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8 失智.照顧喘息
搜尋
恐懼
共找到
1035
筆 文章
-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高端疫苗會怎樣?毒理專家親曝接種後24小時內「3個有感反應」!
毒理學家、中原大學生科系副教授招名威已在日前施打國產高端疫苗,親曝「三個有感」反應。另外,對於目前有人施打過高端傳出猝死的消息表達遺憾,並指責那些「見獵心喜」的人,「一直在放大民眾的恐懼,煽動大家的情緒」。招名威強調,全世界沒有人可以號稱百分之百安全的疫苗,「以高端目前的比例,施打16萬人有2個人死亡,它的死亡率會是每一百萬人有12.5個人死亡,機率比AZ、莫德納和BNT低非常多!」招名威說明,高端疫苗施打後24小時內,比較有感的反應有三個: 第一個是略有疲倦感:就是有點想睡覺,大概發生在施打後的第4小時開始,很輕微,不至於是會度估的那種,持續了一下下,若有時間,稍稍休息片刻是可以快速恢復精神的。 第二個是體溫略微上升:發生在施打後第8小時,但只有「夯夯」的感覺,沒有超過37.5度,多喝一點水,維持兩個小時就降到36.5度了。 第三個是肚子餓:時間是在第10個小時,剛好是體溫下降之後,不過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沒有太誇張的餓。 招名威說,「當晚凌晨1點鐘睡,早上7點後起床精神還不錯!」至於發高燒、肌肉酸痛、注射處腫脹、腹瀉、嘔吐等症狀,在自己身上則都沒有發生。 最後,招名威呼籲「國產疫苗好不容易開始大規模施打,之前面對的挑戰很多,口水也很多,以後我相信也不會少,但很榮幸可以參與到這場國家大事,貢獻一己之力,感覺很驕傲!」 「很難過看到發生施打高端之後猝死的案例!」招名威說,畢竟施打疫苗是為了保護生命,絕對沒人期望在施打疫苗後,會發生任何生命上的損失,「但奇特的是,一堆人看到這個狀況出人命好像見獵心喜似的,一直在放大民眾的恐懼,煽動大家的情緒,其實這只反應了你們這些人的無知而已。」 第一,全世界所有廠牌的疫苗,甚至所謂「WHO認證」的疫苗,都沒有人可以號稱百分之百安全,舉列,像是AZ每100萬人約有80個人會死亡,莫德納和BNT則有30個死亡,若以高端目前的比例,施打16萬人有2個人死亡,它的死亡率會是每100萬人有12.5個人死亡,機率比AZ、莫德納和BNT低非常多。 「當要抗議的時候,看清楚數據,不要雙標,請一併連你們最愛的BNT一起禁用;請根據科學數據說話!」 第二,若打疫苗會死亡,表示疫苗確實會在身體裡面產生免疫反應,這不是也間接的打臉你們這些人說「高端是糖水」的謠言嗎?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幸災樂禍的人,和造謠的人竟然是高度重疊,也可以說他們根本就是同一群人,我真的不敢想像,天底下竟然有一幫人、一個政黨,會要求自己的國民仇恨自己國家的疫苗,要自己的國民不要打,編織各種謠言讓這支疫苗從頭到尾就沒一刻好過,最好整個生技產業爛掉,我完全匪夷所思。」 招名威強調,若看不起自家產的疫苗,可以選擇不打,這是個人選擇,但是不用一天到晚用幾乎是「零水準的醫學知識」,去評論EUA、有沒有過三期,講難聽點,搞不好連AZ、莫德納、BNT以及高端的技術有什麼不同都不知道,「好意思講得頭頭是道?」 招名威表示,自己力挺的是國家制度,因為高端是一個有經過政府獨立委員會審議通過,而且有數據可供公評的疫苗,倘若施打出現問題,是由國家出面賠償。 「要是不信任這樣的程序,那麼在台灣,別用健保了,我們也不用相信任何醫師,不用吃任何藥,因為這些都是經過這群人正在批評的國家所發給的執照;你甚至不該相信任何法律程序以及軍警制度,反正現在的執政模式,一切都是假的,你覺得這樣對嗎?」
-
2021-08-25 新聞.科普好健康
什麼是暈針?當「暈針」發生時如何處理、如何避免暈針的發生
國產高端疫苗於8月23日開打,傳出有人接種後倒地、意識突然喪失等不良反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個案大多血壓較低、心跳較快,推估應是暈針導致。究竟什麼是暈針?該如何避免?據大鈞診所醫療百科顯示,暈針廣泛發生於於打針、抽血、輸血、捐血、疫苗注射等各方面,是指在針刺過程中,忽然感覺身體不適,而發生暈厥的現象。主要的症狀為突然感到頭暈目眩、心慌、噁心、欲嘔吐、臉色蒼白、手腳發冷,嚴重甚至血壓下降或神智昏迷…等,其實就像是有些人只要見到了鮮紅的血液,即臉色發白、噁心、欲嘔,頭暈眼花;而暈針並不是只有被打針的人才會暈針,有時候是在旁圍觀者也有可能會暈針。常看到就是有外傷處理時,醫護人員都會請家屬在外面等候,不然萬一家屬發生暈針,醫護人員會更忙碌的。 暈針(needle phobia)又稱為打針恐懼症,可能發生在打針、抽血或是中醫針灸時,是一種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生理反應,常見反應會有暈眩、想吐、全身無力…等。常發生在打針的那一剎那,但也有人只是看到針筒扎到身上(即使看到的是針扎到別人的身上),就感同身受暈倒的。也有少數人,會在過程後餘悸猶存,也許過了5~30分鐘才感到不適,這也是一種暈針反應。 暈針是因為對針具的恐懼感先刺激了交感神經系統→心跳上升→血壓升高→導致迷走神經過度矯正(vasovasgal reflex)→瞬間心跳變慢→再刺激腦部分泌鬆弛血管的激素→血壓降低→進而暈倒(自己嚇自己而暈倒)。引起暈針的原因?為什麼會暈針呢?有的人是很怕看到針,有些人很怕痛,也有些人因為過去打針有不好的經驗,還有遺傳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一個人會暈針。曾經暈針過的人很容易再次發生暈針。暈針如何處理1. 停止針刺,將針取出。2. 請平躺休息。3. 鬆開衣物腰帶,注意保暖。4. 症狀輕者,靜臥片刻,給飲溫開水或熱茶後即可恢復。 如何避免暈針1. 避免過飽、過餓如果是參加體檢一般都會要求受檢者空腹,所以過飽機會不多,過餓倒是有可能;但是遇到體檢人數眾多時難免等待,該怎麼辦?如果你真的覺得餓得受不了了,站在醫護人員的立場我也只能建議你盡量鼓起勇氣先去抽血,避免過餓讓你暈針;然後可以吃點東西,再進行其他不需要空腹的檢查。 2. 避免過度疲勞如果預知哪天要抽血、注射、針灸…等,前一日最好不要飲酒或熬夜,以免過度疲勞。3. 轉移注意力深呼吸是常用來轉移注意力的方式。4. 有暈針史應主動告知如果以前有過暈針的經驗,大川診所王祝任醫師建議:需要打針抽血時,請告知醫護人員,他們會請你躺在床上,做需要的醫療行為,以避免暈針的發生。
-
2021-08-25 新聞.元氣新聞
為何走私貓需安樂死?貓染狂犬病會傳染給人嗎? 疾管署示警「傳播途徑、症狀」:致死率100%
日前,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查獲之漁船走私154隻貓隻予以人道處置引起民眾關切。然而,為何撲殺走私貓?對人類、環境生態有何影響? 未經檢疫合格動物 狂犬病的風險極高對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說明,狂犬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感染後死亡率百分之百,且所有溫血動物包括貓在內都會傳播狂犬病,因此,來源不明未經檢疫合格闖關的貓隻,引進狂犬病的風險極高,為了保護全國民眾及犬貓等動物的健康,必須對走私動物採取高規格的檢疫措施,依據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相關規定將走私動物予以人道處置,實屬萬不得已之做法,希望民眾理解。 狂犬病的傳播途徑?而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第一類法定傳染病 狂犬病 Q&A」指出, 狂犬病病毒隨著動物的唾液,透過動物抓、咬的傷口而感染。 哪些動物會傳播狂犬病病毒?各種哺乳動物(如狗、貓、蝙蝠等)均可感染並傳播狂犬病。 狂犬病會人傳人嗎?人類患者的唾液也會有狂犬病病毒,理論上有可能透過人與人直接傳染,但是至今尚無病例報告。但曾發生因接受狂犬病感染患者捐贈器官導致受贈者感染狂犬病的案例。 狂犬病病毒如何侵犯人體?被抓咬傷後,病毒會存在傷口周圍。在三到八週內,由神經散播至腦部而發病。 狂犬病有什麼症狀?狂犬病初期症狀有發熱、頭痛或咬傷部位異樣感,數天後出現異常亢奮或恐懼現象,然後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痙攣,並引起恐水現象(因喝水或看到水引起之喉部痙攣),隨後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等情況,患者常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非法走私動物 殘害無辜動物生命之徒農委會強調,涉案船長一行人為謀私利,不顧全民安全,鋌而走險走私大量貓隻,實罪無可赦,應受法律最嚴格制裁。農委會也強烈譴責那些為己私利,違法走私、殘害無辜動物生命的不法之徒。後續將建議修改懲治走私條例加重罰責,並強制規定販售寵物須出具相關證明,且鼓勵領養代替購買,以避免有利可圖之不法行為。 延伸閱讀: ·非洲豬瘟肉品吃下肚會怎麼樣?人類會感染嗎? 專家詳解:認1標示可避免 ·「貓抓病」秋冬最盛行,嚴重會造成全身性疾病! 6大族群小心被貓抓咬
-
2021-08-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協助病人面對病情、接受治療
【編者按】醫學教育大師奧斯勒教授曾說「學醫不看書就像沒有航海圖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然而只看書不看病人就像卻從未出海航行。」(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books sails an uncharted sea, but 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patients does not go to sea at all.)台灣醫學教育的困境是社會大眾對於醫學生參與自己或家人的照護還是有些心理上的障礙。「醫病平台」本週就以「年輕醫師與醫學生照護病人的學習心得」為主題,讓我們聆聽一位剛畢業的醫師與兩位五年級醫學生參與照護病人時想到些什麼,學到些什麼,了解這些經驗對他們將來的行醫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我們衷心希望作者的努力可以產生共鳴,導致更多社會大眾的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唯有臨床醫護人員的投入以及病人、家屬的幫忙,我們才能培育更多更好的年輕醫師與醫學生,將來我們的子女生病時才能有更好的醫療照護。門診來了一位初診病人,他是一位體型單薄的伯伯,直覺上來看大概就是平常描述的惡病質(Cachexia)。初次就診,伯伯神情略為緊張,一邊說著自己腋下長了顆腫瘤,一邊默默地脫下外套。直到他脫下外套的那刻,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因為映入眼前的竟是顆巴掌大的腫瘤。如此明顯的腫瘤為何拖到現在才就醫?這是我心中疑惑的。仔細一問,才發現他其實早在前年八月就發現自己腋下有一顆五公分的腫塊,之後有前往醫院的皮膚科就診,當時便已有病理報告便顯示為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pleomorphic sarcoma),但伯伯表示切片後病灶便自己縮小,因此未再追蹤。雖然後來病灶下又長了另外一顆腫瘤,但因為兩顆腫瘤一開始變化不大,加上疫情衝擊,因此便繼續拖延就醫,一直到今年二月因為腫瘤長得太大,痛的他徹夜難眠,於是才又輾轉到了其他兩間醫學中心就診。但他到最後聽到要手術後,卻又擔心自己身體呈受不了治療,因此又再次拖延,轉向中醫求治。最後因為腫瘤依舊困擾著他,於是又才再來我們醫院尋求醫療意見。先不論這個案例的後續,這位病人首先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他其實反映了許多癌症病人的心態─就是恐懼。許多病人在面對癌症時會感到害怕、會逃避,直至症狀變嚴重的時候才會就醫,於是在診間不時會看到腫瘤潰瘍的狀況下才前來就醫的病人。不過他們的恐懼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前些年很喜歡跟母親討論一首歌,歌詞裡面寫到:「我應該在車底,不應該在車裡,看到你們有多甜蜜」,其實在就診前,病人大概心裡都會有數知道自己的狀況不太對,但又害怕若如自己所想會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於是選擇逃避,並抱著一絲希望,或許自己的直覺是錯的。不過我們都知道,有時該面對的總該是要面對,如同該結束的感情就該結束,拖著是無益的。British Medical Journal 在2020年發表的一份研究便有指出癌症病人的手術每拖延四週,平均便會增加6-8%的死亡風險,拖著癌症對病人只有害無益。此時醫療人員便要當作歌曲中主角的朋友,適時的提醒病人該處理這個剪不斷理還亂的癌症了。但該如何做呢?我認為可以從幾方面著手。首要之務是要釐清病人害怕的原因,許多病人其實是害怕治療的副作用或併發症,有些是怕化療要掉頭髮,怕手術會醒不過來,以伯伯來講,他害怕自己的身體承受不了治療。釐清了之後醫護人員便能對症下藥,針對害怕的部分再作講解,像昨天跟診的時候便有位病人詢問主治醫師有關術前化療的副作用,老師便釐清原來她是怕掉頭髮,便告知她這種術前的化療劑量比較低,相關的藥物也不太會造成掉頭髮,於是病人便安心了許多。再來便是找出誘因,這就好像賣場推銷產品一樣,這種衣服洗了不容易皺、這種拖把可以輕易擰乾、污漬一下就可以用神奇海綿清除等等,要說服人總得正中下懷,明明白白的告訴病人治療可以幫助解決他們的煩惱。門診的這位伯伯他之所以來門診,主要是因為痛到睡不著,也因為拖太久總是要穿著外套遮掩心生厭倦,於是我們便可稍微針對這部分再作提醒,告訴他這個腫瘤拿掉後他的這些煩惱便可改善。最後是陪伴,失戀的人怕孤單,病人也是,走向手術室的路更是冰冷孤獨的,特別是全身麻醉時還會失去意識,誰也不能把握一定睡了就一定可以起得來。這時醫護人員可以適時地向病人表達關懷,告訴他們就算是在刀房,大家都會陪伴著他,整個醫療團隊都會全力幫助他。甚至有些時候若醫護人員有相同的經歷,也可以分享給他們聽,讓他們明白他們的心情有人能夠理解,也更有助於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然,癌症病人延遲就醫,有時也不只是害怕治療的問題,有時更是整個醫療系統的問題,從地區門診,轉介到醫院診斷,再轉到專科治療、追加放射治療、化療等等,整個過程可以消耗病人許多時間精力,政策上或許也可以讓病人的臨床資料更容易在下一間治療場所讀取,醫院方面也可定期評估醫院裡的人力、人力的訓練以及器材替換,讓整個治療過程更順暢、效率更高,造就一個更patient-friendly 的環境讓病人安心治療。伯伯最終順利接受手術治療,出院時面帶笑容,目前持續在老師的門診追蹤。
-
2021-08-22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個人體質是面對疾病的關鍵
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影響,絕對不會亞於戰爭。光從近代來看,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30年代後催生美國國家衛生院的鸚鵡熱流行、2003年在東亞爆發的SARS、2012年襲捲中東的MERS及其他大大小小傳染病,對公共衛生管理帶來很大的挑戰,對社會整體也造成衝擊。這次Covid-19全球大流行,人心隨著管制、鬆綁、防疫物資、疫苗、病毒變種等因素反覆起伏。儘管疫情還看不到盡頭,但經濟和社會活動不可能長期停滯、國際交流早晚恢復,「與病毒共生存」已是我們難以迴避的未來。許多朋友希望我能分享過去從事免疫研究的經過,以及從預防醫學和全人醫學角度來談如何對抗這場全球疫情。確實,目前主流想法都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消除病毒。然而,我還是要回到最根本的醫學常識,也就是:相較於病毒的致病力,個人的體質其實是防疫更重要的關鍵。體質,是現代的西方醫學透過代謝體學和嚴謹的統計分析也逐漸體認到的健康關鍵。許多慢性病研究都歸納出:一個人已經有的疾病(共病,comorbidity)和生活習慣,可能影響他受疾病影響的後果。此外,從免疫的角度,我也一直強調「抗發炎」的重要性。壓力、情緒和不良生活習慣都是導致慢性發炎的因子。長期發炎除導致多種慢性疾病,更會干擾人體面對病原的免疫反應。這也是一種體質。你可能會想問:一個人如果受到Covid-19病毒感染,他的結果也和體質有關嗎?答案不用我多說,任何人客觀去看大量而正規的醫療紀錄,就可以得出結論。最近,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專家分析了從Covid-19爆發以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的一年內,全美800家醫療機構數百萬名住院患者的醫療保險紀錄。研究提到,這一年來,這800間醫院共收治490萬名患者住院治療,其中55萬人因Covid-19感染而入院。光住院數字就已經反映出Covid-19對醫療系統造成的負擔,以及醫療崩潰的危險。那麼,個人的情況呢?入院的重症患者,超過九成至少有一種慢性健康問題,最常見的前三名分別是高血壓、脂肪代謝性疾病和肥胖。如果針對死亡率進一步分析,會發現肥胖帶來的風險最高,第二高則是各種焦慮和恐懼症,接下來是其他慢性病,包括已經產生併發症的糖尿病、腎臟病和各種與老化相關的神經退化疾病。從死亡率的風險因子來看,個人的壓力與情緒管理,對健康影響是不能小看的。此外,許多慢性病患者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多重退化。研究也告訴我們:比起原本健康的感染者,患有一種慢性病的感染者的死亡風險是1.53倍;同時患有超過10種慢性病的人,感染後的死亡風險甚至接近4倍。從這些數據,再加上Covid-19感染者有極高比例是無症狀感染的事實,你可能也明白:奪去生命或讓人重症而入院的,不見得是因為病毒多麼可怕,而是──個人的體質與健康是否足以面對病毒的挑戰。多年來,我透過《真原醫》從「心」的層面出發,希望幫大家為自己建構良好體質。現在回頭看,這些努力好像是為現在的挑戰所準備似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飲食、運動、呼吸和情緒管理著手,徹底改造體質。你,會選擇從哪一個環節開始呢?
-
2021-08-2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阿富汗寶寶卡鐵絲網、與父母走丟!「救救我的孩子,只希望他活下去...」戰爭下母親最絕望的吶喊
這幾日全世界都在關注報導阿富汗的戰亂事件,然無論最後是誰掌權,受苦的都是安居樂業的百姓⋯⋯誰都沒有料想到,如今這麼文明的社會,在世界的某些地方,仍不斷再發生著殺強擄掠的戰爭,持有武力的在上位者,在權力與利益下,逕自的做出罔顧人命的決斷,而在他們品嚐勝利的滋味時,底下的人民卻早已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看著當地的畫面流出,我們只能心痛,而無力幫助他們做些什麼,只希望戰爭能盡快平息,還給百姓們一個能安心的生活。 媽媽們別無所求,只希望孩子能活下去自阿富汗的神學士組織進軍首都喀布爾後,媒體捕捉到許多百姓寧願冒險攜家帶眷前往機場,躲避槍響與神學士戰士的鞭打與騷擾,就是希望搭上飛機逃離這已經不在安全的家園。其中來自外媒報導的一則新聞,卻緊緊揪住我們的心,該事件發地點位於喀布爾機場附近的巴隆飯店(Baron hotel),許多阿富汗人來此尋求庇護。一位英國的資深軍官告訴Sky News記者,因為情況已經嚴重失控,傘兵們別無選擇,只能用車輛與鐵絲網架起的路障封住道路。然而,眼前的景象卻讓部分早已身經百戰的官兵終身難忘⋯⋯「婦女將她們的寶寶拋過鐵絲網,要求官兵們接住,有些孩子還被困在鐵網上」看到這些虐心的景象,軍人們都紛紛流下眼淚,甚至還出動輔導官在事後特別輔導,由此可知,連心理素質強大的軍人都抗不住,當地的景象該有多震撼⋯⋯。這些媽媽們的絕望,隔著文字與圖片,被傳達到世界各地,都讓我們真的無法相信,這些事件是真的嗎? 女嬰與父母走散,獨自躺在塑膠籃嚎啕大哭除了上述的新聞外,也有媒體捕捉到一個小女嬰在逃難潮中與父母失散,獨自一人躺在塑膠籃裡嚎啕大哭,畫面曝光後讓所有人的心都碎了。據傳這名女嬰才7個月大,在這次的逃難潮與爸媽失散了,只能躺在一個藍色的塑膠籃裡,小小的手無助地抓著籃子,卻仍無法讓她止住眼淚。爸媽不在身邊的恐懼,那模樣無論是誰都不忍心。好心的外媒透過社群平台散播這張照片,希望能夠幫助小女嬰和家人早日重逢。這些孩子因大人的私欲,生命中抹上了一層黑色,真心希望能快點結束這場暴動,每位孩子都能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長大,請還給他們一個本該快樂的童年。而身處在沒有戰爭的台灣,原來我們真的夠幸福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8-17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不是所有狗狗都喜歡散步!獸醫教讓愛犬不再怕出門的訣竅
在新冠疫情肆虐最嚴重的時期,飼主無法帶愛犬出去散步,這讓好動的狗狗相當難受。很多人都以為所有的狗狗都喜歡散步和外出,但獸醫指出並非如此,並分享如果狗狗害怕或厭惡外出,該如何改善和引導。Q:狗狗喜歡散步以外的「外出」嗎?A:除了單純散步以外,狗狗也喜歡和飼主一起上山下海,但還是要看狗狗的性格,喜歡遠行的當然開心,然而也有不喜歡出門的狗狗,有些也會看天氣和心情而定;就跟人有不同的個性和偏好一樣,狗狗亦然。如果狗狗不愛出門,除了單純好惡,也和「面對未知」、「不習慣」等缺乏外出經驗有關。Q:如何讓狗狗喜歡外出?A:生物對於未知抱持恐懼和警戒心是正常的,即使有些狗狗本身性格就是好奇心旺盛,但大部分的狗會因缺乏外出經驗而心生畏懼。如果因為疫情無法外出,可以藉此機會讓狗狗在室內或家附近進行未來外出的準備和練習,例如讓牠們習慣搭車、坐手推車或進入寵物外出包、在不同場合也能進食和排泄等。有些狗狗變得厭惡外出,多半是因先前突然被主人強迫帶出去,尤其是性格膽小的狗狗,必須從小地方改變,因此推薦從室內開始練習。在愛犬能忍受的範圍內,在室內給狗狗進行各式的外出訓練,相信總有一天就能和飼主一同開心出門。⭐️「寵物健康我守護」最後一週邀稿中 賺獎金6000元幫毛孩加菜!陪你在家度過苦悶疫情的毛小孩,歡迎來分享牠的健康小故事!來信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高額獎金,還有udn文創精美授權贈品等著你喔!(點擊上圖瞭解更多活動詳情)活動截止日為8/24(二),歡迎踴躍投稿!
-
2021-08-16 名人.精華區
陳景寧/別讓疫情壓垮家庭照顧者
一場瘟疫,帶來疾病、恐懼,也可能是壓垮長期照顧失能、失智、身心障礙者的「家庭照顧者」的最後一根稻草。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近來接到許多求助電話,有的家庭因疫情中斷長照服務、外籍看護無法入境,原本上班的晚輩被迫在家照顧,但多數不熟悉照顧技巧,尤其面對因封鎖政策而更躁動的失智症長輩,全家生活秩序大亂,關係緊張、磨擦增加,照顧者日夜不得安眠,彷如「照顧煉獄」。這也是為何我們大力倡議日照、失智據點相關人員施打疫苗、優先解封,因為恐怕「疾病未倒,悲劇先至」。Covid-19疫情因變種病毒反覆不定,各國封鎖政策開開關關,必須做長期抗戰準,國外也有相關研究發現,值得借鏡。疫情讓照顧者健康惡化首先,家庭照顧者因疫情更累、健康惡化。防疫封鎖政策阻絕親友提供協助或中斷長照服務。英國研究發現,八成照顧者照顧時間增加,平均每周增加25小時、72%完全沒有休息時間、64%健康狀態變差,尤其是照顧失智者、精神障礙者。逾四分之三家庭照顧者感到精疲力竭。近來苗栗、桃園亦發生照顧失智症者加害或虐待案件。其次,家庭照顧者心理壓力增加。65%覺得孤立,71%感到焦慮,近九成擔憂自己染疫後無人照顧。逾三分之一表示,「再也撐不下去」。再則,工作與經濟加重照顧者壓力。香港調查發現,約一半的家庭照顧者需要工作維持生計,蠟燭兩頭燒。但因疫情失去工作者更令人擔憂。在英國,一成七的照顧者因疫情而失業,近四成照顧者憂慮財務狀況。有八成照顧者表示因封鎖政策增加暖氣費、水電費、上網費用等日常支出。關懷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家庭照顧者是長照家庭的樑柱,他們的身心健康、照顧士氣,在疫情下更需要政府關注。國際家庭照顧者組織聯盟(IOCA)提醒,各國政府應加強線上關懷,提供物資關懷包、協助購物、經濟扶助等措施,也應對快撐不住的「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優先提供長照服務、緊急喘息服務等。筆者建議,長照服務應全面清查受服務中斷所影響的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優先評估提供「緊急喘息服務」,例如「沒有照顧替手」、「老老照顧」、「不只照顧一人以上」、「照顧失智症或精神障礙者」等高風險對象,結合鄰里力量加強關懷。在政府和民間團體積極努力下,目前全國563家日照中心解封率已逾九成,但508處失智據點仍有待政府積極引導解封。此外,全台約25萬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不乏僅有一位移工與一位長輩或一對老夫妻的組合,也應優先打疫苗。強化自助 建立守護網絡公共服務確實恐因疫情中斷或不足,家庭照顧者也可建立自我守護網絡,例如跟親友每天互報平安,家總也推出線上緊急交接計畫等,歡迎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讓我們強化自助互助力量,共同挺過疫情難關。
-
2021-08-13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思覺失調】思覺失調怎麼伴1|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
當思覺失調患者步入中老年,照顧者年邁、去世後,如何預先為家人做準備?照顧者可參考三包資源:1.治療資源:長效針劑穩定病況、2.照顧資源:持續工作與連續照顧、3.法律資源:申請監護宣告安排財務Q:我照顧思覺失調孩子快卅年了,最近覺得自己身體愈來愈不好,很擔心自己老後,罹患思覺失調的孩子該怎麼獨立生活下去?A:可以運用三包資源,從治療資源、照顧資源、法律資源預先安排。▶家有思覺失調患者怎麼辦,8大專家獨家分享三包資源【思覺失調怎麼伴2】治療資源: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思覺失調怎麼伴3】照顧資源: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思覺失調怎麼伴4】法律資源: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兩年前,以思覺失調症為主題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對患者家庭「應家姊弟」細膩寫實的刻畫,讓觀眾不僅進一步了解患者的生活,也注意到照顧者的負擔和困境。過去卅年,台灣的精神醫療進步延長了思覺失調患者壽命,也衍生新的難題:當患者步入中老年,照顧者年邁、去世後,如何安置患者或幫助患者獨立生活下去?照顧者又該如何為患者跟自己預先準備、找出路?【延伸閱讀/照顧者如何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多數思覺失調患者沒有結婚生子 須面臨獨自老後的生存挑戰上個月(七月)底,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共同舉辦「罩得到的治療路 照護者的出路」思覺失調專家會議,邀請台灣精神醫學會、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協辦,並與醫療、司法、照顧、政策等各界專家,以照顧者處境與需求出發,討論思覺失調患者將面臨的雙老照顧議題。「多數患者沒有結婚、生小孩,主要家庭支持多為父母,其他家屬與手足支持相對薄弱,他們必須面臨獨立生存的挑戰。」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李新民說,這是思覺失調與先天罕病或中老年失智患者不同之處。平均照顧17年,8成精神疾患照顧者曾失眠憂鬱據衛福部統計,無生養子女的慢性精神病患超過五成,其中與家人同住者近九成。「患者老化的共病問題,我們還沒準備好。」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坦言,「照顧者是醫療照顧中失落的一塊,家屬衛教是被動的,也缺乏有效的早期介入。」思覺失調患者及家屬須面對的特殊狀況,包括該病時好時壞難預期、發病時幻聽幻覺而產生的失控行為讓照顧者和週遭人緊張害怕、社會普遍對該病認識不足而導致恐懼、汙名化和不當相處引發的安全風險,使他們需要社會支持,卻反而與社會愈離愈遠。《與惡》劇中,患者應思聰即使有工作能力及意願,卻因病情不穩定而無法順利工作、融入社會;主要照顧者應思悅面對弟弟失控、家人抗議、工作不保、伴侶退婚、社會輿論等壓力,也瀕臨崩潰。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王俸鋼指出,慢性精神病的家庭平均照顧年數為十七點三年,僅次於智能障礙者;其中近三成照顧者身心狀況不佳、近五成生活開銷困難、近六成常態擔心患者安全,近八成於照顧期間曾身體痠痛、失眠和憂鬱等,顯示照顧者也亟須被照顧。【延伸閱讀/什麼是家族治療?如何幫助思覺失調照顧者紓解壓力?】過往,社會對思覺失調和法律的討論多集中在懲罰、限制和安全風險控管上,司法精神醫學會表示,法律其實可以提供患者和家屬許多協助。例如民法中的「監護輔助宣告」讓家屬可代理患者處理照護安排、申請福利、協助財務管理等,減少患者發病時因無法妥善處理自身事務,而損失財產、資源,衝擊日後生活;刑法中的「監護處分」則能透過強制住院,讓患者與家屬免於擔憂醫藥費問題,獲得妥善治療。照顧者三包資源:患者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法律協助、社會照顧持續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充足的經濟與法律協助、他人陪伴支持,是照顧者的三包重要資源,患者病情控制愈穩定,老老照顧的風險負擔愈低。然而穩定服用藥物是個難題。李新民表示,患者及家屬若對疾病和治療不夠瞭解,如認為患者只是憂鬱、該病可靠意志力克服、已經痊癒不需服用藥物、藥會愈吃愈嚴重等因素而主動停藥,或因外在因素,如肺炎疫情使其無法回診,該病每次復發都將使患者失去更多腦健康和社會功能,加重日後照顧負擔。另外,李新民也提醒,思覺失調患者中高齡化、抗精神藥物的副作用(包含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等),使患者的身體健康成為未來挑戰,「保護、提升患者的身體健康,是全球迫切待解的公衛與道德議題。」※疾病百科【思覺失調】https://health.udn.com/disease/sole/232【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8-12 名人.相性幸福
不只在性事上!專家:與自己的相處讓性生活加分
在這3級警戒的日子裡,多了時間待在家裡,和家人、伴侶相處的時間變多了,若是有小孩的,就得先照顧到小孩的需求,每天似乎有忙不完的事情,要先安排好小朋友的活動、外食擔心安危,每天在想煮什麼吃、家事一樣也少不得,再加上WFH……一堆待辦事項,情緒真的是很容易炸鍋啊,如果又把情緒轉嫁給親密的人,那結果更是慘不忍睹了。在疫情時代,我們更需要學會照顧自己,並負起責任,才能擁有好的生活基礎,而這也適用在性生活上。還記得之前文章裡寫到,想要擁有健康的性生活,這四大要素不可少:性生理的健健、性心理、情緒的照顧,以及和他人之間的連結(關係)。那實際該怎麼做呢?透過和自己的親密接觸 (自慰)就是最好的練習方式,也順勢給予自己一個喘息的時間。1.性態度由負面漸漸轉正(心理)從和自己的親密接觸中去瞭解自己的身體,例如:乳房、性器官,去體驗它在接受不同的撫摸所帶來的感覺,慢慢去建立這都是身體的一部份而已,來減低對性的羞恥心、罪惡感及壓抑等等的心理感受。2.享受做自己的時光 釋放壓力(情緒)只要空出15到30分鐘的時間和空間跟自己相處,不用花心思討好他人,也不用擔心狀況不佳會遭到埋怨和挫折,是每個人和自己談情說愛的時刻,你想怎麼愛自己都可以。而且高潮的時候,多巴胺、催產素都會在大腦產生影響,讓我們降低焦慮、恐懼,釋放壓力,使人感到放鬆。即使沒有高潮,這過程本身就是最棒的時光了。3.關心自己的性健康(生理)與自己的親密接觸多了,對於自己的身體就不陌生。女性會更懂得觀察分泌物的顏色與氣味、定期該做的生理檢查也不可少;男性則是對於性器的狀態更暸若指掌,對於性健康的關注自然是比較多的。4.提高性生活滿意度(關係)把主導權拿回來,才不用把希望寄託在對方身上,無法達到期望的時候,又埋怨他的不是,這樣可是會兩敗俱傷。試想,由於對於自己的接觸和瞭解多了,不管是男是女,都能夠在和對方互動時,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的喜好和感受,不再只是配合說出:「對呀,你好棒喔!」的善意謊言,能夠雙向的傾聽、表達和達到共識,關係好了,這樣性生活的滿意度怎能不提升。雖然寫的是透過和自己的親密接觸來讓性生活加分,但我們也一直提倡性生活不只是侷限在性事上,而是從日常的生活裡做起,畢竟性和生活兩者密不可分呀。現在,就從愛自己開始吧!
-
2021-08-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下一個父親節能團聚嗎?蘇益仁:政府須重視打不到疫苗的剝奪感
「抗煞巨頭」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去年疫情初期接下行政院邀約,擔任「COVID-19科技防疫推動會議」疫苗組召集人,對國內疫苗採購政策及防疫措施屢屢建言。這兩年與疫情共處的日子和過去「相當不同」,解除三級警戒的第一個父親節,他照慣例會收到兩個女兒的「老爸襯衫」、「老爸襪子」,但聚餐礙於疫情先取消。疫苗採購建言被漠視,國難當頭,仍想繼續奉獻心力。年過七十的蘇益仁談到從去年至今向政府建言的心路歷程,語帶無奈。「去年八月就不斷向政府建議採購疫苗一定要加把勁,但每次挺身而出都未獲正視。」有段時間很猶豫到底該不該繼續再提出意見,因為自己老早就退居幕後,只是國難當頭,自己又背負著抗煞經驗,好幾次認為「算了」,但責任心使然,即使被漠視,仍想再奉獻心力,從專業角度發聲。去年初接下疫苗組召集人後,蘇益仁常與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陳其邁東奔西走,協助國產疫苗或分析國際疫苗研發,那一陣子頗為忙碌。只是沒多久陳其邁接任高雄市長,蘇益仁也也不再擔任召集人,回歸學術生活,不變的是持續關懷國家大事。不要孩子送禮費心,指定只能送上班會穿的襯衫跟襪子。對於國家的憂心與關懷,蘇益仁鮮少與家人討論,但會與跟志同道合友人暢談一整天,因為不希望太太憂心他的事。現在的生活「開心」比較重要,兩個女兒也都出嫁,他現在有四個可愛的孫子,去年暑假,唸六年級的孫子獨自搭乘高鐵南下,爺奶成為保母的短暫時光,讓他紓解不少壓力。每年父親節,蘇益仁說,兩個女兒總會準備標準禮物-----襯衫跟襪子,其實這是他指定的。因為以前孩子總是煩惱要送他什麼,不想讓孩子費心,直接指定只能送上班會穿上的襯衫跟襪子,兩個女兒無論哪一年,即使人不在身邊,一定會送上這份標準的父親節大禮,相信今年也不例外。因疫情學會用LINE,與家人拉近距離,生活也嘈雜了些。他說,每年收到的父親節襯衫,從花色還是看得出孩子的費心,時常會有花花綠綠樣式,年輕時不太敢穿,現在年紀大了,全都翻出來品味,即使穿著曾令他最害羞的粉色系,現在也不覺得丟臉,而是滿滿的暖心。蘇益仁跟女兒感情很好,疫情爆發後,他被迫學習更流暢地使用智慧型手機,現在不僅會拍照也會用LINE,偶爾傳些照片跟訊息給兒女,約聚餐吃飯等。不過也因此產生了些副作用,好多工作的群組必須加入,常常叮叮咚咚的,讓他現在平靜的生活,也多了些吵雜。下一個父親節,能團聚嗎?打不到疫苗的剝奪感 建議政府須重視新冠疫情讓台灣人今年的父親節特別不同。蘇益仁說,希望新冠肺炎能真正達到流感化,疫苗二劑的覆蓋率能破六成,在下個節日來臨前,國人的生活可以恢復到過往,別再讓人民受苦了。蘇益仁說,台灣現在持續籠罩在疫情威脅,邊境不敢開,國人被鎖在國內,外出時擔心東、擔心西,心理壓力倍增。全球疫苗接種覆蓋率都在不斷往前邁進,台灣用完各國捐贈的疫苗之後,疫苗到貨狀況又回到原點,「哎,疫苗這件事真的不該是民眾要去煩惱的。」他認為,疫苗布局是政府做得最不好的地方。蘇益仁說,國人現在對新冠病毒的恐懼,幫助國內疫情控制與趨緩,政府也有效利用這一點讓疫情變得「很好管」,但這不該是長久防疫之計。最近只要有人從北部返回南臺科大,就會有人通報他,詢問「要不要隔離從北部回來的學生或老師」,當這些恐懼心理成為反射動作時,國人對於病毒、疾病心理認知,將會有長遠的影響。下個父親節能否與家人團圓,蘇益仁說「很難講」,國際上還有各種變異株問題。台灣目前疫苗覆蓋率不足,要有完整保護力,他推估至少要到明年二月,才可能完成兩劑施打覆蓋率達到六成。疫苗施打斷層以及一直施打不到第一劑的民眾,心理會出現相對剝奪感,人心會浮動,政府應該正視這些問題。蘇益仁小檔案年齡:71歲現任:南臺科技大學生物與食品科技系講座教授家庭:結婚45年,育有2女給孩子的一句話:上一代背負太多國家與社會責任,下一代應為自己而活,快樂開心最重要。
-
2021-08-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產疫苗將上場 陳時中:第五輪莫德納、第六輪打高端
疫苗供貨不足,國內積極發產國產疫苗,日前食藥署通過高端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也開放民眾在平台登記意願,對於何時該放高端施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會依照次序盤點數量,預計八月下旬可以打得到高端,以目前計劃來看,第五輪打莫德納,第六輪打高端。陳時中表示,高端目前共送22件,還有8批要補件,10批檢驗中,每天是陸陸續續,因為高端產量每批相對少,2L只能做5000、6000劑,20L做8萬5000多劑。若第四輪、第五輪完成施打,是否還會有更多到貨量?民眾憂心若起初只登記莫德納,後來加選AZ,是否打不到疫苗?陳時中說,有這樣的可能性,也很期待,但無法說有或沒有,有我就會跟大家講,根據進貨的量決定施打對象,兩個是互相影響的。對於未來疫苗是否會再進貨?陳時中說,想打的人很多,有計劃會來,也期待要來,但無法保證會來。高端陸續到貨,他允諾,檢驗封緘不能因為量少就沒做好,我們有信心跟民眾說,檢驗完就是合格產品。而疫苗平台昨統計,發現選擇高端的人數少了1萬,他坦言會持續減少,因為都有複選其他廠牌,陸續施打後就會減少,但少的不算多。若就上述說法,是否代表第五輪之後就沒有AZ與莫德納了?陳時中說,我已經回答過兩次了,有計劃有希望但是沒有把握,一進來就會跟大家報告,也希望源源不斷,更直言「台灣比我急得,應該不會超過十個人,天天這些事情也是很傷腦筋,三天會夢到一次,我知道大家很關心,我的關心也跟大家一樣」。對於防範Delta,陳時中說,防守和進攻之戰,守得越好可能性越低,但不能掉以輕心,沒有一個國家故意要讓delta入侵,需要非常戒慎恐懼。在第五輪施打莫德納,第六輪施打高端中間,是否會出現一週的空窗期?陳時中坦言,會出現空窗期, 先前強調預約完成後,會預留時間來計算數量,並一次配發,經過這幾輪的經驗,若沒有根據預估值配發,就會產生很多猜疑,反而不好,等大家預約完成後,一次盤點清楚,把大家需要的量配發下去,而莫德納後接著高端,中間會有盤點、配送時間,但時間差不會到一個禮拜。
-
2021-08-06 該看哪科.牙科
脫口罩看牙怕怕? 滿口牙結石恐埋下口腔土石流未爆彈
全國3級警戒降至2級,外出仍然要戴著口罩,民眾到醫院看病仍然帶著恐懼,拿下口罩心裡總是會相當擔心,特別是要到牙科檢查可能會有些抗拒,部立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提醒,刷牙仍有可能清潔不完全發生牙結石,讓蛀牙、牙齦炎、骨頭侵蝕風險增加,最嚴重恐怕導致未來掉牙。黃茂栓表示,牙齒一定要每天仔細清潔,不過有些難清理死角,讓細菌形成牙菌斑,如果沒有馬上去除,就會慢慢硬化類似石頭一般,讓細菌在牙齒上有了長期落腳處,不但容易讓細菌長時間侵蝕牙齒,導致蛀牙接連發生,牙齦也會因不斷有細菌侵擾,引發長期性發炎破壞,增加牙周萎縮機會。清潔牙結石當下容易流血,讓部分民眾產生恐懼,黃茂栓解釋,當牙結石附著在牙齦與牙齒間,牙齦正因細菌長期侵擾不斷發炎,讓牙肉腫脹脆弱,清理牙結石當下,牙肉會因沖刷出血,其實不用太擔心,當牙結石去除,細菌滋生原不在,牙齦發炎會慢慢趨緩,洗牙時出血小傷也會逐漸復原。黃茂栓提醒,臨床曾有病人很久才洗牙檢查,發現牙結石已經非常大,大面積覆蓋著牙齒與牙周,清理時不但發現蛀牙,把牙結石去除後,也會看到牙周受到傷害形狀改變,當牙結石越嚴重,牙周狀況也就越差,如果牙齦狀況持續惡化,沒有辦法穩固牙齒,就很有可能發生脫牙,嚴重影響食物咀嚼。黃茂栓提醒,在醫療院所脫下口罩,可能對部分人會有壓力,其實醫事人員都做了良好的感染控制,降低傳染病在環境機會,牙醫師在治療時一定都會戴著口罩和面具,治療器具也都會完整清消,反倒是牙齒有異狀不舒服,或是沒能定期清潔去除牙結石,對身體健康會有更大傷害,建議滿半年洗牙1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06 醫療.精神.身心
鬼壓床3招解除!醫指關鍵:這6族群最容易被壓
日常生活中不少民眾都有「鬼壓床」的經歷,醒了身體卻無法動彈,想要求救卻也喊不出聲音,甚至不少民眾會看到詭影、聽到低語,或是喘不過氣來。全人健康診所副院長王德生醫師以醫學的角度來看鬼壓床,並教大家如何避免、如何解除,禱告、念佛經、收驚拜拜確實也有所幫助唷! 為什麼會發生鬼壓床?原來是身體還沒醒! 王德生醫師表示,鬼壓床在醫學上可以「睡眠癱瘓症」解釋,此情況相當常見,約15人中就有1人發生過,甚至不只一次。最直白的解釋,就是腦部醒了但是身體肌肉還沒醒,包括嘴巴、舌頭、四肢等。 王德生醫師說明,人體在睡眠狀態時,並不會一直處於深度睡眠狀態,也不會一直在作夢,而是有週期性的在淺眠和深眠中循環,一個循環大約90分鐘,一次睡眠大約會有5次左右的循環,因人而異。在這周期中會有一段被稱為「快速動眼期」的時間,大多為剛要進入睡眠時,或深眠狀態回到淺眠狀態時,此時會大量的做夢。而人類演化為了生存,大腦的機制睡眠時會中斷需靠主意識控制的肌肉,如手腳,以避免睡夢中出現相對應的活動被掠食者發現。 上述兩個條件下,腦袋恢復清醒的時刻,若是發生在快速動眼期,大腦中斷肌肉活動、身體原本不該醒來的時刻,便會形成一個大腦醒了,但身體卻還沒醒的狀態,又或者說身體還沒上線,便會形成鬼壓床,也就是睡眠癱瘓症。 鬼壓床為何會看到詭影、聽到低語、喘不過氣? 那麼為什麼不少人會看到詭影、聽到低語、甚至喘不過氣、被重壓?王德生醫師解釋,人體在情緒極度緊繃、焦慮的狀態下,大腦會大量分泌荷爾蒙,促使欺騙自己、讓自己有個合理的解釋的機制,鬼壓床的當下人體往往會容易進入這樣的狀態,也就容易產生幻聽、幻覺,而幻聽會比幻覺更加常見。另一方面,也有一種狀況是,當事人其實根本沒有醒來,眼睛其實還是閉著的,但夢見了房間的場景。 至於喘不過氣、被壓等情況,醫師則解釋,呼吸在睡眠中雖非為主意識控制,呼吸會持續,但會進入較小的呼吸狀態,在鬼壓床發生時呼吸也來不及回到平常的模式,相較之下就會有喘不過氣的感覺,重壓的感覺道理也多出自於此。 總總因素加在一起,再加上會認為是「鬼壓床」的人,本身或多或少就會有相信鬼的存在,為求一個合理的解釋,便常會認為是鬼壓床,此情況又再加深當下的恐懼,形成惡性循環。 6族群易被鬼壓床,醫教簡單方式有助改善! 容易出現鬼壓床的族群 主要因素包括了睡眠不足、品質不佳、沒有規律等,這些情況都容易使得腦部在不對的時間醒來,形成睡眠癱瘓症,包括了精神疾病的患者較容易淺眠、失眠、受到藥物影響,包括憂鬱症、躁鬱症、過動症等。情緒較為焦慮、緊張、勞累的族群。例如像是大型考試、比賽,又或者床邊櫃子過高無形間形成壓迫感,以及搬家、出遊、出差等,到達一個非平常習慣的環境,這些情況在特別會認床的族群會更為常見。而民俗信仰也可能間接造成影響,例如住在4樓最後一間的套房,對於不少人來說相當忌諱,也就容易形成緊張。另外,不少人也會對氣味敏感度較高,如住進小木屋有木頭的味道,或套房有某些芳香味,不習慣者也會容易睡不好。而腿不寧症後群也被發現與睡眠癱瘓症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不過原因為何還有待研究。 醫學上如何改善鬼壓床? 王德生醫師建議,若常有睡眠癱瘓症的情況,可先檢視自己是否為容易觸發睡眠癱瘓症的族群,並避免上述相關的風險因子。例如安定緊張不安的情緒、改善睡眠及睡眠環境等,包括睡覺關燈、睡前最好盡量不要使用手機等3C產品,以避免影響褪黑激素分泌影響睡眠,而精油的氣味也有助幫助放鬆、安心入睡。若有精神疾病也應妥善治療,因藥物影響可和醫師討論是否換藥。 在飲食方面,也應避免飲用含有咖啡因、酒精的飲品,喝酒後睡想睡,最主要是酒精麻痺了身體,但未必是真的有睡意,此情況更容易促成前述所說的「腦袋醒著,身體卻沒上線」的情況。而睡前喝洋甘菊、玫瑰等花草茶有助放鬆中樞神經,是個不錯的選擇,牛奶也有助於入睡,不過乳糖不適症、過敏等問題的族群則應避免。香蕉富含鈣、鎂離子,在晚上睡覺前幾個小時食用,也有助入睡。 值得注意的是,禱告、念佛經、收驚拜拜從醫學來看也有助於改善鬼壓床。醫學、心理學來看,良善的信仰有助做心靈的慰藉、依靠,若當事人認為當下就是被鬼壓床,而這些方式有助安定思緒,那麼便有助睡眠癱瘓症,也就解除了鬼壓床的狀態。 3招解除鬼壓床!醫:重點在身體重新連線 王德生醫師建議,鬼壓床、睡眠癱瘓症的當下,可以試著伸舌頭、握拳、蹬腳等,這些方法都有助於解除,重點就在「讓大腦和身體的重新連線」。因此,其實任何動作都行得通,包括了禱告、念佛經度過這緊張期;或者藉著被壓腦羞的怒氣硬壓回去;甚至什麼事都不用做,讓身體慢慢跟上大腦,或者完全不理會繼續睡。最重要的是冷靜告訴自己,只是身體還沒醒而已,安定當下的思緒,鬼壓床便僅是睡眠癱瘓症,也就不覺得恐怖了。 《延伸閱讀》 .如何避免鬼壓床?醫指4種人易中招,5種方式有助改善 .失眠5大常見地雷 專家:睡前別再滑手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04 新聞.元氣新聞
SARS和平封院風暴 人權會要查
國家人權委員會昨天表示,二○○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風暴和平醫院封院,當時讓醫護、病患及家屬深陷恐懼,對人權產生大規模侵害,人權會將徵求當年這些人接受訪談,以提出相關救濟建議。人權會委員、監委王幼玲表示,監察院過去已針對該事件對相關單位提出糾正,基於一案不二查,本次調查重點為人權侵害,並非追究責任。人權會表示,有一群曾經歷二○○三年和平醫院SARS封院的人,現在仍在受苦;有人因驚恐的記憶夜不能眠、有為錯誤決策遭遇革職處分,名譽損害的醫生、還有目睹病人自殺的護理人員,都處在痛苦中。談到查案契機,王幼玲表示,有當年和平醫院的醫護人員前來陳情,這批人已窮盡行政、司法救濟管道,都未能獲得對等的平反,人權會審視後也認定確有人權受侵害之虞,因此決定再進行系統性調查。
-
2021-08-03 該看哪科.婦科
生產疼痛 居家8種方式緩和
生產過程中的疼痛,是準媽媽們非常關心的事。辛苦將近10個月,終於要到了卸貨的時間,卻又因生產疼痛的問題,變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所以,提早制定生產減痛控制計畫,可以幫助媽媽們有個較為輕鬆的生產經歷。生產的疼痛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疼痛來自子宮的收縮,一開始較輕微,越接近生產,疼痛指數越高;第二階段為胎兒進入產道,陰道開始延展產生的疼痛。提早和醫師討論生產的疼痛問題,制定疼痛控制計畫,可以減少準媽媽們近臨盆時的焦慮,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更可以因產程中發生的疼痛狀況隨時與醫師討論做最適合的疼痛控制。疼痛控制可藉由各式活動、姿勢變化或藥物輔助幫忙。居家有8種可控制疼痛方式:1.水療:洗澡後,注意力會被轉移、疼痛較不明顯,精神也較為振奮、對疼痛的不安會減少。2.移動或改變姿勢:待產過程中,準媽媽們多下床走走,可幫助產程順利進行,也可以減少疼痛感。3.按摩:可以請家人輕柔的按摩背部,能有效減少疼痛。4.熱敷或冷敷:敷在下背的區域效果好。5.定時解尿:待產過程中,2至4個小時要解一次尿,膀胱過脹也可能影響產程。6.拉梅茲呼吸法: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減少對疼痛的關注,幫助身體其他部位放鬆。7.聽音樂:可以轉移注意力的一種放鬆方式。8.家人支持:先生或家人的陪伴與心理支持是待產過程中,準媽媽們最需要的。當自己可以做的方法還是不能控制疼痛時,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用藥物來輔助減輕疼痛。目前最常見的是硬脊膜外麻醉,也就是減痛分娩或無痛分娩,但不會達到真正的無痛,而是可以將疼痛減少7至8成。減痛分娩優點,包括減少產婦心理恐懼;產婦神智清醒,在閉氣用力指導下還是可以配合將胎兒生出;對胎兒或產程比較不會產生影響;較不會產生頭痛副作用。但也有可能的缺點,例如暫時性的發抖;低血壓、嘔吐;極少見的注射部位疼痛,或因感染、出血壓迫神經短期或長期的神經傷害等現象。
-
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油炸要用什麼油?可以用橄欖油油炸嗎?教授解惑
讀者Sandy在2021-6-3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油炸到底要用什麼油》。由於她的電郵很長,所以我就把它整理簡化如下:林教授您好,我是偽科學系列書籍的讀者,看完真的是獲益良多,打破了我以前『自以為』養生的許多觀念,也積極分享給身邊親友。最近想做日式天婦羅,想知道用什麼油炸比較安全,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影片,聳動的標題『23種油科學分析!標榜健康的反而致癌?適合熱炒油炸的油有哪些?』內容大致是說:要用『氧化穩定度』而非『發煙點』來看適不適合油炸,而EVOO橄欖油的氧化穩定度最高,所以最適合油炸。可是在片尾有個連結在團購EVOO橄欖油,讓我開始懷疑這影片的可性度。Sandy所說的這個影片是在2021-5-7發表,目前有20多萬個點擊,6千多個贊,和6百多個留言。我看了最新的幾十個留言,全都是感謝和讚揚。這個影片的開場白是「可是其實越健康的油就越容易產生致癌物」。這麼一句高深莫測的開場白,當然是會把一時間轉不過頭來的觀眾虎爛得一愣一愣的。可是,如果你有時間稍微想一下,就會明白它是互相矛盾,違反邏輯。就拿這個影片所要推銷的EVOO橄欖油來說好了。難道說,它是最健康,所以最容易產生致癌物?還是說,它是最不健康,所以最不容易產生致癌物?不管如何,為了要討論這個議題,我需要先解釋幾個名詞。EVOO是Extra Virgin Olive Oil的縮寫,而中文是翻做「特級初榨橄欖油」。就食用油的製作而言,Extra Virgin(特級初榨)的意思是「只經過萃取,但沒經過提煉」,而這樣的油是含有最多的雜質,包括抗氧化物和具有特殊風味的化學物質。反過來說,Refined oil(精煉油)則是經過提煉,去除雜質,從而失去大多數抗氧化物和風味。「特級」當然也就是昂貴,所以它只會出現在像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夏威夷果油、椰子油等高檔的油品。至於大眾化的油品,如黃豆油、芥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就不會有Extra Virgin(特級初榨)這樣的等級。『發煙點』(smoke point)指的是油在加熱時開始冒煙的最低溫度。一般來說,發煙點越高的油品,就越適合用於高溫烹煮(油炸)。不過,這個說法就是那個影片所不認同的。不管如何,發煙點和精煉度是呈正相關性,所以「初榨橄欖油」的發煙點是高過於「特級初榨橄欖油」的發煙點,而大眾化的黃豆油、芥菜籽油等就有很高的發煙點。『氧化穩定度』(oxidative stability)指的是油品抗氧化的能力。油品所含脂肪酸的飽和度越高(碳鏈裡的雙鍵越少),它的氧化穩定度就越高。所以,動物性脂肪(如豬油及奶油)及椰子油的氧化穩定度就很高。大眾化的油品(如黃豆油及芥菜籽油)的氧化穩定度就偏低,而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的氧化穩定度則是介乎兩者之間。還有,含有越多抗氧化物的油品,氧化穩定度就越高,所以越精煉的油品,氧化穩定度就越低。從以上的解釋可以看出,跟一般大眾化油品相比,「特級初榨橄欖油」的發煙點是較低,但氧化穩定度則較高。所以,那個影片為了要推銷「特級初榨橄欖油」,就辯解油品之適不適合用於油炸是取決於『氧化穩定度』,而不是『發煙點』。這個說法其實是源自一篇2018年發表的論文,而該影片在3分03秒時就有顯示這篇論文。事實上,網路上有非常多推銷「特級初榨橄欖油」的文章及影片也都是把這篇論文當作是他們的科學根據。這篇論文的標題是Evaluation of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nges in Different Commercial Oils during Heating(不同商品油在加熱過程中的化學和物理變化評估)。它是發表在一個叫做Acta Scientific Nutritional Health(科學營養健康學報)的期刊,而該期刊的影響因子是很低的0.8,而且也沒有被PubMed收錄。所以,把這麼一篇低檔的論文當成圭臬,實在是很可笑。這篇論文的三位作者是隸屬於一家叫做Modern Olives Laboratory Services(現代橄欖實驗室服務)的澳洲公司,而這家公司的業務就是專門在為橄欖油業者提供實驗服務。也就是說,這家公司的營收是來自橄欖油業者。這篇論文裡的實驗方法和數據都很繁複,所以有興趣的讀者就請自行查閱。我在這裡就只提出一點質疑,那就是,在圖表一裡的油品種類欄裡竟然有兩項CO(Canola Oil,芥菜籽油),而它們的相關數據是完全不同。另外我也要指出,『氧化穩定度』的測定其實是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是這篇論文只採用其中之一,而且並不是油炸,所以它的結果並不可以被解讀為「適不適合用於油炸」。事實上,根據我的搜查,這篇論文是唯一提出「氧化穩定度比發煙點重要」這個論點的文獻。還有,請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容易產生致癌物」並不等於「會致癌」,所以這個影片只是故意用「容易產生致癌物」來讓大家對一般常用油品感到恐懼,以達到它推銷特級初榨橄欖油的目的。同樣也是事實的是,一般常用油品可能已經有添加抗氧化物來增加它們的氧化穩定度。請看Enhancing oxidative stability and shelf life of frying oils with antioxidants(用抗氧化劑提高煎炸油的氧化穩定性和保質期)。最後,我請大家也想一想,除了價格昂貴之外,特級初榨橄欖油是具有濃烈的風味,所以您真的會想要用它來製作日式天婦羅嗎?就我搜查過的廚藝網站,除了專門在推銷橄欖油的之外,全都不建議用橄欖油來製作天婦羅。請看The 5 Best Oils For Tempura(5種做天婦羅最好的油),以及Can You Deep Fry With Olive Oil?(你可以用橄欖油油炸嗎?)。後記:這篇文章發表不到半小時,讀者郭先生回應:「噢!真的是太有趣了!看過該影片以後我也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上來google,沒想到就找到你的文章,也跟你有一樣的想法!我也跑去查了那篇報告,赫然發現他是橄欖油實驗室出的,可信度立刻就被我打了一半!XD後來我陸續去查詢各式油品的研究報告,雖然結論還是打算使用特級初榨橄欖油,認為其穩定度高(物理結構如此,剛好我也喜歡這個味道),但對於其他油品的態度也改觀,因為這些報告的共通點都是:將某某油在高溫下加熱數小時/甚至數天,導致極性物質/氧化物質從1%增加到2%……一般人到底是誰會熱炒油炸八小時啊!」原文:油炸到底要用什麼油?
-
2021-07-26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新北失智友善向校園扎根 積極又正面的突破
由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與教育局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教育事業部承辦的 新北市「失智友善天使」校園徵文比賽,共徵得近1400件作品。 本期《好讀》刊出高中職組評審意見並節錄部分優選作品, 其餘得獎文章可至聯合學苑網站「好作品」欣賞(udncollege.udn.com)。●高中職組評審賞析╱什麼都忘了,沒有忘記愛文 ╱宇文正(作家)幾年前看了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對朋友笑說:「我覺得我比她嚴重多了!」大家互比「失智」的程度,玩笑間,其實是感到惘惘的威脅。從前以為「記性不好」只是年紀大了,像記憶體已滿,存不進新檔案,我們對「失智症」的了解,遠遠不如種種身體上的疾病。讀這批新北市「失智友善天使」校園徵文作品,雖然我的任務主要是從作品的情感渲染力、知識的表達能力及寫作技巧,評選出優選及佳作,其實我在閱讀過程中,深感受益良多。這次高中職組的作品,除了極少部分寫父母親,大部份作者書寫的對象都是祖父、祖母,甚至有曾祖父母。那些特別打動人心的作品,幾乎都來自「陪伴」的經驗。比如有一篇提到面對失智的親人,「最需要的是耐心,不要一直問這個人是誰?而是不斷的告訴他這個人是誰。」有一篇寫到罹患失智的曾祖母,「我問奶奶,要如何面對已經忘卻自己的曾祖母?奶奶說:『就算不被記得,我還是每次都會告訴她我是她的女兒,因為即使她忘記,我們還記得。』」陪伴、耐心、家人的互動,是一再被強調,重要的事。也有作者心智相當成熟,能夠把彼此的處境翻轉過來,「他們是一群看似正常,但是卻值得關照的孩子。」記得當年祖父母把自己捧在手心裡的愛,而今,反過來,把他們當成需要照顧的孩子,「他仍是我們深愛的家人」,「只是失憶了,但情感仍深植心中」!親人快速流失的記憶,讓晚輩們生出了珍惜的心,和時間賽跑,和記憶賽跑,「珍惜所剩不多的記憶片羽」、「把握當下」、「回憶不是用記的,而是用心體會的」,「什麼都忘了,沒有忘記愛對方」,讀來令人動容。也有些作者,設身處地,假想自己罹患了失智症,「感覺自己陷入了巨大的陰謀裡面」、「這些記憶組成了我,完整了我。然而,有一隻無形的白蟻正悄悄的侵蝕、慢慢的蛀掉這一切。」鮮活表現失智症的威脅,恐懼的想像。還有位作者說,「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人能回到過去,卻已有一群人正住在過往的回憶裡」。無論是留住親情,抑或為挽救自己的記憶、預防失智的提前部署,書寫最可貴的,是能夠把當下的所思所感記錄下來,保存下來。讀這批作品,我讀到了可貴的珍惜,與愛。●正面突破,向下扎根的失智照顧文 ╱蘇億玲(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護理科副主任)台灣自2018年正式步入高齡社會,意謂著高齡者日趨增多,隨之慢性病者也會增加,其中失智者將如雨後春筍般驟增,延伸的照顧負荷對國家、社會及家庭則不可言喻。以往的「聞癌色變」在近年已轉換為「聞失智傷神」,因為失智照顧相較於其他疾病確實勞心勞力,正因如此,大眾對於失智症更應積極地認識,以累積正面對決的量能,畢竟面對失智若採消極的逃避,不僅無法解決失智對病人及家庭所造成的迫害,更甚於傷害連一絲減輕的機會都沒有。此次,新北市衛生局舉辦「失智友善天使」校園徵文比賽,正呼應青銀共融的精神,向下扎根是一項積極的策略,讓年輕學子儘早認識失智症,影響他們面對失智症的正向態度,讓因應的時間延長才能有完善的策略,進而有利於營造失智友善社會。(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1-07-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7月27日降為二級 侯友宜:下周是重要觀察值
新北市今天新增確診個案9例,其中新增5例個案及4例居家隔離陰轉陽個案,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雖然確診數高,但感染源全數掌握,因下周27日降為二級警戒,侯友宜呼籲要因為降為警戒二級,就認為疫情穩定,就可以大解封,下周是重要觀察值要謹慎小心。侯友宜說明,4人居家隔離陰轉陽個案,分別是泰山2個個案是7月13日擔任貨車司機的爸爸感染給太太跟孩子,兩人都在居家隔離當中,永和2個個案是7月22日跟朋友接觸後被感染,都已經是查清楚感染源的部分。侯友宜表示,今天新增的5個個案分別是淡水個案是外籍學生,5月份學校老師確診之後,被匡列居家隔離,過了1個多月後,要準備回國,採檢出來為陽性,CT值35,傳染源明確,另外一個個案是台北朋友傳染給她;三重個案是被桃園朋友傳染,永和另外一個個案是被彰化朋友傳染; 新店個案是被永和的朋友傳染。侯友宜說,已經匡列接觸者18人跟居家隔離18人,已在陸續採檢中。新北市社區篩檢站快篩了近21萬人,陽性數1244人,陽性率0.6,昨天篩檢1251人,2人PCR陽性,陽性率0.2。侯友宜說,目前還是在警戒三級,昨天指揮中心有公告、把所有相關指引條定出來,7月27日降為二級,但新北市的疫情跟其它地區狀況不太一樣,新北市是全台的重災區跟指標,要戒慎恐懼,除了確診數、疫苗覆蓋率、感染源,要去觀察人流、車流,解封降級後會不會出現報復性活動,所以採取接梯次式分階段降級,嚴格落實防疫。「疫情好不容易守住、慢慢往下走,不要因為稍有疏忽回到警戒3級」另外,今天板橋湳興攤集區出現民眾妨害管制,自治會人員出面勸止仍遭受暴力相向造成受傷,侯友宜表示,他嚴正譴責暴力,將會依法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嚴懲,呼籲民眾不要因為降為警戒二級,就認為疫情穩定,就可以大解封,下周是重要觀察值要謹慎小心,降級過程中,有些地方已經解封了,但是還是要保持低度活動,配合政府指引落實防疫。
-
2021-07-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國3級69天終於降級 陳時中:跟民眾一樣戒慎恐懼
自5月19日起宣布全國三級警戒,至7月26日滿69天,如今指揮中心正式宣布7月27日起降二級,指揮官陳時中透露心情,跟全國民眾都一樣,大家都戒慎恐懼,疫情可以提早受到控制。對於降級,有些地方可能思慮不周,或是疫情變化,還是會隨時調整、會有彈性的作法,有變動會公告。開放餐飲內用,陳時中說,不是規定出來大家就一定要開放,可以依照業主或地方政府來判定,只是訂定規範與指引,有一定的範圍達到基本安全作為。至於車內飲食,他表示,可以二分之一吃,另外二分之一再來吃,是不得已間隔座、梅花座,一般轎車就是同住家人,若有間隔也可以。緩步降級後,不少上班族要回公司上班,但擔心沒有打疫苗,通勤、共用化妝室會有感染疑慮,陳時中說,相關降級後,沒辦法強制公司怎麼做,公司大部分警覺性都很高,會有企業快篩等,監測健康等都做好,可以呼籲,我們是緩步下降時,有必要要回公司上班,若能居家上班還是盡量維持得好。開放國家公園的部分,陳時中說,國家風景區調整停車場50%,沙灘開放但要人流管制,全程配戴口罩等防疫措施。室內場所採取單一出入口,其他依照防疫措施進行。國家公園山屋等持續關閉,露營區會開放。團體會議的部分,就是依照50人以及100人規範,可以集會投票,可以辦理選舉罷免等,超過人數可以採取虛擬加上實體一起,如果無法落實就暫緩辦理。而安親班、補習班有條件開放,新北堅持要打完疫苗再開放,陳時中說,教育場域包括幼兒園、托嬰中心等,非固定坐位的話,疫苗打到80%以上,沒打到就要固定週期快篩,補教業也是要快篩。至於地方政府我不知道,他們可以依照疫情需要與管理能力,不要違背原則規範,可以做一准駁。防疫指引標準出爐,陳時中表示,疫情很難預測,升三級時也不是說回不去,是在大家努力下有進步,未來不敢預測,只能說大家努力去做,也希望地方中央一起來做,我們是民主國家,靠全民配合,規定不是要限制,是要達到基本保護,未達防疫與生活兼顧我們也放寬場域,禁止到開放還是要遵守規則,避免防疫疲乏達到防疫效果。
-
2021-07-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mRNA疫苗讓人產生磁力?教授提證據破解謠言
過去一個多月來,收到好多文章、相片、影片,它們聲稱有人在接種新冠疫苗之後,身體會變成有磁力,可以吸住刀叉湯匙,甚至連鎚頭都能吸住。我心裡暗想,會相信這種無稽之談的人應該要去檢查一下頭殼。可是,真沒想到,三天前(2021-7-18),大學同學竟然也傳來一個這種影片,而且還煞有其事地在問是真的還是假的。這下子我就不得不認真看完整個影片,而這下子我也才明白為什麼連有醫學訓練的人都會被耍得團團轉。事實上已經有很多中文和英文的文章對這個影片做了回應,但是它們都只說疫苗的成分並沒有金屬或磁鐵。這樣的回應是沒有用的。用屁股想就知道,張三說有添加,李四說沒添加,那你是要相信誰?所以,請大家往下看,看我能拿出什麼有力的證據。這個影片是加了簡體中文字幕的版本。原始的英文版本是在2021-6-7發表於Rumble平台,而這個平台可以說是是專門給那些被YouTube禁止的影片繼續播放的地方。不管如何,這個影片的標題是EXPOSED! Magnetism INTENTIONALLY Added to ‘Vaccine’ to Force mRNA Through Entire Body(曝露! 磁性被故意添加到“疫苗”中以迫使 mRNA 通過整個身體),而內容是一個名叫Stew Peters的人在他主持的節目裡訪問一位所謂的醫學專家Jane Ruby。Jane Ruby在她的Linked-In網頁說她的學歷是University of Rochester護理系學士、碩士,以及教育系博士,而現職是Ruby Health Consulting的董事長。由此可見,她之所以會成為所謂的醫學專家,是基於她的護理系教育背景。Jane Ruby在影片裡說,mRNA疫苗是通過magnetofection來迫使mRNA進入全身所有細胞,而為了能進行magnetofection,疫苗裡是添加了SPIONS(她說全名是sup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Jane Ruby還為她的這個說法提出證據:(1)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有很多關於magnetofection的論文,(2)有一家叫做Chemicell的公司有在賣magnetofection的材料,而它有聲明這類材料不可以用於人體。雖然這兩個所謂的證據是極其薄弱,但我還是想讓讀者知道magnetofection是什麼意思。Magnetofection(磁轉染)是由magnet (磁鐵)和transfection(轉染)組合成的。Transfection是將DNA或RNA轉入細胞的方法或過程,而magnetofection就是利用磁力來將DNA或RNA轉入細胞。(註:我在實驗室裡做過無數的transfection,但從沒做過magnetofection)Jane Ruby所說的sup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是錯誤。正確名稱是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超順磁性氧化鐵納米粒子,SPIONS)。研究人員可以將DNA或RNA跟SPIONS結合在一起,然後利用磁力將DNA或RNA轉入細胞。但是,請注意,magnetofection必須要有磁場才能進行,所以幾乎所有這方面的研究都是用培養的細胞做的(請看下面插圖)。事實上PubMed裡共有206篇關於magnetofection的論文,而其中沒有任何一篇是人體試驗。Chemicell公司所賣的magnetofection材料都只是供給細胞實驗室用的,所以它會聲明這類材料不可以用於人體,是完全按照法律規定。事實上該公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它們的網站被那個影片“濫用”,藉以提出“毫無根據”的主張並助長“非理性的恐懼”。請看Video makes false claims on Covid-19 vaccines and ‘magnetofection’(視頻對新冠疫苗和“磁轉染”做出虛假聲明)。所以,Jane Ruby所說的magnetofection、SPIONS、sup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PubMed、Chemicell,雖然聽起來頗科學,但是,它們頂多也就只是一些虎爛普羅大眾的科學名詞。還有,請注意,在隨後一個影片裡,Jane Ruby在接受Stew Peters訪問時又說,輝瑞疫苗裡超過99.9%是graphene oxide。請看STEW PETERS WITH DR. JANE RUBY – GRAPHENE OXIDE? MAIN INGREDIENT IN PFIZER & ASTRAZENECA VIALS(Stew Peters跟Jane Ruby博士 – 氧化石墨烯? 輝瑞和阿斯利康瓶中的主要成分)。那,請問,如果輝瑞疫苗裡超過99.9%是graphene oxide,Jane Ruby在先前所說的SPIONS,又是佔了多少?至於為什麽有人會出現所謂的磁力,我不想浪費時間做無謂的猜測。我就只說我曾看過有人穿過長城牆壁的影片。與此相比,把根湯匙貼在手臂上,又算得了什麼玩意兒。不管如何,我想請問打過輝瑞或莫德納疫苗的人,你們在接受注射時,身邊有磁鐵嗎?如果沒有,那怎麼有可能進行magnetofection?原文:打疫苗→有磁力?
-
2021-07-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元普渡可拜拜? 侯友宜:不一定會直接降二級
疫情趨緩,時間接近農曆七月,新北市民想了解降為二級後是否能普渡、拜拜。民政局長柯慶忠指出,以二級規定來說,宗教場地還是會有人數限制,不能跨境的進香、繞境,桌菜也不開放,拜拜、普渡及法會則是可以的。不過市長侯友宜接著說,目前疫情看起來是趨緩控制中,但還是要謹慎面對,開放宮廟活動要一步一步小心走,新北不一定會直接降到二級,會採取滾動式檢討來訂定政策。柯慶忠表示,若從三級降到二級,宗教場地部分仍須維持室外500人、室內100人規定,市民關心的法會、拜拜、普渡是可以的,但拜拜的「擲筊」是不能使用的,餐食部分一樣要外帶,不能內用,桌菜也不開放,跨境的進香繞境都不行,民眾進出宮廟仍須落實防疫規定。侯友宜補充,目前仍是警界三級,雖然疫情緩緩控制中,但不管有沒有降級,面對疫情都要戒慎恐懼,而且要採逐步式解封,在警戒三級跟二級中,要尋找適合控制疫情的方式,讓它慢慢往下走,讓病毒不會反撲,這是守住疫情的重點。侯友宜表示,不管是宮廟還是相關活動,因為要控管人潮,會不會快速開放還要再適度了解,不管是三級還是二級警戒,新北都會採滾動式調整,任何開放都要有配套指引,而且要能夠落實,才會逐步開放。侯友宜指出,目前仍是警戒三級,離26日還有6天時間,還是有可能有變化,中央地方要搭配做好防疫,小心面對疫情才能守住,柯慶忠所說的的內容是之前二級的做法,但新北現在會一步一步小心走,靠微解封去做調整,不一定會直接降到二級。
-
2021-07-20 癌症.癌友加油站
最怕親朋好友的熱情關切與經驗分享?當家人罹癌後…張鳳書教5個安心祕訣
照顧者,你累了嗎?張鳳書《高效率癌症照顧心法》是她陪伴與照顧罹癌爸爸安度治療的日子,學習如何照顧好生病家人,也過得充實、開心、平靜的祕訣。祕訣一:清楚知道癌症不是不治之症我是在爸爸罹癌確診後,才知道這幾年「癌症」竟然被歸類為「慢性病」之一。原因除了醫療技術越來越發達外,透過政府推動的預防篩檢以及各式健檢的普及,許多癌症都能在早期就被發現,而早期發現治療的效果好,所以大大降低了死亡風險。即使曾經罹癌,只要好好保養,真的就像慢性病一樣,固定追蹤檢查,依然可以擁有美好人生。因此,對我而言第一個安心的祕訣,就是要知道癌症已不像過去那樣無解或是沒有治療的方法。祕訣二:尋求專業協助但是像我爸爸這種幾近大腸癌第四期的狀況,我們聽到的那個瞬間,還是有晴天霹靂的震撼。還好,我們及時找到最專業的諮詢對象,也就是癌症希望基金會,幫助我們在最黑的夜,點上一盞明燈,有了他們的幫助和引導,眼前的路清楚了,也就不再那麼害怕了。所以安心的祕訣二,就是尋求專業的協助。祕訣三:家人之間要合一,核心成員更要同心同調其實,初期還有一件事讓我非常恐懼。這恐懼與爸爸的病情無關,我非常害怕公布爸爸的病情之後,來自家人、各路人馬親朋好友的熱情關切、建議跟「經驗分享」。我害怕這些親朋好友的意見,會將家人的凝聚力撕個粉碎,這是我在整過過程中最大的恐懼。所以,我快刀下手,在親朋好友熱情出現前,搶先統合我和弟弟、妹妹的腦袋,口徑一致定調未來治療方向。這是安心的第三個祕訣,家人之間要合一,核心成員更要同心同調。祕訣四:選擇現代醫療,不尋求偏方除此之外,我還有一個安心的祕訣,就是堅持「人少的地方不要去」。如果不是連醫生都束手無策,絕對不走偏鋒,嘗試偏方小路,現在罹癌的人那麼多,有那麼多人靠現代醫學治癒了,何必再找那種好似中樂透才能治癒的手段呢?有千萬個開刀化療治好的病例,何必去找那種萬中才有一個的特殊案例呢?以大腸癌來說,有很多治療方法,開刀之外還有化療,化療不夠還有標靶,有好幾線治療手段等在後面,其實武器很多,除非打完最後一顆子彈,醫生也幫不上忙了,在這之前實在無需倚靠上山採藥或傳說中的黑科技。所以安心祕訣四,選擇現代醫療,走康莊大道,不走幽暗小徑。祕訣五:有知識就有力量,打敗因無知造成的恐懼最後就是,好好讀書多多研究,大部分的恐懼來自無知。然而在家人罹癌前,多數人對癌症都是無知的,事實上我們除了自己的專業外,對大多事情都是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多讀相關資訊是為了聽懂醫生的計畫使自己有能力配合,以及在關鍵時有能力思考判斷做出對的選擇。研究的方法有很多,重點是儘量找專業的來源,癌症希望基金會的網站有相當多的資源,youtube上也有「HOPE TV」頻道,提供許多資訊非常詳盡的影片,像是「抗癌攻略」就詳細介紹各種癌症治療方法及醫療技術;我所拍攝的「希望廚房——鳳書上菜」則介紹治療期間可以配合患者飲食需求的菜色。除此之外,還有「運動處方」、「營養處方」、「治療知識處方」、「情緒調適處方」等等,都可以及時幫助大家做癌症相關知識的「補腦」。因此,安心祕訣五就是以知識為力量,打敗恐懼。如果你也像我一樣,之後對醫療或是健康有想更進一步了解的渴望,也可以到各大學的教育推廣中心選修一些相關課程,自我提升。健康是一輩子的事,不只照顧家人也可照顧自己,做個健康老人,所以未來我也會不間斷地繼續多方學習。如果你也願意,說不定我們有機會成為同學。(本文摘錄自天下生活《高效率癌症照顧心法:張鳳書陪伴爸爸走過治療路,心情佳、營養優、體能好,逐步展開癌後新人生》)
-
2021-07-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記者實測居家快篩試劑:棉棒戳鼻腔 眼淚掉下來
衛福部食藥署通過居家快篩試劑,上市後詢問度高,上月底起大家不須跑大醫院,在家也能揪出新冠病毒。居家快篩不像核酸檢測需要直戳鼻咽,但還是需忍受異物感直衝鼻腔,本報記者「含淚」測試實測,只要10分鐘就有結果,過程很簡單,但最煎熬的莫過於等待檢測結果。記者搭上實測快篩第一班列車,6月底由同事手刀衝超商購買,人人獲得一組「戳鼻」體驗。由於當時剛通過居家快篩,據超商店員分享,幾乎一上架就秒殺,有些藥局得先預購,一周後才有貨。我們選擇「福爾威創新冠病毒抗原快篩檢驗套組」,回家後各自開始檢測。由於第一次採檢時未拍照記錄,為了與讀者分享快篩經驗,再次「戳鼻」,獻上兩次含淚測試的心得。1. 採集檢體棉棒戳進鼻腔旋轉瞬間,眼淚不爭氣地流下。拆開快篩包裝有五件套組,包含仿單、試管、採檢棒、卡匣與夾鏈袋。長約15公分的採檢棒,尖端是柔軟的材質,刷頭大小雖比一般棉花棒頭還細,但想像要戳進鼻腔內2.5公分,還是有一點恐懼感。採檢棒細小,不會塞滿整個鼻孔,尖端材質柔軟,輕輕往內一伸,很容易超過2.5公分的深度。記者終究還是受不了異物感的侵襲,隨刷頭頂著鼻腔旋轉五次,必須忍著想打噴嚏的感覺,瞬間眼眶泛紅、淚眼汪汪。另一名測試的記者則形容,鼻腔內部猶如在攪巧克力碎片的冰炫風,瞬間刺激讓眼淚不爭氣地流下,此時嘴巴不得不張開協助換氣。仿單說明,同一根採檢棒還得放到另一個鼻孔再戳一次。雖很不喜歡異物感,但左右鼻孔各被戳一次,算是比較平衡兩邊的感受。對於篩檢的感受,每個人忍受度不一,甚至有同事分享,採檢棒在鼻孔中旋轉時不感覺痛,反倒是頭皮發麻,後續頭暈持續30分鐘才舒緩。2. 測試檢驗結果從T到C,像等待考試放榜一樣緊張。完成不舒服的採集檢體後,接著要進入最緊張的測試「檢驗結果」。首先得將採檢刷放進萃取液中,將辛苦取樣的檢體靜置一分鐘,再蓋上蓋子,並滴進快篩卡匣。由於記者第一次檢測時一個人在家,短短兩分鐘等待卡匣的液體浸濕試紙的過程,超級煎熬。液體從T端抵達C位那段距離,好比等待大學放榜般緊張。正當內心冒出「陽性該怎麼辦?」的想法,採檢結果就已出爐。C位淺淺的紅線一點一滴浮現,顯示結果是「陰性」,才真正讓人鬆了一口氣。從採檢到結果出爐,不到10分鐘,即使陰性仍應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居家快篩從採檢到結果出爐,前後不到10分鐘,但記者採買的居家快篩試劑,Ct值20以下才能被採檢出來,對多數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恐怕有偽陰性。建議即使完成採檢,仍需要持續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包含每天定時量測體溫,記錄排便、身體情況等。民眾若有接觸史疑慮,不希望在外排隊篩檢,居家快篩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一劑約要價350元到400元,比較其他國家,台灣費用稍嫌昂貴,若能降低民眾負擔,提高自主篩檢意願,即時揪出無症狀感染者,應可協助阻斷疫情。
-
2021-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民眾搶混打「憂罕見副作用」產生 專家籲追蹤健康狀況
國內民眾擔心施打完AZ疫苗效力不足,加上對莫德納疫苗偏好,乾脆第二劑至快打站「闖關混打疫苗」,指揮中心雖宣布不應混打,仍有民眾鋌而走險。專家指出,國際研究混打除關注「保護力」提升,也再觀察中、長期是否出現不明罕病等副作用,「不要眼光短淺搶打」,同時他也不諱言,全國因應新冠肺炎流感化及變種病毒攻勢,除以次世代疫苗、第三劑疫苗外,「混打」也將成為考量重點。國內傳出有65歲以上長輩,先前已打過第一劑AZ疫苗,等不到兩周就前往快打站「闖關」打第二劑莫德納,另外5月初還有防疫計程車司機因職務得以施打第一劑AZ,7月因第七類造冊人員,又再次混打莫德納。指揮中心即表示,目前國際尚無「AZ+莫德納」混打數據,禁民眾混打且第一線人員因查核接種小黃卡及健保卡貼紙,不排除對此開罰。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員周彥宏指出,目前牛津大學、西班牙研究報告僅得知部分混打組合、抗體保護效果等,但要注意的是副作用。依目前數據發現AZ+mRNA疫苗,前一周副作用有限,但順序反過來mRNA+AZ疫苗,副作用則高了些,但無論無何僅有「短期」三至五個月的效果,「混打是兩種不同疫苗打進體內,半年至一年是否會出現其他不明的罕病副作用,才是重點。」周彥宏表示,混打新冠疫苗要注意其「長效型副作用」,由於需要依賴第一、二劑進行免疫激盪,活化時間較長需要等待,尤其激化免疫反應後有分為「好反應」及「壞反應」,後者也可能導致發炎指數升高等。他說,目前各國都還在等待長效期的副作用數據出現,不要因為眼光短淺,就急著跑去混打,「如果打了之後三至五個月,可以讓你對變異株保護力提高,但是在往後一年至三年出現另一種罕見疾病或有致命可能,你還要不要打?」他指出,有民眾甚至打完第一劑疫苗,還沒滿兩周等抗體出現,就急著搶打第二劑,這樣做不只會讓兩劑疫苗無效,未來仍有染疫風險。「第一劑疫苗是激活、第二劑是用來增強,但激活是需要時間,如果急著打二劑,你以為已經穿上「金鐘罩」,開始放鬆日常防疫行為,殊不知浪費兩劑疫苗。」至於對於國際尚未向台灣有混打「AZ+莫德納」等實驗,對於闖關施打民眾是否要開罰。周彥宏表示,民眾對於新冠疫苗的恐懼是人之常情,不至於要開罰,而市政府若禁混打,就應該要接種紀錄等做得更確實,而非依賴小黃卡或貼紙。至於已混打的人應該由衛生單位進一步研究其身體狀況及長期的身體數據,「這些人也是身先士卒,也是臨床混打的寶貴數據之一。」國際對於新冠肺炎走向流感化,他指出,人類施打疫苗的歷史至少有50至百年,但肺結核也從來沒消失,未來新冠肺炎不會消失,好比當初新冠肺炎病毒是從蝙蝠身上而來,很可能現在透過疫苗覆蓋率提升,仍夠短暫讓它躲到動物或其他少部分群體。周彥宏提醒,除了Delta病毒株之外,未來時間拉長還會有更多變異株,是否要施打次世代疫苗或追加第三劑都是有可能的。「按照目前趨勢,未來可能要長期抗戰,變成每年都要施打疫苗,至於疫苗品牌非常多種,未來是否有機會混打,也會是研究的趨勢跟重點。」
-
2021-07-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719公告微解封作為?侯友宜:看疫情變化滾動檢討
新北今天僅有2例在居家隔離陰轉陽個案,沒有另外新增確診案例,針對是否在19日會有哪些微解封作為,市長侯友宜表示,病毒千變萬化,不可能因為0確診之後都0,病毒沒有阻斷乾淨都會反撲,要做好滾動式檢討,全力以赴接受挑戰,戒慎恐懼把疫情控制好。侯友宜表示,7月19日或是26日要解封什麼項目、朝哪個方向走,不能因為0確診就鬆懈,反而要更嚴謹,這幾天要看疫情變化,19日再去檢討,疫情是否穩當,哪些可以開放去落實防疫做到位,這都要滾動式檢討。16日換軌由中央接手接種疫苗的規劃,針對接種覆蓋率是否有可能提升,劉和然表示,覆蓋率國際有兩種算法,一個是以施打疫苗藥劑量來計算,因為有的人是施打一劑或是兩劑,會以總劑量除以該國或是該城市人口;另外是用施打人次來計算,把已施打過疫苗的人數除以該國或是該城市人數來計算。劉和然表示,台灣適合計算的方式各有不同討論,是否要先以每人施打第一劑來計算,75歲以上的施打率沒那麼高,因為長輩有很多因素擔心,包含個人身體狀況跟自願性問題,還有家人考量因為長輩年紀大的狀況,所以當時的施打率不高,為了因應相關狀況也有居家施打等。至於覆蓋率問題,劉和然說,15日之後交手給中央處理,現在有四個步驟有三個是中央處理,到最後一步驟接種疫苗,還是由地方來處理接種業務,包含第一線人員診所醫院持續提供,工作不分中央、地方,不會因為給中央後責任推給中央,疫苗接種要讓國人市民有更好防禦能力。新北市是全台人口數最多縣市,對於新北的接種站是否有計畫要擴增,侯友宜表示,新北市現在有327個接種站,未來都會在疫苗接種數量調整會擴充,該增設就會調整。
-
2021-07-14 名人.相性幸福
愛在瘟疫蔓延時?如何挽救新冠疫情下的性生活
由於新冠狀病毒的來襲,造成人們一直生活在恐懼、怨聲載道的氛圍當中。隨著時間流逝,經濟、生活資源的減少,讓每個人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過去美好生活逐漸破滅、負面感受與情緒也直撲而來。然而這些因素就像急性傳染病一樣快速侵襲著性慾與親密關係,導致性生活頻率瞬間降到冰點。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也證明了疫情對性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後疫情時代下的親密關係#1.以前都沒發現,老婆是個容易焦慮的人,直到疫情期間她變得好會啐念與發脾氣,在家老是督促我,凡摸過、用過、坐過的地方都要做好環境消毒與勤洗手,如果讓她發現我漏了一個沒做,她就立馬對我發飆,我快承受不住她的神經質了…— 32歲,老是被罵的人夫。#2.聽報導說,疫情嚴峻時在家也要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所以為了守護彼此的健康,我們分房睡吧!還有,從現在開始實施禁慾生活,你不能拒絕!等疫情結束後,才能恢復性生活!— 女友的防疫宣言。#3.之前從未意識到,老公吃飯時會發出「嘖嘖」的咀嚼聲,而這種聲音容易讓我心浮氣躁,直到防疫期間在家吃的每一餐都如此!好幾次我都忍不住大聲吼他,要他吃飯安靜一點!— 35歲,常出差的職業婦女。看完後,你是否也跟他們一樣,處在高壓危險的疫情環境下,壞情緒肆無忌憚地隨時轟炸而起,然而這樣的破壞力也扼殺了彼此間的性慾與親密!那該怎麼改善目前的現況呢?今晚,來點「小玩具」,喚醒性慾,bye了壞情緒根據性學研究提出,在固定的性生活中,嘗試添加一些新鮮模式或情趣用品,有助於恢復情慾和親密感。這對於身處在疫情期間鬥爭的伴侶來說,自慰是很好的減壓放鬆方式。也許病毒大流行期間無法有兩人的性生活,但可以享受一個人的性福時光。建議可以上網選購「小玩具」嘗鮮一下不同於以往的自慰遊戲,以解自己性需求的渴。一旦自己性慾獲得滿足,鬱悶的心情也能就此放晴,才不會老是看對方不順眼。等到疫情受到控制穩定後,恢復過往生活,親密關係也就得到改善。那麽,要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貼身小情人」呢?性福導師教你五個選購小撇步:撇步一、注意材質:盡量選用「醫療級」安全矽膠材質,無毒性與無環境荷爾蒙,對人體也較健康、舒服。撇步二、挑選造型:現在按摩棒的造型琳琅滿目、五花八門,有的外型輕巧可愛、顏色青春柔和、外觀時尚,讓人有被療癒的感覺。選購前,可先上網爬文看看專業分析其用途與使用方式,再決定購買。撇步三、可變化的功能性:喜歡刺激度高的你,可找振動變頻類,多樣式的振動強弱變化,可依照個人喜好耍玩,每種頻率都能帶給身體不同快感,愉悅的層次更豐富、高潮當然也像飛機一樣,咻一下就到目的地。撇步四、使用上的便利性:注意電力補充是否便易性高、續電力是否持久、最重要的是,它容易清洗與保存。撇步五、該知道的安全性:市面情趣玩具是裝乾電池,而乾電池是直流電,根本不會電人,就算放在水裡,弄濕電池,只會導致短路故障,也不會漏電。安全性一定是百分百,不需要擔心喔!
-
2021-07-12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怎麼都不理我了?小心寵物也會憂鬱症上身!
近日網紅Youtuber阿滴自曝罹患憂鬱症,經過一年治療已康復,並自述憂鬱症發作的症狀,包括焦慮、睡眠障礙、不自覺發抖等等。除了人以外,毛小孩也可能罹患憂鬱症,只是不會講話的牠們只會表現在行為上,飼主若觀察到以下症狀,應多多留意,必要時得找獸醫諮商。貓狗憂鬱症的症狀1.活動力下降如果你的寵物平常很好動、喜歡出門、在家跳上跳下,有一天卻突然變得文靜,很可能就是憂鬱症的徵兆。如同人一樣,憂鬱症患者通常都會逃避社交、活動力低落、害怕與人接觸。2.食慾不振引發食慾不振的成因不光是生理疾病,當有心理疾病時,一樣是會吃不下飯。當發現寵物飼料愈吃愈少,連最喜歡的零食都引不起興趣,若不是因為不舒服或偏食的原因,就得考量是否是心情抑鬱所致。3.嗜睡雖然動物的睡眠時間本來就比人類多,長達12~14小時,老狗則睡的更久。如果寵物睡的比以往更長,又不是老齡的關係,甚至飼主活動時仍窩著睡覺,懶得理你,很可能不是不愛你了,而是憂鬱症的徵兆。4.孤僻冷淡平常總愛找飼主玩耍的寵物突然變得耍孤僻,常常躲起來或偏好獨處,不跟人或是同伴互動,也可能是陷入抑鬱的情緒,如同人類的社交恐懼症。如何預防寵物陷入憂鬱症?憂鬱症這類心理疾病的成因相當複雜,但如果盡力維持寵物的身心靈健康,就能有效降低貓貓狗狗抑鬱的情形。1.多互動有些人對寵物的態度是有空才陪牠們,沒空就理都不理,但寵物也是需要社交的,如果主人能固定撥時間陪牠們玩、帶出去走走,能幫助牠們的心情穩定。2.多運動多帶狗狗出去走走,活動筋骨能活化自律神經和刺激大腦,讓心情變好;不出門的貓咪則能在家多設置跳台、層板等讓牠們活動,或是經常更換玩具讓牠們不無聊。3.良好生活習慣當寵物作息不正常、常被干擾、無法安心吃飯,都可能引發焦慮而導致憂鬱症,因此給牠們一個安適的環境,營養和睡眠充足,都能降低憂鬱症發生的機率。4.避免體罰有時寵物做錯事,主人會大聲斥責,甚至動手體罰,這樣容易造成牠們的心理壓力,因此在管教時避免做出會造成心理陰影的行為,否則不但沒達成效果反而讓寵物憂鬱症上身。
-
2021-07-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阿滴自曝罹患憂鬱症一年 揭宛如「行屍走肉」黑暗期
百萬Yourtuber阿滴自爆罹患了憂鬱症,經過一年的治療,目前也已逐漸康復,特地拍了影片分享這期間所學到的事,與大家分享。阿滴透露在去年忙完紐約時報刊登廣告的事宜後,開始出現一些憂鬱傾向,會覺得自己很爛,對工作得表現很焦慮,睡眠障礙很嚴重,會無故的哭泣,但當時並沒有警覺到自己生病,加上工作都一直是高壓狀態,持續了幾個月後,9月時他去台南演講,憂鬱症狀況就爆發,站在台上開始喘不過氣,無法好好思考,提不起精神,最後只能草草結束演講,回到台北後他半夜躺在床上發抖哭泣,這時才覺得自己真的不太對勁。9月底阿滴第一次去看身心科,一開始醫師診斷他是焦慮症,但後來狀況越來越嚴重,就開了抗憂鬱的藥給他,為了讓自己能快點好起來,阿滴除了去做心理諮商,也試過各種現代醫療發法,他形容那段黑暗的日子,宛如行屍走肉一般,每天都過得極度悲傷壓抑痛苦,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陷入一種毀滅性思考的迴圈,恐懼到身體會不自主的發抖,連微笑都很困難,情緒充滿著憂鬱焦慮,光是活著都覺得要費盡力氣。在經過一年的治療後,阿滴覺得自己的情況已經好很多了,目前可以恢復正常工作拍影片,與大家分享他這段時間的的心路歷程,希望可以幫助到一些也正在為憂鬱症所苦的人,提升大家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另外他也提出五點是覺得對於自己恢復有幫助的事情,第一個就是相信醫師說得話,按時吃藥,第二個改變對自己說話的方式,多給予自己一些正向與鼓勵的話語,第三個活在當下,不去想過去與未來,靜坐、冥想、瑜伽對他來說也是有幫助的,第四個有耐心,給予時間,對於療程要有耐心,在康復的路上不能急躁,最後一個是找到新目標與成就感,在慢慢恢復的過程中,可以藉由一些能穩定獲得成就感的目標,來讓自己能看到進步與找到自我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