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5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6
筆 文章
-
-
2020-08-25 科別.泌尿腎臟
雙腳劇痛寸步難行!專家提醒,恐是這問題導致
34歲的楊先生,平時愛喝手搖飲料及吃海鮮,日前和友人聚餐時狂吃蝦,當大夥準備離開時,突然感到雙腳一陣劇痛且無法站立,只得原地苦坐,直到店家打烊,才勉強忍痛離開。 隔天連忙就醫檢查,發現尿酸值高達9.3mg/dl(男性正常值3.0~7.0mg/dl),透過腎臟超音波檢查也發現幾顆痛風結晶石,屬於高尿酸血症患者,確診為「痛風」。 經給予降尿酸藥物、調整飲食,以及每天喝至少3公升開水,約4個月後尿酸值順利降至4.3mg/dl。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任周哲毅表示,患者自述,日前也曾購物完欲返家時,痛風突然發作,從店門口到停車場短短100多公尺,卻幾乎寸步難行。楊先生認為自己還年輕,覺得「應該沒什麼要緊」,直拖到再度復發,才願意就醫,但也因此讓他體會「痛起來真要命」的感覺!痛風是一種普林(又稱為嘌呤)代謝障礙,而使得尿酸累積而引起的急性疾病,屬於關節炎的一種,又稱代謝性關節炎。因為此症好發在常吃大魚大肉的達官貴人或有錢人身上,古時稱之為「王者之疾」、「帝王病」、「富貴病」。周哲毅指出,人體在正常狀況下,會將攝入的普林分解成為尿酸,尿酸會於血液內分解,再經過腎臟和腸胃道排出體外。但如果攝取過多高普林(嘌呤)的食物,導致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或因腎臟功能變差使尿酸不易排泄時,都會使尿酸於血液內不斷累積,繼而形成尿酸鹽結晶堆集於關節腔內,使關節發炎腫脹,嚴重時甚至變形。痛風好發於30至50歲的男性,或是停經後的女性,男性罹患的機率較女性高。痛風通常在半夜或清晨時發生,患者會於睡夢中感到關節突然劇痛,此時關節會變得紅、腫、熱、痛,就像是著了火般,症狀通常要過一段時間才會逐漸消退,因此,多數患者均會趕快急診檢查。周哲毅說明,造成尿酸偏高的原因,包括遺傳、慢性腎臟病、大量食用含普林的食物,以及服用利尿劑、抗排斥藥物患者。治療上,除了藥物治療及調整飲食外,有些患者會透過運動試圖讓尿酸值下降,他提醒,在運動過程中,如果沒有攝取足夠水分,反而很容易因脫水增加疾病發生的風險。周哲毅呼籲,有痛風困擾者平時應多喝水、減少食用含糖飲料、醬料,節制攝取紅肉、內臟、海鮮、酒精等高普林食物,良好控制體重,並配合醫囑按時服藥,當尿酸值下降且穩定一段時間後,再由醫師評估是否減少藥量,才能確保尿酸值維持穩定,避免痛風再度發作。
-
2020-08-24 科別.泌尿腎臟
影/台中同天4人熱衰竭2人住院 醫師提醒補充水和電解質
雖已入秋天氣仍熱,二周前天氣炎熱,有4人分別因熱衰竭陸續送到衛福部豐原醫院,其中還有兩人住院治療,醫師表示,天氣炎熱除了補充水分外,還要補充電解質,尤其在戶外工作的民眾,不能等到口渴了才喝水,這時才補充水分已經來不及。豐原醫院急診室主任林技政表示,高溫下工作導致流汗,水分的補充要比平常更多一些,甚至還要補充一些鹽分、或是運動飲料等,避免電解質不平衡、或鈉離子過低,產生的身體不適。二周前4人就醫時,身體多半呈現虛弱、無力、噁心、想吐的情形,其中有人還出現抽筋,主要是天氣悶熱,4人雖幾乎都是口渴了才喝水,就醫時4人身上的衣服都濕,明顯是身體大量水分流失,水分補充不足,導致熱衰竭,有2人還因此住院。豐原醫院腎臟科醫師蘇碩凱表示,住院2人都是在戶外工作,雖然都是經驗老道的戶外工作者,知道要補充水分及運動飲料,但連3天的高溫工作下,體力的耗損及水分的流失太多,來不及補充水分,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態,此時,應該立即暫停手邊的工作,到陰涼地方休息。就醫後發現2人熱衰竭嚴重,血液中的肌酸肌酶也偏高,甚至合併腎衰竭情形,住院後立即給予3000cc的點滴補充,經過3天的點滴施打,才慢慢改善身體不適狀態出院返家。醫師提醒,在戶外進行活動或工作時,要記得補充水分和鹽分,在室內工作或活動,出現大量流汗情形,也要記得補充水分和鹽分,不要覺得在室內就認為沒關係,這樣反而容易讓身體出現不適的狀況產生。
-
2020-08-23 橘世代.時尚橘
李芳雯S曲線30年不變 笑靠「豬睡眠豬食量」養成
56歲女星李芳雯身材火辣,早期她代言內衣一炮而紅,還因此博得第一代內衣皇后稱號,出道30多年,她保養得宜,體重維持50~52公斤,更令人驚訝的是衣服仍穿S號,30年不變。關於保養,李芳雯笑稱,自己是「豬」的睡眠、「豬」的食量,不拍戲時,每天一定睡足10小時。曾經在戲殺青後,一口氣睡足12小時,她一天只吃一餐,但一餐的食量驚人,可以一口氣吃12 盤肉、牛排吃15盎司,「也就是說,我一天有2小時大吃,但其他22小時不會再吃任何東西。」且不管一餐在幾點吃,她盡量在晚上6點前完成,但她也強調,這是自己多年來的習慣,適合自己未必適合其他人,「有的人意志力不夠,做不到就不要做,為了減肥把自己弄得憂鬱、痛苦,反而達不到效果。」李芳雯有潔癖,曾因某次到南部拍戲,由於地處偏僻,上廁所不方便,她因此幾乎不喝水,結果導致有天晚上肚子痛到昏厥,經紀人半夜火速將她送去急診,發現竟是水喝太少造成的腎結石,從此她學乖了,每天喝2000cc的水,不喜歡太激烈的運動,於是她每天走1萬步,每年做健康檢查,當一個永遠性感火辣的美魔女。更多精選延伸閱讀不是健身狂一樣瘦-55歲伊莉莎白赫莉「溫和養生」47歲仍像剛出道-「珍珠港」女星,1天2杯凍住歲月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2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其實心臟不會痛! 胸痛、冒冷汗超過15分鐘要提高警覺
心臟病在國內十大死因排行第二位,其中以急性心肌梗塞為主要原因之一,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依據健保公開資料庫分析,全台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又為花蓮縣以每十萬人口就有15.4人居第一名。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郁志指出,主要因許多病患出現症狀時,並無馬上就醫,即使就醫了卻發現未有心導管室可做手術又得轉院,導致錯過心肌梗塞急救黃金時間。 心肌梗塞不會疼痛 促使患者警覺性低根據花蓮慈院統計,每年平均有60至70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來治療,許多病患認為心肌梗塞是心臟痛,但其實不會疼痛,卻會持續出現胸悶、吸不到氣,且合併冒冷汗、噁心等症狀。陳郁志主任表示,包括手臂、脖子、上腹部、下巴等部位都可能是悶痛位置,一旦症狀持續超過15分鐘,就可能是心肌梗塞,應盡快就醫治療。 發作時應避免自行開車就醫 高危險族群須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陳郁志主任進一步指出,這時病友應避免自行開車或騎車就醫,最好的方式就是撥打119請求救護車送醫。花蓮慈院除了成立心導管室,也有24小時任務編組的救心團隊,一旦有急性發病病患,一通電話,從患者抵達急診到進導管室打通心血管平均約60分鐘內就可以完成,把握急救黃金時間。陳郁志主任提醒,尤其正值天氣炎熱,若為三高、有抽菸習慣等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隨時補充水分,避免應水分不足造成血液黏形成血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肌梗塞不只會胸悶! 男女病發前兆這些地方不一樣 心肌梗塞不只最愛這5種人! 腎不好也要注意
-
2020-08-22 科別.消化系統
沖馬桶前看一眼,從大便的顏色形態看健康!
你會在排便後看一眼嗎?其實,這才是最方便、最簡單的「體檢報告」。上完廁所沖馬桶前簡單觀察一下,大便的顏色和形態,就能get到我們身體的不少信號哦。最直觀的信號是大便的顏色健康的大便顏色一般是黃褐色或有些人稱為咖啡色、棕色,為什麼會有這種顏色,那是因為膽紅素這種成分的緣故。當膽汁中的膽紅素不能順利排到腸道(膽道梗阻),我們的便便就會掉色,在醫學上,我們稱之為“陶土樣”,簡單來說,就是便便泛白。記住,這個顏色是非常重要的信號,無論是否感到身體不適,都得及時去醫院查明白。除了掉色,便便染上其他顏色也同樣需要關注。● 黑便對於胃腸外科醫生來說,這是最常遇到的顏色。黑色、黑褐色的便便,我們稱之為「黑便」。黑便往往是因為血被消化了,這個血無論是人體消化道本身出血,還是食物中的血豆腐(鴨血、豬血),都可以導致黑便。因此,大家做便常規檢查前幾天都不能吃血豆腐、動物肝臟或者其他富含鐵的食物。如果確實是因為消化道出血導致顏色變黑,那就得盡快去醫院查一下,看看是不是有潰瘍等疾病。● 血便血被消化了,到了便便那裡就成了黑色,但如果出血的部位很靠近消化道的出口,還沒來得及被消化就排出了體外,那自然就還是紅色,我們稱之為血便。血便的原因多種多樣,大多數是因為痔瘡或是女性生理期。然而,很多腸道腫瘤的常見症狀也是血便,因此,千萬別忽視。不過,大多數腸道腫瘤在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會導致明顯的大便顏色變化,在體檢的時候,還需要通過糞便潛血檢查去發現肉眼看不到的出血,因此,想完全依賴顏色變化去發現腸道腫瘤,往往會耽誤事兒。還有些“有痔”中青年,看到便便有血就想當然認為是痔瘡出血,而忽視了進一步檢查,這也不可取。● 綠色便腸炎、病毒感染可能會導致便便染上綠色,不過這些一般都伴隨明顯的腹瀉,甚至發熱、嘔吐等嚴重不適,所以不用醫生督促,病人自己也會夜奔急診的。● 黃色便 大家發現沒有,有時就只是吃了一頓麻辣火鍋配香油底料,或是一頓內蒙羊肉大餐,或者就是脂肪攝入多了點,都可能“一瀉千里”,並且還都是油膩的黃色。遇到這種情況,也不必太擔心,如果只是單純腹瀉,沒有其他不舒服,並且注意補水,一般情況下都沒事。除了顏色還有形態1.正常的大便形態一般是香蕉或香腸型。當然這不是說每次都必須是這種形狀才行,偶爾稍乾硬或者軟黏,也都沒什麼問題。但只是如果特別乾或者特別稀,我們就得注意了。2.大便乾燥、便秘,或者像腹瀉拉水便,不用特別去觀察,大家肯定都會在意。反而是乾燥導致的顆粒、小球狀態或是表面凹凸不平、有裂痕的便便容易被大家忽略。這往往這是因為平時吃蔬菜吃太少,腸子裡區乏纖維,導致蠕動不足,水分都被吸乾了。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便秘都是飲食結構失調所致。消化道對情緒非常敏感,工作壓力、情緒變化等都可能反映在形態和頻率上。還有一些良性腸道疾病,也是類似表現。所以,如果你是長期便秘或者腹瀉,還是需要去找醫生幫忙,而且調整治療的時間往往也很長。3.大便變細長:如果便便形態跟鉛筆一樣細長,而且持續一段時間始終如此,甚至越來越細,排便越來越難,就得到胃腸門診看一下了。醫生可通過肛門指診或腸鏡來看一下是不是腸道有腫瘤等問題。不過,確實也有很多人都經歷過偶爾細軟的形態,這個也可能是因為腸道水分吸收不充分有關,不用太擔心。千叮嚀萬囑咐,沖廁所前的一次簡單回眸可以給出這麼多的健康信息,確實是一個值得我們培養的好習慣。但別忘了,看完之後,還是要蓋上馬桶蓋,然後再沖水哦。因為不少研究都指出,如果開著蓋子沖水,那裡面的“分子”基本上可以瞬間佔領整個廁所……(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彰化比中央做得多一點」 葉彥伯:如果重來,我還是會做
針對彰化縣衛生局採檢居家檢疫未有新肺炎症狀少年,遭到府院黨加網軍圍剿,飽受內外壓力的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今天上午親上火線說明,強調「彰化就是比中央做得多一點」,如果可以從頭來,他還是會做;至於採檢通報爭議,他說都依規定來做,每筆資料中央都看得到查得到,他說「我個人也是百分之百挺阿中部長」。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昨天帶老母北上看病休假一天,在沈寂一天後,針對近日的紛紛擾擾,親上火線說明,在提到二、三月間彰化發生全台首件新冠肺炎死亡案例白牌司機案時的中央地方一條心防疫,令他一度哽咽,在場衛生局同仁高喊「局長加油」,相對於近日紛擾,他感慨說:「當初的中央地方防疫一條心,希望大家不要忘掉這段回憶」。針對彰化縣衛生局採檢未有新冠肺炎症狀的居家檢疫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未接到彰化縣的通報。葉彥伯強調,在採檢程序上,均依照中央規定的社區監測通報採檢程序的規定來做,中央有建置系統,所以每筆資料,都是由協助就醫到醫院去做採檢之後,醫院都要做通報、採檢、登錄的程序,所以每筆資料都看得到,也都查得到。對於是否通報與陳時中部長講的報告有差異,葉彥伯說,如果真的有需要,政風單位在做調查時,衛生局可以跟政風單位一起,把系統一筆一筆資料調出來看,也會讓政風單位知道說資料在哪裡,一看就知道了,歡迎政風單位來到衛生局看系統。他說,每一筆都是看的到、查的到,醫院經過就診、採檢、通報、鍵入系統、再申請相關的費用,昨天部長也有講,只要經過醫生的診療,這筆費用還是會由相關的規定來支付。對於中央與地方連繫不足的問題,葉彥伯說,他跟阿中部長常常都有做電話聯繫,昨天部長也有講,他也有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打電話跟部長說明,平常這些聯繫的管道其實都很暢通,其實大家都有共識,就是總統跟副總統、行政院長講的,防疫是要一條心,我們也很自豪台灣在國際上防疫真的做得很好,「我個人也是百分之百挺阿中部長」。有受檢者稱是被欺騙,葉彥伯指出,所有採檢調查和檢查都是自願的,並不是強迫的,受檢者就醫的流程部長也有講,可以選擇自行前往或是由家人開車載過去以後,或是自己走路去都可以,所以都按照中央規定的程序,全程掌握,協助這些相關居家檢疫者來做就醫跟採檢。彰化縣自認是在做「精準篩檢」,但陳時中卻說「精準不是自己講就是精準」,擁有公衛博士學位的葉彥伯解釋,精準的篩檢其實意思就是說,「你的檢驗都能抓到你要抓到這些可能的傳染者」,所以實際上,講精準篩檢是包括三個部分,居家檢疫的個案,有症狀沒症狀由衛生局來做採檢。另外還包括社區肺炎的個案怎麼樣讓他們都能全部做採檢,這跟中央疫情中心所講的意見都是一樣的,另外還有請醫院裡急診部門,只有要上呼吸道感染或是發燒也能加強這方面的定點監測,加起來就是精準篩檢的意思,所以其實它含括了可能會出現新冠肺炎的許多管道,希望能夠透過這些精準篩檢早點發現個案,早點遏止傳染源。葉彥伯表示,居家檢疫只要是有症狀出現,當然就是要陪同就醫做篩檢,彰化就是做得多一點,在第十日的時候,彰化縣衛生局防疫人員就會問居家檢疫者:「有沒有症狀,你去做篩檢能夠早一點發現,也減少對家人的感染」,經過受檢者的同意之下,就安排就醫的採檢,所以去採檢的民眾都是贊成這個採檢的,然後接到民眾告訴防疫人員說,接受這種採檢之後,就很放心,不會擔心傳染給家人,所以其實做的程序就只是彰化縣多做了一點,發現了這個個案,減少這個個案往外傳染的機會,就是這樣而已。葉彥伯表示,彰化縣從4月就開始做,原因是因為彰化縣的檢驗量也慢慢夠了,縣內三家醫院,部彰、彰基、秀傳都已經有了足夠的檢驗量能,一天可以到2、3百件的檢驗,那時候入境的人數也慢慢少了,所以實際上每天居家檢疫的個案變得很少,在有這些量能的時候,只是想說:「我們就多驗一點」,所以一天的採檢量也大概是10支,多做一點,我們就多放心,因為沒有出現個案,做這些採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大家放心嗎?那就算有個案,他在居家檢疫就趕快住院治療,這不就是很簡單的防疫概念跟原則嗎?葉局長說,彰化縣以一個地方防疫的單位,比中央規定要做的多做一點而已,希望在防疫上的效果能好一點,如果可以從來,他還是會做。因為抓到一個在傳染病上的意義它不是一個,因為今天沒抓到,3個月之後,可能是32個,傳染病是不會等你的,所以要早一點發現,早一點做篩檢,這個在疫情的防疫裡面,主動監測的原則大概都是這樣。疾管署正逐一電訪受檢者,葉彥伯說,很多個案講的都是個案自己的陳述,以衛生局來講,他相信同仁一定都是盡忠職守做好就醫採檢工作,至於到醫院那一端,醫院的醫師根據他專業的判斷要做什麼樣的診斷、治療、檢測,這屬於醫院端,政風單位目前也一個一個打電話在問居家檢疫者,所以靜待政風調查結果。葉彥伯表示,在公的立場上,只要涉及到與新冠肺炎防治相關,如果有不實訊息,就會依照假訊息的方式來處理,私的部分,他個人沒有在看網路及政論節目,所以一笑置之。
-
2020-08-21 新聞.生命智慧
伴父走過最後一段路 宅女小紅:安寧療護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活著的人更容易放下
總是以幽默風趣的文字,搭配眼鏡假鼻造型出現在大眾面前的宅女小紅,今年4月在安寧病房與父親告別。她分享了陪伴父親走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心境,為父親能在安適的照護中離開而欣慰。「現在美雲一提到安寧病房還是讚譽有佳,覺得充滿尊嚴。很多時候久病的人會活得沒什麼尊嚴,因為很多事不能如自己意,比如沒人幫你刷牙就只能臭著嘴。但安寧病房每天都有人來幫忙清潔,弄得舒適乾淨,讓家屬看了都很舒心,非常能減輕難受的情緒。」宅女小紅在部落格寫下父親離開後的感受,說起母親對這段照護的日子能住進安寧病房,可說是他們能給予父親最後的禮物了。 父親親自簽署安寧意願書,家人尊重病人意願 「我另一位至親過世前經歷了急救過程,身上插滿管子,現在回想起來都是那幅畫面。」宅女小紅憶及這段往事,仍慶幸著父親及早告知家人他的醫療決策。 小紅的父親罹患攝護腺癌多年,病情一直控制得不錯,直到前年中風後身體狀況才急轉直下。「爸爸很愛吃,很愛『趴趴走』,癌症轉移導致反胃,加上中風不良於行,他常常說死了就是解脫。」這些年小紅經常和先生、小孩陪著爸爸上館子,「他愛吃烤鴨,只要爸爸精神好,就推著輪椅帶他吃好料。」年輕時忙於生意打拼,直到爸爸老了、病了,反倒是一家人相處最多的時光。 「有一段時間,癌細胞堵住淚管,眼睛腫得厲害,只能躺著的他,連電視也無法看。」當時醫師告知有自費藥可緩解症狀,但一個月得耗費高達10萬元,父親堅決不用,「他不想給小孩負擔,我們也尊重他。」小紅摘下眼鏡,擦了擦淚水,「與其和時日無多的病人爭執,為何不讓他自己決定?」父親久病多年,今年2月初,醫生請親友都到醫院,連同爸爸也在場,「他建議我們,直接掛安寧科,讓爸爸感覺到身心舒緩,而不再做侵入性醫療。」 因新冠肺炎之故,院方建議先做居家安寧照護,「爸爸知道自己來日不多,就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居家療護期間,來家裡協助的照護員細心叮囑該如何照顧病人,建議家人購置有輪子方便推動的馬桶,也可以申請免費租借輔具,「甚至留line給我們,照護真的非常細微周到。」不過,到了4月初,小紅父親因癌細胞轉移疼痛難當,遂申請入住淡水馬偕醫院的安寧病房。 住進安寧病房,體會到這是最正確的選擇 小紅的父親是榮民,長年都習慣到榮總就診。「因為考量就醫地點方便性,首選就是淡水馬偕。」父親最大的疑慮就是:這樣是不是要花很多錢?「我們住健保房,爸爸到月底離開,最後結帳金額只需自費4千多元。」結帳時嚇了一跳,沒想到這近一個月的「頂級」照護,健保多數都有給付,「這次照護爸爸的經歷和這樣的VIP醫療品質,讓我決定下半生都要為安寧療護代言(握拳),但有人要找我嗎!(笑)」羞昂本人帶著鼻音說出很宅女小紅的這段話,鏡片後的雙眼仍是紅通通的,幸好假睫毛沒有掉下來! 由於新冠肺炎管制,小紅的母親成了24小時住在醫院的主要照護者,其他家人都只能在特定時間探視,「如果沒有這場全球性傳染病,聽說安寧病房是很熱鬧,家屬隨時都可以圍一圈在病人旁邊。」 除了探視時間限制,僅僅是入住第一天,全家人都感受到能做這個決定真是太好了!整個環境非常舒服,「爸爸沒辦法把話說得很清楚,護理師卻能把他的需求都一一照顧到。」從修眉毛、刮鬍子到清舌苔,甚至幫爸爸清洗貼身部位,讓因病憔悴的他看起來乾淨又體面——光是這樣的日常清潔護理,就是連家人也無法做全、做到位。 又由於使用止痛藥的關係,小紅父親多數時候就是休息睡覺,「他大多時候是昏昏沈沈,但醒來也不喊痛,整個人看起來乾淨又舒服,在護理師的照顧下,爸爸過得很有尊嚴。」小紅說,安寧病房門口貼著「讓活的人不留下遺憾」的標語,她看著就像在自家臥房睡著的爸爸,身上只有氧氣管,而且要隨時取下也可以,「這樣的醫療處置,跟在急診室或加護病房真的差異很大。」 主動詢問身後事,爸爸坦然以對 「安寧療護不是在等死!」知道父親罹癌後,家人有討論過如何照護,甚至身後事嗎?小紅提及,爸爸得了癌症已數年,直到病況控制不住才讓子女知道。「我一直覺得女兒很貼心,這幾年總是有空就問爸爸想吃什麼、想去哪裡,只要有時間,我一定陪爸爸。」小紅想到自己是「包生男」的網紅,但遇到家人生病,好像還是女兒管用!不過,兒子的好處是,可以跟爸爸有話直說。 「弟弟直接問爸爸後事要怎麼處理,我爸很平靜的說不要告別式,也不做頭七,火化後就花葬。」能開誠布公攤開來講最好,家人不用去猜病人想做什麼,「我媽媽是很迷信的人,但聽到爸爸說了這些,就毫不掙扎完全照他的心意去做。」 在安寧病房期間,小紅兩個姐姐都在國外,如果特地回國還要隔離,大夥兒就天天用視訊跟在病房的爸媽聊天,天南地北地聊,好像就在彼此身邊。「末期病人有他的生命期限,健康的人的身心狀態也很重要!」爸爸叮囑姐姐們待在國外別回來,家人們在很坦然的狀態下陪爸爸最後一段路,「還好有問清楚爸爸的遺願,我們照著去做也舒服。」她建議大家不要忌諱去跟病人談他想做的事,「會難過都是活著的人,照著爸爸的心願走,就是讓活著的人好過。」 感謝安寧病房醫護人員,讓父親活得有尊嚴 光是行禮如儀維持父親的整潔舒適,這樣的安寧照護,就讓小紅家人感激涕零。「爸爸是4月底離開,因為之前已通知過兩次他可能彌留的消息,我們也往醫院跑了兩回,等到最後這一次,晚上7點多,大家還在視訊說笑,不久媽媽準備去洗澡,就看到爸爸大大喘了口氣,護理人員在第一時間趕緊過來。」小紅媽媽事後回想,爸爸應該那時就離開了,「可是我們趕到時,護理人員顧念家屬心情,告訴我們:『伯伯還在。』」說到這,小紅忍不住哽咽,「我們知道這是善意的謊言,很感激他們這麼溫柔體貼。」 護理師為爸爸換上日常衣服,還為他刮了最後一次鬍子,「媽媽到現在都很感謝護理師們,他們奉獻出無比的耐性與專業,比家人做得更好!」小紅回想,爸爸走的前幾周心情都很平靜,「我把自己能為父親做的事都盡量做到,在我看來,安寧療護這段時間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讓活著的人更容易放下。」爸爸住在有5個床位的健保房,鄰床病人來來去去,在小紅眼裡,也像是一種平靜面對死亡的預習。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經常在臉書分享自己步入40歲心態如何的宅女小紅,經歷父親這段人生最後一哩路,也考量是否要加買保險,「包括我媽媽,我們開始思考的,就是不要帶給別人負擔,因為爸爸一路走來也是這樣對待我們。」她抹抹眼淚笑道,「以前爸爸還很健康的時候,就經常說老了就直接把他送到養老院。」父親永遠在為子女著想,僅記著不成為家人的負荷,「這也讓我更了解身體健康的重要!」 訪問末了,小紅收斂笑容,語重心長地說,有時外出看到外籍移工推著無法自理、走動的長者出來,她更深刻體認,「沒有人喜歡不自由地活著。」父親走後,媽媽開始用好的保養品,「發現要對自己好一點。」她以為,這都是在安寧病房接收到的正面能量——不但讓逝者有尊嚴地離開,更照顧到了家屬的心理健康,這是安寧療護存在非常重要的價值!最後,羞昂在臉書寫下這段話分享她衷心的呼籲,「記得,安寧不等於你放棄了親人推他去等死,而是希望他安定安穩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啊!」
-
2020-08-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秋冬流感新冠齊發 醫憂:台灣的快篩在哪裡?
時序慢慢靠近10月流感季,新冠肺炎和流感的症狀雷同度高,疫苗施打時程很可能趕不上,各種潛力藥物之療效也尚未確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提醒,防疫要從體外大環境和體內微環境的調控做起,才能阻止病毒繁殖、避免輕症變重症。他也提醒,新冠肺炎治療是「比氣長」,醫療能量絕不能癱瘓,也要有快篩可以區別流感患者,這都是因應秋冬疫情的關鍵。台大公衛學者今舉辦「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周百謙演講中提到,八零年代已有研究顯示病毒可以離體存活,但受溫濕度影響,攝氏六度、濕度50%的環境,病毒存活率會明顯提高。所以如果在冷氣房溫度很低、氣管過乾,這會讓鼻腔的環境變得比較有利於病毒繁殖。周百謙表示,呼吸道是新冠病毒主要攻擊的目標,感染後降低後續氣道發炎和肺炎,除了靠藥物,體內微環境的維持也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吸菸者容易重症,因為體內環境細胞已破壞。當人感染了病毒,除了用藥,也要回到正常生活作息、降低自律神經壓力,療效才會好。對於秋冬疫情,周百謙點出篩檢和醫療量能的重要。「中研院國衛院疫苗有傳來好消息,但我們的快篩在哪裡?」周百謙表示,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流感季開始之後,由於症狀的相同性太高,如果兩者伴隨發生會難以去格,發展有效的快篩將是重點。否則,到時候可能急診人滿為患,「因為每個人都要關起來,等待PCR檢驗結果出爐。」他也說,如果醫師有敏感度主動找到個案,「應該要謝謝他,而不是檢討他。」周百謙表示,在國際期刊和國內個案都可以看到,新冠肺癌的重症個案有暫時性的免疫癱瘓,如果加上壓力、疲勞、睡眠呼吸中止等情況,也會加重某些免疫細胞的不反應。為了度過這段暫時的脆弱期,醫療上會用各種支持療法、控制細菌感染的方式,幫助人撐過去並將損害降到最低,所以「這就是比氣長,醫療能量絕對不能癱瘓,」這也是因應秋冬可能疫情的關鍵。周百謙也提醒,口罩是台灣防疫的關鍵,上升中的口罩需求也是世界趨勢,未來布口罩市場會興起,因為布口罩可回收,但現行口罩在自然界中要185年以上才會分解。再者,台灣未來可善用精良的人工智慧科技,在醫療環境中發展融合「零接觸」的治療模式。
-
2020-08-19 科別.心臟血管
被劈腿之痛 熟女突發極度胸痛成「心碎症候群」
情人節將至,但若不幸分手或吵架而難過至極、情緒過度刺激下,可能出現要命症狀。一名35歲女性,因節日前發現男朋友劈腿,大吵一架後隨即出現極度胸痛、喘不過氣情況,趕緊急診就醫,經心室造影顯示左心室底部過度收縮如章魚壺模樣,確診為俗稱「章魚壺心肌症」的心碎症候群,所幸給予藥物治療,目前已康復出院。收治該女的萬芳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仲軒表示,「章魚壺心肌症」醫學上稱為「心碎症候群」,代表突發的壓力事件引發急性心衰竭問題。此俗稱由來為日本名,指患者心室攝影時,左心室底部過度收縮形狀像是章魚壺模樣(Takotsubo cardiomyopathy)而稱號。葉仲軒說,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若突發壓力事件、情緒極度悲傷時,引起交感神經活化,造成過多的兒茶酚胺,像是腎上腺素、多巴胺等釋放,導致心跳呼吸加快及血壓升高,發生急性心肌失能的情形;當下若不注意,會誘發呼吸衰竭或是心臟衰竭,嚴重者可能猝死。他說,心碎症候群臨床上以成年較熟齡女性比例較高,且不算罕見,以萬芳醫院來說,一年約收治3、4名,或許因女性情緒波動容易較大所致。目前針對此症治療多以藥物、強心劑等支持性療法為主,加上適度休息即可康復,若情況嚴重者,則可能會使用葉克膜。葉仲軒提醒民眾,心碎症候群在過度喜悅或悲傷時都可能發生,若在經過情緒刺激後八小時內有不舒服狀況,應就醫檢查,平時也可多做瑜珈或深度呼吸等來舒緩心情。
-
2020-08-18 科別.心臟血管
成大醫院首例無輻射電燒 治癒孕婦心律不整
成大醫院以「無輻射電燒」成功治癒心律不整的孕婦,希望能夠推廣到其他的心臟手術,讓輻射對健康的影響降到最低。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陳儒逸昨日指出,該名患者是在懷孕24周時,突然感覺心跳加速,快要昏倒,而急診就醫,經量測心跳超過每分鐘160下,診斷為陣發性上心室頻脈合併血壓下降,由於是孕婦,投藥治療多所顧忌,經醫療團隊評估後,以「無輻射電燒」成功治癒。這名孕婦接受無輻射電燒是成大醫院首例,目前最新的歐洲心律不整治療指引已將「無輻射電燒」用於孕婦,列為「中度推薦」。「無輻射電燒」是利用貼片取代X光機,達到立體定位心臟及導管的效果,讓醫師可以在完全無輻射的情況下幫病人進行電燒,醫師也無需再穿著鉛衣,達到雙贏。成大迄今已累積30多例「無輻射電燒」經驗,所需電燒時間已與傳統電燒無異。一般心律不整的治療選擇,不外乎藥物或電燒。陳儒逸表示,傳統電燒治療需透過X光機的照射輔助,才會知道導管位置以記錄心電訊號及電燒,X光機記錄十分鐘,等同於照了兩百張胸部X光,這樣的輻射劑量有可能增加胎兒先天畸形及生長遲滯的疑慮。現在則有「無輻射電燒」,可以達到無輻射的治療。陳儒逸相信,「無輻射」的觀念及技術會影響到未來的醫療,應用到所有心臟植入性電子儀器的置放等其他醫療,真正達到「無輻射」的治療時代。成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游振祥指出,唯有在孕婦身體健康無虞的情況下,胎兒方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如果孕婦有心律不整引發心臟功能受損的症狀,就必須給予妥善的治療,才能確保母胎的健康,而電燒治療則是一種選擇。傳統上可以請孕婦穿上鉛衣,以減少胎兒受到輻射的影響,現在有無輻射電燒之醫療技術,便可免除受到輻射的顧忌。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趙庭興指出,心律不整是臨床醫師常遇到的疾病,但大部分的病人都會先採取隱忍及觀望的措施,等到症狀加劇或頻率增加,才會到醫院急門診尋求治療。對孕婦而言,最適切的處理方式,應該是與心臟科與婦產科醫師討論所有可能治療的利弊得失後,再做最後選擇。
-
2020-08-17 橘世代.健康橘
預約善終醫療-拒絕死前插滿管,你能預約:讓我好走
前總統李登輝因多重器官衰竭,在離世前,雖然醫院已說明病情難好轉,但家屬仍不捨,不敢作出拔管決定,最後李妻曾文惠強忍悲傷,決定停止用藥,讓李登輝安詳離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指出,可透過醫療照護諮商,事先安排屬於自己的醫療決定,預約美好善終的告別方式。年約60歲榮民范姓男子未結婚,罹患肺癌末期,經過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後,范希望在生命將盡時,能夠走的尊嚴、沒有痛苦,決定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希望最後能不全身插滿管子,安然離世。范男當時簽署預立醫療後,心情激動地說「在意識清醒時先和家人預約美好的告別,是送給自己最後的禮物」,范男後來依自己的醫療決定,在安寧病房內妹妹的陪伴下過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說,嘉義老年人口居多,正是許多家庭需要面對生命走向終點的抉擇,在醫院病房內或急診室,實務上也常發現,類似前總統李登輝狀況,病患面臨無法治癒,現有處置無治療實益。但家屬不捨,故持續以藥物或儀器維持生命徵象,時有所見。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醫師羅大維說,該院為嘉義市第一個開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中心的醫療機構,讓具行為能力者由家屬陪同,一同進行醫療照護諮商,討論「終」身大事。針對若未來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期待如何獲得提供適當照護方式,以及當事人是否接受或拒絕繼續治療、維持生命、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等問題。經過與醫護人員充分溝通討論,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句點。緩和療護病房護理師王翠蘭表示,預立醫療決定的執行程序非常謹慎,病人必須符合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能和其難以承受、無法治癒且無其他合適醫療解決方法的疾病等要件,同時還要經過兩位相關專科醫師,及至少二次緩和醫療團隊照會評估,均符合條件,才會進行病患先前自行預立醫療決定。許多民眾常疑惑或擔憂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後,之後生病住院,醫護人員是否都不治療,直接放棄急救。王翠蘭表示,若不符合預立醫療執行要件,醫療團隊仍會依醫療常規急救及治療。【關於更多生命大小事↘↘↘】。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倦怠頭痛體溫高 日本醫學會:病徵難辨新冠肺炎或中暑
地球暖化影響,全球氣溫不斷創新高,静岡縣濱松市今天再度出現41.1度平歷史紀錄高溫。日本急診醫學會在匯整國內外2700篇論文,7月發表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熱中暑指南」,提醒熱中暑與新冠肺炎有許多類似的病徵,只從臨床症狀難以判別。日媒共同社報導,指南中提到兩者患者有許多病徵相同。輕度至中度中暑時常出現身體不適狀況包括倦怠感、頭痛、肌肉疼痛,新冠肺炎患者約有三成有一樣的症狀。重度中暑中常見昏迷失去意識,新冠肺炎患者也有9%昏迷。此外,腸胃不適、反胃、嘔吐也是兩者都會出現的症狀。另一方面,新冠肺炎患者發燒八、九成會發燒,中暑患者也常見體溫升高現像。新冠肺炎最主要出現呼吸道症狀,重度中暑患者也有四成會發生呼吸急促、七成有呼吸困難。不過,新冠肺炎初期症狀之一的嗅覺、味覺障礙,則非中暑會出現的症狀。指南中,針對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熱中暑,分成預防、診斷等項目,提供了問與答的說明。根據指南建議,室內通風非常重要,冷氣與換氣通風應適時的切換;厚生勞動省新生活式樣也建議使用空調時,也要打開兩個門窗讓空氣流通。此外,長時間戴口罩會增加身體負擔,特別是在運動狀態下,戴著口罩超過一小時就可能影響心肺機能,間接促發中暑,建議適時拿下口罩讓身體休息,並注意補充水分。醫學會在指南中提醒第一線醫師,初步判斷熱中暑但仍懷疑有罹患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時,則應假定有感染,病毒可能存在體表或呼吸的空氣中,做好自我保護,包括事後洗手等防制措施。
-
2020-08-17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公衛師法通過 從治療推進到預防
疫情之下,「公共衛生師法」三讀通過,這是台灣公共衛生發展的新里程碑,為台灣健康醫療專業人力板塊,補齊最後一塊拼圖。但什是公衛師,公衛師主要的工作是什麼?現在全球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回到2015年,韓國發生MERS事件,在「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一書中,記錄三位曾於2015年5月27日至29日待過某醫院急診室的病人及家屬,與首位確診病人身處同一個空間不幸染疫。公衛師透過疫調預警衛生當局疫情調查鬆散、匡列隔離個案動作慢半拍,直到大規模感染才迫使政府重視。疫情最終造成186人感染、39人死亡,經驗慘痛。當然,扼止疫情必須靠健全的傳染病防治系統,資訊也要公開透明,但不可否認的是,疫情調查、傳染病控制等,均須具公共衛生專業知識人力的投入。以傳染病防治為例,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是公共衛生的核心專業能力,公衛師可透過疫情調查與預警,進行疾病監測與預測;疫情期間遇到民眾口罩搶購,在假消息充斥與口罩供需失衡衍伸的亂象中,凸顯公共衛生教育與群眾風險溝通的重要,這也是公衛師可以協助政府的部分。服務對象是群體非個人除了疫情,近年新興公共衛生議題層出不窮,包括社區職場健康風險、食品安全議題等,嚴重影響國民健康及社會安全,這樣的背景催生出公共衛生師,未來將可執行流行疫病,民眾健康狀態調查、健康促進方案等,協助推展公共衛生觀念與健康議題。大家對公衛師感到陌生,主因是我們熟知的醫事人員服務對象為個人,例如醫師、護理師、藥師等,針對個人健康提供診療、護理、給藥等服務,這是大眾所認知的醫療服務;公衛師不屬於醫事人員,公衛師服務對象是群體而非個人,公衛師關注社區及組織,對群體進行風險評估、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等。可受聘政府機關或開業醫事人員多從事疾病發展歷程中的後半段即治療與照護,但公衛師的角色是將疾病發展歷程往前推進,在疾病發生前給予預防與健康促進,公衛師與醫事人員被賦予責任不同,都是醫療健康產業中不可缺乏的角色。公衛師可受聘於政府機關或相關機構,未來也可以開業成立「公共衛生師事務所」,執行如職場健康促進、社區防疫、食安檢查、環境健康影響評估等,仿律師法建立公衛師簽證制度,針對委託計畫可獨立或督導其他公共衛生人員,進行規畫、設計、分析、鑑定及評價等。近20年來,歐美國家將健康醫療責任轉嫁民間醫療機構,政府本該承擔群體人民健康責任,在公衛職能逐漸弱化情況下,私人資本醫療責任相對增加,但疾病醫療提供個人而非群體服務,因此面對大型新興傳染病等公衛事件時,私人醫療防守力道不足的問題就被凸顯,如同此次COVID-19疫情。群體主義時代在歐美已成歷史,健康防護是個人責任,過度的個人主義盛行,反而忽略群體對個人造成的重大影響。沒有國家層面的統一應對,個人在面對疫情時無力招架,尤其是沒有醫療保險的民眾成為防疫最大破口,此時公衛師尤顯重要,也是面對重大公衛事件時最大的存在意義。台灣健康醫療產業 不夠完備傳染病來臨時,單靠民眾或私人醫療機構單打獨鬥絕非上策,政府應肩負起維護全民健康的責任與魄力。檢視台灣健康醫療產業,政府在全民健康促進及預防功能上不夠完備,期待公衛師立法通過對台灣健康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從偏重疾病治療,向前推進到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
-
2020-08-17 科別.耳鼻喉
大吃大喝後嘔吐正常?醫:發生這事死亡率幾近100%
65歲楊先生日前與許久未見的親友相約吃火鍋、喝酒,一個晚上大吃大喝,相談甚歡,返家後因酒醉不適,如廁嘔吐,但胸口卻突然一陣劇痛,慘叫一聲後便不省人事。家人發現他遲遲沒出來,前往查看,才趕忙將昏迷的他送至醫院急診,施予急救並緊急照會胸腔外科,診斷為「自發性食道破裂」,且已引發敗血性休克,立即執行緊急手術搶救。自發性食道破裂 易發生在大吃大喝且酗酒後嘔吐食道上接咽喉、下接胃,是具有輸送食物功能,由肌肉組成的通道,長約20至25公分。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食道破裂」多見於胃鏡、食道鏡等侵入性檢查處置造成的傷害,而「自發性食道破裂」則較少見,一般容易發生在大吃大喝且酗酒後嘔吐的人。因食道下段左後方的生理結構較薄,當吃進過多食物及酒精,腸胃蠕動變差,胃部膨脹,一旦嘔吐,喉嚨緊縮、胃部壓力往上擠壓,食道壓力劇增,即有破裂風險。然而,食道破裂的診斷必須倚賴病人的病史及胸腔影像檢查,當肺部影像發現肋膜腔有積氣、積水時,加上病人有大吃大喝、嘔吐等病史,醫師便會強烈懷疑食道破裂,進而造成食物從胃流到胸腔內的可能。以楊先生為例,程建博主任先以內視鏡檢查病人胸腔內部的狀況,在肋間開一約5公分的小傷口,清除食物、油漬、胃液,再以生理食鹽水大量沖洗整個胸腔,確定乾淨無殘留物,才能進行修補。考量術後病患無法由口進食,在手術時為他做一空腸造廔,以方便灌食、提供營養;術後,放置胃管引流,密切觀察是否有癒合不佳的滲漏情形;十天後,再行食道攝影,確定沒有滲漏、逆流、狹窄,即能採軟質、流質飲食;一個月後則能恢復正常飲食。食道破裂未即時治療 死亡率幾近100%程建博提醒,食道破裂若未即時發現而拖延治療時機,恐因食物、胃液積聚胸腔內,引起嚴重發炎反應,甚至導致敗血症,死亡率幾近100%。因此,在大量進食、酗酒、嘔吐後胸口劇烈疼痛、不適,即懷疑食道破裂可能,須盡早就醫,施予手術治療治療、修補,以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應盡量避免暴飲暴食與酗酒,以免因此造成腹脹嘔吐而傷及食道,危及生命。延伸閱讀: 「火燒心」未必跟胃有關! 盤點8大症狀恐是心臟血管出問題 食道癌最愛這3樣東西! 除了戒掉,日常還要做這些事預防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時中說出台灣沒有普篩的原因 醫師一聽哭笑不得
國內最近新冠肺炎社區感染風險再現,不少人質疑「台灣為何不做普篩」,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台灣雖然沒有普篩,但是第一線的醫師會協助篩檢,效果非常好,但國外因為看病貴,沒有辦法學台灣這一招。對於陳時中的說法,不少醫師在臉書上反應「哭笑不得」,認為台灣的醫師在健保制度下已淪為「醫奴」,但卻也讓台灣藉此沒有疫情大流行,「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陳時中最近在接受「財訊」專訪時,提到全世界專家都在問台灣防疫做的好,但是為什麼沒有普篩,陳時中回應「台灣其實是透過醫療人員幫大家普篩,因為台灣有症狀的人幾乎都會去看病;而這些病患必定會經過我們第一線的一流人員去診斷,選出有可能性的去篩選。」陳時中並提到「世界各國沒辦法學我們這一套,因為其他國家篩檢比看醫生便宜,台灣則是看醫生比篩檢便宜很多,所以我們國家力量有辦法去做這道防護。台灣人愛看病、健保普及性又高、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又肯負責。我對我們的醫療界非常自豪,我們的第一條防線非常強,世界各國都難以學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看到陳時中的說法,實在哭笑不得,也想起醫界的笑話「台灣的醫師不是一無所有,因為還有生命」,不過豈碼陳時中說出了實話。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則在臉書提到最近與家人一起開車環島,驚覺民眾防疫相當鬆懈,到花蓮東大門夜市,人潮擁擠,但只有極少數的人戴著口罩,在電梯裡很擁擠,一樣大家都沒戴口罩,只是自己一家人堅持從頭到尾戴口罩,走了台灣一圈,竟然成為「異類」。他表示,世界疫情仍然延燒,越南之前防疫有成,為了經濟復甦也是全力推廣國旅,結果因為防疫鬆懈,現在處於疫情不斷擴散的窘境,殷鑑不遠,台灣必須時時刻刻做好個人衛生防護,避免步上越南的後塵。
-
2020-08-1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暈厥瞬間閃過「人生的跑馬燈」 鋼鐵醫師才知逼己太甚
2017年過年期間,流感大爆發,病人來得又快又急,那一天已連續接病人超過12小時了,連喝一口水的時間都沒有,看著8點的下班鐘將近,即使肚子發出的叫聲讓護理人員聽到都笑了,心想還是「忍一下,回家好好再吃一頓」。半天不吃喝 累到失意識沒想到,那天撐太久了,抵達家中準備梳洗,剛從沙發起身,眼前就突然一片漆黑,「啪」一聲,我的頭直接撞倒在地,耳邊傳來太太的聲音,然後就什麼都聽不見了。斷片的瞬間,腦中如電影一般閃過「人生的跑馬燈」,沒想到戲裡演的都是真的。醒來回神後,眼前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我又回到醫院,而且躺在電腦斷層的檢查床上。一開始還搞不清楚狀況,以為自己還沒下班,後來才想起來自己累到昏厥,被診斷是輕微腦震盪,我真的嚇到了。休息8小時 又返院上班一邊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一邊想了非常多事,自己怎會倒下?身為家中經濟支柱,太太跟小孩怎麼辦?若腦出血開刀住院,誰來照顧家人?一連串怎麼辦,讓自己陷入困頓,心中默默發誓,「以後一定好好照顧自己,別讓家人擔心。」不過,突如其來的輕度腦震盪,不足以構成向醫院請假的理由,臨時也找不到代班人,返家休息不到8小時,我又回到醫院。雖然休息時間不長,可能是年輕仍有體力,隔天上班仍是一條活龍。當恢復健康,看到了病人臉龐,數小時前對自己許下的諾言全都忘了,又繼續不眠不休、連續上班。血便的警告 健康最重要太太偶爾碎念,自己雖然把叮嚀放在心上,行為上卻遲遲沒有落實。某天有位學長壓力大到解黑便,照了胃鏡發現嚴重潰瘍,他被迫休息了一陣子。那時院內都在討論學長的身體狀況,某天早上自己上完廁所,竟然也看見馬桶充滿了鮮紅色,愣在馬桶前至少5分鐘,想到前一天吃了火龍果,才鬆了一口氣。不過,這場烏龍讓我徹底省思,開始審視每天的時間分配,原來是自己太逼人,下班後還閒不下來,花時間畫衛教漫畫、經營粉絲團、演講、上節目替醫護發聲,每天休息時間屈指可數。從那時候起,我開始優先畫出陪伴家人及休息時間,其餘則是閒暇才做。以前和太太幾乎零互動,最多是筆談,連續上班12小時,和病人講了一整天的話,回到家只想休息,一句話也不想講。太太只「報告」重要的事,需要我回答,我就會用寫的或傳LINE,但我們明明近在咫尺。自從假血便事件,我每天都會留些力氣與太太互動,每個月也一定帶孩子出遊,發願至今,一直都做到了。有人笑說,醫師守護民眾健康,怎麼可能會生病?其實醫師才是最容易忽略自己健康的人。行醫多年,看著來來往往的患者生老病死,有人抱著遺憾離開、有人覺得圓滿,經歷這次經驗,我體悟到無論多熱愛工作,從工作能獲得多大的成就感,健康才是真正的財富,我經常提醒自己,也提醒民眾。魏智偉小檔案現職:童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年齡:39歲出生地:台中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中國醫藥大學醫管所碩士專長:緊急醫療救護、急症醫療興趣:繪畫、模型公仔收藏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台中市消防局醫療指導醫師、成人高級心臟救命術指導員
-
2020-08-13 科別.消化系統
37公斤紙片人一天跑廁所10多次 原來闌尾長腫瘤
60歲詹姓婦人身高150公分,體重只有37公斤,身材猶如紙片人,她因連日頭暈、嗜睡送急診治療,經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是膽結石併發胰臟炎,原要安排切除膽囊,但術前檢查發現闌尾長腫瘤,經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與大腸直腸科醫師方佳偉跨科合作,以機器手臂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一舉切除兩個病灶,讓婦人回復正常生活。詹婦表示,她每天如廁10餘次,糞便幾乎都呈水狀,長期腹瀉,以致營養吸收不了,也曾經到大醫院檢查,卻都查不出原因,10餘年來一直靠胃腸藥度日。方佳偉表示,「闌尾腫瘤」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早期幾乎沒症狀,要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導致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引發類似腹脹、腹痛等急性闌尾炎症狀。一旦腫瘤越來越大阻塞闌尾,可能因闌尾發炎造成感染,出現敗血等症狀,有致死可能。方佳偉進一步說明,闌尾癌在大腸直腸癌症中,只有1~5%的發生機率,因初期症狀很不明顯,就算病人右下腹疼痛,也容易被當成便秘、吃壞肚子等一般問題處理。詹婦透過機器手臂實施腹腔鏡微創手術,一次切除2個病灶。方佳偉說,詹婦的腫瘤已出現早期病變,且闌尾擠壓到盲腸,單純切除闌尾已經不夠,尤其腫瘤已逾2公分,為避免闌尾腫瘤癌化,甚至有看不見的癌細胞轉移,因此一併切除右半邊部分結腸。詹婦表示,因為膽結石併發胰臟炎就醫,還好一般外科醫師術前仔細評估,發現闌尾長腫瘤,能一次解決兩個疾病,又是微創手術,手術恢復快、傷口只有一點點,真的很感謝。
-
2020-08-13 新聞.健康知識+
魚刺卡喉時,千萬不要再這樣做了!
魚刺卡喉,在生活中不算少見。但是,最近有根魚刺卻奪走了一條人命。近日,45歲的陳先生喝魚湯時因喉嚨處卡了根魚刺沒有及時就醫,三天后突然開始嘔血,送院後不治。據家屬回憶,7月30日晚,陳先生下班回到家後,口渴難耐,幾口就把妻子煮的魚頭湯喝了下去,但一喝下去就覺得喉嚨一陣刺痛感。心想可能卡到魚刺,他趕緊吃了幾口飯,又喝了醋,但疼痛一點都沒有改善。妻子催他去醫院看看,但他擔心疫情期間就醫有風險,就沒有去醫院。就這樣拖了三天,疼痛感一直沒有減輕,期間妻子曾幾次催他去醫院。8月2日傍晚,陳先生突然開始嘔血,而且一個小時就吐一次,每次一吐就是一大碗。至凌晨2點,他趕到醫院急診就醫。心胸外科主任王繼勇教授介紹,醫生們經過檢查發現一根近4厘米長的魚刺卡在陳先生食管的上段,且已經刺穿食管又刺穿了胸主動脈,這正是陳先生大口嘔血的原因。由於大量失血,陳先生面色蒼白,驗血的血紅蛋白只有5克,不到正常男性13克的一半,血壓已經跌到60/40,出現了失血性休克。陳先生到了醫院後仍在不停嘔血,醫生們馬上為他插管人工呼吸,大量輸血。但經過醫生的全力搶救,仍然沒有能挽回陳先生的生命,他於8月3日晚間去世。如果遇到魚刺卡喉的情況,你需要知道以下幾點:一、停止進食首先,應立即停止進食,連水都不要喝,放鬆咽喉盡量減少吞嚥動作,舒緩情緒。因為情緒緊張,容易造成咽喉部肌肉收縮,異物會卡得更緊。如果是小孩子,應先安慰讓其不要哭鬧,以免將魚刺吸入喉腔或食管。緊接著,可以低頭彎腰,試著用力咳嗽,細小的魚刺會跟著氣流沖出來。或者刺激喉嚨誘發噁心、嘔吐,促使魚刺鬆動吐出。最好通過自己的努力使魚刺脫出。但是,如果沒有效果,就得借助工具了。二、借助工具可以用筷子或匙柄、壓舌板等輕輕壓住舌頭,露出舌根,借用光亮觀察異物大小、位置。如果發現魚刺不大,扎得位置不深,就可用小鑷子輕輕將其挾出。三、尋求醫生幫助注意,尋求醫生的幫助是最正確的做法。如果沒有發現魚刺,這就說明魚刺的位置較深,拔出有困難。或者,看到了魚刺,但非常粗大,扎得很嚴實,這些情況,就不要亂拔,避免發生新的創傷。醫生提醒:魚刺卡喉不是小事,要及時就醫!千萬別用喝醋、吞飯等土方法!(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3 科別.精神.身心
成醫:酒精成癮者急診次數多於不喝酒的人
酒精成癮在全球是相當盛行的疾病之一,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蔡宗諭今天表示,研究顯示國內喝酒族群中,2.4%青壯年與2.27%中年可能酒精成癮,急診門診次數也多於不喝酒的人。蔡宗諭指出,酒精成癮在全球是相當盛行的疾病之一,2018年國際期刊發布,酒癮問題全球盛行率為1.3%,男女比約2.4:1。2014年台灣本土研究顯示,台灣青壯年族群每天喝酒盛行率約1.82%,中年族群每天喝酒盛行率約4.82%。其中2.4%青壯年族群與2.27%中年族群可能有酒精成癮問題;另外,急診就醫及門診次數也多於不喝酒的人。他表示,酒精成癮者常被視為意志力不足,或工作、人際、生活壓力、家庭等問題,甚至失眠、焦慮憂鬱等都會加重酒癮的嚴重度與複雜度,一不小心很容易再度惡化與復發。蔡宗諭也舉收治酒精成癮的40歲翁姓男子為例,因社交應酬頻繁,不知不覺愈喝愈多,喝到工作受影響,家庭衝突也多,工作不穩定、家人衝突、經濟壓力與憂鬱,讓他「清醒時間愈來愈少,酒醉時間愈來愈多」,身體問題與失能愈來愈嚴重。翁男因過度飲酒,引發酒精性肝硬化而就診住院,住院期間一度突然沒了心跳,鬼門關前走一回的他,出院後接受酒癮治療,飲酒量從每天1、2瓶高粱酒,減到半瓶以下,只是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讓他再度住院,甚至出院後又因喝酒跌倒造成頭部外傷。翁男接受半年酒癮治療後,目前已進展到可以忍住一天滴酒不沾,原本爛醉如泥的他,擺脫酒精糾纏後,生活也有了朝氣與秩序。如何檢測是否酒精成癮,蔡宗諭提出4項評估指標「你曾經不想喝太多,後來卻無法控制而喝酒過量嗎」、「家人或朋友為你好而勸你少喝點酒嗎」、「對於喝酒這件事,你會覺得不好或感到愧疚嗎」、「你曾經早上一起床尚未進食前,就要喝一杯才覺得比較舒服穩定」。以上只要有1項的答案「是」,就應就醫評估治療。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10 新聞.健康知識+
離島潛水夯 行前必知5件事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法出國,藍天、大海、離島是許多人出遊的理想選項,近年潛水人口逐步增加,國旅離島潛水行程成為暑假最夯選項。但醫師提醒,不熟悉潛水或觀念錯誤,可能帶來致命風險。潛水前一定要接受訓練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科教授高偉峰表示,許多民眾熱愛潛水,尤其潛水主打不會游泳也能享受海底世界,走向大自然對身心有益,但建議每次潛水前一定要接受訓練,讓身體習慣下潛3公尺、10公尺、30公尺的速度,以免到海中被眼前美景吸引,不知不覺走到太深的地方。自由潛水彷彿變身人魚在海中悠遊,還能夠拍出美照,成為了近年來最熱門的潛水項目。中國附醫高壓氧治療中心主任、高壓暨海地醫學會常務理事夏德椿說,自由潛水不用任何裝備,只需要一副護目鏡就直接潛水,「看似簡單,但千萬不要因此覺得不用學習就能隨意下潛。」不熟悉潛水姿勢出現溺水夏德椿表示,即使自由潛水下潛深度較淺,但仍可能因為不諳水性或不熟悉潛水姿勢而出現溺水意外,建議想自由潛水的民眾,應在專業潛水教練帶領下,在合格的海域潛水,潛水過程千萬別為了拍照或其他理由落單,才能安心享受海底世界。潛水最怕「急性潛水夫病」,夏德椿解釋,潛水夫病就是減壓病,每下降海平面10公尺就增加一大氣壓,一旦深潛入30公尺海底,身體將承受四大氣壓,若上升回水面的過程稍有差池,體內空氣因身體壓力驟減,會變成四倍大氣泡,氣栓塞住組織,造成器官功能失調。潛水後避免到高海拔地方高偉峰提醒,即使潛水後沒有出現不適,24小時到48小時內也應避免到海拔六百公尺以上的地方,否則會使潛水夫病加劇。高偉峰回憶前急診科醫師考試中,就曾出現過一題「去綠島潛水要如何回台北?」,為避免到海拔過高的地方潛水後,不可搭飛機回台北。陸路也不一定安全,高偉峰表示,以綠島回台北交通方式為例,剛潛水完的民眾不可走南橫回西半部,因為沿途的啞口海拔已經到2400公尺、海達高達3000公尺的合歡山中橫也不是安全的回家之路,建議綠島潛水後,應該坐車走蘇花改或直接坐火車回台北,避免潛水夫病。最常見症狀「關節痛」高偉峰表示,潛水夫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關節痛」,但部分民眾對於潛水夫病並無明確概念,常誤以為是疲憊所致,忽略症狀延誤就醫,氣栓壓迫腦血管將中風、氣泡壓住脊椎恐下肢癱瘓,雖可透過高壓氧治療,一旦延遲就醫效果就會變差,嚴重者還可能呼吸困難、休克。
-
2020-08-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病看不出來 診斷才知罹癌
女病人去急診處,主訴呼吸困難、嘴麻、手麻,去了一會兒,醫師都不過來。病人老公:「我老婆都快呼吸不過來了,怎麼醫師都還不趕快來看,反而去看隔壁看起來很平和都不會叫的病人?」護理人員:「隔壁的伯伯是心肌梗塞,快沒心跳了!」有些病,看起來很急,但不礙事,例如前述病人就是典型的歇斯底里症病人,病人及家屬都以為很危急,其實看在醫師眼裡,心知肚明。但有些病,例如心肌梗塞,除了發病開始會胸悶或胸痛之外,之後不會大喊大叫,處置要及時,否則可能有生命危險。有些病例如肝病,外型看不出來,可以照常爬山下海、打高爾夫球,但可能肝已經硬化了或長了肝癌。這是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加上只要有四分之一正常的肝臟還在,就可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之故。因此,看病首要確定診斷,而要診斷,除醫師要有豐富的經驗之外,凡我愛肝愛身之士平常也要多吸收正確的保健知識,才不會延誤醫療,造成不幸。●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8-06 新聞.健康知識+
高溫炎熱 醫師建議戶外工作者喝水量要增倍
天氣炎熱,氣象局針對中彰投連續多日發布高溫警報,彰化縣衛生局統計今年7月已有7人熱到送醫院急診醫院也發現高溫導致急性腦中風、與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增加,建議在外工作或活動的民眾多補充水分。高溫炎熱各地氣溫創下新高,彰化縣衛生局醫指出,中央氣象局在7月就針對彰化發布19次高溫警報,明顯比去年熱,患者送醫時大都是冒冷汗、暈眩、無力,有的意識改變,大都是長時間在外工作的民眾,彰化縣埔心鄉36歲陳姓男子7月21日凌晨被送醫時體溫高達42.5度,意識不清且有抽搐現象,轉往彰化基督教醫院救治,住進加護病房。彰基副院長周志中指出,這段時間熱衰竭的人較多, 人感到懶懶的、不舒服但體溫不一定高,熱中暑則是最嚴重的熱傷害,患者體溫通常高於攝氏40度以上,且意識不清,全身通紅、脈搏起初變快,必須趕快送醫急救,建議上午10點至下午2點間避免外出,出門也最好要撐傘,可降溫3到5度,一般人一天需喝2千cc的水,若在外戶外工作或運動者,每天應該補充水分應增為2倍。
-
2020-08-06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不僅老人、小孩要注意! 服用4種慢性病藥物也容易中暑
入夏以來氣溫不斷飆升,適逢暑假期間,民眾也都攜家帶眷到各地旅遊與戶外活動,但若暴露在陽光底下過久,當心出現熱傷害狀況。熱傷害症狀包括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其中以中暑最嚴重,而熱衰竭、熱痙攣則是因高溫環境造成水分和鹽份流失太多,所以補充輸液和電解質後很快就能改善。散熱調節失衡 初期症狀包括頭暈、噁心、疲倦無力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表示,在高溫環境中若出現散熱調節失衡,造成體溫超過 41.1℃(106℉)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搐),即稱為中暑。初期症狀表現包括頭暈、頭痛、疲倦無力、噁心、視力模糊、呼吸急促、皮膚乾燥無汗等,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可能會引起煩躁不安、幻覺、動作不協調、昏迷等意識障礙情形。嚴重時可能併發癲癇、心肺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肝損傷、腎損傷、電解質失衡(高血鉀、高血磷、低血鈣)等,恐有生命危險。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易中暑 服用4類藥物也要注意 魏智偉主任指出,中暑高危險群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之外,若服用的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暑的機率也會增加,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的藥物大致區分如下:1.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2.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麻黃素等,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功能降低、同時增加代謝性熱能,使體溫上升。3.部分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反應高溫調節的能力降低,利尿劑則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4.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藥物: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而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會抑制擴張皮膚血管的訊息,使身體較難排汗散熱。魏智偉呼籲,有服用上述影響人體體溫調節藥物的民眾,務必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烈日下戴帽子或撐傘遮陽,並且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一般民眾約15分鐘以內),適當休息並保持場所通風;切勿自行停藥,若有任何用藥疑慮應諮詢主治醫師,避免病情惡化,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熱背部狂冒痘? 這些NG行為你我可能天天都在做 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
-
2020-08-05 新聞.食安拉警報
32人上吐下瀉掛急診!礁溪老爺:5項送檢,兩周知結果
礁溪老爺酒店傳出有員工旅遊團在自助餐廳用餐後,32人疑食物中毒掛急診,業者表示,8月1日當天在雲天自助餐廳用餐人數近1,300人,目前已知該團約32名旅客發生不適,礁溪老爺於第一時間發生後積極關心該團旅客,也持續追蹤當日其他用餐旅客狀況。此外,雲天自助餐廳也暫停營業,直至衛生局檢驗核可後才會恢復營運。事件發生後,礁溪老爺也配合宜蘭縣政府衛生局稽核環境、水質、人員檢體,並主動送檢包含透抽、蝦子、鮮甜招牌活力蝦、香檸蔥香鮮透抽與鮭魚生魚片進行生菌數與大腸桿菌檢驗,報告須兩周後才能確認是否與食材相關。目前雖未有報告顯示為礁溪老爺導致上吐下瀉症狀,但已收到民眾投訴,宜蘭縣衛生局介入協助調查,建議雲天自助餐廳暫停營運,飯店表示,當下即刻配合政府單位暫停營業雲天自助餐廳,於今日8/5再次進行全面性清潔消毒,直到宜蘭縣衛生局檢驗核可後才會恢復營業,昨日8/4晚間也主動聯絡用餐客人給予彈性調整,以旅客權益為優先考量。
-
2020-08-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懷念「關島史懷哲」陳光明教授 從他身上學到許多神經內科的寶貴經驗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醫界典範」,介紹三位傑出的台大醫學院早年畢業的校友:兩位年輕醫學生採訪前衛生署署長李明亮教授;資深神經科醫師追思剛過世的「關島史懷哲」陳光明醫師;「永遠的陳拱北」這本書的兩位教授作者介紹這位台灣公共衛生的先驅。讓我們透過這幾篇文章,體會學醫之路可以是如此的多采多姿,希望台灣有更多的有理想、有熱情、有愛心的年輕人能夠投入醫學的領域。在90年代初期,認識了從關島來的陳教授夫婦。陳教授在台大時本來就是我父母和舅舅的舊識,當時林口長庚的朱迺欣主任也曾經邀請他到科內來演講交流,因此1991年剛升上主治醫師的我,才開始和這位前輩有了來往。在這之前,只有從人手一冊的「圖解臨床神經檢查學」書上,得知編著者陳光明教授的名字。後來也知道他把這本書的版稅收入,全數捐給了台灣神經學會。當年鄭紹沂醫師離職後,林口長庚神內的肌電圖室無人負責,而我正好對神經電學有興趣,因此就一腳踏進肌電圖的領域。當初也無人指導,就靠著自己摸索和技術員的幫忙,慢慢累積經驗,另外也在蒐集資訊,看有沒有比較適合的地方,可以讓我可以去進修做更進一步的學習。當陳教授得知我對肌電圖有興趣後,在1993年的某一天,他忽然從關島致電告知我說梅育診所,Mayo Clinic 有一組人要到關島做一週的Guam ALS-Parkinsonism-Dementia Complex的肌電圖追蹤研究,問我有沒有興趣去參加觀摩,機會難得,我當然是欣然前往。陳教授曾經在Mayo Clinic 接受過完整的神經內科Neurology訓練,而且因為在關島照顧ALS-dementia-Parkinsonism 的病患,和美國國家衛生院NIH與Mayo Clinic都一直有合作研究的關係。我到了關島,拜會了Mayo Clinic肌電圖室主任Dr. William J. Litchy領軍團隊,包括醫師和技術員,日本也有一位年輕醫師來一起觀摩,就在陳教授的「帶路」(因為都是他的病人)之下,一行人每天就是搭車跑遍關島,挨家挨戶的去病患家中探訪並做神經傳導和肌電圖的檢查。陳教授還透露一個歷史,說以前最早Dr. Kurland 和Dr. Lambert 來關島研究時,他們是坐牛車去探訪病患、他還有保留照片為證,照片裡面就是他們幾個戴斗笠,抱個肌電圖儀器坐在水牛車上,這真的是醫學史上一筆很奇特的紀錄。關島現在是美國的領地,他們對這些病患的照顧相當不錯,病患在家中或療養院中都非常清爽乾淨,我們還看到一位氣切使用呼吸器的病患,拉了一條繩子,利用僅剩能動的腳趾來操作掛在頭頂上搧風的蒲扇,令人印象非常深刻。關島對美國中北部Minnesota來的醫護人員來說簡直像個熱帶天堂,每個人對這趟遠行的興奮之情都溢於言表,不過他們都非常敬業,每天都7點半準時會合出發,中午也不怎麼休息,整天都在探訪病人並施予肌電圖檢查。只有到了傍晚工作告一段落後,才會去泡泡海水吃個飯喝喝啤酒放鬆一下。他們唯一不太習慣的就是濕度太高,覺得身體怎麼都油膩膩的,這也難怪,在Minnesota Rochester那邊的濕度,一般都只有30%而已,關島日常濕度比台灣還高,幾乎都是90%以上。陳教授知道我在找地方進修,因此鼓勵我和Dr. Litchy多溝通一下,看有沒有機會去學習,因為Mayo Clinic的神經內科不僅是全美排名第一,也是肌電圖的發源地重鎮,如果能夠去進修,對我們的病人會有很大的幫助。一個禮拜的切磋觀摩下來,大家都相處得非常愉快,在討論之中,也是獲益良多。因為關島這邊陳教授出動關島大學和他自己診所的人力物力支援,把一切都安排的好好的,Dr. Litchy他們非常感謝。技術員的leader Lavon還說,太驚訝了,沒有想到這裡居然還有這麼多的支援。行程要結束之時,我就請教Dr. Litchy,問有沒有機會去他那邊進修,他說可以啊,只是外國人如果沒有美國醫師執照,只能在旁邊看,不能動手幫病人做檢查。我告知在當兵服役時候有考試通過兩階段的美國外國醫師考試FMGEMS,他說這樣應該是可以了,我補充說長庚醫院會給我經濟支援,他說這樣更沒有問題。Mayo Clinic的醫師進修可以有幾種方式,一是三個月的visiting clinician (訪問醫師),純粹是觀摩性質,二是一年的clinical fellow(臨床研究員),主要是次專科的訓練,三是research fellow,在實驗室做實驗或資料整理,不用接觸病患,時間可以一年以上。做clinical fellow 因為會接觸病患,外國人必須有ECFMG、FMGEMS,或 USMLE的資格才可以。其他兩種就不用這些考試資格。我的目標就是去當一年的肌電圖clinical fellow。關島之行結束後我就開始做一些出國進修的準備,包括向醫院申請經費。隔年1994年去參加美國神經學年會AAN在華盛頓舉行,除了和Dr. Litchy再度碰面外,陳教授還專程帶我去拜見Mayo的神經內科主任Dr. Jasper Daube,當面遊說他一定要收我這個學生。Dr. Daube 是Dr. Edward Lambert 的學生,Dr. Litchy 的老師,也是前任的肌電圖室主任,肌電圖大師級人物一脈相承。和Dr. Daube初次見面,大家都先講一些客套話,陳教授因為和他本來就是舊識,看起來比我還急,一直催促他一定要收,害我有點不好意思。陳教授和他說了很多,說台灣很需要肌電圖的技術,學成歸國會大大的造福我國的病人等等等。只見Dr. Daube一直在微笑點頭,看著我也沒說好或不好。我當時心裡還在想,這會不會全部是一場空?不過幸好,後來Dr. Litchy就跟我說,十月就可以來了。在補足相關文件時,陳教授還幫我寫了一封推薦信。華盛頓AAN會後,陳教授還帶我去美國衛生研究院NIH去拜訪一些一起做研究的學者老朋友,他們閒聊對高漲的「動物權」非常不滿,一些故事聽起來簡直像是笑話。在愛護動物人士的策動下,美國國會已經立法,做動物實驗如果有虐待動物的情事是會被罰款和坐牢,這種法律對醫學研究人員形成了一個不小的心理壓力。萬分感謝陳教授的大力幫助,讓我1994到1996在Mayo Clinic完成了一年的肌電圖clinical fellow和三個月的自主神經research fellow訓練。亦師亦友,良師益友,真的是感謝再感謝。1998年再度到關島,參加陳教授主辦的Guam ALS-Parkinsonism-Dementia Complex研討會,結論就是這個很顯然和環境有關係的怪病快消失了。當關島被美國統治,原住民查莫洛人的飲食習慣被美國化以後,該病就逐年累月的減少。依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菲律賓人移民關島,也會得此病。查莫洛人移居美國,就不會得到這個病。經美國日本等多方研究,被討論引發的可能因素包括當地的蘇鐵麵包樹,或陳教授傾向主張的鋁製鍋具等等,但還是沒有一定的結論。2005年以後,就沒有新的病例發生了。那次會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有一天大會忽然宣布說柯林頓總統要來關島視察訪問,說有歡迎會,結果陳教授說,只有柯林頓來他不會去了,如果是露文斯基小姐來,他一定去。關島的神經內科醫師很少,確實數字我不記得了,應該是少於五位,因此陳教授除了在自己的診所服務當地病患以外,也在關島醫院兼職,常常on call被會診,也有急診。我去拜訪他的診所的時候,看過他在接電話接受會診,甚至還需要開車到醫院去看病人。病患幾乎都是查莫洛人,年紀比較大的,陳教授都用查莫洛語和他們溝通,原來他也會查莫洛語,我除了只會一句問候語其他的都聽不懂。遇到比較不好溝通(非語言問題)的病患,陳教授也都有耐心和他們說明,非常心平氣和。病患離開後,我問他:「那個是來亂的嗎?」他半開玩笑的說:「他們是我們台灣人說的『南洋番仔』,不要去計較。」所以算一下陳教授會台、英、日、查莫洛、中五種語言,從他身上,我算是也體會到那種書上看到很古老醫生對病人「視病猶親」感覺,有人稱呼陳教授為「關島史懷哲」,絕對不是溢美之詞。2017年蔡英文總統訪問關島時,關島的副總督還特別向她報告說他從小就是陳教授在幫他看病的,十分感謝。陳教授的診所人滿為患,陳太太江榮女女士也都在裡面幫忙,還提供腦波和肌電圖的服務,我有次還碰到一個中國來的女醫師在那裡學做肌電圖,接受陳教授的指導。陳教授最初到關島就是為了研究Guam ALS-Dementia-Parkinsonism這個疾病,後來在關島定居,行醫將近50年,除了繁忙的臨床工作,學術研究也未間斷,一直都和美國日本的研究單位保持合作關係,共發表了79篇相關論文著作。陳教授對關島的服務,是全面性的,有一次連我也幫上忙,他拜託我護送陪伴一位意外頭部受傷腦出血開完刀的台灣漁民回國,搭機時我和那位病患都被西北航空升級坐頭等艙,那是我這一輩子第一次坐頭等艙。陳教授送了我一本「The final days of my Mother」(中文譯本「寸草心」,林信男、賴其萬二位醫師合譯),他用專科醫師和照護子女的雙重角度,鉅細靡遺的詳細紀錄了他和夫人親手一起照顧年邁失智母親人生最後將近4年的疾病過程和自己的心路歷程,除了提供最真實寶貴的醫學紀錄,字裡行間展現的真誠、孝心和耐心,令人萬分動容。陳教授於2020年6月19日以差7天90歲的高齡於睡夢中在家中嗑然逝世與世長辭。他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他高大的身影和溫暖的笑容,卻還是無時無刻不斷的浮現在我的腦海之中。一個真正偉大的人,其實都很平凡,自自然然,就如蔡同榮博士所言:「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就要用生命來拼。不計毀譽、無視成敗、盡己之力,陳教授的一生,讓我們看到一個榜樣,面對艱難的人生,來自家庭、事業、社會、甚至國家不斷的挑戰,而能夠以豁達的胸襟,無懼無悔、不卑不亢,有時候還會幽默一下,以不斷的積極努力,克服壓力勇敢面對,終於能夠利己利人、發光發熱,讓自己有限的人生,發揮了無限的最大價值。謹以此文,紀念令人敬佩的了不起關島史懷哲,陳光明教授。
-
2020-08-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入境檢疫14天後採檢? 指揮中心搖頭
急診醫學會今於台大公衛學院例行說明會中建議,邊境防衛除入境檢疫隔離,應考慮加上以風險分級為基礎的核酸篩檢,某些來自高風險地區或許14天期滿進一步採檢。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不管何時發病,據國際文獻證實,只要發病十天後就不具傳染力。我國居家檢疫十四天,再加上隔離檢疫結束後需自主健康管理,長達21天的隔離檢疫是最佳手段,只要民眾遵守,即便是無症狀感染者,也不會造成傳播。有關二採陰後就解隔離、放回社區一事,莊人祥表示,世衛組織將新冠肺炎隔離解除修改為發病後13天、美國是發病後10天即可解除隔離,我國跟歐盟標準一樣,都需要連續兩次採檢陰性才能解除隔離。莊人祥提及,台灣境內新冠肺炎患者入院至解除隔離平均為18天,也是為什麼回到社區出去後,指揮中心要求個案仍需自主健康管理,在目前醫院量能足夠下,「我們還是採取較嚴謹方式在做。」
-
2020-08-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入境應全面檢測 專家:風險要分級
政府應對他國即時做出風險分級管理,出入境人員也要全面檢測!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4日於座談會中指出,「入境確診案例只要多1位,社區感染風險就增10%。」他說,台灣如果沒有針對入境人士做篩檢,疫情流行曲線也會持續上揚,「本土沒案例但境外移入也算案例。」風險分級管理台大公務學院副院長陳秀熙4日表示,全世界疫情近一個月新增800萬例,來到1800多萬,「這樣的成長是超乎WHO原先預測,及顛覆呼吸道疾病過去的經驗。」他提醒,民眾一定要提高警覺,「本來只預估今年底到達1000萬人,現在醫療量能已面臨很大的威脅。」「入境確診多1位風險增10%。」陳秀熙指出,他說,台灣如果沒有針對入境人士做篩檢,疫情流行曲線也會持續上揚,「本土沒案例但境外移入也是案例,必須更積極。」目前感染人數前三多的美國、印度及巴西都是世界大國,他預估,如果各國防疫依然故我不但經濟受影響,父親節之後恐會突破2000萬。陳秀熙強調,政府應對境外移入者做普篩,台灣防疫雖不錯,但當出現國外移工、留學生及工程師確診案例,「必須要開始思考這些個案會不會對台灣造成社區感染威脅。」他認為,如果一直消極面對,到時候出現群聚感染就來不及,「必須要對各國疫情做風險分級,疫情高漲後就要即時管理、檢測。」邊境關卡漏洞增法國、比利時及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日本沖繩、東京等地,近期解封後都有每週百起確診案例的情形。陳秀熙說,不對入境者檢測會造成台灣社區傳播風險,政府不該只針對菲律賓人士做全面篩檢,一樣有疫情爆發趨勢的上述國家也要列入,「入境無症狀感染者50到60%不篩檢是找不出來的,很難防守。」台大急診醫學部醫生吳世英則表示,在疫苗問世之前,「邊境、社區到醫院端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舉「瑞士乳酪模式」理論表示,世界疫情到社區感染中間會經過邊境、社區及醫院三道關卡。他認為,國際疫情愈形嚴重,已讓第一關的乳酪漏洞增加,社區防護目前放鬆,「政府有必要針對社區防護的第一道關卡落實。」「要想辦法去積極增強防護才不會導致疫情發生,例如醫院端以分級分流,處理病人做嚴格感染防護 否則會加遽醫療崩潰。」他也呼籲,政府儘速對他國做風險分級管理。【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04 新聞.生命智慧
「媽媽對不起,我不知道急救會讓妳七孔流血...」醫師急診室觀察:有這種家人,是病人生不如死的開始
人生最悲慘,不是破產或被老闆開除,而是生不如死。更慘的是,重病纏身躺在床上任人決定你好不好死,眼睜睜看著親人決定了自以為對你最好的選擇。更頭疼的是,這些親人在此之前都未受過生死教育的訓練,就驚慌失措地得在短時間內做出重大決定。以為插管萬能的家屬有一名癌症婦人,有女兒、先生陪同門診,厚厚的病歷資料顯示她已治療很久。她瘦弱的身體只有35公斤;一般人都希望自己能瘦一點,但癌症患者的體重卻不能往下掉,因為研究發現,體重每下降5%,存活率便會下降30至50%。 我見她虛弱的兩手前撐、兩肩高聳、駝背往前彎,額頭微微冷汗。 這種呼吸型態是因為呼吸困難而產生的「端坐呼吸」,是心臟衰竭的末期表現,表示病人心臟已有明顯肺積水,因為身體的保護作用,端坐呼吸會比較舒服,重力能使部分血量轉移至下半身,使回流到心臟的血量減少,從而減輕肺充血的壓力。這名病人的癌細胞轉移到肺、肝和骨頭了,又併有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stenosis),就是從左心室通向主動脈的瓣膜口有狹窄現象,導致心臟的血擠壓不出去,進而造成了心臟衰竭。 單純主動脈瓣狹窄已是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一半的病人在臨床症狀出現後2年內死亡,她已1年半了。而且醫療紀錄告訴我,她這半年因為心臟衰竭、肺積水、呼吸衰竭,被呼吸內管插管2次,2次拔管成功。 我問病人,我可以為她做什麼嗎?病人喘到無法回答,嘴唇已經發紺,她的身體完全處在缺氧狀態,我囑咐護理師馬上在門診內緊急準備氧氣瓶,後送急診。只見她的大女兒凝重地對我說:「黃醫師,請你給她插管,我跟她說過很多次了,她不插管會活不下去的。」 這時只見婆婆用盡力氣,氣喘如牛地說:「我……不要……太……痛苦了……」她顫抖、浮現青筋的右手,空撈我的衣袖。未料她女兒用力把婆婆發紺的手指撥開,幾乎用吼的:「給我住手,妳別給我亂來!」整個診間瞬間凍結,我只得緩和氣氛,趕緊替婆婆接上氧氣。婆婆的眼神充滿惶恐,像是做錯事的小孩,不知所措。醫師被迫以《醫師法》對抗死亡顯然眼前又是一個「病人說了不算,家屬說了才算。」的家庭。 現實很殘酷,只要病人沒簽署或家屬未代替病人簽署DNR意願書,醫師一定要急救,否則就是違法。當強勢家屬替病人做決定,要求醫師急救到底時,也只能搶救到底,即便七孔流血、血糞四溢在床上也不能放棄。又因《醫師法》第12條規定:「醫師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重點就是「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這是指醫師不能只告訴病人本人,還要告知家屬,那個「或」字,使家屬和病人有同等權利。 實務上,把醫師告上法庭的都是家屬,醫師只有依法處理,才能自保安全。所以在權力結構下,醫師還是會聽家屬的比較多,病末患者的心聲經常被忽視,進入病危的他們無力抗拒家屬的決定,變成超級弱勢。過往若有強勢家屬主導,通常都預示著病人生不如死的開始。(推薦閱讀:親自照顧癌父一年仍留遺憾!急診室醫師田知學:經歷過才知放手有多難)不願放手的家人,換來雙輸給了氧氣後,婆婆馬上被送往急診,急診醫師照例詢問病患本人要不要插管治療,婆婆當然拒絕了,因為她上個月才被插管急救過,表示非常痛苦,不想再被插管,而且胸部因胸壓導致肋骨骨折和電擊,至今還在疼痛。更痛苦的是,插管後她只能躺在床上無法言語、四肢被迫約束動彈不得、無法下床。其實婆婆的意願十分明確,她情緒相當激動。急診醫師和在外頭等待的女兒,再度說明母親的意願,只見女兒臉色一沉:「讓我進去和我媽討論。」 只見女兒走向母親,瞪了媽媽幾秒,然後開罵:「妳是怎樣?自己命都不要,搞什麼?」 「妳懂什麼,沒有急救,妳還會活著嗎?」 「我是妳女兒,我說了算,誰敢不急救妳,妳告訴我、告訴我啊!」劈哩啪啦說完,還轉頭對醫護人員拋下一句:「你們誰不急救我媽,我就告誰!」 女兒失控的情緒,引起急救室騷動,婆婆氣到只能用她無力的手指顫抖指向女兒。護理師馬上分成兩組人馬,一組安撫女兒的情緒,一組安慰婆婆,並把情緒激動的女兒拉出去,請志工協助安撫。 婆婆很快進入急診醫療常規,再次打藥鎮定和插呼吸管、胃管、尿管。隨著血壓下降,接下來又置入動脈導管、中央靜脈導管等。 我再度看到婆婆時,她「被完成」了所有的插管程序。對癌末病患做那麼多處置,急診醫師擔心我有意見,反覆強調有和病患本人談過,病患本身不願,但女兒暴怒堅持救到底。我其實很能諒解急診醫師,因為若沒做,女兒肯定會告他。 婆婆早已陷入深度昏迷,再怎麼拍打她也毫無反應,也排不出尿了;血壓在3種升壓劑、強心劑使用下,依舊上不來,大腿兩側出現嚴重休克才會有的網狀紋路,鼻胃管正流血、全身逐漸出現紫斑。善終,才是對抗死亡最大的勝利就在這種天人交戰的時刻,急診醫師問道:「主任,要進入撤離維生系統程序嗎?」 我搖搖頭,只有急召她所有家人開家庭會議。我誠懇告知現況,未料女兒情緒似乎未穩定下來:「我才把媽媽送來急救,就說她沒救了,你們這些醫生,有沒有急救不當?這是什麼醫院!」 儘管我心想:不急救,妳要告醫護人員;急救不成,又說大家急救不當;不論怎麼樣,都是在傷害醫護專業的心。此刻我也只能等家屬度過情緒風暴,並試著讓女兒看看媽媽辛苦的樣子。 當她看到媽媽發紫的身體時,才心生愧疚、跪在床邊:「媽……對不起,我不知急救後會讓妳七孔流血……」 我把女兒拉起,眼前婆婆已快量不到血壓了,趁女兒有懺悔之心便問:「媽媽想回家休息,因為病得太重、太累了,妳愛她,就陪著媽媽回家好嗎?」終於,所有家人能接受事實,醫療團隊協助婆婆完成返家的所有程序。 臨床上有太多家屬拒絕死亡的案例,尤其是被強迫的急救,痛苦的是病患本人。若思及56年前婆婆誕下女兒的喜悅,對照56年後,自己臨終前女兒對著自己失控飆罵、被迫急救,於當事人又是情何以堪?於醫護人員,又多麼無奈,用「維生」來「危生」。書籍介紹還書名:有心跳怎會死?:重症醫師揭開死前N種徵兆作者:黃軒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19/05/29作者簡介/黃軒醫學博士,現為重症醫師。以最大同理心、積極的專業與熱情,兼具謙卑與柔軟,面對病患與家屬。行醫時,總緊握每雙顫抖的手,撫慰在鬼門關前每個驚懼的靈魂。不願見病房中上演悲苦人生,所以總是為病患、家屬、醫護人員,全力搶救,並落實「善終」。相信生命初始因為愛,人間路才能走好;臨終前,因為愛,方能輕安自在走完最後一哩路。延伸閱讀: 馬偕醫院院長罹癌告白:請將人生「往前移」
-
2020-08-04 科別.婦科
全球罕見…產後取出肌瘤竟是孩子3倍大 施景中嘆:真的難報母恩
台大醫院婦產科名醫施景中在臉書分享一名女子懷孕時發現長了巨大肌瘤的個案,由於擔心手術取出肌瘤可能日後難以懷孕,媽媽忍著巨大的不適,並冒著可能是惡性腫瘤的風險,好不容易撐到孩子35周剖腹,結果取出的肌瘤重達8.7公斤,幾乎是孩子的3倍大,由於很少有類似的個案,應該可以說是罕見的全球紀錄。施景中指出,很少有產婦在剖腹生產時,同時取出巨大肌瘤(1公斤重以上就算巨大肌瘤),因為可能會有很大量的出血,危及產婦的性命,還好這個個案雖然出血量也不小,但仍在可控制的範圍內,而文獻上也沒有類似情況紀錄巨大肌瘤的重量到底是多少,這個個案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的。媽媽最近並寄來寶寶的照片,讓施景中相當感慨,並以「被五指山壓住的孫悟空」形容寶寶當初在媽媽肚子裡時,被巨大的肌瘤壓到幾乎沒有生長空間,沒想到孫悟空竟然能長得活潑可愛。這名孕婦是因為呼吸困難及發燒到台大急診就醫,發現肚子裡有巨大肌瘤,施景中表示,過去也曾看過孕婦肚子裡有巨大肌瘤,但是都沒有這麼大,到懷孕後期時,肌瘤長到40公分以上,從超音波來看,胎兒被擠在腹部的角落,巨大的肌瘤幾乎占滿整個腹腔。施景中原本擔心是惡性肌瘤,想勸孕婦放棄懷孕,而且就算是良性的,這麼大胎兒根本沒有生長空間,可能稍微長大一點就流產,但這是孕婦的第一胎,擔心萬一是惡性肌瘤,子宮一定會拿掉,以後就沒有再懷孕的可能。後來又考慮先拿掉肌瘤,但因為子宮留有疤痕,可能懷孕到一半,子宮會破掉,一樣非常危險,夫妻兩考慮了許久,因為很想要有孩子,最後決定要冒險繼續懷孕。施景中表示,當時自己根本沒有信心,但因為夫妻很堅決,而讓他決定陪著兩人走下去,原本打算懷孕到28到32周間,孩子成熟一點就先剖腹,後來沒想到竟然撐到35周。懷孕過程中,巨大的腫瘤不斷壓迫著媽媽,腹壓太高,根本就沒辦法進食,甚至平躺都會呼吸困難,一般產婦都是隨著孕程體重增加,她卻是愈來愈瘦,也讓施景中擔心是惡性腫瘤。剖腹當天,台大出動婦產團隊,開刀房裡擠滿了醫護人員,醫師從腋下到近胯下,開了一個大大的傷口,才順利把孩子生出來,兩個月後又摘除肌瘤,確定是良性肌瘤合併腐爛退化,當時肌瘤已經沒有懷孕時荷爾蒙的刺激,變小許多,但仍有8.4公斤重,相當驚人。施景中表示,媽媽在懷孕當中所吃的苦,讓他想到佛陀在「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的「「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實在感觸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