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暑氣、濕氣猶存,近期持續高溫、午後局部豪雨,更有熱帶性低氣壓可能發展為颱風,實在沒有秋天到來之感。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指出,初迎秋季,夏季暑氣仍未退去,常導致頭暈、頭昏、不清爽、水腫、四肢沈重、運動無力、皮膚搔癢、出現濕疹等問題,建議潤燥、排濕、清熱,並多喝「溫開水」。
立秋是秋天之初,是夏轉秋的第一個節氣,但因暑熱未盡,常出現秋老虎的炎熱之感,天氣變化無常,需要「潤燥」。
但明明都說秋燥秋燥,為何如今濕氣仍重,未感燥?瞿瑞瑩表示,立秋之際,仍有夏末的暑氣與濕熱,導致濕氣重,「頭重如裹」容易頭暈、頭昏、不清爽;加上水氣代謝不佳,甚至有人會水腫、四肢沈重、運動無力、皮膚搔癢、出現濕疹等,此時需以「排濕」為主,「清熱」為輔。
想要解水腫,是否要少喝水?瞿瑞瑩解釋,水腫並非因為水喝太多,通常是因循環不佳造成,反而可以多喝水,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毒。
「不只要喝水,還要多喝溫水,帶動全身循環,不要喝冰水」,瞿瑞瑩說,解決水腫困擾,最要提升活動量、增加運動次數、避免久站久坐久臥,維持同一種姿勢。
對於體內濕氣重者,如有肥胖問題、臉上易有痘痘、油膩、頭昏沉、四肢沈重者,瞿瑞瑩補充,此時應注意「排濕」,可食用薏仁,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及輕微清熱之用,或是玉米鬚茶、紅豆水、山藥等。
切勿吃易上火的食物,烤、炸、辣類均應避免;勿食冰冷食物,如冰西瓜、冰飲品,避免影響脾胃功能,身體難以除濕。
另可做心肺功能運動,幫助排汗、排泄,如慢跑、跳繩、騎腳踏車,另「適度爬樓梯」也能有助於排除濕氣。
針對身體燥熱者,如常熬夜、少喝水及易口乾舌燥者等,應「潤燥」,瞿瑞瑩建議,可食用白色食物,如山藥、白木耳、水梨、百合、蜂蜜;忌食烤炸辣類食物、熬夜;平日應多喝水,保持體內水分平衡,防止燥邪侵入身體。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