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慢性病
共找到
2810
筆 文章
-
-
2022-09-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3萬9330例、境外239例 莊人祥:較上周增23.5%
今新增本土3萬9330例、境外239例 莊人祥:較上周增23.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萬956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9330例本土個案及239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9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與昨日相比減少64例本土,降幅0.2%;但較上周日增加4776例,增幅23.5%。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9,330例本土病例,為18,395例男性、20,917例女性、1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607例)、台中市(4,951例)、台北市(4,511例)、桃園市(4,097例)、高雄市(3,147例)、台南市(2,352例)、彰化縣(1,831例)、新竹縣(1,149例)、新竹市(1,037例)、宜蘭縣(1,014例)、屏東縣(1,012例)、苗栗縣(867例)、基隆市(865例)、雲林縣(853例)、南投縣(786例)、花蓮縣(644例)、嘉義縣(604例)、嘉義市(433例)、台東縣(294例)、金門縣(139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19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4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6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8月27日至9月15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3日至9月15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0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9例)、土耳其(5例)、美國(3例)、泰國、柬埔寨及印度(各2例)、新加坡、香港、希臘、孟加拉國、日本、荷蘭及韓國(各1例)移入。另20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9日至9月1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168,03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90,431例排除),其中5,970,438例確診,分別為32,194例境外移入、5,938,19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54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53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20例、台北市1,184例、台中市1,064例、高雄市985例、桃園市805例、台南市803例、彰化縣618例、屏東縣423例、雲林縣329例、南投縣307例、苗栗縣267例、嘉義縣250例、基隆市228例、宜蘭縣218例、花蓮縣183例、嘉義市171例、新竹縣168例、台東縣148例、新竹市112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增157例中重症 2歲男童MIS-C又染黴漿菌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57例中重症個案,以及37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一名MIS-C特殊兒童重症個案,8月13日確診,9月10日診斷黴漿菌肺炎以及疑似MIS-C,經抗生素治療後,目前病況好轉,預計今日出院。莊人祥指出,今日新增的特殊重症為2歲男童,7月26日曾打過一劑疫苗,沒有慢性病史;8月13日確診,9月5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鼻塞、腹瀉等症狀。莊人祥說,男童於9月10日送至急診,X光顯示兩側輕微肺炎,抽血檢驗為肺炎黴漿菌、IgM陽性,診斷為黴漿菌肺炎,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有持續發燒、腹痛、紅眼症狀,診斷一次MIS-C,9月15日轉至醫學中心,病況好轉,預計今日出院。莊人祥表示,該個案先前雖診斷為黴漿菌肺炎,但發生MIS-C主要是因個案8月13日確診過,只是剛好有染到黴漿菌肺炎。截至今日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213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3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1例、家中死亡7例、MIS-C有134例、共病3例(腦腫瘤、癲癇重積)。上述個案已有32人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昨日疫苗接種,6個月到4歲幼兒,有3773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967人次,第二劑接種2806人次;輝瑞幼兒疫苗第一劑3464人接種。該年齡層疫苗接種涵蓋率第一劑35.8%、第二劑接種率6.1%。昨日共2萬7509人次接種新冠疫苗,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3.4%、第二劑87.3%、第一次追加劑72.9%、第二次追加劑11.2%,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35.9%。80.3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今晚抵台 累計到貨160.7萬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今年採購之第二批Moderna次世代雙價疫苗80.3萬劑,將於今日晚間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預計10月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本批效期至2023年3月29日。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已於去(2021)年7月22日與美國Moderna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包含本批疫苗目前共有1124.3萬劑到貨。加上本月16日到貨的首批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80.4萬劑,將於今日晚間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加上今晚預計到貨的80.3萬劑,共計抵台160.7萬劑疫苗供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民眾施打。莫德納次世代有望開放年輕人?莊人祥:打氣不佳有機會今晚預計到貨的80.3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目前指揮中心如何規畫施打?指揮中心莊人祥說,會先把首批的80.4萬劑分出41萬劑配發下去施打,10月上旬再配發剩下的30多萬劑,待此批打完後,再酌視情況規畫。莊人祥說,今晚預計到貨的疫苗,不論封緘檢驗狀況如何,都要先看首批配發的疫苗狀況,雖說第一、二階段符合資格民眾約有678萬人,若到第二階段施打情形仍未打完160多萬劑的疫苗,都有可能會往下年齡層開放。同時,678萬位符合第一、二階段資格民眾也尚未扣除接種間隔未到者、確診3個月內者。不過,莊人祥預估,民眾對於此次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到貨情形相當期望,可能打氣不會太差。莊人祥也說,月底前莫德納次世代疫苗300萬劑都會送達,想要接種的民眾都能夠打得到,不必過於擔心。先前指揮中心採購的1萬劑Evusheld單株抗體,首批1728劑單株抗體已抵台一周有餘,莊人祥說明臨床使用狀況,目前Evusheld使用量為40份,多用於免疫低下者,由於存量僅1728份,也需要經醫師評估使用,目前多配送至大醫院使用。隔離遇強震怎麼辦?莊人祥:有「生命危險」就快跑台灣連兩日地震不斷,今下午又發生6.8級的強震,全台皆有感,但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每天3、4萬人確診,許多民眾必須在家居家隔離。若地震發生時,隔離民眾該如何逃生?離開隔離處所是否會遭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民眾只要主觀認定有「生命安全危險」,就應盡速逃生。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居家隔離或檢疫期間擅自外出將處新台幣10萬至100萬元不等罰鍰,近日台灣地震不斷,全台皆有感,今日又發生6.8級的地震,許多正在隔離的民眾擔心,遇到地震這種緊急狀況下逃出隔離處會被罰錢。對此,莊人祥今表示,隔離民眾只要主觀感覺到「生命安全危險」,就應該盡速逃生,若懷疑有地震因此逃出,事後再向地方主管衛生單位回報即可。不過,莊人祥也說,因應緊急狀況外出避難,並不能跑太遠,期間也應注意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不能夠趁著避難跑出來,然後去便利商店買東西,或去他處遊玩,只要危機解除就要趕緊回到隔離處所,繼續隔離。根據「行政罰法」第13條規定,發生天然災害或事故且有緊急避難需求時,居家檢疫者或隔離者可戴上口罩暫時離開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處所,待危險狀況解除後儘速返回即可,無須擔憂因緊急避難而受罰。
-
2022-09-18 養生.抗老養生
活得像女王一樣長壽又健康 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告訴你方法
這篇文章的原稿是在三個月前就完成,但一直沒有發表。近日來因為英國女王辭世,親友們紛紛在群組裡轉傳要如何活得像女王一樣,既能「長壽」,又能「健康熟齡」,而這篇文章恰恰就是跟「長壽」與「健康熟齡」相關,所以才決定適時發表。請先注意,「健康熟齡」的定義是(1)沒有慢性病、(2)沒有重大功能限制,以及(3)有健全的心智。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22-6-1發表Association of Diet Quality With Longevity and Successful Aging in Israeli Adults 65 Years or Older(以色列 65 歲或以上成年人的飲食質量與長壽和成功老齡化的關係)。六位作者中的五位是隸屬於特拉維夫大學,而另一位則是隸屬於以色列CDC。研究動機:過去的研究發現長壽和成功老齡化是與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營養有關。營養可以促進體能和認知功能,並最終促進成功老齡化。飲食模式和整體飲食質量指數的測量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健康飲食指數 (HEI) 是這樣一個指數,由美國農業部製定,作為飲食質量的衡量標準,每 5 年更新一次,以適應飲食指南的變化。以前對老年人的研究表明,較高的 HEI 評分是與更好的生存和成功老齡化相關,而其定義為沒有慢性病、沒有重大功能限制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然而,在迄今為止報告的研究中,只有少數明確檢驗了最年長的老年人(≥80 歲)的長壽和成功老齡化的概念。這很重要,因為後一組在功能上更加異質,並且可能受到獨特風險因素和健康促進因素的不同影響。研究對象:這項研究的對象是一組參加“Mabat Zahav”(第一次以色列全國老年人健康和營養調查)的老年人。這項調查的第一個時間點(T1)是從2005 年 7 月至 2006 年 12 月,而接受調查的人群是1852 名 65 歲或以上的以色列公民的隨機樣本。在排除患有嚴重認知障礙和長期住院的人之後,有 1770 人被納入本次分析。這項調查的第二個時間點(T2)是從在2017 年 5 月至 2019 年 6 月,而接受調查的人群是604 名還有能力完成訪談的人。這些人接受了廣泛的面對面訪談和功能評估。在這 604 名 T2 參與者中,596 人被納入成功老化的分析。研究方法:有關飲食質量的評估,這項研究是採用最新版本的HEI,也就是HEI-2015。HEI-2015 包括 13 種膳食成分,其中有9 種是叫做adequacy components(充足成分),也就是建議要充足攝取的成分;剩下的 4 種是叫做moderation components(適度成分),也就是建議要小量攝取的成分。「充足成分」是包括總水果、全水果、總蔬菜、蔬菜和豆類、全穀物、乳製品、總蛋白食品、海鮮和植物蛋白,以及脂肪酸。「適度成分」是包括精製穀物、鈉、添加糖和飽和脂肪。 對於每個成分,受訪者獲得的最低分數為 0,最高分數為 5 或 10(完全遵守)。 因此,總體指數得分範圍是從 0(最差飲食)到 100(最佳飲食)。有關成功老化的分析,這項研究是採用了一個多維的方法,其中成功老化是被定義為滿足以下所有標準:(1)保持身體機能,(2)保持認知功能,(3)良好的自我評價健康,以及(4)心理健康。「保持身體機能」的評估是根據5 項身體指標,包括低體力活動(根據老年人體力活動量表針對每種性別的樣本中最低 20% 得分)、握力(根據性別和體重指數調整的樣本中最低 20% [BMI])、步行速度(樣本中最慢的 20%,基於根據性別和站立高度調整的 5 米步行時間)、自我報告的疲憊和無意的體重減輕(>4.5 kg 或 >5%上一年的體重)。「保持認知功能」的評估是根據兩次訪談之間 MMSE20 的分數沒有實質性下降。「良好的自我評價健康」是根據在 T2 中提出的一個問題來評估的:「從1到4,您如何評價您的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是根據 Yesavage 老年抑鬱量表來評估的。得分高於 2 表示可能患有抑鬱症。研究結果:在 T1 時共有 1770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是74.6歲,而其中943 名是女性。 平均而言,具有較高 HEI-2015 分數的參與者在 T1 時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在 12.6 年的中位隨訪期間共有 893名參與者死亡。 在分析的 596 名 T2 參與者中(平均 年齡84.1歲;334名女性),242 (40%) 名符合成功的老齡化標準。 在調整了社會人口學和生活方式風險因素後,較高的 HEI-2015 評分與死亡率呈負相關(風險比0.85)並且與成功老化呈正相關(優勢比1.73)。結論:在這項針對以色列老年人的隊列研究中,較好的飲食質量與壽命延長和成功老齡化相關,而且呈劑量依賴性。討論:健康的飲食模式通常包括增加蔬菜、水果、豆類、堅果和種子的攝入量,它們提供了一系列營養素,包括 B 群維他命、Omega-3 脂肪酸、纖維、類黃酮和抗氧化劑,從而誘導抗氧化活性和抑制炎症和血管新生。原文:飲食質量與健康熟齡的關聯
-
2022-09-18 養生.健康瘦身
胖這裡中風、癌症威脅增 一張圖看懂脂肪囤積部位健康風險
過多的體脂肪會危害健康,眾所周知,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不同部位的脂肪對健康的危害程度並不相同。被女性視為大敵、影響美觀的「橘皮組織」,其實是較無害的皮下脂肪;至於男性常見圓滾滾的啤酒肚,則是對健康危害甚大的內臟脂肪,可能引起各種慢性病,如心臟病與脂肪肝。皮下脂肪是一種不穩定的脂肪,位於皮膚下方,導致脂肪團形成擠壓到真皮,多數囤積在大腿和臀部,形成所謂「梨形身材」,雖然有礙美觀,但實際的危害最小。內臟脂肪通常是啤酒肚的成因,也就是所謂「蘋果形身材」,這種脂肪在肌肉與腹部器官之間形成堅硬內層,一般認為它會將化學物質和激素釋放入血液而導致炎症。最近有一項研究總結了兩者的風險差異,相較於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含量多的人,罹患心衰竭的風險多出三分之一。德克薩斯大學研究人員針對2399名70至79歲的人,進行12年的追蹤,結果顯示肌肉內的脂肪具有發炎性。臀腿脂肪/對健康的威脅★這是女性最討厭的脂肪囤積部位,但事實上是危害最小的皮下脂肪。除了其位置遠離重要器官,研究顯示,與腹部脂肪相比,儲存在腿部的脂肪有超過100個基因差異,因而使其危害較小。2010年一項研究指出,下半身體重增加,會導致體內製造更多脂肪細胞;而腹部肥胖則會造成脂肪細胞膨脹,當脂肪細胞變得太大,會開始將脂肪酸洩漏到血液中,對身體造成毒害。胸部脂肪/對健康的威脅★★★大胸圍可能是肥胖的象徵,而肥胖本身就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但哈佛大學在2008年,針對9萬多名20多歲女性進行的研究發現,D罩杯女性在中年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是同齡A罩杯女性的三倍,即使她們的BMI在正常範圍。2012年另一項研究指出,較大的乳房可能代表這些女性更傾向於出現危險的內臟脂肪。頸部脂肪/對健康的威脅★★★★研究顯示,頸圍愈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愈高。頸部脂肪多,代表上半身的脂肪也多,而使游離脂肪酸進入血液,增加罹患心臟病風險。頸部肥胖也容易阻塞呼吸道,影響睡眠,妨礙器官休息和再生,增加心臟壓力。《美國心臟健康雜誌》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與BMI等傳統指數相比,女性頸圍超過14英寸(35.56公分),男性頸圍超過17英寸(48.18)公分,有較高的心臟病風險。腹部周圍脂肪/對健康的威脅★★★★★這是最危險的脂肪類型,會增加心臟病、中風、癌症、第二型糖尿病和失智症風險,因為此處的脂肪圍繞著體內重要器官。2019年針對160萬名女性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BMI(身體質量指數)正常但腹部凸出(腰臀比高於0.85)的女性,相較於腰部較細的同齡女性,死亡機率高出44%。而他們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機率,甚至高於那些BMI值界定為肥胖、但腹部相對較小的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現腹部脂肪(啤酒肚),一般認為,女性雌激素可以保護她們遠離腹部肥胖,雌激素會將脂肪儲存在臀部和大腿中。如何降低危險脂肪堆積?一旦脂肪囤積在體內,就無法針對內臟脂肪或皮下脂肪來瘦身。但進行整體減重、減少體脂肪,有助於降低上述疾病風險。1. 研究指出,體內更多的鈣和維生素D含量,與較少的內臟脂肪相關。建議多吃綠葉蔬菜、豆腐、魚、優格和牛奶等乳製品。2. 將飽和脂肪(多存在肥厚的紅肉中)換成橄欖油、花生、菜籽油、酪梨和堅果等單元不飽和脂肪,可以預防肌肉內的脂肪堆積。3. 一項研究指出,每周進行兩到四次中度運動,一次至少30分鐘,能讓內臟脂肪的堆積率下降7%,包括快走、騎單車、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09-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9394 境外+234 死亡+40 仍10縣市增破千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962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9394例本土個案及23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0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較昨天減少2036例,減少4.9%,較上周六多3800例,增加10.7%。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萬9394例本土病例,為1萬8077例男性、2萬1304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583例),台中市(5,019例),台北市(4,603例),桃園市(4,360例),高雄市(3,131例),台南市(2,284例),彰化縣(1,776例),新竹縣(1,084例),屏東縣(1,038例),宜蘭縣(1,026例),新竹市(958例),雲林縣(871例),苗栗縣(866例),基隆市(788例),南投縣(754例),花蓮縣(712例),嘉義縣(566例),嘉義市(362例),台東縣(327例),金門縣(138例),澎湖縣(131例),連江縣(17例)。針對過去連四天破四萬,今日病例數降到四萬以下,莊人祥認為,上周因中秋連假效應,會有2個原因影響病例數,連假期間診所、醫院並無營運,確診者過節期間,可能人在外縣市而不方便通報,因此本周一病例數達到2萬多例較低點,但周二、周三、周四後面幾天個案較多。莊人祥指出,此外連假期間因為南北交流個案增加,雖屬於短期增加,但也讓每日新增病例數稍稍增加,不過相較過去每周四、周五、周六的病例數都在平均值,最近幾周的周四、周五、周六病例數都有下降趨勢,看起來與之前不同,是否代表疫情趨緩,仍要在評估。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8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8月15日至9月14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6日至9月14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0例男性、10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30例),美國及印尼(各5例),德國(4例),荷蘭、泰國及日本(各3例),菲律賓、英國及土耳其(各2例),奧地利、加拿大、香港、新加坡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移入。另17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8日至9月1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111,84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73,339例排除),其中5,930,927例確診,分別為31,959例境外移入,5,898,91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10,50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49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15例、台北市1,180例、台中市1,059例、高雄市982例、桃園市804例、臺南市802例、彰化縣616例、屏東縣421例、雲林縣328例、南投縣305例、苗栗縣266例、嘉義縣248例、基隆市227例、宜蘭縣217例、花蓮縣182例、嘉義市169例、新竹縣168例、台東縣147例、新竹市108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75例!8歲女童MIS-C高燒40度休克 急住加護病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5例中重症個案,136例中症、39例重症,以及40例死亡個案。今日新增一名特殊兒童重症為MIS-C個案,一度發燒到40度且休克,緊急收治加護病房,經過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目前已出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這名8歲女童本身沒有慢性病史,也沒有接種新冠疫苗,先前未曾通報確診,8月29日起出現發燒40度、喉嚨痛,8月31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升高、凝血功能異常,醫師懷疑MIS-C,引發休克,收治加護病房。心臟超音波顯示,右側冠狀動脈擴大,PCR陰性,但N抗體陽性,符合MIS-C診斷,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低劑量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9月6日已出院。
-
2022-09-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4萬1430 境外+240 死亡+46 連4天確診破4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萬167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萬1430例本土個案及24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如同預期,疫情仍持續上升中,昨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4萬1430例,比前天少一些,但相比上周約增加二成。境外移入240人,死亡46人,比前一天少一些,但還是在持續狀態,目前疫情是上升狀態,疫苗等防護措施要落實。指揮中心表示,今天新增之41,430例本土病例,為19,028例男性、22,389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942例),台中市(5,294例),台北市(4,904例),桃園市(4,455例),高雄市(3,396例),台南市(2,500例),彰化縣(1,892例),新竹縣(1,251例),屏東縣(1,121例),苗栗縣(1,008例),新竹市(984例),宜蘭縣(971例),雲林縣(894例),基隆市(808例),南投縣(748例),花蓮縣(660例),嘉義縣(582例),嘉義市(371例),台東縣(326例),金門縣(163例),澎湖縣(142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天新增4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8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27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20日至9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6日至9月13日。指揮中心說,今天新增24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2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35例),日本(6例),馬來西亞(5例),菲律賓(4例),泰國及印度(各3例),南韓、中國、印尼、新加坡及美國(各2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荷蘭、柬埔寨、德國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16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6日至9月1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055,65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56,214例排除),其中5,891,355例確診,分別為31,726例境外移入、5,859,57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重症+178!30多歲女解隔後1周血便胸悶 隔天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127例中症、51例重症。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女性,確診完成隔離後隔1周,又出現血便、胸悶、呼吸急促等新症狀,住院後隔天突發心跳停止,經急救無效需告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0多歲女性有接種過2劑疫苗,本身有慢性肺病、自體免疫疾病,8月22日到29日曾確診,也完成居家照護,解除隔離後,經過7天在9月5日又因解血便、胸悶、呼吸急促到急診,在醫院PCR檢驗為陽性,Ct值23,隔天9月6日突發心跳停止,經急救無效宣告死亡,死因為心臟衰竭及新冠病毒感染。另外也新增一名兒童重症MIS-C,一歲男童沒有施打疫苗、沒有慢性病史,未曾確診過新冠肺炎,9月6日開始持續發燒,家長自行做2次快篩皆陰性,9月9日就醫,檢查有紅眼、喉嚨紅腫,經醫院PCR陽性確診,雖先前快篩陰性,但Ct值33.4,疑似近期感染,抽血顯示發炎指數升高,診斷疑似MIS-C收住院,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側冠狀動脈擴大,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住院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11例,包括132例MIS-C、31例腦炎、23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2人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莫德納次世代疫苗80.4萬劑今晚抵台 周日再到貨80萬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今年採購之第一批Moderna雙價次世代疫苗80.4萬劑,將於今晚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預計9月24日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本批效期至2023年3月29日。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已於去年7月22日與美國Moderna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包含本批疫苗目前共有1044萬劑到貨。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今晚10點半左右會到貨,疫苗全新且有效,對於原始株BA2、BA5,都有很好效果跟保護力,這款BA1次世代疫苗,日本於本周一才通過EUA,新加坡周三才通過EUA。周日應該還會有一波疫苗要來,也是80萬劑,詳細到貨時間會再跟大家報告。王必勝說,第一批80萬劑,下周會安排施打,詳細時間會再報告。
-
2022-09-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增4萬5269例 莊人祥:較上周上升29%
本土增4萬5269例 莊人祥:較上周上升29% 連假效應開始趨緩,今日疫情稍降,但本土仍新增4萬5269例,境外201例、死亡57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本土較上周四上升29%,可能仍是連假效應。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5,269例本土病例,為20,378例男性、24,886例女性、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9,775例),台中市(5,854例),台北市(5,401例),桃園市(4,758例),高雄市(3,704例),台南市(2,662例),彰化縣(2,091例),新竹縣(1,304例),新竹市(1,204例),屏東縣(1,140例),苗栗縣(1,089例),宜蘭縣(1,050例),基隆市(975例),雲林縣(972例),南投縣(842例),花蓮縣(689例),嘉義縣(685例),嘉義市(461例),台東縣(289例),金門縣(161例),澎湖縣(142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3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53例具慢性病史、3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9日至9月1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0日至9月12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0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1例男性、9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5例),菲律賓(6例),印尼(5例),英國、關島及泰國(各3例),馬來西亞及美國(各2例),緬甸、香港、匈牙利、日本、新加坡、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斯洛維尼亞及希臘(各1例)移入。另15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9日至9月1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995,80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39,106例排除),其中5,849,748例確診,分別為31,491例境外移入,5,818,20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42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40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99例、台北市1,170例、台中市1,052例、高雄市973例、台南市797例、桃園市796例、彰化縣613例、屏東縣420例、雲林縣324例、南投縣304例、苗栗縣262例、嘉義縣244例、基隆市226例、宜蘭縣214例、花蓮縣179例、新竹縣167例、嘉義市166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今新增三兒童重症 10歲男童確診近三周病況惡化死亡【聯合報 記者鄒尚謙、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3例兒童重症,2例MIS-C、1例哮吼;另增一例10歲男童因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免疫不全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死亡的一位10歲男童,有先天性免疫疾病、多重慢性疾病,未施打過疫苗。8月23日發燒,快篩陽性;8月27篩陰,但再度發燒到急診檢查,PCR陽性,但沒有肺炎症狀因此返家服藥;9月3日起出現腹瀉、呼吸急促、昏睡等症狀;9月5日至急診,X光檢查顯示兩側肺炎,住院使用高流量氧氣、抗生素藥物治療,不幸病況惡化,9月11日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免疫不全。今日兒童重症部分新增3例特殊中症,為2例MIS-C、1例哮吼;2例的MIS-C個案皆為1歲多男童,未曾施打疫苗,沒確診過也無慢性疾病。統計目前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10例,31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31例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2人死亡。邊境解封「0+7」有譜了?莊人祥:10月有機會【聯合報 記者鄒尚謙、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指揮中心昨召開專家會議討論防疫政策,傳出與會專家建議指揮中心應趕快在一個月內著手準備「0+7」開放邊境。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0+7」實施日程,要看疫情高峰後明顯下降才有可能實施,但10月有機會。據媒體報導,昨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進行專家會議討論防疫政策時,有專家認為,境外移入陽性率僅3.69%,但東南亞、西太平洋等國確診數上周已下降20%,境外已非威脅,建議指揮中心應趕快在一個月內著手準備「0+7」開放邊境。對此,莊人祥表示,0+7的實施日程,還是要看疫情過高峰後,明顯下降才有可能實施,當然十月有機會,但還是要看這波疫情,尤其現在是高峰期,請國人配合政府防疫,經過隔離檢疫措施,把可能感染人數降低,愈早達到高峰下降趨勢,愈能提早開放。實際10月有機會開放「0+7」的時程怎麼預估?莊人祥表示,疫情要看到顯著下降才可能,所以10月初開放可能性較低。
-
2022-09-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逼近5萬大關!本土增4萬9540例 周志浩:和預估一致
逼近5萬大關!本土增4萬9540例 周志浩:和預估一致受BA.5變異株加上連假效應,今日疫情逼近5萬大關再創新高,來到4萬9540例本土個案、境外168例、死亡37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如同預估趨勢,病例數增加,比起前一周上升2成左右,目前疫情上升狀態,接種疫苗等防治措施提醒民眾加緊且落實進行。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9,540例本土病例,為22,387例男性、27,141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0,635例),台中市(6,452例),台北市(5,853例),桃園市(5,453例),高雄市(4,061例),台南市(2,865例),彰化縣(2,137例),新竹縣(1,520例),新竹市(1,350例),屏東縣(1,316例),宜蘭縣(1,212例),苗栗縣(1,125例),雲林縣(1,062例),基隆市(982例),南投縣(872例),花蓮縣(761例),嘉義縣(681例),嘉義市(448例),台東縣(375例),金門縣(186例),澎湖縣(164例),連江縣(30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4例具慢性病史、32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17日至9月11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3日至9月11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6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97例男性、7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4例),印尼(6例),菲律賓(4例),新加坡及泰國(各2例),韓國、柬埔寨、香港、印度及中國 (各1例)移入。另 12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31日至9月1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931,51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19,820例排除),其中5,804,343例確診,分別為31,292例境外移入、5,772,99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36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35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88例、台北市1,161例、台中市1,046例、高雄市970例、台南市796例、桃園市786例、彰化縣608例、屏東縣418例、雲林縣324例、南投縣304例、苗栗縣261例、嘉義縣244例、基隆市225例、宜蘭縣213例、花蓮縣174例、嘉義市及新竹縣各166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29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重症率0.2%降至0.19% 20歲男確診隔日歿本土疫情逼近5萬大關,今日新增4萬9540例本土個案,中重症有145例,包含中症103例、重症42例,重症率從前日的0.2%降至今日0.19%;死亡個案則有37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子,本身有心律不整病史,確診隔日不幸病情惡化過世。羅一鈞表示,今日死亡個案為20多歲年輕男性,施打過3劑疫苗,在9月9日時因為喉嚨疼痛、卡卡的,因此進行快篩,經視訊看診後確診,開立了症狀治療藥物。羅一鈞說明,個案當晚被家人發現昏迷於家中,緊急送至急診時已無呼吸脈搏,但心電圖上顯示為心律不整,插管急救後仍性病況惡化,於9月10日過世;在急診時PCR結果陽性,Ct值10,死因為新冠肺炎、心律不整。今日無特殊重症,以及兒童、青少年中重症、死亡個案。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6例,31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29例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1人死亡。羅一鈞提醒,死亡個案多偏在疫苗沒打滿的族群中,特別是長者未打滿三劑的,若要出遊盡量接種至少一劑。
-
2022-09-14 醫療.心臟血管
防運動意外中風、心肌梗塞!醫提醒慢跑對這族群風險相對高
有肥胖、三高、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為保健康會開始培養運動,不過因此而中風、心肌梗塞的消息也時有所聞。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提醒,平時沒有運動習慣者,運動應循序漸進,不可一步登天,如此才更能有助養生、也避免危險發生。 三高、平常沒在運動等族群,別突然「強度相對較高」運動!郭志東醫師表示,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平時沒有運動習慣者、想開始培養運動者,血管通常或多或少都會有斑塊存在,這類族群若在一開始就進行強度較高、時間較久的有氧運動,容易使得血管收縮、血壓波動較大,此情況恐怕會有較高的風險使斑塊破裂、阻塞、形成血栓,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 雖說慢跑、跳繩等,這些運動一般而言強度並不高,但對風險族群而言已相對較高,動完會很喘的運動都應先避免,建議先從強度較低的運動開始培養,也先讓身體習慣。 運動先培養習慣循序漸進,避免過強釀心腦血管疾病!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郭志東醫師建議,可先從散步、競走、快走開始,可走約15分鐘休息5分鐘,若體力還行可走2-3回合,但也不必太過免強,只走1輪也行,此時的目的是在於以適度的運動先開始培養習慣,不用太過苛求。 觀察身體狀況,經約2周後皆無問題,便可稍微增強強度,此階段也不必一次到位,先以接近快走和慢跑之間的「微慢跑」進行即可,約15分鐘休息5分鐘,切記強度避免對於自己而言過強。視個人情況,可待經過約1個月左右再考慮是否再增強強度,並時時注意自身身體狀況。 其他運動也可以如騎單車、游泳等有氧運動,游泳也需注意應先沖個水再下水,以避免直接下水溫差過大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防運動意外中風、心肌梗塞,心臟醫教6觀念更有助養生。避免運動發生危險,郭志東醫師指出,除了初學者需循序漸進,也有其他細節需要注意,例如補充水分、暖身運動、注意保暖、測量血壓、注意用藥等。 許多人常見運動後才開始補水,醫師表示,事實上運動前中後都得適度的補充水分,運動、天氣炎熱等因素,都會有流汗、流失水分的情況,身體水分不足,也會使得血液濃稠,對有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而言也易有靜脈栓塞、暈倒、撞到頭、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 暖身運動目的除了避免抽筋、肌肉痠痛等,也包括讓身體先稍微熱起來,以免直接進入運動狀態,使得血管收縮、血壓波動較大。 保暖方面,不論是在凌晨、夜晚較涼時出去運動,或是變天、秋冬時運動,都建議穿個薄的、可適度保暖的外套,不宜直接穿著短袖進行,以避免溫差變化相對較大而帶來風險。 開始運動前,也建議先測量血壓,了解當前血壓是否穩定,以避免發生危險。至於用藥,不只是心血管疾病等藥物,有不少藥物都可能使得身體出現血壓較低等各種身體狀態較不佳的情況,此時運動風險自然也會較高,但也不可因為運動就不吃藥,建議此族群以原本自己的用藥時間,往後推算約1小時後再運動。 留意運動需注意的細節、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更有利於血管健康、避免中風、心肌梗塞等麻煩找上門! 《延伸閱讀》 .運動看時辰更健康,這時段運動更有益健康! .男星激烈運動猝逝!醫:心臟驟停如土石流,日常4步驟護心!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9-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假後疫情激升 本土+4萬6795例 BA.5疫情新高
中秋連假過後,本土確診數再破四萬。今天新增4萬6795例本土個案,是6月23日後相隔83天再度攀升至4萬6千例,是這波BA.5疫情以來新高;個案分布則以新北市9618例最高。另新增境外移入個案256例、死亡17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增加的個案數和上周二相比增加28%,周二、周三本來就是一周病例數較高的兩天,尤其上周有中秋連假,原本連假個案可能在周二出現。但大致平均每天增加10%,跟前一周上升幅度差不多。今日新增4萬6795例本土病例,為2萬1734例男性、2萬5047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9,618例),台中市(6,081例),台北市(5,619例),桃園市(4,519例),高雄市(3,928例),台南市(3,028例),彰化縣(2,217例),新竹縣(1,329例),屏東縣(1,304例),雲林縣(1,157例),苗栗縣(1,156例),宜蘭縣(1,059例),新竹市(961例),基隆市(926例),南投縣(910例),花蓮縣(833例),嘉義縣(819例),嘉義市(550例),台東縣(374例),澎湖縣(193例),金門縣(187例),連江縣(27例)。今日新增1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9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12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8月26日至9月10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1日至9月10日。今日新增25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3例),英國(6例),馬來西亞(5例),印尼、土耳其及美國(各4例),泰國及荷蘭(各3例),柬埔寨、挪威、香港、新加坡及日本(各2例),匈牙利、希臘、北韓、澳大利亞及義大利 (各1例)移入。另19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4日至9月1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75萬4683例確診,分別為3萬1144例境外移入、572萬348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329例死亡病例,其中1萬31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85例、台北市1,152例、台中市1,039例、高雄市967例、台南市792例、桃園市784例、彰化縣607例、屏東縣418例、雲林縣324例、南投縣303例、苗栗縣258例、嘉義縣244例、基隆市225例、宜蘭縣212例、花蓮縣172例、嘉義市166例、新竹縣165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29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
-
2022-09-13 養生.抗老養生
身心素質都超強!高齡醫學專家分析女王成功老化的4面向與5感受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九月八日辭世,享耆壽96歲,但女王六日接見新任首相特拉斯時、仍是精神奕奕、笑臉迎人,完全沒有病容;曾在女王離世前一周覲見的主教葛林薛爾茲也表示,女王精神矍鑠、記性驚人,實在看不出即將不久於人世。專家分析,女王活躍至最後一刻,除了注意運動及營養,保持騎馬、散步、遛狗習慣、加上96歲仍擁有一口貝齒,還有心理素質強大,一生堅守崗位不退休,是成功老化的最佳典範。女王的最後一周 家人陪伴下笑語度過根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葛林薛爾茲得知女王病篤時非常驚訝,因為周末時她看起來狀況極佳。,女王和他聊到兒時回憶、四十年前為馬兒取的名字、見過的人們的名字以及地點,女王在家人陪伴下歡聲笑語,度過最後時光。國內多位高齡醫學專家從女王的日常生活歸納出她成功老化要素,共有四個基本面向和五種感受。成功老化四面向:1. 遠離疾病與疾病造成的身心障礙2. 維持高度的身心功能3. 積極投入生活4. 正向的靈性遠離疾病 維持身心功能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女王活到96歲,還能夠持續履行君主職務,沒有退位,一定是相對健康,才能夠做這麼多事。可能有些慢性病,但都控制得不錯,也具備行動能力,沒有失能或殘障,這些就達到「遠離疾病與疾病造成的身心障礙」。第二個面向是「維持高度的身心功能。」詹鼎正說,台灣2020年平均餘命從80.86歲上升到81.32歲,不健康存活年數則從8.47年減少到8.04年,這代表在台灣,人活得更久,健康的時間也更長。要強調的是,「不健康」存活年數的定義,是指生活上需要人協助,並不等於臨終前臥床年數,希望大家別誤傳。騎馬、散步、遛狗 保持固定運動量該怎麼遠離疾病、維持高度身心功能?長庚醫院高齡醫學科主治醫師陳英仁說,持續運動和營養均衡是最基本的。外界知道女王從年輕時就有騎馬、散步、遛狗等興趣,這些活動有一定的運動量,長年下來有助女王遠離肌少症的威脅,雖然有隨年紀逐漸減少騎馬,他相信王室應是有運動醫學專家,專門為女王設計運動處方。高齡96歲一口貝齒 咀嚼力佳營養足夠女王雖然高齡96歲仍擁有一口貝齒,沒有年長者常見的缺牙或無牙情況。陳英仁說,這是個重要線索,因為牙口健康代表一個人的整體健康。不少年長者水喝不夠,又刻意避開油脂或某些自認不健康的食物,反而導致「營養不全症」,進而引起便秘、焦慮、睡眠障礙等。王室應有專門的營養師為女王設計餐點,但女王也得有一口好牙、維持良好咀嚼力,才能享受美味、獲得充足營養。從未退休 積極投入生活伊莉莎白二世是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和英國聖公會最高領袖,女王生前曾多次談及基督信仰不但提供她生活的框架,也幫助她在困難時期得到極大的安慰。「積極投入生活」和「正向的靈性」是成功老化第三、第四個面向。詹鼎正說,女王都達到了,她從未退休、積極投入生活,靈性層面也有信仰作為基礎。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女王擁有優異的醫療系統,算是成功老化的一個特殊例子,但她保持身體和頭腦活躍運作、堅守崗位的精神和態度,是一般人可以學習和努力的方向。女王一直沒退休,堅持工作以保持頭腦靈活,常有外出行程,與人碰面或聚會吃飯,也與寵物互動,這些對於整體健康的好處都遠勝整天獨自宅在家。袁瑋分析,女王這一生遭遇過很多不順心的事情,但她都能堅持自我要求,把該盡的責任都好好做到,這份對於公務負責的精神,勢必也體現在她對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照顧上,這份堅持值得學習。笑臉迎人 調適負面情緒陳英仁說,失落感、焦慮、憂鬱、被拋棄感是年長者常見情緒,需要調整,不要讓自己深陷其中。女王總是笑臉迎人、情緒穩定,顯然把負面情緒調適地很好,能以開朗和幽默的態度面對國政和家務,也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好奇心,維持靈活的腦力。正向心理學五種感受:1.意義感2.使命感3.成就感4.滿足感5.愉悅感正向感受 心理素質強大正向的靈性也並非只能靠信仰才能達成。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女王的一生經歷過許多重大事件,也有許多極度難熬的時刻,但女王總是優雅地顯露出「正向心理學」最重要的五感:意義感、使命感、成就感、滿足感、愉悅感。林萃芬說,女王能經常展現出這五種重要的正向感受,也顯示她的心理素質強大,可以在女王、媽媽、祖母等不同的角色中間轉換自如。身心安頓 給予子女尊重與空間女王從來不喊苦、不抱怨,即便生命最後幾天身體不舒服,接見首相時也沒有任何一絲痛苦表情。黛妃因車禍逝世後,她優先支持陪伴王子。當其他國家遭遇苦難時,她即時表達支持、關懷和同理。當王室家族狀況頻頻,女王即便不認同或不願妥協,也不以情緒勒索或干涉,反而是給予尊重和空間,非常不簡單。「不分年輕人、年長者,都應該學習女王安頓身心健康的態度。」林萃芬說,女王之所以這麼令人懷念,或許就是受到她所展現的安定力量所吸引吧。
-
2022-09-13 焦點.健康知識+
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統統來!久坐時間計算器,估算你的「久坐病風險」等級
現代人因行動電子通訊設備的發展與運用,不論辦公及生活,「久坐」生活型態更顯主宰一切。根據全球性的相關研究顯示,人類平均每天約採坐姿7.7 小時,多的話更高達 15 小時之久。長時間久坐可能將帶來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風險增加息息相關。所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週至少參與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證實可以有效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久坐活動(Sedentary activities)」定義為不超過 1.5 個代謝當量的活動量稱之(包括如坐著和躺著等特定生活行為),而這些行為通常被認為與「身體缺乏活動(inactivity)」 不同,「身體缺乏活動」是指生活中欠缺執行中等或劇烈的身體活動量(≥3 代謝當量)。「久坐」行為對健康風險問題,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即使個人每週進行 150 分鐘的身體活動量,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在一週清醒剩餘大約的6500 分鐘內發生的事情對健康的影響也顯得很重要。也就是說,如果您雖有規律的運動習慣(至少 150 分鐘 / 週),但生活型態上仍處於長時間久坐(>8小時 / 天),這樣的生活方式最終仍是對健康無益處。久坐時間計算器(Sitting Time Calculator)由於長時間不間斷的久坐,我們身體中的葡萄糖及胰島素控制受到不良影響,抑制身體新陳代謝能力,增加患糖尿風險。也易造成其他疾病風險(例如深靜脈血栓形成、心臟病、腦中風)。以上也可視為一種久坐病風險(Risk for Sitting Disease)。國際上(van der Ploeg 等人)針對澳大利亞 222497 位成年人(≧ 45 歲)進行研究調查,探討「久坐時間(Sitting time)」 與「全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關聯性;並且將「久坐時間(Sitting time)」與「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4分類:⑴沒有身體活動(0 分鐘 / 週);⑵有一些身體活動但未達到推薦水準(1-149 分鐘 / 週);⑶達到最低推薦水準,但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量的兩倍(150-299 分鐘 / 週);⑷至少達到最低推薦量的兩倍(≥300 分鐘 / 週)等 4 類進行久坐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分析。調查結果顯示:⑴年輕族群;⑵教育程度高;⑶自我感覺健康狀況較差者;⑷生活自理需要協助者;⑸身體活動量水平較低; ⑹ 肥胖 - 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者,符合上述條件越多,久坐風險就越高。那有什麼工具能較客觀評估自己是否為「“久坐病”風險(Risk for Sitting Disease)」 呢? 您可以就一天 24 小時的日常生活作息當中久坐時間(小時 / 天)進行加總「久坐時間計算器」(如圖一),就可大致估算出您面臨「“久坐病”風險」,來提醒大家提高自我危機意識。※ 久坐病風險分 4 級:1. 低風險久坐時間 < 4 小時 / 天2. 中等風險久坐時間 4~8 小時 / 天3. 高風險久坐時間 8~11 小時 / 天4. 非常高風險久坐時間 > 11 小時 / 天註:每增加 1 個久坐風險等級,全因死亡率則大約增加 11%要活就要動除了「身體活動量不足」因素外,「久坐」也可視為一獨立影響個人健康風險的重要因素。如果考量「久坐時間」再加上本身「身體活動量水平差距」,可以發現,每天坐的時間最久且每週身體活動量越低的人,全因死亡率風險就最高。反觀,每天坐著時間少於8 小時且滿足 WHO 身體活動量(至少150 分鐘 / 週的中等強度運動)的建議,那將大大的降低罹患相關慢性病風險,所以「久坐不等於運動太少,要活就要動,遠離久坐更是無病」。
-
2022-09-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連假後恐迎來新一波疫情!染疫醫師分享喉嚨痛緩解、吃抗病毒藥黃金時機最實用經驗
BA.5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估計中秋連假後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上看6萬例,許多人可能已發現周遭染疫的人多了起來。雖然歷經今年五月大量病例出現,大家對與病毒共存不再害怕,但若自己染疫,症狀上身還是很不舒服。《元氣網》整理多位染疫醫師心得,從緩解喉嚨痛、服用抗病毒藥物到調適心情、避免長新冠並重回正常生活,提供建議。五花八門的症狀如何緩解魔王級症狀第一名 喉嚨痛讓名醫理解為何有人想安樂死《元氣網》陸續刊出「當醫師確診時」,發現醫師們染疫後,和一般人一樣必須對抗病毒帶來的痛苦,尤其喉嚨痛名列不適症狀第一名,大家幾乎異口同聲以「如同刀割」來形容,而根據染疫醫師經驗,最好紓緩的方法是吃軟滑食物與飲用冰涼飲料,如果吃止痛藥會讓自己比較好過,千萬別忍住不吃。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五月十五日確診,他說不擔心自己重症或死亡,但感染後的喉嚨痛,讓他「第一次明白為何有人想要安樂死」。緩解喉嚨痛的菜單 軟滑冰冷食物和多喝水染疫後,魏崢第一時間將確診訊息發公開信給全院同仁,除了請大家別因染疫害怕,還介紹好吞又容易下嚥的食物、以及建議使用的退燒止痛、止咳藥以及消炎藥。魏崢建議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包括木瓜、牛奶、原味優格、豆花、布丁、蒸蛋、白煮蛋的蛋白和橄欖油或苦茶油等。他更提醒,水分要充分補充才能化痰,清水容易嗆到的話,可以木瓜牛奶或豆花代替,吞服藥物時亦然。台中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傅雲慶也說,「其實喉嚨真的很痛」,連吞口水都會痛。他在隔離期間仍參加多個線上會議,還要演講,為了不缺席,他先吃止痛藥和止咳藥才上陣,「工作任務還是要做的。」服用清冠一號 對改善喉嚨痛也有幫助除了服用緩解症狀的止痛藥和止咳藥,傅雲慶也嚐試清冠一號,並且多喝開水。清冠一號服用之後,症狀的確有所改善,喉嚨不再像之前難受,喝水也比較順口,後來再有親友染疫,傳雲慶除了請大家不要恐慌,也建議他們可以服用清冠一號。至於所有症狀中最讓傅雲慶困擾的喉嚨痛,因為隔離前剛好有人送他兩大罐自己種的有機桑椹原汁,他加了冰水喝了兩周,這和乙醯胺酚類止痛藥一起,陪他度過喉嚨最不舒服的艱難時刻,「前五天真的很不舒服,但之後就慢慢好了」。名醫開藥單緩解不適 呼吸困難要掛急診 魏崢建議的藥品名單中,退燒止痛首用普拿疼,每天不要超過5顆,但它不具消炎作用;對喉嚨嚴重發炎者,希樂葆(Celebrex)效果可能更好,借助其抗發炎效果讓喉嚨舒緩。而他喉嚨的症狀則是在服用類固醇後,快速緩解,也建議醫師可以評估開立類固醇藥物;Brown mixture則可以止咳化痰。魏崢提醒,如果有自己無法處理的狀況,尤其呼吸困難,請馬上掛急診。魏崢家中未備有血氧機,也會擔心快樂缺氧,他運用醫師專業,使用聽診器聽聽自己肺部,一般民眾可在家中走動或爬樓梯,是否變得易喘、難呼吸,如果是就要考慮諮詢醫師。症狀其實不輕 比流感還難受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吳紋綾開始出現症狀時,快篩陰性,隔天繼續上班,但同事注意到她的精神特別不好,幫忙PCR竟檢出陽性。確診後,她的咳嗽嚴重、上吐下瀉,也是以刀割來形容喉嚨痛,吃東西、吞嚥都痛,問診也很困難,「確診後並不如大家所說是簡單的感冒。」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胸腔及加護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國賢說,確診後第三到五天是最不舒服的,經過服用鼻炎、咳嗽藥物、普拿疼及抗病毒藥物後,症狀才逐漸緩解。但令他痛苦的是,喉嚨乾的嚴重,一天就算喝五、六公升的水,仍會覺得口乾,他認為「Omicron這隻病毒還是比想像中強!」不能當作流感看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弘孟確定染疫後,最擔心「同仁不要因我受累、被我感染。」住院期間,他咳嗽、流鼻水、鼻塞,就自己多喝水,一直到第三天,跟同仁說咳嗽讓他不太舒服,請醫師為他開藥,他也在病房內做呼吸復健運動,增加肌力、體力,維持肺部健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感染科主治醫師施長慶堅持幫老病人看診,開慢箋、看檢查報告,「不想影響病人的就醫權益。」他總是強迫自己多喝水、服用止痛藥,盡管喉嚨還是不舒服,聲音沙啞,講話時疼痛,但堅持下來。部分患者嗅覺暫時喪失也有醫師嗅覺暫時喪失,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級泌尿科主治醫師曲元正說,染疫後其實沒有太驚訝,也沒有想太多,認為「Omicron就只是小感冒」。只是久違的發燒,讓他在床上躺了好幾天,他沒有服用抗病毒藥物,只吃了一些藥讓自己症狀緩解,例如普拿疼等,並且多喝水,自覺與過去面對感冒並沒有什麼差異。但確診第二天後,曲元正叫了外送便當,吃了第一口,就發現「沒味道」,那時候還問了太太,便當好吃嗎?太太馬上說「很好吃啊,還蠻鹹的」,曲元正馬上知道自己應該是嗅味覺異常,開始憂心會不會造成永久的傷害,還好後續幾天味覺慢慢恢復。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染疫後,喉嚨不舒服到不想說話,除了多喝水、多休息、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太太會煮雞湯、鱈魚、牛小排等,提升免疫力。不過,染疫後味嗅覺異常,吃東西感覺味道很惡心,幾乎吃不下,雞湯、雞肉都是強忍著吃。「唯一沒有改變的味道,就是蘋果,所以吃了很多蘋果。」服用大量維生素D和C 精神及體力變好「吃大量維生素D」,這是奇美醫學中心品質管理中心主任暨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欽明平時的習慣,染疫後他一個人在老家隔離,每天喝大量的水,並採行「維生素D療法」,補充大劑量的維生素D,同時也補充維生素C,吃了這兩種維生素後,讓他感到精神及體力變好。「其實身體也是有不舒服的,特別是病後前幾天。」陳欽明表示,就像感冒一樣,有喉嚨癢、鼻塞、流鼻水、體力不濟等症狀。平常注重健康、有運動習慣、固定補充維生素D的他,有視訊看診,症狀都還好,於是沒有請醫師開藥服用,也因為沒有發燒,連常備的普拿疼都沒有使用。服用抗病毒藥物有黃金時機 嘴巴苦苦靠布丁、蜂蜜緩解不少醫師染疫後服用抗毒藥物,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說,診所配發的抗病毒藥物救了他,他吃了藥之後也了解藥物療效和副作用,可以向患者說明親身經驗。他確診當天咳得很厲害,晚上服用抗病毒藥物後,隔天症狀即緩解,周六確診,周三再快篩就陰性了,「真如仿單所寫,嘴巴有苦苦的感覺,只好靠布丁、蜂蜜緩解。」掌握黃金時機 及時給藥「掌握黃金時機給抗病毒藥物,可能是救命舉動!」高雄市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染疫確診3天後,病情急速惡化,連吞口水也嗆到,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住進加護病房。患有肝炎、氣喘病史的他,還好經醫師友人提醒要及早使用抗病毒藥,否則後果恐怕更嚴重。「服用paxlovid是經專業醫師裁量權判斷,加上有肝炎、氣喘病史,符合用藥適應症。」鄭仁信指出,若沒有及早用藥,後續可能引發肺部浸潤,大面積感染造成ARDS急性呼吸道窘迫症。起初鄭仁信認為自己只是輕症,不以為意,未料吞口水竟嗆到,吞嚥困難,緊急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掛急診,蜝至被收治到加護病房。住進加護病房後,醫師來巡房,他意外與大學同學重逢,這名醫師不忘發揮同事愛,幫忙買鄭仁信想吃的蒸蛋等食物,也給予心理支持。除了用藥 也要休息足夠牛道明BMI31,屬高風險族群,看診後服用Paxlovid治療,2至3天後,不適症狀減輕,完整服藥5天後快篩陰性,第7天出關,雖然身體仍感疲憊,但他重新回到工作崗位,連續兩天到中正紀念堂兒童疫苗施打站督導。不料,他又出現肌肉痠痛、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喉嚨不舒服等症狀,再經PCR檢測,Ct值竟只有18。他說,這是服藥後未完全殺死體內病毒,加上沒有好好休息,導致病毒量再次反彈,「醫學文獻報告,確診者快篩陰性後,病毒反彈比率約占2%」,沒想到他就是其中之一,可能與自身免疫力不佳有關。牛道明暫停門診,在家視訊上班,7天後再次PCR檢驗,Ct值仍維持18,「心情盪落谷底,變得非常差」。面對病毒反彈,牛道明內心既驚訝又沮喪,很憂慮會引發重症,也擔心影響到心臟等器官傳導系統,很怕在看診時會「突然倒下死掉」,但如果遇到了,還真的無法避免。病毒量持續反彈「並不尋常」,應該是生病後沒有好好休息,這次他請中醫師同學診斷,開立類清冠一號,再搭配吃維他命D、鋅片來提升免疫力,症狀才慢慢好轉。他提醒確診者,一定要完全休息把病養好。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阮理瑛提醒確診者,不要排斥用藥,服用藥物可減輕許多痛苦,如果不吃藥,而讓身體承受著諸多的不舒服,這一點很划不來。染疫影響生活節奏北漂醫師 每天打電話跟爸媽報平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緩和醫療科主治醫師吳柏澍認為,工作上的應變相對單純,確診後的「第一個功課」是要讓爸媽知道,但又不希望爸媽太擔心。他是南部人,在台北一個人住,「確診後報平安」是北漂年輕人都會遇到的難題。所以他先跟姊姊討論後,再打電話給爸媽。7天隔離期間,吳柏澍每天都打電話給爸媽,聊聊現況,重點是「讓他們聽聽你的聲音有元氣、知道每天的隔離生活都過得滿好的。」比如說,家裡物資無虞,自己煮東西吃,也有叫外送,沒餓肚子。他屬於重症風險較低的一群,雖然發燒、全身痠痛,身體累累的,但症狀不嚴重,也逐漸改善。因應居家隔離 事先沙盤推演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蔡淑怡和孩子一起居家隔離,她建議,家長能做的,就是把物資、資訊、流程都做好準備,不要恐慌。家裡有足夠食物,有常見症狀的兒童用藥。記得應注意的警示症狀,如果警示症狀沒出現,盡可能在家照顧,因為去醫院要等更久,孩子也會很不舒適。家長也要預先沙盤推演過送醫流程,包括先找好能幫忙開車送醫的親友,在隔離過程中與親友保持聯絡。不要驚慌 紓緩情緒保持平靜四月下旬確診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急診主治醫師段德厚說,確診當下心情很複雜、內疚,還連累其他同事跟著做PCR篩檢、隔離,無法和大家在第一線拚戰,但很感謝急診同仁支持與體諒。61歲的段德厚有高尿酸、高血壓、高血脂、過敏等慢性病,體重過重,牙齒根管治療兩三個月都沒起色,他很憂心確診後身體的情況,「一切只能交給上帝」。他在集中檢疫所隔離,生活很孤單,幸好帶著吉他,在隔離期間彈吉他舒緩情緒。調整心境面對多變疫情染疫之後 醫師說:「我要對自己好一點。」指揮中心統計,九成九以上的確診者都屬輕症,但也有醫師痊癒後咳嗽、易喘。施長慶在家裡做重訓,以及開合跳等心肺運動時,就比染疫前更容易喘,必須休息久一點。雖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但為了盡快恢復到原先體能狀況,仍需強迫自己運動。把身體準備好 以便走更長遠的路確診後牛道明最大感受,「健康真的很重要」。歷經染疫21天康復後,他想「該減肥了」,希望從現在87公斤減到75公斤。不過,染疫後仍感覺容易疲累、肌肉痠痛,現在晚上6點多回家後會先躺30分鐘,待恢復體力後,再起床吃飯、做事,希望持續多休息,把身體準備好,以便走更長遠的路。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翁國益喜歡從事耐力運動,平常就跑步及游泳,確診後,他恢復正常做運動,從紀錄來看,的確與染疫前有段差距,心律較快、表現較差。他研究很多運動選手資料,發現有的運動員疫後恢復與染疫前相同,也有人無法恢復如前,幸好他逐步恢復正常。防護做好 自我提醒格外小心染疫後的李國賢,更懂得病人心情,也能有同理心對待確診病人,他表示,現在他對Omicron這個疾病更加敬畏,絕對沒有如外界所說的像流感那麼簡單,並不會把它當作普通疾病看待,即使認為自己防護做得再好,仍會有漏網之魚,所以時刻會自我提醒要格外小心,同時慶幸他只是輕症,才能快速地重回崗位幫助病人。曲正元說,染疫後,自己對新冠肺炎有新的認識,覺得不宜簡單用「小感冒」來形容。現在的自己雖然有了「無敵星星」,但還是不敢大意,個人的防疫措施做得更完善,也會自主與人保持距離,不是擔心二次染疫,而是擔心自己是不是有可能感染給他人。「染疫,真的讓我獲益良多。」陳欽明表示,隔離期間,不僅做了許多平常沒空做的事,更讓自己有機會停下腳步,思索人生方向。他一向是停不下腳步的人,上班時,總是忙工作,生病時,才感悟到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我要對自己好一點。」平時累積資本 調整心境面對突然的變動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奕萱結束隔離返回工作崗位時,不少老病人送上關切,有人還煞有其事地說,看到「林醫師」臨時請假一周,便猜到是確診。她說,這些診間的有趣對談也告訴大家,「即使醫師,也是會生病的」,大家都一起在面對這場疫情。「大家無法百分之百臆測將來會發生什麼事,能做的就是平日有所準備。」林奕萱說,新冠疫情像突發緊急事件,誰都可能遇上,遇上時也在審視大家平常在健康上、經濟上或人際關係上是否累積足夠的「資本」,以應對突如其來的生活擾動,心境的調整,十分重要。【延伸閱讀】>>「當醫師確診時」完整系列報導
-
2022-09-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新增2萬5346例 指揮中心分析BA.5已成為主流病毒株
今本土新增2萬5346例 指揮中心:疫情仍在上升中新冠肺炎本土個案續降,今天新增2萬5346例本土個案、237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8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確診數較少應該是假日的關係,但較上周一上升6%,因此疫情仍在上升中。今日新增例本土病例,為1萬1833例男性、1萬3506例女性、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205例),台北市(3,006例),台中市(2,946例),桃園市(2,699例),高雄市(2,054例),台南市(1,549例),彰化縣(1,309例),新竹縣(823例),屏東縣(735例),新竹市(635例),宜蘭縣(602例),南投縣(594例),苗栗縣(564例),雲林縣(562例),基隆市(510例),花蓮縣(468例),嘉義縣(355例),嘉義市(234例),台東縣(206例),金門縣(147例),澎湖縣(121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2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4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26日至9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9日至9月9日。今日新增23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25例男性,11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1例),美國、泰國、日本、澳門及菲律賓(各2例),新加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韓國及馬來西亞(各1例)移入。另21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2日至9月1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70萬7688例確診,分別為3萬899例境外移入,567萬673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312例死亡病例,其中1萬29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83例、台北市1,152例、台中市1,037例、高雄市967例、台南市790例、桃園市781例、彰化縣605例、屏東縣415例、雲林縣324例、南投縣303例、苗栗縣257例、嘉義縣244例、基隆市224例、宜蘭縣211例、花蓮縣172例、嘉義市166例、新竹縣165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29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BA.5佔比已逾半 60多歲女性確診三天亡變異株BA.5本土個案全過占比逾半,上周共驗出88例BA.5,占比從37.9%上升至50.6%,還出現第二例BA.5重症死亡個案。個案是9月9日公布的死亡個案,為60多歲女性,未接種疫苗,發病到死亡僅短短三天。另昨天新增死亡個案28例、44例中重症個案。死亡個案中14例未接種疫苗, 無特殊死亡和中重症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5已經超過一半,可算是成為主流病毒株,但BA.2仍有四成,取代的速度沒有預期地快。羅一鈞表示,上周檢出88例BA.5個案,占上周174例50.6%,為30名男性、58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布為北部45例、中部34例、南部8例、東部1例,確診日介於今年8月17日至9月8日。其中兒童青少年15例、成人73例,包括一例死亡個案。染BA.5死亡個案為60多歲女性、未接種疫苗,有糖尿病和中風病史且長期臥床。8月30日快篩陽性,住院後使用瑞德西韋、抗生素等藥物治療,9月1日因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死亡。此為第二例確認感染BA.5死亡的個案。羅一鈞表示,根據抽樣結果,估計國內中重症BA.5佔比應是二成五至三成左右,但因為中重症是反映稍早的感染情況,會稍微落後全國定序佔比,因此會逐周提升。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BA.4為86例、BA.5為744例、BA.2.75為11例、BA.2為981例,另累計324例BA.5、4例BA.4、2,379例BA.2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本土確定病例。國內境外移入的BA.4、BA.5及BA.2.75個案,為32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8月22日至8月31日。其中檢出BA.4個案分別自索馬利亞、巴基斯坦、黎巴嫩、美國及荷蘭各1例;BA.5個案分別自越南11例,美國及泰國各5例,菲律賓、新加坡及印尼各4例,馬來西亞及法國各2例,葡萄牙、俄羅斯、日本、捷克、帛琉、英國、香港、柬埔寨、義大利、瑞士、丹麥、愛爾蘭及南非各1例;BA.2.75個案為自印度移入。次世代疫苗施打年齡下調? 羅一鈞:不排除開放50歲民眾根據國外研究,BA.5變異株免疫逃脫力較高,因此疫苗的保護效益下降更快,指揮中心是否會因此下修次世代疫苗接種對象?對次,疫情監測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FDA已核准18歲以上接種次世代疫苗,目前分兩階段進行施打,第三階段不排除開放50歲以下民眾。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美國CDC在5至11歲的第三劑疫苗施打間隔為5個月,上次ACIP通過建議,縮短追加劑間隔減少為3個月,但當時不包括5至11歲兒童,主要是12至17歲縮短為3個月,但5至11歲部分第三劑到底要不要縮短為3個月?會請ACIP參考最新文獻和各國經驗考慮要不要縮短。指揮官王必勝則說,5至11歲兒童第二劑若在六月施打,按照之前決議應該要在11月才能再打,是否要縮短可提到ACIP討論,如果根據科學證據和實際需要,會再根據決議修正縮短為3個月。有媒體詢問,有新研究指出,對抗BA.5變異株,疫苗抗體效價每個月下降兩成五個月後等於零,會因此下修第四劑接種年齡嗎?疫情監測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部分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每個月下降兩成是研究不同變異株,看到BA.4、BA.5部分確實因為免疫逃脫,接種完第三劑後中和抗體保護效果下降較快。至於是否下修第四劑年齡?羅一鈞說,次世代疫苗部分FDA核准18歲以上,ACIP第一、二階段對象是考量染疫風險高低、年長、職業或重症高風險因子等作為效益區分,希望一、二批先發揮最大保護效益。若要往下修,第三階段不排除納入50歲以下無慢性病較健康的年輕人中壯年等,會在ACIP討論等後續到貨後進一步討論。第三階段的目前規劃如何?羅一鈞說,ACIP專家會議決議後,沒有提到後面沒列入一、二階段的處理,若疫苗到貨數量和更多關於風險效益資料齊全,會提到專家會議討論,年輕族群是否要納入。王必勝也說,待專家決議後就會討論安排施打。
-
2022-09-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3萬1854、死亡29例 病例數較上周下降6.7%
今新增本土3萬1854、死亡29例 病例數較上周下降6.7%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今天新增3萬1854例本土個案及27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9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病例數較昨天減少3740例,下降10.5%;較上周日減少2272例,下降6.7%。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4618例男性、1萬7225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375例),台中市(4,220例),台北市(3,959例),桃園市(3,404例),高雄市(2,588例),台南市(1,796例),彰化縣(1,524例),新竹縣(953例),新竹市(824例),苗栗縣(803例),屏東縣(799例),雲林縣(749例),宜蘭縣(738例),基隆市(686例),南投縣(562例),花蓮縣(542例),嘉義縣(455例),嘉義市(303例),台東縣(279例),金門縣(168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9例)。今日新增2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8例具慢性病史、20 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11日至9月8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5日至9月8日。今日新增27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8例)、柬埔寨(5例)、澳大利亞(3例)、西班牙、馬來西亞及印度(各2例)、土耳其、荷蘭、新加坡、香港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24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5日至9月1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68萬2133例確診,分別為3萬662例境外移入,565萬14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284例死亡病例,其中1萬26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77例、台北市1,146例、台中市1,035例、高雄市966例、台南市789例、桃園市779例、彰化縣603例、屏東縣415例、雲林縣323例、南投縣302例、苗栗縣256例、嘉義縣243例、基隆市224例、宜蘭縣210例、花蓮縣172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29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本土確診降疫情已趨緩? 莊人祥:恐為中秋連假效應本土新冠肺炎受BA.5變異株影響,再度升溫。但今天確診數卻呈現下降趨勢,新增3萬1854例,較昨天下降10.5%,也較上周日下降6.7%;是否代表疫情已達到高峯正在趨緩?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可能是受中秋連假影響通報造成的效應,根據預估疫情尚未到高峰,還需觀察接下來幾天的疫情趨勢。另根據統計,今天新增29例死亡個案、71例中重症個案。死亡個案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28例具慢性病史、20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莊人祥表示,無特殊重症及死亡個案,一月至今中重症個案累計2萬5110例、死亡累計9430例。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則累計206例,包括31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29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及7例到院前死亡;其中已有31人死亡。疫苗接種方面,六個月至四歲幼兒疫苗昨天接種莫德納疫苗1672人,包括第一劑506人,第二劑1112人;輝瑞接種1093人,均為第一劑。目前幼兒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33.1%、第二劑4.7%。全國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93.2%、第二劑87.1%、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6%、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10%;65歲以上第四劑涵蓋率為35.4%。
-
2022-09-11 醫療.新陳代謝
5大危險因子 小心代謝症候群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去年有超過一半國人死因屬慢性疾病造成,其中糖尿病位居第五名,有1萬1450位病患死亡,年增率高達一成一。而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有半數男性、三分之一女性和四分之一兒童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蟬聯多年「亞洲胖胖國」冠軍寶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日前共同舉辦「慢病好日子」互動沙龍講座,邀請專家進行衛教,帶領民眾了解代謝症候群的影響及預防。也透過生活中簡單的飲食改變,簡單控制血糖,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縮腰 控制好慢性病 當自己身體的主人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收縮壓大於等於130,舒張壓大於等於85;HDL-C好的膽固醇太少;三酸甘油脂超過150;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00。以上五項危險因子中,若中三項,就可以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國健署指出,代謝症候群是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若不及早檢查治療,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罹患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成為慢性病患者。要遠離代謝症候群,就得妥善做好體重管理,有三件事必須做好:「控制飲食、規律運動、生活習慣」。「控制飲食是決勝點。」護理師曾文莉表示,在體重管理上,飲食控制佔了七成、規律運動則佔三成。她表示,「餐餐七分飽」是相當重要的口訣,同時,因為進食一口飯需要20分鐘後才傳輸到大腦中樞,因此「細嚼慢嚥」便能減少過量進食情形。現代人工作繁忙,不太有時間運動,曾文莉建議,初期開始運動的時候可以「簡單做、找個伴」,現在也推行運動531,一周五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10下。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運動融入生活」,像是:爬樓梯、倒垃圾等等,慢慢來、不求快,以漸進方式提高活動量、基礎代謝率。生活作息對體重影響甚深,曾文莉說,「吃得好、睡得好,體重才會好。」睡眠時間會影響荷爾蒙分泌,若睡眠不足將減少瘦體素、增加飢餓素分泌,激素失衡造成過量進食,最終都會反應在體重上。因此每天盡量睡足七小時,保持生活作息規律,若容易被尿意中斷睡眠,就要控制睡前的飲水量。最後,曾文莉提醒,「減重不在求快,而是持之以恆;體重控制是一輩子,絕不是一陣子。」最健康的減重,建議每周減0.5公斤為目標,1個月目標則設定在2至3公斤即可。延伸閱讀:規律服藥、定時測血糖 最好的健康投資
-
2022-09-1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減糖、縮腰 控制好慢性病 當自己身體的主人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去年有超過一半國人死因屬慢性疾病造成,其中糖尿病位居第五名,有1萬1450位病患死亡,年增率高達一成一。而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有半數男性、三分之一女性和四分之一兒童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蟬聯多年「亞洲胖胖國」冠軍寶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日前共同舉辦「慢病好日子」互動沙龍講座,邀請專家進行衛教,帶領民眾了解代謝症候群的影響及預防。也透過生活中簡單的飲食改變,簡單控制血糖,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規律服藥、定時測血糖 最好的健康投資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相當多元,涵蓋人體許多部位,從眼底、腎臟、足部、心血管到神經系統都可能產生病變。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宇辰表示,許多糖尿病患會「自行調控」藥量,或因為怕痛、太忙等因素而「不常測量血糖」,往往等到三個月回診抽血測量時,血糖早已失控多時,病情加劇外,併發症風險也大大提升。張宇辰說,健康的胰臟能穩定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就像是有一顆過勞的胰臟,因此無法妥善控制血糖,必須透過藥物介入輔助運作。目前的藥物主要分六類:補充胰島素、增加胰島素分泌、改善胰島素阻抗、減少食欲、減少腸胃吸收、增加尿糖排除。「吃藥是為了讓你以後不要吃更多的藥。」張宇辰強調,藥物能協助病患控制血糖、保護腎功能,避免病程過快,未來出現多項併發症、十幾種藥物纏身。但藥物服用後可能造成血糖過低,用餐後若沒有測血糖,可能會來不及補充醣分,同時身邊也要攜帶方糖、咖啡糖包、乳酸飲料、糖果、蜂蜜、含糖飲料等等。若是時常外食,攝取過多高升糖指數(高GI)食物,也可能造成血糖波動過大,讓病程加快。張宇辰建議,多攝取高纖維食物,肉品多選擇白肉,烹調上以水煮、清蒸、清燉為主;同時,準時服藥、飲食控制、維持運動習慣,一項都不能少。若無法餐餐測量血糖,張宇辰建議選特定節日,像是中秋聚餐後測量,觀察血糖變化,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做自己身體的主人。血糖機、試紙雖然費用不便宜,但若能夠避免未來多重併發症的昂貴醫藥費用,其實是對自身健康最好的投資。延伸閱讀:5大危險因子 小心代謝症候群【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9-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5594!中重症+114 增2童MIS-C 8歲男童淋巴腺炎、心包膜積水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583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5594例本土個案及2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0例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病例數較昨天增加1574例,增加4.6%,較上周六多3065例,增加9.4%。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5,594例本土病例,為16,106例男性、19,478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646例),台中市(4,545例),台北市(4,503例),桃園市(3,783例),高雄市(2,726例),台南市(2,038例),彰化縣(1,617例),新竹縣(1,011例),宜蘭縣(937例),屏東縣(887例),苗栗縣(841例),新竹市(822例),雲林縣(779例),基隆市(721例),南投縣(666例),花蓮縣(662例),嘉義縣(477例),嘉義市(352例),台東縣(257例),金門縣(179例),澎湖縣(129例),連江縣(1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7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6日至9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6日至9月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8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8例)、泰國(7例)、菲律賓(4例)、馬來西亞(3例)、土耳其及日本(各2例)、香港、法國、韓國、美國、印度、澳門、新加坡、澳大利亞及中國(各1例)移入,另20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3日至9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709,48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051,306例排除),其中5,650,028例確診,分別為30,392例境外移入,5,619,58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25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2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72例、台北市1,145例、台中市1,031例、高雄市962例、台南市788例、桃園市778例、彰化縣600例、屏東縣414例、雲林縣323例、南投縣302例、苗栗縣255例、嘉義縣242例、基隆市223例、宜蘭縣209例、花蓮縣170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4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14 增2童MIS-C 8歲男童淋巴腺炎、心包膜積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14例,包括81例中症、33例重症,以及30例死亡個案。其中兒童重症新增2名MIS-C,包括八歲男童及兩歲女童,兩人皆沒有慢性病史、也沒有接種疫苗,經過醫院救治後,目前皆已出院。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8歲男童,7月19日確診,8月28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左頸腫塊、頭痛、腹脹、嘔吐、咳嗽,8月29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扁桃腺及頸部淋巴結腫大,診斷急性淋巴腺炎,8月30日住院,症狀持續且出現結膜炎、皮疹、嘔吐、腹瀉、凝血功能異常、發炎指數升高,心臟超音波顯示心包膜積水,診斷為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健康狀況良好,已於9月6日出院。另外2歲女童,6月18日確診,8月29日起發燒,8月31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喉嚨紅腫、草莓舌、皮疹,及發炎指數及凝血功能異常,診斷MSI-C,9月1日收治住院,9月9日已出院。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6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2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0例、家中死亡7例、MIS-C129例、共病3例(腦腫瘤、癲癇重積),其中31例死亡,包括12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國內今年至9月9日,本土病例累計共556萬9412例,中重症共2萬5039例,其中9401例死亡。輕症無症狀者佔全部病例99.55%。昨六個月到四歲幼兒有2904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858人次,第二劑2046人次;輝瑞疫苗昨第一劑接種3347人,該年齡層第一劑32.9%,第二劑4.5%。昨全台新冠疫苗總共接種3萬1748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一劑93.2%、第二劑87%、第一次追加劑76%、第二次追加劑9.9%、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35.3%。
-
2022-09-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4020、境外+240 死亡+55 新北7千例最多
本土+3萬4020、境外+240 死亡+55 新北7千例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426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4020例本土個案及24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5例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相較昨天減少826例、減少約2.4%,但相較上周五增加537例、增幅1.6%。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4,020例本土病例,為15,438例男性、18,570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446例),台北市(4,404例),台中市(4,025例),桃園市(3,843例),高雄市(2,520例),台南市(1,914例),彰化縣(1,381例),新竹縣(1,080例),新竹市(909例),屏東縣(902例),苗栗縣(859例),宜蘭縣(736例),基隆市(730例),雲林縣(681例),花蓮縣(678例),南投縣(526例),嘉義縣(521例),嘉義市(311例),台東縣(264例),金門縣(137例),澎湖縣(132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53例具慢性病史、40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7日至9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13日至9月6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4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8例男性、10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33例),泰國、美國及新加坡(各4例),日本、南韓、印尼及香港(各3例),馬來西亞、柬埔寨及菲律賓(各2例),南非、奧地利、英國、德國及加拿大(各1例)移入,另17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9日至9月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658,10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035,681例排除),其中5,614,227例確診,分別為30,158例境外移入、5,584,01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22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20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66例、台北市1,145例、台中市1,029例、高雄市957例、台南市786例、桃園市775例、彰化縣598例、屏東縣413例、雲林縣322例、南投縣301例、苗栗縣254例、嘉義縣239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8例、花蓮縣169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4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9歲女童染疫腦炎出現複視、腦幹損傷 搶救2個月仍不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102例中重症個案,包括59例中症、43例重症,死亡個案新增55例,最年輕為一名9歲女童,於5月中旬確診,後續出現眼睛複視、疑似急性腦炎,經2個月住院搶救仍然意識惡化,且出現腦幹損傷、心肺衰竭,不幸於8月中旬過世。發言人莊人祥表示,9歲女童沒有慢性疾病史、沒有施打疫苗,5月17日出現發燒、經確診後症狀緩解,但於6月7日起,出現眼睛複視、疲倦、昏睡等症狀,6月12日到急診就醫,經檢查有小腦異常等病徵,且有疑似急性腦炎及腦水腫,安排住院給予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經詳細檢查,懷疑急性瀰漫性腦炎,因為意識惡化,6月16日轉入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後續雖於加護病房進行救治,仍出現腦幹損傷徵象及心肺衰竭等併發症,不幸於8月13日過世。截至今日,國內兒童重症共204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2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0例、家中死亡7例、MIS-C 127例、共病3例,當中有31例兒童死亡,包括12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國內204例兒童重症分析中,0到5歲共136例、佔比67%,6到12歲共68例、佔比33%;127例MIS-C個案中,0到5歲有78例,6到12歲49例。莊人祥表示,今年截至9月8日,本土病例累計553萬5448例,包括24925例中重症,9371例死亡個案。昨日6個月到4歲幼兒莫德納接種共2923人次,包括第一劑1056人次、第二劑1867人次。昨幼兒輝瑞接種共3463人次。目前該年齡層疫苗涵蓋率第一劑32.4%,第二劑4.3%。昨日新冠疫苗接種共57531人次,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3.2%、第二劑87%、第一次追加劑72.6%、第二次追加劑9.9%,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35.5%。
-
2022-09-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略降 本土+3萬4846例 278例境外 新北市7840例最多
確診略降 本土+3萬4846例 278例境外 新北市7840例最多新一波疫情起伏,本土個案昨升至4萬例後略降。今天新增3萬4846例本土個案,其中以新北市新增7840例最多。另新增278例境外移入個案及2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較前一天4萬多例有略降一些,但比起上周四多,整體病例還是在上升中。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5748例男性、1萬9082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840例),台北市(4,447例),臺中市(4,313例),桃園市(4,010例),高雄市(2,547例),台南市(1,933例),彰化縣(1,408例),新竹縣(1,209例),新竹市(897例),屏東縣(832例),苗栗縣(777例),宜蘭縣(762例),基隆市(704例),雲林縣(694例),花蓮縣(663例),嘉義縣(453例),南投縣(427例),嘉義市(328例),台東縣(293例),金門縣(144例),澎湖縣(139例),連江縣(26例)。今日新增2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6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8日至9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9日至9月5日。今日新增27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8例男性、13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7例),美國(7例),新加坡(4例),印度、香港、印尼及日本(各2例),希臘、德國、緬甸、菲律賓、英國、泰國、荷蘭、韓國、蒙古、法國及土耳其 (各1例)移入,另22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1日至9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58萬27例確診,分別為2萬9922例境外移入、555萬5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170例死亡病例,其中10,15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61例、台北市1,144例、台中市1,021例、高雄市951例、台南市779例、桃園市771例、彰化縣595例、屏東縣412例、雲林縣320例、南投縣299例、苗栗縣251例、嘉義縣238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5例、花蓮縣168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0例、台東縣144例、新竹市101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新波疫情首例兒童腦炎死亡 2歲女童發病5天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29例、中重症182例。其中這波疫情出現首例腦炎死亡兒童個案,為二歲女童,發病至死亡僅五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月以來有30位染疫後罹患腦炎的兒童,其中22位都是五歲以下兒童。若兒童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和冒冷汗等六大症狀,要盡速送醫。羅一鈞表示,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為13例男性、16例女性,26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8日至9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9日至9月5日。其中出現兒童腦炎死亡個案,為二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8月30日發燒,家用快篩陽性,當天至醫院採檢PCR陽性,返家居家照護。後因發燒持續且出現咳嗽、流鼻水、嘔吐症狀,8月31日再至急診就醫,收治住院。個案住院隔天出現意識改變、心搏過速,且高燒至39.8度,雖第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正常,但因懷疑腦膜炎且呼吸窘迫 而轉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降腦壓藥和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持續惡化,再度追蹤電腦斷層有急性腦病變及腦壓升高症狀,經積極救治仍在9月3日因多重器官衰竭死亡,死因為急性腦炎併多重器官衰竭。
-
2022-09-08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柚子注意與藥共食危機 抗病毒藥Paxlovid也在列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在我們平常食物裡,有許多和藥物之間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增加藥品副作用及毒性。 秋天盛產文旦 藥物不共食 樂生療養院藥劑科解釋,例如常聽到有些藥品不可與「葡萄柚」同時使用,而秋天盛產的文旦,又稱「柚子」,與「葡萄柚」同屬芸香科植物,二者皆富含呋喃香豆素,此成分會抑制人體內CYP3A4酵素的活性,當此酵素被抑制無法產生作用時,人體代謝藥品的速度就會減緩,延長藥品停留在體內的時間,可能導致藥品增加副作用,甚或影響藥品療效。 樂生藥師補充,常見的苦橙、萊姆和柑橘也含有這樣的成分,只是含量沒有葡萄柚高,非大量攝取狀況下,對藥效影響性不及葡萄柚顯著。 藥物交互作用 可長達2-3天 樂生療養院藥師進一步指出,除了一些慢性病用藥外,如治療COVID-19的口服抗病毒藥品Paxlovid,與柚子同時併用也會增加藥品的濃度,增加副作用的發生率。由於「柚子」與「葡萄柚」呋喃香豆素成分,抑制藥品代謝的時效短則數小時,長則可達2~3天之久,即使與藥品分開服用,恐無法完全避免其交互作用產生。 藥物治療期間 避免相關食物 因此,建議藥物治療期間應避免食用柚子、葡萄柚等,如果無法避開或想淺嚐,以減輕對藥物代謝之影響。如有其他用藥疑慮,應主動向醫師或藥師諮詢。而服藥期間有不良反應發生,應立刻回診並告知醫師所攝入的食物,以保障自身用藥安全。以下是可能會與葡萄柚及柚子產生交互作用之常見慢性病用藥: 【延伸閱讀】中秋烤肉太放縱 營養師授「小撇步」遠離「膩」境服用高血壓藥不能吃香蕉、葡萄柚? 藥師解析飲食禁忌【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9-08 焦點.健康知識+
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醫籲3情況盡早就醫別再拖
日常生活常會出現許多毛病,許多民眾習以為常,確實很多只是個小問題而已,但怕的就是其實身體已經出現嚴重問題、亮起了紅燈。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盧泰潤醫師就指出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提醒民眾多留意,必要時盡早檢查。 6種常見、不起眼、卻可能嚴重影響健康的警訊! 盧泰潤醫師指出,常見不明顯但卻可能潛藏重大疾病的症狀,如體重減輕、時常頭暈、反覆頭痛、容易疲倦、異常耳鳴、經常胸悶等,這些問題可大可小,不可大意。 體重減輕:體重不明減輕是許多重大疾病常見症狀,定義在沒有特別的減重計畫下,6個月內下降了5%。較輕的問題可為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腸胃道疾病,或是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較嚴重的則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等,也包括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 時常頭暈:頭暈也是診間常見的主述症狀之一,檢查下大多如良性的耳石脫落症、貧血、姿態性低血壓等。但嚴重的問題也可能為梅尼爾氏症、糖尿病血糖過高、聽神經瘤等,腦中風也會以頭暈的方式呈現。 反覆頭痛:一樣是診間常見問題,大多是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等原發性頭痛,較無健康疑慮。不過偏頭痛為單側、疼痛為中重度以上,且時間可能長至幾小時或幾天,也可能有畏光、噁心、嘔吐等症狀,通常比一般頭痛來得嚴重些,需經醫師診斷,並非痛一邊就是偏頭痛,因此也建議盡早檢查。而嚴重的問題則如腦部血管瘤、腦部腫瘤、中樞神經感染等續發性頭痛。 容易疲倦:診間常見大多為找不到原因的「非特異性倦怠」,可能為自律神經失調或貧血所致。疾病嚴重的情況下,後期也常出現疲倦,如心臟病末期、腎臟病末期、肝硬化末期、癌症末期、嚴重自體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等。 異常耳鳴:耳鳴常見為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但也有可能為聽神經問題或過敏等,大多為良性,此情況多為兩側同時耳鳴。嚴重的如梅尼爾氏症、中耳炎、耳膜穿孔、耳中風、聽神經瘤、鼻咽癌等,這類情況大多是單側出現。因此特別提醒除了耳鳴太常發生需留意外,也要特別注意單側耳鳴。 經常胸悶:胸悶也多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致,或是流感等一般呼吸道感染,但此處是心、肺重要器官所在位置,萬不可輕忽,也可能為心律不整、狹心症等心臟疾病,氣喘、肺部慢性阻塞、肺癌等肺部疾病,或是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等。 身體出現症狀再觀察?該檢查?醫指3情況盡早就醫別再拖。 盧泰潤醫師提醒,前述這些症狀若是太常發生就應提高警覺。若是以前沒有但現在出現,或以前還好但現在變得較嚴重,也應盡早就醫。特別是若伴隨了其他症狀、症狀不只一種,例如頭痛伴隨著耳鳴,或頭暈伴隨著體眾減輕等,症狀種類越多越要小心。觀察時間除了體重減輕可觀察6個月,其他不宜觀察過久,多數一般疾病症狀通常約兩周就會好轉,但如有明顯疑慮自然越早就醫檢查越好。若不確定該到哪檢查個好可先至家醫科,並在必要時作後續轉診,以利確保健康安全。 男60歲無慢性病史,胸悶不以為意,檢查發現心血管阻塞有狹心症! 盧泰潤醫師也分享案例,一名60多歲有登山習慣的男性,常有些胸悶的情況,但只是輕微,自身也沒有三高等慢性疾病,因此認為只是年紀大了、心肺功能比較差,不以為意。約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注意到胸悶的情況有比以往更明顯,與家人討論後決定到家醫科檢查一下,看個心安也好,經檢查發現心臟血管阻塞相當嚴重,轉診至心臟內科作更進一步的心導管檢查,發現為「不穩定型狹心症」,三條血管皆有嚴重阻塞。後續心臟內科為他裝上三個支架後並無大礙並作陸續觀察。盧泰潤醫師表示,該案例還好警覺性較高,雖若再更早一點檢查或許就不必裝支架了,但也應檢查得還算早,並沒有出現其他危險。 沒看醫生還好,看了反而嚴重?醫指常見就醫迷思,千萬母湯! 許多民眾也常見會有幾個迷思,例如「我才不要看醫生,沒看還好,看了反而更嚴重。」或是「看了醫生增加心理壓力,疾病反而容易惡化」,又或是「朋友吃那種藥都說有效,吃那個就好。」以及「我透過飲食保養、健康作息、好好生活就好。」等等。 迷思1:醫生沒看還好,看了反而更嚴重?對此盧泰潤醫師表示,看了醫生問題反而更嚴重,這比較像是結果論,用結果來檢視所發生的事情,其實常見是因為該問題已發展到「能被當事人觀察到,且需檢查的地步」,此情況自然在檢查完之後問題往往會更嚴重些,但在治療下得以控制。反觀,若此問題已經被觀察到,卻沒就醫,那後續恐怕就不只是變得嚴重些而已。 迷思2:看醫生增心理壓力,疾病反而容易惡化?心理壓力確實也會影響身體健康,但相較疾病而言影響幅度較小,以癌症舉例,不就醫拖到第四期,對健康的威脅絕對遠超過心理的影響,更不用說慢性疾病可能帶來急性危險,如糖尿病及心肌梗塞,千萬別因為怕心理負擔不看醫生,反而增加不可預期的生命危險。 迷思3:朋友吃那種藥都說有效,吃那個就好?至於親友推薦的藥物、保健食品、民俗療法等,盧泰潤醫師表示,若是合法且正常管道自然可以嘗試,前提是必須確定,來源是出自於如醫生、藥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士,或各大藥局等合法通路;若非如此,自然建議避免,以免偏方反而加重身體負擔使得惡化。而即便安全無虞的,這些也未必適合每個人、每種疾病、每種疾病的類型,還是應以正規治療為主,上述方式為輔進行,也可以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可行,誤單以上述方法自行改善,以免延誤治療。 迷思4:透過飲食保養、健康作習、好好生活就好?飲食、作息、好好生活等,也是同樣的道理,確實良好生活是有助改善身體狀況,但身體出現慢性疾病已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若不接受治療單以生活改善,往往只會越來越嚴重,急性疾病更不用說,自然是相當危險。因此若是症狀、疾病還沒出現,是可以健康生活維持;但若是已經出現就還是需要先檢查,並以健康生活輔助。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貧血怎麼辦?是什麼問題?醫:注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9-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升溫破4萬!今新增本土4萬1021例、275例境外
疫情升溫破4萬!今新增本土4萬1021例、275例境外受BA.5變異株影響,新冠肺炎再次升溫。國內今天新增4萬1021例本土個案、275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新增26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 和預測的趨勢一致,病例數正在逐漸增加當中。今日新增4萬1021例本土病例,為1萬8739例男性、2萬2273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9,011例),台北市(5,684例),台中市(4,995例),桃園市(4,638例),高雄市(2,790例),台南市(2,310例),彰化縣(1,622例),新竹縣(1,291例),新竹市(1,220例),苗栗縣(1,017例),屏東縣(998例),基隆市(842例),宜蘭縣(841例),花蓮縣(790例),雲林縣(784例),南投縣(601例),嘉義縣(541例),嘉義市(375例),台東縣(314例),澎湖縣(190例),金門縣(149例),連江縣(18例)。今日新增2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1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5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8日至9月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7日至9月4日。今日新增27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9例男性、13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0例),香港(7例),日本(6例),泰國(5例),菲律賓及柬埔寨(各3例),美國(2例),緬甸、斯里蘭卡及中國(各1例)移入,另22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7日至9月6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54萬4974例確診,分別為2萬9654例境外移入、551萬526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141例死亡病例,其中10,12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54例、台北市1,136例、台中市1,018例、高雄市946例、台南市779例、桃園市771例、彰化縣594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20例、南投縣298例、苗栗縣251例、嘉義縣238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3例、花蓮縣167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0例、台東縣144例、新竹市101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死亡+26、中重症104例 40歲男3個月內疑重複感染死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26例、中重症104例。死亡個案中較年輕個案為兩例40多歲男性,其中一例個案5月底曾確診,後因血管炎症狀赴急診,再度檢驗PCR陽性、且Ct值低,疑重複感染。經積極治療仍於8月28日過世,死因為菌血症合併敗血性休克、十二指腸出血及新冠肺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為11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25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8日至9月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7日至9月4日。新增死亡個案中較年輕病例為兩名40多歲男性。其中一人曾接種三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病史,8月29日跌倒後,發生頭部外傷、意識不清、四肢無力等症狀,急診檢查發現除頭部外傷,還有缺氧及休克等情形,PCR檢驗陽性確診。X光顯示有肺炎狀況,住院後積極救治仍然病況惡化,於8月30日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另一名個案曾接種兩劑疫苗,有風濕免疫疾病的血管炎,曾在5月13日確診,當時出現發燒、咳嗽、倦怠等症狀,持續約兩周緩解,快篩轉陰。6月底因出現本身的慢性血管炎症狀赴門診治療,但治療後呼吸困難症狀仍未改善,7月底赴急診住院,PCR檢驗陽性、Ct值低,且有肺炎症狀,疑似重複感染。給予瑞德西韋、高流量氧氣鼻管等治療,住院期間併發十二指腸出血、黴菌血症、敗血性休克,雖積極治療仍於8月28日過世,死因為菌血症合併敗血性休克、十二指腸出血及新冠肺炎。目前中重症累計2萬4641人,其中死亡累計9278人。羅一鈞表示,雖然醫院並未通報重複感染,但第二例個案因曾經緩解且再度感染症狀惡化的狀況,因此符合重複感染的定義,不過並未送定序。次世代疫苗首批300萬劑 預計9月下旬開打國內BA.5疫情升溫,國民黨團昨天召開記者會,批評衛福部未超前部署,要求盡速採購BA.5疫苗,藍營更質疑政府不買BA.5疫苗是在為買高端疫苗鋪路。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天表示,「這是牛頭不對馬嘴」,高端公司並無針對Omicron研發的次世代疫苗;至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首批300萬劑已訂貨,到貨時間正在安排,預計9月下旬可開打。王必勝表示,針對BA.5變異株研發的次世代疫苗沒有不買,只是還要等審查完畢有供貨才買得到。目前除美國之外,沒有其他國家買得到,且美國政府的審查方式還不是國際標準,未來是否成為主流審查方式尚不得而知,還要觀察是否有其他國家會跟進;「美國政府審查對美國人民負責、我們對我們的國民負責」。他也表示,高端公司次世代疫苗產品,外界所說未購買BA.5的次世代疫苗是為買高端鋪路的說法是「牛頭不對馬嘴」。 指揮中心去年跟莫德納預定4100萬劑疫苗,去年訂購600萬劑、今年2000萬劑、明年1500萬劑,合約中載明次世代疫苗會優先給我國審查、購買。目前國內接種率第一劑為93%、第二劑86.9%、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5%、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9.7%,其中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4.8%。六個月至四歲的幼兒接種率第一劑為31.1%、第二劑3.8%。
-
2022-09-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別等BA.5疫苗了 學者估再等感染數增5倍、重症數增13倍
台灣開始BA.5疫情,中央日前公布次世代BA.1雙價疫苗接種之對象,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在第一階段。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第一階段高風險群不要等年底才來的BA.5雙價疫苗,因為病毒傳播不等人,再等下去,必然錯失保護良機。陳秀熙說,若高風險群要等到年底才打BA.5雙價疫苗,每日感染人數將達2950人、每日重症13人;現在有什麼就按時打什麼,可控制每日感染580人、每日重症人數1人,兩者分別是5倍、13倍的差異。關於次世代BA.1雙價疫苗的接種對象,將50到64歲在第二階段,陳秀熙說,50到64歲,很多人第三劑保護力已經開始失效了,慢性病患特別容易發生重症突破感染,現在已看到50到64歲死亡率上升了9%,增幅高於比65歲以上死亡率(上升7%)。為有效降低重症死亡,陳秀熙說,呼籲50到64歲成年人現在就應積極接種二次追加劑,可選擇次單位蛋白疫苗Novavax,以兼顧較低的疫苗副作用。陳秀熙表示,台灣疫苗施打率雖達到8成,但隨時間消退下,目前僅剩下大約3成,自然感染的保護力也只剩下大約2成,兩者加起來就是大約只有5成,這在國際上來說算高,但別忘了「這都會隨時間消失」。陳秀熙說,8月中旬疫情再起,大部分是50歲以下的輕度突破感染,但更需要擔心的是50歲以上脆弱族群,容易發生重度突破感染,增加重症死亡。陳秀熙指出,8月1日到9月4日新增個案中,BA.4、BA.5占比已達55%,估計目前單日新增個案當中已有高達76%是BA.4或BA.5,預估9月中旬每日新增個案數可達4.2萬人。雖然大多為輕症和無症狀,但要注意50歲以上的重症死亡攀升。目前已經看到整體中症率上升25%,重症率上升42%,死亡率也上升12%,50-64歲和65歲以上死亡率分別上升9%、7%,可能大部分仍屬於沒有完整接種疫苗者。陳秀熙表示,高危險群因為接種較早,也較早面臨疫苗免疫失效的考驗,民眾很期待次世代疫苗,但別忘了「次世代疫苗只能作為追加劑」,還沒打完基礎劑的人,仍必須趕快打原始疫苗。陳秀熙說,台灣65歲以上、長照機構、18歲以上免疫不全等三大高風險群約250多萬人已經接種疫苗,其中28萬人只打過基礎劑,227萬人打完3劑,1萬人打完4劑。如果高風險群繼續接種現有疫苗,每天新增感染人數大約可控制在850人,每天新增重症2人。台灣要等9月底到10月初才能打得到BA.1次世代疫苗,陳秀熙指出,等待過程中,BA.5不斷造成感染個案,若不考慮等待期的損失,假設高風險群都來打BA.1次世代疫苗,可望將每天感染人數從850人減少到580人,每日重症則可由2人減半為1人。如果考慮這一個月等待期的損失,等到有BA.1雙價疫苗可打時,每天感染人數將達到2363人,重症人數為每天10人。「可以很明顯看到,如果大家都非要等BA.1疫苗來才要打第四劑,對於族群的損失是更大的」,陳秀熙說,要是等年底BA.5次世代疫苗來了才打追加劑,更是會錯失良機,將導致每日感染人數增加到2950人,每天13人重症。至於50到64歲,陳秀熙說,很多人第三劑保護力已失效,慢性病患特別容易重症死亡,應盡速打二次追加劑,現有疫苗中可考慮選擇次單位蛋白疫苗Novavax,以兼顧較低的疫苗副作用。
-
2022-09-07 養生.聰明飲食
文旦好處多,不僅補水、調節血壓、抗氧化! 教你中秋柚子怎麼挑選與怎麼吃才正確
時序接近白露,意味天氣逐漸要轉涼,而這季節剛好是文旦產期,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吃柚子,這是因為「柚」與「佑」諧音,含有吉祥之意也是希望月亮護佑的意思,所以中秋過節、送禮總是會搭配文旦作為應景的食物。文旦原來是柑橘類水果之一常見柑橘類水果,包括橘子、柳丁、葡萄柚等;而柚子、泰國柚為柑橘類中的柚類。文旦原是從大陸引進國內種植,不過後來在麻豆種植的文旦發生突變,品質還因此變得更好!所以文旦正式的名稱應該稱為「麻豆文旦」。不過因為麻豆文旦唸起來有點長,不太好唸,所以大眾還是習慣稱文旦或文旦柚。文旦的營養價值3優點1.文旦含水量:90.5/100公克,文旦的水分含量高,是補充水分的好食材。對於不喜歡喝水、水分又不充足的人,文旦是不錯的選擇。2.文旦碳水化合物:8.4/100公克,屬於含糖量不低的水果,建議患有慢性病的人,要注意不要短時間吃進太多,以免造成血糖大幅波動。3.調節血壓、抗氧化:文旦富含鉀離子,可以幫助體內鈉的排出,有利控制血壓;另含維生素C,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達到抗氧化的作用,也能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維持Q彈水感。小提醒,文旦去完皮之後,可能還會有600公克左右,記得不要一次吃完,以免吃進過多熱量喔!另外,文旦含呋喃香豆素會影響降血脂藥物的代謝,所以如果有正在服用他汀類藥物治療高膽固醇,應該避免食用柚子,以免和藥物起交互作用。文旦挑選技巧?用眼、手摸來判斷!大家會有迷思覺得文旦應該小顆的才好,但是依據產地的栽培經驗,其實文旦好不好吃,和外型大小的關係並沒有絕對關係;根據栽種文旦達人說法,其實挑選文旦要用看的,一般來說外皮偏黃的文旦,甜度會比較高!另外可以放在手上,若感覺帶有沉重感,可能就是顆多汁飽滿的文旦。中秋節就是柚子節,吃上一顆柚子、戴個柚子皮帽帽,超有過節氣氛!但....柚子不僅熱量高,一顆等於一碗飯........https://bit.ly/3QYvhli
-
2022-09-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緩升...確診再回三萬例! 本土+3萬6393
疫情緩升...確診再回三萬例! 本土+3萬6393國內今天新增3萬6393例本土個案、314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確診數和上周二相比,增加5000多例,上升16.7%。今日新增3萬6393例本土病例,為1萬6699例男性、1萬9670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795例),台北市(4,606例),台中市(4,574例),桃園市(3,588例),高雄市(2,894例),台南市(2,183例),彰化縣(1,540例),新竹縣(1,045例),屏東縣(993例),苗栗縣(925例),新竹市(894例),宜蘭縣(884例),雲林縣(854例),花蓮縣(758例),基隆市(660例),南投縣(581例),嘉義縣(555例),嘉義市(369例),台東縣(331例),澎湖縣(186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4日至9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5日至9月3日。今日新增31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6例男性、14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2例),韓國(9例),印尼(7例),新加坡(6例),泰國(5例),德國(4例),馬來西亞(3例),以色列、柬埔寨、香港、美國及印度(各2例),西班牙、紐西蘭、孟加拉國、土耳其、加拿大及菲律賓 (各1例)移入,另24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6日至9月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50萬3725例確診,分別為2萬9391例境外移入、547萬428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0115例死亡病例,其中10,09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8例、台北市1,134例、台中市1,015例、高雄市946例、台南市778例、桃園市767例、彰化縣594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20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6例、嘉義縣237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3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6例、新竹縣159例、台東縣143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16歲少女長期臥床 染新冠後住院七天亡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49例、死亡21例,其中出現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為16歲少女,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住院七天後仍不治死亡;死因為肺炎和新冠病毒感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4日至9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5日至9月3日。其中一名16歲少女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於機構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8月22日快篩陽性確診,27日因背部有蜂窩性組織炎急診住院,檢查同時有肺炎,經治療後仍病況惡化於9月2日死亡,死因為肺炎和新冠病毒感染。目前累計13至18歲青少年中重症共14例,包括8例肺炎,皆有慢性病史、3例MIS-C、2例共病,以及1例心肌炎;其中死亡共五例。另無特殊兒少中重症個案;從一月至今中重症個案累計2萬4537例,其中死亡9261例。
-
2022-09-0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
一大早坐在電腦前就打瞌睡?每天總是覺得很累、老是睡不飽?慢性疲勞是許多現代人的通病,很多人會不停地喝咖啡或是能量飲來勉強振奮精神,長此以往造成咖啡成癮仍不能消除慢性疲勞。根據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的詳細解析,她要教大家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的方法,快點開影片來了解!第一招戒除咖啡與能量飲。林侑融博士認為咖啡因雖能夠刺激腎上腺分泌皮質醇使人振奮,但久而久之腎上腺也會疲乏,人的精神會開始變差產生疲勞,並帶來更多副作用,如臨床上常見的女性荷爾蒙失調、更年期提早、卵巢早衰、男性性功能下降、憂鬱症、睡眠障礙、發炎性免疫疾病等。第二招是333自然醫學水療法。這個方法跟運動一樣能夠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初學者以避免燙傷為主可以自行調配温度。林侑融博士建議有慢性病或體弱者先使用温水,並避開皮膚傷口處以免感染。在疫情期間不方便出門下,這個方法在家就能做。第三招找出慢性疲勞的真正原因。林侑融博士指出疲勞只是症狀並不是病因,惟有把病因找出來才能對症下藥,因此需先探究是因為作息不正常的偶發性,還是症狀已超過三個月甚至六個月以上需要鑑別診斷。由於慢性疲勞有12個常見的病因,只有找出病根去治療才能一勞永逸。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333水療法,消除疲勞放鬆身心!原始影片健康聊心室林侑融博士YT健康聊心室林侑融博士FB健康聊心室林侑融博士IG延伸閱讀久坐不動髖部疼痛?利用簡單的馬克操減緩不適感羨慕別人的川字腹肌?學會熊爬加上兩大關鍵就能搞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2萬3931例!40多歲男發燒、喉嚨和肌肉痛 首例BA.4重複感染
本土疫情連續六天破三萬後略降,今天國內新增2萬3931例本土個案、172例境外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死亡31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確診數略降研判是假日效應,但與上周一相比確診數增加18.7%。另從趨勢圖可看到疫情已經連續三周增加,明顯進入下一波流行中,提醒最方便的預防方式是打疫苗。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1118例男性、1萬2807例女性、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329例),台北市(3,016例),桃園市(2,884例),台中市(2,528例),高雄市(1,862例),台南市(1,400例),彰化縣(994例),新竹縣(856例),新竹市(619例),屏東縣(611例),苗栗縣(610例),雲林縣(494例),宜蘭縣(493例),花蓮縣(460例),基隆市(433例),南投縣(327例),嘉義縣(323例),嘉義市(218例),台東縣(204例),澎湖縣(124例),金門縣(122例),連江縣(24例)。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7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9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1日至9月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9月2日。今日新增17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87例男性、8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6例),印尼及香港(各3例),日本及泰國(各2例),中國、土耳其、韓國、新加坡、德國、菲律賓及印度(各1例)移入,另14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5日至9月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46萬7059例確診,分別為2萬9076例境外移入,543萬792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9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07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6例、台北市1,130例、台中市1,014例、高雄市945例、台南市777例、桃園市764例、彰化縣592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19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4例、嘉義縣236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1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6例、新竹縣158例、台東縣143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中重症+101 40歲女快篩陽未就醫 病發二日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31例、中重症101例。其中死亡個案中較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快篩陽性後未就醫,隔天在家被發現意識改變、昏迷不醒,當天送醫即不治,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4488例、死亡9240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為17例男性、14例女性,29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1日至9月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9月2日。其中一名40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腸炎,曾接種三劑疫苗。8月28日在家快篩陽性,但未視訊診療。隔天,8月29日在家被家人發現意識改變、昏迷不醒,緊急送醫急救,仍因病況惡化過世,死因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另中重症包括68例中症、33例重症。羅一鈞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為一歲男嬰,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3日確診。8月27日起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8月30日就醫檢查發現肝指數、發炎指數及血栓指數皆升高,診斷疑似MIS-C,於8月31日住院。住院後經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給予低劑量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治療後病況好轉,於9月2日出院。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1例,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MIS-C增至126例、1例心肌炎、3例共病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9人死亡。40多歲男發燒、喉嚨和肌肉痛 首例BA.4重複感染新冠本土疫情升溫,但變異株BA.5本土個案佔比持平。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5上周新增50例,全國占比為37.9%。另新增一例BA.4本土病例,為重複感染個案;目前BA.4本土個案累計四例、BA.5236例。羅一鈞表示,新增的變異株本土個案,為50例BA.5及1例BA.4。其中BA.5個案占上周所有已定序之132例的37.9%,為24名男性、26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35例、中部8例、南部5例、東部2例,確診日介於今年8月15日至8月26日。另1例BA.4本土個案為北部40多歲男性,於8月23日確診,為本土首例重複感染BA.4個案。個案於6月27日第一次確診,8月22日出現發燒、喉嚨和肌肉痛,隔天快篩陽性,經過PCR檢驗陽性、Ct值為19.3,後續定序出BA.4,為首例重複感染的BA.4個案。羅一鈞表示,疫情以來截至9月3日重複感染個案共9833例,自七月修改定義以來則有4414例,比例仍低。曾染新冠肺炎者在BA.5疫情中仍會有重複感染情況發生,但確診過的人感染BA.5的機率比未曾感染過者低八成,風險比沒確診過的人低。另外,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1株BA.4、32株BA.5,個案分別為24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8月11日至8月27日。其中檢出BA.4個案自越南(1例);BA.5個案分別自美國(5例),越南(6例),印尼、新加坡、英國、泰國、韓國及菲律賓(各2例),瑞典、匈牙利、愛爾蘭、馬來西亞、瑞士、印度、荷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澳大利亞及比利時(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增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畫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網紅醫稱BA.5潛伏期僅兩天 羅一鈞打臉:無正式統計受新冠肺炎變異株BA.5影響,本土疫情再起。網紅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BA.5潛伏期天數大幅減少,縮短為兩天,更容易加速病毒傳播。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醫師的文章沒有引述資料來源,且潛伏期的縮短天數並沒有正式的統計,是否真的縮短為兩天仍有待觀察。羅一鈞表示,目前看到相關資料是七月中旬有日本報導觀察資料認為潛伏期從2.8天縮短為2.4天,但沒有實際的正式統計。而BA.5在國際已流行一陣,觀察潛伏期仍是三天左右,並沒有比BA.1或BA.2短,因此指揮中心不會只參考小規模的地方數據調整相關管制措施。羅一鈞也表示,四到六月曾感染過新冠者產生的保護力正陸續衰退,重複感染新變異株的機會也提高,感染後仍可能再度出現症狀,也可能出現中重症,但這主要還是和個案本身是否有慢性病或高風險因子有關。而重複感染病症與初次感染類似,也是以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發燒等耳鼻喉症狀為主,因此提醒民眾儘速採實體或視訊就醫確診,讓醫師可根據風險高低開立症狀藥物或口服抗病毒藥物。而針對下周中秋節北市宣布禁戶外烤肉,羅一鈞也表示,指揮中心沒有針對特定場所要求不可以辦聚會烤肉等活動,但如果要在公共場域營業場所烤肉聚會,就要符合量體溫、員工健康管理、環境清消等相關規定。至於各縣市是否能妥善管理和執行,或允許特定場所是否開放相關聚會,則尊重地方裁量。指揮官王必勝則提醒,未接種疫苗的長者、免疫不全者和幼兒還是建議不要參加這類活動,避免感染。張上淳:BA.1雙價疫苗對抗BA.5 中和效價高1.68倍先前媒體人趙少康抨擊指揮中心,Omicron BA.5疫情正流行,但食藥署只通過BA.1的次世代疫苗EU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說明,美國等多國在BA.4、BA.5疫情流行期間,即使沒有雙價疫苗,施打過3劑疫苗的18歲以上民眾的保護力都相當不錯。趙少康日前批指揮中心不買BA.5的雙價疫苗,王必勝該打屁股,質疑:「難道是指揮中心已經買了對抗BA.1的疫苗,硬逼我們打?」張上淳回應,對莫德納疫苗的採購合約,有任何新疫苗開發台灣隨時可以採購,開發過程、新資訊指揮中心、食藥署都保持密切溝通。張上淳表示,食藥署上周五依照廠商送交的內容進行EUA審查,內容包括製造過程、動物試驗、人體臨床試驗,完整齊備資料後,專家審查後認定符合國內EUA相關推定,因此通過審核;但臨床試驗資料仍在初期,受試人數三、四百人規模,主要還是看施打追加劑後,滿28天的中和抗體效價變化,對照原始株的單價疫苗比較。「雙價疫苗比原型株疫苗接種者,中和抗體效價高出1.68倍。」張上淳說明,受試者如果不曾感染過新冠,雙價抗體效價為776、原型株458,高出了1.69倍。因為是初期臨床試驗資料,受試者人數關係,也無法直接推算能夠產生多少保護力。不過,從外國整體疫情推斷,張上淳指出,美國BA.4、BA.5疫情流行期間,沒有雙價疫苗,但對於有打過3、4劑的18歲以上民眾,完成3劑原始株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效果,4個月內保護效果有49%,4個月以上有34%;若打第4劑,50歲以上成年人,2個月內預防BA.4、BA.5重症住院效果有60%,2至4個月有56%,是相當不錯的。張上淳強調,對於免疫不全的病人,施打3、4劑疫苗,預防住院保護效果分別為31%、41%,換句話說,專家和各國都認為,對於目前的流行狀況即使沒有雙價疫苗,還是鼓勵施打3、4劑,以預防重症死亡。張上淳也推估,即使雙價疫苗只有BA.1和原始病毒,對於台灣BA.4、BA.5疫情流行下,在防範住院、重症、死亡上還是有很好的效果。
-
2022-09-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6天破3萬!今新增本土3萬4126例 較上周上升29%
連6天破3萬!今新增本土3萬4126例 較上周上升29%國內新冠肺炎連六天破3萬例,今天新增3萬4126例本土個案及23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5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數較昨天增加1500多例,上升4.9%;較上周增加多例7600多例,上升29%。今日新增3萬4126例本土病例,為15,771例男性、18,347例女性、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636例),台北市(4,219例),台中市(3,973例),桃園市(3,918例),高雄市(2,555例),台南市(2,040例),彰化縣(1,403例),新竹縣(1,034例),新竹市(1,024例),屏東縣(829例),苗栗縣(818例),基隆市(750例),宜蘭縣(727例),花蓮縣(647例),雲林縣(630例),南投縣(529例),嘉義縣(474例),嘉義市(324例),台東縣(278例),澎湖縣(163例),金門縣(135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3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9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9月1日。今日新增23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2例男性、10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0例),印尼(6例),泰國(5例),新加坡及菲律賓(各4例),法國及日本(各3例),柬埔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度、香港及馬來西亞(各2例)、緬甸及韓國(各1例)移入,另18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6日至9月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44萬2981例確診,分別為2萬8905例境外移入,541萬402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63例死亡病例,其中1萬4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0例、台北市1,127例、台中市1,009例、高雄市940例、台南市777例、桃園市760例、彰化縣590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18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4例、嘉義縣235例、基隆市221例、宜蘭縣201例、花蓮縣166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57例、台東縣142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今年疫情兒童重症累計達200例 新增2歲童MIS-C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68例、死亡35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仍在一般兒童病房觀察中。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以來,兒童重症已達200例。新增3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9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9月1日。另新增68例中重症,包括38例中症、30例重症。其中出現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兩歲女童,無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1日確診,8月25日起出現持續發燒症狀,8月30日手腳出疹至急診就醫,檢查有喉嚨紅腫、發炎指數升高、凝血功能異常,疑似MIS-C收治住院。莊人祥表示,目前個案已無發燒且發炎指數下降,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0例,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MIS-C增至125例、1例心肌炎、3例共病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9人死亡。另外,幼兒疫苗昨天莫德納第一劑接種913人、第二劑接種6209人;BNT接種6282人。該年齡層接種率第一劑為29.5%、第二劑為3.3%。全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2.97%、第二劑86.84%、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9.57%;其中歲以上長者第四劑接種率為34.3%。本周單日確診數恐破4萬? 莊人祥:預估這周累計24萬BA.5變異株導致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再起,單日確診數已連續六日破3萬例。8月28日至9月3日的周累計確診數較上周(8月21日至8月27日)上升23%,增幅持續擴大;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預估這周增幅應會下降,周累計確診數約24萬例。本土疫情連續三周明顯上升,原本截至8月14日當周微升0.9%、疫情持平,接著每周以1.3%、13.7%、23%的增幅增加。莊人祥表示,預估這周的確診數增幅不會那麼大,估計約確診24萬例,增幅約17%。若確診數增幅如預期趨緩,表示疫情逐漸達到高峰;但如果一路飆升,就表示離疫情高峰還有一段時間。至於這周的單日確診數是否破四萬,莊人祥表示,若以每周二、三較高的確診數來看,這周單日確診數確實有可能破4萬,但平均起來單日確診數應不至於那麼高。
-
2022-09-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累計至今破萬人死亡! 本土+32529 境外+283 死亡+42
本土+32529 境外+283 死亡+42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32,81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2,529例本土個案及28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2例死亡。我國新冠疫情今年共累積9174例死亡個案,自2019年來累計3年,全台共累計10012例本土死亡個案。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新確診32529位本土個案,跟前天差不多,但比上週增加20%,顯示疫情增加趨勢相當確定,提醒民眾該接種就接種,沒接種趕快接種,沒打滿趕快打滿,其他防疫措施都要落實。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2,529例本土病例,為14,895例男性、17,624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902例),臺北市(4,104例),臺中市(3,823例),桃園市(3,667例),高雄市(2,485例),臺南市(2,045例),彰化縣(1,305例),新竹縣(1,115例),新竹市(966例),苗栗縣(816例),屏東縣(805例),雲林縣(777例),宜蘭縣(660例),花蓮縣(646例),基隆市(577例),嘉義縣(471例),南投縣(459例),嘉義市(327例),臺東縣(225例),澎湖縣(179例),金門縣(155例),連江縣(20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9例具慢性病史、35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7日至8月3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30日至8月31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8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1例男性、12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7例),泰國(11例),香港(4例),日本(3例),印尼、新加坡及韓國(各2例),印度、阿聯、英國、菲律賓、義大利、法國、土耳其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22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3日至9月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346,6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929,979例排除),其中5,408,641例確診,分別為28,676例境外移入、5,379,91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02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01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36例、臺北市1,123例、臺中市1,006例、高雄市936例、臺南市772例、桃園市760例、彰化縣588例、屏東縣408例、雲林縣316例、南投縣295例、苗栗縣243例、嘉義縣234例、基隆市221例、宜蘭縣201例、嘉義市165例、花蓮縣163例、新竹縣157例、臺東縣141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40 1歲男童腦炎、抽搐嘴唇發紫「收住ICU」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140例,包括中症97例、重症43例。死亡個案新增42例,最年輕為40多歲女性。另新增1例兒童重症,確診後持續抽搐、意識改變、嘴唇發紫,一度住加護病房,後續轉至一般病房治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40多歲女性,沒接種疫苗,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外傷性腦病變),長期臥床,8月14日出現發燒、呼吸喘,經過快篩陽性,視訊確診後開立莫納皮拉維藥物,8月18日出現呼吸困難、血壓偏低而送急診,X光顯示肺炎,住院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生素治療,不幸病況惡化,8月29日過世,死因新冠肺炎及外傷性腦病變。新增一例兒童腦炎重症,為1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8月30日出現發燒,快篩陽性,當天因持續抽搐、意識改變、嘴唇發紫,至急診後恢復意識,頭部電腦斷層顯示輕微腦腫脹,疑似腦炎,收治加護病房,給予抗癲癇藥、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後,9月1日轉出加護病房,病況改善,目前在一般隔離病房治療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99例,包括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24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兒童累計29人死亡,包括10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