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6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恐懼
共找到
1035
筆 文章
-
-
2020-07-11 橘世代.健康橘
若樹若魚楊錦聰 人生要找到的2種運動
這次拜訪風潮音樂的創辦人楊錦聰,卻不談音樂,是要說運動的故事。採訪開始,楊錦聰說他上周上了第一堂芭蕾舞的課,下周要去學自由潛水。一邊說一邊展開雙手,示範了芭蕾讓他感受身體無限延伸的姿勢。35歲高峰伴隨焦慮 禪七靜心難楊錦聰今年60歲,2、3年前才開始「刻意」運動,卻是衝浪、馬拉松、拳擊樣樣來,看似什麼極限運動都做,楊錦聰卻說自己並非「運動咖」。生活與運動緊緊相連,真正的原因是「我需要透過身體去體驗,這是我的道路。」許多人對楊錦聰58歲才開始衝浪、60歲才學習自由潛水感到敬佩,但楊錦聰說,「對我來說最難的是蘇菲旋轉,那是20年前。」楊錦聰28歲創立風潮音樂,35歲時,幾乎是風潮最成功的時期:員工多、營收好,卻也是楊錦聰壓力最大的幾年——他害怕失敗、無法在生活與工作中尋求平衡,焦慮到得靠藥物入眠。因此他去進修企業管理課程、去卡內基上課,但效果有限。也曾去佛教聖地打禪七、去尼泊爾參拜仁波切,試圖找尋心靈平靜,才發現,「我從小就很好動的人,安靜形式對我來說沒有用。」這些幫助了許多人的方法,楊錦聰都沒有「相應」。與蘇菲旋轉相遇 40歲鬆開恐懼大約40歲那年,楊錦聰在印度遇見「蘇菲旋轉」,那是源自伊斯蘭蘇菲教派的儀式,一種透過旋轉達到靜心與冥想的古老技巧。楊錦聰第一次看見一群人跳旋轉舞,深受當下寧靜、放鬆、柔靜的氛圍感動,跟著轉了起來,轉一圈就跌坐在地上、頭暈、想吐,他挫折湧上:「為什麼才一圈就跌倒?」隔年楊錦聰再去印度,再度跟著轉,這次兩圈跌倒。但是心底比挫折感更大的是渴望:「我要經歷這個(旋轉的感覺)!」於是開始學旋轉舞,接著連續好幾年,楊錦聰都去土耳其和一群托缽僧一起跳旋轉舞、一起生活。後來楊錦聰才明白,蘇菲旋轉看似一直動,卻能帶給人莫大平靜,而且那種平靜不是個人的,「你感覺有一群人支撐著你,如果你是一棵樹,你在森林裡,整個森林都是支持你的場域。」楊錦聰接著說,旋轉的另一個心法是「let it go」,「你要學著鬆開,鬆開恐懼,對未知的恐懼、摔倒的恐懼。」因為旋轉,他回到猶如赤子、無所畏懼的狀態,意外地舒緩了在事業經營上的焦慮。今年因為疫情,各行各業都受波及,許多朋友看見楊錦聰仍自在輕鬆,問他:「風潮都沒有受影響嗎?」楊錦聰說,有啊,但他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害怕失敗的風潮音樂創辦人,而是能夠隨心所欲轉換頻道,不執著於做得不夠好的部分,可以馬上思考如何做更好的楊錦聰了。從「渴望」出發的運動 60歲更寬廣兩年前,楊錦聰從旋轉、瑜伽這類柔性、向內探索的靜心活動,轉向衝浪、三鐵等需要極大體力的探索運動。那時正逢風潮音樂30周年,楊錦聰開始思考風潮的「下個30年」,心裡浮現了強大的想望:「我要見證風潮的60周年!」(那時已經88歲了),而同時,他看見父親退休後因為沒有運動,肌肉大量流失,於是刻意開始做能夠訓練肌力的運動。同樣是投入需要極大體能的運動,很多人除了健康因素,更享受挑戰不可能的征服感,但楊錦聰不同,他的每個運動都是從內心的某個「渴望」出發——渴望在水上滑行,所以學衝浪;渴望像魚在大海裡優游,於是學自由潛水;渴望像老鷹無邊無際自由飛翔,因而去旋轉,「我想要去活出比人的意象更寬廣的世界,像魚一樣、像鳥一樣,延展的、寬廣的。」這些看似從身體直覺感受出發的運動,除了使楊錦聰的體能更好、看起來更年輕外,也給了楊錦聰的事業某些回饋。例如他在跑步和馬拉松過程中,培養了意志力以及自我鼓舞的能力,例如衝浪教他如何面對挫折。還有,因為喜歡跑馬拉松,楊錦聰聯繫上每年秒殺的「田中馬拉松」負責人,為2019年的活動邀請了幾個音樂團體演出,辦了「選手之夜」,隔天清晨,選手起跑前還有樂團現場演奏。「今年第二年,我們要做主題曲,要把選手之夜擴大,希望第三、第四年可以做馬拉松音樂節,售票的。這是願景啦。」楊錦聰不僅談運動充滿了熱情,連論及工作也像在說夢想。楊錦聰3建議 投入屬於自己的運動第一步:敞開的態度、廣泛的探索。每個人都不會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利用退休之後,或是晚上時間去參加登山、跑步、瑜伽等多種運動。第二步:聚焦,選擇其中一項。找到那個會讓你全然投入、渾然忘我的運動。第三步:透過身體記憶美好的感覺,去「活出來」,這樣會比較有熱忱,過程的困難比較不會成為負擔。【延伸閱讀↘↘↘】。讓自己重新誕生一次 渴望80歲 站在伸展台。人生像長跑—每次離開原地,都讓我累積成不同自己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3 新聞.生命智慧
蔡依林經紀人蔣哥的生命告白...面對摯愛成了植物人:「一場溺水戲,差點讓我在電影院窒息...」
蔣承縉在35歲時成為超級經紀人,成功將蔡依林、羅志祥、楊丞琳推上天王天后寶座。40歲那年,他與人生摯愛小光舉辦同志婚禮。當大家都以為,屬於他的故事,將會有個幸福美滿的結局時,他卻在48歲生日前夕,見識到地獄……你曾經在人生的低谷,見過那個讓你恐懼、脆弱的魔鬼嗎?該如何面對?是讓自己掉進深淵的泥沼,跟它共處?還是將它擊退?這不是當時的我,所能夠做的具體描述;這更不是一個將近72個小時不曾闔眼的人,所能夠進行的觀察……而我當時唯一的念頭,就是一定要把小光活著送回臺灣而已。我搭過飛機的次數太多,陪藝人去工作,或者帶著小光去旅行──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搭上國際醫療專機,飛越大半個地球回來,這次我們不是要回家,我們是要直奔臺大醫院。我們正在跟時間賽跑,在過程裡隨便發生一件小事都可以把我們絆倒,都可以讓我們天人永隔;我應該要注意的事情很多,但此時此刻,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是一直盯著螢幕,看著我的摯愛是不是還有心跳而已……這「原本應該」是一趟我們期待已久的旅行,我們從臺北到巴賽隆納,從巴塞隆納又到了IBIZA,這趟旅行的下一個城市「原本應該」是佛羅倫斯。這「原本應該」是一趟我在按部就班的人生裡,給自己的放鬆,結束後再回去繼續我該努力的一切。生命中有許多的「原本應該」,後來都沒有真的那樣,我懂,也有過許多經驗。但從來沒有一次經驗,像這次這麼劇烈,就在頃刻之間,我的世界毀滅!一切都不再是從前的樣子。一秒,就跟過去的美好死別。「你等下如果要游回岸上,一定要穿救生衣喔!」我在跳下遊艇前跟小光說,他正在我們一行6個人租來的小遊艇上晒太陽。我們的遊艇離海岸邊也才差不多200公尺而已。我游上岸,邊散步邊看著正享受著美好陽光的遊客,也才幾分鐘的時間,突然我就看見同行的一位友人正在海裡扛著小光慢慢靠近沙灘……我馬上衝進海裡。「小光溺水了,他游到一半溺水了!」友人驚狂的聲音,像一顆炸彈在我耳邊爆炸,我的耳膜好像破了,所有的聲音都開始變得好遠好遠……岸上剛好有位遊客是醫師,馬上幫他做急救,10分鐘後小光吐出一堆泡泡,我以為會像電影般,他應該就快醒了,但當我伸手去摸,他還是沒有心跳跟脈搏,緊接著救護車來了,電擊了4次,才把小光從死神手上拉回來。後來我們火速到了IBIZA市區最好的醫院,醫生說他的狀況很糟,隨時都會因為腦死而走,每天說一次,我的心就死一次,每死一次,我心底的魔鬼就又長大一次。你看過那個魔鬼嗎?你曾經在人生的絕境之處,見過那個讓你恐懼、脆弱的魔鬼嗎?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按部就班的小孩,不想要的就隨緣,我想要的就擬定計劃去得到。沒有藉口,堅持到底,我對自己總是「說到做到」。從去美國半工半讀念書,到回臺灣工作,我跌過跤,但我總是抹乾汗水、拍拍塵土就又站起來。我受傷過但從不退縮,可是這次我很弱。在千萬里之外的西班牙,每天每個回臺灣的希望都像太陽一樣,升起又下沉。小光的狀況,讓歐洲大多數的醫療專機都不願意冒險接下任務。在等待專機的那幾個晚上,我每天在20樓的飯店陽臺一直淚流不止,甚至一度想往下跳,但我知道他還在努力,所以我也不能放棄!直到終於有一個瑞士的醫療團隊跟專機願意接這個案子,真的太感謝Elva蕭亞軒的幫忙,我們終於可以回臺灣了,回臺灣我們就可以想更多的辦法了。即便,這張機票的費用是新臺幣1千萬元。我是白手起家,工作這些年雖然收入不錯,但這筆費用依然是我身家的幾分之幾,但是我一秒鐘都沒有猶豫,因為他是我的全部,他是我的命。在安靜的醫療專機裡,大多數的時間聽見的都是機器規律的聲音。我想得太多,卻都是支離破碎的未來,其中沒有一個碎片,是我有把握的。而我心底的那個魔鬼,一直在這個機艙的某個角落,它沒有離開,我知道這一幕幕的魔鬼回憶,它再也不會離開,此後會一直跟隨著我。在命運突然發動的逆襲裡,人很渺小,因為我們無法改變事實,我們自責,我們更大的難題是「害怕」,因為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將要發生?在22個小時的航程後,醫療專機終於抵達臺灣。跑道的盡頭有一群朋友正在等我們。而這場苦難會有盡頭嗎?在盡頭等待著我們的,又會是什麼呢?我永遠不會忘記專機降落在松山機場那一刻,那是9月8日的清晨,是我的生日。「我不要禮物,我最需要的是大家給小光的集氣祈福。」我在臉書上跟朋友報平安說。我是真的不想要任何禮物。卻渾然不知,上天在這一天給了我一份大禮。一份讓我重獲新生的,生日禮物。「勇敢」不是沒有恐懼,而是戰勝恐懼「恐懼」讓你的心疲憊不已嗎?你感覺自己的世界危機四伏,而且你會一次又一次不斷地預演,如果可怕的事情真的發生,該如何應對嗎?一個人的晚上,我用力按下了DVD的 「play」按鍵,畫面裡的我們正在抹眼淚。「小光,我們一起給媽媽磕頭。」影片裡的我這麼說,那是我們7年前在寒舍艾美酒店舉辦的婚禮,臺下是我們的好朋友,臺上是我最愛的媽媽。「小全、小光,媽媽祝福你們幸福快樂。」媽媽在臺上說,還為我們帶來她精挑細選的項鍊。那場幸福的婚禮,最後走過的那一關,我真的以為,我們接下來的路,再也不會有過不去的關卡了。這是一張我後來反覆練習「勇敢」的婚禮DVD,每一次當我按下play鍵的時候,都像在執行一次槍決。每一次,我都覺得自己將無法負荷,然後每一次,都又那麼真實地活了下來。在小光發生溺水事件的3個月後,好朋友拉我去看電影散心,那天看的片子是「金牌特務II」,裡面看似平常的一場溺水戲,卻差點讓我在電影院裡窒息。那只是一個開始,後來我發現任何有關醫院、海邊的場景,或是跟生離死別有關的戲碼,都一次次地在訓練我克制胃食道逆流的能力。我發現自己不只「悲傷」,更可怕的是「恐懼」。「悲傷」必須隨著時間慢慢調理,可是消除「恐懼」卻需要更積極的練習。如果,遺忘是不可能的,那讓我們練習更勇敢的「面對」,而不是「逃避」。因為「逃避」並不會讓恐懼消失,反而會讓恐懼的黑影,繼續籠罩我們一輩子。因巨大悲傷所引起的恐懼,發作的時間經常「無法預期」,也許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也許在一個喧譁的聚會裡,沒有前兆與預警,也只要一個類似的經驗或場景,瞬間就會讓人無法呼吸、瀕臨滅頂。所以我們才更需要面對恐懼的練習。消除恐懼就像「健身」,剛開始一定會痛不欲生,全身酸痛,但是在逐次的鍛鍊之後,當痛到無法再痛,「勇敢」的肌肉就會開始長出來。就像勤於運動的人,會擁有比較好的反應和抵抗力,每一次當恐懼又突然來襲,我們也會因為平日「勇敢」的練習而不再倉皇失措,造成更大的傷害。我後來更積極的練習,開始陸續踏上練習勇敢的旅程:我們的第一個家、我們的第二個家、我們最常去吃飯的餐廳,許多那些我們的最常、最愛與最特別的地方,我都努力地去了,每一次都那麼心慌、捨不得還有混亂……最近的一次是我又回到我們最愛去騎腳踏車的河濱公園,真好當時旁邊都沒有人,所以我可以在風裡放聲大哭,不知道過了多久,哭到我的頭都痛了,可是我的心卻越來越安靜,然後在那個安靜裡,終於清澈地看見了我們從前的樣子。光,我還是很想你,想念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那些美好。我沒有逃避,更不想遺忘,我會用更勇敢的方式鍛鍊自己。每當我又在某個特別的日子,「一個人」又回到那些地方,即便最後我還是又「一個人」地大哭了,我知道我正在流著的,也還是我們「兩個人」的眼淚。而我也真的越來越好了,我終於丟掉了安眠藥,不再需要精神科醫師的治療,開始運動,甚至偶爾也可以好好睡一覺了。我們無法預期生命的下一秒將會發生什麼,我們也無法改變命運,但我們能做的是改變自己在命運面前的姿態。人生總是會有新的挑戰在等著我們,而我們唯一能夠準備好,而且是最好的武器,就是「勇敢」。沒有人是天生的勇者,最勇敢的人,也一定有他的軟弱和恐懼。而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勇者,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恐懼,而是他們知道自己最後一定可以戰勝恐懼;而他們的堅定,也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他們從來未曾停止,戰勝恐懼的練習。書籍介紹禮悟:在脆弱的盡頭,看見生命出口作者: 蔣承縉, 李小光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19/09/17作者簡介/蔣承縉知名經紀人、作詞家,曾任年代整合行銷公司總經理、天熹娛樂公司總經理、天地合娛樂公司負責人。擅長協助藝人找尋市場定位,發揮最大潛力──帶領蔡依林渡過事業低潮,一步一腳印成為地才,並奪下金曲女歌手;推動羅志祥登上「亞洲舞王」寶座,又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成功轉型楊丞琳,讓她不只是「可愛教主」,更是金鐘女主角。如今成立「愛最大慈善光協會」,致力於老人、孤兒、同志平權、流浪動物等四大弱勢族群的慈善工作。手稿文字/李小光知名作詞人,作品有梁詠琪〈偏見〉、蔡依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特務J〉、羅志祥〈愛投羅網〉、楊丞琳〈青春鬥〉、蕭亞軒〈不愛請閃開〉、周渝民〈我不是F4〉、李玟〈I just wanna marry you〉等共數十首膾炙人口的創作。延伸閱讀: 長時間吹冷氣,體內代謝停滯...難怪濕氣排不出!中醫師:一個神奇穴位,調理心胸胃
-
2020-07-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憂食物汙染影響胎兒 孕媽咪瘦成38公斤紙片人
準媽媽別因過度擔心吃到不安全食物而恐懼進食。32歲的婷婷(化名)本身就瘦,懷孕前僅41公斤,懷孕後為了寶寶健康,變得過度注重食物安全,只要對食材有疑慮或添加化學成分的食品都不敢吃,僅只吃白飯和少量蔬果。結果懷孕24周產檢時,婷婷體重反瘦到38公斤,成「紙片人孕婦」,且胎兒體重也過低,恐造成營養不良與胎兒早產風險。經婦產科醫師溝通後,調整飲食方式跟補充營養素,婷婷體重增至50公斤,也順利產下2600公克重健康寶寶。 收治婷婷的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表示,以往有準媽媽是擔心體重過重而偏食,但據自己臨床門診發現,近來約2成孕婦因食安疑慮而有「懼食」現象,卻影響胎兒發育。李世明說,懷孕期間胎兒營養成分完全來自母體,若媽媽營養不良也會影響胎兒發展,早產比例偏高、神經系統發育、骨骼系統發育、整個發展會遲緩。如擔憂所攝取食物有農藥殘留或重金屬,可與醫師跟營養師討論,來攝取有機食物、奶粉、營養補充品。高師大生科系副教授許惇偉表示,研究發現,一般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殘留物或重金屬,的確已證實不利胎兒健康。因動物和農作物會接觸到環境中的塑化劑、殺蟲劑、戴奧辛等化學物質,其環境荷爾蒙長期累積下,恐對影響胎兒的生殖系統發育異常,如出現尿道下裂等情形。建議孕期間,可盡量選擇有機食品,尤其是乳製品與蔬菜,相對可避免攝取環境荷爾蒙污染物。李世明建議,準媽媽懷孕期間,體重增加的幅度最好是原來體重的1/4、約10到12公斤,懷孕期間應避免過胖或過重、也不懼食或偏食,並充足攝取鐵、維生素C、D、DHA等營養素,才有適合胎兒發育的受孕環境。
-
2020-07-01 科別.消化系統
「造口手術」患者怕怕?專業護理師幫諮詢
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膀胱癌的比例增加,多數手術患者無法避免「造口手術」,很多患者與家屬聽到因為病情或治療上有需要進行造口手術時,會因為陌生而恐懼、擔心不會照護、不願外觀改變或無法接受排泄物從腹部排出等情況而排斥進行造口手術,加上術後需處理便袋及造口護理患者遇到困難,不知該向誰諮詢,童綜合醫院派護理師黃慧婷參加國際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證照訓練課程,獲取國際專業照護知識與技能,提供造口患者與家屬連續性與完善的照護。黃慧婷造口師透過推薦、遴選,接受320小時以上學理課程及實務技能後,去年經由考試通過取得世界造口治療師協會(WCET)及台灣傷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ET nurse;WOCN)雙認證的「國際傷造口及失禁護理師」認證證書;也是台中海線地區目前有取得認證的傷造口及失禁護理師,專職於童綜合醫院造口治療室,服務造口病人從住院開始到出院後在門診的後續追蹤,防止或減少造口併發症的發生,盡力促使造口患者維持最好的生活品質。童綜合醫院前年正式成立造口治療室並由專業「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提供服務,目前衛教服務量達2000人次,黃慧婷造口師表示,目前也進行術前造口定位,醫師開人工肛門前,由造口護理師事先評估病人的站坐臥姿、生活習慣等,以不影響生活為原則,在適合的開刀位置畫上記號,讓醫師可參考。如果造口位置不佳,會影響生活不便及耗材開銷,患者裝置造口袋時常覺得自己髒或臭,不敢隨意步出家門,無論造口手術是臨時或永久,為了讓患者能夠得到最好與完善的照護,現在的造口用品選擇多樣性,可依不同體型與位置有不同用品選擇,造口與造口袋平時服貼身體,以衣服遮蔽之後,平時活動也不易被發現,很多日常活動仍然可以照常,不會受造口影響。
-
2020-07-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口罩徵用延長 指揮中心確定徵用時間至12月底
十四天可以買九片成人口罩的今天,人人都能有足夠的口罩保護自己,人們幾乎忘了今年一月前的台灣,許多人跑遍住家附近的藥妝店和便利商店買不到口罩,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從1月底禁止口罩出口,並全面徵用,指揮中心拍板定案,口罩徵用延長至12月底。台灣從大年初四後每天釋出口罩600萬片、超商每人限購三片口罩,但害怕新冠肺炎的民眾把恐懼化為搶購,即使工廠不斷趕工,但民眾買不到口罩,罵聲四起。如今台灣口罩從日產271萬片提升至日產近2000萬片。全球首創的口罩實名制2月6日在台灣實施,民眾可在6千多家藥局或衛生所以健保卡購買口罩,並於3月21日及4月22日分別再開啟實名制2.0及3.0,民眾網路預購後於超商、超市領取,甚可直接在超商預購領取,提高口罩取得可近性。口罩購買數量,隨著日產能增加,從7天2片提高至14天9片,至今總計提供超過7億片口罩作為民眾民生使用。另為照顧海外國人,在出口禁令之下,4月9日開放國人每2個月寄送30片口罩給海外國籍配偶或二親等內親屬。鑒於國內疫情穩定趨緩,且庫存數量足以因應疫情周轉,自6月1日起採定額徵用每日800萬片,其餘數量開放內銷或外銷,但口罩實名制仍繼續並行,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經昨開會討論,決議口罩徵用延長至12月底。
-
2020-06-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伊拉克疫情惡化 醫師遭欠薪沒口罩身心瀕崩潰
薪資拖欠、口罩短缺、來自家屬的人身安全威脅等,這是伊拉克全國各地醫師所面臨的困境;除此之外,他們還得面對一直以來擔心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率飆升。法新社報導,在首都巴格達醫院內COVID-19病房工作的醫師穆罕默德(Mohammed)說:「我們真的累壞了。」他在連續48小時值班快結束時說:「我沒辦法再工作下去。我甚至沒辦法專注在病人身上。」根據伊拉克官方數據,境內超過4萬7000人感染,許多醫師也無法倖免。穆罕默德說:「就我所知上個月有16名醫師遭傳染。」伊拉克感染死亡人數逼近2000人,根據官方統計,過去一週每天新增死亡人數開始超過100人,醫師不得不出面警告他們已無以為繼。在北部的庫德族自治區,感染人數飆升已有超過5000人感染與160多人病故,其中至少200名醫護人員確診。東北部城市蘇雷馬尼亞(Sulaimaniyah)的公立醫院外數十民眾排隊等著被篩檢,而院內的醫護人員身形比以往更消瘦。庫德族地區政府的公部門薪資已發不出來,主要原因在於石油價格暴跌與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受到嚴重衝擊,他們已兩個月沒有領到薪水。由於身心俱疲,庫德地區數千名醫護人員本月稍早宣布他們要停止收治非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患者。30歲的柯爾達(Shevan Kurda)2019年遭拖欠3個月薪水,今年4月和5月也沒領到薪資。伊拉克各地政府與醫護人員長年批評國內崩壞的醫療體制,由於連年烽火使得醫院殘破不堪,缺乏資金挹注與高層貪腐,購買新設備的經費苦無著落。就連總理哈德米(Mustafa al-Kadhemi)上週也告訴記者:「我們沒有醫療系統。」「這個醫療系統是崩壞的,連最基本的要求都不可得,因為部分機構主管瀆職,這已是經年累積的沉痾。」伊拉克對醫師而言也是惡名昭彰的「危邦」,要是患者病情惡化,家屬甚至會威脅醫師的生命安全。1名女醫師遭到家屬攻擊後,南部濟加爾省(DhiQar)各地醫護本週宣布罷工。而在巴格達,好幾位在滿是確診病患病房工作的醫師抱怨,自己和同事已在崩潰邊緣,長期超時工作卻沒有任何補償。27歲的醫師法拉(Ammar Falah)表示,他工作的醫院每個月只配給他5個N95口罩。但每天接觸那麼多確診病患,法拉不得不勤換口罩,他只好從750美元的月薪中自掏腰包買防護性裝備。他說:「如果工時和工作量再持續增加,我們也要罷工。」在巴格達另家醫院,26歲的醫師威爾(Wael)坦言他已瀕臨精神崩潰。他告訴法新社:「在疫情爆發前,你可以在結束工作後看到家人和朋友而恢復情緒。如今我每天工作是照顧遭隔離的病人,而下班後我又得隔離在自己房間。」威爾表示,他和其他醫師最大的恐懼是將病毒傳播給家人。隨著國內感染率飆升,他們的惡夢恐怕會成真。他說:「我出現症狀已經有一個月的時間,但我被要求繼續工作,我們所有人都染上疾病只是遲早的事。」
-
2020-06-30 科別.精神.身心
英哈利王子被爆不適應新生活 幽閉恐懼症纏身
英國哈利王子和夫人梅根今年1月8日宣布辭去王室高級成員,令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大眾震驚。英國太陽報28日報導,作家第萊特和霍華德在出版新書「王室戰爭:哈利和梅根與溫莎王室令人震驚的分裂內幕」中爆料,35歲的哈利王子遷居美國洛杉磯後難以適應新生活,也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離開王室「飽受折磨」。哈利得知71歲的父親、王儲查理王子在今年3月25日確診新冠肺炎後,狀況變得更糟,甚至出現幽閉恐懼症。他的心情從為離開感到興奮,變得非常痛苦。但消息人士指出,38歲的夫人梅根正盡力幫助丈夫適應新生活,她向哈利保證,只要疫情趨緩,生活恢復正常,他會愛上在洛杉磯的生活。
-
2020-06-29 科別.精神.身心
韓劇「精神病」男星盼不到家人關愛致病 醫師談機轉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中的主配角金秀賢、郭東延上周末於劇中一脫引發話題,不僅是因為男星好體格,郭東延飾演的國會議員之子權起道,因著全家族成員的高學歷、爸爸的高要求被逼得喘不過氣,更感到不被愛,伴隨而來的心理壓力間接引起躁鬱症與露體癖,他在劇中一個偶然契機自我揭露,一席話令觀眾心疼。三軍總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楊聰財說明,精神疾病的起因可分為生理、心理、環境三大構面,被稱作「躁鬱症」的雙極性情感疾患,被認為與遺傳、生理因素較相關,不過心理因素與環境刺激仍有可能誘發致病。當一個人腦神經傳導物質運作系統效率較低、本身就難負荷過大壓力,而情緒壓力卻排山倒海而來,且無周遭人的傾聽支持時,就有可能在多種不利條件中失衡與發病。郭東延飾演的國會議員之子權起道,其父母兄姊、近親遠親都是最高學府法學院畢業的菁英,他自述只有自己天生資質差,這不是他的錯,卻因此被瞧不起、當作透明人。「希望爸爸多看我一眼,所以瘋狂鬧事,結果真的發瘋了」。楊聰財說,放眼社會,有不計其數學歷不高卻投身各個領域、造福社會的人,家長不必因為孩子現階段學業成績不佳而感到焦慮,干擾親子互動,更影響孩子的自信、人際關係與人生發展。劇中的權起道還有俗稱「暴露狂」的露體癖,這個疾病的致病機轉截然不同。楊聰財說,這個疾病被認為源於孩子三到五歲的「性蕾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初認識性器官,家人可能基於玩笑、看著孩子的性器官稱「羞羞臉」,或者基於管教恐嚇「不乖就剪掉」,少數孩子可能因此留下被稱為「閹割恐懼」的陰影,日後藉由暴露下體來刺激他人產生驚訝表情,藉此肯定自己。因此,家長要稍稍留意言行,避免無心但不當的玩笑話造成孩子長遠的陰影。楊聰財在臨床上看到,精神疾病最常見的初期症狀是睡眠障礙,再來就是情緒變化。如果周遭有人一周內半數時間順不著、連續達三個月,甚至出現情緒起伏大、不容易控制、難與周遭人相處,就應該盡快就醫接受評估。不過對許多人來說,很難跟家人朋友開口表示「你好像生病了」、「你好像需要看醫生」,說了對方也未必聽得進去。對此,楊聰財建議可從睡眠障礙問題切入,可告訴該名個案「睡眠不好可能會影響老化、慢性病、失智症,因此要盡早去看醫生」。若是面對無病識感、堅持不願就醫但狀況明顯有異的個案,家屬可嘗試問問看精神心理專業人員還有哪些因應方法。楊聰財臨床上曾運用過的方式包括為家屬處方醫療檢查、邀請目標個案陪同,陪同就醫的同時,醫師再順勢評估與治療該名個案。面對狀況極不穩定卻未就醫的個案,他說,現在也有滴劑可帶回加入飲食中,協助患者緩和情緒,之後再討論下一步治療。楊聰財說,精神疾病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後者由醫師、心理師或其他醫療團隊成員協助個案建立自信、降低對外界過度在意、減少比較與計較、學習以正向心理學角度看待事情等。他強調,個案積極接受治療,同時有周遭親友給予支持,精神疾病是有機會康復,而且復原機率很大,患者與家屬千萬別放棄。
-
2020-06-26 科別.精神.身心
看到密密麻麻小洞就起雞皮疙瘩 密集恐懼症要就醫嗎?
你害怕看到密密麻麻的孔洞嗎?看著洞洞相連彼此挨擠,是不是愈看愈感覺汗毛逐漸豎起,開始起雞皮疙瘩?若是如此,你可能有「密集恐懼症」。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指出,密集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有些人對害怕看到血、有些人懼怕蛇、鼠、蟑螂等,而密集恐懼症則是對密集排列或是有孔洞的事物感到害怕,例如螞蟻窩、青蛙卵或是密密麻麻的小點。密集恐懼症的成因多元,往往是因先天敏感,加上後天遇到特殊狀況造成。一般來說,密集恐懼症患者在兒童、青少年期便會對孔洞或密集排列東西感到恐懼的傾向,成人才出現症狀者較為少見。若影響生活而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因為交感神經亢奮,一次一次加深症狀。出現的症狀則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會手腳冰冷、肌肉突然收縮而無法動彈、感覺吸不到空氣,或是發抖、惡心、反胃等。通常有密集恐懼症,就像怕血、怕蛇,避開即可,但有人連搭捷運看到密密麻麻的人頭也會不舒服,影響生活,此時就建議就醫。密集恐懼症治療以藥物、認知行為治療和生理回饋治療為主。其中認知行為治療的暴露治療,透過「系統性減敏感法」讓患者逐漸、反覆的接觸害怕的事物,使焦慮感減弱;生理回饋則是讓患者學習放鬆、自我掌控。而藥物治療可抑制急促的壓力反應,若是治療一段時間,且認知行為和生理回饋的訓練有一定成效時,可考量減藥甚至停藥。
-
2020-06-26 科別.精神.身心
專業觀點/系統性減敏感 密集恐懼找回日常
密集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有些人害怕看到血、有些人懼怕蛇、鼠、蟑螂等,而密集恐懼症則是對密集排列或是有孔洞的事物感到害怕,例如螞蟻窩、青蛙卵或是密密麻麻的小點。密集恐懼症的成因多元,往往是因先天敏感,加上後天遇到特殊狀況造成。一般來說,密集恐懼症患者在兒童、青少年期便會對孔洞或密集排列東西感到恐懼的傾向。若嚴重影響生活而未治療,可能因為交感神經亢奮,一次次加深症狀。出現的症狀則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會手腳冰冷、肌肉突然收縮而無法動彈、感覺吸不到空氣,或是發抖、惡心、反胃等。通常有密集恐懼症,就像怕血、怕蛇,避開即可,但有人連搭捷運看到密密麻麻的人頭也會不舒服,影響生活,就必須就醫。密集恐懼症治療以藥物、認知行為治療和生理回饋治療為主。其中認知行為治療的暴露治療,是透過「系統性減敏感法」讓患者逐漸、反覆的接觸害怕的事物,使焦慮感減弱;生理回饋則是讓患者學習放鬆、自我掌控。藥物治療可抑制急促的壓力反應,若是治療一段時間,且認知行為和生理回饋的訓練有一定成效時,可考量減藥甚至停藥。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
-
2020-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籲放心買生鮮 新冠肺炎沒證據會消化道傳播
受北京疫情影響,民眾對生鮮肉品、特別是海鮮感到恐懼。北京感染科專家王貴強今天強調,所有商場的肉、蛋、魚都可放心購買,目前,沒有任何證據提示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消化道傳播。綜合陸媒報導,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王貴強今天在北京第132場新冠(武漢)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作上述表示。他說,目前,沒有任何證據提示新冠病毒可以透過消化道傳播,所以透過消化道感染的風險很低。但目前處於夏季,其他消化道傳染病是高風險時期,天氣炎熱各種細菌容易滋生。近來專家們連續做出類似呼籲,希望打消民眾對於飲食和武漢肺炎之間關聯性的疑慮。19日,同樣是在北京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也強調,目前還沒有發現透過食物,包括海鮮產品經過消化道感染的證據。新冠病毒主要還是透過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不過,為了降低可能的風險,多名專家都建議,公眾處理食材時,生、熟食分開處理,處理前後要徹底洗手,食物要煮熟等。北京此波疫情自11日至今,本地確診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共有269例。超過98%都與新發地批發市場有直接關聯,官方曾在新發地的鮭魚砧板上測到病毒。每日經濟新聞報導,除了北京之外,多地的海鮮業者也都大受影響。報導引述業內人士說,一般人以為漁獲賣不掉就不要進貨,「挺一挺就過去」,但情況沒那麼簡單,這些進口漁獲都是先前談好的,已經付了訂金,不是想停就能立刻停下來,目前只能把下下週跟國外供應商協商的訂單停掉。除了海鮮,中國海關總署近日也暫停了幾家出現員工感染疫情的國外工廠產品輸入中國。18日晚,各地海關還通知當地食品進口企業,要求填寫食品安全承諾書。中新網報導,自今年2月以來,海關總署已對部分進口貨物、物品及相關環境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抽樣檢測,結果均為陰性。中國並已全面部署了口岸消毒殺菌。
-
2020-06-26 科別.精神.身心
我的經驗/不知患密集恐懼 從小被當怪咖
我從小就有「密集恐懼」,直到年近半百,都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在初始有記憶的三、四歲,有次在庭院發現螞蟻窩,密密麻麻爬著螞蟻和土窩上的孔洞,我好奇地看著一大團向外擴散的螞蟻和蟻窩,讓我嚇得手腳冰冷、幾乎無法動彈,只感覺瞬間天旋地轉,至今,我仍然能想起那瞬間寒毛直豎的恐怖。小學二年級,鄰居有位讀國中的大姐姐,放學後常到我家寫功課,等著家人回家。因為青春期,她的臉上布滿了一顆顆突起的青春痘,看著她的臉,常讓我有失控尖叫的衝動,有她在的空間我根本坐立難安。後來,我幾乎無法面對這位大姐姐,吵著要媽媽別再讓她到家裡來,因此挨了不少罵,媽媽說我沒同情心、小氣。後來這位姐姐可能無意間知道了,從此看見我總是冷眼以對,還讓附近的小孩都別再和我玩。七○年代的台灣,鄰居小孩都喜歡抓青蛙,爬樹偷小鳥蛋,我卻對青蛙身上的斑點害怕不已、當他們端下鳥窩正對著鳥蛋垂涎時,我卻因那密集排列的圓形體而頭皮發麻。因此覺得自己是有某種嚴重毛病的怪胎,性格帶了些孤僻。愈怕愈多 生活充滿困擾日漸長大,確認自己對某些圖案總是感到恐懼、頭皮發麻,會起一身要掉滿地的雞皮疙瘩,嚴重時還會極度暈眩、惡心、反胃,甚至全身無法動彈。我開始學會刻意避開和遠離,但有時候因此遭到誤解。大學室友有一位喜歡日式裝扮的女孩,總愛穿皇室系列、有大大小小不一的圓點點圖案的衣裙,常讓我不想靠近她,卻被她誤以為我討厭她,同住的那一學期,沒給過我好臉色。偶爾搭公車或火車,如果車上擠滿了人,我簡直無法直視公車究竟駛到何處,因為雙眼只能看著自己的兩隻腳,常因此錯過下車站牌,冤枉地多走一大段路。直到這幾年,有一天,我看見報上介紹密集恐懼症,說這症狀與人類天生對疾病的恐懼有關,才知原來我就是這種症狀,而且是屬於嚴重天生型的。認識自我 從不安中釋懷世界上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在恐懼懷疑大半輩子之後,才知道我不是怪胎,世上許多人都有相同的「症」,因此才讓我從長期的不安中釋懷。如今遇到無法忍受的視覺環境時,已經可以自在地對他人說,「我只是有密集恐懼症,不是怪胎,也不是神經病。」近年因此輕鬆不少,應驗了古人說,「人,真要活得夠久,才能夠了解生命的意涵。」
-
2020-06-26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我們對臭味避之唯恐不及?哈佛化學博士這麼說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手機、咖啡、情緒的化學效應》,作者阮津玫】臭味實驗室氣味屬於機化學的研究範疇。不僅芳香味化合物與調味料屬於有機分子大家庭,臭味也是。化學課將有機化學(Organic chemistry)簡稱為OC。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讓人又愛又恨,因為修這個科目的時候必須死背很多內容。從前有一次,我一邊動手畫著化學結構式一邊記誦,室友說:「你真是金頭腦耶,還記得住這些結構式!」我倒是認為,真正厲害的是研究出化學分子結構特徵的科學家,因為化學分子根本「無影無形」,如何去研究它們的結構形狀呢?從這一點看來,化學真的是一門出類拔萃的科目啊!除了學習理論之外,化學系學生必須花很多時間做實驗。我們稱之為實習,雖然這個說法可能引起其他專業科系的誤解,但化學系還是保留這個習慣說法。有機化學實習很難,不僅讓人喪氣地只想轉系,甚至還會導致心情低迷懷疑人生。另一方面,它卻超級有趣,例如有機化學裡相當重要的一環就是合成(Synthese),亦即「從零開始」製作新的化學分子。用自己的雙手實驗合成出肉眼不可見、甚至連最棒的顯微鏡都無法一窺其美妙的分子……這感覺多麼酷啊!自己彷彿神奇地晉身魔術大師之列!不過,有機化學實習超血汗的,並且百味雜陳。如果你臨時找不到有機化學實驗室的位置,只需要按「味」索驥就可以找到,而且靠的不是香氣,而是臭味。從前我做完有機實驗之後,在搭車回家途中總是薰暈了車上一票乘客。唉,真是不堪回首話當年!超丟臉的!今天公車裡的汗臭哥應該跟我當年一樣,都相當無奈啊!TMHS屬於有機化合物分子。很多人體部位都會發臭。停,暫停一下!請先想想,化學家究竟如何得知臭味分子的化學式呢?透過理論推演嗎?絕對不可能!當然是藉由實驗來確定臭味分子的化學組成。讓我來告訴大家一個特別好笑的故事:一九九八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有位科學家研究十六名受試者的胃脹氣問題。受試者必須在實驗前晚及實驗早上各多攝取兩百克豆類與時此克乳果糖(Lactulose)。乳果糖有助於腸道益生菌迅速繁殖;腸道細菌分解乳果糖的時候會產生氣體,導致放屁。實驗當日,受試者必須收集自己排出的氣體。實驗結果以氣相色譜法等方法分析。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實驗還邀請兩位「好鼻師」來鑑定收集到的氣體惡臭特徵。為什麼只請兩位?唉,替科學實驗做臭氣鑑定的人才數目很有限的。此外,他們的嗅覺必須非常厲害,方可進行科學的精確評估。這兩位好鼻師的工作經歷業已證實其高超的嗅覺能力,可對氣體臭味做出「量化分析」與「質化分析」。量化分析指的是例如:以〇(無味)到八(惡臭)等級來判定氣體樣本的臭味強度。質化分析指的是:精確地描述每種單一氣體的特徵,聞起來像有硫化物的味道?臭雞蛋的味道?還是臭甜味?如果只將該氣味描述為很「噁心」,則顯得不夠具體。放屁所排出的氣體多半是氫氣、氮氣、二氧化碳,這些氣體都沒有味道。科學家發現,真正有臭味的氣體絕大多數是硫氫化合物(聞起來像臭雞蛋),然後是甲基硫醇(聞起來像腐敗的蔬菜),以及二甲硫醚(臭甜味)。這類知識有什麼用處呢?哎呀,科學研究並不一定具有實用價值。研究工作的核心在於更進一步瞭解這個世界,當然也包括瞭解這些氣體在內。上述研究還有續集,而且相當有趣:研究者請受試者穿上防水褲,以強力膠帶黏緊,並以修補腳踏車內胎的方法確定褲子百分之百密不透風。防水褲上面有個連接管,負責收集全數的排氣以供分析。防水褲裡裝有活性碳塗層濾墊,因此可吸收硫化氫之類的分子。所以,活性碳濾墊的用途在於防止產生臭氣!這項實驗計畫主持人測量剩餘的臭味分子,並測量活性碳濾墊的除臭功效。科學家甚至以普通濾墊當做「安慰劑」濾墊,藉以保證研究方法的正確性。這項實驗的結果又是如何呢?活性碳濾墊防水褲真的具有除臭效果。活性碳濾墊能夠吸收九成以上的硫化物氣體。最重要的事一定要在這裡告訴你們:這個濾墊的大小43,5 X 38 X 2,5公分,大概就跟枕頭一樣大!難怪紡織業遲遲未應用這項科學發明結果,試想誰願意在褲子裡塞個枕頭,僅僅為了去除屁味?不過,這就是科學研究。成功的科研結果與實際應用之間無法畫上等號,甚至經常隔著天壤之別。幸好,號稱「天下無敵臭」的分子並不存於大自然裡,而是由人工合成。這個小分子看起來一副無害單純模樣,卻是臭氣沖天,化學學名是硫代丙酮(Thioacetone)。硫代丙酮的化學結構式雖然很簡單,製備卻不容易。通常必須先製作它的「三聚體」(trimer),亦即由三個相同的硫代丙酮分子化合生成的產物,然後再透過高溫讓硫代丙酮三聚體進行裂化反應,以製備硫代丙酮。剛剛不是說過硫代丙酮「天下無敵臭」嗎?那麼還有人會想去製備硫代丙酮嗎?的確有!第一批在化學實驗室裡製作硫代丙酮的化學家來自於德國芙萊堡大學。他們在一八八九年的實驗日誌記錄著:我們小心謹慎地進行蒸餾,再以水蒸氣降溫。剛剛製成的硫代丙酮瞬間就「臭」傳千里。在距離實驗室八百公尺遠的地方及鄰近社區裡,都瀰漫著這股臭味。實驗室附近的居民抱怨說,有人聞到臭味之後覺得噁心、嘔吐,甚至昏倒。噁心惡臭都無法遏阻當年那批科學家的好奇心。由此可見,他們一心想追求科學真相,無疑是一群貨真價實的科學家。後來迫於鄰居抗議連連,研究者只好中止實驗。該項研究並無任何應用可能(臭味或可當作武器?)。硫代丙酮的純化分離過程非常困難。僅僅如此,就完全值得「以身試險」了!科學就是在於挑戰可能之極限。當年芙萊堡大學的故事證明:在那麼多的化學家裡面,最瘋狂的就是有機化學家。至少我個人如此認為,搞有機化學的人工作最勤奮。我家老爸就是有機化學家,湊巧後來轉去研究聚合物。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探討香味,包括研究剛出爐的麵包香味在內。媽媽常說,老爸那時候下班回家時全身都香噴噴的。我先生馬修也主修有機化學;他讀博士班的時候,我卻沒像我媽那麼幸運。他的研究室就在實驗室裡面,而且完全沒有隔間。雖然我自己唸博士班的時候也在實驗室裡有張書桌,但我們研究室不搞毒物化學。相反的,馬修和其他五位同事都專攻有機化學。唉!他們不僅日以繼夜地在工作台上做著有毒物質的合成實驗,還坐在書桌旁一直呼吸著有毒氣體。雖然實驗室裡有抽風設備,盡量降低他們與化學物質的接觸機會,但多多少少還是會沾染到一些有毒成分。所以,馬修一回家就必須把實驗衣與上班時的衣物脫在特定的洗衣籃裡,然後立刻洗澡,不然不准碰我。他身上幾乎每天都充滿著有機化學的味道。如果連在家的我都聞得到,那麼他在實驗室裡究竟吸入多少毒氣呢?這讓人覺得憤怒,真想破口大罵馬修的指導教授兼老闆、罵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整所大學。德國既然是先進國家,為什麼不能提供化學所博士生實驗室以外的研究空間呢?在大自然裡,臭味傳遞的訊息就是「趕快離開」,例如:路人甲散發出陣陣臭味,表示他可能有傳染病或細菌,其他人應該儘速遠離。如果臭就是毒、毒就會臭,倒也實際並且容易辨認。可惜,有害物質通常都很不顯眼。事實上,發出臭味的成分未必有害,同樣的,有害物質未必臭氣沖天。剛開始唸化學系的時候,酸性物質簡直是我們的頭號大敵。酸鹼中和(Acidbase titration)實驗的材料之一就是鹽酸。同學們都提心吊膽,害怕皮膚碰到鹽酸會被腐蝕。後來,大家很快就適應得很好,實驗態度變得既有自信更熟練,而且大家對鹽酸的恐懼變小了,因為知道皮膚碰到酸性物質時會馬上有感覺,能夠立即反應沖洗以降低傷害。毫無存在感的化學藥品才可怕,因為它們可能多年後才導致癌症病發。有機實習的時候,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結晶紫染色劑的合成實驗,最終產物是一種金屬般發光的銅金色結晶。極少量結晶溶於水之後,就會變成所謂的「紫藥水」,可用於消毒殺菌。但此項實驗的最主要目的並不在於製備染色劑,而是讓我們體會到清洗實驗器材的千辛萬苦。結晶紫不僅顏色很濃烈,脫色難度更高。我們一直不停地刷洗,但所有實驗器材的顏色卻越變越深。那時候我們才瞭解,原來這就是實驗室抽風設備以及實驗衣每天必然遭受的悲慘命運。當時我和同學們都還是實驗菜鳥,不太懂得清洗染劑的技巧,因此好幾個星期過去之後,抽風設備以及實驗衣上面都還會赫然出現紫色的痕跡。後來我情願處理有毒成分,也不想再碰有色染劑。擔任科技記者之後,我反而懷念起實驗室的工作。來找汀娜的時候,我總是表現出對於舊日時光的依依不捨。汀娜有點生氣,認為我不應該對實驗室還存著浪漫的想法。的確,化學系的大學生及碩士生在寒暑假必須實習,毫無假期可言,唸博士班的時候更沒有休假機會。這代表,我生命中整整九年的時間都貢獻給了化學實驗。無論春夏秋冬,我都必須全副武裝地在實驗室裡奮戰,有時候夏天流汗流到眼鏡鏡片都起霧看不清楚了。相較之下,離開化學實驗室工作的我現在正享受著夏天的愉快氛圍,穿著涼鞋輕鬆地散步回家。我應該慶幸自己辭去了化學研究室的工作。你問我想不想念當年?不想,絕對不想!
-
2020-06-25 養生.聰明飲食
害你變胖又得糖尿病?避吃碳水化合物到底有沒有道理
【文、圖/選自時報出版《不節食更健康》,作者琵克希.特納】碳水化合物恐懼症碳水化合物幾乎是每一個偉大文明的核心食物,無論是現在和過去,看看世界各地的文明,碳水化合物都是絕大部分人類大型聚落的重要產物。或許我們對以前的狩獵採集時期還抱有懷念,但每一年在研判人類從哪個時期開始吃碳水化合物和製作麵包時,都會不斷把時間提得越來越早。我們馴服了小麥,而小麥也同樣馴服了我們,讓我們在能種出小麥的地方定居。放眼全世界,人類多虧了小麥、稻米和玉米才能興盛繁衍,但我們現在卻興起了一股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風潮,碳水化合物恐懼症(Carbphobia)也成了一項嚴重的問題。即使把狩獵採集時期排除在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開始的最早時期,也可追溯至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員進行的大量肉類、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於一九二○年期間,生酮飲食首次被用來治療兒童癲癇症狀,並獲得了空前成功。從那時起,每隔五到十年,社會上就會興起一股低碳水飲食的熱潮。而無論是因紐特飲食、阿特金斯飲食、舊石器時代飲食、邁阿密飲食法,或是現在於一般大眾之間又重新流行起來的生酮飲食,後者所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量之低,讓身體進入了飢餓狀態。而如同其他節食方式,低碳高脂飲食(low-carb high-fat, LCHF)也宣稱採取這種方式的減重成效良好。不僅如此,他們更進一步提出這種飲食能夠反轉糖尿病、改善健康狀況的任何指數等極端言論,甚至宣稱目前的飲食指南正在殘害我們,而我們應該避免攝取碳水化合物,並盡可能地攝取飽和脂肪。以下就讓我們來檢驗其中幾項主張。「低碳高脂飲食方式是唯一最佳減重方式」,這個概念其實禁不起驗證。儘管在營養學中,因為難以強迫人們以不同方式進食,尤其是在能控制變因的實驗室以外的現實世界進行更困難,所以很少進行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sed control trials, RCTs);但低脂飲食和低碳水飲食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卻顯示,這兩個對照組的結果其實並沒有太大差異,從社會大眾的層次來看,長期效果也同樣不彰。因為這些實驗結果,我們同樣也得知,低碳高脂飲食不是治療或改變第二型糖尿病的唯一療法。在某些病例中,這種飲食方式的確能提供些許幫助,但充足睡眠、壓力管理、進行地中海式飲食或增加運動量等方式,也能達到同樣效果。低碳高脂飲食是治癒糖尿病的特殊療法這種觀念,很容易讓人誤以為碳水化合物會導致糖尿病。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這種想法從何而來:因為吃下碳水化合物會促使體內釋放胰島素,而第二型糖尿病的特徵就是會阻擾胰島素分泌,以及極高的血糖濃度。但營養學裡沒有什麼東西是這麼簡單直白的,這種碳水化合物─胰島素論述,也已經因為過於簡化而遭到揭穿。此外,攝取穀物及更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比任何異軍突起的「生活方式」疾病熱潮,還要早了幾百年。如果說攝取碳水化合物是導致這些疾病的主因,首先就低估了人類身體的複雜性;其次,也無法解釋為什麼人類在過去吃了這麼多穀物,看起來卻依然平安健康。然而,不僅僅是他們誤解了飽和脂肪與碳水化合物背後的科學,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了傷害;同時也是因為他們煽動了對碳水化合物的過度恐懼,還霸凌了勇於反駁他們理論的人,才讓我將目光放到了這個族群上。在我的診所和網路上,最常見的病症就是碳水化合物恐懼症;幾乎我遇到的所有食物問題或飲食障礙病患,或多或少都患有與碳水化合物相關的問題。他們覺得自己需要計畫進行無穀物餐點、碳水循環飲食,或是同時避吃穀物和糖分,而且認為如果不這樣做,體重就會上升、罹患糖尿病,或是變得不健康。我們有大量且壓倒性的證據證明,攝取全穀物、豆類、水果和蔬菜可以帶來大量健康益處。但基本上,低碳高脂飲食運動把這些食物和其他含糖量高的早餐麥片、能量飲料等食物全部歸屬到同一類別。他們把這些碳水化合物來源堆疊成一塊,再跟我們說這些都是不好的食物、相當於幾湯匙又幾湯匙的糖分。這是種十分可笑的簡化說法,因為像小麥這種食物,不僅含有碳水化合物,也含有脂肪、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等其他營養成分。此外,我們通常也不會只吃單一食物,而是把不同食物組合成一餐吃下,而每一份餐點所含括的食物種類,也會影響消化過程和吸收養分的速度。所以從生物化學角度來看,這樣的比較並不合理,因為糖分(蔗糖)的反應,和又長又複雜的葡萄糖原子鏈的反應非常不一樣;如果硬要說兩者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根本是故意煽動恐慌。而把英國的飲食指南當成是第二型糖尿病及其他健康問題的罪魁禍首,也沒有道理。為什麼?因為人們從不遵守這份指南。如果人們不信任這樣的指南,你不能把罪怪到指南上。事實上,研究顯示,如果我們能依照飲食指南行事,整個族群會變得更健康。根據二○一五年的一份研究顯示,一組受試者被告知遵守根據飲食指南所訂定的飲食模式,另一組則進行傳統英式飲食(對照組)。在十二週後,遵守飲食指南的那組吃進了更多的纖維、不飽和脂肪,以及更低的添加糖分、飽和脂肪,但總脂肪量卻和對照組相同;同時,他們吃進的全穀物也比對照組多一倍。當研究人員評估他們體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時,發現飲食指南組預估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對照組低了十五%,因為他們的發炎機率和血壓都更低了,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cholesterol,「壞」膽固醇)濃度也更低。這是因為飲食指南旨在增加蔬菜攝取量、全穀物和纖維,並同時降低飽和脂肪及添加糖分」,而後者在低碳高脂飲食中常常會被忽略。沒錯,飲食指南以前的確建議人們降低總脂肪攝取量,但現在已經不再這麼說了。低碳高脂飲食的擁護者常爭辯,過去的飲食指南對膽固醇及脂肪的觀念不正確,而我們也因此變得更不健康,所以需要採用不同的飲食方式,而這個替代方案就是低碳水飲食;但他們這麼說,實在大錯特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從社會大眾的層面來看,降低總脂肪攝取量不見得是正確解答,重點反而在於我們攝取的脂肪類型。攝取富含油脂的魚類、橄欖油等植物油、堅果類及酪梨等不飽和脂肪來源的食物,對我們十分有益。無論是像地中海式飲食這種相對高脂肪的飲食方式,或是更低脂的飲食方式,所有健康飲食模式的共同點,都在於降低飽和脂肪攝取量。政府的推薦指南之所以改變對總脂肪量的態度,是因為科學更加進步、研究更為詳細;但他們仍然建議降低飽和脂肪攝取量,因為研究結果也支持這樣的說法。如果不單看個別養分,也仔細檢視個別食物的話,我們就會驚嘆於科學奧妙所造成的細微差異之處,了解到起司、牛奶和優格等乳製品儘管也是攝取飽和脂肪的良好來源,卻不像其他飽和脂肪食物一樣,會為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反而會帶來諸多好處。同樣地,這種奧妙的細微之處也體現在全穀物上,全穀物也能帶來高度好處,我們不應該敬而遠之。如果硬要說低碳水飲食永遠都是不好又不健康的,這就太不公平了,也會讓我看起來和低碳水行動領袖們一樣糟糕。事實上,有時候低碳水飲食對某些人來說十分有效,也能讓他們感覺良好。但低碳水飲食所帶來的健康益處,其實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關係不大,重點是看以什麼食物取代碳水化合物。研究顯示,如果以大量飽和脂肪取代碳水化合物,那就可能對健康和壽命有害;而若是以豆類等富含纖維且飽和脂肪含量低的食物取代碳水化合物,那就和地中海式飲食有著類似的效果,也不會增加死亡風險。因此,我再次重申,健康和整體的飲食模式有關,而不是刻意攝取或排除特定食物。即便如此,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也不能完全推卸其責任,因為仍有眾多低碳水飲食的領袖宣稱,無論攝取多少飽和脂肪,都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這種主張不僅絕對錯誤,也絕對於人體有害。
-
2020-06-24 橘世代.健康橘
「沒了妻子,我很好」天使不曾離開,愛過就不遺憾
做為單親父親,我最常被問的不外乎三個問題。前兩個問題分別是大兒子和小兒子的近況,第三個問題若捨去修飾與禮貌,直譯為白話文就是:「我真是遺憾,你們父子三人,兒子少了媽媽、丈夫沒了妻子。那現在如今,你們都還好嗎?」曾經、曾經,就連我也誤以為,天使已經離開。但其實,天使從不曾離開。在孩子身上,都有妻子、他們母親的愛的印記。孩子們懂音樂、會拍電影,藝術細胞皆來自母親,或者更重要的是,孩子們都曾被深深愛著,使他們心中有愛,樂於付出,我想這些都是天使不曾離開的證據。而每當我在教養孩子上,有了難解疑惑時,也總想著,如若妻子還在,她會怎麼想?如何做?因此,隨著時間過去,妻子教會我的,只有更多、更多。我並非強詞奪理,更不是安慰自己。愛過,就不該有遺憾,我們若只在意失去的過往,一直讓自己活在悔恨之中,又如何能看得見當下,在身邊還有父母愛我們、小孩愛我們、兄姊愛我們?更如何能看見孩子正一天一天長大,正以我們為模範,時時刻刻學習著?教養這回事穿說了,我若喪志,孩子就喪志,但我若前行,孩子將跑得比我快、飛得比我遠。也因此,我最喜歡紀念妻子的方式,是有一年夏天,我們父子三人相約,一同完成了鐵人三項。我們騎車、我們游泳、我們長跑,我們三人像朋友打鬧,更也彼此打氣。我們速度不一、各自單飛,但都完成挑戰,然後於終點相聚,分享、見證彼此的榮耀。我深信在天上的妻子看見這一幕,當是喜悅無比!我當孩子們的隊友,與他們凝聚在一起,更要當孩子們的楷模,好支持與潛移默化他們在人生中前行。愛是一切的答案抬頭望星,我也像是聽見,妻子對我微笑、對我叮嚀著:「你此刻做得很好、很好,但孩子仍在長大,再到下一個五年、下一個十年,到時他們成家立業之時,你現在這套未必管用喔!不過,始終不會變的是,愛是一切解答。」是的,我明白。此刻我是孩子們的隊友,而將來他們會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家庭,並且終將會有自己的隊友。我更也知道,不只孩子會長大,我也將衰老。所以,唯有傳承生命的美好,才能讓我們終將殞落的生命,生生不息,甚至再次高飛。就像我與孩子們的歡笑,便是永恆紀念著遠行的妻子。而我更知道,只要我們活得好,妻子便是永恆地,活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本文摘自《人生第二曲線:台大教授郭瑞祥的人生創新學》,天下文化 2020/05/29出版【熟齡精選延伸閱讀↘↘↘】。方季惟演唱會「空兩位」,帶天上爸媽來聽唱歌。人生必修課/放下恐懼,我們來聊聊「你想要的死亡」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23 養生.聰明飲食
「世界上最危險的乳酪」卻是傳統美食:活蛆乳酪你敢咬一口?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義大利薩丁尼亞島有一款傳統乳酪稱作「卡蘇馬蘇」,藉由酪蠅於乳酪上頭產卵生長的消化作用,藉以軟化質地、產生獨特風味。但其加工過程卻有諸多食品安全風險,使其成為當地食品安全法規規範下的「美味違禁品」。說到起司,許多人腦裡浮現的莫過是金黃色澤與香濃風味。但在眾多讓人愛不釋手的起司中,你可能嚐過切達起司、莫札瑞拉起司,或是加入青黴菌發酵而成的藍紋起司,但說起被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乳酪」的「卡蘇馬蘇(Casu Marzu)」,可不是人人敢來一口!「卡蘇馬蘇」的柔軟質地竟來自羊奶乳酪加活蛆!義大利半島西南方的薩丁尼亞島,位於地中海區域,是僅次於西西里島的第二大島。當地有一款傳統乳酪,稱作「卡蘇馬蘇」,意即「腐爛的乳酪」。多數以綿羊羊乳作為主要原料,但與一般的羊乳起司不同,「卡蘇馬蘇」乳酪在發酵後會刻意放置在外,讓「酪蠅」有機會在上頭產卵。而隨著卵孵化成幼蟲,幼蟲在生長時便會將乳酪作為食物來源,乳酪中的乳脂等成分也會隨著消化作用漸漸分解,促使乳酪質地軟化,並產生獨特風味。連蟲一起吃下肚,才是在地饕客吃法一般當地在吃卡蘇馬蘇時,許多人會選擇將上面萬頭鑽動的幼蟲先去除再食用,但也有饕客會選擇先把卡蘇馬蘇冷凍,讓這些幼蟲凍暈,或是放置於密閉容器降低其活動率,之後再將蟲體一併吃下肚。在薩丁尼亞島傳統的麵包Pane carasau上抹上一點卡蘇馬蘇乳酪、大口咬下,配著點紅酒。這樣飲食直至今日仍可以在當地婚禮或是生日派對等特殊活動上看見它的蹤影。世界上最危險的乳酪,傳統美食的食安疑慮被稱作「世界上最危險的乳酪」的卡蘇馬蘇,要吃除了得克服心理恐懼,在食品安全上其實也有不少隱憂。在製作過程中,與乳酪接觸的酪蠅,雖然是乳酪重要的加工者,但若以食品安全的角度看,卻可能狹帶著環境中的病菌,如沙門氏菌等,而成為「病媒」。此外,除了酪蠅幼蟲及成蟲在消化乳酪時,牠們所產生的各種代謝產物也會隨之留在乳酪中,這些蟲子屍體及乳酪腐爛時,連帶生成的腐胺(Putrescine)、屍胺(Cadaverine)也可能在高劑量狀況下,引發食用者的類過敏反應。傳統美食其實違法,飲食文化與食品安全的拉扯!在1962年義大利通過《食品製造與銷售衛生法》後,即禁止販售一切受污染食品,也使得以酪蠅進行加工的卡蘇馬蘇成為當地的「非法」美味。2005年後,義大利以歐盟2002年制訂的食品法規取代原先規定,卡蘇馬蘇也同樣被視為違法。不過薩丁尼亞島當地居民仍試圖以其他方式規避這些規定,例如在歐盟食品新法中,針對「傳統食品(在歐盟以外至少一國家,具有25年以上安全食用紀錄)」得以進行安全性風險等評估後,可決議是否得以上市,為此當地也積極想透過證明卡蘇馬蘇為傳統食品藉以避開違法問題。然而,在食品安全層面來看,卡蘇馬蘇確實具有其風險問題,但對薩丁尼亞島當地居民而言,卻早已是其飲食文化的一環。但在飲食文化與食品安全的拉扯下,未來卡蘇馬蘇這樣的一道「在地美味」會否繼續留存,目前仍難找到平衡點。 延伸閱讀▶香氣濃郁的藍色王者——洛克福耳藍紋乳酪與洛克福耳青黴▶乳酪、起司、起士⋯⋯,他們都是cheese的一種!?▶史前發明、至今不衰的古老食品!起司為何備受全球喜愛?參考資料▶THE SECRET RESISTANCE BEHIND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CHEESE(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18 癌症.癌友加油站
陪太太健檢,自己卻檢出罕見惡性胸腺癌!名醫林肇堂也慌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立即購書》.udn買東西:https://bit.ly/2YNNdW2.博客來:https://bit.ly/3fzwnRw 林肇堂是人生超級勝利組,顯赫的經歷,少人能及。二○一二年三月,因為陪太太健康檢查,林肇堂也「順便」進行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結果太太健康無事,人生的炸彈卻在林肇堂這一邊爆開,將天之驕子的生命震離了原本的軌道,從此改變了林肇堂一生的方向。「當我從雲端掉下來,我再也不是你看到的醫師。醫師也是人,我也是病人,我也會恐懼,我也會不知道怎麼辦。抗癌八年,如今,我學會正面看待世界。」良性變罕見惡性,台大群醫束手「老師,你胸部那邊有點問題,有一塊小小的結節。」林肇堂的學生,也是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看了健康檢查後的影像,憂心地提醒老師。林肇堂很快就去找台大醫院的影像醫學部張允中教授。經驗豐富的他,看了電腦斷層掃描的影像很是輕鬆,「看起來像是胸腺的腫瘤,一顆,圓圓小小的,大約直徑二公分,沒有向外侵犯的跡象,不像是惡性。」一顆小小的胸腺瘤埋在胸口,卻是林肇堂心中沉重的石頭。林肇堂左思右想就是覺得不妥,進一步追問該怎麼辦?「你都沒有症狀,就不用理他,放鬆心情出國去,三個月後再回來檢查一次,如果沒有變大,未來每年追蹤一次就好了。」於是林肇堂就放心地到美國去參加消化醫學會,到了五月下旬才回台大醫院再作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跟第一次檢查結果一樣,腫瘤沒有變化。張教授建議再等等,追蹤吧!不行、不行,總是覺得不放心。林肇堂果斷決定,「這樣好了,如果開刀會不會很困難?」他找上了台大醫院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他爽快地說,「這個手術很簡單,用胸腔鏡進去,一丶兩個小時就可以搞定。」手術確實簡單,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動,第三天就準備出院。切下來的腫瘤只有直徑約兩公分大小,邊緣完整,看起來像是良性的腫瘤。正當他收拾衣物準備出院的時候,病理科主任卻來了,說:「好像有點問題。」事實上,問題大了!病理報告顯示,腫瘤是惡性的!更糟的是,裡面的細胞混合兩種不一樣的癌細胞,一邊有神經內分泌癌細胞,另一邊是鱗狀上皮癌細胞。癌細胞又沒有莢膜,也就是說,有莢膜的癌細胞會被包裹起來,而沒有莢膜的癌細胞則比較不乖,具有侵略性。「我們也是第一次看到,胸腺裡面有兩種混合細胞癌。」林肇堂的情況棘手到連見多識廣的台大群醫都傻眼。「我們再來開會看看該怎麼辦!」病理科主任說。「怎麼辦,我也沒開過這種看起來是良性,結果是惡性的。」陳晉興教授也說。從準備出院到跌落谷底,從良性變成惡性。「我真的是慌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身為台大名醫的林肇堂坦然述說當時慌張的心情。美國缺乏經驗 日本專家:再開刀清乾淨!命運就掌握在不放棄的人手上。林肇堂想起在美國匹茲堡的學長關世藩醫師,他的老闆是美國胸腔病理學會的理事長。林肇堂聯繫後,立即將病理切片快遞到美國去,試著尋訪海外名醫的意見。經過再度確認,沒有期待中的翻轉消息,美國的病理專家也確定是混合瘤,而且預後不好,建議找腫瘤科與放射科,進行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由於美國的健康檢查費用很昂貴,因此並不普及,幾乎不曾發現過這樣早期的胸腺癌。美國經驗裡,等到出現症狀的胸腺惡性瘤病患,往往都只剩下半年到一年的生命。不過,美國專家卻點出了一條道路。因為日本的健康檢查很盛行,臨床上,碰到意外發現早期胸腺惡性癌的機會大一點,建議往日本去找,日本德島大學的胸腔外科主任近滕和也(Kondo Kazuya)教授,可能曾經手術過這樣的病人。林肇堂尋尋覓覓,兩人火速建立了e-mail聯絡管道。近滕教授問了幾個問題「開刀之前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開刀時,有沒有把整個腫瘤及周邊的縱膈腔清除乾淨?」「周圍的淋巴腺有沒有清除乾淨?」當然沒有啊!當時判斷是良性,只把那惱人的二公分腫瘤拿掉而已。近滕教授強烈建議,在兩周內,立即再度手術,不僅要把縱膈腔全部打開,可能剩餘的胸腺組織全部拿掉,淋巴腺清乾淨,甚至是心包膜外的東西都要拿掉,「全部弄乾淨!」手術之前,把全身總掃描一次,核磁共振、正子掃描統統來,務必確認身體其他的部位有無轉移,有轉移就一起開掉。如果錯過兩周黃金期,原本開刀的傷口會沾黏,導致再次手術的困難度,林肇堂毅然決定請陳晉興醫師二度執刀。陳晉興問,要用兩側胸腔鏡的微創手術,還是要鋸開胸骨進行開胸手術?林肇堂爽快回說:「我認命了,你卡打拚點,用開胸手術!」鋸開胸骨,三十公分刀疤畫過胸口第二次開刀住院,可就久了。林太太替他照了一張手術後的相片,胸前一條長長的紗布下面,正是鋸開胸骨以後,長達三十公分的手術傷口。如今,林肇堂打開衣襟,一條疤痕直直地畫過胸口。他說,開胸的傷口很大,那時候當然很痛苦,現在卻成了勳章。每天洗澡的時候,都再再地提醒著自己:「我生過病,留下這麼大的傷口,這個傷口改變了我的一生。」對林肇堂來說,開刀的傷口固然疼痛,更疼的是,從雲端掉下來成為病人的痛苦。「我一直是個健康寶寶,就這樣莫名得到一個癌症,莫名其妙地開了一次刀,莫名其妙地又開了第二次刀。未免也太倒楣了吧!然後呢?再來是什麼?」分析了第二次手術切下來的病理組織,確定沒有發現轉移的跡象。接下來改由台大醫院兩大腫瘤科權威醫師鄭安理教授與楊志新教授接棒治療。林肇堂感嘆說,平常是合作愉快的同事,怎麼我現在「掉下來」,變成他們的病人了。肺癌權威楊志新教授主張積極治療,接下來半年,林肇堂應取消所有演講與出國行程,每兩周做一次化學治療,以及六次的放射治療,胸腔、食道都在照射範圍。鄭安理教授則持反對意見,因為只是一個很早期的癌症,雖然擴散性很強,但是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之後,胸腔發生併發症與纖維化的風險更高,不如復發時,再治療也不遲。如何抉擇,他說:「我當然喜歡鄭安理教授的建議啊!我打死也不要現在就開始那麼複雜又辛苦的治療,所以我選了鄭安理教授。」反而鄭安理還提醒,楊志新才是胸腔腫瘤科專家喔!實情是短短不到一個月,雲霄飛車般的急劇變化,連林肇堂都快要撐不住了,他忍不住回嘴,「算了、算了,我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到頭來,麻煩的事情怎麼補都補不完,我只是來作一個健康檢查而已耶,我就是很衰啦!」如蒙大赦的林肇堂,提著行李高高興興地「逃」出院了。當林肇堂在台大醫院掛號窗口等著領取重大傷病證明時,病人疑惑的問他,「林教授,你在這裡幹嘛?」「領重大傷病啊!」「嗄,醫師也會生病喔!」林肇堂從沒想過,人生如此戲劇化轉折,他一輩子以光耀台大醫院為志業,整天構思要如何在醫術精進,卻從一個醫界精銳突然變病人,這樣的摔落著實痛苦。出院後,林肇堂提出辭呈,當時他五十九歲。如今他釋然大笑、自我消遣說;「那時候好多人好高興喔!」因為他曾當過台大醫院副院長及內科主任,多少優秀後進等著往上爬,如果他繼續留在台大,後面的人機會渺茫。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說,若不是早點離開台大醫院,怎會開啟在輔仁大學的另一個人生?林肇堂從台大退休後,到輔大擔任客座教授,初期只答應開一堂課,準備好好對抗這個意外的癌症。但在江漢聲校長力邀下,在二○一二年,同意擔任輔大醫學院院長,一路陪著輔大醫學系成長。林肇堂網羅許多醫界精英加入,二○一八年,輔大附醫也開始營運,得到在地居民信任,醫院運轉愈趨成熟。此時,中國醫藥大學蔡長海董事長向林肇堂招手,盛情難卻下,他答應轉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致力提高中台灣腸胃醫學水準,也希望促成中國醫大與台大、輔大的交流,期待醫藥大學與綜合大學互相激盪出精采的火花。追溯罹病原因,恐長期造影檢查造成他回頭追尋自己罹患極罕見的惡性胸腺瘤原因。所有文獻報告都指出,胸腺瘤與暴露於放射線照射有關。他猜想,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四年間,擔任腸胃科總醫師時,連續兩年執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檢查,那是消化系醫師施行最困難的檢查,醫師必須在X光指引下,用胃腸內視鏡一直插到病人的十二指腸,再將造影劑注射到膽管、胰管內,以觀察膽管或胰管的構造。雖然當時都有穿很簡單的防護鉛衣,但脖子、胸口可能都暴露在放射線下而不自知。如今癌後七年,問林肇堂,回首當時作的醫療決定,是正確的嗎?會不會做得太多?會不會做得太少?他沒有猶疑地答說,因為人生永遠是一條單行道,只能選擇當機立斷。但不是草率地做出決定,要相信科學證據,信任專家,把握現有的知識,「Do my best」,然後就順其自然,等待結果,「Let it be」。如今,他每年接受一次全身健康檢查,每半年作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如果有一天回診,發現癌症復發或是已經轉移,我會很難過,但是不會驚訝,因為我已經準備好了。」原本醫師說只剩下半年,不僅度過五年存活期,如今到了第七年,女兒成家、又有了三個孫子,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我就像當年莫札特被黑衣人委託譜寫『安魂曲』。當有一天,那位黑衣人來敲門時,就是我該走的時候了,因為安魂曲是為自己譜的。我隨時等著黑衣人來敲門,因為我的人生很豐富丶很幸福。我會說:『原本我N年前就要死去的,又讓我多活了N年。啊,它終於來了。』」【抗癌力1】相信科學實證 服用四種藥物防癌林肇堂相信科學證據,使用「化學預防」策略,防堵癌威脅。他說,臨床上經常使用的四種常見藥物,就有預防癌症的效果。1.低劑量阿斯匹林(Aspirin):阿斯匹林是常用止痛藥,具有對抗血小板凝血功能的效果,常被用來降低心臟病和二度中風,也被證實有預防癌症的功效。防癌範圍包括食道癌、胰臟炎、腦癌、肺癌、胃癌、大腸癌及攝護腺癌等。如用於防癌需長期使用低劑量阿斯匹林,林肇堂也提醒,阿斯匹林靈有致胃潰瘍、胃出血風險。2.Metformin:是一種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老藥,已有文獻指出,癌細胞喜歡缺氧的微環境,此藥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可降低癌細胞耗氧,使免疫T細胞恢復活力,因此被認為是防癌的老藥新用。林肇堂說,糖尿病病患用來預防癌症倒是一舉兩得。3.他汀類降血脂藥(Statin):Statin是一種降血脂的老藥,臨床上使用非常多,甚至曾經一度是史上最暢銷的處方用藥,Statin跟阿斯匹林一樣,似乎有「萬靈丹」的傾向,因為用的人多,交叉分析後發現,吃Statin的人,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都有明顯降低趨勢。林肇堂說,因為他自己的血脂肪偏高,因此也吃Statin降血脂兼具防癌,一兼二顧。4.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具消炎、止痛作用,一般民眾可能在跌打損傷後會用到這類藥物,關節炎病患則可能長期使用。已有多篇報導說NSAIDs可用來預防胃癌丶大腸直腸癌、食道癌。它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胃痛、胃出血,如果出現解黑便,就要停止使用,他自己就未長期使用NSAIDs來防癌。除了以上四種藥物,防癌新寵「薑黃素(curcumin)」也是林肇堂很感興趣的成分,薑黃素就是咖哩中的黃色成分,到東南亞一帶吃的黃色飯,就是添加了薑黃素。二十多年前,林肇堂就曾經參加薑黃素的相關研究,當時很多基礎研究確實證明,薑黃素具有預防癌症的功效。現在市面上已有許多薑黃素的健康食品,如果買不到薑黃粉,也可以多吃咖哩來防癌。【抗癌力2】早餐豐盛、應酬打包先吃蔬菜再吃飯肉罹癌後,林肇堂書桌放滿各種抗癌書,《十種抗癌食物》、《How I cure cancer》、《治好癌症的十種方法》……兒女想到就買一本,遠方的友人則寄來英文抗癌書,貼心的舉動讓林肇堂覺得溫暖。一度還出現各式果汁機,剛開始的三個月,每天都灌下不少生機飲食丶十穀米麥。現在那些榨汁機呢?他笑,都快生鏽了。親友分享民俗偏方時,好像都忘了他還是個「生性多疑」的醫師呢!醫師治病是要講求科學實證的,他坦言,跳脫原本生活太多的養生方法,根本沒辦法持續。林肇堂的防癌飲食策略是,降低蛋白質攝取,增加蔬果攝取。早餐吃得豐富,必然會準備優酪乳、優格、麥片丶麵包等;午餐通常不吃便當,多吃自己準備的饅頭、水果等簡單食物。此外,應酬前他會先吃一盤燙蔬菜,餐敘中面對美食,通常只吃到七分飽,剩下的重磅料理打包回家。林肇堂很明白,目前他對抗胸腺癌還算成功,但不代表不會再罹患其他癌症。身為腸胃科醫師,他格外注重預防大腸癌,吃飯的攝取順序是先吃很多蔬菜,再吃些飯丶麵,最後再吃點肉類。如此才能攝取足夠蔬菜,減少過多的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攝取。運動部分,林肇堂選擇走路與游泳,雖然有些醫師打高爾夫健身,但他覺得自己沒時間打小白球。他隨身帶著計步器,常在台北地下街走路。如果一天沒有走到一萬步,晚上會再出門走一走。最新研究證實,有固定走路習慣比沒有走路習慣的人健康,最佳數字是一天走七千五百步就夠了,多走也不會更健康。不是走得愈快愈好,因為老年人走太快容易發生意外。林肇堂的游泳習慣數十年如一日,開刀之後,他自嘲胸前的刀疤讓他看起來比黑道大哥還凶猛,救生員常用「擔心」的眼神望著他,似乎希望這位開過大刀的老頭子不要在他的泳池內出事。林肇堂小檔案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義大醫院副院長、義大醫學院院長、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國家衛生院副研究員。他更是國內消化道科權威,致力於胃幽門螺旋桿菌及胃癌研究及治療,因此獲得二○一五年亞太消化醫學會馬歇爾及華倫胃腸學獎章。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書籍簡介書中深度採訪了12位名醫與公衛權威,他們或在臨床照顧病人,或在海外醫療團服務,或在深山海濱小鎮裡義診,或在擘畫國內醫療政策,或在致力提升全民公共衛生。在醫界的領域各有擅場。他們是,台大權威林肇堂醫師 、失智權威劉秀枝醫師、仁醫陳愷鴻醫師、無菸餐廳推手韓柏檉教授、不孕症名醫林禹宏醫師、肝臟移植專家林俊昌醫師、心身醫學領航者陳冠宇醫師、海外醫療團長廖學聰醫師、產科名醫陳樸、後山家醫守護者陳淑媜醫師、大砲衛生署長楊志良、健保創局總經理葉金川。當有一天,他們罹患癌症,當醫師變成了病人,為了鼓舞癌症病患,願意展現他們在生病過程中的驚愕、掙扎、脆弱與釋然。並無私的分享私房抗癌方法,用自身的抗癌歷程,殷切叮嚀也曾在泥沼中的癌症病患。用自身的抗癌歷程,展示遭遇逆境也能溫柔微笑以對的生命的教育。
-
2020-06-18 科別.牙科
長輩缺牙,該植牙還是裝假牙呢?
和藹的長輩在合照中看起來總是很嚴肅,原來是因為缺牙不敢嶄露笑顏....其實缺牙不只影響美觀,也會影響飲食。長輩適合植牙還是裝假牙? 很多人都會問我,長輩到底適合植牙還是裝假牙?一般都是以假牙為優先,但主要還是看缺牙的範圍及原因,並評估身體狀況,長者因為年紀大,身體機能下降,在評估上會針對以下幾點1.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其它長期病史2.牙床萎縮情況3.骨年齡及是否有骨質疏鬆?(年長不代表骨年齡一定大或有骨質疏鬆,反之年輕也是,這部分要由專業醫師判斷)4.植牙時間較長,身體狀況是否能承受?評估牙齒及身體狀況之後,針對口腔狀況輕微、重視口腔清潔且能自己清潔口腔、記憶力好的長輩,我會推薦裝假牙。若是自己不便清潔口腔、骨年齡無異狀者就適合植牙。一般長者都認為掉牙是正常老化現象,加上年紀大了肌肉無力,在口腔清潔上即使有心也無力,部分長者甚至認為裝了假牙就不用清潔口腔了,但其實不管幾歲,選擇植牙或裝假牙,做好口腔清潔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提醒大家,記得每半年帶長輩到牙科檢查,除了洗牙之外,如果是裝假牙的人,也要定期讓牙醫師幫忙確認假牙狀況(鉤子是否有蛀掉及與牙床密合度)。當然,我了解說服長輩前往看診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最後也分享3個小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大家!說服長輩看診3技巧:1.為長輩選擇自身就診過且信任的醫師,建立長輩看診的信心2.親自陪伴就診,除了能了解長輩狀況、討論診療計畫,也能夠讓醫師更清楚長輩經驗3.持續給予正面鼓勵,千萬不要強迫或嘲諷長輩。除了一開始給予信心及克服恐懼,診療中也是要持續。來源出處:艾康牙醫
-
2020-06-16 橘世代.健康橘
「對愛的質疑」老大人們被遺棄的焦慮
將安全體驗建立在「錢」上的父母,當他們逐漸老去的時候,他們被「人」拋棄的恐懼,也會更加強烈,所以他們會努力讓孩子看到:我一直把我最好的東西「錢」交給你,你一定不要拋棄我。此時,他們早年在與父母關係中被拋棄的恐懼,再度被喚醒,只是此時他們的身分更加複雜:在潛意識中,與子女的關係既處於父母的位置,也處於子女的位置。當他們處於子女位置時,他們就會努力做些什麼,來保障自己不被拋棄,例如用給孩子錢的方式,吸引子女的注意力,就像當年面對父母時,努力做個「好孩子」來保證父母不討厭自己。當他們處在父母的位置時,又可以感受到給予的優越感,從而補償被拋棄的恐懼,但這又會把子女推到當年自己所恐懼的那個位置:一個沒有能力的、不能養活自己的孩子。相信物質,不相信被愛對於成長中缺少安全體驗的父母,他們的內心其實也會缺少對於關係、對於愛的感受和信任能力,因為他們無法相信自己可以作為一個愛的對象而被愛著,而不是作為一個交換的對象而被愛(因為我有能力、有錢、漂亮……才被愛)。所以,他們在與子女的關係中也會延續這種交換的愛,即他們必須讓自己對孩子有用,才能感覺自己有資格讓孩子愛自己。而他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這樣對待他們的孩子,於是孩子就真的可能學會「你對我有用,我才接受你」。因此,這兩代人的關係中,就會缺乏真實的愛的關係,取而代之的,是對愛的遲疑和無法信任。當內心無法相信真實的愛存在於彼此的關係中時,就會對對方的行為、情感等產生質疑,即便對方真的是出於愛,才對自己好,也會懷疑那個好背後,不過是為了得到某些東西而已。對愛的質疑,使雙方都無法信任關係的安全,也就無法真實的將自己開放,也無法將真實的自己交付給對方,於是雙方的關係就像隔著一層什麼。看起來很親近,內心其實很遙遠。所以,兩代人常常都感覺自己很委屈:我對他那麼好,為什麼他對我那麼糟?這些對於關係,對於人內心的情感需要,都是非常具有破壞性的。沒有被愛的經驗,難以給他人愛當一個人的內心有太多情感匱乏體驗的時候,是很難真正地給予別人,能量守衡原則在人內心依然適用。當一個人內心非常充盈時,他的付出是帶有滿足和喜悅的,這時,他是可以給出愛的能量的,因為他內心已經儲存了豐富的被愛的體驗,所以給出去並不會讓他感覺匱乏。而當一個人內心非常匱乏時,每付出一些,他的匱乏感就會增加一些。為了保持內在的平衡,他就只能從其他的地方,以其他的方式再收回來,譬如剝奪對方的自戀、控制對方的情感等等,而這樣的給予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困難,因為父母的愛裡摻雜了傷害,讓孩子無法清晰地分辨愛與傷害的界限在哪裡,使孩子在成年後,人際關係中會有諸多的困惑,不知該如何與人建立健康的關係。父母讓自己生活得好,才能給子女真實的愛那麼,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盡量避免這些傷害的發生呢?父母要有能力讓自己生活得好,要讓自己能夠充分獲得愛的滿足,才有可能給予子女真實的愛。父母如果有能力「自私」一點,將關注點從孩子身上收回到自己身上來,讓自己生活得舒適,就可以給孩子樹立一個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的榜樣,同時這種放手也向孩子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過好生活,是需要自己做出努力的事情,而不是來自他人的給予。而且這也可以釋放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由地發展。只有父母內心足夠滿足時,孩子才能得到真實的愛,而不是夾雜著傷害的愛。這也是為什麼心理學家一直強調,父母相愛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如果伴侶關係中不能給予相互的滿足,子女就會成為替代性的滿足者;有時候,這個替代性的滿足就是以給予的方式呈現的,但是這背後卻不乏對自己內部情感缺損的補償,也就是為了維持家庭的關係,會犧牲掉某些真實的情感需要。所以,對子女最好的愛,是父母自己的成長、有能力愛自己、有能力愛彼此。因為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有能力給予孩子真實的愛。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上有老,下有小!最好的「大家族旅遊」有2技巧!。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不愉快的就診經驗 期許醫病關係互相尊重!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願景是創造一個可以讓醫療團隊、病人、家屬在平起平坐的環境,雙方透過討論、了解、包容,而達到互相尊重與信任。非常感謝這位病人願與大家分享其「疾病」與「病痛」,我們也難得能夠邀請到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骨科專科醫師在百忙之中與大家分享他們專業的看法。希望病人能透過這兩位醫師的說明,增加對自己病情的了解。雖然「醫病平台」無法扮演誰事誰非的公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醫學上罕見的問題一旦發生在病人身上,卻是真實的苦痛,因此醫病雙方都需要各退一步,病人透過專科醫師客觀的論述,可以同理「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也能避免過度反應,而讓病人雪上加霜。首先謝謝這個平台為改善醫病衝突所做的努力。我想分享我不愉快的就醫過程,希望對改善醫病關係有幫助。近年來時常看到有關醫病衝突的議題,如醫療暴力、醫療過程中錄音錄影、病人因為沒有開藥而要求退掛號等等議題。但大部分還是站在醫師的角度來討論,我想以病人的角度表達病人的想法。我長年服用類固醇控制病情,因此被診斷股骨壞死,接受了人工髖關節手術。術後身體產生了些不良反應,經皮膚科醫師治療沒有明顯改善,這讓我很焦慮。所以我回到關節重建科門診,想諮詢醫師人工關節有沒有可能造成我排斥或過敏的現象。在告知護理師我的來意之後,護理師同意幫我加掛。等候快三個小時終於輪到我的號碼,進入診間我順手把門帶上,就醫過程如下:醫師詢問我的來意。「請問人工關節會不會引起過敏?」我說。醫生換了坐姿,背靠向椅背,翹起了腳,雙手抱胸,一陣呵呵呵後,臉沉了下來。「陳~小~姐~我可以給你保證。」板起臉說。此時,我已感覺到一股不友善的氣氛,讓我很緊張。「請問人工關節是什麼材質?」我問。醫生瞪著我不回答。診間沒有聲音,我把頭低了下來不敢跟他對上眼。「請問是金屬的嗎?」我問。「不~~~是。」醫生不耐煩的回答。「請問有方法可以檢驗嗎?」我問。醫生瞪著我不回答。「你應該去看皮膚科。」醫生說。「皮膚科醫師說是有東西誘發的。」我說。一陣靜默。「我看你走得好好的。」醫師說。「我走路的時候這邊會酸酸的。」我說。突然我聽到一陣哀嚎:「吼喔~」我抬起頭,看到醫生,手抓著頭,露出痛苦的表情,手指頭揮了揮。我意識到這是要我離開。因為害怕,我的身體,很本能的站起來,往門外走。走到了門口,我停了下來,我心想我什麼都沒問到,於是轉頭想問清楚再出去。當我正要開口問,看到醫師走到診間另外一個門,當著護理師和一名不知道身份著白短袍的女子面,轉身對著我大聲咆哮。「你要退掛是嗎?好,給他退掛。」 咆哮聲量很大,大到我的身體往後顫了一下。整個診間都是他的咆哮聲。整個診間只有他的咆哮聲。醫師手插腰對我怒目而視。當下我感到錯愕恐懼、丟臉、憤怒。接過護理師遞給我的健保卡轉身要步出診間時,門打不開。門被上鎖了,自我進診間他們就去鎖門。事後,我沒上網爆料、沒找媒體,選擇正常管道投訴。但他們告訴我,我沒有證據,我們是各說各話。「不是給你退掛了嗎?」「又沒給你收錢。」我在這家醫院看了近十年的病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感到很難過。我認為:1.就診過程中,我問的都是有關於我身上安裝的人工關節相關的問題,醫生可以高興講就講,不高興就不講嗎?2.就診過程中,我並沒有冒犯任何一位醫護人員也沒和醫生起爭執,我更沒有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我尊重醫護人員,但我沒有得到對等的尊重。3.我和其他人一樣乖乖在外面候診,等了快三個小時,但我沒有得到和其他人一樣平等的就醫待遇。4.事後我求助一些單位,他們卻告訴我,我沒有證據,所以沒辦法幫我。我當然沒有證據。我以為我只是去看病,問幾個問題就出來了。我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狀況。當然基於信任,我也沒有想到要錄音錄影。所以我當然不會有證據。5.我沒有主動要求要退掛。因為這樣被醫師吼,我真的覺得很冤枉。6.醫生和病人的資訊不對等。我甚至不清楚醫生在生什麼氣?所有的資訊都在醫生這裡,病人不清楚才來門診求助。醫師怪異的行為,這是在欺負我不懂還是欺負我沒有家屬陪同?7.事後我去請教別家醫院的醫生,他建議我回去問幫我開刀的醫生。讓我覺得幫我開刀的醫生對我造成很大的困擾。近年來很多網紅醫師在電視、網路上呼籲病人家屬要尊重專業。同樣的,我也希望醫生跟病人可以互相尊重。畢竟沒有人想要生病,在台灣遇到這種事只能算我倒楣。
-
2020-06-14 性愛.性病防治
醫界:國際研究證明 U=U者性行為不會傳染
對於愛滋條例21條的爭議,前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北榮感染科醫師林錫勳表示,這些年來,國內外的實驗結果皆已證明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意即HIV帶原者若穩定治療、服藥,將體內的愛滋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範圍內,那麼就算與人發生上萬次的無套性行為,也「不會傳染」給他人。林錫勳說,愛滋條例的成立有其時空背景,當年是被視為「絕症」看待、死亡率高,但隨著科學、藥物進展,感染者的病毒已能控制、甚至預防。有國外研究顯示,感染者穩定服藥、控制病毒量下,其平均壽命可活到77歲,與一般民眾的平均餘命相近。感染者如何「去歧視化」,林錫勳說,是政府、公衛應該做的部分。而這並非做不到,不然目前仍沒有疫苗與藥物的新冠肺炎,為何能達到返台民眾都願意主動告知並篩檢?同樣是需要透過宣導正確知識,來讓民眾減少恐懼、汙名化,否則因此不敢篩檢,隱形的確診者只會更多。而據統計,國內潛在愛滋感染者延緩診斷、治療的比率約25%,遠比各國高,感染者「冰山一角」下的面積持續擴大,林錫勳認為這不該成為常態。民眾對於U=U的疑慮,林錫勳舉出四個國外最新跨國研究來證明。他說,以在病毒量測不到之定義下(200 copies/ml),其中一個研究為對澳洲、巴西、泰國等國家的358對血清相異的男同志伴侶,觀察在病毒量抑制的情形下,與陰性伴侶進行無套肛交傳染風險,在追蹤一年期間共發生1萬2447次無套肛交,結果此期間伴侶間的愛滋傳染發生率為零。足以證明HIV帶原者的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範圍內,就算與人發生無套性行為,也「不會傳染」給他人。不過林錫勳也說,當然,並非所有帶原者都穩定治療,愛滋病仍然有預防方式,若發生有風險的性行為,現在有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與暴露後預防性投藥(PEP)可作為預防。他認為「病人也是人」,也可能是你的家人,而「共識」與「科學」是兩回事,目前21條對於感染者來說以重傷害來裁罰,且未遂也有罪,在HIV目前可治療的情況下,已不符比例原則,且仍有傳染病防治法、民法可處理,透過上述提案倡議促使修法,或至少在該法上加上U=U,相信會較符合現況。
-
2020-06-14 性愛.性病防治
感染愛滋逾20年者首告白 此法讓我歧視自己
愛滋在台灣已有逾30年的歴史,自1995年「雞尾酒療法」出世後,愛滋病的風貌翻開新頁,已從曾經的「無藥可救」變成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病」,也有愛滋條例的立法,但並不代表感染者就能活得自在有保障。感染逾20年的小文哥(化名),走過與病毒對抗的漫漫長路,今年近50歲的他,首度接受記者訪問。他說,在千禧年前退伍開始工作,身為一名男同志,他當年因身體不對勁而至醫院感染科檢查而確診,而當時的五年存活率為零,即便有雞尾酒療法剛入台,仍在工作、進修、背負家中經濟的他雖惶恐,但只能一試。只是,當時一天得吃33顆藥,讓他有著嘔吐、噁心、腹瀉等症狀,轉院治療期間也曾停藥、減藥、觀察病毒量而調整劑量,一路到現在進展至一天僅需吃一顆藥;但即便如此,他至今仍忘不了那曾經濃濃的塑膠味,治療過程中他一度想放棄。但偶然接觸露德協會,團員、病友彼此給予的關心,讓他找到歸屬感,也一路走到今天,同時也成為協會的志工。只是迄今台灣資訊雖發達、相關藥物科學進展快速,小文哥心中仍有走不出的「結」,即有形與無形中的「歧視」。對網路資訊擅長的他,曾有不錯的工作機會,但大型企業當時體檢都有驗HIV這項,讓他只好黯然放棄;此外,民眾對於HIV仍有成見、標籤化,轟趴=同志的汙名化,也讓他感嘆,NGO團體對性平等相關教育這麼努力,卻總有被磨滅感。而最讓他痛苦的,則是對自我的歧視。抗病毒20多年來,他的病毒量已是U=U,即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的狀態,他也曾有交往多年的男友,但因愛滋條例第21條,讓他深感恐懼,即便床笫之事做好安全性行為的準備,仍深怕成為另一半的負擔而分開,親密關係因此卻步。他聲淚俱下地說,這20多年來他武裝著自己、實則高自尊低自信,但「我們到底做錯什麼?」因此他此次勇敢站出來呼籲,希望21條能有修法可能,讓感染者不受歧視、除罪,其親密關係能有進展。
-
2020-06-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中的你和我,「救人的醫師」同時也是「令人懼怕的潛在感染者」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第四度以「新冠肺炎」為主題。長年耕耘於社區醫療的陳錦煌醫師認為台灣疫情控制的成功主要在於境外管制與全民加強衛生習慣,但相對的我們絕大多數人對這種病毒都沒有免疫力,而提出他對解封的憂心與建議;成大公共衛生陳美霞教授針對解封之後的「後防疫時代」台灣會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建議政府投入更多的資源及人力於教育民眾,建立全台社區防疫網;由台赴美短期進修的急診醫師分享他所觀察到的不同文化背景對疫情加劇的各種反應,以及回國後親身體驗十四天居家檢疫,身為「救人的醫師」同時又是「令人懼怕的潛在感染者」,寫出發人深省的「疫情中的你和我」。二月初,是中國武漢疫情升溫,日韓確診人數漸增而台灣開始人心惶惶之時。筆者按照既定計畫,攜家帶眷赴美進修。前往美國的班機上,可以發現不少乘客戴上口罩,外加護目鏡及手套者不在少數。然而抵達美國以後,除了海關詢問武漢旅遊史外,機場沒有發燒篩檢或其他檢疫措施。新聞上反覆播報的是川普認為新冠肺炎只是小感冒,氣候暖和以後會自然消失。筆者此次進修機構位於賓州匹茲堡,在華盛頓以西車程約四小時,那時走在路上沒有任何當地人配戴口罩,不管是在教室、圖書館、百貨公司或超市,戴口罩只會引人側目。筆者的太太曾帶小孩至圖書館時戴上口罩,卻引來一位女士的詢問及奚落(戴口罩沒有用,保持健康就不會被感染)。事實上,在西方人文化裡只有生病的人才戴口罩,當時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建議也是有呼吸道症狀者才需配戴口罩,殊不知戴口罩的污名化間接導致了防疫的困難。回想起一月底,筆者在醫院急診部值重症急救區兼防疫特別診,當時防疫動線已經規劃完整,有旅遊史以及發燒或上呼吸道症狀的病患會由特別診醫師進行採檢。尤記得筆者當時全副武裝幫好幾位新冠肺炎疑似病患挖取鼻腔檢體,採檢時隔著面罩,我心中忐忑不安,擔心防護是否周全,面對著我則是一雙雙不同的眼神,也許是害怕及恐懼,也有的是焦躁不安,最多的則是困惑,困惑自己為何發燒,從哪裡被傳染?而篩檢結果又會是什麼?還記得那時下班以後,也不知該怎麼回家,隔天發現篩檢的病患確診為武漢肺炎,更是不知何去何從。在醫院,我們義無反顧,但是下班以後我們也是一般人,除了害怕將病毒帶回給家人,有些同事更遭遇社區鄰居的各種歧視,要求他們不要回家,要求他們的小孩不要一起上學。三月份,匹茲堡的雪停了,全美疫情卻也開始肆虐,政府一聲令下讓非必要商店全部關門,餐廳僅接受外帶。筆者受訓中心亦改為線上授課,連圖書館也不能去,只能待在家中,想辦法維持進修的步調。然而西方人崇尚自由,即便是居家令也不具強制力,出門運動或是上超市購買生活物資都被允許,唯筆者出門時,不得不注意到西方人對黃種人的目光,有時帶上幾分嫌惡或畏懼。新聞上播報的是川普針對武漢肺炎的起源,與中國隔空喊話辯論的難分難解。其實在全球性的疫情當中,人人都是受害者。四月中,筆者結束進修計畫,從匹茲堡回舊金山,等待長榮回台灣的班機。當時機票很不好買,幾乎所有非本國籍航空都面臨被調動或取消的命運,就連美國國內線機票也經常延後,想要回家只能分段買好,並且預留足夠的時間轉機。當時美籍空服員仍舊沒戴口罩,僅僅是多了手套。乘客倒是均一色的各有法寶。當筆者抵達舊金山機場,在長榮轉機櫃臺聽到親切的鄉音,那份感動尤在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當眾多航空以裁員及減少服務來面對新冠肺炎,長榮航空在乘客極少的情況下,依然維持一定的編制,在登機口以及上機後,甚至能注意到地勤、空服員比旅客還多的情況。機上的空服員除了口罩、手套,亦配上了防護服及護目鏡,防疫十足謹慎。但是在十幾個小時的航程中,不難注意到在對方的眼裡,我們才是一個個可能攜帶病毒的隱形炸彈。抵台後居家檢疫的十四天,里幹事每天打來關心,連出家門都不行的日子,筆者靠著防疫物資跟網路訂餐度日,終於期滿結束。唯解隔後,因應血荒到捐血站想要捐血,被告知能捐血的安全期間是返國一個月後,那時筆者亦感受到一種出國即染病的隱喻,對比網路上每當指揮中心宣布有海歸者確診便罵聲一片的情景,似乎疫情期間出入境便背負罪名,殊不知海歸者其實各有任務在身,不能一概以出國玩樂視之。在這場疫情中,筆者經歷過不同的角色,既是穿戴層層防護裝備的醫師,也當過令人害怕畏懼的潛在感染者。有時看著網路新聞對於確診者們的諸多撻伐,其實又有誰真的願意?筆者以為,在這場看不到終點的瘟疫中,不管你我站在何種角色,唯有堅守崗位,正值誠信,才是團結互助之道。
-
2020-06-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11歲少女小露罹癌百日泣訴為什麼是我 記錄片鼓勵病童
「我的治療很辛苦,真的很辛苦,我常常想為什麼是我?」年僅11歲的少女小露,今年一月脖子突然腫起,經檢查確定罹癌,剛開始與父母一家四口真的很難過;小露得知自己生病期間,將兩年無法上學,不停哭泣,她的媽媽、知名部落客「村子裡的凱莉哥」不斷鼓勵陪伴,讓女兒重拾信心,更將小露抗癌百日的過程剪輯成影片,希望能鼓勵一樣的孩子,一起度過難關。知名部落客「村子裡的凱莉哥」近日在臉書公開大女兒小露罹癌一事,震驚了許多粉絲,也讓大家相當不捨,不過凱莉哥不斷傳遞正向能量,將大家的悲傷化為愛,用樂觀的心為小露加油。她表示,台灣醫療水準很高,請相信醫療團隊,勿信偏方,也請身體健康狀況許可的人,可以多捐血幫忙更多孩子們的治療順利,因罹癌的孩子一旦缺血就會治療困難。「村子裡的凱莉哥」將小露辛苦、難熬的過程剪輯成影片,從畫面中可以看到小露的害怕、不安,她說自己很恐懼,但慶幸父母成為她堅強的依靠,告訴她會陪伴她度過;但這過程仍是相當難熬,因為每天有好多針要打,兩手背戳滿針孔,右手打不了換左手繼續打,還有好多藥得吃、常常以醫院為家。影片以小露的視角向大家述說百日來的心情,一開始無法面對自己的病情,到現在因為爸爸媽媽的陪伴鼓勵,讓她堅持「我會加油;努力治療,等待康復。」以下為小露想向大家說的話:Hi,我是小露,我生病了。今年一月,我的脖子突然腫起來,3月5日,做詳細的檢查,我全身麻醉做切片,手術外緊張到一直哭;媽媽說她在韓劇看到的手術室醫生身材好、又帥,怎麼現實都不一樣,她真的很搞笑。3月11日,醫生說我兩年不能去上學,因為治療的過程抵抗力會很低,很容易被感染,我很傷心,也很害怕,爸爸、媽媽說會一直陪著我,不要怕,我好沮喪,每天有好多的針要打,好多的藥要吃,我要常常住院。有時候打針需要全身麻醉,爸爸、媽媽都會擔心的陪在我身邊,等我醒來。有些針的副作用會讓我很不舒服,還會昏昏沉沉,你們知道嗎,生病的人,三分之一的人是被「嚇死」,三分之一的人是被「餓死」,三分之一的人才是「病死」。媽媽每天都會要我多運動,她說身體快樂的因子多,病會快快好,醫生叔叔和護理師姐姐們都對我很好,但有的時候我還是很想哭,右手打到沒血管打,換左手繼續打;有時候兩隻手臂滿滿的黑青,我好怕我未來兩年的生活只剩下住院、打針、吃藥。不能去上學、不能跟同學們一起畢業,想到這裡我又哭了。媽媽說我跟別人沒有不一樣,除了不能上學,我比別人多了更多的時間,可以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們把想法和老師說,老師每週都會給我教學影片,同學們幫我做筆記,很多同學寫卡片給我,我也看很多書,雖然兩隻手常常輪流有點滴,但老師拍給我的每週教學影片,可以讓我住院期間學習,感謝我的老師、和同學,讓我知道沒有被忘記。因為化療的關係,我的頭髮一直掉,媽媽說治療結束很快會長回來,我好不容易留長的頭髮,雖然捨不得,但我選擇自己剪掉,好短喔,太短了啦;我們把頭髮裝到罐子裡做紀念,媽媽說我真的很勇敢,短髮很漂亮。可是,頭髮真的掉得太快,每天起床枕頭都有上百根的頭髮,洗頭時,一抓就是一大把掉下,我真的很害怕,媽媽和妹妹每天蒐集我的頭髮,她們說好可愛要做成「頭髮球」,她們的樂天,我感到一點點放鬆。我想趁掉得太醜前,一次剃光它,剃光後,發現跟我小時候好像,爸爸一直誇獎我的光頭太美,連我昏睡的時候都幫我拍好多照片。治療期間,平均4天就要回去住院一週,每次我都會很崩潰,媽媽說我們就當渡假,有事做,日子很快就過了,台北市百萬夜景看到膩,好難得;我們也常在醫院敷面膜,每次都會嚇到護理師,對於我媽的粗神經,常常讓我哈哈大笑,有時候治療紅血球太低,就會臉色發白,全身軟趴趴,就需要輸血。媽媽說我像吸血鬼,吸了血唇色就立刻紅潤,她說也要去捐血,因為有很多跟我一樣的孩子需要用血,如果缺血就沒有辦法繼續治療,以後有機會,我也要去捐。我的治療很辛苦,真的很辛苦,我常常想為什麼是我?很多的針劑和治療,真的好辛苦、好辛苦,可能天主選擇我,讓我看見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我會加油;努力治療,等待康復。
-
2020-06-11 性愛.性福教戰
把性和愛畫上等號?性治療師童嵩珍:性可以愈練愈好,但不是關係的解藥
編按:生病向醫生求診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如果性生活出了問題,該怎麼辦?今(2020)年47歲的童嵩珍是華人世界最早開始投入性治療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多年來經手超過2萬名受性障礙困擾的個案,她說:「其實性和愛是一體兩面,而性功能只佔了性裡面的3成,其他4成關乎心理、3成在關係,彼此都環環相扣。」「我對性的啟蒙算是很早。」童嵩珍說,自己小學的時候就發現哥哥偷藏的色情書刊和A片,躲起來偷偷的看,既害羞又覺得刺激。「那時當然覺得性是不能明說的禁忌,但其中又好像蘊藏了很多樂趣和奧秘,就會對性很好奇。」護理師轉行性治療 一度被誤會性工作者後來她在高雄榮總服務,有次意外看到打著石膏、腳被固定吊在半空中的年輕病患,和來探班的女友忍不住就在床上開始做起那檔事來。「他們雖然有拉上簾子,但因為裡面點了一盞小燈,動作看得一清二楚,就像在演皮影戲一樣。」後來童嵩珍並沒有制止,「只請他們把燈關掉。」「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性其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需求,即使是弱勢者、身體有病痛、殘疾也一樣。」之後她一邊上班,一邊就讀性學研究所、真正投入性治療的領域。華人社會向來將性視為隱晦、關起門來才談的事,更遑論有所謂「性治療」的概念。初期她自己成立工作室,甚至被誤會為是某種另類的性服務。「有人來找我諮詢,聊完之後卻看著我說:『咦,就這樣喔?妳光用講的,我怎麼會好?』」焦慮和恐懼 性障礙7成來自心理因素童嵩珍的性治療,是在半年內上6堂課的中長期療程:先從諮詢、檢測了解個案的狀況,最後才搭配實作、訓練或是必要的外力治療。「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35歲、40歲以上的族群才會面臨性功能障礙的問題,但以我們多年做性治療的觀察,有7~8成的個案都屬於心因性,也就是說:是因為心理因素導致性障礙,而不是真正在生理功能上出問題。」童嵩珍說,「性功能障礙不一定和年齡有關,心理的焦慮和害怕,反而是最常遇到的主因。很多人在做愛的時候,經不起挫折,只要一失敗,就覺得萬念俱灰不敢再嘗試,因為害怕又失敗。就像很多人覺得夫妻只要不吵架關係就不會出問題,但問題放著不管,並不會自己解決。」也因此,童嵩珍所做的與其說是性治療,更像是兩性感情諮詢。「性治療其實不一定靠藥物或是手術,如果平常2人關係不好、那性生活也不可能好。」有人跟老婆性事不順,但在外面嫖妓、找小三就沒問題,「講到最後,都是相處關係上出了問題,而這就不是吃藥可以解決的。」「並不是說藥物就一定不好,而是藥物以外的部分,才是我真正想補足的。」童嵩珍認為,「愛無能」,比「性無能」更嚴重。性不是征服 也不是「男性本能」從事性治療10幾年,童嵩珍說,有一個很常見的迷思就是:「性是生物本能。」「很多人以為性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不用學就能無師自通,其實不一定是這樣。我們諮詢的時候真的遇過個案是2個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動,然後都覺得對方很奇怪,為什麼你不會?但又不知如何解決。」童嵩珍說,其實性愛絕對需要練習,從挫折中找到可以改善或加強的點,不只可能逐漸改善情況,也會增加過程中的愉悅與幸福感。另外一個常見的迷思,則是認為可以用性「征服」對方,讓對方重新愛上自己,「這種都是A片或是情色小說當中才會有的情節。」「特別是很多男性會把性和愛畫上等號,認為只要自己性能力好,另一半就服服貼貼;性功能有問題,對方就會嫌棄自己。」童嵩珍認為:不是只有到最後一步的交合才是性,雙方的親密行為:愛撫、親吻、擁抱,乃至於言語上表達愛,都是性的一部分。但童嵩珍也不諱言,有些時候性的確是壓垮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雙方可能不會想到彼此有多久沒有好好說話,但多久沒有性生活,這是很明顯可以感受到的事。」無性、恐性夫妻求診 挽救瀕臨破碎關係童嵩珍曾經遇過一個對性嚴重恐懼的個案,在他心目中,性是一種暴力或破壞:「他覺得自己如果進入女生的身體,等於是在傷害她,久了他遇到性就產生陰影,當然也硬不起來。最後我們的指導員帶著他的手去接觸老婆的私密部位,他竟然壓力大到當場吐了。」「你一方面覺得匪夷所思,但慢慢引導個案找到癥結點,那個成就感也很大。」她說,有時候性功能障礙只是表象,真正原因往往藏得更深,病人若出於自尊心或是羞於啟齒,還需要治療師抽絲剝繭地「推理」一番,才能找出真正原因。她也曾遇過一對熟齡夫妻,除了剛結婚時意外體外受孕,因為女方有陰道痙攣的問題,從此2人之間就沒有性了,先生也長年外遇。「她一直等到2個小孩都大學畢業了才來求診,我問她為何現在才來?對方回答:現在小孩可以獨立了,我想給自己最後一個禮物,如果還是沒辦法,那我就讓我先生自由、也放過我自己。」最後夫妻倆在童嵩珍的協助下,順利地體驗了第一次完整的性愛過程,太太傳簡訊給她說:「謝謝老師,結婚30年,我們好像現在才成為真正的夫妻,我和老公都哭了。」最大成就感 助人重拾性愛樂趣很多人問童嵩珍為什麼會走上性治療師的路?她笑說:就像有人喜歡生物學、有人喜歡文學,而她就是對性很有興趣,覺得它既充滿奧秘,又奇妙美好。「另外可能就是我個性比較『雞婆』吧,然後愈了解這個領域,就愈想要多做一點什麼。」「如果你看到那些因為無法擁有正常的性生活,或是想要孩子、有生育壓力卻沒辦法圓房,幾乎崩潰的個案,真的會很想幫助他們。」童嵩珍說,在多年性治療經驗當中,個案其實是最好的老師,不論是工作,或是她自己的人生觀。「很多人問我:老師你治療了這麼多性功能障礙的人,妳的另一半一定很幸福囉?但做性治療對我而言最重要的體會,其實是如果不認真經營彼此的關係、不懂得如何愛對方,最後一定會慢慢影響到其他層面。」對童嵩珍而言,性治療並不只是功能的修復,也是重啟另一段美好的開始。原文:2萬人的故事體會!性治療師童嵩珍:性可以愈練愈好,但不是關係的解藥
-
2020-06-11 橘世代.好野橘
退休投資再想想,你的投資有跟上通貨膨脹嗎?
讓我用老張、老王兩家人,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例子跟大家說明,不同的理財規畫、對產品的認識及觀念差別,會造成怎麼不一樣的結果。其中,這故事人物是虛構的,但所使用的數據是真實的。1959年時,老王和老張兩對夫婦覺得辛苦了大半輩子,決定提早退休頤養天年,於是變賣資產,付清了其他負債。巧的是,兩個家庭都有10萬美元餘款,決定透過理財,增加資產效益,但兩家人選擇的投資工具不同,老王選定的是30年期美國政府公債,老張則使用美國標普500(S&P 500)的指數基金。老王:穩健獲利卻先甘後苦王太太告訴老王,這筆錢的投資一定要安全,最好是能有保證的,老王心想,依照這個原則,定期存款(CDs)或公債(Bond),是最符合的了。當時,銀行提供的利息大概3% 左右,高品質的公司債(Corporate Bond)利息也不過略高於3%,但老王實在夠幸運,竟然找到了利率8%、30年到期的公債投資,這好比是現在找到了利率13%、30年到期的公債。老王購買的公債屬於固定收入型的投資(Fixed-Income),特性是一旦簽約購買,在這段時間內利率就固定(利率每一天都在變動),所以在這30年中,老王每年都會領到8,000美元的保證利息(10萬美元×8%),而且到期時,可領回當初投入的本金10萬美元。老王心想,該是時候了卻多年的一個心願了,那就是擁有一部凱迪拉克(Cadillac)車子,那時車價是5,455美元,老王用第一年所領的利息8,000美元,付得輕輕鬆鬆,開著這部車子,老兩口徜徉湖光山色,老王滿意極了目前的收入和退休生活。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老王的車子奔馳多年後,終於進了廢車場,老王夫婦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利息馬上就要到手了。老王夫婦已經熟悉凱迪拉克的設計和性能,所以兩人一致決定,還是再買同一種牌子。第二天,兩人興匆匆的出門,卻垂頭喪氣地只開了一部福斯(Volkswagen)的小車回來,因為老王的8,000美元利息經過多年的通貨膨脹後,連付一半凱迪拉克的車款都不夠,老王夫婦實在不能理解,這世界為什麼變得這麼快,快得他們都跟不上,老王說:「看來以前拉風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當年看起來安全又穩當的投資,此刻卻讓他們陷入了經濟上的難題。老張:30年資產大翻身再來看看老張夫婦的遭遇可就完全不同了。老張認為投資注重安全極為重要,但是未來的購買力也要能跟得上時代,要不然日子會愈過愈差,連給孫子們買玩具的錢都沒有,說不定得靠兒子、媳婦的經濟支援養老,老張認為這樣就有失提前退休的原意。有了這樣的目標,老張把錢投資在美國標普500的指數基金,除了第一年從本金提領3%外,第二年起每年從前一年度年底時投資帳戶總額提領3%使用(投資帳戶總額=本金+當年度股利),這個決定讓老王取笑了好幾年,怎麼說呢?因老張第一年只領到3,000美元(這與老王是不同形態的投資,債券利率和股利率是不同概念,公債領取的是固定利息,股票則是根據當年度獲利發放股利,且老張本金會隨股市漲跌增減),這筆錢只夠老張夫婦買一部新的雪佛蘭(Chevrolet)。為此,張太太還埋怨了老張好一陣子,每年收到支票就要囉嗦老張一頓,而且懷疑這個決定是不是錯了。老張很有耐心地說:「太太,相信我,這個投資決定,不會比你嫁給我所做的決定來得冒險。我做過研究,因為物價上漲會侵蝕我們的財富和購買力,股票是一個比較有效的保值方法之一,而且,透過美股的指數基金操作,風險可以降低。」老張認為,股票投資,投資者就是股東,只是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區別,但都可以享受到公司成長的獲利(當然也可能虧損),但整體而言,不像公債或定期存款,只能領取固定利息,公司賺錢了,公債的擁有者也分不到盈餘,因為他們只是借錢給公司或政府,拿點利息罷了!短期投資還可以,長期而言,不是一個很理想的做法。既然是投資,總要給點時間,不是今天投資,明天就會變成百萬富翁,那種方法,以前叫「投機」,現在就叫「飆」!老張覺得投資要的是穩紮穩打,給一點時間,再來印證投資結果。後來,老王車子壞了的同時,老張的車子也壞了,老兩口決定買部新車,老張心想:光是1989年的股利,就有21,210美元(見圖1-2),相當於當年10萬美元的21%,應該有能力給老伴買部多年來她想要的凱迪拉克,以便印證老王夫婦口中的這種好車,結果老張花了22,975美元買下了新車,只從腰包多掏了1,765美元。張太太靠在舒適的椅背,望著窗外蔚藍的天空,和風徐來,心情舒暢,一時興起,拿起了資料,盤算了30年來的投資獲利,令她大吃一驚的是,這30年,光是她提領的金額就已高達23.56萬美元,而帳戶總額還有88.38萬美元,也就是當年的10萬美元本金,已增值到近112萬美元;而老王夫婦這30年所領的總和不過34萬美元(見表1-1),老王退休金還不到老張的一半。老王難過的說:「30年前的10萬美元是多麼值錢啊!現在的10萬美元,老兩口能過幾個殘冬呢?」價格波動並非投資唯一風險上面兩個故事,透露的訊息和觀念,我整理如下,做為參考:1.短期內要動用的錢,或不能承受任何虧損的投資,定期存款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做法。2.可以承受風險或者中長期以上才可能動用的錢,股票投資應該列入考慮。3.股票特性之一,短期而言,就是價格波動要比公債及定期存款來得大,但中長期而言,整體股市必定往成長的方向發展。中長期的投資,不要因為短期的價格波動,而不敢接近股市。4.從我工作上的接觸,我發現有許多朋友,錯把自己所買的公債基金當成股票基金,這是兩個截然不同性質的商品,投資前有必要確切了解自己購買的商品特性。5.美國退休帳戶(IRA 或401K),在正常情形下,59歲半以後才可動用,從年輕到退休有很長的投資時間,最好是以股票或至少一部分股票,作為投資工具。美國居民有所謂的個人退休帳戶IRA或公司提供的401K退休帳戶,資金可投資股市,最大的好處是這筆金額可免扣所得稅,且在股市獲利也可暫不繳稅,遞延到退休領取時再繳,所以有兩項福利──延稅和節稅,可惜台灣並沒有這樣的設計,允許個人可以有退休帳戶投資股市,所以必須讓合法的節稅規畫和個人投資分開進行。6.有數不清的投資人不分情形,將錢全擺在銀行裡,但別忘了,銀行是儲蓄的地方,而不是投資場所。7.投資股票大約有兩種方式:買進個股(Individual Stock)、買進共同基金(Mutual Fund) 或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嚴格講,選股是困難度相當高的工作,許多人玩了多年的個別股票,依然沒賺到錢,而績優的股票型基金或足以代表市場的ETF(並非所有ETF 都是穩健的),則是比較穩健的投資工具,值得好好利用。8.「安全」的投資,並不意味著投資結果一定有保障,安全指的是風險承受要適度,過少或過多,都不會有好的投資效果。9.「風險」這兩個字,在財務世界裡,應該是個中性的字眼。沒有一項產品能夠免除風險,人走在路上有被車撞的危險;錢放在銀行,有變薄的風險;錢放在股票有價格波動、甚至虧損的風險。10.老王夫婦最大的錯誤,就是錯把利息的「保證」當作是安全的投資,而忽略固定收入型的投資,如定期存款,只有利息收入,沒有資金的成長,或公債有利息收入和資金成長(當利率下降時),但長期以來擊敗通貨膨脹的效果有限,錢變薄的情形之下,無法有效應對購買力降低的風險。所以,對股票投資有恐懼或不以為然的朋友,應該重新考慮把股票列入投資組合。對風險承受力低的人也不必擔心,資產配置可以解決大部分投資人關心的問題。小辭典:理財常見名詞公債指政府或公司為籌措資金,憑其信譽按一定程序向投資人出具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到期償還本金的一種格式化的債權債務憑證。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是一種在證券市場上市、交易的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產品,交易手續與股票完全相同。ETF 管理的資產是一籃子股票組合,這一組合中的股票種類複製了某一特定指數,本質像基金,但交易方式卻像股票,所以英文名稱是「在交易所買賣的基金」。標普500指數(S&P 500)標普500 指數是採用美國500 家大型上市公司市值加權產生的指數,美國追蹤且複製標普500 的基金和ETF很多,其中,ETF管理費大約在0.15% ∼ 0.35%,比一般共同基金的管理費1%∼1.5%相對低廉。此外,還有著名的道瓊工業指數,成分股包含30 家大型上市公司。原則上標普500或道瓊沒有利息收入,發放的是股利,每家公司決定的股利高低不同,比率不定,例如蘋果公司直到2012年前,長達20幾年沒發放股利。道瓊和標普在不同年代發放不同比率的股利,例如道瓊1980年約有4%股利水準, 2000年後大約維持在2%∼ 3%,股利率不固定,台灣許多績優公司比美國發放的股利還高,大約在4%∼6%。通貨膨脹指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連續性地呈現上漲的狀態。共同基金共同基金指的是投資人將自己的資金,交給專業機構操作管理,由基金管理者替投資人獲取利潤的一種投資工具,依投資標的可分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股債混合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近年基金種類愈來愈多元化。本文摘自《阿甘投資法》,天下文化2020/05/27 出版【更多理財精選延伸閱讀↘↘↘】。打破配息迷思 讓自己好好生活的退休理財術。存了一輩子只剩下一間房 3種方式打造「退休穩定現金流」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6-10 新聞.杏林.診間
分秒必爭!這項工作攸關患者性命 卻連醫師都覺得殘忍
【文、圖/選自時報出版《雖然想死,但卻成為醫生的我》,作者南宮仁】無法相信這是所謂人做的事世界上有些人做的事情殘酷到令人無法置信,這些事情就像齒輪轉動般的理所當然,到處都是,增添其他人痛苦的責任。如果沒有親歷過是無法理解的,又或不管是誰都不會理解其中的殘酷。負責這些事的人也像其他人一樣,在既定的時間內必須把已經定型化的結果全都吐出來,所以許多人漸漸對事情變得麻木遲鈍,忘記當初一開始的慌張不知所措,只是一味盲目地做這件事。但是有些事情不管如何都無法適應,而不管怎麼做都無法適應這件事的人也確實存在,再說一次,這些事情是人類所為,但卻是殘酷到令人無法置信。在我工作中,有一項是必須為救護人員或是緊急狀況管理人員的心肺復甦術做分數的評估。所謂的心肺復甦術商談就是下列的情況,在某處有人發生心跳停止,報案人打電話到一一九,一一九報案中心接到電話了解現場狀況之後,就會立刻派遣距離現場最近的救護人員及車輛趕往現場,當現場救護人員接到心跳停止案件發生的指令,就會火速馳車奔向危及的患者。但是不管再怎麼快速飛馳,救護人員都不可能即刻出現在患者的眼前,所以有所謂的黃金時間,如果發生心跳停止,生存率會以分為單位呈現倍數急遽掉落。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做心肺復甦術與人工呼吸,以及施用心臟除顫器,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將逐漸遠離這個世界的人救回來。但是在一一九救護人員到達之前,現場只有報案者和周邊的一般民眾,所以需要這些人的協助幫忙。一旦下達了出動指令,救護人員或是緊急狀況管理人員會透過電話掌握緊急狀況,詢問現場是否有可以施行心肺復甦術的人?或是曾接受過急救訓練的人?周圍是否有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大致掌握周遭重要情況後,他們就會指示現場的民眾施行心肺復甦術,但是現場的人大多都沒有接受過心肺復甦術的訓練,又或是從沒有做過心肺復甦術,所以救護人員們需要沉著且正確地說明施行方法。「好的,現在請跪坐在患者的身邊,雙手交握放在患者胸口的位置,必須用全身力量往下壓,按壓的速度要像這樣,一、二、三。」因為這是重複性的工作,所以他們有一本固定的操作程序,對於必須要掌握的狀況有演算法則,有關心肺復甦術指導等全都一清二楚寫在書面上。救護人員和緊急狀況管理人員就會看著貼在桌子上的這張操作程序,透過電話指導現場民眾。而我每個月一次,必須連續聽著這個地區曾發生過上百件心肺復甦術的商談錄音檔案,再根據項目去標示分數,當然我也是看著同一張操作程序去判斷是否有做出合理的指導。各項分數也都是已經決定好的,像是確認患者有無意識二十分,如果沒有詢問周圍有無去顫器的話扣五分,類似這樣的方式,而我就是以如此毫無情感的方式,扮演著在電腦上將所有一切數值化的角色。一開始將這件事交付給我的時候,我也像其他人一樣,覺得這件事情沒什麼大不了的,絕大部分都是機械式的事情,不就單純像是翻譯一樣,只不過將商談內容量化而已嗎?所以第一天上班時,我把操作程序記熟,將累積數百通的電話錄音一個一個打開,漫不經心地聽著,根據順序給予分數。但是……過不了多久,我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不恰當且錯誤的事。我第一天花了幾個小時將錄音檔案全都聽完,好不容易將這些內容全都數值化了,換來的是我飽受幾天幾夜的失眠之苦。現在只要接近做這件事情的日子,我就會感到恐懼,且經常確認這工作的日期,看到每月有條不紊地持續累積的幾百通電話錄音檔,就禁不住地吃驚打冷顫,這個是人類賦予人類眾多殘忍工作的其中之一啊。所謂必須做心肺復甦術指導的情況,就是現在有必須接受心肺復甦術的人,在同一空間裡有人看到這個情況,並且打電話報案,也就是說,有一個即將死去的人,以及一個可以救他的人在一起。目擊者絕大部分都是患者身邊的人,是患者生前最親近的人,像家人、情人之類,是這世界上內心深愛著這位將死之人的人,看到這個人突然變成冰冷的屍體,最先打電話,並且接聽這通電話。一輩子躺在身邊安穩睡覺的另一半,早上竟然變成一具屍體躺在旁邊;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姊妹,身體在空中晃動上吊;因交通意外頭部爆裂、四肢散落四處的子女;喉嚨卡著異物而昏厥的孩子……,意識到能夠救他們的除了打電話沒有其他方法後,馬上打電話。他們一開始的反應完全都一樣:「拜託!什麼都別問了,不能趕快先派人來再說嗎?他沒辦法再撐下去了,拜託不能現在馬上就來嗎?」急切地詢問急救人員。都是一樣的反應啊,因為沒有人可以獨自承受這樣的事情。急救人員到達現場一定會花一些時間,在急救人員到達之前,必須說服目擊者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時間,在不得已之下為了要救回他們所愛之人,只能挺身而出。雖然是機械式商談,情況惡化或是通話人的情緒漸漸變得過於激動,氣氛也逐漸變得可怕。沒辦法支撐住身體踉蹌動作,或是傳來砰砰的腳步聲,周圍充斥著淒厲的哭聲或是悲鳴。也有在一陣高喊大叫之中電話就中斷的情況。即使他們語無倫次,已幾乎聽不見的情況下,也會神奇地像個超人照著指示去做。一邊按壓他們這一輩子想都沒想過的那個位置──心愛之人心臟,也有一邊放聲大哭的,也有人發出聽不懂的聲音,大部分的人都是一邊啜泣,一邊拜託救護人員趕快到現場,喃喃自語地請求救護人員盡可能以最快速度到達現場,同時進行世界上最悲戚的心肺復甦術。雙手顫抖,眼前因淚水一片模糊,在這人生當中最糟糕的瞬間,他們與某人通著電話,這輩子都無法忘卻的瞬間都被完整地錄下來,成為了幾百個死亡錄音檔之一。每個月我透過電腦聽著這些檔案,一個又一個,死亡就像怪物一般,這些檔案不知從何開始,就算我沒有打開來聽,也總是瞪著我看。每個月的其中一天,連續聽著一百多個錄音檔案,身為一名人類,毫無過濾地聽著另個人這輩子最悲慘的瞬間。傳達給我的,不僅僅只有聲音而已,還有那個空間,心愛的人在自己眼前即將逝去,那個充滿絕望的空間。我一個又一個地聽著,內心感到悲傷,在悲傷之中又感到憤怒,憤怒之後卻帶來一陣空虛,最後我只剩下情感的空殼而已。「我爸爸……他現在……上吊了……」,或是「媽媽,回答我啊,啊啊……媽媽」,又或是「我……我家孩子掉到河裡浮上來了」這些話語不停地在腦子裡盤旋不去,每當結束這工作之後,我又會失眠好一陣子,就像那個空間完整地被移到我的臥室一樣,每天夜裡我都感到全身顫抖。一個人有什麼權力可以毫無過濾地去竊聽另一個人的最後一瞬間呢?不,這件事必須咬緊牙根才能做得下去,對於做這件事的人來說是合理的嗎?但對我來說即使失去全部,只剩下空殼,這也得做,如果,做這件事能稍微減輕人間苦痛。
-
2020-06-09 養生.聰明飲食
讓你什麼都不敢吃?「最髒蔬果」上的農藥殘留嚴重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自2004年起,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EWG每年推出《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列出受農藥污染最嚴重的12種農作物,並藉此鼓勵消費者轉向有機飲食。但是,其實這份指南中所列出所謂「農藥殘留量高」的數值,其實仍遠低於「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因此該指南建議備受爭議。根據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公布的《我國百大社會課題》調查報告,台灣人最關注的議題中,「污染或農藥殘留」名列第3。在全球來看,「農藥殘留」也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議題,但這樣的高關注也讓相關議題很容易被放大檢視、甚至淪為「恐懼行銷」。自2004年起,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簡稱EWG)每年都會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農藥檢測數據,推出《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EWG’s Shopper’s Guide to Pesticides in Produce)》,列出受農藥污染最嚴重的12種農作物(DIRTY DOZEN)與最乾淨的15種農作物(CLEAN FIFTEEN)。該指南每年美國在發布時,都會成為頭條新聞、並且被許多媒體、醫學專家引用,當實際上,指南上蔬果的農藥殘留真的有如此嚴重嗎?草莓連續5年居最髒榜首,酪梨、甜玉米最乾淨?《2020年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中指出,農藥含量最高的12種農作物,根據排名依序為草莓、菠菜、羽衣甘藍、甜桃、蘋果、葡萄、水蜜桃、櫻桃、梨、番茄、芹菜與馬鈴薯。此排名結果不僅與2019年完全相同,草莓更已經連續5年位居榜首。不同的是,EWG以往傳統上都以蔬果為主,但由於USDA於2019年首次(自2007年以來)針對葡萄乾做檢測,因此EWG也將其拿來做比較。結果發現,99%的「非有機葡萄乾」樣品中至少含有2種農藥殘留,若將其列入排行榜,將成為榜上第一名,比草莓、甜桃、蘋果與櫻桃至少90%有農藥殘留的結果更嚴重。至於農藥殘留最少、最乾淨的15種農作物依序分別是酪梨、甜玉米、鳳梨、洋蔥、木瓜、冷凍甜豌豆、茄子、蘆筍、花椰菜、哈密瓜、青花菜、蘑菇、高麗菜、甜瓜與奇異果。EWG指出,這15中農作物有70%都沒有檢測到任何農藥殘留、酪梨與甜玉米更只有不到2%的樣品檢測出農藥。真相:無論農藥殘留多少,都遠低於安全標準!《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推出以來,一直建議消費者轉向購買有機農產品,以減少飲食中接觸到農藥的風險,每年都會引起報紙、雜誌、電視等媒體報導,甚至對數百萬美國人對農產品的購買決策產生相當的影響力。不過也有許多研究人員警告消費者,應該用懷疑的眼光看待這份指南。早在2011年,《國際毒理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xicology)》就發布了一篇研究,直接點名EWG、質疑其並未具體量化這些所謂「農藥殘留最嚴重」的農作物對消費者的影響,並透過調查,指出該排行中的農藥暴露水平可以忽略不計、也不具有意義。此外,研究也指出即使是有機農產品也經常含有農藥殘留。(註:在台灣,有機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則是不得檢出。)USDA於2015年發布的報告中也指出,這些新鮮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其實遠低於環境保護署設定的安全水平。白話來說,就是即使有農藥殘留,只要正確清洗食用,對於人體健康安全並不會造成影響。與其擔心農殘 如何清洗蔬果更重要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會針對某種物質的每日容許攝取量、當地飲食習慣、田間農藥測試及國際標準等為依據,規定不同作物的「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MRL)」與「每日最大安全攝取量(ADI)」。政府也會持續依照情況做調整,並定期抽查、檢驗市面上的食品是否符合規定。在政府嚴格把關的前提下,民眾其實不必過度恐慌農藥殘留的問題,只要於食用或烹調蔬果前,先以流動清水沖洗根部或果蒂處,再以水浸泡10~20分鐘,接著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2至3遍,烹煮蔬菜時將鍋蓋打開等方式,就能有效減少農藥殘留。延伸閱讀▶草莓真的農藥很多嗎?怎麼吃才安心▶別讓恐懼行銷拐到你!農藥殘留、基因改造,到底該不該怕?▶怕農藥殘留?重要的是你怎麼清洗蔬果!參考資料▶EWG’s 2020 Shopper’s Guide to Pesticides in Produce▶Raisins have more pesticides than the 'Dirty Dozen' produce, report finds▶Dietary Exposure to Pesticide Residues from Commodities Alleged to Contain the Highest Contamination Levels▶Should You Actually Avoid Foods on the Dirty Dozen List?(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07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由我自主:花樣年華洗腎,照樣工作出國
東部篇 遠距照護花樣年華洗腎 照樣工作出國吉娃斯 31歲╱洗腎11年:我要工作,生活經濟能獨立自主。21歲的花樣年華,吉娃斯卻被告知洗腎人生,還來不及掉淚,她開始一連串「救腎」行動,試圖抗拒、不願洗腎。吉娃斯說,她高中時就亂吃減肥藥,出社會後作息和飲食紊亂,先是出現連續頭疼、腰痛,後來身體水腫掛急診,查無原因,直到第三次急診才被確診尿毒症,緊急洗腎,自此開始與腎病博戰。吉娃斯洗腎迄今11年,曾歷經兩次腎臟移植配對失敗,或許是運動員出身,她樂觀、韌性十足,當醫師與她討論洗腎選擇時,她掛心的是「我要工作、我要獨立自主」。因此在醫病共享決策階段,羅東博愛醫院腎臟科主任陳俊達考量她年紀尚輕,有強烈的工作企圖,並且有很好的自我照顧能力,建議她採取腹膜透析,而這個治療選擇,也讓她省去從大同鄉山區到醫院的3小時車程。如今,吉娃斯在宜蘭部落擔任生態旅遊導覽,為自己換取到更彈性的生活與工作權。她也曾與腎友們到日本旅遊,留下難忘遊記。吉娃斯說,採用腹透的好處之一是可以機動從「機器洗」換「手動洗」,只要事先安排將藥液送到國外飯店,腎友也能在海外暢遊。陳俊達說,他有不少洗腎病患居住在山區或偏鄉,若年紀大的腎友選擇血透,當遇到颱風,就醫的路途就有風險。因此,對偏遠地區的腎友,若自我照顧能力好,或是照顧者願意支持,他多會鼓勵病患留「在地」使用腹透治療。即使有的高齡腎友行動不便,但外籍看護的語言能溝通,也能使用腹透。護理師李函穎主責吉娃斯病情,她透過雲端管理功能,便能透過手機檢視吉娃斯是否按時上機。若治療過程有異,也可從電腦或手機APP看到警示。陳俊達補充,這不僅縮短偏鄉就醫的距離,即使人在國外,也能透過雲端修改醫囑。陳俊達說,腎病照護系統主張「醫病共享決策」,醫護人員願意花時間和病患溝通血透、腹透或換腎等治療方式,希望病患接收充分資訊後再做出選擇,做出最適合的治療安排,不要過於倉促。 南部篇 偏鄉醫療自己「洗肚子」 免去艱辛洗腎旅程天光才開,那瑪夏鄉的老人家正準備下山展開洗腎旅程,說是「旅程」一點都不為過,因為上山、來到醫院、再回到山上,8到10個小時就過去了,更別說豪雨風災造成道路坍塌時,洗腎之旅就更困難。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鄭本忠手上就有不少居於偏鄉、山區的病患,老少腎友都有,「我建議他們採用腹膜透析,醫護人員透過雲端管理病況,用科技醫材克服交通問題。」鄭本忠醫師表示,考慮偏鄉與腎友需要舟車勞頓往返院所等問題,他通常會建議若符合兩項條件,一、仍有殘餘腎功能的病患;二、腎友本身具有自我照顧能力,或家屬願意提供協助者,應該優先考慮腹膜透析。但不可諱言,有些老人家聽到洗腎要自己來,難免擔憂安全問題,鄭本忠的醫病溝通經驗豐富,他會跟老人家溝通說腹膜透析是「洗肚子」,不是洗腰子,先為老人家卸除對洗腎的恐懼。鄭本忠說:「如果有一種治療可以在家做,那就代表這個治療是安全的。」接著透過專業衛教,包括指導病患與家屬了解居家透析,包括如何更換藥水步驟、清潔環境等,並配合電話或居家訪視服務,讓病患與家屬更安心。相較於血液透析一周要到醫院三次,鄭本忠說,不管是年輕人、上班族或是老人家,都愈來愈在意生活品質,腹膜透析的優點是不必勤跑醫院,例如在新冠肺炎期間,可以減少病患和家屬進出醫院的頻率,而像是南部有不少偏鄉、山區,可以善用腹膜透析雲端管理功能,幫助醫護人員及早獲知腎友的病況是否出現警訊。鄭本忠說,透析技術愈來愈進步,高雄長庚醫院的透析病患約有三成比率採用腹膜透析方式。除了上述提到的雲端醫療管理技術外,高長更引進「腎科植管」創新技術,結合腎臟科與外科醫療團隊,病患可在門診局部麻醉,將導管放入腹腔內,避免病患對全身麻醉的恐懼感,是治療新選擇。【透析深度專題】做適合自己的選擇,去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