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心肺功能
共找到
420
筆 文章
-
-
2021-06-09 養生.抗老養生
要長壽也要健康!謹記8大飲食建議4項運動要訣
老化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既定事實,銀髮族要如何活得健康自在,提早規劃才是上策。由於現今醫藥的發達,百歲人瑞不再遙不可及,因此除了長壽,如何健康地活著更重要。 A. 銀髮族在飲食上的調整 1. 適當的熱量攝取隨著年紀的增加,基礎代謝率會下降。原則上,中老年人每日熱量供應以理想體重每公斤30大卡為宜,以35大卡為限。若體重過重,則每日應減少300大卡;如果體重過輕,則每日可增加300大卡,不過每日飲食中的總熱量攝取不宜低於1,200大卡。 2. 足夠的鈣質攝取65歲以上男性及停經後婦女,每日應攝取約1,000~1,500毫克的鈣質,以預防骨質疏鬆症。飲食的鈣優於鈣補充劑,若選擇市售鈣片來補充,每日則以一顆(含鈣量約500毫克)為宜,剩下的該攝取量還是藉由食物攝取比較好。建議每天可飲用兩杯低脂牛奶以加強鈣質的攝取;若有乳糖不耐症,則可以用優酪乳代替,乳糖含量較低,而其中所含的乳酸還能幫助鈣質吸收。含咖啡因的食物容易讓鈣質流失,應要避免或減少。 3. 用辛香料代替調味料老年人每日的鹽量攝取應在6克以下,若想為料理增加味道,可用天然食物,例如蔥、薑、大蒜、花椒、番茄、檸檬等食材來幫助調味,以減少鹽和其他高鈉調味品的使用。4. 多吃含鋅、銅之食物以增加免疫力可食用含鋅、銅的食物能增進免疫力,平時適量攝取含鋅的食物,除了促進食慾外,還能提升免疫力。鋅含量較多的食物有牡蠣、雞蛋等,含銅較多的食物則有海鮮、堅果類等。5. 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高齡族群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供應修補組織的需要,與產生足夠的免疫球蛋白。 盡量選擇優質的蛋白質,例如雞蛋、牛奶、魚類等食物攝取,尤其魚類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像是鯖魚、鮭魚、沙丁魚等質地軟、容易咀嚼的魚類,較適合老年人。6. 適量的油脂攝取油脂的攝取量宜降低,尤其是透過高溫油炸而產生的油脂,會影響前列腺素與自由基的產生,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與免疫力降低。在烹調時,多用植物油(花生油、菜籽油、橄欖油、葵花油等),少用動物油(如:奶油、椰油、牛油、豬油等)。原則上,每日所需的油脂量從炒菜中所使用的油中攝取就足夠了,因此其他含油脂類豐富的食物,如動物皮及油炸物等,應盡可能減少食用。容易被忽視的油脂,例如瓜子、芝麻、堅果類等,也要避免在短時間內大量食用而造成熱量攝取過多。7. 富含纖維的蔬果 可幫助腸胃蠕動每日應攝取20~35公克水溶性纖維,可以幫助腸胃道蠕動,還能預防便祕,並減少醣類與脂肪的快速吸收。可以多吃生鮮蔬果,尤其是富含抗氧化物的黃綠色蔬菜,避免食用燒烤、醃製和含亞硝酸鹽類的食品(如香腸)。另外,適度地攝取天然的發酵食物,例如泡菜、納豆、味噌、米醋等也是不錯的,天然的發酵食物,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益菌能抑制腸道中的有害菌,維持腸道細菌平衡、減少毒素產生。8. 細嚼慢嚥用餐時留意吃的順序:儘量以粗糙的食物先吃,例如:水果、蔬菜、五穀飯,再吃不易消化的魚、肉蛋白質類,才不會吸收過多熱量脂肪。另外,吃的時候要細嚼慢嚥,可幫助食物在腸道的消化,吃得太快易導致肥胖、消化不良、腸胃炎。最後,早餐要吃得好、午餐要吃得飽、晚餐要吃得少。 B. 銀髮族規律與適當的活動 規率的運動可以提升身體的活動與協調能力,幫助體重控制,還能調適壓力、抒解焦慮與憂鬱的情緒,並提升免疫力。1. 運動的頻率,每週約為三至五次,每次30分鐘,以達到稍微流汗、有點喘但仍可順暢講話之運動為主。2. 從事的運動應考量個人體能因素,部分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和肌力較為衰退,或是平衡和協調度較差,運動時不宜從事速度過快或碰撞身體的運動,以免跌倒或骨折。太極拳、跳舞和登梯等活動可以改善平衡,達到預防跌倒的目的。 3. 在從事運動時,以安全為第一考量,要注意光線是否充足,因為老年人的視力較差,所以需要充足的光線以彌補其不足。還要避免在不平或濕滑的平面上運動以減少跌倒的危險。4. 運動內容應循序漸進,不可逞強。年紀愈大,在運動時的適應時間需要愈長。因此,運動強度、時間、頻率等都要慢慢增加。運動過程中若有任何疼痛或不舒服,應立即休息或降低運動量,一切以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 銀髮族的養生保健之道包含飲食習慣的調整及適度的運動,不失能還要有活力,方能確保身心都健康。
-
2021-05-19 新聞.健康知識+
長者熱傷害人數今年恐升 居家防疫、防中暑這樣做
台灣近期夏季連日高溫炎熱,各縣市至少達攝氏36度以上,需嚴防長者、幼童發生熱傷害。輔大醫院醫務秘書哈多吉指出,罹患熱傷害的長者常伴有神智不清等失智症徵狀,會忘記喝水,如今疫情爆發,年輕家屬不見得會同住照顧長者生活,今年長者熱傷害人數可能會上升,建議防疫之餘,晚輩可多多打電話,提醒長者記得喝水、按時吃飯等。疫情下待在家要注意室內輻射,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長者、幼童體溫調節不佳,要多喝白開水,避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不開冷氣時也應該保持室內通風;穿寬鬆又透氣的衣服有助於散熱,領、袖、褲腿等開口處敞開,穿起來會更涼快。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今天日全台高溫炎熱,南投及南部地區有局部攝氏38度以上極端高溫的機率。在高熱環境下,身體散熱功能不良,容易造成中暑,65歲以上長者且有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良者,以及年紀小於5歲的幼童,是高危險群,若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如腦病變、急性肝衰竭、腎衰竭、肺水腫、心肌病變、心臟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橫紋肌溶解症等,死亡率極高。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說,長者的口渴感覺不明顯,加上年紀大了,常常會忘記喝水,沒有腎臟、肝臟疾病的長者,每日建議飲水量2000毫升,建議家屬先幫忙裝好,再定時提醒、確認長者有無飲水。黃國晉補充,長者切勿於大中午高溫狀況下外出,待在家中,以防止水分蒸發速度太快,並維持屋內濕度;戶外涼爽時,如清晨、黃昏,可以出門運動,但老年人不適合進行長途運動,若有三高疾病者,記得要先吃藥再出門。國健署提醒,若家中長輩及孩童出現疲倦、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要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並飲用加鹽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儘速就醫。
-
2021-05-13 新聞.長期照護
別讓樓梯成為行動障礙!上樓身體前傾 下樓握緊扶手 按摩6穴位更輕鬆
●許多年長者無法上下樓梯,生活自理功能容易喪失●大腿肌肉力量不足、膝關節不穩定,上下樓梯時易產生疼痛●藉由輔具幫助年長者上下樓梯樓梯是許多家庭必備的上下樓工具,雖然多數新建大樓有電梯,但是較為低矮的公寓房子仍以樓梯為主要的行走通道。因此,如何讓年長者或行動不便患者保有上下樓梯的力量至關重要,無法上下樓梯也是不少患者喪失生活自理功能的初步表現。上下樓梯需要強健的腿部力量與穩定且靈活的關節,對於上下樓梯有問題的長者或患者,中醫會整體評估他們的身體狀況與運動功能,包括軀幹、大腿、小腿、腳部的力量與活動度。同時進一步評估他們的心肺功能是否有足夠的體力可以負擔上下樓梯的挑戰,並了解他們的認知功能與手眼協調能力,以協助他們與照護者找到最好的保養方式。經絡穴位按摩許多長者或患者在上下樓梯時會有疼痛的症狀,嚴重時甚至不敢走路,這些症狀與大腿肌肉力量不足、膝關節不穩定有關,建議可以按壓大腿內側的「箕門穴」和「陰包穴」,強化股內側肌與內收肌的力量,幫助膝關節穩定。臀部的肌肉力量對於上下樓梯也非常重要,能夠幫助髖關節完全伸展,走路更加有力,也能減少大腿與小腿肌肉的負擔,建議可以按摩臀部的「秩邊穴」和「承扶穴」。耳穴敷貼按壓針對大腿前側肌肉無力的情形,可以在上下樓梯前後,按壓耳朵上對應的「股四頭肌點」與「腰肌點」,能改善因為肌肉力量造成關節不穩定的情形。藥食同源醒腦若是精神不濟,在上下樓梯時就容易絆倒或摔傷,對於長時間有大腦昏沉感覺的人,建議可以適當利用薄荷和羅勒葉加入菜餚中,具有芳香醒腦的效果,可以讓人的思緒清晰、反應變快,減少意外跌倒的風險。有些人因為長期肺部功能低落,氧氣交換功能差,導致稍微爬幾層樓梯就氣喘吁吁,甚至要坐下來休息,建議可以將藥食同源中藥百合加入飲食中,百合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效果,可以改善慢性咳嗽症狀。掌握正確姿勢上樓梯時,可以將身體稍微往前傾,讓髖關節保持稍微彎曲的姿勢,盡可能把腳尖往前伸到抵住樓梯,讓整個腳掌平貼在樓梯面上,避免只踩一半的情形,以減少滑落風險和減輕膝蓋的負擔。在下樓梯時,務必要握緊扶手,先將重心前移並伸直前腳,踩穩後再將彎曲後腳移下階梯,如此可以減少膝關節的負擔,並且讓下樓梯過程更加穩固。目前已有許多輔助設施與器具可以幫助長者或患者上下樓梯,例如撐竿式或履帶式的爬梯機等,建議可選擇合適的輔助工具,以及掌握正確的上下樓梯方法,減輕長者或患者與照護者的負擔。
-
2021-05-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退休媽媽空巢期放下操煩 找回遺忘的自己
從職場退休的媽媽多數面對職場、家庭皆空的空巢期,如何健康地享受退休生活?心靈處方安撫自己的焦慮,建立新的生活習慣,試著找興趣。全職媽媽從職場退下來,時間變多了,以前忙於工作無暇「操煩」的事項又湧上心頭,面對不用上班打卡的日子,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童綜合醫院心理諮商師劉若筠提供心靈層面的五個處方。1.安撫自己的焦慮有些母親難免擔憂孩子獨自出門在外,偶遇突發事故無人能協助。這時可以從客觀層面去思考跟理解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想好偶發事件發生時的支持系統,並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處理大部分的突發事故。母親的安定,會是孩子心中重要的避風港與支持。2.建立新的生活習慣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習慣沒有孩子也沒有工作的生活。並培養新的生活習慣,建立新的生活重心、拓展人際交友圈並與人連結。例如:不定期找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聚聚、重回伴侶的兩人世界。3.依附層面有時候母親沒辦法放手,並不是孩子真的需要母親,而是母親需要「被孩子需要」的感覺。這時身為母親需要穩定自己的心情,認知到孩子獨立並不代表自己不再重要或是被孩子拋棄跟遺忘,只是一個成長的必經歷程。4.找回價值感與成就感退休與孩子離家,都會讓母親在短時間內失去人生中兩個很重要的價值感與成就感。尋找其他可以讓妳有成就感的興趣去發揮,能舒緩空巢期的失落。5.找回被埋藏的自己放下「媽媽」這個角色之後,重新思考,妳是什麼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渴望和興趣?找回被遺忘許久的自我,重新幫自己規畫多采多姿的退休生活。營養處方補充天然雌激素,富含B群的全穀類助好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說,多數屆齡從職場退休的媽媽,身體邁入老化,健康也開始出問題。可透過以下幾個飲食小技巧獲得改善。1.飲食中補充天然雌激素此階段卵巢功能開始退化,雌激素分泌少,可多選用黃豆及其製品補充大豆異黃酮,減輕更年期不適,也能防止骨質流失及血管硬化。黃豆製品包括豆漿、豆腐、豆乾、豆包等,為良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建議每天攝取2到3份。2.膠原蛋白改善皮膚乾澀攝取低脂肉類、魚類、海鮮、雞蛋、豆製品,搭配如柑橘、芭樂、奇異果、深色蔬菜等具豐富維生素C食物,提高膠原蛋白吸收。3.預防骨質疏鬆症退休媽媽的鈣及維生素D補充很重要,可吃小魚乾、豆乾、牛奶、黑芝麻補充鈣,而維生素D則可促進鈣吸收,可選擇鮭魚、蛋黃、菇類等食材。加上每天適度日曬約15到20分鐘,減少骨質流失。4.腸道通暢維持好心情每日吃足4份蔬菜、3份水果,選顏色豐富之食材補充各種營養素,攝取全榖雜糧且避免過多精製澱粉,適當補充水分並增加身體活動,預防便祕。5.吃出好眠50歲以上婦女易失眠,可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的全榖雜糧類(如燕麥、糙米等),或從堅果類補充鎂。也可補充牛奶、香蕉獲得鈣及色胺酸,幫助安定精神好入眠。運動處方預防肌少症,依自身體能從事肌耐力運動。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蔡孟學說,退休媽媽會面臨肌少症,全身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長期下來可能連爬樓梯都無力,出門玩卻走不動,增加失能、臥床、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蔡孟學指出,預防肌少症的良方就是運動,理想的運動次數為每周三到五天,每次30分鐘,並可依照個人肌耐力程度調整。可透過有氧舞蹈、快走、騎腳踏車、游泳等運動,強化心肺功能及肌耐力;從事太極拳、徒手操、瑜伽等,增進身體彈性及平衡感,若體能狀況允許,更可以透過啞鈴、彈力帶等器材進行阻力訓練,能有效維持或增加骨質密度,達到訓練肌力之效。童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王秀文建議,可以藉由高強度間歇性的運動模式,訓練上下肢及軀幹的肌力,而低強度持續性的運動模式增強上下肢及軀幹的耐力,在運動的過程中加入適當的負重,例如使用沙包、啞鈴、彈力帶等阻力,同時配合動作訓練可有效增強肌耐力。常見的上肢肌耐力訓練為手舉高至耳朵旁及手肘彎曲;常見的下肢肌耐力訓練為蹲馬步及上下階梯、騎腳踏車等。光運動還不夠蛋白質、維生素D 養肌兩重點預防肌少症,除了運動,蔡孟學說,配合養「肌」飲食也很重要。尤以適當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為重,蛋白質方面如豆漿、豆腐、雞蛋、海鮮等,若要增加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可多攝取鮭魚、鮪魚、鯖魚、起司與蛋黃等,並搭配每天日照10到15分鐘,讓皮膚有效轉化,合成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
-
2021-05-05 失智.大腦健康
遵循「333」原則!運動復能 延緩失智最有效
●運動復能可以樂活老化,逆轉認知障礙●實證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延緩失智、失能●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增加,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上下樓梯是很好的運動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生活中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者,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診斷為失智症之前,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而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回溯,讓人可以不走上失智這條路。「自覺疲勞指數」作指引若已診斷為失智症,李淑貞指出,雖然不可逆,但失智症引起困擾的精神行為問題,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也不是藥品。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不僅可讓MCI逆轉,也能讓失智症患者減少用藥而減輕副作用,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預防跌倒受傷等。心肺耐力等體適能訓練至於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即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運動頻率則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安全範圍內快速度健走「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在國中小學操場跑道健走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好運動。李淑貞說,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在認為其實下樓梯有助肌肉訓練,且訓練離心肌肉群,可有效訓練股四頭肌、大腿肌肉。
-
2021-05-04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運動復能逆轉輕度認知障礙 怎麼作有效?
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問題,生活型態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所謂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如此強度才是夠的;運動頻率則是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的人,亦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醫療診斷為失智症前的人,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真正有效的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讓人不走上失智這條路。失智症則是不可逆的。李淑貞指出,失智症困擾的是精神行為問題,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可以讓MCI的人逆轉,用藥也能減少,不僅可以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問題、預防跌倒受傷等。快走、下樓梯都能防失智 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走走國中小學操場跑道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一項好運動。李淑貞說,過去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有新理論出來,在正確的指導下,其實下樓梯對肌肉的訓練是很好的,因為是訓練離心肌肉群,對股四頭肌、大腿的肌肉訓練比較好、有效率。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運動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想了解更多運動復能資訊,可親逛一趟輔具及長期照護專業平台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本周四(5/6)至周日(5/9)將於南港展覽館登場。現在免費預約登記,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ATLife七大重點專區、三大特色主題館,重點集結輔具產業鏈資源,提供給使用者、照護者擁有最多元選擇的採購、體驗平台,除了協助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之外,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一個結合衛教新知、選購產品指南及政府補助資源的全方位交流平台。👉🏻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https://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5-04 養生.運動天地
人體的第二個心臟不只有小腿 專家教你讓血液循環更順暢
前臂、小腿,是改善全身循環的關鍵前臂、小腿是使體液循環更順暢的重要部位,屬於有助心肺功能的肌肉。有一種說法是,小腿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由於體液會隨著地心引力而流向下肢,小腿則具有將那些體液擠壓回心臟的作用。同樣的道理,前臂也擁有與小腿相同的功能。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例,鋼管舞是需要頻繁使用手臂的舞蹈,過去擔任職業舞蹈家期間,我也曾因為跳得太過激烈,導致手臂或肩膀無法抬高,脊柱隆起、脖子變粗的問題。為了消除這些症狀,我試著自我訓練,企圖解決手肘至手腕等關節的循環堵塞。那時,我就確切體認到「排除障礙後,大量體液流進軀幹」的感受。心臟疼痛都和手臂有關?此外,凡是與心臟有關的疼痛,其實都和手臂脫不了關係,各位若曾讀過經絡相關的資料,就能理解心臟與手臂有著極大的關係。甚至,手臂纖細且沒什麼臂力的人,光是高舉手臂,就很容易在進行訓練時便暈倒在地,這是因為手臂的肌力會大幅影響血壓。基於這樣的理由,本書主張同樣把手臂當成第二個心臟思考。簡單來說,小腿和前臂就等於是把體液擠壓至軀幹的巨大幫浦,倘若這兩個部位的關節產生沾黏,就無法實現幫浦的作用。還請各位保有這樣的意識,讓身體的幫浦得以確實運作,使全身體液順暢地流動。這樣走路,血液循環就變好在說明六大部位按摩之前,我們要先稍微岔開一下話題,討論如何利用日常行走的時機,改善肌肉的柔軟度。請大家先回想一下,平常走路的時候,你的腳趾是否總是呈現圓弧狀?若真是如此,還請試著改變走路的方式,以下說明需要特別注意的細節。例如,大家可試著用手將腳趾全數反折,如果腳底正中央出現明顯的線條,就代表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太過僵硬。若是在足底筋膜僵硬的狀態下,勉強做出跳躍等動作,就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發炎,產生腳底疼痛。也有很多人一穿上高跟鞋或厚底鞋,腳底就會發疼。像這種時候,除了按摩腳後跟之外,也可使用刮痧板之類的道具輔助,更有效地擴張關節可動域。人在走路時,腳後跟會最先著地,產生往前推進的力量,後續再利用整個腳底往前推,就像是用手把球往後方滾動一般,與此同時,往前伸出的另一腳大腿前側和膝窩將會伸展開來,胸部和腹部也會向上挺起。而上述過程都必須使用足底筋膜才得以完成。為此,足底肌膜炎是行走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還請大家一定要確實按摩腳底,讓肌肉變得更柔軟。試著倒退走路看看以下說明有利於血液循環的正確走路方法。走路方式不正確的人,走路的時候,膝蓋會朝向內側或外側;膝窩也會呈現彎曲狀,身體的重心則會落在腳尖或拇趾的根部。建議大家,尚未習慣正確的走路動作前,可試著練習「倒退走路」。當然,還請在安全的場所練習。倒退走路的優點在於,可充分使用腳尖至腳後跟間的部位,使身體重心落在正中央;腹部位置則會稍微向後挪移。總之,倒退走路時,整個人會更容易呈現出理想的姿態。此外,人在倒退走時,頭部位置會比較容易往後,有助於練習平衡感;胸廓位置也會向上提;體重也不再施加於大腿和腳部前端,而是落在臀部和大腿的後側。換句話說,倒退走路不僅可練習正確的行走方法,同時還能訓練全身肌肉的協調,自然有益血液循環。※ 本文摘自《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作者:原秀文譯者:羅淑慧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03《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書封。圖/方言文化提供
-
2021-05-01 醫聲.院長講堂
蔡明哲養生祕訣/不需午睡 作息規律 固定打高球
「規律運動、作息,很重要。」身為外科醫師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蔡明哲,練就一有空檔就可以睡著的本領,現在每天最晚11時就寢,早上5時起床,鼓勵民眾也應有規律運動與作息,才能過健康生活。蔡明哲從小學開始打羽球,至今養成每周固定打2小時羽球的習慣。上了年紀後,也從事和緩的運動,55歲起開始打高爾夫球,此運動很休閒、能走路、與朋友聊天,還可以打到8、90歲,雖然工作繁忙,「會盡量找時間,一個月能打一、二次高爾夫球就很高興了,這是一種放鬆。」「規律運動相當重要。」蔡明哲規律地打羽球、高爾夫球外,平常能爬樓梯就爬樓梯,能走路就走路,這些都是他的運動,讓他每天保持心肺功能的活動。他強調,「只要有這樣想法,不在乎從事什麼運動,要規律執行才是重點。」蔡明哲在飲食方面沒有特別的禁忌。「保持生活規律很重要。」他盡量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沒有失眠問題,沒有午睡習慣,白天專心工作,每天最晚11時就寢,一早5時起床,會喝杯咖啡、看看新聞報導,就準備上班;休假時,清晨5、6點就出門打高爾夫球,這是早已養成的習慣。喜愛閱讀的他,隨身包包裡都會放一本書,「閱讀是獨處的時刻,可以細細讀,也可和作者對話。」他也鼓勵學生養成閱讀習慣。
-
2021-04-3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氣冷熱變化大 中醫師教4警訊察覺心臟病、3食物保養
忽冷忽熱的氣溫為急性心臟病的好發時期,中醫可以在未形成前或疾病未發作前,加以治療,可以避免嚴重的後果。現今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因心肌梗塞而猝死的案例,知名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不斷上演,就要知道什麼為心臟病要發作的前兆。第一個徵兆:常常抱怨 呼吸困難坐著時尚好,一旦平臥時,更加不舒服,現代醫學認為是心臟無法壓出足夠的血液,或無法將肺臟血液送出心臟,偶而伴有輕微的咳嗽,在X光片上則無發現異常。這就是心肺功能出了問題,因為肺氣不足, 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氣,若肺氣不足,宗氣化生乏源,則血液運行乏力, 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的癥狀。可用補肺氣來改善心肺功能。第二個徵兆:突然不明原因的失眠常常會覺得心跳過速,心搏過強,心律不規則。傍晚時比較容易覺得疲倦無力。這種患者長期處於壓力緊張中,情志失調,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促血小板聚集,會增加血液粘滯性,血液流暢性降低,心主血脈而統一身之血,心藏神,思慮過度時,心血暗耗則導致神不守舍,臨床上就會出現心悸,心煩,少寐,多夢,口唇色淡,面色少華,可以利用補血和血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穩定自律神經。第三個徵兆:大便的習慣突然改變或是不規則除了要考慮腸胃的問題外,這也可能是心臟病的一個警訊,中醫心和小腸是相表裡的,心臟不斷的搏動的同時,心臟搏動的頻率也會影響腸胃系統。心與脾為子母臟,所以心臟跳動的速率快慢不定會影響大便的規律,造成有時便秘有時候下利。這時候不該只是治療腸胃,也要考慮的心臟的功能是否正常。第四個徵兆:胸悶伴隨手腳冰冷手與腳是人體離心臟最遠的距離,當心臟循換不佳表現的症狀,常常是手腳冰冷,心肌缺氧則容易有胸悶心悸的感覺,這種通常是發生在更年期的女性為多,腎主藏精,婦女朋友在停經之後,失去雌激素保護,冠狀動脈硬化機率增高,腎中精氣逐漸衰少,出現腎陰不足的現象,包括內熱、眩暈、胸悶痛、心悸、盜汗、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這是要補腎填陰,調整女性荷爾蒙的穩定。春天溫差大,所以保護循環很重要。 平時可以多拍打兩臂手肘處,此處為肺經,心經,心包經所經過之處,可以藉由拍打促進血液循環,活化免疫系統,穩定自律神經,促進氣血的循環。多吃堅果類也可預防心臟病。堅果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改善心臟機能。每天吃10克或20克能防止膽固醇損害動脈。大蒜也是一個很好的食材,長期食用大蒜不僅能夠延緩動脈阻塞,抗氧化劑能修補破損的血管。生蓮藕打成汁有助於保護腦組織,蓮藕藕斷絲連,其膠質也有助於穩定及預防心臟血管的脆化。需注意的是,若本身體質寒冷、脾虛胃寒、易腹瀉者,不宜食用生藕,宜將蓮藕煮熟,性質由寒轉溫,可健脾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1-04-28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肌少症】陳怡婷Cynthia營養師:肌少症年輕化!生活四原則擊退它
隨著人口老化,高齡社會來臨,高齡者常面臨的老年病症候群「肌少症」逐漸受到重視,且現代人因久坐不運動、飲食不均衡,肌少症有年輕化的趨勢。如何預防肌少症,維持良好肌肉量及增強肌力?延伸閱讀: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https://reurl.cc/0DqNd6原則一:足夠熱量,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熱量,避免營養不良導致體重及免疫力下降、肌肉量流失。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選擇當季在地新鮮食材,增加飲食的變化,也是重要的預防原則。簡易算法如下:(依個別狀況及疾病需求有所調整):原則二:攝取優質蛋白質食物1. 豆魚蛋肉類是蛋白質重要的來源,能修補組織、減緩肌肉流失的速度,由於飽和脂肪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所以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為豆類及其製品、魚類及海鮮、蛋類、家禽、家畜。蛋白質建議量為每餐1掌心(約1.5~2份的蛋白質);且應避免油炸及加工製品的食用。2. 乳品類含有優質蛋白質及鈣質,能保持骨質健康,因此建議每天早晚各喝1杯鮮乳(240毫升)或無糖優格、優酪乳,也可以將乳製品入菜(如:起士烤鮮蔬或牛奶蒸蛋)。原則三: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維生素D可幫助鈣質的吸收,預防骨鈣合成不足導致骨質疏鬆,對肌肉收縮及功能也具影響力。維生素D可從食物中的菇類、多脂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及強化維生素D的乳品中獲取;但菇類在栽培過程中,需經過紫外線照射(UVB)才會有較高的維生素D,且烹調時則須搭配油脂一起食用,才易被人體吸收。另外,皮膚經陽光日曬後,也可合成維生素D,因此建議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原則四: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健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登山等有氧運動,可改善心肺功能;而彈力帶、握力球、啞鈴等阻力運動,則能增加肌力、維持肌肉量。因此,若合併兩者訓練,將可以同時有兩種訓練的好處,建議1周3-5次超過30分鐘以上的有氧或阻力運動。飲食和運動是對抗肌少症的重要關鍵,雙管齊下,才能增加肌肉質量,增強肌力,遠離肌少症,一起健康老化。營養師-陳怡婷 | 立即與專家諮詢 | WaCare我的健康社群 |https://reurl.cc/3NngZM【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4-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隱形高山殺手!攀百岳好好的竟「命懸一線」山友驚呆了
50歲謝姓山友有高血壓,定期回診追蹤服藥,常號召同好攀登百岳,攻頂過程從無不適,直到回診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意外發現嚴重心肌缺氧,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狹窄90%「僅剩一條縫」,堪稱「命懸一線」,猝死風險極高,所幸經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處後,重燃信心,一圓完攀玉山的夢想。謝姓山友乍聽自己冠狀動脈嚴重狹窄,不禁慶幸自己「福大命大」,自嘲「否則下一個上新聞的就是我了」。術後在醫師的指示下,逐漸增強體適能訓練,運動心電圖顯示心肌已無缺氧,心肺功能測試也顯示,心臟狀況能負荷爬山強度,在術後三個月再次順利完攀玉山單攻,令他相當開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說,冠狀動脈負責供給心肌需要的氧氣和養分,一旦冠狀動脈發生粥狀動脈硬化引起狹窄時,血流量減少造成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出現突發性心肌梗塞。王宇澄指出,臨床上經常有病患平時並無任何症狀,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病患反而更加危險,輕忽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等到運動或爬山時,以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表現,往往急救不及,憑添憾事。王宇澄建議,民眾若有運動胸悶或呼吸困難等心臟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至心臟科門診就診,請醫師做進一步檢查與治療。40歲以上、有個人或家族心臟病史、過去或現在抽菸者、三高、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等心血管高風險民眾,可增加運動心電圖甚至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腎功能不佳、有甲狀腺疾病、懷孕婦女,以及有顯影劑過敏史者,不建議接受此項檢查。
-
2021-04-2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睡醒、下午常水腫? 醫揪日常「6個壞習慣」:運動太激烈也中
相信許多人都擔心水分滯留體內而讓臉部、四肢出現浮腫,其實有些水腫現象,是與日常生活中最習以為常的小習慣密切相關。 壞習慣1、吃得太鹹或太甜飲食是造成水腫的主要原因之一,油膩、重口味,都會讓體內的鹽分滯留。腎臟科醫師楊尚峯指出,會水腫主要是因為鹽分攝取量超過腎臟負擔,因此,平日飲食應該要適當限鹽才行。很多人喜歡追求重口味,例如愛吃麻辣鍋、鹹酥雞、燒烤等,但這些都會導致體內的鈉、鉀離子嚴重失衡,引起口渴,而讓體內必須補充更多水來加以平衡,這也會讓鈉離子將水分囤積在體內,因而引起水腫。不只是重口味,市面上很多加工類食物甚至精緻甜點、麵包類,其實也都隱含了許多鈉。為了減少身體的負擔,成人一天的鈉含量攝取最好不要超過5公克,但因為外食時很難測量,建議吃東西時要盡量選擇少放鹽、少油脂等較清淡的食物,同時也要注意一般包裝 食品的食品標示,才能達到日常生活中減鹽的目的。 壞習慣2、少運動或根本不運動腳會腫,部分是因為下肢血液及淋巴循環不良所造成,若平日沒有運動習慣,或者很少運動,不但心肺功能會變差,也降低了藉由收縮下肢肌肉來幫助血液及淋巴回流,因此造成水腫,所以,養成運動習慣對消除及預防局部水腫,確實有一定的幫助。要讓雙腳的靜脈回流能力保持良好,平日除了必須保持運動習慣,適時提高呼吸與心跳數,比如說爬樓梯、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都能藉由發汗,讓體內的多餘水分與廢物,加速排出,促進代謝。不過,太激烈的運動,卻可能造成血壓下降,反而容易水腫,因此,運動必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 壞習慣3、愛穿高跟鞋、喜歡翹腳穿高跟鞋活動時,因為腳部長時間處於用力的狀態,這時血流供應增加,也造成更多血液滯留在下肢,若再加上穿的鞋子較緊,更容易讓水分累積在足背造成水 腫。此外,也要注意翹腳這個看似平常的小習慣,如果一腳長時間交疊在另一隻腳上,也會造成下肢靜脈回流的壓迫,小腿就容易出現水腫現象。 壞習慣5、喝水的時機不對楊尚峯說,很多女性在睡前喜歡喝杯溫水,但這卻會造成隔日起床臉部、眼皮出現泡腫的現象,這是因為在身體不缺水的情況下,睡覺期間因為無法排尿,體內的生理機制自動把水分留住,而這些多餘的水分容易在睡覺時跑到組織液中,因此隔天起床就會造成浮腫的現象。不過,一般來說,在身體機能正常的狀況下,早上起床後腎臟自然會將多餘的水分排出,通常不會造成持續性的水腫。因此,不要因為怕浮腫而不喝水,想喝水通常是因為身體內的含水量已經不足,不喝水反而會造成負擔。若腎功能正常,體內多餘的水分會在一、兩個小時之內就會排除,喝水其實無妨;最好的喝水方式是少量多喝,不要 一次灌下太多水,以免造成身體的負擔。 壞習慣6、經常熬夜、作息不正常熬夜所造成的水腫,是由多重因素所形成,楊尚峯解釋,一般來說,成年人一天的活動下來,會讓大約1公斤的水分累積在下肢組織中,若夜晚沒有適當的休息讓這些血液回歸、恢復正常,就等於是阻斷了自我修復的機會,久而久之,就會很容易水腫。另一方面,熬夜時必須提振精神,一直刺激交感神經的結果,會使腎臟強制回收水、鈉,造成水腫的現象,因此,熬夜不但會因為休息不足、也會因為交感神經失調而造成水腫。 延伸閱讀: ·腳腫是腎臟出問題? 用1分鐘檢查你的腎健康 ·腳水腫、浮青筋是靜脈曲張? 嚴重會致命!生活中「1動作」常無意識就做了 
-
2021-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久坐也列其中!研究揭感染新冠危險度3大風險因子
今健康/外電報導 長時間不運動 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增149% 新冠肺炎雖然已有疫苗,但近期各國皆有疫情「死灰復燃」的態勢。科學家認為,病毒大流行期間人們減少運動時間,反而可能造成重症與死亡率上升。一項4月份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研究表示,同樣感染新冠病毒,長時間不運動比起每周運動150分鐘的人,住院率高出2.2倍,重症加護率增加1.7倍,死亡率升高1.49倍。研究強調,即便只有少量運動,對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都有正面影響。 該研究分析48,440名在2020年1月至10月之間,曾篩檢新冠病毒感染呈陽性的成年人健康資料,平均年齡為48歲,女性佔比為62%。其中只有6.4%符合美國建議的成人運動量標準,而有14.4%屬於完全不運動的族群。研究作者Deborah Rohm Young 博士指出,從分析結果來看,每周運動量不到10分鐘的新冠肺炎患者,住院風險更高,更可能因感染重症住進加護病房,重症死亡率也上升。 Young 博士與研究團隊發現,跟每周運動量11分鐘至149鐘的人相比,完全不運動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率升高120%,重症加護風險增加110%,重症死亡風險更高出132%。研究團隊認為,每周運動11至149分鐘的範圍相當廣泛,有機會用各種方式解決運動量不足的問題。 提高免疫改善心血管 運動量「有比沒有好」 Young 醫師認為,運動能夠提高免疫功能,經常性運動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症狀強度以及死亡率都比較低。此外,運動也能增加肺活量,改善心血管與肌肉功能,減少了新冠病毒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復健醫學系主任 Monica Verduzco-Gutierrez 醫師也表示,運動對人體而言就是一種「療法」,基礎心肺功能愈好,愈有機會應對感染新冠病毒後造成的身體負擔。 伊利諾大學物理治療學系主任Ross Arena則指出,能達到每周150分鐘運動量的上班族非常少,但該研究指出了一項提醒,運動的健康好處是「多比有更好,有比沒有好」,不一定設限自己跑步60分鐘才算運動,多走路多散步、減少久坐不動的時間,都是不錯的選擇。 不運動增加感染與重症率 危險程度只略小於年齡 在此之前,已有相關研究初步推論,運動可能是影響新冠肺炎病情嚴重度的因素,包括一項分析英國生物資料庫387,109名成人資料的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者多屬於感染輕症。2021年1月另一項研究指出,從練習跑步機的坡度與速度,可以推論心肺與運動能力更佳者,新冠病毒感染及重症風險皆有所降低。 研究人員認為,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人們從事運動的時間愈來愈少,不運動與久坐的行為模式變得更常見。然而,長期不運動的風險層面甚至超過了吸菸與慢性病。呼籲醫界與政府公衛單位,應鼓勵民眾維持適當運動量。Gutierrez醫師表示,缺乏運動是新冠肺炎最危險的重症因子之一,僅次於年齡與器官移植。年齡因素固然無法改變,但適當運動確有助於減少重症風險。 《延伸閱讀》 .打新冠疫苗會疲倦、發燒、疼痛?是副作用還是不良反應? .新冠病毒變種害疫苗無效?重症醫師:疫苗2.0可解決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7 醫聲.院長講堂
輔大醫院院長王水深/醫院從零到有,規模比照醫學中心 在黃金時間內搶救病人生命及有效治療
位於新北市新莊區的輔大醫院,在知名心臟外科醫師王水深帶領下,打造為「敬天愛人,視病猶親」的醫院,深獲當地居民信任。輔大醫院成立已3年半,「當初醫院是一張空白的紙,從零到有,曾遭遇過經營上的困難,經由學校的調度,現在已告穩定。」輔大醫院院長王水深說,醫院營運至今,提供的醫療服務已獲得當地居民的信任。緊急醫療 不必遠送台北過去新北市新莊、五股、泰山地區的醫療資源較缺乏,大多數民眾看病必須到台北市的醫院求診,若碰到已無生命跡象的病患,因送醫路程遠,常會錯失急救的黃金時機。王水深指出,輔大醫院成立後,不僅方便附近居民就醫,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救活率更是新北區域醫院第3名。輔大醫院各科門診齊全,民眾常為了腰痠背痛看骨科、復健科外,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非常多。對於送醫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可以立即施行心導管手術;若有腦出血或腦血栓的中風病人就醫,腦中風團隊也能即刻手術清除血腫塊、注射血栓溶解劑溶栓治療,或動脈內導管溶栓治療,在黃金時間內搶救病人生命及有效治療。從醫44年 心臟移植權威 王水深從醫44年,過去是台大醫院心臟外科、心臟移植的權威醫師。王水深形容,血管就像是自來水系統的水管,提供血液在體內行走,心臟瓣膜就像一扇門,兩者必須配合,才能讓血液輸出後再重新回流到心臟。心臟內科多是吃藥來控制病情,外科則可用心導管將不通的血管打通治療。王水深說,輔大醫院雖然是區域醫院的等級,但規模比照醫學中心,目前已有180位醫師,他會持續率領醫院同仁通過醫院評鑑,努力朝向成為醫學中心邁進,為地方帶來更好的醫療服務品質。建立制度 重視組織文化「建立組織文化很重要」,輔大醫院核心價值是「敬天愛人,視病猶親」,不論對員工或病人都一樣。王水深除了擔任院長職,仍持續在心臟外科看診,若在巡房時遇到護理師、醫師,關心之餘,他還會直接詢問他們對於醫院制度的看法,被問到的員工多半會嚇一跳,王水深說,這樣溝通比較快,也能更了解基層的心聲。王水深小檔案年齡:70歲專長:心臟血管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瓣膜手術、靜脈曲張、心臟移植現職:輔大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學士、台大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研究所商學碩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經歷: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外科研究員、美國德州心臟研究所外科研究員、台灣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台灣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台灣靜脈學會理事長、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用心過日子,天天開心,用感恩、讚美的心來看宇宙萬物。
-
2021-04-17 養生.抗老養生
動動腳趾就可防衰老!骨科名醫教「5分鐘腳趾健康操」,鍛鍊人體第二心臟
根據一項加拿大的研究發現,排除掉所有其他影響健康的相關因子(例如收入、教育程度、醫療資源等等),都市化發展程度較高的都會區民眾,和相較之下發展較低的鄉鎮居民比較起來,都會區民眾反而更健康。這豈不是跟一般人的理解恰好相反嗎?論文研究者解釋,這是由於高度發展的都會,擁有發達的大眾運輸工具,人們習慣走到車站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下班,無形當中走路的機會比開車的人增多,身體自然也就更加健康。一個社會對「腳」的重視,可以看作一個社會對生活品質的重視。不少人強調鍛鍊心肺功能的重要,卻少有人想過,如果缺少了雙腳的移動能力,就算有再強的心肺功能,你又能到哪裡去體驗這個豐富的世界呢?每天五分鐘,做做腳趾健康操人類的祖先──猴子或人猿,他們腳的靈活度可是不下於手,猴子在樹上生活,腳掌必須可以跟手掌一樣牢牢地抓住樹枝跟樹幹。所以腳最原始的設計就是能抓取東西,是一個具有高度靈巧度和活動度的器官。此外,就算是非樹上活動的靈長類如原始人或大猩猩,也必須利用強韌而有抓力的足部,才能在崎嶇不平的大地上推進。當腳骨折受傷時,以往骨科的舊觀念往往是將受傷的腳打上石膏後,就叮囑不要動、要休息、避免活動,幾個月後,腳的外觀好了,治療也就跟著結束。但功能是否能恢復呢?許多病人因為骨折或變形接受復位固定或重建手術,有幾週到幾個月不能踏地,等到要踩地時,往往會有異常的疼痛及腫脹感,患者問我多久才會恢復?我說:「唯有多走路才會恢復,腳是活的,不是機器換了零件就會好。」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在醫療上希望達到更積極的使命與意義,不再只著重於外觀上的復原,同時希望照顧到功能性的復健,所以在創傷骨科的新觀念帶動下,一旦骨折,除了進行良好的固定復位之外,還必須讓腳及早活動,以避免功能弱化。因為「腳」是神經、肌肉回饋非常頻繁的地方,必須時時刺激才不會讓它的功能退化或變得遲鈍,所以要擁有一雙健康的腳,就必須多活動。總而言之,我們應該要常常訓練腳掌與腳趾頭,每天至少花五分鐘讓腳踏在土地或地板上動一動,以維持腳的機能健康。因為腳趾頭連結著許多肌腱,如果缺乏使用,很可能造成一些後天的毛病,如開張足、後天性扁平足等。動動你的腳ㄚ子,試試看(見下圖):◆第一步:將你的腳趾頭往下捲曲。◆第二步:張開你所有的腳趾頭。◆第三步:放鬆腳趾頭。如果你沒辦法輕易做到以上這些動作,可能因為長期疏於照護,已經有腳部內外肌肉不平衡的問題了!沒關係,從現在開始也不遲,每天花五分鐘讓腳趾做做健康操,善用「它」原始精緻的功能設計。腳是第二心臟,走路則是最好的藥再者,若能養成健走的運動習慣就更好了。幾千年前,走路就被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稱為「人類最好的醫藥」,近代則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有規律的健走計畫,可增進身體所有部位的健康。有許多人以慢跑作為長期健身的運動,但其實跑步與走路是完全不同的步態,跑步帶有跳躍的動作,兩腳會同時離地,而走路則有比較平均的壓力負擔,兩者之間的壓力負擔相差了三倍以上。如果擔心跑步會使你的關節過度負擔,走路還是最好的。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保羅.懷特博士,也提出了「腳是第二心臟」的說法─走路可以將血液由下肢擠回身體,就像心臟的功能一樣;所謂人的老化是由雙腿開始,鍛鍊雙腿可以預防衰老。試想,還有哪一種運動能比得上健走呢?既無財務負擔又耗能(人體有六百條肌肉,大部份集中在下半身),而且還能分散時間,在生活中隨時運動。動物與植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行動能力,身體的設計就是用來走動的。活著,就應該像威士忌廣告詞一樣── Keep Walking,就讓我們開始以走路、運動腳趾來擁抱美好人生吧!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2個月要洗一次!譚敦慈:4步驟清潔消毒洗衣槽,把細菌、黴菌都殺光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健保大數據/胃癌治療特色醫療院所
患者人數No.1台北榮總/成立胃腫瘤醫學中心 全方位照顧病患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台北榮總的胃癌門診申報件數為1萬6935件,位居醫學中心第一;胃癌手術申報件數則為945件,在醫學中心排名第二。北榮胃腫瘤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方文良表示,北榮成立胃腫瘤醫學中心,提供術前到術後的團隊治療,使病人能夠更加信任、安心。方文良說,由於胃癌開刀術後的輔助治療,包括化療、標靶藥物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乃至術後追蹤和營養補充,都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外科、腫瘤科、病理科、放射科、腸胃科、營養師等多科團隊參與。北榮胃腫瘤醫學中心除了將這些科別的醫師集中在相鄰診間,每兩周也會就手邊案例進行相關討論。在診間,醫師也會直接開啟圖文並茂的網頁,向病人衛教可能的治療方式。需要開刀的胃癌病患,也有個管師協助追蹤,在診斷完一個月內進行手術。方文良說,通常侷限在黏膜層的原位癌,可使用內視鏡治療,達到器官保留的目標,但需有豐富經驗的醫師執刀。而較後期的胃癌手術,則以3D腹腔鏡手術以及傳統開腹手術為主,其中3D腹腔鏡手術,北榮一年約執行60至80例,除了術後恢復較快速,操作上也能讓手術進行更順利。患者人數No.2台大醫院/胃癌治療原則 可以開刀就盡量開109年台大醫院胃癌門診收治件數達1萬2582件,僅次於台北榮總。對此,國內胃癌權威、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陳炯年說,在胃癌治療上,該院由內科、外科、腫瘤科、影像醫學科、病理科及營養等部門組成堅強團隊,提供最好的醫療,贏得病患及家屬的肯定。分析台大胃癌患者的期別,陳炯年發現,近年來早期胃癌患者比率明顯增加,應與國人愈來愈重視健康,不少民眾定期健檢,透過胃鏡檢查出早期病灶有關。不過,確診時已末期的患者仍居高不下,令人遺憾。陳炯年表示,胃癌型態眾多,有些胃癌幾乎沒症狀,當患者感到腹痛、腹脹,都已經到了末期。 陳炯年指出,台大門診胃癌患者始終維持在一定數量,不少患者拿著在其他醫院所做的檢查報告,至台大尋求第二意見 ,並接受手術評估,而胃癌治療原則為「可以開,就盡量開。」陳炯年觀察近幾年來院內胃癌開刀數量有減少趨勢,主要原因在於國人重視飲食,且公共衛生水準變好,減少幽門桿菌的感染風險,加上胃鏡等健檢日漸普及。他提醒,如果持續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及嘔吐、解黑便,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手術人數No.1林口長庚醫院/確認化療有效再手術精準用藥提高存活率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各層級醫院胃癌手術,林口長庚的手術申報數最高,有993件。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系主任葉俊男分析,林長各科別都講求團隊合作,對於胃癌患者也不例外,也因為團隊合作的介入,統計各期別的五年存活率不僅高於全國平均值,更高於其他醫學中心的平均值。根據林口長庚統計近三年的新確診胃癌人數,並沒有過大的起伏,差不多都在200多人到300人左右。葉俊男表示,治療胃癌最好的方法仍是手術,林口長庚針對胃癌患者提出的治療方針,不是以能留下多少胃為目標,而是如何把癌細胞切到最乾淨,因為晚期胃癌的高復發率是醫師最想避免的。一般晚期胃癌的治療,常常是先手術徹底把病灶切除後再化療,不過許多化療藥物對於患者而言敏感性不高,因此團隊是結合內外科的醫師,一改過去先手術再化療,而是先化療確認藥物有效,再手術,後續再繼續化療,這稱為「先行化療」。葉俊男說,胃癌患者大多年紀較長,化療效果若不能精準下藥會把療程拖太長,影響預後,因此手術前,先確認化療藥物對於患者是否有效,若無效,手術後也能立即更換其他化療藥。手術人數No.3中國附醫/術前術後營養治療 九旬翁恢復良好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癌手術人數,位居全台第三名。胃癌治療團隊召集人一般外科楊美都副院長說,該院特色為手術前的詳細評估及手術前後適當的營養治療。以一名95歲患者為例,因為幾乎吃不下,暴瘦到35公斤,經常臥床。就醫時發現腫瘤堵住胃幽門而腹脹無法進食,經由團隊醫師、營養師及護理師共同努力,住院前兩周先施以營養治療。透過全靜脈營養(點滴注射調配的營養劑),並增加心肺功能訓練及肌力訓練後安排手術。病患除了胃癌還發現合併有小腸憩室及小腸基質瘤,胃癌根治手術及小腸問題一次解決。術後配合均衡飲食及部分靜脈營養,無任何併發症,術後三周出院。楊美都說,文獻報告即便是早期胃癌仍有4%到12%會轉移到胃周圍淋巴腺。此外,微小的腫瘤(小於0.5-1.0公分)轉移到腹膜腔及骨盆腔,無法由電腦斷層或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發現,因此建議接受傳統剖腹開刀看得最清楚。透過切除足夠安全範圍的病灶、胃周圍淋巴腺以及合併小腸、大腸、腹膜等病灶徹底清除,必要時術後加上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細胞治療,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結果。
-
2021-03-2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台灣近幾年來瘋跑步,不管是白天、晚 上、海邊或公園都能跑,成為一股新的運動風潮;不過,因為跑步時會有彈跳動作,對膝關節具有衝擊力,假使肌力不足的人直接跑步,不僅容易造成關節的傷害,也可能因為劇烈的心肺運轉,一時間無法負荷而造成不適的症狀。健走非散步、走路 助降低3成慢性病風險有不少研究說明,其實簡單的健走,就能達到身體保健的效果,甚至能降低3成的慢性病風險,具體的效果甚至還比跑步、跳舞等複雜、劇烈的運動更棒。不過,健走可不是散散步、走走路而已,健走時的姿勢、頻率和強度都是有標準的。 健走速度依每個人不同 這樣區分是否走對不過,每個人的身體功能強弱不同,健走的速度是否有所不同呢?物理治療師陳子敬表示,的確因為每個人年齡的不同、身體功能的強弱,健走的速度應該有所區分。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就是在健走時還能夠「講話」,這就是最好的健走速度,假使在健走時稍微講點話就喘呼呼,代表健走的強度太高;相反的,假使健走時還能夠唱歌,則代表強度太低,以這個方法來區分,是最為簡單的方法。 健走比跑步不傷膝蓋 貿然強烈運動恐傷身近幾年來,許多單位經常在假日舉辦路跑活動,不過慢跑這個運 動可不是人人都適合。復健科醫師林宗慶分享,自己的診間經常有病患因為腳扭傷,或是膝關節發炎而來就診,追問原因才發現是不當跑步所造成的。這些人通常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平時不太愛運動,肌肉強度不夠,在沒有充分提升肌肉強度的狀況下,突然間開始跑步,當然容易造成肌腱、關節的傷害。因為跑步會有彈跳的動作,這對於膝關節、腳踝關節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性,假使以時速8公里的速度來講,膝蓋要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4~5倍之大,若平時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或者大腿肌肉強度不夠的狀況下貿然跑步,不僅容易造成膝關節及肌腱的傷害,心肺功能不佳的人,更可能因為劇烈的心肺運轉,而造成程度不等的胸悶問題。相反的,健走不僅是耗能的有氧運動,最重要的是,健走時雙膝承受的重量只有體重 的2~3倍,除了對膝關節的壓力小,對下肢肌肉的要求也比較低,比起強度較大的慢跑相對安全許多,是適合每個人的入門運動,尤其對於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年紀較長或是大腿肌力不夠的人更為適合。 勞動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原地踏步也不等於健走許多主婦每天忙著做家事,工人忙著搬運貨物,甚至上班族每天在公司走來走去,滿身大汗喘吁吁的他們,都覺得運動量夠了,可是這樣真的能夠當成每天的運動嗎?陳子敬說,很多人都會搞不清楚運動與勞動的差別,運動是在心情放鬆且伸展,並運用全身各處肌肉下活動,有助新陳代謝、抒發身心壓力、增強健康並訓練體能。原地踏步可取代健走嗎?陳子敬回答,不行。天氣狀況不佳時,許多人會選擇在室內以原地踏步的方式來訓練,但原地踏步就僅是抬腳的概念,訓練到的就是大腿的肌肉,而走路是全身性的運動,不僅是肌肉而已,就連關節也都一併活動, 所以,原地踏步不能夠取代健走。 跑步機無法取代健走 小腿不是變粗是變結實走跑步機可以代替健走嗎?陳子敬並不建議,原因在於跑步機是比較針對抬腳 的運動,運動者不需要往前推的動作,小腿推的力量比較不明顯,而在戶外健走就不一樣了,不僅需要抬腳跨步,腿部同時還要往前推邁進一步,這跟跑步機的跑步傳送帶是完全不一樣的訓練,所以,在時間、空氣品質及氣候允許的條件下,建議還是以到戶外健走為佳。然而,不少愛美的女性也相當關心,健走太久小腿會變粗嗎?陳子敬說明,不會,走路走太多小腿不至於會變粗,正確說法應該是小腿肌肉線條變「結實」,反而能讓小腿線條變得更好看,因為健走屬於有氧運動,小腿不容易變粗,若是重量訓練的話,小腿變粗的可能性才比較高。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在家運動要穿運動鞋嗎? 物理治療師曝「2大關鍵」...穿錯恐傷關節
-
2021-03-11 癌症.攝護腺癌
微創手術切除攝護腺癌 94歲退休飛行員術後正常生活
94歲馮姓阿公因為受到頻尿及常有急尿感卻又尿不乾淨的狀況困擾,到童綜合醫院尋求泌尿科治療,經醫師呂謹亨看診並進行相關檢查後,發現患者攝護腺肥大且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篩檢指數高達10ng/ml,再進行後續切片檢查,確診是罹患攝護腺癌,經達文西微創手術切除攝護腺癌後,阿公已恢復正常生活。因患者已年屆9旬,經過電腦斷層、骨骼掃描、核磁共振、心肺功能及相關全面且仔細的檢查後,確認腫瘤為第二期,並未轉移,可以靠手術切除治癒;且患者心肺功能及整體狀況完好,可接受手術,依國際攝護腺癌治療準則,醫師呂謹亨向患者詳細說明了可選擇的治療方式,及各種方式的效果及風險,包括保守治療、賀爾蒙藥物治療、放射治療及手術治療。一般高齡患者,心肺功能經評估後不一定適合手術,但個案年輕是國軍飛行員,身體非常硬朗,精榊體力好,平時都騎機車趴趴走,患者個性積極,充滿軍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充分了解治療方式後,希望能將腫瘤切除乾淨,以絕後患;而且也知道呂謹亨醫師身兼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秘書長,手術經驗豐富,因此選擇進行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童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呂謹亨指出,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是微創手術,僅需切開0.5公分到1公分的小傷口,醫師會利用精密的機械手臂,透過這些微小孔洞伸進體內,在3D立體放大的螢幕下,精準地將腫瘤切除後再將膀胱與尿道重新接合,大幅減少了術中的出血量,因為傷口小,所以個案僅住院一周即出院返家休養;後來回診追蹤檢查,進行兩次術後PSA篩檢,指數都小於0.0008ng/ml,是儀器能測出的最小值,而且可以正常排尿,沒有出現尿失禁等現象,恢復正常生活。
-
2021-03-10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Lemon L. Yoga: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
「心臟當然代表著愛,血液則代表喜悅;換句話說,心臟用愛將喜悅打出去,讓它在全身運行,周流不息。當我們拒絕給予自己愛與喜悅時,心臟就會萎縮而變冷,血液的流動也會因此變慢,漸漸造成貧血、心絞痛和心臟病發作。心臟病患者都不是快樂的人,若他們不花一些時間欣賞生命的喜悅,心臟病遲早會再發作一次。」這是全球最大的心靈出版社Hay House創辦人Louise Hay,在《創造生命的奇蹟》中,對心臟與血液的介紹。(推薦閱讀:別說抱歉,瑜伽療癒和不安說嗨!https://bit.ly/3nnKnC8)阿育吠陀醫學、中醫角度下的「心臟」古老的阿育吠陀醫學,在心臟這個區域以「心輪Anahata」來表述,它掌管愛、同理心與接受。在阿育吠陀視角下,脈輪(Chakras)是要和諧且平衡的,當心輪不平衡時,會出現過度溺愛,使他人(或自己)喘不過氣;或過度冷漠、慢不在意的表現。中醫角度來看,手少陰心經和手少陽小腸經互為表裡。心主血脈,包含了心、血及血管的共同作用與運行;當心氣充足時,脈相和緩有力、身體得到充足的血液滋潤,臉上紅潤有光澤;心氣不足時,則面色蒼白無光澤,並伴隨心悸、心律不整、胸悶、失眠等健康狀況。心亦主神明,主的意思就像君王般,五臟六腑皆聽其號令,神明指精神、意識、思維等,若心的狀態良好,思緒得以清晰、清明。這些不同視角的分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心、血、血管」對應我們的意識、情緒及愛的彰顯。中醫視角下的臟器「心」對應著腑器「小腸」。小腸是消化、吸收的場所與通道,不謀而合的與血管的通道有所連結,更意味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問題,與身體內在環境中是否有良好的流動性相關。除了注意飲食上的均衡與營養的配給之外,適度運動維持氣血運行與良好的心肺功能,加上情緒與自我認同,都是重要的習題。三種不同體位及呼吸法,讓身體放鬆「喘口氣」以下三種體位法和一個呼吸法的練習,可協助穩定心神、血壓和舒緩壓力,讓身體放鬆、好好地「喘口氣」。左右鼻孔交替呼吸法 ( Nadi Shodhana)功效:平衡左腦與右腦,放鬆心神。步驟:1.將右食指與中指輕放在眉心。2.先做三個自然的吸吐氣。3.第三個吐氣後,將右手大拇指指輕按著右邊鼻翼,下一個吸氣,則用左鼻孔吸氣,吸氣後右手無名指輕按左鼻翼,右鼻孔吐氣,右鼻孔吸氣,右手大拇指指輕按著右邊鼻翼,左鼻孔吐氣。維持這樣的循環,來回練習八次。注意事項:維持吸氣、吐氣長度均勻,早晚均可練習。眼鏡蛇式 (Bhujangasana )功效:輕柔的後彎,維持脊椎彈性,協助脊椎血液流通。步驟:1.完全趴在瑜伽墊上。2.手掌放置在胸口旁,手指頭張開,平均推向墊子。3.保持腳背穩定的推向墊子,維持脊椎延伸拉長。4.吐氣時手掌輕推瑜伽墊,胸口與肋骨緩慢的延伸離開墊子。5.停留八個吸吐氣。支持橋式 A(Setu Bandha Sarvangasana A)功效:平衡血壓、調節過度亢奮的神經系統,亦可溫和地按摩甲狀腺體步驟:1.準備一到兩顆瑜伽磚(可以採用厚實的抱枕、毛毯作替代)。2.躺下來,雙腳與臀部同寬,輕踩著墊子後,吐氣時將臀部往上提起。3.選擇適當的高度,將瑜伽磚置放於骨盆的後側。4.骨盆放鬆於瑜伽磚上,雙腿保持平行。5.停留三分鍾。 支持橋式B(Setu Bandha Sarvangasana B)功效:平衡血壓、調節過度亢奮的神經系統,溫和地按摩甲狀腺體並幫助腰椎伸展步驟:1. 準備瑜伽抱枕、瑜伽磚(可以採用厚實的毛毯,三張疊起作為替代)。2. 從抱枕中間坐下,雙手支持在身體後方,慢慢的往後仰躺。讓肩膀落在墊子上。3. 若感覺喉嚨壓力過大,可於後腦勺後方墊上毛毯或毛巾。4 .雙腳往前伸直,置放於瑜伽磚/抱枕上,維持雙腳往內併攏。5. 停留六到八分鐘,溫和地呼吸。【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
2021-03-09 新聞.長期照護
看見重症患者的職能需求 早期職能治療加成醫療效益
戴著高流量氧氣鼻導管的阿成伯,坐在床邊以手肘撐著桌緣維持上身穩定,雙手笨拙地將茶包拆開、丟入溫水杯中,耐不住性子的用棉棒攪拌著茶水並露出久違的微笑,即使旁人看得出來有些費力,但仍掩不住他的滿心期待。當透明的茶水逐漸轉為淡金黃色時,長者忍不住拿起沾有茶水的棉棒送入口中欲嚐嚐久違的茶香,但立即笑著用道地的台語批評「這是甚麼茶米啊?還是我自己泡的茶米茶比較回甘」,雖然是一番數落,但看的出來阿成伯對今天的活動十分有動機和期待,對比前兩天帶著他坐床邊嘗試自己以毛巾洗臉時,邊喊累邊躺回床上的模樣,今日已給足十分面子了。這是在一間呼吸照護中心內的日常,職能治療師陳怡倩帶著呼吸器戒除並有鼻胃管使用的患者做日常訓練,透過這樣簡單的活動能夠訓練久臥的重症患者坐姿耐力、穩定性,進而提升心肺功能表現。陳怡倩表示,鼻胃管患者使用棉棒沾水清潔口腔及茶水選擇,都必須事先與主治醫師討論並獲得同意後才進行活動介入,並且一切在生命徵象監控下由職能治療師協助進行,確保患者安全。國內醫療體系蓬勃發展,僅有少數的急重症照護團隊內涵括了復健相關角色。陳怡倩說,重症患者皆有心肺功能問題,故在需求連結上往往被納入的多為物理治療,而少見職能治療的角色;但這些患者身上可能留下的後遺症不僅是心肺功能、動作功能損傷,而常有因腦傷而長時間昏迷、呼吸器依賴而必須使用鎮靜藥物,加護病房內環境感覺剝奪而導致定向感混亂、認知及執行功能上的障礙,或歷經生死關頭後產生的焦慮情緒、精神障礙等等。這些透過早期職能治療介入可以有所不同。陳怡倩說明,阿成伯平時唯一的興趣就為泡茶,因慢性阻塞性肺病導致肺炎進而插管治療、住進了加護病房,隨後隨著病況穩定後轉至呼吸照護中心接受呼吸器拔除訓練。在加護病房時期,職能治療師即透過會客時間蒐集相關資料,衛教家屬對患者進行理想且適當安全的互動,例如由家人對患者轉達醫師治療處置方向,或分享家人生活近況,因重症患者往往對於熟悉者的聲音反應較敏感,如此可提升患者對醫療處置的配合度和理解。也有一位腦出血後昏迷的阿嬤,在清醒後仍無法對任何指令有所適當反應,但卻對於財經新聞異常感興趣,原來阿嬤病前是炒股達人,所以和家屬討論後可以規律提供財經資訊相關刺激,誘發患者內在動機增加警醒度、重新建立與外在環境之反應迴路。陳怡倩指出,在職能治療師眼中,任何階段的患者都有其當下的職能需求,無論從預防或治療的觀點作切入,在對患者生命安全無虞的狀況下給予任何形式的介入,以滿足其職能需求即是職能治療。
-
2021-03-06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張煥禎養生祕訣:吃好、睡好、心情好
聯新國際醫院院長張煥禎,除了身分是醫師,還是一名西洋劍好手。大學一年級時加入校隊,曾在全國醫學盃奪冠,大專盃打進前三名。他的養生之道,就是「吃好、睡好、心情好」。從年輕至今,張煥禎長期控制體重在固定數值,且透過運動維持骨質、脂肪量。去年底他回國剛完成防疫隔離,「許多人都說我瘦了」,身高175公分的他,為防疫瘦了6公斤,現在體重76公斤,「剛剛好」。張煥禎主張運動「333定律」,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超過130下。運動強調訓練肌力、柔軟度、平衡、心肺功能,從事游泳、快走等都能滿足這些訓練需求。醫師工作繁忙、壓力大,但張煥禎大多能保持心情穩定,不太會煩惱事情,用睡覺解決一切。「40歲前只要3到4小時就進入深層睡眠,如今步入花甲要5到6小時,但慶幸自己睡得著。」他笑說,「能一秒睡著、一秒起床,就有當醫師的本錢。」針對老年人的養生保健,張煥禎提出「吃得下、拉得出來、走得動、看得到、要有錢、心情愉快」6項建議。原則上什麼都吃,只是量多量少的問題,若想保持心情愉快,就要多交朋友或終身學習,「心情影響內分泌,內分泌正常,人就健康,心情開朗最重要。」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氣喘治療特色醫療院所
林口長庚醫院氣喘患者平均59歲 投入豐沛治療資源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無論主診斷氣喘件數、使用氣喘控制型藥物及緩解型藥物,林口長庚皆位居所有層級醫院第一名。林口長庚胸腔科系主任林恕民表示,林口長庚20年前即加入健保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加上每天有12位醫師看門診,床位也多達160床。林恕民表示,現在大家鮮少聽見氣喘死亡案例,但過去氣喘令人聞風喪膽。健保署建置的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雛形即由林口長庚內科部主任郭漢彬參與,因此林口長庚也最早加入試辦計畫,投入大量資源,送醫師出國進修,改善治療流程等。林恕民表示,林口長庚診斷氣喘的程序有別於他院,只要懷疑氣喘,第一步先確認患者肺功能,急症者在一天內完成檢查,一般患者在一周內完成檢驗,同時檢視患者對藥物反應,是否有過敏體質。一旦進入治療程序,每位患者皆先接受衛教師用藥諮詢,了解藥物控制的重要。在林口長庚治療氣喘的患者平均59歲,高於其他醫院。院內氣喘患者以成人居多,加上林口長庚屬於治療急重難症的醫院,相對嚴重患者也多,院內設置胸腔科病床160張,約10%因氣喘住院,平均住院天數為7天以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避免氣喘加身 要從「胎兒」做起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主診斷氣喘件數,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氣喘好發時期兩極化,發病原因複雜,除過敏外,也跟體質、抽菸、慢性病等有關,成年人氣喘較難治療。蘇一峰指出,第一波高峰多在6、7歲學齡前幼童,男生發病比女生多,主要以過敏為主,幼童會頻繁揉眼睛、咳嗽,台灣每5個學齡前孩童就有1人氣喘。第二波發病高峰為50歲以上,若過去曾得過氣喘,因身體免疫力、心肺功能走下坡後,就會復發。小時候沒氣喘,成年有氣喘的機率不高,但也可能因吸入過多髒空氣或抽菸等造成氣喘。蘇一峰曾遇過一名不抽菸的病患,卻因肺功能不好而有氣喘,原來他擔任交通指揮警衛一職,長期吸入大量交通廢氣,才導致氣喘。檢查時,透過抽血可看到過敏指數高低,指數高代表是因過敏而引發氣喘,指數低者也可能得到氣喘,低指數者對藥物反應不佳,較難治療。根本避免氣喘要「從胎兒做起」,母親在懷孕期間喝酒,孩子出生後家中潮濕長黴菌、家人抽菸、生活環境大量空汙、感冒拖很久等,都會走向氣喘之路。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各項檢查排程快 有利長期追蹤需求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輔大附醫主診斷氣喘件數位居地區醫院第一名。輔大醫院檢驗醫學科暨胸腔內科主任李麗娜認為,輔大醫院檢查項目齊全、排程快,且新北市人口數較多,診斷件數可能因此相對較高。李麗娜說明,氣喘病是一種慢性氣管發炎及氣管過敏性反應的疾病,受到宿主體質和環境因素雙重影響。氣喘可經適當的治療而緩解或恢復,依嚴重程度可能有久咳不癒、呼吸困難、喘鳴音、胸悶和咳嗽等症狀。病人不見得能分辨氣喘和心臟疾病症狀的差別,氣喘發作可能很迅速也可能慢慢表現,但是急性發作時可能會很嚴重,若未能即時給予有效治療,可能引發呼吸衰竭、甚至致命。氣喘發作危險因子包括塵、化學物質、藥物、病毒感染、空氣汙染、環境的溫度或濕度改變等。北部濕度相對較高,是過敏原如黴菌、塵蟎喜歡的環境。李麗娜表示,輔大醫院在診斷氣喘的檢查項目,包括各種肺功能檢查、過敏原檢測、IgE檢測、嗜酸性白血球等,都非常完備齊全。相對於醫學中心來說,檢查排程更快,便利性佳,更能適切吻合地區性與長期追蹤治療的需求。新竹陳君毅小兒科診所幼兒期配合治療 有機會擺脫氣喘109年主診斷氣喘件數,新竹市陳君毅小兒科診所高居全台基層診所第一名。曾任長庚兒童醫院小兒科、長庚醫學中心兒童急診主治醫師,擅長兒科過敏氣喘的小兒科院長陳君毅表示,通常兒童的感冒表現都以咳嗽為主,若久咳不癒,就應將過敏氣喘列為主要鑑別診斷,但能依經驗做出正確診斷的醫師卻不多。陳君毅指出,氣喘是兒童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發生率很高,與現代環境工業化變遷、飲食西化、家裡擺放地毯有關。一般兒童感冒咳嗽療程約一至兩周,但過敏氣喘的咳嗽卻會持續一至兩個月,反覆無法痊癒。有些經驗不夠的醫師只會告訴家長咳嗽恐與過敏有關,但仍開立感冒藥,最後症狀卻沒有改善。陳君毅說,過敏症狀通常不會單獨發生,會合併其他身體部位包括氣管、鼻子、眼睛、皮膚等。有些家長無法接受孩子有過敏氣喘,因此他看診時都會旁敲側擊,並根據年齡、習慣給予不同治療方式,一個治療階段大概是三個月,若有改善就會減量或停藥。有些兒童的過敏氣喘會因長大體質改變使症狀好轉,但在幼兒年紀是需要治療的。家長要與醫護人員配合討論治療計畫,讓氣喘遠離兒童不是難事。
-
2021-02-27 新聞.元氣新聞
桃園人幫CPR意願六都最高! 去年103人從鬼門關撿回一命
一旦心臟停止跳動,10分鐘內很可能就因缺氧身亡,桃園市去年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患者中,有103人經急救康復出院,消防點出關鍵在於市民願施作CPR急救比例達63.65%,除是六都第一,也代表在消防員抵達前,民眾伸援手幫壓胸讓血液供氧,對搶救垂危性命功不可沒。64歲胡姓男子年初到橋牌社打麻將,因天冷本身裝有心律調節器,打到一半突昏倒在牌桌上,友人急忙打119,經線上指導替他CPR消防員到場接力,胡尚未到院就甦醒,住院1個禮拜康復,還能自行騎車赴消防分隊致謝。另名52歲陳姓男子去年底工作中暈厥,同事見他沒了呼吸心跳,立刻拿廠內AED幫他電擊、接受119線上指導CPR,陳同樣在救護車上就恢復意識,從鬼門關撿回一命,幫急救的同事也坦言,首次對真人CPR「緊張到手會抖」,見陳恢復呼吸另他很感動。桃園市消防局統計,去年度載運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患者,經急救傷復出院、神經功能良好,能夠回到正常生活者有103人,首度破3位數也是歷年最高,關鍵就是救護員未抵達前,現場民眾第一時間施予CPR急救。每當勤指中心接獲疑似心肺功能停止案例,除先詢問報案人患者狀況,也會同步派車救援,並以線上指導方式,請在場人冷靜聆聽節拍器跟著頻率施作CPR,在消防員抵達前不中斷,爭取其中寶貴時間,持續替患者壓胸供氧。桃園消防也會根據出勤,填寫旁觀者CPR急救記錄表,消防局長謝呂泉指出,去年度桃園市旁觀者CPR急救比例高達63.65%,相較2019年53%、2018年48%明顯提升。消防局緊急救護科長簡良典表示,各分隊每周一晚上7點開設CPR+AED便利學習站,90分鐘課程課程包括指導、考證,10年來全市CPR訓練發證人數有17萬張,宣導人次達184萬,八德區防災教育館2月23日也重啟,2樓設有CPR體驗區。
-
2021-02-18 科別.心臟血管
20歲女致命心包填塞休克 手術搶救住院24天出院
一名20歲女子騎機車被大貨車追撞,重傷昏迷,被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時已出現OHCA(心肺功能停止)情形,急診室外傷總值醫師郭家孝立刻啟動外傷團隊搶救,檢查發現女子「心包填塞」,急診團隊緊急心包膜穿刺,抽取出心包膜間積滯的液體,病人的脈搏回復跳動,再轉由心臟外科醫師修補心包膜,骨科復位,住院24天出院後回家休養,從鬼門關成功搶人。20歲的林女騎機車被大貨車追撞,她當場被撞彈飛,台中市消防局救護車到現場,發現女子意識紊亂躁動、臉部及四肢都有擦挫傷、右大腿明顯變形、脈搏微弱;119緊急救護技術員立即給予氧氣支持、頸圈固定,並將傷者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搶救。林女被送達急診室時人已經失去意識,血壓也量不到,急診室立刻啟動外傷急救團隊,先為她完成插管以保護呼吸道,加上大量輸液、輸血以維持血壓,同時也迅速執行超音波檢查尋找休克原因;她被送入急診室後不到5分鐘,脈搏突然停止,急救團隊除了立即執行高級心臟救命術,急診室總醫師徐翊庭同時也在床邊超音波中發現病人快速惡化的原因是非常棘手的「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是急症中的最急症,心包膜原本是包覆在心臟外膜狀組織,心包腔平時含有約20到30c.c.的心包膜液,用來緩衝心臟跳動時的摩擦力,但當心包填塞發生時,大量的血液或體聚積在心包腔內,造成腔室壓力上升、向內壓迫心臟,造成心臟無法正常跳動,很快就引起休克或死亡;心包填塞的緊急治療方式是「心包膜穿刺」,將長針從胸口或劍突處謹慎的刺入心包腔膜間,將積滯的液體抽出以降低壓力。當時急診團隊在發現心包填塞後,判斷需要進行緊急心包膜穿刺,當場抽出近100ml 暗紅色的心包膜液,很快的傷者的脈搏也回復跳動,血壓隨著積液的抽出也上升。從傷者送抵急診到完成心包膜穿刺恢復血壓,花不到10分鐘的時間。急診急救團隊清楚外傷後的心包填塞通常代表心臟或大動脈有嚴重創傷,需要由心臟外科醫師緊急進行開胸手術探查,急診團隊搶救同時也緊急聯絡心臟外科主任吳清文,立即安排開胸;探查手術中發現,病人心包填塞導致休克的原因是因右心房因劇烈衝擊而破裂,所以修補心臟,不到兩小時順利修補好破裂的右心房。術後恢復良好,術後不到二小時林女即恢復清醒、血壓也趨於平穩,在加護病房團隊的悉心照護下,慢慢移除身上所有的引流管和氣管內管。林女病情趨於穩定後再由意外當天外傷總值醫師,也是骨科專科的郭家孝醫師進行右股骨幹併膝蓋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運用鈦合金骨板、骨釘進行斷骨固定,手術順利且復原良好,住院24天即出院返家休養並定期回診與復健。童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吳清文今天表示,大多數「創傷性心臟破裂」的傷者在意外發生當下都難以存活,這次個案可以救回一命,就是展現出童綜合醫院急重症、心臟外科與骨科等醫療團隊在急救、臨床判斷、團隊合作及緊急手術整合的優異能力,成功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一條年輕寶貴的生命。
-
2021-02-16 新聞.生命智慧
為了把病人救回來...醫連夢裡都在問,到底哪裡沒注意到?病人: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
「郭醫師你聽我講,你真的不能太忙,你一天開那麼多刀,怎麼有辦法顧每一個病人呢?以後要改進知道嗎?」秀美上氣不接下氣的對我講了這些話,我緊握著她的手跟她說:「我知道了,你安心,我一定會好好的把你治好,你安心喔!要加油。」我慢慢退出病床旁邊的急救圈,讓外科加護病房的醫師和護理人員靠近秀美,他們繼續對秀美實施該有的治療。給她氧氣,在她的右頸部插上中央靜脈輸液管線,並且注射大量強心 劑、碳酸氫鈉,以及氯化鈣,來穩定她的酸中毒和心跳不穩定。就在大家手忙腳亂穩定秀美的生命跡象時,我注意到病床旁邊的生命徵象記錄器顯示, 秀美的心跳愈來愈快,每分鐘高達一百四十幾下,但心跳的強度卻愈來愈弱,而且不時出現不 整脈 ,以及不正常的心臟收縮。血氧濃度也從剛來急救室的百分之九十,漸漸下降到百分之八十五、百分之八十。我馬上告訴外科急救室的陳醫師說:「可能要插管比較安全。」於是陳醫師囑咐護理人員 準備氣管插管。怎麼會突然間就停止心跳?我們幫秀美打了鎮定劑方便插管,突然間,心跳就變得亂跳起來,出現心室顫動和心搏過速的現象。這顯示心臟即將進入無法代償,接下來就會造成心跳停止,病人會因而死亡。陳醫師立即將氣管內管插好。這個時候心跳戛然停止,記錄器上心跳成一直線。一群人立即將病人的衣服拉開,開始實施體外心臟按摩。強烈的胸部擠壓按摩聲在空氣中瀰漫著,大家屏住呼吸、非常緊張。一旁的心搏復甦器、電擊器也已經準備好了,壓了一分鐘,看心跳還是沒有恢復。因此,急救室的醫師立即施予心臟體外電擊。當高伏特的電流傳過秀美的心臟以及身體,她的整個軀體跳了起來,心臟跳了幾下又停止。於是醫師們只好再輪流進行體外心臟按摩,並且按照一定的時間注射強心劑和碳酸氫鈉,來穩定酸鹼平衡,讓身體裡的細胞維持恆定。我在一旁看著急救室的醫護人員急救了大概五分鐘,心頭一涼,怎麼會這樣?但是我必須撐下去。所以我一個人走到外科急救室外,對秀美的丈夫和小女兒說:「情況很不樂觀,秀美剛剛心跳停止,我們正在急救中,不知道能不能拉得回來。」秀美的丈夫神情非常倉皇,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嘴唇顫抖。他拉著我的手說:「郭醫師,怎麼會這樣子?剛剛從電腦斷層室檢查回來,一路上我握著她的手還是溫暖的,怎麼會突然間就心跳停止呢?你一定要救救她,你要救救她。」我點點頭說:「我們一定會盡力,你放心,在這邊坐著休息一下,通知孩子們趕快過來陪一下媽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最後一面,但是我們一定會盡力。」就這樣,我逃離了與秀美先生和她女兒見面的現場,回到外科加護病房,並且參與秀美的急救工作。急救進行了十五分鐘,當陳醫師放開手,發現秀美的心跳回來了,而且非常強。我握住秀美的手,心中默默的禱告著:「秀美你要撐下去,旁邊的我們都在努力著,病房外面有你的先生,還有在路上趕來的女兒們,他們都會陪著你一起渡過這個難關,你要堅強撐下 去。」我不知道秀美能不能聽到我心中吶喊的這幾句話,但是看著記錄器上她那強而有力的規則 心跳,我漸漸的安心,秀美應該有機會可以活下去了。病人第二次進行腎造瘻取石術這是發生在二○一八年一月的一個星期二。秀美是我的老病人,她在二○一七年五月,曾經因為右側腎結石到門診,我幫她進行了經皮腎造瘻手術,將她的結石拿得很乾淨。此後,秀美因為有一些風濕性關節炎以及C型肝炎,同時在院內的風濕免疫科以及外科接受進一步治療。秀美的身體十分硬朗、個性活潑,住在臺東成功的小鎮;她喜歡交朋友,參加地區的社團活動,是一個非常好動的中年婦女。因為住在成功,不方便常常來花蓮返診,所以當秀美在去年一月回到門診追蹤檢查時,赫然發現她的腎臟又長出另外一顆結石。而這顆石頭伴隨著腎臟輕微的發炎,讓她常覺得右腰有點痠痛。秀美因為自體免疫的疾病和治療的關係,腎功能不是很好,所以她很擔心這顆結石會造成她腎臟出口阻塞而影響腎功能,因此,她到我的門診,希望能夠像以前一樣用手術方式取出結石。經皮腎造瘻取石術在泌尿科醫師而言,是例行的手術方式。由於結石太大,無法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或是經尿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來處理。所以,必須從腰部,在超音波指引下先做造瘻,再從這個造瘻口取出結石。這種手術是每位泌尿專科醫師應該要會,而且做得很好的。不過這種手術也潛藏著一些可能的併發症。例如,病人如果有出血傾向,凝血功能不佳,手術後可能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出血;或是病人有細菌性的腎盂腎炎,在沒有控制好的時候,就貿然接受手術,手術當中可能會使細菌擴散到全身,而引發細菌性敗血症。當然手術當中也可能因為麻醉或其他的因素,導致一些併發症,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預防,但是不希望發生的。雖然如此,手術做多了,還是難免會碰到一些併發症。不過在手術之後,仔細觀察病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治療,其實併發症都可以很快解決,不會產生嚴重的後遺症。腎臟結石手術卻心跳停止,少見且不妙就在秀美從急診室的電腦斷層檢查送回外科加護病房,大家開始準備幫她做緊急處置的時候,她居然發生了心跳停止的嚴重狀況。這種心跳停止的狀況,可能是來自於出血後,大量輸液所產生的心肺功能代償失調;第二個可能是大量且快速的輸血,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的心臟跳動不穩定,而產生的心跳停止。不過,當心跳停止的時候常常會造成全身血液循環受到影響,造成嚴重缺氧、組織壞死,加深酸中毒的危機。雖然在第一時間有氣管插管輸送氧氣,以及體外心臟按摩和電擊,讓心臟功能恢復了過來。但是十五分鐘的缺氧,卻使得腦部血液循環受到影響。我們檢查了秀美的瞳孔,發現已經兩側都放大,對光沒有反應,我心裡暗叫一聲:「不妙!」但看著她強而有力的心臟跳動,又不禁期望秀美還是有機會可以活下去。畢竟一個腎臟結石的手術,造成這樣子的心跳停止的後果是非常少見,而且不應該發生的。但是既然已經走到這個地步,我們就必須全力搶救。此後的十四天,我與秀美和她的家人成為生命共同體,我們一起努力搶救秀美,把她從鬼門關裡拉回來。在這十四天的奮鬥過程當中,每一天都像一年那麼的長,每一分鐘都讓我們的內心交戰,受盡了苦難。但回想起來,卻是無比的甘甜。夢裡都在問,到底哪裡沒注意到?那天晚上我在病床邊待到半夜兩、三點,秀美的兩個女兒也在父親通知之後從臺中趕來。秀美兩個女兒相差三歲,姊姊在臺中和姊夫一起開補習班,妹妹則在補習班裡面幫忙教課,也在生技公司工作。姊妹兩個對父母親都非常孝順,只要有空都會從臺中回到成功老家探望,也常常邀父母親到臺中小住一番。但是秀美因為在成功小鎮住久了,不習慣在大都會的生活,因此只是去幾天,通常不會久住。姊妹倆聽到媽媽有這種劇烈的變化,都非常震驚,也無法接受。在加護病房外面見到我,姊姊劈頭就一直逼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子?」我耐心的把整個治療過程,還有可能的發生情形說明了一遍,其實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病情會急轉直下。一般的情況都是可以控制,但秀美突然的心跳停止,卻讓我們措手不及,也無法了解真正的原因。現在只能就所知道的狀況趕緊補救,並且盡量補足我們可以修復的地方,期待狀況穩定,能夠讓她存活下來。 妹妹珮玟倒是非常冷靜,她聽完我講的話後跟我說:「郭醫師,媽媽那麼相信你,我相信她一定很有自信。我也相信你一定是她可以依靠的人,我會堅定的支持你對媽媽所做的一切治療。請你放心,也請你要注意保重身體。因為你不能累倒,你一累倒,媽媽就沒有人可以依靠了。請你務必要好好休息,這樣才會有精神仔細的照顧媽媽。」聽了珮玟這一番話,我心裡其實非常慚愧。我們一定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對。時間過得很慢,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在擔心秀美的身體有劇烈的變化。但是秀美的心跳卻非常穩定,血壓沒有什麼變化,倒是腹脹的情形愈來愈嚴重。那一夜我無法成眠,累到閉一下眼小睡一番,夢中老是夢到秀美腎結石手術的過程,到底什麼地方我們沒有注意到?決定打開後腹腔找出真正的出血點我思考了從手術後一直到此時生理的狀況變化,深覺再這樣拖下去不是辦法。因為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搶救時間點若錯過了,可能就來不及。我跟秀美的先生、女兒商量,我覺得真正的出血點還是沒有止血,再加上大量的出血以及大量的輸血,使得全身的血液凝固因子不足, 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趕快找到出血點,加以止血。而這個手術必須打開後腹腔,而且手術的時候可能要拿掉她的腎臟。因為出血點既然是因腎造瘻管所造成的,要止住出血點,就非得把腎臟拿掉不可。不過秀美的腎功能並不是很好,從手術病情變化、心跳停止之後,到現在腎臟的尿都沒有出來,很可能將來必須要終身洗腎。但為了要救命,我們非得要下這個狠招不可。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不論外科醫師如何決定,我們並沒有把握這個手術一定能挽回她的性命。但我跟秀美的女兒講:「如果我們不做這個手術,秀美應該是救不回來。但若勇敢的冒險,開進去把腎臟拿掉,找到出血點趕快修補,才有機會讓她不再出血,而且挽回她的生命。」這時秀美的先生不知道怎麼辦,女兒卻支持我,她說:「郭醫師,我們全家都相信你,你做的決定,我們會支持。縱使媽媽真的救不回來,我們也不會怪你,但請你在最適當的時候就 去做吧!」其實在下這種決心的時候,我並沒有把握。我也跟外科李主任商量,李主任並不是很贊成這個作法。但他認為,如果我覺得該做的時候,他會支持,也會過來幫忙,真的有什麼狀況再做處理。我內心一直交戰著:做、不做、做、不做。心裡想著,萬一開刀進去時遇到無法挽回的大出血,很可能秀美就會死在手術臺上;萬一拿掉腎臟,找到出血點暫時止住了,可能秀美的身體狀況還是逐漸變差,最後依然挽回不了她的生命……開刀進去,我必須要負最大的責任。但是不開刀進去,難道救不回來,我就不用負責了嗎?這種抉擇對一位外科醫師,尤其是當初造成出血的醫師而言,真的是非常難以決定。當然,最後我還是把秀美送上手術臺。我們備妥了血漿、血小板,很快的開刀進去,隨後一塊塊的拿掉大棉紗,整理傷口內部,觀察繼續出血的部位。手術過後,我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地。秀美左邊腎臟的功能是否能恢復,尚不得而知。但救命要緊,腎臟壞了可以洗腎;而生命若沒了,就沒有任何可能。我在手術房外告訴秀美的家人這個好消息,秀美應該有機會活下來。珮玟高興的抱了我,她說:「謝謝你,郭醫師,我就知道你會做正確的決定,謝謝你救了媽媽一命。」此後,秀美還繼續在加護病房裡面觀察,腹腔內的引流血液迅速的減少,從每天引流出五、六千毫升的血液,剩下兩、三百毫升的帶血腹水,後腹腔的傷口復原的也很快,秀美的情況終於趨於穩定。 「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 手術後第十二天,因為腹部傷口可以關閉了,所以外科李主任在最後一次進到手術房,將她腹部的傷口做局部的清創,然後縫上人工網膜。因為長期腹脹的腹壁筋膜無法完全關閉,太過於勉強的關閉腹壁,很可能會使筋膜再裂開,所以使用人工網膜做一個中置物,使其逐漸纖維化形成新的腹壁。至此,秀美的手術終於告一段落。在第一次手術之後的第十四天,秀美終於拔掉氣管插管,在確定血氧沒有問題後,終於可以讓她清醒過來。記得秀美清醒過來看到我在床邊,看了很久。我問她:「你還記得我嗎?」她點點頭說:「當然記得你,我也知道這些日子來,你經常在我身邊。你們不要以為我真的睡著,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一直鼓勵著我。我就是這樣子,在你們的鼓勵下,堅持活了下來。」這一番話我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她在夢境中所感受到的景象。但是我深信,在旁邊陪著她的時候,她是有點反應的。有時候她的手指會動一下,有時候我在跟她講話的時候,她會皺著眉頭或是動一動她的臉部肌肉,或許她是在潛意識裡真的看得到我們吧!
-
2021-02-15 新聞.杏林.診間
連夢裡都在問,哪裡沒注意到?泌尿科權威憶那些手術臺上的意料之外
一起把媽媽救回來「郭醫師你聽我講,你真的不能太忙,你一天開那麼多刀,怎麼有辦法顧每一個病人呢?以後要改進知道嗎?」秀美上氣不接下氣的對我講了這些話,我緊握著她的手跟她說:「我知道了,你安心,我一定會好好的把你治好,你安心喔!要加油。」我慢慢退出病床旁邊的急救圈,讓外科加護病房的醫師和護理人員靠近秀美,他們繼續對秀美實施該有的治療。給她氧氣,在她的右頸部插上中央靜脈輸液管線,並且注射大量強心 劑、碳酸氫鈉,以及氯化鈣,來穩定她的酸中毒和心跳不穩定。就在大家手忙腳亂穩定秀美的生命跡象時,我注意到病床旁邊的生命徵象記錄器顯示, 秀美的心跳愈來愈快,每分鐘高達一百四十幾下,但心跳的強度卻愈來愈弱,而且不時出現不 整脈 ,以及不正常的心臟收縮。血氧濃度也從剛來急救室的百分之九十,漸漸下降到百分之八十五、百分之八十。我馬上告訴外科急救室的陳醫師說:「可能要插管比較安全。」於是陳醫師囑咐護理人員 準備氣管插管。怎麼會突然間就停止心跳?我們幫秀美打了鎮定劑方便插管,突然間,心跳就變得亂跳起來,出現心室顫動和心搏過速的現象。這顯示心臟即將進入無法代償,接下來就會造成心跳停止,病人會因而死亡。陳醫師立即將氣管內管插好。這個時候心跳戛然停止,記錄器上心跳成一直線。一群人立即將病人的衣服拉開,開始實施體外心臟按摩。強烈的胸部擠壓按摩聲在空氣中瀰漫著,大家屏住呼吸、非常緊張。一旁的心搏復甦器、電擊器也已經準備好了,壓了一分鐘,看心跳還是沒有恢復。因此,急救室的醫師立即施予心臟體外電擊。當高伏特的電流傳過秀美的心臟以及身體,她的整個軀體跳了起來,心臟跳了幾下又停止。於是醫師們只好再輪流進行體外心臟按摩,並且按照一定的時間注射強心劑和碳酸氫鈉,來穩定酸鹼平衡,讓身體裡的細胞維持恆定。我在一旁看著急救室的醫護人員急救了大概五分鐘,心頭一涼,怎麼會這樣?但是我必須撐下去。所以我一個人走到外科急救室外,對秀美的丈夫和小女兒說:「情況很不樂觀,秀美剛剛心跳停止,我們正在急救中,不知道能不能拉得回來。」秀美的丈夫神情非常倉皇,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嘴唇顫抖。他拉著我的手說:「郭醫師,怎麼會這樣子?剛剛從電腦斷層室檢查回來,一路上我握著她的手還是溫暖的,怎麼會突然間就心跳停止呢?你一定要救救她,你要救救她。」我點點頭說:「我們一定會盡力,你放心,在這邊坐著休息一下,通知孩子們趕快過來陪一下媽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最後一面,但是我們一定會盡力。」就這樣,我逃離了與秀美先生和她女兒見面的現場,回到外科加護病房,並且參與秀美的急救工作。急救進行了十五分鐘,當陳醫師放開手,發現秀美的心跳回來了,而且非常強。我握住秀美的手,心中默默的禱告著:「秀美你要撐下去,旁邊的我們都在努力著,病房外面有你的先生,還有在路上趕來的女兒們,他們都會陪著你一起渡過這個難關,你要堅強撐下 去。」我不知道秀美能不能聽到我心中吶喊的這幾句話,但是看著記錄器上她那強而有力的規則 心跳,我漸漸的安心,秀美應該有機會可以活下去了。病人第二次進行腎造瘻取石術這是發生在二○一八年一月的一個星期二。秀美是我的老病人,她在二○一七年五月,曾經因為右側腎結石到門診,我幫她進行了經皮腎造瘻手術,將她的結石拿得很乾淨。此後,秀美因為有一些風濕性關節炎以及C型肝炎,同時在院內的風濕免疫科以及外科接受進一步治療。秀美的身體十分硬朗、個性活潑,住在臺東成功的小鎮;她喜歡交朋友,參加地區的社團活動,是一個非常好動的中年婦女。因為住在成功,不方便常常來花蓮返診,所以當秀美在去年一月回到門診追蹤檢查時,赫然發現她的腎臟又長出另外一顆結石。而這顆石頭伴隨著腎臟輕微的發炎,讓她常覺得右腰有點痠痛。秀美因為自體免疫的疾病和治療的關係,腎功能不是很好,所以她很擔心這顆結石會造成她腎臟出口阻塞而影響腎功能,因此,她到我的門診,希望能夠像以前一樣用手術方式取出結石。經皮腎造瘻取石術在泌尿科醫師而言,是例行的手術方式。由於結石太大,無法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或是經尿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來處理。所以,必須從腰部,在超音波指引下先做造瘻,再從這個造瘻口取出結石。這種手術是每位泌尿專科醫師應該要會,而且做得很好的。不過這種手術也潛藏著一些可能的併發症。例如,病人如果有出血傾向,凝血功能不佳,手術後可能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出血;或是病人有細菌性的腎盂腎炎,在沒有控制好的時候,就貿然接受手術,手術當中可能會使細菌擴散到全身,而引發細菌性敗血症。當然手術當中也可能因為麻醉或其他的因素,導致一些併發症,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預防,但是不希望發生的。雖然如此,手術做多了,還是難免會碰到一些併發症。不過在手術之後,仔細觀察病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治療,其實併發症都可以很快解決,不會產生嚴重的後遺症。腎臟結石手術卻心跳停止,少見且不妙就在秀美從急診室的電腦斷層檢查送回外科加護病房,大家開始準備幫她做緊急處置的時候,她居然發生了心跳停止的嚴重狀況。這種心跳停止的狀況,可能是來自於出血後,大量輸液所產生的心肺功能代償失調;第二個可能是大量且快速的輸血,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的心臟跳動不穩定,而產生的心跳停止。不過,當心跳停止的時候常常會造成全身血液循環受到影響,造成嚴重缺氧、組織壞死,加深酸中毒的危機。雖然在第一時間有氣管插管輸送氧氣,以及體外心臟按摩和電擊,讓心臟功能恢復了過來。但是十五分鐘的缺氧,卻使得腦部血液循環受到影響。我們檢查了秀美的瞳孔,發現已經兩側都放大,對光沒有反應,我心裡暗叫一聲:「不妙!」但看著她強而有力的心臟跳動,又不禁期望秀美還是有機會可以活下去。畢竟一個腎臟結石的手術,造成這樣子的心跳停止的後果是非常少見,而且不應該發生的。但是既然已經走到這個地步,我們就必須全力搶救。此後的十四天,我與秀美和她的家人成為生命共同體,我們一起努力搶救秀美,把她從鬼門關裡拉回來。在這十四天的奮鬥過程當中,每一天都像一年那麼的長,每一分鐘都讓我們的內心交戰,受盡了苦難。但回想起來,卻是無比的甘甜。夢裡都在問,到底哪裡沒注意到?那天晚上我在病床邊待到半夜兩、三點,秀美的兩個女兒也在父親通知之後從臺中趕來。秀美兩個女兒相差三歲,姊姊在臺中和姊夫一起開補習班,妹妹則在補習班裡面幫忙教課,也在生技公司工作。姊妹兩個對父母親都非常孝順,只要有空都會從臺中回到成功老家探望,也常常邀父母親到臺中小住一番。但是秀美因為在成功小鎮住久了,不習慣在大都會的生活,因此只是去幾天,通常不會久住。姊妹倆聽到媽媽有這種劇烈的變化,都非常震驚,也無法接受。在加護病房外面見到我,姊姊劈頭就一直逼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子?」我耐心的把整個治療過程,還有可能的發生情形說明了一遍,其實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病情會急轉直下。一般的情況都是可以控制,但秀美突然的心跳停止,卻讓我們措手不及,也無法了解真正的原因。現在只能就所知道的狀況趕緊補救,並且盡量補足我們可以修復的地方,期待狀況穩定,能夠讓她存活下來。 妹妹珮玟倒是非常冷靜,她聽完我講的話後跟我說:「郭醫師,媽媽那麼相信你,我相信她一定很有自信。我也相信你一定是她可以依靠的人,我會堅定的支持你對媽媽所做的一切治療。請你放心,也請你要注意保重身體。因為你不能累倒,你一累倒,媽媽就沒有人可以依靠了。請你務必要好好休息,這樣才會有精神仔細的照顧媽媽。」聽了珮玟這一番話,我心裡其實非常慚愧。我們一定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對。時間過得很慢,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在擔心秀美的身體有劇烈的變化。但是秀美的心跳卻非常穩定,血壓沒有什麼變化,倒是腹脹的情形愈來愈嚴重。那一夜我無法成眠,累到閉一下眼小睡一番,夢中老是夢到秀美腎結石手術的過程,到底什麼地方我們沒有注意到?決定打開後腹腔找出真正的出血點我思考了從手術後一直到此時生理的狀況變化,深覺再這樣拖下去不是辦法。因為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搶救時間點若錯過了,可能就來不及。我跟秀美的先生、女兒商量,我覺得真正的出血點還是沒有止血,再加上大量的出血以及大量的輸血,使得全身的血液凝固因子不足, 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趕快找到出血點,加以止血。而這個手術必須打開後腹腔,而且手術的時候可能要拿掉她的腎臟。因為出血點既然是因腎造瘻管所造成的,要止住出血點,就非得把腎臟拿掉不可。不過秀美的腎功能並不是很好,從手術病情變化、心跳停止之後,到現在腎臟的尿都沒有出來,很可能將來必須要終身洗腎。但為了要救命,我們非得要下這個狠招不可。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不論外科醫師如何決定,我們並沒有把握這個手術一定能挽回她的性命。但我跟秀美的女兒講:「如果我們不做這個手術,秀美應該是救不回來。但若勇敢的冒險,開進去把腎臟拿掉,找到出血點趕快修補,才有機會讓她不再出血,而且挽回她的生命。」這時秀美的先生不知道怎麼辦,女兒卻支持我,她說:「郭醫師,我們全家都相信你,你做的決定,我們會支持。縱使媽媽真的救不回來,我們也不會怪你,但請你在最適當的時候就 去做吧!」其實在下這種決心的時候,我並沒有把握。我也跟外科李主任商量,李主任並不是很贊成這個作法。但他認為,如果我覺得該做的時候,他會支持,也會過來幫忙,真的有什麼狀況再做處理。我內心一直交戰著:做、不做、做、不做。心裡想著,萬一開刀進去時遇到無法挽回的大出血,很可能秀美就會死在手術臺上;萬一拿掉腎臟,找到出血點暫時止住了,可能秀美的身體狀況還是逐漸變差,最後依然挽回不了她的生命……開刀進去,我必須要負最大的責任。但是不開刀進去,難道救不回來,我就不用負責了嗎?這種抉擇對一位外科醫師,尤其是當初造成出血的醫師而言,真的是非常難以決定。當然,最後我還是把秀美送上手術臺。我們備妥了血漿、血小板,很快的開刀進去,隨後一塊塊的拿掉大棉紗,整理傷口內部,觀察繼續出血的部位。手術過後,我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地。秀美左邊腎臟的功能是否能恢復,尚不得而知。但救命要緊,腎臟壞了可以洗腎;而生命若沒了,就沒有任何可能。我在手術房外告訴秀美的家人這個好消息,秀美應該有機會活下來。珮玟高興的抱了我,她說:「謝謝你,郭醫師,我就知道你會做正確的決定,謝謝你救了媽媽一命。」此後,秀美還繼續在加護病房裡面觀察,腹腔內的引流血液迅速的減少,從每天引流出五、六千毫升的血液,剩下兩、三百毫升的帶血腹水,後腹腔的傷口復原的也很快,秀美的情況終於趨於穩定。「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手術後第十二天,因為腹部傷口可以關閉了,所以外科李主任在最後一次進到手術房,將她腹部的傷口做局部的清創,然後縫上人工網膜。因為長期腹脹的腹壁筋膜無法完全關閉,太過於勉強的關閉腹壁,很可能會使筋膜再裂開,所以使用人工網膜做一個中置物,使其逐漸纖維化形成新的腹壁。至此,秀美的手術終於告一段落。在第一次手術之後的第十四天,秀美終於拔掉氣管插管,在確定血氧沒有問題後,終於可以讓她清醒過來。記得秀美清醒過來看到我在床邊,看了很久。我問她:「你還記得我嗎?」她點點頭說:「當然記得你,我也知道這些日子來,你經常在我身邊。你們不要以為我真的睡著,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一直鼓勵著我。我就是這樣子,在你們的鼓勵下,堅持活了下來。」這一番話我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她在夢境中所感受到的景象。但是我深信,在旁邊陪著她的時候,她是有點反應的。有時候她的手指會動一下,有時候我在跟她講話的時候,她會皺著眉頭或是動一動她的臉部肌肉,或許她是在潛意識裡真的看得到我們吧!※ 本文摘自《與苦難同行:這些年病人教會我的事》。《與苦難同行:這些年病人教會我的事》作者:郭漢崇 出版社:發光體出版日期:2021/01/27《與苦難同行:這些年病人教會我的事》書封。圖/發光體提供
-
2021-02-14 新聞.長期照護
銀髮族健身房學重訓趨勢漸起 揮別弱殘形象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銀髮族最近不去醫院拿藥串門子,改去健身房報到學重訓;年輕人追求肌肥大、8塊肌,長輩則盼藉重量訓練,改善身體疼痛、揮別弱殘形象,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台灣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2020年人口更首度負成長,出生人口減少,人口結構加速老化。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台灣2025年將提早步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預見人口老化趨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從2018年就試辦健康促進班,去年起更試辦1年的「銀髮健身俱樂部」,收治50歲以上健康、亞健康及衰弱民眾,在特定的公園由專業人員進行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訓練。雖然運動醫學與社群媒體傳遞衛教知識,許多銀髮族或中年人早已動身找尋教練學習重訓知識。健身房業者程之川投入這項產業10餘年,過去曾在大型連鎖健身房擔任教練,近年則在古亭開設小型場館「就是肌力體能訓練中心」。程之川觀察,以前的觀念是認為人老了需要休息,健身房過去客源以年輕人為主;近年運動醫學和老人健身風氣逐漸興起,許多教練也開始有「高年級訓練者」。以他經營的健身房為例,經統計場館每月來客數約有一半是老年人,有時同一時間學員剛好都是長輩,4個學員的歲數相加逼近300歲。程之川分析,地緣關係也會帶動健身風氣,例如他經營健身房座落在文教區,住戶多是退休的公教人員,不僅重視身體健康,也願意接納新事物;經營期間,除了有子女帶著爸媽來,也有不少銀髮族是路過好奇並主動詢問健身課程。隱身在南京東路大樓的「練健康」也有不少長輩運動,店家統計,50歲以上學員約占3成;近年醫界、運動界重視肌少症,店家在櫃檯備有衛教文宣,讓運動民眾免費索取,可帶回家陪同長輩自我檢查有無潛在病症。榮星二樓健身房教練黃奕盛曾先後教導20餘名老人健身,最高齡者達92歲。他表示,教導老年人健身時,除了先確認身心狀態、慢性病外,也會採用台語,或是較幽默有趣的口吻教學,勾起長輩學習動機。由於許多長輩有身體疼痛,或是一輩子沒走進健身房,起初可能有「運動反抗期」。黃奕盛說,他會先讓學員採平時生活中用到的姿勢,再循序漸進;當訓練表現變好、生活品質也都改善後,長輩也能在健身中找到成就感。
-
2021-02-14 新聞.長期照護
醫師:適當重訓有助老人減緩疼痛 降低跌倒風險
老年人常有身體疼痛,一旦跌倒即便康復,往往更不願意運動。不過復健科醫師指出,適當重訓能改善下背、膝蓋、肩膀疼痛,更可降低跌倒機會;但老年人常患有慢性病,建議先詢問運動醫囑,並由專業訓練者陪伴。卓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卓彥廷受訪表示,文獻統計老年人最常見身體疼痛是下背痛,其次是髖關節、肩頸和膝蓋;疼痛問題源自身體退化、不當使用,或是肌肉流失。卓彥廷指出,適當運動、重訓,能有效改善身體病痛,他在門診時常給予病患「運動處方」。他舉例,如患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老人,透過阻力訓練提升臀部、大腿肌群力量後,也會改善疼痛。雖然如慢跑、登山等有氧運動也有益老人心肺功能,不過卓彥廷說,若沒有增加足夠肌肉支撐,反而會加速關節磨損,建議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柔軟度運動、神經肌肉控制運動及平衡運動都併行。近年因肌少症被廣泛討論,越來越多老年人願意走入健身房開始重訓。卓彥廷說,這是很好的現象,但老年人可能自身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這都會導致運動限制甚至是傷害;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老年人運動處方,重訓應著重循序漸進提高強度,而非組數與次數,新手應從可負荷最大重量的40%開始。他強調,銀髮族在重訓前最好先尋求醫師醫囑,若無任何重訓經驗,建議由專業的健身教練或物理治療師循序漸進指導。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王思恒指出,人類肌肉會隨著年紀增加流失,若不運動或重訓,40歲以後開始逐漸流失,65歲後可能會面臨肌少症,甚至走路困難。他回憶,曾收治70歲的肌少症患者,無法從椅子上靠自己力量站起來,甚至坐馬桶後無法起身,由於當時沒人幫忙,病患就在馬桶上坐了一整天。此外,台灣人10大死因排名第6名為「事故傷害」,而老年人事故傷害除了車禍,跌倒也是其中一項,不少老人更視跌倒為畏途。王思恒解釋,老年人跌倒因素除了視覺、平衡感變差外,肌肉量不足也是主因;即使耳聰目明,平衡感很好,若肌力不足,仍無法將快跌倒的身體「拉回來」;老年人因為骨質疏鬆,跌倒可能導致腦出血和髖關節骨折,即便身體撐過開刀,也易因長期臥床導致壓瘡、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因此死亡率較高。不過王思恒說,研究顯示運動與重訓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以他曾收治患者的經驗為例,70歲的奶奶因長年有運動習慣,雖然浴室濕滑跌倒造成壓迫性骨折,但開刀術後恢復良好,沒有骨折患者的病態。王思恒比喻,即便長輩有運動習慣,但依然有可能受傷,「不可能是無敵鐵金剛」,不過遇到意外,身體恢復速度仍比沒運動的長者更快。
-
2021-01-23 科別.心臟血管
寒舍董事蔡伯府驟逝享年48歲!醫:45到75歲是猝死高峰期 教你辨別5種猝死類型
【編按】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長子、寒舍餐旅董事蔡伯府,於22日晚間9點時因身體不適送往台大醫院急救,但疑似在到院前就已經心肺功能停止,搶救無效,享年48歲。寒舍集團低調證實此事,除了感謝外界關心,但相關細節與後續處理的事項,則不願意多加透露。近幾年來接連發生名人猝死的意外案例,令人意外的是,他們當時發生不幸的年齡,都還處於意氣風發的青壯年時期,這些案例的發生,透露出「猝死」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了!猝死 心因性為最主要原因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猝死」 的定義,指的是原本無任何症狀跡象,由狀症發生到死亡,整個過程時間小於一個小時。由國內外相關文獻報告顯示,猝死的案例以心因性(即各項心臟病)為最主要原因,平均50%至80%以上,也就是說由心肌梗塞、重度狹心症、心肌病 變,同時合併心律不整等原因所引發。猝死有2個高峰期 出生到6個月、45歲到75歲一般而言,猝死發生的年齡層有二個高峰期,即出生到6個月,以及45歲到75歲。後者猝死的發生率是青春期至30歲的100倍。心臟內科醫師李愛先指出,在猝死的問題上,的確是存在年齡分布的差距,0至6個月是一個猝死發生的高峰,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嬰兒猝死,通常與呼吸道疾病,或者是一些先天性的問題有關。第二高峰則是出現在45歲至75歲,大部分是因一些後天次發性的心臟疾病,如狹心症或瓣膜產生問題,所造成的心律不整,同時慢慢的產生心肌病變;另外,有些病患也許帶有致命性心律不整或是心肌病變的基因,但小時候還沒有顯現出來,到了45歲以後慢慢出現。飲食習慣日漸西化 30至45歲猝死上升而新生兒6個月以上到30歲 之間,發生的比率是最低的;但30至45歲這段時 間,國外有統計報告指出,猝死的情況是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一般而言,年輕人如果沒有猝死的家族病史(常合併心律不整),又沒有心肌炎或是心肌病變,發生猝死的機會並不高。然而,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日漸西化,血脂肪有逐年升高的現象,三酸甘油酯的比例也有上升的趨勢,糖尿病患者也日漸增加,以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作年齡似乎不再是中老人的專利。此外,有些研究指出,猝死的發生與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呈現正相關。《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曾經刊載一篇研究,針對職場工作人做過研究統計,報導中顯示,工作的壓力愈大、挫折感愈大、滿足感愈小的 人,未來得到心血管疾病(包括:致命性的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等)的危險性會高達2.2倍。猝死分5種類型 提早認識避免憾事發生1、過勞型猝死「過勞死」(Karoshi)是日本人所發明的名 詞,指的是在死亡前24小時連續工作;或者死亡之前一週至少有五個工作天大於16小時,認為二者有相關。基本上,過勞型的猝死,有80%以上還是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諸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律不整所造成致命性的結果;再者,是腦血管方面的問題,如腦中風 (包括: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腦中風、血管破裂所引起的出血性腦中風等)。過勞型猝死除了因為工作的時間過長,同時與心腦血管疾病也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其中,60~70%是由於心血管疾病的問題所引起;而有20~30%是因為腦血管方面的問題;工作壓力本身也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因此可以說猝死與過勞 的連結,就在於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2、運動型猝死國外有針對運動猝死做過研究,將30多位因運動猝死的運動員進行解剖研究指出,其中有2/3是心臟方面結構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在猝死前未曾察覺到,也就是在發病的第一次就猝死。國外研究指出,運動後產生猝死的機會,不到萬分之一,比例非常的低,若發生年齡在45歲以上,則由於冠心症等發生的機率增加,就會上升10倍,50%以上是因冠心症。運動型猝死其實心血管問題還是占大多數,基本上,運動時如有不適,那麼就應該立即就醫。3、心肌炎引起猝死原本心臟都沒任何事情,一旦心臟遭受病毒的感染所產生心臟的功能障礙,也會發生猝死的危險性。有非常少數的病毒感染會影響到心臟,而我們並不容易察覺;假使感冒之後,變得愈來愈喘、心悸、胸悶、全身無力時,其實就要自我警覺小心,是否有心肌炎的可能性。其實,只要發病期間 處理得當,心肌炎存活後是很少有什麼太大後遺 症。4、心肌病變或其他結構異常型猝死還有一種年輕人可能會因心律不整而造成猝死,就是本身有心肌病變(即心臟的病變)。另外,有一些特殊的遺傳體質,小時候並未發病,但帶有的遺傳基因到了年紀較大以後,產生不該肥厚的地方肥厚,因此心臟在收縮時,血液打不出去。此時,心臟可能就會因此發生停跳的狀況、或出現心律不整、或心室纖維顫動等,進而引發猝死;又如有些病患的冠狀動脈走向畸型,夾在主動脈和肺動脈中間,一旦運動過度,會因缺血而猝死。5、先天性心律不整症候群型猝死先天性心律不整症候群型猝死,也是不容忽視的,這種情況有些或許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會顯現結構異常,但大部分連超音波都不一定照得出 來。這種先天性的問題,其中有一類即醫學上所 指的「Long-QT」症候群。李愛先補充說明,心電圖裡面有PQRST等不同的波長(每個波都代表 不同的意義),其中有一個Long-QT是與遺傳因子相關;有一些家族可能帶有基因的突變,容易產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就屬於此類。察覺先天性猝死 有異狀應盡快就醫若有先天性問題的人該如何去察覺?其實,有些帶有先天性基因者,早期並不會發病,可能在年輕時慢慢的作用,不同亞型的發病年齡也有 同,不見得一定都是發生在45歲以後。因此,如果家族當中有人發生過猝死,其實就應該要特別注意。延伸閱讀: 倒地10分鐘就GG! 5種人最容易猝死...感冒太久沒好也要當心 心因性猝死7成跟冠狀動脈疾病有關! 男女發生因不同,猝死前一天到一週都有3大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