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醫療.呼吸胸腔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7
筆 文章
-
-
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台大醫院開第一槍「不用波波醫」!林口長庚曝聘僱醫師評估重點「不一定進得來」
某診所劉姓女醫師,因執行子宮鏡手術導致患者死亡,後續遭爆該名醫師為「波波醫師」,將沉寂已久的波波醫師爭議再次掀起,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天指出,該院先前即有決議,波波醫師來台大醫院申請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將不予考慮,且此次經清查,台大醫院內並未聘雇任何波波醫師。長庚:以「能力」評估是否聘僱醫師全台最大的醫學中心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表示,長庚以「能力」評估是否聘僱醫師並非學歷,長庚目前並未清查院內是否有波波醫師,但以他的認知,波波醫若來申請擔任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依能力評判,不一定進得來。陳建宗表示,波波醫出現在醫學中心的機率「非常低」,醫學中心訓練扎實、時數長,雖然現在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等五大科缺醫師,但每年開出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的缺額,錄取者大多是國內醫學系畢業的醫學生。他解釋,來到醫學中心競爭住院醫師、實習醫師名額,很多都是持有已發表在國際期刊論文者,如果以長庚的整形外科為例,開出10個住院醫師名額來15個,幾乎都是台灣醫學系畢業生拿下。以自身長期的觀察,波波醫師通常會選擇到區域醫院實習。至於已經通過台灣醫師國考的波波醫師,長庚是否也有聘用?陳建宗說,通過國考者,就是符合憲法保障的資格,他們都可以來申請到醫院任職,不過,醫院是否要聘雇波波醫師,醫學中心名額仍是相對競爭的,如果能力符合資格,醫院就會聘雇。波波醫屬醫療疏失 重點不該放在「學歷」陳建宗說,這次診所的波波醫發生醫療疏失,重點不該放在「學歷」,而是從醫學系畢業後,直接到診所任職的醫師們,能力到底足不足以執行醫療業務,在醫學中心任職的醫師,入職門檻本身高於診所以外,任職期間訓練也是持續不斷。過去台灣的整形外科診所,也屢屢發生類似亂象,陳建宗說,當時為了管理,整外醫學會與衛福部討論以「特管辦法」管理,要求診所執行特定的手術時,如削骨等,必須要先達到一定的訓練時數,降低醫療問題,避免危害國人健康安全。如今國內診所的規模愈開愈大,且執行手術項目也愈來愈多,但訓練時數不像大醫院要求,陳建宗說「這才是最大的問題」,而不是探討學歷。過去台灣的醫學生一度流行到美國執業,他們同樣考過美國的國考,依照規定到美國申請醫師職缺,美國並沒有因為是來自台灣的醫學生,而掀起抵制潮。他認為整起事件在於衛福部的管理制度,應通盤檢視。
-
2024-11-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27歲研究生感冒買藥吃5臟器衰竭一周喪命!急診醫警告:犯下兩大錯誤
感冒看似是小病,如果亂處理也可能會變重病甚至導致死亡。一名急診科醫師分享一位年輕人罹患感冒自己買成藥吃還加量加種類,最後引爆器官衰竭僅僅一周就失去生命。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密雲醫院急診科醫生高巍分享曾接到一個27歲研究生的遺憾病例,病患當時感冒後自己買感冒藥吃,服用後覺得沒什麼效果,就自己增加劑量,結果還是沒效;他覺得可能因為自己體重比較重,就又買了三種感冒藥同時服用。這名研究生自己亂吃的結果導致五個臟器系統急性衰竭,即使當時動用兩家醫院幾十名醫護人員緊急搶救,仍在住院後短短七天就死亡。高巍指出目前這類感冒藥裡含臨床上最常見的解熱鎮痛藥乙醯胺酚(又稱撲熱息痛),約80%以上的抗病毒感冒藥理都含有乙醯胺酚;如果超量服用乙醯胺酚會損害肝臟,甚至導致衰竭的風險。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2014年曾發出公告,限制醫生對含有對乙醯胺酚成分感冒藥的臨床應用,FDA認為過量服用乙醯胺酚可能導致嚴重的肝損傷、肝衰竭甚至死亡。所以感冒藥千萬不能加大劑量,或者幾種同時服用,會導致肝腎損害。高巍列舉幾個不同藥物加在一起可能會出現的負面副作用,然而他補充藥物疊加還是會依照不同體質而有不同反應,以下僅供參考:‧抗生素+利尿劑會導致聽力障礙‧磺胺類藥物+維生素C會出現泌尿系統結石‧碘酒+紅藥水會導致碘化汞中毒‧阿奇黴素+克拉黴素同服用會導致藥效下降高巍總結一旦生病了,還是乖乖去醫院聽醫生的話,遵照醫囑去吃藥,不要盲目地自行用藥,或者自己加劑量和同時服用,結果不但病沒治好卻造成惡化的反效果。資料來源/醫路向前巍子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最好在離開前把錢花光」 施昇輝4大建議助善終
「別為了節遺產稅,在生前轉移財產,最好在離開前把錢花光光!」樂活大叔施昇輝今於退休力論壇中分享,自己與朋友間對於遺產的建議,千萬別在生前轉移財產,房屋土地不要讓親人持分共有,生前最好預立手寫醫囑並公證,同時生前就得花時間整理個人物品,先保障自己列出界線,才是最好的善終。施昇輝也分享自己與父母在家中道別,且全程「不送醫院急診」的歷程。他坦承,決定自己善終容易,決定要讓父母善終,事實上非常困難。他的父親去世時高齡91歲,母親88歲,父母生前沒有請外勞,也沒有坐過救護車,這一路走來所面臨的煎熬、自責,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很難理解。父母辭世過程,令施昇輝常自我反省、省思施昇輝的父親在2022年7月突然發燒40度,而當時新冠疫情嚴峻,由於擔心自己的父親一進入醫院急診可能就遭到隔離,甚至連最後一面也見不到,因此決定不送醫院,後來,雖證明不是新冠病毒引起,但由於他父親視力很差,也聽不到,牙齒只剩上排有兩顆牙,只能用鼻胃管喝營養飲品,生活品質並不好,遂決定讓父親在家安養,三天後,他父親便安詳辭世。施昇輝的母親有貧血問題,在父親去世前,他的母親曾跌倒,後來檢查發現,骨盆摔碎,因已高齡88歲,所以決定不動手術,在這段時間,他的母親疼痛到夜不成眠,無論如何翻身,都會感覺疼痛,也常必須輸血,由於母親病痛纏身,而施輝昇本身也承受很大壓力,導致衝突、爭執不斷。知道辭世時機點,或可幫助做好準備直到某一天,他演講完去父母家,那一天,母親把吃進去的食物都吐了出來,也開始陷入意識不清,終於脫離病痛、離開人世。對於這段歷程,施昇輝認為若能事先知道父母離開時日,也許就會減少一些遺憾。對於斷食善終,施昇輝認為,這種善終方式雖然很有爭議,但可以事先知道親人道別時間點、做好準備,也非一無可取,不過這還是需要許多共識、討論。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蔡宏斌:預立醫療決定不是賣身契
台灣擁有亞洲第一步善終專法「病人自主權利法」,不過不少民眾對於如何善終,仍存在疑慮。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說,許多民眾認為「簽預立醫療決定書等於簽賣身契」,但事實並非如此,民眾隨時均可更改預立醫療決定內容。蔡宏斌說,自己在醫學中心任職,每日都經歷生死無常,有時患者被送至急診時,已經昏迷無法自我表達,器捐病主中心鼓勵民眾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但許多醫療決策相關條文,專業性、複雜度均高,要民眾理解有其困難,病人時常要經過一次插管、拔管出院的親身經驗,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臨終醫療項目有哪些,並凝聚家族共識,作出決定。簽訂預立醫療決定書之前,民眾必須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過程,目前健保署給付住院病人免諮商費用。蔡宏斌表示,ACP過程中需有2位見證人,通常建議由二等親內的子女等親人陪同,但民眾也可由信任的朋友陪同並見證;ACP過程約一小時,過程中除醫師之外,還會有社工師、護理師等陪同。不過,要高齡者開口向子女說明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意願,並不容易。蔡宏斌說,時常長輩一開口,子女就會擔心是不祥預兆,正襟危坐談論善終,在台灣的文化中不容易執行,建議民眾可挑選家族旅遊、年夜飯等輕鬆場合提出善終議題討論,家人接受度應會提升。蔡宏斌強調,預立醫療決定書不是賣身契,且比起僅能用在醫院急診室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預立醫療決定書應用場景更廣,在長照機構等領域都能使用,且簽署項目也很自由,例如,民眾不僅能選擇是否插管,還能決定要嘗試三周、一個月,若失敗就放棄維生醫療,接受緩和醫療善終離世。「照顧臨終病人,身體、心靈都要兼顧。」蔡宏斌表示,經歷新冠疫情,臨床醫師更能體會,生命末期有許多不同樣貌,而對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不留遺憾」,自己曾在照顧一位多重器官衰竭病人時,緊握對方雙手,並為其禱告,直到對方安然離世,此做法即是全人照顧理念的落實。
-
2024-11-09 焦點.健康知識+
拿枕頭當靠墊睡覺好舒服?醫警告:可能是心臟衰竭前兆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平躺在床上就睡著,需要枕頭當靠墊,壓在身體底下才能入睡,心臟科醫師表示,這有可能是心臟衰竭的隱性徵兆。每日郵報報導,心臟衰竭是一種慢性疾病,意指心臟無法有效將血液輸出,導致肌肉無力,更嚴重的病症包含疲勞、四肢腫脹,嚴重時甚至會因為肺部積水的關係,造成呼吸困難。心臟科醫師解釋,這類患者在床上躺平時,特別容易會感到呼吸不順,因此會習慣拿枕頭作為靠墊,來減輕睡眠時身體的不適。目前英國約有100萬人患有心臟衰竭,且每年新診斷的人數高達20萬。這種病症通常是由心臟病、高血壓或在心臟病發作後引起的。早期診斷對治療至關重要,儘管無法治癒,但通過藥物或手術可以改善心臟功能,降低死亡風險。專家指出,有將近八成的人是直到急診住院時才發現自己患病,這凸顯了及早在健康檢查時發現並治療的重要性。心臟衰竭的其他症狀可能包括持續性咳嗽、腹脹、心跳過快及食慾減退,這些症狀雖然也可能由其他較輕微的疾病引起,但應該儘早就醫檢查。醫師建議,保持運動就能降低35%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均衡飲食並避免吸煙,也對保持心臟健康至關重要。
-
2024-11-06 焦點.食安拉警報
他看到魔神仔又尿失禁 竟是吃到墨西哥「魔菇」
吃了20朵野菇竟看到「魔神仔」還尿失禁?毒物科醫師指出,一名69歲男性某天吃了自己採摘的野菇,之後出現頭暈、尿失禁及幻覺,患者的尿液含有「裸蓋菇素」(Psilocybin)代謝物,疑誤食綠褶菇或赭黃裸傘,含裸蓋菇素類的野菇,在墨西哥一帶用於宗教儀式,當地稱之「魔菇」,該名男子因即時就醫,未因誤食毒菇而威脅生命。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的環境適合許多種類的蕈菇生長,尤其是雨後山間、農地、草地、竹林經常會長出朵朵小傘狀的蕈菇,若摘下煮食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品中毒的風險。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指出,近年受理4例各縣市政府衛生局送驗,因民眾自行採食野菇而引發食品中毒的案例,經分子生物檢驗技術進行DNA物種鑑別,確認有3例為綠褶菇、1例為擬灰花紋鵝膏。綠褶菇全株有毒 擬灰花紋鵝膏損肝、腎和中樞神經林澤揚表示,有毒的綠褶菇與擬灰花紋鵝膏,可能被當成可食用的菇類,綠褶菇全株有毒,生長季節多為春夏秋季,廣泛分布在台灣平原地區,民眾自行採摘誤食機率大,臨床症狀常見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症狀;擬灰花紋鵝膏則含有強烈的毒性成分環肽毒素,可能對人體肝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衛福部暨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成立於1985年7月,並於1986年2月起對外提供免費的24小時中毒諮詢服務,中心主任楊振昌說,1986至2023年間共有282位蕈類中毒諮詢個案,平均每年約7.4名蕈類中毒個案,最常通報的蕈類中毒個案為「綠褶菇」。 「裸蓋菇素」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楊振昌曾收治一名69歲男性,患者某天下午5時許,吃了自己採摘的野菇約20朵,之後出現頭暈、尿失禁,以及「看到魔神仔」的幻覺,被送至醫院急診就醫、生命徵象穩定,尿液鹼性藥物篩檢出「脫磷酸裸蓋菇素」(Psilocin),為「裸蓋菇素」的代謝物,但因檢體保存不當,無法DNA鑑定,若有照片可協助外觀鑑定,採摘時為白色可能為綠褶菇,褐黃色則可能為赭黃裸傘。 楊振昌說,含「裸蓋菇素」的蕈類俗稱為魔菇,在墨西哥一帶用於宗教儀式,其他地區如北歐則有濫用個案,毒素成分主要為「裸蓋菇素」,其次為裸蓋菇素的代謝物「脫磷酸裸蓋菇素」(Psilocin)與「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作用。楊振昌表示,這類蕈類中毒後30至60分鐘,可產生頭暈、無力、焦慮,及擴瞳、視力模糊、脈搏加速、高血壓等交感神經興奮表徵,並可能有時空錯亂、幻覺及躁動不安,少數人會有反社會行為,多數症狀在4小時內會消失,少數病患的欣快感則會持續至12小時,極少數病患則會有影像倒敘現象,嚴重者主要為兒童,可能會有昏迷、高燒、抽搐及死亡。路邊野生菇類 應遵守「不採不食」食藥署提醒,路邊的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也不要送給親友,以免因誤食而危害身體健康,如因誤食不明野菇出現生理不適的中毒症狀時,應盡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楊振昌說,要保存蕈類檢體不受汙染,需盡速烘乾,包含日曬4天、平底鍋煎60至70度、低溫烘烤等。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對於蕈類中毒個案建議處置,包含給予病人支持性治療、請病人提供蕈類的照片、以冷藏或冷凍方式,將蕈類檢體寄送至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以提供後續鑑定,包括物種外觀辨識及DNA定序鑑定等。
-
2024-11-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彭家勛行醫30多年 難忘病人手寫卡片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彭家勛今年7月底走馬上任,他承諾,桃榮將向醫學中心看齊,為醫院勾勒出新藍圖,做桃園市民最強的後盾,顧好市民的健康。專精神經醫學 作基因研究彭家勛是神經醫學的權威,專精於神經學研究,包括基因與酒癮、腦中風疾病及巴金森氏症。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的他,就學期間就對神經解剖學有興趣,發現神經內科疾病的應用發展空間很廣,因此畢業後投入神經內科醫學領域,並先後獲得尹士俊、胡漢華、洪昭雄三位教授指導提攜。尹士俊是國際知名學者、國防醫學院生化所教授,在基因及酒癮的研究相當出色;胡漢華則是台灣腦血管超音波血流動力檢查的先驅研究者。彭家勛結合兩位教授的研究,進一步探索與中風之間的關聯,在國際腦中風知名期刊發表研究結果,顯示酒精代謝基因差異與腦中風發生有關。彭家勛2003年赴美進修,接受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洪昭雄教授指導,以巴金森症老鼠模型探討神經保護藥物的作用,進而將神經保護概念應用在急性腦中風及慢性神經退化性病人的治療上,對病人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自美返台後,彭家勛在全國積極推動急性梗塞性腦中風治療,在擔任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任內,與健保署溝通改善神經科醫師進行血栓溶解治療時的各種困境,包括提高執行給付和延長治療黃金時間,讓急性腦血栓溶解治療成為標準治療,幫助許多急性中風病患免於終生殘障臥床之苦。推取血栓聯盟 搶治療時間「今年腦中風治療工作重點,是爭取有效黃金治療時間,推動區域整合取血栓聯盟」,彭家勛說,桃榮是北榮在大桃園地區唯一的區域級醫院,他上任後即和鄰近有取血栓技術的醫院,如林口長庚醫院等聯盟,讓在地中風病人都能獲得最及時完整的治療。上任三個月的彭家勛,為桃榮擘畫未來的發展方向。首要是戮力讓桃榮成為桃園在地重要區域醫院,分擔北部地區榮民醫療體系的照護重任,結合桃園榮服處與4所榮家(桃園、八德、台北、板橋),以智能化醫療管理系統,提升榮醫體系醫養合一,長期照護榮民與在地鄉親的健康。重視智慧醫療 北榮當標竿其次,以Digital Health為規畫藍圖,以北榮總院為標竿,導入相關智能化醫療服務系統,讓桃榮成為在地榮醫體系的急、重、難症治療中心,因此急診室將擴建更新,並建立癌症治療中心,初期以肺癌、乳癌、腸胃道相關癌症治療為主,也逐步引進高階檢查與治療設備,網羅與培訓相關人才,落實醫療在地化與國際化的發展目標。行醫30多年的彭家勛,有一位女性中風病人最令他難忘。她中風接受治療後,每年都會寄親手繪製的卡片賀節,卡片上的構圖用色,讓他感受到病人滿滿的正能量,也使他更有信心去幫助中風的病人。彭家勛是基督徒,聖經對他的幫助很大,例如在照顧失智老人時,會想到「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的經句,提醒自己對老人家的態度要溫和包容。飲食作息規律 讀聖經紓壓他的養生要領很簡單,每日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休閒活動以跑步、爬山為主。面對壓力時,則以禱告、讀聖經進行紓壓,他很感謝心靈導師李敏椿牧師,每天傳給他聖經的話與教導,讓他能保持身心平安,面對每天的挑戰。在院長室牆上,掛著一幅建院以來書法家朱振南的墨寶─范仲淹「岳陽樓記」,彭家勛說,似乎欲引用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期勉桃榮同仁要有胸懷天下憐憫蒼生的志向與抱負。彭家勛● 年齡:61歲● 專長:神經醫學、腦中風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酒精性相關神經疾病、各式神經痠痛等疾病● 現職: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國防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經歷:三總基隆分院院長、三總神經科部部主任、三總副院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台灣神經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新竹分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期望每位病人都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珍惜健保資源。
-
2024-10-31 醫療.感染科
颱風在家吃飯得注意「這事」 少女吐到休克全因這病毒
強颱康芮來襲,全台22縣市停班停課,多數人避免外出,選擇在家中度過。醫師提醒,近期社區內不只流行呼吸道病毒,腸胃道病毒也在流行,幾天前一位10多歲少女,不明原因從晚上吐到隔天早上,原想吐完就沒事,隔天卻因為神智不清緊急送醫,當時血壓已低於90mmHg,瀕臨休克,診斷判定是感染諾羅病毒。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颱風天後,呼吸道或是腸胃道病毒感染的患者就會增加,颱風並非導致兩種病毒傳播的原因,而是颱風假間接導致人與人的接觸增加感染率。諾羅病毒是典型「一人感染全家中鏢」的病毒,籲颱風天全家聚首,食物需充分加熱。一位10多歲少女,日前在家中從晚上吐到隔天早上,一開始不曉得嘔吐原因,家人認為休息一下,症狀就會改善,沒想到少女整晚都在吐,一路吐到早上,到了早上不只沒東西可以吐,還神智不清症狀,家人緊急送醫,少女一量血壓竟低於90mmHg,已到休克標準。吳昌騰說,當下立即給予她藥物,同時補充輸液恢復體力,直到可以進食不再嘔吐,才讓她返家,由於少女的嘔吐症狀是因「諾羅病毒」而起,諾羅病毒的傳播方式是吃下被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接觸被諾羅病毒汙染的物體表面,再碰觸到自身的嘴、鼻、眼睛等粘膜傳播。所以即使少女停止嘔吐,諾羅病毒仍可能傳播。諾羅病毒被稱為是「一人感染全家中鏢」的病毒,吳昌騰說,今天全台放颱風假,而社區內諾羅病毒仍處於流行期,家人或朋友間一起飲食,一定要注意食物是否有煮熟,吃飯前一定要將手徹底洗乾淨,避免颱風天後染疫。吳昌騰說,今天是颱風天,如果在家中已經出現嘔吐、拉肚子且無法進食的症狀,建議次數一旦超過5次就要擔心有脫水的風險,需適度補水,超過8次就建議立即到醫院就醫,脫水之後,血壓就會下降,進而導致休克等,恐危急生命。吳昌騰提醒,社區目前仍處於多種病毒感染的階段,呼籲民眾做好自身的防疫措施,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不論年齡都要定期篩檢 子宮頸癌61-70歲最多、年輕患者增
子宮頸癌長年威脅女性,在最新公布的國人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子宮頸癌占第八名。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到112年診斷為子宮頸癌的年齡分布,以61至70歲最多,其次是51至60歲。平均來說,好發年齡為50至70歲,不過,由於性觀念逐漸開放,患病年齡有逐漸下降趨勢。性行為年齡層下降,子宮頸癌年輕化。在健保署的資料中,2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108年有21位、109年有19位,110年則為6位,隔年也增加了2位。專家指出,性行為的年齡層下降,讓子宮頸癌年輕化。資料也顯示,近五年來,21至30歲的確診患者,平均每年逾400位;31至40歲確診者,也高達4,000多位,子宮頸癌不再是中年婦女專利。近五年就醫人數微幅減少,檢查集中在婦產科。另外,從數字上來看,近五年子宮頸癌就醫人數微幅減少,108年為61,847人、109年58,345人、110年55,509人、111年56,663人、112年58,158人。而在就醫月份分布的資料,並沒有太大數字落差,僅二月份少了幾百人,推估跟過年長假有關。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表示,民眾在子宮頸癌的醫療利用就醫檢查方面,最大宗的門診為婦產科,其次依序為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泌尿科、急診醫學科、中醫科、消化內科、外科、家醫科及直腸外科。因臨床症狀有白帶量增加、骨盆腔疼痛、因瘻管造成大小便失禁,所以有些患者會求診泌尿科、中醫師、直腸外科。去年58,158位患者中,進行全子宮根除術共301人。傳統治療子宮頸癌的方法,主要是手術、放射線治療,大多可以達到相當高的治癒率。林口長庚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子宮頸癌的治療,要考量腫瘤大小、疾病分期、病患年齡及整體健康狀況,再評估進行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依健保資料顯示,去年診斷的58,158位患者中,進行全子宮根除術共301人,手數量並不多。周宏學說,選擇手術或放射線治療,視疾病的期別不同。極小的病灶只須切除較小的範圍,如果是第一期B,或癌細胞蔓延至陰道上端2/3的第二期A,可以開完刀再進行放射線治療。第二期A以上,癌細胞已經侵犯太深,開刀不一定優於放療,甚至開刀後再加放療,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會建議只進行放射線治療。子宮頸癌的分期方法,要靠臨床的婦科內診,另加上放射線檢查、膀胱鏡及直腸鏡檢查。在正確分期後,採對個別病患效果最好的方法;而除了手術、放射線治療,免疫療法亦有突破性進展。周宏學提到,期別較晚的患者,可以考慮同步進行免疫療法加放射線治療,爭取一線生機。子宮頸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近30年持續下降。80年至110年間,子宮頸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呈持續下降趨勢;110年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比80年減少75.1%。自民國84年起,政府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民國95年,台灣開始施打宮頸癌疫苗。國健署自107年起,啟動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抹片、疫苗雙管防治,近年來的子宮頸癌罹患人數已逐漸減少。周宏學提到,112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子宮頸癌的死亡人數644人,死亡率5.5%。經由篩檢發現子宮頸異常的女性,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個案比率高達97.7%。發展較慢的癌症,約60%的輕度癌前病變會自然痊癒。周宏學提醒,子宮頸癌是發展較慢的疾病,約60%的輕度癌前病變會自然痊癒,追蹤觀察即可;中度癌前病變經醫師評估,可進行環狀電燒切除術;高度癌前病變的治療是子宮頸錐狀切除術,若有侵犯性子宮頸癌,則視結果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向。在病灶仍為良性時,早期治療能中斷癌變進程,只要發生過性行為,不論任何年紀都要定期檢查,別以為是停經期族群而忽略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子宮頸的風險。
-
2024-10-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退休?「退出江湖,拿起尿壺?」
手機傳來老友簡訊,他住院了。我去病房探視他,他手裡提著尿壺起立相迎。我與他拍照留念,他手提著尿壺,一手拉著我的手。「想不到,剛退休退出江湖沒多久,要提著尿壺與老友相見!」感嘆萬千,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原來,這位老兄是突然尿尿解不出來,去急診就醫,發現是攝護腺肥大,堵住尿尿出口,只好入院處置,做了攝護腺摘除手術。上帝的傑作,雖然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上面的頭—腦筋是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有智慧,但下面的攝護腺卻跟著愈來愈肥大,興風作浪,不僅站在馬桶前的時間愈來愈長,甚至有時有尿解不出來。攝護腺肥大的現象大約在退休之前慢慢開始浮現,晚上夜尿的次數愈來愈多,剛開始可能1、2次,慢慢變成一夜3、4次,最後變成大野狼,一夜七次郎。頻尿的結果,不僅擾人清夢,也影響枕邊人,也影響自己腦袋休眠時間,腦袋得不到充分休息,輕則白天打瞌睡,重則記憶力慢慢減退,甚至失智。輕微的肥大可用藥對抗,若太嚴重了,藥物效果有限,可能就要大動干戈,以手術切除攝護腺了!傳統攝護腺手術,流血多,也痛苦,近年來使用雷射清除手術,流血少、復原也快,只是要自費,健保不給付。但花錢事小,對男人而言,切除攝護腺也是對自尊心的一大打擊,代表「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時代的來臨!攝護腺除了肥大的困擾外,最可怕的是攝護腺會長癌症,而攝護腺長了癌症就好像女性的乳腺長了癌症一樣,除了肉身的折磨之外,心裡受傷更大。在退休年齡將近,攝護腺就開始肥大,抽血PSA指數也會慢慢變高,但除了肥大之外,攝護腺也會長癌症,PSA指數也會高,有時難以區別,必須做切片才能區別,但太歲爺頭上動土,傳統的切片像亂槍打鳥,無法精準瞄準腫瘤之處,近年來利用核磁共振檢查,除了能精準標出腫瘤位置,也能在它指引下做切片就精準多了。退休代表個人老化的開始,也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嶺,在江湖上打滾多年之後,退休是一個新生活的開始,也是晚上要常常光顧尿壺的開始。如何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面對夕陽西下的人生,把握落日餘暉,做好檢查及防護,才不會與老友在病房中提著尿壺相對兩無言,也是人生另一種智慧。●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10-25 醫聲.Podcast
🎧|哪些人適合在家接受治療?健保署署長告訴你什麼是在宅急症照護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今年7月1日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治療的居家個案、照護機構住民或失能不便外出就醫患者,可以選擇在家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試辦計畫已滿3個月了,到底成效如何?病人及醫療團隊都滿意嗎?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在宅急症照護可減少患者因感染頻繁往返醫院及住家,還能跟長照資源結合,減少住院看護費用的負擔,目前看來初步成果很好,明年預計會擴大試辦計畫。🎧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超高齡社會來臨,失能者眾,根據健保署統計,居家照護個案中,約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人每年住院一次以上,八成原因是肺炎、泌尿道、軟組織等感染症,舟車勞頓、寸步不離、工作請假是患者及照顧者的真實寫照。計畫減少就醫不便及費用 商保理賠條件討論中為減緩此現象,繼105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後,健保署今年再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由加入計畫的醫療團隊,針對罹患上述三類感染症的居家醫療病人、照護機構住民、急診個案,評估收案並在家給予抗生素治療、衛教等,意即將住院場景搬進家中或照護機構,省去患者移動、重新適應環境的不便,也舒緩醫院壓力,讓「重症留院、輕症在家」治療。對於民眾擔心家中設備、照護知識不若醫院齊全,石崇良表示,試辦計畫除了有醫師、護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組成的照護團隊,也可透過遠端生命徵象相關監控設備,即時監測患者生命徵象,若發生緊急狀況時有24小時諮詢服務,必要時由醫護人員緊急訪視或安排後送就醫,試辦計畫也連結長照資源,協助患者生活起居。「急性住院部分負擔10%以上,但居家照護僅5%。」石崇良說,加上可節省住院的看護費用,能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且在宅急症照護結束後,長照服務仍可依需求延續;至於民眾擔心在宅急症照護是否不符商業保險理賠條件?目前健保署正與金管會、保險公司溝通中,有望比照白內障門診手術,給予理賠。試辦計畫九成個案可在宅完成治療 也減護理壓力試辦計畫上路至今三個多月,肺炎平均照護天數6.9天、尿路感染5天、軟組織感染5天,且近九成個案在家就能完成治療,僅少數病情嚴重者需透過綠色通道後送到醫院,顯見在宅急症照護的安全性。此外,石崇良說,疫情後疲勞、就業選擇多,造成護理人力吃緊,但試辦計畫提供彈性工時,讓護理師可以在照護空檔接送小孩、照顧長輩、處理家務等,兼顧工作、家庭與生活,是種多元職場發展;現在參與試辦計畫的醫事人員就有37%來自基層診所、居護所等,等於也減少醫院醫護壓力。未來安寧也適用 醫護夜間、假日給付將研議加成試辦計畫回饋佳,石崇良表示,明年預計將擴大收案範圍至安寧個案,如給予癌末病患感染、惡性體質、疼痛、營養等照顧,「他們不見得失能程度高,但免疫力差,到院反而容易感染、加重病情。」據統計,住院安寧與居家安寧共計3.3萬人,是未來在宅急症照護主要新增納入收案對象。為鼓勵更多醫護加入,石崇良說,將研議針對較辛苦的夜間、假日緊急訪視,給予給付加成;持續與產業界合作,發展商業模式,最大化遠距設備協作範圍;參考雲林加值方案,研擬設備租賃模式,由醫院或地方政府提供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設備給基層團隊,降低團隊加入計畫的資金門檻。目前已有161個團隊加入試辦計畫中,多數情形為團隊主動找尋適合的個案納入計畫,不過,民眾若覺得自己的家人也很適合,欲進一步了解該計畫照護小組與參與院所名單,可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專區查詢。健保署將持續收集各界意見,優化民眾端的照護服務及醫護端的給付制度,期望實踐在地安養。石崇良小檔案現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經歷: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風華錄音室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風華錄音室特別感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
2024-10-24 養生.聰明飲食
不吃重新加熱的炒飯和野餐 醫揭5種食物暗藏食安風險
加州家醫科女醫生潔茜卡‧紀斯(Jessica Kiss)在TikTok分享的影片表示,出於各種考量,有五種食品自己是絕不會吃的,會有害健康:炒飯沒吃完再炒、野餐食物、與頭髮染劑顏色相同的食物、容器被撞凹的罐頭食品,以及葡萄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紀斯醫生指出,炒飯要一次就吃完;炒飯做好放在室溫,過一會兒就會長出仙人掌桿菌 (Bacillus cereus),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尤其你在微波爐重新加熱,桿菌生長又會啟動;此外桿菌還會生出孢子,不僅要殺桿菌還得殺孢子,既沒那麼容易,也不值得花那個工夫。紀斯指出,炒飯放在保溫的電鍋裡,要再吃還行,但若在室溫就該完全避免再吃。紀斯第二項不吃的是野餐任何食物;她表示寧可餓著也不願坐在外頭吃東西,因食物中毒、不舒服的風險實在太高了。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指出,野餐在華氏40到140度之間放兩個小時,就「進入危險區」,如果室外溫度高出90度,更減為一小時。紀斯表示,假日、周末去野餐而食物中毒,急診中心擠滿這類病人,自己看過太多了。 @askdrmom I have more. But these are my big ones. For sure share this list with a friend! #5things #doctorlife #sickday #fall2024 #fallfood #momlife ♬ Little Things - Tiqta 紀斯醫生不吃的第三種東西,是跟她頭髮染劑顏色相同的。她經常染粉紅及紫色。她表示絕不吃添加食品染色劑的東西,對人體不好,也不希望自己接下來一周,頭髮紫紅得像霓虹燈,因此看到添加紫、粉紅染色劑的食品,就避之唯恐不及。紀斯指出,外形碰凹改觀的罐頭食品,自己絕對不吃,害怕會因肉毒桿菌而中毒。她表示,一個罐頭食品罐身凹陷了,而並非自己掉落砸凹的,那就該擔心肉毒桿菌了,那可不是開玩笑的。最後,紀斯醫生絕對不吃的是葡萄柚。她承認聽來怪怪的,但她表示,原因在葡萄柚跟太多藥品會起化學作用,例如一些抗焦慮、防高血壓的藥。她指出,吃了葡萄柚,身體消化過程中,會與太多種藥物化合,所以只要還在吃藥,就該留意會不會與那種水果起作用,而改變療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3 醫聲.醫聲要聞
女業務血便非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恐增腸癌風險
28歲女性保險業務員近半年每天排便次數大增,伴隨黏液和血絲,以為是腸躁症合併痔瘡出血,直到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其屬於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會出現嚴重腹痛、血便,甚至因瘻管導致肚皮、生殖器官滲出糞便,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但目前健保給付進階藥物限制一年,較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兩年以上更為嚴格,若未妥善控制病況,將增加急診、住院、手術切腸及腸癌風險。據統計,取得IBD重大傷病患者數,從2020年2595張成長至2024年八月的7698張,且有被低估之的疑慮,引發醫界關注。IBD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年,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前者主要侵犯大腸表層黏膜,後者則可能從口腔到肛門全面侵犯,並深入組織層造成穿孔、瘻管等嚴重併發症,出現小便有菜渣、反覆泌尿道感染,或陰道、陰囊、皮膚上產生小洞及糞便排出;研判飲食西化、食品添加物改變腸道微菌叢,導致IBD患者在亞洲快速增加。腸治久安協會理事長楊式光的兒子18歲發病,大學四年因病休學三次,體重從80幾公斤掉到50公斤,還衍生肛裂、瘻管、切腸與做腸造口,迄今與病共存20年;另名30幾歲男性病患因大腸、小腸嚴重潰爛、纖維化而被全切除,肚子有7、8個瘻管,無法正常飲食,被迫辭職,太太只能在先生就醫的醫院,擔任清潔工才能就近照顧,但該病患仍因病情過重在去年過世。藥物給付僅一年 治療中斷恐增復發風險截至九月底,克隆氏症有五種、潰瘍性腸炎有六種進階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患者如符合給付條件,一年可省30到50萬元的藥費,大幅減輕經濟負擔。然而,藥物一次僅給付一年,比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兩年以上嚴格,療程結束後,無論病情是否穩定,都必須停藥三個月,待病情復發並再次符合健保規範,才能重新申請藥物治療。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秘書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顏旭亨表示,患者用藥斷斷續續,增加疾病復發風險,也可能造成藥物失效,需要使用更新或更昂貴的藥物來控制病情;復發亦將中斷患者原本穩定的課業和工作,讓患者產生憂鬱和焦慮。目前IBD治療目標是「內視鏡黏膜癒合」,可降低復發、住院、手術、併發症以及癌症等風險,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表示,復發會造成頻繁就醫、住院、手術,長期腸道反覆發炎更大幅增加腸癌風險。顏旭亨表示說,放寬治療療程限制,能幫助病人控制好疾病,維持生產力、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質,面對少子化的挑戰,政府更應該改變策略,幫助這群年輕病人回歸社會;醫療端也應提供腸胃科、外科、營養師、護理師、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等跨科團隊的照護,更全面地協助病友及其家屬,提供更完善的疾病照護。李柏賢也提醒,IBD初期症狀為肚子痛和拉肚子,易與腸躁症混淆,腸躁症患者多在白天或有壓力時腹痛,飯後往往會肚子絞痛想排便,排便後肚子痛就會緩解;若民眾半夜腹痛痛醒、合併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大於三個月等IBD警示症狀,應進一步就醫接受檢查。
-
2024-10-20 養生.聰明飲食
秋冬時節吃什麼魚最肥美?細小魚刺少的魚有哪些?魚罐頭怎麼選比較健康?
不少民眾愛吃魚,除了肉質軟嫩,也能攝取到豐富的好油脂。但很多人不知道挑選訣竅,漁民分享,可從魚眼睛、鰓跟身體觀察。另外,市面上魚罐頭琳瑯滿目,還有香味十足的魚鬆可選,營養師建議,罐頭要挑選成分簡單,沒有過多調味料,魚鬆可以吃,但也要適量攝取。市場買鮮魚訣竅:眼明亮、鰓鮮紅、體不軟爛。有些魚有豐富的好油脂,營養成分高,但若不懂挑選訣竅,不論到市場看到新鮮魚貨,或是超市的冷凍魚片,都不知該如何下手。新北澳底漁港新勝發船隊成員之一的漁民陳麗華表示,買魚最好選當令季節魚類,台灣四面環海,隨著氣候的變化,迴游魚類到台灣的時間點也不一樣,例如現在接近秋冬季節,白帶魚、鯖魚、竹筴魚最為肥美。陳麗華建議,如果民眾無法親自至漁港選購,可利用冷鏈宅配,或到傳統市場買魚時,要選魚眼清澈明亮,鰓的顏色鮮紅,魚體不軟爛,無腐臭味的魚類;若是至超市,則建議選擇真空急速冷凍鎖住鮮度的魚貨。挑選小刺少的魚類,午仔魚、鯖魚、鬼頭刀、白帶魚都不錯。很多人怕魚刺,在餐桌上看到魚就打退堂鼓,就怕送入口中的魚肉會夾帶著細小的魚刺,一不小心就被刺到,甚至卡在喉嚨內,對魚是又愛又怕。陳麗華推薦,海魚的部分,包含煙仔虎、鯖魚、鬼頭刀、白帶魚、鱸魚、剝皮魚、石斑、白鯧魚、午仔魚等多種魚,肉質鮮甜又少小刺,都是不錯的選擇。輔大醫院營養師余家綺則推薦鮭魚、鱈魚、比目魚、午仔魚等,吃起來很嫩,比其他魚類的魚刺較少,可以直接清蒸或是煎熟就好;吳郭魚雖然土味比較重,但可以用豆豉或紅燒的方式烹調,經濟許可,可以選擇已去除魚刺的虱目魚或是鯛魚,烹調上很方便,不用擔心吃到魚刺。肉質鮮甜、小刺少的魚.煙仔虎、鯖魚、鬼頭刀、白帶魚、鱸魚、剝皮魚、石斑、白鯧魚、午仔魚、鮭魚、鱈魚、比目魚魚罐頭挑成分單純、少油鈉,魚鬆少量食用增加食欲。如果想吃魚罐頭,余家綺說,要選擇成分簡單,沒有過多調味料,像水煮或清蒸鮪魚罐頭比較推薦,熱量也不會太高。「颱風麵」會用到的「番茄鯖魚」口味,是先油炸再調味;油漬鮪魚則是泡在橄欖油或植物油內,油脂太多;而鹽漬鮪魚就是大量鹽巴醃漬,都會攝取到太多的油脂或是鈉,對身體負擔太重。鮪魚是大型魚類,部分民眾會擔心有甲基汞殘留問題,余家綺表示,其實一般人適量吃鮪魚罐頭,吃的量不多,不會造成傷害,除非一次吃非常多,特殊族群例如孕婦、哺乳中的婦女或是幼兒,需要考慮到神經系統問題,可能會影響胎兒,建議不要吃這種大型魚類。余家綺表示,民眾想吃鮪魚罐頭沒問題,但不要太頻繁吃,盡量以原型魚肉為主,應選擇小型魚比較好,例如吳郭魚、鯛魚等,會比較安全。而到漁港或賣場時,也會在架上看到各種口味的魚鬆,不但很香也能增加食欲。余家綺表示,魚鬆是用魚肉去做,蛋白質含量高,但作法跟肉鬆是一樣的,會加入大量的鹽巴、糖跟油脂,建議要適量食用,直接吃魚肉是最好的,例如可在煮粥的時候,直接加入魚肉一起烹煮。喉嚨卡魚刺別吞白飯別喝醋,絕對不能摳喉嚨。吃魚時被魚刺卡喉嚨怎麼辦?網路上不少偏方,包含喝醋、吃飯等,但余家綺指出,如果魚刺不小心卡到喉嚨,應該先觀察,不要繼續吃東西,以免造成二度傷害。首先,要看有無疼痛感,可能咳嗽幾下就能弄掉魚刺,喝醋、吞飯無法百分百去除魚刺,甚至可能會讓魚刺卡更深。余家綺說,有些人可能會想嘗試用手指摳喉嚨,把魚刺弄出來,「完全不能做這個動作」,因為喉嚨組織很脆弱,此舉會傷害到粘膜,增加感染風險,發現魚刺卡住,就要趕快去耳鼻喉科診所或是急診掛號,請醫師把魚刺夾出來,才是最安全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安寧照顧基金會 推廣安寧觀念34年 教你我好好說再見
「八○年代開始推動『安寧療護』時,連醫護人員都不知道怎麼做,民眾更不了解,辦宣導活動才剛進入主題,許多覺得忌諱的人聽見『安寧』兩個字立刻起身離開。」安寧照顧基金會前執行長林怡吟說,經過基金會30多年提倡安寧觀念後,「現在,社會不但普遍了解『安寧療護』是生死議題,甚至主動邀請基金會辦理講座。」台灣的安寧療護緣起於馬偕醫院鍾昌宏醫師等幾位醫療人員在美進修時接觸到「安寧療護」(hospice),回國後在各自的領域推廣。1990年馬偕醫院在淡水分院設置全國首個安寧病房,於12月成立安寧照顧基金會,向全國推行。不只隸屬基督教長老教會的馬偕醫院,其他醫院及非營利組織,例如「安寧之母」趙可式教授於天主教康泰基金會及耕莘醫院;「安寧推手」陳榮基教授在台大醫院和佛教蓮花基金會,都為安寧療護奔走。早期推安寧 民眾常誤會林怡吟將基金會34年歷程,以10年為界分三個階段。第一個10年第一道障礙在「名稱」,有民眾誤會安寧是指納骨塔,或以為安寧等於死亡。因此基金會早期辦活動時,盡量拿「美好的未來」等說詞模糊帶過,努力讓社會認識安寧療護,也邀請醫界到國外取經,學習開設安寧病房,從照顧癌末病人起步。第二個10年,安寧療護出現進展,包括「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公布施行、安寧療護納入健保及收案對象從癌症病人、漸凍人擴大至八大非癌的末期病人。林怡吟表示,醫療人員的養成教育,大多側重新技術及新藥物,未必關注安寧療護這一塊,加上醫療進步、台灣就醫可近性高,民眾更難放手。但是,死亡為自然的過程,醫療有其極限,末期病人應在意識清楚時,先認識並接觸安寧療護資訊,否則當生命終點來臨時,家屬在慌亂中無法了解病人心意,往往只能做出艱難的決定,使病人陷入不必要的痛苦。30年努力 談生死成顯學第三個10年,社會對安寧的看法有極大轉變,多數人不再避談生死。林怡吟說,以前基金會發函詢問機關行號,是否需要安排安寧相關的免費講座,回應不踴躍。現在卻是企業及機構主動邀請,還希望安排系列講座,以瞭解安寧療護的全部內容。「民眾對安寧療護的認同,也推著醫療端往前走,有時候民眾觀念跑得比醫療人員還快。」林怡吟指出,據統計,加護病房中的醫療處置17%是無效的,因此在生命抵達最後關頭時,第一線醫療是否應跳脫常規框架,看到病人及家屬曾經的期待與需求。救不救 醫病溝通不簡單林怡吟說,急診室醫護常脫口而出問家屬「救不救?」但醫病的溝通並非那麼簡單,在極短且慌亂的時間內,家屬若不知道完整的資訊,很難有合適的回答。基金會為此辦理多場專業課程,幫助醫護人員學習在面對不同情境與家庭背景的病人時,如何進行有效的醫病溝通及換位思考。基金會近年更關切照護者的需要,設立線上諮詢室,照護者隨時可以諮詢醫療決策、照護技巧、社會資源,也可獲得悲傷撫慰。林怡吟舉例,有一位諮商申請者的爸媽在三個月內相繼離世,作為女兒的她無法走出自責和悲傷,經過基金會線上諮詢室三次專業的諮詢與輔導後,她的情緒才歸於平靜。生命教育 自在面對死亡每年10月第二個周六是「世界安寧日」,安寧照顧基金會也推出各式活動,2016年的世界安寧日,基金會和導演吳念真的綠光劇團合作,演出以美國小說改編的《當妳轉身之後》,用劇場來傳達醫病如何溝通、臨終病人身心靈的痛苦等。林怡吟說,安寧不只是拔不拔管、急不急救,而是「更自在地面對死亡,才能好好活著」的生命教育。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小檔案成立1990年12月,馬偕基金會與台灣基督教長老雙連教會共同發起成立「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2007年更名為「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服務事項●積極對社會大眾推動安寧療護及生命教育之理念,辦理各式宣導活動與社群經營。●結合安寧理念,對社會大眾進行生命教育,強化生命尊嚴及預立醫療自主的觀念。●製作並提供各式文宣、手冊、繪本、練習冊、影片、桌遊等生命教育教材。●辦理安寧療護繼續教育課程、預立醫療自主繼續教育課程及工作坊。●針對不同病家需求提供醫療費用補助、住院及居家看護費、安寧居家交通費、急難救助及悲傷撫慰費用等補助。●與醫療院所及長期照顧機構合作,提供必要支援,協助更多需要安寧療護的病人獲得適當之照護及關懷。
-
2024-10-1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每逢月經來前就開始咳…惱人的週期性咳嗽 竟是子宮內膜異位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六:子宮內膜異位症【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外科、婦產科二十幾歲的瘦瘦的年輕小姐來到門診,主訴是咳嗽合併輕微的喘,她每個月都有幾天會這樣,有時候還會咳出血來,通常是月經來前一天開始,一連咳個好幾天,慢慢就會改善,幾乎每個月都這樣,她也差不多習慣了,只是這次咳到會喘,她有點擔心,因此來看診。年輕小姐其實不是第一次到胸腔科就診,她會有警覺是上次她覺得喘時,發生了氣胸,這次來是希望可以照個X光檢查。聽診確實發現右側呼吸音減弱。仔細詢問起來,原來這位年輕小姐曾罹患有胸腔的子宮內膜異位,之前曾經在婦產科治療。胸部X光顯示右側氣水胸,根據病史推測,肋膜積液可能是經血,也就是說可能是氣血胸,於是連忙將這位小姐轉急診,照會婦產科做後續治療。神奇子宮內膜 到哪裡都可生長子宮內膜異位是一種子宮內膜長到子宮外面的疾病。長在卵巢就是我們說的巧克力囊腫。然而,子宮內膜細胞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到哪裡都有可能長,因此,肚子裡面,胸腔裡面都有可能出現子宮內膜異位。出現在胸腔內的子宮內膜異位相對棘手,因為子宮內膜會隨月經週期增厚和剝落,並會造成發炎和組織破壞,病患會在月經期間發生胸腔內出血刺激咳嗽,甚至因為生長在肋膜的子宮內膜破壞組織和剝落,產生氣胸的可能。胸腔子宮內膜異位 考慮荷爾蒙治療或開刀案例裡的年輕小姐,曾在婦產科接受過完整的荷爾蒙治療,然而,部分個案還是會再復發,若伴隨著氣胸大咳血這類有生命威脅的症狀,手術切除被子宮內膜異位侵犯的部位就必須考慮。根據2022年歐洲生殖醫學會的建議,胸腔子宮內膜異位使用荷爾蒙治療是有效的。荷爾蒙治療的原理主要是讓身體處於以為自己懷孕或是停經的狀態,使得內膜不要反覆增生剝落,達到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的效果。缺點是有些個案療程結束後,仍可能會復發。因此,適合開刀的個案,還是要考慮開刀切除病灶的可能。生理期避免做會讓經血逆流的姿勢子宮內膜異位的成因目前有很多假說,除了遺傳和細胞轉變外,最常被大家提起的假說是John Sampson醫師的月經逆行說,後續Thomas M. D'Hooghe, M用狒狒做實驗,發現把母狒狒的子宮頸出口堵住,讓其經血逆流,真的會產生子宮內膜異位症。因此,雖然還沒有直接證據指出預防經血逆流是否就可以避免子宮內膜異位症產生,普遍大家還是接受月經期間,不要做會讓經血逆流的姿勢,並保持經血排出暢通的作法。子宮內膜異位的盛行率約2-10%,發生在胸部的機會更少,倘若真的有伴隨著月經週期的咳嗽、胸痛、甚至是咳血的症狀,需提高警覺,就醫檢查是否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可能性。參考文獻:1.2022 ESHRE Endometriosis Guideline Development Group2.D'Hooghe TM, Bambra CS, Suleman MA, Dunselman GA, Evers HL, Koninckx PR: Development of a model of retrograde menstruation in baboons (Papio anubis). Fertil Steril. 1994, 62: 635-638.3.吳名義醫師,子宮內膜異位症,台大婦產部 https://www.ntuh.gov.tw/obgy/Fpage.action?fid=2164.Endometriosi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endometriosis(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15 醫聲.醫聲要聞
90歲阿伯發炎指數飆升,在宅醫療團隊「這招」找出禍首!
住在偏鄉台東都蘭的一名九十多歲老伯,因為行動不便而在家裡接受居家醫療照顧,這天突然發了高燒,在過去,移動困難的老伯恐怕還是需要到醫療院所就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與護理師們接獲消息,趕緊到老伯家中診斷,先快篩確認不是流感、新冠感染後,使用攜帶式超音波檢查,確認為尿液囤積所導致的攝護腺發炎,在家就可以接受抗生素治療,於是老伯終於退燒、發炎指數下降。健保署在今年7月1日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納入健保給付,包括「居家醫療個案」、「照護機構住民」與「急診行動不便的民眾」,且疾病為肺炎、泌尿道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者,就可以由醫護人員到宅,提供醫療服務,民眾可以在家住院。對此,余尚儒說,「這是最有效率的醫療模式」。 , 在宅醫療,讓醫療量能更有「韌性」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指出,美國、日本與新加坡的在宅醫療、居家照護成為重要趨勢,採取「病人不動,醫護人員動」,真正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而在宅急症照護、在宅醫療服務是「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奇美醫院現在也搭配遠距醫療、遠距檢測等創新科技的輔助,使用第一台攜帶式X光機,讓醫療團隊更有能力在社區、居家場域照顧病患。事實上,在宅醫療也為疫情詭譎多變的時代帶來新解方。林宏榮表示,在宅醫療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等,可增加醫療韌性。這點尤其重要,因為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屬於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 , *。一旦遭遇像新冠疫情等新興傳染病侵襲,若醫院病床有限的情況下,病患可以接受在宅醫療,也就是「在家住院」的概念,醫院醫療量能較不會因病患過多而崩潰,病患在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治療,家屬也成為照顧人力,對於醫療人力的運用,會更有效率。要篩不要猜 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長期投入在宅、居家醫療領域的余尚儒分享到,疫情期間到宅服務新冠快篩是必要動作,疫情社區化的現在,以他們服務的病患來說,當接受居家醫療服務的病患一出現感染症症狀,醫療團隊會協助進行新冠快篩,以及疾病鑑別診斷,以確認是否為新冠或其他感染症造成,一旦確認診斷,便盡快開立抗病毒藥物或相關藥物處方箋。若病況嚴重到需要後送醫院,也會有綠色通道可以緊急就醫。此外,不少年長者住院因為臥床束縛、發生譫妄而受苦,令人心痛。在宅急症照護計畫不僅可以讓病人在家舒適的住院,更縮短治療天數,林宏榮也發現,因為對於家中環境較熟悉,所以跌倒風險比在醫院住院來得低,對降低病患意外風險,也是有好處。醫療模式的選擇,需要專家評估余尚儒指出,病患是否適合接受在宅急症照護,與本身疾病、健康狀況、居住環境複雜程度有關,若合併有多種重大疾病,如免疫疾病等,或居住環境複雜,則較不適合接受在宅急症照護。林宏榮提醒,病患在家住院期間,若病情出現變化,或有異常症狀,可以透過綠色通道就醫、後送到醫院,並盡快展開應變措施,避免情況惡化。更多新冠衛教資訊請至Know and Go網站:https://www.knowplango.com.tw/ (本內容與資料專為提供予台灣一般民眾而準備,所提供資訊僅供教育目的,不應視為專業建議或醫療建議。若您有任何疾病相關問題,請務必尋求醫師或其他合格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若僅依照此處提供的資訊,所產生的風險須自行承擔。)PP-C1D-TWN-0112-202410
-
2024-10-13 醫療.百病漫談
結石、痛風、神經痛,哪個「痛死人」的疾病最痛?如何避免疼痛發作?
三叉神經痛|像被刀割 疼痛指數高達10分「三叉神經痛患者會痛到無法講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新曜表示,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像是被刀割或是被電到的感覺,雖然來得快去得快,但是疼痛指數可能高達9至10分,甚至手摸到、被風吹到都會劇痛,痛到無法講話。三叉神經是由腦部延伸到額頭、顴骨、下巴,由於神經位置靠近牙齒,常被誤以為是牙痛。有時候會請病人先去牙科檢查,排除牙齒問題後,再回到神經外科處理。林新曜說,三叉神經痛多數是因為腦部血管壓迫到神經,但仍有少數是因為腫瘤壓迫而導致,就必須處理腫瘤問題,得釐清疼痛原因。若為血管壓迫導致的典型三叉神經痛,林新曜表示,在發作之前很難預測,原則上會先使用藥物治療,如止痛藥或是抗癲癇藥物,而常用特效藥物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容易導致過敏,因此需要搭配做HLA-B1502基因檢測。由於疼痛表現是周期性,藥物也必須搭配使用。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則會執行開顱手術,透過在腦幹旁邊放墊片避免神經受壓迫。林新曜說,現在也有加馬刀照射減緩疼痛,或以微創手術阻斷神經,也是避免開顱手術的治療方式,但是由於復發率較高,開顱手術仍是效益較高的治療選擇。膽結石疼痛|常在吃完油膩大餐後發生膽結石可能卡在膽管造成暫時性阻塞,也可能讓整個膽囊發炎,變成持續性膽囊發炎。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賴宏飛指出,最常見吃大餐後因為食物油膩造成肚子絞痛,可能持續30分鐘至1小時,疼痛感會從右上腹部往肩膀、背部延伸,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盜汗。膽結石分成膽固醇結石以及色素結石。賴宏飛表示,患者約有七成是膽固醇結石,當膽固醇攝取過量、超過飽和,可能會產生結石;色素結石則分為黑色素結石跟棕色素結石,與溶血反應跟膽道感染有關。賴宏飛表示,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症狀,如果因為健檢發現膽結石,但沒有特殊症狀,會建議持續觀察、追蹤,並不需要治療。若有合併其他症狀、疼痛則會考慮用藥物溶解石頭,或是手術處理,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把膽囊拿掉等。賴宏飛說,若手術僅拿掉膽結石,容易復發,因此通常會將膽囊取出。膽囊為儲存膽汁處,拿掉膽囊後,肝臟仍會製造膽汁,但因為缺乏儲存處,手術後一、兩個月容易出現軟便、拉肚子等症狀,但身體會慢慢適應。膽結石危險因子包含肥胖、懷孕、年紀超過40歲、特殊基因等。賴宏飛建議,民眾可以透過健康飲食,避免高油、多吃高纖食物預防。泌尿道結石|結石往下掉 疼痛從背蔓延到下腹泌尿道結石疼痛難耐,疼痛感會從後背、後腰一路延伸到下腹部,同時伴隨噁心、嘔吐、血尿等。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李致樵說,腎結石通常不會痛,要等到石頭掉落到輸尿管時才會開始疼痛,疼痛為間歇性,輸尿管收縮時才痛,若結石未排出,疼痛不會改善。當泌尿道結石出現疼痛,李致樵表示,如果是小顆的結石,會請病患多喝水並配合藥物治療。每天要喝水3000c.c.,並且配合跳繩等運動,同時也搭配口服止痛藥、抗痙攣藥物,結石約一至兩個禮拜可以排出。然而,少數難以靠口服藥緩解疼痛的患者,可能需要到急診打止痛針,如果仍壓不住疼痛,就必須安排緊急手術。若為超過0.5公分的較大顆結石,就需要靠體外震波、內視鏡等手術處理。李致樵說,約六至七成患者可靠體外震波處理,有些患者得用到內視鏡,則需要搭配麻醉。結石與先天基因、後天飲食、生活習慣有關。李致樵表示,若發生過結石或有家族史,每天應該喝3公升以上的液體,最好以白開水為主,夏天容易流汗,需要喝更多水,同時排尿量應達2公升,並且應清澈、無色。飲食則要多吃蔬果,避免草酸、磷酸、普林類食物,如內臟、海鮮、高湯等,另外也要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蛋白跟鹽分。但李致樵提醒,如果從來沒有發生過結石,或是沒有家族史的民眾,不需要特別改變飲食。癌症疼痛不處理|影響存活期和生活品質癌症疼痛雖不至於立即威脅生命,但有研究顯示,不處理疼痛可能會讓存活時間縮短。高聖欽說,四成癌症患者會面臨疼痛,三成更是中重度疼痛,原因是癌症腫瘤侵犯組織造成不適。然而,外科手術切除、化療、免疫治療等是治療癌症不可或缺項目,但是過程耗時,疼痛無法立刻緩解,或是患者處於癌症後期難以做積極治療,因此疼痛控制相當重要。高聖欽表示,第一線治療為選擇口服止痛藥物,輕中度疼痛使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就可以控制。然而,中重度疼痛則可能需要鴉片類藥物(如嗎啡),但可能會面臨噁心、嘔吐、嗜睡、便祕等副作用,衛教上需要特別說明。若患者無法口服,也可使用口腔黏膜的口頰片,或是注射類藥物。然而,約有兩成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強大,或是效果不好,會採取兩大類介入性疼痛治療。高聖欽指出,第一是局部疼痛的神經破壞、神經阻斷,類似剪斷電話線,把疼痛訊號傳遞到大腦的途徑截斷,讓人無法感受到疼痛,但並非所有部位適用。第二種是從脊椎椎管給予嗎啡類止痛藥,但是侵入性高。若病人餘命預估超過3個月,會採永久性置放,將幫浦埋放皮下,減少感染風險等;若是平均餘命較短,會使用導管連結體外機器。帶狀疹後神經痛|免疫力低下族群要小心「抽痛、像電流流過、麻麻的、穿衣服也會痛……」馬偕紀念醫院麻醉科資深主治醫師高聖欽表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表現多樣,會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工作等,疼痛程度因人而異。感染水痘病毒後,體內神經仍會殘留病毒,但是平時受到免疫力壓制,一旦免疫力降低時就會發作。因為疱疹沿著神經分布,發作時會呈現帶狀,並且伴隨疼痛、異物感。高聖欽說,一般而言,發作後隨著疱疹癒合,約一至兩周就會痊癒,不用過度擔心。可使用抗病毒藥物縮短病程,搭配止痛藥治療。然而,帶狀疱疹可能會演變成長期神經痛,特別是免疫力差、年紀大、癌症患者、服用類固醇等族群,或是疱疹分布在眼眶、額頭附近者。高聖欽表示,如果一般止痛藥效果不彰,則需要使用針對神經痛的藥物,可以減少變成慢性疼痛的機會。若藥物效果有限,就要考慮侵入性治療,如打類固醇搭配局部麻醉藥物、脊椎神經刺激器。他提醒,現在帶狀疱疹已經有疫苗,雖然健保尚未給付,但高風險族群建議接種,可以降低變成長期神經痛的機率。痛風急性發作|止痛藥、秋水仙素縮短病程痛風患者形容,痛風發作時「連風吹過都會痛」。痛風發生在關節,如腳踝、腳趾、手肘、膝蓋等處,外觀腫大,有時肉眼可見,最常見的部位在大拇趾第一關節處。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偉哲表示,痛風關節炎是關節腔的組織液產生尿酸結晶,誘發發炎反應。然而,關節痛不一定是痛風,需要進一步區分,如抽血檢驗尿酸濃度。血液中尿酸濃度高,跟飲食、生活狀態、飲食有關。有時檢驗數值中,血液尿酸濃度高(男性超過13mg/dl、女性超過11mg/dl),但痛風並沒有發作,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即可,如少吃高普林食物、少喝酒,多喝水。然而,痛發一旦發作,患者處於急性期,此時止痛藥角色至關重要。陳偉哲說,這時候通常會給予消炎止痛藥以及秋水仙素,用來縮短病程,而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避免濃度波動引起發炎。如果痛風發作較為頻繁(一年超過兩次),要把患者尿酸濃度控制在6mg/dl以下時,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放棄台大醫頭銜高薪!謝仲思治腦傷、天災救援 建構台灣尾醫療網
屏東那條「戰備跑道」,指引了謝仲思實踐「救世」理想的人生方向,在1996年36歲時他攜家帶眷,從台北移居到屏東縣偏鄉枋寮展開新生活。他放棄了「台大醫師」的頭銜與高薪,成為枋寮醫院醫師,也成為東港以南、台東以西唯一的神經外科醫師,把自己奉獻給醫療資源不足的屏南地區。行醫救世 台北囝仔南遷謝仲思是台北囝仔,年幼時則在雲林莿桐由大伯照顧,大伯家中有簡易醫藥箱,常免費幫人換藥,他耳濡目染,幼小心靈埋下立志行醫的種子,「想做可以救世的事。」報考成大後醫系時,他發現赴偏遠地區行醫,可以救世。終於在將自己的條件準備充分後,從台灣頭南遷至台灣尾,落地屏東枋寮醫院。屏東縣台一線的戰備跑道長4.28公里,又直又寬,成為當時許多飆車族最愛的賽道,那時未立法強制騎機車戴安全帽,因車禍造成腦部重創的患者非常多,離戰備跑道最近的就是枋寮醫院,在院長蘇宜輝盛情邀約下,謝仲思決定至枋寮醫院任職。初到枋寮時,謝仲思每個月平均要執行15件腦部外科手術,其中13件發生在深夜,「深夜正是飆車族聚集的時刻,很多人送到醫院時已彌留,甚至在車禍現場就去世了」,「那時深夜的戰備跑道上最多的就是飆車的機車,另外還有三種車多,救護車、接大體的車、辦法事的法師專車,來來去去。」搶救生命 常常全天待命除了飆車族,也有許多被車輛撞傷的行人或老農腦部受到重創,一定要搶在第一時間開刀才可能救回。但是東港以南只有謝仲思一位腦神經外科醫師,他常大半個月每日全天候待命,一有狀況即刻出動,不斷從死神手中搶救寶貴生命。謝仲思還替枋寮醫院帶來北部先進的設備與觀念,讓醫院立刻升級。他引進與台大醫院同款的呼吸器,以及加護病房、開刀房多種儀器、設備,創立台灣最南端的乙級加護病房,又複製台大醫院同型病房,為屏南地區急重症病患提供最佳醫療,病患死亡率降低,疾病預後也大幅改善。2010年,當時衛生署規畫枋寮醫院為屏東縣急診救護中心,在謝仲思帶領下進行枋寮醫院五年期醫療品質提升計畫,增購高階診斷儀器,招聘急診醫學科醫師,提高醫療診斷的準確性與及時性;成立腦中風醫療團隊,統籌緊急傷病患、大量傷患事故時的調度工作等,使枋寮醫院於2013年通過醫院緊急醫療能力中度級認證。搶進災區 設醫療救護站在屏南地區行醫近30年,有兩大事件最讓謝仲思難忘。一是南迴鐵路火車脫軌案,二是八八風災。台鐵南迴線2004至2006年間密集發生鐵路遭破壞導致列車翻覆和人員傷亡事件,幾次事故謝仲思都在場,動員相關醫療人員合力搶救,是執業生涯中最驚心動魄的經歷。2009年八月莫拉克颱風帶來八八風災,林邊、佳冬兩鄉成為重災區,謝仲思率領醫護團隊搶進第一線災區。他記得洪水淹到一層樓高,要等水退去,將廟宇清洗乾淨,才有空間成立醫療救護站,也成為災民生存下去的燈塔。2021年COVID-19疫情延燒,也是難忘的大事。疫情期間謝仲思每天穿著防護衣為病患看診、開刀,一次不巧接觸到帶有Delta病毒的枋山果農,住進防疫旅館隔離,雖然暫時無法直接醫治病人,他還是每天跟同仁視訊打氣。動腦專家 心專注手精細謝仲思是「動腦專家」。他形容大腦手術就是「抽絲剝繭」,必須在一堆混雜的腦血管與腦神經中理出頭緒,仔細分辨哪些是要剪的、哪些是不能剪的,「心要專注、手要精細」,更要配上極佳的體力,有時開到手軟,他只能在內心深處呼求宗教的力量,幫助他更加沉穩,提高手術成功率。謝仲思剛到枋寮醫院時,全院只有49床,現已擴展到228床;醫師一開始只有4位,現在增加到40多位。他與醫院同仁們一步一腳印,逐步健全枋寮醫院的照護網。回顧當年告別台北來到枋寮,有如驟然把絢爛化為平淡。今年64歲的謝仲思很慶幸年輕時的正確決定,將繼續初衷,在偏鄉奉獻,直到做不動為止。謝仲思小檔案年齡:64歲學歷:●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現職:●枋寮醫院醫療副院長●枋寮醫院腦神經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經歷:●台大醫院腦神經暨脊椎外科總醫師●屏東縣醫師公會理事●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神經脊椎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專科醫師主要事蹟:● 飆車盛行年代,救援無數車禍腦部重創患者●創立台灣最南端乙級加護病房,為屏南地區急重症病患提供最佳醫療● 支援南迴鐵路火車脫軌案,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成立醫療救護站
-
2024-10-06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高纖、加水、多營養 少量多餐克服吞嚥障礙
媽媽因急性感染,送往鄰近教學醫院急診,我們在急診等待病房期間,遇見一位因吞嚥不慎而造成窒息的長者。您父親自從失智後,類似情況發生過幾次?」醫師做完緊急處置後詢問家屬,家屬顯然未察覺父親早已有吞嚥障礙。雞肉彩蔬&山藥豆漿味噌湯(3~4人份)● 加水、高纖,增強營養密度。IDDSl分類:第5級-細碎及濕軟吞嚥困難者喝水時易發生嗆咳,在飲食中適時的加水,同時添加天然增稠劑,不僅使口感滑順有利吞嚥,也同時能增添風味變化與色澤,且提升營養密度。山藥營養豐富,還能擔任稠化劑的任務,且高纖可解決便祕問題。食材:里肌肉300克、南瓜250克、山藥250克、櫛瓜1條、胡蘿蔔1條、無糖豆漿600c.c.、醬油1小匙、味噌2大匙作法:1. 里肌肉切小塊、南瓜切小塊、櫛瓜切小丁、胡蘿蔔切小丁。2. 山藥煮熟並與豆漿混合,以果汁機打成泥狀混合。3. 鍋中倒入少許的橄欖油,開中火並放入胡蘿蔔及南瓜。稍微拌炒後,先將以上食材放置鍋中一旁,放入雞肉煎至表面微熟。加醬油增添香氣後,再放入櫛瓜續炒。4. 加入作法2,轉小火煮至南瓜及胡蘿蔔變軟。5. 放入味噌稍煮滾一下即可熄火。●以上的食材尺寸,均切成小於0.4×0.4公分。海鮮&番茄奶醬貝殼麵(2人份) ● 高蛋白、營養及足夠熱量。IDDSI分類:第6級-軟質及一口量吞嚥困難者因進食的過程受到阻礙。往往會造成進食量下降而導致營養素攝取不足。這是一道改變食物質地與大小、合乎營養均衡的飲食料理。不僅海鮮提供優質蛋白,白醬中的牛奶也是蛋白質來源,而小巧的貝殼麵也能提供足夠熱量。 食材:蝦子8隻、透抽1隻、迷你貝殼麵120克、鴻喜菇80克、敏豆150克、洋蔥1/2個、蒜頭4瓣、無添加罐裝番茄泥300克、牛奶150cc、起士粉1大匙、白酒1大匙、鹽和黑胡椒適量作法:1. 蝦子去殼及泥腸並切小丁,透抽切花,貝殼麵煮熟,鴻喜菇切小段,敏豆切小段後氽燙,洋蔥切小丁,蒜頭切薄片。2. 鍋中倒入少許橄欖油,開中火先放入蒜頭煎至香味溢出,再放入洋蔥,炒到半透明,接著放入鴻禧菇續炒。3. 放入蝦肉及透抽炒到變色,再倒入白酒悶一下,夾出備用。4. 同一鍋放入番茄泥及牛奶,並以小火續煮。接著放入貝殼麵,並加入起士粉即可熄火。5. 加入海鮮及敏豆混合,以鹽和黑胡椒調味。● 以上的食材尺寸,均切成小於1.5×1.5公分。 紫薯奶酪佐水果蛋黃醬(4人份)● 少量多餐,增強飲食動機。IDDSl分類-第4級(糊狀)吞嚥困難的患者建議少量多餐,或在餐與餐之間供應高熱量密度的點心。讓進食不再充滿挫折,而是充滿期待的美食饗宴,且冰涼的飲食可刺激吞嚥反應。食材:紫薯奶酪:牛奶400c.c.(或牛奶200c.c.+鮮奶油200c.c.)、紫薯100克、砂糖50克、吉利丁10克水果蛋黃醬:牛奶250cc、薑1片、蛋黃2個、砂糖30克、草莓和藍莓適量、玉米粉5克作法:紫薯奶酪1. 吉利丁片放入冰水中泡軟。紫薯用電鍋煮熟,並趁熱壓成泥。2. 鍋子開小火,放入牛奶、紫薯、鮮奶油及砂糖,待煮滾後就熄火。3. 鍋子放入泡軟的吉利丁並充分攪拌。4. 稍冷卻後分裝至喜愛的容器。接著放入冰箱冷藏,待凝固後即可。水果蛋黃醬1. 將蛋黃、砂糖及玉米粉混合並充分攪拌。2. 鍋中放入牛奶及薑片,開中小火,煮至邊緣有泡泡即熄火。接著將作法1的食材,徐徐倒入鍋中,並攪拌均勻。接著開小火煮至濃稠即可熄火,放置冷卻。3. 紫薯奶酪及水果蛋黃醬分別裝盤,同時擺上切成小塊的草莓和藍莓,即大功告成。● 藍莓與草莓可視患者病程及狀況,磨成泥狀或切小丁。
-
2024-10-06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一場颱風假的省思
颱風逼近,政府為了減少民眾外出上班上課的風險,在考量風雨可能的規模後,宣布因應風災暫停出勤,就是大家口中的「颱風假」。然而這個停止出勤日,並非真正的「假期」,原始目的是讓民眾待在家裡避免危險,只是對主管機關來說,也真的很難預料此一決定之後是風雨交加、抑或無風無雨。這幾天北部有些地區就多了兩天無風無雨的非出勤日,孩子們因為不用上學樂得開心,他們還不理解這樣的假期可能是嚴重的災難或經濟損失而換來。然而對於長期在醫療工作的人員來說,沒有所謂的「颱風假」,病人還是需要照顧、有緊急需求的人會來掛急診,醫療人員有必須風雨無阻前來醫院的天職。這當中出現了矛盾又無解的問題:所謂的「緊急就醫需求」,究竟是醫療端判定?或是民眾主觀覺得緊急?正常來說,醫院的「非緊急部門」會隨著颱風防災而關閉,保留原本就不因天災國定假日等休息的急診。當風雨極大時,民眾會自行決定擇日就醫,若身體極度不舒服,自然冒著風雨也得來掛急診。然而,隨著無風無雨的颱風假出現,民眾不會因為風雨被困在家中,仍可安全抵達醫院時,可能因為到了醫院才發現門診沒開,也可能心情著急覺得仍需就醫,這些病人會大量湧入颱風天仍持續運作的急診。「我都到醫院了,不能在急診處理一下嗎?」「我的慢性病藥物吃完了,門診沒辦法拿藥,可以在急診拿嗎?」「我想開診斷書請領保險,門診沒開,可以在急診開嗎?」「我本來排定今天要做檢查,可以從急診安排嗎?」「可否請急診幫我聯絡我的主治醫師過來看?」過往急診雖不乏處理非緊急病患的需求,柔性勸說請其改掛門診,然而颱風天的亂象,則沒那麼容易處理,不時出現醫護人員與病患的衝突。事情總有兩面,從醫療端看或許覺得許多不急之事,既然颱風打亂了原本節奏,那就改天再行;從病人端來看卻不是如此,特別是有些需要持續用藥,不適合貿然停藥的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抗凝血藥、器官移植後的抗排斥藥,甚至是抗癌的標靶藥物等),姑且不論只停幾天藥是否加重疾病(這是專業醫療,很難一以概之),單是病人的擔心,便很難由第一線人員來說服。然而從急診開立長期慢性處方,這是個怎麼都說不通的事。有些醫療機構會因應開設領藥門診,有些機構索性門診照舊,為的就是避免這些爭議與爭執,只是這樣的作法究竟是院方的權宜之計,還是中央主管機關該給予的規範?一場颱風假,放出的問題值得深思,如何在病患就醫權益、醫院運作與醫療從業人員安全之間取得平衡,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
-
2024-10-05 養生.聰明飲食
颱風天包包翻出茶葉蛋「常溫放30個小時」沒發臭還可吃嗎?專家給良心建議
食物在常溫放太久看起來沒壞還可吃嗎?一名網友山陀兒颱風來襲時在家沒東西吃,赫然發現包包裡有擺了三天的茶葉蛋,糾結到底還能不能下肚。一名網友2日深夜在PTT發文,颱風天他待在家,外送被禁但又肚子餓,突然想起包包裡有三天前(9月30日)買的三顆茶葉蛋,看起來沒異樣也沒發出臭味,但已在常溫下放了30個小時,他詢問網友這到底還能不能吃。有人說沒發臭應該還可以吃,但不少網友紛紛勸阻:「丟了吧,才幾十塊」、「快去睡覺就不會餓了」、「隔餐就別吃了」、「急診掛號費和茶葉蛋錢哪個貴?」、「沒放冰箱的話最好不要」。還有人調侃:「可以阿,反正急診室24小時」、「台灣送醫很方便的」、「有健保OK的」。如果是在夏天,茶葉蛋最好還是當天食用完畢為佳,否則容易變質。營養師表示,食物在常溫下易滋生細菌,如果隔夜食用容易造成脹氣、腸胃不適等。水煮蛋、茶葉蛋這類煮熟的蛋,如果沒有馬上吃完可存放冰箱,在低溫狀態保存得當,48小時內食用沒有問題。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名嘴張友驊跌倒昏迷「非心肌梗塞」 裝葉克膜急救中
69歲的資深政治評論人張友驊昨晚與妻子散步時,疑似不慎失足滑倒,失去生命跡象,送至北醫附醫搶救,院方今天上午回應證實,張友驊確實送至該院救治。有媒體報導,張友驊是因心臟疾病摔傷,並非單純跌倒。不過,具消息人士透露,張友驊心血管沒有狹窄,也不是心肌梗塞。山陀兒颱風來襲,張友驊昨日在信義區吳興街與妻子散步時,不慎滑倒造成頭部重創,消防人員趕抵現場時已無呼吸心跳,施以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及心肺復甦術(CPR),雖恢復生命跡象,但仍無意識,送醫急救。北醫附醫院方表示,有關張友驊病情,因未獲得病人家屬授權,不便透露目前治療情況。消息人士透露,張友驊送醫後,先是裝上葉克膜維持生命徵象,後接受心導管檢查,經確認心血管「沒有狹窄問題,也沒有心肌梗塞」,摔倒原因仍待釐清,目前醫療團隊以低溫治療保護腦部機能,但張的意識尚未恢復,下一步會以鎮靜睡眠方式治療,至於病情是否樂觀,需觀察幾天才能確認。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表示,簡立建說,跌倒是長者十大死因之一,活動力半,因此平常應該多小心移動時不要求快。特別是起床時要注意,不要一下子站起來,可以在床上做深呼吸5分鐘後,再慢慢扶著桌椅起身。為避免跌倒受傷,平常身上可以準備手機或是求救起,爬不起來時可以緊急呼救求助。若出現外傷出血、骨折等緊急醫療需求,旁人可以協助通報119送醫;若有出血,可以用毛巾或是紙巾直接加壓傷口止血。若是有意識改變、劇烈頭痛、一手一腳無力、昏睡不醒應該立即送醫。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張友驊滑倒地重創頭部 醫提醒老人跌倒「千萬不要做兩件事」
山陀兒颱風來襲,69歲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傳出在信義區滑倒,頭部重創,一度沒有呼吸心跳,目前仍在醫院搶救觀察中。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表示,跌倒是老人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旁人幫忙通報119送醫,建議不要搖晃頸部或是捏壓人中。簡立建說,跌倒是長者十大死因之一,活動力半,因此平常應該多小心移動時不要求快。特別是起床時要注意,不要一下子站起來,可以在床上做深呼吸5分鐘後,再慢慢扶著桌椅起身。為避免跌倒受傷,平常身上可以準備手機或是求救起,爬不起來時可以緊急呼救求助。若出現外傷出血、骨折等緊急醫療需求,旁人可以協助通報119送醫;若有出血,可以用毛巾或是紙巾直接加壓傷口止血。若是有意識改變、劇烈頭痛、一手一腳無力、昏睡不醒應該立即送醫。簡立建表示,千萬不要搖晃頸部或是捏壓人中,不只沒有效果,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大部分老人跌倒, 都是輕微外傷或是頭皮撕裂傷。簡立建表示,可能需要傷口縫合。若有瘀青、血腫,可以透過冰敷緩解,一天5至8次,一次5到10分鐘;血腫瘀青要10天至15天才會消除。若是有服用抗凝劑(通血路)的藥物者則需亦特別注意。另外,血壓突然改變也可能釀成跌倒,簡立建表示可留意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心律不整。他提醒, 如果平常就有暈眩的問題應該至神經內科門診追蹤;如果有心律不整也要找心臟內科檢查。69歲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6點半滑倒,頭部重創,消防人員獲報趕抵,檢查已無呼吸心跳,實施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及心肺復甦術(CPR),現場恢復生命跡象,但仍無意識,目前仍在醫院搶救觀察中。
-
2024-10-04 醫療.一般外科
名嘴張友驊滑倒頭部重擊地面 第一時間救援保命3訣竅
69歲的資深政治評論名嘴張友驊昨(3)傍晚與妻子散步時,疑似不慎失足滑倒,導致頭部重擊地面,失去生命跡象,目前仍在搶救中。衛福部曾發布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受傷住院和急診主要原因,長輩容易跌倒傷的原因,包括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不足、認知障礙、視力異常、足部問題與不合腳的鞋子、受到用藥影響等。若跌倒3步驟趕快救援若發現長者不幸跌倒,國健署提供三個步驟進行救援:一、不要慌張、不要急著將長者拉起身,否則可能造成長者傷勢加重或有生命危險。二、檢查長者是否還有意識,以及受傷或出血等狀況。三、長者意識不清或大量出血,應盡快叫救護車並緊急送醫。國健署發布調查顯示,長者跌墜受傷地點有52%發生在室內、48%發生在室外,其中室內跌傷地點排行依序為客廳、臥室、浴室、廚房或餐廳、陽臺、樓梯等。除了環境之外,通常造成長者跌倒之相關危險因子,包括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不足、認知障礙、視力異常、足部問題與不合腳的鞋子、增加跌倒風險藥物的使用等,如何兼顧自身健康與環境安全,是防跌重點。3招預防跌倒針對長者跌傷的地點及原因,因應天氣逐漸轉涼且清晨、黃昏視線較不明,國健署提出防跌三招,呼籲長者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第一招:規律運動不能少 遵循醫囑來用藥第二招:居家環境要注意 照明、防滑要小心 第三招:起身、外出要留意反光標誌 馬路行走不要急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長者及其親友可參考國健署出版「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民眾版)」,提供居家環境檢核表、防跌習慣提醒表、防跌處方、長者身體機能評估方式等自我評核表單,從住家環境是否有充足照明、扶手固定是否牢固、助行器或拐杖是否合適、地板是否雜亂或濕滑、衣物及鞋子是否合身、住家通道是否妨礙步行及用藥安全等,才能預防或降低室內跌倒的風險。另外,國健署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ICOPE)設計長者功能自評量表,針對認知功能、行動功能、營養不良、視力障礙、聽力障礙、憂鬱等六大指標進行評估,透過評估的結果,及早介入運動與營養等處置,就能預防及減緩長者失能的發生。●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民眾版)●長者量六力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颱風假一直放,名醫也不敢隨便停診「這周停診,下周就會很慘!」
山陀兒颱風移動速度緩慢,已連續停班停課二天,因應颱風,許多醫療院所也暫停看診,對於需定期回診或好不容易掛到號的民眾而言,則是叫苦連天。但其實並非所有醫院都停診,花蓮慈濟醫院、台中慈濟醫院、位於關渡的和信醫院、北市的西園醫院、書田診所照常看診,也有許多醫師不忍患者得重新排隊,今仍冒著風雨到醫院看診。榮總院長陳威明:有人排手術排了很久,不忍再讓他們等許多醫院開設特別門診,台北榮總就由院長陳威明親自上陣,很多患者平常掛不到他的診,十月三日有機會給他看病,由於天氣狀況尚可,有上百人掛號。陳威明表示,對於求診患者,一定盡力把他們看完。他昨天還開了八台刀,他說畢竟有人排手術排了很久,有人從中南部或花東遠道而來;對於住院患者,已空腹灌腸,再讓他們繼續等下去,也不忍心。台大副院長陳晉興:這周門診停診、下周就會很慘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晉興是肺癌權威,他直言,這周門診停診、下周就會很慘,今天開刀的病人為預定的三分之一,都是腫瘤較大、拖不得的病人,「明天不能再請假了,風雨多大都看門診」。他已跟團隊溝通,一定要看診,而且有些患者開完刀要拆線、有些則是固定要來拿藥的,以肺癌標靶藥物為例,一延就是一個星期,影響相當大。「最難掛號名醫」王宗道:今天停診,下周也看不完被代掛網列為「最難掛號名醫」之一的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即使是颱風,也不敢不看,因為每次診動輒一到兩百名患者,今天停診,那下周也看不完。他表示,每次颱風假,他幾乎都不會取消診次,其實院內許多醫師,也都會到院把患者看完。即使今天台北風雨不小,到診率也相當高。新光醫院洪惠風:停診兩天,下周門診量一定爆滿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颱風連續停診兩天,可預期下周門診量「一定爆滿」,平均一診50到60人,下周至少百人以上,通常颱風後的門診,醫師開放名額,讓原本應該本周看診的人,都能在下周的診次消化完,不過也有些急著要回診確認病情,會建議到鄰近的急診先就醫並且拿藥,下周再回診調整藥物。台大大腸直腸外科梁金銅:想到患者南北奔波,即使颱風天也一定看診台大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說,他的診一周才一次,每次患者大約150人左右,四天前醫院就先詢問颱風天開不開診,每次颱風他都一定回答「風雨無阻」,今天患者到診率約有七成,到今天中午12點左右,患者還有快50多人還沒看完。昨天是梁金銅排定的手術日,但因颱風護理人力減少,原訂開2台大腸癌,縮減為一台,目前只能額外調配時間替患者開刀。梁金銅說,颱風天對於患者就診一定會有影響,不少從外縣市來的病患,為了看診提前北上,住在台北的旅館,就等今天就醫,他光想到患者為了求診如此辛勞,即使颱風天也一定會看診。王宗道表示,台大醫院於颱風期間公告「颱風特別門診」,民眾可以直接致電探詢,通常患者多且處理急症的單位多會看診。如果患者需求高,醫師也會因應需求而開設颱風門診,不過都是採取到診不續掛方式,看完原本就已經掛號的患者。針對停診資訊,陳晉興說,都有發簡訊告知患者,不過如果比較急、真的很不舒服,還是可以特別門診由其他醫師代理開藥,或者到急診就醫,如果症狀相對輕微,或者是要看檢驗報告的,可以晚一星期,希望大家互相配合,但「颱合假不會放到三天吧?」醫療和民眾健康有關,一直放下去,也會影響大家權益。陳威明表示,碰到颱風停診,加上下周有國慶假期,影響很大。他昨天深夜發了一封簡訊給全院同仁勉勵大家加油,「我們都是默默奉獻的一群,軍警消也一樣在執勤待命,讓很多人可以去購物、看電影,反正沒上班,薪水也不會減少。有些行業的朋友沒有上班就沒有薪水,他們內心的痛苦可以想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3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走一走會喘,肺纖維化主要3症狀!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四:肺纖維化【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疑肺纖維化 有效換氣空間僅兩成八十歲的老先生,瘦瘦小小的,手指關節都已經變形。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治療多年,近幾年來,咳嗽和喘症狀越來越嚴重,大部分乾咳。但最近喘到走路都有問題,免疫風濕科醫師轉介到胸腔科門診檢查。老先生呼吸喘合併胸痛,呼吸音是像撕開魔鬼氈一般的細濕囉音。因為生命徵象不穩,直接安排轉急診安排住院檢查。老先生的胸部X光懷疑肺纖維化,住院期間的電腦斷層顯示蜂窩狀(honeycombing)變化的肺部纖維化病灶,看起來像菜瓜布一般。肺功能是嚴重限制性肺病變,剩餘肺容量高達八成,表示個案的有效換氣空間只有兩成,所以是阻塞性合併限制性肺病變。給予個案支氣管擴張劑後,喘和胸痛症狀有所改善,幾天後老先生順利出院,後續在門診追蹤治療。肺纖維化主要症狀:喘、咳、疲勞這樣的肺纖維化個案,是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TD-ILD),在肺纖維化個案裡面,相對是預後較好,對治療較有反應的一群。然而,在結締組織疾病也就是自體免疫疾病中,合併肺部病灶,則是預後較差的一群。因此,若是自體免疫患者,若有慢性咳嗽或喘的症狀時,需盡早評估是否有肺部侵犯,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肺纖維化通常指間質性肺病變進展到較後期的表現。間質性肺病變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肺間質間的發炎、纖維化、不正常增生和破壞的疾病。發炎增生或受破壞的肺泡壁組織,會影響換氣功能,導致個案喘、咳嗽、缺氧和疲勞等症狀。治療肺纖維化先找病因 找不到病因的特發性肺纖維化預後差目前仍未有有效的方式可以逆轉纖維化,主要的治療著重於隔開導致纖維化的病因:如石綿、矽、抽菸、煤礦、感染及輻射等;隔開導致過敏性纖維化的成因:鳥糞、黴菌等等;治療導致纖維化的前驅疾病:硬皮症、皮肌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修格蘭症候群等;控制原發性的病因:類肉瘤性纖維化、蘭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症、血管炎及肺癌等。當以上原因都無法歸類,也找不到肺纖維化的成因時,就會歸類為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 IIP),其中又以影像表現為尋常性間質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UIP)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預後最差。比起其他可以隔離病因、過敏原或治療原本疾病得到改善肺纖維化,特發性肺纖維化以前真的沒有什麼藥物可以使用,比起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對類固醇有較佳的反應,特發性纖維化對類固醇的反應很差。因此,特發性肺纖維化過去在胸腔科被視為不亞於肺癌的嚴重診斷。特發性肺纖維襪的成因不明,但發現在年長男性和重度吸菸者相關,其他諸如胃食道逆流患者、以及職業暴露粉塵者(木工、金屬粉層、養鳥人、美髮業者)、人類皰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都有被提到可能有相關風險。藥物治療搭配肺復原訓練 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自2015年開始,歐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指引將Pirfenidone (比樂舒活)和Nintedanib (抑肺纖)納入治療建議。這兩個抗纖維化藥物,雖然無法逆轉肺纖維化,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延緩病程。Pirfenidone是第一個在日本研發的抗纖維化藥物,高劑量長期使用則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增加六分鐘行走測距離,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而Nintedanib據說本來是希望發展作為抗癌用藥,後來發現抗肺纖維化的表現比抗癌表現好,目前長期使用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及嚴重性。台灣健保對於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個案,在肺功能還沒有相當差時,符合特定條件可以申請使用。而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抗纖維化的藥物一樣有幫助,研究指出有效減少肺功能下降,但目前健保只給付全身性硬化症相關的間質性肺炎可在特殊條件肺功能下申請,若是其他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需考慮自費使用。然而,不管是哪種間質性肺炎,只要個案在一年內肺功能有明顯惡化,符合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診斷,健保也提供有條件的給付,因此,對於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的個案,若肺功能和臨床進展快速,可考慮評估是否適用此條件。肺纖維化的照顧和治療,在新藥發展搭配肺復原的訓練,已大幅改善個案的肺功能下降幅度和生活品質。未來,還有很多新藥和幹細胞的臨床試驗在進行,期待可以逆轉肺纖維化。在當前還無法逆轉的狀況而言,真的走到嚴重後期的個案,需考慮的是肺移植的治療,國內肺移植手術這幾年也進步很多,從九日還在醫學院念書那時候師長說術後大多活半年,到近年全國醫院統計一年存活率超過四分之三,五年存活率超過一半,有大幅的進步。對於後期的患者,也是一個治療選擇。走一走會喘 留意肺部疾病可能9月19日,是台灣菜瓜布肺日取名為919走一走會喘的意思,若身邊的朋友家人有明顯慢性喘、咳、疲勞等症狀,務必請他到胸腔科進一步檢查,評估肺部疾病的可能。參考文獻:1.實證診斷及處置指引----特發性肺纖維化 2023更新版2.2023台灣PPF診治共識 ProgressivePulmonary Fibrosis漸進性肺纖維化3.2009-2022年醫院別器官移植術後存活率資訊公開(113.6.12新增) https://www.nhi.gov.tw/ch/cp-13152-ec21e-3502-1.html(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4-10-03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協會業務一手包 練就一身本領
服役軍旅20年後,懷抱回饋社會之心,擔任醫院急診室及弱勢團體的志工,增廣人生閱歷外,也種下了出任協會總幹事的因緣。某次身障團體舉辦園遊會,我主動載送人員、飲品和器材,對方感受到我的熱心,爾後都邀我參加活動。當年我開書局直到結束營業,總幹事因行動不便、年歲漸大,希望我能接替。我在部隊負責經理補給,但並非社工出身,因此婉拒好意,然而總幹事三顧茅廬,見他坐在輪椅的身軀,委實不忍,就答應了他,也成為退伍後的另一個實習生涯。當時協會常設兩個編制,復康巴士駕駛和行政文書處理(多由身障朋友擔任)。我到任後分飾兩角,擔任司機並不困難,舉凡到縣內做家庭訪視,載會員參加會議、訓練手工藝和身障運動大會,都由我開車接送,當時從宜蘭、新竹、雲林到台南、屏東,幾乎跑遍全省。比較棘手的是行政業務,我對電腦操作不熟稔,因此從辦理會員入會,到申請輪椅、座墊、氣墊床、電動床等輔具,報名模範母親選拔、製作文宣、承辦卡拉OK比賽、紙黏土技藝班,向政府申請補助及勸募禮品,都在摸索中逐漸上手。爾後因報考研究所而離職,回顧這幾年經驗,讓我體會到在身障團體工作,必須練就文武雙全的本領,具有愛心、耐心和同理心,才能勝任這項職務。
-
2024-10-01 焦點.元氣新聞
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 逆轉重難罕疾病
第一屆全球中醫藥醫學會聯合會學術大會日前舉行,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與副院長何宗融於中醫內科論壇中,以「精準AI醫療—癌症、罕病、癌症的的最後希望,沒藥找藥醫」為題,分享花蓮慈院經驗,透過中西醫精準醫療團隊,以病人的DNA、RNA去尋求合適的中草藥,中西合併解決病人問題。林欣榮表示,目前全球還沒有人以DNA、RNA去尋找精準的中草藥,這是慈濟醫療團隊目前正在推動的方向。自年初以來,到醫院尋求中西醫精準醫療的罕病病人愈來愈多,分析出疾病的性質,再從傳統中藥中尋找精準藥材,中西醫團隊合作,逆轉改善病人症狀。林欣榮指出,慈濟研發團隊自中藥當歸萃取出小分子z-BP,技轉開發的惡性腦瘤新藥,在臨床實驗上已用於治療20例腦癌患者,當歸貼片植入大腦後,藥物會釋放進入腦組織殺死癌細胞,一個月後就發現腦瘤顯著縮小。來自中國南京的夏姓患者,在當地已無藥可醫,以恩慈療法到花蓮慈院接受這這項治療,存活超過49個月。利用中西醫合療,花慈團隊逆轉巴金森病。林欣榮指出,來自香港的蔣姓病友治療前無法自行走路,必須要有人協助及使用輔具,經找出可針對病人PRKN基因缺損部分治療的中草藥甘草、兩面針(雙面刺)、當歸、銀杏,甜菊,與幹細胞療法、復健結合,這位病友的走路情況獲得大幅改善。因TTN(Titin)基因突變引起罕見肌肉疾病的Jeremy,也是香港病友。39歲的他自8年起,一開始感到肌肉無力,呼吸困難,但症狀日漸嚴重,五年前必須靠呼吸器維生。今年3月Jeremy在花蓮慈院接受中西醫精準合療,結合針灸、中草藥、內生性幹細胞、脂肪幹細胞治療以及個人化復健,三周後脫離呼吸器時間從十秒進步到兩分鐘,且雙臂從無法用力到可高高舉起,握力也明顯增加。何宗融指出,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不只在門診,在急診、在病房、在社區居家,都可會診中醫,幫助病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以證嚴上人「萬物皆是藥,有病就一定有藥醫」的原理,秉持科學實證,進行中西醫合療研發,並發展淨斯本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