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44歲,如今我的身體卻像一個80多歲的老人」,感染新冠肺炎的英國記者,道出許多確診者說不出的痛。我國至今有14621例確診者,解隔離比率90.2%,病毒起初攻擊肺部居多,隨著解除隔離,確診者也陸續出現後遺症,除了肺纖維化、呼吸道持續發炎,可能造成心臟、腦傷、肝腎功能受損,或焦慮、沮喪、失眠等精神疾病。
根據國外一年多追蹤研究,權威期刊「自然」統計,約三成確診者出現後遺症,包括呼吸困難、肺功能衰退、頭痛、腦力衰退等。我國今年五月爆發本土疫情,至今已過三個多月,為了協助確診康復者,台北榮總、台大醫院、北醫附醫、北市聯醫成立新冠長期追蹤特別門診。
北醫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院內約追蹤六百多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包括院內原本收治、以及院外轉來的個案,依照嚴重程度分配到不同科別追蹤;北榮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確診病人康復後不具傳染力,但仍有後遺症狀須追蹤,因此每周兩個門診不做特別標誌,就是要去標籤化。
周百謙表示,新冠後遺症主要分為肺部受損、肺部以外器官受損。肺部受損的患者出院後,上下呼吸道仍可能持續發炎腫脹,容易有胸痛、胸悶、走路喘;重症患者治療期間若插管採取高濃度氧氣治療,期間併發細菌感染,容易引起肺纖維化。肺部受損引發的後遺症多數是「暫時性」,目前國內疫情,僅三個多月,常規需觀察半年至一年,才能確定是否造成永久性傷害。
肺部以外器官受損,常見以心臟、腦傷引起記憶短暫受損、肝腎功能受影響。周百謙解釋,新冠病毒是藉由與人體內的ACE2受體結合感染人體,ACE2受體多存在於呼吸道中,呼吸狀態不佳,影響空氣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首當其衝的就是血管,再來就是心臟以及腦部,影響心肺功能外,也會影響睡眠品質。
李偉強表示,病人若長期臥床,也會出現骨骼、肌肉痠痛,需要骨科會診。此外更多病人出現精神方面問題,有些居住於萬華、板橋的病人被親朋好友「貼標籤」;確診病患內心會怨「很倒楣」,若傳給家人,導致親友不幸過世,即便自己身體康復出院,心理壓力仍持續,需要精神科或心理治療介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