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4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心導管
共找到
296
筆 文章
-
-
2021-03-02 科別.心臟血管
60歲血壓忽高忽低 這原因讓他按時服藥無效
近期日夜溫差大,容易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對於有高血壓的病患來說,更容易出現病狀,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葉仲軒提醒,有高血壓史的民眾應多注意保暖,並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或1天量2次血壓,確實掌握血壓值及波動情況。一名60歲的曾先生表示,自己約有10年的高血壓病史,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越來越難控制,尤其這陣子氣溫忽高忽低,更讓他血壓像搭雲霄飛車一樣劇烈起伏,更出現頭痛、脖子痛脹狀,甚至某天在家自行量血壓時,血壓一度飆高至170mHg左右,嚇得他以為自己要中風。面對上述病患問題,葉仲軒指出,曾先生長期有高血壓問題,過去配合用藥控制,近年即便按時服用高血壓藥物,遇到血壓攀升情況時,還須另外服用多達4至5種的短期強效藥物,但仍無法有效控制血壓,因此建議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醫師在曾先生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前,先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並做腎動脈電腦斷層,確認腎上腺沒有長腫瘤,以及沒有腎動脈狹窄等情況下,發現他的血壓曾飆升至190mHg,情況十分危險,所幸經過治療後,其血壓已降至130mHg,未來僅需服用高血壓藥物穩定控制,不會有忽高忽低狀況。葉仲軒說明,曾男的高血壓屬腎動脈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因此相當適合高血壓導管治療,若是屬於此類型的年輕高血壓早期患者,透過導管治療,將有可能平穩血壓,完全不用再服藥。高血壓導管治療也稱為「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系統」(The Renal Denervation system, RDN),透過微創導管手術,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類似心導管手術,主要從病人的鼠蹊部動脈打針置入導管後,將導管放到腎動脈,在兩邊腎動脈給予低電量射頻,以降低兩側腎交感神經活性,手術時間約1.5小時,傷口小,術後隔天即可出院。葉仲軒提醒,近期日夜溫差大,有高血壓史的民眾應多注意保暖,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另外,也建議高血壓患者可諮詢專業醫師,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或至少1天居家測量2次血壓,精準掌握個人整體血壓值及波動情況,因日常生活中血壓會有不同起伏波動,若1天只量1次恐不夠。
-
2021-02-18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有問題,該做哪些檢查?專家完整解析8種方式
冬季為心臟、腦血管疾病的好發時節,在霸王寒流持續叩關下,驟降的氣溫導致因心肌梗塞死亡的人數大增。在冷空氣的刺激下,會使血管收縮速度加快,心臟負荷加劇,有心臟病史、三高等高危險族群,都應該注意心臟健康。 預防陷入生死一瞬間的心肌梗塞危機,除了做好低溫保健動作,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建議,應了解自我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並管理好自身健康,才能隨時做好防範。而預防心血管疾病又該做哪些檢查呢? 鄭乃源說,為了確實診斷心臟病種類,會進行不同的檢查。通常醫師會從最簡單、不具侵襲性、符合經濟安全效益的方式,循序漸進做診斷。除了先詢問症狀、病史、家族病史外,首先會先量血壓,並且聽診、量脈搏、理學檢查等。 聽診的目的,除了可辨識心跳節律是否正常,是否有心雜音等問題。除此之外,聽診也會檢視肺部、頸部、腹部,以判斷病人是否有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大動脈疾病或者血管狹窄的問題。當然,一個完整的心臟評估,還需配合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甚至電腦斷層檢查等多項檢查才更完整。 靜態心電圖 心臟檢查最基本的是心電圖!鄭乃源表示,若有心悸、胸悶、胸痛等不適,可安排靜態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檢查,以瞭解心臟是否有心律問題、心臟肥大、瓣膜疾患、先天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問題。 心電圖就像是檢測「心臟發出的電流」,因為心臟心跳與節律,會形成電位傳導,透過四肢與胸前各方向的導極,收集心臟發出電波,繪成心跳搏動的波形圖,以判斷是否有心律不整、傳導障礙、心肌缺氧、心肌梗塞、心肌病變等問題。 他進一步說明,靜態心電圖僅記錄每10秒鐘心臟的狀態,有時會發生休息狀態進行檢查時可能無異常。但在走路、跑步時就會發生胸悶情況,此時就需要進一步做運動心電圖的檢查。 運動心電圖 鄭乃源指出,若有運動後產生的胸悶、胸痛等不適,或想發現潛在性的心臟問題,可安排運動心電圖檢查,其原理是在運動狀態下偵測心臟狀態,瞭解當心臟負荷量逐漸增加,是否有心肌缺氧的情形發生,可以將潛藏的問題具體呈現。 心肌缺氧代表心臟的血流供應不足,但有些人的血管狹窄程度不大,在靜止狀態下測心電圖,看不出心肌缺氧。只有在給予心臟壓力時,例如,跑步增加耗氧量,才能看出來,因此,受檢者必須一邊跑步,一邊記錄心電圖變化。 但在進行運動心電圖前,醫師會先評估受檢者狀況,是否適合進行檢測;進行運動心電圖時,一旦感覺負荷不了,必須馬上告訴旁邊的專業人員,停止檢查,因為進行運動心電圖時,少數人會引起嚴重的心律不整。 24小時攜帶式心電圖紀錄 鄭乃源說,也可使用可攜式的心電圖裝置,持續紀錄受測者24小時內的心跳狀況,彌補單次十秒鐘的靜態心電圖所無法觀測到的偶發心律不整。根據受試者特殊狀況,也可能採用48或72小時的連續心電圖,可以幫助診斷陣發性心律不整、心肌缺氧及痙攣型心絞痛等疾病。 胸部X光 鄭乃源指出,胸部X光在評估和檢查心臟疾病時,仍是最基本重要的工具。可顯示心臟的大小和形狀。正常心臟的寬度,約佔正常胸腔寬度的1/2到1/3,如果超過1/2寬度,就是過大,而心臟擴大時,形狀也可能改變。 鄭乃源說,有時會在心臟有病變的瓣膜、硬化的冠狀動脈,或損傷的心肌中發現鈣沈積。在X光片上,鈣沈積看起來是光亮的小點,如果看到,會建議做進一步檢查。 心臟超音波 鄭乃源指出,心臟超音波可評估心臟腔室、瓣膜等的結構狀態、心臟收縮及舒張功能,以及血流方向等。可用於診斷瓣膜性疾患如閉鎖不全、缺血性心臟病、心肌肥大、先天性心臟異常等最基本的檢查項目。 完整心臟超音波檢查包括:M型超音波心圖、雙面超音波,能檢查心臟內管腔直徑大小、收縮、舒張的功能,以及心臟瓣膜移動情況;杜卜勒超音波、彩色杜卜勒超音波心圖,能測量血流型態、方向及速度,精確診斷多項心臟疾病。 心臟電腦斷層 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是檢查血管的利器之一,可分為不打顯影劑的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以及施打顯影劑的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可直接查看冠狀動脈血管管腔是否有狹窄,對於診斷冠心病有極佳助益。也能偵測冠狀動脈是否硬化、有斑塊,而硬化斑塊與冠心病的演進及急性發作有密切關係。 鄭乃源進一步說明,心臟電腦斷層可同時檢查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從沒有鈣化的0分至超過400分是重度鈣化,而鈣化指數與血管阻塞機率呈正相關。另外,也可同時檢視心臟功能、主動脈剝離、肺動脈栓塞、動靜脈瘻管等病變。 核子醫學檢查 核子醫學運用在心臟血管疾病診斷,鄭乃源說,原理是藉由追蹤、攝影注射入檢測者血管內的放射線同位素,來診斷心臟血流供應,是否有心肌缺氧狀況、亦可檢視心房、心室的功能是否有異常或瞭解心臟受損狀況。 他進一步說明,這種方式稱為「心肌灌流」檢查,能觀察血液流經心臟各處的情形,當遇到冠狀動脈血管狹窄時,影像即可呈現出缺氧心肌與正常心肌的區別,利於診斷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同時也可以評估心室功能等。 心導管攝影檢查 鄭乃源表示,這是所有心臟血管檢查中,具侵入性的檢查。但能精準的診斷冠狀動脈疾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對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變、心律不整也可評估其嚴重度;若心臟血管攝影發現冠狀血管有異常時,還能運用心導管治療技術,如氣球擴張術、支架置放術、螺旋斑塊切除術等來進行治療。 心導管攝影檢查是利用特製不透光導管,經由腹股溝動脈或手腕血管,將導管伸入心臟的冠狀動脈內,然後注射顯影劑,再用X光來檢視心臟血管血流狀況、病變位置及嚴重程度,檢查時間約30分鐘至1小時。根據攝影檢查結果評估,執行所需的介入性治療。
-
2021-02-01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老翁易喘易累…急性心肌梗塞
基隆市70歲江姓老翁睡眠中不適,呼吸急促、臉唇發紫、臉色蒼白,衛服部基隆醫院醫師判斷急性心肌梗塞,緊急施做心導管手術保住性命。基醫心臟科醫師鄧欣一說,心血管疾病5大危險因子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及心臟病家族史,有些病人發作前症狀並不典型,提醒要有警覺心,以免耽誤治療黃金時機。鄧欣一表示,江老先生清晨被送來醫院,判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緊急施以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放術,並且在醫護團隊照護下,已康復出院。江姓患者過去每天抽菸1包半到2包,也嚼檳榔、飲酒,近年都已戒掉。他有高血壓、痛風、攝護腺癌等病史,平日容易喘及感覺疲累,但休息一下即無礙,未有警覺,日前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檢查發現冠狀動脈的左前降枝、左迴旋枝及右冠狀動脈,3條血管分別有75~95%嚴重堵塞。鄧欣一表示,天氣變冷時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按時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也要做好血壓監測。如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畏寒等心臟病症狀發生,立即就醫或撥打119求救。基醫院長林慶豐說,基隆醫院心臟科團隊添購高清超音波、光學斷層掃描兩大血管腔內影像系統,可以呈現更清楚的血管病兆,優化支架置放,減低支架日後發生再狹窄的機會,提升手術療效。
-
2021-01-29 新聞.生命智慧
為什麼VIP病人往往無法善終?柯文哲用5個臨床故事告訴你:他們不缺錢,卻經常死於...
關於葉克膜濫用、無效醫療的問題,我曾經談過許多次,然而相同的事情仍然不斷發生。邵曉鈴、星星王子、小薇等等葉克膜成功搶救的病例經媒體廣泛報導之後,葉克膜的醫療功能被過度誇大,很多人將它視為能夠扭轉生死、化腐朽為神奇的萬靈丹。人們一旦對葉克膜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在心態上與實際行動上,就會不管是什麼病、什麼傷、什麼樣的情況,急救到最後,一律裝上葉克膜,孤注一擲,將它視為最後的希望。就連醫師往往也把葉克膜視為最後的搶救手段,有時為病人安裝葉克膜,只是醫師表示「我們已經盡全力了」的一種工具。VIP病人的過度醫療什麼樣的病人最容易發生過度醫療?答案是VIP病人。2008年總統大選之後,內政部部長預定人選廖風德先生在登山時,因為心肌梗塞突發而倒下。由於他的身分特殊,是所有人眼中理所當然的VIP,所以雖然他在山上就已病發過世,沒有生命跡象,但送到醫院時,院方礙於社會壓力,不得不替他裝上葉克膜。可是勉強裝上葉克膜對他有任何好處嗎?沒有,這麼做只是表示醫院已盡力救治。多拖半天,讓所有該來探視的重要人士都來看過以後,醫院方面才宣布急救無效。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許多達官貴人身上。有位科技公司的董事長玩飛行傘發生意外,從半空中摔下來,渾身是傷,血流不止,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當時我的學生在那家醫院服務,打電話向我求救,他說:「柯P,怎麼辦? 他們要求給病人裝葉克膜。」 我聽完病人的狀況, 忍不住生氣地說:「裝葉克膜之後要使用抗凝血劑,病患已經全身外傷、流血不止, 還給他裝葉克膜,是要他流血流到死嗎? 這種不符醫學常識的要求,你怎麼不拒絕?」那個學生也很苦惱。「但他是VIP啊!」我更生氣了,「VIP不是裝葉克膜的理由。」話雖如此,最後醫師還是無法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勉強給病患裝上葉克膜,但病患終究沒能撐過去。過度醫療的對象,一定是位高權重的人嗎?其實不然,很多廣受社會注目的事件,由於討論度高,且攸關醫院或相關單位給大眾的觀感,也會製造出所謂的VIP。2009年,一個廣東旅行團來台灣旅遊,在台北101大樓周圍碰上了工安意外,大樓起重機突然掉下來,砸到兩名陸客。傷者當場頭骨碎裂,全身嚴重外傷,血流不止,被送往醫院急救。就傷勢來看,這兩條生命已經無可挽救了,但為了要給社會大眾和媒體一個交代,醫院只能硬著頭皮給傷者裝上葉克膜,勉強維持幾個小時,再宣告不治。2011年,國防部204兵工廠的爆炸意外,八位傷者中有四個人裝上了葉克膜搶救。我看了新聞報導後研判,這些傷者很難存活,因為燒傷面積過大,甚至高達百分之九十。如此大範圍的燒傷面積,病人死亡率非常高,而且一定會感染,因感染引起敗血症的病患,使用葉克膜之後,感染的狀況根本無法控制,所以裝了葉克膜也於事無補。但醫院承受著軍方的壓力,必須極力搶救、給家屬一個交代,所以只能為病人安裝葉克膜。最終也沒能挽回他們的性命。類似的事情太多太多。我還記得,2013年9月,有一天晚上我在醫院裡還沒下班,忽然聽到院內廣播,急召葉克膜小組,說急診有病患要裝葉克膜。我過去查看情況時,發現我的學生正在替「死者」安裝葉克膜。我一肚子火,追問原因,才知道是國防部地下室發生爆炸,傷者都送到台大醫院。醫師迫於壓力,明知是無效醫療、救不回來的狀況,也得勉強救治。沒用上葉克膜,好像就不算是盡力救治。過度醫療的悲歌看多了VIP病人, 我心裡經常充滿感慨。很多人一生都為了追求名利而努力, 然而死到臨頭的時候,「名」 和「利」 都救不了你的命。其實到了生命的盡頭,有時「名」和「利」還會害你無法善終。曾經有位60多歲的女性病患,她是一個企業大老闆,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心導管檢查之後緊急做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可能是術前血管阻塞太久了,雖然血管成功接通,但是手術後她的心臟仍然功能不佳。主治醫師請我去開刀房看看情況,他說這位病人是VIP,非常重要,絕不能死在手術檯上。我評估後認為病情一時間無法好轉,只能建議說:「那就讓她裝上葉克膜,先送到加護病房治療,看看心臟功能會不會恢復。」裝上葉克膜後,在加護病房治療了一段時間,心臟功能仍然不好,而且因為病患本身凝血功能不佳,做了開心手術之後,傷口不斷流血,所以我們只能一直輸血補充。又過了一個星期,她的心臟功能仍然沒有恢復,無法脫離葉克膜。我告訴病患的兒子:「你母親這個樣子,恐怕只能等心臟移植了。但是我擔心她在等待的過程中還是會不斷出血。我建議給她安裝心室輔助器,減少抗凝血劑的需求,流血的問題會比較好處理。」根據當時的醫療費用規定,裝一個心室輔助器就要一百八十萬,有的病人左心室、右心室都衰竭,需要用到兩個輔助器,那就是三百六十萬,再加上手術與其他費用,至少要準備五百萬會比較妥當。而因為女病患本身非常富裕,病患家屬更是不在意這些醫療費用,所以很快就裝好了心室輔助器。治療至此,她的病情依舊起起伏伏、狀況不斷, 而且因為照護棘手,她一直住在加護病房裡。等了兩個多星期後,好不容易她得到了換心的機會。這原本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然而事與願違,換心後她的狀況更糟,新移植的心臟居然不跳!心臟不跳,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因為她裝過葉克膜,後來又裝了心室輔助器,一直在開刀、輸血、打抗生素……種種的治療加上身體不斷接觸外來的東西(葉克膜、心室輔助器、輸血等等),免疫系統產生複雜衝突,這些都是器官排斥的加重因素。無論如何,心臟不跳是事實。在開刀房裡,我們發現移植的心臟無法跳動,又趕緊幫她裝回葉克膜,再送回加護病房。又過了幾天,病患的兒子向我們表示,想要再等待第二次換心的機會,希望醫院方面能夠再幫他母親安裝心室輔助器。我們勸他,「開了那麼多次刀,如果現在還要再裝心室輔助器,恐怕你母親的身體會吃不消。」但家屬非常堅持,有很強的主觀意識,又不在乎花錢,所以我們又給病人裝上心室輔助器。可是想想看,一個上了年紀的病人,罹患心肌梗塞,心導管、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皆無效,反覆開刀,裝過兩次葉克膜,又裝了兩次心室輔助器,還做過心臟移植……每一次手術,都得把她的胸腔打開,原本已經難以癒合的傷口一直血流不止,輸血從來沒有停過,最後病人死於泛發性血管內血液凝固症。我每次想到這件事,都感慨說VIP病人的死法經常和一般人不同,他們不缺錢,但經常死於「過度」——家屬的過度關心,以及醫生的過度治療。醫師所愛之人,也是醫療VIP還有一種容易被過度醫療的VIP,或許無權無勢,但因為是醫師的親友,所以醫師也會忍不住給予太多的關照。我有一個學生,從當實習醫生時就跟我很好。他和女朋友是班對,畢業後分別在不同醫院當住院醫師。有一天,他女友去做大腸鏡檢查,麻醉到一半,忽然就心跳停止了,當場馬上做CPR,先送馬偕醫院急救,再轉送到台大醫院。病人送來之後我過去查看情況,我的專業告訴我,這個病人不會活了,她休克時間太長,即使裝上葉克膜,終究也是撐不下去,不如就這樣放手,讓她好好地走吧。可是情感上,這個女醫師是我們「自己人」啊!她年紀輕輕,有大好前程,之前也都健健康康的,怎麼會忽然說不行就不行了。而照顧她的醫護人員,不是她的同學,就是她的朋友,大家不可能也不願意眼睜睜看著她就這麼死去。於是情況就更難處理了。我被自己的學生團團包圍,他們七嘴八舌討論,我也進退兩難,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決定。純粹醫學的決定很清楚也很容易,就是關機停止治療,讓生命好好結束。但人是情感的動物,如果醫師與病人之間有關係,理智往往無法幫助你下決定。我忍不住自言自語:「我現在到底應該用哪種身分做決定?」當時葉克膜小組裡有人建議我說:「柯P,你就用老師的身分來做決定吧。」殊不知,就是因為老師的身分,我才難以下決心!這個女孩子最終還是沒有活下來, 每當我回想起這件事,不禁感嘆:「這樣勉強安裝葉克膜,到底是在治療誰呢?是治療病人?治療家屬?還是治療醫生自己呢?」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面對加護病房裡的生離死別時,其實病人比較好處理,因為此時他們通常已經陷入昏迷,不太能夠表達意見。而家屬們陪伴病人一路走來,對病況的演變,往往心裡早已有數,而且家屬會怎麼想,很大程度取決於醫師怎麼說。到頭來,其實心裡最放不下、最不能接受病患死亡的人,往往是醫師。醫師在病人身上付出許多心力,以至於把病人的生死看成個人職業的成敗,理智和情緒糾結在一起,因此很難做出理性的判斷。我看過手術後不順利的案例,醫師在加護病房裡不眠不休照顧病人半個月,甚至晚上就睡在病床旁邊,到最後病人病危時,不肯放手的是醫師,反而是家屬被醫師的執著給嚇到,因為醫師叫喊著:「我都沒有放棄,你們家屬怎麼可以放棄!」書籍介紹生死之間2︰葉克膜的故事作者:柯文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26作者簡介柯文哲:台北市長。曾任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大醫院史上首位專責重症加護的醫師,引進葉克膜急救方式,建立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以「白色力量」為號召,打破藍綠對立,改變選舉文化;以急重症外科醫生的務實、效率、精準、誠實、尊重專業、要求細節為原則,打造SOP,翻轉政治,管理與擘劃市政。2019年成立台灣民眾黨。相關著作:《生死之間︰柯文哲從醫療現場到政治戰場的修練》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全球4千多萬人都中! 醫揭「3危險症狀」恐害中風、失智
一名47歲王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為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安排接受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 心悸、喘、疲倦 是心房顫動主要症狀在2016年全球約有4千多萬人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此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 治療心房顫動 分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2種莊傑貿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導管治療心房顫動通常要使用大量X光輻射來定位及監控導管的位置,X光透視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令患者擔心是否造成輻射傷害,而使用心臟內超音波或經食道超音波加上3D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減少X光透視時間,甚至不用使用任何X光,即可完成導管治療。 無輻射導管治療 減少癌化、基因突變風險莊傑貿提到,透過無輻射導管治療心律不整,可以減少病患癌化及產生基因突變的風險,也可以讓執行導管的醫師、技術員、麻醉團隊免於輻射暴露,進而減少罹患白內障、腦癌、甲狀腺病變的機率,且導管中不用穿著沉重的鉛衣,也減少醫療人員骨骼關節因負重產生的職業傷害,如:椎間盤突出,可謂一舉數得。延伸閱讀: ·你的心臟健康嗎? 從這8地方check隱藏毛病 ·心房顫動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5倍! 5個常被忽略的小毛病都是重要警訊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蔡伯府驟逝/看心肌梗塞年輕化! 醫師提醒:家族史+抽菸肥胖最危險
已故寒舍創辦人蔡辰洋長子蔡伯府,1月22日深夜傳出因身體不適過世,享年48歲,他的父親五年前因心肌梗塞66歲去世。從事心臟內科的馬偕醫院副院長葉宏一提醒,男性50歲、女性60歲前若發生心肌梗塞,「家族史」絕對是很重要的危險因子,呼籲相關族群及早做好飲食控制、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及必要檢查。心肌梗塞是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葉宏一說,家族史是心肌梗塞危險因子之一,主要分兩方面,一為先天性遺傳,一為共住家人擁有相似不良生活習慣,包括容易引起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不當飲食、抽菸、肥胖,都會導致心血管相關疾病。葉宏一更提醒,台灣35歲以下的抽菸比率高達75%,45歲以也有70%比例,年輕人抽菸問題嚴重,是早發冠心症、年輕心肌梗塞的原因,國健署曾經做過研究調查,急性心肌梗塞的男性有79.5%曾經抽菸。「血管就像水管,通暢就能活絡。」要避免心血管堵塞引發心肌梗塞,葉宏一建議平常飲食就要少鹽、少油、少甜,戒菸、戒酒、規律運動保持血液循環暢通,避免肥胖,特別是有家族史的民眾,更要高度重視。國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孟霖則引用一份醫學文獻指出,小於55歲、有心肌梗塞家族史的人,罹病率會比同齡高出4.42倍,除了心肌梗塞,與高血壓、抽菸相關的主動脈剝離也容易引發急性猝死,臨床上,求診心臟外科的患者若合併有家族史,多會進一步建議做心臟相關檢查如心導管、電腦斷層,都可及早發現冠狀動脈有無嚴重堵塞。
-
2021-01-21 科別.心臟血管
影/寒流過後回暖真舒適!醫曝:當心溫差變化反而要人命
一波波寒流襲台,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幅增加。台中市67歲劉姓男子從事營建,戒菸十多年,有運動習慣,飲食養生不知何故去年三月罹急性胰臟炎,才發現有糖尿病,去年底在寒流過後回暖時,突然半夜胸悶、冒冷汗驚醒,家人警覺上網查,懷疑中風,立馬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救,發現心跳、血壓變慢,狀況危急,診斷為急性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經心導管手術救回一命,患者在接受兩次心導管手術後恢復良好,一周內康復出院。中國醫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陳科維說,天氣冷易誘發心血管疾病,但兩次低溫間的回暖期,往往讓人降低戒心,其實「溫差變化」才是造成心血管發病的主因。劉姓患者發病時間是在耶誕節與跨年的兩波寒流之間,經驗上在這樣的溫度變化期反而更容易引發心血管事件。陳科維指出,心臟疾病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尤以急性心肌梗塞最為危險。寒流一波波來襲,有三高等心血管疾病、年長者,應注意冷熱變化大,尤其在清晨起床如廁、活動時,需特別注意保暖,睡前在床旁,準備好外套或是使用便盆椅,減少冷空氣的暴露。 如果有發生前胸難以定位的疼痛或不適,合併有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現象,必須立即就醫。他提醒,一般民眾做好頭頸部保暖,外出時戴帽、圍圍巾,口罩除了防疫外,也有一定的保暖效果。應避免在清晨、夜晚溫差大時外出活動,外出運動前應做簡單暖身操,運動流汗後必須穿上保暖外套,避免在吃飽飯後,吸菸或喝酒後,暴露在冷空氣內等。
-
2021-01-20 醫療.心臟血管
抽菸致命數字不可不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戒菸開始
● 「吸菸」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頭號殺手● 及早戒菸,防猝死、降低長照風險● 戒菸成功,95%要靠專業介入一般人多知道心肌梗塞、腦中風、糖尿病跟三高有關,卻鮮少知道真正要命的頭號殺手是「吸菸」。一群來自心臟內科、神經內科、新陳代謝科的醫師,積極透過「在地戒菸」,建立個管團隊幫助病人從「根」治起。醫師認為,相較於用藥、裝支架或手術,及早戒菸是預防猝死、降低長照風險的高CP值良方。罹心血管疾病 患者年輕化 這群醫師鼓勵患者戒菸,每年還會票選戒菸王,互相經驗分享。由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主辦的「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及「戒菸衛教師」頒獎典禮日前舉行,今年邁入第三屆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表示,以往多由家庭醫學、胸腔科醫師推動戒菸,但三年前七大科學會討論,發現心血管疾病患者「怎麼愈來愈年輕?」推估可能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戒菸是預防心血管第一要務,大家決定介入,掌握病患資料,配合個管團隊追蹤,提升戒菸效益。戒菸後血壓藥減為一種一位男性本來要吃四種降血壓藥,經過在地戒菸三個月成功後,血壓馬上下降,現在只需服用一種藥;另一名菸齡50年男性,三酸甘油脂數值高達800mg/dl,一天抽菸一到兩包,短期戒菸成功後,數值馬上掉到200mg/dl,後悔沒早點戒,可能省下菸費高達百萬元。葉宏一分享,三年來,經醫師推動的在地戒菸人數,第一年不到一千人,第二年2266人,去年增加到3716人,戒菸成功率更從第一年20%、第二年近30%,去年提升到34%。45歲以下中風 六成抽菸葉宏一表示,抽菸是呼吸道、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險因子,臨床上,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的病患中,45歲以下六成有抽菸,心血管相關疾病是糖尿病重要併發症,此活動也從心臟科、神經內科,去年再擴大到新陳代謝科,腎臟科也將納入。蟬聯兩年戒菸服務王的中山醫學院院長詹貴川指出,過去一年收治200多個心肌梗塞患者,都以為抽菸只影響肺部,與心血管、高血壓無關,他曾幫一位患者裝置塗藥血管支架時,開玩笑地說:「我已經幫你把買菸的錢花掉了,不可以抽了。」戒菸成功 血糖也跟著下降詹貴川表示,戒菸就像戒毒,並不容易,靠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只有5%,95%還是要靠專業介入,但戒菸絕對是遠離冠心症、中風,CP值最高的方式。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鹿基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杜思德表示,彰基糖尿病患多達近八千名,10至15%吸菸,男性為主。彰基糖尿病中心內有專屬衛教護理師、個管師,醫病關係緊密,推動在地戒菸的遵從性高。杜思德分享,一名菸齡長達40年的63歲男性,一天抽四包,健檢驗出高血糖而就醫,發現血管硬化指標小於0.9,進一步做心導管檢查,發現三支冠狀動脈全阻塞。經在地戒菸管理後,不到兩個月成功戒菸,血糖也下降了,戒菸過程配合飲食控制,沒有發胖,從「心」面對人生。聯合報提醒您 吸菸有害健康
-
2021-01-18 科別.心臟血管
影/48年最冷寒冬 氣溫降1度心肌梗塞住院上升4%
高雄60歲劉姓水電工半年前出現胸悶情況,休息有改善便不以為意,某日胸痛難耐直奔消防局左營小隊求助,高級救護員吳丁杰在救護車以心電圖檢查,數據上傳供醫師判讀,指導醫師指示到院前給藥,抵達高榮後,立即做心導管治療,48分鐘內打通患者阻塞的冠狀動脈,劉男今回醫院切蛋糕慶祝重生,感謝救護員、醫師將他從鬼門關搶回。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說,心肌梗塞分秒必爭,高雄市救護車配置「十二導程心電圖」9年,成功搶救316人次,以鳳山分隊46人居冠。黃偉春提醒,氣溫下降1度,高雄心肌梗塞住院率上升4%,面對48年來最冷寒冬務必做好保暖,出現心痛喘、盜冷汗不能輕忽。高榮院長林曜祥說,高雄4年前推到院前給雙抗血小板治療用藥,指導醫師判讀指示救護員到院前給藥,近期新北市、彰化縣也通過相關條例,高榮連4年捐贈到院前救護車用藥「守心藥盒」給高雄市消防局,盼挽救更多人命,守護更多家庭。衛生局長黃志中說,心肌梗塞是冬季猝逝常見原因,第一線救護隊員警覺性很重要,各消防分隊救護車目前配有自動電擊器、十二導程心電圖設備、抗血小板藥物,加上救護人員專業急救技巧,成為救命關鍵,可說是醫院的延伸,上了救護車,就彷彿一腳踏進醫院。黃偉春說,有三高毛病、45歲以上男性、55歲更年期以後女性是心肌梗塞高危險群,也不能自恃年輕就忽略心肌梗塞風險,他曾收治的病患不乏相當重視健康的輕航機駕駛、健身教練等,民眾若出現胸痛、冒冷汗、合併喘氣症狀等,要趕緊就醫。黃偉春說,從發病到醫院,90分鐘內是黃金治療期,每一個環節分秒必爭,目前高雄市50個消防分隊都有配置「十二導程心電圖」設備,2016年8月推動到院前救護車線上指導雙抗血小板用藥,迄今已有25例給藥個案。黃也提醒,低溫是誘發心肌梗塞危險因子,元旦3天連假寒流肆虐,當時高榮收治12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當中有2人情況較嚴重,插葉克膜續命。建議有晨起運動習慣者,若遇低溫,延後運動時間為宜。
-
2021-01-15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心跳高達180幾下 直奔醫院一次處理2種心病
六年前大年初三午夜,突然感覺心臟跳很快,量血壓縮收壓超過200mmHg,心跳高達180幾下,立刻搖醒太太打119叫救護車,直奔高雄長庚醫院掛急診。診斷為「心房顫動」急診室量血壓、測心電圖後,接下來是漫長的等待,期間全身一直發抖,心想醫師應該會開藥,但等到抖動都停止,仍未有醫護人員處裡。太太問護理師才知醫師有開藥,護理師忘了給藥,後來我還是把藥吃了,過了一段時間後醫師檢查,開藥後回家,隔日看到診斷為「心房顫動」,並建議看心臟科門診。原本我就有一種會心悸的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又稱WPW症候群),心臟科醫師曾建議以心導管燒灼手術處理,我卻一直沒能下決心,總覺得用藥控制就好,只是常心悸發作,我另掛心臟科的醫師也建議燒灼手術,評估我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太太也贊成手術一勞永逸。只有一個可報健保因此我再看原來的心臟科醫師,建議一次把二種疾病都處理,但只有一個可以申報健保,另一需自費,若都要申報健保須分兩次做,我選擇一次處理。於是安排手術及相關檢查,如抽血、電腦斷層掃描、食道心臟超音波等,手術採全身麻醉,預定住院三天兩夜。住院第一晚醫師巡房,要我們再確認並簽好同意書,雖然手術成功率很高,但還是無法保證絕對成功。天亮護士通知九點手術,不久就被推去進手術室,醫護人員在我前胸與後背貼了約20、30片的電極,讓我躺上手術台,麻醉後,我很快就睡著了。術後不再有悶壓感醒來後聽到太太及兒子叫聲,我口很渴並問兒子時間,他說三點多,原來我已睡了五、六個小時,當時感到心臟位置非常輕鬆,不像以前有悶壓感。在加護病房觀察24小時,因情況良好提早隔日中午前轉到一般病房。一般病房中再過一段時間,醫師就簽出院通知書,並開藥及預約一周後回診,辦妥出院手續回家,一切如原計畫,三天兩夜完成。回診後,醫師開長期處方箋,三個月回診一次,藥劑中有早上定時服用及心悸發作時備用藥,至今一切順利。
-
2021-01-12 科別.心臟血管
他停止呼吸心跳近1小時 大千醫護救回彷如重生
一名羅姓男子去年11月因急性心肌梗塞,停止呼吸、心跳近一個小時,過程中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醫護團隊不斷搶救,住院2周健康出院,恢復正常上班,病例相當少見,他彷彿重生,大千醫院今天為他辦理「慶生會」,縣府秘書長陳斌山等人,肯定羅男是苗栗急重症救護能力的最好見證人。苗栗縣鄉親殷殷期盼縣內醫療急重症救護品質,大千醫院前年底獲衛生福利部核定重度急救責任醫院,今天這場重生「慶生會」別具意義,縣府秘書長陳斌山、衛生局長張蕊仙等人都到場,羅男因上班,由太太蔣春花及親友代表參加,並感謝醫療團隊搶救,讓羅男重獲新生。羅男去年11月間在家中突感不適昏倒,緊急送到大千急救,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檢查診斷急性心肌梗塞,歷經近1小時的心肺復甦術(CPR)及電擊,成功恢復心跳及血壓後,立即進行心導管治療,打通阻塞的血管,並接受48小時的低溫療法,住院2周後康復出院。大千心臟內科醫師江佳鴻指出,羅男有高血壓、糖尿病及膽固醇過高的病史,且有抽菸的習慣,3個多月前曾因反復上腹痛到診所就醫毫無改善,急性心肌梗塞當天早上他覺得胸悶痛、冒冷汗,且突然暈倒,家人第一時間緊急CPR,並送醫持續搶救,成功恢復生命跡象。大千加護病房主任鄭恩宗表示,低溫療法可以減少大腦的電氣活動,同時下降全身代謝速率和氧氣消耗量,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可以有效改善心跳停止病人的存活率及神經學預後,羅男接受48小時的低溫療法後,第3天順利清醒,身體恢復如同正常人,臨床病例少之又少。
-
2021-01-03 科別.心臟血管
病患吃藥防腦中風 竟自行減藥量導致血塊增生
一名75歲患有心房顫動和腦中風的病患,透過心導管手術,裝上「左心耳封堵器」來降低血塊,但患者以為狀況已改善,竟自行將藥物減量,未按照醫師指示的劑量服用,導致左心耳再次出現血塊;醫師囑咐要按期使用抗凝血劑的藥量,才能避免腦中風的發生。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血管主任林圀宏表示,「左心耳封堵器」本來要讓左心耳裡面的血栓不會脫落,封堵器蓋住左心耳之後,裡面的血塊不會脫落,但是在封堵器表面必須待心臟內皮細胞長滿覆蓋後才不會再長出新生的血塊,否則反而會有表面血塊脫落形成血栓造成中風的風險。以這個案例為例,沒有服用一定的用藥劑量,增生血塊,血塊如果脫落,恐形成腦中風或全身性栓塞,有些病患血塊脫落後塞到冠狀動脈,導致心肌梗塞,血塊也可能塞到眼睛造成視力損傷,或塞到腸子脾臟等造成器官壞死。這名病患第一次自行將藥物減量,3個月後定期追蹤時,發現左心耳出現一大團血塊,經過兩周點滴藥物治療後出院,沒想到患者還是未按照醫師的囑咐服藥,又自動減低劑量,原本一天兩次用藥,自動減量改成一天只服用一次,一年後再次就診,醫師透過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病患左心耳封堵器表面又長出新生血塊,血塊不僅沒有變小,反而變得更大。林圀宏說,心房顫動的病患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而腦中風會導致日常生活失能,甚至半身癱瘓、語言和吞嚥困難等,容易產生沮喪、低自尊及憂鬱,提醒患者在治療期間一定要依照醫囑咐用藥劑量,免得適得其反,病情未好轉反而加重。
-
2021-01-01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全台急凍 醫師提醒溫差大威脅心血管病患安全
這幾天寒流籠罩,全台溫度驟降,氣溫低於10度以下,體感溫度甚至更低,溫差大容易造成心臟血管疾病惡化,南投醫院提醒民眾,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待在溫差大環境,運動也要調整強度,避免身體無法負荷,發生憾事。南投醫院心導管中心主任嚴元鴻說,血管會因為溫差產生反覆舒張與收縮,血管收縮導致阻力上升,如果又產生冠狀動脈狹窄,心臟得不到需要的氧氣,就會產生心絞痛。強烈的血管急遽收縮,可能會讓原本就狹窄的冠狀動脈血管壁上的脂肪斑塊破裂,產生超急性的血栓反應與血管阻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與心肌壞死,危及生命安全。心臟衰竭是另一個常見氣溫下降而惡化的疾病。冬季因排汗減少而引起的水分滯留會惡化心臟衰竭,聚積在體內的水份需要良好的運輸到腎臟才可以成功排除,但因為心衰竭而減少的水份運輸能力使得腎臟無法順利排出水份,進一步惡化了心衰竭病患下肢水腫與肺水腫。嚴元鴻說,心衰竭病患必須非常小心冬季進補,傳統進補大多是高鈉重鹹的鍋物料理,會增加體內鈉含量,進一步導致腎臟的水份回收與體內的水滯留,惡化心衰竭症狀。如果家中長輩習慣清晨出門運動,也要注意保暖是否足夠,嚴禁頻繁出入溫差大的環境。每日量測體重對於心衰竭病患的水份控制十分重要,並注意長輩是否有下肢水腫或是端坐呼吸症狀,對急性肺水腫也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功效。若有長期服用藥物務必要定時使用,若家中長者有異常的胸悶氣促症狀,也應請醫師進一步追蹤診治。
-
2020-12-31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來襲醫師提醒保暖 出現心肌梗塞症狀要立即就醫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這兩天寒流來襲,氣溫驟降,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心臟科醫師鄧欣一提醒高齡長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作好保暖措施。如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畏寒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或撥打119求助,以免耽誤治療黃金時機。衛福部基隆醫院表示,國人死因統計去年共有近2萬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占所有死亡人數11.3%,高居第2名。基隆60歲王先生在家中出現胸痛、畏寒症狀,還好及時送醫,在黃金時間施作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心導管手術,順利康復。鄧欣一說,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病情持續進展就會發生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分為左前降枝、左迴旋枝及右冠狀動脈3條血管,當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會減少或無法供應心臟血液,造成心肌缺氧,引起心臟不適,出現心絞痛等症狀。王先生的3條血管就分別有80%至99%的堵塞,未及時治療才會導致心肌梗塞急性發作。心血管疾病5大危險因子分別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及家人有心臟病家族史。當天氣變冷、溫度降低,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鄧欣一提醒患有心血管疾病者,除了按時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外,也要做好血壓監測。鄧欣一建議長者注意頭、手、腳保暖,如須外出可配戴帽子、圍巾和手套。如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畏寒等心臟病症狀發生,請立即就醫或撥打119求助,以免耽誤治療的黃金時機。基隆醫院表示,醫院心臟科團隊操作急診─心導管室─加護病房標準作業流程,能在不到90分鐘內打通病人心臟血管,降低病人死亡率,改善病人預後。有些病人發作前症狀並不典型,不易早期發現,提醒平時避免對身體健康產生危害的因子,生活起居正常,才是健康管理良方。
-
2020-12-29 科別.心臟血管
國光副董愛子跑步猝死 醫師:運動時胸悶應馬上停止
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兒子王怡中驚傳在練跑時猝逝,享年39歲。王應傑受訪時說,可能因天氣轉涼而發生意外。對此,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溫度降低可能會誘發血管收縮,心肌梗塞發作的風險提升五至十倍,因此運動時若感覺胸悶,就應該停止,不可勉強。王怡中身體健康,平時有運動習慣,更是鐵人三項的健將。但可能應天氣轉涼,到台大練跑,剛跑沒多久就昏倒,雖緊急裝上葉克膜並做心導管手術仍宣告不治。王宗道表示,有些人可能有慢性心血管阻塞狀況,平常可能稍微會喘、胸悶,但因為血管長出側枝循環,活動個三、五分鐘,便感到舒服,而不以為意。另外,有些人可能真的從來沒有症狀,但從未驗過血糖、血壓和血脂,不知自己有三高問題,但可能在突然劇烈運動後,造成血管阻塞猝死。他說,就算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檢查三高,並注意菸酒、飲食和體重。尤其家族中有人在60歲前罹患心肌梗塞者,更應注意。而現在也有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可揪出潛在的心肌梗塞患者,也可在健檢時自費檢查。王宗道說,長期運動雖然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但運動當下,若感覺到胸悶就應該馬上停止。一般來說,運動時的心跳極限為[(220-年齡)乘以85%],現在智慧裝置普遍,民眾也可利用智慧手環等監測自己的心跳。不可超過極限。
-
2020-12-28 新聞.元氣新聞
愛子跑步猝逝 王應傑悲痛:他平時有運動習慣
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兒子王怡中猝逝,王應傑今天受訪時說,本來大力栽培兒子接班,但練跑時意外猝逝,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相當悲痛,現在將先處理後事,也提醒年輕人要注意心臟疾病。王應傑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王怡中身體健康,平時有運動習慣,更是鐵人三項的健將。王怡中17日先到公司批公文,接著到台大練跑暖身,為日後馬拉松比賽做準備,但可能因天氣突然轉涼,王怡中剛跑沒多久就昏倒,雖隨即送往台大醫院搶救,醫療團隊裝上葉克膜、做心導管手術,但仍宣告不治,享年39歲。王應傑說,王怡中是他大力栽培的接班人,淡江大學畢業後,送到美國深造,沒想到上天就這樣帶走。「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我的心真的很痛」,王應傑說,王怡中為人敦厚,真的很捨不得,意外來得太突然。他也呼籲,天氣變化劇烈,年輕人也要多多注意心臟疾病,不管有沒有家族病史,一定要定期健檢。王怡中為國光客運董事,育有一子。王應傑說,將先處理王怡中後事,媳婦已在國光客運任職管理部多時,是很優秀的經理人。曾擔任國大代表的王應傑多年深耕房地產,近來觸角伸至運輸業,子女除王怡中外,還包括前TVBS主播王怡仁。
-
2020-12-2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癌症」 肺動脈高壓 醫籲:風險族群走不完綠燈要小心
斑馬線走不完?自體免疫疾病當心肺動脈高壓 行走能力與心肺健康息息相關,同時可能是反映潛在疾病的指標。一旦自覺走不遠、走路容易喘,甚至過馬路時無法在小綠人倒數前走完斑馬線,且本身是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就要當心是否為「肺動脈高壓」所致。患有硬皮症的林姓女子指出,10年前因多次咳嗽暈倒,送醫後赫然發現已併發肺動脈高壓,回想當時還以為是老化導致行走能力下降。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切勿輕忽肺動脈高壓危機。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指出,容易併發肺動脈高壓的自體免疫疾病族群,諸如全身性紅斑狼瘡、硬皮症、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結締組織疾病等。當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時,免疫細胞會聚集並攻擊血管周遭,造成血管發炎、變硬、血管壁增厚,血管變窄,導致心臟要花更大的力氣才能輸送血液,因而形成肺動脈高壓。 蔡長祐說明,肺動脈高壓的症狀喘、咳、疲憊等,對於年紀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特異性不高,不容易於返診時與醫師討論,若醫師沒有追問或進一步轉診安排侵入性的檢查也很難評估或確診,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可以在日常就對於肺動脈高壓、心肺功能等有所警覺。 肺動脈高壓如心臟癌症 看小綠人注意警訊 一般人的行走速率大約是1秒1.2公尺以上,國內主管單位所設計的過馬路小綠人,是以每秒0.8至1公尺為準,一般人照正常步行速度,都可在時限內通過馬路。蔡長祐指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可以利用過馬路小綠人為基準,當發現步行能力突然衰退且易氣喘吁吁,表示心肺功能可能有問題。 由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容易併發肺動脈高壓,再加上肺動脈高壓會持續惡化、五年存活率較乳癌、大腸癌更不理想,素有「心臟癌症」之稱。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平日若有喘、咳、疲憊等症狀,需立即與免疫風濕科醫師反應,或轉介心臟內科進一步檢查。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風溼科12月14日起設置「PK小綠人」專區,提醒病友及家屬,注意肺動脈高壓警訊。 自體免疫疾病族群 當心喘咳血腫暈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宋思賢主治醫師解釋,肺動脈高壓就是肺動脈的高血壓,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心臟必須更努力工作,才能將血液送出,當壓力越來越高,心臟負荷就會更重,最後造成右心室肥大、衰竭,甚至死亡。當肺部血液供給不足,患者容易因缺氧而呼吸急促、疲倦。因此常見症狀包括:咳嗽、因微血管破裂而導致咳血、腳部血液難流回而造成水腫、甚至運動時肺壓上升過度而造成活動性的暈厥。 一旦出現「喘、咳、血、腫、暈」五大症狀,若本身是高風險族群的免疫疾病患者,更應盡早和風免科醫師討論,轉介至心臟科做進一步檢查,除了利用心電圖、心臟超音波、X光片等檢視患者是否有右心肥厚、擴大外,還需要透過右心導管 來確診。由於血壓計無法測量右心的肺動脈血壓,因此無論喘不喘,高風險者都應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心臟超音波檢查。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常敏之教授補充說明,肺動脈高壓可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前者的發病原因不明,後者則是由疾病、藥物、毒素或感染等所引發。在缺乏適當藥物治療的情況下,將近一半的病患可能在三年內死亡 。積極治療肺動脈高壓,雖然不見得能將肺壓控制到完全正常,但只要有效將肺壓降低,生活品質可望和常人相同。 《延伸閱讀》 .過馬路走輸小綠人?小心肺動脈高壓,煞肺又苦心 .發燒咳嗽喘不過氣:自體免疫疾病族群當心肺纖維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25 科別.骨科.復健
七旬婦換人工膝關節解痛 竟鬧到急診室抽關節積血
72歲的李女士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原想透過換人工膝關節解決問題,沒想到右膝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後,卻發生反覆關節積血與疼痛。李女士已接受保守治療如抬高患側、休息、或壓迫患側等方式,但症狀未曾緩解,甚至需要到急診室抽關節積血。李女士曾詢問手術治療方式,但未能下定決心再次開刀。最後李女士接受醫師提議新式栓塞治療,治療後兩個月內僅發生一次輕微關節積水且快速消散,與治療前狀況差異甚大。其實李女士的經歷並不少見,隨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增至15%,衛福部推估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雖動刀置換人工膝關節成功率高達9成,但國內每年超過2萬人必須動刀,使得原本發生率不到1%的併發症「反覆膝關節積血及疼痛」,也變得屢見不顯。三總放射診斷部主治醫師許一智說,人工膝關節置換後的反覆關節積血與疼痛可能在開完刀後2星期到18年後發生都有可能。造成反覆關節積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膝關節滑液膜不正常增生血管最為常見。許一智表示,雖然保守治療例如抬高患側、休息、或壓迫患側,能使一小部分病患症狀得到緩解,再手術仍然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只是病患如果還沒辦法下定決心再一次開刀,還有一個全新微創治療的選擇-微細血管栓塞治療。許一智介紹,這種栓塞治療手術必須住院,如同心導管手術一樣,以X光透視導引下,局部麻醉後再將微小導管從鼠蹊部的動脈置入,尋找疼痛部位的異常新生血管,再注射特殊栓塞藥物,去除異常新生血管。
-
2020-12-18 醫聲.數位健康
健保給付/醫療支援離島 改變健保同卡不同命
偏鄉離島醫療資源不足,以前金門、馬祖等離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必須緊急搭乘直升機,後送至台灣,宛如與死神賽跑,生死一瞬間。健保署自21年前執行「離島醫療給付提升計畫(IDS)」,迄今有26家醫院參與,執行50個IDS計畫,將醫療送至山地與離島,改變偏鄉居民「同卡(健保卡)不同命」的命運。健保署統計,去年健保投入山地離島地區醫療費用總計50.4億元,IDS計畫占11.7億元,每年服務逾47萬人;金門和馬祖地區,健保共投入13.9億元,包含IDS計畫1.91億元(金門1.27億元、馬祖0.64億元),服務7萬多人次,項目包括專科門診及住院、緊急醫療、預防保健、衛教宣導、遠距醫療等。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IDS計畫彰顯健保大愛、跨越山海藩籬,期待公費醫師養成計畫開花結果,培植在地醫療人才,與承作醫院支援醫師一起守護偏鄉民眾的健康。以金門為例,2013年起北榮協助金門醫院成為中度急救責任醫院,隔年完成離島器捐首例,幫助7人重生,2015年協助設立心導管室,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無須搭直升機後送到本島,至今年10月執行超過861例心導管手術,其中200例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北榮心繫金門、守護金門健康。」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說,近年很少聽到直升機聲音,這是重大成果,現在金門當地已有24小時急診,可執行急性心肌梗塞心導管手術、開顱手術,第一線醫療就拯救當地鄉親生命,也節省了龐大的緊急轉診費用。
-
2020-12-16 科別.心臟血管
壞膽固醇是秋冬爆血管元兇?醫師教高血脂正確控制之道
秋冬溫差大心血管事件增加 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是首要 心血管疾病是影響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當秋冬季節變換、氣溫高低落差大,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更隨之增加。馬階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俊偉指出,氣溫產生劇烈變化時,血管會劇烈收縮與放鬆,血壓就會發生變化,此時若血管不通暢,易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李俊偉醫師表示,血管產生斑塊是血管不通暢的原因,其風險因子包括抽菸、缺乏運動,以及三高。而三高中的高血脂與高血糖、高血壓相比,發生症狀較不明顯,因此常被民眾所忽略。近年來不少年輕族群發生心血管事件,這些患者往往都有膽固醇過高,或是合併糖尿病、抽菸等潛在問題。 壞膽固醇控制標準非人人相同 呼籲曾發生心血管疾病需積極控脂 一般來說,大多民眾認為健檢報告中的總膽固醇符合標準或只是些微超標,並無大礙,而忽略了與心肌梗塞最相關的指標為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所謂的「壞膽固醇」才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標。李俊偉醫師指出,控制壞膽固醇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關鍵,控制標準會因為不同的族群、年紀、風險因子而有所改變。以現階段來看,正常人的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在130 mg/dL以下,若是有發生過心血管疾病者,像是心肌梗塞、冠心病、做過心導管或繞道手術、或是中風等,根據台灣治療指引應控制在70 mg/dL以下;而若是發生過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的族群,更需嚴格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55 mg/dL以下。 高血脂發生時症狀並不明顯,因此有許多高風險族群忽略檢查及治療的重要性。李俊偉醫師提醒,高血脂對身體的傷害屬於日積月累,若沒有及早發現、盡早控制,第一個發生的症狀恐會是急性心肌梗塞或中風,因此有不少患者等到發病時才驚覺自己的壞膽固醇已超標。李俊偉醫師說明,高血脂病人透過運動及良好的飲食控制,仍無法有效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時,應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作輔助。目前除了傳統每日口服的降膽固醇藥物之外,還有針劑型的藥物,可加速代謝低密度膽固醇,使用方便且副作用少,建議曾發生過心肌梗塞、中風或合併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應與醫師討論更積極的降膽固醇治療策略。 高血脂定期檢測積極治療 降低心血管疾病復發風險 為了預防再次復發,曾發生急性心肌梗塞、中風、接受過心導管或繞道手術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需嚴格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李俊偉醫師進一步說明,依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曾在短時間內反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2年內曾復發過2次以上,其低密度膽固醇的控制目標,更應積極控制在40mg/dL以下。若口服藥物無法達到治療標準,則可能需要借助針劑藥物幫助患者控制達標,降低未來再次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李俊偉醫師說明,要讓高血脂得到良好控制,運動飲食是基礎,由於高血脂只能藉由抽血檢驗,因此提醒民眾定期檢查是相當重要的。若屬於高風險族群如曾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配合醫師接受良好治療,讓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目標之內。 《延伸閱讀》 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營養師:有好壞之分,4招提升好的改善壞的 一天只能吃一顆蛋?超過膽固醇會上升?營養師指出真正主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13 新聞.元氣新聞
台大生醫分院滿周年 3分院元旦將整合「新竹台大分院」
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營運滿周年,今天上午舉行園遊會慶祝,院長余忠仁也宣布好消息,台大醫院新竹地區的3家分院,預計明年元旦整合成為「新竹台大分院」,3家醫院整合後,病床數共1986床,醫療人員4000多人。新竹縣長楊文科、立委林為洲、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長王永壯也一同參與活動,慶賀台大新竹生醫滿周歲,並跳起健康操,呼籲民眾關心自己的健康。楊文科表示,台大醫院生醫分院經過眾人奔走20多年才終於正式到位,主要提供大新竹地區民眾方便就醫服務,恭賀醫院滿一周年,期待未來台大新竹生醫分院第二期工程盡快完成,讓民眾從高鐵前往醫院就醫更方便。余忠仁說,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去年12月開幕,這一年來引進許多重大醫療儀器設備,目前已開放103床一般急性病床、10床加護病房、4間開刀房與1間心導管室,除提供一般內、外婦、兒科、骨科、神經科、復健科、耳鼻喉科與眼科等基本門診與住院醫療服務外,並已開始進行癌症化療門診業務與腫瘤治療服務,期待能滿足地方上的醫療需求。余忠仁也說,台大醫院新竹、竹東、生醫等3家分院,明年元旦正式整合成為「新竹台大分院」,整合後分別是新竹醫院與生醫醫院,生醫醫院再下設竹北院區與竹東院區,3家醫院扮演分工角色,各具特色,期望再提升大新竹地區醫療服務的廣度及深度。
-
2020-12-12 新聞.科普好健康
「藥用錯了就是毒」吃止痛藥又用顯影劑,小心急性腎損傷!
●避免洗腎,有三高、尿酸高、老年人及長期用藥者應注意●中重度慢性腎臟病人健保卡貼上「禁用NSAID」標籤,提醒用藥● 規則運動、多喝水,定期檢驗保腎安劉媽媽三年前退休後,常和好友遊山玩水,但最近出遊卻很累,走快了有點喘,坐或站久一點還會腳腫。經診所檢查發現,她的腎功能竟剩下不到40%;轉介到台中榮總腎臟科進一步診察,其實她的腎功能只剩下29%。查詢她近幾個月的用藥,找到她腎臟功能變壞的元凶和共犯了。原來在診所抽血檢查一周前,劉媽媽出遊回來腳不舒服,曾吃了幾天的止痛藥;後來她和先生一起做全身健檢,有使用顯影劑做電腦斷層檢查,因此可能發生急性腎臟損傷的機率大增。吃止痛藥 小心副作用 止痛藥可能會傷腎、傷胃和傷心,因此腰痠背痛或關節痛、甚至痛風發作時,想要使用止痛藥之前,一定要小心。尤其NSAID(非固醇類消炎藥)類的止痛藥,還有COX2抑制劑止痛藥,可能比較不傷胃,但要留心傷腎的副作用。如果併用會影響腎臟血流的藥物,包括電腦斷層和心導管檢查使用的顯影劑、利尿劑和部分降血壓藥等,會讓傷腎的機率升高。若腎臟病人在使用NSAID止痛藥期間,又發生其他會加重腎臟傷害的因素,就可能會出現急性腎損傷。例如誤用會傷腎的中西草藥,像八月間發生的中藥含鉛事件即是,所以,使用藥物一定要小心副作用。健康食品或草藥 要慎服「別人的補藥可能是您的毒」,吃藥以前一定要詢問醫師或藥師。「藥用錯了就是毒」,即使是健康食品或是中西草藥,都可能有副作用。尤其慢性腎臟病的病人,更是急性腎損傷的高危險群,用藥務必謹慎小心。食品安全也是民眾會擔心的事,最佳護腎的自保方法,建議盡可能使用當季新鮮少加工的食材,最好是在烹煮後還可以看到食物原型,同時採用新鮮的調味料。腎臟病初期 通常沒症狀腎臟病越早期發現越容易治療,抽血和驗尿檢查是早期診斷腎臟病最好的方式。腎臟病的初期,通常沒有症狀,甚至到中度腎臟病,如果不是有嚴重蛋白尿造成的水腫,可能只會出現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容易累而已。因此,有嚴重水腫和惡心嘔吐等症狀才接受檢查的病人,常已是重度腎臟病,快要洗腎了。超過半數老年人都有兩到三種常見的慢性病,尤其有三高問題及尿酸高,常會合併有慢性腎臟病,因此,除了控制好各種慢性病,更要每三至六個月抽血檢查腎臟功能、是否出現尿蛋白,才能及早偵測到腎臟功能的變化,並且設法用藥治療和避免急性腎損傷,進而延緩腎臟惡化。少吃蛋白質 減輕腎負擔此外,減少肉魚豆蛋奶等蛋白質的攝取,能幫助慢性腎臟病患者減少腎臟的負擔。
-
2020-12-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都是為你好?」—— 醫療場域中的家長式行為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臨床醫師做醫療決策時的面面觀。陳醫師分享他在長期照顧一位年老內科病人所面臨的家屬與病人不同意見的困難,劉醫師以他在急診處的經驗,發現更多的挑戰是在急救復甦之後,才開始的如何在倫理上扮演病人權利的最後防線。而最後兩位學者醫師共同由這幾十年來「實證醫學」以及最近「醫病共同決策」的興起,寫出「實證醫病共同決策」的倡議與展望。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使醫病雙方更了解醫療決策的各種困難,並鼓勵社會大眾主動與親友討論個人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以避免在緊要生死關頭時,因為家人不了解,而引起意見紛爭,並過度使用沒有必要的醫療,而延長病人的痛苦與親友日後的後悔。「您的家人目前狀況危急,請問要不要插管急救?」 「我爸爸他平常身體很好,怎麼會這樣!」 「什麼!?簽這份文件是要叫我們放棄急救嗎?」以上對話,都是發生在急診室的日常,也常是每個醫護人員跟家屬心中最脆弱的一塊。考量醫療預後以及患者的利益及苦痛,究竟該怎麼做才好?真實情況下,往往家屬難以抉擇時,醫療團隊只能機械般地進行壓胸、電擊、插管、急救。依據當代生命倫理學,「尊重自主」、「行善」、「不傷害」及「正義」是四個最主要的共識或原則,然而在醫療場域,不難發現「尊重自主」跟「行善」或「不傷害」時常是衝突的,就如同小孩子拒絕打針吃藥,家長必須介入管教一樣,很多時候我們也不得不介入最親愛的家人的醫療決策。舉例來說,獲知壞消息的長輩沮喪的說要回家、不想治療,身為子女一定萬般阻攔。又或者病人因為看了連續劇而畏懼開刀,為了病況不受延誤,醫師一定苦口婆心好言相勸,而非任由病患走向不好的結果。像這樣勸說患者改變決策,甚至基於病患利益強硬執行醫療決策的行為,都可以歸類為醫療場域中的家長式行為。由定義來看,家長式行為是決策者本著以病患中心及效益最大化的信念,越過當事人代為決定部分醫療事項,例如幫情緒崩潰的家屬代為決定繼續急救,或是拒絕精神狀況異常病患的不合理醫療決策(想回家不想治療)。歸根究底,家長式行為之所以發生,以及能否被合理化,端看其中的損害利益能否平衡。如果對患者的利益遠大於自主權被侵犯所受損害,那麼多數人都會同意這樣的家長式是可以被接受的。回到文初的狀況,危急病患究竟該不該急救到底?家屬在病情急轉直下一定是非常慌亂,難以理性分析。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狀況下,由醫師代為行使醫療決策權是合理權宜的做法。但是當病情初步穩定,醫療端將需要針對病人或家屬進行妥善的說明,補充前述忽略的知情同意。很多時候,複雜情況下的醫療決策,常常讓醫療端有家長式行為,如果沒有妥善的溝通,就會成為醫療爭議的來源。如果醫師在醫療裁量權的範圍內,越過患者或家屬決定了部分事項,忽略了某些檢查或治療,當家屬發現並提出質疑,就會造成誤會及衝突。因應病人意識及自主權的尊重,預立醫囑及醫病共享決策是兩個可行的補充方案。預立醫囑讓病人可以針對假設的特定情況,預先決定維生醫療及人工營養等相關決策,譬如未來如果不幸成為植物人,可以預先書面決定拒絕插管及維生醫療,以免除難以善終的痛苦。醫病共享決策則是強調醫療端提供病人多樣的選擇及實證,並依照病患的偏好共同達成醫療決策。上述兩者都是在醫療場域中維護病患自主的方式之一。回到急救的議題,其實除了文初的急救與否,更多的挑戰是在急救復甦之後才開始。舉例來說,急救恢復生命徵象以後,患者會進入垂死復生的狀態,不僅各個器官功能面臨挑戰,也很有可能需要接受各種高風險的處置,譬如呼吸器、洗腎、低體溫治療、介入性心導管或開刀等等。急重症醫師,不僅在醫療上,也在倫理上扮演著病人權利的最後防線。關鍵時刻,醫療端會在尊重意願的前提下,以家長式行為代替病人做最好的決定。而當病況穩定,醫療端也會本著尊重自主的精神與病患及家屬共同協商出符合病人利益的最佳決策。
-
2020-11-26 科別.心臟血管
心悸、喘、疲倦小心是心房顫動! 死亡率增3.5倍,藥物無效該怎麼治療?
47歲王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但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為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安排接受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令他相當安心。 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 症狀大幅改善、風險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表示,術前患者先服用四週抗凝血劑,並經食道超音波確認無左心耳血栓,及接受心臟電腦斷層檢查以建構3D心臟模型後,手術當天再透過心臟內超音波及3D定位導航系統,使用射頻針穿刺心房中膈進入左心房,完成零輻射電燒治療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當天患者治療後立即感受症狀完全改善,既能恢復優異工作表現,也重拾戶外運動的興趣。 心房顫動以心律不整最常見 3典型症狀要留意莊傑貿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此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 治療心房顫動分2種 長期節律控制效果較藥物佳莊傑貿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 
-
2020-11-15 科別.呼吸胸腔
車禍無外傷以為痛一下就沒事?小心撞出隱藏致命危機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27歲陳先生騎機車出車禍,沒有明顯外傷但感覺左肩疼痛,送醫經初步X光及胸腔電腦斷層顯示肋骨骨折,合併輕微氣胸且有微量的胸腔積液,由於意識清楚、精神不錯且血壓、心跳正常,但醫師仍建議住院觀察一段時間;沒想到三個小時後,陳先生突然昏迷,醫師立即安排血管攝影式的電腦斷層顯影檢查,及時發現左鎖骨下血管斷裂的部位,透過心導管定位及胸腔鏡手術迅速止血之後,救回一命。胸部受撞擊造成氣胸 嚴重可能會休克致命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胸腔外科林振嵩醫師表示,此案例比較特殊,並非是肋骨斷裂處出血,而是肺尖與鎖骨下動脈有新生血管斷裂出血,推斷是在出車禍瞬間發生氣胸,後續的肺塌陷扯斷此血管。當胸部受到撞擊時,雖然沒有外傷,但間接傷害可能造成氣胸,每十個氣胸病人可能其中一人會併發血胸,若嚴重則會造成肺部塌陷而休克致命,必須緊急進行開胸手術或是用胸腔鏡進行止血。胸腔鏡手術治療血胸 傷口小、痛感少、恢復快若能及時處理,大多數的血胸病人都能恢復,且不會留下後遺症。林振嵩醫師指出,胸腔鏡手術好處包括傷口小、疼痛感減少、術後恢復快且併發症也相對減少,是近十五年來發展的微創開胸手術技術,運用於各項的胸腔手術、肺癌、食道癌,以及其他胸腔腫瘤的手術切除,是胸腔外科手術的標準技術。血胸無法從外觀判斷 留院觀察避免憾事發生林振嵩醫師提醒,血胸是醫界公認危險且可能致命的情況,可怕之處在肋膜腔的出血無法從外觀判斷出血有多嚴重,時間是重要的關鍵,如果未能及時處理,往往會有生命危險。因交通事故而送醫的民眾,即使感覺自己沒有很不舒服並不需要住院,也務必重視醫師的建議,經醫師確認觀察沒有問題後再離開醫院。(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運動場上看到有人心跳停止? 先冷靜!教你用3個步驟搶救性命 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怎麼使用?在哪裡有? 急診醫師教你正確使操作流程
-
2020-11-15 科別.心臟血管
兄弟2人相繼心肌梗塞發作 心導管手術成功保命
新竹縣一名45歲黃姓男子,日前到早餐店時突然不舒服、全身冒冷汗,隨即因劇烈胸痛而無力倒下,用餐民眾急忙協送醫,被送到急診即陷入昏迷喪失意識,緊急心電圖顯示為致命的心室顫動,電擊急救後暫時恢復意識,再由12導程的心電圖檢查,判定為急性冠心症的「急性心肌梗塞」;而數月前,黃男的哥哥也同樣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所幸2人都順利搶救成功。東元綜合醫院表示,因黃男情況危急、分秒必爭,但初步就醫的醫院因為沒有緊急心導管室救治服務,隨即啟動與東元綜合醫院轉診合作機制,東元第一時間接獲患者心電圖,同時召集急性冠心症緊急導管團隊待命,抵達東元後,團隊零時差的啟動心導管手術,在30分鐘內迅速完成心導管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手術,轉往加護病房觀察。經醫師問診發現,黃男平時有抽菸和喝酒的習慣,飲食習慣偏鹹偏油,常喝含糖飲料少運動,因為工作在工廠上班,偶而需要搬重物等負重工作,病發前一晚甚至連續喝了6瓶啤酒,喝得比平常還醉,以為身體還硬朗,未料隔天突然發病。而黃男的哥哥幾個月前也同樣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在東元完成急性冠心症導管手術之後順利出院。心臟內科部長暨心導管中心主任張聖典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二為心臟疾病,且十年來未從榜上移除,其中又以急性冠心症最為嚴重,是一種高致死率的心臟疾病,必須給予適當且及時的治療,在黃金時間內打通阻塞血管以及正確用藥,才能避免死亡和復發。張聖典也指出,黃姓兄弟倆在半年內相繼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像這樣有家族冠心病病史的族群要特別注意,尤其需避免抽菸的不良嗜好,並保持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習慣。
-
2020-11-11 科別.心臟血管
影/失去心跳13分鐘他腦裡一片空白 低溫療法重生
嘉義酒廠員工郭振瑞日前因急性心肌梗塞休克,到院前心跳停止、失去生命跡象,經13分鐘急救恢復心跳、仍昏迷,嘉義基督教醫院以低溫治療助他恢復健康、重回職場,他直言「 鬼門關走一圈」,真心感謝醫療團隊助他重生。61歲的郭振瑞今天由妻子陪同,參加嘉基「低溫療法救腦損」記者會,感謝嘉基幫助重生;她的妻子直言,當初接獲丈夫心肌梗塞消息嚇壞了、連電話都拿不住,透過醫療團隊急救和低溫療法,丈夫已能夠回到職場工作。郭振瑞說,今年5月在酒廠工作時突然昏倒,同事立即呼叫廠護幫忙急救送醫,昏倒時他就失去記憶,約1個月後才清楚發生什麼事,許多人都問「鬼門關走一圈看到什麼?」他坦言「腦裡一片空白、沒有記憶」,但現在已恢復九成、回到職場。嘉基心臟內科重症加護病房醫師吳濬宇表示,患者失去心跳時第1時間酒廠護理師、消防救護員都持續CPR急救,到院又急救7分鐘才恢復心跳,檢查確定心肌梗塞後先做心導管手術將血管打通,生命徵象維持、昏迷指數8分,才實施低溫療法。吳濬宇說明,低温治療主要目的在保護腦部,減緩或停止腦部損傷,先將病患中樞體溫降低至32至34度並持續24小時,因體溫每降1度,腦部氧氣代謝率就減少6到8%,降低大腦缺氧炎症反應、腦水腫及腦壓,同時下降全身代謝速率和氧氣消耗量。「心跳復甦6小時是黃金治療期!」吳濬宇說,低溫治療18到80歲都適用,溫度控制及密切醫療監控照護非常重要,每半小時就要行不同項目身體評估,目前健保已有給付,但嚴重休克、凝血功能異常、大出血,或嚴重創傷、懷孕病人都不適用。
-
2020-11-10 科別.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提高死亡率1.5至3.5倍 心導管電燒治療效果佳
1名47歲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但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是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經安排「心導管電器消融術(電燒)」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指出,患者的心電圖顯示有心室早期收縮現象,24小時心電圖則發現有陣發性心房顫動,心臟超音波也出現心臟舒張功能變差等情形;因病患正值壯年,且藥物效果不彰,加上心臟功能出現異常,經討論後,決定以心導管電器消融術治療。他說,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在2016年全球約有4千多萬人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莊傑貿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導管治療心房顫動通常要使用大量X光輻射來定位及監控導管的位置,X光透視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令患者擔心是否造成輻射傷害,而使用心臟內超音波或經食道超音波加上3D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減少X光透視時間,甚至不用使用任何X光,即可完成導管治療。他說,透過無輻射導管治療心律不整,可以減少病患癌化及產生基因突變的風險,也可以讓執行導管的醫師、技術員、麻醉團隊免於輻射暴露,進而減少罹患白內障、腦癌、甲狀腺病變的機率,且導管中不用穿著沉重的鉛衣,也減少醫療人員骨骼關節因負重產生的椎間盤突出等職業傷害。
-
2020-10-24 科別.心臟血管
睡前吃「這類」食物,半夜血壓會飆高! 小心睡不好還會傷心血管
76歲陳伯伯是位香港裔美國人,平日3餐定時、清淡,也有日行5千步的習慣,雖有遺傳性3高問題,但一直規律用藥控制,唯一不好的習慣是喜歡睡前吃蛋糕,吃完馬上入睡,長達20年,所以BMI指數高達30。5年前他因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在美國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進行心導管手術置放血管塗藥支架,術後雖配合用藥控制,但日常走路、爬樓梯仍會喘,不適症狀沒完全根治,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睡前吃蛋糕 睡眠期間血壓高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指出,現代人因飲食西化、晚睡、愛吃宵夜,常有3高等慢性疾病,像陳伯伯每晚習慣在睡前吃蛋糕,會讓夜間血壓保持在較高的狀態,加上蛋糕多由植物奶油製作,具有反式脂肪酸及精緻澱粉,長期食用會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甚至產生心血管阻塞及血管血栓形成。急性則造成心肌梗塞發作,慢性則引起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兩者若造成心臟功能受傷,則會心臟衰竭。頑固性心絞痛 常規心臟病治療也無用目前治療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方式,包括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積極藥物治療,然據全世界文獻指出,約有10分之1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據美國研究統計,頑固性心絞痛患者每年的死亡率為3%至21%,冠狀動脈血管事件風險為11%至69%,這類病人是醫學治療上的棘手難題,也困擾不少心血管疾病病人,所幸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心臟震波治療」(CSWT)可提供病人另1項選擇。陳玠宇表示,震波治療的高能量用於結石破壞,如同為人所熟知的震波碎石治療;而低能量用於組織再生,如骨頭軟組織的震波治療,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以0.09(毫焦耳/平方毫米)的低能量,在不傷及心臟組織下進行血管再生,且刺激心臟釋放血管舒張因子及生長因子,使得心臟的血流擴及範圍加大,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同時刺激因心臟缺血而進入休眠狀況的心肌喚醒,改善病人的心絞痛症狀及心衰竭症狀,好似替心臟做完1套完整的舒壓按摩療程。適合心臟震波治療的患者有5種 但有7種人不適合心臟震波治療適合的對象包括:1.患者有心絞痛、心肌缺氧現象,但不適合心導管介入治療或繞道手術者。2.已有藥物治療或經心導管支架置放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但仍有心絞痛症狀者。3.經由多次心導管介入治療,但效果反應不佳者。4.嚴重冠狀動脈狹窄的瀰漫性血管病變,預期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效果不佳者,其常見於慢性腎衰竭、洗腎或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病人。5.缺血性心肌病變所引起的心臟衰竭者。不適合使用此治療對象則包括:1.心肌梗塞處於急性期病人。2.嚴重肺氣腫或間質性肺病導致心臟超音波影像嚴重不清楚者。3.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腔室內有血栓者。4.病人曾接受心臟節律器置放或金屬人工瓣膜置放,影響震波治療位置者。5.急性心肌炎、心內膜炎或心包膜炎者。6.惡性腫瘤或嚴重器官衰竭,致預期餘命小於半年至1年。7.孕婦。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10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死亡率依舊穩占第2名,僅次於癌症,每年奪走近2萬條寶貴性命。陳玠宇呼籲,因冠狀動脈阻塞引起心臟缺血缺氧性病變或心臟衰竭病人,除遵從醫囑接受治療,若現行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新型態「心臟震波治療」不失為病人另1種治療新選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睡前洗澡一夜好眠? 當心洗了反倒讓你更睡不著 睡前吃東西超NG? 研究證實了!想減重千萬別這麼做