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惡化
共找到
2734
筆 文章
-
-
2022-06-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如果沒有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是否每人死亡前均要接受心肺復甦術?
【編者按】台灣在2000年訂定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給予「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法律地位;接著在2019年通過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使國民得以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以避免死前遭受生不如死的無效醫療。然而事實上,在目前的醫療環境,醫療團隊許多時候仍不得不違反醫學倫理「不傷害病人」的原則。一位急診醫學的資深醫師提出一個真實病例,與癌症奮鬥多年的末期病人在最後昏迷狀態下,因為家屬拒絕簽署DNR,使醫師不得不做了不只一次的急救。一位法律教授以「一件令人悲傷的裁判」,寫出一個病人父母已經簽署DNR,但醫院及醫師仍然被告,最高法院以薄弱的理由,廢棄原本醫院與醫師勝訴的高院判決。最後一位幫忙病人預立醫療決定的身心科醫師,以其專業寫出「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的呼籲。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激起各界更多的省思討論,最後能使台灣社會、法律、醫界對這重要的議題得到更好的共識。60多歲女性在七年前診斷為肺腺癌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在四年前肺腺癌轉移到腦膜,在兩年前轉移到脊椎。這一次入院治療後,因病情惡化而急救插管轉入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多次說明,病人的病情已是末期,意識呈深度昏迷,不建議做積極的治療,建議家屬接受安寧照顧及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o-Not-Resuscitate,DNR)。但家屬拒絕簽署DNR,要求一定要全力救治。由於病人家屬不願意簽署DNR,醫師被迫進行急救,結果病人接受了8次的心肺復甦術後才過世。大多數醫師及病人家屬都認為如果病人心跳停止,除非根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簽署DNR,不然就要接受心肺復甦術。又有人提出醫療法60條:「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之急救,並即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因而認定心肺復甦術(急救)是心跳停止時的必要的救治措施。但事實上心肺復甦術並非對所有心跳停止之人都有起死回生之功效,心肺復甦術有其醫學上使用的對象及不應使用的對象。換言之,心肺復甦術是病人心跳停止時處置的一個選項,而不是對每位心跳停止病人都要進行的處置。因此在歐美各國都建議不應完全由病人來選擇是否接受心肺復甦術,醫生也有權決定是不是應該給予心肺復甦術。甚至在英國,情況緊急時如醫師不在場,授權資深的護理師來判斷是不是需要做心肺復甦術。歐美各國的醫學倫理專家也都認為,如果心肺復甦術的處置是一個無效的醫療,是不應該給予的。我國在民國89年訂定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給予DNR的法律地位。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7條規定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應有病人本人或家屬簽署DNR。如以法律條文字面上的解釋,在醫療處置過程中沒有醫師判斷是否應給予心肺復甦術的權限。醫師對於病人或家屬的要求急救(用盡所有方法救到底),幾乎沒有人敢拒絕,醫師都害怕與家屬產生糾紛甚至對簿公堂。常見的情境如:獨居老人或病人與親人長久失聯,病人在意識清醒前若沒有簽DNR,等到病人意識不清且病況危急時,醫療人員均須費盡心力尋找可能簽署DNR的家屬來簽DNR。如果最後沒有辦法依照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來簽署DNR,病人雖為末期疾病,醫師必須給予心肺復甦術。醫師被要求「依法行醫」反而違反了醫學倫理的原則,給予了無效的醫療。不但對病人無益反而可能有傷害(心肺復甦術可能造成病人的肋骨斷裂等傷害),另外也浪費了寶貴的醫療資源。根據臺大醫院院史記載,高天成院長於民國53年7月27日起意識不清依靠呼吸器維生。8月13日上午10時,臺大醫院高級主管與高院長家族開會,決定停止使用呼吸器。上午11時拿開呼吸器,高院長於下午1時7分逝世。在58年前,沒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沒有法律規範如何可以撤除呼吸器。我們的前輩老師就依照大家心中的共識準則(醫學倫理),進行了十分痛心但正當的撤除呼吸器行動。在民國89年訂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前,我們也會在與病人或家屬的良好溝通後,在病人心跳停止時不給予心肺復甦術。各種的醫療法律訂定幫助我們遵循醫學倫理,但法律訂定無法面面俱到,「依法行醫」反而造成了違反醫學倫理的結果。給予醫師在醫療處置過程中判斷是否應給予心肺復甦術的權限,並不會犧牲病人權益,因為醫師一定是在有充足證據的情境下,才敢不給病人心肺復甦術。無效甚至有害的心肺復甦術不屬於醫療法第60條之「適當急救」,不給予這些治療才是符合醫學倫理準則的行醫。
-
2022-06-06 失智.大腦健康
強化心肺、肌力與訓練認知 治療師教你棍子伸展操延緩失智
●失智症是腦神經退化,運動助延緩惡化●棍子伸展操強化心肺與肌力,訓練認知●復健療法可提升失智患者、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隨著人口老化嚴重,疾病照護需求也日益增加,好發於65歲之後的失智症,患者腦部神經細胞退化,出現各種認知功能障礙,對患者和照顧者來說,日常生活大受影響。體智運動 愈動愈聰明失智症不可逆,但早期發現與介入,可有效延緩退化速度,除了藥物,運動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加上從事刺激大腦的心智活動,雙管齊下可改善症狀。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表示,運動對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病程有很大助益,尤其是改善記憶與認知功能。運動可分為三種:體能運動、動作運動、組合運動,還有結合認知的體智運動,同時鍛鍊體能、動腦學習,增強手眼腳的協調能力。鍾孟修說,運動加上遊戲發展出來的體智活動,具有延緩失智的效果,玩法非常多元,例如一邊念數字、一邊搭配認知指令要求,隨時保持注意力及反應速度。根據醫學研究,運動能促進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運動後學習效果更佳,增強大腦「愈動愈聰明」。做棍子操 更易練肌力運動是最天然的大腦良藥,失智患者進行哪些運動比較有幫助呢?鍾孟修建議,會流汗的有氧運動、加強下肢肌力的阻抗運動以及維持身體活力的柔軟伸展,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長輩常有肌力不足、容易跌倒的問題,「棍子伸展操」能輔助訓練,提升運動意願及體適能,效用比一般拉筋更多元。鍾孟修強調,棍子伸展操主要的好處,是增加長輩運動意願,因為手持物品多了儀式感,兼具趣味性與健身效果,而且運用槓桿原理可鍛鍊全身、將力度傳送到更深層的肌肉。另外,棍子提供平衡保護的穩定性,可以做更多角度的延展,左右手互換伸展肩頸關節,對腦部是很好的刺激。●棍子伸展操的好處1.輔助訓練:增加運動意願,經由儀式感增加「動」力,邊運動邊玩。2.伸展效果:伸展更深層的肌肉,帶動全身並提升關節幅度和力量。3.平衡保護:調整身體平衡位置,各動作不因重心過度移動而受傷。●注意事項1.運動過程中,身體挺直不聳肩,四肢盡量伸展。2.棍子底部要有軟墊,加強支撐力與防滑力,例如登山杖。3.循序漸進增加時間與強度,動作由簡入繁。4.照顧者陪伴運動,互動聊天達到體智運動效果。-------------------------元氣網推出【免費Live線上課程】,由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設計規畫市面上少有的「全方位失智症運動課程」,融入有氧運動、肌力訓練、手腦協調、口腔吞嚥練習等系列課程,以及獨家的「棍子健身操」,改善失智者的生活品質問題,課程內容請上https://pse.is/46vcrd報名參加。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解開照顧枷鎖回響/失能長者住機構 補助將提高
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推出「照顧殺人」專題報導後,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受專訪回應,正規畫提高失能者入住長照機構補助,由現行的一年六萬元,提高到十二萬元或十八萬元,金額未定,依失能等級補助,且會連同身心障礙機構補助一起考量,正由長照司及社家署評估中。「照顧殺人」專題指出,重度失能的照顧有時已超過家庭負荷,但「送機構」卻不在現今長照2.0的公平選擇之中,目前機構補助平均一個月五千元,但實則收費動輒四萬起跳,若能比照居家服務,一個月最高可有三萬多元補助,那麼家屬再出數千元就能負擔機構服務。薛瑞元承諾,有家暴史的家庭選擇照顧者時,長照專員應可以勾串保護司的家暴資料,如果有家暴史,到老「只有兩人生活,風險很大」,勾串資料後,如果家庭中也沒有其他人可以接手照顧,社安網就介入處理,隔離開來,評估送機構。許多北漂族無法與父母同住,又怎麼親自照顧?薛瑞元呼籲:「不要用孝道綁架年輕人!」他反問:「什麼是最好的照顧?不要廿四小時陪著、讓老人家保持原有的能力,能自己的生活、走出門,才是最好的照顧。」薛瑞元認為,很多人對照顧的觀念需改變,比如「照顧不離職」,花一點錢,多用長照2.0服務,讓照顧者保有自己的生活。提倡「新家人關係」:給老人家新觀念,照顧讓專業的來,子女就是打電話問安、常回家探視。許多照顧悲劇的家庭拒絕外界協助,執念「家人就是要自己顧」,或是打了長照專線一九六六,評估後又不使用。依衛福部統計,還有四成五長照需求家庭未使用長照2.0。薛瑞元指出,這些不使用的家庭「為什麼不用」,值得了解,應該「了解照顧家庭的期待是什麼」。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指出,依照專評估停用原因,包括死亡、失能惡化住進機構、轉請外籍看護等。薛瑞元說,將會以照顧者需求擴大積極輔導。「不知道他的期待,就須去了解。」對高負荷照顧者卻拒絕協助,「必須進一步理解為什麼」。▌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6-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防關節退化 避免太粗重工作
年長者常見膝蓋退化關節炎求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兼新屋分院長鄭明德表示,關節老化不是突發的,一般女性多於男性一倍,尤其55歲以上女性長時間蹲站或粗重工作,或有直系親屬罹患關節炎者,風險會較高。桃園醫院新屋分院骨科臨床門診,超過60歲以上長者關節炎求診十有九人,鄭明德說,估計台灣10年後,65歲以上人口將增加178萬人,每5人有1人超過65歲,年紀愈大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率愈高,面對退化性關節炎的預防和治療至為重要。鄭明德表示,大部分關節老化是逐漸發生,以55歲以上女性發生關節炎較高,年紀大、體重較重及家族親屬長輩遺傳史的女性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較高,臨床發現退化性關節炎病患的膝蓋內側腫痛,走路有摩擦感,或呈現O型腿。他說,退化性關節炎預防在於減少關節過度負擔,盡量避免太過粗重工作,爬山要注意膝關節保護,使用拐杖及護膝,長期搬運重物及蹲著工作,更要避免膝關節過度勞動,若關節退化損傷無法修復,就要大幅減少影響關節的工作或活動,否則建議手術治療,避免關節繼續惡化。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確診兒童出現多起神經學重症 兒醫:國外經驗較少見
疫情嚴峻,昨新增二五二名中重症病例、一二四名死亡案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死亡個案包括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並長期使用呼吸器的九歲男童,確診後血氧濃度變差、肺炎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兒童重症個案累計卅五例,其中十七例為腦炎,八例為肺炎、兩例敗血症、三例哮吼症、四例家中死亡,一例共病腦腫瘤,十五人已死亡。為交流重症兒童救治經驗,疾管署昨天再次舉辦案例研討會,五家醫院分享七名重症兒童案例,年齡介於八個月到十歲,成大醫院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國內確診兒童出現多起神經學重症,特別是嚴重腦病變、急性腦炎、猛爆性腦水腫,這是國外經驗較為少見的,醫界需探討背後原因。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表示,最近收治一名七歲三個月男童,五月廿三日發燒,初次急診PCR陽性確診,Ct值十三,出現惡心、嘔吐、活力下降等情況。領藥後回家休息,睡覺睡到一半,手臂高舉,姿勢奇怪,並大聲尖叫「我們都要死掉了!」男童送至急診時病情惡化,意識改變,無法辨識自己身在何處,指著媽媽卻認不出來,體溫超過四十度、眼睛上吊、心跳血壓下降,狀況危急;影像檢查顯示右腦腫脹、肺部無常。入住加護病房後情況改善,預計本周出加護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只小孩,大人如果出現致病性腦炎,也可能語無倫次、看到幻覺,而說出聳動的言語,這是大腦皮質受到影響的臨床表現,神經系統病變都可能發生,並不專屬於新冠病毒引起的腦炎。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回響/薛瑞元:提高機構補助 別用孝道綁架年輕人
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五月中推出「照顧殺人」專題報導後,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受專訪時回應,正在規畫提高失能者入住長照機構的補助,由現行的一年六萬(每月五千元)提高到兩倍十二萬元或三倍十八萬元,兩個考慮:一是依失能等級或齊頭式補助,二是連同身心障礙機構補助一起考量,正由長照司及社家署評估中。薛瑞元說,照顧殺人的悲劇,每個家庭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不一樣;從這些悲劇中是否可以抽出共通的通則?不見得可以,因為這涉及被照顧者、照顧者的關係,還有照顧者與其他家屬之間的關係,為何讓她/他獨自承擔?周遭社區的支持度是不是足夠?他說,衛福部目前沒有進行個案研究,很難歸因。專訪在疾管署會議室進行,協助處理疫情的薛瑞元看來疲憊。「照顧殺人」專題中指出,重度失能的照顧,兩小時翻身、不時拍痰等,已超過家庭負荷,但「送機構」卻不在現今長照2.0的公平選擇之中。目前機構補助平均一個月五千元(平均收費動輒四萬元起跳),若能比照居家服務的補助額度一個月最高可有三萬多元補助,那麼家屬再出數千元就能負擔得起機構服務。薛瑞元也提醒,機構的照顧品質還有待改進,「有些傳統機構,老人住進去,退化愈快」,好的機構應該讓長輩活動、保住原有的功能;但民眾面臨的問題是「好的機構很貴,民眾負擔得起的,品質差」;但全世界長照機構都面臨相同的問題:「服務愈來愈貴」,各個政府也尋求辦法,但看起來是無底洞;問題也在於,政府給了補助,機構就提高收費。「我們現在(民眾選擇送)機構是一年補助六萬,六萬我也是知道是很少啦,平均下來一個月才五千塊。」現在想要做的是讓選擇機構家庭的補助是與失能等級掛勾,失能程度重的,補助多些,讓選擇機構的家庭不會負擔太大。薛瑞元指出,很多民眾對照顧的觀念還需要時間改變,例如傳統觀念是希望家人自己,他舉朋友為例, 為父母請了外籍看護,「兩月就換一個」,最後知道原因是父母不喜歡被外人照顧, 想要兒子、媳婦來照顧。但是「年輕人有自己的工作啊,不可能這樣」。 薛瑞元說,第一個要改變的是孝道觀念,「不要用孝道綁架年輕人!」第二是「照顧不離職」,儘量不要為了照顧,放棄自己的生涯規畫,第三是「新家人關係」。他舉例,比如「照顧不離職」,花一點錢,多用一點長照2.0的服務,維持照顧者自己的前途及人生,保有自己的生活;但是社會對照顧的要求,常是女性、收入少的家庭成員來專責照顧,其他人出錢。「孝與不孝,帽子一壓」就有人成了照顧者,但是「家人給的支持可能不能一直下去」,兄長公司倒了等等,「長期照顧就是很多風險、現實的變化」。他也反問:「什麼叫最好的照顧?不要廿四小時陪著、讓老人家保持原有的能力,能自己的生活、走出門,才是最好的照顧。」所以現在要給老人家新觀念,提倡「新家人關係」:朋友、鄰居這些關係是未來最重要的支持,這樣北漂的子女才能比較放心,照顧讓專業的來,子女就是打電話問安、常回家探視。 薛瑞元也承諾,有家暴史的家庭選擇照顧者時,長照專員應可以勾串保護司的家暴資料,如果曾有家暴史,臨老「只有兩人(獨自)生活,風險很大」,勾串資料後,如果家庭中也沒有其他人可以接手照顧,社安網就介入處理,隔離開來,評估送機構照顧。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一旁補充,長照中心照顧管理專員評估完照顧需求後,再比對家暴資料。薛瑞元說,收案的照專及到宅服務的居服員都要受一點訓練,有能力「辨識家庭裡是否發生家暴」,透由通報,讓保護社工介入。許多照顧悲劇的家庭拒絕外界協助,執念「家人就是要自己顧」,或是打了長照專線1966,評估後又不使用。依衛福部統計,長照2.0覆蓋率約五成五,還有四成五的長照需求家庭未使用。薛瑞元指出,這些不使用長照2.0的家庭「為什麼不用」的原因,是很值得了解的問題,應該「了解照顧家庭的期待是什麼」。周道君解釋,評估就算開案,但案家卻停用時,照專會了解原因,統計顯示原因包括:死亡、失能惡化住進機構、轉請外籍看護等;目前一名照專負責250至300位個案,非常辛苦。對家庭照顧者的負荷,薛瑞元說,給家照者的支持方案,未來會以照顧者的需求,再擴大積極的輔導。「不知道他的期待, 就必須去了解。」如果是高負荷的照顧者又拒絕協助,「必須進一步理解為什麼」; 但有種情況是,對服務的期待「足歹講」,如同餐廳的好惡是非常個人的。台灣正面臨少子化,有一天家人照顧者勢必不會是長照主力。薛瑞元說,解方在於團結力量大,家庭照顧是「一對一」的照顧,未來走向「一對多」是必然。「我有一個夢想」,他希望,規畫「共居住宅」,配有服務的老人住宅,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設法解決都市的共居住宅;薛瑞元則是著眼鄉村。他說,鄉下大半是散居,必須長者集中一點,才能有效地提供「一對多」服務;這應搭配「村落再生計畫」,鄉下房子老舊,也沒有無障礙設施,「但這項對未來期待,牽涉多少部會?」但是,他說,老人家安土重遷,很難離開原有住宅,這需要社會文化的改變,這又需要時間,「我這輩子是看不到了。」
-
2022-06-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到底幾度算發燒?溫度計怎麼量才準?醫師詳解何時就醫
「36度?體溫計壞了嗎?」「37度是正在發燒嗎?」,不少民眾在測量體溫時難免納悶到底怎樣才算是發燒,監測體溫是觀察病情的重要根據之一,特別是疫情期間快篩陽即視為確診後續觀察更顯得重要,那麼到底怎麼量才對?又該注意什麼?哪時候要就醫?民生承安診所王健宇醫師一一解惑。 體溫怎麼測量比較準?哪些情況要就醫檢查?王健宇醫師表示,體溫的測量方式有很多種,如肛溫、耳溫、口溫、額溫等,但數據未必相同,一般民眾測量中樞溫度約為37度左右,額溫影響因素較多,包括活動、環境溫度等皆可能有明顯的影響。 一般民眾居家測量大多利用使用方便、相對準確的耳溫計。醫師表示,耳溫37度為常見數據,不過也會因人而異,建議民眾日先測量自己的體溫,了解自己平時體溫約為多少並進行比對。一旦體溫比平常體溫高出0.5度代表著身體微恙,宜多加留意;體溫較平常大於1度代表身體正在發熱,應提高警覺;大於1.5度則代表真的正在發燒,應作相對應的處理、盡早檢查。 年長者燒不起來如何測量?值得注意的是,年長者生病時體溫未必真的燒得起來,例如年長者的耳溫常見落在36.2度左右,光是原本的體溫就比一般人還低,那麼又該如何觀察和監測?對此王健宇醫師表示,觀念其實一樣,除了依據即時的「測量數據」判斷外,也可從「相對數據」觀察了解,也就是一樣是與日常溫度進行比對。 例如若長者日常耳溫多在36度,經測量發現到了37度或37.5度,此時即便37度是一般人的平均值,對長者而言是提升了1-1.5度,就代表身體可能正在發熱、發燒,身體可能正處於異常狀態,此時就需進行相對應的處理,並觀察是否有食慾不振、精神恍惚等情況,盡早檢查,以免病情惡化。量完體溫真的發燒怎麼辦?退燒除了吃藥有哪些方法?王健宇醫師表示,測量體溫確定發燒後,應繼續監測體溫並紀錄數據,以利後續有就醫必要時,醫師據以評估,而非印象中的數據。監測體溫時,若發現體溫經過2-3小時有開始降下來就代表正在退燒,若沒有降下來或甚至越燒越高,代表著引起發燒的問題恐怕比想像中的複雜或嚴重,建議盡速就醫為佳。 至於退燒,王健宇醫師建議,除了退燒藥以外,多喝水是絕對必要的,另外也可以墊個毛巾躺冰枕,不過不建議坊間流傳的「全身擦酒精」方式,至於泡澡對於低燒可能有用,不過若是因為感染或疫苗所引起的發燒,因溫熱水會強化免疫系統發揮,發燒、身體不適會更加明顯,因此雖可考慮但不建議,主要還是以退燒藥和多喝水為主。 退燒後體溫起起伏伏怎麼看?醫:最大值降不下來速就醫。在進行退燒後,不少民眾也會發現自己的體溫起起伏伏,有時又升回高溫。對此王健宇醫師表示,服用退燒藥後效果會維持約4-6小時,藥效過後有可能再度升高。一旦再度升高的體溫、比前一波高峰持續降低,代表免疫系統正處理發燒的原因,但若是最大值遲遲沒有降下來,甚至升高到先前高點還要更高,就建議盡早就醫為佳。因為,這種情況可能代表問題正在惡化、正往中重症發展。溫度計也有「有效期限」?醫:用太久最好換一支。多數民眾使用溫度計往往一日購買終生使用,但溫度計其實也存在著「有效期限」,因此除了測量溫度之外,溫度計的校正也很重要。王健宇醫師表示,以常見的電子耳溫槍來說,早期的款式使用次數約為1000次,近期新款的設備約為2000次,每測一次就會消耗當中的紅外線晶片一次,消耗完畢之後晶片就會不準。 不過考量到民眾一般在測量時也不會特別去紀錄使用次數,因此建議若是自覺已經使用很久,就可以拿正在使用的溫度計,至診所請醫師協助判斷數據,以同位醫師協助測量同個位置,了解自己使用的溫度計發燒的標準,例如診所的溫度計測量體溫為37度,自己的溫度計測量為35度,那麼35度就是平時的觀察標準。當然若是怕自己記錯或忘記、疫情期間不想進診所,可至藥局等正規管道直接購買新的一支,更為保險或放心。 《延伸閱讀》 .刮痧方法要正確,中醫:不是越用力、痧越多越好。 .夜間盜汗怎麼辦?醫教5觀察,發燒、體重減輕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52人 9歲童先天心臟病併新冠亡
國內今天新增中重症個案252例、死亡個案124例。死亡個案中包含一例九歲男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因先天性心臟病併新冠肺炎、多重器官衰竭過世。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9歲至90多歲,81例未打滿三劑疫苗、70人80歲以上、116人具有慢性病史,其中一名九歲男童,因有先天性心臟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住院期間檢驗出新冠肺炎感染,之後出現血氧變差、肺炎惡化等情況,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中重症新增252例,包括中症143例、重症109例。其中一名2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有癌症轉移病史,因新冠肺炎併呼吸窘迫,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累積34例,分別為17例腦炎、8例肺炎、2例敗血症、3例哮吼、4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其中15人死亡。
-
2022-06-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更新/不孕症名醫林禹宏肺臟移植成功 臉書發文感謝捐贈者的大愛
編按更新:林禹宏醫師已在日前接受肺臟移植成功,並且能下床。林禹宏昨日(6/4)在臉書寫下:「你的一小步,我的一大步。肺臟移植手術後,每天從早到晚的運動復健,花了一個月能夠下床,到今天終於能夠踏出第一步。雖然走十步就要休息,但這已經是我移植兩個月以來最大的突破。使用呼吸器兩年與裝上葉克膜兩個月,肌肉不斷萎縮,再加上12月3日住進加護病房後都躺在床上,肌肉萎縮的更快,需要長期復健才能恢復正常人的生活。感謝台大徐紹勳主任及醫療團隊、我的家人、過程中每個人的一點點,還有在身後捐出肺臟的大愛。期待走出加護病房的那天,帶著捐贈者的肺臟,繼續實現我們的心願。」不孕症名醫、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四年前罹患血癌,一度接受兒子骨髓移植而康復,但去年出現排斥反應影響肺功能,今年2月5日裝上葉克膜,在台大醫院等待肺臟移植續命。林禹宏今在臉書發文說,這段時間收到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的祝福、分享、集氣,在此一併致謝,並說當自己成為病人,更不該低頭認命,要創造自己的命運,並寫下「我愛你們」。林禹宏今天於臉書發文說,女兒2月5日在FB發的一篇鼓勵器官捐贈的貼文,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所謂成功不必在我,不管結果如何,一旦器官捐贈形成風氣,可以讓更多病人得到重生的機會,也算是功德一件。「這段時間禹宏也收到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的祝福、分享、集氣,在此一併致謝。許多人看到文章決定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就如同女兒所寫的,每個人的一點點都可能是拯救一個生命的關鍵。」林禹宏說,他在裝置葉克膜後身體狀況逐漸好轉。之前由於肺臟功能衰退,體內的二氧化碳無法順利排出,累積的二氧化碳造成器官,尤其是腦和心臟功能惡化。在葉克膜取代肺臟功能後,二氧化碳恢復正常,器官功能逐漸改善。但是裝置葉克膜的「好轉」只是假象,葉克膜也可能有許多併發症,例如:溶血、出血、血栓、感染、肢體末端缺血,甚至導致截肢。葉克膜無法長期使用,必須儘快完成移植手術。台灣法律對器官分配順序有嚴謹的規範,等了快一年的時間,現在只待有緣人;台大醫院的手術成功率有百分之九十幾,距離終點線真的只差一點點。希望能早日接受肺臟移植,開啟我的第二次重生之路,也開啟社會對器官捐贈更多的對話與認同。「女兒昨晚傳給我一首詩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鼓勵我。發文不一定會縮短等待器官的時間,分享貼文也不一定馬上就會看到改變,但就像面對棘手的病人不會輕易放棄,當自己成為病人,更不該低頭認命,要創造自己的命運。」林禹宏女兒林俐吟也在隨後1小時發文指出,兩週前用爸爸帳號發文,隔天一起床看到竟然有上萬人響應,和很多媒體的推廣,很感動器官捐贈議題能受到這麼大的關注。每一個分享與願意,不只對我們家,也對台灣10335個正等待重生機會的家庭意義非凡。「就像面對棘手的病人不會輕易放棄,當自己成為病人,更不該低頭認命,要創造自己的命運。」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
2022-06-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21天新生兒確診「周遭人都陰性」 護理師曝1症狀家長易慮病
本土疫情延燒,5歲以下兒童目前未能施打疫苗,家長憂心孩子確診恐引發重症,只要一發燒就想衝急診。一線護理師表示,各界關注兒童確診議題很好,但時常會過度慮病,帶來急診反而增加感染風險,不過臨床也觀察到,有出生未滿月的孩子,周遭人都陰性卻感染的怪事發生。亞東醫院小兒專責病房一名護理師表示,亞東有46床小兒專責病床,小朋友確診住院一定要有陪病家屬,家屬也需知有感染風險,護理師同時間等於要顧92人。若家屬不小心確診,除看視訊門診外,護理師要幫忙送藥到病房,家屬若突然胸悶、喘,也要幫忙急救送加護病房。近期常出現,感染源不明孩童卻染疫,護理師表示,有位剛出生21天的嬰兒確診,但他一直待在月子中心,爸媽、護理師、整棟月子中心醫護快篩都陰性,讓醫師相當困惑,為此整個刀房還大清消;甚至還有媽媽家管、爸爸居家上班,小朋友也莫名其妙確診。兒童確診可能引發腦炎,指揮中心日前提醒,兒童腦炎重症前驅8大症狀,包括體溫大於41度、持續昏睡、持續嘔吐、抽搐、意識不佳、持續頭痛、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提醒家長若有相關症狀,需立刻就醫評估。護理師表示,兒童確診若併發急性腦病病、熱經孿等,要是缺氧,不到3分鐘即可能失去意識,加上兒童腦部發育不完整,經過病毒攻擊後腦部恐受傷,即便救回都還要觀察2至3年,也可能留下後遺症,他認為開設小兒專責、小兒加護病房仍相當重要。家長看到孩子發燒、睡覺抽動以為是熱痙攣,就急忙衝急診。護理師提醒,孩子體溫大於38度,建議先吃退燒藥,退不下來時再考慮送醫;而小孩或大人睡覺時,都可能有正常肌抽躍,並非熱痙攣,呼籲家長先看視訊門診,不要過度慮病,跑急診恐會增加感染風險。護理師提醒,臨床上多以3大指標來觀察小朋友是否有異狀,像精神活動力、食慾及1天尿尿3次,若三項指標都正常無須過度擔心。也建議家長在孩子出現輕微症狀,不要輕忽當作小感冒,可先掛視訊門診看診,通常確診1、2天後症狀可能加劇,及早觀察都來得及在惡化前作處置。護理師感嘆,自己原先是外科,因疫情被派來支援兒科,前後已跑過5個專科,雖跨別專科很有壓力,但在專責病房學習到許多新知,護理長也鼓勵他,疫情後希望將經驗傳授學妹,他感謝醫院今年過年後不斷演練,才沒有兵荒馬亂,且防疫資源充足,護病比維持1:7,比起其他醫院「算很幸福」。
-
2022-06-03 該看哪科.皮膚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台灣氣候潮濕,也常出現連續下雨的日子,梅雨季節更是濕到不行,家中許多物品常會出現發霉的情況。不過需要留意的不只物品,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提醒,也要小心「身體發霉」。 台灣悶熱潮濕不只物品發霉,常皮膚癢留意「身體發霉」。 曾奕騰醫師表示,常常皮膚癢的原因繁多,當中就包括受氣候潮濕、黴菌感染影響,使得「身體發霉」,像是民眾較熟悉的香港腳,就是其中一種,醫學稱足癬,也常會合併俗稱灰指甲的甲癬。另外其他身體部位也可能出現感染,例如出現於胯下、股溝的股癬,於身體軀幹、四肢出現的體癬,頭皮、頭髮的頭癬等。而皮膚皺褶處除了皮癬菌感染以外,也可能會有念珠菌感染的情況。除此之外,民眾並不陌生的汗斑,其致病原馬拉色菌屬,也就是舊稱的皮屑芽孢菌,不過廣義而言也是一種黴菌所造成的感染疾病。 身體發霉、黴菌感染,不只發癢影響生活品質。 曾奕騰醫師指出,人體受到黴菌感染,常見會出現皮膚發癢難耐,不過也會視患者的感染嚴重程度、急慢性期、病人免疫反應而有所不同,情況嚴重影響也不僅如此。通常感染程度較嚴重、急性期、免疫反應強的族群,發癢的感受、難耐就會較為明顯,以香港腳為例,就有不少患者出現的不只皮膚癢,甚至皮膚龜裂、滲血等,或更嚴重的引起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當中所需要注意的也包括因為不適不當的抓癢、搓腳使得病情惡化。 黴菌感染好不了4關鍵,醫指常見方法多無治療效果。 面對黴菌感染,民眾大多自行處理,常見如沖熱水、擦小護士、自行買成藥等等,但沖熱水不僅無助殺菌,反而容易額外增加不必要的燙傷,而小護士則對黴菌感染沒用,自行買成藥常見僅達部分效果但無法治癒,許多民眾黴菌感染遲遲好不了,不外乎就是這幾個原因。另外也包括未改善患部及環境,個人習慣依舊不佳等。例如放任潮濕環境不管;有人會覺得穿濕的鞋子無所謂;香港腳正接受治療,卻又繼續穿著有黴菌的鞋子,這樣自然也難好。 醫師建議,民眾若出現黴菌感染,應盡早就醫檢查,尋求醫師協助,多數使用外用抗黴菌藥物就可以有效治療,療程視病況而定,通常約2-4周就會康復。若是較為嚴重、免疫功能不佳的族群,則可能以口服抗黴菌藥治療,一般約2-4周,但療程仍須依據病情進展調整。 治療難易度也會因部位有所不同,若為甲癬或頭癬等,往往相較不易治療,視情況療程約數月或是更久,輕者以外用抗黴菌藥物即可,不過兩者大多皆會需要外用及口服抗黴菌藥物合併治療。而極度嚴重者,則會考慮使用指甲研磨或手術治療。提醒民眾,即便較嚴重的病況以正規治療也會需要一段療程,但換言之以一般自行處理的方式更不容易好轉,因此若受感染還是應盡早請醫師協助為佳,以利早日康復。 保持清潔乾爽、個人衛生,6招防黴菌感染釀皮膚癢! 防範黴菌感染的侵擾,曾奕騰醫師建議,平時也應注意清潔乾爽、個人衛生。除了發現感染應盡早就醫外,原本正在使用的物品也應妥善清潔。容易出汗者貼身衣物可穿著純棉,濕了就更換。運動者也建議穿純棉的三角褲,如此可作為身體部位的防範。而肥胖者則建議減重,並留意皮膚皺摺處濕悶。 足部防範,可穿著毛巾底的襪子或五趾襪,濕了就換或半天就換。並日常準備約三雙鞋作更換,若是出門遇到雨天鞋子濕就應曬乾,隔日不可再穿。也可以準備通風且較不吸汗的拖鞋或涼鞋。 另外也提醒,若有養「有毛的寵物」,如貓、狗、兔子、天竺鼠等,發現掉毛情況或皮膚疾病也應盡早帶至獸醫檢查,以避免被寵物傳染。在注意環境及衛生、留意皮膚狀況、尋求醫師協助下,可有效降低受黴菌感染的困擾。 《延伸閱讀》 .夏季皮膚癢、燒襠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推1法寶超止癢! .冬季癢別亂沖水!他痛到開不了口。醫教4招助改善,常見NG別再犯!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疫苗「引發心肌炎率比青少年更低」?醫師詳解告訴你
新冠病毒(SARS-COV-2)心肌炎和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相關的心肌炎都是罕見的事件(圖一)。但卻格外令人擔心,2022年美國心臟學院年會報告了些最新狀況,SARS-CoV-2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因病例而異,一些病人可能表現相對輕微的癥狀,如疲乏和呼吸困難,而一些患者卻惡化,表現出心搏過速和急性心衰竭伴心源性休克的癥狀,最緊急的表現是猛暴性心肌炎,定義為感染病毒後2至3週內出現心室功能不全和心衰竭。心肌炎檢測系列性心電圖(ECG)和血液中心臟生物標誌可作為急性發作性心臟癥狀的篩檢。心律異常被認為是COVID-19患者可能的臨床表現之一,但心律異常的性質通常無確切報告,因此很難評估心律異常是否繼發於其他疾病,如電解質紊亂或本來就存在的心律異常。心肌炎病人的血液檢查結果通常顯示心肌肌鈣蛋白(Troponin)、N末端Pro-B型利鈉肽(NT-proBNP)、乳酸和其他炎症標誌物(包括 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和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數值升高,然而,心肌肌鈣蛋白檢測結果陰性卻不能完全排除心肌炎。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心肌炎的主要徵兆是心室收縮功能障礙、心壁增厚、腔室擴張和心包積液。雖然以心臟核磁共振檢查診斷心肌炎是比心臟超音波更好,但它有一些局限性,在重症狀況下不易施行。許多COVID-19病例報告描述了與診斷「疑似心肌炎」一致的臨床發現,但組織學確診的心肌炎病例很少,由SARS-CoV-2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尚未得到明確確認。COVID-19mRNA疫苗引發心肌炎和心包炎之因果關係已報告因接種COVID-19mRNA疫苗(BNT162b2(輝瑞疫苗)和mRNA-1273(Moderna疫苗))後,引發心肌炎和心包炎比預期的更頻繁,主要發生在男性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在已報告的病例中,大多數為輕度病症。根據2021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心肌炎/心包炎的發病率為:12至39歲人群中每百萬劑第二劑mRNA疫苗中有12.6例。在報告的病例中,心肌炎患者通常在第二劑mRNA疫苗接種後2至3天出現胸痛,並且心肌肌鈣蛋白數值升高。大多數患者心電圖異常,ST段升高,所有心肌炎患者的心臟核磁共振檢查均顯示有心肌炎跡象。儘管很難建立因果關係,在接受過mRNA疫苗後前幾週內,也有非常少數猛暴性心肌炎的報導。持續監測對於評估心肌炎後是否有長期後遺症是必要的。儘管有罕見的心肌炎病例,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益處風險評估顯示,疫苗的接種仍是利大於弊(圖二),因此,國際間統計數據分析,以12-17歲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產生心肌炎的發生率平均約為十萬分之個位數,建議≥ 12歲每個人都接種新冠肺炎疫苗。針對5-11歲兒童接種 Pfizer-BioNTech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與心包膜炎之安全性監測,發生率則是百萬分之個位數,相較於青少年風險低了近十倍。美國CDC也發現,有打疫苗的孩子症狀較快緩解,顯示預防重症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效果。所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議開放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但家長若對於疫苗仍持高度疑慮,並不會強制要給孩童接種。
-
2022-06-02 該看哪科.牙科
迎端午吃粽嗑斷牙 牙醫:千萬別做這動作
端午節不免俗會吃粽,但牙醫指出,有患者大口吃粽時,牙齒當場斷裂,缺牙有礙門面,牙醫也提醒,吃完粽子馬上刷牙,會導致口腔內部呈酸性,酸蝕牙齒琺瑯質,正確作法要先大量漱口。高雄欣美牙醫診所院長鄭胤捷指出,最近院內急性牙痛患約增一倍,都是吃多粽子吃但沒正確潔牙,造成牙齦發炎疼痛。有名患者吃肉粽時牙齒當場斷裂,原因可能是平時沒正確保養,齒質結構脆弱,加上咬合受力不當,才造成斷牙。鄭表示,吃粽子後如果沒做好口腔清潔,會導致齲齒、牙齦發炎,甚至惡化成牙周病。但很多人常犯的錯誤是,吃完粽子馬上刷牙以為清潔效果最好,反而會導致口腔內部呈酸性,酸蝕牙齒琺瑯質。鄭胤捷說,粽子主要食材是糯米,黏性強又油,食物易卡在齒縫或殘留牙齒與牙齦間,時間一長,糯米內的醣類發酵滋生細菌,就容易造成牙齦炎、齲齒,患牙周病。因此吃完粽子正確作法是先大量漱口降低酸性,或用具抗菌濾芯的沖牙機,使用弱鹼性的水平衡口腔酸性。接著用貝氏刷牙法,刷洗牙齒與牙肉交界,也利用牙線,牙線棒或沖牙機沖淨殘渣,達到潔牙效果,如果齲齒沒能妥善治療,後續還會產生口臭、牙縫變大、牙槽骨萎縮、牙齒脫落等問題。
-
2022-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進入新冠高原期 李秉穎分析1個意料之中、3個意外
國內新冠疫情處在高原期,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這波疫情與他日前推估的大致類似,當邊境檢疫措施放鬆後,就會出現一波大規模的社區感染。但仍有三個預期不到的事情,第一是疫情高原期好像持續滿久的,其次是兒童腦炎發生比率較國外多,第三為前五天死亡率比其他國家多。李秉穎今天上午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時說,雖然預料不到疫情高原期可能會持續滿久的,但他也曾預估,國內疫情高峰不會像高山而是丘陵,主因是國人自我防疫意識高,如現在餐廳生意好差,業者都好可憐,因此疫情不會像幾何級數衝的非常高,許多專家採用數學模型推估疫情高峰的染疫人數,但都沒預料到民眾自主防疫把確診人數會被壓在一定範圍內,這對維持醫療量能有利,避免醫護人員無法應付。他說,第二預期不到的事情,為兒童腦炎發生比率較國外高,這是往後需要研究的事情,目前也有研究單位想要進行染疫併發腦炎兒童的基因定序相關研究,是否與台灣人基因的多型性有關,讓新冠病毒比較容易引發兒童腦炎。第三預期不到的是,國內染疫患者前五天死亡率比其他國家高。李秉穎說,這一點上,指揮中心常被批評是否救治、給藥速度太慢所致,但他認為,這反而可能是醫療處置得當,因新冠病毒染疫者病情以往是一周後惡化,但現在接種疫苗預防重症,口服抗病毒藥物避免輕症患者引發重症,往往是2至3天後才會出現效果。李秉穎說,若是發病5天內的重症、死亡,可能疫苗、藥物效果也來不及發揮,但疫苗與藥物卻是消除後面的死亡,因此這不見得是壞事,顯示防疫體系仍發揮一定的效果。
-
2022-06-02 養生.抗老養生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黃帝內經:節制七情、調養五臟為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是上古先哲智慧的百科全書,涉及養生、預防、調攝、推拿等,提供人們日常保健參考的自然醫學寶典。前面談到的「情志」,作為7 種情緒的精神活動,我們就從五臟(心、肝、脾、肺、腎)來談談其中的交互影響。情緒過激,禍及五臟?《黃帝內經.素問》在〈陰陽應象大論〉和〈五運行大論〉篇中都特別提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是說明人的五臟特別容易受到太過激烈的情志所傷。何謂太過?就是超過我們所能負荷的範圍。前面談到的「百病生於氣也」,其致病因素為怒、喜、悲、恐、驚、思等導致情志過度。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一旦情志表現過度,則容易影響五臟運作,對人體產生不好的物理反應。五臟具有「藏」的特點,《素問.三部九候論》說:「故神藏五,形藏四。」所謂神藏五,主要是說在人體的五臟中,各有其獨特之處與所藏,與天地人相應。心藏著神,作為生命活動的主宰,因此才有「心為君主之官」的說法,當心受到情志因素的影響,心跳、脈動的運行都會失常,也無法好好地統治國家、令百姓安居樂業。肝藏著魂,是人的精神意識感應能力的體現,因此才有「肝為將軍之官」的說法,當肝受到情志因素影響,容易鬱鬱寡歡、魂不附體,精神意識都會失常,也無法作戰抵禦敵人。脾藏著意,是人的思想與思考活動能力的體現,因此才有「脾為倉禀之官」的說法,當脾受到情志因素影響,容易過度沉思、食之無味,導致五味失常、吸收消化不良。肺藏著魄,是人的形體動作、反應能力的體現,因此才有「肺為相傅之官」的說法,輔佐著心之君主,氣血運行順暢,當肺受到情志因素影響,肺氣耗散、真氣不足,容易導致氣機紊亂、血行不暢,導致心跳與呼吸間難以協調,也無法輔佐君主,而引發病機。腎藏著志,是人的精氣盛衰之重心,因為精能化髓、並通於腦,以為志之所居,人的記憶能力、生命活動強盛與否,與腎精之氣是否充足息息相關,因此才有「腎為作強之官」的說法,協助國家強盛。唯有精氣足,則人體健康、剛強,即使到了40 歲,也不會有腎氣衰弱的問題,並讓體質強盛。反之,腎氣耗盡則體虛乏力、未老先衰。因此《難經》中也有「五臟藏七神」的內容記載,「臟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一旦不幸來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地步,都是因為牽動五臟太過。因此,如何維持情緒的平衡,是治未病及讓形神合一的重點。以下,進一步來瞭解不同情志與臟腑之間的關係。大怒傷肝――突發的巨大暴怒,為何傷肝?我們都知道,生氣對身體不好,甚至會影響健康。因為人在盛怒之下,肝的陽氣升發太過、氣血會上升、造成肝火亢盛,臉部的表現會呈現面紅目赤。中醫認為,肝是將軍之官,古代將軍得上場作戰,行前需要籌謀戰略、沙盤推演以便精確指揮部隊,克敵制勝,因此更要能夠掌控全局。假使將軍無法指揮部隊,將會造成國家動盪。肝臟也是如此,要是肝氣無法疏泄,長期積壓阻滯之下,造成肝氣鬱結,恐將全面引爆生理性紊亂。以我父親為例,早年他一個人開計程車養我們一家子,經濟重擔全部壓在他的身上,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每天大約中午吃完飯就趕著出門跑車,他設定一天扣掉油錢,一定要賺到2,000 元才能回家。因此,經常到了凌晨2 點後,他才拖著一身疲憊走進家門。有時候,因為沒有達到目標,回家的時間就會拖得更晚。當時全家一共6 口,每天睜開眼,都要吃飯,還有其他生活所需,像是讀書、補習,樣樣都要錢。因此,精神時常處於緊繃狀態的他,脾氣當然不會好,經常跟母親吵架。後來,因為腸胃問題需要住院治療,當時的我就讀國小,所以晚上就在醫院陪伴並照顧父親,白天才去學校上課。有一日下課,當我來到醫院,醫生竟然說:「你爸爸不見了!」原來我去上學時,爸爸也偷偷地開車去賺錢。他說:「全家就只靠我一個人,我要是一直住院,家裡就沒有收入來源!」後來,才知道父親不只有腸胃問題,還有高血壓的毛病,而且精神長期緊繃,才讓他變得暴躁、易怒。現在的我,已經可以理解為人父的辛苦,當一個人處在高壓情況下,時時刻刻為了三餐煩惱,脾氣怎麼會好?又怎麼能不生病呢?易怒的人經常感到煩躁不安、頭昏目眩的原因,在於肝臟的疏泄功能發生障礙,導致氣機鬱結所致,一旦荷爾蒙失調,就容易引發腸胃病、高血壓、心臟病等。但是如果隱忍這些日常小毛病,長期擱在心頭,將導致肝氣鬱結、致使情緒抑鬱、內分泌紊亂、免疫系統下降,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轉移情緒,讓自己維持平和狀態。歷史上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處在腹背受敵、四面楚歌的境況,最後憤而引清兵入關,吳三桂此舉左右天下大事,因而改寫了朝代,正是過度憤怒的代表型人物。前面說過,女性先天容易緊張或是發脾氣,一旦引發內分泌失調,身體器官都會受到牽連,其中,又以生殖系統的影響最為劇烈。目前醫學界認知,當體內雌激素含量過高,發生子宮肌瘤的機率也會大幅增加。廣泛認可的說法是,子宮肌瘤的發生就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所致。女性因先天體質問題,比較容易憂思、事情放在內心不說,有些男性也有情緒化問題,若是經常動怒、發脾氣,染患心臟病的機率將是一般男性的2 倍以上。所以,如何保持身心平衡,是現代人必須重視的課題。因此,假如一個人情緒過怒,整個人會面紅、目赤、心跳加速,甚至感到暈眩、昏厥。時常在新聞報導上看見這樣的案例,有人因一時盛怒,發生胃痙攣、中風或心肌梗塞,只好送醫急救,狀況嚴重時,一條生命就有可能從此消失不見。許多醫學報導也指出,人在憤怒時,體內交感神經過度亢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促使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神經緊繃,身體各器官都會受到干擾,加劇疾病纏身。過喜傷心――突如其來的驚喜,為何傷心?一般來說,喜悅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易於恢復身體疲勞。《黃帝內經》說陰陽平衡、防病應致中和,因此,過與不及都會出現問題。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就是在說一個太過歡喜,反倒傷了心氣的故事。范進考了大半輩子科舉,終於在54 歲考上了秀才,想要再邁向舉人之路,他的岳父胡屠戶竟為此冷嘲熱諷,罵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最後,籌到了旅費前往應試,果真中了舉人,如今「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范進卻因為高興過度而發狂。直到眾人叫胡屠戶出手打他,才把他打醒過來。儘管這是個諷刺意味濃厚的小說,但不難知道要是過度歡喜,一時之間換氣不及,氣升上逆,就很有可能造成癲狂、失心瘋的情形。對於某些人而言,心志可能容易受到外界干擾,時常受到驚嚇。因此,情緒波動就非常明顯,一旦發生開心的事情,就非常地喜悅,進而影響到心的脈動。嚴重情況,可能還會造成心臟停止,中醫才說大喜傷心。又如,許多患有慢性病的人、尤其是心血管疾病,要是過度刺激,就容易產生腦充血、腦溢血,攸關性命安危。中醫說的「心」,並不單單只是我們跳動的心臟。我們身體內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其中只有「心」並非「肉」字邊。《黃帝內經》認為:「心主神明。」因為這裡指的「心」,不只是實體的心臟而已,而是「心神」,包括無實際形體的思想、精神與意識層面。「心主神明」,如何對「心」與「神」的理解和認識。在《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大腦和心臟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過去習慣將兩者統稱為「心神」,說明了心臟具有精神活動與思考活動的大腦功能。《素問.調經論》也說:「心藏神。」還有《靈樞.邪客篇》的「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當心臟跳動時候,促使血液於全身血管流動與循環,帶動養分到各個器官,達到滋潤、供氧的功能,於是人的精氣神得以充足、飽滿。因此,當一個人處在壓力之下,心臟感受到這股訊息,便會影響心律的跳動頻率,長期壓力對心臟是種負荷,使得心臟更加敏感及脆弱,容易引發情緒反應,長期惡性循環之下,於是造成心律不整、心臟血管疾病。明末醫學大家張景岳曾在《類經》同樣認為:「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針對「心」與「神」的觀點,持續被歷代醫家所推崇。近年,關於過度興奮恐將導致心臟病發的案例,時有所聞,特別是觀看刺激性的運動賽事,曾經發生過度緊張、激動、驚喜而猝死的不幸事故,正是所謂的「喜傷心」。《醫碥.氣》亦說:「喜則氣緩、志氣通暢和緩本無病。然過於喜則心神散蕩不藏,為笑不休,為氣不收,甚則為狂。」氣緩並不會感到疼痛,因為心藏神,怕的是心氣渙散,笑起來無法停止,導致癲狂,傷及心和神,《靈樞.本神》:「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就是這個道理。憂思傷脾――長時間的憂愁、思慮,為何傷脾?人有情志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如老子《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順應自然有情志而不過度;孔子的中庸之道也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的情緒應該剛好就好,太過則傷形又傷神。兩位聖人之道也都為中醫家所推崇,於此可知,情志太過會傷害五臟,其中又以思慮過甚,危害脾為最大。脾是後天的根本,氣血運化的樞紐,人體脾虛容易造成泄瀉、嘔吐、血腫、出血、消瘦、浮腫等疾病。《黃帝內經》認為:「脾在志為思,過思則傷脾。」在這裡,「思」是思慮、思考、思索,更有胡思亂想的意思。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個人容易操心,耗費太多精氣神在一件事情上頭,就是所謂的思慮過度,精神一旦受到影響,則夜不能寐、整夜多夢,甚至因此罹患精神衰弱等疾病。由於脾主宰運化的功能,假使運化功能耗弱,後天根本被消耗殆盡,將牽動身體各個機能的健康。中醫理論:「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得飲食。」就是強調用餐時宜心平氣和,才有利於脾胃運作、小腸的消化與吸收,維持正常運化功能。例如,很多業務員都容易患有消化不良、便秘、腹瀉、腹痛,以及胃食道逆流的問題,歸咎原因在於作息不正常。他們往往沒吃早餐就開始忙碌的行程,到了午餐時間,卻還在邊吃飯邊回訊息,忙碌一整天回到家之後,還在想著如何約客戶、談案子,害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擔憂業績沒有達標。此時,大腦持續飛快地運轉,缺少充分休息,當然也就沒空理會脾胃是否有好好消化食物了,最後換來滿身的毛病,都是因為過度憂思傷脾所造成。《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老是唉聲歎氣、經常思慮過度,甚至是往負面方向思考,將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也會引發食慾不振、腸胃不適、消化不良的症狀,就是中醫主論氣的流通,最怕遇到氣結,形成臟腑氣滯而窒礙難行,正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養生原理。另一個案例,就是我的忘年好友阿達,他經常煩惱孩子過得好不好、孫子乖不乖,每天不停煩惱,導致脾胃消化系統不良,還伴有高血壓,收縮壓時常飆破160 mmHg。我對他說:「你都退休了,每天煩惱這麼多,對他們並沒有幫助。可以放寬心,跟好朋友多出去走走,說不定身體會更健康,還不會讓孩子們擔心。等他們回來的時候,看你精神奕奕、開開心心,就會常常回來看你啊!」後來,我幫阿達規劃一些簡單的旅遊行程,與好朋友一起遊玩,果然不再庸人自擾,不只找回了健康,也改善了親子關係。愛情也是令人傷神的東西,我們一定都聽過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梁山伯因為無法祝英台相愛而犯了相思病,終日抑鬱,過度憂思,以致耗弱心神與精氣,最後成為一抔黃土。每年有許多莘莘學子準備會考、學測、指考、大考,或是在期末考期間吃不好、睡不好,也是思慮太過所致。所以要想提高記憶力,除了學會正常作息,也不能過度疲勞,還得健脾益智。常悲傷肺――經常悲傷、長時間唉聲嘆氣,為何傷肺?肺,不僅僅是氧氣、二氧化碳出入呼吸道與肺臟的重要環節,還具有宣發和肅降的功用。中醫說「肺主衛外」,指的就是抵禦外邪的免疫系統,作為抵禦外邪侵襲的重要屏障。醫學已經證實,當人們過度悲傷,不斷哭泣,或是意志陷入消沉的時候,易使肺氣耗散,進而降低身體的免疫力,出現氣短、乾咳、咳血、音啞等症狀。假使一個人經常處於悲傷的狀態,無形中將會消耗體內肺氣,致使肺氣不足。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終日鬱鬱寡歡,又因父母雙亡,導致個性敏感、多疑,就是一個負面教材。根據臨床研究,癌症病人有諸多類似案例,一般被診斷出癌症之後,有些人往往會變得過度悲傷,加上身體機能低下,雙重衝擊導致身心全面失衡,可能就此一病不起。推究背後成因,往往是因為疾病帶來揮之不去的憂鬱、悲傷,面臨死亡的迫切威脅,對未來缺乏希望感,促使免疫力下降,身體活力逐漸衰退、萎靡,細胞也會隨之惡化。正所謂「邪傷肺衛」,一旦「衛氣禦外」功能不強,受到病邪侵入而難以抵抗,就會引起感冒、咳嗽、過敏等症狀,加劇肺部、支氣管系統的惡化程度。每個人都會有悲傷的時刻,這本就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洩,但若是放任自己無止盡地悲傷下去,影響到日常生活,就不能視為正常狀態。很多事情過猶不及,情緒也是,一切剛剛好就好。恐驚傷腎――容易緊張害怕,為何傷腎?恐和驚都是腎的情志,作為人們對於外界突然狀況,產生刺激的一種應急反應。腎是人對於表達驚恐情緒的主要臟器。腎主藏精、精又藏髓,為生氣之原。所以,《黃帝內經》寫到:「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因為腎屬水,當人在受到劇烈驚恐時,就會像水一樣,水往低處流,因而發生呆愣、驚慌失措,大小便失禁,嚴重時還會引發暈厥、猝死。換言之,驚恐讓氣紛亂而低下,還會使身體器官失去正常作用。這與因為腎藏精,精生髓,通於腦有一定的關係。《靈樞.本神篇》這樣說:「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若是腎臟本身有疾病,可能都會影響其情緒、情志表達。例如很多腎虛的人都不喜歡說話,由於體質較為虛弱,尤其是小時候怕生、容易哭鬧,見到陌生人也會驚嚇閃躲,又如很多小孩在受驚嚇之後,發生大小便失禁的事情、不容易安穩好眠、容易半夜驚醒,這都是驚恐傷腎,腎氣不固的一種表現。記得國小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的個性相當內向、害羞、膽小,並且沉默寡言。有次上課期間,教室內突然聞到類似排泄物的異味,才知那位同學因為不敢跟老師說想上廁所,而大便在褲子……,之後又有一次尿在褲子上面。這樣的情事發生數次,同學就不太敢跟他一起玩了。升上國中後,這樣情況越趨嚴重,當時也沒有好的輔導系統,導致那位同學因驚恐過度,不敢與人來往,終日躲在家中,也不肯上學,又因害怕、恐懼、寂寞、悲觀、社交關係喪失,最終接受憂鬱症治療,迄今仍未恢復健康。還有一個案例,有位好友的孩子到了國小一年級還會尿床,我到朋友家跟孩子聊天後才知道,因為一直害怕做錯事被父母罵,導致自信心不足,又怕晚上睡覺會尿床,惡性循環之下,於是經常發生尿床事件。後來跟朋友聊到,孩子自信心不足、容易擔心害怕,才會發生尿床的情況,建議去看中醫,開立對症調製養腎安神的方劑,也請朋友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讓孩子有安全感,不要因為孩子犯錯就急於責難,愛心、耐心、擁抱與陪伴,都是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好的互動方式。經過半年後,小孩果然已經不再尿床了,親子間的關係也有明顯改善。以上,列舉情志對於我們日常與健康的影響,根據《黃帝內經》的日常養生法則,提醒我們臨事不亂、遇事不危、逢事不驚,避免情緒起伏過大,學習舒緩調整之法,就能常養身體及臟腑的安適。《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當我們心情愉悅、心神安定、能量俱足時,自然不會胡思亂想,情志平衡了,也就能遠離疾病的威脅。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長新冠就是新冠後遺症嗎?哪些人容易會有後遺症?染疫後會再次感染嗎?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截自五月三十一日的資料顯示,今年全台本土確定病例數累積已正式超過兩百萬人。隨著越來越多人染疫,後遺症問題也將陸續浮現,《元氣網》為大家整理新冠後遺症相關疑問,包括什麼是長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哪些人更容易出現後遺症、是否會再次感染,以及不同變異株是否影響後遺症發生,以期在後疫情時代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什麼是長新冠?和新冠後遺症有何分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大多數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會完全康復,但有證據表明大約10%至20%的人,在從最初的疾病中恢復後會經歷各種中長期影響。這些中長期影響統稱為新冠後遺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或長期新冠(long COVID)。此外,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定義,新冠長期症狀、長新冠、急性新冠後症狀、SARS CoV-2急性感染後遺症 (PASC) 、新冠長期影響和慢性新冠也都是指稱新冠後遺症。根據美國CDC五月二十四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從新冠肺炎康復的成年人(18至64歲)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會出現新冠後遺症,若是65歲以上的成年人,則每四人就有一人會出現後遺症。上述兩者間最常出現的狀況是呼吸道症狀以及肌肉骨骼的痠痛。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WHO在2021年10月發表臨床病例定義,表明新冠後遺症通常在初次病發後三個月出現,並持續至少兩個月,且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以及其他症狀,通常會對日常功能產生影響。症狀可能是從急性新冠發作中恢復後新出現的,也可能是從最初的疾病中持續存在的。症狀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或複發。簡言之,新冠後遺症可能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不一樣,時間也可能會持續數周、數月或數年。根據美國CDC資料顯示,患有新冠後遺症的人最常回報的症狀包括:一般症狀•干擾日常生活的疲倦或疲勞•體力或腦力勞動後症狀惡化(也稱為「勞動後倦怠」)•發燒呼吸和心臟症狀•呼吸困難或呼吸短促•咳嗽•胸部疼痛•心跳快或砰砰直跳(也稱為心悸)神經系統症狀•很難思考或集中注意力(有時稱為「腦霧」)•頭疼•睡眠問題•站起時頭暈(頭昏眼花)•身體發麻•嗅覺或味覺變化•憂鬱或焦慮消化系統症狀•腹瀉•腹痛其他症狀•關節或肌肉疼痛•皮疹•月經週期的變化另外有些人,尤其是新冠重症患者,在患病後會出現多器官影響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狀持續數周或數月。多器官影響可能涉及許多身體系統,包括心臟、肺臟、腎臟、皮膚和大腦。由於這些影響,與未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相比,感染過新冠的人更有可能出現新的健康狀況,例如糖尿病、心臟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哪些人更容易出現新冠後遺症?根據美國CDC資料指出,研究人員尚在努力瞭解哪些人或人群更有可能患上新冠後遺症及其原因。研究表明,某些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影響。以下是一些範例,而不是可能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上新冠後遺症的個人或群體的完整列表:•新冠重症患者,尤其是曾住院或需要重症監護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之前有已有慢性疾病的人。•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期間或之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症症候群 (MIS) 的人。•一些受到健康不平等影響的人,包括來自種族或少數族裔群體的人和失能者。即便新冠重症患者更容易出現新冠後遺症,但任何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甚至新冠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如此。另外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五月二十五日的研究顯示,即便是接種過疫苗的人仍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在初步診斷為感染新冠病毒六個月後,研究中接種疫苗的人出現新冠後遺症的風險僅略有降低15%。最大的好處似乎是減少血液凝固和肺部併發症。但就神經系統問題、腸胃道症狀、腎衰竭和其他疾病的長期風險而言,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的人並沒有區別。感染新冠後會再次感染嗎?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新冠病毒目前帶來的最大隱憂在於,病毒傳染力越來越強,更容易讓人被感染。統計顯示,第一波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期間曾被感染的民眾,如今因為在美國流傳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或BA2.12.1,以及在南非流傳的Omicron變異株BA.4及BA.5,紛紛出現二度感染。研究人員指出,二度感染的患者在今年當中,可能會有三度感染或四度感染,少數染疫患者症狀恐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也就是變成新冠後遺症。《紐時》報導,如此狀況並非科學家原先所預期。專家學者之前的看法是,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或曾經染疫之後獲得的抵抗力,將足以避免遭到病毒再次感染。然而,Omicron的出現,讓專家原本對抵抗力抱持的希望因此破滅。與之前幾種變種病毒不同的是,Omicron與後續衍生的下一代變種病毒,已經演進成能夠穿透人體抵抗力。就算已經打了好幾劑新冠疫苗的民眾,同樣都可以多次遭到病毒感染。如同《新科學人》分析所示,丹麥的一項研究表明,初次感染後的90天內可能會再次感染。研究人員對再感染問題如此感興趣的一個原因是擔心反覆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會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不斷累積的傷害。不過研究表明,隨後的冠狀病毒發作不如第一次嚴重。例如卡達的研究發現,與初次感染相比,第二次感染與住院或死亡的機率降低90%有關。不同變異株會影響新冠後遺症的發生嗎?根據《healthline》報導,美國總統首席醫療顧問安東尼·佛奇(Anthony Fauci)在一次專訪中指出,無論發生什麼變種病毒,都可能發生新冠後遺症。沒有證據表明Delta或Beta或現在的Omicron之間有任何區別。至於不同變異株是否會產生不同後遺症?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而根據國內臨床資料顯示,去年5月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較多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插管,康復後仍持續喘、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還有「房事不順」。近期國內流行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後遺症狀況仍不少,包括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
-
2022-06-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制今上路!重症解隔大鬆綁 醫護憂難減壓
指揮中心統計,目前中、重症確診者平均住院天數為五天,為減輕醫療量能的負擔,並讓癌症等共病確診者提早從專責病房轉至專科病房,接受抗癌治療,指揮中心宣布,自今天起大幅鬆綁重症個案解除隔離條件,減輕專責病房的壓力。林口長庚護理部主任賀倫惠表示,新制上路後,如每日本土確診人數高達八、九萬,短期內仍無法減緩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壓力。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重症個案只要退燒一天後,PCR檢驗結果為陰性或Ct值大於、等於卅;或發病日、採檢日達十五天,追蹤PCR的Ct值介於廿七至卅,經感染科、胸腔科醫師或醫院評估小組綜合評估,即可解隔出院,新制從六月一日起上路。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中、重症平均住院五天,許多共病確診者接受新冠肺炎治療,因未能解隔,只能住在專責病房,無法接受化療或其他必須手術等療程。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表示,許多共病病患住院後因未解除隔離,無法接受共病治療,就有一名腸壞死病患的患者,原本已經安排開刀,但住院後PCR檢驗結果為陽性,受限於規定,無法立即動刀,以致病狀惡化。另有膽結石患者最近因腹痛就醫,診斷為膽囊炎,安排住院,等候開刀,同樣PCR陽性,必須等解除隔離,轉至專科病房,才能動刀,多痛了好幾天。姜冠宇表示,剛解隔出院的病患返家後,務必做好自主健康管理,此時傳染力雖低,但還是可能傳染給長者及小朋友。
-
2022-05-31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大多數與食物過敏相關性不高
很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很常問,「我是不是對什麼食物過敏,才讓病情一直好不了?」有些患者甚至花錢去做食物過敏檢測,一旦發現自己的過敏指數偏高,就直觀認為很多食物不能吃。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詹智傑指出,食物很少是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元兇,誘發原因多數還是外在環境因素造成,而接受正規治療,才能讓病情穩定。目前常聽到的抽血過敏原檢測會有兩個指數,分別是IgE(免疫球蛋白E)及IgG(免疫球蛋白G)。詹智傑認為,IgE偏向急性發炎性的反應,檢測以呼吸道為主的過敏原,例如,塵蟎、灰塵、花粉等等,食物類相對少,這個品項的檢測比較適合氣喘或鼻炎的患者。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發炎機制複雜,除急性惡化外,大多為慢性發炎,IgE的指數對患者的皮膚嚴重度並沒有直接相關。詹智傑解釋,異位性皮膚炎依IgE的指數高低可以分成兩大類,分別是IgE指數偏高的外因性以及IgE指數正常的內因性,以台大醫院本身的臨床個案統計,台灣個案中,外因性超過八成,而內因性個案不到兩成。內因性異位性皮膚炎是個體皮膚障蔽缺損合併皮膚發炎,容易接觸環境刺激物而產生症狀,它的發炎機制並不會造成IgE反應,也因此IgE指數正常;相對的,外因性則是會有過高的IgE反應,誘發原因多數都是外在環境造成,例如潮濕、空污、黴菌孢子、粉塵、塵螨等。至於過敏檢測還有一項就是IgG,它是一種保護抗體,處於長期慢性的表現,看似與慢性發炎的異位性皮膚炎有關連,實際上,兩者關連並不大,詹智傑指出,IgG檢測雖然可以檢查很多不同食物,但與食物過敏及皮膚炎沒有絕對關係,是與吃的內容物多寡有關,民眾可能會發現,怎麼愈常吃的食物,IgG的指數愈高,就是這個原理。曾經有個案拿著一疊過敏原測試報告跟詹智傑醫師討論,患者抱怨:「我有上百種的食物IgG偏高都不能吃,那我的生活還要過嗎?」診間確實有不少患者為此困擾,患者會花錢去檢測過敏原,很大的原因是希望可以找出更進一步的解決方式,但這反而讓病人非常自責,會以為病情嚴重是自己無法控制口慾而造成。寫食物日記,紀錄每次病情惡化時的食物其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若真的想要了解自己的皮膚炎是否真是食物相關,不是去驗過敏指數,反而是寫食物日記,紀錄每次病情惡化時的食物,前後數次比對,找出真正可能惡化皮膚炎的特定食物,用自身的經驗值找出原因,觀察某種食物進食前後對身體的反應,才能抓出哪個食物會惡化皮膚炎,減少誘發機會。詹智傑都會告訴病人,皮膚嚴重度跟過敏指數沒有直接關係,不要盯著指數來增加自己壓力,更不需要因其指數高低來決定是否更改治療的藥物,新型的治療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發炎的源頭壓制,可以達到大幅度的進步,成功治療後,除了患者自身經驗中確認容易誘發癢疹的特定食物外,飲食上沒有什麼限制。加上現今治療精準化,新療法可以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大部份的症狀,患者的人生也從不想抬頭看世界,到邁開步伐向前走的彩色人生。
-
2022-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新冠肺炎可以吃什麼?營養師教如何避免進展為中重症
● 提升免疫力,可以擊潰病毒● 多攝取抗發炎、抗氧化食物● 適當補充維生素D,避免染疫或進展為中重症確診新冠肺炎要吃什麼?目前尚未有研究證實,可以透過吃特定的食物對抗新冠病毒,不過提升免疫力絕對是擊潰病毒的不二法門。建議可藉由攝取抗發炎、降低體內氧化壓力的食物,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讓免疫細胞盡快攻下病毒,縮短痊癒時間。1、維生素C維生素C是體內強大的抗氧化物質,具有降低氧化壓力、抗發炎、促進內皮細胞作用的能力,特別是有呼吸道感染症狀時,透過補充維生素C,可以加速人體對抗病毒的時程,也能避免惡化成中重症。建議一天至少補充100毫克維生素C,而芭樂、奇異果、小番茄、木瓜等都是高維生素C水果,一天吃兩份(每份約一個拳頭大小),就能補充所需攝取量。2、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促進大腦健康、預防各種免疫疾病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對抗新冠肺炎。建議可以一周吃三次魚,像鮭魚、鯖魚、鱈魚、秋刀魚等,每次約手掌大小;或補充亞麻仁籽油、各類堅果等,都能攝取到Omega3脂肪酸。3、維生素D近代不少研究發現,維生素D與人體基因調控有關,甚至可被視為荷爾蒙的一種,影響體內約3000多種基因,舉凡三高、感冒、皮膚病,甚至是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都與維生素D缺乏有關。研究發現,免疫細胞包括巨噬細胞、T細胞都有維生素D的受體,因此維生素D可以提升吞噬細胞與T細胞活性,幫助消滅人體內的細菌和病毒;各國針對新冠肺炎的治療研究更發現,適當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後,進展為重症的機率,而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愈高,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也愈低。維生素D的取得方式,建議可以在正中午時段,上午十點至下午兩點間,日曬約15分鐘;平時飲食可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蛋黃、牛奶、魚類、乾燥香菇、木耳等;針對日曬不足、膚色深、有慢性病等民眾,則可以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補充,依個人血液濃度,每日可補充400-2000IU不等。4、喝足夠的水人體70%是由水組成,補充足夠的水,可以幫助人體代謝廢物,讓所有生化反應趨於正常。不過喝水有訣竅,應該喝接近體溫的溫水,而不是冰水或室溫水,因為七成的免疫細胞進駐在腸道,如果喝下比體溫低的水,容易削弱腸胃功能,進而減低免疫細胞作戰的能力;也不要一口氣灌一堆水,因為人體每20分鐘只能吸收200㏄,一次喝太多,僅是徒增身體的負擔。5、作息正常、避免加工食品維持良好作息很重要,不要熬夜,盡量11點前就寢,此時肝膽經當值,正發揮解毒造血的功能,不可錯過睡眠時段;更要避免食用加工品,如燒烤炸物、甜品、甜飲、醃製等,以免增加身體及肝腎負擔。
-
2022-05-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未打疫苗染疫從鬼門關前救回 醫師籲注意Omicron轉重症
新北有名未打疫苗者染疫,後來還缺氧昏迷,緊急送醫後獲救且康復中。台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蘇文麟提醒,Omicron這波疫情雖然很多輕症,但仍有機會轉為重症,預防勝於治療,呼籲民眾接種疫苗,有重症風險者若有相關情況也須及早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時期。新北一名55歲王先生平時身體狀況良好,但因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擔心風險及副作用而未施打疫苗,後來不幸染疫後,王先生出現隱形缺氧、呼吸困難,家人緊急撥打119,在救護車上測得血氧濃度僅有35%,送至急診室時已陷入昏迷。台北慈濟醫院表示,王先生到院後緊急插管,並由心臟血管外科團隊裝上葉克膜於專責加護病房照護,第13天成功撤除葉克膜並拔管,目前病況穩定轉至專責一般病房,觀察一周即可出院。蘇文麟指出,雖然Omicron相較先前的Alpha和Delta變異株重症率與死亡率較低,但隨著確診人數越來越多,仍有一定數量的患者會發展為重症,尤其是高齡及慢性病等共病、肥胖、免疫低下者,屬於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群,一旦染疫需特別注意,謹慎以待。蘇文麟表示,即使染疫者絕大多數為輕症與無症狀,但仍有萬分之7的機率轉為重症,這些重症患者一樣會出現肺部浸潤、白化的現象,且可能快速惡化,產生隱形缺氧、急性呼吸窘迫症、呼吸衰竭,甚至引發多重器官衰竭導致死亡,像近來指揮中心也公布重症死亡率高達8成。蘇文麟說明,重症患者往往會有缺氧情形,初期可使用高流量濕化鼻導管氧氣治療(HFNO),搭配清醒俯臥治療,改善氧合狀況;但若持續甚至惡化,則須藉由插管外接呼吸器維持血氧濃度,甚至是裝置葉克膜維生;值得慶幸的是,現在除照護經驗豐富,也有更多藥物可供選擇。醫院自4月疫情爆發以來已收治51位重症患者,其中高達九成仍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3成完全未接種疫苗,蘇文麟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接種疫苗能形成一定保護力,即使染疫也較不容易發展為重症,而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若有接觸史或症狀應及早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時期。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醫:病毒侵童腦部 恐傷多種器官
國內已累計九例兒童確診後引發腦炎重症,指揮中心昨提醒,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恐引起四大腦部病變,包括病毒直接侵犯、細胞激素風暴、血管內皮細胞受傷、其他器官受損導致代謝異常,兒科醫師更憂心,若病毒攻擊兒童腦部引發腦炎,恐留下後遺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憂心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會攻擊腦部,且病毒可能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傷害多器官組織,另擔心病毒傷及內皮細胞,透過血液滲透引起全身性反應,包括腦部、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受傷,尤其肝、腎主導體內新陳代謝,若受損恐影響運作。邱南昌指出,新冠病毒感染除引起神經系統問題,也可能產生呼吸道、哮吼症、敗血症等,孩子染疫發燒也最讓家長憂心,他提醒,孩子染疫有六成會發燒,但若超過四十一度代表溫度調節中樞異常,且燒太久也需注意;若持續嘔吐可能是腦病變。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孩童確診不一定只會發燒,也可能合併肺炎引起呼吸衰竭、腦炎等,或引發哮吼,若孩子有咳嗽、聲音較粗但沒有呼吸困難,家長毋須急忙送急診,可在家讓孩子保持舒服,避免孩子過於哭鬧,讓喉部過度緊縮,恐讓病況惡化。林口長庚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熱性痙孿好發六個月到五歲孩童,發作時間於十五分鐘內,孩子可能上一秒在玩,下一秒突然全身抽搐、四肢抖動。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孩童確診發燒憂傷腦 兒科醫:燒過「這溫度」調節中樞恐失靈
國內兒童確診、重症死亡頻增加,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神經學問題,及呼吸道、哮吼、敗血症問題,特別是發燒最讓家長憂心。若體溫高於41度,代表體溫調整中樞已出現問題,因此要特別小心,若沒到41度但高燒很久,也要小心。邱南昌表示,新冠病毒有幾個幾轉,憂心病毒會攻擊腦部,但須從檢體中解剖找出病毒,否則很難證實;第二,病毒染感會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可能會傷害很多器官組織,包含神經系統組織及腦內是否有感染,但目前並未找到,與當年腸病毒71型類似,提醒神經病變人有可能引發細胞風暴,導致腦受傷。邱南昌說,第三則是擔心病毒傷及內皮細胞,透過血液滲透導致腦部受傷,因新冠病毒可能引起全身性反應,包括腦部、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都可能受影響,尤其肝臟、腎臟是負責身體新陳代謝,若受損恐無法協助腦部受傷代謝。邱南昌說,若兒童原本就有代謝問題,新冠肺炎影響後,影響代謝問題,孩子腦傷並不是單一機制,可能是多樣性,同時多種機制,導致病情惡化,提醒家長仍需注意。兒童確診需注意8大前驅症狀,邱南昌指出,兒童感染後約有6成會發燒,但近期病例是「又快又急又高」,腦內都有體溫調節中樞,孩子發高燒但很少超過41度,若超過41度,代表體溫調節中樞出問題,若沒燒到41度但燒很久,也要小心。邱南昌表示,若孩童腦受傷,意識會變差、持續昏睡,若孩童退燒後意識恢復不錯,可以玩來玩去,無須過度緊張。年紀較長的孩子會持續頭痛,而小小孩會較難表達。若確診引發持續嘔吐,可能是腦病變或腦腫脹導致腦壓上升,與腸胃型嘔吐不同,不吃東西也會想吐。邱南昌指出,孩子確診引發肌曜型抽搐,先前在腸病毒71型感染時也有發現,可能是腦幹受刺激,大肌肉群會抖動,但僅1、2下,不必過度緊張,若持續出現須小心。邱南昌說,6個月到5歲間的小朋友可能會發生熱經孿,為急速發燒、出現抽搐,但僅會發生1次,且時間約1、2分鐘就結束。若抽搐時間很久超過15分鐘,且失去意識、發作第2次等,超過30分鐘就需注意,建議若孩子確診有抽搐,應盡快給醫師評估,也建議醫療人員須讓孩童降低腦壓、降低腦水腫藥物,也要控制發炎、盡快給予口服藥物,或類固醇及類蛋白。邱南昌指出,兒科醫學會提醒家長,若孩子確診發燒很久、活力差或疲倦等,退燒後活力、精神仍然很差,建議就醫,其他像是嘔吐、脫水等也要注意。但兒童確診新冠重症比例很低,家長不用過度恐慌,一點小事就送急診也不是好事,建議應避免孩子染疫、盡快施打疫苗,若孩子有慢性病,病況穩定仍可打疫苗。
-
2022-05-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逾千人染疫亡!今127死亡含2男童 因腦水腫、腦腫瘤不治
國內今新增408例中重症個案,127例死亡個案,包括293例中症、115例重症,確診數及死亡數雙雙創單日新高。指揮中心統計,今年累計至今本土確診中重症個案4439例、死亡數1058例。今新增2例兒童死亡個案,為6歲男童及5歲男童,死因分別為腦腫瘤併發神經休克、肺炎併呼吸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127例死亡個案中,年齡介於小於10歲到90多歲,特別說明2名小於10歲的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6歲男童為5月13日曾提報的中症個案,後續因轉為重度及死亡。先前並不知他有任何慢性病史,在5月8日出現嘔吐、腹痛,且低燒37.7度,送急診採檢PCR確診,5月9日出現意識改變、發燒、抽搐、缺氧等,緊急插管住進加護病房治療。羅一鈞指出,原懷疑6歲男童是腦炎,但5月10日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男童小腦有腫瘤壓迫腦幹,導致腦水腫,經切片確認為惡性腫瘤,因此後續住院同步治療新冠肺炎及腫瘤引起的腦壓升高。但遺憾是病程併發嚴重神經性休克,生命跡象難以維持,不幸於5月21日過世,死因診斷腦腫瘤併發神經性休克,而新冠肺炎不是主要死因,歸類在共病。另一名5歲男童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5歲男童有肌肉系統疾病,是先前曾公布過的個案,5月17日出現腿痛、昏厥,經確診染疫由醫院收治,因出現肺炎、呼吸衰竭惡化,不幸於5月19日過世,死亡診斷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目前累計10例兒童確診死亡個案,包括5例腦炎、2例肺炎、1例敗血症、1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今新增1名兒童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一名7歲男童有先天性代謝性疾病,5月24日發燒到39.1度,出現間歇性抽搐達15分鐘,有步態不穩、眼神跟走路偏右,加上呼吸喘、無法言語,送急診時發生意識變化,經PCR檢驗陽性。羅一鈞指出,7歲男童因有神經學變化,一度懷疑腦炎,有插管住進加護病房,穩定生命跡象,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好消息是在治療後恢復不錯,5月27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還在醫院病房觀察中。目前兒童確診重症個案累計20例,包括9例腦炎、6例肺炎、2例敗血症、1例哮吼、1例家中死亡、1例腦腫瘤。羅一鈞表示,另一位20多歲年輕重症個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出現肺炎跟呼吸窘迫,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當中。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醫盼升「三級警戒」防海嘯 林奏延:兒童醫療不要用大人思維
許多家長憂心孩童確診發燒,急忙衝急診,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指出,發燒是小朋友抵抗疾病侵犯的免疫力表現,若溫度過高到41或42度,可能導致調節中樞失衡,不利生理發展,家長除了讓孩子降溫、身體較舒緩,更重要是「找出發燒原因」,無需專注在降溫到正常溫度。臺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許多家長關注孩子確診發燒的問題,呼籲家長不用恐慌,人體體溫中樞會調節,正常在37度上下,當生病時,體溫中樞會被誤判,因此身體產生很多熱量、溫度上升,若溫度超過40度,就要擔心病毒感染是否傷害腦部中樞,導致設定異常溫度,極可能是腦炎警訊。彭純芝說,孩童新冠確診不一定只有發燒,更要注意是否嚴重合併其他問題,像是否併發肺炎引起呼吸衰竭、或腦炎等,建議家長可用正確觀念面對體溫,適當使用退燒藥水或塞劑。彭純芝說,孩子確診可能引發哮吼,包括咳嗽、聲音較粗,但沒有呼吸困難的話,不用到送急診程度,家長在家裡讓孩子保持舒服即可,若孩子過於哭鬧,喉部容易緊縮導致惡化。此外孩童確診抽搐、熱性經孿等狀況出現,吳昌騰表示,熱性經孿好發於6個月到5歲孩童,發作時間少於15分鐘,會全身抽搐,可能上一秒在玩,下一秒突然抽筋,在小兒科是常見疾病,發作時會四肢抖動、眼睛上吊、嘴唇發紺等,不過24小時內只會發生一次,若發生2次以上需注意,而18歲以下孩童也可能抽搐,都要特別注意。林奏延:不只要救活 還要沒後遺症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兒童醫療不能照大人思維,應及早找出治療時間點,此外兒童治療並不只要把他救活,而是要「沒有後遺症」的治療。也認為兒童確診應提前在急診給予藥物治療,避免因為急診雍塞錯過搶救時機。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近期兒童重症增加很多,很多兒科醫師憂心忡忡,紛紛表示希望學會向指揮中心建議恢復三級警戒,而非二級,但國家有政策考量,他認為,1、2歲孩子不會自己跑到外面感染新冠,大多是大人帶回來的病毒,建議家中有1、2歲孩童,可自己在家升三級,像是戴口罩,不要把病毒傳給小孩。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衛福部緊急醫療應變中心(EOC)可協助各醫院取得加護病床資訊,協助轉診;目前也開放5至11歲孩童施打疫苗,若已經染疫的孩子,建議感染後間隔3個月施打疫苗。針對疑似腦炎確診兒童,目前指引中已列入藥物治療皆有公費給付,不會有健保給付問題,也提醒臨床醫師,若發現退燒藥水或塞劑缺貨,可上食藥署平台通報,可即時進行了解介入處理。
-
2022-05-28 失智.照顧喘息
身心紓壓/照顧者才是憂鬱高危險群?18項指標太高可能需要協助
因為不知道要如何與被照顧者相處,不清楚病程的發展、不了解怎麼去消化照顧歷程引發的各種情緒,照顧者常常會像品泉有快要失控的無助感,或是覺得也很想像蘭新一樣哭著說出來:「再這樣下去,我也快要憂鬱症了!」蘭新的老公,去年被診斷有重度憂鬱症,在固定服藥的治療下,有些失眠、食慾不振的情況已經獲得明顯改善。但蘭新仍然覺得沒有辦法和先生有正常的對話、日常生活的溝通。蘭新的先生在岳父的公司上班,夫妻兩人同在一間家族企業上班的情況,讓蘭新覺得備感壓力。 「先生以前不會在公司裡面對爸爸或我大小聲,但是他生病之後整個人都改變了。有時候在公司共事,他也不顧旁邊有誰,就對我們怒氣發作。」蘭新同時是女兒和妻子,夾在爸爸和先生中間,在公司裡面又需要承受其他人的眼光,這種種的壓力源讓她決心來找心理師會談。「從去年到今年,無論是小孩的事情或是家裡的事情,我都沒有人可以商量。只要一件小小的事情,老公就會情緒爆炸,為了讓家裡氣氛不要那麼糟,我唯一能做的只有要求自己忍耐、再忍耐......」蘭新邊說邊掉淚,繼續說到:「有時候我都覺得我也快要得憂鬱症了,為什麼他不能多體諒我一點?」 品泉的媽媽去年10月開始,失智症逐漸惡化,幾次媽媽出門忘了回家的路,都是透過好心路人報警,才能把媽媽從警局接回來。媽媽還經常把品泉誤認為已經過世的老公,把早年對婚姻的不滿和壓抑怨懟都投射到品泉身上。 品泉揉著太陽穴,用手遮著臉,苦惱地說:「即使到現在,我情緒一來的時候,也會想把媽媽搖醒,大聲對她說『看清楚,我是你兒子!不是你老公!妳有什麼話想講,等妳死了再去陰間告訴他!』明明就知道這樣一點幫助都沒有,但我就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蘭新和品泉面對的問題表面上很不相同,但實際上兩人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他們都在經歷照顧者身心煎熬的壓力。因為不知道要如何與被照顧者相處,不清楚病程的發展、不了解怎麼去消化照顧歷程引發的各種情緒,照顧者常常會像品泉有快要失控的無助感,或是覺得也很想像蘭新一樣哭著說出來:「再這樣下去,我也快要憂鬱症了!」 憂鬱症的症狀最明顯會出現在飲食和睡眠的改變上,照顧者經常要面對病人突發或惡化的身心症狀。並且因為金錢和時間等資源都投注在照顧病人之上,自然壓縮到照顧者自我照顧的時間與金錢分配。對病人很慷慨,卻吝嗇給自己一點休息或犒賞的情況,導致照顧者更容易成為憂鬱症的潛在族群。 隨時都可能需要面對病人提出的要求,容易讓照顧者睡眠週期被打斷,或者心裡有罣礙而無法安心入睡。飲食上面,也可能受到擔心、焦慮、自責、恐懼等影響,而有食慾不振或是以吃削減壓力的現象。 久而久之,情緒自然容易受到影響,可能變得沮喪、提不起勁,或者出現情緒失控無法克制怒氣等情況。 這裡提供簡單的憂鬱症量表供讀者自行檢視,如果左欄的敘述出現的越頻繁,就越有可能是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提醒您,量表不是診斷,如果懷疑自己有憂鬱症,仍舊需要尋求專業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釐清! 【憂鬱症量表項目】1. 我常常覺得想哭2. 我覺得心情不好3. 我覺得比以前容易發脾氣4. 我睡不好5. 我覺得不想吃東西6. 我覺得胸口悶悶的 ( 心肝頭或胸坎綁綁 )7. 我覺得不輕鬆、不舒服 ( 不爽快 )8. 我覺得身體疲勞虛弱、無力( 身體很虛、沒力氣、元氣及體力 )9. 我覺得很煩10. 我覺得記憶力不好11. 我覺得做事時無法專心12. 我覺得想事情或做事時,比平常要緩慢13. 我覺得比以前較沒信心14. 我覺得比較會往壞處想15. 我覺得想不開、甚至想死16. 我覺得對什麼事都失去興趣17. 我覺得身體不舒服( 如頭痛、頭暈、心悸或肚子不舒服等...... )18. 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程度分級】 1. 沒有或極少(每周 1天以下)2. 有時候(每周1~2天)3. 時常(每周 3~4天)4. 常常或總是(每周 5~7天)致親愛的照顧者: 如果你做出來的分數偏低,我想邀請你回想過去在照顧的歷程裡,你做了哪些事情,讓你能夠好好的紓壓?有哪些固定參與的團體,或是見面的人,是否給了你的支持,讓你可以在照顧路上不覺得孤單?甚至,我想邀請你與其他同樣身為照顧者的族群,分享自己的自我照顧方法,我相信這對很多其他的照顧者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如果你的分數偏高,請你先不要緊張,將這個分數,當作重新檢視自己生活的機會。 如果你願意重新檢視生活,重新找到照顧他人與自我照顧的平衡,這個分數就只會是暫時的。 分數只是顯示,你這陣子很慷慨地把自己的時間和金錢,分享在需要照顧的病人身上了。但是,對自己呢?你是不是也該回頭照顧自己了?在這裡澄清一件事,有很多人會覺得找心理師會談無助於現狀的改善,而且又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想到就退怯了。 也許心理師在實質照顧上,沒有辦法提供類似「喘息服務」直接的幫助,但心理師能教你的,卻是如何在照顧路上走得長久,如何不被原生家庭帶給你的情緒綑綁,以至於無法畫出情緒界線,做出好的照顧決定。如果可以,請讓我陪你走一段,重新看見自己的內在力量,我支持你,也讓你支持自己。
-
2022-05-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張宇老婆蕭十一郎「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藥物過敏6大前兆,健保卡務必註記
藝人張宇在臉書驚爆太太蕭十一郎呼吸困難,「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原來蕭十一郎因藥物過敏導致呼吸困難,幸好緊急送醫後已無大礙。衛福部食藥署提大家,用藥後一旦出現可疑症狀,應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用藥史;若曾有藥物過敏史,務必記下藥名,請醫師註記於健保IC卡,就醫時除了健保卡,也隨身攜帶藥物過敏記錄卡。藥物過敏在臨床非常常見,食藥署提醒大家,若在用藥期間發生「疹」、「破」、「痛」、「紅」、「腫」、「燒」等藥物過敏六大前兆症狀,要立即攜帶正在服用的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回診就醫,讓醫師知道你用了哪些藥品,緊急處理。●什麼是藥物過敏?使用藥物後,引發身體出現過敏症狀,任何人或藥物都有可能產生藥物過敏,而且難以預期,又因藥物種類或免疫反應機轉不同,部分過敏反應會在使用後立即至數日內出現,但也有部分過敏反應可能延遲至兩、三個月才出現。【延伸閱讀】>>藥物過敏 嚴重恐致「史蒂文生強生症候群(SJS)」●藥物過敏六大前兆是什麼?疹: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破:口腔或黏膜潰瘍痛:喉嚨痛紅:眼睛紅腫、灼熱、腫:嘴唇腫燒:發燒等。●藥物過敏處理三大原則1.盡速回診或就醫疑似出現用藥過敏症狀時,應盡速攜帶正在服用的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回診就醫,切勿擅自自行停藥、換藥,以免造成原有疾病惡化,或藥物過敏狀況加劇。2.註記過敏藥物有用藥過敏史的民眾,可請醫師將過敏藥品名稱註記於「藥物過敏紀錄卡」,連同健保卡隨身攜帶,也可請醫師註記於健保IC卡中。3.主動告知若有用藥過敏史的民眾,就醫時應主動告知處方醫師過敏藥品,領藥時再請藥師幫忙核對,以避免誤用過敏藥品,確保個人用藥的安全。
-
2022-05-26 新聞.元氣新聞
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區推出更多創新藥品,台灣民眾受惠
拜耳近日發佈訊息表示,2021年是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地區業績創新紀錄的一年,銷售業績穩健成長4.8%、總額超過58億歐元。亞太地區在該事業部的全球銷售業績占比超過三分之一。此外,該事業部也在亞太地區推出四項創新產品,包括1.治療心血管疾病用藥2.針對特定基因融合變異量身打造的癌症精準醫學療程3. 治療攝護腺癌藥物4. 腎臟疾病用藥其中前三項已有部分台灣病友受惠。近年來,COVID-19 所帶來的挑戰持續不斷,拜耳西藥事業部的銷售額在不少已開發市場仍成長 1-2%,像澳洲、紐西蘭、韓國與台灣市場等;主要業績成長市場也包含南亞地區,其中印度的穩健成長幅度達11%,巴基斯坦則有2%的成長,東協各國的平均成長幅度也達到9%。 新上任的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區商業運營高級副總裁陳瑛表示,對拜耳西藥事業部而言,2021年是成功的一年,主要是因為該事業部團隊努力聚焦於為亞太地區患者提供創新與必要藥物,這說明了透過創新組合,亞太地區患者更能深切感受到創新醫療產品的珍貴價值,對於相關醫療需求,也有了更多、更不一樣的選擇。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區醫療學術事務負責人Catherine Donovan醫師指出,目前約有1/4的亞太地區患者參與多項拜耳西藥部重要全球研發試驗計畫,現在透過現代數位科技與去中心化模式,亞太地區民眾也有機會藉由遠端科技參與重要臨床試驗,且執行過程也更便利,此時,研發團隊也更能取得有意義的數據,並可進一步追蹤、改善患者預後成果。Catherine Donovan醫師補充,創新是拜耳的命脈,合作關係與整合性照護則是關鍵驅動力。目前全世界已逐漸自疫情中復甦,拜耳正與亞太地區的專業醫療照護人員合作,希望透過科學實證精神為病患帶來更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未來也將投入更多資源於早期預防,期待在疾病加重、惡化之前進行教育、篩檢與及早介入治療,除了盼望改善治療結果,也希望透過這樣的策略可降低整體醫療照護支出。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民快篩陽即確診明上路 6狀況可PCR
「快篩陽即確診」明起上路,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5月26日起,不分年齡及族群,經醫事人員確認,或由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結果陽性者,即可研判為確定病例,不需再做PCR,但如果有些狀況要做PCR還次可以到篩檢站採檢。指揮中心表示,因全台已進入大規模流行階段,為保全公衛防疫及PCR採檢量能,並利感染後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死亡高風險族群,盡速給予抗病毒藥物,降低病情惡化風險,因此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病例定義,民眾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陽性,不分年齡及族群,經醫事人員確認,或由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結果陽性者,即可研判為確定病例。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制上路後,民眾可前往PCR採檢的狀況有六項,包括:1.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時,對於快篩結果判斷有疑慮時2.民眾自行進行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但醫師及病人對於抗原快篩陽性結果無法達成共識時3.經抗原快篩陽性確診者於隔離治療期間有住院需求時4.抗原快篩陰性但臨床醫師懷疑為新冠肺炎感染的症狀時,特別是有重症風險因子的對象5.抗原快篩陽性第一線醫療工作人員,必要時可於24小時內採檢以PCR複驗6.因目前為過渡期,因此抗原快篩陽性仍可至社區篩檢站進行PCR採檢民眾預約視訊診療或前往社區篩檢站、醫療院所(含衛生所)請醫師現場評估確認快篩陽性結果時,請配合下列事項:一、自行快篩陽性後,於判讀陽性之檢測卡匣/檢測片,寫上檢測者姓名及檢測日期。二、將檢測判讀後之檢測卡匣/檢測片及健保卡放在一起拍照。三、如至診所請醫師確認,應以夾鏈袋或塑膠袋密封包好攜帶至診所。四、配合於醫師視訊或現場評估時出示判讀陽性之檢測卡匣/檢測片。五、外出時務必佩戴口罩,請勿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可自行開車、騎車、步行或家人親友接送(雙方應全程佩戴口罩)。指揮中心進一步提醒,屬於住家居家照護對象,以1人1室(單獨房間含衛浴)為原則,同為確診者得多人1室並進行7天隔離。每次浴廁使用後均適當清消,可於無獨立衛浴房間隔離。解隔後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指揮中心說明,有關確診個案於隔離期間請參照「COVID-19確診個案注意事項」,並特別注意下列事項:一、填寫「COVID-19確診個案自填版疫調單」,自主回報症狀、風險因子、密切接觸者。二、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立即通知所在地政府衛生局或撥打119就醫,以119救護車為原則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 (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三、有其他症狀或醫療諮詢需求,請以手機APP或電話專線聯繫遠距醫療或居家照護醫療團隊評估。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191例中重症76例死亡個案 又有6歲童腦炎重症
國內今天新增191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其中122例為中症、69例重症;另有76例死亡個案。重症個案又新增一例兒童腦炎個案,為昨天雲林傳出的六歲男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累計15例,年齡介於八個月至10歲,七例為腦炎;五例死亡,其中四例為腦炎。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至90多歲,31例未接種疫苗,年齡超過80歲有50人。死亡個案中,30多歲有兩位,一位為30多歲女性,曾接種一劑疫苗、具慢性心血管疾病史,染疫後因敗血性休克、肺炎過世,另一例30多歲男性,為染疫後呼吸衰竭、癌症惡化過世。至於重症中又出現一例6歲男童腦炎,為昨天雲林縣說明21日收治的確診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病史,5月21日其他家人確診。個案21日晚上發燒至39度,出現寒顫、食慾不振症狀,4小時後進入深夜出現嘔吐、抽搐症狀而緊急送醫,急診量體溫42.7度,血壓偏低,緊急快篩是確診陽性,轉送到另外一家醫院發現肺炎跟腦水腫,併發腦炎、肺炎,現在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羅一鈞表示,腦炎個案有五至十歲個案,兒童疫苗五歲以上即可接種,希望家長可以考慮替兒童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