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3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心導管手術
共找到
105
筆 文章
-
-
2024-09-05 醫療.心臟血管
心導管手術後需要吃一輩子的藥嗎?專科醫揭一事才是關鍵
心臟內科的門診,大多是因為反覆胸悶懷疑心肌缺氧,需要做心導管檢查的病人。現今心導管技術是微創傷口的檢查,但是仍有病友因種種的原因而出現排斥。其中常見的擔心是:「心導管手術之後,就需要吃一輩子的藥嗎?」一般心導管檢查後,若血管有狹窄但嚴重程度還不需要放支架,會建議使用單一抗血小板藥物「預防」心肌梗塞。標準抗血小板藥物是阿斯匹靈,如果擔心副作用的話,也可考慮用藥效較輕的待匹力達。因為是預防用藥,日後做侵入檢查如開刀、切片時,可隨時停用藥物。冠狀動脈若有嚴重狹窄,接受心導管支架手術後,必須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治療時間標準為6個月,心肌梗塞患者則需延長為12個月,之後改成單一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即可。接受過心導管支架手術病人,服用單一抗血小板藥物,可降低心肌梗塞和支架血栓風險,治療指引建議長期使用,但若有個別狀況,諮詢醫師後可視情況調整。其他心血管相關藥物,包括冠狀動脈血管擴張劑,可治療細小病變而不適合放支架的血管;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衰竭藥物等,則依患者個別病況進行動態調整,而非需要長期固定使用。心導管檢查為了是找出血管嚴重狹窄但未接受妥善治療的高風險病人。嚴重的血管狹窄,藥物治療效果非常有限,若未及早進行心導管治療,會增加心肌梗塞和心臟衰竭的風險。「匿病不醫」是部分心臟科門診病人不願意接受檢查的心態。因擔心檢查後「可能」要吃藥,而不願意接受檢查。如果心臟疾病到病況嚴重時才願意面對,到時可能就得吃一輩子的藥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29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王麗月醫師揪心陪伴失智父,領悟「這件事」後更能體諒病人!
母親早逝、由父親扶養長大的新店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麗月,雖然父親有心臟病、攝護腺肥大等疾病,生活仍可以自理,又因住在同一社區,她在照顧上並沒有太大問題,直到父親出現失智症狀,才讓身為醫師的她意識到,「看病不只是開藥而已,包含病人看診的交通、居家照護等都需注意,以同理心為病人全方位思考」。老父裝著假牙卻在找假牙「過去父親雖有些慢性病,但只要幫他叫好計程車,還是能自行到醫院看診。」王麗月說,沒想到,2019年疫情爆發前後,他開始忘東忘西,找不到假牙最後發現是在自己嘴裡,脾氣變暴躁,有時走著走著會有差點往後倒的狀況,就醫診斷罹患了失智症,從此,在照顧父親上,兄弟姊妹們特別空出更多的時間參與陪伴。王麗月眼泛淚光述說著,父親發病前,每年孩子寒暑假期間,她都會帶著父親一起全家出國旅遊,到世界各地去看看不同的風景,那時候是最幸福的時光;父親發病後,也讓她格外珍惜與父親的相處機會,現在每周六無門診期間,會帶著父親去看診,也陪著父親一起散步。心臟退化卻無病識感「近年父親的心臟慢慢退化,走路容易喘,曾經兩次119送急診,發現有心律不整,又因為失智較無病識感,讓家人很擔心。」王麗月發現因為疾病關係,父親飲食要格外注意,不可吃高鉀食物,包括蔬菜水果等,因此她常煮餐食給父親吃。王麗月有一個姊姊、兩個弟弟,在父親病情惡化後,大家開始輪流照顧。但她的公婆也有心血管疾病,加上患有失智症、憂鬱症的阿姨及姨丈都需要照顧,她一起照顧五名長輩。不過,她樂觀且正向看待,笑稱「以前買菜還要分批煮,如今一次煮一大鍋分給被照顧的長輩,更加方便也是好事」。長照2.0助分擔照護王麗月不忍將父親送去日照中心照護,後來發現政府推出的長照2.0有多項服務,可協助面臨的照顧困境,因此她申請使用,也算是幫忙分擔照護上的辛苦。現在她看診時,更能以同理心為病患設身處地著想,都會跟有需要的病患提起政府的資源。「從父親身上學到很多。」王麗月心有所感地說,以前看診就是指出症狀、開藥就好,現在看診都會跟病患主動說明,面對有些病患擔心申請過程繁瑣,她也可以家屬的身分耐心地跟病患解釋。盼政府強化銀髮機構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以後長者會愈來愈多,王麗月認為,政府在一些銀髮機構及相關活動還可以做更多,讓長者更受照顧,例如社區的電子產品教學班、才藝班等,尤其很多獨居老人若沒有事情做,失智會更嚴重,而下一代要承受這些照顧責任也很辛苦。王麗月有好多角色,不僅是醫師,也為人女兒、人妻、人母(兩個兒子),感嘆現在除了照顧好父親,真的就是要把握當下,「也跟家人說要找時間多陪陪父親、爺爺」,與家人更珍惜相處的時光。王麗月新店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照顧對象:父親●罹患疾病:心臟病、失智症、攝護腺肥大●發病時間:2019年85歲時失智、慢性病惡化●症狀:心律不整、記憶力衰退●治療:門診追蹤用藥、心導管手術、進出加護病房三次等●陪病心得:更懂得以同理心深入看診,不只是要把病患病治好,更要全方位照護。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2-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醫師薪水知多少?年輕醫師最愛選擇這3科,這3科連住院醫師都難找!
醫師高薪,被喻為金飯碗,但科別不同,高低落差不小,多少影響「未分科住院醫師」(PGY)選科抉擇。健保點值被視為醫師基本薪,民國111年「西醫門診各專科申報」資料顯示,內科系(心臟內科、腎臟內科)點數最高,其次是復健科、泌尿科、神經科、急診醫學科,至於兒科、婦科、病理科、麻醉科則排在末段班,加上自費項目有限,年輕醫師興趣缺缺。健保點數的大戶在那些科別?醫師的薪資有多高?民過111年「西醫門診各專科申報」資料,換算每個醫師申報點數後換算,一整年健保平均給付每一名醫師約800萬元。調查發現,醫師人數近萬名的內科系申報量最多,其次為復健科、泌尿科、神經科、急診醫學科,均屬健保點數大戶。不過,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表示,這些點數只是代表各專科醫師申報狀況,無法直接視為醫師收入,實際上還需支付科內護理師及醫事人員等相關人事費用及儀器、設備折舊等費用。因此,醫師實際年薪仍與各醫院薪給制度有關。究竟醫師平均薪資約多少?一名資深醫界高階管理階層主管表示,約32~33萬之間,平均年薪400萬元。科別不同,薪資也不同,對醫師來說,通常將健保醫療點數視為基本薪,如想高薪,則需努力於自費抽成、績效獎金,例如,多開刀、多做侵入性檢查,甚至自行開業,均可拉高薪資。任職於北部某醫學中心的高階主管表示,他所任職的醫院就有兩名「超會賺」醫師,專精心導管手術,一年手術累積數百台,年所得高達1000多萬,光所得稅就得繳近300萬元。中部一名眼科權威則被喻為全台灣最會賺錢的醫師,每年為醫院帶來三、四億元業績,而健保底薪、手術獎勵金,月薪超過五百萬。正因自費項目較多、月薪超高,且不必輪班,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眼科成為眾多「未分科住院醫師」的最愛。至於復健科,民國111年平均每位醫師申報點數僅次於內科,扣除了給付科內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部分,光是從健保而來的基本薪資可觀,加上無須輪班、容易開業。近年來,復健科與以自費取勝的皮膚科(醫美)、眼科(人工水晶體)三足鼎立,成為年輕醫師選擇科別的前三最愛。相較之下,病理科、麻醉科則顯得弱勢,僅約健保點數大戶科別的十分之一,如從醫院經營立場來看,還可能被視為賠錢部門。更讓人擔憂的是婦科、兒科等重要科別也在點數申報的末段班,低於平均值且易有醫糾,還要輪班,不少「未分科住院醫師」避之唯恐不及,導致許多醫院急缺這兩科新血醫師。醫界呼籲:補貼弱勢科別薪資,防人力斷層疫後「免疫負債」影響,民眾就醫頻率增加,大幅稀釋健保點值,讓目前的內、外、婦、兒等科別住院醫師招募困難。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呼籲政府,如果一再漠視健康投資,重要科別出現斷層,勢必導致健康不平等,醫療品質下降。洪子仁表指出十多年前曾出現「內、外、婦、兒、急診」等住院醫師招募不順的「五大皆空」窘境,衛福部提出獎勵措施,缺額逐漸補齊。但隨著醫療自費市場發展,年輕醫師大師多選擇不用值班、醫糾風險低,待遇較高,且能兼顧生活品質的科別。因此,目前反倒是「皮膚科、骨科、眼科、泌尿科」等競爭愈來愈激烈。醫院協會副理事長朱益宏說,醫療職場環境惡化,不僅護理師出走,各醫院招募內、外、婦、兒等科別住院醫師時,也遇到困難。此外,醫院人力不足,以致部分主治醫師還得夜間值班,身心俱疲,可能影響醫療品質。強調整體醫療環境屬基本工程,「基礎工程不好,上面蓋再多美侖美奐的房子都是沒用的」,短期性加薪、補足點值均非長久之計,政府有責任重視醫療投資。洪子仁建議衛福部應加速建置兒童醫療網,提高健保給付,並補貼兒科、外科、婦科醫師薪資,才能吸引年輕醫師願意投入冷門、吃力不好的科別。長期來說,政府必須增加整體醫療投資,如果投資不足,健保點值偏低,將影響醫院營收,最終導致醫師薪資變少,這讓弱勢科別人力更加不足,且醫院更新設備速度減緩。國人健康指標勢必愈來愈差。我國在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新生兒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或是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後死亡率等各種健康指標上,排名表現漸差,全球排名約在三十幾名,遠遠落後於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住院醫師荒 台大長庚也缺人國內肺癌手術第一把交椅、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親自出馬拍攝招募新血的微電影;面試住院醫師時,備妥高級甜點、知名咖啡,且需態度和藹。為了提高住院醫師招募率。近年來,弱勢科別可是想盡辦法,但外科、兒科、婦科還是乏人問津,就有婦科教授戲稱,「現在只要有手有腳,就可以進到婦產科」。兒科住院醫師招募率79.2%,為五大科中「最慘」科別,因為住院醫師嚴重不足,連主治醫師也需第一線值班,中部某醫學中心從下個月起,要求六十歲以下的主治醫師也需值班,在醫院留守夜班,不少資深醫師暗自叫苦,甚至公開在臉書貼出謀職啟事,準備跳槽。據了解,該醫學中心一年應有六名兒科住院醫師名額,但目前僅有兩人報到,因為職場環境惡劣,「未分科住院醫師」(PGY)更不願意加入兒科領域,造成惡性循環。婦科方面,長庚醫院去年招募十多位婦產科住院醫師,不料前來面試人數遠低於招募員額,台北長庚副院長、婦產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羅明良無奈地說,以前還可以挑人,如今情勢反轉,得二招、三招,才有機會招到滿額,「現在只要有手有腳,就可以進到婦產科」。 為了爭取優秀人才,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去年參與自家微電影,當時引發熱議,他表示,「外科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原本希望透過影片喚起年輕醫師的熱血、使命感,但成效有限;前年招募七名外科住院醫師,六十人報名;去年台大招收十七位住院醫師,卻只剩十八人報到,還有人因錄取其他科別而離開外科,至今仍有二位缺額,只能持續招募中。陳晉興表示,以往醫學生「選院不選科」,台大、北榮等龍頭醫院不擔心找不到人,年輕世代醫師考量生活品質,不想輪值夜班,或是半夜、假日回院開刀,因而變成「選科不選院」,捨棄外科、兒科等重要科別,投入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等科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05 焦點.杏林.診間
裝心律調節器會被雷打到嗎?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姝含開粉專衛教病患
進入診間,發現穿著白袍的醫師如明星般亮眼,愈來愈多專業與顏值兼具的醫者,致力守護病人的健康,今天推出高顏值醫師PART2,讓讀者一窺他們在醫學領域的丰采。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姝含留著一頭俏麗短髮,外貌舉止神似藝人,外人難以想像她是一位必須輪值夜班、隨時待命的心臟科醫師。因外型亮麗,從學生時期就容易遇到「閒言閒語」,從醫之後更時常有病人出言騷擾,林姝含都不往心裡去,而是把重點放在患者病情。視病猶親的她,為解決患者雪片般的衛教疑問,還創設臉書粉絲專頁與病友互動。亮麗外表引關注,閒言閒語她一笑置之。林姝含透露,選科時單純以個性為考量,因為自己很沒耐心,所以選擇疾病「一翻兩瞪眼」,不論病情變好、變壞都相當迅速的心臟內科。以心肌梗塞為例,病人過世或存活只在一線之間,病情不會拖延;反觀腫瘤科等科別,病人常要與疾病奮戰多時。因為外型亮眼,林姝含在大學時期,就因「特別待遇」被同學酸言酸語,認為她是靠外型取得機會。她表示,教授們對同學都是一視同仁,但外型確實讓自己取得較好的第一印象、比較容易被注意。有時課堂上需要有人示範導管手術,就容易被點名,有些同學會說,「老師對學妹比較好」。不過,取得好的第一印象後,接下來的表現才是關鍵。對於閒言閒語,她都是一笑置之,不會往心裡去。病人言語騷擾,自備兩招保住醫師權威。「心臟科病人年紀比較大,有時候在解釋病情,發現對方都沒在聽,只回說醫師您好漂亮。」林姝含表示,在看診時,偶爾會因外貌被模糊焦點,有些不禮貌的病人,還會語帶騷擾、不尊重,在衛教時要求對方控制三高、戒菸,病人回說:「為了來看妳,什麼都好。」也有病人主動詢問她目前有無交往對象,還主動「推銷」家中兒子、外甥等,希望促成姻緣。不過,林姝含也發展出一套因應之道,對於言語騷擾的病人,會嚴肅地稍微加重語氣,讓病人知難而退;面對不斷幫自己介紹對象的病人,則是先打趣感謝對方抬舉,再把話題拉回病情討論。只要使出上述兩招,病人通常不會繼續無理騷擾,「畢竟在醫病關係裡面,醫師還是比較具有權威的一方。」診間病人的疑難雜症,化為易懂的圖像衛教。醫師工作雖然辛苦,但為解決病人的衛教疑問,林姝含開設臉書粉絲專頁,經營不到半年已累積超過2000位粉絲按讚。她表示,病人在診間提出的問題,有些自己從未想過,例如擔心心律調節器是否會被雷打到等,所以透過粉絲專頁,以圖像化的方式或拍攝影片,讓民眾更容易理解基礎衛教知識。林姝含笑稱,自己的臉書發文都與外貌無關,每二至三周更新的內容都相當認真,靈感主要都是來自診間病人提出的疑難雜症。從區域醫院台大新竹分院,至醫學中心新光醫院服務,林姝含期待,新的一年在時間運用上能夠更有效率、更平衡,除在臨床工作、學術研究穩健發展,更希望著重個人生活。她坦言自己與許多醫護一樣,下班時間還是放心不下住院病人,會主動至醫院探視,時間規畫必須重新取捨。自我要求每周運動維持體力,緊急手術隨時上場。醫師工作繁重,心臟科更是必須夜間輪班的科別,半夜若有心肌梗塞病人,必須緊急進行導管手術,但林姝含總能充滿幹勁地登場,完全不見疲態。林姝含說,這項工作對體力要求很高,為維持體能,盡量每周末去健身房運動。至於值班是否影響作息,她認為「看個人體質」,自己天生容易入睡,半夜處理緊急情況後,仍可倒頭就睡。不少外科醫師都有獨門刀房幸運小物,林姝含雖是心臟內科醫師,但平均每周要執行三至五個心導管手術,她祈求順利平安的「小迷信」,是不在手術前接受病人或家屬的禮品,就連病家帶來的水果都不能吃,否則恐會導致手術不順利。她表示,在住院醫師時期就聽過這種說法,默默放在心上延續至今。林姝含醫師小檔案.現職: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經歷:新竹台大分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心臟內科研修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總醫師.臉書粉專:林姝含醫師 -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2 醫療.心臟血管
氣溫每降1度心梗風險增百分之1!低密度膽固醇多少才正常?
天氣寒冷,心血管疾病患者隨之增加。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至64歲國人24.8%患有「代謝症候群」,成為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偉春表示,氣溫每降低1度就增加1.1%的心肌梗塞風險,因此50歲以上族群的膽固醇控制務必要注意,尤其有心血管疾病史合併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得控制在55mg/dL以下。39歲陳先生幾年前在公司健檢中壞膽固醇數值出現紅字,當時認為自己才36歲還年輕,因此抱持僥倖心態未積極追蹤。直到某天運動時發現,只要運動強度提升,身體就會出現不適症狀,進一步檢查發現心血管疾病纏身,且血管發生堵塞,得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氣溫每降1度 心肌梗塞風險增1.1%黃偉春指出,氣溫驟降,使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驟升,根據研究,在攝氏15度至32度的氣溫中,每降低1度,50歲以上的熟齡族群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1%,若氣溫降到15度直接增加2成風險;50歲以下族群風險也增加0.4%,春節期間氣候難測,民眾一旦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應立即就醫。血脂自我監測一年一次 異常者三個月一次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北榮重症加護內科主任醫師吳承學說,血脂的自我監測相當重要,一般民眾建議每一年檢測一次,血脂異常民眾最好每3個月檢測一次,每次監測區間不要超過6個月。黃偉春提醒,有一半國人屬於高血脂患者,但並未就醫診斷,若平時沒有透過穩定服藥、良好的生活習慣來控制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很容易導致血栓,或因天氣、情緒激動等原因造成血管收縮,也會導致血管堵塞,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隨時都可能找上門。低密度膽固醇多少才正常?控制在130mg/dL以下吳承學說,一般民眾低密度膽固醇建議控制在130mg/dL以下;若有心血管疾病史,應控制於70mg/dL以下,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病史則更嚴格,得控制在55mg/dL以下。若擔心藥物副作用如肌肉疼痛等,可主動與醫師討論。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01 醫療.心臟血管
發生心肌梗塞該如何快速檢測?兩種心肌梗塞的治療方式差異在哪?
新聞上,不時會看到名人因為心肌梗塞猝死,而實際生活中,也有許多人因為心肌梗塞而致死,到底心肌梗塞該如何檢測?要如何治療?如何區分慢性與急性心血管疾病?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林佳濱表示,心血管疾病分為兩大類:慢性與急性。●急性心血管疾病就是大眾所熟知的急性心肌梗塞。●慢性心血管疾病則包含狹心症、心絞痛等,病人主要的症狀是:胸悶、胸痛至少出現超過三個月。這兩類病人,都會導致血管壁愈來愈厚,血液流動的管腔愈來愈小,當狹窄到100%時,同樣都會引起心肌梗塞。慢性病人多是經由異常症狀後,醫院透過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掃描或精密電腦斷層結果而診斷;反之,急性病人多是發生後靠心電圖、超音波和抽血進行確診。如何快速檢測出心肌梗塞?據照心電圖的ST節段變化,心肌梗塞可分為「ST上升型心肌梗塞」、「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以及「不穩定心絞痛」。ST上升型心肌梗塞患者需立即在90分鐘內執行心導管手術,避免心肌壞死,以保住心臟功能。其餘類型的心肌梗塞,多屬於慢性心肌梗塞,血管嚴重狹窄,但仍有血流可以通過。中國附醫副院長張坤正表示,ST上升型心肌梗塞是「急性心肌梗塞」,一定要盡快打通血管,快速診斷出急性心肌梗塞就非常重要。透過「心電圖」可快速判讀病人的心臟情況多數縣市消防局的轄內救護車上可讓消防救護人員先進行十二導程心電圖檢查,盡早確認屬於哪一類心肌梗塞,將病人送到適合醫院,節省院前治療時間。不過,心電圖沒辦法100%找出所以的心肌梗塞病人,張坤正解釋患者到院後,急診處會立即協助抽血、照血管超音波:●抽血可檢查病人體內心肌酵素是否上升,心肌梗塞發生後二~四個小時內,心肌酵素會顯著增加,可透過抽血雙重確認病人是否是心肌梗塞。●血管超音波則是確認血管阻塞的情況,可以協助決定要執行心導管手術還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肌梗塞治療原則:針對「罪犯血管」,最嚴重的血管進行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普遍被認為「嚴重度較高」,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9年於急診替心肌梗塞患者裝設的心臟支架,每一人的平均數為1.6支,而住診的平均數為1.64支。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解釋,急診大多會先處理「罪犯血管」,也就是影響病人最嚴重的血管,大約2~3周,患者轉至門診後,再由心臟內科醫師處理剩餘嚴重狹窄的血管。陳冠群表示,心臟有三條主動脈,右冠狀動脈、左迴旋支、左前降支,其中以左前降支最為重要。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阻塞在二條以內,其中沒有左前降支,醫師多數會採取心導管與氣球擴張術。如果是左前降支阻塞,不管有幾條血管阻塞,都會直接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1 心導管治療:氣球擴張術與血管支架使用心導管進行氣球擴張術與放置心臟支架都屬於微創手術,使用心導管裝設支架限制不多,唯一是希望血管腔直徑至少要有2公釐,正常血管腔直徑為3到4公釐,如果直徑不滿2公釐,會先使用冠狀動脈旋轉研磨鑽系統,讓血管腔騰出空間後,再放入心導管。心導管可進行的2種治療方式:●氣球擴張術:經由病人的大腿鼠蹊部(腹股溝)的血管或經由手部動脈放入心導管,引導心導管進入冠狀動脈病變狹窄處,此時將導管所附的氣球加壓擴張,膨脹的氣球可將造成阻塞的脂肪粥狀物再進行擠壓,增加血管中內管管徑,以此恢復血管的通暢。●血管支架:通常會在氣球擴張術後使用,金屬支架經由導管放在阻塞的血管處,撐開已發生狹窄而堵塞的血管,在狹窄處使用支架支撐幫助血管內的血液流通,提供心臟充足的氧氣和養分。很多病人或家屬會問裝設心臟支架「有沒有上限」,答案是「沒有」,但其效果有一定的極限。支架是一個網狀的物體,幫助撐開血管腔,只是當有異物在體內時,人體會主動吸收,如同傷口結疤,反而會增加血管增厚的機會。後來有塗藥支架的產品問世,降低血管癒合速度。即使有藥物當作阻抗劑,人體最終還是會吸收,因此不斷裝設支架在血管中,最終血管仍有再阻塞的機率。治療2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左前降支阻塞必須開胸,復原慢但血管再狹窄率低。張坤正表示,當心導管手術沒辦法執行時,就會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手術要開胸,將堵塞的血管另闢可以灌注血流的心血管,除非是年紀過大的患者,否則多數的患者都可以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屬於重大手術,需要讓心臟停跳進行體外循環。相較於傳統的繞道手術,近年也有發展出利用達文西手臂執行繞道手術,施行不須使用人工心肺機。微創手術方法僅在肋骨間造成少量小傷口,避免早期胸骨切開術所伴隨的風險及併發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與心導管支架手術相比,傷口復原慢,但血管再狹窄的機率,與血管內放置多重支架相比,仍低上許多。近年也開始倡議採取多條血管繞道手術,作為首選治療方式。◎微創冠狀動脈繞繞手術介紹,可以參考此報導。
-
2024-01-26 焦點.元氣新聞
父突然心臟不舒服…網友曝濟公5字指點 找「這位」心臟科權威
「醫生緣,病人福」,濟公師父除了指點迷津,還能幫信徒尋找名醫,一名女網友於PTT貼文,指稱在前年一月二十八日因緣際會地至佛堂,當時已經下駕的濟公師父給她兩張符,一張是祈求網友父親延壽保命,另一張則寫下「奇美 顧博明」等五字,提點換至柳營奇美接受心導管手術。被神明託付 醫:自己開刀順利、患者也有慰藉對於被濟公師父點名,自己名字被揭露在PTT網站,柳營奇美心血管中心主任顧博明表示,執醫20多年,確實遇過幾次類似看診經驗,病患至診間後自訴是聽從某個神明建議,而前來求診,但沒看過神明手諭紙條,而上面寫著他的名字。對於該網友所提及的神蹟,顧博明表示,有幸被濟公點名,感到相當榮幸。因該個案檢查後各項數據良好,並未執行心導管手術,不用置放心血管支架,所以印象並不深刻。顧博明說,尊重每個病患的宗教信仰,即使得知某患者在神明指點下,至柳營奇美醫院掛號就醫,也是平常心看待。事實上,如果獲得神明加持,在治療上,反而減少了許多壓力。之前幾次神明託付病患,在治療、開刀時,確實「有如神助」,特別順利;再者,神明推薦醫師,這對患者也具有慰藉鎮定作用,不管術前、術後,病人心情平順,也有效縮短恢復期。網友分享濟公神跡 指點父親尋醫女網友指稱,三年前,主管老公開始當濟公師父的乩身,她本身拜拜(廣澤尊王、王爺),但是從來沒有拜過濟公,並未因為好奇而想去看看。前年一月初,濟公下駕時跟她主管提了,要她過去一趟,甚至還點出一月二十八日放假,那天請過來一趟。網友主管半信半疑看了班表,才發現她確實當天休假。主管告知此事時,該網友心想:「這麼神奇?那就去看看濟公有什麼想要指點的」當晚,到了辦事佛堂,濟公師父已經下駕,那天來的是大師父,腔調是杭州腔國語,一見面就拿了一張早已畫好的符,說著「林小姐,去幫您的父親大人拜拜,祈求讓您父親大人延壽保命呀~去哪裡拜呢?大年初六呀~去武當山上帝廟拜。網友表示,濟公師父一講完,自己馬上背部一涼,因為「武當山」這個關鍵字!那是自家村莊的大廟,主奉玄天上帝,也可以說是她爸的唯一信仰!接著,大師父又拿了另一張符接著說,「這張符,等妳初六拜拜完,初七再打開,在那之前都不可以看哦~了解嗎?初七看了便會知道意思。」於是她初六拿著第一張符去上帝廟按照師父所交代的,求上帝公幫忙爸爸祈福延壽,隔日初七晚上,打開了第二張符,上面只寫了五個字 「奇美 顧博明」,那是一個醫師,非常有名的心臟科權威。發願當寺廟義工 幫父擋一劫不用手術網友父親是心臟病患者,在成大看幾十年了,也做了好幾次心導管手術,以及一次繞道大手術。網友指出,年初六父親當天心臟不舒服,還因為這樣,至上帝廟走走。初七晚上,她當著父親的面,打開第二張符時,父親不得不信,抱持著試試看心態,轉至奇美檢查。在奇美初診,顧醫師安排一些檢查,排定三月份直接到柳營奇美做心導管手術。但檢查報告出爐後,醫師表示,主要兩條大血管在成大裝置的支架仍具有功效,而小血管硬化部分,靠吃藥就好,這次看起來沒什麼大問題,所以不用手術!那次沒有裝支架,但網友父親接受侵入檢查,手上有傷口,因此,住院一晚。隔日出院,正好是公事日,她開心地向濟公師父報告「爸爸出院了…」,但話還沒講完,當天下來辦事的二師父便用「台語」慈祥的說,「沒開刀是好事情呀,因為你發願要來寺內幫忙,所以幫你爸爸把這劫擋掉啦。」女網友讚嘆濟公師父神威顯赫,幫父親找醫術更高明的醫師,她心存感激,便在濟公師父身邊幫忙,希望能跟著祂們一起完成慈悲濟世的善願,在網路分享當時師父開的那張符。
-
2023-12-3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被病人需要是一種幸福!吳榮州 「屏基需要我」打造急重症醫療重鎮
屏東基督教醫院在地深耕70年,從當年16床小診所蛻變為有600多床的區域醫院,守護屏東縣民健康。今年初上任屏基院長的吳榮州,高醫醫學系學業後,秉持「到一個需要我的地方發揮專長」信念而落腳屏東,希望打造屏基成為屏東人日夜信賴的醫院。吳榮州出身台南將軍漁村家庭,父親是漁夫,媽媽曬鹽,家有六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么,當初學醫單純是聽從家人建議。台南二中畢業後,考取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助學貸款完成學業。選擇走心臟內科的吳榮州說,當時是受到高醫心臟科主任是台南二中大學長影響,「心臟內科比較像外科的內科,很多數據可以推理,跟理科較相近」,但在高醫當4年主治醫師後,他決定到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高醫不差我一個主治醫師,找一個需要我的地方,讓我的專長可以發揮」。創立屏東首個心導管室吳榮州在屏基創立屏東第一個心導管室,它扮演了救命角色,展開各種心血管疾病經心導管介入性治療,每一種治療都是屏東第一例,針對急性心肌梗塞病友提供風雨無阻全年無休、24小時心導管介入治療,打通阻塞的冠狀動脈血管。屏基急診是屏北緊急醫療救護基地,急診量占屏縣的三分之一。吳榮州說,急重症醫療是屏基發展重點,醫院承擔屏東地區逾半數心肌梗塞病人處置,每月執行超過100例心導管手術,疫情期間,他完成屏東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心肌梗塞冠狀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屏基擴區籌畫10年,瑞光院區今年動土,預計2026年完工營運,設置一般病床499床及特殊病床362床,打造國際級智慧醫療醫院,強化重大創傷、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重症照護體系,發展急性後期及腫瘤治療照護,提高在地醫療照護。雖受少子化影響,婦產科與小兒科的經營受挑戰,醫院仍高度重視,提供全天候高危險妊娠病患及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養生秘訣/喜好爬山、吹薩克斯風吳榮州喜歡爬山、打高爾夫球,近年還學會薩克斯風,他也常追劇、看影集,戲劇中的對白有時會發人深省。屏基每年舉辦員工體適能檢測,可自由參加,他從沒做過檢測,因擔任院長有帶頭示範責任,今年被秘書ON上行程,拿下「13分優」成績,肌力、心肺耐力都是5分滿分。幾年前吳榮州完成爬玉山,為說服太太讓他爬山,自我訓練負重、爬樓梯等,讓太太看到他的訓練決心。但他說,和朋友爬山,他的腳程是最差的,先前走訪浸水營古道,走了8.5小時,今年6月則完成阿朗壹古道健走。吳榮州熱愛音樂,以前學過小提琴「音準還不錯」,一次聚會時有賣薩克斯風樂器,當下覺得很美,買了一個放在家裡,之後醫師公會揪團學薩克斯風,他就加入學習行列,利用下班時間練習,有時會在醫院心導管室旁的機房練習吹奏,「站在高崗上」就是他的招牌歌曲。醫師工作忙碌,吳榮州經常3、5分鐘就解決一餐,長期處在高壓環境,所以他的血壓、膽固醇偏高,吃了15年的降血脂、血壓的藥物控制,他很注意體重管理,但他笑說,「好像效果不是很好」。吳榮州行醫30多年,從臨床醫師到醫院管理職,不忘行醫價值。「病人有需要我就來協助」,他說,被需要是一種幸福,當醫師可以被病人需要,盡力幫助,不會覺得辛苦。屏基建院70周年見證屏東醫療發展,吳榮州說,期盼協助同仁在救死扶傷日常工作,感受到工作價值與成就感。吳榮州小檔案年齡:63歲現職: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兼醫事副院長、心臟血管科心導管室主任學歷: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內科主任、醫務部主任、醫務副院長專長:冠狀動脈疾病、心導管、動靜脈廔管阻塞通血路治療、心律不整、昏厥 (人工心臟節律器、去顫器)、頸動脈阻塞支架植入處置、下肢動脈阻塞通血路治療、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心臟衰竭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早期介入治療可以發揮更持久的效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8 醫療.心臟血管
低溫跑台北馬3人OHCA幸救回 醫籲馬拉松跑者及慢性病患留意天氣變化
強烈大陸冷氣團來襲,參加「2023台北馬拉松」的3名選手跑到一半倒地,送醫時一度OHCA(喪失生命跡象),不過送醫後已恢復心跳。急診科醫師指出,跑馬拉松的猝死率,較一般活動高20倍,低溫更有「加乘效應」。他提醒,有家族史,曾有不明原因昏倒或胸燜、頭暈等經驗,賽前要先到心臟科檢查,也要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和食物,食物建議選擇能量飲等,高糖、低纖維的品項。台北市政府統計至上午11點,「台北馬」共有3名跑者發生OHCA,緊急救護恢復心跳與血液循環後送醫院,其中1人心導管手術後,已轉加護病房治療中;餘2名於急診室留觀中;另有1名民眾中風,急診室留觀中。馬拉松猝死風險高20倍中華民國大型活動緊急救護協會創會理事長、急診科醫師高偉峰說,統計上,跑馬拉松的猝死風險比平常狀態高20倍,最主要的原因是,血流跑到肢體的肌肉,心臟血流相對不足,突然心臟停止的患者,20歲以上族群,大多是心臟冠狀動脈相關原因導致;20歲以下則是肥厚型心臟病變。國外統計,20%民眾不知道自己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具「父親在60歲以前、母親在50歲以前猝死」的家族史,也要特別警覺。高偉峰表示,如曾有不明原因昏倒、不明原因胸悶或胸痛、不明原因頭暈或呼吸困難,都建議在賽前到心臟科就醫,加上天氣冷時,穿著短袖、短褲或者背心跑步,低溫會帶來加乘效應,因為從高溫到低溫環境,心臟血流阻力會更大,因在劇烈運動時,血液會跑到肌肉肢體,心臟的血就會相對不夠。半馬以上距離補充水分更重要高偉峰也說,途中或者賽前,水分跟食物攝取都要足夠,因為脫水會提高發生風險,建議賽前1.5到2小時開始的每小時,以每公斤體重10毫升的量,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但也不能光喝白開水,否則可能造成低血鈉症,不過也不能單喝運動飲料,如果是半馬以上的距離,就建議要額外補充水分;食物則建議選擇高糖、低纖維的食物,能量飲就是不錯的選擇。高偉峰也提醒民眾避免「越級打怪」,之前有一個只參加過3公里馬拉松的民眾,後來直接挑戰50公里,就發生OHCA的情形,建議還是要漸進式增加運動量,美國運動學會統計,可以每周增加10%的距離來調整。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也說,在天氣冷的狀態下跑馬拉松,風險相對會提高,過去有研究發現,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或從來沒受過訓練者,臨時運動的風險最高,因為天氣冷的狀況下,血管容易收縮、血壓容易高。高血壓患者最怕天氣驟變除了馬拉松跑者要注意低溫之外,高血壓患者也最怕天氣突然轉變,恐導致疾病控制不佳,引發心肌梗塞等危險。台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謂文建議,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近期出門時,應多加件衣物減少冷空氣刺激,尤其頭頸部、手部2部位更需注意。林謂文表示,高血壓患者即使規律服藥,天氣忽然變冷、溫差變化過大時,仍會因交感神經系統受到刺激,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跳變化等情況,溫差劇烈時,血壓波動、升高的情況也較容易發生;尤其民眾外出時,冷空氣直接刺激皮膚,血管收縮恐致血壓上升,嚴重時恐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意外。「除依循醫囑、定時服藥,建議患者定時紀錄血壓變化。」林謂文表示,若高血壓患者在血壓監測時,發現血壓劇烈波動,且比以往升高、難以平復時,應及早返診就醫,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配置;出門時則建議「頭頸部」、「手部」格外注意保暖,如使用圍巾、帽子、口罩等,能減少皮膚與冷空氣接觸的機會,避免交感神經受刺激使血壓升高。民眾常在天冷時吃鍋、飲酒保暖。林謂文說,慢性病患無論氣溫高低,生活型態需維持調控,即使是天冷,也不得輕忽,食物應選擇高纖蔬果類,少吃加工食品、高鹽、高鈉食物、避免飲酒、抽菸等。禦寒之餘,也得隨時監控身體狀況,落實飲食控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7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穩定型心絞痛放支架真的可以減少症狀
2023年11月美國心臟學會年會時,發表了同步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叫做ORBITA-2的研究,說穩定型心絞痛,在沒有使用心絞痛藥物狀況下,跟假治療相比,冠狀動脈像支架這些的介入治療,可以減少心絞痛的發生,改善生活品質,運動時間也能從641秒進步到701秒。對照的是安慰劑組,也就是說所有病人都要進心導管室,躺上導管台後,一半做放置支架這類介入治療「真治療」;另一半呢,則是把心導管的管子、量壓力的導線這些都放進體內,卻虛晃一招,什麼支架都沒放的「安慰劑」治療。之後在病人及研究人員都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治療的雙盲下,看看介入治療對於穩定型心絞痛的症狀,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效。這篇研究最有趣的,要先停止服用心絞痛的藥物兩周才進導管室,為什麼要先停藥呢?因為同樣由英國皇家資助,同一組研究人員刊登在2018年刺胳針雜誌Lancet的ORBITA-1同設計的研究,在沒有停止心絞痛藥物時,跟「安慰劑」治療相比,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這一組,竟然不能證實可以減少心絞痛,也沒有增加運動時間(都在統計誤差內)。兩個研究的血管狹窄都大於70%,以ORBITA-2研究來說,血管平均塞81%,血流儲備分數FFR平均為0.63(依FAME研究,FFR小於0.75-0.80代表血管狹窄嚴重),換句話說,都是血管嚴重狹窄的一群人,兩個研究的病人都不多,ORBITA-1有200人、ORBITA-2 301人,追蹤時間只有12周。看到ORBITA-2研究結果,有些啼笑皆非,上次失敗,這次雪恥成功,卻要不用心絞痛藥物才能成功?這些病人抗血小板藥物跟降血脂藥物都是不能少的,再加上可能的高血壓糖尿病藥物,原來藥物就不少,這篇研究說放了支架,可以減少1-2顆心絞痛的藥物,意思是原來加糖尿病高血壓藥物共藥吃八顆藥,現在只需要吃七顆?呃,有很厲害嗎?但無論如何,在介入治療發明近50年後,終於證實了支架不是安慰劑,真的能減少症狀。這裡提到的穩定型冠心病,是指兩個月內症狀都很穩定,沒有變嚴重(例如原來爬三層樓會悶,最近兩個月症狀都一樣,沒有變成走平路一下就悶)。如果是最近才開始出現胸悶、胸痛、氣喘,或運動耐力變差的患者,則屬於急性冠心病,需要立即就醫,與前文的研究無關。就急性冠心病而言,放支架是必要救命措施,可以降低死亡率,提升生活品質,減少日後心臟衰竭的可能性。對急性心臟病發作的人來說,不但要放支架,而且要愈快愈好。2022年一月出刊的《2021年版美國心臟學會治療指引》指出:「在穩定型心絞痛、左心室射出率正常,以及一或兩條血管病變時,打通血管對於『存活率』並沒有幫助。」也就是說在這些狀況時,除非為了解除症狀,否則不需要放支架。治療指引還提到:「若狹窄程度小於70%,且FFR大於0.8時,『不該』打通血管。」並特別強調,這種情況下放支架是有害的。目前治療指引說,支架這類介入治療有三大時機:1.急性心臟病2.穩定型心絞痛用藥後仍然有症狀3.左主幹或是大面積缺氧回到這篇研究,終於證明了支架不是安慰劑,是真的可以「減少症狀」的,所以治療指引還是正確的,當穩定型心絞痛用藥後仍有症狀,是可以放支架來減少症狀的。
-
2023-11-24 醫療.心臟血管
壯男健檢無紅字...爬山後竟心肌梗塞險死 醫曝救命關鍵
台中56歲陳姓男子因有心肌梗塞家族史,每年定期健檢,十分自豪沒有紅字,但3個月前爬山後,差點喘不過氣,近期甚至胸悶、快吸不到氣,連忙到烏日林新醫院就醫,還好被醫師李榮基及時發現,扶到急診,經檢查確定是心肌梗塞,心導管手術置放支架後救回一命。胸痛、冒冷汗、背痛…心肌梗塞警訊 烏日林新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暨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李榮基說,心肌梗塞高危險族群包含有心肌梗塞家族史、三高患者、抽菸、酗酒、肥胖者,以及A型人格等,建議調整生活型態,並定期檢查追蹤。如果有出現頭昏腦脹意識不清、呼吸變得短促、胸口正中心疼痛或不舒服、一直冒冷汗或是左邊肩膀及手肘、下巴、背部疼痛,必須提高警覺可能是心肌梗塞的症狀,建議盡快至急診。【延伸閱讀】心肌梗塞前兆,男女可能不同!心肌梗塞是什麼感覺?8風險因子提早預防心跳每分鐘僅50下 醫師判斷馬上做心導管救命陳姓男子表示,他過去偶有突發性胸痛,但因久久一次不以為意,直到近期快吸不到氣才驚覺大事不妙,就醫時已頭暈眼花,印象最深刻的醫師李榮基一看到心電圖報告,發現他的心跳每分鐘僅有50下,立即對他說「我們要馬上做心導管,如果現在放你走,明天就看不到你了!」並扶他到急診,他感謝李榮基救命之恩。李榮基說,陳男由於心跳過慢,先置放暫時性心律調節器,解決血流動力不穩定,再進行心導管手術,發現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在心臟血管中心團隊的努力之下,在56分鐘內將右冠狀動脈打通,並置放一支塗藥物支架。術後陳男恢復良好,住院期間移除暫時性心律調節器,出院後只需要規律性服用藥物以及門診追蹤,現在呼吸順暢、不再胸悶,順利恢復原本的生活。急性心肌梗塞未及時治療 死亡率極高李榮基指出,急性心肌梗塞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極高,平均每拖30分鐘,死亡率增加7.5%,心肌細胞若缺乏養分會逐漸壞死。越早執行心導管及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減少心臟損傷,避免心臟衰竭及心律不整的併發症。
-
2023-11-18 醫療.心臟血管
性行為過程中心跳停止!急診醫忠告「5超雷習慣」恐害馬上風,1常見體位最易發生
最近天氣驟變,急診不論是心臟或是大腦出問題的人也大幅增加,忙的時候一個急診班12小時,可以接到3-4個中風、2-3個心肌梗塞,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名詞叫「馬上風」?目擊倒下的心跳停止 高機率能救回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分享,就在前幾天的一個夜晚,突然救護車通報要送一個50歲的男性外院心跳停止目擊倒下,聽到是中壯年的人,在急救室的我們,各個摩拳擦掌,畢竟,像這種目擊倒下的心跳停止,是有很高的機會被救回來,10分鐘病人送到急診,來的時候一絲不掛只用毛巾裹了一下身子,問了跟救護車來的女性,結果主訴是「這位男性跟女性友人在林森北路上的一間旅店尋歡,結果過程中突然大叫一聲摔下床,手捂在胸口,就沒有呼吸心跳」,後來在急診急救6分鐘電擊了兩次,心跳恢復,一做心電圖果然是大範圍心肌梗塞,這就是典型的馬上風。性行為過程中意外死亡 2致病因素一次看翁梓華說明,馬上風主要發生於男性,是描述在性行為過程中的意外死亡,會稱作馬上風主要是因為男女性行為常見體位是男上女下,型如騎馬,風指的是猝死,在醫學上,又稱之為性猝死,由於症狀毫無預警,男女雙方往往會嚇傻,而「馬上風成因」包括:1、心肌梗塞:由於行房過程,會促進血液循環,讓心臟輸出量增大,如果久未行房,突然劇烈運動,就可能會導致原本已經塞一半的冠狀動脈得不到足夠的灌流,這時候就可能會導致缺血性心肌梗塞,正如上述案例所述,個案常會有胸悶、手捂在胸口的症狀。2、出血性腦中風:由於行房過程,同樣屬於運動,血壓通常會比平時來得高,這時候有部分的男性如果原本有腦內血管問題像是:血管瘤、動脈硬化的問題,就可能會造成急性腦出血,這類的病人,常會在發生的時候說有爆炸性的頭痛。屬急診3大重症之一 行房前5件事勿忽略上述不論是哪一種問題,基本上都屬於急診的三大重症之一,前者要盡快安排心導管手術,後者則視情況甚至需要開顱,任一情形,都請「立即撥打119」請救護大哥就近送往醫院,不然死亡率是以「分鐘」累進的!至於該怎麼避免馬上風,翁梓華提醒幾件事情,男士們務必注意:1、行房前避免過度飲酒:喝酒會導致周邊血管擴張,會增加心臟負荷,行房時的運動,無疑加重了心臟缺血的問題。2、如果使用藍色小藥丸要特別注意:藍色小藥丸(威而鋼、犀利士)都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原理同上,因此盡量避免藍色小藥丸配酒同時使用,這樣真的很危險!3、平常可以先嘗試登階看是否有胸悶情形:登階運動會是測試心臟負荷能力的簡單方法,如果走幾層樓就發現會有胸悶喘的情形,建議不要拖,先去醫院心臟內科做檢查,以免後續不必要的風險。4、平常好好控制血壓:高血壓是腦內血管瘤生成的風險因子,平常好好控制血壓,則可以避免血管瘤的問題。5、行房前做好熱身:先讓心臟身體適應周邊環境的溫度同樣可以降低馬上風的發生機率。
-
2023-08-18 醫療.心臟血管
竹市前議員徐信芳驚傳心肌梗塞逝世…心肌梗塞症狀一表掌握 醫教如何急救
【2023/08/18元氣網整理】根據聯合報報導,新竹市前市議員徐信芳驚傳心肌梗塞,緊急送醫救治,於昨天(17日)晚上10點多往生,享壽75歲。據了解,徐信芳昨天下午心臟不舒服,先送到馬偕醫院後又轉送台大醫院,最後仍不治。市議員陳治雄指出,徐信芳雖年紀漸長,但平時身體還算不錯,狀況非常突然。之前網紅「館長」陳之漢母親;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現任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等,許多猝死都因心肌梗塞。民眾務必留意前兆症狀,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於黃金時刻急救保命。心肌梗塞症狀一表掌握 醫教如何急救【元氣周報/記者邱宜君報導/2021/10/31】不止天氣冷易好發心肌梗塞,天氣熱也有可能發生,如果沒有好好預防、及時送醫,很多家庭都可能因此失去所愛的人。心血管疾病權威名醫提醒,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氣溫,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加上冬天還有血壓升高、水喝得少、飲食可能較重鹹油膩等不利因素,只要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就要趕快叫救護車。什麼是心肌梗塞?台灣心機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心血管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而心血管疾病當中最常見的,就是心肌梗塞。心臟外面有三條血管,負責供應心臟肌肉的營養和氧氣,如果阻塞,心臟肌肉馬上面臨壞死風險,心肌壞死結痂後就不能收縮,心臟就跳不動了,也就是心臟衰竭。黃偉春指出,這三條血管分別是左前降枝、右冠狀動脈及左迴旋枝,三者都可能發生梗塞,但發生後的嚴重度差很多。左前降枝供應區域最大,又稱「寡婦血管」,因為男性要是這條血管塞住,猝死風險高。誰是高危險群?黃偉春表示,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搶救,心肌壞死的面積越大,復元的可能性越低。即便搶救回來,一旦變成慢性心臟衰竭,五年內死亡率也有五成。黃偉春提醒,45歲以上男性、停經女性、有三高、抽菸、壓力大、缺乏運動,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一定要想辦法控制和減少。黃偉春表示,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患者的血管,就像泡在很多糖或油脂中的水管,管壁變得黏黏厚厚的,造成管壁變窄;而高血壓像一把利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傷。為了修補這些傷,血小板及動脈硬化斑塊會聚集起來,慢慢地在管壁變成越來越厚的斑塊,這個斑塊並不穩定,當冠狀動脈裡面的斑塊脫落,就會發生心肌梗塞。什麼時間容易發生?除了身體本身的條件,氣候有時也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表示,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溫度,超過或低於這範圍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大約每下降一度增加3%到5%阻塞風險。因為身體為了減少散熱,會收縮血管,導致血壓上升;若肺部呼吸到冰冷空氣的時候,會更直接影響到心臟。再加上天冷時飲水量下降、飲食偏重口味等因素,血液較黏稠,這些也會提高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疑似發生心肌梗塞,應如何處理?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這個口訣,當身旁的人突然倒下去,叫了救護車之後,如果能正確急救,也可以幫他撿回一命。黃偉春前陣子收治一個在家昏倒的案例,患者太太趕快找隔壁鄰居幫忙做心肺復甦術(CPR)(CPR教學如下影片↓),救護車到場之後,接手繼續做CPR,不間斷的心臟按摩,幫助病人維持血流,送到醫院用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個案最後自己走出醫院。心肌梗塞的救治分秒必爭,救得成、救不成,醫療體系的反應速度是關鍵。黃偉春表示,心肌梗塞發生後越快打通血管越好,但在十幾年前,台灣的醫院只有白天做心導管手術,如果晚上發生心肌梗塞,則注射血栓溶解劑。黃偉春2006年在高雄榮總開始推廣24小時心導管,並將心肌梗塞病人到院後打通血管的時間,從174分鐘縮短到平均28分鐘,治療成效卓著。因此衛福部後來建置緊急能力評鑑,全國所有重症急救責任醫院都要能24小時做心導管。後來高雄市也率先在救護車上執行心電圖、進一步線上指導緊急用藥,讓病人在送醫途中就可以接受治療,並且精準送醫,減少轉院,將死亡率從兩成減少到1%以下。【護心臟、防心肌梗塞更多資訊】.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 健保大數據揭心肌梗塞10共病.天冷心肌梗塞猝死殺手 醫師:心臟隱痛快求醫檢測.疾病百科/心肌梗塞
-
2023-02-16 焦點.元氣新聞
52歲馬拉松跑者心肌梗塞裝3次葉克膜,醫護不放棄奇蹟重生!提醒「健康檢查」很重要
52歲黃廷弘去年參加太平洋縱谷馬拉松,起跑不到2公里,突然心肌梗塞倒地不起,緊急送到花蓮慈濟醫院。期間放置心導管、裝3次葉克膜搶救,經歷103天的住院治療,醫護團隊從鬼門關前救回黃男,並在月初順利出院。他今天現身分享心路歷程,感謝醫護細心照顧獲得重生。52歲馬拉松跑者心肌梗塞 裝3次葉克膜黃廷弘熱愛路跑,除了國內大型馬拉松,也曾到國外參與馬拉松賽事,家人都覺得他身體很健康。沒想到在去年10月的太平洋縱谷馬拉松,報名全馬的黃廷弘,跑到1.6公里處的第一個補給站時,突然倒地沒有呼吸心跳,現場救護人員立即搶救,第一時間被送至門諾醫院,隨後轉院至花蓮慈濟醫院進行心導管手術,急救時間至少90分鐘。黃廷弘回憶,前面60幾天昏迷,狀況很不樂觀,幸好醫護團隊與家人沒有放棄;清醒後手腳無力又全身插滿管子,在醫師評估下,拔掉呼吸器、心血管器材,能夠吞嚥也重新站起來,非常感謝醫護團隊的協助。未來身體狀況允許,一定會參加馬拉松,「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朱新凱表示,心臟中最重要的三冠狀動脈中,黄先生的2條主要動脈皆100%阻塞,而第3條也有50%阻塞,情況很嚴重。前後因為心肌梗塞、敗血症及呼吸窘迫症,裝了3次葉克膜,更用了7種抗生素,還能活下來已是奇蹟。朱新凱說,做了十餘年的主治醫師,第一次看到病況如此膠著,心裡也很無助。有次以為撐不下去,身為佛教徒的自己,真的打從心底向上天祈禱,幸好狀況愈來愈好,現在還能走路、居家辦公。黃先生很幸運,倒下時現場有專業的救護人員及時給予高品質的心肺復甦術,大大增加甦醒的機率。健康檢查十分重要 家族病史更要去做黃廷弘說,經過這次險境,了解即使平時有跑步習慣,身體也不一定健康,自己以前根本不相信心臟有問題,提醒大眾健康檢查十分重要,尤其是有家族病史,更要去做詳細檢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08 醫療.泌尿腎臟
星雲大師晚年頻進出醫院洗腎!糖尿病患「3要」遠離洗腎,6日常行為也很傷腎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法師97歲高齡圓寂,許多信眾不捨,佛陀紀念館長如常法師透露,大師其實已102歲,但身分證少報五歲,所以也是百歲圓滿。人生觀:每天一飯一菜已滿足,沒有煩惱心存歡喜星雲大師雖晚年健康欠佳,但以近百歲高齡圓寂,仍屬長壽。2009年,星雲法師曾對來訪佛光山請求法師開示養生之道的信眾說,他每天早上4時起床,全年無休,過年訪客多,更加忙碌,每天一飯一菜,他都覺得很滿足,沒有煩惱,「心存歡喜」,應該就是長壽祕訣。而佛教徒吃素,是不捨萬物生命,也為了心意清淨。星雲大師從青少年出家就吃素,體會到生物生長繁殖的奧妙;他說,吃素可以吃出自己的功德、幸福、安全、快樂,還可以拯救健康。2006年素食博覽會上,星雲大師也說,吃素主要是吃「心」,一顆慈悲的心,不論吃素、吃葷,重要的是心裡的清靜,吃素有助定力、耐力,且能延年益壽。生死觀:與病為友、置生死於度外星雲大師從童年開始就大小病痛不斷,但他曾說:「修道人要帶三分病痛,才知道發心,所以疾病也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不要排除它,要與病為友。」星雲大師主要病史.17歲染瘧疾.20歲長天花.1967年佛光山開山後即確診糖尿病。.因長期茹素,高溫油炸食物造成腦血管及心臟冠狀動脈硬化、栓塞。.1995年因腦血管栓塞動心導管手術,腿部自此血流不暢,不良於行。.2003年3月一度心臟病發,80歲大壽前一個月不慎跌倒,左側三根肋骨跌斷。.2011年缺血性腦中風.2016年再因出血性腦中風入院清除血塊。.晚年頻繁進出醫院洗腎星雲大師醫療團隊召集人、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陳肇隆近身與大師相處多年,相當佩服他「與病為友、置生死於度外」的豁達心。大師2016年10月再因出血性腦中風入院,醫療團隊緊急為他開腦移除血塊,陳肇隆回憶,面點這麼大的病痛,大師態度卻相當淡定,每次查房都要為醫護人員開示,講述深入淺出的人間佛教,像是個生命導師,也討論到生死問題說「生了要死,死了要生,像是季節有春夏秋冬的循環,人生當然有老、病、死、生輪迴。」生命後期醫療團隊以維護尊嚴、保守、減痛、非侵襲性治療,來減輕大師的病痛,星雲大師曾告訴醫療團隊醫師說「出家人不怕死」,展現對生死豁達一面。長期糖尿病併發症多 「三要」遠離洗腎星雲大師與糖尿病共處超過60年,長期糖尿病併發症幾乎都出現,包含眼睛視網膜、心臟、腎臟到血管都有嚴重病變,晚年需頻繁洗腎。台灣每年新增洗腎者有一半是糖尿病病人,但罹患糖尿病不等於就要洗腎,衛福部彰化醫院提醒,做好「三要:要節制飲食、要運動、要規律服藥」的糖尿病人,才能遠離洗腎的威脅。慢性腎臟病患者、三高患者,也是洗腎的高危險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陳鴻鈞解釋,「三高易導致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又會引來三高異常,這是惡性循環。」控制三高,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體重控制,才能避免進入洗腎進程。6行為很傷腎而除了慢性疾病導致洗腎,其實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你不然為意的行為會傷腎,千萬不要輕忽。1、水喝太少:建議每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的白開水。2、憋尿:憋尿很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甚至引發腎盂腎炎、腰痛、發燒等症狀。長期憋尿造成的反覆感染則可能出現腎結石,腎功能缺損等。3、吃太多肉類海鮮啤酒:會增加高尿酸或痛風的風險,如沒好好控制,會導致腎臟結石、腎功能惡化。4、高鹽、高糖、高脂飲食:要控制三高,就要戒掉高鹽、高糖、高脂等不健康的飲食。5、亂吃藥:大部分的藥物都要經過肝臟代謝處理,再由膽汁中排除,一部分經由腎臟由尿尿排出。保肝強腎的第一個原則就是不要亂吃藥物,以免傷肝敗腎。6、跑馬拉松:根據耶魯醫學院曾做過的研究指出,劇烈慢跑在好幾個方面都可能會損害到人的腎臟,如脫水會讓腎臟承受沉重的壓力,連續數小時的劇烈活動、缺水和血液供給的減少,都會傷害人的腎臟。【資料來源】.星雲晚年多病 醫療召集人陳肇隆憶:大師曾說帶三分病痛才知發心.星雲大師一生大小疾病不斷 在病榻仍心繫弘法.糖尿病洗腎機率高?做到「三要」免洗腎.性行為過度會傷腎?這6種行為才傷腎
-
2023-01-24 醫療.心臟血管
30歲男沒糖尿病、高血壓,突胸痛竟是心肌梗塞!醫曝這原因加速動脈硬化
「噢,胸口好痛…」阿凱在爬樓梯時突然感到胸痛,胸口彷彿被重物壓住,頸部、肩膀也很不舒服。30多歲的他沒有糖尿病、高血壓,一直都覺得自己很健康,萬萬沒想到會發生心肌梗塞。「診斷心肌梗塞後,我們便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把血管打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醫師回憶,「抽血報告顯示,他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高達220 mg/dL,而他從來都不曉得自己的膽固醇超標。」如果能夠及早治療,好好控制膽固醇,這種心肌梗塞其實可以預防,洪惠風醫師指出,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就會影響心臟功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可能在送到醫院前死亡,非常危險。膽固醇超標時,通常沒有症狀,卻可能造成生命危險!若在健檢的時候,發現低密度膽固醇LDL-C、或其他血脂肪過高,千萬別掉以輕心,一定要積極處理,以免發生憾事。心肌梗塞不是老人的專利,低密度膽固醇LDL-C加速動脈硬化損害全身器官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經常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洪惠風醫師解釋,隨著時間我們的血管壁會越來越厚,有點像樹木的年輪,日積月累一天天增加,差別在於有人動脈硬化速度較快,有人動脈硬化速度較慢。研究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抽菸、欠缺運動、遺傳等因素,都會讓動脈硬化的速度加快。當膽固醇、血脂肪超標時,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而毫不自覺。根據109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自述無三高、心臟病及腦中風等病史之民眾,在接受成人健康檢查後,新發現有血脂、血壓、血糖異常者分別有24.7%、21%、9% 〔1〕。因為動脈硬化剛開始的時候,血管內徑沒有受到影響,讓患者沒有感覺,洪惠風醫師說,當血管壁越來越厚,就會影響全身各個器官,例如心臟的心肌梗塞、腦部的中風、腎臟功能惡化、周邊動脈阻塞等,而造成嚴重併發症,危及性命〔2〕。「曾經有研究發現,動脈硬化的速度,跟高血脂、膽固醇密切相關,當動脈硬化血脂肪太高,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老化的速度也越快。」洪惠風醫師說,「如果高膽固醇、高血脂沒有好好控制,血管就會老得快,身體也會老得比較快,而容易中風、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可能在年輕的時候發生,洪惠風醫師強調,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越高,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危險就會越早發生。舉例來說,一般人可能是在70、80歲才發生心肌梗塞,但當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很高時,可能在30、40歲就會發生心肌梗塞,不可掉以輕心。風險越高,低密度膽固醇LDL-C越低越好!如何有效控制壞膽固醇?控制高血脂得從飲食、運動、藥物著手。洪惠風醫師說,若只靠運動,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下降幅度大概是小於5%;若是飲食控制加上運動,平均來說大概下降8%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如果使用口服藥,大概可以下降30-50%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2〔2〕。目前還有降膽固醇針劑可以使用,降膽固醇針劑能夠促使身體清除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濃度。洪惠風醫師說,一般是兩個禮拜打一針皮下注射,可以降低50-60%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為低密度膽固醇控制不佳或是對口服藥物副作用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一項治療選擇。藥物的選擇與患者的危險因子有關,洪惠風醫師解釋,發現高血脂的時候,首先要確認危險性有多高,包括是否有糖尿病?糖尿病的時間有多久?是否有缺血性腦中風或暫時性腦部缺氧?是否有急性冠心症候群?是否有慢性腎臟病?是否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根據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血脂異常管理指引〔3〕,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的時候,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越低的水準。若屬於低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16 mg/dL。若屬於中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00 mg/dL。若屬於高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70 mg/dL。若屬於非常高度危險,例如腎功能很不好、糖尿病已經造成器官損傷、已經有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55 mg/dL。「即使屬於低度危險,沒有任何危險因子,也希望把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116 mg/dL以下,任何人都不能太高。」洪惠風醫師強調,「臨床上會先看低密度膽固醇LDL-C目標值是多少,然後根據目前的數值,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如果抽血發現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高,而目標值很低,則在飲食、運動、口服藥之外,勢必要考慮使用降膽固醇針劑,運用各種工具,積極控制膽固醇。」小提醒:低密度膽固醇過高,以運動、飲食來改善,並定期健檢心血管疾病會在日積月累中形成,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請務必戒菸,維持理想體重,飲食方面要多攝取蔬菜、水果、魚類,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每天進行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是會讓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加快,使得心血管疾病提早發生,洪惠風醫師叮嚀,大家要定期檢查,若發現異常便要盡快就醫,善加運用口服抗膽固醇藥物、降膽固醇針劑積極治療!◎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了解十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前往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參考資料:1. 預約成人健康檢查 掌握風險擁抱健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 Atherosclerosis_AHA 3.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1, Issue 1, 1 January 2020, Pages 111–188原文:
-
2023-01-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最好的禮物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父母步入晚年時」。一位侍父至孝的資深藥師寫出父親在母親過世後的身心變化,道盡老年的辛酸與子女的無助。一位醫事放射師以兩篇文章分別道出子女對母親的「病」與「死」的錯綜情緒。感謝這兩位醫療團隊的作者分享他們的經驗,一方面使讀者更體會到「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同時也使社會大眾更了解當醫療人員面臨父母的「老」、「病」、「死」也都與一般人同樣的無助、惶恐、憂心。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醫病之間「將心比心」,發揮「同理心」,帶給醫病之間祥和與體貼。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爸爸不是病了,是老了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把愛傳下去不管時間過了多久,2022年11月1日這一天,應該是我很難忘記的日子。當天早上九點二十二分接到哥哥的電話內容後,身體馬上感覺不適、身體差點無法站立,一直在心中不停地吶喊:「怎麼會這樣……媽媽妳千萬不要走,一定要趕快清醒過來!」當下,我趕緊向同事交代請假的原因,迅速開車去彰化探望媽媽的病情。「秉瑋,媽媽在家中突然昏倒了,爸爸有聯絡救護車緊急急救!」 「秉瑋,我有打電話問急診,急診的人跟我說:『媽媽的情況很不樂觀,救護車到家裡時,媽媽的心臟就已經停止了,經過不斷的急救才恢復心跳,她的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等一下要做心導管治療。』」在開車往彰化的路途中,心中一直反覆哥哥的電話內容,此時雙眼的眼淚不停地留下,心裡只盼望:媽媽的病況不要太嚴重,能順利度過這次的難關!到了醫院的心導室後,爸爸在等候區哭著對我說:「救護人員抵達家裡時,你的媽媽就已經沒有心跳了,但我還是要求救護人員要全力搶救,花多少錢都沒有關係!」過了一段時間後,媽媽從心導管手術室被推出來,緊接著就被推入外科加護病房,看到媽媽在病床上昏迷的模樣,我又忍不住哭了出來,因為三天前才和媽媽一起開心地慶祝爸爸的生日。在加護病房外等待醫師的訊息時,感覺很難熬,因為還不清楚媽媽的病況!等了一個多小時後,加護病房裡的醫師終於有時間告知媽媽的病情。醫師對我說:「患者在送來醫院時,狀況就已經很不好,在急救的過程中,發生了癲癇好幾次,主要的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引起的冠狀動脈阻塞。」醫師接著說:「急診有緊急安排心臟科醫師做心導管手術,在冠狀動脈置放支架維持冠狀動脈血流通暢,但由於心跳停止常伴隨有多重器官衰竭的問題,因此採用72小時溫控治療,也就是低溫治療,讓腦部及全身進入深度休息的狀態,降低腦部因缺氧而受損的機率。」「我的媽媽一個星期前才在另一家醫院剛做完心導管檢查!」我哽咽地對醫師說。「那真得很可惜,怎麼會這樣!不過患者的心臟很肥大。」醫師安慰我說。「秉瑋,趕緊載你媽媽到醫院掛急診,她現在頭很暈、身體無法站立。」出事前的十天,爸爸打電話給我。急診醫師安排媽媽做一連串的檢查後發現:媽媽的心肌炎指數過高,為了預防心肌梗塞,需要馬上住內科加護病房觀察。過了兩天後,經由心臟內科醫師的評估:需要做心導管檢查,觀察心臟的狀況。當天我請假陪媽媽做檢查,檢查後醫師對著檢查後的影像對我說:「患者的冠狀動脈血流通暢,只有一邊有輕微的阻塞,吃藥治療就可以了!」為了釐清媽媽頭暈的原因,醫院還安排媽媽做神經內科的檢查,但檢查結果都正常。在醫院待到第七天後,媽媽就想出院,醫院也開了止暈的藥物給媽媽服用,想不到出院三天後,媽媽的身體就出現狀況。加護病房的醫師聽完我的陳述後,拍拍我的肩膀說:「聽起來真得讓人很意外,你自己要堅強起來!」接著醫師安排我簽媽媽在加護病房治療所需的資料,當中包括病情如有需要、緊急洗腎的資料。在加護病房外等待探視媽媽的病情時,姐姐和哥哥也陸續趕過來。我和姐姐一起進入探視媽媽,病房裡的媽媽完全沒有任何反應,身上多了好多條維持生命的管線,也包括低溫治療的設備。我和姐姐一起哽咽地對媽媽說:「媽媽妳要加油!趕快清醒過來,我們不想失去妳。」接著我哭著對媽媽說:「媽媽,如果妳覺得活的很辛苦,放心地走,我們三姐弟和爸爸會努力堅強起來!」探望完媽媽後,我整個人感覺很疲憊,面對未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接下來探望的日子,媽媽的病情還是沒有起色,少了低溫治療的設備,身上卻多了洗腎的機器,原因是媽媽沒有辦法自己排尿。加護病房的醫師對我說:「你們要有心理準備:患者的狀況很不好,由於腦傷,患者如果清醒過來,除了行動受限,也有很多不可預期的身體損傷。」聽了醫師的話後,心裡很難過,但還是告訴自己:要努力打起精神!每天下班後,我就去寺廟幫媽媽祈福,也利用媽媽的名義,捐錢給許多慈善機構。11月9日,媽媽還是離我們而去,讓我們一家人驚訝的是:媽媽努力撐到哥哥趕來的時間才心跳停止,不到5分鐘。哥哥對我們說:「他從新北市坐車趕來彰化,一下車就看到計程車,他以前回彰化時,很難立刻看得到計程車。」姐姐接著說:「我本來心裡打算:『如果媽媽醒過來、狀況很不好,我可能要辦提前退休。』但媽媽體恤我們的辛苦,不忍心因為自己的病情拖累全家,因此選擇離開我們,我覺得這是媽媽留給我們一家人最好的禮物。」我和哥哥聽完後,強忍著眼淚、努力點頭,雖然心中很不捨,但這確實是媽媽留給我們的最好禮物。根據調查:在台灣,國人臨終前平均臥床8.04年;這8.04年當中,照顧者每天照顧被照顧者平均超過10小時;8成主要照顧者是家人;35%的照顧者為了照顧家人,被迫辭去工作。
-
2023-01-1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把愛傳下去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父母步入晚年時」。一位侍父至孝的資深藥師寫出父親在母親過世後的身心變化,道盡老年的辛酸與子女的無助。一位醫事放射師以兩篇文章分別道出子女對母親的「病」與「死」的錯綜情緒。感謝這兩位醫療團隊的作者分享他們的經驗,一方面使讀者更體會到「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同時也使社會大眾更了解當醫療人員面臨父母的「老」、「病」、「死」也都與一般人同樣的無助、惶恐、憂心。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醫病之間「將心比心」,發揮「同理心」,帶給醫病之間祥和與體貼。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爸爸不是病了,是老了11月9日這一天,媽媽在加護病房裡去世;八天前,媽媽因為心臟疼痛而在家裡昏迷、在醫院緊急做完心導管手術後,加護病房的醫師對我說:「患者的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送來急診時,心臟就很肥大。」「我的媽媽在二十幾年前有在台北的醫院置換心臟瓣膜,病因是慢性風溼性心臟病;由於有換金屬瓣膜,因此長期有在服用抗凝血的藥物。」我對醫師說。「難怪她的心臟狀況比較不好!」醫師說。面對疾病,媽媽總是抱持著樂觀的想法,勇敢去面對它。在五十幾歲的時候,媽媽由於爬樓梯會喘,到醫院做心導管檢查,才發現得到慢性風溼性心臟病。當時的醫師都這樣對我媽媽說:「現在還不是很嚴重,先吃藥控制,等過一陣子再開刀!」媽媽心想:「我爬樓梯都那麼喘,難道還不會很嚴重?我不要繼續再等待下去!」於是媽媽北上到台北的大醫院就醫,之後決定給台北的醫師開刀。開刀前,我對著媽媽說:「媽媽,加油,我們全家都支持妳!」「不用擔心,我不怕,我很信賴醫師的技術。」媽媽回答。手術後,媽媽積極地做復健,為了訓練自己的心肺功能,每天都很努力吹氣球與慢步走。每天早上起床後,她都會抹上口紅,擦上淡妝,因為她要讓所有的人都看到她神采奕奕的一面,她不想讓親朋好友為她擔心。在醫院待一個月、回到彰化後,媽媽時常對身旁的人說:「不要忽略自身的疾病,不要怕麻煩,有病就要去看醫師;對抗疾病,自己要有信心,勇敢去面對它,這樣身體才會健康。」遭遇到負面的事情時,媽媽常會對我們家人說:「過去就讓它過去,多想好的事情。」「伯母,妳的名字很有趣!」很多人不認識的人、第一次看到媽媽的名字時,都會好奇地問媽媽。「我每天都吃最純的米,身體才不會生病!」媽媽笑著回答。我的媽媽在春天出生,所以外公將媽媽的名字取為「春美」,意謂:「春天很美麗」。媽媽嫁給爸爸後,便和傳統的台灣婦女一樣、冠上夫姓「巫」;結果冠上夫姓後,媽媽常常會不明原因頭痛,。經由姓名學老師指點,才知道媽媽頭痛的原因和冠夫姓有關,「巫」字代表有兩個人壓在媽媽頭上,所以媽媽很容易頭痛;中間的「春」字代表有三個太陽每天照射媽媽,所以媽媽的心臟會不好。因此媽媽便聽從姓名學大師的建議,把「春美」改為「純米」,並且將夫姓取消。媽媽改完名字後,心情變得比較開朗,也比較不會頭痛。其實我覺得改名字只是心理作用,最重要的也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和心態;畢竟,負面的情緒駐足心頭,會使我們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並且影響個性和發展。「你在醫院常常會碰到生病的民眾,你要換個角度,多替別人設想。」由於我在醫院上班,媽媽時常會這樣對我說。這幾年,媽媽常常會因為不明原因發燒而住院或在急診留觀室裡觀察。在急診留觀室,當她看到重症的病人時,她都會對我說:「如果有一天,我變成這樣、沒有意識或神智不清時,你們不要救我,我不想活得這麼辛苦、也不想造成你們的負擔。」當時的我只能點頭答應媽媽的要求,而現在,媽媽對我要求的這一天卻來得那麼快,讓我感到措手不及。媽媽現在因為重症疾病而待在加護病房裡接受治療,身上也多了許多維生的設備。媽媽待在加護病房的期間,我除了探視的時間外,平日還是會去醫院上班,因為媽媽生病前都會對我說:「該工作還是要工作,不要因為我生病而影響別人!」在醫院上班,碰到有需要幫助的民眾,我都會盡量幫忙;下班後除了到廟裡祈求媽媽的健康外,也會利用媽媽的名義到慈善團體捐錢。記得在媽媽生病的第二天,有一位就醫的民眾還對我說:「你真的是一位很熱心的醫療人員,還親自帶我到檢查的單位,非常謝謝您。」在媽媽生病的第九天,醫師打電話告知我們家人:「患者不行了,你們要趕緊來醫院見她最後一面。」我在加護病房裡握緊媽媽的手、不停地流淚告訴媽媽:「謝謝媽媽的養育之恩,也謝謝媽媽平日對我的愛與關心,我會把妳的這份愛再繼續傳遞下去。」
-
2023-01-07 焦點.科普好健康
遠離心肌梗塞 穿戴式裝置 每天測心電圖
近日氣溫驟降,多位名人例如網紅館長陳之漢的母親、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猝逝,猜測均為心肌梗塞所致。其實心肌梗塞症狀多端,發作時往往是猝不及防,即時的AED搶救或許是唯一的機會。預警性心絞痛 可及時搶救不過,有些病人是有預警的心絞痛症狀,而得以及時抵達急診室,經心電圖檢查後,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而搶救回來;有些病人則是沒有典型的心絞痛症狀,而以喘、暈、冒冷汗表現,甚至根本沒有症狀,此時心電圖檢查就變得相當重要。這些情況除了及早就醫之外,病人有什麼自我檢測的方法呢?其實是有的,就是穿戴式裝置所提供的心電圖。這些心電圖功能在使用時一再提示不能檢測心臟病(即心肌梗塞或心肌缺氧),它主要是用以篩選心房顫動,但它之所以能找出心房顫動的原因,是可以做出類似傳統12導程心電圖中的第一導程的心電圖,在經過波形分析與演算後,做出心房顫動的判斷。心電圖ST下降 恐心肌缺氧有文獻報告,穿戴式裝置的心電圖可以將表現在第一導程心電圖ST節段的心電圖呈現出來,若是心電圖呈現ST節段上升可能是發生心肌梗塞,ST節段下降則可能是心肌缺氧,但重點是要把這些穿戴式手表的表背放在身體的特定部位,用以擷取或模擬其他導程的心電圖。去年刺胳針雜誌(Lancet)發表一篇西班牙病例報告,一位72歲曾做過繞道手術的病人,因心絞痛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經過5分鐘運動後,病人雖未出現心絞痛症狀,但心電圖呈現ST節段下降,其波形異常持續到休息時。此時他的醫師建議病人把平常使用的穿戴式手表的表背放在胸導程第五導程附近位置,結果也可以記錄到代表心肌缺氧的ST節段下降,持續的心肌缺氧進而引發心室性早期收縮及後續的心室顫動。這顯示出這種陽春式的心電圖可以讓病人自我檢測,從而發現心肌缺氧而及早就醫,避免憾事發生。每天一蘋果 遠離心梗?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甚至曾以「每天一蘋果遠離心肌梗塞」為題,報告一位80歲有工程師背景的老太太,經常以其蘋果手表記錄自己的心電圖,有一次心絞痛時記錄到明顯的ST節段下降,就醫後經過心導管攝影檢查發現,其冠狀動脈左主幹及左前降支均有明顯狹窄,進行支架手術後隔天出院。手腳不靈活 不易檢測成功然而,目前穿戴式手表心電圖是為了偵測心房顫動而設,設定上強迫記錄30秒,若為了偵測心肌梗塞或心肌缺氧等要搶時間的急症實在過長,期間若有因亂動或手指不穩導致雜訊產生,也會被迫重新計時30秒,對於有症狀、狀態不穩定或年紀大手腳不靈活的病人來說,要自我檢測成功並不容易,即使是年輕人用這種陽春式心電圖記錄器,也要多方練習才能擷取到漂亮的心電圖。雖然用於臨床診斷仍有賴更多實證研究,包括與傳統12導程比較、診斷率、偽陰性、偽陽性等,但這是一個開端,就如測量血壓,傳統上是在診間測量血壓,現在高血壓學會不也建議病人要在家裡就自我監測嗎?
-
2022-12-24 醫療.心臟血管
大學教授誤把急性心肌梗塞當感冒,險送命!醫提醒2類人要當心
寒流連日來發威,高雄一名63歲大學教授突然胸口悶痛,疼痛感蔓延到脖子和下巴,原以為天冷小感冒,但症狀越來越嚴重只好掛急診,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醫師提醒,天冷除保暖外,有心血管或三高疾病的患者若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甚至盜汗或昏眩,要小心可能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誤把急性心肌梗塞當感冒,險送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戴大信說,這名大學教授當時心跳每分鐘僅僅40下、血壓降到80毫米汞柱,合併有心律不整和心因性休克,在急性心肌梗塞分級中屬於最嚴重的第4級,死亡率極高。 醫院為他做心導管手術並放置金屬塗藥支架,打通右冠狀動脈,目前情況穩定準備出院。戴大信表示,心血管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的第2名,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和家族遺傳,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者除定期服藥或手術檢查,更需規律運動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尤其冬季溫度變化大,人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較慢,低溫也加速血管收縮,是心血管疾病高峰期。隨時要保暖 避免溫差過大因此不管在室內或室外,隨時要保暖,年長者外出運動前要做好伸展和暖身運動,洗澡或泡溫泉也要避免溫差過大;定期做血壓的量測,並遵守服藥物指示。寒流期間,有胸悶、痛、喘、盜汗等疑似心臟病症狀,要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高市衛生局長黃志中也提醒,為預防心血管疾病或急性中風發作,應掌握「慢、熱、起、穿、行」5要訣,慢起身、做暖身、天暖再出門、穿著保暖。另寒流期間早晚溫差大,長者睡前可在床邊先備妥保暖衣物,半夜起身或早上起床時動作放慢,記得先活動四肢,做好暖身運動,穿外套保暖後再慢慢下床。起身後也不要急著活動,最好先補充溫開水暖身。習慣早起運動的長者,可等天暖再出門或改為室內運動,減少暴露低溫產生的健康危害。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避免單獨出門活動,也選擇容易穿脫及適合肢體活動衣物,運動前先暖身,活動時適度補充水分,避免血液濃稠而使血壓上升的機率。
-
2022-11-26 醫療.心臟血管
36歲三年心肌梗塞2次!醫:降壞膽固醇防心梗,降1單位少22%風險
心肌梗塞和不穩定心絞痛風險,「壞膽固醇」被視為重中之重,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提醒,壞膽固醇對人體危害不容小覷,降低壞膽固醇可減少風險,如何降低是重要課題。 心肌梗塞常見風險因子,醫:降壞膽固醇是重要課題! 陳玠宇醫師指出,常被提及的心血管風險因子可如年紀,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停經之後。家族史,尤其是早發性,男性小於55歲、女性小於65歲。除此之外也包括抽菸、缺乏運動、飲食不佳等,引起的肥胖、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血脂異常、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現代人因飲食西化,以及高糖、高油等精緻飲食,心血管疾病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膽固醇是風險之一,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LDL-C,也就是所謂的壞膽固醇,危險因子調控、嚴格控制是重中之重。 降壞膽固醇防心肌梗塞,降1單位可減少22%風險! 研究:降1mmol/L可減少22%風險!陳玠宇醫師表示,根據文獻,低密度膽固醇每降低1mmol/L(約38.6 mg/dL的LDL-C),可減少約22%重大心血管事件風險。 各疾病建議數值:台灣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也建議,所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急性冠心症患者,需將LDL-C降到基本70 mg/dL以下。急性冠心症合併糖尿病、再發心肌梗塞、多條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或周邊動脈阻塞者,更應考慮將其嚴格控制在55 mg/dL以下。 其他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頸動脈狹窄之缺血性中風、暫時性腦缺血患者,皆建議將LDL-C降至70 mg/dL以下。冠狀動脈、頸動脈、周邊動脈疾病三者合併兩者以上,則應考慮降至55 mg/dL以下。 而針對膽固醇異常,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基礎LDL-C過高超過190 mg/dL者等高風險族群,建議應直接將LDL-C降到最少100 mg/dL以下。 降壞膽固醇防心肌梗塞,醫指4大關鍵缺一不可! 陳玠宇醫師也建議,若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應至少3個月非藥物控制調整,如飲食、運動、生活型態等,經調整LDL-C仍大於115mg/dL、有兩個危險因子以上,或是130 mg/dL、有一個危險因子,或者160 mg/dL、無危險因子,都建議開始使用降膽固醇藥物治療。 他36歲三年心肌梗塞2次!抽血檢查成績大大不及格。 陳玠宇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一名36歲男性案例,三年發生兩次心肌梗塞。該案例三年前因胸痛、冒冷汗送至急診,診斷為「下壁ST節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經急救後就回一命。 正當案例以為已經遠離心血管疾病猝死風險,近日又再度因胸痛發作送至急診,診斷發現為「非ST節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且比三年前更加嚴重,再次接受心導管手術。 案例不解,3年前心肌梗塞後就已規律服用藥物,並定期追蹤,為何又會再次發生、且更加嚴重。經抽血檢查發現膽固醇數值大大不及格,總膽固醇196 mg/dL、三酸甘油酯135 mg/dL、高密度膽固醇35 mg/dL、低密度膽固醇134 mg/dL。 膽固醇對健康傷害非立即性,日久恐釀重大危害不可小覷! 陳玠宇醫師提醒,膽固醇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雖然不是立即性的,但長年累月下血管提早老化、硬化、狹窄,就會使得相關併發症出現,甚至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死亡等。膽固醇及相關風險因子控制相當重要,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可單靠藥物控制,飲食、運動、生活各方面都應時時關注。 《延伸閱讀》 .海鮮也要注意膽固醇?10種海鮮比一比,營養師指需注意關鍵! .簡單4招消滅壞的膽固醇!助防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腎衰竭!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24 醫療.心臟血管
乍暖還寒心肌梗塞好發期 醫師提醒一症狀出現是警訊
近來氣溫乍暖還寒,醫師提醒慎防心肌梗塞突襲,尤其有心血管疾病等三高患者,若平時有胸悶現象,當感覺到不適時,建議立即就醫,避免延誤衍生憾事。71歲謝姓男子近日因胸悶不適馬上送往柳營奇美醫院醫治,醫師判讀心電圖過後,立即安排心導管手術,順利救回一命;另名約50歲男子因胸悶未立即就醫,昏厥無心跳後緊急送醫到院前已回天乏術,柳營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鐘國瑋說,兩人同是心肌梗塞,生死卻大不相同,最大差別在於搶救時機。鐘國瑋表示,心肌梗塞好發於冬季,發生前典型症狀是胸悶、胸痛、呼吸急促、冒冷汗等;其中三高患者、有抽菸習慣、肥胖及有心臟疾病的家族史等都屬於高危險族群,應加以留意。此外,秋冬或冬春氣候交替,也常因氣溫忽冷忽熱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進而引發心肌梗塞,讓人猝不及防。「急性心肌梗塞最重要的是把握黃金搶救時間!」鐘國瑋指出,通常患者送達急診10分鐘內須完成診斷,30分鐘內需開始施行心導管手術,90分鐘內需打通阻塞的血管,解除當下危機。若心肌梗塞超過8小時,就會因為心臟肌肉缺血,導致肌肉壞死或纖維化,造成心臟缺損不可逆後果。鐘國瑋說,柳營奇美醫院2015年成立心血管中心,2017年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肯定,院方可提供民眾在急診能及時診斷並穩定生命徵象,心導管室手術人員隨時待命,經手術後加護病房能接手後續照顧。他提醒,過去有冠狀動脈疾病或開刀治療後的病人,更要注意身體保養、不要抽菸、預防三高,同時維持適當運動,將心肌梗塞發生的機率降至最低。
-
2022-11-11 醫療.心臟血管
駕駛心肌梗塞導致車禍!溫差變化大須注意心臟問題,教你如何預防
台中蘇姓男子昨晚駕駛1輛黑色凌志小客車,行經台灣大道四段時心肌梗塞,整個人痛苦不堪造成車輛失控,先是擦撞同向的張姓女騎士後再衝向路旁的建地草皮,車頭嚴重毀損,所幸緊急送醫做心導管手術目前暫無生命危險,張女多處擦傷包紮後已出院。心肌梗塞是什麼?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心肌梗塞患者在症狀和影響的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輕微者可能只感到胸悶,嚴重者則會造成心肌細胞永久性的損傷,引發如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等併發症。心肌梗塞會出現哪些症狀?一般來說,心肌梗塞病患容易出現持續性胸痛、胸悶、盜汗、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噁心、嘔吐、全身虛弱無力等症狀,如果嚴重時,還會出現暈眩、呼吸困難、休克等症狀。除了這些典型的預兆,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陳炯瑜醫師曾撰文指出,民眾應該也要特別了解到一些非典型的表現,抓住這些暗藏的異狀,或許就能提早防止遺憾發生。‧非典型徵兆一:從心臟到下巴、牙床,擴散開來的悶痛。‧非典型徵兆二:上腹部及後背疼痛。‧非典型徵兆三:左肩膀、腋下及手臂疼痛。‧非典型徵兆四:當身體處於休息狀況下,出現像是被大象給踩住的緊繃感。要如何預防心肌梗塞?心肌梗塞雖然是突發疾病,但還是有跡可尋,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內文,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進行預防:1.飲食應採低脂低鹽,以清淡為主,並減少高膽固醇食物攝取。2.避免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疾病,有相關病史者應定期至醫院追蹤檢查。3.避免抽菸及過度飲酒。4.多吃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少吃精緻醣類食品。5.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6.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充足睡眠。7.日常生活中應避免情緒激烈起伏,適時抒發壓力。8.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平時應多注意身體健康警訊。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心臟血管內科、現任博仁綜合醫院心臟內科周伯翰醫師表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容易疲勞、自律神經失調,出現胸悶、氣促、血壓高等情況,若有心絞痛、胸悶症狀,要盡快到醫院詳細檢查。參考資料:‧元氣網疾病百科:心肌梗塞‧心肌梗塞不一定是胸口痛!醫:4種非典型疼痛要警覺,年紀大或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胸悶 喘不過氣 心肌梗塞前兆‧台中黑色凌志駕駛突心肌梗塞 失控衝撞同向騎士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並非所有病患都需置放血管支架 醫師詳解支架種類選擇依據
血管支架對很多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病患來說,是常見的救命解方。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偉銘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從輕微到嚴重都有,最嚴重就是常聽到的心肌梗塞,因血管堵塞嚴重造成心肌損傷;而有些人是血管狹窄,平常並無症狀,但走路容易胸悶、冒冷汗等。冠心病治療三大方向:藥物→心導管→外科手術黃偉銘說,並非所有病患都需要置放血管支架。通常病患因喘、胸悶至門診看診,會先評估其風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是否抽菸等,並就初步檢查結果和藥物使用效果,評估要不要做心導管等侵入性檢查。等到侵入性檢查結束後,再考慮是否做支架置放等侵入性治療。通常血管狹窄若不嚴重,有時只要吃藥,並將糖尿病、膽固醇等控制好,就能改善;除非血管有顯著狹窄症狀,或是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等,才會置放支架。健保署統計,110年使用「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的人數共4萬4,789人,其中使用全額給付裸金屬支架者為1萬4,792人,占33%;使用差額給付塗藥支架者為3萬2,207人,占67%;同年血管繞道手術則申報3,149件。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前理事長黃瑞仁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治療有三大方向,一是藥物,若能不做侵入治療就不做;二是經由心導管進行侵入性治療,包括氣球擴張術和血管支架置放,都屬此類治療;第三則是外科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病況複雜者需進行血管繞道手術,死亡風險遠高於心導管治療。黃瑞仁表示,雖然約90%的患者可用心導管治療,但若是血管鈣化太嚴重或是三條血管都堵塞,只打通一條的幫助不大時,就會考慮進行外科的血管繞道手術,但手術死亡風險約3%至5%,遠比心導管的風險0.3%至0.5%來得高。而過去用氣球擴張術將狹窄的血管撐開,就像把柏油路壓平,雖可將阻塞70%的血管變成僅阻塞10%,但三至六個月後血管再狹窄的機率為30%至40%,病人又復發心絞痛。裝上裸金屬支架後,未來三至六個月的再狹窄機率則可降到20%至25%。後來國內引進塗藥支架,因有抑制細胞和組織增生、降低血管再狹窄的效果,不僅再狹窄的機率降到只有5%至8%,時間也拉長到六至八個月,比率明顯降低。支架選用除專業判斷,也涉及病患經濟能力。至於支架選擇上,裸金屬支架適合血管較粗或是血管狹窄處較短的病患;患者本身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以及狹窄長度較長者,因為再狹窄機會較高,較建議選塗藥支架。塗藥支架健保雖有部分給付,病患仍須負擔一支約五萬元的差額。從健保統計也發現,依據醫院層級來看,110年醫學中心總計申報1萬8,915件支架,全額給付裸金屬支架為4,521件,占全部申報件數23%;區域醫院申報2萬4,963,裸金屬支架為9,338件,占37%;地區醫院申報4,336件,裸金屬支架1,741件,占40%。黃瑞仁和黃偉銘都坦言,除了醫療專業判斷,有時支架選擇也牽涉到病患的經濟負擔能力。而發生緊急狀況,病患家屬不在場或是無法快速決定時,通常救命優先,直接採用裸金屬支架。裝支架後血管再狹窄,仍有其他處置方式。黃瑞仁也分享在台大總院和雲林分院的經驗,總院約九成病患使用塗藥支架,但在雲林約只有七成,支架的選擇多少也反映城鄉差距。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林彥璋則認為,這幾年來醫學中心面對的病人病況愈來愈複雜,也有比較高的機率使用塗藥支架。不過,塗藥支架雖然使用佔多數,但黃瑞仁認為不需要把塗藥支架全納入給付,因為在總額下恐侵蝕其他疾病的支付。另外,若都納入健保造成醫材砍價,恐怕也會導致廠商退出市場。且若病患發生血管再狹窄,也有塗藥氣球等其他方式處置,並非完全無解。黃偉銘則認為,除了醫材支出和手術處置費,醫師的養成和整體醫療支出更是難以衡量。因此最好的方式,還是先把病患的風險因子排除,而非先考慮裸金屬支架好還是塗藥支架好,以及塗藥支架是否完全納入健保給付。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放了支架就不用擔心血管阻塞?醫曝比置放支架更佳的預防方法
Q:一個人最多能放幾支支架?放越多越安全?根據知名醫學期刊登載的研究,2010年美國有一位56歲的病患,在十年內經歷了28次的心導管手術、放置了67根血管支架。並非放愈多血管支架就代表愈安全,即使是都放塗藥支架,還是有再狹窄的風險。以放血管支架的邏輯來說,放愈多支架,自然就會越放越遠端,血管愈遠愈細,在細小血管上,更容易產生再狹窄風險,支架絕對不是放愈多愈好。每個人的血管管徑大小、結構及狹窄程度不盡相同,能放置的數量也因人而異。Q:裝了支架就不必再擔心血管阻塞?血管支架就像是「擋土牆」,日常良好的生活習慣、藥物控制等,就像是「水土保持」。很嚴重的狹窄,就像是危險的山坡地,土石容易崩落,一旦崩落,斑塊就會把血管堵住,即使有裸金屬支架當擋土牆,但上游水土保持沒做好,砂石照樣會崩塌,再狹窄率最高達30%。至於塗藥的金屬支架則能夠局部減少血管斑塊造成的狹窄,就像擋土牆加做水土保持,藥物可以滲透到血管壁,讓斑塊不要長進來,再狹窄率最高5%。因此,即使裝了支架,還是要配合服用藥物做好水土保持,支架是治標,治本仍須遵從醫囑服藥。也曾有病患檢查後,發現血管90%阻塞,但就是不想放支架,只願意吃藥,病患後來也因為按時服藥,除了偶而胸悶,大致病況都獲得控制。Q:控制三高比置放支架更能預防血管阻塞?沒錯,支架並沒有辦法預防血管阻塞。血管狹窄三大危險因子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其次的危險因子則為抽菸、喝酒,許多病患以為放完支架,病就治好了,繼續抽菸、喝酒,結果六個月後又來醫院報到。從根本開始預防血管阻塞,可遵從預防三高的飲食,少油、少鹽、少糖。盡量吃原形食物,攝取不飽和脂肪酸類食物,堅果雖是好食物,但熱量高不宜多吃,否則轉為肝糖後,最後又形成脂肪;多食天然蔬菜、水果,但太甜的水果像是西瓜、芒果少碰,芭樂最好;每周有氧運動3次,達到運動心率大於130以上。Q:三高數字都正常,就不必擔心血管硬化、阻塞?即使現階段沒有三高,年紀仍是一大風險因子,尤其血糖與老化息息相關,老化後胰島素抗性增加,血壓就隨之增高,50歲以前可能低空飛過,但過了50歲以後,一定要定期檢查。另外,抽菸、慢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具高風險因子者,都要注意心血管健康狀況。紅斑性狼瘡、風濕性疾病患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血管動脈硬化風險高,都要定期追蹤。 Q:哪些人是血管狹窄高危險群?建議幾歲起作檢查?抽菸、三高、具家族史者,這三類族群都應定期檢查,一旦有症狀需盡早就醫。若家中有親戚40歲以前就發生心肌梗塞,自己就應該提高警覺,建議40歲過後可開始定期追蹤,每年做一次冠狀動脈攝影掃描、血管鈣化指數檢查。若完全沒有三高的民眾,只做運動心電圖,僅有陰性、陽性的結果,也沒辦法精確掌握身體的狀況,建議每三年可考慮做一次冠狀動脈攝影掃描的健檢,透過電腦斷層影像,觀察血管是否有出現狹窄狀況,才能即時掌握自身健康狀況。Q:什麼情況不適合放支架,而要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導管手術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最大的差別就在傷口大小。心導管手術僅在手或鼠蹊部位打洞讓導管進出;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需要開胸,即使是微創手術,也會在側邊留下6至7公分的傷口,傳統的術法至少10至12公分的傷口,恢復期也長。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最大的風險就是「中風」,因為繞道手術需要「體外循環機」,暫時替代心臟的部分功能,因此術中必須要插管,還要擔心術中、術後產生中風的風險。心導管手術的風險,則是手術過程中將血管撐開,心臟血流會降低,術中容易產生心肌缺氧狀況,但風險高低仍要視個案血管、共病狀況而定。諮詢/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醫師黃晨祐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血管狹窄有徵兆嗎?阻塞到什麼程度出現症狀?醫詳解何時該放血管支架
Q:什麼情況需要置放血管支架?病患會需要使用血管支架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為心肌梗塞、一是心導管檢查發現血管狹窄。其中心肌梗塞屬於緊急狀況,冠狀動脈百分之百堵塞導致,因此需要立刻放入支架,將血管疏通。另一種較常見的狀況,是民眾在門診中主訴活動時胸悶、易喘,醫師通常會安排運動心電圖、心肌核磁共振等檢查,判斷是否為心肌缺氧導致。若檢驗結果為強陽性,會再進行心導管檢查,亦即血管攝影,確認是否為血管狹窄,並判斷被斑塊堵塞的程度,當血管狹窄程度超過70%,就會建議置放血管支架。若狹窄的區段為主幹血管,一旦塞住,迴旋支、前降支的血管可能連帶受到影響,一旦發現有達50%阻塞,就會建議放入血管支架。Q:血管快阻塞了有徵兆嗎?通常阻塞百分之幾會出現症狀?血管一旦狹窄,運動時會增加血管負擔,只要搬重物、快走、爬樓梯、與人爭執時,出現胸悶、易喘等不適症狀,建議至醫院詳細檢查。若出現冒冷汗、頭暈、噁心等嚴重症狀時,可能暗示了血管狹窄的嚴重性,需積極安排檢查、處置,避免心肌梗塞發生。在臨床上,經醫師診斷後安排心肌學檢查的病患,大部分血管阻塞狀況都超過50%,約三分之二的病患需要放血管支架。但由於「病程變化非漸進」,無法預測堵塞百分之多少會出現什麼症狀,但凡有相關症狀,就應積極就醫檢查、治療。Q:已經放支架的血管又出現狹窄,該怎麼辦?血管支架在結構上為金屬編織,為讓血流能流入旁支血管,具有孔洞設計,在放置6至9個月後,血管斑塊會擴張到支架內,導致支架內再狹窄,亦即血管再阻塞的狀況;塗藥血管支架可讓藥物滲透至血管壁,讓斑塊無法擴張至支架內。放入支架後又出現血管狹窄,大致有兩種狀況,一為支架內出現狹窄,可以透過心導管,將塗藥氣球在支架內再塗抹一次藥物;第二種情況則較為常見,血管斑塊延伸至放置支架以外的地方,此時就要再加放血管支架,處置方式與第一次置放支架一樣,但若第一次使用裸金屬支架,第二次就會建議放塗藥支架,避免再度出現斑塊擴散。Q:心導管檢查是什麼?支架如何放進血管?心導管是一項檢查與治療兼具的術式,進行心導管檢查時,若發現血管狹窄,可同時放置血管支架。檢查只須局部麻醉,因血管內沒有神經,不太有痛感。早年從鼠蹊部的股動脈進行,但近年技術進步,從手腕靠近大拇指位置的橈動脈進去即可,只需在手腕處局部麻醉。心導管前半段屬於檢查部分,醫師會透過血管鞘將檢查導管送入,並從多個角度確認血管狹窄情況,約10至15分鐘結束。確認血管狀況後,就會和病患、家屬說明,當場可決定是否繼續進行血管支架的置放手術。若家屬同意續做手術,後半部的手術一樣透過血管鞘,將治療的導管放入,直徑較檢查導管略粗一些,因需要容納氣球與支架,氣球膨脹後將血流稍稍阻擋,並將支架放置妥當,就可將氣球、導管抽出血管,完成支架置放手術。Q:裝支架後還需要配合服藥嗎?血管支架就像「擋土牆」,藥物治療則是「水土保持」,擋土牆做得再堅固,沒做好上游水土保持,最終還是會崩塌。因此,血管相關病變,藥物治療仍是重中之重。特別是放完血管支架後,更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因為金屬支架並非人體構造,身體會與之對抗,最擔心的就是血栓黏在支架上,因此通常都會搭配兩種上凝血藥物使用,讓身體與支架彼此嵌合,裸金屬支架需要一個月左右,塗藥支架則需要半年至一年左右完成適應。諮詢/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醫師黃晨祐
-
2022-10-21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台東唯一小兒心臟科醫師游昌憲:讓小生命健康長大去完成他的夢想,比任何事都有意義
「我不能走,因為台東的病人需要我留下來。」台東馬偕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游昌憲,原本是台北馬偕醫院兒科主治醫師,2004年輪調來台東兩年。期滿可以返回台北馬偕的時候,游昌憲陷入猶豫:台東只有他一個小兒心臟科醫師,如果他離開,台東的兒童及青少年怎麼辦?他足足思考半年,決定留下來,轉眼已18年。游昌憲在台北市的中華商場長大,父親做電子生意,他也對拆解和研究電子產品有興趣。國中時上生物課,他發現生物遠比電子更奧妙,尤其喜歡解剖小動物,認識器官的運作及功能。台北市建國中學畢業後,順理成章選擇了陽明大學醫學系。輪調分院服務2年後,看見台東人的需求決定留下。醫學系時代,游昌憲曾對選擇科別感到困惑:「我不知道哪一個科別最能拯救生命,幫助最多的人。」後來信了基督,又在教會認識現在的太太,他領悟「小兒心臟科」是自己的使命,「讓小生命健康長大,去完成他的人生夢想,不留遺憾」,這或許比任何事情都更有意義。在台北馬偕歷經受訓、住院,升任主治醫師後,按馬偕規定必須以抽籤方式輪調分院服務2年。游昌憲希望去新竹,但中籤台東。他「順服上帝的安排」,隻身前往台東,鎮日忙碌於心導管手術、小兒健檢、心電圖,做超音波及轉介其他醫療資源等。工作越多,越讓游昌憲看清楚:如果沒有小兒心臟科,小病童得去高雄或台北就診;如果需要緊急動手術,小生命可能在舟車勞頓的過程中消逝。「當醫師本來就是盡己所能幫助人」,輪調期滿他選擇留在需要他的台東,住台北的父母沒有反對、在馬偕復健科任醫師的太太也申請轉調台東,一家人就此在台東安頓下來。台東縣唯一小兒心臟科醫師,完成許多兒童開心手術。「你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游昌憲以聖經裡這段經文自勉,致力更高的追求。作為台東馬偕小兒科主任,他逐步在科內建立起一個個兒科次專科,又設立24小時兒科急診,以及兒科重症醫療照護,全是台東從來沒有過的。在小兒心臟外科方面,他與台北總院小兒心臟外科合作,台東終於第一次有了兒童開心手術,現在已經完成20例。心導管手術也在18年間完成一百例。這些也是台東人從前不敢想像的。嬰兒的心臟通常只有他自己的小拳頭般大小,要打開如此迷你的心臟動手術,當然比成人開心更困難。台東地區開心患者中年紀最小、體重最輕的是一個「出生僅僅一天、體重只有兩公斤」的新生兒,就是台北馬偕的醫師在台東馬偕完成的。游昌憲還記得有一個徐小弟弟,剛出生即發現罹患單一心室症,此一心臟疾病一出生就要開刀、六個月大時再開一次,也就是需要先後兩次手術,治療才完成。游昌憲請台北總院小兒心臟外科主任吳協兆前來台東開刀,成功完成手術。先天性心臟病六歲才被發現,術後追蹤卻又斷聯繫。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這麼順利。游昌憲說,2010年4月,他推動的「學童心臟病篩檢計畫」發現關山小學一位小一學童有先天性的「法洛氏四合症」。此症由於肺動脈狹窄、心室中隔缺損以及右心室肥大等因素,造成女童營養不良,嘴唇顏色發紫,呼吸急促。這種先天性的心臟病大多在新生兒篩檢時就會發現,2歲以前就可以完成矯正手術,很少像這個女孩到了6、7歲還沒有治療的。游昌憲推測,小女童可能當初沒有診斷出來或是家人沒錢就醫。經過追蹤,得知女童的家庭隔代教養,父母都不在身邊,也許因此被忽略。他協助轉診至醫院,安排心臟超音波,建議做術前心導管檢查,但病童的祖母不願意後續治療,開始失聯。游昌憲不死心,拜託衛生所及里長幫忙,2011年7月,好不容易找到祖母。游昌憲解釋病情又替孩子減免手術費,祖母終於同意開刀。不料,開刀後做術後追蹤時,祖母帶著病童又不見了。游昌憲十分惦念這個女孩,努力尋找許多年,至今沒有消息。游昌憲苦笑地說:「希望這孩子一切安好。」推動偏鄉學童心臟篩檢計畫,一年數千人,長達18年。游昌憲具有公共衛生的概念,觀察到台東民眾對於先天性心臟病的認知及病識感皆不足,於是從預防醫學入手,積極到偏鄉學校施行學童心臟篩檢計畫,針對小一、小四及國中學生依年級做心電圖、問卷調查及聽診。每年到16處鄉鎮、100多處中小學校進行三階段篩檢,以盡早找出隱藏的心臟疾病,早期治療。此計畫一年篩檢數千人,已經長達18年。游昌憲曾經根據篩檢結果,比較台東與台北地區兒童的先天性心臟病,發現台東的盛行率比台北低,但是發現率也比台北低。游昌憲寫成研究報告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指出這與台東經濟水平較低、醫療資源相對不足有關。台東肥胖比率名列前茅,啟動學童高血脂症篩檢。篩檢學童高血脂,是預防醫學另一項體現。起源於游昌憲唯恐自己追不上國際水準,2016年赴美國費城進修一年。他注意到,美國兒科醫學會已將血脂肪篩檢列為每位兒童的必要檢查,以降低日後出現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台灣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研究。台東在全國肥胖比率排行榜「名列前茅」,平均壽命又是全國最短,他推測,很可能小時候的血脂肪即埋下禍根,因此,必須從「小」做起,預防心血管疾病。2020年開始,游昌憲與台東縣政府教育處合作,針對全縣小四學生,辦理「學童高血脂症及高尿酸血症之篩檢計畫」。篩檢兩年下來,發現高血脂學童約占15%,有些嚴重的個案也開始藥物治療,希望台東縣民日後減少發生早發性心血管疾病。此研究也獲Pediatricsand Neonatology醫學雜誌刊登。游昌憲期待收集足夠證據,屆時可以向國健署建言,將此篩檢計畫推廣至全國。游昌憲喜歡台東,形容台東的天空是藍的,景致和空氣跟台北完全不一樣,人也不一樣。由平地人、客家人和原住民組成的台東人,有淳樸的天性,「走在路上看到我,幾乎都會打招呼說游醫師好,」不像台北人精明,更不至於在醫療進行時偷偷錄影或錄音。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還有民眾的信任程度,在在讓他覺得舒服,吸引他「願意一直留下來」。對於榮獲醫療奉獻獎,游昌憲說:「我沒那麼厲害,也沒那麼偉大,能幫到人就是我的使命。」可以發揮所學,用在對的事情上,他真的很感謝台東和醫院給了他機會,也感謝醫療團隊的支持與支援,還有家人的相挺。他還有很多事要做,要讓台東的兒科醫療水平與西部同步,讓孩子們開心成長,「完成上帝交給我在台東的使命。」游昌憲小檔案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現職: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經歷:1998年 台北馬偕醫院擔任兒科主治醫師、主任醫師2004年 擔任台東馬偕兒科主治醫師2008年 榮獲台東馬偕97年度模範職員2010年 推動「學童及青少年心臟篩檢計畫」2011年 榮獲中國青年救國團直屬台灣省台東縣團務指導委員會社會優秀青年代表2011年 榮獲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第四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2013年 榮獲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優良主管2016年 前往美國費城進修一年得獎紀錄:台東縣唯一小兒心臟科醫師,服務18年,堅守台東地區兒童心臟疾病診斷及治療。與台北馬偕總院小兒心臟外科合作,在台東開始兒童開心手術。
-
2022-09-21 焦點.元氣新聞
心臟權威姜必寧享耆壽93歲! 擔任三任總統御醫最為人知
專攻心臟科的台北榮總前副院長姜必寧今天逝世,享耆壽93歲。姜必寧最為人知的事,為曾任蔣介石、嚴家淦及蔣經國前後三任總統御醫。姜必寧42歲時,以心臟專家加入前總統蔣介石的醫療小組,幾年後,蔣介石過世,他升任前總統嚴家淦和蔣經國的醫療小組召集人。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說,姜必寧對北榮心臟內科建立功勞甚巨,更是敬重、敬仰的老師及前輩,其栽培許多年輕學子,讓無數醫師在台灣各領域發光、發熱,於國內心臟科領域貢獻卓越。姜必寧於1978年至1988年間,擔任前總統蔣經國的醫療小組召集人,當時蔣經國患有糖尿病、視網膜出血、腿部神經性變化、心臟等多重併發症,他為了守護元首健康須24小時待命,深怕蔣經國健康臨時惡化。身為姜必寧於台北榮總擔任內科部主任的第一屆總醫師,現為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及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說,姜必寧可說是「大宗師」、「大國手」,他以此來紀念老師。大國手是因為因為姜必寧不只看了許多病人,更曾經擔任三任總統御醫;大宗師是他不僅在北榮心臟科開宗立戶,更領導了北榮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還創辦了陽明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於30、40年前即開始提倡培養醫師科學家,讓北榮從服務導向的醫院,轉向重視教學及醫學研究的訓練及風氣,可說是反轉了北榮當時發展的軸線。蔡世澤說,姜必寧在擔任御醫期間已有豐富經驗,對於整合醫療十分關注,並讓年輕醫師共同參與醫療小組,同時也十分傾聽年輕醫師的意見,透過互相學習,年輕醫師從他身上學到許多做人、做事的態度,是名副其實的經師人師。蔡世澤跟隨姜必寧學習整合醫療,從中引發對糖尿病重症照護、營養支持領域的興趣。蔡世澤說,姜必寧文采很好、學識淵博,老年更是不中斷學習,還請老師到家中教電腦、編輯及攝影,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一位楷模醫師。回顧姜必寧一生,33歲時考取公費赴英國倫敦大學心臟研究院及英國國立心臟醫院專攻心臟學,留英返台後,在三軍總醫院發展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心導管手術,並於1965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姜必寧於1969年在美國「內科醫學」雜誌發表關於「心室早期收縮與冠狀動脈關係」的論文、1970年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權威雜誌「循環學」的「猝死的原因,1975年前,這兩篇論文都被列為醫學索引中,十大最常被引用的論文,奠定他在心臟科領域的權威地位。姜必寧也曾在美國前總統布希1992年前往新加坡、南韓、日本等國家訪問時,因台灣位於飛行航區,姜必寧還被指定為台灣地區的待命醫師。
-
2022-08-11 醫療.心臟血管
孕婦胸悶心悸揪「心」病 健保增給付助省百萬手術費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一生面臨多次手術,以常見的法洛氏四重症患者,幼年開刀治療後,約2至3成患者成年後需要再次開刀。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心臟團隊近年引進免開刀的經心導管肺動脈瓣膜置換支架置換術,台大醫院說,效果好、傷口小、復原時間快,過去礙於手術費用昂貴,患者需自費逾百萬元。健保署已於去年12月起核准給付2款心導管置換肺動脈辦膜,期望嘉惠更多心臟疾病患者。31歲的張小姐是法洛氏四重症患者,也是2歲兒子的媽媽,她5歲時經過手術矯正,術後沒有特別異常,直到2019年懷孕3個月時,偶爾覺得心悸、疲累,轉至心臟科經超音波、心臟核磁共振掃描檢查,才發現右心室明顯擴大,且肺動脈瓣逆流嚴重,與醫師討論,評估傳統手術風險較大,因此決定以微創心導管手術。不過決定做心導管手術時健保尚未給付,張小姐得負擔80萬元高額手術費,雖有心臟病兒童基金會綺綺專戶協助30萬元補助費用,但剩下50萬元得想辦法自行籌錢。張小姐說,快要進行手術前,健保正好通過給付,因此放下內心很大負擔,且手術後隔天便可下床、4天就出院,至今完成手術半年,胸悶、心悸、頭暈症狀皆消失,心臟收縮功能也恢復、心衰竭指數也下降。除了張小姐,包括18歲的韓先生、24歲的劉小姐也都是法洛氏四重症患者,皆在健保通過給付後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王主科表示,法洛氏四重症患者在年幼時,透過手術矯正辦膜狹窄的問題,但約2至3成法洛氏四重症患者成年後,會出現術後併發辦膜逆流的問題,造成右心室擴大,若未及時處理會導致心臟衰竭等不可逆傷害,因此必須掌握黃金時機,及時更換辦膜,植入辦膜使用年限約10年,若有必要可再次置放新辦膜。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副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邱舜南表示,法洛氏四重症為常見嚴重性先天心臟疾病,發生率約千分之一,台大兒童醫院心臟團隊從2015年起至今執行61例手術,在健保給付前,多透過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補助,會依個案經濟財力評估,最多可補助至8成費用。王主科說,健保給付減輕民眾負擔,加上外科醫師手術越來越純熟,期望未來產檢發現孩子是法洛氏四重症的家長,較有意願生下來。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台大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陳俊安表示,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後,仍存有肺動脈狹窄或逆流的病友,手術矯正後仍要定期追蹤,因部分病人右心室功能經過數十年承受肺動脈辦膜功能異常後,會逐漸浮現心臟功能減退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