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搜尋
心情
共找到
2617
筆 文章
-
-
2020-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院長:戰勝恐懼 解方是獲取知識
中研院昨天爆出四名研究人員確診新冠肺炎,成為國內確診數最高的學術機關。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在中研院臉書發文,希望大家切勿以文字語言傷害確診案例所屬單位的同仁或家屬,「也許我們對不可預測的疫情發展不免恐懼,但我認為,戰勝恐懼的解方是獲取知識」。廖俊智表示,相信大家相當憂心中研院出現境外移入的群聚感染,希望外界毋需過度焦慮,已經掌握相關接觸者,並提高防疫措施的強度。他表示,明白隨著案例增加,大家心情難免忐忑。窺探的慾望也讓我們急於掀開確診者隱私的面紗。但是避而不談、隱入人群,也使我們容易傳散謠言、互相猜疑。二者皆有盲點。如何求取平衡,是社會在這場疫情中進步與否的關鍵課題。希望大眾勿以文字語言傷害到確診案例所屬單位的同仁或其家屬。廖俊智說,病毒帶來全新的考驗,人們必須在有限的資訊與時間內做出困難的抉擇,不僅激勵我們需要進一步以研究追求知識,也同時測驗我們的智慧,更提醒我們如何超越自我,把無私與人道的精神帶給社會。
-
2020-03-23 科別.腦部.神經
劉真來不及換心病逝!裝心室輔助器卻提高腦出血風險,認識最嚴重的急性腦血管病
【03/23編按:即時新聞更新,國標舞女王劉真,於上月進行主動脈狹窄置換瓣膜手術,因心臟功能不佳緊急裝上葉克膜搶救,之後換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卻仍於22日晚上病逝,享年44歲。】認識腦出血(腦溢血)自發性腦出血指的是非外力、外傷導致的腦出血,腦溢血又稱腦出血,它起病急驟、病情兇險、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為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除了劉真因為避免血栓形成而搭配使用抗凝血劑,造成腦出險狀況,一般而言腦出血的原因主要與腦血管的病變、硬化有關。而血管病變又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的老化、吸煙等密切相關。腦出血症狀患者常常會因情緒激動、費勁用力時突然發病,表現為失語、偏癱,重者意識不清,半數以上患者伴有頭痛、嘔吐。若是小範圍的腦出血,通常人體會自行吸收,但若範圍太大或發生的部位不佳,就會需要開顱。常見的腦出血手術有開顱手術、血塊清除、顱骨減壓手術等等。嚴重腦出血會怎樣?由於蔣永孝醫師並不清楚劉真老師的實際病情,僅以醫學專業做原則性的說明,他表示腦是一個封閉空間,若無法清除出血部位的血塊,腦內就會像壓力鍋,腦壓越來越大,最終造成腦功能的損傷,甚至完全喪失功能。44歲的國標女王劉真,近日因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問題進行心臟手術,2月19日傳出手術過程有突發狀況,心跳一度停止,裝上葉克膜。目前,劉真仍在台北榮總加護病房,經紀人也對外呼籲,希望大家一起幫劉真老師集氣加油。當媽媽的心情2018年劉真因宣傳公益活動,接受媽媽經的專訪,當時女兒年僅兩歲,她還算是新手媽媽,氣色紅潤的推廣大家一起來做瑜珈。受訪時劉真提到,當媽媽之後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可以跟自己的女兒分享任何事;她認為當媽媽其實並不辛苦,但是會無時無刻擔心自己的孩子,「這是真的,什麼事都擔心。」劉真坦承自己在當媽媽之前,是很重視自我實現的人,「我覺得我很做自己,有什麼夢想或是想做的事,我幾乎就會去做,沒有什麼顧忌。」但是,有了女兒之後,她不再無所顧忌,凡事更加小心翼翼,她表示為了寶寶,媽媽要一直很健康,才能夠好好照顧孩子,「像我以前是不會去打流感疫苗的人,但是有了寶寶之後,寶寶打我自己也會打,因為就會覺得自己的健康很重要。」那時,她也謝謝老公辛龍,一直很包容,讓她能做自己,還提到很感謝自己的爸爸媽媽一直以來給予很多的愛,「我也希望我自己能帶著這麼多的愛去傳給我的小孩。」網友紛紛留言替劉真老師加油打氣,希望她為了寶貝女兒趕緊甦醒,平安康復。此外,劉真的病況曝光,也掀起大眾對「主動脈狹窄」的警覺心,為什麼主動脈瓣膜狹窄會帶來生命危險?葉克膜是什麼?什麼是主動脈狹窄?人體的心臟有4個瓣膜,主動脈瓣是其中之一。若瓣膜狹窄、變厚變硬,無法完全開啟,通過的血流量變少,心臟就必須更用力,才能讓血液通過狹窄的瓣膜開口,長久下來引發心臟衰竭。主動脈狹窄有哪些症狀?通常會出現喘不過氣、呼吸困難、胸痛、心律不整、心悸,甚至昏倒等症狀。一般來說,主動脈瓣膜狹窄多為先天性疾病,假如會影響生活品質,無法以藥物改善,就需要動手術,手術又會依照個人身體與病況不同,分為傳統開胸手術,微創手術及導管放置支架瓣膜手術等。另外,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一旦出現心絞痛、暈厥、心衰竭等症狀,僅使用藥物治療,不接受瓣膜置換術的話,1年死亡率高達50%,5年存活率幾乎為零。葉克膜是什麼?根據林志群律師粉專,專家指出,葉克膜是一種醫療急救設備,用在病患離開手術室之後,維持心肺功能的心肺支持機器,只能拿來暫時替代心臟功能,不能拿來治療疾病。坊間新聞寫「劉真動心臟手術,裝葉克膜搶救中」的說法可能有一點謬誤。正常狀況下,人體推動體內循環的沯浦是心臟,但是人在動心臟手術時,心臟無法持續跳動,要先停下來,這時候就需要「體外循環機」讓身體進行血液循環,提供身體器官必要的養分。不過,體外循環機是手術過程中使用的,使用葉克膜的時間,則是按照病患心肺功能維持的所需時間而定。根據華人健康網訪問心臟權威名醫,葉克膜並不是無限期的裝下去,一般最多使用2、3週,不過,也有例外超過100多天的案例。根據鏡週刊報導,有知情人士指出,劉真和辛龍夫妻倆其實一直有生一個兒子的想法,但是醫師評估劉真的心臟狀況,擔心她的身體難以負荷生二胎的風險,因此她才會選在日前低調入院開刀。
-
2020-03-23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者需要喘息 不必一肩扛
母親失智,淑芬一肩扛起照顧責任。看著媽媽日漸衰老,口裡念著舊時記憶,經常吵著要回家,開始不認得她,疲累的淑芬滿腹哀傷,卻無從述說。世華與美真結縭30年,長久以來,世華專心工作,美真則照顧家庭、孩子。後來,美真罹患癌症,開始住院治療,世華奔波於工作、醫院與家庭,生活一團亂,他心中說不出的哀傷,只能強自壓抑。面對上述情境,照顧者常產生許多複雜又矛盾的情感,如悲傷、難過、懊悔、罪惡、憤怒等。想要扛起照顧的責任,有時又想逃得遠遠的,裝作一切都沒發生;想找人訴說心情,往往又不知從何說起,最後乾脆閉口不談。照顧者該如何協助自己度過陪病時刻?有以下兩點建議:1、接納自己的複雜情緒,同時也尊重、理解其他家庭成員的情緒。負面矛盾的情感不是帶走力量的惡魔,「反抗」這些情緒,才會讓人消耗更多的能量。有人習慣躲起來哭一哭,有人習慣找人聊天分享。找個屬於自己的時間,即便是十分鐘、一小時都好,讓自己能好好感受心情,並以自己習慣的方式照顧自己的心情,或許是外出購物喘口氣,或是找朋友聊聊,抑或放空一陣子。遇到家人生病,家中每個成員的心情、感受、行為都不同,這些情緒反應無所謂對或錯,例如:悲傷幫忙才是在乎家人,逃避不管事、繼續過自己生活的就是不負責,未必如此。尊重、理解每個人在家人生病時都有自己的失落歷程,才能互相給予情緒上的支持,而非互相責怪與怨懟。2、重新規畫家庭角色與分工,向外尋求協助。照顧者不需要把所有責任扛在自己肩上,與其他家庭成員一同坐下來討論未來家庭事務分工,如誰倒垃圾、買菜做飯、打掃環境、接送小孩、照護方式(家人排班、請外籍看護等)都很重要。這對不習慣溝通與求助的華人家庭而言,是個不容易的過程,許多人都會擔心產生誤解衝突,因而心生放棄念頭。照護病人是長期抗戰,壓力負荷會影響照顧者與病人的相處,例如,因為太累就對病人發脾氣。所以,照顧者要記得關愛自己,了解自己力量有限,即便向外尋求親友與社會資源協助很麻煩,但引進外援,能使自己在照顧病人與維持原有生活中,取得較佳的平衡點,進而持續穩定地提供照護。在照顧生病家屬的路上,若發現自己不知如何與家人溝通協調、找不到人可以討論、食欲明顯改變、睡眠困難、無法放鬆、容易生氣厭煩時,建議尋求專業人員協助,讓自己在沉重的照顧負荷上喘口氣,找回生活的平衡點,才能更有力量去支持生病的家屬,達到雙贏局面。
-
2020-03-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者去過?診所不堪歧視霸凌 被迫休診
高雄三名參加土耳其旅行團的市民證實感染新冠肺炎,卻遭網友公布「足跡」引發連串效應。其中,案六十七去過的耳鼻喉科診所因不堪流言罩頂,被迫停診兩周,護理師小孩也遭其他家長連署,要求請假不上課。高市府衛生局認為此事已構成霸凌,衛福部醫事長石崇良昨天表示,疫情當頭,我們平安度過疫情的關鍵正是醫護人員,我們不但不該歧視醫護人員,而是應該支持他們。高市府衛生局痛批,這是群眾盲從下衍生的「獵巫」行為,已造成人際間的信任崩潰,市府除強烈譴責,會積極蒐證,移送偵辦。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也發布聲明嚴厲譴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十六日公布參加土耳其旅行團染疫的案六十五到案六十七是南部人,三人十五日發病,十六日通報確診,結果當晚網路即流傳三人「足跡」,質疑確診者四處趴趴走,其中一人還到過診所。高雄市衛生局雖在第一時間澄清謠傳,但流言未歇,案六十七去過的診所不堪壓力,十九日公告停診兩周:診所內一名護理師的小孩,也被幼兒園其他家長連署要求「請假」十四天,風波愈滾愈大。「這起事件嚴格來說就是霸凌」,高市府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這種累及無辜的事件,有如中古世紀的獵巫行為,極不可取。潘炤穎表示,案六十七返台時被列為健康自主管理對象,可戴口罩外出,他因鼻竇炎赴診所領藥,在診所門口即因旅遊史擋下,根本沒進入診所。結果網路流言四竄,導致診所護理師小孩被其他家長連署不得到學校,診所礙於壓力被迫休診。對小朋友受教權被侵犯,潘炤穎建議透過教育體系尋求協助,受波及的診所則擬依中央頒布的紓困條例,給予協助。高雄市診所協會針對這起群體霸凌事件表達嚴重抗議,護師工會也發布聲明譴責。護師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這種霸凌風氣實不可長,對自私要求醫護人員小孩不能上學的家長,應查有無違法,她強調,不能再以包容,縱容社會上歧視霸凌的行為滋長。石崇良認為,多數的台灣人應該都對醫護人員非常尊敬,歧視和霸凌應僅是少數人的不智行為。全民防疫,醫護人員站在疫情最前線,希望不要讓少數人打擊醫護團隊的士氣,影響醫護人員的心情。如果真的有人對醫護人員歧視而出見恐嚇等行為,石崇良表示,根據醫療法第一○六條第三項規定,對於醫事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以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其執行醫療或救護業務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卅萬元以下罰金。
-
2020-03-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口罩、護目鏡、鞋套…機場檢疫 他2層防護衣悶8小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胸腔外科醫師鄒冠全,一張負重印記的照片惹哭眾人,隨後他視訊受訪,提到因採檢輪班醫師不足,他選擇加入並參與八小時檢疫的心情,「防疫夥伴都很辛苦,我只是小螺絲釘」希望大家一起為彼此加油,共度難關。雖然有穿防護裝備幫愛滋病患者開過刀的經驗,醫師鄒冠全說,穿著兩層防護衣連續工作八個小時還是頭一遭,在桃園機場入境處採檢有新冠肺炎疑似症狀的旅客,「當然,還是會擔心」。鄒冠全日前深夜值夜班時,在群組得知前天清晨五時到十三時的採檢輪班醫師不足,便自告奮勇提前加入行列。他們必須穿上內、外兩層防護衣,戴N95口罩、護目鏡及鞋套,全副武裝迎接被篩出必須接受採檢的旅客。他在臉書打卡貼出一張兩頰與鼻梁都是N95口罩深深壓痕的自拍照,獲得熱烈回響,許多人留言為他打氣、感謝他。他說,「大家都說辛苦了,其實我真的只是小螺絲釘」,從二月起這些檢疫工作就在進行了,其他防疫人員才是真正的辛苦。沒想到臉書貼文出來獲得這麼多回響,手機訊息響到沒電。
-
2020-03-22 養生.抗老養生
治療數萬顆心臟的體會!名醫魏崢的養生法:慢慢地吃,心安理得地活
形容一個人勇敢,會說心臟特別大顆,實際上,「心」既可強勁地跳動,也可能比想像中脆弱。看過無數心臟,手術超過萬例的魏崢,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換心」移植權威,看過無數由死到生的歷程,他體會生命最珍貴之處:在於「知心」。了解自己此生來到世界的目的,生活才踏實。70歲的他,用「童星」形容自己成名得早,但也深刻體會,生命裡最大的快樂,並非名利能夠衡量,而是來自心安理得的「成就感」。心中第一選擇不見得最好 順其自然反而成為換心權威18歲時的魏崢,以為將來的自己,會是一名建築師。大學聯考放榜,中原大學建築系,喜的是心中第一志願,憂的是私校學費哪負擔得起?上天指點他另一條路:軍事聯招,意外考上國防醫學院,在「可以救人又可以賺錢」的念頭下,少年魏崢踏出了家鄉彰化員林,負笈北上求學。理個大光頭,面對軍事系統下的醫學教育,猶如身在魔鬼訓練營,他的祖籍山東,骨子裡一副堅忍的性格,又苦又累的生活,牙一咬就撐過,但成為一名心臟外科醫師,卻是始料未及。他以醫學院第二名畢業,目標是精神科,卻看第一名先占下名額,最後他在三軍總醫院外科受訓;選擇次專科時,按畢業期數,他排在眾多學長之後,同樣只有「選剩的」分,注定他開始鑽研心臟外科。事實證明,他沒有辜負這些沒得選的「選擇」。魏崢在1988年,執行台灣首例長期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至今累積超過530例,存活最久的「換心人」已達30年;1996年,完成亞洲首例全人工心臟移植,往後研發的「鈦金屬人工血管接環」,挽救無數主動脈剝離患者,成績傲視全球。回頭看這些心臟手術——重新接通的血管,修補的瓣膜,注入了生命之源的腔室,都帶有藝術色彩。最初那個建築師的志向,換一種方式,展現在他的手術刀下。長期處高壓下如何不慌張?把事做到熟練魏崢說話時不急不緩,給人一種安定感,但聽他談起心臟手術如何「分秒必爭」,以減少缺氧和出血時間,也會不由得捏把冷汗。「別的器官不會立即致命,心臟是幾分鐘來算,3分鐘沒循環就完了!」手術時間無法等待,他培養出「快刀手」的能耐,技術更求精細到位,差之毫釐,丟失的就是一條性命。他描述:「角度或長度都很重要,差一點點就會失敗,有點像在做藝術品,不光畫個圖好看而已,還要注意整體狀況,要不然也沒有功能。」過程中,需要絕對的專注與耐力。當手術進行中,是茶不思飯不想,天大的約會都得取消,「我們吃飯睡覺哪比得上他的命?」以前動輒一站10幾個鐘頭,蹲馬步似地磨練,換來絕對扎實的手藝,「把任何事做到熟練後,就可以比較輕鬆,現在成功率平均99%。」只是,若遇到那1%的失敗呢?他也見過這樣的場景,上午還能聊天的患者,下午開完刀後,沒了命,剩下一具沉默的軀體。他坦言,「會有不甘心,但不能一直自責,每次都要盡全力。」他這麼看待自己的角色,「當上天給你這麼重要的使命,有點類似判人的生死,一定要很慎重,不能馬馬虎虎。」近來一次手術現場演示(Live Demo),同時有千名醫師在線上觀摩,患者需進行主動脈弓置換術,加上瓣膜根部手術,等於難度加倍,風險係數又大,不怕在眾目睽睽下失敗嗎?他把面子看得很淡,「就是要選困難的案例才有意義,萬一開不成,別人也可以學到經驗,但失敗機率不高,因為我們常常做這樣的手術,不怕。」最後,又締造一次成功的紀錄。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他天性沉著,臨事不慌,或許得益自父親魏蓬林的身教。他形容,父親官拜少將,年輕時四處征戰,「都已經聽到敵人的槍聲,正在吃稀飯,太燙還能吹哩,都調配好了就不用怕。」許多患者進到診間看到他,常有感:「醫生比想像中還年輕」,他輕鬆以對:「我就說我是『童星』,運氣好,早早成名。」今年70歲的魏崢,在滿檔的門診、開會行程外,現在一個月平均還有十多台刀,困難的案例仍舊親身示範。面對年紀,他坦率地說要有自知之明,「醫生如果硬撐會害人的」,既然都有退位的一天,就把握還能發揮的時候,也包括傳承經驗。「技術傳承是沒有半點私心,資深就是要把資淺教會,年老前要訓練一些人,值得信賴,技術必須能超越我,已花10、20年。」他懷抱期許。他常建議長輩周圍的人,也要跟著「服老」。看過許多80多歲的老人,被家屬逼著運動,以為對身體好,因此痛苦得不得了,「能維持現狀就不錯了,何必強求變更好?」反觀96歲的母親,總是心情開朗,也不做身體檢查,這帶給魏崢不少啟發,「如果一發現毛病,就過於緊張,愈處理愈糟糕的例子也很多,不如珍惜當下。」「活多久就是命嘛!」他的養生方法採「聽天由命」型,不額外吃營養補給品,倒是常勸人吃飯時放慢速度,「血糖上升慢,比較不會胖。」發現自己也因此瘦了不少。每一個決策 都是道德的選擇能者總是多勞,振興醫院初期沒沒無聞,他在1994年擔任院長,擴大各科規模,大幅提升門診人數。去年,他從帶領200多人的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再「回鍋」接任院長,要管理2,700多人,靠的就是重視團隊精神。他深信「團結」的力量,重提第一例「換心」的經驗,當時其他醫院有更好的物力設備,卻連4例失敗,如同「不可能的任務」般,到他手中的第5例,卻前所未見地成功。「軍方出身講求團隊紀律。」他強調,醫師比的不是聰明才智,也要能夠和免疫、檢驗、照護、體外循環等人配合,手術成功非一人之力,是200雙手和死神拔河的結果。他形容,主刀醫師如同指揮家,演奏成功,樂隊的每一份子同感驕傲,每個人平起平坐,只是分工不同,「在台灣,很多單位喜歡用階級來做事,我就說可以越級報告。」每天眾多的決策等著他,從病人的治療方向,手術各種應變,到管理一家醫院,如何做出最好的判斷?魏崢強調,在專業能力之外,醫師的養成,其實更像一關關「道德」的選擇題。他舉例,「比如說幫人裝個支架,就想到自己有什麼好處,是不是可以多賺點錢,這些私心念頭都必須屏除。」他常「換位」成病人的角度,或假設對方是自己的家人,道德是永遠的防線。名與利都帶不走 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最重要魏崢的同學們,大半已經退休,多的是到處遊山玩水,會嚮往這樣的生活嗎?「同學也羨慕我還可以做事,有時會想,是他們快樂還是我快樂?」他說,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很心安理得。他曾看過許多從鬼門關走過的病人,會振振有詞地說:以後要看開,要捨得,要放慢腳步。但轉個身之後,很快就忘了對自己的承諾。他分享自己的體會,快樂不是因為出名,「留名這事情我覺得一點都沒有意義,比如孫中山留了名,照片到處掛,可是人死就死了,他知道別人掛他的照片嗎?」快樂也不是因為賺多少錢,他分析:「比收入的話,當醫生絕對會後悔,所以心態要轉變,你認同自己,把刀開好,把病治好,唯一收穫就是有成就感。」他不愛買名牌,也沒有奢侈的休閒活動,最大的娛樂是點開YouTube聽聽英文老歌,許多人犒賞自己的長途旅行,也不在他的夢想清單上,「每個人幸福的定義不一樣,有些人想去南極玩,但我不想,跑去那裡受罪做什麼?」救治無數病患,魏崢曾開玩笑:「醫學常違背上帝的意旨,把該到天堂的人又留下來。」又說:「我擔心,醫師到了天堂的時候,上帝會跟我們算總帳。」儘管如此,他還是會做這樣的選擇,帶領著團隊,如同與生俱來的使命般,在有限的人生裡,努力為一個又一個心臟,創造續命的機會。原文:治療數萬顆心臟的體會!名醫魏崢的養生法:慢慢地吃,心安理得地活
-
2020-03-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澳洲也爆搶購潮 異地辦公網路恐難負荷
澳洲疫情升溫,禁止海外旅行。舒子榕與戴家瓏是住在墨爾本市中心中國城的台灣人。舒子榕說,澳洲文化以平常心看待所有事情,大家常說的一句話,「這就是澳洲,你要做什麼都可以」,亞洲臉孔在澳洲被歧視的狀況,也不像歐美嚴重。澳洲政府要求社交隔離要拉大至1.5公尺,大家一進辦公室便開玩笑,你離我太近啦,同事開始每天清潔桌面。衛生紙搶購潮也在澳洲上演。舒子榕表示,朋友衛生紙用完了,5時30分到超市外排隊等待營業。她上周末8時到超市,義大利麵、麵粉、罐頭、蔬菜等架上已經空空如也。舒子榕說,以往下班後採買,現在要中午午休要跑超市,否則東西被搶光。連主管都說如果需要提早兩三個小時下班採買,沒有問題,希望她有所準備。她覺得澳洲人雖然並未表現得很慌張,但大家都有為疫情做準備的心情,沒有特別聽聞周邊朋友想趕快返台。舒子榕的公司調查員工分配到的公務電腦是筆電或桌機,家中電腦是否有工作所需軟體,還要調查家裡網路是否寬頻,還是仍是ADSL。19日實施分組上班,A班到辦公室,B班就在家裡辦公,以落實同事與同事之間有1.5公尺的距離。戴家瓏說,墨爾本約1萬平方公里,基礎建設要做好很不容易,異地辦公,網路可能常常斷線,大家都有疑慮。許多協會也跳出來示警,網路恐怕無法支持大量民眾在家工作。
-
2020-03-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爆搶購潮 旅澳洲台人:主管主動關心採購了嗎?
澳洲疫情升溫,禁止海外旅行。舒子榕與戴家瓏是住在墨爾本市中心中國城的台灣人。舒子榕說,澳洲文化會以平常心看待所有事情,大家常說的一句話,這就是澳洲,你要做什麼都可以,亞洲臉孔在澳洲被歧視的狀況,也不像歐美嚴重。澳洲政府要求社交隔離要拉大至1.5公尺,大家一進辦公室便開玩笑,你離我太近啦,同事開始每天清潔桌面。衛生紙搶購潮也在澳洲上演。舒子榕表示,朋友因為衛生紙用完了必須補貨,5時30分到超市外排隊等待營業。她上周末8時到超市,義大利麵、麵粉、罐頭、蔬菜等架上已經空空如也。舒子榕說,以往是下班後採買,必須調整中午午休要跑一趟超市,否則東西被搶光。連主管都主動關心採購了嗎?如果需要提早兩三個小時下班採買,沒有問題,希望她有所準備。她覺得澳洲人雖然並未表現得很慌張,但大家都有為疫情做準備的心情,沒有特別聽聞周邊朋友想趕快返台。舒子榕的公司調查員工分配到的公務電腦是筆電或桌機,家中電腦是否有工作所需軟體,還要調查家裡網路是否寬頻,還是仍是ADSL。19日實施分組上班,A班到辦公室,B班就在家裡辦公,以落實同事與同事之間有1.5公尺的距離。戴家瓏說,墨爾本約1萬平方公里,基礎建設要做好很不容易,異地辦公,網路可能常常斷線,大家都有疑慮。許多協會也跳出來示警,網路恐怕無法支持大量民眾在家工作。
-
2020-03-21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王女士是一名泛焦慮症病人,原本長期在精神科就醫,病情穩定。自武漢肺炎疫情出現後,病情明顯惡化。除了擔心口罩及酒精不夠使用,也購買拋棄式手套以便出門時使用。2個月前剛從日本旅遊回國,最近只要輕微咳嗽就害怕自己是否染病,頻頻要求醫師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詹仁輝表示,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相關新聞幾乎攻占各類媒體版面。因病毒傳染力極強,部分患者甚至出現重症及死亡風險,為了避免被傳染,許多人都取消了旅遊行程,也減少親友間的聚會,外出也會戴上口罩,形成少見的景象。各國政府及團體紛紛宣布防疫政策,除了生活上的限制,人們的心理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例如:1. 不安及恐懼:手機上及社交媒體每天都能看到疫情相關新聞,令人恐慌,有人因此瘋狂購買口罩、酒精,深怕自己防護不足而染病,甚至也擔心家人出門的安全。2. 對未知的無助及挫折感:武漢肺炎疫情至今沒有緩和跡象,各行各業的營業額下滑,伴隨而來的股市及經濟震盪,也令投資人不知所措。3. 被隔絕及孤獨感:一般民眾減少了外出及聚會,接受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的人也被限制了活動處所,都會令人出現失去自由、孤獨感及被社會隔絕的感受。4.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染病後的病人及其家屬或照顧的醫療人員,可能會出現過度警覺、注意力不集中、作惡夢、逃避、疏離人群等症狀。5. 醫護人員的壓力:醫護人員如臨大敵,除了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院內感染,也要應付因防疫而增加的臨床工作、會議及行政工作。詹仁輝進一步說明,近期的精神科門診,有許多原本就患有焦慮、憂鬱、恐慌、失眠的病人表示病情加重,看到新聞後心情更加沮喪,平時也不敢出門,擔心接觸到感染源,非不得已要到醫院,也擔心碰觸到的物品是否附著病毒,洗手多次仍無法心安。目前因為尚未研發出對抗武漢病毒的疫苗跟治療性藥物,個人的健康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到公共場所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鼻已經是常識,但對於疫情引起的不安跟焦慮,民眾該如何自處?詹仁輝建議,對武漢肺炎要有正確的認識,雖然傳染力強,致死率約在0.5%至2%,但多數感染者皆為輕症甚至無症狀,且死亡個案偏向抵抗力不佳的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故一般民眾只要確實做好防護措施,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正常,維持運動習慣,增強身體免疫力,無需太過焦慮。若發現自己出現焦慮、胸悶、心悸等症狀,可以先嘗試轉換心情,減少追蹤新聞及社群媒體,從事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深海魚類、堅果類、維他命B群、雞蛋、優格,對增強免疫力及預防焦慮也有幫助。若發現對未來感到悲觀及缺乏信心,則可設定生活或工作上可達成的短期目標,讓自己產生成功的感受,增強自我效能。若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可考慮就醫,詢問專業意見。原本就有精神疾患的病人,若發現症狀加重,請勿自行增加藥物用量,應回門診詢問主治醫師,評估病情的變化,討論藥物是否需要調整或安排心理治療。(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疫情釀心理焦慮? 專家教你幾招穩定情緒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
2020-03-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這事總是有人要做...」醫師:大家很辛苦加油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胸腔外科醫師鄒冠全,一張負重印記的照片惹哭眾人爆紅,隨後他視訊受訪,提到因採檢輪班醫師不足,他選擇加入並參與8小時檢疫的心情,「防疫夥伴都很辛苦,我只是小螺絲釘...」希望大家一起為彼此加油,共度難關。雖然有穿防護裝備幫愛滋病患者開過刀的經驗 ,醫師鄒冠全說,穿著兩層防護衣連續工作8個小時還是頭一遭,而在桃園機場入境處採檢有新冠肺炎疑似症狀的旅客,「當然,還是會擔心」。鄒冠全昨天深夜值夜班時,在群組得知今晨5時到13時的採檢輪班醫師不足,便自告奮勇提前加入行列。原本他是排定下周。他們必須穿上內、外兩層防護衣,戴N95口罩、護目鏡及鞋套,全副武裝迎接被篩出必須接受採檢的旅客。一早是澳洲來的航班、之後是來自歐美洲航班,他略算共採了32分檢體。今天他在臉書打卡貼出一張兩頰與鼻梁都是N95口罩深深壓痕的自拍照,獲得近兩千人按讚,五百多人留言為他打氣、感謝他。他說,「大家都說辛苦了,其實我真的只是小螺絲釘」,從2月起這些檢疫工作就在進行了,其他防疫人員才是真正的辛苦。沒想到臉書貼文出來以後,獲得這麼多回響,手機訊息響到沒電。「在沒有航班入境的空檔,可脫下防護服,而且要感謝政府,給我們充足的資源,可以換新的一套,」他說,在資源不足的地方,這些拋棄式的防護衣可能要重覆使用。今晨結束醫院值班,直接趕到機場,鄒冠全形容自己滿身是汗,非常狼狽,一度不願意接受視訊訪問。鄒冠全說,決定支援防疫工作以後,他有告知家人,他們都擔心。他也先跟妻子告知,「等我回家,把洗衣籃放門口 ,讓我把衣服脫光了,直接衝進去洗澡」。要請妻子把全身的衣物拿去泡肥皂水,確保家人的健康。他的朋友中,也有人因為工作必須在這段期間前往海外,他說,希望大家不必去為難誰。請他們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好好在家檢疫不要亂跑,有症狀請打1922,就是對醫療人員的最大幫忙。
-
2020-03-20 科別.心臟血管
喝咖啡、過勞會誘發心悸?中醫分析11種原因教日常保養
有些人喝了咖啡或濃茶會覺得心跳加速,感到心臟撲通、撲通的跳,有些人會因為受到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響或意外事件的外力驚嚇,出現心跳過動的現象也有些人會因情緒不佳、過度疲勞,而覺得心中悸動,無法自主,這些都屬於傳統中醫或現代醫學所謂「心悸」的範疇。什麼是「心悸」?以中醫的觀點,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碧松指出,主要包括驚悸與怔忡,患者會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驚悸常會因為外來的刺激而誘發,病症發作迅速,病勢淺短怔忡則主要是內因所致,自覺心中驚惕,勞累過度時特別容易發作,病情較為深重,驚悸日久可能發展成為怔忡。黃碧松說明,現代醫學所謂的心律不整、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房顫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心包炎、心肌炎、心力衰竭、鬱血性心臟衰竭或是更年期症候群、精神官能症等,也都會出現心悸的症狀表現。心悸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病人自己覺得心跳劇烈,胸中不適,驚慌不安且不由自主。從心悸的各種不同證候看,黃碧松分析如下幾種:1、心氣不足:會出現心悸怔忡,覺得精神疲勞且無力,動得愈多便愈覺乏力,容易失眠多夢、頭暈冒汗且胸悶不適。常用的中藥以四參復脈湯、炙甘草湯、天王補心丹加黃耆與養心湯為主。2、心血不足:會出現心悸怔忡,覺得頭暈目眩,看起來面無血色且唇舌色淡。常用中藥如歸脾湯、聖愈湯等。3、心陽不振:會心悸胸悶,呼吸氣息短促,面色蒼白,身體四肢冰冷,冒汗且無力,舌苔淡白。適用瓜蔞薤白白酒渴和硃砂安神丸合方。4、心血瘀阻:會心悸不安且胸悶不適,不時心痛發作,或是出現嘴唇指甲青紫,而舌質紫暗或瘀斑此證候多見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心肌缺血患者。適用中藥為血府逐瘀湯、大黃蟅蟲丸、補陽還五湯。5、心神不寧、心無所主:會心悸怔忡,覺得心神不定,坐臥不安,睡得少但夢很多。適用中藥為甘麥大棗湯。6、痰擾心神:會心悸、胸悶,突然發作又突然停止,感到驚恐不安又煩燥,也會噁心嘔吐,失眠且多夢,痰多又口苦。適用中藥如溫膽湯加黃連,還有滌痰湯。7、脾腎陽虛、寒濕內盛:會心悸症忡,臉色蒼白,疲乏無力,動一動就會覺得喘,身體四肢冰冷,尿量少而有浮腫現象,舌體胖大。可見於器質性心臟病右心功能不全或慢速心率不整。適用的中藥為真武湯、補骨脂、附子理中湯加肉桂。8、心腎陽虛:心悸、呼吸氣息短促、冒汗、心胸悶痛、怕冷且四肢寒冷、倦怠無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多見於心功能不全。適用中藥為桂附八味丸、右歸丸、右歸飲、參附湯。9、心腎陰虛:心悸、心煩,因虛煩而無法入睡,睡得少卻多夢,頭暈耳鳴,兩頰顴骨處發紅,潮熱盜汗,半夜覺得口渴,尿色黃而大便乾,腰膝覺得痠軟,舌紅苔少。適用中藥為左歸丸和黃連阿膠湯合方。10、真陰虧損、虛陽浮越:心悸怔忡,煩躁悶動,潮熱盜汗、口乾舌燥、手足顫抖或濡動,偶有暈厥現象,精神萎頓或神情躁擾,覺得焦慮、恐懼。適用中藥為大定風珠與大劑量的生脈散。11、氣虛陽脫:此為重症,面色慘白,額頭大汗淋漓或汗如雨珠,兩眼向上看,神識昏蒙,四肢抽搐,氣息微弱。若是昏厥抽搐再三發作,歷久不消,應迅速送往急診室搶救。適合的中藥為參附龍牡湯、參附湯、獨參湯。不過,黃碧松強調,應由專業醫師針對證候診斷處方,患者不宜擅自濫用,但可自行在飲食方面應注意營養的攝取,宜多吃豆類、瘦肉、魚類、雞蛋與新鮮蔬果,蛋白質、維他命都應多量攝取此外,且以清淡、容易消化吸收者為主,最好少量多餐,並應忌吃辛辣、油膩或喝咖啡、濃茶等刺激性的東西,也應避開菸、酒等刺激物。而若是藥物引起的心悸問題,則須和主治醫師討論停藥或另選替代性藥品。最重要的是,平日應保持心情愉快,以避免受到情緒影響,並減少心悸的發作,加上適當的運動,像是散步、做伸展操、打太極拳、練氣功等,都是適合心悸患者的運動,有助於強化患者的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發作。延伸閱讀: 常心悸會得心臟病? 出現這種狀況千萬別不理 睡滿8小時還是累? 有這「症頭」代表你已經過勞了 
-
2020-03-20 橘世代.時尚橘
蘇慧倫澄清:沒有「不老神話」 每早喝1杯當保養
49歲的蘇慧倫近來推出全新專輯「面面」,雖然育有一子,但美貌不減當年,被網友推爆讚是「不老玉女」。對此她表示,地心引力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保養外表也沒有其他竅門,平常注重清潔、防曬、飲食加運動,關鍵因素還包含「心法」。她透露平常飲食不太克制,僅少碰澱粉、碳水化合物,維持每周重訓2次的習慣,「運動真的很重要!當你在運動的時候,細胞會有被活化的感覺」,所以她強烈推薦大家能夠挑選1個自己喜歡的運動,一來能夠之以恆,養成運動習慣讓身體保持活力。而她還有1個維持多年的習慣,固定每天早上喝500毫升的蜂蜜水,既能退火對皮膚也好,可以幫助體內環境和喉嚨。駐顏有術的她不忘呼籲充足睡眠的重要性,表明沒有不老神話,重點在於心境調整,要讓自己老得很漂亮,她說:「讓心情保持愉快,也可以試著從生活中尋找讓自己開心、打扮的服裝,像我就喜歡穿牛仔褲」,由心改變自然會有收穫。【「高顏值」女星都這樣保養!↘↘↘】。陶晶瑩步入半百「保養之道」 寧不賺錢也要早睡。52歲萬芳完全凍齡 保養最在乎「心」訣。跟月老戀愛 安心亞點精油為「甜蜜時光」加芬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3-20 科別.消化系統
新冠疫情引發壓力 小心胃食道逆流找上身
花蓮42歲陳姓女子無感冒症狀卻一直感覺喉嚨卡卡,經檢查並未發現有過敏、鼻涕逆流等症狀,轉往腸胃內科檢查竟發現原來是胃食道逆流。醫師表示,除了與飲食、生活作息相關,近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因過度擔心緊張造成壓力,引發腸胃道不適,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有明顯增加趨勢。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表示,近來胃食道逆流患者明顯增加,除常見的食道灼熱感、惡心、胃酸逆流等典型症狀外,胸悶、喉嚨卡卡、久咳不癒也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所造成,建議民眾應及早就醫,才能對症下藥。戎伯岩說,胃食道逆流跟飲食、生活作息、情緒甚至是體質都有關係,臨床上有些症狀會讓患者誤以為是胸腔或耳鼻喉科的疾病,最後轉往腸胃內科診治才發現是胃食道逆流所致,給予藥物治療及飲食調整後,病症才明顯改善。戎伯岩表示,因壓力引發胃食道逆流,不僅飯後經常嘔胃酸、頻打嗝,也有患者覺得喉嚨卡東西,非常不適。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治療上除藥物、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建議容易緊張且急性子的民眾應學習調整心情及放慢生活腳步,像是適度運動、聽輕音樂、與朋友相聚談心等,飲食上不過量,細嚼慢嚥,相信對於減緩胃食道逆流不適將有明顯改善。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可能會引發潰瘍,甚至有機會衍生為食道癌,因此不能輕忽。戎伯岩表示,部分民眾會自行至藥局購買胃散或是其他藥物服用,但有些腸胃疾病的症狀重疊,為避免延誤治療時機,一旦出現胃酸逆流、口苦、噁心、胸口灼熱、胸悶、喉嚨卡卡等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
2020-03-19 養生.聰明飲食
20歲後開始衰老!營養師推薦10種食物延緩大腦衰退
忙碌是現代人生活的基本模式,健忘更是忙碌下的產物。 近年研究指出,人類的腦細胞活性在20歲左右時達到顛峰,之後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和促進腦細胞活化的營養素,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加上現代人的壓力大,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維持好腦力、保有好記性,便成為另一種考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指出,壓力荷爾蒙會影響人體能量集中在肌肉與心肺,以強化身體對抗壓力的效能,減少腦細胞運轉,長久下來,更容易導致腦部海馬區萎縮,使得精神難以集中、記憶更加衰退。尤其忙碌生活讓現代人不重視三餐飲食,造成營養攝取不足或是偏差,加上缺乏運動等健康的生活模式,就會造成營養失衡,腦力因而流失得更快。均衡且多元的飲食內容,是維持好體力和好腦力的關鍵,而選擇對的食物的確可以調整情緒、改善記憶、增進專注力。洪若樸從營養師專業觀點,挑選10種能夠讓你吃出活力、減低壓力、增進記憶的好食物:1、香蕉:色胺酸香蕉的色胺酸(Tryptophan)含量多,色胺酸和維生素B是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能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合成分泌。血清素能夠刺激神經系統,緩解情緒,多吃含色胺酸的食物,不但可以增進腦力、變聰明,還能預防失眠、憂鬱或躁鬱等問題。2、牛奶:鈣、色胺酸牛奶含大量的鈣質,鈣的攝取可以讓神經興奮、活化,而牛奶也含色胺酸,可促進腦力發展、改善記性,色胺酸又稱為天然助眠劑,能夠安定神經幫助入睡,睡好覺才會有好腦力。3、核桃、芝麻: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色胺酸核桃、堅果類食物具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血管細胞更為柔軟,對神經傳導有助益,能活化腦細胞,讓人變聰明。建議可以適量吃不油炸的天然核桃,以形補形,有補腦的功效;另外,像是南瓜子、葵花子、芝麻等堅果類,更含有大量的色胺酸和維生素B群,都是健腦的好食材。4、南瓜:類胡蘿蔔素、鋅南瓜連皮帶籽吃,纖維多、熱量低,還含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作用,降低罹患心臟病的發生率,有益身體健康。尤其是南瓜中所含的鋅,有助於腦部發育,使大腦更加活躍,讓注意力和記憶力更集中。5、全麥麵包、全麥饅頭:不飽和脂肪酸常見全麥製成的食物有麵包、饅頭和麵條,全麥的纖維多,其中所含的胚芽油是很好的不飽和脂肪,富含維生素E,是抗氧化的重要來源,幫助腦細胞抗氧化,促進腦部活力。而碳水化合物則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使血糖、胰島素趨於穩定,讓情緒得以穩定,思緒就會變得更清晰。6、奇異果、柳橙:維生素C平時可多吃富含維生素C、水分高的水果,如奇異果、柳橙等,能緩解緊張的情緒,維持腦部的戰鬥力,是抗壓力的好食物。此外,維生素C對血液保護很重要,同時也是良好抗氧化劑。7、深海魚:EPA、DHA 、OMEGA-3魚油含有EPA、DHA,EPA不但對改善憂鬱症有效,因其對神經系統有助益,影響腦神經傳導,可以增加血清素分泌。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脂肪較柔軟,使細胞彈性好,對神經系統有助益,能幫助大腦皮質功能、記憶力等維持。 8、大蒜:維生素B群大蒜含大量的維生素B群,與能量的代謝有關。大蒜含維生素B1與葉酸,在腦神經傳導上是重要物質,能維持腦細胞的活動,也是抗壓力的來源;大蒜也含植物固醇,在油品中添加,可以抗膽固醇,又具有殺菌、抗氧化效用,同時有助心血管疾病的保健。9、綠色蔬菜:高纖、微量元素綠色蔬菜含纖維素、微量元素、維生素C,顏色越深、越鮮艷的綠色蔬菜,植化素多,營養價值高,對於活化腦細胞很有助益,尤其綠色蔬菜還含有鎂,鎂可以讓人神經鬆弛,不緊張、心情舒暢,記性自然就不會衰退得太快。10、茶:茶胺酸、茶多酚茶本身就是提醒飲料,含有茶胺酸,可以調節腦波,抵消茶中含有的茶鹼和咖啡因的作用;另外,茶還含有豐富的植物性營養素──茶多酚,具抗氧化效果,可以降低氧化壓力,讓頭腦保持清醒,維持好腦力。延伸閱讀: 常忘東忘西、記性差? 可能是大腦缺少這7種營養素 年紀越大腦力越差? 日常這10件小事都在悄悄破壞腦力
-
2020-03-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得新冠肺炎會不會死,免疫力決定!具體5招提升你的免疫力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世界各地爆發開來,全球確診案例已逾18萬名,死亡人數突破7000人。另一方面,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季節性的流感目前也在蔓延中,根據衛福部的資訊,本流感季自2019/10/1日起,至今累計已有超過1000例重症患者,約有60例死亡,死亡病患中有99%是沒有接種疫苗的。因此在新冠肺炎的疫苗上市前,自體免疫力的強弱將會是你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鍵。人類的免疫系統會隨著年紀的老化而減弱,有人說:身體的免疫力在20歲時達到巔峰,當到40歲時,只剩下原來的一半,到了70歲時只剩下顛峰期的1/10。我不知道這是出自哪裡的論述,但若是以人體中的一個重要免疫器官(胸腺)的興衰史來看,確實是有這樣的趨勢,出生時胸腺重10~15克,青春期時發育到30~40克,到中年40歲過後,大約只重10克,且胸腺激素分泌停止,到了70歲時,胸腺已經完全萎縮。我們身體抵抗病菌的國軍部隊就是免疫細胞,他們包括一般部隊(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等)和將軍+特種部隊(將軍叫T細胞,特種部隊叫B細胞,統稱淋巴細胞)。眾所周知,胸腺就是專門訓練T細胞的地方,也可以稱為是將軍訓練中心。而胸腺激素不僅可以讓T細胞分化成熟,成為一名能征善戰的將軍外,也可以誘導B細胞成熟,成為一支非常好的特種部隊(如砲兵飛彈部隊以及武器研發單位)。所以當胸腺萎縮後(年老後),想當然爾,免疫細胞的戰力一定是會下降的。201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從1068位健康人身上(18~80歲),抽取周邊血液分析後發現,健康老年人血液中一般免疫部隊雖然勉強維持一定的數目,但是年輕力壯的將軍數目(naïve CD4+ and CD8+ T Cell)則是顯著的減少,同時負責情報蒐集的將軍數目也是越來越少(loss of CD28 expression on T cell),這就會使得我們的免疫系統不能及時警覺、識別和清除外界入侵身體的病毒和細菌(情報不及時加上沒有年輕的將軍),導致身體遭受到病菌的傷害 (註1)。圖1中列出不同年齡層得到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40歲以下的人,由於免疫力依然OK,死亡率一直在0.2%以下,到了50歲後就開始變成兩倍,到達0.4%。最明顯的是,從50歲以上,死亡率就隨著年齡的增加成倍數的增長,速度驚人,幾乎每增加10歲,都是以3倍死亡率在成長,到達80歲時,死亡率已經接近22%,當然整體平均死亡率仍然是2~3%之間,免疫力明顯和死亡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圖2A中可以看出,60位病人從入院後,就嚴密追蹤血液中淋巴球比例的變化情形,正常人的比例應該在20%以上,而圖中可以明顯看出中等症狀以下的病人(40位) ,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幾乎都維持在20%以上,顯示出免疫系統完全沒有被新冠病毒所擊垮。另外有一些病人的血中淋巴球比例會下降到20%以下,但仍能維持在5%以上時,這類病人雖然會演變成重症,但他們最後依然可以戰勝病毒康復出院(15位),而且出院前,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又可以重新回到20%以上,表示雖然戰況慘烈,曾經有一度將軍們犧牲到接近5%,但最後援兵趕到,大獲全勝,康復出院。但是也有不幸的15位病人,他們的淋巴球比例低於5%,變成危重症的病人(進入加護病房),如果當所有將軍全部戰死後,也沒有盼到援軍 ,這時候血中淋巴球比例降到幾乎為零,病人就可能不幸去世。圖2B是大陸中部戰區總醫院譚力教授總結,如果病人得病後10~12天是一個重要關鍵點,如果血液中淋巴球能夠維持在20%以上,那麼這個病人應該不會惡化到必須進入加護病房,同時可以逐漸康復出院。但是如果是已經低於20%,那就是進入了病毒和免疫大軍的殊死戰,因此,這類病人在得病後的第17~19天,再測一次血液中淋巴球比例,如果還能夠維持在5%以上時,就表示免疫系統的基本戰力仍能維持,最後可以康復出院。但如果連基本戰力都無法維持的話(淋巴球比例降到5%以下),這些病人康復出院的機率是極低的。當然這中間醫院的醫療系統也會發揮重要的關鍵力量,例如使用抗病毒藥物等等。》潘懷宗/2019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沒有藥醫?知道了免疫力和生死存亡存在著緊密相關性後,我們該如何提升免疫力呢?潘老師新書中《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提及的養生六件事裡面的中間四件事(扣除第一件事,健康與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第六件事,定期完整不過當的健康檢查),就是提升免疫力的四大招,這四件事是:規律且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睡眠、維持快樂的心情、聰明的運動、和正確的飲食。只要能夠盡量去做,一定能夠提升免疫力。當然,讀者一定會想要問: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沒有甚麼小撇步?答案是:在安全、無害、不傷財的情況下,潘老師同意加入第五招:適量補充保健品。1、維生素C:常常有人說維生素C可以預防流感,甚至可以讓流感快快好,從嚴格醫學角度看確實沒有得到證明,但根據有趣的實驗結果發現,像美國祖母的雞湯或上班族認為的維生素C,都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生病的天數2-3日,科學家認為是心理作用生效,當你認為有用時,他就真的有點用,非常有趣。因此,值此新冠肺炎流行時,補充一些維生素C,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食物中最大來源是水果,因為蔬菜在台灣人來說,大部分熟吃,所以攝取量不多,大家只要適當攝取水果(絕不可以超標,否則會變成糖吃太多,反而降低免疫力)。至於適量補充市售維生素C也可以,但因為每次腸胃道吸收的量有限,一次吞100mg,吸收90%,若一次吞1000mg,僅能吸收50%,因此比較好的補充方法為多次小劑量補充,比一次大劑量來得好。另外若有腎結石體質的人,每天不要補充超過2000mg。2、維生素D:根據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 IU),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 IU)。人類皮膚曬太陽後,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和身體的免疫力非常有關係。 如果要有強的免疫力,身體內就要又足夠的維生素D,因此有空出去曬曬太陽,就是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天然食物含維生素D的量很少,主要還是要靠曬太陽,不然就是補充市售的維生素D,我每天也是補充1000IU的滴劑來保養。3、利用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大陸國家衛健委所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裡面{治療}章節內,特別針對重症病患的其他治療中提及: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顯見益生菌的補充非常重要,一般日常生活中,可以吃天然發酵食物:優格、納豆、韓式泡菜等等。也可以吃益菌生(讓益生菌成長的食物),也就是膳食纖維:海藻類食物外頭黏黏的物質、秋葵裡面黏黏的物質、木耳等等,當然像是山藥黏黏的物質也可以,不過它是屬於飯類,不像其它是蔬菜,吃起來比較不會發胖。若是補充市售益生菌產品,也非常好,我自己也是天天補充。4、喝點茶:茶湯依照顏色,概分為五種,它們是紅、黃、綠、白、黑,各有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地與茶葉名稱,在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十大名茶,科學家研究綠茶最多,紅茶次之,其他顏色的茶就比較少研究了。茶葉裏含有茶多酚(含量約為茶葉乾重的30%),而兒茶素是茶多酚中的重要成分,綠茶中較多。其它顏色的茶,在製作過程中兒茶素會降低,但會形成茶黃素(Theaflavins) 或茶紅素(Thearubigins)。雖然其中兒茶素含量較綠茶少,卻仍具有相當好的抗氧化功效,因此,養生效果各種顏色的茶都不錯,並非只有綠茶。喝紅茶,也有茶黃素可抗冠狀病毒喔!只要能做到上述五大招,相信你就能擁有超強的免疫力,但是,潘老師仍然要提醒你,想要免於新冠肺炎的感染,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以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喔! 【註1】Qin et al. Aging of immune system: Immune signature from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in 1068 healthy adults, Aging 2016(8): 848-859.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引爆衛生紙之亂 心理學家:瘋買成了定心丸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升溫,引發恐慌性購買,愈來愈多消費者瘋搶民生用品,心理學家認為,疫情讓人不知所措,而滿足掌控慾的「瘋買」行為成了人們的定心丸。法新社報導,從美國、法國到澳洲超市,原本擺著衛生紙的架上空空如也。專家表示,這種搶購行為涉及「賽局理論」,假如每個人僅購買自己所需,就不會出現物資短缺現象。倘若某些人開始恐慌性購買,最理想的策略就是跟風,以確保自己手邊有綽綽有餘的庫存。然而,這並不能完全解釋疫情引發「衛生紙之亂」的原因。衛生紙既無法讓人免受病毒感染,也沒見到消費者如瘋搶衛生紙般地囤積罐頭食品等重要物資,因此顯然還有其他層面可探討。●視覺衝擊與社群媒體推波助瀾「大流行病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Pandemics)作者泰勒(Steven Taylor)說:「我認為,這樣的場景在社群媒體流傳的戲劇性畫面中可能特別顯眼,因為搶購現象顯而易見,衛生紙包裝又與其他商品不同,買到讓人覺得有安心感。」這位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Columbia)的精神病學教授說:「人們認為自己必須做點什麼,讓自己和家人獲得安全,因為除了洗手和自我隔離,大家還能做什麼?」●心理作用泰勒提出的另一項理論則是基於演化角度,我們會迴避令人反感的事物,而這種心情會在人們感受到染病風險時加劇。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泰勒指出這種心理作用是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一種不想錯過的概念。他說:「輸了100元比贏了100元更令人難受。如果我們之後發現需要衛生紙,而在我們有機會買到時沒有出手,我們真的會覺得很糟。」「因此,我認為這是他們鎖定衛生紙的原因之一,因為這是規避厭惡感受的方式。」●滿足掌控欲經濟學家也認為,人們可能偏好將相對容易解決的小風險降為零,勝過付出更多代價降低更多大風險,這就是所謂的零風險偏誤(Zero-risk Bias)。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Anglia)衛生經濟學家包凱利(Farasat Bokhari)說:「我的猜測是人們希望在有限預算下滿足掌控慾。」他說:「於是我們選擇購買一些能夠囤積的便宜物品,內心想著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價格較昂貴且有必要囤貨的物品或許是防腐食品,但是,如果不愛吃冷凍餐點、罐頭食品和拉麵,假使最糟糕的事情沒有發生,最終可能得為被扔掉的東西支付大筆帳單。泰勒說,我們如今見到的許多行為,過去也曾出現在大流行病爆發時期,包括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這波疫情導致近70萬美國人喪命,驚慌失措的人們當時也曾湧入商店和藥局搶購物資。
-
2020-03-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何時緩沒人知 醫師「6要4不」教你自保
從一月開始,新冠肺炎的疫情不斷變化,更慘的是,消息都指向疫情繼續延燒,沒有緩和的樣子。對許多人的生活而言,這樣的疫情已經造成恐慌,不過,我們還是要認知到幾件事情。第一,生活本來就不可能零風險;第二,過度恐慌無濟於事;第三,我們只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好準備。所以我們可以再來想想自己該做哪些事情:● 相信大家已經都知道多洗手的重要性了。請務必記得用肥皂洗手,每次至少洗20秒,一天多洗個幾次。尤其是「用餐前」,「上廁所後」,「擤鼻涕後」,「咳嗽後」等時間點都務必洗手!不要拿紙巾擦一擦而已。其實這陣子大家多洗手之後,連得到流感的患者人數都變少了呢!● 了解新冠肺炎的症狀是發燒、咳嗽、喘,如果有這些症狀,請不要亂跑,請到醫院就診。如果不確定哪些醫院能提供服務,可以先以電話聯繫衛生所、衛生局來獲取就醫資訊。 ● 中老年人盡量減少出入公眾場合,尤其本身帶有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肺阻塞、腎臟病、肝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最好是待在家就好。● 維持家庭清潔會有一定的好處,所以請定期打掃家裡。● 假使想要到大賣場採購,可以一次買多一點,以減少採購頻率,另外在家可備足民生基本品,以及大約兩星期的糧食,萬一真的需要自主隔離時也還有足夠的物資。● 在家怕無聊的話,可以準備書籍、樂器、電動、電影、電視劇、或繪畫手工藝材料,讓自己能在艱難時刻轉換心情。哪些事情最好不要做,或者是要多注意呢?◆ 首先是不要手賤。也就是說,不要沒事摸臉、揉眼睛、摸鼻子嘴巴,這些動作都會幫助病毒進入身體。◆ 不要亂跑,尤其盡量不要出發到疫區遊玩,像中國、南韓、義大利、日本、伊朗等國現在都不適合當作旅遊點了,千萬不要為了搶便宜,或是為了捨不得已經付的旅費,就讓自己健康冒更大的風險。◆ 懷疑自己有症狀時,不要搭乘捷運、公車、火車、高鐵、或計程車。可以先與當地衛生機關聯絡,看要到哪裡就醫,並用自家車出發至醫療機構。◆ 不要亂瘋搶物資或在網路上亂傳謠言。每天的新聞真的是會讓大家非常緊張沒錯,不過,再怎麼說,生活都要過下去,恐慌也沒有用,請跟隨政府防疫腳步即可。原文:疫情當頭,你可以這樣做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3-15 養生.抗老養生
優雅一生的秘訣!最美麗主持人白嘉莉:不罵人,是修養也是保養
民國60年代曾經是全台灣最知名、有「最美麗主持人」之稱的白嘉莉回來了!在遠嫁印尼40多年後將過往日記整理出書《白嘉莉 回眸》,記錄了從成長、工作至婚姻的點滴回憶與優雅的生活之道。一直被稱為「最美麗的主持人」,白嘉莉,體認到生命的美麗是什麼?要用變化的自己,才能面對變化的世界1949年出生的白嘉莉,有著戲劇化的人生,父母感情不睦卻仍對女兒疼愛有加,因熱愛表演16歲加入軍中的藍天康樂團,接著成為中央酒店報幕員,年僅19就成為台視最知名主持人。她在最紅的時刻,民國66年她突然宣布與印尼富商黃雙安結婚,迅速而全面地離開台灣演藝圈。遠嫁異國,不僅要努力適應全然不同的文化與生活,更要面對丈夫事業忙碌常常不在的寂寞時光,白嘉莉有過一段艱難的掙扎,如何保持婚姻和諧?她的回答有著老派的優雅:「要禮讓」。「夫妻相處要保鮮,就是要能讓,自己培養興趣與重心也很重要。」黃雙安事業忙碌,能陪伴的時間少。她在連一份中文報紙都看不到、舉目無親的印尼,畫畫就是最好的心靈陪伴。「一旦拿起畫筆就忘掉煩惱。」她說。白嘉莉就地取材,畫冊裡充滿了美麗的花,「亞熱帶地區原本就是個大花園,有著各種鮮豔花朵!」她說最愛的花叫做「嘉德麗雅蘭」,因這花裡有著她的名字。看到美的事物,心靈就能平靜。另一項讓她獲益良多的是旅行的習慣。白嘉莉在台視當主持人時就以口齒伶俐著稱,日後學習英語、印尼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日語也都相當輕鬆,除了天生語言天分,她認為到處旅行是學習快速的原因之一。白嘉莉說,世界一直在變,「用一直變化的自己,來面對一直變化的世界」是最好對策,也她這麼多年來不管遭遇任何困難都能良好調適的祕訣。不罵人的藝術:不強求所缺,但要珍惜擁有的白嘉莉婚後的另一個學習,是不強求。新書中透露,原本一直很想要小孩的她,婚後才知黃雙安已有孩子,所以早已結紮。這麼重大的事項,白嘉莉該如何諒解並仍與夫婿同行?白嘉莉選擇了釋懷:「我發現不論是親人、子女、朋友,若是沒有緣分,一切強求不來。」她重新樂觀起來,面對無法強求的命運,她所能做的是將丈夫之前生的孩子視如己出,至今雙方仍常來往關係良好。「連牙齒都會咬到舌頭,何況是夫妻。」因著她的心寬,處理夫妻衝突,白嘉莉有著高情商的智慧。她有個一般人最難做到的優勢是:「不會罵人」。她說,天生無法說出難聽的話,往往憤怒時不知怎麼辦,也因為如此,往往讓怒氣當下有不少緩衝時間,反而能讓人變冷靜,避免許多更大的衝突發生。例如,某次2人有些小衝突,先生氣得摔門而出,向來不懂怎麼罵人的她只能呆坐原地,不一會兒先生回來跟她道歉,她笑著答:「其實我覺得你剛摔門的動作滿帥的!不過,下次要摔之前,請先把我們家天花板上的水晶燈鎖牢一點。」她用幽默的方式,諷刺剛剛摔門力道過大,就化解衝突。經過幾番考驗,夫妻更能交心,白嘉莉領悟既然彼此就是此生唯一牽掛,不如就好好珍惜所有能相處的時間。克服困難要靠自己:喪偶哀慟,要學會轉移如何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有時需少計較,多付出。黃雙安為生意時常奔波在外,白嘉莉為了讓先生在家中也能享受美食,努力學做菜,她每到一家合意的餐廳一定請教主廚作法,四處收集菜譜。在這過程中,養成了一手好手藝!而因著她悉心照顧,原本被醫生宣布罹患肝癌、所餘生命不會超過半年的黃雙安,一路平安健康地多活了18年。「所以他在的每一天,我都當成是賺來的,給他全部我的愛。到現在我都常常勸朋友,不管遇到什麼事,自己調整,克服困難只能靠自己。」也因為如此鶼鰈情深,民國107年黃雙安卻因感染肺炎驟逝時,白嘉莉著實難以接受。相伴41年後頓失所依,她是怎麼走過來的?「之後的日子,恍恍惚惚又充滿了恐懼,獨自一人的時候,會不停地流眼淚。」於是她開始在朋友的陪伴下馬不停蹄地旅行,首先是跟著教友前往以色列,再來去澳洲、美國與親友相聚,她認為這些雖然都是表面的心情轉移,但「只要有一點轉移,都是好的!」白嘉莉認為,熟年喪偶的療癒過程,需要有親朋好友的協助,儘量走出去拓展出新的生活空間,並找到自己真正的愛好使心靈安定。對美麗的定義: 在每個階段,把每件事都認真做好白嘉莉年過70,卻依舊美麗高貴,儀姿挺拔,常人會問她如何保養?白嘉莉笑說,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保養,唯一秘方是早起運動,她一直維持自制且良好的生活習慣,早上5點就起床,6點打高爾夫,維持著固定的生活節奏;平日則畫畫閱讀,替心靈養身。人人都稱她是「最美麗的主持人」,問她自己對美麗的定義,她的回答是:「女人每個年齡,都有不同的美好,在每個階段,把每一件事情都認真做得更好,就是美麗了。」回想白嘉莉的人生階段,作為主持人,她稱職努力,成為台灣的一代風範;作為妻子,她學習包容付出,陪伴先生走完人生最後的路。作為「最美麗的主持人」,用她自己的定義,亦當之無愧!原文:優雅一生的秘訣!最美麗主持人白嘉莉:不罵人,是修養也是保養
-
2020-03-14 癌症.抗癌新知
不要小感冒就吃藥!癌末重生首爾大學醫院院長:預防癌症該有的5個生活習慣
五大防癌守則一般人知道的其中一項癌症常識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有痊癒的可能。」這句話完全正確,尤其是韓國人最常見的胃癌,若初期接受治療,有95%的存活率。換句話說,現在癌症治療的成功與否,在於「是否可提早發現、盡快治療」,但實際上想要發現初期癌症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有人或許會說只要定期接受檢查不就好了嗎?但不是每6個月或一年進行定期檢查,就能100%發現癌症,也有人雖然都有定期進行癌症檢查,還是被診斷出得了癌症末期。再加上一般人都認為自己身體沒什麼異狀,不會一年接受一、兩次精密的醫療保險檢查。由於這些現實狀況,加上癌症本身的特性,使得人們不易在初期階段發現癌症。首先,大部分的癌症在初期都沒有自覺症狀,很多人因為某天突然感到身體出現異常到醫院檢查時,癌症都已潛伏一段時間了。另外,就算是在擁有設備先進的醫院裡服務、經驗豐富、又有實力的醫生,也要腫瘤大小大於5到10公釐,才能辨識或診斷出來。此時,發現的腫瘤很難說是早期發現,腫瘤長到10公釐時,從原本一個癌細胞可分裂30次來計算,等於大約已經增加了10億個癌細胞。就許多研究報告來看,儘管腫瘤只有10公釐,卻明顯已經有70%以上的機率為轉移狀態。美國MD安德森醫院,不把癌症初期病患看成有90%機率可以醫好的病人,只要經判定罹患癌症,便把病人視為「全身罹病」的理由就在這裡。那麼,我們對癌症難道就完全束手無策嗎?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生活,深怕癌症找上自己嗎?現在許多醫生都在針對這些問題做各方面的研究。如果癌症不容易在初期診斷出來,一旦發病又將難以治療的話,「是不是一開始就應該先遠離會致癌的條件呢?」醫生們努力探討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可惜的是,至今為止還沒有確切的癌症預防方法,只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最好的。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100%預防癌症的標準答案,但還是有幾項預防癌症的基本原則。第一 先動手清理冰箱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吃過所謂的抗癌食品。去烤肉店吃烤肉時會說:「聽說吃這個不會得癌症。」然後,一手夾起大蒜,放進包好的烤肉裡,這就是韓國人的面貌。也會到處尋找像蔬菜汁、大蒜汁,這類聽說可預防癌症的食品。我生病後,身邊一時間充斥了抗癌食品,所有的人都一副擔心自己某天起床就會得到癌症的樣子。聽說其中有一位親戚到市場購買大蒜汁,早晚各一包由大蒜和各種蔬菜製成的汁液,把它當水一樣喝,據說下訂的量多到連小型冰箱都快裝不下了。生病的我雖然沒有說任何話,但內心悶得要命。不知道從哪裡而來,沒有出產地的不明大蒜,加上沒有用自己眼睛確認過的蔬菜,就這樣攪和榨成汁後放到人工包裝的容器內,然後在冰箱放了快3個月後再喝掉?不論是包裝的濃縮液、製成錠劑的藥品,都已經不是食物原本的面貌,以人工方式製作成了別的形態,有可能加入防腐劑防止變質,甚至添加化學成分處理,這些都無法避免。最大的問題是材料的出處標示不清,不是說中國產的農產品對身體有害,是因為當它運送到我們面前時,已經添加了許多會傷害人體的防腐劑。當聽到親戚在喝大蒜汁時我心裡有個疑問:「塞滿這些抗癌食品的冰箱裡會是什麼樣子?」用塑膠袋包著的各種火腿、充滿許多色素的飲料、過度漂白的太白粉、過期3、4天打開過的麵包、好幾瓶打好的大蒜、不知放了多久的陳年小菜……等。我當下就跟告訴我那位親戚消息的妻子說:「請他先把冰箱大掃除一番,再去找大蒜汁吧。」預防癌症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學習並活出自然的原理」,這也是能阻止細胞突變的最基本生活態度,吃東西時最好能找優質且自然的東西。這裡所說的優質食物是指「最接近自然狀態的東西」,如不使用化學肥料,以有機方式栽培的農作物或沒有任何添加物的食品。遭化學物質汙染或添加不自然的成分,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這些物質凝聚在體內無法排出,久而久之就會讓身體出現異狀。最好不要讓食物連續放在冰箱好幾天,因為食物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質,越接近自然狀態的物品,變質的速度就越快,最理想的抗癌飲食是趁新鮮時吃完未加工的食品。如果有時間和經濟的餘裕找抗癌食品,就先從查看冰箱開始吧。看著家裡人數不多,卻塞得滿滿的冰箱,一定能了解到一些東西。包含各種加工食品、冷凍食品、丟掉可惜的小菜在內,把冰箱裡擺很久、含有添加物的東西果敢地丟掉吧!冰箱內的空位越多,飯桌上的菜色也就越自然、新鮮,也就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第二 做適合自己的運動現代人運動不足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也有人相當注重運動,甚至還出現了運動後流汗能排出體內致癌因子的學說。先不論這個學說的真實性,運動確實是維持健康生活的必需條件,可是太多人對運動的關心,大過於運動主要的意義,很多人不是為了健康而運動,是為了運動而運動。我現在為了防止癌症復發也會運動。我的運動只是邊打高爾夫,邊慢慢地在草坪上走動,很多人會覺得這樣哪算運動,但我可以自信地說這是最好的運動,因為我自己有看出效果。如果要我在廣大的草地上跑步運動,或是在高爾夫練習場打一箱箱的球,現在的我肯定無法做到,就算勉強去做,反而會使肌肉僵硬、身體痠痛,這樣不叫有運動效果,而是無謂地浪費體力。先拋開預防癌症的運動要「忍耐辛苦,努力流汗」,這種既有觀念改掉運動越多對身體越好的偏見。不是要你隨便敷衍地運動,而是這項運動必須適當地維持自己的身體均衡,並愉快地進行。因此適當的運動依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興趣而有所不同。20幾歲的健康男性想脫離肥胖,每天上健身房也不會累,因為他有充分的體力並能樂在其中,但若4、50多歲的上班族,選擇每天1、2個小時以從沒跑過的慢跑來消除身體的疲倦,如此勉強自己不僅沒有運動效果,也會因過勞而令健康受損。各位不妨可以從自己能輕鬆享受的事情中,尋找可以當作運動的活動,並不斷維持愉快的念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體力,此時再提升運動的時間和強度也不遲。癌症發病大多和生活方式有關,若跳脫健康平凡,偏向不當或人工的生活時,罹患癌症的機率往往會變高。在注重運動效果前,應該先煩惱它是否有副作用,或會帶來精神上的壓力,別忘了,在基本的生活方式中找出適合的運動才有效果。第三 服用藥物要斟酌現在因卡介苗(BCG)接種普及,結核病的發生率降低,但1950年前,人類對結核病可是一點預防措施都沒有,很多人常會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遭到結核菌入侵,這時為了尋找是否有結核免疫而施行的方法,叫曼托(Mantaux)測試。所謂的曼托測試是先在手臂上注射可檢測結核菌是否進入體內的針劑,沒有感染結核病菌的人,注射後不會出現任何變化;而遭結核病菌感染的人,注射後該處會立刻腫得又紅又大,當時測試的結果中有80%至85%的測試者呈陽性反應,不管是沒吃過藥或沒注射過針劑的人,5名中就有4名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感染結核後擁有了免疫力。人們體內有和病菌對抗的力量及自我治癒的能力,像跌倒後傷口會自己癒合,拉肚子一、兩天後會痊癒,或藉由短暫的睡眠就能消除疲勞等,這些都是人體自我治癒的能力,靠著這些能力,我們度過了幾萬年間的許多疾病和災害,這項能力要靠平常的自然生活才能維持。但科技文明的發達、醫學卓越的進步,逐漸讓人類數萬年間的免疫力或自我治癒力消失。近來,許多人只要有一點小咳嗽就會到藥局或醫院看病,數百年前沒有感冒藥或退燒藥我們也都能撐過,但現在只要不吃藥,就大驚小怪得好像感冒不會好一樣。肚子痛就吃腸胃藥、便祕就吃通腸藥,這些藥物會降低人體的自我治癒力,原本會自己增加抵抗力對抗外來刺激的身體,卻因藥物而變得遲鈍。亂用藥物會破壞生理節奏,降低人體免疫力或治癒力。癌症也是一樣的道理,從正常細胞突變成的癌細胞,在我們體內一定潛伏了一段時間,當潛伏後要現身時,唯一能阻擋它的就是我們的免疫系統,雖然不能全部阻擋,但體內的免疫系統越強,就越能減少發病的機率。我雖然是個醫生,卻不喜歡藥物,家裡的常備藥物就只有退燒藥。在三個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也沒讓她們吃過任何感冒藥,雖然會有需要吃藥的時候,但過量食用只是百害無一利。我認為我接受化療後有這麼顯著的效果,是因為平常沒有吃藥的習慣和我的生活態度所致。不僅僅是為了預防癌症,想經營健康的人生就不該使用任何藥物,吃藥前一定要先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第四 愉快進食是最好的良藥突然想起不久前,在網路上看到一位癌症病患妻子所寫的內容。那位丈夫被診斷出得了胃癌第二期,手術結束後,家裡的菜色有了大改變。原本家人愛吃的辣湯很久都沒出現在餐桌上,連泡菜也都盡量醃漬得很清淡;聽說動物脂肪對身體不好,所以妻子乾脆連肉類都不煮了,但家人間的相處狀況卻越來越不好。手術後恢復良好、返回職場工作的丈夫因自己還被視為病患而生氣、孩子們則是在壓力之下似乎也快被逼到有癌症,家人的不滿逐漸升高,妻子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她認為由於丈夫平常就喜歡刺激性的飲食,所以得了胃癌,不應該再繼續這種不好的飲食習慣,加上孩子們像丈夫一樣喜歡吃肉、辣的食物,讓她不知該如何是好。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因為對癌症有所利弊而選擇吃的食物呢?不論是對癌症或其他疾病,蔬菜都是極有幫助的,這是我們一直以來聽到的話。此外,也必須改掉喜歡吃辣的、鹹的等刺激性食物的飲食習慣。那麼,只吃蔬菜的人就不會罹患癌症了嗎?一生都不碰肉、不吃肉的和尚、尼姑能保證不會得到癌症嗎?不吃辛辣食物的日本人,胃癌發生率卻很高的原因在哪裡呢?1999年美國醫學團體協議發表了<美國人綜合飲食方針>,原先每個協會設立的方針都有所不同,很容易讓病患或一般人混淆,因此美國國立衛生局統合各領域專家後,立下新的飲食方針,主要以預防4大成人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癌症的飲食為方向。第一條飲食方針就是「均衡飲食」,不可以挑食,要均衡地吃東西,再來則是少鹽、多蔬果、少攝取脂肪等,對特定食物進行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攝取均衡的食物。如果喜歡吃辛辣食物的人,每一餐的食物都要加三匙辣椒醬,一定會出問題;單吃一種食物,例如一天三餐不吃飯,只吃烤到焦黑的肉,就算原本健康的人也會吃出問題來。只要不是這麼極端的飲食方法,每次吃東西時都有顧慮到營養均衡的話,也能夠預防癌症。反倒是一般人為了預防癌症,一整天固執地只吃蔬菜,不僅破壞均衡,長期下來也會累積不少壓力。想吃肉時就吃肉,記得也要和蔬菜一起吃,若是擔心堆積膽固醇或脂肪的話,調整飲食並加上運動就可以了。食物不要超過過度辛辣或過度鹹的範圍,愉快地享用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愉悅地進食可說是最好的良藥。第五 遠離致癌因子現代醫學一直以來最積極研究的領域就是癌症,其中主要都是在研究致癌因子,也就是探討何種情況會引發癌症。目前為止,最確定的致癌因子是我們常看到的香菸,迄今,臨床上發生癌症的主因有1/3以上都是因為香菸。香菸中有3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數十種含有致癌的成分。當然,不是不抽菸就不會得癌症,常見到許多沒抽過菸的家庭主婦,卻發現自己得到肺癌的案例。但是,有研究報告指出,一天抽一包菸的人比不抽菸的人,罹癌率高出4倍,因此戒菸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遠離癌症的捷徑。常和香菸相提並論的物品就是酒類,其實酒精成分並非致癌因子,但它是幫助許多致癌物質作用的角色,可刺激活化致癌因子。我不是要大家因此滴酒不沾,像我雖然不愛喝酒,偶爾也會小酌,只要不是每天喝得酩酊大醉,而是心情愉快時小酌一、兩杯,對精神健康就不會有壞處。肥胖也是導致癌症的原因之一。人們常覺得吃好的食物就對健康有益,殊不知飲食過量和均衡飲食不同。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對現代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認為吃點好的應該不會有任何危險的想法很常就會觸發致癌因子。再來,一定要記住,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清潔雙手,規律地清洗全身,將周圍生活環境打掃清潔,也能降低癌症發病率。最後要說的是性生活,研究證實,不健全的性生活會增加生殖系統的罹癌率。因丈夫外遇而讓妻子罹患癌症,或自己也罹患癌症的例子一再發生。各位應該都能理解上述所提的內容,實際上罹患癌症的危險發病因子就是超出我們日常生活的所有東西,換句話說,健全的生活也就是可以預防癌症的方法。平凡又合宜的生活可以讓你遠離致癌因子,大家只要回顧自己的生活,即使不是前面所提,有哪些致癌因子也是顯而易見吧?各位不妨先找出這些因素,腦袋裡浮現的致癌因子,可能會因人而異,找出並改掉自己身邊最微小的致癌因子,才能預防癌症。延伸閱讀被醫生宣判剩下4個月,他卻活過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5守則書籍簡介 超越5%存活率,我活過了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治癒之路암과 싸우지말고 친구가 돼라作者: 韓萬青原文作者:한만청譯者:陳馨祈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4/04/30語言:繁體中文作者簡介/韓萬青1934年生,首爾大學名譽教授、前首爾大學醫院院長。畢業於首爾大學醫學院,並獲得首爾大學醫學博士。曾赴美國哈佛醫學大學進修三年。在擔任首爾大學醫院院長時,以「研究為重,病人為重」的概念改革,並制定體系化的服務系統,為韓國最早加入北美、日本、歐洲放射線醫學會的榮譽會員,將韓國影像醫學提升至國際水準。1998年初在肝臟發現了超過十四公分的惡性腫瘤,診斷過後被判定只剩下四個月的時間可活。選擇接受肝右葉切除手術。1998年切除癌症腫瘤兩個月後,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醫生宣判存活率不到5%以堅定的意志展開五個多月的化學治療。如今,年屆80歲,戰勝癌症十數年,仍維持健康的身體,積極地出席演講活動和培訓,為癌症病患們增加許多希望。韓萬青博士認為,越是想脫離癌症,反而越會像掉入沼澤般越陷越深,倒不如將「癌症」視為自己的「朋友」,好好照顧,送走癌症。著有《影像醫學》、《人體橫斷面解剖學》、《介入性放射線科學》等書。
-
2020-03-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為接武漢台人自願隔離14天 護理師賴碧蓮不嫌苦
助武漢台人回家的護理師賴碧蓮,自願在東航值勤,長時間穿防護衣、不敢飲水喉嚨痛,摘下口罩臉已變形,回台還得隔離。但成功執行任務,辛苦都值得,為30年護理生涯留下光榮印記。第二批武漢包機成功將361名滯留在中國湖北的台灣民眾帶回,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整個過程累的不僅他一人,還有包機上的醫護、機場的檢疫、消毒人員,檢疫所的人員都很辛苦。陳時中還分享,有一名在東方航空執勤的護理師,長時間戴著N95口罩,摘下口罩跟他合照時,因臉上被口罩壓花而嫌醜;他還安慰對方,「這是光榮的印記」。這名護理師就是任職於八里療養院的護理長賴碧蓮,有30餘年的護理工作經驗,也擅長心理衛生,且經歷過SARS,經驗豐富,自認可以用專業幫助台灣人,打從武漢包機行動籌備時,第一時間就報名參加醫護團。除了此次武漢包機,她也到日本橫濱接回鑽石公主號台灣人。賴碧蓮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不管是到日本或到武漢,醫護要做的事情都一樣,就是安全把人帶回來。但在日本跟武漢氣氛截然不同,日本比較友善;在武漢,醫護不被認可。她和另2名醫護只能以「旅客」身分搭上飛機,也不能主動向乘客宣導防範措施。「現場會遇到很多狀況,絕對無法意料,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賴碧蓮表示,在武漢感覺到壓力,也會很緊繃,擔心觸怒對方、踩到紅線,「這樣就沒有下一次的機會」,只能盡量協調對岸的要求,如不要主動發隔離衣給旅客,而是讓民眾自己主動拿。據了解,原先兩岸協商談好的條件是,台灣醫護可以協助華航包機的登機檢疫,要求乘客穿好隔離衣等裝備;但東航檢疫則歸對岸,台灣方的醫護不能介入,且認為所有乘客都已採檢陰性,沒有必要再穿隔離衣。雙方人員為了乘客要不要穿隔離衣,就對峙至少6小時。賴碧蓮說,等待包機起飛的7小時裡,最心疼的是在候機室等待的旅客們。因機場擔憂疫情擴散-而沒有空調,候機室氣溫僅攝氏5至6度,非常冷,很擔心年幼的孩子受凍、生病,或體力支撐不住,心情非常焦急。所幸隔離衣的問題順利解決,賴碧蓮說,有幾名旅客讓她印象深刻,有一名旅客主動來打招呼,一聽到他們是台灣來的醫護,就向其他旅客大聲宣傳:「這是台灣來的醫護人員,要陪我們一起回去。」也鼓勵所有乘客配合防護,讓事情更為順利。此外,賴碧蓮也說,看到旅客裡面,有一名媽媽帶著2名小孩,一個還不太會走,另一個抱在懷裡,他們在寒風中等著回家的身影,讓她很感動,「幸好我們有去,幸好有把他們帶回來。」到武漢的航程不過短短幾個小時,但醫護一行所受的折騰卻長達近20小時。賴碧蓮說,10日一早出發,他們上機前吃了牛肉麵,本來有醫護怕水分太多不想吃,但她有鑽石公主號的經驗,提醒他們「這可能是今天的最後一餐」,大家就光吃麵、不喝湯。在東航值勤的3名醫護抵達武漢後被要求必須先入境再出境,但武漢機場完全沒賣東西,他們趁還沒穿上防護衣前囫圇吞了華航的餐包,且一口水都不敢喝,喉嚨長時間又乾又痛。他們3人在10日晚上7時許穿上防護衣及尿布,又長時間候機站立,手也因包了手套而悶熱起水氣,直到11日清晨5時協助所有乘客下機,才得以脫下厚重的防護裝。賴碧蓮表示,最後協助乘客下機時,有些小朋友的隔離衣太長、拖在地上,醫護們幫忙重新調整、綁好,乘客們一一對醫護說「謝謝醫師」、「謝謝護理師」,讓他們很感動,「一切辛苦都值得」,若有機會也願再出下一趟任務。這一路旅程充滿險阻,據側面了解,對岸台辦堅持東航乘客不須穿隔離衣,軟硬兼施,希望台灣方面不要堅持,甚至也一度驚險,3名醫護可能「回不來」,被迫要滯留在武漢,所幸關關難過關關過。賴碧蓮表示,在武漢也曾有擔心的時候,如她長時間沒喝水,很怕脫水體溫太高,會在入境台灣時被發燒篩檢攔。「這一趟算是完美」,賴碧蓮表示,儘管檢疫沒有華航包機做的這麼確實,如乘客可以依風險高低安排座位;但至少已經比首架武漢包機來的好,對民眾安全更有保障。從事護理工作超過30年,賴碧蓮對工作有滿滿的愛與熱忱。在東航值勤者,回台都必須居家檢疫14天,賴碧蓮也不喊苦,反而自願到東航,減輕其他護理師回台後可能影響工作的壓力。賴碧蓮說,想到專業可以幫助人,就覺得應該奮不顧身,當飛機一落地時,心中充滿感動,做一件事情可以幫助這麼多人平安回家。她的家人未必行前就知道她的決定,但都願意支持她,在保護安全下,為台灣民眾站上前線。回到台灣後,陳時中來接機,賴碧蓮脫下口罩想合照,卻突然發現,臉早已因為口罩緊密壓合超過10小時而變形,留下深深的烙痕。但痕跡不醜,而是光榮象徵,為護理生涯增添光彩。
-
2020-03-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巧克力能保護心血管?會造成頭痛?關於巧克力的8大疑惑解密!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2012年研究發現,巧克力甚至對心血管有些益處,一直以來被列為甜食違禁品的負面印象也因此反轉,但是作為高糖零嘴,巧克力終究有它的害處,除了其中的油酸成分可能導致長痘痘外,消化不良、胃潰瘍、糖尿病及腎臟病的患者也不適合多吃。巧克力,外表看似黑烏烏又其貌不揚,放上舌尖,其美妙滋味卻能迷惑眾生,2012年研究發現,它甚至對心血管有些益處,一直以來巧克力被列為甜食違禁品的負面印象也因此反轉,但是作為高糖零嘴,巧克力終究有它的害處。那麼巧克力究竟是正派多一些、還是反派多一些?有褒有貶,食用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Q1:吃巧克力,真的能保護心血管?回溯巧克力的製作過程,它是由可可豆所加工製得,可可豆是一種堅果類食物,堅果最大的特色除了富含脂肪,還有許多礦物質與植化素在其中,正是這些微量的營養素讓巧克力埋藏不為人知的營養潛力。可可豆中的「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就是一例,它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物,根據《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中,針對超過3萬3千名49~83歲女性的研究發現,每週吃兩塊巧克力,能減少20%的中風風險,對男性也同樣可以觀察出類似的效果,推測就是這些黃酮類抗氧化物的功勞。黃酮類不僅已經普遍被認為可以降低血壓、幫助血管內皮細胞維持健康。再者,一顆可可豆中的抗氧化力也十分可觀,《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把許多富含抗氧化能力的食物拿來做研究排名,發現每100公克黑巧克力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 Oxygen Radical Absorption Capacity)為13.1,已經遠遠優於蘋果的0.2、紅酒0.7及紅茶的1.6。除了抗氧化物質,黑巧克力也含有較為豐富的礦物質鎂,對心臟與肌肉的功能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綜合研究的建議,食用20公克70%以上的黑巧克力可以作為保養,不過,可也別誤會這樣就可以大吃黑巧克力!許多巧克力商品為了提高適口性而加工降低酸度與苦澀味,許多抗氧化物質就在此時幾乎蕩然無存,另外又添加了大量糖分,加上可可豆本身的高油脂,結果別說保護心血管,如《食力》調查中顯示,甚至有10.7%的人都會擔心吃巧克力反而會導致膽固醇提升。Q2:吃太多巧克力會提升膽固醇嗎?巧克力雖然有許多厲害的護心植化素,但因為它高熱量、高飽和脂肪的特性,很多人還是會怕它對血脂有不好的影響,不知巧克力究竟是好,還是壞?2011年《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一篇系統性的回顧分析,正好就針對這件事提出討論。他們認為巧克力儘管有高比例的飽和脂肪酸,它卻不僅不會提高膽固醇,甚至還有幫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的趨勢。其後,義大利聖薩爾瓦托雷醫院研究也針對31名有高問題的患者,請受試者每天吃5次70%以上的黑巧克力,並且在總計3個月後對這些患者採取血液檢查,發現他們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比例不僅變好,肝臟狀態指數ALT、γ–GTP值也都比以往改善了許多。他們打趣地說,這項研究值得未來更加深入研究,畢竟比起苦口婆心地勸導減醣、多運動,醫生建議三高患者「吃巧克力」時,所有患者的執行率都高得多了,幾乎都非常樂於遵守。但當然,這次研究也是用了高純度的黑巧克力,所以建議心血管狀況不佳的人,如要追求可可的抗氧化力,記得選擇純度高、加工程度低且糖分少的品類!Q3:吃黑巧克力不會變胖?什麼是高純度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包裝上常標記著85%、70%、65%等數字,「%」代表的是巧克力中可可固形物的比例,舉例來說,70%表示可可固形物占了70%(其他30%為糖、香草與乳化劑等),一般而言,此數字愈高,代表可可含量較高、味道較苦,反之,數字愈低則含糖量高、味道較甜。照理說,含有越多的可可固形物、%數越高、這塊巧克力越「黑」、糖分越少,是不是吃了就不會變胖?其實熱量不能這樣看,「無甜」與「零熱量」之間不能打上等號。越多的可可固形物,一般也代表含有越多可可脂,而每公克脂肪有9大卡的熱量,算下來,高純度黑巧克力的熱量並不會比較少。如果不想因為吃巧克力而爆卡,以1天需攝取總熱量2000大卡的人作為舉例,建議1天點心的熱量,別攝取超過100~200大卡,糖分則限制在50公克(占總熱量10%)以下、飽和脂肪22公克(占總熱量10%)以下,針對常見品牌的營養成分可以依表計算後,幫自己拿捏攝取量,其他餐次相應減少用油及糖類的攝取就能避免超量,造成身體的負擔!Q4:吃巧克力可以緩解經痛?除了吃黑巧克力不會變胖的錯誤印象,「生理期大吃巧克力也不會胖」更是許多甜食愛好者所堅信的鐵條。實際上,生理期時代謝的確會比平日高一點,但並不會多到哪裡去,100公克的黑巧克力,熱量超過500多大卡,即使只吃50公克,就可能超過生理期所增加的消耗量,更不用說生理期來潮時,本來就容易食慾大增、吃下很多東西,如果這時再安慰自己,生理期吃巧克力不會胖,那就絕對不是明智的決定了。雖然吃多會變胖,但巧克力似乎對緩解經前症候群卻蠻有一套!經期區分3個階段,「濾泡期」、「排卵期」與「黃體期」。以28天生理週期來說,「濾泡期」是月經來潮後第1~10天;「排卵期」約落在月經來潮後第11~14天;「黃體期」則是月經來潮後的第15~28天。一般而言,「黃體期」是經前症候群發生的主要階段,多數人在黃體期,也就是月經來前一星期會開始出現不適症狀。巧克力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鎂,因為體內缺乏鎂而導致的經前症候群者,透過吃點巧克力可以作為良好的補充,鎂不僅對肌肉放鬆很有用,也被認為可以防止血管緊縮而減輕一點經痛,不過鎂也並非只能從巧克力中攝取,綠色蔬菜、堅果、豆類中也有豐富的鎂離子和抗氧化物!Q5:巧克力含咖啡因會睡不著?由於巧克力內還有不少的咖啡因和可可鹼,兩者結構相似,聚在一起更有加成的提神效果,每100公克的70%巧克力即有大約80毫克咖啡因,已經和一杯中杯美式咖啡不相上下,12歲以下、懷孕及哺乳婦女,要注意黑巧克力攝取量,避免咖啡因影響孩子的中樞神經發育,或者睡前攝取咖啡因會影響睡眠的人,也應注意攝取時間點。此外,許多人也因此懷疑,巧克力中的咖啡因量大,容易刺激血管收縮,反而加重經痛。根據近年研究,咖啡因和經痛之間,似乎也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對咖啡因效果較為敏感的人,也許利用巧克力緩解經痛比較不適合,但記得更重要的是平時大魚大肉、吃太多油炸製品,通常才是造成體內發炎因子增加而促成原發性生理期不適的原因,只要均衡飲食,平時多注意攝取富含維生素B6、鈣質、鎂的食物就很好了。Q6:吃巧克力會造成過敏、長痘痘?巧克力中含有3百種以上的化學成分,是可能引起蕁痲疹的食物之一,容易過敏的族群都要小心,許多人對於吃太多巧克力是否會長青春痘更感到疑惑,雖然已有研究顯示可可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對皮膚是有益處的,但黑巧克力也同時含有以油酸和硬脂酸為主的可可脂,其中油酸已被證明會造成動物毛孔堵塞。雖說如此,但事實上,無論是吃黑巧克力或甜巧克力,目前實驗都無法證明它們絕對會致痘,反而要注意巧克力中所含的「糖分」。如果巧克力越甜、升糖指數越高,則越容易引發胰島素分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和雄激素等賀爾蒙因而受刺激,最終影響皮脂腺功能、增加皮膚出油量。有研究證實,不吃甜食的人,比吃甜食的人分泌的胰島素少,也比較不會冒青春痘。說到底,其實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引起長痘痘、發生過敏等發炎反應的刺激接受器,痘痘的產生機制其實很複雜,不只是單一原因就會長痘痘,營養飲食仍扮演重要角色,若發現自己一吃黑巧克力就會冒痘,當然避免食用為上。Q7:吃巧克力會造成頭痛?目前偏頭痛有2種說法比較被大家接受,一個是血管刺激引發了頭痛眩暈等症狀,一個則是該病的發生與三叉神經發生反射有關,起司、乳酪、巧克力等,都被認為含有可能引起偏頭痛和緊張型頭痛的刺激成分,不過2006年一項涵蓋120名受試者的研究發現,真正會因為巧克力和起司而頭痛的人,其實並不多,實際上沒有那麼可怕。Q8:吃巧克力可以抗憂鬱、讓人心情好?當月經來潮前一週時,雌激素分泌會開始下降,血清素也跟著下降,缺乏血清素容易導致女性經前情緒不佳、憂鬱易怒。《Neuropsychopharmacology》一項研究發現,巧克力中的黃烷醇卻能令人冷靜和感到滿足。巧克力是許多人想要舒緩情緒的首選食品,大多數原因是認為巧克力能增強腦內令人愉悅的血清素,事實上巧克力與情緒的機制,可能會比想像的更為複雜。首先,巧克力包含大約380種已知的化學成分,其中一種物質「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nandamide)」是大麻醇類物質,可以在大腦中促進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產生,從而讓人產生快感,但關於攝取巧克力是否能實際影響到多巴胺提升,專家之間仍舊意見分歧。另外,人們常說巧克力能使人有戀愛的感覺,則源於稱作愛情激素的成分「苯乙胺」,腦中苯乙胺夠多,更能夠讓我們感覺到自信心,及臉紅心跳、激發性慾,所以情人節送心儀者巧克力「幾乎」可說是一件很科學的套路,會先扣點分只說「幾乎」,則是因為食物中的苯乙胺,在體內很快就會被分解,實際上不會進入中樞神經產生影響,所以實質效用,還很難說。目前,多項針對巧克力與情緒之間的研究,也大多是受試者主觀感受表述,受試者原本的心情好壞也會影響,巧克力或許能幫忙掃掉一些壞心情,但若原本心情不錯,巧克力無法為我們錦上再添花,而受試者究竟心情變好是因為巧克力適口性佳、受美好滋味而感動,還是由於巧克力神秘成分真的在對大腦施展魔法,實驗無法說個清。事情演變這麼複雜,或許真的就是一件簡單的道理:巧克力真好吃,覺得世界真美好,心情就好起來了。科學家甚至在一些人身上觀察到Chocoholism(巧克力癮),只要一陣子沒有攝入巧克力就渾身不適,出現類似戒菸、戒酒時常見的戒斷症狀,如焦慮、緊張等等。《美國科學院院刊》一項動物實驗中就發現,被剝奪巧克力甜食的老鼠們呈現「茶不思飯不想、我的甜食在哪裡」的狀態。如《食力》調查所知,有10.2%的人都認同吃巧克力容易上癮,但其實巧克力目前被認為最具上癮潛力的成分,仍然是「糖分」。綜合以上,巧克力評價雖然有褒有貶,但「改善壞心情、補充能量、提振精神、保護心血管、舒緩生理痛」都算是有所依據,「熱量過高、含糖量過高」也確實是巧克力的致命傷,高油脂、高糖的巧克力不容易消化,不僅會延遲胃排空的能力,對於消化不良及胃潰瘍的病人並不適合,糖尿病患更應該節制食用,而且巧克力屬於高磷食物,腎臟病人也不能多吃。總結來說,從營養與健康的角度來看,巧克力是很好的礦物質來源,並含有很多可讓我們心情放鬆的要素,唯獨選購時建議以高純度、低糖分的巧克力產品為佳。延伸閱讀▶甜蜜商機燒全球!台灣一年吃掉2360頭大象重的巧克力▶門外漢用2個禮拜奪下黑巧世界冠軍!曾志元,一匹來自屏東的黑馬▶全球巧克力品牌巨頭成功搶灘台灣市場,國民品牌「77乳加」不甘示弱搏上位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3-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負壓房護理長:完善的防疫措施才能將恐懼降到最低
衛福部桃園醫院是新冠肺炎防疫重要責任醫院,早在今年初就投入準備工作。負壓隔離病房羅美惠護理長記憶猶新,1月21下午2點10分電話響起,大家就開始清潔消毒負壓隔離病房,每間設置生理監視器、耳溫槍、張貼PPE(全身防護衣,又稱兔寶寶裝)穿脫海報、清點防疫物資、備量、拉動線、環境準備。一開始,護理師們緊張的情緒不只寫在臉上,「阿長,怎麼回事?我們要照顧這些病人嗎?不是說要收治到其他應變醫院嗎?」,羅美惠被問時意識到要「先安定軍心」。儘管同仁們每年都會做傳染病應變演習和PPE穿脫訓練,但當實際面對未知的新興病毒時,由於從未有過照護經驗的同仁們還是會擔心,害怕自己會被感染、害怕傳染給家人等。她於是召集同仁,印出相關SOP指導書,告訴他們執行步驟,而且要確保每個環節都萬無一失,配合中央政策做出應對,「只有做好完善的防疫措施才能將恐懼降到最低」。羅美惠表示,大陸疫情持續擴大,再加上新聞媒體大篇幅報導,國際間城市、國家確診數攀升,還有病人於隔離期間其內心的不安與驚恐帶來的情緒反應,等待檢驗結果的焦慮、無法掌握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害怕被標籤化的恐懼等,都是負壓病房護理人員每天要面對的情境。另外,人員調度困難,造成同仁工作量逐漸增加,再加上兩位同仁陸續出現咳嗽、發燒等症狀雖然最後確認只是虛驚一場,但是這段期間緊張壓抑的心情讓羅美惠一度在獨處的時候,不禁難過地哭了起來,擔心起自己是否能勝任這麼重要的防疫任務?所幸醫院有強大的醫療團隊,能夠在第一時間協助並支持她們第一線人員;期間防疫物資面臨短缺,全體動員連同行政同仁也齊心協力自製防護面罩,讓同仁能無後顧之憂地在安全防護下進行照護。羅美惠指出,當收置疑似案例時,要主動關懷、有效溝通和提供相關訊息協助病患解決問題,才能進一步達到良好防疫照護。防疫動員的層面缺一不可,社會大眾如果覺得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處境危險,「請您做好自我管控,保護自己」,就醫時也請不要驚慌,配合隔離措施、量體溫,還有。她呼籲請將物資留給真正需要的人,這些實際的作為真的比一句「您辛苦了!」對他們更為受用。
-
2020-03-12 橘世代.好心橘
回收美麗再利用!婚禮鮮花轉送療養院,幸福不凋零
婚禮、派對等活動場合,往往會使用大量的鮮花佈置,而活動結束後,這些鮮花若直接丟棄,是不是太可惜了?在國外,有個「回收鮮花」服務,將花卉重新整理,送給社區長者、護理之家,以及邀請長者參與花卉療法工作坊,讓綻放的花朵充分發揮美好價值。Jennifer Grove原先從事活動設計企劃的工作,她注意到每次活動結束後,大量狀況良好的花卉都被直接丟棄,因此於2014年創辦「Repeat Roses」服務,理念是「讓今天的花朵,使明天的社會更美好」(Turning Today’s Flowers Into Tomorrow’s Social Good.)。「Repeat Roses」針對舉辦婚禮的新人、活動企劃公司、品牌企業等提供服務,於活動結束後,讓花卉找到下一個場所和用途。「Repeat Roses」的花藝師會將狀況良好的花朵重新整理、設計,贈送給社區長者,以及老人中心、療養院等機構,完成贈送之後,客戶還會收到確認信,知道自己捐贈的花朵帶給更多人美好與歡樂;狀況不良的花朵,「Repeat Roses」也會將其進行堆肥,「不浪費任何一片花瓣」是他們對客戶的承諾。「Repeat Roses」在紐約有實體店面「Blossom Bar」,顧客可以報名參與花束製作課程,使用回收的花朵體驗插花藝術,完成的作品同樣會贈送給長者或有需要的人。志工組織「Power of Flowers Project」則是透過回收鮮花推廣「花卉療法」機構,至2019年,他們已為社區送出100,000束鮮花。志工表示,看到長者收到花束,臉上綻放笑容,湊近嗅聞花朵的芬芳,讓他們感到非常開心。一位居住於療養中心、收到花束的女士說:「每天早上起床,看到床邊的桌上放著一盆花,多讓人感到愉悅!」「Power of Flowers Project」也舉辦工作坊,讓社區長者利用回收的花朵創造屬於自己的花束。花朵的美麗與香氣,能使參與的長者心情愉悅,透過欣賞、嗅聞、觸摸花卉,參與者的感官受到充分的刺激,能促使其回憶起與花朵相關的往日故事;在練習製作花束的過程中,能訓練手眼協調及手部精細動作,創作也能讓參與者獲得成就感,是相當有益身心的活動。花束完成後,長者能交流彼此的作品,並將花束帶回家中或是房間佈置。目前在歐美,回收鮮花的服務已相當普遍,在不同地區皆有相關組織及單位能協助,賦予鮮花永不凋零的更多意義,並把美好體驗傳遞給更多人。※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關於更多精彩樂齡↘↘↘】。「一生專注一件事」7旬書法家每日筆墨紙硯,樂傳承。家鄉情感、文化使命 64歲謝俊煌讓「西港」活起來!。拚命三郎退休好失落 從輔導找自己的人生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3-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中醫師影片授按摩肺經增強呼吸系統防禦力
聯新國際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陳藝文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新冠肺炎10大主要症狀,與感冒類似,其中乾咳、咳痰、呼吸急促、喉嚨痛,都與呼吸道有關,建議民眾平時保養可以按摩肺經,讓身體的氣血循環順暢,增強呼吸系統與肺部的防禦能力。新冠肺炎病毒以飛沬傳染為主,侵入人體沿著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到達肺臟,感染發病則出現呼吸道症狀。陳藝文指出,按摩肺經,有助於增強呼吸系統與消化系統功能,目前適逢季節交替天氣忽冷忽熱溫差大,加上空氣污染,過敏族群按摩肺經也有助健康。陳藝文說,以中醫而言「手太陰肺經」主宰一身之氣,為人體經脈循行的起始,不僅主治呼吸道方面的疾病,並且連通大腸經,與腸、胃、脾等消化系統互相影響。肺經共11個穴位,身體左右兩側都有,從胸口鎖骨外端下方的中府、雲門穴開始,沿手臂的天府、俠白,手肘窩的尺澤穴,前臂往下至手腕的孔最、列缺、經渠、太淵,到手掌的魚際、大拇指的少商。肺經穴位容易找,民眾自己徒手按摩也相當方便。按摩前後可以喝200至300 c.c溫熱開水,讓身體微微溫暖,幫助氣機微微流動。按摩時依序由上而下,以拳頭按摩或五指輕敲,可以每天做,每次10至30分鐘為佳,最多不超過1小時,但是要避開飽餐後,也不宜太晚例如超過晚間12點。按摩胸口附近如有人工血管,或心律調節器應避開並記得力道要輕揉。按摩胸口的中府、雲門穴時,可配合均勻的呼吸,畫圓按摩。此處有豐富的淋巴結,也是氣血最容易鬱積的位置,透過按摩,可以順暢胸腋部的淋巴循環,減輕胸悶與肩背疼痛。肩膀前方順著手臂內側外緣的天府、俠白穴,至手肘窩的尺澤穴,若按摩感覺疼痛或有團狀筋結,代表肺臟本身的氣血不通暢,此時以輕揉的方式慢慢推鬆,可增加肺臟的防衛力。沿手肘往下至魚際穴到少商穴,加強按摩這些穴位能夠緩和咳嗽、喘息、咽喉腫痛、腹痛、腹瀉等症狀。陳藝文醫師表示,面對疫情挑戰要裝備好自己,除了按摩肺經提升自我防衛能力之外,更要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減緩心情恐懼焦慮,維護心理、精神的健康,度過新冠肺炎疫情風波。
-
2020-03-11 橘世代.時尚橘
陶晶瑩步入半百「保養之道」 寧不賺錢也要早睡
陶晶瑩今年步入半百,外型卻始終年輕,談到如何保養,她說,規律的作息和大量運動,外加興趣嗜好可寄託,「我喜歡這樣享受人生。」最她想在院子弄一個窯,烤麵包兼作手拉胚。陶晶瑩早年曾因猛爆性肝炎住進加護病房,出院後從此小心翼翼過生活。肝病最怕勞累,演藝圈多半過夜生活,但她堅守每天10點就上床的習慣,多年如一日,兩個小孩也跟著媽媽一起習慣這個節奏。一般綜藝節目錄影常會到半夜,之前她主持「大學生了沒」,一次進棚錄5集,為了讓身體休息,甚至跟製作單位要求最後1集找人代班,她可以提早收工回家,休息之外並好好跟家人相處。陶晶瑩也重視運動,每天一定跟小孩在家打桌球,若沒下雨,則到戶外打網球。如果到外地旅行,例如前陣子去日月潭,一家人租自行車環湖,小孩租電動車,她租人力車,「一天下來騎了6公里。」她和李李仁常安排全家到巴里島旅行,每次住進飯店,就會充分利用泳池,「從早游到晚,說真的,我不是個健身狂,每次游完,我都會再犒賞自己,想說今天來吃點什麼,不能累到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她就寄情興趣,之前曾在家裡用鋁薄紙利用太陽能烤肉,最近還想在院子弄一個窯,一方面做手拉胚,另一方面還可以烤麵包,她笑說,「李仁沒答應,但我很想,所以還在協商階段,你想想,升起火,溫度不高時先把麵包烤好,再升高弄作品,一舉兩得,多好。」【凍齡明星保養特輯↘↘↘】。52歲萬芳完全凍齡 保養最在乎「心」訣。自帶光芒的美麗祕訣 丁寧:「相由心生,內在的狀態會顯示在臉上」。完全不運動照樣凍齡 52歲田麗享受單身鄉村生活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1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平台/是否該接受安寧緩和治療?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什麼是善終」。一位醫師在接受安寧照護的臨終病人的最後一刻,因為家屬的不忍而轉院追求那遙不可及的奇蹟,促使他自省並道出心得:「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他也體悟到:「下次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照顧同一位病人的醫學生,也提醒自己在習醫過程需要自我警惕,不能因為「知識」、「技術」的精進,而漸漸失去學生時代具有的「同理心」。我們也剛好收到一位安寧照護的醫師及時寄來:「選擇安寧不是放棄希望,更不是放棄生命,而是要以整體觀來看待病人,甚至包括家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對這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身為一位剛進臨床不到三個月的實習醫學生,在之前學醫的道路上,常常聽老醫生或學長姐無意間回憶起他們第一次面對自己照顧病人死亡時,充滿複雜的情緒和難過的心情,「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而我正巧也剛經歷過,那位曾被我照顧過的阿嬤,離去後在我心中留下震驚、難過、反思,種種心情反覆交錯。阿嬤是一位七十二歲的國中退休老師,老伴是高中退休校長,平日有空便和老伴到處遊玩,享受退休生活,底下育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關於疾病,阿嬤來到和信急診室準備辦理住院的前一個月,她除了感到全身無力外,並沒有出現其他的症狀。而從我第一眼在急診室見到阿嬤,到她離開人世,只有短短的三十九天。生命的無常讓我感到震驚,阿嬤的死亡令我感到難過。想想阿嬤和她老伴打拼了大半輩子,一塊磚一片瓦的建立起一個幸福恩愛的家,阿嬤已不必再為生計奔波,為養育子女煩惱; 可是卻在這時候,第四期膽道癌驟然而至,醫療團隊用盡努力,查不出原因,找不到解藥。死亡前我最後看到阿嬤時,她四肢浮腫,肚子因大量腹水高高凸起,眼神呆滯,滿臉蒼白病容,口中喃喃低語,似乎在用她最後的生命,掙扎地告訴我,她很不甘心,過去她辛苦耕耘,努力建立的幸福,只需短短三十九天,轉眼成空。反思醫學體系的教育,大多會強調,當病人的疾病來到末期,死亡已不可避免,安寧緩和對病人是最好的選擇。可是在阿嬤的例子上,我卻看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我還記得阿嬤在為數不多、意識清楚的時候,她抓緊我的手,說道:「很不甘心得到這個疾病,希望能接受治療,很想很想活下去。」當時醫療體系人員把主要的心思放在如何說服病人,接受醫學教育裡認為對末期病人最好的安排——安寧緩和,結果造成醫療決定遲遲沒有達到共識,決議一改再改,在標靶治療與安寧緩和之間不斷拔河,最終錯過了可能延長生命的希望,也在家屬和醫療團隊間形成無法抹去的芥蒂和鴻溝。我想如果我是阿嬤,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怎能夠放棄接受治療、怎能放棄掉和老伴共享退休生活的日子、怎能放棄掉親眼見證兒子成家立業、怎麼接受得了安寧緩和的建議。如果時間能再倒回來一次,是否該建議治療或安寧緩和,我沒有答案;但我會選擇回歸病人的意志,或許明知不可為,仍陪著阿嬤朝她想走的路走下去。阿嬤辭世數月後, 在偶然機會下和一位資深的醫師老師提到阿嬤的情況,老師聽後有感的提點我:「在學醫過程中,要銘記在心的是,不僅僅要勤於學習『知識』與『技術』,也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能因為有了學識經驗、得到自信,卻遺忘了學生時代對病人、家屬的初心,所謂『同理心』。」老師當下的指引和勉勵,在我的心中泛起了漣漪。我意識到,未來努力精進醫術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最初關懷病人的赤子之心;因為醫學生長時間在醫院學習照顧病人、提升醫學技能、逐而累積更多未來行醫的能量,卻也逐漸視生老病死猶如四季循環、理所應當,不自覺的認為病人不應該對死亡做痛苦掙扎、不應該強求延續無意義的生命,甚至覺得病人寄望醫療奇蹟為非理性的行為。在陪伴阿嬤最後生命的經歷和老師的話語下,使我更加成熟;照顧病人、習得醫術,不應有志得意滿或倨傲的心態,應仍永保初衷,視病如親,不僅能醫病,也能懂得病人的心。結語阿嬤,謝謝你!我對您有說不完的感謝。您最後生命的餘光,是我一堂寶貴的課,永遠記得您在病床上發脾氣的神情,那是您最有活力的樣子。獻上最誠摯的祝福,願您在天上一路好走。
-
2020-03-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肺炎真相外傳起於她 女醫師稱遭嚴厲斥責
李文亮事件沒讓中國官方學到教訓。被認為是初期「疫情謠言」源頭的武漢中心醫院醫師艾芬說,她當時遭到前所未有的嚴厲斥責,如今後悔沒有持續發聲;相關受訪內容今天在網路上被刪除。武漢中心醫院已有4名醫生因感染武漢肺炎過世,院內有超過200醫護感染,目前還有多個科室主任在用葉克膜維持生命。武漢作家方方日前在封城日記中質問,「中心醫院的院長和書記是否還配領導這家醫院?」她並表示,湖北和武漢的官員引咎辭職,「從中心醫院的書記和院長開始吧」。中國「人物」雜誌3月號封面故事「武漢醫生」,其中,武漢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的專訪,部分解釋了中心醫院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醫護感染嚴重的景況。這篇文章10日在雜誌微信公號上被刪除,但截圖仍不斷被轉傳。2019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爆發初期,有8人因為在微信討論疾病而遭到警方約談或訓誡。包括已染病身故醫生李文亮在內,當時他們在微信所傳的病人病毒檢測報告截圖,都是由艾芬拍下,並特別在「SARS冠狀病毒、綠膿假單胞菌」等分析字眼上畫上紅圈。去年12月30日,她把這張照片拍下後傳到微信的醫生群組裡,目的是提醒大家注意防範,結果因此傳開。艾芬說,她不是吹哨人,而是「發哨子的人」。艾芬在群組貼出照片後,當天晚上,醫院就轉達武漢市衛健委的通知,要求不要隨意對外發布有關不明原因肺炎的訊息,避免引起群眾恐慌。1月2日,她被醫院監察科約談,指她「沒有原則沒有組織紀律造謠生事」,艾芬說「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非常嚴厲的斥責」,還被要求對200多人一一傳達不能用簡訊或微信談論這個肺炎。艾芬認為,和同行間討論病人的情況很正常,何況發現了很重要的病毒,怎麼可能不說,這是醫生的本能。艾芬說,這次約談的打擊很大,「感覺整個人心都垮了」,一度還決定不幹了;後來所有的人再問她,她都不能說。一直到1月20日院士鍾南山說出此病毒會人傳人後,她才告訴自己的先生發生了什麼事。那段時間,有醫生提議穿隔離衣,醫院開會後說,隔離衣穿在外面會引起恐慌,於是她只好讓急診科的人把隔離服穿在白袍裡面,「很荒謬」。1月11日,有急診科護士感染,艾芬第一時間報告,院方緊急開會後的決定卻是把報告中「病毒性肺炎?」的用字刪除。16日,一名副院長還說:「大家都要有一點醫學常識,某些高年資的醫生不要把自己搞得嚇死人的。」艾芬3月2日接受「人物」雜誌專訪時說,中心醫院代價這麼大,就是跟醫護人員資訊不透明有關。急診科和呼吸科倒下的醫護反而沒有那麼多,因為有防護意識,但眼科、甲狀腺乳腺外科都有不少醫護倒下。她並不認識同在中心醫院的李文亮,她質疑,「李文亮的病情跟他受訓斥後心情不好有沒有關係?這個我要打個問號,因為受訓的感覺我感同身受。」艾芬還說,她現在的感覺是「後悔」,後悔被約談後沒有繼續吹響哨聲,特別是看到同事一個個倒下,更覺得當初應該大聲疾呼。這篇訪問中,艾芬還描述了疫情初期時武漢醫院的慘狀,她所在的急診科單日最多曾接診超過1500名病人,是往常高峰的3倍。病人一排隊就是幾個小時,到處都是病人,醫護人員也完全沒辦法下班。有穿著體面的女患者,看病排隊中倒下了,沒有人敢去扶她,在地上躺了很久;也有被家屬載來看病、求一個床位的病患,死在汽車裡,連下車的機會都沒有。也有醫生看到這麼多危重症的病人沒辦法收住院、自己又處在高風險中,心理難以承受就會哭,哭別人也哭自己,「因為每個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輪到自己感染」。艾芬說,當時在急診科死亡的病人都是沒有辦法確診的病例,「等這個疫情過去之後,我希望能給他們一個交代,給他們的家庭一些安撫,我們的病人很可憐的,很可憐。」
-
2020-03-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血友病母子解除隔離 親筆信謝陳時中及醫護
因新冠肺炎滯留中國的血友病少年與母親被送往檢疫所,今晨解除隔離,由友人接送離開未受訪,母親透過北市聯醫提親筆信,特別感謝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及醫護協助。一名14歲血友病少年與母親在2月26日被送往北部集中檢疫所隔離,今晨0時解除隔離,兩人原預定上午離開,大批媒體赴集中檢疫所外守候,未見到少年與母親。上午近9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遵誠走出檢疫所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母親為保護少年,所以無法受訪,有親筆寫感謝信,並由他提供給媒體,兩人已被友人接走,預定先回高雄。黃遵誠現場念出感謝信內容時說,少年的母親提到非常感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協助,且今天終於可出關,感謝這一路協助她們的人及醫護人員,希望疫情快結束,並在信末簽名。黃遵誠指出,少年母親不斷提及感謝陳時中,因陳時中是政府代表,此外,檢疫所醫護員特別送6顆蘋果,希望她們一切平安,因返回高雄路途較遠,也提供剩下的藥劑給母親。黃遵誠說,少年及母親在檢疫所隔離期間,心情輕鬆,母親得知今天可離開,非常高興;檢疫所內目前仍有4名隔離者,是先前未遵守居家隔離規定的民眾。一名血友病14歲少年與母親今年春節從高雄赴中國湖北省荊門市探親,原打算過年後返台,因新冠肺炎疫情被迫滯留當地,且未搭到2月初武漢包機返台班機。因少年所需針劑告罄,海峽交流基金會透過台商協會管道協助,2月10日把針劑送交給少年母親。中國大陸台商組織「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聯誼會」2月22日發聲明稱,血友病少年所需針劑又不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當時表示,20日已開4劑給少年家人,預計可用至3月28日。少年母親事後透過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聯誼會提及,因兒子需用藥、就醫,盼能早日返台。少年和母親2月24日返台,並送往桃園市一所醫院,經二次採檢為陰性,26日被送至北部集中檢疫所隔離。今晨0時解除隔離,上午近9時由友人接送離開檢疫所。新冠肺炎讓你很焦慮?加入元氣網粉絲團快速掌握疫情!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3-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蔓延 台大公衛籲WHO發布全球大流行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今天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說武漢肺炎疫情死亡率3.4%,且逾100國發生疫情,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呼籲WHO這週應該發布這是全球大流行。針對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抗COVID-19說明會(第五週)」今天在台大公衛學院召開。詹長權指出,以感染率與死亡率來說,上週說全球看起來死亡率在2%左右,目前所有防疫工作要做的就是拉大人跟人之間的距離,不管是被照顧機構或是社會部分。其次是保持醫療能量,在「不當照顧之後走向死亡的環節可以早點介入,就可能不會死亡,讓疫情得到一些控制。」他也說,所有相關做法,上週是從1968年的流感方式,把疫情控制到2011年的情況,可是比爾蓋茲就認為可能是百年一次的大流行,情況可能像1918年西班牙流感,比爾蓋茲到今天還是這樣在做準備,認為必須用這樣的心情防疫。接著,詹長權並說,WHO說這次疫情死亡率3.4%,意思是說,已經從1968年流感推向1957年流感,往1918年流感方向在走,全球如果這樣判斷,特別是WHO自己這樣判斷,而且今天也已超過100個國家發生疫情,所以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要代表專業的角度向世衛組織呼籲,「這禮拜應該發布這是一個全球大流行。」他還反問,如果這樣的標準不符合國際衛生條例發布全球大流行的條件,不知道還有哪個疾病能這樣發布,「不知道世衛組織在遲疑什麼,這就是一個大流行,已經在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