情階段的保鮮有效期等多一個月,許多人在網路約砲、一夜情,充滿激情刺激,只是性愛互動,關係很難維持一個月。一旦感情升溫,就進入親密期,少了激情,多了牽掛,常會想著「對方正在做些什麼?」,此階段有效賞味期為一年。要是能繼續撐下去,就能進入承諾期,擁有同居、婚姻等長久關係。什麼是「愛情斷鏈症候群」?哪族群最容易發生?楊聰財解釋:「愛情斷鏈症候群」就是在真愛三階段中遭逢重大挫折,一旦遭逢挫折,容易反應異常,甚至引發身心問題。其中又以單戀最為常見,單向的愛情鏈就像拿錯鑰匙或走錯房門,經常是自己一頭熱,盲目追求。以處理過的案例說明,某銀行經理搭機時認識小他25歲的空姐,一時驚為天人,發動銀彈攻勢,大方贈送名貴首飾或名牌包,但空姐卻態度冷淡,拒收禮物,明白告知沒感覺。該男子不死心,透過該名空姐的大學學姐,轉送禮物傳達愛意,但空姐仍不為所動,此時,擔任雙方傳話筒的女生居然動心向他示愛,一時之間,感情世界混沌不明,讓他身陷憂鬱情緒,最後出現手抖、焦慮等症狀,求助於精神科醫師。身心醫師建議如何尋找真愛儘管交友管道眾多,真愛確實難尋,現代人對於愛情渴求越來越強烈,臨床觀察發現,因感情因素導致焦慮、睡眠障礙等問題就診的個案明顯增加。楊聰財建議想要順利走至真愛三部曲第1點:不應該嘗試約砲、一夜情、速食愛情,因為激情過後,降溫速度相當快,好少能走至親密期,修不成正果。第2點:單戀是不健康的,如果因感情因素導致焦慮、失眠,持續一段時間,就應就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12 醫療.精神.身心
過年看電影有益心理健康!外國研究指出「電影療法4階段」助憂鬱情緒化解
你平常有看電影的習慣嗎?戲中的角色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鳴呢?根據2023年3月荷蘭《PositivePsychology》網站文章指出,電影療法(Movie and Cinema Therapy)已被證實可以促進溝通、打破親密關係的障礙,能讓個案學看到新的觀點、感到較不孤單!看電影已不僅是休閒娛樂,更有助於心理健康。看電影促進身心健康 助憂鬱症患者降低無望感 該篇文章是由阿曼達奧布萊恩博士根據電影療法相關研究所撰寫,研究顯示,電影療法有助於增進憂鬱症患者的樂觀情緒;減少無望感,且可讓患者了解憂鬱症的成因,促使他們做出改變。而電影治療過程主要經歷4個階段:1.認同:與電影中的角色有共同行為和目標而產生認同,並注意到這些角色的感受和情緒。2.宣洩:可能會發現自己透過角色的經驗來學習。3.自我覺察:內化角色的經驗,並由共同經驗建立連結。4.普遍化:電影反映了自己的經驗,不再感到孤獨。除了改善憂鬱症,電影治療也有助兒童面對父母離異所引發的感受!1項針對正經歷父母離婚的前青春期兒童的小型研究發現,透過電影和後續治療,兒童能夠更清楚地辨識、表達自己的感受,經歷憤怒、悲傷的情感宣洩後,發展出能夠因應父母離婚的技巧,感覺較不孤單。電影描述自殺太寫實 專家提醒家長要篩選內容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認為,電影原為非治療目的而製作,但情節和電影中的角色,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建立連接而達到情緒的宣洩與慰藉。電影所呈現的人生故事與生活經驗,可作為借鏡與反思帶來新觀點,促成所謂的療癒,是心理健康促進很重要的資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電影讓人有陪伴、轉移注意力的效果,當民眾處於悲傷、焦慮的狀態時,可透過電影來撫慰心靈、緩和情緒,即使電影結束,也能從中獲得勇氣、希望來面對未來;緊張與刺激的電影能轉移負向情緒;愛情片則會讓人有所嚮往,暫時忘卻現實生活中的不愉快;困苦的電影往往會讓民眾珍惜自己已擁有的幸福,正向面對生活的艱難。葉雅馨強調,看電影除了可紓壓,也有助於增進人際互動、打破親密關係障礙,只要願意看,就能讓2個人至少有話題,如果看完電影有種曲終人散的失落感,再看一次又何妨。陳質采也提醒,部分影集礙於情節,自殺細節會過於寫實,亦會讓青少年模仿,因此師長們最好能了解有精神、心理困擾的青少年所看的電影,提供討論的空間,才能更了解影片對兒少的衝擊與影響,以促進正向的改變。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1 醫療.腦部.神經
對抗大腦認知退化 神經科學家推薦真正有益的健腦活動
▍讓腦子更敏銳、更聰明、更健康的5種健腦活動每個人都有某些認知能力想要或需要提升,可能是思緒清晰度、注意力、記憶力,或一般智力。以我來說,我經常想辦法提升大腦的效率。我重視大腦的靈敏度和吸收資訊的速度。由於我愛讀書,因此我也訓練大腦提升閱讀時的記憶與理解。以下我針對5種不同認知目標,提供不同的腦力遊戲。選出你喜歡的,將你在認知方面的任何不足或需求變成你最大的心智能力。1、如果你想提高智力⋯⋯每天閱讀半小時。每個人都有3種智力:固定智力(累積的學問、知識和技能)、流動智力(推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情緒智力(我們與他人相處或在社交情境中的反應)。專家表示,每天閱讀半小時,是同時增進這3種智力的最佳途徑,尤其是閱讀書籍之類的長篇敘述文字。我相信你經常讀電子郵件、簡訊、社群媒體貼文,或工作備忘錄,但全心全意投入真正的故事裡至少30分鐘,能增加腦部各區域的活動,提升整體神經連結和白質神經纖維的健全度。2、如果你想增強記憶力⋯⋯每天學會使用1個新單字。小時候我經常把父母的厚重字典從書架上扛下來,坐下來慢慢翻,學習新的單字。到現在我還繼續做這件事,只是不再需要扛沉甸甸的字典。我用Merriam-Webster電子字典應用程式的每日一字功能,每天學習一個新單字。比方說,今天我學的新字是parvenu(暴發戶),指的是新近得到不曾有過的財富或權力、卻沒有相應底蘊的人。看見沒?多麼有趣!學習新單字可以提升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短期記憶的一部分,是我們的基本記憶力與整體智力的關健。由於工作記憶是一種有限的能力,學習新單字來擴大工作記憶,能增加我們的溝通技能,長久下來也能創造新方法來記住更多資訊。3、如果你擔心失智症⋯⋯學習新語言。你可能已經知道語言是演化賦予人類大腦最珍貴的禮物。一些有趣的研究顯示,學習新語言可以讓失智症的發生延緩許多年。研究人員比較單語人士和雙語人士發現,即使單語人士通常教育程度比較高,他們發生失智症的時間多半比能說多種語言的人來得早。沒有時間精通新語言?沒關係。只要記幾個外國單字,不需要學會聽說讀寫,就足以預防認知退化。我父親是瑞典人,他的父母都出生在斯德哥爾摩,所以我喜歡記些新的瑞典單字和語詞,讓大腦保持靈活。4、如果你想對抗老化相關的認知退化⋯⋯當志工。大多數人不認為當志工是一種健腦活動,但它確實能強化大腦。研究顯示,慈善行為能預防甚至逆轉腦部某些區域因老化導致的萎縮,比如海馬迴。我祖母95歲過世,相當長壽,生前她在一家醫院當志工長達45年。我強烈認為這是她年老後仍然保持認知健康與敏銳度的原因。定期當志工還能減輕壓力、憂鬱和焦慮,並且提升整體幸福感,且以上各點都經過研究證實能對抗老化導致的心智退化。5、如果你想製造新的腦細胞⋯⋯喚醒你的詩人魂。不管是故事、詩、打油詩、情書、日記,或任何傳情達意的文字,文字創作能促進腦細胞生成,增加海馬迴的體積。根據研究,這是因為文字創作促使腦部持續想出單字,創造新概念。如果用手書寫,還能活化腦部不同區域,增進思考、語言和概念的產生。就算是在講座或會議等使用筆電比較方便的場合,如果我想記住某些內容,還是寧可動手寫下來。※ 本文摘自《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作者:克莉絲汀.威勒米爾譯者:陳錦慧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1/06
-
2024-02-09 醫療.精神.身心
過年一直被問東問西好煩?心理師教「簡單6妙回」讓你過好年
過年常會被問「要結婚沒?」、「要生小孩沒?」、「升遷了沒?」等等,讓白眼翻到後腦勺。在上一篇「過年壓力症候群」當中聊到,面對過年被問各種問題時,其實可以「脫稿演出」,脫離世界給自己的稿,隨著自己的意思即興演出自己的樣子。 這篇心煦心理治療所蔡岳融心理治療師要來教大家各種回答方式,讓對話充滿更多可能性,甚至還可能有意外驚喜! 為什麼過年總要問東問西的?心理師:多數只是找個話題。 雙方當下的感受: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首先可以先了解,過年會有這些問題,其實未必是對方想要施加壓力或要求,更多的情況是「只是找個話題」,會聊這些,可能正意味著平常少交流,能聊的並不多,自然多是從這些開始聊。只是可能就會問到一些他人不想開的話題而有所壓力,甚至形成過年壓力症候群。 隱藏壓力:習慣被問什麼就答什麼。另外,過年壓力症候群的形成,很多情況不單只是出自於被問的內容,也包括了回應方式。很多人自小被教導、養成了習慣,長輩問什麼就要回答什麼,有時被迫回答不是自己的答案,或者自己的答案不被接受,自然會覺得很不舒服。或許可先透過心理建設,以及其他的回答方式,為彼此營造友善的聊天空間。 過年一直被問東問西好煩?心理師教簡單6妙回、過好年!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首先須了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不用非給對方一個交代不可,答非所問也無妨。以下舉例,最常被問到翻白眼的問題之一「什麼時候要生小孩」: 妙回1:回答自己的想法很多人可能會回答「生或不生」這般一定要交代個什麼的回答,但其實也可以回答「我還在想欸。」、「我有些不同的想法耶。」、「不告訴你~」等,單以自己的想法回答。 妙回2:在有跟沒有之間也可以回答「等我準備好了就會囉。」,這般看起來有回答、但實際上並沒有給對方答案。滿足對方被回答的需求,但其實也沒有回答些什麼。 妙回3:用同理回答問題也可以觀察對方的情緒,同理對方,並僅此就好。例如「對啊,我知道你會擔心,我自己也滿傷腦筋的。」讓對方感覺自己和他站在一起。 妙回4:用問題回答問題例如「我最近也在想生小孩到底要花多少錢,你覺得呢?」等等,從感覺類似質詢,改變成雙方開放討論的話題。也或許原本的問題就隨著新話題漸漸被稀釋。 妙回5:回答自己的需求許多人對於生小孩其實是期待的,但礙於經濟考量,可回答「我其實想生,但我沒錢。」明確提出需求、趁機許願,或許可以給對方碰軟釘子,又或者能獲得意外的幫助。 妙回6:這問題我不喜歡問題不喜歡也未必要回答,回歸本我,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可用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友善、清楚的表達這話題讓自己感覺不舒服,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關鍵&好處:自己掌握主導權、把話題丟回去,從對方身上開啟更多話題。如此對方既聊了天、也可能表達了關心、也或許提供了建議;對於自己也不用被聚焦,還可能讓自己從中獲得某種幫助,達雙贏局面。 過年一直被問好煩!可爆走嗎?心理師:可以,但先做好準備。 對於衷實呈現自我,也有一種方式是「爆走」,蔡岳融心理師表示確實並無不可,但也不是最好的,建議最好先設好底線。 憤怒之後的自責:心理師說明,人在憤怒之後常見會有強烈自責、愧疚情緒出現,例如「我把過年搞砸了」、「氣氛變好僵」或是「我知道發脾氣是我不好,但我為什麼要道歉,是對方先的耶。」的糾結。而對方也可能真的感覺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什麼,但其實只是想聊天。接下來雙方可能就都在道歉與不道歉之間徘徊。威力強,但需要承擔的風險太多,能不用最好。 義無反顧、理直氣壯的爆走:為避免毫無準備的暴怒而產生自責,可先預想最後的底線是什麼,也可以先微笑做最後幾次提醒「我們聊聊別的好嗎?」。這樣的前提下發怒,也有助讓自己義無反顧、理直氣壯「我已經忍很久了,這樣剛好而已。」。 過年聊天開啟更多的可能性,隨意聊聊或許也能增加驚喜!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過年當然每個人都希望開心,因此可先預設對方或許不是惡意的、只是在開話題,透過上述6種方式為彼此開啟友善的聊天環境。 也可觀察當下是什麼情況,若對方是想幫助,開放式的話題也有助於自己從中得到幫助;若是聊天而已,可以試著放輕鬆,隨意聊聊即可。 《延伸閱讀》 .「過年壓力症候群」越接近過年,越不明煩燥?心理師教3招改善! .連假後憂鬱、焦慮、覺得煩?醫教5招防範3招破解「收假症候群」!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8 性愛.性福教戰
過年期間忌恩愛?專家告訴你停止性行為後,身體健康會如何?
傳統有一說是在過年期間停機,尤其是初一到初三這三天避免有親密活動,否則可能新的一年運勢會大受衝擊。暫且不論這樣的習俗是否有科學的依據,但假如你停止性行為後,你的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這會損害你的健康嗎?不進行性生活會有什麼影響?美國婦產科醫師Ali Novitsky告訴《每日電訊報》,定期的性活動可以提高某些荷爾蒙的濃度,例如催產素和內啡肽(或稱腦內啡),這些荷爾蒙與幸福感和減輕壓力有關。因此,禁慾可能會導致這些激素濃度下降。有研究表明,規律的性生活可以降低焦慮程度,有助於緩解憂鬱症,而且還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對男性來說,頻繁射精還可能有益攝護腺健康。201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與每月射精4至7次的男性相比,每月射精至少21次的男性患攝護腺癌的風險較低。對於女性來說,一項研究表明性高潮可以增強骨盆底肌肉,有助於避免晚年失禁。 但如果你沒有發生性行為,也不必擔心。Novitsky指出,雖然定期的性活動可以為身體帶來一定的好處,但不發生性行為並不一定會導致身體健康問題。為什麼伴侶會停止做愛?除了過年習俗之外,伴侶間停止性行為的原因有很多。一項針對2000名成年人的調查發現,45%的人將疲憊列為缺乏親密關係的最常見原因,其次是「生活壓力太大」(29%)、性慾隨時間下降(28%)、性慾不符(20%)以及親密程度低或沒有親密感(19%)。Novitsky指出,對許多人來說,日常生活、工作、孩子和其他責任的需求可能優先於親密關係,幾乎沒有時間進行性行為。壓力和疲勞也可能是重要因素,因為它們會降低個人的性慾和伴侶之間的吸引力。 Novitsky補充,在某些情況下,健康問題包括荷爾蒙失衡、更年期或慢性疾病,可能會直接影響性功能或性慾,例如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是男性陽痿的原因。對於女性來說,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荷爾蒙問題可能會擾亂性慾。另外,糖尿病、心臟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某些藥物已被證明會降低老年人的性能力和性生活品質。 2018年一項研究也表明,年齡的增長會影響你對性行為的心理感受。研究人員指出,性生活品質下降最嚴重的人是那些「感覺自己變老了」並且已經對變老的含義持有不利看法的人。相反地,人們感覺越年輕,他們的性生活就越令人滿意。 性慾低下該如何提高?Novitsky表示,性慾波動是正常的,性慾低落的定義也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你對性生活感到舒適和滿意。但若你覺得有必要提升性慾,建議從多方面著手,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等。她補充,優先考慮自我保健,例如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和獲得充足睡眠。再者,控制壓力很重要。Novitsky指出,壓力大會對性慾產生負面影響。試著將瑜伽、正念或冥想等壓力管理技巧融入日常生活中,有助於減輕壓力和焦慮程度,有可能提高性慾。 【資料來源】.What happens to your health if you stop having sex?
-
2024-02-06 失智.Podcast
【Podcast】Ep2.意想不到又出乎意料?想要預防失智,就要先戒掉這些生活習慣!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偶遇多年不見的朋友,卻一時想不起來對方名字,或是明明才提醒自己,轉身出門還是忘記帶鑰匙,這時心裡不禁懷疑:「我該不會失智了吧?」有人過度擔憂,卻也有人太過輕忽,明明家裡長輩好幾次找不到回家的路,生活自理能力出問題,家人仍以為只是正常老化…隨著台灣社會愈來愈「老」,失智相關報導愈來愈多,不過,聽過失智症不表示認識這個疾病,許多民眾甚至失智者家屬,對於失智症仍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粉絲團成立至今陪伴無數失智者及家屬走過八個年頭,回答過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2024年1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正式開張,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擔任Podcast主持人,節目上架後回響熱烈,最新一集談的是預防失智,邀請臺北市衛生局陳彥元局長談失智症早期症狀、生活中應遠離的危險因子,以及臺北市相關預防措施與失智症服務資源。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陳韻如分享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一位民眾照顧失智母親多年,很擔心自己將來也會罹患失智症,每當自覺記憶力不好的時候就會加倍擔心。陳韻如表示:「照顧者的心情讓人感到不捨,但健忘不等於失智,擁有正確知識就可及早發現及預防,即使失智也能好好生活。」本身是醫師、擁有多年醫學經驗的陳彥元在節目中表示,身邊親友生病,因此而懷疑自己罹患相同疾病,是情有可原的,可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確認,他也提醒,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可能影響到記憶、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偶爾我們會忘記某些事情,但失智症的遺忘會影響日常生活自理。」留意長輩不出門的原因他提到失智者的早期症狀,像是記憶力減退頻率高、沒辦法做完整計畫、做出錯誤判斷,以及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公車司機遺忘路線,或像是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女主角,身為語言學家卻講不出慣有詞語。此外,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不知道身處哪個環境,包括對影像也產生錯誤判斷,照鏡子無法認出自己,無法了解困難字句等。兩人於節目中強調參與社交活動的重要,陳彥元表示,當失智者遺忘朋友和興趣,個性就會變得較退縮、話變少。因此,當家中長輩不出門、不再參加社交活動時應格外留意,但他強調,長輩不參加社交活動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失智症,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例如腳痛行動不便,要先觀察長輩的整體身心狀態,「家人平時可以多鼓勵長輩參加活動,將社交範圍慢慢擴大,若有異狀提早就醫。」失智症可以預防、日常生活中做起衛生福利部推估,目前全台失智人口已達32萬人,臺北市大約是4萬人。尤其臺北市目前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是六都之中率先進入超高齡社會的都市,陳彥元表示,失智症隨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有失智症前兆要及早發現,但更積極的作法是提前預防,「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民眾日常生活應趨吉避凶,遠離危險因子,增加保護因子,可預防及延緩發病年紀。」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三高、菸害、憂鬱症、聽力減退等。生活中要提升三高識能,運用各類免費的成人健檢;遠離菸害,無論吸菸、二手菸甚至三手菸都嚴重影響健康,國健署跟臺北市衛生局合作提供戒菸治療與衛教,提供多元戒菸管道,今年開辦戒菸班,透過戒菸減少很多疾病發生。憂鬱症也是失智症危險因子,臺北市有龐大精神醫療門診網絡、超過兩百家心理諮商所,幫助民眾降低憂鬱症發生;另外陳彥元提醒聽力保健的重要,民眾應減少噪音的暴露,定期接受聽力檢查。臺北市政府失智服務資源臺北市政府對失智者及照顧者提供全方位服務網絡,建立長期照顧委員會,由市長蔣萬安擔任召集人,跨局處整合,共同推動「臺北市失智症行動計畫」。臺北市發展多元照顧模式,布建11家失智共同照顧中心,48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從健康服務中心等第一線服務到醫療機構等,除了提供失智者醫療服務,更包含照顧者及失智者家屬的支持服務。「失智症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在預防階段發現疾病提早介入,對於日後治療支出與照顧上的辛苦會下降。」過去一年在社區進行失智症篩檢,服務八千多人,找到將近兩百名疑似個案,轉介至醫療院所提早治療。此外,推動「失智友善777」成效顯著,亦即7%以上民眾認識失智症、7成的失智症患者被診斷、7成的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陳彥元表示,臺北市在2023年失智症宣導觸及20萬臺北市民,占臺北市人口8%,已超過「失智友善777」預期目標。關於失智症正確知識及臺北市失智服務資源,民眾可上「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完整詳細的訪問內容,請收聽本集節目,一起從日常生活中預防失智症,提早為自己及家人的老後幸福做準備。本集重點:✎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照顧家人也擔心自己會走向失智的未來..✎遠離失智,從日常生活的哪些關鍵「小事」做起?✎原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也是罹患失智的高風險因子?✎臺北市失智預防到照護,局長親自告訴你有哪些資源可以用?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user251766.pse.is/5kwt84🎧Spotify:https://user251766.pse.is/5kwtab🎧KKBOX:https://user251766.pse.is/5kwtb8🎧Apple:https://user251766.pse.is/5kwt96⭐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2-05 養生.聰明飲食
「食補」也有益於心理健康 研究曝5食物助抗季節性憂鬱症
隨著季節轉變,有時季節性憂鬱也跟著悄悄來襲,維持健康、均衡的飲食有助於對抗憂鬱症狀並提振心情,而「食補」也有益於心理健康。魚《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上發表一篇針對26個研究的分析,指出經常食用魚類,和更低的憂鬱症與憂鬱症狀風險存在顯著關聯。一項研究指出,魚類含有的脂肪酸可能是降低憂鬱症風險的原因,因為脂肪酸有抗發炎的特性。根據2013年的一項研究,鮭魚等富含脂肪酸的魚類與憂鬱個案心情改善相關。蔬菜好幾項研究(包括2020、2021年的研究)表明,每日攝取蔬果與更佳的心理健康相關。農業部建議成人每天攝取二至三杯蔬菜。2019年一項研究發現,三個月期間攝取多種蔬菜的成人,其憂鬱症狀減輕。堅果堅果是相當有益於心理健康的超級食物,每天吃一把堅果與較低的憂鬱症風險相關。近期發表於《臨床營養學(Clinical Nutrition)》期刊的研究顯示,每日食用一把堅果與憂鬱症風險降低17%相關。黑巧克力黑巧克力與心情與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相關,2019年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吃黑巧克力的人群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遠低於完全不吃巧克力的人。藍莓一項加拿大研究發現,食用藍莓萃取物或藍莓果汁的女性,受產後憂鬱症影響的機會顯著較低。藍莓富含抗氧化劑,已被證明可對抗年輕人的憂鬱症狀。2020年一項研究發現,在一個月內,食用野生藍莓保健食品的青少年,自述其憂鬱症狀較少。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4 退休力.活躍好學
上網就能安太歲、點光明燈!把握中高齡商機應注意「這6痛點」
我們小時候以「長命百歲」作為祝壽語送給長輩,以為百歲是祝福。等到我們成為「長輩」,活在人人可能「長命百歲」的時代,發現百歲不僅不是祝福,還帶來許多焦慮。近年憂鬱症比率提高、失眠的人變多,近年高齡者的諮商需求大增,長者心理不適就醫,近三年增加兩成。除此之外,全球化競爭、疫情帶來動盪不安,嚴酷的外在環境,讓人們轉而往內,探索自己,正念、瑜伽、頌缽、冥想、禪坐、人類圖等身心靈課程,無論是實體或是線上都有很好的銷售。閱讀習慣受到時代氛圍影響,「心靈療癒」占大宗書市也反映了這股焦慮不安。誠品書店在分析二○二三年暢銷書時指出,這是個「焦慮世代」,前十名的榜單中,「心靈療癒」占大宗。數位轉型學院創辦人暨院長詹文男觀察,網路時代看似朋友多,然則每個人心靈都很孤單、每個族群都有壓力,隨著焦慮與壓力的增加,愈來愈多的人開始關注心理健康、情緒管理和身心靈平衡,掀起了療癒商機。他從產業分析的角度來看,除了直接回應焦慮的書籍、諮商或是課程外,間接助人消除緊張、紓解壓力的,也算是療癒的產品或服務,涵蓋食衣住行育樂各產業─有人以吃和購物紓壓,有人焦慮時就去跑步、登山,更有不敢對老闆、同事發脾氣的上班族透過看復仇劇排解情緒。療癒成為巨大的市場。宗教具有療逾與撫慰作用,數位作品日益多元宗教扮演療癒與撫慰身心的角色,也透過數位轉型,回應這波需求。詹文男指出,國內寺廟教堂數高達一萬五千多家,這是不含沒有登記的宮廟神壇,有人甚至開玩笑,國內的寺廟教堂比便利商店還多。這幾年受疫情影響,神佛經濟也思考零接觸,做數位轉型,例如點光明燈、安太歲、求籤、祈福、問事等,都可以線上完成;有些宗教團體運則用LINE一起念經、禱告、共修並迴向,也有金融銀行與二十家廟宇合作,信徒可以透過ATM點文昌燈、財神燈等,心情不好時還可以立即求籤詩。詹文男說,這一代高齡者雖然資產豐厚,但是物欲不高,偏重心靈、知識層面的需求,若能看見高齡者的六個痛點「怕生病、怕沒錢、怕無聊、怕尷尬、怕無能為力、怕死後不安」,回應其需求推出商品,將會是各種產品與服務的市場機會。延伸閱讀:老了怕老伴或自己先走!面對死亡恐懼,專家建議「提早做好1件事」長命百歲是祝福,還是焦慮?「4本好書」 教你面對自己,提升心靈正能量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01 失智.失智資源
延緩失智這樣做!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帶領人」培訓課程 嘉義場2/24開訓
有鑑於失智症人口的增加,造成家庭與國家的負擔甚鉅,有25年失智症防治與照顧本土經驗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自2016年參考美國史丹佛大學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與南加州大學生活型態在設計課程,推動《輕度失智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2018年改版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2021年,經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黃秀梨教授兼系所主任的「輕度失智者與其家庭照顧者之成對自我管理方案: 從發展到臨床實驗」研究驗證,結果發現活動結束後失智者的認知功能有進步,參加前MMSE分數為20.4分,團體結束時為21.8分,進步1.4分。憂鬱分數也下降,參加前為4.6分,參加後是3.4分,下降1.2分。照顧者在自我效能則有些微的上升,參加前為25.6分,參加後為26.0分。二者在接受訪談,都對此團體帶給他們的影響,予以高度的肯定。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表示: 有鑑於課程的成效佳,感謝黃秀梨教授與李仰慈教授協助驗證成效並編撰詳盡實用的帶領人手冊,自2022年開始於台北、台中、台南辦理帶領人培訓,把這樣的課程,可以推廣給更多國人。今年嘉義場次與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暨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基金會、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合辦,將於2/24(六)天主教聖仁失智照護家園開訓,期盼未來這些帶領人可以分散嘉義地區各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日間照顧服務中心,開辦15週課程,服務有自覺認知功能障礙或輕度失智症者與家屬,以減少失智症的發生率,暨延緩失智症的退化為盼。課程詳細訊息請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網 https://www.cfad.org.tw/news/detail/426 或電洽02-2333-20992分機102陳職能治療師報名參加。
-
2024-02-01 失智.新手照顧
春節失智照顧必看6攻略 食衣住行困擾一次解決
即將迎接春節假期,許多使用長照服務或是居住在機構的失智症長輩們,也會在這時請假回家,把握和家人相處的時光。元氣網為失智家庭整理食、衣、住、行等失智照護方針,掌握以下六大重點,春節連假就能過得很開心,享受家人難得的相聚時光。一、【備餐準備】年夜飯如何挑選適合的食材?除夕團聚吃年夜飯,家有失智長輩,如何為長輩準備合適的年菜?如果失智長輩拒絕吃飯,又該怎麼辦?和專家一起學會如何和失智長輩一起讓這個年過得溫馨又有年味!【免費線上課程】📌失智長者吞嚥困難有解法 學會3招讓進食不卡卡📌失智者喝水常嗆到、吞東西有困難?護理師教如何為他們準備食物📌失智者牙口不好、吞嚥有問題怎麼辦?專家教你4個備餐秘訣【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Ep1. 一日三餐傷腦筋?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怎麼吃?二、【穿著指南】保暖禦寒、善用防走失措施過年期間外出拜年或走春踏青時,請讓失智者穿上顏色鮮艷、易辨識衣服,年節期間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外出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其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以利走失協尋之用。出外每上廁所時,務必有人陪伴失智者,切勿讓他單獨一人等候。【相關連結】🔍如何幫失智患者挑選衣物?🔍穿太多!如何協助失智長輩適度穿、脫衣物?🔍失智家人經常會走失該怎麼辦?預防走失3撇步【免費線上課程】📌失智長輩不會自己換衣服?「自黏式內衣」穿脫超方便三、【打掃任務】讓失智者當小幫手每逢農曆年都要經歷一年一度的家庭大掃除,日本公立諏訪東京理科大學醫療介護健康工學部教授篠原菊紀引述研究解釋,透過打掃等作家事的「輕度運動」,可期待預防認知機能下降與失智症的效果。失智者家屬不妨安排簡單的打掃任務給失智者,如:擦桌子、刷馬桶等,透過將污漬清除而反覆擦拭等反覆性質的動作,可增加血清素分泌,不僅穩定精神狀態,還可以達到放鬆效果,增加失智者的成就感。【相關新聞】🔍老人勤做家務 可降阿茲海默風險四、【娛樂時光】伴失智者健腦動一動難得的春假期間,可以陪失智家人一起唱歌,唱歌不但可以活化失智者的大腦,還能療癒身心、改善情緒,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也能跟失智者在家動起來鍛鍊肌肉,增進長輩肌力,降低照顧者負擔。【免費線上課程】📌延緩失智退化就來玩玩具!「太極球」增進手眼協調📌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中醫師教你健康動 八段錦及穴道按摩📌動一動 不失智!簡單的肌力訓練📌動一動 不失智!高齡有氧健康操📌來帖音樂療癒處方!有助降低憂鬱情緒,增進患者與照顧者的幸福感五、【情緒調節】給照顧者的春節療癒處方春節期間當親朋好友來家中拜年,向照顧者提出許多建議表示關心,但可能會在不經意間成為照顧者的壓力來源,照顧者該怎麼有效紓解壓力,使自己在過年期間維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免費線上課程】📌照顧者你累了嗎?長期照顧家人,如何調試自己?3招教你疼惜自己【相關新聞】🔍過年別誤觸照顧者地雷 建議要這三句好話六、【照顧備案】春節長照不間斷除了家人親友在春節期間的支援,符合長期照顧2.0服務使用者的失能身心障礙者、50歲以上失智者、55歲以上原住民或65歲以上失能長者,春節期間仍可使用長照服務資源,但須提前完成預約,請大家留意各縣市資訊。【相關新聞】🔍春節沒照顧人力,仍可使用長照2.0服務嗎?失智家庭必知年前6準備🧠想了解更多失智相關資訊,請鎖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
-
2024-01-30 醫療.皮膚
冒痘流膿飄異味 化膿性汗腺炎和青春痘常見差異一次看懂
50歲工程師翁先生,7、8年前鼠蹊部和股溝突然冒出大面積的痘痘,腫痛流膿、流血,常將衣褲浸濕,坐立難安,天天包尿布上班,原來是「化膿性汗腺炎」作祟。不少病友像翁先生一樣出現「椅子恐懼症」,不敢坐椅子,搭乘別人的車也擔心弄髒,經治療後,終於穩控病情。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發炎性毛囊疾病,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說,病灶通常發生於腋下、頭皮、臀部、腹股溝、肛門周圍及生殖會陰部、女性乳房間和乳下等特定部位,6個月內有2次以上反覆發作的疼痛結節,嚴重者病灶處會不斷滲出膿血而產生異味,甚至形成皮膚瘻管,就像下水道一樣互相連通,輕輕擠壓單顆膿疱,就會引爆周邊膿疱破裂膿液滲出,一般引流手術無法根治。蔡呈芳說,化膿性汗腺炎主要發生於頂漿腺分布處的毛囊,與青春痘發生於皮脂腺毛囊不同,不會有脂漏、閉鎖性粉刺現象,發生時間不局限於青春期階段,可能持續終生,甚至可能轉化為鱗狀細胞癌,是皮膚科門診治療最棘手的疾病之一,嚴重者超過8成會有疼痛、膿瘍發炎、近7成坐姿疼痛等症狀,長期反覆發作不僅容易影響生活品質,也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焦慮症等共病風險。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化膿性汗腺炎無法根治,但依照疾病嚴重程度,給予一般照護、局部治療、全身性治療與外科治療,都有助達到減少病灶疼痛、改善生活品質等目標,一般照護包括傷口照護、疼痛管理、視共病需求轉介其他專科,以及體重管理和飲食習慣調整;局部治療以抗生素藥膏與抗菌洗劑為主;全身性治療則有抗生素、A酸、荷爾蒙治療藥物、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與小分子抑制劑等藥物選擇。廖怡華指出,國內化膿性汗腺炎臨床診療共識建議,治療時應同時評估內科用藥與外科手術,內科用藥是指接受全身系統性抗生素等治療12周後,如果改善效果未達預期,即應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外科手術則需視個人病況,予以病灶切除或全面性切除等手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30 醫療.消化系統
拉肚子、便秘…吃藥一直好不了?醫建議不如多吃高麗菜、木瓜等低腹敏食物
許多人經常腹瀉、便祕反覆發作,長期吃藥無法改善,卻也沒有惡化。台南市立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廖建彰提醒民眾,遇到這種狀況,有可能各種生化檢查都找不出原因,不要一直靠吃藥緩解。腸躁症患者 腸道可能比正常人更敏感廖建彰指出,這種反覆發作,卻無法以病理解剖、結構病變或生化檢查來解釋的胃腸疾病統稱「大腸激躁症」或腸躁症。西方國家發生率15∼22%,以女性為多約70%;台灣的發生率則是在10∼20%之間,跟西方國家一樣女多於男。【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腸躁症(大腸激躁症)廖建彰表示,門診常會遇病人抱怨「拉肚子好幾個禮拜,吃藥都沒有改善」,其實大多是俗稱的「腸躁症」,除藥物更要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腸躁症常見腹瀉、便秘伴隨腹脹、腹痛、噁心,血液、糞便、內視鏡檢查沒有感染、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與其他器官疾病。沒有一種藥物可改善腸躁症所有不同症狀腸躁症致病原因醫學研究仍不完全清楚。廖建彰表示,患者腸道運動可能比正常人更敏感、運動過度或不足,腸道排空不規律或是壓力、焦慮、憂鬱等心理因素,生理、心理、環境和遺傳都有可能。醫師治療腹瀉或便秘用抗痙攣劑、止瀉劑、安神劑、肌肉鬆弛劑、軟便劑,但沒有一種藥物可改善所有大腸激躁症的不同症狀,需依病人個別症狀給藥。低腹敏食物可減少腹脹或腹瀉 低腹敏食物有哪些?廖建彰建議調整飲食習慣,腹瀉型要避免高油脂食物、生菜或含咖啡因飲料;便祕型可攝取較多纖維如蒟蒻、燕麥且應避免容易造成脹氣食物如豆類、番薯、麵包,應補充腸道益生菌。另研究顯示,低腹敏食物可減少腸胃道腹脹或腹瀉。高麗菜、菠菜、白木耳、奇異果、木瓜、葡萄、白米、糙米、燕麥、起司、南瓜子等屬低腹敏食物,可降低腸胃道不適。但需經醫師與營養師指導,不適合長期進行以免營養失衡。配合飲食生活習慣也要改變,例如充足睡眠、適度運動與心情放鬆,都有助改善與治療腸躁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9 醫療.眼部
眼睛從40歲開始老化!醫曝紫外線是視力最大殺手,也是白內障主要原因
「最近看東西常感覺模糊不清,被檢查出有輕度白內障,我才50歲耶!」現代人用眼過度,視力提早老化、退化,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鄭毓郡說,白內障是正常老化的過程,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但如果拖著不治療處理,不僅影響視力和生活,也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老年眼疾多 影響社交、健康眼睛疾病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尤其上了年紀之後,毛病也愈來愈多,除了會洩露年齡的老花眼,還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乾眼症。這些眼疾讓視力變差,連帶影響社交困難,不想參加團體事務、減少人際互動以及降低運動意願。本身的活動性變差,心情跟著憂鬱,漸漸地對周遭事情漠不關心,原本喜歡的事情也提不起勁。鄭毓郡表示,視力不好影響的層面很多,當人變得退縮、陷入自我封閉,少了外界的刺激時,認知功能會逐漸衰退,日後發展為失智症的風險也會提高。視力不良是失智的危險因子之一,以好發於55歲以上的白內障為例,國內外的研究指出,接受白內障手術治療後,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較無手術的患者減少了一半。做好眼睛保養 每年定期檢查鄭毓郡強調,民眾平常要做好眼睛保養,預防視力減退及老化。「紫外線」是眼睛視力最大的殺手,也是造成白內障的主要原因,眼睛過度曝曬,會破壞視網膜、眼角膜的健康,患有高度近視(500度以上)的人,得到白內障的機會也高出許多。一般來說,眼睛從40歲開始老化,慢慢失去調適能力、無法準確地聚焦,如果有高度近視,更要特別注意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眼睛健檢項目,包括基本的視力、眼壓及裂隙燈檢查,另點散瞳劑放大瞳孔做眼底檢查。白內障不可逆 嚴重需開刀患有白內障該怎麼辦?鄭毓郡建議,初期可以點眼藥水、配戴眼鏡改善模糊症狀,一定要避免用眼過度、適時補充維生素。白內障不可逆,若視力模糊到影響生活,就需要開刀矯正視力,目前置換人工水晶體手術普及,且人工水晶體選擇多樣化,治療效果不錯。術後仍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防曬、戒菸、控制血糖,減少發炎反應。白內障好發族群1.55歲以上的人2.高度近視者3.眼睛曾經受過外傷者4.糖尿病患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7 醫療.精神.身心
玩「這遊戲」科學實證可改善憂鬱、減老化!甚至比「學鋼琴」還有用
「你知道嗎?電玩遊戲可能不只是消磨時間那麼簡單。」安南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張俊鴻指出,事實上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有針對電玩遊戲「超級瑪利歐」對人體影響進行學術研究,得出來的結果會讓民眾大吃一驚!憂鬱症患者透過玩「超級瑪利歐」,不僅救公主還能解放心靈張俊鴻分享日本精神科同業治療憂鬱症停職一整年患者奇招:叫他去玩「超級瑪利歐」。結果這名患者竟然在拯救公主的遊戲過程中「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憂鬱症狀大幅改善,對醫師感激不盡。「沒想到一款遊戲,不僅能救公主,還能救心靈」。德國科學家的實驗找出48個志願者並分成兩組,一組天天玩30分鐘瑪利歐遊戲、持續兩個月研究觀察,發現這群勤奮的玩家大腦某些部位發生變化、右側海馬結構和右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灰質增加。張俊鴻說,「這是真的」,這意味這些人在持續玩遊戲後,空間導航、策略規畫、記憶力和運動能力都有提升。更有意思的是,研究指出這些變化與玩家對電玩遊戲的渴望有關。看來熱愛遊戲不僅讓人開心,還能讓大腦更健康與活躍。張俊鴻強調,藉遊戲訓練可能對抵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思覺失調、憂鬱等精神疾病有幫助,因為這些疾病都會讓大腦特定部位萎縮。長輩玩電玩也具有健腦的作用玩電玩不只年輕人有好處,長輩玩電玩也能讓大腦受益。張俊鴻表示,一個加拿大團隊2017年做的有趣研究顯示,玩3D視訊遊戲,比如「超級瑪利歐 64」,能幫助老年人保持海馬體灰質,而海馬體灰質對認知健康來說非常重要。研究人員把55到75歲的老年人分成三組:第一組進行了六個月的3D電玩訓練、第二組學習電腦音樂鋼琴、第三組則沒有參與任何活動。結果顯示,只有玩電玩的那一組,海馬灰質有顯著增長,就跟先前德國在年輕人身上觀察到的結果一樣;而學鋼琴的組別,其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也有所增長,無論是玩電玩還是學鋼琴,參與者的小腦都呈現增長。相比之下,沒有參與任何活動的組別,海馬、小腦和DLPFC灰質都反而減少。張俊鴻說,日本經歷與德國、加拿大的研究都顯見,不管年紀多大,學習新事物對保持大腦活躍非常重要。「所以下次有人說你玩電玩遊戲浪費時間,你就告訴他,其實你在進行大腦的密集訓練啊」。當然,沉迷玩遊戲也非好事,凡事都應適量才恰當。這些研究也確實能夠讓大眾省思「玩電玩遊戲」的益處,增進自我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6 焦點.健康知識+
傳長輩圖有益健康!外國研究:老年消化疾患易感孤獨,長輩圖增互動成解憂神器
迎接農曆新年返鄉團聚,別忘注意長輩身心狀況。根據美國最新研究發現,老年人患消化系統疾病,更易感到孤獨和憂鬱。專家表示,別小看傳長輩圖,這是增進人際互動的解憂神器。老年消化疾患易感孤獨這項研究在2023年9月發表於「臨床腸胃病學和肝臟病學」期刊,以2008至2016年密西根大學健康與退休研究約7110名在美國50歲以上民眾與配偶數據分析,根據有無罹患消化系統疾病的老年人,孤獨、憂鬱和社交孤立的發生率進行探討。結果顯示,56%受訪者患有消化系統疾病,這些人當中超過6成感到孤獨,甚至12.7%患嚴重憂鬱症;沒有消化系統疾病的受訪者,約有55.6%感到孤獨、7.5%患有嚴重的憂鬱症。換句話說,患有消化系統疾病年長者,孤獨感較高,且與罹患中度至重度憂鬱症有高相關性。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今天透過新聞稿說明,他認為,雖然無法釐清胃腸道疾病與孤獨、憂鬱及社交孤立因果,但可確認彼此間相互關聯。隨著高齡社會的到來,許多慢性病常伴隨心理因素,身心共病現象需要大家多留意與重視。長輩圖增互動成解憂神器邱弘毅建議,根據這項研究結果可以提醒台灣相關科別醫師,在診療老年腸胃疾患問題期間,同時關注年長者的心理狀況,有需要時可協同臨床心理師處理心理健康相關問題,對於治療胃腸道疾病的成效會更顯著。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有同樣看法,她希望精神科以外醫師有能力辨別患者是否有心理問題需協助,建議將憂鬱症指引納入不同專科進修重點,成為必修課或共同科目。當民眾出現以不同身心形式表現的憂鬱症時,如消化問題不一定要直接去看身心科、精神科。葉雅馨說,隨著年紀增長,會越來越需要子女關心與陪伴,建議晚輩增加關心與互動頻率,如長輩圖訊息就是好工具;若發現長輩有孤獨感或憂鬱情緒,可透過先辨識和2個月前生活作息和身體狀況差異,教長輩在家也能和親友互動的方式與鼓勵長輩在行動範圍內建立運動習慣。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5 醫療.精神.身心
導致銀髮族失眠的原因有哪些?何時該就醫治療?醫師分享「168口訣」助好眠!
國內老年人口增加,許多銀髮族有失眠困擾,長期失眠恐影響健康,因此有睡眠障礙的老人家,應如何解決改善?以防原有疾病惡化,維持身體健康。銀髮族失眠的原因有哪些?隨著國內老年人口增加,銀髮族失眠問題備受重視,長期失眠恐會影響健康,因此有睡眠障礙的長者,應如何解決改善?以防原有疾病惡化,保持健康。根據研究統計,成年人失眠盛行率約10至20%,長者盛行率為20至40%,較成年人增加約2倍。新光醫院精神科主任詹佳達指出長者失眠分為三大原因,約各占三分之一:1.生活習慣不良改變:許多長者退休後,白天沒有工作待在家裡,常坐在沙發打瞌睡,下午睡了過長的午覺,晚上又有睡滿8小時的迷思,9點必須入寢,白天沒有好好放電,「晚上一定睡不好」,這是「難以入睡」失眠類型。2.患焦慮、憂慮等身心疾病:憂鬱或焦慮可能是大腦內血清素、褪黑激素不足,造成「早醒」失眠類型,原本上午8點起床,但患者凌晨約3、4點就會醒來。3.慢性病患者易出現睡眠問題:像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晚上睡覺時,大腦易缺氧,出現「睡睡醒醒、睡睡醒醒」失眠症狀,晚上睡不好、白天嗜睡。其他包括胃食道逆流、慢性下背痛、不寧腿症候群等也會影響睡眠。也有長者失眠,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等中樞性退化性疾病。詹佳達說,失智症初期會出現睡眠改變,或隨著病情引起莫名焦慮、憂鬱也會影響睡眠,與年輕人、中年人失眠不同,應多加注意。如何找出引起失眠的真正原因?何時需要就醫加以治療?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單家祁說,因失眠到精神科就醫的患者非常多,患者常說「不好睡」,此時須詢問病人失眠多久了,而失眠的背後原因,可能是身體疾病、心理壓力或憂鬱等各層面的影響。失眠在性別方面的影響,總的來說,男女差別不大。詹佳達提醒,如果從引起原因加以細分,則憂鬱、焦慮引發失眠,女性為男性的2倍;阿茲海默症引起的失眠,女性也是男性的1.5至2倍。季節方面,冬天氣溫較低,一般來說會比較好睡,即便在夏天天熱,但多數人家中都有冷氣,也不至於會睡不好。可是,如果是憂鬱引起的失眠,好發在冬天;躁鬱引起的失眠,則好發在春、秋兩季。詹佳達說,如果一周有3天以上睡不好,出現難以入睡、早醒等症狀,或是出現白天嗜睡、精神不繼等,時間長達3個月,此時已達慢性失眠的情況,應速就醫檢查,找出原因加以治療。失眠如不解決,確實可能讓自身的慢性病問題惡化,因睡覺時心臟收縮力、血壓降低,如果沒有睡好,心血管會一直處於高壓工作的狀況,容易造成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等病情惡化。長者失眠是否一定要使用安眠藥治療?如何有效避免失眠?要不要使用安眠藥治療,必須根據引起的失眠原因詹佳達說,失眠為生活習慣不佳所致,不需用安眠藥,可讓長者白天上午參與社區大學課程,下午安排散步等運動,謹記「168口訣」,白天活動16小時,把精力用完,晚上睡8小時就會好睡。慢性病問題則需尋求治療,不明原因的不寧腿症候群則可服用安眠藥。憂鬱等身心症狀引起失眠,醫師會依病情,除給予抗憂鬱劑等藥物外,還可搭配安眠藥幫助入睡。運動時,詹佳達建議長者不要一大早運動,避免上午過於勞累,下午容易有睡午覺的習慣,應利用下午至傍晚運動較佳;飲食部分,應多吃深綠色蔬菜,保持鈣、鎂、鉀離子穩定幫助睡眠。單家祁提醒許多長者為幫助晚上好睡,常有錯誤行為,包括晚上外出從事激烈運動,睡前泡熱水澡等,這些行為都會影響睡眠,長者要做的事,應於白天多曬點太陽,晚上從事散步等和緩的運動,並多訓練腹式呼吸、穩定心情,睡前看些軟性的雜誌、書籍,不要「吾日三醒吾身」想太多,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均有助於調整睡眠。詹佳達說,失眠患者也多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核心概念包括養成正確睡眠認知,必須知道自己夠累了,才能好好休息,並利用睡眠療法,每天限制睡覺8小時,再利用刺激控制,認知到床是用來睡覺的,不要在床上做任何事,如此治療後,約有8成患者都會得有很好的改善。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3 醫療.精神.身心
越接近過年越不明煩燥?心理師教3招改善過年壓力症候群:把過年這檔事「過成自己想要的年」
許多人越接近過年,越會不明煩燥,很多情況是出自於親友們聚在一起總有各種問候,「交男/女朋友了沒?」、「現在做什麼?薪水怎樣?」、「阿你什麼時候要生?」等等的,常讓人壓力山大,出現「過年壓力症候群」。 對此心煦心理治療所蔡岳融心理治療師指出相關症狀,並分享壓力情境下的應對方式、改善壓力的方法,助大家過好年! 越接近過年,越不明煩燥?中了「過年壓力症候群」?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過年壓力症候群」雖未正名、也不是個疾病,但生活上確實許多人會因為相關壓力而出現各種心理症狀、生理症狀,故稱為壓力症候群。 觀察壓力,從生理觀察最準:檢視自己的壓力,除了端看情緒感受以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從生理症狀觀察,也就是「看得到的症狀」,例如失眠、嘔吐、坐不下、沒食慾、疲倦、沒理由的哭泣或發脾氣,這些都是急性壓力的症狀表現。心理症狀則可包括緊張、焦躁、憂鬱、煩悶、躁鬱等。對於過年,有些人也可能理智上雖然覺得過年很好,但實際上根本不希望過年到來。 因為心理症狀容易被忽略:之所以會建議觀察生理症狀,是因為心理症狀常常會被忽略。壓力這件事,並非「很多人都會有」才算數,這在於個人感受,對於個人而有壓力就是壓力。就像有些人怕黑、有些人上台會緊張、有些人怕鬼,過年也是一樣。 許多人對於過年其實有莫大的壓力,但會打從心底認為「其他人都沒有壓力」或「過年是一件開心的事情」等,進而無意間否認壓力來源,實際上可能總在一月時就莫名的煩躁、看到紅色覺得厭煩等,但卻不知道為什麼、只覺得莫名不爽,或許就真的和過年有關。若有這樣的情況可多觀察。 為何有「過年壓力症候群」?心理師指常見4大因素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雖然每個人的壓力來源有所不同,不過對於過年還要被問東問西而產生「過年壓力症候群」,可能和幾項常見因素有關。 有太多不確定性:過年要和沒那麼熟悉的人相處,事件也可能各個超展開,各種人事物都充滿著不確定、怕超展開的事物觸動到心底所擔憂的事情等,因此感到煩躁。 缺乏安全感、自信:當事人也可能自小有自己的想法,但較少被支持,且被教導著要遵循長輩的想法,甚至父母也鮮少了解自己,例如被父母和其他親戚一起念「為什麼還不結婚?」。 界線觀念較模糊:每人心裡都有一把尺,各關係會有等級之分,例如超好的朋友會聊很深,好朋友會關心,一般朋友會閒聊。這是出自於界線,界線觀念模糊的人就可能不知道哪些事情可以跟誰聊,怕聊錯而產生壓力,又或者聊過之後常出現自責「早知道不要跟他講了。」等等。 對事件存在痛苦:對於過年或聊天內容本身就有壓力,例如小時候可能在過年出過糗而被笑,每當過年就會想起而排斥。或例如被問到的事情正不知道該怎麼辦、正在規劃、正經歷挫折等因素而有壓力,被這麼一問就像正在調整步調又被迫重新面對這些問題。 過完年了壓力卻還可能持續?「過完年壓力症候群」會多久? 新的壓力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過年壓力症候群有時也未必會隨著春節結束而跟著消失,就像撞到桌子瘀青一樣,痛的已經不是撞到桌子,而是所形成的瘀青;壓力已經不單只是該事件,也包括新形成的壓力或強化了原本的壓力,且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回到平靜的生活,持續憂鬱、焦慮。 超過這時間,尋求專業協助:蔡岳融心理師指出,就臨床觀察,壓力症候群在事件結束之後一個月才解除其實都還算合理。但若是超過一個月還沒見好轉,就會擔心當事人是不是已經產生了某種新的情緒、感受、想法、壓力,或是困在某件事情上動彈不得。若是到了六個月,就會建議尋求心理諮商、身心科等等的專業協助。 3招改善「過年壓力症候群」,心理師:過成自己想要的年。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過年壓力症候群以預防為重,建議可從三方向著手。 1.找好朋友聊聊:排除壓力的方法最常見也有效的,就是尋找可信任、不會批判、能理解或嘗試理解的朋友聊聊,除了釋放壓力,也常在對話過程中找出壓力來源。 2.找出討厭情境:可試著用紙卡寫出最討厭的情境,例如被問工作、感情、生孕等,或是對方說話方式讓人感覺不舒服等。一邊觀察自己的情緒,若有感覺像被針刺,或許這就是答案之一。 3.試著呈現自我:可嘗試在上述情境中模擬練習應對方式,也可以「脫稿演出」。蔡岳融心理師表示,很多人的壓力其實是源自於這個社會要我們怎麼做,例如大過年不要搞壞氣氛等、長輩問你話你要回答等等,且從小就被培養成這樣。但其實每個人都是生命個體,且在對話當中氣氛搞僵未必是一個人所能造成。嘗試脫離世界給自己的稿,隨著自己的意思即興演出自己的樣子。 把過年這檔事,過成自己想要的年!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不論是誰、不論是否過年,最終都該回歸本我,雖然自然會與人交流,但還是得用自己的方式、走出自己的劇本。有自己想要的畫面,便有機會創造出來。對於過年也是一樣,鼓勵「把過年這檔事,過成自己想要的年。」! 《延伸閱讀》 .過年一直被問東問西好煩?心理師教簡單6妙回、過好年! .連假後憂鬱、焦慮、覺得煩?醫教5招防範3招破解「收假症候群」!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1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夫妻果真同命鳥?失智症患者伴侶也有高風險 原因竟是「這1點」
在日本已視失智症為生活型態疾病,也就是失智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今天強烈建議失智者的照顧者,要更注意自己的大腦健康,因為可能有較高的失智風險而不自知。由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基隆市政府與德育護理健康學院共同主辦的「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帶領人培訓」基隆場,今天在德育護理健康學院開訓,基隆市衛生局長張賢政與觀光休閒與健康系主任林伶俐到場鼓勵致力社區活動帶領的夥伴,投入失智症延緩與照顧工作。改善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張賢政說,基隆因多雨多山坡路,對高齡照顧增加不少困難;加上資源不比雙北,只能努力發展具地方特色的照顧模式。今天基隆的各個長照據點幾乎都派人來參加培訓。相信未來必能像基隆特有的廣闊天空、大海與很有運動量的山路,能提供在地特有的長者服務。陳俊佑說,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自2016年參考美國史丹佛大學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與南加州大學生活型態在設計課程,推動輕度失智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2018年改版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後來經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黃秀梨教授兼系所主任研究驗證,活動結束後,有上課的失智者的認知功能有進步,憂鬱分數也下降,照顧者在自我效能也有些微的上升。同時也是基隆市長照委員的陳俊佑說,因課程的成效佳,黃秀梨再與北護大長期照護系副教授李仰慈協助驗證成效並編撰詳盡實用的帶領人手冊,自2022年開始於台北、台中、台南辦理帶領人培訓。今年基隆場次在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與基隆市衛生局、德育護理健康學院高齡照顧福祉系合辦下,報名踴躍達102位,惟因課程採12人為一組之精緻化教學,只能錄取47名學員。目前相關課程僅剩2月24日嘉義場次仍有少數名額。課程訊息請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網 https://www.cfad.org.tw/news/detail/426或電洽(02)2333-20992分機102報名。失智症常源於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這些完成受訓的學員會在各地,成為教導大家「這樣活不失智」的種子老師。陳俊佑強烈建議,如有機會,除了輕度失智者,更建議失智者的照顧者也應該來上課。在日本已視失智症常源於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且依基金會長期的觀察,在台灣也能明顯看到類似趨勢。他舉例說,基金會在某縣市舉辦的失智症者課程,12名學員中有4對夫妻,三對是妻子照顧失智丈夫,一對是丈夫照顧失智妻子。但後來評估發現四名「照顧者」其實也是失智了,只是不自知罷了。另一半失智為何會帶來失智的高風險,陳俊佑說,夫妻先天基因不同,導致雙方都失智的導因應是共同的生活習慣使然。所以,不管是為了自己或另一半,都應偕伴及早來過健腦生活,改除壞習慣,預防失智。被認為和失智有關的健康相關因素及生活習慣有:聽力受損、腦部受傷、高血壓、糖尿病、飲酒過量、肥胖、抽菸、憂鬱、社交隔離、靜態生活、空汙及睡眠問題等。
-
2024-01-19 醫療.精神.身心
人是如何成為霸凌者?又該如何阻止他們?5個方法拯救自己,別陷落黑暗裡
被霸凌了,有人可以幫你嗎?如果沒有,有沒有辦法可以自救?多年研究證明:被霸凌的兒童和青少年會面臨焦慮、憂鬱、輟學、同儕排斥、社會孤立和自殘風險。成年人也可能會被欺負,通常是在工作中。什麼是霸凌你被霸凌過嗎?這是否讓你的生活變得悲慘?人是如何成為霸凌者?又該如何阻止他們?首先,先定義什麼是霸凌,霸凌是一種反覆挑釁、騷擾、激怒他人的行為。重點就一次又一次欺負人,導致被害者感到害怕、有壓力、憂鬱或焦慮,想到要進入有霸凌者存在的環境之中,就極度不安。霸凌的形式多樣。有言語上的,對他人言語刻薄、粗魯無禮,甚至大聲斥責;有身體上的,例如推打;有人際關係上的,例如散佈謠言、將某人排除在朋友圈之外。網路興起之後,更有網路霸凌,利用網路和社群媒體說出他們當面不會說的攻擊性言論。為何要霸凌他人?有時,霸凌者會因為某人的種族、宗教、性取向或外表而針對他,或是會針對LGBTQ群體的人、超重的人、有身體或發展障礙的人。霸凌者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霸凌本來就一直存在於社會之中,霸凌者看到其他人欺凌他人,開始模仿這種攻擊行為。家庭也是一種影響。如果孩子在一個充滿攻擊性,體罰和嚴重衝突的家庭中成長,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對待同儕。當孩子結交會霸凌他人的朋友時,他更有可能會開始欺負別人。這麼做會讓他在朋友面前看起來很酷。霸凌者的行為還有很多原因。有些人這樣做是因為當他貶低別人時會讓他自我感覺更好。或是,當他霸凌別人,這是他達到目標的首選策略。還有一些人就是難以控制自己,生氣時無法冷靜下來。被霸凌時該怎麼做?1.告訴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主管如果你是學生,請把自己的遭遇告訴如父母、老師。誠實訴說非常重要,如果隱忍,就會給霸凌者可以繼續欺凌你的許可。如果你遭遇職場霸凌,請告訴高層,或人資單位。2.無視對方霸凌者喜歡得到回應。如果你在他霸凌你的時候走開或忽視他們,就是在告訴他你不在乎。3.昂首挺胸,不畏縮使用這種肢體語言會傳達出「你並不脆弱」的訊息。4.練習回應霸凌者當霸凌者欺凌你時,除了無視他並離開,當你有信心可以回應他,請用堅定的言語去否認他所說的,表達你並不認同的立場。5.跟朋友聊聊當你被欺負時,找你真正的朋友聊聊。談話可以緩解你的恐懼和沮喪。特別是非常沮喪時,請避免獨處。你是霸凌者?有些人透過霸凌來宣洩自己的壓力、憤怒或挫折感。霸凌者也可能曾經被欺負過,現在想透過霸凌別人來展現自己的力量。但霸凌行為會適得其反,或許別人會因為你的霸凌行為被嚇倒,但對方絕對不會尊重你。如果你希望別人看到你的力量和優點,責備、貶低別人一定會適得其反。延伸閱讀:.常見霸凌來自4場域 遇霸凌你該採取的行動及必知申訴管道.「沒有死掉真是太好了!」走過多年霸凌,她想告訴被霸凌者這句話.20歲離婚32歲再婚!柯佳嬿給30歲後的自己:人的一生,多少留給自己比較好※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1-16 焦點.用藥停看聽
肌肉鬆弛劑副作用有哪些?使用肌肉鬆弛劑應該注意避免3件事
很多人都有肌肉痠痛問題,經醫師診斷後,除了止痛藥物,也可能開立肌肉鬆弛劑治療。適當使用肌肉鬆弛劑,可促使肌肉放鬆,緩解因肌肉痙攣、緊張所造成的僵硬疼痛和緊繃不適。肌肉鬆弛劑的種類多樣,需依用藥者肝、腎功能調整用藥,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勿隨意服用他人用藥或將藥物分送他人使用,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用藥前應了解相關注意事項,這類藥物容易造成使用者產生嗜睡、疲倦感覺,民眾若是使用肌肉鬆弛劑,用藥期間應避免併用酒精與其他可能產生嗜睡的藥物,像鎮靜安眠藥、抗組織胺、嗎啡類止痛劑、抗憂鬱劑等,否則可能加重精神不濟、視線模糊、專注度與反射能力下降;服藥後應避免進行需高專注力的行為,如進行精密機械操作、駕駛交通工具、搬運重物等,年長者需特別留意用藥後反應,避免發生跌倒的憾事。此外,食藥署近期針對肌肉鬆弛劑Baclofen發出藥物安全公告,國外曾有案例使用高劑量Baclofen口服藥物,可能會增加用藥者自殺意念的風險,提醒民眾用藥應依醫囑正確用藥,切勿自行調整用藥劑量,以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如果民眾於Baclofen服藥期間出現病症惡化、自殺意念、行為異常變化等,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使用「肌肉鬆弛劑」注意這些事Baclofen .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適用於脊髓或腦部受損引起之肌肉痙攣。.副作用:疲勞、嗜睡、肌無力、頭暈等。長期連續用藥後,若驟停可能導致精神混亂、幻覺、譫妄、躁動甚至癲癇的狀況。》看完整藥品介紹Chlorzoxazone .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副作用:嗜睡、胸悶、眩暈等。服用後可能會導致尿液變為橘紅色。》看完整藥品介紹Tizanidine.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可治療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症狀。.副作用:嗜睡、頭暈、口乾、低血壓。如併用降血壓藥物或會抑制CYP1A2代謝酵素之藥物,應注意血壓變化,避免低血壓發生。》看完整藥品介紹Mephenoxalone.作用機轉:可放鬆肌肉緩解痙攣,紓解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副作用:嗜睡、肌無力、口乾、起疹等。》看完整藥品介紹Tolperisone.作用機轉:可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副作用:嗜睡、頭暈、流汗、腹瀉等。》看完整藥品介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5 醫療.精神.身心
好發秋冬的憂鬱症 心理師教你檢視自己是有否季節性情緒障礙
冬天陽光老是神隱,陰霾的日子讓人心情不好?我們難免會受影響而出現負能量、心情低落、想吃垃圾食物,但持續太久影響生活時,建議尋求醫療、心理諮商的協助,別讓負面的憂鬱情緒像滾雪球般愈來愈大,適時地化解季節性情緒障礙(SAD),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季節性情緒障礙好發於秋冬SAD是一種具季節性模式的復發性情緒障礙,常見好發於秋冬的憂鬱症類型。隨著秋冬日照時間變短,日照減少會影響褪黑激素、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及活性,這樣的變化可能會讓人有情緒低落、睏倦等表現,嚴重時可能有自殺念頭,要格外留意與關心。所有的情緒都有功能,可以協助我們適應環境、影響行為動機,或成為和他人溝通的媒介。多數人在冬天可能都有情緒低落、不想做事的經驗,情緒疾患是指個體的情緒與相關想法及行為明顯異於多數人表現,並影響到正常生活或造成主觀痛苦。若持續兩周以上出現情緒低落、煩躁易怒、常哭泣、失去興趣、嗜眠、暴飲暴食、體重明顯上升、絕望等,影響日常生活,甚至有傷害自己的念頭時,可到醫院尋求協助和進一步評估。當檢視自己有憂鬱症相關症狀時,除了調整生活作息,也可考慮醫療協助,藉由抗憂鬱藥物來情緒穩定、改善睡眠品質,並視情況穩定後接受心理治療,學習放鬆、壓力管理、認知行為等技巧。為了改善季節性的情緒失調,建議大家應保持健康的飲食、規律睡眠、把握白天多做些戶外運動、善用自然光,中午時去曬曬太陽、增加社交活動、關心他人、做讓自己開心的事,來增加自己生活中開心的經驗,減少憂鬱對自己的影響。尤其是每天睡眠盡量維持穩定,每天在大約相同的時間就寢和起床,並保持適當長度的睡眠,而理想睡眠長度因人而異,主要看睡醒後的精神狀況和睡眠品質而定。改善睡眠品質4做法1.睡前應減少使用各類3C產品。2.保持臥室光線昏暗、氣溫涼爽不過熱。3.規律運動或增加白天活動量,避免睡前運動。4.練習管理壓力的技巧,如冥想、集中呼吸訓練、放鬆練習、寫日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