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6
筆 文章
-
-
2020-07-16 科別.眼部
醫病天地/烈日下工作 防眼角膜灼傷
炎炎夏日紫外線強烈,小心長期曝曬造成眼睛傷害,1名50歲綁鐵工人因電焊,加上長期在烈日下工作,造成眼角膜灼傷急診求醫,經人工淚水及滋潤藥水治療2天後康復,眼科醫師奚道鈞提醒注意紫外線傷害,嚴重甚至可能危及視力。頭份市為恭紀念醫院最近收治1名綁鐵工人,他因焊接承受電弧光,且長期在工地工作曝曬太陽,導致眼球紅腫淚流不止急診,診斷是光傷害角膜炎,以人工藥水等治療,第1天改善7、8成,第2天恢復正常。奚道鈞指出,眼角膜灼傷運氣好可以自然好轉,但如果惡化,可能造成疼痛,甚至痛到張不開,萬一造成感染,也可能永久性傷害眼角膜,影響到視力,最好趕快就醫,此外,因紫外光過度曝曬造成的眼睛疾病還有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眼瞼皮膚癌等,還是小心為上。預防紫外線傷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避免陽光照射到眼睛,減少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紫外線強度最強的時間外出,防紫外線陽傘以深色的效果較好,可以配戴有帽緣的帽子及太陽眼鏡,太陽眼鏡必須有合乎標準的UV4 0鏡片或其他防紫外線標示,鏡片顏色以灰色及綠色為宜。奚道鈞表示,眼睛如果因日照而感覺不適,建議可以多閉眼休息、冰敷、滴人工淚液,平時可以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C、E及葉黃素來幫助抗氧化,如果真的都無法改善,建議及早就醫。
-
2020-07-16 科別.泌尿腎臟
泡泡尿苦惱 醫師:當心是腎臟病警訊
有泡泡尿症狀莫輕忽,若持續未改善,這可能已傷及腎臟功能,醫師提醒,應速就醫,避免病情加劇。56歲蔡先生,無任何慢性病史,也沒服用任何藥物,日前因呼吸喘來到台南柳營奇美醫院掛急診,經抽血檢驗及胸部X光檢查,發現其腎臟功能已很差,且有急性肺部積水。詢問後發現,蔡已有泡泡尿一段時間,緊急血液透析治療,呼吸急促情況慢慢改善,但是腎臟功能沒有明顯恢復,須長期洗腎治療。柳營奇美醫院腎臟科醫師黃于恬表示,台灣是世界有名洗腎王國,泡泡尿就是腎臟病警訊之一。但不是所有泡泡尿都是有問題,關鍵在於分辨尿液中溶質是否存在蛋白質,也就是蛋白尿。她說,正常生理情況下,如尿液速度較快、溶質濃度較高而改變尿液的表面張力,小便時可能會出現泡泡;此外,發燒、感染或運動導致腎臟過濾通透性改變時,也會造成暫時性蛋白尿,通常會在引發因素消失後消失,民眾不用太過於緊張。此外,也有可能是好發在年輕男性、良性「姿勢性蛋白尿」,與活動和站立有關,躺著時即不會有蛋白尿發生,通常隨著年紀增長後逐漸改善。但若是蛋白尿伴隨水腫、高血壓、疲倦等其他系統性的表徵,就應進一步檢查來分辨小便形成泡泡原因。黃于恬說,臨床上最常造成蛋白尿原因是糖尿病腎病變,台灣洗腎病人有4成以上是因糖尿病腎病變惡化導致末期腎病變,比例相當高,且糖尿病病人出現微量蛋白尿的時間,往往比腎臟功能惡化的時間早,心臟疾病產生機會也會因微量蛋白尿出現而上升。另外,有些嚴重的蛋白尿會合併下肢水腫,臨床上稱為腎病症候群,這類病人過去並沒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卻意外發現有蛋白尿,此時則需安排腎臟切片和染色才能夠確診,也才能做正確治療。她建議,糖尿病腎病變的病人,應要更積極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壓,採取低蛋白飲食,並定期做尿液及腎臟超音波檢查,有抽菸者務必要戒菸,早期發現蛋白尿,早期介入治療。
-
2020-07-15 科別.兒科
嬰幼兒腹痛哭鬧 竟是「腸套疊」
花蓮一名1歲張姓男童哭鬧不安,雙腳往腹部縮起來,在床上翻來覆去,母親驚覺不對勁,趕緊到花蓮慈濟醫院掛急診。小兒腸胃科醫師張雲傑立即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是「腸套疊」,遂以超音波搭配生理食鹽水灌腸,做腸套疊復位術。醫師提醒,若孩子異常哭鬧、嘔吐等,應儘速就醫檢查。張雲傑表示,腸套疊是好發於1歲前後的嬰幼兒,會出現反覆哭鬧、無法安撫、找不到舒服的姿勢,甚至不想進食、嘔吐等狀況,腹痛的頻率會愈來愈密集,每10至15分鐘陣痛,照顧者應提高警覺。張醫師比喻,腸套疊就像手指綁上橡皮筋的感覺,綁得愈久,腸子局部組織會缺血壞死,阻塞的症狀會變得非常明顯,無法抑制。當孩子解出果醬狀的黏液便,就是腸子已經「打結」一段時間了,照顧者應盡快帶孩子就醫檢查。「還好媽媽夠機警」張雲傑說,腸套疊是嬰幼兒期常見的腹部急症,由於小孩子無法表達自己哪裡不舒服,必須仰賴照顧者的觀察;而張小弟因為有煩躁不安及哭鬧的現象,好在家長能及時發現病情,讓孩子得到正確診治,預後情況相當良好。若病情一拖再拖,來不及治療,就可能導致腸壞死,甚至休克、死亡,需多加注意。雖然至今仍不清楚腸套疊真正的致病因素,不過好發於春夏季節交接和初冬時期,此時正是胃腸炎盛行的時候,所以相關研究認為腸套疊和腺病毒腸道感染有很大的關連。
-
2020-07-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你是他的誰?」——同志就醫時會遇到什麼問題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多元性別教育」。這幾年同志友善的實務議題在台灣社會受到更多的重視,同時也看到政府立法方面也有更開放的空間。在偶然的機會聽到徐志雲醫師對醫護人員繼續教育的演講,才發覺這議題迄今未曾在這專欄介紹過。非常高興有機會邀請徐醫師的團隊寫了這三篇文章,讓我們有機會循序漸進地更了解這重要的議題。在台灣的醫療場域中,當一位男同志就醫時,會面臨哪些出櫃與不出櫃的處境呢?同志的另一半在就醫環境中又會是什麼角色?我曾因為嚴重的腸胃炎送急診住院,這篇文章是我寫下2015年當年住院的十五天裡,體驗到自己的同志身分與醫護人員、醫療環境的互動。伴侶該如何出櫃在醫病關係中,醫護人員握有同志病人不了解的醫療處遇知識與權力,也因此,同志病人難免會擔心向醫護人員出櫃後,會在醫療處遇上得到差別對待。我是被抬上救護車送進急診室的,記得從救護車來接我開始,一路陪著我的伴侶就被詢問「你是他的誰?」一直到急診室把我安頓好,大概就被詢問了五、六次。我伴侶的回答起初一直都是:「我是他朋友。」直到他到急診室的檢傷分類櫃台幫我處理掛號,他才回答:「我是他男朋友。」(事後聽他說對方聽到這個答案時面露驚訝)而後來急診室的幾位醫師來問診時,他則又改為回答:「我是他朋友。」我其實不知道他當時是如何決定哪次詢問要出櫃、哪次不要出櫃的,但當時躺在擔架上哀號的我聽到這些詢問,內心其實會對於出櫃後醫護人員如何對待我這位同志病人有著擔心。雖然理智上我知道醫護人員應當一視同仁面對眼前的病人,但我仍不免想,醫療人員是否都跟上時代的腳步,能夠理解同志族群,並且予以友善對待呢?伴侶與原生家庭在醫療中的接觸同性婚姻在台灣雖然已經在2019年合法化,但要如何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落實權利保障,其實還是會碰觸到同志伴侶與其原生家庭的關係。在碰觸的過程中要如何協商,或是會經歷什麼樣的過程與磨合,就不是法律所能完全處理的。在急診室時,我的伴侶問我是否該打電話給我媽,請她趕來醫院。我當然說「好」,因為當年(2015年)的我們還無法結婚,我知道如果接下來要動手術,他是沒辦法在手術同意書上的家屬欄位簽名的。但我內心也想著:好險他和我媽很熟悉且關係很好,否則我可以想像他接下來要體驗到的,就是在我媽面前隱瞞身分,或是我媽知情但雙方關係仍不好的尷尬與難受的互動。同志生活圈在醫院中也面臨出櫃對同志病人來說,同志社群很有可能是相當重要的支持者與照顧者來源,而醫護人員是否能看見或意識到這點?看見或意識到之後,又該如何與之互動?我住院的十五天裡,照顧我的除了我媽和我的伴侶之外,就是我的三位同志朋友。我的伴侶還在我的工作地點(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裡,幫我找了好幾位願意晚上來排班照顧我的義工朋友們。每當醫護人員或隔壁床的病人與家屬說起:「你的這幾位朋友人真好,來照顧你」,我都只能給予微笑,沒辦法回應什麼。只有一次是剛入住隔壁床的病人問起:「你和這些朋友是怎麼認識的?」我和那位朋友在被追問的過程中,答出:「是在同志諮詢熱線當義工認識的。」好像是當天晚一些或隔天,我就聽到護理師跟我說那位病人要求換病房,我內心想:該不會就是我在腦中腦補的那些歧視我和我朋友的爛理由吧?同志醫療人員的現身而剛剛這位護理師其實是一位女同志,我會知道是因為她在胸前別著一個彩虹徽章,第一次看見時心裡十分激動,還特地跟我的伴、老媽、來照顧我的朋友們說。激動的原因是我這位病人的同志身分,總算在這間醫院裡找到共鳴與同伴。但實際上並非是這間醫院能敏感到「病人之中有同志」且表達友善,其實只是一位同志醫護人員自己主動在個人層次上於職場現身。而且這位女同志護理師說,我們還是她在這間醫院別上彩虹徽章這麼久,極少數主動問她有何涵義的人。嚴格說起來,這間醫院沒有在醫病關係、勞雇關係與員工的人際互動中,看見我(病人)與這位護理師(員工)的同志身分。唯一展現出性別敏感度的地方,只有看見這間醫院在硬體上設有性別友善廁所。男同志住院時最常被詢問的問題是……除了這位女同志護理師有和我們聊起彼此的同志身分之外,首次主動想要詢問我是不是同志的醫護人員,就是在我住院多天後,因為發燒反覆不退而前來會診的感染科醫師。當我知道感染科醫師要來會診時,內心就有底可能要出櫃,果不其然在問完我的出國旅遊史後,就問我:「有沒有女朋友?」當時我媽就在我身旁,但我也就直接回答:「我是男同志,我知道自己的HIV狀況是陰性,但如果你還是想檢查,我OK沒問題,你可以抽血檢查。」當感染科醫師問診結束離開病房後,我媽就開始十分擔心,還打電話給我的伴侶想多做確認。而我內心在想這段問診過程,是否有可能更細緻一些?今天我剛好是一位已經對媽媽出櫃的同志,所以我據實以告。如果換做其他同志病人,不知情的家人在旁邊,面對醫師詢問跟性有關的病史時,真的能誠實自在地提供病情資訊嗎?後續是否馬上引起巨大的家庭風暴?醫護人員是否可以理解,男同志病人在面對被詢問是否可能感染HIV時,會有著很複雜且差異甚大的反應?可能是不想在家人面前討論、可能是自己也十分害怕感染、可能是在聽到愛滋二字後就完全停頓不知如何反應、可能是像我一樣地被勾起汙名的憤怒、可能是更多更多的可能......。落實同志友善的醫療環境以上就是這段住院過程中的簡要紀錄與我的思考,我和男友平常都處於滿公開的出櫃狀態,都在同志機構工作,身邊也有許多同志朋友,但即使如此,面對陌生的醫療環境以及還不確定是否友善的醫護人員,我們當下的直覺反應都是先隱藏自己的同志身分,等確認安全之後再慢慢出櫃。在這幾年台灣風起雲湧的同性婚姻立法過程之下,台灣民眾(當然也包括醫療人員)可能更常聽過同志了,但是否真的能對同志有正確的認識,而不是被侷限在刻板印象甚至是污名中,依然有賴醫療體系裡提供多元的教育訓練,並且從醫療機構的制度中就開始落實同志友善政策,在醫療環境中多展現一點對同志友善的訊息,我想這樣對於同志病人來說,也能夠在就醫的過程中更加自在。
-
2020-07-15 科別.腦部.神經
缺血性腦中風 黃金治療時間僅3小時
炎炎夏日,一名50歲的林先生在洗澡時突然左半身無力倒地不起,送醫初步判斷為腦中風,衛福部桃園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張書華指出,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是目前唯一被認為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有效的藥物,但僅限於發病3小時內使用,能即時治療的患者有限,有待加強宣導「中風黃金救援時間」的觀念。林先生在洗澡過程中,因左半身無力倒地不起,妻子見狀趕緊撥打119救援,醫護人員在20分鐘到達,並依急性腦中風處置,確定發病時間並做完初步判斷為腦中風,將病人送上救護車後,立即與醫院急診室連絡,到院後經評估為發病2小時內,立即啟動急性腦中風團隊治療流程,包括請神經內科及神經外科專家會診。張書華表示,依據台灣腦中風學會,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指引,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IV rt-PA thrombolysis)須在腦中風症狀發生3小時內,並需要經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年齡須在18歲以上,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江俊宜補充,目前使用靜脈注射rt-PA,已無年齡大於80歲的限制。,另外,在美國國衛院腦中風評估表(NIHSS)的分數須≧4且≦25分。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還要排除臨床禁忌症,張書華說,若過去有顱內出血病史、近3個月有中風病史、嚴重頭部創傷、急性心肌梗塞,近14天曾動過大手術,近21天有胃腸道或泌尿道出血等都不適合,其他臨床禁忌症則以醫師的評估表為準。治療風險,有100為病人使用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有6個病人可能引起腦部出血的危險,不過有研究顯示此種藥物並不會增加死亡率。、衛生福利部指出,腦中風測試「G+FAST」包括動眼 (Gaze)測試,請患者凝視前方筆尖,當筆尖移動時觀察眼球轉動情、 臉部(Face)測試,請患者露出牙齒,觀察嘴角兩側是否對稱、手臂(Arms)測試,請患者閉眼平舉雙手約10秒,觀察是否能兩側對稱平舉、言語(Speech)測試,請患者說一句話,評估言語功能是否正確且清晰、時間(Time),3項以上異常則為陽性反應。
-
2020-07-14 新聞.健康知識+
海邊曬傷怎麼辦?醫師教你「曬後保養急救術」千萬別做這5件事
編按:近日是國內旅遊的旺季,許多人因無法出國只能在台灣外島享受「偽出國」的海灘假期樂趣!水上活動最熱門的包括SUP、獨木舟、衝浪、浮淺等,泡在海水裡可能很舒服沒什麼沒感覺,但上了岸看到自己的膚色,絕對會很有感,此時,沒做好防曬就會有曬傷的問題,該如何處理曬傷後的問題,是渡假回來最大的課題。紫外線接收量!水波折射 讓你黑上加黑馬偕醫院台東分院急診室主任王仲毅表示,不管海邊、湖畔或溪間,只要是沒有遮蔽物的玩水處,紫外線透過水波折射,人體接收量都會比在陸地大。此時人體肌膚雖然感受到水的沁涼,但若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反覆塗抹防曬乳等,長時間下來,皮膚組織就可能受傷。除了玩水場所要防曬,到遮蔽物偏少的戶外場所,或長時間曝曬陽光下運動,基本的防曬衣物包括薄長袖、長褲或袖套、帽子等都是必備,且效果最好。只是王仲毅說,有些人怕熱,寧願勤抹防曬乳,他提醒,要視膚質敏感度需求,用對產品。王仲毅指出,出門在外「防不勝防」,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依人種的不同、DNA的差異,也考驗肌膚對陽光的耐受性。皮膚一旦發紅、發燙就是曬傷前兆,一旦曬傷,就需依照曬傷的不同程度處理。一級(輕度)曬傷處理:沖水降溫、散熱、冰敷主要是皮膚發紅、發燙,王仲毅說,此時可以沖水降溫、散熱,簡單地冰敷。清潔後也可以塗抹成分單純、無刺激性、非油性的保養品,最常見蘆薈露等保溼或鎮定產品,但也要注意肌膚是否過敏。有些人在此階段耐痛性不佳,會到醫院就醫使用止痛藥,但他建議只要不再曬太陽,短期間就會好轉,沒必要服止痛藥。二級(中度)曬傷處理:保持患部乾淨、別弄破水泡已可見水泡,皮膚紅、腫、痛,若要自行護理,首重保持患部的乾淨與清爽,不要弄破水泡;患處面積若大,王仲毅建議就診,由醫師開立抗生素藥膏,避免水泡破掉感染。三級(重度)曬傷處理:手術清創、住院治療會讓皮膚出現壞死症狀,甚至會變白或變黑,此時必須手術清創、住院治療。但王仲毅說,這較不常見,畢竟曬傷引起的疼痛令人難以忍耐,患者多半不會放任至此。別讓傷更傷 肌膚曬傷 別再堅持化妝一般來說,輕微曬傷以鎮靜、舒緩肌膚為首要,而後才強調保濕;太嚴重的曬傷不要使用任何肌膚保養品或化妝品,以免刺激皮膚,使得患處更惡化或病變。王仲毅表示,許多女性即使臉部肌膚曬傷,還是要用保養品、化妝品,反而更傷害皮膚,使患處惡化;成分單純的保養品多少還有保濕效果,但化妝品含可能含化學成分,此時絕對碰不得!另外,早期曾見患者以周邊唾手可得的冰涼物品塗抹患處,例如牙膏、油性藥膏等,「自以為」有鎮定效果,其實是錯的。曬傷後 這樣處理1.使用具鎮定、保濕效果的保養品,例如洋甘菊、蘆薈等乳液或凝露等,皮膚較敏感者要小心使用。2.冰敷,但不要以冰水或冰塊直接碰觸肌膚,以毛巾區隔,每次敷10分鐘為佳。3.大量補水。4.充足睡眠。5.使用抗敏感、溫和的清潔產品。曬傷後 千萬別這樣做1.塗抹不適當的清涼藥品或牙膏等非肌膚用品。2.使用面膜、化妝品。3.再度曬太陽。4.為解熱而將皮膚長期泡水裡,或直接接觸冰塊。5.戳破水泡,會引發感染。
-
2020-07-14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皮蛇圍身體一圈會致命?延誤治療,這件事比死亡更恐怖
高齡85歲柯爺爺左腿出現大面積紅疹水泡,65歲張伯伯右臉頰莫名腫痛,刷牙漱口時水居然從右嘴角流下,50歲蔡阿姨頭痛一週左臉開始出現紅色水泡,這三位經過確診均為帶狀皰疹,有傳言:「皮蛇圍身體一圈會致命!」,姑且不論至命與否,後遺症更困擾,因此,應該及早治療,避免留下後遺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帶狀皰疹好發於超過50歲、疲勞、睡眠不足和急性感染如重感冒後,以及免疫功能較弱的慢性疾病族群身上,在發疹前幾天至數週前,身體某側會出現皮膚成串紅疹水泡、異常疼痛、刺癢、灼熱等症狀,在3天至兩週內水泡進入潰瘍階段,此時,容易被細菌感染而造成結痂。柯爺爺一年來深受腰痛所苦,平時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加上疫情關係,更不喜出門走動,連帶食慾不振、鬱鬱寡歡,直到一週前右腿出現一串串紅疹水泡,因為不痛不癢(腰痛有在服用止痛藥),原以為是皮膚過敏,本想藉貼人工皮改善,家人見狀驚覺不對勁,趕緊帶爺爺赴醫檢查,幸好帶狀皰疹尚未造成疼痛,住院透過抗病毒特效藥治療5天後,終順利返家。張伯伯則因右臉頰感到刺痛且紅腫,起初先至急診打消炎止痛針,也吃了特效藥,但症狀一直沒有有轉,直到耳朵疼痛到無法入眠,某天早上起床刷牙發現無法控制嘴巴肌肉,右眼也閉不起來而前來求診;醫師發現帶狀皰疹侵犯第七、八對腦神經,但因為沒能及時治療,即便藥物治療後恢復良好,但仍留下視力受損、右側臉頰肌肉僵硬等後遺症。蔡阿姨則因左側頭部疼痛近一週,起初赴醫檢查並無查出病症,認為休息一下應能好轉,直到左額頭出現紅疹水泡近5天,改至過敏免疫風濕科檢查,發現帶狀皰疹長在第五對腦神經(即三叉神經),已引起結膜發炎,左眼視力也變得模糊。蔡肇基表示,上述患者皆因免疫力低下引起帶狀皰疹(俗稱「皮蛇」),許多人小時候得過水痘,即便痊癒後,引起水痘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並不會被消滅,而是潛伏在體內神經節,待人體免疫力變差,再從神經節內活化,並沿著該神經節所發出的神經擴散,引起皮膚及神經症狀。其中若帶狀皰疹發生於臉部上1/3區域、耳朵或私密處和肛門附近,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臉部上1/3區域可能造成結膜炎、角膜炎、鞏膜炎、葡萄膜炎、青光眼及視力受損等後遺症;若是長在耳朵附近,則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眩暈、耳鳴,聽力受損等情況;而長在私密處附近,會因膀胱、肛門無法放鬆,影響大小便控制。蔡肇基提醒,因此,若能早期於72小時內確診,並投予抗病毒特效藥,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痛,有助縮短病程。此外,也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有免疫功能較弱的慢性病,可施打一劑帶狀皰疹疫苗,能有效降低未來患病機率。延伸閱讀: 眼睛也會「長皮蛇」! 醫警告這2種人發生率高 「皮蛇」好了還很痛是怎麼了?
-
2020-07-14 新聞.健康知識+
熱傷害高2.6倍 男性別怕撐傘
最近日日動輒35度℃以上高溫,七月一日到十日,短短十天,熱傷害至急診就診人次創四年新高,男性就診人次是女性的2.65倍。女生怕曬黑,夏季防曬全副武裝,男生不怕曬黑,卻可能因此忽略防止熱傷害的重要性,專家鼓勵男性撐傘避暑,別擔心撐傘有損男子氣概,暗色傘遮陽有型又能防中暑。大太陽撐傘 可降體感溫度5℃預防熱傷害,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及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科教授高偉峰都認為,「多喝白開水」最重要。朱柏齡提醒,千萬不能等到口渴再喝,建議跑步時,每15至20分、走路時每30分鐘,就應補充250至300㏄的水分。大熱天不想中暑,應選對外出時間,朱柏齡建議,減少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在外逗留,若必須白天外出,可準備避暑三大法寶「太陽眼鏡、寬邊帽及陽傘」。尤其很推薦撐傘,可降體感溫度5℃,他近日嘗試撐傘在大太陽下走路,同樣走半小時,感覺涼快多了。不少男性擔心撐傘遮陽,會被投以異樣眼光,朱柏齡說,如果不敢拿亮色的傘,「其實暗色傘遮陽效果更好」。他曾親自測試,撐著塗有銀色面料的黑傘,才短短兩分多鐘,四周溫度瞬降5.5℃,推測可能是全黑的傘隔絕紫外線的量最多,淡色傘隔絕紫外線的量反而較少。許多人以為撐陽傘是女性專利,但朱柏齡認為,「傘只是一種工具,並沒有性別區分。」日本兩年前因應極端氣候,政府已著手推行男性撐傘運動,希望我國政府也跟進,推動夏天男性撐傘運動。陰涼處噴酒精 短短10分鐘降溫另外,在皮膚上噴水或防疫酒精,也是降溫的好方法,這是愛實測的朱柏齡在今年六月底的新發現。他在體感溫度38℃的上午九時跑步,跑40分鐘體溫直逼38.6℃,躲到陰涼處用防疫酒精噴頸部、腹部與四肢,利用對流原理加速散熱,短短10分鐘體溫就回到37.6℃,比自然降溫快半小時。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也有助於散熱,人體內的熱能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寬鬆的衣服可以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能帶走消散。室內也可能發生熱傷害。室內因空氣不流動,環境溫度不斷升高,或在室內忘記喝水,都是導致室內熱傷害發生的原因,尤其老人和兒童對溫度調節能力比較差,更是高風險族群。室內也可能熱傷害 別忘喝水高偉峰表示,家住頂樓或僅一層樓的平房,容易在太陽直射下產生溫室效應;下雨前濕度高,也容易使散熱速度降低,此時保持空氣對流,是最好的解決方法。若在室內想省電費、不開冷氣,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熱傷害徵兆,包括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甚至無法流汗、頭痛、嘔吐抽筋、昏迷等,高偉峰提醒,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喝加上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速度就醫。
-
2020-07-13 新聞.健康知識+
三大法寶不夠!降溫防中暑,醫師推薦噴這個
天氣好熱,避暑三大法寶「太陽眼鏡、寬邊帽及陽傘」,現在可以再加一樣,那就是防疫酒精。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經常實測,他發現,在皮膚噴水或防疫酒精,也是降溫的好方法。這是朱柏齡在今年六月底的新發現,他在體感溫度38度的上午九時跑步,跑40分鐘體溫直逼38.6度,躲到陰涼處用防疫酒精噴頸部、腹部與四肢,利用對流原理加速散熱,短短10分鐘體溫就回到37.6度,比自然降溫快半小時。他表示,透過蒸發、對流法幫助身體降溫,多點喝水也有降溫效果。預防熱傷害,朱柏齡及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科教授高偉峰都認為,「多喝白開水」最重要。朱柏齡提醒,千萬不能等到口渴再喝,建議跑步時,每15至20分、走路時每30分鐘,就應補充250至300毫升的水分。另外,最近日日動輒攝氏35度以上高溫,七月一日到十日,短短十天,熱傷害至急診就診人次創四年新高,男性就診人次是女性的2.65倍。女生怕曬黑,夏季防曬全副武裝,男生不怕曬黑,卻可能因此忽略防止熱傷害的重要性,朱柏齡鼓勵男性撐傘避暑,別擔心撐傘有損男子氣概,暗色傘遮陽有型又能防中暑。大熱天不想中暑,也要選對外出時間。朱柏齡建議,減少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在外逗留,若必須白天外出,可準備避暑三大法寶「太陽眼鏡、寬邊帽及陽傘」。朱柏齡尤其推薦撐傘,可降體感溫度5度,他近日嘗試撐傘在大太陽下走路,同樣走半小時,感覺涼快多了。不少男性擔心撐傘遮陽,會被投以異樣眼光,朱柏齡說,如果不敢拿亮色的傘,「其實暗色傘遮陽效果更好」。朱柏齡曾親自測試,撐著塗有銀色面料的黑傘,才短短兩分多鐘,四周溫度瞬降5.5℃,他推測,可能是全黑的傘隔絕紫外線的量最多,淡色傘隔絕紫外線的量反而較少。許多以為撐陽傘是女性專利,但朱柏齡認為,「傘只是一種工具,並沒有性別區分。」日本兩年前因應極端氣候,政府已著手推行男性撐傘運動,希望政府跟進,推動夏天男性撐傘運動。另外,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也有助於散熱,人體內的熱能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寬鬆的衣服可以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能帶走消散。除了在大太陽下過度運動,室內也可能發生熱傷害。室內因空氣不流動,環境溫度不斷升高,或在室內忘記喝水,都是導致室內熱傷害發生的原因,尤其老人和兒童對溫度調節能力相對比較差,更是高風險族群。高偉峰表示,家住頂樓或僅一層樓的平房,容易在太陽直射下產生溫室效應;下雨前濕度高,也容易使散熱速度降低,此時保持空氣對流,是最好的解決方法。若在室內想省電費不開冷氣,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熱傷害徵兆包括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甚至無法流汗、頭痛、嘔吐抽筋、昏迷等,高偉峰提醒,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也可喝加上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速度就醫。●預防熱傷害五招:1. 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別在戶外太久2.撐暗色傘3.戴帽,最好是寬邊帽4.噴水或防疫酒精在皮膚5.跑步時每15至20分鐘、走路時每30分鐘,喝水250至300 cc
-
2020-07-13 癌症.肺癌
胸腔X光未追蹤 胸悶氣喘發現晚期肺癌
70歲劉先生有糖尿病及心臟病史,曾在50歲時得過肺結核,菸齡40年,8年前戒菸,2年前照過胸腔X光並無異常,之後在心臟科及耳鼻喉科門診規則拿藥服用,未再繼續追蹤胸腔X光。今年5月。劉先生掛急診,因為持續喘及胸悶一周以上,但沒有咳嗽也沒什麼痰,沒有胸背痛,必須墊高枕頭才能睡覺,無法散步運動。急診照胸腔X光顯示,右上肺靠近縱膈腔處有一團腫瘤,接著做胸腔電腦斷層,發現雙側上肺葉都是長期抽菸導致的瀰漫性肺氣腫,難怪劉先生會喘。後來住院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晚期小細胞肺癌,胸椎有癌細胞轉移。由於外科手術已無法將癌細胞完全切除,接受化療、放療等輔助性治療。肺癌死亡率已十年排名第一,致死率高,關鍵在太晚發現、早期症狀不明顯,也可能與常見的肺部疾病,如輕度慢性支氣管炎、心血管疾病症狀類似,所以被忽視或誤判。若民眾持續咳嗽且未見好轉,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無預警體重下降、食欲不振,以上多屬於晚期肺癌症狀,胸腔X光大多已經可見不正常的病兆。早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有五成,晚期存活率只剩下兩成,晚期肺癌無法治癒,只能延長生命。胸腔X光是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一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肺癌診斷率較優,可降低肺癌死亡率達20%。建議肺癌高風險族群,如經常接觸油煙者、石綿粉塵職業暴露者、空氣汙染者、氣喘肺阻塞患者、肺纖維化患者、肺結核患者、有抽菸者、肺癌家族史者、年齡大於50歲民眾,每年定期照X光,再視情況包括輻射劑量考量及個人對肺癌風險承受度,決定是否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
2020-07-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壓力山大 四成醫院員工中重度疲勞
台灣上半年成功防堵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醫護人員功不可沒,同時也背負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心理壓力和辛酸,隨著疫情趨緩才逐漸浮現出來。最新一期《台灣醫界》刊登的一篇院內調查顯示,境外移入病例開始大量湧現的三月,即便是所屬縣市確定病例很少的醫院,全院平均仍高達四成員工自覺達到中重度疲勞,在感染風險較高單位的員工感覺中重度疲勞比例更高。位處雲林海線的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在今年3月4日到19日間針對院內600多位25至45歲員工進行調查,其中一半以上完成問卷。結果顯示,急診、隔離 病房、加護病房、胸腔及呼吸照護病房等一級風險單位,員工自覺工作疲勞達到中重度的比例高達44%。一級風險單位的自覺工作壓力明顯高於全院平均值(40%),也高於其他病房、門診、檢驗放射等二級風險單位(40%)。行政單位及藥局等三級風險單位達到中重度疲勞的比例最低(38%),此外,全院有少數員工(7%)達到需要專業諮詢或精神醫療介入的中重度情緒困擾。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觀察,在這次疫情期間,醫院員工感受到的壓力程度,至少與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首先是過去的經驗,如果是有經歷過SARS的員工,面對輕症為主的新冠肺炎就不會那麼害怕,所以確實觀察到比較年輕的員工會比較焦慮。第二的因素是,員工是否對疾病和感染控制具備有正確、更新的認知。黃高彬表示,如果醫院有運作成熟的感染科和感染控制單位,定期提供最新疫情和醫療新知,就會比較安心。像是中國附醫就有定期舉辦很多衛教活動,幾乎每週都會更新資訊。最後一個因素是員工家人的態度。黃高彬表示,有些醫院員工即便自己很了解、不緊張,但是他的家人不懂、緊張,如果又剛好是家中比較具權威地位的家人,員工的心情還是會被影響到,更擔心工作的風險波及到家人。黃高彬表示,這份調查反映了今年二、三月的時候,中部可以說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包括染疫來台的中國女性旅客、彰化群聚感染,中部的大醫院或多或少都收治過確診病例,後來三月疫情轉變為境外移入個案為主,壓力才逐漸明顯集中在北部地區。黃高彬說,目前不會擔心秋冬疫情再起,現在全球疫情持續延燒,往好的方面想,也許能加速帶動相關預防治療的技術開發,也能夠讓人類群體保護力提升。不過,台灣身為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疫苗的開發,「如果有疫苗打下去,就不用怕了。」
-
2020-07-12 科別.泌尿腎臟
多喝水沒事?醫師提醒飲食少鈉、飲水過量小心水中毒
日頭赤炎炎,要預防中暑,水分補充是一大關鍵,醫師提醒,尤其是老人家、小孩子、戶外工作者,以及肥胖、三高患者,更要留意水分補充。感知不靈敏 老人、小孩易脫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科主任簡立建說,水分不夠會造成脫水,出現疲倦虛弱、暈眩、惡心嘔吐、體溫上升等症狀,老人家、幼童對身體缺水的感知較弱,比較不容易覺得渴,或較不會表達,因此是脫水的高危險群。另外,三高患者也是高危險群,一旦身體缺水,血液濃稠度變高,也會影響血流,易造成血栓,增高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甚至昏倒、休克。尿出烏龍茶色 快喝水、補充電解質要如何判斷身體是否缺水,該趕快補水,有三大徵兆:1.觀察尿液顏色正常尿液應呈淡黃啤酒色,顏色愈濃,水分愈不夠,一旦尿量少,甚至是排不出尿,也代表體內缺水。簡立建建議,戶外工作者最好一、兩個小時就排尿一次,觀察尿液顏色,可大概了解體內水分情況,若呈現烏龍茶色澤,就太深了,要趕快喝水,並適度補充電解質。2.觀察流汗狀況若身體覺得熱又流不出汗,也是缺水的徵兆之一。3.做捏皮試驗捏起手背皮膚,正常狀況下指頭一放開,皮膚應會立即彈回,若仍皺縮沒彈回,代表已嚴重缺水。至於小孩子,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說,若尿布久乾不濕,或哭時沒眼淚,嘴唇乾乾的,都是水分不足,若眼窩、囟門凹陷,更是嚴重缺水。飲食少鈉、飲水過量 小心發生低血鈉「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廣告詞,但喝太多水,也會為身體帶來麻煩,可能導致電解質不平衡,簡立建說,「中庸之道很重要,過猶不及,喝太多太少都是問題。」簡立建說,有些老人家飲食講究減鹽清淡,避免吃太多鈉,炎炎夏日裡擔心脫水,喝水喝過了頭,愈喝愈累,全身虛弱無力,原以為是中暑,被送到醫院才發現是「低血鈉」,即俗稱的「水中毒」,血鈉值只剩125、126mEq/L(正常值為135-145 mEq/L),治療後才恢復正常。鈉離子會隨汗液、尿液排出,夏天裡,戶外工作者、長時間運動的人因身體大量流失水分,血中電解質偏低,若只喝水,沒適度補充電解質,反而會更稀釋,出現頭暈、身體虛弱等「低血鈉」症狀。少量多次喝 牛飲反讓水流失要喝多少水,和體重有很大關係。朱柏齡說,一般情況,可以每公斤體重至少30c.c.水推算,以60公斤為例,一天至少要1800c.c.水,這包括飲料、湯、水果等水分在內。若是戶外工作者、長時間運動,因水分揮發量大,就要再增加。很多人習慣等到口渴才喝水,事實上,口渴時身體已缺水,朱柏齡說,最好少量多次喝,每次喝200、300 c.c.,不要一口氣牛飲1000c.c.。一次灌太多水,腎臟收到進水太多的訊號,反加速排尿,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沒足夠時間送到身體各處。心腎功能差 飲水嚴格控管至於心臟、腎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喝水更要適度。簡立建建議,可量測尿量,推算喝多少水,若一天排尿量是1200c.c.,加上揮發量,約喝1800 c.c.水,若喝進的遠超過尿出來的,兩、三天下來心臟就會受不了。這類患者應每天量體重,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另外,簡立建提醒,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夜晚入睡前千萬別喝太多水,除了半夜上廁所會干擾睡眠,睡覺平躺時,過多水分可能回流蓄積在心、肺,出現「充血性心臟衰竭」,造成肺水腫、換氣不良,必須坐起來喘氣,否則會覺得呼吸困難。這類患者經常在天快亮時被送到急診室,一定要特別留意喝水量。
-
2020-07-12 新聞.健康知識+
聽到打雷先蹲下 專家教你「避雷姿勢」把傷害降到最低
台灣每年3至10月是落雷的高峰期,有「花蓮救命王」之稱的彭康祐表示,雷擊發生時,避免在空曠處,也不要在樹下,勿高舉金屬物品,像是雨傘等。若不幸遇到雷擊,應立即蹲下,記得踮腳尖、腳跟要互相碰觸,且雷擊會有爆炸音,記得眼睛閉上、摀住耳朵,將傷害降到最低。要是有人遭到雷擊倒地,要把握先急救、再求救要領,或許能挽救性命。避雷姿勢 把傷害降到最低由於每年雷擊傷亡人數非常少,消防署沒有正式統計。上個月有登山隊在汐止新山夢湖的登山步道健行,撐傘隊員遭雷擊灼傷,幸無生命危險。去年7月,桃園一名吳姓建築工人被雷打死,手部有燒灼痕跡;2012年,台中張姓婦人在樹下躲雨遭雷擊,全身皮膚20%三度灼傷。花蓮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科小隊長彭康祐表示,在雷擊一剎那間,人體毛髮會有靜電及刺麻感,這時要趕緊採取「避雷姿勢」,立刻蹲下、踮腳尖,後腳跟要互相碰在一起,形成最短的迴路,讓電快速通過,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記得不能趴在地面上,反而更容易觸電。同時雷擊時空氣會有爆炸音及光電反應,要摀住耳朵、閉上眼睛,避免打雷聲和強光傷害。心跳停止 先急就再求救彭康祐說,打雷是直流電,與家電的交流電不一樣,雷擊一瞬間電就通過,不會停留在人體內。若不幸身邊的人被雷擊,首先注意周遭環境是否危險、潮濕,應趕緊移到安全處,如果身上有燒灼傷或衣物物品著火,應趕快將手摀住臉,趴在地上翻滾滅火;若失去意識,先用厚外套包覆撲滅,再以燒燙傷的SOP處理,衣物先暫時不要強迫移除。他指出,雷擊最怕遇到的是心跳突然停止,比燒燙傷更需要急救,一般緊急狀況要先求救再急救,但雷擊是例外,因為心臟停止跳動非常急迫,應先CPR急救再求救。若要打手機,要在安全場所撥打,確認環境是否安全,不要因為救人而讓自己變成被救的人。野外紮營 千萬別躲帳篷裡登山突遇大雨該如何避難?彭康祐表示,當氣流不穩定容易產電,電的特性會往尖點打,若在野外不要在樹下,盡量避免在空曠處行走,人會形成尖點、易吸引雷電,若是在野外紮營,由於帳篷骨架都是金屬、易引電也不妥當,金屬物品盡量不要拿。因此發現天氣狀況不好時,就要趕快找地方避難,像是山屋等,以免受傷。一聽到打雷 立刻避開水域夏天民眾喜愛在溪邊玩水,但易遇到午後雷陣雨,彭康祐說,水就是電的良導體,曾有義消在海邊水域訓練,雷就打到水上,大家都有感到刺麻感,因此只要一打雷,就要盡量避開水域。去溪邊玩時,一定要注意附近的天氣狀況,若上游開始下雨,會發現溪水變多,甚至出現波浪,就要趕快遠離溪邊。門諾醫院急診室主任鄧學儒指出,輕微雷擊會有燒灼傷,造成皮膚肌肉骨骼等一、二級的燒傷,嚴重雷擊會造成心臟停止。其中會立即死亡的情況大致分為三類,第一種就是燒成焦炭,無法急救;第二種是呼吸停止,因為遭受雷擊全身肌肉會緊繃、無法呼吸;第三種是電流經過心臟,造成心律不整,心跳停止等。雷擊瞬間 急救者不會觸電鄧學儒說,人體最容易受雷擊的是神經、心臟,其次是血管、肌肉、脂肪、骨骼,雷電光太亮導致白內障失明,雷聲巨響造成聽力或耳膜受損、皮膚燒傷等。雷擊是瞬間的,不像接觸到電線一直有電經過,因此被雷擊的人不會有電留在身上,急救的人不會觸電。在戶外遇到打雷該怎麼做?● 不要待在空曠的地方,也不要在樹下,盡量到有建築物的地方躲避比較安全。● 若在山上遇到打雷,應該趕快找地方避難,如果在山頂就要趕快下山就近躲避。● 在野外紮營,由於帳篷骨架都是金屬易引電,不適合避雷。● 勿撐傘、拿自拍棒等,因為其材質為金屬,容易吸引雷電。● 看到閃電,找山洞、騎樓躲避,也可待在車內,因輪胎可絕緣。● 在水域活動的人應馬上離開。● 盡量不要在戶外或在室內靠近窗戶的位置接打手機。
-
2020-07-11 科別.新陳代謝
愛吃海鮮易致痛風? 醫師說最大原因是「這些」
34歲楊先生平時愛喝手搖飲料及吃海鮮,日前和友人聚餐時狂吃20隻蝦,當大夥準備離開時,突然感到雙腳一陣劇痛且無法站立,只得原地苦坐,隔天連忙到急診檢查,確診為痛風,經藥物治療並調整飲食四個月後,尿酸值總算恢復標準值,但也讓他學到「痛起來真的會要命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任周哲毅表示,痛風是一種急性疾病,正常狀況下尿酸會於血液中分解,經過腎臟和腸胃道排出體外,但若攝取過多高普林的食物、身體新陳代謝增加,或腎臟功能變差,使尿酸不易排泄時,都會使尿酸於血液內不斷累積,繼而形成尿酸鹽結晶堆集於關節腔內,使關節發炎腫脹,嚴重時更會使關節變形。周哲毅醫師解釋,痛風好發於30至50歲的男性,或是停經後的女性,通常在半夜或清晨時發生,患者會於睡夢中感到關節突然劇痛,此時關節會變得紅、腫、熱、痛,通常要過一段時間才會逐漸消退。另外,造成尿酸偏高的原因包括遺傳、慢性腎臟病、大量食用含普林食物,和服用利尿劑、抗排斥藥物的患者,除了調整飲食外,有些患者會透過提升運動量,試圖讓尿酸值下降,但若高尿酸血症患者在運動過程中,沒有攝取足夠水分,很容易因脫水反而增加疾病發生的風險,不可不慎。周哲毅醫師提醒,痛風患者,平時應多喝水、減少食用含糖飲料、醬料,節制攝取紅肉、內臟、海鮮、酒精等高普林食物,良好控制體重,並配合醫囑按時服藥,當尿酸值下降且穩定一段時間後,由醫師評估是否減少藥量,才能確保尿酸值維持穩定,避免痛風再度發作。(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痛風關鍵不在高嘌呤! 你每天喝的這2種飲品才是元兇 年紀輕輕就痛風 這項因素讓風險增3倍!
-
2020-07-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協助機場採檢汗濕全身 急診醫熱血站上前線
育有2名幼兒的雙和醫院醫師徐嘉鴻支援機場武漢肺炎採檢,心情難免忐忑,但急診魂上身,大熱天採檢就算汗濕內衣褲也不喊苦,他說,若下波疫情再來,願為台灣站上前線。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平穩,但國際疫情持續嚴峻,台灣也屢傳境外移入個案,所幸不少個案在邊境就被攔截,協助機場採檢任務的醫護成關鍵防護力。台北醫學大學最新出刊的校友專刊「北醫人」,推出「戰疫中的北醫人」專題,完整記錄這半年來北醫校友,包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員陳時中、薛瑞元、周志浩、王必勝、李伯璋及基層醫護等,在不同領域對抗武漢肺炎的故事。衛福部雙和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徐嘉鴻幾乎每天都會碰到不明原因發燒的就診個案,採檢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即便如此,今年2月底、3月初武漢肺炎境外移入確診個案明顯增加,疫情指揮中心規劃醫院要派遣醫師到機場支援,他還是猶豫再三,不敢貿然參加。徐嘉鴻說,他結婚6年,2個小孩都還小,正需要爸爸陪伴,很擔心出狀況,一定會對家庭造成衝擊。但後來想到急診醫師的使命,他還是決定前往機場支援。在機場值勤時,儘管心情忐忑,徐嘉鴻還是硬著頭皮上陣。機場採檢站設在航站主體建築外的走廊上,臨時搭建的空間四面以木板隔起,上方挑空,以確保空氣流通,但沒有空調,天熱時,採檢人員全身穿著密不通風的防護裝備,熱得苦不堪言。徐嘉鴻說,疫情嚴峻之際,一波波旅客從國外歸國,每天都需要多次採檢。他記得有次連續採檢5名入境旅客,忙了近1小時,全程汗如雨下,當他忙完脫下那身防護衣時,內衣褲早已濕透。熬過疫情最困難的時候,徐嘉鴻不再緊張擔憂,他表示,儘管過程辛苦,但若武漢肺炎捲土重來,他將主動站上防疫第一線,再次前往機場執行採檢任務。專刊也提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9B病房護理長陳恬玫,年紀輕輕的她接手照顧醫院第一名武漢肺炎確診個案,心裡很害怕,但面對無助的病患,她只能更堅強。陳恬玫說,照護期間那名確診個案只能待在負壓隔離病房裡,心情很低落。有天清晨,她與同仁發現病患未如往常準時起床,而是躲在棉被裡啜泣。陳恬玫趕緊拉開窗簾,讓陽光灑落一地,再耐心安慰,要病患放寬心,「妳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去照顧孩子呀。」或許是溫暖同理心,讓對方重新燃起戰「疫」鬥志,終於在醫護團隊的全力照護下逐漸痊癒。出院那天,護理人員們買了一個蛋糕提前為個案慶生,考過街頭藝人資格的陳恬玫還用氣球折了一個大大的鑽石戒指送她,祝個案生日快樂,「終於畢業了,恭喜!」讓確診者感動得頻頻拭淚。
-
2020-07-10 橘世代.健康橘
照顧者也會生病,別把自己當「超人」!
「針對疾病照護,營養知識是照護者的一大挑戰!」中山附醫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從臨床經驗分享,許多患者及照護者沒意識到營養問題,使得治療打折扣,無形中照護者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在照護上,導致照護者身心俱疲。因此,在照護的旅途中,照護者應掌握三大關鍵:患者疾病的控制目標、患者的營養照護知識、掌握自身的身心狀態。讓營養為照護帶來轉變陳欣湄說,疾病的營養知識複雜且困難,吃錯或不吃夠都會影響疾病狀態,照護者需要花許多心力來理解。醫師分享到,門診曾收治一名規律用藥的腎病患者,聽信網路謠言以為多吃蔬果對腎病有益,某天因為急性心跳驟升和胸悶,急診就醫,才發現高血鉀症,反而導致疾病惡化;在醫院中也常遇到許多癌友承受不了治療時噁心、嘔吐、食慾不佳的副作用,照護者也會因為心疼患者而不願勉強他進食,甚至要求醫師替病患以注射點滴取代正常營養,但長久下來,用藥物取代營養對病患非常不利。陳欣湄從臨床問診經驗中發現,照護者在面對患者的營養問題時,多半不知道如何做;即便面臨營養不均,導致病況惡化,也不知道如何因應。事實上,只要在醫護認同的營養原則下,進行食物或營養品的轉換或補充,就能夠解決營養問題。陳欣湄舉例,有些高齡患者牙口不好、長期食慾不振,導致體重快速下降,若勉強他進食,可能幫助不大。此時,若選擇合適的營養品,就能快速幫助患者補充營養,增加體重,更能提升患者病況、情緒,服藥順從度,進而降低疾病照護難度。因此,面對患者的飲食、營養問題,照護者應與患者多加溝通,並轉換營養攝取的方式,取得治療、營養間的平衡,才是幫助患者整體治療過程更加順利的不二法門。照護者別忘了,自己也是會生病的!照護,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照護者除了照料患者的生活起居、了解疾病控制目標、營養知識外,更得付出自己大部分的時間,扛起照護的責任。就算再有三頭六臂,長久下來,照護者自己的身體也會亮紅燈!陳欣湄說道,曾遇到一名照護者,獨自一人需照護家中3位生病的長輩,平時還要上班,長期積累的情緒與壓力,讓他短時間內爆瘦20公斤,還出現失眠、憂鬱症的症狀。因此,提醒照護者們,在照護旅途上,更要懂得照顧自己,以下也提供3個建議給照護者們1、適時尋求專業幫助照護是一門專業,照護者更需要具備治療、營養等專業知識,若遇到照護問題,建議應適時諮詢或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了解疾病擁有哪些資源。提醒大家千萬別將照護重擔都攬在自己身上,其實社會上許多照護專業單位、政府、甚至是營養相關的企業都所提供的支持照護者的計畫與資源,協助大家減輕照護壓力,讓照護旅程中不再孤單。2、營養減輕照護者的壓力,更能幫助照顧自身健康營養介入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態,更能幫助照護者能健康地因應困難與挑戰。提醒大家,若時常出現小病症卻找不到病因時,不妨思考自身營養攝取的習慣是否需要調整。若在繁忙、沒有空進時的狀況,透過營養品來補充體力與抵抗力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3、調整身心狀態,適當紓解壓力藉由運動,或者每天花5分鐘放空、冥想都是很好的紓壓方式。每天空出一點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專注在自己身上,也重新思考自己喜歡的興趣或是生活目標,也能讓照護生活能稍微喘口氣,進而能陪伴患者走的更遠。●照護者四分衛關懷滿分>>>完整專題【關於更多長照大小事↘↘↘】。照顧不離職 善用長照資源有3招。長照最後一刻 為了與父母笑著道別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9 新聞.健康知識+
防蚊噴霧 醫:噴室內別噴身上
天氣炎熱蚊蟲多,許多人常用防蚊噴霧防止蚊蟲叮咬,醫師提醒要注意正確使用方法,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桃市聖保祿醫院最近有幾起不當使用防蚊噴霧造成肢體嚴重麻痛緊急就醫的案例。60多歲吳姓婦人因小腿、手臂又痛又麻就醫,在急診室直喊好難受!聖保祿醫院急診科醫師高榮良診療是否與腦血管意外、腦部病變或神經壓迫等有關,詢問病史及檢查發現並無眼歪嘴斜現象、肌肉張力也正常,應非腦神經的問題。高榮良替患者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時,吳姓婦人從包包拿出防蚊噴霧,高榮良一看馬上請患者將皮膚上的防蚊噴霧清洗乾淨,症狀竟逐漸獲得緩解。吳姓婦人說,防蚊噴霧是朋友去日本旅行回來送給她,瓶身都是日文,朋友也沒告訴她正確使用方法,她直接噴在手腳防蚊,未料小腿開始麻痛,甚至痛到無法忍受才趕緊由家人送醫。高榮良說,曾有家長將防蚊噴霧噴在寶寶身上造成不適的案例,防蚊噴霧應噴在室內,因蚊子飛行時間不長,多數時間會停在牆壁或天花板,噴劑附著在牆壁或天花板讓蚊子接觸時死亡,達到防蚊效果,切記「不是噴在身上」。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衞證實新冠肺炎可空氣傳播 醫師提醒當心醫院這地方
世衞證實新冠肺炎可空氣傳播,國內感染科醫師多認同此觀點,也強調過去半年的防疫經驗,同樣證實目前的感染管控防疫策略是有用的,但特別提醒,留意感染者赴醫院急診造成污染可能性,除醫院要持續落實院內感染管控,民眾出入醫院務必全程戴口罩、勤洗手。以同樣可空氣傳播的麻疹為例,過去國內多次出現不自知染疫個案,自行到急診就醫,人都離開醫院了,結果病毒還活在空氣中,造成幾個小時後路過的陌生人確診,北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說,確實較擔心感染者污染急診,但目前醫院發燒篩檢站分流、動線管理足以避免交叉污染。「防疫重點不在新冠病毒是否會空氣傳染,現在明明有可用感控措施,不能反而放棄不做。」李垣樟表示,國際疫情仍嚴峻,主要與仍有國家民眾不願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方法有關。不論醫護人員或一般民眾,只要帶著外科口罩,就不致於病毒橫飛。但也有感染科醫師不認為新冠病毒具空氣傳播特性,振興感染科主任李明政就是其中一人,他說,飛沫傳播的病毒大約一個人會傳染2到4人,若以空氣傳播的麻疹為例,在沒有群體抗體的情況下,可藉由空氣傳染,一傳十、十傳百。「如果空氣傳播的事實,台灣不可能只有400多例新冠肺炎確診者,應該四萬多人。」李明政說,病毒一旦可空氣傳播,傳染力就會非常強,病毒將透過氣流瀰漫、均勻分布在整個空間,甚至只是在一家餐廳吃飯,沒有接觸的陌生人也可能感染。國內清明節連假結束,曾出現一名確診新冠肺炎的酒店女公關,她就是讓李明政確信新冠肺炎不會空氣傳播個案,當時匡列的酒店接觸者卻無人中標,李明政說,若新冠病毒真的可空氣傳播,在極密閉的酒店環境中,不可能沒有人確診。大同醫院院長、高醫大熱帶醫學暨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表示,新冠肺炎病毒顆粒大小與環境條件有關,舉例來說,如果空氣較乾,就容易形成較小的飛沫核,並在空氣中飄浮較久才會落下。如果新冠病毒如此漂浮於空氣,傳播距離較遠,可能帶來的感染影響會擴大。不過,目前歐美有許多研究顯示人與人保持社交距離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類似的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的感染,可能還是以飛沫或接觸傳播為主要途徑。因此,提醒民眾外出時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即佩戴口罩。一般外科口罩就能阻擋絕大部分的病毒。同時,也要注意勤洗手,以避免手沾染到病毒再誤觸口鼻,使病毒長驅直入。
-
2020-07-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隱藏在醫者內心底層不能說的秘密!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自省」,由三位資深醫師誠懇道出行醫過程對某些特別個案的反思。婦產科醫師對癌症病人的延遲診斷、麻醉科醫師在生死關頭需作瞬間的抉擇、放射科醫師在醫院定期討論會主動提出自己認為需要檢討的錯誤。透過他們坦然追述專業的困難抉擇,希望社會大眾能更了解醫者的內心世界。急診室打電話來請我去幫忙插管,這時候會請我去插管,一定是懷疑病人是武漢肺炎的患者我開始著裝,戴上護目鏡、N95口罩,穿上防護衣,等我全部穿好之後,大概已經過了五分鐘……我到達急診室之後,看到的那一幕景象,簡直淒涼到令人不忍卒睹。我到急診室時已經太晚,病人已經開始急救,但是他所接受的心肺復甦術,跟我平常所認知的急救方式不太一樣,只見到病人的胸口架著一台心肺復甦機,自動壓胸的機器不斷起伏地壓在病人的胸口,所有的醫療人員距離病人大概都保持兩公尺以上的距離,他們也只給他一般的氧氣面罩,沒有人給予正壓呼吸,這其實是比較沒有效率的復甦方式,就好像是一般的民眾看到路倒失去意識的病人,給予基礎的心肺復甦,就只要壓胸即可,因為壓胸所產生的胸內壓力差,會把外界少量的空氣帶入病人的肺部,而失去心跳呼吸的病人,因為耗氧量減少,所需要的氧氣也會比正常活動的人少,所以一般民眾只要做基礎的壓胸,就有可能幫病人保持最基礎的血液循環及氧氣供應,為病人保留一絲生機。但是這對我們醫療人員來說,平常所做的高級心肺復甦,積極的給予病人換氣、插管、給藥、電擊差異實在太大,一時之間突然覺得難以接受,但是這就是目前建議對懷疑冠狀肺炎患者心肺復甦的方式。我之前從來沒有真正見過這樣的急救方式,只在網路上讀過一些目前建議對肺炎病人急救的標準作業流程,不給予正壓呼吸是怕氣流的壓力把肺部的病毒帶出來,壓胸所產生的胸廓壓力差,也有可能把肺部的病毒壓出來,導致周遭的醫療人員曝露在感染的風險之下,所以在建立氣管內管之前,只能用機器壓胸,所有的醫療人員都站得遠遠的。這是一個為了避免醫療人員感染,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方式,因為這個病毒的致死率,跟有沒有辦法保存醫療資源有關,一旦醫療人員感染被隔離,能夠上班照顧病人的人員就會越少,醫療負荷就會越來越重,當醫療負荷超過醫院所能承受的範圍,病人無法得到適當的照顧,就會到處散播病毒,導致更多的病人感染,最後這些感染的病人病情加重,導致病人死亡,如此一直惡性循環。而為了要保存正常的醫療儲備能力,我們不得不採取比較保守,對自己比較保護的做法,但是這個保守自己的方式卻可能對病人有害,我穿隔離衣所花的時間就超過五分鐘了,表示病人也已經缺氧五分鐘了,在病人到達醫院之前可能缺氧的更久,加上採用比較沒效率的急救方式,他可能早就已經腦傷了,就算救回來可能也是植物人,或許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缺氧,根本就救不回來……而在我們用這種方式救不回來的病人之中,十個裡面或許會有一個或兩個,假如我們可以像以前一樣奮力地壓胸、插管,總該有一些病人是不會死的……但是這就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戰場上當醫療資源有限無法處理所有病人的時候,重傷跟輕傷的病人都不用救,輕傷的病人不會死,所以不用救,重傷的病人救不活也不用救,只有那些積極救治可以改變病程的病人,值得在第一時間全心投入,就好像在媒體上所看到的,歐洲某些國家,呼吸器不夠用的時候,他們拔除了老人的呼吸器,給存活率較高的年輕病人使用,生命要能夠延續,是因為我們放棄了某些生命,這就是隱藏在醫者內心底層不能說的秘密。
-
2020-07-08 科別.腦部.神經
健康保衛站/預防腦中風 習慣、飲食著手
屏東一名76歲老翁因手腳無力、嗜睡掛急診,確診是腦中風,中風後吞嚥困難,須放置鼻胃管灌食。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昶宏提醒,腦中風來得急又快,預防腦中風從年輕就要留意身體狀況。陳昶宏說,腦中風有8成是缺血性,2成是出血性,死亡率為7至14%,8成患者可存活,患者中風後造成的失能程度不一。「家人發生腦中風,家庭恐也『中風』!」陳昶宏說,患者三分之一可恢復日常生活,三分之一患者生活需他人協助,另三分之一需全天候照護。衛福部統計,腦中風發生高峰是60至79歲,陳昶宏觀察,腦中風有年輕化趨勢,臨床上有愈來愈多40至50歲患者,這些患者仍是家庭經濟支柱。避免腦中風找上門,醫師建議從生活習慣、飲食等方面著手,推薦地中海型飲食,多食用水果、蔬菜、全穀類、豆類、堅果等,以橄欖油作為脂肪主要來源,食用少量的魚、白肉和乳製品,減少攝取紅肉。陳昶宏也提醒,心房顫動(心律不整)會增加心臟產生血栓機會,提高缺血性腦中風風險,心悸或心律不整要及早就醫。陳昶宏說,辨識及處理腦中風發生症狀要「臨危不亂」,包括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慌亂快送醫,把握3小時急救黃金期。
-
2020-07-08 新聞.健康知識+
高齡病友福音!3D腹腔手術更立體 縮短恢復時間
花蓮一名92歲的洪姓婦人因腹脹、食慾不振、無法排便至花蓮慈濟醫院掛急診,經電腦斷層與大腸鏡檢查後,才確診大腸長4公分大的腫瘤。大腸直腸外科施廷翰醫師決定執行3D腹腔鏡手術,就像3D電影一樣,醫師須戴3D偏光眼鏡,讓畫面變得立體清楚,手術更加完善,對高齡者來說更安全。洪姓老婦人長期臥床且表達能力不佳而忍痛,家人發現不對勁送醫檢查時,發現升結腸處有顆約4公分的惡性腫瘤堵住腸道,無法正常排便,若不手術切除,恐會造成腸阻塞。考量阿嬤年事已高,施廷翰醫師與家屬討論後,決定採用最新的3D立體腹腔鏡執行腫瘤切除手術。花蓮慈濟醫院表示,微創手術在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上,已逐漸取代傳統剖腹手術,隨著技術的成熟與設備的進步,微創手術發展成3D立體腹腔鏡,醫師眼中的畫面變得立體,尤其腹腔內組織高低遠近清晰,讓手術進行更順利,降低大腸癌病患的復發率。施廷翰醫師指出,3D立體腹腔鏡最大的優點就是立體高解析影像,可幫助外科醫師對病灶部位有更清楚的視野,腸道重建、縫合都可以在腹腔內進行,讓正常組織傷害受損機率降低,減少傷口感染、滲漏的風險,不僅縮短開刀時間,也加快術後恢復速度。施廷翰提醒,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排名全國10大癌症首位,建議民眾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若有上腹痛、食慾不振、無法正常排便長達1個月,甚至半年內體重減輕10%以上,一定要盡速就醫。另外,應少吃醃漬油炸及加工食品,養成運動習慣控制體重等,以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機率。如有家族史,建議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預防大腸直腸癌。
-
2020-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媒:中國2013年就發現類新冠病毒 樣本送武漢實驗室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5日報導指出,中國早在2013年可能就發現類似於新冠病毒(Covid-19)的冠狀病毒。報導指出,科學家在中國雲南省一座廢棄礦場發現和新冠病毒相似度高達96.2%的冠狀病毒,這種病毒當時造成6人感染嚴重肺炎,當中3人死亡。報導指出,科學家在2013年從中國西南部一處蝙蝠出沒的廢棄銅礦場取得樣本,並送往武漢實驗室,此前,6名清理蝙蝠排泄物的人感染嚴重肺炎。報導引述一名在急診室照顧這些病人的醫療主管指出,其中3人因此死亡,而死因可能是由蝙蝠傳播的冠狀病毒造成。隨後,中國武漢病毒研究所的類SARS冠狀病毒專家石正麗對雲南同一個礦場進行研究。有著「蝙蝠女俠」之稱的石正麗在今年2月的一份期刊中指出,新冠病毒和一組2013年從雲南取得、名為RaTG13冠狀病毒相似度高達96.2%。而星期日泰晤士報指出,RaTG13「幾乎可以肯定」和廢棄礦場中找到的病毒一樣。然而,報導引述科學家指出,病毒樣本間的差異可能仍代表著數十年的演化差距。武漢實驗室並沒有回應星期日泰晤士報置評的要求。今年5月,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表示,實驗室沒有RaTG13的活樣本,因此不太可能流出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該實驗室是新冠病毒爆發的起源。
-
2020-07-05 科別.泌尿腎臟
男女發生比例13:1! 尿不出來先釐清是不是這3原因造成
60歲A先生之前就會有一些下泌尿道症狀,如頻尿、解尿解不乾淨、用力解尿以及尿流速極慢。突然有一天長達8小時都沒有解尿,而且膀胱越來越漲,導致坐立不安,最後跑到急診掛號,診斷為急性尿滯留。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表示,急性尿滯留在男性比較常見,發生率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上升,尤其是60歲以上的男性較常發生,相對的女性比較少見,男女比例大約是13:1。造成的原因不外乎就是膀胱出口阻塞,其中攝護腺肥大的肇因占了大部分,而神經部分也有可能造成膀胱收縮不良或泌尿道括約肌放鬆不良,進而造成尿滯留的問題產生,如:脊髓受傷、糖尿病或中風等;其他原因還包含了泌尿道感染、藥物(冒藥、嗎啡類止痛藥)、尿道受傷等。 急性尿滯留原則上從病史詢問和膀胱觸診就可以得到診斷,如長時間沒有排尿、用力解尿都解不出來、加上膀胱漲尿感等都足以確診;不過,在認知功能已退化的族群可能的表現是急性意識改變。針對長期餘尿量過高的男性,反而不會有漲尿感,還可能以尿失禁來表現,臨床上也可以用超音波再加以確認;而一般膀胱尿液超過300cc就一定要放置尿管,但也有漲尿感已造成病人極大不舒服的話也可直接放置尿管。 急性尿滯留最初步的處置就是膀胱減壓同時留取尿液分析和細菌培養。膀胱減壓就是將漲滿尿液的膀胱做引流,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置放尿道尿管;不過,有些時候尿管無法成功置放,尤其是尿道狹窄的病人,這時候可以先暫時使用管徑較細的引流管做恥骨上膀胱造廔。初步處理完成後,接下來就要去找尿滯留的原因,若是藥物因素就暫時先不要服用該藥物,如是感染的因素就先使用抗生素治療和找感染的原因。林才揚提醒,男性急性尿滯留的原因主要還是攝護腺肥大所引起,不過還是須要排一些檢查去排除其他可能合併的原因。因此,上了年紀的男性一旦有下泌尿道症狀建議可以先做檢查去尋找造成的原因,讓後續得到適當的治療,避免急性尿滯留發生的機率。延伸閱讀: 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保養攝護腺別等老了才做! 4習慣從現在就能開始
-
2020-07-03 新聞.健康知識+
醫師的第三隻眼 「急診超音波檢查」知多少!
現代超音波被譽為醫師的第三隻眼,在各科都蓬勃發展。急診所做的超音波檢查稱為重點式照護超音波(Point-Of-Care-Ultra Sound, POCUS),可以說是急診醫學近年來發展最蓬勃的領域之一。「重點式照護超音波」符合急診專科的幾個特色●跨系統評估病患來急診,常有各式各樣的主訴,其常見的症狀包含:胸痛、腹痛、腰痛、喘、外傷...等,評估這些不同的症狀需要跨很多身體的系統,例如:心臟血管系統、肺部呼吸系統、肝膽腸胃統統、腎臟泌尿系統、肌肉軟組織系統,這些都可以用超音波進行初步的評估。因此急診團隊日常使用的POCUS評估也不限於單一系統,可以說是從頭掃描到腳,是跨領域、跨系統式的掃描。●重點式檢查,而非全身體檢急診POCUS與其他次專科執行的超音波不同點在於,急診POCUS強調的是要找出造成病患症狀的主因,尤其需要緊急處理的疾病,讓病患能夠盡快接受到確切的治療,所以會特別針對覺得有問題的部位,或是急診團隊想到最有可能的幾種診斷去做檢查,而不是詳細全面的健康檢查。例如:對POCUS來說良性的血管瘤可能不是重點,但會造成發燒的肝膿瘍則是POCUS需要診斷的重點。更重要的是整合臨床資訊與POCUS,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是什麼,例如:可以先回家吃藥就好、或需要安排其他進一步檢查後如需再安排斷層掃描、或甚至需手術治療...等。●輔助侵襲性檢查或治療,讓病患更安全除了評估外,POCUS也是輔助急診醫師執行侵入性治療的工具,透過超音波即時性的看到病灶或針的位置,讓病患更安全地接受侵襲性檢查或治療。例如:最常見的腹水或胸水引流,到其他更進階的治療包含:心包膜液抽取、神經阻斷術、中央靜脈導管置入...等。超音波還有許多其他的好處,包含可重複執行檢查追蹤病人狀況,且沒有輻射曝露的風險。●輔助評估治療效果及病情追蹤使用急診POCUS在某些治療後,可以評估治療成效,例如:對於水分不足之病患,在給與輸液治療後,經超音波觀察下腔靜脈來決定是否持續給予輸液治療,又如在腹水引流後,追蹤剩餘的腹水,再決定是否再次引流等。急診POCUS常用的流程●重點式外傷超音波 (Focus Assessment of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FAST可以說是急診重點式照護超音波(POCUS)中最廣為人知的,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評估外傷的病人。就如他的名字「快速」,FAST是個非常方便及快速的評估工具,可以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完成。掃描的位置包含兩邊側腹、下腹以及劍突下方。主要是要看有沒有內出血或是心包膜積液。有些急診醫師會額外檢查兩側胸部是否有嚴重的氣胸及血胸。如果病患血壓不穩定,配合著急診POCUS有看到內出血,急診醫師更能快速啟動大量輸血,並早期啟動創傷團隊,使病人更快速地得到確切的治療,如直接讓病人去開刀,讓病人的出血盡快得到控制等。●休克、低血壓的評估休克常常分為四種不同的休克(低血容性休克、心因性休克、阻塞性休克以及分佈性休克),不同類型的休克所需接受的治療都不太一樣。低血容性休克的病人需要接受輸液或輸血,心因性休克可能需要打強心針或是去做心導管治療,阻塞性休克則須儘快排除掉循環阻塞的原因,而分佈性休克則是給予輸液、升壓藥或抗生素。因此快速及準確判斷其休克的原因常關係著病患的存活。使用POCUS去評估休克的病人,急診團隊不僅可以準確的判斷病患情況,更能給予適當的治療,而不是血壓低就一味地給點滴。急診POCUS未來●超音波導引止痛疼痛是急診很常見的主訴之一,尤其是外傷患者常合併骨折的情況,傳統上急診團隊使用靜脈或肌肉注射的止痛藥物控制疼痛,如鴉片類的止痛藥。在部分病患的適當情況下,使用超音波可以辨別出相對應的神經,並在超音波導引下給予麻醉藥物的注射,可以有效減輕病患的疼痛,也可以減少鴉片類止痛藥的使用劑量,提供病患更人性化的疼痛控制。心肺循環停止的患者經食道超音波評估評估心臟的超音波有兩種,包含胸前超音波和經食道超音波。經食道超音波類似胃鏡,從病人口中放入食道,從後方去看心臟的狀況。過去,大多在開刀房由麻醉科醫師執行,協助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手術的進行。近年來,經食道超音波也開始被推廣到急診,由急診團隊執行,主要評估的對象為最嚴重的心肺循環停止的患者。經食道超音波雖然執行的難度較高,但是較不會打斷壓胸的進行,也可以評估壓胸位置,主動脈及心臟的狀況...等,來提供更精準及個人化的治療。隨著時代的進步,超音波變得更輕巧更方便,也漸漸成為急診醫師手中有力的工具。有了POCUS的輔助,急診醫師能夠更快、更正確做出判斷,並且選擇對病患最好的治療。所以,下次掛急診時急診醫師說要幫你掃超音波,請不要再跟他說「我又不是孕婦,為什麼要掃超音波?」囉!
-
2020-07-03 科別.感染科
夏天是日本腦炎、類流感高峰期 衛生單位籲落實手部衛生、維持社交距離
進入夏天,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雖已趨緩,但衛生單位發現類流感疫情有緩升的情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門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萬7350人,呼籲民眾仍不可掉以輕心,應做好個人衛生防護措施,出入公共場所時,應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或佩戴口罩,以降低疫情傳播的風險。南投衛生局指出,縣內新冠疫情控制得宜,但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上周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及就診病例百分比5.4%,顯示就診占比及社區類流感疫情,均呈上升趨勢,因此提醒民眾平時應如同防制新冠疫情一般,落實手部衛生並做好咳嗽禮節,維持社交距離並戴口罩。加上每年夏季為日本腦炎疫情高峰期,衛生局提醒民眾國內今年雖無日本腦炎確定病例,但時序已進入流行季節,對家中有嬰幼兒者應按時完成疫苗接種;住家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或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評估自費接種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如有出現發燒及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應盡量在家休息,同樣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及前往公共場所;就醫時,請全程佩戴口罩,並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
-
2020-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唯一P3實驗室挑大梁 無名英雄甘願為疫苗
為了研發新冠肺炎疫苗,國衛院實驗室一群無名英雄守著病毒或檢體,每個數據的背後,都是包著防護衣數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的付出,風險及辛苦非外人能體會。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台灣第1個病例在1月21日出現,自1月31日之後,台大、疾病管制署、長庚等團隊,相繼成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可做為研發藥物、疫苗的重要材料,產學界之振奮。實驗室是研發生技新藥疫苗的基礎建設,新冠病毒屬於高傳染性的病毒,相關研究可不是想做就做,只有經疾管署認證的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也就是俗稱的「P3實驗室」,才能進行具生物危害風險的試驗,以免不慎污染、外洩,釀成人禍,過去也確曾發生過SARS實驗室人員感染的事件。目前P3實驗室在國內12間,能進行動物實驗者僅有3間。2月份宣布啟動武漢肺炎疫苗研發的國家衛生研究院便有其中之一,其他2間在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各自擔負人類與動物瘟疫、生物武器的研究使命。國衛院的P3實驗室獨立於竹北生醫園區邊陲,遠離人群,實驗室隨時處於負壓狀態,確保裡面再微小的東西都不會漏出去,實驗人員則穿著正壓裝備,確保不會接觸吸入實驗物。因此空氣過濾、管路消毒、廢棄物處理採最高規格,實驗室造價加上設備就接近億元,每個月電費也要數十萬元,寸坪寸金,門禁森嚴。正因要與窮凶惡極的病原體直接交手,只有經過訓練的人員才能操作實驗,每次作業至少以兩兩一組,互相監督,進入實驗室前要先穿上全套防護裝備,包得密不透風,所有實驗只能在生物安全櫃裡操作,並且全程錄影記錄。國衛院疫苗研發團隊中,最熟悉P3實驗室的莫過於杜鴻運,他是國內結核病領域專家,平時總和傳染力極強的結核桿菌打交道,長期待在P3實驗室已是他們研究生活的日常。但僅僅6人的研究團隊,根本無法應付武漢肺炎疫苗龐大的實驗人力需求,因此杜鴻運緊急召集感疫所12名研究人員,花了一週時間操兵,18人兵分兩路,一組負責培養病毒,另一組負責做動物實驗。動物實驗是疫苗研發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自然由杜鴻運的6人團隊擔綱,有10年動物實驗經驗的許志豪,是這次動物實驗的研究人員之一。他笑說,接到這次任務時,長官只說了一句「未來有場硬戰要打」,從此開啟沒日沒夜的加班模式,當時他的孩子才剛出生不久,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回家還是得「值夜班」照顧孩子,所幸太太是護理師,即便知道他面對的是充滿未知的武漢肺炎,也並未恐慌。疫情爆發之初,全球一窩蜂投入研究,每天都有新的疫情訊息、新的研究報告出爐,動物實驗的進行方式也因為這些不斷更新的訊息,被迫「朝夕令改」,原本前一天決定好的實驗方式,可能被隔天的文獻全盤推翻,整個動物實驗直到4月底才總算定案。當時一篇文獻發現,倉鼠具有和人類相似的病毒受體,可望作為動物實驗模型,讓過去使用量不多的倉鼠一夕爆紅,引發各界瘋搶,也成為國衛院團隊初步動物實驗的實驗對象。實驗團隊預計仿造人類感染病毒的方式,讓倉鼠從鼻腔吸入病毒,並且每天觀察倉鼠的體重變化、活動情形,感染一定天數後解剖,觀察肺部損傷、檢驗病毒量多寡。許志豪說,動物實驗最難的不是實驗本身,而是要穿著全套防護裝備、隔著玻璃窗,在重重限制下操作,就像在下雨天穿著全身式雨衣,同時戴著全罩安全帽、口罩、手套、眼鏡做實驗。所有人進入實驗室前,都要換上類似急診室護理人員的服裝,並且穿上全身式防護衣,套上頭套、髮帽、腳套、雙層手套、口罩以及正壓呼吸器,確保外部空氣不會進入防護衣,被實驗人員稱為「太空衣」,光是穿上這身裝備就要花15分鐘,一踏出實驗室就必須全部丟棄,這一穿一脫就是千元起跳。正因每次進出實驗室都具有風險且成本不菲,實驗人員會事先分配好工作,保持最佳生理狀態,因為一旦踏進P3實驗室,恐怕就要有待上2到4小時的心理準備。許志豪說,每次走出實驗室,除了耳朵痛、頭髮打結,眼鏡早已滑到鼻梁,加上正壓呼吸器的風不斷從頭頂往下吹,眼睛總是乾澀不已,模樣有多狼狽就有多狼狽。最令他難忘的是第一次犧牲倉鼠那天,原本預計上午9時開始實驗,4小時內就能做完,想不到倉鼠展現堅強的求生意志,注射麻醉藥物後原已失去意識,正當他準備下刀解剖之際,倉鼠突然醒了,而且對麻醉藥耐受性愈來愈好,加上倉鼠的皮實在太厚,後續處理整整花了一倍以上的時間,做到正壓呼吸器電量亮起紅燈,才趕緊將實驗收尾。「踏出實驗室,天都黑了。」原來,實驗團隊整整做了8個小時,全程滴水未進,連廁所都沒上,幸好實驗結果相當成功,確認倉鼠真能感染新冠病毒,而且實驗團隊選定的劑量相當適合後續研究,眼看努力沒有白費,所有人都鬆一口氣。許志豪說,過去半年緊鑼密鼓地安排、做實驗,壓力真的很大,所幸老天保佑,讓他們關關難過、關關過。說起這段時間的心情,他嘆了一口氣說:「真的好累啊!」
-
2020-07-02 科別.泌尿腎臟
少喝水腎結石發作 新式軟式輸尿管鏡手術清石更仔細
67歲蔡姓男子多年一直有腎結石問題,多次到醫院施行體外震波碎石,效果不佳,最近因腹部劇痛急診,才發現腎結石長滿3公分,占據3分之1腎臟,經嘉義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國財評估,建議接受新式軟式輸尿管鏡,搭配特殊吸石清導管技術及高能量雷射手術治療,術後隔天出院,一周後回診,腎功能回復正常,解決困擾多年腎結石問題。黃國財說,蔡姓患者因為輸尿管結石塞住,輸尿管更造成急性的腎臟損傷,腎結石多半無特別感覺,除非掉落輸尿管,才會產生疼痛,因此多數人不引以為意,也難以警覺到腎結石可能演變成「鹿角狀」結石,造成腎衰竭及反覆泌尿道感染的風險。過去針對鹿角結石,僅能採用經皮穿腎臟造廔取石手術,但術後有傷口且出血量大,術後仍有機會感染。軟式輸尿管鏡手術雖無傷口,卻也有一定機會術後感染,若能搭配特殊吸石清導管,降低手術時腎臟腔內壓力,能有效降低術後敗血症的機會。黃醫師指出,軟式輸尿管鏡有點類似胃鏡大腸鏡,只是更加精細,可提供清晰影像及270度隨意轉彎,再搭配高能量雷射,甚至能清除過去經皮穿腎取石術所無法清乾淨的石頭。他曾遇到過去體外震波一直無法解決的腎結石,經內視鏡才發現是腎結石大部分被腎臟包覆,術中經由雷射腎盂切開術,再經由雷射碎石,也能完全清除乾淨。結石成分多為草酸鈣及磷酸鈣,有結石體質的病人5年復發率約50%,黃國財醒民眾,須經飲食控制,減少大魚大肉,避免太鹹飲食,多攝取檸檬及柑橘類水果,每天保持飲水量至少2000CC,尤其正值夏季高溫,流汗量大幅增加,水分攝取更重要,更重要的是須定期回診追蹤,避免結石造成日後腎臟功能受損。
-
2020-07-02 癌症.癌友加油站
癌父臨終心願遊花東 兒送行泣:來世讓我當爸爸
台南市男子林塏宗的59歲父親肝癌末期,生前最大願望是前往花東一遊,啟程之後父親臉上的笑容只綻放2天,突然在東海岸陷入昏迷,林男緊急將父親送往衛福部台東醫院急診,轉回台南成大醫院之後2個月林父辭世,留下林父在台東品嘗美食和欣賞美景的身影,稍後林男回到部東醫院向醫護致謝,為父送終的孝行在醫院傳誦。林塏宗在透露思父之情時幾度放聲痛哭,「30幾年來和爸爸的相處都很平淡,從籌備送行之旅一直到過世,終於找回父子親情....和太太商量過,我們如果再生小孩,爸爸....你來當我們兒子好不好,我們再重新經營這段父子之情!」林男和太太梁淑婷回憶,當初父親林木祥告訴他們想要看看花東的景色,他們心知父親可能想在自然美景當中走向生命盡頭,於是各自向任職的房仲公司請了長假,滿載整車緊急醫療用品、輪椅器材在今年2月初出發,一路上父子對話不再像以往單調。林男會問父親「以前有來過多良車站嗎」、「到台東想吃什麼」,父親回答「我很想再吃一次旗魚肉鬆麻糬」;為了讓父親身處大自然,他們選擇在都蘭露營,晚餐只是簡單的新鮮蔬菜火鍋,都讓疲憊的父親再次重溫一家三口同桌用餐的天倫人情;隔天清晨3人同享東岸旭日東昇的海景,父親還喃喃自語,「只有日出沒有日落的台東,好漂亮!」讓林男和太太聽在耳裡百感交集。隔天他們就近前往成功鎮的新港漁港吃生魚片、鬼頭刀,父親竟然把最好吃的部位夾給兒子,再度讓他們當場哽咽;父親又說要買釋迦、都蘭書包送給最疼愛的小女兒,林男忍住不說,其實父親的兄妹等等親人都已經在花蓮等待他們北上家族團聚。但翌日清晨林父陷入肝昏迷急送部東醫院,急診醫師謝國章發現血液中氨指數破千,幾天之前應該就已失去意識,了解病情之後向林男夫婦說明,「我們都盡最大的能力在維護爸爸的生命了,為人子女的心情我能了解,我想你們也都知道爸爸的狀況,讓爸爸安心吧」。林父轉回台南成大醫院2個月之後安詳離世,林男和太太再度帶著父親的相片回到部東醫院向急診醫護道謝,「當場聽到醫師的話,我們其實就知道,是時候順著父親的心意了!」完成父親離世前的最後一份願望清單,林塏宗現在騎車上班途中仍會萌生陣陣悔意,「生命真的很短暫,不要在失去之後才想要關心或是實現什麼,現在就去」。
-
2020-07-02 科別.消化系統
影/5歲童誤吞玩具車吊飾 胃鏡取出 嚇壞家人
台中市一名五歲男童一個月前到爸爸的辦公室時,誤呑一個比十元硬幣大,哭著指著喉嚨說「爸爸,我吞下去一個東西」,其父驚覺有異,立即將男童送往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急診求助,經X光顯示,原來男童吞下一輛約3.5公分X2公分金屬鑰匙圈吊飾玩具車,經醫師建議,在家觀察7天後,仍無法排出,最後動用胃鏡取出,才恢復正常生活。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克鍵呼籲家長,清潔劑與小於3公分物品要放在孩子無法拿取的位置;若因好奇不慎吞入異物,家長務必保持冷靜,首先確保孩子的呼吸通暢,留下異物的包裝說明或是殘餘部分供醫師參考,並緊急送醫,接受評估及處置。男童父親今天現身說法,表示兒子當時可能因為躺在辦公桌下把玩鋼鐵玩具車,好奇地將金屬鑰匙圈吊飾玩具車放入口中,一不小心吞下肚,才慌張大哭,雖然兒子沒有不舒服,但是仍然趕緊送醫處置。兒童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克鍵說,男童經急診安排X光檢查,發現胃部有車形的陰影,建議先服用軟便劑等待異物自行從腸胃道排出,因此安排門診追蹤,回家後男童若有噁心、嘔吐、吞嚥困難、流口水、胸痛的症狀,需緊急回診。一周後,男童安排到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安琪門診追蹤,金屬鑰匙圈吊飾玩具車沒有隨糞便排出,再與家屬討論後,決定安排全身麻醉以胃鏡取出異物。術後已恢復正常的生活,後續仍須追蹤是否有吞嚥問題。醫師林克鍵說,誤食異物常見於6個月大到6歲的孩童,以硬幣最常見,大部份會在誤吞後約4到6天內排出,但若吞入物長度大於3公分的不規則形狀物體,或是直徑大於2公分的圓形物體較難排出,甚至無法通過胃幽門,必須安排內視鏡取出。醫師林克鍵指出,若是吞食以下幾種異物則必須立刻就醫。吞下尖銳的異物有腸胃道穿孔的風險;強酸或強鹼會造成黏膜損傷,甚至造成穿孔,後續有可能形成疤痕組織而造成腸胃道狹窄,必須透過手術修復或內視鏡氣球擴張術治療;含鉛物體滯留腸胃道時間過長會導致鉛中毒;電池除了因電流造成黏膜灼傷外,滯留腸胃道時間過長,電解液滲漏則會造成強酸強鹼腐蝕的傷害;高磁力的玩具:流行於學童間的巴克球則有可能照成腸阻塞或腸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