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8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惡性腫瘤
共找到
513
筆 文章
-
-
2022-12-27 癌症.淋巴癌
醫療團隊照護 他與罕見淋巴癌共存
「被套細胞淋巴瘤,這是什麼癌症?」當陳先生被告知罹癌時,除了驚嚇之外,整個人也傻住,因為從沒聽過這癌症名稱,光念起來就覺拗口,醫師還得將病名寫在字條。在台中榮總醫療團隊協助下,他與惡性腫瘤共存將近10幾年,孩子也從小學升上大學,期間唯一信念就是不能放棄,堅持下去。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科主任滕傑林表示,淋巴癌大致可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又可細分為20至30種類型,相較於其他癌症,型別複雜許多,有時光是患者解釋,就需花上一段時間。以「被套細胞淋巴瘤」為例,為侵襲性很高的B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相當罕見,滕傑林說,台灣每年新增近3000名淋巴癌患者,而「被套細胞淋巴瘤」僅占1%至2%,許多非血液腫瘤科醫師只聽過,但未曾實際收治過這類病患。「被套細胞淋巴瘤」容易復發,新藥可提高存活期、增加生活品質在治療上,「被套細胞淋巴瘤」以化療為主,但大多數的病友在接受第一線治療的幾年後,就會復發,一般建議幹細胞移植,加上標靶治療維持治療可減緩疾病的復發,但費用昂貴。所幸,近幾年來,BTK抑制劑問世,可以有效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以陳先生為例,確診罹癌時,不到40歲,當時頸部淋巴結腫脹,用手就可摸到皮膚下的突出肉塊,原本以為是豬頭皮,沒想到就醫檢查發現,竟為罕見淋巴癌「被套細胞淋巴瘤」。初期治療,接受多次化療,過程艱辛,而醫師也很坦白告知「此癌症不可能痊癒」,藥物僅能延長生命,但在另一半、家人的鼓勵下,他撐了過來,迄今仍繼續工作,最近還飛至國外出差,看不出來是罹癌10年的病友。滕傑林表示,照護癌友時,除了延續生命,更需提高生活品質,才能走得更長久,更有意義。在醫療端,由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個管師、心理諮商師組成的醫療團隊提供「一條龍照護」,為病友抗癌的重要支持力量。此外,在抗癌過程中,家庭成員及社會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滕傑林強調,B細胞淋巴瘤為台灣成年人最常見的淋巴癌,近年來,抗癌武器愈來愈多,從化療、標靶藥物、單株抗體,到最新的BTK抑制劑,只要病友與醫療團隊合作,定期回診,相信可擁有不錯的治療成果。
-
2022-12-21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慢病化 財務毒性副作用加劇 存活期延長是福音?重擔?
癌症治療隨著新科技跳躍式進展,不只帶給患者治癒的可能,還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但癌症權威都預警,當癌症慢病化後,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已不只是腸胃不適、掉髮等藥物毒性,有愈來愈多病人面臨「財務毒性」,高額治療費用或健保給付落差,使他們用不起藥,甚至得賣車賣房來尋求生機。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台灣收案300位癌友,就有兩成自費破一百萬元以上,當給付喊卡,他們必須在籌錢買藥或放棄原先的治療做選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舉辦「癌症下的財務之毒」專家會議,邀請各領域專家,探討因財務毒性所延伸出的各項問題。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健保逐年入不敷出,癌症新藥即使納入給付,也常限縮給付對象,多數患者常得自掏腰包才能使用新藥。例如某乳癌用藥在日本和歐洲的使用經驗,患者使用後存活期延長約兩年以上,且兼顧生活品質。但台灣健保給付期限縮至一年半,期限一到,患者如想繼續用藥,只能籌錢或不得不改以其他療法。多發性骨髓瘤存活長 費用從十萬破千萬許多新型療法為血液惡性腫瘤治療帶來希望,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幹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部主任譚傳德表示,多發性骨髓瘤過去只有兩大類藥物,全部治療費用不到十萬元。而現在有多種治療組合,一位病人一輩子可能會花上一千五百萬元,對存活良好的病人,帶來了財務考驗。他說,每年增約四百人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標靶藥物引進後免除骨髓移植,存活期從二至五年,到「活到廿年都不稀奇」,續命條件是每月藥費七萬五千元,推估廿年健保總給付恐破一千八百多萬元。相比每年增約兩百人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健保僅給付用藥二年,之後患者須自費每月十五萬元,罹病人數僅有一半,卻沒有健保眷顧,花費足足是兩倍,實屬「不公不義的給付」。為減少健保財務支出,應以行政命令對於專利保護到期的藥物,以20%~50%的價格給付學名藥或生物相似藥,打破現行85%的保護價格,再以此節省下來的費用,作為增加新藥的預算。肺癌慢病化 每三週藥費支出八萬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說,一九九五年健保開辦之初,肺癌治療選項有限且末期患者存活中位數只有六個月,花費自然不高。新藥問世使患者存活率大幅延長,續命的藥費每三周要七到八萬元,荷包深淺左右活命的長短。癌症治療近二十年突飛猛進,使癌症存活率朝向慢性化,以末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為例,目前經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許多病人存活超過三至五年,但往往仍須長期使用昂貴抗癌藥物。每年新增需治療肺癌病人已超過一萬人,如用免疫治療,每人每年要一百多萬元。現實是大部分末期癌症病人都逐漸慢性化,「肺癌真的不敢去提」。楊志新在意的是給付決策的透明度,健保究竟基於什麼原則決定給付?病人自費的藥物及技術是提升生活品質、延長疾病控制時間?還是真的可以顯著延長生存期甚至治療率?這些都必須充分讓病人清楚,否則徒然助長自費亂象,有違社會公義。「財務毒性」不只是個人層面,少了健保給付,醫界得靠自費增加營收,精密儀器設備成了攬客招牌,造就醫療院所「軍備競賽」。譚傳德直言,達文西機械手臂適用於深部微創手術,不料卻也被用在表淺的乳癌手術;重粒子治療在日本屬失敗收場,但台灣仍有醫學中心搶著引進,「機械買了再來談效果,這樣的順序完全顛倒」。GDP佔比提高 為財務毒性解方如何解決「財務毒性」,王正旭認為,國家投入醫療的GDP占比要提高。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長黃心苑也說,台灣健康照護支出在GDP占比始終維持於百分之六上下,和鄰近的韓國的百分之八相形見絀,更別提日本早超過百分之十的水準。台灣在近期多個權威學術期刊上,在醫療照護品質指標的評比也落後於日本、韓國及多個已開發國家。社會需要改變觀念,提高對健康照護支出不只是消費,也是對健康及國家人力資源的投資。延伸閱讀>>>醫療支出僅占GDP 6% 低於日韓【癌友帳單故事】醫療進步使癌症存活率朝向慢性化,像融合致癌蛋白質非小細胞肺癌,經標靶治療,病人存活率在五十個月後,就能持續延長。她從醫療經濟學文獻角度來看,科技進展、社會經濟成長、高齡化、及保險擴散,會使民眾更注重健康及醫療照護,這是醫療費用成長的主要原因。放眼國際,社會經濟成長的同時,社會愈重視健康,自然而來帶動醫療照護費用在GDP的占比,就像科技產品一直推陳出新,不應視健康照護費用成長為負面的事。財務毒性小檔案癌症化療伴隨著惡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近年「財務毒性」被形容成另一項副作用,指高額治療費帶給病人及醫療保險制度的傷害。根據美國二○一六年研究,有百分之一點七癌症存活者在確診五年內申請破產。(記者邱書昱)延伸閱讀:健保如何開源? 第一步:癌症治療資訊透明化
-
2022-12-18 寵物.照顧指南
切腫瘤好幾萬 一袋血3萬元寵物重症醫療費驚人 主人多捨得花
切除肝臟腫瘤手術約6至8萬、惡性腫瘤電療一個療程7、8萬起跳;1cc血液要價70元,一袋500cc的血,就需3萬多元。毛小孩沒有健保,罹患急、重、惡等疾病時,飼主可會荷包大出血。「請勿討價還價」,在許多動物醫院診所的收費櫃臺附近總貼上這麼一張告示,看似有理,但對於飼主而言,寶貝生病所花費的錢,可能遠超過自己看病費用,但攸關心頭肉的生死大事,常會陷入天人交戰。 惡性腫瘤、骨折、心臟衰竭……寵物重症醫療費驚人。中華獸醫師聯盟協會理事長王聲文表示,最近一兩年,幫寵物買保單的飼主愈來愈多,相較於未來可能花費的醫療支出,每年幾千元保費,確實划算,減輕經濟負擔。「寵物重症醫療費用確實驚人。」獸醫師蔡志鴻說,如果只是感冒、皮膚疾病,平均只要幾百元,如果毛小孩罹患惡性腫瘤、骨折、心臟衰竭、車禍意外,則醫療費用可是高得嚇人。 例如,貓狗一旦心臟衰竭,必須住在加護病房,全天候供氧,加上24小時看護,光是一天住院費用就需6千元,如果又需其他用藥治療,最多可至1萬8。蔡志鴻表示,如果狗狗骨折,採用微創手術,連同骨板耗材,加上住院照護,平均從4、5萬元起跳。要是毛小孩罹患肝臟腫瘤,光是切除手術就需8至10萬,這還未計算住院費用。經濟負擔很現實,認養貓狗前務必深思熟慮。「醫療沒有廉價的,人類如此,動物也是如此。」蔡志鴻說,為了拯救心肺衰竭的毛小孩,少部分動物醫院添購體外心肺循環儀器,光是機器設備就需一兩百萬,又無健保給付,以致維生費用昂貴。 寵物如需輸血,費用同樣驚人,一開始的技術費(血液檢查、血型配對、放血費用與輸血費用)就超過萬元,接著血液費用係以cc計算,每1cc收費70元,小型狗如需200cc,約1萬4000元,累計近3萬元。要是毛小孩罹患癌症,飼主堅持要救,花費更為恐怖,化療、電療、標靶藥物,可能得花上一、二十萬。蔡志鴻說,「經濟負擔是很現實的問題」,提醒飼主在飼養毛小孩之前,務必考慮清楚。 買保單飼主以年輕族群居多,買前務必多比較。正因如此,這一兩年,寵物保險愈來愈夯,王聲文觀察發現,購買保單的飼主以年輕族群居多,除了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較高之外,應該也是瞭解毛小孩醫療費用昂貴,而未雨綢繆,提早準備。 據了解,近一年來,許多保險公司寵物保單的獲利狀況不佳,大都處於賠錢狀態,蔡志鴻則提醒飼主,購買寵物保單時,務必多做比較,瞭解請領項目,是否一次為限。此外,在陪同毛小孩就醫時,主動告知「購買寵物保單」,在獸醫師評估下,共同擬定治療策略,藉此降低經濟負擔。另要求開立診斷證明、繳費收據等兩項書面文件,請領保險給付。毛小孩開刀 如何選醫院?毛小孩如有動手術需求,如何選擇動物醫院呢?台北市獸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建議,可先請教朋友或是社區鄰居意見,打聽哪一家醫院手術不錯,價格也算合理。至於參考網路評價,楊靜宇認為有失公允,因不少網友流於情緒化,單憑負評或給幾個星,很難得知診所的實際狀況。以他個人為例,執業30多年也收治過才一麻醉,就沒了心跳的毛小孩。 中華獸醫師聯盟協會理事長王聲文建議,飼主可在住家附近找一家信得過的動物醫院,當成毛小孩的家庭醫師,一般問題就近診治。如果需動刀,再由醫師評估或轉介,可以減少許多爭議。 手術費用不盡相同,以節育手術為例,有些醫院只需5、6千元,但也有1萬5起跳。對此,楊靜宇表示,各縣市獸醫師公會均訂有相關收費標準、上下限,之所以出現費用差異,主要在於下列三大部分:1.術前健康檢查:如果採取全套血液檢查,當然費用就會高一點。2.麻醉方式:大致分為氣體、注射液體等,前者過程較複雜,包含前導麻醉,需有專人協助,因此,費用較貴,但安全性也較高。3.手術方式:以節育手術為例,傳統開腹手術直接在腹部劃下長長一刀。近幾年,腹腔鏡手術也運用在動物手術,術後只有兩個小洞,恢復快,當然價格也高。
-
2022-12-18 寵物.照顧指南
當生命來到盡頭 7指標評估該積極治療還是安樂死
「等一下就不痛了,媽媽很愛妳,下輩子記得還要當媽媽的乖寶寶。」女友緊緊抱著喵喵「肉圓」,流著眼淚,哽咽地向陪伴快二十年的貓女兒道別。當獸醫打了第一針,「肉圓」慢慢地睡著,從醫學角度上,進入深度睡眠,沒有任何感覺,但仍在呼吸。獸醫師打了第二針,才幾秒鐘,身體靜止不動。一位網友記錄著貓咪「肉圓」安樂死的過程,讓許多飼主為之動容,陪著掉淚。讓毛小孩有尊嚴離開,獸醫師有責任告知安樂死選項。這對大部分狗奴、貓奴來說,安排安樂死,是最痛苦的抉擇。眼睜睜看著寶貝離世,是錐心之痛,而在執行安樂死後,可能還必須承受漫長的煎熬,甚至悔恨,總想著「這樣做對嗎?」獸醫師蔡志鴻表示,對於獸醫師來說,治療寵物,並減少其痛苦,這是重大責任,但有些貓狗罹患急重症,無法痊癒,且很難減輕痛苦,就應告知安樂死選項,讓毛小孩有尊嚴地離開。動物執行安樂死,三種情況最常見。蔡志鴻指出,幫毛小孩執行安樂死,以下列三種情況最為常見。1.不可逆的末期腎衰竭以貓咪比率最高,腎臟疾病到了晚期,尿毒指數偏高,神經系統紊亂,動物承受極大的痛苦。一般建議,給予安寧照護、安樂死。門診就常遇到尿毒症貓咪,因腎功能低下,飼主必須天天餵藥打針,在細心照顧下,即使高齡,但仍「痛苦」地活著。一般建議,應考慮讓末期腎衰竭的病貓接受安樂死。 2.惡性腫瘤狗狗罹患腫瘤機率較高,其中以淋巴癌、血管上皮細胞癌、肺癌、腸胃道平滑肌肉瘤等腫瘤居多,如果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狗狗的新陳代謝速度為人類的六至八倍,除了壽命較短,也影響罹癌後的存活期。例如,人類癌友常使用五年存活率來估計預後狀況,換算後,患有惡性腫瘤的狗狗存活期大都只能以「六個月」為單位。到了癌症末期,不少狗狗因為劇烈疼痛而吠叫、呻吟,獸醫師能做的是給予嗎啡等止痛藥物,但藥效一過,疼痛依舊,此時,飼主應該適時放手,讓寶貝早日脫離苦痛。3.身體器官退化例如,小型犬老化後,呼吸道組織容易軟化,結構異常,呼吸困難,導致心臟衰竭,無法行走,嚴重時須倚賴氧氣呼吸器,寵物毫無生活品質,飼主經濟負擔沉重。安樂過程簡單,飼主卻須花長時間走出陰霾。至於安樂死程序,蔡志鴻說,一般施打兩針,第一針為含有嗎啡成分的麻醉鎮定劑,讓毛小孩處於舒緩、無痛、無壓力等狀態,也就是沉睡狀況。第二針則是含有氯化鈉的劇毒藥物,可以在幾秒鐘內讓動物心臟停止跳動。「安樂死過程簡單,只需幾分鐘,但飼主可能得花上好長一段時間才能走出心痛的陰霾。」蔡志鴻說,在執行前,必須花時間與飼主溝通,告知執行的必要性,這是為了寶貝好,無痛、有尊嚴地好走,遠比痛苦活著,更為重要。許多飼主做了寶貝安樂死的決定後,內心愧疚,直覺對不起毛小孩,事實上,在積極治療與安樂死之間,確實難以釐清中間的界線,為此,美國獸醫學會擬定「疼痛、食欲、飲水、衛生、幸福、活動力、好日子頻率」等七大指標。每項指標一至十分,如果總分超過三十五分,就無須考慮安樂死。反觀,總分高達八、九十分,就建議飼主該替毛小孩著想,考慮安樂死。蔡志鴻提醒,飼主務必先做好心理準備,且在寵物熟悉的環境下,如家裡睡窩,或是主人的臂彎、大腿上,安靜地離世。
-
2022-12-18 癌症.癌友故事
為什麼是我?宣告罹癌人生跌落谷底!劉美玲振作後寫下抗癌歷程,助癌友重拾活下去勇氣
「醫生,我喉嚨容易沙啞和腫痛,可以幫我檢查一下頸部嗎?」本來只是因為左右邊乳房都長有數顆大小不一的纖維瘤,而需要例行性看診,卻因為多了一句詢問,開始了一連串的奔波及檢查,惡夢從此展開……。宣告罹癌剎那,美好人生跌落谷底「雖然檢查結果是良性,但腫瘤有六.二公分,我還是幫妳轉診到大醫院去追蹤比較好。」轉診到大醫院後,前兩次檢查都是良性,沒想到第三次檢查發生了巨大的轉折,診斷書竟寫著疑似「惡性腫瘤」,建議進行器官切除!「一定是檢查錯了!」我無法輕易接受這個結果。剎那,眼前變成一片黑暗,人生才邁入正繁盛的年華,為什麼突然間,我就成了癌症患者?就算我再不甘心,罹癌事實仍擺在眼前。最終還是聽從醫師的建議,將腫瘤切除,得知切片報告結果是甲狀腺癌,且有遠端器官轉移,我又再次遭受打擊。「我明明有定期追蹤,為什麼是我?」抗癌之路漫漫,折磨意志與心性每天晚上一個人獨處時,總是以淚洗面,經歷手術、第一次高劑量放射隔離治療,面對身體不適及頻繁來回看診的繁瑣,心中湧現的是無盡的憤恨、悲傷與無助,我發現自己沉溺於絕望情緒之中,快要把自己逼瘋……。自從確診罹癌後,抗癌之路漫漫,治療的副作用不時折磨著我的意志與心性,快樂也漸漸被掩埋。自頸椎到右肩胛骨、右手臂、肌肉大面積纖維化,並且壓迫到神經導致發炎,甚至呼吸時右胸腔會痛,總是從睡眠中不自覺痛醒,苦不堪言,每天都必須狠狠咬著牙才能捱過去。某一次,因嚴重疼痛被送到急診,急診醫師說:「治療過程的不適,跟生死做比較的話,就都不算什麼了。」因此,現在對於疼痛、發炎,能忍就忍,真的痛到想哭時就吃止痛藥,讓自己有片刻的舒緩。最重要的是,我必須努力適應這樣的不舒服,我相信我可以!健康活下去,是我最大的渴望罹癌的第一年過去,對我來說那真是身心折磨、非常不安的一年。罹癌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抗拒、逃避,無法直接凝視鏡子裡的自己,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終於抬起頭,望著鏡子裡的自己,鏡子裡那個罹患癌症、愁容滿面、陌生而沒有表情的人,是誰?一定不是我!身為癌症患者的打擊、檢查結果的擔憂、癌細胞令人驚訝的擴散速度,而自己卻必須堅強、樂觀。這一年讓我震撼,並且留下難以抹滅的深刻回憶,每天夾雜著不安、混亂的情緒。罹癌初期,面對擔心、害怕與痛苦,我無法保持樂觀心情;也時常浮現放棄的念頭,擔心自己沒有能力與癌症對抗。當時最大的渴望與最想做的事,是希望自己可以和大多數人一樣健康地活下去。看見媽媽的眼淚,驚覺原來我這麼自私因為有遠端轉移,必須住在隔離病房,進行高劑量放射性同位素碘-131 治療。「美玲,妳在裡面不用害怕, 媽媽每天都送早餐去給妳吃。」在我進去隔離病房的期間,媽媽每天凌晨三點半起床煮稀飯,接著四點半從苗栗的住家出發,開車送早餐給我。有一次無意中,看見一直以來都很堅強的媽媽,駝著背並來回踱步,用手摀著臉,哭了好久好久……,我才驚覺原來我這麼自私,只想到自己好不好過。我竟然忘記,看似勇敢、堅持陪伴我面對癌症的媽媽,其實也是無助、脆弱、充滿驚恐,因為她可能失去唯一的女兒。對著鏡子自信地說,我喜歡現在的我!除了家人的支持,另一方面,透過癌友間互相扶持,我也決定要為自己活下去,並成為陪伴癌友們面對病症的力量。我開始主動和其他癌友分享,在幫助癌友重新看見生命可能性的過程中,也在強化自己的生命力,看見原來自己可以帶給別人力量,擁有想活的勇氣!從來沒有想過,寫下的抗癌心路歷程,竟可以影響許多癌友;一開始我在臉書分享自己正在為生命添加色彩所做的事,慢慢地,癌友及其他網友也被我影響,和我互相鼓勵,使我感受到書寫所產生的影響力,鼓勵我想要一直持續書寫下去!雖然我是分享者,但在激勵別人的同時,也在激勵著自己,現在我可以對著鏡子自信地說:「我喜歡這樣的我!」延伸閱讀:‧半年內得3癌!但我還活著,讓我更理解生命可貴,分享經歷鼓勵癌友面對‧罹癌如何告知家人?專家建議從4面向下手,一起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得知罹癌後的5個心態轉變!專家教你如何面對與調適本文節錄:博思智庫《不只存活,還要樂活:翻轉癌症,抗癌力大躍進》一書
-
2022-12-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血便應速就醫!30歲男血便、嘴唇與手指末端黑色斑塊 醫:這病恐引發大腸癌
血便應速就醫!30歲越南籍移工陳先生來台工作1年多,血便以為痔瘡發作,豐原醫院發現男子嘴唇與手指末端出現黑色斑塊,安排大腸鏡檢查有多處大小不一瘜肉,切片送檢為「黑斑瘜肉症候群」;醫師王柏政說,此症狀是形成大腸直腸癌的原因之一,所幸及早治療根除。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王柏政醫師表示,此患者情況特殊,一來患者年紀尚輕,二來患者表示家人沒有類似症狀,請他脫下口罩發現,患者嘴唇有數個黑色斑塊沉積,雙手手指末端則有黑色色素沉積。王柏政分析,綜合上述症狀、內視鏡切片病理檢查報告,診斷患者為黑斑瘜肉症候群 (Peutz-Jeghers Syndrome),是一種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以口及肛門周圍皮膚、唇頰黏膜、指趾末端的黑色素沉著,和消化道存在多發性瘜肉為特徵。黑斑瘜肉症候群症患者常有胃腸道、生殖系統和其他器官的良性或惡性腫瘤,王柏政指出,患者此症狀是形成大腸直腸癌的原因之一,所幸及早發現根除,避免釀成大腸癌病灶。而此病少見,男女發病率相等,約有一半病例有家族史。陳先生回想後分享,雙手、腳的黑色斑點從小就有,國中開始偶有血便,因來台灣後更嚴重,尋求就醫。王柏政說,血便有許多原因,不是年紀輕就是痔瘡或相對無害的狀況,加上國人飲食西化,大腸癌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出現血便情況應盡速就醫,降低大腸直腸癌訣竅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定期篩檢。
-
2022-12-16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睡醒昏昏沉沉是正常?柏克萊研究提出3絕招改善
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類似經驗,那就是早上起床後,依然感覺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很想再去睡一會兒,但是因為要送小孩上學,或是上班快要遲到,只好打起精神硬撐到底,但是昏昏沉沉的開車,有一定的危險性,另外昏昏沉沉的工作,效率也會大打折扣。因此,睡眠科學家認為,早晨起床後感覺昏昏沉沉的,其實是身體一種善意且惱人的提醒,提醒你要積極的去解決你認為的小問題,但它卻是一個大問題,而且是社會問題,因為昏昏沉沉所造成的道路交通和職業事故,每年可以有數千人死亡。另外,在昏昏沉沉且喪失清醒和警覺性的情況下,會降低生產力、增加醫療保險的使用和工作缺勤,每年在已開發國家中,估計造成生產總額損失約達2%(即僅在美國就有4,110億美元)。況且,有些人的工作還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安全性,像是軍警人員、醫護人員、消防員和飛行員等等,因此絕對不容小觑。2022年11月19日,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系人類睡眠研究中心的沃克教授(Matthew Walker)和研究員瓦萊特博士(Raphael Vallat )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雜誌上,研究結論證明每個人在早上起床醒來,到底是精神飽滿,還是昏昏沉沉,基本上與個體的遺傳基因僅些微相關(約25%),而大部分則是由四個關鍵因素所決定: 前一晚睡眠的長度和質量,前一天有無運動,早餐的內容和早餐後血糖的反應。因此,沃克教授提出了三絕招讓你醒來都能精神飽滿、清醒和警覺,且並沒有將咖啡或濃茶拿來作為靈丹妙藥。這三個絕招是:每天要做運動、每晚要睡足7~9小時和吃高碳水化合物但含低精製糖的早餐。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漢娜小姐(Hannah Mcdonald)還特別撰寫專文並繪製出三絕招圖表(圖1),提供所有人參考。實驗總共網羅了833位的受試者(英國749人:美國84人),平均年齡46歲,男女比為233:600,其中包含同卵雙胞胎340位,異卵雙胞胎134位。在研究的兩週內,每位參與者會給予多種標準化早餐(內含不同營養成分),並且佩戴加速度計手錶(accelerometer wristwatch),記錄他們白天的運動量,以及晚上的睡眠質量和時間長短,另外還量測並記錄了他們從醒來那一刻,以及,早餐後3小時內(t = 0、0.5、1.5和2.5小時)的清醒度與警覺性水平。吃早餐時間平均落在8點12分,距離起床後平均約1小時8分鐘,餐點由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營養系的廚房統一供應,參與者在吃早餐前需禁食八小時(亦即不能吃宵夜),之後禁食三到四個小時,同時還佩戴了連續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監測血糖值的變化。結果發現,前一天有進行運動鍛煉的參與者,一覺醒來時的清醒度較佳,雖然目前尚不清楚體育鍛煉有助於第二天清醒度的科學理由,但適當的運動可以讓你肌肉疲累,進而帶來更好的睡眠,而因為提高了當晚的睡眠品質,因此造就了第二天醒來後的更加清醒與警覺,頗為合理。另外,眾所皆知運動可以提高情緒,實驗中也確實發現參與者的情緒與清醒度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更快樂的參與者就會感覺更清醒。因為這項研究中,也同時包括同卵和異卵雙胞胎的參與者,所以也分析了遺傳基因在醒後昏昏沉沉中所扮演的角色,結果發現,第二天警覺性的差異只有25%可歸責於基因,其餘都是我們後天可以改變的。前一晚獲得更多、尤其是高質量的睡眠,早被證明有助於提高次日的清醒和警覺性,英國和美國衛生單位都推薦每晚要睡足7~9小時,雖然因人、因年齡而有些微差異,但任何人也絕對不應低於6小時,否則,睡眠不足醒來後,肯定會有認知和感覺運動能力受損的問題發生。柏克萊大學研究發現,比平時睡得早(早睡)或晚起(睡懶覺),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都可以提高早晨的清醒度。科學研究證實,睡眠可以帶來許多的健康益處,所以每天都應該要有規律和充足的睡眠。睡眠除了能讓大腦學習、記憶和做出合乎邏輯決定的多種功能,運作正常外,還能激發創造力。睡眠會重新校正大腦中情緒的迴路,由負轉正,包括撫慰痛苦,提高情緒。睡眠可以補充我們免疫系統的軍火庫,有助於對抗惡性腫瘤、預防感染和抵禦各種疾病。睡眠還可以通過微調胰島素和葡萄糖平衡來改善身體的新陳代謝狀態。充足的睡眠也與我們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密切相關,它可以降低血壓,同時讓我們的心臟保持良好狀態。因此,當你生病時,免疫系統就會積極刺激睡眠系統,要求更多的臥床休息藉以幫助免疫系統加強戰力,哪怕就只是一個晚上睡不好,都會造成免疫細胞丟盔棄甲,戰力大損,口破嘴臭,狼狽不堪。研究也發現,睡眠有助於清除一種叫做腺苷(adenosine)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會在白天當中在您的體內累積,並導致我們感到疲倦,睡覺可以幫助我們清除背負的腺苷嗜睡債,現代大多數人都睡眠不足,所以睡得晚一點(懶覺)確實有助於提高警覺性。在這次研究中證明,早餐應富含碳水化合物,例如燕麥片和雜糧饅頭,但絕對不是含精製糖的糕點或飲料。柏克萊大學認為一般的健康成年人,高碳水化合物低糖早餐(適量蛋白質)是消除早晨昏昏欲睡的最佳選擇,而含糖早餐的效果最差,因為過多的精製糖會使得血糖飆升,進而削弱大腦的清醒度,更加的讓你昏昏沉沉。最後,筆者要說的是,如果你現在每天都是昏昏沉沉的起床,千萬不要習以為常,放任不管。更別就此認命,以為是遺傳基因在作祟,無法改變。千萬不要再用濃茶或咖啡等的提神飲料來解決問題,因為它們可能會損害你的睡眠品質,如此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今天柏克萊大學教授,也是世界頂尖的睡眠科學家提供我們一個不同的、更樂觀的解決之道,就從今天起,你可以開始執行上述三絕招,從此改變你每天早上醒來的狀態,讓你保持清醒和警覺,擺脫那種昏昏沉沉的感覺,精神飽滿,你何樂而不為呢?【參考文獻】1.R Vallat et al., How people wake up is associated with previous night's sleep together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food intak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7116.
-
2022-12-06 醫聲.Podcast
🎧|國人基因資料外洩會「芭比Q」嗎?國衛院專家解答
電影「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中,為求世界和平,「洞見計畫」分析全人類基因資料,從中找出危險因子者加以消滅;在真實世界裡,基因資料是人類重要資產,可以研究開發新治療嘉惠患者。然而,基因資料須謹慎保管利用,防止洩漏或反向運用,避免電影中個資被惡人掌控的情節。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邀集全台32個人體生物資料庫,建立龐大生醫研究資源,提供國內產學研醫界單一窗口、一站式服務,除提供各疾病類別的檢體與醫療數據,也為各類疾病建立基因數據庫。該平台執行長黃秀芬指出,在「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規範下,友善且安全的讓各界運用分析基因及醫療數據資料,有助於執行精準醫療,尤其惡性腫瘤治療,是癌症病友一大福音。🎧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冰島首設國家級基因資料庫冰島是全球第一個設立國家級基因資料庫的國家。黃秀芬說,因其人口少,研究者得以蒐集該國全部人口血液進行基因檢測,建置龐大的基因資料庫,作為該國治療藥物開發、疾病危險因子預測的基礎。冰島成功啟動基因資料庫建置後,各國紛紛仿效。其中最成功者是英國UK Biobank,與藥廠等產業界合作,蒐集50萬民眾的生物醫療數據與檢體,並完成基因檢測數據,是最成功的「公私合作聯盟模式(PPP)」。丹麥、芬蘭等社會主義國家,因社福體系完善,民眾健康數據登錄相對完善,且由政府挹注資金,加上與全國不同醫療機構合作,因此其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也十分成功,發表非常多優秀論文。國際大藥廠亦有貢獻大量資金來協助建立龐大基因數據庫。但丹麥、芬蘭並未對外籍研究人員或廠商開放,不像英國UK Biobank。韓國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則與我們台灣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最為相近,串連全韓國廿七家醫院,輔導其成立個別人體生物資料庫再予以整合。台灣單一人體生物資料庫,基因數據最多的當屬中研院的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該資料庫在民國99年「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通過後成立,主要招募社區民眾,收案數達18萬人。黃秀芬表示,發展精準醫療需要疾病檢體,台灣各大醫院各自設有人體生物資料庫,但因單一醫院收案數量較小,且大多限制該院醫師與研究人員使用,所以實際使用率偏低。跨機構資料互通 節省時間民國109年成立的NBCT,簡化申請流程,協助產學研醫界加速取得所需檢體及數據進行精準醫學研究。黃秀芬透露,曾有一位要進行慢性腎病檢測開發的產業界人士,向NBCT提出檢體申請,在五個月內即取得來自五家醫療機構之兩百份檢體,若分別向不同醫院提出需求,可能要耗時數年,所以該業者對此很滿意。黃秀芬表示,檢體取得速度尚有努力空間,未來將再縮短時間。由於人體生物資料庫檢體出庫時已去識別化,所以此產業界申請者並不知道檢體來自哪些醫院,足見個資保護得很徹底。不同醫療院所儲存病人醫療過程的資料格式各有不同,資料要使用於科學研究前須經過資料標準化過程,以達到跨機構資料的互通性。NBCT共同欄位模式負責人、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表示,國衛院團隊先協助醫療院所在既有電子健康資料架構下建立「共同欄位」,申請者的申請計畫書獲同意後,各合作機構再依統一設定檔擷取需要提供的資料。個資去識別化 護患者隱私楊奕馨強調,資料整理是以分散式系統設計,將資料庫處理系統建置在各醫療院所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內,過程皆符合「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對於獲得同意的申請案僅提供研究所須項目予使用者,「只取出必要資料,不提供非必要資訊,是數據資料使用的最大原則。」外界擔心生物資料外洩造成國安危機,黃秀芬指出,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中有資訊安全管理辦法,NBCT提供的生物資料均依法去識別化,研究者拿到的資料僅包含歲數、性別、生物資料等,無法辨識患者身分,更不可能發生電影中殺害特定基因變異者的情況。台灣人具混種特性,外界擔心境外人士以生化武器對國人發起毀滅性生物攻擊,是華而不實的幻想。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黃秀芬小檔案現職: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士國立台灣大學病理學博士楊奕馨小檔案現職: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共同欄位模式負責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學歷: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生物統計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林琮恩 音訊剪輯:高啟書 腳本撰寫:林琮恩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
-
2022-12-06 癌症.頭頸癌
「如果一定要得一次癌症,我寧願選甲狀腺癌」為何外科醫師這麼說?
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1],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是台灣十大癌症中的第八名,於男性中排名第十二,於女性中則是排名第四。甲狀腺癌的發生個案數約佔所有惡性腫瘤個案數的4%,而死亡個案數僅佔所有惡性腫瘤死亡數的0.35%,由此可見甲狀腺癌是一個相對來說發生率較高、死亡率較低的癌症。若能夠早期發現,甲狀腺癌可以說是一個相對好治療且預後相當好的癌症。本篇文章將帶你認識甲狀腺癌的症狀、預後、治療,並詳細介紹甲狀腺切除手術及術後照顧。甲狀腺癌有什麼症狀呢?預後如何?甲狀腺是一個人體很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對人體生長發育、代謝、適應環境都有莫大的影響。甲狀腺位於脖子前方,周圍有氣管及控制聲帶的喉返神經等重要器官通過。甲狀腺若癌化,則會有脖子腫大或淋巴結腫大的表現。嚴重的話,腫瘤可能會壓迫到氣管或喉返神經,造成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的症狀;壓迫到氣管或後面的食道,造成喉嚨有異物感或吞嚥困難的症狀。因此,若發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儘速就醫至一般外科確認,醫師會透過觸診、超音波檢查或是細針穿刺檢查,確認有無惡性的可能性。依據組織學下的特徵,甲狀腺癌可以被分為四個類型—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濾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FTC)、髓質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MTC)、退行性/分化不良甲狀腺瘤(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 ATC)。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突癌約佔所有甲狀腺癌的91%、濾泡癌佔5%、其餘類型則是各約佔1%左右。在甲狀腺癌當中,乳突癌是最常見、也是預後最好的甲狀腺癌,根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研究統計,五年存活率將近100%,無轉移的濾泡癌及髓質癌也與乳突癌相差無幾。不過較不常見的退化性/分化不良甲狀腺瘤的預後就比較差了,五年存活率僅有34%。至於有轉移的甲狀腺癌,可以分為轉移到附近組織及淋巴結的局部轉移(regional),以及離開甲狀腺周圍的遠端轉移(metastatic)。甲狀腺癌的遠端轉移容易透過血液、淋巴,轉移至肺部、骨骼、肝腎等器官;髓質癌及分化不良癌比起另外兩種類型更容易遠端轉移。局部轉移甲狀腺癌的五年存活率,乳突癌99%、濾泡癌98%、髓質癌90%,分化不良癌剩下9%;遠端轉移甲狀腺癌的五年存活率,乳突癌75%、濾泡癌63%、髓質癌40%,分化不良癌則只有4%的人可以活超過五年[2]。甲狀腺癌有什麼治療選擇呢?一定要開刀嗎?甲狀腺癌的治療包含外科手術、術後放療、以及輔助的標靶治療。一旦懷疑有惡性組織的可能,甲狀腺癌的首選治療就是進行外科手術;術後放療及標靶治療都是用來輔助術後可以將癌組織清得更乾淨。外科手術切除的範圍有多大呢?選擇包含了甲狀腺全切除術、單側甲狀腺切除術、以及淋巴廓清術。雖然醫師會考慮許多因素,但為了讓癌細胞沒有藉屍還魂的可能性,只要腫瘤大於1公分,幾乎都會選擇全切。● 如果有淋巴轉移的可能,必須加做淋巴廓清術。● 若腫瘤範圍介於1到4公分,會與病人討論、評估可採取單側或甲狀腺全切手術。● 如果出現了局部或遠端轉移,腫瘤大於4公分,曾經接受過放射治療,則必須選擇甲狀腺全切手術[3]。甲狀腺全部切除的好處是後續好追蹤、不會受到剩餘正常甲狀腺組織的干擾,而且術後放療的效果較好,但壞處就是術後要一輩子服用甲狀腺素以維持甲狀腺功能;單側甲狀腺切除術的好處是可以保留部分的甲狀腺、不需要一輩子服用甲狀腺素,但是會受到剩餘甲狀腺組織的干擾而無法做術後放療,而且追蹤不易。傳統的甲狀腺切除手術會直接在脖子前方劃下切口,導致許多人因為擔心術後不美觀而不願接受手術,不過不用擔心,現在有內視鏡輔助或微創手術的選項可以選擇。小於1公分的微小乳突癌,可以考慮用微創方式經口或經腋下切除單側甲狀腺。非上述情形的也有內視鏡輔助手術可以選擇,雖然在脖子前方仍會有傷口,但比傳統手術小很多,看起來也更美觀,大部分病患接受度也更高。術後放療是在手術後接受口服放射性碘治療,利用癌細胞會吸收碘的特性,使用具有放射性的「碘-131」釋放出的β射線,瞄準並撲滅剩餘癌細胞。因為體內的碘會影響身體對放射性碘131的吸收,療程前需採取「低碘飲食」。另外,療程前也須停用甲狀腺素,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療程期間及療程後需注意輻射安全防護,一週內多喝水、多排尿,盡量獨立寢居、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減少與小孩和孕婦的長期間近距離接觸。輔助的標靶治療可用藥物不多,主要作為外科手術的輔助角色,手術與放療無法清除時,才會使用Sorafenib或Lenvatinib輔助清除癌細胞。切除甲狀腺後會有後遺症嗎?術後要注意什麼呢?所有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甲狀腺切除手術的併發症有以下幾點:1. 喉返神經受傷,造成聲帶功能受損、聲音沙啞2. 術後頸部出血、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容易喘3. 手術傷及副甲狀腺,影響血鈣吸收,造成血鈣過低,抽筋、手腳發麻等缺鈣現象不過手術併發症的發生與醫師技術有關,建議選擇技術純熟的外科醫師,較能避免後遺症的產生。除了擔心後遺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做好術後照顧的工作。因為甲狀腺素是人體必須的賀爾蒙,切除了全部的甲狀腺後,病患需終身補充甲狀腺素,以維持人體正常機能。服用甲狀腺素有兩個目的,一是切除甲狀腺後病患常出現甲狀腺低下的問題,補充甲狀腺素可以改善不舒服的症狀,二是高甲狀腺素可以抑制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的分泌,抑制殘餘甲狀腺組織的生長。療效好、復發少的甲狀腺癌—「如果一定要得一次癌症,我寧願選甲狀腺癌」甲狀腺癌的治療非常簡單,基本上只要切除甲狀腺加上術後放療或標靶治療,預後可以接近100%。甲狀腺癌病患有許多年輕女性,許多人因為在意美觀而不願接受手術治療。不過以我自己遇過的病患為例,有一位阿姨年輕時有甲狀腺癌加肝臟轉移,經過手術切除後,10多年來追蹤良好,甚至現在孫子都上國中了。由此可知,即使有遠端轉移,大部分甲狀腺癌的預後還是非常好。因此,還是鼓勵那些有症狀的患者去醫院接受檢查,有惡性的可能便及早接受甲狀腺切除手術,只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應是相當良好。參考文獻: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2. ASCO, 03/2022: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thyroid-cancer/statistics3. NCCN guidelines Version 3.2022-Thyroid carcinoma【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兆偉醫師】甲狀腺癌一定要切除甲狀腺嗎?會不會有後遺症?外科醫師來解惑】
-
2022-12-05 癌症.頭頸癌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得甲狀腺癌?醫教你從脖子觸感初步檢察
「頸部長了一個腫塊,是良性還是惡性的?是甲狀腺癌嗎?」不用擔心,繼續往下看,教你認識甲狀腺癌的流行病學、診斷、分類及癌症分期。甲狀腺癌流行病學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年發布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1],甲狀腺癌的發生率為台灣十大癌症中的第八名,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 4.00%,並且逐年攀升;以性別來說,為女性癌症發生率中的第四名,僅次於乳癌、肺癌及大腸直腸癌。甲狀腺癌好發於20至45歲的年輕女性,其他危險因子包括:放射線暴露、個體基因等[2]。根據研究,童年、短時間大量的輻射暴露,如遭遇輻射意外事故;或是長期的輻射暴露,如職業傷害、放射線治療等,都是甲狀腺癌好發的危險因子。除此之外還有名為多發性內分泌腫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MEN)的一種「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這是一種多種內分泌組織發生腫瘤症候群的總稱,至少有兩個內分泌腺體的病變。臨床上這類疾病可分為一、二(MEN-1、MEN-2)兩型,第二型又可再分為A、B(MEN-2A、MEN-2B)兩型。若基因中帶有MEN-1或MEN-2的基因型態,便可能有較高的機會得到內分泌系統的腫瘤。其中,甲狀腺髓質癌即為MEN-2的表徵之一。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得甲狀腺癌呢?您或是您的家人有遇過這種狀況嗎?自己摸到頸部前方有一個腫塊,不知道他是什麼;健康檢查發現自己有一個頸部結節,不知道是良性還是惡性的。若有這種情形,建議至醫院求診,請醫師幫忙檢查、確認喔!另外,若有發現聲音沙啞、呼吸困難或吞嚥困難等症狀,可能是腫瘤的壓迫所致,請盡快就醫!在診間,醫師會先進行觸診、摸摸看腫塊的型態,若是良性腫瘤,通常摸起來會比較軟、有彈性,且邊緣平滑;惡性腫瘤則通常較堅硬且不平滑。若懷疑有惡性的可能,醫師會用超音波來觀察腫瘤的質地,可看出他是偏向囊腫、液體或是實質的成分,之後會進行「超音波導引細針穿刺檢查」,用細針將細胞吸出後,放在玻片上以顯微鏡觀察細胞的型態,來確認是這個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是診斷甲狀腺癌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若依然懷疑是惡性腫瘤,醫師會進行手術將腫瘤切除。而若術前懷疑是乳突癌,會在手術中加做「冰凍切片(Frozen section)」,以決定是否需要更改手術範圍。當冰凍切片的結果報告為「乳突癌」,通常會考慮將雙側的甲狀腺、淋巴結一併切除;若非,則待術後5至7天正式報告出來才能得知檢驗結果,再做後續治療。「冰凍切片」為在手術中以-20℃低溫迅速將組織檢體固定,進行切片、染色,送病理科做切片化驗,一般會在收件後20分鐘內完成報告。品質比不上常規切片,但方便快速,在手術中需要馬上診斷時會採用[3]。分類與癌症分期甲狀腺癌主要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其發生率、預後、轉移方式、性質等都有不同的特性:- 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為最常見的甲狀腺癌,約佔9成患者,預後最好、可存活時間最長,也較少復發。其中,甲狀腺微小乳突細胞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被定義為≤1公分的甲狀腺乳突癌,對治療的成效最好。- 濾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FTC)常見程度與預後均僅次於乳突癌,約佔甲狀腺癌患者中的一成,若在缺碘的地區,則盛行率會提高到患者中的25-40%。濾泡癌無法用細針穿刺檢查或冰凍切片診斷,只能靠一般病理切片化驗。另外,濾泡癌有一種變異型為「賀氏細胞癌(Hurthle cell cancer)」,其淋巴轉移的機會較一般濾泡癌高。- 髓質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MTC)為唯一源自甲狀腺旁濾泡細胞的甲狀腺癌(其他類型都源自於濾泡細胞),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會分泌抑鈣素(calcitonin),可協助醫師進行追蹤。髓質癌的發生率很低,其中約有30%和家族遺傳相關,包含前述提及之MEN-2A、MEN-2B等疾病。- 分化不良癌/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ATC)為甲狀腺癌中最罕見的一種,預後最差。且不同於其他種類好發於年輕人,分化不良癌/未分化癌好發於長者,平均發病年齡約65歲。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4],目前甲狀腺癌的分期方法主要是根據原發腫瘤大小(T)、頸部淋巴結轉移狀況(N)、是否有遠端轉移(M)的TNM系統及年紀、擴散至甲狀腺包膜外之程度(gross extrathyroid extension, ETE)來決定。以下詳列較常見的乳突癌與濾泡癌詳細分期:小於55歲:- 第一期:無論病灶大小及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者。- 第二期:無論病灶大小及淋巴結轉移狀況,有遠端轉移(M1)者。55歲以上:- 第一期:病灶最長直徑小於4公分、僅限於甲狀腺內(T1-T2),且無頸部淋巴結(Nx/N0)或遠端器官轉移(M0)。- 第二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無論病灶大小,有頸部淋巴結轉移(N1),且無遠端轉移(M0)。2. 病灶最長直徑大於4公分(T3a),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3. 病灶有明顯甲狀腺外之侵犯至頸帶狀肌群(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T3b),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 第三期:病灶有明顯甲狀腺外之侵犯至皮下組織、軟組織、喉、氣管、食道或反喉神經等(T4a),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 第四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有明顯甲狀腺外之侵犯至椎前筋膜或包圍頸動脈或縱膈血管(T4b),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2. 無論病灶大小及淋巴結轉移狀況,有遠端轉移(M1)。結語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逐年提高,若為高風險族群,應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提及之症狀,必要時至醫院就醫。發生率增高的情形亦可能是現今健康意識抬頭、健檢普及,造成發現的人數較多所致。透過健檢或自我檢查,就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達到較佳的治療成效。參考資料:[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2] Bogović Crnčić T, Ilić Tomaš M, Girotto N, Grbac Ivanković S. Risk Factors for Thyroid Cancer: What Do We Know So Far?. Acta Clin Croat. 2020;59(Suppl 1):66-72. doi:10.20471/acc.2020.59.s1.08[3]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解剖病理科-冰凍切片是什麼?[4]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Eighth Edition (2017) published b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rrected at 4th printing, 2018.【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兆偉醫師】好發於女性的十大癌症!甲狀腺癌詳解】
-
2022-12-01 焦點.元氣新聞
江澤民96歲白血病逝!急性白血病常被誤以為感冒,年長者須注意
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11月30日逝世,享年96歲。根據新華社發布消息,江澤民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無效,11月30日12時13分在上海逝世。白血病俗稱血癌,分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初期症狀皆不明顯,早期急性白血病跟感冒症狀很類似,都會出現發燒、鼻塞、咳嗽、全身酸痛、頭痛、喉嚨痛、疲倦等症狀,所以很多人常會把急性白血病當做感冒而延誤就醫。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田蕙芬曾經接受採訪時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近年提高到每年超過800例,好發族群為65歲以上長者,約佔5成,也不乏年輕與中壯年,40至60歲病友約佔3成。田蕙芬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會製造大量不正常血球,造成骨髓膨脹、骨骼疼痛症狀;因紅血球低下導致臉色蒼白、疲倦;白血球無法維持正常免疫反應,易莫名發燒;血小板無法發揮凝血功能,導致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白血病跟一般感冒不同的四點:•骨頭疼痛•臉色蒼白、疲倦•容易瘀青•莫名發燒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看更多:元氣網疾病百科─白血病白血病分類白血病可分為急性白血病及慢性白血病,再依細胞來源及型態特徵,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好發成年人,約 75~80%的病人超過20歲。•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源於造血母細胞的惡性腫瘤。90-95%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例中,會出現費城染色體(Ph chromosome)。•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好發 10歲以下兒童,成年人約佔20%。•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好發50歲以上,淋巴球可分為B細胞及T細胞,所以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也可分為這兩型之其中一型。白血病的致病因素1.放射線2.化學藥劑,如長期接觸有機苯(Benzene)的工人3.遺傳或基因突變:先天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等疾病可能誘導白血病發生。4.自體免疫性疾病:自體免疫缺陷可能與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有關。5.病毒感染:目前已知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病毒感染與成年型T細胞白血病有關。白血病的症狀白血病症狀包括貧血、皮膚點狀出血或青腫、發燒、淋巴結腫大、骨額疼痛、關節痛、牙齦腫脹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最常四大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等,若有上述症狀,應盡儘速尋求醫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侯信安之前接受採訪明,白血病患者骨髓內未成熟的芽細胞大量增生,遍布在血液及骨髓取代正常血球。若導致紅血球不夠,會出現臉色蒼白、氣喘如牛的症狀;若導致白血球不足,則容易感染發燒;血小板若不足,則導致凝血功能變差,出現異常流鼻血、牙齦出血、拔牙後血流不止,或是不明原因多處瘀青,女性患者則會出現經血量突然大增,或是經期拉長。異常血球若大量增生在骨髓,則會造成骨髓膨脹、關節疼痛。也因為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被患者忽略,因此民眾若有「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四大症狀,應儘速尋求醫療,可透過血液檢查發現血球異常,或進一步進行骨髓檢查。延伸閱讀:白血病來得又快又急 專家指4大症狀別忽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則類似慢性疾病,每年新確診個案約200位,以65歲以上老年人為好發族群。近年觀察發現,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有年輕化的現象。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醫師王銘崇曾經受採訪指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症狀不明 顯,多數患者都是透過健檢或因其他疾病抽血,發現白血球、淋巴球異常增加才進一步確診。臨床觀察到的其他症狀包括:脖子、腋下等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發燒、夜間盜汗、貧血、脾臟腫大等。
-
2022-11-30 癌症.攝護腺癌
常常陰莖癢?小心陰莖癌! 醫指男人最常見問題,恐增罹癌風險
陰莖時常發癢、腫塊、異味、分泌物,應加強清潔,若反覆發生或無改善,則建議泌尿科檢查。同喬泌尿科診所杜章安院長提醒陰莖癌的風險,留意日常,以免陰莖癌找上門。 常常陰莖癢?小心陰莖癌!醫指男人最常見問題。 發現陰莖癌往往已非早期?杜章安院長指出,幾乎身體各個器官或部位都有可能長出惡性腫瘤,所謂陰莖癌就是長在陰莖的惡性腫瘤。陰莖癌的發生率並不高,不到10萬分之1,但往往都不是在早期被診斷出來,延誤了治療時機。 陰莖癌大多會長在…就腫瘤發展的模式而言,絕大多數的陰莖癌是從龜頭處或前端柔嫩的表皮長出,而逐漸的侵犯深入,可能穿透表皮層、皮下組織、海綿體、尿道,也可能侵犯到膀胱、陰囊或直腸,隨淋巴與血液散播到腹股溝、骨盆腔,或遠端轉移。 陰莖癌有哪些型態?就腫瘤型態而言,最常見的種類為源生於表皮的扁平上皮細胞癌,約占所有陰莖癌的95%,少數皮膚病變的癌症,如黑色素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其他類的癌症,如源自肌肉、血管、脂肪的惡性軟組織腫瘤,或由泌尿上皮長出的移形上皮細胞癌。 男人的常見問題:陰莖癌明確的機轉、風險尚有待更多研究,目前研究大多認為與慢性發炎、刺激有關,例如包莖、未割包皮、陰莖長期藏汙納垢,使得陰莖反覆發炎,進而形成陰莖癌。因此若有包莖、包皮過長、不喜私處清潔或不易清除包皮垢者要留意,雖未必立即影響到健康,但已經暴露在陰莖癌的風險之下。 因此若常常感覺到陰莖癢癢的、有異味、刺痛感、自覺沒有特別注重清潔者,雖未必就是陰莖癌,但通常可能已經符合上述的風險因素,建議盡早改善習慣,若狀況遲遲沒有好轉,及早就醫檢查為佳。 其他風險也包括菜花、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愛滋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紫外線照射、60歲以上,及抽菸者風險性增高。 陰莖出現小小硬塊是什麼?醫指6大症狀小心陰莖癌! 杜章安院長表示,陰莖癌的初期症狀隱晦,或是與局部發炎症狀相似,所以極容易被忽視,民眾應該重視陰莖龜頭的清潔,並且對於某些症狀有警覺性,例如包皮顏色改變、硬塊、刺癢感、不舒服異味、傷口癒合不良、出血、長期結痂、包皮浮腫等皮膚表徵,有懷疑病灶不要忌諱就醫,不管是良性或惡性疾病,早期治療效果越好!如果在鼠蹊處觸摸到硬塊,或是下肢無法消除的浮腫,更不能等閒視之,因為陰莖有豐富的淋巴微循環,上述症狀很可能是鼠蹊、腹股溝、骨盆腔淋巴結節及循環阻塞,必須去鑑別診斷感染症、淋巴腫瘤或是轉移癌。 陰莖癌有哪些治療方式?杜章安院長同時也說明,癌症的治療依照臨床期別而有諸多選擇,例如0期1期陰莖癌通常只要確定消除皮膚病灶,就能獲得很好控制或治癒,例如割包皮、莫式手術、雷射、冷凍療法、局部性藥物(5FU、imiquimod)等。2期可能需要部分切除龜頭或陰莖。3期須手術切除之外,也需要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4期已經侵犯鄰近器官,可能需要更複雜的重建手術來維持必要的生理功能。由此可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可貴! 日常基本6觀念防範陰莖癌,提醒:男人真的也要注意清潔! 男性民眾日常生活大多不拘小節,衛生清潔也常未特別注意,陰莖若也是如此對待,日久恐增加罹癌風險,呼籲應多留意清潔習慣、注意身體症狀,若有疑慮盡早檢查。包皮較長也考慮是否割除,以降低藏汙納垢、引起發炎的風險。性生活也注意安全,盡量避免多重性伴侶、配戴保險套等,如此更有利避免性病或陰莖癌發生。 《延伸閱讀》 .預防HPV相關癌症,男女一起打疫苗是趨勢。 .勃起硬度分等級!來看自己有多硬,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23 癌症.胃癌
與胃癌抗戰挺過8次化療!唐玲「黑痣變腫大」憂是黑色素癌,醫教判別好痣壞痣
47歲女藝人唐玲,一直以來給人健康陽光的形象,於2019年發現罹患胃癌,淡出演藝圈積極抗癌,已陸續切掉子宮、卵巢和胃來保命,勇敢挺過8次化療。但造化弄人,今年5月又診斷出癌細胞轉移,被醫師宣告已是癌症第4期,目前仍積極治療中,要定時就醫追蹤,每次檢查最基本就是驗血、照胃鏡及電腦斷層,勇敢的她會在社群分享自己的抗癌點滴。罹癌後的唐玲對身體內外的變化,時時都提高警覺。她自曝從小長在右腹部的一顆小黑痣,原本很平坦,最近突然變得又腫又大,且周圍還呈現不規則型,讓她擔憂是黑色素癌的徵兆!後來找整形外科醫師化驗,化驗結果是脂漏性角化症,不是惡性腫瘤的皮膚癌,讓她鬆了一口氣;而從小長在腹部的小黑痣,近日已開刀切除。因唐玲現在的身體很敏感,醫師叮囑她千萬不能讓牙齒發炎,否則可能導致癌細胞容易轉移。對此,她也依自身經歷提醒大家,若身上有痣,一旦發現痣的外觀出現變化,如擴大、不規則、顏色不均等,就須提高警覺。貼文曝光後,網友們都紛紛關心她的健康狀況,留言給予支持鼓勵:「加油!關關難過關關過,妳是勇敢的女戰士,祝平安相隨!」、「也太大顆了吧!」、「感謝主,是良性!辛苦妳了」、「我臉頰上也有一顆,開完刀檢驗還好是良性。」、「人生旅程就猶如過無數個隧道,經過黑暗忍耐,終於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是「黑痣」,還是「黑色素細胞癌」?看似無害的痣,竟是黑色素細胞癌的徵兆?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指出,黑色素細胞癌是常見皮膚癌中最致命的一種,容易與良性的痣混淆。臨床上有病患接受雷射治療,反而延誤病情造成癌細胞擴散,等到可疑的痣擴大,病灶已產生傷口變嚴重時,往往已是癌症晚期。以黑色素細胞癌3C期為例,癌細胞因為已經擴散到淋巴結,病患五年存活率不到七成,術後復發率高達九成。廖怡華醫師表示,有熟齡病患到醫美診所求助雷射或冷凍治療除痣,但沒想到治療後,痣仍復發並持續擴大,經皮膚科專科醫師檢查才發現是黑色素細胞癌,治療因病情延誤而更加棘手。醫師提醒,無論雷射或電燒等除痣方式,都無法根除黑色素癌,更可能因延誤治療,造成癌細胞的轉移。該如何避免誤診,錯過黃金治療期?廖醫師建議,如果身上有痣,可以從5個部分觀察是否有黑色素癌的風險:痣的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有異色、直徑大於0.6公分、外觀突起變大。廖怡華醫師提醒,只要有其中一個特徵就應該找皮膚專科醫師就醫,透過醫師肉眼和皮膚鏡檢查,必要時配合皮膚切片病理化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惡化。判別好痣壞痣的ABCDE原則A:對稱性(Asymmetry)指痣的外觀上下左右對不對稱。B:痣的邊緣(Border)若是皮膚病變,會有邊緣呈鋸齒狀,或是缺角、突起,或是沒有明顯邊界等外觀。C:顏色均勻(Color)正常的痣通常顏色均勻,如果痣看起來有不均勻的多種顏色,或是顏色深淺不一,都要留意。D:直徑大小(Diameter)若直徑大於6公釐以上,或是持續變大要注意。E:快速隆起或起變化(Elevation或Evolvement)如果痣快速隆起或是快速擴大,可能有問題。黑色素細胞癌治療 手術切除為主當病患確診是黑色素細胞癌後,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在切除病灶時通常會檢測「前哨淋巴結」,以病理切片檢查判斷癌細胞是否有淋巴轉移,如果有淋巴轉移現象,癌症分期則為第三期;廖怡華醫師說,第三期以後的黑色素癌細胞全身擴散及局部復發的機率很高,因此針對第三期(淋巴轉移)及可切除的第四期(遠端轉移)病患,目前除了手術,還會搭配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輔助療法,降低復發機率。
-
2022-11-17 癌症.肝癌
蕉農突遭整串香蕉擊中腹部! 意外發現肝臟惡性腫瘤破裂
屏東縣58歲林姓蕉農本月2日在香蕉園工作時,不慎遭落下整串香蕉擊中腹部,腹部疼痛加劇,幾乎昏厥,家屬送往衛福部屏東醫院急診,意外發現肝臟10公分大惡性腫瘤破裂,緊急開刀治療,生命徵象穩定後,轉送高醫第二階段治療,手術過程順利,林姓蕉農恢復狀況良好。衛福部屏東醫院今指出,林姓蕉農到院後,醫師經腹部外傷超音波發現右上腹大量積血及肝臟邊緣不規則,疑肝臟大面積撕裂傷,隨即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病人右側肝臟第六節處出現大面積撕裂傷併發大量腹內出血,屬肝臟撕裂傷第三、四級, 同時會診一般外科醫師蔡文豪,到院時病人已出現心跳過快及意識漸趨遲鈍狀態。經急診室大量輸血穩定病人生命徵象後,安排病人開刀房進行剖腹探查手術,意外發現肝臟第六節處一個逾10公分大型肝臟惡性腫瘤破裂並持續出血中,術中經外科團隊研判為肝臟惡性腫瘤破裂引發內出血,隨即用外科填塞術式先行穩定病患生命徵象後,再轉往高醫緊急血管攝影及動脈栓塞治療,隨即啟動二院腹部急症綠色通道,送到高醫完成後續手術治療。部屏外科主治醫師蔡文豪說,腹部外傷包含穿刺傷及鈍挫傷,大部分多為腹壁損傷,偶有腹部內臟受損。臨床上最常見為脾臟損傷,肝臟撕裂傷較為少見。屏東醫院院長王照元說,為讓屏東醫療服務品質能與醫學中心同步,推動屏東醫院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醫療合作,醫師團隊交流、 醫療與照護技術的提升,讓屏東鄉親免於舟車勞頓跨過高屏溪到高雄就醫, 即時救回急重症病患。
-
2022-11-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無痛大腸鏡和傳統大腸鏡有什麼差別?醫揭無痛麻醉風險在哪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大腸癌佔42.9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一。男女發生率與排名具有差異,女性新發生大腸癌的比例為34.6人(每十萬人),排在第三,男性的比例則為52.3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一。按照110年衛福部的死因統計,每十萬人當中有220.1人因為惡性腫瘤死亡,連續40年佔據十大死因之首位,其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佔了28.4人(每十萬人),為惡性腫瘤之第三名。男女之死亡率與排名相仿,女性因為結腸、直腸和肛門癌而死亡的比例為24.0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32.8人(每十萬人),皆居惡性腫瘤之第三名[1]。對於看起來如此窮凶惡極的大腸癌,台灣也發展出了一套篩檢策略,50-74歲的民眾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結果為陽性,則建議至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或是消化腸胃系等內科,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在過去的研究資料顯示,大腸鏡的檢查是必要的,除了診斷之外,也是早期腸癌治療的利器,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卻沒有接受大腸鏡確診的病人,大腸癌的死亡風險會增加6成4[2,3],而且糞便篩檢陽性之後沒有接受大腸鏡檢,產生晚期、轉移大腸癌的機率也會越高!如何克服對大腸鏡檢查的恐懼這篇文章即是針對害怕得到大腸癌,卻也相同憂心疼痛的您。以下會介紹「無痛舒眠大腸鏡」的技術,並分為四個段落且一一講解:1. 傳統大腸鏡與無痛舒眠大腸鏡的差別2. 檢查過程中的工作團隊3. 無痛舒眠大腸鏡的風險4. 結語傳統的大腸鏡,是把一隻軟性、纖維製造、大概一隻食指粗(11-13mm)的內視鏡放入肛門,順著腸道一路向上,觀察直腸及整段大腸,包含乙狀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迴盲瓣的變化,整個過程雖然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但對許多人,尤其之前有接受過腹部手術(包括剖腹產)的人來說並不好忍受。另外,術前要進行清腸,不只飲食須盡量遵守「低渣飲食」、「低FODMAP飲食」的原則外,在術前一天開始使用瀉劑,才能避免不良清腸狀態影響判讀結果。那醫師會用什麼工具來衡量清腸狀態的好壞呢?常用的幾種評分標準[4],都包含了腸腔中的餘糞、食物殘渣與水分,而且清腸狀態越差,瘜瘤偵測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 ADR)會越低[5]。它的定義是在所有接受大腸鏡檢查的病人當中,偵測到至少一顆息肉的病人比率。換個角度來說,清腸不佳的病人,在施作大腸鏡時,視線會有更多阻擋,讓醫師在檢查時必須更頻繁調整腸鏡的角度來執行檢查,對病人勢必會產生更多的不適感。這些狀況會導致內視鏡比較不容易深入、到達腸胃道近端的盲腸。由於檢查時如果遇到息肉或是病變,會根據狀況直接切除或取一小塊組織做切片檢測,因此少看到一部分的腸子,當然也會降低偵測到病變且處理的機率。無痛麻醉鏡檢進行方式工作團隊的分配,則是會在大腸鏡開始之前,由麻醉專科醫師或麻醉師給予適當的鎮靜止痛藥物,使得病人處於適當的全身麻醉深度,以進行內視鏡檢查。無痛舒眠大腸鏡的好處是,由於病人睡著了,就不會有前述描述的不適感,因此內視鏡醫師得以順暢深入鏡頭至近端腸胃道,例如上段提及的大腸末段、盲腸,能有效的避免在檢查的時候漏掉息肉,真正達到早期預防並處理的目標。然而,大腸鏡本身有健保給付,但麻醉藥物需要自費[6]。而麻醉藥物藥效過之後,可能會有一些噁心、想吐、頭暈的副作用,雖然大約一個小時內會消退,但是在這期間就要避免如駕駛交通工具、操作器械等需要精密控制的事情。因此想使用無痛麻醉來接受內視鏡檢查的人,務必請親友陪同、結束檢查時一同返家,儘量不要單獨離院,並且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返家。而這些檢查究竟是什麼人負責為病人進行呢?以無痛舒眠大腸鏡而言,主要由麻醉科醫師與內視鏡醫師共同負責。麻醉科醫師在術前會為病人進行麻醉評估,根據生理狀況與病情將病人分成六級,身體越正常級數越低,而無痛舒眠麻醉則要第二級,也就是有輕度單一系統疾病但控制良好之病患,日常生活不受影響,如高血壓控制良好,無任何併發症的人,或第二級以下才能使用[7]。另外,麻醉科醫師也會在麻醉過程當中,根據個人的生命徵象,如體溫、血壓、血氧、呼吸、心跳等指標,調整麻醉劑量,講求實時監測每位病人的安全。至於內視鏡醫師,則負責操作內視鏡,確認照到的影像當中是否有可疑病灶,需要進行進一步處置。近年來內視鏡操控技術的提升,大腸鏡已經慢慢從以前的雙人操作,也就是內視鏡醫師負責推進鏡頭與充氣,輔助另外一位負責調整內視鏡角度的技術員,改為單人操作,不僅檢查過程可以更加流暢,也可以減少許多不當檢查的副作用發生。無痛麻醉鏡檢風險風險的討論,我們要先了解大腸鏡術後常見的嚴重不良事件(Severe adverse event, SAE),包含出血、腸穿孔等。事實上,比起是否「進行無痛舒眠之麻醉」,更顯著決定是否發生不良事件的因素,其實是「是否有進行息肉切除」[8,9],也就是說,如果某位病人大腸鏡看進去時,真的發現有息肉並進行切除,那事後若是發生出血或穿孔事件,那可能跟「切除息肉」這個動作更有關,而非此位病人是否有進行麻醉。另外,若病人本身就不適合麻醉,例如過去具有重大的心肺功能問題;或是懷疑急性的消化道出血問題與控制不良的慢性病等等,打從一開始,醫師就不會建議這樣的病人進行無痛舒眠大腸鏡,避免後續風險的產生。總而言之,若是曾經有接受過腹腔手術比較容易感受到檢查的不適感,經過麻醉與內視鏡醫師評估無相關風險後,可以考慮無痛舒眠,除了降低不適感與減緩恐懼之外,也能幫助醫師看到整套腸道,從而減少遺漏診斷的機率。比起選擇不同的操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找到合格、值得信賴的內視鏡專科醫師來操作麻醉及大腸鏡的過程,最後再次提醒,透過糞便潛血與大腸鏡檢查發現的早期癌症,存活率高達九成[10],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或逃避,而延遲了就醫獲得治療的機會!參考資料:1. 國健署癌症發生統計新聞稿2. 衛福部 - 篩檢陽性不做大腸鏡 死亡風險增加6成43. Zhang J, Chen G, Li Z, Zhang P, Li X, Gan D, Cao X, Du H, Zhang J, Zhang L, Ye Y. Colonoscopic screening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ancer 2020; 11(20):5953-5970. doi:10.7150/jca.46661.( https://www.jcancer.org/v11p5953.html )4. Aronchick Scale、Ottawa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Harefield Cleansing Scale、Chicago Bowel Preparation Scale5. Hassan C, Manning J, Álvarez González MA, Sharma P, Epstein M, Bisschops R. Improved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s by high-quality colon cleansing. Endosc Int Open. 2020 Jul;8(7):E928-E937. doi: 10.1055/a-1167-1359. Epub 2020 Jun 16. PMID: 32676536; PMCID: PMC7359847.6. 衛福部中央健保署藥品給付標準7. Enestvedt BK, Eisen GM, Holub J, Lieberman DA. Is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classification useful in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endoscopic procedures? Gastrointest Endosc. 2013 Mar;77(3):464-71. doi: 10.1016/j.gie.2012.11.039. PMID: 23410699; PMCID: PMC3816502.8. Bielawska B, Hookey LC, Sutradhar R, Whitehead M, Xu J, Paszat LF, Rabeneck L, Tinmouth J. Anesthesia Assistance in Outpatient Colonoscopy and Risk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Bowel Perforation, and Splenic Injury. Gastroenterology. 2018 Jan;154(1):77-85.e3. doi: 10.1053/j.gastro.2017.08.043. Epub 2017 Sep 1. PMID: 28865733.9. Rutter CM, Johnson E, Miglioretti DL, Mandelson MT, Inadomi J, Buist DS. Adverse events after screening and follow-up colonoscopy.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12 Feb;23(2):289-96. doi: 10.1007/s10552-011-9878-5. Epub 2011 Nov 22. PMID: 22105578; PMCID: PMC3406732.10. Cardoso R, Guo F, Heisser T, De Schutter H, Van Damme N, Nilbert MC, Christensen J, Bouvier AM, Bouvier V, Launoy G, Woronoff AS, Cariou M, Robaszkiewicz M, Delafosse P, Poncet F, Walsh PM, Senore C, Rosso S, Lemmens VEPP, Elferink MAG, Tomšič S, Žagar T, Marques ALM, Marcos-Gragera R, Puigdemont M, Galceran J, Carulla M, Sánchez-Gil A, Chirlaque MD, Hoffmeister M, Brenner H. Overall and stage-specific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screen-detected colorectal cancer in European countri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9 countries. Lancet Reg Health Eur. 2022 Jul 6;21:100458. doi: 10.1016/j.lanepe.2022.100458. PMID: 35832063; PMCID: PMC9272368.【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安睡下檢查、讓病患重獲新生的無痛舒眠麻醉大腸鏡】
-
2022-11-09 癌症.肺癌
健檢發現肺部有結節會是肺癌嗎?醫曝一狀況才需就診追蹤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佔39.8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二。男女發生率與排名相仿,女性新發生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而死亡的比例為35.0人(每十萬人),排在第二,男性的比例則為45.6人(每十萬人),同樣位居第二。又依據110年衛福部的死因統計,每十萬人當中有220.1人因為惡性腫瘤死亡,連續40年佔據十大死因之首位,其中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佔了37.2人(每十萬人),為惡性腫瘤之首。性別也佔了重要的角色,女性因為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而死亡的比例為31.3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54.5人(每十萬人),皆居惡性腫瘤之首。對於看起來如此窮凶惡極的肺癌,台灣也發展出了一套篩檢策略。從2022年7月開始,政府已經公費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獲益對象包含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曾經得過癌症的50-74歲男性與45-74歲女性,以及不論性別,50-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或正在吸菸、戒菸15年內的國民,目的是為了提早發現並處理早期腫瘤、癌症。這時問題就來了,如果真的發現異常,報告上有類似肺部結節、腫塊等字眼的話,該如何處理呢?首先,來認識肺部結節、腫塊的定義吧!一般來說,在做電腦斷層的時候,會請病人吸氣並屏住呼吸,讓肺裡面充滿空氣,使X射線可輕易穿透、藉此成像。咦?不是電腦斷層嗎?跟X射線有什麼關係呢?這牽涉到電腦斷層背後的成像原理,可以視為照了相當多張X射線的影像之後,經過演算法計算,產生的重組影像。判讀的時候,如果發現影像上出現穿透率較低、比較不透明、密度比較高的區域,就會先根據大小給予不同的命名,直徑小於三公分的稱之為結節(nodule),大於三公分則稱之為腫塊(mass)。接著我們會根據結節的型態,大致分成幾種類型。不只如此,單是「根據型態分類的方式」也有許多種,其一是分成實質結節(solid nodule)、非實質結節(non-solid nodule)跟兩者兼具的部分實質結節(part-solid nodule)三種,其中非實質結節又稱作純毛玻璃樣結節(pure ground-glass opacity, GGO 或 pure ground-glass nodule, GGN)。其二是分成實質性結節、亞實質性結節(subsolid nodule),再把亞實質性結節細分為純毛玻璃樣結節跟部分實質結節。而此篇文章後續提到與分類相關的處置,主要採用前者的分類標準。儘管分類的方式有許多種,但相同處是這些結節「不一定就是惡性腫瘤」。事實上,真的是惡性腫瘤的機率只有30-40%,更常見的是良性。原因包含細菌感染造成肺部發炎,而發炎的病程結束之後,肺部組織會進行重建,其中一部稱之為纖維化,而纖維化的痕跡也會在影像上有類似結節的表現。另外,空氣污染物在肺臟裡面堆積久了造成的傷口,也是常見造成結節的原因。畢竟回顧電腦斷層成像的原理,「有結節」只是象徵著那裡有「穿透率與空氣不同」的組織,而惡性腫瘤僅是其中一種可能性,並不需要過度緊張。至於要怎麼判斷是不是惡性腫瘤呢?首先,醫師會根據家族史、環境暴露、是否最近曾感染過等風險因子做初步的鑑別診斷,接著依照初步診斷結果,安排病理切片或是更高階的影像檢查,例如正子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等,除此之外,過一段時間最好再回診進行電腦斷層的追蹤。時序上的資訊往往能給出更有利的線索,一個結節看起來顯著比六個月之前更大、形狀更不規則、密度更大了,相較一個追蹤了三年還是長得一模一樣的腫塊,儘管大小顯著不同,但前者是惡性腫瘤的機率還是相對較高的。所以應該在哪個時間點、或說在報告上看到哪些字眼,需要進入醫療系統內進行常規追蹤呢?根據衛福部公告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初次篩檢出小於6mm的結節,無論是單個或多個、非實質性、部分實質性甚至實質性的肺結節,都只要每年追蹤一次即可。不過每位病人的個體差異性高,臨床醫師可以根據不同的狀況,制定不同的追蹤時間及策略,所以也不是一塊死硬鐵板,完全無法通融。至於大於6mm的結節,就會再根據型態決定分成小於8mm、大於8mm,或分成小於20mm、大於20mm兩組,但大致上而言,處置方式就會如前述提到的:使用再次追蹤電腦斷層、正子攝影、支氣管鏡、組織切片、手術切除等工具,以不同的時間間隔來確認結節是否增大超過1.5mm,原則是結節越大、越多的人,由於惡性機率越高,就會需要以越短的時間間隔固定追蹤。隨著時代演進,各種診斷、治療工具都以日新月異的方式飛速進步,預防醫學、定期健康檢查的觀念也越來越為人所重視,這是醫界相當樂見的。與此同時,具有良好的閱聽素養,不因為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而過度恐慌,避免浪費醫療資源,讓資源可以用在正確的地方,這方面的觀念也相當重要。台灣目前是有提供公費篩檢的,照著規則適當就醫,相信不僅是個人,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也才是長久發展之計。參考資料:1. 國民健康署資料2.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3. Bellomi M (2012) A classification of pulmonary nodules by CT scan ecancer 6 2604. MacMahon H, Naidich DP, Goo JM, Lee KS, Leung ANC, Mayo JR, Mehta AC, Ohno Y, Powell CA, Prokop M, Rubin GD, Schaefer-Prokop CM, Travis WD, Van Schil PE, Bankier AA.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ncidental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CT Images: From the Fleischner Society 2017. Radiology. 2017 Jul;284(1):228-243. doi: 10.1148/radiol.2017161659. Epub 2017 Feb 23. PMID: 28240562.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佳穎醫師】健檢報告說我有肺部結節?!醫解釋「這種的」才需要就診追蹤】
-
2022-11-07 癌症.頭頸癌
嘴破一直沒好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前兆?醫教自我檢測7重點
「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新聞標題聳動的寫著嘴破一年未癒竟罹癌,您是否也擔心自己的嘴破是不是口腔癌前兆?抑或是火氣大而已?別擔心!只要學會自我檢查,您也可以自己分辨、不致過度恐慌或錯過就醫時機。口腔癌是什麼?口腔癌是所有發生在口腔內惡性腫瘤的總稱,口腔的部位包含唇、舌、齒齦、口腔底部、硬顎、頰黏膜。根據組織病理學的特徵,又分為鱗狀細胞癌、唾液腺癌、黏膜惡性黑色素瘤、惡性淋巴瘤、軟組織肉瘤、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其他惡性腫瘤等。其中口腔癌中 90% 以上為鱗狀細胞癌,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近年的比例則是持續增長,原因可能跟歐美國家口交性行為增加有關[1]。除了狹義上的口腔癌,廣義上的口腔癌也時常與口咽癌、下咽癌相提並論,差別僅在於生長部位的不同。根據《Head and Neck Surgery and Oncology》,口咽部的範圍為懸雍垂至會厭軟骨,下咽部的範圍則是會厭軟骨至氣管的環狀軟骨之間。口腔癌是一個致病因子非常明確的癌症,三大最常見的菸、酒、檳榔便是引發口腔癌的元兇。在台灣早期的研究中,發現單獨嚼檳榔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 28 倍,比同時喝酒加抽菸的 22 倍還高;三個因子都有的話,得口腔癌的機率竟然高達一般人的 123 倍[2]。除此之外,口腔衛生習慣不良、陽光照射、長期營養不良也是口腔癌的致病因子之一[3]。根據GLOBOCAN 2018年數據資料庫,全世界的口腔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 4.0[4]。然而,根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台灣的男性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人 41.82,比全世界高上許多倍。此外,口腔癌的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 11.43 倍,是一個十分好發於男性的癌症,好發年齡約為 60 歲左右[5]。口腔癌有什麼症狀?發現癌前病變怎麼辦?口腔癌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兩週以上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口腔內出現白斑或紅斑、出現不明原因的麻木感或疼痛觸痛、不明出血或腫塊、舌頭活動受阻、牙關緊閉及張口困難、牙齦腫脹導致假牙無法固定、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出現腫塊或潰瘍也不一定會痛,往往被忽略而不自知。因此,若發現有長期沒癒合的口腔潰瘍,就要十分注意潰瘍的顏色、質地是否產生變化。口腔潰瘍在癌化之前的階段,醫學上稱之為「癌前病變」。若放任癌前病變惡化,則會形成癌組織。口腔癌前病變包含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等肉眼下可觀察到的病變。顧名思義,白斑和紅斑是肉眼底下可見到的白色或紅色病變,兩者都有可能惡性轉變成癌組織,白斑較紅斑常見,而紅斑轉變成癌組織的機率較高。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是口腔內慢性發炎的疾病,也有機會癌化成口腔癌[6]。值得慶幸的是,癌前病變不一定都會轉變成癌組織,而且癌前病變是可以治療的。因此,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然而,在沒有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之前,光靠外觀無法分辨病灶為良性組織、癌前病變或癌組織。因此,當發現有異常組織時,就要好好到醫院進行檢查,越早期發現癌前病變組織,則越可以避免其惡化為口腔癌。口腔自我檢查要點了解口腔癌及口腔癌前病變後,要怎麼進行口腔的自我檢查呢?以下列出幾點注意事項,供民眾參考:1.持續疼痛或壓痛2.口腔黏膜局部外觀產生變化:正常黏膜顏色粉嫩,不會有特別明顯的顏色變化。若黏膜組織變色,則要小心是否為癌前病變或癌化組織。3.口腔黏膜局部質地產生變化:正常黏膜質地柔軟。若硬化或纖維化,甚至形成硬塊,都是不正常的情形,可能會導致嘴巴打不開、咀嚼困難等症狀。4.持續出現白斑、紅斑、白紅交錯的斑:誠如上述文章提及,白斑及紅斑可能會惡性轉變成癌組織,需特別注意。5.口腔黏膜上出現凸起來的斑塊6.口腔黏膜上出現疣狀增生7.局部出血幾乎所有口腔癌都可以透過完整的口腔檢查被發現。因此,若出現以上問題,就要趕緊去就醫。如果「口腔病灶已超過兩週未癒合」或「近期內曾拔牙或拔除牙科植入物」,則更要考慮去醫院進行切片檢查,因為惡性的機率更高[6]。口腔癌就診資訊學會口腔的自我檢查後,發現異常病變應該掛什麼科呢?在醫院中,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都可以處理口腔癌。醫師會透過視診和內視鏡更仔細檢查口腔內的病灶,要確定診斷的話,則需要做進一步的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為癌組織。不論切片結果是良性或惡性,都仍然要注重口腔的自我照護,因為癌前病變也可能演變成癌組織。發現癌前病變,也需要好好接受治療。如何預防口腔癌?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最重要的是檢查嘴破病灶的顏色與質地是否產生異常變化、問問自己嘴破是否已超過兩週未癒合。學會自我檢查,並願意就醫進行切片,再進行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口腔癌是一個可以有效預防的癌症,戒掉菸酒檳榔,保持良好口腔衛生、配合正確刷牙習慣,基本上就可以免於口腔癌侵犯。另外,男生可施打9價HPV疫苗預防,但台灣HPV引起的口腔癌發生率遠低於歐美,更重要的還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口腔健康,努力戒掉菸酒檳榔的習慣。參考資料:1.Chow LQM. Head and Neck Cancer. N Engl J Med. 2020;382(1):60-72.2.Ko YC, Huang YL, Lee CH, Chen MJ, Lin LM, Tsai CC. Betel-nut chewing, cigarette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related to oral cancer in Taiwan. J Oral Pathol Med. 1995;24:450–3.3.Montero PH, Patel SG. Cancer of the oral cavity. Surg Oncol Clin N Am. 2015;24(3):491-508.4.Sarode G, Maniyar N, Sarode SC, Jafer M, Patil S, Awan KH. Epidemiologic aspects of oral cancer. Dis Mon. 2020;66(12):100988.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6.Abati S, Bramati C, Bondi S, Lissoni A, Trimarchi M. Oral Cancer and Precancer: A Narrative Review on the Relevance of Early Diagnosi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17(24):916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蔡明劭醫師】嘴破一直沒好,是不是口腔癌前兆?!別擔心,醫教一要點分辨】
-
2022-11-0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使用除濕機卻讓皮膚搔癢 醫曝過度除濕害異位性皮膚炎復發
季節交替,最近雨勢不斷,室內潮濕,許多人持續使用除濕機,但睡覺時,皮膚突劇烈搔癢,難以入眠,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鄒嘉倫表示,這一、兩周以來,門診收治許多異位性皮膚患者,其中不少係因過度除濕,皮膚乾燥,導致復發。鄒嘉倫說,異位性皮膚炎為慢性發炎性皮膚病,致病原因為免疫力失衡、第二型發炎反應活動過強。主要症狀為搔癢、紅腫、脫皮、發炎、滲出組織液,其中癢是患者最難忍受的困擾,夜裡睡眠品質變差,常一邊睡一邊抓,有些人以指甲搔抓皮膚,造成傷口出血,不幸感染發炎。為何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處低溫、乾燥等環境時容易復發?鄒嘉倫表示,氣溫下降,環境又乾冷時,皮膚油脂、水分就難以維持在正常比率,過於乾燥時,就會引發搔癢感。治療上,輕度患者以塗抹藥膏、乳液為主,至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則可考慮使用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照光治療、口服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還不滿30歲的機車行老闆陳先生為典型重症個案,念書時,症狀嚴重,皮膚乾裂,癢到睡不著,影響課業成績。工作後,皮膚狀況並未改善,每到冬天雙手皮膚乾裂,布滿傷口,一碰就痛。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程度指標(EASI)達23分,屬重度階段,符合申請健保生物製劑資格,經持續用藥,手掌、手腕、手肘等皮膚才逐漸恢復正常。鄒嘉倫說,生物製劑如同精準導彈,準確地抑制會引發第二型發炎反應的介白素-4、介白素-13,且副作用低、安全性高,不必定期抽血、監測肝腎功能。自今年8月起,健保放寬生物製劑給付對象,只要12歲以上青少年,或是成年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均有機會申請健保生物製劑,而EASI分數則從20分下修至16分。鄒嘉倫強調,異位性皮膚炎看似小病,但如果未能妥善治療,惡化至中重症,還可能增加憂鬱、兒童肥胖、氣喘與鼻過敏、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與惡性腫瘤等共病風險。因此,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務必要聽從醫囑規律用藥,維持良好生活作息,減少菸酒、熬夜,以利長期穩控疾病,避免復發。
-
2022-10-31 醫療.一般外科
我有乳房纖維腺瘤該怎麼辦?有辦法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發生嗎?
除了月經要來之前有點胸部脹痛感之外,妲妲沒想過乳房會有什麼問題,但看到新聞幾位年輕的女藝人罹患了乳癌,甚至因此喪命。妲妲雖然覺得自己還很年輕,仍是聽從了好姊妹們的建議,到醫院做了乳房超音波檢查。做完檢查後,醫師告知妲妲:「你的左邊乳房有一顆一公分大的結節,很可能是乳房纖維腺瘤喔。」「那是什麼東西?我為什麼自己摸不出來?」妲妲急著問。「乳房腫瘤還小的時候,自我檢查很難發現,要靠儀器才能注意到喔。」醫師說明。妲妲很著急:「那我怎麼知道這個結節會不會變成惡性的?難道不能開刀拿掉這顆嗎?」「所以我們需要定期檢查,建議你半年後要再次做個乳房超音波,我們會依據腫瘤在超音波下的形狀、大小、性質、生長速度等評估,有明顯生長跡象的腫瘤可能需要以手術處理,但絕大部分的人可以跟纖維腺瘤和平共存。」醫師解釋。 妲妲對這樣的說法並不放心,想要找到更明確的說法。怎麼會冒出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通常是在乳房內一個界線明確,無痛,且類似橢圓形的實心腫瘤,且乳房纖維腺瘤可說是乳房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雖然提到腫瘤,大家常常會直接聯想到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但乳房纖維腺瘤是一種良性的腫瘤,絕多數並不會增加乳癌的機率。會被稱為「纖維腺瘤」,代表這顆腫瘤的成分包含了「纖維組織」和「腺體組織」。目前多數的專家認為,乳房纖維腺瘤與女性荷爾蒙的刺激有關。原本乳腺組織裡就含有雌激素與黃體激素的受體,對女性荷爾蒙比較敏感,當乳腺組織感受到女性荷爾蒙的高低起伏變化,就會受到刺激,可能會引起組織過度增生改變型態,因而形成纖維腺瘤。由於纖維腺瘤的出現與女性荷爾蒙波動有關,因此大概從青春期的時候就有機會出現乳房纖維腺瘤。到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時候都還可能繼續冒出新的纖維腺瘤;懷孕的過程之中,纖維腺瘤很可能體積會變得更大一些。但等到停經之後,少了女性荷爾蒙的刺激,基本上是不會冒出新的纖維腺瘤,且原本纖維腺瘤的體積很可能會逐漸縮小。研究發現,如果不到20歲就開始服用調經藥、避孕藥,長出乳房纖維腺瘤的機率就比一般女性來得高。乳房纖維腺瘤的特性乳房纖維腺瘤最常見於兩側乳房的外上方,這也是女性本身乳腺組織比較發達之處。乳房纖維腺瘤是實心的腫瘤,裡面是充滿了實質的組織,並不是液體。摸起來常常會有種硬硬的,有點紮實的感覺,且可以感覺到乳房纖維腺瘤界線明顯,類似一顆玻璃珠在皮下動來動去的感覺,比起惡性腫瘤來說,乳房纖維腺瘤的活動度較高。 通常乳房纖維腺瘤不會造成什麼疼痛感,即使壓著那個硬塊處,也不會感覺到疼痛。常常,要到乳房突然痛起來的時候,才會讓女性朋友們想要求診就醫,檢查是否乳房出了狀況;然而這裡要強調一下,真正乳房長了腫瘤時,其實很少會引起乳房痛。然而,如果自己發現到乳房硬塊,務必要就醫檢查,千萬不要拖延,尤其絕不要因為這個腫塊不會痛就不理它。無論是良性或惡性的乳房腫瘤,常常都不會引發疼痛,但一定要用影像檢查確認腫瘤的特性,才能知道是否為惡性!檢查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比較常見於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年輕女性身上,無論是有摸到硬塊,或只是想要做健康檢查,這個年齡層的女性乳房檢查首選是超音波。在乳房超音波檢查時,乳房纖維腺瘤會呈現以下特性:■ 界線明確清楚■ 橢圓長形■ 裡面是個實心的成分,而不是含有液體的水泡■ 超音波下呈現低迴音如果在超音波下有幾個特徵,我們就需要懷疑這個實心腫瘤的特性,可能並不單純只是個纖維腺瘤:○ 腫瘤的邊界並不明確○ 腫瘤並不是個橢圓長型,而比較像雲朵或貝殼般有許多突出的型態,甚至邊緣不規則○ 超音波影像在腫瘤的下方變得很黑,像是拖了一個長長的黑掃把尾巴○ 整個腫瘤內部呈現的顏色並不均勻,可能腫瘤內部含有小水泡或內有鈣化點(延伸閱讀:常見的乳房囊腫與纖維腺瘤)我有乳房纖維腺瘤,該怎麼辦?當女性朋友被告知乳房纖維腺瘤之後,常常有想要「除之而後快」的想法。然而,醫師常常會告訴患者,我們通常並不需要治療乳房纖維腺瘤,絕多數被診斷為有乳房纖維腺瘤的女性朋友,可以與體內的纖維腺瘤和平共存到老,且有的纖維腺瘤會在停經幾年後逐漸消失蹤影。因此,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定期追蹤! 那追蹤是要幹嘛呢?就是定期看看這個腫塊,確認有沒有變化,是變大、變小、還是變形了。在剛看到纖維腺瘤的前一兩年,最好至少半年追蹤一次乳房超音波,如果狀況穩定,之後可改成一年追蹤一次。目前沒有任何口服藥物是讓大家一吃下去,這顆乳房纖維腺瘤就會不見的。因此若在追蹤過程中,發現乳房纖維腺瘤測量起來大於兩到三公分,或在追蹤的過程之中逐漸長大,且長大的速度很快,有增生的特質;影像中看起來有比較不理想的特徵,或在抽吸之後發現非典型細胞,就要認真考慮以手術移除。難道沒辦法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的出現嗎?很不幸地,在現階段而言,我們似乎無法完全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的出現。畢竟,纖維腺瘤的出現與女性荷爾蒙對乳腺的刺激可能是最有關係的,但我們不可能為了良性的纖維腺瘤而用藥讓女性停止分泌女性荷爾蒙,直接走入停經階段。不過,希望大家不需要因此而感到心情不好,絕多數的乳房纖維腺瘤都不會造成什麼問題,僅有少數需要手術移除,演變成乳癌的也是極為少數。無論現在我們的乳房裡有沒有長著乳房纖維腺瘤,都是要定期接受乳房影像檢查,維持健康體重,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來照護乳房健康。原文:
-
2022-10-28 癌症.頭頸癌
資深女星口腔癌4期又罹食道癌,切6成舌重生!戰勝雙癌復出後淚崩「活著真好」
55歲日本資深女星堀智榮美(堀ちえみ)是80年代當紅偶像,15歲時以偶像歌手身分出道,和小泉今日子、中森明菜是同時期(1982年)竄紅,所以有「花之82年組」之稱,經歷結婚、離婚、生子之後,至今仍活躍演藝圈。但造化弄人,堀智榮美於2019年2月宣布罹患舌癌第4期,動了長達11小時手術,切除6成舌頭組織和頸部淋巴結,並做了舌頭重建手術;於同年4月又發現得到食道癌第零期。歷經生命巨變,她一路以來都積極面對,還把抗癌過程寫成文字,鼓勵有相同情況的人們,抗癌之路走了4年終於畢業。如今堀智榮美的舌頭是靠後天重建,受到切舌手術影響,導致說話咬字不是很清楚,但她並沒有被命運打敗,曾說「即使失去了舌頭,也能夠再次唱歌」,同時傳達「只要不放棄,夢想總會成真」的積極態度。堀智榮美昨(27日)開記者會,慶祝出道40周年復出,更宣布要舉行演唱會。如今對她而言每一天都彌足珍貴,談到這幾年來的心路歷程,忍不住淚崩感嘆「活著真好」、「沒想到我還能夠再唱歌……」。她說「這次的演唱會並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希望我、堀智榮美能重新活下去」。舌頭疼、出現紅白斑 恐舌癌症狀根據聯合報記者丁禮莉報導,北醫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指出,口腔癌病例持續增加,舌癌是口腔惡性腫瘤第二常見腫瘤,發生率與嚼檳榔、抽菸、喝酒有密切關係,自覺症狀為舌頭出現紅白斑、潰瘍、疼痛,舌頭容易觀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率較高。45至64歲是舌癌好發年齡 口腔惡性腫瘤多數屬麟狀上皮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顎部、臼齒後區及顎部;45至64歲是好發年齡,男性與女性比例為4:1。大部分舌癌患者都採傳統手術切除,但舌頭是發聲器官之一,部分舌頭切除可能影響發音,清晰度較差。更嚴重造成溝通障礙,影響個人社交生活,舌頭靈活度也影響吞嚥功能,更遑論外觀因手術疤痕而有所改變,造成患者常是術前猶疑、術後畏縮。所幸醫療技術進步,帶給舌癌患者更多選擇。透過前導性化學及標靶治療,加上舌頭患部插種方式的近接放射治療,可成功保留舌頭組織。舌部插種放射線治療為健保給付,但標靶藥物及化療藥需自費,約30萬元。對舌癌而言,外科手術切除仍是第一選擇,但只要充份表達個人治療需求並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仍可望達到希望的結果。另外提醒,國健局針對30歲以上嚼食檳榔或已戒檳榔、吸菸,且兩年內未做過檢查者,均有口腔癌免費篩檢項目。
-
2022-10-18 癌症.頭頸癌
34歲女星無預兆罹甲狀腺癌爆哭!醫:女性發生率是男性三倍,做好2件事助預防
34歲女星林欣霈過去曾演出「真愛找麻煩」、「真愛趁現在」等偶像劇,外型亮麗、身材窈窕的她,即使淡出演藝圈多年,也經常在社群平台分享生活點滴,人氣相當旺,但近日她卻驚爆今年6 月安排健檢當作生日禮物,未料卻發現甲狀腺異常,回診後確認為惡性腫瘤,回想當初得知結果,她說,走出醫院後呆站在門口崩潰大哭:「老天爺!為什麼是我?!」林欣霈昨(17)日在臉書發長文公開3個月來的抗癌歷程,表示在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數量異常,之後轉診進一步做超音波和穿刺,發現甲狀腺附近長了5、6顆腫瘤,其中1顆已鈣化,最大達3公分,等待報告結果又是一陣緊張與煎熬,原本她還不斷地自我催眠希望是良性,無奈最終被告知是惡性腫瘤,罹患甲狀腺乳突癌,「我記得我腦中一片空白,呆站著誰也沒有打電話,口罩因為眼淚跟鼻涕的關係都濕了。」不過,她很快地收起眼淚、整理好情緒,「遇到了就處理!難過擔心負面抱怨,都不能解決問題。」在等待開刀治療的過程,林欣霈調整作息、避免勞累,所幸因癌症是初期,手術過程順利,她開心喊:「恭喜我!畢業了,抗癌成功」並稱目前繼續做放射碘131治療、定期回診拿藥和追蹤即可。林欣霈經過這段抗癌歷程,除了感謝親友的陪伴,她也想跟大家說:「可以的話,試著將心比心,給患者一些正能量,不需要責備也不用陪他們難過,只要給他們放鬆跟愉悅的心情,帶他們轉移注意力,但關心也要拿捏,過多的關心也會讓患者感覺壓力。」什麼是甲狀腺癌? 女性發生率是男性三倍【2022/10/18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報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表示,甲狀腺位在兩條鎖骨正中間凹陷處,往上1.5公分左右,靠近男性喉結位置的下方。甲狀腺主要負責分泌甲狀腺荷爾蒙,又被稱為甲狀腺素,負責調節新陳代謝、心跳等。根據研究,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女性遠高於男性,比例大約是3比1,造成甲狀腺病變,較為明確的證據顯示,與幼年時曾暴露過量的放射線有關,如曾接受頭頸癌、腦瘤等放療,會大幅增加成年後出現甲狀腺癌的機率。許多文章顯示,甲狀腺癌女性高於男性,主要與壓力、內分泌失調有關,張聖為表示,臨床上確實有蠻多個案有這類的現象,但研究並未明顯證據證實。除了林欣霈以外,藝人寶媽、前副總統呂秀蓮都曾罹患過甲狀腺癌。甲狀腺癌好發年齡約在50歲上下,九成的甲狀腺癌屬於良性,僅一成為惡性甲狀腺癌。甲狀腺癌分為四大類型,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濾泡癌、甲狀腺髓質癌、甲狀腺分化不良癌,其中以甲狀腺乳突癌為最多,占整體的8成到9成,通常乳突癌的患者會有3到4成的機率,已經出現頸部淋巴轉移,剩餘的1成則以甲狀腺濾泡癌為主,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分化不良癌發生機率少之又少。張聖為表示,林欣霈於34歲罹患甲狀腺乳突癌,雖然年輕但治療預後較佳,若大於55歲才被發現罹患甲狀腺乳突癌,有更高的機率出現淋巴轉移,且治療預後較差。甲狀腺癌有什麼症狀?張聖為表示,無論是甲狀腺癌或是甲狀腺結節等,有八成以上的患者不會有任何症狀,僅有二成左右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摸得到腫塊等。多數的甲狀腺疾病患者都是透過健康檢查被發現,如檢查頸部超音波、抽血檢測甲狀腺功能等,或是本身有甲狀腺亢進或低下者,定期追蹤發現。甲狀腺癌如何治療?張聖為表示,甲狀腺癌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果甲狀腺癌經切片檢驗為良性,手術治療的前提則是評估甲狀腺癌是否已影響到患者,如腫瘤壓迫到聲帶、外觀不佳、影響吞嚥等,良性腫瘤切除,不一定會切除整片甲狀腺,也不會切除淋巴。若是惡性甲狀腺癌,則建議立即手術,避免淋巴轉移通常都會一起切除淋巴。進行手術治療後,避免惡性癌細胞殘留,會搭配放射性碘131治療,原理是甲狀腺素會與碘結合,讓結合後的甲狀腺素成為標的,進行放射治療,徹底消除惡性的癌細胞。後續則是服用甲狀腺促進素等方式治療。如何預防甲狀腺癌?避免罹患甲狀腺癌,張聖為表示,第一預防輻射線暴露,減少不必要的X光檢查,第二是查看自身是否有癌症家族史,定期做健康檢查;其餘的方式則是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攝取充足的營養、調節生活壓力、保持運動等。如果有甲狀腺亢進或甲狀腺低下,應定期追蹤服藥,避免有癌變的機率。關於甲狀腺癌,你應該要知道的事為什麼會發生甲狀腺癌?在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真正的原因,但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一般來說,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而且大部分是良性腫瘤,所以只要遵循醫囑,大部分都可以回歸正常生活。在過去的統計可以發現到,大部分罹患甲狀腺癌的病患為女性,以發生率來說,女性是男性的三倍,常見的年齡是35~55歲。想要預防甲狀腺癌,可以這樣做:◎洗澡時可仔細檢查自己的頸部,看看是否有異常凸起的腫塊,若有發現異常,應儘快找醫師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定期接受身體健康檢查,甲狀腺癌與遺傳因子有關,若家人有甲狀腺癌,可以定期追蹤檢查。參考資料:認識甲狀腺癌:https://reurl.cc/vWVQne元氣網疾病百科甲狀腺癌:https://reurl.cc/qNQGDE
-
2022-10-15 焦點.元氣新聞
曾肝腫瘤罹患憂鬱症!67歲苦苓突宣布「身心狀況不佳」無法創作
知名作家苦苓(王裕仁)日前才過67歲生日,在臉書感性致謝向他祝賀的網友們,今(14)日突宣布將停止更新臉書與Podcast《苦苓巴拉巴拉》,並透露停更原因為「身心狀況不佳,暫時無法繼續創作」,希望能早日恢復和大家空中再相會。網友們得知消息後相當不捨,紛紛留言要他好好保重身體,會等他回來:「沒關係,我們可以等」、「老師加油,期待您下次回來」、「等待您康復,期待更新!」。而好友周玉蔻留言「保重」,曾出演麻辣鮮師「萬老師」的郭昱晴也留言祝福「保重身體!平安健康!」。事實上,苦苓在今(2022)年3月時就自曝,某天出現耳鳴跟嘴鹹的狀況,看了好幾個醫生都沒改善,之後才知道是長了14.5公分的肝臟腫瘤,但並非肝癌。接著又因患有超過400萬個B肝病毒和憂鬱症接連發作,讓他鬼門關前走一遭,坦言一度想輕生還寫遺書交代後事,連遺書都備好、財產也分配完了。2月苦苓也曾分享最新健檢結果,表示飯前血糖、糖化血色素、尿酸、血清總膽固醇、中性脂肪等,全都落在標準範圍,讓他鬆口氣說:「看來這400多天來和病魔的奮戰並沒有落敗!」肝是沈默的器官 醫師籲超音波檢查護肝【2020-05-05 聯合報 / 記者王思慧/花蓮即時報導】台灣是B、C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區域,而且肝是人體沉默的器官,呼籲40歲以上民眾除抽血檢查外,記得要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有助於發現腫瘤,及早治療。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說,肝腫瘤包含惡性及良性,若證實是良性腫瘤,就不用太過擔心。肝臟的良性瘤中,以血管瘤最常見,再來是良性結節性增生,腺瘤則較少見。惡性腫瘤就是肝臟惡性腫瘤,如肝癌、膽管癌、轉移癌,往往是身體出狀況才發現。多數的肝硬化和肝癌是由慢性B、C型肝炎而來,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顯示,肝癌是台灣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約有7000名患者死於肝癌,這個數字比起新冠肺炎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戎伯岩醫師表示,酒精、黃麴毒素,部分化學物質,也是誘發肝癌發生的危險因子,肝臟是沈默的器官,沒有痛覺神經,等到身體功能開始異常而準備就醫時,可能已罹患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戎醫師指出,目前現有的診斷工具包含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新的診斷檢查工具,包含對比劑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等能更快發現腫瘤。超音波沒有輻射線也非侵入性檢查,不傷身體也不會感到不舒服,民眾若能保持警覺,注意身體變化,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追蹤,並配合醫師的檢查治療,及早發現治療。
-
2022-10-12 癌症.其他癌症
吳淑珍眼瞼長惡性腫瘤 眼科醫提醒「反覆復發的針眼」是警訊
前總統陳水扁妻子吳淑珍左上眼瞼出現異物,經診斷為惡性腫瘤,10月10日在高雄長庚醫院手術切除,初步順利。眼瞼會長惡性腫瘤?醫師指出,眼瞼留80%為良性,20%是惡性,惡性之中有九成是基底細胞癌,一成是鱗狀細胞癌和皮脂腺癌。如果眼瞼反覆發炎、出現突起或腫塊,甚至出現少見的睫毛脫落症狀,都應提高警覺。吳淑珍左上眼瞼有異物 檢查結果是惡性腫瘤陳水扁於十月十日晚間在「陳水扁新勇哥物語」臉書專頁中透露吳淑珍手術訊息:「日前經慶明眼科盧兆功醫師切除腫瘤,吳淑珍的左上眼瞼已確診為惡性腫瘤。高雄長庚陳順勝教授安排楊怡慧醫師,留學英國倫敦大學眼科醫學博士,現任角膜科主任、眼整型科主治醫師,利用10月10日國定假日犧牲休息,幫吳淑珍做眼瞼腫瘤切除及重建手術,前後約2個小時以防止惡性腫瘤蔓延。未來重建後眼瞼形狀不理想再做修整。非常感謝楊主任及其團隊的高超醫術,並祝眼部挨刀的吳淑珍早日康復!」吳淑珍今年6月間確診,住院11天,一度消瘦到剩32公斤,今年7月過70歲生日,家人齊聚為她慶生,她當時氣色不錯。但吳淑珍今年健康考驗似乎特別多,家人發現她左上眼瞼有異物,經檢查確認是惡性腫瘤,安排在國慶日到高雄長庚手術,手術時間約2小時,陳水扁陪在妻子身旁,展現深情一面。【延伸閱讀:扁嫂吳淑珍眼瞼長惡性腫瘤 國慶日手術近況曝光】反覆復發針眼為徵兆 醫:有時併有潰瘍傷口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每年診間都會看到一到兩個眼瞼惡性腫瘤的病人,推估台灣每年可能有幾十例,以50到60歲以上年長者為主,女性比男性略多一些,病人主述多為「反覆復發的針眼」,有時併有潰瘍傷口,這種更要警惕。新竹諾貝爾診所眼科專科醫師連祐暘表示,不少門診病人抱怨「眼皮凸凸一顆」,最常見有兩種,會痛的常是良性的針眼,也就是麥粒腫,會出現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不痛的常是因皮脂腺堆積導致的霰粒腫,大多熱敷就會消腫。要是腫塊反覆出現,通常就要做病理切片,確認是否為惡性腫瘤。眼瞼腫瘤20%是惡性 常被誤認為良性霰粒腫眼瞼腫瘤80%是良性的痣、黃斑瘤、囊腫、肉芽腫、血管瘤;20%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中,九成是較不易轉移、預後較佳的基底細胞癌,常長在下眼皮或眼睛內側;一成是較容易轉移,好發下眼皮的鱗狀細胞癌、好發上眼皮的皮脂腺癌,後者常被誤認為是良性的霰粒腫,而被忽略。切除腫瘤術後定期追蹤 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連祐暘指出,占惡性眼瞼腫瘤九成的基底細胞癌,第一好發部位是下眼皮,第二是眼睛內側,外觀常見一顆凸凸的,中間有潰瘍狀凹陷。基底細胞癌相對較不會轉移,大多局部侵襲,只要切除乾淨,預後較好。另外一成的惡性眼瞼腫瘤,常見好發於下眼皮的鱗狀細胞癌和好發於上眼皮的皮脂腺癌,雖然少見,但比較有機會轉移或侵犯神經。鱗狀細胞癌與日曬有關,易使皮膚發紅脫屑,外觀較無特色,易與其他皮膚疾病混淆,需切片檢查才能確認。皮脂腺癌較長在上眼皮,要是腫塊反覆發炎變硬,或是出現「睫毛脫落」這種針眼不會發生的病癥,就要特別小心。 連祐暘提醒,上眼皮的皮脂腺較旺盛,皮脂腺癌和霰粒腫都容易長在這邊,也都有腫塊,兩者常會被混淆,如果霰粒腫治療無效,就要小心評估皮脂腺癌的可能性。呂大文表示,治療上,眼瞼腫瘤通常在眼科門診切除,然後送病理切片;若發現惡性,就要安排二次手術,做更廣泛的切除,以免癌細胞經由眼眶旁的鼻腔和血流轉移。術後因眼皮被部分切除可能導致眼睛閉合不全,要暫時用紗布蓋著,以免角膜過乾,接著要安排眼瞼重建手術,通常重建後3到6個月,8成病人可恢復正常睜閉眼。但病人需要定期追蹤檢查,以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若已轉移,就要再做放射治療。【延伸閱讀:扁嫂吳淑珍眼瞼發現惡性腫瘤 醫師分析這種癌最容易忽略】
-
2022-10-11 癌症.其他癌症
扁嫂吳淑珍眼瞼發現惡性腫瘤 醫師分析這種癌最容易忽略
70歲的扁嫂吳淑珍近期切除左上眼瞼之惡性腫瘤、接受眼瞼重建手術。眼科專科醫師指出,80%眼瞼瘤是良性的痣、黃斑瘤、囊腫、肉芽腫、血管瘤,20%是惡性腫瘤,其中多數為較少轉移、預後較佳的基底細胞癌,常長在下眼皮或眼睛內側。剩下10%較容易轉移的,是好發下眼皮的鱗狀細胞癌、好發上眼皮的皮脂腺癌,後者常因誤認為良性的霰粒腫,而受忽略,若反覆發炎治不好,都應提高警覺。新竹諾貝爾診所眼科專科醫師連祐暘表示,眼科門診病人不少會抱怨「眼皮凸凸一顆」,最常見有兩種,會痛的常是良性的針眼(麥粒腫),有紅腫熱痛的發炎症狀;不通的常是因皮脂腺堆積導致的霰粒腫,大多熱敷就會消。要是腫塊反覆出現、治不好,通常就要做病理切片,以確認是否為惡性腫瘤。連祐暘指出,最常見的惡性眼瞼腫瘤是「基底細胞癌」,大約佔90%之多,好發部位第一名是下眼皮,第二名是眼睛內側,外觀常見一顆凸凸的,中間有潰瘍狀的凹陷。基底細胞癌相對較不會轉移,大多在局部侵襲,只要切除乾淨,病人預後也比較好。剩下10%的惡性眼瞼腫瘤,是好發於下眼皮的「鱗狀細胞癌」和好發於上眼皮的「皮脂腺癌」,雖然少見,但比較有機會轉移出去,或侵犯神經。連祐暘提醒,上眼皮的皮脂腺比較旺盛,皮脂腺癌和霰粒腫都容易長在這邊,也都有腫塊,因此兩者常會被混淆,如果霰粒腫治療無效,就要小心評估皮脂腺癌的可能性。要是腫塊反覆發炎變硬,或是出現「睫毛脫落」這種針眼不會發生的病癥,就要特別小心,可能是癌病。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每年診間都會看到一到兩個眼瞼惡性腫瘤的病人,推估台灣每年可能有幾十例,以50到60歲以上年長者為主,女性比男性略多一些,病人主述多為「反覆復發的針眼」,有時併有潰瘍傷口,這種更要警惕。呂大文表示,治療上首先要在眼科門診做切除,然後送病理切片。若發現是惡性,就要安排二次手術,做更廣泛的切除,以免癌細胞經由眼眶旁的鼻腔和血流轉移出去。術後剩餘的眼皮可能導致眼睛閉合不全,要暫時用紗布蓋著,以免角膜過乾。接著要安排眼瞼重建手術,通常重建後3到6個月後,8成病人可恢復正常睜閉眼。病人還需要定期追蹤檢查,以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若已轉移,就要再做放射治療。
-
2022-10-11 醫療.消化系統
「胃痛」別急著吃止痛藥!醫提醒:6大原因造成胃痙攣,先做這件事最重要
你聽過胃痙攣嗎?所謂的胃痙攣就是俗稱的「胃抽筋」,它雖稱不上是疾病,只是臨床症狀,但當出現此症狀就代表胃已經承受不了!千萬不要再虐待你的胃了!英文補教名師徐薇,就因「急性胃痙攣」痛到暈倒失去意識,撞到眼鏡斷裂、右臉腫脹,手肘也受傷,因此千萬別輕忽。胃痙攣是什麼?胃痙攣是由於腹腔的平滑肌不自主收縮而產生肌肉抽搐,是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所發生在腹腔鋒利的、間歇性的收縮或是疼痛、不適的感覺。常以劇烈收縮表現,通常以上腹痛為主,疼痛感有起伏,是一陣陣地疼痛,不同於胃潰瘍持續而穩定的疼痛,胃是腹內的臟器,醫師比喻,一個袋子劇烈收縮時,袋內的內容物會往袋口衝,因此在胃痙攣時常伴隨噁心或嘔吐的現象。6大原因造成胃痙攣造成胃痙攣的原因很多,從飲食、藥品、疾病到心理因素都有,大致可以區分為以下6 種。 1.飲食不當:食用過量刺激性、辛辣、油膩、生冷、酸甜等食材都可能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部絞痛不適。而暴飲暴食、用餐時間不規律也容易導致胃酸過多、容易引起胃痙攣的症狀。2.菸酒過量:菸、酒都屬於刺激性物質,過量飲用都會降低胃腸血流及前列腺素之生成,容易影響腸胃道黏液的正常分泌,降低胃部的自我保護能力,也連帶使得胃部容 出現不適症狀,甚至於胃痙攣。3.情緒激動、壓力過大:胃是腹內的臟器,一般來說由自律神經所掌管的,自律神經的中樞在腦幹,且腦幹與精神同一個中樞,因此情緒不穩定容易引發胃痙攣,所以情緒爆起爆落、急躁時容易胃痙攣。4.有肝膽腸胃疾病:舉凡胃潰瘍、腸胃炎、腸躁症、腸阻塞、肝硬化、膽結石、便秘等都可能引起胃部異常收縮而出現疼痛,若是出現胃腸嚴重發炎,或是惡性腫瘤(如大腸癌)也可能引發胃痙攣的問題。5.婦科疾病:例如經痛、卵巢囊腫、生殖泌尿道感染、急性或慢性神經性胃痛、子宮內膜異位,也都可能是誘發胃痙攣的主要原因。6.服用特定藥物:部分藥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引起胃痙攣,例如控制高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氣管擴張藥物等都可能會影響腸胃道的正常功能,使胃在排空能力減弱的情況下,容易發炎,進而增加胃痙攣的發生率。此外,長期服用止痛藥也可能造成胃部損傷,因而加重胃痙攣問題。如何緩解?胃痙攣必須要先辦別胃痙攣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許多人胃痛會直接吃止痛藥緩解,但醫師建議發生胃痙攣時,首先應先靜下來讓胃休息,且先不要吃任何東西,喝點溫開水有效以後,仍須對病況找出原因。如果直接吃止痛藥,反而會將身體想傳達給你的胃痛警訊掩蓋,因此發生胃痛時,首要要做的應該是找原因,而不是只吃止痛藥! 最後,如果你經常胃痙攣發作,應先觀察自己的生活作息是否規律、情緒起伏狀況如何?必要時請到醫院找醫師討論,是否需做進一步胃鏡檢查。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10-11 焦點.元氣新聞
扁嫂吳淑珍眼瞼長惡性腫瘤 國慶日手術近況曝光
前總統陳水扁妻子吳淑珍左上眼瞼出現異物,經診斷為惡性腫瘤,她今天在高雄長庚醫院手術切除腫瘤,防止病情惡化,手術初步順利,醫師表示,若眼瞼重建後形狀不理想,會再做修整。吳淑珍今年6月間確診,住院11天,一度消瘦到剩32公斤,宛如「紙片人」。吳淑珍今年7月過70歲生日,家人齊聚為她慶生,她當時笑得滿足,氣色不錯。吳淑珍今年健康考驗似乎特別多,家人發現她左上眼瞼有異物,經檢查確認是惡性腫瘤,安排在國慶日到高雄長庚手術,手術時間約2小時,陳水扁陪在妻子身旁,展現深情一面。
-
2022-10-02 焦點.用藥停看聽
人工水晶體、玻尿酸、假牙黏著劑 專科醫師詳解查詢度最高的常用醫材
日常生活中使用到醫療器材的機會不少,元氣網在國內所有健康網站中,最先成立「醫材百科」,方便民眾查詢醫材名稱與使用,對於健保差額給付項目更列出各醫院收費。元氣網醫材百科自八月上線以來,超過15000人次查詢,此次挑選查詢度最高的六種常用醫材,包括人工水晶體、關節注射液/玻尿酸、人工髖關節、假牙黏著劑、傷口敷料、尿液試紙,專訪專科醫師教導大家聰明使用。人工水晶體選擇前 先問自己「喜不喜歡戴眼鏡」隨著年齡增長,眼睛水晶體逐漸老化、混濁,形成白內障,此時光線無法完全穿透混濁的水晶體,容易出現視力模糊、看不清楚。經醫師評估後,若症狀嚴重將需要置換人工水晶體,以取代原有混濁的水晶體,讓視力恢復清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說,現在醫材科技進步,人工水晶體可以附加矯正近視、老花、散光等多焦點功能。人工水晶體依功能不同,價格也不同。陳瑩山說,目前為健保給付傳統球面型水晶體,但容易有眩光、影像不清楚,眼睛疲倦等問題。而特殊功能水晶體,依健保署醫材比價網的自付差額醫材資料,於不同功能、品牌的費用不一,如非球面、單焦點價格為1至3萬不等;非球面、二焦點價格為6000至6萬不等;非球面、三焦點價格為4至8.5萬不等;而最貴的為有矯正老花、散光功能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要價11萬元。「民眾要問自己喜不喜歡戴眼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師黃柔蓁說,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術後通常仍搭配眼鏡,才能支應日常生活所需,因此選擇前務必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醫材。若選擇自費人工水晶體,黃柔蓁提醒,通常醫材廠商會提供保證卡,植入後也會拍照做現場記錄,保證書內會載明度數、廠牌、型號,外殼也貼有核准字號,因此要為自己健康把關的民眾可依照保證書上的資訊,自行上網查詢。關節注射液/玻尿酸保守治療半年無效 健保才給付施打膝蓋長期使用,發生軟骨磨損、退化而出現發炎情形,此為退化性關節炎,一般50歲以上就有可能發生關節炎,如果以前膝蓋受過傷,甚至更早就會發生軟骨磨損及關節炎的情形。因發炎會導致關節液的黏彈性改變,使得關節疼痛及活動不順。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政光說,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玻尿酸的關節腔注射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玻尿酸就像膝關節的潤滑劑,可以改善發炎膝關節液的黏彈性,讓患者運動更滑順,同時也可降低發炎反應,減少關節的疼痛。一般關節炎的病人皆可施打玻尿酸,但病人的膝關節如有紅腫、積水等情形,則應該進一步抽關節液檢查,排除感染等情況,再施打玻尿酸,避免施打後更腫脹疼痛。陳政光說,目前健保有給付玻尿酸的治療,但關節炎患者須經藥物、物理治療半年無效後,才能健保給付,以緩解症狀。也有民眾不願等待而選擇自費施打,目前玻尿酸根據分子量的高低及在體內留存的時間,分為半年三針、半年一針及一年一針型。半年一針及一年一針型是2020年開始納入健保給付,可減少病人到醫院的次數,因應疫情的關係,也越來越多人選擇使用。據訪查,目前玻尿酸半年三針,一針費用約1000多元,而半年一針的費用約3000多元,另有一年施打一針劑型,費用約6000多元。假牙黏著劑假牙應定期修整 不能只靠黏著劑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許多長者有缺牙問題,必須製作、戴上活動假牙。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說,若活動假牙與口腔黏膜不完全密合,摩擦後可能會造成粘膜破損、疼痛,為增加密合度及穩定度,須使用假牙黏著劑。但假牙黏著劑僅為輔助性質,最重要的必須靠牙醫師精準的製作假牙,避免咬合干擾及確保穩定度。如果民眾只依靠假牙黏著劑固定假牙,那真的是本末倒置。黃茂栓說,為維持活動假牙與口腔黏膜的密合及穩定度,建議民眾應定期回診,約每3至6個月由牙醫師修整一次活動假牙,同時進行咬合調整,避免假牙、粘膜出現損傷,降低戴上假牙的不適感。而晚上使用假牙後,一定要取下,將附著在假牙內側面的黏著劑清洗乾淨,而口腔內上的假牙黏著劑及食物殘渣,也要清洗乾淨。假牙黏著劑為醫療器材,必須至藥局、藥妝店等具有醫材販售資格的地點購買。假牙黏著劑依不同品牌,價格有所不同,一條70克價格大約落在200多元至400元之間。傷口敷料適用不同類型傷口 購買前應諮詢醫師皮膚傷口分為外傷、撕裂傷、擦挫傷、手術切割縫合等急性傷口,以及褥瘡、糖尿病足等超過四周以上,或該癒合卻未癒合的慢性傷口,而慢性傷口可能從急性傷口演變而來。新光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林育賢說,不論傷口為急性或慢性,應給予保護力佳的傷口敷料,以保護傷口避免感染、發炎及疼痛。林育賢說,傷口敷料種類多元,包括紗布、薄膜敷料、泡綿敷料、含銀泡綿敷料、親水性纖維敷料、水膠敷料、人工皮等,使用時機都不同。如擦挫傷等開放性傷口,因已失去表皮,此時可以採用人工皮、泡綿敷料保護;如果是更嚴重的傷口,就應給予膠原蛋白敷料,促進傷口癒合及皮膚生長;若傷口已出現感染問題,可使用抑制細菌、控制感染醫材,如含銀的紗布、泡綿敷料、人工皮等,待感染問題解決後,再使用其他敷料促進皮膚生長。林育賢說,使用傷口敷料應諮詢醫師意見,選擇合適的敷料,讓傷口盡速復元,避免感染。而更換傷口敷料時,應注意要用食鹽水、溫開水沖洗乾淨後,再行更換。至於使用傷口敷料能不能降低產生疤痕的機會?林育賢說,傷口是否會留下疤痕,取決於傷口深度,但若使用合適傷口敷料,加速傷口癒合,確實有機會降低疤痕形成。傷口敷料費用方面,依不同傷口類型,健保給付不同的敷料。林育賢說,如褥瘡合併感染傷口,健保給付含銀敷料,若是肌腱、骨頭、關節外露等傷口,健保給付非含銀敷料。但是,約有80%至90%的傷口敷料仍需要自費,如自費含銀敷料一片約700至3000元、人工皮一片約100元、泡綿敷料一片約300至500元,可是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因有可能會買到不合適的敷料。人工髖關節年輕族群 可選較耐磨的陶瓷材質髖關節長期使用,將造成軟骨磨損、退化;長期喝酒、使用類固醇藥物,或是股骨頭、股骨頸骨折等,也容易導致髖關節的股骨頭出現缺血性壞死,產生提早萎縮等情形。國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彭孟炤說,當出現走路時髖部疼痛、長短腳、髖關節活動度不佳等症狀,甚至無法久站久走,應考慮置換人工髖關節。彭孟炤指出,置換人工髖關節分為「半人工髖關節」,僅更換股骨頭,而不更換髖臼,「全人工髖關節」則為兩者一併置換。而人工髖關節材質分為耐磨與一般型,耐磨多採用陶瓷材質,一般型為健保給付,材質為鈷鉻合金。建議年輕族群可採用耐磨的陶瓷材質。彭孟炤說,進行手術前,應經醫師詳細評估手術方式,選擇適合患者病情的人工髖關節。目前依健保署醫材比價網的自付差額醫材資料,股骨頭約為9000多元,但如全人工髖關節整組,包括複合物強化陶瓷股骨頭、添加抗氧化劑髖臼內襯、健保給付的髖臼杯及股骨柄,價格達18萬6000多元。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骨科教授韓偉表示,人工髖關節的選擇上大同小異,每家廠商使用的金屬大多類似,頂多是選擇台灣製或外國製的差異。若要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韓偉建議病患可以詢問三個問題,第一是醫師在替換人工髖關節手術的經驗;第二是使用哪款人工髖關節,價格、需求等等有無符合;最後則是做完手術後有無合作的物理治療師,才能夠更快速地習慣人工髖關節,也讓肌肉順利復健康復,重拾日常生活。尿液試紙潛血反應、蛋白尿……可檢驗多種疾病尿液試紙可檢測尿液有無出現潛血反應、蛋白尿、糖分、膽紅素及尿液酸鹼值等。國泰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說,檢測尿液是藉此研判腎臟、膀胱、尿道、膽道等有無出現感染、發炎、結石,或是肝臟、腎臟有無代謝異常,或患有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等。如驗出糖分時,應懷疑可能患有初期糖尿病,若檢出膽紅素則與膽道發炎有關,甚至女性懷孕過程,定期產檢時也會進行尿液檢查,一旦發現泌尿道感染,必須立即治療,避免誘發早產等狀況。此外,尿液中不應有蛋白質,如果經檢驗為蛋白尿,應是與腎功能代謝有關。酸鹼值檢測方面,如果檢測後,pH值為6.5以下,此為偏酸情形,應懷疑可能是罹患高尿酸血症,而可能有結石問題。但蔡樹衛說,不論是經由尿液進行何種檢查,均為初步檢測,如果發現異常時,必須進行更詳細的影像等檢查找出病因,給予適合的治療。部分尿液試紙還可以檢測亞硝酸鹽、酮體等,蔡樹衛說,這也是檢測尿液有無細菌感染的指標。酮體是糖類的代謝物,尿液不應該有酮體,若有應懷疑可能患有糖尿病、腎臟發炎,或是正在服用相關容易產生酮體的藥物。但糖尿病常不會以尿液檢測作為確診的依據,最後還是會利用空腹抽血加以確診。蔡樹衛說,若懷疑是泌尿道感染進行尿液檢測,尿液試紙多有健保給付,但也有基層診所或機構提供自費的尿液篩檢,若是經由網路搜尋,尿液試紙價格多為數百元左右。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專家:多吃5種天然食物助抗老
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系教授,心理學家伊莉莎.埃佩爾(Elissa Epel)博士研究發現:熱狗、冷凍食品、含糖飲料這類加工食品會傷害端粒,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則對端粒有益。因為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都經過太陽光的長期曝曬。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二○二○年六月,由西班牙納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營養、食品科學與生理學系的瑪麗亞.貝斯-拉斯特羅洛(Maria Bes-Rastrollo)教授和阿梅莉亞.馬蒂(Amelia Mart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調查了食用高度加工的垃圾食品與端粒長度縮短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八百八十六名參與者(六百四十五名男性和二百四十一名女性),研究對象僅限於具有大學畢業學歷的人,年齡在五十七~九十一歲之間,歷時十九年。根據對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攝入量,參與者被平均分為四組(低、中、中高和高)。研究結果顯示,高攝入量組的人更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家族史。他們的飲食習慣中與地中海飲食相關的食物較少,如高纖維食物、橄欖油、水果、蔬菜和堅果。與最低攝入超加工食品組相比,另外三組人端粒縮短的可能性,分別增加了二九%、四○%和八二%。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與很少吃超加工食品的人相比,每天吃三份及以上的人,會使其端粒長度縮短一倍。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早期研究指出,端粒縮短可能與含糖飲料、加工肉類、其他富含飽和脂肪和糖的食物存在因果關係。這些超加工食品是一種工業生產的食物,由油、脂肪、糖、澱粉和蛋白質的混合物組成,它們幾乎不含全天然食物。而且,通常添加大量人工調味劑、色素、乳化劑、防腐劑和其他為增加保質期和利潤的添加劑。近年來,許多營養專家將肥胖的流行與超加工食品的氾濫聯結在一起,這些食品經加工之後,具有很長的保存期限,並且不可避免地含有鹽,糖,脂肪和其他添加劑。營養專家說,這些食物容易使人吃得過飽,因為它們富含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添加的糖和脂肪,對消費者具有吸引力。然而,這些食物往往缺乏纖維、蛋白質、維生素和其他重要營養素。一項嚴謹的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權威雜誌《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研究發現,當人們飲食中富含超加工食品(例如早餐的穀物、鬆餅、白麵包、含糖優酪乳、低脂食品)時,他們攝入的卡路里明顯增加,導致體重增加。該研究的主要人物,美國國立糖尿病研究院肥胖症專家凱文.鄧尼斯.霍爾(Kevin Dennis Hall)博士表示:超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卡路里,並且確實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轉化為肥胖、消化系統疾病和腎臟疾病。事實上,被譽為「營養學界達爾文」的加拿大醫師溫斯頓.A.普萊斯(Weston A. Price)博士,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調查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紐西蘭、南美洲叢林、阿拉斯加以及南太平洋小島上,與世隔絕的那些原始部落的飲食文化和營養。結果發現,原始的飲食文化只吃經過太陽光長期曝曬的新鮮食材,肉類、魚類甚至生吃,缺乏蔬菜水果和穀物,不吃加工類的食物,並不會營養不良,也極少生病。然而,一旦他們接受了現代化的飲食文化,尤其是精製的麵粉,含糖的飲料、植物性油脂和現代加工食品之後,卻導致營養不良,以及一連串的疾病叢生。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防曬讓維生素D不足?要攝取多少才夠?一圖看懂不同年齡每日所需攝取量成吉思汗的軍糧-牛肉乾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太陽的熱,日曬脫水,降低微生物與細菌的數量,延長食物的時效,增加人們的便利性。像是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輕騎兵之王,草原上的霸主。他的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讓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創建人類有史以來領土最龐大的帝國。世人稱他為「世界的征服者」,毛澤東稱他為一代天驕,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美國《時代》雜誌評選他為世界千年偉大人物。成吉思汗以區區十萬人的蒙古大軍,打下比古羅馬帝國還大的疆域,主要就是依靠特有的補給食物「牛肉乾」。自古草原民族就有曬肉乾的習性,吃不完的肉放在盛陽下風吹日曬,自然風乾晾製成牛肉乾,需要食用時就用滾水燙成肉湯。牛肉乾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軍糧」,蒙古騎兵餓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食用,在馬背上就能補充體力。這種方式既不會耽誤行軍,還能快速充飢,正是靠這些牛肉乾成就了成吉思汗迅如閃電的鐵騎,一日千里,馳騁歐亞,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強大帝國。5種太陽光曝曬的天然食物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之一李時珍(一五一八年~一五九三年),與扁鵲、華佗和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被後人譽為「藥王」,他花了三十多年的心血,為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醫學著作—《本草綱目》,並被翻譯成多國語文(英、德、法、拉丁、義、俄、日、韓、越等等)風行全球。《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天然食物的養生作用,特別舉出幾樣,與「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十九世紀才傳入中國)一起分享讀者:1. 香菇 香菇中含有抗癌物質香菇多醣(Lentinan,LNT)、β-1,3 葡萄糖苷酶(β-1,3 Glucosidases)和β-1,3 葡聚糖(β-1,3 glucan),能提高機體抑制腫瘤的能力,間接殺滅癌細胞,阻止癌細胞擴散,對癌症有治療作用。因此,香菇在國際上被譽為防治癌症的「核子武器」。日本科學家把鮮香菇浸出液,餵食長了腫瘤的小白鼠,一個月之後,小白鼠身上的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香菇可以幫助人體殺滅感冒病毒,因為香菇中含有一種干擾素誘導劑(interferon inducer),能誘導體內干擾素的產生,而干擾素可以干擾病毒的蛋白質合成,使病毒無法繁殖,從而使人體產生免疫作用。香菇中含有三十多種酶、十八種胺基酸,人體所必須的八種胺基酸,香菇就含有七種,如果人體缺乏酶會導致新陳代謝下降,引發疾病。香菇中的核酸類物質,包括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環磷酸胞苷(cCMP)。環磷酸腺苷(cAMP)是一種調節代謝的活性物質,具有抑制細胞生長和促進細胞分化的作用,可用於抗腫瘤、治療牛皮癬、防止血液中膽固醇增加、動脈硬化、降低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等。人類自古就利用乾燥方式來長期保存食物,除了穀物,還有魚乾、牛肉乾、白蘿蔔乾、芋頭乾等許多乾燥食物。太陽光的紅外線具有熱能,食物中的水分會吸收紅外線的熱能,促進水分子運動,脫離食物。換言之,食物可藉由日曬乾燥脫水。紫外線含有高能量,能夠直接殺死細菌,也就是具有殺菌作用。此外,紫外線具有破壞分子的能量,破壞有色成分,產生漂白的效果。多虧如此,寒天、乾瓢(瓢瓜乾)才能如此純白。乾香菇因歷經日曬乾燥,除了脫水、不易腐敗,還能增加維生素D的含量。乾香菇除了營養增加,曬乾脫水後的粗纖維,也比脫水前的纖維量還多,帶來更多的健康成分。乾香菇與新鮮香菇最大的差異就是風味不同,由於香菇中存有罕見的「香菇香精」(Lenthionine),經過太陽曝曬乾燥,可提升酵素活性,產生出更濃鬱的香氣。李時珍形容香菇「芳香韻味,一發釜鬲,聞於百步」,意思就是說,掀開鍋蓋老遠就能聞到香氣。香菇對身體虛弱的人、老年人幫助很大,可提升身體的陽氣,尚可治療小便失禁。香菇經過日曬後,其中所含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同時也是合成維生素D的前軀物質(precursor),會轉變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2。亦有研究發現,乾香菇維生素D的含量,比一般新鮮香菇多了二~三倍。只能說老一輩的人真有智慧呢!2. 蘿蔔蘿蔔是人類的健康之友,價廉物美,深受人們的青睞,古代民間讚美蘿蔔的諺語不勝枚舉:「蘿蔔上場,醫者還鄉。」、「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上床蘿蔔下床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常吃蘿蔔常喝茶,氣得大夫滿地爬。」、「家財萬貫,不如蘿蔔就飯。」李時珍對蘿蔔也極力推崇,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蔔「乃蔬中最有利益者」。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一一八二年~一二五一年)在《用藥法象》中說:「上床蘿蔔下床薑,薑能開胃,蘿蔔消食也。」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上床前吃點蘿蔔可幫助消化,促使「胃和」,從而夜間「臥安」,一覺睡到天亮,有利於增進身心健康。每晚睡覺前吃蘿蔔,能消食(幫助消化)化積(消除食物積滯),延年益壽。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上床時吃蘿蔔呢?因為經過一天勞動,身體疲勞,吃點蘿蔔退火消食,有利於休息。而早起人體陽氣還未充盈,吃涼性的蘿蔔,容易使脾胃功能受損。蘿蔔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等,維生素C的含量比蘋果和梨高八~十倍,能誘導人體產生干擾素,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預防感冒。有近十種天然食物中含干擾素,其中最為理想的首推蘿蔔。蘿蔔含有一種名叫雙鏈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的活性成分,能誘發出干擾素,對胃癌、食道癌、鼻咽癌和子宮頸癌等的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蘿蔔還含有一種木質素(lignin),能夠提高巨噬細胞的活力,可以把癌細胞吞噬掉。不過,要發揮蘿蔔的上述功效,最好生吃,因為這種活性成分不耐熱,口腔內的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對這種活性成分耐受性較好,可以讓活性成分充分地發揮其誘導干擾素產生的作用。唐代藥學著作《四聲本草》中說:「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其中的「生嚼」十分合乎科學,因為蘿蔔中的澱粉酶(Amylase)不耐熱,遇到攝氏七十度的高溫便被破壞,維生素C也怕熱,所以蘿蔔最好生吃。除此之外,蘿蔔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大腸癌、結腸癌。近年來,臨床醫學證實蘿蔔汁外敷,可以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效率高達九○%以上。在老一輩的智慧裡,會透過太陽曝曬的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同時經過陽光乾燥後風味變得更濃郁,甚至增加營養價值!原本瑩白的蘿蔔,經過鹽巴醃製與石頭的重壓後,蘿蔔內的鐵跟鈣比例增加,因此開始轉變成褐色。蘿蔔含有微量鞣酸(tannin)成分,鞣酸的特性是有微微的特殊氣味,就是我們所知的一股「陳年」味道,接下來日復一日的太陽照射,顏色就會逐漸變黑。蘿蔔變成老菜脯後,具有一些食療功用,民間流傳對於治療咳嗽尤其有效,因此又被稱為「窮人的人參」!3. 大蒜 埃及人是尼羅河的兒女,伊姆荷太普(Imhotep)是古埃及一位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他是一個曠世奇才,憑藉其建築師、工程師、藝術家的才華以及他對醫學的瞭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薩卡拉(Saqqara)金字塔,建造時間約西元前二六六八年~前二六四九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建築學家。如今,伊姆荷太普設計建造的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侵襲後,依然佇立於世,成為古埃及文明的象徵。這座階梯式金字塔坐落於開羅西南方三十公里的薩卡拉,是人類建造的第一座完全用石頭構成的建築物。伊姆荷太普認為,人類全部都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子民,人死後靈魂只有走上一條通向太陽的階梯,才能與太陽神接觸,從而得到永生。 伊姆荷太普讓建築金字塔的工人,在每天的飯菜中吃大蒜,增強抵抗力跟體力,也建議國王讓古埃及的將領跟士兵吃大蒜,增強戰鬥力。一九○八年,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一八四九年~一九一九年)表示,伊姆荷太普是「真正的醫學之父」,而不是希波克拉底。奧斯勒強調,伊姆荷太普是「第一個從古代迷霧遮掩中,清晰脫穎而出的醫生」。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被德國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納粹軍隊封鎖,醫藥物資缺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購買了幾千噸的大蒜,用來治療英國士兵的槍傷、刀傷,成效良好。科學實驗顯示,大蒜含有大蒜素(Allicin)是殺滅病菌的有效成分,科學家發現,大蒜能在三分鐘之內殺死細菌。嘴巴裡嚼幾瓣大蒜,可以把口腔中的細菌全部消滅,因此醫生推崇大蒜是天然的青黴素(Penicillin)。全球著名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曾經報導大蒜能夠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東漢時期的名醫華陀,用大蒜泡醋治療腸道寄生蟲,這個方法一直流傳至後世。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裡就曾提到:「大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除此之外,大蒜內含豐富的硒,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peroxide)的分解,減少惡性腫瘤所需的氧氣供給,從而抑制癌細胞。大蒜中的脂溶性揮發油成分,可以啟動巨噬細胞的功能,加強免疫力、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還能夠加速血液流向皮脂腺和毛囊的速度,從而促進毛髮生長。台灣的大蒜香氣十足,很難被其他外國蒜替代,建議讀者要買一定要買乾蒜球,因為在曬乾的同時,蒜膜與蒜梗中的養分,還會持續被蒜瓣吸收,因此等到完全曬乾時,吸飽精華的蒜瓣會變得更辣更香唷!4. 薑 薑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經常會用到的食材,除了可以當調味料,也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材。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的說法。夏天多吃薑,那吃什麼薑呢?在不同的時期採摘的薑,口感不同,功效也不一樣,生長了四個月的薑叫「生薑」,也叫嫩薑;而生長了十個月的薑就叫「老薑」。那生薑和老薑的功效有什麼不同呢?兩種薑區別大,生薑(嫩薑)大約生長四個月就能採收,其外皮乾淨偏淡黃色,帶有紫紅色的鱗片,因其纖維較少,口感脆,所以經常用於涼拌、醃漬等開胃小菜。老薑的生長時間長,需要充足的陽光,陽光越足,秋收的時候,辛味越重。老薑的顏色比較暗黃,表皮發皺。生薑比較鮮嫩,表皮很薄,含水量高,纖維很細,口感爽脆,味道不是很辣。因薑齡較小,薑辣素(Gingerol)、薑油酮(Zingeron)、薑烯酚(Shogaol)、薑油醇(Zingeberol)等等這些植化素的含量低,效果不如老薑。而老薑皮糙肉厚,纖維比生薑粗很多,有嚼不爛的感覺,味道也很辣。做菜時最好用老薑,味道更香,很多人搞錯,用了生薑,難怪做菜不香,因此坊間才有「薑還是老的辣」的說法。吃薑必須講究時間,晚上不可以吃,一年之中秋天不可以多吃,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吃薑,因為薑辛溫可以暖胃。而夜間人身體的陽氣本應收斂,如果吃薑就違反生理的晝夜節律了。一般女性月經來潮、生產後,氣血多虛,經冷瘀血多,需要靠老薑來溫經、散寒、製造新血,往往吃掉三台斤以上的老薑,因為煮麻油雞、魚湯、炒腰花通通加老薑。老薑之所以能夠發汗驅風寒,是因為薑中含有豐富的薑辣素,味辛辣,而辛主散,所以能夠驅風散寒。薑辣素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夠使心臟跳動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全身產生溫暖熱呼呼的感覺,並且促使全身的毛孔張開,流出的汗帶走體內的毒素。所以,人一旦受了風寒,民間通常以薑湯讓身體出汗來加以治療,這是有科學道理的。除此之外,坐飛機、坐車、坐船會暈眩嘔吐的人,只要細嚼幾片老薑就有療效。5. 綠色花椰菜(青花菜) 「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大約在一九四○年左右由美國傳入台灣,綠色花椰菜是台灣地區重要的蔬菜,以冬、春季最為盛產,彰化、雲嘉南及高雄都是產區。美國生產的綠色花椰菜(Broccoli)有百分之九十是產自加州,其餘來自亞利桑納州。其中,美國出產的綠色花椰菜有一五~二○%供外銷,前三名的輸出對象分別是加拿大、日本和台灣。加州的綠色花椰菜主要產區在薩林納斯(Salinas Valley),薩林納斯是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出生的地方,當年斯坦貝克是以作品《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國際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藥理學家保羅.塔拉萊(Paul Talalay)教授,領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藥理學實驗室,於一九九二年發現綠色花椰菜中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具有抗癌特性(包括但不限於乳腺癌,皮膚癌,肺癌,胃癌、口腔癌、直腸癌和攝護腺癌)。這項發現被刊載在《紐約時報》的頭版,導致美國各地的綠色花椰菜銷售數量增加了一倍。蘿蔔硫素是含硫配醣體(glucosinolate)的水解物,這種富含硫的植物化合物(抗癌化學物質),在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和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被發現,具有抗腫瘤特性。然而,蘿蔔硫素僅在與一種稱為黑芥子酶(myrosinase)的特定酶接觸時,才會轉化為活性蘿蔔硫素形式,該酶在植物細胞壁受損時釋放。未加工的綠色蔬菜中蘿蔔硫素含量最高,其中綠色花椰菜的菜芽中(三~五天大的綠色花椰菜的菜芽),含有的蘿蔔硫素是普通綠色花椰菜的五十倍以上。因此,必須將綠色花椰菜切過之後再靜置一段時間,黑芥子酶才會合成出蘿蔔硫素,也才具有抗癌效果。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曾經做過研究,如果將綠色花椰菜之類的十字花科蔬菜水煮五分鐘,其中的抗癌成分蘿蔔硫素就會流失二○%~三○%,時間增加到半小時,蘿蔔硫素更會流失七成。此外,黑芥子酶不耐熱,即使是稍微用水煮或是微波,都會讓這種酵素遭到破壞,無法合成蘿蔔硫素。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農業和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公布了綠色花椰菜的研究結果,切碎、靜置三十分鐘以上的花椰菜,比起直接調理,攝取到的蘿蔔硫素多二.八倍!讀者請記住,要吃進最多綠色花椰菜的抗癌成分,務必將綠色花椰菜清洗乾淨後,莖部切成小段,剝下頭部的花蕾,放置三十分鐘再生吃或者是以攝氏七十五度的熱水川燙一下。二○一三年七月九日,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推動反肥胖運動,在白宮舉行午宴,款待全國各地贏得「健康料理競賽」的五十四位小朋友,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也來作陪。一位小朋友問歐巴馬總統最喜愛吃甚麼食物,歐巴馬回答:綠色花椰菜。這答案令人想起老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總統在一九九○年惹出的綠色花椰菜風波。他當年表示,從小就不喜歡綠色花椰菜,無奈母親總是逼他吃,「我現在已經是美國總統,我再也不要吃那難吃的綠色花椰菜。」此話一出,全美輿論一片譁然,不僅種植綠色花椰菜的農民抗議,家庭主婦更是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多吃綠色花椰菜。眼看風暴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逼得老布希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我只是誠實地說出個人小時候的心理感受,沒想到竟然引起這麼大的風波,難道你們也想讓自己的小孩吃煮的糊糊爛爛的綠色花椰菜,像我一樣痛苦嗎?還是你們要我當個說謊的總統?」老布希的美式幽默,逗得美國民眾會心一笑,瞬間化解了這場綠色花椰菜風暴。在美國,其實很多人不愛吃青菜,因為歐美習慣水煮青菜,把綠色花椰菜之類的青菜,煮得軟軟糊糊的,大人小孩都不愛。不過,這麼多年以來,美國民眾已經改變烹調的方式,習慣生吃綠色花椰菜沾沙拉醬。肥胖是美國最大的健康危機,就連第一家庭也躲不掉。二○一○年蜜雪兒透露,家庭醫生曾說第一千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讓她驚覺兒童肥胖的嚴重性。「我們經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肥胖問題,總覺得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而讓我們的孩子暴露於肥胖的危險中。」蜜雪兒在白宮八年期間,從自己本身做起,將健康飲食觀念推廣到全美國,帶領美國兒童脫離肥胖。有一次,蜜雪兒訪問校園,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現任總統的名字嗎?」「巴拉克.歐巴馬。」「他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麼?」「不知道。」「那我告訴你們,就是巴拉克。」引起小朋友一陣大笑!因為歐巴馬的名字巴拉克(Barack)跟綠色花椰菜(Broccoli)的英文發音十分相近。蜜雪兒接受媒體訪問時,形容第一家庭是「綠色花椰菜之家」,「唯一不會讓我家小孩大吵大鬧的青菜,就是綠色花椰菜。」
-
2022-09-27 癌症.肺癌
意外發現肺部「毛玻璃樣變化」 丁守中自曝養生4重點戰勝肺癌前兆
前立委丁守中,日前在臉書自曝去年體檢意外發現「毛玻璃樣變化」,近期一封他寫給親友的「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信在網路上流傳,他說保持樂觀、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薑黃、用綠茶粉泡綠茶、冲西洋參川七粉,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每天運動養生,日行8千步,並帶著老婆遊山玩水,在空氣新鮮的高山上進行呼吸吐納,另外也請教中醫,對和肺部有關的穴位進行按摩,後來毛玻璃樣變化消化,幫助他克服肺癌前兆。丁守中說,他去年健檢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照出肺部分別有0.6、0.7公分大的毛玻璃點,有醫師勸他早點開刀拿掉,也有醫師建議再觀察一陣子,他選擇上述穩健觀察的作法。後來丁守中複診,原本兩個分別有0.6公分和0.7公分的毛玻璃樣變化完全消失。他表示,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毛玻璃樣變化是什麼?需要擔心嗎?根據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與醫藥記者梁惠雯所著「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一書,肺部檢查出現異常影像時,大於三公分稱為「腫塊」,小於三公分叫做「肺結節」,在X光片上通常就是呈現白或灰色的點狀陰影。結節型態大致分為「實心」及「非實心」,後者在影像上則呈現較灰白、霧霧的樣態,所以也被稱為「毛玻璃狀肺結節」。毛玻璃狀肺結節有八、九成機率是癌症,只是還在癌變初期階段,尙不會轉移,也有可能只是比較嚴重的發炎或結疤,都還需再做密切追蹤,甚至切片檢查才能加以判定。一般來說,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會找到「肺結節」,且年紀愈大找到機率愈高,甚至一次找到二、三十顆的都大有人在。必須依結節大小、型態等進一步判斷,才能知道到底是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感染發炎,或僅是過去曾經發炎過後所留下的「疤痕」。【延伸閱讀】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癌權威一張表教你讀懂處置原則丁守中養生抗癌四重點丁守中的毛玻璃樣變化顯然並非癌症。對於大家流傳丁守中「抗癌」,他接受台灣醒報專訪時一再澄清:「我沒有罹癌,別寫我罹癌!」他只是肺部照出兩個毛玻璃狀陰影,在他天天運動、放鬆心情、積極養生,三個月後,兩個毛玻璃點只剩0.2公分結節,半年後再追蹤,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從「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公開信,歸納丁守中的養生秘訣有四個重點:一、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丁守中2018年參選台北市長,以些微之差敗給柯文哲,一度不平、提出抗告,後來漸漸淡出政壇,他說:「我從此不再介入政治,只關心兩岸和平。」二、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健走八千步:丁守中與妻子、朋友到台灣各處遊山玩水,半年內環島三四次。爬山健走時,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三、吃薑黃、喝綠茶,攝取五色食物: 每天吃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也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四、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丁守中在接受台灣醒報專訪也提到,他讀了北醫大教授韓柏檉寫的「降癌18掌」,韓柏檉現身說法,發現人會罹癌常是心中有怨。丁守中仔細閱讀十八招調養方式,包括身心靈正向,也包括飲食、排毒、運動、練功等生活習慣與人生觀的改變。韓柏檉抗癌14年 傳授降癌18掌韓柏檉自2008年罹癌,當時發現肝臟有腫瘤將近19公分,原本被告知只剩下3個月生命,切除腫瘤後,癌細胞再次轉移到肺部,後開始服用標靶藥、撐過25次化療、12次放療,3年後又復發,再次開刀切除肝腫瘤。抗癌至今14年,他每天打蔬果汁,一杯裡有近卅種以上食材,包括蔬菜、水果、辛香料、堅果等,並出書分享降癌18招。對於丁守中提到「降癌18掌」,韓柏檉臉書上發文指出,有同學來說他「又度化了一個人,但他說:「不敢不敢!」,是丁守中剛好有緣看到,「又剛好看得進去,又剛好解了一個心中的結(怨),心的糾結一化開,人輕鬆了,海闊天空了,自然開心愉悅,身體生理生化反應啟動了新的模式,身體給了最棒的回饋。」韓柏檉降癌18招:一、精準的治療,除了西醫治療,9年多來也持續服用科學中藥。二、保持平和的心態,利用靜坐冥想與呼吸法,在乾淨或寧靜的環境、緊張壓力來臨時刻都適合來個深呼吸。三、7年來,每天晚上用一盆溫或涼水加一把粗鹽泡腳10分鐘,泡的過程全身放鬆、腦袋放空,變成無思慮狀態。四、閱讀,這10年來閱讀了上百本相關書籍,採集智者的生命精華,使人深刻。五、聽聞經典,有空就聽經、念念佛號,基督教義也無妨,有反省的時間與空間。六、公益助人,到癌症關懷基金會擔任董事,幫助癌友們藉由飲食恢復健康。七、實踐「療癒密碼」,清除負面的細胞記憶、心靈圖像與能量,排除負面情緒。八、分享健康與愛,透過讀書會與演講分享我的經驗。九、適量運動,利用氣功運動與經絡疏通,像太極拳、八段錦、平甩功、旋轉氣功金剛跪坐108大懺拜或經絡敲打,享受身心舒暢、放鬆放空、排毒排汗的感覺。十、清血排毒蔬果汁,8年多下來,已經喝下了200多萬C.C.蔬果汁,一杯裡有20、30種食材,滋養細胞。十一、每天至少兩餐蔬食,早餐幾乎沒有葷食,午晚餐偶有不方便而外食或葷食,也秉持著「七少八多」原則。十二、肝膽腸淨化排毒,每季連續21天,每天早上以一顆檸檬原汁加兩湯匙橄欖油,飲用後稍作休息。十三、每天服用營養補充品,概念是品質要好,不要過量但要夠量。十四、攝取足夠堅果穀豆類,每天早上泡一杯加了好油、有20幾種食材的活力養生粉,裡面充滿了纖維、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B群等,幫助腸道蠕動、排便、增強體力精神。十五、每天2至3次排便,可以透過大量喝蔬果汁,吃養生粉或沖泡蔬菜粉以及喝水、運動。十六、好的睡眠,我每天都很快入睡,睡前泡腳,靜心,呼吸等,很快入睡,且深度睡眠。十七、「默念天語」,念天語已有9年,跟老天爺打交道,祈求幫助我,有時念著念著就進入一種靜定的狀態。【延伸閱讀】韓柏檉:抗癌養生18招 天天做常保健康●丁守中寫給親友的信件全文如下各位兄弟姐妹:我現在山上種花種菜,晴耕雨讀,把人生看開看得更豁達了。過去大半年,我跟子苓(丁太太溫子苓)一個月出去玩十多天,是有原因的,我先前沒跟您們報告,我經歷了一場大變化。我去年九月初去做體檢,LDCT照出肺中兩個毛玻璃點都0.6、0.7公分,有醫生建議早點開刀拿掉,但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吳玉琮主任,他建議觀察,我接受穩健觀察做法。這段期間我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四顆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這些都是強烈消炎、抗氧化、防癌的,那段期間我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因為它們都是鹼性食品。我跟子苓跟朋友到台灣各處去遊山玩水,爬山健走時,我就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我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也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今年一月十日,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複診,再照更精密的CT,兩個毛玻璃點結節都完全消失了,只剩一個0.2公分結節!許主任也恭喜我。上個月七月一日,又半年了,我再去振興照CT追蹤,肺中一片乾淨清澈透明,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這段期間我看了很多養生的書,我現在覺悟人的意志及樂觀心境就可勝天!看來只要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